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数字化技术本质

数字化技术本质

时间:2023-08-31 16:08: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字化技术本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数字化技术本质

第1篇

[关键词]数字化矿山 实施 应用

中图分类号:TD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6-0015-01

引言:所谓数字化矿山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传感器网络技术和过程智能化控制技术,在矿山企业生产活动的三维尺度范围内,对矿山生产、经营与管理的各个环节与生产要素实现网络化、数字化、模型化、可视化、集成化和科学化管理,使矿山企业生产呈现安全、高效、低耗的局面

一、矿山数字化技术主要研究内容

矿山数字化技术是采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计算机图形学、组件技术及GIS技术等,建设矿统一的空间数据采集、存储、输出、查询与分析平台,构建服务于生产技术人员的地测、通风、安全、生产技术、高度、机电、运输、设备租赁及办公自动化等专业应用系统平台,在神华神东煤炭集团公司网络环境的基础上搭建面向公司管理决策层的Wed服务决策平台,实现多部门、多层次井上下数据共享,专业图件提高矿安全生产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矿山技术管理水平,为安全生产决策提供技术保障,最终实现基于数字化、信息化和管理现代化的本质安全型矿井,为“数字煤矿”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主要研究内容与关键技术包括:本质安全型信息共享与管理模型及其应用研究;基于信息流的地质、测量、通风、安全、生间、机电与测度等专业工作流模型研究及其应用;基于C/S+B/S的煤矿地质、测量、通风、安全、生间、机电与测度专业数据一体化管理应用研究;基于CcmGIS+WebGIS矿井专题图形上报、游览、导航与专题应用研究,基于CcmGIS+WebGIS矿井自然灾害隐患识别与预警模型研究及其应用;基于三维可视化技术的矿井井下三维展示,漫游、三维信息查询与分析应用研究;面向煤矿安全事故求援的应急指挥辅助决策应用研究;基于全文搜索引擎的技术资料数字研究。

二、矿山数字化技术应用主要目的

主要对矿井的地测、一通三防、监测监控、调度、危险源预警、采矿设计、机电设计、生产管理等核心信息的科学集成与充分共享,进而大大提高煤矿生产效率和煤矿安全生产的信息化管理力度;建立对包括地质、测量、通风、生产设计与机电管理等数据库为核心,以分布式的网络应用为基础环境,支持专业设计、资料管理、综合业务调度、信息查询及多级远程网络实时监测监管的安全生产统一信息化平台;实现煤矿地测、采煤、通风、安全、机电、调度等相关专业数据与图形的一体化管理,基于网络平台实现多层(生产技术层、矿井管理层、公司管理层、决策层)用户的管理、查询与分析的功能;系统整体架构上,数据库统一集中采用SQLServ2000或ORACLE管理,远程管理系统基于NET开发且整体集成,C/S模式的专业基础应用系统用VC++等开发;实现地测、一通三防、监测监控、调度、危险源预警等的三维可视化表达和快策分析;制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规范和模式,实现安全生产的完全信息信息化管理,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降低安全生产事故。

三、数字矿山整体规划与实施

矿山企业井田开拓、开采中休掘条件杂志,不可遇见因素频发,企业平衡生产、安全控制的管理难度大,同时井下作业范围广,移动设备多、控制系统繁杂,因而矿山数字化必须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数字化进程坚持“整体规划、分布实施、重点突破”的原则。

具体来说,首先应从企业发展目标出发,全面 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制定矿山数字化发展战略、规划矿山数字化建设蓝图、统一企业各阶层对矿山数字化建设目的和意义的认识,实施中,要以“数字矿山”整体规划为基础,坚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上到下、逐步推进思想,首先根据矿山数字化总体规则搭建整体系统架构,并针对生产经营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找到切入点,利用自动化、信息化手段加以解决,为矿山数字化奠定基础。

数字化矿山应采用一体化的管理,我们认为数字矿山应按照一体化的构架设计实现,从业务视角看该技术既覆盖矿山主业的从原煤开采与运输、洗选加工装车外运全过程,同时覆盖生产辅助业务,如机电设备运行管理、地质测量管理、本质安全管理、煤质管理能及财务、人力资源、办公事务处等辅助后勤业务。

数字矿山一体化构架即包括了自动化技术水平较高的全矿生产过程综合自动化控制系统,建立现代化的、覆盖矿井各生产系统的实时调度监控网络,实现煤矿生产“采、掘、运、风、水、电”的综合调度和和产过程自动化;还包括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包括经营管理、事务管理、技术管理和能源管理等内容。

从生产运营来看,数字矿山一体化构架将覆盖从计划制定、分解及下达到作业任务执行跟踪、工程项目管理到生产经营绩效评价与反馈的整个过程以实现闭环管理。从时间轴上看,将覆盖企业中长期、年度及每日朱同管理周期的需求。从涉及单位来看,可满足矿级、区队至班组最小生产单元的不同管理的要求。(见图1)

四、神东应用矿山数字化技术后的效益分析

随着企业管理水平、管理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和信息化进程,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数字矿山安全生产技术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已成为企业强化主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管理效率和经营效益,实现科学、合理、精益组织生产的迫切需要。通过数字矿山安全生产技术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可以对煤矿各专业数据合理分类管理,对涉及的各种技术数据(地质、水文、测量、采掘、通风、机电、运输、生产、调度等)进行记录、处理、存楼、分析与管理、基于数据库与数据仓库,可以建立一个包括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数据的数字化、管理的现代化,监测的自动化、事故的预警化、信息的可视化,为矿井规划、开拓设计、优化开采、调度指挥、安全生产、安全评价以及决策管理提供高可用性综合信息,为煤矿安全生产、强化管理、科学决策提供有力保障。具体的社会效益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实现安全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与网络化管理,基于工作流达到安全生产的远程管理与网上办公,这将在煤矿生产管理工作的模式上实现巨大转变,必将提高系统动行质量和可靠性,能实时获取系统各种运行参数,从而实现对设备的动态管理,即是以技术保安全的重要手段和具本体现,也是实现本质安全煤矿的不效途径,是煤矿安全生产、经营管理本质的变革。

2)基于地测基础信息实现煤矿多部门、多专业的安全生产专业信息化将超到带动作用,间接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不可估算。

结语:通过数字矿山建设为神东创造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经济效益上,还包括安全生产、提高员工满意度、科技创新、实现绿色开采等方面,建设“本质安全型、摄影师效益型、科技创新型、资源节约型、和谐发展开封”五型企业,并带动整个煤矿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第2篇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音频工作站;非线性编辑;自动播出

1、数字技术与模拟技术的本质区别

数字技术要取代模拟技术是因为数字处理和模拟处理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和极大的优越性。模拟信号是连续的电信号来表示声音和图像的变化,模拟处理的本质是电信号复制,尽量使信号在处理前和处理后完全一样。但处理和传输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失真和干扰,使得声音和图像质量不断下降。模拟处理存在一系列的缺点:一是处理环节越多,质量下降越快;二是耗费资源多,8MHZ带宽只能传输一套节目;三是对终端不可控,发送端不知道有多少个接收端和接收质量如何,因此对接收端无法管理;四是信号不便于存储。

数字信号是用“0”和“1”两个数值通过不同的组合表示声音和图像的变化,数字处理的本质是信息再生而不再是处理收到的信号波形。由于只有“O”和“1”两个值,即使传输通道受到很大干扰,仍能判断原来发送的信息是“0”还是“1”,只要恢复的信息没有错,接收端就能还原出和发送端一样质量的图像和声音。数字技术与模拟技术相比有非常明显的优点:抗干扰,多次处理质量损失小;传输效率高,节省资源;可以融合多种业务;便于存储、检索、共享;易于大规模集成,成本低,可快速处理复杂问题;易于精确管理,提供优质服务。

