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商业模式的类型

商业模式的类型

时间:2023-08-31 16:08: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商业模式的类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商业模式的类型

第1篇

[关键词]商业模式;价值链;企业

近年来,有关商业模式的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发现,在新经济时代涌现出来的一大批明星企业如微软、英特尔、戴尔、雅虎等之所以能够如雨后春笋般的迅速崛起,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们在各自的业务领域中创造和运用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新商业模式从而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回报。由此,商业模式创新就成为企业创业和创新中最具经济潜力的一种重要形式,为具有远大理想的企业家所追捧。与之相应的是,在国外的学术界中已有大量的学者开始对商业模式的本质及其构成进行研究,希望能够找出那些成功商业模式的“基因密码”以供其他企业所参考。但遗憾的是,这种努力收效甚微。迄今为止,在商业模式的研究中还没有形成普遍认可的理论体系,甚至连“什么是商业模式”这一最根本的问题都没有取得共识,至于商业模式的构成体系就更是千差万别了。在国内,对商业模式的研究也才刚刚起步,在理论基础和研究重点上还没有形成聚焦。

一、商业模式的本质与衡量维度

虽然有关商业模式的定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经济类、运营类、战略类和整合类四种类型;但是,从根本上讲,商业模式反映的是企业价值创造的逻辑。在一项对现有商业模式构成研究文献的考察中,Shafer等人通过聚类分析的方法将学者们所提出的各种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进行归类整理,发现主要集中在战略选择、价值网络、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四个方面,由此他们将商业模式定义为是企业为了从价值网络中创造和获取价值而进行的战略选择以及核心逻辑的体现。我们认为,Shafer等人的表述抓住了商业模式的本质内涵――商业模式反映的是企业价值创造的逻辑,所以在本文中我们以此作为商业模式的定义。

既然商业模式的本质是反映企业价值创造的逻辑,那么要想让该逻辑得以实现和延续,对于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来说,它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也即是说,我们可以用之来衡量和反映商业模式本质的维度变量有哪些?

Schweizer指出,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需要回答这样几个问题:第一,企业如何在价值网络中进行定位以创造价值?第二,企业在价值网络中维护其创造的利润不被其他企业所侵占的竞争优势来自何处?第三,企业能够最终获取的利润是否足够大?

对于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涉及到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乃至产业价值网络中的战略定位。企业价值链同时与上游的供应商价值链、下游的渠道价值链和顾客价值链相连,就构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价值链;而与企业有紧密联系的各利益相关者所在的产业价值链交织在一起,就构成了价值网络。在价值网络中,处于产业价值链上不同位置和具有某种专用资产的相对固化的企业及利益相关者彼此组合在一起,共同为顾客创造价值;产品或服务的最终价值是由网络成员创造并经整合而成,每一个成员创造的价值都是最终价值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波特看来,企业经营的核心问题就是“在价值链上定位”,因为处在产业价值链或价值网络的不同环节企业所能够创造和获取的利润是不同的。李海舰和原磊就曾指出利润会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之间发生转移。所以,从最大化创造和实现价值的目的出发,成功的商业模式要求企业在产业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进行合理的定位。

根据战略管理学者的观点,企业的竞争优势可以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自身所拥有的核心资源和能力,二是企业在市场上所处的竞争位势。具体到企业在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的定位,如果这种定位有利于企业接近和获取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其他企业难以得到的有价值、稀缺、不易模仿、难以移动的互补性资源,那么企业维护其所创造的利润不被侵占的竞争优势就将建立在对这些战略性资产的拥有上。如果这种定位使得企业在整个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具有很高的进入壁垒,其他企业很难与之相竞争,那么企业维护其所创造的利润不被侵占的竞争优势就将建立在这种天然的竞争隔绝机制的基础之上。典型的例子就是企业通过创新在原有的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上增加了一个新的价值创造环节并且定位于此,由此就具有了先动优势,再通过合理的建立进入壁垒从而使自己拥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所以,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取决于企业在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的定位是有利于其获取战略性的互补性资源还是有利于其建立较高的进入壁垒:如果是前者,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内部对核心资源的掌握;而如果是后者,则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其在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的竞争位势。

企业在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最终能够获得的价值大小是与前面所说的定位以及由这种定位所决定的竞争优势来源息息相关的。企业要想最大化其最终利润,一是要确保自身创造的价值不被其他企业所侵占和挪用,即需要具备强大的竞争优势,二是要在自身创造价值的同时还能够从价值链或价值网络的其他价值创造环节中挪用和占有别的企业所创造的价值。而能否做到后一点就取决于企业在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所处的位置是否具有核心和关键的地位、是否对其他的价值创造环节具有足够的影响力。

以上我们从商业模式的本质出发,运用价值链理论总结出了反映商业模式价值创造逻辑的三个衡量维度,分别是:(1)企业在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的定位,通过企业在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的位置和形态来表示;(2)企业在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的竞争优势,通过企业是具备互补性的战略资产还是创新性的竞争位势来表示;(3)企业在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能够获得的潜在利润,通过企业在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可以直接影响到的所有价值创造环节来表示。

二、商业模式的类型

(一)聚焦型商业模式

1、定位。聚焦型商业模式是指企业将自身的经营业务定位于原有产业价值链的某一个或几个价值创造环节上,或者是企业通过价值链创新在原有的产业价值链上增加了一个或几个新的价值创造环节并将自己定位于此(见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原有的产业价值链条ABc上,企业创新性地增加了新的价值创造环节D和E,并且将自己的经营业务全部聚焦于D和E,从而使原有的产业价值链条发生了改变。

2、竞争优势。采用聚焦型商业模式的企业主要是通过从事新的价值创造环节进入原有的产业价值链的,在其进入之前该产业价值链本身就处于有效运转状态,因此新价值创造环节的加入对该产业价值链而言主要是增加了最终能够创造总价值的数量,并不会极大地改变原有的价值流动方向和方式。也即是说,新增的价值创造环节不具有影响整条价值链良性运转所需的互补性战略资产,采用这种商业模式类型的企业也就不能将自身的竞争优势建立在对核心资源的掌控上,而只能建立在通过价值创新而具备了先动优势和难以模仿的在产业价值链中占据

的独特竞争位势上。

3、潜在利润。由于新增的价值创造环节并不会极大地改变原有产业价值链的价值流动方向和方式,所以它对原有的价值创造环节的影响力和重要性就很小,也就很难挪用和占有其他价值创造环节所产生的利润。采用这种商业模式类型的企业能够获得的最终利润只能来源于它本身所创造的最大价值(即图1中D和E所产生的价值),因此潜在利润相对较少。

(二)一体化型商业模式

1、定位。一体化型商业模式是指企业从事的经营业务覆盖了整条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如图2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一条完整的产业价值链由ABCDE五个价值创造环节构成,而企业所开展的经营业务则刚好包含了这五个环节,从而覆盖了整条产业价值链。

2、竞争优势。采用一体化型商业模式的企业的经营业务涵盖了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由此导致其面对的竞争环境最为激烈,从事该产业价值链中任何一个价值创造环节经营业务的任何一个企业都是它的直接竞争对手。而与这些竞争对手相比,唯一能够支撑其竞争优势的是实现该产业一个完整的价值创造活动所必须的较之竞争对手数量更多、质量更好、互补性更强的战略性资产。

3、潜在利润。由于采用一体化型商业模式的企业的经营业务涵盖了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所以它所能够创造和最终获取整个产业活动价值增值的全部份额。与聚焦型商业模式相比,这种商业模式潜在利润较大。

(三)协调型商业模式

1、定位。与一体化型商业模式有些类似,协调型商业模式也是指企业将自身的经营业务覆盖多个价值创造环节,但是与一体化型商业模式不同的是,协调型商业模式所覆盖的价值环节不单单属于一条产业价值链,而是属于分别包含有该价值创造环节的数条有所联系但又有所区别的产业价值链所构成的价值网络(见图3)。

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个完整的价值网络是由三条产业价值链所构成(A1-E1、A2-E2、A3-E3),而一个企业所开展的经营业务刚好包含有每条产业价值链中的一个价值创造环节(C1、C2、C3)。因此,该企业的经营不仅会影响每一条产业价值链的价值创造和流动过程,而且会影响到作为整体的价值网络的价值创造和流动过程。

2、竞争优势。采用协调型商业模式的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来自于它所涉及的各个产业中与其从事相同价值创造环节的企业。与这些竞争对手相比,该企业并不具备竞争优势,因此只能将竞争优势建立在内部所拥有的互补性战略资产上。由于采用协调型商业模式的企业所经营的业务跨越了单个产业的范围,通过对内部互补性资源和能力的充分开发和使用以支持各项经营业务的有效开展,能够起到协调整个价值网络良性运转的作用。而这一点则是其竞争对手所无法做到的。

3、潜在利润。与一体化型商业模式相比,协调型商业模式的利润不仅仅来自于一条产业价值链,而是来源于整个价值网络。并且,该模式所包含的每一个价值环节都会对其各自所在的产业链条上的上游价值环节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还有可能侵占其上游环节创造的价值。与一体化型商业模式相比,协调型商业模式的潜在利润更大。

(四)核心型商业模式

1、定位。核心型商业模式是指企业通过价值创新在由数条产业价值链构成的价值网络中增加了一个新的价值创造环节。所增加的这个价值环节不仅对于整个价值网络来说是一个新的增值环节,而且对于价值网络中的任何一条产业价值链来说也是一个新的增值环节。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由三条产业价值链构成的价值网络中,最核心的价值创造环节是C,它不仅是保证整个价值网络价值顺畅流动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保证每条产业价值链价值顺畅流动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价值环节c不同于三条产业价值链中原有的环节C1、C2和C3,它是通过对原有的这三个价值环节进行创新整合而来,因此对任何一条产业价值链乃至整个价值网络而言都是一个新的价值创造环节。由此可见,核心型商业模式是在协调型商业模式的基础上经过价值创新而产生的。

2、竞争优势。采用核心型商业模式的企业的竞争优势既可以建立在整个价值网络中所处的核心地位上,又可以建立在内部所拥有的支撑其经营业务有效开展的互补性战略资产上。由于企业所在的价值环节是通过创新整合而来,因此具有先动优势,可以借此建立较高的进入壁垒;又由于该价值环节无论是对整个价值网络还是单一的一条产业价值链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且还居于最为关键的地位,因此保证该环节良性运行的互补性战略资产也是整个价值网络中最为重要的资源。

3、潜在利润。在所有类型的商业模式中,核心型商业模式的潜在利润最为巨大。一方面是因为它自身所能够创造的价值就足够大,另一方面更是因为采用这种商业模式的企业在整个价值网络中居于核心地位,由此就能够最大限度地从其上游或者是下游价值环节那里侵占和挪用它们所创造的价值。

三、商业模式的演化规律

实际上,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它所采用的商业模式类型不会是一成不变的,而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相应地进行创新,从而使其采用的商业模式从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因此可以这样说,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过程就是这四种类型的商业模式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律发生动态演化的过程。商业模式演化的原动力来自于对经济租金的最大化追求。因为在不同的环境下利润会沿着价值链甚至是价值网络在各个价值环节之间发生转移,所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会由此而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以追寻价值的流动,从而导致在商业模式层面上出现动态的演化。

在一个产业刚刚创立的初期,进入该产业从事生产经营的企业数量不是很多,它们为消费者提供还不为大众所完全熟悉的新产品或服务。因此这一时期市场处于卖方市场,在产业价值链中利润最为丰厚的是生产和销售环节。企业也倾向于采用聚焦型商业模式将自身的业务主要集中于生产和销售上从而获取较多的价值。

随着该产业的快速成长,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这一行业,竞争开始加剧,市场容量也不断增大。由于大多数企业都将业务重点放在生产和销售环节上,这些环节所创造的利润被逐渐摊薄。在产业价值链中丰厚的价值由中间环节(生产和销售)开始向上、下游环节(研发和售后服务)发生转移。于是,众多企业纷纷进行商业模式创新,通过前向一体化或后向一体化战略进入这些新的丰厚价值环节。由此,商业模式也相应地从聚焦型占主导演化为一体化型占主导。

产业进一步发展,由成长期进入到成熟期。这一时期市场竞争已非常激烈,产业价值链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大量的企业开展经营活动。采用一体化型商业模式的企业越来越感受到竞争的压力,发现只有集中优势资源和能力注重专精才是取胜的唯一途径。于是,这些企业开始采用逆向一体化战略对其经营业务进行分拆,将那些不擅长的和没有优势的业务纷纷剥离或外包出去,只保留一些核心的业务。这就造成了在原有的产业价值链周围出现了多条与之相配套、环节有交叉

的衍生产业价值链条,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价值网络。丰厚的利润也从该产业价值链向新出现的衍生产业价值链转移,在整个价值网络中流动。而企业所保留的这些核心业务中有的是原产业价值链不可或缺的环节,有的则是新出现的衍生产业价值流动的必经之路,此时企业已不再将其经营重点集中在原有的单一产业,而是为整个价值网络提品和服务,商业模式也相应地从面向单一产业价值链的一体化型演变为面向价值网络的协调型。

新兴衍生产业的出现和成长,使得步入成熟期后的原产业与新兴衍生产业在发展态势上相比呈现出此消彼长之势,原产业也逐渐进入到了生命的尽头――衰退期。行业的平均利润降至最低,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基本上都采用相近的战略在获取最后的价值。绝大多数企业已经开始在考虑如何撤离该产业转而进入到利润正不断增加的新兴衍生产业中去。那些保留了新兴产业价值链所需、整个价值网络必不可少的核心业务的企业,利用自身的优势地位,通过对经营业务进行整合和创新,为原来的价值网络增加了新的价值环节,使得自己在新的价值网络中占据了更为核心的地位。由于其所在的价值环节对新的价值网络至关重要,所以丰厚的利润也沿着价值网络从其他的环节向该环节转移。此时,在新的价值网络中占主导的商业模式类型已由协调型演化为核心型。

一个产业的衰亡,意味着另一个产业的新生。同样会有新的企业采用最初的聚焦型商业模式进入这个新生的产业,重复着相同的商业模式演变之路。如此循环往复,就形成了四种类型商业模式之间的演化规律(见图5)。

四、结论

第2篇

关键词: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商业模式;案例研究;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54(2013)10-0014-08

引言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是信息和通讯技术在跨组织物流运作中的一种应用形态,是物流企业以及相关部门之间进行信息交互的一种公共架构,目的是改进组织间协调机制,提高物流运作效率。2009年国务院通过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将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作为我国物流业未来重点发展的九大工程之一,这一利好政策使得近几年我国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大约有几千家正在运营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众多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投身建设导致平台竞争愈来愈激烈,为此很多平台不惜采取免费措施来吸引用户,但免费的结果是众多平台无法实现盈利。另外很多不同类型的平台争相模仿国外成熟平台的商业模式,但因国外平台所处的商业环境与我国有着很大的区别,所以导致国内很多平台的商业模式同质单一,发展受到严重阻碍。这些问题都促使人们需要了解我国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都有哪些类型?不同类型的平台应如何选择商业模式?

