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药用品市场前景

医药用品市场前景

时间:2023-08-31 16:07: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药用品市场前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药用品市场前景

第1篇

医药产业作为世界经济中的朝阳产业,具有积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随着生活、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珍惜生命和健康的意识大大增强,对用药安全、用药质量和用药药品日益关注,医药市场前景广阔,商机无限。江西省宜春市高度重视医药产业的发展,明确要求把医药产业作为宜春新兴支柱产业来抓,并争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宜春医药产业跳跃式发展。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依托樟树“药都”和袁州区“省级医药工业园”两个品牌,全力打造医药产业,抓住GMP认证的难得机遇,加大招商力度,通过争取政策,降低成本,延伸配套,优化环境,为医药企业进行GMP改造提供一个无门槛的平台。袁州区省级医药工业园已有济民可信、海尔思、百神、心诚等一批省内外知名医药企业,医药业发展已有一定的基础,要继续着力引进一批医药企业特别是国内外知名大企业进入园区,形成板块经济优势;园区主要引进医药企业,形成特色,同时不断扩大产品种类,延伸单纯医疗药品的范畴,拓展到保健品、护肤品及添加剂在内的大医药的生产,使园区整个医药制造业蓬勃发展,产生强大聚集效应。

2、加大扶优扶强力度。坚持政府引导、科技先导、市场主导的原则,实行优惠扶持政策,加大资本投入,拓宽融资渠道,对现有优强企业进行改造提高、重点扶持、壮大规模、培育品牌,提升企业竞争实力,把他们打造成为宜春医药业的领头羊。生产领域重点支持济民可信药业有限公司、海尔思药业有限公司、樟树医药集团、樟树仁和药业、上高博士达药业公司等企业,在信贷、土地征用及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使这些企业在规定期限内全部顺利通过GMP认证,争取到2008年这五户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8亿元,销售收入22亿元,上交税金1.5亿元。流通领域重点建设樟树药材大市场。凭借“药都”金字招牌和“四会要冲、八省通衢”的区位优势,以一年一度的樟树药材交流盛会为契机,扩大开放,加强合作,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全力发展和提高樟树药材市场现代物流水平,使其成为江南最大的医药用品集散地。

3、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开发一批科技含量高,疗效确切的新药,突破一批医药研发和产业关键技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新药研发体系,走以企业为主的联合开发道路,优先开发抗病毒,治疗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老年病、妇科病及抗肝炎等方面的新型中成药,同时筛选一批中成药大品种进行二次开发,提高其质量控制水平和技术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快医药技术创新步伐,把中药技术创新作为重点,大力推广膜分离、薄膜包衣、喷雾干燥、树脂交换、超临界萃取、超微粉碎等中药提取、分离、纯化关键技术,应用现代技术大力改造樟帮饮片。

4、加大中药材种植力度。根据全市农业发展状况,制定和出台药材种植有关政策,以市场为导向,确定枳壳、车前子、黄栀子等道地药材和杜仲、吴茱萸等优势特色药材品种,按照GAP标准加强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推进产业化经营,实现道地药材及优势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和产业化发展。重点在医药产业相对密集的袁州、樟树、铜鼓等县市大力发展药材种植业,把道地药材种植纳入农业产业化项目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项目统筹考虑,作为退耕还林、水土保持、扶贫计划等相关工程和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支持,鼓励和支持农民正确调整产业结构,开展药材种植,鼓励外资、民营资本参与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力争所有道地药材和优势特色品种通过国家GAP认证,做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5、加大配套规范力度。加大配套规范力度目的是营造一个适合医药产业发展的宽松政策环境,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开展:一是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建议市政府牵头成立医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设立医药产业发展资金,出台新增利税返还政策,优先扶持医药企业上市,为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和资金支持,引导、鼓励医药企业延伸产业链,加快发展,做大做强。二是营造良好的生产环境。为企业搞好上下游产业配套服务,针对医药企业对包装的需求,引进一批PET聚脂管胚、耐高温聚脂瓶、注塑、吹塑等医疗药品、系列化学试剂的内包装企业,引进一批彩印标签、纸箱等外包装企业,满足入园医药企业的包装配套需求。同时,加快物流体系建设,建立仓储、运输、分包等现代化物流体系,继续发展医药超市,使宜春尽快成为全省的医药集散地。三是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严厉整顿和规范医药市场经济秩序,坚决取缔无证生产行为,坚决打击生产假冒伪劣药品行为,保护合法企业利益,保证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和生命健康。积极督促各生产、流通和药品种植企业,做好GMP、GSP和GAP的改造和认证工作,力争早日取得“市场准入证”。积极探索药品市场长效监管机制,加快医药行业诚信体系建设,逐步在全市形成医药行业守法经营、注重信用的诚信运行机制。

第2篇

一、肉驴的市场前景

肉驴是保健食品,驴肉细嫩味美,素有“天上龙肉,地下驴肉”之美称,驴有瘦肉多、脂肪少的特点,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高,可以减轻饱和脂肪酸对人体血管系统的不利影响。“驴肉火烧”、“驴肉火锅”已走上百姓餐桌,其他驴肉制品也被人们认可。驴皮经煎煮浓缩制成阿胶,是传统的中药材。另外,驴的头、乳、蹄、毛、鞭等皆可入药。驴的血液、骨头及脏器还是生产各类生物制剂、食品添加剂及工业用品的主要原料,其制品及制剂被广泛的应用于医药、食品及化妆品行业。肉驴浑身都是宝,药用价值较高,营养丰富,市场售价很高,市场的需求为发展肉驴生产创造了机会,激发了养驴业的发展,肉驴养殖前景一片大好。

二、肉驴的品种选择

养肉驴,关键是选择优良品种。我国驴的品种有30种以上,而肉用驴宜选择中型驴,次之为大型驴,小型驴是为制阿胶用。以良种改良本地驴,用其杂交后代培养肉驴是最佳选择。肉驴品种选择要求有三:一是体型要大,可多长肉,提高屠宰率。二是生长发育快,可快速育肥,提高饲养效益。三是体格要健壮,蹄小而坚实,抗病力强。我国常见的肉驴品种有:

1、大型肉驴品种

关中驴:产于陕西关中平原。体格高大,结构匀称,体质结实,体型略呈长方形,毛色以黑色为主。蹄小而坚实,抗病力强。体高130厘米以上,体重250-290公斤左右。性成熟为1.5岁,3岁可配种,公驴到18岁、母驴到15岁仍可配种繁殖。母驴终生可产5-8胎。关中驴是小型驴改良的重要父本驴种。

德州驴:产于山东德州及沿渤海各县,故又称渤海驴。体格高大,紧凑结实,结构匀称,皮薄毛短,面直口齐,耳敏耸立,肢势端正,蹄圆质强,体型呈正方形。毛色分为“三粉”和“乌头”两种。德州驴是我国现有驴种中不可多得的“重型驴”,具有很好的肉用发展潜力,体高128-155厘米之间,体重260公斤左右。生长发育快,12-15月龄性成熟,初配年龄为2.5岁,母驴终生可产10胎左右。1岁驹体高、体长分别为成年驴的90.6%和86.1%以上。早熟性强,屠宰率55.8%-57.4%,净肉率47.1%。

广灵驴:以山西广灵、灵丘为主产地。体形高大,骨骼粗壮,结构匀称,耐寒性强,蹄较小而圆,质地坚硬,被毛粗强。体高120厘米左右,最高可达160厘米,体重260-280公斤,被毛黑色,但眼圈、嘴头、前胸口和两耳内侧为粉白色,当地称为“五白一黑”,又叫黑化眉。还有黑白混生的叫青化黑。这两种毛色均属上等。性成熟为15月龄,初配年龄母驴为2.5岁,公驴为3岁,屠宰率为45.1%,净肉率为30.6%。

2、中型肉驴品种

佳米驴:产于陕西省佳县、米脂县等。体格中等,结构匀称,体型呈方形,毛色分为黑燕皮和黑四眉两种。体高120厘米左右,体重200-220公斤。性成熟为2岁,初配年龄为3岁,终生可产10胎左右。屠宰率为49.2%,净肉率为35.1%。

庆阳驴:产于甘肃庆阳、宁县等。体格粗壮结实,体型近于正方形,结构匀称,体态美观,头中等大小,颈肌肥大,胸部发育良好,腹部较大,四肢端正,蹄大小适中而坚实,性情温顺,行动灵活,毛色以三粉驴为主。体高125厘米左右,体重220-250公斤。1岁性成熟,公驴1.5岁可配种,母驴2岁即可产驹,终生可产10胎。屠宰率为50%以上,净肉率为35.7%。

淮阳驴:产于河南淮阳。体重220-250公斤,肩较宽,高躯发达,中躯显短,呈圆桶形。四肢粗大结实。毛色以粉黑为主。繁殖性能好,母驴繁殖到18岁、公驴20岁都很旺盛。屠宰率为50%,净肉率为32.3%。

3、小型肉驴品种

新疆驴:体格矮小,结构匀称,四肢短而坚实,毛色以灰色、黑色为主。体高100厘米左右。初配年龄:母驴为2岁,公驴为2-3岁,终生可产10胎。

华北驴:体质紧凑,头较清秀,四肢细而坚实。毛色复杂,灰色、黑色、青色、苍色、栗色等,以灰色为主。体高110厘米以下,体重为130-170公斤。性成熟早,公驴为18-24月龄,母驴为12-18月龄,终生可产8-10胎。屠宰率为41.7%,净肉率为33.3%。

