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方案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方案

时间:2023-08-31 16:08: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方案

第1篇

近日,当参加兵团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推进会的110多名代表来到八师一四二团十七连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现场时,面对眼前方方正正的农田、郁郁葱葱的树林、清水透彻的渠道,不禁纷纷感慨地说,看到如此高标准的田园化美景,真是一种别致的享受。

一四二团自2008年成为兵团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团场以来,始终践行“项目助团”、“项目立团”、“项目惠民”的发展理念,把争取到、建设好项目作为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富民强团的重要抓手,建立了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负责、组织机构健全、人员经费到位、监管责任落实的工作机制,并且制定了争创兵团、师乃至全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先进团场的争先进位目标。“做不好项目建设是失职,落实不了争先进位目标是不称职”成为团场项目办、项目区领导认认真真抓好项目建设的共识。

团场紧紧咬定争创兵团、师项目建设示范团场的目标,按照“集中资金、突出重点、统筹规划、集中连片、规模开发、协调联动、务求实效”的原则,精心做好各种项目建设的前期调研和规划工作,使项目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更加贴近项目区农业生产的需求,满足职工的生产需要,推进团场农业现代化进程。

在项目资金的管理使用上,团场始终坚持配套资金足额到位,项目资金专人专户管理,并专款专用,杜绝挪用、挤用、占用、乱用项目建设资金现象,不折不扣地确保每分钱都用在项目建设上。

在项目建设落实工作中,团场坚持按照“一个项目、一套方案、一支队伍、一抓到底”的要求,把高标准、严要求、创精品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并通过定期在项目区召开现场推进会的方式,做到问题在一线查找、困难在一线解决、经验在一线推广,形成了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促使项目建设变“要我创优”为“我要创优”,切实保证把每一项工程都做成样板工程、精品工程、创优工程。

2012年9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原主任宋志刚观摩了一四二团三〇连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后,写下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标准高、要求严,观摩了一四二团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后,感受到这里项目建设水平更高”的感言。

团场在项目建设上,采取用创建优质工程“筑巢引凤”的方法,争取到了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示范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等诸多建设项目,以及兵团农业局、财务局等相关部门领导的关心指导。今年,1600万元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落户一四二团两个农业连队,目前正处在紧张的建设过程中。同时,团场又被兵团确立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示范团场。

2008年至2012年,团场先后实施了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治、科技示范推广等17个项目,涉及全团13个农业连队,共完成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5.67万亩,新修和改造灌溉渠道72.2公里,新增灌溉面积4.82万亩,新增防护林面积760亩,改良平整土地5.6万亩,建成滴灌自动化控制系统6个,建设植保体系一个,形成了夯实基础、改善生态、培育产业、科技推广“四位一体”的农业综合开发新格局。

通过实施各种项目建设,有效改善了团场农业基础设施陈旧,配套功能缺乏,生态环境恶劣的落后面貌,提高了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建成了一大批高产稳产农田,并且调优调活了大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了粮、棉、果、畜齐头并进发展的良好势头。小条田整合成大条田扩大了土地经营规模,既增加了承包职工规模化生产效益,又为棉花、小麦、番茄等农作物机械化收获创造了有利条件,加快了团场农业现代化进程。同时,先进的滴灌设施,尤其是智能化设施打造了科学用水、合理用水、节约用水的平台,提升了灌溉质量,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达到了“农田作业机械化、农田防护林网化、农业设施现代化、农业效益最大化”的建设目标。

第2篇

【关键词】东平县农田水利;“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做法

1.“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

东平县位于鲁西南,辖14个乡镇(街道),716个村居,总人口80万,总面积134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3万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52%。全县农田水利设施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等问题仍普遍存在。山东省委、省政府于2011年提出了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确保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大部署。按照上级要求,东平县把2011-2012年的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土地整治、农业开发、现代农业小麦产业等7万亩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区,建成了“农田成方、集中连片、设施配套、技术先进、道路畅通、设计规范、林网适宜、生态良好、土地平整、土壤肥沃、科学种植、产业明显、高产稳定、优质高效、管理严格、运行畅通”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截至2012年底,全县累计投入劳力113.5万个;完成土石方30万立方米,铺设压力管道327公里,建设桥涵1070座,新挖、整修排水沟182公里,新打维修机井510眼,新修生产路110公里,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达14700万元。新增高标准农田4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万亩,土地综合治理面积2万亩。

通过7万亩“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等多重效益。一是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年新增节水能力可达1235万m3,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5。二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将有明显提高。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3.3%,年增加粮食生产能力1215万kg,增产值2065万元,农民年人均增收219.5元。三是生态及环境效益显著。通过田间斗农渠的节水改造新技术的应用及水土流失面积的有效治理,大大降低了灌水定额,减少了灌溉水渗漏,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地下水污染,同时进一步改善下游河道、渠道内的水环境条件和水质。增加了农村生产生活用水,优化美化了农村生态环境。

2.“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做法

在“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东平县取得了很多好的经验做法总结如下:

2.1提高认识、科学规划,扎实推进“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

“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确保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决定性因素。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东平县农田灌排条件持续改善,抗御旱涝灾害能力显著增强。但从整体上看,农田水利设施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等问题仍普遍存在,农田水利“最后1公里”问题比较突出,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52%,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最大制约因素。加快转变传统的水利建管模式,实现农田水利建设由传统向现代先进模式的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刻不容缓。为此,东平县紧密结合本县水土资源条件、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需求,在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综合分析基础上,按照“耕地灌区化、灌区节水化、节水长效化”的思路和“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水源配置、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稽查验收、统一管理体制、统一调度运行”的要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科学配置水资源”的原则,相继编制完成了《2010-2020年东平县农田水利规划》、《东平县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东平县现代水网规划》、《东平县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等水利建设规划。计划2012-2020年,全县新增灌溉面积13.6万亩,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45.3万亩,提升灌溉面积30.9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5,新增节水能力3073万m3,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0.6万吨,年新增经济作物产量478.9万元。通过集中资金投入,相对集中连片建设、配套改造,形成规模,发挥工程总体效益,彻底改变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现状,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2加强管理、严格程序,确保工程质量

县委、县政府对“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将其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作为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实现富县强镇目标的重要举措来抓。经研究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工副县长任副组长,财政局、水利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小农重点县建设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并把项目列入了县委年度1号文件,确定为全县实施的重点项目及十一件为民办的实事之一。县政府与有关乡镇签订了责任书,纳入了有关乡镇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

项目建设过程中,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要求,全面实行 “四制”管理。严格按程序组建项目法人。通过公开招标选择有资质、懂规范、精技术的单位来承担施工和监理,为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长期发挥效益,制定出台了《东平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办法》。县水利、发改、财政、农业等有关部门业务人员联合成立“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指挥部,具体负责项目建设的协调、技术指导、安全检查等工作。同时建立起政府监督、监理检查、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了资金安全、干部优秀、工程优良、农民受益。

2.3深化体制改革、创新管理机制、大力推进农村水利工程建管协调发展

为确保项目长期发挥效益,我们狠抓长效管护机制建设。采用“协会+用水户”的管理模式,进一步理顺产权关系,明确管护责任,2010年以来全县所有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完工后全部移交给用水者协会,由协会负责建后运行管护,明确产权和落实管护责任到用水户,坚持权、责、利相统一,有效确保了工程长久发挥效益。通过深入调研、座谈讨论、征求群众意见,物价、水利两部门有关专家按照上级有关政策文件和“补偿成本、维持运行、受益负担、逐步到位”的原则,共同编制了水价改革方案,核定了项目区终端水价。在项目区全面推行“以水养水”的建后管护新机制,使工程平时有人管、坏了有人修、更新有能力,确保工程长效运行。

第3篇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规划,以孟河镇和西夏墅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为载体,以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为抓手,通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实施整村搬迁,妥善安置农村居民,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建成大面积连片的高标准农田,优化区域土地利用布局,实现农地集中、居住集聚、用地集约、效益集显的目标。

二、基本原则

按照“局部先行、封闭运行、结果可控”的要求,开展“万顷良田工程”建设,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建设用地不增加、农民利益不损害、国土法规不违背。

1.科学规划,城乡统筹。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方案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城乡一体化规划等相衔接,实现城乡用地结构调整和用地布局优化。

2.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区政府成立“万顷良田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加快推进项目实施。区政府投资组建*新希望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希望公司”),作为项目投资、融资、建设、运营和收益的主体,负责项目建设和资金调度等工作。

3.规范操作,稳步推进。进一步规范农村住宅置换安置房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保的程序。加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民就业等问题的探索研究。

4.突出重点,连片整理。以建成大面积连片高标准农田为重点,确保建设工程实施后,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实行规模化生产,发展现代农业。

5.依法维权,农民自愿。项目涉及的镇、村要切实做好土地流转的协调工作,在依法组织和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推动项目实施,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维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三、总体目标

“万顷良田工程”项目区北至中长沟和郭河,南至S122省道,西至丹阳界,东至大西环线。工程分两期建设,2010年底完成一期S122省道以北、浦河以西片区10000亩;2011~2012年全面完成项目建设,建成高标准农田25000亩,净增耕地面积2100亩以上。

四、实施程序

1.项目申报。区国土分局委托专业机构编制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专项规划方案。方案在工程项目区内进行公示,广泛听取群众和专家的意见。方案经*市人民政府审查通过后,由区国土分局负责对上申报工作。

