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怎样进行阅读教学

怎样进行阅读教学

时间:2023-08-30 16:47:49

怎样进行阅读教学

第1篇

【摘 要】 成功的英语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如何把握阅读教学的方法不仅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很重要,而且在高考中也有很突出的体现。因此,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对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完成阅读任务尤为重要。

【关键词】阅读教学

5月16日至20日,我有幸参加了2014年江苏省高中英语学科骨干教师提高培训班的研修学习,聆听了8位专家的专题讲座:无锡市教研员马岳年的《英语整合教学技能》、全国优秀外语教师、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副校长葛文山老师的《基于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镇江第一中学特级教师周林的《江苏高考英语特点下的读写策略指导》、苏州大学副教授李利《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教学设计》、宝应中学特级教师宗兆宏老师的《高中写作教学指导》、苏州市名教师刘洪老师的《立足高考的高中英语阅读》、苏州大学教授《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视野、行动》。每一位都在圈内赫赫有名,他们的讲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讲座的内容让我对教学实践及自身的专业发展有了更多的思考。并观摩了通州高级中学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张淳老师的课外阅读示范课。作为一名来自教学一线的普通教师,能够再次有机会走近这位名师,进入到他的课堂,体会他的教学风格,领悟他的教学思路,让自己有所反思,有所启示,有所提升,我深感幸运。

来自通州高级中学的张淳老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大师,尤其擅长阅读教学。我之前曾经有幸两次走进过张淳老师的课堂,一次是牛津课本M6U2的Project,另一次是课外读物---奥巴马在开学第一天对全国中小学生发表的演讲《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阅读,也不管是短小精悍的小品文还是冗长深奥的演讲稿,张老师都能和风细雨般的为大家娓娓道来,却又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这次在培训班上为大家展示的课外阅读课也不例外,他从不拘泥于传统的阅读课堂。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谈一下我对本节课的感受。

一、此次张老师选取的是一则篇幅较长,生词较多的故事,通过讲述父亲在女儿的舞蹈课上怎么一点点帮助女儿克服紧张的心理,从而向大家展示了父亲对女儿无声却又强大的爱意。本节课张老师依旧沿用他对阅读教材处理的一贯手法,即打破由导入,快读,精读,巩固,讨论等一系列活动组成的传统阅读教法,而是另辟蹊径,将整个过程分成几大块任务,分别从Questions and answers, Analysis and appreciation, Vocabulary expansion, Sharing experience等几个方面进行处理,更多地注重对文本整体的分析和欣赏。比如在Questions and answers环节,张老师只是有针对性地对整个文本提了四个问题:Who are the main characters of the story? How did Nicole feel at her first dancing class? Who helped her calm down? What is the author’s job? 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能使学生对故事的梗概有个大致的了解,二则是通过对故事主人公的分析很自然地过渡到对故事主要情节及主旨的分析,也就很顺利地进入了第二大板块Analysis and appreciation。紧凑又科学合理的课堂结构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二、注重培养学生在篇章中分析句子的能力。张老师对文中重难句的分析让人印象深刻。很多传统的阅读课往往抛开对长句、难句的处理,只注重对字词,细节和大意的处理。在张老师的课堂上,纯字词方面的涉及不多,更多的是对句子结构的分析。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而且处理方式多样,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小组讨论和个人回答并存,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当遇到一个难点,估计学生难以回答时,张老师能适时地将大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降低题目的难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个个看似很难解决的问题在张老师“庖丁解牛”式的解读下迎刃而解。

三、引导学生欣赏文本的语言风格。在我聆听的张老师的三节阅读课里,每节课他都会涉及language style analysis。比如本节课中的But the most charming moment was watching him stand in the middle of twenty four-year-olds swaying side to side, hands on his hips, and acting like a fairy princess. (L.30 ――L.32)由此提到了修辞中的明喻。这让我觉得这样的阅读课才是学生需要的阅读课。他们不仅仅要能回答问题,也不仅仅要能划分结构、领悟大意,更要能够真正地去欣赏一个文本,那才是阅读的高境界。

四、在完成对文本的解读后,张老师要求学生Share a story of your sweet moment with your Dad,又让学生欣赏了与本文同名的一首欧美经典歌曲,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使这个故事的精髓“父爱如山”得到升华,对每个人的内心都产生了强烈的触动。

阅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策略及语感,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即达到Reading for ability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的要求,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坚持“技能中心”原则,要注意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和提升,要适当对文本进行语法、修辞的分析,要科学处理好精读与泛读的关系,也要尽可能用英语授课。张淳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的每个环节都高效地渗透了以上的每个注意点,他绝对是南通市内进行阅读教学的第一把好手,再难处理的文本他都能信手拈来。他对课外阅读教学的个性化思考及实践是独具匠心的,是生活智慧的积淀。他的独具创造性的教学思维在于对文本的深度认识。当然这样深厚的专业素养的形成更多地是离不开一线教学实践的厚重积淀以及孜孜不倦的钻研、好学、上进的精神。因此作为英语教师,必须秉持终生学习的态度,不断通过专业阅读持续充电,才能不断提升自我的专业素养和技能。另外我们也必须要学会借助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这也是张淳老师的课堂给我带来的启示。每次他的课件总是那么的别致,选用的视频、音频材料都是那么的耳目一新,都能牢牢地抓住每一位听课者的神经,这就在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注意力,也提升了课堂的趣味性。所以我们在课堂上要学会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资源优势,学会将信息技术有效地与课堂教学设计相融合,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中学)

第2篇

小学阶段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使学生形成一定的阅读策略,做题目显然不能达到这些目的。有的老师过分注重了测试,忽略了阅读的过程,一开始就让学生默读、对答案,对大声朗读避之不及。这不但违反了小学生认知特点,也是对小学阅读教学的误解。笔者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反思、总结,有了些许感悟,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点滴体会。

一 阅读教学的内容

以前为了怕学生不明白,阅读课上把所有生词逐个教会,每个句子解释清楚,结果把阅读课上成了精读课。专家认为,阅读课不但要教阅读,而且要教语音、教语言。从字里行间发掘出可以教的东西,如发音、语法、文化等,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从文章中发现为什么?希望学生们从中学到什么?所以确定教学目标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然后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语言点及阅读策略。

二 阅读教学的方法

1.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

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应及时给学生提供有关课文内容的背景知识材料和预习练习,指导学生预习。背景知识材料有助学生理解课文,也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其视野。预习练习能使学生明确预习目标,使预习有的放矢。

2.发展学生初读预测能力

在学生预测故事之后,就是老师带领学生阅读了解故事的最好时机了。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初听故事内容,并结合故事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这时对学生的要求应该着重于耳朵听录音,眼睛看文本)。教会学生必要的阅读技巧和方法是首要的,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展开细读复述环节

教师和学生一起再次细读故事,分析故事中人物、情节的戏剧性变化,同时在文中寻找出上一环节教师提出问题的答案,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检测。教师检测时要照顾到学生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并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和评价。然后再和学生一起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并拟出故事的提纲。这样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掌握阅读技巧,这也为后面让学生复述故事做好了铺垫。

