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0 16:47: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药行业质量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药行业在投资界拥有“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的美誉,20**年英国《金融时报》500强企业所属行业中,制药业是仅次于银行业的全球最有投资价值的行业。医药行业分为医药工业和医药商业两大组成部分,其中医药工业包括化学制药工业(包括化学原料药业和化学制剂业)、中成药工业、中药饮片工业、生物制药工业、医疗器械工业、制药机械工业、医用材料及医疗用品制造工业、其他工业八个子行业。
一、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一)医药行业的特点
1、高技术医药制造业是一个多学科先进技术和手段高度融合的高科技产业群体。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扩大了疑难病症的研究领域,为寻找医治危及人类疾病的药物和手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医药产业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2、高投入医药产品的早期研究和生产过程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改造,以及最终产品上市的市场开发,都需要资本的高投入。尤其是新药研究开发(R&D)过程,耗资大、耗时长、难度不断加大。目前世界上每种药物从开发到上市平均需要花费15年的时间,耗费8-10亿美元左右。美国制药界在过去的20年间,每隔5年研究开发费用就增加1倍。20**年,世界制药业的“三巨头”——美国辉瑞公司、葛兰素史克公司和诺华制药公司的研究开发费用分别达71亿美元、46亿美元和35.5亿美元,研究开发费用占全年销售额的比例均在15~16%之间。
3、高风险从实验室研究到新药上市是一个漫长的历程,要经过合成提取、生物筛选、药理、毒理等临床前试验、制剂处方及稳定性试验、生物利用度测试和放大试验等一系列过程,还需要经历人体临床试验、注册上市和售后监督等诸多复杂环节,且各环节都有很大风险。一个大型制药公司每年会合成上万种化合物,其中只有十几、二十种化合物通过实验室测试,而最终也可能只有一种候选开发品能够通过无数次严格的检测和试验而成为真正的可用于临床的新药。目前,新药研究开发的成功率还比较低,美国为1/5000,日本为1/4000。即使新药研发成功、注册上市后,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一旦被检测到有不良反应,或发现其他国家同类产品不良反应的报告,也可能随时被中止应用。
4、高附加值药品实行专利保护,药品研究开发企业在专利期内享有市场独占权。由于药品研究开发的高额投入,制药公司一旦获得新药上市批准,其新产品的高昂售价将为其获得高额利润回报。生物工程药物的利润回报率也非常高,尤其是拥有新产品、专利产品的企业,一旦开发成功便会形成技术垄断优势,回报利润能达十倍以上。5、相对垄断医药制造业从根本上说,是被以研究开发为基础的大制药公司所垄断,并且这种垄断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20**年,世界前10家跨国制药公司占全球药品市场的份额为43%,前20家占有率已经达到60%以上。我国制药业长期以来以仿制药物为主,自主研发实力不强,R&D投入较少,利润回报、风险性等产业特征也相应表现得不如世界发达国家制药业那样突出。但随着医药产业国际化进程加快,我国医药制造业在自主开发、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道路上,对产业特性的感受将会越来越强烈。
(二)医药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自20**年以来,医药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稳步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占全部工业总额的比重,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医药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大,以资产为主的规模比重仅为2%-3%,效益指标相对高一些也仅为3%-4%,是我国实现经济效益的稳定来源产业之一,但并未进入支柱产业之列。医药行业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为人民防病治病、康复保健、提高民族素质的特殊产业。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保驾护航”作用。
(三)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是目前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制药大国,可生产化学原料药1300多种,总产量80余万吨,其中有60多个品种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化学药品制剂30多种剂型、4500余个品种;在全球已经研究成功的40余种生物工程药品中,我国已能生产18种,其中部分药品具有一定产业化规模;中成药产量60余万吨,中成药品种、规格达8000多种;可生产医疗器械近50个门类、30**多个品种、110**余个规格的产品。
1、近6年医药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值、产量稳步增长,连年创出新高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由20**年的1712.8亿元增长至20**年的3876.5亿元,年均增长17.75%;工业增加值由20**年的468.3亿元增长至20**年的1133.2亿元,年均增长19.33%。20**年医药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962.1亿元,在39个工业行业中排第18位;实现利润273.95亿元,在39个工业行业中排第11位。
2、重点子行业中的化学制药业成为医药工业的主要支柱,中药工业稳步发展,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我国医药工业的重点子行业主要包括化学制药、中药工业、医疗器械和生物制药业。
(1)化学制药业成为医药工业的主要支柱,保持稳步增长态势20**年,我国化学制药业共完成总产值2383.76亿元,完成增加值607.4亿元,完成的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占医药工业的50%以上。化学制药业中的化学原料药业和化学制剂业两个门类增长速度不一,化学原料药业增长势头好于化学制剂业。我国已是全球第二大化学原料药生产国和主要化学原料药出口国,化学原料药已经成为医药工业的支柱,产值约占整个医药工业的1/3,原料药生产量约占世界化学原料药市场份额的22%,原料药产量约有50%出口。受跨国公司“转移生产”等因素影响,未来3-5年,我国化学原料药业将保持较好增长趋势,化学制剂业随着我国医药健康防疫体系的完善、医疗保险覆盖面扩大、农村医疗扩大等也将平稳增长。
(2)中药行业是医药工业的第二大支柱中药行业包括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两大门类。20**年中药工业完成总产值800.9亿元,完成增加值294.9亿元。20**-20**年间,我国中药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54%,销售产值年均增长18.8%。从整体状况看,目前我国中药行业装备水平和工艺水平还不高,缺乏行业技术质量标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较难保证。20**年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中药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将推动中药、生化药出口列为科技兴贸的基本战略之一,这对中药行业持续稳定增长将起到积极作用。
(3)生物制药近年来发展迅速生物制药业是我国受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推动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20**年,生物制药业工业总产值194.9亿元,增加值72.3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16.3%、10.05%,其中基因和疫苗生产发展很快,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20**年国家加强卫生防疫机构建设和紧急防御体系,启动了十余亿元的疫苗计划,列出了今后几年将重点发展的6类生物医药项目,这些举措将带动我国生物制药业的高速发展。
(4)医疗器械行业将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世界医疗器械市场主要由美国、日本、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垄断。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占世界市场的份额较低,但我国已成为全球医疗器械十大新兴市场之一,是除日本以外亚洲最大的市场。20**年医疗器械行业总产值188.7亿元,增加值72.9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5.04%、16.27%。目前我国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主要为常规、普及型产品,高精尖产品数量少,缺少能拉动产业整体升级发展的核心产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自我保健需求的增加,医疗器械行业将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3、医院下游市场发展趋于完善我国医药商品的销售,以委托医药商业贸易公司和企业自销为主。目前我国已有药品批发企业7486家,药品零售企业151760家。医药物流作为医药产业中的全新领域得到了飞速发展,一批具有一定规模、较为完善的网络结构和现代管理水平的现代医药物流企业脱颖而出,一大批医药商业企业正在向着医药物流企业转变。
4、重点医药生产区域已经形成从地域效益分布程度来看,20**年医药行业效益聚集的前10省市分别占全行业销售收入总额的70.03%、实现利润的73.12%。在华北、华东、华南及四川等具有医药工业基础,有地方政府积极支持、将医药工业作为重点扶持产业发展的地区,成为医药工业产业聚集、实现效益相对集中的区域格局基本形成。
(四)医药行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20**年以前,我国医药产业的市场准入条件很低,导致企业规模较小,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20**年以来,国家提高了医药产业的进入壁垒,在医药生产和流通企业中强制实施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CP(药品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AP(药材生产管理规范)等;对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经营企业分别实行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制度,对医药产品制订了药品注册制度,对中药、医疗器械等各子行业制定了不同的市场准入条件。这一系列制度的推广与实施,保障了我国医药行业的有序发展,医药行业已形成了严格的市场准入机制。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与医药行业有密切关系的主要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药品分类管理、GMP认证制度、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药品降价、降低出口退税率等。
1、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将促进一些国产普药生产企业的发展20**年底,国务院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正式实施。对于医药制造业而言,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对药品需求结构调整的引导。20**年6月,国家公布了《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物目录》,规定基本医疗保险的基本原则是“低水平、广覆盖”,用药范围主要确定于疗效确切、价格低廉的基本治疗用药。一些疗效好、价格低、质量可靠的普药、国产药生产企业将会扩大在医疗保险用药中的比重,扩大市场份额。
2、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的实施将使我国非处方药发展进入黄金时期20**年,我国颁布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并正式启动了药品分类管理工作。截止到20**年底,国家已正式公布了非处方药物(OTC)目录共六批。OTC药物可以进行广告宣传并无需医生处方即可购买,在宣传和流通方式上有较大的优势。我国OTC市场近年来发展迅猛,1990年OTC销售额为19亿元,20**年达320亿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群体保健意识的不断加强,自我药疗市场发展潜力巨大,OTC市场将出现发展的黄金时期。
3、GMP认证制度的实施淘汰了近千家规模小、资金实力弱的医药小企业,提高了我国医药生产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20**年,国家医药行政管理部门在医药行业推行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CP(药品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AP(药材生产管理规范)认证制度,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针对医药生产企业的GMP认证制度。GMP的中心内容是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实行全面质量保证,确保产品质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所有药品制剂和原料药生产企业必须在20**年7月1日前通过GMP认证,达不到要求的一律停止生产。据统计,截至到20**年6月31日,全国累计有3101家药品生产企业通过GMP认证,占全国药品生产企业的60%,有1970家药品生产企业和884家药品生产车间未通过认证。
4、药品降价和集中招标采购制度的实施使强势医药生产企业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药品定价采取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市场调节价三种定价方式,其中:列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目录的10**多种药品与医保药品目录以外具有垄断性生产、经营的药品实行政府定价和指导价;其他药品实行市场调节价。20**年以来,国家先后10多次降低中央管理药品价格,降价金额累计达160亿元,平均降价幅度在15%以上。从20**年起,国家有关部门决定扩大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在全国重点城市的试行范围,要求医疗单位在采购临床上应用普遍、用量较大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药品时必须进行集中招标,以进一步降低基本药品价格。国家根据市场和医疗消费情况实施药品降价政策已成必然的发展趋势。药品降价和集中招标采购制度有利于降低药品的“虚高”利润,促使药品利润在生产、流通、使用环节合理分配,而强势医药生产企业可以借助价格、成本、品牌上的优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5、降低出口退税率将使一些中小原料药生产企业面临淘汰,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的集中度将得到加强我国将从20**年1月1日起,降低出口退税率。这项政策的实施,将对化学原料药业产生了一定冲击和影响。我国是化学原料药生产和出口的大国,原料药生产企业在国内原料药生产能力过剩,销售价格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再受到降低出口退税率的影响,其盈利空间将日趋狭窄。大型原料药生产企业由于拥有规模化生产效益,产品成本较低,在降税后仍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而一些中小型原料药生产企业将被迫退出这一行业。
(五)医药行业的发展趋势
在未来3-5年,我国医药行业将继续保持稳定发展,化学原料药、中药、生物制药成为发展重点,医药生产企业的结构调整将进一步加快,大批规模小、资金实力弱的小企业将在竞争中被淘汰,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公司、大集团将不断出现。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重将不断加大,成为医药生产企业中一支骨干力量。
