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药设备行业市场

医药设备行业市场

时间:2023-08-31 16:09: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药设备行业市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药设备行业市场

第1篇

关键词:医疗器械;市场绩效;产业组织理论;SCP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5000203

医疗器械行业是生物医药产业的子行业之一,在经济迅速发展、新医改逐步推进、医疗服务市场逐步放开、老龄化程度加速的社会发展状态下,近年来保持着快速的发展势头。2013年12月,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历经长时间的筹备,正式发起成立医疗器械分会,并编辑出版了《2013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状况》,对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提炼和观测。在此背景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已成为医药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并作为重点发展的医药行业之一越来越多的受到国家的关注。

1医疗器械行业与市场绩效

1.1医疗器械行业

有关医疗器械行业的界定,按照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02)国家标准分类,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简称“医疗器械行业”)可分为七个主要类别:医疗诊断、监护及治疗设备制造;口腔科用设备及器具制造;实验室及医用消毒设备和器具的制造;医疗、外科及

兽医用器械制造;机械治疗及病房护理设备制造;假肢、人工器官及植(介)入器械制造;其他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可以看到,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学科交叉广泛、知识结构复杂、高新技术密集、创新需求旺盛的行业,作为生物医药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在社会健康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地位不言而喻。

1.2市场绩效

伴随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有关市场绩效的概念最初始于20世纪30年代,较为经典的定义出自以贝恩为代表的哈佛学派,其对市场绩效作了如下定义: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中,由一定的市场行为所形成的价格、产量、成本、利润、产品质量和品种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最终经济成果,市场绩效反映了在特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效果。

2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绩效问题的探讨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逐渐发展,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势头迅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据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的统计,2012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约2700亿元,近十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7%,预计未来几年仍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另一方面,我国医保体系覆盖范围持续扩大,消费者支付能力显著提升,政府基层医疗体系建设的投入亦不断扩充,这些使医疗器械产品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容。但市场需求的增加并不代表整个行业效率的显著改善,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无论在产能方面还是研发创新方面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尤其高端产品仍需依赖进口,在市场绩效方面仍存在着诸多值得思索的问题。

2.1资源配置效率不足

资源配置效率是指配置资源的有效性,它是反映市场绩效优略的重要指标,首先,用产业的获利能力来衡量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资源配置效率。2008-2012年五年内,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利润总额稳中有升,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344%的水平。但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利润总额仍不足200亿元的规模水平,单与美国强生公司的医疗器械部门利润相比,利润总额不及其1/3(2012年,美国强生公司医疗器械部门的利润总额达到110亿美元),可见,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获利能力仍显薄弱。

再从进出口贸易情况来看,根据中国医药物资协会的《2013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状况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的统计,中国医疗器械的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约为15年,国内的中高端医疗器械主要依靠进口,进口金额约占全部市场的40%,约有80%的CT市场、90%的超声波仪器市场、85%的检验仪器市场、90%的磁共振设备、90%的心电图机市场、80%的中高档监视仪市场、90%的高档生理记录仪市场以及60%的睡眠图仪市场均被外国品牌所占据。同时,大多数医疗器械企业蜷缩于产能过程、获利能力不足、产品创新滞后的发展态势中,资源配置效率不足的问题显得十分突出。

2.2产业规模结构不合理

产业规模结构是指产业内不同规模企业的构成和数量比例关系。根据《蓝皮书》的统计,截至2012年底,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已达177788家,但90%左右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是年收入在一两千万元以内的技术含量较低的中小企业,其中,生产电子监护设备、超声诊断设备、X射线断层扫描设备、CT等高技术含量产品且年收入规模超过5亿元的企业并不多。与跨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相比,我国医疗器械企业缺乏多样化的产品结构,缺少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同时生产专业化水平有限,无法达到规模经济,这使得大多数医疗器械企业被划入中小企业的范畴。

2.3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就技术创新层面而言,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整体的创新研发水平仍有待提高。这一点从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进出口产品结构中便不难看出,根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统计,2012年,中国医疗器械进口额为124.72亿美元,同比增长14.56%,其中,31个品种进口额达到亿美元规模,以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品质产品为主。

一方面,中国医疗器械行业起步较晚,发展初期便存在严重的技术弊端,缺乏战略规划与整合,不能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研发团队,且技术长期依赖于国外创新成果,长期停留在仿制阶段。另一方面,随中国医疗器械市场需求的增加,许多国外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逐渐将贸易触角延伸到中国市场,大量科技含量高、品质好、竞争能力强的高精端进口医疗器械产品涌入中国,迫使本土医疗器械企业停留在中低端医疗器械领域缓慢发展。

3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绩效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贝恩(Bain, J.S.)是哈佛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集大成者,他研究构造了具有系统逻辑体系的“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分析框架(即SCP分析范式),认为市场结构决定了市场绩效。本文拟运用贝恩SCP分析范式的观点,对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绩效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归因分析。

3.1市场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指某一产业市场中买房或卖房的数量及其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一般用绝对集中度指标CRn来表示。CRn是指某一产业市场内规模最大的前n家企业的产量销售额占整个行业的份额,CRn越大,说明这一行业的集中度越高,市场竞争越趋向于垄断。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水平近年来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2010年CR4为16.99%,2011年CR4为%20.33%,2012年,这项指标提升到了21.42%。但根据贝恩分类法,我国医疗器械行业仍处于“原子型”分散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医疗器械行业产品众多,集中度水平总体偏低,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这种产业结构不利于行业市场绩效水平的提升。

3.2产品差异化

产品差异化是指特定产业或企业向市场提供的产品相对于其他产业或企业的产品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和差异或者是不完全替代性。从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两个产品领域来看,在中高端医疗器械领域,我国严重依赖进口,主要被通用电气、西门子医疗、飞利浦、强生等国际知名企业所占据,其产品主体、品牌、价格、渠道、服务的差异化程度较高。

对于我国本土医疗器械企业而言,则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医疗器械市场领域。源于此,本土企业的获利能力受到阻碍,行业利润率水平无法得到保障,资源无法得到有效配置,企业无法实现规模效应,自主创新动力亦受阻,市场绩效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3.3进入和退出壁垒

进入壁垒是指产业内已有企业对准备进入或正在进入的新企业所具有的优势,反映了已有企业优势的强弱。在规模经济壁垒方面,根据日本著名经济学家植草益的研究:

规模市场比重(d)=最优规模(S/N)/市场总规模(S)=1/N

其中,S为总产量,N为企业数量。根据《蓝皮书》的统计,截至2012年,我国共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77788家,d=0.000562%。植草益认为d

退出壁垒是指企业在退出某个产业或市场时所受到的限制因素。如果退出该产业的成本高昂,企业进入市场的动机就会减弱。对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而言,一般不具备退出的政策法规壁垒,同时,我国本土医疗器械企业在广告、销售、研发方面的投入的费用十分有限,因此在退出行业时一般也不会有太大的沉没成本发生。

4建议

根据SCP分析范式的观点,市场结构决定市场绩效,而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和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从上述分析来看,要提高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市场绩效水平,应加强宏观政策调节的力度,这种方式最为直观有效。

4.1政策主导,稳步提升市场集中度

首先,国家有关部门应从战略层面,把握行业竞争的现状及特点,支持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合理布局,扶持我国医疗器械本土企业的经济发展,培育和发展医疗器械产业基地,实现医疗器械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

其次,从政策扶持的角度激励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龙头企业发展。落实相关奖励政策,鼓励龙头企业提高管理和服务的水平,支持有实力的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实现多渠道融资发展。

同时,扶持和推动本土医疗器械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结构兼并重组,形成一批规模较大、创新能力较强、产品潜力较大的医疗器械企业,打破国外品牌的垄断地位。

4.2鼓励企业持续自主创新,提高产品差异化水平

鼓励产学研结合。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和企业的持续创新发展,不仅需要企业内部运行机制的配合,更重要的是对外部资源的整合。要坚持企业为主体,大学和科研机构为技术依托,上下游厂商相互配合的产业联盟,发挥产、学、研三方各自的优势,从而保证医疗器械行业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使行业的产品差异化水平不断提升。

鼓励企业由“创仿结合”向持续自主创新转变。相关部门应加大力度,鼓励企业内部实现从“创仿结合”过渡至持续创新研发为主的研发模式。在对仿制产品进行重点开发、加强工艺、提升品质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企业持续自主创新的研发能力,研制推出具有高附加值和差异性的医疗器械产品,获得产品创新的核心竞争力。

4.3提高准入壁垒,健全行业退出机制

提高企业和产业的准入门槛。承上分析,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进入壁垒较小,这是导致我国药企数目众多、规模偏小、市场恶性竞争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有关部门应当通过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完善,严格对企业进入该行业的核准,提高相关产品市场准入的门槛。

在严格审批产品和新企业的同时,还要健全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退出机制。在此方面设置适度的政策性壁垒,为市场退出的规范化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有关部门在完善行业审批制度的同时,更应加强行政监管,建立健全行业退出机制,实现行业优胜劣汰,资源配置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 47542011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2]孙敬水.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的测度方法研究[J].统计研究,2002,(5):712.

[3]Bain,J.S. Industrial Organizations[M].2nd Edition, New York:John Willey & Sons, Inc.,1968.

[4]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十大图说[N].中国医药报,201416(F6).

[5]Johnson & Johnson.Johnson & Johnson Reports 2012 FourthQuarter and FullYear Results[EB/OL]. http:///releasedetail.cfm?ReleaseID=734718.

[6]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医疗器械分会.2013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状况蓝皮书[S].北京:中国医药物资协会,2013.

[7]周琳,黄安琪,刘元旭.医疗领域的另一扇“垄断之门”[J].中国外资,2013,(17):3233.

第2篇

关键词:医药行业;产业组织特征;产业政策效果

中图分类号:F40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7(02)-0115-04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制药大国,可生产化学原料药1300多种,总产量58万余吨,其中有60多个重要品种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化学药品制剂有30多种剂型、4500余个品种;在全球已经研制成功的40余种生物工程药品中,我国已能生产20种,其中部分产品已形成一定产业规模;中成药产量仅60万吨,中成药品种、规格达8000多种;可生产医疗器械近50个门类、3000多个品种、11000余个规格[1]。本文拟运用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对我国医药行业的产业组织特征及产业政策影响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我国医药行业产业竞争力的思路与对策。

一、 我国医药行业的产业组织特征

(一)市场集中度

有学者研究发现,我国高寡占型行业的市场集中度CR8一般应大于40% ,寡占型行业的CR8一般应在30 %-40 %之间,低竞争性行业的CR8则应该大于20%[2]。医药产业与烟草加工业、化纤工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 都属于具有偏高进入壁垒和低竞争性的竞争产业, 是一个高集中度的行业。早在1996年,日本医药产业的CR8就已达44 %;1993 年, 英国医药产业的CR4为35%;1991年,德国医药产业的CR4为28%。另据资料表明, 世界上前25 家制药企业的市场份额, 已从10 年前的不足40 %提高到了现在的60 %以上。这是近10 年来制药企业并购的结果, 而且这种集中化趋势仍在发展之中。至2000 年, 世界上前10 家领先制药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为40%,前20 家领先制药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为60%。

我国医药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一直不高。从表1可以看出,1991 年-2001 年间, 排名首位的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一直不足5%,前4位企业的市场集中度(CR4) 一直不足10 % (除1993 年外),前8位企业的市场集中度(CR8) 则一直不足15 % (除1993 年、2001年外)。而且,自1998 年以来, 我国医药产业的CR4 和CR8 虽有小幅增长,但是其增长幅度仍不是很明显。我国医药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不仅在与我国各产业的横向比较中处于中下水平, 而且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的医药产业市场集中度水平相比显得非常低。

