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风险管理方式

风险管理方式

时间:2023-08-30 16:47: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风险管理方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风险管理方式

第1篇

关键词:农业巨灾 风险管理 农业保险 巨灾证券化

我国是农业巨灾频繁而又严重的国家之一,洪涝、台风、旱灾、风雹、地震、雪灾、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屡有发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据统计,近些年来,这些自然灾害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在1000亿元以上,特别是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给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8451亿元,而农业又是首当其冲,受灾害影响最大,常年受灾人口达2亿多人次。面对这些特大自然灾害,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农业巨灾风险管理体系,对风险的管理主要还是依靠政府救济、社会捐助以及农户自我防范等传统的、相对落后的方法。而在发达国家。为应对农业巨灾风险,通常采取的是保险、再保险等较先进的、市场化的管理方式,而且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保险技术的日益成熟,农业巨灾风险证券化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从发展的角度讲,我国传统的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方式存在自身的不足,已不能较好地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开发出更加先进、有效的现代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方式。

一、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方式的现状

我国目前应对农业巨灾风险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农户自主的风险管理方式,另一种是政府主导的风险管理方式。

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真正的农业巨灾保险体系。建国以后,我国曾将农业巨灾(主要指地震、洪水、暴雨等自然灾害)以基本条款的形式列入农业保险承保责任。但是,由于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再保险市场不发达、分保方式单一以及保险业实际承保能力与技术限制等原因,国家对农业巨灾保险进行了一些政策上的调整,把农业巨灾从保险基本条款中逐步删除,只是作为一种附加险种。因此,到目前为止,尽管我国已开发了不少农业保险产品,但这些农业保险产品对农业巨灾风险大多采取了规避或严格限制的办法,这一点从我国目前涉农保险公司经营的险种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来。(见下表)

二、对我国目前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方式有效性的评价

农户自主管理、政府救助、社会捐助等是目前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的主要方式,这些方法对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的防范、救助、农业生产的恢复、社会的稳定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如果从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有效性的评价标准来看,这些方式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还有待于改进。

(一)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方式有效性的评价标准

随着社会及经济的发展,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方式也在不断演进,新方法不断涌现,并逐渐取代旧方法占据主导地位,由此推动着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方式的不断演进发展,而在其演进的过程中,始终是朝着更能体现激励性、公平性和效率性的方向发展的。

激励性就是一种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方法要能有效调动各受灾单位、风险管理主体预防风险、控制损失的积极性,尽可能降低灾害的发生率,将灾害损失程度与范围控制在一个最低水平。

公平性就是灾害损失应在整个巨灾影响范围内的合理分摊,相同条件受灾单位的经济损失应该采取相同的补偿标准。农业巨灾风险的影响范围不只针对农业本身,农业巨灾造成的损失将波及整个国民经济,因此农业巨灾损失也理应在整个国民经济范围内合理分摊。

先进的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方法应该满足效率原则,即能够合理引导生产、投资和消费行为,促进再生产可持续发展,将再生产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空间;能够在巨灾发生后迅速动员和筹集起具有一定规模的社会资源;各种灾害风险管理机构在巨灾发生后,要显示出较强的管理效能。

(二)对农户自主管理方式有效性的评价

以农户为主的对农业巨灾风险的管理是农户自身积极主动地防灾和救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形成有效的灾害风险管理激励。但是,从巨灾风险管理有效性的角度来评价:

1 它不利于实现灾害补偿的公平目标

由于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工具是一种具有正外部性的准公共产品,对农业巨灾风险进行管理,可以使全社会受益。因此,农业巨灾风险理应在全社会受益的范围内进行风险分散。而如果单纯由农户自主管理并承担损失,就容易造成农业自主的巨灾风险管理不足,导致减灾、救灾措施不够或巨灾损失不能得到及时、足够的补偿。

2 它降低农业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

农户出于规避风险的目的,而不是根据市场需要来选择生产风险较低的农产品,这将带来农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农民由于自身经济实力的限制,即使从事多种生产经营,但每种生产规模有限,无法实现专业化生产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而且还会产生许多额外的成本支出;农户储备一定的风险准备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风险发生后的损失,但由于数量有限,相对于农业巨灾造成的损失是杯水车薪,而且也牺牲了储备资金的流动性,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对政府主导的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方式的评价

1 有利于实现灾害管理的公平目标

这种管理方式能够较好地满足灾害管理的公平目标,有利于优先扶持和保证农业这一社会的弱质产业,此外,国家由于在社会中处于“超然”的地位,利于减灾工程的建立,财政救济也可以实现救灾资源迅速和集中的统一调动,并通过对基本生活用品与医疗物资的管制与配给,集中全社会资源来度过困难时期,维持社会稳定。

2 降低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

一方面,由于政府行为难以控制管理费用和交易成本的上升,甚至还会出现管理部门寻租、腐败,恶意挤占和挪用防灾救灾物资与款项,容易造成救灾资金使用的低效。另一方面,灾后救助及捐款具有紧急性和很大的随意性,更多是为了缓和灾后比较大的政治压力,这样,为了筹措赈灾款,政府会减少原定要实施的、比较有发展潜力的项目上的投资,从长远看,这样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3 不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减灾救灾激励机制

在绝大多数人看来,补偿自然灾害甚至人为灾祸等巨灾造成的损失应该是政府的事情,因为巨灾风险对于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而言是一种公共风险,巨灾损失补偿就应该属于国家公共项目支出。因此,政府主导的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方式容易导致各风险单位在心理上过分依赖灾后政府救济和社会捐助,不愿意自己购买巨灾保险,造成风险单位平时对防灾措施重视不够,对减灾政策贯彻不力,最终将大大增加巨灾损失概率和损失后果。

(四)对保险、再保险巨灾管理方式的评价

1 较好地实现了公平目标

以保险、再保险等为主的市场化风险管理工具,是以私人为主体,以市场为依托,以风险利益为纽带,以保险作为主要手段建立风险损失基金,利用集合分散风险的机制,从整体上对农业风险进行控制的有效工具,是各国普遍采用的农业风险管理控制方式,对农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发挥

重要的作用。

2 较好地实现了农业巨灾风险管理的效率目标

参加了农业巨灾保险的各经济主体,在灾害发生后,保险人会在第一时间筹集起一定规模的资金,及时地对被保险人给予一定的经济赔偿,以使他们能够维持基本生活并尽快恢复生产。而且,农民在参加了农业巨灾保险之后,在一定程度上免去了后顾之忧,可以大胆地从事那些既能满足市场需要又能给其带来较好经济效益的项目的生产,能够促进农民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 不利于激励目标的实现

由于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工具是一种具有正外部性的准公共产品,再加上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现象,如果仅仅依靠私人保险市场提供风险管理,并不能达到有效的供给。而且,近年来,随着巨灾发生的频率加快、数额增大,再保险市场对于巨灾风险的承保能力不足的现象日益显现,巨灾事故的频频发生使再保险资本相形见绌,严重影响了再保险基本功能的发挥。

此外,农业保险在面对具有系统性特征的巨灾风险时,也存在不可保的问题。因此,农业巨灾保险在供给方面面临有效激励不足的情况。

通过上述评价,我们发现以农户为主的管理方式和政府主导的管理方式均存在有效性不足的问题,农业巨灾保险、再保险等市场化的管理方式相对于前两种管理方式来说,在公平性与效率性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进,对于农业巨灾风险的防范与转移、损失的分摊与赔偿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是在供给方面却存在有效激励不足的情况。这也是我国到目前为止一直还没有建立真正的农业巨灾体系的主要原因,也是近些年来国际农业巨灾保险、再保险市场不断的萎缩原因之一。因此,我们需要开发出更加科学有效的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方式。

三、世界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方式的最新发展趋势及其有效性评价

随着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保险技术的不断提高,20世纪90年代,国际保险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方式――巨灾风险证券化。巨灾风险证券化通过特设机构(spy)发行基于巨灾风险的证券,用资本市场上投资者代替再保险公司,将巨灾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农业巨灾风险证券化已日益成为世界范围内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与保险、再保险方式相比,从有效性的角度我们来评价这种管理方式会发现:

(一)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对风险进行分摊和转移,大大提高了农业巨灾风险管理的公平性

与传统的保险模式相比,巨灾风险证券化将再保险容量从原来保险业内部扩大到外部的资本市场,将风险在保险合同当事人以及资本市场上对此类风险有偏好的投资者者这一更广阔的群体范围内进行进一步的转移和分摊。由于农业巨灾风险证券现金流的运动取决于诸如飓风、地震等巨灾的发生,因此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巨灾风险证券化所反映的风险分布状态是现存的传统证券无法反映的,这就使得巨灾风险证券与传统证券的相关度较低,它的推出,对于投资者来说增加了投资品种,有助于投资者进行多样性投资和风险的控制,所以农业巨灾风险证券化一方面对投资者有较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巨灾风险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进行转移,大大提高农业巨灾风险管理的公平性。

(二)激励保险与再保险公司扩大保险供给

传统的巨灾承保能力的高低是由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来决定,但是,巨灾风险证券化将保险市场与强大的资本市场紧密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有助于激励保险公司与再保险公司扩大农业巨灾保险供给,拓宽承保范围。

