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患者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

患者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

时间:2023-08-30 16:47:29

患者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

第1篇

关键词:意外风险评估表;神经外科;护理;应用

通常情况下,神经外科患者的病情相对于其他普通患者而言相对严重,而且病情复杂,变化多样,所以说,意外风险评估表对于神经外科患者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意外风险评估表可以准确科学的对神经外科患者临床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筛选和评估,从而在做好防护措施的基础上,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患者安全。众所周知,护理安全对于神经外科患者至关重要,通常意义的护理安全主要是指护理人员通过一系列的防范措施和护理专业知识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基于此,完善意外风险评估表在神经外科护理过程中的应用,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护理安全已经成为当前的主要任务之一,现将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来我院治疗的神经外科患者60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35例,年龄10~70岁,在护理过程中,充分发挥和运用意外风险评估表的作用,进而分析和总结出意外风险评估表在神经外科中的临床作用。1.2方法。对所有患者均采用意外风险评估表进行评估,在评估过程中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对来我院治疗两小时以内的神经外科患者进行第一次评估,第二阶段,当所选取的神经外科患者进行手术或者病情发生一定变化时,需要重新对其进行风险评估,第三阶段,根据神经外科患者的恢复程度、身体状况等适时地进行风险评估。本次研究过程中对于意外风险评估表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压疮风险因素评估,其二,跌倒风险因素评估,其三,导管风险因素评估。1.3评价方式。1.3.1压疮风险:压疮风险因素评估的评价方式主要包括感觉、潮湿、活动能力、行动能力、营养、摩擦力剪切力,首先将各个因素进行级别划分,并将其赋予数值,18分作为有预测有压疮发生危险的诊断果值,评分≤18分应采取预付压疮措施,评分≤14分上报,15~18分提示轻度危险,13~14分提示中度危险,10~12分提示高度危险,9分以下提示极度危险[1]。1.3.2跌倒风险因素评估:跌倒风险评估因素包括意识状态、身体状态、一般情况、排泄问题、近期用药等方面进行评估,评分与发生风险的几率成正比,也就是说患者评分越高,发生此类风险的概率也就越大,0分表示无跌倒风险,以此类推,5到8分为中度风险,达到中度风险的患者,填写跌倒风险评估表[2]。1.3.3导管风险因素评估:此类风险因素主要包括导管类型、护理操作类型、活动能力、意识障碍程度、患者症状,患者存在上述问题时,对其进行评分,反之则不评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发生此类风险越大,反之亦然。中度风险患者需要填写导管风险因素评估表[3]。1.4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中,运用SPSS软件将所有得出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将所有结果进行归纳,采用卡方t检验的方式,得出具体数值,进而分析研究结果,并进行相关讨论。

2结果

在对所选取患者进行风险评估过程中,发现合理有效的风险评估可以极大降低患者安全隐患,提高护理质量,同时最大限度的避免护理过程中出现的意外和风险。统计结果显示,压疮极度风险患者5人,高度风险患者9人,轻度危险患者6人。跌倒高度风险患者4人,中度7人,轻度9人。导管高度风险3人,中度5人,轻度12人。与此同时,通过积极地护理措施,神经外科患者发生风险的几率逐渐下降。

3讨论

通常情况下,神经外科患者的病情相对于其他普通患者而言相对严重,而且病情复杂,变化多样,所以说,意外风险评估表对于神经外科患者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神经外科患者通常需要长期卧床,自理能力相对低下,所以压疮的风险相对较高,跌倒和导管的风险也屡见发生。意识状态差,营养状况不好,活动自理能力低下等都是引起压疮、跌倒、导管风险的主要因素,所以,对其神经外科患者进行风险评估,有利于帮助神经外科患者规避护理风险,通过科学的护理保障患者安全。意外风险评估表可以准确科学的对神经外科患者临床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筛选和评估,从而在做好防护措施的基础上,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患者安全。一般来讲,护理安全对于神经外科患者至关重要,护理安全主要是指护理人员保障患者的心理、生理、身体机能等不发生损害和障碍,在护理过程中极大地保障患的生命安全,基于此,完善意外风险评估表在神经外科护理过程中的应用,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护理安全已经成为当前的主要任务之一,目前,意外风险评估表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同时也具有极高的医学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杨莹莹 单位: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参考文献

[1]季翠玲,陈湘玉,陈璐.误吸风险因素评估表在预防神经外科危重病人误吸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5,36:3686-3689.

第2篇

1.1一般资料

本院是1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设有1个总院、7个分院(儿童、精神、传染、康复、口腔、肿瘤、急救7个专科医院)、71个护理单元,开放床位3000张;护士总数1655人,其中男89人、女1566人;年龄19~59岁,平均(31.78±9.67)岁;中专140人,大专958人,本科557人;护士829人,护师465人,主管护师280人,副主任护师77人,主任护师4人;身体基本健康。

1.2方法

1.2.1完善护理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按照新三级甲等标准,建立由院长、护理部主任、护士长、各职能科室正主任组成的护理质量安全管理委员会,各临床科室设立护理安全管理小组,安全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于护理部,配备3名专职人员(副主任1名)负责全院护理安全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反馈、整改、督查与追踪工作。实施护理部-总(科)护士长-病区护士长三级质量控制和护士自我控制的护理安全管理体系,遵循PD-CA循环程序开展集团医院的护理质量控制,促进质量持续改进。

1.2.2完善护理质量标准及工作流程

护理工作流程应以最短的时间、最小的范围、最有效的措施,减少护理安全隐患对医院、患者及护士造成的伤害。集团护理部对全院护理缺陷进行原因分析,将差错原因看作质量持续改进要点及护理风险预警项目。护理部针对因护理质量标准及护理流程等方面的缺陷而造成的护理差错事故,按照新三级甲等标准及重庆市规范,结合本院实际修订的集团医院统一的护理质量标准,进一步完善了重点环节标准化工作流程。

1.2.3排查安全隐患,制订预警控制方案

护理安全管理委员每月定期进行护理安全评估,按科室、岗位仔细评估护理工作各方面的安全漏洞和隐患,对评估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及时反馈给临床科室落实整改,将实施整改后仍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确定为对护理安全具有警戒或防范意义的预警信号,并针对每一个预警信号制订出预警控制方案下发相关科室。

1.2.4分级实施护理安全巡查与安全信息网络直报及反馈机制

由护理部制订电子版的护理安全信息周报表,该表包括护理核心制度的执行、技术操作规范、设施与设备管理、药品管理、病区环境、投诉与纠纷、医疗费用等项目。按照周报表项目分级实施护理安全巡查、安全信息网络直报及反馈机制。(1)临床一线护士:每班进行岗位隐患巡查,发现隐患立即列出相关护理安全预警内容,及时落实整改,并以书面形式交班,对各班护士进行预警;(2)临床护士长:每天对本科室进行安全巡查,及时处理安全隐患,将巡查结果每周上报护理部,对本科室不能解决的问题则列出预警内容以书面形式上报相关职能部门协调解决;(3)总(科)护士长:每周对分管区域进行安全巡查1次,指导并协助临床科室解除安全隐患,并追踪整改效果,每月将本片区巡查结果上报护理部;(4)护理部:每月对全院护理单元进行护理安全巡查1次,并将本月全院上报的安全信息进行归纳分析,按安全隐患的性质、级别启动安全预警机制,进行安全防范部署。

1.2.5实施患者风险预警评估,落实安全防护措施

按新三级甲等标准对患者实施风险预警评估,患者入院时立即给予入院评估(含生理、心理)、疼痛评估、跌倒/坠床及压疮、管道滑脱危险因子评估等。患者住院期间护士会根据其用药及病情变化对上述危险因子实施动态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制订并实施风险预警方案,落实安全防护措施。

1.2.6完善设施设备,打造安全环境

在医院建筑设计中全方位体现安全理念,病区地面全部安装防滑地板,墙面安装有扶手,配备有多功能双侧床栏的病床,病区厕所、盥洗间铺设防滑垫并安装防护窗,电梯及楼道安排保安人员保护患者行走的安全,医院的各种服务设施均贴有醒目的标识及使用说明,为行动不便的患者配备了手推车、轮椅、徒手电梯等。医院在硬件配备上处处体现了保障患者安全的人文服务理念,力图营造以患者为中心的安全疗养环境。

1.2.7实施护理人力资源的弹性调配

人力资源管理缺陷也可构成护理安全隐患,属于安全预警范畴。合理排班,实行弹性排班制、层级管理制、新老护士搭配制,以减轻超负荷工作状态、减少职业倦怠、提高护理质量,使患者安全系数增加。护理部以新三级甲等标准为依据制订了各病区护士配备原则和紧急状态下护理人力资源调配预案,并根据各病区实际床位使用率、患者护理等级比例、工作量进行人力资源弹性调配,做到合理、灵活、高效,以达到人力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和均衡性。

