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智慧教育课堂

小学智慧教育课堂

时间:2023-08-31 16:08: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智慧教育课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智慧教育课堂

第1篇

摘 要:以信息技术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决策。教育部主办的全国职业院

>> 职教课堂教学之体会 以生为本,创新职教课堂教学新文化 浅谈现代职教课堂教学 加拿大职教课堂教学模式及启示 改革创新教学法――提高职教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职教课堂师生互动研究 职教课堂的教学互动 项目教学如何融入职教课堂 提高职教课堂教学效果的实践与思考 “小组展示”在职教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研究 教育传播视野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活动的优化研究 素质教育视野下的课堂教学公平研究 教育生态视野下的课堂教学策略 主体教育视野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竞合模式”课堂教学研究 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技术研究 职教课堂也精彩 “轻负高效,智慧课堂”理念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苏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重建[J].课程・教材・教法,2003(7):10-14.

[3]程胜,许欢欢.社会性软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2010(5):30-32.

[4]杨现民,等.我国智慧教育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J].现代教育技术,2014(1):12-19.

[5]张志增,房启娇.县级职教中心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及应用的现状分析与研究[J].职教论坛,2014(27):14-22.

[6]陈红云.职教师范生教学技能信息化实训实践研究[J].职教论坛,2013(35):52-54.

第2篇

浙江XX中学吴XX老师的《优秀教师的修炼》印象深刻,他的精神感染了我。作为一个七十多岁的教师,依然坚守在教育岗位上,学校需要他,教师需要他,孩子们更需要他,确实是有原因的。内心佩服!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方XX主任的《理想课堂与课堂文化重建》的讲座,让我深深感觉到浙江的教育是根植于学校的,因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教研工作和调研工作对学校是常规工作,而且深入课堂,所以,教育教学指导对学校来说是有实际意义的。

浙江杭州市XX中学赵XX校长的《让我们拥有从容智慧的教学生涯》讲座更是让人回味无穷。赵XX校长以她独特的个人魅力、从容的智慧和教育理念征服了一所又一所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优雅而智慧,管理过程充满人文味道,软中有硬。印象最深的是她的工作和家庭两不误——给孩子的纸条“儿子,妈妈去外面加班去了,饭在锅里,妈妈的心在家里”;她的寒假作业设计——把小小的寒假作业设计做大,从设计到反馈,从反馈到学生评价,从评价到总结;她因公不能参加全体教师的教师节聚会,然后给老师拍了一个短短的视频,播放给老师看,感人至深。一个用心的校长,一个智慧校长,一个魅力校长,中国需要更多这样的好校长。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浙江外国语学院教师培训学院吴XX老师作题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让我们清晰地知道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以及老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

在听了专家讲座后,我们心理组跟了我们的跟岗导师。听了导师两次课,一次是听他的学生课堂,一次是他的教师培训课堂。我们的导师工作细心、细致,还带我们去了两三所心理健康教育有特色的学校,还去了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一起交流区域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相对而言,杭州的区域性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广州、珠海以及深圳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学校之间的差异更大。

期间,我们各上了一节公开示范课,我的主题是《不经意的伤害》,这节是在上课前一天临时决定并开始备课和准备的。在教学设计方面,本课例主题选择是建立在对教育现状的观察和思考基础之上,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其次从心理健康教育角度而言,本课例具备预防性与辅导性。再次,选择内容而言,学生有相关体验,所以容易引起共鸣。因为教学情境和内容是学生本来就是平时熟悉并关注的,所以相关的体验就比较容易生成,在体验中的思考和分享也水到渠成。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热身活动和本课例主题切合度不是很紧密;热身活动的目的首先是让学生放松,解除紧张,让学生尽快处于自然状态,以投入后面的活动中。同时,这个活动最好能和主题结合,即有交叉成分,确保自然过度,或者为后面活动做铺垫。另,最后的体验活动部分,从一人独自到两人相互,最后到三人搀扶,有过度,有体验。但是以后在采用这个体验活动时,将增加全班同学围圈一起起立的尝试。这样学生在一起喊123的情况下一起起来,更能让全体学生感受到合作的成功感。

钟老师是一节主题为《你最讨厌的人》,钟老师对精神分析理论有深入研究并一直实践的老师,无论是他的课堂还是在咨询以及生活中,都能感觉到他精神分析理论的力量。本课例也是有鲜明的精神分析味道。

第3篇

论文摘要:教学活动不仅需要教师具有教学理论智慧,更应具有教学实践智慧。教学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理解和把握教学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对具体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体验、感悟、反思和探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时课堂进行创造性驾驭,对教学情境高度敏锐,并能够灵活应对的一种综合能力。研究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加速青年教饰自身发展的需要。文章在探寻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培育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

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复杂的、情境的、个体的活动,客观上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教学理论智慧,更应具有教学实践智慧。教学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理解和把握教学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对具体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体验、感悟、反思和探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课堂进行创造性驾驭,对教学情境高度敏锐,并能够灵活应对的一种综合能力。

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条件,它影响着教师对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所具有的教学实珍智慧的多少及其运用情况。本文试图在探寻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形成教学实践智慧.以期青年教师更好更快地成长。

一、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粗缺失的原因

1.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及实践训练少。

师范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原来学习的教师教育课程也少,多为《教育学》、《心理学》,而且实践训练的时间短。如许多高校《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为54学时(每周3学时),少的只有36学时(每周2学时),教育实践课程的学时也很少,一般仅为8周。这么少的学时怎能使学生掌握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心理学理论和教育教学实际应用的能力呢,在教师教育较为完善的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是不容忽视的。美国,心理学一般都在9个学分(162课时)左右,师资培训课程中有大约一个学期的时间集中用于教学实践,而且平常也有很多走进课堂、与学生相处的机会。我国教师教育课程门类少,教学实践训练时间短,课程教学理论性强。可以想象,这样的课程设置对后续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实践能力的形成都难以起到应有的指导和支撑作用,更谈不上形成教学实践智慧。

2.教师入职培训存在缺陷。

教师岗前培训(人职培训)是新补充的教师任教前的职前培训,是一种初步的师范性质的适应性培训。它对新教师转变角色,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更好地履行教师岗位职责,完善综合素质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教师成长与发展的“第一步”。从目前的培训看,存在一定的缺陷:

一是培训内容不全面。现在的教师岗前培训仅限于教育法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师职业道德四门课程,内容不全面。而美国新教师的培训要求为:增加新教师对教学神圣职责的认识;探究和发展新教师的知识技能、表现和操作能力、研究能力;通过他们对职业的奉献,挖掘科研潜力;体现对所奉献职业的快乐和追求。二是培训过程缺少实践性。表现为缺少实践性知识的讲授和实践技能的训练。培训人数多,培训内容不能结合各专业具体教学的要求,教师也不进行实践技能方面的训练,因此对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提高作用不大。

3.职后继续教育中过于注重学历学位,忽视教学实戏智慧。

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理论智慧、工作热情和教学经验等因素的综合。青年教师考虑较多的是学历学位提升,外出进修读研的人数多,而在目前的函授教育中,教育理论类的课程很少(教育学专业除外),而且在三年学习中几乎没有教学实习。由于忽视“校本培训”,忽视教师的课堂行动研究,结果是理论水平、研究能力有了较大提高,而教学实践能力几乎没有多大长进,这不利于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综合提高。

4.来自教师个人的原因。

许多青年教师在工作之初,非教学工作时间偏多。有的担任班主任,有的兼任辅导员,有的要协助实验室管理,有时还要完成领导布置的其他工作。这些工作让青年教师付出了许多时间,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研究时间,客观上也延缓了教学实践智慧的形成。从主观上看,由于部分青年教师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或存在着专业知识的偏差,或主体意识不强,进取心减弱,教学能力提高较慢。

二、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慈的培育

1.改革教师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师教育的目标偏重于培养学科专家型的教师,课程体系呈现单一纵深发展型,没有体现教学工作的专业特点。从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看,需要做到以下方面:

(1)调整课程结构。目前的课程结构中,课程比例失调,教育理论课时偏少,必修课比例较大,选修课比例偏少,教育学科课程的地位不高,教学实施常流于形式。针对目前课程存在的问题,应进行改革,把课程置于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进行设计和规划,在保证稳定性、继承性的同时,增加前沿性知识;在保证课程系统性、完整性的同时,增加专题性、操作性课程。

(2)强化实践性课程。实践性课程是教师培养中的关键部分,它为教师的专业发展莫定基础。但是,目前的实践活动存在着问题,如教育见习实习时间短,实习基地少,指导力量明显不够等。因此,要延长教育见习实习的时间,增加次数;建立高校与中小学的伙伴关系,为学生提供类似于临床医学的教学实践情境。

(3)整合课程内容。由于学科发展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学科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综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教师教育课程要体现这一要求。一是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的整合,使学科课程统一于实际的教学情境;二是加强教育专业课程本身的内在整合;三是加强综合课程,开设一定数量的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等,提供系列化的研究性课程。

(4)完善教师继续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贯穿子职前和职后全过程的,教师继续教育不单是提高学历,更重要的是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着眼,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加速教师的自我成长,确保继续教育的质量,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要更新继续教育的观念,重视继续教育的理论探讨,建立适当的评价体系,提高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2.形成专业自我。

