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1 16:08: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产品商业模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农超对接;农产品;专业合作社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05. 105
[中图分类号] F72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05- 0220- 03
0 引 言
最近几年,由于我国农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农产品的供应情况逐渐由供不应求过渡到供过于求。在农蔬产品的生产需求关系上,也表现为各个大中型生产销售企业开始全面向供应链的中下游转移,由于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所以对销售的各个环节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流通环节太多成为阻碍农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农超对接”这种商业模式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农超对接”可以减少农产品销售的中间环节,降低销售成本,给农民、消费者、超市都带来更多的收益,可以说是一举三得。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口占我国人口总数的比重很大,所以农民的问题解决了,我国的很多问题也就解决了,而“农超对接”这种商业模式正是解决我国农民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
1 发展进程
1.1 定义
“农超对接”指的是农民或者专业合作社和超市的法人代表签订双方都同意的一种协议,由农民向超市直接销售农蔬产品的新型销售模式和商业模式,也是一种流通模式。“农超对接”的本质是给农民提供一种先进的销售模式和商业模式,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将不断变化的需求与农民的供应连接起来,建设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生产供应相一致的供应链,从而实现供应链上各个层级的共赢。我们只有让农村的生产与城市的需求直接对接,城市需要什么,农村就生产什么,这样才能避免供需矛盾的产生与农蔬产品价格的剧烈浮动,又能减少农产品的销售环节,降低销售成本,增加农民的收入。
1.2 发展情况
在国外,“农超对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商业模式,美国、欧洲等一些国家,超市里约80%的农产品都来自“农超对接”,而我国只有15%左右。我国的“农超对接”自开展以来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这也表明我国在“农超对接”方面发展潜力巨大。我国各个大型的连锁超市也在积极深入地研究自己的发展方向,其中“连锁超市+ 专业农民合作社+农民”是我国有关部门和各个地方政府支持“农超对接”发展的主要商业模式。自从我国“农超对接”这种商业模式开展以来,全国开展“农超对接”的达到规模以上的连锁超市已经超过850家,拉动就业人口超过200万人,与连锁超市对接的农业合作社已经突破15 000 个,总的参加人数已经超过了100万人。
2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自从“农超对接”这种流通模式和商业模式开展以来,虽然在减少销售成本、满足市场需求等一些方面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和成果,但美中不足的是我国“农超对接”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①“农超对接”发展速度缓慢,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和规模偏小而承担的成本又偏高;②“农超对接”的现代化程度和集中度低,农民的品牌意识和规模意识不强,生产过于分散;③由于超市对于农产品的准入政策制订得不够灵活,降低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超对接”的进一步发展。
2.1 合作社的因素
在“农超对接”模式下,农户主要是通过合作社间接地和超市发生联系。合作社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具有诸如知识和信息溢出、中间投入品的专门化、信任和合作的加强等广泛的正面效应 。但是,“农超对接”对农民合作社的专业性要求非常高,因此仍然有非常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一些普通投资者,不能如愿以偿地参加到“农超对接”的队伍中来,这是一件非常值得惋惜的事情。除此之外,我国还存在专业农民合作社规模小、数量少、专业人才不足、发现速度慢、科技水平低、发展目标不明确、对“农超对接”的未来没有明确的定位、流通环节的货物损失依然严重等一系列问题。之所以会产生这些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①资金方面的原因。专业农民合作社大多数都属于小微型企业,资金严重不足,导致现金流不稳定。很多大中型连锁超市的货款最快要半个月后才能结账,有的甚至是一个月,这就导致了合作社的资金链时刻都处在断裂的边缘。这是“农超对接”发展缓慢的关键原因之一;②成本方面的原因。农产品销售最大的成本来自运输,几乎有60%的成本都来自于运输,所以农业合作社一定要扩大农产品的种植规模,增加农产品的运输量,充分利用规模效应才能稀释掉高昂的运输成本,而少量运输农产品显然运费是非常昂贵的,甚至是奢侈的。如果农业合作社仍然是小规模、分散地运营,其结果必然是徒劳无功,为他人做嫁衣。这便意味着“农超对接”这种商业模式,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销量和种植规模的均衡问题,要尝试进行规模化种植。
2.2 农户的因素
农户的集中化和规模化水平太低,无论是从种植品种上看,还是从种植数量上来看,都过于分散。连锁超市经营农产品最基本的要求是规模化,必须保证不能出现脱销的情况,但是我国的农蔬产品生产仍然以分散生产为主,这种生产方式肯定会阻碍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拖慢“农超对接”这种商业模式在我国的发展速度。除此之外,农蔬产品的检查过于严格,也导致了农民对“农超对接”这种销售模式和流通模式积极性较低,最终导致农户能够提供的产品品种很少,随之而来的是农产品规模化被大大地降低,不能有效地满足各个大型连锁超市的供应需求。另外,还存在一部分农民受教育水平低、思想保守、缺乏品牌意识、农产品生产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2.3 超市的因素
主要是:①由于“农超对接”这种流通模式和商业模式投入的成本太高,导致一些连锁超市对“农超对接”这种商业模式和流通模式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是很高,主要是因为这种模式早期的投入成本太大,再加上房租、地租,人工成本、利润等各方面的考虑,导致了很多连锁超市对“农超对接”这种商业模式和流通模式望而却步;②由于连锁超市进入的要求和标准太高,一些专业合作社除非种植规模、知名度都非常大,而且产品质量极佳,否则就不要妄想进入大型连锁超市的销售专柜。从调查的情况看,一旦遇到各种节日,各个连锁超市会搞各种特价促销活动,农民就必须进行配合,然而在这种时候,如果产品利润率低,搞不好就会赔钱。因此,各个大型连锁超市对于农产品的采购要求非常严格,特别是对各种农蔬产品的外形要求,销售给各个大型连锁超市的农产品必须要长得相当“美美哒”,不能长得太“奇葩”;③由于很多大型连锁超市对农户或者专业合作社所拥有的种植面积有非常高的要求,并且对农蔬产品的级别和规格也有精确的标准和要求,而且要求农民在提供一种知名品种的同时还要提供其他种类的农产品,这样给农民的种植增加了非常大的困难。
3 发展对策及建议
3.1 完善发展的机制
在“农超对接”的发展过程中,我国政府既要保证农户的利益,又要对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因此“农超对接”这种流通模式和商业模式对各级政府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在我们这样的一个国家里,无论从历史来看,还是从目前的国情来看,任何事物如果想要快速地发展壮大起来都必须要有政府的支持。但是我国的各个连锁超市现在经营农产品的水平还很低,对于农产品的销售技术还没有掌握,农业生产还是没有解决分散化的“老大难”问题,这样就导致了效率的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没有效率,利润就更加无处着手。另外,已经提出的各种各样的扶持政策和倾斜政策也没有得到彻底落实,所以我国“农超对接”的发展机制还需要更进一步加以完善,对于政府来说,其扶持政策发展的方向应倾向于专业农业合作社发展上,帮助农业合作社建立标准化、规模化、自动化、信息化的大型集散流通中心。
3.2 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我国政府为了促进“农超对接”的快速发展,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各个连锁超市的积极参与,有关部门在财政上给予了非常大的支持与帮助。为了确保这些巨大的支持资金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对这些支持资金的使用进行有效地监管,以保证其利用的效率。
3.3 加强科技投入与完善人才保障
21世纪最激烈的竞争再也不是资金与产品的竞争,而是人才与技术的竞争。人才与技术有了,资金与产品自然也就有了。为了更好地与各个大型连锁超市合作,专业农民合作社必须快速做出改变,改变自身固有的一些致命的弱点,必须积极提高自身生存的农蔬产品的质量,积极提高自己经营与管理的水平,而人才的拥有是解决这一切问题的关键所在。专业人才的短缺也是我国“农超对接”这种商业模式发展缓慢的根本性原因,专业性人才短缺产生的主要问题是,导致了农民和专业合作社在“农超对接”这种商业模式中非常被动。一方面,在种植方面的专业知识不懂;另一方面,是在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更是不懂。目前的农业合作社大多数都不具备专业的农业人才,包括财务和销售等各种人才。因此,为“农超对接”提供人才支持,是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
3.4 完善金融和保险政策
如果想更好地发展“农超对接”,必须要积极建立更加完善的金融、保险等政策。在农村地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如果没有信贷资金的支持,那么基础设施的建设一定进行不下去,因为农民和合作社都没有充足的资金。保险服务在“农超对接”中同样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农产品的生产都会受到天气的影响,如果没有保险服务,农民在遇到灾难性天气的时候,就只能自己承受巨大的损失,这会非常大地降低农民参与“农超对接”的热情。只有当金融服务和保险服务同时被准确地运用到“农超对接”中,“农超对接”才会顺利地发展下去。
4 结 论
我国的“农超对接”起步较晚,目前存在发展速度慢、数量少、规模小、现代化程度低、农民积极性不高等主要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由合作社、农民、超市3个方面的原因引起的,我们应从发展机制、资金保障、人才与科技的支持等几方面,多管齐下地来促进我国“农超对接”的发展。如果这种流通模式和商业模式能够很好地发展,那么我国的“三农”问题一定会得到很好地解决。
主要参考文献
[1]胡定寰,张国材.农超对接的模式与意义[J].农村百事通,2010(14):4-6.
[2]徐刚.现代农业新引擎――我国“农超对接”开展情况综述[J].农村经
营管理,2010(4):11-25.