2.项目实施。新希望公司根据省国土资源厅批准的建设工程方案、年度实施计划以及多元化的资金筹措计划,进行工程项目设计预算,具体实施工程项目区土地整理、城镇集中安置区建设等工作。

3.检查验收。区财政局、农林局、国土分局会同有关部门对工程建设适时组织督查并通报。工程全部完工后,区国土分局负责对上申请验收。项目通过验收后形成的道路、灌排水电设施等由新希望公司统一移交给当地政府管护。

五、相关政策

1.房屋拆迁补偿。项目区房屋拆迁参照《*市征地房屋拆迁安置及地上附着物补偿管理办法》和《*区关于拆迁安置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的标准执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前,土地按300元/亩进行补助;一般附着物和特殊附着物按700元/亩进行补偿;坟墓搬迁按450元/座进行补偿。拆迁工作实行属地负责制,补偿款由项目所在镇包干使用。

2.安置房建设。安置房由火炬置业公司负责开发建设,新希望公司按成本加固定利润率并经区政府核定的价格购买。区规划分局负责进一步优化安置房建设规划,安置房容积率根据孟河镇、西夏墅镇安置需求进行综合平衡。安置区车位按照0.4个泊位/户的标准建设,小高层不设地下车库,公建配套按照实际需求进行规划。孟河镇、西夏墅镇和新希望公司应积极争取*市关于万顷良田建设的相关税费及信贷等优惠政策,区级收费按相关政策予以最大程度减免。

3.建设用地挂钩指标使用。项目建设用地挂钩指标的40%用于安置房建设,60%由区统一调控使用。安置房建设鼓励使用镇存量国有建设土地,40%挂钩指标内节约的土地指标区政府按10万元/亩的标准奖励给镇。

4.农民养老保障。项目区涉及的农户按规定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5.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按照*区《推进全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施意见》要求,鼓励项目区内的农户自愿加入土地股份合作社,以镇、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为载体,严格执行区政府每年公布的土地流转指导价格,确保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有序开展。项目区内的村、组要认真做好边界确权和面积丈量工作,项目区平整后增加的土地面积划入相应的土地股份合作社,产生的收益由土地股份合作社负责分配。

六、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区有关部门和所涉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万顷良田建设工程”领导小组。

2.落实相关资金。项目采取新希望公司代建,区政府回购的经营模式。区政府回购资金包括以下六方面: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60%部分;农业重点开发资金返回部分;省、市配套资金;因万顷良田建设新增耕地折抵用地指标而免缴的各项土地规费以及建设用地指标拍卖收入;土地出让金净收益用于万顷良田建设部分;经批准用于万顷良田建设的其他资金。同时,新希望公司通过股本金、股东贷款、银团贷款等方式多元化筹措资金。

第4篇

关键词:土地整理问题、对策及措施

中图分类号:D9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国土地整理的现实意义

1.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多地少是基本国情,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土地整理是补充耕地、进行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途径。土地整理有利于促进农村地区土地集约利用,增加优质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与保障粮食安全需要相适应;

1.2 在我国,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和地理的多样性,使得土地整理的概念有所不同,国土资源部在借鉴海内外土地整理概念的基础上,将土地整理定义为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规划或城市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综合整治、调整改造,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相适应;

1.3 土地整理主要针对改变农业基础设施不配套的土地现状,进行水利设施配置、道路的建设,进行渠道合理布局和硬化,整理后的农田灌水排水能耗降低,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有助于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整理后土地经营范围扩大,宜种性广,从而可以增加耕地数量,提高土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可大大提高农民收入。

二、土地整理的作用:

2.1 加强市场对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市场为引导,明晰土地使用权,并完善土地市场,以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益;促进农村土地的合理规模经营以及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村土地资源比较优势的提升。

2.2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完善生产和生活条件,使得每寸土地得到有效的利用。

三、主要目标及任务:

“十二五”期间,通过土地整理,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4亿亩,补充耕地2400万亩;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稳妥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规划期间整治农村建设用地450万亩,加强散乱、废弃、闲置和低效利用农村建设用地整治,优化农村建设用地布局;积极开展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大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重点加大旧城镇、旧村庄、旧厂矿改造力度;加快土地复垦,促进土地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生产建设活动新损毁土地全面复垦,历史遗留损毁土地复垦率达到35%以上,自然灾害损毁土地及时复垦。土地整理前,要按照确权在先的原则,做到四至界址清楚、地类面积准确、权属手续合法,没有产权纠纷。土地整理中,涉及土地权属调整的,要在尊重权利人意愿的前提下,及时编制、公告和报批土地权属调整方案,组织签订权属调整协议,并确保调整结果公开、公平、公正,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土地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在资金分配和项目安排时,要重点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县倾斜。

四、土地整理中的问题及隐患

1、投资资金存在较大缺口。土地整理需要投入较大数量的资金,由于各区的自然资源及经济条件的不同,各区农村土地利用的情况也存在较大差异,土地整理的资金来源匮乏,其主要来源于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和中央补助专项资金,它包括:(1)土地闲置费;(2)财政预算安排的开发耕地专项资金;(3)耕地开垦费;(4)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5)按规定用于土地开发整理的其他资金;(6)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及中央补助的土地开发整理资金。许多地方财政没有固定的投资来源,没有可靠资金保障,使得政府用于土地整理的资金运作发生断粮现象,无力将土地整理工作顺利进行。

2、农民权益难以保障。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土地制度历经变迁,在土地整理过程中,由于土地带来增值收益,有些土地使用证所记载权属界线早已模糊不清,不能准确反映权属界址,相当一部分为农用地的土地所有权不明确,权属调整难以进行,实际使用者与登记的使用者不一致,导致土地权属紊乱,整理时纠纷不断,造成土地所有者之间的矛盾冲突。

3、新增耕地质量低劣。为了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需要大量的开发整理土地,而结果是很多地区整理出的耕地质量低劣,即新开垦的耕地质量远低于被占用的耕地质量,片面的追求数量,忽视了对质量的重视。普遍存在政府对土地整理的目标过分强调数量的增加,而忽略了质量的提高。

4、土地整理政策法规不够完善,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不够,功能难以显现。现如今,增加耕地数量、补偿因非农建设占用的耕地是整个土地整理的重要目标,这也使得土地整理的综合功能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有时还会引起较大的不良影响。

五、土地整理的对策及措施

5.1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健全土地整理,加强组织领导。地方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主动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在地方政府统一领导下,加强与相关部门机构沟通协调,规划过程中需坚持“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林成行”的模式,当在原有的路、沟、渠周围搭建类似的设施时,要将原有的设施综合考虑起来,一次来满足农民习惯的生产、生活方式,还能减少资金投入本。在规划土地过程中需要对土地进行有效的保护,最好结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展开,两者保持协调统一,这样才能保证土地的使用达到当地实情和土地利用的计划要求。

5.2落实资金保障。在保持现有资金渠道和用途不变的前提下,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为主体,引导和聚合相关涉农资金,共同投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发挥综合效益。中央分成新增费按照“集中资金,重点投入”的原则,支持各地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并在分配时与各地上年度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计划执行情况挂钩。结合土地流转,鼓励民间资金投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不断拓宽资金渠道。5.3加强信息化管理。按照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的总体部署,充分利用农村土地整理监测监管系统,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情况进行集中统一、全面全程监管,在线实时报备工作,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数据准、现实性强。

5.4协调好各种内部关系 促进农村和谐发展在规划实施中,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协调好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农户以及其部门的协调工作。当项目规划方案实施出现不合理时,由施工单位报监理单位,认可后上报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在15日之内给予答复,以免造成严重地延误工期和耽误农民的种植时间。

近年来,一些地区进行的土地整理改进了农村生产、居住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了土地合理利用和农民增收,有效地推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土地整理功不可没,大力开展土地整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选择和重要支撑。 尽管我国对土地整理的研究理论不足,许多地方开始土地整理的时间不长,但取得的显著效益表明,在我国开展土地整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我国的土地整理仍处于探索阶段,国家对土地整理市场化发展还缺乏比较健全和完善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实施土地整理的重要保障,通过法律法规来规定土地整理的内容、目标、程序、规划设计、资金来源以及处罚办法等,解决土地整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保障土地整理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全国土地整治规划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工作会议》2012年4月24日

第5篇

一是规划计划管控更加严格。从2013年底前上报的计划需求看,各地各业用地需求持续强劲,同比增长20%;圈外用地比重与前两年基本持平,但能占用国家计划的比重大幅下降,省计划保障压力较往年更大。2014年的计划供需缺口至少约7.5万亩,计划保障率只有70%。

二是耕地保护压力加大。湖南省每年的国家、省重点工程需占用耕地达13-15万亩,补充耕地任务艰巨。此外,国家强调必须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我省适宜开垦为优质耕地或水田的后备资源已十分有限,耕地补充已影响到一些地方用地报批。再次,到2020年全国要建成高标准农田8亿亩,我省平均每年须完成360万亩以上高标准基本农田任务,在资金量无大的变化前提下,保量保质地完成国家下达任务已十分困难。

三是节约集约用地任重道远。目前,全省尚有批而未供土地64.95万亩、未按期竣工土地22.3万亩、各类闲置土地3.6万亩,43个市县供地率不达标。一些地方多头管地、多头供地、违规以地融资、违规低价供地,破坏了土地统一市场,造成了土地低效粗放利用,土地产出率低。