三、肉驴的正常生理体征及指数

体温、脉搏、呼吸数是家畜生命活动的重要生理指标,驴的正常呼吸次数每分钟8-16次,频率的变动和性别、年龄、外界温度、生理状况等有关。驴的正常心率为28-40次,也和活动、生理状况有关。驴的正常体温37.5―38.5℃,也受某些生理因素及外界条件的影响。驴的初情期为8-12个月,性成熟期为12-18个月龄,初配年龄应在体成熟后,一般在2.5―3.0岁,周期为21天左右,期约4-8天,与季节有关,多集中在3-7月,驴的妊娠期为350天左右。

四、肉驴的饲养管理

根据驴的生物学特点,结合实践经验,驴的饲养应掌握以下原则和方法:

第3篇

中图分类号:Q94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09-0015-04

1 引言

野生植物资源是指一定时间、空间、人文背景和经济技术条件下,对人类直接或间接有用的野生植物的总和[1]。我国现有高等植物470科,3 700余属,约3万余种,为全世界30万种高等植物的1/10左右,据初步统计我国已发现的中草药种类在4 000种以上,已发现的香草植物约350种,其中可生产利用的约300种,具有开发价值的在100种以上,工业用植物也在200种以上[2]。

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东经115°50′~120°43′,北纬23°33′~28°19′,总面积121万km2。境内横亘武夷山、戴云山2大山脉,地形地貌特征以丘陵山地为主,地理条件优越,生态景观复杂多样,自然气候跨中、南亚热带。全省气候温暖,雨水充沛,具有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潮湿气候特点。年均温17~21℃,平均无霜期235~365d,年均降水量900~2200mm。土壤以红壤和黄红壤为主,在山地呈现出较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对野生植物的生长发育及分布有重要影响,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植物资源。本省地带性植被类型以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为主。森林覆盖率达63.1%,继续保持全国第一。福建省土地面积仅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25%,但却是野生植物种类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3]。

福建省共有高等维管束植物247科(其中蕨类植物45科,裸子植物10科,被子植物192科)、1 596属、4 414种及264亚、变种,31变型,占全国植物科、属、种的比值分别为70%、50%和13.4%。其中木本植物142科,543属,1 943种(含变种153种),各占全国的81%、55%、39%[4]。其中除少数为引进、栽培种外,大多数是本地产的野生植物,总计约3 600多种。可见,福建的野生植物种类是相当丰富的。福建野生植物资源从分布的种类和数量上来看,是内地山地丘陵多于沿海平原,特别是南平、三明、龙岩3个面积较大的内陆地市资源较丰富。

2 福建野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近年来,福建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利用野生植物资源具有区域性、再生性和多样性的特点,积极保护与发展野生植物资源,促进了野生植物可持续利用事业的健康发展。福建省沿海地区充分利用气候温暖、交通便利、口岸多和民间资金富有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观赏植物,如兰花类,取得了良好效益。此外,山区野菜的种植也有相当的规模。野生植物的加工产品主要包括中成药(如片仔癀、八宝丹、新癀片等)、中草药、标本、保健食品(如减肥茶)、工艺品(如术雕、干花)、化妆品、服装鞋帽等。其中具有一定规模,并占有产业优势的是中成药的生产与销售,年产值在7亿元以上[5]。野生植物在饮食、旅游等服务行业也有着广泛的市场,俗称“药膳”。仅炖汤用的植物根茎种类就数以百计,野菜在都市较受欢迎。目前对福建野生植物资源尚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已有的资料也多较陈旧,不足以反映现状,下面主要按价值和用途将福建主要野生植物资源作如下划分和简要介绍。

2.1 淀粉与糖类植物资源

指富含淀粉和糖类,食用、工业用或作为酿造原料的植物,福建有300多种。主要是野生干果和野生水果,还有的是植物其它部位含淀粉。重要的干果主要是壳斗科树种,被称为木本粮食树种,其坚果富含淀粉糖份,不少可直接炒熟食用,如板栗、锥栗、苦槠等,苦槠淀粉可制成山区特产“苦槠冻”。常见的野生水果有杨梅、南酸枣、大花枇杷、野山楂、余甘子等及榕属、五味子属、葡萄属、猕猴桃属的许多种类。球茎、块根、鳞茎等部位富含糖分的植物有土茯苓、磨芋、薯蓣等,可直接食用,或提取利用。此外,这些富含淀粉糖分的种类均可作为酿酒原料。目前此类植物利用较多的有板栗、锥栗、杨梅、余甘子、薯蓣等少数种类,有些是有关部门曾经收购的种类,其他的利用甚少,基本上是山区作为食物来源的补充,大多处于野生状态。这些种类来源广、营养丰富、具天然口感、无污染,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

2.2野生蔬菜资源

福建山区野菜资源丰富,有200多种,主要有黄连木、水芹、香椿、鼠麴草、荠菜、鱼腥草、萱草、白花败酱等,苋属、莲子草属、十字花科的不少种类亦可食。可用作保健饮料植物的有显齿蛇葡萄、鱼腥草、草珊瑚、薜荔等。其中鱼腥草、萱草开发较多,鼠麴草、白花败酱等也有较多利用,但鲜见栽培,其他种类则极少开发。在当前倡导绿色农业、回归自然形势下,健康环保的野菜资源无疑是人们日常饮食的上佳选择。

2.3 药用植物资源

多数植物资源具有或多或少的药用价值,福建总计有2 000种左右,常用的约800种。福建众多药用植物种类中,传统名贵药材有金线莲、短萼黄连、八角莲、何首乌、羊藿、华重楼等,常见药材有鱼腥草、金银花、土茯苓、板蓝根、姜科各种等。不少珍稀种类如短萼黄连、金线莲、八角莲、羊藿、华重楼等由于长期滥采和环境恶化,如今分布范围和数量已大幅缩减,种群面临崩溃。故其中不少已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2.4 油脂植物资源

福建有油脂植物320种,加工后可作为食用油、工业用油及油漆工业原料。其中油茶及山茶属各种、香榧、台湾野核桃、水青冈的油是优质食用油。油桐、麻疯树、千年桐、沉水樟、乌桕、樟树、山苍子、油茶等植物的果实和种子都含有丰富都含有丰富的油脂,经榨取加工后可供工业上制造肥皂、油漆、油墨等。沉水樟、樟树等的种子含油量在20%以上,各种槭树属和野茉莉属植物的种子含油量可达25%,是工业用油的重要资源。油茶、油桐、千年桐、樟树等已有较多利用,香榧、山苍子、麻疯树、乌桕等也有开发,但都没有形成规模。其他则极少开发,而其中不少种类含油量高、品质好,开发前景广阔。

2.5 芳香植物资源

芳香油又称精油、香精,是芳香植物组织经过水蒸汽蒸馏等方法得到的挥发性成分的总称。福建省的芳香植物资源丰富,可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其中分布较多的有木兰科的深山含笑、观光木,樟科的樟树、黄樟、山苍子、芸香科的花椒属、枸桔,唇形科的紫苏、薄荷,菊科的艾纳香、泽兰等,此外还有黄葵、毛瑞香、桂花、姜科等。樟树、芸香科、唇形科、毛瑞香、桂花等是目前野生香料的主要开发种类,开发规模小、种类少,而且利用不完善,资源浪费严重。可利用的资源还很丰富。

2.6 用材树种资源

福建用材树种以裸子植物的松、杉、柏科,被子植物的壳斗科、樟科、木兰科、竹亚科等一些木本植物大科种类较多、栽培较广泛。其中的许多树种已被广泛栽培,如杉木和马尾松、毛竹等是人工林最重要的组成树种,珍贵树种闽楠、香樟、柳杉等也都已广为栽培。此外,福建省尚有不少名贵、高级用材树种,如红豆树、钟萼木、观光木、香果树、白桂木等。还有许多优质用材树种,如油杉、竹柏、水青冈、深山含笑、黑壳楠、泡桐属等。野生名贵用材树种常由于栽培管理不易、生长周期长而使其推广受到限制,短期经济效益常不如速生树种,但随着不少速生树种连栽导致的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以及人们对生活水平更高的追求,野生高级用材的市场前景看好。

2.7 观赏植物资源

福建有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约680种。观赏花卉主要有木兰科的深山含笑、观光木等,蔷薇科的福建山樱花、银粉蔷薇等,杜鹃花科的猴头杜鹃、弯蒴杜鹃等,兰科的多种兰花,还有凤仙花科、苦苣苔科、绣球属、秋海棠属、野牡丹属等,这些科、属的植物大多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其中不少种类早已是习见栽培的著名花卉。观叶植物主要是在不同季节叶色多变而呈现黄、紫、红等的种类,如山杜英、紫果槭、枫香等,还有少量叶形奇特或具复叶的种类,如野鸦椿、短梗幌伞枫、鹅掌柴、十大功劳属、天南星科、姜科等。果多而密集、果色鲜艳、果形奇特的种类均可供观赏,如槭树属、栾树属、猴耳环属、杜虹花、观光木、猴欢喜等。可作庭园行道绿化树的有裸子植物柳杉、福建柏、竹柏、南方红豆杉等,木兰科深山含笑和观光木等,樟科的樟树、闽楠、黑壳楠等,其他还有石楠属、白花泡桐、桂花、油桐、朴树、枫杨等,许多种类早已广泛栽培。攀援缠绕植物大多可供绿化观赏,有双蝴蝶属、常春藤属、爬山虎属、使君子、紫藤等。赤楠、小蜡等是优良盆景植物,女贞、小蜡等还是常用的绿篱材料。狗牙根和结缕草等是很好的地被草坪植物。水生观赏植物有石菖蒲、黑藻等。