根据2004年的销售收入数据,我们计算出了2004年医药各个子行业中的前八名企业的市场集中度(见表2)。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在2002-2004年间,医药行业产业优胜劣汰竞争加剧,许多大公司通过兼并重组或新建项目,扩大规模,增强实力,提高了市场集中度;另外,化学原料业、生物制药市场集中度最高;医疗器械、中药饮品工业市场集中度次之;化学制剂和中成药市场集中度较低。

(二)进入壁垒

医药行业是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的产业。一般情况下,药品从研究开发、临床研究、试生产、科研成果产业化到最终产品的销售,技术要求高,资金投入大,并且其间的审批、临床研究环节复杂、周期时间长,医药行业新药产品的开发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才、设备等。所以,进入医药行业对资金、技术都有较高的要求。医药行业的行业壁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壁垒。自主研发能力是医药制造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对医药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医药制造行业涵盖了实验室、中试和生产过程,同时具有跨专业应用、多技术融会、技术更新快等特点。因此,对相关企业的全面技术开发能力要求非常高。

(2)法规壁垒。除一般性法律、法规以外,医药行业企业还要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定的经营条件,主要包括:具有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及相应的技术工人;具有与其药品生产相适应的厂房、设施和卫生环境;具有能对所生产药品进行质量管理和质量检验的机构、人员以及必要的仪器设备;具有保证药品质量的规章制度;需要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通过GMP 认证。另外,国家还规定申请开办药品生产经营的企业必须具有国内未生产的二类以上新药证书等。由于我国医药行业普遍存在生产企业多、规模小和抗风险能力低的特点,所以国家正在通过GMP、GSP 认证以及推行兼并重组等政策,逐步淘汰弱小企业,以提高行业的市场集中度。

(4)资金壁垒。医药制造行业是高投入、高产出行业,其新产品开发投入高,周期长,风险大。重要生产设备多数需要进口,且价格昂贵。产品销售渠道复杂,环节多,资金周转偏慢,销售费用所占比例较高。因此,新进入者通常需要很长的启动时间,资金压力较大。

(5)市场壁垒。我国国内生物制药市场的竞争格局基本形成。数家优势企业正逐步形成各自的技术特色。与行业后来者相比,它们具有一定的品牌优势、技术优势、规模优势和品种优势等。这无疑加大了后来者进入市场的难度。

(三)市场绩效

医药制造业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从2003年的按行业计算的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来看,医药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率高于工业平均水平5.94个百分点,高于轻工业平均水平7.04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高于工业平均水平4.13个百分点,高于轻工业平均水平5.15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高于工业平均水平21.57%,高于轻工业49.67%;总资产贡献率高于工业平均水平0.94个百分点,低于轻工业平均0.17个百分点。医药制造业的经济效益较好可能是吸引外部大量经济资源涌入医药制造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医药产品销售率在各行业中处于最低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38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生产能力过剩,药品总体供过于求。这很可能是由于医药制造业较高的利润率吸引了过多的外部经济资源,短期内行业需求无法消化如此巨大的供给量所致。

医药行业中的各个子行业的绩效也各不相同。从2003、2004年的有关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化学原料药、中药饮品销售利润率持续低于医药行业整体水平,化学制剂、中成药、生物制药销售利润率持续高于行业平均水准。2004年,医疗器械的利润率增幅较大,提高幅度达22.39%。在医药领域内,中成药、生物科技、化学制剂、医疗器械均有较好的盈利能力,而医药商业基本处于微利状态。

(四)增长特性

医药行业的增长与人口基数、人口增长率、人口年龄结构以及人均收入水平、疾病谱变化和发病率等因素关联度较大,与宏观经济的景气周期相关性较小。有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医药行业持续增长特性明显,具有新兴市场中的朝阳产业的高成长特征。过去10年来,世界医药总产值的年均增长率基本在7-8%之间,而我国医药工业的年均增长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一倍多。另外,我国医药工业的年均增长率也远远高于我国国民经济平均增长率。1998-2003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按不变价以年均17.1 %的速度增长,远远高于我国的GDP增长速度及工业平均增长速度(见图1)。

二、我国医药行业的产业政策效果

(一)新医保目录的颁布促使医院用药增长,药价水平进一步下调,为制剂药的扩张带来了机遇

2004年9月16日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中,中成药品种由过去的415个增加到823个,增加了98%;西药品种则由725个增加至1031个,增幅达42%。医保目录的变化以及覆盖面的扩大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拉动需求,促使医院用药增长;医院用药水平提高,结构调整;药价水平进一步下调。

新目录为那些首次入围的品种提供了良好的扩张机遇,具体实效有望在以后年份逐步显现。虽然在扩大临床用药的同时,这些产品也可能面临价格管制的压力,但总体上机遇大于风险,因此相应企业也有望借此实现较快的业绩增长。

(二)获得GMP认证后的影响

新《药品管理法》明确要求药品生产企业必须符合GMP 要求,并按GMP 组织生产。如果药品生产企业在最后期限2004年12月达不到GMP 的要求则只能退出药品生产。GMP认证后停产的大部分为中小企业,对医药行业的整体产能影响不大,原有的产销矛盾并没有得到缓解。而已通过GMP认证的企业在改造过程中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产能扩大,扩充后的产能远远高出现有国内市场需求,供大于求的局面难以改观。

(三)药品分类管理:零售药店雪上加霜

目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加大了推行实施药品分类管理的力度,正逐步取消处方药销售“双轨制”。根据推进进度的后续时间表,必须凭处方购买的药品范围将在2005年逐步扩大。2005年12月3日以后,将实现全部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销售。由于处方药目前占到零售药店销售额的40-50%,而医药分家短期内还难以推行,医师处方大多滞留在医院药房而难以流向零售药店。因此,处方药销售“双轨制”在2005年的逐步取消将对药品零售行业产生极大的震动,不少药店可能因此倒闭,零售业格局将会发生重大改变。

(四)城镇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

医药是一个非周期性的、经营分散的行业,尽管一些区间因素会使其发展有所波动,但真正对行业具有整体性、趋势性影响的要素却是长期存在和相对稳定的,其效应也是表现为潜移默化而非短期爆发[4]。在这些要素当中,推动行业长期向好的包括政府和个人医疗消费支出增加、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全球产业转移等,限制行业增长速度的则有药价控制等。

政府和个人医疗消费增加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中,政府参与的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未来5年的作用不容忽视。据统计,我国参保人数从1998 年的1969 万人迅速提升至2004 年8月的11847万人;医保支出从1999年至2003年,复合增长率达到65%;医保支出占全国药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从1998年的7%上升至2003年的44%。另据报道,目前已有6899万农村人口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预计未来随着覆盖面的进一步扩大,全国城镇居民和农民的人均医疗支出将继续增加,从而长期促进医药消费稳步增长。

(五)药品价格管制

由于医疗消费涉及国家财政支出,为控制开支,医保目录的药品长期面临行政降价的压力。从1999年起,国家计委(现在的发改委)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药价改革政策,使得2000年之后社会药品零售价格持续出现负增长。发改委、药监局出台的降价令、限价令并未达到解决药品价格虚高、减少抗生素滥用的问题,使矛头指向“以药养医”的体制,将对卫生部推动医院体制改革起到促进作用。国家通过对仿制药的不断降价,除了减少医保用药的财政负担和降低患者的医药费用之外,也想促进企业创新专利药品。

三、提高我国医药行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我国医药制造业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潜力。医药行业的增长潜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的增加将导致医疗需求增加。(2)人口老龄化使药品需求增加。(3)人民生活日益富裕,宏观经济发展环境良好,将会使药品消费逐步提高。

我国医药行业应抓住机遇,积极提高产业竞争力。具体的对策是:加大技术和工艺改进,开发附加值相对较高的深加工产品;进一步挖潜降耗,节约水、电、粮等基础资源,节约化工原料,消化成本上涨因素;加大农村这一潜在医药市场的开发力度,拓展内销市场,解决农村用药难的问题;医药企业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开拓海外市场,加快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步伐;另外,医院改制的具体进度及方案对医药行业生产、流通行业有较大的影响,从长远看,为了真正解决以药养医问题,把虚高的药品价格降下来,必须打破国有医院销售药品的垄断地位,形成多种所有制医院并存的局面,进行医、药分业经营,并将医疗服务价格适度上提。

参考文献:

[1]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中国医药、化学制剂、生物制药、中药行业研究报告[R].2004.

[2]陈明森.市场进入退出与企业竞争战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第3篇

【关键词】包装机械;自动化;智能装备

引言

商品包装是物品进入流通领域的必要条件,而包装机械是为商品进入市场提供保护、促进销售及提高附加值而完成生产过程的技术设备,是实现产品包装的主要手段。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各行业生产自动化要求的提高,包装机械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包装设备在食品、饮料、医药、化工、家用电器、造币印钞、机械制造、仓储物流、建筑材料、金属制造、造纸印刷、图书出版等行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近几年,受下游行业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趋势、人力资源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包装设备在生产和物流环节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高度自动化、高效化、智能化、节能化的包装设备逐渐受到下游行业青睐,传统的包装设备逐步与现场总线技术、传动控制技术、运动控制技术、自动识别技术和安全检测技术相结合,现代化的包装设备应运而生,未来包装机械行业前景十分广阔

1 包装机械行业概况

1.1包装设备产品分类

包装设备分类方法较多,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是按包装工序进行分类。按照工序分类,包装设备主要可分为成型装填封口系列设备、捆扎码垛缠绕系列设备、贴标打码系列设备、智能包装生产线及其他设备五类。

(1)成型装填封口系列设备是完成包装容器的固化定型、将产品按预定量充填到包装容器内、对包装容器进行封口并装箱等过程的设备,主要包括各种纸箱成型机、灌装机、装盒机、套袋机、热缩机、封箱机、封口机等。

(2)捆扎码垛缠绕系列设备是完成产品或包装件的外包装工艺并将其按设定的规则进行堆积的包装设备,主要包括各种捆扎机、码箱垛机、码瓶垛机、卸箱机、缠绕机等。

(3)贴标打码系列设备是完成将实物标签粘贴或将电子标签、文字图案喷涂标识在产品包装上的包装设备,主要包括不干胶贴标机、热熔胶贴标机、激光打码机、打码贴标机等。

(4)智能包装生产线是指能连续完成多项包装工序的机器组合,是连续实现多个包装功能的有机集合,满足了现代化大生产中无人化、柔性化、智能化、集成化的生产需求,并可实现自动检测、监控、追溯等功能,便于生产管理。目前,智能包装生产线已经成为了我国包装机械行业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

1.2作用及优势

(1)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了生产时间。例如对于封箱、捆扎、码垛工序,目前公司生产的全自动双通道封箱机的封箱速度已达到80箱/分,全自动捆扎机的捆扎速度可达到1.2秒/道,码箱垛机的码垛速度为60,000瓶/小时。此外,自动化的包装设备能够实现连续化生产,在提高生产效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有效保证产品的包装质量。包装设备可根据被包装物形态、大小、质量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包装材料和包装方式,使得包装后物品规格相对一致,保证包装质量,符合集合包装的要求。