专业自我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库姆斯(Combs)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教师的专业教育》中提出:“一个好的教师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有独特的人格的人,是一个知道运用‘自我’作为有效工具进行教学的人。”高自我的教师倾向于以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能够准确地、现实地领悟他们自己和所处的世界,对他人有深刻的认同感,具有自我满足感、自我信赖感、自我价值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是教师专业自我形成的过程。研究表明,具有强烈的专业自我的教师常常具有自觉的职业规划意识。当教师了解了自己的教学水平,认识到自己教学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时,才能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并对未来的发展规划做出适当的调整。在规划、调整、发展中逐步形成教学实践智慧。

3.加速自我更新,做成人学习者。

美国学者舒尔曼(Shulman;L.S.)认为,教师的知识掌握包括七大类:教材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与内容相关的教学法知识;关于学生及其特点的知识;教育环境的知识;有关教育目的、宗旨、价值的知识;哲学与历史背景的知识。教师显然和这一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客观上要求“自我更新”,加强自身学习。教师要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自己始终看作是一个学习者,是一个研究者,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向实践学习。

4.将教学成长过程作为反思的对象。

经常性、有针对性的甚至是系统性的反思能形成教师的创造精神,增强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青年教师要以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为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理念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回顾、分析、评价,评判教学活动的得失,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习惯,以积极的心态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在不断的反思中提高自己、完善自我,促进教学的成长与发展。反思是教师自主意识的表现,是教师独立于外在压力,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计划,如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如何学习及何时学习等,而且有意愿和能力将所订目标和计划付诸实施。这样不断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对自己的教学发展作出诊断,并寻求新的更好的发展策略。

5.主动争取外援,加强与专家教师的交流。

第4篇

关键词:小学;文化素质教育;现状分析;对策

1文化素质教育

1.1文化素质教育定义

文化素质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教育发展。学生的文化素质,广义文化素质指的是传统文化的能力品质,包括文化素质、知识能力、运用素养等等;狭义素质上面就是文化素质能力,对于文化理解和运用。不同于原有的应试教育,小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必须要走出片面、淘汰式的教育误区,按照“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全面发展育人理念,从学生的文化知识、文化审美、文化理念和文化认同等方面,提高小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素质。

1.2文化素质教育特征

文化素质教育早在建国之初就已经有教育学者提出,并也在小学生教学实践中得到了不断发展。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革新,小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内涵。小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并不是孤立于其他教学活动,而是贯穿于小学生的课堂教学、德育、美育工作中的,并且在各类教学活动的实践中得到不断丰富,并适应小学教育活动的多样化。在小学生教育实践中文化素质教育常常结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帮助小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情感,树立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拥有正直诚实的品格,建立自尊、自爱、自强的品质。小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也常见于小学学校的人文课程、艺术课程中,建立起正确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并逐步建立起认识美、创作美的能力。小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也是在不断扩展、丰富,并且融入时代精神,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的伟大实践等内容,都是当下小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小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效果是小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学习环境、氛围有着重要影响。小学校园文化是由文化素质教育情况所决定,也会对小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熏陶环境。小学文化素质教育必然要结合社会实践,从而全面拓展文化视野,提高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2小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实施路径

2.1树立正确文化教育观念

要加强小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文化素质教育观念。按照《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所提出的将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点目标。小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应该包括文化学习能力,还应该拥有文化理解和运用能力,如逻辑思维、语言表达、文字运用、价值管制、社会实践和组织协调等。通过在学习教育中的小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达到学习与理解互动,课内与课外结合,从而帮助小学生拓宽自身的胸襟、涵养自身的气质,不断提升自身的人生境界,从而达到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小学学校应该注重文化素质教育,建立专门的文化素质课堂或者将文化素质实践课程融和在小学学生的思想修养、知识训练、学术实践、文艺课程中。通过在小学学校课程中,专设文化素质教育课堂,采用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协作式的学习形式,让学生在文化素质教育中,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从而全面激发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小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课堂活动,适应小学生精力旺盛、兴趣广泛、活跃好动等特点,从而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提高小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2.2构建文化素质教育新体系

小学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必须融合与小学教育工作中,发挥出启发心智、涵养人格的教育综合作用。小学教育必须要以文化素质教育课堂为载体,结合在小学生除智力、科学方法教育工作中,全面培养小学生的伦理修养、思路智慧、文化能力、健康心理与健全人格。小学应该建立小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制定层次性学习指导计划、全方位能力拓展计划以及文化素质实践机会。文化素质教育课堂要坚持将每一任务,细分为具体的课堂活动和实践单元,明晰每一具体文化素质活动的目标,通过科学设置文化素质教育活动课程,使之成为对小学生的系统的获得文化熏陶的过程,从而达到提升小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目的。小学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必须在文化素质教育课堂活动已有的灵活性、多样性的优势基础之上,引入全面素质教育的理念,对其将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成果,运用到促进学校文化氛围中,为小学生们搭建起锻炼、成长的舞台,帮助小学生在文化实践中进一步得到文化熏陶。小学文化素质教育课堂在实施过程中要建立和完善客观反映小学生素质发展状况的评价体系,同时强化社会认同。小学文化素质教育课堂活动学分认定,应由学生自评开始,学生互评、班团组织内公示和评价后由院系认定。小学文化素质教育课堂评价体系,应该是小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教育、自主管理的过程,有利于推动小学生的自我完善,从而增强其在全面素质发展方面的自觉性。

作者:董萍 单位:辽宁省东港市大东小学

参考文献

[1]邹尚智.文化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重庆:西南师范小学出版社,2013.

[2]景智明,宋春宏.中外学校德育综合比较[M].重庆:西南师范小学出版社,2015.

[3]陈旭远.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小学出版社,2010.

[4]刘晓明.新课程与教师心理素质[M].长春:东北师范小学出版社,2014.

[5]王丽荣.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重庆:西南师范小学出版社,2009.

第5篇

论文摘要:当前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对立的困惑。针对这种困惑,文章认为高师院

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应致力于确立未来教师的专业精神、提升未来教师的专业智慧、改变未来教师的教育思维、关注未来教师的生活世界。基于上述分析,文章提出从求真、求新、求实三个途径构建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价值目标。

教师教育课程价值作为联系宏观教育理念和微观教育实践的桥梁,制约着全部教师教育的教学活动、关系到未来教师知识的建构、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对于实现高师培养目标、服务基础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教师教育课程存在着价值取向不明的问题,为此,必须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价值反思和重构,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价值的实然分析

1.教师教育课程对知识的膜拜。目前,很多高师院校在课程编排方式上价值目标秉承的是理论理性高于实践理性的哲学思路,知识学的偏好使它成为一种沉浸于纯粹形而上学的理性王国,满足于一种外在地解释教育现象及教育活动的抽象理论体系的自足与完善,同时也满足于“普适性”,结果成为外在于教育活动的理论说教,使教师注目于先验的实体、寻求世界的终极解释,追求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人类绝对状态的想法,企图在某种意识的明证性、绝对的确定性基础上构造永恒真理。正如一些专家指出的那样:“在理论工作者眼里,教育学尚未形成较为严密的科学体系,其中对许多重要问题的表述带有随意性,理论水平不高;在实际工作者看来,它脱离实际,至少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不大。”虽然当前绝大多数高师院校都在思考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问题,但由于体制的原因和没有国家性教师教育培养标准,在教师教育培养过程中存在着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脱离的困惑,对“知识”的误读已经使教师教育越来越接近于一片“无人地带”。按照波兰尼的观点,对知识客观性的盲目崇拜和无休止的追求,导致了理智与情感、科学与人性、知识分子与普通大众之间的内在分裂,“伪造了我们整个的世界观”。教育学科的知识主要是问题解决的方案,而不是抽象的理论。“知识霸权”导致了追求教师教育的“纯粹”科学性,日渐忽略了对未来教师职业归属感、角色意识、实践工作者信念的确立,以及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完善。因此,教师教育课程无视教育实践的丰富性,把实践排斥于教师教育课程研究视野之外,其知识性质被扭曲,与此时教育实践的演进轨迹不相符合,缺乏人文关怀。

2.教师教育课程对技能的盲从。与之相对,部分高师院校为了迎合学生就业的需要,忽视教师教育课程理论价值,把教育类课程基本上开成学生的技能课程和就业课程,课程与教学由此被彻底功利化。在这里,教师教育被视为技术性工作,是一种技艺,教师被视为技术人员,工具理性的教学观、教师观和教师资格能力观,都呈现出技术性倾向。教师教育课程愈来愈远离教育的本真诉求,教师教育课程的价值在悄然退隐,强化课程与教学的工具价值,漠视其内在价值,表现在为教育实践提供解决具体问题的技能技巧,它预设了教育实践中具体技能技巧的先在性和教育实践的同一性或不变性,无可避免地导致工具性的曲解行为在现实中恣意妄为。这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使原本应该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程实施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情感与灵性的真实流露。我们认为,具体教育技能具有情境性、创造性,不能被矮化为机械的接受和训练而放弃学生应有的自主且负责任的创造性行为。教师教育课程为未来教师提供实践性知识的生成过程既不是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再现,也不是对分解了的应用技术知识的模仿、训练、熟练和迁移,而是对具体实践的反思,它只能由“现场的实验”来推动、澄清和检验。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践价值,强调其实践性和实用性,但教师教育课程不是培养具有熟练技能的教书工人,而是培养具有创造性的教育者,必须满足宏观普遍问题的理论需要,为宏观普遍问题的理论思考提供视角和方法论的支持,使未来教师在思想层面上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把握着准确的方向。

