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制度

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制度

时间:2023-08-31 16:07: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制度

第1篇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政府承担着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监督和服务职能。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直接关系到行政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水平,也关系到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其次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做了相关的分析,最后基于内部控制视角,提出了一些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 :内部控制视角;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财政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化。部门预算、政府采购等是政府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途径,也是政府服务社会的主要方式。在这个经济不断发展的社会中,行政事业单位要想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就必须重视预算绩效管理,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预算绩效的关系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其内部控制与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有着必然的关联。内部控制指的是行政事业单位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保证会计信息资料正确可靠,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段与措施的总称。而预算绩效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目标就是充分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而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有着重大关联,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是行政事业单位顺利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保障,是行政事业单位取得双重效益的基础。

二、基于内部控制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预算编制不合理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预算编制是预算执行的基础,预算编制所涉及到的部门比较多,内容复杂,工作量大。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经法纪意识不够强,编制人员水平高低不等,编制人员在工作的时候,往往会造成政府部门预算编报不完整、会计信息质量失真、资金利用效率低等问题。

2.单位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

就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内部管理制度是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保障。然而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还没有建立完整的内控制度体系,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职责分工不明确,操作流程不规范,控制目标不明确,没有严格的流程制度,从而使得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水平低下。

3.缺乏绩效评价机制

绩效评价是对预算绩效质量检测的有效手段,有助于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然而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在编制人员做好预算编制工作后,由于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不能对预算工作进行有效的评价,从而使得预算绩效管理效率低下,弱化了预算的约束力。

三、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措施

1.细化编制流程

编制的不合理性主要原因在于编制方法的不全面,为此,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必须健全编制方法,为预算编制工作提供依据。预算编制人员应摒弃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的主观意见,明确绩效目标,使其符合有关预算管理政策,推进单位事业的发展。同时预算编制工作涉及部门多,所要处理的数据巨大,行政事业单位还必须加强人才的培养,既要加强预算编制人员的法律知识和相关财务知识,还要加强预算编制人员与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联系,编制人员通过与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的频繁交流,了解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从而做到科学编制、合理编制。

2.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组织领导

行政事业单位作为我国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其代表着政府,具有行使政府职能的权利,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效益需要依靠事业单位内部各级部门来共同完成。为此,加强内部组织领导,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人员统一起来,加强彼此间的联系,理顺工作条理,明确工作目标,从而保障预算绩效管理质量。

3.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必然会造成其预算绩效管理效率低下。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当中,行政事业单位要想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在事业单位内部制定预算绩效管理规章制度,完善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办法,推进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为预算绩效管理提供制度和技术支撑。

4.建立考核机制

绩效考核体系是由一组既独立又相互关联并能较完整地表达评价要求的考核指标组成的评价系统,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有利于评价员工工作状况,是进行员工考核工作的基础,也是保证考核结果准确、合理的重要因素。采取重点督查、随机检查等方式,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推进工作的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建立预算绩效管理推进工作考核制度能够反映业绩目标完成情况、工作态度、能力等级的数据,从而为预算绩效管理水平和质量提供保障。

5.加大预算绩效管理的宣传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行政事业单位要想稳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就必须认识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在单位内部加大宣传,提高工作人员的认识,同时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政府网络平台积极宣传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培育绩效管理文化,增强预算绩效意识,为预算绩效管理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通过网络、媒体等方式提高人们对预算绩效管理的认识,从而增强人们的责任意识,提高预算绩效管理水平。

总之,行政事业单位作市场活动的一部分,其取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键就在于预算绩效管理。然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存在很大的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基于内部控制视角,行政事业单位要想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稳步发展,就必须重视其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健全预算编制方法,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从而为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有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葛德优.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分析[J].现代交际. 2013(10).

[2]锁维舟.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思考[J].现代交际. 2013(11).

[3]陈德谱.预算会计发展对抑制腐败的功能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4(20).

第2篇

关键词:绩效管理理念 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进一步深化了我国财政体制的改革。在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要想实现自身的发展,必须要对自身内部控制体系加以健全和完善,确保生产经营的行为更为科学化和规范化,有效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提高自身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样才能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以及资产的安全 [1]。就目前来看,行政事业单位基于绩效管理理念,其内部控制制度还不够完善和健全,并且缺乏相关的法律体系发展环境较为脆弱,导致内部控制效果不强。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要以绩效管理理念为基础,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一、绩效管理理念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一)单位内部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其内部管理制度是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方面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难以明确职责分工。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操作流程不够科学规范,控制目标缺乏明确性,相关的流程制度不严格,降低了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水平。

(二)缺乏合理的预算编制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其在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时,预算执行的前提和基础就是预算编制,预算编制会涉及较大的工作量以及较为复杂的内容。行政事业单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由于内部财务控制管理意识淡薄,编制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低下,导致预算编报不完善,降低资金利用效率,出现会计信息质量失真等现象。

(三)绩效评价机制不健全

绩效评价作为预算绩效质量检测的重要方法,其能够有效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升[2]。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绩效评价机制缺乏有效性,部分编制人员没有清晰全面认识到预算编制工作的重要性,难以有效评价预算工作。这样降低了预算绩效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预算的影响力和约束力,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加强。

二、绩效管理理念下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的有效策略

(一)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大执行力度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是其管理制度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时,必须要结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以及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理念。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内部控制时,要以审批权限设置、岗位设置以及组织机构等为依据,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提高其操作性与可执行性,确保内部控制的科学性以及可靠性。此外,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制定内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对绩效评价方法加以有效,实现绩效管理信息系统的现代化建设,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

(二)优化编制流程

不全面的编制方法将会导致预算编制工作缺乏合理性,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在加强内部控制时,应对编制方法加以健全和完善,保证预算编制工作的顺利实施。预算编制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对绩效目标加以明确,确保其能够与预算管理政策相符合,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3]。此外,对于预算编制工作而言,其需要处理大量数据,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强化人才培养,加强内部各个部门与编制人员之间的联系,强化编制人员的专业素质,促使其能够对单位实际发展情况加以准确了解,保证编制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三)强化财务会计的控制管理

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中,财务控制管理的强化是其重要环节,因此在内部控制环节,行政事业单位应重视职权分离的原则,对财务会计岗位和职责进行科学合理地分配。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还要从实际的生产经营发展状况为依据,积极开展其他相关的经济活动,并对分开设置单位内部的机构和组织部门,有效分配权限,从而保证各部门能够相互监督、相关制衡。此外,行政事业单位在强化财务会计控制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对部门的各项经济活动等进行综合全面评估,并建立相关的问责制度,优化内部控制与管理,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持续稳定发展。

(四)完善考核机制

绩效考核体系能够对考核指标进行完整评价,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能够对员工工作状况进行有效评价,确保可靠结果的合理性和准确性。行政事业单位在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时,可以采用随机检查和重点督查等方式,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监督加以强化。这样能够及时发现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确保预算绩效管理质量和水平的提升,促进内部控制管理的完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绩效管理理念下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单位内部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缺乏合理的预算编制、绩效评价机制不健全等,导致内部控制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低下。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要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大执行力度,优化编制流程,强化财务会计的控制管理,完善考核机制,从而提高内部控制水平,提高预算绩效管理质量,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琨.内部控制视角下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4,02:99-101