(3)实现手工包装无法实现的包装操作,如真空包装、气调包装、泡罩装盒等包装设备实现了食品、药品等商品的自动化无菌、气调保鲜包装的要求。

(4)降低劳动强度,改善劳动条件。例如生产过程中的装箱、装盒等包装工序,仓储物流中的捆扎码垛工序,动作单调、频率高,耗体力,使用装箱机和装盒机等包装设备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5)有利于对工人的劳动保护。对于某些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的产品,如粉尘严重、刺激性、放射性、易燃易爆、生产储存环境严苛的产品,例如农药、民爆产品等的包装,采用传统包装方式容易影响健康,危害生命安全,无人化包装成为这类行业的必然发展趋势。

(6)可降低包装成本,节省贮运费用。对松散产品,如瓶装水、食品、邮件等,采用自动化包装设备完成装填、封口、捆扎、码垛、缠绕等一系列包装工艺,可大大缩小包装物体积,节省包装材料,同时起到提高货位利用率和运载率,减少物流费用的作用。

1.3应用领域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各行业生产自动化要求的提高,包装机械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包装设备在食品、饮料、医药、化工、家用电器、造币印钞、机械制造、仓储物流、建筑材料、金属制造、造纸印刷、图书出版等行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2 包装行业发展现状、行业竞争格局和市场化程度

2.1市场容量

从包装设备需求额分析,全球包装设备的需求已从2004年的241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286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7.31%。预计未来仍将以5%左右的速度保持增长,到2019年将达到445亿美元的需求规模。

图1 全球包装机械行业市场需求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食品与包装机械工业协会统计数据

从全球市场需求来看,食品、饮料、医药和化工行业是包装设备最主要的下游市场。2009年食品、饮料、医药和化工行业对包装设备的需求分别约占包装设备总需求额的43.4%、17.7%、12.5%和7.6%。尽管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全球包装机械行业需求仍然实现增长。

未来几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包装设备销量的增长将成为全球包装设备发展的推动力,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包装设备的需求将构成世界最大的市场之一;亚洲其他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例如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对包装设备的市场需求也会获得较大的增长;而在美国、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尽管包装设备的市场需求增长速度低于发展中国家,预计未来仍将获得反弹。

中国包装机械行业市场供求状况及变动原因包装机械在我国属于新兴行业,起步较晚,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机械工业中的十大行业之一。2006年至2013年,我国包装机械行业市场需求从182亿元提高到569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7.68%。

图2 我国包装设备市场需求以及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数据来源:中国食品与包装机械工业协会统计数据

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带动了国内消费增长,2006年至2014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7.64万亿元增加至26.24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6.68%,为食品、饮料、医药、化工、家用电器等包装设备下游行业的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同时,随着居民消费能力、健康意识的提高,新包装材料、包装工艺和包装样式逐渐成为消费者关注的因素,为国内包装设备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此外,随着我国人力资源成本增幅较大,部分地区出现用工荒现象,2006年至2013年期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从24,262亿元增加到93,06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1.17%。劳动成本上升的外在压力迫使企业调整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积极引入先进技术和机械设备代替人工,通过自动化生产提高劳动效率,从而消化劳动成本上升的不利影响。通过技术和设备的引进,企业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实现规模化生产,巩固并提高市场份额。

2.2行业利润水平变动趋势及原因

国内包装机械行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市场竞争比较充分,行业利润率总体水平稳定,在不同的应用领域和市场,利润水平各不相同。少数具有较强研发能力和技术积累,具备品牌优势、规模优势的企业才能不断地为市场开发出新产品、提供功能多样的包装单机设备及智能包装生产线,服务于中高端市场,平均利润率相对较高。相反,大多数企业在产品较低端、同质化较高的竞争领域,由于供应商众多,企业规模较小,竞争激烈,并且多数从事某一领域的单一产品,综合化、集成化程度不高,使得大多数包装设备生产企业的利润率相对较低。

2.3行业竞争格局

包装机械行业是涉及多学科、跨领域的综合行业,由于其下游行业使用环境、生产工艺、包装材料、被包装物形态各异,供应商须根据客户个性化的需求量身定制相应的包装单机设备或生产线。德国、美国、意大利等制造业发达国家生产现代化水平位居全球领先地位,其包装设备以产品序列全、更新速度快、领先的研发设计能力、先进的加工制造能力获得了国际范围的品牌影响力。以德国克朗斯、德国博世、德国KHS等为代表的国际知名包装设备企业,通过提供大型、成套、高精度的单机设备和智能包装生产线,占据了世界包装机械市场的主导地位,也占据了我国高端包装设备市场的主要份额。

由于受到资金、技术、人才、经验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国内从事包装设备生产的企业大多数规模较小。截至2010年末,我国共有包装设备制造企业3,600多家。根据中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工业协会统计,截至2014年2月,规模以上企业共计259家,其中中型规模以上企业24家,国内包装机械行业中生产规模大、产品档次高的企业为数不多。数量众多的本土企业由于研发能力不强或者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产品技术含量低、质量稳定性差,主要生产低水平、功能单一的包装设备,市场竞争力普遍不强。随着包装设备下游行业现代化加工

和规模化生产的要求不断提高,该类企业将难以满足包装设备高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智能化的发展要求,在低端市场的竞争压力将日益加剧。

3 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3.1有利因素

3.1.1下游行业发展迅速,带动包装机械需求

包装机械下游应用广泛,主要服务于食品、饮料、医药、化工、家用电器、造币印钞、机械制造、仓储物流、建筑材料、金属制造、造纸印刷、图书出版等众多领域的生产加工和仓储物流环节。近年来,受益于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消费升级,居民消费水平大幅提升以及消费意愿的增强,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高速增长,2006年至2014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6.68%,并将随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06年至2013年期间,我国的食品、饮料、医药和化工行业销售收入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21.67%、21.32%、23.43%和20.81%,包装设备作为下游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下游行业中的应用深度和广度均得到大幅提高,市场发展空间广阔。

3.1.2产业政策大力支持

包装机械行业直接服务于企业的生产过程,以及产品向消费领域转移的仓储物流环节,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包装设备尤其是高端包装设备的自主研发及产业化一直是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的发展对象,重点向着高效化、柔性化、大型化、个性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3.1.3技术水平不断成熟

我国包装机械行业起步较晚,发展初期在研发、设计、生产等方面和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近年来,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下,在下游行业良好发展形势的刺激和带动下,包装机械行业经历了从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到自主创新的过渡,如今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技术和产品体系,取得了多项技术成果,在工艺流程的自动化程度、产品的适应能力以及成套的供应能力等关键领域实现了较大的技术突破,部分技术已达到或接近国际领先水平。长期以来,以智能包装生产线为代表的高端包装设备主要依赖从国外进口,而国内包装设备技术水平的提升已逐步改变这种局面,进口替代效应初步体现,部分产品开始出口到德国、美国、意大利等制造业强国。

3.2行业前景广阔、市场容量巨大

除食品、饮料、医药、化工行业外,包装设备还被广泛应用于家用电器、造币印钞、机械制造、仓储物流、建筑材料、金属制造、造纸印刷、图书出版等众多领域,成为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安全性的重要力量。以家用电器领域为例,受益于国家家电下乡、以旧换新、节能补贴等政策鼓励、资金投入、财税优惠等多个方面的扶持,同时随着技术、生产体系进一步完善,家用电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并保持快速发展态势。2006年至2013年期间,家用电器批发销售收入从1,888亿元增长至8,441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23.85%。家用电器单位价值较大,并且在运输过程易受到损害,自动化包装设备可以有效减少其生产和物流过程中的破损率。以电视为例,如今电视已经进入平板甚至3D平板时代,屏幕较为脆弱,性能稳定的自动化包装设备将有效保障其包装及仓储物流的安全。包装设备在造币印钞领域也有深入应用。我国的造币印钞由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负责实施,是国家法定货币生产企业,生产自动化、精细化程度高,在检重、定位、光边、裁条、装袋、封签、残次品剔除、图像检测处理等方面采用先进的包装设备来替代人工,设备主要向国内外的高端供应商采购。

国内消费支出的增长、人力资源成本的提高、规模化的生产要求和对新产品的需求等有利因素都在刺激国内包装机械市场的发展。同时,包装设备所具有的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强度、降低包装成本等一系列特点,促进其在下游行业领域生产和仓储物流过程中的应用,使其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第4篇

从数量上来说,医药软包装是仅次于食品软包装的第二大类别,但是从利润率来看,医药软包装的“含金量”远超过食品软包装。有专家预测:今后5年将是中国医药包装行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目前,我国医药包装行业的年产值在150亿元左右,仅能满足国内制药企业80%左右的需求。依照近年来中国医药工业的发展速度,药包材年生产总值将在短期内迅速突破200亿元。医药软包装作为中国药包材的一支“新生”力量,受医药工业迅猛发展的影响,已经步入快速发展时期。

产业发展正当时

中国医药软包装市场之所以有今日的“红火”,离不开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所谓“内因”就是医药软包装的自身特性。医药软包装具有十分明显的优点。首先,医药软包装的选材丰富,而且费用相对较低。作为医药软包装的主要材料,塑料及纸塑等复合材料显示出了玻璃、金属无法比拟的“三低”优势,即原材料价格低、运输费用低、生产成本低。其次,生产过程的加料、制膜、印刷、包装等工序可以一次完成,减少了环境以及人为因素对药品可能造成的污染和对药品生产过程的影响,保证了药品的安全性,同时容易实现生产自动化,生产效率较高。最后,由于软包装材料所具备的性能,使得药品包装后的密封性和保质性好,储存期长,保存期可达3年~5年,运输、存储过程中不易损坏。

“外因”则是中国医药市场大环境的繁荣。有数据显示,到2005年底,我国药品需求量将达到2180亿元,到2010年,仅农村药品消费总额可望达到400亿元。人口总量增长,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这三个不可逆转的因素将是国内医药市场稳步增长的基本条件。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原料药生产国,抗生素和维生素类药品的产量在世界已名列前茅。同时,我国的医药包装正进入由旧式包装转变为新型包装的“转型期”,包装上要求推陈出新,这无疑又对医药软包装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市场凸显两大格局

目前我国的医药企业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和广东一带,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规模上说,广东与江浙一带的医药企业都占主导地位。据介绍,我国自2000年开始对药包材实施注册制管理以来,在3年多的时间里,全国已经有740多个品种通过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审评注册,其中广东省有100多个,位居各省(市、自治区)之首。

我国的医药软包装生产企业也主要集中在以上地域,市场分布形成两大格局。一种是“巨型”企业,以连云港中金医药包装、南方包装等为代表。中金医药包装是国内最早生产和推广药用PTP铝箔、SP复合膜的企业之一,也是国内规模最大的专业药用包装材料生产厂,建有4个符合GMP标准的生产厂。南方包装现每年可生产软包装复合膜5000吨,药包材产品销售额占60%左右,近1.5亿元。

另一种是“基地”集约效应,像广东庵埠、河北雄县、江苏江阴、浙江龙港(四者并称为“中国软包装四大生产基地”)等地。上世纪90年代初,庵埠的一些包装印刷企业发现与食品包装材料生产工艺类似的药包材具有更高的利润,于是一些企业率先开始生产药包材,由此拉开了庵埠药包材产业发展的序幕。庵埠现在可以生产以软包装复合膜为主的5个系列11个品种的药品包装材料,哈药三厂、贵州神奇制药厂等著名药品生产企业均选择庵埠的药包材生产企业为他们的合作对象,已经形成医药软包装的“基地”效应。庵埠药包材产业未来3年的发展目标是:药包材生产企业总数达到50家左右,进一步凸显群聚优势,生产总值超过6亿元,占全镇印刷包装产业总值的20%以上。

