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药品行业研究

药品行业研究

时间:2023-08-31 16:07: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药品行业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药品行业研究

第1篇

Key words: professional skills;professional spirit;fusion means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5-0172-02

0 引言

药品行业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为人民防病治病、康复保健、提高民族素质的特殊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大多数制药企业仍然存在规模小、工艺落后、装备陈旧、能耗高、管理水平低的问题,企业的生产集中度远远低于先进国家的水平,缺乏竞争力。企业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的实质是职工职业化素质的竞争,即内在的职业精神、职业技能的竞争。将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提高医药从业人员的动手和服务能力,“做良心药、放心药、管用的药”,促进社会用药安全和大众身体健康。

1 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相互关系

职业技能是指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专业技术和能力,包含专业技能、心智技能和社会技能,是学生直接适应某一岗位,学会生存的基础。职业精神是一个人对待职业、对待自己、对待工作、对待社会的态度,蕴藏着所从事的职业的使命感、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敬业精神和优良的职业道德等核心元素。二者有着共同基础――“职业”,立足于学生的职业发展,涵盖了一名合格的“职业人”在工作中应具备的全局观念、合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的运用与创新依赖于职业精神,职业精神可为学生掌握职业技术提供动力支持,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职业院校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现状

由于职业院校办学时间不长,硬件设施、师资质量等方面有所欠缺,随着“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大实习实训课程的比例,注重学生岗位技能知识传授与训练,对职业精神教育属于“零敲碎打”,缺乏系统性与完整性、专业性与实践性,加之社会、学生及家长的功利性倾向,形成了“重技能、轻素质”的教育现象,因此高职生工作中逐渐表现出缺乏责任感、频繁跳槽、怕苦怕累等现象,使得学生难以被企业认可、接纳,影响了个人的发展。

同时,不顾质量、弄虚作假的“毒胶囊”事件、“齐二药”事件,偷工减料造成的“欣弗”事件,怕苦受累的敬老院 “安眠药拌饭”事件等等,折射出职业精神的缺乏,损坏了企业的形象,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因此,只有提高企业员工的职业精神境界,才能增强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注重职业技术技能提高的同时,注重培养劳动者的职业规范和职业精神,提高市场竞争力。

3 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的融合途径

3.1 建立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教育融合的办学理念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变“以就业为导向”为“以职业为导向、技能为核心、职业精神为基础”的办学理念,积极在思想上和制度上进行改革与创新,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规划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教育融合的具体方式方法,并落实贯彻到学院发展的各个领域及全部过程,使二者达到互相渗透、自然结合,培养既有科学技术又有人文素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经济。

3.2 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促进师资队伍的融合 教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体,要懂“职业”。一是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文化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师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提倡他们一起深入企业调研、锻炼和社会技术服务等,促进教师全面了解专业、了解职业、了解行业;二是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聘请“德高技强”的企业专家、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以企业真实案例教育学生,以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现身说法,用他们的职业情感、职业精神直接影响学生,既提高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又受到职业精神的感染和熏陶。

3.3 构建二者融合的课程体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教学贯穿了高职三年的学习生涯,是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职业教育的主要阵地。

第一,构建科学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教育的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本院根据药品行业特点明确了“德高技强”的目标,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细化人才培养规格,建立“专业必修+专业选修+自选课程”职业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根据个人职业规划,拓展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促进职业精神、人文素质的养成。将职业精神培育列入人才培养工作中,依靠学校团委、学生实习单位等部门,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职业精神进行评价,实施学分制考核,建立融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于一体的科学评价体系。

第二,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新生入学教育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职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开端。让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从入学第一天开始,与三年的高职学习生活同步。组织新生参观药品科技廊,以社会安全用药案例,感受药品精神,践行“为药品食品事业服务,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宗旨。进行专业分析教育,举办系列 “职业生涯规划”等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和准备从事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素质,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和职业理想,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第三,专业技能课程中渗透职业精神教育。

①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融合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给学生留有发挥潜能的空间。教学过程中,以职业发展为基础,重视学习方法的引导,创设职业模拟情境,鼓励学生自由、批判性的思考问题,重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强化“诚信、责任、安全”的药学教育,同时细化到具体岗位如分析检验岗位的“诚信、严谨、精细”精神、药学服务岗位的“诚心、责任心和爱心”精神、药品经营管理岗位的“懂药善管、诚信经营”的职业精神,融于专业教学目标、内容及考核中,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职业道德。

②以实践教学为手段,提高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精神。

实践教学具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与创新性,是培养学生职业精神、强化职业技能的核心环节。实践教学从企业岗位群出发,分析职业能力,按照能力递增规律设计单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到顶岗实习的实训活动。按照企业生产车间或药学服务机构工作环境建设校内实训场地,或利用仿真软件模拟真实环境,引入企业工作流程、职业标准,让学生着统一工作服上岗,严格按照SOP操作,营造企业文化环境,给学生“上课如上班”的体验。最后一年的顶岗实习,直接参与生产过程,让学生真正体验真实职业,了解企业文化,掌握职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安全生产意识、药品质量第一意识、责任意识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养成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等良好的职业素养,提升职业精神。

3.4 校园生活的融合,形成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教育融合的氛围 优秀的校园文化生活是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沃土,也是提高职业技能的途径之一。首先,建设自然、人文与职业融合的校园生活环境,设置企业文化长廊、药品知识长廊、中药西药文化体验区等,营造良好的职业精神教育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感染、熏陶和教育。其次,建设科技与职业精神相融的校园学术生活,举办各种专业教育专题讲座如“欣弗事件的启示”等等,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省级医药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药品质量在我心中”等科技文化竞赛活动,以竞赛为引领,提高职业技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等职业精神。最后,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主阵地作用,组织学生创办药学协会、心理健康协会等各种社团,举办企业家讲堂、优秀毕业生报告会、“好习惯成就好人生”系列活动,将企业文化渗透到校园生活,陶冶情操,启迪思维,打造完善的职业素质,实现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融合。

3.5 社会实践的融合,形成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教育合力 走出课堂校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使职业技能得到训练提高,也是体验人生价值、养素养,培养职业精神的重要载体。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利用假期时间,深入企业参观考察、劳务锻炼,参加社区药学服务义诊活动,引导他们贴近社会、服务社会、学会包容和合作,提高职业技能,增强服务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

3.6 融合途径模型 高职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教育的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整个学校教育教学体系,涉及到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和社会实践等多个层面,共同构成融合教育的整体。融合模型如图1所示。

第2篇

内容摘要:逆向物流正逐步应用于各行各业,形成物流行业的一个“热点”,但逆向物流管理在我国药品行业的研究和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针对国内药品行业逆向物流的现状、问题、障碍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发展策略,希望为我国药品行业的“逆向物流”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药品逆向物流 绿色导向 五层次逆向物流

逆向物流综述

“逆向物流”是由美国学者Stock 在1992年给美国物流管理协会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提出的,他在报告中指出:“逆向物流(ReverseLogistics)”是一种包含了产品退回、物品再利用、废弃处理等流程的物流活动(见图1)。这是逆向物流的最初定义,虽然国外学者及研究机构对逆向物流的定义有不同的表述,但有关逆向物流的内涵基本相同。

20世纪90年代,以Stock、Kopicki为代表的外国学者主要对逆向物流的重要性和具体的概念原则进行了研究。20世纪90年代后期及本世纪初,对逆向物流管理的研究逐渐深入,主要集中在逆向物流的管理策略,逆向物流网络规划、优化及库存控制;数学优化模型、博弈分析等分析工具越来越多被运用到逆向物流管理研究中。如Shih Li-Hing 建立多级的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对逆向物流管理进行研究。2005年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着手研究第三方逆向物流。

20世纪末,逆向物流引入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向盛斌着重从环境理论的角度论述了逆向物流管理的必要性。柳键用各种理论(如产业组织理论)对逆向物流管理进行了研究。近两年来,国内涌现出一批研究逆向物流管理的学者,主要集中研究网络构建、优化方面。如岳辉等对可再制造产品的逆向物流网络构建、优化进行了研究。

药品逆向物流管理现状概述

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关注逆向物流管理的研究和实践。但是由于传统经济观念的影响及逆向物流引入时间较晚,故逆向物流管理观念淡薄。我国企业尤其是医药企业缺乏对逆向物流的足够重视。近几年发生的药品事件处理情况足以证明我国医药企业逆向物流的严重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药品企业对逆向物流管理认识不充分。通常药品企业对逆向物流的错误认识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逆向物流是一种环保理念。这种观点认为逆向物流不仅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相反还会浪费企业资源和时间,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另一种观点认为逆向物流是政府的事,与企业无关。药品企业对逆向物流的错误认识,造成了大量可利用再生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加重了环境污染。产生以上错误认识主要是由于企业未能正确认识逆向物流管理,生态意识不强,没有看到逆向物流管理的潜在价值。事实上,逆向物流管理不仅能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管理者缺乏逆向物流的管理观念。影响管理者观念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管理者思想受传统经济的影响。传统经济观念阻碍了管理者逆向物流管理观念的形成,在管理过程中仍坚持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模式,对循环经济下的资源循环新模式的理解不透彻,没有认识到逆向物流管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管理者过分追求短期的个人业绩,从而忽视了企业对逆向物流的管理。管理观念的形成不仅受管理者自身素质的影响,也受企业内相关人才资源的限制。储备充足的物流管理人才,有利于管理者新的管理观念的形成。有利于企业的逆向物流管理技术的创新,也有利于企业提高逆向物流管理方面的竞争力。

药品逆向物流信息系统及逆向物流网络匮乏。药品物流信息系统的匮乏阻碍了逆向物流管理的顺利进行。药品企业通过逆向物流信息系统收集到有用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为企业提品设计、质量评价、产品生命周期分析、市场分析等在内的各类信息。通过分析这些信息,企业对设计、生产和库存进行即时调整,从而节约资源,减少库存成本和运输成本。还能根据市场需求适时生产出适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强大的信息系统,能很好地对流通环节中的产品流向和位置进行追踪,确保逆向物流活动的顺利进行。尤其是药品,如果对药品的售后跟踪、回收过程管理不力,大量废弃药品将被直接抛弃到环境中,加重环境污染,还会引发新的疾病;或者被药贩非法收购,翻新包装后重新流回市场,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安全。缺乏逆向物流网络,是药品行业逆向物流滞后的原因之一。逆向物流网络是逆向性物流流通的载体、基础,对逆向物流管理活动的效率、成本有直接的影响。

相关立法不健全及执法不力。做好逆向物流管理不仅仅是企业的责任,也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我国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很淡薄,缺乏对逆向物流的认识,对废弃药品的处置方法不当。主要体现在:直接将过期药品扔到自然环境中,导致了大量的可再生资源被浪费,加重了环境污染,给人类生命安全带来了威胁。没有健全的法律来约束药品行业对废弃药品的回收管理,是造成药品行业逆向物流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国内对企业违反规定损害环境的行为的执法力度远远不够,不能对企业的行为起到有效的规范作用。如许多企业宁愿支付罚款,也不愿意回收其产品、减少排污量或者改进生产工艺。

我国药品逆向物流管理的发展策略

一般来说,企业管理者过分重视正向物流,而忽视逆向物流管理。管理好药品逆向物流,不但可以减轻废弃药品对人类的生命威胁,减少环境污染,节约社会资源,还能提高经济利益。

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是企业在循环经济条件下追求的两大目标,逆向物流为药品企业带来了新的利益源泉。在现代药品逆向物流管理中,应该采取更多有效的管理策略,才能获得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双赢的目标。表面上看传统的逆向物流和基于绿色导向的逆向物流基本相同,但实质上是有区别的具体(见图2),表现为:

