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1 16:07: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商业模式民主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2008年,我们在创刊之初寄希望于把每年最重要的年度活动“炫商业”评选做成“商业奥斯卡”,我们希望它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商业庆典。作为一本为数不多的聚焦于商业和公司的杂志,这个目标应该是正确的。但在做了3年之后,发现它与奥斯卡最大的差别在于:奥斯卡是一个美国电影人都参与的活动,这是他们所有人的共同的事,而我们的炫商业可能只是我们自己的事,甚至只是市场部门自己的事,而要想靠这个实现初衷,太难了。去年开始,我们在想,如果说杂志内容是受欢迎的,为什么不更好地把内容结合起来呢?
于是有了创新50人这个活动和本期的这个专题。我们希望把商业最有价值的部分―创新提炼出来,把推动创新、带动商业世界向前发展的人找出来,发现他们的价值,给他们舞台,让他们与我们一道推动这个价值、这种文明。商业文明的推动者,这应是我们一起做的事。
在梳理这50个创新人物和故事的时候,如我们专题文章中所表达的那样,所有的创新,最终指向的竟是一个最朴实最直接的东西:服务。这是一个有趣的事。28年前,彼得・尤伯罗斯在洛杉矶,他将奥林匹克与电视相结合,把商业、公司与城市和奥运会建起关联,形成一个在不到20天的时间里聚集上千亿美元和数十亿人目光的大生意。这是一个伟大的商业模式的创新,同样这个伟大创新也建立在一系列小的创新基础之上:电视普及率尤其是彩色电视机普及率的提高,电视直播技术的完善,基于卫星传播的有线电视网的形成……这让尤伯罗斯的奥运会创新有了一个最重要的基础。而这些把奥运会商业化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创新也带来了奥运会消费的民主化。
这也与我们发现的创新的第二个原则有关。创新总是带来更广泛的服务。集中于大城市的医疗资源如何进入到二三线城市;历来服务于跨国公司的公司商旅服务如何为中小企业所用……广泛服务实际上就是一个民主化的过程。这几乎是所有伟大创新的价值所在。
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服务,或者是只有到现场才能看到的实时比赛,或者是城市方便的医疗服务,一直到以往只有特权阶层才拥有的权利,这就是商业带来的民主化。商业的价值也几乎全在于此。
当然,在我们的50人中还没有尤伯罗斯这么震撼的创新。不在这个榜单上的腾讯,在创新上被人诟病多年,但一直坚持的微创新同样带来可观的变化。我们在谈到“复利”时,总会感慨时间起到的巨大作用,对于创新也是如此。而持久的、制度化的创新更是不易。如同我们,在最初做杂志的时候会想到有一个新的市场以及内容上的创新,但轮到做活动时,就流于俗套,忽视了市场和服务,创新精神就荡然无存了。
最后,还可以提供一个有关创新的反例。参加过我们“创新50人”活动的人可能都注意到了我们这个活动做得实在不怎么样,作为组织者,我当然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如果想成为一个创新者,你有了创新的技术、想法、市场需求,就如同我们准备好了所有,但如果不能在细节上精益求精―也就是说缺少提供更好服务的耐心,那最终也只是一个创新的失败者。
好在我们意识到了这一点,并相信它一定会好起来。
SNS网站的传播特征
SNS网站摆脱了门户网站时代以内容为中心的传播模式,而以用户为主导,呈现出不同于其他网站的民主化、多元化、互动化的传播特征。
民主化。在SNS网站的传播中,个体是传播的起点与终点,这种非群体化的个体式传播模式,使得传播具有了高度的民主化特征。个体所拥有的民主化集中表现为传播活动的自组织、去中心、个性化。SNS网站摆脱了论坛群组化特点,每个用户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权展开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建立自己的圈子,而不是被动地在论坛中围绕固有话题进行讨论。不同个体之间、个体制造的不同内容之间、由个人汇聚的不同群体之间,都是自组织建构起来的。
在SNS网站的技术结构中,任何一个网络节点都能够生产并信息,所有信息都能够进入网络进行传播,中心、主流与权威被消解了,变成了去中心、无中心或者多中心。SNS网站就是由多个点组成,每个点都是信息的渠道与来源,通过值得信任与相似的点取得连接后,人们之间共同收集、分享、传播不同的信息与资源。
在SNS网站中,个性化的需求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尊重和满足。以人人网为代表的SNS网站,设置了日志、分享、投票、疯狂约会、测试等一系列组件,但这些组建并非硬性地被放在用户的首页上,而是由用户进行自主式参与,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和个性进行选择。
多元化。SNS网站在传播中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媒介方式的多元化、传播功能的多元化、语言表达方式的多元化,以及文化观念的多元化。SNS网站融合了多种媒介,如博客、播客、IM、流媒体等,是一种音视频及文本兼具的集大成式媒介,为网络人际传播(Computer-Mediate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简称CMIC)提供了丰富、便捷的交流手段。它以声音、表情、肢体语言为主体的人际传播与以文字、视觉图像为主体的大众传播于一体,运用多元化传播符号,使得信息达到了高度逼真的还原,模拟恢复现实情景,有利于增加信任,促成判断。
SNS网站的多元化功能,远远超出了早期网络的社会性软件主要能完成沟通交流的任务,SNS网站涵盖了从个人导向到群体导向,从简单通讯到群体网络协作的多元化功能,可以满足多人一起工作和娱乐的需求,甚至让上百人聚集在一起召开会议、讨论问题、分享照片、欣赏音乐成为可能。语言表达方式的多元化更有利于传播的深入、沟通的流畅,SNS网站随意自由的交流习惯,使得传统语言语义语法规范的影响约束力随之弱化,出现了大量的语言重组、语义挪用、语词生造的现象,赋予了一些话语新的含义,通过对原有语言的颠覆表达出对事物新的看法,大大丰富了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往多元化文化观是隐性的、遮蔽的,而在SNS网站中,多元化文化观有了更多显性表达的机会与渠道,个人文化意愿的表达得到了更多的尊重。
互动化。互动化是SNS网站传播的本质特征,其多渠道反馈的整合能力是互动化特征的主要显现。SNS网站的传播是主体间的交互传播,具有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受传双方都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关于受者,有针对性的定向受者,也有随意的访客,信息经传者发出通过媒介到达受者。但并不止于受者,受者发出的反馈又会演变成新的传播,增添新的受者。不断反复、生生不息、扩散蔓延,受传双方已无角色区分,彼此身份交织融合。由于传者和受者本身具有某种关系,而不是传统媒体的单向订阅关系,彼此间以的信息为话题进行沟通交流,对于信息的关注度、参与度高,互动化效果强烈。
SNS网站多向互动、即时反馈的特点,突破了传统网络人际传播(CMIC)同步或异步传播的局限,最大限度地还原了现实中人们的交往方式与交流习惯。例如,回复留言,通过在留言双方的同步显示,既保证了内容的保存性,又方便即时反馈,让相关内容在受传者之间得到更有针对性的传播。
SNS网站的传播影响
基于以上的传播特征及优势,SNS网站将对人们的媒介接受习惯、人际交往模式、商业营销方略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媒介接受习惯。SNS网站民主化的信息传播特征,将引发人们媒介接受习惯的改变。SNS网站的出现,动摇了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纸)和其他网络形式的地位,以高速发展的态势受到网民们的关注与热捧。用户自由表达的愿望可以通过SNS网站迅速地付诸实施,用户在浏览分享信息的同时,就可将自己的见解迅速地扩散出去并被广泛地无限量传播,人们参与社会事务的热情和效用被提高了。
SNS网站的传播方式更符合著名传播学者卡兹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作为一种能动的存在,更愿意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喜好有目的有选择地接触信息,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SNS网站可以根据用户的使用记录、浏览爱好,分析出用户的兴趣所在,直接为用户提供相关信息,避免繁杂信息的干扰,节省用户时间,用户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关系网络获得源源不断的信息流。这种便捷与自由将对人们产生很大的吸引力,从而影响人们的媒介行为。
人际交往模式。SNS网站在真实基础上的多元化交流方式,会带来人们人际交往模式的改变。在SNS网站的帮助下,按照“六度分割理论”,最多通过六个人我们就能认识任何陌生人,这种相互朋友关系,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地结识朋友的朋友,通过认识的人寻找需要的人来扩展人脉,获得帮助与机会。原本在现实生活中才能建立起的人际关系,在网络中同样能够实现,且高效快捷、成本低廉、范围更广、渗透性更强。SNS网站的真实性,滤掉了虚假信息,降低交友风险,节省时间精力,扩大了人际交往的范围,有效地提高了网络人际交往的效率。
有学者曾对SNS网站用户行为进行过调查,发现维持人际关系成为超过信息分享、消遣娱乐等用户使用社交网站的最主要动机。在这种由“熟人”建立起的传播环境中,容易产生类似现实人际交往的心理满足,SNS网站上的交往延伸了人们的交往,甚至演变为现实的人际交往,成为了一种网络与现实的密切融合交织状态,大大弥补了现实交往的不足,并在一定程度上取代和置换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
商业营销方略。SNS网站传播特征的互动化及超强的影响力,将会带动商业营销方略的侧重与倾斜。相互之间的朋友关系在SNS网站中不仅表现为优势,更潜藏着无限的利益,因为利益来源于信任。有着相似背景与兴趣爱好的人,往往有着相同的利益导向与消费取向,这就很容易促成价值的形成。SNS这样的社交网络平台形成的交际圈,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网状结构,很容易形成渗透与波及的商业影响力,而SNS网站传播的互动化,相互之间的感染,信息与人高度结合的强劲传达力,又有利于推动其辐射强度与广度的扩张。
【关键词】“互联网+” 信息技术 经济学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互联网+”这个概念于2012年在业界首次提出,与2007年出现的“互联网化”概念一脉相承,强调互联网与各传统产业进行跨界深度融合。“互联网+”是我国工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成果与标志,也是进一步促进信息消费的重要抓手。
“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实质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的产物。第一个10年,互联网催生了很多经济,跟传统行业共同生存、和平共处。在第二个10年,互联网改变甚至颠覆了很多传统行业,这种改变又可分为四个阶段:先是使用互联网进行营销,后是渠道的互联网化,再是产品的互联网化,到今天,互联网已经开始全面融入金融、教育、旅游、健康、物流等传统行业。
一、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技术发明,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性技术,对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信息产业不仅带动了经济发展,而且能够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信息技术不但大量渗入产品之中,而且应用在生产过程中,实现了控制自动化、操作规范化,充分保证了产品的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其次,信息技术增强了企业的管理能力和决策能力。一方面,信息技术已经渗入了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手段提高了经营管理的效率;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各类网络能够非常便捷地获取企业内部和外界信息,对企业的整体规划与决策能力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信息技术使得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美国自1980年以来,工业生产和管理效率平均提高了3倍以上。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美国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半以上要归功于信息技术产业。
第四,信息技术产业化,推动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信息是知识经济社会的主要经济资源,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的主要生产力,它日益渗透到几乎所有的知识经济领域。
二、“互联网+”经济的实质
(一)“互联网+”的定义
所谓“互联网+”,实际上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催生了创新2.0,而创新2.0又反过来作用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态的形成与发展,重塑了物联网、云计算、社会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形态,并进一步推动知识社会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点的创新2.0,改变了我们的生产、工作、生活方式,也引领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
简单的说,“互联网+”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改进传统行业发展渠道,拉动传统行业的新增长。互联网同时打破了传统行业之间的界限,不同的行业在“互联网十”的推动下开始融合成新兴行业:通信业、IT业和传媒业融合成现代信息服务业;传媒产业、娱乐业、体育业、旅游业、IT业和地产业融合成休闲服务业;传统金融业、IT业融合成现代金融业;医疗业、IT业和地产业融合成养老保健产业。除了上述融合产业之外,新的融合产业形态也在快速形成中。产业融合的承载形式则是以巨型互联网企业为平台而形成的商业生态系统,其基础是先进的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技术平台,其核心是数以亿计的用户和活跃用户,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BAT”互联网巨头就是典型的代表。例如,阿里巴巴以电子商务起家,基于其先进的技术平台和庞大用户,通过收购而布局了阿里健康和阿里娱乐,并通过产业基金的形式积极布局汽车“智造业”。
“互联网+”不仅仅是连接一切的网络或将这些技术应用于各个传统行业。除了无所不在的网络,还有无所不在的计算、数据、知识,一起形成和推进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无所不在的创新(创新民主化),催生了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点的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
