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1 16:09: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备用金管理规章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企业 内部资金 集中管理 措施 效果 研究
近些年来,因为企业的外部环境相对来说比较差,企业内部资金分散管理的缺陷也越来越多的显现出来,因此,要求对企业内部资金进行集中管理的呼声也就越来越高,当前形势下,内部资金集中管理已经引起了很多企业高度重视,但是,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对内部资金进行集中管理,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多企业并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方案。本文就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企业内部资金集中管理基本措施
(一)对企业银行账户进行集中管理
想要保证企业内部资金集中管理的质量,要求我们必须要对企业的银行账户进行管理,对于企业下属的二级企业银行账户进行全部撤销,保留那些远离企业本部卫生、后勤单位银行账户,对其用途进行严格的规定,企业还要按照资金的设置进行动力、设备备件、物资以及材料等的采购,对采购费用账户以及专用基金账户进行设置。
(二)加强对内部银行监督和管理
企业的内部核算单位必须要在内部银行上面进行账户的开设,一切支出和收入都要通过内部银行进行控制以及核算,实施延付罚款、贷款付息以及存款给息方法。
(三)企业严格采购管理
企业的内部资金集中管理之所以不能得到很好的完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的采购管理不严格,要求企业的人员进行备品配件、物资以及原料等购入的时候必须要经过企业的采购部门进行统一管理,企业的采购部门要和企业财务部门进行联合管理,采购部门不能脱离开财务部门单独进行采购。企业的分公司进行任何设备的采购都必须要到总部的财务部门进行付款手续的办理,通常情况下,企业的分公司都不能够进行采购活动,要求管理人员必须要将所需要采购的清单交给总部,由总部进行统一采购,那些急用的设备分公司要到总部财务部门进行付款手续的办理。如果分公司持有空白支票在市内进行采购,要求总部每个月都要进行一定限额空白支票的核定,经过核定以后将支票交给分公司的财务部门进行掌握使用和保管,但是,分公司的财务部门必须要定期向总部财务部门递交财务报表。
(四)对企业库存备用金进行核定
要求企业必须要建立健全报销制度,那些二百元之内的符合企业现金使用规定费用支出,五百元以内的企业职工差旅费用支出都从企业的库存备用金支出,超过两百元和五百元的开销要由企业进行股款手续的办理。
二、企业实施内部资金集中管理注意事项
(一)企业实施内部资金集中管理关键在于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企业实施内部资金集中管理不仅赋予了企业的财务工作人员相应的权力,同时增加了企业财务人员责任,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是否能够承担起这一份责任和任务,关键就是要看企业的财务工作人员是否具有与之相对应的素质,要求企业财务工作人员必须要树立起为基层和生产运营服务的重要思想,坚持廉洁奉公,还要对企业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和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进行良好的掌握,按照企业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办事,注重企业资金综合平衡,提高自身的办事效率,原因就在于企业的内部资金集中管理后收支业务十分复杂,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要将自身素质进行提高,不断学习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在进行核算的时候应用计算机,总而言之,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在企业内部资金集中管理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他们必须要将自身的主体作用充分的发挥。
(二)企业实施内部资金集中管理保障是纪律
企业的内部资金集中管理就是对于企业资金使用的利益进行调整,在管理过程中必须会触及到一部分单位切身利益,并且遭到这些单位的不断反对,所以,要求企业在实施内部资金集中管理之初,就必须要具有一个严格的纪律,对于应该对什么进行开支,不应该进行什么开支,企业的管理人员必须要进行明确的规定,做到明令禁止。在这里,特别需要我们注意的就是,有些企业为了方便自己开支,将收入转移到了新办的集体企业中,在新办集体企业中进行开支,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明确规定,禁止将本企业所取得的收入 转入到其他单位的账户中,违反人员将撤销其职务,视情节轻重和数额大小给予其相应的行政处分,严重者追究其刑事责任。
(三)企业实施内部资金集中管理与物资集中管理相结合
众所周知,企业的内部资金集中管理带动了企业的物资集中管理,而企业物资集中管理又对企业资金集中管理起到了促进作用。在企业进行内部资金集中管理以后,各个分公司没有资金支配权力和物资采购权力,所需要的物资必须要由总部管理部门进行集中的采购和供应,与此同时,企业的物资集中管理必须要依靠资金集中管理这一个强有力的手段来对其进行推动,如果企业不对内部资金实施集中管理,那么,企业的物资就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集中管理和控制,除此之外,如果企业的物资集中管理工作得到了良好落实,那么,不仅仅能够对企业生产需要进行满足,又能够将企业物资占用很好的降低,这对于良好实施企业的内部控制资金集中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企业实施内部资金集中管理与全面预算管理相结合
加一些用全面管理管理控制各项成本费用开支,提高资金利用率方的内容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企业内部资金集中管理一直都对企业日常运营管理以及企业未来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现代企业必须要完善相关制度,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企业内部资金集中管理。
参考文献:
关键词: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资金投入;巡视检查
引言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不仅能确保车辆安全顺利通行,还能加强不同地区的联系,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促进道路交通综合效益的提升,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是相关部门的重要目标。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工作人员素质偏低,相关措施未能有效落实,制约了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需要采取改进和完善对策,促进道路交通综合效益提高。
