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1 16:06: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家政服务的商业模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一:无法化解服务风险,服务纠纷众多。
家政服务往往要到客户家里进行贴身服务,这意味着客户与服务员之间会有一些服务风险,首先是客户对服务员的服务质量的认可风险,然后是对一些照看小孩、老人的安全风险,最后是客户的财产毁损风险,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听到、遇到许多关于此类纠纷的事情。客户逐渐意识到家政服务风险的问题,倾向于用法律武器来规避服务风险,这其实是把风险转移到家政公司,家政公司为了规避这一风险,往往不得不采取合同、押金、使用熟人等手段,所以我们看到许多家政公司用的都是当地人,就是出于“出了事跑不了”的想法,但这却会造成服务员成本较高的问题。
第二:家政公司提供的价值单一,无法锁定客户和服务员,无法形成规模。
大多数家政公司是面对家庭提供中介服务,如介绍保姆、介绍日常卫生、家务服务员等,他们为客户家庭提供的是服务员信息以供客户挑选,但客户往往在与服务员见面后却直接和服务员签订口头或书面合同,绕开了家政公司,因此,家政公司无法对下游客户提供特殊的价值以锁定下游客户。
同时,大多数家政公司与上游服务员都是一种松散的合作关系,家政公司无法为上游服务员提供除介绍客户外的价值,因为家政公司无法锁定上游客户,他们为服务员提供的工作机会有限,服务员对家政公司的忠诚度仅是一个工作机会而已,这样一来,以传统商业模式运营的家政公司既锁定不了下游的客户,也锁定不了上游的客户,往往形成不了规模,这也是大多数家政公司都是夫妻小店的缘故。
第三,盈利模式单一,利润空间日益减小。
传统的家政公司盈利模式是通过向需方客户收取一定的中介服务费,其收入来源单一,经营收入随季节、市场需求大幅波动,同时由于进入门槛极低,竞争非常激烈,中介服务费日益降低,大多数家政公司利润很薄,部分难以持续经营下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4+2+1”家庭(双方父母+夫妻+小孩)的日益增多,对家政服务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多。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们提供以下方案,基本可以解决上述三个问题,也可能会对家政行业走向正规化和规模化产生推动。总结起来是:在价值链中引入原本不存在的当地妇联,利用四方之间的三份合同来规避大部分服务风险,以会员制和增值服务锁定下游客户,以公司化运作锁定上游家政服务员,从偏远地区聘用合适的服务员以降低成本,集中服务于高端客户和大客户,收取会员费和服务员管理费来保证运营收入的稳步增长。
与传统的家政公司相比,八九点家政这种商业模式具有以下创新性的差异:
第一:引入了原本不在家政服务价值链上的当地妇联,并且重新定义了价值链中各个参与者的角色与关系,从而回避大部分的服务风险。
济南周边地区的偏远农村地区有大量家政服务员资源,公司从这些地区选择有一定文化、有过相关经验的女服务员,其成本比济南当地的服务员要便宜30-40%左右,但是公司并不直接去找服务员资源,而是与当地的妇联合作,让他们负责初步筛选和品行调查,如果合适的话,推荐到家政公司,家政公司看中后,当地妇联需要深入了解服务员的住址和家人,并和服务员家庭签订一份协议,该服务员承诺将会服从公司的管理并且赔偿任何对公司造成的损失。
同时,当地妇联与这家公司签订一份协议,承诺通过他们介绍的服务员如果出现服务失误和造成财产损失,当地妇联要承担完全责任。
最后,公司在为客户服务时,与客户签订服务协议,承诺如果公司的服务员出现失误或造成财物、人身损害,公司将承担所有责任。
这种四方之间的三份合同基本上化解了服务风险,家政公司对客户承担完全责任,而当地妇联对家政公司承担完全责任,服务员对当地妇联承担完全责任,由于当地妇联对服务员知根知底,并且代表政府行为,对当地服务员来讲是具有震慑力的,这样一来,家政服务风险最终能够由服务员个人承担,家政公司能够控制服务风险,就能对客户承诺保证无风险服务了。
当地妇联是这一风险控制体系的关键角色,她们之所以会热心参与其中,主要是为当地妇女积极解决就业问题,当地妇联自然乐在其中,公司无需支付费用。
第二:集中服务于高端客户和饭店、酒店等大客户。
这家公司选择了两类客户,一是有老人、小孩的家庭、外籍人士的家庭客户,这些客户愿意多花些钱找到满意的家政服务。除了家庭客户外,公司还为酒店、饭店提供服务员,各家酒店、饭店都为找不到廉价、熟练、又不需管理的服务员发愁,也是目前市场上的一个空档,公司切入这样空白市场,很快就能抓住大客户,而且都是连锁性质的饭店,规模很快做大。
第三:会员制和增值服务能够锁定下游客户。
由于是公司化运作,客户只与公司打交道,并签有合同,客户对服务质量不满,公司无条件更换服务员直到客户满意,客户不用担心服务员会损坏财物,更不用担心服务员出事后开溜,所以客户没有后顾之忧。
公司能够使用偏远地区的服务员,其成本较低(比济南当地服务员低30-40%),客户在使用家政服务时,公司能为客户提供低于市场价10%的服务收费。
公司还为新服务员开设各种培训班,只有培训合格后,才能送到客户那里进行服务,服务质量一般都让客户赞不绝口,所以客户特别喜欢使用这家公司提供的服务员。实际上公司并不需为这一培训投入资金而主要是利用自己的服务熟手来进行培训。
另外,对于大规模使用服务员的饭店来说,服务员的管理是个头疼的问题,这家公司为饭店提供的服务员是由家政公司管理,饭店只需按时付费即可,无需投入精力管理这些员工,这又受到这些饭店客户的欢迎。
服务好、价格便宜还没有风险,公司为客户提供了远超出传统家政公司所能提供的价值,当然,这需要客户交一笔会员费成为公司的会员,从而获得终生在公司挑选服务员的资格。针对一般客户和大客户收取不同的会员费,对于一般家庭客户,收费在20-30%之间不等,考虑到已支付的会员费和公司所提供的价值,客户一般很愿意与公司合作并且很少流失,从这一层面,公司对下游客户基本是锁定的。
第四:服务员成为公司的员工,公司化运作锁定上游优质低价的服务员资源。
大凡打工在外的人都非常渴望能成为“有组织”、“有单位”的人,希望有人“管”他们,有人给他们按月发工资,特别是对于女性打工者来讲尤其如此。这家公司将服务员变成了自己的员工,统一管理,统一提供食宿(当然,大部分服务员的食宿是由客户负责的),按月给服务员发工资。服务员就有了归属感,觉得自己在上班,而不是做传统意义上的保姆,加上公司能够锁定下游客户,能够提供大量的工作机会,服务员一般愿意留在公司。在这一层面上,公司对上游的优质服务员资源也是锁定的。正是这一原因,公司也愿意对公司的服务员进行大力培训而不用担心员工跳槽的事发生。
第五:会员费与月度管理费的收入模式保证运营收入的稳定增长。
公司对客户设置了两步收费法,首先成为公司的会员,需交纳一定的会员费。另外,客户在使用家政服务时,公司每月向客户按约定的价格收取服务费,公司再从服务员身上收取服务费的10%作为管理费。所以公司能够获得两个相互弥补的收入机会,当这家公司刚开展业务时,由于有大量的新会员入会,一开始公司就能获得一笔收入;当业务走向正轨后,公司有大量的服务员,每月收取的管理费就成为收入的主要部分。这种收入模式能够保证运营收入的稳定增长,这家公司开始运作三个月,他们的收支就达到平衡,半年后公司就开始大幅盈利,客户遍及济南各大酒店、饭庄以及高端家庭。
缺乏竞争力+资本耗尽,上门O2O业务退潮
其实,如果深挖上门O2O如此乏力的根本原因,主要还是目前的市场容量有限,而且在与传统线下市场竞争中没有优势。除了下单方便一点,上门O2O提供的服务,在服务质量、价格以及效率上都不能给用户更好的体验。在这种情况下,上门O2O的竞争力有限,能获得的业务量也未能达到预期体量,毕竟消费者在掏钱时通常都是非常理性的。企业根本无法在可预见的未来实现成本开支的基本平衡,商业模式或许比较清晰,但却没有令人信服的赢利模式。
而当初的上门O2O概念火热时,不少资金追捧而至,以至于众多项目一拥而上。过热的投资,必然导致后来的降温退烧。除了与线下企业竞争外,上门O2O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于是创业者把很多钱用在激进的营销和补贴上,资金消耗成为无底洞。不用说当年出行市场和外卖市场大战时的天文数字补贴,在上门O2O领域,仅58到家在2016年前三季度就亏损了1亿多元人民币―这还是在没有大规模营销和补贴前提下出现的情况。
在看不到回报希望的情况下,投资人对上门O2O热情不再,甚至出现了逃避的负面情绪。如果没有后续的资金输血,众多上门O2O的倒下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而事实也是如此―这一切正在或已经发生。
未来市场前景看好,但存不利因素
那么问题来了,上门O2O到底有没有前景,答案是肯定的,但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培育。
首先,上门服务是既有的市场需求,体量庞大。比如,目前家政服务市场的整体规模据说已达万亿元人民币级别。上门O2O的潜在盘子并不小,只是需要设法改变用户的消费习惯,从线下引导到平台上来。如果能实现10%的渗透率,上门O2O仅家政服务这块的市场就可以突破千亿元人民币级别。再加其他如丽人、速运等方面,以及未来一些新兴服务,上门O2O未来很容易达到数千亿元人民币的规模。
其次,新兴消费者群体崛起以及消费升级,也将促进上门服务市场扩大。近年来不少行业的市场得以扩大,都与新兴消费者群体的壮大相关,比如电影、外卖和电游等。以90后为代表的新兴消费群体,有着更积极的消费观念,对服务市场的需求有较大的拉动力。再加近来说起来有些老套但确实存在的消费升级大趋势,共同形成了巨大推动力,促进上门服务的市场持续扩大。也就是说,未来上门服务的市场将比现在的万亿元人民币级别规模还要大,甚至达到现目前的数倍规模也有可能。
上门O2O或需变换思路来寻求突破
前景看来不错,那为何现实中上门O2O却如此受挫。想来是“打开方式”不是很正确,针对现状,上门O2O有必要变换思路硌扒笸黄疲
其一,先做好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化。既然上门服务市场混乱,那么上门O2O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标准化。未来比较关键的一步,就是要把自己的企业作业程序再上升一步,成为行业的标准,从而把原来混乱的非标准服务变成可量化的标准产品。
其二,从高频刚需的低门槛传统业务着手。纵观倒闭的上门O2O项目,几乎都是低频的新兴业务,比如洗车和保养等。这些业务确实也处于高速增长的态势,但频次低且上门服务的成本太高。如果无法在短期内达到规模效应的话,成本难以下降。而用户也会与线下实体店对比价格和质量,如果上门O2O初期不能占据优势,就很难打开局面。其实更合适上门O2O的项目,反而是诸如保洁、维修、做饭以及护理等传统上门服务。不那么高大上,但绝对的接地气。它们确是脏重活而且单价较低,但是多为刚需的复购业务,基数大容易形成规模效应。
新的商业模式已经诞生,O2O掘金战的集结号正在吹响!
