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1 16:07: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药产业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医药产业;产业安全;国际环境;评估体系;对策建议
1背景
2017年2月17日上午,主席在北京主持召开国家安全工作座谈会,会议中提到:“不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幻,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战略自信、战略耐心,坚持以全球思维谋篇布局,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底线思维,坚持原则性和策略性相统一,把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然而,医药产业关乎国民生计,因此更要牢牢掌握医药产业安全的战略主动性。随着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政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政策的逐步推行,政府越来越重视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情况。尤其是在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并且日益关注自身健康问题的今天,我国医药产业也有许多的机遇。但是,随着全球医药制造业的中心逐渐向我们国家转移,我国医药企业因其本身存在诸多问题,从而不能良好适应现在的发展环境,并且面临着诸多的挑战。目前,各领域的部分专家对我国医药产业安全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经验和成果,为进一步研究我国医药产业安全的国际环境提供了理论参考;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因此,有必要对有关文献进行梳理,以推动相关研究更为全面深入。
2相关研究进展
整体上,国内学者就医药产业安全的定义、我国医药产业安全的现状、医药产业安全的评估以及相关对策建议进行了大量的阐述和分析。当前,学术界对产业安全的定义还没有达成统一、完备的观点,不同学者基于各自视角提出了不同的论断。何维达和李冬梅[1]把产业安全的定义分为以下四类:一是产业竞争说,强调本国产业要有较强的竞争力来抵御开放竞争带来的各种不利因素;二是产业控制说,强调相对于外国资本,本国资本要对相关产业有足够控制力;三是产业权益说,强调本国要保证国民的产业权益在开放竞争中不受损伤;四是产业发展说,强调本国要对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家战略的重要产业进行控制,并使这些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具有较大潜力;乔颖和彭纪生[2]把产业安全内涵界定在、状态论、能力论、层次论、权利论五类。胡颖廉[3]则对医药产业安全及药品安全定义进行了区分。药品安全的概念包括产业安全和质量安全两个层面。前者指本国药品数量和种类能够满足患者的基本需求;后者则是药品对人体健康不造成危害,也就是药品质量安全、有效、可控。药品监管政策的目标包括促进医药产业发展和创新,保障药品质量安全,满足公众用药可及性。近年来,我国医药产业有了长足发展,主要的发展特征有:总量规模逐渐扩大,行业进入壁垒较强,生产主体结构多元,空间格局初步形成。同时,产业在发展中也面临着产业集中度有待提高、规模经济效益不明,研发能力亟待加强,“高端不足、低端过剩”,产品结构严重不合理,中小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低,以及融资渠道单一企业发展资金严重不足等多重问题[4]。胡朝凤[5]认为,中国医药制造产业安全的威胁主要来自国际医药产业,保障其安全的关键在于提升国际竞争力。这一点与我们所要研究的我国医药产业安全国际环境的目的不谋而合。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中国的医药产业受到了国际市场的强烈冲击,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现状不容乐观,主要有产品进出口依存度不断提高,外资品牌和技术对外依存度也很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医药市场格局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一变化对我国的医药产业有很大的影响。跨国医药企业全球化引起的两极化结果,致使处于弱势地位的我国医药产业面临着严重的威胁[6]。部分学者构建了医药产业安全评估体系。何维达和李冬梅[1]提出,根据影响产业安全的主要因素,将评价产业安全的指标主要划分为四种。这种指标体系在产业安全评价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具体可以分为产业环境、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对外依存度和产业控制力。周行和冯国忠[7]认为,我国医药产业安全可以从我国医药产业环境、我国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我国医药产业对外依存度和我国医药产业控制力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我国医药产业安全的对策建议。张金鑫[8]则认为,外资的并购引起了我国医药产业安全形势的恶化,具体体现在医药业的创新能力、竞争力和控制力上,分析了外资企业对我国医药产业安全的影响。许铭以产业基础为一级指标,行业规模、行业结构、行业供需、上游行业为二级指标,对医药制造业安全度进行定量评估及实证分析[9]。还有部分学者比较了国内外的产业安全政策和不同国家的医药产业创新体系,并进行了分析。张福军和刘晔通过对国外不同产业安全政策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出分别以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为代表;以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为代表;以委内瑞拉、阿根廷等国家为代表的三种产业安全政策模式。并总结出了由国外不同类型产业安全政策模式积累的不少经验和教训得出对我国的启示[10]。把美国和日本的制药产业创新体系与我国进行对比,可以得到以下一些启示:医药产业创新体系的模式及其发展状况与产业发展的程度息息相关;大学和科研院所在医药产业创新体系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企业必须增强创新和经营实力,逐渐成为创新体系中的主体[11]。有学者分析了不同国家的医药创新体系,即美国企业为主体的政企分开医药产业创新体系,日本“官、产、学、研结合”的医药产业创新体系,德国企业为主体的医药产业创新体系,印度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的医药产业创新体系和中国大学与科研机构为主体的医药产业创新体系。其中,美国、德国、日本、印度医药产业创新体系中大学和科研院所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工作[12]。针对现阶段我国医药产业安全面临来自不同方面的困难和威胁,部分学者专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政策。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全球医药板块逐渐向新兴市场转移,我国因其突出的医药市场表现成为各跨国企业竞争的市场之一。赵明月等[6]提到,在全球医药市场变化的情况下,可以从健全立法理念、调整产业政策、支持创新研发、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和重视知识产权保护这五个方面来面对挑战。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提出的扶持民族产业、保障医药产业安全的对策:主要是完善相关政策,从定价、招标与采购等方面扶持民族医药企业;建立中国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体系;提高民族医药技术进入门槛,创建技术创新联盟,加强民族医药研究及产业技术竞争力[13]。我国医药产业的生存环境在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所以维护医药产业安全需要多维度、多层次、多方面加强调整。医药产业作为我国的朝阳产业,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响应、适应政府的相应政策。秦尚彬[14]指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情况下,维护我国医药产业安全主要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法律与政策上的完善;加强研发力度,培养技术开发能力;加快完善医药创新体系;合理利用外资企业,实现我国医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加强管理,降低风险。胡颖廉总结为更新理念、多管齐下,制定扶持国内药企的产业政策;建章立制、依法行政,完善各类药企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整合协会、加强引导,提升医药产业的整体素质[15]。
3总结
国内学者对医药产业安全已作出较为详实的分析,由于产业安全的必要性及医药产业的特殊性,维护我国医药产业安全、振兴民族药业等一系列问题又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梳理近几年国内对于医药产业安全的研究理论,发现国内相关研究多是讨论和平时期(简称常态下)医药产业安全的有关问题,而对国家处于紧急状况(如战争时期等)下医药产业安全的理论及实践研究较为空白,且缺少基于历史视角对其他国家医药产业安全进行的比较研究和经验借鉴。对于我国的医药产业安全,应审时度势,在不同时期、不同状态应有不同的应对政策,以适应国内外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在短期内,如何使我国医药产业安全趋于稳定;在长期发展中,如何让企业良性发展并在国际大环境中站稳脚跟。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提高我国医药产业的创新力、竞争力和控制力。在特殊时期,企业如何适应不利发展的环境;在平常状态下,又怎样保持并发挥潜力。相关的学术研究有必要抓住新的机遇,争取使我国医药产业安全研究能有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何维达,李冬梅.中国产业安全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纵横,2006(8):74-76.
[2]乔颖,彭纪生.国内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综述[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7(3):86-89.
[3]胡颖廉.产业安全和质量安全:中国药品监管体制改革的逻辑[J].社会科学战线,2016(7):207-215.
[4]刘泉红,刘方.中国医药产业发展及产业政策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14(32):39-67.
[5]胡朝凤.中国医药制造产业安全现状与对策研究[J].人民论坛,2014(29):92-94.
[6]赵明月,徐涛,孟锐,等.全球医药市场变化对我国医药产业的影响探讨[J].中国药业,2011,20(10):6-8.
[7]周行,冯国忠.新时期我国医药产业安全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3(2):7-8.
[8]张金鑫,徐淼,谢纪刚.外资并购对我国医药产业安全的影响[J].财政研究,2010(2):56-59.
[9]许铭.产业基础稳定向好,集中度有上升趋势[N].医药经济报,2010-7.
[10]张福军,刘晔.国外产业安全政策模式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当代经济研究,2015(4):82-86.
[11]金泉源,黄泰康.中国、美国、日本医药产业创新体系的对比研究[J].中国药业,2005,14(10):2-3.
[12]阿丽塔.国内外医药产业创新体系对比分析[D].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
[13]张伯礼.扶持民族医药产业,保障我国医药安全的建议[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13(3):9-11.
[14]秦尚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维护我国医药产业安全发展[R].产业安全蓝皮书(医疗产业),2014:144-156.
关键词:西高新一二期;自组织;KIBS
1.相关发展动态解析
斯坦福研究园作为最早的科技园区,在美国政府的军事政策和自由市场导向下,迅速成为了世界高技术产业最为密集的地方。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成就了其“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而我国的中关村则经历了“电子一条街”、“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和 “中关村科技园区”三个阶段。现已形成“一区八园”的格局,主要功能涉及研发、辐射、孵化、商贸、商务等。区内各类孵化器39家,高校39所,各级各类科研机构213家,其中国家工程中心41个,重点实验室4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
通过上述园区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观点:
1. 城市视角下的高新区建设。从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来看,高新区都是依附城市而发展起来的,筑波科学城就是最为典型的例子。
2.功能视角下的高新区层次化构建。相较于其它用地,产业用地更为重要。由于涉及高新产业,因此就会出现大量KIBS(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企业,辅助产业发展。
3.政府主导下的高新区定位。西高新在政府主导下正经历“二次创业”期,以政府为主导,综合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和建设条件,可以加快园区发展。
2.一二期产业发展现状
2.1产业发展现状及评价
经过二十年发展,园区产业已经形成较为完整布局,主要产业有新材料、生物制药和信息技术三类,共计156家,用地223公顷,占总面积的22%。其中信息技术业多为软件开发,信息服务型行业较少。生物制药和新材料由于在其它地区有各自专属的发展基地,因此将会逐步淡出一二期范围。园区KIBS种类和数量较少,只有科研较多,但也只有有西安软件园发展中心、西工大科研区、西安市特种设备检验检测院和电子科大研究院四家。
园区企业已有部分停产或破产,或自行改变土地性质为办公、居住和商业。根据调研情况,将企业分为良、中、差和最差四类:①等级为良的企业经营状况较好,共计15家,占地约514.5亩,占总面积的15.6%。其中二期10家,主要分布在科技二路、科技三路两侧。在符合所在区域的发展定位基础上予以保留。②等级为中的企业经营状况尚佳,共计49家,占地约1153亩,占总面积的35%。其中二期44家,分布在科技一路至科技六路等地,分布较散。此类企业需要关注其发展。③等级为差的企业用地不符,共计43家,占地约833.8亩,占总面积的25.4%。其中二期31家,分布在科技二路、科技三路、唐延路等地。此类企业建议用地调整或置换。④等级最差的企业用地闲置,共计49家,占地约781.6亩,占总面积的24%。其中二期19家,分布较为分散。此类企业强制搬迁。
2. 2基于现状发展的思考
一二期的产业发展受西安市和西高新双重产业措施的影响。一方面它为园区企业发展提供充分的合理性,但另一方面却又不能充分解释园区自组织合理性的问题,如对区内企业的选择,合理的组织,对城市空间的需求等问题。因此论文引入自组织理论,从一二期产业发展诉求入手,寻求优化组织模式。
一二期产业自组织基础源于在产业类型确定基础上,寻求合理的组织方式。而产业类型的确定是基于他组织的因素,即一二期是作为西安市城市副中心的发展定位。城市副中心的含义,不仅仅是商业的聚集,人流聚集,对于一二期,它更是需要带动全市高新产业的发展,成为高新产业的服务基地。因此,一二期产业优化除了刺激产业链上相关产业节点发展,打造全面合理的产业集群,更重要是完善KIBS结构,而这也正是一二期产业发展的软肋。
3.一二期产业发展模式
3.1产业组织模式
根据硅谷的网络生态结构来看,企业间的网络组织一般具有以下三种特征[ 万江平,王芸凤,邹伟. 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促进企业生态网络发展――以广东软件产业为例[J]. 科技管理研究,2007,(7):44]:
专业服务型公司间的横向联系、价值链整合下的纵向网络联系和个体间正式与非正式的网络联系。其中纵向整合具有区域视野,超出一二期研究范围;个体间交流则具有政府管理的身影。因此横向联系是产业优化的核心,这也正符合一二期产业发展现状的偏失。
针对一二期的发展要求,KIBS不仅只是服务区内的信息产业,更有服务其他高新产业的需求。因此KIBS分类参考经合组织和芬兰的分类方式,可大致分为8类:研发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技术、市场服务、管理咨询业、金融服务、法律服务、人力资源服务。
依据国外先进地区的统计,高新区企业和KIBS数量比例达到1:1,此时高新区进入到复杂的网络化发展结构中, KIBS会成为园区核心。因此,一二期产业优化模式包含KIBS核心、企业基质,连接路径三个层面建立而成。
1. KIBS核心
如上所述,KIBS分为8大类。其中园区科研机构(西安软件园发展中心)应当给予更高的重视。它是西安市信息软件技术开发和应用的基地,应当成为基础科学技术的研究基地,为各信息企业提供免费的基础技术,建造技术共享平台。从西高新的整体定位而言,一二期是最具有实力和潜力完成这种高端配置的地区。并且KIBS的引入不仅是对一二期产业发展的帮助,它也是对西高新,甚至是西安市同类企业的帮助。
2.运行基质
园区的基质是大量从事信息业的企业,他们是一二期产业维持活力的基础。园区以信息业发展为核心,可以引入大量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衍生出的创意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对于企业的发展,规模不再是主要目标,培养多元化发展的综合企业,带动整条产业链发展,将有助于减少市场风险,促进园区的和谐发展。
3.连接路径
链接路径包括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两部分。实体空间包括企业孵化器、创业中心等,虚拟空间包括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等。无论是那一种形式的联系,其目的都是为管理者提供宝贵的交流机会,快速获取市场信息,促进各方积极交流,提升企业存活几率。
3.2空间组织模式
一二期产业布局以KIBS为核心,但并不一定追求地理中心的布局。一般来说,这些企业会选择与企业靠近,远离商业区,位于商业与产业之间,从而降低自身运营成本。但对于一二期而言,并不存在这样的过渡空间,科技一路成为明确的分割线。因此产业园中需要置换、迁出的破产企业就是容纳KIBS最理想的地方。
根据KIBS的发展特性,它多是小型企业,在地域上会高度集中,具体可容纳于办公高层、软件园和企业内。它没有固定位置,但是却有应当遵守的原则:①空间上应当接近接受服务的企业,②空间存在形式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是兼容的,③数量上大致与接受服务企业平分秋色。
在以KIBS为核心发展园区产业时,还应当注意生产型企业间的组织,因为发展KIBS的目的就是促进他们的发展。在这一点上,除了依靠他们各自与市场的互动,还需要政府出面,建设合理的信息网络。两者共同构成园区的“中间性组织”,承担产业的优化与发展。
4.一二期产业优化策略
一二期产业发展的短板就是KIBS的缺乏,因此其优化的主要策略就是完善其结构,发展其规模,真正建设成为西安市高新产业的服务中心。园区内的软件园发展中心作为园区孵化器,应当致力于提供基础共享技术,减少企业发展成本,借用政府和市场的力量,从企业发展的路径和产业链整合角度关注高新产业的发展状况。另外,根据信息产业的发展特征表明,在技术共用的平台下,信息企业往往能够通过多元化的发展[ 根据郎咸平研究,以中兴通讯为例,2004年其主营业务有移动终端,数据及光通讯产品,交换及接入产品,以东通讯产品和其他。研究通过抽取中兴各项主营业务并计算市净率为3.53,与市场上抽取的各专项企业计算的市净率平均值2.29作对比,结果发现中兴通讯的经营业绩高于专业发展的企业。]取得较大的成功,同时还能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其原因在于信息业发展基于技术共享,它降低了企业运营的成本,同时也整合了资源,与传统行业完全不一样。因此,注重KIBS发展,鼓励企业综合性发展,将会大大提升园区产业的发展速度及水平。