2、市、县级广播电台数字技术改革及运用

目前,市、县级广播电台广播数字化主要任务是推动广播电台从节目采编、制作、播出到发射机前各个环节的数字化升级改造,逐步形成技术先进、标准统一的数字化技术体系。如图:

2.1 声音获取

广播节目要进行播出或录制,第一个环节就是声音的获取,用专业术语中被称为拾音。拾音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播室内拾音,分为录播和直播;另一种是户外拾音,通常是记者使用录音设备直播把声音采集回来。

在非线性编辑系统中,素材存储在计算机硬盘里,节目素材可以随意从这一段跳到另一段,不用按照节目的时间顺序进行编辑,因此编辑效率高。目前,非线性编辑已经是广播节目后期制作的主要手段。非线性编辑的前提是广播节目的素材需要首先经过数字化,并存储到计算机硬盘里。非线性编辑系统由计算机硬件系统和编辑功能软件构成。可以采用独立编辑工作站的形式,安装和使用都比较灵活,也可以采用规模化联网制作的形式,达到素材、存储空间共享,并实现网络传输播出,最终实现广播节目的无磁带采、编、播。

2.3 广播节目存储

音频广播实现数字化的前提是广播中心系统数字化,广播中心数字化的核心是广播音频工作站系统。所谓音频工作站就是一个由电脑系统、音频卡和音频编辑软件构成的系统。其中电脑是主体,音频卡是电脑与音频信号之间的“中介”,音频编辑软件则是实现各种功能的“工具”。与传统的模拟广播节目制作相比,数字化广播节目制作有以下优点:实现了音频节目的非线性编辑,极大地节省了节目制作时间;数字化存储保证了节目质量不会因为反复放音、复制而下降;自动化播出避免了人为播放录音带可能出现的各种操作错误;数字化节目的播出可以提高节目播出质量,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2.4 广播节目自动化播出

广播节目传统的播出方法是人工操作播放磁带,从而完成播出任务。自动播出系统是使用计算机控制播出系统中的音频设备来完成播出任务。控制系统由节目单编辑机、播出控制机组成。硬盘自动播出系统是一个以硬盘存储为中心,能够满足多种信号调度的数字播出网络。整个系统由服务器系统、软件控制系统、播出内容资源管理系统、监测报警系统等组成,在系统设计、设备选型上需要考虑系统的安全性、先进性、应急能力、播出功能、扩展能力。

2.5 自动化全固态调频发射机

第3篇

摘要:电脑美术的发展已涵盖了实用艺术和纯艺术范畴的各个领域。从平面的静态画面,到三维的动态画面,以及雕塑、版画、壁画到水彩、油画,无处不体现着电脑美术的巨大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在美术创作领域中,数字美术这一新的艺术形式,也吸引了众多的美术师。本文旨在对传统美术与数字美术的发展及其类型上进行一定程度的探讨。以便今后更进一步深入的研究相关理论。

关键词:传统美术;数字美术;信息技术;数字化

进入2l世纪之后,传统美术的各种表达形式无论得到了什么样的丰富和改造,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它们的地位都将发生变化。与传统美术相比,运用计算机技术开发的数字美术正逐步走向前台,这些新的美术形式正朝主流形式转化。它们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与传统美术不同的特性,是人们对美术的创作规律及其相关理念都发生了某些改变。但是,传统美术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从其本质而言并不是技艺技巧等外在因素所能彻底改变的。数字美术在创作过程中也不可违背传统美术所由产生的感受和领悟的心理学的基本原则。

根据大百科全书的说法,15世纪以前欧洲绘画中的蛋彩画是油画的前身。在运用蛋彩画法的同时,许多画家继续寻找更为理想的调和剂。一般认为,15世纪初期的尼德兰画家凡·爱克兄弟是油画技法的奠基人。他们尝试用油溶解颜料,使之成为油画技术。油画技术很快在西欧其他国家传开,尤其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得以迅速发展。此后,绘画经历了许多革新和改造,但直到数字绘画出现之前,还没有出现过真正具有革命意义的飞跃和突变。

最早用计算机绘画的人通常被认为是K.Alsleben和W.Fetter,1960年他们在德国所进行的实际上绘画的探索颇受世人注目。但用数字计算机制作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作品却是五年以后的事情。1965年不同国家的好几位艺术家分别独立完成了自己的数字绘画作品,他们是Frieder Nake和Georg Nees(在德国),A.Michael Noll,K.C.Knowhon,B.JuLesz和其他人(在美国)。自此以后,数字绘画便受到了越来越多关注,并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不断获得了“升级与更新”。

虽然数字美术是一种形态尚不确定的新型艺术,但它一直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在发展和壮大。目前,就其表现形式、内在特征和载体与传播模式而言,数字美术作品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种基本类型:

一、传统美术的数字化作品

传统美术的数字化,主要表现为传统美术作品的数字化与新形态的呈现。在数字技术最早介入艺术领域时,人们关注的仅仅是其对既有艺术形态下的各类作品,经数字化处理后,传统美术作品可作为多媒体文件存储于计算机系统中,并在呈现环节演化为平面媒体方式或作为电子图像、数字动画、电脑视音频出现。这种数字化的美术作品仅仅是对传统美术作品的优化处理产物。数字美术应有的许多重要属性,如交互性、多元化特征,均不能充分体现出来。

当前美术领域中针对数字美术研究的一个误区是将传统美术的数字化等同于整个数字美术。事实上,数字化的传统美术,不过是传统美术向数字美术转化的一个过渡阶段,数字美术的概念绝非传统美术所能涵盖的,数字美术的精髓只有在其更高级的形态中才能得以充分体现。

二、借助数字技术创作的美术作品

主要是指借助数字技术按照传统美术创作规律创作的艺术作品。使其具备良好的数字化潜质,亦即这些艺术形态下的创作过程中的局部或全体能够较好的和计算机结合起来,其创作行为可以由人机交互系统辅助实现,其作品可以以数字化方式存储和呈现,因此,这些美术形态中很快产生了基于计算机辅助处理的分支。这些分支代表了初级形态下的数字美术——借助数字技术所提供的强大计算处理能力,将美术创作和多媒体数据处理结合起来,在计算机创作平台上完成或部分完成美术作品的创作。

这种类型的数字美术创作过程具备和传统美术形态的可类比性和创新突破性。但是,严格意义上讲,触及形态的数字美术本质上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美术,因为数字技术在局部的介入并不能充分带来交互性和大众化属性上的提升,真正的数字美术的事先必须以数字技术的全面介入为基础。

三、基于数字平台创作和传播的艺术作品

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数字化;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7-0069-02收稿日期:2016-05-06

作者简介:王俞涵(1981―),山东威海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职业教育分社高级编辑,经济学硕士。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教育应运而生。美国《教育技术白皮书》对数字教育给出了一个准确的定义,其指出,E-learning是一种受教育的方式,包括新的沟通机制和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因此,数字教育在构建中需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新沟通机制,另一个是交互作用。

一、国家对高职数字化教学的指导

自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职业院校教育的信息化成为“十二五”的重要任务。在性质上,信息化是数字教育的基础,为数字教育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同样,在数字教育概念尚未完全定型的情况下,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表达着数字教育的特征。教育部一直以各种方式在推动数字教育的发展:2012年,教育部举办了第一届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当时仅有数百名教师参赛,而到2015年则有约6万名教师参赛,可以看出大赛对高职院校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2013年,成立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2014年,教育部举办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班;每年组织职业院校信息化研究课题。而到了2015年,教育部则开始着手构建全国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网络,当时的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加强区域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教育部的要求下,各地、各职业院校组织开发一批优质的专业教学资源库、网络课程、模拟仿真实训软件和生产实际教学案例等,并广泛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组织和支持教师和教研人员开展对教育教学信息化的研究;继续办好信息化教学大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积极推动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角色、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革。