布局O2O
在人人都是互联网、人人都是自媒体的信息化时代,电子商务迅猛发展,人们的消费方式正在发生改变,一种极富创新的商业模式——O2O应运而生。
O2O,即Online To Offline,将线下商务的机会与互联网结合在一起,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O2O模式,使信息和实物、线上和线下紧密结合,这是互联网经济向纵深发展的全新业态。
消费者熟知的团购,就是O2O概念,如今O2O已扩延到服装、家居、餐饮、食品、运动健身、文化休闲等越来越多的领域,让消费者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经济快捷,也让众多创业者和企业看到了一个新的掘金平台。
去年,电商大鳄阿里集团,7月在天猫启动家装O2O项目;9月支付宝POS机正式投放使用。虽然“双十一”遭遇19家家居卖场抵制,但是阿里集团岂会放弃O2O计划,11月支付宝与银泰达成战略合作,在银泰全国29家门店推出手机“当面付”,下一步还会跟全国其他知名百货商场合作。
另一互联网巨头腾讯,去年8月在微信5.0上添加了支付功能,现在已经支持扫码支付,并且将腾讯地图和微信打通,O2O基本环节已经畅通。目前易迅、当当、优酷、大众点评等企业先后接入。微信虽小,但威力巨大,因为现在国人的智能手机几乎都安装了这款APP。
腾讯、阿里等电商已在O2O集兵布营,埋锅造饭。无疑,O2O是电商的未来形态之一。
对于传统企业,出于自愿也好,还是被迫也罢,都纷纷进军O2O,2013年6月8日,苏宁线上线下同价,为自己打上了深深的O2O烙印。步步高、海宁皮城、王府井、南京中商、友阿股份、天虹商场、红旗连锁、中百集团、杭州解百、银泰商业、徐家汇等商业巨头也纷纷涉足这一商业模式。
试水O2O,传统商业希望与电商巨头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这些企业通过建立网上商城、与网络强势平台合作,或者二者兼而有之,探索和践行着O2O。
实体巨头、网络大鳄,一场争夺消费者的拉锯战正在上演!
企业如何借力
O2O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模式非常诱人,但也绝非万能,O2O是不是新的“掘金场”?这需要时间来检验。
目前并没有非常成熟的O2O先例,也未形成清晰的盈利模式。O2O是否适应各种类型的企业?面临哪些问题与挑战?
O2O绝非建立一个网上商城、到微信上发个商品信息、建一个企业博客、到网站打个广告这么简单,从自建平台到借助微信、微博等交互式传媒等都需要综合来规划。建立、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统是O2O模式成功运用、有效管理线上线下商务活动的基石。
线上不仅仅是一个宣传的窗口,还具有销售、支付等功能。必须重视线上、线下两条腿的平衡,形成网络销售与传统销售并驾齐驱,甚至线上销售可能超过传统销售的局面。线上线下的体验式营销,这是O2O模式的一个核心,与传统商业、电商的区别。
当价格与体验都相差无几,竞争出现白热化时,售后服务的多元化就是致胜的法宝。
对于大型连锁企业而言,搭建属于自己的O2O平台将成为首选策略,因为它们拥有众多的行业品牌资源,本身也具备连锁零售、物流经营管理能力。
传统企业可以与强势电商合作,以电商的平台推广,甚至给不少客户间接供货,让更多网店店主成为自己的销售商;也可以自己在优势电子商务网站建立自己的网络旗舰店,比如友阿股份的“微购友阿”,就是国内首个线下零售商具有线上支付功能的微信公众平台。
对于一些小微企业、个体店铺,则可借力第三方O2O平台。
如今O2O模式已迅速扩张至线下更多的行业,给消费群体带来线上的方便快捷和线下的优质服务。
O2O的竞争
O2O,在不同行业的应用、成熟度是不一样的。有些行业,如酒店、餐饮,很早就实现了O2O,但并没有将这一模式概念化,只是作为一个辅助,还是以线下销售为主。而有些行业,如家政服务、教育培训、维修服务等,其O2O意识、水平还不是很高,客户的消费习惯也还在建立。
最先受益于O2O的要数连锁零售业,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吃、住、行、玩等率先获得利好。目前,其他行业也都在跃跃欲试,比如家政、婚庆摄影等,但因其行业特性,交易需要在线下完成,导致线上更多地处于一个引流、提供信息的角色,这也是阻碍O2O在这些行业快速普及的原因。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些行业一直没有停止O2O的步伐。
O2O炙手可热,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在往O2O的路线发展,创造了许多新的消费方式、商业模式,为传统行业带来了崭新的发展模式。但O2O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能淘得到金子、任何行业都能适应,这一模式的应用推广对企业的线下能力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也蕴含着一定的风险。不管是传统企业还是电商,都要综合考虑其中的成本和收益。
对于电子商务来说,O2O是一个增量的市场,毕竟服务行业的企业数量庞大,且地域性市场特别广泛。O2O不仅为企业创造了商业价值,更为整个电子商务行业开辟了全新的发展模式。但市场培育需要时间,O2O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消费者的观念转变也需要时间,有效引导并激发消费者关注O2O的热情,商家才会更加关注;此外技术也亟待突破,目前扫码器等终端设备的成本依然居高不下。
在敏感的A股市场,与养老题材相关的房地产、医药保健股集体大涨。世联地产8月与著名养老产业集团恒安照护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拟探索符合市场特点的养老服务模式,9月份公司股价区间涨幅超过30%;上海三毛的“祁连山路-养老产业园”项目进入前期筹备阶段,在短短3个交易日斩获20%的涨幅收益。
在社会层面,“以房养老”概念正式进入公众视野,引发关注和热议。在公众普遍表达对养老金缺口扩大担扰的同时,也激发了投资养老地产和各种养老服务业市场想象。
由于养老服务属于“准公共产品”,企业不能完全以商业利润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一定程度存在“市场失灵”。企业因难以获得高额利润,大多不愿提供养老服务,导致养老服务业发展滞后于需求。因此养老服务业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税费优惠和投资补偿政策。
庞大的养老服务业市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养老服务业发展面临日益强劲的市场需求。数据显示,2012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未来每年将净增600~800万老龄人口。数据还表明,我国65岁以上老人已占总人口的9%以上。
如此庞大的老年群体必将催生庞大的养老服务市场需求,一个巨大的养老服务“银发产业链”呼之欲出。所谓养老服务“银发产业链”,包括养老地产业、养老保险业、养老医疗保健业、康复护理业、托管托养服务业、养老陪护家政业,以及围绕“以房养老”的金融服务业、房屋评估拍卖业、中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产业链长、涉及领域广,对上下游行业具有明显的带动效应。
包括养老服务业在内的整个服务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短板和经济结构转型重点方向。2012年全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44.6%,低于世界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四川省服务业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10个百分点,特别是养老服务业处于供需严重不平衡局面。保守估计,按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对家政服务、医疗保健的基本需求水平,养老市场目前年需求至少为1.3万亿元,2020年将发展到3万亿元,甚至有机构预言将达到4万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1%~15%。
国际养老机构看好这一前景,纷纷瞄准中国市场。汉和同富房地产高级顾问布罗姆・科尔在新书《中国龙进入老龄社会》中提出,国际运营商或许可组建独资企业,经营专门养老住宅场所。美国养老护理住宅业龙头“魅力花园”在上海投资建设了首个合资养老项目,预计明年开业。
可以预计,养老服务产业链将成为我国调整结构、扩大内需、拉动就业的长期投资主题。
保守估计,养老市场目前年需求至少为1.3万亿元,2020年将发展到3万亿元。
“以房养老”方式:三大难点待破解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受到最大关注的莫过于“以房养老”方式。为此民政部通过官网公开回应,“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即“以房养老”,是“完善投融资政策”的措施,还只是开展试点。“以房养老”方式属于个性化的自愿选择,是市场行为,与政府的基本养老保险公共服务政策没有任何替代关系。
所谓“以房养老”,是指有房无钱的老人,自愿将名下的产权房抵押给金融机构,以定期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相当于将自有住房做反向“按揭”,待房主去世后,再将该房产出售用于归还银行贷款。从本质上看,“以房养老”是一种金融服务工具和产品,是一种自愿的、可选择的、补充的养老方式。这种方式在国外已有许多成熟作法,在国内10年前已提出,北京、上海等地还开展了试点。
但“以房养老”方式仍难以推进,无论金融业还是市民都无动于衷,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房产价值评估难。“以房养老”属于市场行为,价格因素对交易双方至关重要。由于我国房价涨跌趋势难料,房主担心未来房价上涨导致现价估值过低,银行则担心未来房价下跌造成损失,因此双方难以就房屋抵押现值达成一致。
抵押期限制约。我国城市居民房产土地使用期仅70年,还可能面临中途拆迁等不确定因素,而银行抵押期限不可能太长。老人担心早逝领款期短于抵押期,银行方则担心到期不可能赶走老人卖房收款。
成本高操作难。银行对住房“反按揭”必然要收取与按揭同样高的利息,其贴现率等于长期贷款利率,高昂的成本对于老年人或许难以接受。而银行方由于不具备对房产的直接处置能力,其额外的委托评估、保险、拍卖成本尚需扣除。交易费用过高,相应的保险、评估、拍卖市场机制不健全,都制约着“以房养老”方式的推广。而受中国传统观念制约,老人大多希望把自有房产作为祖业留给儿孙继承。
以上三大难点,使得“以房养老”方式现阶段只能“看起来很美”。《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从国家层面提出试点“以房养老”方式,对房屋赋予养老功能,这对于房地产市场将起到间接的促进作用。
相信未来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和房价的基本稳定,以及相关金融保险市场的逐步健全,“以房养老”将成为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需求、供老年人自主选择的新型养老补充方式。
养老地产:应鼓励开发普通养老社区
各行各界在养老地产上的动作
养老地产严格来说不是单纯的房地产业,而是包括房地产、康复医疗、文体娱乐等养老设施和管理服务在内的综合体系,存在着投资成本高、回收期长、投资风险较大等特点。近年由于国家对养老地产给予了低地价等优惠扶持政策,吸引了大批保险公司和房地产商进行投资。
在金融界,保险公司借助强大的资金实力以及保险业务的协同效应,率先启动养老产业链商业模式,如泰康人寿、中国人寿、新华保险等纷纷开发养老地产项目。将保险产品与养老社区相衔接,是目前保险公司进军养老产业的主要商业模式。作为一种崭新模式,养老社区向上衔接了医疗保险、护理保险和养老保险等产品,又带动下游的老年医学、护理服务、老年科技产品等。
在房地产业界,万科、保利、绿地、首创、华润等巨头近年专门成立了养老地产研发团队。但总体来看,还缺乏清晰的市场定位和成熟的运营模式。目前大多将目标客户定位于高收入者,热衷于打造“高端养老社区”,属升级版的养老机构。
应从高端住宅产品转向普通养老社区
保险公司和开发商都把养老地产视为商业地产项目长期经营,从建筑设计、园林规划到装饰标准,都接近于高端住宅产品开发。如养老地产项目泰康之家门槛就较高。美国养老住宅管理公司“魅力花园”在上海建设的养老社区,每月收费也高达6000元至1.2万元人民币, 服务包括家务管理和护理。
可以说,目前我国的养老地产大多属于上述高端类型,适合普通人的养老地产或养老院却少有投资者。享受多重优惠的企业将养老地产推向高端化,引发了市场关于补贴富人的质疑。