(二)“互联网+”经济以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为依托
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其目的是数据化,通过数据化,让一切业务都变得可以分析,从而更好的掌握市场和用户。大数据是互联网技术的新突破。大数据(bigdata,megadata),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换言之,如果把大数据比作一种产业,那么这种产业实现盈利的关键,在于提高对数据的“加工能力”,通过“加工”实现数据的“增值”。
从技术上看,大数据与云计算的关系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一样密不可分。大数据必然无法用单台的计算机进行处理,必须采用分布式架构。它的特色在于对海量数据进行分布式数据挖掘,但它必须依托云计算的分布式处理、分布式数据库和云存储、虚拟化技术。随着云时代的来临,大数据(Bigdata)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著云台》的分析师团队认为,大数据(Bigdata)通常用来形容一个公司创造的大量非结构化数据和半结构化数据,这些数据在下载到关系型数据库用于分析时会花费过多时间和金钱。大数据分析常和云计算联系到一起,因为实时的大型数据集分析需要像MapReduce -样的框架来向数十、数百或甚至数千的电脑分配工作。
通过获取与分析海量数据,我们能够获得用来分析人们行为习惯的有效信息,从而使得我们具备对个体行为进行推测的可能。那些在过去看似毫无价值的信息在如今都会随时可能会被用来回答“你是谁”的问题。
在大数据背景下交易平台在理论上拥有销售者网络行为的一切数据,网络交易平台存在与售假者承担连带责任的法律风险,与其等到售假侵权后“亡羊补牢”,不如提前行动做到“未雨绸缪”。
企业从数据和分析中创造价值的关键是将原始数据的数量和多样性转变为洞察驱动的行动的速度,而最终决定这一转化速度的快慢是则在于是否广泛用大数据技术。
生产者是有价值的,消费者是价值的意义所在。有意义的才有价值,消费者不认同的,就卖不出去,就实现不了价值;只有消费者认同的,才卖得出去,才实现得了价值。大数据帮助我们从消费者这个源头识别意义,从而帮助生产者实现价值。这就是启动内需的原理。
三、“互联网+”经济的作用
(一)创造经济新发展模式
“互联网+”催生的新产品和市场空间,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东北老工业区注入“互联网+”行动计划中,阿里巴巴已将沈阳作为重要物流节点来建设,依托沈阳和辽宁的区位优势,将辐射效应扩散至整个东北地区。在云计算、大数据和全球化贸易方面,阿里巴巴准备和辽宁省政府一起,建立云计算基地,协助政府和当地企业“上云”,积极搭建政府云和企业云项目。利用阿里巴巴先进的云计算实力和大数据经验,协助辽宁打造智慧省份和智慧城市。
(二)网络信息安全威胁“互联网+”经济
“互联网+”经济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归根结底是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商业模式创新。“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有更多的消费者使用互联网。互联网信息安全面临威胁的弊端依然存在。据中消协的《2014年度消费者个人信息网络安全状况报告》引述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的另一组数据显示:2014年前11个月,该平台共扫描各类网站164.2万个,较2013年增加了80.O%。其中,存在安全漏洞的网站为61.7万个,存在高危安全漏洞的网站共有27.9万个。2014年全年,360网站卫士共拦截各类网站漏洞攻击7.0亿次,较2013年1.21亿次增长了约4.8倍。互联网领域的立法尚不完全,也没有建立起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和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消费者的信息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
(三)盲目套用
互联网就是工具和武器,对于传统企业,最重要的是掌握这个武器,但是,掌握了这个武器,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打胜,最终,当所有人都掌握这个武器之后,还是要回到商业的本质。“互联网+”对传统产业不是颠覆,而是换代升级。真正的互联网经济是“互联网+传统经济”,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结合。互联网如何做加法,最终要回过头去提升产品、供应方、资源方的成本效率和体验。
在2013年,“互联网思维”一词火了,但“移动互联网思维”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尽管有人零星提到了基于移动端的设计与体验创新,也有人说将发生对PC互联网的颠覆变革,但谈得更多的是“碎片化思考”,并没有进行系统梳理。
“你首先必须找到移动互联网与互联网的真正区别,这是梳理移动互联网思维的起点。”在栾义来看来,每一次的技术革命都会导致信息传播的加速,以及信息控制权的易帜,由此催生出产业链重构与价值重组,“移动互联网通过把人和网络实时链接,拥有比互联网更快的加速度,更低的参与成本,这些变化都是数量级的。”
为此,“经理+”网站(《IT经理世界》杂志旗下精英社区)专访了栾义来,请他盘点2013,梳理出有关“移动互联网思维”的四大要点,以飨读者。
一、万物之间直接、实时链接,是移动互联网不同于互联网的核心差异点,由此带来了加速的消费者参与感与商业生态的演进。
历史证明,信息传播每加速一次,信息控制权就会重组一次。真正的消费者投票机制在互联网之前并不存在,信息的传递主要还是依靠渠道商,反馈也不够及时,于是就有了“牛鞭效应”的说法,而消费者还只是沉默的大多数。
在PC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开始加速,消费者也逐渐参与到投票中来,商业生态的演进由此加速,这才有了很多淘品牌在2~3年之内迅速崛起的现象。其中,电商平台进一步加速了信息的传递,但电商依然作为一个渠道挡在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真正赚钱的是像淘宝、大众点评等信息中介平台。
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万物的直接、实时链接使得信息反馈与用户参与的成本持续降低,碎片化时间也带来了参与时长的增加,两者的累加效应,使得“消费者赋权”开始真正发挥威力。
移动互联网也使得品牌商与消费者维持关系的成本降到最低,真正有机会摆脱中介平台,我们即将开启一场去中介平台化和更深刻的商业民主化运动,品牌的演进获得了新的加速度。这意味着品牌商可以自己制定游戏规则,直到彻底抛弃中介平台,用户也将是品牌商自己的,而不是中介平台的。(互联网真正的精神就是信息的共享、透明、高速流通,移动互联网大大加速了相关的进程)
由此来分析,微信之所以强大,在于它是链接工具与信息管道,而不是信息中介,它的运营是完全去中心化的,品牌商能够以更低的成本维持与粉丝的关系。
于是,品牌的演进会呈现两种现象:一是将来会有更多跟小米类似的新创商业品牌涌现,它们从诞生第一天开始,就和粉丝一起共同创造一个品牌;二是像耐克、海尔、华为等传统的强势品牌通过去中心化,以更低的成本与粉丝保持互动,将可以加速品牌的商业民主化转型。
“Nick+”的例子值得参考,耐克通过发行移动硬件设备Fuelband,以及Nick+Running、Nike+Basketball等APP应用,并搭建起Nike+Accelerator的开放孵化平台,使得自己从硬件生产者转身为服务提供商,并拥有了千万级别的铁杆粉丝用户。
二、移动互联网加速了资源的配给效率,信息的垂手可得以及基于碎片化与场景化的资源撮合,都将极大释放用户原本被压抑的消费需求。
移动互联网有哪些需求特征是PC互联网所没有的?你会看到用户对信息服务的需求变得更简短与快捷,大量即时冲动型需求大量产生,即时服务提醒也将变成很重要的服务呈现和实现手法。
举例像今夜酒店特价、嘀嘀打车这两款产品,是完全是移动互联网才催生的需求和产品。实际上,这些冲动型需求一直就存在,只是原本无法被满足,以至于被压抑住了。(这就是所谓“分众热聚”,越来越细分、越来越狂热的消费者会捧起那些打动他们的应用、公众号,因为移联网,太能匹配了)
这时候考验的是如何将用户释放的消费场景需求,进行即时转化和满足,比如说O2O模式下的即时资源撮合。也就是说,社会资源的供给也并没有增加,唯一改变的资源匹配效率的极大提升,这也是我们重新思考移动互联网碎片化与场景化特征,寻找完全基于移动互联网生长的新模式的出发点。
所以,我们需要做好“碎片时间的完整体验表达”或“碎片化呈现”。逻辑思维的运营者罗振宇每天用一分钟的语音,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推荐各种知识,而微信之父张小龙也有一个说法,叫作“如果不能让用户在一分钟爱上你”。
原因在于,用户的碎片化时间可能只有这么久,你必须要让他能够完成一个闭环的完整体验,才能赢得他。举例来说,碎片化呈现可能将是10分钟的手机游戏、4分钟的商品购买、3分钟的陌陌交友等。
还有一点在国内少有人关注,那就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一分钟都将可以被计价。比如普通人和专家资源是可以直接实时链接的,当你可以直接找到律师、医生等专业知识的拥有者,可以进一步消除专业知识的信息不对称,而专家的碎片化时间的价值也可以重新估算,并按照分钟来出售。
三、移动互联网在企业O2O变革中的第一步是重建一套移动零售的管理思维。企业现阶段的核心诉求将是建立统一的微网站体系,并重新定义传统的管理软件。
现在,市面上95%的提供微信营销服务的公司,基本是提供建站服务,腾讯自己也做了一个名为“风铃”的无线自助建站产品。但我们一定要清醒看到,只有微信是无法承载完整闭环的O2O的,它只能是一个环节,包括阿里的支付宝也只是一个环节。
面对一个个碎片化的环节或工具,企业必须要建立自己的微网站体系,重新定义原来传统的管理软件,将原先的CRM系统、供应链系统等做适合移动互联网的改造,重新建立一套适合移动零售的管理思维。
大致来说,在面向消费者的前端,企业需要抓好入口,充分需要利用好包括微信、支付宝等在内的超级APP。其中,二维码作为万物的标识正在链接一切,将是品牌跟用户产生接触点转化的最有效工具,它可以成为新的用户感知和流量的入口。同时,企业还要建立自己的微社区,整合碎片化的社交渠道,与粉丝保持互动。(从某种角度说,你更需要的不是卖东西给粉丝,而是更多地获得与他们接触的机会,用数据描出他们的“画像”)
在后端,企业需要将入口与后台有效打通,把传统的CRM、商品运营、服务流程等重新基于移动互联网来构建,从而实现用户的有效转化与沉淀。
四、移动互联网正在催熟新的商业模式杀手锏,“工具+社区+电商”的混合模式正在浮现。
“工具+社区+电商”的三位一体化模式将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主流模式,比如大姨吗APP、航班管家APP最开始本身是一个工具,但正在成长为社区,并开始逐步嫁接电商业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简单来说,工具如同一道锐利的刀锋,它能够满足用户的痛点需求,但它无法有效沉淀粉丝用户,社区就成为了沉淀用户的必需品,而电商化则是衍生盈利点的有效方式。三者看上去是三张皮,但内在融合的逻辑是一体化的。(工具的切入点很重要,满足什么人群,他们的特性是怎样,决定你未来能做什么样的事儿)
微信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它从一个社交工具,加入了朋友圈点赞与评论等社区功能,继而添加了微信支付、精选商品、电影票、手机话费充值等功能。跟微信模式类似的Line最近也在日本推出了C2C电商平台Line Mail,卖家开店不需要费用,Line只赚取10%的提成。这些移动IM工具都已经在向移动电商延展。
本文讨论的是新型的借贷原理和工作实践,在讨论之前,我们有必要对传统银行类的借贷中介机构工作原理作简要梳理。
信用中介模式下的借贷
借贷自古以来就有。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人们之间的借贷行为由专门的中介机构来完成,从古老的典当行、钱庄逐步发展到今天的现代商业银行。这类中介机构存在的基础是信息不对称,赚取的是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利差,所依赖的核心能力是对借款人的信用评估能力、存款人和贷款人之间资金期限错配的管理能力。这种以银行为主要借贷类金融中介的业态形式在数百年间不断发展壮大,并成为社会的信用、货币、经济运行中心。
当然,这种以银行为主的借贷类金融中介,在发展过程中也积聚了大量问题,主要表现在风险集中在银行体系内。由于此类机构赚取的是利差,且不能有效地分散风险,继而在盈利的同时承担了大量的风险,在经济周期下行调整过程中,不断有银行危机爆发,甚至发展成经济危机,最终以全社会买单的形式来消化银行业内在的风险。
银行类借贷机构的服务还有一个重要缺陷就是,他们以自己(金融中介)为中心,以自身对风险的认知为基础开展工作,而并不完全以借款人、投资人(存款人)为中心提供金融服务,不能识别更广维度的风险,当然也就不能提供更多的风险解决方案。在全世界飞速科技化、民主化的浪潮中,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工作方式与“去中心化”的社会运行方向产生的矛盾日益突出,这种矛盾也成为新型借贷机构乃至金融行业演变的重要背景和驱动力如图一。
信息中介模式下的借贷
2012年以来,以P2P(PEER TO PEER)为主的的网络借贷模式迅速发展。我们关注的最重要的一点是未来的P2P是信用中介的路径还是信息中介的路径,信息中介的路径是简单的信息中介还是要完成信用中介的功能以及如何完成。这些深层次的问题都涉及到借贷这个古老而又新颖的业态的未来,甚或影响到世界。我们来分析下信息中介模式借贷下的原理、路径和资源配置。
路径1:P2P仍然沿用类银行信用中介的借贷原理
目前绝大多数网络借贷机构仍然在采用类银行信用中介的原理,在借款人、投资人的来源方面依靠了网络的方式。在借款人端,基本依据借款金额大小或借款类型复杂程度来匹配线上线下资源;投资人端聚焦于长尾用户形成集聚;平台形成风险管理模型,利用各种资金错配、第三方担保或者自己担保等刚兑方式来平衡投融两端,盈利方式仍然是借贷的价格差。这种P2P作业方式最核心的原理并未改变信用中介的原理,其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的处理方式基本与银行一致,平台有其存在的客观基础,但不具备真正走向未来的价值。
处于这种状态的网络借贷企业众多,他们的归宿是可能收购一家银行或者被银行收购,或者像LENDING CLUB那样在银行模式基础上借助网络创新一些业态形式,即在传统模式上有一定程度的创新。这些可能是比较好的结果。其他不具备很强的经营能力或资源能力的网络借贷企业将会逐步被并购或经营不善退出竞争。这其中有些比较迷惑人的新公司,过往并没有太多线下业务的积累但是在很短的时间内爆发的规模很大,他们基本上采取的是比较野蛮的“资金池”的成长路径。我们认为大多数这种公司除了滥竽充数、无知无畏,更多的是对行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负面作用。
路径2:纯信息中介模式下的网络借贷
世界上第一家P2P网络借贷公司ZOPA,采取的是点对点撮合方式的借贷交易,通过线上发展借款人、投资人,平台不承担信用风险,不承担投资者的损失风险,也不为投资人、借款人之间进行资金的错配管理。这类业态能够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形成比较纯粹的网络借贷,在网络方向的应用深度上会有比较大的进展,比如网络特征为“自组织”“自定义”“自传播”等。但是,这类公司在解决风险的跨期问题、收益问题、资金安全问题等方面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也意味着金融的核心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ZOPA这类公司也因此没有成长得特别快。这当中隐含的潜台词是:网络借贷公司如果不能完整地形成借贷闭环,不能完整有效地提供金融服务,是否可以长期发展?