安全、方便成发展主流

医药用品的作用就是“治病救人”,因此对于安全性的要求非常高,从原材料的选购、到生产加工,直至产品出厂都有非常严格的标准。同时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推行,药品种类的多元化,医药软包装的形式也多样化。近年来我国固体药品,如素片、胶囊、针剂、外贴用药的包装更新速度很快,同时一次性塑料注射器的使用给中国针剂包装和应用带来一次大的变革。目前国内市场上广泛应用的医药软包装主要有药品泡罩包装、复合易撕袋、输液软袋、SP复合袋、非PVC类输液袋和药用复合软管等。其中,输液软袋包装产品和泡罩包装是医药软包装中用量最大的包装。

输液软袋包装具有玻璃瓶输液不可比拟的许多优势,我国目前已有26家工厂引进了各类塑料软包装输液生产线。据不完全统计,近期已有20多家工厂在积极调研国内外的软塑输液市场、技术及装备,准备在今明两年引进新的生产设备和技术。预计在未来10年内,我国的软塑输液的生产和市场一定会稳步发展。

目前PVC(聚氯乙烯)是最常见的用来制造静脉注射袋薄膜的聚合体,但由于PVC在安全性能上存在某些缺陷,因此我国鼓励生产和使用先进的非PVC输液软袋包装产品。非PVC的输液软包装袋是国际全新概念的全密闭静脉输液产品,发达国家已临床应用十余年,我国近年也加强了这方面的管理,包含相关内容的《药品包装用材料、容器管理办法》已经出台。目前全国仅有相关生产企业28家,生产线35条,一年的产量仅为9000万袋,与每年近30亿输液袋的需求量相差甚远。

随着OTC(非处方药)相关政策的出台,药品由过去单一的医院垄断经营转为市场化开放式销售。方便、美观成为吸引“消费者”选购的因素,这也刺激包装加快更新换代的步伐。业内人士指出:每瓶装有100粒的主流包装将逐渐式微,取而代之是泡罩包装。现在国内已取得药品包装材料生产许可证,生产泡罩包装材料的厂家,包括片、膜、铝箔(复合)企业165家,具备相当的生产规模。由于泡罩包装是当今制药行业应用最为广泛、发展最快的软包装材料之一,也是目前我国药品固体剂型的主要包装形式。我国从最初的引进设备、技术和原材料到今天自己制造设备和原材料的自给自足,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随着包装产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用于药品泡罩包装的塑料薄膜要求亦非常严格:要既薄且有阻隔性能,还要易撕破却不易开裂及透明度高,药品一目了然。预计到2010年,我国的药品泡罩包装将有更快的发展。

规范化是发展之路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医药软包装还存在一定差距,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医药软包装行业的快速发展。随着制药厂GMP改造的深入开展,一些落后的、不符合药品生产质量要求的生产设备将被淘汰,而药品包装在物料选材方面亦愈趋严谨。医药市场的规范化必将带动医药软包装市场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去发展,医药软包装企业纷纷要求尽快在药包材行业实行GMP认证制度。

第5篇

【关键词】医药物流;对策;浙西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药品市场化、产业规模化以及分工专业化的程度也得到不断的提高,传统的医药批发模式购销脱节,中间环节多,效率低,成本高的弊端也越发凸显,无法满足医药行业的市场化需求。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把现代化物流与医药相互结合,依托现代化的物流设备和信息技术,采用科学的组织和管理方式优化药品供销配环节中的运输、仓储、装卸、配送、加工、信息等环节,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服务水平,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既定的目标,这就是医药物流。

1 浙西南医药物流概况

随着国家医疗体制改革和物流业的发展,人民物质需求不断增长,对医疗保健的需求不断增加,医药物流迎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在此背景下,浙西南医药物流得到了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医药批发、经销公司进入医药物流领域,积极开展连锁网络以及配套物流设施的建设,配备先进合理的软硬件,形成了统一、直配的配送体系。目前具有代表性的有鸿汇医药、华润医药、浙江英特药业等几家企业,主要从事医药商品的采购、仓储、运输、配送、批发、零售及售后服务,业务辐射浙西南周边省市。

2 浙西南医药物流存在问题

2.1 经营理念落后,现代物流服务水平较低

近年来,浙西南医药物流行业在软硬件设施方面投入不断增加,基础设施也日趋完善,但是由于部分管理者还秉持传统医药物流观念,认为医药物流就是医药运输与仓储的简单叠加,对医药物流管理的理念过于保守,经营管理相对粗放,“大而全”、“ 小而全”经营思想还在医药物流发展上占主导地位,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和医药行业特点以及医药企业丰富、细致、专业的物流服务需求,开展人性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物流服务,服务同质化现象严重,交易成本高居不下,运作的效率不是很高,缺乏参与激烈市场竞争的 “软实力”。

2.2 医药物流起步晚,现代化程度较低

中国医药市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正逐渐放开,但与发达地区相比,浙西南的医药物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发展较慢,除了上文所提及的几家规模稍大的企业外,多数医药物流企业规模都较小,存在交易环节多、流通环节过于复杂,这些企业布局分散,堆积、储运的技术和设备落后,管理方式简单,管理制度不完善,物流信息化程度较低,大部分企业不能有效运用ERP、供应链管理等新型管理方法来优化物流业务流程,导致企业运作流通效率低、费用高,效益差,竞争力低下。

2.3 政策法规不健全,管理模式简单粗放

目前,对于医药物流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不够健全,尽管 《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推动医药物流服务专业化”,但具体有关医药物流的配套政策和标准还不健全,药品物流容器、药品包装箱、药品仓储托盘等缺乏统一的标准。在药品编码、企业编码等医药行业编码标准方面,也是各领域有着不同的物流编码,相互不兼容。在对医药物流企业评估体系方面,原有的GSP是针对于医药经营企业,很多内容已明显不适用于医药物流企业。而且由于国家对医药市场控制的非常严格,再加上地方保护主义的原因,浙西南本地的的医药企业可以获得优惠政策和利益,而外地的医药企业则受到排斥与打压政策,这些都严重地制约了医药物流向规范化、高效化发展,并成为与国际接轨的一大障碍。

2.4 信息化水平落后,缺乏有效整合

近年来现代物流信息系统越来越得到物流行业的普遍重视,浙西南医药物流企业也建立信息系统,但由于条码技术、RFID 技术、GPS/GIS 技术和 EDI 技术先进的信息技术在医药物流领域应用范围非常有限,再加上浙西南医药物流的条码自动识别系统、自动导向系统、货物自动跟踪系统等物流自动化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并且在供应商、中间商、零售商、医院药房等供应链信息系统中缺乏统一接口,限制了信息的传递速度和共享程度,影响了医药物流供应链运作效率。

2.5 医药物流人才匮乏,综合素质不高

医药物流由于其特殊的管理性质和国家对药品在管理、仓储、运输等物流作业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因此对医药物流从业人员的要求也更高,既要懂得医药知识又要掌握物流知识,还要了解供应链及相关管理知识。现有医药物流相当一部分从业人员缺乏现代物流的管理技能和经验,对药品的仓储、运输、配送、包装、养护等物流管理方面不了解、对医药行业的相关法律也不熟悉,企业也缺乏有力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导致企业运营效率低下,缺乏竞争力。浙西南的高校虽然开设有物流专业课程,但是却没有专门针对医药物流的人才培养机制。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影响医药物流行业的关键因素之一。

3 浙西南医药物流发展对策分析

3.1 加强政府引导,建立合理医药供应链体系

“新医改”中强调“建立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保障体系……统一配送,减少中间环节……发展药品现代物流和连锁经营,促进药品生产、流通企业的整合”,国家发改委在《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发[2009]8号)》文件也明确规定“医药行业要实行医药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推动医药物流发展”。因此当地政府应该充分领会文件精神,结合浙西南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医药物流行业总体发展作出科学规划,制定有利于发展医药物流的各项政策,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建设规范化医药物流市场,鼓励医药产品从批发多级分销向实行总、总经销制形式发展,开辟药品生产企业直接将药品销售给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渠道,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此外还要强化市场的监督机制,加强对医药物流不正当市场竞争的管制,扶持优秀有实力的医药物流企业,促进整个市场优化组合,保障医药供应链体系稳定发展。

3.2 增加技术和资金投入,加快医药物流现代化建设

现代化的医药物流必须要有现代化的技术和设备作为保障,因此政府和企业应多渠道调动各方面资金,加大对医药物流资金和技术的投入,不断完善浙西南地区物流基础配套设施和技术支撑体系,改善医药物流的运行环境,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推进信息网络建设,构建医药电商平台,在更广更大的市场范围内承担更多的物流服务项目。同时加快医药物流标准化建设,尽快制定行业内统一的药品编码体系、加快药品容器、药品包装、药品信息化等规范化建设,促进物流活动顺畅开展,实现物流产业规模化。

3.3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完善物流信息系统

浙西南现有的医药批发企业多数是各自为政,分散经营,在规模化、网络化和集约化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要认清医药流通领域的发展格局和现代信息技术对医药流通领域的影响,并结合浙西南区位交通优势及人口、城乡医疗机构分布等特点,努力构建标准化、信息化、专业化、社会化的高效现代医药物流体系。通过提高物流标准化程度和构建医药物流信息平台,整合企业现有的EDI系统、ERP系统、SCM系统、CRM系统等所产生的物流信息,并以实时的、双向的数据交换方式进行物流信息整合。通过电子数据交换系统、订单管理系统、运输控制系统、条形码和无线电设备的自动化运作设施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健全医药物流节点网络,提高库存管理、装卸运输、采购、订货、配送、订单处理等的自动化水平,缩短药品供应链流程,降低药品价格,实现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

3.4 规范第三方物流,建设高端物流与工业战略联盟

对于大多数制药企业和零售企业来说,为了保证其核心竞争力,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利用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提供的运输、仓储业务,进行区域配送、代收货款、全程的流通管理,供应链系统设计等增值物流服务。同时,政府要按照国家2012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中对第三方医药物流运输的能力和相关质量保证进行考察,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签订委托书明确质量责任,这样既控制了药品质量流通的风险,又提高了委托方的企业核心竟争力。此外,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要突破原有传统的观念,联合更多的企业,在更广的范围内对物流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配置,建设高端物流与工业战略联盟,为客户制定适合的方案,在降低企业的成本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实力。

3.5 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基于浙西南医药物流专业人才十分匮乏的现状,政府应该制定人才引进政策,提高医药物流人才的待遇,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吸引医药物流人才到浙西南来发展。高等学校在开设相关课程时,除了对医药管理、物流管理、信息技术等理论进行学习外,还应该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实操训练,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此外,企业也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可以通过和科研机构、高校开展深度合作,合理制定适应医药市场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为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提高医药物流行业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医药企业 国际并购 战略研究

一、迈瑞国际并购案例分析

1.并购双方的基本情况

迈瑞是全球领先的医疗设备和解决方案供应商、美国纽交所上市企业,在生命信息与支持、体外诊断、数字超声、医学影像等四个业务领域提供系列产品。早在2008年,迈瑞公司就以2.02亿美元成功收购美国Datascope公司的生命信息监护业务,这项交易被誉为“医疗器械行业的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案”。