第3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资金

一、事业单位项目预算绩效管理的意义

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手段,而在实际工作中,事业单位往往只关注预算资金的分配,而忽视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项目预算绩效管理是一种较为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能够有效地调配资源,对实施项目支出的全过程进行监管,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纠正,以实现预算目标,对事业单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事业单位项目预算绩效管理是全过程管理,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预算管理主要是对资金的全面管理,事业单位执行项目预算管理并及时对其过程进行分析反馈,能够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采取绩效考核评价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能够有效避免资源的浪费。事业单位只有合理借助预算管理,充分重视预算的绩效考核,才能合理地配置资源,使财政职能充分发挥,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自我约束力。(2)有助于财政资金的有效监管。事业单位实行项目预算绩效管理能够对经费使用情况全程监控,财务部门能够充分发挥其职能,对预算的具体执行进行监管。确保所有经费支出都有理有据,使经费使用和管理变透明、公开。同时,提高事业单位预算编报的科学性、合理性,增强自身责任意识,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二、事业单位项目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项目预算绩效管理认识不足。我国事业单位长时间以来采用较为传统的管理模式,对项目预算绩效管理还比较陌生,缺少相关理论知识,对绩效管理的重视严重不足,有的单位虽制定了绩效管理制度,但对其认识一直停在表面,流于形式;有的单位片面地看待绩效评价,只考虑自身的利益,不考虑资金的社会效益,认为绩效管理工作量大,在工作中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采取消极态度应对。这些导致预算绩效考核成为一个部门的责任,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配合,无法形成有机的联系。事业单位这种缺乏责任意识和管理意识、不能统筹全局的情况,都不利于开展项目预算绩效管理工作。(2)项目预算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预算管理主要是对资金的合理配置,绩效管理是考查预算实施效果,这就需要预算编制具备科学性、合理性,预算执行透明化、公开化。一些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上缺少科学性和合理性,编制流程不清晰,分析工作不到位,造成预算总体质量不高,重点工作保障不突出;在预算执行上,执行力度不够,存在着挤占挪用、不按规定使用资金的现象,严重影响了项目预算的严肃性;在预算绩效考核上,考核结果不够透明,不够准确。预算的绩效监管考核体系尚未健全,管理方面缺少必要的监控环节,使得整个监控过程流于形式,未能起到督促作用,造成项目预算支出管理效率低下,难以达到预期目标,致使财政资源的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甚至会滋生腐败及违规现象,给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3)绩效管理制度不健全。绩效评估是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事业单位在绩效管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中缺乏制度依据,一些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业务流程不够规范,在管理上还存在诸多的漏洞。有的绩效考核指标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有的绩效考核指标过于笼统,在实际考核工作中可操作性不强,致使绩效考核没有落实到实处,没能得到严格的执行,导致最终汇总的绩效评价报告质量不高。正是由于绩效考核评价制度的不健全,造成预算绩效在项目预算管理中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没能建立起有效的绩效考核奖惩机制,使评价结果缺乏硬性约束。

三、加强事业单位项目预算绩效管理的建议

(1)加强对项目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视。有效的项目预算绩效管理需要每一位职工的支持,所以实行绩效管首要任务是提高员工的认识。首先,事业单位要加大对绩效管理的宣传工作,强化单位领导和管理人员的预算绩效管理意识,发挥领导的榜样带头作用,加强员工的重视。其次,事业单位要严格规定预算绩效的编制、执行和评价工作,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将预算绩效管理内容细化到可执行的层面。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以制度来约束、规范工作范围和程序,规避风险,保证管理人员在工作时有章可循。最后,事业单位领导要落实细分各项工作目标,使每个岗位明确自己的责任,建立岗位考核标准,根据职工技能进行专业分工,做到分工明确。切实做到强化绩效意识,加强绩效监管,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强预算执行力度,推进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2)健全项目预算绩效管理考核体系。事业单位要建立完善的项目绩效管理考核制度,将资金安排和绩效目标相结合,遵循绩效原则实施管理,以发挥出最大的效益。绩效评价作为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也是预算工作最重要的部分。首先,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制定绩效考核指标,确保预算的可执行性和规范性。事业单位要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建立全面监控机制,做到实时、动态、全方位监管,及时纠正发现的问题,以保证绩效目标的实现。其次,要充分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定期或不定期对绩效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做到实时掌握资金的情况。在考核评价结束后,要及时公开考核评价结果,并依据考核制度对项目责任人进行相应的奖励和处罚,把绩效评价结果、决算、下一年度预算紧密相结合,以实现真正的全过程监控。最后,要将绩效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真正实现绩效管理的公开化、透明化,接受社会和舆论的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从源头上遏制腐败。(3)提高项目预算编制质量。项目预算是预算绩效管理的前提和依据,是预算绩效管理系统的基础,要保证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事业单位就要科学、合理地编制预算。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要充分了解预算基本信息,留有充分的时间编制预算,根据上级部门要求,科学、合理地分配资金,编制项目预算。在编制预算时,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程序,避免自己的主观想法,明确各项目的绩效目标,加强部门间沟通,使预算内容更加细化,提升预算的准确性和可执行性。绩效目标应与事业单位的最终战略目标息息相关,并且是具体的、细化的、可操作性强的。预算绩效计划要完整、具体,涵盖预算绩效管理的方方面面,包括方法、手段和指标体系等。

作者:秦媛 单位:广西南宁市招生考试院

参考文献

1.张锋.浅析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管理.中国市场,2015(41).

第4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我国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收录日期:2013年4月17日

一、引言

我国的事业单位是以社会公益为目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服务于社会的组织。目前,我国事业单位自身的经营活动较少,因而其支配的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国家财政,所以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主要采用预算管理。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上重视会计核算,忽视管理职能。

二、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事业单位通过编制财务预算实现对本单位财务收支活动的综合平衡。财务预算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事业单位的各项财务收支都应当严格按照其财务预算来执行。事业单位通过编制财务预算,可以实现对本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进行综合平衡,协调各项计划指标。同时,事业单位预算也是事业单位对各项财务收支活动进行有效控制、分析自身经营活动的重要依据。通过以财务预算为基础依据,各部门对事业单位的各项财务收支活动进行评估和考核,能够及时发现事业单位日常财务管理活动中出现的偏差,并采取有效措施对其予以纠正,进而达到不断改进事业单位自身财务管理水平和提高财务工作效率的目的。然而,在近几年新型财政体制不断深入的情况下,我国很多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观念方面依然较为薄弱,在编制部门预算时没有认真实行零基预算,仍旧习惯于采用基数递增的方法来进行预算的编制,从而造成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编制结果不准确、预算内容不全面,不能科学有效地反映事业单位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情况和体现预算执行年度事业单位的工作重点。

各单位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准确性是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的前提条件。我国目前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方面的现状是财政预算与预算执行结果的差距非常大,主要原因就是预算编制方案本身的不合理。因为编制的预算本身缺乏准确性,在执行过程中肯定就会与预算有差异,如果按预算执行,有可能不能完成事业任务。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一)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存在滞后性和盲目性,在预算执行方面缺乏约束力和严肃性。首先,事业单位预算年度为公历的1月1日至12月31日,但大部分事业单位在预算年度的四月份左右才能够完成预算并且实施,在实际执行年度的前几个月没有预算可依或者只能按照执行年度前一年的预算来执行,这种预算的滞后性必然导致在预算年度尹始就脱离了预算的管理,使得预算执行力度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削弱;其次,大部分事业单位在没有对以前年度的支出结构和其他因素进行认真分析和对未来有关事项进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来仓促编制预算的,在这种情况下编制的预算其可操作性必然较差,不仅不能对以前年度的不合理支出项目和超支金额进行有效控制,而且对执行年度实际需要的支出金额也会难以准确预见。在此情况下,预算执行过程中对预算进行调整的现象比较普遍,进而影响了预算的严肃性。