(1)医药产品的差异程度大
与其它产业相比较,医药产品之间的差异程度非常大,而且这些差异并非是由于医药企业追求某种战略而人为造成的,而主要是由于产品的作用对象――人体、疾病等个体存在的差异造成的。一般而言,产品的差异越大,进行产品创新的空间及其可能性就越大,且其主体从中获得超额利润的可能性也越大。
(2)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
在知识经济的社会里,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的重要性已人所共知,而对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广度、深度和力度也是超过其它大部分产业的。就我国而言,对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包括专利保护、中药品种保护、涉外药品的行政保护、新药保护, 还有商标、版权保护等,可以说几乎覆盖了与医药产品有关的方方面面。这同样为医药产业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动力,也为创新能获取巨大利润提供了必要条件。
(3)医药产业的发展前景
医药产业是国际公认的“朝阳产业”,其发展前景十分看好,现实的发展速度与市场容量增长也很迅速。创新需要有经济实力为后盾,也需要有一定的市场与利润回报。显而易见,医药产业的持续发展为创新提供了另外的必要条件。
(4)医药产业的进入壁垒
医药是高投入、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存在着比较高的进入壁垒。高投入、高技术含量和高进入壁垒,这意味着必须通过创新等手段获得较高回报,另一方面也为创新提供了物质、技术和经济上的可能性。
所以, 世界各国的制药厂商,几乎无不把创新作为其发展战略的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并且不断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熊彼特(美):《经济发展现论》,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年版。
2、 于源、刘忠荣:《基因工程药物研制过程中相关问题探讨》,《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5, 25 (10): 93。
3、 《康普顿百科全书(技术与经济卷)》,商务印书馆,2001,第1版。
4、 《市场经济学大辞典》,第1版.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5、 毛林根:《产业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6、贾蔚文:《关于国家创新系统的几个问题》,《科技日报》1999年3月6日。
7、 何畏等译:《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商务印书馆,1990(6): 73-74。
8、 何畏等译:《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商务印书馆,1990(6): 17。
9、 桑国卫:《国际医药产业发展特点与我国创新药物研究》,《齐鲁豫事》 2005, 1(24): 17-22。
10、 舒燕.:《我国医药产业集群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中国卫生产业》 2007, 1: 88-90。
中国是医药消费大国,创新既是我国医药产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命脉,也是国内医药产业切身之痛。新药研发投入少、基础薄弱是中国医药创新研发顽疾,“中国的药品市场90%都是仿制药,创新药所占的市场份额非常少。”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在接受《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专访时说。
在“重大新药创新专项”的支持下,我国希望到2015年获得30个以上原创药物新药证书,开发30个以上通用名药物新品种,完成200个以上医药大品种的改造升级。到“十二五”期末,在生物技术全球专利与领域跻身全球前三,年度出口率增长达到20%,重点骨干企业研发投入从现今销售收入的1%左右增长到销售收入的5%以上。到2020年,力争实现产业研发能力接近世界一流水平。
破解医药产业研发困境已是当务之急,在中国医药产业向创新研发转型的关键时期,政府的导向行为则起了关键作用,“成也政策,败也政策”,于明德一语道破问题的根本所在。在他看来,政府要让企业明白创新的重要性。企业才是创新的主体,政府只能进行引导和支持。
成也政策,败也政策
CEI:目前中国医药行业发展现状如何?
于明德:近年来,中国医药行业一直处于上升的发展态势。2012年,国内医药行业在生产、流通、进出口等方面,整体情况较好。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12年,全国药品生产销售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0.1%,对应的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同比增长了20.4%,出货值增长了7%。
在2001年到2010年这10年时间里,药品的年平均递增都在24%左右。而在2012年欧债危机,美国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我国医药行业能够有20%左右的增长,这的确是一个不错的成绩。
为什么我国医药行业长期以来都能够有一个稳定而快速的增长呢?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医疗体制的改革,而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确保低收入人群和无收入人群有最低限度的医药保障,当然这就在客观上增加了这部分群体的刚性消费,从而推动医药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老百姓的观念也在逐步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健康,愿意拿出更多的资金用于自己的健康维护,而这部分资金也不可小视,这些因素都促进整个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
CEI:中国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目前还存在哪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于明德:可以这么说,医药行业的发展成也政策,败也政策。
刚刚我们分析过,近年来,国家在医疗卫生体制方面的改革、国家对医药行业的财政投入都促成了医药行业的快速成长,但是在这些改革的过程中,也有一些政策造成了不太理想的结果,或者说是与政策原本的出发点偏离较大。
举个例子,在药品价格方面,来自行政方面的管制太多,并且某些管制手段非常刻板,不能体现市场竞争的实际情况,因此就给企业自主参加市场竞争带来了很多障碍。
比如说,在药品采购方面,有一个政策叫做政府统一招标采购,但是在医药行业里,很多负责采购的人员既不了解这个行业的本质,也不了解文件的精神,仅凭主观想法进行采购。他们很粗浅地认为价格便宜就对老百姓有好处,因此采购越便宜越好。这样就导致很多优秀企业生产的质量过硬的产品在招标采购中被抛弃的现象。比如同仁堂经常在第一轮招标采购中就不能中标,因为它不愿意低于成本销售。但是也有一些不太自律的规模较小的企业,为了中标,就把价格报低,而价格报低以后,他又不能按照正常的质量标准做出产品,所以它就偷工减料,药品质量就被降低了。
事实上,药品首先是质量优先,第二则是价格合理。而药品价格和医药负担之间没有什么因果关系,不是说单价高了,老百姓掏的钱就多了,也并非单价低了,老百姓掏钱的钱就少了。因为在药品价格方面,不仅有保险机制和付费机制,还有个人分担机制。只有个人分担的少了,老百姓才会受益。如果个人分担的比例很高,就算再便宜的药,老百姓负担的钱还是一样多。
但是很多进行改革的人员并不了解这其中的道理,所以出台了一些不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政策,比如选择最低价格中标,但这样就会导致行业发展混乱。我们发现,2011年,在安徽省的政府药品采购中,第一轮中标的22个产品,实际上都低于产品成本价格,这样做肯定是有问题的。如果让企业长期供应低于成本价格的产品,企业不仅会亏本,而且会打击企业研发创造的积极性,不符合市场竞争规律。但是如果企业不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卖给政府,那么就会被列入到招标的黑名单中,在此后的几年里,企业的产品可能都难以中标。企业当然害怕出现这样的局面,但低于成本的价格又做不出好药,而如此恶性循环,就与最初政策制定本意相背离了。
另一方面,研发创新确实是医药行业发展的短板。这与我们的医药产业的基础有关,在国家还没有实行创新驱动战略以前,整个医药行业中有90%的药品都是仿制药,医药行业研发创新基础十分薄弱。只是在最近10年左右,国家才开始大力倡导要以创新为根本发展动力,推动一些企业进行研发创新。
CEI: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医药行业在研发方面有何突破?
于明德:从“十一五”开始,国家有一个“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计划,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及意见推动医药行业的政策发展。
在“十一五”期间,国家财政拿了66亿元来做新药创新,要建立若干个国家创新的平台,比方说筛选平台、药理平台、评价平台、分析检验平台等各种专业化的平台,以服务于医药的创新。
除了建立创新平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还支持很多原创的药物开发、技术创新以及产品标准的创新。
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有14个左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药审批成功,正在产业化的过程中。此外,目前还有20多个正在进行三期临床的原创药。预计到2015年年末,全国可以实现30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药。这样就可以彻底改变中国作为纯仿制药大国的局面。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审时度势、捷足先登的企业选择走创新之路。比如说在创新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企业江苏恒瑞制药,它十几年来一直在进行新药的创新研发,并且不断投入,现在已经出来了很多新成果。江苏还有一家企业叫做先声制药,在研发方面也做得比较好。它上市后募集资金用于创新研发,创新完了以后再巩固自己的上市,再用上市募集的资金投入研发,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研发实力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和优化。
研发无国界
CEI:你如何看待关于我国医药产业处于研发空心化局面的说法?
于明德:我不这么认为,在我看来,人才无国界,思想无国界,科学无国界。
不要说在目前国内医药领域里的海外人才中,有许多人才都是中国人,就算不是中国人,为中国人所用也是应该的。我们要学会利用全世界的优秀资源推动中国产业的发展,因为我们不得不承认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水平和科技水平比我们高很多,那么在那里培养的优秀人才回到中国,无疑会促进我国的发展。
1978年,我国恢复了留学生制度,20多年过去了,当年留学海外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都已经成为了各个行业栋梁之才,现在他们又回到国内为国服务。实际上,我们国家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力量就是从国外培养出来的,尽管我们也当然可以完全自力更生,只是时间上比较慢一点,别人走过的路你要重新走一遍,而我们现在跳过了这个阶段,跟上了国际发展的步伐。
我记得海尔董事长张瑞敏先生说过,目前海尔自己的研究院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海尔的研发了,海尔有全世界的科学家队伍做它的智库,它可以向全世界的科学家搜集最好的点子,进行产品的创新。我觉得这个很有意思,就是你能不能用得到全球的资源,这是决定你发展快慢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近年来美国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是美国的研发人才以及研发资源并不都是美国自己的。
CEI:要提升中国医药行业的研发创新能力,政府、企业还需做哪些努力?
于明德:首先是政府政策的导向问题。政府要让企业明白创新的重要性。创新不是进行一次创新就可以的,企业得做好长期创新研发的准备,此外,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政府只能进行引导和支持。不是说政府出资企业才能进行创新,政府不给企业投入资金,企业就不能做创新了。这只能是一个方向的引导,并不是说政府来承担创新的主体责任。
其次,医药创新方面的政策还需不断完善。我认为政府在创新中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成也政府败也政府。
比如现在提一个问题,创新药成功后到底卖给谁?这个问题目前没人能回答。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国家有医疗保险体系,但是却很少有创新药能进入医保。保险是用较少的钱保较多的人,而创新药往往是比较贵的,因为它才刚刚出现,还没有收回多年来研发的成本。但这就是个矛盾,保险公司不愿意保它,那么老百姓怎么能够分享到创新的成果呢?所以这就是个问题,你要说是保险体制有问题,但保险体制也有难处啊,它需要保障的人群很大,但是资金有限。那现在我们能不能有一个办法,既要考虑到知识创新,又要考虑国家支付能力有限,在这两头中取一个平衡点,让创新有一个去处?
【关键词】生物技术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R3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417-01
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医药产业的发展。现代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以及现代生物反应和分离工程、而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研究和生产药品又不只限于制药企业,化工企业、食品加工等其他行业也都参与了医药品的研制和生产,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医药产业。形成了我省医药生物技术产业链。
1生物技术药品的生产及现状分析
基因工程药品的生产,包括白细胞介质素、红细胞生成素、血小板生成素a――2a干扰素四个药品以及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形成了基因工程体系,产生了沈阳三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大连高新生物制药公司等企业、大连通化金马药业的基因工程胸腺素、省微生物技术公司的狂犬疫苗等企业队伍。酶工程药品的生产,包括中国医科大学制药厂等十几个制药企业的降纤酶、胶原酶以及纤维素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等。利用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和蛋白质工程对传统医药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成为现代生物技术制药产业的生产,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的提取、分离、纯化等下游技术使生化制剂升级换代、走降纤酶之路将会使脑活素、肝细胞生成素、助应素等产品生产企业如汇龙达、省微生物所药厂、沈阳生化药厂等发展壮大产生更大效益。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微生物生态制剂及抗原产品也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如沈阳东药集团的整肠生,沈阳协和集团的高聚金葡素等。
近年来,我省生物技术产业有了显著发展。初步形成了医药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海洋生物技术等门类齐全的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成果,基因工程、酶制剂、精细化工程和保健品等一批生物技术产品已经投入市场。这些成果不仅给企事业单位带来了经济效益、技术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为了科技兴企提供了物质保障,有利推动了我省生物技术产业的向纵深发展。目前,全省命名生物技术企业有100多家,涉足生物技术研究和开发的院校17家,科研院所15家。现有生物技术产品72种。辽宁省生物技术产业基础已初步确立,产业群已经明朗化。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必然引起一些产业的发展。例如:随着医疗诊断水平的提高,酶诊断试剂盒免疫诊断试剂的生产必然达到更高水平;海洋药物和中药的开发应用技术也会有所改进;保健品的生产也显出强进势头。由于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显示出我们生物技术的下游技术严重滞后,为我们今后的发展留下很大空间。为此,我们认为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定会产生一些高效益企业和集团,也会带动一些产业的发展形成强大的产业链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多数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产业规模小。从调研情况看,虽然我省生物技术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与实际要求存在很大差距。主要问题是:产品仿制多、创新少;同一品种多家生产、独家品种少;多数产品技术含量不高,这是要待解决的问题。
2.2资金缺乏,多元化投资体系尚未形成。生物技术是个知识密集型的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产业。开发一个有水平的产品需要的资金多,许多小企业无力开发,没有多元化投资支持也无力做大做强。
2.3观念陈旧,政策信息不灵,成规模的项目太少。据了解省生物技术成果不少,但是成果外流,人员外流。企业等、靠、要的现象仍然存在,甚至有了好产品也不报项目,满足靠自有资金维持小规模的生产。
3建议与发展对策
纵观世界各国,生物技术产业是全球高新技术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生物技术产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其发展本身来看涉及到诸多环节,制度创新、知识产权及政府的推动等都对其发展产生重要作用。我省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为加快步伐应着重解决一下问题:
3.1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依靠专家选准项目,编制规划。行业协会聚集大批行业内专家和企业家,组织调研,制订规划,针对性强;评估项目,组织攻关准确的高。
3.2建立省生物技术专项资金,对重点项目给予优先优惠政策支持。生物技术产业由于其特殊性和重要性,必须特殊对待尤其在发展初期强化领导,加大投资力度和政策支持的强度,建立省生物技术发展基金,用专项资金吸引资本市场,尽快形成多元化投资体系,并且给予实实在在地政策扶植和优惠,鼓励发明创新和促进技术转移。
3.3扩大同国内外合作,突出重点项目,以重点项目带动产业化。当前发展生物技术产业要实施立足创新、集成应用、需求导向和重点突破的战略。因此,要以专项资金为引子,扩大招商引资力度;以优势专家和单位为种子,尽快培养一些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体,推动我省生物技术产业升级。鼓励大企业和中小型生物技术公司结成技术合作伙伴,共同开发新药,建设互相依存、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群.