美国Zonare Medical Systems 公司是全球高端放射领域中超声设备的领军企业,拥有顶尖的超声研发团队和行业领先的Zone Sonography核心成像技术,并连续多年排在美国高端超声领域的前五位。

2013年6月13日,迈瑞宣布以1.05亿美元全资收购美国Zonare Medical Systems 公司。

2.迈瑞公司国际并购的动因分析

(1)扩展海外市场。作为中国乃至全球领先的高科技医疗设备研发生产企业,迈瑞在国内拥有超过4万家医疗机构客户和数千家合作良好的经销商,其设备得到95%以上三甲医院和各级医疗机构的使用,国内市场十分稳定。通过新一轮的国际并购,迈瑞可以进一步扩张国际市场。

(2)提高品牌知名度。迈瑞2013年的净营收为12亿美元,其中国际营收占54.6%,国内营收只占45.4%。从2007-2013年以来,迈瑞的国际营收都超过了国内收入。北美市场占全球医疗市场的份额最大,迈瑞要想在美国市场获得更高的品牌知名度,并购是不二之选。

(3)引进国外先进技术。Zonare作为一家世界高端放射领域的领军企业,拥有先进的研发能力。通过并购,迈瑞可以获得Zonare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包括多项行业领先的专利和知识产权,大大提升公司的技术水平,实现高端技术收购的目标。

(4)吸收国际化专业人才。迈瑞通过国际并购可以吸收大量优秀的国际化专业人才,从而弥补国内医疗行业不能很好吸引国际化人才加入的缺陷。

(5)搭建商业流通渠道。医疗产品要进入美国市场,非常困难,但Zonare旗下的超声产品业务覆盖了欧美主要国家,拥有完善的直销和售后网络,使得迈瑞可以在北美乃至全球高端市场搭建良好的销售渠道。

3.迈瑞国际并购的战略分析

(1)国际化战略有助于公司成长。自主创新和国际化一直是迈瑞的核心战略。迈瑞制定的五年规划表明,公司要争取在2016年实现年销售收入过百亿的目标,所以迈瑞通过并购可以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帮助公司实现做强做大的战略目标。

(2)业务和战略上的互补。首先,Zonare公司存在新产品研发周期长、生产和技术投入大、产品利润率低等问题,需要利用迈瑞在发展中国家的高增长和高效的研发平台来获得更大的发展。另外,由于美国金融市场持续低迷,加之Zonare亏损严重,公司一直未能成功上市。在成功并购以后,迈瑞可以帮助Zonare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外包部分非核心环节,从而改善公司的经营状况,逐步寻求上市的机会。对于迈瑞,Zonare给迈瑞带来专业的国际化人才,而且Zonare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直销渠道、售后服务网络可以覆盖迈瑞高效的研发和生产平台,从而产生显著的协同效应。

二、中国医药企业国际并购的战略建议

1.明确并购目标,制定正确的并购战略

开展并购工作以前,企业必须深入分析自身和国际市场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企业并购活动。我国医药企业对收购对象的评估往往集中在净资产等静态指标,使得并购和企业的产品战略不能有效地结合,最终导致产品研发和定位的偏差。因此,我国医药企业应将基于产品的并购作为企业海外并购的主要立足点。

2.分析目标企业的外部环境,合理选择并购投资区位

我国医药企业应深入、全面地考察目标企业所在地的整体环境,可从社会文化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技术环境等五方面着手。并购前,企业应当充分考虑东道国的宏观经济状况、地理位置和国际市场规模等因素,慎重选择投资区位,避免承受经济和政治风险。

3.做好目标企业内部价值的评估

评估目标企业的内部价值,首先需要确认两者业务和长期战略目标的匹配程度,进而推测并购后的整合难度。除此之外,决定并购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目标企业的商品流通渠道。并购企业应尽量选择具有一定的规模、良好的品牌、稳定的营销渠道和健全的销售网络的目标企业。

4.关注并购后的整合和协调作用的发挥

在成功并购以后,企业要认真考虑并购后的整合问题,特别是企业文化的整合。双方之间的文化差异、员工之间的对立情绪、管理层之间不同的思维方式,这些问题若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就无法使双方建立起彼此信任的关系,进而塑造共同的企业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李萍.国际医药企业购并动因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2:32-35

第7篇

波特五力模型医药行业竞争环境发展战略

1波特五力模型简介

20世纪90年代末,哈佛商学院著名战略管理学者迈克尔·波特(M.E.Porter)教授将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与企业战略结合起来,形成了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的理论。根据他的观点,在一个行业中,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即潜在的进入者、现有竞争者、替代品、供应者和购买者。其中,潜在进入者、现有竞争者和替代品的威胁属于外部竞争,也称作水平竞争;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和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属于内部竞争,也称作垂直竞争。

这五种竞争力量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该产业的竞争强度和获利能力。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对医药行业竞争环境做出分析并对其发展战略进行探究有重要意义。

2 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人口绝对数量增长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人均收入增加、国家新版基本药物目录出台以及大病保险等新医改政策的驱动,我国已成为全球医药市场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医药产业完成产值18,255亿元,同比增长21.7%。根据中国医药行业分析报告,2012 年全年医药制造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7083.26 亿元,同比增长19.79%。医药行业产销规模的稳步上升进而带动了行业利润增速的继续回升,全年医药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1731.68 亿元,同比增长19.84%。2013年继续保持平稳增长趋势。虽然我国医药行业的地位正在不断提高,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行业发展还存在很多不足。

2.1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上。

2.1.1从行业总产值分析,产业结构目前仍以化学医药工业发展为主导,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中药产业和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的生物制药业市场潜力巨大,近年来也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政策上的扶持。

2.1.2我国医药产品以普药为主且技术含量低,具有疗效明确,价格低廉的特点,大多数已经列入国家基本医药目录。处方药市场为仿制药的天下,新药特药相对较少,重复生产导致同一通用名称的药物其生产厂家有数十个,独家产品少,药品质量得不到国际认可。

2.1.3医药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我国近7000家医药企业中80%为中小型企业,存在数量多、规模小、水平低、区域分散、集中度不高等现象。自2004年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强制对医药生产企业实施GMP认证,药企的创办和管理受到严格限制,近年来通过行业内兼并重组涌现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医药龙头企业。

2.2创新能力匮乏。主要表现为原研能力无法赶超跨国医药企业。在跨国公司垄断全球医药市场的背景下,原研药依然居市场主导地位,我国自主研发并拥有知识产权的药物却屈指可数。纵观全球研发领域,投入前10 位的跨国医药企业每年投入新药的研发费用平均占销售额的17%,而我国的医药企业对于研发的投入仅占销售额的2%~3%左右。很多医药企业长期依赖仿制药盈利,由于研发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的问题造成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2.3核心竞争力不足。综合实力无法与跨国医药企业抗衡。多数跨国医药企业创办较早,凭借多年的市场经验积累了雄厚的资本,凭借技术优势建立了强有力的行业学术地位,我国医药企业缺乏的正是雄厚的资本、前沿的品牌和过硬的研发技术。当今世界排名靠前的外资医药企业窥伺中国的巨大市场,无不想在中国分一杯羹,这使本土企业面临更大的市场竞争和挑战。

2.4医疗体制不完善。我国医疗体制不完善的现状导致以药养医的现象长期存在,要从根本上解决以药养医和百姓看病难、药品贵的问题需要不断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在不断摸索和实践中寻找出路。

3我国医药行业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3.1潜在的进入者。医药行业是朝阳产业,具有投入大、利润高、风险大等特点。高回报率这一大利好让越来越多实力雄厚的集团企业看好这一市场。医药行业技术含量相对较高,关系民计民生,进入壁垒也较高。进入者必须面临规模经济的考验,若以低投入进入,则产品和市场得不到保证;若以高投入进入,市场需要培育期,短期回报率不能达到预期。同时,由于顾客对药品质量和品牌忠诚度不同,新加入者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攻克这一壁垒,树立自己的企业和产品品牌形象,往往会以前期亏损为代价。另外,在进入医药行业时,如果没有自己的分销渠道,也会面临进入障碍。医药生产企业-医药商业公司-医院,这种传统分销渠道的特殊性导致新加入者在选择和建立分销渠道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行业内产品的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限制了新加入者对产品的选择,没有特殊优势的产品也无法赢得竞争。国家行政干预、药品招标限价政策、对新建厂房的GMP技术要求等都限制了新加入者的进入难度。

3.2现有竞争者。截止2013年8月,国内共有医药生产企业6980家,其中80%为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在规模与资源上势均力敌,行业内竞争异常激烈。药品创新缓慢导致药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各药企之间不得不展开激烈的价格战和服务战,市场增长缓慢。与此同时,跨国医药企业通过独资、合资模式与本土药企建立联系,凭借美誉度较高的产品和服务获得顾客认可,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

3.3替代品。药品属于特殊商品,其替代品属于新技术或新机理的产物。一种新药从研发、临床试验、上市后大规模人群使用,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研发过程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且可能面临研发失败的风险,因此替代品对医药行业竞争威胁不大。但国内过多的专利期外仿制药品成为国外原研药的替代品,以相同机理、价格低廉对原研药物造成威胁。

3.4供应者。医药产业所需各种资源和设备,包括原辅料和生产设备等,受到国家能源价格调控的影响。近年来能源危机使得医药用原辅料价格不断提升,源头生产企业的价格提升导致药品生产企业固定成本提高。例如中草药的能源稀缺,滥采滥伐导致稀有中草药能源匮乏,原料药价格受市场需求影响不断提高,在不调整成药价格的情况下使得药品生产企业利润不断降低。因此原辅料供应商具有较强的议价优势,医药生产企业可以通过后向一体化或更换供应商等战略调整来改善自己的处境。

3.5购买者。医药生产企业的购买者主要有药品批发企业、医疗机构药房和零售药店等。我国现有药品批发企业1.3万家,根据国家对药品流通两票制的规定,药品从生产企业直接流向药品批发企业。近年来,药品批发企业逐渐形成战略联盟,规模化、集团化趋势明显,如国药控股、华润医药等大型药品批发企业在市场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市场份额逐年加大,在与药企谈判时具有较强的议价优势。我国现有医疗机构100万余家,零售药店42万余家,这些药品终端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在与药企讨价还价时也占有绝对优势。

4医药行业发展和竞争战略探讨

4.1资源整合战略。针对医药行业普遍存在的产业结构趋同化、产业分散、数量众多、产品同质化等现象,应通过企业自上而下的兼并重组等方式打造产业内规模经济效益,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集团企业,将化学药物、中成药、生物制药等领域进行专业化分工,集中化生产经营,形成各具特色的规模优势产业群体。通过兼并重组,中小医药企业可以避免与大型企业在市场上发生正面冲突,避免在直接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同时获得大型企业资金和先进技术扶持,生存和发展得到保障。通过兼并重组,大型企业加速优化资源配置,通过竞争优势直接扩大市场占有率。针对医药行业供应商和购买商的垂直竞争,具备实力的药企可以通过前向或后向一体化战略,深入供应源头产业和购买终端产业,建立价值链战略联盟,对供应方提高货源质量,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交货时间,对购买方提出的需求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从而实现上下游产业链核心优势,创造最佳效益。

4.2差异化战略。在产品同质化的情况下,如何整合优势资源,形成差异化特性,使顾客偏好本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成为医药行业实施差异化战略的重要课题。实现差异化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4.2.1产品差异化。在生产同类产品时,企业可以通过提高药效、降低毒副作用、提高生物利用度、改变剂型剂量、改变给药途径等方法实现差异化,形成竞争优势。

