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智慧教育教学

智慧教育教学

时间:2023-08-31 16:07: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智慧教育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智慧教育教学

第1篇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教育教学形势的发展要求教师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及时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激活自己的教育教学智慧,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新飞跃。甚至可以这样说,教师的反思能力及反思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的职业发展方向。

那么,教育教学反思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呢?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谈一下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反思自己的成功“亮点”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每天都免不了和学生打交道。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成功,离不开和谐的师生关系和高效的课堂教学。教师在每天的工作结束之后,应及时地总结与反思自己的成功亮点,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工作。例如,今天的某个学生情绪表现有些消沉,自己通过尝试不同的方式与其谈心,帮助他解开了心结,重新点燃了他奋斗的激情;又如,某一堂课结束后,我感觉自己在某些方面做得比较成功,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如:课堂导入新颖巧妙,教学思路清晰流畅,教学环节完整科学,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教学设计重点突出,板书设计条理分明、新颖独特,情景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学生的总结发言条理清晰,本班某某同学对某一问题的见解独特,值得借鉴等等。针对这些亮点,我及时通过写反思日记记录下来,并将这些教学中的成功之处予以梳理,作为丰富以后教育教学的有机养分,对指导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大有裨益的。

二、反思自己的失败之笔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教然后知不足。再详细的教学设计方案也难以全面预见课堂的方方面面,再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如:教学内容安排欠妥,教学方法设计不当,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方式略显单调,预设的目标没有完全达成,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的练习为什么会出现较多的错误等等。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及时进行回顾,客观地找出教育教学中的不足与失误,并进行深刻的反思,及时并能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为今后的教育教学积累经验,不走或少走弯路。通过反思,及时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在学生的“错误”中求发展,在教师的“失败”中寻发展,我们的课堂教学便会越来越完善。

三、反思学生的问题与创新

学生在学习中肯定会遇到困难,甚至也会出现一些教学中的“意外事件”,不可能每节课总能如老师所希望的那样达到完美的效果。对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教师应及时反思,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对症下药。另外,课堂上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独到见解和精彩回答,有时不仅能对其他同学有所启发,对教师的教育教学也有很好的良启迪作用。所有这些,都是老师应认真思考和对待的,都可以成为教师职业发展的宝贵经验。

四、反思自己的“再设计”

教师在反思了自己的亮点和不足之后,还应静下心来细细思考:如果我再来教这节课,我该如何扬长避短,进行合理取舍,重新设计可行的新方案,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使教学环节的设计更为合理,使教学方法的运用更为恰当,使学生的训练更有针对性,使教学的效率进一步提高?通过这一环节的“再设计”,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重新审视以促进自己全面发展的过程。教师的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教师只有不断地、全面客观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及时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总结自己的成功与失败,总结自己的新感悟,使其成为今后教育教学的借鉴,在反思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新颖,在新颖中求鲜活,才能激活自己的教育智慧,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得到提炼与升华,从而成长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智慧型教师。

第2篇

关键词:云班课;智慧学习;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一、云班课的应用

1.教学目标设置

按照教育教学相关特点,将云班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认知”“理解”和“应用”。其中认知目标部分,学生是被动接受者,通过记忆、定义、描述、复述等方法实现回忆知识;理解目标是指学生能够通过摘要、概括、列举等解释概念或观点;应用目标是学生在另一个环境中能够使用技能或知识。

2.云班课教学实施教学法

学生的手机上安装了云班课App应用之后,可以使用“三步九环节”法实施教学。教师可以将课程信息、课件视频、学习要求、考试安排等相关资源及时传递到学生的手机上,让学生的手机变成很好的学习工具。

二、使用云班课实现智慧学习

1.智慧学习的定义

智慧学习是学习者自我指导的学习方式,通过信息技术与学习活动的整合,让学习者可以轻松访问到信息资源。在智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将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给学生思考。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教师可以合理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

2.使用云班课实现智慧学习的创新性

(1)满足学习者“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需求。一方面,在智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自主选择相关内容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资源订阅和智能推送的方式获取最新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智慧环境可以通过数据挖掘、情境感知等方法提前预知学习者潜在的学习需求,自动推送学习者感兴趣的资源,节约查找学习资料的时间。

(2)课堂教学“变堵为疏”。借助云班课等手机App,帮助学生克服不愿主动回答问题的自卑心理、从众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我效能感,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助。

(3)学习需求无处不在、学习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城市Wi-Fi的覆盖、手机流量价格的实惠以及互联网学习资源的丰富多样性,都为智慧学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学习者可以做到“随时随地,想学就学”。

三、对云班课堂教学应用模型发展的思考

1.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坚定教育变革的信念

在云班课初步引入我国教育实践中时,就明确要求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坚定教育变革的信念。

2.提升教师的学科知识水平、教学设计能力与信息素养

翻转课堂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大部分都采取视频的形式展现,这对教师的视频录制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学生在课外的自主学习方面,要求教师能够实现在线答疑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相关帮助,这些都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转变评价观念,体现评价的多元性和发展性

云班课堂的教学效果评价是要打破魍称兰壑幸苑质和升学率为主体的评价体系,建立由教师评学生、学生之间互评、学生评价课程构成的多元评价机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发展。

4.转变教师发展理念,体现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根据不同学生的问题或困难进行自我反思,不断提升自身的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强化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和多样性。

参考文献:

[1]马秀麟.大学信息技术公共课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1):79-85.

第3篇

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国家督学成尚荣教授指出:“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超越知识教育,从知识走向智慧,从培养‘知识人’转为培养‘智慧者’;用教育哲学指导和提升教育改革,就是要引领教师和学生爱智慧、追求智慧。”让智慧唤醒课堂,让智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是时代的呼唤,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因此,我倡导并推进“同课同研”活动中的开展,旨在促进学生的智慧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智慧课堂。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同课同研”作为一种校本教研模式,就是要求每位教师面对同一课题,考量自己的教育教学优势与弱势,深刻洞察不同班级学生整体学习的差异性,以学定教、因学而导。通过“个人预设与试教反馈问题、集体评议集体创设、试教、发现问题反馈问题、集体构建、再试教”这样反复的精心打磨,构建出注重让学生感受过程、习得规律、发展智慧的课堂教学预案,从而为高效课堂打下坚实的落脚点。

“同课同研”营造的氛围,让教师体会到“同课同研”带给自己“教”“研”相长的益处:不仅能够促进自己教育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还能享受到教研带给自身的快乐与成就感。

“同课同研”追求为学生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点燃学生心灵火花,体验真情实感。这就要求教师面对同一课题进行多样化的创生。正是这些多样化的教学创生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而且也使我们看到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各展其才,各尽其能,才能使教学常中求异、异中求同、同中求奇,倡导出一种勇于创新和实践的教研精神。

“同课同研”不仅仅是就一节课论一节课,更重要的是促进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的理念、行为、细节进行全面且深入的剖析与审思。这种反思不仅着眼于改善某一节课的课堂教学,更在于指向教师未来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提升、综合素养的发展、教育教学能力的整体改善;这种反思不仅在于指出某位教师某一节课的教育教学行为、语言、方式、素养等方面的缺失,更在于让教师据此制订自我专业成长短期、中期乃至长期的发展规划。■

E-mail:

第4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翻转课堂;跨界课堂;智慧课堂

一、传统课堂

在学校教育工作中,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传统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教、学生学,在固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属于讲解、接受型,教师服从于学校教学管理的要求,传授给学生已系统化了的科学知识。课堂上采用单向的信息传递方式,师生之间很少有主动的双向信息交流。传统课堂教学的优点,主要表现为教师对教学进度掌控有度,符合规范化的教学管理要求。其缺点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只能充当听众和配角,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方式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沉闷乏味,学生厌学现象严重,又因课堂教学的进度是统一的,不利于因材施教。传统课堂教学一味地按照教材教学,既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二、教学新常态