已有的文献主要是对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商业模式的列举和分类。葛禄青等分析了传统物流信息平台服务模式的不足,提出信息资源共享、物流服务交易和价值链集成三种新的服务模式。董千里等指出了专用、共用和公用三种物流信息平台的区别,并阐述了政府模式、企业模式及混合模式三种运营模式。白雪分析了国内几个典型平台的商业模式,将它们分为综合门户型、专业型和垂直搜索型。陈火全等从管理运营模式、投融资模式和盈利模式三个方面比较了几个发达国家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商业模式,并指出我国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商业模式选择是政府控股、社会运营、公益性。

纵观现有关于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商业模式的研究可有以下发现:一方面目前的研究大多是对抽象的商业模式进行理论阐述,没有从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上对不同类型的平台进行深入地探讨;另一方面,目前对国内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案例研究还很少,特别是近几年国内平台发展迅速,对成功案例的商业模式进行研究并得出有用的结论以供新建的平台借鉴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借鉴成熟的商业模式理论,对国内典型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得到不同类型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商业模式的发展启示。

二、研究框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案例研究和比较分析两种方法。案例研究是通过对事物的属性进行分析来总结有用的结论,是对现实环境中某一现象进行考察的经验性研究方法。由于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成功与否与其最重要的属性商业模式高度相关,因此案例研究方法适合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比较分析法是对多个对象之间的相似性或相异性进行研究和判断的方法。对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商业模式的研究,除了从平台的内部进行分析外,还需要考察多个平台之间的异同。比较和分析不同类型平台商业模式的异同,有利于总结平台的成功经验,建立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以供其它平台借鉴。

(二)样本和指标的选取

1 样本的选取。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可从两个维度加以分类。第一个维度从平台的结构类型进行区分: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从本质上来说是物流的电子商务化,而电子商务可分为纯粹的网上企业和鼠标加水泥型企业,所以从这一角度,可将平台分为电子商务型平台和鼠标加水泥型平台。电子商务模式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完全在线的经营模式;鼠标加水泥模式是指将互联网与传统的线下优势资源相结合,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传统业务的竞争力,实现多渠道运作的经营模式。第二个维度从政府和企业在平台中扮演的角色这一角度,分为国有主导型平台和民营主导型平台。本文基于这两个分类原则,选择了四个目前国内具有代表性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分别是阿里巴巴物流服务平台、传化公路港物流平台、北京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上海航运运价交易平台(见表1)。运价交易平台作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一种高级应用,起到了价格发现和物流信息整合的作用,代表了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未来的一种发展方向,所以也把上海航运运价交易中心作为比较对象之一。

阿里巴巴物流服务平台(以下简称“阿里物流平台”)是电子商务公司阿里巴巴旗下的物流交易平台,主要为在阿里巴巴上交易的企业提供在线物流服务。依托阿里巴巴强大的用户基数优势,平台在2010年成立后的短短时间内就得到飞速发展,截止2011年10月平台已累计发货140万单,提供200万条线路。阿里物流平台是民营主导型+电子商务型物流平台的典型代表。

传化公路港物流平台(以下简称“传化物流平台”)于2003年开始运行,现已开通杭州、成都、苏州以及富阳四个公路港网点。依托多功能的物流基地和高效率的信息技术,平台为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一系列专业服务。截至2005年底,仅杭州一个网点就引进了物流企业400多家,拥有10万多平方米仓储设施,日均提供5000余条交易信息。传化物流平台是民营主导型+鼠标加水泥型物流平台的典型代表。

北京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以下简称“北京物流平台”)是2011年3月在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由北京市物流协会牵头建设,北京首发物流枢纽公司主导运营的北京区域综合物流信息平台。平台以北京及环渤海区域为中心,提供区域物流资源信息。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平台发展迅速,截止2012年6月已有2600余家物流企业人住平台。北京物流平台是国有主导型+电子商务型物流平台的典型代表。

上海航运运价交易平台(以下简称“上海航运平台”)是依托于上海国际港口在2011年6月由国有企业上海航运交易所牵头成立的,它是全球首个航运运价第三方集中交易平台,平台的成立填补了我国航运运价衍生品市场的空白。在成立后的短短六个月内,平台的市场总成交量达到895万手,交易总额超过702亿元。上海航运平台是国有主导型+鼠标加水泥型物流平台的典型代表。

2 指标的选取。对商业模式结构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法:构件化、层次化和关系化,其中构件化是通过罗列和分析各个要素以得出商业模式的定义,在商业模式的比较分析中应用广泛。Shafe总结分析了12个商业模式的定义,把出现频次较高的要素分成了四类(见表2)。本文根据Shale的总结,结合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特点,认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商业模式是指平台针对自身特点采取不同的策略以达到持续发展的状态,这些特点和策略包括目标市场、价格撮合、运营策略、信息、盈利模式和流程整合。依据Shafe的分类,目标市场、价格撮合、运营策略三个要素属于战略选择类型,信息属于价值网络类型,盈利模式属于获取价值类型,流程整合属于创造价值类型。目标市场和产品服务是很多商业模式定义中均出现多次的要素,对于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其主要的服务就是信息。运营策略即政府和企业在平台的发展中扮演何种角色,不同的运营策略对平台有着重要的影响。盈利模式对平台的外部竞争力有重要影响,价格撮合机制即服务交易价格的形成过程对认识平台的内部结构有重要作用。最后的流程整合是平台创造社会价值的具体体现,所以也是重要的要素之一。

基于此,从六个角度比较研究四个典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商业模式,探讨不同类型平台的商业模式选择,分析这些商业模式出现的必然性,这些都使得本研究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对于指导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各项指标比较

(一)目标市场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发展初期就要明确自身的目标市场。阿里物流平台主要为在阿里巴巴上交易的中小企业提供服务;传化物流平台的目标市场定位于以公路运输为主的中小物流企业和社会车辆;北京物流平台的目标市场主要是北京及周边区域的中小物流企业和制造商贸企业;上海航运平台的目标市场主要定位于航运产业链上的船公司和货主,为他们提供动态的运价指数。纵观不同类型的平台异同点很明显,不同点表现在范围不同,如北京物流平台定位于区域物流资源,传化物流定位于公路运输,这是由平台创建的目的和目标决定的。相同点表现在都将中小企业作为优先发展的对象,究其原因,首先,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基数庞大,将它们聚集到一起,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服务,可使平台获得长尾经济效益。其次,中小企业有加入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需求,虽然聚集在同一区域,但它们之间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渠道不畅通。物流信息的畅通流动,对提高区域物流运作效率至关重要。通过加入公平中立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平台,中小企业可以打通沟通渠道获得双赢,而且中小企业管理灵活、反应迅速、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所以很适合开展物流电子商务。因此,开发中小企业市场,利用长尾经济理论拓展新的利润空间,并以此提高平台覆盖率和达到信息化规模效应是大多数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运营初期的主要策略。

(二)价格撮合

阿里物流平台和传化物流平台的价格撮合机制主要是固定价格和议价。物流企业在平台上固定运费供货主选择,货主一旦选定某个物流公司和对应的线路后即可下单交易。少量不满意固定价格的货主还可以与物流企业取得联系,进入议价流程。议价过程是双方争夺和协调利益的过程,成交与否取决于双方的技巧和耐心,最后或者以低于平台的固定价格成交,也可能不成交。

北京物流平台的价格撮合机制主要是在线议价和在线招标。对于短期零散物流资源,平台为用户提供网上业务室,采取在线议价的方式。而对于大型中长期物流资源,平台采取在线招标的方式,包括单次竞价、连续循环竞价以及多轮循环竞价。单次竞价是指在规定时间内投标人只可申报一次价格;连续循环竞价是指在规定时间内投标人可多次投标;多轮循环竞价是指招标人规定竞价轮次和每轮时长,投标人每轮报一次价格。

上海航运平台主要是通过集中撮合的方式形成运价。买卖双方首先向平台提交各自的报单,包括商品品种、价格和数量等,平台按照价格优先和时间优先两个原则进行自动配对完成交易。所谓价格优先是指最优的价格最先成交,即出价最高的买家和最低的卖家提交的报单首先成交。时间优先原则是指在价格一致的情况下先提交报单的先成交。

从以上介绍中可以看出,不同类型平台的价格撮合机制各有优劣。电子商务型平台的价格撮合机制灵活多样,在线议价和在线招标的价格撮合机制不仅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需求,提供了多种价格形成渠道,而且使得供应商的选择和价格的形成过程透明化。但由于是物流企业主动定价,所以不能避免价格歧视现象的出现。鼠标加水泥型平台的价格撮合机制单一,集中撮合为其提供了很好的交易方式。这种方式避免了平台参与者交易时繁琐的当面议价和协商过程,既提高了交易效率又降低了交易成本,因为最终形成的价格是由平台参与者共同决定,避免了价格歧视,所以最终形成的价格具备权威性和代表性。可以看出,各种类型的平台要利用自身的优势,提供灵活方便的价格撮合机制,以达到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吸引和保留客户常驻平台的目的。

(三)运营策略

根据平台的第二个分类原则,可将其运营策略分为国有主导型和民营主导型。

国有主导型平台是指国有企业投资建设并占有多数股份的平台,北京物流平台和上海航运平台便是这种类型的典型。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建设速度快,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公益性及非盈利性,可通过政策使平台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推广应用。但这种模式也有其弊端,比如政府的参与使平台受到行政束缚,可能导致平台与市场脱离、服务水平差、服务效率低以及需要政府长期的财政支持等。

民营主导型平台是指民营企业投资运营并占有多数股份的平台,阿里物流平台和传化物流平台便是这种类型的典型。该模式的好处是明显的,如与市场联系紧密,因为有了市场竞争,所以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都会明显优于国有主导型。由于不受行政干扰,平台的积极性和创新性相比国有主导型要明显。但这种模式弊端也不容忽视,比如由于企业视野的狭隘性可能导致平台全局规划性不强,由于企业的盈利性导致服务的公平公正性得不到保证,而且平台可能面临着投资融资压力大、风险系数高、不具备权威性等问题。

当然这两种模式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但由于都有不同程度的缺陷,故参照北京物流平台的组建形式,结合我国的市场环境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自身特点,我们认为政府协会企业联合运营型是目前我国平台建设和发展的有效运营策略(见图1)。这种模式下的平台由政府、协会和企业联合开发,并在运营过程中三者相互制约、各司其职。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制定行业相关法律,为企业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授予协会监督企业运营的权利;协会作为政府和企业之间联系的纽带和桥梁,主要职责是为政府提供政策和法律的制定建议,监督企业的日常运营,维护行业的有序竞争和发展;企业的主要职责利用政府的资金,再加上自己的内部资金以股份制形式成立公司,保证平台前期的建设进度和后期的运营管理,为社会创造价值。并且企业对平台的日常经营拥有完全决定权,同时企业可要求协会在行规行约上给予支持,维护企业的合法利益。由于有政府的牵头,平台的权威性和公益性特点明显。协会的参与使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加协调。由政府资金和企业资金组成的股份制公司使得企业不会过分贪婪而忽视平台的公益性,也使得政府不会过分注重公益性而无法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创新性,而且由于有了市场竞争,平台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以及服务效率都会明显提高。可以看出,这种模式集国有主导型模式和民营主导型模式的优点于一身,同时也避免了两者的缺点,所以实际操作性比较强。

(四)信息

阿里物流平台和北京物流平台主要供求信息。类似淘宝店铺,两个电子商务型平台都给物流企业提供一个展示的店铺,企业可在店铺上企业信息和运输线路等信息。值得注意的是,两个平台在保证信息真实性方面的做法有所不同,阿里物流平台提供在线评价系统,待物流企业完成运输后,货主可在平台上对本次服务进行评价,所有的评价信息均对外公布供其他货主浏览决策。正负面的评价数量对用户的选择行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近期的负面评价影响更大,所以阿里物流平台上的物流企业不仅要制定有竞争力的价格,还要保证高水平的服务质量得到有价值的评论以获取长远利益。北京物流平台是从源头入手,实行企业的实名审核入驻。平台上的非认证会员看不到认证会员的信息,这一方面促使了非认证会员要想获取更多的信息必须实名入住,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平台上的信息真实可靠,使平台向着诚信交易平台的方向发展。

传化物流平台主要货源信息和企业信息。解决空车返程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打通阻塞货源信息的障碍。由于货源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信息的更新速度直接影响着交易的成功与否。所以相比运输价格,返程车辆对货源信息的更新速度更加敏感,这就要求平台要提供及时准确的货源信息。企业信息包括制造商贸企业信息、物流企业信息以及社会车辆信息,这些信息都是平台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查后才录入的,而且每个企业信息都与诚信管理系统挂钩,这个措施起到了很好的信用监督作用。

上海航运平台的主要信息是交易行情。在集中撮合的价格形成机制下,开盘收盘价、最高最低价等交易行情对交易商的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交易商大多都熟悉航运行情,能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对运价走势进行判断和预测,所以即使是交易中心的很细小的信息,也可能对交易商的决策产生关键作用,这就要求交易中心的信息要有真实性和高质性。上海航运平台的诚信度主要与其的运价指数的真实性有关,真实性不是通过国有企业的权威性来体现,而是通过市场来检验的。所以平台的指数样本的范围要广泛,信息披露制度要完善,要及时公布形成指数的原始数据采集、指数计算公式、指数编制方法及其修改与维护等信息,以增加指数的客观性,从而提高平台的诚信度和影响力。

另外四个平台都相关行业信息,这也正是平台“公共”特性的体现。行业信息主要包括行业新闻、交通路况、政策法规等。行业信息的可以推广和普及物流业的运作规范,实现区域物流作业的标准化,也使得政府的政策法规得到及时落实。值得注意的是,四个平台都保存着企业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关键信息。保证这些信息不被非法利用,是使用平台的企业首要关心的问题。解决隐私问题,不仅需要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也需要技术上的改进。信用是平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保证使用平台的企业诚实可信,才能使平台在业界得到认可,才能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所以平台在建立初期就应考虑建立全面的信用体系,包括电子交易记录、税收缴纳记录、银行信贷记录等平台业务的方方面面。关于完善信用制度,不同类型的平台可借鉴四个平台,如提供在线评价系统实现实时监督、从源头控制实行实名入住、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等。只有在隐私和信用这两个问题上取得较大突破,通过隐私机制保护企业的合法利益,通过信用机制对服务商进行评价约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才能健康快速地发展。

(五)盈利模式

阿里物流平台的主要收入是广告费,对用户目前实行免费服务策略,这主要是因为阿里物流平台作为阿里巴巴大商业圈的增值服务平台,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阿里会员的物流服务需求,所以平台的建设费和维护费均是由阿里巴巴总部提供。阿里物流平台的这种免费为货主企业找物流,帮物流企业找货源的策略,实现车货双方都降低成本的同时增加了企业对平台的忠诚度和粘合度,间接实现了自身的盈利。

传化物流平台的主要收入来自硬件租赁费和信息服务费。平台依靠仓库、办公室等实体设施以及数据交换系统、车辆跟踪系统等信息平台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以方便基地内的企业开展业务。为实现盈利,平台实行两种制度,一是会员制,不同等级的会员享受不同的服务;二是类似于云计算中的“软件即服务”模式,即平台把不同的服务模块明码标价,有需要的用户交相应的费用后即可使用。在平台初期,硬件租凭费在收入中占了绝大部分,随着平台的不断发展,信息服务费的比重越来越大。在盈利模式上,传化物流平台探索在硬件收费和信息服务费上的一个平衡。

