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0 16:47: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患者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患者资料50例,50例患者中男38例,女12例,年龄22~40岁,平均(25.4±2.3)岁,其中属于本科学历护理人员26例,属于大专学历护理人员13例,属于中专学历护理人员11例。
1.2方法
患者接受血液透析治疗之前,护理人员需要通过书面形式告知其治疗期间各项注意事项,当患者确认无误之后进行签字;患者接受血液透析治疗之前,首诊护理人员评估血液透析期间会产生的事项,由护理组长施行评估,按时检测有关指标,最后由护士长根据有关规定对血液透析每个环节中的风险进行控制;护理人员在全面掌握患者基本情况之后,依照血液透析治疗期间各类注意事项,如实进行编制并且填写风险评估表,评估表主要包含患者一般资料、病情、透析治疗方案、护理问题以及护理操作等[2-3]。
1.3观察指标
记录血液透析患者应用风险评估表前后出现并发症情况及护理人员对于药物使用、饮食知识、水分摄入量、并发症、日常注意点知识掌握率。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50例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患者在应用风险评估表之后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与开展风险评估表之前对比差异明显(P<0.05)。应用风险评估表之前护理人员对于药物使用知识掌握率为80.00%,对于饮食知识掌握率为82.00%,对于水分摄入量知识掌握率为86.00%,对并发症知识掌握率为82.00%,对日常注意点知识掌握率为80.00%;应用风险评估表之后护理人员对于药物使用知识掌握率为94.00%,对于饮食知识掌握率为94.00%,对于水分摄入量知识掌握率为96.00%,对并发症知识掌握率为96.00%,对日常注意点知识掌握率为92.00%,应用风险评估表前后护理人员对于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对比差异明显(P<0.05)。
3讨论
血液透析护理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同时风险性非常高,患者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期间会产生部分急性以及慢性并发症,对于患者生命安全产生影响,所以在开展血液透析管理工作中需要有效识别并且评估此类风险,制定风险评估表,开展风险管理措施[4]。风险评估法的开展,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给予患者充分的尊重,为其开展有针对性护理风险管理措施,护理人员利用制定并且执行风险评估表,可以掌握血液透析治疗期间会产生的各类风险,利用有效识别风险做到防患于未然,完善风险控制措,利用风险评估表可以保证血液透析护理工作更具专业化以及标准化,为患者提供优质并且安全的护理服务[5-6]。根据本文的研究可见,选取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透析护理人员10名开展分析,对其应用风险评估表,记录风险评估表应用前后患者产生并发症情况,结果表明,选取50例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患者在应用风险评估表之后出现并发症概率与开展风险评估表之前对比差异明显(P<0.05)。综上所述,对血液透析护理风险管理工作中开展风险评估表,可以减少血液透析治疗导致的低血压以及失衡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出现风险,显著提升血液透析护理人员综合素养,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开秀.护理风险管理对血液透析的安全分析及对策[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4):257-259.
关键词:住院患者;跌倒;坠床;风险管理;应用效果
医院安全管理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住院患者发生跌倒或坠件[1],这也是各国医护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医疗护理服务中,与患者交流最多,接触最多的就是护士,因此风险管理十分必要。我院于2015年6月起建立并实施风险管理措施,本文分析了风险管理前我院住院患者发生的跌倒、坠件,进而积极采取措施进行预防与管理,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是二甲医院,护理单元超过20个,床位超过700张,目前共有护理人员550人,男性4人,女性546人,年龄23~51岁,平均年龄(33.5±2.8)岁。学历分别是:大专以下53人,大专370人,本科127人。合同制护士320人,在编护士230人。职称:护士220人,护师120人,主管护师170例,副主任护师及以上40人。
1.2方法
1.2.1制定风险评估表 >70岁或
1.2.2药剂科结合各类药物的特点、性质、药效等制定"易致跌倒药品目录"[2]。具体包括利尿药,降糖药,降压药,抗心律失常药,安眠药,镇静药,镇痛药,散瞳药,对意识和视觉有影响的药物等。责任护士对患者服用的药物充分了解和分析后,对其进行健康宣传教育并做出风险评估。
1.2.3责任护士或者值班护士在患者入院后,应用风险评估表对患者进行初期风险评估,并对评估分在4分以上的高风险患者实施以下护理:①将患者安排在距离护士站比较近的病房。②将"小心活动,防止跌倒/坠床"的标识牌挂在床头,并为患者佩戴醒目的黄色腕带[3]。③将呼救铃、拐棍、助行器、轮椅的正确使用方法告知患者,下床时动作缓慢,以免引起直立性低血压。④将日常生活用品放在便于患者拿取的位置。⑤查看带轮桌椅病床等是否锁定,病床高低合适,将床栏提起。⑥保证室内可视性强,地面清洁干燥,无杂乱物品和水渍。⑦组织陪护人员学习预防风险事件的措施,并与患者签署"风险教育知情书"。
1.2.4责任护士每周对患者进行一次风险评估,若患者由于做特殊检查、治疗项目或病情变化等原因而跌倒、坠床,则需要在2 h内再次评估,并对其进行预防风险事件的知识宣教。另外,在风险管理措施实施后,要对其效果进行追踪,对于风险管理落实后可能导致的某些非预期性后果要做到提早发现,尽快解决,比如为了防止患者坠床对其使用约束工具,有可能会给患者的皮肤带来损伤等。
1.3评价方法 应用我院自制的"住院患者意外事件危险因素评估表"来进行评价,>70岁或
根据患者病情选择评估的意外事件项目和预防措施,总分≥4分为高危人群。每隔3 d,护士或责任护士再次评估,记录评分情r,直至高危因素解除,住院患者出院、转科或者死亡。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Excel表格录入进行统计描述。
2结果
风险管理前、后,住院患者意外事件危险因素评分比较,见表1。
3讨论
引起患者跌倒、坠床的原因有很多,对这些风险因素进行正确的分析与评估,是护理住院患者,防止其跌倒和坠床的关键所在[4]。应用风险评估表全面评估住院患者,有助于尽早发现跌倒、坠床高风险患者,从而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对其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实施的过程中,还要对导致跌倒和坠床的风险因素进行反复评估[5],进一步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
此外,住院患者因为要进行多种检查和治疗,所以若想有效预防跌倒、坠件发生,还需院内各个科室的配合,如药剂、护理、后勤、医疗等部门,共同为患者创造更为安全的住院环境。针对这一点,医院要定期组织召开会议,讨论并学习患者的安全管理等内容,结合住院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和改进各项管理措施,尤其是护理部门,更要积极参与,认真学习。
综上所述,只有加强医护人员、患者、家属、陪护人员对风险事件的认知、识别能力,提高风险预警的技巧与专业水平[5],才能从根本上预防住院患者跌倒、坠床等事件发生,保证患者安全,使之更好地接受治疗,尽快康复。
参考文献:
[1]许春娟,姚琳,石玉慧,等.风险管理在住院患者跌倒/坠床预防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5):66-69.