1、《医药行业十五规划》明确了医药行业的重点发展领域及结构调整方向重点发展领域包括:发展优势原料药业,继续发挥化学原料药方面的优胜,分层次发展化学原料药,重点突破一批大宗原料药的关键生产技术,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国内短缺的产品及具有高附加值的出口产品;充分发挥石家庄、哈尔滨、沈阳和重庆等老医药工业基地的作用,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竞争力,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生产规模大、国际市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促进中药现代化,加快中药现代化步伐,积极推进中药材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和集约化进程,建立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标准体系,推广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加强重点中药企业技术改造;在现代生物制药方面,重点研究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好产业化前景、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生物工程技术药物,加快研发关系国计民生的防治严重传染疾病的基因工程、微生物载体、核酸等新型疫苗,以及针对病毒性疾病的新型治疗性疫苗。在医药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方面,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引导企业投资方向,及时淘汰落后产品及生产工艺,严格控制新开办企业数量;仿制产品的生产审批将考虑市场供需情况和技术水平状况;制假售假、污染严重、扭亏无望、达不到GMP要求的企业,依法关闭、破产;鼓励中小企业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与大型企业进行多种形式的协作与联合,实现优势互补。
2、产业结构调整指导20**年4月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协调配合控制信贷风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制定了《当前部分行业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录》,要求对其中的禁止类项目一律停止建设,对已建成的项目要坚决限期淘汰、依法关闭;对限制类项目中的拟建项目停止建设,在建项目暂停建设并进行清理整顿。其中涉及医药行业的目录如下:禁止类限制类手工胶囊填充维生素C原料项目软木塞烫腊包装药品工艺青霉素原料药项目塔式重蒸馏水器劳动保护、三废治理不能达到国家标准的原料药项目无净化设施的热风干燥箱一次性注射器、输血器、输液器项目安瓿拉丝灌封机药用丁基橡胶塞项目铅锡软膏管无新药、新技术应用的各种剂型扩大加工能力的项目(填充液体的硬胶囊除外)粉针剂包装用安瓿原料为濒危、紧缺动植物药材,且尚未规模化种植或养殖的产品生产能力扩大项目药用天然胶塞直颈安瓿项目
3、外商投资指导政策20**年,国务院修订颁布了新的《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其中对外商投资医药制造业的指导政策:传统中药饮片炮制技术的应用及中成药*产品鼓励类我国专利或行政保护的原料药及需进口的化学原料药生产维生素类:烟酸生产氨基酸类:丝氨酸、色氨酸、组氨酸等生产采用新技术设备生产解热镇痛药新型抗癌药物及新型心脑血管药生产新型、高效、经济的避孕药具生产采用生物工程技术生产的新型药物生产基因工程疫苗生产(艾滋病疫苗、丙肝疫苗、避孕疫苗等)海洋药物开发与生产艾滋病及放射免疫类等诊断试剂生产药品制剂:采用缓释、控释、靶向、透皮吸收等新技术的新剂型、新产品生产新型药用佐剂的开发应用中药材、中药提取物、中成药加工及生产(中药饮片传统炮制工艺技术除外)生物医学材料及制品生产兽用抗菌原料药生产(包括抗生素、化学合成类)兽用抗菌药、驱虫药、杀虫药、抗球虫药新产品及新剂型开发与生产
(六)医药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医药工业企业集中度不高20**年,世界前20家医药公司在全球药品市场份额的占有率达60%以上。20**年,我国医药行业前20名企业(以销售收入排序)的资产总额占全行业的16.5%,销售收入占20.3%,实现利润占21.2%。前60强企业实现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占全行业的比重也只有30%-40%。我国医药工业企业过于分散,行业集中度较低。从数量上来看,20**年全国医药工业企业共有4600家左右,其中小型企业占79.1%,中型企业占13.9%,大型企业仅占7%。从效益情况看,20**年4600多家企业中微利和亏损企业占全部医药工业企业的85%以上。中小企业数量过多,不利于发挥规模效益和提高企业盈利水平,也难以适应医药行业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附加值、相对垄断的行业特性。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提高产业集中度已成为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生产技术水平有待改善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教兴药”政策的实施,医药行业总体技术实力得到了提高,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科研开发投入不足。跨国制药公司的研究与开发投入一般都占销售总额的15%以上,而在我国不足2%。科研投入的不足使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产品较少,产品更新慢,重复严重,化学原料药中97%的品种是“仿制”产品;二是装备水平亟待提高。我国大部分制药企业的装备还以机械化为主,距发达国已进入以计算机控制为主的自动化装备生产阶段还有较大差距;三是科技成果迅速产业化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我国医药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8%左右,真正形成产业化生产只有2-3%。
3、产品质量、性能有待提高我国是化学原料药生产大国,产量已居世界第二,但药物制剂研发水平低,多数制剂产品质量不高,稳定性差,难以进入国际市场。现阶段我国平均一种原料药只能做成三种制剂产品,而国外一种原料药能做十几甚至几十种制剂产品。国产医疗器械产品大多是附加值较低的常规中低档产品,产品返修率和停机率高,产品性能不稳定,造成临床上所需的高、精、尖医疗器械与新型实用医疗设备多数依赖进口。
4、医药流通体系不健全我国前三大医药商业企业占国内医药市场份额的比例为17%,而美国前三大医药商业企业占全美市场份额的60%,我国医药商业集中度较低。医药流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批发格局被打破以后,新的医药流通体系尚未完全形成。目前我国医药流通的批发环节以委托医药商业公司销售和企业自销为主。近年来,医药生产企业出于对产品价格加以控制和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加强了自营自销力量。
二、我行医药行业业务发展现况分析
(一)我行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1、近三年我行医药行业信贷业务发展呈现稳步增长态势根据信贷管理信息系统提取的数据,截止20**年底,全行公司类医药行业客户1200户,信贷业务余额181.91亿元,较20**年底增加35.3亿元,增长24.1%,其中:贷款余额168.3亿元(含票据贴现10.21亿元),占92.5%;票据承兑余额11.57亿元,占6.4%;贸易融资业务余额1.19亿元,占0.7%;保证及信贷证明余额0.85亿元,占0.8%。医药行业贷款余额近三年增长较快,20**年底医药行业贷款余额为168.3亿元,比20**年底增加29.5亿元,增长21.2%,与同期全行公司类贷款15.2%的增长速度相比,高出6个百分点。医药行业贷款余额占全行公司类贷款余额的比重由20**年底的1.13%上升到20**年底的1.28%。
2、医药行业不良贷款额、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但资产质量仍不容乐观截止20**年底,我行医药行业不良贷款客户389户,占医药行业客户总数的32.42%;五级分类口径不良贷款余额29.5亿元,比20**年底减少4.2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7.55%,较20**年底下降6.8个百分点;“一逾两呆”口径不良贷款余额22.35亿元,比20**年底减少3.5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3.28%,较20**年底下降5.4个百分点;欠息户409家(其中有息无本户20家),占客户总数的34.1%,欠息额7.33亿元,比20**年底减少2.62亿元,其中催收利息7.26亿元,比20**年减少2.2亿元。从不良贷款形成时间来看,20**年以前发生的信贷业务形成的不良贷款(五级分类口径)余额为19.95亿元,占20**年底不良贷款总额的67.6%;欠息额6.3亿元,占欠息额的85.9%。受医药行业客户结构调整以及剥离因素的影响,20**年6月底,医药行业五级分类口径不良贷款额下降为12.0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7.61%;一逾两呆口径不良贷款余额10.2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虽然医药行业不良贷款额及不良贷款率不断下降,但医药行业资产质量依然不容乐观。医药行业的不良客户数、欠息户比例较高,进行结构调整势在必行。20**年底、20**年6月底我行前十大不良客户贷款余额分别为16.1亿元、9亿元,占全部不良贷款的54.5%、74.5%,不良贷款客户集中度很高。
3、医药行业客户总数减少,户均信贷余额有所提高与20**年相比,20**年底医药行业客户总数有所减少,其中商业客户减少了近一半。工业客户信贷余额有所增加,占医药行业信贷业务的比重有所提高。20**年底,我行医药行业客户1200户,比20**年减少170户,其中:工业客户1095户,比20**年减少41户,信贷余额173.05亿元,比20**年增加40.78亿元,占医药行业客户信贷余额的比重由20**年的90.2%提高到95.1%;商业客户105户,比20**年减少129户,信贷余额为8.86亿元,比20**年减少5.44亿元,占医药行业客户信贷余额的比重由20**年的9.8%下降到4.9%。20**年底,我行医药行业客户户均信贷余额为1516万元,比20**年提高446万元,其中:工业客户户均余额1580万元,比20**年提高416万元;商业客户户均余额844万元,比20**年提高233万元。
4、区域分布分析医药行业在我行地区分布广且较为分散,与医药行业自身的地域发展分布不相匹配。截止20**年底,全行有39个分行(含总行公司业务部)有医药行业信贷资产,其中上海、河北、浙江、深圳、陕西、山东、广东、四川等前八位分行信贷余额91.96亿元,占医药行业信贷资产总额的50.55%,其余约50%的信贷资产分布在全国其他的31个省、区的医药企业中。从不良资产分布来看,除宁波、厦门、海南、、三峡等五家分行无不良贷款外,其余34个分行均有不良贷款,其中总行公司业务部、河南、吉林、河北、深圳前五位分行不良贷款余额合计17.51亿元,占不良贷款总额的59.30%,不良贷款分布区域较集中。从不良贷款率来看,总行公司业务部、河南、新疆、吉林、甘肃五个分行的不良率最高。
(二)我行在医药行业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客户结构不合理,客户规模偏小截止20**年末,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共1200户,其中:信贷余额10**万元及以上的403户,占医药客户总数的33.58%,不良户56家,不良率15.61%;信贷余额1000万元以下的797户,占总客户数的66.42%,不良户412家,不良率34.89%。我行对医药行业的信贷支持重点不够突出,信贷余额5000万元及以上的89户,仅占总客户数的7.41%,贷款投放多数集中在医药行业的中小客户上,而中小客户集中体现了不良户数、不良贷款率双高的特点。医药行业客户结构不尽合理,在医药行业的营销工作中,应加强对医药行业客户结构的调整,加大对国内优势医药企业和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的信贷投放,逐步退出小规模医药企业。
2、我行医药行业存量信贷资产的区域分布与医药行业区域发展结构不相匹配我行医药行业信贷资产分布与医药行业地区发展结构不相匹配,在部分医药行业实力较强、发展较快的区域,我行信贷市场份额较低
3、我行与医药行业客户关系紧密程度不高由于历史原因,医药行业客户多在工行、农行开户,是工行、农行的传统客户,企业基本结算户主要开立在工行和农行,在我行基本户开户率较低,资金结算量较小,我行对其资金回流及信贷资金风险的控制力度较弱。我行与医药行业客户关系紧密程度不高,深层次的营销难度较大。
4、竞争产品无特色,缺乏个性化服务医药行业是比较特殊的一个行业,呈现出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附加值的基本特征。医药行业受国家管制较严,在审批、生产、销售环节需要经过有关部门的多级审批,国家配套政策的变化对医药企业和产品有着直接的影响。
此外,医药行业技术专业性强,产品分类细,种类繁多,需要对医药行业技术、产品、市场进行深入的分析。目前我行对医药行业客户提供的产品比较单一,主要以资产业务中的流动资金和固定资产贷款为主,在资产业务以外缺少与医药行业特点相配套的服务模式,不能有效满足医药行业多层次的市场需求。营销过程中缺乏对不同类型医药客户的市场细分以及需求特点的研究,针对不同类型客户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
三、医药行业客户金融服务需求分析
1、融资业务需求(1)固定资产贷款需求。20**年后国家提高了医药产业的进入门槛,与此相关带来的固定资产贷款需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设符合GMP要求的生产厂房和生产线的资金需求;二是医药企业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进行设备更新及技术改造的资金需求;三是为实现医药产业化,建设新医药生产基地和老医药工业基地技术改造的资金需求。(2)流动资金贷款需求。医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为耗用或销售而储存的各类存货、季节性物资储备等生产经营周转性或临时性的资金需要。(3)其他融资需求。一是医药企业进出口业务所产生的贸易融资需求;二是由于医疗器械行业大型设备采用租赁或分期付款方式所产生的融资租赁、买方信贷和保理业务需求;三是医药企业由于支付及结算需要所产生的法人帐户透支等临时性融资需求。
2、资金归集及电子化产品需求(1)资金归集需求。医药工业类客户和医药商业类客户具有各地分支机构较多、资金结算量小但频繁等特点,下游客户(包括各地商、经销商以及医院和药店等)相对稳定但数量较多。为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越来越多的医药企业对加强资金归集提出了要求,可通过网上银行、重客服务系统等为医药客户组建资金结算网络。(2)电子化结算产品需求。药品、设备招标采购网上信息平台以及医药经销商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需要银行提供相配套的移动POS、金融IC卡等电子化结算产品。
3、财务顾问等中间业务需求医药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将推进医药流通及生产企业的重组,由此产生资产评估、财务咨询等业务需求。同时由于医药行业风险基金制度的建立和筹资的多元化,可向企业提供资产管理和投资顾问服务。随着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推进,医疗及保险业与每个居民的生活紧密相连,可办理银行卡、代收费、保险等中间业务服务。
四、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发展定位
近两年,我行在医药行业的信贷投放增长较快,信贷余额年均增长超过20%,在全行信贷余额中的占比逐年提高。同时,医药行业客户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五级分类口径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逐年降低,年均下降幅度超过25%,信贷资产质量有所好转。但是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发展依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客户结构不合理、信贷资产分布与医药行业区域发展结构不匹配、优质客户不多等。针对医药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结合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发展现状,确定未来3-5年内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发展的思路是:优化医药行业客户地域结构,加大对医药行业重点发展地区的营销力度,提高我行在医药行业发展较好地区的市场份额;坚持有进有退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客户结构,重点支持优势企业和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退出医药行业中效益及发展前景不佳的企业。