四是征地拆迁举步维艰。党的十报告、中央1号文件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进征地制度改革,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等,群众对征拆期望值高涨。但《土地管理法》修正案和《集体土地征收条例》尚未获通过,具体的改革措施和补偿办法难以出台,各地征地成本不断攀升,实际操作和实施难度不断加大。

五是用地审批制度改革阻力很大。用地审批受到产业政策、用地计划、占补平衡等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和约束,难以做到即用即批、随需随用;同时,建设项目审查报批过程涉及相关部门的前置审批多、搭车收费多,程序复杂,优化整合难度大,严重影响了用地报批时效。

1 规划计划管理

从计划执行用途结构看,安排省级新增建设用地计划1.92万亩,市县级新增建设用地计划9.39万亩。

与去年同期相比,住宅用地占比小幅下降,工矿仓储用地、商服用地占比均小幅上扬。

完成省级用地预审项目58个,拟新增建设用地3.32万亩(耕地1.34万亩)。与去年同期相比,新增建设用地面积减少4575亩。

2 建设用地审批

全省批准建设用地18.05万亩,同比减少2.7%。

获国务院批准单独选址项目4宗,总用地1.73万亩;上报单独选址建设项目2宗,总用地8398亩。省政府批准建设用地1487宗,总用地16.32万亩。

从市州情况看,长沙、衡阳、岳阳位列前三,分别占总用地的19.69%、9.19%、9.17%;娄底、张家界、湘西排名后三。

从用途结构看,以工矿仓储、交通运输、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住宅、商服用地为主。为多条国、省干道改扩建项目审批用地6062亩;为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及棚改房、安置房提供用地7089亩。

3 耕地建设与保护

全省批准建设占用耕地项目1054个,占用面积5.84万亩,全部实现占一补一和先补后占。2013年环洞庭湖和娄邵盆地基本农田建设重大工程子项目、连片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县项目、一般省级项目和市县项目加快实施,总体进度达85%以上;2014年环洞庭湖基本农田建设重大工程子项目设计和预算已完成审查并报国土资源部和财政部,娄邵盆地基本农田建设重大工程子项目、连片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县项目已完成设计和预算审查,正进行财政投资评审,市县项目已下达资金预算。审查通过《建设项目临时占用土地复垦方案》81个。

4 土地市场管理

第6篇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坚定抗灾夺丰收的信心不退缩,坚定保持粮食稳定发展的目标不动摇,坚定抓工作落实的劲头不放松,以粮食主产省和非主产省的主产县为重点,以增加重要紧缺品种供给为重点,以推广落实防灾减灾增产关键技术为重点,认真落实好国家已有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和项目,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强化政策扶持,强化措施到位,强化考核奖励,千方百计促进粮食稳定增产。

(二)目标任务。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去年的水平,力争夏粮丰收、早稻增产、秋粮稳定,确保全年粮食产量在1万亿斤以上,全力以赴争取实现连续第八个丰收年。

――力争夏粮获得丰收。全力打好抗旱促春管保丰收攻坚战,加强田间管理,实行分类指导,推进科学抗旱,把旱灾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及时病虫害信息,抓好重大病虫害防控,大力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积极推广“一喷三防”等关键技术,促进小麦安全成熟,提高单产水平。

――力争早稻恢复增产。充分利用提高早稻最低收购价和良种补贴标准的有利时机,抓好政策落实,加强信息引导,继续推进“单改双”,扩大早稻种植面积。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减少直播稻面积,推进机插秧,力争单产恢复到2009年的水平。

――力争秋粮保持稳定。稳定播种面积,扩大水稻、玉米等高产作物种植,力争产量稳中有增。加快增产关键技术推广,在东北地区重点推广水稻大棚育秧、机插秧、玉米增密等技术,在黄淮海地区继续推广玉米增密、适时晚收技术,在长江流域重点推广超级稻品种和水稻集中育秧、机插秧技术,在西北地区重点推广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在西南地区重点推广间套种、地膜覆盖及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努力提高单产水平。及早做好防范东北早霜、南方寒露风的准备,确保安全成熟。

二、重点措施

(三)落实播种面积。要狠抓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层层分解任务,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推进耕作制度改革,挖掘土地资源潜力,提高复种指数。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的前提下积极推进规模化种植,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合作社,提高种粮规模化水平。在劳务输出较多的地区,要通过代耕、代种等方式帮助缺乏劳动力的农户种足种满,杜绝耕地撂荒。尤其要引导农民扩大粳稻、玉米、杂粮等农作物生产,确保今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去年的水平。

(四)加强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今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大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等重点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通过项目带动、节水设备购置补贴、贷款贴息等方式,鼓励和引导农民因地制宜使用喷灌、滴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加快实施《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加强田间工程、农技服务体系、良种科研繁育体系、防灾减灾工程等建设。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抓紧制定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要求,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各地要按照规划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县级规划,整合资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发展旱作农业,推广地膜覆盖、深松深耕、保护性耕作等技术。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有条件的地方实施整乡整县推进,创新服务模式和推广机制,让更多的农民使用配方施肥技术。继续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创新技术模式,搞好技术配套,培肥地力。

(五)大规模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在更大规模、更广范围、更高层次上深入推进粮食高产创建。今年选择基础条件好、增产潜力大的50个县(市)、500个乡(镇),开展整乡整县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试点。《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中的800个产粮大县(场)也要整合资源,积极推进整乡整县高产创建。继续组织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等项目。各地要积极筹措资金,建设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组织开展现场观摩,提高技术到位率。今年中央财政将在去年基础上增加5亿元高产创建补助资金。

(六)大力开展科技指导服务。全面推进科技进村入户,大力推广增产增效和防灾减灾技术,做好重要季节、重点环节科技服务工作。农业部要组织制定分品种、分区域、分农时粮食生产技术方案。开展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充分发挥科技型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优势,继续完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星火科技12396等科技服务模式。在春耕、“三夏”、“三秋”等关键农时季节,组织开展科技服务大会战,动员农业科研、教学、技术推广等方面的专家和基层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蹲点包片,搞好科技指导服务,提高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开展跨区机耕、机播、机插等作业,精心组织好夏收小麦跨区机收作业。建立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加强灌溉指导和节水灌溉技术服务。

(七)全力抓好农资供应和市场监管。搞好各种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调运和储备,优化电力调度,保障种子、化肥、农药、柴油等物资供应和用电需要。重点搞好水稻种子的余缺调剂,保证生产用种需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作物种业,开展种子执法年活动,强化种子质量检测,确保种子质量安全。加强化肥等农资价格监测和市场调控,及时供求信息,推进产销衔接,依法打击坑农害农价格违法行为,保持农资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加强农资市场监管,维护农民利益。

(八)切实抓好防灾减灾工作。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的思想,坚持防在灾害前面、救在第一时间、抗在关键时点。制定完善防灾减灾预案,提早做好抗灾救灾的资金、物资和技术准备,充分发挥防汛抗旱专业服务队伍和群众服务组织的作用。加强干旱、洪涝、病虫害等灾害监测预警,及时预警信息,适时启动应急响应。强化抗灾政策支持,加强分类指导,大力推进科学抗灾,指导农民因时、因地落实抗灾增产技术。及时搞好种子等生产资料的调剂供应,帮助农民搞好生产恢复。大力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积极推行全程承包模式,

有效减轻病虫危害。

三、调动各方面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九)加大对产粮大县的奖励力度。完善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建立“能增能减、能进能出”的动态调整奖励制度,将财政支持与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商品量和调出量挂钩。全面取消粮食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逐步取消产粮大县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县级配套,加大中央和省级资金支持力度。突出抓好一批产量超100亿斤的产粮大市、产量超10亿斤的产粮大县的粮食生产,加强指导,重点支持。今年中央财政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资金40亿元,对粮食生产大县除实行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奖励外,对增产部分再给予适当奖励。

(十)调动农民参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积极性。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动员村级组织、农民群众新建和修复包括农田水利在内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加强田间末级灌排沟渠、机井、泵站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今年增加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补助、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和以工代赈投资等中央专项资金规模30亿元以上,主要用于引导粮食主产区农民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十一)调动科技兴粮积极性。继续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力争今年内完成在全国普遍建立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任务。各地要增加财政投入,保障科技人员包县、包乡、包村开展技术服务的经费。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步伐,努力做到农技推广人员工作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抓紧落实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绩效工资,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待遇。科技奖项评选、职称评审等要向到粮食生产一线服务人员倾斜。农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要将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服务纳入工作考核内容。

(十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研究完善粮食直补的具体操作办法,逐步加大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力度,将粮食直补与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和交售商品粮数量挂钩。完善农资综合直补与农资价格上涨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新增部分要重点支持种粮大户。进一步完善良种补贴政策,增加良种补贴资金16亿元,提高早稻良种补贴标准。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10亿元,加大对农民购买农机具的支持力度。落实好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完善实施预案,适时启动,保持粮价合理水平。

(十三)建立完善粮食生产考核奖励机制。今年年底,国务院将对今年发展粮食生产贡献突出的产粮大省和产粮大县、农技推广人员等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种粮售粮大户进行表彰奖励,使他们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工作上有动力。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产粮大省和产粮大县以历年贡献大、今年增产多为考核重点,农技推广人员等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以推广抗灾增产技术和开展科技服务为考核重点,种粮售粮大户以生产、出售商品粮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考核重点。中央财政对受表彰的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十四)强化地方责任。省级人民政府要切实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主要负责人要对粮食生产亲自研究、亲自部署,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资金投入上动真格。要层层分解任务,强化市县人民政府的粮食生产责任,加大对粮食和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主产区要在稳定增产的基础上,增加商品粮调出量;主销区要保证必要的自给率,力争有所提高;产销平衡区要继续确保产需基本平衡,力争多作贡献。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明确责任,上下联动,深入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并于今年年底向国务院报告履行粮食生产目标责任的情况。