北京物流平台和上海航运平台都属于国有主导型平台,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公共基础设施的角色,所以它们的公益性较为明显。北京物流平台为用户提供的诸如网上业务室、车辆货物监控和数据交换等信息系统大多是对用户免费开放的,上海航运平台的运价指数也免费对外公布以供船主和货主参考,免费服务使得国有主导型平台带来的社会福利要大于自身的经济利益。不过两个平台为了能持续发展,都采用了社会资本介入以及市场化运作的运营方式,所以也相应地开发了很多增值服务平台,这些增值服务就是平台主要的利润来源。如北京物流平台为会员提供在线融资、在线保险等服务,收取相应的增值费用。上海航运平台向交易商收取一定的交易手续费,交易手续费是根据买卖双方成交合约的总价值按照一定比例所支付的费用,它能反映出交易商的交易次数、对交易中心的利用率及通过交易中心所获得的收益。

可以看出,四个平台的利润来源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异点。共同点表现在所有平台都提供会员服务、数据交换等基础服务并对企业免费开放,差异点表现在不同类型的平台提供差异化的增值服务以扩大利润来源。电子商务型平台以信息撮合的方式提供服务,利润来源仅局限于线上服务。鼠标加水泥型平台基于实体设施与信息化管理方式提供综合,所以其收入来源更加广泛。国有主导型平台以公益性为主。附带增值服务以维持平台发展。民营主导型平台以盈利性为主,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吸引更多的用户入驻平台。所以平台应根据自身类型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从平台服务的多样化中创造附加价值。但要注意不能过分注重差异化而忽略基础业务,提供数据交换、货物定位跟踪等基础性业务是发挥增值服务优势的必要条件,例如数据交换使得平台掌握一手的运输链数据,平台可以利用这些汇总的数据运用数据分析模型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利用,帮助运输企业设计更优化的线路以获取增值服务费等。所以无论哪种类型的平台都可提供同质化的基础服务来维持平台的基础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提供差异化的增值服务来提高竞争力和增加收入来源。

(六)流程整合

阿里物流平台与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商业圈的其他平台一起构成一个闭环的供应链,把电子商务从网上信息、网上交易、网上支付拓展到物流配送。商流是物流的前提,物流是商流的结果,而信息流和资金流扮演者桥梁和价值转移的作用。阿里物流平台很好地体现了四流合一,这正是阿里物流相比于其他物流服务平台的最大优势。

传化物流平台的流程整合优势在于信息化与实体物流基地的无缝结合。空车返程一直是困扰我国公路运输的最大问题,传化物流通过建立物流基地将物流产业链上的各种资源聚集到一起,同时提供准确及时的货源信息,有效提升了车货匹配效率。而按需供应、即付即用的云计算业务流程也为其他物流信息平台的模式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流程整合模式。

北京物流平台依托政府背景和区域优势,具有建设速度快、推广范围广以及权威性高等特点。这些特点都使得平台在短时间内聚集了大量的区域物流资源,也使得平台的流程整合能力大幅增强。通过聚集和整合区域物流资源,平台合并了区域的信息孤岛,优化了区域供应链上下游以及物流企业之间整体物流资源的组合,实现了社会利益的整体提高。

上海航运平台的流程整合优势在于创新性地将物流服务平台与航运衍生品结合起来,提供更高级的物流服务,为我国航运企业提供了规避风险的航运交易平台。平台为航运行业提供实时客观的运价信息,不仅方便使用者制定合适的套保策略,较好地维护了航运市场的秩序和服务质量,避免了零运价的恶性压价竞争局面,而且使得我国在航运业的运价上有了自己的定价权,使得国内航运企业不受国际航运业的干扰和波动。

作为一种新的基于互联网的服务模式和交付模式,云计算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和运营模式。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可作为易扩展的开放平台面向有需求的社会组织,基本流程是平台运营商提供应用程序接口、开发文档和开发环境,第三方软件提供商开发相应的接入软件,企业购买有需求的软件连接平台并使用平台提供的服务,平台根据企业使用服务的情况,采取按需付费或按量付费计费方式。这种模式尤其对正在成长、无法承担企业信息化成本的中小企业有利。这样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就像水、电、煤一样输送给有需要的企业、开发者以及各行各业,成为真正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

综上所述,四个典型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各项指标比较简表(见表3):

四、结论与启示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形式多样,本文从两个维度对其进行分类,分为电子商务型和鼠标加水泥型以及国有主导型和民营主导型。根据此分类原则,本文选取了四个具有代表性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进行案例分析。相比于之前的研究,本文并不是对平台的商业模式进行抽象的描述,而是将其细化,从商业模式的六个组成要素角度对不同类型的平台进行深入的探讨。并且采用案例研究和比较分析的方法,从四个平台的比较中总结出成功平台的必备条件。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明确类型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选择商业模式的基础。不同类型平台的商业模式有着截然不同的特征,表现在商业模式随着组成要素的不同而不同,只有那些与平台自身类型相适应的商业模式才能保证平台的可持续发展。平台所关心的不应该只是免费或者收费模式,而应是明确何种类型采用何种商业模式的问题。以上关于商业模式组成要素的讨论对于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有着以下启示:

第一,以中小企业为目标市场是大多数平台运营初期的主要策略。中小企业对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有现实需求,所以平台在运营初期将中小企业作为优先发展的对象,不仅满足了市场需求,使平台获得长尾经济效益,而且可以提高平台的覆盖率和知名度,达到信息化规模效应。

第二,灵活采取价格撮合机制是吸引和保留用户的有力策略。平台应根据自身的结构类型选择合适的价格撮合机制。电子商务型平台可发挥网上优势,提供诸如在线议价和在线招标等灵活多样的价格撮合机制。鼠标加水泥型平台可发挥线上线下互动的优势,提供诸如集中撮合和当面议价相结合的价格撮合机制。各种类型的平台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为用户提供多种价格形成渠道,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以达到吸引和保留客户常驻平台的目的。

第三,政府协会企业联合运营模式是目前我国平台建设和发展的有效运营策略。根据我国的市场环境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自身特点,我们认为政府协会企业联合运营模式是目前我国平台建设和发展的有效运营策略。政府牵头建设、协会中间协调以及股份制企业独立运营使得平台不仅具有国有主导型平台的权威性和公益性等特点,而且也具有民营主导型平台的高创造性和高服务水平等特点。

第四,完善隐私保护和信用机制是平台持续发展的基础。隐私问题和信用问题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发展中必须要解决的两大问题,平台在建设初期就要建立完善的隐私保护制度和信用等级制度。解决隐私问题不仅需要制度上的完善,也需要技术上的改进创新。解决信用问题,其他平台可借鉴四个平台的信用制度来采取相应的措施。只有通过隐私机制保护企业的合法利益,通过信用机制对服务商进行评价约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才能健康快速地发展。

第3篇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商业模式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商业模式创新日益成为企业竞争优势获取的主要途径和企业运转的核心。本文通过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和其路径实施研究成果的深入分析,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未来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商业模式创新 路径 实施

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的不二选择,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理论也呈现“点-线-面-过程”这种进阶式的发展趋势。不仅如此,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还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展开研究,包括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实施与趋势。

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研究

(一)基于企业创新程度视角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途径

有学者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企业实施商业模式创新的程度大相径庭,这也决定了企业实施创新的途径有所区别。Linder 和Cantrell(2000)把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挖掘型,即在不改变商业模式本质的前提下挖掘企业现有商业模式的潜力;二是调整型,即通过改变产品/服务平台、品牌、成本结构和技术基础来调整企业的核心技能,提升企业在价格/价值曲线上的位置;三是扩展型,即把企业的现有商业逻辑扩展到新的领域;四是全新型,即为企业引入全新的商业逻辑。Osterwalder (2004;2007)把商业模式创新分为存量型创新、增量型创新和全新型创新三类。他认为对于能够获得新资源、核心能力或分销渠道的企业,可以采用存量型创新方式来供给与过去相似的产品或服务。对于在某些方面滞后的企业,可以采用增量型创新方式,在现行商业模式中增加新要素以加强竞争优势。而对于拥有新技术并能把握机会的企业,可以在新市场形成过程中进行商业模式的全面创新。由此可见,不同的类型的企业,其实施的商业模式创新途径也各不相同。此外,Mahadevan(2004)还考察了商业模式创新的可持续性问题。根据商业模式创新的程度和可持续性,Mahadevan 把企业分为当前领导者、趋势创造者、新进入者、模仿者和跟随者,并着重讨论了前三者的创新策略。Mahadevan认为,当前行业领导者应该力图进行“妨碍性”商业模式创新,即通过实现范围经济、掌握垄断资源和控制供应链等方式来提高现有客户的转换成本。趋势创造者应该突出自己的商业模式的创新性,寻求可持续收益模式,并弥补在新领域缺乏的知识和能力。新进入者应该进行“战争式”商业模式创新,即降低现有客户的转换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并向新客户宣传特殊的价值主张。

(二)基于商业模式构成要素视角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途径

对于商业模式创新,很多学者都从商业模式构成要素展开入手,他们主张通过改变商业模式构成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实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Weill 等(2001)强调了改变要素之间关系的重要性,他们提出了“原子商业模式”的概念,并指出每个原子商业模式都具有战略目标、营收来源、关键成功因素和必须具备的核心竞争力这四个特征,通过改变原子商业模式的组合方式就可构建新的商业模式。Osterwalder(2004;2007)指出,在商业模式这一价值体系中,企业可以通过改变价值主张、目标客户、分销渠道、顾客关系、核心能力、价值结构、伙伴承诺、收入流和成本结构等因素来激发商业模式创新。Davila等(2005)在其著作中较详细地阐述了如何从价值主张、供应链和目标顾客三方面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他们认为可通过开发新产品或延伸现有产品的价值来改变价值主张,即改变送达市场的产品的价值;供应链创新,即改变创造和送达产品价值的方式,主要通过改进与合作伙伴的关系及运营整合来实现。Johnson等(2008)认为,商业模式由顾客价值命题(CVP)、盈利模型、关键资源、关键过程四个要素组成。这四个要素涵盖了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可以围绕这四个要素的创新来实现的。Lindgardt等(2009)也认为商业模式创新可以通过商业模式组成要素的创新来实现。他们指出,商业模式包括价值命题和运营模式两个要素,每个要素又分别包含若干个子要素。

(三)基于企业价值链视角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途径

Magretta(2002)认为:新的商业模式就是隐藏在所有商业活动下一般价值链上的变量,价值链有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包括所有与生产有关的活动,另一部分包括所有与销售有关的活动。进而,他得出结论:一个新的商业模式或者起始于一个产品的创新,或者起始于一项流程的创新。RaPPa(2004)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意味着企业必须明确他们将通过开展何种活动来创造价值,以及如何在价值链上来选取上、下游伙伴中的位置,最终能够与客户产生收益。Miles等(2006)从企业组织形式的角度出发,认为企业间合作经营是推动企业商业模式持续创新的的动力和方向,这也是基于价值网络内协作关系的创新。

(四)基于企业系统视角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途径

Voelpel等(2004)认为商业模式创新要从客户、技术、组织基础设施和盈利四个方面进行系统考虑,同时还强调了商业模式创新思维的系统性和与外部环境匹配的重要性。Amit和Zott(2009)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若干活动所组成的系统,这个系统可能越过了企业的边界,并使企业和它的商业伙伴能够创造价值,企业从中分享一部分价值。

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实施研究

(一)面向战略规划的商业模式创新实施研究

对于商业模式创新实施,德勤咨询公司(2002)构建了一个类似的三阶段(即机会分析、模式设计和计划实施)商业模式创新分析框架。Voelpel 、Leidold 和Tekie(2004)则把创新实施研究的重点放在商业模式创新规划上,构建了一个基于客户测试、技术测试、企业基础设施测试和财务测试的商业模式创新实施循环框架。在这个框架中,客户测试主要考虑企业新的价值主张能否显著提高客户的满意程度或创造新的细分市场,以及原有客户能否迅速适应新的价值主张等问题;技术测试主要解决企业是否拥有实现新价值主张的技术,以及是否能够开发更新、更能满足企业需求的技术等问题;企业基础设施测试旨在回答企业内部组织和外部合作伙伴能否实现和传递新的价值主张等问题;而财务测试则旨在测试企业利润的可持续性以及竞争对手模仿可能对企业造成的冲击。不仅如此,Osterwalder(2007)把商业模式创新的过程分为环境分析、商业模式设计、组织规划和商业模式执行四个阶段。环境分析阶段的任务主要是使规划团队成员就商业模式的社会、法律、竞争、技术等问题达成共识,然后规划商业模式的框架。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来描述新的商业模式。在组织规划阶段,企业根据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将商业模式分解为业务单元和具体的流程,同时规划支持商业模式执行的基础信息系统。最后阶段就是将设计好的商业模式付诸实施。由此可见,这些学者都是基于战略规划的角度而展开商业模式创新实施研究的。

(二)面向个人和组织学习的商业模式创新实施研究

有些学者,包括Sosna、McGrath等,认为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实施过程是一个个人和组织不断学习的过程。Sosna等(2010)提出了商业模式创新实施的四个步骤:第一步是初始商业模式的设计和测试;第二步是商业模式的发展过程;第三步是精炼和改进商业模式的过程;第四步是通过组织学习保持商业模式的成长。McGrath(2010)也持类似的观点,认同组织和个人学习在商业模式创新实施中的重要作用。但与Sosna等学者不同的是,McGrath认为商业模式的试验失败和学习过程既可能发生在组织内部,也可能跨越组织边界发生。

(三)面向持续改进的商业模式创新实施研究

Morris、Schindehutte 和Allen(2003)认为,商业模式创新就是企业在逐步加深对自身的商业逻辑认识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调整自己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创新就是从基础层商业模式向专有层商业模式和规则层商业模式逐步递进的过程。Chesbrough(2006)则从商业模式升级的角度详细介绍了企业优化其商业模式的方法和步骤。他把商业模式分为大众化、部分差异化、市场细分式、能获得外部支持、能整合企业创新和能动态适应市场六种,并认为商业模式是否能够提升取决于现有商业模式是否能够创造足够的利润、企业是否有足够的开放程度以获得外部资源以及企业是否愿意出售自己不需要的非核心资源。为了让商业模式的划分和升级具有可操作性,Chesbrough 还明确提出了衡量这六种商业模式的标准,分析了每种商业模式与上一层次商业模式的关键区别,并认为这些关键区别就是提升商业模式的着眼点。与此同时,Chesbrough 还强调了开放性对于提升商业模式的作用,认为这六种商业模式的总体趋势是促使企业不断趋向于开放式创新和管理。

