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数字化制造课程

数字化制造课程

时间:2023-08-31 16:07: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字化制造课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数字化制造课程

第1篇

关键词数字化设计与制造 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

1 数字化产品开发技术已成为现代制造业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支柱产业,制造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反映出国家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水平。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制造业和数字化产品开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传统的制造业面临巨大挑战。

传统的产品开发过程采取串行设计模式,从产品设计、样机试制到经过改进再投产,导致新产品开发的周期较长,缺乏市场竞争力。而现代制造业则借助数字化产品开发技术实现了从设计、制造全过程的并行设计模式,尽可能采用数字化三维数据模型取代原来的物理原型,从而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加快上市速度。

2 传统教学模式与相关课程体系亟待改革

目前许多高校机械工程学科在数字化产品开发系列技术方面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以常规机械设计制造流程为主线,课程体系的设置重理论轻实践,各单元技术之间存在很大的脱节与重复现象,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环境下的现代制造业,正逐步普及以三维CAD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化产品开发模式,这便要求机械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与之相适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将原有课程体系调整为:“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创新教育为主线、以数字化产品开发技术为手段、拓宽基础、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3 数字化产品开发技术涉及的主要内容

数字化产品开发技术集成了现代设计制造过程中的相关先进技术,可分为: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制造、数字化管理等三大模块,各模块涉及的单元技术如图1所示。

图1数字化设计技术相关单元技术

上述各项单元技术贯穿于产品设计、分析、制造、使用等全过程,是一项多学科的综合技术。以三维CAD/CAE/CAM为核心的数字化产品开发技术已成为新产品开发不可缺少的现代技术手段。

4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环境下课程体系的设置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属于工程应用型专业,人才类型分成应用研究型和技术应用型。技术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应用知识而非科学发现,其知识结构应围绕现代制造业的实际需要进行设置,拓展基础、注重实践。在对重庆市众多制造类企业(国营、民营;大、中、小型)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涉及汽车整车制造厂、汽车零部件公司、摩托车制造企业、装备制造业),并参照全国其他高等院校本专业的培养计划,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本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目标为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4.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建立在“机械设计技术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以及“机电系统集成技术”三大平台之上,并以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为特色、注重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强化综合实践与工程训练。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课程体系框图如图2所示。

图2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课程体系框图

整个课程体系由理论教学、实践环节以及课外社会活动实践等三大部分构成,其中理论教学按课程的性质可分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以及专业方向选修课等四大类(图2中只列出少部分课程)。

4.2 体现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特色的实践性环节

从课程体系中可以看出,综合实践性环节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图3为实践性环节所涉及的主要内容,从中可以看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在整个实践环节中占有突出显要的位置,并且四年不间断。

在大一年级开设的“工程图学课程实践”、“计算机辅助绘图(二维)”实训中,要求学生用AutoCAD软件完成减速器的测绘,使学生得到最基本的数字化设计基本训练;在“金工实习”环节,除进行车、铣、磨、钳工以及铸造、焊接等常规的加工方式外,重点强调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线切割机床等设备所采用的数字化制造方式给传统制造业所带来的巨大变革。

在大二年级开设的“三维CAD应用实训”综合实践是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最核心、最基础的组成部分,通过高端三维CAD\CAE\CAM一体化软件——UG NX5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实体建模、曲面设计、钣金设计、装配、工程图等模块,为后续环节打下坚实基础;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环节中,除完成以齿轮减速器为主体的一般机械传动装置的设计过程外,同时要求学生必须完成该减速器的三维建模、虚拟装配及简单的机构运动分析;在“电子工艺实习”中,除完成收音机的装配调试以外,同时要求学生用“protel电路图绘制软件”完成收音机的整张电路图。

图3集中性专业实践环节

在大三年级开设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中,除常规内容以外,同时要求学生采用CAPP软件完成该零件的计算机辅助工艺规程编制,并且用三维CAD软件采取自顶向下的装配建模方法完成整套夹具的三维设计;在“计算机辅助制造实训”综合实践环节中,要求学生掌握数控自动编程的原理、方法,并熟练运用UG NX5软件中的CAM模块,完成一个中等复杂程度带异形曲面零件的数控铣削自动编程,并实际加工操作。在“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综合实训环节中,要求学生掌握有限元分析的基本原理、方法,并基本掌握利用ADAMS软件对虚拟机械系统进行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

在大四年级开设的“逆向工程综合实训”,与其它实践环节相比较,所涉及的范围及综合性则显得更加突出,从概念设计到效果图、油泥造型到三坐标扫描、点云数据处理到曲面设计及实体建模、快速原型制造,通过该实训环节,强化学生在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环境下进行新产品快速开发的实施流程。在“产品数据管理综合实训”实践环节中,要求学生掌握数字化管理技术所涉及的领域,并熟练使用国产CAXA V5 PDM软件的使用方法。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依据不同的专业方向特点设置了相应的“专业实训环节”。诸如在模具设计与制造方向,其专业实训环节则是“注塑模具CAD/CAE/CAM”综合实训,主要学习UG NX5软件中的MoldWizard注塑模具设计模块以及的Moldflow流动分析模块的使用;在毕业设计环节,若毕业设计题目为工程设计类型,则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一定工作量的三维设计。

5 近三年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实践

近三年来,机械工程学院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强化实践环节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及重庆市的各种学科竞赛,如:在第二届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得三等奖一项、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荣获四个单项二等奖、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重庆赛区三等奖二项、2009年度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简称3D大赛)重庆赛区二等奖两项等较好成绩。与此同时,学院作为国家制造业信息化三维CAD教育培训基地,近三年培训学生达五百人。

参考文献

[1]曹建树.应用型本科“CAD/CAM”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5.

[2]刘炎,罗学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煤炭高等教育,2008.1.

[3]熊志卿.机械制造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

[4]王全先,张玉华.机械类专业人才三维数字化设计能力培养的研究.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第2篇

【关键词】EXPLORES:数字化制造车间;模拟环境;项目驱动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9—0114—05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9.023

引言

卓越的工程师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者,因此培养卓越工程师应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受到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是我国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标准之一。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Vest所述,需要热情,好奇,努力与梦想。为此提供一个有效生动而真实的实验环境,对培养了解社会需求与实际应用,同时具有创新思维的工程师来说,不失为一个良好的手段。为了更有效的将先进制造技术和制造理念传授给未来的制造工程师,引入University ofCincinnati机械工程教学项目中提出的EXPLORES(Experiential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within Opportunitiesfor Real-world Engineering Settings)的理念,模拟现实工程制造环境,采用亲自动手,实际操作、基于问题展开学习的教学模式,让教学以无缝方式,紧密与企业环境接轨。

一 国内外制造工程实践教学研究与发展状况

现代制造技术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以及工程训练环境的研究在发达国家一直相当的重视。许多著名高校都非常重视现代制造技术的教学实验技术研究和系统开发。在系列化、模块化的制造技术教学产品方面,国际上比较知名的公司有德国的FESTO公司,在自动化生产模拟系统上,与教学型ERP系统集成,模拟现代集成制造系统。英国的DENFORD公司在原先教学型CNC系统的基础上,集成了CAD/CAM/FMS/ERP系统,形成Desktop CIM。香港理工大学工业中心在美国ROCKWELL AUTOMATION公司的支持下,开发E-Manufacturing教学训练系统。清华大学购买了英国DENFORD的CIM系统,主要的教学实践工作是在原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并在原系统基础上作了一些开发和补充。

同时在工程应用教学理念层面上,普渡大学的制造工程中心以Hands-On教学模式著称,展开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训教系统与教学实践体验模式的尝试。麻省理工学院实施本科生科学研究计划,明确规定大学生的学习内容除了课程学习之外,还有科学应用与研究方面的学习和任务。英国大学则实行工读交替制,大学生在学习期间要到与本专业有关的企业部门工作一年或两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则以具有百年历史的Cooperative Education(带薪合作教育)项目全球闻名。每年有1800多名学生在40多个州,30多个国家的1500多企业中带薪实习。这种合作教育让学生有机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参加有偿的短期与其学业相关的工作,提供职位的公司很多是国际知名、行业内领先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而工作带来的挑战和问题又促进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论学习。这种学习期间的带薪工作实践,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学生也在学习期间很好地了解本专业未来的发展状况。实践证明,它是国际公认的培养创新人才的最佳途径。

在此指导思想下,同时也在美国近年经济状况不景气,企业提供的合作机会相对减少的现状下,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辛辛那提大学的Seamless Transition from Academiato Real-world(学院到现实社会的无缝转变,STAR)教学研究项目中,提出EXPLORES的教学理念,即以learner、knowledge、assessment和community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模式,与合作教育项目互补,构建虚拟企业,创建与企业设计制造、生产运作、经营管理相一致的环境。学生承担企业各职能部门的角色,合作企业的工程师将实际工程项目到系统中,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跟所学课程的实际应用密切相关的项目进行研究。老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启发学生学习,在不同阶段,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给以评估与引导。以教学为主,与企业工程项目很好融合,开辟了一种新的实践教学途径。

在制造技术实践教育环节上,我国高校通常采用课程实验、金工实习、工程训练、下厂实习作为实践教学手段。前两种局限于单一课程知识实践。工程训练则在其设备、技术手段、业务流程等方面跟企业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差距。而高校下厂实习的诟病则在于企业多数忙于生产,不愿意接受学生深入其生产制造过程,导致实习过程往往走马观花,没有起到实际作用。学生毕业后,常常发出感叹,大学所学知识与企业实际需要差距很大。

另外,从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看,许多国外企业良好的实习生制度,是其企业和高校合作教育的保障。我国多数国企,在实习生制度上还不够健全。高校对实习生时间安排,多以寒暑假为主。我国高校建立类似的与企业合作教育方式是否可行,还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讨的议题。但加强所学知识与今后实际工作的接轨,学以致用,是制造工程教学的趋势所在。因此在高校学科建设与实验室建设基础上,建立教学与企业实际工程应用无缝集成的教学模式,则不失为一个有益的尝试。

二 EXPLORES教学模式分析

EXPLORES是建立在基于问题展开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教育方法之上的一种教学模式。PBL的教学方法则依赖于有效的教学环境。Bransford等人通过调查研究,提出有效的教学环境具有四个特点: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因势利导;以知识为中心,围绕着“教什么,为什么教,教学后果是什么”,精心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以交流与评价为中心,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掌控教学过程;以社会需求为中心,教学与现实社会密切关联,并最终将服务于社会。建立以这四个“中心”为基础的教学环境,是EXPLORES得以实施的基础。同时,EXPLORES的教学模式传承了辛辛那提大学的企业合作教育项目的特点,使得所受知识更加工程化、系统化,减小了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再次接受职业培训的必要性。EXPLORES的教学设计集成了以学生、知识、评估、社会需求为中心的PBL学习环境,以现实社会中企业为原型,建立虚拟企业,设置并定义了相关职能部门,让学生能以工程师、管理者等模拟身份,参与虚拟企业的设计、生产、管理、经营分析等项目活动中。虚拟企业教学环境模型如图1所示。

在虚拟企业平台上,教师分阶段进行测评与考核,便于了解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程度,循序渐进的指引学生在实际工程项目中完成任务。同时企业工程师也直接参与项目,对学生提交的方案进行技术指导,以现实工作中工程师的角度出发,指出方案是否可行,给出评价与建议,让社会实际工程项目中所采纳的技术方案能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种交流平台上,能直接与工程师交流,接受到更多课本、课堂无法接触到的实际案例与解决方案,更深入地了解社会实际需求,把握专业的发展方向。

