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数字化的商业模式

数字化的商业模式

时间:2023-08-31 16:07: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字化的商业模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数字化的商业模式

第1篇

关键词:工具类出版社 数字化 商业模式创新

我国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18周岁~70周岁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32.8%,比2009年的24.6%增加了8.2个百分点,增幅为33.3%。从阅读走势来看,数字阅读群体和数字阅读时长均有着比传统阅读群体更强劲的增长。[1]由此可见,国内出版市场已由原来单一的传统市场,裂变为传统市场和数字市场并存的二元市场。市场的变化必然要求出版单位的出版策略随之改变。

一、商业模式创新理论

商业模式创新的概念可追溯到熊彼特关于技术创新的概念。熊彼特意义上的技术创新是广义的创新,囊括了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创新、供应来源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等,几乎涉及企业管理的所有方面的创新,其中产品创新、市场创新、供应来源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属于商业模式创新范畴。[2]众多中外学者对商业模式创新途径做了许多探索,不少人认为可从商业模式组成要素的角度入手,对商业模式进行创新,Osterwalder指出,企业可通过改变价值主张、目标客户、分销渠道、顾客关系、核心能力、价值结构、伙伴承诺、收入流和成本结构等因素来激发商业模式创新。[3][4]迈克尔・哈默认为应从客户界面、核心战略、战略资源、价值网络出发进行商业模式创新。[5]Johnson 等认为,顾客价值命题、盈利模型、关键资源、关键过程四要素涵盖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企业要实现商业模式创新须从这四个要素着手。[6]李东则对商业模式创新进行了结构化的研究,他总结出有三种路径可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顾客价值创新、成本结构创新和利润保护模式创新。[7]原磊认为:零售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应当从提高企业为顾客创造价值的能力、为伙伴创造价值的能力和为自身创造价值的能力这三种能力来入手。[8]以上学者根据自己对商业模式的理解为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提出了方向,但有的过于宽泛,而有的又过于细微,不利于企业的具体操作。

笔者认为:商业模式描述了企业识别顾客价值、创造顾客价值,然后通过提交价值最终使企业实现价值的这一基本过程,其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有:客户细分、价值主张、价值网络和收入模式。商业模式创新应从以上四个方面着手进行创新研究和尝试。

二、工具书的特点和面临的危机

工具书是根据一定社会需要、全面系统地汇集一定范围内的文献资料、经审定整理或概括、用简明易查的方法加以组织编排、提供某些方面的基本知识或资料线索, 专供查阅和检索的特定类型的图书。[9]工具书的突出特点是知识性、资料性和检索性。(1)知识性:所收集和传递的知识内容广泛,涉及面广而深,包罗万象,应有尽有。(2)资料性:收集的资料从古到今,从中到外,详尽无遗,表达精确, 信息量大。(3)检索性:收集的资料都是按一定的科学方法组织起来的,形成的知识系统便于查考,能迅速解决问题,节省时间和精力。[10]

人类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和信息,所以查询信息是任何时代都需要的。数字化技术前,需查询时只能借助于纸质的工具书,按照目录和索引一页页翻去;网络时代,人们有问题时更乐意通过百度贴吧、维基百科等新的方式查询解决问题,相比翻着大部头的工具书更加方便、准确、快捷和实惠,纸质工具书不再如以往一般广受欢迎。

三、辞书出版社基本状况

上海辞书出版社是一家以工具书出版为主的综合性出版社,其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8月的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1978年1月改为现名。主要出版各类综合性辞典、语文辞典、专科辞典、方志、年鉴及学术与大众读物。《辞海》是该社标志性图书。著名学者舒新城、陈望道、夏征农曾任主编。《辞海》曾获国家图书最高奖――国家图书奖。[11]

如今,获得过如此多殊荣的辞书出版社在数字化时代存在诸多困惑,面对数字化产品明显的优势和读者的流失,何去何从?进行创新前先从自身优势、劣势和环境状况着手分析:(1)优势:该社建社早,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编辑队伍,出版图书质量高、有权威,是家口碑好的品牌社。(2)劣势:长期的事业体制造成市场化程度不高,观念陈旧,面对市场变化显得力不从心。(3)威胁:受网络化的冲击,百科类图书市场严重萎缩,读者更愿意借助数字化工具释疑解惑。(4)机会:读者在享受网络搜索便利、快捷的同时,海量的信息往往会令读者眼花缭乱,难辨真伪,信息爆炸时代更需要权威和精准。

四、辞书出版社创新路径

显然该社旧有的经营模式,已不适应网络化时代读者的需求,但出版社良好的品牌和有特色的产品,是难得的财富。本文以《辞海》为例,结合前文的商业模式创新理论探讨该社商业模式创新的可行路径。

1. 重新细分读者

用户构成了任何商业模式的核心。该社的用户就是读者,为更好地满足读者,出版社可把他们分成不同的细分市场,每个细分市场中的读者有共同需求、共同的行为和其他共同的属性。出版社须做出合理决议,到底该服务哪些读者细分市场,该忽略哪些读者细分市场。一旦作出决定,就可凭借对特定读者群体需求的深刻理解,仔细设计相应的商业模式。

《辞海》是一本百科类图书,可根据不同的标准将市场划分为不同的子市场。可按年龄进行细分,可将读者市场分成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等市场。按照专业类别划分可以分成:机械类、农业类、军事类、文学类、化工类等市场。按照对象属性可划分为机构市场和个人市场。读者不同对产品的需求也有所不同,企业所使用的推广路径、分销渠道也有所差别。须搞清楚自己在为谁创造价值,在为谁提供服务,其特定需求是什么,这是出版社成功地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基石。

2. 创新价值主张

价值主张是用来描绘为目标用户创造价值的系列产品和服务,价值主张是用户转向一个企业而不是另一个企业的原因,它解决了用户困扰或满足了用户需求。每个价值主张都包含可选的系列产品或服务,以迎合目标市场的需求。

由于是工具书,如果仅仅将其开发成电子书供读者阅读的话,显现不出数字化后的优势,因读者使用时根本不会整本书阅读,而是每次只需其中的一条或几条信息。所以《辞海》产品的开发应将读者的使用习惯和数字化技术很好地结合起来。

笔者认为,《辞海》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实现产品突破:(1)工具书在线:以互联网为载体,权威、专业、高质量的工具书为基础,打造一个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为一体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多媒体数字出版平台,供用户在线准确、便捷、快速地查询。(2)内嵌工具条:将《辞海》内容拆成一个个词条,设计成可嵌入电脑、阅读器、手机的一个工具类产品,用户需要时调出来,不想用时放工具栏内。在产品内容的开发上针对不同的读者,设计不同的内容。对于中小学生,设计带有图片或音频、视频的产品,形象化的内容更容易理解且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而对于大学生或其他专业用户,开发出相对有深度且专业性强逻辑性强的产品。总之,对于工具书数字化产品的开发,不可能一本走天下,要对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和加工,对于不同的终端和用户呈现不同的内容,产品好才能增加用户的黏性。

3. 建立广泛的价值网络

应选择以网络化协同为驱动的创新路径。通过更大范围的联盟或扩张, 围绕用户核心价值系统来组建产品或服务, 形成价值网络系统。价值网络系统中的企业相互协同创造价值, 其协同性的大小直接影响客户需求满足。[12]

打造各种合作关系,寻求与自身产品相关的利益相关方。对于《辞海》而言,工具书的特点决定了其不能走大众路线,出版社可选择和众多机构合作。(1)和苹果公司或手机厂商合作:将《辞海》做成应用,在Ipad、Iphone的苹果商店里销售或安装Android的手机上使用。(2)和电子书包合作:2011年在中国电子书包是个热门话题,也是将来发展的方向,多个地区已开始实验,将专门为孩子们开发的《辞海》工具条嵌入学生的电子课本里,可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3)和高校图书馆合作。(4)和专业性较强的单位合作:如环境科学、机械电器、军事、农业科学等,可分别和这些部门联系建立合作关系。通过与众多合作伙伴的合作,可更便捷地接触到最终用户,达到和合作伙伴共赢的目标。

4. 收入模式多样化

如果用户是商业模式的心脏,那么收入来源就是动脉。什么样的价值能够让各细分群体真正愿意付款?什么样的付款方式用户愿意接受?只有回答了这些问题,企业才能在各细分群体上发掘一个或多个收入来源,不过每个收入来源的定价机制可能不同。

出版社开发的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的《辞海》,收入模式也可多种多样:(1)广告收费:在词条或书籍中植入广告,产品可不收费或少收费,通过对广告商收费实现收益。(2)使用收费:根据用户使用量的多少进行收费,比如按用户使用词条多少进行收费,每个词条可用很低廉的定价。(3)授权收费:这种收费方式主要是出售给机构使用,比如说出售给学校图书馆,可以授权给学校供在校师生使用。

结 语

工具类出版社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要对产品的概念、顾客的需求、市场的变化重新理解,对出版社现有的产品和资源进行深度挖掘,要立足于数字化的大背景考虑出版社的出路,这必将经历一个痛苦的摸索过程。

参考文献:

[1] 我国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中国新闻网[EB/OL].http:///cul/2011/08-08/3239831.shtml,2011.