(一)重视培育药品物流行业的五层次逆向物流管理观念

逆向物流管理观念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同时不同群体对这种观念的需求也有一定的差别。本文认为主要可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政府。政府是对逆向性物流采取有效控制的主体。运用政策工具去约束企业的生产行为,才能有效地控制企业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但是政府的一些基层组织由于缺乏逆向物流管理观念,为了提高他们的业绩,他们宁愿以生态环境为代价,放任那些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进行破坏性生产活动,这是政府员工缺乏逆向物流观念的结果。第二层次是社会公众。公众是逆向性物流的生产者,加强他们的逆向物流管理观念的培养,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充分利用,减少逆向性物流,降低环境污染,同时也有利于企业逆向物流管理的顺利进行。第三层次主要是企业管理者。他们是企业的核心,在传统经济观念的影响下,他们对逆向物流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这需要加强他们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学习,改变他们原来的错误观念。第四层次是药品的研究者。药品的研究是产品能否达到绿色化标准的基础,药品研究者在绿色逆向物流观念的指导下,使药品的研究面向逆向物流,减少资源的消耗、延长药品的寿命,有利于环境保护、减少环境污染。第五层次是生产线上的技术工人。他们是药品质量的生产者,培养他们的逆向物流观念,在生产过程中提高药品的质量,有助于降低逆向性物流。

(二)进一步加强药品研究、生产过程管理

首先,从药品的研究来看,为了能有效地降低逆向性物流,产品研究应该充分考虑逆向物流的需求,使其便于将来的回收、再利用、自然分解。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产品的设计可以采取以下思路:第一方面是药品的包装设计。药品包装不仅为了能更好保护药品,随着逆向物流成为了循环经济时代的“新热点”,环保、节约资源的药品包装设计成为了新的设计要求。第二方面是药品的设计。科学、合理的产品设计是产品质量绿色化的可靠保证。在药品包装及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中严格落实4R原则要求,即少耗材(Reduction)、可再用(Reuse)、可回收(Reclaim)和可再循环(Recycle),这样既能减少资源的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也能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减轻逆向物流的负担。其次,从药品的生产过程来看,加强对药品生产过程的管理,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方面是加强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用ISO 14000质量体系来控制产品质量。环保型的产品质量有利于循环经济下的逆向物流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第二方面是在药品生产过程中加强实施“准时生产(Just In Time ,JIT)”管理制度。JIT的出发点是不断消除资源浪费,进行永无休止的改进,达到减少逆向性物流的目的。第三方面是加强药品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的库存控制,减少因库存导致的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延长产品在顾客手中的保质期,降低逆向性物流。

(三)加强对药品逆向物流的过程管理

加强逆向物流的过程管理,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是加强企业逆向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准确、即时的信息有利于帮助管理者分析、处理逆向物流过程中的问题。第二是加强对逆向物流网络的规划。合理的网络规划过程中要以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节约成本为目的,防止二次污染。第三是加强对逆向物流系统的结点管理,减少不必要的运输过程;加强回收过程中的废弃药品的控制,避免因管理不力导致废弃物再次回流到环境中,导致再次污染环境。第四方面是加强逆向物流过程中的库存管理。

(四)提高药品逆向物流的效率

与第三方逆向物流供应商合作来整合逆向物流管理流程,包括使用它们的逆向物流软件、逆向物流网络。合理利用第三方逆向物流公司的资源,避免资源重复建设,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降低企业逆向物流的成本和环境污染的目的。现阶段,国内第三方逆向物流公司正在逐步兴起,且国外第三方逆向物流公司已经开始进入我国,给药品企业发展逆向物流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结论

综上,本文所研究的基于绿色导向的药品逆向物流不仅强调对废弃物的回收,关键是减少逆向物流活动中的资源消耗及环境污染和对回收后的资源的充分再利用。管理好基于绿色导向的逆向物流,有利于增加企业的经济利益,增加社会利益,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但是逆向物流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尤其是对药品逆向物流的过程管理,要做好药品行业的逆向物流管理,还需要不断的去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柳键.逆向物流.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6)

第3篇

济源市人民医院药剂科,河南济源 454600

[摘要] 目的 药物经济学评价在药品定价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合药物经济学评价内容,分析当前我国药品定价机制的局限性、药物经济学应用于药品定价中的意义,探讨药物经济学评价在药品定价中的应用对策。结果 品定价过程中,要根据实际的参照药物、价格开展药物经济学评价,同时结合药物经济学评价结果对成本基础的药品申报价格开展评估、调整工作。结论 物经济学评价能够显著提升药品定价的科学、合理性,药物经济学评价在我国还面临着多方面的困境与挑战,药物经济学评价在药品定价中的应用仍然还有十分漫长的道路要开拓。

[

关键词 ] 药物经济学;药品定价;评价;应用

[中图分类号] R95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0(c)-0053-02

[作者简介] 李向平(1969-),男,汉族,河南省济源人,本科,济源市人民医院,副主任药师,研究方向:药事管理合理用药。

作为一种十分特殊的商品,药品的复杂特征决定仅仅从成本内容方面难以准确反映其价值,一定要全面考量各个角度、各类因素,以药品价值为基础开展定价工作。药物经济学作为衡量药品价值的一门学科,其核心就是通过综合评价药品疗效与成本的关系,全面反映药品价值。因此,从上世纪世纪70年代至今,世界范围内众多国家不断将药物经济学评价应用到药品定价中,药物经济学评价积极作用于控制医药费用增长、促进合理用药[1]。

1 药物经济学评价内容

药物经济学是卫生经济学中的重要内容,在我国药物经济学已拥有一定的发展历程,随着现如今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为人们加深对药物学与经济学相互之间联系的认识提供里有利契机,药物经济学已逐步进入人们视野中,也得到了相关专家学者的热点关注。药物经济学属于一门综合性学科,其涉及的主要内容分别有药品的攻击、需求,药品行业的动态特征,药品价格的变更等,药品经济学对其相应的研究人员综合素质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不仅要熟悉药学、临床学、临床流行病学及流行病学等直属学科知识,还要掌握经济学、社会学等边缘学科知识。药物经济学重要作用于全面评价、研究药品规划与药品服务,现如今其所获取的研究结果已被广泛应用于药品管制、药品定价及临床用药等研究中,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药品的社会、经济效益。结合我国当前药物经济学评价实际情况,致力于开展药物经济学评价的队伍以临床医务人员和药剂学家为主,存在一定局限性的特征。

2当前我国药品定价机制的局限性

当前我国药品定价机制与医药行业动态特征存在很大程度关联。我国的药品行业允许自由出入,具有竞争性特征,但是受国家药品专利法的作用力下,一方面提倡药品开拓创新,促进患者多元化用药;一方面专利期内药品、新型药品又长时间处于垄断的位置,呈现出药品行业垄断性的特质,这一垄断性特质在我国下游公立医院、医务人员等尤为明显。受这些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垄断特征影响,使得医务人员多点执业难以有效开展。医务人员和患者相互所持有的应该为委托和关系,但是我国现阶段医疗行业多方面内容,医务人员与患者关系模糊、医务人员流动性不足等,很大程度上与这一关系相悖。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来,我国发改委已经先后对药品价格进行下调10批次,但是药品定价虚高的问题仍旧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还衍生出受招标影响引发的药品定价虚低的情况[2]。我国针对药品定价已实施了一系列管制措施,但是受各类药品相互之间对应价值存在不合理情况,使得一些企业仅对价格相对高的药品存在生产兴趣,从而导致各类药品供给失衡,一些药品在市场中供不应求,一些药品无人问津,负面影响了患者对药品的可及性。在我国药品定价过程中未得到药物经济学评价的有利支持,受市场机制不全面、定价方法不足影响,当前的药品定价不但不能真实对药品价值进行反映,还不能对市场供需进行有效呈现,由此可见,药物经济学评价在药品定价中的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药物经济学应用于药品定价中的意义

3.1药物经济学在药品定价中应用的必要性

在我国传统计划经济时期,我国还未实行对外开放,药品行业规模相对较小,药品制造企业数量以及药品生产数量、品种十分有限,制药信息、技术相对落后,同时大多数药品制造企业为国企,基本上没有外界市场的冲击和干扰,国内药品行业安逸稳定。现如今,伴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市场经济逐步在国名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受全世界贸易转型变化、外国企业不断进入中国市场影响,一方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刺激作用,一方面也给国内企业造就了相当程度的市场竞争压力。为了使自身能够在白热化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国内企业务必要提升企业自身的药品定价能力,它不但可以反映、监督企业相应经济要点;还可作用于改善提升企业社会、经济效益;由此可见药物经济学在药品定价中应用对企业经营、发展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3.2药物经济学在药品定价中应用的可行性

制度、技术两方面内容重要制约着药物经济学在药品定价中应用的可行性。前者药物经济学在药品定价中的应用已经取得我国相关部门很大范围的认可和政策上的支持。技术范畴包括人才、标准以及方法等内容,首先我国正不断加强对药物经济学评价所需要的相关人才的培养和补充[3];标准和方法内容,我国相关机构,包括医师协会、药学会等,不断与国家领域相关专家学者进行相互协作,并取得了一定的协作成果。

4 药物经济学评价在药品定价中的应用对策

4.1更新药品定价管理理念

药物经济学评价能够显著提升药品定价的科学、合理性,要求药品价格管理要摆脱过去将成本为准则定价的管理束缚,不断更新价值定价的药品定价管理理念,逐步强化应用经济性评估方法,将实际价值作为药品定价的出发点,充分起到国家药品价格政策的导向功效,实现高性价比药品的研发、生产和使用,引导医药产业和谐、健康、稳步发展[4]。

4.2完善经济学评价机制

完善经济学评价机制,相关管理部门要明确药物经济学在药品定价中应用的必要性、可行性,根绝行业发展动态,把握市场发展趋势及时更新部门对药物经济学在药品定价中应用的认识。在药物经济学在药品定价中应用合理开展的情况下,将管理系统创新逐步发展、规范[5]。

4.3药物经济学评价创新

药物经济学在药品定价中应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相关管理部门应规范对药物经济学评价报告的制定,对药品定价工作隐患做到未雨绸缪;同时,管理部门要根据实际、准确信息数据,对与现实不相符的药品定价指标进行修正,科学调配部门经济活动;最后,要加强核实分解指标工作,总结反省,构建对未来作用的指示经验,对药品定价活动进行全面地控制管理[6]。加强医药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对医药人才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向每个医药人才宣教药物经济学在药品定价中应用的必要性、可行性,提高自身对药物经济学在药品定价中应用的意识,构建行业药物经济学评价创新氛围,进一步使药物经济学在药品定价中应用在行业发展中得到实现[7]。

5 结语

总而言之,药物经济学评价能够显著提升药品定价的科学、合理性,药物经济学评价在我国还面临着多方面的困境与挑战,在我国价值经济理念普及程度还十分欠缺;我国药物经济学与卫生经济学教育还未得到广泛开展,医药人员药物经济学与卫生经济学教育相关知识了解程度不足;我国国家层面的药物经济学与卫生技术评估机构建设还不够完善,当前存在的研究队伍技术力量薄弱,专业性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我国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建设面临十分艰巨的人员。由此可见,药物经济学评价在药品定价中的应用仍然还有十分漫长的道路要开拓。

[

参考文献]

[1]葛继红.药品招标与药品费用控制的影响因素[J].医药导报,2011,30(3):409-411.

