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1 16:07: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实用商业模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创新 创新途径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随着科技和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学习、应用商业模式已成了一种风尚。
商业模式创新途径是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内容。对于企业来说,用何种方法、何种途径、经过什么过程,进行哪些方面的创新以达到商业模式的创新,是重中之重。
一、商业模式创新途经的研究
商业模式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商业模式创新途径会因创新者视角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研究者们从以下不同的角度来研究了商业模式创新。
(一)过程视角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Osterwalder (2004)认为,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分三个步骤:一是对商业模式进行显化;二是对商业模式进行深入分析;三是对商业创意进行整合。
Shelton等(2005) 把商业模式的创新阐述为一个从创意开始,以获取价值为结束的过程,包括:创新观点的产生、原型、试验、观点选择以及获取价值。这个过程是一个管理过程,需要与之对应的工具、系统化的管理、战略思考与企业高层的领导。
过程视角的商业模式创新从整体过程的角度来研究商业模式如何创新,对企业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但是已有的研究要么是定性的、思辨性的或总结性的。
(二)系统视角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作为全球商业模式创新与设计研究的领先学者,Amit和Zott (2009)认为商业模式这个活动系统的设计者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设计组成因素;另一方面是设计主题,这部分描述了商业模式活动系统价值创造的源泉。
Sven C Voelpelete通过分析商业模式的关键因素,提出了一个交互动态的商业模式再造的系统框架。从商业生态系统角度,考虑持续变化的环境因素,帮助企业保持并提高适应性和竞争力。
李东(2008)对33 家国内外的典型企业进行了深入的个案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广阔草原型、带状森林型、山丘森林型和簇状丛林型等四种商业生态系统类型。
从国内外的整理的研究来看,从系统视角研究商业模式创新的文献还较为少见,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三)价值链视角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进入新世纪,Timmers的价值链创新思路被大量应用,产生了许多研究成果。Gordijn ( 2001)基于价值链创新和商业网创新等理论方法,在e-value参考模型中把创新因素定义为价值活动、价值端口和价值界面三个元素,认为某种商业模式的创新分析可以从这些价值元素的解构着手。
Magretta(2002)认为,新的商业模式就是隐藏在所有商业活动下一般价值链上的变量,得出结论:一个新的商业模式起始于一项流程的创新。
国内学者高闯和关鑫(2006)运用价值链创新理论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实现方式进行了解释,认为企业商业模式是通过对企业全部价值活动进行优化选择,并对某些核心价值活动进行创新,然后再重新排列、优化整合而成的 [6]。
价值链视角的研究较为新颖和独特,且对企业来说更为实用,但研究者并未提出价值链视角商业模式创新的具体实施方法,这是后续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战略视角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早在2000年,Wolfle将战略管理中的SWOT分析方法引入商业模式创新研究,作为分析外部环境和组织现状的工具,认为商业模式对于企业与战略有着类似的功能。
Mitchell 等( 2003)认为那些最成功的公司就是那些能够将持续、有效的战略和强有力的商业模式创新结合在一起作为发展基础的公司,并根据商业模式创新程度的不同将商业模式创新分为商业模式提高和替代。
Markides 等学者(2004)认为,同一公司针对同一市场可以同时应用两种不同的商业模式,称为双商业模式,并列举了以此获得成功的公司,包括新加坡航空公司、IBM 等。
战略视角的研究者们有的提出了商业模式创新的战略类型,有的提出战略规划步骤,但是没有说明怎么具体实施这些步骤,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体来看,国内外学者们研究的视角也越来越多样化,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不同视角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二、未来研究展望
商业模式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已经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但关于商业模式创新研究更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笔者认为今后可在以下几方面深化相关研究:
1、注重系统视角和价值链视角的研究,将会对企业具有更好的指导意义。
2、注重商业模式创新具体的实施步骤和具体方法的研究。现有商业模式创新途径研究大部分都是总体意义上概括,商业模式创新的具体方法却很少,缺乏可操作性。
3、注重创新方法的实用性的研究。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框架或方法探讨层面上,缺乏实践应用方面的论证研究。
参考文献:
[1]欧阳峰,赵红丹.商业模式创新研究的演化路径与展望[J].科技管理研究,2010(12):12-16.
关键词: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定义;商业模式结构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5-0007-02
一、商业模式的定义
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在1957年作为概念正式最早出现在学术论文里,但这个概念真正走入公众和学界的视线却是直到20世纪90年代。由于新经济特别是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商业模式被时代赋予了新的意义和使命。作者以“商业模式”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近5年(2008—2012)平均每年发表的文章有4 500篇,而上一个5年,这个数字是1 637篇。仅从论文的数量上就可以看到商业模式这个概念是管理学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尽管商业模式概念现在耳熟能详。但是对于商业模式的定义却莫衷一是。学者们通常会选择一些特定的定义来描述商业模式,使其符合自己的研究目的。研究成果之间差别甚多,以至于很多研究无法承上启下,相互补充,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现阶段对于商业模式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3个领域:(1)电子商务领域,大量的互联网企业凭借着优秀的商业模式异军突起,许多企业突破了传统的付费-服务的盈利模式,采用了全新的商业模式获得了竞争优势。(2)战略问题,比如价值创造,如何获取竞争优势,如何提高公司业绩等。(3)新技术如何实现商业化。
Zott和Amit(2011)在The Business Model:Recent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Reserch对于商业模式的定义做了总结。包括商业模式一种描述(Applegate,2000;Weill & Vitale,2001),一种结构(Dubosson-Torbay,Osterwalder,& Pigneur,2002;Timmers,1998),一种概念工具或模型(George & Bock,2009;Osterwalder,2004;Osterwalder,Pigneur,& Tucci,2005),一种结构模板(Amit & Zott,2001),一个集合(Seelos & Mair,2007)等等。