(十五)强化部门协调。由农业部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科技部、国土资源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监察部、统计局、粮食局、气象局等部门具体实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各有关部门要落实责任,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确保行动扎实有效开展。

第7篇

[关键词]土地整治;实施;质量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1-0401-01

一、实施土地整治的意义

(一)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根据国家及相关部门的文件精神,近几年明确提出大力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点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综合生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大幅度增加高等级耕地的比重,明确将“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列入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容之一。由此可以看出,土地整治已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成为保发展、保红线、促转变、惠民生的重要助手和基础平台,对于严守耕地红线,提高耕地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土地整治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能满足各项经济建设占用和生态建设对耕地的需求;二是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土地整治,可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三是科学合理的土地整治,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四是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可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二)土地整治对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至关重要

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同步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加快布局合理化、农田规模化、生产机械化、环境生态化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促进土地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经营,为周围地区的农业发展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为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贡献力量。

(三)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粮食始终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可以有效解决农业水利设施配套、低产田改造和农田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增加农业抗灾能力,提高粮食综合产能,巩固粮食安全基础。通过整治积极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通过整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项目实施后为当地农民摆脱贫困、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提供了机会。

二、当前土地整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群众意愿问题

在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整治过程中,群众总体上是拥护的,但部分群众也存在着不同利益诉求,对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群众对当地的情况十分了解,因此为了实现项目收益的最大化以及项目施工顺利完成,就要求在工程设计前期必须征求当地群众的意见。然而,群众意见并非都是合理的,而且考虑到设计规程以及有限的投资,很多合理的意见并不可行。整理区一般包含若干自然村,每个村又分为若干村民小组。基于本小组的利益考虑,每个小组代表的意见仅仅是符合小组利益的,具有局限性,不一定符合项目整体规划,有些甚至与整体规划相冲突。

(二)土地整治资金投入不足

我国土地资源丰富,可挖掘潜力较大,土地整治是一项投资巨大的基础工程,需要投入的资金数量较大,尽管国家实行土地整治专项资金制度,但是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在实践中土地整治大多体现为政府行为,土地整治的资金来源匮乏,主要来源于土地整治专项资金。许多地方财政紧张,没有固定的资金来源,土地整治很难顺利的进行。有的土地整治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导致无法“用在刀刃上”。从丘陵山区土地整治项目的后期运行情况来看,整理项目存在较为普遍的非农利用与非粮生产情况,致使专项资金并没有真正达到“保护耕地,提高地力,促进农业生产”的目的。

(三)土地整治项目规划不到位

一是土地整治项目规划人员现场工作不深入,对项目区自然、经济、社会和环境状况缺乏全面了解,以面代点。照抄照搬现象较为严重,勘察、测量深度和精度不够。重技术经济分析论证,忽视县级论证,参与论证的代表不全面,特别是征求当地乡镇技术人员和村民代表意见不够,为走程序而论证。二是项目预算准确程度不高,强套亩均标准,人为提高或降低投资。三是县级国土部门技术人员参与不够,多局限于收集资料和向导角色。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绝大多数项目都进行了规划设计变更,部分项目变更幅度较大,个别项目进行了重新设计。

(四)土地整治实施管理不严谨

一方面规划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审查不严;招投标方案审查不严;有的工程监理流于形式。离做精、做细、做扎实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另一方面,工程后续管护缺乏手段,已建好的单体工程存在破损、盗窃等现象,工程长效使用机制还需进一步探索总结。

三、开展土地整治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参与度

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应做好群众的宣传沟通工作,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主导地位;村民、村民代表、村领导班子应积极参与,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中事事征求群众意见,全程让群众参与,极大地调动起广大群众参与农村土地整治的积极性、主动性,并提出在实际生产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规划设计单位沟通协调做出适合当地的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设计,使之有利于实现项目收益的最大化和项目施工的顺利完成。

(二)扩大资金来源渠道,鼓励土地整治正常的投资行为

目前,大多数土地整治项目的资金筹措主要以政府有限的土地整治资金来解决,不能大规模的进行土地整治。资金来源应在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前提下,运用各种优惠政策,吸进单位和个人资金,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和利用外资,鼓励通过合资、合作,吸引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投入,允许民间资金进入土地整治市场,逐步形成土地开发整治多元融资渠道。

(三)科学规划,确保项目实施的合理性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涉及面广、工程量大,科学编制规划至关重要。规划编制中,要组织农业、国土、水利等有关部门的专家、学者进行充分论证,通过实地调查和踏勘,对项目区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新增耕地潜力、群众参与意愿等进行综合分析评定,做到汇集民智,集思广益。规划编制方案草案出台后,要通过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在媒体公布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以保证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切实符合当地实际,以利于长远发展。

第8篇

发展壮大矿业经济,对怀化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意义。找矿项目要力争部、省厅和民间资本的大力投入,深入探索找矿新机制,做好找矿规律研究、地质勘探、设备购置等前期工作,选好专业队伍,做好科学规划,形成能源资源战略接续区,力争在地质找矿上有大的突破,进而扶持矿业企业做大做强,把矿业优势充分转化为矿业经济优势。同时配合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矿山经济支柱产业,不断拓展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技术含量高、财税贡献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项目,大力开发怀化本地优势矿种。要以407地质队在缅甸投资为突破口,加强对外合作找矿工作。

进一步规范采矿权审批,出台采矿权审批流程规定。积极开展项目申报和监管工作,依托技术单位的科研力量,进行一次资源潜力和保障能力的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怀化矿产资源规模开发和综合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加快资源整合,产业通过整合,做大做强。辰州矿业产值20亿元,成了上市公司,通过融资进一步做大。沅陵金矿、会同黄金资源,引进黄金集团整合,前景看好。2011年,怀化矿山采掘与加工创值48亿元,新的规划目标是进一步整合众多小企业,三年内打造10个产值过5亿元的矿山大企业。

制度创新,打击“超深越界”行为。重点落实矿山企业上报资料现状图,及时发现源头问题,全面打击。不断强化市、县、乡三级责任制,力度更大,约束更强。

积极为矿山企业服好务。抓好项目服务,综合利用好矿产资源,直接上门与企业对接,积极与省厅衔接。

重点加大对基础基层的指导,进一步强化对基础专业人才的培训与服务,采取“连片包干”法,市国土资源局矿管科5个人各负责两、三个县的矿政培训,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素质。

加大对土地整理项目的倾斜力度

充分发挥土地整理、矿业服务和信息中心等事业单位的支撑作用,启动“一张图”工作。

一是进一步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认真落实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对耕地保护和土地管理负总责的规定,严把建设占用耕地审核关,严格执行先补后占,建立健全倒逼机制、行政问责制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改进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办法。

二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省以上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管理力度。对项目工程进度、工程质量要实施全方位监管,按期完成鹤城黄岩大坪、靖州新厂等大型工程项目建设任务,全面启动2012年芷江侗族自治县、洪江市、溆浦县等11个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三是严格执行先补后占、占补平衡制度。加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和土地开发整理力度,全面推进耕地质量等级变更监测和评价工作,严把新增耕地质量评定、验收关,实现耕地质量、数量、生态的三个平衡。

四是加强基本农田建设。要充分运用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基本农田上图成果,全面完成基本农田落地到户、上图入库等各个环节工作,科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力争全国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县落户怀化。

五是进一步加强新增耕地的后期管护力度。要全面推进新增耕地的土地流转工作,大力争取民间资本的投入,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对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立项予以倾斜

切实搞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严格落实汛期地质灾害防治“三项制度”,积极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宣传,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报市政府批准并实施,督促指导县级搞好汛前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切实做好防大灾、抗大灾物质准备,把防汛抗灾作为年度重点工作抓紧抓实,确保万无一失。

第9篇

1四个转变

1.1群众筹资投劳的方式有了根本转变农田建设筹资投劳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由以往的硬性筹资投劳转变为“一事一议”民主决策和个人自主选择,群众充分认识到想受益就必须筹资投劳,谁不投工、不投劳、不投资,就不能受益,这种“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原则,使群众在农田建设中得到了实惠,受益群众由“要”变成了“我要干”,彻底打破了传统的筹资投劳观念。

1.2施工组织形式有了根本转变对农田建设、人畜饮水、灌区节水改造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中积极推行农民参与式管理,使全县村村都有水利重点建设,组组都有水利项目,人人都有水利建设任务。继续完善“一事一议”的筹资筹劳制度,努力转变思维方式和组织方式,通过发挥基层组织的引导作用和农民的主体作用,指导各村严格按照“一事一议”规定的程序,坚持以农民直接受益为出发点,从解决农民最迫切的水利设施建设项目人手,让农民尝到甜头,逐渐习惯、接受“一事一议”政策,自我建设,自我管理的意识不断增强,形成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工程自己管”的良好局面。

1.3施工季节有了明显转变冬季和早春是农闲季节,从利用劳力资源和耕地空闲上来说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大好时机。西吉县在号召全县干部群众,抢抓有利时机,掀起以渠道清淤整修、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为重点的秋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热潮的同时,以人畜饮水、畦田平整、畜草种植、地力培肥等长年性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在全县得到稳步推进。