(讯)1、渠道变革型—农产品电商(用户思维、平台思维)生鲜电商类:本来生活网、沱沱工社、电果网。农产品流通类:农产品(000061)打造农产品B2B交易平台。
2、产业链大数据型—大北农(002385)(大数据思维)基于产业链集聚养殖大数据,发育新商业模式。
3、专业合作社服务商—云华农汇网(大数据思维、用户思维)打造透明农业合作社组织,创新农村信用体系
4、智慧农业型-农业物联网试点(社会化思维)农业物联网的有益尝试
5、“农消”对接—创新营销手段(小而美、大地商业)(用户思维、平台思维)千变万化的市场与千家万户的小农生产的联接问题、养殖企业与终端联接问题(来源:银河证券 文/吴立)
6月18日上午,福建省农业厅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了海峡品牌农业发展论坛暨海峡品牌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启动仪式。福建省副省长陈荣凯、省农业厅厅长张立先以及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林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厅、省科技厅等部门的领导,各设区市农办领导,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代表共400多人出席了仪式。张立先厅长致辞欢迎到会嘉宾和代表,并介绍了福建品牌农业发展情况,陈荣凯副省长对海峡品牌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进行了授牌,来自海峡两岸的3位专家分别作了主题演讲。活动期间,省政府和省直部门领导还对新增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代表进行了授牌。
该活动作为第十二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的重要活动内容,以“品牌农业助推中国梦”为主题,深入探讨了“台湾农业品牌”、“产业集群联合发展战略”、“品牌农业未来发展30年”等议题,为农业企业树立品牌意识、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提出了许多建议。
据悉,海峡特产城(海峡品牌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是以品牌农业为主题的文化休闲旅游商业综合体,总规模12万平方米,集福建八闽大地九地市、台湾、外省市、国际等多元版块,聚吃喝游乐购一体,把“家乡味道、特产殿堂”精彩展现。该项目实现了众多突破,在规模上为国内最大、亚洲一流;在产品结构上,它率先采取了品牌农产品竞标入驻制,以农业龙头的品牌产品为主力,集合“名、特、优、新”品牌,是品牌化程度最高、产品品质最优、品类最丰富的品牌农产品聚集区;在商业功能上,它采取“展会营销、电商平台、物流口岸”多位一体的商业模式,集聚了国内最前沿的商业配套服务技术。
与会专家认为,随着海峡特产城(海峡品牌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的发展壮大,其“福建名片”的效应将日益突出,若充分借鉴美国IT业硅谷、全球小商品采购中心义乌、中国茶叶第一街马连道集聚效应的成功经验,或将破解中国农业品牌碎片化问题,并形成中国品牌农业集聚的新平台、新力量、新现象。
据海峡特产城董事长高晨生介绍,该项目每年将承担起百亿级的品牌农产品交易量,将成为中国品牌特产的贸易新枢纽,展示海峡两岸品牌与高优农业形象的新名片、龙头名企的新窗口、品牌成长的孵化器、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的新平台。海峡特产城(海峡品牌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将在福州打造永不落幕的品牌农业博览会。
针对目前生鲜农产品流通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文中以生鲜农产品智能配送平台为核心,构建了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
【关键词】
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智能配送平台
1问题的提出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农业大国,生鲜农产品种类多,产量大。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蔬菜、水果、禽蛋、肉类、牛奶、水产品等主要生鲜农产品产量分别为78526.10万吨、27375.03万吨、2999.22万吨、8625.04万吨、3754.67万吨和6699.65万吨,均稳居世界首位,其他各类生鲜农产品规模也均位于世界前列。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速度也较快。据《2016-2020年中国生鲜冷链物流行业市场深度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生鲜物流总额在3.5万亿~4万亿之间,每年增长达到22%。我国生鲜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其损失率高达到25%~30%,而发达国家损失率一般在5%左右,在物流环节,美国仅为1%~2%。保守估计,我国生鲜农产品年损失高达750亿元以上。目前,我国生鲜农产品尚未广泛形成具有竞争力和稳定运作的供应链体系,存在流通渠道过长、流通环节复杂、流通效率较低、冷链物流体系不完善、冷链物流市场化程度较低、冷链物流管理技术水平较低等一系列问题。专业化生鲜农产品物流提供商奇缺,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服务提供商以个体中间商或供应商为主力,规模小、层次低、实力弱、经营地域范围小、离散性强,配送能力和服务质量都很有限,与上下游企业之间不能形成稳固的合作伙伴关系,既无法保证稳定的供应,也无法保证采购质量,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总体而言,生鲜供应链协同性较差,任一个环节均有脱节的可能。供应链商业生态系统是供应链管理与商业生态系统耦合而形成的全新商业模式,不仅可以实现生鲜农产品产业升级与战略转型,而且还能帮助企业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因此,构建生鲜农产品行业商业生态系统势在必行。
2文献回顾
影响供应链效率的关键在于供应链的不确定性。现代市场的动态性和不稳定性趋向日渐突出,商业交易日益复杂,不确定性因素(供应链内部、产业和环境因素等方面)不断增加。供应链理论缺乏对中观产业角度及环境因素的动态描述,这些早已成为供应链理论的“软肋”,而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则能弥补并克服供应链理论上述不足,是供应链理论更进一步的发展。关于商业生态系统的研究,学者们主要围绕基本概念框架和系统特征、商业生态系统发展规律和内部机制、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应用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JamesMoore(1993、1996、1998)是系统而科学地提出商业生态系统(BusinessEcosystem)概念的第一人,他借用自然界生态系统隐喻当今市场中的企业活动,认为商业生态系统是一种由客户、供应商、主要生产商、投资商、贸易合作伙伴、标准制定机构、工会、政府、社会公共服务机构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等具有一定利益关系的组织或群体构成的动态结构系统。后继学者基本上都把商业生态系统定义为由不同的组织种群构成的商业网络系统,只不过是研究视角和侧重点略有不同:以Iansiti、Levin(2004)和Kim(2010)等为首的学者们在“生态视角”下,运用生态学中的生态位来描述商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认为商业生态系统由占据不同但彼此相关的生态位的企业所组成,一旦其中的一个生态位发生变化,其他生态位相应也会发生变化;而以Peltoniemi(2004)、Vuori(2005)、DenHartigh(2004)和VanAsseldonk(2006)等为代表的学者们则从“网络视角”下,把商业生态系统看成一种动态的网络结构,认为商业生态系统是一种由具有一定关系的组织组成的动态结构。广义上的商业生态系统还包括自然资源、市场环境、政策环境、科技环境等环境因素。商业生态系统具有强调系统成员多样性、突出关键成员作用、边界模糊、动态开放、协同进化、自组织、反馈调节和动态平衡等特征(欧阳泉,2013)。为更进一步解决商业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和评价机制等问题,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相关模型。第一种是商业生态系统结构模型:以Moore(1996)为代表的研究侧重于商业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组织种群和子系统;而以Garnsey和Leong(2008)为代表的研究则主要通过描述商业生态系统内部核心企业的合作网络来具体阐述商业生态系统内部的交互机制;第二种是商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模型:Iansiti和Levin(2002)从生产率、稳健性和利基创造力三个维度来评价商业生态系统。由于此模型建立在中观层次上,很难用于指导企业视角的商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因此,DenHartigh等(2006)对此模型的测量指标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从企业视角出发增加伙伴健康和网络健康两个维度,构建了新的跨层次(结合系统层次和企业层次)评价模型,商业生态系统成员企业,可以评价合作伙伴和所处商业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第三种是商业生态系统内部企业角色—战略匹配模型:Iansiti和Levin(2004)从创新动态性以及网络关系复杂性两个方面来考察企业所处商业环境的状况,构建了一个商业生态系统内部企业角色—战略匹配模型,把战略划分为利基型、骨干型、商品型和支配型,但是在实际的商业生态系统中,往往并不真正存在骨干企业,而通常是由几家旗舰企业构成系统核心,因此,Kim等(2010)提出了旗舰企业的战略选择模型,把战略分为稳健型、创造型、协作型和生产型。众多研究不断推动着商业生态系统向前发展,相关研究也从理念式的探讨逐渐推广到实际的商业实践中。Kim等(2010)以Google、IBM为例,详细分析了旗舰企业的战略选择问题。ZhangJ.等(2011)对中国移动公司的案例进行了研究,刘刚等(2013)以苹果公司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现阶段,对商业生态系统的研究大部分还是停留在将生态学概念加以灵活性的转化后运用于企业环境分析,或者只是对商业生态系统演化的表象分析,欠缺商业生态系统内部运行机制的深层次研究。已有关于商业生态系统的研究涉及到生鲜农产品供应链领域的相对滞后,成果也较少。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种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
3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构建
构建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框架模型,要考虑与生鲜农产品行业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各个主体和影响因素,需要打破传统商业模式下对企业、政府机构、投资者、消费者不同群体及不同作用的区分方式,模糊化行业界限,扩大企业的服务领域。智能配送平台不仅可以整合生鲜农产品行业优质资源、优化业务流程、提高物流配送效率、降低成本,而且还能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减少环境污染和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基于此,本文构建一个以生鲜智能配送平台为核心的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此系统由核心生态系统、支持系统、环境系统和竞争系统等4个子系统构成。第一,核心生态子系统,亦可称为核心供应链生态系统。该子系统以生鲜智能配送平台为核心,由生鲜农产品种植、生产、加工、物流、流通、消费等供应链参与各方构成,包括:生鲜农产品种植生产者、生鲜农产品加工企业、第三方生鲜农产品仓储企业、第三方生鲜农产品运输企业、生鲜农产品配送企业、中间商、零售商、消费者等生鲜农产品市场行为主体,它们是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物种”。作为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核心的生鲜智能配送平台将既为生鲜农产品商业活动提供公共平台,也可以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它可以对生态系统进行资源整合和成员进行协调。该生鲜智能配送平台通过与生态系统其它成员的连通,充分调配商业生态系统中的各个成员的资源,从而形成全局最优的生鲜农产品配送方案。核心生态系统居于整个系统的核心,是影响和决定生鲜农产品生产、供应与销售环节的关键,是整个系统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任何一个生鲜农产品核心生态系统会遭遇来自竞争系统的威胁。第二,支持子系统,即核心生态子系统在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能获得的、来自外界包含资金、物质、技术、政策等方面在内的帮助和支援,为核心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技术支持、标准引导、融通渠道、质量检测、法律保障等,保障整个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健康运转。该子系统主要由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集成技术、国家及行业相关标准、投资者、质检部门、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等相关组织单位构成。第三,环境子系统,即生鲜农产品生态系统演进的外在宏观环境。每个企业、供应链或供应链生态系统都不可能脱离周围环境而单独存在,都是生鲜农产品市场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整个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环境子系统主要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科技环境、地理自然环境等方面。环境系统居于商业生态系统最外层,作用于核心生态系统、行业竞争系统、支持系统,为生鲜农产品核心生态子系统提供生产、流通及销售的政治、经济、法律、科技和地理环境。第四,竞争子系统,即竞争对手们。诸多彼此竞争的企业、供应链或供应链生态系统构成了生鲜农产品市场,它们之间存在着天然的敌对竞争关系。对于每一条供应链或供应链生态系统而言,自身之外的竞争者们就构成了竞争子系统。竞争子系统对核心生态系统的生产、流通及销售产生影响,其竞争产品共同分割整个生鲜农产品消费市场。核心生态系统是开放的,受竞争系统作用,又反作用于竞争系统。
4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特征
第一,开放互动性。生鲜农产品生态系统存在于一定的外部环境之中,同时系统内外部时刻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外部环境为系统的演进提供了必要的技术、资源、市场规则与制度等激励与约束,对生态系统中各“物种”行为有重要影响。各“物种”地位与作用会随时间变动发生更迭,不断有新成员进入或老成员退出。当某种“物种”与系统内部环境相适应时,会促进“物种”协同发展;相反时,系统会促使其自身变革,否则会被系统所淘汰。同时,运行良好的生鲜农产品生态系统也对外部产生重要影响,为社会创造财富,促进社会发展。第二,多元共生性。生鲜农产品生态系统构成“物种”多元化,产品供应链复杂。任何一种生鲜农产品的商业运作都不可能由单一“物种”独立完成,而是在“关键物种”的领导下,由供应链上各环节“物种”协同完成,基于共同的利益关系,各“物种”彼此影响,共同演化、互利共生。第三,协同共进性。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内部成员各尽其责、彼此依赖、相互关联,形成共同进化、协同发展的新局面,协同共进性会激励各“物种”为本系统整体发展考虑,采用恰当战略模式,实现共生共赢。第四,动态演化性。生鲜农产品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演化并具有反馈调节功能的有机系统,可粗略地划分为开拓期、扩展期、成熟期和自我更新或死亡期等4个持续阶段。当外部条件、环境适宜时,生鲜农产品生态系统将会从低级逐步向成熟期演化,参与主体增多,“物种”日渐丰富,供应链日益复杂,逐渐形成一张相互交织、相互补充的网络,系统协同功能、“抗击打”能力及稳定性也越来越强大。相反,当外部环境不利时,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就会断裂,整个系统就会提前进入衰退死亡阶段。
5结语
本文构建了一个以智能配送平台为核心的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框架。系统内部各“物种”之间是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共生关系。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从本质上改变了“分小蛋糕”的战略思想,以利益共享为纽带,采取“做大蛋糕”新型战略规划,实现系统内供应链优化和价值增值,不仅能充分发挥智能配送平台的信息中心作用,实现信息及时沟通共享,有效应对“牛鞭效应”等问题,而且有利于整个生鲜农产品行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王海峰 李晓丽 姜永强 单位:烟台南山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兴元.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及其研究意义[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2):175-177.