(三)提高了风险管理效率

首先,大大提高了风险承受能力。相对于保险和再保险在灾害风险融资能力上的不足,目前世界证券市场市值高达数十万亿美元广次上千亿元的巨灾事件的损失金额有时还不及全球证券市场的单日波幅,可见,资本市场有着强大的风险承受能力,更加有助于巨灾风险的分摊与转移。

其次,巨灾风险证券化不存在违约风险。农业巨灾发生后,传统的保险及再保险模式下,再保险人由于资金及融资能力有限可能无法及时对原保险人进行足额的损失补偿,可能会发生违约风险,但在巨灾风险证券化模式下,由于资金已经预先到达证券发行者的手中,一旦发生风险,再保险人和保险人可以及时地运用这笔资金对受灾群体进行及时、足额的经济赔偿,大大提高了风险管理效率。

从有效性的角度来看,巨灾风险证券化较巨灾保险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使得巨灾风险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分摊,大大提高了农业巨灾风险的承保能力及管理效率。虽然,它也有其不足的地方,但是从农业风险管理创新、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加强对农业的巨灾保障、农业保险走出困境以及资本市场发展来看,这种新的管理方式还是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四、基于有效性的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方式演进路径

第2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 交通运输 安全发展

交通运输安全是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领导关切、社会关注、群众关心。交通运输部党组高度重视交通运输安全工作,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集中力量加快推进“四个交通”发展,并指出要把安全发展理念贯穿于各领域、全过程,强化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提高交通运输安全发展的防、管、控能力。如何切实发挥科技创新对交通运输安全工作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是摆在每一位科技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科技创新是提高安全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

现代科学技术为交通运输安全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特别是随着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在一定经济投入条件下,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水平提供了可能。美国、瑞典等西方发达国家在交通运输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都先后提出了依靠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追求“零死亡”的交通运输安全发展战略。通过安全发展战略的实施,美国2011年实现了公路死亡率降至1人/亿车・英里的预期目标。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科技创新是提高安全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多年来,交通运输行业始终将促进安全发展作为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开展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攻关,通过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的科研攻关和推广应用,交通运输安全保障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当前,迫切需要深化对安全理论的认识,强化创新驱动安全发展上升到新的水平。

风险管理是提升安全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

安全是交通运输永恒的主题,是交通行业发展的基础,体现了以人为本、安全至上的价值追求。要用红线、底线思维来看待平安交通在“四个交通”中的重要位置。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下,安全水平受到技术水平、经济投入、管理能力三个因素限制。而技术对提升安全水平有根本性作用,可在一定的经济投入下,大幅提升安全水平,还可对提升安全管理能力起到促进作用。

从现代安全理论来看,安全是相对的,风险是绝对的,安全和风险是一对互为存在前提的术语。安全是一种可接受的风险状态,而风险是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的组合。纵观国际上安全管理方式大致有四种类型,即事故理论支持的事后型安全管理方式、隐患理论支持的缺陷型安全管理方式、风险管理理论支持的风险型管理方式、系统原理支持的目标管理方式。风险管理理论支持的风险型管理方式,其管理的对象是风险,可事前通过加强管理、提高技术、加大投入对风险实施综合管理,克服缺乏定量分析、系统科学性有限、往往抓不住重点、控制效果难有保障等不足。当前,国外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和国内如民航、电力等行业大多实行以风险为对象的安全管理方式。公路、水路行业在工程建设和造船等领域也已开始采用安全风险管理理论。依靠科技创新,加快构建起交通运输安全风险管理技术体系,全面将风险管理理论引入到交通运输各领域,是提升安全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

扎实推进交通运输安全科技创新

要立足于交通运输行业特点,紧跟国际科技发展前沿,按照“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根本、以创新为核心”的要求,依靠科技创新,通过完善交通运输安全风险管理技术体系、攻克核心关键技术、推广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并开展典型示范应用,加快将风险管理理念全面引入到公路、水路和城市交通运输安全管理中。

一是从典型案例分析入手,加快构建起交通运输安全风险管理技术体系。重点针对当前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形势突出的领域,如在役长大桥梁和隧道运营、城市综合客运枢纽运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跨海客运渡轮班线运营、跨省道路危险品运输、跨省长途客运班线运营等,依托典型工程和重点路线,深入“解剖麻雀”,开展案例分析,系统开展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生态破坏的安全风险辨识,开展安全风险定性和定量评估、安全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等,编制形成典型案例的安全风险辨识手册、风险评估技术指南和应急预案操作手册,逐步将风险管理理念引入到公路、水路和城市交通运输安全管理相关领域中,为形成可供行业复制推广的安全风险管理积累经验。之后,再将典型案例实施经验推广应用到其他类似工程和路线,从而构建起交通运输安全风险的管理技术体系。

二是着力突破核心技术,全面提升交通运输风险防控技术水平。围绕交通运输安全发展总体战略与目标,结合我国交通运输科技发展现状及国外最新发展趋势,通过协同创新、开放创新,集中全国优势科研资源,重点针对制约公路、水路和城市交通运输安全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从系统安全、设施安全、运输安全、应急保障四个方面,加强科技需求梳理,凝练重大科研任务,集中攻克交通运输安全科技创新中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问题和共性技术难题,切实为提高交通运输安全应急处置能力提供技术支撑。

三是开展试点示范,加快形成交通运输安全风险防控典型示范效应。开展典型试点示范,将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水平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以点带面、点上突破、面上拓展,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交通运输安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遴选有代表性的项目、企业和区域开展科技示范,形成典型示范效应,为在全行业全面推广风险防控理论打下基础。

四是加强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全面提高交通运输安全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基地是创新活动和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要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重点在系统安全、设施安全、运输安全和应急保障等四个领域,加强研发平台建设,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同时,积极推动项目、基地和人才三位一体创新机制建立,强化交通运输安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型团队培养,形成人才核心竞争力,为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四个交通”发展,构建具有交通运输行业特色的安全科技创新体系打下基础。

第3篇

一、现有模式:激励不相容——业务拓展与风险控制之间的权衡与替代

(一)委托理论中的激励相容

“委托”的概念来自于法律,委托关系本来是指“委托人”授权“人”代表前者从事某种活动时的关系。但在经济学中,委托关系的范围要宽泛得多。北京大学张维迎教授将经济学意义上的委托关系定义为“任何一种涉及非对称信息的交易”,并称“交易中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人,另一方称为委托人”。

经济学中讨论的委托关系问题通常是指人问题,即由于人的目标函数与委托人的目标函数不一致,加上存在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人的行为有可能偏离委托人的目标函数,而委托人又难以观察到这种偏离,无法进行有效监督和约束,从而出现人损害委托人利益的现象。

在存在人问题的情况下,委托人必须解决的是如何根据能够观测到的不完全信息来奖惩人,以激励其选择对委托人最有利的行动。此时,委托人面临着人的两个约束,一是参与约束

(ParticipationConstraint),又称个人理性约束(IndividualRationalityConstraint),即人接受合同得到的效用大于他不接收合同得到的效用时,他才可能接受合同。也就是说,只有人“做”的期望效用大于“不做”的期望效用,才能使人“做”。二是激励相容约束(IncentiveCompatibilityConstraint),即给定委托人不能观测到人的行动和自然状态,在任何激励合同下,人总是选择使自己的期望效用最大化的行动,因此,任何委托人希望人所采取的行动,都只能通过使人的效用实现最大化的方式来实现,也就是说,只有人“这么做”的期望效用要大于“不这么做”的期望效用,才能使人“这么做”。因此,委托人在设计合同或制定规则的时候,必须尽量满足以上两个约束条件,才能使人自觉地按照委托人的目标行动。现实生活中,参与约束通常能够得到满足,必须解决的是激励约束问题,否则将付出巨大的监督成本。

在我国现行银行管理模式中,各级机构有很大的经营自,上级行一般不控制下级行的具体业务和管理,所以上级行与下级行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目标函数的不一致,因此,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种经济学意义上的委托关系。基于这一点,“激励相容”这一理念也应在银行内部的管理中得到体现,只有激励相容的风险管理制度才有效果和效率。

(二)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管理制度分析

1.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是产生激励不相容问题的根源

目前我国银行实行总分行制,普遍采用金字塔形的组织结构,通过“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的委托链条层层授权和转授权。上级对下级的控制方式主要包括下发重大管理制度和指导意见、负责人的任免、经营管理指标的下达和考核、重大事项的审批等,偏向于通过任务下达和考核进行管理,而对下级的具体业务和内部管理的控制和协助都很少,因而这种控制笼统而且力度较小,而经营自则较大,对经营管理负全部责任。

在这种管理模式下,由于缺乏自上而下的严密控制,作为人的下级机构具有很大的经营自,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目标函数,比如追求本机构负责人的经济利益、职位的升迁、本机构工作人员的收入和福利等等,并且常常可以利用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性优势,与作为委托人的上级机构在利益上讨价还价,从而偏离银行整体的目标函数,追求自身目标。加上在我国特有的制度环境中,各级地方政府行政干预严重,使得各级分支机构的行为偏离银行整体的目标函数的问题更为严重。这种分支机构目标函数与银行整体目标函数的差异以及各级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激励不相容问题的产生成为可能。

2.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考核方式引发了风险控制中的激励不相容问题

到目前为止,我国大多数银行还没有设置现代意义上的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也没有专职的风险经理,各级机构兼具业务拓展和风险控制职能,在业务上和行政上均向本级负责人报告,风险评估、授信审批、风险监测职能受本级负责人制约,独立性较小。由于对各级机构的考核既包括业务量指标,又包括风险控制指标,所以负责人必须在两者间进行平衡,致使业务拓展与风险控制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替换关系,因而从风险控制的角度来看是激励不相容的。