路径3:采取信息中介的模式完成信用中介的功能
中国金融监管层的意见是不鼓励P2P网络借贷行业采取信用中介的工作原理,建议采用信息中介的方式。我们暂且不论这是为了保护传统金融行业还是鼓励创新,还是打着鼓励创新的旗号保护传统,各种利益主体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博弈,不断演化行业的表现形式,直至业态稳定下来。
从上文论述来看,网络借贷无论信息中介程度多高,都需要完成信用中介的功能才可能形成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但又不能采取类银行的方式。那么,如何做?我们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用信息中介的模式完成信用中介的功能的业务循环。下文我们以深圳钱来网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举例说明:
1.通过各种促进信息对称的技术,不断最大化地对称投融两端金融行为乃至社会行为;
2.平台建立复杂的撮合交易系统;
3.平台不再以息差为主要收入,借贷双方借贷成本一致,摩擦交易成本趋于更低。
1.通过更多的风险识别技术,将不同的风险定价完全分散到产品组合中;
2.利用更多的风险缓释方案覆盖潜在的坏账,打破刚兑但更合理地保障投资人的本息安全;
3.根据投资人资金流动性需求选择不同的投资组合;
4.借贷双方自主选择交易方式。
关键词:互联网;商贸企业;电子商务;经营模式
引言
互联网的迅速崛起开启了一个经济、社会、技术的大变革时代,推动着商业规则、模式和思维的颠覆性创新,改变着整个市场的消费趋势,对传统商贸企业形成了巨大冲击。随着大数据技术的革新,互联网经济进一步向商业民主化、运营数据化、组织社群化方向演进,加速了整个商贸零售业的业态迭新。在互联网经济的浪潮中很多传统商贸企业步履维艰,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怎样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突破产销边界、适应新的竞争格局、打破桎梏重获新生是每一个传统商贸企业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传统商贸企业的发展现状
(一)行业整体增速下滑
2015年上半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1.95%,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15%。同时2015年全国百大零售企业零售额累计同比下降0.6%,零售业整体增速下滑明显。传统零售企业由于租金成本上涨、市场消费趋势的改变以及电商的冲击等多方面因素,在未来面临的挑战愈发严峻。如表1所示,与实体零售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7家以网络销售为主的企业销售额达到17233.7亿元,同比增速56.2%;6家“实体+电商型”企业也实现了同比15.8%的增速,而87家实体销售企业同比增速仅为3.2%。从图1可以看出实体零售业的月度增速均超过10%,但在2015年11月份却明显低于平均值。以百货行业为例,2005年以来百货行业急剧扩张,到2013年为止全国七大城市的购物中心新增占地面积达到2034万平方米,但是二、三线城市购物中心的空置率高达近10%,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渠道下沉
随着一、二线零售市场趋于饱和,众多零售企业开始向三、四线城市扩张,希望通过延伸渠道的方式来获得新的市场份额。三、四线城市虽然在短期内消费需求有所增加,但随着租赁成本、人工成本的上涨和城市消费力的下降,很多三、四线门店出现经营不善甚至倒闭的情况。从2012年以来连锁百强企业在一、二线城市的门店数量增幅平均在2%左右,在三、四线增幅达到17%左右。但从2014年开始三、四线门店数量锐减,逐步丧失了渠道优势。
传统商贸企业面临的挑战
(一)互联网时代的行业变革
趋势之变。一是消费行为的个性化特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兴消费群体更加具有独立意识。消费者更加关注产品所提供的个性化服务和体验,对于产品的功能需求逐步弱化。二是消费者赋权与信息对称。过去传统商贸零售业具有价格和渠道优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区域价格的垄断。但随着互联网信息的发展,消费者获取商品信息的成本大大降低,消费群体可以通过搜索即时获得产品的价格区间和质量信息,打破了传统渠道的价格壁垒,促进了区域市场一体化。同时电子商务UGC模式的推广进一步强化了用户体验,用户原创评论内容成为了构建电商信用机制的核心。消费者可以通过关键词搜索了解产品的服务体验,在整个消费过程中消费者都占据着主导权。市场之变。一是沟通方式的改变。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各种APP和即时通讯工具创造了更加灵活广泛的沟通形式。在传统零售模式下消费者与商家的沟通存在时间和空间限制,成本较高。但是移动客户端和即时通信工具的出现极大的降低了沟通成本,将产品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压缩为一个整体,随时随地为消费者提品服务咨询,极大提升了消费者体验。二是支付环节的改变。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成熟与发展在提高零售支付效率的同时极大拓展了网络零售的渠道和灵活度。随着动态密码、身份校验、网银同步等技术的成熟,进一步提升了互联网支付的安全性。三是分享模式的改变。新媒体的兴起实现了碎片化的传播方式,高效率低成本的即时沟通形式将具有共同兴趣的群体聚集在一起,形成了社群化的分享模式。这种模式强化了消费群体的个性化、差异化的消费选择,直接导致传统零售企业规模化、品牌化经营模式优势的丧失。格局之变。从2013年开始电商企业开始在整个零售市场中异军突起,逐步开始与传统零售企业平分秋色。由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先天的低成本与高效率,品牌、成本、营销等资源开始向电商企业倾斜,为电商企业以低成本向消费群体提供标准化产品提供了可能。2015年天猫、京东、唯品会三家大型电商占据B2C市场份额前三位。根据图2数据显示,手机淘宝+天猫、手机京东、手机唯品会的移动市场份额也对应位居前三,网上零售市场的格局基本维持稳定。路径之变。一是企业的组织边界正在消失,互联网的去中心化驱使企业向高度扁平、节点相连的方向发展。在传统商贸零售企业的组织体系中以层级管理为主要形式,但互联网时代高效率、低成本的战略导向并不适用于金字塔状的层级结构。企业所需的是能够直接和市场对接并随时做出反应的高度敏捷的组织结构。二是运营的数据化。大数据技术为企业的运营管理提供了支持,极大的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率、降低了企业管理成本。
(二)传统商贸零售企业存在的问题
经营模式的同质化。随着传统零售企业的经营渠道日趋成熟,品牌化、规模化的经营模式虽帮助传统零售企业降低了成本,但也直接影响到经营模式的差异化发展。比如,目前大部分的百货行业缺少专业买手等增值服务,仍旧以柜台租赁和联营反点为主要经营形式。连锁经营所带来的规模效应在价格竞争上有一定的优势,但随着市场细分和消费升级,这种单一复制的规模化经营模式逐渐失去了原有优势,电商扁平化的供应链体系也进一步压缩了实体连锁企业的利润空间。经营成本不断攀升。对于传统商贸企业而言,不断攀升的经营成本也是传统零售企业衰落的重要原因。随着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红利的消失,房租和人力成本不断上涨。包括苏宁在内的大型零售连锁经营企业均感到了房租上涨的压力,不得不压缩实体店铺面积。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商超行业的平均租金已经占到了经营成本的57%,与之相对应的是电商企业因为没有租金等因素的影响,在价格竞争中优势更大。消费者体验滞后。个性化的市场需求打破了传统以企业为主导的消费模式,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经济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更加良好的消费体验。一方面,消费者不但可以在电商平台和移动客户端上随时随地的完成产品的选择和购买,而且还可以参与品牌的设计;另一方面,电商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打造个性化推荐系统,打破了信息不对称的格局,这将进一步提升消费体验。传统零售企业在购物流程中不仅存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也存在不了解客户个性化需求和不能获得即时反馈的问题,营销方式较为单一也导致消费者体验滞后。
互联网时代传统商贸企业的“重生之路”
互联网时代传统商贸企业必须明确自身的战略定位,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同时切断传统的路径依赖、卸载传统理念、主动融合互联网生态、重构商业模式,从管理、技术营销、渠道等多个层面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持整合现有资源,真正实现各个节点与互联网生态的深度融合,推进传统企业向商业民主化、运营数据化、组织社群化演进,打造互联网创新驱动新形态。
(一)模式转型
传统企业要明确在整个零售市场中的战略定位,运用互联网思维在整个价值链中以全新视角审视企业的整个业务流程、重构商业模式。在“互联网+”背景下O2O已经成为传统商贸企业转型的最佳模式,与其他模式相比O2O具有整合线上线下资源、优化渠道、提升体验的优势。O2O理论核心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将线上资源与线下资源进行整合,并进一步促进渠道创新,“引流-转化-消费-反馈-存留”是其闭环消费体系。首先,通过线上平台开拓流量入口,利用线上平台的营销和数据优势降低数据统计成本。其次,消费者根据线上营销活动和产品数据选择产品。再次,消费者通过线下平成消费,并将服务和产品的体验通过在线分享建立互联网信用机制。最后,商家通过CRM系统进行客户关系管理,进一步建立稳定的客户关系。其闭环体系理论基础如图3所示。传统商贸企业O2O平台构建策略分为三个步骤:一是线上营销引流;二是整合销售渠道;三是全方位联动。线上线下全方位联动的基础是信息化系统建设及CRM系统的完善,因此企业要加强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技术支持。其中O2O营销和渠道是该模式的核心,传统企业在本身缺乏互联网基因的情况下要注重自身的优势拓展,进行O2O新营销—O2O新渠道—O2O新模式的三级推进。
(二)渠道转型
传统企业在渠道转型方面应注重协调线上网络渠道与线下传统渠道的目的性差异。目前线下传统渠道仍以利润为主体,而线上渠道更加注重流量的引入,因此做到二者的互补协调、功能配合是企业转型的关键。首先企业应尝试构建专业化的开放式平台,一则可以吸纳良好的供应商资源强化企业的品牌效应;二则可以有效解决企业的盈利困局,丰富产品品类,进一步盘活现有的实体资源。其次仓储物流作为零售业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客户体验提升,因此是企业的关键竞争点。最后要注重现有门店的改造。实体门店是传统零售企业的优势所在,在全面进行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升级转型后,线下门店不仅担负着产品服务展示的功能,也起到了巩固线上消费流量、加固品牌影响力的功能。
(三)品类转型
传统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品类选择。对于传统大型企业而言,全品类经营一是可以带动主营品类的销售;二是有助于平台化发展,降低引流成本和客户粘性。对于中小型零售企业全品类经营成本较高,更加适用于垂直品类发展。无论是全品类经营还是垂直品类经营,企业都应把握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原则。互联网经济是交互性的社群经济,以用户为中心的社群化品类选择才是根本。企业要贴合消费群体充分把握以兴趣为导向的社群消费需求,注重产品与品牌的融合促进品牌价值的延伸,保证品牌在传播过程中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四)技术转型
对于传统企业而言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是企业技术转型的关键点,未来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与大数据技术紧密相连。数据化管理、运营和营销对企业升级转型至关重要。大数据时代数据共享打破了企业之间的内循环模式,由于市场细分和行业异质化趋势发展,使消费者对于同一品牌的忠诚度不断降低,关联度较高的品牌之间的深度合作可以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体验式服务和多元化产品。例如,阿里旗下的速卖通构建了数据与服务一体化平台与各个媒体终端和社交平台形成数据共享机制,构建了资源共享的内循环和外循环两套体系。当客户进入某一个网站并进行相关搜索时,该客户的信息就被存档到后台数据库,借助云营销共享技术,该客户在一段时期内在其他网站所搜索浏览的数据会成为企业为该客户进行精准推广的重要依据。
(五)组织架构转型
互联网时代交易成本的大幅降低和交易效率的不断提升都要求企业不断减少领导层级,使企业在面向市场时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反应。一是高度扁平化企业结构,企业的管理中心逐步弱化,组织边界逐渐消失。以网络节点相连不断扩大组织边界,甚至引导消费者参与到企业组织中成为组织网络上的重要一环。二是开放性的创新体系。在整个管理组织中要注重消费者赋权,仅仅依靠内部创新无法适应日益高速发展的市场需求。只有紧密贴合消费者需求,利用互动系统做到信息对称,将消费者评价引入创新体系,有针对性的进行社群化创新,真正把握市场的实时动态,才能将品牌和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有效的增强消费者对于品牌的归属感和联系度。
参考文献:
1.李海舰,田跃新,李文杰.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企业再造[J].中国工业经济,2014(10)
2.童露.论互联网时代下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J].中国集体经济,2016(3)
3.林荷,郑秋锦,陈佑成.“互联网+”背景下传统企业转型O2O电子商务现状与对策[J].宏观经济研究,2015(12)
4.吉峰,张婷,巫凡.大数据能力对传统企业互联网化转型的影响—基于供应链柔性视角[J].学术界,2016(2)
微信,让微博还没有来得及做好商业化的时候就令其没有了方向,让电信大佬们心惊肉跳,让中国最大的电商平台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技术,让“优势”被“趋势”所替代——过去能保持10年、百年的竞争优势,在今天很可能只有半年的好光景。
毫无意外,在新一轮的商业竞争中,企业是否能够争得“链主”地位,从产业链上的被动追随者变身为新的规则制定者,取决于其能否抓住互联网化这一绝佳的“弯道超车”机遇。在这场互联网化进程中,抓住机遇从而实现华丽转身的企业,或将迎来一场美轮美奂的商业盛宴;而那些跟不上节奏的追随者,必将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劫难。
“互联网不是在挖墙脚,而是带着现代化工具来拆围墙。正如当病历公开、医生可以多点执业的时候,医院的围墙就没了。”在ITValue联合《商业价值》杂志举办的“传统企业互联网化转型系列论坛”上,《商业价值》杂志总经理、ITValue发起理事万宁如是表示。
该系列研讨论坛由ITValue为CIO们量身策划,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青岛四地举行,近400位企业CIO参与其中,共同探讨如何用互联网化的精神重塑企业IT,并运用更广泛的社会资源来完成自身竞争力的构建。 除了互联网化,还有其他选择吗?
“从达尔文的进化论看互联网生态突变,互联网要了一些人的命,也催生了更多新生命。” 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资深顾问李大鹏认为,互联网是一种新的社会环境。技术造就了互联网,互联网搭建了全新的产业生态,新的生态下我们将别无选择——适者生存。
同时,企业组织也需要顺应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在保持现有特色的基础上逐步变革、持续优化。企业的监管边界、业务边界、技术边界,正在被互联网重新划定。以汽车行业为例,4S店几乎已穷途末路,大众、通用等已经走上戴尔式的销售模式:接到客户网上的定制订单,企业才进行生产,并将产品直接交付用户。尽管中间的服务环节还需要改进,但生产、销售流程已经发生了革命性改变。
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陈东锋认为,企业互联网化对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变革的意义在于:通过互联网全方位接触客户、了解客户,为客户提供差异化与个性化的服务;建立真正客户导向的业务模式与管理模式,组织架构从职能型转变为流程型,真正做到客户导向的全流程管理,连接到供应商,快速响应;真正重视数据化管理,进行基于数据的业务分析与决策、KPI管理,持续改进;更加重视企业整体信息化的作用,集成电商平台与ERP系统,成为数字化公司。
因此,企业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完成对企业业务边界的再造。今天的前沿技术将在未来颠覆我们今天的所有,掌握数据背后的逻辑是CIO的未来——数据变信息,信息变决策,决策变行动,让改变真正发生,让CIO推动商业价值实现。
“传统企业的IT从业者,必须接纳数字颠覆者的精神,最终颠覆自己。自己不颠覆,就会被别人所颠覆——唯一的选择就是参与其中,以互联网的精神重塑企业基因。”中国南方航空公司总信息师胡臣杰感慨道。 向互联网企业学什么?