越来越多的国内外零售巨头开始实施“农超对接”战略,这一在西方已经成熟的采购方式逐渐成为国内业界的新热点。日前,英国最大零售商TESCO宣布,该集团在中国市场目前最大的自有农场落户厦门。2007年,家乐福在国内开创了“农超对接”的先河,其本意是为绕开经销商,减少流通环节,减少采购成本和付款周期。
目前,各大零售巨头都开始“跑马圈地”。沃尔玛去年就与商务部、农业部分别签署了《共促“农超对接”的合作备忘录》,拟到2011年年底有100万农民与沃尔玛实现“农超对接”。在竞争者都开始发力后,家乐福自然也将加快其“扩张”速度,目前家乐福已有40多种农超对接的直采产品,其在中国的农产品直采比例平均为15%~20%,而在北京、上海的门店则达到了近30%。新一轮的“农超大战”一触即发。
与此同时,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国家战略大背景下,商务部、财政部、农业部多次以“农超对接”为主题词的红头文件,赋予了“农超对接”更深层的意义。“农超对接”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有哪些对接模式?对零售商的业态创新、价值链重构、利益分配,乃至对整合行业的竞争格局又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农超对接”模式的商业逻辑
农超对接是国外普遍采用的一种农产品生产销售模式,目前,亚太地区农产品经超市销售的比重超过70%,美国达80%,而我国只有15%左右。农超对接,指的是农户和商家签订意向性协议书,由农户向超市、菜市场和便民店直供农产品的新型流通方式,主要是为优质农产品进入超市搭建平台。
从商业逻辑上来分析,要了解“农超对接”,就不得不回到“农超”为什么需要“对接”。现代经济竞争已不是单个生产环节和单独产品的竞争,而更多地体现在整个产业链之间的竞争。所以说,商业逻辑上的“农超对接”摆脱了以往寄希望于通过种植环节的科技进步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状况,逐步开始建设可控的农产品产销产业链,使得农产品直接和超市等销售终端进行对接,并根据消费者需求反馈情况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模式。
对超市而言,传统的农产品采购中间环节较多,农产品到超市销售终端甚至要经历“农户一小商贩一地头市场一区域批发经纪商一市批发经纪商一农贸市场商户”等一条或多条冗长的供应链,每个环节的加价平均为10%。这不仅导致蔬果成本大幅提高,商品损耗不断增加,而且蔬果经历了多次装车、配货、卸车、改包装等过程后,从采摘到市场的时间可能远超过48小时,商品鲜度和品质也可能出现明显下降,35%的新鲜食品因腐烂变质而失去价值。这对超市和农民而言无疑是一笔不小的损失。
超市建立“农超对接”之后,超市销售终端与农产品直接建立了合作关系,小型的中间批发环节取消(因为超市的采购和物流配送力量较为有限,很多具体工作短期内暂时需要依托大型流通商),一些农产品可以在24小时内送达超市,这就大大提升了产品的新鲜度。如果说传统的农产品采购是一种间接采购,那么,“农超对接”就是―种直接采购模式,它不仅改变了零售行业的竞争格局,也将改变整个农产品价值链上游各方的利益分配体系和产业格局。
由于减少了许多中间流通环节,超市的采购价格降低不少。以沃尔玛为例,实施“农超结合”之后,其农产品采购价降低了20%~30%,损耗也降低到5%以内,这些节省下来的成本都将反馈给消费者,让他们买到更实惠的产品。
尽管多方共赢已成定局,但超市仍是最大的赢家。
零售业的本质是什么?菲利普・科特勒对“超级市场”做出了如下定义:“一种规模大、低成本、高销售量、自助服务式,为满足消费者对食品和家庭日常用品的种种需求的零售组织。超级市场的经营利润仅占其销售额的1%,占其资本净值的10%。”从这个定义看,零售业显然最需要的是及时、准确地满足消费者的日常生活需求,同时让消费者付出较少的成本,买到更新鲜、更实惠的商品。
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之下,农户分散经营,而超市则需要通过采购与一些农产品经销商合作,这种方式存在不少弊端。第一,在传统模式之下,由于农业的产业特性是较为分散的,超市采购职能通过中间商为中介,无法实现规模经济和对资源的掌控。由于农户和经销商较为分散,因此农产品和生鲜的采购只能采用分散采购模式,相比之下,集中采购无疑更具优势,可以增加议价能力,还有助于建立完善的采购机制和均衡机制,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第二,传统商业模式下,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其对物流、仓储要求较高,因此要求超市具备较多的冷链、冰柜、运输车辆等,这就增加了超市的成本。第三,由于中间环节较多,市场需求与农产品生产之间缺乏传导机制,导致农产品生产行为经常与需求相脱节。
因此,“农超对接”不仅对重构农业产业链有很大帮助,对超市的业态创新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对零售商的深层意义
1 有助于零售业创立自有品牌
对超市而言,农超对接模式相当于将产业链向上游延伸,这样有利于超市开发自有品牌。在国外,凡是大型商场或连锁超市,自有品牌都占一定的比重。比如家乐福、日本大荣的自由品牌超过30%,美国西尔斯的自有品牌甚至超过90%,而国内零售企业在自有品牌上的比例还比较低。
对于超市而言,在“农超对接”的大背景之下,开发自有品牌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超市开发自有品牌有利于降低商品的价格,提高毛利水平,发挥价格优势,扩大产品销售。由于自有品牌是超市直接定牌生产的,自然减少了许多中间环节,交易费用和流通成本相对较低。
其次,有助于确保产品质量,实现差异化经营。目前国内超市业态趋同,逐渐陷入了同质化竞争的泥淖。实施“农超对接”之后,超市可以与特色农业示范区合作,抑或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强化产品的地域性、便利化、差异化和个性化。
再次,“农超对接”有利于企业掌握更多的自,以把握市场需求。通过生产农产品自主品牌,超市可以通过收集、整理、分析消费者对某类产品特性需求的信息,提出新产品的开发设计要求,迅速推出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不仅可以获得商业利润,还可以获得加工利润。
2 有助于提升零售业“鲜度”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零售连锁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经到了做强核心业务――加强生鲜品类的阶段。从消费环境上看,随着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对饮食类购物的方便性和即时性需要越来越突出,以居民日常生活消费为出发点的生鲜类商品就成为超市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经营项目。基于生鲜区经营状况对整个超市的影响程度,它已成为超市竞争力的一个象征。从宏观政策环境上来看,随着新《食品安全法》的
颁布,特别是在国家鼓励“农超对接”的背景下,国内外零售企业迎来了强化生鲜业务的战略机遇。从长远来看,“农超对接”必将有助于大大提升超市的“鲜度”竞争力。
3 绿色营销,培育新的消费市场
“农超对接”使得超市也开始更多参与到农产品的上游生产中去,从标准制定、技术指导、质量检验,到统一加工、配送等各个环节保证产品的安全。
零售业作为商品流通的一个中间环节,应当紧跟时代消费趋势,扩大绿色商品的销售空间,形成绿色商品的销售网络,形成较好的经济效益。超市可以以“农超对接”为契机,取得政府部门政策上的支持;与此同时,超市可以与肉联厂、粮油加工厂等企业形成战略联盟,逐步建立起鲜肉、蔬菜、豆制品、粮油、小食品等绿色食品配送体系,从而实现食品高效率、无污染、低成本流通的绿色通道。
绿色食品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零售企业应该把握绿色食品的经营契机,把握住营养、卫生、科学配伍的绿色食品的无限商机。“农超对接”可以大大提高超市绿色产品的比重,这既符合未来的消费潮流,也有利于提升超市的竞争力。
三种合作模式
目前,国内零售业大致有三种“农超合作”模式,区别主要在于超市与农产品对接方式的不同。
第一,家乐福“超市+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家乐福是在国内较早开始“农超对接”的零售企业,目前有40多种农超对接的直采产品,家乐福(中国)生鲜总监赛伯表示:“2010年家乐福全国主要城市直采比例则达到30%。在这种模式之下,专业合作社并无物流配送能力,而只能靠第三方物流配送公司将产品运抵超市。”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成本较低,但由于专业合作者的物流配送能力不足,需要依赖第三方物流公司来完成配送。
第二,沃尔玛的“公司+中介组织+农户”模式。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中介公司,它们主要承担物流采购和配送的功能,还会根据合作基地所在地方的情况与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合作,在包装技术、货物摆放方法等方面都有一套完整的标准。如果运输途中温度或湿度不稳定造成损耗都由第三方物流公司承担。
因为中介公司能够较好地起到承上起下的功能,这种模式相对比较稳妥,能够确保运输过程中的产品质量。通过在包装、温度等配送环节的控制,沃尔玛能把农产品的损耗控制在5%以内,这远低于目前我国鲜活农产品在流通中10%~15%的损失率。截至目前,沃尔玛中国农超对接基地面积已超过30万亩,该公司计划到2011年年底,在中国的超市内三分之一的蔬果类产品将来自定点直接农场。这种模式的不足之处在于,中介公司参与利润分配,对超市而言,其成本相对较高。
第三,TESCO模式。这种模式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与农户对接的“公司+农户”模式,另一种则是合作农场和种植基地模式。其与沃尔玛、家乐福模式最大的不同在于,超市不是被动地采购农户已种植的农产品,而是采用订单式采购,对种子的种类、质量也有一定的要求。并且,TESCO建立了三个生鲜配送仓库,实现了冰鲜、鱼类的直采,而不是到批发市场或者通过经销商运作。
TESCO还在上述模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直接建立自有生产基地。2009年,TESCO在上海首次推出了自有品牌蔬菜和自有农场,2010年6月又在厦门推出其在中国市场目前最大的自有农场,农场占地3000亩,全年种植12个蔬菜品种,总年产量3000吨,直供TESCO在华东地区的所有门店,包括42家大卖场和8家处于试验阶段的便捷店。
无论采用何种模式,其实质是相同的――就是通过压缩中间环节,实施集中采购,区别就是用何种方式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三种模式孰优孰劣,应当根据当地农业产业集中度因地制宜地选择。若当地农业产业组织形式较为成熟,可以直接采用沃尔玛模式,倘若集中度相对不高,则适合采用家乐福的“超市+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若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建立自有农场,当然也可以采用TESCO的合作农场和种植基地模式。
零售业态发展的必然产物
“农超对接”对零售业态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是毋庸置疑的。流通领域发展的趋势是,大规模经销商挤压零散经销商;系统的分销体系挤压非系统的分销体系;专业化的分销系统挤压非专业化的分销系统。因此,超市“农超对接”是―种进步,是超市业态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的必然产物。
首先,“农超对接”将改变超市的盈利模式。超市对于直采农产品的定价往往是在采购价格的基础上加价10%~12%,对直采产品免收进场费和促销费,结款周期也从40天缩短至7~15天。零售业依靠商品差价盈利本来应该是主流,但是这么多年来,国内超市都习惯了坐收进场费,赚取渠道利润。“农超结合”至少可以在农产品品类上改变超市的盈利模式,从收取进店费转为以自主经营为主,以商品周转和销售毛利为主导。
其次,价值链上利润分配体系将发生全面改变。分销系统的变革会反作用于上游生产系统的变革,超市需要质高价优的农产品,这就要求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按照质量标准进行种植。而商业与农业的直接对接,对农业生产起到很大的引导作用,即超市在与基地或农户沟通的过程中,将自己的选择标准告诉他们,让基地和农户及时了解市场需求,调整生产品种、方法以及产品包装等。此外,分销系统的规模化会引发上游种植户进行大规模生产,这对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农超对接在生产环节开始尝试订单方式,同时在流通环节绕过了批发市场环节,中国的农产品原有格局将建立起从源头到零售环节的追溯机制,这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再次,超市最为看重的,并不是“农超对接”模式能获得多少直接利润,而是农产品的定价权。这一方面可以增加超市在整个产品链上的话语权;另一方面,超市之间竞争的焦点之一便是价格,“农超结合”之后,超市可以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并采取更为灵活的营销策略。