3.现行授信风险管理方式加剧了激励不相容问题

中资银行授信风险管理采用层层分级授权,集体评审与层层审批的方式。授信审批权的授权以各级机构而不是个人为对象,层层分级授权。授信申报中采用集体审批方式,一般由市场营销部门负责进行授信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信贷管理部门和专门的贷款审查委员会对授信项目的风险进行评审,有权审批人在授权权限内审批。超过本级审批权限的项目经过集体评审和行长签字后上报上级机构。每级的评审人员和签字人各负其责。

采用这种机制的初衷一方面是依靠“众人的智慧”,另一方面是形成约束和制衡。然而,从实际效果来看,却形成了明显的集体审批,集体负责,而事实上最后无人负责的情况。由于违规不追究到个人,不由个人承担全部成本,却能获得额外收益,个人有动机违背银行目标,因而这种制度也是激励不相容的,并产生了严重的道德风险。

4.监督制衡机制不健全无法遏制激励不相容问题

有效的监督制衡机制有助于控制委托问题的不利影响,因而在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中应被置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在许多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中,除了监事会与董事会的监管以外,还有独立于各个业务部门的具有信贷审批权的个人行使的监督以及不同业务领域的直线监管,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的设立也可对银行高层管理部门及各业务部门的活动进行监督。而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对分支机构经营行为的监督由稽核部门完成,但稽核部门独立性的不足使稽核监督的力度远远不够,甚至流于形式,因而无力控制激励不相容问题的不利影响。

总而言之,我国现行的银行组织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银行整体,在银行内部形成了很长的委托链条,各级分支机构成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有较大的经营自和相对独立的目标函数,上下级行之问形成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加上考核目标的多元化——业务拓展和风险控制并存,扭曲了各层次分支机构的行为方式,造成了目前我国银行内部风险控制中突出的激励不相容问题。过长的委托链条、过于独立的分支机构、非独立的风险控制部门、监督制衡机制的不完善、考核目标的不合理,使我国的银行内部的风险控制机制作用大大降低。

(三)激励不相容问题对银行的影响

(1)这种激励不相容,会使银行内部自上而下的统一管理失效。激励不相容的管理和考核,由于不可能体现下级行的利益,常常得不到下级行的配合,为了追求自身利益,下级行常常会以有意识地绕开上级的管理和考核来对上级机构的管理做出反应,使相关制度政策流于形式。

(2)激励不相容的管理在各层次机构内部造成了巨大的管理服从成本。由于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监督措施和激励手段,上级行无法确保下级行会自觉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为了使下级行的经营不偏离银行整体目标,一方面不得不要求下级行随时上报各种经营数据,给下级行增加了相当大的额外工作负担。另一方面甚至可能通过过严的、宁缺毋滥的业务控制,采用风险回避方式来控制风险,使银行失去盈利机会。

二、外资银行风险管理制度借鉴

相比较而言,外资银行从制度上保证了内部风险管理的激励相容。

第一,外资银行在组织结构上,基本上以部门为基础,采用纵向管理模式,呈现出“大总行、大部门、小分行”的特点。“大总行”通过“大部门”来体现,总行通过各职能部门内部的垂直领导来对分支机构进行管理和控制,甚至对下级机构的人力资源、财务等内部管理职能部门实行垂直领导,分行在业务上都是向上级机构的相关部门报告。基层营业机构(分行)经营自较小,主要执行市场营销、客户服务、信息报告等职能。在每个层次上,业务拓展部门和管理部门之间相互独立,在分行层次上基本不存在业务扩展与风险控制的替换关系。

第二,在授信管理方式上,大多将授信审批权限授予个人,而不是向部门或分支机构授权,有权审批人的权限大小依据其资格、能力、经验而定,与授信品种、授信风险评级和授信期限挂钩,并根据信贷检查和审计结果动态调整权限。有权审批人分散在各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但独立于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

授信申报时,一般由专业的信贷分析员根据全行统一的分析方法和标准,对授信风险做出独立分析。

信贷分析员专职负责信贷风险分析,而不受业务指标完成与否的影响,因此能够保持相对独立性。信贷审批权限授予个人,但实行“双签”制度。部分外资银行对大额授信实行集体审批制度,由多名有权审批人组成审批委员会进行集体讨论并签字审批。大额授信需要逐级上报,甚至可能需要总行信贷委员会集体审批,但不存在层层评审、层层负责的问题。信贷审批人员实行垂直管理,只对所审批项目的风险负责,而不会受到来自本级机构业务发展指标的压力。

第三,将风险管理从业务领域中独立出来。为确保银行风险管理的有效运行,以及各部门目标的单一化(以使部门行为与考核目标保持一致,避免多目标替代形成的激励不相容),外资银行将风险管理从业务领域中独立出来,作为控制或监督职能而存在。

第四,建立至上而下的风险管理程序,提高风险管理在系统内的地位。风险管理在外资银行内得到了最高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各银行均成立了风险委员会,由董事会成员或高级管理层组成,全面管理银行风险,确立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政策。为风险控制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

第五,实行集中化风险管理模式,即同时设定风险管理委员会与具体业务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宏观风险政策,进行总体风险汇总、监控与报告,并且负责风险管理方法与构架的决策;具体业务风险管理部门则进行具体类型的风险管理,实施风险管理委员会制定的风险政策与管理程序,应用风险模型测试与监控风险等。集中化管理模式能够从宏观、微观两方面较好地把握、管理银行风险。

通过合理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设计,外资银行实现了内部的合理分工,部门目标的明晰与单一,强化了控制,保证了部门行为与设定目标相一致,实现了管理的激励相容。

第4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期权

传统的久期模型的缺口分析方法虽然对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具有一定的针对性,特别是经过修订的久期缺口和凸度缺口模型,适应于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波动的实际情况。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多,远期利率协议和期权的出现,导致了利率风险更加突出,需要金融衍生工具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

一、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面临的利率风险风险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率市场化的进场加快是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逐步的凸显出来,从巴塞尔协议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当前面临的利率风险主要是重新定价风险、选择权风险和基差风险等。重新定价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的资产利率和负债不匹配的情况下,也就是商业银行成熟期的不匹配风险,银行风险利率随着净利差的变动而变动;而选择权的风险,是商业银行在利率变动中,客户根据选择前进行定期存款的支取,或者提前归还贷款而引发的净利息收入浮动,当利率升高时,存款人提前进行定期存款的提取,以高利率再存,当利率下降的时候,借款人提前还款,再以低利率再借,也就是说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是不同程度的选择权风险;基差风险,也是当前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之一,随着利率的市场化发展,商业银行的存款贷款利差收入不断缩小,蛋利率的变动方向和幅度差异能够引起商业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变动。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办法现状分析

随着现代市场化的不断深化,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随之逐渐凸现,更加需要利率衍生产品进行管理。在还没有利率衍生产品进行有针对性的利率风险管理情况下,主要的风险管理措施有:资产和负债之间相匹配、调整浮动利率债券和固定利率债券之间的比例、提高发行利、回收低利率债务、加大浮动利率比重、或者减少长期债或者将债券资产的长期调整为中期。但是这些措施并不能真正有效的进行利率风险管理。特别是针对商业银行,负债一般都是五年以下,难以通过资产和负债进行匹配,所以难以有效的通过资产负债匹配的方式来减少长期债的利率风险;通过加大浮动利率的比例难以与负债相匹配,另外浮动利率债近期发行较少,也难以满足风险管理的庞大需求;如果利用减少长期固定债券的方式,则可能影响到财政政策的顺利实行,不利于整个宏观经济调控;如果利用出售现有长期债券的方式,则有可能面临较大的亏损,市场的流动性不好也难以保障长期大规模的长期债出售;而依靠管理层提高发行利或回收低利率债务都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市场规律,不利于市场化的长期发展,容易留下风险隐患。

所以,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可以利用利率互换、利率期货、利率期权等利率的衍生产品来进行管理。通过这些基本的利率衍生产品工具进行利率波动管理,有利于利率风险的规避。在事先将利率波动的风险控制在银行的承受范围内,利用相应的衍生工具对对应的基础工具进行套期保值。在管理过程中,利率期货和利率期权等用来管理利率短期波动风险,而利率互换则用来管理长期波动风险。

三、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方式

现代市场化条件下,银行的利率风险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主要有两种基本的管理模式――基于久期模的资产负债管理和利率衍生工具管理。基于久期模的资产负债管理办法,主要是通过改变资产负债表的结合以及构成成分,来影响利率风险的敞口大小,从而改变利率敏感度,进而影响持续期缺口管理;而利率衍工具管理则是另外一种表外的管理方式,它是通过投资金融衍生产品的收益来冲抵资产负债业务的利率变动损失。

资产负债表的管理方式是利率风险控制的基本方式,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景象经营管理中比较具有实效性的一种管理方法。通过调整资产负债表的各项结构及项目内容,是处于利率风险中的资产及负债情况发生转变,从而有效控制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一般来说,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存续期缺口管理和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两种。