1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作用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不仅要完成管理任务,确保道路工程有效运行,与此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安全管理与控制也是不容忽视的内容,其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预防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发生安全工作是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为施工单位所普遍关注和重视。如果安全管理不到位,一旦发生安全事故,轻则增加道路工程运营成本,重则导致人员伤亡,给道路工程带来损失。而采取有效措施,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落实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措施,能实现对安全事故的预防。一旦发现安全隐患,能及时采取对策,将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不必要的损失。(2)促进道路交通工程综合效益提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更新,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各项规章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全面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促进道路交通工程高效运营[1]。另外,还能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提高安全管理水平,预防安全事故,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进而提高道路交通的综合效益。
2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尽管很多单位已经认识到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重要作用,并从制度、资金、人员等方面入手,采取相应的改进和完善对策。但目前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仍然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资金投入不足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不够,缺少全面考虑,安全管理预算编制不准确,未能对安全管理所需要的资金做好安排;或者资金不足,影响安全管理设备综合性能提升,不利于调动安全管理人员积极性,导致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措施难以有效落实。(2)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素质偏低一些单位忽视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队伍建设,未能吸收和引进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导致安全管理人员素质偏低,难以全面落实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中的各项规定。管理单位不重视对工作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导致工作人员综合技能和安全管理经验难以提升,影响道路工程效益的发挥。(3)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未能建立健全完善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制度,难以有效规范安全管理的各项工作。一些单位没有建立严格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责任制,对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责任没有明确,容易使这些工作人员缺乏责任心,不严格履行职责,也难以形成合力,影响安全管理水平提高[2]。或者奖惩激励机制不完善,难以调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4)对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现场巡视不够重视现场巡视人员配备不足。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过程中,现场巡视存在不到位的情况,未能及时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难以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安全事故发生,影响道路交通工程综合效益的发挥。另外,一些安全管理巡视人员责任意识淡薄,未能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巡视,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水平提高。
3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改进对策
为应对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促进道路交通工程综合效益提高,应结合实际工作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采取有效的改进和完善对策。
3.1加大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资金投入
结合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需要,加大相应的资金投入,确保各项资金落实到位,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提供资金保障。资金投入主要用于机械设备养护、维修和购置,更换陈旧的设备,购买技术先进、综合性能优良的设备,做好设备日常巡视和维修工作,确保设备的综合性能,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从而提高道路交通工程的机械化水平和工程建设综合效益。对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做得好的部门和个人实施奖励,包括物质上的奖励,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更好地开展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各项工作。另外,对各项资金支出要加强管理,确保资金落实到位,避免挪用等情况发生,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提供资金保障。
