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金融风险管理制度

金融风险管理制度

时间:2023-08-31 16:07: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金融风险管理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金融风险管理制度

第1篇

关键词:金融风险管理;财务管理

一、金融风险概述

金融风险指的是企业在进行金融活动时,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商品价格、金融资产价格、利率、汇率偏离了预期值而给企业造成的损失。金融风险具有普遍性特点,并非由企业决策决定。企业金融风险要受到金融市场的影响,如期货、汇率市场变动,造成原材料市场价格波动,为企业盈利能力带来风险。但也应认识到,金融风险虽然具有普遍性,但并非所有企业在面临金融风险时都难逃厄运。许多经营机制灵活、资产收益高、资信状况良好的企业能够防范和化解风险。

金融风险控制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财务法,即在金融风险事件出现后,通过财务工具,及时补偿金融风险事件造成的损失,尽快恢复企业正常经营的方法;二是控制法,即在发生损失前,通过各种控制方法,消除隐患,将损失控制到最低的方法。从实践结果来看,财务法的效果更优。

二、强化财务管理体系,控制金融风险

1.明确财务管理对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

首先,应明确金融风险管理与财务管理的关系,突出财务管理对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从国外来看,金融风险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内容,金融风险管理包涵了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成为衡量企业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因此,企业在金融风险管理时,应立足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优化财务管理流程,改革财务管理方法,选择合适的财务管理方式,推动企业健康发展。如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以专业的财务软件,实行科学化管理。还可以借助社会力量,聘请专业的财务管理公司,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

2.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与风险管理制度

不少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企业金融风险管理缺乏专业性和连续性,增加了企业的金融风险。因此,应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与风险管理制度,包括风险实时预警制度、风险定量评估制度、定期报告制度等。如对现金流量表、损益表、资产负债表中所涉及的项目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经营活动中所暴露出来的风险问题,对风险种类及大小进行评估。在风险评估时,应考虑风险的程度和数量、企业风险管理条件和能力、风险管理成本、风险管理外部条件。如果发现风险,应立即发出风险预警,并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控制。

3.完善决策机制,加强成本管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受到影响,不少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首先考虑的是削减企业经营成本。但应注意成本管理的方法。具体如下:

(1)加强企业财务管理,通过多种方法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利润。以出口型企业为例,由于缺乏核心品牌、核心技术,出口利润较低,谈判能力低下,这种情况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而随着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工成本上升,在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的情况下,企业经营压力较大。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可通过降低库存、在企业固定成本中寻找发展空间、优化采购流程、合理部署生产周期等方法,提高原材料的使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2)加强资金管理,拓展筹资渠道,提高资金利用率。目前,企业普遍面临着订单少、融资难、收账难的困境。虽然国家财政、银行都对企业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但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据资料显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其资金来源情况如下:65%以上的资金为原始积累或自有资金,20%来自金融机构的借款,企业通过发行债券或上市等方法融资的仅占1%。因此,企业在资金管理中,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尽可能争取银行贷款,改善企业的资信状况,防止不良信用问题,争取长期合作;二是拓展筹资渠道,如创业板或股市主板上市等,谋求更大发展。三是发展民间贷款,在民间贷款时应特别注意,只能将其作为短期应急资金,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也应有较高的管理水平,才能发展民间贷款。四是企业应将存留收益和原始积累作为主要的资金来源,不能将利润用于非生产领域分配。五是对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都应加强财务管理,挖掘发展空间,对非生产支出进行严格控制,提高资金利用率。通过开源、节流的方法,扩充企业资产,积累资金,为企业发展创造条件。

(3)加强投资管理,保证投资决策科学化。由于国际、国内市场变化较快,企业投资面临的风险增大。大多数企业由于受到经营规模的限制,要想在短时间内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是不现实的。因此,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应量力而行,对主业盈利情况及项目回报能力进行分析,保证投资决策科学化,防止投资失误而让企业面临困境。企业在投资前,应进行充分论证,开展可行性研究,降低投资风险。在投资决策时,应按照规定的程序,坚持合理、科学决策方法,才能保证投资成功。

三、结语

综上所述,强化财务管理体系,对防范金融风险有重要作用。因此,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首先应明确金融风险管理与财务管理的关系,突出财务管理对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其次,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与风险管理制度;最后,完善决策机制,加强成本管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指商业银行通过风险分析、风险预测、风险控制等方法,预测、回避、排除或者转移经营中的风险,从而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保证经营资金乃至金融体系的安全。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资金融机构纷纷抢滩登陆,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和残酷。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在市场竞争中举足轻重,经营管理的核心是风险管理,作为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商业银行,如何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经营管理风险,建立一个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关键。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面临的主要风险

目前的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还没有形成一个全面整体的风险管理系统,仅在个别业务部门有所体现,缺乏统一管理,全行业风险管理零散,各自为战,从决策层面到基层机构缺乏整体的、系统的风险评估、识别、预警和反映机制,特别是风险管理的理念还没有根植于银行从业人员思想中去。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普遍实行“行长负责制基础上的分级授权职能分离”的审批制度,具有信贷审批权限的银行的决策程序简单概括为: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

在上述决策程序中,当客户提出信贷申请时,首先由信贷经营机构客户经理开展贷前调查,收集客户的各项资料,并进行初步审查。若受理申请,则在收集到客户的完整资料后,交给贷前风险管理部门,由其运用有关方法对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主要包括评定客户资信等级、评估项目风险以及设定客户信用限额等,然后将有关资料提交信贷审批机构。再由信贷审批机构按照有关的信贷政策和客户的信贷限额对具体的信贷项目进行审批,作出是否发放信贷的决策。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审批一般包括审查和批准两个子环节,即首先由信贷审查机构对信贷项目进行审查,然后再由银行行长进行确认批准,作出最后决策。信贷发放后,由信贷经营部门客户经理负责对信贷的各种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并到期收回信贷。若信贷项目发生风险,则由资产保全部门负责采取措施进行资产保全。

根据金融风险管理基本流程,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信贷决策程序整体尚欠完整,仅涵盖了信用风险识别与度量、防范与控制等两个步骤,风险战略及管理评价等两个环节相对薄弱,有的银行甚至没有明确的信用风险管理战略,也未对一定时期的风险管理效果进行系统地评价和反馈,同时各银行在决策环节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

1.理念上的认识还和现代风险管理存在着差距。商业银行是高风险的行业。在我国由于资本市场极不发达,企业融资需求主要是通过间接融资来进行,这就使得银行的资产运作空间十分狭窄,加上我国银行业产业集中度较高,产值多集中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银行风险一触即发。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对风险认识极不充分,主要表现为:一是过分看重商业银行经营规模,而对利润、资产质量等质的提高认识不足。由于商业化改革的加强,竞争压力的加大,以及考核评价体系的偏差,商业银行特别是商业银行分、支行仍把“存款立行”作为指导思想,以存款论英雄;而对“质量立行”则停留在口号上,只求规模越来越大,不求银行质量最好。二是对现代银行的长短期经营目标认识不足,这在资产质量的提高上表现得更为明显。三是商业银行对资本覆盖的风险认识不充分。一方面,错误地把风险管理摆在业务发展的对立面上,认为风险管理是为难业务人员,没有把控制风险和创造利润看作是同等重要的事情,未能把风险和利润紧密地联系起来。另一方面,不能把风险控制与市场营销、市场拓展有机结合起来,部分风险管理人员简单地认为控制风险就是少发展业务,通过否定业务逃避承担风险的责任,使很多该发展的业务发展不了,反而降低了银行的整体抗风险能力。

2.在风险管理体制上还存在着差距。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一般都是按照严格的法律程序组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它们产权清晰、制度完善、运作规范、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健全有效,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这些体制优势使国外商业银行具有较高的风险控制和管理能力。我国商业银行由于产权归属缺位,致使委托—关系(1)流于形式,政府以行政干预等非市场化、非透明的方式影响银行经营行为十分方便,加上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欠缺,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极不健全。商业银行即使设有风险管理委员会,也由于其独立性、权威性不够,以及风险承担主体的不明确,而无力对金融风险实现有效的控制;风险管理也只能停留在以盈利为目的的业务决策服务的层次上,而不能上升到银行发展的战略高度。另外,我国商业银行都是实行以分行为核算主体的横向管理体制,这种体制不利于董事会的控制,极易受外界因素干扰,使银行在风险的评估、控制、监管等方面存在事后性。