(一)优化医药行业客户地域结构,确定医药行业重点发展地区从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来看,在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经济总量较大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医药行业有着良好的市场基础,发展较快、较稳定。该区域医药行业的销售收入达到全国医药行业销售收入的70%以上,已成为医药行业产业聚集、实现效益相对集中的区域,医药行业中的重点优势企业、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也集中在这些地区。根据医药行业发展的地域结构,结合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发展现状,将江苏、浙江、山东、广东、上海、河北、天津、北京、吉林、四川、黑龙江和陕西等十二个省(市)作为我行医药行业发展的重点地区。
(二)坚持有进有退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医药行业客户结构
1、重点支持类客户各分行应视本地区医药企业的发展状况,选择本地区的重点支持类客户。重点支持类客户应符合以下标准:①符合国家产业政策;②有发展潜力、市场竞争力强,财务指标在同行业中保持先进水平;③我行信用评级在AA级及以上。十二个医药行业重点发展地区所在地分行可选择1-5家医药企业作为分行重点发展的客户,其他地区的分行可选择1-2家医药行企业作为重点发展的对象。各分行应根据企业发展状况以及与我行合作情况等,及时对重点支持类客户进行动态调整。对分行确定的重点支持类客户,应根据医药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制定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方案,通过提供授信、组建资金结算网络、提供保理、投资理财、财务顾问、个人金融服务等一揽子金融服务,增加我行在医药行业优质客户市场的业务份额。各分行在确定重点支持类客户时应注意:①企业所处的子行业。我国医药行业重点发展的子行业是化学制药业、中药业和生物制药业,其中:化学原料药业具有较大优势,预计未来3-5年内,受跨国公司“转移生产”等因素影响将保持较好的增长趋势,营销中应重点关注具规模、有成本优势的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生产药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以及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中药行业营销中应重点关注已实现规模化生产、有传统品牌优势、拳头产品突出、拥有中药材生产基地和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销售网络畅通的大型中药生产企业;我国生物制药行业尚处于初创阶段,表现出典型的高风险、高收益特点,目前不宜进行大规模信贷投入,营销中重点关注疫苗和生物工程技术药物生产企业。②企业产品的特点。将医药企业产品列入医保目录的销售额占企业销售总额的比重作为衡量企业竞争力的一项指标;对仿制尚在专利保护期的国外新特药的国内生产企业应持谨慎态度;关注非处方药市场的发展,支持具有明显品牌优势、强大营销能力的非处方药生产企业;对主导产品品种相对单一的化学制剂药生产企业的支持要慎重。
2、维持类客户对目前在我行有存量信贷业务但未列入分行重点支持类的医药企业,密切关注企业发展动向并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对其中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管理规范、产品市场占有率较高、进入规模化生产、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及市场前景较好的企业,可根据企业发展状况维持现有的市场份额,但原则上不增加新的信贷投放。对维持类客户应注重产品结构的调整,努力拓展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增加存款收益、中间业务收益,减少信贷风险。新晨
3、退出类客户目前,中小型医药企业客户数在我行医药行业客户中占较大比重,这部分客户集中表现出客户数量多、户均余额低、不良户数及不良贷款率双高的特点。各分行应把医药行业客户结构调整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根据本地区医药企业发展状况及与我行的合作关系等,制定本地区医药行业客户退出标准和退出名单。退出类客户应包括:①未按照国家有关要求通过GMP、GSP、GCP、GAP认证的医药企业;②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产品列入国家20**年《当前部分行业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录》中禁止类和限制类产品的医药企业,列入20**年《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中的禁止类和限制类产品的医药企业;③产品无特色、竞争能力不强、发展前景不明朗,年主营业务收入3000万元以下、资产总额4000万元以下的小型医药企业;④贷款余额在200万元以下的小型医药企业及在我行有不良贷款记录的医药企业。对退出类客户应制定具体的退出计划,同时注意保全我行债权,以免债权被悬空或各种逃废债行为的发生。
五、医药行业客户营销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关注国家政策的变化医药行业是受政府管制较多的行业,医药产业结构的调整、药品降价、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药品分类管理、国家环保标准的变化以及出口退税等与医药行业相关的政策变化都会对医药企业产生较大的影响,表现为对医药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及药品供求结构的引导,国家政策最终将影响企业产品的成本和价格。因此必须积极关注医药行业相关政策的变化以及对医药企业带来的影响,在确定医药企业项目成本和收益时,也必须考虑这方面的因素。
(二)关注市场变化由于地方保护的普遍存在以及所有者缺位等原因使制药企业重复投资过多,整个市场呈现出过度竞争的状态,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科技含量高、企业实力雄厚的大型医药企业逐渐会形成垄断态势,那些科技含量较低,没有形成规模经营的小企业将会逐渐被淘汰。关注医药企业的市场变化,一是要关注产品的市场特征,如产品的生命周期、产品的替代性;二是产品的发展前景,产品的市场潜力及潜力的持续时间;三是关注产品价格波动对市场的影响。
(三)关注医药行业技术风险医药行业的特点是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相对垄断,对技术要求较高,一旦技术失败,整个项目的投资将不能收回,因此技术风险是制药项目的首要风险。对于新药项目来说,技术风险包括新药是否能够研发成功、是否能够通过国家临床研究和生产上市的审批,以及取得生产批文后在工艺和技术上是否存在问题等。对于仿制药来说,主要是生产的工艺路线是否成熟和稳定。
(四)加强对客户的审查
1、针对行业特点,加强对医药客户的准入审查医药行业是一个市场准入限制极严格的行业,制药企业从取得生产资格到药品上市以及最后价格制订都受到政府监管部门的管制,如果不能获得市场准入资格,产品将不能在市场销售。在客户和项目审查中应注意:(1)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审查企业产品是否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要求。目前国家对医药行业产业政策主要有医药“十五”发展规划、20**年下发的《当前部分行业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录》、20**年下发的《外商投资企业目录》;(2)根据医药行业准入要求,审查企业是否具备行业准入资格:医药工业企业应通过GMP认证,具备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生产批文、医药产品注册证等;医药商业企业是应具有药品经营许可证,通过GSP认证,进口药品应具有进口药品注册证等。
2、借款人应具备较好声誉医药产品事关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对药品的药效和副作用缺乏了解,在选择药品时往往依赖以前的经验。因此制药企业以往的产品记录对于现有产品的销售成功与否至为重要。
第一,完善我国医药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强化专业管理人才培养。我国医药工程建设管理标准还有部分处于不完善状态,对此可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我国中医医药协会、制药协会以及通过美国FDA资质的先进制药公司,医药净化工程安装公司、专业医药工程管理公司等等诸多相关机构部门都参与进来,进行专业、细化制定完善相应工程建设管理标准。与此同时,制药企业也要加快吸收对相关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平时也要定期开展各类医药工程管理和建设培训考核,大力引进优秀医药工程管理人才,加强内部交流沟通,不断提升其医药工程建设管理团队人才水准和能力。
第二,提升医药工程建设进度管理。可以根据医药工程特点来规划其建设进度,再三检查合同条款和施工计划的可行性,重点关注医药工程中不同种类、项目施工,确保相互制约的项目能够穿插施工,比如:净化厂房给排水、暖通工程就要交叉施工,尤其是工艺设备管道项目施工计划和管理,一旦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其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因此建设管理人员就必须要切实结合医药行业特点来周密制定计划,确保该工程保质保量定期完工。
第三,加强医药工程质量管理。医药工程通用专项项目常规质量管理以外,还要重点关注GMP要求的专业性、关键性的质量管理项目,这样才能够确保其工程满足GMP验收标准。同时要从净化装修材料质量到施工过程细节都要进行全面监控把关,对所有设备进场、物流废弃、通道设置等等都要确保其不会出现交叉污染,施工过程中各种功能管道更是要切实防漏,尤其是净化区更是要注意其空气质量和洁净度。
第四,严格医药工程现场管理。做好医药工程现场管理,首先要科学制定其工作流程,比如洁净净化车间时,人和物体走动都会影响其空气洁净度,因此就必须要明确划分洁、污流线,设置好相应物流、人流通道,借助静压差压力表和独立压差计来控制空气流通,定时进行监控记录,确保不同区域之间空气质量都达标。新建的净化车间要先检查其温湿度、照度、换气次数、尘埃粒子、微生物等等HVAC系统的诸多验证项目,确保合格才能投入使用。车间建设完毕后也要定期进行风量检查和高效过滤。其次,GMP对医药净化车间环境和温度都有相应要求,对此管理人员也要再三注意确保空调能24小时持续不断运行,如果晚上车间停工,也要开启值班风机使得净化区有静压差避免外部气流倒入。当然如果室内有酒精或者粉末,就要设置带过滤器的直排系统。然后,对于净化区域地面洁净工程也有相应处理方法,例如水泥材质地面使用过久就会出现裂缝,这会影响其空气水汽,地面也会凸起,因此GMP净化车间底层地面最好做好防水处理,或者在其自流平下面加三层左右无纺布来避免其地面裂缝。最后,当前为确保其净化区空气洁净度基本都会采用三级过滤式空调,不管是初级、中级还是高级过滤装置都有其相应材质布料,对此空调及相应过滤装置就要定期进行清洗、更换和检修,一旦发现有问题就要及时处理。
3 结语
总体来看,虽然当前我国医药净化工程管理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还处于落后状态,但是随着我国医药行业内部竞争的加剧,我国政府对医药工程建设的扶持和关注,相信我国医药行业企业也会不断吸收先进管理经验和优质建设管理人才,充分把握市场机遇,积极应对市场新挑战,不断提升其制药水平和管理质量,从而促进企业自身长期稳定发展。
旅游行业:旧貌换新颜
提起2008年,很快能想到的三个关键词,第一个是北京,第二个是奥运,第三个则是旅游。“到北京看奥运”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英国著名报纸《泰晤士报》甚至称这一行为将成为2008年的一大时尚。加之节假日分布的更加合理与均衡,和此前备受关注的带薪年休假制度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奥运、节假日改革、带薪年休假,成为2008年旅游行业的火热的直接原因,对旅游行业总体来说“长期利好”。旅游行业的发展还会引起酒店和餐饮服务行业的变化,求新求变是该行业2008年的主题。
紧俏职位:计调员、计调经理,旅游销售顾问、旅游销售代表、同业销售代表、旅游销售经理,旅游产品策划
能源行业:100美元油价催生新需求
年初,受投资者担心原油供应紧张以及美元贬值等因素影响,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在历史上首度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根据中华英才网的职位需求分析,2007年以来,随着油价的连续上涨,能源行业的职位需要也节节迈进。国际油价上涨的背后,能源需求日益增长。除了传统的煤炭、石油,水电、火电以外,核电、风能发电都因为有国家政策的推动,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如核电企业的校园招聘,从2006年开始,就一年比一年火爆。
紧俏职位:技术工程师、维修工程师,安全/健康/环境管理、物流管理、质量管理(QA/QC)、工业工程师(IE)、制造工程师
医药行业:新医改带来新发展
2007年全民讨论的一个词:新医改。“新医改”的一个“新”字,承载了无数深受“看病贵”与“看病难”困扰的普通百姓的厚望。随着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以及城镇居民医保的全面铺开,保守估计,医药市场规模将扩大至少1000亿元。新医改各种政策的出台将加剧中小企业出局压力,提高行业集中程度,很多人会因此面临失业。不过随着医药行业市场扩大,医药行业对人才的总体需求在增加,这对求职者仍然是个好消息。
紧俏职位:医药研发、化学制剂研发、药品销售、推广、业务咨询、环保技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
机械行业:经冬复立春
2007年上半年,全国机械(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速超过40%,全行业产值增加1.7万亿元。由于国家在07年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把振兴装备制造业列为一项战略任务,2008年机械行业有望保持30%以上的高增长。但机械行业是能耗大户,在国际石油价格突破100美元的背景下,节能减排的压力越来越大,机械行业要乘风破浪,招揽合适人才,走科技和环保之路,是当务之急。
紧俏职位:机械设计师、机械工程师、CNC工程师、机械维修工程师
金融业:菊残犹有傲霜枝
医药物流作为医药产业中一个较新的领域,在最近几年得到了飞速发展,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具有较为完善的网络和现代管理水平的医药物流企业正在出现,一大批医药商业企业正在向着医药物流企业转变。同时,医药物流已成为国内各大、中型医药企业高层管理者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向国外先进的医药物流企业学习、借鉴的风气正逐渐形成。
第三方现代医药物流企业,也在快速发展,已经出现了一些较为成功的企业。但是,纯粹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要介入医药物流领域,将有很多的尴尬,一方面不熟悉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对医药产品的仓储、养护、运输等了解甚少,同时,不理解国家对医药行业的政策规定,导致在运作中困难重重,一头雾水。而传统的医药流通企业在进入医药现代物流领域时,由于不熟悉现代物流运作理念和运作实践,导致企业在进行大规模物流改造时面临巨大风险。
现阶段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盈利途径主要还处在仓储和运输上,在其他增值服务方面,还不是十分普遍。在医药领域,真正为医药企业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还很少。。而绝大多数,还是医药企业的自营物流业务。
在国内医药行业的盈利水平,降低了计划进入医药物流领域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积极性。根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提供的数据:目前国内药品批发行业的平均毛利为12.6%,而平均费用却占到12.5%;在美国,全美医药批发行业的平均毛利为5%,平均费用只占到3%~4%,平均商业利润率占1%~2%。由此可见,我国医药行业的物流费用居高不下,发展物流已经成为我国医药行业的当务之急。业界预测,2010年中国的医药市场份额将达到600亿美元;2020年将达到1200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医药市场。 (资料来源:美国统计局资料摘要、美商务部美国运输报告,《国际经贸消息》2001年9月15日)。 透过这些数字,我们有理由憧憬我国医药物流业的美好前景。由于基础设施以及物流管理的滞后,企业自营物流不能够解决医药企业面临的这样的问题,而第三方物流企业,则能够达到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提升物流管理水平的要求。
