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产品研发管理制度

产品研发管理制度

时间:2023-08-31 16:07: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产品研发管理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产品研发管理制度

第1篇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技术中心

“不创新是等死、创新是找死”。当前,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和生产成本的上升,更多中小企业通过技术创新,降低资源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产品价值、进而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当前,企业只有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培育企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才能使企业生存和发展。然而,企业如何实施技术创新管理,是首要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多数企业都知道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可是如何实施技术创新管理却无从下手。很多文章和资料都提出技术创新的功能和意义,却很少介绍企业如何实施技术创新管理。企业实施技术创新管理,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创新管理领导如何定位

目前,很多企业技术创新管理领导和项目经理界定模糊不清,忽略了他们之间的不同,在诸多的产品研发项目中,管理领导也是项目经理。

研发项目经理和管理领导是一个完全不相同的概念。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研发项目经理相当于运动场上的教练。他不仅是场上的指挥,而且是训练比赛战略战术的策划者,教练需要精通业务、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怡。管理领导则相当于球队的管理者,他们关心投资的效益,他们有权罢免教练,但是无权干预教练的工作。作为管理领导,应当从宏观的角度来进行研发管理,间接影响项目的实施,正如国家不能具体干预某个企业的活动一样。也只有如此,项目经理才能成为真正的项目经理。

作为技术创新体系的管理者,其承担的主要责任是技术发展的规划、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以及技术创新体系的协调管理等管理性的工作。其侧重点不是技术,而是管理,更重要的是人际技能及概念技能。

技术创新管理领导与研发项目经理有以下不同:

目标不同。管理领导的目标则是领导部门成员,保证部门的职能与企业的目标达到一致;而研发项目经理的目标是领导成员为实现某一个具体的研发项目而努力,所有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都围绕研发项目开展。

管理性质不同。管理领导则是组织机构管理层次中的成员,偏重于行政管理,拥有监督项目进度的权力,可以撤换项目经理,一般不能直接干涉项目的进行;研发项目经理是属于研发管理中项目管理者,所有管理活动都以项目为前提。

技能要求不同。管理领导更重要的是人际技能及概念技能,并不十分需要很强的专业技能,因为管理领导的本质是领导他人并通过他人来实现组织目标。而研发项目经理重要的是技术技能,必须有专业的技术能力,才能更好地对项目进程进行管理和决策。

所领导的下属不同。对于管理领导而言,下属则有一定的稳定性。研发项目经理领导的下属是从各个相关部门抽调而来,并不一定是本部门的员工。同时下属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各个部门的人员根据项目内容的特点而集中,不同的项目由不同的人员构成。

2.企业如何建设技术创新体系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建设企业技术中心是建设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建立企业技术中心的目的,就是要形成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及其有效运行机制,提高企业的市场反应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和发展动力。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大致分为三层:

第一个层次是核心层,应该设在公司总部,由技术中心、专家委员会、技术委员会等决策部门组成。技术中心处于体系的核心地位,参与企业发展战略和技术创新战略的分析、制定与组织实施,对企业内部其他层次的技术管理和技术开发机构进行系统的指导、咨询和评价服务,促进研发战略与经营战略的衔接,使中长期研发工作与产品开发和商品化紧密结合。技术中心负责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计划的编制与组织实施,推动新技术推广应用和信息化带动产业化,提升公司基础产业技术水平。专家委员会主要负责对研究开发方向,研发课题、重大技术问题及项目进展情况,进行咨询和评估。技术委员会负责研究确定开发方向,近、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研发课题及经费预算等重大问题的决策,制定年度计划,并对技术中心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估。

第二层次是各分、子公司专业技术管理部门和科研开发部门。这一层主要任务是根据公司发展规划,围绕现有主导产品,贴近市场,开发系列产品,向上下游产品以及相邻和相关行业发展渗透,促进各分、子公司不断取得发展。具体组织实施技术进步管理和技术改造工作,组织技术攻关、节能降耗等工作。

第三层次是员工参与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各分、子公司相关处室与车间技术人员为主,承担现有生产系统的工艺、设备的调整优化、节能降耗等新技术应用,以保证现有产品不断取得技术进步,不断增强现有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企业如何完善技术创新管理制度

第2篇

1.成立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必要性

良好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是充分实施知识产权管理的必要条件。我国的高技术企业制定知识产权战略就是为了在与跨国企业的竞争中逐渐拥有创新能力,加强研发实力,并运用知识产权制度获得竞争优势并占领国际市场。而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管理体系是知识产权战略能否得到有效实施的关键。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过程大致可以分为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控制3个阶段。

在高技术企业中,知识产权战略管理过程为:

第一,企业的根据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制定企业的战略目标。

第二,企业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制定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目标。

第三,由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根据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目标,通过对技术、市场、知识产权制度以及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来制定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

第四,在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过程中,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会同企业的研发部门来制定企业的研发策略。并且,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还要通过知识产权根据不同知识产权形式的特点对研发成果选择适当的保护方式,以及根据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决定专利申请的方案。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也要通过合理的应对诉讼纠纷来保证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能够顺利实施。

第五,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还负责知识产权战略的控制,以使知识产权战略得以顺利实施。

同时,成立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还有助于企业全面提高企业整体的知识产权意识,鼓励员工创新的积极性;有助于企业有效地对知识产权进行管理,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防止知识产权流失,防止知识产权泄密;有助于企业充分利用知识产权信息,避免进行重复的研发,浪费企业的资源等。

可见,在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过程中,无论是战略制定、战略实施,还是战略控制,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成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是高技术企业的必然选择。

2.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职责

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是围绕着企业知识产权的制定、实施和控制来展开的,因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在企业的研发、生产、经营、市场和法律等方面均有体现,以保证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在各个环节都能够得到有效地落实。

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最基本的工作是,为企业建立完整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管理企业与其他企业签订的涉及知识产权内容的合同,防止企业蒙受损失。并且,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还要为企业建立知识产权档案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并依照管理制度对企业的知识产权进行有效的管理。完整的知识产权档案会为企业在对知识产权进行转让、许可或和其他企业交叉许可时提供估值的有效依据,并且为今后的研发的深入提供完整的参考资料。

在产品研发阶段,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并不是负责研发工作,而是与研发部门合作。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要根据知识产权信息数据库的信息来评估研发部门的项目是否具有研发的价值,是否符合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目标。并要利用知识产权信息数据库,在研发的从立项到完成的各个阶段进行监控,避免侵权行为的发生,将正在研发中的技术作为商业秘密进行保护,防止泄密。在形成创新成果后,要评估其价值,以及用何种知识产权形式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再行申请专利权。在这个阶段,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还需要对企业的研发人员进行知识产权方面的培训,以利于企业获得新的知识产权,同时,对于他人已取得的知识产权的产品或技术进行专利回避,避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避免资金、时间及人力的浪费,促进研发部门提高研发效率,更可以使知识产权、技术和产品有更好的结合。

在完成产品研发后,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还需要根据专利技术特点和不同市场的情况,以及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目标,来决定是自行生产专利产品还是通过许可的方式获得利益。

在产品生产阶段,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也要利用保密制度和保密措施防止关键技术或是商业秘密泄密。

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还要负责对市场中企业技术被侵权的状况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并处理其他企业的侵权行为。如果发现有侵权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要代表企业与侵权企业进行沟通,解决侵权事件,并为企业挽回损失。

3.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构建

从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职责可以看出,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构建是高技术企业成功的制定并实施其知识产权战略的关键。为此,高技术企业需要调整其组织结构,构建有利于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结构。

目前,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在企业内并没有统一的固定模式。一般而言,根据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直接隶属于最高管理者,属于研究与开发部门,属于法律部门。

第3篇

它既可给企业带来风险和挑战,又可给企业带来商机。技术创新在企业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

技术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企业战略的核心。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正成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市场瞬息万变,技术和市场的激烈竞争,常常影响企业的发展,它既可给企业带来风险和挑战,又可给企业带来商机。

技术创新在企业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技术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企业战略的核心。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技术创新的同时企业也需要关注是否符合自身发展。

上期栏目中本刊从企业和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对线路板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期我们将继续围绕线路板企业的管理问题,对其科技创新方面进行进一步的讨论。

三、科技创新管理面临的问题

伴随电子产品向着轻、薄、小、多功能、大功率、高频化、高可靠性要求方向发展,要求其配套的PCB产品正向着高密度,高频化,高集成,高可靠性的方向研发。要求PCB企业不断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有:高多层PCB、刚/挠PCB、HFPCB、HDIPCB、高导热金属基板等不同产品类别、不同产品结构设计、不同电性能参数指标、 特殊材料和工艺等要求的产品。