二、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价值的应然表现

1.教师教育课程价值在于确保未来教师专业精神的确立。教书育人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教育过程,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复杂而繁重的脑力劳动。教育是师生情感与情感的交流过程,是师生灵魂与灵魂对话过程,是师生思维与思维碰撞过程,这需要教师有很高的专业精神,需要教师怀有强烈的责任感,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毫无保留的无私奉献,诲人不倦地持续奉献,对教育事业有一种执着的追求,方能乐此不疲,矢志不移。知识是主体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内部能动地生成的,知识不是价值中立的,而是蕴涵着主体的价值追求。专业精神是指教师在信仰、理想追求上充分表现出来的活力与风范,是教师在工作时展现出来的职业特性、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它包括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自我意识的觉醒,虔诚敬业的责任心、使命感,专一务实、潜心研究的态度,自我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追求专业发展的自律性等。”在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中,教师的专业精神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是教师能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内在素养在言行中的外化,是教师专业水准提升的动力,是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高的重要保证,有助于教师价值的充分实现和高尚的社会形象的树立。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首要的价值目标,是确立应树立师范生良好的专业精神,全心全意地把知识、智慧、情感乃至生命奉献给教育事业,奉献给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教师教育课程除了从精神和社会形态维度深刻揭示教师专业的本质特征外,还必须树立教师价值观念和精神文化体系,为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提供价值导引与方法论判据。

2.教师教育课程价值在于确保未来教师专业智慧的提升。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的教育知识,还是让学生通过知识的掌握变得更富有智慧,这是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知识本身具有陶冶人文精神、涵养人文素质的内在价值,它能丰富人的文化底蕴,使人性更加完善。教师教育课程不仅要求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架构、发展脉络及学科信念等基本内容有深人透彻的了解,还要掌握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教学法及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教育学科知识。长期以来,由于教师观念和能力的原因,“智慧教育”逐渐被异化成了“知识教育”,教师教育常常侧重于教育知识的习得与掌握,使学生苦于记诵,而渐渐失去学习的乐趣。教师教育课程教学要想“转知成识”,让学生更富有教育智慧,追求一种师生间平等互换的对话语境,共同进行有关学习主题、意见、思想、情感的交换和分享。在积极对话中,各自敞开自我、接纳对方、互相倾听、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此时此刻”真实的课程实施。未来教师应通过教师教育课程的学习,既增强对相关教育理论的思考,又可充满对未来教师角色的展望,使教育理论的学习不再仅仅停留在外部灌输的“条条杠杠”上,而是转化为学生内心体验的教育理念。其实,教师教育课程的价值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有关的教育教学知识,更主要的是应该让学生通过教育知识的学习,对教育有更透彻、澄明的理解和体验,形成自己的教育信念,增强自己的教育实践能力,拥有教育的机智与智慧。

3.教师教育课程价值在于确保未来教师教育思维的转变。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持有什么样的教育思维、教育观念,不仅直接关系着教师的教育行为,而且还问接地影响着未来教育的性质与发展。教师教育课程的价值应在于能够激起学习者对教育的情感的体验、思想的共鸣、行动的热情,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自主地参与教学,主动地探究、思考教育问题,分析、归纳讨论的结论,大胆、独立地提出解决问题的见解。教师教育课程活动应该强调的是一种教师教育学生个体在与教师、与文本、与文化的相互作用与交互作用之中所进行的反思性实践进程。在这一进程中未来教师不断生成、建构、转换自己的认知结构、经验系统及人格特质,不断将普遍形态的理论转换成基于个人经验系统的实践理论,并养成独立分析、判断与批判的能力,能够成为具有自我发展和日后促进自己学生发展能力的教师。教师教育课程的价值还在于帮助未来的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怎样使教学真正成为一种“理性的探险”,以巧妙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以问题导引、启发学生的思路,促成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讨论,鼓励学生给教师发问、质疑。同时,教师还要及时捕捉学生的每一反应,灵活地调整和生成教学内容,使教学过程充满变化、探索、研究和协作,促使师生间充分地互动交流。

4.教师教育课程价值在于确保未来教师生活世界的关注。生活世界是教育的存在方式和教育问题意识与教育思维方式的来源,也是教师教育课程赖以生存的根基。而教师教育课程知识源于对教育实践情景的理性批判,是学者们基于生活、基于对教育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解与把握获得的。教师教育课程蕴含着对未来教师的整体性的尊重和对学习的内在价值的寻求,因而能够成为生命趣味盎然的泉源。在教育过程中要通过教师课程表达对未来教师生命状态的关怀,对生命情调的追求,关注人的存在,关注未来教师生命的质量和鲜活的实践情景,使人更好地体验和感悟生命的意义,促进肉体生命的强健和精神生命的形成,在激扬生命之力的同时焕发生命之美。教师教育课程的价值变“知识课堂”为“生命课堂”,体现生命的自主性与创造性,体现了生命的多样性与生成性。通过教学促使师生双方“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实现课堂教学从“文本式”向“体验式”的转变,从静态的“惟知型”向动态的“生命型”的发展。教师教育课程应强调内容与教师未来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教师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应通过对优秀教师课堂实录的评价、教育家成功之路的分析及各类教育教学经验的探讨,提供更多的有关教育教学的策略建议。因为在真实的教育中,教师经常要面对各种复杂的教育情境,需要教师及时、果断地采取相应行为。

三、从实然到应然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价值重建的策略思考

1.求真。教师教育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解释性和处方性兼备的学科体系,教师教育课程不仅要以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导教育实践,而且要用人的未来发展规范今天的教育实践;要从人与教育的协调发展的立场构建科学的教师教育课程知识。走向教育实践的教师教育课程知识需要采用历史的、批判的、革命的思维方式,它要推翻教育中它也不再企图提供关于教育的终极解释,使教师教育课程的致思取向从抽象的概念世界和自在世界转向人的自为的现实生活世界。教师教育课程应紧密联系基础教育实际,安排教育实践活动或教育见习,组织教育调查、现场参观、教学观摩、教育情境体验,让学生与第一线老师面对面地交流、与中小学生零距离接触,亲身感悟基础教育教师角色正发生着的历史变化,亲身感受当今中小学生的现代特征,把握从小学到中学学生身心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以真实教师身份去参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感同身受各种教育情境,通过“在教学中学习”、“在教学中反思”、“在实践中发展”等多种方式,真实体验、切身感悟。虽然教师教育课程知识在质上是对作为人类生活样式的教育现象及教育活动的反映,并且与各个时代的各种文化模式和现实的生活世界有着内在的关联,构建一个“完整、系统、科学”的学科体系的旨趣。

第6篇

智慧是一种素质,但智慧更需要被“激活”,只有智慧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智慧的人。学校的逸夫教学楼上镌刻着这样三句话:“我要成为最佳的我!――学生的话”;“因为有了你,我才喜欢当老师!――老师的话”;“全面发展打基础,个性发展有特长!――校长的话”。近年来,学校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加大对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创造了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成为了“最佳的我”,创建了一所示范性的、新型的、有特色的学校。我们深刻意识到,要让每个学生成为“最佳的我”的前提就是让每个教师成为最佳教师,通过学校科学、规范、创新的管理进一步将教师的智慧激活,并为他们创造一个发挥才智和锻炼能力的条件,打造“金牌教师”。

为打造智慧型的“最佳”教师,在“激活”智慧的方法上,学校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深化理论知识学习,反思生成智慧

知识是智慧的基础,智慧的生成来源于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在大道文化的滋养下,学校形成了有特色的学习型文化氛围,学习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追求和价值取向。学校为教师的专业知识学习创设了条件,给教师更多学习和反思的空间。例如,学校提出“让读书成为习惯,让思考促教师成长”的口号,要求教师多读书、听新闻、看报纸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通过读书学习,撰写读书笔记,谈心得体会,提升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增长了教师的教育智慧。学校实行每周“五日工作一日进修”制度,18年来从未间断。每到星期六,教师们结合研究课题,按照课题组进行学习、分享、交流。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形成勤学、善思、创新的良好习惯,18年来,学校坚持实行撰写实验札记制度;每学期学校至少为每位教师配发一本教育名著――共读一本书;以每年一届“小学生主体性发展课堂教学策略研讨会”形式扎实、有效地推动教师学习;每学年开始,每位教师都要制订“自我成长目标”和“个人读书计划”。

另外,学校为激发广大教职工的学习热情,形成了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以学习推动工作、以工作促进学习的氛围,学校定期送教师到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深造,给教师更多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定期邀请像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中央教科所原副所长滕纯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的黄济教授、王策三教授、裴娣娜教授等亲临学校,对教师进行指导。

二、注重教师教学细节,激活教学智慧

学校在教育教学中最早提出了“主体教学”实验,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为主要目标。实践证明,学校的实验研究取得了非常成功的效果,首要的成效就是教师、家长教育观念的初步转变,许多专家和学者对实验教师反映出的整体素质给予高度赞扬。尤其是教师,开始从应付教学的“教书匠”逐步向科研型、学者型教师转变。裴娣娜教授把人民大道小学誉为“现代教育的典范,新型教师的沃土,未来人才的摇篮”。

学校在“以人为本”理念引导下,实施主体性教学研究,注重教师的教学细节和教学策略,使教师在科学、高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目标引领下快速成长,在形成教学智慧的基础上,又不断激活教师的教学思维和智慧。例如,在教学中,学校要求教师研究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依据学生主动、教师主导、问题主线、活动主轴的教学原则,提炼概括出六条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策略:创设和谐情境,鼓励学生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加强科际合作,严格教与学的要求;注意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创设自我表现机会,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