1.2.8落实安全警示教育,提升护士风险防范意识

实施科室、片区及护理部三级护理安全警示教育。科室护士长每周五组织召开安全教育会,对本周安全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提出下一步安全预警内容,布置整改方案;总(科)护士长每月组织分院(片区)安全警示教育会,对分院(片区)存在的安全预警问题进行分析点评,提出管理对策,并部署安全预警控制方案;护理部每季度召开全院护理缺陷总结暨安全警示教育会议,对季度护理缺陷的性质、类别、发生率等进行系统讲评,对护理不良事件典型案例进行原因分析,制订切实可行的安全预警方案,下发临床科室落实整改。通过分级安全警示教育,以警醒全体护理人员吸取教训,做到警钟长鸣,提升护理风险防范意识。

1.2.9评价方法

将2011年(实施前)与2012年(实施后)护理缺陷发生率及上报率、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护理缺陷包括警告事件、意外事件、不良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隐患事件5项内容,每周上报统计1次;护理质量包括基础护理、特级和一级护理、优质护理、护理文书、病区管理、急救物品、消毒隔离7项内容,使用本院统一的护理质量评价标准,每月检查1次;患者满意度包括对服务技能、服务礼仪、人文关怀、生活照护、心理支持、安全保障、健康指导的满意度及对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8项内容,使用本院统一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每季度调查1次。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以分值表示,护理缺陷发生率及上报率以百分率表示。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的数据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缺陷

护理安全预警机制实施后较实施前护理缺陷发生率明显下降,上报率显著提升。

2.2护理质量

护理安全预警机制实施后较实施前护理质量评分全面提升。

2.3患者满意度

护理安全预警机制实施后患者满意度得到明显提高。护理安全预警机制实施前后者满意度分别为(91.72±3.27)分、(97.64±2.36)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结论

识别护理风险是确保护理安全的前提,护理风险始终存在于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环节中,作为管理者应不断发现护理安全的薄弱环节,评估风险管理的重点,识别并确定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制订护理风险管理计划和护理风险防范等措施。现代护理安全管理强调实施前瞻性管理和全程动态管理,这对降低护理缺陷发生率、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和节约卫生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也体现了护理质量管理预防为主的原则。近年来,如何保证患者安全已受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的广泛关注,美国医疗机构评鉴联合会(JCAHO)在促进患者安全方面有更具体明确的做法。我国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已将护理安全管理列为独立评审标准。如何在集团化医院中同质化实施新三级甲等安全管理标准,最大程度地减轻损失,是医院护理安全管理的最终目标。

3.1健全的管理体制是保障集团化医院护理安全的关键

管理体制不健全、规章制度不完善、管理监督不得力等影响护理安全的组织管理因素,是对患者安全的最大威胁。护理风险管理是一项长期、持续工作,需不断更新、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健全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只有建立完善护理安全管理体系,才能有效地防范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患者和护理人员的服务满意度。本院按照新三级甲等标准,进一步完善了护理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强化了各级安全管理职能,实现了分级护理安全预警的管理体系,切实发挥了个人护理风险预控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了规避风险的目的,与传统方法比较,护理缺陷的发生率显著下降(P<0.01)。

3.2无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机制在集团化医院标准化的实施,可提升护理安全的预警作用

无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呈报机制的标准化实施,有利于消除护理人员抵触情绪,体现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和谐一致,增强了护理人员参与安全管理的责任心与主动性;使护理人员在缺陷发生时均能以积极、轻松的心态应对,自觉分析护理程序中发生安全事件的原因,并对系统和流程提出改进意见,变被动管理为主动参与,能尽早发现隐患苗头并及时报告与处理。与传统方法比较,全院护理缺陷发生率显著降低、上报率显著上升(P<0.01),表明无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呈报机制的标准化实施,可实现集团化医院护理安全管理质量的同质化提升,有效控制护理风险的发生,使安全关口前移,起到安全预警的作用。

3.3护理安全信息网络直报系统及反馈机制的建立与实施,可实现护理风险的前馈性控制

集团化医院护理安全信息网络中心的建立使总院护理部及相关职能科室能及时收到全院各护理单元的安全信息,在第一时间给予归纳、分析与处理,并迅速提出预警项目与控制方案反馈给相关科室实施。同时,对预警控制方案的实施进行追踪评价,在风险可能发生前及时采取前瞻性预警干预,实现了护理风险的前馈性控制,与传统书面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方法比较,上报率显著上升。

3.4护理风险预警评估及安全警示教育,可增强护士风险意识,提升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第3篇

江苏省昆山市老年医院老年科 江苏省昆山市 215324

【摘 要】目的:通过对老年病患者护理风险中各类因素的分析,探讨对其的预防途径;方法:选取我院2014-2015年期间进行治疗的老年病患者248 例,平均分为干预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分别进行日常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和护理风险发生率进行评估;结果:通过进行干预性护理,老年患者的服务满意度高达95.97%,其护理风险的发生率远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加强对老年病患者的干预性护理,制定完善相应的规范流程,可以有效的避免老年病患者的护理风险。

关键词 老年病;护理;风险;措施

随着我国逐步步入人口老龄化的阶段,老年病患者逐年增加[1]。老年病患者由于身体机能老化,身体功能衰退,感觉、行动、思维以及饮食能力普遍下降,宜诱发各类功能性疾病。为了提高老年病患者的康复几率,加强护理工作尤为重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 年2 月-2015 年2 月期间进行治疗的248 例老年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86 例,女性患者62 例,年龄为59-87 岁之间,平均年龄71.4 岁。随即分为干预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两组,干预护理组124 例患者,平均年龄71.6 岁,男性患者93 例,女性患者31 例;常规护理组共计124 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93 例,女性患者31 例,平均年龄71.2 岁。两组患者中能自理者占总数的19%,部分自理者占总数的22%,完全不能自理者占总数的59%,所有患者病情以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常见慢性病为主。所有患者基本情况相似(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调查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临床资料回顾性调查和问卷调查法进行调查分析。问卷调查方法通过对老年病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问卷式调查,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均经过本人及家属同意。

1.3 护理方法

常规护理组采用常规护理手段进行老年病的日常护理工作,干预护理组则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干预护理措施。

1.3.1 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指对潜在的或者是客观存在的护理风险,运用系统的理论知识,进行科学识别与评估[2]。评估范围应围绕风险发生概率及风险损失度进行评估,根据损失的发生频率、严重程度、侦测程度来确定风险发生指数( 发生频率* 严重程度*侦测度),然后根据分数值进行风险评定。

1.3.2 安全管理措施

在安全管理方面,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相关评估制度,制定风险或相关因素评估量表。利用相关管理手段,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降低风险的发生几率。同时完善医护人员的相关工作流程和标准以及各类风险应急预案[3],建立安全护理考核标准,建立安全管理检测标准和监管制度。在完善各项管理措施的基础上,加强对监管力度,真正将所有标准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

在人员管理方面,加强对医护人员的责任心以及职业技能的培训[4],建立培训和考核机制,制定培训和考核的相关标准,确保医护人员能够将工作标准落实的实际工作当中。

对于特殊环境以及重点设备物品的管理,应当对其作出明确的警示标示,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明确告知,以防止意外的发生。在位患者提供使用物品时,需保证使用物品的安全、合格,尤其是一次性、无菌类使用物品。同时针对各类仪器制定相关操作流程和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确保其安全使用。

针对老年人心理特点,开展心理干预,通过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即使掌握患者的心理需求,尤其是针对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要及时的与其进行交流,满足其正常的心理需要,避免意外的发生。同时定期对老年患者进行健康知识普及和安全教育,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有效的增进了医患间的良好关系。

1.4 统计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均通过spss17.0 进行统计分析,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风险事件发生率对比通过实行风险管理,干预护理组的风险事件发生比例远低于常规护理组(见表1)。

2.2 患者满意度对比

通过干预护理,患者对日常护理操作、服务态度等方面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见表2)。

3 讨论

通过研究表明,针对老年病患者开展干预护理,可以有效的提高护理舒适度和患者满意度,同时可以有效的降低各类风险的发生几率。

实施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可以有效的提高医护人员的护理风险意识,能有效的减少护理中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的康复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孙燕玲, 郭莉兰, 吴华颖, 田家香. 老年患者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J].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3,11(05):94-95.

[2] 徐爱霞, 齐风玲. 老年病患者护理风险因素探讨及管理策略[J]. 中国实用医药,2011,06(01):260-261.