2.8 珍稀植物资源

福建约有160种Ⅰ、Ⅱ级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数十种省级保护植物。其中不少种类具有重要的经济或科研价值,大多数种群数量稀少,有些已处于濒危的境地。其中著名种类有蕨类植物苏铁蕨、桫椤,孑遗裸子植物银杏、金钱松、水松、秃杉、福建柏、南方红豆杉,被子植物钟萼木、红豆树、花榈木、闽楠、红椿、巴戟天、猕猴桃属、兰科等。珍稀植物往往资源匮乏,而价值巨大,而且野生状态的都属保护之列,不能直接利用,因此只能靠人工栽培获得经济效益。银杏、福建柏、闽楠、中华猕猴桃、一些兰花等引种较多,其他的则很少开发。

2.9 其它植物资源

蜜源植物资源约280种,以蔷薇科、山茶科、山矾科、安息香科、鼠李科、胡颓子科和木犀科等植物为主,重要的种类有山乌桕、石斑木、山矾、黄牛木、水蓼、胡枝子、泡桐等。染料植物资源,常见的有石松、乌桕、大青、冻绿、血苋、姜黄、蓝蓼等。树脂树胶植物资源,有含树脂、树胶、乳汁的植物数百种,以桑科、漆树科、大戟科和夹竹桃科的种类较多。常见种类有白桂木、疏花卫矛、花皮胶藤、帘子藤、乌蔹莓、海芋、田菁等。其中生漆是重要涂料,马尾松树脂是重要化工原料。饲用植物资源以凤仙花科、荨麻科、苋科、菊科、十字花科、蝶形花科、禾本科、唇形科等含较多的畜牧业饲料植物。此外白蜡树、女贞、小蜡等可饲白蜡虫制白蜡,盐肤木可饲五倍子蚜虫制五倍子,多种树叶饲蚕、樟蚕、柞蚕等经济昆虫,多种木材培养经济真菌等。抗污染植物资源主要有罗汉松、樟树、厚皮香、木槿、乌桕、紫藤、垂柳、板栗、榕树、白蜡树、女贞、珊瑚树、棕榈等。上述种类中,除了马尾松树脂、漆树的生漆等生产规模较大外,其余基本上未作全面综合的开发利用,潜力很大[4~9]。3 福建野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3.1 追求短期经济效益,野生植物资源破坏严重

在未探明社会需求量和资源生产量的情况下,盲目建立生产企业,引进大型生产线,加工能力超过资源本身的生产能力,造成资源破坏和经济损失。由于过度开发和栖息地被侵占,其资源面临枯竭,野外资源储量已很难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许多具有重要经济和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植物如香榧、巴戟天、闽楠等,社会需求量巨大。一些产品的生产不得不终止,或使用人工代用品。

3.2 野生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不足

对许多重要野生植物资源种群的自然更新能力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未能用发展的眼光对待这项工作,培育和壮大野生动物养殖业和野生植物培植业的力度不足,使资源利用强度超过种群的自然增长能力,导致种群衰退,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3.3 缺乏高质量、高品位的新品种

在野生植物利用过程中,往往顾此失彼,资源和人力浪费较大。其主要原因是加工技术较低,初级产品、单一产品较多。产品开发往往是在未完善加工工艺技术的情况下投入生产,细加工、深度加工等技术未掌握,生产的多为半成品或低品位成品,在国内外商品市场上缺乏应有的竞争力。

3.4 忽视综合开发和利用

尽管福建省野生资源的种类繁多,但在开发中往往集中在少数几种,缺乏自己的名、特、优拳头产品,限制了资源优势的发展。另一方面忽视了每种野生植物的多功能综合利用,许多植物往往含有几种特殊的有效成分,只利用其中的1~2种,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3.5 野生植物产业的运作缺乏规范的管理

对社会业已存在的野生植物的经营加工,缺乏规范的行业管理,监督管理不到位,不能有效地运用法律、法规、政策和必要的行政管理手段对野生动物产业的运作发挥调控作用,保障产业的健康发展。

4 野生植物开发利用对策

4.1 综合利用,合理开发

(1)综合利用。应加强植物资源的综合利用研究,如在丘陵低山和山坡可发展种植一些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种类,如黄花梨、猕猴桃、桃等优质品种。对其他一些植物资源如芳香植物、油料植物、淀粉植物以及药用植物等,也可在部分试验区内视生长要求、经济价值、市场前景等给予适度发展,从而提高林业产业的综合效益,提高当地村民的经济收入。

(2)精深加工。包括提纯精制、产物后加工,目的是开发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如香料植物生产的精油,由于进一步加工的需要而提纯或单离某些主要成分。辛香料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开发出辛香料精油、油树脂以及它们的微胶囊产品等。葫芦巴胶、田菁胶和瓜尔胶等的粗加工产品为胶粉,有黏度较低的特点,通过压片的物理加工可以生产出大大提高胶粉黏度的新产品。

(3)开发新产品、新用途。包括发现新的有用成分和某些成分的新用途两方面。如有些中草药除药用外,还可开发出保健食品和保健化妆品[10]。它们有些成分还可应用于化工、医药行业加工成许多新产品。

4.2 加强市场调控措施

(1)宏观调控,加强行业协会建设,提高组织力度。政府应充分利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让其发挥优化配置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的作用,努力构建野生植物资源营销平台,促进野生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

(2)优化环境,加强服务,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系。推动各级政府和组织对药用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和产业化经营的组织领导、协调,解决产业化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增强服务意识,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吸引多渠道资金参与药用野生植物资源开发、种植、加工和经营。

(3)建立野生植物产品交易市场。

4.3 重视法律法规保护措施

(1)健全相关和专门的立法与法规建设。建立健全适合福建省情的稀有濒危植物保护立法体系,充实完善现有的植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或法规。

(2)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法,坚决打击违法行为。抓住采集和进出口两大环节,严格执行“采集证”制度和进出口许可制度。坚决取缔野生植物地下交易,严厉打击走私、偷窃等造成野生植物资源流失的犯罪行为。

(3)健全保护机构,完善管理机制。健全各地的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机构,提高野生植物主管部门、执法部门的野生植物方面的业务素质。优化野生植物资源的宏观调配机制,科学合理利用野生植物资源,防止资源过度被消耗导致新的濒危物种出现。

(4)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民保护野生植物资源意识。利用各种媒体,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大力开展有关野生植物及保护野生植物资源方面的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和各级领导认真学习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知识,提高对野生植物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意识和责任感。

4.4 加强科学研究和培育措施

(1)建立种质资源数据库和良种繁育储备体系。查清福建省野生植物种类、地理分布、生态环境、植被类型与群落特征、植物学性状、生物学特性、资源蕴藏量、生产量以及最大采集量等,建立资源数据库。同时收集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微生物种质,保护种内变异,系统研究种质特性评价体系、异地保存和离体长期保存技术,建立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种质基因库,对种质资源进行妥善的保存。

(2)科技支撑,加强相关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储备,提高科技服务水平。加强福建省野生植物资源管理的应用基础研究,以综合性大学、农林大专院校、科研所为依托,开展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野生植物种养适用技术和名优品系的选育研究,并进行技术培训。建立开放性专业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逐步形成从种植、中间试验到产业化的完整的技术服务支撑体系。

参考文献:

[1] 戴宝合.野生植物资源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

[2] 黄华艳.我国野生植物保护的现状和前景[J].广西林业科学,2003,32(2):107~110.

[3] 陈永芳,陈国瑞.福建省植被概况与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意见[J].华东森林经理,2000,14(2):35~36.

[4] 福建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福建植物志[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5] 林光美,侯长红,刘伟平.福建省中药材产业化开发的探讨[J].林业经济问题,2005,25(1):45~48.

[6] 肖培根.中国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J].云南植物研究,1988(1):1~2.

[7] 万 泉.能源植物的开发和利用[J].福建林业科技,2005,32(2):1~5.

[8] 刘碧云.福建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分布与保护对策[J].福建林业科技,2004,31(3):61~65.

第4篇

关键词:氨基糖牦牛奶生理功能

1 牦牛奶营养特性分析

品质纯净的奶源环境造就了绿色的牦牛奶,在氧气稀薄的世界屋脊,牦牛生长在无农药、抗生素及其他化学品污染的青藏高原,具有抗寒、耐缺氧、高免疫性和抗逆性的特点。与普通牛乳相比较,牦牛乳具备以下生物学特点:高浓度、高比重、高含量的营养物质。牦牛乳含有18 种氨基酸,其中有8 种人体内不能合成的必需氨基酸,比普通牛乳高15%;钙元素比普通牛乳高15%;维生素A比普通牛乳高6%;微量元素、乳铁蛋白和溶菌酶也很丰富。据报道,牦牛乳中功能性脂肪酸约为10%,比牛乳高出3%,除亚油酸之外其它功能性脂肪酸都在牛乳的2倍以上,其中EPA、DHA 是牛乳所不具有的。同时含有CLA(共扼亚油酸),即抗动脉粥样硬化因子,它能降低人体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脂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调节血糖、提高骨密度等多种重要生理功能,同时还能提高骨骼密度,防治糖尿病等多种重要生理功能,对减肥和改善肌肉组织有重要作用。特别适合于高强度脑力劳动者、运动员群体、抵抗力虚弱人群、长期接受治疗的病患者、孕妇及哺乳期婴幼儿等特定人群。

2 功能性乳制品市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1]

近年来,中国的乳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成为食品工业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不仅乳制品的产量和销售额大幅提高,乳制品的品种也日渐丰富。但是,产品的同质化引起的价格战最终导致了行业利润的逐年下降。在此前提下,依靠技术优势来提高自己产品的附加值就成为各大企业提高利润率的当务之急。因此,近几年国内各种功能乳制品纷纷出现,如益生菌酸奶、营养强化奶、婴幼儿配方奶粉等等。这些产品也成为各个企业的新的利润增长点。