三 数字化制造技术EXPLORES实践教学设计

目前,高校机械工程专业中一般都设有信息化制造技术、计算机集成与柔性制造、数据采集与控制等相关课程。通过高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实验设施与手段都有了很大改观。但实验往往围绕着课程知识,起到验证、演示作用,实验与实际工程应用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在现实领域中,这些知识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如何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企业如何采用这些制造技术进行生产制造?真正的技术难点与真实的技术需求是什么?这些往往成为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依然感到困扰的问题,是造成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之间脱节的原因之一。

EXPLORES教学模式借助于实际工程项目,以问题驱动,在实践中展开学习的思路是值得学习与引进的。本文拟以数字化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为例,尝试引入EXPLORES教学模式,在课程学习中,打破课程之间的界限,将概念与知识点集中在具备实际工程特性的实验项目内容中,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分解知识点,选择具备实际工程意义的项目实例,同时能对知识点具有举一反三的例证作用。项目的执行注重知识在应用层面的融会贯通,增强对企业实际工程应用问题的解决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以激励其对专业更深层次的研究兴趣。

1 实验平台构建

在集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再现企业生产环境的指导思想下,尽可能展现现代数字化车间的基本配置与设施,借助于信息与自动控制技术,以具有高柔性、高性能、高精度、高效率的制造设备为基础,将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和物联网技术中的无线传感器技术应用到车间,DNC系统、ERP/PDM/MES系统集成为一体,构成具有实际工程应用价值和代表意义的数字化生产制造车间。让学生了解从数字化设计信息到工艺/制造过程的传递以及车间实际生产制造业务流程、数控机床设备监控、年间物流管理、仓储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由于实验环境再现了企业车间的基本配置,给学生提供可亲自动手操作、维护与功能扩展的环境,是数字化制造技术教学与实际企业生产应用相结合的一种有益尝试。

数字化制造车间以五坐标数控龙门镗铣中心、数控车、铣床等生产设备为基础,如图2所示。依循数字化车间制造的数据传递方式,将硬件系统划分为三层,如图3所示。在软件系统集成方面,实现数字化制造车间制造执行系统MES的基本功能,具备与PDM/ERP系统集成功能,及DNC系统功能。其软件系统构架如图4所示。

2 基于知识泛化的课程映射

解决现实工程项目中遇到的问题,需要来自不同课程的工程概念与知识。课程与数字化制造车间业务功能映射关系如图5所示。单纯课程知识的掌握并不能代表学生具备对问题的解决能力,而是需要在面临实际问题时,能灵活运用知识。例如,就MES(制造执行系统)而言,通过课程学习、课程实验或是工程训练,学生了解到MES工作原理与系统功能。但在企业实际车间生产制造过程中,MES的实施与执行,需要众多相关知识的支撑,如零件与装配工艺、PDM/CAPP/CAM系统集成关系、BOM结构数据一致性与准确度、生产制造业务流程、车间物流控制、数控机床DNC控制系统、监控与数据采集等等。这些知识来源于不同课程,因此打破课程界限,以解决系统的工程问题为出发点,将不同课程中的知识点整合在项目中,以这种方式促进知识的泛化,尝试让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课程中所学知识,促使其对工程问题的认识与理解,如图6所示。

(1)数字化车间生产管理与信息集成类课程

①系统集成。作为底层的制造车间,在数字化制造过程中,信息传递与集成也是一项重要工作。以MES制造执行系统为基础,通过ERP/PDM系统的集成,获取产品基本信息。

②车间生产管理。开展MRP/MES系统工作原理、工作流程实验。让学生对制造车间层的功能、数据信息、工作流程有一个全面的认知与模拟操作运行体验。在MES系统功能的支持下,进行车间计划、调度、完工、质量信息管理等系统功能的实验。

③数字化车间生产过程监控。在制造车间底层实时数据查询/展现上,设计不同的车间生产数据的显示模式,采用电子显示屏幕、触摸屏终端、手持PDA等先进数字化制造车间制造信息展现手段。可依据MES系统的派工任务,模拟实时的车间制造信息,并进行制造信息完成情况与质量信息的反馈。

④制造车间在制品物流管理。根据产品物料特性,采用不同的物料跟踪技术。例如,可采用RFID、条码设备、视频监控数字化信息传递设备,使学生对制造信息化与数字化有基本的理解与认识。以物联网技术为指导,进行物流跟踪与监控实验。在以太网基础上,采用无线接入方式的手持移动数据采集器,进行在制物料的信息跟踪与回溯。

(2)车间生产制造、数据采集与监控技术类课程

数控加工过程中,模拟不同数控系统的DNC数据采集,基于数控机床的数据采集系统的硬件平台,尝试开展采用不同通讯方式进行数据采集的实验。在现有设备基础上,采用基于串口、OPC接口、以太网、PLC等多种通讯接口模式,实现车间数控设备工况数据采集、接受与处理,并模拟设备故障,实验其远程监控,故障报警功能。

3 EXPLORES模式下的项目驱动与执行模式

项目实例采用经过简化的产品结构数据,以某产品在一车间的生产制造过程为主线,融合了生产管理、工艺、车间监控、质量管理、DNC技术等。这种以项目为驱动的模式,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充分考虑课程知识与生产实际的映射,围绕项目,展现实际生产制造过程中是如何应用课程相关知识点的。同时,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有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而是鼓励学生去寻找方案,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学习的重点在于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利用这个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

学生面临的是真实的工程问题,实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个个独立设置好的实验项目,而是通过工程项目方式,学生可以分组分步去实施完成,老师将作为工程师或企业管理者身份,通过相关制造数据及过程的监测,掌握学生工作进度与质量,对项目工作提出指导性建议,并给出评价。

项目的执行可有以下几种方式:

(1)按车间职能分组合作模式。在一个实验项目中,将学生按照数字化车间的职能进行分组,通过协调合作来完成项目。例如在一批产品制造过程中,可借助不同车间(生产准备、数控加工、装配车间等),让学生按照工艺、计划调度、数控加工、质量控制、库存管理、车间物流、设备监控等车间功能进行划分,承担不同的角色与任务,通过组与组之间进行实时必要的交流与合作来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制造过程。

(2)按项目分组模式。每组学生都必须完成项目所有内容,给出主观项目分析报告。通过各组任务完成的质量以及对生产过程的思考与建议进行考核。例如,不同分组给定不同产品,顺序完成从零件工艺、投料、车间生产制造、质量分析到完工入库的过程。各组根据实际完成过程,进行工时、质量、成本分析,分析生产过程中是否存在制造瓶颈,对工艺参数及生产过程优化提出建议。不仅了解数字化制造技术的应用,也学会从企业实际生产出发,对质量、效率、成本等方面如何去思考与改进。

(3)创新设计模式。作为一个实验平台,支持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去发现寻找问题,学会总结凝练。例如进行拓展技能的设计与研究,学生可自主设计基于RFID的在制品跟踪模块、基于条码管理的库房出入库模块、车间大屏幕与触摸屏信息的自主设计与开发等。不仅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动手操作与观察的实验环境,同时提供了一个可以设计的制造实验环境。数字化制造车间的应用软件,属于源码开放系统。学生可在对系统功能与流程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自行进行一些设计与开发。

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学生明显提出的问题相对课堂教学要多很多,在对留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更为明显。从其提出问题的类型,深度,广度等角度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是浮于了解,而是理解内涵,知识应用面有所扩展。从项目实践效果看,主动学习,自主寻求方案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四 结论与展望

21世纪是急需科技人才的时代。培养不仅具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同时还具备工程师应掌握的科技方法和具备实际社会价值的工程技术,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数字化制造技术是现代制造发展的必然趋势,为社会提供具备优良素质和创新思维的数字化制造工程师,是我们教学目标。

第3篇

作者:张翼飞 许宝才 苏珊 单位:中国人民军械工程学院

通过加盟制、奖励制、交换制等方式鼓励、引导教员甚至学员将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成果、学习成果等充实到资源库中,并且保证这些教学资源内容能快速检索、归档、上传、下载,在统一的界面环境下对这些分布式存储的教学资源进行集中管理,实现在网络环境下的资源共享。信息先进,实用性强信息源是资源库的核心,信息源采集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某种意义上决定了资源库的质量。其先进性体现在各种文献资料要能及时反映最新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各种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素材要能真实地反映工艺的原理和过程,为确保资源库的质量,必须不断地修改、更新和充实资源库的信息内容,使资源库经常有新资料、新信息,从而保持其信息的先进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同时,该资源库主要是满足特定教员的教学需求,因此其实用性、易用性同样重要,这就要求对资源信息进行有序、有效的配置和规范,宜将现有各载体上的相关数据、引进的数据、网络上搜索下载的数据等按统一格式进行预处理和标引,最大程度满足用户获取所需信息的便利性。

服务教员,促进教学机械制造基础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有效地推动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使教学方法更加新颖、教学手段更加先进、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对一些抽象的、学生难以理解的、传统教学手段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可通过图、文、声、像的综合功能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该资源库的应用也会极大地提高教员的参与意识和教学兴趣,通过该共享平台教员可以集中备课、议课,教员之间可以更有效地交流,形成一种研究型教学模式,全方位促进教学。

共享资源库建设内容

根据资源库的建设思想,收集、制作、整理及编排与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内容相关的辅助教学媒体资源,建设中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辅助教学资源库是以机械制造工程领域内反映制造基础内

容的,以文字、图形、声像媒体等形式进行总体规划建设,体现若干个工程(或工艺)过程及其基本原理。同时,对上述这些数字资源进行计算机网络化处理,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结合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要求和特点,构建了机械制造类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的系统模型,如图1所示。该模型针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理论授课、实践教学、综合考核三个环节,整合和完善各类教学资源,形成了理论教学资源库、实践教学资源库以及知识与技能强化训练资源库三大模块。其中,理论教学资源库是整个教学资源库的基础模块,按照学科及课程设置进行分类,主要包括多媒体课件库、标准教案库及学科知识库(学科论文、文献资料、教学录像等);实践教学资源库构成了该体系的应用模块,针对金工系列课程实验多、实践环节丰富等特点,构建了网络虚拟实验库、工程实践多媒体素材库以及实践案例库;知识技能强化训练库构成了对教学结果的评价模块,它由课程习题库、课程试题库(需要权限)以及综合测评系统组成。通过以上三大模块内容构建一个全方位、开放性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支撑下的全新的教学体系和模式,为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