面临的问题
既然“农超对接”是一件多方获益的事情,又有各家超市的积极推动,为什么这一模式不能在全国迅速推广?况且,还有不少农户抱怨,对接基地有名无实。
合作社产品具有单一性、季节性、产量大等特点,而超市需要的则是多品种、连续性、跨季节的产品。同时,超市对农产品还有很多附带的高要求,如进场费、摊位费、管理费、过节费、产品提成等很多费用,以及很多高水平的资质认证,这些因素让不少合作社和农户望而却步。
与传统合作相比。表面上“农超对接”可以降低超市的采购成本,但是由于合作社没有配送中心,就变相增加了超市的物流运输成本。而农产品公司可以对产品的质量安全负责,产品包装和运输也不需要超市来做,产品到了超市经过检验合格后,就可以直接上架销售。因此,超市更倾向于和流通体系健全的农产品公司进行合作。
绿色农产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绿色农产品要实现真正产业化,首先要清楚三件事情:(1)绿色农产品是一项综合性课题,区域性发展解决不了根本,地域间只有互通互补,统筹规划,规模化集约化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2)绿色农产品生产是一项长期工程,短平快只能是饮鸩止渴。只有三产有机结合,绿色农产品产业化才会成为可能;(3)绿色农产品产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种子生产营销环环相扣,终端餐桌上才会有绿色农产品。绿色种子是根本,标准化生产是基础,多渠道营销是保障。
1 保证种子绿色纯度,正本清源
高品质的种子是绿色产品的关键,这就对于育种家和育种单位提出非常高的要求。以蔬菜育种为例,国内育种单位非常重视培育适用于不同生态区主栽的优质、丰产、多抗性品种,在品种的商品性、耐贮运和内在品质方面也有非常大的突破,1980年至2012年,国家及各省(市、区)审定蔬菜新品种3500多个,其中不乏具有优质高产复合抗性高的品种。
只有从种子的选育、生产、推广入手,才能从源头上保证绿色产品的真实性。培育优质种子,建立有机种子繁育基地,利用农技推广部门、种子经营企业多渠道全方位把高科技品种及其配套技术转化成生产力。
2 生产高标准,严要求
2.1 生产基地建设
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地的环境质量要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基地无公害也要摆脱一些认识上的误区:(1)并不是只有偏远的、无污染的地区才能从事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即使在封闭、落后、偏远的山区及没受人类活动污染的地区等地方生产出来的食品也不一定是绿色无公害食品,有时候这些地区的大气、土壤或河流中含有天然的有害物,在大城市郊区,只要环境中的污染物不超过标准规定的范围,也能够进行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从经济、便捷等方面考虑,在发达地区生产绿色农产品更有重要意义;(2)野生的、天然的食品,如野菜、野果等也不能算作真正的绿色农产品,有时这些野生食品或者它们的生存环境中含有过量的污染物,是不是绿色农产品还要经过专门机构认证;(3)无污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食品中所含物质是否有害也是相对的,要有一个量的概念,只有某种物质达到一定的量才会有害,才会对食品造成污染,只要有害物含量控制在标准规定的范围之内就有可能成为绿色农产品。
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要因地制宜做好规划建设,形成农林牧副渔综合生产的生态农业模式,要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得到充分应用,实现经济、环境、社会三大效益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可持续发展。
2.2 科学管理
2.2.1 制定标准化方案
依据绿色农产品生产原理和生产标准要求,制定一套可操作性强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案,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防治措施,做出预防方案。技术方案内容要具体,实施要落实到人,做到可查、可用、可控,建立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模式。
2.2.2 科学施肥,综防病虫害
有资料表明,我国每年的农田化肥利用率并不高,氮肥的利用率仅为30~35%,磷肥利用率仅为10~20%,钾肥利用率仅为35~50%,剩余的养分通过各种途径,如径流、淋溶、反硝化、吸附和侵蚀等进入环境。这些过量的使用的化肥对生态循环体系中水体、土壤、农作物和人体都会造成一定的伤害。
目前,我国现有农药6000多种,常用的300多种,高效低毒的农药只占15%。粉剂农药10%吸附在植物体上,液体20%农药的1~4%接触到目标害虫,40~60%降落到地表,5~30%飘游于空中。
因此在绿色农产品生产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系统自身力量获得土壤肥料,建立尽可能完整的营养物质循环体系,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来防治病虫草害的发生。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使用准则和生产操作规程要求,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生产资料,并积极通过使用有机肥、种植绿肥、作物轮作、生物或物理方法等技术,培肥土壤、控制病虫草害、保护或提高产品品质,保证产品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品标准要求。
2.2.3 做好人员培训
绿色农产品是知识技术密集型农业,涉及技术面广,生产者要有绿色生产意识,了解绿色农产品原理和充分掌握相应的生产技术,规范化操作。单位要重视人员培训和领军人才的培训,到高校科学院所学习,多研究生产实际案例,不断提高人员素质和生产技能。
2.3 延伸优质农产品价值链
绿色农产品要避免结构雷同,初级生产附加值低,造成“发散式蛛网循环”,出现有价无市等问题,要在其附加值上做文章,延伸其价值链。
农产品的保鲜、加工和贸易是核心环节,利用现代化物理化学技术延长并保持农产品原有的色香味。
绿色农产品不能局限数量,更应追求价值的增加,农产品价值链是增值链,实现从初级绿色农产品生产、初级绿色农产品加工、绿色农产品的深加工、产品多样化生产到创新产品的研发、技术指导、运输等配套服务以及生态农业观光等多功能开发全方位立体式发展。
3 多渠道营销
3.1 订单农业
绿色农产品销售的最为认可的一条通道就是“订单农业”,但是面对复杂的市场,农户面对的企业因市场行情变化而降低收购价格,减少收购量等违约行为;而企业面对农户有选择性出售绿色农产品,擅自提供出售价格,甚至违约转手卖给别人。为完善订单农业的措施:(1)发挥政府职能,出台相应政策扶持和服务平台,为订单农业提供重要保障,发挥规划、组织和协调作用,协调好农户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规范双方经营行为,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订单农业的支持力度,确保市场有序运转,维护市场公平、公正交易,为订单农业发展创建良好环境;(2)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订单农业法制化和规范化,增强法制观念,加大执法力度,强化订单合同的严肃性,提高订单农业合同履约率;(3)建立订单农业风险基金,加快发展农业保险。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订单农业保险,发挥保险公司对购销双方的有效监督功能,促使双方按合同完成交易,大幅度降低订单农业的违约风险,建立健全订单农业的风险分担转移机制。
3.2 专业合作社
创新农业组织形式,要完善以农业专业合作社为核心,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经纪人为依托,涵盖农业生产、加工制造及流通各环节的多层次农业组织体系。通过组建各种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增强谈判能力,体现农民的主体地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农业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共同参与农业园区、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让农民在土地经营和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增值环节获得更多的收益。逐步建立某些环节由某一主体独资、控股或参股的形式参与农产品价值链各环节的投资经营,而又与其他主体在某些功能环节相联结的“混合纵向一体化”的连接机制。
3.3 专业化营销模式
绿色农产品定位是中高端产品,现有的超市对接等模式还不足以体现其自身价值,如何进入其应有的客户群,就需有专业的营销团队打造全新的商业模式,比如绿色农产品专营店,现在许多城市也有了这样的店面,但是规模小、专业性差是其发展的瓶颈,只有专业性机构利用专业特长,构建新的商业模式才是绿色农产品未来发展趋势
对保定市县域经济发展来说,当前宏观层面最大的利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意志,京津冀三地实现区域经济捆绑式发展得到国家政策支持。如何抓住这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实现保定县域经济腾飞成为当前保定市最为关注的重点。而最好的切入点莫过于精准实施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优化升级县域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县域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
一、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和基本政策导向
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对应,背后的经济理论依据分别为供给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在宏观管理重点和政策工具上,需求侧对应的是需求管理,主要倚重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的驱动,重点在于通过刺激和提升有效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供给侧所对应的为供给管理,主要政策工具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四大要素,重点在于通过提高有效供给,实现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的最优配置,来达到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从而在拉动经济增长数量的同时,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
推行供给侧改革,实现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是在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增速放缓甚至进一步下行已成定局、各个层面结构性矛盾不断累积并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的情况下,被迫进行经济增长驱动方式、管理模式和发展格局深度调整的最优化选择,可以说实行供给侧改革是对冲我国目前经济增速放缓,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率的关键。
“供给侧改革”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其核心在于充分激活生产要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全社会的有效供给水平,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提升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的契合度,以满足人们生活日益提高的有效需求,从而实现经济良性增长。