4.指导学生听读体验

在前面环节的铺垫下,学生对故事已有了较全面的了解。这时教师播放录音,让学生带着感情跟读。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读能力,在朗读的过程中体验角色感,让学生从情感上更进一步地走进故事。

5.精心设计练习,积累语言

复述、背诵阅读内容。复述或背诵短文既可以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积累的习惯。在学生阅读后,教师应设计一些巩固练习题,考察和培养学生语感和教会提炼中心思想。

6.组织表演,体验情感

表演前教师先做示范,并提醒学生注意人物的情感、语言、动作、表情等,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借助一些现有的物体做道具辅助表演。这种教学方法学生较为喜欢,既可以保持学生阅读的趣味性,又可以锻炼学生编排、设计、表演等多方面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小组合作能力。

三 阅读教学的课外拓展

第3篇

那么,在新课改下,语文教师该怎样辅导学生阅读,使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训练的主线“三位”合而一体呢?笔者以语文阅读教学为例,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激发阅读兴趣,引领阅读方向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起学生潜在的阅读兴趣,才会让学生在阅读中投入更大的热情,从而自觉主动地阅读,成为阅读的主体;自觉参与实践体验,主动与作者的思维碰撞,和作者思想进行交流,从而主动地发现问题,进一步结合自己的认知,来妥善解决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发掘教材内容开始。如教学《杨修之死》一文时,我们可以参考《三国演义》。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向学生推荐《曹操煮酒论英雄》《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用奇谋孔明借箭》《七擒孟获》等精彩片段,引入孔明之串串“火”计,介绍用三国人物填充的歇后语等。这种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由点到面的拓展阅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引领学生课外阅读方向,让学生紧扣课标进行阅读,培养学生辨别良莠的能力,让学生读好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

二、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提出阅读要求

从理论上来讲,与写作的“文无定法”一样,阅读也是“读无定法”的。但在学生阅读的起步阶段,没有阅读方法的指导,是很难或者说是根本不可能再创造的。因此,在阅读前,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是至关重要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训练训练,训是教师的事,练是学生的事。”对于教师而言,应该首先明确阅读目标,把握阅读重点,然后指导学生从怎样解决字、词障碍,到怎样理解文章主旨,怎样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课文,怎样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写作特点、表达技巧,再到怎样欣赏、品评文章,直到最后写出读后心得等,要分阶段进行训练,稳扎稳打,循序渐进。教师根据不同的训练中心,对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如在阅读训练初始阶段,可以要求学生读懂文义,搜集文中的生字并识记其音形,理解词语含义及用法等;稍后可以分文体阅读,根据课程标准对各种文体的不同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阅读。

三、交流阅读体验,提升阅读品味

古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加以引导,让学生在有一定阅读体验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合作互助,共同提高。教师要提示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交流:

(1)交流自己的阅读学案。谈谈自己是怎样阅读的,阅读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或者从中有什么收获。

(2)交流生字、生词。对搜集的生字有没有字音或字形上的失误,对词语的本义及其在文中的含义有没有更合理的解释,对文中哪些地方感受最深,看别的同学有没有更深刻的见解等。

(3)交流主题认识。互相交流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作者意图的领会,以及作者为反映主题所采用的写作手法、表现技巧。

四、写出阅读收获

第4篇

一、紧扣课题,激发兴趣

教学中发现,如果课堂中教师直接让学生去朗读文章,学生会感觉到很枯燥,而借助多媒体、故事或问题等方式来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去阅读,学生的朗读兴趣便会更加浓厚。而低段的学生的兴趣以间接兴趣为主,因此,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注重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通过情境创设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以《北大荒的秋天》教学为例,对于“北大荒”学生是较为陌生的,更不要说北大荒的秋天了。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北大荒并对北大荒的秋天有初步感受,激发起阅读兴趣,教学中教师幻灯片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指出“北大荒”并辅以图片简单介绍,突出它是“北大仓”。然后让学生说说故乡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再提出问题“我们这里的秋天和北大荒的秋天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在对比中的阅读兴趣就浓厚了。再如《三袋麦子》教学中,教师上课后,没有马上让学生打开课文,而是点名问学生“如果老师给你一袋麦子,你会怎么做?”当学生说出自己的做法后,又提问“大家想知道小猪、小牛和小猴是怎么做的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读课文吧!”接着板书课题,进入阅读。

二、狠抓朗读,引导提问

阅读是理解的基础,而在阅读中,大声朗读又对理解文章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提倡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以合作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但一些教师忽视了合作探究是基于自主学习基础而进行的,课堂中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结合学生对文章还没有一定的了解,交流、讨论也就变得空泛了。从小学低段的学生的特点来看,他们的朗读和理解能力还较差,教师需要在引导朗读的基础上通过问题去引导学生进行理解。

首先,要丰富朗读的形式。教学中,教师可采用配乐朗读、点名读、开火车读、小组比赛读等方式来组织,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朗读的气氛,让学生在具有竞争的氛围中去多读,甚至熟读成诵,这样再组织讨论,学生的理解才会更加深刻。

其次,要注重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提问可围绕课题提问,如《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中,问题如“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它为什么要找妈妈?它是怎么找妈妈的?”也可根据重点语句来提问,如“雨后”的教学中对“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一句,先问学生这句话的意思,再问这句话表现了孩子们什么样的生活。也可拓展性提问,如“谁的本领大”的教学中,提问“听到太阳这样说,风是怎么说的呢?”(那还不容易!)追问“是的,就这么一件小事情,那还不容易。想想到底该怎样读这句话,谁再来试试。(再指名读)感觉出来了吗?这时候风的态度怎样?(自信与骄傲等)是的,那么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这样,将问题和阅读结合起来,学生读后的理解才会更加深刻。

三、引导合作,探究学习

低段的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采用合作探究来组织阅读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不然,学生的合作就容易走入泛泛而谈的境地。

首先,坚持自主学习。所谓的自主学习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生词、词语、句子、段落、文章等内容先进行学习,如在对生词的学习中,学生个体要先借助工具书进行学习,在此基础上还不理解再去和其他同伴合作。又如对某句话的理解,学生个体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地朗读,有了自主的理解的基础上再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

其次,教师要注重以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讨论、交流,同时,在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要随时进行纠正,引导学生向教学目标靠拢。以《的扁担》教学为例,教师出示句子“他头戴斗笠,挑着满满的一担稻谷和年轻的战士们一起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提问:“从‘满满’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从朱爷爷的力气大、东西多、为朱爷爷担心等角度进行探究,此时教师要点拨学生“这么满的一担粮食肯定很重,爷爷肯定要用上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挑起这么满的一担粮食,这么重的一担粮食会把爷爷的肩膀都压红的,可能还会流血,爷爷可能是硬坚持住的。”“为什么朱爷爷要硬坚持呢?”用这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感悟同志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这样就很好地和教学目标接轨了。