1.4工程管理方式有了根本转变随着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西吉县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制度改革上实现“四个突破”,即从管理方式上突破,实行租赁承包;从资产所有权上突破,实行买断;从投资方式上突破,实行股份制;从资源配置上突破,实行资产内部转移。通过拍卖、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方式转化为民营水利,逐步明确了农田水利工程的所有权、管理主体、管理人员及管理形式,落实了维修养护费用,提高了管理水平,促进了工程效益的充分发挥。

2五个突破

2.1趣方财政投入实现了历史突破2009年西吉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地方财政投资达608.75万元,为历史之最。西吉县作为一个国家贫困级的农业大县,地方财政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资金从无到有,从少到今年大手笔的投入,充分证明了该县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高度重视,这将有力促进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决速发展。

2.2群众投劳折资的形式有了突破历年来,西吉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群众自筹主要以投劳折资的形式进行折算,造成部分重点工程建设中专业施工人员较少,工程进度和质量无法得到较好的保证。而今年,重点工程建设中的自筹基本实现了现金缴纳,建账立册,从而保证了“四制”管理的落实。

2.3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形式和范围取得了突破2009年,西吉县按照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结合近年来突出的干旱问题,坚持不懈地搞好新时期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以根本改变农业生产条件薄弱、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在全力抓好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保生态建设、灌区节水改造等重点水利项目的同时,以保障粮食安全为核心,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大力开展中低产田改造、设施农业、旱作节水农业、水毁工程修复、抗旱基础性工作以及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加大坡面治理力度,提高水保生态治理综合效益,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深入到各个角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第10篇

以关于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重要指示为遵循,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按照市委七届八次、九次全会部署,以创建国家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为引领,深入开展农业土壤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加快推进绿色生产体系、防控体系和监管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农药化肥无残留、无超标,着力打造农业土壤无污染生态高地,走出一条绿色、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之路,为全市最终建设成为中国绿色有机谷•长森林食药城提供力量。

二、主要目标

突出绿色高质量发展,坚持减量与增效并重、坚持生产与生态统筹、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结合,开展“三提升一示范”,即:土壤质量提升、农产品质量提升和农业服务质量提升三项攻坚行动,培育百村绿色有机产业示范村。到2023年,配合全市建设成为国家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我县创建成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

农业土壤质量目标:到2023年,全市农业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52.1g/kg,达到耕地质量等级GB/T33469一2016第一级标准。全县规模化种植基地土壤质量达到《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NY/T391-2013)以上标准;全县高标准农田面积比重达到65%,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85%以上,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90%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到2023年,全县共建设成高标准农田14万亩。

农产品质量目标:到2023年,全县以人参、中药材、食用菌、蓝莓、山野菜为主导的特色农产品种植品种全部建立地方标准,粮经菜比例稳定在5:4:1,全县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65%,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比重达到100%;标准化种植基地内生产的农特产品基本达到绿色食品以上标准,全部推行食用农产品电子合格证制度,全县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年均增长率达到10%以上。

农业社会化服务目标:到2023年,以乡镇为单位的农业绿色有机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服务能力和水平达到乡镇辖区内绿色有机产业发展需要。形成集有机肥、生物菌肥、生物农药、新品种、新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农业托管服务、农机推广、土地流转、农业土壤质量监测和主要农产品产地质量监测为一体的农业绿色有机产业服务中心。服务于绿色有机产业发展的市场预测、金融保险、物流运输等服务体系基本完备。

三、主要工作任务

(一)开展农业土壤质量提升三年行动。

1.建立农业土壤质量监测体系。按照市里统一部署,结合省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建设要求,建立省级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组织开展县农业土壤质量监测工作,根据监测指标和点位设定,具体负责组织县农业土壤质量监测工作,指导镇、村具体工作任务的落实。2021年底前,全县建设8个耕地质量监测点,每个监测点经费2万元,所需资金16万元由县财政列支。形成全县农业土壤质量监测数据第一期数据,每年10月底前完成年度监测任务,对耕地质量变化做出评价总结,形成全县农业土壤质量监测报告,建立耕地质量监测档案,数据汇总并上报。(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生态环境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2.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首先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技术的入户、到田率,保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实施效果;其次结合本县实际,拓展技术服务领域。在巩固和深化大田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基础上,探索蓝莓、人参、平贝母、五味子等特色经济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通过测土配方施肥肥料效应试验数据及采样测试结果,科学设定测土配方监测点,建立测土配方数据库。制定推广“有机肥+生物菌肥+农家肥”配方技术,通过试验对比和投入产出成本核算,每亩补贴50元,引导农民转型施肥模式。(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3.推广有机肥、生物菌肥应用。长期单纯使用化肥,会造成土壤肥力下降,耕地质量退化,作物产量和质量下降,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环境污染。因地制宜引进一批有机肥、生物菌肥和叶面肥料,通过试验示范推广形式大力推广有机肥、生物菌肥和叶面肥应用。增施达到国家行业标准有机肥(国家农业部NY525-2012)、生物菌肥(NY/T798-2015)的,使用1吨以上(含1吨)的生产者享受300元/吨的补贴。同时结合测土配方施肥制定的配方肥配合使用,可以改善作物营养,提高土壤肥力,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施肥成效,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减少环境污染。配方肥、有机肥(微生物肥料)、叶面肥配合使用,每年推广面积10万亩,三年推广30万亩。(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工信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4.推广生物农药、生物防控等新型技术应用。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方针,大力推广生物农药和生物防控技术。结合我县产业结构特点,因地制宜制定生物农药、生物绿色防控技术、化学除草剂、化学除虫剂使用操作规范,监督指导农民科学用药,严禁使用违禁、高毒农药,严管过量用药。鼓励生产者使用喷雾器更换高精量喷头,提高农药利用率。每个喷头补贴15元。推广使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和大豆食心虫,每亩补贴分别为6元和15元。推广使用玉米2:2空休闲轮作保护性耕作技术,每亩补贴150元。鼓励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每亩补贴100元,所需资金由县财政资金列支。建立和完善农作物绿色防控的长效机制,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促进我县农业绿色健康发展。(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工信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5.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严格按照《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的要求,大力开展田、水、路、林综合治理。协调推进土地平整、灌排沟渠、田间道路、农田林网与生态环境保护等设施建设。统筹土壤改良和地力培肥,同步采取农艺和工程技术措施。确保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标准。遵循“突出重点、集中连片、整体推进、分期建设”的原则,明确农田建设区域布局,优先扶持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把“两区”耕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2021建设高标准农田2.7万亩,所需资金约3500万元,由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列支。到2023年,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覆盖14万亩以上,达到国家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标准要求。(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6.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专项整治。全县各行政村原则上选配1名农用物资安全员,报县政府备案。主粮作物按照40g/亩的农药废弃物标准收集,特色经济作物按照4g/亩的农药废弃物标准收集,各乡镇人民政府和村级要严格把关各村作物种植面积,并要求各村生产者根据农药使用具体情况收集农药包装废弃物,农用物资安全员负责本行政村区域内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回收、保管和登记并建立台账,回收时应对照各生产者种植面积回收相应数量的农药包装废弃物,按照每村耕地种植品种测算出基本回收标准数量,农用物资安全员全年补贴1000至2500元,各乡镇党委政府按工作量确定补贴额度,在各行政村转移支付资金中列支。农用物资安全员由乡镇政府负责考核,不胜任工作的予以调换,不发补贴。各村回收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农膜等农业生产废弃物统一归集,明确回收范围,科学设置回收点,各乡镇政府负责将本辖区内各村收集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在规定时间内统一运到指定地点(地点选择地远离住户,远离河道区域),县农业农村局负责将库存的农药包装废弃物送到有处理资质的单位。参照危险废弃物处置的相关技术标准进行无害化集中处置,对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置过程进行全程监管。县农业农村局负责,每年所需资金23万元由县级财政资金列支。到2023年,农药包装废弃物实现全部回收。(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生态环境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7.治理农村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全面落实农作物秸秆禁烧、限烧有关规定,深入推进秸秆五化,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全县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和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100%、90%以上。重点推广无抗畜禽养殖技术应用,通过研发推广应用中药制剂替代抗生素,实现源头无抗、过程无抗、结果无抗。同时为发展绿色有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原材料。(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畜牧兽医总站、县生态环境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二)开展农产品质量三年提升行动。

8、建立特色经济作物标准化种植体系。重点围绕人参、中药材、食用菌、特色浆果坚果、山野菜等优势品种,制定地方和团体生产标准,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应用。本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差异化发展,加快推进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培育一批特色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开展品种优化、纯化、扩繁和示范推广,加快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培育推广一批具有特色、绿色有机品牌效应的优良种苗,提升种植集约化、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每年需要资金10万元,由省级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列支。(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9、合理优化种植业结构。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稳定粮食安全生产的基础上,继续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补贴力度,合理实施轮作、防止土壤退化。大力推广玉米2:2空、玉米留茬少免耕、玉米秸杆还田等技术,扩大经济作物灰苏子、红小豆的栽培面积,结合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大力推进蓝莓、五味子、平贝母、蒲公英、农田改造栽参等特色产业健康发展,促进加工业、畜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达到耕地用养结合的目的。全县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粮经菜种植比例稳定在5:4:1。(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10. 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全面落实“四个最严”,建立覆盖全过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监测、执法和信用体系,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建设。按照《县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考核办法》(靖政办函发[2020]13号)相关规定,严格落实《县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实施方案》(靖政办发[2020]9号)。到2023年,进一步提升县农产品检测机构工作能力,达到能够为全县提供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每年所需经费30万元;每个乡镇建设1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建设工作。每个站建设费用10万元,每年工作经费3万元。以上所需资金134万元由县财政资金列支。(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畜牧管理总站、各乡镇人民政府政府)