在政策导向上,在微观层面,供给侧改革主要着眼于着力激发市场主体的自身活力,使各类生产要素能够便利地进出市场,自由地创造价值,自主地实现价值,形成经济持续增长的不竭动力;在宏观层面,供给侧改革主要着眼于提升政府制度供给,着力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和宏观管理方式,打造市场主体能够充分释放潜力的良好环境,并使各类政策工具的运用有利于存量资源的不断优化重组,提高国民经济的总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二、供给侧改革对优化保定市县域农产品供给结构的指导意义
供给侧改革的政策目标是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效率,当前可以供给侧改革为切入点,以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为政策着力点,积极推进保定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石,为加速县域经济发展,保定市积极推进“大县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县域经济发展要想取得突破性进展,就必须转换思路,释放更强烈的政策引导信号。农产品市场是最大的民生消费市场,市场需求潜力无穷。但是,由于食品安全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国内在农产品有效供需结构上存在严重错配的现象,农产品供给无法满足居民的有效需求。主要表现:一方面是高收入群体对高端、绿色、安全农产品的需求远远得不到满足,这部分市场更多地被进口农产品占领,价格居高不下,同时普通消费者对中低端农产品的安全问题也顾虑重重,但囿于收入水平有限而不得不忍受和接受现有农产品市场,但他们的真实有效需求是被抑制的,如果市场可以提供大量安全且价廉的农产品,被抑制的有效需求会重新释放出来;另一方面是很多农产品销售不畅,农民收入得不到保障,更得不到大幅提升。
目前,保定市县域农业的供给大多还停留在有粮即可的阶段,农产品多样化、高端化供给不足,随着居民生活质量要求的大幅提高,京津两地和全国大中城市对多样化、高端、绿色、安全农产品的需求旺盛,市场容量非常大,保定县域经济可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契机,按照供给侧改革的思路,以供给侧改革为切入点,以精准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为着力点,优化升级保定市县域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供给的层次、水平和数量,逐步扩大保定市各县农产品在京津乃至全国的市场占有率,推进全市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精准实施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调整
供给结构的调整需要需求结构的有效引导,精准实施保定市县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首先要细分京津及全国农产品需求市场,制定有差异的农产业生产策略,优化和升级保定市县域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1、充分发挥保定各县毗邻京津的地理优势,瞄准京津高端农产品市场,增加高端、绿色、安全的农产品供给能力。高端农产品需求刚性大,利润空间大,全市可按照各县的相对比较优势,分区域实施农产品供给结构调整策略。在有条件的、基础较好、拥有优势农产品的县,以原有农产品基地为依托,升级建立高端农业园区,专门培育生产高端、绿色、安全的农产品。邻近京津的县,可重点发展高端生鲜和蔬菜的生产供给,相对远离京津的县可重点发展无污染高端农产品生产和深加工。需要注意的是,高端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同时要在农产品保鲜技术、包装技术和外观设计上多投入,好马配好鞍,好产品要有好外观,让保定各县的高端农产品更多地走进京津高端餐饮机构和高收入居民的餐桌。
对于高端农产品,除凸显绿色、安全、高端的特点以外,还要重点强调农产品的“鲜”和“安全”,把保定县域毗邻京津的地理优势发挥到极致,争取做到当日凌晨1~2点采摘,凌晨3~4点送达京津市场,5~6点到达采购人员手中。
2、瞄准京津、本市和全国其他省份普通餐饮机构和居民的餐桌,大力发展中低端农产品供给。更多的市场份额属于中低端农产品,但是现在农产品供给最大的问题是安全问题,因此在中低端农产品生产和供给上,要重点强调农产品的“绿色”和“安全”,以严苛的高标准,坚决保证农产品供给的质量。调结构的同时要调整产能,提高畅销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3、推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技术创新,发展农林特产的深加工。保定市各县农林特产丰富,但更多的农特产品在本地销售,附加值较低,在农特产品供给上,要强调农林特产供给的“绿色”和“优质”,以品质和品牌创造市场需求。同时,必须要下大力气推动本地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技术的创新,或引进新型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四、县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制度保障
供给侧改革的根本内涵之一是创新制度供给模式和运行机制,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时,政府部门的首选动作是强化服务职能,提高制度供给水平和效率。
1、破除生产要素进入障碍,搭建要素汇聚新平台,为人才、资金等要素的汇聚提供更为便捷的条件、通道和发展空间。采用更为接地气、更为优惠的措施,吸引更多各种性质的资本进入保定各县的农产品生产领域。打破条条框框,根据产业定位量身定制更为开放、优惠、体现人文关怀的各种人才引进措施,吸引更多有创业精神、有技术的创新人才到保定市进行农产品生产和技术创新、研发;同时,要加速本地农村劳动力的先进农业技术和农业生产技能的教育培训,加快提升县域经济发展中农业人力资本的积累。
2、创新县域农业制度供给模式和运行机制,以制度创新带动农业产业生产力的迅速提升。对县域经济来说,制度供给的改革应更多地体现在增加制度支持,减轻农业经营负担、减少制度审批环节上。如:逐步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提升县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重构农村税费体系,采取更有优惠的税费减免措施;完善农业转移支付方式,增加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采用更有弹性的金融服务农业政策,降低农业企业融资成本等。
3、加速土地确权和流转,实现农业规模经营,迅速推进县域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步伐。土地确权是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偿流转的基本前提,不但有助于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而且土地流转后释放出来的县域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方面可以成为新兴农业产业化工人,变身为县域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人力资本;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市区,有助于推进保定市的城镇化进程。
4、加速京津农业科技合作,增加农产品生产、深加工和保鲜技术的研发投入,以科技带动农业供给结构优化和升级。保定市各县可在具有技术优势的京津设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鼓励保定市县域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企业的研发部门集中入驻科技研发中心,这样便于京津的科技人才“不为我有,但为我用”,可以更充分地利用京津的科技人才和技术优势,迅速提升保定市县域农业科技水平。
【关键词】电子商务 农村 经济
农村市场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搞活农村商品流通,繁荣农村市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也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党和政府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生产方式上十分分散,在信息传送上不够迅速,农民群众往往是扎堆生产,从而造成了农产品的大量滞销。因此,强化农村商品的进一步流通,切实繁荣与发展我国农村市场,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做到的重要工作,农村电子商务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一、电子商务时代的必然性
在当下,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国内外商品交易的主要方式之一,2015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16.4万亿元,增长22.7%,而随着全球各地网络的不断普及以及电商企业的扩张,电子商务必将成为国际和国内贸易的新引擎。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必然离不开电子商务这一新的商业模式,农村电子商务由此应运而生。所谓农村电子商务就是指围绕农村的农产品生产、经营而开展的一系列的电子化的交易和管理活动,包括农业生产的管理,农产品的网络营销,电子支付,物流管理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等等。它是以信息技术和网络系统为支撑,对农产品从生产地到顾客手上进行全方位的管理的全过程。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与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一致。
二、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优势
一是能够让农民群众及时得到开展生产经营需要的各类市场方面的信息。电子商务手段的引入可以了解到市场的供求状况信息,从而有的放矢的实施生产,避免产品的滞销。
二是为农产品提供了销售渠道,提高农民收入。农产品的销路一直是个困扰农民的问题,而农村电子商务则为这样的农产品提供了销售渠道。通过电商平台,农民可以把农产品销售到全国,提高了农民收入。
三是有国家的大力支持。国家对于农村电商的发展一直给予政策支持,包括鼓励高校毕业生、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等积极参与农村电商,此外,国家还投入大量资金给予支持。
四是农村生产力的释放。农村地区有很大的生产力,但是原来这个生产力是没有地方释放的,因为传统渠道比较小,能进入传统渠道的都是小众,互联网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形成了农业生产力的释放。
五是电子商务的平台降低了商品和服务的流通成本。互联网加上第三方支付和物流的发展,使小成产者可以用低成本接触到大量的消费者。农村地区的流通成本迅速下降。
三、农村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首先电子商务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无论是国际市场竞争还是国内市场竞争,农产品竞争力的核心都是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只有拥有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和手段,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农业电子商务还可以减少农产品的市场交易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有效衔接,以及农业生产、分配与消费的各环节,均以市场经济规律来指导和调节,这就必须有充分、准确、及时、可靠的信息作保证。而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可以使农民按照市场需求选择生产,并适时销售自己的农产品,这样提高了农产品竞争力。