第5篇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很悠闲地去旅游,去打开世界的一扇扇窗户,但每个人都可阅读,随时随地地观察思考着世界。阅读,就可以拓宽生命空间,拓展人生视野,让人摆脱平庸。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就是阅读教学。不仅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来培养,而且写作能力也有赖于阅读教学来奠定基础,逐渐形成。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每天都在进行着。随着课改的深入发展,阅读教学方式已发生深刻的改变,呈现了多元化的理解倾向。

该怎样认识阅读教学,怎样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呢?于永正老师提出“简简单单教语文”的要求,提倡要回归常态的教学,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要抛弃那些表面热闹、教者自我表现的教学形式,全身心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与终身发展着想,让语文课真正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家园。这样的教学理念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反思机会。毕竟,我们不是经常执教公开课,平时也没有时间精心打磨一个个教学环节。在常态的阅读教学中,如何保证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更值得我们思考探索。

一、充分酝酿——山雨欲来风满楼

学生是喜欢阅读的。在教课外阅读时,当看到孩子们咬文嚼字的样子,我们肯定感叹:他们这么爱看课外书籍。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阅读的内驱力,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渐学会阅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并不怎么积极,更“怵”试卷或练习中的阅读题。

语文阅读课堂经常有这样的一些现象:开始导入时,有使用课件的,有交流资料的……采取种种办法试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兜了很大一个圈子,就是没能较快地让孩子接触课文;好不容易学生开始读课文了,正当他们渐入佳境时,教师则突然喊停,开始分析课文了;当该引导孩子阅读某重点课文时,教师又不引导其好好品读,而是提出很多问题让孩子回答,反反复复,孩子亦步亦趋,课文读得很不扎实。其实,新教材已为学生感受阅读乐趣提供了许多平台,我们既要善用新教材,更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们享受语文、享受阅读,让阅读课堂成为快乐的天地。我们没有必要操之过急,要放手让孩子们自由阅读,充分读通读透,为实现阅读交流垫好底子。

1.要舍得花时间,让孩子在课堂上充分地读。教师可以适当地做些引导,但以不干涉孩子自己的阅读为前提,最重要的是放手让他们充分阅读文本,与文本“亲密接触”,要留足时间,指导他们自读感悟,

2.在课堂上不要过早地介入孩子的自由阅读,但可以表扬读得入神的学生;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课文哪些地方使自己最感动,为什么;可以点拨课文有哪些地方写得十分有趣;可以要求学生读完一遍后,对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或受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随着学生阅读的进程,教师相机引导,给孩子们指导。这样,学生才不会觉得教师是在干扰他们的阅读,真的“沉”入文本中,享受到自由阅读的乐趣。当然,在预习时先扫清文字障碍,然后再进行自由读、默读等方式的初读,等到学生基本能理解课文内容后再进一步细读。读的方式要有变化,如男女生竞赛读、个别读、引读、分组读等。这时,无需问很多问题,目的是让学生一次比一次读得细、读得深,在读中感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激情感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学生是否能深情投入,很大程度上决定阅读教学能否深入。在课堂上如何让学生保持兴奋的状态呢?例如,教学《龙眼和山里红》时,当学到“圆圆羞愧极了,脸蛋真像山里红一样红了”一句时,教师这样展开教学:

师:还能像什么一样红?

生:像苹果、像灯笼、像红旗。

(教师要求把句子说完整)

师:人在羞愧的时候常感到脸红。你能用别的说法来形容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

师:她打算怎么弥补自己的错误?你想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吗?请你继续认真读课文,把有关句子画出来,看谁的答案说得最好。

(学生继续埋头阅读课文)

学生在预习时已经知道圆圆是个什么样的人,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知道了这个答案。这时,他们往往对课文不再有阅读的兴趣。教学时,我们要想到这一点,及时调整,使学生产生新的阅读期待——“怎样算得上讲信用?”利用它作为学生阅读的动力,使学生投入到阅读中去。这就提醒我们,学生产生了阅读期待,我们不是要去给这个期待以答案,而是要通过阅读期待引导学生投入到文章内容中去,使之保持“跳一跳摘果子”的激情。

又如,教学《我必须去》一文时,教师让学生学“必须”这个词,查字典知道意思,练习说话。学生通过读书找出课文中有两处“必须”。教师问:“两处的读法一样吗?”让学生读课文说原因。学生仔细读相关的段落后分析:“第一次是爸爸说的,用疑问的语气读;第二次是李丹说的,应该用很坚决的语气。”因为理解自然会产生感受,所以这也就成了品味课文的第一步。在教学中,呈现教材的方式、讲解的方法、引导讨论的方式都应该做到常中有变,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这样的阅读期待丰富了学生语言,提高了阅读能力,提升了阅读品位,使学生的阅读得到了升华。

三、渗透方法——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阅读教学时除了教学生品读和感悟外,还要慢慢渗透阅读策略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常常囫囵吞枣,应付完成阅读要求,结果捡芝麻丢西瓜。因此,阅读方法的渗透势在必行。

1.学生读得高兴时,相机将自然段中特别优美的词、句、段进行圈点勾画,或者学生不理解,顺手做个记号,适当评讲。

2.摘抄优美的词、句、段于“积少成多”本上,经常翻阅,增加词汇量,感悟作者遣词造句和描写事物的方法,这对自己习作大有益处。

3.有些文章读后特别令人感动。这时候,可以将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写在笔记本上。这样既能加深对原文的理解,又练了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当然,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谈体会以说为主,在中高年级开始动笔写。在交流后,让学生摘抄、谈体会,进行模仿说话练习等,这些都能巩固阅读教学的效果。

四、链接课外——大珠小珠落玉盘

第6篇

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积累材料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以往我们进行作文教学把重点放在对学生写作技巧的指导上,我们总是不厌其烦地教他们怎样立意、怎样开头、怎样过渡、怎样结尾等。遗憾的是我们的这些“耐心指导”并没有使学生的写作水平真正得到提高。为什么?因为学生实在没有什么东西可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而且他们往往对身边的事物视而不见,对生活、对社会缺乏认识和理解,更缺乏融入生活的激情。要他们去写他们根本就不认识不理解的东西,实在是勉为其难了。因此,我们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应该注重指导学生身入实际,心入生活,与自然、社会融为一体。这样做有两大好处。首先,可以使学生直接从生活中获取素材。自然界的各种景物,各种现象, 人类社会的诸多行为、诸多愿望都可以作为原材料,让学生储备起来,当这些原材料储备得够丰富的时候,他们的写作就有了源泉。其次,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因为情感是在人与客观事物的频繁接触和认识理解不断加深的基础上产生的。那么,要培养学生丰富深厚的感情,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学习语文的时间长达十多年之久,可是踏入社会后却往往面临这样的尴尬:阅读时抓不住主要内容;与人交谈语无伦次,难以准确表达;写作内容空洞,缺乏生活气息。究其原因,恐怕还是语文教学脱离生活所致。怎样才能使生活进入语文课堂?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正确对待和处理教材