3.2提高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
重视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队伍建设,引进安全管理水平高、安全管理基础知识扎实的工作人员,提高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队伍的培训,尤其是安全管理方面的知识培训,让工作人员熟练掌握安全管理技巧,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促进工作人员综合技能的提升,增强其安全意识,确保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3]。安全管理人员也要加强学习,掌握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各项规范要求,提高责任心,全面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有效保障道路交通安全。
3.3全面落实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措施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需要,建立健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推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促进安全管理工作顺利进行。要建立并严格落实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责任制,明确安全管理人员和相关部门的职责,使他们严格按要求进行安全管理,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出色完成安全管理的各项任务。还要加强不同部门及人员的协调和配合,使之形成合力,共同应对安全隐患,提高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水平。
3.4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巡视和检查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结合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需要,合理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对道路交通现场进行巡视和检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要及时处理,有效预防安全事故发生。工作人员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道路交通现场巡视检查,做好相关记录工作,及时排查安全隐患。建立安全事故应急机制,一旦发生安全事故,能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和应对,降低安全事故带来的不必要损失,提高道路交通工程综合效益。
3.5推行道路交通安全标准化管理
要严格落实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相关规范标准,实行严格控制,以实现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规范化,确保符合规范标准的要求。明确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检查程序、检查内容,加强监管力度,根据合同规定和相关规范要求,加强道路交通每项内容的检查,确保工程综合效益的提高。安全管理各项制度的实施过程中,要投入合理的资金,加强安全保护,防止出现不必要的损失[4]。做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每个环节的监督与考核工作,保证各项制度得到有效落实,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为促进道路交通工程运营效益提高奠定基础。
3.6健全奖惩激励机制
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中,可以尝试推行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奖励制度,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运营管理单位加强协调配合,制定完善的奖惩激励办法。项目经理部取得工程预付款之后,应交纳一定数额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保证金,建设单位从合同备用金提取相等数额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基金,设立专户存储。对于该部分基金,具体奖励措施如下:40%用于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与绩效考评项目的检查、考核和兑现,40%用于奖励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优秀者,并制定完善的实施细则,保证各项制度落实到位。总之,要全面落实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奖惩激励机制,实现对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动态控制,增加资金投入,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素质,让他们有效履行职责,严格遵守规范要求。这样才能提高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水平,促进道路交通工程综合效益的发挥。
4结语
道路交通运营过程中,安全管理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实际工作中应该认识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结合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需要,综合采取有效的改进和完善对策,提高安全管理工作水平,实现对各类事故的有效预防,促进道路交通工程综合效益提高。
参考文献:
[1]徐焕增.论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管理系统建设[J].公路与汽运,2016(3):58-60.
[2]郑安文.我国道路交通安全严峻形势的原因分析与管理对策[J].交通管理,2002(3):49-52.
[3]周鑫,方恩.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主要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7(6):73-76.