中国功能性乳制品的开发与国外还存在一定差距。这一方面是因为功能性原料种类少,目前功能性的原料基本依靠进口,价格昂贵。多数企业不具备自主开发的能力。另一方面是由于经济条件和消费意识的影响,功能性乳制品还未真正得到市场认可,价格比普通的乳制品贵很多,因此很难得到大多数消费者的青睐。因此,提高功能性乳制品的研究水平,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性乳基料、益生菌菌株,降低产品成本,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对乳制品进行成分调整也是功能性乳制品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3 功能性低聚糖在乳品行业中的应用

3.1 功能性低聚糖带给乳品的优势[2]

功能性低聚糖是由2~10个相同或不同的单糖,以糖苷键聚合而成,具有糖类某些共同的特性,可直接代替糖料,作为甜食品配料。但不被人体胃酸、胃酶降解。不在小肠吸收,可到达大肠部位,具有促进人体双岐杆菌的增殖等生理功能的一类寡糖。功能性低聚糖最为重要的作用是活化肠内双歧杆菌,并促进其生长繁殖,同时抑制肠道中致病菌的生长,从而为人体带来更多的健康效应。

(1)强化乳品中有益菌的作用。很多的酸奶、乳酸菌饮料、益生菌颗粒类的乳品中含有一定的有益菌,如双歧杆菌、乳杆菌等。经过人体消化,产品中的有益菌数量及活性将大打折扣,这时功能性低聚糖的益生元作用就凸显出来了。因为功能性低聚糖可选择性地增殖有益菌,增强有益菌的数量和活性,将乳品中的益生菌和益生元相结合,也就是常说的“合生元”。合生元通过提高活菌制剂在肠道中的存活和定植,通过选择性地促进一个或有限几个有益机体健康的细菌的生长和代谢活性,给宿主带来有益的影响。

(2)强化乳品中钙镁等矿物质吸收。经过大量研究证实,服用含功能性低聚糖的食品可以提高人体对钙、镁、锌和铁的吸收。其作用机理可能是此类益生元被发酵生成了有机酸,导致肠道pH值下降,使在通过小肠时形成的钙、磷酸盐、镁构成的复合物发生溶解而容易吸收。也有的假设是由于钙被修饰成为低电荷量的钙-氢复合物,更容易通过粘膜所致。此外,补钙牛奶及其他产品均可通过添加功能性低聚糖来为产品升级换代,增强人体对矿物质的吸收能力。

(3)强化乳品中的维生素吸收。功能性低聚糖能促进双歧杆菌的增殖,从而有利于双歧杆菌合成更足量的多种B族维生素(B1、B2、B6、叶酸等)及维生素K、尼克酸等。因而人体在摄取外源维生素的基础上,再依靠双歧杆菌所合成的维生素,即可达到全面补充维生素的目的。

(4)强化乳品中食物纤维的润肠排毒。食物纤维如谷物纤维、水果纤维的润肠通便作用已为广泛认可,而食物纤维与功能性低聚糖的润肠作用相比各有侧重,前者在大肠中的酵解很少,主要作为排泄物的承载体,而后者在大肠中更易被酵解,生成各种有机酸,使肠道pH值降低,便于肠道的蠕动,主要起着剂的作用。食物纤维的硬物质特性和功能性低聚糖的软物质特性成为润肠排毒的最完美组合。

3.2 氨基糖的生理功效

氨基糖是一种典型的功能性低聚糖,通常是指氨基单糖及氨基寡糖的统称(结构见图1),例如壳寡糖。它是亲水性极强的蛋白多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合成人体中的胶原蛋白,极易被人体吸收。由于氨基糖同时具有游离的氨基和羟基,它对人体的作用引起生物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其生物学功能涉及免疫调节、抗肿瘤、降血脂、调节血糖、改善肝脏和心肺功能及其它多种生理功能,在药品、保健品、医药用品、生活用品、生物农药及饲料等影响人类健康的诸多方面均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3.2.1 提高机体免疫力[3]

直接活化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攻击肿瘤细胞(LAK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的活性,激活补体系统,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消除体内有毒有害因子,利用机体自身的免疫力去战胜体内各种致病因子。人类80%的疾病都与免疫机能的退化和失调有关,氨基糖分子进入人体后,形成阳离子基团,与人体细胞有亲和性,能够通过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等多条途径全面提高人体免疫力。同时,氨基糖可直接作用于人体中枢免疫器官造血干细胞,使免疫细胞在分化过程中数量增加、质量提高,从根本上调节免疫功能。

3.2.2 抗肿瘤活性

氨基糖能够抑制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生成,使癌肿的毛细血管不能加长,癌肿不能向周围组织浸润或转移,因而能够作为早期癌肿的治疗药物。癌细胞增殖时能够放出癌毒素,此毒素作用于脑,使机体失去食欲,身体消瘦,氨基寡糖有抑制癌症毒素的作用,并能减轻癌症患者放疗、化疗过程产生的不良反应。氨基寡糖是带正电荷的膳食纤维,而癌细胞表面的糖链都是带负电荷的,氨基寡糖会在癌细胞表面形成密集的包裹体,并且吸附癌细胞,起到如下作用:

(1)杜绝癌细胞的养分供应,使其分裂减少,制约癌细胞的分裂条件。

(2)减少癌细胞代谢产生的酸性废弃物,从另一方面改善癌细胞周围的酸性环境,创造一个癌细胞很难生存和分裂转移的环境条件。

(3)减少癌细胞向周围释放各种酶(溶脂酶、水解酶、蛋白酶等),减少因各种酶对周围健康细胞的催化与腐蚀。

另外,氨基糖能中和肿瘤周围的酸性物质,激活人体中抗癌作用的免疫细胞,起到配合化疗、改善病症、减轻痛苦、延长生命等作用。

3.2.3 促进双歧杆菌增值,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改善胃功能肠功能

当今社会,人类的饮食日趋精细化,各种肠道疾病成为一大困扰。医学研究已发现,肠道中细菌的种类、数量和定居部位是相对稳定的,它们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共同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其中双歧杆菌对维持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是人类肠道菌群中唯一的一种既不产生内毒素又不产生外毒素,无致病性且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的有益微生物。然而,随着年龄的增大,人体肠道内的双歧杆菌有减少甚至消失的趋向;另外,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放疗或饮食不当等各种因素,也会使正常的肠道菌群受到破坏。直接补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外源性活菌制剂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于胃酸和胆汁的抑制及杀伤作用,使用效果并不是很好。而氨基寡糖作为一种功能性低聚糖,是一种优良的双歧杆菌促生物质(双歧因子)。它能经过胃和小肠不被吸收而达到大肠,成为双歧杆菌的同化物并促进其增殖生长。若通过食用摄取氨基寡糖使双歧杆菌等有益微生物在肠道中自然增殖,其效果显然比服用活菌制剂要安全和有效得多。研究表明,壳寡糖应用于乳制品,可使双歧杆菌增生120倍[4]。

3.2.4 降低血脂、血压及血糖

血脂升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氨基寡糖具有降血脂的作用,一方面通过产品带正电荷碱性氨基在负电荷脂肪滴周围构筑一层屏障,使脂肪油滴不能被机体消化吸收而排除体外,另一方面阻碍胆固醇的吸收,食物中的胆固醇须在体内胆汁酸的作用下才能在肠道中吸收,氨基寡糖能与胆汁酸结合,使粪便中胆汁酸的排泄量增加,胆固醇无胆汁酸存在,则不能转化为胆固醇酯,减少吸收。医学研究已经证明高血压和血Cl-含量密切相关,氨基糖能与Cl-结合,降低血Cl-使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降低,血管紧张素形成减少,体内缓激肽增加,血管扩张,起到降血压作用。

糖尿病人体液呈酸性(糖代谢障碍与脂质代谢产生酮体),使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氨基糖可调节体液pH上升作用,从而扼制上述现象,而有利于增强胰岛素敏感性而改善糖代谢,降低血糖。

3.2.5 调节体液酸碱平衡及内分泌

人体的最佳PH值应当是呈现弱碱性的,正常人体的PH值应当是7.4,当人体处于正常的弱碱性时,机体免疫力强、生病机率较少。现代人由于饮食结构的不合理,过多的吃大量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人体的酸碱平衡就会被破坏,人体就会呈现酸性体质。而氨基寡糖是一种带正电荷的碱性糖,它带有的正电荷可以排斥走带有正电荷的酸性物质。它的碱性又可以帮助人体调节PH值为弱碱性。另外,氨基寡糖对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氨基寡糖可消除人体氧负离子自由基,保护组织细胞免受伤害,延缓细胞衰老过程。

3.2.6 治疗骨关节炎特效[5-7]

氨基糖是软骨基质中合成蛋白聚糖所必需的重要成分。蛋白聚糖可以通过抑制胶原纤维的拉伸力来使关节软骨具有吸收冲击力的功能。在关节退行性疾病的早期,聚集葡萄聚糖的生物合成是增加的;在疾病的后期,则相反。由此导致软骨的弹性不断减弱并逐渐出现关节炎的诸多症状。氨基单糖可刺激软骨细胞产生具有正常多聚体结构的糖蛋白,抑制一些可损害关节软骨的酶(如胶原酶),防止皮质激素及某些非甾体抗炎药物对软骨细胞的损害及减少损伤细胞的内毒素因子的释放。在关节炎的发展进程中,补充外源性的氨基葡萄糖可能起到有益的作用。在体外试验中,如果补充了氨基葡萄糖,形成软骨的多形细胞就可以合成更多的聚集葡萄聚糖。在关节炎的动物模型中,氨基葡萄糖也具有抗氧化作用,抑制损伤细胞的超氧化物自由基的产生。通过上述途径,氨基葡萄糖发挥直接抗炎作用,缓解骨关节炎的疼痛症状,改善关节功能,并可阻止骨关节炎病程的发展。