在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和完善下,数字化教育的概念愈加清晰,沟通和交互两个主线也得以强化。“十三五”规划中指出: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媒体数字化建设;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这些举措均有效促进了高职院校的数字教学的发展。

二、高职英语数字化教学的现状

1硬件设施显著改善,但不足以支撑数字化教学

从我们的调研情况看,只有30%的高职院校具备了较为充足的上网学习条件,而有70%的高职院校供学生进行网上学习的条件有限,甚至很多院校表示,每周只能保证一次学生正常使用机房的时间。在更进一步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即使是在人机比例较好的院校,很多电脑配置也不足以支持现代化数字课程的呈现,只能供学生用来进行听力活动的训练,导致即使有好的现代化数字学习资源,很多院校也无法通过正常的课堂授课来实现,甚至是辅的实现,最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2很多英语教师没有认识到数字化英语教学的重要性,教学观念尚未转变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目前高职院校中还有很多英语教师没有认识到数字化教学的重要性,课堂的授课模式还停留在以教师为主的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上,既缺乏沟通,又缺乏互动。一部分教师认为原来没有数字化教学,学生一样学得很好,因此从思想上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创新;还有一部分教师虽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创新,但也只是使用教材自带的多媒体课件和光盘对学生进行“满堂灌”。教学过程中没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学习、探索学习、协作学习等教学活动,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没能充分发挥出来,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技能型和创新型人才。

3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差

目前能够提供给学生的数字化资源有限,导致学生不愿主动去学习,或者是在主动学习中存在较大的自学壁垒。虽然老师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的教学管理功能去监控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学习时间,但由于内容枯燥和缺乏互动,往往是学生跟老师打游击战,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多学生平常根本就不认真在线学习,纯粹靠挂机在线来混时间,作业也基本是在网上搜索现成的资料或答案,然后复制粘贴拼凑完成。

4缺乏真正适合职业院校学生的优质数字教学资源

优质数字教育教学资源的匮乏也是导致传统教学无法向数字化教学实现真正转变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市面上所谓的供职业院校学生学习使用的数字化资源质量参差不齐,很多机构打着外语学习资源的旗号,内容实则东拼西凑,未经过严格审核,错误和漏洞百出,而且缺乏教学理念的支撑,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

三、高职英语数字化教学改革的措施

1以数字化技术为手段,并专注教育本质

虽然数字化时代要求英语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和手段的现代化,但仍然不能忽略教育的本质。数字化只是手段,最终目的是实现高质量的教育,因此在数字化建设过程当中,不能违背基本的教学规律和教育理念,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创新,而要从教育本质出发,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使两者有机地融合。

2专注全面发展,打通教育的B端和C端数据

目前市场上为学生提供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要么只专注B端学生的在校学习,提供的内容仅为学生的课堂服务,要么太关注学生职业发展,而忽略了学生在校阶段的基础学习。真正的职业数字化教育是需要将B端和C端的数据打通,通过对学生在B端的在校学习行为作出大数据的分析,然后将其运用到其C端个性化学习阶段,使数字化教育真正实现精准化、智能化和个性化,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

3加强对数字资源的质量监管,打造出一批高质量的数字化资源库

由于开发数字化资源的机构不像出版机构一样需要经过严格的资质审核和管控,导致很多小机构打着教育的旗号不断侵权盗版,私下改编一些未经版权许可的资源,更有很多机构为了牟利而粗制滥造的资源流向市场,直接导致学生接触到这些质量未经严格把关的产品,而使教育质量受到极大的影响。因此在未来专注创新的同时,也需要对数字化资源的开发机构和内容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和范围,支持邻接权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保证受教育者基本的权益。

四、高职英语数字化教学的展望

在改革的推动下,高职院校的英语数字化教学将有效实现教学资源、教学设备、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的四路并进:通过支持优秀的出版机构进行数字化资源的出版,并将数字化资源的质量提升到现行纸质出版的资源水平,实现数据资源和纸质资源的互联互通;通过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资金支持职业院校的数字教学设备的更新和提升,尤其是软件和视频解析能力的提升,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可坚持软件优化硬件的思路,大幅度提升教学设备条件;通过“政府+市场”机制的教师技能提升和数字化教学模式创新的方式,努力推进新型教育教学模式的普及,逐步将数字教育作为教师教学的必备技术和表现形式之一进行确定,并提升数字化教育的作用和功能;通过数字教育所具有的沟通功能和交互学习功能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性和便利性,将数字教育的优势有效巩固和突出,并形成稳定的学习渠道、资源渠道和教育渠道。在改革和创新的推动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高职英语数字化教学将有序实现全面性、泛在化、安全性、移动化、兴趣性和互动化的教育教学目标,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综合技能型人才的培育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城建档案 数字化管理 意义 问题 实践方式 】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深刻改变了社会的交流和管理方式。城建档案以记载了城市历史的原貌,记录了城市的变迁,是城市发展和规划的得力辅助和依据。如何加快城建档案信息化系统建设,增强信息化城建档案的管理和服务能力,实现档案最终的数字化,是我们档案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一、 城建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意义

档案数字化是城建档案管理迈向信息化时代的必由之路。它首先可以解决存储档案日益空间匮乏的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城市建设档案,这些越来越多的档案使得档案馆的存储空间越来越吃紧。档案信息化的电子接收方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长久之道,可以真正做到释放存储空间吃紧的压力。其次,是可以为重要的档案资料提供保存的手段和为异地备份准备条件。很多珍贵的城市资料在时间和反复使用的情况下,如何保存其信息资源的需要变得越来越迫切。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是这种情况的不二选择,既可以使珍贵的档案信息长期永久保存,又可以使其利用和服务电子信息化,还为城建档案珍贵资料的异地备份提供了条件。最后就是实现信息的资源共享和利用。档案信息化的目的就是最终实现城建档案检索、查阅和利用由纸质档案向计算机的本质转变。利用互联网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档案信息查询利用是档案服务行业巨大的飞跃。

二、 实践城建档案数字化管理的问题

各地实践城建档案数字化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遇到过带有共性的问题,试简要罗列:

1、城建档案数字化管理资金投入不足

城建档案管理经费普遍存在拨款不足现象。实现档案数字化,必须具备一定数量的计算机和计算机辅助设备,目前应用于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计算机拥有量仍有不足,辅助设备配备也不齐全,不能满足城建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客观需要。

2、标准化规范有待确定

电子档案规范标准的制定,关系到档案数字化方式、方法和范围的确定,没有统一的标准化规范,会给档案数字化工作带来难度。

3、城建档案数字化信息化利用意识滞后

城建档案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利用和服务,档案数字化的作用主要是提高档案利用效率和服务水平。城建档案利用服务对象主要是政府部门、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勘察单位及社会民众,这些单位和个人总体上数字化应用水平还比较滞后,大都习惯利用原有的纸质图文档案,涉及数字化档案利用的主动需求很少。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实行数字化利用的服务方式,又要保留原有纸质档案提供利用的服务方式,档案数字化利用意识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发展。

4、城建档案数字化管理人才缺乏

城建档案数字化管理是一个多专业、跨学科、涉及面广的复杂系统工程。数字化管理不仅需要配备必要的计算机设备和辅助器材,而且还要拥有既精通档案业务,又掌握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够满足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发展需求。实际上,现有从事城建档案工作的人员普通存在学历偏低、专业知识单一、城建档案数字化管理人才不能满足需要的现象。

三、城建档案数字化实践方式探讨

1、建立统一的标准化规范

统一的标准化规范是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准尺。建立长期持久统一的标准化规范对数字化档案形成的信息系统可用性是基础性的保障,避免低水平的重复浪费,和从源头为数字城建档案馆提供稳定、规范、标准化的数据资源。

2、侧重档案的轻重缓急建立档案信息化数据库

城建档案的绝大部分馆藏和接收档案是建设工程档案。以社会需求统计论,是前期准备阶段文件和竣工图纸为社会需求的绝对数量。这部分应该最为档案数字化的重点,而施工技术资料和监理资料,虽然数量庞大,但社会需求极小,所以不必全部数字化,只需要选择其中的重要部分数字化即可。