【关键词】 职工食堂; 会计核算; 会计科目
本文中职工食堂特指企业内部食堂。企业开办食堂是一项公益性事业,目的是为本企业全体职工提供餐饮服务,功能重在为职工服务,而不是经营,不以盈利为目的,这属于单位内部行为,因此不具有购买、使用餐饮业发票的权利,既无需办理税务登记,也不需要缴纳营业税。职工食堂虽然不具法人资格,但属于会计主体,应独立建账,对其日常业务进行单独核算,月末通过报表如实反映其经营成果。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管理规章制度,食堂应开设专用结算户,按照“独立建账,成本核算,收支平衡”的原则进行核算。由于职工食堂属于公司内部单位,不是独立法人,因此为方便核算,根据食堂的特殊业务设置会计科目,本办法所列会计科目,与会计准则规定科目不完全一致。
一、会计科目说明
(一)库存现金、银行存款
1.本科目核算食堂与库存现金、银行存款有关的所有业务。
2.每日将职工充IC饭卡现金及收到的其他现金,借记“库存现金”,贷记“其他应付款”等有关科目;支出现金,借记“管理费用”“伙食支出”等有关科目,贷记“库存现金”。“库存现金”余额反映库存现金数。将款项存入银行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有关科目;提取或支付款项时,借记“应付账款”等有关科目,贷记“银行存款”。“银行存款”余额反映食堂银行结算户的存款数。
3.食堂应设置“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由出纳根据收、付款凭证,按照业务发生的先后顺序逐笔登记。每日终了,应计算当日的现金收入合计数、现金支出合计数和结余数,将账簿结余数与实际库存数核对,每日必须做到账实相符。
(二)应收账款
1.本科目核算食堂发生的,应向单位或个人收取的各种款项。
2.确认本企业招待单位外部工作人员发生的客饭收入或其他补贴款时,借记本科目,贷记“伙食收入”等科目;收回或结算各种款时,借记“库存现金/银行存款”或成本类科目,贷记本科目。
3.本科目按债务人名称分别设置明细账进行核算。
(三)其他应收款
1.本科目核算食堂发生的备用金、各种应收款项和应向单位或个人收取的各种垫付款项。
2.发生暂付款时,借记本科目,贷记“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等科目;收回或结算各种暂付款时,借记“库存现金”或成本相关科目,贷记本科目。
3.本科目按不同的债务人设置明细账进行核算。
(四)库存物资
1.本科目核算食堂购买的,直接用于食堂的各种主食、副食、烟酒及燃料等物资。
2.本科目核算的库存物资按购入时实际支付的价格及运费等实际成本计价。购入物资时,经验收入库后,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领用时,平时只填制出库单,登记库存物资明细账或明细表,月末汇总,按先进先出法计算发出物资成本,借记“伙食支出”科目,贷记本科目。
3.本科目按物资类别明细核算。根据物品入库凭证和出库凭证逐笔进行登记,期末余额为库存物资的实际成本。对库存物资应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清查盘点,保证账实相符。根据食堂具体情况,可按以下大类进行明细核算:主食、副食、酒水、燃料、其他。其中主食指米、面、油;副食指蔬菜、肉、蛋、奶、水果、调味品等;酒水占用资金较大,也应单独反映,包括各种酒水饮料;燃料是食堂做饭耗用的煤、液化气等;其他物资主要核算餐巾纸、包装物、灯泡等杂项。
(五)低值易耗品
1.本科目核算由食堂购置不符合固定资产条件的各种低值易耗品,如锅碗瓢盆、筷子,碗,餐盘,餐巾纸及勺子、刀子等厨房用具。
2.食堂购进低值易耗品,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摊销低值易耗品时,借记“伙食支出”,贷记本科目。期末余额反映库存低值易耗品在库未用的实际成本。
3.食堂可根据具体情况,分类核算,对低值易耗品采用一次或者分次的方法摊销。
(六)应付账款
1.本科目主要核算应付而未付的各种货款,即采购物资应付给供货单位或个人的货款。