(四)面向IT变革的商业模式创新实施研究

Timmers(1998)、Kodama(2004)、Venkat raman 和Hender son(2008)等学者都谈到了IT 系统在商业模式创新中的作用,并强调IT 系统建设要与商业模式创新相匹配。不仅如此,包括IBM和SAP等企业也是高度重视IT系统对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性。IBM(2006)认为,IT 变革是商业模式转变的一个内在因素,同时也决定了商业模式转变的可行性。在商业模式创新中,企业技术人员应该配合企业管理者从三个方面实施商业模式创新的行动,即理解商业模式的系统构成、用商业思维对企业现有的IT 模式进行创新、建设柔性化和响应化的IT 基础设施。与此同时,SAP 公司的总裁(2007) 在其著作中强调了变革时代全球经济的信息化特征,并认为企业应该通过建立弹性信息架构和协作业务网络来加快转型速度,以根据客户需要提供一套完整的服务与解决方案,而不再是满足于向客户提供物美价廉的单个商品或服务。

研究展望

尽管商业模式发展至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一些领域不够完善,特别是国内对此领域的研究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如何设计出适合企业战略目标的商业模式成为创新型企业的出路,而对于有了一定模式的企业如何在动态环境下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就成为企业的当务之急。企业商业模式必须考虑企业、顾客和竞争等三大因素,并在某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之下,选择若干个具有战略性的设计变量作为奋斗目标。通过以上对商业模式及其创新的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对其未来展望如下:

第一,商业模式创新的“合法性悖论”研究。商业模式创新,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出现,尤其是破坏性创新商业模式,如何突破原模式的包围并成长为主导模式而不中途夭折的动态研究。这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不得不面对的一大难题。目前,已经开始有很多学者意识到这一问题。

第二,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是商业模式创新研究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后续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应该加强案例研究工作,以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如增加资料收集的渠道以增强说服力,特别是采用与企业高管直接交流的方式来收集样本企业的数据;还可以通过多案例研究、定量方法等研究方法来丰富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形式。

第三,商业模式及其创新价值评价。商业模式及其创新价值评价是商业模式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方面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建立一套科学的商业模式及其创新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和量化方法,对商业模式及其创新价值进行评估,从而为企业决定是否进行商业模式创新、选择商业模式创新的方向以及评价商业模式创新的结果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王琴.基于价值网络重构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11(1)

2.钟婷婷.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2(11)

3.王建国.中国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之道[J].现代企业教育,2011(5)

第4篇

商业模式,就其最基本的意义而言是指做生意的方法,是一个公司赖以生存的模式,一种能够为企业带来收益的模式。同时也是一种包含了一系列要素及其关系的综合性概念,用以阐明从事业务运作的具体方法和途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对物联网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越来越有必要。有关物联网商业模式的研究数量不多,主要集中在商业模式的类型上,代表性的研究包括:从服务提供主体和方式角度出发,中国电子商务中心提出了物联网发展的系统集成商主导、运营商提供网络连接、运营商提供数据流量、运营商为客户开发相关服务和运营商提供定制服务五大类商业模式。周晓琼(2010)根据中国移动现有业务发展总结了七种物联网商业模式,即企业投资自建型、企业自建运营型、定位平台型、免费开放型、全租赁佣金型、运营商系统集成型、运营商与系统集成商合作型、运营商产品库型模式。通过对AT&T、Verizon、韩国SK电讯、中国移动等中外运营商运作商业模式的研究和分析,张云霞(2010)、陶冶(2010)等总结出通道型、合作型、自营型、定制型等几种类型的物联网商业模式。其中,通道型和合作型模式由于由电信运营商和系统集成商配合完成,是目前使用最多的模式。而自营型和定制型模式,由于受开发、应用成本较高、风险较大的限制,目前实际应用还较少。李卓贤(2011)通过对现有物联网模式的分析总结,认为目前中国物联网的商业模式主要有通道服务、平台运营、应用服务、合作开发推广和产业联盟五种模式,其中前三种模式主要是以运营商为主体,为企业客户或大众开发并提供相关的服务;后两种模式则是从产业链的角度,通过运营商与系统集成商以及客户合作,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整个产业链上不同利益主体的共赢。针对于物联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中国学者提出了诸多的看法,2011年在无锡举行的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暨博览会上,与会专家就指出,从整体上看物联网思维发展仍处于概念导入和产业链形成的初级阶段,产业的核心技术仍未突破,应用需求层次偏低,商业模式不够清晰,各地在建设上还存在重复投入、无序发展的问题。袁(2011)曾经提出物联网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面临主要障碍包括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缺乏、物联网核心关键技术缺失,产业模化应用不足、产业链不完备,商业模式不成熟。丁学君(2011)指出标准体系问题、行业融合问题、商业模式的完善与创新问题和隐私及安全问题是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相关研究还有:温良(2012)认为,中国物联网发展存在的问题有在安全与隐私上存在威胁、缺乏统一完整的技术标准、商业模式不成熟、关键技术亟待突破、能耗及污染比较严重。范鹏飞、王波和黄卫东(2011)指出当前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面临以下三大问题:一是行业壁垒,行业参与度不够和行业资源开放度不高;二是没有形成产业链,规模化协同化比较少;三是物联网应用网络相对孤立,网络互联缺乏有效控制。总体来说,国内对于物联网发展问题的探究都是基于产业发展的角度,而对于物联网商业模式的选择的研究还不完善,需进一步的探讨。

二、中国物联网产业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

尽管中国在物联网行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真正要迎接物联网时代,还有一段曲折的路要走,物联网的商业模式还有诸多的不适应。

1.规模与成本之间的矛盾。目前,物联网发展的最大问题在于行业应用缺失,商业模式过于零散化。中国物联网的应用水平还比较低,虽然有了一些基础运用,但是市场需求还是小规模的、低层次的,不能有效地在物联网上、下游各产业链得到广泛的应用,最终导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物联网的规模化。随着物联网的不断推广,其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到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各行各业的应用特点和用户需求不同,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物联网不能形规模化,随之而来的后果就是物联网开发、集成、部署和维护的成本较高。而小规模的应用表现不了物联网“物联”的大的意义,也不能形成多方力量共同推动物联网行业健康发展的组织机制,这样无疑是不利于物联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物联网产业化进程中中小型企业占比例较大,实力较强的龙头骨干企业较为缺乏,不利于形成龙头企业的示范效应,也不利于企业之间的协作,导致了整个物联网无法形规模效应,成本较高。同时,物联网产业链的构成不够完善,上游企业规模较小,在数量上不能满足物联网市场的需求。而部分中下游产业链发展较为成熟,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这就使得物联网产业不能形成规模经济,也不能形成整合的商业模式,制约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2.商业模式不清晰。现阶段,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处于成长的初级阶段,还存在许多的问题。而物联网作为新兴产业,其商业模式还有很多不稳定、不完备的情况存在,商业模式不清晰已成为制约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由于中国物联网推进速度过快,缺少一个明确统筹规划的发展蓝图,导致现行物联网的发展完全处于自发的状态,不同地区、不同企业各自为战。整个行业缺乏统一的标准,没有形成高效、清晰的商业模式,使得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无序且盲目,各方资源共享不足,导致资源严重浪费,研究成本过高,这样非常不利于物联网产业的长足发展。与此同时,物联网产业链结构十分复杂,涉及终端制造商、应用开发商、网络运营商、最终用户等诸多环节,各环节利益分配困难,若缺少清晰的商业模式则难以实现共赢,进而导致商业模式的不可持续。因此,商业模式的不断完善、创新和多元化就成为推进物联网产业永续发展的持久动力。

3.物联网的融资问题成为其商业模式的关键问题。笔者认为,如果把商业模式简单的说成一种赚钱的方式,那么,物联网的资金来源———融资,就是可以赚钱的基础。近些年来,物联网的融资问题,似乎并没有得到像物联网发展过程中的其他问题的广泛关注,因为,物联网发展的大部分资金都来自于同一个主体,也就是我们的政府。物联网作为新兴的产业,其爆炸式的发展引起了诸多的争议,过快的发展和需求让人喜忧参半。以此同时,物联网未来发展情况的多变,资金需求数量的庞大以及收益的回收期过长,让物联网行业融资没那么容易。国家成了物联网行业的所有者,形成了物联网行业融资对象单一,融资主体的不活跃,不能充分调动市场在行业发展的作用。(本文来自于《经济研究导刊》杂志。《经济研究导刊》杂志简介详见)

三、改进措施

当今是一个商业模式创新的时代,一个产业能够长期持续的发展,不仅要看其在现实中的应用前景,更要看其所采用的突破传统思维的商业发展模式。

1.促进合作与共赢。物联网业务在整个发展链条中,各业务主体在资金、管理、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不尽相同,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就要促进业务各方的充分合作。物联网企业要鼓励价值链中各主体发挥优势作用,减小成本的支出,实现最大程度的增值,提升商业模式系统的集成度和动态平衡,降低业务各方参与的成本,使以互联网为依托的产品和服务实现收益的增长。只有集各方之力才能够使中国的物联网产业蓬勃发展,才能使物联网真正拥有长效、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最终达到共赢。

2.政府支持。政府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导向作用,政府政策方针的制定和实行对新兴企业的发展尤其重要。物联网作为当今社会的新宠,其发展除了需要强大的市场需求和充足的资源配置外,更需要政府对其的扶持、引导和优势平台的提供,这样才会使物联网在市场上拥有竞争力。此外,还要健全物联网产业政策环境。通过宽松的市场准入政策、优惠的税收政策和价格政策,引导国内各种形式的资本向物联网产业倾斜,打破行业壁垒,鼓励跨行业投资,引导民间资本,实现物联网融资的多样性,进而发展更有效的商业模式。

3.技术标准化。物联网产业的标准化是克服物联网产业发展障碍和降低成本的关键。物联网虽然是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革命性浪潮,但其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中国应尽快研发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并加快试点应用。无锡以其信息资源的集聚优势,作为江苏省物联网发展的科技示范基地得到优先、重点支持,成为了中国物联网发展的先导城市。无锡物联网的发展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物联网的发展水平,在物联网的科技创新方面更应该起示范作用,要首先攻克技术难题,提高创新水平,更可以建立物联网的产业孵化基地,专门用于物联网的研发和应用,最终形成大规模的产业化,从而降低物联网产业的成本,解决成本与规模之间的矛盾,提高物联网的盈利水平,发展有效的盈利模式,推进商业模式的发展。

4.建立更广泛的合作联盟。针对无锡这样的物联网产业优先发展的代表,如何转变为领跑的新一轮发展的核心优势,还需开创更多的选择。无锡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优势,在江苏的众多优秀的高校中建立更广泛的合作联盟。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为物联网技术的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促进物联网产学研的紧密联系,提高产学研的层次,扩大产学研的规模,打造更大的发展平台。通过与高校的合作,可以加快物联网的发展创新,推动物联网的全面发展。

第5篇

【关键词】绿色商业 发展模式 综述 研究框架

在关于中国绿色商业模式及发展趋势研究的资料收集和整理过程中笔者发现关于绿色商业发展模式的研究文献极少,然而关于绿色商业和商业模式的文献和研究成果颇丰。本文将关于绿色商业和商业模式两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关于绿色商业研究的现状综述

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一百提出“发展绿色商业”并创建了“绿色商业发展基金会”,开始了我国“绿色商业”的新纪元,“绿色商业”成为商业的时尚。自此,“绿色商业”的研究拉开了帷幕,曹静(2000)进行了“商业绿色营销市场分析”;吉福林(2002)做出“论商业企业的绿色经营”的思考,熊凯(2004)明确提出“绿色商业”的内涵,从商品及商业配套设施、商流与物流、营销三方面进行分析。此后柴艳萍等(2006)从环境伦理和商业的角度提出构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商业的构想,朱成钢(2006)指出应该“建立与绿色消费相适应的商品流通业”;特别是2006年中国商业经济学会与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联合组织“中国绿色商业发展战略”课题的研究,引起了学者和业界的广泛关注。

刘建湖(2007中国商业经济学会)提出构建“以绿色商业为核心的产业生态体系”,强调了绿色商业的产业经济生态功能,沈小静、宋超(2010)对我国商业绿色采购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商业绿色采购的概念,认为商业的绿色采购主要是在商业流通过程中,以批发和零售为主要业态的商业流通企业应采取对环境最小化的不良行为,从外部获取商业企业所需的产品和服务,即商业流通企业以对环境影响较小的方式从外部获取绿色产品和服务用于销售和自身使用的行为;在2007年第二届中国绿色商业发展高峰论坛学术交流中,高观分析了“绿色商业发战略问题”,周殿昆论证了“构筑绿色商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等学术观点,这些研究成果和观点从宏观视觉论证和诠释了绿色商业对我国的商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并从理论上探讨了绿色商业事业在我国商业经济实践中的发展前景、机制构建和实现路径。2010年首届中国绿色商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论坛会议全面总结了我国绿色商业创新发展经验和成就,通过行业论坛峰会巨大推力,进一步提升了一批优秀绿色商业企业的品牌形象,为中国绿色商业创新发展树立了标杆,促进了商业企业绿色品牌的自主创新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提升。

部分学者还对我国绿色商业的发展障碍进行了深刻分析和论证。主要的研究结论有:企业缺乏绿色营销运作的的动力和能力使得绿色商业难以推广;绿色商业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与经济发展水平错位;消费者绿色消费观念滞后;绿色市场秩序混乱、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规范等制约着绿色商业的发展进程。宁薛平、文启湘(2007)对绿色消费障碍进行了分析,构建了绿色消费模型,提出绿色消费障碍类型,诸如市场需求障碍、价格障碍、消费环境障碍。

关于商业模式的研究现状

商业模式概念的提出最早出现在1957年,但对于商业模式的研究直到2000年才引起国外研究者的广泛重视,2005年以来我国学术界对商业模式的研究掀起热潮。目前关于商业模式的研究日渐成熟。Osterwalder等提出了商业模式演化的五个阶段。目前,有关商业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商业模式的概念、要素和类型。王伟毅、李乾文从创业视觉对商业模式进行研究,提出商业模式是创业者创意开发的最终成果,对商业模式的本质进行了研究(2005)。Michael Morris等(2003)指出,商业模式具有生命周期,包括规范期、强化巩固期、适应期、修正期和再造期。何骏对上海社区商业进行研究,把上海社区商业发展模式归纳居住区商业模式、街坊型商业模式(2007)。2005年商务部颁布了《关于加快我国社区商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和不同侧重点,对我国城市社区商业发展模式的现状和改革作了深刻、独到的分析。陈红华(2005)分析了国内外社区商业的差异性:国外社区商业以购物中心为主,一般通过政府合理规划,布局经过严格设计;而中国社区商业以住宅底商为主,往往是开发商独立操作,布局随意性很强。李曼(2006)从社区商业发展的优势进行了研究,提出社区商业具有的优势在于它是整个城市商业信心相容的基础,是未来商业重要的投资对象和商业地产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吸纳社会就业的重要途径。张晓娜(2008)对社区商业选择的商业模式进行了研究。梁云(2009)对城乡商贸统筹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城乡市场网络化模式、供应链网连接模式、产业联动模式、小城镇商业模式、龙头企业(市场)带动模式,并以重庆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目前,理论界对我国绿色商业的研究和商业模式的研究已有一定的基础,但不够系统,鲜有绿色商业发展模式的深入研究。研究方法大都停留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模型分析不够,技术操作层面上的较多,缺乏多学科的理论支持,理论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对我国绿色商业模式的创新发展研究非常必要。