“腾讯对传统行业所有的现有流程都提出质疑,重新思考用户真正需要。” 腾讯云平台副总经理纪顺友认为,“腾讯也在转型,所有人都是产品经理,必须做好用户体验再赚钱。”
某种程度上,互联网思维是一种商业民主化的思维,是一种用户至上的思维,是一种产品具有自媒体属性的思维,是一种产品与服务有机结合的思维,是一种要求组织扁平化的思维。
到底向互联网企业学什么?具体来说,就是学习把信息转化为更好的产品、服务。从互联网获得的运营信息、客户声音,必须经过分析后,转化成产品或是改进服务,使产品、服务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更有竞争力。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信息化发展总监邴喆认为:“互联网的核心价值在于平等、共享、透明、高度信息对称、快速善变、强烈的交互式客户体验。”也正因为如此,C2B才是真正客户需求驱动的业务模式,驱动产品与服务的研发、改进;驱动市场研究、研发、采购、制造、销售、供应链、服务的整体价值链的变革与改进;驱动组织架构、管理制度、文化的变革。企业建立根据客户声音、市场信息持续改进产品与服务的能力,建立激励管控机制。最终客户价值体现在更好满足他们需求的产品、服务上,赢在“购买”和“使用”这两个关键时刻,才能创造忠诚客户。
“传统企业要学习互联网的行业经验有:草根精神、平等协同;以客户为中心,通过产品设计和流程梳理不断提升用户体验;低成本建设和运营。” 国信证券首席工程师廖亚滨总结道。
还有最关键的一条在于,互联网不能太功利化。先要考虑无偿服务,给用户带来好处。如果刚开始就企图有所收成,是不劳而获的基因在作怪,基本上没有生存的可能。 富士康厂房通过使用机器人,使38人的车间降到5人;3D打印颠覆了生产线和工厂,使制造一次成型;淘宝的电子商务体系挑战传统实体商店……这些都让传统企业受到冲击。 下一代信息系统的设想
在所有这些技术和业务变革的背后,我们理应回归IT的本质,回归CIO的本职工作——从系统架构、底层设计的角度,重新考虑下一代信息系统该如何发展,移动化、社交化、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如何在其中被合理的应用。
天狮集团副总裁兼全球信息中心总经理姜正林坦言:“10万并发用户的网站访问需求,刺激了公司的IT架构要进行新的思考——像互联网公司一样去设计。”因此,未来她将面临两项重要工作:对内帮助员工从数据中抽象出供企业决策的信息,对于外部客户则要学会如何利用互联网工具引导客户需求。
互联网最突出的特性是“众筹”。企业要选择的技术,一定是被很多人使用过,足够开源,并且有很多人在为它添砖加瓦。因此,企业对于下一代信息系统的设想可能会更加开放,更加灵活,并有社交元素参与其中。
这意味着,企业CIO要从用户需求角度和公司决策角度,考虑信息系统的建设。中远集运信息中心总经理王新波认为,下一代系统的基础是全面的电子化,即如何将所有的交易、业务、客户行为,通过电子化的方式体现出来。因此,中远集运的下一代信息系统将采用社交网络,构建消息驱动的异步通信平台。
在开发模式方面,与会CIO多认为敏捷开发、松耦合趋势更明显,特别是对于大集中的系统来说,用消息驱动来代替原来系统逻辑的紧耦合,是未来需要考虑的问题。此外,也有CIO认为,下一代信息系统将意味着“接口即架构”——只要把接口都定义好了,就能进行持续的维护。这种架构下,替换将变得轻而易举,无非是一个模块,一个数据库,或者是一个中间件而已,完全不至于对整个系统要进行切换。而且,这将提升企业应对技术变更的能力。
王新波还特别分享了他在下一代信息系统的建设中的IT投资黄金法则:第一,长期计划与战略,寻求实际效果。下一代信息系统的技术架构,一定要与长期的公司战略相连接;第二,采用通用的技术平台。如果不通用,技术开发与人才都是难题,系统再好也没有用;第三,IT不是独立存在的,一定要让业务了解IT,让IT了解业务。 拥抱互联网金融
移动支付与O2O带来新交易模式,金融业面临着新产业链、新关系的变革与重构。随着互联网走向金融,传统银行的营业部,本来犹如肌腱般重要,现在却如赘肉般面临割舍。
金融互联网与互联网金融的区别在于:金融互联网,是以金融业务为核心,以互联网为载体来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仍以原有商业模式为主,重在利用互联网以及大数据对传统业务模式进行改造提升和服务渠道的延展和优化;互联网金融,是以互联网平台战略为核心,依托平台汇聚的用户和数据,带来创新的商业模式,延伸至金融产业。这其中,平台和数据的利用是核心的工具,产业整合能力是其创新和变革的关键能力。
拥抱互联网金融,顺应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就意味着金融机构要积极顺应趋势变化,不保守、不投降;立足行业专业性,借鉴互联网模式的优势;在保持现有特色的基础上逐步变革、持续优化;转变思想观念、人才队伍、协同机制和考核措施。“传统金融机构向互联网金融的转变包括,服务手段网络化,市场营销网络化,产品设计互联网化,运营管理网络化,决策支持数据化。”廖亚滨讲道。
民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技术总监颜阳也特别强调,从某个角度来讲,信息化在整个金融企业中的地位已经到了改变金融企业生态的地步。换言之,金融企业需要IT属性,而企业的IT属性到达一定程度,企业可能就拥有了金融的特质。
“大数据和互联网原本就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现代信息社区本质特征在不同视角的表现。大数据战略的核心就是互联网战略。” 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助理总裁兼首席信息官刘大为进一步分享说,“泰康人寿的大数据策略就是数据收集的战略;在不知道数据能做什么的时候,先留住它们;传统企业一定要做实实体业务,这是和互联网公司竞争的关键;移动要有数据平台,去用好数据。” 服务能力延伸
富士康厂房通过使用机器人,使38人的车间降到5人;3D打印颠覆了生产线和工厂,使制造一次成型;淘宝的电子商务体系挑战传统实体商店……这些都让传统企业受到冲击。
如何用“互联网思维方式”改变管理和运营,重新思考业务,这才是企业的未来。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已经感受到了这种来自互联网的冲击,并采取了自我革命措施:销售和市场彻底颠覆;变革呼叫中心;变革供应链,把货物相对集中,减少库存冗余,应对可怕的仓储管理和消耗成本;全球化整合研发;工作方式互联网化,从OA到社区,从审批到协商、从短信到微信,工作和生活彻底改变。“我将新的社交模式软件和传统OA产品对比,请员工作选择。50位员工都选择了新的社交模式软件,因为用户体验和交互性更好,使用容易上手,用户培训简单。”邴喆举例说道。
一、移动互联网时代存在“三个凡是”
1、凡是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行业都将被互联网打击
互联网打破信息不对称,使得信息更加透明化,同时也意味着用户主权时代的到来。原有供应链上的关键角色,如品牌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的权力在稀释、在衰退甚至终结。价值链上的传统利益集团越来越难巩固自身的利益壁垒,传统的品牌霸权和零售霸权逐渐丧失发号施令的能力,用户通过自媒体,建立和强化了这种自主权。
传统思维的核心是产品,通过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推广、大规模销售实现盈利,赚的是人口红利的钱。但是,在这个个性张扬的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越来越对称,同质化越来越严重,这样的红利也就越来越少了。同时互联网把传统渠道不必要的环节、损耗效率的环节都拿掉了,让服务商和用户、让生产制造商和用户更加直接地对接在一块。用户的喜好可以快速地通过网络反馈厂家,这样必然造成所有依赖信息不对称而存在的行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
2、凡是基于信息不对称的环节都将逐渐被颠覆,或者被边缘化
张瑞敏说:“到了互联网时代,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互联网给世界带来最大的影响就是‘零距离’,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变成了平台经济,信息不对称变成信息对称,原来信息的主动权掌握在企业手里,现在到了用户手里,交互变得很重要。”
伴随着互联网思维的普及,那些靠中间环节获取利润空间的企业形态将消失;那些靠长尾、闭环效应实现壁垒或垄断的行业将被颠覆;那些强制性中心制的生产与制造方式将被取代;那些通过信息不对称和特殊渠道建立的差异化优势将会消融……取而代之的,是小米的产品理念和去中心化营销、苹果的审美与极致用户体验、安卓的开放,以及特斯拉重新定义汽车产业之卓绝。信息的对称和零距离的沟通,使得商品交易中各相关利益者都可以自由、瞬时表达自已的价值诉求与价值主张,靠信息的不对称和黑箱运作获取利益的盈利模式及股东价值优先的思维定势被彻底颠覆,取而代之的是以用户价值和人力资本价值优先,相关利益者价值平衡基础上的盈利模式。
3、凡是基于信息不对称的既得利益都将被统统清剿
大量的传统生意之所以存在,其实往往是建立在某种市场特权的垄断,或利用了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所以工业时代,企业必须保持一定毛利以支付渠道、营销、库存等费用,例如通过广告等营销手段来打造品牌,依赖渠道分销商品,不清楚用户确切需求的情况下导致库存成本,所以,产品到达用户的成本巨大。而进入互联网时代,信息成本大大缩减,去中介化风潮日盛,渠道开始衰落。如特斯拉通过社会化媒体接触用户,在自有电商销售产品,根据用户预订量分批生产产品,从而实现“零营销费、零渠道费与零库存费”的成本结构,这对于传统厂商来说不可想象。而企业往往把这部分省出来的成本让利给消费者与用户,以后续递延利润的方式获得盈利。
在乔布斯成功的秘诀中他最看重的就是发心/动机/正念,佛法里也有同样的描述“因地不真,果遭迂曲”。发心不对,一时的胜利有可能,长期来看必遭惩罚。世界上的事情无不如此,发心错,满盘皆输,失败只是个时间问题。发心只讲对错不论好坏,并不是说好心就是发心对,所谓对错的判断标准,就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符合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就是对的,不符合的,就是错的。问题来了,什么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呢?万物互联,互通有无。
二、如何判断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成败的标准有三条
1、用户层面
(1)你所有的努力是在促进信息的自由流通还是阻碍信息的自由流通?
(2)你是尽可能的让用户得到关于产品的所有消息,进而便于用户做出最佳选择,还是有意的屏蔽同类竞品信息,让用户只选择你的产品?
(3)你是在努力促进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交流,进而通过用户的反馈和诉求来驱动产品迭代,还是阻碍用户之间吐槽的扩散,维护品牌的光辉形象。
2、价值链层面
你整合产业价值链的上下游是为了消减产品的中间渠道环节,最大化的让利给用户,为用户创造更大的价值还是为了整合后最大化的获取垄断红利?
3、员工层面
(1)你所有的管理改进手段是依靠指挥、控制、命令等传统管理手段,还是员工发自内心的自主自愿行动?
(2)你在企业推行式的自主经营是为了企业效益的突飞猛进还是为了激发员工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进而最大化的榨尽员工的潜在价值?
大多数人相信技术革新会消除现实中的隔膜,从而带来更好的生活。正如电商能让云南偏远地区的村民避免中间商的盘剥,直接将手里的山货卖给北京国贸的白领,持乐观看法者普遍认为,巨大的城乡差距、抹杀个性的应试教育、保守僵化的官僚体系―传统教育有诸多饱受诟病之处,而在线技术被认为能改变这一切,有助于实现教育的民主化。
在这个充满想象力的图景下,形形的公司趋之若鹜。
8月1日,北京微学明日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金3000万元。它由中国最富盛名的互联网公司腾讯,及最知名的民营教育公司新东方合资成立,由新东方在线副总裁潘欣担任CEO,俞敏洪任董事长。双方将在移动领域达成合作。
这对新东方是个利好。此前,人们认为这家起步于电线杆广告、首家赴美上市的民营教育集团,在互联网教育热潮中步伐迟缓。
投资热已持续一年有余,新兴创业公司可谓热闹非凡。以大数据题库为核心的猿题库刚宣布完成1500万美元的C轮融资,估值约为1.25亿美元;从游戏起家的欢聚时代旗下YY教育在今年3月宣布将投资10亿美元用于发展语音直播,而从事在线口语培训的Tutor Group在2月获得阿里巴巴和新加坡投资公司淡马锡联合的B轮融资,“动不动B轮融资就到1亿美元了。”一名曾参与新浪网创建的投资人感叹说,在线教育领域投资之活跃前所未见。
某种程度上,美国的在线教育部分实现了技术乐观派的美好期待。聪明的投资经理可汗在网上免费讲解课本知识点,让小学生们学习数学不再困难;而大学在线公开课提供的免费课程让蒙古孩子学到了昂贵的麻省理工的课程……
相比之下,国内从事在线教育的公司,它们不乏优秀的技术,对商业模式的探索也日趋成熟,它们促成了自由的教育氛围,及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但与此同时,它们的尝试也给教育行业带来淘宝式的纷乱。
2014年春天,28岁的张凌开始在网上上托福班。这位国企房地产公司战略投资部高级主管想“为人生找到重新出发的起点”,计划去美国攻读硕士―这自然要通过托福考试。离开学校已有几年,报班无疑是最迅捷的备考方法。为便于自行安排时间,她选择了网络课程。
出于对传统品牌的信任,她花费2000元报了新东方一个托福强化班。“老师竟然在视频里说‘2013年之后IBT可能会发生变化,”张凌说,老师阐述口语机考内容未来有变,但提到的时间点却意味着这是2013年之前录制的视频,她随即放弃了这门课,“对最新考试动向的研究我想也是很重要的。”
此后,她选择了YY上的免费课程。并非贪图免费,在看到诸多报道说新东方老师流向YY平台后,她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参加了这一课程。在YY的课堂上,她和1000人同时在线,观看教师的授课直播视频。
这个案例,很可能被视为新东方在互联网时代欲振乏力的证明。不可否认的是,YY代表了新型创业公司对传统巨头的挑战。
事实上,张凌选择的直播课程,对YY教育来说是个新尝试。YY原本的业务是做游戏语音工具。今年3月初,YY开设独立域名“100教育”网,提供免费的托福雅思强化班课程,授课教师由YY选拔而来,其中不少来自新东方等传统培训机构。
“YY做教育其实没有别的,最核心的就是语音传输技术,我们是一家技术公司。”欢聚时代CEO李学凌对《第一财经周刊》说。他从媒体业转行创业,开发了能同时容纳万人在线的语音工具,这款工具最开始被游戏用户用于团队合作,后又被用来娱乐表演,现在,教师们在上面直播授课。
在毫无经验的境况下贸然闯入教育行业,YY的行为也被认为过于轻率。
不过,YY具有互联网平台自发的聚集力量。除了一些教授Photoshop、Word技能的草根用户,2013年前后,一些教授托福、雅思课程的老师也开设利用这个平台宣传自己的课程,甚至开设收费课程。相比在新东方等传统机构只拿固定薪资及较少提成,这些老师在YY平台上可将全部收入揽入囊中。重要的是,学生们也很有可能来自新东方,比如张凌。
YY教育在2014年成立单独域名,意味着这种互联网式的师资与用户积累水到渠成,同时整体行业发展也有了更为明晰的方向。“大家把2013年算做在线教育的元年,各种形式的创业纷纷涌现,到了今年大家在几条固定的主干道上走了下来,证明这是正确的方向。”一名不愿意具名的投资人说,主干道方向包括课程直播、智能学习,以及移动应用。