参考文献:
关键词:科研型;制药工程;人才培养;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088-02
目前,我国医药产业发展迅猛,制药企业为了提高自主科研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发展自主品牌,对科研型制药工程专业人才有大量的需求。此外,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还面临着其他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如创新能力不足、市场占有率不高、投资比例较小、生产技术产研脱节和结构性问题突出。目前,国内生物制药行业企业的产品仍以仿制药和原料药为主,自主研发能力相对薄弱。我国具有制药工程专业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较少,中国每年培养的制药工程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极为有限。因此,培养优秀的科研型制药工程本科专业人才是解决高素质制药工程本科专业人才不足的有效途径。
一、我国制药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医药产业是21世纪的战略产业,具有高投入、高收益、高产出等特点,属于知识密集型和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特殊产业。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医药产业发展速度较为迅速,为我国制药工程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2003年我国医药产业规模位居世界第十,2008年跃至世界第五,2013年总体规模达到世界第三。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医药产业的发展,加大了投入力度。就生物制药产业而言,“十一五”期间中央和地方经费投入约为200亿元;而“十二五”期间,仅中央经费投入预计将达到400亿元。
1995年,受美国科学基金的资助,第一个全美范围内的制药工程研究生教学计划在新泽西州立大学Rutgers分校诞生了,标志着制药工程教学的开端。1998年,我国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首次出现“制药工程”,1999年制药工程学科招生时,全国共有34所高等院校设置制药工程学科,其中,医药类院校13所、理工类院校12所、综合性大学9所,招生人数仅为1165人。随着人们对“药”这个特殊产品越来越重视,制药工程学科的特殊性和市场需求凸显,不少高校通过转型或新建形成了制药工程学科。截止2010年,国内已有200多所高校设置制药工程学科。然而,具有制药工程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较少,每年培养的制药工程专业研究生极为有限。此外,省属高校在制药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度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科研能力的培养。
二、省属高校科研型制药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我国高校规模超过2000所,其中本科类院校700多所,211高校108所,985高校38所。我国高等院校规模庞大,尤其是省属高等院校规模庞大。因此,省属高校制药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具有较大的规模。然而,省属高校在培养科研型制药工程本科人才的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科研投入少、科研型教师数量不足、教师教学工作量繁重、科研平台及配套设施不完善等。只有探索并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省属高校制药工程本科专业人才的科研能力,才能满足我国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1.有意识地培养制药工程本科专业学生的科研兴趣。省属高校往往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实践教学仅仅是对学生应掌握的最基本的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不能满足科研的需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学生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的现象,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教师应该首先从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做起。首先,从事科研的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和其他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制药工程专业在全球范围内的重要的研究热点,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制药工程专业的发展趋势。其次,让学生对全球和中国的医药市场有总体的了解,使他们对就业方向有一定的认知,使他们坚定信心,努力掌握制药工程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最后,通过PPT和seminar等途径就某一科研项目向学生做具体讲解,使他们对科研项目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有所了解,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科研兴趣。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通过seminar形式向学生讲解了基因工程药物的研发具体过程,包括目的基因的PCR扩增、重组质粒DNA表达载体的构建、基因工程菌的构建、目的基因的诱导表达、外源基因表达产物的分离纯化与western blot鉴定、产品的检验等。在此过程中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他们急切想知道具体每个过程是如何操作的、用什么仪器设备等,纷纷表达希望能够参加科研的强烈愿望。
2.通过实施具体的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从事科学研究的老师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参与承担的课题或参加大学生创新基金、各类科研“挑战杯”等活动,让学生融入到具体的科研活动当中,体验科研,使他们的科研能力一步一步增强。在具体的科研指导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事项。一,指导教师应有较好的职业道德和学术背景,承担过省级、市厅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过较好的学术论文;参加科研的学生应对科研有一定的兴趣,科研态度端正。二,合理协调学生上课时间和进实验室科研时间,让学生既有充分的时间掌握制药工程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又有尽量多的时间从事科研。三,将大二和大三阶段从事的科研活动与其毕业论文相结合,这样既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又能解决学生在大四阶段找工作和实习时面临时间紧张的不利形势。大四下半年主要是做毕业论文,然而相当多的企业要求学生实习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基本上占据了整个毕业论文的时间。很多学生选择做毕业设计而不选择论文,这也是造成本科学生科研能力不足的一个主要因素。四,合理制订科研目标和实施计划。相对研究生而言,本科生从事科研的时间较少,而且本科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科研能力也较弱。五,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撰写诸如“大学生创新基金”、“挑战杯”等相对简单的科研项目申报书和撰写学术论文,为工作后从事科研奠定一定的基础。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和企业会议,让学生感受科研的重要性。七,让学生体会到科研的成功与自豪,增强信心。将科研成果以学术论文和专利的形式发表或申报,让学生体会到科研付出的价值。通过整套科研训练,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使他们初步具备申报课题、开展研究和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即初步具备了实现自身科研梦想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科研奠定了良好的前期基础。
3.制定本科生科研激励政策。指导教师和相关部门也应针对从事科研活动的、优秀的本科生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进一步增强本科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同时提高本科学生的科研能力:第一,指导教师利用自身的资源和渠道,推荐优秀的本科生攻读研究生。省属高校的本科生考研多选择中科院、“985”和“211”等重点院校以实现他们的人生梦想。第二,制定物质奖励措施。对在SCI、EI、中文核心等国内外期刊上的和在科研竞赛中取得好成绩的本科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第三,制订本科生科研助理计划。让经济困难的、优秀的科研教师指导优秀的本科生从事科研,相关部门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既解决了贫困生的经济问题,又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技能。
实践证明,通过实施具体的科研项目可以较好地培养制药工程本科专业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查阅文献和撰写论文的能力等,为从事制药工程领域的科研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提高我国医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关键词:传统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02
一、传统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分析
传统中医药知识作为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文化结晶,是广大人民智力成果的体现,但是随着西药的不断引进,传统中医药的地位受到威胁。由于传统中医药知识与现行的知识产权制度联系密切,利用知识产权制度对其进行保护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从古至今,传统中医药一直为我们的身体健康付出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虽然现在西医药技术进步神速,但仍然不能完全替代中医药,两者是互相补充的关系。例如许多西药对人体有副作用,可能引起医源性和药源性疾病;多用西药还可能产生耐药性,降低其疗效,甚至根本没有效果。而中医药在这些方面就比西药优越的多。因此,对中医药给予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其发展和创新,将使广大民众得到更多更好的物美价廉的中医药的服务,也更有利于维护其生存权和健康权。
(二)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日趋严峻,医疗模式的不断变化,中医药由于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价格合理等优势相比西医药在治病养生保健方面更具比较优势,也将拥有更大的市场需求和市场发展空间。其中作为中医药知识精髓的中药复方,由于年代久远且多数已被文献化,被他国无偿使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传统中医药作为一种知识产品已经被其他国家占有和使用,为其带来了巨额商业利益。我国不仅未能得到任何知识产权上的补偿,相反国内市场还受到“洋中药”的巨大威胁。因此,保护我国传统中医药的知识产权,实现我国传统中医药知识产权利益,关系到我国传统中医药科技和中医药产业的生死存亡。
二、传统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中医药专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专利保护是药品保护中最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方式,我国传统中医药在专利保护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专利保护审批周期长、保护期限相对于一级中药保护较短、审查严格、缴纳的费用较高、中药专利的科技含量较低、侵权认定困难等;另外,专利权中要求的三性,即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因为大量的传统中医药知识已经处于对公众公开的状态,很难符合新颖性的要求 。
(二)传统中医药商标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商标制度虽然在中医药保护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在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利用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不注重中药商标的注册量不足、企业商标意识淡薄、名牌流失严重、中药表达习惯和商标法的冲突等。
(三)传统中医药商业秘密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前面对商业秘密保护现状中就提出,由于当年我国还没有专门的商业秘密保护法,所以对商业秘密的保护就散见于各种不同的法律法规中,而这些不同的法律法规在立法主旨和侧重点都各不相同,所以这些法律条文就难以在内容上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另外,目前我国关于中医药的配方散见于各种书籍,在国际商业贸易中企业由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而又为表现诚意难免会出现泄密的问题。
(四)传统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淡薄
虽然我国目前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已开始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但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并不强。我国目前中医药发明专利申请主要以非职务发明为主,职务发明所占比例过小。这从侧面反映了我国中医药企业和科研单位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没有充分利用专利这一有效武器来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很多企业宁愿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产品推销、投入巨资利用各种媒体广告,也不愿投资科研和知识保护。之前由于我国对药品不实施专利保护,致使部分中成药企业相互无偿仿制,同一品种重复生产现象严重。另外,许多有经验的老中医对于自己长期总结出来的疗效卓著的验方秘而不宣,使得一些宝贵的疗法和技术得不到推广,甚至有可能失传,这样也不利于知识产权的保护。
三、加强传统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具体对策研究
(一)不断完善传统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
不断加强传统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专利保护。考虑到中医药专利审批时间过长,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快审批速度,缩短审批周期;同时在专利申请时要指出中医药的来源,这样可以提高专利申请的透明度,尊重持有人的利益;另外,由于传统中医药不同于西药,它集中体现了诊治的特色和优势,因此对于专利申请中要求的三性,在对中医药进行判断的时候不应该僵化,而应转变思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充分完善商标法对传统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中医药存在着中药商标与通用名混淆的问题,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对中医药商品名称的注册采取特殊政策,允许中药商品名称可以采取规范的方式表示其成分、功能或用途,以便于中医药产品创名牌,发展我国中医药产业;同时我国国内有潜力的品牌和驰名商标应进行国外注册,以保护百年老字号的中医药品牌。另外,中草药的药性药力与药材源产地独特的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地理特性对消费者而言可以产生一种天然的信赖优势,地理标识显示了商品或服务的质量或特性与其原产地或来源地自然环境、地域、人文环境地密切关系,也是一种知识产权,应受到法律地保护。
尽快完善商业秘密对传统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由于我国没有专门的商业秘密保护法律,对商业秘密的规定分散,体系不够健全和系统,因此应尽快完善一部专门的法律对中医药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再者由于中医药的许多临床经验和治疗手段都是中医的传家技艺,因此对其进行商业秘密的保护有利于更好的传承;同时还要加强对散落在民间的各种秘方的保护。
充分利用行政手段加强对传统中医药的知识产(下转第99页)(上接第97页)权保护。作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补充,行政保护措施应充分加以利用:针对中医药的特性,完善中医药保护政策,制定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办法;有关技术保密审查和管理机构对科研项目加强密级鉴定和确认管理工作等等。
(二)不断提高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
随着我国目前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中医药的国际化、现代化也在随之发展,因此我们就不得不注意中医药知识产权相关保护的法律法规的普及宣传,提高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1、改变我国某些医学院注重西医教学的方式,加强对中医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兴趣,同时开设知识产权课程,使知识产权的教育培训工作纳人学校的教学进程中,培养学生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2、对中医药研究、开发、生产部门的相关人员进行知识产权知识培训。不管是普通的从业人员还是主要负责人都要进行相关的培训,使其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工作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3、企业在新产品研发和拓展市场时,要深刻地认识到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和竞争武器的重要价值,不管是从研发战略还是经营策略上都应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中医药企业最好能够建立自己的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机构,注重培养本行业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为保护我国中医药知识产权提供切实的企业支持。
(三)设立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专门机构,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
如前所述,由于中医药自身的特点,对中医药知识产权的申请和保护方面较其他学科存在着更多的困难,因此有必要设立专门的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机构。在企业由政府帮助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企业自身学会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中医药、法律和管理等相关专家和人员组成中医药知识产权研究会,为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和维权工作做好坚实的后盾。除此之外,培养专门的知识产权保护人才也是一项重要工作。前面已经讲到要在医学院开设相关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课程,使学生们初步建立保护意识,同时重点培养一部分专门人才,使其既通晓中医药知识又了解中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以利于中药开发、产品宣传、专利申请等工作的开展。
(四)提高中医药企业的创新能力,推动中医药产业的国际化进程
中医药企业和研究机构应该充分利用知识产权的手段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以知识和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保障中医药知识产权职务技术成果完成的技术权益和经济利益,更好的将我国的中医药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与此同时,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妥善处理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知识产权关系,公平合理地解决各种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对外国投资者、合作者的知识产权提供有效保护。在国际合作和开拓国际市场中,企业和研究机构也应该主动向国外机构或其在中国机构获取专利、商标、版权等信息,扩大申请、注册国际专利、商标等,为培育国际名牌产品和商标创造条件,推动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国际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杜瑞芳.传统中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关键词】航空港 高端制造业 发展战略
一、引言
2012年8月河南省政府出台的《河南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将高端制造业纳入战略新兴产业的范畴;2012年12月国务院出台的《中原经济区规划》明确提出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积极培育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2013年3月国务院批复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对高端制造业的支柱行业做出了具体说明。这为河南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河南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抓住这难得的历史机遇,正着力建设与航空物流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一致发展的航空港高端制造业园区,意图使之成为郑州临空经济、郑汴新区经济、河南省域经济乃至中原区域经济的重要载体和新的增长极。在郑州临空经济的各期规划中,高端制造业产业都被作为园区发展的重点。但是同时不能忽视的是郑州航空港发展高端制造业还需要面对很多问题,比如缺乏核心技术、研发投入不足、集聚程度不高、高新技术制造业发展不理想、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等,企业数量少、缺乏世界级知名品牌、人才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还很突出。郑州航空港高端制造业的集聚与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种情况下,对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高端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发展环境、发展战略进行研究非常必要。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高端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2013B316)中更进一步明确了高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国内外高端制造业发展经验总结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调查,国际市场战略正在发生调整,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速向中国转移。全球爆发金融危机,大多数跨国公司选择向中国大陆转移,而且是转移高端制造业。