中国绿色商业模式及发展趋势研究框架设计

以中国的绿色商业模式为研究对象,以多学科理论为依据、构建绿色商业模式体系,转变商业业态类型以引导和培育我国消费市场,提升我国商业的国际竞争力,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

中国绿色商业模式及发展趋势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重点、难点。首先,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新的研究视觉、研究思路和方法,分析中国绿色商业发展模式及发展趋势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对相关概念、绿色商业发展模式的主体进行界定,并对管理控制理论进行阐述。

其次,为中国绿色商业发展模式体系进行构建,这是该研究的核心内容。共分为四部分:第一,运用商业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等理论,深入分析绿色商业的特征和商业模式的创新的有效结合,明确中国绿色商业发展模式的趋势。第二,分别从绿色商业发展模式的结构维度和关系维度出发,研究绿色商业体系的构建及相应商业模式的设计,结合政府推动、企业自主行为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发展趋势,构建出绿色商业发展模式的评价体系,从而建立起绿色商业发展模式的控制平台。第三,为政府绿色商业发展的合理规划及企业绿色商业发展模式的选择提供建设性意见。第四,从外部评价和自我评价两个层次,建立科学的管理评价体系,通过实时的评价、反馈,使我国绿色商业发展模式得以规范,不断修正管理控制体系,更好地推动我国绿色商业发展模式的广泛运用。

再次,在深入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理论研究的结论进行实证检验,结合实际案例对绿色商业发展模式进行实证研究,总结出成功经验,查找问题,给出建议。

实证研究工作量很大,费时费力,调研数据的取得有一定难度,绿色商业发展模式的构成要素庞杂,梳理取舍困难,确定绿色商业模式评价体系要素和标准复杂,构建评价体系难度大。

中国绿色商业模式及发展趋势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研究理论框架设计。研究方法方面:首先,运用多学科交叉分析法,如经济学、新经济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系统论等多学科理论对绿色商业发展模式进行探讨;其次,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理论和模型相结合,在构建理论框架的基础上,选取多个省份有代表性的城市、社区、城镇绿色商业进行访谈、问卷、实地考察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第三,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比分析传统商业模式和绿色商业模式,总结绿色商业模式的发展趋势;第四,典型案例法,选取有代表性的绿色商业企业,设计相应的研究框架进行剖析,提出改进建议。

研究思路方面:在相关文献梳理基础上,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以多学科理论为依据,以绿色商业为主线,以绿色商业发展模式研究为目标,充分分析绿色商业的体系构建,归纳出绿色商业模式的评价体系,并设计科学的评价体系对绿色商业模式的发展进行实时评价、反馈、修正和动态优化。最后结合实证研究的结果和具体案例,为政府和企业提出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第6篇

根据当前各大国际组织对物联网的理解及其行业应用现况,可以定义为:物联网是通过智能感知识别(RFID以及未来可能的射频识别技术)、通信网络(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以及智能运算平台(云计算)的相关技术设备,将区域内所有物体连入到统一的全球网络,使其进行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和价值流的传递,共享和存储相关数据,进而对网络每一个节点进行智能感知识别、定位、监测、管理和操控。物联网非为单纯的物物相连,完全是面向应用的,包括行业应用、公共领域的应用、家庭的应用。因此,物联网更多表现为区域性、行业性、领域性特征。

2 商业模式的定义及系统体系

业界对商业模式的研究百花齐放,分为盈利模式、价值派和体系派。结合一些领域的核心观点以及理论进展,可以认为:商业模式是在一定的外部政策、技术、市场需求下,在行业不同发展周期体现出的类似于生态系统的体系,涵盖系统中各主体定位及其自身价值活动,各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传递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价值流这“四流”的状况。

商业模式系统主要由三大要素组成:

2.1 外部环境

这主要指商业模式在横向角度呈现的特征,是维持其生存和发展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

(1)政策管制:包括商业模式所在的区域政治环境,相关的政策法规和监管措施,市场竞争体系和格局,企业生存空间,自由度和开放性等内容。

(2)技术创新:包括相关技术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核心应用技术内容,辅助技术内容,技术创新的促进和阻碍因素等。

(3)产业需求:包括行业整体资源、产品特点,用户群体分类和主要特征,消费习惯特征,需求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主要和潜在目标客户,产业推动力等。

2.2 内部系统

这是商业模式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系统内部节点分布、自身运转以及交互机制等。主要包括:

(1)静态节点:包括商业模式包含的企业或者个体类型,各自特点,分布位置,整体价值链等。

(2)自身运转:主要包括个体自身的战略定位,核心竞争力,经营范围运营机制,实现模式,成本定价机制,营销模式,盈利模式,收入分配模式和关联活动等。

(3)交互机制:主要包括个体间的竞合博弈关系,价值流、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的流动作用形式等。

2.3 协同发展

这主要体现在系统的内外互动和纵向层面的产业周期发展上。主要包括:

(1)系统内外部互动:外部环境对系统的影响机制和效果,内部系统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等。

(2)产业周期发展:整体系统演化动力,内部系统演化模式,持久性,产业发展周期等内容。

商业模式的体系可以通过图1来体现。

3 物联网商业模式的主体性特征

物联网作为互联网、通信网、传感器等一系列新技术融合形成的产业类型,在继承通信网和互联网行业的部分特征的同时,通过信息的深度获取和应用扩展了应用渠道。网络作为信息承载和传递的基础,在物联网发展各阶段都会起到重要作用,而网络所有者的运营商,自然也应承起产业发展的核心角色。

网络是物联网的重要组成环节,只有电信运营商才能做到全方位覆盖,因此是推动物联网应用的主导。它们扮演的不仅仅是“管道商”,还是“信息提供商”。运营商要根据行业发展特点,以自身网络有效整合系统其他个体和相关服务体系,有效传递相关信息和资金,最终实现对市场需求的价值覆盖,使商业模式系统健康运行。

随着三网融合进程的加快,网络融合趋势不可逆转,物联网的网络平台很有能与广电网络和互联网融合,可能会出现其它负责网络的运营商,甚至可能会有独立的物联网运营商出现。

除了网络运营商,物联网商业模式系统的其它重要个体还应包括系统内部的传感设备制造商、硬件制造商、软件制造商、系统集成商、服务提供商、内容提供商、广告商、用户、物体,系统外部环境的政府等公共事业机构、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各类主体将借助其核心竞争力发挥不同作用,通过多种竞争合作关系推动商业模式系统的进化,保持系统活力。

4 电信运营商主体的物联网商业模式分析

根据上述商业模式概念所囊括的市场体系,可以设计出以运营商为主体的物联网商业模式。具体形式如图2所示。

4.1 外部环境

(1)对业务发展的有效把握,以及相关企业的优惠和管制。主要指国家有关部门对物联网发展阶段以及可能开展业务的有效定位和把握,再据此完成的行业优惠和管制政策。

(2)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网络环境的改善。传感器、技术标准、芯片、中间件、无线网络和云计算等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决定了这一商业模式的阶段分割,而不同种类的网络发展和融合是业务推广的重要标尺。

(3)物联网应用的不断发掘和市场推广。不同阶段物联网的可能应用点需要系统个体进行发掘,同时需要通过合理的市场推广,替代和改进之。物联网发展初期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各类投资方也是重要的驱动主体。

4.2 内部系统

(1)企业战略定位。运营商是整个商业模式系统的核心,设备制造商为底层,硬件和软件制造商为中层,系统集成商为中高层,服务提供商和内容提供商为高层。但中高层的个体也都有面向用户的界面,可以参与到整个生态系统的竞争中来。

(2)个体特点。除了设备制造商,其它个体都承担了一定的复合型角色,除了自身的强项之外,面对市场也都能体现出各自的优势来。内容提供商是系统的主要寄生者,对于平台有绝对性的依赖。系统集成商是系统的次级核心,是提升效率的重要节点。

(3)核心竞争力。个体的核心竞争力与其负责的功能紧密结合,但都还有附带的竞争力因素交叉从而形成竞争,网络关系体现得较为明显。

(4)价值链模式。该类商业模式的价值链模式主要为物体――设备制造商――硬件/软件制造商――系统集成商――运营商――服务提供商――用户。体现出的是一种信息感知、识别、收集、汇总、转换和发送的过程。但由于每个个体存在着多种价值作用和增值潜力点,因此体现出比较明显的价值网模型形式。

(5)竞合关系。合作竞争是最主要的竞合模式,除了设备制造商,不同层次的个体之间都存在着竞争和合作的双重关系,系统活力较强,个体之间的集成趋势明显,而内容提供商则集中体现出寄生模式的特点。

(6)经营模式。运营商和服务提供商是主要的服务销售商,硬件制造商是终端经营者,软件制造商可以提供平台上附加的应用,用户的费用流向这几方,除了各自独立产品外,主要由运营商负责收入分配。

(7)成本与盈利。制造商的成本体现为人力成本、材料成本和知识成本:运营商的成本为集成产品成本、网络维护成本和服务成本:服务提供商主要为服务成本,内容提供商为信息制造成本;系统集成商为功能集成成本。主要盈利来源是终端购买和服务付费,服务付费以功能费和信息费为主要类型,应用的单独收费为特 色模式,运营商、服务提供商,内容提供商,软件制造商和硬件制造商均能体现出一定的广告平台效应。

(8)收入分配模式。此类商业模式为非对称信息下的收入分配模式,运营商是系统的的主导,在承担主要风险的情况下,通过上述收入分配模型的条件进行收入分配。总体看来,运营商占到初次收入份额的70%左右,服务提供商份额一般为20%,内容提供商为1 O%,运营商此后对于盈利进行二次分配。

(9)营销模式。此类商业模式的营销活动主要是运营商总体负责捆绑产品的B2B营销,主要面对企业用户,广告平台效应有一定体现。案例营销是易被接受的模式。

(10)“四流”模式

物流模式中,主要的流动者是具有信息感知、识别和传输的功能模块的硬件安装和集成。

资金流模式中,主要是用户的购买和付费资金,其中付费资金存在着多次分配,同时也会有广告和投资等第三方资金的涌入。

信息流模式中,主要是感知到的物体状态信息在不同个体之间的转换、传输和发送过程,信息的源头除了物体,也可以来自内容提供商。

价值流模式中,价值的产生主要是由各类制造商的技术、设备和应用、运营商的网络环境、用户基础、终端覆盖,服务提供商的服务能力、内容提供商的附加内容提供和系统集成商的集成能力形成的资源互补。由于合作竞争是此商业模式的主流形式,竞争所体现的信息交换以及个体之间为赢得竞争而展开的自身素质提升,都是价值产生的主要源泉。价值传播的多向性使用户有一定的选择空间,对其也有明确的评估标准,各方的共赢体现在对需求的合理把握和自身的准确认知,并最终体现在各自的经营模式和收入分配上。同时,由于寄生关系的存在,资源交换成为另一种价值产生的源泉,平台资源交换到内容提供商后,可以发挥出更大的效应。

4.3 协同发展

(1)外在影响。外在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策的引领和导向作用。技术进步带来的功能提升与拓展,可以扩展应用行业范围,激发更多市场需求,同时吸引更多外来投资。

(2)内部适应

对政策的有效解读和利用使企业少走弯路。对技术进步进行有效挖掘和利用,拓展应用模式,开拓更多增量市场,并通过第三方资金迅速扩大企业规模,提升竞争力。

以运营商为主体的物联网商业模式是行业的主流应用模式,其中运营商是核心,是技术进步的主要接收和应用者,同时也需要集成软硬件,并针对市场提供服务。该类模式的合作竞争现象比较普遍,系统效率可以达到最大值,其他个体对运营商业务的所谓竞争和替代,也是一种提升服务能力、通过价值交换提高附加值的手段。

该类商业模式可以覆盖物联网所有可能的业务和行业模式,从当前商用情况看,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环保监控、数字医疗等行业可以作为首要的行业突破口。运营商的主体性体现于通过与传感器和传感网的对接,实现对感知信息的获取、转换和传递,并通过合作开发的多类移动终端对所需信息进行接收和分析处理。运营商在利用自身网络的同时,也需要与其他个体合作,提供一套覆盖信息感知、传递、接收、分析乃至未来进行控制的系统解决方案,以覆盖各行业对物联网应用的全方位需求。

5 电信运营商主体的物联网商业模式策略

物联网应用广泛,潜在市场巨大,同一时段多行业推广成本较高,收益体现较慢,运营商需要在技术、服务、商业模式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找出适合的业务进行推广,实现关键性的物联网应用,拓展可以迅速形成规模的行业和市场。

运营商需重点关注几个维度:一,是否更加了解用户需求,应用是否更加接近用户:二,是否最大限度地利用自身资源,体现资源优势;三,是否可以满足用户不断增长的需求:四,是否在提升公司价值和品牌形象的同时,实现社会效益和民生效益。

并应在以下几方面完善商业模式的系统推进:

(1)大力发展移动通信网络。首先应通过资费模式创新和终端的低价推广来降低使用门槛,促使更多物联网应用加入到网络中:根据物联网的稀疏数据、群组接收和高安全要求等特点,进行相关的网络优化。

(2)积极建立合作共赢关系。物联网商业模式系统庞大,个体数量多,关系复杂,运营商与多个主体存在竞争关系。应在保证自身效益的同时,通过合理的盈利模式和收入分配机制,开放和创新商业模式,与各方积极建设合作关系,实现整体共赢。

(3)着力推进先导应用。电信运营商应选择具有重大经济社会效益和示范效应、技术产业带动作用强、关联性高的重点领域开展物联网先导应用示范,推动商业模式和体制机制的创新突破。这些领域包括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环境监控、公共安全、数字医疗、智能家居等。

(4)促进终端融合。运营商要同硬件制造商和传感器商进行合作,推进已有移动终端对于物联网功能模块的有效集成,以行业应用带动终端研发和销售,并通过不同类型网络融合的方式,扩大终端应用范围,加快其市场推广。

(5)建立运营支撑平台。运营商应该在自身网络基础上,搭建一个集成系统各个体核心竞争力的竞争平台,通过信息的全方位处理和相关辅助功能的实现,提升物联网运营的专业性,并通过对平台不断升级改造,完善服务质量,提升用户体验,提高效率的同时也体现绿色环保。

物联网的发展,尤其在技术、产品、服务体系和用户发掘等方向,促使电信运营商从原有的信息传输和信息服务、以用户为主体,开始转向信息感知、信息转换传输和服务、以物体和用户为双向主体的模式,也迎来应用领域、用户规模、战略地位、资源利用、设计创新和企业价值提升等多方面机遇。