同时,尚待不断创新和应用的PCB新技术有:激光钻/铣加工技术、等离子体应用技术、脉冲电镀技术、HDI填孔技术、光致成孔技术、光致图形成像技术、高温压合技术、高精度图形对位技术、高多层厚铜导体加工技术、AOI检测技术、工程优化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技术等,极大的推动了印制板的技术创新。为企业的产品优化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快企业的自主创新体制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机会。

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给企业指明了:走科技创新、产品优化升级、推行清洁生产、实施循环经济等鼓励政策。适者生机无限,逆者处境困难。先行企业不但从市场上赢得生机,同时从资金上获得政府的大力支持。因此,技术创新关系到企业的“生”与“死”。

同时,只有创新才能激活人的“潜能”,企业才能不断提升竞争力,增强企业的生命力。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做久,必须抓住政策调整机遇,依靠政府、行业、院校、下定决心,调动员工创新潜能,调整现有资源,坚定信心,加快走企业自主创新之路。

企业要开展自主创新,高层管理必须从认识和制度上下手。坚定自主创新的认识、决心、信心,落实项目人才和资金等问题;同时,还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3.1 加快企业研发创新体制建设

1. 企业自主创新体制建设内容包括:建立技术研发中心(TRC),任命TRC主任,配置研发人员、场地、资金、设备,建立研发管理制度和信息资料库。选聘专家和培育研发人员,组建项目攻关组,建立研发成果激励制度,落实产学研合作。深入开展项目调研,组织项目可行性分析,制订项目研发计划和实施方案,开展技术研发和技术总结工作,组织成果鉴定和评审、落实成果转化、组织成果申报和专利申请等。

2. 企业技术研发管理制度内容包括:《项目立项管理》,《新技术推广及应用管理》,《新产品研发管理》,《新产品和新技术鉴定管理》,《研发人力资源管理》,《研发人员培育和考核办法》,《研发绩效奖励制度》,《产学研合作协议》,《研发经费核算管理》,《技术保密管理制度》,《项目评审和申报管理》等。技术研发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要纳入企业管理评审,要通过实施和考评,并不断修订和完善,以充分体现技术研发管理的推动力。

3. 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内容包括:对大中型研发项目,要编制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要通过对项目可行性分析、风险评价,确认项目投入的可行性和风险性。通过市场需求调研、国内、国外、行业科技信息查新、技术创新点、研发课题的目标和指标、项目实施方案和途径、人员和资金投入、经济效益和技术实施方案分析等,编写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做到预则立, 不预则废,降低风险,获取成功。

4. 项目研发实施计划内容包括:项目内容、实施要点、成果表述、完成时间、资金投入、项目负责人、研发措施等。项目研发实施计划的实现,需要各部门积极支持和配合研发团队。优先保证项目的实施需求(设备、人力等),确保项目的优先实施。将项目实施计划优先纳入部门考核指标内容,优先保证项目的实施,按时完成项目实施计划。

5. 项目或课题总结报告内容包括:项目内容、实施要点、技术创新点、检测数据、工艺参数、结构设计图、分析结论等。项目或课题总结报告是项目文字成果,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是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基础资料。总结报告力求文语表述简洁,图表齐全,数椐真实,分析结论正确。

6. 科技成果评审内容包括:内部总结和评审、组织内外部专家评审。要想将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必须取得大家的共识。通过总结和评审、 扩成果大成果的影响力。通过成果评审, 听取不同意见, 不断改进和创新成果,将物质成果转化为知识财富。

3.2 高层领导应高度关注研发工作开展

1. 高层领导要高度关注研发工作开展,定期听取TRC主任的工作汇报,关注和支持自主创新工作的重点,难点。鼓励、督促、检查各部门落实研发工作计划。贯彻执行研发管理制度,优先保证研发所需的资源(人员、资金、场地、设备等)。

第4篇

当前,我国处在转变经济体制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时期。一方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并且趋于完善,此时,企业已经处于市场竞争环节的主体地位。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若想在如此环境下求得稳定的生存与长久的发展,则需要建立新型的经济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当前,我国的经济资源较为充足,市场中的经济资源处于过剩状态,同时,经济增长方式也逐渐转向集约型经济,在此条件下,对于企业的产品质量、产品结构以及能源消耗等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创新经济管理体制成为一条必经之路。

二、企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策略研究

1、创新管理观念

为了更好的实现企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应着力从创新管理观念入手,因为管理观念是管理制度的关键性影响因素。当前,在企业进行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工作时,唯有持续的创新管理观念,方能推动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创新管理理念应为自上而下的全面创新,详细而言,即在企业内部营造创新经济管理制度的良好氛围,促进企业创新机制逐步实现完善,从而提供有力的创新动力。在此过程中,有两个重点需要把握:

①具备相应的战略管理思想;

②具备相应的危机管理意识。

战略层面的创新,即制定企业的战略规划时应遵循先进性、全局性原则。而危机管理,应存在于企业的整个发展阶段,特别是针对具有一定发展规模的企业来说,危机管理即所说的风险管理便走向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地位。

2、创新管理制度

在企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过程中,制度的创新同样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首先,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对于企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形成良好的基础保障作用,为企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提供推动力。创新企业经济管理制度,就要以市场为目标,构建涵盖产品研发活力、劳动激励体系以及运作机制的管理框架。针对某些侧重于制度的强制性和权威性的经济管理制度来说,应利用制度的创新,达到经济管理的人性化管理。针对某些倾向于制度的领先程度而非适用程度的经济管理制度来说,应利用制度的创新,达到提升企业经济管理效率的目的。

3、加强内部控制

在企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过程中,加强内部控制也是其中的重要创新环节之一。当企业处于日渐复杂的外部环境,以及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力度,实行全面的企业经济管理监督程序,对于企业的稳定生存和长久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此过程中要注意,最大程度的发挥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应有的作用,使企业的内部控制作为一种全局性的管理手段存在。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构成要素,因此,应建立一种以预算管理为核心的财务管理制度,主要负责将企业在未来时间内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局性规划、控制以及协调,同时利用预算合理的组织、计划、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实现提升财务控制力和约束力的目的。

三、结语

第5篇

电子产品生产企业成本管理是影响企业经济效益优劣的重要因素,是反映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高低的综合指标,应作为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虽然成本管理在珠三角的企业中得到了高度的重视,但是,不管是大型还是小型的电子产品生产企业中,成本管理一般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成本管理的观念落后、成本管理内容僵化。目前,很多电子产品生产企业成本管理的范围只限于生产耗费活动,而对企业的研发、供应、销售环节则考虑不多,对于企业外部的价值链更是相对忽视;将成本管理的目的简单地归纳为“减少支出、降低成本”,强调节约和节省,而不将产品成本与其为企业带来的效益进行比较以实现企业整体的更大收益。同时成本管理的模式是以计划价格为基础,只考虑财务成本,以事后核算为重点,简单分析,缺乏科学的事前成本预测和决策,缺乏有效的事中成本管理和监督,以及事后分析的考核与激励机制。

2.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不合理。在企业成本管理对象复杂性、多样性日益加剧的今天,大多数企业却还停留在传统的成本核算、控制方法上,不能够紧密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开发成本管理软件,从而导致企业各阶段的成本管理和核算功能不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表现在分解产品成本时,不是认真按产品设计要求,按零部件工艺流程的成本形成逐个计算,也不是自下而上逐级填报、汇总,而只凭主观印象算大账,将产品成本按工时、材料消耗、管理费用等几部分进行分摊。或是过多倚重ERP(MRP)中的BOM来控制成本,而未对间接费用进行合理的分摊和控制。对成本管理缺乏全面性,即缺乏全面的价值链分析和全面的成本信息,只注重生产阶段的成本降低,而忽略了价值链的分析,尤其忽略对竞争对手价值链或成本链的分析。同时,传统成本管理沿用传统成本计算方法中的工时、产量标准来分配制造费用,过分地强调有形成本动因,如材料、人工、制造费用等,而忽视了对企业影响深远的无形成本——结构性成本的管理,如企业的规模、整合程度、产品的复杂性、生产设备布局等。

3.成本管理制度不健全,多数电子产品生产企业中参加成本管理的人员仅限于成本管理的专职人员(财会部门及下级核算人员),未涉及到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各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虽然也制订了成本费用开支的审批制度、降低消耗指标等,但缺乏成本的全过程控制。