共享资源库建设方案

1.数字化资源的设计与制作机械制造课程共享资源库建设的基础是数字化资源的建设,从内容形式看主要包括文字、文档、图片、表格、动画、音频、视频等。应用Dreamweaver、AutoCAD、UG、Pro/E、3dsmax、Flash、Premiere、Photoshop、Fireworks、Mp3matePro、Deform3d、MicrosoftOffice等多媒体制作及模拟仿真软件可以有效地制作、展示反映机械制造基础技术和工艺的视频资源、典型零件加工工艺过程资源、动画资源、计算机模拟仿真资源、文档文献等。例如,传统的齿轮范成实验是利用齿轮范成仪来实现轮坯与刀具之间的相对运动过程,并用铅笔将刀具相对轮坯的各个位置记录在图纸上,由于不能够演示切削运动,学生只能看到一个平面的齿廓外形,对齿轮的范成法加工原理还是不易理解。利用3dsmax软件制作三维齿轮加工模拟动画,学生可以通过视频直接观看到车间的齿轮加工实际过程,直观形象,教学效果良好。因此,对广大机械制造类课程教员而言,除了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外,熟练掌握该类软件的运用十分必要,这也是设计与制作优良的机械制造数字化资源的基础。教员通过软件自己设计与制作数字化资源的同时,还可通过互联网大量搜集和精心选取,诸如国家精品课程网、数字化图书馆、国内外高校主站、专业加工制造论坛等等。这些网站能搜集到大量具有价值的数字化资源,诸如具有前沿性、热点性、广泛影响性的文章和经典著名的教材、著作,反映各种加工方法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的资料,体现有关工艺的原理、过程、生产设备的图片、视频素材,以及各种优秀的教学录像等等。

2.网站建设机械制造基础共享资源库系统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架构模式,客户端运行环境为Windows/2000/XP+IE6.0以上版本,服务器端采用Windows2000Server+IIS5.0+ASP框架,后台数据库采用SQL2000Server、Access2000。网站内容包括前述的理论教学资源库、实践教学资源库、知识与技能强化训练资源库三个模块,在建设过程中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使教员和学员既是网站内容的消费者,又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所有功能都能通过浏览器完成。四、结束语建设“机械制造基础”课共享资源库,是为了整合优秀的教学资源,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凸显专业的示范与辐射效应。在该资源库建设过程中,文中初步探讨了其建设特点、建设内容和实施方案,为下一步实质性建设该资源库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同时笔者也充分认识到,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充分发挥广大专业教员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到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中。

第4篇

关键词:企业数字化;职业本科;财会类;人才培养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为核心的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正在迅猛发展,改变着社会经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被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商业模式所颠覆。在2021年3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要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实体经济与新一代网络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着企业数字化转型,数据将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要素之一。王坚在《工业大数据助力智能制造知识创新》一文中指出企业所管理数据的规模、种类和复杂程度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工业领域进入了以工业互联网和万物互联为特征的大数据时代。在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管理,与信息化时代的数字化管理相比较,管理的策略以及数据价值的利用由被动转为主动,由洞见转为先见,并基于大数据智能和知识进行决策。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财务深度融合,使得财务数字化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职业本科培养面向行业岗位群(职业群),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其人才培养必然要与行业需求和企业需求对接,所以基于企业数字化背景,本文探讨了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目的在于:一是研究人才培养的思路,为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培养出合格的会计人才;二是进行课程的建设研究,分析现状,提出建议;三是对师资队伍和实践平台的建设进行研究,为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提出科学性、适应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

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

在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行业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教育部的《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中也指出:职业教育要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些都集中体现在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上。职业教育应以服务区域经济为核心,依靠主要产业,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以此为基础培养人才。基于此,本文围绕行业、职业以及岗位群分析构建“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核心,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建立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三方共育培养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实现企业、学校、兄弟院校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一是职业本科学院发挥自身优势,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二是通过校企合作,将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对接,建立以企业为依托的实训室、工作室,强化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有效实现与企业岗位之间的对接。三是在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中,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教师、教材、教法等多方面进行深度融合,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

二、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邀请行业专家、企业人员、合作院校进行充分论证,参照国家专业标准,分析财会类专业对应的行业,细分面向的职业以及岗位(群),并分解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或普适性工作任务,总结其所需要的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从而针对此能力开设课程,最终形成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教学内容由实操型转变为实战型,可以有效实现学生与企业工作岗位的对接,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三、实现“岗课赛证”深度融合

财会类专业与众多职业岗位需求关联紧密,因此,要从实际工作岗位对财会人员的需求出发,对接行业、岗位,理清财会类专业课程体系与“1+X”职业技能标准、技能竞赛标准之间的关系,改革培养财会专业人员职业核心能力的路径,真正实现“岗课赛证”融合。见图1。基于岗位设置课程,并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技能大赛纳入课程体系。一是梳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应的课程,并将其内容纳入相关课程,如财会类专业的“1+X”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可以将初级的内容纳入会计信息系统、财务会计基础、出纳实务课程;将中级证书在初级证书基础上增加的内容纳入纳税申报实务;将高级证书的内容纳入到大数据分析类的课程和财务管理、纳税筹划课程。二是将技能竞赛内容梳理后纳入对应的课程,并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应,如将智能财税大赛与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应,在校级竞赛训练时,以相关课程的上课内容为主,既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又提升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为省级竞赛选拔了选手。在省赛训练队成立之后,学生将进入到中级证书内容的学习,此时学生仍然可以在课堂上学习竞赛知识,并在课后进行针对大赛的重点辅导,真正体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学结合”的育人理念,也符合大赛精神。将竞赛内容纳入课程惠及每一位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提升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三是将竞赛中体现的工匠精神、职业精神与日常教学结合,相互促进,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也达到了思政育人的目的。

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课程建设

一、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课程建设现状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企业业财一体化、财务智能化、财务数字化已经是大势所趋,将相关大数据和智能化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也是目前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的难点之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会计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审计核算、经济前景预测、资产评估预测、参与会计管理决策和规划、运营风险防范及企业重大事项预测等。企业业财一体化、财务智能化、财务数字化将导致传统的会计核算、科目汇总、账目登记、报表编制被完全或部分取代,会计工作的效率大大提升,会计从业人员减少,会计就业岗位的结构发生变化,传统的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变。在教学方面,就要求高校更加注重培养财会类专业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职业判断能力,跨专业学习能力,并要求学生掌握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使得财会类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多元化、立体化,这必然要求高校在传统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知识。基于此现状,本文认为应该建设与企业数字化转型相匹配的财会类课程体系。

二、存在的问题

在企业数字化背景下,尽管高校已经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如何融入会计课程体系中做出了初步的探讨和实施,如在各类技能竞赛中加入大数据、RPA等;各教育类企业与学校合作开发了一些相关课程,但仍存在软件平台繁多、内容融合深度不够,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所以目前尚未有企业数字化背景下,针对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融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相对完善的财会类课程体系。

三、解决措施

成立专家委员会专门研讨相关课程的设立、开发。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两次邀请正保网中网集团专家,共同研讨职业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的开设、大数据财务课程建设、“1+X”证书课证融通、会计技能竞赛课赛融通等问题。开发相关专业课程,如开发大数据财务初级、智能财务中级、高级数据挖掘课程、Python数据挖掘与分析等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并建立相应的实训课,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应,如财务共享实训、财务数字化实训、智能财税实训等课程。此外,课程建设的重点之一是教材的编写,有了课程就必须要有与之匹配的教材。教材的编制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三教”改革其中之一,因此,应鼓励校企共同开发教材,使其最大程度与实际工作岗位内容相匹配。

四、课程体系建设意见

职业教育本科财会类专业应该培养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掌握较为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复合型会计技术技能人才。同时,注重学科的前沿性和跨学科课程的设置,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岗位能力课程、职业进阶课程四大主体的课程结构体系。一是通识教育课程,其主要教授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以及基础学科的工具方法,旨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二是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岗课赛证”的融通,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和方法,使其知识体系系统化。三是岗位能力课程,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与行业、岗位对接,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接,形成实训类课程,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训中,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满足学生就业岗位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四是职业进阶课程,其注重培养学生跨专业学习的能力和职业的迁移能力。

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平台的搭建

一、师资队伍建设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财务深度融入,新技术的引入必然要求教师知识结构的变化升级,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环境。根据职业本科院校双师素质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双师型队伍建设对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主要包括:一是校企合作双方通过互聘制度实现身份的互换,专业教师可以到企业进行实践,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二是以赛促教,专业教师参与各类技能大赛的指导或参加技能大赛,如智能财税技能大赛重点关注“财税大数据应用”“大数据与会计”“大数据与财务管理”等新专业建设与数字化改造,教师通过参与指导大赛,可以提升其对数字化财税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水平;三是参加各类培训、进修,教师应积极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进而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四是学历再提升,职业本科院校一般是由之前高职高专院校升本之后形成,其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普遍以研究生居多。但作为职业本科学校,这样的教师学历结构已不能满足职业本科发展的需要,所以应鼓励专业教师进行学历再提升,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实践教学平台搭建

搭建多元实践教学平台,并依托实践教学平台培养财会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将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进行整合,如成立以合作企业为依托的工作室,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将专业课程知识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结合,对接企业岗位标准,将专业知识与单项实训内容融合、将教室与实训室融合、将校内教师与企业教师融合,有效衔接学生就业实习。同时,将技能大赛平台与日常实践教学平台融合,精确地将技能大赛平台模块拆分到各实训课程中,全面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此外,通过企业实习,搭建真实的实战战场,全方位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进而促进职业本科院校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本文从培养思路、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平台的搭建三方面对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以此提升了人才培养的成效。作者简介:袁文娟(1985—),女,甘肃兰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财会方向。

参考文献

[1]孔祥宏.基于数字化、共享化背景下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中国煤炭,2021,47(02):41-45.

[2]刘检华,李坤平,庄存波,张雷.大数据时代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新内涵与技术体系[J/OL].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1-20[2022-06-24].

[3]侯正施.职业本科AI+会计人才培养及课程建设研究—以山东外事职业大学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4).

[4]王坚.工业大数据助力智能制造知识创新[J].上海信息化,2018(12):16-19.

第5篇

关键词:数字化;模型输出;实验室建设

1 数字化模型输出实验室建设的现实意义

现今,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把发展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作为助推高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增强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对相关产业的渗透提升和带动能力,推动实现从“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转变。艺术类高校作为复合型、创意型人才输出的重要基地,改进教学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势在必行。实验室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在融合理论与实践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如何建设真正满足学生需求、解决理论教学痛点的实验室是迫在眉睫的议题,本文以中国美术学院这些年对数字化模型输出实验室的建设实践为基础,结合作者多年实验教学的经验,从多个方面对实验室建设进行研究分析。

2 数字化模型输出实验室的硬件建设

由于艺术类高校学生创作实现材料的多样性,决定了数字化模型输出实验室建设过程中设备选型的丰富性,不能以一种加工工艺或者一类加工设备来建立实验室。结合多年的实验室一线教学的具体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建立实验室群更能适合学生的实验需求和创作落地。根据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我们持续构建了工作站实验室、精雕实验室、激光实验室、三维打印实验室、三维扫描实验室、综合实验室等六大实验室有机组合的数字化模型输出实验室群,以群的形式破解艺术类高校师生的海量创意落地难的痛点、以群的强大现代科技支撑服务好艺术类学生的实验教学。

各个实验室单独来看,设备型号有所区别,加工能力各有侧重。但是在整体上是有机结合、相互补充的实验室群,这个群应该有这样的共性:采用矢量化的建模软件进行数字化建模,然后对模型进行分析解构,对应不同材料、不同的结合方式采用不同的数字化加工手段进行加工制作,根据加工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状况,在专业实验老师的指导下,及时调整制作材料和工艺,最后达到创意变成实物的过程。