第4篇

关键词:导管危险因素评估单;神经外科;管路滑脱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较多,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留置多种管路,如气管插管、锁骨下深静脉穿刺、PICC、鼻饲管、导尿管,脑室引流管等,因为安全管理不当容易引起管路滑脱,给患者带来痛苦,增加经济负担,甚至危及生命。患者安全管理是临床护理管理的最重要内容,患者安全是衡量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患者管路滑脱属于护理不良事件,降低管路滑脱事件的发生是我们护理工作的重要部分。我院制定了导管危险因素评估单并在临床试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7月~12月使用导管评估单的100例患者为观察组,2014年1月~6月未使用导管评估单的100例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中,男性112例,女性98例,年龄为35~87岁。其中脑出血103例,颅脑外伤68例,颅内占位2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 2014年7月1日我科开始使用导管危险因素评估单,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留置导管的类别,患者的意识程度,配合程度对入院患者进行评估。病情变化时增加导管或拔除导管时,随时进行动态评估。

观察组对入院有导管的患者进行评估, 表格评估项目分为Ⅰ类导管(高危),Ⅱ类导管(中危),Ⅲ类导管(高危),患者意识程度,患者配合程度,五方面。

Ⅰ类导管(高危):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套管、脑室引流管、动脉留置管路、CVC(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吻合口以下的胃管、吻合口以下的胰管、尿道术后的导尿管。Ⅰ类导管分值为3分。

II类导管(中危):透析管路、造瘘管,腹腔引流管,T型管、伤口引流管、三腔二囊管、鼻肠管、PICC、CVC。II类导管分值为2分。

III类导管(低危):输液管、鼻饲管、导尿管、氧气管、胃肠减压管。III类导管分值为1分。

患者意识程度分为四种:中深度昏迷分值为1分,嗜睡昏睡分值为2分,浅昏迷分值为3分,意识模糊(错觉、幻觉、躁动、谵语)分值为4分。

患者配合程度分为3种:完全配合为1分,部分配合为2分,不配合为3分。

责任护士在每个项目相应的日期栏内填写相应数字得分,将各项得分相加计算总分。评估分值越大风险越大。评估

1.2.2标准护理程序 评估患者―家属签字―警示标识―健康宣教―做好安全防范―发生脱管―护士立即赶到―通知医生―采取措施―准确记录―上报护士长-不良事件事件上报。

1.2.3 防止管路滑脱的护理措施 ①床头悬挂导管警示标识。②实用可靠的导管导管固定方法。③进行诊疗护理需要移动患者时,妥善固定导管,防止托,拉,拽。④对于躁动患者,根据医嘱使用镇静剂和约束带。⑤对于气管插管清醒的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安全教育。⑥进行床头交接班,记录导管长度。⑦告知患者和家属导管脱落严重后果及预防措施。

1.2.4防止管路滑脱的健康宣教 ①各种管路置管后向患者和家属讲解置管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②告知患者或家属,注意,避免导管受压扭曲。③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禁止抓痒。④躁动患者使用约束带,观察局部约束部位皮肤情况,进行松解1次/2 h。

1.3统计学方法 两组管路滑脱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管路滑脱发生率比较,见表1。

通过使用导管危险因素评估单,取得了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减少了患者发生管路滑脱事件。

3 讨论

3.1 神经外科患者因疾病存在意识障碍,高热,躁动,生活不能自理等高危因素,患者容易发生管路滑脱。减少管路滑脱的发生重在预防,护士要树立以患者为中心,预防为主的安全理念。护士执行操作后规范固定导管,妥善放置,定期巡视病房,观察患者各种管路是否固定完好,查看导管是否移位,查看导管约束带是否约束到位。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每日动态评估高危患者,护患相互配合,控制管路滑脱事件的发生。一旦发生管路滑脱,护士要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避免或减轻对患者的损害。

3.2 标识是信息的载体,规范、醒目的标识能给人们一种警示信息,使其对此有所反应、有所触动,从而对其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1]。警示标识增强护士预见性,繁重护理工作使护士易产生身心疲劳综合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易发生差错。床头挂警示标识,使护理人员得到一个直接的、醒目的、重点的观察内容,对新护士、责任心较差的护士更是一个无声的提醒[2]。导管危险因素评估后高危患者床头悬挂“小心脱管标识”,提醒患者,家属,医务人员,将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转移到预防上来的超前管理方法,以预防为主的思想,对护患双方都起到了警示作用。能及时预见管路滑脱隐患,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3.3导管危险因素评估单为护士提供了成熟的评价工具,指导护士根据患者的病情有的放矢地增加防范措施,保证每位患者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护理。使用导管危险因素评估单,护士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增加了安全巡视及观察意识。高危患者加强管路护理,妥善固定管路,使用一次性导管固定贴,减少移动滑脱。

3.4加强环节质量管控,降低护理风险。护理部每月对护理病历进行检查,查看各种评估单使用是否规范,符合患者病情。并将结果纳入绩效考核中,确保导管危险因素评估单的使用落实到位。

3.5对科室每一位护理人员进行防脱管流程的培训,不仅要从思想上引起重视,还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各种易引起脱管的原因,认真观察患者导管的固定,周围皮肤情况,进行动态评估,确保每一位患者的安全。建立管路滑脱预防及报告制度,增强护士安全、告知意识和责任心,使护患共同防范护理风险,从而降低脱管发生率。

总之,通过导管危险因素评估单的设计与应用,取得了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减少了患者发生管路滑脱的事件,确保护理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住院病人;意外事件;评估;防范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035-01

风险管理是护理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护理服务质量的根本保证。随着公众健康知识水平的提高,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医疗护理承担的风险越来越大。如何保证安全护理,发现风险隐患和降低护理风险系数是护理管理者的首要任务。

许多国家已经或正在把住院病人跌倒、自杀作为临床护理质控的显性指标。评估住院病人跌倒、自杀危险性已被公认为是有效和必要的防范对策。

根据卫计委《医疗服务质量检查活动方案》的内容, “为加强医疗机构安全管理,关于有防范非医疗因素引起的意外伤害事件的措施”;结合医院开展“以病人为中心”医疗安全百日专项检查活动,提高医疗安全意、,改进医疗安全管理。我院护理部按照我国患者安全十大目标的要求,为防范与减少住院病人意外事件的发生,制定了护理质量监控工作流程。

1 住院病人意外事件危险性评估的内容

1.1病人信息 :科室 、床号 、姓名、性别等。

1.2 项目:年龄、意识、感觉、精神、行动、药物等。

2 评估方法 对所有住院患者在入院时即进行危险性因素的评估

2.1年龄 老年患者机体各器官功能逐渐减退,感觉迟钝,行动迟缓,反应慢,住院期间由于环境的改变和生活习惯的改变、疾病的影响,容易发生意外跌倒。超过70岁(包括70岁)患者属高危人群。

2.2 意识与认知 老年痴呆是常见的老年病,几乎所有的老年痴呆病人都会出现心理行为异常,如情感异常、幻觉妄想、行为活动异常、饮食睡眠障碍[1]时给予计分。

2.3 视觉 老年性白内障、老年性黄斑病变[2]、糖尿病或高血压引起的视网膜病变、屈光不正、眼外伤、外伤引起的视网膜震荡及玻璃体积血等均属于视觉障碍,是易引起意外的危险因素。

2.4 精神因素 住院病人自杀的主要原因:有缺陷的个性特征;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难以承受沉重的经济负担;难以忍受的躯体痛苦(如癌痛);家属的冷漠和抛弃等是住院病人自杀的主要原因[ 3 ]。

2.5药物因素 因患者坠床与使用散瞳剂、镇挛抗癫剂、利尿剂、镇痛剂、降压药、降糖药等具有相关性,护理人员在此类患者入院时即应评估患者潜在坠床因素[4]。

3 评估结果 以上五种评估内容合计达到一定分值后即提示为高危人群。

4 评估流程

4.1 首先,在病人入院后当日护理人员应评估病人的危险因素,确立高危人群的类型。

4.2 填写《住院病人意外事件危险性评估表》相关部分。

4.3 达到高危分值后采取相应措施。

4.4 上报护理部进行质量控制。

5 预防措施的落实

5.1 确定具有跌倒、坠床的危险因素时,做好跌倒、坠床的前瞻性护理是预防病人受到意外伤害的有效护理措施。如给躁动患者加床档及保护性约束;在易发生跌倒的危险场所张贴温馨提示,床边挂防跌倒、坠床警示牌。

5.2 对有自杀倾向病人加强病房安全,密切观察病情,勤巡视,告知家属有关注意事项,给病人以心理支持,减缓心理冲突,矫正情绪的失衡状态,提高病人的应对能力[5]。

5.3 对于以上护理预防措施书写在护理记录中。

5.4 提供安全的环境:各项检查均由专人护送,对特殊的老年患者做好重点交接班。病区清洁工作后摆放醒目的防止滑倒警示牌,床头挂防跌倒,防坠床警示牌,并给予护栏床。据报道,老年患者33%的跌倒发生在夜间,夜间多次上卫生间发生跌倒最多。因此,夜间开启夜光灯能有效减少跌倒的发生。卫生间和浴室均设有防滑垫,旁边设有扶手和呼叫铃,以便紧急情况下需要帮助时使用。

5.5 准确识别患者身份:做好智力状态评估,同时佩戴手腕带。填写科室、姓名、床号、住院号、药物阳性等信息,以便识别。进行治疗护理时要被动叫名,并查看手腕带。

6 小结

护理风险是一种职业风险,它既有客观决定因素,又有可控制的一面。只有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提高护理人员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及防范能力,落实护理风险的管理制度,对风险事件高危人群、风险事件易发环节加强管理,才能保证患者安全及医务人员的安全。

在落实患者安全目标的过程中,医疗、护理过程的管理者应该以风险管理理念为指导,完善相应的工作制度,改进工作流程,制定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加大风险监控,以降低护理缺陷事件的发生率。

在风险管理过程中,风险识别是护理风险管理的第一步,也是护理风险管理的基础。住院病人意外风险评估表的应用,为护士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提供了有效的病人意外风险识别工具,提高了护理人员对病人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风险的识别、评估并采取正确行动能力,有效降低意外风险事件。

通过住院病人评估表的应用,可以使护士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提供了良好的就医环境,同时为病人提供针对性的知识教育,提高了患者的防护能力,从而营造了和谐的护患关系,有效地提高了住院病人满意率。

参考文献

[1]肖世富 .关注老年痴呆病人的异常.今日早报.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2003.10.21

[2]万川.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新进展 .实用防盲技术. 2006.4.46-48

[3]张素玉,叶建菁. 防治精神病人自杀的护理体会[J].学会.1995.7:47-48.