11.鼓励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认证。加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认定力度,全面落实国家、省关于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认证的奖补政策,鼓励专业大户、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认证工作,全县每年新认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等年均增长率达到10%以上。到2023年,全市认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达到25个。每年开展认证工作费用5万元,所需要资金由县财政资金列支。(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12.建设一批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基地。重点围绕参、蛙、菌、药、菜、牧、果、蜂、渔九大特色板块,在“50个百亩绿色基地”的基础上,沿袭“一谷一城”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做法,打造一批农业绿色有机试验示范推广基地,通过示范引领,带动周边种植户发展绿色有机产业。2021年全县建设1个100亩以上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到2023年,全县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面积达到300亩。每年所需经费50万元,由县级财政资金解决。(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工信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三)开展农业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

13.强化完善服务要素体系。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联合社建设大型保鲜加工和冷链仓储设施项目情况。一是政策依据。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央农村工作会明确,要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立足当地特色资源,优化产业布局,顺应产业发展规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依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本项目采用新型生产经营模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形成“大主体”带动多个“小主体”发展产业、“小主体”带动农户增收的发展局面,不仅可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同时有效衔接了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二是建设主体。由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裕泰特产开发有限公司牵头,前期联合21户农民合作示范社、15户家庭示范农场,同时吸纳100户农民合作社组成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联合社。三是投资方式。项目固定资产投资3.8亿元,其中:裕泰特产投资1.1亿元,农民合作示范社、家庭示范农场、农民合作社融资0.5亿元,银行贷款2.2亿元。项目建成后,裕泰特产负责运营并偿还银行贷款和农户融资的0.5亿元本金。同时,联合体争取到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冷链设施建设固投总额30%的1.14亿元项目补贴,作为农户的股份按比例分红,设置保底红利。四是建设内容。项目建设地点在国道504和国道222交汇处,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拟建设仓储库库容31万立方米,其中:贮藏窖9万立方米,通风库16万立方米,节能型机械冷库6万立方米,具备加工、储存、冷冻、冷藏、检测、包装、打包、集包农特产品和物流快递配送上下行物品等功能,打造集加工保鲜、配送服务、冷链仓储运输等为一体的长物农特产品公共服务中心。五是运营思路。本项目采用以冷链仓储物流为主体功能的运营模式,逐渐向绿色有机订单农业、农特产品保鲜、加工、检测、销售等多元化融合发展,附带粮仓功能,打造“绿色冷链、数字冷链、智能冷链”的物流体系,逐步建立长地区最大的绿色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仓储物流集散配送联合体,带动农户分红、就业,辐射周边县区,做到农产品进城、消费品下乡,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速推进乡村振兴。一是订单农业带动农户种植绿色有机农特产品,探索智能生产、平台经济和资源共享等新模式,检测中心认证农户生产的绿色有机农特产品后,通过冷链物流配送至东北、华北等地区,解决农特产品滞销问题。二是通过保鲜延长农特产品生命周期,错峰出售将提高农特产品的附加值。三是可以集中批量仓储粮食、蔬菜,缓解“米袋子”和“菜篮子”压力,稳定市场物价。四是整合县内物流快递资源,彻底消除在城区作业存在的安全隐患,发挥仓储、加工、配送等一体化的资源优势,节约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五是农用物资等消费品集中采购配送到村,保证品质,降低农户生产、生活成本。

为引导推动金融资本投入绿色有机农业,解决绿色有机农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我县将组建绿色有机农业融资担保公司。根据吉政办发[2019]8号和吉金局文[2020]208号文件和公司法要求,融资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不低于1亿元,县政府出资不低于34%、3400万元,否则无一票否决权,注册资本金今年年底缴齐,分两次出资,年初县政府出资2000万元,吸引社会资本入股3000万元,年末县政府出资1400万元,吸引社会资本入股3600万元,通过发挥财政担保和金融服务优势,创新银行贷款模式,重点解决企业融资、科研支持、农民贷款等方面的融资短板。搭建托管服务平台,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大力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引导新型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从土地托管和农业规模化服务入手,探索“村委会+土地股份合作社+公司+农户”以及“垫资托管+信用保障+收入保底+约定分成经营管理”分配模式,建立一条连接农民、新型经营主体、金融企业的纽带。

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针对作物品种与保险公司制定个性化保险担保政策,凡是做绿色基地和有机认证的地块,其上种植的任何作物全部纳入保险品种,政府给予保费补贴。在做好成本保险的基础上,探索推进收益保险的开展。(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财政局、县商务局、县工信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14.强化技术服务。坚持绿色生产理念,大力推广质量控制技术,积极推行统防统治、绿色防控、配方施肥、健康养殖和高效低毒农兽药使用,制定和完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适应配套的地方主要农产品生产操作规程,入户率达到100%。鼓励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大力支持发展产业联合体等新型经营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标准化生产。(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15.强化科技支撑。通过“市绿色有机产业研究院”的建立,依托“政、院、企”合作服务平台,引进一批有机肥、生物菌肥、生物防控等领域的专家团队,根据市研发提供符合我市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的有机肥、生物菌肥、生物农药和绿色防控技术,加快推进科研技术成果转化,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应用。结合职业农民培训、致富带头人培训和创新创业培训等,科学制订农业绿色有机产业培训计划。重点抓好农村安全员、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培训工作,培育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绿色产业创业致富带头人,实现引领农业绿色有机高质量、高效益发展的新局面。(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工信局、各乡镇政府)

16.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强化农药、化肥、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管理,建立生产经营主体监管名录制度,加强生产、经营管理。落实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诚信档案及购销台账制度,建立健全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实名购买制度。全面推进放心农资连锁经营和配送,畅通经营主渠道。建设农业投入品监管信息平台,县域内农业投入品100%纳入平台管理。建立农业投入品质量常态化监测制度,定期对镇域内主要生产基地、交易市场的投入品开展监督抽查。严格执行禁限用农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有关规定。严厉打击农业投入品生产环节非法添加行为,取缔无证无照农业投入品生产企业。(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各乡镇政府)

(四)开展绿色有机产业示范村创建行动。

17.完善示范村标准体系。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结合,打造一批绿色有机产业示范村。建立健全政策引导、科技推广、技术服务、保险兜底、加工销售等一整套落实保障机制,从2021年-2023年,每年按照20%、40%、40%的比例,建设一批绿色有机发展示范村,到2023年全县所有行政村基本达到绿色有机示范村标准,绿色有机示范村内全部实现农药化肥使用无超标、无残留,土壤无污染。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总耕地面积40%以上。(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18.创新示范村发展模式。围绕“绿色产业、绿色生活、绿色村庄”的绿色体系建设,全力打造“五个一”绿色有机产业示范村。即:一村一社、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网。一村一社:依托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或村集体经济组织,培育打造一个绿色有机产业示范村合作社,合作社要具备与本村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经营能力,具备初加工能力,形成良好的产加销融合体系;一村一业:依托中药材、食用菌、果蔬和鲜食玉米等特色品种,发展订单农业,确定优势品种形成规模,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绿色有机示范基地,每个示范村集中连片发展绿色有机种植面积达到100亩以上。示范村内耕地达到无残留、无超标和无污染;一村一品:积极借鉴大北山“老农夫”品牌经营模式,通过村村联合、村企合作等方式,每个绿色有机示范村要至少培育一个优势产品品牌,示范村整体达到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标准;一村一景:绿色有机示范村全部达到宜居示范村标准。基本实现道路硬化、边沟院墙整齐化、村屯主要区域亮化、村屯道路绿化美化、村屯环境洁净化、农户庭院整洁化;柴草垛定点堆放,畜禽圈养,有景观点和休闲广场,具备一定的乡土风情特色。按照串珠成链,串线成面的发展思路,实施休闲农业星级村百村创建行动,联动推进生态宜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建设,培育打造一批休闲旅游农业示范村,实现村美宜居、村游富民,遍地开花的新局面。一村一网:依托互联网进村入户工程,大力发展网红经济。通过发挥市绿色有机产业联合会、市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协会等电商服务平台优势,采取一对一帮扶合作、第一书记代言、网红主播代言等形式,形成网上销售体系。(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文旅局、县融媒体中心、县工信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四、补贴程序

(一)申报

1.生产者使用新型肥料生产者向耕地所在地村委会申报数量并提供购买新型肥料登记证、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等,据实申报施用地块。

2.建档立卡贫困户可以享受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制定的“以奖代补”“因户施策”补贴政策,也可以享受本方案的补贴政策,但不能重复享受。

(二)确认

村委会、包村干部、包村领导负责对生产者使用新型肥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核确认。

(三)公示

村委会、包村干部负责逐户、逐地块登记,要对进行使用新型肥料分类统计。在本村公示无异议后由生产者和村委会、包村干部、包村领导共同签字盖章报乡镇政府审核验收。

(四)审核验收

各乡镇党委政府和村委会负责对生产者申报使用新型肥料进行认真核实,要做到真实可靠,经得起检验。要组织乡村干部细化验收程序,严把审核验收关,确保申报数据真实,无虚报冒领。