根据医药行业以后的发展趋势,流通环节将占据支配地位。通过优化仓库储存量、运输路线规划、企业管理层次、管理岗位的设置等来降低成本,达到双赢。并通过规模经营,带来规模效益。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从事医药物流服务的过程中,发展壮大自己,完全有能力成为商,从事专业的药品流通业务。并将得到更快的发展。
二、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医药行业物流的SWOT分析
S:(优势)
物流运作经验丰富;
通过为多家企业提供服务,可以有效地降低硬件、软件等投资成本;
提供更加专业化的医药产品仓储、配送、包装、分装、回收、宣传品配送、信息查询等增值服务;
能够为国内其它的大型医药物流中心进行上游或下游服务;成为全球医药供应链的一部分;
W:(劣势)
对医药行业的流通体制、业务模式不熟悉;
对医药产品特殊的仓储、配送、养护等不了解;
需要专门的仓储、养护、场地和设备;
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药品管理;
对相关的法律法规不熟悉;
从事药品经营有一定的准入限制;
O:(机会)
还没有大型的专业从事医药物流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除了少数几个大型医药企业进行现代化的物流中心的建设,对自己传统的物流部门进行改造外,国内将近14000家医药批发企业,物流水平、物流能力、以及物流理念都十分薄弱,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医药产品配送的特殊性,向定点的医院、药店和医药批发企业、制药公司配送,线路固定,容易规划,能够实现精确配送;
在医药流通领域,有一定的进入壁垒,而最新的医药流通企业质量管理规范(GSP)对仓库、存储、配送的要求中,不要求企业自建,只要达到要求,租用也可以。从而为第三方物流企业进入医药物流行业提供机会;
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对流通领域的开放,以及国家将食品的监督管理并入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以后可以进一步进行高附加值的食品、保健食品的配送;
相关的增值服务:和制药公司、批发企业结成联盟,进一步参与到药品生产、流通领域中。
T:(威胁)
是否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从事医药物流项目;
物流成本能否下降到企业认可的水平的同时,物流公司还能够盈利;
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
物流企业的管理能力以及人才知识结构;
结论:
医药产品:在实物形态上,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价值高等特点;在市场环节上,具有生命周期短,有失效日期限制,用户供货要求时间紧;在流通环节上,由于本身性能上的原因,使其对储存、包装、运输有特殊的要求。对药品物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通过进入此领域,提供专业化服务,避开现在物流企业在仓储、运输方面的价格战,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战略选择。
随着业务的不断开展,与大型制药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合作伙伴关系以长期关系为导向,注重双方的良性互动和新价值的创造,从而降低第三方物流企业市场的不确定性风险,提高其他同行跨入的竞争壁垒;更现实的意义则在于物流企业有了长期稳定的订单。随着合作的进一步深入,就有可能向组织结构,甚至向基础设施结构的集成发展。这种新型的集成完全可能构建新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核心竞争力不仅属于生产企业,也属于物流企业。
三、医药物流中心建设必须满足GSP要求
对于计划从事医药物流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仓储设施、运输设备、以及必要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是基础,也是提高企业运营效率的必备条件。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物流企业才能够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例如,选择运输方式;决定发运的批量、时间及最经济的运输路线;仓储管理;支付条件;附加服务;增值服务等方面提供不同的服务,以此获得企业的竞争优势。
在医药流通企业基础设施方面,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有明确的最低限度的规定。
《药品管理法》规定:药品经营企业必须具有与所经营的药品相适应的经营场所、设备、仓储设施。对于企业仓储设施的建设,根据国家规定,既可以自建,也可以采用租赁方式解决。从而为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了承担医药企业物流服务的政策依据。
国家对从事医药流通企业的基础设施以及物流运作方面的GSP要求归纳如下:
1.要求医药流通企业仓储中心、配送中心和门店分专区(库)并施行色标管理(待检为黄色、不合格品为红色)。
2.对药品批发企业仓库与相关场所等有严格的最基本的条件限制;
3.对仓库选址、库区环境有基本要求;
4.库区应分为药品储存作业区(包括库房、货场及保管员办公场所),辅助作业区(包括验收养护室、分装室)及办公生活区(包括仓库办公室、宿舍、车库、卫生间等)。
5.按照药品的质量管理状态要求,仓库须划分为:待验库(区)、合格品库(区)、发货库(区)、不合格品库(区)、退货库(区)及中药饮片零货称取库(区)。
6.按药品分类保管和储存温、湿度条件的要求,库房须划分为:冷库(2-10℃)、阴凉库(≤20℃)、常温库(0-30℃),各类型仓库的相对湿度应保持在45%-75%之间;
7. GSP要求企业的库房及验收养护室应配备以下设施设备:底垫及货架;避自然光线措施;通风设备;检测温湿度的设备;有效调节控制库房温湿度条件的设备;防尘、防潮、防霉、防污染及防虫、防鸟、防鼠等设备;照明设备;安全保卫措施;千分之一天平、澄明度检测仪、标准比色液等;
8.储存的基本要求:色标管理;搬运和堆垛要求;分类储存管理;温湿度条件;中药材、中药饮片、毒麻中药储存专人、专帐、专库(或柜)管理。
9. 药品的效期管理、销后退回药品的管理;
10.药品养护;药品运输管理;危险药品、特殊管理药品的运输管理。
四、影响医药物流服务的因素分析
在物流行业,低端的仓储、运输服务已经没有竞争能力,而且随着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利润会越来越小,有些甚至亏损,一些实力较小的物流企业将会出局。而发展高端的、附加值大、行业特点突出的增值物流,前景较好。但是,从事医药物流,在现阶段,还有很大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资金投入的风险。国内的市场仍然处于发展阶段,不可预见的因素很多。这对于投资一项长期物流项目需要的巨大的资金而言,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但是如果是已经从事第三方物流服务的物流企业,发展医药物流将是可以考虑的。
2.市场风险。由于中国的物流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市场竞争的焦点不是高水平的物流服务,而是低成本的传统服务。绝大部分物流企业仍然靠传统物流方式为客户提供廉价服务,高水平、高附加值的物流服务观念还很难被大众接受。根据对国内制造商、零售商的不完全统计,目前使用物流供应商对企业后勤保障系统进行物流管理的不足5%,而医药企业的比例更低。绝大部分是委托外部进行简单运输和仓储服务。大部分客户只关心低廉的服务价格,而不是关心高水平的物流服务给企业市场机会方面的战略支持。因此需要做一些基础的工作来让医药企业认识到物流服务现代化的优势。
3.服务类物流基础设施缺乏投资。目前国家投资的项目基本上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对于经营服务类型的物流基础设施缺乏必要的投入。
4.城市缺乏对物流中心这类特殊基础设施的规划与管理。这一方面表现在政府缺乏城市统一规划,造成政府有政府的规划;行业有行业的规划;企业有企业的规划,一个规划比一个规划宏伟。另一方面政府又缺乏对这类设施开发商政策上的支持。例如,在开发和经营政策上等由于有高额利润回报的房地产开发商,都是按照目前国家房地产开发的有关政策执行。一般取得1平方米土地需要200元-300元;这其中包括:征地费、征地补偿费、市政资源费、耕地补偿费、土地出让金等;达到七通一平,每平方米大约需投入200元左右。仓储设施建设每平方米大约需要投入1500元左右;各类搬运设备、信息系统等投入每平方米500-600元。综合投入每平方米约2400-2600元。这与目前商品房的造价几乎相同。如果是设施出租、提供商还要按目前国家的税收政策交纳16.5%的房地产税。这无论是对自营开发者或是经营开发商来讲都是巨大的负担。
5.质量管理严格。鉴于药品的特殊性,国家以严格的法规体系对其进行监督管理,包括研制、生产、流通、使用等。要求药品经营企业对于过效期药品、不合格药品和退货药品进行严格的管理;对于质量事故、质量查询、质量投诉、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等都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还从立法的高度强制要求药品经营企业对于所经营的药品实行逆向物流管理。从而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最大限度地降低可能由药品质量问题所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缩小其影响范围;而且还能够降低由退货造成的资源损失,可获得成本下降、客户满意度提高、环保(如托盘、条板箱、器皿、包装袋等包装材料和产品载体的回收循环使用以减少浪费)等多方面的间接经济与社会效益。在激烈竞争的今天,企业控制问题商品的发生率以及加强对退货商品的管理,已经成为一项标新立异的竞争战略。
6.税收政策以及地方保护,使得医药物流在实际的运作中,也出现一些困难。
五、进入医药物流领域的方式:
1.为医药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药品提供运输、仓储服务;
4.为医药企业进行区域配送,代收货款、代签协议,提供相应的增值服务;
2.负责管理医药企业的仓库,管理企业的药品运输、配送;承担制药企业物流部门的职能;
关键词:资源整合;医药产业营销;TIPE
1、前言
2005年,医药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4459.44亿元,比上年增加近1000亿元,同比增长26.19%;2006年,医药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5536.9亿元,同比增长18.43%;2007年上半年,医药工业完成累计工业生产总值2913.2亿元,同比增长21.31%;销售收入达2677.82亿元,同比增长21.75%;2009年,中国医药行业增加值增长14.9%,同时我国医药外贸总体运行良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逆势增长,进出口总额达到531亿美元,2011年,医药产业共有6154家企业,总资产13762亿元,同比增长23%。实现产值15707亿元,同比增长28.5%。2013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医药大国。医药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型行业,不断增长的市场规模使得医药产业营销方向的人才需求量不断上升,然而纵观我国医药产业营销人才的供给状况尤其是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供给状况发现,在供给数量和质量上存在诸多问题。
2、我国高校医药产业营销方向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我国大部分医药产业营销方向人才来自医学院校
2010年止,我国高校开设医药产业营销方向的人才比例不足20%,并且几乎全部来自于医学院校,2013年我国高校开设本科医药营销专业的超过50家,90%来自于医学院校,根基于市场营销专业开设医药产业营销方向的院校很少。
(2)大部分医药产业营销方向人才培养重医药技术知识
由于我国大部分医药产业营销方向人才来自于医学院校,而医学院校固有的医学系统知识培养的教学体系,使得绝大部分医药产业营销方向人才培养中医药技术知识轻营销知识,很多在校学生对医药系统知识了解甚多,但对营销知识了解不足,甚至并不具备营销学生具有的思维体系。
(3)医药产业营销方向教材体系、实践体系等建设不足
大部分医学院校建设之初都立基于医院或医学研究所,医学知识系统的实践平台相当充足,但是医药产业营销方向的学生就业的平台大都是与医院或医学研究所等医学院校固有的医学类实践平台对接的单位,因此很多医药产业营销方向在校期间的实践体系平台比较薄弱;有针对性的医药产业营销方向的教材体系也不完善,导致医药产业营销方向学生空有一腔医药系统知识,营销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薄弱使得很多医药产业营销方向学生就业的岗位大都只能在产业链的最前端。
3、我校医药产业营销方向建设的定位
从2008年开始,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就将医药营销作为市场营销改革的重点建设方向,通过5年的不断努力,医药营销方向不论从课程建设、师资建设等还是学生就业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其主要岗位群分布在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市场开发(业务员、区域经理等)岗位,少部分从事药品质量管理、药品仓储及物流管理等工作。根据医药行业供给与需求的整体发展现状,我院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的医药产业营销方向人才主要面向药品和医疗器械行业的中小型企业兼顾互联网转型发展中的药品和医疗器械传统中小企业。以满足湖北省及其周边省市、江浙、广东等医药产业营销方向人才需求旺盛地区为导向,以服务区域地区经济发展、助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为依托,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提升我院市场营销专业服务地方经济、支撑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
4、基于资源整合的医药产业营销方向培养模式
由于医药产业营销是做具体行业的营销工作,再加上医药行业知识系统的特殊性,我校在进行医药产业营销方向的时候就率先引入了医药企业,先后与九州通医药集团(中药产业)、太太口服液有限公司签订了就业实习基地,将企业资源和学校资源相结合,在教学、实习、试用、就业与企业进行很好的嫁接,构建校内外资源整合的医药产业营销方向TIPE培养模式。
(1)学校与企业联手共同设计并开展医药产业营销方向的教学体系
由校企双方代表和有关专家组成,对医药产业营销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学方式、实训教材、教学评价体系、师资团队等多个方面进行多方面资源整合,设计真正以应用型为主导的教学体系。
(2)学校与企业共同设计以联合招生、订单培养、定向就业为导向的实习、试用与就业体系
在实习、试用、就业方面,校企合作模式由单一的劳务输出安置向双方联合招生、订单培养,定向就业转变;就业合作的嫁接时间由毕业期提前到进校期,通过企业式实践平台的开展,从学生进校就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评价、帅选、实习、就业一体化、流程化实习、试用与就业体系。
(3)校企建立互相融合的紧密型合作关系
在学校建立企业员工培训中心、在企业建立学生实习中心;企业选派人员担任学校的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学校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顶岗实践。通过各种合作方式,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向“交流”,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
校级教研项目:基于校内外资源整合的医药产业营销方向TIPE培养体系研究。
参考文献:
[1] 徐斌艳,学习文化与教学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 安布罗斯,聪明教学7原理―基于学习科学的教学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一、行业现状
(一)总量持续、稳定增长
1、医药工业总产值251亿元(90年不变价),比*年增加141亿元,*-*年的平均年递增速度18%,完成了“*”计划年递增18%的目标。
2、医药工业增加值84亿元,比*年增加49亿元,年递增速度19.1%。
3、医药工业资产总量328亿元,比*年增加140亿元,年递增速11.7%。
4、医药出口产值9亿元,比*年增加5亿元,年递增速度17.6%。
5、医药工业利税29亿元,比*年增加13亿元,年递增速度12.6%,其中利润16亿元,比*年增加5.5亿元,年递增速度8.8%。