(一)翻转课堂

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视频与学习资料,在学校特定教学平台上,学生通过手机或平板观看,提前自学,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检验学习效果的一种教学形态。翻转课堂填补了教师作为唯一的知识传播者的缺憾。当实施这种方式时,学生就会意识到教师是在引导他们学习,而不是指令。教师的目标是使学生成为更好的学习者,帮助他们理解课程的内容和掌握相应的技能。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可能。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再单纯地依赖教师授课。师生之间可以多边互动,包括答疑解惑、知识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翻转课堂呈现出鲜明的个性:教学视频短小精悍,教学信息清晰明确,重新建构学习流程,复习检测方便快捷。这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形式,翻转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现代教育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二)跨界课堂

跨界课堂是以跨界思维为指导的,促使跨界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得以表现的集合,跨越自身定位、超越物理界限的跨界思维模式特别适用于职业教育。在跨界教育中,学校提供的平台很重要。教师抓好软件建设、跨界教学机制建设,学生自带终端设备,共同参与跨界课堂。跨界思维下的融合实践有两个重要案例——德国双元制(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大跨界)与安徽铜陵铜都双语学校的人本跨界大课堂(校内师生、教学资料的重新组合式的跨界教学)。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整个培训过程是在工厂企业和国家的职业学校进行,并且这种教育模式以企业培训为主,企业中的实践与在职业学校中的理论教学密切结合。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举世瞩目并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是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同德国实行的职业教育双元制不同,以铜都双语学校为代表的人本跨界课堂,正在引领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人本跨界课堂的核心内涵:第一,课堂是一个学习型共同体,即学生成长、发展和教师专业提高的共同体。第二,教育教学资源优化、利用最大化是跨界的宗旨。第三,在充分解放教师和相信学生的基础上实现课堂效益最大化。上述两例的跨界教育与跨界课堂,突出的是不同专业、职业的知识与技能的整合贯通,是新课堂的理想境界。教无定法、学无定法,课堂教学就要跨界思维,打破教室这个空间局限。新常态跨界课堂,以跨界思维引领教育,以跨界理念指导教学。

(三)智慧课堂

智慧课堂是以完善学生的人格成长,促进学生的智慧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理想课堂。智慧课堂的最大特征是:教得睿智、学得优雅,由教材到学材的转变,由教师向导师的转换,由学知识到知应用、练能力的转变,由教学目标向学习目标的转变。课堂教学就是要超越知识教育、技能培养,从知识走向智慧,从培养“知识人”转为培养“智慧者”;用教育哲学指导和提升教育改革,引领教师和学生爱智慧、追求智慧。按照现代课程理念,智慧课堂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让学生“感受过程,习得规律,发展智慧”。以发展为主旨,能实施多维度、多元化、激励性的教学评价,而不是用批评和埋怨制造压抑。智慧是目标,更是过程、方法。掌握了智慧的方法,就可以智慧地工作、智慧地生活。

(四)生态课堂

生态课堂是以生命为教育的起点,以发展生命为教育的终点,充分发掘和调动生命个体应有的灵性,不断开发人的多元智慧,构建一种自然、和谐、开放、鲜活的课堂教学模式。在生态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全面性、差异性、开放性、协调性、平衡性的意识,创设有生机、有生力、有生气、有生成、有生命价值的课堂情境,以理解、交往、互动等为教学路径。师生成为平等的对话者和探索者,生生成为学习的合作者,通过学习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彰显师生生命价值。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念。生态课堂三类教学模式:第一,以教室为教育教学主阵地的第一课堂;第二,以学校为教育教学主阵地的第二课堂;第三,以社会为教育教学主阵地的第三课堂。构建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就要树立大课堂观念,以第一课堂为主,以第二、第三课堂为辅,把三个课堂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三、发展策略

(一)跨界融合

翻转课堂关注学的先后问题,跨界课堂解决学的时空拓展,智慧课堂探索学习效率与效果,而生态课堂研究人的精神培养、人格养成。课堂是教师提升、学生成长的地方。教师教的都是有形的、显性的知识与技能,而对于无形的、隐性的精神素质等内容,必须跨界融合、重点养成。教育与培养隐性的职业素质、职业道德是难点,也是当前教学改变的热点。如何显现这个精神层面的能力、素质,是智慧课堂、生态课堂所重点关注的。跨界与融合,是未来的新常态。

(二)顶层设计

职教课堂的顶层设计,需要学校管理者以学校为平台,依托互联网思维,实行“互联网+”行动,对本校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等统筹规划、全面梳理,提出创新性教育教学模式,并广泛应用。打造风格迥异的课室,是时代的要求,学校要突出专业特色,彰显课堂活力,抓住人才培养本质,创造品牌课程和学校。

参考文献:

第5篇

摘 要:对于教师成长来说,潜心思考与研究,坚持学习与交流,不断地执着、进取会让我们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一个有生命力的教师,一个大智大勇的教师。

关键词:智慧;事例;竞争性情境;数学课堂

教师是充满爱心的职业,教师要做一名爱的天使,这是对每一位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作为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更需要倾注更多的智慧元素,做到不仅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培养,同时也注重学生的智力素质、身心素质和艺术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做一个智慧型教师尤其重要。

我认为做一名智慧型教师,首先需要主动学习,不断学习。课余时间我经常去阅览室借阅一些教育方面的著作,如:《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现代化》《素质教育》《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等。通过阅读丰富了我的理论知识。只有持续的学习,才能赢得教师的持续发展。

其次,是教育教学实践。如果说学习是一个人成为智慧型老师的前提的话,那么教育教学实践,则是教师获取智慧的必要载体和重要通道。在“正方体的截面形状”的探究教学中,我按事先分好的小组进行分工合作。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凭直觉画出图形。围绕这一任务,课堂上各小组展示自己设计出的各种截面图形,进行交流学习,从而获得正方体截面形状的准确描述。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不仅会逐步形成教师外在教育教学行为的不断改善,而且会对教师内在素质修养的提升起到催化作用。

再次,要学会反思。在我的教学生涯中,经常进行教学反思。通过反思,实现了自我提升、自我超越、自我飞跃。如果一个教师只有实践而没有反思,那是很难有进步与发展的,更别说能体现教育教学智慧了。

对于教师成长来说,潜心思考与研究,坚持学习与交流,不断地执著、进取,会让我们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一个有生命力的教师,一个大智大勇的教师。

参考文献:

俞克勋.如何做一个好老师[J].教育革新,2009(4).