3.风险管理机制上的差距。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诸因素的密切配合,才能真正达到有效降低银行风险的目的。国外商业银行之所以风险管理比较到位,很重要的一点是具有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具体包括:风险甄别机制,用于分析风险来源及成因,区分风险类别及危害性程度;风险预警机制,主要进行风险预警、传递风险信息并建立风险资料库;风险决策机制,确立、行使风险管理原则,制定风险指标以及避险策略等;风险避险机制,具体实施风险规避行为,对风险进行再分配和转移,并作出风险管理评估报告。我国商业银行则普遍存在风险管理机制缺失问题,具体表现在风险管理的体系不完善,制度落实不到位,监控机制不健全等方面。

4.风险管理技术上的差距。首先是风险管理专业化程度不高。商业银行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各种不同类别的风险,其管理方法有所差异,特别是对于市场风险的管理要求较高。但是,我们由于缺乏科学的定价信用,难以实现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分离,难以实行独立的专险管理。其次是风险量化管理技术比较落后。目前,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大致停留在资产负债指标管理和头寸管理的水平上,风险管理的内容大多还只是简单的比例管理,采用一些静态的财务数据计算一些比例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方法也主要是账面价值分析法,而较少使用市场价值分析法。对于当今国际上流行的分析量化和管理方法,只停留在理论介绍和引入阶段,尚未在实践中具体运用。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是一个识别和管理所有潜在重大风险的过程,它应该运行于银行的所有结构层次、经营过程和活动中,是为防范银行业务风险、保障业务正常开展所制定的相互补充、相互制约、协调运作的行为规范和监督机制。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系统应该是根植于经营管理过程中的,而不是依附于经营管理之上。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目的是实现机构的总体目标,具体包括:财务和经营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经营的有效性和效率性;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遵循法律、制度和合同。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着比国内市场更大的金融风险和经营风险。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创新风险管理制度,其目标模式是建立面向未来的综合风险管理制度,即改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再造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构建风险管理制度基础设施,实现对所有风险准确和及时地度量、分析、防范和化解。

1.改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随着国内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作为全面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控制环节——决策层和高级管理层,应着力推进全面风险管理,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的权力划分和权力制衡的有效机制迫在眉睫。董事会设下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总揽全行全面风险控制,负责制定、执行内部控制程序,从整体上对全行经营管理风险的控制和管理,构建以风险管理委员会为核心的全行经营风险管理体系,有助于对全行经营风险实行有序、规范的动态管理,完善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风险防范环节的权限控制、整体运作和信息支持。作为风险管理委员会决策的组织执行部门——风险管理部,负责对全行经营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实时的识别、分析、预测和评价,负责机构业务平行部门的风险管理的沟通和协调工作,及时报告风险管理委员会,提出风险防范和化解方案,各业务部门在风险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条线风险管理职能,从而形成在风险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纵横交错、层次分明、相互配合、齐防共管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负责全面风险管理的监督、评价和监督内部审计工作,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遵循性,督促管理层纠正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按照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准则独立性要求,内部审计部门实行垂直管理,职能上向董事会报告工作,行政上向总行行长报告工作,排除了总审计室、审计办事处的行政经费、组织人事受制于一级分行的干扰,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得到了保障。

2.再造风险管理组织体系。西方发达国家大多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都采用矩阵式结构(2),这种组织结构是将银行的部门分为两类:一类是业务部门,按经营产品的不同种类进行分类,如信托部、基金部、个人业务部;另一类是职能部门,包括风险管理部、市场营销部和财务部。这种矩阵型结构可以促进部门之间相互合作与相互制约,同时又能保证银行有效率、低风险地运作。借鉴西方商业银行组织结构体系方面的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应采用矩阵型结构,将业务与管理按照部门分工的不同,划分为三类,即职能部门、业务部门和分行部门。银行的风险由总行进行统一管理,在总行专门设立综合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全行的风险管理政策,确定重大客户的信贷限额、行业限额,监督业务部门风险限额的制定,汇总衡量全行整体风险。综合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受行长领导,对行长负责。在总行相关业务部门,如零售业务处、计划处设立风险管理岗位,负责定期向综合风险管理委员会报告本部门风险情况。总行下设各分行原则上只设立与销售有关的部门,各分行面向客户的部门可以包括零售业务中心、企业服务中心、贷款审批中心和贷款清收中心。其中零售服务中心和企业服务中心主要负责开拓市场、寻找黄金客户、规定利率和办理经审批后的贷款发放;贷款审批中心主要负责贷款人的调查,贷款的审批,其内部应设立风险管理岗位,负责监测贷款风险度并直接受总行风险管理委员会垂直领导,贷款清收中心主要负责贷款本息的清收。这样便实现了贷款审批、贷款发放、贷后检查、贷款催收的四分离。

3.构建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设施。为了实现综合的风险管理,应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构建综合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设施,包括支持综合风险管理程序的庞大数据库。综合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结构须依托金融机构自身的计算机系统和网络技术。综合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架构应当能够将信息技术、定量模型和复杂的金融业务操作和流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综合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架构中,人们首先要对金融机构所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行量化度量,这包括一系列各种各样的复杂算法和程序。在综合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架构中,还应当包括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其中包括有关客户的数据,如客户的信用等级、风险偏好、产品构成、内部组织框架、财务状况,还应包括金融机构本身对客户选择的限制性规定,包括行业、国家、客户竞争力以及风险状况等。

注释:

〔1〕平狄克.微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13-414.

〔2〕德鲁克.论21世纪管理的挑战〔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203-205.

参考文献:

〔1〕张世波.试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改进〔J〕.福建金融,2002,(10).

〔2〕尤玲玲.试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策略〔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4,(5).

〔3〕黄宪,金鹏.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及其在我国的构成〔J〕.中国软科学,2004,(11).

〔4〕徐朝科.全面风险管理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战略〔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5,(8).

〔5〕王少锋.浅析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1).

第3篇

一、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中存在的

第一,风险管理的体制性差异较大。我国商业银行制度还未真正确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这一根本性问题仍待进一步解决,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所需的体系以及市场调控制度也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反观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国外银行一般都是按照严格的法律程序组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它们运作规范,具有完善的产权制度以及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这些体制优势使得国外商业银行具有较高的风险控制和管理能力。

第二,风险管理机制上的差距比较明显。国外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机制方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系统,其中包括:一、风险甄别系统。用于风险来源及成因,区分风险类别及危害性程度;二、风险报险系统。主要进行风险预警,传递风险信息并建立风险资料库;三、风险决策系统。确立、行使风险管理原则,制定风险指标以及避险策略等职能;四、风险避险系统。具体实施风险规避行为,对风险进行再分配或转移;五、全程监控系统。对风险管理全过程进行全面监理和控制,并做出风险管理评估报告。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是国外商业银行经营运作的坚实基础,也是银行安全性原则的重要体现。而这一点正是国内商业银行的薄弱环节。当前,国内银行普遍存在着风险管理机制缺失的问题。

第三,风险管理工具及技术方面有较大的差距。,国际市场上,一方面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金融创新业务在银行业务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另一方面,金融风险与市场不确定性不断增强,银行风险管理日趋复杂。然而,国内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创新以及金融工具的使用方面远远落在了西方国家之后。国外很多风险管理工具和理念至今尚未在国内银行业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

第四,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银行业产业集中度较高,大部分的产值都集中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这就导致了银行业竞争不充分。由于当前我国的资本市场还很不发达,融资需求主要还是通过间接融资来进行,这就使得银行的资产运作空间十分狭窄。而资产结构的单一化必然会导致银行的资产质量更容易受到宏观周期性波动的影响,受到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增加了银行的经营风险,给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带来了困难。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目标和方向

第一,强化风险管理制度,提高风险计量水平

内部机制不健全、风险测量工作落后、资产损失率高、抗风险能力弱化,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亟需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我国商业银行虽然根据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建立了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但是资产风险测量统计工作始终未能制度化。要达到新资本协议的要求,不仅在信用风险测量方面存在工作量过大、成本过高、外部评级资料缺乏等现实挑战,对于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测量方面更是存在着巨大的困难。因此,把握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提高风险计量水平是当前建立健全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制度的重要环节。虽然风险评级已经有100多年的了,但是风险计量则是最近20年以来才逐渐发展起来的。随着金融、统计理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银行风险计量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风险计量技术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从市场风险计量到信用风险计量,乃至操作风险计量;从早期的零售业务信用评分到公司客户违约率的测算,风险计量已经成为大型先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新协议内部评级法的思想正是来自于这些风险管理技术。新协议三大支柱的核心是鼓励更多的银行投资和改善风险管理系统,利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正规化、系统化地进行风险管理。我国作为发展家,资本市场的发展成熟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的金融体系还将是银行主导型的。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实施新协议,在技术选择上应该以建立内部评级法为目标。