教材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载体,对于学生学习语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教学中仅仅局限于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语言源于生活,而仅凭教材上所选的那些文章很难全面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有些内容甚至远远脱离学生的学习实际。另外,语文本来就是口头语和书面语的结合体,而教材只注重书面语很少涉及口头语的训练。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选择文章,来弥补教材之不足。

1.1 科技读物。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对科技读物很感兴趣,像“飞碟之谜”、“百慕大三角之谜”、“机器人的工作原理”、“宇宙飞船是怎样飞上天的”等,还有科幻小说,都是学生乐于阅读的内容,因为这些读物熔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炉,学生阅读时不仅能获得心理上的,而且还能增长知识和见识,更能开启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这样的内容,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定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愉快的心态下学习,从而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1.2 反映学生同龄生活和成长经历的文章。人是有个性的,学生也有各自的个性,尤其有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的特征。现行语文课本所选作品大都是名家名作,这些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大都是成年人的生活圈子,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去甚远。过分让学生去涉足成年人的生活世界,那是对学生的苛求,其后果无异于拔苗助长。既然如此,我们的教材为何不能给他们开辟一块属于他们的园地呢?其实有很多反映学生同龄生活的优秀文章都可以作为阅读内容补充到教材中来,像《青春万岁》、《十七岁花季》、《万岁,高三(2)班》。这些作品无论是思想内容、语言风格,还是感情基调,几乎都与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吻合。这样的作品自然为他们所喜闻乐见。选取这样的作品作为学生的阅读材料,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时甚至会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激发出他们的创作热情。

1.3 写今日中国和世界热点问题的文章。大多数学生都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尤其是对当今中国和世界热点问题很关心。这种对社会、对人类的关心本身就是他们融入社会的一种方式。这无疑能提高他们认识世界的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爱国报国的思想。

1.4 乡土教材。每个地方的人都有他们独特的生活习惯、风俗人情和历史渊源,还有许许多多的方言俗语。其实这些都是语文课的教学材料。我们完全应该鼓励学生阅读县志、地方志,让他们搜集俗语、谚语,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思想,帮助他们养成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的习惯,这对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是不无裨益的。

2 改革课堂教学

目前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话题被炒得轰轰烈烈,对怎样进行课堂改革也有许多新的观点值得借鉴。不过我觉得要从根本上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改革,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阅读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首先一环就是要引导学生身入实际,心入生活,与自然、社会融为一体。何谓“身入实际”?就是不深居书斋,纸上得来,或高高在上道听途说,而是走向社会,深入底层,事事留意,亲见亲闻。所谓“心入生活”便不是路人、旁观者,而是人群中的一员,花木中的一株,以我之心,感受人情冷暖;以我之体,拥抱原野,风霜雨雪,相与承受;禽言兽语自然体察,达到“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怀柔条于芳春”(陆机《文赋》)的境界,学生便有了创作激情,他们想歌颂,想鞭挞,想呼喊,想倾吐,这时让他们作文,他们便会欣然命笔,一挥而就。

2.2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人文素质,就不应该拘泥于课堂,还必须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直接面对生活,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课堂里学习语文。具体做法是分常规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与不定期的语文实践活动两种。

第7篇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教学模式

策略是“一种目标导向的、为能促进心理及行为表现而进行的认知操作”。而阅读理解是“读者同时提取信息和建构文章意思的过程”,是阅读中较高水平层次的认知加工过程。儿童英语阅读理解策略是指以英语为母语的儿童在面对不同类型的英文阅读材料时,为准确、有效地提取文章信息和理解文章意思,相应采取的一系列具体方法、步骤,是一种内在心理活动和外在行为表现的总和。英语阅读能力是儿童进行英语学习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也是奠定儿童未来学习、成长发展的基石。“如何教”以帮助儿童掌握有效的阅读理解策略,成为小学英语教师进行阅读教学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几种主要的儿童英语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模式

(一)交互式教学模式

交互式教学是指以师生间的交互对话为背景,在真实的阅读任务中培养儿童灵活运用阅读理解策略,并有效提高儿童阅读理解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是由佩林卡萨(A.S.Palincsar)于1982年提出的。交互式教学充分吸收了专家支架、预期教学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思想,现已成为最具影响力的英语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模式之一。

交互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着眼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作用,重点培养儿童掌握“总结”“提问”“阐释(疑难)”以及“预测(下文内容)”等四种阅读理解策略,主张在儿童需要时给予提示和支架。交互式教学主要包括如下两个重要的步骤。

第一,教师解释阅读理解策略并进行示范。教师先呈现要阅读的文章,并提供一定的线索激发儿童的背景知识。然后,在儿童默读完一段文章后,教师具体示范“总结”“提问”“阐释(疑难)”以及“预测”等四种阅读理解策略是什么,如何将它们应用在阅读理解过程中。教师鼓励儿童根据自己的水平积极参与其中,并给儿童个性化的指导和反馈。师生间进行“交互”对话是重要环节。“交互”对话特点如下:师生都应明确教学目标;对话应有主题、方向;灵活地利用儿童的理解,把它与新知识联系起来;教师应帮助儿童就对课文的理解来展开讨论,而不是只作字句的重复;教师对儿童的发言所作的评价能引导学生更积极地作出建构性的反应。

第二,儿童进行讨论与练习。教师要安排儿童轮流做小组(4~6人)的“老师”。在组员都默读完一段文章后,“老师”要像教师那样带着大家进行“总结文章内容、提问、阐释疑难、预测下文内容”等活动。这些活动都是在师生的自由对话和讨论中进行的。学生参与讨论的形式主要有:详细阐述和评价他人的总结;提出其他问题;评价他人对下文内容的预测;请教别人,要求澄清疑问;帮助他人消除对文章的误解。

最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儿童能够内化对阅读理解策略的认识,独立应用策略进行阅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会随着学生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减小。

(二)直接解释教学模式

直接解释教学指教师以直接外显的方式教授儿童一种或几种阅读理解策略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最先是由罗勒(L.R.Roehler)和达菲(G.G.Duffy)等研究者提出的。它的研究与发展也受到了支架式教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直接解释教学模式具有两个显著特点:强调教师的直接示范作用,以使儿童能“模仿”教师在阅读理解过程中的认知加工过程;将对阅读理解策略的解释与运用密切结合,以便使策略性的心智活动能在阅读文章中得到立即应用。这种教学模式一般包括如下几个相互联系的教学程序或步骤。

第一,教师直接解释与示范要儿童学习的阅读理解策略。教师选取并向儿童介绍要阅读的文章或文章段落,一般应用出声思考的方法向儿童示范怎样应用一种阅读理解策略,使儿童能比较直观地观察到成功的阅读者利用这种阅读理解策略进行理解文章的心智加工过程。

第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支架式练习。儿童按照要求就教师选定的其他文章进行阅读理解策略的应用练习。教师要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其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会随着儿童对策略应用的逐渐掌握而相应减少。