(二)绩效考核流于形式。激励与约束机制是每个组织在其经营管理当中的重要内容,同样它应当融入到事业单位组织管理过程的各个方面。而目前在我国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当中,大部分单位没有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对预算执行的考核评价方面进而对预算完成情况进行奖惩,而是将工作的精力主要集中于对预算的事中控制方面,将单位支出项目的合规性作为工作的重心,导致在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方面本末倒置。同时,由于绩效考核的目的是将工作人员的工作业绩与报酬结合起来,有效激励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此来提高整个事业单位的经营效率,但目前由于我国事业单位的有关激励机制相对比较落后,还不能将绩效考核在真正意义上落到实处。在绩效评估方面,事业单位中普遍存在着没有明确绩效评估的评估范围、相关的评估制度不够规范、评估技术手段不够先进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在很多情况下很多单位只顾完成经济效益指标而对社会效益的相关指标有所忽视。

(三)预算监督职能弱化。在目前,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由于内部控制的相关制度不健全、预算控制监管不到位的缺陷,造成在实际执行预算的过程中把工作的重点放在自身任务的完成上,而对相关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则有所忽视,对相关支出的合法性和合规性的要求也有所放松。在实际工作中,各事业单位总是在想方设法逃避支出项目的控制,致使相关部门不能够在现有可利用资源当中进行重新的配置使用而是采取追加预算的方法争取财政资金,同时由于信息不能够及时共享导致了这一现象的不断发生。

三、问题成因分析

由于事业单位经营中的财务风险有别于营利性质单位如企业的经营财务风险,其最主要区别是来源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特殊性,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心是预算管理,因为事业单位预算具有导向作用。就事业单位自身经营而言,其发展和建设只能建立在财务许可的范围内。但是在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很难拒绝外界环境给本事业单位提供快速发展的利益诱惑,这就使得各事业单位忽视了自身财务方面的困境而一味地去追求单位的规模效益,从而不可避免地将负债经营的企业经营理念引入到了非营利的事业单位经营管理过程当中来,进而导致事业单位的赤字预算。这种由于预算监督职能弱化、管理层的不当决策引发的事业单位经营风险,已经成为目前我国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的重要事项。

四、对策分析

(一)正确编制事业单位部门预算,合理安排各项财务收支计划。目前,在我国实行部门预算管理制度是实现财政管理的基本形式。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管理指的是各事业单位的所有经费收入和支出都由事业单位自身负责编制,并将其提出的预算方案报本单位的预算管理职能部门,当其编制的预算方案经预算管理职能部门审核通过后,再将其上报单位的预算管理委员会进行审议。我国各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是其进行绩效管理的依据,对单位内部各个责任单位绩效的考核和评价都离不开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因此,正确编制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是事业单位有效地进行绩效管理的基础工作。各事业单位所列示的经费预算,必须根据其主管部门事先确定的相关标准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事业单位在编制部门预算时,应特别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在安排预算资金时要注意各项预算分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即事业单位在安排所需资金时既要考虑重点同时又要兼顾一般,在各支出项目之间进行合理分配。与此同时,各事业单位要细化相关的预算支出明细,尽可能地将其细化,从而使得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清晰明了,这样不仅有利于事业单位预算的有效执行,而且便于事业单位事后对其绩效管理的考核和评价。

(二)建立健全财务绩效管理制度。绩效管理的作用不仅是为了作为各级主管部门奖惩各事业单位的依据,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促使事业单位在以后的经营管理活动中更加有效地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在对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完毕后,应当将相应的考核结果及时地反馈给事业单位及其内部的各部门和个人,以便于单位内部各部门和个人将相应的考评结果与其自身的工作水平进行比较,从而找出差距,在以后的工作当中扬长避短,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

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的绩效管理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事业单位应当建立以绩效目标为导向,以部门预算为基础的预算绩效管理模式。在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要切实加强部门预算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科学有效地进行与部门预算有关的决策评价、执行评价和绩效评价。同时,事业单位应当积极完善与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相关的制度和措施,实现单位内部全员参与,同时利用高科技手段的大力支持,不断推进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在事业单位中的有效实施。

(三)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执行的有效监控。为了对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进行有效的监控,单位应当通过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审计对相关的预算支出安排和后续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除此之外,在审计时还应当关注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过程中关于工程项目招投标、实物资产领用以及与其相关的采购与付款等各个环节上执行的具体情况进行审计。在事业单位日常财务管理过程当中,就应当形成有效规范的监督制约机制,制定相关的工作规范确保在财务管理的各个控制点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尤其在工程项目管理方面,除在事业单位内部建立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和相应的责任制度外,我们还应该重点关注对于工程项目有关的招投标、承包和发包等其他环节上的控制制度。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应当明确规定相关项目资金的支付进度和拨付条件,并且在资金拨付和结算中应当遵循先审计后付款和先审计后结算的资金使用原则,保证规范财务支付管理工作,提高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率,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使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张艳.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界,2012.1.

[2]杨惠.关于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8.1.

第5篇

关键词:公共事业单位 财政预算 绩效管理 评价

一、地方公共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程序和方法

预算绩效评价是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绩效评价的内容通常包含四个方面,即绩效目标的设定,制定与绩效目标相匹配的制度与措施,财政资金的投入和使用情况,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及效果。常用的财务预算绩效评价方法有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等。

结合地方公共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特征与实际情况,绩效评价的流程大体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与报告阶段,其中准备阶段的流程为:确定绩效评价对象下达绩效评价通知成立绩效评价工作小组制定绩效评价工作方案组织开展绩效业务培训;实施阶段的流程为:收集基础资料并审核绩效评价现场审查核实综合分析形成评价结论;报告阶段的流程为:资料整理撰写评价报告反馈评价报告并征求意见修改审核绩效评价报告反馈评价结果给相关单位运用绩效评价结果评价资料归档存查。

二、地方公共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

首先,绩效评价规章制度不完善,观念淡薄。从地方公共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绩效评价的具体实施情况来看,虽然单位制定了相关的评价方法,但缺乏统一的规章制度,在具体的评价实施中缺乏标准,而且评价流程不规范,具体是实施方案不完善,进而导致工作中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由于制度不健全,在长期的工作中,预算绩效评价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权威性和长期性。财务预算绩效评价管理缺乏制度保障与规章可依 本质原因是单位对预算绩效评价管理意识的淡薄,进而导致实施不顺,监管不利。

其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没有建立绩效评价基础数据库,现行财务预算绩效评价标准对实践工作的指导性不足。地方公共事业单位所采用的财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多为上级财政部门制定的相关文件及标准,其中较容易选择和完成的指标较多,而结合地方特征与实际情况的定量指标较少,这在具体执行中缺乏地方针对性的,进而使得绩效评价报告无法真实的反映出地方公共事业单位的实际财政支出情况。

再次,由于地方公共事业单位在财务预算绩效评价管理中缺乏有效的规章制度和法律依据,而且也没有统一、且具有针对性的评价体系,这导致评价结果不完全真实,而评价报告运用不成熟、不完善,缺乏指导性。此外,每次的评价报告多作为档案保存起来,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缺乏法律与规章制度度的监督,绩效评价中发现的问题也没有形成约束,评价反应的问题多浮于表面,缺乏深度,进而使其不具备足够的管理与决策价值。

三、完善地方公共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评价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宣传力度与规章建设

从前文的分析可知,地方公用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对预算绩效评价管理的认识不足,观念淡薄,这是导致诸多问题存在的先决条件,因此事业单位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预算绩效评价管理的重视程度,大力推广公共财政预算绩效评价管理工作,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与舆论环境。在提高重视的基础上,应建立健全预算绩效评价管理的规章制度,将绩效评价管理工作制度化、长期化。建立与地方公共事业单位相匹配的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基础制度,建立健全绩效管理工作制度,完善预算绩效评价保障和监督等相配套的制度。