第二,强化监管

通过金融当局的监督管理,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保障金融安全是新资本协议的重要要求。按照新资本协议要求,监管当局必须在强化合规性监管的同时重视安全性监管,逐步强化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约束。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按照新资本协议要求制定相应的规章,强化对商业银行以及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管理及资本金的要求;其次,要对银行风险评估体系的合理性、准确性及信息披露的可信性进行监督,严格监管纪律,推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化;第三,要针对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偏低的制定综合配套政策,使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尽快达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最后,要强化监管当局对银行安全性监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自主决定对风险管理不合格银行的处罚,提高监管水平,确保金融安全。

第4篇

关键词:金融工程;金融风险管理;优势作用

金融工程项目的建立促进了各项金融管理技术的创新,在金融工程发展的环境下,由于金融环境管理技术的不断优化,有效促进了金融产业的不断变革。因此,通过金融工程的项目设计,为市场经济效益的提升起到了积极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金融行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金融工程的金融风险管理方式管理的过程中,主要会通过对各种金融工程项目设计内容的利用及创造,进行金融风险的有效规避,实现金融工程与金融风险的有效匹配,从而全面促进金融企业的稳定运行。

一、金融工程的功能及对风险管理作用

(一)金融工程的功能性

在金融工程中金融活动是其基本主体,其中功能化的概念内容会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通过规范化的项目执行,可以实现金融工程问题的有效解决。对于金融工程的功能性而言,其作为金融风险管理及控制中的基本因素,在规避金融风险活动中会对市场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可以发现,这种工程模式也就是增强市场有效运行的重要结果。τ诮鹑诠こ痰氖理化特征而言,其内容的构建可以为金融风险的控制提供重要的知识储备,从而实现金融工程设计的稳定创新。

(二)金融工程对风险管理的作用性

首先,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工作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全面提高工作的效率。对于金融机构的项目经营活动而言,在其设计中需要充分发挥工程管理的基本职能,并运用金融工程积极构架科学化、合理化的管理体系,从而在金融工程的影响下满足金融市场的运行需求。其次,全面提升市场的运行效率。在金融工程风险管理制度控制的过程中,其项目的运用应该充分发挥金融工具的基本职能,例如,在金融项目中的债权、现金及股票分析的过程中,应该在金融产品项目创新的同时,降低风险因素的出现,构建多样化的金融项目选择机制,从而为投资者营造良好的金融项目投资环境。最后,有效降低系统性风险因素。在金融环境下,金融危机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会很容易造成金融风险,其中的风险因素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特点,因此,通过完善性金融工程管理手段的确立,可以对风险项目进行稳定的控制,实现金融工程中金融风险系统的有效控制,实现风险因素的稳定转移,并在某种程度上为风险的系统控制提供良好的支持。

二、传统风险管理方式的制约性

(一)资产负债中的项目制约

对于资产负债管理项目而言,在风险管理控制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性因素,所以,在负资产调整的环境下,其问题的重新调整也就出现了制约性的风险控制体系。较为明显的问题是资金耗用量过大、成本较高以及信用风险等因素,其中的资金耗用过大主要是资产负债管理背景中的资金结构调整、风险基本项目的设计以及资金耗用量过大等问题,从而为资金的过渡消耗造成了系统性的制约。交易成本高的问题,也就是为了实现正常性的工作交易,但是,在协商的过程中会花费大量的金钱及时问,从而为资产的负载管理造成了严重的制约。信用风险主要是在企业业务目标追寻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对负债项目的科学调整,进行风险信用的分析,如果在调整的过程中会出现偏差性的问题,也就会为企业的运行造成了信用风险,从而造成较为严重的资产负载问题。

(二)保险中的项目制约

在金融工程项目设计的过程中,保险作为社会风险及自然风险的基本手段,在社会经济环境下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在保险财务、金融分析的过程中,其作用相对局限。在保险投保的过程中,其基本的要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是意外、第二为偶然、第三为非投机、第四为重大损失等。对于一些债券买卖、股票买卖以及期货交易内容而言,其出现的风险因素并不属于保险范围内容。主要是由于在同样价格风险分析的过程中,企业中的财务表现并非是相互独立的,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会起到正相关的作用,所以,在保险项目构建的过程中,保险也就没有发挥风险控制的因素。

(三)证券组合投资的项目制约

组合投资就是通过对比例划分、分担风险等方式的设计,进行风险的管理及控制。对于证券投资组合而言,主要是在投资的过程中,通过风险与预期收益内容的分析,进行证券投资项目的优化评估,通过投资者缩小风险差异,获得最大的利益收入,所以,在组合投资的过程中,需要对风险及预测进行科学的衡量。但是,在现阶段证券组合投资项目设计及分析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对证券组合划分比例、风险分担以及风险缩小化的分析,进行收益的稳定提升,这种现象使收益明显降低。同时,在证券组合投资项目中,其投资管理的缺陷性也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投资管理者并没有满足获取较小的利润,所以很多投资者会冒一定风险实现利益的最大化。第二,在证券组合投资比例分析的过程中,主要是进行风险的分拆,并没有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

三、金融工程在金融风险管理中的优势作用

(一)实现市场风险管理的有效控制

在市场风险管理机制控制及管理的过程中,通过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分析,可以总结以下几种优势性:

第一,风险辨识能力。对于风险辨识而言,主要是通过对企业活动的鉴别及分析,进行各种损失项目的分析,合理估计市场风险对企业目标所造成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可以分为不同的因素,例如,在风险识别的过程中,其风险主要有项目中存在的风险、受风险影响的程度以及受何种风险的影响等,通过对各类风险的合理确定,明确风险的应急处理能力,从而实现金融工程中风险因素的有效辨识。

第二,风险度量分析。主要是指在分析对企业有差异影响的市场风险因素之后,将各种风险因素进行度量处理,从而保证风险定量问题的系统分析。通常情况下,在市场风险度量分析的过程中,其基本内容有风险的相对度量指标以及绝对度量指标。

第三,市场管理风险的方法确立。在企业运行的过程中,一但发现所面临的风险,就需要各个风险度量方式进行风险定量的分析,实现金融风险的有效控制。首先,风险的规避,通过风险及收益内容的分析,进行收益风险的相互承担,从而是规避的风险内容完全退出市场环境。其次,风险的接受,在一些企业运行的状态下,会忽视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风险因素。再次,风险分散,通过风险分散可以将风险降低,最后,风险转移。在市场风险控制的环境下,其内容的出现并不是可以在根本上加以去除的,但是,可以在金融工程的背景下,实现对市场风险的有效管理。例如,在某企业运行的过程中,通过金融工程方法的确立,可以将风险因素进行分解,使企业自身保留一定的风险,然后将其余的风险衍生成产品转递给他人,从而达到风险分散的最终目的。

(二)实现信用风险管理的有效控制

在金融工程对金融风险控制因素分析的过程中,具体的资产组合模型可以通过图一所示。

在金融工程信用风险因素确定的过程中,需要构建系统化的风险管理防护措施,并做到以下几点内容:第一,大力发展金融工程体系,全面促进金融风险的信息化管理。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状态下,金融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会面临着较大的毫Γ因此,在金融企业运行及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改变原有的风险管理方式,构建主管性的制度机制,从而实现信息的稳定查收。因此,在现阶段金融企业工程项目功能构建的过程中,首先,要构建多层次化的信息担保机制,其次,应该构建信用化的风险制度评估体系,最后,构建等级化的信用担保机制,从而为金融企业的稳定运行及创新发展提供良好依据。第二,构建完善性的法律制度体系,在金融企业运行及发展的环境下,企业应该注重法律制度的完善及改变,通过对保障资源体系的有效完善,进行融资环境的有效提升。金融企业可以按照《中下企业促进法》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法律体系的完善,保证企业运行的信用制度,从而为金融投资及项目的修改提供稳定支持。第三,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发生。首先,在金融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要想解决与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发生,需要在经济信息纰漏力度分析的基础上,有效解决跟风投资以及盲目投资的问题,为企业与市场的共赢提供稳定支持。其次,构建信用化的等级评价管理机制,通过信用的征集、查询及纰漏信息的分析,构建系统性的金融企业管理机制,从而促进金融产业的稳定发展。