2.供货单位货物已验收入库,货款未付时,借记“库存物资”科目,贷记本科目;以现金、银行存款归还时,借记本科目,贷记“现金/银行存款”科目。
3.本科目应按照供货单位分别设置明细账核算。
(七)应付职工薪酬
1.本科目核算食堂所有职工在职期间所有的薪酬,包括工资、职工福利、五险一金、工会经费及教育经费等。
2.分配本期工资时,借记“伙食支出”,贷记本科目;发放工资时,借记本科目,贷记“现金/银行存款”或者其他往来科目。
3.本科目应按照应付职工薪酬具体项目设置明细账。
(八)其他应付款
1.本科目主要核算食堂IC卡相关的业务。
2.发生IC卡充值,当天汇总后,借记“库存现金”科目,贷记本科目;收到厨房IC卡打卡收入汇总表,借记本科目,贷记“伙食收入”;职工离职退卡时,借记本科目,贷记“库存现金”科目。
3.本科目按应付款具体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九)伙食收入
1.本科目核算食堂向职工提供饮食服务等收取的餐费及提供客饭的收入。
2.收到IC卡打卡收入汇总表和矿办客饭结算单时,借记“应收账款”“其他应付款”等科目,贷记本科目;期末结转时,借记本科目,贷记“伙食盈余”。
3.本科目按提供服务对象类别进行明细核算,分职工餐费收入和客饭收入。
(十)伙食支出
1.本科目核算食堂伙食费各项支出,如主副食、燃料、人工费、其他支出等。
2.库存物资出库、发生燃料费、支付人工费、支付日常维修费及发生其他支出时,借记“伙食支出”,贷记“库存物资”“银行存款/库存现金”等科目;期末结转时,借记“伙食盈余”,贷记本科目。月末结转后本科目无余额。
3.本科目按支出项目——主副食、烟酒、燃料、人工费等进行明细核算。
(十一)伙食盈余
1.本科目反映食堂各项收支相抵后的净额。
2.期末计算本年利润时,应将收入类科目的余额结转到本科目,借记“伙食收入”,贷记本科目;同时将支出类科目的余额结转到本科目,借记本科目,贷记“伙食支出”科目。借方余额反映亏损数,贷方余额反映盈余数。
3.为及时反映食堂的盈亏状况,应按月编制盈亏表,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不断改进。由于食堂经营的目的是为职工生活服务,而不是以盈利为目的,所以在正常情况下,应力求收支平衡。
(十二)管理费用
1.本科目核算食堂发生的管理费用,如差旅费、办公费等。
2.管理费用发生时,借记本科目,贷记“现金”等科目,或者冲减个人借款等;期末结转时,借记“伙食盈余”科目,贷记本科目。月末结转后本科目无余额。
3.本科目按费用项目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账核算。
(十三)财务费用
1.本科目核算银行借款利息支出、银行业务手续费、银行存款利息收入等。
2.确认银行存款利息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本科目,冲减财务费用;发生银行业务手续费时,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期末结转时,借记“伙食盈余”科目,贷记本科目。
3.本科目按费用项目设置明细账,可分利息费用和金融业务手续费两个明细。
二、月度报表
食堂每月应编制如下报表反映资产状况及盈亏情况:资产负债表(见表1);盈亏表(见表2);往来账款余额表(见表3);库存物资余额表(见表4)。同时加强资产管理。这些报表于每月结账后3日内打印、装订,加盖食堂公章后,经食堂负责人审核,报企业管理层审阅,以便实时了解食堂状况,更好地为职工服务。
三、核算要求
食堂财务人员应如实记录食堂收支业务,按规定核算各项物资、收入、成本等。严禁以下行为:收入不入账,私设“小金库”;挪用食堂资金;以盈利为目的,刻意降低伙食标准及其他违规、违纪行为。真实准确的会计核算可以为管理者提供切实的依据,以便利用合理的成本,为公司广大职工提供更优的饮食产品和服务。
【参考文献】
[1] 吴志刚,张锦河,朱学义.新会计准则应用研究[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114-131.
[2] 葛长银,宋宇皎.企业职工食堂支出的财税处理[J].财务与会计,2012(8):48-49.