3.2.7 其他生理功能

(1)强化肝脾功能。氨基糖有利于脂质代谢而保护肝脏不发生脂肪肝。氨基糖与干扰素并用,可促进肝炎病毒抗体的产生,而有利于防治肝炎。氨基糖有强化醛脱氢酶活性作用,从而对嗜酒者肝内的乙醇氧化成毒性较强的乙醛,后者再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从而缓解乙醇对肝损伤有保护作用。

(2)排出体内毒素、重金属及脂肪。重金属在体内积蓄易造成神经性病变、器官功能失调等后遗症。而由于氨基寡糖分子中羟基、氨基的存在,它可以依靠氢键或盐碱形成具有类似网状结构的笼形分子,非常容易和金属离子发生配位作用。对金属离子有一定的配位作用,从而能有效的吸附或螯合体内的重金属离子。氨基糖能够与食物中带负电荷的脂肪附着结合,使脂肪不能在体内消化吸收而直接排出体外。同时它的热量低,为需要减肥人士、肥胖人士、低血糖患者提供了新的糖源。

(3)促进钙、镁、铁等矿物质吸收。促进食物中钙、铁、锌等矿物质及蛋白质的消化吸收,改善营养不良,促进发育及预防骨质疏松症。

(4)美容作用。预防及改善由于体内毒素而引起的皮肤性疾病,可防止面疮、黑斑、雀斑、青春痘、老人斑,使皮肤亮丽、老化减缓。

(5)防龋齿。不被突变链球菌等口腔微生物利用,具有防龋齿功效。

第5篇

关键词:绿色产业 山区经济 梅州市 区域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206-03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的总面积大约占到国土面积的2/3,其经济社会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对于发展山区经济,我国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实施了很多促进山区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但总的来说,仍缺乏从总体上对山区进行战略性规划和发展的措施。特别是如何在保护山区生态环境的同时发展山区经济,没有一个比较好的办法,要么将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要么就是强调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由于山区的贫困落后、经济欠发达与生态环境恶化之间存在着因果循环关系,要协调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就必须探索出一条能够发挥山区资源禀赋优势的绿色产业发展之路。

本文以广东省梅州市为研究样本,该市地处粤、赣、闽三省交界处,广东省东北部,全市土地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约占土地面积的86.7%,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2008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477.88亿元,梅州人口、土地分别占广东的6.11%、8.9%,但GDP总量仅占广东省的1.34%,人均GDP只有11600元,仅及广东全省人均GDP的30.86%,是一个人多地少,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市。梅州市正面临着广东区域协调发展趋势和新一轮产业分工调整、加快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和挑战。作为广东省重要生态屏障的梅州,面临山区发展战略抉择,探索一条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的“绿色产业”发展之路,对梅州乃至广东省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同时,对于全国山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产业发展战略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绿色产业的概念界定

对于绿色产业的概念在理论界展有不同的看法,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陈飞翔、石兴梅认为,从狭义的角度看,绿色产业指直接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一些产业,随着环境保护意识被广泛接受,派生出直接从事环境保护活动来获得经济效益的企业和产业,如,在美国,许多州把资源再生利用一类的产业称为绿色产业;从广义的角度看,绿色产业指各种对环境友好的产业,既包括狭义的绿色产业,还包括其它对环境友好的产业,即在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消费中对环境友好的产业。胡援东、揭益寿认为,狭义的绿色产业包括粮食作物、畜牧、水产、果品、食品深加工、饮料、食品包装、无公害农业生产资料和人类其它生活用品等,由于与生态环境有关的事物在国际上都冠以“绿色”,为更加突出绿色产品来源于最佳生态环境。因此,又称“绿色产业工程”,它是一项融科研、环保、农业、林业、水利、食品加工、食品包装及有关行业为一体的宏大系统工程,属于高科技产业。刘小清认为,绿色产业也称环保产业,是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所进行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品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自然生态保护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绿色产业旨在防治环境污染,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是一个非常有前途又有实用价值的新兴产业。曾建民认为,所谓绿色产业是以绿色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满足人们对绿色产品消费日益增长的需求为目标,从事绿色产品生产、经营及提供绿色服务活动并能获取较高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综合性产业群体。它应包括环境保护产业、绿色食品产业、绿色技术产业、绿色旅游产业、绿色农业产业、绿色服务产业和绿色贸易产业等多个产业部门。

尽管学术界迄今为止尚未形成绿色产业的统一概念,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绿色产业与环境密切相关。所谓“绿色”,是“环境保护”或“无公害、无污染”的代名词,是生命的象征,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解释,“绿色(Green)”意味着自然的、无污染的状态。所谓“产业”,是指具有某种同一属性的企业的集合,在市场上表现为这些企业的相同或相近的经济活动,表现为需求指向相同或相近、技术特征相近、生产对象相近。

由此,本文将绿色产业定义为:是指在绿色经济发展中,应用绿色技术生产绿色产品,提供绿色服务,有利于生态资源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增进人类健康,有利于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从一般意义上讲,一切传统产业中,凡实施绿色技术改造、采用绿色科技创新、其生产经营过程和产品有益于环境和人类健康的产业,都可以进入绿色产业之列,其外延包括绿色交通、绿色能源、绿色材料、绿色旅游、绿色医药及环保工业等等。从特定意义上讲,所谓绿色产业是指一切依托于生物体的自然再生产过程,而且其产出物是不破坏环境、不危害人类健康的产业。

二、梅州市发展绿色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分析

1.产业发展定位不清,绿色产业结构不合理。首先,产业发展定位不清,招商引资急功近利。欠发达山区由于经济发展滞后,迫切希望通过发展大工业来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普遍存在着强烈的招商引资冲动,而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往往出现“饥不择食”的现象。当前,广东省正在实施“双转移战略”,政府在引导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而在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中,有很多是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而不少县区政府在招商引资时并没有加以甄别,有急功近利发展经济的倾向,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其次,在当前梅州市绿色产业中,绿色农业所占份额较大,绿色旅游业发展势头较好,但绿色工业则发展缓慢。由于梅州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第一产业在GDP的比重较大,2008年,第一产业产值104.75亿元,占比为21.9%,其中的大部分可以归为绿色农业范畴;绿色服务业中的主体是绿色旅游业,2008年旅游总收入为46.4亿元,主要来自于绿色生态观光旅游项目的贡献;而绿色工业的贡献值却不到GDP总量的5%,绿色工业的发展严重滞后。

2.经营者对“绿色”意识淡薄,尚未摆脱对传统观念的束博。其一,企业对“绿色”意识、环保意识淡薄,对绿色品牌优势缺乏认识。主要表现在: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认为绿色生产和绿色营销只是一种口号和宣传,花了钱,但不会带来多少实际好处。目前,梅州市的绿色产品生产者和生产企业的品牌意识不强,且缺乏比较成熟的品牌运作方式。除少数企业实施了品牌战略外,大量的绿色产品由于没有注册品牌或者缺乏品牌优势,虽然产品的品质优良,但产品的知名度有限,市场占有率低,造成绿色产品附加值不高,没有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和价格优势。

其二,农民、专业户对绿色生产和品牌意识不强。农民、专业户进行生产时,仍然是重量而不重质,农业生产对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对依赖性很大。所以当发展绿色产品生产与施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发生冲突时,农民为提高产量仍然施用它们,却放弃生产绿色产品应遵守的规程,例如梅州市的主导农产品――梅州金柚的生产,在90年代后期就凸显这一问题,从而直接导致了持续多年的金柚销售市场萎靡不振。

3.绿色投入机制不健全。一方面,绿色投入欠缺。从经济学角度讲,绿色产业具有正的外部性,非绿色产业具有负的外部性。绿色产业对产业本身及他人有益但与非绿色产业相比,其生产成本要高得多,如要求对绿色品种、绿色资源、绿色环境、绿色管理、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等进行投资。因此,客观上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价格补贴、优惠等政策,而目前梅州市在资金倾斜、科技投入、价格保护方面没有出台专门的政策和扶持措施,没有投入专项资金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政策促进作用力小,措施乏力,从而制约了绿色产业的发展使绿色产品开发者的生产热情没有充分发挥,各地的绿色资源优势没有变成经济优势,绿色产业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没得到充分体现,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客观要求。

另一方面,绿色投资渠道单一。从梅州市绿色产业的目前投资渠道来看,主要以政府投资为主,企业和私人投资所占比例较少,还未形成多渠道的投资方式。这种单纯依靠政府投资的狭窄资金来源渠道,既无法满足绿色产业发展的巨额的资金需求,又不能给企业以激励和约束,难以体现“污染者付费”原则。目前,梅州市绿色投资大部分投向环境污染治理,而且基本上用于末端污染治理,经济效益比较低下。

4.缺乏绿色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绿色市场开发相对滞后。绿色产品品牌化和绿色龙头企业规模化是绿色产业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的必经之路。但从梅州市绿色产品和绿色生产企业的现状来看,缺乏拉动性强、辐射范围广的绿色龙头企业和绿色品牌产品。还达不到“保护一片水土,振兴一批企业,富裕一方百姓,拉动一域经济发展”的目标。目前, 梅州市除少数企业和地区实施了品牌战略外,大量的绿色产品由于没有注册品牌或者缺乏品牌优势,虽然产品的品质优良,但产品的知名度有限,市场占有率低,造成绿色产品附加值不高,没有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和价格优势。在这种局面下,绿色企业市场开拓能力弱,绿色产品专业流通渠道、营销网络的建设滞后。一般而言,绿色消费以绿色营销为前提, 绿色营销反过来又会带动绿色消费。而目前,梅州市还未建立一家绿色产品市场和销售网络,主流零售业还未加入到绿色产品的销售体系中来,还未建立一个从生产到消费的畅通渠道,大多数绿色产品只能通过普通流通渠道进入市场,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也影响绿色产品的价格,进而影响绿色产品生产者的积极性。