[2]陈淑君.药物经济学对医院临床药学的指导作用[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1,12(15):24-25.

[3]梁强,吴铁,邹丽宜.从药物经济学角度分析医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J].中国卫生产业,2013,(11):53-55.

[4]宗欣,孙利华.德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新药杂志,2013,22(4):387-389.

[5]卢凤霞.应用药物经济学证据的国际经验与国内探讨[J].中国医疗保险,2010,12(8):44-46.

[6]刘明,刘国恩.药物经济学在我国药品定价中应用的定位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2,21(6):6-9.

第4篇

[关键词]药物分析;流程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3-0390-01

药物分析即药品检验,是药品质量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检验程序一般分为取样、外观性状观察、鉴别、检查、含量测定,并写出检验结果和检验报告书。药物分析不同于其他行业的样品分析,因其行业的特殊性,对分析的过程也有特别的规定。药品行业是属于食品药品框架下的一个分类,它的质量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安全,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应付而来的。本研究的目的介绍药物配置中心排药工作流程再造,以减轻排药人员劳动强度,降低排药差错和药品破损率、方法,结合计算机功能,对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排药工作流程、工作方法进行改进,并比较流程再造前后平均药品破损率和平均排药差错率。

1.药物分析流程综述

药物分析习惯上称为药品检验,既一般意义上人们所说的药品上市前的检验。传统意义上指的是运用化学、物理学、生物学以及微生物学的方法和技术来研究化学结构已经明确的合成药物或天然药物及其制剂质量的一门学科。它一般的流程包括药物成品的化学检验、药物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药物贮存过程的质量考察、临床药物分析、体内药物分析等等。

药物分析是分析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随着药物化学的发展逐渐成为分析化学中相对独立的一门学科, 在药物的质量控制、新药研究、药物代谢、手性药物分析等方面均有广泛应用。随着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新材料科学的发展, 生物学、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的引入, 分析化学迅猛发展并已经进入分析科学这一崭新的领域, 药物分析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科研、生产和生活中无处不在, 尤其在新药研发以及药品生产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药物分析流程之取样

要想对药品进行分析,前期就必须对被试验药品进行取样。取样时要考虑的影响因数很多,要考虑取样的科学性、真实性与代表性。下面就对取样过程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

2.1 取样的样品性质

一般情况下,药品检验要考虑诸多因数,首先要进行考虑的就是样品的性质。不同的样品形态应采用不同的检验方法。药品的形态分为气体、液体、固体三种,其中气体和液体因为其本身就是性质均匀的单一体,取样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而固体由于性质不均匀,取样相对来说比较难。而取样的最终目的在于局部替代整体,得到整体的分析结论。因此就要求所取的样品可以涵盖整体的全部情况,组织成分必须与母体保持一致。取样时要重点考虑样品组分、颗粒大小、比重等所有影响分析准确性的因数。

2.2 取样量

取样量根据样品总数的变化而变化。设样品总件数小于3时,每件样品都需要进行取样;当样品总件数大于3件时,则按随机取样进行分配。1公斤以下的药品包装应原装抽样。检验后剩余样品除留样备查外,退回报验单位。

2.3 抽样方法及注意事项

取样之前,要对样品进行启封。启封时要核对外包装号,启封后要核对小包装品名、厂名和批号等。药品开封后,取样时要在不同的部分分别抽取,尽量将误差降到最低。抽样完成后要对抽取的样品进行标记,然后将启封包装还原。抽样时对环境也是有要求的,这是因为空气中本身就含有不少微生物,有些微生物对药品是有害的。因此要保证抽样环境干净卫生,抽样工具事先要进行消毒处理。抽样过程应迅速完成,以防止药品富氧变质。特别注意的是,含有结晶的物体要先溶化在抽样。

3.药物分析流程的确定方案

药物分析是原药上市前确定质量标准的一般程序,这里将它分为三大阶段:合成工艺待确定期,合成工艺确定期,稳定性试验考察时期。下面笔者就对这三个阶段分别作论述。

3.1 合成工艺待确定期

一个原料药首先由药物合成并进行合成工艺的确定,在其进行工艺确定期间,就已经与药分部门有了密切的联系。而前期的工作的确定,也需要协助合成部门共同完成工作。确定反应结束的终点、反应生成物的纯度、以及能提供的纯度色谱、熔点、沸点等。待确定时,应事先进行准备工作。事前就需要对被检验药品进行资料收集,比如药品的物理化学性质(熔点、沸点、光粒二象性、紫外管普线等)、检查项、含量的测定、以及药物稳定性。

3.2 合成工艺确定期

合成工艺准备好以后,后续的工作就需要合成部门来进行。一般来说合成部门会提供试制的三批样品来供质监部门进行药物分析。分析之前已确定该药物结构,一般来说,要求所提供三批样品是成熟的工艺条件下的成品。得到样品以后,药物分析工作正式开始。分析的内容包括理化常数:性状(外观、臭、味)、溶解度、熔点、比旋度、紫外吸收系数;检查:酸碱度、溶液澄清度与颜色、干燥失重或水分、炽灼残渣、重金属、无机盐、无菌、热原或细菌内毒素、有机溶剂残留 、有关物质;主要的鉴别方法有:化学法、色谱法、光谱法等。

3.3 稳定性试验考察期

这个时期的药品性质已经趋于稳定,和日后的用药环境比较像。这个时期研究药物的稳定性,根据中国药典的规定主要包括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和长期留样试验三个部分。考查时,样品形状、组分含量、催化物质这三项必须检验,另外一些需要特殊检验的比如熔点、溶液颜色与澄清度、pH值等项目则根据各药物的性质而具体制定。

上面将原药分析工作分三大块做了简单讨论,大多只是根据试验得到的一些常规经验和注意事项,但药物分析这样一个严肃的工作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所以要根据中国药典和相关的法规准则进行相应的补充。

4.药物分析之稳定性试验

药品分析的最后一步就是稳定性试验。之所以在结尾特别强调是因为稳定性是衡量药品质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数。其中经常检查的就是有关物质。有关物质是关乎药品质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它包括未完全反应的原料、化学反应副产物以及药品贮存过程中产生的降解物两部分,检查方法首选HPLC检查,该方法亦是现在最常用的的有关物质检查方法。

结语:

药物分析是保证药品质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它不仅对整个药品行业起到监督作用,更为人民的身体健康提供了重要的保障。目前我国药品行业由于标准不统一,使得药品分析没有准确的法律法规可以依赖,加大了药品分析的难度,从而对整个药品生产的质量控制和药品的监督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也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就有必要对药物分析的流程做出一个详细的规定,已解决目前我国药物分析行业中存在的问题。由于笔者水平有限,编写过程中难免有所疏漏,希望各位予以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第5篇

营销就是商品或服务从生产者手中移交到消费者手中的一种过程,是企业或其他组织以满足消费者需要为中心进行的一系列活动,营销学是系统地研究市场营销活动规律性的一门科学[1]。食品营销学和药品营销学是营销学的两个应用分支学科,它们将市场营销学的理论、原则和客观规律应用于食品行业和药品行业的实践活动,重点研究食品药品行业营销活动的行为规律,分析营销工作中的内在因素,为改善食品药品行业经营管理、提高营销工作的服务质量,正确调整营销活动中的人际关系,最大限度地去满足消费者对食品药品的需求,努力创造市场价值,为企业谋取利润而展开总体营销活动[2-3]。食品营销学和药品营销学这两门课程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因它们同是营销学范围,教学内容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又因药食同源,再结合理论教学“必需、够用”原则,所以我们在整合课程的时候,把这两门课整合成一门课,统称食品药品营销学。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就业岗位是食品药品企业内的质量监督、基层生产管理、化验、产品技术服务和营销等,这些岗位都需要了解食品药品销售市场,这样才能使企业生产的产品更能满足顾客需求。

高职院校学生依赖性强,基础较差,学习欲望不高,在高职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上课容易走神,自我约束能力差,甚至有的学生直接排斥上课,另外有部分学生完全不了解所学的专业,加上专业知识结构不同于高中的知识结构,学生很不习惯大学学习生活[4]。如果还用以前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去教育学生,学生的学习效果肯定不理想,教学目标也很难实现,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跟新教学理念,运用新颖互动的教学方法和贴近实际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以上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决定了食品药品营销学课程不能单纯采用“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方法,而应结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特点,将其作为一门理论教学为辅、实践教学为主的课程。通过教学,学生不仅要掌握课程理论知识,还要具有运用课程知识分析食品药品市场经济现象、解决食品药品市场营销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对于食品药品营销学课程,教师如何教好、学生如何学好,如何让学生学以致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据此,笔者本着“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宗旨,结合食品药品行业实际需求,通过教学实践,对食品药品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

一、食品药品营销经典案例教学

高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的学生,前期没有学过市场营销基础知识,因此在课堂上,只讲授食品药品市场营销学的理论知识,理论性较强,学生听起来枯燥乏味,难以理解,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也很难调动起来,这样就会出现学生厌学、教师厌讲的现象,从而导致学生很难掌握食品药品营销学基本理论。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论教授与食品药品营销经典案例,如有农夫山泉天然水、王老吉凉茶、五谷道场非油炸方便面、金龙鱼1:1:1调和油、脑白金、黄金搭档、白加黑感冒药、斯达舒胃药、汇仁肾宝和金嗓子喉宝等营销案例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出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可以使食品药品营销的理论具有实用性、趣味性、启发性,便于学生在较短时间里掌握食品药品营销学原理,并能灵活运用到企业的营销活动中。

二、问题“派对”教学

要提高食品药品营销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必须要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设计上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一种方式是,有目的地安排一些课堂问题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学生可利用图书馆、网络、报纸等搜索信息并获取相关知识,然后在课堂上开问题“派对”,让学生对有关问题收集的信息进行发言与大家一块分享交流。另一种方式是,在课堂上,留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自学课本知识,然后,让学生对自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来,开始问题“派对”,先让学生们相互讨论解决,最后老师再对没解决的问题给予讲解回答。通过问题“派对”教学,学生能更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相关知识,教师除认真听学生交流之外,还要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补充,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手机,进行课程教学

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手机的使用越来越普及,已经成为了人们的生活必须品,如在课堂上穿插使用手机教学,如,让学生通过手机提问题及回答问题,查询答案,还可以通过微信、QQ、微博等交流平台,推销自己的产品,为自己的产品做广告等,这样不但可以让上课学生更有效的利用手机,还可以让学生掌握一种时尚的信息营销模式,更重要是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热情。

四、食品药品营销情景模拟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亲验性教学方法,通过此教学方法,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市场营销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5-8],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巧妙地创设一定的营销情景,给课程相关知识点创设一个模拟平台,如讲到食品药品营销渠道时,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如食品药品生产厂家销售经理、厂家推销员、销售商等,情景设计过程是把厂家的产品,通过推销者,让销售商销售该厂家的产品。然后,让学生组建情景模拟团队,团队成员讨论,确定情景模拟角色,创设情景演示,最后,根据营销模拟过程中的语言技巧,营销策略和营销结果进行评价。食品药品营销情景模拟教学活动,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因此,可以使课堂教学任务在活泼、轻松的气氛中顺利完成。