(三)实现价格风险管理的有效控制

在金融风险管理制度构建及确立的过程中,金融工程体系的构建相对丰富,其中,价格风险是金融风险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这类风险因素的控制,可以实现期货、互换以及远期项目的分析,而且,在价格风险控制的过程中,汇率、商品价格以及利率等都是较为常见的风险形式,所以,通过风险波动关系的分析,可以保证风险项目的合理控制。在价格管理体系运用中,不同的金融工具在其组合形式确立的过程中,存在着差异性的组合形式。例如,在利率封顶保底工具确立的过程中,可以实现远期利率与协议利率的稳定组合,并实现风险控制工作的有效发挥,保证汇率风险及管理制度的科学化构建,从而实现金融工程中金融风险价格的有效分析。

(四)实现金融工程风险管理的有效拓展

金融企业在运行及发展的环境下,不仅需要对金融工程项目的运行进行有效性的分析,而且也应该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金融工程应用范围的拓展。在现阶段金融工程管理项目构建的过程中,其所应用的范围相对较广,很多项目的执行只是局限在投资风险与价格风险管理中,在某种程度上为金融工程项目的应用造成了制约。因此,在现阶段金融工程项目优化的过程中,针对这一问题,应该构建科学化的解决策略,例如,在金融工程对金融风险防治的过程中,应该逐渐完善金融体系,优化风险控制评估机制,从而使金融工程中的风险问题得到有效的控制,并充分展现出制度体系的科学化及合理化特点,通过对金融工程的有效拓展,可以全面促进金融风险管理工作的合理优化。与此同时,在现阶段金融行业发展的过程中,经济体系呈现出全球化的发展模式,所以,金融领域也就成为社会区域发展中较为重要的经济形式,因此,构建全面性的风险管理工作逐渐成为现阶段金融企业运行中的重点工作。金融企业应该通过对现阶段社会经济现状的分析,构建拓展性的金融工程管理机制,通过金融工程优化途径的稳定拓展,促进我国金融产业的科技化发展,有效带动国民经济的稳定提升。

第5篇

(1)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尚未完全解脱,国有企业建设资金过分依赖银行贷款,,而且国家对银行行政干预较多,银行经营自有时难以落实,这是金融风险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众多原因,我国经济运行时冷时热,相应的金融运行有时失控、紧缩、放松和再膨胀,加大了银行风险管理的困难。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市场经济所常见的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如:市场存在着不公平的竞争,市场的约束机制缺乏等等。

(2)不完善的金融管理模式。严格地说,即使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如果有比较完善的金融管理模式,仍可以将银行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但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管理模式,仍有一些欠缺。其一,在宏观监管方面,还需强化各银行按市场规则公平竞争。另外,对于有的银行以不遵守金融法规和制度为前提的竞争行为,宏观监管也缺乏有效性,表现为仅停留在事后管理的状态,从而难以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其二,在微观管理方面,银行的内部控制薄弱,表现在制度建设滞后,内控体制不顺、权利制约失衡、会计信息失真等,较易发生银行风险。

(3)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力量薄弱。当前一些金融机构对防范金融风险问题缺乏应有的重视,有的甚至顶风违章违规经营。从理论上讲,各金融机构应该成为金融风险管理与控制的主体,经营者本人在防范金融风险上应该竭尽全力。但由于我国金融机构的产权制度不明晰,缺少明确的所有者代表,国家承担几乎全部的金融风险成本,经营者缺乏内部风险控制的动力和压力,很容易开脱和逃避承担金融风险成本。

(4)国际社会金融波动的牵动市场国际化必然带来金融国际化问题,而国际金融波动必然影响国家金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强了国际间的金融往来,在国家的计划安排下举借外债,引进外国银行,扩大对外贸易往来,在为我国经济建设带来了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金融风险。由于我国没有完全开放金融市场,目前国际金融波动并没有直接、同步地牵动我国的金融,但其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将最终作用于我国金融体系。

2.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的途径

(1)金融机构应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增强自我防御能力

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应从过去只重视规模扩大转移到注重质量效益的提高上来,金融监管应从过去以合规性监管为主转移到以风险监管为主上来。建立健全贷款管理责任制度,严格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加强和完善金融机构内部稽核制度,尤其是应注重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稽核,建立健全风险的预警系统,通过设计一套完整的风险指标体系,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加强对风险的事前控制。

(2)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加快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创造条件,完善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合理引导资金流向,为实现利率市场化创造有利条件;完善票据贴现市场,为企业和银行短期融资创造条件;加快资本市场发展步伐,在规范证券市场的基础上,适度扩大股票和企业债券市场规模,为企业开辟多种筹资渠道,并通过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加快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改组改造,使其真正成为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具有活力和竞争力的企业。从而规避和降低金融风险,改善金融服务,支持经济发展。

(3)健全金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资产负债管理制度,资金交易风险管理制度,内部授权、授信制度等一系列业务授权管理制度。提高金融机构本身对风险的防范能力。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对于制度性的金融风险,国有商业银行要切实加强防范信贷风险,这是因为信贷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最大和最具有威胁性的风险。坚持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复查制度,进一步规范借款合同、保证合同、抵押合同的文本,特别是要注意完善贷款担保制度,签约前要严格审查抵押财产的价值、产权、实效以及担保企业的实际担保能力,并依法办理登记手续;完善贷款审批程序,实行信贷管理与信贷经营相分离,调查与审查相分离,审查与审批相分离,改变信贷人员权力过大缺乏有效监督的贷款风险制约机制。

(4)切实加强领导,实施监管责任制,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调控体系

随着我国金融业逐步向混业经营发展,我国政府应基于渐进方式向混业经营过渡的思路,结合混业经营的具体进程,建立适应这种经营趋势的监管体系,对金融业实施有效监管和控制。各职能部门要明确监管对象和监管内容,要把所有金融日常监管任务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并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对重点监管对象要明确监管人员或监管小组专门监管。要探索建立中央银行金融监管人员等级制。培育和完善良好的信用环境。政府通过加强立法、执法工作,使整个社会的交易活动和债权债务关系契约化、规范化。同时,培育和完善良好的信用环境是降低金融风险的有效途经。

(5)建立金融风险保险机制

建立完善的金融风险保险机制,可以使银行在一定程度上转移风险,同时金融保险机构对投保单位也起到一定的监管作用。运用保险机制分散和化解风险,可以更好地维护银行的经营安全。设立存款保险制度,即通过设立存款保险公司,向金融机构收取一定的保险金,对在该金融机构的存款实行保险,以防止金融机构经营出现困难时存款人的挤兑行为,使银行有机会通过调整渡过难关。例如,银行在发放贷款的同时,可以以贷款为标的直接向保险机构投保。属于保险范畴内的原因造成贷款到期不能收回的本息可由保险机构补偿,银行将贷款本息的追偿权转移给保险机构,以此将贷款风险转移给保险机构。当然,保险机构要行使对投保金融企业的监管职能。

参考文献

[1]何信,张世英,孟利锋.金融风险规避策略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2004.

[2]温丽.论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J].中国审计,2000.

[3]何信,张世英,孟利锋.金融风险规避策略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2004.

第6篇

[主题词]规范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

因金融业经营高风险的特点,在吸取大量金融案件的教训后,金融业规范风险管理问题日益引起监管者和银行业本身的高度关注和重视,规范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独特的专门的金融风险管理技术也日益得到全球银行业的普遍认可。而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中小金融之一,在风险管理方面就显得十分薄弱。笔者在与商业银行的交流和学习过程中,对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具体对策。

一、当前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主要现状

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一直没有把风险管理作为一个规避金融风险的重要工作来抓,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风险管理理念存在偏差。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和理念上的偏差,农村信用社在风险管理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重经营,轻规范的管理。目前,农村信用社各级各部门往往局限于任务的考核和经营目标的实现上,只注重市场占有而简化必要的手续,从而忽视了业务的规范化管理,有些农村信用社甚至不惜冒违规操作的风险以实现短期业绩,从而加大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二是重事后,轻事前的防范。农村信用社往往偏重于对已发生或已存在的风险采取事后稽核惩处的措施,试图以严厉的惩处来遏制风险的发生,而对事前的防范和事中的控制措施却重视的很少。三是重操作人员的管理,轻对高管人员的约束。农村信用社在风险管理上存在着根深蒂固的错误理念,即重视对临柜操作人员的管理,而放松了对高管人员特别是基层农村信用社主任的约束,似乎只有临柜操作人员才有可能引发风险,而事实上,由于高管人员特别是农村信用社的主任掌握人力、物力、财力等大权,由其而引发的风险,危害性远远大于临柜操作人员。