[2]杨晓容.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预防老年患者跌倒坠床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2):56-58.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通 226001
[摘要] 静脉血栓栓塞症是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通过对其实施风险评估及防范措施,提高医务人员对其的警惕性,加强医患沟通,有效防范因此引发的死亡医疗纠纷。
[
关键词 ] 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 R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7(c)-0101-02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embolism,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在住院患者中并不少见,是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很多形成冲突严重的医患纠纷,成为医院医务人员面临的严峻问题。
1 我院实施VTE风险评估及防范措施的理论及现实基础
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有其易患因素,可以将静脉血栓的易患因素区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患者相关性危险因子(持久存在的);另一种是环境相关性危险因子(临时存在的)。根据血栓形成的机制,血栓形成三要素:血流停滞、血液高凝性、血管内皮损伤(起重要的初始与持续作用)。通过对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是可以减少静脉血栓的形成。为此,我国多个临床专业针对VTE的防治,制订了《肺血栓栓塞症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国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指南》、《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ICU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指南》、《内科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的中国专家建议》、《肿瘤患者深静脉血栓预防中国专家共识》等。2011年12月,卫生部颁布了《三级综合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将DVT和PTE的两项指标,纳入七大类监控指标中的手术并发症类指标中。其明确指出,院内VTE防治工作要纳入医疗质量管理和监控体系,要求三级医院应有能力评估大型手术及高危手术VTE的发生风险,采取VTE预防常规措施,以降低PTE、DVT的发生率与病死率;要将医院内VTE预防与管理,提高到医院管理、医疗质量管理及患者安全管理的高度[1]。这些均为我院推动实施VTE风险评估与防范措施的理论基础。
近年来,多起轰动全国的死亡医疗纠纷,有些通过尸体解剖明确为VTE,有些尽管没有进行尸体解剖,但是临床症状高度怀疑为VTE,因为在医院内非预期死亡而形成医疗纠纷[2-3]。为了尽可能避免此类死亡医疗纠纷,提高医务人员对此种疾病的认识,努力减少住院病人VTE而出现死亡等严重后果,是推动实施VTE风险评估与防范措施的现实基础。
2 我院实施VTE风险评估及防范措施的做法
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涉及医疗管理与临床多科室的一项工作,需要统筹院内资源,各学科相互沟通,提高院内VTE防治的综合实力;为此,我院做了以下一些工作。
2.1 医院将VTE防治与管理纳入综合考核工作
2013年初,医院将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与管理作为一项专项工作,制定了《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管理规范与实施方案》,组建了由多学科成员参加的医院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专家组,将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管理纳入医院对科室考核体系来推动该项工作的管理。
2.2 医院举办多种形式的VTE知识培训
2013年医院分别邀请3名外地专家来院进行VTE防治知识培训,同时院内VTE防治专家成员分别采取全院范围、科室范围的VTE防治知识讲座。
2.3 我院将VTE风险评估作为住院病人常态化工作
对全院各临床科室的住院病人均要求进行VTE风险评估,住院病人至少有一次VTE风险评估,尤其是骨科、普外科、妇产科、肿瘤科室、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心血管内科、心胸外科等科室,要结合科室特点,对具有VTE高危因素的住院患者动态评估VTE风险和出血风险,风险评估应贯穿医疗全过程。由医生对住院病人的VTE风险评估表中相应项目之前的“”进行打钩确认。
2.4 住院病人的VTE风险评估表中明确了相应预防VTE措施,医生在对住院病人进行VTE风险评估同时在“”打钩确认采取了的措施。
2.5 我院推动VTE风险评估与防范措施的决心是坚决的
2013年是我院启动住院病人VTE风险评估与防范措施的第一年,全年经历了培训准备阶段、组织试点阶段、全面推行阶段,经过培训、讲座对全院医务人员再教育提高对VTE风险及防范的认识,将VTE风险评估表作为住院病人病历的一页,将VTE风险评估作为住院病人诊疗中必须做的一项工作,医院对于临床科室施行VTE风险评估情况进行质效考核来推动此项工作,2013年在VTE风险评估与预防措施全面推行阶段后,少数科室没有完全施行此项工作,住院病人的住院病历中VTE风险评估与预防措施表存在缺如的,不少科室质效考核被扣分,个别科室一个月质效津贴甚至被扣5万余元,通过行政管理手段强行推动此项工作,也反映我院一种强烈推动此项工作的愿望和决心,至2013年底,我院医生已对住院病人均填写VTE风险评估及预防措施表。
3 体会
3.1 对住院病人进行VTE风险评估与防范是非常必要的一项工作
住院患者常由于其他疾病住院,期间并发VTE是住院病人在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有相当部分住院病人在发生VTE之前的症状极少,极其容易被医务人员所忽视,通过对住院病人存在的VTE危险因素进行收集整理,督促医务人员对VTE危险因素评估,提醒医务人员采取相应预防措施,能够起到预警后尽早干预的作用。
3.2 让全院医务人员对VTE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作为医疗中时刻注意的事项是推动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所在
既往很多死亡医疗纠纷,很多医务人员往往在出现VTE之后才回过头意识到患者其实在之前就存在一些危险因素或者症状,只是当时没有意识到,而没有采取相应措施,因此,通过让医生对住院病人进行VTE风险评估及防范措施,医务人员在住院病人整个住院过程中,时刻注意VTE的风险与防范,这就是很大的一种理念转变,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3.3 我院VTE风险评估及防范措施十分重视辅助科室、护理工作的重要作用
我院全院医务人员培训中,对辅助科室、护理部门人员均要求参加培训;我院护理部还专门邀请外院护理专家前来举办VTE防治培训。针对辅助科室对住院病人进行的一些检查,比如D二聚体等相关检查,试行通过在电子病历系统设定相应参数,提醒医生对住院病人进行VTE风险评估及防范措施。
3.4 由于管理手段的局限性而对VTE风险评估所选择的时间点不能细化干预,需要在今后管理工作加以研究
我院在施行VTE风险评估,主要是对住院病人入院24 h内、围手术期等高危时间段,尽管要求对具有VTE高危因素的住院患者动态评估VTE风险和出血风险,风险评估应贯穿医疗全过程,但是有些科室在住院病人入院24 h内进行一次VTE风险评估后,其后没有继续进行VTE风险评估,对于这种没有将风险评估贯穿医疗全过程的科室,如何进行管理,没有一种统一有效简便的管理评价标准,尚需继续研究。主要还是通过培训、讲座提高全体医务人员的认识和对VTE风险评估的自觉性。
3.5全院医务人员向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VTE风险及防范措施风险教育的意识有所提高,把此项内容作为医患沟通的内容之一
VTE一旦发生即具有严重后果,同时VTE预防本身也可能带来一定的风险,应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相关知识教育与病情告知,包括:住院患者常存在发生DVT-PTE甚至死亡的风险,也可能由此引起血栓栓塞后综合征、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或复发性VTE而致残;进行有效预防可以明显减少上述风险,对大多数VTE高危患者是安全的;VTE预防措施也存在一些不可预期的风险:包括皮下出血和淤血;手术部位和切口出血;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脑出血和消化道出血,甚至导致死亡;即使在有效的药物和物理预防情况下,仍不能完全杜绝VTE的发生[4]。
3.6 医务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并充分尊重其对VTE风险及防范措施的自主选择决定权
医务人员在没有取得患方同意的情况下,并不能自行决定对患者采取一些可能存在风险的VTE防范措施。患者的意愿和倾向对于抗栓治疗和健康状态在个体间表现出显著差异[5]。同时,VTE风险评估及防范措施中的一些检查、防范措施所产生的费用需要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尽可能避免过度医疗、过度检查。现行医疗环境、医疗纠纷事件评价机制中,在VTE发生的事后,评论为何不采取相应检查及预防措施的批评意见往往比较盛行,因此,为了预防一例VTE而对成百上千例住院病人进行相应预防检查是一种需要,例如,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诊断的广泛应用,但阳性诊断率并不高[6],因此,医务人员需要尽可能掌握相应检查和预防措施的指证。
总之,VTE是需要医务人员积极预防的一种疾病,尽管不能完全杜绝其发生,在全体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随着对其研究和认识的深入,相信会在院内VTE防治中取得良好成效。
[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委员会.构建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和管理体系[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1):28-31.