[2] 徐 迪,翁君奕.商务模式及其创新研究[J].商业时代,2004(29).

[3] Osterwalder, A.The business Model Ontology -A Proposition in a Design Science Approach[D]. Universitéde Lausanne, 2004.

[4] Osterwalder, A.Business Model Design and Innovation [EB/OL].http:/ /business model - design. Blog /, 2007.

[5] Hammer, M.Deep Change: How Operational Innovation Can Transform Your Company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4(4).

[6]Johnson, M.W, Christensen, C. M. Reinventing your Business Model[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8(9).

[7] 李东.基于结构特征的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类型、产业效应与策略体系[J].中国软科学,2006(11).

[8] 原磊.零售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J].经济管理,2009 (3).

[9] 齐晓晨.网络工具书的现状和利用[J].图书馆学研究, 2005(2).

[10] 宋红,李秋彤.从工具书的特点看工具书的建设[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6).

[11] 上海辞书出版社简介[EB/OL].http://.cn/html_1/index_4.php,2006.

第2篇

当报业机构纷纷在迷雾中摸索数字化发展之时,《多媒体数字报纸使用功能测试报告》的出炉无疑提供了一盏路灯。窥一斑见全豹,数字报纸的发展反映出我国报业数字化进程的全貌,其中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又该如何改进?本刊记者专访了该课题的主持人,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数字出版室主任张立。

记者:张立老师您好!首先祝贺您和您的团队经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推出了《多媒体数字报纸使用功能测试报告》,这是我国第一份全面、细致、深入的数字报纸调查报告,对我国报业机构的数字报纸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我们想了解一下,第一个来做数字报纸研究的动因是什么?

张立:为什么首选数字报纸进行测试,我想主要是因为数字化是新闻出版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而数字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传统媒体向新兴数字媒体的转型。目前,学术期刊的转型已相当成功,图书向电子书的转型尽管存在着商业模式问题但已有相当规模,报纸的转型情况不明。因此,我们决定首选数字报纸作为我们测试的第一个项目,主要想了解一下当前我国数字报纸的发展情况。另一个考虑是,我们目前对数字出版宏观的研究较多,具体操作层面的研究较少,而实验室的工作更多是从操作层面进行研究,特别是利用技术手段和统计学等方法进行研究,以便对整个产业有一个比较贴近实际、比较准确的描述,给业界提供一个可以参考的报告。这次主要是对多媒体数字报纸的使用功能进行测试,这种测试是评价多媒体数字报纸状况的重要方法之一。

记者:本刊刊登了此次调查的基本情况,包括测试对象、指标、方法和基本结论等,我们想了解的是:作为该项研究的负责人,您认为数字报纸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通过对数字报纸的研究,您认为报业数字化进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张立:通过这次测试,我们确实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绝大多数多媒体数字报纸缺少与读者的交互,很少使用语音和视频播报功能,检索功能和用户控制功能不完备等。但最突出的问题是“媒体大搬家”。几乎所有的多媒体数字报纸都是原版原式、原内容、原更新频率地放到互联网上,过多地展现了纸质报纸的功能和表现形式,忽略了互联网媒体的特性。什么是互联网的特性呢?就是基于数据库的强大的检索功能、新闻的即时更新、与读者的广泛交互,甚至是用户创作内容(UGC)等,而这些特性,在多媒体数字报纸中都未能充分体现出来。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纸质报纸工作者还是在用传统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应用互联网媒体,以为“媒体大搬家”就叫网络出版,实际上这和网络出版差得很远。记者:目前,报业机构普遍都进行了数字化建设,数字化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但是在很多关键性问题上,如流程再造、商业模式转变等方面还没有突破性进展,数字报业正在量变中谋求质变。您作为我国数字出版方面的专家,能否结合您在国内外的调研情况,给报业机构提一些意见和建议?

张立:实际上,数字化不仅仅是把传统媒体简单地搬到互联网或手机上就行了,数字化的本质是流程再造。也就是说,数字化时代,我们传统的以平面媒体为主的工作流程面临着挑战,我们的流程本身需要数字化。传统出版的特点是把注意力放到介质上(如报纸本身),而数字出版要求我们把注意力从介质转移到内容上来,把内容进行结构化的处理,再通过数字化流程,把这些内容按读者的不同需求到不同的介质上(既包括纸质介质,也包括新兴的数字媒体),这就是跨媒体出版。未来既不可能是单一的纸质媒体一统天下,也不可能是新媒体一统天下,未来是跨媒体出版的时代。至于商业模式,我们现在经常把一些经营手段当成商业模式了。互联网出版有哪些经营手段呢?比如:旗帜广告、流量计费、包库、镜像站点、虚拟商品及虚拟货币、收费会员、无线增值业务等。这些经营手段都非常重要,有些网站正是靠这些经营手段实现了盈利。但经营手段不等于商业模式,同样的经营手段在有些网站上成功了,在另一些网站上则没有任何商业效果。商业模式本质上是探讨新经济的模式,比如广告,既是互联网的重要经营手段,也是传统平面媒体的重要经营手段,它并没有体现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即使B2C模式、B2B模式,虽然是一种商业模式,但也并非互联网所独有。互联网所独有的商业模式是什么呢?我认为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基础是海量信息和海量用户、信息和经营活动的即时性及用户创作内容。长尾理论正是这一特点的体现。海量信息和海量用户只有在互联网时代才能实现,因为互联网在时间和空间上打破了我们传统商业活动中无法克服的物理条件的限制,比如传统商店陈列商品的有限空间、用户浏览商品的有限时间等,在商品的上架和选购上,只能定期进行,不能实时进行。包括传统媒体为什么分为周报、日报,就是因为我们再如何努力,也无法实现报纸的实时更新,因为我们需要排版、需要编辑和印刷等,这些环节必须有一定时间量的消耗才能完成。这是物理条件的局限。这些局限使二八理论大行其道,在出版上过分追求精品图书、畅销读物;在传媒上,强调单向传播,缺少与读者的交流和互动。

至于用户创作内容则是互联网本身的结构所决定的。互联网使无限膨胀的并列对等结构部分代替了传统的层级命令式结构,使大众可以直接参与出版活动和信息。博客、播客、维基百科等充分体现了互联网的这一特点。与此相适应,维基经济学、SNS等理论开始盛行。

因此,如果我们简单地把传统媒体的这些工作方法移植到互联网上来,甚至过分强调原版原式、与纸质报纸相同的更新频率、缺少读者的广泛参与,我们是否能够成功呢?本次测试结果显示:只有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的《播・报》算得上是原创数字报,其余的均是其纸质报纸的翻版或附属品。当然,如果将数字报纸作为纸质报纸的补充或附属,目前的结果还算满意,但如果把数字报纸作为纸质报纸数字化转型的一种方式,则明显有很大问题。与数字报纸一样,数字期刊也强调原版原式,为数字报纸提供技术平台的XPLUS同时也为数字期刊提供技术平台,可从实际情况看,数字期刊原创性远远高于数字报纸,像《开啦》等很多原创数字期刊已经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我的建议是:只有打造一个即时更新、充分交互、便于检索的海量或专业的新闻平台,才谈得上商业模式,否则通过简单的旗帜广告、收费阅读等都可能难以实现数字报纸的真正盈利。

记者:下一步您还将进行哪些与数字报业相关的研究项目,继续为我国数字报业的发展提供科研支持呢?

张立:我们实验室除了多媒体数字报纸使用功能测试外,目前正在做的项目还有电子纸及终端阅读器的测试、DPOK跨媒体出版软件的开发、按需出版示范工程项目的实施。未来还将对数字报纸的商业模式、技术指标,以及报业网站进行全面的测试。此外,还有数字出版盈利模式、国外数字出版研究等课题。但愿这些工作能为业界的数字化提供参考和帮助。

第3篇

关键词:竞争力;产业链;低成本;出版产业

中图分类号:G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079(2020)15-0-02

一、引言

时代的发展促使数字出版产业不断发展,合理地处理好文化与科技的相互融合,是当前数字出版行业的重点。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从计划经济向着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的完善,让传统出版行业具备了更好地市场竞争力。而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不但加强了出版行业的竞争力,也保障了文化的不断创新,提高了市场需求也使科技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技术只是一种技术,真正的推广使用与广泛采纳需要与社会文化的历史背景相结合。

二、出版活动向低成本转化

出版技术的进步,在出版业中可以体现为三种实现,经济实现、政治实现、文化实现。其中经济的实现是最重要的实现。随着技术的进步,出版模式逐渐走向低成本、高效率,这种转化方式增加了社会财富的总量,并且提高了科学技术对于行业的应用,而随着数字出版的相关领域的不断扩展,技术的因素在出版活动中的地位也被强化,技术的进步也使出版活动向着低成本和高效率转化,这也为出版行业带来了生机和新的发展途径。而出版业一直在人类的文化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出版相关的领域由文化领域开始向着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文化属性的多方面产业发展,也能感受到科技的创新与文化融合的影响力与塑造力。