3、、建设高标准的城市空间地理信息系统

这项工作目前仍处于起步的探索阶段,运用虚拟仿真、三维、“3S”(遥感RS、卫星定位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建设城市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如果一开始就考虑数字化档案的要求,将来就可以顺利实现与基础数据库的无缝对接,为人们提供实时的、三维的动态信息,让利用者可以发挥城建档案的最大价值。

4、加快信息化窗口对接和服务网络世界的建设

城建档案数字化、信息化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服务的效率,完成以纸质实体档案的查阅向计算机查阅的转变,而且更是将服务通过互联网络实现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扩延。对档案管理来说,这是一种本质的不同,即从你有什么档案,有多少档案,到你掌握多少城市基础信息,可以随时提供给社会需求方。目前全国很多档案馆都有信息中心和门户网站,它们的主要任务之一正是将信息化档案成果对接和服务外部网络世界。

城建档案馆的数字化管理不仅仅是城建档案技术设备的换代,更多的是要求管理理念、管理模式、服务方式的变革,信息化大潮是时代给予我们的机遇,只要抓住这一时代机遇,积极应对,勇于开拓,我们的城建档案信息化事业必能获得成功!

【作者简介:周万山 1996年毕业于河北科技大学计算机及应用专业 正式本科 97年进入保定市城建档

第6篇

【关键词】数字化建设 油田安全环保管理 应用 分析

1 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1 数字化建设实现了远程控制功能

数字化的建设简化了从事油田安全环保管理的工作人员对现场设备的操作工作,实现远程控制功能,使得工作人员可以在场外对现场设备实施操控,从而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隐患。从工作强度上来说,许多场地相继实现了无人值守的工作状态,部分油气站和数字化的装置也实现了自动运行及监控功能,同时,一线员工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转变,由以前的直接操作设备逐渐转为通过桌面对设备进行操作及故障维护,从而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相关人员的工作强度,降低了安全生产的风险。

1.2 数字化建设能够建立安全环保监控平台

建设油田安全环保监控平台基本上使油田的生产场所具备实时视频监控环保风险源点的能力,并实时在线监测很多重要的运行数据,如:压力、温度和有害气体含量等,为控制安全环保的风险源点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该功能的实现也能为处理设备故障提供便利,从而有效地避免了一些不必要损失的出现,很大程度上降低安全生产的风险。

此外,实施数字化安全环保,可以实现油田生产场所中一些重要参数与生产工艺指标的自动控制,从而从本质上提升了设备安全性。

1.3 数字化建设能够提高系统调查和处理事故的效率

例如:对长输管线的安装管道中泄露报警定位功能的应用,可以使相关人员及时发现故障,定位故障位置,大大提高了系统应急抢险的效率。同时,各种各样多级监控系统和具有数字化功能的监控设备的运用,能够记录下事故的全过程,包括一些重要数据,所以,工作人员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快速准确地对事故原因进行分析,有利于事故地进一步解决。

2 数字化建设在油田安全环保管理中的应用

以前我国油田现场生产管理采用的方式为经验管理、大海捞针、人工巡检以及守株待兔等方式。因使用数字化技术,让生产管理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趋向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管理模式。在为企业节约资源提高生产效益时,还应加强对安全环保进行管理的力度,主要表现:一是使油气站库的建设更加标准化。实际是实现岗位的标准化作业,目前受数字化技术的影响,使得我国建设站库的过程中以设计标准化和建设模块化为主要理念,也基本上对站库的工艺流程及功能区模块实现了模块化的建设,因此,不同站点间具有相似的风险源点,并有一套符合实际要求的通用操作规程,实际上就是对岗位进行标准作业的相关程序,它要求工作人员一定按制定的步骤进行实施作业,并要求指出作业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因工作人员无法熟练操作设备而带来的事故,大大减少了岗位工作人员的操作风险。二是建立起立体化的站控系统和监控系统。传统生产方式中,只允许现场人员对设备进行监控,但是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已建立起相应的管理平台,使得传统监控模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逐渐由作业区、前指、厂部及站点等多级实施监控,从而形成一套管理、监控到位和信息及时的具有立体化的管理模式,提高了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三是建设三防四责的体系。根据我国三防四责中的具体要求,建立了联合站、增压站及接转站中集输系统的操作与远程监控系统,使可燃气具有在线监测功能、使外输流量具有在线监控功能、使长输管线的安装管道泄露系统具有报警定位功能。使该体系具备提前预防报警的特点,让工作人员能够掌握管线实际运行状态,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处理管线泄露现象,从而降低了管线受环境污染的程度及油气中毒的发生。四是安装自动化的装置。为了让采油、注水系统及集输工作自动化程度的更加提高,许多油田企业相继引进新的工艺和设备,例如:拍油机的远停启停装置、智能化的注水撬及数字化的继承增压撬等,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工作人员现场作业的风险,从而降低了安全环保事故的发生。

3 几点建议

为生产管理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服务是数字化管理环节的最终目标,而安全环保管理活动是其主要服务对象,所以,我们对其进行建设过程中,还需通过以下几点对数字化管理水平加以提高。

(1)在建设数字化的报警通讯系统时,应对接报警信息、短信平台和通讯平台,这样能够为以后工作提供便利,当系统报警后,能够自动判断故障类型及级别,并能通过短信方式使工作人员知晓该信息,从而很大程度上节省了因维修排除故障及应急响应所花费的时间。

(2)对各级安全责任进行落实时,应坚持属地管理、直线责任的理念。在数字化的管理模式下,明确各级安全责任,进一步促进由被动执行逐渐转向主动履职方向的发展,从本质上实现安全管理。

(3)对数字化的仪器仪表进行检定检验时,应充分发挥其市场化的优点。应与相关单位积极保持联系,按规定对设备进行检定检验,并建立完善的检验制度,强化日常管理及数字化的仪器仪表检验工作,从而提高设备的完好准确性,保障数据真实有效。

(4)在对应急预案进行制修订时,应充分利用数字化的运行模式,联系实际情况生产建设,让其得到更好的完善。与此同时还应阵对某些设备损坏停用以及重点数字化网络制订相应的应急预案,加强对数字化应急系统的管理力度,从而积极开展相应的应急工作,大大减少因数字化失效造成的不必要损失。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加强油田安全环保中数字化的建设,不仅能够推动相关企业组织结构、工作效率及生产方式的进一步提高,还能提高安全管理环保的整体水平,从而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原油产量,同时还对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环保的稳定形式加以保障。

参考文献

[1] 丁阳,陶荣德,曹海伟.浅谈安全环保管理中油田数字化的建设[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8)

[2] 何立鹏,齐涛,冯亚军.数字化建设在油田站场管理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1)

[3] 曾勇,李虎,吴刚.长庆油田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特点与应用[J].甘肃科技,2009,(07)

[4] 牛增辰.关于改进油田安全工作的思索[J].大庆社会科学,2008,(4)

第7篇

为了理解什么是数字化管理?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数字化?简单地讲,数字化就是将许多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再以这些数字、数据建立起适当的数字化模型,把它们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引入机内部,进行统一处理,这就是数字化的基本过程。数字化管理的本质就是将化管理思想、管理、管理技术、管理手段充分加以数字化,从而全面提高管理的效益和效率。由于国际互联网技术及电脑技术的飞速进步,数字化管理是一种理想,是一种潮流,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二、数字化管理将改变什么

数字化管理更加支持Y,强调要给员工授权,要激励员工各种能力,相信员工能做得更好,要让他们充分掌握智能化工具。

数字化管理改变了传统的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形成一些扁平型和网状型甚至无中心组织形式,管理与被管理者的界限越来越淡化,更加强调他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