[2] 方义湖,张可丽,于海胜,等,202例医疗纠纷的病理尸检的回顾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 医学版),2013,42(4):456-460.
[3] 王杰,黄映康,汪元和,等,医疗纠纷死亡415例法医尸检与临床病理分析[J].贵州医药,2013,37(7):628-630.
[4] 中华医学会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委员会. 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与管理建议[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92(40):2816-2819.
[5] 翟振国,王辰.美国新版《抗栓治疗与血栓预防指南》评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3,33(5):336-338.
中图分类号:R544.1;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_816X(2011)04 _0327_03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1.04.36
跌倒是指患者突然或非故意地停顿,倒于地面或倒于比初始位置更低的地方。跌倒是老年患 者发生损伤性疾病的重要单一因素和公共卫生问题[1],可能导致永久性活动度丧 失。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跌倒风险的因素,增加护患预防跌倒的共识,从而采取积极的护理 防范措施,以有效地防止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跌倒事件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院心内科从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住,诊断为高血压病的老年患者3 32例,其中男167例,女165例,年龄60~91(74.91±7.21)岁。将332例分为有既往跌倒 史143例为观察组,其中男70例,女73例,年龄64~91(79.42±7.03)岁;无跌倒史189 例为对照组,其中男97例,女92例,年龄60~83(72.00±7.08)岁。
1.2 老年高血压患者入院时跌倒风险评估方法:根据国外Tinetti等1990年研制的老年跌 倒风险评估量表[2]与国内修订的跌倒风险评估量表作为临床测评工具[3] 。跌倒风险评估量表 包括14项条目,表1内前9项为老年人室内日常活动,后5项为室外活动。评估在实施14项活 动时不跌倒的信心,进行定量分析。每个项目0~10分,共11个等级。0分:完全不能;5分 :一般;10分:良好。各项分数的累计平均分为最后得分。整个量表的填写时间为5~10mi n即可完成。量表测评人员由本科室3名在职护师组成,分析跌倒风险的相关因素,表格记 录。
1.3 跌倒损伤严重程度分级:根据国外跌倒学术委员会标准,将跌倒损伤严重程度分为5 级。1级:跌倒未发生损伤;2级:跌倒伴有擦伤;3级:跌倒导致皮肤撕裂;4级:跌倒损伤 需要急诊科处理骨折或可疑骨折;5级:跌倒伴有需要急诊处理的头部损伤[4]。
1.4 统计学处理:先将数据输入Excel电子表格,进行数据的筛选和预处理,然后将数据 转录到SPSS10.0统计软件包中,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处理,数据以(x -±s)表示,经正态性检验呈正态分布的两组间 均数的比较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的跌倒风险评估得分比较:见表1。有跌倒史观察组143例的跌倒风险评估平均得 分(5.31±2.36)明显低于无跌倒史对照组189例的跌倒风险评估平均得分(9.35±1.6 3),P<0.01,后者平均年龄小于前者。
2.2 不同次数跌倒史的分组跌倒风险评估的比较:将143例分为既往有1次跌倒史的入院 老年高血压患者组80例和既往有2次或2次以上跌倒史的入院老年高血压患者组63例,比较跌 倒风险评估得分。结果见表2。
2.3 老年高血压患者入院前跌倒损伤的严重程度:本组中跌倒损伤严重程度为1级、跌倒 未发生损伤者105例;跌倒后出现损伤者共38例,占跌倒事件的26.57%,其中2级:跌倒伴 有擦伤,26例;3级:跌倒导致皮肤撕裂6例;4级:跌倒损伤需要急诊科处理骨折或可疑骨 折5例;5级:跌倒伴有需要急诊处理的头部损伤1例。
2.4 老年高血压患者入院前跌倒事件发生地点的回顾:129例跌倒事件发生在室内,占143 例的90.21%,其中86例在房间,43例在卫生间;14例发生在室外(9.79%)。跌倒发生时1 12例无陪护者在场,78.32%的跌倒事件在患者独处时发生。
2.5 老年高血压患者住院期间跌倒的防护效果:在采取积极的防范老年高血压患者跌倒的 护理措施,通过改进护理管理办法,持续提高质量,住院期间发生跌倒的情况得到控制。在 2年期间,入院老年高血压患者332例中,均未发生跌倒事件。
3 讨论
3.1 跌倒风险评估得分越低、越易跌倒:本文中,入院老年高血压患者332例,既往有跌 倒史的143例(占43.07%),提示老年高血压患者为跌倒事件的高发人群。文献报道,65岁 以上老年人每年约有1/3的人跌倒一次或多次,并随年龄增加而增加[5]。高龄、慢 性病病人、服用影响精神和行为药物是易发生跌倒损伤的多发因素,这类老年人作为跌倒的 重点防护对象[6]。
3.2 跌倒风险评估得分与跌倒次数有关:本组资料提示,有跌倒史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室外 活动能力明显下降,而有多次跌倒史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跌倒风险评估量表平均得分只有( 4.22±2.33),说明得分越低,跌倒的风险越高。跌倒风险评估量表能反映老年高血压患 者 的跌倒风险,建议在临床常规应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测评,以测评条目平均得分小于5分 ,为高风险警示的界限。老年人跌倒事件的相关因素中绝大多数来自内部与外部危险因素的 相互作用,这些因素中的许多因素是可以改变的[7]。控制老年高血压患者跌倒的 发生,重在预测及预防,住院病房环境采用各种安全设施,是必要的。
3.3 采取护理措施防范老年高血压患者跌倒:跌倒是心血管内科老年患者常见的不良事件 ,是威胁患者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8]。通过老年跌倒风险评估量表早期识别老年高 血压患者 的跌倒风险,为防范跌倒措施的实施,提供客观的依据,临床效果好。采取防范老年高血压 患者跌倒的主要护理措施有:加强护理人员工作责任心,责任护士宣教保护措施到位,将跌 倒的危险因素告之家属、陪护;安排有临床经验的护士值夜班,做好交接班;加强巡 视,及时纠正不安全因素;对跌倒事件执行逐级报告制度和跌倒应急预案;采用《预防跌倒 警示牌》警示标识,加强住院环境安全;对跌倒危险病人重点护理,可以有效控制老年高血 压患者住院期间跌倒事件的发生,减少老年高血压患者因跌倒带来的意外伤害。
参考文献
[1]Montero_Odasso M, Levinson P, Gore B, et al. A Flowchart System t o Improve Fall Data Documentation in a Long_Term Care Institution: A Pilot Study [J]. J Am Med Dir Assoc,2007,8(5):300-306.
[2]Tinetti M, Richman D, Powell L. Falls efficacy as a measure of fear of fall ing[J]. J Gerontology,1990,45(6):239-243.
[3]郝燕萍,刘雪琴.修订版跌倒效能量表在我国老年人群中的测试研究[J].中华护理杂 志,2007,42(1):19-21.
[4]Detweiler MB, Murphy PF, Kim KY, et al. Scheduled medications and falls i n dementia patients utilizing a wander garden[J]. American Journal of Alzheime r's Disease & Other Dementias,2009,24(4):322-332.
[5]库洪安,詹燕,于淑芬,等.老年人跌倒的预防[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2) :143-144.