三、技术推动出版行业内部管理科技化

文化科技的融合也推动了出版界的内部管理的改革,随着技术的推进,出版信息管理系统以及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推进,让出版行业提高了内部管理、企业决策的准确性以及企业的竞争力。从另一方面来讲,出版行业的发展对于相关技术的进步也起到了推进和引导的作用,使得文化科技融合双方互相得益,而出版产业也随之发生了需求的变化,行业的需求使数字出版技术的社会需求增加,也使科技得到促进。

四、文化科技融合的出版商业模式转化

由于数字化出版模式的出现,对于传统的出版模式是一种冲击,这也促使传统出版产业转型,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进入到传统出版产业,新的数字出版的商品开始产生,电子图书、电子阅读器以及手机阅读产品等。这些产品的出现有效地减少了有形的原材料的消耗,掌握数字化的生产设备以及复合性人力资源,也开辟了全新的市场,数字阅读。目前的数字阅读企业也打破了传统阅读企业的垄断。随着商业模式的转换,对于出版产业来说,出现了全新的经营手段和盈利方法。战略定位的更改使出版产业的形象发生了转换,而业务网络的商业模式也使战略定位进行的各种核心业务和相关业务与客户产生联系。而核心的资源也使出版企业需要的各种资源能力,提供了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以及各企业不同的差异化服务。

五、出版产业的产业链數字化转变

随着文化科技的融合,数字出版改变了传统图书的产业链,产业链也发生了转变,产业链的上端变为数字内容开发,而数字内容开发是数字出版的发展基础,而在数字化的产业链的上游,由数字出版的内容供应商为主体,将图书、版权等内容售卖,并且从销售中分成。而在产业链中游,是出版商的数字内容出版和对于用户的技术支持,并且同网络的运营商共享收益分成。而在产业链的下游,则是数字的终端生产,以及相关数字出版的平台和分销,当传统出版社实现数字化的转型后,要明确自身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并且进一步的开展数字出版的业务,在产业链中要成为传统出版企业向数字出版战略规划的立足和方向。

六、文化发展与出版产业转型的互动

文化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体现在文化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借助体现群体的共有价值的方法,并令群体成员依此来进行经济生产的程序;第二,文化会影响群体的公平,影响在群体里的决策;第三,会对群体追求方向和社会目标发生影响。文化系统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出版产业转型。数字媒体文化加速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进程,也打破了出版的垄断,随着数字化出版的转型,出版不再是少数人的事业,目前的出版业已经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消费品,也对大众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这些数字出版作品,具有开放性、形式的结构性、内容的动态性等特征。文化价值可以引导出版产业的转型,而数字媒体文化的出现对于传统文化和传统媒体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并且也融入了更多的文化,网络传播体现技术理性、工具价值,并在互联网上缺少相应的控制机制。也是目前在转型其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所需的重要要素。

文化冲突也揭示了当前出版行业转型过程中的困境。新旧文化冲突的诞生反映着目前物质生产力的提高,而目前的传统出版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受到了两方面的文化冲击,第一方面是技术革新,从侧面体现出了现代社会意识的进步与发展;第二方面是文化选择,经由增长方式的转型,文化的选择也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的双重问题,虽然数量不多,时间也不长,但是数字出版所创造的市场价值已经超过了传统的出版企业,所以传统出版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是极具重要性的。

第4篇

数字化是传统出版发展的必然趋势,早已成为业内共识。总署2010年出台的《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传统出版单位基本完成数字化转型,其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的运营份额在总份额中占有明显优势”的发展指标,进一步明确了转型的任务。然而转型的口号已提出多年,究竟进展程度如何,成效又如何呢?在刚刚结束的第四届中国数字出版年会上,十余家出版集团及旗下出版传媒公司代表出席了“出版集团数字传媒公司发展圆桌会议”,共商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大计。

一、现状:谨慎中探索

2011年国内数字出版营业收入达到1377.88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31%,已占到当年新闻出版业营业收入1.46万亿元的近10%,这离不开数字出版产业链各环节的共同努力,其中传统出版单位也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1.成立数字传媒公司,实施集团数字化战略布局

近两年,各出版传媒集团加大数字化转型力度,为了更顺利地实施数字出版战略布局,纷纷成立数字传媒公司,或设立独立的数字出版部门,以更灵活的、更专业化的机制运作数字出版业务。虽然各家出版集团成立数字传媒公司或数字出版部门的时间早晚不同,数字化进程的深入程度也有所差别,但值得高兴的是,各家传统出版集团对数字出版的关注和重视程度均比以往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很多单位还制定了短期目标和中长期规划,形成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数字出版战略实施方案。

2.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探索数字出版赢利之道

相比前几年,面对数字化浪潮时的抗拒与恐惧,近两年,传统出版对于数字出版的认识程度进一步清晰,对于数字出版的态度也逐渐发生了转变,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开始积极探求在数字出版领域的发展之路。各家企业的数字化进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基本完成了集团资源的数据库建设,二是搭建数字出版平台,三是根据自己现有条件,推出数字产品。多家出版集团经过近两年的摸索,寻求到了较为清晰的商业模式,并在数字出版业务上获得可观收益。

3.转型有风险。步步皆惊心

此次圆桌会议,在听取各出版集团及传媒公司代表的发言后,“谨慎”二字是较为突出的感受。如果说数字化浪潮到来之初,传统出版单位对于数字出版还有认识不清、反应滞后等问题,那么经过近几年数字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相信传统出版单位对于数字出版的认识已经逐渐加深。那么为何其涉足数字出版还如此谨慎呢?大概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担心数字业务影响其在传统出版的业绩,不管数字出版怎样冲击,现阶段传统出版仍旧占据出版集团绝对主要的位置,而过多涉足数字出版领域,是否会对其在传统出版的收益造成影响,这是大多数传统出版集团所担心的;二是对数字出版的收益心存疑虑。在会议上,各家出版集团和传媒公司探讨最多的便是商业模式的问题,能否在数字出版领域赢利,一直是困扰传统出版企业的“心病”。对数字出版的认识越清晰,越觉得千头万绪,找不准方向,过于瞻前顾后,制约了其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因此,现阶段出版集团虽然纷纷涉足数字出版领域,但大都选择投资少,收效快的数字产品,即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商业模式的数字业务。

二、困惑:创新难,赢利更难

在数字出版产业日益壮大的形势下,如何成功转型并顺利赢利,始终是传统出版集团和数字传媒公司所面临的最大难题。

1.数字资源少。版权获取难

首先的困惑来源于版权,因为关于数字版权的归属一直得不到明确:数字版权究竟属于作者还是属于出版社,始终是业内争论的问题。数字版权是近几年才提出的,而在传统出版集团手中,虽然掌握大量内容资源,但有很多是早年的出版作品,那时候还不存在数字版权的概念。那么这些作品的数字版权的归属问题则很难界定。一方面传统出版单位担心将这些内容转换成数字资源,会引起版权方面的纠纷,另一方面,向作者一一获取数字版权,也是不太现实的。

此外,很多出版集团提出,传统出版单位的内容资源,并不是都适合数字出版,而对于哪些适合数字出版也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认识。其实大多数出版单位的顾虑还是在成本的投入能否实现预期收益上。如果将一些内容以数字化的形式推出,没有引起市场的关注,将会造成较大损失。因此,看似拥有庞大内容资源,是传统出版集团的一大优势,事实上也存在着诸多限制。

2.商业模式不清,定位难寻

商业模式是出版集团和数字出版传媒公司最为关注的。随着数字化的日渐普及,人们的阅读习惯和方式都发生了巨大转变。但这样的转变,能否为我国正处在转型中的传统出版集团带来实际收益,很多企业明显信心不足。互联网、智能手机、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日渐普及,而我国互联网的付费机制尚未形成,很多人还保留着“网络即共享,共享即免费”的观念。这样的观念让传统出版单位对于资源的投入更加谨慎,不敢轻易出手。

出版集团虽然已经纷纷开展数字出版业务,但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大多选择已经成熟的数字出版模式,创新性不足。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出版单位对数字出版收益的顾虑。特色固然重要,但开创特色需要承担更大的市场风险,因此谁都不肯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3.技术、人才、资金。样样都短缺

数字出版虽然同样属于内容产业,但因为其独特性,技术在前期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讲,是技术催生了数字出版,并引领其发展。但作为传统出版集团而言,技术是其重大“短板”。因此只能通过与技术商的合作,或者以外包技术的方式拓展数字出版业务,不仅增加了投入成本,还令其在多方面受限于人,甚至丧失话语权。

第5篇

关键词:纸媒数字化;战略转型;云报纸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3-0047-02

一、引 言

报纸乃至整个纸质媒介会走向消亡吗?自从互联网的兴起、电子书的流行、数字出版的蓬勃发展开始,这就成为了人们日益争论和关注的焦点。从众多的相关论文来看,一部分观点是集中在了信息载体的变迁上,因为纸媒的最基本特征就在于其信息的载体为印刷品,一旦其信息可以能够以更为先进和方便的载体表现出来,纸媒就必将面临时效性降低、销量下降等危机。不过从手机报到微博再到互联网技术下的内容APP化,我们可以发现,长期而言,高质量的新闻内容还是最重要的。而报纸、杂志这样的平面媒体所要做的就是,顺应潮流、做好内容,以不变应万变[1]。