(二)科学建立预算绩效指标框架体系与评价工作基础数据库

由于目前多数地方公共事业单位所执行的评价方法和标准体系是由上级财政部门所引发的文件,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地方公共事业单位应结合自身特征,建立科学的、针对性的预算绩效指标框架体系。指标框架体系的构建需遵循相关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系统性、目标导向性等原则。绩效评价指标框架体系可有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两部分构成,其中一级指标包括目标完成指标、组织管理水平指标、财务管理指标、资产配置与使用指标。为实现绩效评价工作的长期性,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与以往的评价结果建立工作基础数据库。工作基础数据库的建立内容包括绩效评价的数据库、建立绩效评价的数据库、利用预算绩效评价的数据库存储、检测、分析、评估各种相关生数据。

(三)强化预算评价结果的利用,提升绩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绩效评价并非最终目标,绩效评价结果的利用才是更深层次的功能拓展,因此在地方公共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绩效评价工作中,应强化结果利用。一是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处置,二是将评价结果与预算编制挂钩,三是实行绩效问责机制,四是将绩效评价结果在一定范围公开公布,五是硬化绩效评价结果的法律约束。财务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水平的提升需要专业的管理队伍来支撑,因此需提升绩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培育部门单位预算绩效管理队伍,或者积极与各高校、科研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等。

参考文献:

[1]薛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探讨[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6

第6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之间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方法难以应对现有形势。新出台的预算法更加重视财务管理的透明性、合理性以及全面性,这就提高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要求。

一、新预算法变化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

首先,加强了全面预算管理。过去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采用一年一算,在数据上做假来应付中央,不利于我国宏观调控。新预算法的跨年度平衡预算,禁止向预算收入征收部门下达目标,以实现长远发展。行政事业而单位要想做到全面预算管理,就必须重视全面预算管理,合理安排预算时间和过程,健全监督与执行体制。其次,预算管理与核算的精细化,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时,明确全员分工,强化内部控制,政府支出再分类,让预算进一步细化,从而保证内外部预算的一致性。再次,预算体系公开透明,预算编制、调整与决算处于社会监督下,预算的透明度与约束性得到增强。然后,对反腐倡廉很有利。新预算法要求下,要坚持收支平衡和勤俭节约的原则,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之处得到限制,铺张浪费情况极大避免,反腐倡廉工作能够有效开展。最后,这对提升会计核算水平较为有利。预算和决算口径必须一致,行政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时必须根据预算批复完成核算,会计核算水平极大提升。

二、新预算法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问题

首先,财务管理精细化标准不细。精细化标准不细、执行不彻底、设定不严格,这对财务管理工作产生了妨碍,必须不断优化改进。其次,预算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现如今很多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体系不够完善,预算编制不全面、执行不够坚决且监督不到位,这对预算管理质量造成了极大影响。再次,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一些单位不重视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内部审计监督较薄弱。很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没有随经济形势变化而有效更新。从次,财务管理监督机制不完善,岗位设置及人员配备中存在专职人员不够,监督的权威性赫尔独立性不足。监督体系不健全,无法全程监督财务管理工作,此外,对财务管理缺乏监督力度,存在较大随意性。然后,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行,由于单位资金主要来自财政拨款,一些财务人员缺乏财务管理意识,管理理念不先进,缺乏风险意识。很多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不足或者不先进,且人员流动性差,竞争意识不强,缺乏学习主动性。最后,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不够,缺乏信息化管理制度,信息化管理的技术和资金较欠缺。

三、新预算法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

首先,建立科学的精细化标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必须符合实际,制定出合理化的精细化标准。新预算法调整了预算管理,就必须要针对预算制定出精细化标准,更根据标准实际操作。财务部门要分解好单位业务流程,分别制定工作计划、决策控制以及成本控制的精细化管理,从而降低成本并节约资源。其次,对预算管理体系加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要完善预算管理体系,制定出预算管理制度,科学并全面的编制预算,全面监管预算资金,全程监督预算执行过程,保证预算不偏差。单位要有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对预算绩效管理加以重视,从而保证预算资金的效益与管理水平。再次,健全财务管理制度,领导带头重视财务管理,健全流动资产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等,让财务管理能够规范化。要有科学的决策程序,对财务管理结果的分析加以重视,对财务管理结果加强运用,增强单位的社会管理与服务职能。从次,对财务管理监督机制加以改进,单位要设立具有独立性的内部审计监督机构,加强对预算编制与执行等的监督与评价,形成考核机制并保证预算能严格执行。此外单位要自觉接受外界的监督,配合税务或财政机构的审计监督。最后,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让财务人员学习新预算法,增强财务管理意识、守法意识以及风险意识,加强对财务人员的沟通协调能力及业务能力的培训,加强对财务人员的考核,提高其竞争意识,让他们积极主动提升自身知识和技能。此外,要提高财务人员的信息化水平。

四、总结

新预算法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下的产物,对我国形成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各单位要立足形势,根据新预算法的要求,完善财务管理的各项制度,改进工作方法,提升业务水平,从而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能够沿着科学化与规范化方向发展。

第7篇

(一)预算编制不够精细、不够全面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制定年度支出计划时,对全年的预算执行计划没有进行充分的预测和详细的规划,仍然沿袭使用“基数法”来编制预算,一直在以前年度预算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补充和修改,导致了预算的编制有时不能适应新年度的需要。

(二)预算执行不力

1.有的预算单位在资金使用过程中,未严格按照预算额度控制经费开支,最终导致出现超支或者结余过大现象。还有部分单位只控制支出总数,对开支项目和使用效益把关不严,像公务接待费、差旅费、会议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等经费支出居高不小。2.随着预算执行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还出现原始票据记载的内容、信息失真,甚至出现了“假冒伪劣”的数据。3.有些单位在预算执行中,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界定不清,基本支出的项目同样用于项目支出,项目支出的项目也混于基本支出中,致使用于项目支出的专项资金不能专款专用。

(三)预算监督不够

预算执行监督的方法比较单一,现在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侧重于事后监督,缺乏事前、事中监督,没有形成动态的全方位的监督。预算监督也仅限于形式上、程序上的监督,主要针对预算执行的合法性和合规性,而对预算绩效的监督不到位,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方面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预算管理意识薄弱

预算管理意识淡薄,部分单位对预算管理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只是单纯地认为预算是财务会计部门的事情,导致财务预算管理的地位和作用被弱化。

(二)预算管理制度不健全

部分单位未建立完善的预算执行监督机制及预算支出绩效考核奖惩制度,未建立单项支出管理制度,缺乏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

(三)决算不严格,缺乏预算分析机制

现在有些单位在决算过程中,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了一定幅度的调整,造成了决算与预算脱钩,这样就无法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导致预算分析不客观、不公平,对产生预算差异原因的分析也不到位,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对策

(一)树立预算管理观念,加强对预算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各单位的领导层要加强对预算管理的认识,年初抓预算、日常抓执行、年末抓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应该调动各部门,让其他部门配合财务部门共同发挥作用,使预算管理成为一个系统的、完善的工程。

(二)科学编制预算

1.要建立专门的预算编制机构,适当增加预算编制时间,延长预算编制时间能够保证有充足的时间细化预算,提高预算科学性和准确性。2.要准确把握预算的编制依据。这是预算编制的根本。预测单位本年度所有的支出项目,如人员经费等国家有明确规定的,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制定预算,办公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等国家没有规定的,要以单位以往的实际支出状况为基准,在此基础上运用“零基预算法”的方法来编制这些项目的预算,改变“基数加增长”的传统方法,提高财务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3.要改变之前严预算、松追加的思想观念。对于预算追加项目要严格审核,能不追加的尽量不要追加。