[6]夏文君.住院病人跌倒危险因素评估量表的设计与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09,9 (11):54-55.
【关键词】 压疮;评估;护理
压疮是局部组织持续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组织及细胞缺血、缺氧、营养不良,从而导致组织溃烂和坏死。防治压疮是基础护理的重点,也是棘手的难题[1]。一直以来,以预防和减少皮肤破损及压疮发生为目的的质量管理是护理研究的重点[2]。我院是一所县级综合性医院,集中收治疑难、危急重症患者,这些患者由于长期卧床、水肿、术后伤口渗液、多汗等原因,容易诱发压疮。若不及时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则很快会形成压疮并加重患者感染危险,延长治疗时间。压疮好发患者增多,使我院压疮防治与管理工作的开展难度越来越大。因此,护理部从2006年开始制定了皮肤压伤预警报告表与皮肤压伤报告表,通过当班护士对患者皮肤进行评估后填写表格,分析预警原因,制定护理措施,然后把表格上交护理部,由护理部人员对患者皮肤情况进行追踪调查,得出结论,现总结经验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09年后实施压疮风险评估制度的198例压疮高危患者,共回访探视144例,未回访探视55例,其中院外带来压疮55例,院内压伤0例,男117例,女81例,年龄32~93岁。
1.2 评估方法 根据患者年龄、意识状态、运动功能、睡眠姿势、病史等指标,制订住院患者皮肤压伤预警报告表与皮肤压伤报告表,护士做好患者住院期间的动态护理评估及安全管理。
入院时作好如下评估,见表1。表1 评估卡表2 荣昌县人民医院患者翻身卡备注 A.平卧 B 右侧卧 C左侧卧 D俯卧 皮肤情况:A 正常 B 发红 C破溃 D结痂
(1)评估结果:①轻度风险≤18分;②中度风险 19~27分;③高度风险≥28分。(2)潜在危险:①糖尿病;②严重皮肤病;③严重贫血;④低氧血症;⑤皮肤脆弱;⑥卧床。(3)难免压伤:是(),否()。
采集分析患者的既往史,预警原因,做好患者住院期间的动态评估,制定翻身卡,如表2。
1.3 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的主要措施 压疮预报与报告控制制度。
1.3.1 院外发生压疮控制方法 凡在院外发生压疮的住院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应及时对压疮进行评估并做好护理记录。同时填写压疮报告表上报护理部存档,护理部将及时到科室核查患者、护理记录,并督促检查措施落实情况和压疮预后。如院外发生压疮未及时上报,经护理部或质控组检查发现者,按院内发生压疮处理。
1.3.2 院内发生压疮控制方法 (1)凡住院患者压疮危险因素评估结果为中、重度危险者,科室应及时填写压疮预报表上报护理部存档,护理部及时核查并督促检查措施落实情况。(2)凡住院患者发生Ⅰ度压疮(包括手术患者术中压伤),科室必须电话报告并及时填写压疮报告表上报护理部,护理部将及时核查并督促检查措施落实情况。(3)对于高危患者发生难免性压疮(压疮危险因素评估结果为重度危险≥28分,科室已及时填写压疮预报表,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护理部已进行过核查),科室必须电话报告并及时填写压疮报告表上报护理部,护理部将及时到科室核查并督促检查措施落实,对压疮预后进行追踪,必要时护理部还将组织院内会诊。对难免性压疮不予追究责任。
1.3.3 处罚原则 对经质量检查、患者转科、或患者投诉发现住院患者院内发生压疮者,科室未及时填写压疮预报与报告表上报护理部,由护理部核查,定性为院内发生压疮者,按护理奖惩制度执行。
2 护理
加强翻身,至少1次/2 h,并在翻身卡上记录翻身时间、卧位;卧气垫床;保持床单元清洁干燥;每日行皮肤护理2次,加强营养的摄入。
3 结果
根据护理部存档资料统计:皮肤压伤与预警患者从2009年1月至10月上报198例,其中院外自带压疮55 例,治愈出院32 例,好转出院14 例,放弃治疗9例。统计数字显示,我院院外自带压疮患者的治愈率或好转率明显提高,院内不可避免性压疮发生率明显减少,可避免性压疮发生均为0。
4 讨论
(1)通过规范防治工作,提高了管理成效。管理者高度重视是预防压疮的保障[3]。护理部通过设计压疮上报管理流程,推广使用了压疮危险因素评估表、皮肤压伤预警报告表与皮肤压伤报告表,从而使压疮防治工作在护理部的支持与管理下逐步从经验管理过渡到了科学规范管理。院内压疮上报信息集中,护理部监控管理压疮的全部过程,院内压疮患者的防治护理情况,并经常深入病房访视,检查措施的具体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集中商讨解决对策,使管理成效不断提高。目前,我院对压疮防治工作已基本形成了护理部、护士长、护士三级压疮监控网络,并已形成了从患者入院评估、制定计划、实施有效预防措施、评价护理效果到修正护理措施的管理流程。(2)组织全院学习了压疮形成原因及其需要采取的预防护理措施,并对护士进行了理论考核,确保压疮护理措施落实到位。2009年1月到10月收治的危急重症患者未再发生压疮,取得了较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彭雪花.1例Ⅳ期压疮患者应用中药马勃的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9):26-27.