新传播时代,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传统纸媒也必须转型。因此,除了内容和形式的编排之外,纸媒还需要进行创新性的拓展和延伸。在这种大背景下,用于计算机、随后又用于广电发展的“云”概念,也出现在了纸媒中。

二、我国报业数字化转型的发展及困惑

随着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出版产物如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等逐渐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和消费理念,传统纸媒面临着重大冲击。在数字出版被认定为21世纪媒体发展的新趋势之际,报业纷纷面临数字化转型考验。

大势所趋之下,数字化报纸网站大行其道,但其实对于数字化转型的目的、盈利模式、前景预测等各个方面大多准备不足,大多数报社属于被动转型,没有将数字化同报业的核心利益相挂钩,甚至存在盲目跟风现象。国内大部分报业的转型雷声大,雨点小,投入多,收益少。只是将报纸数字化的网站,想在海量信息的互联网中占有一席之地、分一份蛋糕,比在传统报业中竞争还要难得多[2]。

总体来说,国内报纸的网站建设除了强大的宣传功能外,盈利模式依然不够明确和完善,仅仅是报纸的同步数字化远远不足以在信息繁杂的虚拟世界中生存。当然,数字化转型为报业所提供的巨大机遇和动力是不容忽视的。

数字化转型初期,“内容为王”和“渠道为王”产生了对立,对数字出版认知上不健全。一方面,坚持内容为王的报社认为信息载体只是末端,自身内容做好了,纸媒影响力大了,转型之后必然可以吸引到大批忠实读者。但事与愿违,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品牌排名中几乎没有重合,从原因分析,可能是由于两种媒体品牌的价值体系不同,评判标准不同,产生过程不同,因此难以延伸,忽略了网络用户的实际需求、行为特点和消费习惯,导致无法有效地吸引到受众。另一方面,看重网络渠道的报社可能会盲目跟进,去模仿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的形式和内容,反而丧失了自身的内容优势,得不偿失。

对报业的数字化转型产生影响的还有渐渐有进展的三网融合。如果说新媒体的出现对报业和广电业都产生了巨大冲击,那么三网融合的进一步发展却使广电行业获得了发展的良机,而进一步压缩了纸媒的生存空间。尽管目前对于“三网融合”应以内容为主还是以渠道为主,广电系统和电信系统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提出不同的融合方案,但对报纸而言,面临的却同“邮发合一”时代一样的尴尬:基本丧失对发行渠道的主导权[3]。三网融合带来的是受众需求的大变化,不太会像以往那样对报纸进行精读。要知道,连博客也是为了受众需求变为微博,适应读者阅读习惯和需求至关重要。

报业想要在数字化转型中突围,首先要坚持的便是新闻性。也就是说,虽然报纸受到区域性限制,但正因如此,更要回归自身,打造新闻特色和地方特色,为进一步的技术转型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在网络信息的传播和整合方面,首先要发挥信息的过滤和整合功能,使手中能够获得非同寻常的信息;另外,当前报业的数字化过于依赖云出版平台,例如方正阿帕比和中国知网,报社自身对信息的数字化整合较差,独立数字化营销能力不足,如此看来,云报纸概念的提出无疑是很好的发展方向。

三、数字化浪潮下《京华时报》的第一个十年

在第一个十年面对数字化浪潮和“报纸消亡论”时,《京华日报》的战略转型还是集中在了纸媒载体本身。首先其强调了相对于网络媒体纸媒在内容创新上可发挥的优势,提升内容质量,加强内容整合;而在拓展市场份额方面,虽然当时中国报业的实际收入呈现负增长趋势,但是《京华时报》依然采取进攻策略以扩大声场份额;另外,其在售价、广告、文化推广、延伸产业链等方面也是全面创新,使其影响力和公信力既在读者群体中得到认可,又在广告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虽说如此,发展数字媒体确也是不能回避的话题。像大部分纸媒那样,其采取基本的“一报一网”模式。而在数字化战略转型方面,《京华日报》社长吴海民表示,要着重培养在网络时代的复合型的人才,这也是《京华时报》第二个十年乃至更长远发展的人才资源积累不可缺少的部分。

四、《京华时报》云报纸的开拓

2012年5月17日,京华云报纸全球首发,标志着京华时报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云报纸”简而言之,就是京华时报将有前后两个终端,前端是传统形态的报纸,后端则架在“云”上,借助新的技术手段,满足用户对新闻资讯的延伸[4]。

这是纸媒具有开拓意义的一步,初步实现了纸媒同数字识别技术的结合。而除了新闻内容外,京华时报云报纸同时也可以实现电子交易、网络游戏的下载等功能。只要装上特定的客户端,用手机一拍,经过后端平台的编辑和整合,便可以看到相关信息、链接和视频等。京华日报的这一创新举措正是“内容为王”和“渠道为王”统一的良好尝试。

与此同时,云报纸的开拓也必将带来生产方式、整合方式、营销方式等一系列的转型。首先,在自身定位方面,京华时报将不再是“一报一网”的简单组合,而会成为一份平台型的报纸,深度报道不会再成为报纸发展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反而详尽而全面的咨询讯息成为关键,因为只需一拍,相关信息就会尽收眼底;其次,内容的生产与整合方式发生转变,前后两个终端各司其职,更为关键的便是进一步探求如何很好的实现两个终端的无缝连接;再次,商业模式也需要发生改变,如何处理好发行量、广告收入等同云报纸内容生产的关系,成为京华日报短期内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很显然,在面对第二个十年伊始,《京华时报》坚定地采取了技术转型。当然,这也是由于在第一个十年中,《京华时报》坚持实行了进攻战略,成功夺取了大片市场份额,并在读者心中树立了权威性和好印象,为其进一步转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技术转型同时也离不开相关行业的支持,《京华时报》便选择了和联通的相关合作。虽然还处在初级阶段,但如果读者真的可以完全通过京华时报云报纸实现商业互动,那么无疑这将是一种引领未来的商业模式。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拍摄过程会产生相应的流量,而且软件的系统要求也提醒着我们,云报纸的商业模式不能急功近利,需静待良机。

在2012年的首届京交会上,《京华日报》参展5天,至少发出去15000份报纸,在公众开放日更是两小时内5000份变一扫而光。可以预见的是,当前云报纸的发展是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好评的,如何根据合理的预测来构建市场成为主题。技术的增长和传播是飞速的,《京华时报》作为先驱无疑在云出版市场占得先机。但现阶段技术的深化和模式的思索还是重点,毕竟《京华时报》目前所提供的云搜索范围不广,应用版以推荐和介绍目前智能手机平台上的软件、游戏及服务为主要内容。要想保持长久竞争力,当前品牌建设仍是重点。

五、云报纸的探析及思索

很显然,云报纸并不等同于纸媒的数字出版,而更像是数字出版的一种趋向,其本身具有极大的变革意义。前车之鉴,报网融合并不能挽救报纸的颓势。报纸在最初拥抱网络媒体时,趋之若鹜地想借网络“推广自己的品牌”,然而最终发现,互联网已经消灭了所有报纸的品牌[4]。 无疑,单纯的新闻专业主义和简单的报纸网络复制是片面的。

业界对于云报纸的前景也是一致看好,因为云报纸以原报纸为依托,同时将互联网带入,通过终端和云计算,为原报纸实现巨大的增值,且其所需的增值代价较低。的确,技术的介入扰乱了平静的媒介环境,改变了技术人员一直处在辅助地位的局面,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媒介从业人员的边缘化,这需要我们去遵循技术这个规则,并发挥平台中专业素养的巨大优势。

随着京华时报云报纸的诞生,会在未来引领这种云阅读的潮流吗?传统媒介的确在探讨自身出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进展,但是,毋庸置疑,电子阅读将成为主流。当然,云报纸的发展依然面对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做终端软件下载的,接下来如何把传统纸媒的广告商导入进来?如何跟其他门户网站的客户端竞争?“云报纸”虽然形式上有所创新,在商业模式上也创意性地和电商平台、付费下载结合,但读者体验受制于纸质报纸发行量,没有报纸你如何拍照[5]?另外,需要明确一点的是,虽然当前有政府的政策保护,但是却不能去完全依赖这些政策,否则一但失去保护,没有改变的行业就会被技术的浪潮摧毁。传统媒体的技术改革必须一直向前推进。

数字化浪潮和三网融合的背景下,纸媒无法避免同新媒体和全媒体的竞争,如何在数字化转型中完成华丽的翻身迫在眉睫。此时的纸媒必须明确自身定位、读者需求、传播渠道和商业模式。然而当前的纸媒数字化大多流于形式,数字化转型不但没有成为抢占市场的有力武器,反而成为报社的一个额外开支负担,内容生产上也出现被渠道化,发展状况不容乐观。而京华时报云报纸的诞生却提供了一条纸媒的改革创新之路。目前,云报纸的技术完善和商业模式依然是重点,终端的平台建设至关重要。无论如何,云报纸是纸媒拓展的重大尝试,是数字化时代纸媒十字路口的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 吕择.平面媒体的十字路口[J].今日科苑,2012(4).