五、食品药品产品实战营销教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实际的营销知识和技巧,我们根据食品监督管理专业特点进行食品药品产品实战营销活动。首先,因食品药品营销学开课时间与食品工艺课开课时间在同一个学期,而食品工艺课上学生会制作出很多食品产品,我们就与食品工艺课老师结合,让学生把做出的食品产品在全系学生中进行销售,锻炼学生的营销技巧,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食品制作技术的提高。对于药品加工销售,在实训室内直接加工治疗性的药品进行实战销售是不行的,于是,我们就与药品专业老师协调,生产维生素片剂,牛奶片等营养保健食品进行实战营销。其次,利用双休或节假日,通过老师或学生联系企业,督促学生参与食品药品企业的超市或药店产品促销活动。还有,我们建议学生根据学校学生的食品消费市场特点,到食品批发市场,批发少量食品到校销售。这些实战营销做法,加深学生对市场营销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使课堂理论得到应用和升华,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课程考核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第6篇

1 国际化妆品产业面临的困境

美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爱美也是人类的天性。人们对自身美化的修饰,自古以来就有不断的追求。因此,化妆品作为以清洁保养,美容修饰和改变外观为目的产品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伴随着现代工业化的突飞猛进以及人类对审美要求的不断提高,已经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修饰自己的生活必需品。美与健康相辅相成,互为依赖。美以健康为前提,健康是美的基础。美是内在与外在的统一体,也是身体与心灵的融会贯通。因此,化妆品行业作为美的载体,一直以来都被视作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世纪是世界化妆品产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纵观世界化妆品工业发展的历史,国际化妆品的销售形势是稳步上升的。据英国《箴言报》发表的调查报告表明,1993~1997年,国际化妆品的销售额增长了24%,为1716亿美元。

国际上化妆品发展最有代表性的国家是法国,美国、日本、韩国。据著名的美国财富(FORTUNE)杂志对1997年全球金融危机前化妆品行业的销售情况的统计可以看出,法国化妆品销售额约300亿美元,美国化妆品销售额约200亿美元,日本化妆品销售额280亿美元。经历了1997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际化妆品产业的发展增速有所减缓,虽然北美和欧洲仍然是化妆品主要售地,但是化妆品市场增长已从西半球转移到南美,东欧,亚洲,特别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1997~2001年的5年时间里,化妆品和香水工业增长平稳,其年均增长率达5%(表1)。

然而随着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欧美主要经济体的下行,化妆品行业的发展形势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以彩妆行业为例,根据Datamomnitor咨询公司的资料显示,到2007年为止,其年平均增长速度不断下降:其中面部彩妆品年平均将降到2.4%,销售额为95亿美元;唇部彩妆品年平均将降到37%,销售额约为79.5亿美元;眼部彩妆品年平均将降到3.1%,销售额约为67亿美元(图1)。

2 国内化妆品企业发展举步维艰

伴随着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和人民币值的压力,同时面对国际大型化妆品生产企业不断进入中国市场,迫使国内化妆品生产企业加速发展,企业管理机制、产品科技含量等方面将会有更大的挑战。即1999年开始,国家主管部门将护肤护发品的消费税率下调至8%,截止到2008年3月出台的消费税调整方案中,将原来按税率8%征收的高档护肤类化妆品提至30%;并且由于化妆品行业的制度不完善,化妆品在进入销售网点的时候,需交纳入场费上架费等额外支出。此外,中国化妆品行业竞争混乱,更重要的是中国目前也缺乏与之相对应的研发和投入。在产品宣传方面,外资化妆品企业借助其资金雄厚,频繁大量的广告投入让中国很多消费者不能理性地选择。在营销手段方面,当国产品牌与国际品牌质量相差无几时,外资通过降价等手段打压国产品牌,与此同时,外资化妆品巨头在中国掀起了一阵化妆品行业的并购浪潮。

然而据尚普咨询的《2013~2017年中国化妆品及卫生用品零售行业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国产化妆品行业经历被收购的事件之后,正面临群龙无首的局面。收购作为市场行为,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国外品牌在国内市场的强势运行,长期以往,国内化妆品牌或者会失去价格话语权。因此,积极提升国内化妆品行业的竞争能力以及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已经成为国内化妆品行业发展战略的核心部分。结合以上章节的分析,化妆品行业通过向相近行业的渗透而拓展,特别是保健食品业与美容化妆品业的近距离接触已经成为近年来主要化妆品企业发展的热点和方向,这些也为国内美容化妆品行业的拓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3 目前化妆品产业发展的众多挑战

当化妆品工业发展到今天,它已经不单起到修饰人体外观的作用,其功效和产品安全性等问题也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化妆品产业的发展必然面对众多的挑战,包括法规的变化、对产品安全性的担忧、产品的功效要有科学数据证明、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使用天然原料、来自动物保护组织的压力越来越大、经济以及销售产品的市场渠道等问题。

(1)法规变化带来的问题

美国的立法者率先通过研究对FDA确立的“药品”和“化妆品”定义进行修订。一份题为《化妆品和药品的分类和法规:法律概述和新法规变化》的报告提出了第三种分类:即“药物化妆品”,这类产品包括防晒剂,它填补了“药品”与“化妆品”之间的空白区域。然而一些分析家们怀疑制造商能否接受产品标签上功效宣称均要求用科学数据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提议。除此以外,欧盟部长委员会最近批准了《化妆品指南第七修正案》,这一法案规定,欧盟的化妆品企业从此不得使用动物做试验,并且禁止销售含有经过动物实验的化妆品原料以及自身经过动物实验的化妆品。

(2)产品健康安全的担忧

美国FDA不断搜集来自消费者对化妆品不良反应的投诉以及人们日益提高的环保意识也对化妆品工业产生了影响。例如用于帮助香水溶于水的各种原料会影响香水涂抹在皮肤上的质感,同时还会带来安全患。化妆品工业使用的推进剂以及许多其他原料仍然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因为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破坏了大气中的臭氧层,所以遭到一致讨伐。

(3)原料要求的提高

除了安全健康意识在提高之外,人们更加关注产品健康。人们欢迎那些不破坏环境且有益人体健康的产品,这种理念引发了使用含蛋白质和维他命等原料的天然产品的发展趋势。上述趋势引发了消费者开始转向使用天然原料为主的产品。人们希望化妆品不是简单地增加色彩以及遮盖皮肤缺陷,它们应能提供更多的功效性。

(4)经济因素的影响

经济危机之后的经济萧条期,大量假冒名牌化妆品以低价出售。消费者抵制高价化妆品,她们需要的是内在品质。从2008年开始,整个化妆品市场虽在增长,但步履蹒跚。随着石油涨价,原材料价格一直在高位运行,导致化妆品企业成本上升,利润下降。企业为了生存,为了获得利润,生产的产品价格不得不上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化妆品行业国际巨头多次调价,已经将部分化妆品生产企业淘汰出局。

二 化妆品“大健康”产业调整战略

1 发展寻求突破

如今“大健康”的含义已经广泛渗透多个领域,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行业之间处于一个相对开放的发展空间。同时,科技进步推动了健康保健行业的快速发展,市场容量的扩大和逐年快速增长已经远远超过预期的增长水平。因此,通过向相近行业的渗透而拓展企业或行业发展空间并获得成功的例子屡见不鲜。随着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世界经济趋向放缓。国际化妆品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战,其行业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中必然进行巨大的调整。

保健品同美容化妆品行业,同属健康产业,两者无论在产品研发,生产加工,还是在市场营销等方面都有许多共同之处,而且也已经出现了诸多相互渗透的迹象。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具有美容功效的保健品也已经源源不断地进入世界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故而化妆品同保健品行业的接触和渗透已经成为近年来国际化妆品产业发展的重点和热点。国际化大品牌化妆品企业纷纷涉猎保健品行业,充分证明化妆品企业布局大健康产业是顺应潮流之举,更有利于产品的销售及品牌垂直效应的建立,而消费者在选购产品的同时也将拥有更多选择,购买体验将更趋完善,为拓宽化妆品企业的销路提供了新的通路。

总体来讲,化妆品行业同保健品行业“渗透”并获得突破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①从健康角度讲,美丽的肌肤同样需要摄入各种营养物质来滋润,只有内调外养有机结合,才能获得真正持久的美丽。事实上,无论是美容化妆品企业,还是美容保健食品企业,目前许多厂家和商家都已经开始注重并参与对女性美容实施内外结合的整体塑造。②近年来,基因组技术在营养学研究中应用的例子在迅速增加,基因多态性对膳食因素与美容关系的影响也受到越来越多的营养学家的关注。同时,多学科的交叉发展,势必促使现代美容模式呈现多元化,多层次,整体性的发展结构。③保健食品行业作为全世界一个朝阳培育的产业,在过去几年增长势头迅猛。由此可见,美容保健食品已成为目前保健食品中的一个全新的增长点,已经促使众多国际化妆品产业的生产厂家和商家加入其中,经济利益驱动的结果也将促使美容化妆品和保健品行业两者紧密结合以求得共同发展。

2 产品开发立足本源

(1)以回归自然为立足点的产品开发

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的“回归自然”的兴起,对天然化妆品和天然保健食品的研究和开发成为全球范围内相关领域中的热点问题。世界范围内对于化妆品以及保健品的研究与开发随着天然产物制备工艺的提高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种具有一定功效的美容保健食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提升不断进入消费者的视野。因此,国际美容化妆品业的厂家或商家利用自己的先天优势,根据市场消费者需求,利用天然原料提取工艺开发出具有改善皮肤功能等的美容保健食品已成为具有广阔市场前景产品的重点。

(2)以抗衰老为突破口的产品开发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当机体正常或年轻时,脏腑生理功能活动正常有序,免疫力旺盛,内分泌分泌量适中,皮肤色泽亮丽,弹性好,皮肤得以发挥抵抗或防御外界影响因素和影响因子的功能,从而达到减少这些“毒素”对皮肤的侵害作用。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皮肤由于缺乏足够的营养物质滋养,许多代谢产物和有害物质以及自由基等在皮肤组织细胞中大量淤积最终引发皮肤苍白乏泽,面色枯黄、弹性下降,出现一系列衰老现象。长久以来,国际化妆品企业都乐此不疲地积极开发各种抗衰老的各种产品。因此,借鉴抗衰老产品开发的优势经验,并由此作为重点突破口开展相应保健产品开发,已经成为国际化妆品企业布局保健品产业的重点。

3 国际化妆品巨头布局保健产业

(1)欧莱雅牵手可口可乐

欧莱雅集团创立于1909年,总部设在法国巴黎,是《财富》全球500强之一和《财富》“全球50家最受赞赏公司”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妆品公司。据欧莱雅报道,世界饮料业巨头可口可乐正在与化妆品巴黎欧莱雅合作,将推出一款新型健康美容饮料。这款健康美容饮料目前命名为Lumae,由可口可乐的“全球饮料伙伴”部门注册为茶饮料。消息称,该饮料仍然处于早期研发阶段,其成分将含有利于女性皮肤的护理。

欧莱雅把产品的目标群定位在那些活跃,有影响力而又注意形象的25岁以上的女性,她们追求健康美丽。可乐公司对于销售和推广这种非普通软饮的美容品牌有很大的兴趣。产品测试有望短期内进行。类似功能的健康饮料目前在国外已经开始流行起来。

(2)雅芳的健康号角

1939年,自雅芳化妆品公司成立至今雅芳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美容化妆品公司之一。通过雅芳市场代表表示,雅芳进军保健品类别的产品线将不断扩展,最后将包括女性美容及纤体用品,女性健康食品和家庭营养补充产品,这三类产品可以实现女性吃得更漂亮,吃得更健康,以及更加关注家庭等三个方面的作用,打造女性全方位的美丽,实现做“新好女人”的宗旨。

