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1 16:08: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第二课堂存在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尤其是现代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已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教师和学生都不再满足于单一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广大教师和学生都应该积极地投入到丰富多彩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中。第二课堂教学的说法是相对于传统的课内教学活动而言的,它指的是学校在常规的授课教学活动以外为学生营造的接触英语、学习英语和使用英语的环境和氛围。譬如:在校园里可以开展英语角活动,英语口语演讲比赛、英语晚会、英语写作大赛、英语词汇大赛、英语翻译大赛、英语听力大赛等。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建设的初衷是营造一个理想的大学生英语学习环境和氛围,既作为课堂内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也在一定程度上辅助课堂内教学。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是与新的高校课堂模式、教育教学理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所提供的教学氛围相吻合的。目前许多高校在英语教学中,都不同程度地开辟了英语第二课堂。但是多年来,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许多第二课堂建设都处于一种自由、无序的状态,没有形成严谨、系统的教学体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若不认真加以研究并及时解决,势必将会影响到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实效性。因此,笔者就目前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并尝试寻求适当的解决方略。
一、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度不够。学校各级领导只重视抓课堂内教学,而认为第二课堂可有可无。尤其是在中国的大环境中,英语四、六级考试仍然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指挥棒。一直以来,英语四、六级考试就像一把尺子,不但在量学生,而且在量老师、量学校。这种无形的杠杆对于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开展无疑是一种潜在的阻力。
2.教学管理混乱无序,缺乏系统性。目前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管理存在着两个突出问题:一是每位教师只负责自己承担的某个班的第二课堂活动,教师之间缺乏沟通性,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运转机制;二是多头管理,教师无法将其与课堂教学统一起来。
3.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师资力量的制约。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应该由学生会主席和委员组织,所在院的英语教师指导。多数学生(特别是大一新生)有学好英语的良好愿望和动机,但他们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这就需要教师的及时帮助和指导,解决他们在第二课堂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4.学校的教学设施不能满足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需要。例如:英文图书资料有限,活动的场地不足,音响、多媒体教室短缺等。
5.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形式多样,但缺少明确的、规范的评价体系。
6.经费短缺一直是制约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开辟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活动需要一定的经费来购置设备、开展活动等。但是在目前教育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尤其是民办院校不愿再把经费投入到第二课堂活动中去,这样就造成了活动经费短缺的现象,从而也就制约了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进行和开展。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1.学校各级领导应在思想上对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英语教师也责无旁贷,应积极投入到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去,给予及时、正确的指导;学生则应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和兴趣爱好,积极地参与到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中去,努力地提高其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以适应当今社会的迅速发展,更好地和国际社会接轨,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2.在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活动需要认真计划、合理安排。第一,大学英语的教学部门应把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纳入正常的教学日程上来。从全局出发,依照大学英语各个阶段的不同教学重点与特点,对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作出整体的部署。第二,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管理的总负责人,应统一协调安排各项活动。对学期的具体活动安排应在学期初向全体教职工宣布,使大家心中有数,并积极地配合。第三,专项活动的指导教师,也要做出其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案,使整个第二课堂的活动呈现出正常、有序运行的状态,各项活动间出现互动互补效应。这种事先计划、安排可以使第二课堂教学合理化、系统化和科学化。
3.仅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是不够的,还应包括教师的督导过程。作为督导者的教师不可能一个人对所有学生参加的所有活动都给出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和建议。因此,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就需要一支专门负责的特色师资队伍。这就要求教师在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中也需要重新进行自我定位。各有所长的教师应承担不同的活动任务,而不再是样样包揽。这无疑对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们应该有个性化的突破,应该对自己进行新的挑战。学校可通过加强对英语教师的培训,合理安排他们进行学术进修,以保证他们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也可尝试从校内外聘任兼职或专职英语辅导员,全面协助学生的课外英语学习和活动的开展。
4.教学设施、图书资源等物质条件也是搞好第二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外部条件。对此,学校要给予大力的支持,在校园资源的补充和利用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多媒体教室的开放,图书馆英文报刊、杂志、书籍的采购。在立足于现有教学设备的同时,提高视听教室的利用率;集中视听资料,开放听力自习室、录像室和电影室,等等。因为必要的教学设备能为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对丰富第二课堂活动、增强活动的效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建立与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学校要以英语第二课堂教学为依托,建立一个新型的、动态的、交际的、师生互动的评价体系,将英语第二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教学活动的一部分,纳入到双方各自的学分考试、岗位考核的终结性评估中。进而使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发展得到科学、合理的考核,使相关部门和教师的工作得到全面、理性的评价。
6.学校应该积极给予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一些经费。同时,我们可以依托第二课堂活动进行一些行之有效的经营模式,取得一些教育机构、社会团体、企业的支持和赞助。经费的解决对提升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质量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能大大地提高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它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而且可以拓宽其知识面,培养其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能使其校园文化生活丰富活跃。
三、结语
从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我们所采取的方法来看,笔者所得出的结论是重视和搞好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并将其列入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内容,建立起两个课堂同步进行的教学体系是培养当代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为此,大学英语教师,尤其是从事教学第一线的英语教师应对此问题积极思考,不断探索,勇于创新,以求逐步完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使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为了科教兴国,为了祖国更好地发展,培养出一批既有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又有一定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新一代大学生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刘润清,吴一安.中国英语教育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张正东.外语教学技巧新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3]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大学生;第二课堂;通识教育;课程化
1概述
“第二课堂”的概念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我国正式提出,1983年,我国著名教育家朱九思等在《高等学校管理”一书中率先提出了“第二课堂”的概念,书中指出:第二课堂是在教学计划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健康的课外活动,《新词语大词典”中解释到:第二课堂,亦称第二渠道,是针对课堂教学而言的。指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学生在教师或家长指导下所进行的旨在加深基础知识,扩大知识领域,开阔视野,发展科技、文体、艺术等方面的兴趣和才能,培养独立工作和创造的能力,提高思想品德水平的一切教育活动。而通识教育本身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自从20世纪,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而在我国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易经”中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古人一贯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80年代中期,中文“通识教育”一词由台湾学者根据generaleducation,liberaleducation的思想翻译转换而来。翻译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通”和“识”的解释。目前,美国、台湾、香港及我国国内很多高校已将“通识教育理念”渗透到了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而以上通识教育所阐述的教育目标仅仅通过目前高校的专业教育是无法全面实现的,而很多学科的知识能力往往蕴含在“第二课堂”的实践中,因此通识教育改革必须大力依托“第二课堂”。
2研究意义及存在问题
目前,国内外高校对于通识教育的改革与运用大部分只限于课堂的理论课,很多高校虽然目前在通识教育的课堂教学中也进行了创新改革,一是将“翻转课堂”带进高校通识教育课堂,二是借助高校“双院制”体制,在书院中也加大了第二课堂的活动特色化。但是“通识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那么要全面实现此目标,高校不仅仅是将通识教育限定在课堂上,而应该真正的完善第二课堂的规范性。目前医学院校的第二课堂建设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对第二课堂的价值认识存在偏差。部分高校没有从人才素质的全面性角度来认识第二堂的重要价值,在强调第一课堂主体地位的同时,认为第二课堂是“不务正业”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而且使得书院没有充分发挥其在第二课堂育人中通识教育的主导作用。
2.2对第二课堂的建设缺少资金投入。主要是在人员配备、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导致第二课堂处于“边缘化”境地。
2.3最主要的是对第二课堂建设的体系不够规范完整。没有形成系统成熟的课程化管理体制与理论体系,没有深入探索和构建第二课堂的框架体系,使得医学院校第二课堂教学与第一课堂教学严重脱节,导致第二课堂没有充分的发挥为通识教育理论课程补充完善的重要作用,致使第二课堂处于低效状态,使得医学院校的通识教育呈现偏重理论,忽视了通识教育综合素质的培养目的。
3解决途径
3.1完善学院通识教育理论课程体系,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第二课堂。围绕医学院校的总体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计划,形成系列化的、正规化的、课程化的第二课堂活动教学培养计划与相关标准。首先,规范化管理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按照活动的开展形式,设计医学院校活动的划分标准,明确各类活动的形式与开展范围。其次,结合医学院校学科层次,按照不同学年的学情特点,活动的适用性,挑选出能够实现学年培养目标实现的活动,将校级活动与书院级或院系活动进行性质的划分,明确育人目标,归并同类项,将基础性活动划分成必选层次,结合正规的课程教学模式进行管理与实施,使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具备规律性、层次性、专业性、实效性、科学性及合理性,而不再是随意性的、无规律性的,并实现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全面引导,切实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实现第二课堂的育人实效性。
3.2完善第二课堂建设的“教师教学、考核管理”评定体系。主要包含两块内容,一块是第二课堂的师资建设,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第二课堂的部分活动导师可由辅导员来承担,另外可聘请校内专业老师,将专业教育与第二课堂的通识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另一块是活动导师制度及相关考核评定,可结合高校通识教育的教学模式,要求活动导师针对各项活动制定规范的教学大纲,可设定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相结合的大纲模式,按照课程的标准学时制定各项活动的教学学时,教师的课酬可按照指导活动实际工作量,结合学校专职教师的课酬认定,并形成一套正规的活动导师教学、考核评定体系,保障第二课堂的有效运行。
3.3设计通识教育改革中第二课堂建设的“学生活动考核、学分认定”保障体系。学生的活动考核认定及学分管理,将第二课堂学分纳入到人才培养总学分,以“课程化”、“学分化”为抓手,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规定的第二课堂学分方可毕业,目的是引导学生在第二课堂中锻炼、拓展与本专业有关的实践能力。活动的“学分化”就是要在“课程化”的基础上根据第二课堂的活动分类,保障学生参与活动的实效性。综上所述,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对医学院校通识教育改革起到了很大的创新意义,使学生不仅在高校“通识教育”中丰富其理论知识,还能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通识教育中的优越性,通过第二课堂教育的自主性、创新性、内容丰富性等特点,使医学院校学生的通识教育延伸到拓宽视野、沟通文理、增强技能、健全人格等方面,最终,进一步的做好医学院校通识教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系统衔接,将第二课堂的各类“活动”管理转向“课程化”管理,使“活动”逐步形成正规的课程,对于医学院校转型应用技术型大学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关键性作用。
参考文献
[1]黄俊杰.全球化时代的大学通识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徐涛.构建学分制条件下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8(5):120.