硬件建设分为两部分:场地的选择及规划、设备的选型及搭配。

2.1 龅氐墓婊和选择

场地的规划要考虑加工材料的类别特性及水、电、气的配套和分布,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供电要考虑负荷,要请专业的电气工程师结合使用的设备型号帮助计算负荷,如不满足,要及时改造供电线路,不能等设备入场后才开始动工[1]。整体的规划要有前瞻性,兼顾考虑设备的增减及更新换代。每个实验室在空间整体上规划出设备置放区、设备操作区、公共通道区、独立工作区等几部分来规范学生的使用。不同加工设备的实验室还要有所侧重:如激光切割实验室要注意废气的无毒害处理及排放、精雕实验室要注意各种材料粉尘的收集及处理、三维打印实验室要特别注意保持空间温度和湿度的恒定。

2.2 设备的选型及搭配

设备的选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要充分考虑加工材料多样性,材料可总体归类为这五大类:木质材料、塑料材料、金属材料、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木质材料包括:实木板材、人造板等;塑料材料包括:PVC、有机玻璃、ABS等;金属材料包括:铜、铝、不锈钢等;有机材料包括:纸、布、皮、革等;无机材料包括:石膏、玻璃等。如何对这五大类材料进行数字化加工,显然不是一类设备所能够胜任的,经过广泛的市场调研和考察,我们选择了以下设备:精雕机(数控机床)、激光切割机、等离子切割机、三维扫描仪、三维打印机、uv打印机等数字化的现代加工设备。不同设备的加工能力有所侧重,精雕机(数控机床)通过小刀具高度旋切和精密进给,可以对木质材料、塑料材料、金属材料以及石膏等无机材料实现雕刻和铣削的高精度加工;激光切割机利用高功率密度的激光束,作用于材料表面,使其吸收激光能量而发生熔化、气化,达到切断材料的目的,根据激光管的类型和功率大小,可以切割纸、布、皮、革、有机玻璃、不锈钢板材等材料;等离子切割是利用高温等离子电弧产生的热量使工件切口处局部瞬间熔化或蒸发,并借助高速等离子的动量排除熔融金属以形成切口的一种加工方法,可以加工铜板、铝板和不锈钢板。三维打印是一种增材制造技术,对数字模型进行空间分层,最后以不同的平面加工技术,对所有数据切片逐层“打印”继而垒积实现整体造型,[2]所用材料必须与设备相匹配,有ABS、PLA、光敏树脂和粉末等。UV打印利用免制版全彩色数码印刷技术,可以在木质材料、塑料材料、金属材料等表面进行彩色照片级印刷。以上这些现代数字化设备有机组合、相互补位、取长补短,形成具有强大加工能力的数字化模型输出实验室,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实验需求。

在数字化模型输出实验室群块中,各个实验室的设备配备如下,工作站实验室:配备高性能的电脑、投影设备;精雕实验室:配备三轴为主,五轴为辅的精雕设备,在设备加工尺寸上,大中小的型号配备比例为1∶2∶4;激光实验室:配备金属激光切割机、非金属激光切割机和激光打标机;三维打印实验室:配备全彩粉末三维打印机、光敏树脂三维打印机、PLA及ABS桌面机;三维扫描实验室:配备固定式三维扫描仪和手持式三维扫描仪。综合实验室:除了配备以上实验室的单件设备外,加上等离子切割机和uv打印机。

实践证明,这样的实验室布局及设备配备,有利于学生根据加工材料的特性迅速找到相应的实验室进行创作。

3 数字化模型输出实验室的软件建设

实验室的硬件建设完成后,软件建设就尤为重要。实验室软件建设分为:规章制度的确立、实验指导老师队伍的建设、实验教学课程建设、构建学研产一体的开放式教学平台。

3.1 规章制度的确立

实验室软件建设的第一要务就是规章制度的制定并执行。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结合数字化模型输出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匹配的规章制度。具体来说,首先是安全制度,保障师生的安全是最重要的,学生进入实验室前,必须进行安全制度的培训,培训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测试合格后,才有资格进入实验室。进入实验室后,有专业的实验室老师对学生进行每一种设备的安全培训,让学生了解每种设备的危险点:比如精雕机工作状态时,刀具每秒15000转的速度,具有强大的切削能力,禁止触碰;激光切割机、等离子切割机在切割材料时产生极高亮度的光束,禁止直视。其次是实验设备使用制度:所有设备使用前,一定要进行使用培训,并不是所有设备都能让学生操作,一些设备规定只有实验室老师才能操作使用。其他如实验室使用预约制度、实验室设备维护保养制度等要相应配套。一系列制度的确立并严格执行,是为了保障学生的安全,为实验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3.2 实验室指导老师队伍的建设

设备是基础,实验室老师是关键。实验室指导老师的水平直接影响设备的使用效率和最终成品的效果,结合学校招聘规则,构建以老带新,以新为中坚力量的实验室师资队伍模式。在我们实验室既有硕士文凭的实验师,也有社会上招聘的具有多年设备实操经验的技工,还有专业的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验师学历高,课本理论知识扎实,实际操作经验较少。技工普遍学历不高,但是实践经验丰富,操作能力强。在实际的实验教学过程中,以老带新,技工向年轻老师传授实践经验,年轻老师将经验归纳总结,形成系统知识,方便传授学生。

在岗位晋升发展方面,完善实验室一线教师的评聘体系,打开上升通道,鼓励其不断发展,确保实验室师资队伍的良性发展和稳定性。

3.3 实验教学课程建设

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数字化模型输出实验室的使用方法,我们编写了相应的课程,课程名称为《材料特性和数字化加工工艺》,通过理论学习、软件学习、实际操作练习这三部分的训练来完成这个课程的学习。理论学习内容方面:了解不同材料的装饰特性和加工特性;软件学习内容方面:平面软件如ai、cad、CorelDRAW,三维软件如3dmax、犀牛、Pro/Engineer等,熟练掌握一到两款软件;实际操作内容包括:各种设备的启动,控制及加工的性能。

在理论学习教学方法上:开设全校范围的专业选修课和专业必修课,采用大课堂ppt演示教学;对于软件的教学:由于按照各个软件操作顺序和合理使用对应命令是学习的关键点,因此我们采用课堂实例讲解加屏幕视频录制方法进行授课,课堂上保证学生的听课效率,随堂练习并解答,课后学生可随时上网浏览课堂讲解内容,定点复习及时消除知识盲点;在实际操作教学方面:采用现代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在不同设备的操作演示过程中,多机位录制现场视频,经过剪辑后每个视屏时间控制在3 ~ 4分钟,在这个时间段里包含一到两个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制作好后放在网上及微信群中,可供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预习和复习、进一步加深理解。

3.4 构建学研产一体的开放式教学平台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建设学校、研究所、产业合作互补的模式。近几年数字化模型制作技术发展迅速,设备功能越来越完善,在市场前沿的研究所及产业力量的加入,能进一步完善和提高高校实验室的综合实力,给予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通过定期邀请行业专家及一线高级工程师进校开展工作坊形式的短期课程的教学,进行头脑风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进一步提高其实践能力。

4 结语

在20世纪初,包豪斯在“技术与美学统一”教学理念指引下对“实验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我们认为@不仅是停留在历史观的层面而是面向现在与未来的,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艺术类高校认识到艺术设计教育中“艺术与技术的统一”、“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统一”这两大规律的重要性[3]。因此,根据各个艺术类高校的实际情况,建设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数字化模型输出实验室,通过一系列实验室规章制度的设置、深化实验实践中总结的配套课程、组建兼具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学队伍、构建学研产一体的开放式教学平台,让现代的数字化设备为学生创意服务,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心手合一”的创意人才,是艺术类高校的职责所在,也是这个时代的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 李娟.高校设计艺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12(6):208.

第6篇

关键词:产学结合;数字化工厂;改革和创新

“校企融合、合作育人”教学模式,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又能培养适应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学校与企业(社会)实现双赢的教学模式之一。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将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使校企双方相互融合、渗透,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育人,这是实现技工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校企融合的方式多样。就办学形式而言,有企业办学校、学校办企业、“订单教育”、校企联合办学、职业教育集团化等。就师资队伍建设而言,可以聘请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职业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同时,技工学校的教师到企业中,参与创新、联系实际,进行蹲点调查。就学校教学而言,最常见的方法是“请进来,走出去”等。实现校企融合不要流于形式,各学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方式,因“地”制宜,强调“融合”。笔者所在学校为加快实现校企融合的步伐,结合自身实际,把现代化的企业生产流程引入到日常实训教学中,真实模拟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场景,培养符合现代制造业需要的高级技能型职业技术人才,新建了PLM数字化工厂及实训室,构建了项目式一体化教学模式。其中,在教学模式改革中的一些做法如下。

一、校园数字化工厂

数字化工厂是企业数字化辅助工程的新的里程碑,包括数字化产品、数字化生产、数字化制造、数字化管理和数字化营销等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信息技术在制造业中被广泛应用,数字化制造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数字化工厂技术呈现网络化、虚拟化和智能化的趋势。校园数字化工厂是指在整个实训车间内搭建一个数字化的网络平台,实现对数控设备的网络化管理,编程数据可以直接传输到机床进行加工。同时,通过数据查询终端系统,可以看到当前的实训任务及零件加工的相关信息。学生可以在PLM体验中心看到车间数控机床的面板操作、机床内部走刀加工等视频。教师还可以通过机床信息采集系统时刻观察所有机床的工作情况。这种先进的数字化车间可实现无纸化的设计与生产模式。

二、改革和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笔者所在学校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开展了项目教学法的试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等。具体实施过程主要分为三个环节:一是与模具设计和制造企业合作开发模具产品,通过实例项目让学生完成模具设计、加工生产、模具装配、产品质量检验等生产流程,从而学习和掌握机械设计、材料成型、制造工艺、数控编程及各种机床的使用与操作,提高学生模具设计和加工的水平。二是与数控加工厂家合作加工产品,根据客户提供的图样,利用实体设计软件,完成产品设计及生成零件工程图样;利用工艺软件,分析零件加工工艺;利用CAM软件完成相关零件的数控编程,再利用数控设备完成各零件的加工。三是与机床制造企业合作研发数控机床,将企业产品的生产流程引入到PLM体验中心和实训车间中进行综合实训。利用学校师资和设备的优势组织不同专业的学生参加产品研发,利用实际装配工作训练学生在工作中与不同专业、部门的同事协作的能力。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生产过程,不断改进学习方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促进相互间的交流合作。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学习知识,鼓励创新。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进一步探索问题,深入理解知识,并最终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了解并亲身经历产品的生产过程,做到多见、多思、多做,提前顶岗实习,加快角色转变。

三、建立健全的教学资源库和开发一体化

课程体系教学是师生间、学生间相互交流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作为培养技术工人的技工教育更是如此。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优势,成为问题的创设者、知识的传播者、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采用微课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自主发现新知识,进行创新。笔者所在学校专门成立了由系(部)主任、专业教师、企业技术专家以及合作单位的软件工程师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从贴近工厂实际出发来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设计项目教学、编写与选用教材、开发资源包、设计实践融合教学及建设自主学习扩充性资料和网络教学环境(教学网站)等。充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模拟技术等,开发教学资源库和教学系统,采用三维互动、三维漫游、三维动画及平面元素等让技能性教学由静变动、由难变易、由抽象变具体、由枯燥变生动,充分发挥虚拟仿真技术在技能训练中的作用,模拟实际工作环境,融“教、学、做”为一体,提高技能教学与考核的现代化水平,符合当前教学课程改革方向。笔者所在学校依据“校企融合,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在充分调研、分析企业岗位需求和梳理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采用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打造“理实一体化”多媒体现场教学。同时。校企共同进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企业向学校教师分享针对行业发展研究的最新技术成果、行业应用案例等,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水平和教学水平,并接纳教师到企业来进行定期培训、实习或兼职锻炼,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创新