“分享经济”,这一饱含着尝鲜因子的商业模式在逆袭和改变着传统消费观念,将社会海量、分散、闲置的资源平台化、协同化地集聚、复用与供需匹配,从而实现经济与社会价值创新的新形态。分享经济强调的两个核心理念是“使用而不占有”和“不使用即浪费”。2015年, 在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和“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分享经济”首次被提出。 2016年,更是首次将分享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分享经济发展”、“支持分享经济发展”,反映出的不仅是中央对“分享经济”的看重,还表明了鲜明的态度。作为互联网下的“新经济”、“新商业”形态,“分享经济”正在改变传统的经济模式。
分享经济平台作为移动互联网的产物,通过移动LBS应用、动态算法与定价、支付、双方互评体系等一系列机制的建立,使得供给与需求方通过分享经济平台进行交易,也因此迎来了更大的市场机遇。
在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分享经济模式是 Uber 和 Airbnb,前者提供出行车辆服务,后者提供旅游租房服务。在国内,分享经济的主要代表有提供出行服务的滴滴和神舟租车,提供旅游短租服务的木鸟短租等。
这一年,中国分享经济可谓是“遍地开花”,特别是在住行领域全面爆发。先说住的方面,目前中国拥有途家、小猪短租等公寓民宿预订平台,再加上Airbnb正式进入中国,公寓和民宿共享越来越得到消费者的关注与使用。在出行方面,现在大家出门叫车已经司空见惯,在滴滴和优步中国合并以后,在出行共享方面大局已定,网约车已经成为大家生活的一部分。摩拜单车、ofo单车又异军突起,现在北京街头到处都可以看到骑着共享单车的年轻人。
在即将过去的一年中,国内互联网相关的分享经济创业企业正在逐步摆脱“XXX行业的uber”这种模仿痕迹。投资人对与Uber相似的初创公司更感兴趣的局面,在2016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分享经济范围进一步扩大,已进入快速扩展期,这种经济模式一方面充分利用闲置的资源,一方面填补市场对于某些产品或服务的巨大需求的不足。从在线创意设计、营销策划到餐饮住宿、物流快递、资金借贷、交通出行、生活服务、医疗保健、知识技能、科研实验,共享经济逐步渗透到各个领域中。
其中,高价值资源共享为主流,精神资源共享需求变多。互联网“分享经济”未来主要以汽车、房屋等高价值闲置资源共享为主,能增加社会福利,满足更多的消费意愿。目前国内出行领域与住宿领域的共享已渐成规模,用户数量较其他领域的多,并且未来这种情况不会发生过多改变。此外,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同时受到周末娱乐刚性的影响,人们对精神资源共享需求增多,特别是能满足日常娱乐刚性需求的兴趣爰好服务上的共享,例如摄影、游戏、陶艺等,在未来的用户普及度会更高。如约约一类的兴趣共享平台,或将凭借其在此垂直领域及早深耕,在未来的市场发展中抢得先机。
互联网“分享经济”平台竞争越发激烈,主要存在房屋服务、出行服务、家政服务、物流服务、知识技能服务、兴趣爰好服务等六大细分领域。随着用户数量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资金会被投入到共享平台的建设,导致每个细分领域里的共享平台数量激增,竞争也愈发激烈,同质化问题逐渐凸显。
与此同时,像家政、撰稿人、家教等许多自由职业者,借助分享经济平台,也获得了更稳定的工作机会。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70%的按需分享经济行业里的就业人员对自己的工作感到很满意。这些自由职业者通过平台获得了较高的收入,同时他们也不用承受上班的压力。而更多的平台也会开始费尽心思寻找最优秀的人才,这意味着很多员工待遇将会得到改善,即便是合同工,也会得到足够多的福利,比如保险计划,退休账户,通勤补贴,等等。这意味着,自由职业者和全职员工之间的界限将会变得越来越模糊。
根据,艾媒咨询的《2016年中国互联网"分享经济"研究报告》中,数据显示,2016年,52.5%的网民表示通过互联网“分享经济”可以以低价获取闲置资源的使用权,中国网民对互联网“分享经济”认识多样化,并且随着对精神生活要求的提高,用户对互联网“分享经济”的认识会随之发生改变,对未来有较高的期望。73.3%的网民愿意参与共享活动,74.6%的网民愿意在共享活动中分享资源。用户对互联网“分享经济”活动具有较高参与积极性,整个共享领域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共享商业中出现。
分享经济平台在获取用户的过程中,口碑传播起到的作用非常大。然而,当分享经济平台上汇聚了大量的需求方和供给方之后,最大的挑战还必须面对如何处理与政府的关系。政府公关直接关系到平台的生死存亡。当一个平台上汇聚了海量商品和用户的时候,这家平台已经变成一家社会的平台。而作为政府,不仅要协调传统产业与分享经济平台之间的利益关系,还涉及到公共资源管理的问题。比如,2016年,多地市相继推出的“网约房”、“网约车”等法规。在中国当下的大环境下,惟有将平台的发展与中国经济社会的进程相融合,将平台的利益与政府、社会公共的利益相捆绑,才能真正实现平顺发展。
现代都市的“隐士”
1998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研究者发出警告称,互联网可能让现代人变成“隐士”。这些研究人员对169个刚刚接触网络的人的社会行为进行了监测。而这 169人与家人和朋友聊天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最后人也变得孤僻、忧郁。“当我们发现社交媒体科技这种的负面效应时也很惊讶,”当时的一名研究者说道,“而这些人曾经都认为,互联网是一种催人向上的发明。”
当我们为中国网购群体月开支是美国9倍、移动支付规模是美国50倍这些数据感到兴奋的同时,又有多少人意识到互联网服务在中国催生的“隐士”人群数量时美国的多少呢?不爱出门的都市宅男宅女数量不断上升,不爱出门并不等同于需求减少,同这类人群需求挂钩的是消费,满足宅男宅女各种需求的互联网服务逐一成为所谓的互联网风口
宅经济催生的文化 虚拟投影进一步减少了人们面对面沟通的可能
当一种经济模式发展到一定规模并且拥有足够的时间沉淀时,其完全具备了凝聚文化的必要条件,宅文化便是这样环境下的产物。“每天家―办公室―家,能不出门就不出门,没有人打扰,也不用看人脸色,打开电脑,一切都有了……”现代人猛然发现,自己的生活似乎越来越和人们说的“宅一族”靠拢了。
宅并不是说就一定要在家,“家―办公室―家”两点一线的生活状态同样是宅的一种。相比家里,公司一平方一平方米的小隔间让人们在更小的空间里沉浸在自己的世界,绝大多数公司都不会为员工配备咖啡师、休闲角落、健身房等“奢侈”而“无用”的福利的,大多数人在公司的状态无非是低头努力工作而已。
日本一名社会学者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当今的青年人在精神生活方面有比较高的欲求,即“共感欲求”、“收集欲求”、“显示欲求”、“自律欲求”、“创作欲求”、“归属欲求”等6种欲求。当这些欲求在现实生活的压力下无法得到满足时,这些人更有可能成为“宅一族”,而这些宅群体身上衍生出的“宅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互联网进程。
退化的四肢却未带来发达的大脑
科幻电影中经常可以看到外星人造型被设定为巨大的脑袋和萎缩的四肢,人们总是下意识地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四肢技能会逐渐退化,当高度发达的机械文明会帮人们处理好一切生活中的琐碎事情时,人们更多依靠聪明的大脑完成各项工作,这会让四肢因“无用”变得萎缩,而大脑则越来越发达。
宅经济的出现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将自己放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而不愿与他人交流,公共或者多人的娱乐聚会渐渐成为b远的存在,他们依靠互联网获取自己生活所需服务的同时,也会依靠互联网创造出自己的价值,但这其中往往缺少了传统人与人语言交流、沟通的过程。原本互联网经济或商业模式多多少少打着为生活提供便利,让人与人之间有更多沟通的时间。实际情况是人们的确通过各项互联网服务享受了生活的便利,但节省的时间往往花在选择或者体验更多互联网服务或工作上,并没有真正把这些事件花在与亲友交流上。
宅经济下不再出门的不仅仅是肉体,越来越多便捷的互联网服务带给人们的是语言、沟通、生活技能的遗忘或丢失,这或许会让提供某项服务给他人的人群在某一方面变得更为精通,但却失去了另一方面的能力,人类社会似乎在宅经济的刺激下开始了流水线式的社会重构,这样的精细化分工会带来怎样的改变呢? 社交平台让人们面对面却不愿过多交流
宅经济下的社交:失去对话能力的现代人
随着互联网、手机、微博、微信的兴起,虚拟的网络世界开始直接介入人们的真实生活,网络通讯平台发达带来的问题是人们在各种社交媒体忙于倾诉的同时,却没有留下充分的时间进行自我对话和倾听。除了自我对话能力与内心语言的枯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似乎因互联网社交平台的存在变多了,又似乎变少了……
成为互联网巨头的社交平台
提到互联网社交这个话题,人们首先想到的自然是腾讯、微博、Facebook等社交平台,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平台的崛起除为人们提供更便利的交流方式外,更提供了更多人与人接触、认识和了解的机会,社交平台的崛起看似给于人们更多的交流、对话机会,而这些社交平台也成为网络社交应用红利的分享者,并进一步成长为互联网巨头。但随着人们对社交平台依赖性的逐渐提升,社交平台逐渐取代了人们传统的聚会、玩乐时间,即使需要面对面沟通这样原本属于传统对话优势的交流方式,互联网社交平台依旧可以通过语音视频对话解决。
而随着技术的发展,社交平台更致力于提供虚拟投影以进一步节省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的便利性,跨越距离甚至时间的对话模式的确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不少便利,不过这样的便利也进一步降低了人们走出去的可能。
阳光明媚的下午,邀约两三好友,喝上一杯咖啡,回忆过去或讨论未来―这样偷得浮生半日闲的理想生活状态离人们越来越远,网友见面经常被形容为“见光死”的原因其实并不是真的在于对“颜值”的失望,更多时候人们发现在微信、QQ上同自己非常聊得来、无话不谈的朋友却在见面后茫然不知所措,似乎根本找不到共同的话题,一些网络社交的后遗症逐渐显现。
朋友圈让你没有朋友
起床刷、走路刷、吃饭刷、工作刷、临睡刷、刷刷刷俨然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有人尝试统计过每天自己会刷新多少次微博、微信的朋友圈吗?开放式的微博、私密性更好的微信,两大社交平台让亲友间更加了解彼此间的生活、工作,为朋友间增加了更多交流的机会,只不过这样的交流似乎更多是沉默的。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某人妻子在接头邂逅多年不见的同学,见到同学牵着的小女孩后非常开心的走过去对小女孩说‘阿姨看着你长大的’。朋友好奇问她这么多年没见,如何能看着自己女儿长大,得到的答案结果是‘阿姨在你妈妈的朋友圈看着你长大的’”。
很多时候,让你失去朋友的并不是微商,朋友圈看似加强了朋友间的日常了解,可仔细想想,自己有多久没同儿时的好友一起吃个饭、喝杯咖啡,更别提约上一同旅游了。
你在朋友圈如此孝顺,你爸妈知道吗 视频能够更直观、方便地完成内容的传播
“你在朋友圈的年过得这么幸福,你爸妈知道吗?”、“你在朋友圈如此孝顺,你爸妈知道吗”、“手机,把爸爸妈妈换给我”……越来越多的段子让人们反思,当然,这并不能让人们放下手机,毕竟这些段子都是在手机上看到的。
社交平台给予人们越来越丰富的信息,如果微信更新速度比较慢,微博甚至可以把刷新速度维持到以秒为单位,在庞大的信息量挤占了大量人与人之间交互的时间,虽然这样的用户黏性和驻留时间对于社交平台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流量变现的关键,更是互联网企业快速发展的希望,但似乎这样的发展会制造越来越多的宅一族。当然,数量庞大的宅一族人群反过来会进一步提升。
对于社交平台而言,这样的循环似乎让互联网企业走上了一个良性发展的阶段,越来越庞大的用户群、越来越长的用户驻留时间让其平台流量日益庞大,从而能加入更多的功能进一步渗透进入用户生活,提高用户黏性,但这样的良性发展走下去反而会让人和人之间变得越来越陌生。当然,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这个问题,成熟的网络用户开始理性看待社交平台对自己生活影响的时候,社交平台价值问题开始被反思。虽然社交平台依旧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用户对价值的追求影响着整个社交平台的走向。