4.忽视库存成本。多数企业忽视电子元器件易氧化、电子产品细分型号多、多数电子产品生命周期短的特点,在研发阶段过于标新立异而选择特殊的材料(产品之间不通用),造成原材料种类繁多;在原材料采购环节不注意适度控制,从而造成库存数量过多;在质量控制严格的企业,3~6个月即要报废处理一批元器件,给公司造成损失;另外因为数量增加而增加了仓库租金成本、仓管人员工资成本。

二、成本管理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是理论和实践不断影响的领域,没有100%优秀的方法,只有不断改进的方法。笔者以实际工作中的成本管理之经验,结合时下一些成本管理的方法,对如何做好成本管理做以下探讨:

1.树立全员成本管理的意识。企业成本管理的成败源于管理者及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因此,企业不但要提高企业高层管理者和财务部门的成本管理意识,还要注重培养与提升企业中层管理者及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

2.制定合理的成本管理制度,建立适合于企业的成本管理流程。企业制定的控制制度规定企业成立成本管理委员会(或其他名称),由财务负责人担任主要负责人,市场、研发、制造等部门领导任副职,组员要包括成本主管会计、销售管理人员、研发技术人员(结构)、工程部人员、制造经理等;制定成本管理委员会的权限和议事规程,明确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奖惩制度。根据企业业务流程,建立产品成本管理评审的流程,在产品各阶段,如市场定位、外观设计及包装、产品研发阶段选料(主要部件和结构件)、产品试产、产品量产、包装、运输等做到事前介入评审,从而敦促各相关环节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选择成本最低的方案,从而最大化地增加企业的利润。成本管理流程应该与企业的其他流程相结合,但必须独立出其他流程。

3.成本管理必须要在有归集的准确数据和业务流程比较齐全的基础上,积极应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合适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充分利用信息化的、先进的管理系统来进行成本管理。企业必须在采购环节、库存环节、生产环节、出货环节及管理环节制定合适的数据归集口径,口径必须具有一致性、一贯性;企业可以在前期多花费用、重点加强基层单位统计人员的素质,提高统计数据准确性,同时可以通过经营部门和财务部门不断地核对数据,从而不断地提高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珠三角外向型电子企业的业务模式主要包括:OEM、ODM和上述两种模式与自有品牌共同存在的模式,多是以订单为主线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因此,开发管理系统时,必须基于订单主线模式来编写程序的,以订单为主线来进行控制和核算。在ERP的设计过程中,要从订单评审、订单生产、订单出货各环节减少特殊情况的发生,从而真正地控制和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只有设计了企业合适的ERP才有利于成本管理,否则也会有碍成本管理。

4.电子产品生产企业的成本管理必须基于企业的各个经营活动,先合而治之,后分而治之。电子产品生产企业的经营活动可以细分成以下几块:新品研发、产品试产、市场拓展、接单、采购材料、生产产品、物流、日常经营管理等,在实际中各环节是相互联系的,成本管理应先着眼于不断改善、简化各业务流程,减少流程反复的次数,力争做到高效率;简化流程就像是挤海绵里的水,行为应一直持续。在每个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中加入成本管理的环节,这样才能在整体上进行控制。具体阐述如下:

(1)在新品研发阶段,采购人员、财务人员和销售人员、市场开拓人员等企业相关人员都应参与早期的评审。这里重点要关注三块:①材料(电子元器件)成本管理,技术人员选料的原则应是除了特定功能的原料外,其他的原料全部选用通用材料;在类似的材料中,应选择质优价廉的材料。②产品尺寸控制,研发人员应与外观设计人员充分沟通,确定企业产品的尺寸,尺寸应限定只有少数的几种,切勿五花八门,因为这直接影响到产品的物流费用、产品的结构件和包材,又因结构件和包材有最小定货量限制,如果处理不好,会直接增加库存成本和材料报废损失。③模具类型的控制,销量预测应该是市场部门在新品评审时就应确定,销量预测直接影响模具费用,模具费用直接影响产品成本。做好研发阶段成本管理的前提有三个:①企业应建立齐全的供应商库,材料价格等能及时得到更新;②研发技术人员应熟悉相关领域各种材料的价格,或者进行内部询价;③有一个懂产品结构的成本会计来主导评价研发人员选料是否适当。笔者个人认为:在一般的电子产品的生命周期里,研发阶段的成本管理是最关键的,是整个产品成本管理的源头。

(2)产品试产阶段的成本管理应做好两块:①初步统一产品成本数据归集口径,建立产品成本数据归集的模式;②对产品上马前的各项成本预测数据的检验,根据数据比较、分析结果,确定量产成本管理的关键点及产品生产交货的周期。

(3)日常管理活动成本管理应利用预算控制的方式进行,企业应想尽一切办法来提高效率、精简人员,只有人员减少了,降低成本才会有可能。市场拓展成本的控制的关键就是用最有效益的手段来取得最大的市场反应,总的来说,采用先预算再发生后比较的手段来控制。具体来说,就是做好以下几个控制:①加强对国内、外展会费用的控制;建立展会效果跟踪机制,有选择性地参展,控制参展次数。控制展位面积,实际经验表明:除了是奢侈品外,参展面积过大的实际效果很小。②加强对宣传手段(途径)的控制。③加强对宣传用品的控制,做到少量多批的印制和发放宣传用品。

(4)材料采购成本的控制是企业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要做好材料成本的控制应主要把握以下几项工作:①选择诚实的采购人员,建立采购部门的成本节约激励机制;建立内部监督、举报制度,加大对职务犯罪的打击力度。②建立健全企业供应商库,建立供应商、材料价格定期评审制度,让公司财务部人员、研发人员、制造核心人员参与,对供应商的资质、材料价格、材料质量、诚信、合作态度等进行评审。③优化采购流程,提高计算机管理的程度,提高采购效率。④降低安全库存量,提高材料周转速度,降低库存成本。珠三角地区电子产品的产业链条齐全,一般的电子元器件的供应周期短,完全有空间将安全库存量降至零。而包材体积较大,又有最小采购量的限制,如果企业不在产品研发阶段做好计划,企业往往会因包材过多而不断扩充仓库,从而增加库存成本和资金占用成本。

第6篇

A单位是主要从事军品项目生产,同时兼顾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科研院所。“十二五”期间,A单位虽然在预算管理、核算管理、财务分析、科研经费管理、成本工程、产权管理、筹融资管理、财务人员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尚处于起步阶段。事实上,构建一个完善的管理会计体系直接关系到A单位会计工作转型、会计工作总结提高、科研生产发展以及产品工程建设,任务紧迫,意义重大。

(一)构建管理会计体系是会计工作转型的需要

我国以往的会计工作以财务会计为主,管理会计发展相对滞后,管理会计在为单位发展提供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大力加强管理会计工作是会计领域全面贯彻落实深化改革要求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快构建管理会计体系对于A单位而言,不仅是顺应我国会计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推动会计工作转型升级的重点所在。

(二)构建管理会计体系是会计工作总结提高的需要

近几年,A单位在管理会计应用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在完善财务制度和流程、全面预算管理、建立财务分析机制、型号成本管理和财务信息化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上述领域的尝试还只是运用了管理会计的部分职能,对管理会计的认识仍停留在感性层面,缺乏系统性规划,与《指导意见》的要求相比仍存在差距。只有加快构建适应性的管理会计体系,将管理会计各个职能的应用整合起来,才能使管理会计真正在A单位发挥前瞻性的决策支撑作用。

(三)构建管理会计体系是科研生产发展的需要

目前A单位正处于统筹谋划“十三五”发展的承上启下时期,改革发展任务艰巨,型号试验任务繁重,风险程度高,挑战严峻,原有的科研生产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常态下的发展节奏,必须积极推进科研生产管理模式转型,推动军品产业化发展,提高效率效益。A单位的科研生产管理模式转型是系统化和综合性工程,具体对财务领域而言,通过加快构建适应性的管理会计体系,利用管理会计体系加强规则制定,实现模式重构,提高管理效能,能更好地促进A单位科研生产管理模式转型。

(四)构建管理会计体系是推进产品工程建设的需要

产品工程是A单位科研生产管理模式转型的核心工作,其关键理念是在满足市场需求的情况下,实现部组件产品化,从而实现经济规模的不断提高。推进产品工程建设对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组件的标准成本怎么计量?质量缺陷成本如何核算?共享资源如何分摊?这些问题都是管理会计的标准命题,只有加快构建适应性的管理会计体系,通过管理会计体系优化流程、统筹资源、把控风险,才能更好地推进产品工程建设,在助力科研生产管理模式转型的同时促进A单位整体价值提升。