第7篇

【关键词】 消费者主导 商业模式创新 类型

一、引言

面对当今异常动态而复杂的经营环境,单纯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流程创新等已经不能持续有效地抵挡竞争,企业只有通过具有系统性、颠覆性特征的商业模式创新,才能够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商业模式创新已经登上了战略和创新管理的中心舞台。从商业模式创新赢得竞争、带来竞争优势的本质来看,不外乎两种实现途径:做完全不同于竞争者的事情或者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做相同的事情(波特,1997);用商业模式创新的范畴来表达,即价值主张创新和价值创造方式创新,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归根结底是能够为顾客提供创造新价值或更多价值的方法。商业模式创新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它的思维起点是消费者需求;更确切地说,商业模式创新就是发现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并有效地满足他们,因此,洞察消费者需求特征变化趋势、识别消费者真实需求是商业模式创新成功的关键。消费者主导是当今时代需求特征变化的最重要趋势,本文在阐释消费者主导具体表现的基础上,提出基于这些诉求特征的商业模式创新的方向和类型。

二、消费者主导的表现

今天的消费者有更多的机会和渠道对厂商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内容、时间、地点以及价格提出个性化的要求,人们可以以更多的方式参与到交易中,而且参与程度越来越深;消费者得以以各种方式从分散走向联合,消费者的影响力变大,客户群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成为创造需求和价值的新源泉;以往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被动接受的地位正在发生改变,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倾斜,社会正在向消费者主导的时代迈进。

1、“真实需要”终将主导消费决策

一直以来,以竞争为导向的企业活动往往会偏离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使消费者迷失在各种炫目的创新产品中,消费者的消费活动同时为“真实需要”和“虚假需要”所左右(马尔库塞,2006)。知识和信息的快速获得与积累,加速了消费者的学习过程,“真实需要”在消费者购买决策中的力量将上升,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更加理性的选择,追求个性化、内心的满足和自我实现逐渐成为消费行为的优势动机,从众倾向减少,人们对自身内在感受的关注超越了对有形身外之物的关注,他们在消费过程中渴望更多地互动与参与。

2、消费者参与价值创造

今天的消费者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商品和服务的被动接受和消费,先进的技术条件支持使他们有机会参与到价值创造的环节当中。有几种力量共同推动着这一转变:其一,以往只有专业人员才能运用的生产条件和工具变得简单化并且易于获得。例如点对点网站、开放源代码软件、编辑工具、存储器等等,这为消费者参与生产过程提供了可能性;其二,消费者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不断上升。消费者越来越注重追求兴趣、爱好、娱乐、自我表现、体验等需求的满足,参与商品形成过程的意愿越来越强烈;其三,ICT技术的充分发展弱化了以往的时空障碍。信息传输工具的普及以及成本的降低,使得许多非经营性资源进入生产和流通领域具有了经济性和可能性,例如个人的非工作时间、知识、家庭场所、非生产性资金、PC等(尹莉和臧旭恒,2009)。

3、网络效应凸显

网络效应是指用户从一种产品或服务消费上得到的价值,不仅取决于该产品本身的内在属性和功能,还取决于与该产品相关的特定网络中其他用户的数量。这种特定网络可以分为直接网络、间接网络与双边网络(郭水文和肖文静,2011)。直接网络是指由使用同一种产品的用户构成的群体,直接网络效应是指一位用户的收益直接受到使用同一种产品的其他用户数量的影响,例如即时通讯平台、交易平台、网络社区等。间接网络是由使用同一种垂直兼容的产品(即客户都必须购买相同或相似的互补产品)的用户间接连接在一起而形成的群体,间接网络效应表现为:该产品的用户数量影响了互补品的供给状况及价格,从而间接地影响了用户的使用成本,例如操作系统、游戏机等。双边网络是指市场中的用户都需要接入一个共同的平台,利用该平台获取商品、服务或价值,双边网络效应是指平台一边的某一用户所获得的收益取决于平台所能够吸引到的另一边的用户数量,例如:门户网站、广告媒体、交易中介等等。网络效应的凸显,使庞大的客户群成为公司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4、消费者走向联合

新一代网络技术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使单中心、单向传播向多中心、网状裂变传播转变。每个人都可以作为传播中心,通过各种方式发表自己的评价、建议和推荐,例如社交网站、在线论坛、博客、电商平台等等。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互联网中,网络口碑的商业影响力越来越大,进而形成一种群体效应,人们不再仅仅通过供应方主导和控制的媒体渠道了解商品,网民客观上已经形成一种自发组织的营销工具。另一方面,新的沟通渠道涌现,沟通成本降低,也使消费者的联合成为现实;“团购”就是消费者联合的典型体现,它将网络购物与社交媒体的力量合二为一,提升了消费者的议价能力,改变了以往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集中对分散的商品交易关系格局。

三、基于消费者主导的商业模式创新

1、消费者真实需求导向商业模式创新

消费者真实需求导向主要体现在两种价值主张创新理念中。第一种,“够用就好”。这一理念摒弃了一味追求技术顶尖、功能强大、质量卓越的创新思维方式,而是从消费者真实需求出发,运用删除(即哪种被行业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因素应该被去除)、减少(即哪种因素应该被降低到行业标准以下)、增加(即哪种因素应该被提升到行业的标准之上)、创造(即哪种行业中没有的因素应该被创造出来)这“四项行动架构”(奥斯特瓦德和皮尼厄,2011)来设计新的价值主张;例如任天堂的Wii、Intel的Celeron division就是这一理念的产物。第二种,“问题解决方案”。这种理念体现了企业对消费者真实需求认知的深化――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本质上是对“解决问题”的需求。由于传统的产业和市场边界的存在,消费者某种“问题的解决”往往不得不从多个不同的供应商那里购买商品和服务,然后自己组合起来使用,这不仅增加了消费者的成本,而且带来许多困扰。今天的消费者更加注重全过程的体验,而不仅仅是交易过程本身,因而他们渴望获得针对某种问题的一套完整的服务与解决方案。“问题解决方案”价值主张创新就是企业突破行业边界的限制,重新定位和设计自身价值链,为顾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这种创新的实质是企业以追求资源的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为目标的多元化向以满足客户完整解决方案为目标的多元化转变。当今众多制造业、IT行业的服务模式转型就是这一创新理念的体现。

2、大众智慧利用导向商业模式创新

大众智慧的利用体现了企业对价值链、资源边界的重新界定,使企业更具开放性,同时也是对消费者个性化、体验、参与、自我实现价值诉求的满足。大众智慧利用导向的商业模式创新的典型形式包括两种。第一,众包(Crowdsourcing),它是指把传统上通常由内部雇员完成的任务以公开招募的形式外包给大量不特定的个人(消费者、业余爱好者、赞助商等)去做的行为(Howe,2006),这种方式一般被企业用于技术、创意、设计等原来完全由内部流程和资源完成的活动。例如Threadless公司,其生产的T恤衫图案由消费者自行设计、社群成员投票选择,然后生产上市,这种模式使其产品具有绝版、独特、限量特征,从而取得很大的成功。众包模式已经在很多领域得以运用,诸如自助出版、软件开源社区等。第二,用户自生成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用户自生成内容是在“去中心化”、用户参与、用户体验、协同创作等互联网文化推动下产生的一种新兴网络信息资源创作与组织模式(赵宇翔等,2011)。消费者通过上传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或者共享文件等形式参与内容和价值创造,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如维基百科、Google、Facebook等等。

3、平台导向商业模式创新

网络效应的存在使聚集庞大客户群的平台式企业成为创造和传递价值的重要角色。平台式商业模式是指将两个或者更多具有不同需求但又相互依赖的客户群体集合在一起,其自身作为连接这些客户群体的平台来创造价值;例如操作系统可以连接硬件生产商、应用开发商和用户,信用卡可以连接商家和持卡人,媒体用来连接受众和广告主,游戏机连接游戏开发商和游戏玩家等等。当今,平台化是许多行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新趋势,例如:免费媒体吸引大量读者、进而吸引广告客户,免费软件开发工具包吸引应用软件开发者、进而吸引数量庞大的应用程序用户,基于网页搜索、广告投放和第三方内容货币化的搜索平台等等。

四、结语

创新方向的选择是创新活动的起点,是决定创新能否成功的关键;商业模式创新必须基于对消费者的深刻理解,从而才能正确选择创造新价值或者以新的方式创造价值的方向。当今时代,消费者主导成为社会需求特征发展变化的大趋势,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必须以此作为基本思维起点和理念指引,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洞悉创新机会,选择正确的创新方向和类型。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4CGLJ08)、山东省软科学项目(2014RKB01)。)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 尹莉、臧旭恒:消费需求升级、产消者与市场边界[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第8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传统商业模式;商业地产;新思路

一、电子商务相较于传统商业模式的优势

1.价格便宜。这里的“价格”包含了成本价格和产品价格两方面的含义。由于电商模式下的商家无需经营实体店面,且可以根据销售情况对库存进行自适应调整,减少库存甚至实现零库存,从而不仅节省了店铺租金还减少了库存压力;同时高度信息化的运营基础减少了电商的运营成本和中间环节的成本。成本的降低使得电商销售的产品具有了极大的价格优势。

2.不受时空限制。电子商务不受传统实体店面销售时间和销售地点的限制,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商家都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进行线上交易。

3.选择更多,市场更大。没有了时空的限制,消费者可以在同一时间自由比较更大范围内不同商家的产品;同一商家也可面对更大范围的消费群体。

4.信息更加对称,加深了商家和消费者的相互了解。相较于实体店的有限客户资源和有限商家信息来说,网上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得消费者更加全面地知晓商家及其商品的信息,也让商家可以及时收到消费者的反馈和意见。在电商交易中,商家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秘人”,而是与消费者组成了平行的交易双方。

5.消费者的购物更轻松理性,商家得到的反馈更真实,交易更加高效和谐。消费者在线上挑选商品的过程纯属私人过程,不再承受导购给予的压力,不会因为挑选时间过长而产生愧疚心理,更加不会因为这种愧疚心理而产生冲动消费。线上的购物过程往往是轻松而理性的。线上的交易不是面对面的,消费者可以毫无压力和保留地提出对产品的意见和建议,这种情况下商家得到的信息更加真实可靠。

二、电商扩张对商业地产的影响

传统的商业地产是以规模化集群化的传统商铺和经营场所为基础而存在的,近年来电商的迅速扩张和壮大严重压缩了传统的经营性商铺的生存空间。2012年的“双十一”,淘宝以191亿的交易额震惊了大众;2013年的“双十一”更是创造了350亿的销售神话。淘宝用一天的时间拉走了传统商铺的潜在客户,并在瞬间释放掉了这些客户的购物需求。淘宝创造的“双十一”导致在这之前和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传统商铺几乎无人问津。以淘宝、京东为代表的电商大佬们正迅速侵吞着传统商业几十年来积累的市场。

由此导致了许多竞争力不够强大的中小型传统企业的倒闭,很多传统的大型企业也在靠着有限的客源艰难度日,缩减店铺数量成了这些企业必须做出的艰难选择。传统商业的不景气使得原本存在的商铺关门、在建的商铺停工,在可预见的未来,传统商铺的需求也将迅速减少。为了销售,许多商业地产的开放商不得不以降价来吸引越来越谨慎的投资者。

在当前商业地产交易价格和成交量下降、未来的前景也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商业地产的“黄金岁月”似乎已经过去,若不采取措施,“寒冬期”将迅速到来。

三、商业地产在电商冲击下的发展新思路

1.投资受电商冲击小的商铺,突出传统商业模式的优势。受冲击较小的商铺类型有:(1)经营大宗商品和高端商品的商铺,如食品粮油、珠宝贵金属、汽车、高端定制服装等。(2)服务类型的商铺,如餐饮娱乐、医疗保健、宾馆酒店等商业,是线上消费无法代替的体验式服务产品。(3)经营特殊商品的商铺,如宠物店等。(4)菜市场等的生活类型的商铺,电商目前无法取代(但比如天猫的“天猫超市”也已经开始尝试新鲜类商品的本地化配送服务,相信在不久的以后就能够打破几辈人养成的买菜习惯)。因此,商业地产开发商应将目光更多地放在前三种商铺中,更积极地发挥出线下的优势。

2.赶上电子商务发展的高峰期,与电子商务、及物流等周边产业共同成长。随着电商的发展,越来越多原本是小型的、私人的网店形成一定规模,发展成为大中型电商企业,这些企业需要必须的办公场所,由此衍生出大量对于写字楼等办公区域的需求。因此,商业地产的开发投资方向可从原来的经营类型的商铺转变为办公类型的商铺。

同样的,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带动了物流等周边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大的交易数量对于国内刚刚兴起的物流行业是个很大的挑战,除了不成熟的管理模式,物流行业极度不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硬件条件已经成为拉低行业效率和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针对物流行业的需求,商业地产的开发投资方向可从原来的为传统商业企业建设囤货仓库转为为物流企业建设中转仓库和配送基地。

3.从解决电商存在的问题入手,发挥传统商铺的优势。我国的电子商务虽凭借其巨大的优势迅速崛起,但其中有许多问题和劣势是不可回避的,如商家的信用问题,产品的真实性问题,网上支付的安全性问题,退换货、维修等售后服务的问题等。针对与这些问题,线上的商家企业就需要小部分地回归传统商业,建立线下的体验店、售后服务中心等以提高企业可信度。因此,商业地产开发商可以通过更大地挖掘电商企业的需求以谋求自身发展。

第9篇

走在城市的马路上,一个个店招映入眼帘:奶茶店、餐饮店、各种名目繁多的母婴用品店……它们无一例外地打着全国加盟电话,开口就是数万元的加盟费,甚至某家在万达商场里刚开业不到一个月的韩国生活用品店,也迫不及待地在门头上打出了全国加盟电话,虽然店老板只是一个刚创业的大学生。让我们疑惑的是,连什么是特许连锁都弄不清楚的总部,会懂得如何去扶持加盟店吗?