数字化管理更加强调管理是一种服务,管理要创新,要面向未来。优秀的管理者,就是能利用好数字化管理工具,与全体员工成功地走向未来的人。

数字化管理强调竞争,但更强调合作。日本人创造了“竞合”这个词,实在是一个很好的管理理念。知识要分享,才能更有效率,大家只有合作,才能得到更多的回报,才能拥有更多的知识。

数字化系统将是一个速度快、效率高的数字神经系统,管理手段更加现代化。员工不再是机械工作者,而是知识工作者、信息和知识共享者。工作作风将更加务实,更加强调运用数字事实的力量。

数字化管理是使数字化的重要保障,是知识经济的重要标志,是使知识资本成为共识和可能的前提。数字化管理的本质就是更加强调要尊重人的价值,确认知识资本的存在,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知识资本的能量。知识资本等于人的能力乘以人的激情。数字化管理时代是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时代,是人的价值充分实现的时代,是使员工基本上都能成为知识工作者的时代,人将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人们将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交流、战略设计和决策,人们将得到更多的机会和满足。

数字化管理是通过改变组织的神经系统,从而达到全面改变组织的物流系统、资金流系统、决策指挥系统,全面改善循环系统,提高企业素质。

数字化管理将改变管理和决策的速度,使组织的运作更加稳健和有效,对危险和机遇都能迅速作出反映,信息能快速传递给需求者。

数字化管理可以打破个人和组织固有的边界,把他人甚至全世界的智慧都集中起来,以快于思考的速度管理好组织。

数字化管理将使那些单一和机械性工作全面被淘汰,管理者和员工将自主地、创造性工作,最大限度地增加工作的附加价值。让生产部门、其他管理部门和服务部门的员工利用好财务、成本数据,主动增加收入,降低成本,提高资金周转速度。

数字化管理对于改善企业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能大大扩展企业业务空间,使用商务系统,可以实现及时生产,实现零库存境界,减少中间商,降低营销成本,加强与客户的交流与沟通。

三、我国财会管理工作与数字化管理时代的差距

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财会管理工作已经有了很大发展,数字化管理思想已经在一些先进的企事业单位的财会管理中初见端倪。他们已经开始建立自己需要的数字神经系统,单位成员开始融入到数字资讯流当中,快速、准确、广泛地接受、传递、反馈、数字信息,初步实现了财会工作过程整体的计算机信息化和计算机处理化,比较高效率地开展各项财会管理活动。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从整体上来看,我国财会管理工作距数字化管理时代还有一大段距离,需要我们加快速度,缩短差距。

我国财会管理工作现代化标志之一是许多企事业单位实现了的电算化。但我国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表面上虽然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有很大的不同,但本质上只不过是传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翻版,仅仅是信息处理手段有了改变,并没有实现数字化管理的转变,没有实现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功能来改造传统的手工会计信息系统这一宏伟目标。目前我国会计软件的最大缺陷是财会工作参与管理的功能不足,不能满足现代管理的需要,离数字化管理的要求还很远。1989年,我国了《关于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试行)》是为了规范商品化会计软件而对会计核算软件提出的基本要求。1994年又了《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对会计核算软件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1998年又进一步提出会计软件应当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的要求。金蝶2000在财会软件上有较大突破,但我国财会工作电算化总体格局并没有根本改变。

制约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进一步发展,企事业单位数字化管理进程的主要因素是专业人才的缺乏,管理人员中精通计算机的人才实在有限,财会人员中真正懂电脑的也不多,需要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另外,我国企事业单位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往往都是一些“孤立”的子系统,没有能够真正融入本单位的管理信息系统中去。比如ERP(企业资源计划的缩写)目前在我国国有企业中还没有一家全面成功地实施过。ERP作为企业管理思想,它是一种新型管理模式;而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它同时又是一套先进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是目前数字化管理的象征。90年代初期由美国GartnerGroup公司提出,很快掀起一股ERP热潮,也很快超越MIS(管理信息系统)和MRPII(制造资源计划),并为许许多多企业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从1998年以来,ERP在我国也正红极一时,国内许多软件厂商推出自己的ERP软件,很多企业也跃跃欲试,纷纷上马。这是我国企业初步进入信息的必然要求。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知识与信息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而且是人、财、物等基本资源的表现形式与载体。企业需要综合管理人、财、物、信息、知识等资源,ERP系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我们的电算化系统也只有融入ERP系统中去,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也才更有价值。但也应该看到ERP的实施绝非一件易事,国际上实施ERP的失败率高达60%以上,80%~90%的信息投资没有取得相应的回报!对于广大而言,更是困难重重,而且还要面对一系列特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难题,如不成熟的市场环境,特殊的企业机制,管理不规范,基础薄弱,人才缺乏等。

我们必须看到,如果没有先进的信息系统,企业将无法实现数字化管理理想,无法真正提高管理水平,无法抢占经营管理的制高点,无法与国际上先进的企业进行竞争。ERP将成为企业决战市场的通行证。我国许多新兴企业正在准备应用ERP系统。虽然我们面临许多困难,但不能等待,必须迎头赶上。

四、数字化管理重构我国的财会管理

首先,应当转变财会管理观念,紧跟数字化管理潮流。传统的财会管理观念认为财会工作是企业的一种具体的资金管理工作和帐务处理工作,重复性的工作较多,执行性的、创新性工作较少;主要目标是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管理的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型的;财会管理者是监督者;财会管理手段主要是人工模拟系统。数字化管理则认为财会管理工作不仅仅是一种资金管理工作和帐务处理工作,而是企业综合资源的运筹帷幄工作;不是仅仅变动地去执行某项工作,而是创造性地去开展各种工作;财会管理工作者要掌握更多的智能性工具,全面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财会管理的组织结构更加扁平化和化,财会管理人员可以更加容易和企业内外部的各种人士进行沟通。财会管理人员不仅仅是监督者,而是服务者、创新者,是知识工作者,要与全体和企业有关的财务关系人共同分享知识,形成良性互动,实现更高的回报并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智慧。

其次,加强统一领导,制定数字化管理的财会管理工作规划。数字化管理时代的到来,是人类管理的一场伟大变革,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重要作用。政府应当制定数字化管理时代财会管理工作的发展规划,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包括数字化管理时代的财务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知识传播体系和知识应用体系。规划应当有目标、有重点、有方针政策和实施办法,并且组织落实,按期完成。另外,政府部门还要加强这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主要包括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数字化管理科研基地、数字化管理基础设施、数字化管理技术中心等。要完善数字化管理的保障体系,制定合理的支持政策,如政策、人才培养政策等。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紧跟时代潮流的社会风气。同时,政府还要搞好协调工作,加强数字化管理的学术、经验交流与合作,建立起分工明确、步调统一、团结协作的政、产、学、研之间的新型关系,促进各种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和有效结合,创造我国数字化管理的新时代。

第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全体财会人员数字化管理水平,提高他们的知识创新能力。数字化管理作为一种知识时代的管理潮流,其灵魂是不断创新,而创新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人,这有赖于科教事业的发展。虽然“科教兴国”已经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但在具体落实方面,以及人们对“科教兴国”的具体认识方面尚存在诸多。我国会计人员之所以还不能在数字化管理中发挥巨大作用,这与我们的财会人员的素质上不去是有很大关系的。因此,只有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动员一切可利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快科教事业的发展,才能保证我们的财会人员及其他人员跟上数字化管理的步伐,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要建立起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数字化管理创新中心,要使有关的高校、科研院所成为数字化管理的研究和培训基地,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及时更新会计电算化软件,使会计电算化软件向管理型、智能化、通用化、兼容化方向发展。要改变财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培训方式,应当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树立终身教育思想,不断更新知识。这样才能将数字化管理思想落到实处。