第三,教师说明阅读理解策略的应用迁移性。教师也还要对所教授的阅读理解策略在其他类型文章中的应用进行解释说明,以促进儿童在各种阅读语境中对所学阅读理解策略的灵活运用。

(三)交互建构策略教学模式

交互建构策略教学是普雷思雷(M.Pressley)等人提出的一种以理解策略的学习过程为“媒介”,实现师生、生生间对文章意思的共同建构理解的教学模式,强调读者与文本及师生间的交互建构作用,并认为教师和儿童对文章的各自反应会影响他们的理解。

交互建构策略教学模式聚焦于对理解策略的学习过程,具有如下特点:实施周期较长,它要融入到整个学年甚至数年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强调阅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交互建构作用,并认为教师和儿童对文章的反应会影响到他们各自对文章的理解;关注理解策略的学习过程,以此协调儿童之间的“对话”和对文章意思的建构理解;要求教师具体示范怎样在不同的语境下灵活组合应用“预测下文内容”“心理意象”“与先前知识建立联系”“自我提问”“阐释疑难”和“总结”等多种阅读理解策略。

交互建构策略教学模式一般包括如下几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教师的解释与示范。在教学开始,教师首先解释并示范上述几种阅读理解策略的灵活运用,包括对各种阅读理解策略的不同应用语境的说明。

第二,儿童的练习。儿童练习使用阅读理解策略,教师对怎样有效使用阅读理解策略给予指导,并在儿童需要时给予必要的暗示。

第三,讨论、交流。在小组中,儿童轮流通过出声思考方法来使他们理解监控文章的过程外显化,向其他儿童呈现并解释他们是怎样利用相应策略去理解文章的。具体来说,儿童要向他人说明他们是怎样将文章内容与先前知识进行联系的、说说自己对文章内容的总结过程、描述一下自己头脑中出现的故事景象以及预测的下文内容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儿童会各自建构对文章意思的理解,大家可以“头脑风暴”,并就各自的理解进行交流和讨论。

第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强调阅读理解策略的作用,并根据需要不时地向学生明示各种策略怎样以及应何时何处使用。

第8篇

关键词:阅读兴趣;阅读指导;习惯

为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让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更好地落实学校经典教学,书写人生的大课题,针对本班实际,我对学生进行了培养学生自主课外阅读的课题研究。通过半年来的研究实践,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效果。从课堂反映观察,学生学习热情高,兴趣浓,表达的欲望强,语言运用能力较强;学生喜爱上语文课,喜欢说话、写话练习的人数越来越多。从测试情况看,学生组词、补充句子、阅读借鉴、看图写话、作文及讲故事、回答问题的能力明显优于研究前,且同一话题的作文也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语言特色,表现出较强的创新思维优势。这学期,我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做到:

一、加强阅读指导

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与和谐的学习、创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积极的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对学生阅读方法指导。第一、教给学生“读”的方法。一是浏览性的泛读。对许多浅显易懂的童话书可采用浏览法,了解其主要内容,捕捉其中的知识要点或有价值的信息。二是探求性的速读。这是学生根据一定的目的快速翻阅阅读材料,选取自己所需信息的读书方法,指向性非常明确,或是为解决一个问题,或是为了解某方面的知识。三是有品位性的精读。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要引导有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进行精读,品位文章中的好词佳句,体会文章的内涵,初步揣摩文章的谋篇布局。第二、教给学生“记”的方法。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中,要教给学生记的不同方法,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一是随感式笔记。这些笔记在学生阅读时随时进行。在文章紧要处、感触最深处圈点勾划,在书的空白处写上批注,还可在自己不懂的地方打上一个小问号,或写下自己的疑问,然后请教父母、老师,真正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读有所得。二是摘录式笔记。这类笔记是重在把阅读时发现的好词佳句以及精彩的段落摘录下来,并对此进行归类,使之成为独具自我特色的“工具书”。

二、重视激趣,培养习惯

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而言,什么东西最应该被重视起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兴趣最重要。在这方面,犹太民族的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犹太民族有个古老而传奇的规矩:当孩子还在吃奶的时候,年轻的父母就会把书沾上蜂蜜,让孩子去舔尝,渐渐的孩子幼小的心灵便烙下了一个难忘的信念――书是甜的。书是甜的,一个多么富有诗意和智慧的信仰,一个多么纯粹和高尚的追求。我们为什么不能大张旗鼓地向学生灌输“书是甜的”的理念呢?为什么不理直气壮地引导学生形成“书是美的”的信仰呢?一旦学生把阅读当成一种乐趣,视作一种享受,它所产生的能量将比所有的阅读指导都来得快捷、来得有效!

(一)教师要注意引导。莎士比亚曾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读一本好书,犹如交上了一位良师益友。为了让孩子从好的作品中汲取营养,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说话、习作、或给自己书写座右铭、给同学赠言时学会运用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名人名言,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个篱笆三根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知识就是力量”、“不读书就像生活中缺乏阳光一样”等。例如:在习作讲评中,注意对孩子们运用课外阅读知识的点评,激励孩子们在课外阅读上一比高下,让学生踏上课外阅读的快乐之旅,品尝到作品中的“美味佳肴”,如有个同学在习作《我的爸爸》中,从爸爸对自己的期望联想到意大利著名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引用了《爸爸的嘱托》一文的“孩子,你要鼓起勇气,奋起直追呀!你的书本就是你的武器,你的班级就是一个小分队,战场就是整个大地,胜利就是人类的文明。我的安利柯啊,千万别做战场上的逃兵!”等句子,老师在讲评时,给予充分肯定,并请该生介绍自己课外阅读的情况,谈自己的收获,班上很多同学很羡慕,下课后又围着她借书,或者到阅览室借书。

(二)教师要精于策划。开展多彩活动,激发读书兴趣,持之以恒,养成习惯。为了稳定和保持学生被激起的课外阅读兴趣,可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开展“故事会、朗读比赛、成语接龙、古诗朗诵”等活动;还可以形成固定的每日活动内容,如:“一天一个故事”、“一人一条新闻”、“早间3分钟”等;利用板报,开辟“每日一句格言”、“推荐一本好书”、“读书一得”等栏目。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所见的大事要闻、奇事怪事、民情风俗、自然风光、历史故事、名人名言及心得体会等讲出来,写出来,向大家展示自己读书的成果,真正营造一个人人喜欢读书,人人学会读书的氛围。