特许连锁业目前正处在一个混乱的维度,只要是个门店,开出一家店后都敢叫嚣对外加盟,像我们常见的饮品店、零食店、母婴用品店、护理店等几乎都在号称连锁加盟。同时,还有一些正规操盘连锁企业的经营者,受个人经验的限制,在上马项目后却很容易陷入经营困境。盟略方圆营销机构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发现,很多连锁企业的操盘都处在一个较为混淆的处境,没有正确理解特许连锁业的运作本质,导致操盘结果不能达到理想预期。为了更好地帮助连锁企业树立正确的运营步骤,本文通过简要地阐述连锁业操盘的几个核心要素,来交流如何更好地操作连锁企业。

第一步 分析产业类型

分析产业类型是战略制定的前提。分析产业类型,可以通过行业内企业的分布及市场占有率来进行。产业分析的最终目的,是弄清楚涉足的产业目前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例如,是属于成熟型产业还是成长型或衰退型产业?只有分析出产业类型后,我们才能根据产业所在的趋势来制定发展战略。

【案例】

液态艺术油漆市场的行业老大目前占据市场6%的份额,而居于第二名的青岛某厂家占到的市场份额不到2%。从这个数据看,液态艺术漆市场是一个典型的零散型产业。然后,我们再来分析影响产业的主要因素。艺术漆的涂刷效果,受工人技术的熟练程度影响非常大。零散型的产业,需要快速布点以占据市场。通过横向一体化收购,占领市场的速度会更快、更有效。与此相辅的人资战略,就是要设置专门的企业技术学校,有针对性地培训熟练的技术操作工。解决了人资短板后,再配合收购的市场,配送相关操作。这就是战略的形成过程。

第二步 发展目的的选择

企业本身就是一个商品。除正常的自盈或自乐企业之外,企业的结局一般只有两个:并购或被收购。在企业经营里,这是个不二法则。在创始之初,投资者就应该明白这个道理,企业运行轨迹的控制、盈利阶段的选择等,都要做好明确的规划。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如果企业创始目的是被并购,那么快速布局市场就是战略的首选。在这个战略指导下,前期的经营亏损都是计划中的,因为最终目的是通过收购时的溢价来获取利润。相对于溢价的股权,前期的战略亏损经营都可以得到高额回报。

【案例】

华天之星连锁酒店是湖南华天集团创立的拥有20多家连锁店的区域性品牌,装修风格与经营模式完全照搬7天酒店的风格。创立之后,该酒店快速步局,凭借区域影响力迅速吸引了7天酒店的关注。相对于寻找新址来说,收购华天之星这样的与自己系统接近的酒店更适合7天的扩张脚步。2011年7月,7天酒店以1.36亿元的价格,收购了华天之星的股份。华天之星的被并购战略完美收官。正确的战略规划使华天之星收益颇丰。

显而易见,如果连锁企业的发展目的是通过溢价后被收购,那么发展战略就是要找出行业内最有收购可能的企业进行分析,以目标企业为模板进行仿制下的扩张。这种战略的前提是分析目标企业进入本企业所在市场的可能性几率。几率达到的话,就可以提前布点,坐等目标企业收购。因为,从企业经营角度来看,行业领军品牌最怕的不是优秀经营的同行,而是给其经营捣乱的同行,所以制定被收购目的的企业,要做好行业搅局者的动作。

第三步 战略规划后的股东结构组成

一个优秀的企业操盘手,必须有把企业当商品出售的前瞻性思维。企业要扩张市场,自然离不开资本的融入。在企业治理层面,要想吸引风投的眼睛,必须在企业创立之始就按照股权摹资的方式来操作。

从融资角度分析,外来资金在选择投资某个公司时,首先要看目标公司的团队组成。所以在创立时,治理结构的组成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的门店注册都会注册成个体商户类型。如果要考虑到未来融资的规划,则必须要注册成有限公司类型。在股东组成中,必须避免出现亲属人员,而要选择非亲属人员。一般以在其它行业有资历的人员或有高学历的人员做为股东,这样的股东结构是外来资金非常喜欢的。

【案例】

3W咖啡是具有电商氛围的咖啡连锁店,创立于北京,注册形式为有限公司。这家注册资本100万的公司,仅创始股东就多达100个,股东里包括各大网络公司的高管。它从一开业就吸引了投资机构的兴趣,因为这种股权结构的组成是未来融资的重要因素。

创立在青岛的路德曼皮具护理公司也是一家经营思路异常明晰的公司,5个创始股东中,包括了两个MBA背景的人员,3名股东具有国内顶尖快消品企业的市场总监经历。其中两个股东都具有身家数千万的企业老总背景。如此优秀的股东团队,价值观非常一致,对公司的发展战略也是异常明确。因此,该公司运营不久就吸引了相关投资机构的关注,洽谈入股意向非常明确。这样的股东结构往往让投资者更有信心。

反观国内,大部分公司初创时的股东构成都是夫妻式或亲属式的。这样的股权结构,往往令外来资金望而却步。一个良好的股权结构,一定要规避传统的亲属结构,这样才能在运营中吸引投资者的青睐。

第四步 微观的战略制定

宏观产业分析是明确行业的定位,帮助我们寻找到战略的切入点。在宏观产业分析之后,就要进行微观层面的分析调研。所谓的微观,就是要求企业将目光放到具体的区域市场,具体到区域内竞争对手、替代品的分析。通过微观分析,找出公司的市场拓展战略,为制定商业模式做铺垫。

通俗一点表达,微观战略是指具体的市场动作,例如低价抢占市场、战略性亏损挤占或规模化运作等具体拓展形式。一般情况下,连锁企业都需要通过微观的市场拓展战略,来制定拓展的节奏。

第五步 商业模式的制定

治理结构与发展战略制定完成后,自然就要进行商业模式的制定环节。这个环节中,连锁企业的工作要点是制定内部业务运作的流程方式,制定要进行市场拓展通过何种方式,企业的盈利来源点有哪些,等等。一般来说,做为特许连锁企业,盈利点要远远大于传统经营行业。常见的商业模式,包括平台模式、网模式、资源衍生模式、免费模式等。国内的淘宝、国美电器等使用的是平台模式,通过搭建各种交易平台来获取利润;网模式则是通过区域内的众多相邻开店布点来垄断区域市场,使企业影响力快速提升,增加销量。百丽鞋业采用的模式就是如此。再例如,中国移动的经营模式等,无一例外采取的是开门模式的拓展方式。一家商业模式清晰的连锁企业,发展前景往往都比较明朗。

国内关于商业模式的理论有很多,也有很多值得借签学习的地方。对商业模式来说,连锁行业是最容易操作成形的行业。很多商业模式在连锁行业运用的如鱼得水。

【案例】

在免费模式里用得最娴熟的无疑是腾讯公司。腾讯利用免费的QQ聊天工具及另外的互动游戏,使消费者毫无门槛、畅通直入地参与其中。然后,其制定了很多增值付费项目来进行后期利润的产出。消费者在免费参与到一定程度后,便想要更好地互动游戏,那么就需要支付现金购买相应的Q币。于是,不知不觉间就会给腾讯公司贡献了高额的利润。

除了经营类的商业模式,在连锁行业,轻资产模式也是一种惯用模式。例如掌控研发链的ZARA等企业。凭借终端掌控的优势,连锁企业可以将轻资产模式发挥到极至。因为在传统的连锁市场上,与技术生产相关的连锁企业,往往会把技术做为核心竞争力。技术为核心的企业,如果不以技术输出为商业模式,就需要固定资产的大量投入,并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企业也需要不断增加投入,造成资本的大量占用。而特许连锁企业在业务链选择上,可以尽量采取方法将固定资本转化为可变成本,最大化地降低固定成本投入。

第六步 组织团队的构成

当重要的规划完成后,连锁企业必须依据战略规划需要寻找合适的人员。在战略与商业模式的引导下,企业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例如,企业的发展战略若是快速布点,则要选择市场执行力强的高手加盟;如以融资为主,则要寻求对收益终值现值及资本运作优秀的人员的协助;如果是以人力输出为主,则企业商学院的人才培训是重中之重,同时对各岗位进行绩效设计,对管理体系进行梳理等。连锁企业的核心命脉,是以规范的体系为发展主线的,最终结果是以体系运营,离开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正常运作,完善正确的资源配置,才是最佳的体系。

第10篇

不知不觉中,2009陶瓷行业的商业机会又去了一大半,当然,在这个特殊的年份,对部分企业来说难熬的日子也去了一半,可以透口气了。今年上半年陶瓷行业基本上可以说是率先实现了反弹,甚至是V型反弹,这出乎很多人的预料。然而,在形势普遍好于预期的情况下,各种类型的企业显示出不同的“表情”。

一、领导型企业最终稳固甚至扩大领先地位。

唯美、东鹏、诺贝尔、箭牌等领导型企业在经济调整期,趁投资成本低,继续扩张产能和销售网络。其品牌影响力在经济下行或徘徊期的作用更加凸显,今年上半年的销售普遍好于去年同期,而去年同期也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二、转移扩张的品牌企业向下调整出现尴尬。

受农村市场扩容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东南沿海地区品牌企业生产基地向内地转移,普遍采取向下级市场发展的战略,但操作起来并不容易。某品牌企业从广东到江西新兴产区建新的生产基地之后,产品定位下沉,对接周边乡镇市场,实行区域化销售,但同类产品的价格却始终要比本土企业高,销售力明显占下风。

三、一批“隐型冠军”在内地新兴产区涌现。

近两年在大佛山产区,宏宇、顺成、新润成等企业低成本、规模化的生产经营模式的成功受到业内的广泛关注。随着内地新兴产区的崛起,在中心产区佛山外也逐步发现宏宇、顺成、新润成等企业的“缩写版”,比如地处江西宜丰县的江西宜丰金佛陶瓷和上高县的江西金牛陶瓷。之所以称这类企业为“隐型冠军”主要指其赢利能力强。金佛和金牛可谓名不见经传,前者是原颇有名气的高安江西红梅建筑陶瓷总厂负责人徐国光1998年下海创办的企业,目前旗下有“金佛”和“凯尔特”两个品牌,主要生产高档釉面砖。后者的负责人李平早期是做化工原料,2003年主动“投怀送抱”到上高县办厂,目前在上高县和萍乡安源区有四条线,上高目前正在建两条线。未来六条线主要生产西瓦包括小波纹瓦及仿古砖、瓷片等。这两个企业之所以在经济调整期生意红火,是因为有共同的特点:定位乡镇市场,善于控制成本,产品价格竞争力极高。

四、创新型企业两种走势,两种“表情”。

创新型企业分两类,常规创新型企业,即通过产品小步创新引领市场的企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比如简一陶瓷在经济调整期继续坚持技术创新型企业的定位,上半年推出的“大理石”多项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市场也广受欢迎。简一陶瓷也有望成为在这一领域超越大企业的标杆型企业。另一方面,在经济调整期,一些革命性的创新产品比如薄板等,由于市场培育期较长,投入大,企业在这一领域的持续开拓、发展面临很大考验。

据上半年一项调查显示:经济谷底时期CEO采取行动的多项选择题中,58%选择优化商业模式,50%选择增强现金流,44%选择调整产品结构,40%选择风险管理,36%选择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联系上面提到的企业的四种“表情”,笔者认为,走过艰难的经济下行期,行业内企业最要反思的也是“商业模式”。为什么品牌企业向下一级市场发展还做不过比自己低几个层次的非品牌企业,主要原因还是“商业模式”的扭曲。品牌企业往下移,不是生产一些适合低端市场的产品就可以,重要的可能是要把过去支撑品牌运作的渠道建设费用减下来,同时实行扁平化管理,将管理费用减下来。一句话,也就是要象“金佛”、“金牛”这样的企业学习。一个企业扮演着承担行业使命的角色,为行业的突破性技术、工艺和产品推广买单,自然要面临巨大的压力。换一个角度看,如果是一个上市公司用定向增发的形式,烧社会的钱来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则显得更加合理些。简一陶瓷坚持适合自己的常规型产品创新,就是坚守基于核心竞争优势的“商业模式”。品牌企业在经济下行期发展重心匆忙下移,只是对既有“商业模式”的局部改变,并不以建立新的“商业模式”为目的,运行起来不顺手也就顺理成章。领导型企业在调整期能稳固、扩大竞争优势得益于多年来对高端化、品牌化、规模化“商业模式”的坚持,他们在研发、管理、渠道方面的投入理应在特殊时期得到更大的回报。

当然,即便是行业领导型企业“商业模式”也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比如,如何降低库存,如何更科学地排产,如何规划产品、如何构建更良性的厂商关系,包括与供应商的关系,如何打造科学的原材料采购体系等等,这些应该都是改善“商业模式”的一个侧面。

第11篇

[关键词] 商业模式电信产业链收入模式

一、商业模式的定义

商业模式概念最早出现在信息管理领域。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兴起以后,商业模式成为企业界的时髦术语,并引起了理论界的关注,其内涵也扩大到企业管理领域的广阔空间。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的竞争。”可见商业模式对现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不同的学者和对商业模式都由不同的理解和定义。目前服务和信息流的体系,描述了不同参与者和他们的角色,以及这些参与者潜在利益和最后收益来源。Petrovic等学者,认为商业模式描述了隐含在实际业务流程背后的商业系统创造价值的逻辑。罗氓则将商业模式定义为一个组织在明确外部假设条件、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前提下,用于整合组织本身、顾客、供应链伙伴、员工、股东或利益相关者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战略创新意图和可实现的结构体系以及制度安排的集合。Rappa认为,商业模式就其最基本的意义而言,是指做生意的方法,是一个公司赖以生存的模式――一种能够为企业带来收益的模式。商业模式规定了公司在价值链中的位置,并指导其如何赚钱。

目前,Rappa的定义与企业界的普遍的理解一致,认为商业模式是一种能够为企业带来收益的模式。依据这个观点,企业要取得利润,必须要为顾客提品和服务,为其创造价值。因此商业模式应以顾客为中心,包括以下部分:服务对象――企业为谁提品和服务,体现了企业对目标顾客的定义;经营业务――对顾客的价值主张,企业向顾客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经营方式――企业创造并传递价值给顾客的体系,企业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品和服务,包括核心竞争力、战略资产、采购、生产、营销等核心流程,相应的组织结构,与供应商、分销商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联系;盈利模式――收入模式(包括收入介质、交易方式和计费方法)、财务绩效、给顾客提供的价值及给合作伙伴等利益相关者的回报。

二、电信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性

1.顾客需求的发展变化

如今电信业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顾客需求不断提升,顾客正变得越来越强大,购买决策更复杂,并且他们对电信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到今天固定电话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人们对移动电话、短信、internet和流媒体等多种业务的需求越来越多。但商业模式一层不变,电信业的商业模式已越来越不能满足消费者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

商业模式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商业模式的创新涵盖了电信业的各个环节。电信业商业模式的创新正是细分目标顾客,针对不同的顾客提供不同的特色产品和服务,重视电信业务和电信服务的创新,促使电信企业抓住顾客的需求,逐渐满足顾客需求的发展变化。

2.电信业商业模式的趋同

电信业运营企业出于对成功的相互模仿,往往会出现“趋同”现象,从产品同质化到战略趋同、商业模式趋同,没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和风格,导致消费者在选择产品和服务时比较盲目,而且容易丧失消费者对运营企业的忠诚度。如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就采取了大致相同的商业模式,提供类似的产品和服务,争夺相同的消费者,营销手段基本靠价格战,面对“趋同”,运营商需要对商业模式进行创新, 改变当中的某些要素或者环节,甚至彻底地再造商业模式, 以差异化经营获取超额利润。

三、电信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途径

1.重新定义细分目标顾客

顾客需求不断发生变化,企业根据这种变化重新定义顾客,选择新的细分顾客,提出相应的顾客价值主张,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顾客需求,获取潜在的利润,从根本上创新企业的商业模式。

运营商可根据消费者的性别,年龄,职业等特征来确定消费取向,对客户进行细分。那么运营商就可掌握某一特定顾客群最主要的消费行为特征,然后依靠自身拥有的独特性资源,对具有不同消费行为的客户群体,制定具有明显差异的营销策略。如“动感地带”定位为15岁~25岁用户的品牌,但是很多在校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都在25岁以上。这部分用户选择“动感地带”显得小儿科,选择“全球通”又无法满足其对时尚的需求。所以对于25岁~30岁之间的一部分用户出现了真空地带,运营商没有很好的细分目标顾客进而提供针对。

2.实现通信业务创新

在对消费者进行细分后,要重视通信业务的差异化建设,针对不同类型的消费者推出不同的资费方案。如商务人士注重接通率和通话质量,频繁的来往于几个城市之间,可以就这个特点,推出在用户定制的几个城市或者不限地区的漫游分级优惠的产品,后者的资费高于前者。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他们更在意资费水平,而且他们生活范围比较固定,基本上就是学校和家乡,那么可以对大学生推出在家乡城市寒暑假其漫游包月的服务。诸如银行账号、邮箱账号等,存储可以设立几个安全等级,每种安全等级对应不同的安全技术和手段,每个等级设立一个收费标准,可以按个数或字节收费。