[3]郝明.关于高校第二堂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8):32.
[4]曹冰雪,杨宝嘉.论高校第二课堂实行学分制的必要性[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0(8):110.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第二课堂 讲座 英语综合能力 存在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003-02
2007年教育部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首次对个性化学习以及自主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部在积极改革第一课堂听说教学,推动个性化学习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同时,积极拓展大学英语学习的领域,开辟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
我部在2010-2013秋季学期,以良乡校区为中心首先开展了英语语言与文化系列讲座活动。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语言接触,通过邀请国、内外语言学习方面的专家和不同领域的学者等就语言和文化进行解读,形成对英语语言和文化的多角度理解,构建英语学环境,从而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以及文化意识,培养适应国际化发展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
在此系列活动开展的6个月内,我们共邀请到16名专家、学者等,开展了15场次别开生面的讲座,累计听讲座的学生人次达3200多人次。特别是本学期受教室容量的限制,每次都有不少学生不得不搬来座位,挤在过道里听讲座。学生对这一系列活动的反馈非常好,有位老师对我们说没有想到学生这么积极地去听讲座,这场面还真是不多见。
系列讲座中极具特色,特别受到学生欢迎的包括:由
北京市盲校四位英语非常出色的学生做的关于他们面对生活挑战,以英语改变人生的讲座LIFE WITH LOVE AND CHALLENGE,其中David Lai(来佳俊),英语说的跟Native
Speaker一样棒,曾经4次与郎朗同台演出;Richard Han(韩东),对人文历史特别有研究。《用“五子棋”谱写强者之歌》以流畅的文笔讲述自己的故事。他和其它几位同学成立了北京盲人学校第一个英文电台“Crazy Radio”。盲人孩子英语学习的经历和他们用于挑战人生的精神着实让我们的大学生惊叹和佩服,许多学生在振奋之余,之后还通过email同他们联系交流。由美国大使馆文化处推荐的Grey Burn,他是一名画家,为作画游历多个国家;他是一名竞技游泳运动员,参加过3界残奥会,拥有5项世界纪录和6枚奖牌。他以个人的经历和同学们共同探讨艺术、追求、挑战、人生意义等,同样令在场的同学们折服。北京教育考试院推荐的2011年美国国家年度教师奖获得者Michelle Sheare的讲座让同学们和这位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师接触,重新对美国校园文化、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师生关系等做了最真实、最准确的定位。在美国富布赖特学者Cray Staggs和他的朋友们的American Culture: Underlying Beliefs and Perceptions讲座上,从一个本土人士的角度剖析美国国情、教育、社交、文化等,打破了我们对美国文化的一些固化定式,其信息量丰富,深入迁出,台上台下形成互动,着实引起了不晓的轰动,激起不少学生对听英语讲座的兴趣。Parker Trevathan作为一个音乐人,以他丰富的旅游生活和音乐工作经历为线索,为同学们讲解了他在世界各地旅游的所见所闻,组建乐队的过程,和对世界不同音乐的理解。制作精美的PPT和富有激情地讲解赢得了学生们由衷的掌声。斯坦福英语的Byron Louge以幽默,激情,丰富的表情和肢体动作,让学生们随他而动,学生们在活跃的气氛中体会学习英语的传统技巧,和在信息化时代利用网络进行在线学习英语的方法。“要学外语,学好外语”成为大家离去时一致的共识。在本部开展的以四级为主题的讲座也引起了相当程度的关注,两位资深教师、培训专家讲练结合,帮助学生分析测试重点和如何训练,学生们收获颇丰。
针对学生的需求,我们继续联系了一些专家和学者,他们也愿意借这个机会来到首师大和学生们交谈、交流、探讨。英语语言与文化系列讲座活动有助于营造校园范围的英语学环境,形成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之间的互动,推进英语的日常渗透,构建一个广阔的、开放的、灵活的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语言接触机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实现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整体提高。
除此之外,我们还一直进行电影周活动,去年首都师范大学大学英语教研部第二课堂之“英语电影之夜”第3季于2013年10月13日在良乡校区综合楼1201正式启动。较之前两季的观影活动,新一季“英语电影之夜”根据问卷调查采集的数据分析,综合考量了90后新同学的观影兴趣和成长诉求。因此本季10部影片无论在思考空间、时间跨度、类型题材方面,还是视听效果、故事情节和票房口碑等方面都力求精益求精。而十月份的观影参与数据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新一季“英语电影之夜”取得开门红,前四周的观影人数都超过了300人。 如果说《蒙娜丽莎的微笑》(Mona Lisa Smile)给学生带来的是对象牙塔生活的更多憧憬的话,那么《当幸福来敲门》(The Pursuit of Happiness)无疑给学生们带来是有关“幸福”和“幸福感”的励志思考。如果说《肖恩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对自由、希望与坚持的人性探讨足以带给学生心灵震撼的话,那么《与霍金一起了解宇宙》在将学生带进科学世界的同时,更多引发了他们对人类进步与价值取向的再思考。
2014年4月13日,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类)北京市初赛在我校顺利举行。本竞赛由全国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组织举办,旨在促进大学生英语水平的全面提高,激发广大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夯实和扩展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全面提高广大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C类竞赛面向全市各高校的非英语专业的在校本科生,竞赛内容主要包括大学英语学习阶段应该掌握的英语基础知识和英语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的能力。
我校今年共有989名同学自愿报名参加竞赛。由于校区分散,报名学生涉及全校所有院系,一方面我们利用大英部网站和更新了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专栏。另一方面为使学生更有效地进行竞赛准备,我们在良乡校区和北一区组织了三场赛前辅导培训,由长期负责这项赛事活动的教师对竞赛基本情况及近年竞赛试题进行了分析和解读。学生反馈效果不错。
然而,看似硕果累累的成果,除了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英语氛围以外,我们不得不承认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对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重视度不够,认为这只是辅助第一课堂的一种手段,情不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英语成绩;(2)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管理方面系统性欠缺;(3)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尤其是良乡校区位置的局限性,一些嘉宾会不太方便从市里来到郊区开讲座;(4)管理第二课堂人员师资缺乏,教师除了教学任务外,还要承担第二课堂的管理任务,从师资和教师体能上都不理想;(5)学生参与活动热情很好,但缺乏系统性,没有成效管理机制;(6)经费不足,第二课堂活动的展开离不开经费的充足保障。
鉴于上述问题,笔者根据自身对于第二课堂的认知和管理经验,希望能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管理问题。
合理规划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充分重视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并把第二课堂活动纳入第一课堂成绩考核体系中,具体要有相应书面规章制度体现。活动管理由主管老师统一协调,活动完成和执行可以指定学生协助并组织。
大学英语活动的开展需要学校经费上的支持,除此之外,我们可以在社会上,找企业,社会团体赞助的方式顺利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品牌。从学校层面上加大对第二课堂的宣传,让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这个概念深入学生的心里。
加大对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视,并将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纳入大学英语成绩考评体系,是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和大学英语培养单位都要积极探索,促进大学英语教学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润清,吴一安.中国英语教育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1建立良好的实验室管理机制
实验室管理制度是实验教学能够有序进行的重要基础,好的规章制度不仅包括指导教师、实验室管理教师的工作职责,还应包括学生在实验室中的注意事项,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和实验项目等。另外,也要建立对实验室开放时间和实验内容的考核审查制度,以便实验室能够合理调动和安排实验资源开展教学。
1.2制定开放实验的实验项目
根据每学期开展的课内实验,整合实验资源制定开放实验的实验项目。独立学院目前针对不同专业开设了不同层次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由于学时不同,开设的实验项目也不相同。教研室将未在课内实验中出现过的实验仪器作为开放实验,目前独立学院此类开放实验项目有动态共振法测量材料的杨氏模量、金属电子逸出功的测量等。同时,针对文科专业同学开设较简单的开放实验,如长度和物体密度测量、示波器原理与使用等以满足学习需要。另外,可将已在课程中使用过的实验仪器开展开放实验,如在课程中利用分光计测量三棱镜的顶角,在开放实验中可利用分光计测量玻璃介质的折射率、光栅光谱等。
1.3学生自主实验与教师指导
实验室全天对学生开放,学生在做好登记或预约后可单独或组成小组进行实验,实验中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行阅读实验室提供的资料,借助资料、仪器说明书,准确调整使用仪器,自主的完成从设计到测量的全过程。为方便学生与教师交流,学生也可以提前与指导教师预约,共同探究问题。
2开放实验与大学物理实验评价体系及第二课堂相结合
2.1开放实验与大学物理实验评价体系相结合
实验成绩的评定应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验水平和实验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探索精神。学生的实验成绩分别由预习成绩、操作成绩和实验报告成绩三部分组成,期末总成绩由平时课内实验成绩60%,开放实验10%和期末考试30%构成。
2.2开放实验与物理第二课堂相结合
课外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大学生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第二课堂。由于第二课堂时间充裕、形式多样、教师便于从多个角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近年来,教研室在教学中十分注意开发学生的第二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实验资源,在大学生科技创新、物理演示仪器制作等环节中,对学生进行操作、制作等方面的训练。
3存在问题
由于独立学院目前没有网络平台做为支撑,造成某些时间实验室学生较多,实验仪器不足,某些时间没有学生做实验的情况,从而导致实验仪器得不到充分利用。在开放实验进行过程中,由于学生自由地操作仪器,仪器设备的损坏率明显提高,并且为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根据实际情况须不断地更新实验项目和仪器。这就要求学校要投入经费购买新仪器,增加实验配件,支付仪器修理费。
4结论
关键词:英语听力 问题导向 双任务 情感过滤 听力输入
一、背景