三、课内授法,课外用法

第9篇

一、认识到阅读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

要想让学生能够很好地进行阅读,我们应该先让他们明自阅读的重要意义。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多数是不能直接明自这样的意义的一、所以在进行阅读课程教学之前,我们应该先进行阅读重要性理念的普及工作,这样才能在此基础上更好地进行我们的阅读工作。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是比较简单的,教材中的文章多浅显易懂。即使是一此有难度的文章,在经过多次的阅读之后也就能够对其有细致的了解。所以,我们应该大力支持学生进行相应的阅读工作,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能仅仅限于能够理解文章,还应该向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很多的情况是我们教师在阅读之前设置问题,学生只是被动地对问题进行思考。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思考就比较少,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明自阅读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进行阅读工作。同时,阅读的展开还需要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一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只要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才会把阅读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在这样的情况下,阅读的效果就会更好,兴趣也就更加的浓,阅读的过程才能更加长久地坚持下去。长期积累下去,语文阅读能力就能不断得到提高。那么,我们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认为,可以适当在阅读之前提出问题,使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这样的效果应该是比较良好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阅读兴趣。这样,阅读就成为了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通过诸如这样的措施帮助学生建立对于阅读的兴趣,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取得进一步的提高。

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做。

对于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做,这是我们应该考虑的。我认为,从下面几点着手比较好。

(一)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

对于阅读能力较好的学生来说,他们都是有着比较好的阅读习惯。由此可见,阅读习惯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如若不能良好地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行为,对于学生来说就难以形成系统的、整体的阅读观念。这样不仅不能帮助学生产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恶阅读的行为,这对于阅读水平的提高是不利的。针对于小学生活泼的特性,我们应该要求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沉下心去,在阅读中不要一心多用,要沉下心来进行阅读,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有所感悟,有所思考,这是至关重要的_不动笔墨不读书_,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让学生多多进行记录。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方面的要求可以稍微降低,可以主要针对文章中的生字生词以及难以理解的句子进行标记,这样也是比较好的。习惯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乃至三五天,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通过我们慢慢地、不断地长期练习,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够形成

(二)教授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对于阅读的过程来说,是存在着各种各样阅读方法的。所以,我们应该重视阅读方法的教学。在提到阅读方法的时候,我们很多时候想到的只是读懂词语,读懂句子,这样的理解并不是全面的,但是对于小学生的阅读教学来说却是已经足够。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能简单地进行阅读方法理论的讲解,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对此,我们应该选择更加贴合实际的阅读来进行阅读技巧的教学,教授学生一此比较实用的技巧。如在阅读之前可以根据文章的题日,对主题进行一定的猜想。进过阅读之后,再将讲读后的理解与自己先前的猜测进行对照,找出段落中的主题句等诸如此类的比较实用的方法。同时,教师还应该让学生注意文章中语句的表述方式。通过长期的学习和积累,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时有着很大的帮助。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新课程的要求下,对于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的地位,我们要更加重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如此。因此,阅读教学可以更加开放,更加自主,把学习的主权还给学生,给子学生充足的时间来进行阅读的过程,不能仅仅将阅读的过程放在课下,这样往往是学生没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阅读。同时,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也可以让学生更加自主。阅读的材料不单单局限于我们的课本,还可以向课外健康的读物进行扩展。这样,阅读的范围才会更广,学生阅读获得的知识才会更广。

(四)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

对于阅读课程来说,我们应该让其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不能单独局限于传统的课堂形式。因此,我们可以引入各种各样的活动来更进一步深化阅读效果。其中,游戏比赛性质的活动比较适合于这样的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也比较喜欢玩各种各样的游戏,所以这样也是比较不错的教学方法。

第10篇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教学模式

策略是“一种目标导向的、为能促进心理及行为表现而进行的认知操作”。而阅读理解是“读者同时提取信息和建构文章意思的过程”,是阅读中较高水平层次的认知加工过程。儿童英语阅读理解策略是指以英语为母语的儿童在面对不同类型的英文阅读材料时,为准确、有效地提取文章信息和理解文章意思,相应采取的一系列具体方法、步骤,是一种内在心理活动和外在行为表现的总和。英语阅读能力是儿童进行英语学习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也是奠定儿童未来学习、成长发展的基石。“如何教”以帮助儿童掌握有效的阅读理解策略,成为小学英语教师进行阅读教学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几种主要的儿童英语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模式

(一)交互式教学模式

交互式教学是指以师生间的交互对话为背景,在真实的阅读任务中培养儿童灵活运用阅读理解策略,并有效提高儿童阅读理解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是由佩林卡萨(a.s.palincsar)于1982年提出的。交互式教学充分吸收了专家支架、预期教学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思想,现已成为最具影响力的英语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模式之一。

交互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着眼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作用,重点培养儿童掌握“总结”“提问”“阐释(疑难)”以及“预测(下文内容)”等四种阅读理解策略,主张在儿童需要时给予提示和支架。交互式教学主要包括如下两个重要的步骤。

第一,教师解释阅读理解策略并进行示范。教师先呈现要阅读的文章,并提供一定的线索激发儿童的背景知识。然后,在儿童默读完一段文章后,教师具体示范“总结”“提问”“阐释(疑难)”以及“预测”等四种阅读理解策略是什么,如何将它们应用在阅读理解过程中。教师鼓励儿童根据自己的水平积极参与其中,并给儿童个性化的指导和反馈。师生间进行“交互”对话是重要环节。“交互”对话特点如下:师生都应明确教学目标;对话应有主题、方向;灵活地利用儿童的理解,把它与新知识联系起来;教师应帮助儿童就对课文的理解来展开讨论,而不是只作字句的重复;教师对儿童的发言所作的评价能引导学生更积极地作出建构性的反应。

第二,儿童进行讨论与练习。教师要安排儿童轮流做小组(4~6人)的“老师”。在组员都默读完一段文章后,“老师”要像教师那样带着大家进行“总结文章内容、提问、阐释疑难、预测下文内容”等活动。这些活动都是在师生的自由对话和讨论中进行的。学生参与讨论的形式主要有:详细阐述和评价他人的总结;提出其他问题;评价他人对下文内容的预测;请教别人,要求澄清疑问;帮助他人消除对文章的误解。

最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儿童能够内化对阅读理解策略的认识,独立应用策略进行阅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会随着学生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减小。

(二)直接解释教学模式

直接解释教学指教师以直接外显的方式教授儿童一种或几种阅读理解策略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最先是由罗勒(l.r.roehler)和达菲(g.g.duffy)等研究者提出的。它的研究与发展也受到了支架式教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直接解释教学模式具有两个显著特点:强调教师的直接示范作用,以使儿童能“模仿”教师在阅读理解过程中的认知加工过程;将对阅读理解策略的解释与运用密切结合,以便使策略性的心智活动能在阅读文章中得到立即应用。这种教学模式一般包括如下几个相互联系的教学程序或步骤。

第一,教师直接解释与示范要儿童学习的阅读理解策略。教师选取并向儿童介绍要阅读的文章或文章段落,一般应用出声思考的方法向儿童示范怎样应用一种阅读理解策略,使儿童能比较直观地观察到成功的阅读者利用这种阅读理解策略进行理解文章的心智加工过程。

第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支架式练习。儿童按照要求就教师选定的其他文章进行阅读理解策略的应用练习。教师要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其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会随着儿童对策略应用的逐渐掌握而相应减少。