金融衍生工具的管理,一般是针对银行中的资产负债头寸的暂时保值,或者针对个别风险较大难以实现利率风险衡量的耨想资产负债业务,通过金融衍生工具的表外科目安排实现套期保值。银行根据缺口的现金流特点,或者根据具体额金融资产负债的现金流特点进行不同的衍生工具选择,从而实现利率的套期保值和对冲,从而有效的避免利率风险。一般来说,当前银行衍生工具主要有两个大的类别,意识期权类的衍生工具,例如利率上、下限期权,以一定的期权费为代价,可以通过其消除可能发生的利率变动负面影响,同时从可能发生的利率变动中获取效益;一类是指为了不确定性,从而保证一个特定的结果,例如远期利率协议、利率互换和利率期货等形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利率的衍生产品进行科学的利率风险管理,在低成本大容量的市场环境中,保障利率风险管理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江炳钰,金红梅.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J].《投资研究》2002年第08期,2002

[2]刘婷.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如何管理利率风险[J].《商场现代化》 2010年22期,2010

[3]吴杰.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及策略――利率市场化下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J].《商品与质量》2011年S7期,2011

第5篇

关键词 电力企业 风险管理 不足 解决措施

一、引言

我国电力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在风险管理方面获得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但随着市场形势和社会形态的不断变化,电力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在不断加大。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电力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在不断加剧,处在改革过程中的电力企业可能会很难适应现阶段的发展,面临更大的风险。所以,对电力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不足进行分析,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对确保电力企业稳定过渡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电力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不足

(一)对于全面风险管理的认识不足

对于目前电力企业的员工来说,安全风险管理已经普遍存在于思想意识中,其能够严格遵照安全风险管理规则来进行生产活动。但是,随着电力企业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电力企业需要对全面的风险管理进行重新认识。在很多管理人员看来,其他风险管理(主要包括财务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等)不能提升企业利润增长点,反而会降低企业利润。甚至某些管理人员将安全生产管理的方式移植到其他风险管理中,这对电力企业适应新环境是非常不利的。另外,电力企业中也存在着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相等同的认识,虽然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并不是同等层次的问题。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中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风险管理一定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相关制度,在全新技术和市场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内部控制的延展。

(二)电力企业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够健全

我国很多电力企业不具有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其更多是利用不同部门实现相关部分的风险管理工作。例如,在对电力安全生产实施防范以及管理时要由安监部门进行;对企业投资以及计划风险管理要由发展规划部门进行;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要由财务和审计部门进行;对人为因素造成的事故进行预防管理要由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进行等。

这种管理方式造成的结果就是:首先,不同内容监督的标准不统一,功能出现交叉。由于采用的是分散管理,造成缺少横向的信息交流,从而缺少有效的整体监督;其次,不同的监督并未根据设定的目标实施,甚至会出现以平衡预算和创收作为目的的现象,从而弱化了监督力度;再次,缺少有效的考核奖惩制度,监督管理更多的是形式主义,执行效果较差。

(三)缺少足虻娜面风险管理人才

风险管理实施过程中需要对企业各个方面(包括生产、经营、管理等)所具有的风险进行有效工作,需要具有非常高的专业性。所以,从事此方面工作的人员不仅要具有对企业管理的整体认识,对管理中不同的环节有所了解;还要对具体项目的风险能够充分了解,具有非常丰富的风险管理经验以及专业的财务和保险知识。但从现阶段来看,电力企业内部缺少足够的全面风险管理人才,不同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知识经验累积都需要很长的时间,这都是有效进行风险管理所存在的问题。此外,为了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电力企业在进行风险管理时不能完全依靠外部力量进行辅助,需要更多地培养内部人才,这也是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实现的。

(四)风险管理的市场化手段不足

电力企业的客户是市场,市场方面的波动会造成电力企业的风险;但同时,这也启发电力企业,其可以通过市场的方式来实施企业的风险管理。从现阶段看,电力企业还需要采用不同的市场手段进行风险管理。在不同的风险管理方式中,保险是电力企业应用较多、比较适合的一种方式,但是,目前电力企业的参保情况存在很多不足。例如,电力企业投保力度不够,根据数据统计得知,整个电力行业投保平均率在70%左右,而很多设备并没有进行投保,且份额较低。电力企业没有充分掌握投保方面的技巧,为后续的索赔造成了较大的困难。

(五)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不足

首先,电力企业没有较为明确的工作标准,例如其在应急信息管理方面既没有统一的数据统计口径,也没有明确的预警状态标准;其次,在应急情况下,相关机构的职责分工并不明确,很有可能影响应急处置的效果和效率;最后,应急预案不够完善,可操作性不足,没有充分考虑到救援行动的实施、应急队伍的管理、资源调配、信息报送等方面的内容。

三、增强电力企业风险管理的相关措施

(一)将风险管理提升到企业战略高度来对待

电力企业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都要树立起先进、全面的风险管理意识,要改变将风险管理等同于安全生产管理以及财务管理的传统理念,从整个企业的角度对企业所面临的风险进行管理。企业的管理人员要意识到,在未来的竞争中,企业的风险管理技能是企业竞争力的基础和核心,将企业风险管理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制定出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规划系统。电力企业不同层级的管理人员要认识到所在环境的危险因素,将风险当成重要管理因素归入到员工的绩效评估系统中,促使其建立起正确的风险意识,不但敢于承担风险,同时也善于防范风险,将风险管理的意识贯穿到企业经营的全过程。

(二)建立起充足的资源保障来进行风险管理

第一,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电力企业要在董事会下成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同时,在企业内部设置独立于业务部门之外的风险管理机构,专门管理企业的风险事宜。此种管理方式充分体现了现代企业全员风险管理和专门管理相结合的特点。风险管理委员会的成员选择要广泛,除了电力企业的董事、高管以及风险部门经理外,也要根据企业所面临的风险类别和程度加入法律、财务以及市场方面的管理人员;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专业能力,也可以从企业外部聘请顾问(主要是保险以及咨询机构方面的专家)。

第二,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或者聘任。电力企业的风险管理是综合性较强的工作,实施起来较为复杂,具有很大的困难,所以要求从事风险管理的人员要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丰富的从业经验以及良好的个人素质。电力企业可以从企业内部进行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风险管理顾问和保险经纪人的作用斫行管理。

第三,在资源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了使风险管理机构和人员能够充分掌握信息、辨别出风险的成因,同时对相关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电力企业需要为风险管理部门在各个方面(物力、财力、技术、人员等等)提供足够的支持。

(三)建立起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

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深入,电力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风险。这就需要电力企业在做出某些经营决策之前,要充分考虑到可能遇到的不同风险,并且针对性地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建立起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一是,电力企业内部要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交流,明确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情况;二是,要对这些风险进行最大程度的量化;三是,对于不同等级的风险按照严重程度进行排序;四是,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应对机制来对不同等级的风险进行防范。

(四)充分利用市场手段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风险管理的方式较多,一般情况下,针对电力企业所面临的法律风险、财务风险、运营风险等,可以通过风险承担、风险规避、风险转移以及风险控制等方式进行防范。例如,可以采用保险、期货以及对冲等金融方式来进行风险的转移和缓解。对那些发生频率比较高、损失比较大的风险,可以利用在合同中签订免责条款或者赔偿条款等方式进行化解;对那些发生频率较低、损失较小的风险,可以通过风险控制的方式来降低,以减少损失的金额。例如,制定出紧急事故应急计划、制定安全操作规程、通过常规实验等。

(五)完善电网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

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方面,电力企业可以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统一工作标准,建立起统一的应急信息平台来对数据进行固化,最大限度地量化应急预案的预警状态;其次,要明确应急状态下相关单位的职责,对不同部门之间协调联动的程序进行固化;再次,完善应急预案,尤其是关于预警机制、救灾措施以及处置的方案等,加强预案的可操作性。

四、结语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电力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在不断加剧,处在改革过程中的电力企业可能会很难适应现阶段的发展,面临更大的风险。所以,对于风险管理中的不足进行分析,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对确保电力企业的稳定过渡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为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资阳市雁江供电分公司)

[作者简介:林琛(1977―),男,本科,政工师,主要从事企业基础、后勤事务以及体制改革等工作。]

参考文献

[1] 张攀,郭蕾,罗恒,吴松,李子,徐康.新时期电力企业管理存在不足点与解决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32):15-17

[2] 殷海,沈佳华.电力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现状及质量控制措施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8):18-19.