从文字到视频,社交载体的变化
人类原本就属于群居动物,对交流的需求从未间断过,即使是在QQ等通信工具没有出现,人们也会尝试使用论坛留言、电子邮件尽可能追求没有地域距离阻隔的即时通信。文字成为互联网社交最初的形态,人们往往尝试着将各种情绪注入字里行间中,让对方通过阅读了解,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图片、语音开始成为交互的主流。
人们常常说微博的成长得益于互联网碎片阅读的需求,但文字+图片形式,何尝不是更直观地完成了内容的传递与情感的表达呢?相比纯粹的文字,图片能承载的信息量更大,表达更直观,而随后发展起来的语音,同样用更方便的形式让人们实现阅读,而今天,微视频、短视频以及直播成为互联网风口上红得发紫的存在同样是因为其进一步打破了地域、阅读环境、阅读方式的限制,让人们更自由地“阅读”。
奈淖值绞悠担内容或者说知识的传递变得越来越容易且直观,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的理想似乎在互联网社交平台的帮助下得到实现,而满足人们更即时了解丰富信息内容资源的腾讯、Facebook等社交平台无不成长为巨擘。 付费阅读让社交平台内容得到重构
从多到精,社交内容的变化
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但社交平台能够提供的内容确实无限的,成熟的互联网用户自然会意识到社交平台上存在不少“糟粕”一样的内容,从被追捧到被抛弃的心灵鸡汤内容便很好地见证了用户阅读行为的变化。
社交平台自然会意识到用户阅读行为的变化,遍布各社交媒体的打赏功能便是社交平台提倡付费阅读、追求内容价值的一种体现。当社交平台利用支付转移实现免费阅读并以之吸引到足够的用户后,直接的付费阅读开始被提上议程。无论是逻辑思维的“得到”还是微信即将展开的付费阅读服务,都很好地体现了还原内容价值,追求精品内容的发展趋势。
当社交平台借助宅经济实现腾飞后,有价值的社交将会对现有社交平台体系进行重构。即使是遍地黄金的直播行业也免不了内容创业浪潮下对价值的追求,从而满足宅一族群体对知识的诉求。
网络社交绝不是全部
无论是互联网时代还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社交都蕴藏着巨大的金矿,从传播形式载体到内容的变化,都会衍生出众多机会。网络社交不应该成为人们生活的全部,但网络社交的便利性却是显而易见的,面对众多的社交平台和铺天盖地的内容,我们需要的是保持内心的理智与清醒,合理分配网络社交平台的驻留时间,尽量让其成为生活的一种工具。
互联网社交能够快速构建庞大的网络社交群体,而群体是可以产生超越个体的群体智能的,但情绪化、简单化和跟随成本大大降低也会让群体社交对个人行为产生影响,反复考验人们智商的网络谣言一定程度上就是群体对个人思维的影响,而如何处理这些问题,都是人们在使用互联网社交过程中需要了解的。
宅经济下的生活服务:技能的得与失
离开了互联网,我们还能”活“下去吗?送餐解决了做饭的难题,但也让烹饪这项技能离人们越来越远,家政更进一步让人们丧失整理家居、打扫清洁的能力,互联网从生活各个方面为人们提供便利性的同时,也剥夺了人们广泛而全面的技能学习和锻炼机会,却让很多人在某一方面的技能得到不断锤炼。得失之间,宅经济依旧按照其固有的方式不断延伸。
吃,宅经济的第一位需求 外卖满足了宅一族对吃的需求
“只给你一台能上网的电脑,能够独自在房间里呆多久”―吃绝对是宅一族无法避免的话题,买菜做饭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其中牵扯太多的场景移动及人与人的交流,而外出去餐厅吃饭必然避免不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失去网络社交的孤寂感,送餐上门成为宅经济下发展非常迅猛的一个行业。
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公司,人们已经习惯于通过美团、百度等外卖软件静候美食上门,和签收快递一样签收食物,不但避免了出门和与人交流的麻烦,更借助网络充分体验了各式各样的美食。
团购为人们吃饭节省金额的同时也避免了麻烦的砍价问题,但却依旧无法解决宅一族不太喜欢的出门问题。而饿了么、百度外卖、美团外卖能够如此快速的崛起,并得到资本圈不遗余力的支持,核心优势就在于他们满足了宅一族不愿出门就餐的需求。当然,外卖并不能满足宅一族群体所有的就餐需求,于是,互联网创业者便盯上了私厨上门服务这一领域。
团购为人们吃饭节省金额的同时也避免了麻烦的砍价问题,但却依旧无法解决宅一族不太喜欢的出门问题。而饿了么、百度外卖、美团外卖能够如此快速的崛起,并得到资本圈不遗余力的支持,核心优势就在于他们满足了宅一族不愿出门就餐的需求。当然,外卖并不能满足宅一族群体所有的就餐需求,于是,互联网创业者便盯上了私厨上门服务这一领域。 爱大厨一类应用将星级酒店大厨请到了用户家中
家政,宅经济不可或缺的需求
宅经济并不等同于人们待在家里无所事事,很多宅一族本身就是居家创业或者办公,而不少新兴企业也愿意尝试让员工选择在线办公,宅经济催生的各种互联网服务让这类人拥有更多空闲时间以更专注地完成工作,而众多互联网服务中,家政已经成为仅次于餐饮的宅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除58同城、赶集网这类综合性平台外,宅一族对家政服务的需求更催生了大量专门提供家政服务的平台,随着宅一族人群数量的提升,这类家政企业也得到快速发展。
以58同城为例,从基本的保洁清洁打扫到管道疏通、开锁/换锁/修锁服务,以至于房屋家具的维修业务都可以通过58同城轻松找到,在家政服务平台的帮助下,宅一族基本不用亲力亲为任何事情,就可以享受干净、舒适的家居环境。 家政是宅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
出行,宅一族不能或缺的部分
宅一族只是不喜欢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交流而已,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足不出户,出行是宅一族在人类社会体系下不可避免的行为。而精明的互联网企业同样也看到了宅一族的出行需求,从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到共享单车,虽然都属于共享经济的一种商业模式,但他们何尝没有利用人们内心对“宅”的需求呢?
无论是公交地铁还是出租车、网络约车,人们出行过程中总免不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偶尔遇到一两个喜欢聊天的出租车司机是否让宅一族多少感到有些困惑呢?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服务满足了宅一族对私密性的需求,从租车到使用再到归还,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人与人的交流,这何尝不是对宅经济和宅文化的一种表现。
IT娱乐,宅经济最大受益者 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满足了宅一族私密性的需求
娱乐,即使人快乐或消遣,亦指快乐有趣的活动。娱乐是人的本性,宅经济的蓬勃发展下,娱乐成为了继社交后最大的受益者。宅一族或许会不太喜欢真人CS、KTV唱歌、驴行等群体社交娱乐活动,但互联网通过游戏、影音等应用带给他们的娱乐更容易让宅一族沉迷并消费。
单就游戏娱乐而言,PC时代游戏受制于体验场所、设备的需求,对人们生活的黏性并不明显,但移动互联时代,能够让人们随时随地体验、玩耍的手游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从2007年第一部iPhone打开智能手机市场大门后,手游便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快速崛起,至今已经是资本市场的宠儿。
移动性与便利性让手游轻松融入用户生活,而移动支付的普及让宅一族付费变得容易的同时也让手游产业链赚得盆满钵满。从《愤怒的小鸟》、《会说话的汤姆猫》这样的轻度手游到《王者荣耀》、《阴阳师》这类中重度手游,伴随着宅一族对手游偏好的转移,一个又一个明星产品的背后是手游企业的狂欢。
除游戏外,影视剧同样是宅一族不可或缺的精神粮食,或许我国整体动漫产业同日本有一定差距,但庞大的宅一族群体足以支撑起整个影视剧产业。呆在家中追 ⒖吹缬暗男形让乐视、爱奇艺、优酷土豆等视频平台野蛮式生长,更引来百度、苏宁等资本巨头的角力,源源不断的视频内容满足了宅一族精神消费的需求。
VR/AR,宅经济未来的热点 手游成为宅经济最大受益者
“你可能永远不会去火星,与海豚一起游泳,跑100米的奥运会,或在舞台上与滚石乐队唱歌。但如果你拥有一个虚拟现实头盔,不用离开你的沙发,你就能够做上述所有事情。与真实现实(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不同,虚拟现实意味着使用特殊的相机,算法和VR头盔或手柄模拟我们的世界(或完全假想的世界)。”
2016年,一部《精灵宝可梦Go》彻底点燃全球玩家对VR游戏的热情,虽然国内玩家暂时无法体验这样的游戏,但QQ、支付宝在年底推出的VR/AR红包却让数量庞大的手机用户切身体验了VR/AR的乐趣。
对宅的倾向并不能让宅一族们彻底脱离现实社会,但VR/AR技术和产品的普及,却很容易让人们沉溺于虚拟世界而不能自拔。手游仅仅是从使用环境、设备等便利性方面解决了宅一族随时随地体验游戏娱乐的需求,VR/AR却可以从视觉、听觉甚至触觉等全方位刺激用户感官体验,让用户陷入虚拟现实而不能自拔。当VR/AR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解决当前佩戴不适、代入感不强等问题后,绝对能够成为宅经济未来的热点。
围城内和围城外
围绕宅经济展开的互联网服务给人们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宅一族对这类日常生活服务的需求催生了庞大的经济体,而当人们将各类“琐事”交给互联网服务时,某一方面的生活技能也将被极大削弱。宅经济培育出的互联网服务会让越来越多的人不会做饭、不会修基本家电、不会打扫清洁,但节省下来的时间却会让一些人更专注于某些领域,即使是为他人提供相关服务的互联网从业者,重复做饭、家电维修何尝不是业精于勤呢?当然,从某个角度看,这些提供服务的群体,也在放弃其他技能,成为另一种变相的宅。 乐视一度成为视频网站的传奇
宅经济下的商业模式:想象与现实的距离
宅经济和文化培育出全新的生活方式,宅一族不愿出门的生活形态,也催生了众多的服务甚至商业形态,而电商、租赁、金融等各个领域,顶着“创新”的头衔不断满足着人们的宅偏好。
电商,可以养活我们的淘宝、亚马逊们
抓住宅经济趋势成长起来的除了社交,恐怕就是电商们了。如果说搜索是百度的铭牌、社交是腾讯的标签,那电商就成为阿里巴巴的品牌烙印了。人们提及阿里巴巴旗下淘宝时,总会加上“无所不能”四个字来形容。小到螺丝钉、鞋袜大到汽车、房子,淘宝似乎能够提供给人们能够想象到的一切产品,而这些产品足以满足任何一个人甚至家庭的日常需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淘宝、京东一类电商平台疯狂地抢走了线下百货、零售领域企业的客户。
网络购物对于宅一族而言绝对是最美好的存在,人们不会关心PC另一头的客服是男是女甚至是否机器人,只会将注意力放在价格、物流速度、客户评价等方面,逛街购物似乎完全可以成为历史的名词,尤其是当阿里巴巴他们开始尝试推出VR购物体验时,人们更不需要去实体店试穿或者全方位查看产品,致力于提供真实虚拟世界的VR购物再次降低了人们去商场的必要性。
从商业模式讲,电商绝对是宅经济下催生的最庞大经济体,虽然沃尔玛、星巴克等实体企业如今也在大举反攻,更利用线上平台实现对电商的反冲击,阿里巴巴也提倡新零售尽量融合线上与线下两个领域,但随着线上线下产品价格、购物体验差异的进一步缩短,宅一族主动逛街购物的意愿还会非常强烈吗? 无所不能的淘宝能提供你想象得到的任何产品
快递,不仅仅是提供物流服务
快递可以说是支撑了整个宅经济运行的桥梁,如果没有庞大的快递服务体系,电商根本不可能在宅经济下崛起。脱胎于传统物流行业的快递服务,将个人当做主要服务对象的举动,让人们可以安心呆在家中静候快递包裹或外面餐点的到达。
当快递行业企业拥有庞大的用户数量、现金流和营收后,自然不甘于始终担任马前卒的角色,以顺丰为例,其积极依托庞大的线下物流体系开展业务拓展,虽然嘿店的尝试可以说以失败告终,可依旧投入巨大资源到顺丰优选这样的电商平台中,以求业务领域的拓展。而其它快递企业也或多或少的涉足线上或者线下电商零售服务,崛起非常快的海外代购同样也是物流企业未来拓展业务的方向。
虚拟的美,争议不断的模式
宅一族很少出门,很少与人交流,可追求美的本性并没有丢失,相比传统用众多化妆品堆砌而成的美容经济,美图、Prisma、FaceApp等软件的成功给人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虚拟美容市场。