从国内看,高端制造业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北京、上海、深圳、天津等一线发达城市,都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取得飞速发展。例如,在短短的几年里,生产出全球最快的高铁,并迅速实现产业化,是一个让世界刮目相看的奇迹。高铁每年的投入都在8000亿元以上,2009年平均每天投入在30亿元以上,高铁产业已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崛起,带来交通运输业、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科技、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同时带动相关服务业的发展。高铁产业、物联网产业具有庞大的商机,推动了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推动了高端制造业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后危机时期,全球产业重新布局,我国必须抓住机会,做好经济起飞的准备,推动制造业的升级和结构调整从而推动高端制造业的发展。
从国外看,奥巴马明确指出:美国要重新回到“制造业时代”。这意味着美国未来将会把主要精力放在高端制造业的发展上。高端制造业是支撑美国经济发达的主要原因。美国政府一直把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放在国家战略高度,将高新技术研究与应用作为发展高端制造业的核心,走以科技政策为核心推动经济发展的道路,并推出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来推动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也分别推出各自的新兴战略性产业加以扶持。目前,高端制造业已经成为许多国际大都市制造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伦敦、巴黎、纽约、东京和首尔等大城市都在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同时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提升制造业,以促进制造业的高端化。
表1给出了国内外高端制造业发展经验的概要总结,表2给出了国际上有特色的航空港经济发展模式。
表1 国内外高端制造业发展经验总结
表2 国外比较有特色的空港经济发展模式
三、郑州航空港高端制造业发展环境
表3 郑州航空港发展环境的SWOT分析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增长极,其发展无疑需要良好的产业来支撑,这一方面来自于既有的内部条件,另一方面来自于内部条件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性预期。这就需要对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既有的内部条件和面临的外部发展环境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探索如何利用自身的内部优势最大可能地抓住有利的外部环境,同时尽可能地避免内部劣势和外部威胁对自身的不利影响,从而找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竞争优势。目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分析主要采用构造SWOT矩阵,通过SWOT分析可以帮助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把资源和行动聚集在自己的强项和有最多机会的地方,这对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产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见表3。
表4 2011~2012年河南省高端制造业主要指标变化情况
备注:表4每一个指标下面左边是2011年数据,右边是2012年数据。
由于郑州航空港发展规划于2013年3月获得审批,其发展情况和对应指标变化目前不易获取,故通过表4和图1列出全国和河南省高端制造行业2011~2012年部分指标的变化情况以供参考。容易发现,除了通用设备制造业,其他高端制造行业的相关指标都呈现增长趋势,有了航空港经济实验区的引擎作用,河南省高端制造业未来必然呈现良好态势。
四、郑州航空港高端制造业发展战略
(一)重点领域:郑州航空港高端制造业的发展重点
1.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适应重大工程建设需求,以提升重大装备的高端制造和整机配套能力为方向,突破核心主机和关键辅机工艺技术,扩大优势产品规模,提高系列化水平,重点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大力发展智能电网和智能制造装备,积极发展航空装备、卫星应用产品等,促进制造业智能化、精密化、绿色化发展。“十二五”期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成为中西部地区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
2.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抢抓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速发展的机遇,坚持承接产业转移与培育新兴服务业态并举,加快建设体现技术升级换代的智能终端、新型显示、半导体照明生产基地,积极发展物联网、云计算、高端软件、新兴信息服务等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推进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十二五”期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50%以上,成为中西部地区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3.生物医药产业。充分发挥我省市场和资源优势,强化龙头企业带动和技术创新驱动,扩大和提升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和水平,重点突破生物制造产业关键技术,增强生物育种企业育繁推一体化发展能力,加速构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现代生物产业体系。“十二五”期间,生物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成为全国重要的生物产业大省。
4.其他制造业。比如,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
(二)产业集群:从中原经济区角度培育高端制造业关联的产业集群
按照统筹规划、发挥优势、突出特色、集聚发展的原则,围绕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依托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园区30个左右,加强规划政策引导,完善配套服务功能,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企业集中集聚,重点培育发展一批特色鲜明、链条完善、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具体有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集群、信息服务业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生物育种产业集群、太阳能产业集群、新型合金材料产业集群、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超硬材料产业集群、节能环保装备产业集群、智能电网装备产业集群、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三)配套平台:建立高端制造业关联的发展平台
1.航空港电子商务平台。2013年3月国务院批复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中明确,将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综合改革试点,在进出口通关服务、结售汇兑等方面先行先试,加强与国内外知名电商的战略合作,搭建安全便捷的商业交易应用服务平台,建设全国重要的电子商务中心,研究探索建设跨境网购物品集散分拨中心。以电子商务推动传统商业模式创新,实现实体购销渠道和网络购销渠道互动发展,推动名牌名店商业街区建设。在郑州临空经济的各期规划中,电子商务产业和跨国贸易都被作为园区发展的重点。但是同时不能忽视的是郑州航空港发展电子商务和跨国贸易还需要面对很多问题,比如对关键技术的研究不透彻、信息共享难度大、供应链金融发展不理想、研发投入不足、没有形成完整的跨国交易需求链等,企业数量少、缺乏世界级知名品牌、人才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还很突出。郑州航空港跨国贸易和电子商务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航空港物流中心。发展郑州航空物流是利用郑州机场特有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的最直接途径之一。航空物流的发展不仅可以满足经济实验区日益增长的航空货运需求,还可以反过来促进机场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增强郑州机场的竞争能力。物流产业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率先形成或集聚会影响郑州的临空经济格局,而相关产业的空间分布、生产集中反过来也会对航空物流市场的培育、发展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航空物流产业的发展对于省域经济的发展和中原经济区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3.航空港协同创新平台。协同创新指围绕创新目标,多主体、多因素共同协作、相互补充、配合协作的创新行为;其主要形式就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特别是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产业、地方政府进行深入融合,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与模式;特点是参与者拥有共同目标、内在动力、直接沟通,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进行多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
五、结论
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典型城市以及发达国家高端制造业发展经验,结合郑州航空港发展高端制造业的大环境,提出了具体的发展战略:第一,将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列为发展的重点领域;第二,从中原经济区角度培育高端制造业关联的产业集群,比如智能电网装备产业集群、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第三,建立高端制造业关联的发展平台,比如航空港电子商务平台、航空港物流中心、航空港协同创新平台等,特别地,在临空经济背景下,产业链条的构成、知识与信息的共享、人才结构配置等显得尤为重要,培育和发掘应用型人才成为关键路径,协同创新平台更成为应用型人才发挥光和热的重要场所,也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发展的催化剂和加速器,必然能够为郑州航空港经济发展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发挥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谢里,罗能生.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水平及其演变趋势[J].科学学研究,2009,(12).
[2]陈建军,黄洁,陈国亮.产业集聚阎分工和地区竞争优势,来自长三角微观数据的实证[J].中国工业经济,2009,(3).
[3]白重恩,杜颖娟,陶志刚等.地方保护主义及产业地区集中度的决定因素和变动趋势[J].经济研究,2004,(4).
[4]路江涌,陶志刚.我国制造业区域集聚程度决定因素的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7,(6).
1《生物技术制药》进行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生物技术制药》是制药工程和药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生物技术制药是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利用生物体作为生物反应器,按照人们的要求来生产所需的医药产品的高新制药方式。基因工程干扰素、基因工程甲流疫苗、基因工程乙肝疫苗、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抗癌中药紫杉醇的生产技术等等都是生物技术制药的杰出成果。在人类与病毒及各种疾病的斗争中,生物技术制药的巨大作用和优势日益突现,生物技术制药已被公认为是最有发展前景的制药方法,也是国家提出的新兴战略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成分[5,6]。近年来,随着生物药物发展的突飞猛进,生物技术制药的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7,8],给课程教学带来挑战;同时由于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生物药物的种类和数量迅速增加[9],教学中需要不断补充新知识和新内容;另外,目前我国制药工业的研发和生产与国外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10],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国的制药工程学科的教育与国外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为了更好地学习先进的生物制药知识与理念,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快我国医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在生物制药工程专业开展双语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2《生物技术制药》进行双语教学的课程教材和师资力量的建设
2.1课程教材的建设在双语教学中,我们以外国原版教材为基础,编写适合制药工程专业本科生的《生物技术制药双语教程》和教学参考资料。我们选用国外生物技术制药优秀教材:2007年出版的由DaanJ.A.Crommelin,RobertD.Sindelar和BerndMei-bohm主编PharmaceuticalBiotechnology:FundamentalsandAppli-cations(生物技术制药:基础和应用)和RodneyJ.Y.HO主编的Biotechnologyandbiopharmaceuticalstransformingproteinsandgenesintodrugs(生物技术和生物药物,从蛋白和基因到药物)。国外教材突出的特点是实用性较强,而这一点恰恰是多年来中国教材中的薄弱环节。国外教材中还配以各种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能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把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2.2师资力量的建设在师资力量上,本课程的授课教师均是本专业具有高级职称并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担任。另外,我校建立了双语教学培训班,定期派遣青年教师到英语国家进行学习。这些长期活跃在科研第一线和留学归来的教师,是我们进行双语教学的骨干力量。
3《生物技术制药》进行双语教学的教学方法
与双语教学这种授课模式相对应,我们在授课过程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
3.1多媒体教学在双语教学中,授课对象是大三的本科学生,授课方式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由于《生物技术制药》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课件中将理论和操作技术多采用视频和Flas展示。这样就使所讲的内容通俗易懂,易于学生理解记忆,激发学生兴趣。在授课过程中,采用英语讲解配合英文幻灯片的模式。对于难度较大的知识面,教师会辅以适当的中文讲解。
3.2小组讨论由学生自由组合,分成若干个小组。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设定几个题目,让学生自己收集双语材料进行课后讨论。讨论后鼓励各组学生代表用英语发言,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评选。这样做,学生将主动学习并收集学习资料,拓宽了理论知识和英语的广度和深度。
3.3开辟双语教学网站将授课课件提前在网上公布,可帮助学生预习生词、了解教师讲解线索和重点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网站的论坛上,学生还可及时地进行交流和提问,教师将给予解答。
3.4成绩考核体系采用了结构化评分方法对学生进行课程考核,即总成绩由多部分组成:课后小组讨论占20%,多种形式的平时测试占30%,期末考试占50%。
4《生物技术制药》进行双语教学在学生中的问卷调查和效果
评价我们通过以上教学方法,对我校制药工程和药学专业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生物技术制药》进行双语教学的认同率、授课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评价等。发放187份调查表并全部收回,有效份数185份,占98.9%。调查结果表明,95.2%的学生认为有必要进行双语教学方法,认为一般的占1.5%,认为没必要的仅占1.7%。这个结果说明,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认可了在《生物技术制药》课程进行双语教学这种教学模式。
4.1《生物技术制药》进行双语教学授课内容的选择为了确定双语教学可用于《生物技术制药》的具体章节,我们对其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1)表明,除概论外,其余的章节,如基因工程制药、细胞制药、酶工程制药、发酵工程制药、抗体工程药物、基因治疗、转基因动物与生物反应器等学生赞成使用双语教学。概论部分,可能是学生刚接触双语教学,对课程内容不熟悉,并且概念和进展内容较多。因此,在概论的讲授中,我们将在进行英文幻灯片放映和英语口授的同时,配以中文讲解其中的概念。
关键词:长尾理论;长尾结构;医药商业;创新;集成化供应链
中图分类号:F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0)03-0060-05
Structure、 Model and Innovation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Pharmaceutical Commerceby the Long Tail Theory
SHI Wei, SHEN Jun-lo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a Medical, Nanjing 210046, China)
Abstract:Making use of the long tail theory,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core problem of pharmaceutical commerce is homogeneous business model but not overabundance, decentralization and small scale on structure. The innovation alogia is essential problem. The paper demonstrates the necessity of building the long tail structure and measur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by the long tail theory.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analyse, the paper proposes thethree-steps-development models: homogenization capitalization merger, integrated supply chain, differentiated knowledge merger.
Key words:the long tail theory; the long tail structure; pharmaceutical commerce; innovation; integrated supply chain
1 引言
伴随着中国医药经济近年的高速成长,医药商业企业在销售规模不断提升的同时,盈利力却依旧徘徊在1%的低水平。那么,多、散、小的行业结构是否是医药商业长期盈利力虚弱的关键性问题,甚至是否是问题?当我们使用长尾理论对中国医药商业结构进行分析后,来自结构面以及结构背后的模式与制度问题,便以一个新的角度呈现出来。
2 长尾特征模型
Anderson[1]根据产品所对应的销售规模(份额),将企业的产品组合按分布结构特征,区分为长尾产品与短尾产品等两类产品。其中短尾产品为单品销量高而数量少的明星产品,长尾则为单品销量低但数量众多的利基产品。Anderson指出,企业经营中常常忽视了长尾产品在总量上与短尾产品存在相同的销售收入贡献潜力,而且其利润贡献潜力要高于短尾产品这一事实。造成这一“忽视”的原因是企业不够重视范围经济以及全球化思想下的渠道规模化。
长尾理论认为,长尾产品的优势在于其针对更加细分的目标市场(利基市场),具有创新之上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有利于企业规避同质化竞争,获得高额回报。而长尾产品的劣势在于目标市场小,但如果企业注意对长尾产品的关联性经营,则可形成范围经济。同时,在全球化思想的指引下,任何所谓利基的目标市场在全球背景下,都可借助于较之传统更为广域的渠道,体现出规模经济性。
长尾理论帮助企业从新经济角度重新理解创新化、差异化、专业化与规模化,并在个性化需求日益强烈的市场环境中,构造出企业的竞争力与盈利力。中国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先生[2]2009年在美国沃顿全球校友论坛发表演讲中,对长尾理论作了重点阐述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张瑞敏指出,信息化时代,企业应注重从规模化制造变革为规模化定制,渠道经济与范围经济是解决这一变革的有效手段,以此为核心的长尾理论应值得企业家关注。
长尾理论不仅对于具体的企业如何构造竞争力和盈利力具备极大的价值,同时对某个具体的行业发展问题也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整个行业如同一类市场,而行业中的企业如同存在于这个市场中的产品,这在逻辑上及与长尾理论基础保持一致性上都是完全成立的。我们所感兴趣的是,在形态上表现为 “多、散、小”特征的中国医药商业是否属于长尾结构?长尾理论对中国医药商业后医改时代的发展模式构建上存在哪些指导价值?