三、狠抓教师教科研工作,形成科研智慧

对学校而言,教师的发展与学生发展同样重要,教科研正是促进教师发展和智慧生成的有效途径。在教科研引路工作上,学校首先从思想上对教师所认识的教科研观念进行更正,在大道文化的浸染下做教科研工作,以主体性教学实验为载体,让教师明白“教科研研究的问题就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实在在的问题,要注重细节的研究,小中见大,深入研究教育中的‘真’问题、‘实’现象”。

为进一步促进教师人人具有科研智慧,学校做到了“十方策略”:即“送出去、请进来”,开阔教师的视野,让更多教师能与专家同行在零距离交流中,启迪自己的智慧;课题引领,以小课题研究为依托,以教师课堂教学困惑为切入点,以教研组为研究团队,通过务实的研究过程,引领教师真正走向一条智慧的教学研究之路;策略研讨会,学校将之作为科研兴校的助力器,每年都举行“小学生主体性发展课堂策略研讨会”来把握课堂教学研究;周六进修日,鼓励教师按课题分组学习、研讨、总结;撰写实验札记,使教师们增强问题意识,在工作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主体漫谈,先后就“大道教师与众不同ABC”“怎样看待学生的差异”等几十个主题进行漫谈,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专家讲座,邀请专家给教师指导、讲座;头脑风暴,为教师创设一个激发灵感和新思维的空间,使教师在交流与碰撞中对主体教育这种先进的教育理念研究更深刻;组建学术团队,学校先后组建了“特级教师、名师工作室”“科研工作室”等多个学术团队共同探讨、研究教科研问题;大道论坛,通过论坛的开展,促进学校教科研活动向更深层次发展。

四、优化培养方略,铸就教师管理智慧

教师的管理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心灵之间的力量碰撞。在学校,无论校长、中层干部、班主任、任课教师都要成为一个好的管理者,只有教师积极参与管理,才能成就一所名校。

学校管理既包括学校日常的对教师、学生的常规管理,包括给每位教师参与管理的机会,实行教代会、校务公开、干部选拔等让教师齐心协力、热情参与、积极管理。我们更指教师在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策略基础上对学生的管理。学校培养每位教师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管理才能,构建教师的管理型思维,铸就了教师的多方面管理智慧。

例如,教师在“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主体性教学”“免试生制度”基础上,为学生创设尊重、民主、平等、人文、和谐的课堂学习、课余活动的氛围,给每个学生创造均等的表现和锻炼机会,调动了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在管理中不断显示自己的才华和智慧。

五、提倡创新建设,培养教师创新智慧

学校多年来一直提倡创新建设,力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并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探索新途径,总结新经验。学校的“德育创新”和“主体教育”等工作和成绩,曾经被多家媒体关注并报道,例如学校开展的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最佳的我”活动,为学生的和谐发展与健康成长注入了活力、动力和创造力。教师在这一创新性活动中,不断实践、总结、探索,在创新性建设中寻找、创新培养学生素质的方法。

在智慧型教师的培养中,学校一直在努力探索,力求通过努力使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意识、教学能力、教学艺术等整体合一,做到“水到渠成,道法自然”的境界,让智慧不仅成为教师的内在品质,更让智慧去激活智慧,成为教师的一种理性追求,培养出更加智慧的学生。

第7篇

关键词: 新课程 小学教师 素质

实施新课程,教师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小学教师又在学校教育中具有特殊地位。小学教师的教育对象是6―12岁的儿童,他们天真、单纯、求知欲强、善模仿,崇拜教师,对教师有着特殊的感情,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儿童受到良好的教育,个人潜能得到开发,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及品德,小学教师的正面影响是最直接的,所起的作用也是最大的,它关系到儿童一生的发展。要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必须从小学教育抓起。小学教育是初始阶段,影响到之后的教育阶段。新课程理念能否得到正确理解及贯彻实施,关键在于小学教师的工作,因此提高小学教师的素质至关重要。

一、职业情感方面的素质

小学教育处于基础教育阶段,教育对象具有特殊性,因此小学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有较为丰富的职业情商,这也是新时代小学教师的一种基本素质。教师要有爱心,用心感受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和他们做好朋友,陪伴他们度过快乐的童真时光。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学态度、人物个性、情感投入、教学风格都直接对学生有深远的影响。品行优秀的教师可以对学生产生一种无形的感召力和凝聚力,饱含热忱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得到关爱与呵护,善解人意的教师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教师对学生的种种积极举动,有利于学生增强学习动机和被教师的人格魅力征服,而教师对学生的殷切期望、严格要求、关怀信任又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从情感的角度来说,教师竭尽全力,以绝对的热情面对教学工作,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反,教师只把教学工作当作一种任务来完成,而没有对其充入情感因素,课堂就会生冷死气、毫无生机。

二、专业知识方面的素质

教师的主要任务当然是教学,而要能够把课上好,传授给学生知识,首先得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素质。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小学教师往往要承担几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但专业知识明显不够。同时,现代小学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外,还要接受科学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教育,有熟练运用新科技的能力。在不远的将来,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还要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和适应性。小学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以学科课程为主的倾向,形成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小学教师原有的单一的知识结构己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小学教师应具有科学、自然、历史、天文、人文、地理、艺术、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知识素养,综合性的知识结构是时代对小学教师的必然要求。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小学教师除了具备综合性的知识以外,还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强调知识的基础性。同时,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善于更新知识,把最新、最鲜活的知识呈现给学生。要适应小学生的认识水平,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呈现给学生的知识要富于趣味性、启迪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智慧火花,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而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需要教师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能够居高临下,举一反三。在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爆炸的时代,教师只有树立终身学习观,不断学习,努力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艺术方面的素质

合格的小学教师必须接受正规的教育理论学习,否则,即使专业知识水平再高,也无资格担任小学教师。《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培养现代人的素质为目标,突出了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强调了教学方式的转变,并把“研究性学习”直接列为必修的课程内容。小学教师不仅是实践者,而且是研究者;教师不仅应会教,而且应讲究教学艺术。教学艺术是教师的智慧、激情和技巧熔铸而成的艺术,教师的创造精神和审美价值构成了教学艺术的核心和本质特征,赋予了教学艺术生生不息的活力与清新美感。教学艺术具有创造性和审美性特征,同时具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它让学生乐学、易学,使知识得以掌握,能力得以培养,智慧得以启迪,情操得以陶冶等,教学艺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修养,既要准确地钻研和把握教材,又要仔细研究学生、理解学生、善待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不忘自己曾经是个孩子,才会理解孩子,才会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满温馨,才会使课堂充满情趣,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才会得以顺利实施,学生的潜能才会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使学习变得轻松而有效,使课堂教学精彩纷呈。因此,教学艺术是处理教材的艺术,更是研究学生、善待学生的艺术,每一个教师都要具备。

总之,小学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语境下,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十分必要而急需的。教师的素质包括的方面很广泛,上述几个部分只是小学教师应该引起注意的最基本的素质。小学教师要积极开展自我教育,积极参加各类在职培训,不断完善自己,以严格的职业道德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

参考文献:

[1]孙晨红.新课程与小学教师素质[M].教育探索,2004,(9).

[2]袁兴来.小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M].知识经济,2009,(13).

第8篇

一、根文化教育的思想基础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教师从来没有停止过探寻的脚步。特别是课改进入高原期后,对教育行为和学校文化有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知难而进,从学校层面大刀阔斧地推进教学模式改革,从教师层面由课题驱动提高教学质量,从学生层面提倡实施学生主体化。丰富多彩的课改实践确实使我们的教学形式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师生关系趋于和谐。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有效提高,课业负担有所降低,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毋庸置疑,这样是符合课改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的。但是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一个学生的天赋、性格特点、爱好兴趣、成长环境都不相同,其成长结果也会有所差别。80分和100分能一样赏心悦目吗?我们一直在自问:教育是什么?小学教育是什么?教育做什么?小学教育做什么?实际操作中显现出的问题让我们陷入深深的思考。思考引领我们回到教育的本源;教育是人生成长的根本,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阶段的根本。我们就是为学生扎根的引路人,这就是根文化教育的思想基础。

根文化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按照教育的科学规律,结合安阳市地域的文字之根、姓氏之根、文化之根,史蕴之根,融合我校特色,确立了“坚守每位师生成长的根本”的办学理念,“韧、勤、智、博”的校训,“立根、立德、立言、立行”的校风彰显根文化教育内涵。“博学仁爱、思源求真”的教风,“乐学善思、追根求源”的学风,为每一位师生的成长扎下深深的根基。“根文化”成为我校全面育人的辐射源,素质教育的能量库。根文化教育就是要回归教育的本质,做符合人性,善待生命的真教育。

二、根文化教育的实践成长

我校是一所历经半世纪风雨洗礼的老校,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2009年,经过反复总结、提炼、生成了豆腐营小学的办学理念――“坚守每位师生成长的根本,即根文化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曾一度纠结于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度难以把握。在建设根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思索:是知识带动能力,还是能力带动知识?困惑之时,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辽沈地区协作体的一系列中小学生学习力的研究成果,犹如火种,立刻点亮了我们思想的火花,犹如钥匙,为我们打开智慧的大门。学习中我们认识到学习力研究的目的和核心是如何提升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符合学会学习的宗旨,体现着育人为本的方针,而我校的根文化教育正是为每一位师生的成长扎下深深的根基,和学习力的研究目的都是旨在打造学生智慧之根,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快乐成长、个性彰显、幸福生活的人才,基于以上理由,我校推出了科研课题《提升学生学习力 打造智慧之根》,并于2012年被河南省教科所立项为省十二五重点课题,如何提升学生学习力,让学生快乐学习、快乐成长,打造幸福生活的基础;如何让学生学习力的培养成为根文化教育的基础,促进我校主题教育的建设发展,正是本课题的创新之处。五年来,在主题引领、课题驱动下,打造教学智慧之根,培植德育行为之根,铸就体育健康之根,守护师生生命之根……全面积淀豆小根之底蕴。