关键词:信用卡;信用卡风险;风险管理;作用;经济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自从1985年6月中国银行珠江分行在国内发行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以来,我国的银行卡业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发卡银行、发卡数量、交易金额都有了较大的增长;信用卡的用卡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就拿上海市来说,到2002年底,全市银行卡发卡总量达到3565万张,比上年增长27.5%。银行卡交易笔数10750万笔,交易总金额1065亿元,布放ATM3282台,POS16938台。2002年全年银行卡联网商户数量从年初的2184家增加到5780家,入网POS16234台,全年ATM和POS跨行总交易清算为5185.72笔。(((据保守估计,到2007年,上海市银行卡产业园建设总投资将超过100亿人民币,年总产值将达200亿元人民币以上,从业人员也将高达3万左右。(((
信用卡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最为盈利的部门之一。在西方发达国家,信用卡业务是许多国际大银行的主要业务和主要利润的来源。如花旗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收益就占其利润总额的三分之一,美国运通公司的运通卡业务利润业务更占了其公司全部利润的7成。
但是,随着信用卡业务的进一步发展,信用卡风险发生也越来越频繁。在信用卡的发行、使用、结算的诸多环节都可能存在风险。而且随着发卡行、特约商户和持卡人的增多,信用卡风险体现出涉及面广、风险种类多样、危害性大的特点。发卡行的利润逐渐减少,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损失都是用银行的利润去弥补的,因此,对信用卡风险进行管理就显得尤为必要。
目前发卡行进行风险管理的手段很多,但是在哪种情形下用哪种管理手段才能有效地降低银行运营成本,增加银行收益呢?笔者想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信用卡风险管理手段进行成本、收益分析,从而为银行风险管理者提供一个决策的参考。
二、信用卡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作用
由于信用卡业务风险的发生具有涉及面广、种类多样、危害性大等特点,使得加强信用卡风险管理对发卡行具有重要作用。不论是在信用卡风险发生前还是在风险发生后,加强信用卡风险管理都很有必要。(((笔者认为,加强信用卡风险管理对社会、对信用卡当事人特别是对发卡行具有重要意义。
1.我们知道,信用卡风险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发卡行自身所造成的。发卡行自身操作上的漏洞为信用卡违法人员提供了许多机会,从而导致风险的发生。加强信用卡风险管理,能有效地促进发卡行业务人员依法经营,防止违法违规现象的出现;提高发卡行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维护发卡行权利的能力;能促使银行建立规范有效的信用卡风险防范机制,使整个发卡行的信用卡风险防范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2.加强信用卡风险管理是维护银行自身经济利益的需要。风险的发生大大增加银行经营的成本,从而影响银行利润的增加。如果能对信用卡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银行就能在科学分析风险管理的成本上找到最经济可行的管理方法避免或减少风险,从而将风险损失降到最低,以至实现发卡机构收益的稳定增长。
3.加强信用卡风险管理能维护银行自身形象,进而创造一个良好的用卡环境,达到最佳社会效益。风险发生率低的银行自然能在公众中留下好的印象,银行在扩大业务量的同时也为广大民众着实提供了不少方便。发卡行按章办事、特约商户不违规操作且数量不断增加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采用等等都能增强持卡人用卡的数量和安全感,整个社会的用卡环境也就会明显改善。
4.加强信用卡风险管理也是维护特约商户及持卡人利益的需要。信用卡风险发生的另一大原因是由于特约商户的违章操作、疏忽大意以及持卡人没有按规定使用信用卡等所造成的。发卡机构在加强风险管理过程中重视对特约商户的培训工作,向广大民众宣传用卡常识,这对减少风险的发生以及维护特约商户和持卡人利益是有很大作用的。
三、信用卡风险管理的经济分析
(一)信用卡风险管理的成本、收益分析