第三,教师说明阅读理解策略的应用迁移性。教师也还要对所教授的阅读理解策略在其他类型文章中的应用进行解释说明,以促进儿童在各种阅读语境中对所学阅读理解策略的灵活运用。

(三)交互建构策略教学模式

交互建构策略教学是普雷思雷(m.pressley)等人提出的一种以理解策略的学习过程为“媒介”,实现师生、生生间对文章意思的共同建构理解的教学模式,强调读者与文本及师生间的交互建构作用,并认为教师和儿童对文章的各自反应会影响他们的理解。

交互建构策略教学模式聚焦于对理解策略的学习过程,具有如下特点:实施周期较长,它要融入到整个学年甚至数年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强调阅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交互建构作用,并认为教师和儿童对文章的反应会影响到他们各自对文章的理解;关注理解策略的学习过程,以此协调儿童之间的“对话”和对文章意思的建构理解;要求教师具体示范怎样在不同的语境下灵活组合应用“预测下文内容”“心理意象”“与先前知识建立联系”“自我提问”“阐释疑难”和“总结”等多种阅读理解策略。

交互建构策略教学模式一般包括如下几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教师的解释与示范。在教学开始,教师首先解释并示范上述几种阅读理解策略的灵活运用,包括对各种阅读理解策略的不同应用语境的说明。

第二,儿童的练习。儿童练习使用阅读理解策略,教师对怎样有效使用阅读理解策略给予指导,并在儿童需要时给予必要的暗示。

第三,讨论、交流。在小组中,儿童轮流通过出声思考方法来使他们理解监控文章的过程外显化,向其他儿童呈现并解释他们是怎样利用相应策略去理解文章的。具体来说,儿童要向他人说明他们是怎样将文章内容与先前知识进行联系的、说说自己对文章内容的总结过程、描述一下自己头脑中出现的故事景象以及预测的下文内容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儿童会各自建构对文章意思的理解,大家可以“头脑风暴”,并就各自的理解进行交流和讨论。

第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强调阅读理解策略的作用,并根据需要不时地向学生明示各种策略怎样以及应何时何处使用。

二、对三种教学模式的比较分析

以上三种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模式都受到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在许多方面表现出比较强的一致性,如:它们都吸纳了支架式教学思想,认为要在儿童需要时给予恰当提示与指导;都强调教师的有效示范作用,主张在教学过程中直接示范与解释儿童学习的阅读理解策略;都重视儿童对阅读理解策略的练习。但在一些方面它们又有不同。

第一,教学内容有区别。交互式教学模式的重点是对“总结”“提问”“阐释”以及“预测”等四种理解策略的教授,要求实现儿童对这几种策略的掌握和迁移应用;直接解释教学模式则适用于各种不同的阅读理解策略的教学,但它在同一时间内只关注单个策略的学习和运用;交互建构策略教学则主要以“预测下文内容”“心理意象”“与先前知识建立联系”“自我提问”“阐释疑难”和“总结”等策略的综合及灵活应用作为教学内容。

第二,对“交互”的关注点不同。交互式教学模式重视师生间的对话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作用与影响;直接解释教学模式主要侧重教师的指导和支架作用,强调了师生间的“交互”;交互建构策略教学模式不仅强调师生、生生间的相互作用,重点强调阅读者与文本的交互建构作用,认为教师和儿童对文章的反应会影响到他们各自对文章的理解。

第三,儿童在三种教学模式中的地位不同。与其他两种模式中儿童的主体性地位相比,直接解释教学较多地将注意力放在了教师身上,对儿童的关注较少,这也是它最大的不足之处。交互建构策略教学中儿童的参与讨论形式相对灵活,不同于其他两者的严格的教学程序和步骤。

三、给教师的教学建议

以上三种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模式是研究者针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儿童而研究发展起来的,相关英语阅读教学的实验研究表明,交互式教学在小学特别是四年级以上儿童的英语教学中有显著效果,对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儿童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也有积极影响;直接解释教学也能帮助小学儿童掌握阅读理解策略,促进他们阅读理解水平的提高;交互建构策略教学可以使二年级的儿童更多地意识到英语阅读理解策略的使用。这种教学模式对我国儿童英语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一)深入分析我国儿童的英语学习特点和规律,恰当选用英语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模式

我国儿童的英语学习处在本族语背景下,儿童学习英语具有独特的规律和特点。有研究表明,汉语儿童英语语音意识的发展水平也对英语阅读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其发展过程基本上遵循了以英语为母语的儿童的发展过程,并受到了汉语学习经验的影响;作为初学者,儿童在开始学习英语阶段,“通常听和说的比重要超过书面语言,进而逐步增加书面语言的输入(即阅读)”;汉语儿童的英语口语词汇与阅读学习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汉语儿童的英语口语词汇对英语阅读学习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因此,教师在选用英语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模式时要充分考虑这些特点,要在儿童具备了一定的英语语音意识和口语词汇的基础上,适时、适当程度地进行英语阅读的教学,并根据儿童阅读学习的目标和内容,选择恰当的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模式。

(二)教师的有效示范是儿童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保证

教师的有效示范是交互式教学、直接解释教学和交互建构策略教学这三种教学模式得以有效实施的一个重要保证,同时也是儿童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保证。小学阶段,儿童学习英语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模仿,教师的有效示范有助于儿童阅读理解策略的学习。教师自身首先应该掌握阅读理解策略知识,并且要以“外显”、具体的方式将应用各种策略的完整过程示范给儿童。例如,想让儿童掌握“总结”的要领,教师就要对什么是“总结”和怎样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等问题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还应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将自己是怎样进行“总结”的讲给儿童听。对于英语故事的阅读教学,教师可用when、where、who、what和how等引导儿童抓住故事内容。而“总结”其他类型文章的内容,怎样从文中寻找关键性的词汇、短语和主题句子以及怎样将这些词汇和句子“组合”起来,就成为教师示范的重要内容。

(三)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有效组织儿童讨论与练习

三种教学模式都关注儿童对阅读理解策略的讨论与练习。虽然直接解释教学模式较多地侧重在师生间的讨论和教师指导下的练习,但小组学习的方式更有利于儿童对英语阅读理解策略知识的交流与分享。例如,在交互建构策略教学的小组活动中,儿童用出声思考的方式轮流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理解文章的过程。针对汉语儿童,教师应鼓励他们用英语说出自,己的理解过程,比如“when i read thesecond sentence in text,i think…”;也可以用汉语,“当看到了这篇课文的题目后,我联想到了某某课文,某某课文主要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与先前知识建立联系)……所以我猜想现在的这篇课文可能主要讲了(猜测下文内容)……下面我开始看课文的第一句话,这儿提到了一个人名……我发现自己对这个句子不十分理解,这个‘it’是指什么呢?(自我提问)…一看完这篇文章,我发现它主要讲了这样一个事情……(总结)。对于某某同学提出的问题,我是这么理解的(阐释疑难)……”这使儿童能够比较清晰地描述自己的阅读理解过程,深化他们对英语阅读理解策略的理解、应用及对课文内容的把握,有利于儿童对多种阅读理解策略的掌握。