(三)严格控制预算执行

1.对全年的预算进行全面测算,使财政支出均衡进行,避免出现在每年年底突击花钱,出现财政支出进度“前低后高”的走势,影响财政资金的调度。2.对预算制定的监督首先加强事前监督,财务部门要建立严格的经费报销程序和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还要强化事中控制执行,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跟踪,比如一些工程项目要及时掌握资金支出进度,尽量避免出现超支等现象。3.加强对项目经费的监督和控制。项目经费一直是预算控制的难点。因为项目预算编制一直比较粗糙,末级科目不够明细,要严格控制项目数量,能不增加的项目尽量不增加,能合并的项目要进行合并,能减少的项目就不要继续使用,避免出现重复支付的现象。4.要建立预算执行责任追究及奖惩制度,在预算执行中要明确责任,落实到人,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对做出贡献的员工要进行奖励,不认真负责导致出现问题的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四、结语

第8篇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提供公共服务与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其与资产的配置、资产的使用以及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有密切关系,因此各地区的事业单位必须强化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力度。文章通过简述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分析两者相结合的重要意义,并指出当前我国很多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结合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措施。

关键词:

资产管理;预算管理;绩效管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

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是当前我国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的必然应用模式,既符合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又充分结合两者运行过程中成本节约的优势,最大程度减少浪费,进一步维护国有资产在配置上的效率,因此成为了节约型政府建设的重要手段。展开对推进资产管理和预算绩效管理相结合问题的讨论,在当下的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简述

当前,我国的事业单位是通过政府设立,财政拨款支持,履行政府下达的指示和职能,并以提供公共服务为主的一种非营利性的组织,其涵盖的领域包含科学领域、教育领域、卫生领域等。而对于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理解,则是从发展财政部门编制和上报年度收支预算为主,待人大批准以后进行执行,并于年末进行决算,其主要目的在于更好地管理财政资金。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则是以事业单位所有固定资产、流动资产以及债券等通过货币计量展开管理,这项工作重在管理国有资产的完整性与安全性。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事业单位将以预算收支管理转化财政资金成为国有资产,并为预算编制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信息,进一步加强编制的科学完整性,这将以两者互相结合为基础与前提。我国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中对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做出了指示,要求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的工作中必须紧密结合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并将其作为执行的原则。这就从制度上对两者结合的要求进行了约束,同时又一次明确两者结合的必要性,表明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绩效管理的结合势在必行。

2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和预算绩效管理结合的意义

首先,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绩效管理的结合,有利于国有资产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进一步保证国有资产合理的配置与安全完整。在预算绩效管理中结合资产管理,实际上是一种科学资产配置的表现,国家在进行科学资产配置的基础上确保配置标准,并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提供更多的参考数据,优化配置,进一步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同时也推动了事业单位的发展;其次,在预算绩效管理中结合资产管理,明确了资产应用方向,有助于减少浪费,更是建设节约型政府的有效措施。结合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和预算绩效管理的发展,就从源头上对资产的应用进行了控制,将其应用在更有价值的预算绩效管理上,减少资源浪费发生的几率,也实现了预算的精细化,挖掘资产的应用潜质,有助于促进节约型政府和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绩效管理相结合,有利于行政部门预算的完整性,两者的结合很好地完善了事业单位预算体系,是对国有资产预算功能的进一步补充,为大力推行预算管理的目标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

3.1没有合理资产配置预算标准约束

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还没有将自身的资产配置与相应的职能相结合,此外也没有设置内部统一的配置标准对其预算加以约束,所以从目前来看,很多事业单位内部国有资产依旧存在分配不公的情况。举个比较简单的例子,行政办公室办公预算对于设备资料的采购,如果行政单位的预算相对宽松,那么进行资产配置时档次与数量必然比其他预算比较紧的行政事业单位更高,于是出现了不同地区单位资产在配置上不公平的情况,于是部门之间产生资产配置多于过剩而导致浪费的情况,这大大影响了工作的效率。

3.2资产的使用效率不高,无法根据项目绩效执行

我国不少事业单位并没有就内部资产应用情况和管理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管理者也没有加强对这些工作的重视,所以出现了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对应的资产使用效率评估与绩效考核方法,也缺乏相应的激励与约束体制,导致在整体上内部资产存在管理上的疏忽,且呈现出注重购入轻视管理的现象。与此同时,一些事业单位在对资产配置预算进行编制时,绩效目标的定位过于粗放,且定性更大于定量,这就导致最终的执行无法根据绩效目标实施,导致内部资产在利用过程中无法充分发挥使用价值。

3.3处置资产的方式不规范,导致资产流失严重

不难发现,我国当前还有不少事业单位管理者并不明确国有资产的概念与用处,在堆砌进行处置时,没有严格依据相关的资产管理规定进行利用,而是随意处置。一些事业单位资产处置的程序不够规范,在处置完成以后,才与财政主管部门申请相关的处置要求。还有一些事业单位并不对处置资产进行科学的评估,或是不将处置收入上交,直接坐收支出,于是财政部门就无法发挥监管的职能。甚至存在个别单位管理人员将国有资产当作个人财产的情况,不向上级报批,挪为己用,造成国有资产的严重损失。

3.4事业单位内部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

不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没有聘请专业的资产管理人员,无专门资产管理部门,而管理者过于重视财政在资产配置资金方面的争取,忽略对资产管理和利用有效性的提高。尽管我国一些地区逐渐出台一些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绩效的考核方法,但对其的考评指标并不完整与科学,甚至仅仅停留在内部制度的建设以及配置纳入预算等比较浅显的表现上,对其制度的执行考评、资产预算设立的合理性以及应用的效率等没有更深层次的设定,使得资产使用的效率无法得到客观评价而得不到提高,最终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和预算绩效管理仅仅为形式化的外皮。

4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绩效管理相结合的措施

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绩效管理相结合,是时展背景下的必然趋势,其中做好预算绩效管理必须以最终的支出结果和效率进行专业的考核,具体从国有资产的配置使用情况考核其作用的发挥效益,这些都是行政事业单位充分发挥工作职能作用与自身发展需要而进行的活动。将两者结合才能确保在相辅相成的关系中推动事业单位的发展,笔者总结具体的措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4.1加强资产配置绩效管理

首先是申报资产配置的计划。这方面要严格按照我国国有资产配置的相关法律要求,同时坚持公平合理等规范原则,要求相关单位各职能部门之间发挥联接合作的作用,在进行预算以前,就要从财政部门的制度要求进行考虑,根据单位资产存量的具体情况做好对应的预算工作,提出制定预算方案,经过管理部门审核并通过以后,向财务部门上报。由财务部门根据单位的标准要求和具体的人员配置情况进行现有资源资产的审核,复批完成以后将其纳入到应用管理项目中去,最终作为管理的依据;其次,要建立资产配置绩效目标评审制。在行政事业单位中,资产是其职能的履行与促进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不同的行政单位对具体资产配置的需求和配置的情况都应建立对应的目标评审机制加以监督,另外还要进一步确定资产配置绩效评审的实际目标,依据单位社会服务保障、职能履行情况、员工数量等来确定最终需要的资产,并依据使用的资产绩效和服务满意程度来决定事业单位日后是否需要增加资产。待评审的目标确定以后,还需要成立以财政部门为主,相关的职能部门参与的多个机构对绩效目标的达成情况展开审评,这要结合资产配置的实际情况与具体目标、部门汇报情况等进行评价,以集中评审的方式完善多方评审机制,强化预算部门对资产配置的整体绩效意识和成效。

4.2整合优化资源,推动资产的运行

在对资产进行配置时,财政部门还要以单位具体的资产情况为准,不断对资源的整合与配置进行优化,并确保相关调剂制度的确立,整合同行业间与同部门间的资源,不断优化资产配置。此外,还要积极建立国有资产绩效评价体系,尤其是加强对分配问题的重视,提高对管理的关注,全面提高运行效率。