第6篇

关键词:老旧电梯;风险评估;安全

中图分类号:TU8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30-0084-02

随着我国建设事业的发展,工程风险管理成为了社会与国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工程风险管理涉及发现风险、评估风险以及规避风险。为了保护人身安全、公众利益,老旧电梯安全风险评估是工程管理者应该重视的课题。

1 老旧电梯安全隐患因素分析

在现代社会,电梯成为了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同时它又是一种存在安全隐患的特种设备,电梯一旦出现事故,可能会危害到人们的生命。分析老旧电梯安全隐患因素,对开始老旧电梯安全风险管理有重要作用。老旧电梯的安全隐患有五点。

1.1 技术落后,容易出现故障

老旧电梯普遍存在拖动与控制技术落后的问题,由于技术落后导致电梯的可靠性较低,加之使用多年,造成电梯零部件出现老化与损坏,老旧电梯的故障发生率大大提高,并且逐年增加。

1.2 老旧电梯与现行电梯安全规范的矛盾

我国电梯安全的规范文件GB 7588《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从1987年以来,几经修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2003年修订的GB 7588-2003《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增加了大量新的安全要求,其中包含许多技术与安全性要求,显然老旧电梯达不到现行电梯安全规范的要求。

1.3 老旧电梯老损问题严重

老旧电梯由于长期的工作运行,不可避免的存在线路老化、磨损的问题,电梯的主要部件有一定的使用寿命,一旦达到或超出电梯主要部件的使用寿命,电梯就等于是一颗定时炸弹。电梯的主要部件包括钢丝绳、继电器、曳引机、接触器、变压器、制动器、限速器-安全钳、轿门门机及层门系统、缓冲器等,任何环节出现差错都将带来严重危害。

1.4 老旧电梯维护和改造困难

老旧电梯普遍存在维护经费不足的问题,以至于大多数的老旧电梯不能及时进行检查、维护与改造。在我国的老社区中的老旧电梯得不到专业的维护,一般由物业公司管理,常常出现管理不到位的问题,一方面维修不及时,影响住户使用;另一方面电梯维护工作无法达到新的技术标准。

1.5 我国缺乏老旧电梯报废的相关规定与标准

截止目前,我国还没出出台明确的电梯报废标准,老旧电梯没有明确的退役时间表,没有报废评估的方法与标准,使得很多存在安全隐患的老旧电梯还未服役,严重威胁着人民的人身安全与生产安全。

老旧电梯安全隐患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随着人们对电梯安全需求的提高,针对老旧电梯的现状,分析老旧电梯的安全风险评估办法与相应措施,为老旧电梯的安全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有重大意义。

2 老旧电梯安全风险评估

前文提及我国目前还没有制定出老旧电梯报废标准,同样的我国也还没有一套完善的电梯安全风险评估办法。针对我国现存大量服役老旧电梯的现状,制定出一套完整的电梯安全风险评估办法刻不容缓。电梯安全风险评估是建立在进行的检测仪器设备与系统安全工程的理论之上的,二者缺一不可。

利用设备与工程安全原理对电梯运行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因素进行检测与分析,作出初步辨识,对这些潜在的安全隐患因素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进而预判电梯存在的危险源、老损部件、故障概率以及电梯寿命周期,最后结合电梯安全状况提出有效的安全措施。

一般来说,老旧电梯的安全风险评估办法分为六个步骤,分别是准备阶段、安全隐患分析与辨识阶段、定量与定性评估阶段、制定安全措施阶段、安全风险评估结论与建议阶段以及编写安全风险评估报告阶段。

安全风险评估程序依次如下:

①准备阶段。收集与掌握评估对象的基本信息,与相关单位签订评估协议,明确权责与评估目的,准备设备与确定安全风险评估组成员。

②安全隐患分析与辨识阶段。依据被评估电梯运行与维护的情况,对存在的隐患进行检测与分析,识别出有害因素,确定风险来源、关键部位以及存在方式,明确电梯发生故障的方式与规律。

③定量与定性评估阶段。对辨识阶段的基础上细化评估单元,对老旧电梯的安全隐患进行可能性与严重程度的定量与定性分析。

④制定安全措施阶段。在电梯安全风险定量与定性评估后,提出有针对性的,能减少或消除安全隐患的维护方法与技术手段。

⑤安全风险评估结论与建议阶段。列出评估电梯的安全隐患因素与主要威胁,指出电梯运行过程中应该重点防范的主要风险源,为电梯使用者与管理者提出安全措施与应对风险的建议。

⑥编写安全风险评估报告阶段。综合以上评估的结果编制出风险评估报告,以备查用与借鉴。

3 老旧电梯风险识别

老旧电梯安全风险评估程序是以电梯的运行安全为出发点,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判,并指出风险来源与风险等级,对各项评估指标进行划分,电梯运行环境评估、管理维护保养评估、制动功能评估、控制功能评估、曳引功能评估、限速器-安全钳可靠性评估、轿层门与层站评估、电梯整体性能评估、电梯能耗评估、电梯安全装置评估以及关键部件可靠性评估。各种指标的综合评估能够对发现老旧电梯的所有潜在隐患,并对各种危险因素进行分析,进行危险识别。

危险识别的办法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与针对性,每一种危险识别方法能够识别出老旧电梯中不同的危险因素。

因此,危险识别方法的运用要对症下药,依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一般而言,常用的电梯危险识别方法有三种:

3.1 对照相关标准进行识别

利用我国最新出台的GB 7588《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的相关标准对电梯进行危险识别。

3.2 收集电梯使用记录

收集和查阅电梯的使用记录,包括电梯的故障记录与危险历史,直接获取电梯使用过程中的量化数据,帮助我们对电梯危险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可以通过事故树分析法追溯电梯故障的原因与规律,进而辨识出影响电梯安全的危险因素。

3.3 实践测试法

有专业的工程安全技术人员使用先进设备对电梯进行实地的现场检测,收集测试数据,借助工作任务分析与假设分析法进行电梯危险识别。

4 老旧电梯风险等级评定及降低风险措施

老旧电梯的风险等级评定依据前文提及的安全风险评估程序,针对电梯风险评估进行等级评定,确定电梯风险的类别,制定相应的减低风险的措施。

参照我国GB/T 20900-2007《电梯、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风险评估和降低的方法》与GB 24804-2009《提高在用电梯安全性的规范》标准,对老旧电梯的风险要素的等级划分以风险带来的损伤严重程度为定性参照,见表1。

依据电梯风险要素发生的概率的近似定量制定出各种风险要素的概率等级,见表2。

基于电梯风险等级对电梯风险类别进行评定,并拟定对应措施,风险类别说明见表3。

电梯风险评估优先考虑风险等级,而不是损害的严重程度。具体而言,电梯风险等级为“2B”的风险情节要高于“1E”,虽然“1E”的风险等级会导致严重的损害,但由于“2B”的高况,要优先对“2B”进行维护与修改,然后再对“1E”进行维护,这里要说明不管风险类别如何,都应该引起电梯风险评估人员的重视。这里电梯风险类别的评定与划分仅仅是从电梯运行安全的角度出发,我们还应该考虑到电梯实际的使用环境、使用年限、使用频率以及日常保养情况,在综合考虑电梯管理的经济因素,来采取具体的风险减低措施。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 社区;重性精神病人;风险评估;信度;效度

中图分类号:R74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0)003-0202-04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03.008

精神疾病患者危险行为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1],而且往往造成严重不良社会后果。北京市朝阳区现有在册管理的社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近万人,而从事社区精神卫生管理工作的精防医生人数和技术力量均有限。2008年,朝阳区精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奥运精神卫生保障工作需要,依据既往预防精神疾病患者发生肇事肇祸事件的工作经验,设计编制了社区重性精神病人安全风险评估量表,对社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安全风险性进行量化评估,筛选出高风险病人,以便在重点保障时期有针对性地分级分类落实监管。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8年3月,在北京市朝阳区43个街乡中随机抽取8个社区,对在朝阳区社区精神卫生信息管理系统中登记在册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使用社区重性精神病人安全风险评估量表进行调查。调查对象必须同时符合以下2个纳入标准:①朝阳区社区精神卫生信息管理系统中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障碍、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中度以上精神发育迟滞及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或既往有肇祸滋事史的精神疾病患者;②目前属地辖区内居住的患者。排除标准:①因住院、拆迁等原因目前不在所属社区居住的患者;②合并严重躯体疾病及妊娠的患者。共筛选出患者930名。

调查分预测和正式调查两部分进行。预测对象为8个社区中随机抽取的1个居委会的30名患者,其中男性14人,女性16人;年龄21~72岁,平均(41.1±11.4)岁;精神分裂症17例,情感性精神障碍1例,中度以上精神发育迟滞及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9例,癫痫所致精神障碍2例,其他1例。正式调查共发放问卷900份,将条目缺失率>10%的问卷视为无效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860份,回收率为95.56%。其中男性407人,女性453人;年龄18~91岁,平均(47.9±14.3)岁;精神分裂症620例,情感性精神障碍36例,偏执性精神障碍8例,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7例,中度以上精神发育迟滞及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133例,癫痫所致精神障碍34例,其他22例。