在品牌建设方面,雅芳已经为保健品的推广铺平了道路。雅芳旗下“益美高”品牌目前已成为中国国家跳水队专用保健食品,同时,雅芳与央视综艺频道结成战略联盟伙伴关系,观众可以在上百场央视晚会上看到雅芳公司的名字,以及近千次的广告插播,雅芳也是该联盟中唯一一家直销化妆品企业。

(3)芳珂内服外用的哲学

芳珂是日本最大及最有规模的“无添加”护肤及健康食品品牌,拥有世界尖端的科研和生产技术,研制出有别于一般护肤品并首创不含防腐剂,化学添加剂的美容及健康产品。芳珂坚持内外美容之道,深入研究皮肤或身体所需的营养,提供有效的补充,由内调理和改善身体的健康机能;同时配合无添加护肤品的外在修护,成就源自健康的可持续的美丽。

充实而新鲜的胶原蛋白,是皮肤健康与美丽的根基。芳珂开发出富含三肽胶原蛋白的饮料,能促进胶原蛋白合成功效的口服胶原蛋白产品。此外对于美白,芳珂认为,应该以不刺激皮肤,不破坏屏障功能的安全性为主题,因此芳珂在果味饮料中,通过补充橄榄叶提取物和胱氨酸,有效增加细胞中天然美白成分谷胱胺肽的浓度,从而大大提升皮肤自身的美白抗晒机能,令色斑更易淡化,全身的肤色更加纯净白皙。

(4)爱茉莉太平洋源自本土的天然原料选择

爱茉莉太平洋集团是韩国享誉全球的化妆品集团公司。旗下品质优良的产品,不仅在韩国,更受到全球消费者及用户欢迎,并已成为世界性企业。

爱茉莉作为韩国乃是亚洲领先的化妆品开发和生产公司,从开始对化妆品原料的选择一直秉承“身土不二”“源白天然”的信条,这样的理念也一直贯彻到其对于健康保健品的选料开发环节。汉拿山的高山流水,香嫩清新的茶叶,丰富的经验,让雪绿茶得以成为爱茉莉首选的茶业原料。以精选自济州岛的天然绿茶提取物作为基础原料,具有减少体内脂肪,阻止脂肪再生以及抗酸化的保健作用。从培育到优选都经过层层把关的韩国红参具有显著提高脑,体力活动能力和免疫功能,抗疲劳、抗肿瘤、抗衰老、抗辐射、益心复脉、安神生津、补肺健脾。以这些天然原料为基础,加以多种维生素等原料精制而成的保健品具有良好的保健效果。

(5)自然美细养之美的保健理念

自然美品牌以自然美容术,以及秉持“自然就是美”的经营理念在台湾扎下深厚根基;是国人自行创立、并营销国际的生物科技天然护肤美容品牌。自然美深信美丽与健康的肌肤源于安全科学的调理与精修细养的呵护。用高科技萃取天然植物精华滋养肤质各异的娇嫩之肌,以内服提升外补,标本兼顾地调养出健康美态,由内而外唤醒肌肤自身生命力。

三 展望

第7篇

功能性食品的概念

功能性食品一词最早于1962年由日本提出,我国称之为功能性食品或者保健食品。功能性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的食品。

功能性食品经历了3代的发展。第1代功能性食品是根据基料的成分推断产品的功能,没有经过验证,缺乏功能性评价和科学性。第2代功能性食品是指经过动物和人体实验,证实其确实具有生理调节功能。第3代功能性食品是在第2代功能性食品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因子结构、含量和作用机理,保持生理活性成分在食品中以稳定形态存在。

我国功能性食品的发展现状

我国功能性食品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①起步阶段(2 0世纪8 0年代初~80年代末):保健食品主要是以滋补品为主,而且大部分是以酒为载体的药酒;②成长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21世纪初):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保健逐渐成为时尚,保健食品行业进入快速成长阶段;③信任危机阶段(2001~2003年):保健食品行业连续发生负面事件,消费者对保健食品信任度不断降低,保健食品行业陷入暂时的危机;④复兴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2003年的SARS让消费者重新建立了对保健食品的信心,需求有了极大的增长,同时国外保健食品巨头纷纷以高姿态进入直销,整个行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03年行业产值为300亿元,2004年增长到400亿元,2005年超过500亿元,近些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均在20%以上。

我国功能性食品发展至今,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也逐渐被消费者关注和青睐。目前,我国功能性食品发展现状具有以下特征:

(1)企业数量较多,企业规模正在增大

虽然我国保健食品企业的总体规模偏小,但这一问题正在逐步改善。截止2010年年底国内约有2000家保健食品企业,投资总额在1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占1.45%,投资总额在5000万元至1亿元的中型企业占38%,投资在100万元至5000万元的企业占6.66%,投资在10万元至100万元的小型企业占41.39%,投资不足10万元的作坊式企业占12.5%,大中型企业所占比例逐年提高。

(2)产品数量较多,种类丰富

截止2010年8月3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批准10606个保健食品,其中国产保健食品为9971个,进口保健食品为635个。2010年前7月,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批准427个保健食品,其中营养素补充剂115个,功能类食品312个。在中国保健品原料中主要有植物类、动物类、真菌类、益生菌类、生物活性物质类几种,保健品种类相对丰富。

(3)新产品开发卓有成效

近几年新产品的数量增长非常迅速,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数据显示,仅2010年,批准的新保健食品数量就达550多种,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以低聚果糖、低聚异麦芽糖、低聚半乳糖、赤藓糖醇等功能糖(醇)为配料开发的新产品。

(4)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国家和企业都已经认识到产品质量的重要性,政府设立专项研究课题,加大对保健食品财政和政策的支持力度;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通过产学研合作研究,或者借鉴、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攻克了一批技术难题;同时政府也加强了对保健食品的监督管理,使得保健食品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5)发展迅速,市场需求持续提升

我国功能性食品行业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2009年功能性食品年产值1000亿元,销售额已跃居全球第2。2010年5月功能性食品进出口额2888万美元,同比上升55%。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市场需求仍在继续增加。由于肥胖病、亚健康、老年病发病率的上升,以及亚健康状况的增多,使得学者和大众更加关注饮食和健康的关系,因此对功能性食品的需求持续增加。

(6)国家支持力度不断增大

慢性疾病预防已经纳入国家“十二五”目标规划中,成为我国预防医学的首要目标。政府将在这方面持续加大公共财政和人力资源的投入,国民健康素质的提高将表现在健康意识的大幅提升和保健消费预算的增加。

(7)6大问题亟待解决

我国的功能性食品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也正是处于这一阶段,使得功能食品发展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①消费地区分布不均匀:中国保健食品消费的主要区域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省市,其他地区分布很少。②产品类别集中:产品主要集中在免疫调节、排毒养颜、健脑益智、减肥、补肾等方面,与目前一些发生率较高的亚健康类疾病相关的保健品很少,大部分还处于研究阶段。③企业规模较小,研发投入不够。上规模公司所占比例较少,企业在资金实力、创新技术和营销模式方面仍然有待改进。④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大企业产品质量有保证,但是也有一些企业产品品质有待提高。⑤国外品牌的挑战。国外品牌保健品强势进入中国市场,本土品牌面临激烈的竞争。⑥功能评价体系有待完善。更加科学、严禁的功能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备。

功能性食品的发展趋势

(1)产品更具有针对性

首先,产品开发越来越具有针对性,企业越来越关注针对不同人群开发不同功能性产品。根据个人年龄、性别、饮食状况、基因、健康状况、生理活跃水平的不同,提供独享的个性化营养健康解决方案。其次,功能食品之功效也更具有针对性。

(2)第3代功能性食品成为研究的重点

功效经过动物和人体实验证实,功能因子的结构、作用机理清晰,含量明确,并且活性成分能够在食品中保持生理活性的第3代功能性食品将受到消费者的认可,这类产品的开发将是今后功能性食品研究开发的重点。

(3)充分利用传统植物提取物资源

发挥中国药食同源的优势,开发具有良好的药食同源性的传统植物,如银杏红景天、人参等,使这些功能效果得到大家广泛认可的资源成为功能食品开发的原料来源。

(4)保健知识和健康理念宣传成为重点

随着保健品生产企业的发展和成熟,产品销售及消费不再只靠广告宣传来吸引消费者,而是更多的传播保健知识和健康理念,让消费者通过自己获得的保健知识去选择适合的保健产品。

(5)管理更加规范化

政府监管和行业自身的管理更加规范化。《食品安全法》《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重要的法规文件相继颁布,中国政府对保健食品行业监管逐渐加大;同时随着行业自身的发展成熟,企业内部也向规范化发展,将促进整个行业越来越规范化。

第8篇

关键词:保健行业;市场消费;营销模式

一、国内外保健品市场发展情况

保健行业是指事前对人群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让他们更健康、健美,并延缓老化现象或防患疾病于未然的产业。保健行业是全球性的朝阳产业,市场增长迅速。研究有效的保健食品,通过食品预防疾病、调节人体功能,可以减少社会巨大的医药费用,是利国利民的有效办法。

在全世界范围内,据不完全统计,全球保健食品已占整个食品销售的5%,达上千亿美元,而且每年都以相当速度增长。其中,近20年来,美国的保健品销售额增长了36倍,目前年销售额达750亿美元,占食品销售额的1/3;日本增长了32倍,近两年的保健品销售额为15000亿日元,年产保健品3000多种;欧共体各国的保健品销售额则每年以17%的速度增长。

我国自古就有药食同源的养生文化,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药补不如食补”。作为一个亟须培育的行业,保健品市场的需求潜力之大实在诱人。

中国保健行业协会的统计资料表明,国内整体的保健品市场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处于高速增长的态势,年均增长率在15%-30%,远远高出发达国家平均13%的增长率。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保健品生产企业就多达3000多家,品种4000多个,年销售额一度突破300亿大关。

但受保健品市场混乱的秩序影响,保健品功效的公信力逐渐下降,1999年国家开始出台各项政策整顿市场,从2001开始保健品市场呈现下滑趋势,但受2003年非典的影响,公众对保健的重视空前提高。

惠聪集团的保健品市场调研报告显示,到2004年全国保健品的市场容量恢复到了400亿左右的规模。近几年市场上新兴产品不断涌现,丰富了保健品市场,一大批品种受到消费者的欢迎。目前我国保健品年消费支出已突破500亿元,成为新世纪我国工业的新兴增长点之一。可见,我国保健品市场潜力是巨大的,预计2010年将达1000亿元。

随着城乡居民的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也随着保健品市场规范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外国保健品大举进军我国,保健品必将成为不可逆转的健康消费新潮流。

二、国家对保健品市场的产业政策发展

我国保健品行业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1995年是保健品行业的第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保健品行业的高额利润和相对较低的政策壁垒与技术壁垒、涌现出了大小3000多家保健品生产企业。

为了规范保健品市场,1996年以后,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保健品行业的制度规定。当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卫生部了《保健食品管理办法》,该办法对保健食品的审批、生产经营、标签、说明书及广告宣传、监管等各方面进行了规范。

《保健食品管理办法》的出台,再加上20世纪90年代后几年的清理整顿,使保健产品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管理,有了规范的标准,并迎来了行业的新发展。近几年市场上新兴产品不断涌现,丰富了保健品市场,一大批品种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但是,保健品市场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又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比如说保健行业居高不下的暴利、夸大其词的广告等现象非常普遍。