第8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数字化建设 必要性 管理措施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国的科技水平更是突飞猛进,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普及,让我们的数字化建设已不是梦想。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生以及人们获取资料的重要来源,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力建立健全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管理,更好的帮助读者更快、更好的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尤为重要。众所周知,计算机网络技术是数字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所以,要加强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管理首先要确保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的建设,读者通过网络技术可以随时、随地的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提高效率。传统图书馆的建设与管理多停留在纸质参考文献以及人工管理的层次上,这就导致因图书数量有限读者不能及时阅读的问题发生,同时,人工管理往往耗时较多。而图书馆数字化的建设与管理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些问题,读者可以通过电子书的形式进行阅读,电子的检索与排序也使得图书管理起来更加的方便、快捷。那么,如何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环境下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是当今数字化图书馆建立中的首要问题。

一、数字化图书馆建立的必要性

就数字图书馆来看,其本质上就是在传统图书馆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起来的,是时代进步的表现以及信息的传承与延续。数字化图书馆的建立,再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也融入了资源共享的功能。其次,数字化图书馆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结合的真实体现,也是未来社会信息的枢纽,同时是网路图书馆以及电子图书馆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因此,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新方向。

1.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其本质上就是传统图书馆的发展与延伸,因此,能够从根本上实现两者之间的对接。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包括分类、编目以及查询等方面。而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图书馆的建立就是依靠网络计算机技术来进行信息的分类、编目以及查询共享等,是对传统图书馆管理科技化的创新。在信息量庞大的今天,要满足读者的需求,适应社会的发展,就要求我们做到与时俱进,依靠先进的技术支持来不断的改革创新我们的图书馆服务。只有不断的创新与进步,我们才能确保图书馆的生机与活力,为读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2.我国的教育实行“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因此,在图书馆的管理服务方面,我们应该同样奉行“以人为本”的服务原则,将读者的需求放在首位,真正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所以,加强数字化图书馆的建立以及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尤为重要。数字化图书馆的建立,从服务内容以及服务形式上进行了新的转变,将传统的封闭式的管理制度转变为如今开放式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了读者主人翁的意识,这就让我们的服务由被动变为主动,在加强读者主人翁意识的同时,充分体现了对读者的尊重。图书馆的建设最根本的就是要为读者服务,因此,在科学的管理下,努力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十分重要。

3.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信息资源的大量涌现,数字化图书馆的建立就很好的提高了馆内资源的使用率,更快更好的为读者服务。在科技大力发展的今天,以数字化为前提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而网络技术 以是人们日常生活、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以数字化技术为引领的时代正在到来。网络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是导致图书馆信息环境产生变化的主要因素,因此,加强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也是社会大环境的必然要求。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读者对信息的追求,传统的图书馆管理以不能及时的满足读者的需求,不能很好的跟随时代的步伐。因此,加强图书馆的网络化、数字化管理,读者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对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进行检索查看。这就要求各大高校要具备完善的网络结构,才能确保数字化图书馆的建立、健全。网络化的要求就需要高校具备成体系的网络系统,加强图书馆内部自动化集成的建立,其次,还要确保校园网内图书馆网站的加入,通过便捷的网络技术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实现馆内资源的共享。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与其他高校的图书馆进行网络库连接,确保各高校的信息资源做到真正的资源共享,从而更好的为我们的读者服务。

二、高校图书馆馆藏的管理现状

图书馆管理虽是高校管理中的一部分,但图书馆内部却又是一个小的整体。图书馆的管理需要我们做到图书馆与图书馆、图书馆和读者、图书馆和馆内人员之间和谐、互动的关系,确保图书馆的正常运行与管理。在数字化图书馆的建立过程中,图书馆馆藏水平的优劣以及管理水平的高低,都是数字图书馆建立的基本前提。从传统的图书馆馆藏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图书馆的馆藏多为纸质、胶片等文献。伴随着纸质价格的攀升,更阻碍了我们图书馆馆藏的充实与建设。数字化管理的开展,可以将图书内容以电子书的形式供读者浏览、阅读,同时,数字化的管理,解决了之前手动管理繁琐的问题,为读者提供了更为优质的服务,并且还引进了中外的数据库,充实了我们的馆藏资源,丰富了读者的阅读。就目前情况来看,很多高校图书馆数字化馆藏的建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开展数字库建立的同时,我们还要更好的提高数据库的特色建立,将有关某一专业的知识文献进行整合整理,按照一定的方法尽可能多的将与此专业有关的资源进行分类加工,读者可以清晰明确的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源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内容。

三、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与管理

要确保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的更快更好发展,首先,就要求我们有科学的管理模式。就目前情况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的高校图书馆不能很好的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伴随着信息量的增多以及读者需求的增多,高校图书馆应该积极利用网络技术,在新的网络环境中树立为读者服务的价值理念,强化馆内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以及凝聚力,通过馆内人员优质的服务来提高工作效率,做到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共赢。

其次,对于数字化图书馆的建立,我们应该积极的利用网络的便利条件进行资源的贡献与管理。在信息膨胀的今天,图书馆可以通过网络技术进行数据库的建立,在共享本校资源的同时,还可以与其他院校的图书馆甚至国外院校的图书馆进行数据库德连接,通过数据库的连接,可以加大资源的信息量,真正做到资源的共享,也从根本上满足了读者信息量的需求。

除此之外,高校还应该聘用专业的计算机网络人才,来确保数字化图书馆的正常运行与工作。同时还可以加强馆内人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培训,积极鼓励馆内人员进行计算机专业的深入学习,考取相应的证书。通过对馆内人员的培训,在提高馆内人员服务水平的同时提高了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技术,从而提高了高校图书馆的整体水平,对高校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意义重大。

在信息时代到来的今天,伴随着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通信技术以及电子产物的崛起,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已不能很好的满足读者的需求,因此,加强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以必不可挡,在加强数字化建设的同时,我们还应不断的加强图书馆的管理力度,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积极利用网络技术所带来的优势进行改革创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当今时代确保图书馆的不断发展,以便即使的满足读者的需求,更好的为读者服务。

参考文献:

[1]许鑫,苏新宁,姚瑶.数字化校园一卡通平台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6(5).

[2]赵志云,李传霞.对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思考 [J].科技信息,2008.

第9篇

1 坚持安全保障原则

在医疗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具体过程中,坚持安全保障原则,要突出重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电子文件载体安全;另一方面是数字化文件信息安全。维护载体安全要依靠电子文档保护等技术,以确保存储系统的可靠性、载体的完好性和兼容性,确保运行安全。经过医疗档案数字化过程后形成的具体“产品”即医疗档案“数字图形版”,应当符合档案载体原貌存储性的要求,能够体现档案外在的原始面貌。维护数字化文件信息安全要依靠信息安全技术,确保数字化医疗档案的内容与档案原件相吻合,确保医疗档案内容不泄密、不被篡改、不丢失。针对自然灾害、非法访问、非法操作、病毒侵害等采取与系统安全和保密等级要求相符的防范对策,包括网络设备安全保障、数据安全保障、身份识别方法等等。

2 坚持规范统一的原则

在医疗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具体过程中,坚持规范统一原则,要突出重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医疗档案业务技术标准,二是医疗档案信息网络标准,三是医疗档案信息管理软件标准。首先,医疗档案业务性标准是对电子文件、档案业务处理的规范,它包括与档案信息化建设相关的术语标准、资源的标识、描述数字档案文件格式、元数据格式、对象数据格式等标准。其次,医疗档案信息网络建设可以有三种类型,这就是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医疗档案部门网络体系结构的标准化是保证档案信息快速传输和使用的关键,要保证规范数据来源、编码方法和数据交换格式。第三,医疗档案信息管理软件标准主要体现在应用软件的通用性和统一性两个方面。从集约化和规范效应以及档案信息共享的要求出发,医疗档案信息管理软件最终还是要求逐步趋于规范、通用和统一。