1、多彩活动,培植学校育人之根

(1)养习惯,培植行为之根。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人生。为了从小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学校每年开展“良好习惯、快乐人生“系列活动。活动中,孩子们克服了胆怯、生疏、急躁、脆弱,学会了自信、勇敢、诚信、宽容、爱心、尊重,培养了乐观的生活态度,坚强的抗挫折能力和良好的人际交际能力,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播感恩,铸就情感之根。

感恩是一种文明,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可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却不懂呢?我们探寻着实践着。每年我校都要对六年级的学生进行毕业感恩营训练。庄严的开营仪式,同心圆、毕业墙等不同形式的游戏,激情四射的师生同乐晚会,使学生感受到父母亲情、老师恩情、同学友情,同时也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相互信任的重要性。

2、提升学习力,打造智慧之根

学校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宗旨,改进和完善教学研究制度和工作方式,形成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工作新机制,加强教学精细化管理,提升全体师生学习力,打造智慧之根。

(1)强培训,提升教师素养之根

为培养年轻教师,我校提出了“358”计划。我们把年轻教师从教龄上分“三年、五年、八年”三个阶段,要求他们“三年基本合格,五年鼓励出格,八年形成风格。”即“三年”教师要尽快缩短磨合期,练就过硬的基本功,尽快成为一名合格教师。“五年”教师要勇挑重担,独当一面完成教学任务,承担校内外汇报课,在教育教研活动中充当主角。“八年”教师重在“风格”培养,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带动本年级、本学科工作,发挥榜样和导向作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培训活动,让每一位教师在提升素养的同时,真真切切地享受到教师的尊严与幸福。

(2)立课堂,夯实学生成长之根。

“少年若天成,习惯成自然”,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豆腐营小学好习惯养成工程“三个一”已经突破了单纯的空间和时间体系,贯穿到课堂的每个角落。即:课前两清保安静――从每一次上课开始。(两清:即课前清课桌、清脑);课中听讲有收获――从每一次举手开始;课尾整理好习惯――从每一张课桌开始。

3、阳光体育,铸就师生健康之根

我校是河南省体育传统学校,积极开展百万学生阳光体育工程,真正落实了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的目标。组建各种训练队,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训练,真正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特色大课间、武术操、绳彩飞扬、教师运动会,铸就师生健康之根。

4、坚守安全,守护师生生命之根

安全是一所学校的生存线,是底线,我校重视对校园环境的整治,加强全体师生安全知识培训和安全行为教育,每学期举行两次消防、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提高了师生安全意识,守护师生安全之根。

三、根文化教育的前景展望

第9篇

关键词:童话教育;儿童智慧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6-0061-04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人的所有发展都离不开智慧,促进人的智慧发展是学校教育所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童话教育对于小学生(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孩子)是最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无疑对儿童智慧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为此,我们依据学校特色,开展了童话教育促进儿童智慧发展的校本课题研究。

一、思考:让童话教育与智慧发展有机关联

(一)概念的重新界定

我们认为“童话”是为了儿童、基于儿童并适合于学生阅读、品味、享受的各种儿童读本、教育手段与活动形式。“童话教育”,就是通过对已有童话作品的阅读、思考、演绎,以及对未知童话作品的创作、改编、吸纳而在思想、品行、情感、性格、智慧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与培养,促使他们健康成长的教育形式。

智慧是一种系统,是由智力、知识、方法、技巧、意志、情感、个性意识倾向、气质与美感等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智慧更是一种能力。包含丰富的阅历、宽泛的见识、高深的知识以及领悟能力、接受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我们认为的儿童智慧是校本化的概念,即表现为儿童在童年生活中所反映出的各种应对才能,它包括生活智慧、学习智慧、创新智慧等。

智慧发展就是借助童话教育平台,暗合学生年龄的增长、生理条件的成熟,逐渐提高学生各方面智慧“指数”,实现智慧生成和健康发展。

(二)联系的重新定位

我们从童话与智慧的内涵着手,重新确定两者之间的联系形式,为研究提供便捷的通道。我们的定位是:

树立“童话即生活”的教育新理念——用童话的趣,催开学生智慧的花苞;用童话的情,激励学生智慧的生发;用童话的真,引领学生智慧的品质;用童话教育,提高学生的智慧指数……总之,用童话教育进一步促进儿童智慧的有序与可持续发展。

(三)方案的重新部署

落实童话教育促进儿童智慧发展的行动,是是一个课题,要有研究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为此,我们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李吉林的情境教育理论、霍华德的多元智能理论以及相关的童话教育理论,并通过精心研究,确立了“六大行动”方案:

1.经典童话阅读行动: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阅读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阅读健康有益的经典童话,汲取精神营养。

2.童话课堂构建行动:愉悦课堂氛围,趣化课堂语言,融洽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童话般的乐趣和学习的快乐。

3.童话环境创设行动:充分认识环境育人的深远意义,努力使每一块墙面、每一个角落都有童话,都能与学生互动,与学生“对话”,优化环境的育人功能。

4.乡土童话资源开发行动:带领学生到社会中寻找、挖掘童话素材,创作与乡土生活紧密相连的童话作品,强化学生热爱家乡的情结。

5.师生童话创作行动:通过创编童话,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童话写作能力、绘画能力,感受童话带来的快乐。

6.童话生活演绎行动:引领学生编排童话节目、参与社会活动,展现童话带给我们的精彩,让生活更加丰富、美丽。

二、行动:让童话教育与智慧发展相互搀扶

(一)建立严密的研究组织:以机制保障为课题研究撑伞

校本研究具有学校特色的实践性、创造性和可操作性等优势。为了确保研究的正常有序,学校成立了研究中心组,定期围绕重点问题进行学习思考,做到有计划地协商,有目的地分析,有针对地研究,有部署地落实,从而确保正常研究活动的开展,并且形成了教导处与教科室、教研组与课题组、课堂与课题和谐共融的研究形式。

为了推进“六大行动研究”,各负责人都制订相关的实施方案,并于每周二或三下午,与教研组、学科组一起进行研讨、学习、反思,子课题负责人或教导主任做中心发言,使课题思想浸润每一位教师的心田。

(二)形成科学的过程管理:以服务思想为课题研究铺轨

1.以学习借鉴为踏步,促进研究水平的提升

课题研究的过程如何做到完整、具体?我们的想法是:课题有计划、活动有反思、经验有总结、成果有推广。而这一切,都建立在教师的研究水平之上。为此,我们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召开研讨会,思辨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有关问题;组织子课题负责人外出学习,听取专家讲座;带领骨干教师和课题组成员到各地名校进行考察借鉴。我们还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与课题相关的理论专著,提高研究老师的理论水平,培育“童心”。

我们还编辑了《童话课题研究引领》小册子,共三册。收集了与我们童话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与文章,供大家学习。

2.以校本教研为抓手,促进教科教研的联姻

我们将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结合,要求课题组每一位成员都将课题研究植根于自己的教学工作实践。两年来,老师们与课题组成员抓住每一次展示、交流的机会,将“童话课堂”呈献给全国新教育研讨会,带到灌南,带到各区域共同体学校,这些课扎根于老师们的教学实践,操作性强,实在,有价值,有生命力。

学校还注重小课题研究与小教研活动,在教学开放、小请客等活动中,努力创设浓郁的童话氛围。

3.以特色活动为平台,促进课题活动的深入

我们开设了“金钥匙大讲坛”,先后由校长、教科室主任、课题组成员上坛开讲,并先后邀请了许新海、冯卫东、李庆明等专家开讲,提升教师对童话教育的认识水平。

我们举办了“童话课堂情境创设”专题研究活动,以童话情境的创设推动课题研究的深入。

我们成立了“1+5”教师读书社,组织教师学习与课题相关的著作与论文,开展读书交流会;

我们开展了“童话与童心”主题沙龙,围绕童话在教师和学生发展中的功能与作用展开对话。

我们还定期出刊《金钥匙报》、《附小教苑》,编辑出版了校本教材《童话六边形》,童话晨诵读本《金色的小螺号》,以及十二个童话经典剧本《月光下的长笛》,并将《童话六边形》的阅读指导引进课堂,将《金色的小螺号》引进晨读,将《月光下的长笛》按学期进行排练,让参与成为孩子永远的童年记忆。

(三)开展多项研究活动:以导向姿态为课题研究服务

1.构建积极向上的童话环境——为孩子的生活打底

童话教育的提出,顺应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我们不仅重视童话环境布置,更强调童话教育理念的浸润,而目标都指向学生的快乐成长。

走进我们的校园,吸引你的那一堵堵墙、一扇扇窗上,都是学生自创自编自绘自制的童话故事。站在这里,感觉走进了童年时代、童话天地,孩子给我们带来无限的遐想和无穷的快乐。