第7篇

P键词: 德国工业4.0 智能制造 职业教育

一、德国工业4.0的内涵

2013年4月,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德国正式推出了“德国工业4.0”,德国工业4.0的实质是在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的基础上,建立智能化的新型生产模式与产业结构。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

工业4.0主要内容包括一个核心、两重战略、三大集成、八项举措:

1.一个核心。

“智能+网络化”,即通过CPS系统构建智能工厂,达到智能制造的目的。

2.双重策略。

(1)领先的供应商策略:德国要成为智能制造技术的主要供应商。

(2)领先的市场策略:有必要为CPS技术及产品建立和培育新的主导市场。

3.三大集成。

(1)智能工厂: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生产设施的实现。

(2)智能生产:涉及企业产品的设计、生产、管理、物流等过程,关注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信息,使其信息共享,以实现工程数字化集成。

(3)智能物流:互联网、物联网、物流网三网融合,整合整个社会价值网络。

4.八项措施。

标准化和参考架构、管理复杂系统、为工业建立全面宽频的基础设施、安全和保障、工作的组织和设计、培训和持续的职业发展、规章制度、资源利用效率。

二、工业4.0智能制造技术的实际应用

自德国工业4.0概念提出以来,德国工业界大力推行,知名企业努力推进智能生产系统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以使整个生产流程智能化。

西门子公司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以太网等技术为突破口,开发设计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PLM管理系统软件从产品设计、生产规划、生产工程、生产物流、售后服务等全程控制和管理,实现了产品数字化生产和销售。未来公司的发展战略,目前正在实施的,是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制造执行系统(MES)、物流管理系统ERP整合在一起,虚拟世界将与现实世界高度融合,通过信息物理系统实现人、机器和信息互相连接,融为一体。西门子在德国安贝格和中国成都所建的数字化工厂都已具有很高的智能制造水平。

中国汽车公司已有很高的自动化程度,通过蓝牙传输实现人、机、物的信息互通的部分覆盖。整个生产线的状态监控信息无线联网由天花板上的路由器上传至中控室,可由调研发、生产管理等各部门共享,采用自动机器人配送物料,基本实现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

德马吉公司的数控机床已应用于军工、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先进领域,物联信息程度很高,将智能制造技术中数字化、虚拟仿真技术和真实生产控制流程高度融合。

德国曼商用车公司是一家历史悠久的著名商用车制造企业,利用工业4.0智能制造技术完成不同车型在同一条生产线上装配,生产线上零配件装配采用信息化管理,每个工位上配备一套生产流程监控系统,系统屏幕上显示当前的工作进度,每个工位五分钟的装配时间,然后装备车辆进入下一个工位上,工作流程精确到了秒,系统屏幕上也显示当前工位上详细的装配图纸,指导工人完成当前工位的安装任务。每个工位上工人装配质量都可以通过各工位的监控记录系统查询,真正做到了有问题找源头,可锁定安装时间、批次及安装工人。其中部分汽车组件的安装,已采用自动机器人,积极朝着工业4.0方向推进。

信息技术公司GEMAKON采用德国数字化工厂设计软件“taraVRbuilder”进行生产流程整体规划,该软件是由数字化模型、方法和工具构成的综合网络,包含仿真和3D/虚拟现实可视化,通过连续的没有中断的数据管理集成,能仿真各种设备,精度很高,且能模拟整个工厂的生产流程。通过这种软件进行生产流程规划,提供了制造全过程管理,在仿真环境下完成了工厂虚拟建设过程,并加以验证、生成实际生产所需的各种工艺数据和文档。

三、工业4.0对德国职业教育的影响

随着德国工业4.0的计划实施,工业4.0所引发的以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等为特征的生产方式的改变,生产系统如同“社会机器”,以类似于社交网络的方式运转,这对技术人才培养的能力、要素、过程、平台和网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德国的职业教育必须从过去“单一技术”培训走向“多元技术”培训,学生毕业后不仅能做工人,还能做管理层。

为了跟上工业4.0前进的步伐,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围绕信息化进行更新,一是针对职业信息化需求的专业更新。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对四个双元制信息技术职业进行优化更新,分别是信息技术(IT)专员、IT系统电子工程师、IT系统销售员和信息技术销售员。IT职业的地位得到迅速提升,IT人才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二是教育培训内容突出信息化内容。如西门子公司为迎接工业4.0的挑战,开发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面向社会和学校开展数字化的产品设计、生产规划、生产工程、物流管理、售后服务等子系统运用和操作的培训。三是加强数字化学习方式与环境的建设。比如Lucas Noelle集团同德国及世界其他地区高校合作,采用数字化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开发教学设备及教学资源,将工业4.0的理念和技术融入学过程中,同时帮助培训机构、职业学校、企业培训中心将传统培训设备向数字化、网络化设备进行升级。

四、德国工业4.0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启示

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构想中,未来的制造企业,部分人员岗位可能会被机器人取代,同时制造过程智能化,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等技术的大量应用,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培养更多的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中国的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如何适应“中国制造2025”战略要求?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办学目标。

高质量的职业教育能够为“中国制造2025”提供高|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国家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基础之一。高职院校要结合这十大领域,对于传统专业,在保持原有专业特色的基础上,积极融入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云技术,使传统专业内涵得到进一步提升。结合“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及地方经济产业结构,进行深入调研,多方考虑,全面论证,设置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同时,要及时整合或裁撤市场需求较少的专业,分析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掌握制造行业和技术最新发展动态,在设置新专业时,与之相适应,并制订科学合理的专业教育规划,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真正满足市场需求。为了与职业标准对接融合,职业院校应该采用弹性学制设置,模块化教学内容,融入终身学习的理念,将“中国制造2025”中的规定落到实处,保证学生学到新技术新技能,提高素养,增强创新能力。

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为了培养满足“中国制造2025”实施计划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教师队伍建设至关重要,首先,根据教师队伍现状及专业分析,重点引进具有丰富企业经验的技能人才,使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化,增强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其次,运用“传帮带”、“专家指导”等模式,快速、有效地实现师资队伍的成长,提高团队的整体素质。

鼓励教师去企业长时间实践,采取轮换制,教师交替到企业顶岗实习,每个专业教师至少有半年以上甚至更长时间在企业锻炼,让教师在企业一线学习研究最新的技术、工艺、设备操作,理论实践相结合。鼓励教师参加各种类型师资技术培训,如专家指导、行业培训、国家级培训、海外培训等。通过走出去学习,增强教师的业务能力,了解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理念、教学方法。

聘请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如在其工作领域,成果颇丰,甚至可以引进成为正式在编教师,将企业前沿的技术和管理引入课堂。利用兼职教师提高学校的实践教学能力,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资源库,提升兼职教师的待遇,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让兼职教师真正融入高职院校日常教学活动中,并对兼职教师传授教学理论,把现代生产、管理一线的最新理论引入课堂,促进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的掌握。

3.加强校企合作,推行现代学徒制。

借鉴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现代学徒制是在继承传统学徒制优点的基础上,融合现代职业教育而发展起来的,在现代学徒制制度下,应建立校企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实现招生即招工,招工即招生,学生实行交替式培训和学习,一般用2/3的时间在企业接受培训,约1/3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将职业学校中的理论学习与企业中的实践锻炼相结合,突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为了保证现代学徒制的实施,需要校企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合作形式,按照企业用人需求和岗位资格标准设置课程。从德国企业与学校、工商协会的校企合作模式来看,企业在人才技术技能培养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有企业参与培养的技能型人才能更好地适应职场,要给予企业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一定的话语权,这样才能保证将教育与产业紧密联系,学校围绕企业用人标准,以培养学生技能为核心,加速职业院校与企业的融合。学校要从企业的利益出发,以企业实际的需求为导向,这样才能主动适应企业需求,按照市场规律优化专业设置,使理论课程与企业岗位需求相衔接。

4.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学校现有实训设备智能化、数字化方面的科技含量不高,管理手段相对落后,智能化、信息化的实训设备有待开发。引企入校,校企联合开发智能化、数字化的实训设备,请企业参与设计和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

加强与行业骨干企业的合作,逐步向优质企业集中,联合有社会责任感、企业文化建设好、技术管理先进规范的企业,合作建设集实习实训及就业一体的校外实训基地。

围绕地方产业特色和需求,建立和完善教研科研合作机制,鼓励各专业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实验室。鼓励专职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服务、技术研究、技术升级等活动。通过校企合作,建设集实习实训、创新创业、技术研发、社会培训于一体的合作基地。

五、结语

通过对德国高校、企业、协会的深入考察,重新认识了工业4.0的内涵,了解了工业4.0对德国职业教育产生的影响,学习了企业先进制造技术、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趋势。职业院校应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经验,对照“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时调整专业定位,更新教学内容,引入先进的教学手段,与企业建立深层次的合作关系,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参考文献:

[1]徐颖超.“中国制造2025”:职业教育转型升级的动因与方向[J].职教通讯,2015(29):13-14.

[2]付卫东,林婕.“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发展战略[J].职教论坛,2016(9):1-4.

[3]张波.《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教育),2016(37):159.

[4]贺正楚,潘红玉.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J].长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04-110.

[5]李金华.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的比较及启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71-79.

[6]常立学.德国的职业教育[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2):77-80.

[7]张学龙,刘毅.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架构特点及我国借鉴[J].城管教研,2015(6):89-90.

[8]黄晓雪,齐蕴思.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16(4).

第8篇

【关键词】数字化;书院制;学习个性化;价值取向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6年立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书院制育人模式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BHA16014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7-0065-02

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指出,数字化世界的出现转变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动力,同时也改变了教育的发展需求和运行方式。美国新媒体联盟的地平线报告显示,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应用到教育教学领域。人们在不知不觉中适应着新技术带来的变革,作为学习者,对于知识智能的获取方式,也因为数字化网络的融合而悄然发生着显著的转变。当传统书院制育人模式遇上数字化时代的科技光影,必将形成现代书院制数字云学习的个性化价值取向。

一、数字化可订制课程班,让学习内容个性化

书院制作为中国教育史上与官学和私学平行交叉发展的一种教育制度,萌芽于唐末,鼎盛于宋元,普及于明清,改制于清末,是集教育、学术、藏书为一体的文化教育机构。宋明的书院,更多承袭了私学各有所本、自由讲学之风习,以传播学术思想为职志,学习内容不同于官学固定、单一的朝廷核定教材,而是取决于书院学术主流及山长、教师所长,较为灵活而宽泛。这种兼具私学自由灵活和官学规制精致的独具特色的教育组织形式,本身即带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

融合数字化网络优势的“现代书院制”,更加注重运用数字网络整合课程内容与学习资源,通过灵活多样的育人渠道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精英人才。拥有千年府学渊源、百年新学传统的苏州中学,就在原有紫阳学院的基础上增建了道山书院、春雨书院、碧霞书院,积极探索数字化时代的“现代书院制”学习课程。

匡亚明实验班,与南京大学的“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有机对接,采用“辅导员+双导师制”,实施ABC三类课程,建立“双城记”网上指导系统,注重兴趣、思想、创新的价值观取向,致力于观念革命、课程革命、学习革命、评价革命,通过南大讲堂和纳米、机器人、设计控制与航模、电子、量子等多元自主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个性化创新意识。