[2] 徐伟.数字化:如何给报业一个未来[J].青年记者,2008(24).

[3] 沈天舒.“三网融合”下的报业突围[J].编辑之友, 2010(8).

第6篇

第1类:商业模式与实时架构

数字化转型的第一步是设计一个可用于共享信息、标准化工作流程并采用集中化共享服务功能的商业模式。要在数字化转型的成功之路上取得切实进展,企业必须选择并优化商业模式,通过强大的企业架构实现该商业模式的效率性。这些是构建基础模块,将销售及利润达到最大值的基本步骤。

麻省理工信息系统研究中心(MlT Center for lnformation svstems Research)调查了四种企业运营模式,即统一、协调、复制和多元化运营模式。由于企业在集中程度和标准化方面的选择差异,这些模式各具特点(见表1)。

采用统一经营模式的企业向同一类型客户销售同类产品或服务,通过信息共享及各组织的标准化流程获利。多元化经营模式恰恰相反,主要应用于具有多种不同经营理念的企业集团。这类企业从信息共享及各组织的标准流程中获利不多。向同类客户销售不同产品的企业采用协调经营模式,这类企业的获利方式是用信息共享满足特定目标,例如交叉销售,但不同产品并不一定需要标准化流程。向不同顾客销售类似产品的企业采用复制运营模式,这类企业的获利方式是流程标准化,但并不过分依赖与信息共享,因为其业务部门只注重自己经营的当地顾客。

最近开发的颠覆性技术已然超越了过往既定做法的范畴。实时信息、即时全球通信传输、自动化和内置分析功能赋予企业运营模式新的定义。不受人为干预地从电子设备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即时信息传输能力、大量信息处理能力和基于商业流程执行规则的算法运行能力已经颠覆了企业的性质。具备典型信息共享和标准化流程基本面且利用更新技术进行升级的企业将不断实现更出色的财务表现。

第2类:了解顾客、预测顾客、与顾客互动

数字化变革的冲击作用于消费者决策过程中每一个阶段。商业世界正在从传统营销模式过渡到运用数字化模式优化其顾客群体,其中的方法之一就是决策学与顾客选择和定位的结合。通过提供多种渠道,方便顾客获取商品和服务,可进一步加强这一方法。随着顾客要求的提高,他们对实用、简单而直观的电子产品和服务需求的产生,企业转型的速度也将加快。

人们不再愿意到实体店购物或者亲自到银行里填单存款。当今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简易――且信息更丰富。他们正在改变市场规则,将传统的B2C模式置于一个截然不同的市场环境中。

优化顾客性能的有效框架就是了解顾客、预测顾客并与顾客互动(见表2)。数字化对该框架的实现大有帮助,该框架要求企业按照合理顺序回答与顾客相关的问题。企业必须找准每名顾客在消费过程中的定位,确定特定顾客的价值,并考虑顾客升值的可能性。同样重要的是,要了解在营销活动与销售渠道中怎样才是与顾客互动的最佳方式,及如何最大程度地满足最有价值客户的需求。

第3类:信息化决策

根据证据进行决策的公司显示更出色的绩效。与缺乏这种文化的公司相比,他们的盈利更高。

一个综合运营管理系统(OMS)可提供涵盖所有重要领域的实时信息。公司可以构建这样一个指标推动的业务管理方法,覆盖整个组织的盈利和改良资本支出的主要来源。图1展示了各主要领域的常见示例,主要专注于已投入资本回报和可构成OMS框架的信息化决策类别。

通过在收益表的所有主要条目进行组织:销售、销售成本、劳动力、以及一般经营支出,盈利和现金主要推动因素的分类相对简单。调动现金的杠杆可以在经营资本现金的所有主要条目中进行分类,例如旨在降低应收账款、降低库存和提高应付账款的一般性现金改良方法。通过精细的数据分析正确抓取和系统分析这些影响因素,将实现更好的绩效。

曾进行综合数字化转型的一家制造商现在在自动化过程的协助下进行这些数字推动的信息化决策,已经取得了更出色的财务业绩。该公司将销售和经营规划捆绑在一起,并且实时与研发相连接,从而使详细的销售预测和详细的生产能力与产能得到匹配,提高生产效率。管理层知道怎样生产各产品项目才能实现最大的盈利,并且在销售需求获得的预测超过生产能力时进行优先排序,实现最大化的财务业绩。当预测显示生产能力将超过需求时,公司还可以下调产量,从而降低成本。

第4类:数字自动化

崇尚数字化的一些公司也在通过数字自动化提高盈利能力。与人相比,电脑在很多工作职能方面执行任务的速度更快、更准确、并且成本更低。数字自动化目前包括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利用算法根据数据观察评估行为。现在这些程序和流程可以在工作中自我强化,从而完善和持续改进它们的职能。

如今客户在使用像VvavBlazer这样的公司,而不是人工操作的旅行社。WavBIazer旅行平台可以听取度假者期望的旅行标准,并就旅行地点提出建议。而WineStein则作为电子侍酒师进行自我推广,能够在获知消费者的正餐后提出最好的餐酒搭配建议。还有其它许多公司也发现,很多工作最适合由电脑完成。

在这些生产率快速提升过程中,数字自动化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但是它并没有增加就业岗位(图2)。一个世纪以前,劳动力市场根据新的电气化局势进行调整后,就业增长终于重回正轨。在目前正在进行的数字革命中,这种调整还未发生,但从历史来看,劳动力市场有能力针对这个突变进行调整。在采用蒸汽机之后,出现过类似趋势。

利用机器代替人工制表过程的另外一个主要好处就是准确。财务咨询公司F1F9估计,所有电子表格中88%存在错误,同时大型公司使用的电子表格有50%存在重大缺陷。更流畅的输入产生更流畅的输出。

第5类:技术财务与治理

企业对于信息技术(IT)支出的看法已经发生改变,尤其是行业领导者。这是因为大型公司是从整个技术投资产生回报,而不仅仅是将IT视为经营成本。盈利能力更好的公司在IT方面的支出大于不太成功的同业公司――并且对支出的利用更出色。从IT衍生出可测量价值的公司,驱动了技术投资和业务增长的良性循环。

在管理技术投资的同时,将技术成功整合至经营策略和基本经营过程,包括在业务运作和IT运作之间创建深度联系――然后通过联合决策和职责增强这种联系。多数表现出色的公司都有着高度一体化的经营职责和IT职责,并且他们在两个领域之间做出联合IT决策。业务一IT关系经理、联合委员会、以及对项目成功、投资管理和lT服务水平的密切追踪都有助于增强这种联系。

数字治理为整合IT资产、资源与企业目标和战略提供了框架和结构。通过IT治理,可以做出以下决策:

・谁有权力进行IT投资

・资金应花在IT服务的哪些地方

・投资与控制的优先次序和合理性

・IT预算及其相关的授权等级

・项目组合的构成

・如何对项目进行管理和控制

了解IT的管理层明白(1)公司的IT投资过程如何工作,(2)可以从技术投资中得到什么,以及(3)如何获得。如果希望提高竞争力,公司必须战略性地利用IT。通过对实现目标所需的经营要求的详细描述,以及对公司人员在必要的策略步骤方面的清晰指示,使战略目标明确化。

数字化转型的决胜秘诀

由五个类别的数字化转型构成的决胜秘诀如表3概括。

第7篇

“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未来学家尼古拉·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曾如是说。十几年前,当他鼓吹数字化时代和数字化生活时,许多人还将信将疑。如今,“数字化”这个字眼无处不在,熟悉得如同空气,我们已身处于这个自己创造出来的数字化世界。甚至,我们有时不得不诚惶诚恐,因为几乎所有东西看起来都有可能被转化成0和1。这不仅是数字化时代,更是一个数字化加速时代,我们被技术的洪流裹围着前行,无论政治、经济还是生活都与之息息相关,除了拥抱它,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从《数字化生存》说起

1995年,个人电脑对普通人而言,还是个顶稀罕的玩意儿,甚至见都没见过,上网也是闻所未闻。此时,美国学者、M1T媒体实验室主席尼古拉·尼葛洛庞帝已经出版了其著作《数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按照他的解释,“数字化生存”是指人类生存于一个虚拟的、数字化的生存活动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应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从事信息传播、交流、学习、工作等活动。他总结数字化生存有四大特质——分散权力、全球化、追求和谐与赋予权力。可以说,数字化生存是现代社会中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的生存方式。在数字化生存环境中,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都呈现出全新的面貌。比如,生产力要素的数字化渗透,生产关系的数字化重构,经济活动走向全面数字化,就连工作、学习、娱乐、购物等日常生活都打上了数字化的烙印。这种方式既是对现实生存的模拟,更是对现实生存的延伸与超越。尼葛洛庞帝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个产业揽镜自问“我在数字化世界中有什么前途”时,其实,它们的前途百分之百要看它们的产品或服务能不能转化为数字形式。