关键词:肾病内科;跌倒风险;护理干预
跌倒是住院患者常见意外事件之一,指的是患者身体任意部位失衡后出现的突然性的非故意停顿致身体损伤的情况[1],特别是在肾病内科,患者以血尿、蛋白尿、高血压、低蛋白血症、水肿等为主要表现,在各种治疗后需要长期卧床休息,还可能因长时间卧床导致性低血压或者步态失衡的情况,跌倒危险性较高。一旦跌倒发生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新损伤,延长住院时间,增加经济负担,还会影响患者对医疗安全的信任度。因而,对其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和相适应的护理干预意义重大。本文就我院肾病内科收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跌倒风险动态评估与护理干预的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肾病内科收治患者33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时的摩尔斯跌倒风险评分均在45分及以上。
33例患者中,男20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的年龄在12岁~77岁,平均(58.1±6.4)岁。患者的原发疾病包括: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急性肾损伤、肾衰竭等,分别有13例、4例、3例、7例和6例。患者的住院时间在15d~20d,平均(17.6±2.1)d,且均接受相应的临床治疗,实施腹膜透析、血液透析、肾穿刺活检以及药物治疗的患者分别有10例、14例、3例和6例。
1.2 方法
1.2.1 评价方法 回顾性分析患者跌倒的原因,合并疾病、药物应用等基本资料,并采用摩尔斯跌倒评估表对[2]患者入院后24h、入院后1w、出院时的跌倒风险进行动态评估。评估量表的项目包括:近3个月内是否有跌倒史;患者有无超过1个医学诊断;患者是否需要使用行走辅助用具;治疗中是否需要实施静脉输液或使用肝素锁;患者的认知能力是否正常;步态是否正常;所有项目的总分为125分,总评分越高,提示患者的跌倒风险越大。
1.2.2 护理干预方法 健康宣教。患者在入院后要根据患者及患者家属的文化程度等,为其提供有效的健康宣教,向其介绍疾病与治疗的相关知识,告知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指导患者进行病情与跌倒风险评估,观察其尿量、水肿程度、低蛋白血症情况、血压及药物使用情况,针对不同情况在饮食、住院日常检查治疗中给予对应的预防性处理方法,特别是患者合并性低血压的情况或者因血红蛋白下降易于导致头晕、乏力时,要求患者在起床、站立、行走及如厕等过程别注意,在各项活动之间提供缓冲时间,尽量做到有人搀扶。加强患者及家属的防范意识,做好跌倒发生时自我保护的宣教。
住院环境。为降低患者的跌倒风险,要求医院的地面平坦、干燥,持病房环境的干净整洁,做到无异物或者水渍,并做好醒目标识,提醒患者及家属。同时为病房卫生间铺设防滑地砖及防滑垫,并设扶手及输液挂钩,坐便器,减少卫生间内台阶的数量与高度,减少卫生间杂物,水台及尖锐物品出予以防撞贴保护。保持病区走廊要通畅,在走廊设置安全扶手,病房准备移动输液架。合理调整病床高度,配制床栏和传呼器,保持床单元整洁,减少床周杂物。病区配备大、中、小号患服,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提供,为患者提供安全环境。
提高护理人员安全意识。对肾病内科的护理人员做好在职护理技能和思想培训,要求护理人员熟练掌握科室的安全管理相关规定,提高安全意识,掌握相关安全知识和预防处理跌倒的技能。根据影响患者跌倒的相关因素,在记录中重点体现。做好每天的交接班工作,在患者的床头悬挂醒目的防跌倒标识。能对患者的跌倒风险进行有效评价,辨别高危患者并给予积极的预防处理。加强病区工作人员对病区环境安全的管理,及时发现可造成跌倒的危险因素,并合理处置。
1.3统计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患者入院后24h、入院后1w及出院时的摩尔斯跌倒风险评分随着时间推移显著降低,两两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
3讨论
通常情况下,导致肾病内科患者跌倒的主要原因是患者自身疾病因素和环境因素[3],特别是自身因素,一方面,患者长时间治疗常会合并贫血、血红蛋白水平降低等情况,血液中的携氧能力下降,容易引起头晕心慌、四肢乏力的情况致跌倒,另一方面,患者的自身健康状况不佳、防护意识差也是引起跌倒的主要因素[4]。而环境因素作为客观的外在条件,可以通过预防性的改善大大降低患者的跌倒风险。
作为预防跌倒护理干预的第一步,对患者的跌倒风险因素进行正确有效的识别,是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的基础[5]。通过对该组患者进行动态评估,不仅护理人员做到心中有数,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给予不同的护理措施,还要让患者及家属对跌倒的危险因素有效把握,在治疗护理的过程中积极配合。动态跌倒风险评估就是集评估、诊断、计划、实施与再评价于一体的综合性过程[6]。
本文研究从患者的年龄、疾病、自身身体条件等进行了综合评估,并对其跌倒风险进行动态评分,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细节化的优质护理,从患者自身、家属、护理人员等多方面入手,结合健康宣教、住院环境改善、提高护理人员安全意识等多个方面改善护理水平,降低跌倒发生率,结果表明,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的摩尔斯风险评分显著降低,护理效果显著,这与王琼等[7]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共同证实其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颖,王建华,颜妍.跌倒风险评估在肾内科患者防跌倒管理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6):163-164.
[2]何燕,范玲红,张菊明.内科病房跌倒、坠床风险管理的实施及效果研究[J].环球中医药,2013,6(S2):197-198.
[3]陈婷.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表在护理安全防范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9):12-15.
[4]魏霞.跌倒风险分级护理在内科患者防跌倒管理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5,21(10):116-118.
[5]汪春华.跌倒风险分级护理在老年住院患者防跌倒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5):33-3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乳腺癌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组织检查证实,且所有患者均在术后接受化疗治疗,年龄39~69岁,平均年龄50.2岁,TNM分期:Ⅰ期28例,Ⅱ期21例,Ⅲ期11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及TNM分期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按常规方案给予化疗护理,并在出现化疗风险时给予对症处理;观察组建立风险管理流程,根据风险管理流程对患者实施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设计风险评估表 对多年来乳腺癌患者在化疗的过程中出现的护理风险进行收集,并在专家的指导下设计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的风险评估表,内容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处理三个部分,并根据不同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护理策略。
1.2.2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自行设计乳腺癌化疗患者知识培训内容,目的在于提高护理人员对风险识别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并对培训内容进行考核,对考核不合格患者取消其该次护理资格。
1.2.3制定风险管理策略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对患者进行风险识别和分析,评价护理过程中潜在的风险,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给予提前预防,如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做好化疗知识的健康宣教,以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减少风险的发生。一般对化疗患者均行中心静脉置管,以减少反复穿刺对患者造成的刺激,且选择在健侧上肢左右侧后内侧弹性较好、较粗的血管行静脉置管,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若患者血管条件较差,可放弃置管;对过敏体质患者,在置管后使用抗过敏贴膜,并在穿刺局部处使用皮肤保护膜以减少药物外渗。在化疗的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口腔溃疡、牙龈出血等口腔问题及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护理人员均应提前做好预防,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1.2.险处理 当患者发生风险时应给予积极处理,将损害缩小至最小范围,如在用药过程中不慎发生药物渗漏,应立即停止输液,并用注射器将渗出的药物吸收取出,同时冰敷局部以促进收缩,减少药物扩散。最后还应对风险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以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