国内学者李东(2010)认为,商业模式可以视为一种规则。魏炜(2012)认为,商业模式可以视为一种交易结构等。
下面笔者按照时间序列罗列了重要国外学者关于商业模式的定义。
Timmers(1998)认为,商业模式是一种产品、服务和信息流的架构,包括:不同业务参与者以及他们角色的描述;不同业务参与者潜在利益的描述;收入来源的描述。Amit& Zott(2001 ,2010)认为,商业模式描述了交易的内容、结构及其管理,以便企业可以抓住商业机会,获得利润。由于交易是和经营活动相联系的,作者进一步挖掘了企业商业模式的定义,并且将商业模式定义为相互联系活动行为的一个系统,这个系统超越了公司的边界。Chesbrough & Rosenbloom(2002)认为,商业模式是帮助技术潜力实现经济价值的探索。Magretta(2002)认为,商业模式是解释企业如何运作的故事。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回答了Peter Drucker的经典问题:谁是顾客?顾客认同什么价值?这也回答了每个管理者要问的问题:我们如何在这个生意中赚钱?解释我们如何以一个合理的代价向顾客传递价值的背后的经济逻辑是什么?Johnson,Christensen&Kagermann(2008)认为,商业模式是由4个相关联的元素组成的,它们共同创造传递价值,那就是顾客价值主张,盈利模式,关键资源,关键流程。Casadesus-Masanell &Ricart(2010),Teece(2010)认为,商业模式是公司已经实施战略的反映。商业模式清楚地表达企业价值创造的总体逻辑,并且是在企业传递价值过程中,保障企业有一种可以接受的收入和成本结构。
总结起来,对于商业模式的描述归纳起来主要有4种观点:一是财务观。商业模式就是描述企业如何产生价值及获得利润的。二是交易观。商业模式就是企业与利益相关方的交易内容、结构和治理。三是组织观。商业模式是组织构型,即企业如何组合各个部分形成完整系统进而有序开展业务的安排,包括价值活动、资源能力等。如Osterwalder等提出的四支柱九要素模型、Lecocq等得RCOA模型。四是价值观。商业模式是企业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的逻辑,及由价值定位始,以价值创造、维持、获取为主干,分析企业如何开展业务及获取利润。
尽管对于商业模式的研究存在如此多的分歧,但通过众多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也取得了如下几点共识:(1)商业模式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对它的研究不同于对产品,公司,产业的研究;尽管商业模式最终聚焦在某个企业,但是商业模式的研究边界却超越了传统的企业边界。(2)商业模式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它其中的元素相互影响,共同解释了企业如何经营业务。(3)企业及其关联方的行为活动,在商业模式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4)商业模式解释了企业是如何创造并且获取价值的。
二、商业模式体系结构
源于对于商业模式本质的不同解读,对于商业模式的构成的认识也有很多不同。应当说,定义的不同更多源于学者的不同视角和侧重。最好的模型都是简单的,如果为了追求定义大而广的内涵,往往反而却丧失了其实用性和研究价值。唯有有所侧重、有所强调,才能做到重点突出。早期学者对于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往往都是一些内容的简单罗列,这些内容通常都是直接的,原原本本的出现在企业的活动中。例如,Horowitz(1996)提出,商业模式由价格、产品、分销、组织特征和技术5个部分组成;作为国外最早研究商业模式理论的学者之一,Timmers(1998)提出商业模式由产品/服务/信息流结构、参与主体利益、收入来源3个方面构成。可以说,这些学者对于商业模式的构成阐述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到了商业模式的本质,但是更多的是描述事实,各个要素孤立而缺乏联系。尔后的学者认识到了这一点,采用网络化的视角,不仅是简简单单罗列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而是以系统化的视角研究各个构成的有机结构和相互关系。例如,Chesbrough等(2000)提出,商业模式由价值主张、目标市场、内部价值链结构、成本结构和利润模式、价值网络、竞争战略6部分构成;Hamel(2000)提出,商业模式由核心战略、战略资源、价值网、顾客界面4部分构成。
国内学者对于商业模式的构成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是:李东(2010)提出了一个商业模式的“容器模型”,该容器由4个板面组成,包括:(1)定位板块规则;(2)利益板块规则;(3)收入板块规则;(4)资源板块规则。这4个板块相互联系相互左右,最终“包裹”住企业的价值。原磊提出了商业模式的“3-4-8”构成体系,其中:“3”代表联系界面,包括顾客价值、伙伴价值、企业价值;“4”代表构成单元,包括价值主张、价值网络、价值维护、价值实现;“8”代表组成因素,包括目标顾客、价值内容、网络形态、业务定位、伙伴关系、隔绝机制、收入模式、成本管理。原磊通过对比近十年国外学者对于商业模式的研究指出,商业模式这个概念主要从单纯获取利润的逻辑向企业利润运营结构和企业战略发展方向的考察渗透。
三、目前对于商业模式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彼得德鲁克说过: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不同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竞争。时势造英雄,可以说“商业模式”这个词汇就是现在形势下的一个英雄。前文指出,在电子商务、战略领域、技术创新实现商业化这3个领域,商业模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应该看到,商业模式的研究仍然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较具体的体现在如下3点:(1)本质定义不明确,商业模式到底是什么?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对于商业模式本质是什么已经吸引了足够多的关注,但是很多学者更加倾向于去讨论商业模式的作用,而不是其本质。缺少一个统一定义,最大的弊端就是很多研究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里进行,众多学者的研究无法形成一个健全而有力的体系结构。对于商业模式的定义,应当尽量采取具体、精确的词汇,使得其他学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商业模式定义的具体内容。(2)商业模式与企业战略混淆不清。尽管学者们已经认同商业模式是不同于企业战略的一个全新的研究单元,但事实上真正对二者的关系和作用依然没有达成共识。对于这个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论述是C.Zott和R.Amit(2008)提出的商业模式是一种可对竞争战略的效应产生影响的“情境”,它与战略的匹配状况,而不是它们各自独立的情况,才是决定企业绩效的完整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战略可作为一种“输入”因素,商业模式则是一种“调节”因素。(3)商业模式到底有什么作用。这里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商业模式这个概念有用?谁会用这个概念?什么时候,怎么使用?商业模式是一种”故事”,用来来讲述企业创造价值和获取价值的逻辑?还是一种规则结构,可以更大地释放技术的经济价值潜力?亦或是一种模板,可供其他企业模仿和学习?可以肯定的是,商业模式的作用不是单一的,在不同的情境下,有些作用会比较突出。但以上3个问题确实需要一个比较清楚的回答。
参考文献:
[1] 李东,王翔.基于规则的商业模式研究——功能、结构与构建方法[J].中国工业经济,2010,(9).
[2] 原磊.国外商业模式理论研究评介[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10).
[3] 斯莱沃斯基,等.利润模式[M].张星,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4] Christoph Zott,Rapheal Amit.Designing Your Future Business Model:An Activity System Perspective [R].Pamplona,Spain:University