我们放大金钥匙文化。金钥匙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大理石铺成的阶梯,汉白玉做成的大书,闪亮的金钥匙塑像上有六只鸽子展翅飞翔。金钥匙的含义被注释为:向上的阶梯,是攀登者之路;厚厚的书本,是求学者之源;闪光的金钥匙,是全体师生追求的动力。

活泼、微笑、文明的小金娃动画形象,成为校园最喜欢的卡通人物。学校借坡上路,设立了“小金娃提示语”,在学校草坪、操场、楼道等公共场所树立标牌,营造小金娃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场景,为学生文明素养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

学校还开辟了富有创新意味的童话林:π形路线,魔方风景,童话贴士,名家介绍,名著推荐,这里有引领、有鼓动、有敦促。童话生活的教育理念,彰显无遗。

各班级还形成了各自发展的特色——班级图腾。“班级图腾”是各班根据学生的特点或班级现状确立的班级形象,有坚韧不拔的“小蜗牛”,有锲而不舍的“小神蚁”,有搏击风浪的“矫海燕”,有立志飞翔的“飞飞马”……班级图腾,均由学生自己设计形象,自己提炼精神,成为学生不断向前的又一动力。

2.引领丰富多彩的童话阅读——为孩子的精神着色

童话教育从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带领并指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童话世界和书本世界,走进五彩斑斓的阅读生活。

创设童话阅读文化,学校确立了一套独特的做法。

首先,学校建立了校阅览室——班级图书角——家庭小书房的阅读路径。

班级图书角是教室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各班以班图腾命名图书角名称,并附有读书名言。图书角里除了班级藏书外,每位学生还自带3—5本好书,不但充实了图书角的数量,而且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了好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阅读取向。

其次,学校搭建了读书节——师生共读——亲子共读的阅读平台。

每个学期学校都举行读书节,读书节内容、形式广泛多样,分为班级和年级两个层次进行,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还评选书香学生、书香班级、书香家庭。

利用中午时间进行师生共读,利用星期天和传统节假日进行亲子共读,则更使学生提高了阅读兴趣和热情。

再次,学校推荐了优书必读——好书泛读——常书略读的阅读方法。

所谓优书,除了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名著外,还包括影响力较大的作家新书。近年来,学校分别邀请曹文轩、沈石溪、黄蓓佳、彭懿、梅子涵、晓玲叮当、童喜喜、程玮等著名作家来校讲学,与学生零距离接触,不但丰富了学生的阅读生活,更为阅读注入了活力。

童话阅读,除了阅读书本,我们还倡导阅读艺术、阅读生活。我们每年都举行童话艺术节,并与时事、节日相结合。使孩子能以童话的视角欣赏艺术、享受生活、热爱世界。我们学校推出的舞蹈《海之精灵》,童话剧《清水塘畔》,书本剧《巨人的花园》等分别获得了海门、南通、江苏省展演的一等奖。

正是这种阅读生活,为学生的成长打下了厚实的基础,一大批优秀学生涌现,一个个普通孩子,茁壮成长。

3.创设了趣味盎然的童话课堂——为孩子的学习润色

学校以童话课题研究为抓手,将研究成果作用于课堂教学,形成了学科教学童话化的初期目标。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情景:低年级学生,戴着头饰,蹦蹦跳跳,表演着课本内容;高年级学生静思默想,深入课文,与文本人物对话交流。童话,为孩子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借鉴。

更为可贵的是,学校确立了各学科的研究框架。有指导思想,有指向性目标,有实施办法。特别是以语文童话课堂为突破口,加强童话与课堂的结合:

指导思想:语文即童话

指向性目标:在交流中长阅历,在合作中长见识,在阅读中长知识,在探究中长能力。

实施办法:

(1)开发校本教材,提供童话语文阅读蓝本。学校开发适合自己的校本教材,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在校报《金钥匙》和校刊《附小教苑》上开辟童话专栏。二是印制以班级图腾为主要特征的班级童话集子,三是出版童话校本教材《童话六边形》、晨诵读本《金色的小螺号》。

(2)开设阅读课程,构建童话语文指导体系。一、二年级学生,在阅读课上着重以听故事、讲故事为主,从故事中汲取知识,培养习惯;三、四年级学生,伴随作文启蒙,以童话故事创作指导为主,着重分析角色的确定、情节的发展、语言的锤炼、主题的提炼。五、六年级学生,借助已有的作品鉴赏能力,在阅读指导中以童话赏析为主,进行不同作品的人物会审、情节变换、结尾续写或改写等,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3)开通课程壁垒,拓宽童话语文界域视野。一是全面铺开,左右联动。比如加强与少先队活动的结合,以活动的形式展示童话语文的成果;与后勤联手,添置阅览室童话图书的数量,而且将它们放于显眼的位置。二是学科渗透,多元合作。如编写数学童话,排演英语课本剧,指导科技童话小报制作,教唱童话歌曲等。三是延伸网络,信息共享。鼓励学生个人开博,并链接到教师、学校的博客群,拓宽阅读平台,增强阅读与创作的兴趣。

三、收获:让童话教育与智慧发展并蒂开花

(一)学校:行进在童话的高速路上

首先,学校面貌取得了鲜明的改观,童话理念得到了深刻的诠释,文化影响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先后有十多批省内外考察团来校参观学习。其次,学校先后获得了江苏省平安校园、南通市绿色学校、海门市法治学校、江苏省和南通市体育工作先进学校等荣誉。再次,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连续两年获海门市教育质量百分考核综合考评一等奖。在体育、艺术、科技等竞赛中也屡获佳绩。其中,《童话教育:爆发蓬勃的活力》、《童话教育:给生命以成长智慧》、《打造新教育的童话园》分别发表于《江苏教育报》、《南通教育报》、《海门日报》。由主持人顾云辉编著的《童话教育促进儿童智慧发展的校本研究》正式出版。

(二)教师:徜徉在童话的风情园中

由于童话教育的不断影响,教师专业发展提升迅猛。我们为各级教育教研活动提供了二百多节童话教育课堂,给与会领导与同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在2009年新教育第九届年会上,我们的课堂教学得到全国各地行家的高度赞扬。学校有3位教师获省级优课评比一等奖,12位教师获市级优课评比一等奖,发表省级以上论文80多篇,获省市级论文评比一等奖的有60多篇,38位教师获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教坛新秀称号。教师的社会影响力得到极大提升。

(三)学生:流连于童话的快活林里

第10篇

关键词:语文;自主学习;动机;小学生

《新课标》要求如今的语文课堂必须充满发散性和创新性,成为一个多样化,学生与老师亲密互动交流,充满实践性的课堂。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多反思,能多一点创先和改变,而且不能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以分数来单纯的衡量学生的能力,应该遵守“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语文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习的主要手段和工具,因此抓好语文教育是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关键。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束缚,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原本生动丰富、趣味性十足的语文课,变得僵硬、枯燥、乏味,极大地阻碍了语文教育的发展。下面是对激发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一些探讨。

一、开展小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必要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人才的激烈竞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品质。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和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合作和开放的视野感,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和沟通,所有的基本能力并能够运用现代技术来收集和处理信息。

(一)从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去看

初级阶段——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国的教育体系,儿童的心理年龄(6-12岁)。大脑结构和功能的主要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一种水平,特别是在思维的活跃程度显著提升。虽然现代心理学的思维的确切功能,脑科学一直没有找到最终的答案,但它的发展和个人的心理活动,尤其是智力活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已经有很多研究证据。更重要的是,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学龄儿童的发展,使他们的抽象符号,也有一定的抽象。因此,在学校教育和正规培训,一个基本条件是相对完整。学校教育和促进儿童的发展是智慧的最有利的社会因素,所以孩子们在适当的教育智慧,快速发展。

(二)从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规律看

学习需求和关注学习的主体,语言学习更强调自主性。语文学科为自主学习主要是因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作为一个基础学科,是全球化的信息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未来社会人的生活学习的质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语文质量。语文课程标准的语文自然明确定义。凸显了语文教育从一个纯粹的“工具”关注“人”的价值取向的根本转变,课程改革是追求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融合。

(三)语言是一种实用的学科

张志公先生的说过“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并制定在心理实践能力的一个教训。”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言学习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在课程顺利实施,得益于社会”是学习的基本规律的语言。

二、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目标

自主学习方法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教学方式上的改革,让学生从小开始树立正确意识,掌握科学合理且灵活性强的学习方法,将来成为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并且具备一定实践能力和自觉思考学习的新型四有人才。传统教学方法为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是典型的授之以渔。学生会一直处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境况中,很难提高。而探究教学模式讲究的就是“授之以渔”。让学生能够自我梳理整理所学知识,并且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程序:第一步,展示课题,即老师当堂出示今天所需要讲授的内容,让学生心理有一个预热,不需要立马解说,而要让学生自己观察,主动思考,让其自觉联想,形成一个自觉思考的网。第二步,学生在看到课题之后,联想起以前所学到的知识并且进行小组讨论。例如,教师在讲授唐诗“春晓”时,学生就会自行回忆自己之前还学过那些唐诗。第三步,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对其“联想”和“头脑风暴”的结果进行汇报。第四步,老师对课题进行解析,并且引导学生,为其提出带有主观性的问题。问题的答案一定不能是稍翻阅课文就能找到的问题,应该是需要开动脑筋才能得出答案的问题。