卓越课程班,引进美国维克森林大学的卓越课程,依托量子馆开发量子科技课程,邀约南加州学院、爱特精英和新东方三家社会培训机构网络加盟,借助“工程坊”将青少年科技教育体系化,包括3D打印、机器制造、纺织工程、汽车工程、木工金工、航模等八项课程,均以选修课的形式向全校推出,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尽最大可能彰显“现代书院制”下学生课程规划与学习内容的数字化与个性化。

二、数字化多元交互平台,让学习渠道个性化

在中国古代书院制度下,学生学习的主要渠道有二,一是聆听书院山长或讲学大师的“升堂讲说”和“学术会讲”;二是借助书院丰富的藏书自由读书和独立钻研。据说“书院之所以称名者,盖实为藏书之所”,藏书的目的正是为了自修读书,即便是明代后期的书院会讲十分重视不同学术观点的论辩交流,自修研究和质疑问难仍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渠道。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现代学习者提供了更为丰富多元的学习渠道。为探索“现代书院制”下的数字云学习渠道,苏州中学基于学生个性成长与终身发展需求,精心打造“未来教室”数字化交互学习平台。

“极课大数据”学情分析系统,通过“图像识别”“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对学生作业错题和考试数据实现常态化采集、专业化分析、智能化管理,方便学生快速整理个性化错题,让学生随时随地把学习任务做得更有意义。互联在线的极课教师平台与家长平台,方便了学生快捷沟通与共生发展。

StarC云端一体化学习平台,让学生依托StarC教育云基础环境,集成海量优质学习资源构建、智能学科辅助工具、在线学习社区以及第三方服务等,自主开展个性化学习,必要时还可与教师、家长、同学在线沟通、释疑解难,实现了学习过程的网络化融合,学习渠道更多元,学习过程更有趣,学习方法更个性,学习效果更显著。

目前在苏州中学“现代书院制”的育人模式下,越来越多的学生习惯于借助微博、微信、QQ、慕课、智叟、知网以及校内图书电子平台等,来完成自己个性化的学习任务。数字化时代的学习范式,也正在向包括在线学习、混合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融合型多元平台转型,并日益彰显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价值取向。

三、数字化自主学习策略,让学习方法个性化

古代书院作为知识分子求知问学的精神家园,在学术会讲实`中多会形成各具特色的学习指导策略,例如宋代朱熹就曾创造“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的“读书六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如此,受时代与条件所限,书院学子除通过书院藏书、聆听会讲和实践体悟等自修方法之外,并无太多个性化的学习方法,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近现代媒体的变更与纷呈。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学习方法个性化的诉求越来越鲜明。苏州中学基于“现代书院制”的平台,积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自主学习策略。例如允许学生携带自己的移动设备参与学习,可随时随地通过网络与老师、同学开展信息沟通或小组学习。数字化媒体设备丰富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法:设计个人选题探究学习方案,整理个性化课程学习笔记,记录薄弱学科典型错题集,分享课外阅读心得体会,编辑个人优秀作文电子书,制作唐诗宋词音乐课本剧,发表课外小发明成果演示,分析个人学业发展数据信息,开展数字化渗透选修学习研究等。

比如在《数字技术中的化学》选修课上,就有学生通过加载智能化的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实验分析软件包,实现了理科实验的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有的学生借助数字技术认识了非电解质与强、弱电解质,有的学生则运用数字技术来理解离子反应的实质,从某种程度上弥补现有实验器材的不足,有效促进了学习中对知识的深度掌握,且提升了学习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

数字化学习环境具有传统课堂所不及的优势,学生具备更强的数字化学习技能,会获得更广泛参与协作学习的机会。如今在苏州中学,基于“现代书院制”的管理理念,数据开放、资源共享、学习自主、课程自选、网络沟通、成果分享等,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学习价值观取向。

四、数字化国际互联成果,让学习评价个性化

数字化时代的个性化学习,对传统学习评价提出了新的挑战。长期以来,无论是传统书院制,还是现代班级制,学习评价均显得单一而有弊端。伴随数字化应运而生的新课改实施以来,评价机制逐渐走向生本化、多元化、个性化和过程化。既着眼于工具理性角度,又看重价值理性的表现;既重视静态分析,又看重动态评定;既关注量化评价指标,也重视质性的评价认定。

苏州中学基于“现代书院制”的评价机制,正是着力让评价运行多维度、多领域、多层级、多样化,让学习成果的呈现与评价更趋个性化,让每一名学生都有获得感与成功感。针对学生个人学业,学校依托数字化思维导图分析,制定了《学生学业水平自我评价手册》,引导学生科学确定人生的目标、定期测评成长的轨迹,及时调整学习的方法,追求更优的学习形态。针ρ生学习共同体,学校运行数字化团队评价机制,让学生在团队中积累集体精神与成功体验。

例如天文社的刘君达同学酷爱天文,历经长期而艰苦的努力,摘取了亚太地区天文奥林匹克竞赛金牌,迄今已成功发现了16颗新小行星,并获得国际小行星中心确认。辩论社代表队曾进军在马来西亚举办的亚洲中学华语辩论赛,成为第一个冲入“精英杯”亚洲中学华语辩论公开赛决赛的中国代表队。魔方社团曾举办了世界级的魔方公开赛,吸引了国际众多媒体的关注,赢得了世界魔方学会的高度评价。综合素养社团代表队出战“美国学术十项全能”比赛,多位同学斩获全球总决赛奖牌,等等。他们切身体验着“互联网+”给千年府学带来的个性化学术便捷,充分享受着数字化时代书院制学习评价带来的价值魅力。

第9篇

【论文摘要】新兴的数字设计艺术专业在各大职业学校争相开办,艺术教育工作即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本文主要讨论了数字化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教学体系,以及数字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发展方向阐述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我国教育领域已经广泛采用数字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并由此引发的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学模式和教育结构的改革已成为共识。在讲究时间和效率的现代社会里,教育应该毫无疑问地更加重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在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技术的运用,给艺术设计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作用显而易见。进入数字化信息社会的设计,设计对象和心理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量与现代化科技有关的新产品层出不穷,而传统设计的产品也不断吸纳现代信息的元素,使设计出的产品在产品本身和制造方面都带有了智能化的色彩。受其影响,艺术设计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也随之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已融入“数字化技术”的新鲜血液,新兴的数字设计艺术专业在各大职业学校争相开办,艺术教育工作即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一、对职业学校数字艺术设计专业的定位

尽管数字化艺术是计算机科技为核心的全方面新发展,并需要掌握大量的计算机专业的图形知识,但最终的结果是需要展示给人们的,所以创作出来的数字化艺术作品不能使技术的规则大于艺术的规则,不能以技术数字形式的外衣来修改和掩饰文化观念的浅薄表现从而削弱数字化艺术的魅力,消减作品与受众在精神与情感上互动的张力。真正的数字艺术人才并不等同与专业的美术人才,因此在教学定位上需要考虑数字艺术专业的特点和优势所在,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应针对学生的特点有所侧重。学科课程的定位体现出信息技术、设计艺术、媒体传播等学科方向的特点,这主要是为整个专业奠定扎实的基础;设置一些必要的相关学科知识应该有所侧重点,实践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以计算机为创作工具的实践活动是数字艺术专业的显著特点。数字艺术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突出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数字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应强调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强调基础课程教学的适应性,强调专业课教学的实用性,强调实践教学的连续性和渐进性等。在基础原理、基本理论等方面要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培养,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中,应该保证课程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把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贯穿到各门课程中。适应性也是数字艺术人才不可或缺的能力。它的出发点是对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把握和理解,能够敏锐地发现数字艺术创作的计算机新技术新方法,从而保证创作手段的先进性。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促进的方式带动教学,鼓励学生自我学习,组织学生参与项目研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多鼓励协作式学习。特别是对于综合实训课程,鼓励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协作,这样,不但使学生了解相关专业的知识,为就业打下专业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的培养。

二、对职业学校数字艺术设计专业正确的认识

职业教育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量的技术实用型人才,为扩大就业面等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然而,面对新的形势,知识经济取代传统经济,原有的培养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和高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职业教育从理论到实践都面临一系列的问题。随着数字设计技术在设计教育中的应用,原有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环境、教材形态、教学方式方法、教学体制以及教学管理均在发生一系列变革。为了提高艺术教育在实践领域中的应用,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不断探索新型的艺术设计教育领域,在教学中采用数字化技术使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程体系及课堂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也使艺术设计教学具有了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的数字化技术创造出的艺术表现效果,体现出社会文明的进步,感性与理性将艺术设计要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为艺术设计教学带来了新观念,新的思维以及新的设计思想。在数字艺术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努力实现现代教学技术与传统教育教学技术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为艺术设计注入生机和活力,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数字艺术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注重其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艺术创新能力的养成。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数字技术是一种辅助设计手段,就像笔和尺子一样是一种工具,它无法代替设计者的思维。注重加强实习、实训环节,加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工作过程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是值得提倡的。

三、数字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方向

数字艺术人才应该对数字艺术的特征和本质应有较高程度的理解与把握,跟踪国外先进的数字技术,把握当前数字化艺术先进的创作观念,掌握数字化艺术特有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语汇的表现形式,更好的为工作服务。职业学校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数字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强调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位一体的素质结构。这就决定了在数字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必须是以实践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实用性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脱离实践这一重要环节。

数字艺术专业的教学要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积极开展设计实践。通过设计实践活动,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经验能力,以及对等诸多相关方面的知识的了解。专业设计教学应多以企业实际项目进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生产一线出现的问题、难点的分析和解决。教学与设计开发一体化,就是进行课堂教学深化改革,打破传统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走出校门,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对设计开发的各个环节进行实践。

教学内容上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贴近经济,贴近就业岗位,贴近社会生活,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活动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教学过程上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动手能力,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励思考,发展学生适应未来的能力,继续学习能力,接受挑战和改造环境的能力。这样,可以提高教学的现实意义,使枯燥单调的训练富有生机和活力,由于学生能有机会接触到真实的设计项目,其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并在实践中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使眼界和想象的空间更为开阔,为今后步入社会参与竞争奠定基础。

四、结语

数字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对于该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以往可供借鉴的经验不多,其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面对新的教育形势,以市场需求及其变化为导向,认真研究设计教育如何与现代技术结合,改革更新培养模式,调整课程结构,注重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适时地调整与优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一成. 对我国数字艺术教育的几点思考[J]. 大理学院学报, 2009(01).