1.2.5效果评价 对两组患者化疗期间护理风险(药物外渗、静脉炎等)的发生情况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于患者出院前的1~2天对患者进行调查,调查表共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三个部分,并以满意和基本满意计算满意率。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系统软件统计分析资料,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护理风险发生率比较 在化疗期间,观察组化疗药物外渗及静脉炎的发生率均明显小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护理满意度 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观察组明显大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1.系统管理实施方法
1.1成立组织,构建跌倒管理体系。
护理部成立防跌倒护理专家组,建立护理部、防跌倒护理专家组、护理单元三级防跌倒监控网络及护理部、护理单元二级持续质量改进组织;制定并不断完善预防跌倒管理制度和流程,包括患者风险评估、防跌倒防范措施、宣教手册、跌倒应急处理预案及不良事件上报和监测评价制度等;加强护患培训;以目标管理为手段,坚持持续质量改进的理念;院部重视,后勤支持,各个环节紧密相扣,形成了一个集组织管理、教育、评估、预防、干预、评价和持续质量改进为一体的跌倒管理体系。
1.2以目标管理为手段,加强各级人员防跌倒管理意识。
医院建立院科二级安全指标,护理部根据院部下达跌倒控制指标,进行全院护理单元二次分配,分配依据全院控制率结合各专科前三年发生率计算出各护理单元的目标值。各科室根据目标制定控制计划,将目标贯彻到每个护理人员的行为考核中。护理部每季召开运营会分析护理安全事件,进行缺陷文化分享,通报各科安全指标的落实及时调整偏差。
1.3完善跌倒患者风险评估与环境风险评估制度。
不断完善患者风险评估制度及评估细则,以浙江省护理中心提供的跌倒危险因子评估表为基础,整合了患者个体层面的跌倒危险因素,包括年龄>65岁、下床活动能力、依从性、意识状态、眩晕、如厕、视觉障碍、近6个月有无跌倒发生、睡眠形态紊乱、药物应用等10个条目。评估表重在评价因素本身,分高危和低危因子。80岁以上是跌倒后造成髋关节骨折的风险因子,为高危风险因子,即为高危患者。干预跌倒预防上多关注个体风险因子和普遍风险因子,而非只对跌倒风险因素进行总分评定。各专科根据上述内容结合专科疾病的特点细化评估细则,并建立专科评估制度。同时加强环境跌倒安全防范,设计环境安全评估表,包括公共区域、病室、卫生间、走廊、开水房5部分的照明、防滑、设施等安全性评估内容。护士长每月一次对病区16条环境风险因素进行评估;责任护士每天对9条环境风险因素进行评估。评估者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记录,对未解决问题进行持续追踪,确保环境安全。
1.4层层把关,加强防跌倒措施的落实。
筛选出跌倒高危和有风险病人,床头分别挂黄色(高危)和白色(有风险)防跌倒标识提示病人有跌倒危险。低风险患者给予一些基本的病房环境安全和基本安全防护及教育措施,增加如厕、转运的护理措施;高风险患者在低风险患者的基础上增加巡视的频率,需要24小时监管及陪护。高危患者的危险因素和患者的行为变化应班班交接,患者对护理措施的依从性和实施效果差者及时上报上级护士和护士长,加强教育。建立《预防跌倒措施落实单》挂于床尾,及时记录,便于督查。三级监控组织定期监控风险评估的准确性,督查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评价风险人群防跌倒知识掌握情况;防跌倒安全管理小组每季查,护理部每月查,护士长每天查并掌握本护理单元跌倒风险患者的动态。
1.5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注重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
首先,定期培训护理人员。护理部分层、分批培训全院护理人员防范患者跌倒管理知识。每年度、每季度进行跌倒事件汇总分析,全院分享。其次,注重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1)宣教方式。常规宣教:新入院病人责任护士在班内完成病人及陪护防跌倒宣教的内容并发放书面资料,自行拍摄防跌倒视频,每日定期播放。针对性宣教:有危险因子及高危患者发放患者住院安全告知单。针对危险因素采取以一对一指导防跌倒宣教为主其它宣教为辅。(2)宣教时机。在病情允许情况下责任护士随时宣教,入院后责任护士连续三天进行反复宣教,以后根据效果评价酌情宣教。(3)宣教内容。包括下床活动、依从性、睡眠状态等十大危险因子防范,强化预防为主的安全意识。加强预防跌倒的重要性教育,争取患者与家庭的重视、支持和配合,老年患者存在过高估计自己体能的心理,增加类似病人跌倒案例教育,建立遵医心态。同时向陪护进行健康教育,发挥陪护作用。
1.6完善不良事件上报制度,持续安全护理质量改进。
加强护理人员不良事件的上报意识,一旦患者发生跌倒当班护士在班内完成网络报告相关信息,护理部接收信息协同防跌倒专家组进行调研,并参与科内质量改进小组案例分析会,寻找根本原因,提出整改措施。护理单元质量改进小组定期分析和改进科室跌倒防范工作落实情况,持续质量提高。护理部组织防跌倒专家组每季汇总全院呈报的不良事件及每季监控全院跌倒管理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数据分析,讨论整改方案,持续跌倒质量管理和不断改进管理制度流程。
2.评价指标。
(1)患者跌倒发生情况:统计实施前后发生跌倒的例数。(2)护士预防跌倒措施落实情况:采用自行设计的护士预防跌倒措施落实监控表,分别于实施前后对105名患者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考核,满分为100分,≥90分为合格。(3)患者及家属防跌倒重要性认知情况:采用自行设计的患者及家属跌倒预防重要度认知问卷,分别于实施前后对200名患者及家属进行考核,满分为100分,≥80分为合格。该问卷重测信度为0.79,内容效度为0.86。
3.统计学方法。
通过实施住院患者预防跌倒的系统管理,统计实施前(2010年1月-2011年12月)与实施后(2012年1月-2013年12月)相关数据,应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实施前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例次的变化。
实施后的跌倒发生率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实施前后护士预防跌倒措施落实情况。
实施后护士落实患者防跌倒措施的合格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施前后患者及家属对预防跌倒重要性认知情况。实施后患者及家属对重要性认知合格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1.运用系统管理降低住院患者跌倒的发生。
系统管理理论就是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尤其是整体论思想,分析组织问题和管理行为,着眼于系统与环境的关系来分析管理活动,本研究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方法及整体论思想,分析了医院前三年的跌倒案例,从跌倒方式、时间、地点、环境、病情、危险因子、患者心身情况、当班护士情况等20多项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寻找组织和管理行为中的薄弱环节,针对问题从系统观点出发进行流程改进和制度再造。如针对护士对高危因子体能虚弱评估缺乏标准化的定义及个性化宣教方法,修订了以专科或病种为单位跌倒高危因子细化评估和宣教细则。近2年来针对跌倒管理,全院共修改了相关制度20余条。从而确保措施既有系统性又有针对性,实施前后住院患者跌倒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2.运用系统管理促进预防跌倒各项措施的落实。
【关键词】 跌倒风险评估 脑梗塞 护理安全
1 研究对象
1.1 对象的选择
以方便取样的方法,选择2012年7月--12月入住我院内科病房的58例诊断为脑梗塞的患者,按住院先后进行顺序分组,干预组35例,对照组23例。纳入标准:患者CT呈现大片状低密度阴影,病情平稳,意识清楚,无语言沟通障碍,无严重严重心、脑、肾功能障碍。排除标准:临床上除表现脑梗塞的一般症状外,还伴有意识障碍及颅内压增高者。
1.2 对象的一般资料
干预组:男29例,女6例。年龄50~75岁,平均年龄67.7岁。对照组:男18例,女5例。年龄51~76岁,平均年龄65.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护理方法
干预组采用跌倒风险评估表:先是初始评估,所有新入院脑梗塞患者由护士进行跌倒风险的初始评估,在患者入院2小时内完成,如有风险,护士对患者及陪护进行预防跌倒摔伤的健康教育,在患者或家属对健康教育完全理解后,要求其在《住院病人安全告知书》上签全名。然后是再评估,患者出现病情变化、使用镇静药、安眠药、降压药等药物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预防跌倒再次宣教。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防止危险的发生,还能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对照组不给予跌倒风险评估,仅进行常规健康知识宣教。