YY新进入的直播视频领域,相比传统机构提供教室,它通过技术提供容纳万人同时在线的虚拟空间。
相比之前的录播形式,直播对教师的要求要更为严格。
目前,YY推广的免费课程教师均经过严格删选。从2013年10月开始,8名YY教研人员和20名目标学生群体前去旁听老师授课,每节课后都填写详细问卷。
尹国科原是新东方的一名教师,他和几名同事一起参加YY选拔,经过两轮考察,大多数同事落选,他最终得以入选。以为可以松一口气的时候,面对1000人大班又出现极大不适,YY教研团队在各种细节上提出了要求,比如讲课语速,PPT应该画多少笔……尹国科形容,一开始感觉都要疯了,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煎熬,他适应了网络直播,能够产生比线下教学更大的成就感。
对于2014年的在线教育市场,从录播向直播的转型,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方向。
已更名为好未来的学而思曾在2008年尝试网校,事先录制高清视频的远程教育,在网络上播放。但让K12年龄阶段(国外对基础教育阶段的统称)的孩子在电脑前老老实实看视频学习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网校内部工作人员透露,学而思网校课程完成率不到5%。
而今年,好未来启动直播课堂品牌“海边教育”,不再像之前网校那样沿用学而思的名称,这个网校在品牌方面与学而思关联并不大。
近年来,和直播概念相关的在线教育创业项目深受资本青睐。登陆口语培训网站英语无忧,仅支付15元就可以在网上和一名菲律宾籍教师一对一聊25分钟。以往,这种价格约为200元人民币。
聘用菲律宾教师、而不是拥有纯正美式或英式口音的教师的授课方式引发不少争议。但并不影响英语无忧项目不断吸纳风险投资。2012年年底,公司获得DCM数百万美元的A轮投资,2013年又完成1200万美元的B轮融资,其中小米CEO雷军旗下的顺为创投基金是其领投方。
对此,负责英语无忧项目的DCM合伙人林欣禾争辩说:“有点口音有什么关系?每个人都有口音,就像讲中文一样。”他认为美国人也有各种不同的口音,英语无忧的商业模式是成立的。
尽管如此,作为一个在互联网行业浸润10多年的从业者,林欣禾还是会感叹资本在教育领域的热度。和他投资的英语无忧模式类似的Tutor Group在今年2月获得阿里巴巴和淡马锡几家风投1亿美元的投资,“当年学而思融到老虎基金的4000万美元,创了个记录,那已经是那时最大规模的融资了。”他说。
技术带来的变革太快,对于投资也是一种尴尬―老的投资还没有成功退出,资金又涌向另一个方向。线下教育兴盛的2009年前后,IDG对精英教育、软银赛富对华育国际、德同资本对东方标准的投资纷纷失败。成功退出的屈指可数,老虎基金投资的新东方和学而思算是难得的幸存者。
不过,一旦直播模式广为普及,在线教育的商业模式可能会发生变化。
李学凌认为,在互联网上,教师是和商贩、律师以及医生一样的个体户,正如淘宝可以解放大量小商户,YY也能够解放教师―这些教师被传统机构盘剥,而传统机构被昂贵的房租水电及运营开支盘剥。
他描绘了一个理想模式:互联网的长尾效应有望解决“提高教师收入”和“普及教育”之间的矛盾。能让一个教师同时给上百万人授课,这意味着单个学生为教育支付的成本降低,同时教师收入大幅提升。
“我们已经有老师月收入200万了,以前俞敏洪是中国最富裕的老师,互联网可以让很多老师变得富裕,”李学凌说。
不急于变现是新兴互联网公司的特点。但未来,YY教育的盈利模式可能是多样的。
“跟电商一样,最先赚到钱的不是那些正儿八经卖货的,一定是淘宝,一定是亚马逊,它们的供应链非常准。”上述投资人说。
在免费课程之后,会有收费的提高班、精讲班等,到这个阶段,YY和教师之间进行利润分成,相比线下机构二八分成比例,教师和YY之间分成结构将扭转为八比二。
李学凌经常把YY教育比做淘宝、天猫平台,不难想象,互联网上的商业模式有高度可复制性。
尽管投资者热情高涨,新技术也带来新的内容传输手段及商业模式,但这些被资本看好的公司却与“教育”的原本目的渐行渐远。
“我们做的不是教育,是培训,我也不管你出去杀不杀人。”一位投资人说,只有快速实现效果的培训才会有好的商业化路径,而教育需要长时间的培训,难以商业化,创业公司一般不会触及。
依托于中国的教育环境,消费者对教育的诉求无异于“求医问药”。“每天按时做练习,背单词读课文,是能够考到托福高分的,但大多数人做不到,所以他们去培训机构,希望能够快速提高分数。”他说。在这方面,目前的在线教育和传统的培训机构做法并没有什么不同,区别只是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
今年在线教育投资的另一个热点便是大数据题库,即通过各种算法判断做题人的知识缺陷,从而为其提供个性化题目,以代替有经验的教师。
猿题库算是这种题库类产品中的佼佼者。2012年,身为网易门户事业部总裁的李勇带着开发过“有道词典”等产品的同事出来创业。在经历过垂直教育社区“粉笔网”的失败后,创办了猿题库。这恰好吻合他们既往的技术经验,开发词典的搜索技术适合做这样一个依靠智能算法和机器学习的海量题库。
猿题库最核心的理念是,通过做题,找到你的知识点缺陷。一开始,每个练习者都会拿到相同的15道题,做完后,猿题库绘制出做题者大致的能力曲线。“有一百多万人做过这个题目,一道题目做错,可能有十万个人在这个题目上出错,根据这十万个人的特点,和你在其他题目上的答题情况,匹配出你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猿题库市场总监帅科介绍说。
接下来不断推送题目,强化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同知识点考试要求的难度不一样,有的知识点会考得特别的难,有的考得特别的简单,我们知道考试要求的是什么,不断推送练习,让你达到考试需要的水平。”
整个题库的精准度是一个不断优化的结果。“做题库跟做搜索引擎没区别,就是一开始很难判断一个产品好与不好,但随着用户行为的累积,它的准确度是在不断调校的。”沈博文在好未来集团负责在线教育收购,作为同行,他看好猿题库。
但猿题库涉足的领域仍是非常局限的,这种方式只适用于大量做题而无需学习的时期。“学习分为三个阶段,教学、练习、测评,无论YY、新东方,还是传统的线下培训线上培训,都还是在做教学这个环节,”帅科说,“我们想尝试去做第二个环节,就是练习。”
原本,猿题库的题库品类只有公务员考试、律师司法考试等职业考试范围,去年10月上线高考题目,不料短短8个月内取得巨大用户量,到今年6月高考的时候,猿题库高考题库拥有120万用户,而高考报名人数是920万。
猿题库目前七八个品类的题库中,唯一收费的是公务员考试。每年参加国家及各省公务员考试的学员约有四五百万人,在猿题库上,累积用户量超过百万人次,该公司预计今年会带来1000万元的收入。
其实,目前国内的在线教育和线下培训机构,大多集中于培训市场,更多是提供了考取高分更好的路径。对于改变传统教育弊端的期待,并无实质性进展。
但从商业角度来看,自由市场般的商业氛围,以及注重个人收益的分成模式,还是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培训机构的根基。就在7月16日,新东方确认,公司高级副总裁、北京新东方学校校长沙云龙因个人原因辞职。在中关村新东方大厦附近林立的培训机构里,大多数员工都曾经在新东方工作过。如今,不少人离职去从事在线培训,新东方创始人之一的包凡一就利用YY平台开课,讲解SAT课程。
新技术带来的动荡无可回避。
线下培训机构曾像野草一样蔓延。在2012年,新东方新开了200多家教学点;而像好未来一样从事K12教育的龙文教育在中国内地54个城市拥有1068家分校。业内人士把龙门布点的模式叫做公厕模式,“哪里有公厕,哪里就有龙门教育。”
实体教学点和线上教育如同左右手互搏。从教育资源分配的原则上来说,最好的师资力量多集中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在线教育发展起来,很有可能会出现北京分校把其它地方分校杀死的结果。”上述投资人说。
这种矛盾在零售业屡见不鲜。苏宁这样的零售连锁机构一方面不得不应对来自电商的冲击,另一方面承受着越来越高的房租和人工压力,但要发展电商,就意味着会钳制线下门店。
传统的线下培训机构在理顺收入模式后,曾纷纷赴美上市,希望借公众资金实现扩张,其时,它们的商业模式也深受资本市场欢迎。但在出现困境的2013年前后,俞敏洪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发表后悔上市的言论。
“我想新东方改革迟迟无法推进,更多地面临的应该是内部管理问题,他们现在手持10亿美元左右的现金,并非没钱没能力改革,但是一旦推行变革,股价会下跌,那些持有股票的高管不一定同意这样做。”一名关注新东方的投资人说。
克里斯滕森在《创新者的窘境》中指出,大部分传统企业错过创新市场,也是出于对股价负责的考虑,选择那些能够维持20%年增长的传统市场,而一般的创新市场很难在它们现有收入基础上实现如此高的增长。这本书也指出,主流企业要想不错过创新市场,应当设立一个独立的机构开展新业务。
新东方最终选择了与新技术企业合作。在2014年3月,新东方宣布将和腾讯合作,迟迟没有进展,直到8月双方成立合资公司的消息公开。
同为传统培训机构,好未来在尝试另一个思路,新成立的直播网校“海边教育”,在管理上与现有任何部门没有关联,教师也是重新招聘的,好未来给予充分的预算,并派出核心高管。
“不与传统业务发生牵连更好,要不然干掉传统带来收入的部分,一般人很难做决定。现在内部孵化,做起来就好,即便淘汰传统业务,好过被别人干掉。”好未来一名内部人士向《第一财经周刊》表示。
现在,传统培训机构要考虑的是维持原有商业模式的稳定。相比新东方的名师策略,好未来自行培训教师,将教研人员和教学队伍分开,这意味着老师教什么,很大程度上由学校决定,个人施展的空间有限。毫无疑问,这能够避免教师的流失。在直播网校中,好未来仍采取类似策略。
在面临新的挑战时,新东方和好未来都选择扩大培训范围。新东方在传统培训模式下,将业务扩展至K12培训―那是好未来的核心业务。而好未来选择的是在新技术领域,将范围向两端扩展,一端是延伸向婴幼儿教育,另一端是延伸到考研领域。2013年年底,好未来陆续收购了“考研网”及母婴网络社区“宝宝树”。
他们试图在婴幼儿教育领域发展更多的人机交互。“比如最近我们看到一个烤蛋糕App,孩子可以选择是打一个鸡蛋还是打三个,根据在App上搅拌方法的不同,‘烤’出来的蛋糕也是不一样的。”从2013年开始,好未来成立了专门的投资部门,从事在线教育方面的收购,战略投资总监杨强说,他看好这些App的发展,“原来非得让孩子弄一手面粉弄一堆鸡蛋才能够学点什么,但现在他可以先在App上看看。”他看好的未来领域,还包括用在线的方式去实现弹钢琴、绘画的教学。
当时间转入第二个十年,“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新理念,正在掀起新一轮更加波澜壮阔的变革浪潮。IBM面向全球1,700多位企业CEO开展的“2012年全球CEO调研”发现,在CEO们列出的未来数年影响组织的关键外部因素中,技术因素赫然名列第一。这是该项调查开展以来的第一次。
在这个巨变的年代,寻找思考的框架与方向,要比探求结论本身更为重要。那么,面对这个越来越复杂的商业世界,能否找到一个尽可能简明的思考与解释框架?新商业的运作逻辑及其基本形态可能是什么?
我们的观察是:思考的原点在于云计算,因为它是当前这一新技术群落中最为核心的技术。随着云计算中心作为商业基础设施的快速发育,它对(大)数据的赋能作用正在不断加强,云计算与(大)数据之间正在实现快速的协同演化。继之,(大)数据的分享/交换所驱动的商业流程的网状协同,也开始了它作为主导性的商业运作逻辑的演化之旅。伴随这一运作逻辑的持续扩散,我们所熟悉的商业将被重新定义:一个网状、柔性的全新商业世界正在浮现!
云时代的商业全景图,是一幅比C2B商业模式更为宏大的巨图。没有人能够想象出它的全貌,唯有全球20多亿网民,才是让这幅巨图一天天清晰起来并最终成形的终极推手。在当下这一初始性的时点,我们仅冀望在这篇导读性质的文章里,让关心未来商业的读者暂时离开习以为常的地面世界,想象和感知一下云端的风景。
云计算:信息时代的商业基础设施
在《IT不再重要》一书中,尼古拉斯・卡尔(Nicholas Carr)开创性地将信息时代的云计算与工业时代的公用电力相比较,开启了认知云计算的重要视角。但时至2012年,云计算似乎仍然飘在空中。一方面,对于云计算“人云亦云”的宽泛而缺乏实质的讨论还在延续;另一方面,云计算似乎也的确还没有展示出它对于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创新的潜力所在。
无论现状如何,即使云计算已经被讨论得多少有些让人厌倦,其价值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知。那么,什么才是关于云计算的“关键信息”,又该如何理解云计算对于信息时代的真正意义?
云计算:新技术群落的核心
第二次工业革命并非由单一的电力技术所驱动,同时出现的还有内燃机、电话通讯等技术,但电力是其中最为核心的技术。电力照亮的不仅是家庭和工厂,也照亮了一百多年来的工业文明。同样,云计算也不是今天新技术群落的全部,但它也如电力一样,是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群落里最具主导性和普适性的技术。
云计算的典型情境是:成千上万台服务器组成一个个庞大的计算集群,基于虚拟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技术,使企业或个人可以方便、低廉、按需所取地使用计算资源。云计算具有大规模的资源共享、高扩展性、高可用性、快速部署、低成本等突出优点。云计算之所以能够成为类似于公用电力的革命性和集大成的技术,背后是IT技术数十年的演化。例如,分布式计算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网格计算技术出现于90年代末。因此,云计算绝非凭空而来,它是一个庞大的新兴技术群落中的一部分。物联网、大数据等热门的技术系统与云计算几乎同时兴起,并非毫无理由,它们之间是一种互为需求、互相激发、协同演化的关系,它们都是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而出现的新技术群落里的组成部分。而云计算是其中的核心技术。
而今,云计算的产业化进程正在快速演进,在间或出现的质疑声中,云计算的商用化进程也在提速。例如,在华为,45,000名员工都在使用桌面云的协作平台,数据不再存储于每一台PC,而是存放在了云端的数据中心。海航集团已经建立了云数据中心,并为内部近6万用户提供了500多个应用,包括IaaS服务(云主机等)、SaaS私有云服务(协作门户、E-HR等),以及公有云服务(95071移动应用服务)。海航集团的用户不需要再购买IT设备或维持自己的IT人员,只需向海航信息公司缴纳服务费用。
总之,在IT投资已成为各家企业重要支出的今天,云计算降低了企业IT投资的成本,把IT从固定投资转变为可变投资,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IT的产消模式:以工业化水准、高稳定、高质量的服务,释放了对IT进行个性化消费的商业浪潮。
云+端:新商业基础设施及其应用的原型结构
云计算是新技术群落的核心。提供云服务的云计算中心(如大型的云数据中心),则是信息时代提供计算服务的公用基础设施,也即最具代表性的商业基础设施。
作为云服务的承载实体,超大型云数据中心的建设,在今天已成为科幻电影般的一大景观。例如,微软在芝加哥的数据中心,占地面积达6.5万平方米,可容纳约22.4万台服务器!要感受一下数据中心的“体量”,还可以看一下它的用电量。2011年中国数据中心的总耗电量达到700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5%,这一数字相当于2011年天津市全年的用电量!绿色和平组织2010年的一份报告也提到:如果把云计算背后涉及的全球电信和数据中心当成一个国家,那么它在2007年全球能源消耗的排名中将位列第五,仅次于美国、中国、俄罗斯和日本!