只需动动手指即可完成皮肤美白、斑点消除等以往需要很长时间化妆、小心翼翼处理的美容步骤,各种美图软件让人们在虚拟世界中展示最美的自己,只要不见真人,在各种灯光、美容软件包裹下的自己永远都是最美的,这样的美容形态算是宅经济催生出的另类模式了。 快递同样是宅经济发展的主要受益者
直播,庞大的商业综合体
教育、社交、电商、娱乐……直播拥有非常强大的功能,各种商业都能无缝地嫁接其中,而庞大的功能服务更让直播成为商业综合体的存在。每人都能在这波中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圈子”,而丰富的功能则很好地满足了宅一族各方面的需求。
最初,广播电视词典对直播界定为“广播电视节目的后期(haobc)合成、播出同时进行的播出方式”。网络宽带速度的提升、移动网络资费的下降以及众多硬件设备的进步,都给直播营造出一个极好的生存环境,而宅一族则成为直播平台和内容最坚定的支持者。透过屏幕,宅一族似乎找回了群体生活、社交的体验,而未来VR/AR技术的成熟,也将带来直播应用的再一次巨变。 直播完全可以看做一个庞大的商业综合体
在线办公,创造价值的宅经济模式
在线办公并不是特别新鲜的事物,但受网络环境、物流、配套系统等多方面影响,在线办公开展并不是特别顺利,不过随着整个宅经济的日益壮大,在线办公开始成为新兴创业企业的首选
在线办公不仅仅是工作场所的转变,更需要整个办公系统的变化,对于资金较少的创业型企业而言,在线办公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能为其节省一大笔办公场地租赁的费用,而且据调查,人们选择在线办公后,往往更主动加班并高效完成企业任务。 在线办公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财富
服务众包,让宅一族都有赚钱机会
不是所有的宅一族都有机会进入愿意执行在线办公的企业,而碎片化的工作成为不少宅一族的首选。中小企业为节省成本通常喜欢通过互联网平台零散任务,或者临时雇佣一些具有专业技能的人完成突发性任务,企业省掉了大笔的人工成本,宅一族则赚取了费用。
服务众包让企业和宅一族各取所需的同时,充分调动了社会资源,从而更高效低完成各类任务。现代社会原本就不存在铁饭碗一说,服务众包却让人员工作流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并将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对于宅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猪八戒一类服务众包平台推动了宅经济发展
不可过度依赖网络
网络虽然越来越便捷,但人类的大脑进化速度却远远跟不上这样的变化。反映在我身上的“信息成瘾”、“上网成瘾”,都是大脑会因为获取新信息而感到愉悦,多巴胺控制着我的行为,就好像小白鼠一样无限次触动网络这个按钮。糟糕的是,网络上永远都不缺乏新信息,若不是机缘巧合,我被动、强制的与网络进行隔离,那么或许真的认识不到自己的“症状”有多深。
无论类型对于宅经济、宅文化认可度有多高,切记不可过度依赖网络,就像前面提到的互联网服务会降低人们生活技能一样,无论是社交还是电商,宅经济下的新兴商业模式或者体验更应偏重工具属性,应该是我们使用它,而不是被它们左右。
在颠覆与被颠覆间成长
宅经济在中国兴起已经有十余年历史了,当初快餐式的宅经济对传统企业的冲击时相当巨大的,相对需要依靠时间积累信誉、客户的传统企业,宅经济在互联网的推波助澜下,往往能在极短时间内快速成长。
而除对传统企业的颠覆外,宅经济自身的颠覆与更迭也相当快,在互联网崛起之初,聊天室曾经受到广大网民的热烈欢迎,但随着网络的丰富化和多样化,聊天室逐渐走向没落,但是,在以媒体、移动通讯、金融、等传统行业成功进军互联网后。随后的网视频网站的出现,使得这种局面又悄悄发生变化。
在颠覆与被颠覆间,宅经济模式不断前行,整个市场消费者不断走向成熟的同时,宅经济也得到成长的机会。
宅济下一个风口
纵观国内宅经济不难看出,从网购、网游、再到O2O,每一种新模式的出现,都俨然对“宅经济”的裂变进程产生难以想象的助推作用。正当各大电商平台厮杀激烈,O2O出现了,而在国内O2O开始退潮的时候,新零售概念浮出水面。
企业和创业者不断寻找着下一个宅经济的风口,而实际上,只要解决宅一族们在相对私人的空间里专注自己追求的需求,就可以看到成功的希望。人们需要的更多是专注某一个领域,提前完成卡位和布局。
提到家政,大家几乎都会想到“菲佣”这个词,而与这个词相关联的则是“勤勤恳恳”、“善良忠诚”。菲佣,顾名思义就是来自菲律宾的佣工,也就是家政服务专业人员。一般来说,菲佣稍有文化、稍懂英语,足迹遍布全世界,素有“世界上最专业的保姆”之美誉。而在世界家政行业中“菲佣”可以算得上是一个世界知名品牌。这与菲律宾多年来树立起的“世界家政服务”品牌密不可分。
而同样是家政行业,在中国的境况则有着很大的不同。
纠结的雇主
“我家宝宝小时候找保姆可真是头疼死了,一个礼拜换了3个阿姨,一个月换了不下10个,你想想,这样惨烈的情况八个月大的孩子受得了吗?每天都有新乐子,有的阿姨有严重的生理疾病、有的阿姨不会说普通话、有的阿姨晕车、有的阿姨嫌家里活多……都能拍成电视剧了。最后没办法,只能请老家的亲戚来帮忙带,虽然北京保姆很多,但好保姆太难找了。”北京市丰台区久敬佳园的王先生提起当年的情形依然心有余悸。
事实上,像王先生这样的情况在北京比比皆是,仅王先生居住的小区就有很多家这样的案例。据王先生介绍,与他女儿一起长大的同龄玩伴中,有保姆需求的就有不下10家,但两年过去了,真正找到合适保姆,并雇佣三个月以上的,也仅仅只有一家而已。
王先生表示,“保姆工资从一开始的每月1,800涨到后来的每月3,600,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仍没有合适的,现在孩子上幼儿园了,不再需要全职带孩子的阿姨,但我们还是想找个能接孩子放学、白天做做家务的人。可这比带孩子的保姆更难找,当初家里至少还有老人,就想找个保姆帮忙搭把手带孩子都那么难,现在老人都回去了,家里白天没有人,我们下班晚,保姆成天要单独待在家里,晚上有好几个小时要单独与孩子共处。这对保姆的要求更高,没有合适的,真是不敢请。”
一方面,“不敢请”是很多孩子家长担心的问题,而另一方面“伺候不起”却是很多为人子女的困惑。北京市丰台区的郭先生就遇到了这样的困惑。其独居的父亲患有半身不遂,而郭先生经常出差,没有时间照顾老人,便决定请一个能照顾父亲日常起居的保姆。“其实我对保姆的要求并不高,就是每天打扫打扫卫生,做做饭,平常带我爸下去晒晒太阳,扶着活动活动腿脚。他自己也不是完全不能走,就是费点劲,要人照顾。而且我爸有糖尿病、高血压,所以一般我都把菜谱提前列好,保姆只要照单做就行了,挺简单一个事儿。”
然而事实却大大出乎郭先生意料,“我就怕照顾起来不方便,还专门找的是年龄大点的男保姆,结果这大哥真是让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家里乱糟糟的,饭也不好好做,我在家一个样,我不在家又一个样,然后我爸就自个儿生闷气。那咱就换吧,可换来换去,总是不合适,要么嫌伺候老人脏待不住,要么就糊弄,真不知道谁伺候谁呢。”
而从事四年家政的张大姐坦言,“我们做这个的(保姆)分两种,一种愿意带孩子,钱多,干净,但带孩子的活儿累,要求高,而且一般家里有老人,老被人指使,摩擦也多;还有些人就愿意伺候老人,清闲,一般这种家庭对做饭和卫生都没啥要求,就是伺候老人太脏了。”
恰恰是这样没有归属感的心态,使得很多家政服务都存在着自身的质量瑕疵。而除去这些服务质量的问题,一些人身及财产的安全隐患也是现在很多家庭纠结的症结所在。
而这些问题则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家政行业真正“站”起来。
纷繁的行业百态
“其实我也能理解保姆,他们也是一个弱势群体,一旦进入雇主家里,往往会不那么自由,有时也会受到伤害。所以我觉得那些家政公司应该担负起应有的责任。”王先生表示,“我当初去家政公司,他们只看了看我的身份证,然后就让我交300元,并给我一个‘300元中介费,一年内免费更换’的收据就完事了。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家政公司的人当场让我在一堆坐等在那里的阿姨中挑自己喜欢的,点到谁,谁就站起来,看不上,下一个,挑上了,当时就背上包袱卷跟你走。这样的感觉很不好,好像贩卖人口一样。”
为此记者也以雇主的身份暗访了该家政公司。记者发现,那本来不大的办公室套间里全是高低床,又黑又脏,那些在北京没有家的保姆吃住都在那里。有位阿姨偷偷告诉记者,“收我们的中介费很低,是雇主中介费的一半,也管一年,没有地方住的还免费让我们住,这里也能做饭,但要自己买东西。公司的大姐很能说,一般新来的人没几天就推销出去了,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就给我们推荐干小时工,反正不闲着。有经验的人工资自己可以提,没干过的一般公司的大姐给定。”另外该阿姨还表示,之所以选择这家公司,是因为公司只收取中介费,其他的工资和小时工收入公司并不提成。当被问及是否进行健康体检时,该阿姨表示,“一般让我们自己花钱体检办健康证,我们不做或者健康证过期了也不管。”
有专家指出,家政行业和其他行业从业人员的最大差别是心态,一般保姆不会把家政作为一种事业来看待。人们的观念普遍没有扭转,雇主对家政人员仍存在歧视。而保姆来源,主要是家政中介公司介绍或者经朋友介绍,跟雇主直接建立雇佣关系。无论哪种方式,保姆都是形单影只的,无法享受“员工制”的待遇。大多数家庭服务企业都采取中介制,保姆和公司之间并不存在稳定的劳资关系,公司难以对保姆进行有效管理和劳动力的调配、储备。因而才会造成如今的状况百出。
鉴于这样的市场状况,各地政府纷纷提出了家政行业“员工制”的管理模式。
今年26岁的曹小姐在去年6月与朋友一起投资10万元在北京市三里屯成立了家政公司,她告诉记者,“我们公司就采取的是员工制,跟阿姨签劳动合同,跟公司员工一样进行统一管理,制定统一制服,规定统一服务标准。我们先和客户谈好价格,然后再跟阿姨谈好工资,我们对阿姨的工作质量进行管理和监督,客户有什么意见,我们来跟阿姨协调,如果协调不了,那就只能换阿姨了。事实上,如果协调好,有的阿姨还是挺稳定的,我们就有个阿姨已经在那个客户家里干了一年多了,如果不出意外,还会继续干下去。”但曹小姐也坦言,“我也实话实说,员工制按道理是应该上社保的,但阿姨太不稳定,经常是在你这里刚签完合同,也去入户开始工作了,但如果有另外一家多给个200、300的,她马上就走,甚至连押金也不要了,所以我们除了给上家政责任险之外也没有给他们上社保。”
然而,曹小姐的公司现在已经搁置了起来,不再开拓新客户,只维持现有的服务对象。“其实创业之初我们有很多选择,比如服装店什么的,但经过多方考察,最后还是锁定了做家政公司,因为北京的家政市场非常大,但大多数都做得很乱,给很多客户带来了伤害。所以我们虽然没有任何这方面的经验,但还是想通过自己摸索着学习,创办一个好口碑的家政品牌。但事实与我们的设想完全不同,客户源根本就不是什么问题,即使现在我们已经不开拓市场了,400电话每天还是有人打,周边的居民还是会主动找上门来。但我们真的找不到靠谱的阿姨,阿姨的流动性非常大,经常刚培训好,就跑了,而且阿姨都有自己的固定思维,我们很难在对客服的服务标准上对其进行改善。我们通过发广告、找中介,找了很多阿姨,但真正能留下来成为我们稳定员工的非常少。”曹小姐坦言。
如今,曹小姐与合作伙伴都已在其他公司入职上班,因为10万元的启动资金对于这样的运作来说明显太少,经过一年的运作已经所剩无几,而他们也没有后续资金再跟上。“现在的公司每月基本上是不赔不赚,自己能养活自己,但想要做好需要更多的钱。我们的办公室还留着,这么好的模式,我们想着有一天还要把它做起来。其实也有一些人想跟我们合作,他们来主管运营,我们只等着分利就好。但我们都拒绝了,还是想自己做,或者有天使投资人能带来足够的资金也是比较理想的。可惜现在我们能做的就只有是努力保留下这个品牌。”
尴尬的境地
曹小姐的困境是很多中小家政公司共同存在的问题,招聘不到合适的员工与后续资金难以为继都是其发展过程中绕不开的绊脚石。然而对于没有资金困扰的家政企业来说,这些问题依然存在。
嘉佣坊家政连锁机构在北京市高端市场中属于较为成功的案例之一。总经理殷剑峰告诉记者,“当时我和朋友做了调研之后觉得,这个行业是可以做的,而且比想象中还要好,于是2009年7月投资100万注册成立嘉佣坊;2009年7月到2010年3月,增资到200万;从2010年3月到2011年1月,又增资到500万。资金问题才算基本解决。要知道,现在北京有4,000家家政公司,注册资金在10万元以上的不到100家;注册资金在100万以上的家政公司,全北京只5家,注册资金200万以上的几乎没有,而嘉佣坊已经增资到500万了。因为无论多好的模式,想要规范性地去做这个行业,成本肯定高,钱少了根本转不起来。”
事实上,解决了资金问题并非能万事大吉,运营模式则成了决定其成败的关键。