三、如何提升小学语文教学中自主学习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自主探究的课堂中,我发现学生比以前活跃不少,可见此种方法的可取之处颇多,且纵使如今教师不再充当填鸭人的身份,却依然是学生的第一引导人,加之小学生都处在最容易对老师产生依赖和崇拜心理的年龄段。故而作为一名新课改下具有新思想和新型教学方法的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充满爱心和理想,以及把学生培养成打破应试教育局限性,能满足当今社会需求的实践性人才的坚定决心。

(二)充分利用实践活动

第11篇

一、 当前教师教育课程价值取向的现实问题

1.过分强调教师教育课程的理论化取向

当前的专业教师教育课程尽管在课程管理、课程结构等方面都较以前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然呈现出理论化取向。很多学校在课程编排的价值目标上秉承的是理论性高于实践性的哲学思路,课程着力于向学生揭示教育理论的确定知识,强调教育理论知识的系统性、抽象性与完整性,在课程编制上实行“网罗主义”,什么都重要,什么都不可缺少,理论课程多而泛化。课程组织的原则又严格坚守知识本身固有的逻辑顺序,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往往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实际的生活相脱离,学生与课程之间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再加上不少教师教学方法枯燥、生硬,如对教育理论知识教学的照本宣科,所讲内容条块分割,脱离实践,使学生不能体会到理论知识的价值,对课程不感兴趣,最终造成课程的僵化、形式主义和机械主义。正如有学者所言,这种理论说教的“知识霸权”导致了追求教师教育的“纯粹”科学性,日渐忽略了对未来教师职业归属感、角色意识、实践工作者信念的确立,以及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完善[1]。

2.忽视教师教育课程的内在价值取向

西方对课程价值及其分类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外在价值,一种是内在价值。杜威认为,课程本身不存在所谓的绝对的“内在价值”,很大程度上,二者不能截然分开,总是相对的。若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某种技艺、就业技能等外在的东西,那么这种价值就是外在价值。当技能作为丰富人的生活经验、内化于人的基本素质的手段的时候,也具有内在价值[2]。教师教育课程的价值应在于内在价值,即把学生的发展本身当作目的,为每个学习者提供真正有助于个性解放和成长的经验,强调学生个体自由发展,给予学生以自主的人的地位,学生不再被当成是为适应外在目的而被训练的对象,而是在教育的帮助下,在一定阶段上达到自我实现的人。而从人的发展出发,罗素认为:“有四种特质共同构成了一种理想性格的基础,它们是活力、勇气、敏感和智慧。”[3]目前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以及课程设置方面,过分强调实用性,导致教育呈现出职业训练倾向。许多教师教育类课程基本上被开成学生的技能课程和就业课程,过分强调课程的外在工具性价值,忽视促进学生自我实现的内在价值。表现在多种的等级、证书的考试、大量的教学技能的分解训练,机械地对基础理论知识进行灌输和再现等。这种课程价值取向强调了教育实践中具体技能技巧的先在性和教育实践的同一性或不变性,视教学为一种技艺,将教师隐喻为“技师”,将教学知识和技能看成是非情境化的,可对其进行程序化设计,忽视教学中教师智慧、个性、情意等品质。这种课程价值内涵的选择上是以功利性的知识与技术价值取向为旨归,课程是为学生未来踏入社会做准备的一种手段,它关注学生的社会现实生存,而忽略学生的精神存在,学生的培养被矮化和简单为机械的接受和训练,导致把学生作为工具来训练,片面追求教师教育课程的外在工具性价值,背离了教育的根本宗旨,使知识难以被学生内化成为可促进其未来发展的动力源泉。

二、 应然的价值取向

1.素养综合化取向

教师教育课程的最终目的不只是培养具有熟练技能的教书工人,而是培养具有个性、智慧和创造性的教育者,因此,当前教师教育课程不能只关注学生社会生存层面的理论知识与技术,而忽视课程所具有的内在价值,降低教师培养的质量。未来教师培养不能只停留在培养熟练的“教书匠”的水平,而是要培养更多具有良好综合素养的教师。这种素养包括坚定的职业信念、被内化的理论素养、具有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教育实践智慧。首先,教师的职业信念是教师知、情、意等心理要素综合作用下凝结而成的人格特质化的品德,是教师专业素养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了“方向性”的定向作用。它有利于教师自觉追求自身专业成长,推动其在教师职业生涯中实现自我价值;其次,是较好的理论素养。因为,“只有具有一定理论意识的教师,方可能去审视形形的理论和纷繁复杂的教育实践,并最终使其教育实践孕育成实践理论”[4]。Schn从专业实践的视角提出未来教师应通过教师教育课程的学习,既增强对相关教育理论的思考,又可充满对未来教师角色的展望,使教育理论的学习不再仅仅停留在外部灌输的“条条杠杠”上,而是转化为学生内心体验的教育理念[5]。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其实或多或少已建立起了一套教育教学的信念系统,其中存在与先进的教育理论相矛盾、冲突的信念。因此,要让学生有效学习,必须要使他们建立起与科学的教育理论相一致的教师信念系统。教师教育课程不仅要求未来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架构、发展脉络及学科信念等基本内容有深入透彻的了解,而且要用正确而先进理论课程的学习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再次,是教育实践智慧,即主体性和创造性。教学实践本身具有的强烈的过程性和动态性,决定了它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决定实践者必须具有从特定教育情境出发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须充分发挥专业人员智慧,创造性地去建构问题,明晰目标,寻求解决方法。即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教师必须学会变化、适应、融会贯通、批判、发明。即“通过实践形成一种问题解决的智慧,它是与每个具体情境相连的,它必须考虑到实践中的各种复杂性,它依赖于随时生成的各种判断与决定,它根据各种不确定的因素而发生改变,它关注各种特别的事件,它随时会在过程中因需要而改变其原定目标”[6]。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师,才会积极尝试运用各种方法手段,适应教育发展要求。教师教育课程的价值目标,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习者提供有助于个性解放和成长的经验,应更贴近学生当下的生活,教师教育课程理应朝着合乎人性的方向发展,应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走向对人性的关怀,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发挥其对灵魂的感召和精神唤醒的功能。应要提升他们的教育理想和人格品位、从工具理性转向促进人的发展的理念,关注学生的未来专业发展和职业幸福,使学生成为能够视域宏广、信念坚定、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未来教师。

2.知识实践化取向

教师的知识特征是由他所处的实践事态所决定的,他的实践性知识具有行动性特征,即教师的问题不是抽象的“教学是什么”,而是“当下我应该怎么做”的问题[7]。教师各方面的素养培养都是为其教学实践行为服务,并在教学实践中转化和生成。作为知识本身,其理论性与实践性本来并不分离,只是当课堂教学成为专门技术后,理论与实践才对立起来,知与行才相互分离,从而造成学生学习中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分工与隔断。理论知识是教育学家们经过去情境化处理后提炼出来的,在当前主要以学科课程的方式予以呈现,讲究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以这种方式组织和呈现的课程最大的弊端就是远离教育工作实际,对无一定教育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显得抽象和空洞。教师教育课程的价值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有关的教育教学知识,更主要的是应该让学生通过教育知识的学习,对教育有更透彻、澄明的理解和体验,形成自己的教育信念,增强自己的教育实践能力[8]。教师成为专家的资本是教师对教育情境、教育对象的判定能力和应对具体教育情境和教育对象的实践智慧水平。如果学生掌握的教育理论知识还只是寄存式的“公共的知识”,这样的教育理论知识在灵活多样的教育实践情境中往往会呈机械僵死的状态,不能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而要把寄存式的“公共的知识”转变为他们个人可提取、可运用、可创生的“活性”形态,最主要的手段与途径就是实践,通过教师的实践示范,或学生亲身的实践,从而产生认知冲突,从实践的良好结果中,转化提取、选用教育理论知识、转化为灵活的实践知识。在这一进程中未来教师不断生成、建构、转换自己的认知结构、经验系统及人格特质,不断将普遍形态的理论转换成基于个人经验系统的实践理论,并养成独立分析、判断与批判的能力,能够成为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的教师,以适应教师专业角色和专业发展的要求。

三、 教师教育课程课程价值取向的实现途径

1.加强与真实的教育生活的联系

教师教育理论知识在本质上是对作为人类生活样式的教育现象及教育活动的反映,因此和现实的生活世界有着内在的关联。教师教育课程应强调与真实的教育生活的联系,要增强学生在教育课堂上所学习的有关各学科教学的内容与方法与中小学教学实践的对应性。它要求学生通过对教学场景的感知,对复杂而具体的教学问题的观察、思考、探究,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教育方式等方面有自己的现场感受和判断。教师教育课程应紧密联系基础教育实际,组织教育调查、现场参观、教学观摩、教育情境体验,感同身受各种教育生活的原来貌相;从观察有经验教师的专业生活、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和思维方式,让学生与第一线老师面对面地交流。也可将中学教育活动场景搬到大学课堂,如教育名师讲坛、教育经典影视欣赏、学生入职教育、观摩中学教育实践案例,让学生围绕具体的有关教育和教学的情境性任务模拟体验。这些生动的教育教学情境可以作为理解理论与实践、观念与经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纽带,使学生从中理解和反思自己的职业信念,确立自身专业的发展方向。