关键词:TRIZ 物-场分析 商业模式创新 路径
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的信息和通讯技术改变了我们生活和互动的方式,也改变了企业运作的形态与竞争的方法。大量网络与电子商务公司如雅虎、GOOGLE、BAIDU、淘宝、盛大等迅速发展壮大,其他产业也在不断进行信息化升级与改造并诞生了一批以创新商业模式为竞争基础的企业,如苹果公司、如家快捷、DELL、分众传媒、金风股份等。与此同时,“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这个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名词,倍受关注。
商业模式的兴起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使得资源特别是知识、技能与信息资源高度分散于社会个体中。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完全占有实现其使命与愿景的知识、技能与信息等主要资源。企业必须以某种方式获取各种利益相关者所占有的资源,如从顾客处获取货币选票,从投资者获取财力资源,从员工处获取知识与经验、从供应商处获得协作与原材料……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组织利益相关者(股东、政府、社区、供应商、经销商、员工、竞争者等)的利益主张愈加强烈,权力日益增强,关系结构日趋复杂。传统的把企业仅仅当作“投资者赚钱的机器”或“满足顾客需要的载体”的观念,严重束缚了战略制订者的思考,阻碍企业价值提升的速度,越来越缺乏现实基础。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又为利益相关者与企业进行沟通,实现利益主张提供了技术平台与交往界面。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必须不断创新或完善其商业模式,通过结构化的内部系统处理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才能获取持久的竞争优势。“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
TRIZ的含义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其拼写是由“发明问题的解决理论”(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俄语含义的单词首字母(Teoriya Resheniya Izobretat elskikh Zadatch)组成。TRIZ起源于前苏联,奠基人是阿奇舒勒(Genrich Saulovich Altshuller),是基于知识的、面向人的发明问题解决系统化方法学。阿奇舒勒通过总结各种技术发展进化遵循的规律模式、各种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的创新原理与法则,建立了一个由解决技术、实现创新开发的各种方法及算法组成的综合理论体系,并综合多学科领域的原理和法则,最终构建起 TRIZ理论体系(王仁辅等,2010)。本文将利用TRIZ理论中的物-场模型分析商业模式,寻求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
物-场模型的基本原理及类型
物-场模型分析是TRIZ用来解决各种矛盾的具体方法,是指从物质和场的角度来分析和构造最小技术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学(王亮中等,2009)。根据TRIZ理论,任何一个系统经过分解后,其底层的功能都可以分解为3个基本元素(物质1、物质2和场)。将相互作用的3个基本元素进行有机组合将形成一个功能。这里的物质概念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物质含义,不仅可以是生活中所说的物质,也可以是技术系统、外部环境、各种生物、甚至管理模式、社会组织等。这里的场表示物质之间相互作用或效应。功能则是系统的输入与输出之间期望的、正常的关系。定义功能最简明的方法是采用动词+名词组成的短语表示(檀润华等,2002)。不同的系统功能可以用反应式和三角形两种形式表示。鉴于三角形形式简单实用且应用广泛,故本文将运用基本三角形形式对商业模式创新进行分析。
如图1所示,在三角形的物-场模型中,两个下面的角分别表示两种物质(S1,S2),上面的一个角表示场(F)。复杂的系统可以看作是多个三角形模型的组合。根据元素的完备情况及相互作用的情况可以把物-场模型分为四种类型:有效模型、不充分模型、缺失模型及有害模型。有效模型是设计者追求的理想状态,3个元素都存在且相互作用充分;不充分模型,3个元素都存在,但设计者追求的相互作用未能实现或只是部分实现;缺乏模型,3个元素不齐全,可能缺乏某一物质,也可能缺少场;有害模型,3个元素齐全,但产生的作用与预期相反,必须想办法消除有害的相互作用。
商业模式创新的界定
商业模式本身就是一个技术系统,它由不同利益相关者、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联系及其互动机制组成;商业模式,它是能让企业为客户提供价值,同时企业和其他参与者又能分享利益的有机体系;它包括产品及服务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结构,包括对不同商业参与者及其角色的描述,还包括不同商业参与者收益及其分配的划分(王秀先,2009)。商业模型是企业作用于利益相关者实现其目的或目标的工具,商业模式是工具,利益相关者是对象。当现有的商业模式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冲突,无法实现企业目标或目的时,企业就会进行资源分析,寻找解决冲突的理想解。企业消除冲突,得到理想解的过程就是商业模式创新的过程。
作为一个技术系统,商业模式经分解后,每一底层功能均由企业、特定的利益相关者、场(相互关系)3个基本要素构成。在商业模式领域,场可以是生产场、资本市场、商品交易的市场,也可以是企业与各种利益相关者进行价值交换的平台。比如企业、经销商、场形成配送的功能;企业、工人、生产场形成生产的功能;企业、股东、资本市场形成资金获取的功能。商业模式中最基本的底层功能是由企业、顾客、场构成。其他功能由此派生。企业的目的或目标不同影响着系统底层功能的地位。当某些关键的底层功能无法有效实现时,需要引入另外的物质使系统完整或者改进系统以获得更好的功能。由此产生技术系统的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伴随能量(场)的生成、变换、吸收 等,物质一场模型的形式也会有所变化(张建辉等,2009)。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力是系统冲突,当企业作用于利益相关者,无法或不能很好实现企业目的或目标时,就会产生冲突。企业为消除冲突,寻求理想解,改变物-场模型的过程,就是商业模式创新。
基于物-场分析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TRIZ为应对缺失模型、有害模型、不充分模型等提出了6种一般解法。如表1所示。
在对2005-2010年六届最佳商业模式中国峰会评选的60个最佳商业模式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在所提及的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思路或路径与六种解法不谋而合。故可基于物-场分析的6种解法,构造商业模式创新的一般路径。
(一)补全特定利益相关者或相互关系,使底层功能完整
当企业为实现其目的或目标,必须具备某种底层功能,由于特定利益相关者或相互关系缺乏,无法实现该功能时,企业可以通过补全特定利益相关者或相互关系,使企业商业模式的底层功能完整。
如阿里巴巴,在国内众多的中小企业与国外庞大的需求者之间缺乏相互作用的场时,通过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形成了有效的物-场模型;如家快捷通过建立租用关系,形成了由如家、旧厂房或普遍房所有者、租用关系构造的有效模型;斯威特通过兼并收购,植入高附加值产品和技术,形成了斯威特、传统企业、控制关系的有效模型。
(二)加入新的特定利益相关者,阻止有害作用
在现有商业模式或某一功能系统中,当利益相关者与相互关系都齐备,但相互作用是一种企业不期望得到的作用或者说是一种有害作用时,企业可以通过引入新的特定利益相关者,阻止有害作用。
如百度向用户提供搜索服务,却无法获取货币收益,通过引入广告商,实行竞价排名,解决了收入来源的问题,阻止了有害作用。类似的企业如迅雷、优酷等。
(三) 引入新的相互关系,抑制有害作用