“刚开始半年多,我们都只是在做调研,这直接决定了我们后期的发展及整个公司的架构。经过了这三年的发展,在高端的家政市场上,无论是从企业预期,还是商业模式,还是从我们团队的执行力,都已经占有一席之地。这个市场太大了,尤其高端市场,事业稍微有点成就,家庭比较稳定,又开始生小孩了,房子也买得比较大了,在这种你开始要享受生活的时候,会出现孩子没人带,家里没人打扫卫生等状况,就会考虑到保姆问题了。所以我认为家政业的发展解决的是硬件问题——生活的硬件问题。房地产业的发展直接带动的就是服务业。经过10年的房地产业发展,特别是高端的房地产业发展,有多少人能给他提供好的服务呢?那么多人解决不了只能说明我们没有发展好这个行业。所以我们当时就觉得可以试试,也没有觉得一定会成功,就这么做了,做了之后还行吧,花了三年多的时间来打造这样一个品牌,纯亏损300多万,现在我们终于实现连续四个月盈利。”殷剑峰说。
殷剑峰坦言,“但是嘉佣坊今天能发展成这样的规模,并不是没有遇到过问题,事实上问题一直存在。谁都不希望承担那么高的风险,如果能赚同样多的钱,风险自然越低越好。但我们发现,你只要做这行,不管是做中介还是实行员工制,只要发生问题公司都承担一样的法律风险。既然这样,我们反倒觉得员工制会更好点,便于管理。做员工制的成本高,我们就只能做高端市场了,而我们也一直都是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的模式做下来的。这个行业大多数的劳务机构,都是下岗的人做的,别的行业不太好找活儿。大而不强,数量很庞大,但没有质量,就是这个行业的特点,很松散。我们实行员工制,员工从哪儿来?仍然是从北京这40万提供家庭劳务的个体流动人员里面找那些愿意成为员工的、愿意关心自己的劳动者权益的、关心自己的生老病死的那些人。但怎么让这些人认识到你的好处呢?我们的员工制有吃的有喝的有住的,有社保,有医疗保险。而中国城乡二元制情况下农民是没社保的,但农民工从事这个行当的是绝大多数,很多人又不理解合同制,不愿意受束缚。所以一开始实行员工制的时候我们遇到了非常大的阻力。”
[摘 要] 传统市场是有缺陷的,这种缺陷可能表现为地域性市场的区别,市场的覆盖范围,信息的不完全等。而在造成这种缺陷的原因中,比较明显和易于分析的就是信息不完全。
[关键词] Web 2.0; 新制度经济学; 理论分析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3. 044
[中图分类号] F71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3- 0076- 01
在网络普及前的经济世界中,市场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它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不同于新古典经济学的完全市场,人们对市场中的信息获取能力是不完全的。在传统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模型中,有“完全个人理性”的假设,正如Kreps(1990,p.745)所说:一个完全理性的个体有能力预测到可能发生的所有事件,并可以在各种可行的行为中进行评价和作出最佳选择,所有这一切都可以在一眨眼的时间内完成,不存在任何成本。但是在真实世界中却并非如此。没有一个在市场活动中的决策者是具备“超级理性”的,而且在真实世界中的市场交易并不是具有全能信息能力的决策者在瞬间就完成的,也就是说,在传统的市场交易中,存在交易费用。Simon(1957)提出了有限理性假设,更新了传统经济理论中的完全理性概念:决策制定者并非无所不知,而是在信息的加工方面存在着实际的困难。因此,尽管人们可以被看作是意欲理性的(intendedly rational),但他们并非是“超级理性”的(hyperrational)。由于在现实的市场交易中存在着交易费用,诺思强调决策者通过不断的学习过程,能减少交易费用,提高个人效率,而在传统经济理论中这往往被认为是完全的知识库,人们无须学习就能掌握一切与交易相关的知识。
通过以上的文献梳理我们可以得知,传统市场是有缺陷的,这种缺陷可能表现为:地域性市场的区别;市场的覆盖范围;信息的不完全等。而在造成这种缺陷的原因中,比较明显和易于分析的就是信息不完全。在传统市场中,买家和卖家之间的相互搜寻需要成本;买卖双方的讨价还价需要成本;买卖双方辨认商品的品质需要成本;卖家租用实体店铺需要成本;买家对比不同卖家的价格需要成本。这些一连串的成本归集起来,就是市场的交易费用。
既然传统的市场交易存在巨大的交易费用,那么“不完美个人理性”的决策者们为了增加自身的经济绩效,会千方百计地降低交易费用。在传统的解决方案中,区域化的专业市场是个降低交易费用的好办法。同一类别的商品交易集结在某一个特定的区域,这样减少了买卖双方的信息搜寻成本,也有利于搜寻更多的交易信息,消费者对比不同卖家的产品花费的时间更短。在区域化的专业市场中,商品的价格也是经过充分竞争形成的。比起“大杂烩”式的综合市场,区域化专业市场大大地减少了交易费用。我国目前许多实体市场都采用这种方式,例如浙江义乌的小商品交易市场,广州的展销会市场,东莞的电子产品市场等。
同时,传统市场中的交易中介也是降低交易费用的有效解决方式。中介可以信息中介的方式存在,他们收集汇总买卖双方的信息,并对各方的需求进行分析,撮合买卖双方的交易并且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而中介能获得利润,正好也证明了交易费用在传统市场中大量存在。如房产租赁买卖市场中的房产中介,家政市场中的家政服务中介,教育市场中的家教中介。中介也可以专业信息服务的方式存在,他们通常比客户拥有更加专业的信息收集、处理技能,而往往客户如果自身去学习了解这些信息技能将花费大量的成本。例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投资银行、理财服务机构等,他们提供服务所收取的费用也是交易成本。
网络2.0技术的成熟运用大大减少了上述交易中的成本。电子商务系统也是一套制度框架,平台搭建方对于货品的描述、商家的诚信规范、交易方式都给予了一系列的规则约束,目的是规范网络平台的交易。这对于传统的实体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产生了与传统商业模式的企业抗衡的电子商务新兴企业。最典型的例子当属亚马逊等在线图书销售平台对实体出版业的冲击。网络书商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大量实体书店的纷纷倒闭,实体书店在网络书店和电子化阅读的夹缝中生存。网络书店的成本低廉,通常可以提供七折到八折的折扣,其丰富的品种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网络2.0技术带来的优势如下:小众化市场及“长尾效应”。由于人们各自偏好的多元化,拥有同一爱好的群体很容易在互联网中形成一个小众化的群体,在群体中他们可以相互交流,分享经验或者发生交易行为。淘宝、易趣这种网络交易平台为消费者们提供了“长尾”,各种小众爱好的发烧友们都可以很轻易地找到自己喜欢的领域。通过“长尾”与小众化市场的实例,可以看到网络2.0技术为交易节省了大量的交易费用。技术的创新加速了制度变迁的步伐,网络2.0的这个优势将会继续扩大,相关平台的规则约束也会逐渐完善。
不可否认,网络工具带给我们极大的便利。网络最大的一个优势就是信息丰富,大大地减少了交易费用。但网络同样也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举个例子,最近有一种新的互联网商业模式:一个网站,它集合了多家的价格信息,并且为消费者提供价格对比,即为消费者提供最具有优势的消费价格指引服务。用科斯(Coase)的交易费用理论来说,在交易费用为零的约束下,初始的制度安排不影响经济绩效。换句话说,交易费用不为零,那么制度安排就是重要的。电子商务的这一制度安排,只能说大大减少了交易费用,但是交易费用还是存在的,否则,电子商务平台的安排本身也是多余的。
【关键词】网上蔬菜超市 运营模式 规模
在中国知网里,输入农产品和电子商务两个关键词,一共检索出32条结果,时间跨度从2000年到2008年,从期刊论文到硕士、博士论文,研究角度和深度各异;但输入网上蔬菜超市时,检索结果是0条记录。由此不难看出,就具体的一种农产品的商务模式,特别是B2C的模式,研究非常缺乏并滞后。因为现在国内农产品B2C模式的实践已经在一些城市出现。不管它们的模式最终能否成功,至少能给我们一些思考和启发。
一、我国网上蔬菜超市的市场现状
通过在搜索引擎中输入相应关键词,搜索结果显示北京、上海、合肥、武汉、温岭等地都出现了这种模式,这几个城市的报道相对较多。某网站对合肥的网上蔬菜超市进行了如下的报道,他们生意最好的时候,一天四五十个定单很正常。可是随着规模的扩大,一系列问题逐渐出现:
其一,是批发菜的问题。为了和早上卖菜的时间错开,基本都是晚上10时过后,骑着三轮车到菜市场批发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一些批发户有时故意将价格抬高。这给他们采购上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其二,新客户难发展。一些居民习惯了在小摊上讨价还价地买菜,对于网上蔬菜超市还一时无法接受。
其三,利润空间小。现在有的时候一天只有不到10个定单,这么少的定单只能暂时维持生存,利润空间也非常地小,还要考虑交通费用等支出。
虽然上面只是对某一地的某一家公司的报道,但终归也具有的一定代表性。
二、网上蔬菜超市的运营模式
网上蔬菜超市作为我国一种新兴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整个经历的时间不长,正处于一种探索状态。下面我们以目前网络里搜索出的几家公司为例展开。
首先,我们来看合肥的网上蔬菜超市(shucaishop.com),它主要面向社区,定位于一般消费群体,和一般蔬菜市场的群体重合,社区用户只要打个电话或直接在网络上下订单,就会有公司配送人员送货上门。同时,它们也开了实体店,实行网上和网下相结合。在产品种类方面,它们不仅直接供给蔬菜,还供给蛋、包装食品、大米等上百种。在组织发展方面,实行全国加盟,地区独家模式。目前已经拓展到南京、上海等地。在货源方面,直接从周边的批发市场进行批发。在销售价位上,优势不明显。其赢利模式来源于产品差价。
其次,我们来看浙江温岭的易购网络(ES580)便民服务中心,这家网上蔬菜超市,涉及蔬菜水果、日常用药、家政服务等服务。在价位上与批发市场价格相当,赢利模式也是来自产品差价。同时他们与社区管委会联系较紧密,其性质更像一个社区的公共服务平台。
最后,我们来看看上海的两家公司,一家是上海易果网,它与上海欧洋农场合作,由欧洋农场负责供货,易果网的销售配送队伍负责网上销售,利润按比例分成。所面向的人群也是一般消费群体,价位优势不明显。
另外一家是上海和乐康。它主要定位于高端市场,销售有机产品,赢利模式主要是赚取差价,其价位是普通的3-6倍,货源主要来源于浙江的农场。
三、网上蔬菜超市的利润逻辑要素
在这里,我们来探讨一个常规的企业利润逻辑,利润=收入—成本=销量*价格—成本,由此我们不难得出网上蔬菜超市的赢利的几个基本要素:消费方式或习惯、价格、规模。
1.消费方式或习惯问题。对于网上蔬菜超市而言,消费者网上消费习惯或通过电话订购的习惯很重要。从上面的几家公司消费群体来看,目前主要有三种购买类型:一是子女没有时间照顾家里的老人,通过网络或电话为其家人订购,订购量有多有少;二是上班族由于日常工作节奏太快,没有时间去购买蔬菜;三是有些送礼品的人,需要一些土特产、原产地或很难获得的产品,他们可能会通过网络搜索,然后咨询或订购。总体来说,网上蔬菜超市应该与本地区的生活方式、收入水平等因素结合起来,寻找一种可行的运营模式。比如武汉绿时达,它目前选择的就是一些高档社区市场和高档的礼品市场,提供优质的有机产品和资源相对稀缺的土特产等。
2.价格要素。根据其定位不同,网上蔬菜超市价格也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一是普通蔬菜面向普通社区居民,其价格与菜场价格相当,货源与菜场相似,甚至直接从批发市场采购。另一种是高端市场,主要是一些绿色和有机蔬菜,此类价格高,消费人群主要是对健康很重视的高收入者。从市场反应来看,部分消费者认为这部分产品的价格还是略微高了些。对此,网上蔬菜超市必须有一个合理的价格策略,当然这个可能要从整个农产品的产业链着手去解决。
3.规模问题。不管是收入部分还是成本部分,都与规模有着根本性的关系。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购买人群的数量,二是购买产品的数量。对于网上蔬菜超市,如果所服务对象通过网上或电话订购人数不多,或者人数规模有限的情况下,产品数量也跟不上,那么要实现赢利是很难的。所以公司为了平衡这个问题,每次购买需达到一定的数量才免运费。当然,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关键还是要看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
四、结论
网上蔬菜超市的这种商业模式为我们的农产品市场增添了新的元素。要更好发展这种模式,
良好的利润逻辑是基础。针对前面的分析,本文提出两点建议:一是找准目标细分市场,注意规模问题。比如武汉绿时达对目标市场进行了良好的分析,不管企业客户,还是个人市场,都提供优质的土特产、相对稀缺的原产地产品,因为这些产品具有较强的供需信息不对称问题;二是实行从规模经济到范围经济的转型,挖掘网上业务的拓展性,增强赢利能力。
参考文献:
[1]绿时达为中国农业新血液前行.whgfp.org.