1.2 方法

1.2.1量表编制

国外对精神疾病患者危险行为的研究发现[2],既往暴力史、精神症状、物质滥用、不良家庭环境等是引发其危险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国内也有相关研究指出[3-4],精神疾病患者的暴力行为与性别、疾病状态、药物治疗、既往暴力行为史及诱发因素等有关。在文献检索和分析的基础上,同时根据以往社区精神卫生管理工作经验,初步形成理论构想并确定社区重性精神病人安全风险评估所需涵盖的项目内容。量表从4个方面来评价病人的安全风险度:既往肇事肇祸史、目前病情、治疗监护情况、有无诱发因素。随后组织20名从事社区精神卫生管理工作的专业人员进行访谈,筛选出8个项目纳入社区重性精神病人安全风险评估量表,并按重要程度进行排序并赋予分值。从第一位到最后一位顺序依次是:既往肇事肇祸史、肇事肇祸危险度、治疗情况、近1个月有幻觉症状、近1一个月有妄想症状、监护情况、物质滥用史、应激性生活事件。每个项目再细化出不同的等级,按照等比关系在等级间分配分值,建立量表的初稿。

量表初稿完成后,聘请15位国内知名或在相关领域经验丰富的精神科或临床心理学专家对量表进行审核,对语义不清、描述不恰当的项目进行修改,并对个别项目分值进行调整。量表经过反复推敲、修改后,确定在结构和内容上没有疑义,形成最终问卷,包括8个大项10个条目,分别是既往肇事肇祸史(I1事件类型、I2发生时间、I3发生频度),近1个月行为异常表现(II),近1个月情绪情感表现(III),近1个月幻觉和妄想症状(IV),治疗情况(V),监护情况(VI),物质滥用史(VII),应激性生活事件(VIII)。量表满分为100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发生肇祸滋事事件行为的风险性越大。

1.2.2 量表施测

社区重性精神病人安全风险评估量表由社区精防医生在征得社区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后,逐人面谈后评估填写。在实施评估前,对社区精防医生进行了量表使用的培训,明确量表中每个项目的含义,统一评分标准。

1.3统计方法

对收集的数据采用Visual FoxPro6.0录入数据,并建立数据库。用SAS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进行项目分析,使用等级相关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量表的信度与效度。

2 结 果

2.1项目分析

30名预测被试者的量表总分按高低排列,得分最高的27%为高分组,得分最低的27%为低分组,对高低分两组被试者间每题平均值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该量表10个条目的鉴别能力均较好(P

2.2 相关分析

860份有效量表中总分最高79分,最低0分,平均(20.19±9.10)分。各条目得分与量表总分间的Spearman相关系数在0.40~0.56间(表1)。

2.3信度

社区重性精神病人安全风险评估量表的同质性信度Cronbachα系数为0.86。由两名评分者分别给同样30个患者评分,通过计算两次评分的相关系数评价量表的评分者信度。结果两次评分的相关系数为0.92,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效度

2.4.1内容效度

采用专家评定法评价量表的内容效度。组织15名相关领域专家,就条目设置是否适合、分数设置是否适合征求专家意见。专家均表示条目设置合理,具有较好敏感性。

2.4.2 结构效度

为检验量表结构效度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对量表10个条目采用主成分分析极大方差旋转因素分析法,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4个,特征值在1.03~3.13之间,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8.14%,各条目因子负荷见表2。根据每个因素包含的条目,对4个因素做出解释和命名:因素1命名为既往肇事肇祸史,包括最重一次事件类型、最近一次事件发生时间及发生频率;因素2为目前疾病表现,包括近一月行为异常、情绪情感异常和幻觉妄想症状表现,以及应激性生活事件;因素3为治疗和监护情况;因素4为物质滥用情况。

2.5 风险等级划分

对量表总分进行正态性检验,检验统计量W=0.99,P>0.05,符合正态分布。将量表评分高于单侧95%置信区间,即≥35分者定为高风险病人,

3 讨 论

本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达0.8以上,表明本量表内部一致性较高,性能稳定。两名评分者的评分间相关性较好,表明本量表在不同评分者间一致性较高。各条目得分与量表总分间具有显著相关性,显示了项目反应的高一致性。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得出4个主要因子,可解释的总变异为68.14%,符合最初设计时对该量表的理论构想,表明该量表的结构效度良好。

既往曾有肇事肇祸行为的患者再次发生肇事肇祸行为的可能性非常大,尤其是在近期发生过肇事肇祸事件[5]。因此,本量表将既往肇事肇祸史作为预测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行为的首要指标。同时,量表注重患者目前精神症状、情绪情感和行为方面的异常表现。为便于操作和方便在社区中应用,本量表条目设置尽量精简,并选择对开展社区干预有指导意义的项目,经反复讨论和专家审核,性别、年龄、患者的人格特点等因素未纳入量表中。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暴力行为往往具有隐蔽性、经常性和严重性等特点,带来重大经济损失和严重不良社会影响。精神疾病患者发生暴力行为的危险因素虽然是一系列复杂、多元的相关因素,但仍具有一定可预测性。因此,有效的安全风险评估可以使家庭和社区对高风险病人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监护管理,有利于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稳定。但经文献检索发现,国内外相关研究多为针对已发生肇事肇祸行为患者的回顾性研究,缺少对社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行为进行预测的工具。

2008年4月,朝阳区使用社区重性精神病人安全风险评估量表对全区4208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评估,筛选出高风险病人525名,实行风险分级管理,从而有效预防和减少了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事件的发生。可见,本量表作为社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风险评估的一种前瞻性工具,对社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按风险等级分级管理具有一定指导性。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安全风险性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病情波动而变化。因此,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安全风险评估应定期进行,根据量表得分调整患者风险等级,实施动态管理。

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研究时间较短,未能对研究对象进行长期的追踪,定期复测;缺乏重测信度方面的数据;另一方面由于国内缺乏公认的社区应用的精神疾病患者安全风险评估统一标准,本量表缺少效标效度的评价。因此尚需对量表进一步修正。

致谢:北京安定医院科教科主任王传跃和心理检测中心主任姜长青、北京精神卫生保健所副所长侯也之、北京精神病司法鉴定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汪平和专家组成员陈建生、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办公室主任唐永怡、北京回龙观医院科教办主任王建、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副院长王向群等在研究过程中给与了支持与指导。

参考文献

[1]张钦廷,蔡伟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暴力攻击行为[J].上海精神医学,2005,17(3):178-181.

[2]Doyle M,Dolan.M.Predicting community violence from patients discharged from mental health services[J]. Br J Psychiatry,2006,189:520-526.

[3]王跃,卫舒丽,汪雅敏,等.社区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7):610-611.

[4]黄先娥.对社区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相关因素调查及干预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07,19(8):605-628.

第8篇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风险问题;风险管理

Abstract:Objective To care for patients, severe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with nursing risk analysis and efficient risk management. Methods 160 Patients with severe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hospitalized in CCU during Aug 2014~Aug 2015,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equally. One (research group) was under risk management and the other (study group) was not. Probability of risk incidences, patients satisfaction, factors and efficiency of risk management are analysed. Results Risk management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incidence of risk events and more satisfied patients. The two groups' difference has specific statistical meaning(P

Key words:Cardiovascular medicine;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Care risks; Management

心血管内科是高风险专科之一,患者病情变化快,预见性差,病死率高,护理风险较大[1-3],尤其重症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存在的护理风险问题较多,若不能及时有效的管理可能会影响到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引发护理纠纷,因此,对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问题进行分析,对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十分重要[4]。本文对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性的对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研究,现将所研究的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4年8月~2015年8月在我院CCU接受治疗的80例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作为对照组,男性56例,女性24例,患者年龄为33~87岁,平均年龄为(50.6±1.2)岁;将2014年8月~2015年8月在我院CCU实施风险管理后接受治疗的80例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作为研究组,男性55例,女性25例,患者年龄为34~86岁,平均年龄为(49.7±1.3)岁。我院的心血管内科共有44个床位,有25名护理人员,护理人员的年龄为23~45岁,工龄为2~26年。

1.2方法 对心血管内科的患者护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问题进行分析,并对研究组患者实施风险管理,对两组患者进行风险事件和患者满意度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的差异。

1.2.1护理风险预防 预防是在风险识别和评价的基础上,对风险事件出现前的预防措施。

1.2.1.1完善护理管理制度,建立质量管理小组 根据心血管内科CCU病房的特点,建立病区安全管理制度、反向查对制度、住院患者安全评估报告制度、安全陪检制度、仪器使用规范、卧床患者安全管理制度、床旁交接班制度等,重新修订并制订介入检查及术前、术后护理常规、转入转出工作流程、临床护理抢救预案、健康宣教流程与规范等,成立以护士长为组长的病区护理质量管理小组,质量控制员由科室护理骨干组成。护士长根据月工作计划制订每天、每周的护理检查项目。组织质量控制组成员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到个人,在科室讨论,与个人奖惩挂钩。