英语听力理解能力,在英语的听、说、读、写、译这五大基本能力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语言交际中,听甚至占据了45%的时间(Rivers,1981)。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深入,我国的国际化氛围不断加强。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在国内对话交流中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这就对国际商贸和服务人才培养的英语听说能力,尤其听力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我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由于存在情感障碍、缺乏语言环境、听力输入量不足、传统听力教学效果不佳等因素,造成学习者英语听力理解能力相对薄弱的局面。尽管许多人学习英语多年,但是只要走出课堂,离开教材的标准录音,进入真实的英语交流环境,就几乎听不懂国际人士说的英语。加之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不断扩招,生源的英语基础水平逐年下降,给国际化环境下的商贸和服务人才的国际沟通和服务能力的培养增加了难度。针对以上情况,在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教育部新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4.12征求意见版)中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应用和交际能力的核心能力即听说能力。近年来,国内英语听力教学逐渐受到重视,教学方法、手段、内容等方面逐渐被关注,并得到了积极的探索和改进。
二、听力教学研究
1.何为“两双”式英语听力教学
“两双”式英语听力教学,即在多元化新型课堂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上,进行“知识+策略”的“双任务”设定,在教学资源和环境上,从时空上(线上平台APP+线下第二课堂)进行“双向”布局的深层次立体混合的英语听力教学模式。该模式从当前的高职英语听力教学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为中心,针对教学中存在的几大典型问题,统筹兼顾课堂内外,涵盖教学的各个因素。通过对该课程进行整体规划,在传授英语语言知识和培养听力技能的同时,还充分涉及了学生的各段校园时间,全力营造浸泡式的英语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有效难度内容,以丰富的形式增加英语听力输入。
2.基于问题导向的听力教学研究
基于英语听力的教学问题,根据知网的“英语听力+障碍”模糊匹配主题期刊文献检索,截至2017年10月,获得1207条英语听力障碍问题导向的搜索结果。期刊文献的相关主题关键词,主要覆盖英语听力、听力理解、听力障碍、对策,以及听力教学、策略、障碍因素等元素。根据基于英语听力障碍问题导向的研究结果,我国英语学习者的听力障碍主要有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这两大因素。其中,语言因素涉及语音、语调、语流技巧、词汇、语法等方面;非语言因素则涉及情感、背景知识、认知模式、听力技巧等方面。在给出的对策中,主要集中于课堂教学的方法、内容、形式和策略,目前还比较缺乏英语听力学科性的综合性整体规划。
3.当前高职英语听力教学研究的不足
近代国外的研究表明,听力策略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O'MalleyChamot1990)。国内的学者经过研究也认为,策略教学确实可以大幅提高英语听力教学的有效性(王宇2000;杨坚定2003)。所以,英语听力的课堂教学,是有必要进行知识+策略的“双任务”教学的(苏远连2003)。目前,针对大学本科的英语听力策略教学研究证明其行之有效,相关改革研究近年来曾经掀起热潮(王宇2002;赵丽萍2010),但是针对高职英语听力教学的双任务教学改革研究却相对较少。实际上,高职生源英语基础相对薄弱,更加需要学习方法和策略上的引导。随着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各种英语学习网站和移动终端应用层出不穷,为英语学习者创造了灵活便利的学习条件。有些学校进行了英语听力教学改革,在传统听力教学中引入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并做了一些相关研究,证明了网络辅助英语听力教学的有效性(张晓雪,2012)。但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过快,移动软件的应用目前基本属于学生的自发行为,很少有学校纳入教学计划来组织实践。所以,线下课堂+线上APP相关方面的教学研究处于相对空白的状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交流不断加强,也给国内的英语学习者提供更加便利的课外实践环境。然而,针对高校英语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本科英语类课堂教学的研究,专门针对高职英语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活动英语听力能力培养的研究还比较少。涵盖校园外社会实践活动对英语听力习得的影响的研究,更是几乎没有。针对英语听力教学存在问题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学生的听力障碍、焦虑情绪、听力理解认知模式等方面。在给出的问题对策中,主要集中于课堂教学独立元素的分区操作,涉及课堂外补充听力输入的具体操作甚少,缺乏英语听力学科的课程综合元素整体设计。综上所述,如何紧密结合高职生源特点,更好地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对高职英语听力教学进行整体课程规划,切实提高的教学效率,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新型服务人才,这是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议题。
三、基于问题导向的“两双”式高职英语听力教学改革实践
1.“两双”式教学改革整体情况
在高职英语听力教学中,既有英语听力教学的共性问题,也有因为其生源特点而产生的个性问题。其中,紧张焦虑、动机不足、信心缺失等情感障碍问题,和时间、频率、容量、形式等多方面的英语输入不足问题,是中国学生的共性问题。学生学习自主性不强、方法性缺失的学习机制问题,是比较突出的高职学生个性问题。为了充分解决高职学生英语听力培养中存在的情感障碍、输入量不足、学习机制缺失等问题,针对当下高职英语听力学科综合设计的空白,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英语听力课题组基于问题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在不断的改革实践和完善中,结合社会发展大环境,引入现代网络和移动终端应用科技新元素摸索出了一套浸泡式覆盖、在多元化课堂教学上执行“双任务”(知识+策略)、在时空上实施(线上平台APP+线下第二课堂)“双向”布局的立体混合式“两双”教学模式。
2.具体改革措施和手段
(1)多元化课堂实训为了降低学生的情感过滤(Krashen,1982;Ellis,2011),提高英语听力教学效果,课题组经过不断的尝试,对英语听力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评价机制、教学载体等方面进行了多元化的改良。在组织形式上,有针对性地添加了简述、复述、讨论的听力理解检验环节,和从输入到输出的交际迁移环节。同时,还有选择性地增设了模仿、表演、编演环节。在评价机制上,课题组对学生采取了平时成绩加期末成绩的形成性评价机制。同时,还增设团队成绩,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在英语听力教学载体上,课题组还打造了适用于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通过题材和内容丰富、风格类型多样的多媒体视频材料辅助,训练学生对真实交际环境下的英语语音和语流的感知度和辨识度,建立起英语声音记忆的图式认知和应激机制。(2)知识+策略“双任务”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实践的研究分析,高职学生在英语听力理解过程中,在感知、分析、利用的三个阶段中存在无法集中注意力、无法对所听到的单词形成认知表象、无法弄清听力内容的关键概念等听力障碍。为了帮助基础薄弱的高职学生解除英语听力理解过程中的迷茫和焦虑感,建立起学习英语的信心和良好的学习机制,课题组开创性地把本科新式英语听力教学中的策略教学引入高职英语听力教学中。除了教授语言知识,还从认知的角度出发,教授相关英语听力策略,实施了知识+策略的“双任务”英语听力课堂教学。(3)线上+线下“双向式”学习方式在线上教学方面,课题组引入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系统,供学生在课外时间在线上进行英语听力实训。网络自主学习平台通过流程结构化的设计,和视、听、说多媒体交互训练内容的集合,引导学生依次完成相关主题模块的相关环节的听力理解训练。学生的训练轨迹、时长和成绩由系统平台进行自动化记录,实现对学生的监控督促和激励,以帮助学生在课外时间补充英语听力的输入量,并建立起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课题组还引入各种侧重于不同功能的免费移动客户端APP。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各种软件的功能特点介绍,引导学生在课外时间根据自己的弱项和兴趣爱好选择使用,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增加英语听力输入,提高自身的英语听力水平。在线下学习方面,在校园内,课题组组织了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以此进一步固化学生在英语听说课堂上训练的交际技巧,提高实际交际场景中的听力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同时,也能够起到增强英语学习的趣味性、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的作用。在校园外,课题组抓住各种省内各种外事机会,为学生争取各种真实场景下用英语语言服务的学习观摩的社会实践机会,派出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工作,在实际工作场景中磨炼学生的英语听力理解能力和沟通服务能力。
四、教学改革的成效
1.整体效果情况
经过采取教学“双任务”,时空上“双向”布局的“两双”高职英语听力教学改革模式,解决高职学生英语听力输入不足的问题,实现了在容量、内容类型、场景类型、语域类型的有效倍增。同时,课堂内外不同时空的英语听说丰富练习场景,使学生得以在轻松愉悦的场景下参与,降低了情感过滤,增强了兴趣和成就动机。在校内,各种第二课堂活动和比赛得到了学生的热情参与,学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在各级别的英语听说能力相关赛事中,屡有学生表现优异,创造佳绩。在校外,在涉及英语听说能力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表现出色,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口碑。实践证明,立体混合时空全覆盖的“两双”式高职英语听力教学改革模式,收效良好。该模式对于高职学生的英语听力教学,是非常适用的。
2.具体效果
(1)实施多元化课堂实训的效果在高职英语听力课堂上采用的多元化教学环节,通过不断变化的活动形式和节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关注和兴奋感,从而在提高参与度的同时,分散学生紧张焦虑的注意。输入和输出交互进行,可以提高学生对英语语音、语流的听力敏感度和专注度,巩固对英语相关语汇的声音记忆,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信心。课堂教学活动组织中引入的小组合作机制,和评分中增设的小组成绩,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增强了学生的同龄认可感和归属感,降低了学生的课堂焦虑情绪,提高了教学能效,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2)实施知识+策略“双任务”教学内容的效果课题组打破了高职学生只需英语听力实训,不需要听力策略教学的传统观念,创新性地把适用于本科的英语听力“双任务”教学应用到高职学生上。通过实施高职英语听力的双任务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实现了对学生英语听力理解能力的培养,有效解决了高职学生在英语听力学习中策略缺失的问题,建立起了学生对英语听力训练的方向感和信心。(3)线上+线下“双向式”学习方式的效果通过网络平台APP等线上资源,和校园内、社会上的各种第二课堂活动等英语听说资源的立体化整合,充分构建起了高职学生的课外语言输入环境,很好地弥补了高职学生课堂输入量不足、形式内容单一、难度难以全面兼顾的问题,并实现和老师、同学、外国人这几种不同对象的真实性多层次的交互输入。
一、第二课堂电子设计课程设置研究
模拟电子技术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尤其在实践过程中,有很多因素影响实验结果,比如噪声、接地方式、强弱电隔离等,而这些因素往往是无法统一定量分析的,对于初学者来说就会觉得模电太难掌握,往往一个实验花很长时间都解决不了问题。如果把模拟电子技术作为第二课堂电子设计的第1门课,绝大多数同学都会因为模电琢磨不定,实验做不出来,结果丧失信心,无法坚持学习。而单片机则相对较简单,实践也容易出效果,把单片机作为第1门课,学生会在看到实验结果时获得成就感,从而建立信心增强对电子设计的兴趣。学完单片机然后再开始学习模电,有了之前建立的信心以及一些实践的方法,学生就有勇气面对困难,坚持不懈。学习完前面提到的两门基础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之后,要把模电和单片机结合起来,安排两个培训项目:(1)语音采集与回放系统;(2)简易数控电源设计。通过这两个项目的培训,可以建立系统的概念,掌握一个完整项目的系统设计方法。考虑到电子设计不同项目对微控制器的不同要求,后续课程再安排FPGA相关课程及实验项目。前面各阶段培训之后,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电子设计的专业能力,之后的培训课程安排就必须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力求把每一个电子设计的作品做到高指标、高精度。因此我们挑选一些难度较大,指标较高的电子设计题作为后一阶段的强训课程内容。第二课堂电子设计课程设置必须遵循由简到难、由局部到整体、由粗到精的原则。