二、产品工程建设需要管理会计体系作为支撑

A单位的产品工程旨在建立以产品为核心的体系,推动从面向型号需求的定制式产品向面向市场需求的模块化、货架式产品转变,其核心是满足市场需求和部组件产品化。产品工程的重点是产品平台建设,通过引入共用模块设计理念,提炼产品共性平台,开发货架式产品,满足可预见的全部使用要求。产品平台的具体架构如左图所示。

从产品平台架构可以看出,转变了原有的“私人订制”模式,建立了标准化共享的平台,这能大大规避产品研制过程重复、资源浪费、成本偏高、周期过长的问题。因此,实施产品工程可以优化产品研制流程,提高产品成熟度,控制产品研制成本,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一)产品工程的成本核算及结果反馈需要管理会计体系的支持

由于产品工程的成本核算涉及标准成本、目标成本、作业成本、质量成本等,这些成本概念在很大意义上已超越了传统财务会计的范畴,需要运用管理会计的工具与方法处理和解决;产品工程的结果反馈也无法仅仅根据财务会计提供的量化指标做出判断,需要借助管理会计的方法和工具进行综合评估。

(二)产品工程的流程设计及风险控制需要管理会计体系的保障

由于产品工程的基础是标准化共享的平台,注重技术和部组件资源的共享,原先事后式、程序化的型号管理模式已不能适用,需要建立事前策划、过程控制的体系化、专业化产品管理模式。与财务会计侧重核算历史成本的职能相区别的是,管理会计的职能是解析过去、控制现在与筹划未来的有机结合,能够对全过程的运营风险进行把控。

三、A单位管理会计体系构建工作探讨

基于《指导意见》提出的理论建设、指引体系、人才培养、信息化建设和咨询服务的管理会计体系框架,A单位管理会计体系构建工作应顺应科研生产管理模式转型方向,以助力产品工程建设为着眼点,以理论建设为指引,以典型案例为基石,以综合性管理会计师为依托,以信息化模块为支撑展开。

(一)加强理论建设,统驭体系构建

理论建设是A单位管理会计体系构建的基础,通过推进管理会计理论建设,强化理论创新,既能够有效引领和指导管理会计实践应用,又能为综合性管理会计师培养提供知识储备,为设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撑。A单位管理会计理论建设主要包括建立管理会计的制度体系和建立管理会计的工具方法库两方面内容。

1.建立管理会计的制度体系

A单位目前已建立了一套成熟的财务制度体系,A单位管理会计制度体系可以参考借鉴现有财务制度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目前科研生产管理模式转型的要求,做出两步调整:第一步是将相关的科研综合管理制度规范纳入进来,例如科研生产管理制度、产品工程操作指南、产品保证体系手册等;第二步是在现有的财务制度中增加管理会计元素,对现有制度进行调整修正或制定新的制度,例如对成本核算制度等进行修改,增加战略管理制度、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制度、绩效评价制度等内容。

2.建立管理会计的工具方法库

在工具方法库中主要说明各种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应用的环境、具体操作及各自的优缺点、预期达到的效果等,为A单位系统应用管理会计提供资源基础;同时对各种管理会计工具方法的使用提供实例示范,作为A单位实施、应用相应工具方法的参考,有助于A单位发挥能动性,进一步开发更具适应性的管理会计工具方法。

(二)整理应用实例,组织应用推广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内在应用管理会计方面有不少优秀典型案例,可以为A单位所用。对A单位而言,在总结学习管理会计案例时,应侧重关注产品工程领域成功的案例。例如大众、丰田等知名跨国企业的生产流水线,华为公司的集成产品开发IPD管理体系等都是可学习借鉴的范本,重点是提炼管理会计应用经验。管理会计案例库建设应当坚持标准化和特色化相结合的原则,采用螺旋式上升的方式。在统一框架结构、基本要素等案例标准,形成案例规范格式文本的基础上,结合A单位科研生产管理模式转型的不同发展阶段,逐步提炼案例,应用于产品工程实际,通过实际应用效果的反馈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案例,从而在建立成熟案例库的同时,对实际运作提供指导和帮助。

(三)提供发展平台,培养综合技能

结合A单位的产品工程,可采用每一个管理会计师负责一个系列产品的模式,以“产品CFO”作为管理会计师的职责定位,由管理会计师对产品全流程进行把控。这种模式对管理会计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实现这种模式,需要A单位提供广阔平台,加大培养力度;需要管理会计师突破固有思维,提高综合技能。

1.单位要加大培训力度,创新培养模式

在科研生产管理模式转型的形势下,重点是使管理会计师对科研业务知识和产品工程有一个全方位的掌握,这种掌握的深度应突破科普性层面的了解,只有使管理会计师对业务流程形成系统性认知,才能对产品工程的各个环节有效把控。可采用科研部门举办专业讲座、管理会计师到科研部门交流挂职、组织管理会计师定期到产品一线调研等多种形式。

2.个人要转变管理理念,提高综合技能

管理会计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在财务计划、预算预测、财务分析、决策支持、业绩评价、绩效管理等方面的专业能力。管理会计师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财务知识,更要懂得如何进行职业判断和决策分析。需要指出的是,管理会计师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必须使自身知识体系与A单位的科研生产管理体系融会贯通,提升视野的全局观。主动学习科研业务知识和产品工程运作方式,学习全新产业化模式等,努力学习并研究透彻相关政策法规。

(四)完善信息匹配,提供决策支持

结合A单位的产品工程和目前的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状况,可根据产品工程的产品研发、产品成熟和产品绩效评估等阶段对管理会计信息的不同需求,增加相关模块,以信息化的手段处理数据,把“大数据”利用起来“强管理”,从源头上防止“信息孤岛”。

1.产品研发阶段的管理会计信息化需求

在产品研发阶段,产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市场需求,梳理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部组件,形成共享的技术平台和部组件目录,需要管理会计师提供部组件的标准成本,标准成本可以通过对历史数据的修正分析获得;管理会计师还应积极收集行业中同类企业的可比成本作为参照的目标成本;与此同时,管理会计师还应建立产品的全周期成本策划,从而为产品全周期把控奠定基础。因此,在这一阶段,A单位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中需要增加标准成本、目标成本以及全周期预算成本模块。

2.产品成熟阶段的管理会计信息化需求

在产品成熟阶段,产品工程的重点任务是依据产品的质量与可靠性以及可应用程度进行度量,度量结果将作为产品被选用的重要依据,需要管理会计师提品的精确成本,对于同一产品平台上不同产品系列之间,以及同一产品系列中不同产品之间共享的资源可以通过作业成本法逐步进行分解和计量。同时,产品生产、设计过程中发生的质量缺陷也应纳入总成本中,并通过统计学原理,对质量问题发生的可能性进行风险预判。因此,在这一阶段,A单位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中需要增加作业成本、质量成本以及风险分析与预警模块。

3.产品绩效评估阶段的管理会计信息化需求

第7篇

关键词:小规模;网络营销;内部现状

1互联网公司网络营销现状

当前,大部分小规模互联网公司只是刚开始开展网络营销工作,仅建设了一个网址,且网站设计和信息存在较为明显的问题。企业所采取的网络营销方式还没有实现多样化,仅仅是将少数产品信息公示在阿里巴巴之上,其他的诸如论坛营销、网络广告营销、病毒式营销和博客营销均未采用。

1.1网站建设方面

建设网站并开展网络营销工作,是当前互联网公司的首要研究工作之一。因为企业现在还非常缺乏网络方面的高技术人才。

1.2执行力不足

企业建设网站、更新产品信息需要长时间、持续地开展。对于企业来说,必须基于自身的人力资源现状来对工作任务进行合理的分配,接着全力的执行和落实。网站建设工作需要长期的累计,主要涵盖了口碑方面和内容方面,因此在思想意识方面就必须做完充足的准备,按照既定的任务计划来予以执行和落实。

1.3网站内容欠缺多样性

要想吸引客户的目光,提升客户关于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购买意愿,就必须关注和重视网站内容的建设和更新工作。现阶段小规模的互联网公司投放于网站之上的内容相对较少,只是对企业产品信息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且宣传产品的图像分辨率较低,从而导致消费者无意购买企业所宣传的产品或服务。

1.4网站建设技能水平相对缺乏

企业由于所处的行业不同、所面临的发展环境不同,会有着差异化的网站建设要求,由于小规模互联网公司才开始进行网络营销工作,对该领域还不是十分了解,所以聘用了非本专业的企业来对网站进行建设,除此之外,也未配置专业技术人员来负责后期的更新和维护工作。企业没有重视服务器的实用性、可拓展性、稳定性以及网站的安全性。现阶段上述制约因素已对网站的稳定性、服务器的速度和网站的安全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不利于企业通过网络营销方式宣传产品和企业品牌。