3 中国医药商业的长尾结构分析
长尾结构具备两个特征,一是目标总体中的个体在销售规模上的分布是否表现为“多、散、小”,这是分布上的特征;其次总体的构成个体彼此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化,这是构成上的特征[3]。分布特征是结果,而构成特征是本质、是灵魂。
3.1 中国医药商业在企业分布上体现为长尾结构
从图2中国医药商业100强销售分布曲线的特征观察,中国医药商业行业的结构属于长尾结构,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统计显示[4],百强企业总销售额为2764亿元,前10强企业占据了50%的市场份额,剩余90家医药商业企业销售收入累计占50%。如果将所有医药商业企业销售分布图作出,长尾特性更明显(前10强占30%,其余6700家企业占据70%)。
3.2 中国医药商业在企业构成上属于同质化下的非长尾结构
上述的分析仅仅给出了医药商业企业在销售收入分布特征上与长尾理论的特征模型很相似,但这并不能肯定中国医药商业就是长尾结构模型,还需进一步考察落入长尾区域的企业在个体特征上是否符合长尾特征:针对细分化下的利基市场,长尾对象之间彼此存在目标人群与属性上的差异化。如果研究对象是企业,即企业在产品线结构、价值链及核心能力上是否具备差异性。
根据这一标准,大多落入长尾区域的医药商业企业并不属于长尾企业,他们常常面对着相同的目标市场,经营着相似的产品(服务)线。国家发改委[5]指出,中国医药商业最大的问题是同质化。因此,目前中国医药商业的行业结构仅仅是分布上类似的准长尾结构。
4 中国医药商业行业结构应从同质化的准长尾结构,调整为专业化、创新化的长尾结构
中国医药商业企业在形态分布上类似长尾,但本质上又不属于长尾,那么未来的结构性调整是形成短尾结构,还是发展为长尾结构?
4.1 美国式的高度短尾型结构,并非中国目前的选择
短尾结构,即行业中的企业数量少,行业内集中度高。美国的医药商业是典型的短尾结构,美国前三位医药商业企业市场总份额95%,总共有167家医药企业。但笔者认为,中国医药商业目前的核心问题不在于形态上的“多、散、小”,而在于本质上医药商业企业集体创新失语、经营模式上过度同质化。短尾结构是目标,而长尾结构则为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的发展过程模式。如果目前采用同质化并购的方式,直接“硬化”为短尾结构,则是忽视了中国医药商业企业创新力严重不足之普遍性的存在。其结果无非是造就若干大型无竞争力、创新力和盈利性的虚弱巨人。张莉[6],赵华[7]等认为,市场势力理论与企业优势共享理论认为并购对象选择需重点考虑企业优势在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间相互共享,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竞争力。闫燕[8]认为,管理不经济,是形成企业并购后规模不经济的主要原因。规模经济并不等于大规模,如果没有创新力保证管理效率在规模持续放大下不弱化甚至提升,规模越大则越不经济。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力比规模力更具价值,建立长尾结构,实质是为将来更有效率的并购奠定基础。
4.2 中国目前存在着诸多医药商业形成长尾结构的动因
中国的医药零售业和医疗服务机构数量多、形态多、层级多、分布广。据统计,全国医药零售企业达到了20万家,全国医疗机构共计30万家。2009年医改后,医疗服务机构还将增加,尤其是社区医疗机构、乡村医疗机构、个体医疗机构,这三方面的增加数从中国的地区广度就可以获知其数量庞大。不仅数量多,而且形态多,医院之间在药品供给与药事服务等需求上差异性很大。下游产业的长尾结构,对作为医疗服务单位上游产业的医药商业,提出了以细分专业化为特征、以创新为导向的长尾结构需求,也提供了培育长尾型企业的市场环境。市场不怕企业多,不怕企业小,就怕企业同质化与创新缺失。
陈志武教授[9]认为,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理解财富能力的变迁,第一是深度,即专业化;第二是广度,市场地理范围跨地区、跨国界的拓展;第三是长度,即时间。有了创新力和差异化,企业的利基市场就能够全国化、全球化,广域的市场范围将带来极大的规模经济性,无论你所面对的目标市场有多么的利基。因此,中国医药商业当前应致力于推动长尾型结构的建设,虽然该结构不是终极结构(以集成化供应链为特征的短尾结构),但一定是到达终极模式的中间结构。
5 定位是基础,模式是核心,制度是保障
5.1 长尾结构下的区隔定位,形成企业资源优势与价值链的差异化根据长尾理论与定位基本理论,可以构造出中国医药商业企业长尾结构下的定位图。图3竞争力维度中,专业化是指针对细分市场顾客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创新服务和所经营的创新产品满足个性化需求。所谓集成化,是指企业将外部各种优势资源按照一定的集成方式和模式进行整合,促使各资源要素优化互补,产生非线性的功能倍增或涌现[10]。过去,医药商业企业是产品的分销商,执行的是交易营销,而未来的医药商业企业,尤其是大型商业企业,应转化为资源的经营商,将众多极富创新力的中小企业的创新资源、创新成果根据顾客需求,动态地集成于自己广域的分销平台之上;并运用知识资源优势,将中小企业的创新成果提升到标准化的层面。所以,大型商业企业也在进行创新,但这样的创新聚焦于对资源的集成和成果标准化上。
图3的产品(服务)线维度区隔为短尾和长尾两大类。要打造以创新和细分为特征的长尾类产品(服务)线,中国的医药商业企业需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搬运工业态,转化为现代知识密集型的药事服务商业态。简单的搬运工模式,制约了医药商业细分下的专业化发展及创新增值运动空间,而多维度的药事服务商模式,则给企业的进一步专业化分工与创新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和实现空间。2009年国家医改方案明确指出:“通过实行药品购销差别加价、设立药事服务费等多种方式逐步改革或取消药品加成政策。”以药事管理服务费用取代药品加成,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这一变化,不是简单的费用结构变化,而是在游戏规则上推动医药商业企业的业态变革,为长尾结构创造了构造条件。短尾类产品有两个来源,一是目前已经规模化或标准化的产品与服务。最为典型的是国家基本用药目录产品与药品物流服务。2009年国家卫生体制改革文件已经明确指出,上述产品与服务的承载商是大型医药商业企业。短尾类产品(服务)的第二来源,是指大型商业企业利用自身知识资源优势,将中小型企业提供给其的部分长尾类产品(服务)在集成的过程中,固化标准、优化效用函数,提升为短尾类产品(服务),最终实现产业升级。
于此,我们得出两个基本结论:(1)大型医药商业企业定位于以集成化为竞争力、以短尾类产品(服务)及长尾类产品(服务)集成为经营特征的“资源经营商”;中小型医药商业企业定位于以专业化为竞争力、以长尾类产品(服务)为经营特征的“资源制造商”。(2)构造中国医药商业行业的长尾结构,集成和创新是关键。如果没有创新,则集成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没有集成,则长尾类企业就会失去产业链中的价值。下文将从模式与制度方面,对集成与创新的实施路径做出讨论。
5.2 建立以大型医药商业企业为“链主”的集成化供应链模式集成化供应链是“链主”企业对供应链成员企业的资源进行集成与优化,更有效率地满足最终端客户需求的网链结构。陈柳钦[11]指出,按照迈克尔•波特的逻辑,每个企业都处在产业链中的某一环节,一个企业要赢得和维持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其内部价值链,而且还取决于在一个大的价值系统(即产业价值链)中一个企业的价值链同其供应商、销售商以及顾客价值链之间的互补联接。相应于波特对价值链的定义,产业链企业在竞争中所执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仅从价值的角度来界定这些活动,称之为产业价值链(Industrial Value Chain)。产业价值链的运营平台则是以大型医药商业企业为核心节点企业(链主)的集成化供应链。
如果把供应链中的中小型医药商业企业视为一个产品(服务)集群,那么,“链主”的集成运动就形成了大型医药商业公司极为丰富的产品(服务)线,呈现为长尾结构。这样,大型医药商业企业已经成为了类似于Google、Yahoo之类的门户或搜索引擎。而最初的长尾理论正是诞生于对上述两类企业的经营研究。
传统模式下,大型商业企业也与中小型商业企业合作,但这样的合作是建立在单纯的产品交易基础上的产供销模式。不存在创新下的差异化,不存在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双方的合作重心在于“价格搏奕”而非“价值链集成与顾客获得价值放大”。
集成化供应链模式下,作为链主的大型商业企业,根据终端客户的需求,寻找、组织上游优势资源“集成制造”丰富的产品。处于其上游的长尾类中小商业企业的创新服务(资源)得以广泛回报(渠道经济性),其灵活性造就了集成平台上的产品服务线丰富性与反应速度更快,下游客户则可更快地得到更多、更具效用的满足(范围经济性)。因此,中国医药商业的问题不在于流通层次多,而在于流通层次没有价值创造。建立以大型医药商业企业为核心的集成化供应链,形成长尾经济下的价值链集成与优化,目的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的健康价值,从真正意义上改善社会公众的健康福利。
5.3 健全创新制度,改善创新环境
萨克斯[12]认为,经济增长的最终源泉是制度与技术的创新。制度创新是前提,是对技术创新的鼓励与价值保障。印度制药业的发展就是实证。印度医药产业发展,得益于创新化、专业化和国际化,100家企业通过了美国FDA认证。两国医药产业的发展速度相近,但中国部分是依托于政府卫生保障制度改革的拉动,于明德[13]指出,国家力推的“两个保险”是拉动医药经济增长的根本因素。而印度则是通过创新构造出国际竞争力,国际化的因素在发展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在印度医药产业创新化的背后,是制度。印度小型医药企业可以获得很好的上市融资的机会,上市企业将资金主要用于管理与技术创新上而不是宣传炒作上,为什么能这样做,是因为有相关的制度保证管理与技术上的创新价值不受到单纯炒作的影响,这涉及到一系列的市场制度[14]。
过去,中国医药产业在对规模化的认识上是存在错误的,亢奋于“制造”创新力虚弱的国内寡头国际侏儒,积极于“推动”大而全式的虚假规模化,忽视于“鼓励与保障”创新型企业的培养和发展,漠视于国际市场的规模化力量。目前,中国正在积极加强制度上的创新,2009年的医疗卫生改革,在五个方面实施了重大的改革,其中创新产品特别定价制度就是对创新鼓励与创新价值保障的具体体现。当然,在这方面到底是采用杨小凯教授之后发劣势理论[15],还是采用林毅夫教授的后发优势理论[16],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6 基于长尾理论的中国医药商业发展模式H-I-D
(1)第一阶段:同质化并购(Homogenization Merger),差异化创新
中国医药商业企业通过区域同质化收购,形成全国性的大型商业企业;通过企业创新,转型出一批差异化、专业化的长尾医药商业企业。
形成全国大型商业企业的战略价值是建立现代化、规模化的第三方医药物流,降低医药商业的物流成本。该第三方医药物流一定是由目前的短尾商业企业为主导完成构造。其次,全国大型商业机构的出现,为长尾企业利基市场通过广域化渠道形成规模经济性提供了平台,如同于Google对于无数小型网站的价值。7000家医药商业企业,一部分创新力弱的企业,贡献出自己的区域价值,被大型企业并购;部分企业通过创新运动,形成长尾企业,服务于特定的上、下游客户,构造差异化的创新增值服务,以此形成企业的竞争力与产业中的价值;剩余的企业,区域价值不明显、创新力不足,退出市场。
(2)第二阶段:形成以短尾企业为核心节点,长尾企业为成员的全国型集成化供应链(Integrated Supply Chain)
以全国性的大型医药商业企业为核心组建集成化供应链,吸纳专业化、差异化的长尾企业入链,形成差异化价值链的合作,进一步挤压掉创新力弱、规模小、同质化的区域型中小型医药商业企业,从市场运作上逼其退市。
集成化供应链+长尾结构是中国医药商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过渡阶段。该阶段的重要性是:通过供应链平台的价值链合作,短尾企业与长尾企业在企业文化、价值观、管理流程上趋同化,有利于第三阶段资本收购后,企业能迅速产生规模效益;其二,在这个过程中,有利于短尾企业识别所需要整合的外部价值链。被收购对象的差异化与核心能力的判断需要过程。其三,价值链的集成管理过程,有利于大型商业企业提升资源与价值管理能力,令其未来对收购的长尾中小型企业形成迅速的管理消化能力。
(3)第三阶段:核心链主企业对具有差异化价值链(Differentiated Value Chain)的长尾企业实施收购
医药商业企业的收购实际上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同质化收购,实现全国架构,为集成化供应链与未来短尾企业的合作建立基础;第二阶段的收购是差异化收购,目标是在价值链上与本企业存在差异性和互补性的长尾企业,这一收购的本质是对创新力和价值链的收购,实现企业价值链和创新力的升级。
于此,中国医药产业将形成以全国性大型医药商业企业为链主的若干集成化供应链,构建成为市场的主体,承担了80%以上的医药商品和服务流通。在商业结构上,接近于美国模式,部分同质化区域性的中小型医药企业在第一阶段退市或被收购,部分差异化的长尾企业在第三阶段被集成化供应链链主收购,独立于市场上的中小型企业减少。通过上述三阶段发展,中国医药商业企业才有可能出现国际化的超大型医药商业企业,也只有这时,中国医药商业的春天才真正来临。
参 考 文 献:
[1]Anderson C. The long tail[EB/OL]. 省略/10.LongTail, 2004-12-14.
[2]张瑞敏.中国式管理的三个终极难题[J].商周刊,2009,(13):28-30.
[3]Anderson C.长尾理论[M].乔江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36-235.
[4]中国医药商业协会.中国医药商业企业百强榜[R].2008.1-2.
[5]国家发改委.医药行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R].2006.5-18.
[6]张莉. 刍议企业并购中并购对象的选择[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16(4):58-59.
[7]赵华.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选择研究综述[J].商场现代化,2008,(3):90.
[8]闫燕.规模不经济的原因―管理不经济[J].时代经贸, 2008,(12):64-66.
[9]陈志武.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3-30.
[10]吴秋明.集成管理理论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4.76-80.
[11]陈柳钦.论产业价值链[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7,23(4):12-14.
[12]Sachs J. Economic reforms and constitutional transition[J]. 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02, 1(2): 435-491.
[13]王蔚佳.医药工业触底向好的理性解读[N].中国医药报,2007-11-15(2).