4.3完善配置管理制度,制定合理标准

面对当下各地区范围内缺乏国有资产统一配置的现状,不同地区之间可以根据地区内部的实际情况制定地区范围内合理的资产配置标准,在此基础上以推动制度的完善为重要措施,加强对制度建立健全和强化预算绩效管理两项工作的联系,以进一步促进两者的有机结合。在建立健全绩效管理办法时要坚持“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的原则,全面提高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使用的效率与效益。通过评价结果的公示,将其与后续资产配置的计划性预算挂钩,以考核结果的优良进行评价,一旦事业单位被评为优良的等级,那么就可以优先考虑下一年度的资产配置预算审核工作,而针对一些管理不善而导致资产被闲置甚至浪费的事业单位,则坚决不予以批准下一年度资产配置预算。以一种强制性的约束方式来确保国有资产在各地区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应用,从而真正实现资产管理和预算绩效管理有机结合的目标。

5结语

综上所述,积极推进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绩效管理相结合,才能有助于提高国有资产在事业单位中配置与使用的公平和效率,才能在此基础上不断有效降低行政成本,实现“阳光财政”的推行目的,使其成为建设节约型政府的重要措施。将两者进行紧密的结合,要根据国有资产的科学合理配置和应用发挥国有资产的价值,不但要适应行政事业单位自身发展的需要,也要从节约财力和减少浪费方面进行考虑,以改变各单位和各部门之间资产配置不均的现象,进一步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毛达伟.浅议如何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绩效管理相结合[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10(3).

[2]陈青松.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若干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27(6).

[3]申树敏.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5,2(35).

[4]陈明亚.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结合探析[J].中国外资,2014,12(2).

[5]祝振鹏.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结合的分析[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5,12(4).

第9篇

关键词:新预算法 行政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预算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具有核心作用,特别是在新预算颁布实施以来,在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完整性、预算公开透明度、预算执行的规范性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不同要求。因此,按照新预算法中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精细化和科学化水平,已经成为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这对于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整体管理工作的改进提高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新预算法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分析

新预算法的颁布实施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完善全预算口径体系建设,提高预算公开透明度,完善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有关内容,促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规范债务风险以及财政资金管理监督机制,而对原预算法进行的调整完善。新预算法的颁布实施,进一步强化了财政预算的支出约束力度,同时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一)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进一步加强全面预算管理

新预算法将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收支全部纳入政府预算管理,这就要求行政事业单位也必须扩大预算收支范围,将行政事业类、财政补助、国有资产使用、经营、课题、科研成果等方面的收入纳入预算进行统一收支管理。

(二)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必须提高预算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在新预算法实施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必须采取全员、全额、全程管理的模式,对预算编制、执行、调整、决算、考核等流程进行标准化的管理,以确保预算目标的实现。

(三)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在新预算法下,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进一步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尤其是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设置、核算、项目等方面的管理,提高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二、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落实新预算法中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当前,由于预算管理制度不完善,存在传统预算管理思维习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间沟通协调不足等影响,在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还存在着预算科目分类设置不合理,预算编制的严密程度不够、预算编制不完整、不细化、预算管理控制力度不足等一系列的问题,影响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体系建设不完善

保障事业单位各项预算管理制度在事业单位内部得到有效地执行,要求事业单位必须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体系的建设。但是目前很多事业单位还存在着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不健全、内部控制监督力度不足等问题。

(三)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

信息化是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但是很多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不够,因此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尤其是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涵盖不全面,容易影响财务管理效率,尤其是影响资金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新预算法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创新措施

(一)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水平

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应该将预算管理改进优化作为落实新预算法的核心关键,将各预算项目明细化,提高预算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一方面,应该建立行政事业单位的动态预算数据库,将有关的收支项目纳入其中,并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以及往年年度收支情况,会同事业单位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共同完成预算编制。另一方面,应该加强预算的执行控制力度,严格落实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责任,加强全过程的预算绩效管理,强化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预算以及财务收支的控制,确保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目标的实现。

(二)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

确保预算有效执行,保证事业单位资产安全,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应该进一步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应该严格按照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法和内部控制规范的有关要求,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特别是坚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管理进行规范。同时,明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点,加强预算执行、资金收支、经费审批权限控制,确保各项财务会计业务合法合规。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

确保新预算法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提升,还应该进一步加强会计工作。重点应该严格落实会计工作各项制度,特别是严格落实好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凭证、各类会计账簿、会计复核、财务会计报告的控制管理,确保各类凭证内容准确齐全,项目完整,可以真实的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经济和管理活动,提高会计工作水平。同时,进一步规范科目设置,规范会计核算,特别是加强会计工作流程的标准化管理,最大程度的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

(四)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

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在自身财务管理工作改进中,应该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的建设,特别是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各个部门科室纳入其中,并将政府采购、固定资产管理、资金管理、会计业务处理系统等纳入其中,实现各项财务会计业务处理流程的信息化水平,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并进一步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流程。

四、结束语

新预算颁布实施以来,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要求更高。作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应该全面分析新预算法的具体要求,重点在提高财务管理计划性,强化预算执行管理等方面,促进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赵卫红.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及改进的思考[J].商业会计,2013

第10篇

一、《中小学校财务制度》修改内容

原《中小学校财务制度》分为13章,共55条。新《中小学校财务制度》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22条,删除一条。具体内容如下。

1.提高校长负责制。新修订后的财务制度对中小学校校长的财务管理进行了明确。例如:决算管理、资产管理、票据管理、预算管理等。再一次对教育部门、中小学校、财政单位关系进行明确,明确指出了校长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将其列入财务制度中,凸显了学校财务管理责任的统一性原则,确保了财务的自主权,指出校长在财务管理中的责任范围、地位等。在新制度中,将以学校为整体实行会计核算,全面落实校长责任制,尤其将原制度中的分校核算、集中管理转变为集中记账、分校核算,由统一的会计核算机构代账,以为财务管理提供帮助,明确提出了学校资金费用管理的主体性,以及校长自主权。

2.健全预算管理。在新制度中,健全和完善了学校财务管理方法。第一,中小学校每一项收支全部列为单位预算管理,实行统一核算、管理,健全学校收支管理;第二,建全预算机制,设置了预算编制执行决算等综合性管理机制,指出以校为编制单位,教学列入学校统一编制;第三,严格控制预算、实时做出调整;第四,提高决算管理,融入了决算含义、编制、管理要求,充分展现了预算管理的全面性;第五,以财政管理改革、学习结余管理问题为依据,将原内容中的结余留用变为:结转、结余,根据规定分配,明确指出了结转、结余的不同和财政拨款与非财政拨款的结转、结余,需要中小学校根据规定科学合理使用,加强财政资金管理。

3.义务教学阶段财务管理明确。小学阶段属于义务教育,根据有关法律规定:义务教学是国家的一项公益性事业。国家将义务教学资金列为财政预算中,以国务院、地方政府管理。在新制度中再一次进行了明确。另一方面,为了规范小学义务教育财务管理,在规定种指出:小学不得有相关经营、投资、债务、担保等事宜;此外,学校建设方面资金由财政单位进行监管,不能提取修购资金,明确规范了义务教育中财务管理和学校建设维修资金的提供。

二、新《中小学校财务制度》落实后中小学校存在的问题

1.义务教育中活动经营问题。根据新的财务制度内容规定:义务教学中学校不能进行任何经营活动。但是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学校普遍存在经营活动,制度的规定并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例如:多数学校中开有超市、文具店。此外,一些学校在资源上存在空缺,例如:空教室、操场,甚至出现租赁问题。但是如果学校没有经营活动,例如:学校中没有超市、文具用品店等,又将会对学生学习、生活造成影响;第二,空闲的资源部未利用将与规定中:未有效利用资产,发生矛盾。