当企业与特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种不期望或有害的作用时,企业可以通过引入新的相互关系,抵制有害作用。如淘宝,买家与卖家之间存在不信任、欺诈可能的有害关系,通过引入支付宝第三方支付工具,构造新的支付市场,抑制有害作用。
(四)引入第二个场,增强有用效应
当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作用不充分时,企业可以考虑引入新的场(相互关系),使系统中的相互作用更充分。比如苏宁原有的物-场模型是由苏宁、顾客与店面交易关系构成,后来引入了易购网络平台,使得苏宁与顾客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加充分;圣为纸业和金风科技通过引入整体解决方案,增强了与顾客的有用效应。
(五)引入新二场和第三利益相关者,增强有益效应
当系统相互作用不充分时,企业可以引入第三个利益相关者和第二场,增强系统的有益效应,如万通房产引入了泰达集团、联盟场增强了企业资金、政府关系、土地资源等实力。聚众传媒在企业与广告客户之间,引入商务楼宇、视频传播平台增加了系统的有益效应。蒙牛通过引入天娱公司、湖南卫视、掌上灵通等第三方物质及相关第二场增强了与顾客的有益效应。
(六)引入第二场或第二场和第三利益相关者,代替原有场或原有场和物质
当物-场模型为不充分模型时,企业也可以考虑引入第二场或第二场和第三利益相关者,代替原有场或原有场和物质。如京东商场2003年之前,其物-场模型由京东、顾客、实体店场构成,后引入了网上商城替代原有实体店,实现了高速发展;盛大网络与韩国Actoz公司,原是关系,后引入资本力量把Actoz公司变成了控股企业,控制了产业的上游。
以上路径为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路径,企业应该首先基于由企业与顾客构成的物-场模型寻求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如果该模型的变化引起其他底层模型的变化,则变革相应的模型。复杂的商业模式创新可以看作是这些路径的组合。
基于物-场分析的商业模式创新的步骤
利用于物-场分析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可以按照以下顺序进行。
识别现有商业模式中的冲突。对本企业现有的商业模式或行业普遍的商业模式进行分析,识别现有商业模式中的核心冲突。
进行系统分析,确定物-场模型的元素,进而建立物-场模型。
确定物-场模型的一般解法。根据物-场模型的类型,确定该问题的一般解法,即选择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如果该问题有多种解法,应该将所有的解法列出来,再根据各种实际情况,确定最佳解法。
开发新的商业模式。将最佳解法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建立新的商业模式。
结论
商业模式可以看作是由企业、利益相关者、相互关系构成的复杂技术系统,是企业实现其目的与目标的工具。冲突则是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力。环境、技术、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改变及企业内部资源与能力的成长,会激化商业模式内部的冲突,从而引起商业模式创新。企业可以把商业模式分解成由企业、特定利益相关者、场构成的底层模型。通过物-场分析的6种解法或组合,寻求理想解,创新商业模式。
参考文献:
1.王仕辅,郎坤,李芳.基于TRIZ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机理研究[J].建材世界,2010,31(4)
2.王亮申,孙峰华.TRIZ创新理论与应用原理[M].科学出版社,2009
3.檀润华,马建红,张换高.基于QFD及TRIZ的概念设计过程研究[J].机械设计,2002,19(9)
关键词:商业模式;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F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4-62 -03
一、新时期电信运营商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一)三网融合
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的融合,简称三网融合。一是技术融合,传统的电信、广播电视所使用的技术是各自独立的,各自形成自身的通信链和传递协议,通信和内容只能在特定的分配网络和终端机之间传送,因此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信息产品。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语音、图像和文字都可以转成数字,通过同一种网络和终端设备传送和显示。 二是业务融合,传统的电信网络运营商提供的服务从传统的语音服务和单纯的数据服务扩展到宽带互联网,并进一步深入到“内容”服务领域。借助于新的传输技术,电信运营商可以将原来的基于个体通信的业务模式扩展到接近于广播电视业务的大规模传播业务模式。同时,网络技术的升级提高了有线信道双向传输能力,为有线电视提供商扩展其业务范围、提供宽带互联网和语音传输服务创造了必要条件。
技术与业务的融合,使得传统电信和广播电视产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全业务网络将提供各种业务,即以广播电视为特征的娱乐服务,以桌面多媒体为主体的计算机数据业务以及以语音为特征的通信业务。三网融合之后,全国性的广电网络公司将凭借其在家庭用户中的高入户率、以及视频类业务的内容控播权,成为传统电信运营商强有力竞争者。
(二)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就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体。随着3G、wifi等技术的成熟与应用,移动互联网已成为电信运营商业务发展的重点。
目前,运营商普遍面临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增长而利润却没有获得相应增长的情况。新客户对网络、服务、数据等要求不断增多,因此,尽管每个用户的成本在下降,但下降的速度却越来越慢,运营商的利润将会变得越来越小。在面对这种用户需求变化时,欧洲和美国运营商曾犯过很多错误。例如,对于数据下载不限制流量,最终网络难以承受。AT&T由于大量绑定iPhone,导致网络中的数据流量过大,破坏了大部分用户的用户体验。
同时,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苹果、安卓等智能手机的功能日趋强大,促生了诸如微信、米聊等移动即时通讯软件。这些软件能够通过移动互联网实时发送短信、拨打电话、以及视频对话,运营商收入与利润的主要来源语音与短信业务将受到巨大威胁。
二、商业模式
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通信技术与软件技术快速发展,各项业务逐渐融合的新时期,电信运营商正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必须不断进行商业模式创新。
商业模式第一次出现在50年代,但直到90年代才开始被广泛使用和传播,商业模式研究呈逐步上升的趋势。今天,虽然这一名词出现的频度极高,关于它的定义仍然没有一个权威的版本。目前相对比较贴切的说法是:商业模式是一种建立在许多构成要素及其关系之上、用来说明特定企业商业逻辑的概念性工具,商业模式可用来说明企业如何通过创造顾客价值、建立内部结构,以及与伙伴形成网络关系来开拓市场、传递价值、创造关系资本、获得利润并维持现金流。
商业模式的概念化有很多版本。它们之间有着不同程度的相似和差异。Osterwalder在综合了各种概念的共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包含九个要素的参考模型。这些要素包括:
价值主张(Value Proposition):即公司通过其产品和服务所能向消费者提供的价值。价值主张确认了公司对消费者的实用意义。
消费者目标群体(Target Customer Segments):即公司所瞄准的消费者群体。这些群体具有某些共性,从而使公司能够(针对这些共性)创造价值。定义消费者群体的过程也被称为市场划分(Market Segmentation)。
分销渠道(Distribution Channels):即公司用来接触消费者的各种途径。这里阐述了公司如何开拓市场。它涉及到公司的市场和分销策略。
客户关系(Customer Relationships):即公司同其消费者群体之间所建立的联系。我们所说的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即与此相关。
价值配置(Value Configurations):即资源和活动的配置。
核心能力(Core Capabilities):即公司执行其商业模式所需的能力和资格。