我省医药已进入全国医药的先进行列,发展成为全国的医药大省。“*”期间,广东医药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8%,比同期全国医药工业产值发展速度16%,高出2个百分点,成为国民经济发展较快的行业之一。*年,医药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占全国的12.18%、12.47%和11.76%,分别排居全国的第2位、第1位和第1位;工业增加值、综合经济指标效益、劳动生产率分别排居全国的第1位、第1位和第2位。广东医药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二)整体素质提高
广东医药行业的调整步伐加快,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年统计,在医药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占38%,集体经济占18%,外商投资经济占27%,股份制经济占17%。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广东医药发展的生力军,比“*”末的20%提高7个百分点。
我省医药行业打破地域、行业、部门和所有制界限,形成了一批集约化、规模化、跨地区、跨国界的企业集团。高科技生产向优势企业集中,国家中山健康科技产业中心基地、国家医疗保健器具工程中心佛山生产基地、*的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生产基地等,逐步成为医药经济的新产业。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加强,在全国“中成药工业国有企业(50)强”中,广东就占有10强。
(三)扩大开放,加大投入,科技教育质量水平稳步提高
改革开放,广东医药行业利用人缘、地缘和政策的优势,发挥*、*“两个窗口”的作用,实施“外向型发展战略”、坚持“唯条件论、不唯成份论”的思想和“大医药”的发展战略,积极吸引外商投资、发展内联横向经济合作和产学研一体化,鼓励相关产业向医药产业转移,参与医药经济建设,争取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以及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争取股份制企业在国内外证券市场上市融资,等等,多渠道、大规模的投资,为广东医药产业持续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年统计:固定资产原值44亿元,比*年增加31亿元,增长1倍多。
广东医药行业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推进行业科技进步。依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企业科技投入比重有所增加,产学研横向联合进一步拓展,科研成果、科技创新转化率提高。据统计,大多数医药企业设立了科研开发机构,各级专业医药研究单位62个,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2家,其中国家级中心4家;国家级产业化生产基地3个,形成了医药新产品开发体系。
“科教兴药”战略的确定和实施,医药教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目前,全省有药学专业院校3所,在校学生3000人,中等专业学校3所,在校学生6500人,各类在职培训年均达到7万人次。全行业医药专业技术人员53290人,占全部职工人数的41.52%;其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人数22210人,中级以上职称10966人,高级职称1773人,其占全行业职工人数的比例,分别17.3%、8.54%和1.38%,比95年提高5.51%、2.52%和0.61%。
全行业强化质量意识,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医药GMP的力度不断加强,逐步向国际制药标准接轨。至*年统计,全省大部分企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共完成技术改造投入资金20多亿元,引进了60多条生产线,1266台套设备和仪器,生产环境、装备水平、产品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全省医药行业获国家优质产品金奖28个、部优质产品奖76个、省优质产品奖398个,优质产品产值率在30%以上,重点考核品种质量稳定提高率95%左右,产品质量省级以上监督抽查合格率95%左右。在GMP改造方面,有25家企业通过GMP达标,25家通过GMP认证。
广东医药已经建成了比较完备的产、学、研工业体系和遍布城乡的流通构架体系,发展成为医药生产经营大省。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作出了贡献。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规模小、散,竞争能力不高。我省医药企业众多,以中小企业为主,整体结构过于分散,占工业企业总数64%的企业,产值仅占总产值14%左右,不利于量大面广的品种实施社会化大生产,也影响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2、工业结构不合理,制约广东医药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低技术水平的生产能力大大过剩,原料药自给能力低,原料药工业与制剂工业不配套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中成药工业重制剂加工轻前处理提取,影响了质量和疗效,制约着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药械比例与发达国家药械比例1:1水平差距极大,医疗器械工业的规模、质量与水平赶不上临床的需要。
3、产业发展后劲不足,技术结构整体水平低下,自主开发能力低。医药工业投入仅为年销售额的1.58%,低于全国医药行业的平均水平;开发创新能力水平低,“*”、“*”期间,全省开发的新药品种208个,虽然为全国总数的10%,但70%以上为水平不高的四、五类品种,而且相当一部分产品是引进的。发酵技术、合成工艺、制剂技术水平等与先进水平有差距;医药生物技术、制剂控释、靶向给药技术、医疗器械智能化、机电一体化技术、以及机械化、自动化、电子计算机控制技术和新材料、新辅料的开发应用等现代生产技术水平的差距更为突出。
技术装备和生产质量管理无论是生产硬件还是管理软件,多数还达不到GMP、ISO认证标准的要求。
4、产品出口能力差。我省医药产品出口一直徘徊在占总产值5%左右。*年产值居全国第2位,但产品出口排在第8位,出货值为9亿元,还不足总产值5%。这种情况不利于广东医药产品市场的拓展,制约了企业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国际国内市场与技术发展前景
(一)发展趋势
医药是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一直是发达国家竞争的焦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将对医药工业产生革命性影响,众多新型生物技术药物的问世,用生物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到将极大地改变医药工业的面貌。随着回归自然潮流的涌起,国际社会对中药和天然药物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目前,世界植物制品销售额近300亿美元,其中天然药物销售额已达160亿美元,并以年10%的速度递增。为此,各国竞相采用现代技术研究开发传统医药,抢占国际草药市场。这为我国中药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机遇。
(二)国际国内市场预测
1、国际市场
*年-*年,世界药品市场的年增长约为5.5%,*年全球药品销售约3680亿美元。预计药品市场的增长仍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今后5年内将以8%的速度递增,*年将达5400亿元左右。医药发展的重点是:
(1)老年人用药需求量增大;
(2)高效、特效的新药加快开发上市,能提高生物利用度和便于服用的控、缓释等药品将进一步发展;
(3)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治疗用生物药品、诊断试剂、疫苗将迅速发展,并扩大市场份额;
(4)非专利药品稳步增长,特别是刚过专利期的药品因仿制增长较快。
2、国内市场
美国等发达国家人均年药品消费约300美元,中等发达国家人均药品消费为40-50美元,而我国不到10美元。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医药消费观念的更新,医疗体制的改革,我国医药市场增长将快于世界医药市场增长,预计“*”期间年增长12%。
三、“*”医药行业产业结构调整主要目标和思路
(一)指导思想
在《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粤府办74号)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思想的指引下,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为支撑,以特色为原则,以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加快医药行业的发展。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对传统医药产业的改造,以生物技术和中药现代化为切入点,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实现医药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医药行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为广东由医药大省向医药强省发展奠定初步基础。
(二)结构调整主要目标
1、总量目标(*年)
(1)医药工业总产值(当年价)达到370亿元,年均递增15%;
(2)医药工业增加值达到140亿元,年均递增10%;
(3)出口产值达到26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7%,年均递增23%;
(4)医药工业实现利税37亿元,年均递增5%,其中利润20亿元,年均递增5%;
(5)医药工业销售率保持在95%以上;
(6)工业销售利润率达到7%;
2、技术进步指标(*年)
(1)高新技术产品占本行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30%;
(2)技术装备水平50%以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3)技术进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50%;
(4)国家级技术中心5个,省级技术中心10个;
(5)中级及高级人才占职工人数15%。
3、结构指标(*年)
(1)本行业重点调整企业20个,产值占全行业70%;
(2)大型企业重点产品200个,其中超亿元以上25个,占全省医药产品产值的45%;
(3)重点发展扶持项目18个。
(三)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
广东医药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是实现九大转变:
1、产品结构从以中、西药制剂为主逐步向中成药、化学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产品为主转变;
2、企业结构从以老、小、散向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转变;
3、产品市场从以省内、国内为主逐步向省内、省外、国外发展转变;
4、制药工业从化学合成制药为主向生物技术制药为主转变;
5、新产品开发从仿制为主向创新转变;
6、药物制剂从普通剂型向新型药物制剂转变;
7、中成药工业从传统的制造向现代化的生产转变;
9、中药材从原始的、分散的农民种植采集向集约化、规范化、标准化基地生产转变;
10、医疗器诫从普通器械向机电一体化、智能化及家庭用自我诊断、医疗、保健器械转变;
四、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
医药行业作为一个大类,中分类行业主要包括:化学药制剂、化学原料药、中成药、中药材、医疗器械、生物药品、卫生材料、制药机械、药用包装材料(容器)等工业及医药商业。其中化学药品、中成药、医疗器械、生物药品为四个主要行业,*年产值占医药行业总产值分别为65%、18%、8%和4%,*年计划调整为51%、22%、15%和7%。广东医药工业主要产品及技术在全国继续处于领先水平。
(一)产品结构调整
1、化学药制剂
广东医药工业以(中、西)药品生产工业为主,中、西药制剂生产规模、技术装备、产品档次、整体实力都处于全国前列。化学药品工业主要剂型粉针、水针、片剂、大输液、胶囊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71%、2.51%、8.72%、2.34%、13.58%;中西药制剂单一品种产值超千万元的制剂产品86个,其中超亿元的10个,排前十名的产品产值占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现行价格)的7.14%。
发展配套制剂生产的原料药新品种和加强新制剂开发,是我省医药发展的出路之一。特别是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新型释药系统,如口服缓释、控释制剂、口腔粘膜给药、吸入给药、鼻腔给药、透皮控释制剂、注射液的新载体、靶向给药和触发释药等,对独创的且具有一定市场份额的专利或保护品种,要加强系列剂型的开发,每个原料药品种至少要有3-5种剂型以上,一个企业生产产值超千万元以上的品种,至少也要有2种以上的剂型,使我省制剂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1)对第一类产品,重点开发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新型控、缓释药系统制剂及填补国内空白的药物制剂;
(2)对第二类产品,如普通药物制剂(片剂、胶囊剂、针剂、大输液、粉针剂),不再批准新建生产线,鼓励符合GMP的生产企业利用现有生产线委托加工生产。
2、中成药工业
我省中成药工业历史悠久、基础坚实,以治疗型产品为主导,一直有“广药”之美称,其产值和效益等多项指标多年来一直稳居全国第一。*年中成药产量占全国的15%,中成药产品单品种年产值超亿元的有6个,500万元以上的有128个;主要剂型冲剂、蜜膏、胶囊、分别占全国的27%、21%、39%,居全国第一位;片剂、糖浆、丸剂、散剂和胶囊为全国的15%、16%、20%、13%和14%,居全国第二。
现代化的中医药产业是我国在加入WTO后最具有优势、最有发展前景、也最可能在世界范围取得优势地位的一个产业,中药材生产的规范管理,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要加快实施中药产业现代化建设提升中药出口的竞争力。采取相应的区域产业政策,引导、扶持中药材生产基地和中成药工业的发展。做强做大一批中药龙头企业。积极推进传统优势中成药进行系统的基础研究和按国际标准进行二次开发,使中成药品种得到国际认证,成为国际市场产品。二次开发的中成药应成为广东出口药品的主要品种,*年争取“广药”出口产品产值提高到15%以上,争取有2-3个拥有知识产权的新药上市。
(1)对中药现代化产品,实现农工商相结合,推动中药种植、加工、制剂一体化。抓紧中成药工业现代化建设。重点是对名优产品和拳头产品进行现代化改造,组建省中药现代化中药研制开发体系。
(2)发挥“广药”自然条件优势,发展我省的特色药材,建立5-10个中药材GAP产业基地,带动山区经济发展。研究制定广药指纹图谱,使广药走向世界,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3)对第二类普通中成药制剂(片剂、胶囊剂、针剂),鼓励中成药有效成分的提炼、纯化及分析技术开发,不再批准新建普通中成药制剂生产线,鼓励利用现有生产线委托加工生产。
3、化学原料药
广东原料药生产基础较差,但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在部分领域已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如头孢曲松钠、头孢硫脒、头孢拉啶等7个头孢类,产量占全国同品种的28.7%,肌苷年产量占全国的75%,红霉素、氨基酸系列产品总量居全国第二位。
(1)指导、扶持研究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或抢仿发达国家过期的专利药品。
(2)集中力量扶持已形成规模的头孢类产品。扶持新菌种、高产菌种的开发。
(3)发展B-内酰胺类抗生素、氨基酸系列产品、维生素类的烟酸和烟酰胺(维生素PP)、核酸类药品等四大类产品。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技术水平。
(4)逐步淘汰或停产、限产磺胺类、安乃近、氨基比林、氨替比林等第三类产品。
4、医药生物技术
广东现从事生物技术药物研究、开发和生产的单位有近20家,主要在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特别是*及*、*两个经济特区。目前广东医药生物技术的发展水平,与北京、上海同属国内先进行列。生产规模上,拥有*的*、*、*,*的*、*、*,*的南方等一批大型生物工程企业;生产水平上,大多数企业基本上符合GMP,生产设备及检测仪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硬件设施和投资环境在国内同行业中具有较大的优势;产品开发和技术水平上,国内目前已批准试生产和生产的基因药物,广东占有多数,如α1b干扰素、γ-干扰素和碱性化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五个生物工程产品,占全国(批准上市)生物工程药品的50%,其中α1b干扰素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为一类新药,α1b干扰素和乙肝疫苗两个品种市场占有率40%以上。据预测,生物技术制药将以年均20%速度发展,目前,我省的生物技术产业化程度属国内一流,生产规模也是全国最大,随着我省生物技术不断发展,将成为新的经济优势。