作者简介:尤淑梅,女,出生于1981年1月,本科,就职于山东利津县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方向:数学教学。

第6篇

一、培养智慧人格为主体

智慧型教师其实是一种人格型教师。人格在英语中是“Personality”,被译为个性或人格。人格总是与人的外显行为和表现联系在一起,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人格来推断其精神面貌、思想等各方面的特质,并且它具有相当大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正因为人格的稳定性特征,所以人格的塑造和改革才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当然,这里所指的人格不同于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心理学的人格是人人都有的,但我们却可以说某某人没有智慧人格。而我们要以培养教师的智慧人格为主体。既然谈到智慧人格,那么最重要的就是要如何去建立智慧人格。笔者认为,智慧人格的建立主要有外周和内核两个层面,前者是指一系列的行为规范组成的外在系统建设,后者是人的内在的价值观、信念等的建构。或者说的更明确些,智慧人格是由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外在表现――机智,及内在状态――智慧组合而成。

在教学中,教师的智慧人格可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时这种影响甚至比对学生单纯说教的作用更大。第斯多惠曾说:“一个真正的教育者,根据他自己和别人的宝贵经验,他知道,通过你是什么样的人比要通过你知道什么,可以获得更大的收获。”对教师而言,智慧人格的培养是教师自身价值提升的标志;而对学生而言,教师的智慧人格又是师生交往中教师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中介,它同时具有工具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其指向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工具性是第一性的;对教师自身来说,价值性却是根本的。因此,教师在培养自身的智慧人格时,一方面要注重把自身的智慧推向更高的境界,因为“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1];另一方面又要加强和改进自身的工具价值,因为教师在教学中所表现的机智如果不能启发学生的智慧,不能感化、触动学生,那么他的智慧人格就只是盲目的、随意的。

教师智慧人格的培养应带有很强的自觉性。新时代的教师应把智慧人格的塑造作为自己的使命。只有拥有了智慧,教师才能对教育有更深刻的认识,才能真正为学生营造幸福的生活,才能恰到好处地处理师生关系,才能灵活机智地处理教学事件,才能适应新时代和信息社会的要求。

二、反思内省是基础

智慧是一种内在性品质和思维。要具备这种品质,反思内省是积淀智慧的基础。什么是反思呢?洛克认为,反思“是指对自身心灵状态的知觉或者指对心灵运做的注意,是以思维活动为思维的对象,是对思维的思维。”[2]也就是说,反思是以思维活动过程为研究的对象。杜威认为反思是“思维的一种形式,是个体在头脑中对问题进行反复、严肃、执着的沉思”,并进一步把反思解释为“对于任何信念和假设,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推导出的结论,对其进行的主动的、持久的和周密的思考。”[3]范梅南认为“反思含有对行动方案进行深思熟虑、选择和做出抉择的意味”。[4]加德纳认为,人类是唯一一种能拥有自我意识,能审视自己,从反思中学到东西的生物。自知―自省能力是人自我认识和自我反省、并与自己的内部世界保持联系的能力。[5]由此,我们可把反思看做是人们对其自身对他人的行动和思维的重新思考,以便寻找存在的问题、改进的途径。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教师在成长中仅有经验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对经验的反思,才能不断进步。一个被称为优秀的教师,如果固守他的经验而不再寻求创新,那么他也只能是暂时的优秀,甚至可以说他是一个不思进取的教师,教师的成长应是一个不断反思超越现实的过程。经验对教师固然重要,但是如若教师不能从经验中获得有益的东西,不能灵活运用自己的所学,那么经验就如同给学生头脑中灌输的知识一样对促进人的发展没有太大益处。通过反思,教师不仅要把改造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作为活动的目标,更要认识到把自己作为认识对象和实践对象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建构自己的内部世界,在经验的基础上生成智慧。

教师如何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呢?布鲁巴赫等人提出课后备课、反思日记、观摩分析、建立档案袋、行动研究五种反思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反思、内省,教师能够保持内在的心灵的和谐与平衡,获得理智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只有变得更加理性时,才能自主地控制教学的过程,摆脱种种束缚,坚定自身的理想与信念,从教学中获得活力与幸福感。

要培养反思意识,就要获得反思能力。根据加德纳的研究,教师反思能力具体包括:个人对自己情绪的认识和调控能力;发现自己,改变自我认识的能力;正确认识自己,能回答“我是谁?”的能力;能自己激发自我创造力,客观评价自己的工作目标的能力;对自己有一定的规划的能力,等等。[6]既然反思能力可分解成一系列具体的项目,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框架。但是,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还需要一定的条件。杜威曾提出必须具备三种态度:开放的头脑、责任感、专心致志。当然,这只是从态度的角度进行的探讨,具体到某一位教师、特定的教学情景中可能情况又有所不同。

反思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品质。特别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需要教师时常对自身的教学实践、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因为新课改提出了不同以往的全新理念,如教师是课程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是课程的“实施者和开发者”等。而长时间在传统观念支配下的教师,面对新课改多少显得有些不适应,尤其是一些老教师很难转变习以为常的教学观念。这就需要教师有反思意识,能从自身的教学实践中看到差距,自觉地寻找改变的途径以适应新的形势。

以上所述都是从教师自身谈起的,虽然反思意识和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是教师,但仅靠教师自身的力量仿佛还稍显微弱,我们还需要外部的支持,如教师培训机制的完善、教育教学理论的正确导向、教育理论工作者的指导、学校领导的治校方针等。

三、实践体验是关键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教学以传播和学习前人的文化知识为中心,教师的实践能力不受重视,甚至被忽视。实践能力的缺乏对教师和学生都有极大的危害,更不利于教师智慧的生成。而智慧其实是一种理性实践,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人对自身理性精神世界的把握。智慧既来源于实践,又是对实践的超越,它能推动实践向新的阶段发展。现实中,许多教师把教育教学看做是单一的知识讲解、讲授、传递的过程,对自身的发展也倾向于从专业知识的丰富上考虑,而很少考虑教育智慧的问题,在构成教师智慧的各种素质当中,笔者认为教师尤其缺乏的是实践智慧。

实践智慧“既不能学习又不能传授,它需要的是实际生活的经验和特殊事物的知识”。[7]那么,实践智慧和实践知识又有何区别呢?教师的实践智慧和实践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都来源于教学实践,带有教师的个性特征。但拥有知识而不能把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乃是缺乏实践智慧的表现。要在教学中体现实践智慧就需要教师具备实践能力。教师的实践能力就是教师通过实践获得知识并将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以及处理一切教育事件的能力。接下来我们关注的相关问题是:实践能力有哪些因素构成,应如何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进而增强教师的实践智慧。

在此主要借鉴张武升先生有关实践能力构成因素的观点。

1.交往能力。实践是社会的实践,它首先涉及到人与人的交往,因此教师要培养自身良好的交往能力。而交往的首要工具是语言,语言是传递人的思想感情的手段和渠道,一个讲求语言艺术的教师能改进人际关系。尤其是在教学过程,教师的语言往往影响师生关系。如案例《课堂用语比较》:[8]

上课开始时――

甲教师说:“以前我们学过11到20各数的知识,今天老师教你们100以内数的知识。”

乙老师这样说:“以前我们共同学习过11到20各数的知识,今天,我们来一起认识100以内的数。”

上课提问时――

甲老师说:“谁来给我说一遍?”

乙老师这样说:“谁愿意给我们大家讲一讲,使大家都明白?”