第6篇

关键词: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02

一、现代企业开展风险管理的意义

企业的风险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方式不断发展的产物,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环境正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现代企业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产经营过程中到处都充满了竞争,几乎企业所有的经营过程中都存在着风险。作为企业的经营者都希望在较小风险的前提下,获得最多的经济利益,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并不是通过解决一两个简单的问题就能够实现的,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企业要对自身面临的风险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根据获得的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企业自身面对风险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长久的发展。在一些国外现代化企业中风险管理已经被人所广泛认可,在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风险管理大的重要性。当前,市场经济环境瞬息万变,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风险越来越多,风险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经营者必须具备的知识。由于我国原来各种经济体制的制约,很多企业经营者对风险管理认识不足,企业缺少必要的应对风险的能力,所以,加强当前人们思想中的风险意识,构建合理的企业风险管理机制,是提升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顺利发展的必备条件。

二、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

1.风险意识

在现代企业风险管理过程中,风险意识是其中最基本的内容。通常来讲风险意识就是指风险的主体在面对风险时对其进行必要的判断、鉴定的过程。这一过程一般可以利用各种感觉意识以及经验等进行判断,还可以利用各种统计、资料、风险记录等来对风险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整理,进而更加清晰的认识风险的结果和规律,总的来说风险意识是一项非常复杂和全面的工作。

2.风险衡量

风险衡量这一工作是以风险识别为基础的,它主要是对搜集到的各种损失资料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整理,并利用特定的概率和统计知识对各种风险发生的几率以及损失进行分析,通过风险衡量来对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大小进行准确的衡量。通常风险衡量过程中需要使用各种概率和统计的知识,而且风险衡量和风险识别以及风险处理在时间上存在一定的界限,但是实际当中,有的数据分析在识别过程中就需要进行,有的风险处理过程在衡量中就已经采取。

3.风险管理技术选择

在完成上述风险衡量过程后,为了进行风险管理,需要针对不同的风险选择不同的风险管理技术,一般可以分为两种,即控制型和财务型风险管理技术,控制型风险管理技术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和消除各种意外风险的发生,并对已产生的风险进行必要的控制,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而财务型风险管理技术主要是利用早期的财务计划来进行资金的筹集,从而及时的对风险产生的损失进行补偿,这一风险管理技术可以将风险成本降到最低。

4.风险管理效果评价

所谓风险管理效果评价主要是说对上述风险管理技术选择是否合适,效果是否得当进行分析、修正和评价。风险管理技术选择的科学性主要是通过风险是否是在最小的风险成本前提下获得最好的安全效果。在评价过程中通常需要对风险管理技术的经济性、实施过程汇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及最后目标的一致性进行考察。此外,由于现实中风险管理技术正在不断改进,而且人们对风险管理效果存在一定的阶段性,所以,风险评价、技术选择需要在一定时期内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调整,从而使其更好的适应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更好的实现风险管理的目的。

三、现代企业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当前很多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十分淡薄,而且企业之间的风险管理开展的参差不齐,企业中并没有充分开展风险管理,知识简单的利用财务管理的传统方式,在进行一些企业的重大决策时,并不能充分体现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企业的总体风险管理水平仍然十分落后,没有制定相应的风险评估和信用评定标准,风险因素普遍存在。

2.对企业发展的全面性重视不足

当前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只是简单的重视规模和速度以及业务的增长,对自身的全面发展往往忽视,很多企业往往是根据各种现实需要以及经验来对即将面对的风险进行各种处理,而且处理的方式通常是一些临时性的,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根本不能将各种风险有机的联系起来,更不用说从科学角度以及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来对自身的风险管理机制进行科学有效地制定。

3.缺少必要的信息系统

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各种风险数据和损失数据对其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企业可以通过这些数据来实现自身管理水平和业务发展的提升,因此,现代企业有必要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信息系统来对这些数据进行存储、保护和利用,缺少这些数据的支持,企业生产决策的合理性将会受到极大的挑战。

四、我国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对策

1.加强企业治理和信用体系

企业风险管理的缺失以及信用失范主要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中总的信用体系出现问题,而企业风险管理缺失的治理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在内部治理中存在问题。只有保证企业的内部治理和外部信用体系才能够真正保证风险管理的顺利实施。企业的风险管理与信用体系和内部治理之间需要进行良性的互动,而这一目标的前提就是法制化的制度。当企业出现信用失范、治理不当以及互动失调导致自身的风险管理失去控制时,为了使市场环境以及当事人的权益得到保证,必须采取信息透明的破产清算制度。

2.加快企业风险管理的信息化进程

首先,企业应该不断扩大自己的信息源,不仅要掌握与企业生产经营直接相关的市场信息,还应该对一些相关的市场信息进行必要的搜集,保证信息的及时准确,从而避免风险管理中出现各种漏洞;其次,不断增强企业自身的信息解读能力。企业应该善于从众多的信息中选择有利用价值的信息,从中发现各种风险因素,从而及时的了解风险的原因和严重性,并针对风险可能带给企业的影响大小,从而保证各种风险决策更加科学合理;最后,现代企业应该建立自身的风险预警体系,建立多样化的风险信息报告途径,从而保证决策层可以及时准确的掌握风险因素,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3.构建全新的企业组织体系原则

第一,建立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原则,利用各种方式组合在一起来进行风险管理,进而使得企业的风险管理目标和要求深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过程中去;第二,不同性质部门之间的独立性原则。企业中的各种风险部门、内部审计部门以及监察部门要与企业的各种生产经营部门和保障部门独立分开,直接接受高层决策部门的管理;第三,垂直化的管理原则。企业的内部风险控制部门应该严格按照垂直化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各种分支机构受上级风险管理部门控制,这样才能够使企业的内部风险管理真正顺利实施。

4.进行科学预测和论证

不同企业,面临的风险的特点也不同,如单一产品的企业,风险系数就大,风险管理的重点在于产品的升级换代;而多品种生产的企业,由于工艺复杂,批量小,防范风险的关键点应放在降低产品的成本上,因为成本水平对产品市场命运影响较大;又如,替代性强的产品比替代性差的产品对市场价值变动反应灵敏,要特别注意营销策略的调整。企业在研究开发新产品,进行决策时,必须进行科技预测、消费者需求预测、竞争格局预测和财务预测,拟出几种方案进行比较,从中选择出抵御风险能力最强,盈利最大的最优方案。

5.必须加强风险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管理

风险事前管理是通过对环境因素、技术因素、制度因素等的变化发展趋势的分析,在动态中预测可能存在的风险,对风险进行超前决策。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充分重视风险发生前的系列征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化解风险,尽可能把风险消除在潜伏期。风险事中管理主要体现在企业积极发挥决策层和员工的凝聚力,稳定局面,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例如风险避免、损失控制和风险转移有效地控制和处理风险,尽量不使事态扩大,并迅速找出风险症结,进行化解消除。风险事后管理指企业用财务型风险处理方法来尽量减少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确保企业资金运转正常。

总之,风险与企业经营休戚相关,与企业利润紧密相连,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在经营中获利,就必须敢于面对风险,在风险面前与其退避三舍,不如采取较为积极的态度来勇敢面对,仔细分析企业所面临的风险,要在企业的承受能力范围内对风险进行处理,对该避免的风险要坚决避免,保证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高跃.现代企业风险管理方法的综合运用[J].中国内部审计,2007(11).

[2]李晨.对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1(10).

第7篇

关键字:空管 安全 风险管理

【分类号】:V355.1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航空市场非常有活力,并且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增长,人均GDP不断增加,旅游外贸加速发展,同时促进了航空运输需求的快速增长,我国民航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在我国,航空运输量从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增长迅速,以年平均 20%的速度增长。1994-1996 年国际航线运输总周转量年均增长 9.6%,国内航线年均增长 4.9%,是增长最快的地区。1990年的旅客吞吐量为 3042 万人,1997 年就达到 1.11 亿人。在 2000 年全国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 2 亿人次。90 年我国民用机场飞机运行仅为 36 万架次,97 年就达到 140万架次。国际民航组织提供的统计信息显示,除我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民航空运量,2002 年中国民航航空运输总周转量为 162 亿吨公里,同比上升 17%,在全世界的排名由第六位上升至第五位,如果将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民航业统计数据计算在内,中国的世界排名仅次于美国。航空运输量的快速增长客观上要求我国民用航空的建设和管理与之相适应。其中空中交通管制服务是民用航空运输安全的支柱行业,也是高风险行业,担负着保障飞行安全,加速空中交通流量,为航空运输提供服务的任务。空管安全关系到人的生命及民航业的兴衰。随着我国民航业持续快速发展,空中交通流量迅猛增加,空管系统安全风险己处于高压期多发期,风险一旦失控,就意味着航空事故的发生或可能发生。对空管风险进行主动识别,有效控制,防止风险演变为现实危险,降低事故和事故征候率已成为空管安全管理的重点。

民航空管系统是在20世纪90年代引入风险管理。一些航空发达国家发现传统的“亡羊补牢”式的管理方式己不能解决一些问题,比如人为差错,飞行流量增加等带来的安全风险和事故率下降缓慢的问题。加拿大国家运输部空管局率先将风险管理引入民航各系统的安全管理之中,建立并实施了安全管理体系(SMS),即“有组织的管理安全的方法,包括必要的组织结构,问责方法,政策和程序”,用系统的方法去主动识别和管理风险,安全水平得到极大提高,而后美、英、澳等国纷纷效仿,建立起本国的安全管理体系(SMS),也都取得了很好的安全业绩。

一、实施风险管理是落实国际民航组织(ICAO)要求的必然选择。

国际民航组织(ICAO)2001年11月在《国际民航组织公约附件11》中向各缔约国提出在空中交通服务系统建立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安全管理体系(SMS)的要求。又于2006年正式《安全管理手册(SMM)》ICAODoc9859号文件AN/460,对空中交通服务系统建立实施安全管理体系(SMS)要加强风险管理给予进一步指导。我国是国际民航组织缔约国,建立实施风险管理是我们的义务。