第11篇

阅读是对文本的加工和理解过程。小学数学也涉及文本的问题 ,如应用题 ,文字题、图表等,这些数学文本由数字、抽象符号以及语言词汇等构成。目前,我们教师也意识到小学生阅读和数学技能的水平很不对称。有的学生在计算技能方面水平很高,但当他们面对文字题、应用题时就 “傻眼”了,难 以应对。如低年级学生读 “直接计算 2和3两个数的和”时,他们会准确无误地完成,而把它们放在文字题或应用题中时如 “2和 3的和是多少?或 “树上 原来有 2只小 鸟,3只大鸟,树上有 鸟多少只?”,他们就不知道怎样去完成。很多学生对数学中的语言甚至关于解题要求的文字说明都不能准确的理解。如在四年级出了这样的一道题 :“甲车间生产了三天,每天生产 15台电视,乙车间前两天各生产了 16台,请问第三天至少要生产多少台才能超过甲车间?”好多学生因为没有正确理解问句中的关系词 “至少……才能超过”,“前两天各生产天生产了……”而出现了错误。由此可见,要提高学生数学的综合运用能力,就要指导他们如何阅读数学文本。

1 提高阅读认识 激发阅读兴趣

数学阅读是学习数学的基本途径,是积累处理数学信息的必由之路,要提高学生对数学阅读的认识 ,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要使学生产生读书的欲望,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比如可以经常对学生讲一些关于 “自学成才”的数学家的故事,树立读书的榜样;也可以在教室里经常陈列或张贴一些生动有趣的数学材料 ,对学生进行阅读刺激适当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报告会,读书摘录展示等活动,这样既可检测阅读情况又可激励学生 。

2 改革课堂教学结构 提供阅读机会

数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数学阅读的重要作用,将数学阅读训练纳入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机会。如: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的演示题一般都是老师自行朗读,边朗读边列式或计算,其实这是训练学生自行阅读的最好机会。于是我们就将老师的演示题改为学生读,一人读,二人读…….一直到读正确为止。这时的读,学生注意力集中,效果好,而且这种机会也很多,几乎每节课都有 ,若把这些机会让给学生了。学生读的机会也就多了,读的训练自然也就得到了落实。"

3 进行学法指导 教给阅读方法

数学教师应掌握一定的课堂阅读指导策略,科学传授阅读方法,指导学生读书要眼到、心到、手到,根据具体的内容和要求学会粗读,细读,精读与研读 ,读书指导要有步骤地进行。比如:低年级学生可提供教师编写的提纲向学生进行阅读的示范。如阅读应用题,怎么抓重点词怎样停顿,读文字题时怎样读准数字和处理好数与数之间的关系等。都要一一准确示范,让学生从 中悟出读的方法,以提高读的质量。对于高年级学生,要求他们归纳整理阅读要点,并根据阅读内容进行评价 ,交流与对话,可以写一些阅读心得。

4 重视课本阅读 把握阅读重点

数学课本是数学课程编写教材的专家们在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特征、知识基础与接受水平、在教育的原理和数学学科的特点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重要课程资源,具有较高阅读价值。因此,一定要重视对数学课本的阅读。数学课本的阅读一般有课前、课中课后阅读。课前阅读要读出书中的要点、难点、疑点,提出具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 ;课中阅读要把读、思、练结合起来。对于定义、法则、公式等基本知识的阅读 ,要有耐心 ,要在学生 自主探究其产生过程的基础上,逐字逐句让学生反复读 ,读出字里行间所蕴藏内容 ,体会出数学的思想、观念、方法。读书还要与讨论,质疑结合起来,使读书变成真正意义上的自主行为;课后阅读要进行整理归纳,起到温故知新,举一反三的作用。要让学生逐步养成不读懂学习内容,就不动笔计算的好习惯。

5 增加阅读考查 指导学生阅读

第12篇

一、分类阅读

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我的做法:一是美文美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二是名著通读。筛选一些名著,让学生通读,了解故事内容,掌握事件线索,理清发展思路,提取有用信息。三是精品精读。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积极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创设学习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展开个性化阅读。

二、对话阅读

学好语文的关键就是要善读书。语文课要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的世界,让学生在文字酿造的美境中学“语文”、了悟文字。在阅读中,应注意以下“对话”:一是与文本“对话”。如“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哪些语言含义深刻?”等等;二是与作者“对话”。如“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作意图是什么?写作意图是否体现得很清楚?”等等;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主题可有多种解读:(1)对于像盲孩子一样孤单弱小的人,我们应该关爱他们,这样他们才会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2)在盲孩子获得光明的同时,“影子”也获得了生命,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这说明,给别人带来幸福,自己也能得到幸福;(3)只要执著追求理想,理想便会实现;(4)热爱生活的人,生活便会恩赐于他。通过对话阅读给学生以正能量,使之受益终生。

三、理解阅读

文本是教学的起点,也是学习的载体,只有立足文本,尊重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才能有效解读文本。因为,“阅读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更要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怎样品味语言,怎样捕捉文字背后的隐含信息,怎样揣摩文本中那些‘重要的暗示或提示’,怎样获得审美的愉悦。”如鲁迅先生的《社戏》,要求学生品读“归航偷豆”情节部分,有个学生说:“‘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这句话写得很形象,它把小伙伴们的野性和饥饿感写出来了。”这位教师听了,并没有人云亦云,盲目表扬肯定学生,而是引领学生进一步品味揣摩语言,领会词语真正内涵。教师问:“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说:“从‘任凭’‘围’‘撮’等词可看出。”教师问:“‘撮’是什么意思呢?”学生看文下注解,齐答:“撮,是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教师追问:“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用手指捏取东西的?在饥饿的情况下会这样吗?”学生恍然大悟:“哦,一定是豆太烫手了。”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学生领略了鲁迅先生遣词造句的准确性。

四、多元解读

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熏陶感染学生,提高其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如寓言《白兔和月亮》,在探讨寓意时,有位学生认为白兔得月后,有了无穷的得失之患,是因为它独自拥有了月亮,因此,我们有什么东西也不能独自专有,应与朋友共享,还举了例子,如金钱、爱情等。引起了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时该教师马上因势利导,他说:“世上有很多东西可以与他人共享的,如友情、欢乐、书籍、自己劳动成果等等,但也有个例是不能与他人分享的,特别是爱情等,爱情不同于友情,它是自私的,等同学们长大后便会体验到的。”教师廖廖数语,让学生懂得了爱情与友情的不同,避免了学生陷入误区。

因此,“多元解读”是真实的阅读,是孕育创造性品质的阅读,理应受到格外的重视。

五、摘抄诵读

学生自行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须指导学生摘抄并诵读优美词句章段,使学生在有意识地积累、感悟理解和运用过程中,丰富知识储备,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诵读内容宜参照课标及教材推荐的篇目做出量的规定和质的选择。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我们不但要起到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鼓励学生思维的多元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