当学生讲出很有创意的题解方法时――

甲老师说:“这样算对。”

乙老师说:“你的想法真是妙极了!要谢谢你给大家提供了这么好的方法。”

遇到学生作业错误时――

甲老师说:“这道题我教了四遍了,你们的记性真差劲!重做。”

乙老师这样说:“让我们一起来找找看,这道题究竟错在哪里?我相信大家只要认真分析会真正理解的。”

同学们喜欢乙老师,因为他的课堂用语体现了平等、民主的精神。

除了语言,教师还应具有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现代社会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交往的范围较以往也更加广泛了。因此,实践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人的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在学校教育中典型的就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师师合作是促进教育整体功效,促进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

2.设计能力。是指对实践活动进行组织谋划的能力。任何实践活动都包括实践目的、实践条件与手段、实践过程、实践结果等因素,只有把这些因素组织谋划好,才能使实践活动进行的顺利而有成效。[9]加强教师的设计能力,主要是指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学活动时,会体现出不同的风格。而拥有智慧、设计能力强的教师总能使自己的教学别具一格。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深化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了解一般的常识性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要从实践教学经验中把握教学的规律,按照教学中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教学实践中的各个因素,使各要素协调运转。

3.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培养教师实践能力的最重要的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会遇到种种问题,有些问题是教师可以预期的,而绝大多数却是偶发性的,教学情景随时都处于变化中,因此,教师必须具有时刻准备应对问题的心态。解决问题总要有策略,研究表明,有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包括五个步骤:(1)弄清问题,分析所包含的实质和因素。(2)探索思考,利用已有的和新发展的知识与方法,提出设想。(3)解决问题的计划步骤。(4)实施计划。(5)分析结果,总结评价。[10]教师要善于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培养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创造革新是本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自己必须先具备这种意识和精神。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培养教师的创造精神,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智慧型教师的必备素质之一。

智慧型教师在本质上就应具有创造力,教师能在教育教学中创造性的运用教材、机智地处理教学问题、敏锐地把握教育时机。那么如何培养教师的创造力而使教师过一种智慧的教学生活呢?

首先,是教师的知识结构。教育要具有创造力,就要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渊博丰富的知识。知识越丰富,有效的知识量就越高、创造力越强。知识面越广,人的问题意识越强。提出问题是智慧的表现,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是一种创造。知识广博的人看问题的角度更加多样新颖,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解决问题是创造性的体现。知识丰富,思维的空间、自由度也就越大,解决问题的途径也就越灵活。当然,知识不能广而杂,而要广而专,思考问题才会有深度。

当今时代知识发展日益综合化、一体化,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在分化的基础上又走向了合流。这样,教师就不能固守于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还应学习跨专业、跨学科的知识,使自身成为一位知识复合型人才。当然,强调知识广度的同时,也要有侧重点,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当下教师拥有的知识还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知识的封闭性,很多教师因为教材多年没有发生变化,自身的知识也保持静止状态。这样的教师终将会被时代所淘汰。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打开知识的储藏库,接纳与吸收一切有用的新知识,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保持开放、动态与活力,时刻处于一种改造和更新的状态中。

其次,是教师的思维方式。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中国人善于线形思维,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其特点是求同、求佳。在教学中,教师亦步亦趋地遵守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材内容,上课传授知识、下课要求学生练习,讲什么、问什么、答什么都有统一的规定,甚至往往对学生提出的疑问持否定、批判态度,从而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因此,教师要注重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发散性思维指向多种可能的答案,是多方向、多角度的,其特点是求异,在处理问题中寻求多种多样正确的途径。发散性思维能为创新提供多种可能的方法,是多方向、多角度的思维过程,它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现有解决方案的局限。这种思维方式能让我们发现新事物、开拓新视野、建立新理论。此外就是东方人习惯的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人脑对于突然出现在其面前的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及其关系的一种迅速的识别,敏锐而深入的洞察,直接的本质理解和综合的整体判断。[11]它不是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判断得出合理的结论。当然,这并不否认逻辑思维在培养教师的创造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恰当的方式是,教师既要注重猜测、分析、判断等直觉思维能力的训练,也要注重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中必须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最后,可以从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结构来分析。教师能力顾名思义就是教师从事职业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它是由多种单项能力组合而成的统一体。在此主要谈教师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又可划分为一些更小的类目,我们主要选择其中的三项:教学创新能力、教研能力、教育应变能力。

教学创新能力,可以体现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重新改造、组合、补充、修正等方面。教师对教材基于自身的理解,选择新的视角对教材重新认识,把这种新的认识展现在学生面前。也可表现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使用新的方法。教师一方面要不断借鉴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经过改造、加工转化为自身的教学方法,把它灵活运用于教学实践当中。另一方面,教师也可通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摸索而得出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独具个性特点的教学理论,做敢于创新、敢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教师。

教研能力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即通过科研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行为,汇总教师的教学经验、积聚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将教师从繁重的机械工作状态中解放出来,让教师真正成为教育智慧的创造者”。[12]教育研究是促进教师反思教育教学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教育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教师研究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教师科学地认识教育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教师增强教研能力的方法也有很多:如写教学日志、校本研究、课题研究、定期的教研活动等等。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研究,不仅可以自觉地培养控制教学的理性能力,增强在教学中的主体意识,而且也是教师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方面。

教育应变能力,是教师在面对教育中众多的意外情况,能够正确做出判断,灵活机智地采取恰当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可以说是智慧型教师教育机智的表现。当然,教育应变能力是教师平时对教育问题进行深思熟虑和教育经验积累的结果。教师只有对自身所处的校园环境、教学环境等有了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后,才可能恰当地应对教育问题,正确地组织教学以便使教学顺利和谐的开展。教学中时常都会发生一些偶发事件,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课堂小插曲,并把它们视为珍贵的课程资源激起学生的好奇,使学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课堂教学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能利用教学中的意外来进行教学的教师必须具有一双智慧的眼睛,这就需要教师平时教学经验的积累和长期对教学问题的反思。

智慧型教师是教师发展道路上的全新理念,智慧是教师教育成功的灵魂。一个拥有智慧的教师不仅能体会到教学的快乐,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迈向智慧的榜样。它能打破现实中的种种束缚与枷锁,使教学释放生命的活力,还教学的本真面目。因此,我们还需对智慧型教师的培养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注释:

[1] 檀传宝.教师伦理学专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70.

[2][3] 刘加霞,申继亮.中外教育反思内涵研究评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3,(10).

[4] 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31.

[5][6] 吴安春.回归道德智慧[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82.

[7] 洪汉鼎.论实践智慧[J].北京社会科学,1997,(3).

[8] 刘洪涛,吕长岐.特级教师谈教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260.

[9][10] 张武升.实践能力的本质特点与结构构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3).

[11] 程斯辉.创新型教师[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45.

第7篇

【关键词】教育智慧;艺术教育;爱;教育观;教育操作思路

一、教育智慧的含义及内涵

技术推动下的智慧教育发展已是大势所趋,正在成为信息时代全球教育改革的“方向标”。智慧教育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包括智慧环境、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管理、智慧科研、智慧评价、智慧服务等核心要素。笔者认为,教育智慧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主要表现为教师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和深刻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靠数据说话”是智慧教育评价的重要指导思想,“以人为本”则是教育智慧的核心载体。高等院校所贯彻的教育理念、办学特色、学术氛围、行为准则、思想内涵,高校师生与教职员工的教育教学方式、文体活动、日常起居无不包容在教育智慧之中。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教育教学改革,我们还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传统的教学体系的大框架。第一,狭隘、片面的教学理论束缚了了教师的理论视野,影响了教师对于教育意义、价值及教学活动丰富内涵的全面认识与把握。第二,传统教学操作体系高度的技术取向和工业化生产特征束缚了教师创造性的发挥,束缚了教育智慧的生成。第三,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形成“搬运工式”、“捆绑式”工作方式。因此,基于无爱的教育内容,很难形成教育者应有的教育智慧,使教育生活显得苍白无力。苍白,是因为教育内容的无爱;无力,是因为教育智慧没有了附着点。于是,广大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发出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慨叹,如何走出“失乐园”,离不开“教育智慧”这一支点。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发生于人与人之间,天然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与人类情感息息相关。教育的这一特性,注定了教育智慧,与只注重人类思维品质的其他智慧大相径庭;虽然,教育智慧达不到人生智慧的高度,但它必然包含着人类情感,这也是我们常常把教育智慧视为一种境界的原因所在。

二、教育智慧生成的途径(理性智慧和实践智慧)