二、实施风险管理是适应民航持续快速发展的现实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航持续快速发展。截止2007年底,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和货邮运输量分别达到365.3亿吨公里、1.8亿人次和401.8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122倍、80倍和63倍,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7.3%、15.7%和14.4%。运输总周转量在国际民航组织中排名稳居第二位。飞行流量的迅猛增加,造成空域资源紧张,主要干线和繁忙机场空中交通拥挤。为了适应这种形势,2007年11月21日,我国实施了RVSM,即把高度层8400米至12500米之间的飞行垂直间隔的最低标准,由600米缩减为300米,并逐步将纵向间隔缩减为区域10千米,进近6千米,以扩大空域容量。显然,飞行间隔的缩小使飞错高度层、失去间隔、危险接近、飞行冲突甚至空中相撞的事故发生的几率大大增加。面对这种风险剧增的局面,被动的传统管理模式已无法应付。因此,空管实施主动的风险管理是适应民航持续快速发展需要的现实选择。

三、实施风险管理是空管安全管理方式转变的历史选择。

经验表明:任何管理方式的产生与存在,都是那个时期管理理念、管理对象、管理环境和管理手段等要素状况所决定的。如果这些要素的状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这种管理方式就应该终结了。我国现在的飞行流量、保障架次规模、管理手段和管理环境较之十几年前,己有了根本性改变。现已拥有1300余架运输飞机、近200个机场,2008年日均航班量达5000余班,全年总起降达477万架次。管理技术手段和远程陆空通信导航能力、雷达覆盖监控能力、气象服务保障能力等较之十几年前也有了根本性改变。而空域管理环境却越来越复杂,军航、通用航空及其他升空物数量日渐增多,空管无线通信扰情况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被动的事后管理、经验管理方式已失去存在条件,用主动的风险管理取而代之,是空管安全管理发展的历史选择。

研究风险管理对丰富风险管理理论、指导风险管理实践、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我国空管与国际标准接轨,促进民航发展,我国已是名符其实的民航大国,并要在2020年左右跻身世界民航强国之列。空管与国际标准接轨,对促进民航发展意义重大。空管是国际性很强的行业。目前,全球空管一体化趋势明显,建设可互用、无缝隙、全球化的空管系统,是我国空管缩小与航空发达国家差距,实现与国际标准接轨,促进民航发展的有效途径。我国空管不仅在管制法规、管制程序、管制标准等方面与国际标准有较大差别,在安全保障能力和管制服务水平上与航空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要实现空管与国际标准接轨,保证民航跻身世界强国目标的实现,难度很大,风险也很大。法规、程序、标准的变更,是对空管安全的最大威胁,实施风险管理不仅可以使风险得到有效控制,还会使安全保障能力和管制服务水平有质的提高,这对促进空管与国际标准接轨有积极意义。

2.有利于安全长效机制的建立。空管实施风险管理,从发展角度看,是与国际标准接轨,而从管理角度看,也是建立安全长效机制的实际步骤。建立安全长效机制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延长安全周期,实现持续安全。而建设安全长效机制之要,就在于利用所有安全管理资源,消除安全隐患,把事故消灭在发生之前。通过风险识别和风险管理,不断地对风险进行识别和控制,使其不能演变成事故。这本身就是一种安全长效机制。

3.有利于安全综合保障能力的全面提高。安全综合保障能力来源于“人、机、环、管”多要素的质量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空管安全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在制约安全综合保障能力的诸多要素中,硬件和环境是重要因素,但根本在人的综合素质,关键在管理这个要素。相同的管理资源,不同的“排列组合”,效果会大为不同。风险管理强调用系统的方法主动管理风险,可以把有限的管理资源进行整合,用到管理带来重大危险的风险上,盖圈圈羊,而不是“亡羊补牢”。这是提高安全综合保障能力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诉只有实施风险管理才能实现空管持续安全目标,才能实现安全与效率和效益的兼顾,才能实现我国由民航大国跻身民航强国的跨越。

参考文献:

[1]孙瑞山,刘俊杰.航空安全自愿报告系统在中国的发展与展望,空中交通管理,2007年第1期

第8篇

[关键词]房地产 项目投资 风险管理 必要性 措施

中图分类号:S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30-0054-01

一、房地产投资项目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保障项目管理的科学性

风险管理主要是利用科学的方法对于项目投资进行准确定位和分析,并对在投资项目中产生的任何可能的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有利于减少和消除在决策和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经济风险、技术风险,能够有效的保障整个房地产投资项目的管理科学性和合理性,是项目管理重要组成部分。

(二)有利于促进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风险管理是为决策者和管理者提供大量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应对措施,使得整个项目管理过程更具科学性,并且风险管理深入到投资项目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能够提高整个企员工的参与度,使其全身心投入到项目决策和管理中,从而保证了促进了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除此之外,风险管理能够通过有效措施尽可能的减少和控制风险带来的损失,并对于造成损失之后的后续管理工作提供有效措施,保证了管理的延续性,提高了管理的效能。

(三)有利于促M企业经济效益提高

房地产投资企业通过风险管理,能够最大程度上保证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并且最大程度上减少在各个环节产生的费用,有效的减少了费用的支出,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风险管理能够时刻警醒了和刺激房地产投资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意识,从而提高了整个企业的管理效能,从而有效的控制了企业的风险损失,达到了保障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二、房地产投资项目风险管理现状及问题

(一)房地产投资背景

目前,受到国家房地产政策以及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房地产投资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是从整体上看,房地产投资还是处于发展和上升阶段。正如前文中所谈到的,房地产投资市场面临的背景较为复杂,其主要影响因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国家政策的变化。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对于市场进行调节,旨在帮助引导市场健康发展,从国家对于房地产投资的政策来看,国家对于房地产的投资的担忧非常明显,花大力气整治和提高整个市场的环境,这对于房地产投资企业来说是重要的政策信号,如果不能够及时的掌握和了解国家和地方的投资政策,那么房地产企业很容易受到房地产政策风险的侵扰。投资竞争日益激烈。房地产投资企业的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企业的竞争必然带来企业风险,而企业为了实现发展又不得不去正面面对风险和挑战,尤其是对于小企业来说,各方面都不成熟,受到风险的打击压力大,更需要加强风险管理。

(二)房地产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和管理方式问题

房地产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整体上看从起步逐渐走向成熟,但是还并未真正实现成熟,尤其表现在一些中小投资企业中,他们的风险管理意识和管理方式存在很大的问题,阻碍了投资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风险管理意识问题。房地产企业风险管理意识较为淡薄,一些企业并未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并未设立相关岗位和落实各方责任,使得风险管理区域盲目化和松散化,这种风险管理意识的淡薄,是对于提高投资企业风险管理的首要障碍;风险管理方式问题。大部分企业风险管理方式较为单一,尤其在风险评估方面,大部分企业都是依据自身的经验,对于投资项目进行预判和决策,决策缺乏科学性指导,导致投资项目的风险增大,并未并未形成完善和完备的风险应对和解决措施,使得风险的危害增加,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三、房地产投资项目实例分析

A房地产开发建设公司准备在B市投资一处房地产项目,其中有两个备选方案供A房地产公司选择,一处是住宅项目,另一处是商业广场项目,通过对于两个项目的风险评价,最终确定为A公司提供决策。下图为两个项目的预计经济指标表。

(一)区域背景和政策背景分析区域背景和政策背景能够帮助房地产投资项目充分了解当地的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从而有利于进一步做好风险的评估和评价。

(1)区域背景。C小区建设项目位于城市东郊,属于政府政务新区所在地,其开发和利用的程度随着政府单位的逐渐落成,以及该地区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基础上,能够吸引大量的购房者,所以从市场需求来看较好,除此之外,该地区的涉及的拆迁户较少,这对于开发投资来说减少了很多拆迁的麻烦。D 商业广场建设项目位于城市中心区域,属于该城市的老城区改造,人口较为密集,发展商业的潜力较大,但是由于位于该城市的老城区,所以其拆迁的难度较大,并且由于商业广场的建设面积较大,中心区域的地价较高,投资的工期长并且效益回收的时间也较长,这是D商业广场建设项目面临的最大困难。

(2)政策背景。近年来,该市通过房地产开发建设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并且随着工业和商业的逐渐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该市政府在政策支持力度上不断增强,对于发展本地区房地产开发抱有很大期望,特别是对于老城区改造项目的政策倾斜力度较大,支持和改造对于老旧城区的现代化改造项目建设。

(二)房地产投资能力分析该房地产投资企业属于外地中型房地产开发企业,并且从以往的投资实践看,以投资的小区建设见长,对于商业开发项目很少涉足,此次投资项目是市场拓展到该市的第一次投资,管理层的态度相对保守,并且要求短期内,小投资,稳收益的原则,所以再结合表1数据以及区域和政策背景,对于C小区建设的投资额和收益周期都明显小于对于D商业广场的建设项目投资,所以从稳妥的角度来说,对于此次投资项目的决策来说,经过专家评审和最终管理层决定,选择了C小区的建设项目投资。

(三)投资项目风险管理建议

(1)充分重视“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的结合。房地产投资项目涉及多个层面和领域,所以在对风险进行评估时,首先要充分认识和了解存在哪些方面的风险,例如,拆迁风险、金融风险、政策风险以及竞争风险等等,其次要加强风险评估,风险评估主要是对于风险进行全面、准确和系统的分析,帮助房地产投资项目决策者了解投资项目,并在事后对于风险造成的后果进行评估,积累更多的管理经验。

(2)加强风险应对。特别是针对单个项目的风险时,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和减少风险带来的危害,对于企业来说也至关重要。企业要充分的重视和发挥管理创新的作用,加强风险应对,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信息;安全;风险管理