三、构建梅州市绿色产业体系的思路

从绿色产业所涉及的领域和区域看,各类绿色产业发展的基础、生产水平、技术条件、资源状况、经济效益及需求程度的差异很大。作为经济欠发达山区市的梅州市,应该重点发展那些具有资源禀赋优势、市场需求大、经济效益较高的绿色产品和技术。

1.大力发展现代绿色农业。梅州山区山清水秀,空气、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较好,水土污染程度低,对于发展环保型绿色农业有较好的天然环境。同时,梅州市是农业大市,部分主要农作物生产在生产规模和生产技术上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一定的优势。如梅县金柚种植面积28.6万亩,总产量达29.7万吨,种植规模和产量上位居全国同类品种第一位;梅州茶叶种植面积16.84万亩,总产量1.08万吨,占广东省1/5,位居全省首位,梅州市发展绿色农业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根据区域资源状况,应重点发展壮大水果、茶叶、油茶、南药、优质稻、蔬菜、烤烟、畜牧水产养殖等主导产品,打造广东省重要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供应中心。

在巩固和继续推广小庄园模式、“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的基础上,必须按生态农业发展的需要,大胆试验,创出各具特色、多种形式的生态农业模式。根据目前的实践基础条件,今后应重点发展六种模式:(1)运用立体种养技术的多层利用型模式;(2)实施林业持续发展的自净型模式;(3)以建设生态村为主的循环利用模式;(4)以建设生态果、油、茶园为重点的综合增值利用型模式;(5)以完善小流域综合治理为目标的复合经营型模式;(6)以实现开发与保护并举的绿色旅游型生态模式。

2.着力打造绿色高新技术工业。当前,梅州市的绿色农业发展势头良好,但由于农业是属于弱势产业,产品附加值低,对当地的经济拉动力小,要根本改变山区经济的落后状况,没有高附加值的工业发展是难于实现的。笔者认为,梅州经济的崛起,关键在于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绿色高新工业。根据梅州市的资源禀赋状况,可以选择生物医药业和绿色食品加工业等两个子行业作为绿色工业的龙头。两者的共同特点是利用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绿色农产品作为原材料,产业链条比较长,产品附加值比较高。这类绿色工业的发展反过来又能够拉动绿色农业的大发展,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绿色产业链。

目前,梅州市的绿色食品加工业已经有所发展,但除了广东新大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少数几家规模化企业以外,大多数食品加工企业规模偏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不显著,难以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笔者认为,生物医药业应该作为梅州市主导产业的首选,依据是:(1)生物医药属于新兴朝阳产业,市场前景广阔、产品附加价值高。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情况下,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逆市突破万亿元大关,达10440亿元,同比增长21.18%。近8年来,我国医药行业复合平均增长率为20.45%,比全球药品增长率高出12个百分点。生物医药产业是我国近期重点发展的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2)生物医药产业链条长,容易形成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拉动作用大。(3)梅州市具有良好的南药种植基础,区内拥有药用植物785种,蕴藏量较多且分布较广的主要种类有50多种,农民有种植南药的传统,同时,区域内已经有华银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嘉应制药股份公司、新南方青嵩药业有限公司等多家有实力的生物医药公司进驻,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下一步的工作重心,应该是吸引国内、国际知名医药生产巨头进驻,以带动产业集群的形成。

3.发展以绿色生态环境和绿色农业为基础的绿色生态旅游业。梅州山地丘陵面积广阔,森林覆盖率达70.6%,境内有48个自然保护区和60个森林公园,不但景色优美,而且绿色农业发展良好,特别是小庄园和三高农业发展规模大、水平高,享有“金柚之乡、单丛茶之乡”的美誉。梅州市具有丰富的自然人文生态景观资源,即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既有以阴那山、天柱山、七目嶂、王寿山代表的花岗岩、变质岩山地旅游景观,又有以五指石、南台山为代表的丹霞山地景观等,还有古朴、独特的客家民俗风情、客家文化。优越的绿色生态环境、优美的山地资源和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成为梅州市开发绿色生态旅游业的良好资源。

开发策略方面,应该遵循绿色生态旅游发展的空间演化规律,以旅游需求市场为导向、以特色生态农业和地域文化为基础,对生态旅游开发进行科学的区域定位、功能定位、形态定位。在农业观光旅游、乡村生活体验游、乡村民俗风情游等旅游农业产品开发中,注重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的提升挖掘,突出农村生活风貌和丰富的乡土文化内涵,保持乡村旅游的原真性,打造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绿色生态旅游景区。

四、梅州市发展绿色产业的对策建议

针对梅州市绿色产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笔者认为目前应采取以下措施推进梅州市绿色产业的发展:

1.加强生态建设,营造绿色环境。绿色生态环境是发展绿色产业的根本和基础。没有绿色环境,不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绿色产业就是失去了立足之地。千万不能一味强调发展经济去“征服自然”、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掠夺性开采开发自然资源。作为欠发达的山区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梅州市重要的比较优势,无论是发展以生物医药业为龙头的绿色工业,还是发展以生态旅游为先导的绿色服务业,都必须以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因此,我们必须保护好现有绿色环境资源,禁止乱采滥挖行为。要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模式,使农民自身的经济目标与生态建设统一起来,提高生态建设的长期性和持续性。施行水土流失治理、退耕还林等工作,同时要控制和减少水、空气的污染,制定有关环保法律法规,执行“谁污染、谁付费,谁治理、谁受益”制度,为绿色产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更新观念,树立“绿色”意识。目前在我国,整个绿色产业的创建和开发,还只是处于初始阶段。政府部门应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让广大人民群众、生产者、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领导了解发展绿色产业的重要性,并把提高环保意识、生存意识、生命健康意识上升到民族意识、发展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高度,并促使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积极创造条件把绿色产业列入优先发展地位,引导绿色产业的健康发展。

首先,针对广大公众对绿色产品的消费意识淡薄的现象,加强对绿色产品的“绿色”品质的宣传,传播绿色消费知识,及时将企业提供的绿色产品或绿色服务的信息迅速传递给消费者,以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和重视,提高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认知程度和进行绿色消费的自觉性,并产生购买欲望。加强对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知识的宣传,让他们知道绿色消费对生命健康的重要性,从而形成健康的、对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培养绿色消费的社会风尚,为启动和加速梅州市的绿色产业发展创造必要的社会环境。

其次,提高企业对发展绿色产品重要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政府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推动和普及绿色生产的意识,诱导企业敢于投资开发绿色产品,对绿色生产企业给予必要的优惠政策,对非绿色生产企业提高税收和排污费,从而促进企业进行绿色生产和绿色营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政府的绿色发展意识也不容忽视。要建立环保教育和宣传制度,将环保知识引入教科书,对各级干部实施环保知识轮训。还要建立领导干部环境考核制度,自上而下层层签订环境目标责任制,并作为政绩加以考核。以便于指导生产者和消费者,树立和强化他们的绿色意识。

3.创新绿色产业发展机制。加快梅州市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推动梅州绿色产业发展的机制创新,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健康发展,积极探索绿色产业的投入产出机制、科技激励机制和人力资源开发机制,进一步扩大对国内外的开发,广开筹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的渠道,支持绿色产业的绿色经济。同时各级政府应打破所有制、行政区域、行业界限,通过制定和实施工商、税收、财政、土地等优惠政策,以及实行“一条龙”服务,营造有利于绿色产业发展的良好市场竞争环境,为企业开发生产优质高效的绿色产品创造广阔的空间。

发挥高新技术是绿色产业生产、加工中的主导力量,而具有先进科学技术的科技人才和具有现代化管理知识与能力的管理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开拓者和推动者。要把绿色产业的发展引导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为此,一是创造条件,积极引进发展绿色产业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二是在有关的高等院校增设专业和课程,加快培养高层次的专门人才;三是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和教育,不断提高企业职工的业务水平和文化素质。

4.培育绿色龙头企业,推进绿色产品名牌战略。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规模化和产品的品牌化决定了市场竞争优势和价格优势。因此,要打造梅州绿色产业的竞争优势,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通过政府推进和市场引导促进绿色产业集团的形成,鼓励企业以资金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行业和跨所有制的兼并和联合,培育绿色龙头企业,增强绿色产业的竞争能力。同时,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行业促进”的品牌推进模式,进一步完善品牌扶持、奖励、培育机制,引导企业积极争创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等,以品牌促进企业做强做大。推进“绿色名牌产品――绿色龙头企业――绿色产业”联袂互动的经营模式。

参考文献:

1.马晓红,陈新川.中国绿色产业发展问题研究观点综述[J].经济纵横,2005(12)

2.梅州市统计局.梅州市统计年鉴.2009

第6篇

不知道您是否发现,身边的某些药品也在悄然换装:昔日只有在医院里才能开具的处方药,如今竟然摇身变为非处方药(OTC),堂而皇之地摆上了药店的柜台,任人随意购买……

一件扑朔迷离的事儿

寒冷的三九天,爱美的女人总要付出挨冻的代价,倘若再赶上每个月的那几天,受冻还会演变成一种受罪,晴雯就是最好的例子。因为着了凉,这次月经来潮时,她的小腹胀痛得特别厉害。但是年终工作特别忙,怠慢不得,她只好买点止痛药先顶着。

来到药店,热情的导购员向晴雯推荐了布洛芬,当她接过药后,却满腹疑问。

说来也巧,晴雯的父亲最近关节炎又犯了,她带父亲到医院看病,医生就开了布洛芬。晴雯发现,虽然同是布洛芬,但它们的包装、说明书还是有些不同,适应证和用法用量也不一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药师答疑,牵出一个“新概念”

导购员似乎看出了晴雯的心思,将店里的药师请了过来。

药师: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

晴雯:是这样的。我因为痛经,想买点止痛药,导购员向我推荐了布洛芬,恰好最近我父亲因为关节炎去看病,医生也给他开了布洛芬。我发现两种布洛芬有很多不同之处,这让我有些怀疑药的真假,不知如何选择?