*年生物技术药品计划年产值达50亿以上,形成3-4家具有国际水平的大型生物工程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产品是国际上重点发展的产品,必须重点扶持发展,通过兼并重组实现规模化生产,重点推进一批产业基地建设,积极支持*、*等生物科技园的建设,形成我省较大规模的医药生物技术产业体系。
5、医疗器械
医疗器械是医药行业发展最快的产业,“*”期间,医疗器械发展速度为年递增6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一倍,医疗器械与药品的比例由1990年的1∶60发展到现在的1∶14。目前,广东能生产38个门类、500个品种、近1000个规格的产品,工业总产值居全国同行业首位,并形成了以大型精密医疗诊断设备、医用监护仪器、超声诊断仪器三大类产品体系(这三大类产品产值占全国医疗器械工业产值的三分之二强),其中核磁共振成像装置、介入疗法导管、遥控后装机、X-刀等产品接近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伽玛刀处国际领先地位。直线加速器、医用监护仪、超声诊断仪等高技术和常规器械类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占30%的市场份额。
(1)*年全省计划开发20个以上具有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医疗器械新品种,产品超800种,产品出口比例达30%以上,器械与药品的比重上升到1:5。
(2)逐步实现医疗器械机电一体化、智能化,发展家庭用自我诊断、医疗、保健器械。加大投入,加快发展速度;重点扶持重点企业和优势产品;引进急需先进技术,并做好消化吸收及国产化工作。
(3)鼓励发展植入、进入人体的新型医用材料,如医用可吸收外科缝线等。
(4)限制发展一次性注射器、输血器、输液器等生产能力饱和的产品生产线。
(二)技术结构调整
重点发展生物工程技术、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制剂新技术(重点发展缓、控释技术、靶向给药技术)、医疗器械智能化、光电一体化技术、以及医药新材料、新辅料的开发应用技术等。
(三)产业组织结构调整
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做强做大一批大企业集团。以骨干企业为主体,以名牌产品为依托,通过联合、兼并、资产划转等有效方式,重组和发展若干个大型集团,实现集约化经济规模。大力扶持有特色、有活力的中小企业。同时,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淘汰一批工艺落后、设备陈旧、污染环境、浪费资源、产品无市场、扭亏无望的药厂,整合医药行业秩序,保证医药产业的有序发展。
(四)产业区域结构调整
经济特区和珠江三角洲要努力发展成为我省医药生产力布局的龙头和全省医药经济的支柱。有步骤地将珠江三角洲的部分项目向山区转移,重点是加快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指导和扶持山区药厂对当地特产药材进行加工生产,发展创汇中药,带动山区经济发展及推动医药经济发展。
五、结构调整的措施
1、鼓励创新
鼓励和支持医药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鼓励大型企业建立技术中心,采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改造传统的医药产业。设立医药基金,建立健全医药风险投资的市场运作机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共同促进新药科研开发。
2、强制推行药品生产、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和ISO900体系的认证
国家有关部门已制订出实施GMP的规划,按不同剂型规定不同时期完成,必须严格执行。
加强打击假冒伪劣药品的力度,加强监督管理,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保证医药市场健康有序,避免地方保护现象的出现。
3、加强宏观调控,坚决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医药行业对总量进行宏观调控,从严掌握新开办制药企业的条件严格控制企业数量,移植产品,必须有利于医药行业的结构调整。鼓励符合GMP的合法医药企业之间开展委托加工。
医药企业要主动适应由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而出现的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在总量增长结构优化原则下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
4、扩大市场,实现“走出去”的战略
坚持“新产品、新技术、外向型”原则。把引进新产品、新技术放在首位,优先支持利用外资改造传统产业项目,支持研究与开发机构的合作。
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中外贸易合资企业,把一部分制剂加工能力转移投资到国外去,带料加工,开拓国际市场。
5、鼓励外资和民间资本投资发展中药材生产基地。中药材生产的规范管理,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鼓励、支持、引导各种资本投资发展创汇中药,带动山区发展基地。一是鼓励中药工业企业建立主要原料基地,中药商业企业建立稳定的货源基地;二是引导民间资金投入,重点是利用山区私营企业家的乡土情结,引导他们回家乡兴办药材生产基地;三是吸引外资来粤合资或独资开办中药企业,生产、收购、加工中成药,中药材出口
而到了2014年,随着基药招标的尘埃落定,反贿赂的影响渐行渐远,医药行业的基本面大致拨开云雾见太阳。东方证券李涉花预计,2014年整体政策将会比较温和,从近期公布的调价即可看出端倪,对药价的调控更加合理,基药红利将持续,招标过程更加体现“质量优先,价格合理”的原则,医药行业在经过2013下半年的调整后有望再迎来新一波行情。
生物产业发展规划提升产业地位
2013年1月6日,国务院《生物产业发展规划》,未来生物产业发展要面向健康、农业、能源、环保等领域的重大需求,加快推进生物产业高端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其中生物医药排在七大产业的首位。我们认为该规划的出台将促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能力及质量管理能力的提升,一般规划出台后,将有望出台相关产业的扶持政策,包括补贴及各种激励措施等,预计对相关企业的发展将带来有利影响。
东方证券预计,该规划将全面提升生物医药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管理能力。生物医药领域将加快生物技术药物、化学药物、中药等新产品与新工艺开发和产业化,积极推动行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生物医药产业。2013~2015年,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年均增速将达到20%以上,有望推动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投放市场,形成一批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
新版GMP的执行力度超预期
因为通过率不高,此前市场预期严格执行会有一定时间的延迟或缓冲。截至2013年12月31日,已有796家无菌药品生产企业全部或部分车间通过新修订药品GMP认证。全国无菌药品生产企业共1319家,已通过认证的企业796家,占60.3%。其中855家已完成现场检查,占64.8%。已通过认证的企业生产的品种覆盖《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中收载的全部无菌药品;国家医保药品目录(2013年)中收载的无菌药品覆盖率也达98.7%;总体产能已达到2012年无菌药品市场实际需求的160%以上。从供应上来说,已通过认证的企业 基本可以满足市场需求,执行上折中可能性不大。
由于上市公司融资优势明显,不会因新版GMP退出市场,部分企业未能及时通过,但已备有库存供一段时间销售。如药业的公告称,原有BNP冻干制剂生产线12月31日停止生产,预计2015年3月之前将取得新版GMP认证证书,且在此之前已备充足产品。因此,新版GMP的严格执行将加速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优化。
2014年医药投资五线索
当前,整个市场对于医药板块整体保持较高的预期,而负反馈效应较弱,真正对板块运行有压力的是板块业绩不达预期,但是短期调整后,市场会回归到对医药板块的高预期,医药板块2014年享有高估值溢价将成为市场常态,PEG的扩大有望为板块上涨的理由。德邦证券认为,2014年的投资可遵循以下五个线索:
第一,今年整个政策都是围绕着招标政策的制定来展开,今年少部分省市开展了招标,大部分省市招标要在2014年发生。因此品种和营销能力是医药企业的必杀计。第二,对于今年的反商业贿赂,虽然也波及到内资公司的销售,但对外企打击更大。尤其是利好那些有高端制造和研发能力的公司,进口替代速度会加快。医药投资标的线索之三,药品降价是常态,如果想规避降价风险,“非药领域”值得重视,而且这部分多数还处于成长期阶段,这部分的出现牛股的几率更大。并购已经成为医疗器械企业成长的必由之路,因此关注手握现金流,有并购资源的公司。第四,民营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国家的号召,民企的响应,已经为这个板块增加了不少想象空间。对于涉“院”药企,收购医院的资质是非常重要的考量标准。第五,在医药板块中还有些资源稀缺性的个股,这些个股往往是细分子行业的龙头,值得重点关注。
具体投资标的分为四类:
一是看好基药扩容受益品种。展望2014年,各省新版基本药物的招标工作将全面推行,新进入目录的制药企业将有望真正享受到基药市场的盛宴,继续看好基本药物扩容带来的投资机会,建议关注新进基药的品种在未来两年内实现超预期发展,选择条件一是基于品种是否为独家品种,二是基于企业之前是否积累了一定的竞争力,而不是纯粹意义上的 “白手起家”,在此基础上建议关注通化东宝(600867)、奇正藏药(002287)、誉衡药业(002437)、众生药业(002317)。
二是看好医疗服务大发展时代。医疗服务板块一直享受较高估值,且在可预期的未来依然很难看到其估值大幅调整的可能,因此在医疗服务产业大发展的当下,建议投资者从中长线进行布局,建议关注爱尔眼科(300015)、通策医疗(600763)、复星医药(600196)等。
【关键词】 医药企业;外部管制;壁垒
一、经济学视角下的管制
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则认为,管制是政府以命令的方法改变或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而颁布的规章或法律,以控制企业的价格、销售或生产决策。管制至少具有这样几个构成要素:①管制的主体(管制者)是政府,通过立法或其他形式,管制者被授予管制权;②管制的客体(被管制者)是各种经济主体(主要是企业);③管制的主要依据和手段是各种法规或制度,明确规定限制被管制者的什么决策,如何限制,被管制者违反法规将受到的制裁等。
经济学上把政府管制分为经济管制和社会管制两类。(1)经济性管制。经济管制是指对价格、市场进入和退出条件、特殊行业服务标准的控制。一般来说,是对某一个特定行业、特定产业进行的一种纵向性管制。(2)社会性管制。社会管制主要用来保护环境以及劳工和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主要针对外部不经济和内部不经济。前者是市场交易双方在交易时,会产生一种由第三方或社会全体支付的成本。像环境污染,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和枯竭性开采等。政府因此必须对交易主体进行准入、设定标准和收费等方面的管制。后者是交易双方在交易过程中,一方控制信息但不向另一方完全公开,由此造成的非合约成本由信息不足方承担。比如说假劣药品的制售、隐瞒工作场所的安全卫生隐患等。所以,政府要进行准入、标准以及信息披露方面的管制。
二、石药集团的面临的管制分析
1.进入、退出壁垒管制
近几年来,由于市场调节的失灵和地方、部门利益等因素的影响,医药产业的进入壁垒被降低了,从而使得我国中小制药企业发展过快,数量众多,形不成规模效益,造成规模不经济和资源浪费。另外,从石药集团的主要业务板块——青霉素和维生素来看,都属于原料药,没有技术壁垒,所以要生产很容易。
不过,近几年政府针对医药企业进入壁垒要严格执行GMP、GSP、GAP、GLP、GCP、GUP、GPP等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应加快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标准体系,规范药品市场竞争秩序,改善竞争环境,通过提高行业进入壁垒,降低行业退出壁垒,减少企业数目,提高整体产业竞争力。进入的管制会增加企业进入成本,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医药行业竞争的金烈性,石药集团可以从中获益。另外,退出成本的增加也会降低石药集团倒闭的可能性。
2.药品质量管制
药品质量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质量差的药品稍有不慎就会危及生命,所以,政府以《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作为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适用于药品制剂生产的全过程和原料药生产中影响成品质量的关键工序。大力推行药品GMP,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药品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和交叉污染,降低各种差错的发生,是提高药品质量的重要措施。这项规范对所有的企业都起到限制作用,所以,像石药集团这样的大型企业不会受到该药品质量管制的额外影响。
3.药品价格管制
药品价格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做好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管理工作,切实减轻患者负担,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所以,近些年,政府一般采取压低药品价格的政策,从而使广大医药生产厂商的利润空间不是很大。
青霉素是所以集团的一块大头,从青霉素来看,国家对抗生素价格的大幅下调给石药集团经营带来了严重的冲击。2004年上半年国家发改委对24类约400个抗生素产品开始降价,幅度为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涉及金额达35亿元。加之市场竞争激烈及生产能力依然过剩,产品售价一直处于低位,这也导致所以集团青霉素产品的毛利率由2004年的15.9%下降为6.9%。
另外,降价药绝大部分是国产药,所以价格的管制对石药集团是极不利的。石药集团正在从自主创新方面寻求更大的利润空间。
4.政策性管制
“十二五”规划的明确要求,“到2015年,力争全国百强制药企业和药品批发企业销售额分别占行业总额的50%和85%以上”。处于行业前列的石药集团可以得到政策上的扶持,对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优势。
5.国外市场的管制
长期以来,国际对中药的认可度一直不高。像FDA对包括中药在内的天然植物药根本不予承认。美国对药品的基本概念是:化学成分要明确,如果是复方制剂,其中每一种化学成分的药效学作用,乃至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药效及毒性的影响要清楚。在这种所谓正统药品概念的影响下,美国对包括中药在内的植物药很不理解,所以不承认天然植物药是药品。目前,在美国尽管有部分草药,如锯齿棕已由《美国药品处方集》转入了《美国药典》而作为药品,但绝大多数草药仍作为饮食补充剂。可以说,中医药进入国际市场的“拦路虎”就是法律认可。石药集团的四大业务板块业务基本都为西药成分,所以,在国际市场上的这些法律管制,目前来说,对其没有也基本没有影响。但如果未来石药集团要是进入中医药行业就会面临这方面的问题。
三、管制对企业的影响
从进入壁垒、退出壁垒管制,药品质量管制,政策性管制以及外国市场的管制这四个方面来看,石药集团都是处于占优地位,还会获得政府方面额外的扶持,所以管制其实对小企业更不利,对石药集团这样的大企业反而有利。但是,所以集团的主要竞争者不是那些小企业,而是那些同样具有占优地位的大企业,如哈药集团、扬子江药业,所以政府的管制对于石药集团来说只能说有好有坏。
而药品价格管制方面,由于石药集团的主要产品为非自主研发药品,政府的价格管制更加严厉,石药基本没有定价权,局势很不利。因此,石药谋求新的高利益板块,是非常明智的举措。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Z].
[2]奥兹﹒夏伊﹒产业组织理论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钱逊 ,冯国忠. 我国制药产业组织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5):3-4.