针对这些问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又于2005年7月新出台了《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该办法的核心内容就是要严格保证保健食品的质量,新的保健食品如果不能提供详细科研报告,将不能被最终审批,同时生产时必须符合GMP(产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标准。这将迫使生产企业下血本在产品本身的质量和技术含量上。《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还首次取消了保健食品注册终身制,开始实行五年一审批的动态管理,这不仅将提高新进者的门槛,还将改变目前“只进不出”的局面,对现有批号产品加强审核。

为了对广告中虚假宣传的保健食品进行打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5年7月同时还出台《保健食品广告审查暂行规定》,要求保健食品广告在之前必须通过审查。该规定对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审查保健食品广告的工作程序和对广告内容进行技术审查的条件做出了明确规定,制定了完善统一的审查标准。这份法规规定,今后保健食品广告中有关保健功能的内容宣传再也不得任意扩大范围,不能含有不科学地表示功能的断言或者保证,不能夸大保健食品的功能或者使用公众难以理解及容易混淆的专业术语,将保健食品的功能神秘化。《保健食品广告审查暂行规定》作为目前保健食品广告审查最全面的规定,将保健食品广告审查纳入了国家行政审批范围,加强了对保健食品广告的管理,有利于保健食品广告的逐步规范和完善。

作为一种新型的营销模式,直销方式也逐渐收到一些保健品生产企业的青睐,按我国入世承诺,我国应在入世三周年时开放直销领域,因此,国务院于2005年9月颁布了《直销管理条例》。直销管理条例公布后,首先规范了市场秩序,保护了正规企业的合法利益,也清理了目的不纯的企业,为保健品直销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可能。其次,由于从此直销有规可循,也维护和保障了消费者和直销从业人员的利益。”《直销管理条例》开始实施,标志着保健食品市场监管日趋成熟。

《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保健食品广告审查暂行规定》和《直销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的相继出台,使得我国保健品法规得以完善,市场也逐渐趋于规范化、法制化,新型的保健产业正在稳健地形成,我国保健品行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时期。

三、我国保健品市场消费对象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的改善,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和保健意识日趋加强,对保健品需求持续增强,我国保健品市场发展前景喜人。保健品的消费区域已由城市扩大到广阔的农村,保健品的消费对象也由过去的老年、儿童及患病后康复为主,扩大到妇女、中年和少年。具体来说,保健品的消费对象包括: (一)老年人

老年人由于生理方面的原因,对于保健的需求尤为突出,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全世界5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发病率为50%,55岁以上为80%,其中健忘、失眠、高血压、高血脂、骨质疏松等疾病比较常见。随着“老年化社会”的到来,也随着生活水平以及保健理念的提高,为了抵抗衰老,老年人对保健品的消费需求也会逐步增加并且,“银发族”对保健品的需求非常旺盛,购买力非常强。

第9篇

[关键词]保健品;品牌延伸;品牌延伸策略

1 保健品概念分析

保健品产业是21世纪代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的朝阳产业之一,目前正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的保健品行业同样有着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保健品是对各种有益于身体健康的食品、用品、器械、特殊化妆品的总称。广义的保健品包括:保健食品、保健药品、保健用品、保健器械和特殊化妆品等。很多人认为保健品就是保健食品,或者是把保健食品认为是保健品,实际上是不准确也是不科学的,这二者其实是有区别的。保健品是对人体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和调节作用的食品、用品、器械和化妆品的统称。保健食品简称功能食品,是指表明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在我国经国家管理部门批准生产和销售的、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即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为目的的食品。保健食品是保健品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保健食品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代保健食品包括各类强化食品,是最原始的功能食品,仅根据各类营养素或强化的营养素的功能推断该食品的营养功能,这些功能未经任何实验检验。第二代保健食品是必须经过动物和人体实验,证明具有某项生理机能,第三代保健食品不仅需要用动物和人体实验来证明具有某项功能,还需要确知具有该功效的有效成分(或称功能因子)的结构及含量。第三代保健食品在我国正蓬勃兴起,代表未来的发展趋势。我国保健食品的四大特点:①产地集中。北京、广东、江苏、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占的比例大,云南、西藏、青海、新疆、贵州等经济不发达地区也在积极发展。②申报功能雷同。主要集中在免疫调节、调节血脂、抗疲劳3项,约占62.2%。③重复开发多。主要集中在螺旋藻、褪黑素、鱼油、灵芝、鲨鱼软骨、虫草、甲壳质、银杏等。④产品剂型以药品剂型为主。主要采取胶囊、片剂、口服液、颗粒剂(冲剂)等剂型,提高了保健食品的科技含量。

中国保健食品还包括一类以补充各种维生素、矿物质的产品,称为营养素补充剂,现在还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主要列入保健食品的管理范畴。

保健药品是批准文号为“卫药健字”的保健品。由于保健药品与保健食品不易区分,在管理上也容易引起混乱,国家已决定撤销保健药品。2000年,国家正式颁布撤销“药健字”批号的文件,要求所有“药健字”在2002年12月31日停止生产,2004年1月1日起不得在市场流通。“药健字”产品必须在“药”和“食”之间作出选择:经严格验证符合药品审批条件的,改发药“准”字文号,正式纳入药品流通系统;不符合药品条件,但符合目前保健食品审批条件的,改发食“健”字文号;两者都不符的,撤销文号,停止生产和销售。而实际上,国家药检局早在2001年1月就开始陆续公布被撤销批准文号的“药健字”产品,被撤销的品种一经公布就立即停产。

保健品上升为药品困难较大。不仅新药的审批要经过较长时间的临床前试验,而且保健品与药品的审批程序相差甚远,不但要补充大量的数据,还要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需要花费巨额的费用和很长的临床试验周期。相比之下,“药健字”淡出药品行业,转为保健品要容易一些。

保健化妆品具有化妆品的性质,不仅有局部修饰作用,且有透皮吸收、外用内效作用,如保健香水、霜膏、漱口水等;保健用品具有日常生活用品的性质,如健身器、按摩器、磁水器、健香袋、衣服鞋帽、垫毯等。

2 我国保健品产业基本情况

据统计,全球保健食品销售额已占整个食品销售额的5%,达到2000亿美元,而且每年都以很高的速度增长。我国保健品市场的两大消费人群:“白领市场”和“银发市场”对保健品的需求正趋旺盛,由于他们的购买力非常强,也成为了国内保健品市场的生力军。

有关资料显示,欧美国家的消费者平均用于保健品方面的花费占其总支出的25%以上,而我国只有0.07%。我国人均保健品消费支出仅为31元/年,是美国的1/17,日本的1/12。这表明,保健品市场潜力巨大,以目前全球保健品占整个食品销售的5%来推算,我国保健品消费还将大幅增长。

从发展战略看,必须积极培育保健品产业这一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使保健品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增长点。力争到2020年时,人均消费达到300元,市场容量突破4500亿元。我国现代保健品产业的发展大概经过了20世纪80年代的缓慢起步和迅速崛起,到20世纪90年代的恶性膨胀和无序竞争,再到2000年以来重新洗牌和逐步寻求标准规范的几起几落。

20世纪80年代,我国保健品产业逐渐兴起,当时年产值不足20亿元,不到几年即发展到300多亿元。然而目前我国保健品生产企业虽有4000多家,但2/3以上属中小企业。上市公司不多,年销售额达到1亿元的只有几十家。2/3的产品功能集中在免疫调节、抗疲劳和调节血脂上,针对专门人群的新的功能领域鲜有企业涉足。保健品行业存在管理不规范、标准不健全、相关企业各领三五年、消费者对保健品行业信任度不足等缺陷。简单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市场发育不足。保健品鱼目混珠,产品真伪难辨,市场鱼龙混杂。行业整体呈现企业主体实力较弱,产品功能雷同,低水平重复严重的局面,企业经营陷于同质化恶性竞争。

第二,产品开发力量薄弱,企业缺乏竞争力。目前在市场上销售的保健品90%以上属于第一、第二代产品,产品科技含量低,企业不注重新产品的开发,造成产品生命周期短,生存能力差。

第三,管理体制不顺。保健品监管涉及的部门,初步统计有19个部门,其中主要的有8个部门。从监管环节看,主要集中在审批的监管,而对研发、生产和流通都缺乏有效监管。由于缺乏统一的产品技术标准(生产标准、检测标准),因此造成了审批后没人管、生产过程没人管、流通过程缺乏管理等问题。

第四,整体信誉不高。生产企业重营销轻实力,广告宣传往往言过其实,“概念炒作”现象比比皆是,使保健品在消费者心中出现信誉危机,以致给保健品产业带来毁灭性打击。可以这样说,目前我国保健品产业发展正处于十字路口。

3 我国保健品企业品牌延伸策略应用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保健品市场,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总是来去匆匆,一个产品最多风行三五年,然后悄然退出市场,销声匿迹。不久,又一新品取而代之,成为新的市场盟主。从太阳神、飞龙延生护宝液、中华鳖精、巨人脑黄金到三株口服液,总是“各领三五年”,期间还有鸿茅药酒、505神功元气袋、周林频谱仪等流行一时的产品。进入新千年后,红桃K、脑白金、昂立、太太等品牌成了市场的新宠。

由此可见,中国保健品生命周期大都较短,“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很多企业掠夺性的市场行为,使整个行业深陷严重的信誉危机之中,经常成为媒介“笔伐”的对象,不可控因素太多,市场风险不小。

也正因此,包括养生堂、健特、太太在内的许多企业,都选择了多品牌模式,致力于打造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产品品牌,以尽量回避使用共用的企业品牌,甚至于企业都不让普通消费者知晓。如海南养生堂推出的“龟鳖丸”、“朵而”、“清嘴”、“成长快乐”等系列产品品牌;深圳太太麾下则有“太太”、 “正源丹”、“汉林清脂”、“意可贴”等多个产品品牌;而上海健特虽有“脑白金” 和“黄金搭档”两大知名产品,却很少提及生产企业。

即使像西安杨森、中美史克、罗氏、葛兰素等外资企业,也是只推诸如“吗丁啉”、“达克宁”、“康泰克”、 “泰诺”、“力度伸”、“赛尼可”等产品品牌,作为国际知名的制造企业品牌往往隐身于产品品牌之后,更多地作为背书品牌出现,以避免企业品牌受具体产品因素而被“株连”。

难道中国保健品企业就不能使用低成本的共用品牌或实行品牌延伸吗?难道中国保健品就不适合运用企业品牌,只能走产品品牌路线吗?市场是最有说服力的,我们不妨来看看下面几个市场演绎的真实案例:

(1)正大青春宝。2002年11月,以“青春宝”闻名的杭州正大青春宝集团,摒弃了一条腿走路的传统,利用“青春宝抗衰老片”的美誉度,采取品牌延伸,推出了自己的新产品——“青春宝美容胶囊”。上市4个月就取得2000多万元的销售额,2003年的年度销售额过亿元。

(2)交大昂立。昂立公司自1989年“昂立一号口服液”问世以来,以昂立一号为依托,顺势推出系列产品的昂立多邦、昂立美知之、昂立西洋参、昂立养生酒、昂立舒渴、昂立康尔润通糖浆等,几乎囊括了不同人群的多种畅销保健品。特别是昂立一号,产品遍及全国,在肠胃市场成了领导者品牌之一。昂立多邦也成为江浙沪市场针对现代专业人士设计的保健品;昂立美知之成为继朵而、太太口服液之后的知名女性美容品牌。

(3)香港康富来与深圳万基。康富来与万基同样都拥有一个保健品大家族,从洋参开始,而后扩张到花旗参、燕窝、虫草、鸡精等系列产品,而且使用的都是企业品牌。即使推出“血尔”、“脑轻松”等新品牌,也以“康富来”作为背书品牌。