教育理性智慧是人们对教育问题进行理性思考的结晶,其外在的表征形式是借助辑(归纳、演绎、演绎―归纳),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所形成的教育理论知识。在逻辑的范导下,人们的理性思维总是从确定的前提、起点出发,经过一步步地逻辑推理,最后求得一清二楚的结论,建构出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从而使教育理性智慧具有了自恰性。比如,《学记》的“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柏拉图《理想国》的“洞穴隐喻”所昭示的“心灵转向”等。这些理性认识阐述的教育原则和教育目的,有助于人们对教育的深层把握。理性是人的基本能力,有了教育,也就有了人们对教育的理性思考。于丹教授通过研读《论语》,系统阐述了教育目的在于“构建‘我我’教育的心理图式”,其环节是“自比自讼自新”的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势必有利于其深刻理解、洞察教育。缺乏理性智慧,教育者从事教育,就会像走进迷宫一样,辨不清教育的方向与路径,从而迷失自我。教育理性智慧则不仅向未来教师说明好的教育行为是什么样的,而且揭示了好的教育行为之所以好的原因。倘若某个教师讲课妙趣横生,使学生留连忘返、沉浸于探索学科知识的欢乐之中,那么这位教师讲课的音容笑貌、其运用的教学策略就会让学生终生难忘。

教师一旦拥有了教育实践智慧,(有教育实践力量的支撑)很少跟风弄潮、左右摇摆,而是立足教育“育人”之本,精心研课、细心察生、精心选法、倾心课堂,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生活在学科知识中、体现学科知识的人,成为一个对所教学科有独特理解、融通运用、灌注精神、富有生命、享受求知的人。通常来看,教育实践智慧是教师反思自身的教育实践所获得的,获得“此时―此地”、“此情―此境”该如何教育的知识与能力。教育实践智慧仍难免受到外在功利的制约,有时让教育实践呈现出炫耀性与表演性,从而使教育实践智慧蜕化为展示、推销教师自我的“才艺”。

三、教育智慧生成的载体(以江西水利职业学院班艺术教育为例)

1.切实关注教师的实践反思,关注教师的个体经验

教育智慧体现在教育教学具体情景的一个个细节中。教育在生活世界中,就像“ 爱和友谊一样,存在于这种情感的亲身体验中――也就是说,在极其具体的、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智慧,在教育情境的细节里。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他会用心地去“看”学生,注意一个害羞的表情,注意一种情绪的流露,注意一次期待的渴望,这种“看”不仅仅是用眼睛,而是应该带着责任感、用自己的整个身心去“看”,这种“看”能让每个学生体会到。智慧源自实践,教师对教育的各种看法、所接受的各种理论和学说,只有在与实践的结合中,特别是在实践的反思中才能转化为自己的教育智慧。

2.走出传统的教学体系,重新认识教学的意义与价值

笔者以江西水利职业学院班例的艺术教育,谈谈教师如何走出传统的教学体系,正确认识教学智慧的意义与价值。2010年江西水利职业学院来了第一批自治区的学生,本着“德以润身、文以明智、艺以怡情、动以健体”的教学理念笔者从事了六年的学生的艺术教育工作。遵照工学结合原则,针对现代社会对于不同文化人才类型的需求,艺术教育者遵循有爱的教育原则,水利工程班开设了音乐表演、礼仪文秘与流行音舞两门艺术课程,同时还增加了爵士舞、交谊舞、公关礼仪表演技巧、办公室职员技能、演讲与口才等时尚热门选修课程。笔者认为,职业学院的艺术教育必须有着准确的教学定位,根据需求和培养的方式,把与音乐艺术相关的人文知识不断扩展与外延,通过一系列生动形象的教学活动,丰富学生对音乐创作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对音乐表演的创新力,培养学生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它可以通过立体多元的音乐语汇,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生活、工作等内容。在教师为学生创设积极愉快的音乐课堂气氛中,使学生在音乐世界中享受、体验、发展,在这样的教育情境中,师生双方情感得到沟通,哀乐与共,教学双方不仅可以达到信息的传递和反馈,而且可以实现情感的交流与融合,实现教育的最佳状态。在教师的心目中,学生是空中鹰,而非笼中鸟。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学习飞翔,飞得更高更远,让学生在音乐的殿堂里,充分发展自己的音乐创造力。

第8篇

关键词:智慧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1

当前,教育信息化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教育已从单纯技术设施的集成化,提升为整合了技术、人才、服务等各类资源的巨型知识网格平台和公共知识服务体系。智慧教育是在信息化环境下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智慧教育的内涵

我国智慧教育作为智慧城市的核心内容部分之一,是一个由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共同参与构建的现代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更加突出强调的是校园内的智慧教育,因此,从狭义的角度理解,智慧教育是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借助物联网、云计算、虚拟化等先进的信息技术,紧紧围绕教师和学生这两个关键主体,转变教育、教学方式,整合、共享区域内的科研、教学、管理等教育资源和应用系统,以实现智慧化的服务和管理。

二、我国智慧教育的建设现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快我国智慧教育建设,提高信息化和智能化对教育发展的贡献度,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为加快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构建学习型社会,建设智慧型教育环境”。

自2010年起,我国一些城市相继出台了智慧教育的发展规划,建设的侧重点和思路各不相同。上海在智慧教育建设的过程中紧紧抓住两条主线,一条是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另一条是智慧教育应用的研发,先后提出了“数字教育工程计划”和“数字课程资源+移动学习终端+教育服务平台”的模式,并且以“上海学习网”为依托,为市民提供在线学习、终身学习档案建立等服务。2013年,上海建成全国首个100G主干教育宽带网,开通了文献资源“共知、共建、共享”服务平台、网上公益课堂、高校 “跨校认证”等平台,实现了教育资源远程共享。广州以“一网一平台两库四中心” 为重点,研发了天河部落、师生多媒体创作天地、网络教研系统、易时代3D仿真虚拟机器人系统、中高职虚拟商务中心等一大批特色应用项目。南京市在确保各级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及教育事业单位全部静态10M以上光纤接入的基础上,建成了资源总量达到3T的南京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中心,应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Moodle平台”、“教育博客”、“小学数学万用拼图”、远程网络教研等教育信息化技术,还实现了区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90%的教育行政许可事项网上在线办理。宁波更加注重教育云平台的建设和教育资源的共享,强调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借助电脑、数字电视、手机等各种云端设备进行主动、高质量和个性化的学习,最具代表行的是“191网校”项目,宁波市教育部门组织拍摄了宁波本地名特优教师的课堂录像或讲座,推出“网络公益家教”“名师大讲堂”等专题栏目,内容紧贴新课改的重点难点,创新了网络教学模式。

三、智慧教育建设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智慧教育的建设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缺乏有效的顶层设计。“智慧教育”是在“智慧城市”的理念下衍生发展而来的,出现的时间较短,国内也尚无一个成功的模式可以借鉴,尚未形成一个普遍认可的智慧教育基本体系架构。2.忽视“软实力”的发展。国内智慧教育的建设都在比拼校园网络普及率、教育教学设备、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硬实力”的建设,但是却从根本上忽视了人才培养、公共教育资源服务体系等“软实力”的发展。3.“信息孤岛”难破解。在省、市、县,每个教育系统都有自己独立的教育信息中心、教育数据库、操作系统,甚至是市区之内的不同学校之间也有自己独立的校园网,造成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信息孤岛”大量存在。4.教育体制保障问题。由于智慧教育提出的时间比较短,目前仍存在着原有的教育评价体制、教育管理体制等与智慧教育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