2.2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3 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两组患者发生跌倒的年龄、时间、地点、是否受伤、使用特殊药物、有无陪护比较详见表1~2。
4 讨论
4.1 跌倒因素
(1)高龄及生理因素:有研究发现,65岁以上住院老人跌倒危险性增加,跌倒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老年人因为骨骼肌肉系统强度与弹性的退化,可造成生理性的姿势控制能力下降,各种感觉、运动、定向、听力下降,极易因碰到障碍物身体轻微倾斜而跌倒。
(2)疾病因素:脑梗塞患者可出现病理步态、共济失调或下肢活动受限等危险因素,合并的糖尿病、心脏血管疾病、眼科疾病、心律失常性晕厥等可导致患者发作性跌倒。另外,患者骨质疏松更易发生跌倒而致骨折。
(3)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镇静催眠、抗精神病、降压、利尿、降糖药等均可影响患者神志、视觉、步态、平衡及血压等,增加患者跌倒的危险[2],患者因药物作用,易造成嗜睡或眩晕而跌倒。从表1中可看出有使用特殊药物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跌倒。
(4)环境因素:夜晚光线不足、地板湿滑、床边物品堆积、患者衣服拖鞋不合适、厕所内马桶位置太低、没有扶手和呼叫器等,均可成为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这些因素中在厕所、走廊发生跌倒所占比例较高。
(5)缺乏协助:未使用床旁护栏,助行器使用不当,或者患者的轮椅、床未固定、无人陪护等,都是脑梗塞患者发生跌倒的危险因素。
(7)护理人员因素 低年资护士对患者评估不全面,或对有跌倒风险的患者指导不当,不能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有效指导。表1中发现有陪护的发生率也比没有陪护的高。陪护工对运送工具使用不安全,护士无关注。
4.2 防范举措
(1)建立护理安全管理机构。护理部成立护理质量安全小组,定期对护理安全质量进行检查考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整改。护士长每周监控,查看各项措施是否落实到位。
(2)高度关注高危患者。预防跌倒应在不妨碍患者日常活动和自主能动的条件下进行,从多方面考虑[3]。准确评估住院患者的安全问题是预防跌倒的基础,责任护士指导患者使用合适枴杖,穿防滑的布鞋,在浴室、走廊、厕所安装扶手、防滑地胶及呼救铃,如发生意外能及时呼叫。
(3)加强巡视。跌倒发生的时间在晨午晚间的比率高;住院患者病区内容易跌倒的地点有病室内、卫生间[4]。对于脑梗塞患者,值班护士要加强巡视,发现危险行为及时制止,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神智的变化。责任护士做好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教,对服用镇静催眠、降糖、降压药等患者,,应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并反复向患者宣教此时要卧床休息的目的,减少跌倒的风险。
(4)制定患者跌倒的应急预案。当遇到脑梗塞患者跌倒后摔伤后,当班护士要采取正确的处理方式:就地测量患者的生命体征,不能搬动,立即通知医师协助评估,初步判断跌伤原因和认定伤情。及时请外科医师会诊处理。填写不良事件报告表,上报护理部,进行风险因素分析,提出整改意见。当跌倒事件发生后,一定要妥善处理好赔偿纠纷,协助调查。
5 结语
有研究指出,对于可预防性或临床期疾病管理而言,提供有效的健康教育或疾病提醒策略能明显提高患者依从性[5]。2013年我院对所有入院患者在2小时内进行跌倒风险评估,对存在跌倒高风险的患者,护士及时向患者及家属宣教,从根本上认识到发生跌倒的危险因素及其严重后果,熟练掌握预防措施,达到从源头上预防的目的。总之,患者发生跌倒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安全防护不仅需要患者及家属的参与和重视,医护人员更要加强安全管理意识,提高护理风险识别能力[6],保证护理安全,对存在的安全因素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防患于未然才能能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杜绝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349.
[2]霍丽莉,李晓.药物致老年人跌倒临床分析及护理[J].前卫医药杂志,1998,15(4):240-241.
[3]库洪安,詹燕,于淑芬,等.老年人跌倒的预防[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2):143.
[4]王日星,刘美芹.住院患者病区内跌倒的原因分析及对策[R].医学信息,2011,24(9):4483-4484.
1 评估表的设计
根据“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提出的简化护理文件书写的要求,结合神经外科患者病情特点和护理强度大的现状,对评估表进行设计,样表见表1。
2 评估表的应用
2.1 填写方法 根据患者的症状在相应栏内打“√”。一栏中有两种症状的:一种符合就在相应的症状下打一个“√”,2项均符合就对应着打两个“√”。
2.2 风险程度解读 有一个“√”定为Ⅰ级,说明存在跌倒或坠床的可能;根据“√”的数量累加,Ⅱ级说明容易发生跌倒或坠床;Ⅲ级及以上说明随时会发生跌倒或坠床风险。
2.3 评估环节 患者入院和转入时,手术、病情变化以及特殊治疗后。
2.4 评估频率 风险度Ⅰ级:1次∕班;Ⅱ级:1次∕2 h;Ⅲ级及以上:1次/h。
2.5 表格的管理 夹于每位患者床尾,护士每次评估完毕及时统计等级并记录于病历中的专科护理记录单上。每班责任组长将所有评估单收回核查并按床号顺序装订成册后定位放置。护士长对每日的表格填写、评估频率和风险防范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核查。
3 应用效果和体会
3.1 该评估表用于每例评估、班班进行把关,有效地防止了风险评估的遗漏。此表的设计是将患者的症状和风险等级相结合,便于及时明确患者风险因素和等级,有助于及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和对陪护人员进行具体内容的强化宣教,护患双方共同预防,确保患者安全。该表在我科应用一年以来,住院患者的跌倒、坠件跟近5年同期比较发生率由087%~1.23%降为零。
3.2 该表格结构简单、内容概括而全面,无分值计算,风险等级判断直观迅速,这为繁重的护理劳动节约不少的工时和人力,得到了临床护士们的认可。
3.3 该评估表的应用使每位患者的风险程度具体化,规定风险度Ⅰ级的患者每日口头交接班;Ⅱ级的每日床边交接;Ⅲ级及以上的每日床边和书面交接。这让每位护士都密切关注着每位患者的风险,有效地防止风险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殷琼:女,本科,护师
通讯作者:张静
殷琼 张静 龙菊华 刘肃
摘要目的:探讨规范化管道护理在泌尿外科的实施方法及应用效果。方法:将2011年4月~2012年2月我科806例留置管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护理,将2012年3~11月我科829例留置管道的住院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患者情况进行评估,确定导管滑脱的危险度,并根据评分结果采取相应护理安全防范措施。结果:观察组管道堵塞、打折、滑脱、判断失误及更换时间延迟等安全问题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对留置管道知识的知晓率由92%上升至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范化管道护理在泌尿外科患者的管道安全护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强化了护士的职业风险意识,降低护理风险,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还保证了患者的安全,大大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及护理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
关键词 规范化;管道管理;护理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3.018
泌尿外科患者术后留置的管道较多,常作为治疗观察病情的手段和判断预后情况的依据,如果护理不当,就可能导致患者发生导管脱落、感染,管道判断错误引起操作差错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1]。2012年3~11月,我科根据等级医院评审标准《护理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中的要求,对829例留置管道的患者采用规范化管道,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4月~2012年2月我科留置管道的806例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管道管理方法,其中男406例,女400例。年龄17~82岁。选择2012年3~11月留置管道的住院患者829例作为观察组,在常规基础上,使用“住院患者导管滑脱危险度评估表”进行评估,其中男460例,女369例。年龄16~86岁,平均51岁。两组患者留置管道数目为1~7条不等,共留置管道3136条,其中尿管1724条,中心静脉导管158条,腹膜后引流管384条,胃管96条,肾造瘘管706条,其他管道68条。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置管数量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管道护理方法管理,观察组采用规范化管道管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管道标识的使用