2.理论与实践的互动

教师的专业实践不是简单地应用理论知识,而是靠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去发现问题、形成假设、采取对策、评价效果。具备反思实践理性的教师才可能透过自己内心真正信奉并在工作中实际使用的“实践理论”去理性地审视“学术理论”,并主动与之对话,增强对专业行动的理论洞察力[9]。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对“我是谁”、“我该怎么做”、“我为什么要这么做”等问题的思考与认知,实现着理论知识的内化。因此,教师教育课程教学中首先应加强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和融合。在理论课程的教学中,要以具体实践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建立模块课程和项目课程,开展案例教学,将现场的教育教学的典型案例拍摄制作成视频教材,应用于课堂教学;将优秀一线教师请进大学课堂,对学生言传身教。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经常性互动,既可以帮助学生以教育理论为概念框架理解学校教育、课堂教学,也可以帮助他们基于自己的实践经验来理解教育理论,使之转化为能影响自己教学行为的实践性知识。同时,在理论课程的教学中,要通过学生积极的参与、明确的任务、两难的判断、丰富的案例把特定的问题和特定的体验带给学生,促使他们在讨论中实现思维和行动的冲突,在真实模拟的实际行动中拉近理论和实践的距离,进而实现同化、内化、活化理论性知识的目的。其次是以微格教学形式进行二者互动,如中文教师教育专业可开设中学语文教材理解与分析训练、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等微格课程,将教学任务和情境分解和具体化,利用微格授课过程录像资料的重播,让学生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用理论知识去观察、分析和评价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模拟情境中增强学生的教师职业角色意识,提升其教师能力素养。最后是将见习、实习有效地与理论课程学习结合在一起,不仅在时间上体现出配合性,更重要的是在内容上体现出融合性。同时,在见习和实习的环节中,要注重学生的研究与思考能力的培养,可以引领学生开展对中学教育的研究与反思,选择、设计一些教育类课题进行研究,使学生得以在实践中研究教育。

3.课程实施的一体化

教师教育课程的实施过程是一个融各门课程知识、能力和情感学习为一体的过程。课程的实施涉及到学生对教育的信念与情感、对学科专业知识的理解、对教育理论知识学习与运用、教学中的组织管理,人际交往的策略掌握等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这些能力、素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一定程度上也相互制约,其形成是要通过不同课程、不同途径、不同阶段获得的,因此,要实现教师教育课程的价值,需要课程实施的一体化。一是要实现课程与教育课程学习的一体化。二是各门课程开始的时间,内容要有衔接,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选修与必修课的比例应合理调整,增加选修课,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其主体性和个性;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应循序渐进,相互融合等等,如进行教育观察、教育理论学习、教育实践、教育实践后的反思等众多环节要步步落实,相互衔接。三是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的有效配合,如建立项目多元、评价方式多样、以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突出课程评价对学生职业信念、理论知识内化理解以及教育实践能力的引导功能,突出课程评价对提升教学实践能力的导向功能,以实现培养综合素养较高的未来教师的课程价值。

参考文献

[1] 曲中林.教师教育的“破冰之船”:泛实践战略.教师教育研究,2007(2).

[2] 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教育.赵祥麟,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 罗素.美好生活的教育目的.瞿宝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目的.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492.

[4] 程良宏.论教师专业生活中的理论意识及其提升.全球教育展望,2009(12).

[5] Schn D A.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M].NY:Basic Book,1983:21-22.

[6] Eisner.E.W.From episteme to phronesis to artistry in thestudy and improvement of teaching.Teathing and TeacherEducation[J].2002.

[7] 鲍嵘.论教师教学实践知识及其养成.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5).

第12篇

关键词:神灯搜索;智慧教学;虚拟课堂;独立教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2-0046-02

一、引言

在2015年4月份,百度手机推出了“神灯搜索”的概念性技术。“神灯搜索”都涉及了哪些技术?

首先,启动“神灯搜索”,用手摩擦“百度神灯”的边框,这个技术是熄屏状态下的手势唤醒技术,较为成熟。

然后,启用语音搜索,该技术现在虽然已经实现了,但是要实现后续的多轮对话,一方面需要更加出色的语音智能交互技术,另一方面也需要背后人工智能技术的强力支持。最后,还需要全息投影技术的支持以及在全息投影的基础上进行操作的虚拟触控技术。我们发现百度“神灯搜索”最大的一个亮点就是“懂你”。那么,在“互联网+”时代,是否也存在这样“懂你”的现代课堂教学技术。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设计需求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课堂,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第一个层面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应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第二个层面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当然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是基础和前提;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是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深化改革课堂教学是追求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不仅要为学生今天的学习、成长服务,同时也要为学生个性化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此,追求一个个性化发展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础和关键。

当然,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最主要的特征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辅助者、伴随者。为此,课堂教学的设计须从学生的学习环境入手。而所谓的学习环境所指的就是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以及学习资源的集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境设计即为合理处理上述三者之间关系的策略,为发挥学生积极主观能动性,开展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了足够的支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教师已经不再是主要的知识传播源。教师是教学的辅助者,帮助学生接受、理解知识。而学生也不再仅仅接受统一的知识,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获取相应的知识。

2.提供足够的支持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支持大致应包含:激发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控制学生解决问题的沮丧和冒险,帮助学生管理学习步骤或学习任务,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想法进行反馈。教师应对上述环境提供足够的支持,督促学生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

3.丰富的交互场景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培养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能力。所以说,学习环境中的人际交流是不可缺少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人际交流也是达到认知类目标不可缺少的条件。建构主义特别强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讨论与协商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学习活动。

4.融洽自主的学习氛围

现代教育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创新的潜力谁都有,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存在创新意识,是否知道表现创造力的思考方法,是否有能力和毅力承受失败,其中教师的鼓励和引导非常重要,教师需要创设融洽的学习氛围,合理引导学生的思维习惯,培养创造意识,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

“互联网+”时代下课堂教育教学是否符合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方式呢?

三、“互联网+”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什么

“互联网+”时代下的课堂教学,学校将成为学生实际学籍注册地,学生线上线下都拥有班级,线下接受的是传统而又必不可少的教育教学,线上接受的是“神灯搜索”模式下的智慧教育教学。教师不再仅仅局限于某一所学校,也可能是某一个合法的独立注册教师。学生生活半径中需要所需的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能有序地开展自主式、虚拟化的学习,教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观察、驱动、促进作用。

1.从生活半径中寻找丰富的教育资源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上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成几何级数增长,各类名优教师优质微课资源、博客等层出不穷;各级教育部门、专业机构提供的精品课程纷纷涌现。例如,网易可汗学院拥有门类齐全的教学资源;百度是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也是全球最大的中文网页库,网页信息每天在不断增长,涵盖的信息可以是文本、音频、视频等。

面对如此丰富的资源,学习者想要什么基本上都可以通过“神灯搜索”模式下的智慧教育教学寻找到想要的个性化学习内容,在教师的参与下开展有效的自主式、虚拟化学习。

2.“互联网+”下的智慧学习模式

百度“神灯搜索”模式下的智慧教育教学模式最大的优点就是“懂你”,当学习者需要学习、需要了解相关知识时,可以通过“百度神灯”唤醒“神灯搜索”,学习者语音说出需要学习的内容,百度神灯就会立即投射虚拟老师的全息影像,讲解相关知识点,在讲解过程中接受学习者的提问,产生“师生”智能交互行为,学习者在交流、聆听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最后根据学习情况开展阶段性、学期性评价,把学习的结果反馈给注册学校,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数字化的学习模式:先学后教,问题引领;前移后继,虚拟互动;自适应评价,成绩反馈。

3.组建互联网模式下的虚拟班级成为现实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学习方式也呈现出扁平化的趋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再完全依赖于某一位教师,学生对知识的苛求程度也会越来越高,组建网上虚拟学习班级应运而生,不同区域的学生因个性化需求组合成为一个虚拟学习小组成为可能。“互联网+”时代的智慧教育将助推虚拟班级的发展,使其成为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的学习来源。

其实,目前在中小学中推广的选修课走班制,以及中学生选修大学课程就是网上虚拟智慧教育教学的雏形,而随着智慧教育教学的发展,组建网络模式下的虚拟班级成为可能。

4.“独立教师”应运而生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知识正在成几何级数的增长,获取知识的方式变得更加开放、平等。教师不再拥有知识的霸权地位,不再是知识的代言者,教师将与学生一起以“学习者”的身份出现。

教师将会把自己置身于学习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邀请一位或者几位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可以质疑,可以有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用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发现学生的长处,通过合作开展学习,甚至与学生一起开发适合学生的个性化课程,实现教育与教学的统一。

“互联网+”环境下的世界是一个被碾平的世界,鼓励的是创新、个性和张扬,只要敢想敢创就会有收获。学生对个性化知识的需求以及“神灯搜索”模式智慧教育教学发展,使得优秀教师的价值不再局限于一所学校、几个班级,而在于更广泛范围内的身份认同和社会贡献。教师将会成为教育部门认证、注册下的独立教师。独立教师将对资源负责,对个性化的学生需求开展“神灯搜索”模式下的智慧教育教学,使学生个性得到张扬,社会价值得到体现。

当然,“独立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再受制于传统的培养模式,而是一种双向选择、强强组合,成为相互配合默契的合伙人。

四、结束语

“神灯搜索”模式智慧课堂教育教学不是为颠覆传统课堂教育教学而来,而是“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是现代教育技术方式下的因材施教价值观的体现,让现代教育教学回归于人的教育。

当然,“神灯搜索”模式智慧课堂教育教学真正的实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例如,教育教学资源的参差不齐,学生如何去甄别?同样,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制度和环境的保证,只有这样,“互联网+”时代下的智慧课堂教学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沈祖芸.“独立”意味着重新评估教师创造的价值 [N].文汇报,2015-1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