1.5网络推广方面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各种类型的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互联网之上,如何才可以有效地提升网站的访问流量,向更多的潜在消费者宣传和介绍企业和产品,都是企业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企业可以利用网络广告、病毒营销、论坛推广、博客推广和搜索引擎推广等方式来进行网站推广。企业现阶段采用的是SEO以及网站竞价排名的方式来开展网络营销工作。总的来说,企业当前只是通过百度平台来开展竞价排名工作,忽略了搜狗、Google等平台。除此之外,企业未同亚马逊、天猫、京东的电商平台开展战略合作。所以,以上平台都无法发现和搜索到企业的产品,这与主要竞争企业的情况恰好相反,使企业处于不利的局面。

2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显然,小规模互联网公司内部环境是开展内部控制活动的基础,对企业的运作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业界和学术界将企业内部环境的概念界定为:包含企业能力状况、企业财务管理状况、企业人力资源状况等企业内部的文化和物质环境的总和。为了维护企业持续、健康和稳定的发展,必须营造优秀的企业内部环境。

2.1人力资源现状

在同行业之中,小规模互联网公司内一般高学历、高能力的人才占比相对较高,具有较强的产品研发和生产能力。但是也应当看到,企业也有具有较低职业素养的销售人员,缺乏系统化的培训,未能吸收和培养出具有较高能力的面向市场销售的专业人员,尤其是对于新兴的网络营销工作来说,极为缺乏有能力、有经验的人员,加上企业文化的缺失,难以留住新进人员。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白热化,企业要想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加强自身的人力资源建设,储备更多高技术、高能力的专业人才。所以,对于小规模互联网公司来说,必须开展体系性、专业性的培训工作,努力提升员工的技能水平,将员工成长同企业发展有机的联系到一起。营造企业内部优秀的企业文化氛围,提高员工对于企业的认同度和忠诚度,形成企业是我家、发展靠大家的理念

2.2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毋庸置疑,企业的财务管理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企业管理的关键组成要素,企业处于不同的阶段会设置和执行差异化的财务管理制度。结合小规模互联网公司的发展现状和战略发展规划而言,所制定和实施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确保了企业利润水平,维护了企业持续、健康和稳定的发展。企业现阶段最为迫切的目标在于上市融资,执行着上市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同时严格落实会计核算工作的国家标准,奠定了较好的上市基础。

2.3企业能力现状

第8篇

关键词:成本;控制与管理;商品混凝土企业

纵观商品混凝土行业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其中,企业之间常常通过价格战来抢占市场,这无疑使得企业的利润有所损失,企业的成长受到阻碍,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基于此,更多的商品混凝土企业致力于有效管理与控制成本。本文通过探究进行有效控制与管理企业成本的有效措施,以求为商品混凝土企业提升成本优势提供指导与借鉴。

一、商品混凝土企业的特质及其关键的成本项目

当下,很多的商品混凝土企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较为齐全,可以向客户提供各种规格商品混凝土生产、试验、运输、泵送等诸多服务。商品混凝土企业具备产品与设备的研发生产功能,在与客户合作的过程中,常常是根据所签订的合同内容进行提品与服务。企业一般是购买建筑材料,使用企业本有的生产加工及输送设施将材料进行生产及输送,以向客户提供商品混凝土。商品混凝土企业与客户之间形成战略联盟,两者之间紧密联系与互动,但由于大多数的客户都是工程施工的专业公司,使得整个商品混凝土的生产周期较长,稳定性也较差。同时,商品混凝土企业兼备了材料加工生产企业与施工企业的特质。这就使得其在企业内部的成本管理方面有一定的特殊性。具体来讲,商品混凝土企业的成本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固定生产成本,包括发放给企业管理与生产人员的固定工资,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为员工上缴的五险一金的相关费用,企业对现有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费用,企业为生产加工及运输设备所缴纳的保险费用,以及其它固定的成本费用。另一方面是变动性的成本,包括商品混凝土产品的原材料费用,如水泥、沙子、碎石、混合材料、外部添加剂、油料等费用;生产加工设备的维护与使用成本费用;按生产产量计算发放的工资及奖金等。

二、商品混凝土企业在成本控制管理中现存的问题

(一)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的意识欠缺

当下,商品混凝土行业的诸多企业将内部的人、财、物等重要的资源投入到生产经营方面,却忽视了对企业的成本等方面的管理,企业侧重于资源的投入反而忽视了企业的产出。例如,部分的商品混凝土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过度重视产品的生产,而对成本的管理力度较小,导致企业内部的普通员工也缺乏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的意识,进而无法真正的激发企业内部员工工作的意愿与热情,成本的控制与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现有的商品混凝土企业大多有错误的认识,即将本企业看作是产品的生产加工型的企业,这就导致财会部门在成本核算的过程中侧重于商品混凝土的生产与加工方面的成本,而对管理相关的成本有所忽视。同时,在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中,只有财务会计部门有进行成本管理与控制的意识,而其它的部门却忽视了这一点。如商品混凝土的产品研发部门,为追求较高质量与性能的产品,不惜成本,导致生产总成本大幅上升。

(二)未有效管理非生产领域的成本

调查发现,商品混凝土企业存在普遍的非生产性领域成本耗费较高的问题,而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一方面是源于商品混凝土企业随着自身规模的扩大与产品服务的拓展,导致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有所上升;企业的组织结构层级增多,各部门的管理人员增加,使得管理费用升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通货膨胀的加剧,发放给员工的工资与奖金普遍上升,导致固定与变动工资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很多商品混凝土企业没有对财务收支做一个有效的预算;对于非生产领域的成本没有进行有效的管理,未及时控制部分不合理使用的成本费用;非生产领域的的固定资产增加,进而导致每年计提的折旧费用提升,修理与保养费用也升高;由于未做好成本的预算计划,导致商品混凝土企业的日常成本的开支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造成了较多的资金浪费。

(三)对质量成本的核算的重视度不够

商品混凝土企业内部员工对于产品与服务质量的重视度不够,企业内部也没有形成系统规范的质量评价标准。在与施工企业的合作过程中,技术与施工人员常常忽视商品混凝土操作的严格要求。同时,关于商品混凝土的原材料及生产运输设备的选择,企业也没有对其质量进行严格把关,这无形之中就可能出现因为企业自身提品出现一定的质量问题而产生一定的机会成本,或者是故障性的成本等问题。如对于买进的水泥、沙土等原材料未进行严格的检查与把关,进而会影响到商品混凝土产品的质量,同时也会造成材料的浪费。产品质量水平的低下会产生一些额外的成本费用,如返修费用、停工的损失及违反合约的损失,也会在无形之中破坏原有的稳定客户源,甚至是潜在的客户。而且,由于企业内个岗位的权责利的界定不够明确,出现模糊边界,使得当质量发生问题时不能及时的找到相关的责任人员,也无法有针对性地杜绝质量问题的再次发生。而这类的隐形成本一直以来未受到商品混凝土企业的充分重视。

三、商品混凝土企业进行成本管理与控制的措施

(一)强化商品混凝土企业成本管理的理念

首先,商品混凝土企业应该将强化员工成本节约的理念。对于商品混凝土行业内的企业,其内部的各层工作人员应该都学习与加强节约成本、提升效益的理念。企业可以通过培训、会议等工作活动,充分调动员工降低成本的正向意愿及行动,进而使得各个部门在降低成本方面能够协调合作,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共同努力其次,商品混凝土企业应该保持全面成本管理的理念。企业应该在分析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之上,促使企业内部的成员树立全面成本管理的理念。所谓全面成本管理就是指不仅要对生产加工方面的相关成本进行控制管理,也应该将研发、运输、管理等其它方面的成本进行核算,实现成本的全方位管理,并能够及时进行监督与控制。

(二)健全商品混凝土企业的相关管理制度

首先,商品混凝土企业应尝试成本固定额度的管理。企业应该根据参照企业的生产加工工艺与过程及相关资金的使用现状,制定原材料储备的固定额度、生产加工耗费的固定额度、流动资金的固定额度等,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浪费和损失。其次,商品混凝土企业应该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实施绩效工资制的管理。绩效工资制可以有效地将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成果及成本等综合考评与其工资相联系,真正的实现绩效考核制度。在商品混凝土企业,内部的车队员工的工资设定,可以由基本固定工资、绩效工资、成本节约等方面组成的,其中每月的基本工资是固定的,绩效工资则是通过绩效考核的结果核算,成本节约则是根据车队员工所操纵的搅拌车的单位耗油量与标准耗油量之间的差额计算。绩效工资管理制的有效实施可以合理控制与管理商品混凝土企业的成本。再次,商品混凝土企业应该对生产加工及运输设备进行定期的保养与维修。因为混凝土搅拌楼,混凝土运输车以及各类专业泵送设备是商品混凝土企业重要设施。从企业生产经营的长期来看,要想降低生产成本,有必要对这些设备进行定期的维修与保养,减少设备的损耗。