2、风险管理框架不健全。健全的规范风险管理框架是实现全面的规范风险管理的前提。从目前情况看,农村信用社在规范风险管理框架上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一是完善、垂直的规范风险管理体制还没有形成,农村信用社还没有成立专门的规范风险管理部门来对规范风险进行统筹管理,还没有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面和全方位的规范风险管理架构。二是规范风险管理职责分散不清。目前农村信用社管理分别由财会、信贷、审计等不同的业务部门进行自律监管,这种自立门户、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使规范风险管理不能有效地独立于经营职能,同时由于缺乏专门的管理部门进行统一组织协调,使得风险管理有时出现部门重叠,形成重复管理的现象,而有时又出现职责不清,管理真空等顾此失彼的现象。

3、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目前,农村信用社规范风险管理还不能完全适应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的需要,不能适应金融机构审慎经营和银行业监管的需要。农村信用社内部缺乏一个统一完整、全面科学的规范风险管理法规制度和操作规程,不少制度规定有粗略化、大致化、模糊化的现象,缺乏可操作性。同时,规范风险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薄弱,褒奖力度不到位,惩处措施明显弱化。一般情况下都认为,只要没有造成损失或出现案件,对违规违纪人员往往只采取教育和限期整改,没有对其必要的纪律处分。对造成损失或酿成案件的人员,惩处也不到位,从而造成负面的影响。

4、规范风险管理方法比较落后。农村信用社的规范风险管理长期以来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量化分析,在风险识别、度量、监测等方面科学合理化不够,管理方法陈旧落后,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

二、规范和完善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对策

农村信用社应积极借鉴商业银行规范风险管理最新理念和先进经验,积极探索,创新机制,构建与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相适应的规范风险管理体系,提升农村信用社规范风险管理能力。

1、转变观念,积极创造条件,保证风险管理机制的正常运行。

规范经营是农村信用社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也是农村信用社稳健经营的关键之所在。而实施风险管理又是保证农信社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规范理所当然是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的核心构成要素。而农村信用社所辖网点分散的特征决定了每一个业务点都是规范操作的风险点,这就要求每一位员工都必须是风险管理的第一责任人。首先,农村信用社上下都要高度重视风险管理这一技术,在规避现代金融风险的重要作用,并把它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指定专门领导组织实施;其次,要加强培训学习,掌握风险管理的核心要点,并结合农村信用社的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办法来,真正能够指导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管理实践,并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三是加强农村信用社全体员工的思想教育,为确保风险管理办法的贯彻落实创造良好的氛围。

2、建立完整独立的风险管理组织运作机制。农村信用社要加快推进改革切实进行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的再造,使农村信用社规范风险管理真正落实到业务操作和管理的每一个层面、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个环节。

首先,要明确理事会和经营班子在规范风险管理中的职责。真正认识规范必须是从高层做起的,只有高层以身作则,规范管理才会最为有效。因此,必须及时制定理事会和经营班子规范经营管理和防范风险的职责,才能真正做到分清责任,各负其责。

其次,要组建专业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关于规范的风险管理部门的组织方式必须遵循以下两点:一要明确规范的风险管理部门的定位、权限及其独立性。规范的风险管理部门是支持、协助农村信用社高级管理层做好规范的风险管理的独立职能部门,规范的风险管理部门有权独立调查农村信用社内部可能违反规范政策的事件,对于调查所发现的任何异常情况或可能的违规行为,规范的风险管理部门可随时向主管部门汇报。二要正确处理好规范的风险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关系。各业务部门应主动寻求规范的风险管理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主动提供规范风险信息或风险点,并配合规范的风险管理部门的风险监测和评估;规范的风险管理部门要积极为业务部门提供规范咨询和帮助,为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提供规范支持。同时规范的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范围、广度和效果也应受到内部审计部门的定期检查审计。

3、构建灵敏有效的风险管理分析评价机制。规范风险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加强运作环境中的有害识别与控制,这就需要建立健全规范有效的合规风险管理分析评价体系,包括规范风险的识别、量化、评估、监测和报告。

调查识别规范风险。规范风险的人员要积极主动地调查识别与农村信用社经营活动有关的规范风险,包括新产品和新业务的开发,新业务方式的拓展,新客户关系的建立,或者客户关系性质发生重大变化所产生的规范风险等,及时提供规范支持。

量化评估规范风险。通过设计规范风险评价指标,运用计量方法加强规范风险的评估。评价指标可借助技术工具,通过收集或筛选可能预示潜在问题的数据来进行量化测算,并深入调查任何已识别的规范缺陷,并提出评估报告。

监测报告规范风险。规范的风险管理部门要定期不定期地对辖内机构规范事项进行监测分析和报告,包括规范风险状况的变化情况,概述所有已识别的违规问题或缺陷,采取的各项纠正措施等,同时要加强规范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在信息采集、信息共享、风险控制和规范管理等方面实现全面的优化。

4、建立系统缜密的风险管理制度。强化制度建设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农村信用社各项经营活动都应遵循的法律、法规和行业部门制定的有关标准,也就是既应当包括强制性执行的法律法规,又应当涵盖符合市场经济中诚实信用和公平交易的原则与要求,还应当遵循农村信用社内部的行为规范与准则。鉴于农村信用社各项经营活动中应遵循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范围广泛、内容庞杂,农村信用社应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强化制度意识和规范意识,一方面要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等落实到实处,确保各项业务操作与管理制度符合规定要求。另一方面要对现有的管理制度进行梳理、修正和补充,及时发现并弥补制度设计和执行上缺陷,不断完善所有规章制度。

第7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金融衍生品 风险应对措施

一、引言

金融衍生工具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能帮助套期保值者规避掉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大部分风险,仅仅需要承担一小部分风险或者完全不承担风险,从而促进金融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金融衍生品杠杆性的特点,它伴随着巨大的风险。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与衍生交易有关的巨额亏损和倒闭事件屡见报端。如英国巴林银行事件,以及2004年底我国的中航油事件。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不容小觑。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在日益开放的国内金融市场中,金融自由化的浪潮下,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现状

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金融衍生品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程。在日益发展的过程中,我国金融市场上的金融产品也逐渐增多,目前主要有外汇期权、外汇结构性存款、远期结售汇业务、远期外汇买卖等。加入WTO以后,我国商业银行开始大力发展金融衍生品业务,在金融衍生品方面已经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但与国外成熟的商业银行相比,差距仍然很大。

首先,从内部自控机制方面来说,我国商业银行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内控机制。有效并且健全的内控机制有利于防范风险和实现目标,有利于适应日益复杂的金融环境,更好地控制业务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对内部控制的关键作用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也存在把内部控制当作一种限制业务发展的约束和生硬的规章制度的错误认识,没有理解到内部控制的真实含义,不能建立起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运用内部控制机制促进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

其次,从外部监管体系方面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管体系。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密切关系着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发展和表外业务的开拓,更与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交易风险管理息息相关。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外部缺乏有效的资本充足性监管,金融衍生品交易杠杆性、派生性、虚拟性以及高风险性的特点,无一要求商业银行具有较高的信用和充足的资本;同时,我国商业银行外部还缺乏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由于我国使用的是传统的财务会计制度,而金融衍生品交易属于新兴的表外业务,导致我国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信息披露方面缺乏经验;另外,我国法律体系不完善,关于金融监管的法律更是亟需完善和补充,法律的不完善导致很多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中钻漏洞,增加了金融风险监管的困难。

三、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风险应对措施

1.深化风险管理意识

只有树立了风险管理的意识,才能更好地把风险管理落实到行动上。提高银行内部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是贯彻执行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并且有效控制金融衍生品风险的前提条件。在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中,银行内部所有的人员,不管是高级管理者还是具体业务操作者,都要具有风险观念,深刻的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银行内部各部门要相互支持相互监督,严格执行风险管理的措施,认真处理各自的业务活动中容易出现风险隐患的环节,把风险管理意识转化为具体的风险管理措施和步骤,防患于未然。

2.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中,往往存在着风险管理部门不够独立的问题,风险管理部门与业务处理部门联系过于紧密,相互之间利益和风险趋同,导致风险管理部门不能发挥出其应具有的作用。在管理银行金融衍生品风险的过程中,必须建立起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严格与业务处理部门相区分,负责识别、监控和报告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状况。特别是在金融产品的设计、推广以及运作的过程中,风险管理部门要密切关注各个环节中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状况,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董事会报告,适时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