四、主要对策和建议

1.发挥教育主管部门在智慧教育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建立良好的教育体制保障

智慧教育建设工作的开展既要有长远的发展规划,又要能根据形势变化不断调整信息化发展方向和策略。这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推进智慧教育建设的整体工作。首先,建立智慧教育建设领导小组,统一指导智慧教育工作的开展,从源头上避免各自为政,资源浪费;其次,保证教育信息化投入的持续增长,优化教育信息化资金的投入比例和投入偏向,确保各项建设投入的持续有效性;再次,建立教育工作问责制,将落实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范围和领导干部考核指标体系。

2.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和配置,提高建设效益

一是以信息化应用需求为导向,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化环境建设;二是合理规划和配置资源,促进校际之间信息化建设均衡发展;三是采购绿色环保IT基础设施,打造绿色IT新产业。

3.推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优质教育均衡化发展

优质资源的匮乏以及效用低下一直是我国智慧教育发展的新“瓶颈”。首先,关注用户需求,建设精品数字课程;其次,建立教育资源共享以及数据交换平台;再次,制定数字资源建设标准,建立和完善区域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整合共用机制。

4.创新师生的信息素质培养方式,深化信息技术在学校、社区、家庭中的应用

智慧教育是智慧的人和智能的技术的互动,没有了人的作用,再智能的技术都无法发挥作用。因此要加强家、校互动网络建设,增强学校对社会、社区的服务功能,设立“信息技术社区服务日”、文明上网监督家委会等,鼓励学校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第9篇

“十二五”时期,以数字校园建设及应用推进,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服务人才培养为基本目标,围绕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和省数字校园示范项目建设的核心,学校在信息化基础设施、数字校园、教学资源、网络学习空间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推进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有效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项目得到专家组的肯定与高度评价,“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组织机构健全,经费投入到位,全面完成示范建设任务”,顺利通过项目验收,我校的信息化总体水平处于同类院校第一梯队。

“十三五”期间,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基本目标是建设“连接・融合・创新・领航”的智慧校园,打造智慧学习环境、丰富智慧教育资源、推进智慧教学实践、实现智慧管理服务,从而构建新型智慧教育生态系统,进一步推动学校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促进教育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和管理规范化,为学校“十三五”建设目标的达成提供支撑。

加强领导,形成职能明晰的工作体制机制

学校成立了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标志着信息化建设有了统一的决策和工作协调机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管信息化建设业务、主抓信息化基础建设,以教学分院及职能部门承担业务系统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机制。并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完善和制定了一系列网络及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

工作机构从无到有,工作制度从粗到细,极大地促进了校园网络的有效管理和信息化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保障投入,完善稳定运行的信息化基础设施

“十二五”以来,共投入近950万元用于完善基础网络设施,目前已实现所有楼宇光纤直连到中心机房,校园主干万兆,核心交换双机平行,重要楼宇双链路接入,无线网络基本覆盖,出口带宽多元畅通;网络安全设施及管理机制基本适应需求,有线无线、校内校外、门户系统实现统一认证,网络行为实现有效监管,网络日志符合制度要求;学生宿舍网完成共建共享共管,并与校园网互联互通。为全校师生提供了便捷的网络通讯服务,也为学校的教育信息化部署与应用奠定扎实基础。

目前,校园网数据中心拥有的CPU资源已超过280核,网络化存储容量82TB。校园网络共有接入点超万,无线AP超千,汇集教科网、电信、移动、联通的网络出口,合计带宽达1.7G;校内日常使用的PC及笔记本电脑约3500台;每天进出网络的访问量次数达1700万,学校邮件系统收发邮件超万封,每天外部网络流量达到1TB。

适应需求,建立全面覆盖的管理信息系统

学校的数字校园从师生实际运用需求出发,已覆盖了教育教学和管理、生活等各个方面,全校共有各级各类管理信息系统近50项,目前均在各自的教学和管理事务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师生个人信息门户几乎集成所有个人相关的信息化应用,大大方便各系统的使用;OA系统在公文形成、流转和管理等业务发挥作用;教务系统为教学管理、教学任务、课程管理、成绩管理、调代课管理、教学评价等提供业务服务;校园卡系统、学生公寓门禁系统、车辆通行卡系统、校园视频监控系统、学生事务中心、体育设施、场地管理系统,学生公寓电源管控系统,标准化考教室建设等等一系列信息化项目的实施,使学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深度融合,开拓共建共享的网络学习平台

学校以“师生人人有空间,技教融合促发展”为目标,重视网络课程资源、虚拟仿真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学校有超过百门的各级各类网络课程,建成5门国家级精品共享课程,“职业教育航海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入选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建设单位;利用师生人人拥有的智能手机,各部门纷纷推出手机APP或微信平台应用,在强化交流沟通的基础上,有效促进了学习和管理工作。

“行之虹”网络学习空间基本建成,正在成为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有效手段,也在延伸成为“校友空间”。学习空间以交流沟通为核心,有效连接教学过程,辅助教学管理;支持教学改革,促进信息化与教学过程的融合;改进课堂教学,关注形成性考核。

高度重视,建设管控结合的安全运行体系

学校网络及信息化系统运转以来,严格按照上级部门要求,积极完善各项制度,充分加强信息化安全工作人员教育培训,全面落实安全防范措施,信息安全风险得到有效降低,应急处置能力切实得到提高,基本保障信息系统持续安全稳定运行。

校园网络建立了一系列的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在关键位置部署专业级防火墙、流控管理、网络运行监控、机房环境监控等系统,保障计算机校园网络安全。2013年起,在同类院校中首批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工作,全面、完整地了解学校信息系统的现有安全保护状况,学校校园基础网络、教职工信息门户系统、校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教务教学综合管理系统和校园卡系统通过了浙江省公安厅的信息安全二级等级评定。

目前,学校与同类院校相比,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教学科研信息化、管理信息化、信息化保障体系等方面都具备相当的基础,显现了一定的特色与创新,智慧校园雏形初现,学校的“行之虹”网络学习空间获得2016中国智慧校园建设创新奖。

完善数据及交换共享标准

制定数据交换标准,以统一各信息数据的存储格式、的描述方式和权限控制描述等。只有各信息应用系统彼此遵循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系统之间才能够相互共享彼此间的数据,实现彼此间数据层面的互联互通。

数据交换平台是智慧校园的核心技术支撑平台,是整个系统的信息传输、信息交换总线。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将各业务系统数据库中需要集成的数据自动上传到数据中心的基础数据库中,并按各业务系统的订阅需求将共享数据分发到各业务系统,从而实现数据的统一集成和标准化,为提供数据的综合查询、统计分析奠定数据基础。同时,保留各业务系统的原有数据库,又确保了各业务系统的完整性。

数据交换和共享的实现还应依据以下原则:遵循统一的交换和共享标准;支持异构系统、异构数据库的交互及数据存取;支持灵活的数据交换方式,支持跨平台、跨多种网络模式的分布式数据交换;能够对交换数据进行验证和质量控制。

打造校园信息化智慧环境

推进“两网一云一中心”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以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为基础的校园虚拟智慧学习环境,为上层的智慧教育资源、智慧教学、智慧管理服务等提供基础支持服务。升级、改造和优化校园网,初步构建物联网,运用各种传感器随时随地感知、捕获和传递有关人/设备/资源的信息,实现学习者个体特征和学习过程的感知、捕获与信息传递。构建混合云计算中心,完善网络信息化安全防护体系,实现虚实结合、安全能控,存储、计算能力伸缩有度的交院云服务环境,满足信息化建设在性能、安全、可靠性和可扩展性方面的要求。