【关键词】质量管理;信息化;制药企业;GMP
随着我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不断完善和提高,药品企业更多地将目光投向了国际市场,但是经过欧盟和FDA现场验收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我国的医药制造企业的资源整合不够、信息孤岛现象已经阻碍了企业的进步。电子信息化对于实现GMP的规范管理越来越重要,通过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整合资源,过程重造来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尽管电子信息化作为医药企业逐步提升自身质量管理水平越来越重要,但是众多制药企业注意到把企业实际情况和GMP、ERP、OA系统进行有效整合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很多企业在企业电子信息化系统建设到一定程度或其中几个模块以后就建设不下去了,导致以失败而告终。
1.制药企业电子信息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对信息化工作认识不足
企业信息化是个系统工程,综合了人流、物流、信息流,整个系统划分成众多模块,涉及到企业的各个部门的工作。国内外医药企业从计划、采购、生产、试验、仓储、销售都建立了一整套严格的管理规范(GMP、cGMP等),计算机系统还要符合FDA法规(21CFR Part11、GAMP)和计算机系统验证的要求,系统本生存在的高风险,许多从事软件开发的工程师不熟悉医药行业的法律法规要求,制药企业对自身的信息化需求和目标都缺乏认识,不能有效的识别和控制风险,最终导致信息系统改造失败。
1.2 缺乏合理统筹
电子信息化工作涉及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工作流程,企业原有的管理模式和信息化目标差距很远。企业管理者对管理模式的更新、流程的再造缺乏信心,缺乏长远统筹的步骤,仅仅满足于某个模块的改造,形成了孤立,不兼容的特点,既增加了投资,又不能理顺管理流程,无法达到信息化改造的目标。
1.3 开发人员对制药行业缺乏了解,企业又没有配备专门的信息技术人才
根据美国FDA21CFR Part11和GAMP要求,所有涉及产品质量、安全性、有效性、数据完整性、真实性及保密性的计算机系统都必须经过验证;尤其是电子签名系统的安全有效性、无纸化电子记录系统的可审计追踪性都必须按照其系统的生命周期进行严格验证后方可投入使用。而我国的系统开发人员对这些法规了解甚少,真正实施过验证的更是微乎其微。而企业在发展中更多储备的是提高产品质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化学工程、化学检验、制药工程类人才)而配备信息化人才(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系统工程类人才)的少之又少,即便有也是处于严重不足状态,他们对制药行业的法律法规、管理规范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造成开发出来的软硬件产品不能与药品行业的监管和自我管理提供有效的支持。
2.制药企业推动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2.1 制定质量管理的宏观规划
企业的质量管理要有统一规划,在企业资产维护、设计开发管理、药品数据管理、原料需求管理等环节上制定统一的质量计划、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要求,还要严格按照GMP管理的要求,制定对应本企业生产现状的治疗量标准,企业管理层要把握全局,为企业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充分的物质支持,创造必要的条件。
2.2 建立规范的质量管理秩序
企业管理层从上到下要权责明晰,建立精密有序的组织结构,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规范的管理秩序,任何管理层面上出现问题,都能得到及时的响应,避免出现质量事故后互相推诿的现象。第二,企业的质量管理要规范化、制度化,要按章办事、有据可查。通过建立规范的质量管理秩序,使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处于有序的良性运转过程中,不断加强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有序化和条理性。
2.3 保证软硬件设施的投入
质量管理信息化是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来实现的,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企业有效实现质量管理信息化的根本,企业要保证信息化软硬件的资金与技术投入。所有硬件设备的选择与维护既要切合制药企业的实际需要,又要把握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与技术先进性的关系。不考虑企业现状,盲目投入最先进的软硬件设施,只能造成资源的闲置与浪费,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选择和形成适合本企业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通常在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下可以开发检验系统模块、生产系统模块、仓储管理模块、人员培训模块、文件管理模块、设备管理模块、风险管理模块,在这些模块的基础上针对企业实际对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2.4 建立企业质量信息资源库
企业质量管理信息系统要想发挥作用,必须要有相应的信息储备,即质量信息资源库。资源库可以包括以下方面,但不局限于以下几点:一是外部信息,包括医药政策法规、行业动态、标杆信息、专利与标准信息;二是企业内部信息,包括员工信息、控制信息、财务信息等;三是产品信息,包括技术信息、生产成本信息等。配备专门的资源库维护人员对资源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处理,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实现内部资源共享。
2.5 重视药品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制药企业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医药与信息化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企业应对质量管理骨干开展信息化教育,提高其对信息化的认识水平,激励更多的员工参与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化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列入长期规划当中,邀请信息化专家进行培训,定期验证培训效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做好人才储备。
参考文献
[1]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Title 21 Food and Drugs Part 11"Electronic Records;Electronic Signatures;Final Rule"[J]. Federal Register,1997,62(54):13429-13466.
【关键词】医药物流;对策;浙西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药品市场化、产业规模化以及分工专业化的程度也得到不断的提高,传统的医药批发模式购销脱节,中间环节多,效率低,成本高的弊端也越发凸显,无法满足医药行业的市场化需求。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把现代化物流与医药相互结合,依托现代化的物流设备和信息技术,采用科学的组织和管理方式优化药品供销配环节中的运输、仓储、装卸、配送、加工、信息等环节,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服务水平,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既定的目标,这就是医药物流。
1 浙西南医药物流概况
随着国家医疗体制改革和物流业的发展,人民物质需求不断增长,对医疗保健的需求不断增加,医药物流迎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在此背景下,浙西南医药物流得到了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医药批发、经销公司进入医药物流领域,积极开展连锁网络以及配套物流设施的建设,配备先进合理的软硬件,形成了统一、直配的配送体系。目前具有代表性的有鸿汇医药、华润医药、浙江英特药业等几家企业,主要从事医药商品的采购、仓储、运输、配送、批发、零售及售后服务,业务辐射浙西南周边省市。
2 浙西南医药物流存在问题
2.1 经营理念落后,现代物流服务水平较低
近年来,浙西南医药物流行业在软硬件设施方面投入不断增加,基础设施也日趋完善,但是由于部分管理者还秉持传统医药物流观念,认为医药物流就是医药运输与仓储的简单叠加,对医药物流管理的理念过于保守,经营管理相对粗放,“大而全”、“ 小而全”经营思想还在医药物流发展上占主导地位,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和医药行业特点以及医药企业丰富、细致、专业的物流服务需求,开展人性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物流服务,服务同质化现象严重,交易成本高居不下,运作的效率不是很高,缺乏参与激烈市场竞争的 “软实力”。
2.2 医药物流起步晚,现代化程度较低
中国医药市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正逐渐放开,但与发达地区相比,浙西南的医药物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发展较慢,除了上文所提及的几家规模稍大的企业外,多数医药物流企业规模都较小,存在交易环节多、流通环节过于复杂,这些企业布局分散,堆积、储运的技术和设备落后,管理方式简单,管理制度不完善,物流信息化程度较低,大部分企业不能有效运用ERP、供应链管理等新型管理方法来优化物流业务流程,导致企业运作流通效率低、费用高,效益差,竞争力低下。
2.3 政策法规不健全,管理模式简单粗放
目前,对于医药物流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不够健全,尽管 《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推动医药物流服务专业化”,但具体有关医药物流的配套政策和标准还不健全,药品物流容器、药品包装箱、药品仓储托盘等缺乏统一的标准。在药品编码、企业编码等医药行业编码标准方面,也是各领域有着不同的物流编码,相互不兼容。在对医药物流企业评估体系方面,原有的GSP是针对于医药经营企业,很多内容已明显不适用于医药物流企业。而且由于国家对医药市场控制的非常严格,再加上地方保护主义的原因,浙西南本地的的医药企业可以获得优惠政策和利益,而外地的医药企业则受到排斥与打压政策,这些都严重地制约了医药物流向规范化、高效化发展,并成为与国际接轨的一大障碍。
2.4 信息化水平落后,缺乏有效整合
近年来现代物流信息系统越来越得到物流行业的普遍重视,浙西南医药物流企业也建立信息系统,但由于条码技术、RFID 技术、GPS/GIS 技术和 EDI 技术先进的信息技术在医药物流领域应用范围非常有限,再加上浙西南医药物流的条码自动识别系统、自动导向系统、货物自动跟踪系统等物流自动化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并且在供应商、中间商、零售商、医院药房等供应链信息系统中缺乏统一接口,限制了信息的传递速度和共享程度,影响了医药物流供应链运作效率。
2.5 医药物流人才匮乏,综合素质不高
医药物流由于其特殊的管理性质和国家对药品在管理、仓储、运输等物流作业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因此对医药物流从业人员的要求也更高,既要懂得医药知识又要掌握物流知识,还要了解供应链及相关管理知识。现有医药物流相当一部分从业人员缺乏现代物流的管理技能和经验,对药品的仓储、运输、配送、包装、养护等物流管理方面不了解、对医药行业的相关法律也不熟悉,企业也缺乏有力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导致企业运营效率低下,缺乏竞争力。浙西南的高校虽然开设有物流专业课程,但是却没有专门针对医药物流的人才培养机制。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影响医药物流行业的关键因素之一。
3 浙西南医药物流发展对策分析
3.1 加强政府引导,建立合理医药供应链体系
“新医改”中强调“建立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保障体系……统一配送,减少中间环节……发展药品现代物流和连锁经营,促进药品生产、流通企业的整合”,国家发改委在《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发[2009]8号)》文件也明确规定“医药行业要实行医药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推动医药物流发展”。因此当地政府应该充分领会文件精神,结合浙西南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医药物流行业总体发展作出科学规划,制定有利于发展医药物流的各项政策,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建设规范化医药物流市场,鼓励医药产品从批发多级分销向实行总、总经销制形式发展,开辟药品生产企业直接将药品销售给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渠道,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此外还要强化市场的监督机制,加强对医药物流不正当市场竞争的管制,扶持优秀有实力的医药物流企业,促进整个市场优化组合,保障医药供应链体系稳定发展。
3.2 增加技术和资金投入,加快医药物流现代化建设
现代化的医药物流必须要有现代化的技术和设备作为保障,因此政府和企业应多渠道调动各方面资金,加大对医药物流资金和技术的投入,不断完善浙西南地区物流基础配套设施和技术支撑体系,改善医药物流的运行环境,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推进信息网络建设,构建医药电商平台,在更广更大的市场范围内承担更多的物流服务项目。同时加快医药物流标准化建设,尽快制定行业内统一的药品编码体系、加快药品容器、药品包装、药品信息化等规范化建设,促进物流活动顺畅开展,实现物流产业规模化。
3.3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完善物流信息系统
浙西南现有的医药批发企业多数是各自为政,分散经营,在规模化、网络化和集约化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要认清医药流通领域的发展格局和现代信息技术对医药流通领域的影响,并结合浙西南区位交通优势及人口、城乡医疗机构分布等特点,努力构建标准化、信息化、专业化、社会化的高效现代医药物流体系。通过提高物流标准化程度和构建医药物流信息平台,整合企业现有的EDI系统、ERP系统、SCM系统、CRM系统等所产生的物流信息,并以实时的、双向的数据交换方式进行物流信息整合。通过电子数据交换系统、订单管理系统、运输控制系统、条形码和无线电设备的自动化运作设施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健全医药物流节点网络,提高库存管理、装卸运输、采购、订货、配送、订单处理等的自动化水平,缩短药品供应链流程,降低药品价格,实现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
3.4 规范第三方物流,建设高端物流与工业战略联盟
对于大多数制药企业和零售企业来说,为了保证其核心竞争力,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利用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提供的运输、仓储业务,进行区域配送、代收货款、全程的流通管理,供应链系统设计等增值物流服务。同时,政府要按照国家2012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中对第三方医药物流运输的能力和相关质量保证进行考察,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签订委托书明确质量责任,这样既控制了药品质量流通的风险,又提高了委托方的企业核心竟争力。此外,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要突破原有传统的观念,联合更多的企业,在更广的范围内对物流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配置,建设高端物流与工业战略联盟,为客户制定适合的方案,在降低企业的成本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实力。
3.5 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基于浙西南医药物流专业人才十分匮乏的现状,政府应该制定人才引进政策,提高医药物流人才的待遇,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吸引医药物流人才到浙西南来发展。高等学校在开设相关课程时,除了对医药管理、物流管理、信息技术等理论进行学习外,还应该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实操训练,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此外,企业也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可以通过和科研机构、高校开展深度合作,合理制定适应医药市场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为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提高医药物流行业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随着时代的发展,消费者主导的时代已经到来,消费品已普遍地被符号化,即品牌商品,在现代消费市场中,消费者通常购买与使用具有象征意义的产品和品牌来达到自我意义的实现。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企业的营销重点逐渐从产品的物质和功能属性转向对商品品牌的创造与发展,并且品牌本身具有多样化趋势的特点。品牌的发展是必然的,企业的主要竞争手段不再以单纯产品本身来竞争,品牌的竞争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国际市场的主要竞争形势,因此,我国医药行业想取得更大的发展必须要建立自己的医药品牌体系。