3.完善内部审计体系

内部审计毫无疑问是风险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环,内部审计体系的完善与否,牵动着风险管理的成果。在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过程中,审计部门要积极发挥作用,要对金融衍生品的合规性和合法性进行审计,定期审查金融衍生品风险应对策略的执行情况,并且严格审查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的科学性,重点审查是否执行了不相容职位分离制度,另外,也必须对内部控制的制度、操作流程、信息披露等等相关的方面进行定期审查,严格执行内部审计,并且在审计活动中不断完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系。

4.健全外部监管体系

对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进行风险管理,首先要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健康的市场环境,衍生品交易要保证在公开、公平、自愿的基础上进行,避免市场被少数交易人操纵。其次要完善与衍生品交易相关的法律制度,我国有关衍生品交易的法律至今仍然比较欠缺,不能为衍生品的发展提供法律支持,应在金融监管实践中不断累积经验教训,结果具体情况对相关的法律进行修正和完善。最后,还应当制定一系列具体的监管措施,重点应集中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管理和信息披露监管。不管建立健全外部监管体系,更好地推动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业务的有序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娅婕.试论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3(05)

第8篇

由美国次贷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众多金融巨头相继倒下,对全球自由金融体系造成了严重的冲击,最根本原因是外部监管当局和银行内部监管机构缺乏对金融债券衍生一系列金融产品形成风险进行监管,盲目创新金融产品追求高额投资回报,忽视潜在金融风险对银行毁灭性的打击。随着国际金融市场日趋一体化,金融风险的传播更为迅速、广泛,生产多米诺骨牌效应,波及全球金融市场。

我当前从事的是企业信贷客户经理助理的工作,整理贷款材料,分析企业财务状况,随时联系客户,看看企业的发张情况,是否正常营业,催收贷款利息,帮助企业办理承兑汇票。

为了有效防范综合经营发展中的风险,我主动承担起综合经营的监管工作,力求强化主动风险预警能力。

当前金融危机为信贷工作带来了不少难题。主要由于在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这次的金融危机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相应的,贷款的风险也加大了。这对我的工作就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要对企业的经营状况有第一手的信息,对于这次受危机影响比较严重的以出口为主的中小规模劳动密集型产业等更要密切关注。还有相应的市场信息,如08年的原油、化工行业原料价格起伏波动巨大。半年内高达几倍的涨幅和跌幅。了解这些信息,让我更好的把握住了相关企业的情况,充分对其了解才能方便我部门制定相应的经营决策,减少风险。在****的正确领导下,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08年我部们累积完成借贷******,收回贷款********,创造利润*****,较去年同比分别增长了**%、**%、**%。

从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与我们农信社实际情况相结合得到启示,依法合规经营是企业的生存之道,不依规矩不成方圆,失去“规范”发展,最大规模的企业也会象雷曼、美林那样全军覆没,“规范”比“规模”更重要。这给少数农村信用社看重客户规模垒大户,将大量社团贷款投向大企业、大项目、垄断性行业,而忽视规范管理导致风险过度集中的风险偏好无疑再次注入了一剂清醒剂。防范金融风险最有效策略要求银行稳健经营、规避风险、加强监管、稳步推进金融创新、增强自身的实力对抗潜在金融风险。强化落实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和实施内部控制体系,从而不断提高风险控制水平和风险监管能力。美国金融机构只见繁荣,不见风险,只求眼前利息收入,放松信贷管理的教训值得认真汲取。众所周知,金融机构经营实际上是在风险中寻找收益,通过对风险的有效管理而创造价值。信贷业务是以本博利的经营行为,追求高额利息收入虽然充满着诱惑,但收息是钱,收本是命;金融机构应当要钱更要命,任何收益都很难弥补本金的损失。因此,农村信用社在信贷风险管理过程中,一定要坚持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原则,将风险意识落实到防范信贷风险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加强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在拓展信贷业务的过程中,必须防止畸形的发展,贯穿风险可控、成本可算、利润可获的思想,正确处理发展业务与控制风险的关系,防止舍本逐末“血本”无归。企业信贷部作为农信社的重要部门之一,在金融危机面前更要把方方面面的工作落实好,既要减少不必要的风险,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部门职责,为真正需要借贷的单位服务好,为我们农信社改革与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更好、更快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9篇

[关键词] 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内部审计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强烈冲击,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持续蔓延,市场环境变得更加动荡不安,经营风险加大,由此也引发了企业对如何加强风险管理的思考。

一、风险管理

风险表现为发生损失的可能性。风险管理就是企业识别、评估和应对各种经营风险的过程。企业的经营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企业应当结合不同发展阶段和业务拓展情况,积极进行风险管理,尽可能地降低风险,有效地减少可以避免的损失。

内部控制,是指为了合理保证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资产的安全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由企业治理层、管理层和全体员工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作为每个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良好的内部控制,是企业重要的风险管理手段之一,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对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风险行为防范能力,确保企业战略目标得以实现具有重要意义。2009年公布的《中国上市公司2009年内部控制白皮书》统计结果表明:内部控制越好的公司投入资本回报率越高,内部控制的加强有助于提高投入资本回报率。

现阶段,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市场环境的不规范性较为突出,再加上许多企业正处于转型期,各种不确定因素加剧。因此,我国企业迫切需要完善其内部控制,有效地防范和应对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现状

1.管理层的内部控制观念薄弱,员工不参与风险管理

有些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理解上存在偏差,认为内部控制只是企业内部的各种规章制度的简单汇总。他们错误地认为内部控制只能起到日常管理员工的作用,对其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企业内部控制的可操作性不强,风险管理水平较低。他们通常只重视风险的应对,而轻视风险的预防,导致企业出现重大以外事件的可能性增大。殊不知有效地预防风险,比风险发生后再想办法去补救以及事后纠正更有利于降低企业的损失,而且事先防范风险比事后应对风险更容易掌握主动权。

有的企业没有树立全员参与风险管理的观念,认为风险管理只是企业治理层和管理层的事情,与一般的基层员工无关。没有让企业的一线员工参与风险管理,其后果通常是难以发现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防患于未然。让企业的每一位员工在工作时,都考虑风险因素,才能从源头上防范风险。

2.内部控制设计存在缺陷,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传统的内部控制设计仅仅局限于对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的监督管理,对于财务风险以外的其他风险则往往不加以考虑。而合理的内部控制设计应全方位地考虑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如市场风险、金融风险、法律风险和投资风险等也应当包含在内。企业应该抓住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所有关键控制点,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内部控制,而且要防止企业管理层可能出于欺诈目的或屈从于外部压力的因素(如时间或成本等)而凌驾与内部控制之上,内部控制可能会被规避,形同虚设。

3.缺乏有效的风险监管措施

保障制度的有效执行,需要有效的监督加以配合。有效地执行设计合理的内部控制,才能真正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所以,对内部控制的监督是重要的风险管理措施之一。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忽视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制度,尤其缺乏可以量化的风险管理制度。例如,内部审计是一种风险监督的重要措施。但由于内部审计工作不带有强制性,也不能对外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审计报告;所以,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长期以来一直得不到重视,很多企业不是没有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就是内部审计没有真正发挥其监督管理的作用。比如,从岗位设置看,目前企业大部分的内部审计部门,基本上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大多数中小企业甚至还没有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从已有岗位设置的企业来看,这种机制也往往会使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受集团利益因素制约、中国传统的人际关系的影响,无法独立、客观、真实、公正、深入地开展工作,做出的审计处理也往往因管理体制的制约,致使许多内部审计过程流于形式,工作也缺乏自身应有的地位和威信,使内部控制这样的有效机制,变成“内部人控制”的机制。

三、完善内部控制,加强风险管理

1.加强员工业务素质培训,提高员工业务能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企业包括会计人员在内的现有员工的知识结构、业务能力和法制观念已不能满足需要。对于企业来讲,员工应具备良好职业道德、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但是企业往往现有的员工并不能完全具备这些能力,提高员工风险意识和职业技能是企业应该补上的重要一课,企业要针对人员的现状,应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员工教育培训,并注意内部控制管理模式,体现相关培训体系性和实效性。只有通过提升全体员工的职业意识和基本职业技能,提高全体员工理性对待企业和工作的能力,才能适应国家发展经济的需要,提高整个企业的团队职业形象和职业技能,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重视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建设

有些企业存在员工因为缺乏合理对待公司和工作的心态而带来的浮躁和动荡。建设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其目标就是培育员工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倡导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开拓创新的团队合作精神,树立现代管理理念,重视内部控制,强化风险意识。在加强员工业务素质培训的同时,还要开展诚信教育,增强其自我约束能力。努力建立以诚信为基础的企业文化,一方面可以保证企业的经营合法合规,另一方面可以防范由于员工的失德行为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而且口碑好的企业文化还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为企业带来创造无形的收益。