1.2.1.1管道标识的制作与设计选用防水不干胶统一制作成8 cm×2 cm的长方形标识,分别为红、黄、绿、蓝、橘黄、粉红等6种颜色,标识采用黑色宋体五号字打印管道的名称、置入者姓名、置管及更换管道的时间等字样。
1.2.1.2各种管道用不同颜色区分尿管为黄色,肾造瘘管为橘黄色,胃管为绿色,腹膜后引流管为蓝色,中心静脉导管为红色,其他不常见管道为粉红色,包括盆腔引流管、输尿管支架管、耻骨后引流管等,其名称可自行用记号笔填写。
1.2.1.3标识黏贴部位尿管标识粘贴于分叉处气囊端,各种伤口引流管标识粘贴于距离切口20 cm处,胃管标识粘贴于入口端10 cm处,中心静脉导管粘贴于距离输液连接处2 cm位置。
1.2.1.4标识黏贴步骤一般胃管、尿管及静脉导管由操作者做好标识,其他各种引流管根据置入管道的类型,由当班护士与医师仔细核对后,选择与管道相应的颜色标识,在第一时间用记号笔做好记录,包括管道的名称、置管日期、时间以及置管者姓名,然后将长方形标识包裹在管道上对折,并纳入护士交接班内容。
1.2.1.5引流袋标识在引流管连接引流袋时,同法采用白底蓝字的标识,粘贴于引流袋上,起到双向查对的作用,方便各种引流量的统计。
1.2.2管道的管理
1.2.2.1管道滑脱风险评估采用我院自制的“住院患者导管滑脱风险评估单”,此表单一级目录7项,二级目录28项,分别在年龄、意识、精神、活动、管道种类、疼痛、沟通等方面进行评分,每项分数为1~3分。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由责任护士进行逐项评分,累计分数最高为25分,分值越高,导管滑脱风险越高,首次评估后,总分<12分者为低风险,每周评估1次;≥12分者为高风险,每日评估,每班交接,根据评估的结果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直至导管拔除。
1.2.2.2预防非计划性拔管的护理措施(1)加强对患者管道护理知识的宣教。采用口头与书面相结合的方法,使患者更直观、更具体地了解管道护理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并告知留置管道的必要性和管道脱落的危害性,使患者及家属能够主动地配合护士。(2)导管固定。管道固定不牢或不妥当是导致管道滑脱的主要因素之一[2],采用导管固定装置对管道进行固定,尿管固定于腹股沟或者下腹部,其他引流管则固定于距离切口10 cm处,中心静脉导管固定于导管分叉处。(3)有导管滑脱风险的患者床头及腕带上分别悬挂和粘贴“预防导管滑脱”的红色警示牌,使护士和其他医务人员引起警惕,每班进行交接。(4)根据病情需要合理使用镇静剂及约束带,约束带每2 h松解1次,并评估约束部位的皮肤情况,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1.3评价方法记录两组患者在管道堵塞、打折、滑脱、判断失误、更换时间延迟发生率及患者对管道的健康知晓率。
1.4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 3.1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表1)
3讨论
规范化管道护理在泌尿外科患者的管道安全护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各种不同颜色的标识能够给人警示和告知作用,强化了护士的职业风险意识,对于留置多根管道的患者,可起到共同监督、提醒及指导的作用[3],降低了护理风险,克服了以往需要反复牵拉才能正确辨别各种管道,最大限度降低因管道混淆不清、更换时间不一致引起的护理缺陷,明显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并且更加完善了护理安全管理预警系统,同时也为防止护患纠纷提供有力的保障[4],大大提高了患者满意度,而《住院患者导管滑脱风险评估单》具有简便、易操作的特点,能够指导护士对非计划性拔管的人群进行动态的评估、规范的管理,并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持续改进,保证患者安全,提高护理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5]。
参考文献
[1]罗芳.应用管道标识对ICU患者进行安全管理护理干预[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4):72-73.
[2]唐红娟,唐笑青.NICU管道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181-182.
[3]越丽霞.标识设计在管道护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1):1034-1036.
[4]罗晓琴,王玉兰,毛花花.管道标识在老年危重患者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12A):74-76.
[5]贾金丽,潘爱红,艾皖平.高危患者管道滑脱危险因素评估表在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护理防范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4):2325-2326.
关键词:围术期;风险评估;手术;麻醉分级
围术期患者所具有的外科病变及并发内科病变、手术创伤和、麻醉及对应处理等均会产生病理生理变化,从而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一定影响作用。对患者实施麻醉处理及手术治疗前,应按照其自身基础病变、生理状态、麻醉和手术可能对患者机体产生的影响等,因此每位实施麻醉手术患者均需进行正确且全面性术前评估及风险预测,由此实施术前准备、选取适宜麻醉方法及手术方式、有效预防围术期相关并发症等并予以合理处理,对于减少围术期死亡率、增加麻醉手术安全性具有关键性作用[1]。
1、国内外麻醉手术术前评估和风险预测标准
美国麻醉医师学会体格情况分级:Saklad在1941年提出按照患者自身健康状态及疾病病变程度,实施术前评估,按照7级进行评估分级。在1963年,Dr ipps将评估分级进行修订,缩减到5级,而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采用了这种分级标准,将其命名为“ASA体格情况分级”,是目前术前评估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应用标准。ASA体格具有较为简便分级方法,在应用中较为方便,对于每一位实施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术前评估时均较为适用。
全身情况分级:此分级方法为我国临床实践中按照患者接受手术麻醉处理是的耐受程度经验而总结的,患者全身情况根据经验结果可以分成两类4级,其标准与ASA分级具有高度相似性。
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评分系统Ⅱ评分标准:1985年,Knau s等人首先总结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评分系统Ⅱ(APACHEⅡ),此评价标准包含3个内容:急性生理学评分指标、年龄指数与慢性健康状态,按照得分多少评估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疾病程度更加严重。
患者生理学及手术严重性评分系统(POSSUM评分系统),Copeland等总结分析大量手术资料,在经验基础上研究而出,此评分系统包括12项术前生理学评分及6项手术严重程度评分。评分标准按照各个指标实际改变程度分成4级,相应分值为1,2,4,8分。而在此评分系统应用基础上,得到一定修正,分别为P-POSSUM评分系统(1996)、Cr-P OSSUM评分系统(2004)。在临床实际应用中,POSSUM评分具有一定程度局限性。经研究发现,采用P-POSSUM评分系统对死亡率进行预测时,其结果与术后实际死亡率并无明显一致性,Da s等人经研究发现,P-POSSUM评分系统对于接受妇科手术治疗的患者并无适用性。研究显示,此种评分系统对于小儿患者评估并无适用性,而且POSSUM评分系统需要采集各个生理学指标,且采集时间应尽可能接近手术时间,要求采集资料数据具有较高完整性,若缺失其中任何一项数据往往均会对评分结果造成一定不利影响[2]。
2麻醉分级标准
目前,ASA体格情况分级及手术治疗患者全身情况分级得到较为广泛应用,但所应用的分级因素并无手术创伤、年龄等对围术期患者安全具有较高影响的一些因素,所有存在较为显著局限性;而且A PACH E Ⅱ评分和POSSUM评分在应用中具有一定复杂性,临床中患者实际的血压、心率等均存在较为明显波动性,经大量研究发现,此两种评分系统对于手术治疗后及危重患者评估具有良好适用性[3]。
麻醉分级标准是按照患者全身情况分级(ASA分级)、手术分级、患者年龄分成4级标准,主要标准如下所示。1级:患者全身情况1类1级或ASA1级,实施1类手术治疗,患者年龄范围10-49岁,进行麻醉处理及手术治疗风险较小。2级:患者全身情况为1类或ASA1-2级,实施1-2类手术治疗,或年龄范围为3-9岁、50-59岁。其中有一项为2级(类)或年龄在标准内为2级(类)。实施麻醉处理及手术治疗存在一定风险性。3级:患者全身情况为1类、2类1级或ASA1-3级,实施1-3类手术治疗,或年龄范围1-3岁或60-79岁。其中一项达到2级(类)或年龄在标准内为3级(类),实施麻醉处理及手术治疗存在较高风险性。4级:患者全身情况为1-2类或ASA1-5级,实施1-4类手术治疗,或年龄低于1岁、>80岁者。其中一项为4级(类)或年龄在标准内为4级(类),实施麻醉处理及手术治疗存在极高风险性。
参考文献:
[1]高强,窦倩慧,方超,等.影响结肠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多因素分析[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1,18(2):159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