2.食堂财务管理。新的财务制度中,明确对食堂财务管理进行指出:学校食堂财务管理中秉着公益性原则,以非盈利为目标,全面实行独立核算、公开账务信息制度。制度中对食堂财务管理进行了规定。但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第一,一些中小学校根本没有财务制定的存在,财务管理缺少保障;第二,在农村地区,采购中票据存在规范性问题。县级以下学校多数没有正式的采购票据。例如:食堂每天需要购进大量肉类产品,但是不能提供符合要求的票据,并且也无法进行监管;第三,食堂人员工作问题。例如:某地区实行工勤人员根据就餐学生人数1:100比例配备、薪资、保险等列入财政预算中。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当地财政单位并没有进行有效的落实,进而造成工勤人员工资从公共费用中支出。

3.绩效评价问题。新的财务制度指出:学校严格监管支出绩效管理,确保资金支出能够发挥真正的作用。加强学校经费效益,对经费使用进行有效的评价与衡量。但是根据现阶段绩效管理情况看,各地区似乎并没有绩效管理制度的存在,多数地区绩效管理只是在经济支出预算目标的完成、执行合理性中,支出后经费的使用、效率等评价正处于探索阶段,更不涉及绩效评价结果。根据现阶段绩效评价效果而言,各地区评价方式为落实效果和目标设计的比较,绩效目标单位自己申报,在这样的模式下,使得绩效评价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难以反映财政资源的有效性。

三、新《中小学校财务制度》落实后中小学校问题解决策略

1.优化学校经营活动。针对义务教育中存在的经营活动问题,各地区财政单位和教育部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解决,优化学校经营活动。比如:学校经营活动的存在如果是一种非盈利性活动,在经营管理上进行详细指出即可。

2.食堂财务管理。在食堂财务管理上,各地方教育部根据本地区学校食堂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法。尤其是在食物采购、管理控制、票据手续等问题进行明确规定。例如:贵州省针对这一问题实行会计核算形式,使食堂管理更为规范、合理。针对无法出示正规发票情况,可以在资金支出上进行控制。地方财政解决好勤工人员工资、保障问题,确保经费的有效利用。

3.实行全过程绩效评价制度。在绩效评价上,我国可以借鉴西方制度规定,不过在教育经济支出上还需要根据学校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使用。具体方法为:效益比较,将目标既定和落实效率进行比较,或者实行因素分析法、横向比较法、专家评议法等多种评价形式。教育经费评价机制在财政单位的部署下,教育部门参照具体支出,进而拟定合理规范的评价标准,使绩效评价更为规范化、合理化。绩效评价能够真实的反映出学校费费用支出的具体状态,能够反映出学校投入状态、财政资源利用效率、教育教学情况。因此,有必要实行详细的绩效评价制度,以更好的反映出学校具体经营情况。

第11篇

关键词: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单一帐户;预算会计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自本世纪初期开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开始进行重大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措施包括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效绩评价,以及参照国际惯例改革政府预算收支科目等。我国目前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的侧重点是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和国库单一账户。

一、目前我国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的侧重点

1.部门预算

部门预算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预算编制方法,它是由政府各部门编制的一个涵盖部门所有公共资源的完整预算。编制部门预算的基本要求是将各类不同性质的财政资金统一编制到使用这些资金的部门。实行部门预算可以正确反映一个部门的资金使用全貌,加强对投入产出效果的测量,增加资金使用的灵活性、透明度,有效地抑制腐败等。可以说,实行部门预算是建设公共财政体系的重中之重。部门预算的编制采用综合预算形式,部门所有单位的各项资金,包括财政预算内拨款、财政专户核拨资金和其他收入,统一作为部门和单位的预算收入,统一由财政核定支出需求。按部门编制预算后,可以清晰地反映政府预算在各部门的分布,从而取消财政与部门的中间环节,克服单位预算交叉、脱节和层层代编的现象。

2.政府采购

在财政支出预算管理改革中,政府采购制度应是一项重大的工作。政府采购,也称公共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及所属实体为了开展日常和为公众提供社会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需要,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方式、方法和程序(按国际规范一般应以竞争性招标采购为主要方式),从国内、国际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公共部门购买所需商品和劳务的行为。实行政府采购后,对于行政单位专项支出经费,财政部门不再简单地按照预算下拨经费给行政单位,而应当按照批准的预算和采购活动的履约情况直接向供应商拨付货款,即财政对这部分支出采用直接付款方式。许多国家的实践证明,现代政府采购制度是强化财政支出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政府采购制度的实质是将市场竞争机制和财政预算支出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使政府可以得到价廉物美的商品和服务,实现物有所值的基本目标;另一方面使预算资金管理从价值形态延伸到实物形态,节约公共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应积极推行政府采购的招标制度。招标是采用市场化的方式,通过竞争性的招标来引导财政资金的使用,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对所有财政资金实行竞争、择优、公正、公开、公平的方式进行采购,杜绝财政资金使用的浪费和腐败,促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3.国库单一账户

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是对从预算分配到资金拨付、资金使用、银行清算,直到资金到达商品或劳务供应者账户全过程进行监控的制度。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政府财政资金管理办法。它是市场经济国家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强财政收入管理,解决财政性资金分散支付所存在的弊端而采用的一种财政资金管理制度。其核心内容是集中支付。在国库单一账户制度下,所有财政资金都要通过单一的国库账户和一个总分类账系统进行收支核算,收入通过银行清算系统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通过银行将款项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商或用款单位,财政资金只保存在国库单一账户,对财政资金余额实现现金管理。

实行国库单一账户制度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财政资金管理分散,部门单位开户混乱的问题,而且增强了财政部门库款调度的灵活性,从而提高了财政政策的实施力度和实施效果,从而有利于实现财政部门对财政资金的集中管理和统一调度。建立国库单一账户制度后,财政收入将直缴国库单一账户,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了目前收入缴库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跑、冒、滴、漏现象,真正解决财政收入不能及时、足额入库的问题。对于在预算范围内的合理支出,财政资金拨付一次到位,不需经过层层划转,有利于保证项目资金的及时需求,大大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财务收支程序规范化,资金运作过程透明度高,制约机制更加完善,可以对财政资金的收入、支出实施全过程的有效监督,有利于防治腐败现象的滋生,促进资金使用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

部门预算、国库单一账户、政府采购作为当前我国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的侧重点,三者环环相扣,为了合理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积极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我们有必要对预算会计制度重新进行审视,以达到制度的衔接。

二、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对预算会计的影响

我国的预算会计是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宏观管理信息系统和管理手段,是核算、反映和监督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预算以及事业行政单位收支预算执行情况的会计。随着中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按照公共财政理论设计的预算管理模式已开始建立,预算编制、执行等环节的管理制度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我国预算会计环境正在发生重要的变化。

1.部门预算对预算会计制度的影响

部门预算要求反映部门所有的收入和支出,涵盖所有的预算资金,因此,反映预算执行情况的预算会计,也应以预算资金全貌为对象,应不再有遗漏。其中,基建资金也应和其他资金一样一起编入部门预算。即部门预算应当涵盖包括基建预算收支在内的所有收支,真正反映综合预算。因此,预算会计的科目应重新设计,明细核算应作相应调整。零基预算即预算一切从零开始,各类支出取消“基数加增长”的预算编制方法,按照预算年度所有因素和事项的轻重缓急程度重新测算每一科目和款项的支出需求。因此,采用零基预算方法,对预算会计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预算会计不仅要提供收支流量方面的信息,还要提供资产存量方面的信息,从而对会计核算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无法为部门预算编制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主要侧重于财政资金的收支管理与核算,对各单位占用的大量长期资产关注不够,固定资产的建造和使用在管理上脱节,不能真实、客观、完整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占用和使用经济资源的实际情况,而这与部门预算所要求的细化性、完整性相违背,故无法为部门预算的编制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同时“绩效管理”是世界各国公共管理改革的大趋势,预算绩效评价是有效衡量、改善现代公共事业单位绩效的管理工具之一,它将有助于控制支出总量,实现支出配置的效率和公平,并在技术上有效地使用预算资源,最终在可持续的基础上达到支出效果。而对部门进行绩效管理最终还要归于对部门预算和绩效评估、衡量和追踪上,其不仅要求预算会计客观地反映政府的投入,更在乎与这些“投入”相应的“产出”,而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不利于“绩效管理”的实施和政府的科学决策。超级秘书网