3.规范内部控制,加强风险管理

规范企业内部控制的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体现的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按照相互制约和牵制的原理,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即合理设置管理机构和工作岗位,明确员工的权利和责任,才能保证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同时让企业的风险管理制度化、程序化。但是管理人员在设计监督管理时,必须从人性化的角度考虑,防止管理制度设计过分苛刻,导致妨碍正常生产经营的情况发生。同时,针对某些存在特殊风险的事项或交易(如重大的投资支出等),还要建立相应的特别内部控制,以防其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企业应当制定有利于其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考核制度实行奖惩结合,让员工的薪酬与企业风险管理的绩效相结合,激励全体员工积极参与风险管理,设置全面风险内部控制组织体系,形成至上而下的全员风险管理和全过程的风险管理制度。

4.加强内部监管,纠正偏差

企业要以风险管理为中心,将风险管理流程贯穿于日常经营和管理各个阶段,建立一个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内部控制,对风险管理进行岗位责任制的识别、监督、分析和评价。加强对企业风险的监管,特别是针对企业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经营活动、业务流程、关键工作岗位等发生重大调整或变化的情况下,对内部控制的某些方面进行的专项监督是非常必要的。努力构建与内部控制相结合的可量化的风险预警机制,事先制定风险管理解预案,对这样才可以全方位、全过程、进行风险管理,及时地发现、识别和评估风险,积极地进行风险应对,掌握经营的主动权。企业还应结合内部监督发现的实际情况,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并及时纠正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同时进行必要的整改。

企业应当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的独立性。大力推行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方法,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结合内部审计监督,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如果企业能够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尤其应对关键控制点实施重点监管,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商场上许多成功的案例告诉我们:经营成功的企业离不开良好的内部控制状况与风险管理体制。面对当今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面临的风险无处不在。可是,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和整体风险管理制度还明显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在我国在加入WTO以后,企业更需要学会积极主动地承担风险和管理风险,把内部控制框架的建立与企业的风险管理相结合,不断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建立起风险管理的壁垒,有效地防范风险,积极应对风险。

参考文献:

[1]王建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J].中国西部科技.2005(6):21-22.

[2]杨光:浅议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6)

[3]赵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融合的路径选择[J].2008(7)

第10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操作风险 产生原因 控制举措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208-02

一、操作风险的涵义及其成因

巴赛尔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定义是:“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的不完善或失误,或外部事件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因此,操作风险密切相关的四个要素是:人、流程、系统、外部事件。近年来,随着监管部门监管力度的加大、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普遍加强以及全社会信息透明度的日益提高,商业银行暴露了一批职务犯罪、金融欺诈、违规操作等违法违规违纪案件,尤其是一些大案要案,金额巨大,情节恶劣,给国家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也给银行业信誉带来了损害,严重影响了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操作风险几乎覆盖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操作风险主要表现在:可预计损失的风险。即银行在日常的营运活动中比较频繁地发生的失误或错误而导致损失的风险。这些风险发生的概率比较小,但严重程度一定很高;灾难性损失的风险,即银行在经营中所遭受突如其来的内部或外部对银行的生存产生直接影响的风险。这种风险发生的概率极低,但是其后果非常严重,足以使银行破产或倒闭。

造成操作风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银行董事会治理结构有重大缺陷。一是所有者虚位,导致对人监管不够。二是内部制衡机制不完善,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层没有真正起到相互制衡作用。三是存在“内部人”控制现象。由于治理结构不健全,很容易导致高管人员的道德风险。分支行主要负责人的权力过大,也容易形成“内部人”控制的局面。四是内部控制能力削弱。由于商业银行内部管理链条长、层次多,信息交流不对称,又没有良好的全流程监控,致使分支机构潜伏问题令人防不胜防。

2.风险管理制度建设不到位。一是在发展与风险控制关系上重发展轻控制;在任务执行上重领导托办轻制度规定;在操作流程上重习惯轻流程,使制度建设不能有效落实。

3.内控制度建设不完善,惩治不力。一是没有形成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重点部门和要害环节控制不到位,业务开拓与内部控制建设不同步。二是内控制度的整体性不够。对所属分支机构控制不力,对决策管理层缺乏有效监督。对业务人员监督较多,而对各级管理人员监督较少、制约力不强,内控制度缺乏刚性。三是内控制度的权威性不强,惩治力度不大。四是部分分支机构内控制度执行不力,有章不循、违规操作时有发生。

4.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并存。商业银行为扩大市场份额,不断推出金融新产品、新业务和新服务举措,使产品、业务和服务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如果内控制度没有及时跟进,就会引发新的操作风险。商业银行业务的电子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银行在各个地区的经营和各项产品的经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若系统建设滞后就会使总行难以对分支行进行内部监控,如果银行的电子化处理系统出现问题,很可能导致严重的甚至灾难性的后果。

二、加强合规制度建设,防控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是风险行业,分散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业的重要职能,防范风险是商业银行永恒的主题。当前,在同业竞争日益加剧,内部改革不断深化,外部监管不断加强,银行必须加大操作风险防控力度,扎实推进合规制度建设,深化内部体制机制改革。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商业银行改革的核心。完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班子合理的制衡管理架构,加强制度约束,有效降低内部关联交易和内部人控制的道德风险。

2.建立集中化、扁平化、专业化的风险管理体系。在战略规划、营销、决策、信息等方面,积极探索和尝试集中化、扁平化和专业化管理模式。加速业务流程整合,实施业务集中规范管理;建立覆盖全面业务、部门的信息管理系统;推行客户经理制、产品经理制和风险经理制,确保风险管理尽责到位。

3.理顺风险控制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加强操作风险管理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沟通,防止出现风险管理真空或重复管理。创造条件实施对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合规人员实施派驻制,前移风险控制关口,增强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和有效性。

三、加大法律合规制度建设

合规风险管理是指银行规避违章事件发生,主动发现并采取适当措施纠正已发生的违规事件的内部控制活动,它是构建银行有效的内部控制的基础。

1.合规经营是促进银行业务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国内外许多实践证明,严重的合规缺陷会给银行生存造成致命的威胁,而健全的合规管理可以增加企业的竞争力,提高银行业务效益,提升银行声誉。如果银行无视这些行为准则而违规经营,轻则给银行自身带来经济、声誉的损失,重则会影响到银行的生存发展。

2.加强合规风险管理是强化银行内部治理需要。一家先进的银行必须有良好的合规制度做支撑,否则银行想确立战略目标很困难。如果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对银行内部规章视而不见,很容易导致重大违规事件甚至违法案件的发生。

四、加强银行合规建设的举措建议

1.加强合规制度建设。要遵循“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根据“一项业务一本手册,一个流程一项制度,一个岗位一套规定”的要求,认真做好对现有规章制度的评估梳理、修订和完善,健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业务操作规程,为有效防范操作风险提供制度基础。

2.健全监督纠正机制。健全授权授信体系,实行统一法人管理和授权;建立必要的职责分离,横纵向相互监督的制度;明确关键岗位、特殊岗位、不相容岗位及其控制要求,积极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形成合理的内控管理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发挥职能部门自律监管和内部审计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排查各类风险隐患,并对检查中发现的各类违规违纪问题,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3.完善合规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合规风险管理长效机制是合规管理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合规绩效考核制度、合规问责制度和诚信举报制度是合规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的三个支柱性制度。建立科学的合规绩效考核制度,将银行整体绩效、团体绩效和个人绩效有机结合,建立与岗位职责相联系的合规绩效目标,构建“合规创造价值”的目标导向,落实激励约束,实施有奖有罚,充分体现银行倡导合规与惩处违规的价值理念,使合规风险意识真正贯穿于整个业务流程。切实有效的合规问责制,是解决有章不循,有规不循的关键。建立诚信举报监督制度,为员工举报违规、违法行为提供必要的渠道和途径,鼓励员工举报不合规行为,强化对违规行为的有效监督。

4.以人为本,充分重视人在合规建设中的作用。银行经营管理诸多要素中,人是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人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动力。健全的体制要靠高素质的队伍去坚持和完善,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手段要靠高素质的队伍去掌握和运用。

要改善合规人员配备,加强合规队伍建设。一是选拔有一定资质、经验、从业经历和专业素质,能正确执行法律、规则和标准,具有诚实正直品格的人员充实到合规人员队伍中。二是强化全员合规培训,提高一线员工和管理人员的合规能力,逐步具备与岗位合规要求相匹配的职业素养,更好识别和控制合规风险。