引言

对于企业单位而言,信息资源是支撑工作正常运行的关键,囊括了企业的知识产权、重要数据、工作人员、信息处理设施等。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成为企业单位的重要管理工作。但是目前我国企业单位的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中存在着大量的问题,亟待解决,须采取有效的策略,才能保障企业单位的综合发展。

1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国内的企业单位在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技术引导性,缺乏必要的流程控制和制度保障。认为信息安全的建设只要有高科技的安全技术设备,就万无一失了。但事实并非如此,信息技术的发展虽然促进了信息安全风险问题的解决,但是没有严格有效的管理,依旧会产生风险问题。所以说只依赖于科学技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所有的信息安全风险问题,只有技术和相应的流程有效配合才能完成企业单位的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工作[1]。

1.1信息风险意识不强

企业单位对于信息安全风险的问题和影响缺乏认识,管理层的重视程度不够,通常只有在出现问题时,才会采取相应的策略,没有持续性。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单位的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方面的财力和人力投入太小,严重忽视了相关资源的投入,原有风险和新风险逐渐积累,攒下了许多的风险隐患。还有部分企业单位过于注重信息系统的运行阶段,忽视了隐藏在系统开发和建设阶段的风险,在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方面留下严重的隐患。而且,企业单位对于信息安全风险的认识严重不足,没有切实意识到业务和客户数据的集中也会引发风险的集中,缺乏对于控制风险和分散风险的慎重考虑。

1.2缺少风险管理人才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不仅要依靠技术,更依靠于人才。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最终效果根本上还是取决于人才。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人才不仅要具备风险管理才能,还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我国企业单位严重缺乏这样的风险管理专业人才,大多数管理人才由于缺乏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对于信息资产和脆弱性的识别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无法对信息安全风险状况进行正确判断,从而对企业单位的信息安全风险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

1.3缺乏风险统一管理

我国大多企业单位都十分重视风险事项的具体管理,却严重忽视了风险的整体控制和管理。在实施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将主要精力和时间投入到了具体事项的风险管理中,却忽略了整体把握,没有切实关注信息安全风险流程管理和技术之间的密切联系。所以,最终导致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资源分配严重不均匀,缺乏统一的风险管理,从而对企业单位的整体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效果造成了严重影响。

1.4忽视信息风险预防和应急

现阶段,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单位的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基本上是凭借自身的长期经验加以管理,一般是事后风险管理。采取这种就事论事的管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我国企业单位对信息化技术的依赖需求了。对于信息安全风险的预防和应急管理形同虚设,基本上停留在已有的规章制度检查阶段,风险评估工作也始终停滞在定性评估上,严重缺乏对风险的定量分析,这样的风险预防和应急策略,将会严重影响企业单位的发展。

2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有效策略

2.1树立信息安全风险观念

树立信息安全风险观念主要从四方面进行,即优化配置,积极防御,全面统筹,强化内控。我国大多数企业单位的相关配置还不够完善、优化,因此首先必须要优化配置,做到标准化和规范化,消除其中存在的隐患。而且,要积极建立有效的防御机制,控制未发生风险事件和已发生风险事件带来的影响。同时,企业单位还要强化内部控制,明确系统开发人员和风险管理人员的职责,保证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另,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须自上而下,建立领导重视、部门协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发挥优势,积极配合,将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工作贯彻落实。

2.2建立健全的信息安全风险控制机制

在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工作中,风险控制机制起着基础性的根本作用,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风险控制机制,才能使整个管理系统与自适应系统更加接近,从而在外部条件不发生变化的同时,能够迅速地做出反应,进行策略调整,实现优化目标,保持良好的管理水平,保证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作用的顺利开展。风险控制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即基础工作、责任机制、预防机制、通报机制、应急机制、团队建设[2]。

2.3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完善的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六个部分,有风险管理制度体系、标准规范体系、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风险管理策略体系、技术支持体系、应急处置体系。风险管理制度体系是有效规范企业单位信息系统开发运行等过程中的组织和个人行为的基础,应切实根据自身情况,针对风险管理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制定相应的管理方式方法和规章制度,从而对关键过程进行有效监管。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指企业单位设置的专门的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组织机构,是将管理部门细化到具体岗位,保证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3]。技术支持体系,是运用网络安全控制、系统安全控制、系统加密控制等高科技技术手段,建立不受外界侵害的保障系统,从而保证企业信息安全。除此之外,还必须建立健全的应急处置体系,这是企业单位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中最关键的部分,只有全面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才能保证企业单位的信息安全。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其中包括员工和信息科技的每一个环节。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只有在全员维护下,才能将安全体系落实到信息科技建设的具体环节,带来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安全。

参考文献

[1]吴世忠.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动态与趋势[J].计算机安全,2007(5):1-7

[2]包同岗,赵捷琴,祁之强.基于突变理论电网企业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模型研究[J].山西电力,2014(4):45-49

第10篇

关键词:集团企业;税务管理;改革;创新

集团企业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形成的具有多家子公司的团体企业,集团企业作为一个大型的组织机构其税务管理质量对于集团企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税务改革与创新能够有效的降低税负并且规避涉税风险。提高集团企业的竞争力。

一、我国集团企业税务管理方式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集团企业目前税务管理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我国集团公司目前大多规模庞大,有的企业户头很多,资金流庞大,而且过于分散,给税务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同时,由于权力过度集中,使税务管理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并且具体执行起来,又湿得缺乏统筹,过于分散。而且目前集团企业税务管理进行多元化的经营有些盲目,而且税务管理一体化的程度不足。当前,税务管理制度缺乏行之有效的保障体系和整体的规划方针,缺乏系统性和科学化的现代税务管理体系,这就导致了目前税务管理出现很多漏洞和问题,使之不能够有效地发挥着作用。

二、集团企业税务管理方式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

集团企业税务管理改革与创新能够有效地减轻集团总体税收负担,增加集团税后利润。具体说就是通过税务管理方式的改革和创新来实现从集团企业的全局性战略出发,为实现税后利益最大化、减轻集团整体性税负、增加集团净收益,通过对整个集团企业的经营、投资、筹资等经济活动事先分析、筹划和安排,以充分利用税法所提供的优惠政策及可选择性政策,从而获得最大的税后利益。

因为集团企业的构建需要长时间的发展,需要进行联合、兼并、分离等形式的改制重组,这样一来势必会导致企业产权的转移、隶属关系变更等一系列变化,均涉及到大量的税收问题,需集团企业仔细确认和统一协调。如果不能够克服当前管理方式上的存在的问题,实行有效地税务管理,那么就会导致大量的潜在税务问题,对企业的发展和创新带来不利的影响。

三、集团企业税务管理改革与创新的方式方法

1 构建一体化、多层次化的全面税务管理体系

要发挥母公司的决策权和对内管理权,最大限度地发挥集团的资源一体化优势与管理协同效应。想要实行税务改革,母公司和子公司必须保持高度的集中一体化,以保证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实现集团企业纳税利益最大化。同时,集团企业的资产规模大、资本链长、管理跨度宽、地域分布广的特点,这就决定了集团企业的税务管理必须向多层次化的方向发展。要构建一个全面税务管理的体系,发挥集团资源一体化管理、实现整体资源配置高效性,在采购、生产和营销方面都要贯穿着税务管理的全过程,要将税务管理纳入公司的战略目标之中,实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从制度上避免税务管理权力集中和漏洞的出现。

2 制定一套完整的考核体系

集团企业应该设立专门的集团税费管理部门,全面统筹和管理公司的税务事务,要建立多层次的税务维护和考核体系,建立内部控制和定期实行内部考核,各子公司要做好基础的税务管理工作,针对传统管理的问题,制定一套完整的考核体系,形成激励机制,鼓励成员单位自觉进行税务管理,在全员参与的情况下,全面考核母公司和子公司的税务管理情况。

3 构建合理的税务管理体系的战略

(1)做好筹资税务管理

比较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的资金成本,包括资金占用费和资金筹集费。集团公司要设计优秀的资本来源结构,加大债务资本的比例,降低资金税务的成本。

(2)做好税务投资管理

集团企业在设立子公司时可以直接利用国家税法规定的优惠政策进行筹划与管理,这样既符合国家的税务管理计划,也符合公司的发展目标,集团企业可以依据企业的自身情况,因地制宜改变生产经营范围,尽量满足税收优惠政策。

(3)产权重组税务管理

当前,产权重组是集团公司的一种常见行为,主要包括合并、分立、资产重组和资产转让等,在这一过程中可能涉及到增值税、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契税、企业所得税等,所以企业在这一过程中应该从所得税和综合税的角度进行综合的税务管理。

(4)企业内部业务定价管理

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定价的方法,在根据资源制定产品的价格,可以实现减少成本,降低整个集团税务负担的目的。

4 集团企业税务风险防范管理的创新

集团公司由于其规模庞大,税务风险防范与规避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但是目前集团企业由于缺乏系统有效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在税务风险管理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所以有必要进行税务风险管理的创新。

集团企业要进行税务风险防范的管理创新,首先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的手段,规范税务风险评估流程,充分利用各类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力求全面、系统的掌握税务风险的动态发展情况,完善税务风险防范的体系。其次要加强对税务风险防范的监督过程,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在执行与实践中,设立定期检查制度,对税务风险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地控制。第三是要借助专业机构进行税务筹划和风险管理,利用他们的专业水平和对法律的熟悉程度来降低企业的税务风险。最后是完善企业风险管理应急措施,保障企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11篇