4.2.2品牌和服务差异化。在业内树立良好的口碑和品牌形象,通过高度个性化服务和专业化营销模式实现差异化。医药行业有别于其他行业,与人类心身健康息息相关,组建一支专家顾问式服务团队尤为重要。

4.3创新战略。医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医药创新。医药创新具有投入大、风险大、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目前,真正有效而且安全的药物大部分都是进口的技术,我国在知识创新方面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虽然原研药物少,但模仿创新能力较强。

4.3.1发展高仿制药。发展非专利药是我国医药行业的强项,在未来若干年也是医药企业的首选。高仿的好处是风险相对较小,同时具有独立的知识产权。我国是制药大国,但不是制药强国,从低端仿制、高端仿制到完全创新,这是一个必然经历的过程。日本从低仿、高仿到最后独立创新,经历了40年。我国进入高仿阶段后,未来几年产品会越来越多,技术也不断积累,可以为独立创新研发打下良好基础。

4.3.2发展中药。我国传统中医药历史悠久,临床辨证施治已有几千年历史,《本草纲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中医药典籍流传至今,具备成熟的经典方剂。医药行业应重视我国独特的中医药优势,将其开发成符合临床需求和具有现代科技含量的药物,提高在国际新药研发中的竞争能力。

4.3.3集中于特殊领域。目前新药研发热点主要集中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领域,随着社会压力和人口老龄化加重,对精神心理疾病、老年病、流行病、计划生育等需求量巨大的药物应当引起重视,因此在这方面的新药开发具有广阔的前景。

5结语我国加入WTO后,世界医药巨头纷纷加快抢占中国市场的步伐,医药行业面临经济全球化的威胁,本土医药企业应当立足我国基本国情,从实际出发,合理树立战略目标,发挥竞争优势应对挑战,推动我国医药产业更快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二明.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64.

第8篇

让我们听行家们聊一聊药包市场的这些年、这些事。

“药品及药包市场的高速发展期已经过去”,山东鲁信天一印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朱立和

鲁信天一以药包业务为主,这几年的发展速度还是比较快的,2007年我们的销售额刚刚过亿,2012年的数据是2.6亿元,翻了一大番。

近几年,随着进军药包领域的企业越来越多,过去“北有环球、中有天一、南有九星”的三足鼎立局面已经被打破。有的企业业务形态比较混杂,既做药包也做其他业务,当然也有一些企业是专做药包的。说实话,我对目前行业发展的格局也掌握得不是那么透彻,由于全行业缺乏直接有效的信息汇集和沟通渠道,因此很难得到准确的一手数据。从我了解的情况来看,济南、天津等地是药包企业相对比较集中的区域,竞争比较激烈。这一方面表现在产品质量上。低档的药品纸盒用的是灰板纸,有的甚至还是手包盒,药包企业提供的产品质量可能都差不多,价格竞争就会更激烈;但在高档药包领域,不同企业的产品质量存在较大的差异,以机包盒为例,过机通过率和过机速度是判断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那些设备好、技术强的药包企业无疑拥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激烈的竞争还表现在服务水平上。以前我们主做药盒,说明书也做,但做得很少。现在根据市场需要,我们加强了说明书的生产能力,希望为医药企业提供完整的配套服务。近几年,我们一直在努力打造自身的专业形象,希望业界人士提到鲁信天一的第一印象就是“做药包最专业”。

现在许多商业印刷、出版印刷企业开始转型做药包,主要是由于药包行业的门槛比较低。相比而言,烟包行业的垄断性强、不好进入,食品包装在安全方面有特殊要求,化妆品包装在量上又受限。这样一比较,虽然药包行业的产能也趋于过剩,药包企业也觉得这块蛋糕不会永远鲜美,但那些转型过来的企业可能觉得还是要比商务印刷的日子好过。

坦白地讲,药包行业并非大家想象中那样有巨大潜力,我感觉药品及药包市场的高速发展期已经过去。医药行业受国家政策的影响还是比较明显的。随着国家医疗保障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这既带来了促进药品生产销售增长的一面,同时也带来了降低销量的一面。

一方面,医疗保障体系覆盖率的提升使就医的患者多了,药品销量肯定也会随之上升,医保报销标准的提高也促进了药品销售。但另一方面,国家正在逐步取消“以药养医”政策。“以药养医”应该讲是一个害人的政策,在这种政策的影响下,药品被当作商品进行买卖,关系到很多环节的商业利益。关于这一点大家都深有体会,以前去医院随便看个感冒都要拿一大包药,由此带来的药品消费很明显是不理性的。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以药养医”的问题会逐步得到改善,我相信这对药品销售量会有很大影响。

此外,目前我们使用的药品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抗生素类药物,现在国家严格控制使用抗生素,势必会导致这类药品的销量降低。市场需求决定医药行业的产量,而市场需求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政策。随着政策限制的加深和深度改革的到位,医药行业的发展速度肯定要降下来,不会像前几年那样保持每年20%~30%的增长速度,药包行业的发展速度也势必会随之放缓。

“药品的需求和药包的需求量之间不是一一对等的关系。”深圳九星印刷包装集团有限公司战略企划部部长金娟

在新技术的推波助澜下,印刷行业产能无序扩张的问题逐步暴露,竞争可谓惨烈。部分企业已经无法在固有的细分领域争夺足够市场,有的商业印刷企业开始转行做包装印刷,这其中有特别大的企业,也有中小企业。很多原本做商业印刷转投包装印刷并积极涉猎药品包装的同行常跟我们交流转型的苦衷。

表面上看,药包的印刷技术不比其他包装复杂,但也不是说能做好其他包装就做得好药包,药包生产除有其自身必须掌握的关键技术之外,还有一些行业特性的东西。比如说,药监局对药品包装的文字、图案等都进行了细致具体的规定,这是药包企业需要特别注意和熟悉了解的。先不论新进企业在技术上能否满足客户的要求,单纯是了解特有的政策法规可能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药包的批量、利润率又谈不上极具吸引力,一些企业与医药客户合作后,往往半途而废,难以持续。也正是出于这些原因,规模较大的医药企业一般不会选择非专业的供应商为其提供包装。

药包业务是九星印刷的主要方向,我们始终坚持“高端防伪、全面配套”的理念,主要为国内的百强药企和外资药企提供服务。在“全面配套”上,早在十多年前我们就提出“告诉我您的想法,剩下的一切由我们来做!”我们能为客户提供包括纸盒、标签、软管、纸箱等在内的多样化包装产品,也提供研发、设计、生产和售后一条龙服务。在“高端防伪”方面,中国医药包装研发中心就设置在九星印刷,我们还拥有一个高端防伪包装工程实验室,在高速机包盒、防混装技术、综合防伪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举例来说,我们成立了机包盒小组,对国内外知名药品包装机械的参数进行整理归纳,并有机包盒工程师为客户提供贴身服务。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措施来巩固企业在药包领域的领先地位。总体来说,我认为国内的药包市场还是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因为现在国内医药企业对包装的重视度不够,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上升空间。但医药行业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十分明显,如果政府出台政策要求药品降价,医药企业的利润开始下降,那么客户肯定会考虑在简化包装方面多下功夫。因此我们认为,药品的需求量和药品包装的需求量之间不是一一对等的关系。即使药品的需求量上涨,也可以通过简化包装的方式压缩药品包装的需求量。作为配套企业,我们不可能自己衍生出市场,而且药品毕竟不是日常消费品,不是说包装做得好看一点或是产品好一点,就能卖得多一点。

从整个包装行业来看,份额最大的不是药品包装,而是电子、日化、食品等包装。药包市场本身的容量并不是很大,如果还有更多的企业持续地涌入,未来几年这块蛋糕够不够分,这个问题很值得大家考虑。可以预见,未来1~2年,药包市场的竞争会非常激烈,两级分化的现象可能也会更加明显。小型医药企业可能会因成本问题,就近选择能够为其提供低价药包的供应商,但中高端客户还是会集中在知名的专业药包企业进行包装采购。

“医药行业聚化趋势明显,同时影响药包行业。”济南众发印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智

济南众发是2003年由山东大众报业集团和华泰集团投资建立的。当时集团希望能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成立一家包装企业,利用这个平台扩展业务,进而在某种程度上抵消报纸印量下滑带来的影响。我们的主营业务是药包,目前在药包市场已经打拼了近十年。

我认为,我国医药行业近几年主要呈现以下两个发展态势。

一是集聚化程度加剧。新版GMP颁布之后,一些实力不强的小药厂迅速倒闭,这对促进我国医药企业提档升级、扩大规模,同时提高技术含量和竞争实力有很大的作用。大药厂越做越大,小药厂慢慢被收购、淘汰,这样的马太效应也传导到药包领域,药包企业也面临新一轮的优胜劣汰和兼并重组。

二是中药市场前景看好。目前国家财政对中医药事业提供资金支持,再者中药本来就是中国的强项。现在国内医药企业生产的大多是仿制药,利润也比较低,而且产品标准都由国外企业掌握。我国医药行业未来的希望和出路主要依赖中药和生物制药。据我了解,现在很多大型医药企业都在设法收购中药品牌,这就决定了未来药包的中药特征会越来越明显,在图形设计和色彩搭配上会更有中药特色,比如进补养生的药品用暖色系包装,清热解毒的用冷色系等。

医药行业的特点就是有人就有市场,不存在周期性。未来五年,我认为这个行业还会有比较好的发展,这个从一些大型医药企业制定的每年20%的增长目标就可见端倪。现在有那么多企业涌入药包领域,也是看中了这一点。但这并不代表进入这个行业就没有风险,要想在竞争白热化的药包市场上分得一杯羹,如果没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做不到区域内的前三名,就无法摆脱被市场淘汰出局的命运。对刚刚进入这个市场的新企业来说,最紧急的任务就是市场开拓和内部管理。我接触过很多试图往包装领域转型的企业,他们大多都有国企背景,人员没问题,资金、设备也没问题,但在转型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我认为可能还是要在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方面有所改善。

“药包企业的成本压力日益攀升。”兰州华宇包装彩印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毓全

华宇包装从1995年开始涉足药包市场,目前药包业务占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主要面向西北市场。

现在药包企业承担的成本压力越来越重了。医药企业选择包装供应商时都要招标,目的就是压价。在一个健康发展的环境里,企业在确定标的价格时会给供应商留有一定的余地,用合适的中间价而非最低价作为标的价,最后应该是最接近标的价的企业中标。举个例子,一个药盒的成本是1毛钱,如果企业核算之后认为加上50%的毛利,供应商才能保质保量地进行生产,那企业就应该在这个基础上确定标的价。从我们接触的客户来看,高档品牌一般会采用这种方法,因为其产品本身的利润好,客户更看重供应商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包装的价格好谈。但很多中低端的客户只想把价格压到最低,在所有报价中他只选最低价。这样对药包企业是很不利的,企业不能盈利或是利润不够,就根本谈不上什么发展。此外,现在药监码的订单越来越多了,药监码的生产是要成本的,而且由此还会带来损耗率上升、生产效率降低的问题,但很多客户都不愿意承担这个费用,在价格压得特别低的时候会加一点,但加的也不多。

现在医药企业普遍采用承兑汇票的方式来付款,拖欠货款的现象很严重,这无形中又给我们增加了负担,现在好多企业接订单都是为了维持而维持,日子都不好过。今后我们还是想多做一点社会包装,如食品包装、饮料包装等,酒包这块也打算进入。