(五)资金发放

县财政局及时将补贴资金拨付到各乡镇政府,由各乡镇政府组织力量迅速将资金发放到生产者手中。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组织领导机制。在全县“一谷一城”建设组织领导框架下,成立县农业土壤质量提升行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委、县政府政府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担任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人民政府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认真负责、强力推动,要按照县级领导机制,成立本级领导小组,组织开展相关工作。

(二)强化政策保障。按照《方案》确定的建设任务,制定保障性补贴政策。重点针对有机肥推广应用,生物农药推广、种植业结构调整,整村绿色有机试点建设,制定奖补政策,引导种植户发展绿色有机产业,确保在降低农药、化肥使用的同时,达到农作物产品绿色有机标准,实现增产增效。

(三)强化技术指导。成立农业绿色发展技术指导服务专家组,全程为辖区内发展绿色有机产业进行指导服务。每个绿色有机示范村,要配备一名专业技术人员,作为第一责任人,具体负责指导、监督绿色有机示范村建设。建立数字化信息档案,客观真实反映出绿色有机示范村建设进程,为下一步整县推进绿色有机产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第11篇

今年,我局坚持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以“黄河杯”竞赛活动为抓手,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以促进农民增收和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保障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为核心,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建立长效机制为重点,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整合水利、国土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和资金,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改造和高效节水及防汛抗灾设施建设,着力解决好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全县共完成新开沟道161条83公里,清淤支斗农沟4495条2932公里;砌护渠道636条372公里;完成改造中低产田14.79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7.08万亩,完成盐碱地改良6万亩,其中新增耕地0.3万亩。

1、中小河流治理项目—艾伊河银川至__段治理工程。投资3787.5万元建设中小河流治理项目艾伊河银川至__段治理工程。工程自2014年1月13日开工,我局组织施工单位抢抓冬季沟内水浅、施工道路畅通、冬闲劳务充足和机械闲置等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工程建设,于11月初完成全部建设任务。完成护岸工程7处长15.24公里,布设固沙工程2处,治理面积27.06万平方米,改造沟道尾水25座。解决了我县三排区域88万亩农田排水难问题,提高了对拦洪库下泄洪水的调度控制能力,发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

2、银北地区百万亩盐碱地改良项目建设。 2013年度工程总投资1.21亿元,其中干沟治理工程投资3787万元;支干沟治理工程投资3283万元;支沟治理工程投资3278万元;田间工程投资1800万元。主要完成干支沟清淤4条长103.17公里;砌护治理28.1公里,支沟治理16条长45.21公里,配套建筑物145座;田间排水工程治理6万亩。2014年计划投资1.55亿元,实施治理支干沟6条长78.7公里,治理支沟8条长37.8公里,田间排水工程治理6.8万亩。目前已完成新开盐湖沟3.3公里,清淤扩整3.3公里,新建配套建筑物108座。五一、五二、五四支沟治理工程已完成招投标工作,计划近期开工实施;田间排水工程已完成治理面积2万亩。

3、陶乐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二期)项目工程建设。投资1577万元,实施完成了农业综合开发陶乐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二期)工程,翻建扬水站1座,翻建砌护扬水干渠1条5.9km,配套建筑物及量水设施139座。渠堤硬化15.1km。清淤干沟3条21.3km;治理干沟5.8km,配套沟道建筑物90座。配套全渠道控制系统3台套、泵站水情监测系统1套。恢复改善灌溉面积4.68万亩。

4、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一是争取资金3393万元实施完成了2013年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第四批)__县牧区饲草料基地建设示范项目。工程于2013年9月25日开工, 2014年8月底前完成建设任务。项目建设中,我局经过大量细致的勘察协调工作,整合各种资源,充分调动各承包大户积极性,完成新建调蓄水池5座、田间取水池6座;砌护引水渠道0.85公里;维修泵站1座,新建泵站9座,新建泵房950平方米,新建泵站进水前池4座,安装离心泵20台;安装中心支轴式喷灌机24台;铺设pvc地埋管道及竖管92.5公里,地面pe管13.1公里,滴灌管127公里;配套管道建筑物360座工程。通过在高仁乡上八顷村、小淌口村、红翔新村ⅱ区、长青村和周城村四个片区实施喷灌及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万亩。二是投资2442万元,实施2014年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第四批)__县牧区饲草料基地建设示范项目。通过新建泵站、蓄水池、砌护渠道,配套各类建筑物,在高庄远景、高仁小淌口两个项目区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万亩。目前已完成砌护斗渠8条长8.5公里,农渠60条长40.6公里,清淤斗沟8条长7.5公里,清淤农沟30条长21公里,新建各类配套建筑物220座,完成投资1200万元。

5、2013年度世行贷款节水改造二期工程。投资992.99万元实施2013年度世行贷款节水改造工程,完成砌护支渠4条5公里、斗渠5条1.6公里,农渠178条61.35公里,配套田间进水口7950座;整治支、斗、农沟185条长74.35公里;新建沟、渠系建筑物322座;地膜保墒1814亩,平衡施肥5145亩,良种引进利用165亩。实现节水37%,年亩均增收177元。

6、2013-2014年农村人饮安全续建工程。投资304.72万元,解决高庄乡、灵沙乡、头闸镇、黄渠桥镇、渠口乡、城关镇、姚伏镇、通伏乡、崇岗镇1204户4816人的饮水安全问题。项目建设有效提高全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为逐步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提供有利条件。

7、水土保持项目建设。一是投资276万元,实施了五堆子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二期工程,完成土地整治96公顷,种乔木林39公顷、灌木林57公顷,草方格治沙24公顷,人工种草24公顷。二是投资361万元,实施__黄河段(通伏——灵沙)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2013年度工程,完成营造乔木林85公顷,灌木林42.5公顷,种草215公顷;新建泵站5座,铺设供水管道42.65公里,新建阀井40座。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

8、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扶项目。一是投资83.52万元,实施2014年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砌护渠道3条3.72公里,翻建板涵1座,配套渠系建筑物53座;二是投资357万元,实施2014年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结余资金项目,砌护下新渠复渠等3条渠道8.9公里,配套渠系建筑物84座。通过项目实施有效改善了库区移民的农业基础条件。

9、__县威镇湖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投资434万元实施__县威镇湖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完成湖面清淤380亩,清淤土方33万方,岸坡整治5.2公里;新建绿化供水泵站一座72平方米;砌护支渠2.18公里,砌护斗渠0.52公里,配套建筑物17座。

10、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是投资420万元实施完成2013年中央农田水利建设资金__县黄渠桥前光建设项目。工程自3月初开工建设,6月底完成建设任务,完成砌护支渠1条长2.2公里,砌护

斗渠8条长5.45公里,砌护农渠49条长24.16km;新建渠系配套建筑物147座;新开农沟15条9.8km;新建沟道配套建筑物19座,激光整地3000亩。二是投资309万元实施__县庙庙湖片区综合开发项目,完成铺设输水管21.8公里,造林种草186亩。砌护支、斗、农渠5.2公里,渠道建筑物95座。11、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田间工程。投资570万元完成了__县2013年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田间工程建设,完成砌护支、斗、农渠84条47.62公里,配套建筑物154座,畦田口3397座,平田整地743亩。建设高产稳产田1.2万亩,实现粮食增产180吨。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狠抓防汛预案和各种安全防范措施,确保安全度汛。抓好汛前安全检查,加大两山一河重点防汛地段的安全检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防洪设施和险工段及时进行了整改和加固;落实了防汛物资储备和抢险应急分队建设,进一步修定完善了全县防汛抢险预案、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及重点防洪区域防汛预案和人员安置撤离预案;及时召开了全县防汛工作会议,落实防汛责任制,确保了全年安全度汛。加强全县灌溉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农民用水协会管水作用,积极应对旱情,因地制宜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抗旱应急补水方案,检修和补充了抗旱应急设施,确保了92万亩农田适时灌溉。

根据自治区水利厅的工作安排,按照先行试点、典型引路、分类实施、全面推进的总体要求,我县积极开展了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成立了以县委分管领导为组长、人大、政府、政协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乡镇人民政府乡(镇)长、各相关单位为成员的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全县小型水利工程实际管理运行情况,完成摸底调查,分类定性和管养经费测算工作,并制定了《__县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目前该《实施方案》已经县人民政府常务会、县委常务会议讨论通过。

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电子屏幕等媒体及集中宣传活动广泛宣传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先后投入4.3万元,深入学校、社区、企业、广场等不同场所进行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宣传教育,以举办“生命之源”专场文艺晚会为媒介,设置专题宣传咨询活动6场次,现场轮回播放节水型社会电教片,悬挂横幅12条,发放宣传单13200余份,宣传画620余张,宣传册2100余册,刷写墙面永久性宣传标语16条,摆放展板20多幅,制作橱窗12处,在__县城关一小和城关四小两所节水型学校发放自制内藏节水小常识内核中性笔2000余支,激发了公众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热情。二是严格把握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今年对全县工业企业自备井再次进行查漏补缺,登记造册,更换计量设施12块次,新安装计量水表16块;重点对40家工业企业取用水进行核定;积极会同相关部门对水源地13家涉煤企业自备井进行关停;三是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和《宁夏节水型社会示范县建设方案》要求,认真编写《__县节水型社会示范县方案》,积极在全区创建节水型社会示范县。

一是抢抓工期,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督促施工单位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季节、时间、气候等因素,科学、合理、有序的安排施工,确保按时完成施工任务。