(三)有效的协调管理商品混凝土企业组织

首先,商品混凝土企业应该有效地调整内部的组织结构、优化各层的管理人员。企业应该根据实际的生产与管理需求,设计相匹配的岗位,根据岗位的需求选聘适合的管理人员,进而确定合理的薪酬,有效避免由于岗位较多、组织结构冗杂等导致的成本上升。其次,商品混凝土企业应该完善当下的管理制度。企业需要对现有的管理制度进行改革,梳理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及各自的权利、责任、利益等,有效防止出现问题时各部门的工作人员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发生。同时,企业应该针对商品混凝土行业的特质,实现绩效考核的管理与现场管理、控制,进而提升管理效率,以求有效降低企业内部的管理成本。

(四)促进技术的创新和管理

首先,商品混凝土企业应该就本企业的产品研发科技进行不断的创新与改进,以求实现低成本研发与生产。如通过创新,企业通过新的技术、工艺及材料,降低商品混凝土产品的成本。例如,可以运用不同的激励方式,促进技术与产品研发部门的创新,可以辅以商品混凝土的生产部门,对商品混凝土的生产过程中的材料配比进行测验,以求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降低成本。同时,可以不断的挖掘能够有效替代原材料的低成本材料,或者开发较低原材料耗用的技术及设备等。其次,商品混凝土企业应加强工艺及相关技术的改良,进而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当下,国家的各种政策倾向于水电气的节约及环境的保护,因此企业从降低生产中的噪音、污水、粉尘等方面加强技术的改造,而且应该通过技术的改良有效减少水电气等资源的使用。同时最好通过生产设备的改进,实现水的循环使用,以及商品混凝土废弃材料的回收利用。

(五)进行质量管理与质量成本核算

首先,商品混凝土企业应该致力于有效管理商品混凝土产品与服务的质量水平。企业应加强内部员工对质量的重视程度,在各种规格商品混凝土生产、测试、输送以及泵送的过程中保持操作与服务的质量与规范。同时,企业应该严格把关水泥、沙子等使用材料的质量,进而有效保证商品混凝土产品及服务的质量,较少成本的浪费,实现效益最大化。其次,商品混凝土企业应采取有效措施来管理质量成本。企业内部的财会、技术及质量管理等部门应该进行协商设置质量成本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而能够及时有效的考核每个部门质量成本的实际水平。同时,企业应该就商品混凝土的质量保证设计完善的监督体制,并将质量的责任归属明确,进而使得企业在发生质量损失成本时能够及时找到相关的责任人,以求降低企业的生产与管理成本。再次,商品混凝土企业应该在进行质量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分析与核算在质量问题发生之前的成本与质量问题发生之后的成本。为有效的防止商品混凝土产品的质量发生问题,企业在定期对设备、材料及产品的质量进行管理与检测,进而产生一系列的质量成本;同样,在质量管理与监测结果出来之后,为改良现有产品与设备的质量,需要进行维修与改良,甚至还需要进行一定的售后服务与损失的赔偿。基于此,商品混凝土企业应该将各个环节的质量成本进行核算。

参考文献:

[1]张俊.XC公司的生产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4.

[2]毛卓勋.商品混凝土企业质量与成本控制的探讨[J].商品混凝土,2012(03):11-12+15.

[3]张武.浅析商品混凝土企业的成本管理与控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07):57-58.

[4]赵圣谦.混凝土生产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5(34):228-229.

第9篇

1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品牌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1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品牌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直以来,我国民营企业普遍缺少核心技术。由于核心技术严重不足,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就不可能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只能实行成本领先战略,因而民营企业制造的原创产品不多,仿制的产品较多,拼装的产品居多,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便宜。此外,由于实行了成本领先战略,民营企业就要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来摊薄固定成本,以求得规模效益,再配合以先天的劳动成本优势来获取利润。近年来,民营企业的这一发展战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困扰,企业的低成本优势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另外,银根收紧等原因使得企业的资金也捉襟见肘,企业无法通过进一步扩大规模来摊薄成本,所以,企业陷入困境也就是必然趋势。若要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所面临的困境,就需要企业将发展战略从成本领先调整为产品差异化,而这就需要知识产权来助力。民营企业之所以不愿意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主要是因为企业拥有的、标志着差异化的自主知识产权资产严重不足。

1.2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品牌建设面临的机遇

早在一百多年前,中国最早放眼看世界的一批优秀知识分子就提出了“实业救国”的理念,经过几代中国人的拼搏和积淀,经过几番大浪淘沙、起起落落,中国企业、中国经济已经具备走出去、挑战世界的勇气和实力,中国品牌也有了决战世界品牌的气度和胸怀。近年来,全球经济的发展和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使品牌成为农业科技型企业基业常青的源泉、惟一独特的区分点这一国内外知名农业企业制胜的法宝,被越来越多的中国农业科技型企业形成共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推动我国自主品牌建设,提升品牌价值和效应,加快发展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但目前我国仍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许多产品仍属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质量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农业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我国传统的竞争优势正在减弱,培育我国的知名品牌,进而塑造新的竞争优势迫在眉睫。为了切实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国家质检总局会同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研究制定并印发了《关于加强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就全面加强我国自主品牌建设,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指导要求。

2加强品牌建设的主要措施

品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大北农全方位地完成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体系,包括产品研发、生产、营销、管理等各项内容。近年来,大北农紧紧围绕产学研结合,积极创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汇集更多创新人才,攻克更多技术难题,打造更多优质品牌,掌握更多自主知产权,在加强品牌建设方面重点抓好以下措施。

2.1创建国内一流的农业科研机构

2.1.1高起点组建科研体系

大北农于1999年组建“大北农研究院”,开始走技术研发之路,2006年被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009年公司被批准为国家创新型企业。为把该技术中心建设成为高起点、高端品牌的现代农业科研体系,大北农相继组建了7个研发机构:饲料技术研究中心、微生态技术中心、动物医学研究中心、动保技术研究中心、金色农华技术开发中心、绿色农华技术开发中心、生物技术中心,各研发机构受大北农技术中心与各产业子公司双重领导,并与各产业紧密结合,形成具有大北农特色(集生物饲料、生物疫苗、生物育种、生物农药等生物工程研究的科研航母)。产业技术服务人员在各产业研发机构的指导下,对产品进行技术推广及销售服务工作。

2.1.2高标准培养科研团队人是大北农发展的唯一资源。一是企业文化培养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是保证大北农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的物质基础。大北农每年按20%的速度扩大科研队伍,形成一支内外联合、上下互动、持续创新的科技人才梯队。实施以事业吸引英才、以待遇留住人才、以情感凝聚人才的策略,优化科技队伍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增强企业持续创新能力。深化智资股份机制,智资股份制是大北农凝聚人才,实现共同发展的机制,员工的股权收益直接和企业的实际效益挂钩。强化培训管理,公司建立“学习型组织”,坚持“工作培训人、舞台锻炼人”的培训意识,其技术培训费用每年按10%的增长幅度递增。二是技术创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2006年大北农被增设为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博士后工作站分站,与科研院所通过产学研合作为企业培养高级研发人才。目前有在站博士后3名,留美博士后1名。2010年大北农集团院士工作站成立,首批共有9名院士进站,努力营造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的整体环境,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实力的不断增强。公司现有科研人员508人,包括30名博士和151名硕士。

2.1.3高投入保障科技经费大北农从2001年开始从科技饲料(预混料)向其他农业生物高科技领域扩展,包括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种业、动物保健和生物农药等。科技活动经费投入逐年增长,2008~2010年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分别占当年主营业务收入的5.3%、4.2%和4.5%。

2.2积极开展自主创新活动

2.2.1创新战略思路:“2+2”大北农自主创新模式大北农技术创新的总体思路是应用生物技术发展生物饲料、生物育种、生物疫苗、生物农药四大核心产业;利用信息技术开发现代农业和新农村所需信息化服务产品并建立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农村培训现代创业型农民,使其成为新技术、新产品应用者。经过创新实践,大北农已经形成“开放性研发与成果中试熟化相结合、农民科技知识普及与企业公益微利相结合”的“2+2”自主创新模式。一是产学研联合开发。大北农联合国内高校与科研院所专家及研究资源,以自主研发为基础,以广泛整合科技资源为手段,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间的技术合作与交流。二是农业科技成果中试熟化与转化,利用自身的转化基地与技术服务网络,将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盘活;将社会成果资源变成大北农发展的战略资源。三是农民科技知识普及的知识营销策略。大北农以技术和服务营销为主要手段,构建了总部、子公司、服务站三级服务支撑体系。四是建立公益事业机制,设立两大奖项。即在全国20多所农业大学设立了“大北农奖学金”;在全国农业战线设立了奖励国内农业科技人员的“大北农科技奖励基金”。