1.2.1.2加强护士防范风险意识及业务综合素质培训 加强责任心教育,强化主动服务意识,重视患者的安全问题,防范意外事故发生。根据科室护理工作特点及护士的工作能力,分层次对护士进行理论、操作及沟通能力培训及考核。注重心肺复苏术及除颤器、监护仪、心电图机、微量泵等专科仪器的操作培训。每月召开质量安全管理讨论会,利用晨交班、教学查房、病案讨论等形式,对科室存在或潜在的风险及时进行评估,提高护士对护理风险的评估及防范能力。组织学习相关案例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1.2.1.3提高护士风险识别能力 巡视病房时关注患者主诉,加强对其表情、呼吸、卧位的观察。入院患者从年龄、既往史、活动能力、意识状况、视力及听力、情绪与心理等方面进行评估,属高危人群者,增加巡视频率,落实安全健康教育工作及陪护措施。夜间患者出现不明原因入睡困难、出汗、胸闷等症状时应高度关注,报告值班医生及时评估血压、心率等,并行心电图检查,配合医生及时处理。

1.2.1.4规范药品的使用和管理 ①规范放置:根据药品管理规范进行分类,标识管理,护士每班交接,对包装相似、品名相近或一品多规的药品,贴上专用标识并分柜放置,高危药品贴上专用标识后单柜加锁保存,口服地高辛片应用独立包装,便于护士区分,确保药物正确使用。②用药护理:指导患者按时、按量、正规用药,能识别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了解常用药品的配伍禁忌;服用镇静安眠药的老人,嘱咐其要完全清醒才能下床;应用降压药、降糖药、利尿药时,嘱其缓慢改变,预防性低血压;使用洋地黄甙类药物前需监测心率,并观察用药效果;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严格执行医嘱,用量准确;静脉输液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加强巡视,使用微量泵控制输液速度。

1.2.1.5规范医疗仪器设备管理 科室仪器设备管理实行专人负责,制订工作制度及职责,设置医疗仪器使用维护登记本,护士长每周督查,每月大检查,确保科内急救仪器、设备处于完好备用状态,完好率100%。

1.2.1.6规范护理记录 我院通过院内统一培训及科内每月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护理人员法律法规知识及专科知识培训,规范护理记录内容,注重在院病历的环节质量监控,将病历指控的重点放在出院前,有效的规避医疗风险,提高护理质量。

1.2.1.7加强患者的安全管理 ①为避免坠床、跌倒等意外事件,我院制定了跌倒、坠床、压疮高危风险评估单,患者入院后立即进行跌倒、坠床、压疮等高危风险评估,评分高危者必须悬挂相应标识,采取对应措施,并向患者及家属告知防范措施。病区走廊、厕所等地铺设防滑垫,放置醒目的"小心跌倒""小心地滑"的标识,放置患者跌倒;用氧过程中加强安全宣教和巡视,确保用氧的安全、有效。②手腕带的使用:我院从2010年开始使用患者手腕带,要求所有住院患者佩戴,并成为患者住院期间的"有效身份证",腕带上标明患者科别、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诊断、入院日期及科室联系电话,护士在进行各项操作治疗时,要求核对手腕带、床头卡上的标识,无误后方可进行。③科室每日进行安全巡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科内加强各类急救仪器设备出现故障时应急预案的培训及演练,提高护士风险处置能力。

1.2.2发生护理风险后的管理 做好预防工作是防止风险事件的有效方法,一旦风险发生,应采取积极措施,将风险损害降到最低限度。护士长应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调查风险发生的经过,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尽可能将投诉、纠纷及一般护理风险在科内解决,及时上报护理部、医务科,必要时依法封存病历或实物。科内组织全体护士对风险事件进行讨论、总结,制定相关防范措施。

1.3观察指标 主要对患者在接受护理后的自我恢复情况进行观察,其中包括患者有无护理中坠床情况发生、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护理人员医用仪器使用情况评估与护理中风险紧急预案评估等方面,综合判断患者护理后的基本状况。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所统计的数据均进行统计学上的分析,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患者护理后风险因素发生状况)使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

2结果

对照组有8例护理风险事件(有5例为注射输液不当,有1例为护理人员的原因,有1例为设备原因,有1例为患者滑倒),研究组有2例护理风险事件(有1例为注射输液不当,有1例为患者滑倒),研究组的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P

3讨论

对心血管内科的重症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存在多方面的风险,首先,有些患者存在由于对自身疾病的认识不充分,没有严格的遵循医嘱服药治疗,或私自停药、自行出院等现象,有些患者则持有较重的心理负担,不利于病情恢复[2,3]。其次,护理人员的护理技术不佳,对相关的医学仪器设备不能熟练的使用,致使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有些护理人员还存在粗心大意而不能给患者正确用药的情况,某些护理人员还缺乏一定的责任心,为了减轻自身的工作量自行简略必须的护理程序,致使护理效果不佳。另外,对心血管内科的重症患者的抢救一般需护理人员快速的反应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密切观察及规范的记录,若护理人员的文件记录不规范,可能会导致当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不佳时,使护理人员和医师不能及时发现原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我院在对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中展开风险管理后,通过采取各项护理风险预防措施及护理风险发生后的管理等,有效降低了护理危险情况的发生,提升了重症患者护理质量,提高了护理安全,明显提升了重症患者和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当风险管理制度开始实施后,在院内拟定出了护理计划以及风险管理计划。同时也加强了护理人员对护理知识的考核和培训,提升了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护理能力。同时以座谈会形式反馈及查找护理质量问题,提升了护理人员的护理风险预防能力及意识,确保护理工作、安全、高效开展,扎实提高了对重症患者的护理效果。

本研究显示,对心血管内科的重症患者实施风险管理干预措施的研究组的风险事件发生率(2.5%)明显低于未进行风险管理的对照组(10%),研究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98.75%)明显高于对照组(91.25%),且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P

参考文献:

[1]陈花棉.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3):1203-1204.

[2]齐勇梅,权开花.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初探[J].中国伤残医学,2014.13(8):266-267.

[3]任惠廷,刘瑞芳.关于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探究[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10(1):362-362.

第9篇

[关键词] 重症生存组;重症死亡组;疾病危重度;护理评估

本院从2007年10月份起,开始应用了危重患者护理评估技术,对全院危重患者开展常规的危重度护理评估,以护理角度评价危重患者的程度和相关因素。笔者综合了APACHEⅡ中的急性生理功能、年龄因素、护理干预措施、压疮风险、气道风险、营养风险的评估,构成了患者危重度护理评估因素,收集了长达八个月的资料,对523例医嘱下达病重的一级护理患者的常规评估活动形成的数据,分成生存组和死亡组病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院2008年1月至8月住院的成年患者,含ICU、CCU、普通病区共19个科室,不包括儿科。进入病例的标准为医嘱下达病重、长达至少48 h的一级护理以上的患者,入选病例的评估无空项。其中ICU136例、CCU81例、普通病区302例,共523例。

1.2 研究工具 参考APACHEⅡ评分系统提取年龄、意识、十二(四项生命体征、八项生化指标)生理参数共14项目作为急性生理功能评分,本院制定的压疮风险、气道风险、营养风险作为急慢性健康状况评分,基础护理作为措施积分评估,形成自制的急性生理功能慢性健康状况护理评估量表,总分168分。其中年龄和意识各4分,四项生命体征16分,八项生化指标32分,压疮风险28分,气道风险20分,营养风险28分,基础护理36分。评分越高,病情危重度越高。

1.3 研究方法 当医师为患者下达危重医嘱后,管床护士在48 h内收集资料对患者进行一次评估,各种参数取评估时段最差值。危重医嘱撒消后,记录患者疾病转归、危重时数等资料。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用正态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均值、标准差、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方差分析、二元相关等方法分析数据。

2 结果

2.1 生存组和死亡组危重度评分经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显著,生存组评分高于死亡组。见表1。

2.2 生存组按ICU、CCU、内科普通病区、外科普通病区分四类,其危重度评分经多组方差分析,四类病区病例评分差异

显著;经方差两两比较分析,内科普通病区与外科普通病区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360),ICU、CCU、普通病区三类评分差异显著:ICU>普通病区>CCU。见表2。

2.3 死亡组按ICU、CCU、内科普通病区、外科普通病区分四类,其危重度评分经多组方差分析,CCU、内科普通病区、外科普通病区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55、P=0.269、P=0.449),ICU与CCU、普通病区评分差异显著:ICU>普通病区>CCU。见表3。

2.4 按全部病例、生存组和死亡组分成三类,对其危重度得分与组成因子得分进行相关分析,并列出各因子相关系数排序,结果:三类病例排序一致的因子有基础护理、压疮风险、营养风险、气道风险、年龄;排序不一致的因子与标准分值排序相比:生化指标退位24个,意识提前24个。见表4。

3 讨论

3.1 评估护理人力资源的分配 通过对危重患者生存组和死亡组危重度护理评估得分分析,生存组和死亡组的护理危重度有显著差异,各类病区的护理危重度也有显著差异,可以用来表达护理角度的病情评定。本次研究为ICU患者的危重度居综合医院住院患者之首位提供了确实的证据。而CCU患者危重度居尾的结果,与卫生管理机构在对护理人力资源投入的床护比设计中ICU标准1:2.53、CCU1:1.6相吻合[1]。普通病区的危重患者危重度介于ICU与CCU之间,床护比标准为1:0.4,明显存在人力资源不足所致的安全风险。