二、第二课堂培训方法研究
第二课堂课程设置好之后,还必须注重培训方法。由于学生是刚开始接触电子设计,对很多东西都不懂,碰到问题也不知如何去解决,再加上刚开始跟学长们也不是很熟,也没怎么交流,导致在最开始的几个星期里会像个无头苍蝇到处乱撞,基本上拿到一个问题都不会自己独立地去思考,更不用说形成自己的方案甚至去实施自己的方案了。那么培训时,老师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电子设计的培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实践环境和实验条件,为了确保每一课程项目的培训都能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一定要有合适的培训方法。电子设计重实践,但培训时一定要注意实践必须以理论为指导,引导学生从理论入手,通过实践验证理论设计是否正确,实践中遇到问题时又要上升到理论,补充理论知识,最后解决问题。培训过程中,切忌全程灌输,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在提高专业能力的同时又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下面以模电的实践培训为例,探讨第二课堂的培训方法。学生刚开始对模电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用分立元件实现10W的低频功率放大器,经过这个项目的培训后,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以大幅提高,而且能建立对模电的具体认识。但这个项目难度也是很大的,培训时既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要在适当的时候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免学生长时间解决不了问题时丧失信心。根据题目要求,将5mV信号放大为10w×8Ω姨=8.94V,电压放大倍数为1788倍,单级放大电路不能满足要求,必须采用多级放大电路。因此,本次设计要用到差分放大电路,集电极输出的共射放大电路和乙类功率放大电路。培训时,首先要求学生自己通过《模拟电子技术》课本理解这三种电路的基本原理,包括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当学生具备理论基础后,指导学生确定直流电源电压及进行器件选型,各级三极管的型号根据UCEO,ICM和PCM三个参数确定。三极管型号确定后,学生就可以结合电路指标和三极管的放大系数确定各级静态工作点及动态范围,最终独立设计出完整的低频功率放大器电路图。此时的电路设计还完全停留在理论设计,由于学生理论水平有限,设计出的电路多少都存在问题,不过经过后面的调试后,电路会逐步得到改善,所以老师不必在这个阶段指出问题,要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能力。接下来,要求学生按自己设计的电路先焊接输入级差分放大电路,调试好后再焊接调试中间放大的共射放大电路。当这两级电路联调时,大部分同学会发现电压放大倍数比两级单独设计的放大倍数的乘积要小得多,但每级单调时又与理论设计符合。出现这个问题后,学生往往无法找到真正原因,自然也无法把问题解决。其实问题在于学生对多级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计算没有理解清楚,他们只知道整体放大倍数等于各级放大倍数的成绩,而这里各级放大倍数已经不是每级独立的放大倍数了,还要考虑前后级输入输出电阻对各级放大倍数的影响,所以这时要提醒学生查阅多级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理解了这一点后,学生就知道了问题所在,进而找到办法,通过增加射级跟随电路把两级电路隔离,就解决了这个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学生基本上可以简单地去分析一些问题了,尽管分析得还不是很全面,但至少不会像最开始进实验室的那种碰到问题无从下手的问题了。拿到题目,首先就是将题目进行仔细的分析,将题目要求做的系统分成若干个小的模块,再逐个完成。在完成各个小模块的同时,学生会碰到很多之前还没有考虑到的一些细节,由此可能会产生一些问题,这时就需要去网上找相关的资料来解决这些问题。最后每个模块完成后,需要将它们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系统来完成想要完成的功能,在此过程中又会碰到两个模块之间相互影响、参数不匹配等问题,这又需要我们去解决匹配与相互影响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培训时,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题目,在做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所以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找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懂的知识可以去学习,硬件、软件调不出来,只要有耐心,认真分析总能找出原因,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出现问题时应保持冷静、沉着,不应急躁,急躁也不能解决问题,说不定还会造成更严重的问题。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得学生的应变能力得到提高。其次,是团队精神的培养。在做项目时非常需要团队精神,三个人必须互相信任、互相配合、分工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项目。在顺境时小组成员要相互提醒保持冷静,逆境时要相互鼓励共度难关,出现问题时不能相互埋怨一个实验能否顺利地做成功,取决于每一个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沟通,比如,做硬件的告诉写软件同学的思路,以及硬件上面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是否在软件上面可以得到弥补,如果可以,就让软件去弥补弥补。如果软件弥补不了的,就去解决硬件上面的问题,争取让软件和硬件相辅相成。大家都减轻负担。同时也应该充分认清楚自己小组之间的强项,比如,小组在软件上面存在着一些不足,那么做硬件的就尽量去为软件的减轻负担,让实验能够顺利地进行。或者当软件比较简单的时候,负责软件的同学就告诉在软件上面哪些地方可以弥补硬件上面的不足,这样做到软硬结合。随着所做项目的增多,经验积累增多,后面所做的项目也越来越难,每个项目给的时间也越来越紧,要想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就不能像之前那样拖拖拉拉,而且单凭个人能力是无法做到的,这时学生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分工合作。最开始同学们本打算自己都尽快地完成自己的那一部分,然后争取提前两天完成每个项目,然后每个组员再将自己负责的那一部分讲给小组其他成员听,以及在这过程中应该避免什么问题,让小组其他成员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并消化,争取让每个小组成员都尽可能多地学到东西。但在实际中,或许是题目太难,又或者是配合得不够好,总是在每个项目快要截止的那天才能做出来,甚至有的项目在超过截止日期之后还没做出来,又由于时间紧迫,所以每个项目做完之后也没什么时间进行小组内部交流,小组内部成员学到的东西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也预示着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还有更多的东西要学,丝毫不能有半点松懈。
三、结语
第二课堂电子创新设计基于良好的实践环境,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要达到好的培养效果,首先,必须合理地设置培养课程,遵循由简到难、由局部到整体、由粗到精的原则。其次,要注重培养方法,培训时既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要在适当的时候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最后,还要强调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小组队员要有一定的分工,每个人负责一部分,相互帮助,相互学习提高。这样,项目设计和制作才会更顺利更快完成,专业能力才能得到更大的提高。
作者:吴艳玲单位:武昌理工学院
关键词:电子竞赛;第二课堂;实践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丁伟(1985-),女,江苏张家港人,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蒋学斌(1983-),男,江苏张家港人,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江苏 张家港 2156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科技大学2011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编号:GX2011102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045-01
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社会急需具备科技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高等教育面临着将人才培养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而大学生也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性,[1]不仅仅需有意识地加强自身在这些方面的训练,同时也需要学校为他们提供一个可以学习和发挥的平台。本文在了解了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为平台,探索并建立“金字塔”式的大学生第二课堂培养新模式。“金字塔”式培养模式的思想是导师重点培养顶层学生,学生通过自上而下的传帮带形式进行自主培养和学习,从而使得在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同时克服校区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
一、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目前,国内外的经济形势严峻,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而高校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成为了我国大学教育改革和思考的重大课题。[2]社会对于大学生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学好书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具备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学习能力和将学到的东西应用于工作、生活的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大胆改进。是否具备实践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社会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组件,是一个人在社会上发展的根本和基础。[3]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加快他们完成角色转变,从而更加满足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成为了必须要正视和解决的课题。国内高校一般采用的方法包括三种:开展就业指导,给学生提前灌输就业观念,为学生对于工作地点、工作性质、工作酬劳的观念进行转变,适应社会发展;根据专业方向调整教学内容、课程结构和专业课程设置,从而满足单位对设置工作岗位的需求;通过第二课堂,强化实践,倾向于创新型综合性实验,达到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目的。本文主要介绍的是通过第三种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二、当前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薄弱的原因
我国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不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学生自身因素,也有当前各高校教育的局限性。[4-5]同时,社会给予的重视也不够,许多家长在子女创新思维和实践方面的开发也很少。