合作伙伴网络(Partner Network):即公司同其他公司之间为有效地提供价值并实现其商业化而形成的合作关系网络。这也描述了公司的商业联盟(Business Alliances)范围。
成本结构(Cost Structure):即所使用的工具和方法的货币描述。
收入模型(Revenue Model):即公司通过各种收入流(Revenue Flow)来创造财富的途径。
这9个要素组成了构建商业模式便捷工具的基础,Osterwalder将这个工具称为商业模式画布(Business Model Canvas),下文对商业模式的分析都通过该模型展开。
商业模式的要素具有相似布局或相似行为,这些类似的商业模式称为商业模式式样。在众多的式样中,本文介绍以下三种:
2.0当然是对应于1.0而言的。差不多一年前,瑞士的亚历山大·奥斯特瓦德和比利时的伊夫·皮尼厄合作写出了《商业模式新生代》。该书自一问世,便吹来一股清新、鲜活之风。就拿开本来说,宽大于长,17.75印张,使得它更像是一本工作手册或产品说明,而非传统意义上的书。随便翻开几页,除了色彩鲜艳、字体跳跃外,最大特色就是视觉化呈现。对此该书有个专用概念——画布(canvas)。
诚如该书所写,了解企业运行机制并非易事,大型或复杂的组织机构涉及部门甚多,难以全面把握,图形化说明更为直观;图片说明还可以彰显难言之隐,帮助我们更有效地思考和沟通问题。换句话说,商业模式画布可提供可视化素描,大大简化了企业运营的复杂性。
按照书中的说法,“画布不但能描述企业的商业模式,它也能描述个人的商业模式。当然这两者之间还是略微有些区别的。”在个人商业模式中,核心资源就是你自己,它包括你的兴趣、技能、个性以及你掌握的资源;在组织结构中,核心资源的范围通常更为广泛,如包括其他员工。此外个人商业模式要考虑无法量化的“软”成本(如工作压力)和“软”收益(满足感);组织机构商业模式通常只考虑货币化的成本和收益。
从“我是谁”到“我要付出什么”,书内的若干追问与彼得·德鲁克的“经典五问”有异曲同工之妙。后者曾提问:1、我是谁?什么是我的优势?我的价值观是什么?2、我在哪里工作?我属于谁?是决策者?参与者还是执行者?3、我应做什么?我如何工作?会有什么贡献?4、我在人际关系上承担什么责任?5、我后半生的目标和计划是什么?如果没有读过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或《管理的实践》,那么这本《商业模式新生代(个人篇)》无疑给了你一个提纲挈领的自我管理方法(体系),重要的是,它定位工具、面向现实、注重实践,是一部绝佳的行动指南。
《源创新》
作者:谢德荪
出版社:五洲传播出版社定价:43.80元
推荐理由:《源创新》是斯坦福大学教授、企业创新转型策划大师谢德荪(Edison Tse) 的关于中国企业创新和中国经济转型的理论新著。作者专业理论深厚,曾亲身经历硅谷创业,自2003年以来,他在中国讲学、考察发觉中国企业正面临着尴尬处境,于是潜心收集案例,做了大量的研究。最终由对国内外案例的海量分析,找到了适用于转型期中国企业的、切中时弊的破解之道——“源创新”。“源创新”即从源头上创新,相对于科技创新、产品创新、流程创新等常见概念,它代表的是一种极具颠覆性的新思维。它针对波特价值链理论的局限性做出突围,从根源上纠正了工业革命的旧思维,提倡以“源创新”建立适应于信息时代的“两面市场”生态系统,实现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为多方客户提供新价值。
《创业兵团》
作者:储盈
(讯)手机媒体的应用创新不是传统媒体模式向新媒体的改良,而是给予手机媒体的重新构建。手机媒体不同于任何一类媒体,它是软硬件的结合,是内容与运营的结合;它既不是简单的新闻媒体,也不是纯粹的营销网络,更不是简单的移动通讯,而是我们现代生活的一部分。要实现手机媒体的应用创新,就必须围绕技术和终端、功能和特性、商业模式三方面来着手。
第一,手机媒体的应用创新必须建立在智能手机技术的发展进步上。预测表明,今后越来越多的智能手机将支持近场通信技术NFC。NFC技术能够逐渐取代信用卡来实现移动支付,用户只需拿着支持NFC的智能手机,在支付设备旁晃一晃就能实现移动支付。谷歌已经NFC手机支付Google Wallet,苹果也打算在未来的iPhone中添加NFC技术。NFC手机支付不一定取代信用卡,但支持手机支付的商家肯定会越来越多。这无疑是手机媒体应用创新的热点。
iPhone 4S的最大亮点语音助手Siri引起了广泛关注,不久谷歌和微软也会将更多的声音控制技术引入到自己的智能手机平台。智能手机声音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将给手机媒体带来很多创新应用。
具有增强现实感功能的手机浏览器,能向人们展示周边环境的真实图像;你只需要将手机摄像头对准建筑物等,就能在手机的屏幕下方看到与建筑物相关的、精确的现实数据;有趣的是还能看到周边房屋出租、餐厅及商家的打折信息、招聘启事等实用性信息。随着手机增强现实技术日益成熟,增强现实应用功能也将成为未来智能手机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功能。谷歌已经了升级版的增强现实浏览器Live View。
第二,手机媒体的应用创新必须围绕手机媒体的特性和功能进行。信息的记录和传播,充分满足个性化需求,随时随地的服务、生活娱乐与电子商务兼顾,这些都是手机媒体的特性和功能。在手机媒体正对人们现实生活中更多的需求进行功能整合的今天,其应用创新更应该紧跟手机媒体的特性和功能进行。简而言之,手机媒体不断涌现的新功能,肯定也将成为手机媒体的创新应用。
第三,手机媒体的应用创新要选择恰当的商业模式。手机媒体是天然的商业化媒体,过去传统的信息服务收费模式快要走到了尽头。目前应该更多地发掘和借鉴其他业态新媒体运营的商业模式。具体来说,应该是先利用免费优势吸引海量用户,搭建巨型平台,进而发挥长尾效应,把各种个性化和小众化的用户吸引到平台上来;在平台上进行资源协同和共享,并在此基础上开展针对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服务。在业务经营模式上,采取交叉补贴模式,即大众服务免费而个收费;或者通过对第三方收费来补贴免费,或者把受众流量转移到第三方网站上,采取和第三方分成广告收入的方式来补贴免费。只有选择了恰当对路的商业模式,手机媒体的应用创新才会具有持续的生命力。(编选:)
既然实体书店难以逃避自身的“商业属性”,在商言商,实体书店应从商业角度去思考书店发展,颠覆现有的传统实体书店的经营模式,探索出即便没有任何政策庇佑也能持续赢利的实体书店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之价值主张创新
“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车马多簇。”古人已经告诉我们,价值创造是实体书店存在的核心理由。因此,所有实体书店经营者都应该扪心自问:“我究竟为读者创造了什么价值?我能帮助读者解决哪一类难题?我能满足读者的哪些需求?”如今,时代在变化,读者在变化,需求在变化,倘若书店还是像以前那样,除了卖书,一无是处,就必然被淘汰。
书店应该逐渐脱离传统书店模式的形态,寻找到新的价值主张创造点,比如广州的方所书店,坐落在广州顶级商场太古汇,面积约2000平方米,集合了书店、咖啡、服饰、画廊、美学生活,是一种复合型的价值主张创新商业模式。正如方所书店策划总顾问、台湾诚品书店创始人之一廖美立所言:“我们做的不是书店,而是一个文化平台,一种未来的生活形态。”方所书店的价值主张创新主要体现出其新颖性,满足了读者之前从未感受和体验过的全新需求。
另外,实体书店创新价值主张也可以从这几个要素着手:性能——改变产品和服务的性能,比如转型为文化体验中心;定制化——定制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个别读者或读者细分群体的特定所需来创造价值;品牌或身份地位——读者可以通过使用某一特定品牌而发现价值,比如同佩戴劳力士手表象征财富一样,如法炮制,书店也可以让读者将进入某书店当成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可达性——将产品和服务提供给之前接触不到的读者。
商业模式之关键业务创新
当著名的美国第二大连锁书店博德斯申请破产保护的时候,图书零售商巴诺书店却在这个书店动荡不安的环境中,发展得风生水起,实现了业务的不断增长。
这是因为巴诺书店积极实行了商业模式中关键业务的创新,异军突起地推出nook阅读器,与亚马逊的kindle阅读器进行了差异化竞争,神话般地占领了26%的电子书市场份额。与此同时,巴诺书店还建立了能够接入自助出版或直接接入传统出版商的内容平台,以此来将书店的读者转移到平台上,较完美地实现了出版商和读者终端的对接工作。
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于大型连锁书店而言,创新书店的关键业务——数字化平台或许真的是发展壮大的必要战略,但也并不是所有书店都能够像巴诺书店一样顺利完成,尤其是对于中国传统实体书店而言,不仅是因为电子商务运营经验的缺乏,也因为电子商务必需的供应链整合能力也较低,另外末端用户服务能力低下更是导致其无法与电子商务厂商进行有力竞争的致命因素。因此,即便数字化平台战略是香饽饽,书店也必须量力而行,创新之路要一步一步地走,必须克服上述三个短板后,才能大胆地去实施数字化电子书平台。
商业模式之客户细分创新