[14]中国驻印度大使馆.中国印度制药工业之对比分析[EB/OL].省略.in/chn/kj/zykjwj/t200838.htm, 2005-06-23.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早在30多年前就已经说得很清楚:“一家企业只有两个基本职能:创新和营销。”对于企业经营来讲,这两者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创新和营销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战略,是我们必须学习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如何理解、开展、落实创新和营销,成为业内人士共同关心的焦点为题。
作为民营企业的后起之秀,依靠“特色营销”在短短数年间迅速崛起的河南医保药业可谓创新营销的现实版本。同处营销同质化时代,“靠产品做大,靠营销做强,靠服务做赢,靠创新做活”的特色药品营销之路,让河南医保药业脱颖而出,实现了规模化、品牌化、专业化的巨大跨越。而这正是在营销同质化时代获得成长所必需的条件:“实现从产品创新到需求创新的转变。专注于提供好的产品服务,而不是改进产品本身,以此提供新的增长点并赋予产品新的价值。”
具体而言,河南医保药业“特色营销”其根本就是走差异化市场定位之路,从产品销售的整个链条入手,用自己的差异化和特色化来完成从产品选择到市场推广、销售的全过程,从而形成自己在产品、价格、渠道、服务等方面独有的专业化模式,以更好的参与市场竞争,提升企业影响力。目前,这一思路在公司具体的操作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体现。
特色产品:与知名工业合作,构建完美产品体系
对于药品经营企业而言,产品是根本,而随着同品种生产企业数量的大幅增加,药品同质化竞争日益加剧,对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河南医保药业的“特色营销”模式,就是从产品入手,选择差异化和特色化的药品作为核心方向,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模式。因而河南医保药业在选择产品的时候要求产品独具疗效,可以满足专科医院或特色科室的采购习惯,很好地满足特殊人群的用药要求;同时,产品本身可以很好地适应市场销售需求,属于独家、医保、农保等方面的新药产品。
河南医保以特色药品经营为核心的市场定位,决定了与其合作的上游生产企业本身要有一定实力和知名度。据了解,在“特色营销”的战略指导下,目前河南医保药业已经选择了一批在业内有一定知名度,拥有一批疗效好、质量优的特色产品生产企业进行合作,比如海外制药、辽宁绿丹药业、长春银诺克药业、中国药科大学制药有限公司、哈药集团世一堂制药厂、四川迪康药业、天方药业、羚锐药业等。通过与他们建立长久的战略合作联盟,河南医保药业能够将这些特色品种源源不断地供应市场。特色空间:优化各种资源配置,确保商盈利
在众多政策和市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己所处的行业正在告别高利润时代,进入不可逆转的微利时代。这在医药商业领域尤其明显,大家早已接受“医药商业已呈微利”的现实。而专家预测,未来医药商业的毛利只会下降不会上升,预计将由目前的8%~9%逐步降到6%~7%或更低,流通费用率也会由目前的7%逐步下降。正如《微利时代的成长》中所描述的一般,如何在市场利润逐步萎缩的情况下,迅速完成经营方式及经营理念的转变,在保障自身利益的同时为合作商提供更好的盈利空间,确保双方合作的稳定长久性,正在困扰着众多医药商业企业。
经过几年的精耕细作,河南医保药业在“共赢、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已与全国各地商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为了切实保证其获得合理的经营利益,对于那些涨价幅度较小的品种,通过企业内部的开源节流和不断加强员工的成本意识,有效的将上游厂家涨价的部分费用均摊到企业日常管理费用的削减上;对于那些涨价较多的品种,公司通过对其价格的重新规划,实施精品导入原则,围绕产品自身的市场销售能力重新配置优势资源,在产品价格适当上涨的同时提升产品的价值空间,很好地满足了商的市场销售需求,走出了一条合作共赢的发展之路。
特色渠道:以专科用药为基础,深挖渠道
目前医药产业的竞争首要体现为分销渠道的竞争,从价值链构成情况看,利润从上游原料供应和中游加工快速向后端的流通环节集中;在尚未形成强势品牌的情况下,企业更多的是依赖渠道数量以及渠道管理水平提高而决胜终端。对于河南医保药业提出的“特色营销”而言,产品是根本,渠道是保障,仅有特色产品,而渠道选择不恰当,不仅不会产生好的效益,还会极大伤害产品本身具备的价值空间。因此如何适时地进行渠道创新,并建立起有效的渠道管理体系,对企业无疑意义深远。
河南医保药业在渠道选择上,始终以“导向明确、调研清楚、重点资源配置、渠道价值深挖”为原则,以专科用药为基础,定位于男科医院、妇科医院、泌尿系统医院、肝病医院、风湿医院等特色专科医院,选择全科临床上的特色科室、特色门诊、单体店等用药习惯和特性突出的渠道,通过对渠道特性的分析研究,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来不断提升企业在细分渠道中的品牌影响力,最终实现渠道模式打造。
特色服务:诚信立市, 深挖终端
[关键词] 郑州航空港;产业选择;五维度模型
[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7-4-7
Study on 5D Model and Method of Zhengzhou Airport Industry Selection
Zhou Yangmin Han Yu
(Business Schoo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1)
Abstract:The five dimensional model has been constructed to choose industrybased on five indexes――density,additional value,easy transportation,time,science.What’s more,it formed 32 industry classifications according to 66 advantage industries of 51 largest airports in China. This 32 industrieshavebeen carried on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according to the five dimensional model,and it obtained the leading industries of Zhengzhou Airport.
Keywords:Zhengzhou Airport;Industrial choice;The five dimensional model
2013年3月7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正式批复,这是全国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一个新区迅速崛起往往带动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区域的快速发展。河南迫切需要选择一个战略突破口,一个核心增长极,一个带动区域发展的强大引擎。那么,不禁发问,规格如此之高,规模如此之大的郑州航空港,哪些产业会选择落户在航空港,选择的标准和方法是什么,本文构建了航空港产业选择的五维度模型,深入探讨产业选择的标准和方法。
1 郑州航空港经济区产业选择的研究现状
航空港是以飞机场为核心,以机场中心进行产业布局的空间区域。临空经济区可以借助航空航天的运输便利,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事实证明,发展临空经济最好的载体是航空港。产业选择是指针对航空港布局中对产业的挑选,价值链的架构,产业发展模式,产业引进等。产业选择是航空港区进行产业布局的重要前提,也是后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目前,关于郑州航空港的研究较多,但是关于产业选择的研究较少。如申振君等(2014)从产业所需生产要素、产业生产产品特征和产业面向的市场特征三个角度出发,构建航空港经济区制造业的选择指标体系。经过初步测算,航空、航材制造业,智能终端制造业和生物医药产业具有明显的空港产业特性,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上述三个产业具有较好的前景[1]。李君玲(2014)根据主导产业选择的五大原则,即扩散效应最大化准则、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产业关联度准则、比较优势和动态比较优势原则及结合区域经济特征原则把脉郑州航空港,应把电子信息及相关产业作为实验区的主导产业[2]。刘春玲(2014)认为航空经济区产业发展存在一般规律:以航空指向性产业为主导,多种产业共同发展是各航空经济区产业结构的共同特点;国际航空枢纽是航空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通达的交通运输系统是航空产业发展的基础。郑州航空港应当大力发展外向型产业,发展航空产业。也有一些学者对其他地方的航空港区的产业选择做了研究[3]。如隋广军等(2008)认为广州航空港的产业要结合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广州特色的基础产业体系有为旅客提供的地勤服务、为货运提供的仓储、装卸服务、飞机本身的维修等、零售商业等。物流产业和生物医药对航空港的依赖越来越强[4]。魏晓芳等(2010)认为空港可能存在的产业类型有:必要的传统临空产业、地方产业基础延续的产业、特色区位和资源带来的新型环保产业、相关配套产业等[5]。
2 产业选择的五大性能指标
众所周知,航空运输是当前主要的运输方式中最为快速的,但是,航空运输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是最高效和最合适的运输选择方式。为了选择适合航空运输的产业和适合在郑州航空港布局的产业,通过将各个产业所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的属性划分为五大指标来进行选择。其中五大性能指标分别是密度性、增殖性、易载性、时间性、科技性。对于这五个性能指标来说,为了更清楚的说明各个指标所指代的内容,对其又分别细分了多个维度,并对细分后的多个维度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举例说明。
2.1 密度性
密度性指的是各个行业的产业密度,而产业密度指的是某个产业在其落户地每单位面积上所能产出的以货币单位所衡量的价值量的多少,单位面积产值大的产业密度就高,相反的,产业密度低。航空港选择产业为的是让落户在港区的产业密度越高越好,考虑到航空港区的整体产业布局,密度性较低的行业很可能会被排除在港区的布局之外。为了更好地说明密度性,对其进行纵向细分为生产型密度性和销售型密度性。生产型密度性又向下横向分为三个维度:资本密度性、劳动密度性、技术密度性;销售型密度性向下分为初级产品密度和再生产品密度。
生产型密度性产业指的是这些产业的密度性是通过投入各生产要素最终产出的产品或者服务的价值体现的,如金融业、纺织业、生物产业等。资本密度性指的是产业的价值主要是靠资本投入产生,如金融业、房地产业等;劳动密度性代表的产业指的是那些需要大量劳动力投入生产出产品的产业,代表性的产业如纺织业等;技术密度性需要大量的科技性投入,同时也伴随着大量的资本投入,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也是航空港区产业选择中的重点关注行业,代表性的产业如高新材料、生物产业、航空制造业等。
相对于生产型产业的密度性,销售型密度性顾名思义指的是不用自己本身去生产产品或者服务,整个产业的主要工作是将其他产业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售出去,属于产品到达最终消费者的中间层,这些产业的代表性行业有农、牧、海鲜产业、批发餐饮业等。根据销售的产品是否经过再加工或者再生产,可以把销售型密度性分为初级产品密度性和再生产品密度性。初级产品密度性指的是初级产品的产业密度,产业代表有农、牧、海鲜产业;而再生产品密度性是指那些再生产后的产品属于销售型的产业密度,如批发零售业就是按此属性划分的密度性的代表性产业。
产业密度的高低是航空港选择产业落户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使郑州航空港的经济效益达到最大,也为了使其带头示范效用得到更大发挥,不但要考虑航空偏好度高的产业落户于航空港,而且要同时兼顾选择产业密度比较高的产业布局到航空港。
2.2 增殖性
增殖性指的就是产品的附加值,产品增殖性指通过智力劳动(包括技术、知识产权、管理经验等)、人工劳动投入、设备配合加工、流通中的营销等创造的超过本身的劳动、资本、技术等投入成本的价值的增加值,生产环节创造的价值和流通环节创造的价值皆为产品增殖性的一部分。得到产品增殖性的途径不是单一的,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各个环节在增殖性中的作用,将其分为智力型增殖性、投入型增殖性、流通型增殖性。而智力型增殖性又可以横向划分类型,分别是技术增殖性、产权增殖性、管理增殖性;投入型增殖性又可分为人工投入增殖性、设备投入增殖性;流通型增殖性分为陆运增殖性(陆运包括公路和铁路运输两种,以下陆运皆表此意)、水运增殖性、空运增殖性,再加上营销增殖性。
智力型增殖性指的就是通过技术、知识产权、管理等因素使产品的价值增加,它们往往是资本密集型产业或者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智力型增殖性又可细分为技术增殖性、产权增殖性和管理增殖性。对于某些产品或者说某些产业来说,要求技术性的投入,有些产品或者服务的技术性投入要求很高,如生物技术和金融业等;产权增殖性在很多产业的表现很明显,由知识产权导致的增殖性增加的产品变现很明显的一个行业就是医药制造业。管理增殖性从字面中就很明显地看出其所表示的意思就是管理一个产品或者一项服务所创造的价值,当然没有哪个产业中的企业经营是不需要管理的,只是管理的方式和管理的重要性等有区别罢了,并且在管理之中多多少少都会产生增殖性,对于像航空制造业来说,不但涉及企业内部人员的管理而且涉及科技人员对高精尖的电子和机械设备的管理。
对投入型增殖性,分为人工投入增殖性和设备投入增殖性,人工投入增殖性在服务业里的表现比较纯粹,比如酒店服务业;设备投入增殖性的产生往往要结合人口投入,也就是说设备投入的增殖性依赖于人口投入的增殖性,它们是结合起来为产品或服务的利润贡献力量,比如生产线的管理人员结合生产线设备一起创造了产品价值的一部分,当然也包括结合后产生的增殖性。
流通型增殖性,可以分为陆运增殖性、水运增殖性、航运增殖性和营销增殖性。营销增殖性之所以被算到流通增殖性中,是因为产品的宣传营销本身就是在流通中做的。而营销增殖性指的是在产品或服务的宣传营销带给产品的增殖性,营销的方式是多样的,成功商业营销的最终结果是品牌的价值,反过来一旦产品的品牌价值节节上升也会带来产品本身增殖性的上升。
对于在航空港布局的产业,以增殖性来说,增殖性越高越有利。这是因为:第一,航空港产业园区的产业布局就是要引进一批高端的制造业,优质的服务业,最终发挥航空港的土地、财政、地理位置等优势创造出有利于生态环境的繁荣产业区;第二,选择在航空港布局的产业最好是能利用上航空运输的快捷高效的便利,而航空运输的成本较高,如果产品本身的增殖性比较低的话,就无法弥补航空运输所带来的运输成本,这样一来航空运输的便利性就无法在此产业中体现。
2.3 易载性
易载性是指货物运输过程中的难易程度。可以把运输过程分为三个部分:装卸的易载性、运输的易载性、联运的易载性。装卸的易载性又可以分为陆运装卸易载性(包括公路和铁路)、水运装卸易载性和航运装卸易载性;运输的易载性是指货物是否有利于运用某种交通工具运输,运输的方式有陆运、水运、航运,相应的就有陆运运输易载性、水运运输易载性、航运运输易载性。所谓联运的易载性,其实就是指货物联合运输的方便性,联合运输是综合利用某一区间中各种不同运输方式的优势来进行不同运输方式的协作,使货主能够按一个统一的运输规章或制度,使同一个运输凭证,享受不同运输方式综合优势的一种运输形式。
对于装卸,具体来说,是指在物流过程中对物品进行装卸货、搬运移送、堆垛拆垛、放置取出、分拣配货等作业。在物流过程中,装卸活动是不断出现和反复进行的,它出现的频率高于其他各项物流活动,每次装卸活动都要花费很长时间,所以往往成为决定物流速度的关键。单纯从装卸过程来讲,更关注的是航运装卸的易载性,相对于陆运和水运,航运对装卸设备的技术性要求更高,对工作人员的操作性要求也更高。
航空运输不能不考虑运输的本身是否方便,比如煤炭这样重量大增殖性低就不能运用航空运输。而医药产品凭借着方便航空运输的特点(单位空间打板更多的产品并且重量轻方便航空运输),再加上增殖性较高,用航空运输就非常合理。
多式联运经营人通过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组合来形成高效的运输链,从而提高整个运输过程的经济效益。简单来讲,多式联运经营人组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输方式,通过一次托运、一次收费、全程负责的形式,为托运人提供“门到门”运输服务,这就是多式联运[6]。这里主要关注水航联运和路航联运。随着运输行业科技水平的提升和现代运输业对高效快捷的要求更高,联运的易载性变得越来越重要。
2.4 时间性
时间性是指某种产品从生产出来到最终的使用者手中,对时间要求的紧迫性。对时间的要求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产品保质期的长短;二是产品随时间的贬值速度;三是产品的属性要求。