一些大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培养的积极性,在实践性环节和开放性实验中得过且过,即使有些学生想要创新,但也不知道具体该从哪些方面着手。目前,很多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将理论教学与课程实践相结合,积极建设实训基地、优化实验室建设等,但由于起步较晚,现大多需要时间完善。而社会上虽然对于大学生的能力培养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支持大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力量还不够,仍需社会更加关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教育,更多地为大学生提供可以展示自己的平台。而中国的传统教育导致许多家长将精力放在子女的文化课学习上,忽略了子女在创新思维和实践方面的能力,这些均是使得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受到制约的影响因素。
三、依托“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6]是教育部倡导的正规大学生学科竞赛之一,旨在有助于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和基本能力,有助于学生工程实践素质的培养,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为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是异地新建校区,远离校本部,无论是在师资力量还是实验室设备方面,在短时间内都不可避免地会相对薄弱,且去校外的实训条件也相对缺乏。校本部常年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经验无法直接移植,张家港校区必须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发展自己的特色。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依托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加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完善课程结构,促进理论结合实践教学
现有的高校教育课程均计划学生按照课程由浅入深地学习,而很多课程内容,尤其是专业课程,落后于社会发展,且课程结构单一、课程的考核以一张试卷决定考试成绩,缺少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要求。虽然理论知识是基础,但不能学以致用,没有通过实践不仅使得学生对理论知识内容的理解停留于书面,还会使得部分学生丧失学习的热情。而依托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平台,可将传统的理论课的验证性实验逐步改变为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将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并重,完善实践教学平台、实训、实做教学平台和创新实践平台。将基础教学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与大学生的创新基地、第二课堂和各类电子设计竞赛等培养、锻炼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平台相互完善,使得学生能够在基础层、综合层、提高层逐步发展。
2.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要求学生三人一组,在比赛规定的84小时内完成从选题到方案讨论与制订、相应的软、硬件设计、元器件选择与购买、系统组装和调适、样品封装和论文撰写的全过程以及后期的作品现场测试和专家答辩环节。经调查结果显示,参加电子设计竞赛并全程参与的学生在实践创新能力方面占有优势,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也受到社会的认可和用人单位的好评。而且,在团队合作能力方面,由于电子大赛只有各小组成员密切合作,各自充分发挥优势,才能够最终在比赛中取得胜利,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锻炼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题目类型较多,涉及内容较广,且存在难度。不仅对参赛学生提出需要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及应用的能力要求,对教师也是如此。首先需要教师对往届题型认真解读,同时,由于电子大赛的题目多以完成指标性设计的题目为主,涉及到电路、数电、模电、高频等电类相关知识,且需要掌握单片机、FPGA或DSP等开发芯片,还需要Protel、Max-PlusII等EDA软件的灵活使用及C语言、Verilog等语言的编程基础,因此,对指导教师的要求比较高。对于单教一两门课的年轻指导教师来讲,也提出了需要再学习、再深造的要求。在赛前的培训过程中也丰富了青年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了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4.探索并建立“金字塔式”的培养模式
由于校区为异地新建校区,远离本部,大部分教师均为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从而使得校本部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经验无法直接移植。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为平台,要探索并建立“金字塔”式的培养模式,克服校区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金字塔”式培养模式的思想是首先在学生中选拔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由校区有限的师资力量重点培养这些顶层学生,采用自上而下的传、帮、带形式,顶层学生帮助相对较为薄弱的学生,从而形成学生的自主培养和学习模式。且在管理方式上,通过成立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采用“虚拟公司”化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明确分工、强调合作,增强学生的自主管理和团队协作能力。为了评价第二课堂的培养成效,通过建立并更新学生数据库,跟踪学生学习和获奖、考研、就业层次和后续发展等信息。
四、结语
本文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为平台,结合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的现状和发展定位,以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改进现有的课程结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脱节现象,探索并建立“金字塔”式的大学生第二课堂培养新模式,在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同时,克服校区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同时,对于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也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申成.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J].科技创业,
2010,(5):102-104.
[2]杨凯,王婧姝,杨昭,等.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J].人力资源管理,2010,(3):71-72.
[3]刘兴亚.注重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创新大学生就业模式[J].社科前沿,2007,(1):57,59.
[4]王海燕.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研究[J].高教高职研究,
2011,(5):217-218.
关键词:模拟电子技术;教学;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N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9-2191-03
Some Thoughts about Analog Electronics Teaching
WANG Feng
(School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of Fuyang Teachers College, Fuyang 236041, China)
Abstract: For Analog electronic technology teaching existing common problems currently, combined with author many years teaching experience, some improved adviceare proposed about Analog electronic teaching technology from the following teaching contents, practice contents and assessment methods and so on. In addition, the author further discusses about carrying out the second class activity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and enhance the quality. Improved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means can act as a reference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analog electronic technology; teaching; practice; teaching innovation
1 模拟电子技术的教学基本要求[4]
模拟电子技术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必修课。随着自动化、计算机及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该课程不仅显得更加重要,同时它的教学内容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因此,通过课程建设,对于提高课程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实验教学的水平和效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模拟电子技术又是计算机课程和集成电路应用及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基础内容,它始终反映和跟踪着当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与理论。尤其是EDA和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引入,使得它成为一门前沿的、基础的、又是应用型的课程。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逻辑性强,数学基础要求高,对电路课程的应用要求也高。一些电路结构比较复杂,集成化程度高。因此,它比较适合采用与多媒体教学的方式相结合。而多媒体教学的不断完善,使又使得它的教学形式更加生动有趣,形象生动,具有观赏性和知识性,便于学生更快地融入到教与学的环境中,同时也为双语教学的引入提供了一个平台。
教学内容安排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增加了以实验环节为主的开放型实验,引入计算机仿真实验。让学生学到较实用的知识,掌握电子电路设计应用的基本技能和分析能力。同时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可开设网络教学。在教学中能够实行课堂讨论式、学生积极参与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考,以学生为本、以解题带动理论知识的掌握来实现师生互动。
2 模拟电子技术的教学存在问题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是在介绍一些常用的半导体器件的基础上,着重研究电子线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一些基本电路的分析方法。内容多,大部分学生在学完这门课程后只是了解一些专业术语,掌握了一些基本电路的原理以及计算公式,但理论知识运用不灵活,稍微复杂的电路图就看不懂了,也不会分析和调试电路,更谈不上设计和制作电路了。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应是让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各种实验技术和测试技术,具备借助各种设备仪器进行综合实验、测试和设计的能力。然而在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中,以基础验证型实验为主,实验数量少,内容陈旧,而且基本上没有综合型、设计性实验,从而导致学生做实验的兴趣不高,课堂理论与实验脱节,综合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该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实验部分也只是对理论教学的简单验证,导致理论和实践脱节。按道理来说,学生对实践性强的课程会很感兴趣,但是长期以来,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普遍感到比较吃力,甚至一些学生由于在学习该课程时产生的畏惧感,导致在以后的学习中凡是遇到跟模拟电路有关联的课程都不自觉的带有畏难情绪,从而影响了后继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于教师来说,也有许多老师反映难教,教学效果比较差。另外,课时的不足以及课程内容的陈旧、繁多使得教学理论不能深入,实验流于形式或是根本没有实验课程的安排。实际上,看似枯燥的课程在理论的运用上有很强的灵活性,对于该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已经有许多文献进行了相关的讨论,本人根据几年来的教学体会,在提高教学效率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上,阐述自己的几点看法。