今天,人们对“金融危机”、“经济萧条”、“哥本哈根”、“气候变化经济学”、“石油峰值的持续冲突”等议题如雷贯耳。全球化下,这些重大的全球性问题都有了中国的维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中国经济和企业发展的未来。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三农”问题等宏观经济领域既是解决当前就业和增长突出问题的核心领域,也是解决中国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立全球竞争优势问题的重点领域。
面对机遇和困境,国家和企业要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开拓创新解决问题。以自主创新解决问题意味着:要跳出框框、解放思想,做到三个最基本的“不能”:不能在西方战略框架下思考自主创新;不能相信西方走过的路我们就一定要重复;不能对人才有地域、年龄、性别、学历、国籍等的歧视。
基于以上基本原则,笔者提出以下解决扩大内需、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三农”问题、走持续发展道路的几个思考和建议:
应将“发展知识经济”提升到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地位
一个不创新的国家或企业可以生存,但难以繁荣。繁荣与有钱不同,繁荣是可持续发展的结果,而发展知识经济是国家和企业可持续发展并走向繁荣的一条创新之路,也是有效解决扩大内需、产业结构调整和“三农”问题的共同框架。我们应把这三个领域作为下一个五年计划发展知识经济的工作重点。
知识经济作为解决问题的框架是指:“创造知识+知识产业化+产业知识化。”创造知识不是指多写几本书,而是国家和企业要在社会的各个范畴和空间创造价值――最终创造就业和消费;知识产业化意味着将创造的知识转换成技术、产品、服务或解决方案,这种转换可以是农业、工业、服务业――最终转换成就业和消费;发展知识经济并非要放弃制造业,因此,产业知识化就是要将现有先进知识和新创造的知识(包括先进技术、管理诀窍、商业模式、营运流程等)应用到现有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升级和改造――最终转换成促进就业和消费的催化剂。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均属于知识经济发展的范畴结果。发展知识经济将带来新的产业结构、新的就业、新的消费、新的增长和模式,也意味着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优势的提升。
大力投资农村的“基本生产要素”将是驱动内需经济增长的新起点
开发中国农村8亿人口的消费市场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由于农民可支配收入相当低,简单地把产品推向农村以带动消费很难解决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鉴于此,笔者认为投资以下三个方面的农村“基本生产要素”,将既有助于扩大内需,又能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向农村倾斜,缩小城乡差距。
1.投资有形的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而非城市化)是可持续发展之路。经济发展要以经济活动作为基础媒介。将公路、桥梁、铁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延伸到最偏远的村寨,使农村与城市发展相连接、与国民经济相连接,结束农村封闭的现状,是促进经济活动的基础,也是使他们获得发展的机会和平台。应该指出,“农村城市化”与“建设新农村”有本质的不同,前者是基于“跟随工业化”的思路――征地、建厂房、招工人,是短期行为;而后者是基于发展知识经济和“创造价值”的思路,是可持续的行为。因此,要科学地规划新农村建设,而非简单地征地、盖房、建加工厂。另外,要考虑为这些地区提供家庭用清洁能源和工业用水。
2.大力投资无形的教育基础设施,特别是“母亲教育”,以帮助农民提升参与经济发展的机会和能力。母亲对幼儿的教育将强烈地影响着孩子一生的成长。因此,母亲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孩子的素质。面对中国8亿农村人口,大多数农村母亲没有得到与城市人同样的教育机会,因此低文化的母亲是影响农村人口低文化和低素质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母亲教育”应确立“母亲职业”的地位。除了提高母亲和准母亲作为初级“教育工作者”应有的综合素质外,还可以根据农村特点,引导她们在完成对幼儿和学前儿童的初级教育后,进入社会服务业(如家政服务、农村商业服务等)或创业,从而进入就业和消费的循环圈。
3.扶持农民创业,允许农村、社区集中金融资源创造各种金融机构。过去,农村为发达地区提供了超过1亿5千万的农民工,这些受过职业培训和见过“世面”的农民因金融危机而返回农村,他们是最有条件在农村创业的一支队伍。农民创业不但是农村居民参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跟进路径,而且,农民创业将扩大中小企业的队伍,刺激一系列就业和消费循环发展。
发展知识经济下“农业安全”的头等问题是“保护耕地的可持续性”
中国是人口大国,对中国农业来说意味着粮食的基本自给能力只能提升、不能放弃。从“自力更生”到“自主创新”,这一原则不能改变。因此,粮食安全是“农业安全”的核心,而保护耕地不受荒漠化、水土流失、农药污染和城市化侵犯的损失,是“农业安全”的战略性关键。
保护“农业安全”的一个重要措施要靠知识经济的先进技术和创新商业模式来解决:中国平均人口拥有土地面积非常之少,如何在增加单位耕地面积的投入与产出效率的同时,确保可持续性至关重要。因此,创新的焦点在于:
1.应用科学技术,科学种植。例如,通过对计算机的应用,提供长期的天气预报资料、农田水分的分析情况、详细的卫星地图地形分析以及每日市场价格、期货合约、先进农作物品种、肥料、虫害控制、设备选择等等内容。当然,教育和建设一支农民专家队伍,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2.对于影响农业安全的粮食生产,应将国家政策保护和市场经营相结合。例如,一方面开放市场,增强公共和私人对农业的投资。通过竞争允许私有经营(拥有和经营不同)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方式;农民或经营农业的企业要获得政府项目,其条件应包括接受专门的培训,并且业务要有商业规模。另一方面,政府要认真研究能激励农民的合理价格、收入、补贴(包括农闲时的补贴),以确保农民不受价格动荡带来的损失,出口管制和关税是这种情况的一部分。同时,政府要有监管措施,最大限度地防止任何因短期利润诱惑而牺牲长远利益的行为。
发展知识经济的第一资源保证是要建立“T型”人才体系和变革教育制度
一个企业或组织产业创新能力的强弱表现在创造价值(如技术进步、产品更新等)和获取价值(如创新商业模式、制定竞争规则等)的能力。这不仅仅需要前沿技术和工程方面的创新型人才,更需要有全球视野和全球经验的变革管理、战略思想创新型人才。前者为自然科学类,后者为软科学类,二者合称为“T型”人才。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两类人才作用不同,缺一不可。
吸引和留住“T型”人才应是中国各个领域的重要任务。但是如何评估人才却是我国现有人才体制的缺陷,现有的评估体制往往会将思想型人才和创造型人才的创造力扼杀,而滋长了盲目追求文凭的风气。“创新型思想人才”和“创造型人才”意味着他们靠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为自己和他人创造就业机会。从现实意义来讲,中国更需要这类人才。
关键词:互联网 物业管理 社区O2O 智慧型
我国物业服务业始于上世纪80年代,第一家深圳物业的成立成为我国物业开始的标志。发展至今经历了34年的时间。最近几年随着我国房地产行业的急剧扩张,物业管理行业也随之蓬勃发展。但我国物业管理行业发展时间较短,目前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民众对于物业行业的认识程度还不够高,展望未来行业发展趋势,物业管理也被称为朝阳产业,市场空间巨大。
尽管如此,“不赚钱”确是当下多数物业公司难以发展的桎梏,这主要归咎于传统的物业管理定位在物业的日常维护与管理,收入来源单一,导致物业管理全行业亏损严重。据《2013年物业管理行业发展报告》显示,受成本急剧上涨、物业服务费定价机制的缺失、人才匮乏的影响,物业管理企业市场竞争力在不断地削弱。根据官方统计数据,57.76%的物业管理企业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状态。T0P100企业净利润率由2011年的6.75%下降到2013年的5.6%。在物业管理行业的7万余家企业中,企业经营模式单一、管理水平低、盈利能力差、投入与产出比例失调等问题比较突出,制约着大多数物业管理公司的发展。面对日益增大的经营压力,传统物业管理公司的商业模式已无法跟上社会环境日新月异的变革步伐,其管理经营模式急需转型。
同时,物业服务企业的外部环境也正在发生重要变化。近年来互联网在世界范围逐渐普及,已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角落,移动互联、大数据、定位引擎等新技术在改变着人民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颠覆物业管理公司的商业模式。互联网赋予了物业新的内涵与价值,在提升管理水平、强化基础服务以及构建和谐社区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2015年两会期间,总理提出“互联网+”的创新思维,鼓励传统行业依托互联网进行转型升级。中国物业管理协会沈建忠会长也提出“物业管理+互联网”的企业转型口号,“互联网+”已经“+”在物业管理上。因此,将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到物业管理当中,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更将成为现代物业服务业发展的新常态。
随着互联网思维与技术普及,社区作为用户生活主要场景获得了市场关注。在物业管理小区,丰富的社区资源需要整合,多元的业主需要满足,而互联网恰恰具有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因此,物业服务企业应当以提升服务效率和品质为中心,树立“植根社区,服务于人”的理念,借助互联网思维,重构物业管理模式,搭建社区O2O商务平台,重塑创新盈利模式,突出经营困局,以促进传统的单一物业管理逐渐向新型的集成化服务转型,让业主、物业、商家各方面分享包括互联网在内的现代科技发展成果,把传统物业对物的管理真正落实到对人的服务上,以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物业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物业管理行业最早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英国,改革开放后,首先在我国的深圳、上海等沿海发达城市得以发展。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以及存量房市场规模日益扩大,物业服务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经过3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物业管理行业巨大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日益显著,是一个朝气蓬勃的朝阳产业。目前我国物业公司在管和可管面积已超过了200亿平方米,而且增量仍在不断放大。涉及多个领域,住宅、写字间、工业区、医院、学校、酒店、商业等等。根据中国物业管理协会提供的数据可以发现,我国物业的市场容量是巨大的。截至2014年底,我国已有10.7万家物业服务企业,从业人员达到600多万人。去年全行业营业收入已超过8100亿元。然而我国的物业管理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其劳动密集型、粗放式的服务模式,越来越多地限制了行业的发展。物业管理企业经费不足、专业人员缺乏、客户对物业管理认识不够、物业效率低、风险高、物业定位失衡、法制不健全等难点都需要得到解决。面对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以及日益增大的经营压力,传统物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万科、朗诗、仁恒、彩生活等一批物业品牌公司率先扛起自救之举、极力寻求转型之道,紧抓“互联网+”发展机遇,积极运用新技术新工具创新管理和服务模式,以客户为中心改造传统服务业务,在保证基础服务品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增值服务领域,开展多种经营,不断满足业主多维度高品质服务需求;积极探索物业管理自动化、系统化、信息化、精细化、智能化服务,促进了服务质量和管理模式的不断升级创新,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创新突破和科学发展。
(一)传统物业生存之现状