“市场竞争的加剧,倒逼药包企业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石家庄建东印刷有限公司总经理孔建东

现在出版物印刷不大好做,特别是沿海地区一些企业这两年出口受阻现象比较明显,加上北方确实也没有几家大型的药包企业,因此南方一些出版印刷企业开始向这个领域转型,主要的手段还是价格战。这对原有的市场格局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市场变得更不规范了,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再加上客户对我们的要求也相当苛刻,因此我认为药包行业现在很不好做,甚至比书刊印刷行业更难做。毕竟药包生产也不是什么尖端科技,行业的进入门槛不高,我们现在的做法是用质量和品牌去创造影响力,引进了一些高端的生产设备,同时提升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希望能以此拉开与竞争对手的距离吧。

第9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板 业绩指标 描述性统计分析 方差分析

中小企业板市场,又称为创业板市场或二板市场,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中小型企业和高科技企业。深交所中小企业板块的设立为我国中小企业提供了通过资产市场融资的途径,对调整我国经济结构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总体概况

(一)上市规模和分布情况经历三年多的发展,中小企业上市数量已颇具规模。(表1)显示了各年上市的股票数量。2004-2007年上市的中小企业数分别为38只、50只、102只、198只。中小企业上市数量增长主要在06年和07年,其上市速度远远快于主板市场,显示出国家对中小企业上市较强的支持力度。从行业和地区两个方面对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四年来的上市数量进行统计,见(表2)和(表3)。(1)行业分布。从(表2)来看,中小企业板遍布21个行业,但是主要集中在机械设备仪表、石油化学塑胶塑料、电子、金属非金属、纺织服装皮毛、信息技术业和医药生物制品这几个行业。到2007年年底为止,累计行业分布主要是机械设备仪表占19.19%,石油化学塑胶塑料占12.63%,电子占11.11%,金属非金属占10.61%,信息技术业占8.08%,纺织服装皮毛占7.07%,医药生物制品占5.56%,这七个行业共占发行总数的74.25%。(2)地区分布。从(表3)可以看出,中小企业板在地域分布上主要集中在浙江、广东、江苏和山东这四个省份,这与这些省份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浙江省的中小企业从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在浙江省的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广东省是改革开放的领头省份,尤其是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其经济得到飞速发展;江苏和山东作为沿海开放城市也是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到2007年底为止,累计地域分布最高的前四个省份是浙江和广东均为42家,各占21.21%;江苏24家,占12.12%;山东13家,占6.57%。这四个省份共占发行总数的61.11%。

(二)中小企业板的总体业绩情况 中小企业板是我国为了鼓励规模较小但发展潜力大的企业自主创新而设置的。在此板块上市的公司普遍具有盈利能力强、收入增长快和科技含量高等特点。从(表4)来看,在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上,深沪A股2006年均低于2005年,中小企业板2006年均高于2005年,并且在这两个盈利指标上中小企业板远远高于深沪A股;在净资产收益率上,深沪A股06年高于2005年,而中小企业板2006年比2005年下降了,但是仍然高于深沪A股;在资产负债率这一资本结构指标上,中小企业板低于深沪A股,而且2006年低于2005年。两年均低于50%,表明中小企业板的负债水平仍然很低;在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这两个偿债能力指标上,深沪A股2006年均低于2005年,中小企业板2006年均高于2005年,并且中小企业板远远高于深沪A股,表明中小企业板具有较强的偿债能力。

二、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业绩比较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文选取了2005年年底前上市的50家中小企业,对其上市后的2006年的业绩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业绩指标选取了反映盈利能力的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销售毛利率、净利润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等指标;反映偿债能力的现金比率、速动比率、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和股东权益比率等指标;反映成长能力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和总资产增长率等指标,对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的结果见(表5)。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率、速动比率、流动比率这几个指标的标准差相对较小,说明公司之间在这些指标上差异较小,均值具有大的代表性;在销售毛利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资产负债率、股东权益比率、净资产增长率和总资产增长率这6个指标的标准差比前几个指标大些,其均值的代表性差些;在现金比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上,标准差更大,表明公司在这4个指标上差异较大。从最小值和最大值上也可以看出此趋势。偏度和峰度总体来说不是很大,研究样本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二)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行业业绩比较分析从行业分布可知,中小企业板主要集中在机械设备仪表、石油化学塑胶塑料、电子、金属非金属、纺织服装皮毛、信息技术和医药生物制品这几个行业,为此对这几个行业进行了对比分析,以便更深入的了解中小企业上市公司的行业特征。(1)样本和指标选取。从2005年年底前上市的50家中小企业中选取了机械设备仪表12家,石油化学塑胶塑料7家,电子4家,金属非金属4家,纺织服装皮毛6家和医药生物制品6家,共39家上市公司,对其上市后的2006年的业绩情况进行了方差分析(由于信息技术业05年年底仅有一家公司,不符合方差分析的条件,故舍去)。经营业绩指标的选取与描述性统计选取的指标相同。(2)研究假设。由于是对6个总体的均值进行假设检验,故采用F检验法。首先提出假设:

原假设HO:μ1=μ2=μ3=μ4=μ5=μ6;备择假设H1:μ1、μ2、μ3、μ4、μ5、μ6不完全相等

(3)实证结果分析。(表6)可以看出,不同行业经营业绩中只有销售毛利率、净利润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这三个指标的P值小于0.05的显著性水平,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行业的盈利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指标的P值均大于显著性水平0.05,表明在偿债能力和成长能力上行业之间无显著差异。然后对存在差异的销售毛利率、净利润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这三个盈利能力指标进行多重比较检验,结果如(表7)。可以看出销售毛利率、净利润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在不同行业之间的两两比较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对销售毛利率进行行业排名,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医药生物制品、电子、机械设备仪表、石油化学塑胶塑料、金属非金属和纺织服装皮毛。对净利润率进行行业排名,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医药生物制品、电子、机械设备仪表、纺织服装皮毛、金属非金属和石油化学塑胶塑料。对成本费用利润率进行行业排名,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医药生物制品、电子、机械设备仪表、纺织服装皮毛、石油化学塑胶塑料和金属非金属。可见科技含量高的医药生物制品、电子、机械设备仪表位于前列,这和我I雪推出中小板块的初衷是一致的。

(三)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地域业绩比较 从省份分布可知,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浙江、广东、江苏和山东,为此对省份进行了对比分析,为的是更深入f了解中小企业上市公司的地域特征。(1)样本和指标选取。从2005年年底前上市的50家中小企业中选取了浙江、广东、江苏这3个省份共23家上市公司,其中浙江12家,广东7家,江苏4家,对它们上市后的2006年的经营业

绩情况进行了方差分析(由于山东2005年年底仅有两家公司,不符合方差分析的条件,故舍去)。业绩指标的选取也是与描述性统计

原假设HO:μ1=μ2=μ3;备择假设H1:μ1、μ2、μ3不完全相等

(3)实证结果分析。从(表8)可以看出,不同省份经营业绩指标的P值均大于显著性水平0.05,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在省份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研究结论

(一)总体业绩比较结论 从与A股市场的比较来看,在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这几个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指标上,2005和2006两年中小企业板块均优于主板市场;主板市场在资产负债率上2006年为79.31%,2005年为67.90%,均超过了50%,中小企业板块资产负债率2006年41.66为%,2005年为47.99%,均低于50%,表明中小企业板在负债规模上远远低于主板市场。从中小企业板的年度业绩来看,正指标除了净资产收益率外,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均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反指标资产负债率06年比05年下降了,表示中小企业上市后自由资金增加,负债相对减少。

(二)行业业绩比较结论 中小企业板涉足21个行业,但是主要集中在机械、设备仪表,石油、化学、塑胶、塑料.电子,金属、非金属,纺织、服装、皮毛,信息技术和医药、生物制品这7个行业。不同行业经营业绩比较中,只有销售毛利率、净利润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这三个指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不同行业在盈利能力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分别对销售毛利率、净利润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进行行业排名,可以看出科技含量高、盈利能力好的医药生物制品、电子、机械设备仪表行业在上市后发展较好,应该是中小企业上市的主要对象。

第10篇

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国家加大医疗保障和医药创新投入,以及入世带来了多种机遇,医药行业保持着良好发展态势。根据相关数据,2014年1至9月中国医药制造业增速继续放缓,但利润增速环比有所改善。各子行业中,化学原料药盈利下滑,化学制剂增速放缓,中成药和生物制品表现较好。2014年1至9月医药制造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15%,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2.50%。2014年1至9月,化学原料药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70%,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4.77%;化学制剂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02%,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4.29%;中成药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74%,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1.06%;生物制品营业收入13.06%,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0.77%。

二、入世对中国医药行业产生的影响分析

(一)我国对加入WTO在医药行业所做的几点主要承诺

1.保护药品知识产权。WTO对于知识产权方面的保护十分严格,加入WTO后,我国将落实对100多个成员国都要实行知识产权保护的规定。药品同样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例如,按照知识产权保护有关条款,在专利期内仿制某种新药,开发方有权索取4至10亿美元的赔款等,这将使以仿制新药为发展手段的我国制药业面临巨大的挑战,知识产权协议生效后,就会因仿制构成侵犯专利权行为;同时,还会带来新药研究与开发的资金、人才和信息不足,以及医药生产经营企业体制不适应的挑战。但另一方面,对药品知识产权保护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机遇,主要是为我国医药行业努力发展高科技产品创造了有利条件,能够鼓励创新,有利于调动新药生产、研制、开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知识产权问题可能是加入WTO对国内医药行业最大的影响因素。

2.降低药品进口关税,承诺药品进口关税税率从1999年的14%逐步降低到2003年的6%。同时我国将逐步取消限制药品进口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全面实施贸易自由化和开放流通。因此,加入WTO后,进口药品可能会因关税下降、性能价格比提高而冲击国产药品。例如一些注射器等常规性质的品种,随着关税的下降,与国外产品抗衡的竞争力也会逐渐降低,而不利于国内企业。但是由于我国国内产品与进口产品本身价格差距就很大,进口关税下降空间也并不大,即降低关税之后国内产品与进口产品价格差距仍然很大,故降低部分关税并不能造成很大的改变。因此,总体来说,进口药品因关税下降而剧烈冲击国产药品的这种可能性并不是很大。

3.开放药品分销服务和开放医疗服务的市场。中国承诺在2003年1月1日开放药品的分销服务业务,外商可在中国从事采购、仓储、运输、配送、批发、零售及售后服务。同时,承诺开放医疗服务,外商可开办合资、合作医院,并可控股。这一点将对我国第三产业,特别是医药流通领域、医疗卫生、保健、保险业产生一定的冲击,但同时也将为我国医药服务业竞争力提高和医药服务业现代化创造条件,对推动我国医药服务业发展无疑是积极的。

4.2001年取消进口大型医疗设备的行政管制,这一点对于我国生产技术含量较高的大型医疗设备的企业影响将是较大的。

(二)WTO在医药行业方面赋予中国的主要权利

1.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指的是缔约国双方在通商、航海、关税、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相互给予的不低于现时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优惠、特权或豁免待遇。中国可在120多个成员国中享受多边的、无条件的、稳定的最惠国待遇,这将使中国医药产品在最大范围内享受有利的竞争条件,从而促进医药产品出口的发展。