二是克服前期工作经费紧张的困难,不遗余力地做好各项水利工程的前期工作,切实做到做好项目的储备,大、中、小相结合,做到项目“储备一批、推进一批、开工一批”。

三是抓住机遇,争取上级支持。积极向自治区水利厅、市水务局等有关部门汇报、对接工作,寻求上级对我县水利建设的大力支持,切实抓好我县水利项目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一是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任务艰巨。由于我县水利工程点多面广、较分散,过去很多管理工程单位未增加管理编制,目前对事业管理单位编制控制紧缩,缺少工程管理人员。加之地方财政困难,补贴压力大,“两费”落实困难,管理起来难度大,改革工作存在顾此失彼,改革任务依然艰巨。二是水利工程推进难度大。水利工程建设属于非营利性公益工程,没有占地补偿费或是补偿标准较低,在占地协调上难度较大,有的项目由于土地协调困难影响了工程进度。三是招标时效长影响工程开工建设。根据国家《招投标法》和宁夏有关招投标管理办法的规定,从招标公告到开标最少历时25天,而水利工程建设季节性较强,每年秋季为最佳施工期,由于9-10月份下达工程建设批复到招投标工作结束近一个月时间,往往容易错过最佳施工季节,影响工程整体进展。四是工程建设资金不到位。开工建设的水利项目多,投资大,各项工程建设资金不能及时到位,严重影响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

2015年,全县水务工作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紧紧围绕县委、政府的工作部署,以水务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实

现水利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为关键,以依法治水管水兴水为重点,进一步加快全县水利改革发展步伐,全面促进现代节水农业发展。科学编制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依法强化水资源管理,进一步优化水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实现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大力开展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增强全县水利基础设施条件,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继续抓好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强化水生态和水环境保护,确保生态安全;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履行水行政执法职责,实现“三条红线”全覆盖;深入推进水利重点领域改革,狠抓水利建设质量和安全监管,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利的水利保障。

完成改造中低产田1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4万亩,新增灌溉面积2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0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35万亩;推行秸秆还田机深松耕地10万亩。全年计划完成各项水利项目投资达4.5亿元以上。

1、全力抓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一是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继续深入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黄河杯”竞赛活动,积极引导全社会参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不断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通过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中央统筹资金水利建设项目、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项目、盐碱地改良田间工程、国土整治、农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工程,完成改造中低产田14万亩。二是争取实施红崖子乡水泉子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35万亩。三是强力推进__县盐碱地改良骨干排水工程治理项目,高标准治理沟道15条263公里,有效调控农田地下水,从根本上解决__县盐碱地严重问题。

2、全力抓好民生水利工程建设。一是全力做好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工作。争取实施__县农村饮水水源地保护工程、__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和__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入户完善工程,在现有水源地蓄水池、泵房及围墙新安装监控设备17套;建设自动化总控制室1个,实现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统一自动化管理。利用已建水源及供水管道接入村队,彻底解决姚伏镇、通伏乡、高庄乡、渠口乡、黄渠桥镇等11乡镇97个行政村524个自然队4492户自来水未入户问题。在提高水源地供水安全保障能力的同时改善16620人的饮水条件。二是积极推进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抗旱排涝工程和县级公益事业等工程建设,加大工程建设管理力度,确保工程如期完成,发挥效益。三是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投资293万元实施__县五堆子水土保持治理续建工程,提高项目区土地利用率,防治土地沙漠化。

3、全力抓好防洪减灾体系建设。一是投资1667.71万元,实施第四排水沟__段治理工程,清淤整治沟道9.6公里,砌护治理6.2公里,改造尾水20座,切实增强全县水资源调控能力。二是积极争取国家特大防汛防凌资金1500万元实施黄河__段险工段治理工程,对六顷地险工段9-19#丁坝进行除险加固,治理东来点险工段护岸500米,加固维修丁坝4座;治理四排口险工塌岸段500米,加固维修丁坝6座。加大对县境内黄河左右岸险工段的治理力度。三是继续加强贺兰山东麓和红崖子山防洪体系建设,积极推进__县南大闸沟综合整治工程前期工作,争取年内实施项目工程。四是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科学防治”的思想,落实防汛抗旱责任,加强水情汛情预警预报,做好防汛抗旱物资储备,加强抢险应急队伍建设。健全防洪抗旱服务体系及应急能力建设,着力防范后期可能出现的冬春旱情,提高全县防洪抗旱能力。

第12篇

一是认真做好抗旱减灾工作。受降水影响,我市遭遇较严重的春旱,部分地区人畜吃水及农田墒情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为此,我局积极沟通协调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开展抗旱减灾工作。抗旱期间,全市共投入抗旱资金3975万元,日投入抗旱劳力最多达28.97万人,投入机动抗旱设备2.06万台套、机电井2.2万眼、泵站372处,抗旱用油1862.2吨,抗旱用电1934万度,利用机井、抽水泵站及水库放水灌溉设施浇地270万亩次,组织实施了4个抗旱应急灌溉供水项目和4个抗旱应急饮水保障项目,解决了3.9万人和1.34万头大牲畜的应急吃水问题。

二是认真做好防汛准备工作。健全完善重点区域山洪地质灾害防治预警体系,争取到总投资2093万元的__区、__区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补充完善项目和__区__镇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目前投资737万元的__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补充完善项目已基本完工,其他项目正在进行前期准备工作。通过查摆整改水利工程中的防汛安全隐患,全市累计修复水毁工程51处,治理险工险段2处,除险加固病险水库16座,加固修复堤防23公里,维修涵闸3处,治理中小河流79.58公里,清理河道障碍39处,及时消除了水毁、老旧防洪工程隐患。

三是认真组织实施河道治理项目建设。加快推进20__~20__年全国重点中小河流治理规划5条河道、8个项目规划建设。项目规划治理河道总长56.1公里,总投资17780万元,目前已完成投资63__万元,其中__县西猪龙河段、__区__店段、____段治理工程基本完工,其他5个项目正在进行前期工作。启动实施__县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项目,该项目共涉及__县11条河道、12个镇(街道办),划分为16个项目区,治理河道总长223.7公里,规划总投资41898万元,分3年实施,目前,__镇__、__镇__河、__镇__河、__镇__河4个项目区已开工。

四是认真做好南水北调续建配套工程建设运行工作。该工程概算总投资7.618亿元,主要包括引水工程、调蓄工程、输水工程三部分。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49525万元,具备了通水条件并已成功引长江水__04万立方米,实现了“开工建设、工程进度、通水运行”三个全省第一。

五是认真做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20__年度计划解决__万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目前已按计划完成前期准备工作,__区、__区、__区、__区、__区、__县、__县、__旅游度假区等8个区县编制了饮水安全项目实施方案,将根据省水利厅下达计划情况组织实施。

六是认真组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6月底前,基本完成了__、__、__、__、__5个区县的20__年度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完成概算投资17611.23万元,其中省级以上资金1.16亿元,新建高标准农田__.92万亩。争取到__水库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总投资1600万元,其中省以上投资1280万元,目前工程已经开工建设。__县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总投资180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600万元,目前正抓紧建设。__县刘春家、马扎子引黄灌区和太河水库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项目,以及20__年度小农水重点线项目正与省水利厅对接争取尽快批复。

七是认真开展水土保持项目建设。今年以来,已先后开工7个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规划投资2043.74万元,治理与改善水土流失面积 47.96平方公里,计划年底前完工,截至目前已完成37.81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治理与改善任务,完成投资__62万元。新争取到__区坡改梯治理项目,总投资1亿元,其中中央投资3333万元,计划20__至2016年实施,目前省水利厅尚未批复下达建设任务。

八是认真开展水利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目前省核准我市大中型水库移民人口36591人、三峡移民1257人,按照每人每年600元的标准按季度直接兑付扶持资金,并针对大中小型水库移民配套开展项目扶持。20__年上半年,全市兑付水利移民后期扶持资金1608.39万元包括(20__年第三、四季度,20__年第一季度资金)。20__年全市规划各类水利移民后期扶持项目58个,概算投资2__4万元,目前资金已全部落实到位,项目已陆续开工建设。

九是认真开展渔业生产监管工作。截至5月底,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到8.43万亩,1至5月全市水产品产量0.5万吨、渔业第一产值实现6501万元。抓好标准化渔业养殖场创建,规划了__县现代农业发展资金渔业产业项目、__区虹鳟鱼工厂化养殖园区建设项目等渔业重点项目建设,计划投资__63万元,新建标准化池塘__00亩,目前项目正在实施;组织实施了渔业资源修复行动,增殖放流各类鱼种71万尾并新建黄鳝鱼种繁育基地100亩;启动了18处健康养殖示范场、4处无公害基地、8个无公害产品创建工作,争取年底前创建成功。

一是进一步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大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强大合力。加强各级各有关部门间的联系沟通,齐抓共管,保持工作干劲,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着力夯实资金保障,积极强化财政资金主导作用,认真落实财政奖补政策和小微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政策,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资水利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化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不断提高地方资金配套能力。

二是进一步抓好重点项目规划建设,不断提高水利保障农业经济科学发展的能力。在优质高效推进已开工项目建设的同时,突出抓好规划项目的争取、落实工作。按照国家和省要求,加快列入20__-20__年中小河流治理规划项目和__县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建设步伐,密切对接黄土崖平原水库等生态水系基础工程项目,确保水库、河湖、塘坝等连接通畅,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进一步健全完善南部山区水旱灾害防治体系建设,尽快开工__区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补充完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