特点一:产品保质期的长短。选择航空运输的一个关键性要素就是运送时间短,在常用的几种运输方式中,航空运输成本无疑是其他运输方式的数倍。在这么高的成本代价情况下为什么还会选择飞机作为运输工具呢?背后的原因就是:如果没有在指定的时间内把要运送的产品运达到指定地点,由此造成的损失会更大,甚至远远大机运送这批货物的运送成本。由于保质期的时间短而选择航空运输的典型产品就是海鲜产品。不易存放的特点要求它们从打捞上岸到送到人们餐桌上的时间越短越好,时间越短味道越鲜美,在现有所有运输方式中,空运无疑是最快的,三个特点加在一起的结果就是,空运价格昂贵的海鲜到距离较远的内陆城市选择航空运输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特点二:产品随时间的贬值速度。现实社会中某种产品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造成价值的快速贬值,特别是现代的电子设备,刚刚推出市场时的价格和推出一个月后的价格可能相差几百块,厂商更希望一批产品生产出来以后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到达消费者手中,特别是国际运输,货车根本无法抵达,而选择海运所要花费的时间太长,完全无法满足增殖性较高的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快速送达要求。当然,企业的战略要素中快速的产品送达性也是维护产品市场地位的手段之一。
特点三:产品的属性要求。对于有些产品来说,是因为产品的某些属性导致其选择航空的快速运送来缩短运送时间。这些产品大多时候是跨国的国际运输。比如,医药制品。首先,医药制品体积小重量轻,单位体积内可以装运更多的产品,适合航空;其次,医药制品增殖性高,能够弥补空运造成的成本增加;再次,药品具有挽救性命的属性,很多医药产品是救人性命的关键要素,越快到达就越能挽救更多人的性命。综上分析,航空运输抗癌药物是从可行性和时间性要求下的最优选择。
2.5 科技性
科技性指的是某个产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科技含量的高低。科技是科学技术的简称,意思是通过研究事物内部的客观规律并利用科学的手段将其加以吸收利用,并发明出可以提升工作效率的方法和手段。科技涉及人类现代社会中的方方面面,研究的方向有生物学、医学、机械动力学、农业科学、能源科学等等。科技性指标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科技含量的高低也是一个相对的会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人为的认知,以前被誉为科技含量很高的发明,现在也许就是普通的甚至被淘汰的产品,比如日本的便携式随身听播放机,在1990年代,中国以拥有一部这样的随身听而感到骄傲,现在已经被新的科技产品所代替。通过研究发现,一种产品科技含量越高其作用越难以被替代,所产生的价值就越高,当然本身的增殖性也就越高。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理所当然地成为郑州航空港产业区布局产业的主要选择之一。
3 选取进入五大指标体系的产业
为了解决郑州航空港在产业选择上的问题,本文选择了中国规模较大的51家机场,其中国家级的机场4家(分别是北京首部国际机场、上海虹桥国际机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郑州新郑国际机场),省级机场17家,市级机场29家,县级机场一家(西双版纳嘎洒国际机场),对于选取的51家机场来说,除了北京的首都国际机场、广州白云、上海浦东和虹桥国际机场等少数大型机场形成了较好的临空经济带和比较全的产业布局数据资料外,其他大多数机场的临空经济带产业布局无法获得完整有效的数据资料。统计数据显示,城市规模越大,人口流动越大,货物运输越多,航空运输的规模也就越大,这是成正相关的。显然,机场所在城市的经济规模和产业布局对机场有很大的影响,反过来便利的航空运输又会对城市的产业布局产生很大的影响。为了找出机场所在城市的优势产业,通过统计51个城市的优势产业(本报告选取产值在本地区排名前五的产业)得出,总共有66个产业,其中有些产业是共性产业,如汽车制造业,而有些产业只是某一个城市的优势产业,如郑州的铝及铝精深加工产业。这些产业中,有些产业虽然名称不同但实际上是相同或相近的产业,如汽车制造业和运输设备制造业;有些产业被另外的产业包含,如生物医药产业就被生物产业所包括,还有一些因为统计口径过大而失去了产业选择依据,如农业、工业等,另外像煤炭行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天然气开采业等明显不适合航空港布局的产业选择,也做了剔除,而把像航空制造业、航空维修业等有着明显航空偏好性产业加了进来,形成了32个产业分类。32个行业分别是精密制造业、生物产业、金融业、航空航天制造业、高新材料、(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信息传输和软件业、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航空维修业、家用电器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烟草制品业、新能源产业、精细化工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房地产、电气器械和器材制造业、日用品生产、批发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皮革、制鞋业)、纺织业、现代食品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金属制品业、住宿和餐饮、建材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航空物流业)、(农、牧、海鲜产业)。
4 航空港区(郑州)产业选择模型――五维度模型
对于选择的32个产业类别,通过五大性能指标去衡量哪些产业更适合在航空港布局,怎样去布局等等问题。课题组为了更好地说明产业在五大性能指标排列高低和建立航空港区(郑州)的产业选择模型,将五大性能指标体系下的产业类别量化,把每一个指标都划分了十个等级,量化的数值从10到1,10是最高指标,对于单个指标来说,也就是最有利于选择在航空港布局的产业,而1是最低指标,相比较而言是航空港布局最后考虑布局的产业类型(选取的32个产业原则上都是可以在航空港区布局的产业)。选择最终适合航空港区落户的产业是要综合考虑五大性能指标的,所以就要建立产业选择模型。五大性能指标分别是密度性(Density)、增殖性(Additional value)、易载性(Easy transportation)、时间性(Time)、科技性(Science),分别用D来表示密度性,V表示增殖性,E表示易载性,T表示时间性,S表示科技性。再用α表示D的系数,β表示V的系数,γ表示E的系数,δ表示T的系数,ε表示S的系数。最终是否在航空港最先布局某产业,是要凭借每个产业在五大性能指标下的量化值乘以各自的系数然后相加所得到的总体衡量值来决定的。以此建立的航空港区产业选择的模型是:
F=αD+βV+γE+δT+εS
其中F是综合量化值,它的数值大小是衡量一个产业是否适合航空港布局的综合性指标,也是建立指标体系要得到的量值。F的数值越大代表产业越是要优先选择布局在航空港内,相反,数值越小,越是代表是最后考虑布局或者是要排除在航空港布局的产业。
经过对航空港产业选择各个要素细致的分析,对比五大性能指标对产业选择的重要性及其影响程度,没有发现哪一个指标能比其他四个指标更有显著的重要性,也就是说五个指标对航空港产业选择来说几乎是具有同等重要的程度,最终将五大指标的系数定为相等的数值,即α=β=γ=δ=ε,由于它们相加等于1,所以每个系数都为0.2,即α=β=γ=δ=ε=0.2。为了把郑州航空港区的产业选择模型与其他模型区分开,将该模型正式命名为郑州航空港区产业选择五维度模型:F=αD+βV+γE+δT+εS。
5 五大性能指标下各产业的量化值与综合量化值
模型建立后,就要看五大性能指标下各个产业量化值是多少,根据各个产业在D、V、E、T、S下的客观表现,并结合产业对航空偏好性的基本认识,给予指标体系下客观的量化值。然后根据F=αD+βV+γE+δT+εS,将以上五大性能指标所对应的相同产业的量化值带入模型中,可以得到综合值。五大性能指标下各产业的量化值与综合值如表1所示:
综上所述,依据五维度模型得到了郑州航空港的主导产业是航空制造业、航空物流业、高端服务业(航空维修业与金融业)、电子信息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信息传输和软件业)、高新材料业(或高端材料业)、生物医药业(生物产业、医药制造业)等。而基础产业是高端制造业(含高端装备制造业、高端服装业与珠宝饰品业等等)、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家用电器制造业、新能源产业等。
6 郑州航空港主导产业分析
根据航空偏好值的区间划分为七大区域,如图1。
根据模型中综合量化值的得分情况,以选择更优的产业大类为原则,对综合量化值在6.0以上的产业做了相关分析,排除了烟草制品业,尽管烟草制品业的航空运输偏好度较高(增殖性和易载性等很好)且规模大利润高,但是烟草业本身有其自己独有的特点,包括国家政策的限制,地方政府的控制和烟草产地等原因。除了烟草制品业外,还有14个产业大类。其中高技术产业占了大多数,产业大类中包括了航空港基础配套产业中的航空维修业、航空物流业、金融业、信息传输和软件业等。
航空偏好的第一区域(综合评分值在9.5-10)为航空航天制造、航空维修等2个航空产业。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出,航空航天制造业的产业密度、易载性以及科技性量化值皆为10,增殖性与时间性量化值皆为9,最终综合量化值高达9.6,在所有行业中居前位。由于其自身特有的属性决定航空航天制造业必须规划在机场周围,以达到顺利及时地实现产品价值。航空维修业的增殖性、易载性、时间性与科技性量化值皆为10,综合量化值达到9.6,在所有行业中处于前位。另外,由于航空维修业与航空航天业密不可分的关系也说明航空港区应该引进航空维修业,并且应该将航空维修企业规划在机场紧邻位置,以便满足维修的不定性与实效性。
航空偏好的第二区域(综合评分值在9.0-9.5)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金融业、信息传输和软件业等三个航空偏好紧密的产业。通过数据分析得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业密度、增殖性以及时间性都比较高,其指标量化值皆为10,科技性指标量化值也为9,综合量化值达到9.4。这些数据表明航空港区引进此产业是很有必要的,这些企业推动能够给港区的经济发展。结合航空港区本身自有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等与之相关的企业,给引进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企业落户创造了很大的便利,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金融业的产业密度与易载性指标量化值皆为10,时间性与科技性指标量化值皆为9,综合量化值也高达9.2,这些数据表明航空港区引进金融业是必不可少的。由于金融业本身的性质与特点,可以将金融企业规划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内,与各种办公楼相间,顺利实现其职能,也为其他企业的投融资提供便利。此外,还应在居民生活园区规划便利的金融服务设备,例如:银行自动取款机、自动交水电气费设备等。
航空偏好的第三区域(综合评分值在8.0-9.0)为精密制造业、高新材料、生物产业、医药制造业等四个航空偏好高度相关产业。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信息传输与软件业易载性与科技性量化值都为10,且产业密度与时间性也比较高,其指标量化值都为9,结合上述情况,航空港区应该协调好信息传输与软件业企业的布局,做到合理配置以达到最优化。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综合量化值为8.2,属于非常适合航空港区(郑州)布局的产业,无论是密度性、增殖性还是科技性,高端装备制造业都达到了最高值10,由于精密制造业的高附加值的特点,加上比较方便航空运输的特性,依托郑州港区大力发展航空物流业和港区内提供的政策和生态环境的支持,精密制造业在郑州航空港区的落户和发展大有所为。高新材料的产业密度、增殖性以及科技性都比较高,这些属性指标量化值皆为10,这表明港区承接高新材料产业转移是很有必要的,应当合理地规划企业布局。由于高新材料的对时间性要求不是特别地高,且本身易载性量化值也只有7,表明高新材料与医药制造以及生物产业相比,可以离机场及港区核心位置较远一些。由于高新材料企业本身可以形成产业链这样利于形成产业园区,也表明位置可以稍微偏远一些的高端制造集聚区。生物产业具有较高的产业密度、增殖性以及科技性,这三项指标量化值皆为10,说明生物产业具有较高的高端制造性质,承接生物产业具有一定的迫切性。而生物产业的时间性量化值为5,同时说明把生物产业所属企业放到紧邻机场的核心位置并不是最佳的选择。这时可以把生物企业规划在距离机场一定距离的高端制造业集聚区,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将生物产业与医药制造业规划在相邻位置。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医药制造业因此相比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它依托于航空业的强度稍缓,其产业布局可以不处于机场紧邻核心位置。但是,由于现代物流业对医药制造业有着重要的影响,且其易载性量化值为9,增殖性量化值为9比较高,决定着医药制造企业必须处于交通便利的位置,以便能够提高运输效率。
航空偏好的第四区域(综合评分值在6.5-8.0)为航空物流业、烟草制品业、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五个航空偏好中度相关的产业。航空物流业是航空港区(郑州)的核心产业,尽管在五性加权模型中分值不是非常高,但是航空偏好度却是最高值,表示航空偏好度的三个指标的量化值都是10,说明产业对航空的依赖度非常之高,另外,航空港区的重要产业和未来的发展都依赖航空物流业的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的综合量化值是7.2,是比较适合航空港区布局的产业之一,分开看五大指标,其中的E和T量化值分别是4和5是比较偏低的,也就是说航空偏好度不是很高,但这并不影响其在航空港区的布局,考虑到产业与飞机场的位置关系,结合汽车和零部件制造业的特点和它得出的综合量化值,可以将其布局在航空港区的最工业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考虑到汽车的运送不考航空运输。新能源产业综合量化值为7.2,综合指标表明了它是适合在航空港区(郑州)布局的产业之一,当然越早引入和发展新能源产业越能在今后的地区产业之间的竞争中使郑州航空港在新能源产业中处于有利地位。节能环保产业的综合量化值为6.8,科技性为9和增殖性为8,科技性和增殖性的量化值高正符合航空港区(郑州)的产业聚集区的产业定位,郑州航空港区的布局的产业需要一大批科技含量高且有较强产业带动作用的产业落户航空港,形成一条相互协同的制造业生产基地。
航空偏好的第五区域(综合评分值在5.0-6.5)为家用电器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纺织业、日用品制造业等与航空相关性较小的四个产业。家用电器制造业的综合量化值为6.2,五大性能指标来看家电是适合在航空港区(郑州)内布局的,河南省本土的家电产业并不发达,所以可以借助郑州航空港的相关产业优惠政策引进比较知名的国内外家电厂商在港区内建厂生产。郑州在承接家电行业产业转移方面有先例和经验,如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就成功引入珠海格力集团的空调生产基地。
航空偏好的第六区域(综合评分值在3.5-5.0)为电气器械和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精细化工制造业、现代食品制造业、房地产、农、牧、海鲜产业、皮革、制鞋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航空偏好极低的7个产业。
航空偏好的第七区域(综合评分值在3.5-0)为金属制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住宿和餐饮、农副产品加工业、批发业、建材工业等基础性产业,这些产业基本上没有航空的偏好性,也是基础支持性产业。由于第六、七区域得分较低,本文不对其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 申振君,等.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产业选择标准研究[J].河南科技,2014(16).
[2] 李君玲.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主导产业选择[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5).
[3] 刘春玲.航空经济区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借鉴[J].世界地理研究,2014(4).
[4] 隋广军,等.广州空港产业选择与空港经济发展的探讨[J].国际经贸探索,2008(6).