提供智慧化教育教学资源支撑

建设“一平台两整合”的教学资源保障体系,提供满足课程教学需求的优质智慧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智慧化管理。依据交通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建设融“教学、培训、终身学习”为一体的智慧型交通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平台,促进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增强服务交通行业的能力。整合教育资源,创新资源建设模式,实现教育资源的智慧化管理,促进教学、教研活动与资源建设的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学校教、学、研水平,促进课程建设和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

推进智慧教学改革创新实践

建设“两平台两环境”的教学信息化支撑体系,推进智慧教学实践,引领教育现代化变革。确立“技术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的理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引入适用的技术,深化“行之虹”网络学习空间平台应用,建成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信息化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努力为所有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所需的智慧魅力课堂和学习支持环境,提高教学质量水平,推进教学模式的变革和创新。

基本实现智慧管理服务

第10篇

--读《师说教育智慧品读》有感

寒亭街道中心小学 张英华

推荐理由:

国学思想作为古典文化的结晶和一种文化传承,其中也包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智慧。国学教育思想和教育智慧称得上是源远流长。而这些历经久远至今仍熠熠生辉的思想,仍在给当代的教育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诸多深刻的重要的启示。教育是一个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教学生学会做人是教育的核心。目前的教育大多偏重于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缺乏文化熏陶、人格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而国学教育思想中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自我修养的道理、方法。

传统教育教学理论是古人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其中充满的是先哲和先贤的教育智慧。现今教育所主张的"人化"教育理念在传统教育思想中或隐或显地贯穿始终。从外在的规范向人心的心灵深处探寻意义,重视人的生命价值和存在价值。注重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和谐,是传统教育思想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读书感悟:

有人说,读书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我认为 读一本好书,犹如交一个益友。

一个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断提高,与其始终如一的学习是分不开的,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知识是没有穷尽的,坚持学习让人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反之,没有知识的不断补充和积累,人便会落后于时代。歌德说过,谁落后于时代,就将承受那个时代所有的痛苦。特别是在现今知识爆炸的年代里,不能接触新的知识便会被时代所淘汰。

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学习新的知识来面对新的挑战,更是不可忽视的。它能提供给我们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正如高尔基所说,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但是由于工作的限制,我们又不可能向学生那样坐在课堂里学习,因而读书就成了我们最有利的知识武器,通过读书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也不受空间的限制,方便地学到新的东西,扩展新的思路。

在这里我想推荐一下这本书《师说教育智慧品读》,这是品读中国千古教育智慧,践行中外最新教育理念的一套书。

国学思想作为古典文化的结晶和一种文化传承,其中也包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智慧。国学教育思想和教育智慧称得上是源远流长。而这些历经久远至今仍熠熠生辉的思想,仍在给当代的教育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诸多深刻的重要的启示。教育是一个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教学生学会做人是教育的核心。目前的教育大多偏重于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缺乏文化熏陶、人格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而国学教育思想中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自我修养的道理、方法。

传统教育教学理论是古人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并

发展起来的,其中充满的是先哲和先贤的教育智慧。现今教育所主张的"人化"教育理念在传统教育思想中或隐或显地贯穿始终。从外在的规范向人心的心灵深处探寻意义,重视人的生命价值和存在价值。注重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和谐,是传统教育思想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读了《品读》一书我对课堂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从本质上讲,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人的活动。它是发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与人的相互活动。它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认识、相互了解、相互吸引、相互沟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心理和实践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引导学生去关心人类的命运,探索社会的真谛,追求人生的真理,实现人生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教化学生养一身浩然正气,育一颗博大爱心,铸一副铮铮铁骨,写一部奉献的诗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带领学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跋涉在向科学高峰的登攀中,吮吸人类一切优秀的精神文明营养,成就为一代栋梁之才,登上人生理想制高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为学生指点迷津,解除困惑和疑难,用自己的生命之火,照亮他们的人生之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带领学生求真、求善、求美,做一个大写的人,挺立天地间!诚如韩愈的经典表述那样:"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因此,要完成这种引导和带领,首先需要的是教师对学生的绝对吸引——人格的吸引;要完成这种引导和带领,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伟大的力量的灌注——人格力量的贯注。

人格,就是指人的道德品质以及人的性格、气质、能力、修养等特征的总和。高尚、良好、伟大的人格,自然具有吸引他人的力量,自然能够影响人、感化人、陶冶人,给人以强大的精神力量。人格的魅力也就自然地凸现出来。

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格魅力正是为人师者,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借助教学艺术的媒体,使受教育者进入到教与学的审美境界,从而产生教学美感效应的吸引力、诱发力、感染力和征服力的总和。这样的人格魅力熔铸了一个人的崇高的人生理想及坚定的人生信念、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及卓越的品行、优良的生活作风和工作作风、渊博的学识、全面的才能、丰富的情感和刚毅的性格。

一个具有这样的人格魅力的教师,在学生面前树立起的必定是一个正直、善良、热情、谦和、乐观、坚毅,焕发着生命的活力,学养深厚、举止高雅的活生生的"人"的形象。

第11篇

关键词:双高视域小学教育实践教学

引言

特色专业群建设的探索在高职院校悄然兴起,对以实践性为专业特质的小学教育专业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小学教育专业必须以双高为契机展开具有实效、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

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浸入实践理念

实践理念应以科学性、师范性、前瞻性、实践性为引领,有地域特色,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1.关注学生发展

在双高视域下,小学教育专业的建设必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发展可以说是社会发展、国力强大、人才培养的基石。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

2.浸入实践理念

只有理念上更新,才会有行动上的改变。因此,教育教学要从理解课程标准和掌握教材、备课、语言、板书、现代教育手段、课程开发与实施、学科专项、教学评价、组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导、班级管理等基本功和知识、能力、职业道德、人格、审美等专业素养方面浸入实践理念。

二、以教学内容为依托,学习实践知识

“实践知识”是一种“从经验中获得隐藏于实践中的默会知识”[1]。对于师范生而言,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需要学生浸润在鲜活的教育学内容中通过反复观察、体验、训练才可获得。

(一)丰富教学内容

双高视域下,小学教育专业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内容应包括以下五个领域:公共学习领域、教师教育领域、专业学习领域、专业扩展领域和综合实践领域。多领域教学内容的设置是师范生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拓宽获得途径

对于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来说,获得实践知识的依托是教学内容。实践知识的获得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第一,观察学习。这种观察学习的对象来自书本、教师的言传身教和媒体。在观察中,学生领悟到隐性和显性的实践知识,将其纳入知识结构中,从而内化为实践知识。第二,经验的反复。于师范生而言,实践知识的获取可以分有意识的经验的反复练习与无意识的教育的反复。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的时候,要对学生进行褒扬期许,及时给予反馈。同时提高学生监控自己行为的能力。这种练习中重要的是伴有反思的练习。第三,从经验中进行归纳与类推。实践知识的获得不同于其他知识的积累,要进行归纳与类推。

三、以四课堂为平台,增强实践能力

教师的实践能力指其能够运用知识决定在某一工作情境中应该做什么,并据此以有效、合适的方式加以行动的能力。实践能力是师范生必须具备的教师职业素养,对职后教师专业发展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是影响教师教育质量、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一)第一课堂