如今再重温《数字化生存》,说不上有多少新鲜感了,因为一切正在我们周围发生,但还是不得不佩服“预言帝”当初的真知远见。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时代的加速到来,网民的数量也急遽膨胀。据瑞典互联网市场研究公司RoyalPingdom的调查报告,2012年全球网民总量已超22.7亿,较5年前的11.5亿将近翻番。而《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则显示,到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手机网民达到4.2亿。报告认为,中国网民数已经处于高位,网民增长和普及率都进入了相对平稳的时期。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的普及、无线网络升级等因素,促进了手机网民数的快速提升。显然,对于世界上大约1/3的人来说,“数字化生存”已成为“现在进行时态”。

发展数字经济成为共识

伴随着“数字化地球村”的日益成型,发展数字经济和数字产业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企业的共识。

经历了上一轮金融危机的元气大伤,欧盟把欧洲复苏的希望寄托在数字经济的提升之上。在今年的欧盟秋季峰会上,欧洲理事会主席赫尔曼·范龙佩(Herman Van Rompuy)宣布将通过鼓励投资政策、统一市场法规、增加劳动者技能等三大举措发展欧盟数字市场。此次欧盟秋季峰会将建立“单一数字市场”上升到关乎整个欧盟竞争力、经济持续增长的高度。欧洲政策研究中心估计,欧盟范围内若能实现统一数字市场,将在10年内带动5000亿欧元的经济增长,电信基础设备建设、网络消费、电子商务等领域都会受益于该市场的建立。

澳大利亚也于今年了首个国家云计算战略。澳大利亚宽带、通信及数字经济部长史蒂芬·康罗(Stephen Corrroy)称:“这是一个将互联网摆在我们经济核心位置的一项议程。国家宽带网络是这个数字经济的基石,澳大利亚将创建并使用云服务来加强整个数字经济的创新。”他表示正确地采用云计算战略,到2020年将为澳大利GDP增加33亿澳元。同时,他认为云计算最大的变革在于个人和小型企业。“现在规模较小的企业还没有参与其中,需要支持和采购云服务的信心。作为澳大利亚国家云计算战略的一部分,政府将为10家行业领先机构提供资金支持,以开发专门针对领域的数字业务包,这个举动也让他们更加了解和熟悉云计算。”

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实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1993年,克林顿政府提出“国家信息基础建设计划”(National 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其目标是:建成一个连接到各社会机构、团体和每个家庭的宽带高速网络,为全社会提供丰富的信息,开展多样化的高级信息服务,全面满足人们在生产、工作、生活和人际交往中的信息需求。如今奥巴马政府在推动更新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持续发展也下了大功夫。据统计,从2009年到2012年,美国无线网络的年投资额以40%的速度增长,从每年210亿美元增长到300亿美元,已经超过主要的石油、天然气和汽车公司。2013年,美国的有线网络投资额预计达到350亿美元。

而今年8月,我国国务院正式公布“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这标志着中国宽带战略正式上升到国家层面。“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被认为是升级基础设施、为促进信息消费提供前提。由此可见,数字经济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谁都不想在新一轮的经济大潮中丧失竞争地位。

做数字时代的弄潮儿

第8篇

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过程中,最根本的是没有建立起有效可行的数字出版商业模式。本文以云技术为背景,探讨了中小出版社整合关键资源的能力、定位以及赢利模式等。

一.中小型出版社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

多年来积累的独特、优质的内容资源成为中小型出版社开展数字出版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开展数字出版的关键资源能力。中小型出版社向数字出版转化的最大难点不在于技术和资金,而在于能否把握数字出版的本质和特点,进而建立起相应的商业模式。

目前的中小型出版社内容资源散乱、数字化程度较低。在云技术条件下,中小型出版社应联合向数字出版云提供商购买相应的服务,按照统一的数字格式,把独特优质的内容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放在数字出版云中,等待下一步由计算云进行数字出版内容的整合。整合后的数字出版内容由出版社所有,在读者请求输入以后,可以获得全面丰富的资源,同时需要制订详细、合理的版权协议。

1.中小型出版社数字出版的定位

在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中,中小型出版社是数字资产系统的机构,是内容提供商,有着优质内容资源。所以中小型出版社在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中应把握图书市场的分化趋势,找出市场空白进行新品类创建或者开辟新领域,然后针对这一个细分市场的目标消费者进行精准定位,创建能吸引消费者的图书品类,结合自身优势,从而形成难以模仿的持续竞争力,制定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战略。

中小型出版社一旦按照本社特征和消费者特点进行定位,那么其所拥有的优质资源在消费者心中将占据优势地位,这些优质资源经数字出版云整合之后,消费者在获取时会首先选择他们认定的品牌图书。

2.中小型出版社数字出版的业务系统

中小型出版社的业务系统包括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在数字出版的业务系统中,编辑将内容资源数字化,汇入内容资源库。数字出版云在整合资源的过程中,把这些内容资源聚合到不同的域,等待读者搜索。读者按照自己的需求,向数字出版云发送请求,数字出版云按照不同的资费模式,通过金融提供商获取资费,然后向读者发送内容资源。

二、中小型出版社数字出版的关键资源能力

中小型出版社数字出版的关键资源是拥有的独特、优质的内容资源,这些资源是形成关键资源能力的基础。其关键能力是加强开发本出版社特色优势内容,形成品牌,吸引消费者,引导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最终形成消费者在海量的品牌中选择本出版社的产品。

在关键资源的基础上,中小型出版社必须具有整合这些资源的能力,并对这些资源进行定位和强化。本文采用图书分类战略来进行关键资源的聚合和定位,从众多的图书分类中,中小型出版社应立足于自身条件,分析消费者特点、精准定位从而牢牢抓住消费者。重点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1.分析消费者特点和图书品类

经过市场调查与消费者分析,明确该图书品类在消费者心中原有的特点是什么。例如:消费者认为农用科技类图书是实用、简单、通俗易懂;时尚图书具有流行元素等。

分析本出版社特色图书品类的第一特性或最简单特性是什么。在消费者群体特点的基础上,强调该品类图书简单明显的第一特性,并设计使这一特性能迅速吸引消费者的方案。

2.定位图书对消费者的诉求点

确定该图书品类的定位。例如:金盾出版社在发展初期,把农用科技类图书定位于能真正为农民带来实惠的图书。在该出版社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坚持该图书品类战略,最终发展成为出版农用品类图书的领导者。

5.根据定位形成品牌,并持续强化

在消费者群体中建立起本出版社的特色图书品类之后,中小型出版社就要建立自己的图书品牌,并与该图书品类锁定在一起,达到“想买该图书品类,就会想到该图书品牌”的目的。

我国图书市场不缺乏品类分化,很多具有强大消费基础的图书分化品类,具有创建强势品牌的潜力,中小型出版社要根据自身资源的特点,把本身优势与新品类锁定在一起,创建图书品类,在极度竞争的红海中开辟属于自己的蓝海。至此,中小型出版社的关键资源能力就形成了,在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中都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

三.中小型出版社数字出版的赢利模式

在数字出版云中,拥有超级存储量的服务器。经过整合后的数字出版资源在这里存放几乎没有成本。这些数字出版资源很大部分属于不畅销的内容,有很小的收益,但所有的收益加在一起也不容小觑。这些资源的收益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读者支付

虽然现在很多网络内容属于免费享用。但是对于一些专业的数字出版资源,仍可以采用用户收费的模式。例如:超星数字图书馆中的资源全部需要付费下载。

2.第三方付费

所谓第三方付费就是读者免费享用数字出版资源。但是在此过程中所产生的广告费用、流量费用由第三方支付。例如很多免费数字出版资源提供者就是采用此种方法。移动阅读很多免费的图书可以阅读,但却收取用户的上网流量费。

3.阅读终端所得

很多数字出版者采用硬件收费的模式免费提供数字出版资源。例如:方正阿帕比的书畅阅读器,卖价为3000-5000元,但是阅读器中附带大量的数字出版资源,并且用户可以免费在一定时期更新这些资源。

在数字出版云的商业模式中,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来获得收益。一是某些资源用户收费,例如专业资源、稀缺资源等。二是第三方付费。三是在用户链接数字出版云获取资源之前需安装数字出版专用软件,这些软件是收费的。

第9篇

 

工业4.0不仅代表着生产方式的第四次革命,更将对相关的商业模式产生颠覆性的影响。罗兰贝格合伙人迈克尔·佐伦库普(Michael Zollenkop)博士近期在瑞士圣加仑市的演讲中,对工业4.0及相应的商业模式创新进行了深度剖析,进一步探寻工业技术4.0对商业模式与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意义。

 

工业4.0时代正在到来

 