1.我国医药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意义
1.1提高医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振兴民族药业
如今是品牌经济时代,我国医药企业的品牌名声,是决定我国医药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美国的医药企业具有竞争力,是与他们具有世界一流的品牌企业分不开的。所以,我国医药企业应实施品牌战略,壮大我国医药企业的品牌实力,可以有效提高医药企业在国际的竞争力,振兴国家的民族药业。
1.2 增强我国医药企业的研发实力、创新力,加速产品升级换代,促使企业快速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的周期缩短,产品的生存周期必然不断缩短。因此,企业必须不断进行产品创新,才能适应消费者日新月异的消费需求。而产品创新的前提是技术创新,只有持续不断地技术创新,才能推动品牌价值的持续提升。(药业研发投入排名见表一)
2.医药企业品牌现状分析
2.1 对品牌概念认识模糊
品牌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他的载体是用以和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劳务相区分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者设计及其组合,增值的源泉来自于消费者心智中形成的关于其载体的印象。
我国一些医药企业认为,建立品牌是未来的事,目前企业要以生存为主,以后再图发展,眼光紧盯着短期利润,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更不会为医药品牌战略的建设“破费”。众多医药品牌希望一夜之间家喻户晓,在这种急功近利心态的驱使下,他们违背了医药品牌推广中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先导的基本规律,往往在前期医药品牌知名度的推广上不惜重金,在医药品牌的维护管理上却后继乏力,导致品牌只有知名度没有美誉度,品牌建立无果而终。
2.2 只顾建立品牌却忽视产品质量,只有高质量的产品才能造就高价值的品牌
我国一些医药企业很想在品牌上下功夫,但事实却是,企业一边在打造品牌,一边却因为产品质量不过硬,或因片面追求产量而放松质量管理,或因技术和管理上的原因导致产品质量下降,最终使企业的无形资产贬值,企业信誉受损。调查显示,我国医药产品的质量合格率与发达国家指标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质量是医药品牌创立、发展的根本,是医药品牌的生命。放眼全球,著名的跨国大公司无一不是以产品质量打牌子、创市场、建信誉,同时重视产品的创新。只有以超前的眼光提高产品的质量标准,使产品不断升级换代,推陈出新,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医药品牌永葆青春。
2.3 品牌文化建立不到位
品牌代表的是价值和承诺,医药品牌文化的形成对一个品牌的长久发展至关重要,不少国际医药品牌在经营过程中,把建立社区文化与消费者建立长久的信任作为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并逐步让这种文化深入人心。与之相反的是,国内一些企业在经营理念和价值观的营造上缺乏规划,往往以短期价格促销来解决市场问题,以牺牲企业长期利益来换取眼前利益,不断毁灭已经建立起来的医药品牌基础,吞噬着医药品牌承诺的基本诚信精神,更无法建立起医药品牌文化。即便有些企业意识到或强调了医药品牌文化的重要性,其品牌文化内容却又像只徘徊在心门外的摆设那样显得空洞而乏味,缺少打动人心的元素。
3.我国医药企业的品牌战略
3.1 优化品牌成长的政策环境
品牌本身想长久的发展,离不开我国政策环境的支持。我国医药企业的发展情况是,企业规模小,设备落后,技术含量低。最终导致药品销售层次低。同时我国医疗机构存在一些漏洞,致使医药混为一体,医药养医。甚至医药的负责人成为药品消费的人,使得药品销售不再以塑造药品品牌来赢得市场,而以红包,回报等方法占领市场份额。要改变上述现状,国家的相关职能部门首先要调整医药产业结构,提高医药产业的进入壁垒,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生产;其次,加大卫生体制改革力度,尽快实行医药分业管理,消除医院方面对药品消费的作用,实现公平的药品营销环境,最终形成医药企业以品牌争天下的良好氛围。
3.2 树立科学的品牌理念
在这个市场经济的今天,许多医药企业依然重视的是有形资源投入的产品经济的时代。在品牌经济的竞争时代。塑造品牌而不仅是单纯地依靠广告,人员促销,而是企业理念,企业行为和企业视觉的完美统一。高价值的品牌是需要正确的理念定位,确定企业使命、企业经营哲学和企业价值观,并将企业理念严格地贯彻到企业行为识别和文化识别中去,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锻造出一流的品牌,赢得市场,进而赢得消费者忠诚。
3.3 进行并购和重组,壮大企业规模
在消费者生活方式不断发生变化的今天,国内外很多企业都意识到了整合传播的重要性。自2011年6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后,我国医药行业收购兼并和联合重组日渐活跃。2011年,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并入中国医药集团,华润集团重组北京医药集团等项目顺利实施,一批企业通过并购重组迅速扩大规模,实现了产业链整合和业务布局调整,提升了市场竞争力,有力地推动了产业组织结构优化。此外,华东医药、康芝药业和科伦药业等上市公司热衷收购重组,解决产能矛盾,加快产品或结构调整。未来几年将成为医药行业并购期。从国际上看,工业化发达国家的医药商业集中度都在90%以上,且药品批发整合快于零售,制药会相对滞后于批发。在新医改环境中,我国将加快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和管理的升级。
参考文献:
[1]张然.塑造药品零售业核心竞争力[N].市场报,2003
[2]戴贤远译.塑造品牌特征[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011年8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出台了《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新GSP”),对医药行业的经营提出了规范性要求,同时针对药品的制造、仓储、运输、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相关环节也进行规范,以保障药品的质量安全,保证人民群众用药的安全和有效。另外,随着“医改”的深入和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医药产品和医疗器械的需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释放。可以说,医药行业整合的时代已经到来,不达标的企业将遭到淘汰,市场份额将向优势企业集中。
二、文献综述
经营业绩评价体系的研究深受当时研究环境的影响,其中最直接的影响因素为管理理论的发展和研究侧重点的变化。张蕊(2008)根据企业组织形式与评价方法的复杂程度,将业绩评价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观察性业绩评价阶段、统计性业绩评价阶段、财务性业绩评价阶段和战略性业绩评价阶段。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有关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研究,尤其是对上市公司的研究成为了学界的一个热点。
确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是评价体系设计的首要工作。任云海(2005)认为建立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委托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核心能力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系统管理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等。美国思腾思特管理顾问公司创设了EVA这一财务业绩评价指标,该指标是对传统财务指标的补充,从理论上给出了更准确反映企业真实经营状况的一种测度方法。进一步地,MVA指标是在完善的资本市场制度下发展起来的,从金融市场的角度表述了上市公司的业绩表现,其优势在于可以同时反映上市公司的风险。薛云帆等(2006)通过研究指标体系与公司业绩的相关程度,得出以“经济收益”和“会计收益”为基础的指标体系可以较好地评价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结论。马巾英和宋宏福(2008)对传统的业绩评价指标进行完善和拓展,形成了充分体现企业战略管理要求、核心竞争力和知识与智力资本作用的财务与非财务指标有机结合的动态实施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经营业绩评价模型的设计与指标选择有关,评价指标的类型和多少直接决定着评价模型的复杂程度。早期的评价方法通过考察单一财务指标数值的大小来评判业绩优劣,而广泛采用的评价模型则借助“加权”的方法得到相对综合的业绩得分。杜邦公司提出的“杜邦分析法”以资产收益率为起点,将该指标分解为几个相关的财务指标,在评价业绩的同时得到有关业绩改善的途径(袁雁鸣,2006)。卡普兰设计的平衡计分卡(BSC)模型,将企业的远景、使命和发展战略与企业的业绩评价系统联系起来,实现了战略与业绩的有机结合。该体系被广泛地应用于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李雯清(2009)提出将EVA与BSC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周琳(2011)对BSC稍作调整,增加对绿色产品效益的衡量指标,认为该评价体系能够与循环经济下的经营战略相匹配;刘利群(2011)对体系维度和指标进行调整后,设计了低碳经济背景下的BSC评价体系。
从体系研究的发展来看,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的选取已经进入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时代,但是考虑到学术研究条件的限制和资料的可获取性,在实证研究中往往只选用了财务指标。根据Jean-Francos Henri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被调查企业采用财务指标进行业绩评价,并且评价结果基本能够反映企业业绩状况。因此,笔者认为本文选用财务指标作为评价指标是合理的。
三、医药行上市公司经营绩评价体系设计
经营业绩评价体系由三个要素组成:评价对象、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根据评价目的,确定本文的评价对象为我国医药类上市公司。评价指标的选取应遵循相关性和可得性原则,即选择最能反映企业经营业绩的指标,同时该指标应具有可获取性。基于以上考虑,以新GSP为出发点,设计适合本研究的财务指标系统,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构建医药行业的经营业绩评价体系。
(一)数据来源 从“国泰安数据库”中筛选出2010年以前上市的“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共计92家。考虑到ST公司自身财务状况不佳,或者出于特殊目的造成报表数据不正常的情况,本研究首先将这类公司剔除。另外,为使样本公司更具可比性,在研究中也不涉及“创业板”和B股上市公司。由此本文共获得79个研究样本,其基础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
(二)指标选取 为评判企业经营业绩,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来考察:盈利性、风险性、成长性和营运状况等。其中盈利性是指企业创造利润的能力;风险性是指企业无法偿付债务的风险;成长性是指企业实现的增长率及其潜力;营运状况是指企业对资产的运用情况和相关的成本费用指标等。新GSP 对医药企业的经营条件进行了规范,将相关要求设定为业绩的考察指标,来评判企业的经营状况。例如:质量管理中对计算机系统的要求、人员培训以及卫生制度等会增加企业的“管理费用”;生产设备和厂房限制、仓储的库房条件和设备要求将对企业的“固定资产”投入产生影响。另外,考虑到高新技术行业的特征,无形资产和研发的投入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潜力。本文选取的业绩评价指标及其计算方法如表1所示。
(三)主成分分析 运用SPSS17.0对医药类上市公司2010年的经营业绩状况进行主成分分析。在分析之前,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包括无量纲化和同趋化处理,使各指标具有可比性和同质性。同趋化处理是将“负指标”和“适度指标”转化成可以与“正指标”直接相加减的指标值,其转化方式为:一是负指标:X'ij=-Xij;二是适度指标:X'ij=-|Xij-kj|,其中kj为该指标变量的平均值。再对上述数据进行Z-Score变换: Zij=(X'ij-kj)/Sj,其中Sj为该指标变量的标准差。下文凡涉及财务指标的都是指经标准化处理后的数值,为了表述方便,将不再区分中文表达。
(1)相关性分析及KMO检验。首先要对评价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因为指标具有较大的相关性是应用该研究方法的首要条件。 企业财务数据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 由此可以推断,财务指标之间也必然满足相关性要求。在对实际指标样本进行相关性分析之后, 验证了假设。进一步地通过KMO检验,得到Bartlett球度检验统计观测值为762.604, 认为相关系数矩阵有显著差异; KMO值为0.657, 可知本指标体系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
(2)主成分个数的确定。运用SPSS对评价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从13个指标变量中提取出4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为76.468%,也即,用这4个主成分代替原有的评价指标能够反映所有信息的76.468%,具有较好的反映能力。各成分以及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如表2所示。
(3)主成分命名。各指标变量在上述四个主成分之上的因子载荷如表3所示。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资产报酬率、技术投入净利率、现金流量比率、营业利润率和固定资产净利率在第一个主成分上有较高的载荷,因此可将该因子命名为“利润因子”;营业收入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在第二个主成分上有较高的载荷,因此可将该因子命名为“增长因子”;管理费用率、存货周转率和长期资产周转率在第三个主成分上有较高的载荷,因此可将该因子命名为“资产费用因子”;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在第四个主成分上有较高的载荷,因此可将该因子命名为“偿债因子”。
(4)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由因子得分表得到的各主因子与财务指标(经标准化处理后的指标)之间的数量关系,表达式如下:
F1 = 0.283arr +0.227npfa +0.238opr+0.005alr-0.006cr+0.235cfr+
0.247npt+0.015grta+0.013groi-0.008grnp-0.073it+0.036ltat+0.028mcr
F2 = 0.012arr -0.017npfa +0.067opr-0.027alr+0.058cr-0.043cfr+
0.012npt+0.361grta+0.363groi+0.322grnp-0.106it+0.013ltat-0.1mcr
F3 = 0.008arr+0.067npfa-0.085opr-0.063alr+0.085cr-0.047cfr+0
npt-0.094grta-0.098groi-0.052grnp+0.443it+0.335ltat+0.453mcr
F4=0.121arr-0.008npfa+0.19opr+0.426alr+0.55cr-0.209cfr-0.103
npt+0.041grta+0.041groi+0.01grnp-0.006it-0.087ltat+0.106mcr
将因子方差贡献率占累计总贡献率的比值作为主成分的权数,得到综合业绩评价模型为:
F = (24.733F1+22.837F2+15.980F3+12.918F4)/76.468。
四、结论
运用上述评价体系对我国医药类上市公司2010年的经营业绩进行考察,发现本行业总体的经营状况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业内企业的业绩差异不明显,集中在-0.5~0.5之间。从各主因子得分来看,企业的“利润因子”表现优于其他因子,可见公司对于获利情况有较多关注,各项资产投入后能产生较高的收益。同时发现,企业在“增长因子”上的表现普遍较差,总体增长率不高,这是导致业绩不佳的主要原因。“负债因子”得分较低,可能源于业内企业的债务水平不高。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医药行业整体业绩表现不如人意,企业过分关注利润这一指标,忽视了对成长性的培养,这将导致行业后续发展动力不足。为改善这一现状,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加大技术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科研人力和财力的投入,只有不断地研制出更高效、优质的产品,才能赢得市场。虽然年度利润表现不错,但是结合“增长率”指标,发现业内企业的增长已初现疲态。第二,增加固定资产投入。新GSP对医药企业的不动产和设备有较高的要求,对于那些还没有达到标准的企业,其首要任务就是筹建库房、购置设备。虽然该规定目前还未实施,但是企业应该在利润状况较好的时期做好预算或准备,以避免仓促执行下使企业陷入困境。第三,适当增加负债水平。根据因子贡献情况可知,负债对于企业业绩的影响不大,而且医药企业具有债务水平较低的特点。为此,笔者认为可以适当运用举债经营,发挥的财务杠杆作用。由于医药产品是居民生活的必需品,行业的经营风险较低,财务风险也会有所下降,这为企业举债融资增加了可行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