关键词:医药制造业;区位产值指数;地区专业化指数;空间分离指数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3)05?0026?06
一、研究现状
过去的几十年里,国内外学者对产业的区域专业化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主要有:Krugman[1]构造地区/国家指数比较美国和欧洲制造业的结构差异,发现欧洲各国家之间的专业化程度弱于美国各地区之间的专业化程度[1]。Feldman et al[2]对经济活动的专业化和多样化对创新的促进作用进行了比较,发现多样性能汇集互补性经济活动,更好地促进创新。Midelfart- Knarvik et al[3]借鉴了Krugman专业化指数(K-spec)对14个国家中的每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和其余欧洲国家的平均水平比较。国内也有很多学者从事这方面研究,范剑勇[6]利用两位数水平的制造业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 1980、2001年地区专业化和产业集中率的变化情况。研究发现,绝大部分行业已经或正在转移进入东部沿海地区,中国当时处于产业高集聚、地区专业化地低的状况。程大中等[7]分析了中国服务业及其分部门的区位分布与地区专业化,发现整体服务业及其分部门的地区间差异要小于地区内差异即省际差异。冼国明[8]经研究发现1985年以来,中国产业地方化和地区专业化程度都在加深;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FDI 和对外贸易对中国产业布局的影响和产业集聚的推动作用变得更加强大和显著。苗长青[9]运用我国 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两位数制造业的数据,测算1995—2004年各地区的相对专业化指数,发现地区专业化有利于地区经济增长。朱胜勇[10]运用Krugman专业化指数、就业区位指数、区位产值指数和比较生产率指数分析了广州深圳两市服务业的差异和地区专业化的特征。而张洁[11]借鉴程大中和苗长青对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分布和绩效分析后,发现东部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规模比较大,但平均的利润水平和产出效率并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整个产业在东部地区的集中程度并不高。另一方面,产业集聚问题一直是区域经济的研究重点,国外很多学者都对此给予了足够的重视。Marshall(1890)认为集群是源于经济的外部性,明确外部性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波特认为同行业企业集聚产生的激烈竞争可以促使企业采用和创造新的技术。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经济学家一直忽略了空间因素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直到Grossman, Helpman (1991)为代表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把技术外部性内化,首次在内生经济增长中引入了地理因素,与知识相关联的正外部因素中,本地化的溢出只存在于某些国家(或地区)之内。而以Krugman等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将主流经济学长期忽视的空间因素纳入到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中,认识到生产要素空间区位的重要性,认为产业空间集聚导致技术溢出的外部性,进而激发创新,另外还有利于知识和信息传播,促进技能性劳动力市场的共享和企业近距离的市场交易。
自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生物制药技术就经历了社会价值创造为主、市场价值创造为主以及社会价值与市场价值同步发展三个阶段,医药制造业的研发和产业化水平达到了一个新高度[4]。尤其在“十一五”时期,得到了平稳快速发展。首先产业规模不断迈上新台阶。2005年我国医药制造业产值约4 250亿元,2010年跃升至约11 741亿元,年均35.2%增速,从业人数也从2005年的120万增长到170多万。二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专利授权量从2005年的 1 134件飙升至2010年的5 672件,企业内部研发经费从40万元增长至120万元,保持年均40%的增速。另外在基因测序和分析、新药创制与疫苗开发等生物技术前沿领域,我国布局了一系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在相关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而且中小企业研发活动活跃,产业核心竞争力有了显著提高。三是一批创新成果得到产业化。疫苗与诊断试剂、生物育种、绿色农用生物产品、生物能源、生物基材料、微生物制造领域重点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化,有力支撑了医药产业、现代农业的发展。四是产业形成集聚发展态势。北京、上海、长沙、泰州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发展势头迅猛,成为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5]。
本文希望通过分析中国医药制造业的省际专业化水平差异和空间集聚状态,概述我国区域和整体医药制造业的结构特征,对中央及地方政府抓住重点区域和重点城市,发掘产业的发展潜力,采取针对性措施及政策支持,由点及面带动全国医药制造业乃至所有高技术产业的繁荣发展具有导向作用。本文有两个重要发现:(1)我国医药制造业东部地区总体的专业化水平高于西部地区低于中部地区,而且区域间的专业化水平差异较大;(2)区域专业化水平在三个时段呈现“低?高?低”的特点,整个医药制造业的空间集聚程度也表现出“扩散?集聚?扩散”的规律。
二、数据与指标
本文使用区位产值指数、地区专业化指数和空间分离指数来探求中国医药制造业区域差异和整个产业的空间集聚度。文章采用的数据包括时间和区域两个维度,来源于2002—2011十年的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数据处理被分成2001—2004、2004—2007和2007—2010三个时间段。此外较之前很多学者对制造业、服务业的研究不同,本文聚焦的是高技术产业中的医药制造业,因此更具代表性。
(一) 区位产值指数
区位产值指数表示一个地区的特定产业的产值与该地区总产值之比,再除以样本总体该产业的产值与样本总体总产值之比。因为医药制造业作为技术含量较高的高技术产业的一类,而且高技术产业对全国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样本总体选择全国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区位产值指数反映了产值的专门化率,若该指数大于2,则该地区的医药制造业在全国高技术产业范围内相对集中。用 表示在t年,地区j(j=1, 2, …, N)产业i的产出水平,∑i 表示在t年,地区j的总体产出水平,∑j 表示在t年全国产业i的总产出水平,∑i∑j 则表示在t年全国所有地区所有高技术产业的总产出水平。定义区位产值指数:
(二) 地区专业化指数
Krugman用指数∑i|Si? |来分析地区或国家间产业专业化水平差异,其中Si表示某个地区或国家产业i在所有制造业就业中所占的比重, 表示另一个地区或国家产业i在所有制造业就业中所占的比重,若指数值等于0,两区域产业就业份额是相同的,若等于2,则两地区产业结构毫不相干。该指数可以大致定量衡量结构差异,并进而衡量地区分工程度。为了比较全国各地区间产业结构的差异,笔者借鉴克鲁格曼指数来测度专业化水平。对于每个区域,计算产业i的产值占地区产出的比重,即上文中提及的 。据此,可以把相同产业占其他地区产值的比重定义为 , 指除了地区j外,其他地区产业i产值占各地区产值的比重。因此,地区j和其他区域的产业结构差异就可以表示为 和 之差的绝对值。具体地区专业化指数表述如下:
该指标取值范围为[0, 2],当地区j的产业结构与全国的产业结构完全相同时,取值为0;完全不同时,取值为2。这个指标越高,则表明地区专业化程度越高。
(三) 空间分离指数(Spatial Separation)
传统的集聚指数仅能提供每个产业集中到少数区域的程度,但不能提供这些地区空间距离是不是很近或很远。若使用该类指数,一个产业可能主要集中在两个相邻的区域,也可能分裂在相隔遥远的两地。为了弥补这个缺点,Midelfart-Knarvik et al(2000)引入了区域间空间距离要素,定义了空间分离指数,具体的表示为产业i的空间分离指数(SPi):
σjk指两地区间的距离, 和 表征的含义与之前的界定完全相同,C是一个常数,为了限定SP在[0, 1]内,常数取值和距离单位选取有做微调。给定任一地区j,∑k σjk表示其他生产产业i的地区间的平均距离。整个式子表示一个以所有两个地区间的距离为权重的函数。如果所有的产业仅集聚在一个地方,则该指数为0,指数的值随着产业的空间扩散变大。本文采用该指数是为了测度全国医药制造业的空间集聚程度,由于各省市自治区间的空间距离一定,所以整个指数值的大小取决于各地医药制造业产值占该地区高技术产业的比重。
三、结果与分析
根据公式(1)和(2)得到2001—2010十年内31个省市自治区的区位产值指数,并分成三个时段取平均值得到表1的结果。从下表中,可以总结以下几个特征:首先,从大的区域上看,中西部较东部发达地区医药制造业发展相对集中;其次,地区间差异显著。整个东部地区除河北海南外,北上广、天津、江浙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区位产值指数明显偏低,而以山西、安徽、河南为代表的中部地区以及以青海、宁夏、新疆为代表的西部地区的产业集中程度更高,需要说明的是,整个地区的高技术产业中仅仅包括医药制造业,即产业集中度最高;另外,从这三个时间段看,整体表现“低?高?低” 的趋势,可能的解释是由于从第一时段到第二时段,各地政府不断加大技术资金等资源投入,正确地引导产业发展加之强有力的产业扶持,造成一定的“纵向效应”,即部分区域医药制造业的产出比重超过全国医药制造业的产出比重,医药制造业快速增长。而从第二时段到第三时段,随着产业多金和研发投入不足,人才素质不高,所以必须集中力量去发展某一类或几类产业;从各个地区看,按照2001—2010年十年间地区专业化指数的平均值大小,把31个省市自治区划分成四类区域(如图1)。从下图可以看出,河北、吉林、海南、云南、及青海等地区的专业化水平最高,处于第一类区域,而且的专业化指数最高,十年内均保持在0.8以上。宁夏、新疆、河南、山西等11个地区专业化水平次之处于第二类区域,浙江、安徽、四川等8个省市处于第三类区域,而北京、上海、天津、福建、江苏、辽宁等地区的专业化水平最低处于第四类区域。另外部分地区专业化水平的变化幅度过大,如新疆在2001—2010期间从0.64下降到0.22,山西从0.52下降至0.27。最后,从三个时段看,东中西三大区域的专业化指数也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特点。
根据公式(4)计算出2001—2010年SP指数,然后将指数分三个时段平均化就得到了十年间SP指数的变化趋势(如图2)。从下图可以明显看出SP指数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特征:首先,在第一时段内,SP值大约为0.685,说明整个医药制造业处于空间分散阶段,各地区产业发展较均衡;其次,在第二时段,SP值大约为0.648,较第一时段有明显下降,产业空间集聚特征初现,表明一些地区逐渐实现了产业的专业化分工,表现在地区专业化水平的上升。最后阶段,SP值大约为0.666,较第二时段有提高,但小于第一时段,产业扩散之势明显。而SP指数在三个时段呈现的特征与区位产值指数(表1)和地区专业化指数(表2)的特点相契合。综合以上分析,十年间全国医药制造业的发展规律大体表现为“扩散?集聚?扩散”。这个规律基本上与一般产业的演化路径相契合,即在行业起步阶段,空间扩散之势显著,全国各地区均提高关切度,纷纷加大经费、人才和资本的投资,加快先进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正确引导和扶持产业,收益初见成果,各地产业发展较为均衡,具体表现在2001—2004这个时段;而在行业飞速发展阶段,部分地区抓住机遇,转移效益低或劣势产业,扩大优势产业规模,注重产业链的延伸以及整个产业合理的空间布局,进一步加大资金、科研人员和研发资本投入,改善管理水平,产业在这些地区日趋集聚,区域间专业化水平差异明显,表现在2004—2007这个时段;随着产业发展日趋成熟,规模效益达到一定程度,产业的范围经济作用趋强,产业从个别优势区域扩散到更大的范围,大多数地区产业发展均衡,专业化水平差异减小,表现在2007—2010这个时段。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对区位产值指数、地区专业化指数和行业空间分离指数的分析,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整个医药制造业的区域专业化水平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但低于中部地区。在2004—2007期间,中部地区专业化指数值为0.384,东部地区为0.345,西部地区为0.251,从数据上反映中部地区具有加快发展医药制造业的优势。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相比,存在着技术落后、研发资金投入不足及人才素质偏低的问题,东部地区虽有充沛的人财物资源,但其高技术产业多样化程度较高,电子计算机、航空航天、医疗设备制造业等高技术产业分散政府及相关部门投入的资源,医药制造业的相对地位较中部地区下降。另外中西部大多数地区的区位产值指数远远高于东部地区,尤其是、青海、云南、广西、海南、河北、河南等地产业集中度更高,各地政府应当充分利用产业集中优势,继续加大科技人才资源投入,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产业优势。
(2) 各地区间的专业化水平差异较大,其中东部地区各省市与西部地区的比较最为显著。西部地区最高值依次为为0.88,青海为0.79,云南为0.65,广西为0.57,而东部地区中经济发达地区专业化指数最高值北京仅为0.075,上海为0.099,广东为0.16,当然也有例外,如海南最高值达0.78,河北也有0.57。基于以上数据分析,专业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甚至相反。因此笔者认为那些西部经济较不发达或落后的地区方可抓住医药制造业的区域专业化优势,加大技术开发投入,重视技术成果转化效率,从而扩大自身的优势地位,逐步缩小与北上广等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
(3) 区位产值指数、地区专业化指数和空间分离指数在2001—2004、2004—2007和2007—2010三个时间段内基本呈现出“低?高?低”的特点。东中西三大区域的最高区位产值指数分别是0.73、3.97、2.98,表明医药制造业在中西部地区的高技术产业范围内相对集中。东中西三大区域的最高专业化指数分别为0.35、0.38、0.25,表明医药制造业是中部地区的相对优势产业。另外这三类指数在三个时段所表现的“低?高?低”的特点也验证了我国医药制造业“扩散?集聚?扩散”的一般规律。
医药制造业作为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五大高技术产业之一,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对区域经济增长及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战略地位[12]。为保证整个产业平稳较快发展,中央和地方政府必须加大关切度,抓住重点区域和重点省市的产业发展潜力,继续加强先进技术的创新、相关配套政策体系建设,加大产业的技术研发、支撑体系建设等的资金投入[13],尤其是要增加研发经费投资,密切与地方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院所的联系,以攫取高素质人才。颁布较为明晰的产业政策,引导其走上平稳快速的发展道路,合理布局产业发展空间,为整个产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载体,适当延伸产业链以达到提升产业之目的,使其真正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先导产业。
注释:
① 首先计算出任意两地区间的医药制造业产出比例的乘积,再乘以两地区间的距离,共得到465个数据,把所有数据加总得到SP指数。
参考文献:
[1] Krugman. Geography and Trade [M]. The MIT Press, 1991.
[2] Fledman, Audretsch. Innovation in cities: Science-based diversity, specialization and localized competition [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9(43): 409?429.
[3] Midelfart-Knarvik, Overman, Redding and Venables. The Location of European Industry [J]. 2002(4): .
[4] 洪进, 余文涛, 汪凯.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中国医药制造业技术的演化和治理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 2010, 11(11): 55?61.
[5]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 中国生物产业发展报告2010[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
[6] 范剑勇. 市场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趋势——兼谈对地区差距的影响[J]. 管理世界, 2004(6): 39?53.
[7] 程大中, 黄雯. 中国服务业的区位分布与地区专业化[J]. 财贸经济, 2005(7): 73?82.
[8] 冼国明, 文东伟. FDI、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J]. 管理世界, 2006(12): 18?31.
[9] 苗长青. 中国地区专业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工业两位数数据上的分析[J]. 产业经济研究, 2007(6): 8?14.
[10] 朱胜勇. 广州深圳服务业差异与地区专业化[J]. 区域经济, 2008(4): 24?28.
[11] 张洁.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分布和地区绩效分析[J].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1(2): 64?70.
[12] 赵玉林, 张倩男. 对经济增长有突破带动作用的高技术产业领域选择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6(10): 6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