2.政府采购对预算会计制度的影响

随着政府采购制度的展开,政府采购资金运动就成为了预算会计的一个新的重要核算内容。行政事业单位的许多采购项目,既有财政预算资金,又有其他资金,这些采购资金,应集中到财政部门,由财政部门统一支付。因此,也就产生了资金从预算单位(部门)向财政部门流动的现象。另外,会造成预算单位收支过程中价值流转和资金及实物流转的脱节。政府采购物品的价值按转账通知流入、流出单位,但货币资金却不实际进出单位。为此要改革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体系和具体操作办法。现行的操作办法是按照国家机构的建制和经费的领拨关系确定的,按照主管会计单位、二级会计单位、基层会计单位,层层下拨经费,年度终了又层层上报经费使用情况,汇编决算。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后,财政部门不再简单地按照预算下拨经费,而应当按照批准的预算和采购活动的履约情况直接向供应商拨付货款,由于这部分支出采用直接付款方式,因此,应按照实际支付的“采购合同价”确认本级财政支出,即财政支出的决算也不需要层层上报,财政总预算会计可以根据支出数直接办理决算。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后,还要改革单位预算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即采购品使用者应根据财政部门提供的付款凭据进行资金核算,根据采购入库情况入账,在报送会计报表时既要提供资金的收支情况,还要提供采购品的到位情况,从资金和实物两个方面报告,并与采购部门的结果核对。

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使得财政总预算会计对财政资金支出数的列报口径又一次面临改革。在政府采购制度下,凡是列入政府集中采购计划的商品和劳务一律由政府采购部门集中组织对外采购,财政部门通过国库直接向供货商或劳务提供者支付款项。随着我国政府采购规模的逐步扩大,财政总预算会计对大部分财政资金支出数的列报口径将以财政直接拨款的科目为基础。因此,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对财政总预算会计和单位(采购实体)会计都会产生直接影响。

第12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教育与财政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财务管理逐渐发展成为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预算是指高等学校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高等学校必须在年度开始前编制预算,高校的经济基础是做好其他工作的物质保障,如何实现财务预算的合理分配直接关系到学校各项事务的全面发展,关系到学校综合实力的提升,关系到学校师生的切身利益,财务预算执行的效力如何,将直接影响到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效果与权威,因此,做好高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已经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

一、当前高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的基本概况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财务预算体制的改革,高校在财务预算机制上面也做了相应的调整,以确保高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然而,高校在进行财务预算机制的改革过程中,仅仅把预算当成了计划,并没有进行绩效管理。由于高校预算评价体系在我国开展的时间较短,受到各个地区经济环境以及制度环境等的影响,高校在进行财务预算体制的改革上面受到了巨大的阻力。因此,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影响因素,对绩效管理评价体系进行完善和改革,使得绩效管理体制的改革能够顺利进行。就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各高校的财务预算绩效评价尚处于起步阶段,尤其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相比之下高校尚未健全各种财务预算绩效评价机制使得财务预算绩效评价不能与教育改革和财政革新相匹配,特别是对非税收入及其他非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益缺乏监督、考核、评价。为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财政部配合政府政策进行了一系列的管理体制的改革,对于高校财务预算绩效的考评方法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二、高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制度上,预算绩效管理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预算的绩效管理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倒逼行为,是在纳税人关注税金使用意识逐步提高的社会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对公共资源使用效益的约束机制。同时也是财政自身管理水平逐步提升的迫切要求。曾经触目惊心的铺张浪费现象受到公共舆论的鞭挞,促使财政资金使用走向逐步公开,也间接的促进了预算绩效管理体制的建立。由于预算绩效管理体制尚处于早期的发展阶段,制度建设较为粗放,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可操作性也不强,造成预算绩效管理推进阻力较大。

2.认识上,预算绩效管理没有形成统一的思想

预算的绩效管理要求对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考评监督,对拥有资金使用权力的领导或相关人员形成约束机制;同时,绩效管理必须以考评作为手段,必然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必定给单位带来人力物力的损耗。这二方面的原因导致决策层对预算的绩效考评的态度摇摆不定,认识上难统一。要么主观上抵触执行,寻找理由推诿;要么虽建立预算绩效考评制度,实质上却流于形式。

3.评价上,预算绩效管理没有形成科学的指标体系

预算的绩效管理有的以结果为导向,有的以过程为导向,有的即考虑结果也考虑过程。不同的高校指标设计上也存在不同,有以定量考评为主的,有以定向考评为主的;有以数量考评为主的,有以质量考评为主的,总体来说,指标体系千差万别,出发点不同,侧重点就不一样,其结果就相差甚远。加上用一套指标体系去考评不同性质、不同用途、不同过程的预算管理的绩效,难于保证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4导向上,预算绩效管理评价的奖惩作用有待提升

预算绩效管理评价是一个单位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被单位用于奖惩的依据。由于利益的关系,特别是高校内部各预算单位或各预算单位内部的工作性质、工作任务、工作对象千差万别,绩效考评体系设计再科学也难于满足现实的需要,因此,容易产生矛盾,甚至激化矛盾,造成单位预算绩效管理评价的利用总是阻力重重。

三、解决高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问题的相应措施

1.高校管理人员要逐渐认识财务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高校领导应该明确预算绩效管理是个不可逆转的趋势,管理人员要根据存在的问题,逐渐改变自己的认识,认识到财务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重要性。根据自身情况,用高标准的要求,严格进行机构人员的选取,并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一系列的机构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以前的旧思想,跟社会的发展积极靠拢,并根据制度进行定期的考察与评价,人员由高校领导担任,责任到人,从思想方面开始改变。

2.健全与完善高校的财务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与管理制度

建立科学完善的高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体系,首先要有一套有可行性并且性价比较高的评价方法,高校应确定绩效考核评价的领导组织机构,建立预算计划决策管理的监督制约机制,实现绩效考核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预算绩效考核要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项目投资评价三方面考虑,绩效指标的设定应遵循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原则,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包括绩效指标体系、绩效目标以及绩效目标分解,从综合实力、运行绩效、发展潜力三个方面建立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3.建立一个科学的高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的评价体系

高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的评价体系必须实现科学、有效、完善、合理的评价方法,用科学完善的评价方法对高校财务绩效进行预算管理。同时也要在财务绩效进行评价的时候全面考虑到经济效益、项目评估、社会效益这三方面。

4.提高高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评价的奖罚作用

虽然预算绩效评价容易产生矛盾,但更应该看到预算绩效评价的重要性,其正面作用远远高于负面作用。高校应针对绩效评价体系中存在的矛盾逐步完善绩效评价体系,提高绩效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从而为绩效评价结果的使用打开通道,成为高校评优奖先,奖勤罚懒的有力手段,充分发挥绩效评价的奖惩作用,为高校营造一种风清气正的正能量,提升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华.高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 [J] .中国外资,2012,02:114-116

[2] 张国魁.高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构建[J] . 经济师,2013,10: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