2.2.2体制与机制创新:开放性研发与合作为了实现共担课题、共攻难关、共创品牌、共谋方略、共促发展、共享成果之目的,大北农充分整合优势资源,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20余所科研单位建立了产学研深度合作关系。2003年牵头联合江苏正昌集团等16家企业成立“绿色伟农企业联合体”;2005年成立微生态技术中心,2010年获批筹建“饲用微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2007年牵头联合中国农科院饲料所等38家单位发起成立“北京中关村农业生物技术产业联盟”。2009年公司联合北京市种子管理站等19家单位发起成立“首都籽种产业科技创新服务联盟”。

2.2.3创新激励政策体系: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益共享创新与保护是大北农知识产权发展的两大战略。在组织机构方面公司成立了知识产权部和法务部,专职人员7人,从专利、植物新品种权等多个方面对研究成果进行立体保护,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化。在制度建设方面,制订了专利管理制度、实验室管理制度、产品研发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2003年公司联合中国农业大学等共同开展“玉米品种农大108维权”活动,首开国内玉米种业品种维权先河。2005年公司开展了超级稻先锋组合“两优培九的维权”活动,通过法律手段和协商解决了多起侵权纠纷,成为国内杂交水稻行业最大的维权行动。

2.2.4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品牌营销和服务营销大北农利用自身的转化基地与技术服务网络,将过去一大批积累在国家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盘活的同时,也将社会成果资源变成了大北农发展的战略资源。公司实施品牌营销,大力推动“大北农”牌饲料品牌、“金色农华”牌杂交水稻种子品牌的整体宣传和推广。大北农视产品质量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拥有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HACCP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体系,建立了覆盖全国重点养殖和种植区域的营销网络,在全国首创“县级服务站”营销模式,建成以互联网为工具、培训为手段、服务为内容、产品为载体、服务人才为主体的全新服务网络模式,提升公司产品影响力和网络竞争力。

第10篇

关键词:知识产权 风险控制 企业

知识产权是指也称为智力成果权,“权利人对其所创作的治理劳动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是一种具备专有性、时间性和地域性的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版权、商业机密等。在知识经济时代下,知识产权在企业竞争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已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知识产权风险也一直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中。

一、知识产权风险及其成因

知识产权风险是指专利、商标、商业机密等在研发、生产经营、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被非法占有、流失、遭受侵权纠纷等,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即使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对他人知识产权构成侵权或者由于多种原因给自身造成的知识产权侵权风险。企业知识产权风险主要有知识产权无效预警、知识产权流失、知识被非法占有和遭受侵权纠纷。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结合经营业务,企业知识产权风险可分解为研发活动期风险、生产活动期风险和贸易活动期风险。

1.研发活动期风险。研发活动期风险是在新技术或新产品研发过程中发生的知识产权风险,包括研发立项论证时未对专利进行详细检索,造成的自主开发成果不能使用;研发完成后未对研发成果进行保护,导致被限制使用的风险;国外专利人对国内企业部署的专利陷阱及在产学研合作中未明确规定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产权,造成各权利人恶性竞争的风险。

2.生产活动期风险。生产活动期间主要有采购环节中对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技术未进行知识产权评价,造成对他人知识产权的侵权;委托他人制造时未在明确规定知识产权归属及保密协议,可能构成专利陷阱;对于上游或下游单位未进行知识产权归属的明确划分,可能造成企业知识产权被侵权。

3.销售活动期风险。在新产品销售活动期所涉及到的知识产权商标、广告语、营销方案、策略、合同等,在销售环节,企业未采用注册商标、申请外观设计专利等对形式对成果进行保护,可造成知识产权被侵权风险;申请专利、注册商标、设计广告词、营销方案时未进行认真检索可造成对他人知识产权侵权风险。此外,在专利转让中,所转让的技术不可用、已转让技术在转让、技术转让方以包销条款欺诈受让方等均会带来知识产权风险。

从以上分析可知,无效预警也即是未对潜在的知识产权风险建立主动分析、预警和防范机制,这也是企业知识产权风险的主要成因。

二、知识产权风险方法措施

根据企业知识产权风险的表现及成因,企业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知识产权管理,防范知识产权风险。

1.加强知识产权体系建设。企业首先应当加强知识产权体系建设,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和发展目标,构建符合自身发展特色的知识产权体系组织结构,包括企业风险管理部门、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人力智力管理部门和法律、专利律师部门等关联机构及执行机构,明确各部门功能权责,并建立完善相应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规范研发成果专利申请、技术秘密等各方面,形成科学、合理、可行有效的管理制度。

2.实施知识产权风险预警。知识产权风险的产生是由于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造成的,因此实施加强风险防范是降低风险的主要且有效途径。在企业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应实施知识产权评审,在项目立项阶段,认真仔细进行专利检索和分析评判;研发活动完成后,仔细评审知识产权保护形式,及时采取申请专利等不同的形式对研发成果进行保护;评判生产工艺路线,选择相对更为合适的工艺路线;在采购阶段评价供应商知识权状况,以避免由于供应商对他人知识产权的侵权给企业造成知识产权风险;新产品销售阶段,加强商标、营销方案、广告语等相关知识产权查询,规避侵权风险,同时还应当加强对竞争对手的定期监控,防止他人给本企业造成知识产权侵权风险。此外,若企业研发的新产品是委托他人制造,在合同中需对知识产权的归属进行明确的规定,签订保密协议等具有法律效力的条约,以防止他人占有本企业知识产权。

3.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档案。知识产权档案是侵权纠纷中的重要法律证据,健全完备的知识产权档案可有效地防卫侵权诉讼。健全完整的知识产权档案包括研发活动的研发记录、知识产品评审资料、专利申请文件资料等与研发成果相关的所有资料和文件,其中专利内容不仅包括技术研发相关文件、申请专利原始文件、专利证书等,还应包括专利申请修改过程文件、专利年费缴费票据、专利变更文件等,具体的企业知识产权档案应根据知识产权活动的特点进行整理归纳,保证各类资料文件的完整完备,以更好地防范和应对知识产权风险。

4.采取合同约束防范措施。合同是市场经济活动中重要且基本的法律文件,企业在知识产权风险管理中应积极地利用合同的法律效力防范风险。知识产权风险管理中合同约束的对象主要有合作方和企业人员两方面。在采购环节中要求供货商在合同中明确进行知识担保,确保所提供的产品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自主研发委托他人制造时,企业与指定厂家签署合同时,应在合同条款中对知识产权归属问题进行明确规定,尤其对于合作开发的技术,应明确合作中各方对研发成果所占有的所有权。

为防范企业员工不当行为给企业带来的知识产权风险,尤其是企业技术人员来说,在设计过程中可能会重复以往的设计方案、技术解决方案等,若此类人员跳槽到其他企业,易引起法律纠纷,给企业带来知识产权风险。因此企业还应当加强对企业人员的合同约束,在雇员就职前,签订非竞争、非披露等协议,明确员工应保守商业机密、技术机密,从而防范内部职员给本企业造成的知识产权侵权风险。

三、结语

知识经济时代下的知识产权是保障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有力手段,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应当不断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体系,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预警手段及防范手段,防控知识产权风险,从而更好地开拓市场,促进企业良好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建立;中小企业;内控;机制

大庆市中小企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逐渐走向成熟,机遇与挑战并存,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还很多。由于中小企业管理者经验不足,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较低,企业产品缺乏市场竞争能力,企业管理手段落后,经营者感到束手无策。因此探索中小企业的内控管理机制,是提高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增强了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降低了中小企业经营风险,使中小企业快速成长。

一、大庆市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瓶颈及现状

目前我省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尚属初级阶段,经营者多靠已有的经验管理企业,管理水平不高,企业技术装备落后,行业中高能耗、高污染、高成本、低收益的企业比重较大,产品缺乏竞争力,管理手段落后,人才短缺,原料供应紧张,资金周转困难,企业内控机制不健全,缺少监管与管理,企业无长远发展规划,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较低,执行层领导缺乏领导水平和管理经验,员工行业经验少,人员流动性大,产品研发力量薄弱,这些都是目前困扰和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障碍。