其次,电子商务能有效降低各种成本,提高效益。电子商务可以减少第三方或中介组织的参与,农民通过因特网直接与消费者进行交易,交易双方信息共享,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市场效率,减少交易成本。
最后,电子商务成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创新引擎。电子商务是经济活动的表层现象体现,背后是互联网对生产生活底层基础架构、行为习惯、政务工作等整体潜移默化。电子商务的普及应用改变了社会对电商的大众认知,同时也渗透到党委政府的社会经济发展主流工作中。许多地区的农村电商都是以浙江省丽水市农村电子商务中心为主要模型开展农村电子商务建设工作,在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社会文明共享、青年就业、农业增效等方面也体现出社会促进成效。区域电子商务从经济工作向社会工作转变中,政府需要面临的问题是快速厘定公共服务外包实施与市场活力并存的关系,需要重新“站位、服务”,设计有效载体。
四、结束语
农村电子商务是紧跟时代需求的产物,它的出现不仅能够帮助农民进行合理化生产,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农产品市场,不仅提高了农村产业的知名度,还能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从而带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电子商务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随着他的不断深入发展,农民可以更加有效的捕捉市场信息,并对农产品生产、销售、贮存、加工作动态分析,促使农业经济发展更加稳定。相信不久之后,农村电商必将会成为农业经济发展中必不可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这句网络流行语正好可以用来形容当下的农村电商。
城市市场的饱和、农村巨大的消费潜力、国家政策的支持等等,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将农村电商推上了风口浪尖。众多电商大佬也纷纷下乡:阿里巴巴提出“千县万村”计划;京东在全国2200个区县投资50亿元建立自己的仓储物流体系;中国邮政在2012年就以?“邮掌柜”农村电商系统为媒介,在2015年年底设立了11万个农村线下网点、275个运营中心和100个仓储配送中心。
虽然这两年农村电商层出不穷,各种概念、玩法看得人眼花缭乱,但真实的发展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多半是挂羊头卖狗肉,打着互联网的幌子却干着供应链金融的勾当,真正为农村商业的发展作出贡献的是少之又少。
就在笔者思考农村电商的发展出路时,一家北京的农村电商吸引了笔者的兴趣,这家公司号称“中国最理智、务实”的农村电商,成立不到一年时间就打造了近2000家农村超市连锁,并且在2016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办,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工信部信息中心承办的 “创客中国”创业大赛中,一举夺得“2016年度最佳商业模式奖”。
也许,农村电商的发展可以从这个案例中得到启发。
不圈流量,只做真实的商业呈现
快乐农家创始人陈强是老快消人出身,历任河北旭日集团、蓝猫集团、北京金路易速冻食品、大鸭梨餐饮集团等多家知名企业营销高管,是国内最早从事深度分销的一拨人,这种一线冲杀的经历也让他对商业的理解更加深刻。
与其他互联网创业公司不同,快乐农家没有炮制什么概念,也没有刻意蹭互联网的光环和热度,陈强甚至要求其股东不要用互联网的眼光看快乐农家,因为在他看来农村电商的本质仍然是商业,而不是互联网,商业的目的是创造利润,而不是圈流量。所以靠烧钱换规模的事情他坚决不干。
在快乐农家平台上,每件商品至少保证10%―15%的利润,这与其他互联网公司的做法的确是大相径庭。陈强给笔者举了一个例子,成立之初,他从工厂拿到一批T恤衫,出厂价6元钱,有人建议他平价出售,先圈占一部分流量,但被他拒绝了,他觉得商业就是商业,哪一方不挣钱这个游戏都不好玩。
在“流量为王”的互联网逻辑下,如今农村电商的发展也几近疯狂,笔者就曾见过某农村电商平台为了将自己的系统装到农村的小卖部,宁可每月补贴几千元钱。这种做法确实带来了发展速度,但随着规模的扩张,其补贴的数额也将越大,如果没有资本的输血,终归会崩盘。这样的前车之鉴,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见得太多了,在资本的推动下,商业越来越丧失理智。归根结底,互联网思维也是建立在商业的逻辑上的,评判一个模式是否可靠,只需对照三个标准即可:
第一,跟传统相比,这种模式是否能降低成本;
第二,通过这种模式,运营的效率是否提升了;
第三,收入是否增加了。
其中任何一个方面无法满足,都不能称之为一个好的模式,应当果断放弃。
用这三个标准来衡量,快乐农家完全符合。这不得不让人好奇其强大的赢利能力来自哪里。其实就两点:供应链整合能力+互联网的玩法和手段。上游整合能力可谓快乐农家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目前已经有几十家厂商和第三方平台与其达成战略合作,可以以超低的价格拿货,比如一部红米2手机,在京东上的价格至少五六百,但快乐农家只卖389元,并且参与活动还能立减50元,这为其留下了巨大的利润空间。而通过互联网直接打通厂家跟终端,也为其节省了大量中间成本。
此外,快乐农家在商业模式设计上也非常“理智”,他没有像竞争对手那样将快消品作为整合的重点,而是选择了非快消品品类,比如服装、电器、数码产品、美妆甚至一些服务产品,用陈强的话说,他们不去破坏农村原有的商业生态,而是在此基础上为农村商业做增项。
我们都知道,快消品的现金流非常巨大,通过资金沉淀可以带来十分可观的收益,但这也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领域,尤其是深度分销在中国耕耘了这么多年,想渗透进去谈何容易。
打着互联网的旗号,以自我为中心去整合别人,这是标准的传统商业的“竞争思维”,而互联网时代的大势是“共享思维”,正如杰克・韦尔奇说的那样:任何人都不应该单枪匹马地从事商业。
“原来你店里该卖什么还卖什么,我带给你没有的产品,并且提供互联网的管理工具和营销服务,不占用你任何资源,还给你引来了客流量。”在陈强看来,这种差异定位不仅让快乐农家避开了快消江湖的纷争,而且在推广过程中也少了很多阻力。
农村不缺商品,缺的是玩法
我们对农村消费有很多误解,比如农村的消费相对滞后,很多城里的商品在农村买不到;农民消费只看重价格,不关心品牌、品质。
如果你还存在这样的认知,只能说你已经OUT了,农村早已不是从前的农村,与城里一样,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这些年也在经历消费升级。与之相对应的,农村的零售渠道建设也飞速发展,村村有超市,乡镇、县城的购物中心早已不是什么稀奇事。
调查显示,价格不再是农民购物的唯一决定因素,农民最看重的商品是那些“品质好的”,而不是“便宜的”:主要消费品是日用品、服装和家电品类商品。随着消费升级换代,电脑、家电、汽车等开始大规模地进入农民的家庭。
因此,在陈强看来,农村缺的不是商品,而是互联网的玩法,换句话说,农民也需要“参与感”。
比如前面讲到的红米2手机,陈强就玩了一把饥饿营销。提前一个礼拜就在终端超市造势,通过海报和多媒体屏吸引顾客参与活动,可以在线扫码抢红包,而且凡是参与活动的在原价基础上还能立减50元。结果,开售一天就卖出50多部手机。
陈强最近正在准备给每一个小卖部装一个娃娃机,将游戏与消费结合在一起。这个创意还是受其儿子的启发。一次,陈强带儿子去看电影,开场之前,儿子要去玩娃娃机,玩的过程中陈强就问了儿子一个问题:你购买游戏币的钱都可以买好几个娃娃了,干吗这么费劲得去抓啊?儿子不屑地回了他一句:重点不是娃娃,而是玩的过程。后来外出考察的时候,陈强竟然遇到了一个用娃娃机抓香烟的,对方告诉他一天下来收的硬币能达到三四百。这两件事彻底了他过去对消费的认知:过去以产品为中心的单渠道零售模式,已经被新一代的以顾客为中心的全渠道体验模式所取代。
换句话说,产品的工具属性逐渐让位于其玩具属性,这也正是苹果、小米这些产品能够迅速崛起的原因。
在这种思维下,快乐农家不单单是一个零售平台,而且是一个营销和服务平台,它不单纯为消费者提供商品,而且还为零售终端提供多种多样的营销策划服务,带消费者体验各种各样的玩法。
也许,这正是其“快乐”两字的含义,也是这些合作伙伴愿意跟随它的原因。
农产品进城不能光卖产品,还要打包服务
农村电商有两大内容:一是工业品下乡,二是农产品进城。相比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难度要大得多,主要困难有四大方面:
一是农产品生产的地域性、季节性,给产品供应带来很多不确定性;
二是农产品本身缺少标准化,很难进入大流通渠道,顾客体验也不好;
三是农产品尤其是生鲜产品的操作难度太大,保质期短,对采摘、储藏、运输的要求非常苛刻,产品损耗也导致成本居高不下;
四是农村基础设施非常薄弱,尤其是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至今还不完善,农村电商是天网(互联网)与地网(物流)的配合,没有了哪一个都不能正常运转。
正是这些难题的困扰,导致农村电商这些年来一直是“一头热”,“农产品进城”的发展十分缓慢。
在这一点上,快乐农家的理智再次显现出来。他们没有盲目地去像淘宝、京东那样投入重金打造物流、仓储,也没有盲目地去啃生鲜这块硬骨头,而是另辟蹊径,推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产品――农村养老民宿服务,在陈强看来,单纯地把农村的产品卖到城里去太单一了,利润空间太小,而且不容易形成顾客黏性,他觉得城市消费者的真正需求是“生活空间的互换”。
比如,退休老人想:从农村出去的人,退休了想去过田园生活,老了想落叶归根,去乡村寻找人生的另一种风景和情怀。而都市白领想:到乡下找一栋房子,远离城市的喧嚣,没有工作上的人情世故,静静地做一个乡野村夫。
快乐农家的“农产品进城”正是从这种需求出发,不单单卖产品,还打包一些其他的服务。比如,以加盟超市作为原点,整合农村闲置民居,结合当地旅游资源,由加盟超市进行资源对接、整合、服务落地。引导城市老人和都市白领回归田园生活,到农村去养老和度假,带动农村消费。
在选品上,快乐农家也没有遍地开花,而是选择一些真正原生态的产品。此外,他们还跟一些大的r场合作,为会员提供真正有机健康的农产品,而这些产品是与民宿等服务打包销售的。例如,会员每年交几万元钱,就可以享受每周一到两次的农产品配送,还可以自主选择几个民宿住上一段时间,真正体验一把乡野村夫的田园生活。
关键词:云计算;服务模式;农产品;信息平台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06-0000-02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formation Services Platform Construction Research Based on Cloud Computing
Wang Feng1,Wang Dong2,Cao Yun2
(1.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Kashi Finance and Trade School),Urumqi830052,China;2.Xinjia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Academy,Urumqi830052,China)
Abstract:Cloud Computing (Cloud Computing) is a new mode of IT resources.Cloud computing can be integrated Internet,SMS,telephone and r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stations and other means of transmission as one to build a fully functioning information network system.This paper is based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 information services in rural areas of application and practice in order to use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in rural areas the application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information service model for rural innovation and provide better technical and theoretical support.