3.2 判断患者预后 通过分析患者危重度得分与组成因子得分相关系数的排序,基础护理、压疮风险、气道风险三个因子在生存组和死亡组病例皆列为前三位。基础护理评估内容有饮食、排泄、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呼吸道管理、生命体征监测、管道观察、标本采集、静脉输液方式;压疮风险评估内容有精神状态、大便情况、小便情况、活动能力、皮肤情况、摄食能力、皮肤感觉;气道风险评估内容有通气状态、呼吸频率、排痰、呼吸音、经皮血氧饱和度。说明基础护理工作量、呼吸功能状态与疾病的严重度直接相关,这些因素从护士角度直接易评,有利于护理人员对患者面临的死亡或器官功能衰竭的可能性做出适时的估计,对疾病可能的后果有充分的抢救准备。

3.3 建立护理风险应对 本次研究中,将危重度得分、各因子得分与护嘱条目数进行相关分析,发现生存组护嘱条目数与危重度、基础护理、压疮风险、气道风险得分成正相关,死亡组不相关。护嘱是由护士根据病情开出的监护项目和处置措施,如压疮防治、管道维护、病情观察、评估告知等,具有针对性和实施性,是防范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程序化系统组合。如能将病情评估以评分形式预警护理风险,并将程序化护嘱作为分步实施的护理方案,可使护理问题量化并能规范加以解决。郑艳薇在讨论评估系统的应用现状中报道[2]:护士根据床头牌显示的记分值按照“系统”进行各项观察和抢救准备工作,根据记分值变化及医护沟通调整对策。

3.4 评价护理质量 不同科室所收的危重患者的危重程度是不一样的,如ICU患者的死亡概率要高于普通病区危重患者,危重度得分高于普通病区危重患者,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仅用“合格率”来评价是不合理的,只有对疾病的危重程度有了明确的界定和分类,控制了病情在护理质量评价中的混杂因素,才能使医疗护理产出的评价具有可比性,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和公平。

参考文献

[1] 广东省卫生厅.护理工作管理规范,2006,7:2728.

第10篇

关键词: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压疮;事先风险指数

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是一种前瞻性的管理模式,是在行动之前认清问题并预防问题发生的分析[1]。其基本原理是分析系统的结构,估算失效时后果的严重程度(severity,S)、发生频度(frequency of occurrence,O)和失效检验难度(detection,D),计算风险指数(RPN),RPN=S×O×D,根据RPN大小判断是否有必要进行改进或改进程度,从而将风险完全消除或降至最低水平。压疮又称压力性溃疡,压疮不仅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消耗大量的医疗、护理费用,因此预防压疮一直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点,也是护理质量的主要评价指标之一。我院于2012年5月开始采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针对压疮发生的原因,采取积极有效的控制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 方法

1.1成立项目小组 成员有护理部人员、营养科人员、临床医生、病区护士长(神经内科、神经外科、ICU、手术室、肿瘤科、烧伤科)及科室骨干护士。

1.2制定压疮失效模式调查表 压疮失效模式调查表的内容为所有失效模式和潜在风险的原因,以及其严重度、失效模式出现的频度、检出率、事先风险数RPN值。

1.3风险评估 组织压疮FMEA小组成员共21人对压疮失效模式和潜在风险原因进行打分。

2 结果

小组成员根据自己临床经验列出压疮失效模式并找出所有可能的原因,共同计算出RPN值。通过评估失效模式发生的可能性(O)、被发现的可能性(D)、和严重性(S),计算RPN。分值1~10分,1分表示不可能发生,10分表示发生的可能性很大,依次类推。小组找出RPN排名前10位的失效模式见表1。

3 制定改进措施

按照压疮失效模式与潜在风险因素分别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责任落实到具体科室和个人,并规定落实时间。按照PDCA循环原理实施进度计划:P-计划(2012.5)修订压疮评估制定及评估标准、完善压疮评估表。D-实施(2012.6~2012.12)护士培训、对压疮风险患者评估上报。C和A-检查与改进(2013.1~2013.6)业务查房指导、检查制度落实情况、成立压疮小组、总结与分析。

4 改进措施的落实

4.1护理部实施 ①完善制度:压疮评估制度、护理交接班制度、患者转科交接记录、压疮上报制度;②培训:护士长例会及全院护士培训。每一个科室建立一名联络员,系统学习压疮相关护理理论知识,学习后进行现场案例考核,回科室后组织全科人员培训,同时负责科室压疮患者的管理;③临床应用与教学:每月对有压疮风险的人员进行检查,结合临床病例进行学习,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逐步提高压疮评估的准确性;④规范细化交接班流程,落实皮肤护理环节的细节管理,制定标准化交接本流程,护士长通过执行规范的交接班,将值班时间内患者皮肤的情况及患者动态变化交代给下一班,使皮肤护理落实更到位;⑤落实规范化健康教育,制定图文并茂的健教手册,针对患者的个性化程度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提高患者和家属健康教育依从性及自我管理的效果和能力。

4.2临床科室实施 ①护士做好入院评估和再评估。提高压疮预防意识;重视患者营养状况、摩擦力和剪刀力、行动能力、潮湿刺激等情况;②对高风险患者及时上报;③出现压疮填写压疮报告、采取措施每天进行评估记录、详细交接班、加强翻身、注重患者教育、加强全身营养;④严格进行患者皮肤的交接;⑤建立床头翻身卡;成年人常规使用褥疮气垫床;⑥做好患者关节的活动,促进肌体的血液循环;⑦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⑧保持患者床单位清洁、干燥,尤其对大小便失禁、出汗及分泌物多得患者及时洗净、擦干,保持床铺、被服清洁、干燥、平整、无皱褶、无渣屑。

4.3手术室实施 ①对所有的手术患者评估手术受压部位皮肤,骶尾部使用气圈;②用一次性手套做成水囊保护患者臀部、脚踝等骨突部位。

5 结果

措施改进前后失效模式的RPN比较,P

6 讨论

6.1 FMEA与护理安全管理 FMEA是一种前瞻性的可评估高风险医疗护理流程,并找出矫正危险因子的风险管理方法。FMEA方法已经应用于医疗领域风险管理[2]。它强调事前预防,而非事后纠正,从而降低流程中风险事件发生[3,4]。FMEA是医疗安全管理一种有效的方法,主要特点为针对一种安全隐患或者发生频繁的不良事件,来确定项目,组织项目团队,分析并制定流程,分解各执行过程可能出现的影响因素,计算RPN值,找出其危险因素,再进行结果评估,制定改进措施计划,实施并逐步完善。

6.2 FMEA在压疮预防中的应用 压疮FMEA的事先风险指数测算和排序分析提示,医疗过程的无压疮评估或评估不足、基础护理措施落实不到位、护士交接班不认真、手术中无压疮预防性措施、家属对压疮认识不足等是造成压疮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得分较高的风险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可有效降低压疮发生的风险。压疮事先风险指数(RPN)能够提示管理者和临床护理人员关注那些常被忽视,而实际上很重要的问题。如患者营养支持、护士预防压疮宣教的效果等,通过有针对性开展营养评估等知识的培训和规范护士健康教育的流程,有效地提高了护士在预防和护理压疮时对患者的关注度。

总之,应用FMEA对流程进行失效模式的分析,继而进行流程改造和整改,使压疮护理常规化、规范化,可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庄敏.FMEA模式在病区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0,21(11):119-122.

[2]刘碧瑶."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降低医院医疗风险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2005,22(2)73-76.

第11篇

【关键词】

实习护士;护理;风险评估

作者单位:477150河南省郸城县第二人民医院

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风险[1]。并且,随着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以及对医疗护理要求的增高,导致护患纠纷事件呈逐年增多的状态。护理工作中一旦出现差错,必定给患者以及其家属带来痛苦,甚至严重的不良后果,同时,相应地操作人员也会产生负面的心理阴影,影响其以后的工作或发展。实习护士是刚刚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大多数是经验欠缺,缺少娴熟的操作技能,很可能会导致护理风险的发生[2]。因此,对于实习护士,实施护理风险评估制度,是非常有必要,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护理风险评估制度,是对实习护士常规执行的护理操作中,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或者不期望事件的发生概率,实施程度评估,并且管理干预其评估结果,以达到减少护理风险的目的[3]。有报道称,加强护理人员对护理风险的认识,以及增强对护理人员的管理干预,可以明显降低护理风险。本研究中,2010年07月至2011年07月期间,对我院30名实习护生进行护理风险评估,并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汇报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对我院30名实习护生进行护理风险评估。30名实习护士中,24名女实习护士,6名男实习护士。随机分到我院各个临床科室进行实习。

1.2 风险评估方法:

1.2.1 对实习护士实施风险评估的必要性 目前临床中,带教护师对实习护士的能力评估不足,这个问题普遍存在[4]。很多时候带教护师单纯根据实习护士的学历,或者其实习期间的个性和工作态度,来对实习护士进行评估,这样往往导致错误判断或者判断出现偏差,给护理工作带来被动,甚至出现医疗事故[5]。此外,如果对实习护士护生不进行合理的排班,再加上实习期间更换科室较为频繁,使其对实习科室的管床患者的病情、床位、药品等情况的不熟悉,很容易发生不必要的临床医疗事故[6]。因此,制定《实习护士护理操作风险评估制度》,对实习护士实施风险评估,是非常有必要的[7]。在护理操作前,各个科室必须对每位实习护士进行客观、正确的评估,随后并制定《实习护士护理操作风险评估表》。

1.2.2 提高护士衡量与评价护生操作风险的准确程度 对实习护士实施护理操作风险评估后,制定《实习护士护理操作风险评估表》。当实习护士护理操作中出现护理风险后,对其进行描述和定性分析:给药方式(静脉、皮下、肌内注射、鼻饲)、抽血,风险因素为:患者错误、药物错误、部位错误;带教护师评估实习护士能够熟练完成3次以上该操作后,由带教护师确认后,实习护士独立操作,风险等级为4级;操作内容:导尿,高风险因素:错误地进入阴道、尿道(女性患者);评估要点:该操作必须在带教护师指导下完成,即时独立操作,也要带教护师在旁督察,风险等级:5级;吸痰,操作时间过长,损伤黏膜;插胃管,错误地进入气管;引流管护理,脱管导致感染;更换敷贴、留置针封管,穿刺部位消毒不到位、穿刺留置血管出现气泡、血凝,带教护师评估实习护士能够熟练完成3次以上该操作后,实习护士独立操作,风险等级为4级;接挂盐水、发放口服药物,患者错误、药物错误,带教护师队实习护士进行评估后,可以独立完成,风险等级为3级。

2 结果

实习护士操作风险评估后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实习科室:内科,满意100.0%,不满意0.0%;外科,满意99.8%,不满意0.2%;妇产科,满意99.7%,不满意0.3%;儿科,满意99.5%,不满意0.5%。

3 讨论

通过对实习护士实施操作风险评估制度,30名实习护士全部圆满完成并掌握临床护理的基本技术操作,增强实习护士的责任心和自律性,使其护理行为都得到规范,并认识到护理操作的风险性,也可以预见可能出现的护理安全隐患,同时相应地提升带教护师的应对能力和风险意识,使我院整体的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得到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在此期间的护理工作满意度得到了明显提高。总之,对实习护士实施护理风险评估,有助于提高医院的护理质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郑建萍.加强护理风险管理促进护理质量提升.护理实践与研究,2006,4(8):2728.

[2] 李亚洁.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中华护理杂志,2007,39(12):918920.

[3] 陈梅芳.全面认识临床护理风险原因以增强医疗安全.现代护理,2006,12(19):17811782.

[4] 袁岚.护理临床教学中护理差错的常见原因及防范措施.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7(1):3940.

[5] 刘雅莉.新西兰医疗风险防范及监管机制现状的循证评价.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6,6(9):673680.

第12篇

关键词:危急重患者;院内转运;风险管理

急诊科是对危重患者进行抢救的重要场所,一般急诊危重患者由于检查、转科、手术等因素均需要进行院内转运,但转运容易引起各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如循环、呼吸等系统功能改变,甚至可能导致心跳骤停、窒息等危险因素的发生,由此而使患者病死率及伤残率进一步增加,各种医疗纠纷也进一步增加。因此,加强急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1 临床资料

选取我科室2012年10月~2013年4院内转运的483例患者,其中男256例,女227例;年龄8~84岁,平均年龄(42.5±9.7)岁。包括:呼吸衰竭81例(16.77%)、急性心肌梗死48例(9.94%)、多发伤44例(9.11%)、脑血管意外142例(29.40%)、心力衰竭73例(15.11%)、颅脑外伤95例(19.67%)。转运目的:进行X线、B超、CT等诊断性检查,或送入转科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均采用急救推车进行转运。

2 结果

483例患者中,2例因脑疝而死亡;发生管道滑脱、心脏聚停等意外事件51例(10.56%),见表1。

3 急危重患者转运的风险分析及管理对策

3.1急危重患者转运的风险因素分析

3.1.1病情因素 急危重症患者在急诊科相对集中,在转运途中可能由于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人手不足、监测治疗设备有限、病情不稳定等因素的影响,而引起患者发生危险事件。据有关研究结果显示[1],急危重症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出现不良事件,与其自身病情相关的占31%,如心律失常、呼吸道高阳、血压异常、动静脉栓塞、低氧血症、抽搐、出血等。

3.1.2转运因素 若进行搬运的工具不当,则会导致患者出现肺动脉栓塞、骨折加重、缺氧、颈部和肢体损伤、伤口裂开、坠床,同时还可能导致导尿管、输液导管、胃管、人工气道等脱落或异位。并且搬运过程中由于的改变等会造成血压袖带移位、监护探头异位,由此对测量结果的准确性造成影响,导致护理人员对病情判断错误。同时,若转运路线拥堵、无障碍设施少等因素也会导致转运时间延长,使风险增加。

3.1.3药物及设备因素 据有关研究发现[2],转运过程中发生的意外事件中,与设备有关的占45.9%。若患者在转运途中缺乏完善急救设备、监护设备及药品,导致医务人员不能对病情进行及时、持续监测及相应的应急处理,从而使抢救时机贻误。

3.1.4人员因素 若在转运时医护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专业技能不熟练、在转运前未能正确对病情评估、不能对出现的意外情况正确判断有效处理、未能有效遇见风险、护送人员不充足等因素,均可能导致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

3.1.5沟通因素 转运人员在进行转运前,未能积极与患者、家属、接收科室进行病情沟通;转运时医护人员协调度不够;接收科室吸氧装置、监护设备、床单元等准备不完善,不能给予转运患者及时、顺利接受,这些均会对转运造成影响,甚至导致送错科室的出现。并且,在转运人员将患者送到科室后,若未与接收科室医护人员进行严密仔细的交接,这也会导致患者下一步治疗、护理受到影响。

3.2急危重患者转运的安全管理对策

3.2.1制定转运相关文书规范 要使急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安全得到有效提高第一步应当制定有效的转运指南或规范,内容包括转运前的伴随、沟通、合作人员、伴随的设备以及转运中的检测。转运文书包括:转运评估、记录单、与各相关科室的交接单,其应当对患者呼吸、循环情况详细记录;引流管类别;疼痛镇静、活动能力等评分;伤口情况;转运过程中,患者出现的病情变化及相关不良反应、以及给予的处理措施。

3.2.2加强转运沟通与交接 在进行转运前,应当将转运目的、存在的风险评估结果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取得其理解和配合,同时签署知情同意书。若患者情况太过紧急,应当将紧急转运指征及未取得知情同意书的原因在病历中详细记录。进行MRI、CT等检查过程中,应当与检查科室提前确定时间。在转至相关科室时,应当提前与相关科室进行联系,确定床位,并向其简单汇报病情,告知应当准备的相关救护用品。转至科室后,应当与其进行患者基本情况、用药情况、皮肤情况、管道通畅情况、患者随身物品、携带病历及检查报告、特殊交代事项等进行交接,并签署交接单。

3.2.3完善转运前准备

3.2.3.1转运前对患者评估及预处理 加强患者血压、心率、尿量、中心静脉压、出血等评估,同时给予补充血容量、血管活性药物,携带心电监护仪。对患者呼吸、血样保护度、血气分析等进行评估,判定患者是否需要机械通气或置人工气道,若患者已建立人工气道,则需要对起到通畅、固定情况进行检查,若患者需要采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则需要对便携式呼吸机参数进行调整,使患者能够耐受。观察患者瞳孔、意识、是否存在颅骨骨折,并给予脱水治疗,避免发生脑疝。对引流管、皮肤、活动能力、疼痛等情况进行观察评估,并妥善固定各个管道,拉上床栏,防止患者发生坠床[3]。

3.2.3.2配备足够器材药品及转运人员 根据患者病情评估结果,配合足够的器械药品,同时对各仪器设备进行检查,携带多用急救药品,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血管活性药物、甘露醇等,避免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出现心律失常、颅内高压、心脏骤停时束手无策。同时确定负责转运的医务人员,其必须具备较强的应急能力,熟悉病情,对各种急救技能和搬运技巧、途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能够熟练掌握并处理。

3.2.4加强转运途中的监测 转运途中,由于患者病情急危重,其生命体征变化明显,因此,医护人员必须站于患者头部一侧,对患者进行看护,一旦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应当立即进行处理。对于颅内疾病及脑外伤护着应当对其瞳孔变化情况进行密切观察,以便能够及时发现颅内压增高征象。对各管道情况严密观察,避免滑落,保证其通常。若患者为多发伤,在搬动过程中,预防由于变化而导致的重要脏器灌注不足。搬运过程中注意保暖以及隐私保护[4]。

总之,在进行危急重患者院内转运时,应当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及险情预案,进行科学评估,提高护送人员安全防范意识,由此使不安全因素得到充分降低或消除。

参考文献:

[1]张玲,英恒娅,许开云.锋急渗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管理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10):751-752.

[2]唐梅宗.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管理[J].护理研究,2010,24(1):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