[2] 方兴, 等. 数字化设计艺术[M]. 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

[3] 龙晓苑. 数字化艺术[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第10篇

关键词: 电子商务 特点 视角 归纳分析

作为一名讲授电子商务课程的老师,经常会向学习电子商务课程的同学讲解电子商务特点的内容,也经常需要向没有学习过电子商务相关课程的各类人员介绍电子商务存在的价值,它有哪些特点?目前,电子商务的特点主要在《电子商务概论》课程里被五花八门的阐述着。那么,电子商务究竟有哪些特点呢?这对于学习电子商务的人士来说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就连讲授电子商务课程的老师也感到相当的困惑。因此,本文力求在充分归纳分析目前电子商务特点分析的基础上,在重要性、主体性、趋势性和全面性分析原则下,从网络、市场、卖方、买方、政府、整体六个视角对电子商务的特点进行一个比较深入的归纳分析。

一、网络(交易载体)视角的电子商务特点

虽然电子商务的定义很多,但是从本质来看,电子商务就是在网上(主要指互联网)开展商务活动的这一说法得到了大家的比较一致认可。电子商务被看成一种新生事物主要是由于它是在网络环境中开展的,也就是说电子商务借助于网络这种交易载体使商务模式相对于传统商务来说发生了质的变化,因此,网络(交易载体)是分析电子商务的特点最根本的一个视角。从网络角度来看,电子商务至少应当具有数字化、交互性和高效率三个基本的特点。

1、数字化

当商务以及与商务活动相关的各种信息都以数字形式被采集、存储、处理和传输的时候,商务模式就发生了质的变化,数字生活、数字商务、虚拟企业等数字化形式就应运而生了。数字化具有的易于存储、查询、处理、修改信息等优越性,这使人类将前进的方向与数字化牢牢的捆绑在了一起,正是由于电子商务的数字化特点,它使得商务活动中的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都能够在计算机网络中迅速传输,形成“三流合e”的商务模式,这使得现代商务活动朝着“无纸”商务、信息商务、快速商务的方向发展。

2、交互性

各种信息交互协议决定了数字化信息在计算机网络中具有双向沟通的功能,而电子商务正是基于这种网络环境中的商务活动,因此,在电子商务过程中,可以轻松完成商务信息的双向沟通,实现商务交易主体之间的信息交互。这是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相区别的重要方面,它预示着电子商务可以采用网络重复营销、网络软营销、数据库营销、一对一营销等现代营销的方式和手段,从而提高营销的效率和效益。

3、高效率

电子商务的信息传递基于的是电磁波的传输原理,主要采用互联网的传输信道,能够以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将信息向前传递着。在这种速度下,常规的时间和空间的规律已经被彻底打破,电子商务已经突破了传统物理世界的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使商务交易的效率和商务服务的效率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二、市场(商务环境)视角的电子商务特点

网络不仅是商务活动的交易载体,而且形成了一个广大的虚拟空间??cyberspace,这个虚拟世界中的虚拟市场具有很多与现实世界商品市场相同的共性,也具有一些自身独有的特性,主要有全球化、充分竞争和买方市场。

1、全球化

实体市场的低速度决定了商品交易的市场规模和范围的有限性,而在电子商务这种虚拟化的商品市场中,由于商务的数字化带来的虚拟特性使信息的传递以极高的速度快速流转,在这种环境下,商务主体之间的距离被无限的缩短了,商务交易的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被突破了,商务交易的范围也从有限的区域性小市场走向全球化的大市场了。因此,相对于传统商务而言,电子商务的市场被深深的打上了全球化的烙印。

2、充分竞争

如果电子商务的市场具有明显的全球化特征的话,那么,电子商务市场的另一个特征也是明显的,那就是充分竞争。经济全球化使企业的潜在客户扩大到了全球,同时,经济全球化也使企业的竞争对手扩大到全球范围,也就是说,同一领域中的企业将面临全球化大市场中的几乎所有强大的竞争者,这样,商品市场中的充分竞争将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这也可能是消费者所希望看到的。

3、买方市场

充分的市场竞争必然对消费者有利,但是,充分的市场竞争并不一定能形成真正买方市场。例如,现实中的消费者早已经生活在比较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了,但是,消费者为什么对自己的商务结果还是屡屡不满呢?那就是因为充分的市场竞争让我们对市场下了一个有利于消费者的结论,但是,商务活动主要是在有商务需求的消费者与提供商务服务的企业之间展开,而现实中两者的对比结果是:强势的企业和弱势的消费者(这主要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这样,我们不禁要问,这是一个真正的买方市场吗?显然不是,它充其量是一个准买方市场,而电子商务的市场环境给了我们一个什么是真正的买方市场的满意答复。在电子商务市场中,消费者有足够的能力和可能获得提供商务服务的企业的信息,另外,就算单个的消费者与提供商务服务的企业相比处于劣势,消费者也可以在虚拟网络中通过“团购”轻松实现对商务服务提供企业的劣势的扭转。

三、卖方(服务主体)视角的电子商务特点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提供商务服务的一方主要是以企业的形式存在,那么,电子商务这种新型的商务模式相对于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终极目标的企业而言有哪些特点呢?从迈克尔.波特的企业竞争战略分析框架中我们可以知道,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可以采纳差异化、目标积聚和低成本三种战略形式,由于电子商务能够很好的支撑企业的这三种战略,所以,电子商务具有个性化、专业化和低成本(费用)的特点。

1、低成本(费用)

按照新的财务管理的观点,制造企业中降低利润的主要因素是资本成本和商品成本两大块。资本成本又包括取得和使用资本时所付出的代价,如果制造企业及其相关的服务提供单位能够充分利用电子商务来武装企业的日常运营,那么他们将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在发行债券、股票时的费用,降低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借款的手续费用等取得资本过程中所花的代价;商品成本中包含生产经营成本、营销成本等子项,在有效利用电子商务各种手段的情况下,企业将能够在其中的采购成本、生产成本、物流成本、营销成本、人员工资等方面得到明显的降低。另外,对于非制造类企业来说,这类企业获得收入的代价就是发生各种费用,即管理、财务、销售等费用,同样,如果这类企业能够充分采用电子商务的理念、技术、手段,例如,优秀的电子商务软件、良好的网络营销策略、战略性的供应链合作运行体系,这都将给企业带来可观的费用降低。

因此,在充分利用各种电子商务技术和手段的情况下,制造类企业能够有效的降低其运营成本,特别是其中的商品成本,而非制造类企业也能够有效的降低其运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从而使企业能够以较低的价格向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同时保持较高的利润。追求高额的利润是企业经营的终极目标,而企业运营发生的各种成本或者费用则是与利润额的高低相背离的主要因素,因而低成本(费用)是电子商务最不易被忽略的一个特点。

2、个性化

由于电子商务是以网络为基础的,因此,在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可以轻松实现信息的自动化传递,并建立面向消费者的数据库系统。在网络营销和虚拟生产的理论指导下,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数据库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营销、一对一的个性化设计和生产,实现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全程的一对一个性化跟踪服务,最终实现企业的差异化经营战略。电子商务个性化服务的经典案例莫过于dell公司计算机的生产、营销等的定制化服务,通过向其顾客提供计算机的定制化服务,dell公司极大的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3、专业化

2、方便性

电子商务的数字化特性和高效率特性使消费者的商务活动可以轻松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理论上讲,地球上的消费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轻松地实现商务购买,这虽然只是一个愿景,但是随着各种方便的上网设备被发明出来,电子商务正在逐步将这个美好的愿望变成现实(至少数字化商品可以尽快的实现),这无疑给消费者的商务活动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性。

五、政府(监督管理)视角的电子商务特点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必然要受到相应的监督和管理。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作为经济活动的裁判员需要能够对电子商务环境实施有效的监督控制和良好的预测分析。由于电子商务能将商务活动的信息数字化,因此,从政府的监督管理视角来看,电子商务具有有效的监督管理和良好的预测分析两个特点。

1、有效的监督管理

由于电子商务活动的信息能够以数字化的形式采集、存储、传输和处理,因此,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综合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利用先进的网上传输内容监控、网上信息流动监控、在线审计等技术可以实现对电子商务活动的有效监控,从而实现政府对电子商务的良好监督和管理,以利于电子商务活动的正常、高效、有序的运转。

2、良好的预测分析

基于对电子商务丰富的历史数据和现实数据把握,政府相关部门能够综合利用各种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数学模型来分析电子商务主体的各种行为,分析电子商务环境下国民经济的运行规律,优化国民经济的运作的机制,使整个国民经济在健康有序的快车道上前进,实现我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另外,利用各种计算机技术和数学模型还可以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历史数据和现实数据进行准确的预测分析,做到坏事情先防范,好事情先知道,指导电子商务活动的正常开展。

当然,电子商务在世界很多国家的经济活动中的比例还不大,政府还没有能力全面监控电子商务的各个方面,但是,由于电子商务在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是如火如荼的高速度发展着,所以,我们甚至可以肯定,在不久的将来,比如我们国家完全有可能在5-10年后实现对电子商务活动的全面监控,在掌握所需的数据和相关技术后,最终实现对整个国民经济有效的监督管理和良好的预测分析。

六、整体(系统工程)视角的电子商务特点

传统商务是主要基于实体商品的现实商务模式,而电子商务则是基于计算机的虚拟商务模式,对于主要活动都在电脑空间(cyberspace)中开展的虚拟商务模式??电子商务而言,从整体(系统工程)的角度来看,它与传统商务相比有一个由量变引起的质变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电子商务具有明显的协同性、集成性和扩展性三大特点。

1、协同性

虽然我们在传统的商务活动中也讲协调、和谐、协同,但是我们知道,在实体商务中,这种相互配合并没有被特别的强调(商务书籍中几乎都没有这方面的阐述)。而在电子商务这种虚拟商务模式中,几乎所有的信息交互都可以在瞬间完成,那么相关的所有商务活动都必须适应这种速度,也就是所有提供商务服务的主体都应该相互协调并适应光速的商务规则,即电子商务的协同性,不然就会出现各种问题,最终影响商务活动的开展。例如,如果在互联网上,很多人会因为网页在3秒之内还不能打开而放弃对该网页的浏览,因此,网上的信息的传输要足够的快;同样,与网上信息的高速传输相比,如果相应的物流配送体系不能适应这种速度,至少要能够在消费者的容忍时间之内,试想如果我们到网上去购买一本图书需要两个星期的时间才能到我们手中,可以想象一下会有多少人会因为不能容忍这种慢速度而放弃网上购书,如果到货时间缩短到2天或者1天,情况又怎样呢?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很多人把电子商务又说成是协同商务。

2、集成性

由于电子商务必须作为一个整体尽可能的向消费者提供良好的“一站式”模式的商务服务,也就是说,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商所在的整个供应链必须被集成为一个整体而开展工作,只有这样,电子商务的协同性规则才能得到保证。同样,只有电子商务服务能力被集成为一个整体,才能真正适应光速的商务规则。如果计算机元器件的基础只能是电子管,那么计算机还能够像今天一样改写人类的历史吗?我们可以肯定的说,这样的计算机最多只能帮助我们完成一些简单的科学计算工作,只有把组成计算机的大量元器件集成在一起,走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路子,才能制造出足以改变世界的计算机。因此,我们可以说,不管电子商务的服务能力还是电子商务的服务提供商被物理的或者是逻辑的集成在一起,这种集成都是必须的,不然,我们就有可能回到实体商务的历史中去。

3、扩展性

与实体商务的有限的消费者相比,电子商务的潜在消费者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全球性使其天生的具有了全球市场的特点,同时,由于信息的数字化传输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地球村”的商务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和采纳。因此,面对潜在消费者数目的极大的不确定性,这就要电子商务的服务系统必须具备高度的弹性,以适应越来越多的消费需求。否则,电子商务系统将会由于消费者的增多而使其难以承受,降低了服务水平,企业最终将失去市场生存能力。

第11篇

关键词: 工学结合;课程建设;探索

作者简介:潘安霞(1971-)女,江苏盐城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CAD/CAM/CAE、教育教学改革。

课题项目:本文系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2011年度职业教育研究立项课题“基于CDIO模式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江苏省“青蓝工程”资助项目(苏教师[2010]27号);2011年度常州科教城院校科研基金项目(编号:K2011208)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1-0052-02