2.发展中国家的普惠制。普惠制是一种关税制度,是指工业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出口的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给予普遍的,非歧视的,非互惠的关税制度。其具体含义是所有发达国家对所有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制成品和半制成品都要给予普遍的优惠待遇,同时,发达国家应单方面给予发展中国家做出特别的关税减让,而不要求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给予同等待遇。入世将使中国从更多的会员国、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享受到这些优惠。例如中国的中药,过去,由于不能享受WTO成员国之间的普惠制,我国中药出口不是受到各国法律上的限制、认证标准上的苛求,就是被高关税挡了回来。因此加入WTO是我国中成药企业走出国门的一个好机会。

3.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目前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有日益增加的趋势,入世后中国就可以通过世贸组织特设的贸易争端解决机构和程序,比较公平地解决此类贸易争端,维护中国的贸易利益。

上述条款都将为我国医药产品迈向世界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三、应对入世的医药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市场营销策略是企业以顾客需要为出发点,根据经验获得顾客需求量以及购买力的信息、商业界的期望值,有计划地组织各项经营活动,通过相互协调一致的各种策略,为顾客提供满意的商品和服务而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目的是创造顾客,获取和维持顾客,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市场营销策略主要包括价格策略、产品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因此市场营销策略也被称为4Ps。

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医药行业完全是依照计划经济在运行。在这一背景下,医药市场是按照区域划分,实行“三级批发,一级零售”,药品经营企业实行全国统一规划,省以下统一管理,一级站调拨给二级站,二级站调拨给三级站,逐级调拨,至终端消费者。所以计划经济年代的药品销售根本谈不上营销,更谈不上营销策略,而仅仅是一种“购销”。

改革开放之后,医药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医药行业逐渐脱离了三级批发、统一调拨的经营模式,而面对的是市场经济激烈残酷的竞争局面,医药市场明显供过于求。企业为了在困境中生存,营销理念也在不断的转变和创新。很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要找出对公司利润有巨大贡献的重点顾客,为其提供更多更好服务,与其建立良好关系,使之成为公司的忠诚顾客,这便是所谓的“关系营销”。但是这种过度的“关系营销”存在的问题也非常明显,造成了药品营销当中的“回扣”、“红包”现象泛滥,影响了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如前文所述,加入WTO继续改变着中国医药行业所处的环境,中国医药企业必须要考虑现行的营销理念是否能够继续适合自身的发展要求。

1.产品策略分析

产品策略是4Ps营销策略的核心,其自身又包括很多内容。制定产品策略要解决的第一问题是产品的标准化和差异化问题,因为我国医药企业大多数规模小、生产能力有限,不可能为了不同的消费者而生产不同的产品,所以一般不适合采用差异化策略。同时,加入WTO后,随着医药产业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更是加大了外资医药企业对国内中小企业的竞争。因为国内企业很难通过标准化达到经济规模而降低成本,所以采用标准化策略既发挥不了其自身优势,也使其竞争不过大型外资企业,因此国内企业应采取密集性市场策略,针对某一部分消费者或少数几种产品,更加有效地利用企业有限资源进行生产。这就要求国内企业经营者能看准市场行情,多方面了解相关信息,灵活应变。

2.价格策略分析

我国大多数国有医药企业采用的是低价渗透策略,即以低价位来快速和深入地进入市场,从而快速吸引大量的购买者并赢得较大的市场份额。较高的销售额能够降低成本,从而使企业能够进一步获利。现在的相关价格政策是,大多数的进口药品可以自主定价,而国有企业的药品价格大多数都是由政府主管部门制定,同时不能随意调整,导致了国有企业生产的药品与进口同类药品的价格相差甚远,国有企业很难与外资企业竞争。再加上国内新药研制与开发的匮乏,低水平重复生产等因素,众多国有医药企业也只能采用低价渗透定价方法。当然,在打入市场之后,随着市场占有率的不断提高,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市场状况提高调整价格,实现盈利的目标。

3.渠道策略分析

这是中国国内医药企业使用最多的一种渠道。所谓多家制,就是在一个较大的市场上或较大的区域内选设两家以上的商,由他们分别去“布点”,形成销售网络。这种方式能够减少销售中间环节,帮助生产厂家迅速铺货,占领市场的速度较快,加强了营销的针对性,鼓励了商之间的竞争,提高了效率。但产生的问题是商之间可能因供应范围的界定不清而产生“过度竞争”,导致低效率。另外,这种渠道的管理也更为复杂。医药企业应注意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与商建立长期协作关系,共同致力于区域市场医药品牌的打造,实现销量的提升。另外,随着网络环境的不断发展完善,国内医药企业正在也应该抓住机会积极试点医药电子商务这种渠道。医药电子商务作为新技术革命的一部分,应通过实践积极探索,稳步推进,总结经验,示范推广。

4.促销策略分析

第11篇

本周上证指数跌破2900点关口,3000 点政策底失守。周边市场暴跌加重了投资者悲观情绪,A股市场创15个月新低。沪深300收于2978.94点,一周跌14.63%。两市成交持续萎缩,上海市场日均成交额从上一周的581亿降至445亿元;深圳市场由上一周的269亿减少到217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6月7日宣布,决定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此次调整后,普通存款类金融机构将执行17.5%的存款准备金率标准,继续创历史新高。本次上调准备金率的时机和幅度均超出市场预期,宏观紧缩预期再度强化。

银行股遭受重创,招商银行(600036)和工商银行(601398)分别下跌17.07%和13.46%。“存款准备金达到历史高位对中小银行的影响的确很大,尤其是存贷比超过75%的中小银行。”某地方性银行上海分行的行长告诉记者。银行界人士普遍认为,存款准备金的进一步上调表明了监管层的货币紧缩立场,虽然中期看还不会造成银行流动性问题。但今年企业融资难的情况已成定局。

加息预期进一步压制市场信心。国信证券认为,推动本轮通胀上涨的基本力量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观察未来通胀形势,不看食品看能源,不看CPI 看PPI。未来几个月CPI 应是逐步走稳小幅回落,PPI 仍在上攻。安信证券表示,考虑到5月份以来国际油价不断大幅攀升,美元将长期处在弱势状态,结合考虑国内部份行业供需紧张的状态,未来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将继续加速上涨。这将推动PPI在三季度达到顶峰,并且单月很可能突破双位数。对于加息的具体时间,国信证券判断,如果二季度整体经济走势比市场预期的要好,而CPI 三季度仍居高位的话,央行很可能在三季度通过加息来抑制通胀预期。

今年来表现强势的医药板块本周亦未能幸免大幅下跌,海正药业(600267)和国药股份(600511)分别下挫5%和12%。中国联通(600050)下跌14%,拖累通讯设备板块整体下挫。中兴通讯(000063)下跌8.27%。从盈利增长的确定性来看,目前医药和通讯设备行业上市公司值得重点关注。医药行业兼具防御性和成长性,在宏观经济不确定形势中成为不错的行业投资选择。通讯设备板块的投资黄金期随着电信重组方案的公布正式拉开,将是未来2年较为明确的一个投资主题。

分析师持续调低上市公司整体盈利预测。中信证券指出,价格管制措施将逐步放开或调整,最快会在今年下半年内实施,企业必须为承担这些成本做好准备。中信证券的2008年中期股票投资策略认为,下半年A股将维持低位震荡格局,不排除进一步下调的可能。中信证券建议投资者适当降低未来收益预期,在当前环境下,可从估值安全、配置反转和政策促发等角度寻找投资机遇。针对下半年的市场形势,中信证券提出了通胀和产业整合两大投资主线。

第12篇

记者: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市场对标识标准要求的提高及竞争的激烈,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成为企业生产的关键因素,请您为我们介绍在包装机械中自动化技术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7

温楚昌:食品制造行业竞争激烈,产品的包装亦越发受到企业的重视并加以充分的利用。各个厂家纷纷在产品的包装设计上花心思,例如各种形状的瓶罐、形形的包装材质、色彩缤纷的标签等等。将自动化技术应用在标识中极大促进了包装行业的发展,原先依靠手工贴标的方式可能会产生误差大、表面不平整等问题,这些问题让食品的包装形象等大打折扣。而近几年,随着人们对标识技术要求的提高,原来依靠人工操作完成的标识设备已经不能满足食品制造企业的要求,进而逐渐向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记者:我们知道,食品饮料设备在我国工业中的应用比重很大,近些年来应用于食品饮料行业的设备也越来越多,贵公司应用于食品饮料行业的设备有哪些?其优势是什么?

温楚昌:达尔嘉公司的产品应用在食品饮料行业中的应用是相当广泛的,我们的贴标机、套标机、数粒机、理瓶机等系列的产品,已经被众多的食品生产企业使用,而且客户反映良好。

食品饮料行业对贴标机设备的要求是高速度及定位准确,并常常一瓶多标,加上标签外型及材料经常变化,贴标时对位置控制的技巧要求甚高。在食品饮料行业中,贴标机需求可能会因为产品包装的更新换代而要求贴标功能更多元化、应用范围更加广泛,特别是对于瓶装,罐装类产品,不同瓶形贴标的应用往往就会有很大的差异,如果贴标机的设计考虑不周全,很可能就是因为更换了产品包装后,原来的贴标机完全不能使用,需要再另外添置新的设备,这无形中就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达尔嘉的多功能型的贴标机就可以给食品生产企业个完美的贴标解决方案,

机多功能,可以满足客户不同产品的贴标需求。作为包装及装饰用的热收缩彩印套标,现在日趋流行,收缩套标提供了高速、低成本、防水、多样化及一体化的标识;达尔嘉S30自动套标机系统提供了理想及经济实用的热收缩套标设备,能够高效地针对包括玻璃,聚乙烯、PET、聚苯乙烯、纸料等材质的容器进行自动高速套标。

记者:随着国家对食品饮料行业的重视,质量追溯作为保证食品安全的手段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达尔嘉是否提供能满足追溯方面需求的相关设备?

温楚昌:众多知名食品生产企业可能都会面对一个被假冒伪劣产品防冒的问题,同时食品安全问题也是一个热点问题,那么怎样才能保障企业自己的产品?如何对企业生产的产品进行追溯和跟踪?

这些问题,达尔嘉公司都可以提供系列的配套解决方案,我们的贴标设备都有配套的打印、检测、剔除系统,并可以连接到客户的产品数据库,给客户的每个产品加上“身份标识”。达尔嘉的新一代(易编)热传式线上打印机是种安装在自动包装机上的高速热传式印表机器,可以列印出文字,实时时问,流水码、条码、图像、资料库等资料。因为可以列印较大版面,无论是产品名称、批号、成份、生产日期、识别码等都可以在同个编印程式中完成,不需增加生产工序及生产时问,而且是直接列印到包装膜上,不易被破坏,再加上易编机独有的色带节省功能,同时可以降低标识成本。识别码可以条码形式出现,方便查询。总结来看,易编机可以说是防窜系统的最佳标识工具。

记者:近几年,达尔嘉向市场推出了系列新产品,请您为我们介绍下达尔嘉不断创新和研发新产品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温楚昌:说到动力,主要可以归结为两方面的因素。

是公司要通过不断的创新和研发来满足客户不断增长的新需求:另方面,不断的创新和研发才能使得公司在市场上始终保持强劲的竞争力及行业地位。达尔嘉在售前服务方面直颇下功夫,能够充分了解客户的需求,针对客户的需求和预算,从而为用户企业提供性价比较高且合适的产品。

记者:贵公司如何看待中国贴标市场7在未来段时问,重点关注的市场领域是什么?相比于2011年,贵公司2012年的市场策略将会有哪些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