被童真浪漫涂鸦的童话世界——墨盒子绘本书馆;严谨认真有品位的特价学术书——豆瓣书店;原版外文书与台版书的淘宝库——新加坡page one书店;物以稀为贵的二手书书店——史传德书店。这些都是经过大浪淘沙幸运存活下来的各具特色的书店,从它们的成功运营经验中不难发现,这些中小实体书店都是客户细分创新的能手,一心专注于细分领域。
其实,对读者而言,书好不好才是最重要的,好书店就是要符合读者的胃口,拥有能让读者怦然心动的好书。而这一点往往是多数大书城或连锁书店无法做到的,因为它们只会依据大众市场所需将畅销书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进而忽略了读者的多重需求,这也是造成书店产品同质化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其实,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不断发展,当前的社会分层逐渐多元化和清晰化,实体书店的分化也应该随之变革,对产品或目标客户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此来衍生出更多的业态组合和思路,扩展书店商业模式的转型空间。
商业模式之客户关系创新
长期以来大多数书店在思考客户关系上都一直存在误区,他们常常将“读者”和“消费者”分开,以致于书店对于每个客户细分群体希望书店与之建立和保持何种关系感到甚为迷茫,搞不清哪些关系已经建立,更弄不明白商业模式的其余部分应该进行怎样的整合,这也是传统书店在经营上固守传统模式放不开的重要原因。而亚马逊书店则是客户关系创新的典型代表,它邀请客户撰写书评,以此来为其他图书爱好者提供实用价值。亚马逊超越了与客户之间传统的客户—供应商关系,倾向于和客户共同创造价值的客户关系。
“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你来自哪里,多大年龄,预算多少,去向何方,《Lonely Planet》是所有自助旅行者可以信赖的权威,它为旅行者们提供可靠而实用的信息和世界上最优秀最全面的指南,并激励他们勇敢地上路。”这是拥有600多种英文旅行指南的《LonelyPlanet》在其中文网站上对自己的定位。大众点评网的定位是什么:致力于城市消费体验的沟通和聚合。信息来源于大众,服务于大众。
大众点评网首创了国内的点评模式,并成为国内最大的餐饮指南网站,是web2.0理念行业应用的标志性网站。其“点评模式”就是民众投票机制的一种体现,特别是会员给餐馆的口味、服务和环境打分的部分。餐饮业有了起色后,大众点评网开始了“全面发展”,一方面是收录了更多的城市,另一方面是建立起了购物、休闲娱乐等频道。由于大众点评网推广不足,它在二线城市的发展缓慢。但其他频道的发展缓慢,人气明显不足,则事关“专与全”的选择,这是整个网络企业都存在的问题。未来,随着同质化网站增加,如何继续保持和吸引人气、增加用户粘度,将需要管理团队做更多的思考。
如何把用户点评量转化成收入,形成持续有效的盈利模式,相信大众点评网的创立者仍在积极摸索。这里我们可以简单猜测一下。是靠广告收入吗?有相当大的难度,如果坚持“独立性”原则,大众点评网就无法接受任何一家餐饮机构的广告,否则其独立性将遭到怀疑,点评失去了公信度,就失去了生存的根基。是靠收取被点评餐饮机构的会员费吗?点评有好有坏,万一付了钱,点评是负面的怎么办,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事情餐饮店老板绝对不会干。靠消费返佣?这是有可能的,但很难想象靠消费返佣可以打造出一个商业模式。在积累了庞大的饮食数据库之后,发行资讯丰富的餐饮指南会成为其盈利模式吗?相信大部分人会为了游山玩水买本指南,是否会为吃喝玩乐掏腰包,让我们拭目以待。我们不仅希望大众点评网成为国人吃的圣经,更希望其成为赚钱的经典。
有存在价值但难以商业化盈利
从PE的角度看,评判一个企业商业模式是否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标准是一致的:那就是最终能否持续增长盈利、获得良好的现金流。大众点评网现在的商业模式,我认为难以达到这一标准。
大众点评网中两个最核心的利益相关者是食客和餐馆。虽然它找到并深度挖掘了食客对于餐馆寻找的需求、创造了食客评论对于餐馆业务的影响力,但这种需求及影响力却不足以完全决定食客对于餐饮的选择及餐饮消费流程。
对比携程的商业模式就会更加清楚这一点。由于酒店可以相对标准化,携程很容易为酒店构建价值链,分享其收入的一部分。当携程掌握的酒店资源达到一定规模时,自然就可以形成有效的盈利模式。而在十分分散的餐饮市场,大众点评网要做到这一点几乎是不可能的。食客对于餐馆的选择取决于多种因素,口味也千差万别,几乎不可能标准化。况且想从餐饮业分杯羹的其他第三方很多,如业务雷同的口碑网,订餐的饭桶网、订餐小秘书,线下销售餐馆消费卡的法国雅高等。很难想象:餐馆不和大众点评网合作,其收入就会受影响。即便大众点评网借助web2.0在规模上继续做大,把全国400万家餐馆全覆盖,以网民对于餐饮个性零散的点评,也很难构建与餐馆之间相互依存的价值链:改变餐饮消费流程、从餐馆收入中截留稳定持久的分成、持续发展第三方收费。因此做大规模,并不一定能实现盈利。
在我看来,大众点评网的存在有价值,但可能难以商业化盈利。正如《米其林餐厅指南》,影响大到能令厨师为之自杀,但108年却无法盈利。
最近,与投资圈人士交流,有一个普遍看法:市场上不缺投资,而是大把的资金找不到可投的项目。为什么出现这种“三岔口现象”?李方毅认为,是项目持有人的项目,在找钱的过程中,把故事讲成了事故。
李方毅认为,创业界有很多泡沫,如行业泡沫、项目泡沫、创业英雄泡沫,等等。于是,一些人被泡沫激发,被励志,喝着心灵鸡汤,扛着“双创”的大旗,肩负着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去创新商业模式,去包装项目,去讲故事。
资本方为何苦于找不到可心的项目呢?李方毅认为,很多商业模式的构建,从根上就走进入了“创新的陷阱”。
其一,“烧钱式”创新。编故事与讲故事,目的是找钱,然后烧也是烧资本的钱。项目做成了,更加成功;项目做不起来,早已成功。但是,资本的属性是逐利,且有其尽调与风控体系,不会轻易被打动或上钩。当然,道德风险是不可控的终极风险,也不能一概而论。
其二,“实用新型式”创新。看起来有很多新意,蕴含着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重大意义,能往里装得都装进去,但本质上是“新瓶装老酒”,就像专利中的“实用新型”专利,不说了。
其三,“自说自话式”创新。项目持有人是项目的创造者,基于其热爱和付出,对此具有相当的自信,并会有自圆其说的理论应对外界的质疑。我们必须要向一些项目持有人致以敬意,尽管只有他对自己的项目深信不疑,起码他们对自己的项目有诚意,并作出了巨大的付出。
其四,“痛点式”创新。从“卖点”观到“痛点”观,其实是从“消费者注意”到“注意消费者”的一个口号到行动转变,也可以看作“供给侧”的一个大众化视角。很多商业模式中,关于“痛点”的创新,理论上可行,比如细分功能,很好啊,细分多了,等于没细分,怎么能做起来呢?创新的“痛点”,看起来在,做起来不一定在了,不知道跑哪里去了,就像那句名言:我知道自己的广告费浪费了一半,却不知道是哪一半。无论是项目方还是资本方,在这方面的判断上,最具有不确定性。
好了,还是举个“栗子”吧。
曾看过一个项目,是行业的替代品,能将产品成本降低一半以上,操作更加方便。项目持有人作为技术兼公司创始人,信心爆棚。李方毅提了两个问题,第一,行业趋势,那个行业处于下行期,不用专家解释,平凡如我者都能看出来;第二,作为行业的新进入者与替代者,虽然能降低成本,但现在他们正在使用的产品如何处理,即“去库存”之后才有可能选择这个新的替代者,偏偏这又是一个循环利用周期比较长的产品,“痛点”是慢性的隐形的,还不到痛的时候。
不用多说了,你懂的。下面几个人的话,各说各的——
达芬奇:人类大脑通过眼睛、耳朵和其他感官收集资讯,并交由常识来集中处理。换句话说,常识是一种驾驭其他感知的超感知。但商业人士却不相信这种超感知的存在。
亨利明茨伯格:管理界有一种令人费解的现象,管理人员薪水越高,影响力巨大,但明显缺乏常识。
2001年11月,随着世贸大会多哈会场的一声槌响,把中国企业送上了“客场奥运会”的起跑线。当国内市场已经无法再支持企业进一步扩张的时候,国际化成了惟一的选择。
于是悄悄的,就有了海尔在美国设厂、TCL在越南投资、宝钢兼并澳大利亚的铁矿、中石油购买哈萨克斯坦的油田。当然,中国的衣服鞋袜、打火机、乃至大蒜都早已悄悄渗入了国际市场的各个角落。反倾销、兼并收购、自主品牌、学习型组织、韦尔奇等成为近来企业家们嘴边最热门的词语。
2001年中国加入WTO,这对中国企业的影响至为深远,从2001年到2004年,中国企业迎来了重视管理的,中国企业对管理从思想认识上的重视转为实践上的重视,追求实际效果成为管理变革的主流,管理咨询行业也获得高速发展,作为这一阶段的标志,2004年,联想集团等多家中国企业完成了国际并购;2005年以后,当管理变革的争论不再围绕“要概念还是要实用”进行时,中国企业为缔造世界竞争力而努力。
一手抓战略,一手抓商业模式