3 坚持真实完整原则

在医疗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具体过程中,如果不能保证医疗档案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那么,医疗档案数字化形成的“产品”即使丰富多彩也没有用,医疗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就等于失败了,失去了真正的意义。所谓真实性是指对电子文件的内容、结构和背景信息进行鉴定后,确认其与形成时的原始状况一致。

坚持真实完整原则,要突出重视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根据电子文件的特点和管理要求,对电子文件从产生到永久保存或销毁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全程管理。二是对电子文件的管理实行前端控制。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文件的形成是前端,处理、鉴定、整理、编目等具体管理活动是中端,永久保存或销毁是末端。三是确保电子文件的凭证作用。2005年4月1日起,电子签名法在我国正式生效。应当采用具有法律效力的电子签名、电子签章、数字证书等技术手段确保电子文件的凭证作用。四是多种载体保存多套保存。应同时保存文件的电子版本、纸质版本或缩微品。永久保存的电子文件应当一式三套:一套封存保管;一套供查阅使用;一套异地保存。五是动态保管。在电子文件信息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要经常进行传输、复制、迁移、载体转换。

4 坚持实用高效原则

当前,全国各大医院普遍采用了电子病历、开展了数字影像等各项现代信息技术的医疗业务,而且,各医疗机构已经着手开展了医疗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但是,建设工作的实际情况并不理想。主要是医疗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时间相对较短、业务基础薄弱、资金投入较大、人力条件有限,而医疗档案数量巨大、工作任务急、标准高。因此,面对医疗档案的数字化工作面广量大,耗时耗财的问题,必须十分讲究数字化工作的质量和效益。必须要坚持实用高效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有选择有计划科学地组织医疗档案数字化建设活动。

坚持实用高效原则,要突出重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选择最优的医疗档案数字化建设方案。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各类医疗档案室的馆藏基础与物质条件进行综合考虑而制定医疗档案数字化建设方案。方案要包括从海量的医疗档案资源中选择适当的数字化对象,选择最优的数字化工作流程、最合理的技术手段和最适宜的数字化加工设施等。二是选拔配备专业人才。好的医疗档案数字化建设方案要由优秀的专业人员来具体组织实施。医疗档案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是我国医疗档案业迎接数字化挑战的关键。在数字时代,需要那些既对传统档案管理流程熟悉又能进行数字技术操作的复合型人才。三是完善制度加强管理。严格按照医疗档案数字化建设方案的要求,明确分工责任,分清轻重缓急,认真组织落实。

5 坚持互联互通原则

第10篇

数字化实验是通过采用传感器实验设备将实验数据传入电脑,进行实验分析与探究的新型实验形式,主要设备由“可控源+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处理软件”组成。利用数字化实验设备,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可以得出精确的实验结果,从而总结科学合理的实验结论,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数字化实验应用于初中化学教学是未来课堂教学面向教育现代化的方向,是实现中学化学教学向国际接轨的一条途径。

数字化实验利用氧气传感器技术可以随时测量化学反应中氧气的含量变化。通过测量生成氧气的含量高低可以判断化学反应选择哪种催化剂更好。氧气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气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途径之一是用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条件下分解,该方法不需要加热,具有安全、环保、制取速度快等优点,同时过氧化氢的价格低廉,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制取氧气的方法。教材中探究了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也讲到了硫酸铜溶液也可以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那么二氧化锰和硫酸铜溶液谁的催化效果更好呢?通过数字化设备探究可以一目了然。设计一个对比实验,方法如下:分别在两支试管中加入10 ml 10%的过氧化氢溶液,再分别加入等量的二氧化锰和硫酸铜溶液两种物质,将氧气传感器伸入到两支试管内,通过数据采集器在相同时间内读出生成氧气的量,结果学生明显看到在相同时间内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过氧化氢生成的氧气更多,说明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更好。

数字化实验应用氧气传感器技术将实验结果数字化,集合数字图像形成鲜明的对比效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操作、观察并获取实验知识,享受化学实验的现代化成果。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和原理本质的认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课堂实验的教与学合二为一,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方式。数字化实验是一种新的实验手段,在当下科技不断发展的时代,人人都会用电脑,如何将化学实验与电脑相连接必将是化学实验的一次革命,发展空间巨大。数字化实验引入初中化学课堂,必将使定量实验得以创新,例如,用相同的方法还可以探究二氧化锰的质量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影响等。当然,数字化实验被所有的教师和学生接受并传播开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正所谓道路是曲折的,终点是一致的。

总之,通过数字化实验探究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催化剂的选择可见数字化实验是社会进步的需要,随着互联网软件和硬件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信息技术在飞速发展,教育技术也需要改革。在当下热点微课和翻转课堂的呼声中,数字化实验是未来课堂教学的一种创新形式,是当代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

第11篇

尼葛洛庞帝(Negroponte)是被西方媒体称为在电脑和传播科技领域最具影响的大师之一。在他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中,尼葛洛庞帝指出:“当今电脑正在以指数的增长形态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今天以电脑和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化已经深深影响到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计算机不再是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信息时代的到来,彻底改变了人们的视觉、思维、行为和认识方式。”现实的变化和形势的发展比想象和预期来得迅速。如果说数字化与当今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带来了崭新的生存意义,信息时代的人性化设计则是对种种生存意义的物化诠释,在数字化领域中强调的人性化设计决不仅仅是运用美学和人机工学的设计,它更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是人与产品完美和谐的结合。产品将不再是身外之物,而成为人身体的一部分。许多杰出的数字化产品设计不仅深入细致地考虑了人的使用行为和操作方式,更通过有机的造型使产品近乎具备了生命的语言。藉此而达到产品与人的沟通,物质与生命之间关系的超越。产品的微型化和信息化使产品的物质形式更加淡化,产品成为信息的载体。信息的价值超越了产品的物质形式而得到更高的重视,它必将产生新的艺术造型表现。这种新的艺术造型设计势必影响到新的艺术设计教学。在一个实际上已经到来的信息时代和“全球化”时代,中国艺术设计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形成了观念多元化和形态多样化的情景。这对艺术设计教学的影响已不是20世纪观念的影响,而是发展成更为综合的、多样的和复杂的影响。在互联网这个超大型的资料存储库中各种艺术设计信息在不受任何空间的制约而迅速传播,许多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比教师还宽广,信息量也更为直接。使学生的文化眼光和心理“近距离”地接近当代设计。在我们的教育要求和教学内容之外,学生们似乎还有自己的思考兴趣,学生们会用自己的信息处理自己的“设计”。艺术设计学科的教学是一个交叉学科的教学,今天的设计教育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方面希望它具备一种服务于经济的功能;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应该作为一种教育的工具,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而这种职业化教育的力量在社会服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生将自己的探索与实际项目结合起来与客户接触,通过实际的锻炼、分析、整理、研究,形成一种个性与受众沟通的视觉设计,这种模式的教学才是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所在。

一、以创新为条件,建立新的学科体系

在信息化的时代,建立一个新的学科体系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新的教学观念,不同的教学理念自然形成不同的教育方针与学科体系。互联网对人的生活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从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两个方面去审视和勾画设计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创新成为衡量价值的重要条件,成为设计的灵魂。在这种背景下,建立新的艺术设计学科体系形成自己的特色。强调阶段性教学,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强调各种专业知识的融合,以及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展示。学生个性的张扬在基础与专业两方面都能够充分发挥,在基础课、专业课与社会实践中各个环节都能得到锻炼。