关键词:石油 工程项目 风险管理

一、工程风险因素的辩识与分类

建设工程项目是复杂的开放系统,长期以来,工程风险的研究一直沿用分析方法和模拟方法。由于项目的内部结构、项目本身的动态性及外界干扰的复杂性,在构造问题的结构与变量的相互关系时,分析方法与模拟方法均起不到预期的指导作用,风险因素间的影响关系及所引起的后果均得不到确切表示。工程项目的风险因素错综复杂,可以从项目环境、项目结构及项目主体等不同侧面进行分类。为了便于风险分析和风险的防范处理,笔者从工程风险是否可以计量的角度对风险进行分类,以确定哪些风险可以作定量分析,哪些只能作定性分析,哪些可以作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以便为不同风险的防范采取相应的对策。

工程风险的分类主要基于风险防范和风险处理,是定性的相对的。从性质上分析,可计量风险属于技术性风险,是常规性的不可避免的风险,包括地质地基条件、材料供应、设备供应、工程变更、技术规范、设计与施工等造成的风险;非计量风险属于非技术性风险,发生的概率较小,是非常规性风险,包括经济风险、政治风险、不可抗力风险、组织协调风险等。工程合同包含着多种难以界定的变量因素,这些因素都能构成项目的风险。从性质上分析,合同风险属于非技术性风险,但工程合同中包含了大量的技术性条款&因此,对工程合同的风险分析既有定量分析又有定性分析。

二、风险管理方案

1.风险管理方案的基本概念。完整的项目风险管理方案应该旨在解决所有的项目风险以及风险对项目的技术性能、项目成本、项目方案、项目执行、安全、健康、项目所在社区和环境造成的影响。风险评估应该是全方位的,包括项目涉及的各个合作方、项目的各个阶段、项目所处的环境以及可能遇到的各种不确定性,只有进行全方位的风险评估才能充分预测风险可能带来的影响。风险管理方案应该使公司能够采取必要的措施完成合同的要求,并不断将与不确定性有关的风险评估和防范方案的结果融入到公司的管理中,从而可以对风险进行更好的认识和分析。

2.主要内容。所有的石油工程服务公司或EPC承包商,都应该建立一套系统综合的风险管理方案。作为项目的业主或投资人,油气勘探开发公司除了应具有一套要求各承包商的风险管理方案达到某一目标和要求的管理程序外,还应建立一套自己的风险管理体系。业主应该在招投标过程中就其风险管理方案与承包商进行很好的交流。为了满足业主的要求,石油工程服务公司和EPC承包商也应该建立自己的一套综合风险管理程序,并与业主的风险管理程序相一致。

特殊设备的操作风险是石油工程项目的主要风险之一,对于这类风险,如防喷器的压力级别、前线基地位置的选择、井场位置的地貌状况以及设备搬迁与安装程序等,应该通过风险危害分析并结合设备及操作水平进行详细的风险评估。在项目风险管理方案中应专门列出专有设备风险的详细情况,并与生产厂商结合,以有效降低设备的操作风险。风险管理方案中应包含具体的方法、过程、计划和措施,这些方面都是为了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进行风险评估和管理而制定的。另外,风险管理方案应该是专门的方案,应有具体可操作的风险评估方案,说明进行风险评估的时机以及项目相关各方应担负的角色和责任。项目所需的风险管理具有不同的等级,风险管理方案中的具体措施应该明确其所处的等级并对其在整个项目中能够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

三、石油工程项目风险及其控制对策

1.投资风险及其控制。投资风险管理是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投资目标的确定应分阶段确定,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投资估算是初步设计阶段的控制目标;初步设计阶段的概算是施工图设计阶段的控制目标;施工图预算是使施工阶段控制目标。对于建设单位来讲它贯穿于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即从项目决策开始至整个项目竣工验收完成为止,就项目建设全过程来讲,投资控制的重点应在前期阶段,特别是加强方案设计阶段的管理工作,设计阶段对工程总投资的影响度占75%以上,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建设费用的多少,直接决定着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的多少。

2.进度风险及其控制。进度风险控制就是指在项目的工程建设过程中预测、识别各种风险后,制定、审核进度计划,在实施过程中采用适当的方法定期跟踪、检查工程实际进展情况,与计划进度对照、比较找出两者之间的偏差,组织、指导、协调、监督监理单位、承包商及相关单位对产生偏差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分析与评估,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调整或修改工程进度计划。进度风险控制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直至按计划的工期目标既合同约定的工期如期完成。建设进度受诸多风险因素影响,主要包括来自然风险、人员风险、工程变更风险。

3.质量风险及其控制。由于石油化工装置生产过程具有高温、高压、低温、真空的特点,所用的原料、介质或产品本身多为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有腐蚀性的物质,因此,对输送、盛装、生产这些原料和产品的管道、阀门、设备的材料、制造及施工的要求较多,如果稍有疏漏或不慎将会造成不可想象的严重后果。质量风险控制措施必须充分满足工程需要。石油化工行业及其生产装置一旦发生事故造成的影响极大,因此,相比投资和进度而言,质量控制特别是施工阶段质量控制更为重要。

无论采取何种风险管理方式,实现投入产出的效益最大化是一切减灾决策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目前在我国的石油企业管理中,除采取承担和保险两种风险管理方式外,在施工过程中亦因完善各项制度,在各项制度的制定和完善中要针对施工中不同风险的特点制定并实施风险处里计划,尽可能准确合理地分散风险。把工程风险管理降低到最小程度,对工程项目管理和生产安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余建星,李成,王广东.基于过程分析的工程系统风险分析方法[J].船舶工程,2003,(05).

[2]张兴才,宋立崧,申仲翰.海上油气生产安全风险分析[J].中国海上油气(工程),2005,(03).

[3]王富军,于军泉,乔大军.石油工程项目中的风险管理[J].项目管理技术,2009,(5).

第12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 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作用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现代企业的发展,全面推进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加强内部控制和防范风险管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

一、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是由董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实现企业经营管理基本目标的一系列控制活动。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潜在事项,以使其在该企业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企业目标的实现予以合理的保证。

二、内部审计对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1.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套完整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管理最有效和最基本的控制手段和方法。内部控制与风险控制又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由于在很多方面内部审计的职能和目标与企业内部控制具有一致性,所以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系统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2.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

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与内部审计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通过近些年开展的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基建投资审计、内部控制测试等项目,以及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企业经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管理漏洞、经营风险,都说明内部审计工作对于完善内控制度、强化公司治理、有效规避、减少经营风险等方面发挥着广泛的作用。

三、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在内部控制过程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内部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和职责履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帮助企业堵塞管理漏洞,促进企业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通过开展各类审计项目和内控测试,对内控体系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1)通过内控测试评价内控体系设计的健全性、科学性和执行的有效性。审计人员通过访谈被测试单位相关人员,查阅各项管理制度,检查内部控制过程中形成的文档记录,抽取测试样本,观察被测试单位的业务活动,检查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合理、健全,以及内部控制关键点是否齐全、准确,业务处理程序中的各项规定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关键控制点是否有效发挥作用。并针对内控测试中发现的薄弱点和失控点,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

(2)通过公司层面测试评价企业的控制环境。良好的控制环境是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基础,是有效实施风险管理的保障,直接影响内部控制体系的执行、公司经营目标及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通过对公司控制环境中诚信与道德、管理理念与企业文化、组织结构、权利和责任分配、人力资源政策、反舞弊等十七个主题的测试,检查分析被测试单位相应主题的内容是否全面、有效,是否遵循内控关注的目标。来促进企业建立健全文化激励机制和职业道德约束机制,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3)通过开展各类审计项目,监督内控制度的执行。通过开展各类审计项目能及时发现内控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予以及时纠正,督促企业管理人员及员工遵纪守法,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如:通过财务收支审计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监督;通过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等制度进行监督;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干部的监督管理,规范干部言行防止腐败问题的发生。内部审计从各方面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切实加强企业内部控制,防范于未然。

2.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的风险范围开展审计来识别风险、并对企业风险管理过程进行评估,通过定量指标和定性分析确定风险程度的大小,从而提出改进意见来帮助公司有效规避风险和防范风险。

(1)通过审计发现风险、识别风险。由于内部审计人员长期立足于企业内部,熟悉公司的业务流程和管理过程,他们通过各项审计,收集到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中发现存在风险的隐患问题,能够有效的识别风险,投资风险、内部控制风险、财务风险、存货管理风险等,对这些风险进行风险分析,及时提出抵御风险的建议,以达到有效控制风险和规避风险的目的。

(2)进行风险评估,评价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内部审计主要从两个方面评估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一是评价风险管理主要目标的完成情况。检查企业目标的完成情况,了解公司能够接受的风险水平,对管理层采取的降低风险、加强控制的措施进行测试,从而评价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二是评价管理层选择的风险管理方式的适当性。围绕公司发展战略,确定风险容量、风险承受度、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标准,并制定风险防御方案。内部审计职责是评价公司风险管理方式与公司活动的性质是否适当。是否正确认识和把握风险与收益的平衡关系,防止忽视风险,片面追求收益或单纯为规避风险而放弃发展机遇。提请管理层关注风险,科学决策、消除风险负面影响从而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内部审计处于公司内部,要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与服务职能。通过审促进内控制度的完善,为企业发展、增加价值服务。使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中发挥更为广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五部委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政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