3 教学改革几点建议
3.1 理论教学改进
3.1.1 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1]
考虑到“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学时数少但内容多,重点和难点多,学生普遍反映比较难等问题。为此我们重新整合了“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内容结构,编写“模拟电子技术”教学大纲,逐步减少理论学时,增加实验学时,使二者比例达到一个最合理值。删减部分陈旧知识,融入新技术的应用,课程内容的构成注重新技术的引入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内容更加新颖 , 信息量增大,具有先进性,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程结构分为分立元件电路和集成运放两大模块。本课程的讲授按照先器件后电路、先小信号后大信号、先基础后应用的原则。我们对于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以分立为基础突出集成,以理论为基础强调应用,精选传统模拟电子技术内容,加强新技术应用内容,将理论与实践、技术与应用较好的融合在一起。
3.1.2 改进教学方法,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教学结合起来
为解决教学内容和教学学时的矛盾,我们改进了教学方法,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教学结合起来发挥现代教学技术和传统教学技法的各自优势。对于典型电路的分析方法、典型的应用电路等我们采用板书教学。教师能够发挥个性化教学,学生也有时间思考和做笔记,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对于结构复杂的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特性及应用我们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直观快捷、信息量大等优势,先将已学电路清晰、扼要地演示,助学生理顺基本概念、基本电路、基本方法,再利用仿真软件演示电路的动态效果,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方式的优点,达到巩固基本理论,提升感性认识,适应新的教学方式的目的。
3.1.3 建立开放性的多媒体教学平台,进行协作学习
为有效地延伸教学时间和空间,加大课堂信息量的传递,专门制作了开放性的电子技术多媒体教学平台。它由课件教学、辅导交流中心及题库三个子系统构成,具有灵活的交互性,界面友好,使用方便。校园网内学生可随时进入课件教学子系统学习多媒体课件;题库子系统按章节单独调题或随机组卷进行模拟考试,自我检测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以在辅导交流中心查阅各任课教师的各类教学信息(如所留作业、习题解答、仿真软件介绍、考试通知等)或与教师在BBS上以在线或者留言方式进行交流讨论。
3.1.4 教考分离[2]
教考分离保证了教学质量评价的公正性。教考分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在考核学生的同时,可以用统一的标准来考查教师的授课水平,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要以科学、严谨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组织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潜心钻研,以提高所讲授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这种制度下的评价机制会比较公平、合理,还有一定的透明度。考试成绩如何,将对教师的业务考核,甚至教师的聘用产生直接影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考分离也是在考教师。教考分离无疑对教师产生了压力。但实践证明,这种压力实际上是一种动力。因为题库是按教学大纲制定的,这就使教师在授课中更能严格地按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这也从根本上保证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得到贯彻落实。同时教师在备课、教学及教研活动中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并且从未像现在这样关心自己所任课的成绩,从未像现在这样在课下认真解答学生的问题,这也就将大大促进教与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2 实践性教学改进
实验课程的考核是实验教学改进内容的一个重要部分,仅凭学生上交的实验报告打分,这不利于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我们可采用按验证性实验、自拟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实验考试四个模块对实验课程进行考核:
验证性实验:根据实验预习报告、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等打分。
自拟性和综合设计性实验:根据学生的设计、调试和结论、实验报告等方面评价。
《模拟电子技术》的实验思路和理念是:
1) 改变实验模式,即:
传统的实验是看指导书,按指导书的内容一步一步地按步骤做实验,而现在我们是把实验指导书作为参考,提出理论定理,要求学生自己定实验方案、实验电路和元件参数,在实验课上进行验证。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写实验方法、实验过程、理论依据、实验结果和结论,使以保证学生在实验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报告形式呈现出多样性。
2) 改变实验的考核模式:
经过改进实验的模式,几个学期的实践,学生的实验能力有了提高,并加深理解了理论知识,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兴趣,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效果较好。
3.3 开展第二课堂
开展第二课堂是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学生基本技能训练、深化和补充第一课堂知识的重要措施,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培养创新思维。为此我们建立了电子创新设计实验室,每年有计划地从二年级学生中招收第二课堂活动小组成员。经过自愿报名、面试、考察、淘汰等几个步骤,最终确定学习成绩好、能遵守活动纪律、肯钻研的学生作为第二课堂活动小组成员。
在课余时间先学习焊接导线,再学习焊接线路板,逐渐进行到用EDA技术设计实用模拟电子系统。指导老师预先给出题目让学生自选。使学生不仅学会了设计制作电路原理图,而且学会了运用Protel软件进行印刷电路的设计和制作,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近两三年来,我院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国家级、省级大赛,为学校争得很大的荣誉,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协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4 总结
几年来,在模拟电子技术课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上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模拟电子技术课内容繁多复杂,只有合理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克服学生的厌学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教与学紧密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志伟,傅明星,朱亚利.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进探索[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22(1):127-128.
[2] 王鹏 对教考分离考试制度的认识与思考[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4):92-95.
本学期在学校的指导监督下,科组围绕各时期学校的工作任务,不断学习和实践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师德建设、教学、教研和培养青年教师方面,均取得一定成绩,有较大的进步。
一、师德建设
我组教师认真学习,学习法治教育知识,关心国内外形势,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依法教育教学,做到为人师表。我组四名教师担任班主任,他们把心思全部投入这项工作上,与学生朝夕相处,做耐心的思想引导。全组教师本学期出满勤,在学校各项集会和活动中,均能按要求去做,老师之间团结友爱,去屯溪一中听课过程中,无论在车上,在重物留在自己的肩上,谁有病了,大家十分关心。在教学中想学生之所想,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对学生充满热爱之情,谨言慎行,为人师表。半年以来没出现任何事故,也没有损害学校声誉的事件。
二、教学工作
各备课组贯彻学校加强集体备课的要求,两人以上的组都集中到会议室备课,备课中认真探索教材的精义,协调统一练习和问题的答案,认真填写备课登记本。各年级都适量布置作业,林文强、陈锦笑、黄秀眉等老师能认真批改,高三两位教师重视课外辅导。本学期互相听课次数有所增加,最多的是柴松方28节,林文强18节,老师撰写教案认真,尤其是张光洋、柴松方等有经验的教师,仍然写出详尽的教案,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童毅兵老师经常思考和提出问题与大家讨论加深对教材观念的理解,她在复习中能精心设计和认真疏理教材,使学生成绩比过去有较大的提高。期中认真做好命题工作,高一的命题达到预期目标,期末考试各级命题与成绩都比较理想,基本上达到预期目标。
三、教研和第二课堂
本学期教研气氛比较浓,柴松方老师论文获市一等奖,张光洋论文获市三等奖,林文强老师积极准备新课标的教学比赛并参与评委工作。平常在科组办公室经常在一起探讨教材中有关难度较大的问题。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方面柴松方组织的高二兴趣小组比较活跃受学生的欢迎。柴老师讲座较多,刘华黎承枝也举办了讲座,高一小组张惠黄秀眉老师都举办了讲座。林文强老师组织的初二小组,活动比较好,能坚持活动。柴老师林老师参加市教研教学评比活动,表现积极。
四、培养教师工作
我组有青年教师两人,王颖华与张惠,黄秀眉与张光洋结对,他们经常在一起研究教材,互相听课,老教师做到认真耐心,诲人不百问不厌,新教师做到虚心、主动、大胆提出个人看法开展讨论,两位青年教师在教学方法,理解教材,撰写论文,系统复习等方面提高较大。由于新教师的挑战增加了压力,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
五、存在问题
个别教师不能及时上交有关报表,资料,个别教师监考时违纪,也有个别教师对办工室值日不重视,忘记清扫卫生,本学期高一的课外练习册订了三本、增加学生的负担,这些下学期应该纠正。
1.校园制度建设滞后
制度建设落后是独立学院创业之初普遍存在问题。主要原因有六:第一,未能严格落实国家的一些法律法规,“依法治校”“民主治校”进展缓慢;第二,学校董事会未能正常履行职能;第三,学校管理体制存在管理权限过于集中,系级管理权限过小的问题;第四,管理人员权责不明,分工不够明确;第五,学校制度有生搬硬套“一本”“二本”院校制度之嫌,缺乏创造性;第六,缺乏制度意识,未能真正做到令行禁止。
2.校园文化活动单薄
由于缺乏有力的物质支撑以及未能充分认识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性,独立学院校园文化活动单薄现象普遍存在。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在缺乏校园活动的沉闷校园中,师生课余生活缺乏多样性;第二,校园文化活动主要是层次不高的体育、娱乐以及商业活动,缺少以道德实践、宣传教育、学术交流、科技竞赛、文化艺术等为主题的活动;第三,校园社团缺乏活力。
3.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欠缺
较之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在独立学院建设中普遍受到重视,甚至在发展速度上超过“一本”“二本”院校,但是一些不如人意的问题依旧存在。一是满足学生基本活动需求的场所偏少。二是校园物质设施缺乏人文气息和文化韵味。三是缺乏高雅人文艺术景观。四是学院应有的校园文化氛围不够浓厚。五是校园绿化不够,自然环境尚需美化。