云数据中心里一列列不停闪烁的服务器,远不像工业时代高耸的烟囱那样令人印象深刻。但这一新商业基础设施已经开始了快速铺展,其力量也已显现出来。在云服务较为成熟的北美,亚马逊云服务的互联网使用流量已占整个北美互联网流量的1%,有约1/3的互联网用户每天会至少使用一项亚马逊云服务功能。在这里,亚马逊所提供的公用计算服务,其角色正如工业时代的水、电、气等基础设施。
也许远景不易描画,但今天已经成为现实的“云+端”、“共享平台+多元应用”或“大平台+小前端”、“基础云平台+增值业务”等,已是这一新型商业基础设施及其应用的原型结构。Facebook试图收购的移动照片分享应用Instagram,收购价达到了约10亿美元的级别。这样一家只有13名员工的公司,在成立仅15个月的时间里,用户就达到了近4,000万之多!在的头24小时,Android版的Instagram应用下载量超过了100万次,约每分钟2,000次。它的飞速扩张之所以能够实现,与亚马逊的云服务密不可分。再如,Cycle Computing公司租用了亚马逊的云计算服务,使用了5.1万个计算核心,以测试潜在的抗癌新药。这套系统能在3小时内完成单一计算核心需要12年才能完成的巨大运算量。如果靠自建的基础设施来完成这项测试,数据中心造价将超过2,000万美元,而租用云服务则只需每小时支付不到5,000美元。
近期天猫网推出的聚石塔产品,定位于打造一个能够支撑海量商家、大量第三方服务商(如IT、物流等)和电商平台(即天猫网)之间在线实时协同的云平台,它为观察网状协同的运作,提供了一个基本的雏形。
长期以来,快速发展的天猫网商家在IT领域面临着诸多困难:自有IT系统的安全性和扩展性不够,在“双11”这样的大促活动中暴露出缺乏弹性的窘境;与天猫网的数据交互效率不高,在大促活动中有时会出现丢单、漏单;商家、服务商使用的各类软件由于不能实现互联互通,数据无法实现快速流动,数据孤岛的现象极大地加剧了业务流程的复杂性。
针对上述问题,聚石塔向商家及第三方服务商提供了安全稳定、弹性升级、随买随用的阿里集团的云资源,如云主机、云存储等,使得商家和服务商的数据与业务流程由此能够实现云化,从而在快速变化的电商行业中拥有足够的IT可靠性与灵活性。
此外,聚石塔还具有数据推送、数据集成的功能。在数据的推送方面,此前商家与天猫网的数据交互,是一种通过数据接口的抓取模式,这种基于公网的传送方式效率比较低,且容易出错。而在聚石塔的云平台上,基于阿里内网的数据推送代替了基于公网的数据抓取――天猫网会将数据快速、高效地推送到商家的数据库里。
在数据集成方面,聚石塔将会形成统一的电商数据总线和接口标准,使各个软件系统都与这一数据总线实现协同,同时通过确定定单状态的数据标准,使定单动态在各个软件之间实现快速流转。最终,聚石塔将通过把会员信息、商品信息以及交易信息等数据进行处理、整合、开放和共享,使商家所使用的IT服务商的各类IT系统之间最终实现彼此连通。
聚石塔还只是一个早期尝试的产品,它肯定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快速调整。但它已经初步体现了基于云平台的、由数据分享所驱动的、各类商业主体的业务流程之间网状、快速、实时协同的业务模式雏形。
网络:商业新图腾
数据分享驱动网状协同,这一商业运作逻辑在根本上与互联网的技术特性直接相关。就数据传输的拓扑结构来看,传统的电话网,要求在通信双方之间建立一条独占的连接,其他人无法参与进来――这是一种链状的、固化的、结构化的连接(流程)。而互联网则类似邮政网的运作,正如邮政网里没有一封信会独占一个传输通道,数据在互联网上传输之前,也无需建立一条特定的通路。数据被拆分为不同的数据包之后,每个数据包都可能会通过不同的路由器去传递,在发送数据的源头和目的地之间存在着多种路径可以选择――这正是一种网状的连接(流程)。我们不是技术决定论者,但我们相信,商业流程的网状协作,在一定程度上是互联网技术结构在商业领域的映射。就像流水线直观地表现了工业时代机械运作的基本特点,熟悉而又陌生的“互联网”正在成为今日商业世界的新图腾!
一个柔性的新世界
在云商业的环境下,随着网状协同这一运作逻辑的持续演绎与扩散,企业的商业模式、组织模式、企业间的协同模式,以及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又将向何处演化?我们熟悉的商业将如何被重新定义?
从一个线性、确定的世界,走向一个不确定、流动、网状的世界,柔性将是云商业最突出的特质。商业模式方面,以销定产、On Demand地满足柔性需求的C2B模式将成为主导;协同模式方面,线性、固化的供应链,将向着柔性的协同价值网不断演化;在生产方面,柔性生产虽已有数十年的发展,但新的个性化需求,将驱动这一领域的技术革命跃上一个新高度;此外,组织和个人作为基本的角色,其行为模式和角色“扮演”也将更加柔性化。
商业模式:C2B逐渐取代B2C
面向海量消费者,真正实现以消费者为中心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是很多企业长久以来的梦想。但没有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消费者为中心的C2B模式终将是纸上谈兵。随着消费者和企业被云计算所赋能,产(B)消(C)双方正在开始新一轮的协同演化。C端消费者的角色与行为,借助互联网和云计算的力量正在实现根本性的转变,而B端的企业管理者一方面感受到了巨大的变革压力,另一方面也看到了真正实现以消费者为中心的C2B商业模式的迫切性与可能性。
从C端来看,在淘宝电子商务、谷歌搜索、苹果AppStore、Facebook社交网络等云平台上,今天的消费者已经是积极能动、对消费极有识见、处于广泛的社会网络连接中的价值共创者。他们的个性化需求不断被激发出来,他们对设计、生产、售后等的参与更为便捷和主动。他们正在变成工业时代的企业管理者所不熟悉的陌生人。
不再孤陋寡闻:云时代的消费者可以很方便地了解商品信息、同类商品的比较信息,以及他人的评价。
不再分散孤立:消费者在网上处于无所不在的社区之中――比如团购、旺旺群、QQ群、论坛、微博、博客……淘宝网发起的帮助海南蕉农的“聚蕉行动”中,10天内就团购了520吨香蕉。此外,消费者的隐性需求,在社区中也更容易被激发出来。
不再消极被动:那些积极参与到企业设计与生产流程的消费者,不只是少数发烧友了。借助云设计等工具,消费者可以较方便地参与到企业的商业流程之中。
从B端来看,以消费者为中心、展开网状协同,这一运作逻辑也正在进进退退中不断向前演化。一方面是消费者借助互联网和云计算获得了便捷的参与方式,另一方面消费者也在网上留下了大量的行为痕迹。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以及由数据所支撑的商业流程的网状协同,企业第一次看到了大规模地实现个性化服务的高可能性。比如在营销环节,云计算能够支撑起大规模的个性化营销――千人千面的精准营销,而这在过去从来都只是理想而非现实,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能力。今天,借助搜索引擎的个性化推荐、大数据挖掘、SNS营销等手段,企业终于可以快速逼近个性化营销的极致。
协同模式:线性供应链让位于柔性价值网
网状协同的运作逻辑,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近似地看作是供应“链”向价值“网”的转变。供应链管理让位于价值网协同的论断,并非始于今日。但这一转变的速度一直都非常缓慢。只有在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商业环境下,才有了大幅向前推进的可能性。
未来,单向、僵化的供应链,将不再是企业间主导性的协同模式,而灵活动态的价值网协同模式将越来越主流化。其典型场景是:以一个任务、项目或订单为中心,快速涌现和聚合一批能够协同工作的企业或个人,每个角色都类似于各有专长的特种兵,任务完成后参与者迅速消退,临时性的“柔性共同体”自动解散――这种以消费者为中心、灵活快速聚散的协同形态,正是在线价值网的基本运作模式。这一点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数据的共享/交换,极大地提高了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之间的协作效率。以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为中心,通过大数据的共享/交换/流动,才能高效触发多家企业协同组成的高效价值网。在这个过程中,将不断涌现和聚合出很多全新的商业角色,帮助产消双方围绕个性化需求,进行实时的沟通与匹配,使得网状协作更具灵活性。比如淘宝购物达人,自身是B和C之间的中介,正是典型的产消合一者,这类大大小小的服务商的出现,可以让卖家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其他则交由专业的服务商去完成。
就淘宝网和天猫的演化来看,数百万卖家面向消费者的营销、销售流程,以及卖家之间的分销和批发流程,9年来已经实现了“互联网化”的运营,网状协作的雏形也已显现。比如国内九大快递公司将针对天猫平台定制多项专属服务,开通超过5,000多条城市间线路的“次日达”与“1~3日限时达”服务,未来还将开通快捷货到付款、晚间配送、预约时间、上门退换货、消费者自提等服务。天猫网之所以能够协同多家快递公司,做到为数百万卖家和数亿消费者提供这样复杂、可靠、多样化、社会化协作的服务,卖家、物流商(仓储、干线、配送等)、天猫等相关各方在销售和物流等环节上的“互联网化”与数据共享是前提,否则各方在商业流程上的互操作将无法想象。前面提到的聚石塔项目就是希望把这种网状协同的平台逐步渗透到更多价值链环节。
生产模式:柔性生产静悄悄地提速
在生产环节,云平台所汇聚的海量个性化需求,云计算对分散化设计和分散化生产的支撑,以SaaS(软件即服务)化方式所推动的软件等生产工具的民主化、普及化,正在倒逼、支撑起社会生产过程的柔性化、分布式。
我们注意到,引入高端柔性化设备、深化产业集群内的协作、尝试3D打印机等快速成型技术,以及如尚品宅配那样的有中国特色的柔性化改造――“适用性技术+流程再造”,凡此种种柔性化生产的努力,由于互联网对个性化需求的汇聚所产生的倒逼力量,都在近年来得到了加速推进。很多人都注意到了当前中国工业化进程中机器对人力的取代,使得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却没有注意到柔性化生产的不断深化。这是一场发生在发达地区部分行业和企业车间里静悄悄的革命,其意义至为深远。
组织模式:柔性共同体的崛起
张瑞敏曾感言:“当前的企业和经济学界有一个现象就是,全世界都在学管理,但是现在大家都感觉往前走不动了。”是的,互联网将重塑组织管理模式,但新的组织管理的模式、原则、形态在多大程度上已经趋于明朗了?或者,如加里・哈梅尔所问:“21世纪的前二三十年内,能够像20世纪早期那样,产生革命性的管理原理吗?”
我们注意到,早期那种“组织将走向扁平化、透明化”等泛泛而论的观点,近来正得到新一轮的梳理与深化。组织管理的变革至为困难,这一领域仍是一个未完成的行进中的故事,不过,关于未来的共识和行动的方向感,却已比早期的空想有了很大的改观:
组织边界:共享平台+多元应用的双层结构打破组织边界。苹果的AppStore支撑了海量的应用开发商,淘宝的云平台也支撑着600多万的卖家。云计算、云商业的基本结构,就是这种共享平台+多元应用的双层结构。这种结构不仅降低了计算资源等物理设施的分享成本,更降低了数据分享的成本,并有望成为信息时代最为主流的一种商业结构。
如果把消费者众包式的广泛、自愿的参与也考虑在内,那么,这一双层结构给组织带来的影响就是,由于共享云平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实现了分离,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过去那种界限分明、基于资产专用性的组织边界正在发生很大的松动。大量的商业流程被流动的数据所驱动,并在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展开灵活组合,新的组织边界也呈现为一种产消合一、网状交融的格局,企业组织由此将进一步走向开放化、社区化。
组织结构:云+端结构向组织结构中映射。就单个企业来看,长期以来,计算模式与组织模式之间都保持着一种类似于“伴舞”的节奏上的同步。最早的计算模式以大型机和小型机为中心,其界面对用户不太友好,空闲时会浪费计算资源,更无法激发用户的主动性。这些缺点在当时其实正适应了工业时代典型的组织管理方式――命令与控制。随后的“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模式,一大缺点则是难以支持大量用户的并发请求,这其实也正反映了当时被信息赋能了的员工与企业的集中管理体制之间的矛盾。到今天,互联网和云计算的技术特性,又开始了新一轮向组织管理领域的渗透,比如“人人参与”的理念、“端到端透明性”的设计原则,以及在此基础上呈现出来的开放性、去中心化、对等性等特征,在很多企业的经营管理、文化和意识中,都得到了或多或少的体认与实践。
任何企业都面临着纵向控制与横向协同,或集权控制/分权创新的难题。云计算为这一老难题提供的新方法,就是以后端坚实的云平台去支持前端的灵活创新。7天酒店的放羊式管理,可以让分店店主自主决定几乎所有的事情:分店预算、经营指标、用人等。这种前端的灵活创新,其基础正是7天酒店后端坚实的技术和管理平台。总部通过对后台IT系统进行整合,用IT把流程锁定,使得销售、服务、采购、财务等很多流程,都通过标准化的方式去实施。7天酒店总部只安排财务、人事、服务、营销四条线与分店对接,而且四线管理其实更是四线支持,只要店长有需求,就可以要求总部各支持中心提供帮助,支持中心则不可以命令店长。
云计算并非倏然而至,相反,它是一组技术组件和理念组件的组合,而且也已经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演化。以此来宽泛地看待7天酒店等正在探索的组织管理模式,实际上也具有某种程度的云属性,与“云+端”在结构原型上是一致的:坚实的后端管理和服务+分布式的前端灵活创新。后端平台在这一管理体系中扮演了基础服务商、资源调度者的角色,而前端的店面则创造了灵活多样的产品和服务。
组织方式:柔性共同体掀起“去公司化浪潮”。缓慢却坚定地,“公司化”曾经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场商业运动,公司由此成为了社会结构的主要构件。时至今日,大部分的社会成员不是在这家公司工作,就是在那家公司工作。但这种公司占据主导地位的格局,在今天正开始受到极大的冲击。如果说全球化改变了民族国家,那么互联网和云计算则正在改变公司,一场“去公司化、公司消退”的新商业运动其实已经开始了。
经济组织的组织方式,在过去通常被认为有三种形态。“公司”这种组织方式依赖于看得见的科层制,需要付出的是内部管理成本。“市场”这种组织方式依赖于看不见的价格机制,付出的是外部的交易成本。虽然很多学者认为还有大量存在的网络化的产业组织、长期缔约、特许经营等“中间组织”,但企业与市场的二分法在商界视野中仍然根深蒂固。
而今天的情况是,虽然互联网、云计算让内部管理成本和外部交易成本(包括协同成本)都有所下降,但后者的下降速度远快于前者。这种速度上的不一致所带来的结果是,“公司”这种组织方式的效率已经大打折扣了。于是,一方面是公司中很多商业流程正在大量地向市场外移,也即所谓的“外包”活动的日益广泛化――比如电子商务消灭的只是一些利用信息不对称而生存的中间服务商,同时却又催生了大量新兴的拥有核心能力的中间服务商。另一方面则是自发、自主、快速聚散的柔性共同体的大量出现――比如价值网中临时组合起来服务消费者的企业群体,或是维基百科中自发自愿的业余编辑。2011年初维基百科拥有约9万名活跃的自愿编辑――很多人已经由此去构想一种普遍的“无组织的组织力量”:凭爱好、兴趣,快速聚散,展开分享、合作乃至集体行动。
是的,组织将永远存在,但公司的主导地位却将逐渐下降。
个体角色:告别“螺丝钉”
抨击“公司”这种组织方式的管理制度,在工作中或多或少地扮演螺丝钉一样的固定角色,这样的情形已经存在一个多世纪了。但同时,人人又都离不开“公司”这种组织,很多时候也只能从事自己不感兴趣的工作。那么,在云商业的环境下,个体的工作与生活能否得到根本性的改进?这种变化对于所谓的“管理”又意味着什么?