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企业所面临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竞争的范围更加广泛、竞争内容更加深入、竞争的程度更加激烈。这一点我们可从企业的竞争行为上清楚地看到,以前企业所常用的“价格战”、“广告战”、“终端战”等单维度的竞争手段,正在被“供应链竞争”、“顾客忠诚竞争”、“战略网络竞争”等立体化竞争手段所替代。同时,在国际竞争国内化和国内竞争国际化的今天,全球价值链的整合又为中国企业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即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已经上升为一个事关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问题。
另外,从我国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而言,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已经在一定层次上走过了萌芽期、成长期和成熟期,正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是完成企业的“蜕变”,再写辉煌:要么是步入“衰退”阶段,淡出市场。可以说,面对变革的生存环境,是涅,还是灭亡,这是中国企业在过去几年中所努力回答的问题。自然,在未来几年,“转型”和“国际化”将成为最耳熟能详的企业语言。
企业的成长思维转型由“机会导向”转向“战略导向”,由传统的“一招鲜”转向“系统管理”。
中国企业的商业模式竞争时代正在来临。企业的更新换代实际上是商业模式的推陈出新。面对自由市场的竞争,所有的企业,不管是传统还是现代,不论是在创业起点还是在腾飞过程,都将面临残酷的考核。而一旦他们创造了独具价值的模式,就有可能领一代,成时代标杆。
把国外成功的商业模式翻版到中国也并非一定不能成功;不是所有的创业者在商业模式上都需要创新。譬如,经济型连锁酒店国外有现成的模式,如家把它拷贝过来照样做得风生水起。再譬如,百度跟着Google的脚步,在中国却把师傅逼上了辅路。
不过,对于不愿简单拷贝的创业者们来说,今天的中国正在呈现出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机会。借助中国日益壮大的本土市场,中国的创业者已经开始有可能在某些领域创造出在未来能够引领全球的崭新商业模式,成就具有原创性的伟大企业。譬如,最近几年涌现出来的分众、阿里巴巴和腾讯就都是带有原创色彩的商业模式。
管理创新
这个过程最大的特点是中国企业的管理已经从学习阶段转向了自我创造阶段。中国企业在吸取了美国、日本等国家市场经济下企业管理的精华之后,开始创造适合自身的,能够引领潮流的管理方法和技术。随着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领导地位的树立,各国的管理者开始学习中国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技术。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以及网络技术的普及,中国企业的管理应如何进行变革以适应这种现状,未来管理将怎样发展来满足环境的要求。
在管理创新的方式上,许多企业一方面继续保持着对西方先进企业的管理理念、方法和经验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开始认真思考、总结中国企业20多年来的成功经验和管理特色。他们不甘于亦步亦趋地照搬国外做法,逐步将眼光转向国内,从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寻找管理智慧和灵感,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和管理的经验,并结合自身特色,探索创造适合本企业、本国特点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除了对于中国式管理的研究和探索,中国企业在产权制度、商业模式、软竞争力及社会责任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研究。这些既反映了企业学习、消化、运用西方先进管理经验的成绩,也反映了他们“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积极探索精神,代表了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趋势。
一个拥有175年历史的跨国出版集团,实现了从传统出版到数字出版的成功转型,数字化产品和业务收入占到总销售额的72%,预计2012年达到75%。它是来自荷兰、进入中国市场耕耘26年之久的威科集团。
未来有一天,威科会不会淘汰纸质出版而成为纯粹的数字出版商?“这个要看客户和市场,实际上纸质并不会消失,还是有需求的,所以只要有客户需要的产品,我们不会把纸质业务停止,我们自己不做这方面的决定。”威科中国首席执行官张莎莎说。
中国“足迹”
凭着敏锐的洞察力和看好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从上世纪80年代起,全球领先出版商荷兰威科,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中国翩翩起舞。
威科中国首席执行官张莎莎接受《新经济导刊》采访时说,“改革开放初期,许多跨国公司陆续进入中国,希望对中国进行投资,但是它们对中国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太了解。这些跨国公司和律所也是威科在全球的客户,由于它们的需求,威科开始做有关介绍中国法律法规的书籍,为它们提供信息服务。当时威科在中国还没有落地,只是通过亚太地区的办事处来推动这项业务。”
成立于1836年的威科集团,业务涉及法律、财税、会计、医疗卫生、金融、人力资源等领域,2010年的业务收入达35.省略;2008年,收购了同行评审、循证医学数据库UpToDate,该数据库通过网络、电脑、PDA等多种媒介提供服务。
为适应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威科在技术平台上也做了很多投资。2008年,威科集团投资中国最大的医学在线继续教育平台“好医生”,为数以万计的中国一线医生提供在线医学教育服务。2011 年,与中国领先的医药信息软件服务商美康公司建立合资公司,为中国各级医院提供药品信息软件和服务。
“人员结构的变化使我们的投资也会因此加大,比如加大了技术人员的招聘,过去传统的出版公司不会有很多软件工程师,但现在我们公司的人员构成有三大板块,一是做IT和做平台的技术人员,这块是最大也是投资最多的。另外是编辑内容的团队,还有一块是销售团队。”
真经四:找准商业模式
威科一直面向专业人士,即使成为信息服务商也没有改变这一客户定位。但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具有差异性,威科始终坚持走本土化路线,商业模式也根据实际情况,不尽相同。威科在中国的商业模式是B2B,大部分的用户是机构和公司,而在欧美国家的商业模式除了有B2B,还有B2C。客户购买数字产品后,采取账号和IP两者授权模式,一年的使用权,并在技术上不允许批量下载和盗窃信息。威科在国外已经开始用云计算给客户提供服务,国内的客户目前还不认可云服务。
威科转型后,数字化的产品和服务如何找到卖点?张莎莎表示,我们一直坚信“内容为王”,自己的编辑团队和内容生产制作是非常重要的。不是因为有了技术平台,或者有了所谓的内容处理商,编辑就不重要了,而是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更新,我们要把我们的内容通过新技术和新载体更好地呈现给客户,还要契合客户的需求点。如果能把这些做好,绝对不要怀疑客户不愿意花钱买我们的东西。
论文摘要: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与传统商业模式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并无本质上的区别,但具有行为的虚拟性、隐蔽性等特点,主体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更大,而违法认定和法律规制更加困难。
20世纪6O年代.经营者就开始使用电子数据交换(EDI)来加快相互之间信息的传递;9O年代后,国际互联网(WWW)的逐渐普及,电子商务迅速地发展起来。电子商务的出现,带来了商业运营模式的变革,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起到越来越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电子商务中存在各式各样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也严重地扰乱了正常的竞争秩序,需要给予高度关注。