自上世纪80年代第一家物业公司在深圳诞生以来,传统物业管理行业的利润越来越薄,不管是万科、宏图、朗诗、仁恒、银城这样的品牌物业公司,还是新鸿运、江鸿、华门这样的传统物业公司,行业的薄利是他们的共同痛点,甚至很多公司面临亏损的困局。不断上升的人工成本,让传统物业管理公司直接面临生存问题。传统物业管理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人工成本在总成本的占比高达60%~70%。过去30多年,物业管理行业并没有做出太多改变和进步,仍然停留在“农耕”时代,完全靠劳动力、靠手工作业。现实是残酷的。伴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红利的消失,中国的劳动力成本逐年水涨船高,每年大概以15%在增长,所以物业行业每年要承受一个巨大的成本的增长。成本上升的同时,传统物业的收入却在原地踏步,众多物业公司的物业项目管理费多年未涨,盈利空间被进一步压缩,行业出现普遍性亏损。在这种状态下,物业公司很难做出一些需要大笔支出的创新、研发。一些企业被迫裁员,进入陷入一种“利润降低-裁员-降低服务质量-利润降低”的恶性循环。不仅如此,物业公司还面临基层员工流失率高、招聘难的问题。高流失率不仅难以保障稳定的服务质量,更是对企业培训成本的巨大浪费。这些因素促使了物业管理行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被贴上了“高成本低利润”“劳动密集型”等传统服务业的标签。面对如此巨大的竞争压力,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物业管理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而“互联网+物业”则是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之一。
(二)新型物业多元化经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业主消费已经从房屋住宅本身的规划建设转移到了房屋物业管理的品牌和服务。开放商则从原来的卖房子为主,转移到创造更高价值,即使用更好的物业上。这对物业管理企业来说,是良好的发展机遇。加之,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和业主生活环境的差异性直接导致了业主需求的复杂化和膨胀。物业管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对不动产的日常管理和维护,而是扩展到满足广大居民生活需求的各种服务。为扭转传统物业亏损的局面,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众多物业管理公司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节流、开源。以彩生活和万科物业为代表的物业巨头率先对传统物业进行技术升级,降低用工数量,提升传统物业服务的盈利空间。在节流的同时,物业管理行业也积极拓展服务界限,进行开源。目前,行业形成了一种共识,即传统物业管理服务只是基础,要对物业的服务拓展到人的服务,为社区业主提供增值服务。业主消费需求是多样化、多维度的,涉及电器修理、家政卫生、养老幼托、房屋租售、缴费理财等多方面,因此开展多元化经营是我国现代物业管理发展的特色,即我国物业管理的内容从传统意义上的楼宇维修、养护、清洁、保安,延伸至洗衣、配餐、病人护理、物业租售推广、通信及旅行安排、智能系统化服务、专门性社会保障服务等各个方面,从居住物业、酒店宾馆等商业物业延伸至医疗、IT行业、教育以及高科技企业各类物业。
我国现代物业的多元化经营不仅体现在服务的内容上,也表现在高科技在物业管理中的逐步应用上,集中反应在物业管理的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方面,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等高新技术和智能化的设备系统可以实现对物业及物业设备设施、物业环境、物业消防、保安等的自动监控和集中运程管理,实现对用户信息、保修、收费、综合服务等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实现与每一位服务对象的“零距离”沟通,深入地面向每个家庭提供更具个性化的服务。
新型物业的多元化经营,不仅使物业服务更简单、更有价值,而且也让业主能够享受到更睿智、更多彩、更快乐的服务。
(三)物业发展的新趋势
2014年以来,物业管理行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和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载体,加速融合移动互联等新技术,服务质量和管理模式不断升级创新,受到了社会和资本市场的广泛关注,行业迎来新一轮风口。到2012年底,物业管理面积约为145.3亿平方米,较国家统计局2008年的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公报显示的125.46亿平方米增长了约16%。截止2014年底,全国商品房竣工面积为10.7亿平方米,根据近3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计算,全国未来3年物业管理市场容量将新增35亿平方米的规模。即使按照年均6%至10%的增速计算,未来两三年内中国物业行业的总体规模也将突破万亿元。另据统计,至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存量房市场,随着互联网环境下各种消费热点的形成,物业服务将迎来创新转型的重要“时间窗”。中国物业管理协会会长沈建忠说,中国物业行业将转变发展模式,提高服务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从粗放型传统服务向集约型现代化服务的转变。
首先,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物业管理企业的定位将更加明确。在物业管理发展的20多年历史过程中,不少物业管理企业经历了管理理念从“管理型”到“服务型”的深刻变革,强化从管理“物”向服务“人”的转变。通过提升服务质量来推进管理,这是物业管理理念的一个根本变化。不论时代如何变迁,不论物业管理发展模式创新到何种程度,为业主服务的理念和主旋律一定将得到秉承和延续,因为物业管理的核心和生命力就在于不断满足和超越业主不断增长的需求。
摘要:本文从我国社区服务行业的现状分析和电子商务对企业管理的变革入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区服务业的电子商务分析框架及竞争态势,并探讨了电子商务对传统的社区服务产生的深刻影响。
电子商务正改变着竞争的形式、活动的速度和领导的实质。激烈竞争和电子商务提供的许多新的机遇迫使传统的公司建立新型的电子商务模式,作为传统行业的社区服务企业必须要对如何利用电子商务对客户、市场和竞争定位的问题进行战略思考。
一、社区服务业的概念和范畴
狭义上的社区服务业,是指为满足社区成员的需要,由政府、居委会和社会力量兴办的具有社会福利性质的居民服务业。
近年来,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社区服务的范畴有了新的扩展,国家计委在《关于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的指导意义》中,指出社区服务应面向社会、服务社区,除了继续为特殊群体提供福利服务外,重点开拓家政服务、维修服务、上门服务、接送服务、幼儿服务、养老服务、保健服务、文娱服务等领域。因此,广义的社区服务业应包含无偿的福利、低偿或无偿的行政事业和有偿的商业等几个层次。无偿的福利应由民政部门为主管单位,行政事业则由卫生、计生等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有偿的商业性社区服务的经营主体是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属于第三产业的一个门类,也是今后社区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根据服务对象或服务内容的不同,社区服务业岗位一般可分为三大类:一是面向社区居民提供便民利民的服务,主要是向社区居民生活提供便民利民的服务,涉及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二是面向社区特殊群体的社会福利服务,主要是向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提供的各种无偿或低偿的社会服务。三是面向社区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的后勤保障服务,主要是向驻在社区内的各类单位提供所需要的服务。
二、我国社区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2.1社区服务业高速增长
据有关专家预测,今后10年,全国城市社区服务业会迅速发展,将成为服务业中重要的支柱产业,社区服务业的增加值将占到全部增加值的2%以上。
2.2仍处于发展阶段
据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只有30.6%左右,而一般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为35%~45%,发达国家的就业比重高达60%~80%。
2.3社区服务需求巨大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各项制度改革的深入,城市居民与所在社区的关系愈来愈密切。他们不仅关注社区的发展,参与社区的活动,而且对社区的服务和管理、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方面提出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
2.4就业与再就业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社区服务业从业人员约占总就业的3.9%。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的社区就业份额为20%一30%,发展中国家的社区就业份额为12%~18%。即使按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最低水平计算,把我国社区就业的份额由3.9%提高到12%,就大约可以增加2000万个就业机会。
2.5政策积极扶持
2001年12月,在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计委关于《“十五”期间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中强调:要为需求潜力大、就业潜力大的社区服务业的发展营造更加宽松的环境。
三、社区服务业的电子商务市场前景
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的上网人数将达到3亿人,有逾10万个左右的社区需建设,所需投资百亿元,社区数字化信息服务市场将达到可观的规模。借助良好的电子商务平台,将先进的互联网技术直接用于改善和提高社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和质量,以社区物业管理为切入点,创建一个真正意义上高水平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社区。基于这样一种大众化的综合服务系统,不仅使大众可以从这种高质量的信息网络服务中直接受益,同时还可以为社区服务业创立一种全新的、高效的运营体系和模式。从而缩短与发达国家差距,减轻进入WTO后对我国社区服务业的冲击。
四、社区服务业的电子商务框架
借助罗伯特·考夫曼和埃里克·沃尔顿提出的电子商务分析框架,可以分析电子商务对社区服务产生何种的影响。按照电子商务技术、社区服务、商业流程、社区市场、社区经济五个层次搭建分析框架。与电子商务相关的技术以多种方式被服务商和消费者所使用,服务商借助电子商务技术生产出新的服务产品和提供新的服务品种。这样,服务商和消费者成为社区经济的参与者并承担价值创造者的角色。这些被创造出来的价值往往构成服务商竞争优势的基础,同时,消费者在服务商的竞争和创造价值的创新过程中也获得了实惠,成为价值的受惠者。
电子商务技术(层次一)加强了服务商和社区服务产业对社区服务(层次二)和商业流程(层次三)的创新能力。随着这种创新能力的增强,服务商不断改善他们服务消费者的能力进而在社区市场上更加具有竞争力。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于消费者而言,这些新的服务和商业流程构成了一个新的交易市场。在这个新的互联网电子市场(层次四)中,形成了企业对消费者(B2C)、企业对企业(B2B)和消费者对消费者(C2C)等不同的电子商务模式。结果,服务商的性质和市场组织的边界发生了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已经成为推动社区服务产业结构和服务商市场结构调整的力量,由此构成了对社区经济(层次五)的影响。电子商务对社区经济的影响包括就业、社会福利、经济增长,以及政府监管模式的变化等。
五、社区服务行业的竞争态势分析
波特的行业竞争分析模型认为,五种主要的竞争作用力决定了行业的吸引力。这些作用力的结合决定了行业内创造的经济价值是如何在行业参与者间分配的。这种行业分析可以帮助公司制定战略以提高自己的利润率。因为这五种作用力受到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影响,所以有必要考察一下电子商务是如何影响波特模型所描绘的行业结构的。
六、电子商务对社区服务业的影响
布洛奇和塞戈夫(BlochandSegev~996)从价值附加的角度研究了电子商务的影响。他们的模型将电子商务的影响分为三大类:电子商务改进了直接营销、电子商务改变了企业、电子商务重新定义了企业。
6.1改进直接营销
服务促销:电子商务通过与客户直接的、信息量丰富的、交互式的接触,促进了服务的销售。
新的销售渠道:电子商务借助其与客户的直接接触,以及通信的双向特性,为现有产品创造了新的销售渠道。
直接的节约:通过互联网向客户发送信息可以为发送人节约大量金钱(与通过非电子化方式发送和通过增值网发送比较)。
经营周期的缩短:整体优化的供应链使得对客户的反应速度提升。
客户服务:允许客户查找到详尽的在线服务,可以大大提高客户服务的水平。
品牌和公司形象:利用网站可以迅速建立起公司形象,并巩固自己的公司标识和品牌形象。
6.2改变企业
技术和组织方式的学习: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将迫使企业迅速适应新技术,并向它们提供试验新服务和新流程的机会。各企业将不得不迅速学习各种新技术,伴随着学习而来的是战略和结构的调整,这些调整将改变企业的经营方式。
改变工作性质:在数字时代,工作的性质将被改变,这些改变正在创造新的机遇和风险,并迫使我们以新的方式思考工作、职业的问题。企业将必须把员工当成最宝贵的资产。它将不得不经常培训员工并授予员工权利,同时以任何可能的方式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
6.3重新定义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