药师:呵呵,您的怀疑我可以理解。其实,布洛芬是一种“双跨”药物,就是说,它既是处方药,又是非处方药。作为处方药,它主要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脊椎炎、腱鞘炎等,最大剂量为每日2400毫克,需长期服用;而作为非处方药,主要用于头痛、肌肉痛、痛经等症,最大剂量为每日1200毫克,只能短期服用。

晴雯:我不理解“双跨”药是个什么概念?为什么同一种药,它既是处方药,又是非处方药呢?

药师:这样吧,我画个简单的图形,让您从直观上理解一下。

要理解“双跨”药物这个概念,首先得了解一下处方药和非处方药。根据国家《药品管理法》规定,处方药(Rx)必须凭执业医师或助理执业医师开具的处方,经药师审核后才能购买,也就是说,处方药大多在医院才能买到;而非处方药,就是我们常说的OTC药物,只要求病人仔细阅读说明书,按照说明使用或在药师指导下使用。非处方药分为甲类和乙类,相对而言,乙类比甲类更安全。甲类OTC?()必须在药店出售;乙类OTC()除药店外,还可在药监部门批准的宾馆、商店等地方零售。

非处方药基本是从处方药转变(遴选)而来的,其中,部分药品的适应证可以在“限适应证、限剂量、限疗程”的安全应用前提下,作为非处方药使用;而对于消费者难以判断的适应证,则仍作为处方药使用。这些既作为处方药又作为非处方药的药品,就是“双跨”药物,此类药物在医院和药店都可以购买。不过,医院开出的“双跨”药,是作为处方药使用;而在药店购买的,则是作为非处方药使用。两者的使用范围、治疗的疾病以及用药的剂量和疗程等,都有所不同。

听完药师的一番解释,晴雯疑云大解,道声谢后,爽快地买了药,回去继续加班了。

网上检索,“双跨”药原来有很多

总算赶完了工作,晴雯松了一口气,却没有想马上回家的意思。于是,她冲了杯热腾腾的燕麦,一边品味一边“神游”起来。想起今天在药店里的经历,她不禁对“双跨”药产生了兴趣,兴致勃勃地在电脑上检索起来。这不查不知道,一查还真吓一跳。原来,身边竟有这么多“双跨”药物。

目前,国内“双跨”药物现有2300多个品种,包括化学药物约300种,中药2000多种,其中尤以中成药居多。究其原因,可能是老百姓有一种普遍的意识,认为中成药安全性比较高,不良反应较少,所以更倾向于选择中成药。并且,很多中成药的适应证范围较大,部分药物的适应证很容易鉴别,消费者可安全使用;而部分适应证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使用。因此,这些中成药从处方药转为非处方药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双跨”药物的行列。

拿三为例,它是一种由大黄、黄连、黄芩组成的中成药,适应证包括清热解毒、泻火通便、急性胃肠炎、痢疾等。其中,“清热解毒、泻火通便”,病人很容易自行诊断,故以此为主要适应证时三可作为非处方药,使病人可以在药店购买,便民利民。而“急性胃肠炎、痢疾”这些症状,病人不容易自我鉴别,必须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故以此为主要适应证时,三可作为处方药,须在医院凭处方购买。

此外,在消费者能够简单地判断药品的适应证,进而合理地选择、安全地使用药物的基础上,“双跨”药物还有一个规律,就是以消化系统类和解热镇痛类药物居多。如法莫替丁,作为非处方药,它的适应证为缓解胃酸过多,口服每次20毫克,24小时内不超过40毫克,连续服用不超过7天,不推荐16岁以下的病人使用;而作为处方药,其适应证为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应激性溃疡、急性胃黏膜出血,口服每次20毫克,每日两次,疗程4~6周。

再如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作为处方药,必须在医嘱下长期或较大剂量地应用,可治疗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心血管疾病等。作为非处方药,就属于受限药(用量及疗程给予限定),只能治疗感冒后的退热、镇痛(头痛、腰痛、牙痛等),若用于解热,期限不超过3天;用于止痛,期限不超过5天。

探密药品“处转非”那些事儿

随着对“双跨”药物的进一步认识,又一个问题出现在晴雯的脑海:我国上市的中、西药品有上万种,哪些药物能够被冠以“双跨”的头衔,究竟谁说的算?一种药品从处方药转为非处方药,其过程又是怎样的呢?

对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给出了一个官方的解答:经SFDA批准上市的药品,其国内药品生产企业(或进口药品商)可向SFDA提出处方药转换评价为非处方药的申请,并提供相关资料。由SFDA组织相关部门对资料进行审查和技术评价,定期公布处方药转换为非处方药的品种名单及其说明书。

为确保非处方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SFDA还作了进一步限制:每隔3~5年,SFDA要进行一次评价。针对非处方药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等情况,决定二次取舍,并予以公布。例如,含有关木通成分的龙胆泻肝丸,是SFDA于1999年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非处方药品。2003年2月,新华社就其可能导致尿毒症,曾进行了一系列报道。同年4月1日,SFDA正式发出通知,为保证人体用药安全,根据关木通及其制剂毒副作用的研究情况和结果分析,以及相关本草考证,要求龙胆泻肝丸系列药品(含胶囊、片剂等)的生产企业,将方子中的关木通替换为木通(不含马兜铃酸),并取消关木通(马兜铃科)的药用标准。《通知》还指出,含有关木通的中药制剂,必须凭医师处方购买,并在医师指导下使用;正式将含有关木通的中药制剂重新划归为处方药,加强监督管理;肾脏病病人、孕妇、新生儿禁用,儿童及老人不宜使用,本品不宜长期使用,使用者应定期复查肾功能。

小链接:关木通(苦,寒,有毒),木通(苦、微寒),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其药物的成分、性质却大不相同。关木通因富含马兜铃酸,对肾脏毒性较大,服用过量和长期应用,可引起肾衰竭;而木通则不含马兜铃酸。

一下子看完这么多资料,果然长了见识。晴雯略带疲惫地捏了捏鼻梁,闭上了眼睛,宁神之余倒也觉得有趣,嘴角不禁泛起了一丝笑意,心想:看来,竞争当真是无处不在啊!这“处方”与“非处方”之间也存在着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也许,今天被披上非处方药的“黄马褂”,成为人中龙凤,明天就可能被贬为庶民,关进处方药的监管“牢笼”。

药品“双跨”,一块利益的蛋糕

恰逢晴雯还在嗟吁感叹之际,朋友发了一条聊天消息过来。

果子:

我的预产期就要到啦,哈哈!

这两天我想买部机子,用来记录宝宝的成长历程,正在犹豫买DC(数码相机)还是DV(数码摄像机),给我出个主意吧。

晴雯:

当然是DV啦,既可以照相,又可以摄像。拍些视频短片,多有趣。

自己对朋友的“难题”能这么快作出反应,晴雯也有些吃惊。确实,现代人生活讲究便利,商品功能越强大,自然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而伴随着受众定位的拓宽,带动的是巨大的经济利益和市场前景。想到这里,晴雯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惊呼:作为具有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双重身份的“双跨”药物,岂不是可以脚踏医院和药店两大市场,双向掘金?带着对“数字”的几分好奇,晴雯马上又开始了信息检索,一条利益的锁链终于浮出水面:

据统计,新药作为处方药,平均使用寿命仅有8年,而转换为非处方药后,平均使用寿命可延长至34年。对于医药企业来说,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研发、创新能力的下降和专利过期带来的冲击。而在新药专利过期之后,积极地将产品向非处方药转换,进入一个新的细分市场,则可以大大延长产品的周期,这无疑是个开创新市场的良机。

对于已经打下良好销售基础的处方药,也可以增加适合自我药疗的部分,进而将其转换成新的“双跨”品种,以扩大产品的销量和企业的销售额。

此外,2005年7月14日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新修订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定价药品目录》及其《通知》,对政府制定价格的药品范围、形式和权限,也进行了调整。此次调整引起业内广泛关注,处方药(包括未列入《医保目录》的剂型)由国家定价,非处方药、“双跨”药,以及各地调剂进入地方医疗保险报销范围的品种,则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价格主管部门定价。非处方药定价权下放到地方了。

看来,面对如此巨大的诱惑,在经济利益驱动下,药企争相转型,积极地促使处方药向非处方药转换,力求跻身“双跨”范畴,并将“双跨”药品变为扩大市场的又一利器。

以奥利司他为例,作为瑞士罗氏公司研发的酯酶抑制药,它能影响食物的脂肪分解,为非中枢神经减肥药物。早在2005年12月,SFDA已批准奥利司他120毫克胶囊(赛尼可)转换为非处方药产品,承认了它的“双跨”身份。接下来的2006年,仅第一季度,奥利司他就在京、沪、穗三市的减肥药市场上分别占据了35%、34.8%和21.7%的份额。并且,在非处方药销售的推动下,2006年,奥利司他的处方药市场销量同步增长,比上一年增长了30.12%,创下近3年来的峰值。

前些日子,SFDA组织相关专家对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药西布曲明(商品有曲美、澳曲轻、可秀、赛斯美等)在我国使用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估,并借鉴了国外有关研究数据和措施,最后认为,使用西布曲明可能会增加严重心血管风险,减肥治疗的风险大于效益。继而,在2010年10月30日,SFDA正式通知,叫停了西布曲明在中国的生产和销售。伴随着“曲美”等西布曲明减肥药的退市,我国仅存的获准上市的减肥西药――奥利司他,呈现一品独大的情况,这也意味着它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很可能进一步扩大。