信用卡风险管理是指发卡机构在信用卡业务运作过程中,对信用卡风险进行识别、分析的基础上有效地控制与处理其风险,用最低成本,即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来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行为。“风险管理者用最经济节约方法为可能发生的风险做好准备,适用最合适、最佳技术手段来降低管理成本。……通过尽可能低的管理成本达到最大的安全保障,取得控制风险的最佳效果。总之,只有注重各种效益与费用支出的分析,严格核算成本和费用支出,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信用卡风险管理的目的在于避免可能发生的损失,达到利润最大化。但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发卡行往往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这一代价就是金融风险管理的成本。信用卡风险管理的成本主要体现在其执行成本、机会成本、声誉成本及风险成本等方面。
1.执行成本。执行成本是指发卡机构管理信用卡风险所必然要花费的不可避免的成本。如果没有进行必要的投入,就很难防范信用卡风险的发生。如银行为转移风险向保险机构投保需要交纳保险费以及采用先进设备所需要的付出。又如银行为确定信用卡申领人的资信状况进行的大量的调查工作所必须付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
2.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发卡机构所应考虑的成本,是指发卡机构投入到信用卡风险防范上的,从而丧失了将这笔资金投入用到其他业务上所产生的效益。实践中一些银行不愿或无力将大笔资金投入到改善软件、硬件设施上就是出于这个原因考虑的。
3.声誉成本。银行形象是现代商业银行竞争的重要内容,努力塑造良好的银行形象,既是为了在竞争中求生存、发展,也是避免声誉风险的有效举措之一。社会对银行的总体评价高,对银行的信心就高,有利于银行业务的开展。如果发卡机构的信用卡风险频频发生,自然会影响信用卡业务的成本与利润、银行的整体形象以及其他业务的开展。
4.风险成本。在信用卡风险管理中,发卡行有可能通过其他衍生性金融工具来管理他们面临的金融风险,然而这种金融工具本身又可能引发新的信用风险。
此外,银行在信用卡风险管理中有时也得考虑短期成本、长期社会成本问题。
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不同的策略有着不同的成本,如果将那些放弃意外收益的情况存而不论,则在采用某些金融风险管理策略时,人们也许根本不需要付出任何成本,如风险回避就是这样的一种策略。当然,现实生活中,并非每一种金融风险都可预防的;相反,大多数金融风险正在于无法预防才发生。对于这样的防范策略有不同,而且又有不同的成本,那么,选择适当的策略人们就可用较低的成本达到一定的管理风险的目的。因此,在选择管理手段时,人们首先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就是要在保证金融风险管理效率的条件下,尽可能将金融风险管理的成本降到最低的水平。
另一方面,我们要考虑的是风险管理的效率、效益。所谓效率是指采用一定风险管理手段能使自己所面临的金融风险减少或消除的程度。有时我们往往只追求效率,但效率与成本往往从正比,因此,就要正确估计其成本与收益,以求各种备选策略的净成本或净收益。效益就是采用一定的风险管理手段所能带来的收益或者可能避免的损失。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应尽量选择那些既能避免可能的损失,又能保护可能带来意外收益的策略。
风险管理的成本和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可能的投入与产出,而且随着各种因素的变化及估测结果的准确与否,都对成本与效益有较大影响。下面就对一些常用的风险管理手段进行具体的经济分析。
(二)信用卡风险管理手段的具体分析
1.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是发卡机构因发现从事某种经营活动可能带来风险损失,有意识地采取回避措施,放弃或拒绝某项业务。也就是说,发卡机构在对从事该项业务可能因风险而引起的损失及冒这种风险可获得的利益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认为利益小于损失,则设法避免。可以说这是最简单的风险处理方法。如在信用卡申领过程中,由于发卡机构难以对申请人的资信状况作全面的调查或不能确信申请人所提供的情况的真实性,为避免以后风险的发生而主动拒绝授予该申请人信用卡的行为就属于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的措施干净利落,发卡行对该项业务根本不需担心以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也就是成本非常小甚至是零成本。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伴随零成本的就是零收益。因为放弃或拒绝某笔业务也就放弃了从事该笔业务可能带来的收益。商业银行是企业法人,要以“三性”为经营方针,(((尤其是盈利性,没有盈利,银行就没有生命力。而且,目前信用卡业务的盈利率比较高,国内各大银行都在竞相开展信用卡业务,如果经常采用回避风险的做法,这将对他的业务开展有很大的影响,这就很难与其他的银行竞争。所以回避风险尽管极为有效,但却是很不经济的,在将风险挡之门外的同时,也将收益拒之门外。因此,回避带有消极御防的性质,是一种权宜之计。银行不能因噎废食,不论风险大小一律采用回避的方法。