参考文献:

1.陈元富.商业银行内生性操作风险生成机理与防范对策.现代经济信息,2011(4)

2.胡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的思考,华南金融电脑,2008(12)

3.谢应东.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陪育和发展.金融与经济,2006(8)

4.窦洪权.银行公司治理分析.中信出版社,2005

第11篇

为了给信贷紧缩松绑。要对金融机构信贷管理策略进行合理调整。即在加强管理的基础上。适当放松金融机构贷款标准,使得贷款总量保持合理增长。金融机构要从追求纯粹的安全性目标向安全性、流动性、营利性“三性”有机统一转变,即在注重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强化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和营利性。如果没有适当的贷款增量,企业资金便缺乏足够的流动性,现有的贷款存量中的不良贷款就难以盘活。因此。要排除贷款障碍,通过增加有效贷款,优化贷款结构,防止信贷危机。总之。应在坚持谨慎放贷的原则下,保持信贷投入的均衡增长,把握好信贷投放力度。

一、取消信贷管制

信贷管制是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的贷款投向、利率以及贷款操作所提出的要求,它包括防范金融风险,保持金融稳定的有关措施。信贷管制的直接目标是。抑制信贷膨胀,调整信贷结构,使金融机构信贷增长保持总量适宜,结构合理。

信贷紧缩情况下,信贷管制实际上成为金融机构信贷合理增长的障碍,例如有关管理规定要求,在审贷分离基础上,建立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和贷款风险管理制度,这对于严格控制风险,防止产生新的不良资产具有积极意义。但是,信贷紧缩条件下。这一审慎的内控制度还应与金融机构赢利目标相一致。使金融机构贷款管理在注重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实现较高的赢利水平。

针对金融机构提高贷款标准的情况,要从监管上为金融机构灵活运用贷款标准创造条件。要防止片面强调金融风险、忽视贷款合理增长的倾向,加强对商业银行信贷投向的正确引导和监督检查。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实行审贷分离制度和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对于提高贷款安全性是必要的,但不能矫枉过正,甚至放弃对金融机构营利性的要求。要提高金融机构自身对各种金融风险的防范监控能力。建立健全贷款管理责任制度,适当增加贷款。缓解信贷紧缩压力。

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加强对中小企业贷款支持。要与强化贷款管理相结合。由于银行信贷业务中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为了防范风险。提高贷款效益,要正确判断客户主体风险,把风险控制在最低范围内,为此,可考虑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建立健全信贷风险管理机制。

二是建立健全贷款项目评估机制。

三是建立健全信贷资产保全机制。

四是建立健全责任约束和利润激励机制。

此外,企业要树立信用观念,促进形成良好的银企关系。

三、适宜的宏观经济政策

信贷紧缩情况下。一些潜在的贷款项目不能成为现实,此时,银行之所以提高贷款条件,是因为预期未来经济形势走低。为了保持银行的稳定发展,需要适当增加政府支出以补充信贷紧缩对企业投资产生的不利影响。对于货币政策来说,信贷紧缩条件下。如果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便会造成信贷紧缩的进一步加深,金融机构会进一步提高贷款标准,并形成贷款标准提高的惯性。从而使更多的企业陷入资不抵债的状态。而企业收益的普遍下降。会进一步形成大量的银行不良贷款。增加信贷风险,造成更为严重的信贷紧缩。不仅如此,银行大量削减信贷。可能使一些本来在正常情况下资能抵债的企业也面临破产。因此,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会产生非常痛苦的结果。

总之,为了治理信贷紧缩,需要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于财政政策,要注重结构调整,努力引导私人部门增加投资;对于货币政策,要重在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努力发挥货币政策作用。

四、中央银行贷款支持

信贷紧缩不仅表现为企业贷款面临困难,而且表现为金融机构面临困难。当金融机构缺乏增加贷款的能力而提高贷款标准时。需要通过支持金融机构发展来缓解信贷紧缩压力。

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支持,通常采取最后贷款人方式,即为金融机构提供足够的流动性。中央银行应该对即期出现流动性困难的银行提供支持。由于银行破产会产生严重的外部效应,中央银行大都对资能抵债的金融机构提供最后贷款人支持。然而,操作上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因为中央银行难以区分银行流动性不足与资不抵债之间的差异。

关于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支持应该“松一点”还是“紧一点”的争论较多。一般来说。中央银行对困难银行采取救援措施会产生以下影响:一方面,最后贷款人支持会造成道德风险,银行能否继续保留而不破产的决定因素在于中央银行,而不在于商业银行本身,这倾向于使金融机构增加风险资产;另一方面,最后贷款人支持有利于增加金融机构资产价值,促使银行增强自律的动机。中央银行应对金融机构提供最后贷款支持。为了极大地降低道德风险。中央银行在救援银行时。应该采取建设性的政策措施。

第12篇

关键词:金融 会计案件 防范 对策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企业的作用越来越大,而金融会计案件的发生也越来越频繁。因此,如何使金融企业得到更好地发展,如何有效防范和控制金融会计案件成为当今金融业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就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金融企业的会计制度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金融会计案件的防范,笔者下面将针对这些不足,对金融会计案件的防范和对策进行具体阐述。

一、金融会计案件的产生原因

(一)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落后

随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金融企业的会计制度已经相对落后,难以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现行的各项规章制度联系不够紧密,不能有效地进行相互支撑、制约和衔接,另外受一些财务制度的影响,导致金融会计制度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相应的控制作用,从而易引发金融会计案件。

以商业银行为例,其部分费用支出没有体现稳健经营原则,具体表现在:

1.应付利息计提方式及适用利率不明确。

2.表内应收利息核算期限长、核销难,利润虚增,要交纳营业税。

3.商业银行贷款呆账准备金按年末贷款余额的1%差额提取投资风险准备金率是1%,坏账准备金率3‰。可见,该比例偏低,不能够满足实际需要,加之过分严格的核销条件,影响了呆账的及时核销,从而增加一定的潜在风险,为金融会计案件的发生创设了有利的条件。

(二)金融企业内控机制不够完善

会计制度职能的发挥,不仅需要先进的会计制度,也需要完善的内控机制。内控机制是一种自律机制,如果金融企业没有一套比较完善的内控机制,就会引发金融企业的诸多问题,增加风险,从而不利于金融会计案件的防范。

另外,金融企业内业务人员众多,他们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也影响着金融会计案件的发生。而且,如果业务人员不熟悉相关的会计制度,相关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约束机制不健全,会引起会计信息失真。

二、金融会计案件的防范和对策

(一)建立起以风险为导向的经营管理机制

金融企业经营的主要业务是货币资金的运作,其资金密集且充裕的特点决定了金融企业的风险性。因此,金融企业应将风险管理做为企业经营管理机制的核心,建立客观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和制度,合理建立风险资产与资本的良性配置关系,控制经营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企业内部要以风险管理为导向构架具体完备的风险管理制度,为会计制度的职能发挥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完善金融会计制度

1.改革应付利息相关政策

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改革商业银行现行的应付利息计提核算方法,使商业银行能对定期存款按合同利率逐笔计提应付利息;以负债形式筹集资金,不再计提应付利息,改为由利息支出科目直接列支。

2.调整商业银行呆坏账准备金相关政策

呆坏账准备金计提应采用按照贷款风险程度计提呆、坏账准备金;提高呆账准备金计提比例,金融风险资产不仅是呆账或坏账,还存在被确认的其它不良资产,因此为了有效控制和防范风险,可考虑结合贷款五级分类办法来计提特殊准备金;进一步扩大计提范围,计提呆坏账准备金的范围还应包括同样存在风险的透支、同业拆借、融资租赁和存放同业款项等;对银行实际的呆账核销额,允许银行税前扣除,不作纳税调整;逐渐放宽对呆账确认的条件限制和审批权限,进一步简化对呆账核销的手续。

3.增加表外业务相关政策

随着金融企业的不断发展,相应的金融业务进行了许多创新,商业银行所开展的表外业务逐渐增加。由于表外业务本身的一些特点,如自由性强、风险隐蔽,在会计处理中不计人资产负债表,而在会计报表中以附注的形式反映。

由此可见,表外业务的增加不容忽视,其隐蔽的风险也应引起金融企业的关注。因此,商业银行可以增设“表外业务情况表”,像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一样可以把具体的表外业务情况呈现出来,从而使表外业务中隐蔽的风险能够真实地反映出来,以便商业银行对金融风险的控制和防范。

(三)加强内控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