3.实现营销渠道创新

在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运营商的销售渠道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与客户进行直接交流的方式,随着2G向3G变迁,运营商电子商务――网上营业厅的建设也是销售渠道的一个重要创新。网上营业厅的可控性较强,同时结合电信产品非实体的特征,还能用最少的耗费和最快的速度完成交易,对运营商有较强的经济性。网上营业厅构建了从运营商到终端客户的直接渠道,且提供24小时的全天候服务,从而最小化了客户选购的时间和体力精神等成本,大幅降低了整体顾客成本。

但目前我国的四大运营商的主页仍然以信息提供和公司宣传为主,对顾客选择产品的指导功能偏弱。在提高网上营业厅的服务质量上,要以顾客导向的营销渠道为建设目标。在某类客户页面下,应提供三部分主要内容:此类客户下的针对不同客户的客户子品牌,在一级客户类别的页面下设计子品牌链接、简介、产品组合类型,便于不同客户对产品进行选择;满足此类客户需求的产品一级目录,在某类客户页面下应着重突出此类客户可能涉及的各种产品,提供的产品信息应包括使用方式、资费、申请和取消方法等;重点推荐产品组合或资费套餐的精品推荐区,以便客户及时了解企业营销动向,加大新产品的推销力度。

4.完善产业链结构

(1)企业要力争成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战略伙伴。企业要接受“竞合”理念,推崇“共赢”观念,应当帮助客户在成功中去实现自己的利润。企业要很好地在产业价值链上定位,集中资源建立核心业务,发展本身独特的竞争优势,使自己成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战略伙伴。

企业考虑利润产生的环节和自身实力,在价值链中选择合理的位置,发展与设备提供商、软件提供商、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等的联系,发挥协同效应,形成共同为顾客提供价值的网络。包含独特联系的价值网络,会给企业带来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成为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思路。

(2)要关注电信终端在价值创造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随着市场和技术的发展,终端设备的地位得以提升,多元化电信业务的发展加快了通信终端的革命,使终端生产不再是电信产业链的从属地位。同时,终端革命也在迅速推动电信业务的革新,在很多情况下甚至可以直接刺激新业务的推出。

手机是广泛意义上的电信终端设备,它作为移动业务的载体和界面,对推动移动业务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没有手机的支持,任何移动通信业务都无法开展。从另一个角度看,手机产业发展的本身也得益于移动业务不断的发展,移动业务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是手机产业创新和发展的动力。比如手机显示屏的增大、知识文字的增多、输入方法的智能化,都是配合短信业务的发展。也就是说手机业务的进步,实际上是围绕移动数据业务创新展开的。手机和移动业务之间的这种鱼水关系,使手机和网络应用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微妙”。一个强有力的终端提供商如果对最终用户的需求有着深入的了解,也将有机会成为移动电信产业链的主导者。总之,制造商以电信终端为平台与运营商携手合作推出增值业务设备,不仅是终端的变革,而且是电信商业模式的变革。

5.改变收入模式

在传统的异同通信业务的价值链中,设备商、运营商、终端设备商和用户构成了传统价值链,移动运营商通过为用户提供端到端的业务则可以获取大部分的电信业务收入。他们之间只是单纯买卖关系,不承担对方经营的风险。在传统移动业务价值链中,运营商一家独大,其他参与者居于从属地位,整个产业创造的价值大部分被运营商获得。

第12篇

关键词:养老地产;商业模式;REITS

一、 引言

养老地产是由地产开发商或其他商业投资机构建设推出的针对老年人养老居住的房地产产品,也是以完善的基础生活及护理等设施为老年人提供符合生理及心理特点的综合性养老服务体系。这一服务体系以住宅房屋为核心,以专业化运营管理团队为支撑,负载有居住养老、生活看护、医疗护理、餐饮娱乐、文体休闲等多种职能,并且形式多样,有专业化老年公寓、老年社区、普通社区中的养老机构、多社区共建的养老服务设施等。

国内养老地产发展得如火如荼,但各投资机构都还没有一个完整清晰的商业模式,国内养老地产发展形式单一,各企业都对准高端养老社区,入住条件一般居民难以达到,限制了市场开拓;融资方式单一,房地产公司、寿险公司、医疗护理机构协作融合性低,以房养老等金融工具未能施行;运营阶段盈利能力低,难于控制成本与风险,投资成本回收期长。从开发形式、融资方式及营运模式三个方面形式一套清晰的商业模式值得深入研究,这一商业模式在开发、融资、营运、市场定位等环节应当是多元的、多层次的,既有适用于资金实力雄厚大型企业的,也有适用于中小企业的。

二、 综述

国外的养老地产商业模式主要有美国模式、日本模式及香港模式。美国养老地产体系运作顺畅,由投资商、建筑商、运营商形成了完整的融资、建设、运营的市场化体系。日本养老地产有政企合作和企业独立开发两类模式,“介护保险制度”的实行推进了养老市场的放大与成熟,运营由介护服务商提供,融资支持来自于政策补助和银行长期低息贷款,开发模式主要是隔代混居社区。香港地产的开发模式以获得土地资源为前提,以巨额开发资金为保证(通过预售或银行融资),由地产企业独立完成设计、规划、销售、运营或出租物业等一系列流程而获得回报。

我国的养老地产商业模式并未真正形成。王忠(2011)认为养老地产商业模式包括土地获取方式、房屋销售模式、营销模式、服务模式及区域选择等。李静(2006)认为我国地产开发模式接近于香港的全能式,但向美国式发展是必然选择。徐文杰(2011)以寿险公司为投资主体分析,养老地产的主要盈利点在于土地及房地产开发、物业增值、物业租金、配套服务、管理收入。郑志华(2012)认为结合养老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为老人融资是适当的运营模式。我国养老地产目前存在的问题,徐瑜阳(2011)、张冬冬(2012)认为是开发定位不清、政府支持不足、如何开发、如何运营、如何盈利问题。潘素侠(2013)、张雷(2013)认为保险公司与房地产商的优势结合是未来的开发方向。

三、 养老地产商业模式研究

1. 开发模式。开发养老地产比商业地产更为复杂,对建筑设计、物业运营要求高,要找到适合自身市场定位、可利用资源、资金水平、风险控制水平的开发类型,同时这一开发类型又要适合目前国情,适应老年消费者的传统观念与思维。

目前不论是房地产商还是寿险公司,目前都只开发了综合高端老年社区,但养老地产至少有15种开发模式,如表1示。

企业选择综合养老社区开发模式,一方面是这一模式在国外比较成熟,投资运营方面容易借鉴;另一方面潜在客户群经济收入水平高,能够较短时间内收回成本。但中小公司需要避开过高的资金要求,避免过长的收益回笼期,要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开发养老地产。

2. 投资模式。投资是涉入养老地产最重要的环节,决定需要资金量多少、投资回报期长短、投资所得收益高低、投资风险、所需要准备的资源及必须符合的规章监管等。不同资金规模的投资商应当依据自身资金量水平、资金运用风险及资产与负债间的匹配选择最为适宜的投资模式,也可以选择复合式投资模式,分散风险。

(1)全资自筹模式。全资自筹模式主要指一些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型公司通过自身现有资金或通过其他途径融资扩大自有资金后进行养老地产投资开发。采用全资模式最大的优点在于最具可控性,可以完全按照预先规划的目标制定投资计划并实施,完全将预期想法付诸实践,不必担心与合资方出现决策与管理上的矛盾;二则是可以获得全部投资收益。全资模式也有缺点,最大问题在于投资量过大,风险难于控制。

(2)合作投资模式。合作模式指投资商与其他机构合作共同开发养老地产项目,如寿险公司、房地产公司、医疗护理机构等。合作方式可以是业务上的合作,如中国人寿与中冶置业的合作协议;也可以是股权方面的合作,如保险公司与地产开发商成立新的养老置业股份公司,或者保险公司入股房地产公司。保险公司比房地产商更具有融资运作能力,可以提供长期资金支持和风险管控、咨询,房地产开发商则可以提供开发经验、养老地产规划与技术管理甚至土地,投资收益由双方按照投资比例分配。医疗护理机构也是优质合作对象。医疗护理机构通过多年经营与发展,对老年客户接触深入,了解其市场期望与需求,市场口碑良好,积累了大量忠诚客户,这些资源形成了有效市场定位,更重要的医疗护理条件是养老核心竞争力之一。合作模式也有缺陷,合作双方存在利益博弈,在合作过程中双方可能为追逐私利而做出有损对方利益实的行为,在决策与管理上也难免沟通不畅。

(3)REITs模式。REITs(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也称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投资者将资金汇集到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公司处并得到其发行的收益凭证作为证明,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公司利用专业投资技能进行经营,投资方向集中于带来稳定租金收入的房地产项目、房地产贷款、购买抵押贷款或者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所得收益将按投资比例分配。REITs模式的特点有:收益长期稳定、流动性良好、投资风险低、REITs模式可以享受税收优惠、REITs模式投资简单,运营制度透明。

REITs模式本质上是一种资金集合,对于中小公司来说,资本量不大也可以参与投资。在美国,REITs模式的资产构成及收益来源都简单清晰,公司型或契约型REITs也都有严格的运营规章及法规,作为上市流通的证券产品,其在市场准入、运营章程、高管任职资格、利润分配、监督管理、会计审计、公开信息披露等方面都有严格的法律标准,投资信息获得也十分便利,也适宜对养老地产业并不熟悉的机构投资。

(4)信托投资模式。信托投资模式指一家或多家投资机构集合资金以建立信托的方式交给信托公司,并规定投资方向为养老地产。由于信托公司近年来在我国发展日加成熟,规模也不断扩大,信托投资模式操作性较强。首先,投资商将集合资金交给信托公司,签订信托合同。根据信托投资方向可以分为证券投资信托、组合投资信托和房地产投资信托。其次,信托公司根据信托合同约定,将投资资金放贷给指定养老地产项目,或以信托资金直接新建或参股一家养老地产公司,或购买养老地产公司发行的债券(证券投资信托),并取得相关利息、股息、资本利得等回报。最后,在一定期限内,信托公司按照合同约定将投资回报分配给投资者,或解散信托。

(5)BOT模式。指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经营-转让)。近年来,BOT及其衍生模式日渐成为流行的投资与建设方式,主要被一些发展中国家用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2012年7月民政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实施意见,以采取政府补助、购买服务、协调指导、评估认证等方式,鼓励各类民间资本进入居家养老服务领域。民间资本可以利用政策支持,凭借养老事业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及巨大的市场需求,采用BOT模式进入养老地产及服务领域。建立社会福利性较强的养老院,一方面在政策支持特许经营下能够获得利润,另一方面提高了中低端养老水平,获得良好的社会收益及溢出效应。

3. 运营模式。养老地产的运营模式主要指当养老地产建成后,如何进行产品销售、整体管理、日常经营、考核运转等。

(1)运营模式中的角色定位。在美国,养老地产开发采用的是开发商、投资高与运营商互相分离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是开发利润、租金收入、经营管理收益和资产升值收益的分离与投资风险、经营风险、市场风险的分拆。开发商通过快速销售地产商品给投资商或运营商迅速收回成本,收益不高但资金回笼快;投资机构通过资产买卖获得高收益,同时也承担相应财务风险;运营商通过少量资产以杠杆方式扩大经营,获得较高现金回报并承担着市场与经营风险。

根据是否参与建设与运营环节,运营模式分为三种类型:只建设不运营模式,不建设只运营模式及既建设又运营模式。这三种模式及其优劣比较,如表2。

(2)运营模式中的入住方式选择。入住养老地产涉及两个重要权利,房屋使用权及产权,按照养老地产产权的不同归属,老年客户入住方式可以分为销售型、出租型及对接型。

销售型入住模式,又称购买型或不记名式,将养老地产使用权同产权一并让渡给入住老人,老人在入住时需要交纳一笔购买金,类似于购买商业地产。购买产权需要大量资金,对于入住老人来说是一笔不小支出,但对于投资机构来说则可以快速收回前期投入成本。在后期运营方面,出让产权并不影响日后投资商收取其他服务费用,但入住老人通过购买产权“买断”了房产,因此养老地产及其它相关增值都由入住客户及其继承者享有,运营公司无法获得时间溢价。转让产权为也家庭带来了继承便利,契合了老人消费观念。产权销售模式也带来一些问题,如70年产权界定、入住老人想更换居住类型等。

出租型,又称会员制或记名式。出租型入住模式不转让产权,入住老人通过支付租金获得养老地产使用权。销售型入住模式通过“买断”一次性将产权及使用权转让,出租型以按月或年的现金支付购买养老地产使用权。出租使用权是专属的,入住老人子女不能继承,但入住老人不想继续居住可随时搬离。出租型入住模式在资金上给了客户一定缓冲,老人可以利用月养老金、原有住房租金等形式供养养老社区;投资商虽然无法快速收回投入成本,但对租金具有定价权,可以根据市场或者通货膨胀调整,获得养老地产溢价收入。老人在更换入住类型时,也更为便利,只需要缴纳不同级别租金即可。

除了目前这几种最基本的入住模式外,寿险公司还推出了与养老保险产品对接的入住形式,对接模式对养老保险产品及地产来说都是一种销售推动。当养老产品到达给付期限时,可以以养老社区入住权这种实际服务形式抵换,这时养老社区入住权与养老保险产品无异。这种抵换对于消费者来说可以提前锁定养老成本;但对保险公司来说,这种对接方式既扩大了客户群,又带来了精算定价上的挑战。一些寿险公司提高了条件,规定只有购买的保险产品达到了一定金额后投保人才能获得入住权。

四、 结论

养老地产业是目前养老产业中最为活跃的行业之一,也是涉及产业链长、相关行业广泛的“中坚行业”,养老地产与以房养老金融服务、证券化投资工具、医疗护理服务、老年用品生产、老年文娱业、旅游业都密切相关,其发展将带动起整个养老产业链的完善与提升。目前我国养老地产业各投资机构把市场定位都放在了高端养老社区上,开发形式单一,定位客户单一,盈利模式单一,养老地产多样性特征没有发挥出来。地产企业在房产开发经验及物业运营方面具有优势,寿险企业在资金实力、资源整合能力及客户营销方面具有优势,医疗护理机构在专业疗养方面具有优势,因此无论是地产企业、寿险企业还是医疗护理机构、民政单位等投资主体都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恰当的商业模式。

参考文献:

1. 郑志华.基于养老社区的新型寿险商业模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论文,2012.

2. 傅鸿源,孔利娟.“以房养老”模式的现状及分析.城市问题,2008,(9):68-72.

3. 周燕珉.养老地产的15种模式.房地产导刊,2013,(Z1):120-121.

4. 欧新煜,赵希男.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的策略选择.保险研究,2013,(1):119-127.

基金项目:2013年度保险会部级课题(重点课题)“商业养老保险及其产业链延伸国际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