二、加强高校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1.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作为人才培育的先导,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得到重视。独立学院可以利用教学讲坛、开放论坛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通过校报、校广播站、宣传栏等校内媒介,以宣传好人好事来树立良好榜样,规范学生行为,使其树立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观。此外,作为培养高级理论人才的重要基地,独立学院教育学生时,要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并重,要以各种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使其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工作方式的高素质人才。
2.加强学校的各项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科学完整的制度体系建设,需要从学习、生活、娱乐等各个方面着手,奖惩分明,鼓励先进,鞭策落后,通过奖励和惩罚使学校所倡导的校园文化具体化,变成具体可见可感的现实因素,对学生进行心理强化。而进行制度建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制度应具备完整性;二是制度应科学、可操作性强;三是保证制度的公正性。
3.搞活“第二课堂”,打造课外“品牌”文化
独立学院的“第二课堂”有利于学生展示自我、锻炼自我、发展和完善自我。独立学院可针对学生动手能力强、多才多艺、思维活跃等特质带动学生社团开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素质的课外活动,形成在学生中具有一定影响的课外文化“品牌”;通过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发明赛以及暑期社会实践等有利于丰富学生校园生活的课外活动,并借此推动发展建设学院“品牌”文化。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物质文化基础
(1)建设美丽校园,优化育人环境。校园文化外在具体表现为美丽的校园、良好的教育环境。保证足够的办学以及活动用地,提供丰富的健身器材和社团活动空间,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以增强师生归属感是独立学院形成自身独特校园文化所必须做到的。
(2)打造标志性建筑,形成特色办学文化。打造标志性建筑是独立学院将其办学理念以及文化特质等具体化并以有形的方式展示出来所借助的主要手段。以标志性建筑为中心,以组织化、标准化、统一化等为标准,将教学楼、行政楼、宿舍楼乃至校服校徽等进行统一设计,从而使得校园文化得以突显,增强师生凝聚力,提升自信心和自豪感。
1.1 赛事目标
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又称为中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后面简称竞赛),是中国数学会面向本科生举办的一项全国性高水平学科竞赛,旨在发现和选拔数学创新人才,促进高等学校数学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增加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青年学子提供一个展示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的舞台。
1.2 竞赛内容
赛事包括预赛和决赛两部分,按专业性质又分为数学专业和非数学专业两类。参赛对象均为大学本科二年级及以上的在校大学生。其中数学专业类考查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三门课程,而非数学专业类是面向工科类专业学生设置的,预赛考查的主要内容是高等数学,决赛从第五届开始增加了线性代数部分。
1.3 赛事现状
自2009年开始,每年一届,一般安排在10月份的最后一??周六举行。竞赛由中国数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举办,不同高校承办。截止2016年,该赛事已成功举办了8届,来自全国几百所本科院校的数十万学生参加了该项竞赛,成为影响力最大、参赛人数最多的高校学科竞赛之一。
1.4 赛事作用
竞赛试题一般都具有综合性、技巧性、探究性、开放性等特点,通常需要采用非常规的解题方法,答案可能也并不唯一。因此,竞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尝试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推动思维创新。学生在参赛的过程中,会系统的梳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解题技巧,加深对数学概念、定理的本质的理解和认识,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都会有一定地提高,有利于学生良好数学素养的形成。
2 赛事组织
2.1 寻求政策支持
学校政策支持是竞赛培训工作长期开展的重要保障。我校非常重视包括学科竞赛在内的第二课堂建设,将第二课堂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第二课堂活动学分管理办法及指导教师奖励办法等措施。在学校第二课堂专项活动经费的支持下,各系积极组织师资力量,培训学生参加各类学科专业竞赛。包括大学生数学竞赛、数学建模竞赛在内的数学学科竞赛培训工作也得到了全面开展。
2.2 建设辅导团队
辅导教师团队是竞赛培训工作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大学生数学竞赛培训不仅需要辅导教师具有高等数学相关课程的教学经验,还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查阅课外参考书、各省市及其他国家的数学竞赛试题等,进行试题分析和教法研究。此外,由于竞赛培训必须在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一般都安排在晚上、周末或者假期,需要辅导教师牺牲大量休息时间,具有奉献精神。我校数理系于2010年成立了数学竞赛辅导团队,目前共有6位辅导教师。
2.3 建设交流平台
由于非数学专业类的参赛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年级,因此在宣传动员、联系沟通、组织管理的难度上比数学专业类的学生要困难很多。为此,我们在系部网站首页、我校大学数学创新平台首页都设置了竞赛天地版块,对大学数学竞赛的参赛获奖情况进行宣传报道。此外,我们还专门建立了合肥学院数学竞赛交流群,供有兴趣或参赛意向的同学在线讨论交流,教师负责引导答疑。截止目前,该群已有成员近400人,日常交流活跃。
2.4 选拔参赛学生
为了在各专业中选拔优秀学生参赛,我校每年6月份,在大一新生高等数学课程结束后举行一次校级数学竞赛暨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选拔赛。除了海报等常规宣传外,我们积极动员所有高等数学课程的授课教师,在授课班级内进行校赛的宣传与动员工作,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参赛。实践证明,举办校赛能够很好的激励大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热情。除校赛选拔外,我们还欢迎高等数学授课教师以个人推荐的方式推荐优秀的学生参加竞赛培训。
3 培训实践
3.1 时间安排
由于我校大二年级的学生暑期要全部离校开展认知实习活动,所以暑期没有安排竞赛培训活动。校赛获奖名单确定后,我们会向获奖学生推荐部分竞赛辅导书及历年全国竞赛真题,要求其暑期自主学习。9月初,根据学习情况正式确定参赛名单并开始竞赛培训。培训时间一般是8周,每周3-4次课,一般安排在晚上和周末。据了解,很多学校数学竞赛实行暑期集中培训,可能更有利于提高竞赛成绩,但这涉及到暑期学生的住宿及安全管理问题,需要学校的政策支持。
3.2 培训方式
集中上课培训是常见的竞赛辅导方式。由于参赛学生来自不同的年级,数学基础差别较大,集中授课容易导致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很难消化、被动接受,得不到有效的思维训练,学习积极性受阻;而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又觉得“吃不饱”,学习效率难以提高。为此,我校采取如下方式分层培训:
3.3 培训内容
对于初次参赛的大二学生,培训内容的难度应该由浅入深,分阶段逐步推进。我校集中培训环节安排如下:首先,对高等数学上下册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巩固、融会贯通,让学生对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更深刻的认识;其次,讲解近十年考研数学一中的部分较难试题,既强化数学基础,也为有意向考研的同学提前复习准备;再次,详细讲解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预赛与决赛的部分真题,归纳总结历届考点的范围及难易程度;最后,精选各省市的一些其他竞赛真题或模拟题,让学生了解知识点的不同命题方式。
对于有参赛经历或正在准备考研的高年级学生,集中上课培训对竞赛成绩提升的效果并不明显。不仅如此,集中上课需要占用学生较多的课余时间,一些准备考研的优秀学生可能会放弃参赛。由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这部分学生,建议成立讨论小组,利用在线交流平台开展讨论、交流,让同学们自主分析试题、试卷特点,围绕考点和一些典型试题,探索一题多解和变形推广,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鼓励学生理论创新。
要想取得理想的竞赛成绩,培训课后适当的试题训练是必不可少的。除了推荐复习参考书,让学生自主学习外,我们还挑选部分试题,组成若干套竞赛辅导试卷,供学生分阶段练习,检验学习成效。赛前,我们还鼓励学生将自己复习过程中遇到的比较新颖的试题上传分享,引导大家在线交流发表自己的思路,既加深了学生对试题的理解,又培养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培训成果
通过竞赛培训,我校在非数学专业类竞赛中取得了比较明显的进步,成绩逐年提高,近5年竞赛获奖人数如图2所示。
2016年,我校共39人参赛,20人获奖,获奖比例超过50%。截止目前,我校非数学专业类共有77人次获奖,其中一等奖18人,二等奖25人,三等奖34人,遍及化工、电子、机械、计算机等工科专业,获奖比例在省属高校中名列前茅。
4 存在问题
4.1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受学业任务重、数学基础较弱、学习兴趣不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校工科类专业学生起初参加校级数学竞赛的积极性并不高。我们尝试从多方面对学生的参赛积极性进行激励,包括通过高等数学授课老师动员和鼓励,提高获奖人数的比例,增设《高等数学选讲》选修课,认定第二课堂学分,提供考研内容辅导等方式。经过几年的努力,学生的参赛积极性有了较大的改善,参赛人数及优质生源增多,这也是参赛成绩逐年提高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4.2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众所周知,最优秀的学生往往并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要想在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学生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在当前高校扩招的大形势下,普通本科院校招到已具备良好自主学习能力的优秀生源的比例很低,需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引导和强化。近年来,我校大力推行模块化教学改革,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明显提升,自主学习能力逐步加强。
5 结语
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虽有显著进步,但还缺乏应有地位,存在管理体制不完善、课时数较少等各种问题。保持一定比例的艺术教育是提高医学生人文艺术素质的保障。为此,医学院校要转变教育观念,避免急功近利,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方面进行科学规划。
关键词:
高等医学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计
一、引言
教育部《全国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和《学校艺术教育规程》颁布实施以来,各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在公共艺术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仍有一部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未能与学校的发展同步,处于滞后状态,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属于薄弱环节。欧美等先进国家的教育经验表明,将艺术教育融合于全面性的课程设置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技巧,并能应用在其它领域,包括分析、辨别、判断、反省的能力以及整合不同来源资讯的能力,以产生新观念,新思想,也就是说能够全面的思考。公共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通过鉴赏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学习基础的艺术理论、参加校内外艺术实践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艺术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1]基于此,公共艺术教育应该受到足够重视。