第一课堂是指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设置实施的课堂教学;第一课堂实践教学是整个实践教学中的关键,是实践理念、实践知识、实践能力得以学习、培养的关键。围绕追求真知,培养真才,学做真人;“知”“情”“艺”“能”协调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探索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将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语教、数教、板书设计、综合训练、现代教学技术等课程有机整合,形成切实可行的实践课程体系。在基本教学技能的培养上,按照领悟、准备、模仿、表现、熟练领域发展五个层次进行递进教学,为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实践创新教学能力的培养上,以项目教学法为核心,以案例教学法为引领,以互联网为辅助,以导师制为突破,以模拟教学活动为依托,以精品课程项目建设为支撑,强化基本教学技能和实践创新教学能力。教学技能是师范生与在职教师从事教师职业必备的基本职业技能。为此,将朗读、常用字、古诗文背诵、口头说文、地理绘图、三笔字、简笔画、书写规范数字、等式和竖式、数学作图、利用图形或模型推倒公式等作为教学技能考核内容,并研定测试标准。

(二)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指早自习和晚自习。第二课堂以社团活动为依托,以微课为载体,不仅能对第一课堂进行延伸和补充,而且能帮助学生发展实践能力。小学教育专业的社团活动突出“人本、自主、实践”的宗旨,让学生“主动交往,学会做人;主动求知,学会学习;主动锻炼,学会健体;主动工作,学会做事;主动思考,学会创造”,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将微课应用于社团之中,通过新型的表现形式能够更有效且直接地将实践能力表现出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工作。

(三)第三课堂

第三课堂是指以比赛、成果展示交流、名师工作室等为平台开展的活动。根据小学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要求,可于每年的11月份举办师范生实践成果展示。展示的主题为:教育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以体现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特质为宗旨,可以以国家、省、市、校从、系里的各级比赛为依托,提高学生的从师技能与实践能力。竞赛可分为师范生教学基本功比赛、综合技能比赛、授课技能比赛、说课比赛、试讲比赛、教学设计比赛等。

(四)第四课堂

第四课堂是指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是提高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教育见习、实习环节要全程化,全程多元互动式教育实习模式是一种大教育实习观,教育实习应贯穿师范生整个学习过程。在上述教育实习环节中,每一环节都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指导,教育实习全程化包括教育实习指导的全程化。承担教育实习指导的教师包括高校的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校的指导教师,只有在这些教师科学、耐心的指导下,教育实习的全程化才能真正实现。

四、以四结合为引领,践行实践智慧

所谓教学实践智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追求教学合理性驱动下对当下教学情境的感知、辨别与顿悟及对教育道德品性的彰显,从而促进师生生命共同发展的综合才能[2]。实践智慧主要表现在:教育教学上对于教学价值目标的体认,对启迪学生智慧的执着追求;在教育教学组织与实施中对文本的创造性解读、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博弈、应变能力;在沟通与合作方面师生双方共同成长的愉悦体验;在激励与评价方面关注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在反思与发展方面关注自我成长与终身发展。践行实践智慧是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根本价值追求。在实践理念、知识、能力、智慧的传承与创新方面要做到传统与现代结合;在实践理念、知识、能力、智慧的空间上要做到课内与课外结合;在实践理念、知识、能力、智慧的空间构建上做到请进来与走出去结合,即专业教师“走出去”、学生“走出去”、眼界和思维“走出去”、专家学者“请进来”、实践项目“请进来”、名师“请进来”、新理念和新方法“请进来”,要做到模拟与实战结合。

第12篇

[关键词] 教师智慧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1.国外现状概述

(1)关于教师信念。国外心理学领域主要使用“教师信念”的术语,对其各种成分进行了研究,如关于影响学生成绩的信心、关于教师和学生成绩的原因、关于自我知觉和自我价值感、关于完成特殊任务的信心等。

(2)教师个人实践知识。在概念的内涵和范畴上,国内学者一般沿用“教师个人实践智慧”一词,而国外学者多使用“教师个人实践知识”或“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等概念。Clandinin,connelly与Elbaz的研究呈现了存在于真正教师“头脑”中的知识与理论观。 (课程探究)(C而 culumJnquiry)杂志对此特别关注,专门开设“个人实践知识系列”。

2.国内现状

(1)认识论。陈向明教授等学者使用“教师实践性知识”这一概念,将教师的知识分成“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两类,并对实践性知识界定为教师真正信奉的,

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或)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其中包括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或)表现出来的知识,还包括教师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解释和运用原则。也有学者认为教师实践智慧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关教学整体的真理性的直觉认识。它来源于教学经验,通过对具体的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和反思,将感性的、表面化的经验提升,使其内化为教师的实践能力。

(2)概念说。其基本含义等同于教师个人所持有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对教育―学校教育、

教育目的、教与学、‘学生、学科、自己的角色和责任等的观念。但与教育观念相比则更具体、更强调其个体性、实践性,具有较强的包容性。这类学者特别强调教师个人在实践中体现出来的教育观念,认为这些观念决定了教师的日常行为。

二、关于教学场域与智慧的区分

1.教学场域

场域就是事物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网络或构型。借鉴布迪厄的观点:“在高度分化的社会里,社会世界是由大量具有相对自主性的社会小世界构成的,这些社会小世界就是具有自身逻辑和必然性的客观关系的空间”。 这些一个个相对自主的社会小世界就是场域。布迪厄还主张将“场域”作为一个开放的概念来使用,并认为只有将其置于关系系统中,才能获得概念真正的意涵。这表明场域首先是一个空间概念,是一种关系网络,是各种位置与因素之间客观关系的组合 。

2.智慧

古希腊语中哲学(philosophia)一词也是由philos和Sophia合成,哲学家也被称为PhilosoPhers,即“爱智者”或“智者”。古今中外的很多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们对智慧作过描述和阐释。苏格拉底强调“在自我认识中,探索、寻找永恒真理,寻找最高的善―智慧”,他把“知识与道德等同起来,智慧的人必然是有美德的人”,并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认识自己达到获得知识,最终成为有智慧、有完善道德的人”

三、教师的思维过程中的智慧与教学的关系

教学进程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等常常需要教师根据现场情境瞬间完成转换或调节,这种情形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思维。教学思维力虽有天性察赋的因子,但更多地需要自身的体悟、有意识地锤炼和突破惯习的勇气,教师的专业学习是培养教学思维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平静、稳定、预设和惯习常常阻碍教师实践智慧的生长,而挑战、应激、灵变和跟进往往能起到激发的效能。

实践反思实际上是教师与自我对话,是自我对过去所沉积的经验、历史、思想等所进行的反思性理解,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反思直接促进着其对教学的思考和研究。课前精心的预设和“完备”的教案抵挡住教学过程的生成、教学环节的擅变以及学生富有挑战性的提问等课堂变数因子。“教学无止境”、“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无不体现着教师课堂教学智慧发展的无限拓展空间。一方面,敢于质疑、挑战权威、追求个性解放的学生给教师思索教学以无穷空间,自主、开放、生成的新课堂又激发了教师对教学研究的欲望和追求;另一方面,高考、应试、升学率的字眼现实地阻碍着教师教学自的释放,狭隘、封闭、规约的教学旧观念限制着教师教学的变革,如何在矛盾的交织状态中找到平衡点和突破口是现时期教师现实思考的最大焦点。大凡优秀的教师在实践中总能发现问题,进行不断自我追问与思考,带着问题开展实践,在教学中进行研究。在科学的历史教学观指导下的教学过程,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养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素质教育与高考融合,为历史教学注入了活力。”这些话语既是教师解决现实困境的策略,也可以说是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结果。“草根式”革命呼唤着教师从教学实践中不断追问、思考、反思和研究探索,不断将日常备课、教学过程、教研活动等相关内容与自己提出的研究问题紧密结合起来,这是教师走向智慧教学的重要途径和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英]迈克尔波兰尼著,许泽民译: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3][加]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一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