二、完善数字化教学设备,搞好数字化设计新课程

在数字化产品的设计方面,欧美等国的著名设计公司近年来涌现出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设计作品,引导和影响国际化产品的设计浪潮。英国的FITCH(费奇)公司的数码个人概念电脑,全新的Imac电脑(苹果公司的人性化电脑)等众多的人性化设计产品势必影响到未来的艺术设计教学。“美感价值”随着物体的形态、材料、声音、颜色进入我们的眼中,在时间的空间里彼此产生互动的体验。在互动中,仪式性、戏剧性以及透过听觉、味觉与嗅觉所带来的感受都深深影响到我们的体验。这也是设计的奥妙与精髓所在。随着互动设计领域的逐渐成熟,互动设计的硬件、软件的整合,新的教学设备的配置与新的互动数字化教学课程设置都将在新的“时间轴”里透过动画与变化的过程中纳入到全新的设计中去。增设社会需要的新专业是设计学科体系调整的重要举措,搞好新课程建设,首先着眼于新的培养目标,站在国内外已有的教学平台上,积极吸收现有的学术成果,更全面地理解、消化人性化设计的本质内涵。立足于中国的艺术人文传统,同时面向当代艺术、设计与文化,强调开放性、实验性、多元化的教学宗旨,建立一套基于人文精神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体系。三、“媒介”引发艺术设计教学及行业的全面数字化知识的数字化在当代科技社会化的今天,知识的本质已不同于以往,如果知识的本质不发生改变,就无法生存下去。

只有将知识转化为成批量的资讯信息,才能通过多而新的数字媒体,以数字方式传输,使知识成为可操作和运用的资料。这些都成为知识数字化的内在要求。因此,知识的两大功能———研究新知识与传播即存知识———都必然要转化为电脑语言,即数字化。

设计是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特征的独特的创造形式,建筑大师贝聿铭曾说过:“设计是需要的艺术”。由于工具的变化,引起技法的革新运动,电脑化已成为设计领域的主流。电脑媒介由于其方便、高效、精确、易于保存和修改等特点,迅速在设计表现领域流通起来。电脑媒介在交流方面的可识别性对于设计师与用户之间的沟通尤为重要。传统的设计表现手法由于工具的限制,在表达与沟通之间存在相当的距离。

由于电脑语言在设计表现中的应用“媒介”的性质和意义需要重新认识,在数字化的世界里,媒介不再只局限于纸、笔、颜料等实存的“物质”,代之以“Bit”方式出现的纸、笔、颜料等媒介的信息“概念”。通过人机界面的形式出现以提供识别。运用虚拟“概念”进行设计,设计表现的数字化为艺术设计教学及行业发展带来的影响是开创性和先导性的,它引发艺术设计及行业的全面数字化。

设计语言的数字化为设计的组织形式的数字化提供了前提。图纸的存储和传输方式的数字化使设计行为可以用更加灵活的方式进行组织和运作,设计周期越来越短,设计整体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将逐步并入网络系统。数字化的结果是真正的“个人化”。以此展开的“以人为中心”的核心设计原则才成为后来设计发展中广为接受的主流。这个主流将在数字化时代得以真正的实现。即人们得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由地获取、传递生产信息,具有不受限制地接受教育的能力,从而实现真正的个人化。

第12篇

随着大众传媒数字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原本泾渭分明的各种媒体出现交汇和融合。信息渠道和传播领域被大大拓宽,已形成资源优势互补格局。同样汇入此大趋势的新闻摄影,从传统模拟到现代数字,我们将由其技术优势所带来的在其本质特征、内涵特性、地位功能、运营方式、传播形式以及传播效果等诸方面的同步进展和未来预测进行分析、比较和研究,不难看出其发展的巨大潜力。

众所周知,新闻摄影指用摄影手段报道“正在发生着的新闻事实”。显然,“正在发生”为其报道的本质特征。可以这样说,新闻事件从媒体到受众时间的长短,是衡量其传播时效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时效性其实也是其新闻性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新闻价值的第一内涵。与传统模拟方式相比较,数字新闻摄影的突出优势也在于此。用数字相机拍摄图片,省却了传统方式的冲洗、制作过程。再配合掌上电脑和网络传输,速度为传统传真技术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无疑,其时效性被大大增强。如果结合传统媒体所建立的新闻站点,信息从采集、制作到上网甚至以分、秒计,即可以名副其实地实现对“正在发生事件”的现场报道。2001年9月11日美国恐怖事件中,全球电子网络系统高速、不间断地连续传输着从现场不同时间、地点、方位和角度拍摄的图片。广大受众对于事件最新进展及时把握的程度和速度,是传统模拟方式无论如何也无法做到的。

另外,对于众多媒体关注的重大事件,重视报道的独家和独特,也是体现其新闻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应用数字技术的新闻媒体,在迅速抢到独家新闻并随时切换最佳新闻点,同时又要争取以独特的拍摄视角和报道方式取胜方面,亦可最大限度地占足优势。

报道的“真实性”为新闻摄影的第一生命。有人甚至形容此为“可怕的真实”。由于快捷和刷新频率的随心所欲,在“0”和“1”之间传送的数字图片和影像具有现场可考证性。对于事件现场真实的氛围,真实的人物、事物和空间,甚至渐进的事件过程的报道,能够更容易做到客观、准确、全面和随时跟踪。如果作为新媒体的网络新闻,可不受版面、数量与播出时间的限制,信息含量大,实时更新频率高,现场气氛强烈,传播效果更直观、有效,其可信度自然也被大大加强。

利用数字“0”和“1”,从此迈入信息高速公路的新闻摄影,与多媒体技术及电脑网络的紧密结合相互渗透,催生了传统媒体难以匹敌的图片传播新模式,建立了图片媒介新格局。从而使新闻摄影――这一以视觉形象传播为主要报道方式的传播形式的地位与作用,得到全面、整体的提升与发展。这是网络传播技术和现代化综合传媒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网上新闻,打破了传统的单向传播方式,可在媒体与受众之间实现交互。这种网络对等传播方式,提供的是个体间自由、平等、有筛选且可实现对话的信息交流平台。这样,一张新闻摄影图片,当它在网上发表时,其传播所至的实际效果、范围和价值,相对于传统媒体,会得到大幅度、多元、立体化的提升。这是由网络打破线性结构而呈现网状链接所带来的。

网上图片借助多媒体优势,可将文本、声音甚至动画与之结合在一起,对受众进行视、听、画结合的强烈的综合感官冲击。其结果,全方位加强了静止的图片给人的单一视觉感受,让受众有整体的情感体验。

数字压缩和存储技术,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资源极限,使拥有无限信息空间的网络媒体,为新闻摄影图片提供了一个无限增长的信息资源库,带来了无限的频道资源。众多传统的报刊网站可通过网络传输和终端仿真实现对摄影图片的资源共享,从而做到优势互补。受众亦可有筛选地对所关注的新闻图片进行多元阅读和比较阅读。

新闻摄影图片被数字化后投入新媒体的同时,即意味着受众的阅读范围被大大扩大。鉴于网络的大众化和包容性,摄影图片的受众范围在网上会更普及、更群众化。这样,使本身就被称为人类通用语汇的重要视觉资料,迅速被扩展至社会各阶层。同时无形中还将广大受众相隔的空间与时间大大浓缩,更可拉近媒体与受众的距离。

现今,大量思想内涵深、新闻存量大、视觉冲击力强的摄影图片,借助数字新技术,通过网络被广泛、迅速、客观、有效地传播。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网络强大的包容性,在不同群体的媒介平台上,新闻受众同时又可根据自己的鉴别标准对个人所关注的图片信息进行有效的选择和把握。

新闻图片的拍摄,不同于其他门类的摄影,事件发生的现场可能条件非常恶劣,也许对象稍纵即逝。从技术和艺术的角度 ,要较好地把握光线和视点有时非常困难。因此,为突出新闻事件的典型性、哲理性和本质特征,或者为增强其表现力和提高审美教育功能,在后期对图片做适度加工也是很有必要的。经数字化处理后进入电脑的图片,在明室运用软件对之所做的操作,相比传统暗室中原始的图片后期处理方法,更简便、快捷。可以这样讲,只要技术允许,电脑对所需图片的后期处理是随心所欲的。当然,这应是在绝对忠实于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