二、目前研究概况
目前学术界对艺术教育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个方面。
(一)探讨艺术教育的功用与价值
该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影响,在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等。这些研究,都旨在唤起高校各级领导、学生和社会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
(二)对国外艺术教育的认识和思考,对中外公共艺术教育理念的比较和反思
十多年来,对国外艺术教育进行研究的文章不断出现,如《高<标准>下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读<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之我见》[2]、《美国艺术教育的几个热点问题》[3]等。对先进国家和地区艺术教育的关注与比较是为了对国内艺术教育的优缺点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三)新时期学生的审美特点及艺术教育资源的选择与建设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安全日益受到重视,民族文化艺术资源如何进入艺术教育课堂广泛受到关注,艺术教育隐性课程如何开发都进入了研究者地视线。如《论高校艺术教育过程中的民族文化传承》[4]、《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微博教育的可行性研究》[5]、《山西省高校艺术教育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研究》[6]等。
(四)对特殊类型专业院校艺术教育的思考
医学类普通高校和理工类普通高校都有着和综合类高校不一样的特点,学术界也进行了一些探讨。如《高等医学院校艺术教育的研究与实践》[7]、《新疆医学院校艺术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8]、《深化高等医学院校艺术教育的思考与实践》[9]。在众多的艺术教育研究成果中,这些研究的声音还是非常微弱的。
三、普通高等医学院校艺术教育状况及存在问题
当前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师生对艺术教育的认识如何?学生对艺术课的期许程度怎样?当前的艺术教育存在什么问题?笔者选取了几所高等医学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一线教师进行访谈,以期使研究更具有针对性。通过对调查和访谈的结果统计分析,发现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医学生的艺术素质基础普遍较差
在被问及是否有艺术特长时,极大多数学生选择的是无,只有小部分同学选择的是有一门,极少数有多门。这样的结果也反映出我国艺术教育长期缺失的问题,亦凸显出普通高等医学类院校开展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二)大学生了解并学习艺术的愿望与行动存在重大偏差
虽然有88.79%的学生表示愿意了解并学习艺术课程,但是在上课时还是有68%的同学选择经常逃课,在专业课和艺术类课程的天平上,学生明显倾向于专业课,在考试类课程和选修性课程的天平上,学生也明显的倾向于选择考试课。总体来看,医学院校大学生对认真学习艺术类课程的倾向偏低,原因可能如下:
1.理科学生的艺术修养基础功底较差,在欣赏理解艺术作品时存在一定障碍。
2.医学专业任务重,课程多,学习时间紧张,关注艺术作品的时间有限,大多是为了消遣、放松一下神经,而经典艺术名作往往内涵丰富,没有一定的艺术实践基础是很难理解这些作品。
3.当代大学生面临的诱惑和干扰多,特别是就业和谈恋爱,使得大多数学生很难静下心来,而网络贴合当下流行热点,轻松幽默,因此,学生把更多的时间选择了用手机上网、发微博和玩游戏等。
4.大学生受到整个社会浮躁风气的影响较突出,在选课、上课方面也带有很大的功利性,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学生普遍认为艺术类课程学了更好,不学也无所谓,不影响考试成绩,不影响奖学金的评定。正像有些学生所说:“不认真上艺术类课程的真正障碍是自己,因为想做一件事情时,办法总比困难多,不想做某件事时,理由总比办法多。”在纷嚣的社会中,我们缺乏的是抗诱惑、抗干扰的能力。
(三)“第二课堂”课外艺术实践活动开展不到位、不成功
在是否参加了学校的艺术社团选项中,78%的同学选择的是没有参加,可见课外艺术实践活动在医学类院校艺术教育过程中严重缺失,没有做到面向全体的作用,部分丧失了作为“第二课堂”的功能。在被问及指导学生社团活动是否计入课时量时,91.3%的老师选择是不计入。这样的现状与艺术教育法规是相违背的,也严重影响教师指导第二课堂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当然也肯定影响第二课堂的教育效果。另外,学校艺术教育的软硬件设施配备不完善也是制约艺术社团发挥作用的因素。
(四)学校艺术类课程的设置和师资配备不到位
医学类院校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老师人数与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严重失调,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多数学校只有两到三名专职教师,其余的皆为兼职,影响公共艺术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教师的缺编也直接影响到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很多学校只能因人设课,完全做不到教育部规定的开齐、开足八门限选艺术课程和有选择的开设八门任选课程。
(五)有些高校的领导、管理者对艺术教育的功能和作用认识不到位,对艺术教育概念和内涵的理解缺乏科学性和完整性
有些高校领导搞不清艺术教育的内涵,没有从根本上把艺术教育工作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情况。”
(六)公共艺术教育组织机构不健全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医学院校都没有把艺术教育实施机构作为学校的二级机构,只是最基层的教学单位,他们往往被列于某个部门之下,处于边缘的境地,无权开展任何课外艺术教育活动,存在着人员少、级别低、缺乏经费和没有活动场所的情况。这样就造成了学校艺术教育第二课堂的缺失或质量无法保证的情况。
四、医学类普通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策略
艺术教育作为高等医学院校育人的一翼,对于培养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综合人文素质至关重要。如何结合医学院校的特点,给其公共艺术教育一个好的、恰当的定位,设置适合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目标应准确定位
高等医学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目标应为:普及艺术知识;让学生感受不同艺术门类所蕴含的美感;通过在艺术欣赏过程中挖掘美、感受美、体验美;在审美感知中陶冶情操、健康的人文观念和人文情怀。通过调查问卷的分析和访谈我们发现,由于教育目标不清导致目前存在着一些误区。一是思想政治化。一些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不能真正认清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性质和功能,视公共艺术教育为德育,视其为实施德育的一种媒介,用思政课的上课方法进行艺术课的理论教学,完全背离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初衷。二是纯艺术化。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没有弄懂公共艺术教育和专业艺术教育的区别,并把二者混淆在一起。在实施公共艺术教育时,片面追求专业化,把培养学生艺术技能、技巧的掌握,把培养特长生作为教学目标,忽视了教育部规定的公共艺术教育开展面向全体性的特点。
(二)课程设置有待充实和规范
由于受师资配备不足的影响,所调查的各个高等医学院校都未能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规定的内容开齐开足艺术类限选课程,任选课程开设更是少之又少,存在着艺术类课程开设量少面窄、因人设课的随意现象。
1.完善课程体系,构建规范的医学类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第一课堂教学,这是搞好艺术教育的基础
首先,拓宽课程领域,明确课程分类及层次。以音乐、舞蹈、书法、美术、戏曲、影视、戏剧等艺术门类为基本框架,将各种与之相关的综合性内容引入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形成涉及面广、内涵丰富的公共艺术课程。其次,强化本地、本校特色课程建设。三是加强跨学科艺术课程的建设,打造品牌课程。四是开展公共艺术课程咨询指导。
2.拓宽教育资源,充分利用民间地域文化资源,倡导教学内容的多元文化
中国作为东方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艺术资源。而民间艺术的一个很重要的特色就是地方性。因为各自生成的文化语境不同,自然形成了各自特有的风采,而这些都是我们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现成的素材。
3.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要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因材施教,既要搞好面向全体学生的“知识普及型”教学,也要有差异化教学,以应对不同层次、不同基础、不同兴趣的学生。提高公共艺术课程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提高信息化程度,尽量建立起一套基于校园网的公共艺术选修课网络教学平台,并以此为载体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活动。
4.改革考核方式
在考核方式设计上,一定要克服专业化的倾向。在对学生进行艺术技能掌握和认知水平评价的同时,更要注重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审美能力和创新水平,建立静态的教学评价结果与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动态分析评价向结合的机制,逐步建立能够促进学生精神素质全面发展的公共艺术课程评价体系。
5.拓展课外、校外艺术实践活动,培植高雅艺术、考察民间艺术,创造浓厚、健康的文化艺术氛围
浓厚、健康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是真正的“润物细无声”。
五、结语
医学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这些年虽然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还缺乏应有的地位,存在管理体制不完善、课时数较少、教学资源不足等各种问题。保持一定比例的艺术教育是提高医学生人文艺术素质的保障,为此,医学院校要转变教育观念,避免急功近利,在艺术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上下功夫。纵观艺术教育比较成功的西方国家,他们对艺术教育的认知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某个方面,更强调艺术教育与学生的兴趣及现实生活的结合度,更强调本土文化艺术资源的融入。以提高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同时提高学生对世界多元文化的认识、尊重和包容,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精神。
作者:张锦伟 单位:新乡医学院
[参考文献]
[1]吴修林.爱音乐•赏音乐•学音乐[J].大众文艺(理论),2008(8).
[2]吴冰.高《标准》下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读《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之我见[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2(10).
[3]郭兰兰.美国艺术教育的几个热点问题[J].教育学报,2011(6).
[4]严先琴,周元培.论高校艺术教育过程中的民族文化传承[J].艺术科技,2015(1).
[5]黄婷婷,张凯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微博教育的可行性研究[J].艺术百家,2014(5).
[6]李晓燕.山西省高校艺术教育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研究[J].音乐创作,2015(10).
[7]秦小云,尹德伟.高等医学院校艺术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