在云商业时代,个体在角色上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人人都是专家”将成为普遍化的现实。数据(原始、未加工)、信息(加工后的数据)、知识(结构化的信息)、智慧(基于知识的能力),是同一序列上的四个进阶。此处,我们借用彼得・德鲁克先生经常提及的知识工作者的概念,来概称与数据、信息等相关的工作人群。德鲁克曾预测,知识工作者将很快成为发达国家中最大的族群。事实正是如此。仅从企业内部与信息工作相关的员工比例来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IT应用,首先让后端财务人员等的工作方式发生了转变,80年代的PC普及,几乎让所有的知识工作者的工作方式都发生了革命,到今天的IT消费化浪潮――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可以预期的云计算对IT民主化的极大推进,企业里最后那个工作尚未IT化的员工群体,其工作方式也必将发生根本转变。至此,所有部门和员工工作的IT化、信息化、知识化,将基本完成。这又意味着全社会知识型工作人群比例的极大提升。
人人都是知识工作者,人人都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将让个体的工作与生活更加柔性化。一方面,个体的潜能将得到极大释放,每个人的特长都可以方便地在市场上“兑现”,而不一定要全职加入某一组织,承受“被组织、被管理”的代价,才能实现个人能力与市场的交换。比如,在淘宝的数据市场 (),已生长出一些基于淘宝数据的微报告 ――这些报告的售价少则免费或5元,多则几千元。此处也许将诞生这样一幅令人心仪的图景――既然经验和知识不均匀地分布在每个人身上,那么未来在数据驱动的云商业环境中,只有每个人的经验、知识与数据的结合,才能让数据变得鲜活生动起来,诸如此类的长尾生意也将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工业时代那种工作、生活、学习割裂,个体无法柔性安排工作与生活的状态也将得到很大改变,类似于工作、生活、学习一体化的SOHO式工作、弹性工作等新形态将更为普遍。
人的柔性化将给企业管理带来巨大挑战。比如,在目前的企业会计体系下,员工费用一直作为成本支出而被核算。但在数据驱动的云商业体系下,知识型员工更应该被视为资产而不是成本。我们能想象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彻底修正吗?果真如此,这对于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转,都将是一个巨大冲击。此外,人的柔性化也将重新定义所谓的“管理”――更准确地说,“管理”本身也许将不再存在了。正如明茨伯格所言:“任何有组织的人类活动――从制造陶罐到把人类送上月球,都有两项互相对立的基本要求:将劳动分解成各种可执行的任务和协调这些任务完成预定的活动。”所谓“管理”的存在,其价值支撑就在于协调、监督。但在今天这种大规模协作、开放社区、人人都是专家的环境下,“管理”的价值支撑又将去哪里找寻呢?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说,其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具有相当程度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的能力。但新的挑战将是,如何让有能力的知识型员工有机协同?或者,如何去引导他们进行有效地自我管理,如何让每个人成为自己的CEO?这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但它的确比任何时候都更为真实、更为迫切了!
巨变的底层:中轴法则的转移
商业运作逻辑与商业基本形态的巨变,其背后的、底层的中轴法则是什么?在整体上认知云商业的逻辑、形态、格局等一系列的巨变,生态与分工是两个基本的视角。在生态视角下,云商业在整体上意味着从机械系统向生态系统的转移,以及商业生态丰度的极大提升。而在经济学视角下,则意味着分工的高度深化与大规模协作。这两个视角,为我们认知云商业运作底层中轴法则的转移,提供了观察的切入点:它们涉及新世界图景、新思维方式与新语言体系,也涉及那些有形或无形地统摄着我们工作与生活的一些基本法则。
从机械系统到生态系统
工业时代的商业运作,在现实和理念上,都遵循着类似于机械系统的一些法则,而云商业的发育,则正在全方位地体现出生态系统的一些基本属性和法则――这是一个物种大爆发、自组织状态深化、生态丰度大幅提升的新地质年代,其特点包括:
其一,多元物种共生。云商业生态系统的各物种之间,演化出了复杂多样的共生关系。比如,在淘宝网形形的店铺中,不乏“出售自己的时间”、“卖蚊子”等个性化的商店,提供各种服务的电子商务服务商也大量涌现出来,如工具类软件、网店托管、信息系统、数据研究、质检、营销、摄影模特、咨询培训、供应链、财务、法务等。
其二,自发涌现而不是人为构造。基于淘宝网上各类商业创新的自发涌现,我们自己也常常有一种感觉:面对整体上相对模糊的演化格局,人为地去设定清晰、完整的发展图景,或人为地去构造一个严密可控的管理体系,已经越来越具有挑战性了。
其三,分布式而非集中化,自组织而非被组织。就决策来看,在云商业的生态圈里,没有一个物种的大脑,能够聪明到可以了解所有的事实并做出合理的决策。实际上,所有的角色都在独立决策,这种分散化决策的局面也并没有导致无序。维基百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虽然每一位业余编辑的编辑质量也许存在不足之处(局部无序),但这一点最终将由于更多业余编辑的参与而得到改变(整体有序)。
今天的人们需要重新适应分布式的格局:平等参与、自主决策、无中心、自组织……就组织的演化来看,公司是什么,组织管理原则应该是什么,这类问题的答案并不只存在于管理者的选择和摸索,它也受限于我们自己的想象力和认知范式。18世纪的牛顿学说一度支配着人们对组织的认知,长期以来组织都被想象成齿轮咬合、有序运转的机器,但在今天的生态视角下,“生命”而不是“机器”,正在成为“组织”的基本隐喻。数据的流动和流程的融化,让组织变得更加灵动多变。自组织、自管理……这些概念也将越来越多地与组织联系起来。
“有尊严地放手吧!”《失控》一书不无晦涩。但这样一本约20年前出版的书,却在今天的互联网行业得到了出人意料的热烈响应。在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这本书给了互联网从业者一种模糊的暗示:不必困惑于互联网带来的复杂格局,自然界的很多生态系统同样没有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凭借众愚成智的大规模协作,同样可以实现秩序。
《失控》的理念并不孤单。在日本有阿米巴理念的呼应,在美国也有全食超市等的现实案例。在中国,为将企业建成网络组织,以满足互联网时代个性化的需求,海尔的做法是把8万多名员工转变为自动自发的2,000多个自主经营体,并使每一个经营体就像一家自主经营的公司,让每个人变成自己的CEO。淘宝网对于600多万卖家的管理与服务,同样体现了自组织的特性。淘宝主动支持卖家之间的自组织,使之有了长足的发育。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卖家就开始自发形成商盟。到2011年,各地已经形成形式多样的地域、行业或主题性(如原创品牌或皇冠俱乐部等)商盟,数量达到了约千家左右。此处发生的事情,正是类似生命能动过程的自组织而不是被组织。
其四,共享平台与多元应用的协同进化。协同进化意味着两个方面:共生的各物种之间不是主从关系;它们也不是一起进化,总有一些物种可能因自身情况或环境变化而被淘汰。此外,随着共享平台的持续发展,平台治理的问题也将越来越突显出来。我们认为,一个平衡的、生态化的、柔性化的治理生态系统值得期待。
从分工合作到合作分工
一般而言,分工的深化同时也意味着交易成本(包括协作成本)的上升。但信息技术的突破,特别是云商业的出现,则有可能在多个层次上破解工业时代“分工深化”与“交易成本上升”之间的相互锁定,进而提供一套新高度上的分工与协作体系,这将大大突破工业经济时代的可能性边界,极大地扩展社会经济的新边疆。
根据我们的观察,云模式下的分工和协作将表现出如下特点:
其一,新的分工体系将变得更为精细化。在互联网的长尾效应下,基于对大数据的分享和交换,特色生意将越来越多,只要有人买就会有人卖;职业种类也将不断分化,三百六十行已经远远不能概括其丰富性了。在此,商业发展史就是一个商业长尾不断延伸的历史,是交易者不断海量涌现的历史,也是一个生意门类和职业种类越来越丰富的历史。
其二,协作将走向大规模、实时化、社会化。随着邮件列表、讨论组、博客、微博、维基、社交网络等社会化媒体工具不断走向成熟和普及,无论是Linux、维基百科、快速聚散的闪客,还是围绕国外电视剧自发组织起来的字幕组,大规模协作将越来越普遍。
其三,“分工/协作”的经济学语境与工业时代已经截然不同。正如段永朝先生在与我们交流时所提出的,工业时代的分工/协作是一种基于分工的协作,而信息时代的分工/协作则是协作前提下的分工。打一个不甚恰当的比喻,从极端意义上讲,只要有意愿和能力,每个人都将近乎于好莱坞的演员,可以随时去不同剧组出演不同的角色。相反,一位演员终生只在一个剧组里出演一个角色,那才是无法想象的!
其四,经济角色的含义也将发生重大变化。比如,消费者正在转变为产消合一者,企业组织正在转变为开放社区,员工正在转变为知识化的专业人士,这都是基本经济角色的重大转变。
这种分工全面深化的原因可能是:
市场范围:大市场才会有大分工,互联网和云计算支撑起了一个广度与深度达到了历史新高峰的全球大市场。
交易费用:一方面是互联网和云计算正在大幅降低企业间的交易费用,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对海量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正在创造出新的专业化价值。
交易技术:淘宝、支付宝等交易系统与交易机制,都可以被视为广义上的交易技术,正是这种可以同时服务数亿消费者、低成本地开展远程交易(小到一分钱也可以远程支付)、高度发达的交易系统,才能支撑起高度复杂的分工。
资产专用性:与工业时代企业的资产专用性不同,云平台以“平台共享”的方式,在云计算中心的“初始固定投入”与APP、垂直应用、增值业务等“边际投入”之间,进行了一种超出企业资产专用性边界的社会化分工。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工业时代基本上是一个关于个体和分工、命令和控制的故事;信息时代则是一个关于群体和协作、自发和协同的故事。
从1912年到2012年,是工业时代走向成熟与信息时代加速展开的百年切换。我们幸运地生活在一个文明大变革的时代,你我都是这幕大剧的前排观众。当前,尽管云计算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以及云商业的运作逻辑,还只是非常不均匀地、总体上也还是相对稀薄地分布在一些创新实践中,但新的商业时代――云商业的时代确然正在到来。
云计算中心作为新商业基础设施正在扩散,私有数据中心则正在被一点点拆除;一向被认为是枯燥乏味的数据,其社会文化形象正在变得酷味十足;基于云的新产业、云+端的新商业体系已经开始发育;云商业的运作逻辑正在被讨论、发现、确认,并将被逐步认同为新的商业常识;云时代里的明星企业与这个时代新的“亿万富翁”们正在登上属于他们的舞台;“新技术-新商业-新社会”三套系统之间的连接也越来越平滑,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都开始主动学习和接受关于云的新技术、新理念、新文化,以及网络科学、生态科学的新语言体系、新思维方式、新世界图景,努力去理解时代变迁的方向并在新空间中追逐着新的机会。
未来的二三十年,随着云计算不断被“安装”到商业系统的整体运作之中,越来越多的数据与商业流程将渐次向云端迁移,实现“云化”。云计算驱动(大)数据,(大)数据的共享/交换驱动商业流程实现灵活动态的网状协同,这一运作逻辑也将越来越清晰、越来越主流化,并最终一点一点地替代工业时代线性控制的商业运作逻辑。
由福特流水线所代表的线性流水的控制逻辑,及其内含的标准化、同步化、大规模、集中化、集权化等法则,统治了工业时代商业体系的运转,也统摄着人们的工作与生活、苦恼与欢乐。而随着云商业逻辑的持续演绎与扩散,整个商业世界也将产生如地壳再造般的巨变。寒武纪开始后的短短两百多万年,大量新物种在地球上蔚为壮观地突然爆发,生命进化实现了一次巨大的跃迁。云商业时代也将是商业史上的寒武纪。随着云商业逻辑的生长、演化、扩散,大量全新的商业物种将在这次剧烈的生态涨落中得以创生。而那些成功驾驭这一运作逻辑的物种,则将在机会空间的大转换中收割到这次“技术-商业生态系统”历史性跃迁的全部潜力。
一切都在快速演化,一切也已经在快速切换!是行动的时候了!