二、中小企业建立内控管理机制的基本条件

财政部与2009年7月1日颁发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要求,结合大庆市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现状,笔者认为中小企业在建立内控管理机制,应具备以下几方面条件:(1)企业高层领导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内控机制的建立;(2)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已初见成效,具备推进内控机制建立的基础条件;(3)积极组织员工认真学习内控制度,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管理思想;(4)企业落实内控制度建立部门,制定计划认真落实。

三、中小企业建立内控管理机制的方法

财政部与2009年7月1日颁发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要求,结合大庆市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现状,笔者认为中小企业在建立内控管理模式上,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企业内部管理架构

(1)治理结构涉及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企业应依据公司法设立高管、中层及和生产经营管理机构,各机构相互独立、权责明确、相互牵制,明确各部门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及工作内容。

(2)中小企业组织架构的设置。中小企业内部管理架构的设置应本着科学、精简、高效、透明、制衡、适用,便于操作的原则规划设计,结合中小企业性质、行业特点,产品市场,管理要求,企业发展战略等形成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牵制、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编制企业组织架构图、业务流程图,岗位说明书等。

2.制定和实施中小企业战略规划分发展定位

制定中小企业战略规划和发展定位,可以为中小企业规划产品,确立产品市场定位,是执行层行动的指南,是企业发展的最高目标。具体应制定中小企业产品规划、市场方略、营销模式、研发团队、人才培养、投资决策、融资战略、资本运作、资产经营等做出明确规定。在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时,应充分考虑和分析外部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分析、行业环境及竞争对手分析、经营环境分析,同时也要考虑和分析区域优势资源,科学的分析中小企业区域优势与劣势,对中小企业现阶段生产能力、研发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品牌效应、团队建设、经营管理、核心竞争能力等分析,科学有效的利用区域优势,不断发展壮大中小企业。

3.中小企业要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立良好的用人留人机制

中小企业必须不断完善人力资源制度,建立良好的用人和留人机制。建立企业内部的奖励与处罚机制,科学有效的建立企业绩效管理机制,发挥绩效管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中小企业应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立良好的用人留人机制。

4.中小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在多年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人生观、企业精神的高度概括与总结,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信念思想,是企业打造核心的品牌,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领导责任和企业精神的体现,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不可忽视的精神支柱,是企业战胜困难的良药,因此中小企业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5.加强企业财务管理

(1)资金管控。资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资金管控包括企业资金的筹集、资金的营运、投资三大环节。企业应制定三大环节的内控制度,科学、合理、规范控制和使用资金。

(2)供、产、销环节的管控。企业经营活动主要体现在销三个环节,企业应制定采购、生产加工、产品销售的内控制度及业务流程,财务应加强财务的核算、监督与分析,努力降低生产成本、管理成本,确保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财产安全,财务报表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与效果。

(3)定额预算管理。中小企业年初应制定全年预算,并将预算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各环节和各岗位,财务部门按月控制、核算与考核,从而调动和激励员工的积极性,严格控制成本费用支持。

(4)财产管理。财产是中小企业企业的生命资源,必须加强各类资产管控,制定资产管理流程,建立企业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内控制度和管理流程,建立资产管理台账,确保各项资产安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发展目标。

(5)财务报告分析。中小企业必须建立财务报告分析制度,按月编制企业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定期召开经济活动分析会,分析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及下步工作安排。

6.加强企业产品升级换代

企业研究开发产品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企业应实现企校联动,共同研究开发新产品,将研发结果转化成生产力,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快速发展。

7.加强品牌建设

品牌是企业的声誉,品牌是企业价值的体现,品牌可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加强企业品牌建设尤为重要。企业应重视品牌建设,从产品质量、新工艺、安全、健康、美感等方面入手,运用网络、电视、报纸、广播扩大宣传,提升企业品牌形象,打造行业全国知名品牌。

第12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 薪酬 制度

1.国有企业薪酬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1.1薪酬管理战略导向性不够

所有的战略导向性,就是能够站在整个企业的前端来看待薪酬管理体系的问题。目前我国很多国有企业只是在模仿市场上那些成功企业的薪酬管理制度,并没有从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制定适合自己企业的薪酬管理制度。另外,大部分国有企业认为对员工进行培训,大量的投入薪酬管理制度的建设是一种浪费,从领导层就开始不重视,缺乏战略导向性。最终的结果只会是让企业在人力资源薪酬管理上的问题更突出,从而影响整个国有企业的发展。

1.2对薪酬的重要性的认识程度比较弱

所谓的薪酬,在员工眼里就是平时所说的工资,而在企业领导者眼里则只是企业的成本。现代企业中的薪酬不仅涉及到工资、福利还包括企业的长远发展。比如,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领导们,在面临企业效益不好或者自身生存问题时,往往会采用大规模裁员或者降低员工工资的做法,这绝对是下下策。这不仅会造成企业人才的大量流失,更重要是打击了员工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非常有害的。

1.3薪酬管理制度陈旧,缺乏激励性

分配方式单一,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的共同问题。薪酬激励方式主要通过奖金和绩效工资,而不是引进资本要素、管理要素、劳动要素和技术要素等多种参与分配方式,尤其是对劳动要素、管理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重视远远低于一般市场上的企业。传统的薪酬管理制度还是在大部分国有企业中占主导地位,缺乏创新机制,缺乏激励性。只有国有企业真正开始改革自身薪酬管理制度,站在员工角度,立足自身企业的实际状况,制定出一套适合自身企业的薪酬管理制度,才能让我国的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有重大突破,不然总有一天会被社会淘汰的。

2.解决国有企业薪酬分配制度存在问题的对策

2.1提高对国有企业薪酬分配的重视

提高对国有企业薪酬分配的重视是解决国有企业薪酬分配制度存在问题的前提条件。国有企业薪酬分配的重视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是企业领导以及管理者要重视企业的薪酬分配。只有领导重视了企业分配,才能够在日常的工作中,做好关于薪酬管理工作的计划和安排。另一方面,企业普通员工要重视薪酬分配制度,随时了解分配制度的内容,对于企业的分配制度工作进行监督。这样可以督促人力资源部门做好相关的薪酬分配工作。

2.2完善国有企业薪酬管理制度

完善国有企业薪酬管理制度是解决国有企业薪酬分配制度存在问题的主要措施。这里提到的完善国有企业薪酬管理制度主要指是要进一步将薪酬管理要素中的技术要素、资本要素、劳动要素以及管理要素投入到薪酬的考核中去,而不仅仅是通过奖金和绩效等进行考核。这样多样化的考核标准有利于推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激发员工发挥各自的工作优势,有利于推动国有企业的发展。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完善国有企业薪酬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强对薪酬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只有真正落实薪酬管理制度,才能够真正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2.3将薪酬管理制度与企业战略相结合

将薪酬管理制度与企业战略相结合是解决国有企业薪酬分配制度存在问题的重要措施。国有企业的领导以及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人员需要从自身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来完善薪酬管理制度。这里提到的企业战略更多地是对企业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规划。从本质上来说,薪酬战略的中心是以一系列薪酬选择帮助企业赢得并保持竞争优势。在这个基础上制定出的薪酬管理制度既要考虑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性,又需要考虑外部市场的竞争性,因此薪酬管理制度更具有针对性。

国有企业薪酬分配工作开展得好对于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管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上文中,主要从提高对国有企业薪酬分配的重视、完善国有企业薪酬管理制度以及将薪酬管理制度与企业战略相结合等方面介绍了如何解决当前国有企业薪酬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薪酬分配观念,认真做好薪酬分配工作,以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推动企业的发展。

2.4薪酬管理制度与企业管理的战略导向性相吻合

企业的发展战略是薪酬管理的决定因素。对于指定薪酬管理者,一方面要对企业经营内外环境有所了解,碎玉每项公司的政策、制度以及方案的设计都要有一个全局的把握;另一方面还需要考虑到内部的公平性和体现出外部的竞争性。只有保证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注重不同的重点工作任务,才能让企业张弛有度的发展。比如市场营销和产品研发是企业发展的重点任务,但是这两个部门也会有自己各自不同的侧重点。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就需要从企业的发展战略上来完善薪酬管理制度。一般而言,企业战略是对一个企业的整体性、基础性和长期性角度进行规划,薪酬管理作为企业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必须和企业的战略结合起来。

3.总结

在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还有待提高。建立一个有竞争新、激励性,而且还体现出公平和适用的薪酬管理体系,才能让国有企业和投资者获得更多的收益。另外,灵活有效的为员工考虑,把工资和绩效、能力结合起来,在保证员工各方面要求的同时也最大限度的促进企业的发展,最终实现国有企业和国企员工“双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