从以蒸汽机发明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到1923年引进分工劳作的流水线开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直至利用电子和IT系统升级自动化生产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历次工业革命都催生了代表性的新产品与新型生产方式,从根本上重新盘活经济和社会的各个环节,甚至能够改变国家间力量对比,由此推动国内与国际竞争态势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2014年,德国工业4.0平台对工业4.0概念的价值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释:“所有参与价值创造的相关实体形成网络,获得随时从数据中创造最大价值流的能力,从而实现所有相关信息的实时共享。以此为基础,通过人、物和系统的连接,实现企业价值网络的动态建立、实时优化和自组织,根据不同的标准对成本、效率和能耗进行优化。”

 

在工业4.0时代中,信息物理系统(CPS)是一切价值创造相关活动的基础。CPS将传统生产技术与新型IT技术二者有机结合,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生产设备以及交互界面的集成网络沟通现实世界与信息世界。具体而言,配备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工厂中每个生产环节都具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可以自动化完成生产线操作,具有卓越的机器学习能力;同时利用生产环境的即时监控,提前排除潜在问题,进行预测性维护。整个生产流程更加灵活、富有弹性,甚至可以根据客户的定制化需求进行即时调整。

 

信息物理系统将打破所有生产环节的数据壁垒,通过人、机器和整个系统的互联,创造前所未有的价值增值,并一举带动经济与社会各个方面的划时展。我们认为,工业4.0可能将是一场可与前三次工业革命比肩的颠覆性技术革新,将以数字化引领全球范围内经济变革的浪潮。

 

商业模式创新

 

工业4.0时代的数字化变革也必然要求商业模式的相应创新。企业的工业4.0战略规划需要依托具体商业模式才能落到实处。工业4.0时代中,用户集成、数据分析与综合三大趋势颠覆了传统商业领域价值创造与盈利模式的条件:产品与服务规划设计,生产、销售与盈利方式,如何在业务领域中发挥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导因素是技术、服务还是资本?……这些都是创新商业模式过程中亟待回答的问题。

 

此外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工业4.0中商业模式转型的动力不仅来自于企业内部,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即便是成功的商业模式也需要不断地转型升级,与外部影响因素的变化保持同步并从中获益。

 

值得注意的是,商业模式的模仿不仅存在于同行业内,不同行业间商业模式的成功原则也可以互通。

 

以吉列公司的商业模式为例,19世纪末,可替换剃须刀市场已经相对稳定,很多厂商持有专利,占据优势地位。吉列公司以低于成本价的剃须刀架迅速打开市场,锁定客户。吉列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同时将配套剃须刀片这种价格相对低廉的消耗品小幅提价,利用剃须刀片用户高频度购买行为带来的利润抵消刀架的收入损失,并进一步获得盈利。

 

惠普的“打印机+配套油墨”、雀巢的“咖啡机+咖啡胶囊”都从吉列这种组合定价的经典商业模式取经,在各自的领域内获得了成功。

 

工业4.0时代商业模式创新的内容

 

工业4.0对商业模式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以下七大方面:

 

灵活性/大规模定制

 

大规模,要求的是标准化,传统工业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定制,要求的是个性化,这是工业4.0时代提出的新需求。大规模化和定制化,本身是矛盾的。工业4.0将二者有机结合,不仅能够在产品的计划、模拟,甚至是实际生产过程中提高灵活性,实时满足客户需求,进行动态产品规划;同时也将利用现今的生产技术和集成系统大幅提高生产力,并在全程智能监控之下,有效实现各个生产环节的无缝对接,缩短生产任务的转化时间。

 

直接客户关系

 

客户可以同企业就生产和产品信息进行直接交流,客户的反馈数据录入智能工厂的信息物理系统,直接规避中间环节,使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联系更紧密。

 

去人力化

 

工业4.0与历次工业革命一脉相承,都是利用更加先进的工具逐步解放人力、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工业4.0并不是单纯以机器人取代人力,而是在智能工厂中利用集成现代智能机器人、传感器、数据存储和计算能力的技术突破推动人机协同,实现智能生产,进一步降低制造业对劳动力的依赖与人力成本的比例。

 

资产周转率提高

 

信息物理系统的预测性维护的功能使设备正常运行的时间大大延长,进而降低了因为设备检修和故障造成停机的损失。更重要的是,工业4.0产品的定制化程度高,库存量将得到严格控制,货物周转效率大幅提升。

 

分布式/地区化

 

工业4.0不依靠规模效应获得效益,而是通过分散智能工厂处理能力进一步提高效率和灵活性,配合直接客户关系快速重新规划更加符合客户需求的生产流程。

 

快速迭代推出新产品

 

3D打印、新材料、机器人和自动汽车等新型技术与设备的广泛使用将大幅提高智能工厂的生产力。与此同时,信息物理系统一方面收集客户与产品本身的大数据并加以分析,一方面对产品和生产过程进行优化,实现产品的快速迭代式创新。各种虚拟工具在指导人们使用新产品、提高新产品的用户接受度与满意度的同时,更推动新一轮的大数据处理和产品优化的过程。

 

能力的变化

 

人机交互更加简单友好,直接提高了工人学习新技术的速度和质量。自动机器人的应用也使日常运营需要的劳动力减少。

 

工业4.0的发展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客户群、基础设施、劳动力素质等关键因素的完善还要克服诸多困难。

 

我们预计,2025年之前并不会出现可供企业广泛采用的标准化解决方案,现阶段的努力方向仍是独立的试点方案。随着工业4.0的发展与成熟,企业将逐渐开发出以技术为推动力的插件式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各种互联渠道合力推动多种解决方案产生;而随着大多数生产设备、基础设施和人员过渡到真正的工业4.0时代,集成式、标准化的解决方案将在2025年左右应运而生,届时,商业模式创新变革也将发展到新的阶段并产生新的要求。

第10篇

人文大众期刊十年记录,奠定行业数据挖掘基础

该书副主编张立代表出版方首先发言,他说:本书的出版,不仅是人文大众期刊十年的记录,也是龙源十年发展的记录。在互联网信息泛滥的情况下,人文大众期刊数字化、商业化历程艰辛,目前国外还没有类似的案例,从这一层面来讲,《中国人文大众期刊十年数字化发展报告》的出版具有重要意义。本书所体现的“数据十年”,从最初的杂志排行数据,到后来的篇章排行数据,再后来是类型期刊的数据分析,再到城市阅读排行数据,从数据挖掘角度的创新和细分,我们看到了期刊数字化转型发展的路径。龙源完成了数据的统计分析,为我们下一步真正做大数据挖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补充说,《中国人文大众期刊十年数字化发展报告》从数据的角度,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需求分析。这个数据其实可以引导出商业模式。将数据建模――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输出――数据应用打造一个链条,在这个链条上进行更有意义的价值挖掘,也许商业模式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和龙源数字传媒集团将继续深入合作,以该书的研究成果作为新起点,结合互联网+、全民阅读以及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开拓“产学研”研究的新空间。

该书主编汤潮介绍了该书的特点和龙源以人文大众期刊作为发展方向的缘由。他认为,除了人文大众期刊是中国主流的优质内容代表外,期刊的特点是最符合互联网发展生态的,比如期刊的精品权威特征、分众个性化特征,连续出版的更新特征。每一本刊物都有其特定精确的定位,也就是一个精准服务的社区圈子,这与今天移动互联网的特征几乎都是完全重合的。他介绍,《中国人文大众期刊十年数字化发展报告》主要进行了2005-2014这十年期刊数字化阅读数据分析,由国内外机构和个人用户数据构成。用户的阅读行为留下了中国期刊数字化发展较全面和清晰的足迹,这是该书的价值所在。未来,龙源的数据研究需要上升到一个更深的层次,不仅要使用大数据的工具和理论,也要符合当下数字出版、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个性化、智能化和精品化的方向。对于出版业来讲,要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联系起来,特别是非结构化数据将对我们的用户端、社会端和商业化的发展端提供意想不到的可能性。

该书编委会成员李频说,该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方面,它从一个侧面记录了龙源的发展,记录了我们国家大众人文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发展;另一方面,它为我们研究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传播逻辑和传播规律提供了一个样本。这两个价值是很鲜明的。或许我们现在说龙源的价值、龙源的地位可能还真的早了,在人类期刊传播史上可能还真难找到一个机构,为中国的人文期刊传播做到这么大规模的数字化传播。这里又关联到两点:前不久有学者提到其实在人类传播史上,互联网发展最好的就是两个国家,一个是中国、一个是美国,这一点真的很值得我们去思考。龙源正是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产生的,所以这本书是从侧面记录了龙源;还有一个侧面是记录了龙源的期刊研究,记录了龙源十年的发展和记录了龙源所组织的人文社会期刊传播的研究。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该书编委会成员陈丹对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刘建生写的序里关于龙源的评价表示赞同,就是龙源是一个“忠于使命、勇于承担、乐于奉献的企业”。关于这本书的意义,她说,该书是期刊数字化阅读的第一手数据记录。做传播学研究,一手数据的记录更为难得。该书收纳的研究者在2005年、2006年写的文章,现在看起来有很多方面不尽如人意,但那是按当时的视角去看的,在那个时间节点上至少是一种记录,是一种原生态的记录和观察。这本书十年梳理下来,其实也是对于数字内容产业发展路径的反观。数字内容产业的内容形式,包括技术、终端以及它所涉及的领域甚至包括它的商业模式都在不断完善、不断多元化,此书的价值不可小觑。