听听政府的声音

利益暗流,势必催生出一些不和谐的现象。而由于“双跨”品种身份的特殊性,作为同种药物,拥有不同的适应证、说明书、标签和包装,着实给监管部门的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那么,如何规范药品市场,SFDA究竟有哪些作为呢?没想到自己将“双跨”药物这个话题延伸到监管问题,晴雯吐了吐舌头,小小地佩服了自己一下。

其实,早在2005年,SFDA内部就要求减少双跨品种的审批,指出,如果药品的用途和其他同类产品适应证相同,而同类产品中非处方药已经很多,原则上,就不宜再审批“双跨”品种。

在《实施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2004~2005年工作规划》的通知中,SFDA作出这样的要求:自2005年7月1日起,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内分泌疾病的处方药,必须凭医生处方才能销售;2005年12月31日以后,实现全部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销售,在药师指导下使用;2006年1月1日后,达不到药品分类管理要求的零售药店,只能销售甲类非处方药和乙类非处方药,或只能销售乙类非处方药。

按照《实施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2004~2005年工作规划》规定,SFDA应该早就取缔了“双跨”的概念,取而代之的,是将“双跨”药物全部划归为处方药范畴。那么,时至今日,为何这项规定并未得到有效执行呢?这是怎么回事?

对于“违规作业”,业内人士透过采访大吐苦水。原来,这种一刀切式的规定,执行起来比较难。以往,药店里抗生素的销售额约占总销售额的两三成,自2005年7月1日起,实施抗生素凭处方销售的“限令”后,这块“蛋糕”无疑很大部分让医院给吞并了。医院为了防止处方外流,常常会采取电子处方或密码处方,加之“限令”的出台,病人只能在医院购买抗生素了(当然,这也是出于安全性的考虑,旨在减少抗生素的滥用)。此外,还有一点值得考虑,就是我国现有的各类药物中,约三分之二为处方药,假如所有的处方药都须凭处方购买,那么,即便药店有处方药经营资格,也难有市场,许多药店可能因此面临倒闭。

面对矛盾现状,“限令”是否形同一纸空文呢?而作为监管部门,SFDA理应作好双向调控,不可能“肥”了医院,“饿”死药店。灵光一现,晴雯想到:如果对一些常用的处方药实行登记购买,是否可以从众求全呢?

让晴雯意外的是,原来自己这个“一闪”的念头,有些地方的药监局早已付之行动了。如2009年,天津市就推行了处方药登记销售,即在全市推行登记销售处方药的办法,不能出具医师处方的病人,经登记后方可购买处方药;零售药店售药时必须开具销售凭证。可以看出,虽然“双跨”药物的监管仍然存在问题,主管部门也坦言,管理仍未有清晰的思路,但是,SFDA在政策落实过程中的不断改进,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方针。

2010年6月,中国非处方药协会和多家企业又传出消息:国家药监局将取消“双跨”品种。消息一出,再次引起“言论风暴”。不过,有关部门对此并未明确表态,只是在当月月底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做好处方药转换为非处方药有关事宜的通知》中作了简单解释:将进一步研究“双跨”品种的管理模式,待明确后,再开展“双跨”品种转换的相关工作。

反观药企的态度

如果政府真的下决心取消“双跨”药物,对于企业和药店来说,就意味着“双跨”药物将重新被打回处方药的“原形”,对此,他们会有什么看法呢?耐不住自己刨根问底的性子,晴雯想到有位朋友正好在药企工作,就忍不住拨通了他的电话,一番寒暄之后,进入了正题:

晴雯:有个问题想请教一下?

朋友:呵呵,愿意效劳。

晴雯:最近,我在网络上看到有消息称药监局会取消“双跨”药,你们单位有什么反应?

朋友:哇!老同学怎么对药也感兴趣了?其实,相对于“双跨”品种的存废问题,更让企业担忧的是处方药转OTC的重启工作迟迟未能展开。自从2008年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转换评价这一项职能从安监司划至注册司以来,SFDA就暂时停顿了处方药转非处方药的工作。这直接引发的一个结果就是,制药企业在OTC产品线上迟迟没有新产品,难以为继。

晴雯:啊?那企业怎么办呢?

朋友:呵呵,当然是呼吁重启处方药转换OTC的工作啦。其实,处方药转换为OTC后,还有一个重要的优势,就是根据《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规定,不允许处方药在大众媒体上做广告,而OTC则不受限制。

晴雯:哦,原来如此。呵呵,还有一点疑问,取消“双跨”对药店来说,影响是不是更“惨烈”?

朋友:呵呵,太夸张啦。其实,药店经过批准后,还可以独立柜台的形式,销售日用品,加强多元化发展,加大保健品销售比例,兼售化妆品等等。退一步讲,即便政府要制定并出台新规,也不可能对药店的经济利益造成严重的损害,毕竟这也是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稳定,关系到社会和谐嘛!

晴雯:呵呵,说的也是……

老百姓更有话语权

挂了电话,简单地收拾了随身物品,晴雯就匆匆地往家赶了。

到家后,晴雯见丈夫和父亲正坐在厅里聊天,一放下挎包就加入了他们的闲聊。不过,她又一次把话题带到了“双跨”药上。

晴雯:听说最近药监局可能取消既是处方药、又是非处方药的“双跨”药物,以后买这类药要凭处方了。

父亲:我觉得不太现实,你想啊,像我们这样的老年人,很多都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等,有些常用药都吃了很多年了。如果这些药真的变成处方药,每次开药都要往医院跑,排队挂号,看病、开药,浪费时间、多花钱不说,也不方便啊。

丈夫:再看我吧,我有先天性扁桃体肿大,身体免疫力低的时候就容易引发扁桃体炎,平时在药店买点消炎药,吃吃就好了。如果去医院看病,有的医生就会开输液,甚至“升级”为更高级的抗生素或者进口药。既增加了看病成本,对医疗资源也是一种浪费。政策的制定应该更人性化,一味地取消“双跨”,恐怕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

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经过一阵热议,结合今天的见闻所得,晴雯最后作了一番总结。

晴雯:据我了解,美国对处方药的管理非常严格,如果药店没有处方就出售处方药,或者医生随意给病人开处方药,都得判重罪。即使药店拿到顾客的处方,也不是万事大吉,必须查看购买者的身份证明、登记其家庭住址电话、明确有无医疗保险,还要建立档案。

我认为,一方面,我们国家在制定药品的相关监管政策时,应该多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同时,也需要多考虑我们国家目前的医疗现状,将两者更好地结合,从长远的角度进行宏观调控与监管。当然,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不断的改革中慢慢摸索,正所谓欲速则不达。

再者,作为老百姓,我们也应该客观、理性地对待药品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到正确看待药品广告,不盲目跟风购买,尤其是在对自身症状、疾病诊断不够明确时,更不应该随便买药吃。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需要适当地多了解药物知识,特别是在常见病的自我诊断和用药安全方面。提高自我保健意识,防止滥用药物,也是对自我健康的负责。

小贴士:专家支着,教你购药

虽然非处方药质量稳定,疗效确切,安全范围较大,病人容易判断适应证,但药物终归是药物,都具有双重性,尤其是“双跨”药品。用得适当、合理,则可以治病或减轻症状,如果使用不当,就会危害健康。不过,可喜的是,现在大多数药店的处方药、非处方药分区让人一目了然,而且,要区分“双跨”药物的不同身份也并不难,只需留心标签指示和包装颜色便可。早在2006年年底,SFDA已经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处方药说明书和标签管理的通知》,对非处方药说明书范本进行规范,并要求双跨品种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包装采取不同颜色以示区别。

1 看包装。非处方药的包装、标签、说明书上均有OTC标志。并且,注意查看药品包装上的药名、适应证、批准文号、注册商标、生产厂家等,切忌购买“三无”产品,也不要买包装破损或已打开过的药品。

2因病选药。首先,应对症状作出正确的判断,结合药品的适应证选择性购买,如果不清楚,可以向医生或药店的药师咨询。准确诊断是药物治疗的基础,药不对症,不仅不能缓解病情,有时还会加重症状,贻误治疗时机。例如:同样的发热、鼻塞、咳嗽,需要考虑是病毒引起的感冒,还是细菌感染引起的感冒。在自己无法准确判断时,应该到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药物。

3看批准文号。药店里不光卖药,还卖很多保健品。购药时,应该认清“药”字牌和“健”字牌。一般来说,只标有“药”字标志的,才是在临床上得到验证并有疗效保证的药物。现行批准文号格式是:国药准字+1位拼音字母+8位数字,字母用拼音字头表示药品类别,数字表示批准药品生产的部门、年份及顺序号。

4阅读说明书。购药前应详细阅读药品的使用说明书,特别要注意适应证、用法用量、禁忌证等内容,严格按照要求服药。非处方类大多为中成药,须看好注意事项,明确服药期间有无饮食等禁忌。而对于有过敏史和基础疾病的病人,在选用OTC药品时更要格外谨慎。

5不要随意更换处方。有的人会根据医院处方到药店买药。购药过程中,可能因为部分药品在药店没有销售而自行更换类似品种,这是很不合适的。有的药名字相似,但作用不同,或者作用相似,作用机制却不同。所以,凭处方买药时,不可随意更换药物。此外,慢性病病人在使用一种药物治疗较长时间(一般不超过6个月)后,需要更改治疗方案,此时也应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调整。如一些抗高血压药、抗癫痫药、抗抑郁药和口服降血糖药等必须长期应用的药物,在停用或更改药物剂量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随意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