课程是学生能力建构的基础和依托,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和直接载体,高职课程建设要突出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体现工学结合是关键。

工学结合课程的基本特征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 通过工作完成学习”,其载体是综合性的典型工作任务,在实施过程中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1]

《机械产品的数字化设计》课程是培养数控技术专业岗位群的行业通用能力和机械产品的数字化设计岗位技能的主干核心课程,课程整体设计思路:基于数控技术专业岗位开发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项目,以工作任务引领教学内容,通过完成工作任务并且在尽量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实施教学,形成“教学做”为一体的理实一体化的课程。

一、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主线设计课程

(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确定教学目标

突破传统以学科为体系的知识体系,以机械产品的数字化设计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

表1机械产品的数字化设计课程培养目标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工作任务

分析机械产品的数字化设计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整理出完成该岗位所必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在调研的基础上,与企业专家合作共同选取来自企业的真实产品燃油箱吊座、滤清器管座、捣固机振动轴、斜齿圆柱齿轮、铣刀头、手动阀、钻模等项目为课程教学载体,这些载体分别来源于南车戚研所、南车戚机厂、常州常发集团、常州新瑞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涵盖了拉伸特征、圆角特征、扫描特征等基础特征的参数化造型、应力分析、装配等教学内容,教学载体可以随企业的技术发展进行更换,使课程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特别是重点行业服务。

(三)以学生学习认知规律序化教学内容

本课程安排了七个项目,七个项目的排序使教学知识和技能呈螺旋上升,遵循职业成长规律,符合学生认知学习规律。项目的实施由封闭逐渐到开放,教师的指导时间逐渐减少,学生的自主时间逐渐增多,直到完全自主完成工作任务。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了学生从事机械设计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满足培养目标所需的行业通用能力。

项目的排序从简单复杂,从单一综合,从生疏熟练,各项目之间具有包容和递进关系,遵循学生学习认知和职业能力培养规律,如图1所示。

图1教学内容的组织

(四)教学内容涵盖职业资格标准

《机械产品的数字化设计》课程教学内容选取充分考虑机械产品的数字化设计岗位职业能力, 教学内容的选取涵盖《CSWA行业职业标准》,明确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达到机械产品的数字化设计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也满足专业培养目标所需的行业通用能力,凸显了课程的职业性。

二、以“五合一”为载体实施课程教学

(一)学生与机械设计师角色合一

不管在什么领域,所有职业的工作过程的结构大体上是相同的,一般都可以简要地划分为四个阶段:确认工作任务、计划、实施和检查、评价与结果记录。

采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学生与机械设计师角色合一,担任机械设计的工作岗位。比如在燃油箱吊座的数字化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项目经理,学生扮演项目成员,即一个普通的机械设计员。第一,确认工作任务。给项目成员一张燃油箱吊座的二维图纸,项目成员根据任务要求获取与完成任务有直接关系的草图绘制、拉伸特征等知识和技能。第二,计划。使用头脑风暴法、讨论交流法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利用前面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计划,确定完成燃油箱吊座的设计工作任务的途径、步骤和所需的工具和材料。第三,实施。在教学实践中, 实施过程会与前一步骤计划的结果有一定偏差。使用分析比较法得出最优方案。第四,检查、评价与结果记录,检查阶段,使用演讲法、演示法对自己的项目完成情况进行展示,相互检查;最后对自己的项目成果进行评价,同行进行评价,项目经理进行评价,整个教学过程的评价,也是对工作过程的一个质量控制,保证得到所期望的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二)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合一

每一个学习情境的实施都是以项目为载体,以每一个学习性工作任务为驱动,注重工作过程的完整性。每一个项目都是由学习性的工作任务构成,如表2所示为工作任务引领教学过程,以具体的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相一致,在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的同时,培养了学生从事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满足培养目标所需的行业通用能力。

表2以工作任务引领教学

(三)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的合一

将课堂教学、实训地点融于一体,在模拟企业的真实情境中进行项目教学,实现“教、学、做”为一体。充分利用常州科教城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基地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合作企业的设施,由专任教师和企业的兼职教师一起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本课程的学习性工作任务。

(四)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合一

专任教师下企业进行实践和锻炼,学习完成一个产品的设计所具有的工作流程,设计在课程教学中将工作任务转换为学习性工作任务,并且在教学中将工作过程与教学工作统一。并且聘请企业的设计师为学生开设设计师工作岗位的文化讲座,个别的工作任务由企业的设计师主教,专业教师辅教的形式开展教学,将企业的工作氛围和文化氛围带入到校园,真正做到“工”与“学”的结合。

(五)项目与产品合一

项目的载体都是来自于企业,专任教师参与企业的科研项目,比如密封垫挂钩自动安装系统的数字化设计,就是由专任教师和新瑞企业共同解决的科技难题,专任教师将科研项目进行教学化设计,并且用于教学,做到了项目与产品的合一。

三、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为参照构建评价体系

对学生的学业评价,目的不是淘汰学生,而是立足于激励,鼓励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成长,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学生的学业评价由学校自主评价方式向学校、社会、企业相结合的考评转变。在制订学生成绩评价体系时,争取得到企业的参与和支持,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机制与学校评价体系结合起来,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职业素质考核与职业技能考核结合的、开放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学生的主体包括授课教师、企业技术指导人员。建立以专业任课教师、企业实践指导教师、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的多元化评价机制。

(二)评价内容多样化

由单纯的知识考核转变为知识考核、能力考核和素质考核。采取笔试,动手实做,产品制作,综合分析报告和现场解决实际问题,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的工作绩效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

(三)评价方式过程化

由原来的“一考定终身”的评价方式,转变成结合项目和任务的特点,将岗位能力训练的最终目标分解为多个单元,进行全程分段考核。评定成绩的时间,以实际课程中所含职业技能内容的具体情况确定,设计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

四、结束语

基于工学结合的《机械产品的数字化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设计了一个尽量真实的工作环境( 同时也是学习环境) , 在这个工作( 学习) 环境中给学生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 要求学生取得一个特定的工作成果( 产品或服务) 。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学习了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会了正确使用工具,具有了与工作人员合作与沟通的能力。课程的建设凸显了高职课程的本质属性,即“工”与“学”的结合。实践证明,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机械产品的数字化设计》课程改革与探索,在具有企业氛围的学习环境中完成工作任务,缩短了学和企业的距离,实现了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提高了教学质量,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12篇

一、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思路

作为一所中等职业学校,无锡立信中等专业学校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中,确立了以学习借鉴市级以上优质资源成果为起点,以精品课程资源网站开发为重点,以素材库建设为基础和常态的建设思路。

(一)实现网络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以学习借鉴市级以上优质资源成果为起点,学校在校园网“资源管理平台”上,链接了多个市级以上重要的职业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库,如:“无锡市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江苏职教网“教学资源”、“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中心”等。通过资源链接,一方面,使广大教师了解专业与课程优质教学资源的形式与内容,为校本教学资源开发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资源链接服务于教学过程,促使教师借鉴优质资源,将其融入自己的教学设计,改革教学模式与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二)重点开发校本精品课程资源网站学校重点开发品牌专业核心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以市级精品课程资源网站创建为抓手,通过组建教学团队,系统设计课程网站架构,集中开发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网站内容包括:课程简介、课程标准、教师团队、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程资源、教学效果等,其中,教学内容课程资源是核心。至2014年,学校已有13门课程建成市级精品课程网站或精品课程资源网站。

(三)常态建设基础素材库本着人人参与的原则,利用学校“资源管理平台”,收集碎片化教学资源,为逐步集成课程优质资源奠定基础。学校“资源管理平台”的资源包括课程标准、授课计划、课程教材、备课笔记、教学课件、测验试卷、教学案例、教学视频、教学动画和学生作品等。

二、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要点

(一)以学生为本,整体设计,科学规划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促进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自主型学习,形成开放、高效的新型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教学资源库要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首先要做到库内结构清晰,内在逻辑合理,便于学生检索、自主学习与交流。学校对各课程教学资源进行了整体设计,设置了教学内容、教学案例、实践教学和在线测试等类别,在每类资源下再按教学单元、教学项目或教学模块设二级目录,在二级目录下又设计了不同形式的教学素材。比如“基础会计”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在教学内容类别下,共有9个教学单元,每单元内包括教案、导学、课件、视频、图表、动画、作业、财经法律等教学资源,以便于学生从知识点检索,快速找到学习内容。当然,资源库平台还具备了学习过程管理功能,学习者能够依托平台实现相互交流。要做到资源形式多样,利于保持学生学习兴趣。与传统的教学资源相比,数字化教学资源有多样性特点,所以,资源的呈现形式应包括课件、录像、动画、模拟软件、仿真软件等,以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资源内容应对接职业标准,培养学生岗位能力。国家教育部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五对接”要求,而“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是其中的一条。学校在资源库建设中,应尽可能有效整合行业企业生产一线优质资源,包括职业标准、技术标准、业务流程、作业规范等文本;企业生产工具、生产对象、生产场景等图片;企业生产过程、学生实训等音视频;企业案例、企业网站链接等资源。

(二)以效益为重,程序规范,更新及时随着学校信息化设备和信息化环境建设日趋完善,广大教师积极实践信息化教学,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为收集、整合、共享资源,学校搭建了“资源管理平台”,集中放置各类暂不成系统的碎片式的素材。为高效推进资源上传速度,保证资源文本符合教学管理规范要求,学校加强培训,规范程序,及时更新。学校对各种类型的资源制定了相应的入库标准,如:课程资源分类标准、资源格式与技术标准、资源管理平台资源命名规范等。对资源上传、审核等环节也提出明确要求,制定了《无锡立信资源管理平台资源上传操作手册》、《无锡立信资源管理平台资源审核操作手册》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一个滚动发展、动态发展的系统工程,课程内容在不断更新,资源库的技术在不断发展,因此,学校以备课组为团队,以教研组长为主要负责人,实施了教学资源库内容的每学期完善和更新。

(三)以优质为目标,校企共建,合作共赢职业教育要满足需求,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其教学资源库建设必须走校企深度融合之路。无锡立信中等专业学校在专业核心课程资源网站建设中,邀请了技术水平高、专业职称高、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在工作环境、行业、职业标准引入,实践技术方案制定,作业规范评价,职业资格认证等资源建设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同时,为实现教学资源校企共建共享,校企共同开发的资源成果在职业培训、企业岗前培训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学校费建峰老师近两年参与无锡新银叶机械有限公司研发工作,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一起设计了“车床用镜面研磨传动装置”,制定了产品机加工工艺流程,设计出工具夹具图纸,并将其纳入“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资源库。他还为企业新购入设备开发设备操作手册,亲自参与员工技术培训,承担产品检测工作,为推动学校职业教育与企业技术同步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四)以能力培养为关键,制度激励,层层推进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重点是开发,原点是应用,关键是教师。教师通过参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提高了课程开发能力。教师应用信息化资源平台,实践课程教学与信息资源的有机整合,探索开放、互动、共享的教与学的方法,可以提高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技能,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学校必须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建立激励机制,不断推进教学资源库建设。在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学校将每学期每位教师应上传不少于3次课的全部教学资源(包括授课计划、教案、课件、案例、习题等)的任务与学期教学常规考核相结合,并做到期中、期末公示一次,以落实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