(4)三九医药。自拳头产品三九胃泰风靡神州后,999品牌成为全国驰名商标,999皮炎平软膏、999感冒灵、999库克小儿速效感冒颗粒、999双黄连九华痔疮栓等一大批999品牌的药品陆续投放市场,同样取得了良好的收益。

可见,中国的保健品行业绝非只有“华山一条路”,打造品牌并不是只有走独立的产品品牌道路。品牌延伸策略运用得好,也可以保持保健品企业品牌持久的竞争优势,维护品牌的市场地位。

第10篇

关键词:保健行业;市场消费;营销模式

一、国内外保健品市场发展情况

保健行业是指事前对人群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让他们更健康、健美,并延缓老化现象或防患疾病于未然的产业。保健行业是全球性的朝阳产业,市场增长迅速。研究有效的保健食品,通过食品预防疾病、调节人体功能,可以减少社会巨大的医药费用,是利国利民的有效办法。

在全世界范围内,据不完全统计,全球保健食品已占整个食品销售的5%,达上千亿美元,而且每年都以相当速度增长。其中,近20年来,美国的保健品销售额增长了36倍,目前年销售额达750亿美元,占食品销售额的1/3;日本增长了32倍,近两年的保健品销售额为15000亿日元,年产保健品3000多种;欧共体各国的保健品销售额则每年以17%的速度增长。

我国自古就有药食同源的养生文化,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药补不如食补”。作为一个亟须培育的行业,保健品市场的需求潜力之大实在诱人。

中国保健行业协会的统计资料表明,国内整体的保健品市场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处于高速增长的态势,年均增长率在15%-30%,远远高出发达国家平均13%的增长率。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保健品生产企业就多达3000多家,品种4000多个,年销售额一度突破300亿大关。

但受保健品市场混乱的秩序影响,保健品功效的公信力逐渐下降,1999年国家开始出台各项政策整顿市场,从2001开始保健品市场呈现下滑趋势,但受2003年非典的影响,公众对保健的重视空前提高。

惠聪集团的保健品市场调研报告显示,到2004年全国保健品的市场容量恢复到了400亿左右的规模。近几年市场上新兴产品不断涌现,丰富了保健品市场,一大批品种受到消费者的欢迎。目前我国保健品年消费支出已突破500亿元,成为新世纪我国工业的新兴增长点之一。可见,我国保健品市场潜力是巨大的,预计2010年将达1000亿元。

随着城乡居民的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也随着保健品市场规范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外国保健品大举进军我国,保健品必将成为不可逆转的健康消费新潮流。

二、国家对保健品市场的产业政策发展

我国保健品行业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1995年是保健品行业的第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保健品行业的高额利润和相对较低的政策壁垒与技术壁垒、涌现出了大小3000多家保健品生产企业。

为了规范保健品市场,1996年以后,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保健品行业的制度规定。当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卫生部了《保健食品管理办法》,该办法对保健食品的审批、生产经营、标签、说明书及广告宣传、监管等各方面进行了规范。

《保健食品管理办法》的出台,再加上20世纪90年代后几年的清理整顿,使保健产品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管理,有了规范的标准,并迎来了行业的新发展。近几年市场上新兴产品不断涌现,丰富了保健品市场,一大批品种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但是,保健品市场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又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比如说保健行业居高不下的暴利、夸大其词的广告等现象非常普遍。

针对这些问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又于2005年7月新出台了《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该办法的核心内容就是要严格保证保健食品的质量,新的保健食品如果不能提供详细科研报告,将不能被最终审批,同时生产时必须符合GMP(产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标准。这将迫使生产企业下血本在产品本身的质量和技术含量上。《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还首次取消了保健食品注册终身制,开始实行五年一审批的动态管理,这不仅将提高新进者的门槛,还将改变目前“只进不出”的局面,对现有批号产品加强审核。

为了对广告中虚假宣传的保健食品进行打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5年7月同时还出台《保健食品广告审查暂行规定》,要求保健食品广告在之前必须通过审查。该规定对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审查保健食品广告的工作程序和对广告内容进行技术审查的条件做出了明确规定,制定了完善统一的审查标准。这份法规规定,今后保健食品广告中有关保健功能的内容宣传再也不得任意扩大范围,不能含有不科学地表示功能的断言或者保证,不能夸大保健食品的功能或者使用公众难以理解及容易混淆的专业术语,将保健食品的功能神秘化。《保健食品广告审查暂行规定》作为目前保健食品广告审查最全面的规定,将保健食品广告审查纳入了国家行政审批范围,加强了对保健食品广告的管理,有利于保健食品广告的逐步规范和完善。

作为一种新型的营销模式,直销方式也逐渐收到一些保健品生产企业的青睐,按我国入世承诺,我国应在入世三周年时开放直销领域,因此,国务院于2005年9月颁布了《直销管理条例》。直销管理条例公布后,首先规范了市场秩序,保护了正规企业的合法利益,也清理了目的不纯的企业,为保健品直销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可能。其次,由于从此直销有规可循,也维护和保障了消费者和直销从业人员的利益。”《直销管理条例》开始实施,标志着保健食品市场监管日趋成熟。

《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保健食品广告审查暂行规定》和《直销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的相继出台,使得我国保健品法规得以完善,市场也逐渐趋于规范化、法制化,新型的保健产业正在稳健地形成,我国保健品行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时期。

三、我国保健品市场消费对象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的改善,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和保健意识日趋加强,对保健品需求持续增强,我国保健品市场发展前景喜人。保健品的消费区域已由城市扩大到广阔的农村,保健品的消费对象也由过去的老年、儿童及患病后康复为主,扩大到妇女、中年和少年。具体来说,保健品的消费对象包括:

(一)老年人

老年人由于生理方面的原因,对于保健的需求尤为突出,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全世界5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发病率为50%,55岁以上为80%,其中健忘、失眠、高血压、高血脂、骨质疏松等疾病比较常见。随着“老年化社会”的到来,也随着生活水平以及保健理念的提高,为了抵抗衰老,老年人对保健品的消费需求也会逐步增加并且,“银发族”对保健品的需求非常旺盛,购买力非常强。

(二)中年人

中年人处于家庭、事业双重压力下。近年来,由于饮食过度和过量的脂肪摄入,肥胖症、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及癌症等慢性病在中年人群中逐年上升,有利于预防和改善这些疾病的功能性营养食品受到了中年消费者的欢迎。另外,近年来,美容保健、滋阴壮阳类保健品大有后来居上的势头,已成为拉动保健品成长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中年人保健品市场也是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

(三)少年儿童

据统计,我国85万所中、小学校中的1.76亿在校学生中,其蛋白质、钙、锌、维生素A、维生素B的摄取普遍不足,缺铁性贫血比例高达30%-40%。另外,少年儿童对健脑益智的需求也很大,因此,另一类不可忽视的保健品是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补充元素。

四、我国保健品市场的发展特点

目前我国生产的保健品中90%以上属于第一代、第二代产品,且产品功能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减肥美容、免疫调节、抗疲劳、调节血脂、改善骨质疏松、改善胃肠道功能、延缓衰老、营养补剂(补充维生素)等功能板块上。在卫生部准予申报的22项保健功能中,具有免疫调节、调节血脂和抗疲劳3项功能的产品占全部产品的2/3。由产品功能分布可见我国保健品行业的产品结构不合理,低水平重复现象屡有发生。而从市场反馈的信息来看,纯天然、绿色环保型保健品具有更大市场空间,将成为未来保健品消费的主流。据预测,未来中国市场保健品的发展,产品功能将逐步分散,产品结构趋向合理。具体来讲,我国保健品行业的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目前保健品企业二元化结构明显

目前,我国共有保健品企业3000多家,年产值500多亿元。其中投资总额在1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只占1.45%,投资总额在5000万元-1亿元的中型企业占38%,投资不足10万元的作坊式企业占12.5%。这表明,我国保健品生产企业中,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成规模的企业仍旧较少。在目前市场上除无锡健特生物有限公司、上海交大昂立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杭州)青春宝集团有限公司、南京老山牌蜂王浆有限公司、南京中脉科技集团公司、大连珍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几家大的企业,其他更多的是规模不大、专业化程度不高的企业,甚至多数企业缺乏自身的生产能力,仅以委托加工、销售为主,并且这些企业大部分出于维持生存状态。

(二)产品同质同类化现象严重

在目前的保健品市场中知名品牌少,产品同质同类化现象严重。在目前的保健品企业中,除部分品牌企业是自我研发、自我生产外,绝大多数中小(约占95%以上)企业走的都是产品或自行设计商标委托代加工的运行模式。故大部分企业产品质量差,品牌式规划发展少。

(三)产品的销售区域性特征明显

企业在产品的开发与推广中,弱化全国性开发运营,而利用区域优势,集中人、财、物优势,做深、做透区域市场的运营模式非常明显。近年来在区域的运作中,几家大的区域性知名企业的业绩都不错。例如昂立在上海的年销售额在2.3-2.5亿,青春宝在浙江省的年销售额在4亿,老山牌蜂王浆在南京的销售额在8000万,九块九牌减肥茶在江苏的年销售额8000多万。这些企业几乎都是凭借产品在区域的优势公共关系、渠道网络、媒体等地区的资源优势,精耕细作、做深、做细区域市场。除“黄金搭档”凭借脑白金强大的广告和品牌影响及网络优势强行铺开的全国市场之外,很少再出现全国性的产品。

(四)保健品营销模式发生明显变化

我国保健品市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在罗氏、惠氏、安利等国际知名企业的带动下,保健品营销模式已从发展初期的单纯概念营销模式发展到目前的传统广告、终端营销、会议营销、与客户面对面的直复营销等多种营销方式并存的营销模式。保健品企业已从针对消费者简单的广告推广教育模式发展到针对消费者长久的养生教育和对消费者进行长期的跟踪服务。而消费者在购买保健品时,也十分关注产品的保健功能和品牌信誉。知名品牌的产品销路明显比一般品牌的品种热俏。国内市场中,不到20%的名牌品种占据了50%的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1、李广森,雷振刚.保健品行业再陷诚信危机[J].检察风云,2007(17).