一、电子商务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界定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规定: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电子商务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泛指经营者在电子商务中采取各种虚假、欺诈、损人利己等违法手段,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电子商务秩序的行为,其表现形式为诸如域名枪注、网络虚假广告、网络商业秘密侵权等。这些不正当竞争行为有的是传统经济中不正当竞争行为在网络环境下的延伸.有的则是在网络环境下特有的,属于电子商务商业模式的“专利”。
(一)混淆行为
混淆行为是指生产者或经营者为争夺竞争优势,在自己的商品或者营业标志上不正当地使用他人的标志。使自己的商品或营业与他人经营的商品或营业相混淆。谋取不正当利益。电子商务中混淆行为具体表现为:将他人注册商标、商号登记为网站名称,搭其他经营者的便车;网站的Logo标识与他人商标、商号、标识等相同或相似;域名与域名之间相似;模仿、抄袭其他经营者的网页。
(二)虚假宣传
虚假宣传是指经营者为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和不正当利益,对商品或提供的服务进行虚假和引人误解的宣传的行为。电子商务中的虚假宣传相对于传统商业模式下虚假宣传而言,由于网络技术的特点,其形式和手段更加多样,诸如可以采取BBS、电子邮件等新的形式进行虚假宣传;影响更加广泛.可以对其竞争对手在全球范围内造成影响。
(三)侵犯商业秘密
《布莱克法学大辞典》将商业秘密解释为“用于商业上的配方、模型、设计或信息的汇集。使拥有人相对于其他不知或不使用的竞争者有更多获得利益的机会”。一般来讲,商业秘密具两个特点,一是秘密性,即该种信息只有有限的人知道,并且经过权利人采取了适当的保密措施,这是构成商业秘密的核心特征;二是经济实用性,即技术或经营信息能为权利人带来现实或潜在的竞争利益。这是商业秘密的价值所在。相对于传统商业中而言,电子商务中侵犯商业秘密的形式主要表现为:电子商务企业员工利用自身的优势.非法获取企业的商业秘密信息; “黑客”非法入侵其他经营者计算机信息系统窃取数据;以BBS、新闻组、FTP传输文件和远程登录等方式,披露非法获取的商业秘密。这些形式的列举远未穷尽互联网上侵害商业秘密的行为,并且,随着互联网应用程度的提高,电子商务中侵害商业秘密的形式还将会不断翻新。
(四)商业诋毁
商业诋毁,是指通过捏造、公开虚伪事实或虚假信息,对特定商事主体的商誉、商品或服务进行贬低和诋毁,造成其商业利益损失的侵权行为…。从实践中看,电子商务中的商业诋毁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运用网络广告诋毁其他经营者的商誉;在BBS上进行商业诋毁;网络匿名诽谤。由于使用网络,信息传播的范围广,速度快,而且主体具有虚拟性和隐蔽性的特点,电子商务中的商业诋毁造成的后果较传统商业模式更为严重,损失更为巨大。
(五)域名抢注
从法律的角度讲.域名是指域名所有人拥有的用于计算机定位和身份识别的网络地址。从域名本身而言,它并不是商标或者企业的名称,只是对应互联网上IP地址的一种技术手段。但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经济空前繁荣,域名在网络中的全球唯一性相当于企业在互联网上的“商业标识”,使得其具有了潜在的商业价值,由此而产生的域名抢注纠纷也日渐增多。与混淆行为下使用与竞争对手相似的域名不同。域名抢注是将知名的商标或企业名称注册为域名.以便将来把这些知名商标或企业名称注册的域名高价出让。使用与竞争对手相似的域名类似于“傍名牌”。而域名抢注更类似于“网络敲诈”。
(六)网页链接不正当竞争
基于网络的“互联与共享”的本质特点,链接是当今互联网上常用的技术手段,包括普通链接、深度链接及加框链接等等。它有效地实现了信息共享,方便使用者的查询;合理地使用还可以使经营者增强网络宣传的效果,扩大自己的影响,实现“三赢”(用户、设链者及被链者)。但是,网络是一种注意力经济,靠的是吸引广大网民创造收益,不正当竞争者通过不合理的链接方式将他人的成果轻而易举纳为己有。则必然会影响原网站经营者的利益,从而构成不正当竞争。
二、电子商务环境中不正当竞争行为产生的原因
电子商务作为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同传统商业模式一样,存在着形形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究其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因素
电子商务作为现代商业模式之一,也受到了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市场经济以竞争机制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手段,历史证明,竞争在发挥其优胜劣汰的优越性,达到高效配置社会资源的同时,同样会产生弊端。电子商务为经营者提供的广阔市场,竞争激烈程度较传统商业模式下的市场有过之而无不及。市场瞬息万变,面临着更加残酷的竞争,部分电子商务经营者为了生存与发展而不择手段,急功近利地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获取眼前的短期利益。
(二)法律和道德因素
电子商务中存在不正当竞争行为,其法律和道德因素体现为法律体系不完善,商业道德缺失的结果。道德与法律都是人类社会特定经济关系的产物,两者都是调控社会关系和人们行为的重要机制。在法律制度建设方面,由于电子商务作为新生事物在20世纪末期才传人我国。我国电子商务领域立法相对滞后。这种法律缺位导致电子商务竞争在某些领域缺乏法律的规制。此外,我们社会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商业道德缺失的情况,在电子商务中这种特殊环境下,主体的虚拟性、手段的隐蔽性为一些抱有不法企图的电子商务经营者提供了绝好的机会.他们抱着“捞一笔算一笔”的心态,使得不正当竞争行为更加容易滋生和蔓延。
(三)技术因素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某些电子商务经营者采取不正当竞争行为,投入相对低廉,而获得的收益较高;同时,所冒的风险性也比较小。实施电子商务不正当竞争行为。除了联网的计算机外,更多依靠的是技术,投入较为低廉。而获得的不正当竞争利益,如通过网络入侵窃,可能获得其他经营者价值极高的资料。而且这种不正当竞争行为采用高科技手段,隐蔽性极强,使其行为既难以迅速被竞争对手发现,又容易逃避司法追究,风险比较小。
三、电子商务不正当竞争的特征
(一)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一般特征
一般来看,不正当竞争行为具有主体的“经营性”、主观目的的逐利性、行为的违法性和行为后果对社会的危害性等主要特征。电子商务环境下,不正当竞争行为同样具有这些特征。这是由于网络技术只是一种手段,而没有改变不正当行为的本质[引。电子商务不正当竞争和传统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同属不正当竞争的范畴,揭开其技术的神秘面纱,其本质性的主要特征并无二致。只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管理手段的滞后性,电子商务环境下不正当竞争行为具有许多传统商业模式中不正当竞争行为所不具有的特点。
(二)电子商务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特点
1.主体行为的虚拟性和隐蔽性
“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1993年彼得·斯坦纳发表在《纽约人》杂志上的这则漫画生动地说明了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电子商务主要在网络环境中进行,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远距离通信式交易,而且其交易主体虚拟化,企业或个人在网络中可以异于现实存在的主体出现[加],与传统商业模式下不正当竞争行为相比,它具有虚拟性的特点。同时,由于电子商务虚拟性的特点,其不正当竞争行为就具有相当的隐蔽性,对有关主体和行为进行认定具有相当的难度。
2.主体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更大
伴随经济全球化,电子商务经营者之间的竞争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影响也日趋深远。经营者完全能够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全球的、24小时不问断的商业活动。从而使得电子商务不正当竞争行为带来的危害较传统商业模式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更为严重、复杂,且随着不正当竞争经营者所采用手段的不断更新而愈演愈烈。
3.行为违法认定的模糊性和法律监管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