作为本书的参与者,陈丹也对下一步的数据研究工作提出了思考和期待。她指出,针对目前数据的静态特征,还需要在动态性上下功夫,进一步挖掘动态数据的价值,另外,可以将相关的企业、相关的研究机构都联系起来,在数据的开放性上多做文章。除此之外,还可以考虑挖掘数据更多的商业价值。

为传统期刊转型提供参考

《中国期刊年鉴》主编段艳文说:龙源用十年的时间磨一剑,为期刊业界献了一份厚礼。我们的传统期刊人在办刊的时候更多应用传统办刊思维,缺少对读者阅读的数字分析,往往关起门来办刊,凭自己喜好办刊,缺少来自读者反馈的数据。龙源的这份报告通过十年的时间从单刊到单篇,从PC端到移动阅读端,从个体到群体再到城市阅读,为我们展现了读者在线阅读付费阅读的大数据分析,解读了十年付费阅读的发展历程,同时也为我们科学办刊提供了一个参考。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中国新媒周刊》主编马雪芬说,龙源在国内做数字人文大众期刊的平台本身就填补了一个空白。人文大众期刊相对来讲比较分散,单刊力量薄弱,制作数字传播或者是经营移动产品的开发都很困难,而龙源却将这些人文大众期刊汇聚形成了一个优质内容的集散地。另外,传播的研究是定量与定性并行,如果能够用数据来解决定性的问题,就能够用科学印证主观化的内容,这是龙源数据下一步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工程研发中心常务副主任兼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课题组办公室主任张凤杰对《中国人文大众期刊十年数字化发展报告》的出版和龙源的社会责任表示高度肯定和赞扬。他认为互联网时代的期刊和传统期刊是相生的关系,因为在传统时代成为“过刊”的内容,在数字渠道上还可以无限延伸,为期刊内容提供无限的长尾效应。未来大数据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要把产、学、研各个方面的渠道和力量充分结合起来,将这一研究深入下去,为行业发展提供更多参考价值。

刊社代表《军事文摘》副社长唐耀说,我们算是龙源TOP00活动以及这本书的受益者,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我们的刊物是小众刊物,正是因为数字化的传播,才让我们找到了信心,让我们看到小众期刊在网络上也有受众人群。对我们来说,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更精确的人群,帮助我们更好地为这类人群服务,这是我从中获得的启发。

为全行业数字化探索进行总结

第11篇

石磊教授的《分散与融合――数字报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7月)一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他认为,数字技术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改变了报业生态,但并不必然带来报业的衰落。报业同样可以采用新技术,在媒介融合中实现数字化转型,实现与新媒体共生共荣。这种认识和论述,对报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通读全书,我认为该书具有以下四个特色:

特色一:多年潜心研究的集大成

石磊教授现为四川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新媒体艺术与文化硕士点负责人、新媒体研究所所长。2006年7月,他发表了论文《媒介融合,报业发展新支点》,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全文转载。从那以后,他发表了《从媒介融合看报业数字化转型》、《数字报业内容融合与渠道融合》、《报业数字化转型商业模式构建》、《媒介融合语境下媒介产品生产模式之变》、《培育跨媒体跨地域传媒集团路径选择》、《新媒体语境下公共领域重构》等10多篇报业数字化转型研究的论文。2009年10月出版了《新媒体概论》,并被北师大等许多高校作为教材。专著《传媒与文化――文化视角下的传媒研究》获得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他还主持国家社科项目“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传媒发展对策研究”、教育部社科项目“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研究”、四川省社科项目“媒体融合时代的传统媒体发展战略”、省教育厅社科重点项目“传媒融合发展研究”,担任“新媒体理论与实务”丛书副主编,四川省精品课程“新媒体概论”第一主讲教师。

2006年初,石磊教授在四川大学攻读文艺与传媒方向博士学位期间,为构思撰写报业数字化转型的博士论文,并就相关问题多次与我进行研讨。我认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目前国内刚刚起步,颇具前沿性。2008年上半年他的博士论文初稿完成后,又认真听取了许多老师和同学意见,多次进行修改,终于在2010年7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专著《分散与融合――数字报业研究》。这是他长期研究的成果,是报业数字化转型研究的集大成,是报业研究的可喜新成果。

特色二:努力构建数字报业研究的理论体系

该书将报业的数字化转型放到数字化生存和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进行系统全面研究,认为数字化转型是报业发展的的必然选择。更为重要的是,他创造性地提出,报业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转型,更重要的是全方位的战略转型。他不仅强调报业在技术上与新媒体融合,还主张在组织构架和业务流程上进行重构和再造,破除阻碍报业数字化转型的体制机制障碍,找到数字化的商业模式,构建起报业发展新模式。这样就跳出了一般性的数字化研究,使报业数字化研究具有了厚度和高度。

石磊教授对国内外报业数字化转型历程进行了梳理和阐述,并将众多的转型路径精当准确地概括为内容融合与渠道融合。在内容融合上,以前单一的报业内容生产变成全媒体的数字内容生产,报业由“报纸业”变成“报道业”。在渠道融合上,以前分散的、各自独立的报纸、广电、新媒体等渠道有效地整合在统一的数字平台上,实现全媒体融合。内容融合和渠道融合将产生跨媒体跨地域的数字化现代传媒集团。这些分析论述,对当前我国传媒改革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

特色三:多学科交融,理论联系实际

该书以新闻传播学为基本立足点,综合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注重从经典和前沿理论中寻求支撑。同时,注重从中外传媒实践中寻找答案,以开阔、创新的视野选用大量鲜活、针对性强的案例应证观点。将报业数字化转型放到国际背景下考察,运用了大量的国外理论成果和跨国媒体的生动案例。同时,注重中国语境,对报业数字化转型在中国遇到的特殊问题进行阐述,并在政策、管理和经营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石磊教授在对报业数字化转型情况进行细致考察、对传媒发展众多理论和实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抓住传媒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探讨了报业为什么要进行数字化转型、什么是数字报业、怎样进行数字化转型,做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具有学术价值、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第12篇

一个拥有175年历史的跨国出版集团,实现了从传统出版到数字出版的成功转型,数字化产品和业务收入占到总销售额的72%,预计2012年达到75%。它是来自荷兰、进入中国市场耕耘26年之久的威科集团。

未来有一天,威科会不会淘汰纸质出版而成为纯粹的数字出版商?“这个要看客户和市场,实际上纸质并不会消失,还是有需求的,所以只要有客户需要的产品,我们不会把纸质业务停止,我们自己不做这方面的决定。”威科中国首席执行官张莎莎说。

中国“足迹”

凭着敏锐的洞察力和看好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从上世纪80年代起,全球领先出版商荷兰威科,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中国翩翩起舞。

威科中国首席执行官张莎莎接受《新经济导刊》采访时说,“改革开放初期,许多跨国公司陆续进入中国,希望对中国进行投资,但是它们对中国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太了解。这些跨国公司和律所也是威科在全球的客户,由于它们的需求,威科开始做有关介绍中国法律法规的书籍,为它们提供信息服务。当时威科在中国还没有落地,只是通过亚太地区的办事处来推动这项业务。”

成立于1836年的威科集团,业务涉及法律、财税、会计、医疗卫生、金融、人力资源等领域,2010年的业务收入达35.省略;2008年,收购了同行评审、循证医学数据库UpToDate,该数据库通过网络、电脑、PDA等多种媒介提供服务。

为适应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威科在技术平台上也做了很多投资。2008年,威科集团投资中国最大的医学在线继续教育平台“好医生”,为数以万计的中国一线医生提供在线医学教育服务。2011 年,与中国领先的医药信息软件服务商美康公司建立合资公司,为中国各级医院提供药品信息软件和服务。

“人员结构的变化使我们的投资也会因此加大,比如加大了技术人员的招聘,过去传统的出版公司不会有很多软件工程师,但现在我们公司的人员构成有三大板块,一是做IT和做平台的技术人员,这块是最大也是投资最多的。另外是编辑内容的团队,还有一块是销售团队。”

真经四:找准商业模式

威科一直面向专业人士,即使成为信息服务商也没有改变这一客户定位。但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具有差异性,威科始终坚持走本土化路线,商业模式也根据实际情况,不尽相同。威科在中国的商业模式是B2B,大部分的用户是机构和公司,而在欧美国家的商业模式除了有B2B,还有B2C。客户购买数字产品后,采取账号和IP两者授权模式,一年的使用权,并在技术上不允许批量下载和盗窃信息。威科在国外已经开始用云计算给客户提供服务,国内的客户目前还不认可云服务。

威科转型后,数字化的产品和服务如何找到卖点?张莎莎表示,我们一直坚信“内容为王”,自己的编辑团队和内容生产制作是非常重要的。不是因为有了技术平台,或者有了所谓的内容处理商,编辑就不重要了,而是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更新,我们要把我们的内容通过新技术和新载体更好地呈现给客户,还要契合客户的需求点。如果能把这些做好,绝对不要怀疑客户不愿意花钱买我们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