第11篇

精益生产源于制造业,精益生产的宗旨是在企业整个供应链环节“杜绝一切浪费”;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更高层面、更集成的管理思想,使企业更具有竞争力;敏捷制造的目标是“速度”和“满意度”,以达到综合性竞争能力;ERP系统实现了整个供应链信息系统的集成性、准确性和实时性,同时梳理了业务运作流程。精益成本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实际上,快速消费品行业也同样也适合运用精益成本管理。本文基于快速消费品行业供应链的特点即快速的反应速度和满足终端消费者多边的需求,构建了快速消费品行业的精益成本管理内容。

一、快速消费品行业及其供应链特点

快速消费品即FMCG(Fast Moving Consumer G∞ds)、CPG(Con-sumer Package Goods)或PMCG(Packaged Mass Consumption Goods),指将产品经过包装成一个个独立的小单元来进行销售,更加注重包装、品牌化以及大众化对这个类别的影响。与快速消费品概念相对应的是“耐用消费品”(Durable Consumer Goods),该类产品通常使用周期较长,一次性投资较大,包括(但不限于)家用电器、家具、汽车等。典型的快速消费品包括日化用品、食品饮料、烟草等,药品中的非处方药(OTC)通常也可以归为此类。一般而言,快速消费品具有以下特征:单晶价值一般较低,属于公众生活必须或者消费普及类产品;消耗周期短,销售周期不长于10周;消耗后需要及时补充;便利品,消费者可以习惯性地就近购买;是视觉化产品,消费者在购买时很容易受到卖场气氛的影响;快速消费品的品牌忠诚度不高,消费者很容易在同类产品市场中转换购买不同的品牌。快速消费品行业的供应链主要表现为快速的反应速度和满足终端消费者多边的需求。从制造商到消费者需要的是快速的反应速度。而从消费者到制造商需要的是多变需求的可视性。

二、快速消费品行业精益成本管理

(一)精益采购成本管理 从快速消费品行业看,多数日常用品制造企业所使用的主要原材料具有相对透明的市场价格,因此在采购管理上除需规范采购行为外,重点应关注主要原材料的质量、交货的便利性以及建立战略合作伙伴,从质量和效率上杜绝一切浪费。许多快速消费品的原材料价格受国际形势、气候变幻等影响较大,且该类材料的期货市场相对较成熟,对于该类材料,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利用期货市场也应作为精益采购成本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对于辅原料,不同企业一般又具有特殊要求,但供应商的进入壁垒较低,对采购成本管理的特殊性要求不高,因此各企业应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建立完善的、适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采购成本管理体系。

(二)精益设计成本管理 基于快速消费品行业自身的特点,一般该行业产品生命周期较长,其实质性设计变更相对较慢,日常设计工作往往多是变更包装、型号等以满足消费者多变的需求。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设计成本管理不重要,同其他制造行业一样,产品精益设计成本管理也是快速消费品行业企业竞争成功的关键。成本规划工作同样需要贯穿产品开发的全过程,除应遵循传统精益设计成本管理的原则外,在设计环节还必须重点考虑与产品相关的物流、仓储、营销等成本对产品成本的影响。

(三)精益生产成本管理 精益生产产生于机械制造行业,其实行精益生产成本管理的重要表现是降低产品生产批量。对快速消费品行业而言,目前大批量生产对制造成本的影响还是有益的,但批量生产会直接导致库存成本和产品过期成本增加。因此快速消费品行业的精益生产管理应该包含寻找库存与生产批次的平衡。(1)改善制造技术,降低成本。在大批量、流水作业、工艺相对简单的快速消费品行业中,制造成本往往取决于生产线设计,精益生产技术重点在于生产线及流程的设计改造。精益管理技术的运用则注重于如何提高有效工艺的水平,确保其实施,并提高全体员工的精益生产意识。(2)开展价值工程和价值分析,将技术和经济结合起来考虑,在确保必要功能的前提下实现成本最低,这是目前快速消费品行业公司追求的目标。(3)依赖全体员工、消除一切浪费、实现精益生产成本管理。实现精益生产成本管理依赖于员工的参与,精益生产成本管理应作为一种理念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无疑适用于快速消费品行业。(4)采用作业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下,通过作业对资源的消耗过程、产品对作业的消耗过程进行成本动因分析,判别作业和产品对资源的耗费效率,识别有效作业和无效作业、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从而消除无效的或不增值作业,使成本控制从产品级精细到作业级,在一定意义上真正体现了精益成本管理思想。作业成本管理是精益生产管理得以持续进行的必要条件。但快速消费品行业生产过程相对简单,相对较少的作业动因决定着大量的成本费用,在进行作业核算时,应该注意考虑核算作业的收益与成本。

(四)精益市场营铺成本管理 市场营销是快速消费品行业最具特色之处,行业特点决定了销售费用在快速消费品费用构成中占重要比重。营销策略直接关系到产品的市场销售情况。但除赠品或返利外,消费者普遍认为营销是不创造价值的环节。因此精益的市场营销策略一定要保持有效性,一方面通过营销策略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产品,另一方面要通过营销让消费者更便利地得到该产品。为保证对营销结果进行跟踪和分析,还应在营销成本管理中实行作业成本法。

(五)精益物流成本管理 物流成本在企业供应链成本中占有较大比重,在快速消费品行业中更为突出。快速消费品行业的物流特征如表1所示:

第12篇

【关键词】药品包装 系列化 心理学 人性化

这几年来,随着我国人口持续增长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快,社会对医药行业的需求日益扩大。由于疾病大都带给人焦虑、抑郁、痛苦的心理感受,因此,药品不仅要治愈患者生理上的疾病,还要从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心理上的压力。这些在购买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不良情绪,必须从患者的心理层面上进行剖析。而我国市面上的药品大多不能够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只是单一的具备包装的基本属性。所以,人性化的设计不仅要体现在它的功能技术的改善,还要做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从而带动整个药品包装业的发展,提高国民身体素质。

1 药品包装的发展现状

我国药品包装行业的发展一直是高速度、低效益、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大多数药品包装质量档次偏低,占制剂总量65%的药品包装达不到国际20世纪80年代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药品包装材料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制约着我国药品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1]o由此可见,我国药品企业对包装研发的不重视直接制约着药品包装的整体发展,致使医药包装企业发展参差不齐,包装质量和价格都跟不上药品企业的发展速度。此外,医药包装企业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研发仍处于模仿阶段,缺少自主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中国市场上大多数药品包装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1.1 药品包装缺乏安全性理念

老式药品包装陈旧,功能欠缺,它脱离现代市场新技术、新法规等药品信息,使用过程存在很多安全卫生隐患,给患者带来不便。另一方面,包装材料也存在一定的不安全性,2012年4月出现的皮鞋胶囊把国内医药企业推到风口浪尖,这种包装材料不仅危害患者身体健康,也给国内医药企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1.2 药品包装缺乏合理设计

药品标签、说明书表达不清,信息传递不准确是患者经常遇到的问题,很多药品的包装视觉过于混乱,信息表达容易造成患者误解。从人性化角度分析,药品行业长期忽视药品包装色彩、图形、文字等因素对患者的心理影响,缺少对特定人群的设计研究。另一方面,药品在运输、贮存的物流过程中,可能受到各种外力的作用,从而对药品造成一定的破坏,给企业带来不小的经济损失。

1.3 药品包装缺乏品牌文化

从事实来看,目前企业间的竞争观念已转变到企业的整体形象竞争,CI的导入要求企业形象能通过包装设计的方式表达。我国药品包装缺乏品牌文化价值,品牌塑造能力差,主要源于药品设计形象过于单一,容易与同类药品混淆,此外,某些品牌宣传浮夸与实际不符,误导患者盲目购买,也是有损品牌形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1.4 药品包装缺乏环保意识

药品包装垃圾数量急增,大量废旧药品包装未经处理随意丢弃,一些丢弃的药品包装残留一定的药物,对环境和人身安全构成极大威胁。此外,药品的过度包装,给周边环境带来一定的压力,带来不必要的资源的浪费,并损害了患者的利益;不利于药品质量的提高和生产的创新。

2 患者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分析

人性化的药品包装设计,首先要对使用人群进行综合调查,从患者的不同年龄层次的心理特征全面剖析,主要以个性化需求比较明显的儿童、中年妇女和老年人三种典型人群为例。

儿童在生病的时候对周围环境非常敏感,首先要消除儿童对吃药的恐惧和紧张心理,研究表明,儿童在生气或哭闹时,大脑的语言中枢就不愿接受太多的语言信息,强行的喂药只会让儿童对使用过程产生抗拒。这个时候可以从药品包装的视觉元素进行设计,鲜明的色彩和卡通的图形可以吸引儿童患者的注意,视觉元素传递药品信息的同时也与患者进行了情感交流,潜移默化中让患者克服内心的恐惧,自觉接受吃药这个过程。

中年女性的家庭环境、工作环境和年龄的三重压力致使这个群体有着她特定的心理需求。最近英国心理学家研究对六万名成年人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其中近15%的人有心理问题,女性要比男性多。人到中年身体已进入生理衰退期,更年期的烦闷或患有某种疾病使中年女性更侧重于养生,反感衰老,患者购买药品时会注重它的实用性,药品包装的造型和结构设计既满足患者对理的需求,也能满足感的需求,通过增加药品包装附加功能或是设计出一个能反复使用的包装容器更能迎合中年女性患者的物美实惠心理。

老年人患者是个独特的群体,也是药品供求量最大的消费者。由于老年人身体各机能的衰退,对现代高科技包装处于观望和迷茫状态,服药过程的麻烦带给他们懊恼、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这就要求药品包装设计具备多感官设计,涉及触觉、听觉、视觉等方面。药品包装材料的合理选择、药品包装易开启和对品牌的依赖都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老年人服药过程中的不适感,符合老年人的生理需求。

3 药品包装的设计原则

第一,保护性。不仅体现在药品运输、储存过程中包装要具备抗震、抗挤压和防潮等性能,还要针对儿童和老年人这种弱势群体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安全因素做出防范措施。第二。传达性。舒适的包装视觉冲击会在第一时间获得患者的情感认同,同时要避免在图形、色彩和文字视觉元素上传递的药品信息背离药品的实际信息以致误导患者,传递信息要准确。第三。经济性。患者心目中最佳药品包装是与其自身价值成正比的,通过研发设计增加药品包装附加值和药品包装重复利用可能性。第四,功能性。“形式追随功能”的理念根深蒂固,在药品包装的使用过程中做到节约时间和便于携带回收等功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品质。

4 药品包装的设计方法

4.1 智能包装设计贯穿在整个设计过程中

首先,从运输角度来看,温度对药品的保存和药效的发挥至关重要,很多药品流通过程需要调控药品运输环境中的温度,但冷链流通价格高昂,智能包装自动识别环境中温、湿度和其他一些参数,调节到最适宜的运输环境。其次,从销售角度来看,药品的保质期和销售环境往往容易被人忽略,时间一温度型指示标签会通过色彩变化直接显示,提醒患者温度是否适宜,上架时间是否过长超出了保质期。最后,从使用角度来看,智能药品能提醒某些特定患者按时按量服药,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组合效应,完成提示功能。

4.2 系列化设计的灵活运用

系列化包装的最大优势在于品牌所形成的整体效果极佳,视觉传达性强,易于识别辨认,具有记忆优势。它考虑到人的审美、生活需求、精神需求、生产技术、商品销售等诸多要素,力求围绕品牌为中心,运用整体划一的视觉形象,达到增强宣传和销售的目的。

4.3 药品内包装结构和开启方式的创新

有些药品容器为玻璃瓶,有一定重量,包装选用自动扣底式设计,结构牢固间接防伪。针对特殊人群,要设计特有的开启方式设计,为了确保药品包装的稳定性,将开启形状和大小、材料的进行改良,采用较低剥离强度的黏合剂,或是采取激光画线封口的开启方式,将利于特殊人群顺利进行服药过程。

4.4 树立健康、安全、环保的品牌形象

药品过度包装,带来药品包装二次回收难等问题,给患者生活带来经济上的损失和安全隐患。树立健康、安全、环保的品牌文化,带给企业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同时促进了患者对药品企业的品牌忠诚度,形成品牌发展的良性循环。

结语

目前我国的药品包装存在许多设计上和技术上的缺陷,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先进技术的发展影响着药品包装行业的理念转变,例如老龄患者的行动不便和视力下降,儿童患者的用药不当,直接影响药品包装的设计与研发应朝着符合他们生理和心理需求的方向不断变化,社会与政府的双重压力要求改进药品包装,呼吁科学的包装方法与包装理念,由此可见,在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下药品包装行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参考文献

[1]徐燕.基于患者需求的药品包装设计[D].江苏:江南大学,2007:1-11.

[2]王向阳,李燕.基于消费者心理的药品包装设计[J].包装工程,2007,02(28):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