Keywords:Cloud computing;Service mode;Agricultural products;Information platform
一、云计算发展及电子商务应用
云计算是一种商业计算模型,它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使各种应用系统能够根据需要获取计算力、存储空间和信息服务,即通过网络按需提供可动态伸缩的廉价计算服务。云计算旨在通过网络把多个成本相对较低的计算实体整合成一个具有强大计算能力的完美系统,并借助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PaaS(Platform-as-a-Service 平台即服务)、IaaS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基础设施即服务)、MSPMSP(Managing Successful Programmer成功项目管理)等先进的商业模式把这强大的计算能力分布到终端用户手中。云计算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通过不断提高“云”的处理能力,进而减少用户终端的处理负担,最终使用户终端简化成一个单纯的输入输出设备,并能按需享受“云”的强大计算处理能力。
亚马逊网站(,亚马逊)是以在线书店和电子零售业起家的,它最新的业务与云计算有关。亚马逊作为首批进军云计算新兴市场的厂商之一,为尝试进入该领域的企业开创了良好的开端。亚马逊的云名为亚马逊网络服务(Amazon WebServices,简称AWS),目前主要由4块核心服务组成:简单存储服务(Simple StorageService,S3);弹性计算云(Elastic Compute Cloud,EC2);简单排列服务(Simple QueuingService)以及尚处于测试阶段的SimpleDB。换句话说,亚马逊现在提供的是可以通过网络访问的存储、计算机处理、信息排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接入式服务。
谷歌公司(Google)围绕因特网搜索创建了一种超动力商业模式。如今,他们又以应用托管、企业搜索以及其他更多形式向企业开放了他们的“云”。今年4月,谷歌推出了谷歌应用软件引擎(Google AppEngine,下称GAE),这种服务让开发人员可以编译基于Python的应用程序,并可免费使用谷歌的基础设施来进行托管(最高存储空间达500MB)。
微软公司在云计算的起步阶段,微软曾经历过不少周折。经过几年的磨合调整之后,这个软件巨头的云计算战略终于走上了正轨。微软首席软件架构师(CSA)雷奥兹(RayOzzie)曾表示,微软的宏伟计划是“提供均衡搭配的企业级软件、合作伙伴托管服务以及云服务”。简而言之,微软将其称为“软件加服务 ”(software plus services)。
中国各地政府加强了对云计算产业的研究,许多企业也做了超前的布局。例如,北京市计算中心与Platform软件公司共建联合实验室,推进“北京云”的建设。江苏省无锡市联手IBM创建了世界第一个商业云计算中心,在无锡云计算中心二期建设规划中,IBM将帮助无锡加强云计算中心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搭建商务云平台、开发云平台和政务云平台三大云计算服务平台。中国移动研究院等研究机构也在云计算方面展开了超前的探索,目前已经完成了云计算中心试验。中国联通、世纪互联、鹏博士等企业也在积极投入云计算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推出了部分产品和试验平台。
二、基于云计算的电子商务模式
云计算的出现,伴随着浓厚的经济和商务气息,基于云计算的电子商务模式就是云计算与经济,商务,管理,应用领域交叉和碰撞而导致企业的组织形式,盈利方式,市场营销,知识管理等发生重大变革的电子商务活动的新模式,是各种具有商务活动能力和需求的实体为了跨越时空限制,提高商务规则下,从分利用云技术在商务领域的应用特点,有效的地利用资源,降低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完成商品和服务交易的贸易形式。
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服务的新趋势是基于云计算技术的电子外包,企业只需要访问服务提供商建立的电子商务云上的软件库,就可得到企业所需的管理程序,商业数据库资料,而不必单独投资建立内部的全套软件和程序,成本相对低廉,只需付一定的租金电子外包实际上是随需而变电子商务的一种形式,这种模式就是利用云计算,使得企业在使用网络构架,应用程序时候就能想使用电力等一般公共服务一样方便它不仅能同时为多个客户同时提供服务,而且能保证其应用环境的高度安全,企业在使用电子外包模式进行商务运作时,实际上采用以使用者为中心的设计原理,通过外向资源配置,避免新增加硬件投入,软件和程序开发成本,只需要把工作任务分配给云端中任何闲置的资源协助完成任务 企业这种商务运行模式事实上就是利用云计算平台,将分布在各个地方的各种资源虚拟地构建起来,实现应用层面的资源共享,企业不需要知道所享用的共享究竟细节是怎么样的,是如何实现的。
(一)基于云计算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的模式
目前,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国内外已经将迅速成为一种趋势。 但在我国的农业信息技术领域对其关注还明显不够,加强云计算技术和在农村信息服务应用的研究可以为进农产品信息服务模式创新提供更好的技术和理论支撑。
采用国际先进的云计算架构和基于互联网递送的服务模式和一站式解决方案,通过成熟、稳定的SAAS(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模式运营的系统,在政府、服务提供商及农民之间搭建起高速通畅的信息交互系统,加速农村信息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采用先进的云计算信息技术手段,以农民为中心构建适合我国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创新农产品信息服务模式。“云计算”已经能够把PC上好的应用放到手机、电视等终端设备上,云服务平台建成后,将把政府部门、家庭用户、签约公司、 合作机构、服务中心等机构,通过电话渠道、网站主页、网页呼叫、短信等方式实现信息传递、共享、互动,帮助服务的供需双方充分利用互联网和通讯网的双重资源进行有效的服务沟通,提高服务效率。结合农村、农业和农民的信息服务需求,从农业生产需要和农村发展实际情况出发,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和完善,构建符合我国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可以实现与农户互动、专家咨询、信息资源共享、数据远程存储、农户管理等业务、以农民为中心的农产品信息服务的创新模式。
云计算把开发环境作为服务来提供给用户,基层部门不需要自己建立机房、购买硬件与设置软件环境,只需花少量的钱来租用相关的云服务商所提供的相关服务,便可以在供应商的基础架构上创建自己的应用软件来运行,然后通过网络直接从供应商的服务器上传递给用户,这可以大大降低基层部门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搭建服务门户的难度和维护难度,使他们可以借此技术平台克服财力、技术以及人才的不足,实现农村信息服务的跨越式发展。
云计算电子商务信息共享属于跨组织信息系统((IOIS, Inter 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该系统将两个或多个组织的信息子系统连接起来,使得这些组织可以跨越各自的组织边界做数据交换与信息交流。云计算模式是可以被重用的,可对一类事务的完成有指导作用。
(二)云计算的商情分析
众多中小企业需要借助少数访问量大的网站开展农产品营销活动,在云搜索平台上展开吸引竞赛,依靠客户端“拉曳”操作,对Web服务器提供的URL完成源聚合。Google,Yahoo与百度已经开始接受小网站管理者主动提交的结构化数据。结构化数据成为内容营销的技术基础,首先面向搜索引擎,然后通过搜索引擎再面向客户群。搜索引擎负责结构化数据的汇集与再分发,专业的语义搜索引擎在这方面特征更加突出。“抓取普通网页中的信息”被证明是费力且效率底下,于是DeepWeb搜索引擎就提出来一个规则:让小网站主动提交结构化的数据,以便直接导入到搜索引擎的数据库。
制造商提供的产品数据,除了结构化之外,还有标准化的问题。因为一个零售商要经销众多制造商的产品,如果每家提供的结构化数据格式都不同,对零售商来说是不小的负担。如果大部分制造商提供的产品数据都采用一个标准化的格式,零售商就可以为这个标准数据格式编一个软件,将来自多个源头的产品数据自动导入自己的电子目录系统。要使销售商拿来数据后不做任何改动、清洗、转换等操作就直接导入,这需要在产品数据方面制定技术标准,包括数据结构标准,也包括数据更新标准。一个网站要面对多种客户端程序,包括浏览器、RSS阅读器和搜索引擎的网页抓取程序等。
(三)电子目录系统
在农产品分类方面最常见的形式是电子目录系统。电子目录系统可以分为四大模块:产品数据库、产品分类、产品搜索与产品展示。传统零售商的商品分类上架模式,消费者熟悉,网上商家基本上都不折不扣地继承了。传统商家因为要将商品做物理归类,一种商品只能放在一个地方,满足消费者的按类查找。但是,越来越多的网络商店,放弃了对消费者更熟悉的按类组配的方式,变为按厂家组织商品,消费者进入商店后看到的是一个个品牌专卖摊位。这种方式能满足消费者按厂家、按品牌购物场合。
三、总结
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农产品服务的趋势是基于云计算技术的电子外包。企业只需要访问服务提供商建立的电子商务云上的软件库,就可得到企业所需的管理程序、商业数据库资料。电子外包实际上是随需而变电子商务的一种形式,这种模式就是利用云计算,使得企业在使用网络构架,应用程序时候就能想使用电力等一般公共服务一样方便。它不仅能同时为多个客户同时提供服务,而且能保证其应用环境的高度安全,企业在使用农产品电子外包模式进行商务运作时,实际上采用以使用者为中心的设计原理,通过外向资源配置,避免新增加硬件投入,软件和程序开发成本,把工作任务分配给云端中任何闲置的资源协助完成任务,将分布在各个地方的各种资源虚拟地构建起来,实现应用层面的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付燕宁,金龙飞,王开锋.基于本体的信息检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6,第23卷,第2期,155-157
[2]满君丰,邱银安,陈青.语义web服务框架模型的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5,11(10),1372-1379
[3]杨正洪,郑齐心,吴寒.企业云计算架构与实施指南[J].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5
[4]赵国庆,黄荣怀.知识可视化理论与方法[J].开放教育研究,2005(11),23-27
[5]河北省农村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华夏神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云模式在农村信息服务的应用[J].2009,5
[6]张世举.体验营销的本质内涵及其运行模式(J).商业研究.2005-19(329),102-104
[7]刘丽群,宋咏梅.虚拟社区中知识交流的行为动机及影响因素研究闭[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14(1).43-51
与“互联网+”结合实现现代农业集成创新
戴小枫说,农产品加工产业有其自身发展规律。世界经济规律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虽然农业面临的主要矛盾仍是粮食安全,但农产品加工业开始起步,市场主体主要是小微企业,投资主体是闲散资金;当人均GDP达到3000至1万美元,农产品加工业进入快速发展期,食品安全上升为主要矛盾,市场主体是规模以上企业,投资主体是工商资本;当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农产品加工业进入井喷式高速发展阶段,营养健康成为新的发展任务、目标、重点和使命,此时金融资本大量涌入,市场主体为大型企业集团,投资活动表现为企业的并购、参股、控股等资本运营。
2015年我国人均GDP将超过8000美元,按照新常态下7%的增长速度计算,约三年左右时间,我国人均GDP将跨越1万美元的中等收入大关,农产品加工业将进入以科技创新和金融资本双轮驱动发展的新阶段。如何面对新阶段的新机遇,把握创新趋势、创新方向、创新重点和创新优先发展领域,必然成为广大科研人员和企业家关注的热点问题。