(余力女士参与讨论和修改,在此特别致谢。)
观点概要
云计算的典型情境是:成千上万台服务器组成一个个庞大的计算集群,基于虚拟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技术,使企业或个人可以方便、低廉、按需所取地使用计算资源。
不论是把大数据比喻为石油一样的自然资源,还是把它看做全新的经济要素,社会经济的发展都越来越取决于数据利用的效率,数据正在成为核心生产要素之一。
在互联网时代,在网状协同的逻辑下,企业内部开放化、社区化,在企业外部则表现为以消费者为核心的网状协同的在线价值网。
柔性将是云商业最突出的特质:C2B模式将成为主导,线性供应链让位于柔性价值网,柔性生产静悄悄地提速,组织将永远存在,但公司的主导地位将逐渐下降,与此同时,个体将告别“螺丝钉”的角色。
工业时代是一个关于个体和分工、命令和控制的故事;信息时代则是一个关于群体和协作、自发和协同的故事。
关键词:经济转型;创新;私募股权基金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1)05-0055-04
一、中国经济转型战略实施需要创新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J・席勒在2008年预测,全球金融危机除了引起经济总量波动之外,还会令社会的一些基本因素发生改变,将波及至“人们的消费行为、价值观、甚至是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方式”。 [1] 危机后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使我国经济的发展模式正式步入由出口导向型加速向内需拉动型转变的荆棘之路。 努力实现经济转型已成为这次危机给予中国最根本、最深远的影响。从本质上看,全球金融危机是冷战后全世界范围内生产过剩矛盾不断激化后的一次总爆发; 而生产型经济体逐渐转向内需增长方式,是调和这一矛盾的有效手段,未来几十年这种调整的大趋势将不断延续。
国外经济转型的成功经验对当前中国的经济转型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以美国为例:首先,亨利・福特发明的流水装配线,为大批量生产标准化的产品(即汽车)奠定了基础,这一生产创新极大地降低了产品尤其是耐用消费品的成本, 为其逐步成为大众消费品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其次,通过发展消费信贷和金融资本主义弥补了收入与消费的巨大缺口;最后,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工资增长制度促进了收入稳定增长,为经济转型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以上几点促使美国在相当短的时期内实现了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的转变, 并对此后数十年世界经济秩序和国际分工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借鉴美国的经验以及鉴于中国人口众多、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人民币并非国际化货币等现实约束,中国向内需型经济转型的根本出路在于实实在在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国民收入水平。但收入增长又可能引发劳动力成本上升, 使得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廉价劳动力优势受损。
当前, 克服收入增长给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 化解经济转型与经济增长之间矛盾的方法在于借助技术进步和商业模式创新提升劳动生产率。 如果仅仅徘徊于原有生产模式, 或是沉醉于虚拟资产价值膨胀, 而非立足于革新技术和生产模式以创造出更高价值、提升服务质量,那么中国的经济就不会活跃,就不会实现可持续发展。著名学者罗伯特・劳伦斯・库恩认为,面对经济增长的挑战,中国必须要进行产业升级,发展高附加值的产业。未来30年对于中国最大的挑战就是创新, 必须着力提高产业的附加值。 [2]
正是由于新知识、 新发明以及新技术的贡献具有相当大的外部效应, 人类经济发展才得以持续。 中国近30年的经济腾飞正是因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外开放的政策大大降低了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交易成本, 企业和劳动者通过学习和创新发挥出中国资源比较优势和大国规模优势的结果。国内很多有竞争力的企业都是先借助承接和参与制造业最终组装等相对简单工序切入全球生产分工体系, 然后通过在产品生产分工系统内部学习和提升能力, 成功实现向更高增加值工序的攀升。 例如深圳比亚迪公司通过“双手加夹具”的创新模式从日本大型企业手中取得全球手机电池的市场份额。
值得注意的是,除实体经济创新之外,中国创新的另外一个突破口在于继续深化金融改革创新。从国外经验看, 尽管政府部门可以借助差别税收来引导资本的流动方向, 但通过市场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常常能产生比政府税收更为积极和显著的激励效果。 如果存在一个能够为创新型企业提供融资和价值变动评估的虚拟经济体系, 成功的创新型企业就可以在这个系统内实现创业企业价值和创业企业参与者个人价值的制度化激励兼容, 这将会对所有市场参与主体产生巨大心理影响。 届时越来越多的资本将会被引导至有助于产业结构升级的领域, 越来越多的技术革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将会脱颖而出, 进而整个经济体的经济结构调整会获得内生性、持续不断的发展活力,人们的收入水平也将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立足于中国的现实条件, 中国经济转型成功的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升级生产技术和商业模式,而私募股权基金在推动这一变革式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值得人们关注。
二、私募股权基金推动企业部门创新
从全球主要国家来看, 一国的创新体制通常由政府部门推动型的战略创新和由企业部门自主推动的局部创新组成。战略性创新体现了国家的意志,从经济学视角看, 此类创新大多集中于一些私人部门无法进入或不愿进入的领域, 上世纪美国政府推动的曼哈顿计划以及登月计划、2010年中国提出的“科技创新举国体制” ① 是这类创新的典型代表。企业部门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真实写照, 经济活动正是由于这种局部创新的层出不穷而富于生命力。 熊彼特周期理论认为, 微观经济主体的创新活动甚至会影响到经济周期的波动。 美国雅虎网站以及中国的淘宝网、凡客诚品网的出现是这类创新的经典案例。
尽管这些局部创新不一定像战略创新一样产生划时代的影响,但局部创新如星星之火引导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升级。事实上,未来中国的希望不仅离不开中国石油、国家电网、中国移动这样的世界500强大型企业集团, 同样离不开民营经济中创新型中小企业和活跃于互联网的轻公司 ② 。在知识社会的条件下,设法让“草根”创新、创新民主化逐步成为常态,对于健全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回首人类社会经济的创新历程, 实业家的身旁总是少不了金融家的身影,商业模式创新、生产技术创新与金融产品创新相互促进而呈现出螺旋式发展。 企业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几乎都离不开金融资本的支撑,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事先的逆向选择和事后的道德风险问题难以避免, 使得此前国内中小企业、 特别是创新型小企业在成熟期之前的融资问题成为制约其发展壮大的瓶颈,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民营经济创新的活跃程度。因此,如何深化发展初创企业的融资机制成为激活中国企业创造力、实现经济长期战略目标的关键节点, 同时也是推进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而国外成功经验证明,私募股权基金在这一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006年著名经济学家吴晓灵曾以100摄氏度的沸水作比喻, 阐述中国实体经济与私募股权基金之间的关系。她认为中国不乏先进的技术、优秀的企业家以及出众的投资人,各类资源是丰富的,但是中国缺乏组合各类要素的金融工具, 私募股权基金就是有效整合现有市场各种要素的工具之一。 认为中国市场具备99摄氏度的温度, 但缺乏1摄氏让水沸腾,而金融工具(私募股权基金)就是那1摄氏度。私募股权基金主要包括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并购基金、企业重组基金、夹层基金、上市后私募股权投资(PIPE)、发展基金、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基金中的基金等。其中,私募股权基金投资于未上市的企业股权,对企业种子期、创业期和成长期发挥重要作用,往往成为实体经济升级换代的助推器。早在上世纪40年代中期,美国社会就积极呼吁扭转新企业形成率不足、 新项目难以得到长期资金支持的局面。 鉴于此,1946年乔治・多里特将军和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行长拉弗尔・弗兰德斯创立了美国研究与发展公司。 该公司是一家私营机构, 他的目标是向新兴企业和小企业提供长期资本以及专家管理服务。数年来,私募股权基金的制度安排和运作方式已经发生诸多调整, 但私募股权基金的核心要义丝毫未变, 即通过向富于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的企业家提供长期资金支持和企业管理知识,实现各种生产要素(资金、技术、劳动力)的有效分配,推动创新型企业茁壮成长。
三、 私募股权基金在中国经济转型中的作用
过去数年中,中国私募股权基金发展迅速。中国欧盟商会和贝恩咨询公司联合的《私募股权基金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2009年调研报告显示,2000~2007年的全球经济扩张期中, 中国的私募股权基金保持45%的年复合增长率, 快速增长。2008年, 私募股权基金在中国的交易活动保持比亚洲其他经济体更为强劲的势头,并延续到2009年。私募股权基金行业在中国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 创造就业、促进创新、培育企业家成功以及实现经济成功转型的重要动力源。中国的政府官员、金融机构、公众,尤其是企业家和管理团队都对中国私募股权基金持积极乐观态度。
1. 私募股权基金推动中国中小企业和新成立公司快速发展。在经历了数十年经济周期波动之后,私募股权基金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资产类型。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在北美和欧洲,近年来的私募股权基金交易主要集中于全资收购, 即私募股权基金持有被收购公司全部的股份。较之于国外的情况,中国私募股权基金更多体现了风险投资的属性。 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大部分企业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中小企业和新成立公司能够获得融资的渠道较窄,促使企业家纷纷转向私募股权基金。 在中国80%以上的私募股权基金投资为成长资本。 ①
2. 私募股权基金为中国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提供资金支持。 私募股权基金不仅为企业的研发提供资金, 并且确保投资的企业将研发资金用于明确的目标。2009年,中国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的公司将收入的1.8%用于研发,而同期上市公司研究开发的投入仅为0.7%。私募股权基金在投资过程中通常帮助融资企业建立一个框架,从而将研发机会优先排序、并确立研发投资的决策标准。同时,还将引入有助于提升研发资金回报率的最佳实践。
3. 私募股权基金有力促进了中国国内消费品和零售业的扩张。2002~2006年,私募股权基金在中国的投资额实现了58%的年复合增长率, 在消费产品和零售业方面的投资额实现了77%的年复合增长率, 这些行业愈发成为中国经济对于私募股权基金最具吸引力的行业。 私募股权基金在这些行业投资额的不断增加, 对于国内消费总量正在产生积极的影响。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的零售企业,其销售增长为47%,相比之下,上市的零售企业仅为16%。与此同时,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的消费品生产企业,其销售增长达到30%, 相比之下, 同行业的上市公司仅为18%。
4. 私募股权基金有助于中国就业机会的增加和员工薪酬的提升。在2002~2006年,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的企业中员工数量增长了16%, 而同期内上市公司仅增加了8%。其中,私募股权基金雇佣大专及以上学历毕业生数量的增长速度比上市公司高出50%。与此同时,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的企业支付薪金总额的增长速度高达27%, 而同期上市公司支付薪金总额的增长速度仅为20%。私募股权基金对于就业和工资的积极影响,有利于中国向内需型经济转型。
四、发展中国私募股权基金的对策建议
1.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支持创新型企业创立与发展。 成功应对国内外各种挑战充分表明了中国模式下政府推进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功效。 立足本土发展私募股权基金, 一方面要积极遵循并体现出中国模式的特征, 发挥政府强大的资源调度功能和引导功能等。另一方面,也应注意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效率。发挥政府功能并体现市场效率来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应该体现在以下几点:(1) 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直接参与、适度即可。 国内外的经验都表明,服务才是政府的重点,政府盲目参与的效率值得商榷。(2)政府的参与应有所侧重,避免“一刀切”、“一管到底”。 早期项目培育是整个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持续发展的源泉,同时早期项目的风险性更大、外部性更明显,因此,政府应侧重于“种子期”和早期创业风险投资,后期私募股权投资适度参与即可。政府在服务过程中,应侧重于解决长期问题,而不是极力解决短期问题。长期的问题包括稳定的资金来源、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公平有效的法律体系、 良好的税收环境等。(3) 参与方式应由直接干预向引导和激励转变,尤其是在对“种子期“风险投资的支持方面。
2. 放宽私募股权基金准入门槛, 拓宽创投企业资本来源。由于缺乏政策和法律依据,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尚不能直接或间接从事创业投资活动, 当前私募股权基金大都只能向具有闲置资金的实业企业募集资金,或向个人募集资金。对此必须积极研究,推动体制创新。允许商业银行、养老基金、 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将一定比例的资金投资于符合条件的备案私募股权基金, 并藉此实现金融机构资产配置的多元化。 允许并鼓励民间资本以机构投资者的身份进入私募股权基金行业。此外,还可允许国外资本参与投资促进本土私募股权基金发展。
3. 完善资本市场体系, 完善私募股权基金的退出机制。 顺畅的退出机制是私募股权资本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中国的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有待完善,国内的创业板市场门槛较高,与中小板标准差异不大,没有体现支持创业的初衷;场外交易市场(OTC)、并购市场以及各地的产权交易市场不发达,限制了私募股权基金的退出机制。因此,应进一步完善中国的资本市场体系,拓宽私募股权基金的退出渠道。一方面,可适当降低创业板市场门槛,使其真正与“创业”匹配, 并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允许承销商引入更加灵活的定价机制, 让市场而不是证监会的发审机构来确定IPO的价格。 另一方面,应有序发展场外交易市场和并购市场, 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与此同时,还要建立起一套成熟的市场制度让机构投资者、 承销商和其他中介机构在企业上市过程中发挥更多的作用, 同时也更好地承担责任。
4. 强化税收扶持政策,优化私募基金发展环境。当前,公司型私募股权基金尽管可以享受(按中小高新技术投资额的70%抵扣应纳税所得)优惠, 私募股权基金从创业投资企业所得收益还可视作“税后收益”免于纳税,但是由于被投资企业规模以及高新技术企业条件认定较为复杂和苛刻, 使税收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强。因此,可适当放宽私募股权基金投资企业税收扶持政策的具体标准, 对符合新条件的私募股权基金, 如果投资中小企业达到一定年限的, 即可在投资者环节按投资额的一定比重抵扣投资者的应纳税所得。 例如可以借鉴芬兰担保委员会的做法实行股份担保, 即担保一定比例的创业资本的投资损失。
5. 培养复合型人才,壮大本土风险投资家群体。在国外的私募股权基金领域, 活跃着一批既在实业领域获得成功, 又喜爱冒险支持青年人创业的风险投资家――“天使投资人”, 乐于支持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年轻人成为企业家。目前,中国许多私募股权基金投资人由昔日证券界人士担当, 该群体尽管深谙资本运作要义,但由于缺乏实业经营经验,因此与国外风险投资家尚存在一定差距。另外,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风险投资家群体有待壮大。要积极推进国内私募股权基金行业实业经营和资本运作复合型人才培养, 同时大力引进海外的私募股权基金管理精英,传授先进的管理经验,推进我国本土基金管理团队的培育工作。
参考文献:
[1]Shiller,Robert J. The Subprime Solution[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8:1-3.
[2]库恩. 中国未来的挑战[J]. 资本交易,2010(1):66-67.
[3]吴晓灵. 发展私募股权基金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J]. 中国企业家,2007(5):32-35.
[4]王松奇. 如何从美国次贷危机中吸取教训[J]. 银行家,2008(11):2-4.
[5]王宁. 中国何以未能走向消费型社会[J]. 社会,2009(2):30-52.
保证董事会战略高效
具有158年历史的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被视为美国金融危机加深中压断骆驼脊梁骨的最后一根稻草。一个企业,顺利也好、逆境也罢,重大决策失误肯定倒下。因此,应对当前危机,最好的办法是加强公司治理,增强重大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董事会是公司重大事项的决策机构,加强董事会自身建设非常重要。中国神华将进一步完善董事会的各项制度,严格决策程序,使董事能够独立、客观、负责地发表意见,保证董事会有效发挥作用,提高董事会决策的前瞻性和敏锐性,使决策更符合形势发展,更符合企业实际。由于年龄原因,公司原董事长去年底已经离任。新董事长张喜武博士上任伊始,就提出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核心,要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做实董事会下属的专门委员会,保证公司治理机制有效。
独董制度形神兼备
公司治理要有生命力,必须处理好所有者、者、执行者的关系,即股东、董事会、经理层的关系,形成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关系。在经济危机中,股东对公司基本面的看法容易极度悲观。去年4季度以来,中国神华高管亲自上阵,加大了投资者关系工作的力度,利用媒体报道、新浪董秘在线、董秘信箱、投资者热线,加强与个人投资者交流;通过三季报路演、投资论坛、来访接待,加强与机构投资者沟通,增进他们对公司的了解,维护公司良好市场形象。在经济危机中,董事会的集体智慧弥足珍贵,特别是公司的3位独立董事:一位是原国家能源部部长,中国经济几起几落,能源产业几上几下,他都经历过,驾驭能力老到;一位是原香港证监会主席,他对公司治理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了然于胸,监管经验丰富;一位是原国家会计学院院长,对于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他是行家里手,管控知识全面。董事长非常重视发挥他们在董事会中的作用,使独立董事制度在公司中形神兼备。在经济危机中,经理层必须做到反应要快、执行有力、措施得当、真抓实干。公司经理层对董事会决定事项的贯彻落实实行“三定”:定责任人、定完成时限、定检查标准,派出4个工作组巡回督促,每周一查,一抓到底,务必落实。只要股东有信心、董事会有效、经理层有为,公司治理就会更具生命力。
神华愿景
中国神华正在从瞬息万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中捕捉和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希望在逆境中发现和培育有利因素。公司可能有以下机遇:经济危机带来了经济格局和产业格局的调整,中国神华可以凭借自身实力加大对国内煤炭企业的兼并收购,提高市场占有率,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和定价权;许多国际矿业公司在行业繁荣和资本市场高涨时过度进行高价位、高成本的扩张,现在困难重重、朝不保夕。中国神华可以乘机“走出去”,实施低成本并购,获取战略性资源,引进关键设备和高新技术,吸引高层次的管理和科技人才,实现国际化;国家4万亿扩大内需的政策,地方政府18万亿的配套投资,陆续出台的保持GDP增长8%的措施,力度空前、商机无限,中国神华应该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只要我们善于化危机为机遇,趋利避害,就能够发现机遇,在逆境中获得发展。
中国神华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资源储备多,发展基础牢。中国神华煤炭资源量180亿吨,煤炭业务发展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不会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情况;商业模式独特,产业链完整。煤炭、铁路、港口、电厂,四位一体,没有瓶颈,风险对冲;负债水平低,经营风险小。中国神华资产负债率30%左右,杠杆化程度低,银行追捧,贷款容易;现金充足。截止去年9月底,中国神华账面现金超过600亿元。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2009年,中国神华将围绕“调整优化上水平”,从战略愿景到组织架构,从管理流程到资源配置都要进行调整优化,以适应现代市场竞争需要。具体说,一是以市场为导向,加强营销工作,煤炭业务以销定运、以运定产,电力业务力争电量比大于容量比;二是以“五型企业”建设为主线,强化基础管理,朝着“本质安全型”、“质量效益型”、“科技创新型”、“资源节约型”、“和谐发展型”企业前进一大步;三是开展“双增双节”活动,千方百计节支降耗,干毛巾再拧一把,一分钱掰成两瓣用。四是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员工素质。品牌、专利、自主知识产权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当前,经济发展进入冬季,越是冬天,越要冬练,强身健体。通过加大研发,苦练内功,中国神华将超前储备技术和人才,提升基础管理水平,从而擦亮品牌,增强竞争力。员工是公司最宝贵的财富,今年,中国神华不会裁减一名员工,相反,将加强员工培训,增强其业务技能,并将积极引进各类人才,充实员工队伍,为经济发展春天的到来做准备。
收购力拓需要两厢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