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主任朱希铎说,我们已进入集成创新时代,需要对商业模式、资源配置、产业链、产品链、管理模式、服务体系等进行集成创新。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与各个行业的融合,催生了全新的服务体系,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3D打印、双创工程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让传统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为政府管理和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等带来了全新的手段、机会、模式和发展空间。
近期主席主持召开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会上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经济发展思路,意味我国将从以往通过“需求侧改革”杠杆刺激经济增长、追求增长速度、规模的发展方式,转变为追求效益、质量和技术升级。广义的食品或农产品是我国最大的供应品,营养健康产业是我国最大的产业。面对当前现代农业产能严重不足、产业结构落后的现状,必须抓住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机遇与核心,与“互联网+”、“农业大数据”、“双创平台”等技术相结合,实现现代农业即农产品加工业产业经营模式、商业模式、盈利模式、服务方式的集成创新,加速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推动传统农业升级转型为现代新型制造业。
企业应摒弃“薄利多销”寻求产品高价值
戴小枫说,未来,农业技术唯有做到全产业链创新和集成应用,才能实现引领和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目的。但有了好的技术和产品,如何转化为市场需要的商品,通过市场化来实现产品技术的价值?这是长期以来困扰广大科研人员的难题,也是制约技术成果转化应用的瓶颈。
光华博思特营销咨询公司总经理韩志辉认为,企业的产品有了技术价值,还必须转化成巨大的市场价值,才能成为企业的效益。一个产品的价值有四个梯次,第一梯次是技术价值,即产品具备的科技含量、生产的难度、生产的效率、竞争品牌的进入壁垒等;第二个梯次是实效价值,即这个产品最终能为消费者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产品具有了实效价值,还要让消费者能看到或感觉到它的价值,认为它能值多少钱,这是第三个梯次即表现价值,也称为感知价值;而一个产品的价值能否被消费者接受,就要看消费者真正接受这个产品时接受的是什么,愿意付多少的钱来接受,这是接受价值。产品的技术价值、实效价值、表现价值和接受价值是实现商品市场价值缺一不可的四大因素。
“在前期研发工作中,必须从市场的角度换位思考和分析,才能创造出既有技术价值,又有实效价值的产品,并通过后续产品力强化,达到表现价值和消费者的接受价值,最终实现技术的市场价值。作为企业而言,面对强劲的市场竞争,‘薄利多销’绝不会增加效益,务必要找到产品高价值的来源,即从市场要求的角度,创造差异化、信息不对称和消费者的心理价值,实现从技术价值到巨大市场接受价值的神奇转变。”韩志辉说。
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需考虑阶段发展等三因素
戴小枫说,在实现商品市场价值的过程中,技术价值、实效价值、表现价值和接受价值缺一不可,这对广大科研工作者绝对是一个醍醐灌顶的大启发。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将其推向市场和消费者之前,必然面临如何融资、上市、转化为产业能力的问题。
东方高圣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炳宇说,企业进行融资,需要配备具有行业经验、金融投资技能、财务税务知识、法律知识等的团队,为不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建议委托专业服务机构进行全盘统筹,重点解决融资过程中“方向难定、标的难找、交易难谈、风险难控”的问题。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要考虑三个因素,一是阶段:不同的阶段,对于资本需求的侧重点不同;二是合适:主要指合适的合作方式和合适的融资途径;三是发展:企业靠自己也能很好的发展,而突破瓶颈的发展,有资本的助力效率会更高。合适的企业遇到合适的资本,必然带来规范化的管理、专业化的高端人才和成熟的资本运作经验,迅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品牌知名度,借鉴运用国内外先进的运作思路和意识,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互联网金融可实现技术产品到市场商品的“点食成金”
戴小枫说,农产品加工企业要以创新的思维和尊重市场规律的态度,充分借助资本的力量,才能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各自细分行业的领跑者。有了好的技术、产品,除了要找专业公司进行分析、设计、包装外,还要进一步解决融资和销售渠道的问题。
谈到农产品加工企业如何与互联网金融对接,鲜贝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郎冠楠介绍,互联网金融“产融结合”,是将传统消费渠道、消费者、生产厂家、金融服务的运作生态圈做反向逆转,从食品更安全营养健康、绿色餐饮食品产业链、从源头到舌尖的产业溯源等出发,提供比打折、促销等更好的金融拉动需求工具。通过平台大数据的支撑,将金融服务和渠道支持“十指紧扣”相结合,以我们经营的餐饮网络供采平台为例,专家开发了一道新菜“姜蓉鸡”,技术转让最初估价30万元,经过互联网金融企业组织的现场竞拍,现场卖到了180万元,然后经过互联网渠道的推广融资,最终融资额达到2个亿,实现了由技术产品到市场商品的“点食成金”。
央行拓宽农企债券融资渠道创新农村金融服务
戴小枫说,从30万元到2个亿,充分说明了互联网金融的巨大融资和技术增值效应。嫁接互联网金融、驾驭互联网金融,相信在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利用互联网金融的优势,成为行业的领军企业。现代农业的核心是三增,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政府增税。如何灵活运用各类金融政策和信贷政策,引导和激励金融机构将更多地资金配置到“三农”工作中,农村金融服务至关重要。
谈到现行的农业金融支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货币信贷处副处长李瑞介绍说,目前,农业金融服务需求日益多层次、个性化,人民银行作为国家宏观调控部门,主要通过运用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实施定向调控、发挥再贷款再贴现对扩大信贷投放的引导作用、指导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拓宽农业企业的债券融资渠道、实施涉农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强化激励约束、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6大措施作为施货币政策工具和信贷政策,极力推动农村金融服务。随着改革的深化,“三农”对金融的需求将越来越高,人民银行将把握规律,积极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新趋势、新问题和新要求,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
产业基金以股权形式投资企业并参与管理
戴小枫说,相信随着深化改革,我国政府、金融机构一定会为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源投向农产品加工这片生长财富的广阔天地。除了银行金融支持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金融渠道,就是产业基金。
农牧产业基金如何对农业项目进行投融资呢?中信逸百年经理赵昊霆说,产业基金一般指向具有高增长潜力的未上市企业,在对企业行业方向、市场定位、发展规划、核心竞争力等作出前期了解与分析的基础上,经过与企业进行正式谈判、制定交易结构、企业估值、合同签订等,以股权的形式投入企业,并参与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管理过程中,主要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帮助企业解决购买大型设备的需求,再通过保理业务缩短企业应收账款的帐期。
近期,根据凌河街道小队安排部署,围绕《关于组织开展第一期“社情民意直通车”专题征集的工作方案》相关要求,走村入户,开展专题调研,征集民情民意。现根据调研情况,对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积极探索发展模式,引领融合发展方向
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各村庄必须要发挥比较优势,找准适合本村的最佳发展方向。在融合模式上,要鼓励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农业优势资源为依托,将种植业、养殖业的某些环节甚至整个环节联接在一起,加快形成农业内部紧密协作、循环利用、一体化发展的经营方式,拓展农业增值空间;要加快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完善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推动科技元素融入农业,实现农产品线上线下交易及农业信息共享,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要依托农业龙头企业,促进涉农企业集聚集群发展,实现一产“接二连三”、三次产业联动发展,打造融合生产加工、科技研发、物流储藏、商务会展、信息咨询、金融服务等于一体的复合型农业综合体。在推进方式上,要突出抓好项目这一载体,靠项目带动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农业与生态、文化、旅游等元素结合,拓展增效增收空间。要加强招商引资,围绕延伸产业链条,着力引进一批有品牌影响、有市场潜力的农业开发项目。在示范引领上,要注重典型培树,加快推进好项目延长拉宽产业链条,打造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样板。
二、培育多元发展主体,夯实融合发展基础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生力军,也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开路先锋”。一是协调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要强化家庭农场基础作用,鼓励家庭农场开展农产品直销,延长经营链条。要强化农民合作社带动作用,引导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拓展合作领域和服务内容。要支持龙头企业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电子商务和农业社会化服务,通过直接投资、参股经营、签订长期合同等方式,建设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带动农户和农民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各农业龙头企业要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加强产业链建设和供应链管理,提高产品附加值。二是注重协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群众的关系。通过促进农产品本地化利用,发展相关的农产品加工、流通和旅游等产业,来提高农民收入,将本要流向外部的就业岗位和附加值内部化。要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好地发挥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带动更多的群众增强参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能力,更好地分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成果,最大限度地维护普通群众的利益。三是积极发展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自律、教育培训和品牌营销作用,开展标准制订、商业模式推介等工作,助推产业融合发展。扶持发展产业联盟,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成立产业联盟,通过共同研发、科技成果产业化、融资拆借、共有品牌、统一营销等方式,实现信息互通、优势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