2.风险预防
预防策略是指信用卡风险尚未发生时,发卡机构事先采取的一定的防备性措施以减少或降低信用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预防策略与回避策略的最大不同在于它是一种主动、积极的策略,由银行主动通过采取措施减少风险发生的次数和损失规模。当前风险防范的手段大体有对持卡人风险防范、特约商户风险防范、发卡机构内部风险防范以及对利用信用卡诈骗的风险防范等。(((
与信用卡风险的其他策略手段相比,预防具有安全可靠、成本低廉、社会效果良好等优点。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它能有效地防患于未然,真正实现“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目的。预防措施做得好,信用卡违法行为发生的机会就大大减少,就能从源头上消除风险的发生,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当然,我们也应注意如何正确面对风险。因为风险并不等于损失,有些风险未必会真正会发生。(((我们要权衡风险与可能带来的收益比例,如果确定收益会大于风险造成的损失就应该大胆去做。
在实践中,银行可采取的预防措施很多,如加强对特约商户的培训工作、对持卡人用卡知识的指导、加强对透支和挂失止付工作的管理等等。这里仅对透支和挂失止付管理进行具体分析。
(1)透支风险管理。“信用卡透支实质上是发卡行发放的一种贷款,但是与其他贷款不同,它一般是在支付结算与授权过程中形成和发现的。”(((信用卡透支可分为善意透支与恶意透支。善意透支是正常透支,一般不会有太大的风险。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规定期限,并经发卡行催收无效的透支行为。恶意透支造成的损失直接构成信用卡业务成本。特别是我国电子化手段发展滞后,止付名单传递速度慢,自动授权设备不完善,加上业务管理部门管理的漏洞、特约商户审单不严等原因,恶意透支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但是能不能因为恶意透支会造成大的损失就对透支业务产生害怕心理呢?我们来分析一下。《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贷记卡透支按月记收复利,准贷记卡透支按月计收单利,透支利率为日利率万分之五,并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此项利率调整而调整。可见信用卡透支利息率非常高。信用卡业务收益来源中主要有持卡人年费、信息交换收入、利息收入及其他手续费和所得等,其中占最大比例的就是利息收入(国外很多银行的透支利息收入占到了全部信用卡业务收入的80%)。
通过比较,很容易发现透支业务的开展是有利于发卡行的,纵然透支风险确实存在。所以我们不能轻易取消客户信用卡的透支功能,关键是要正确区分合理透支与恶意透支。要尽量增加合理透支的笔数,压缩甚至杜绝恶意透支的笔数。实践中我们要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风险大收益也大),将风险管理作为利润最大化的途径,加强对信用卡透支的管理,按照央行关于信用卡业务的有关规定,不搞协议透支,尽量减少信用卡交易资金结算环节,提高结算速度,从而及时核算信用卡透支,保障银行的正常收益。(((
(2)挂失止付的风险管理。信用卡止付是在信用卡业务中因持卡人信用卡遗失、被盗、恶意透支以及违反信用卡章程等,由发卡行实施的,为保护持卡人及发卡行自身利益的行为。止付可以提高发卡行和持卡人的资金安全,有效降低信用卡风险。实践中容易出现纠纷的是挂失时间的确定以及挂失止付后的风险责任承担问题。
挂失止付时间的确定对风险责任的承担具有重要意义。《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第五十二条第五款规定:发卡银行应当向持卡人提供银行卡挂失服务,应当设立24小时挂失服务电话,提供电话和书面两种挂失方式,书面挂失为正式挂失方式。并在章程或有关协议中明确发卡银行与持卡人之间的挂失责任。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定,各发卡机构都有自己的挂失止付时间及责任承担规定。对于挂失止付前的损失,各发卡行章程都规定损失由持卡人承担。但对于挂失后的风险,规定不一。根据国内银行颁布的信用卡章程(参见王正中主编《信用卡业务经营管理通论》,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主要有以挂失当时、挂失后24小时、挂失的次日24小时、挂失后36小时等为时间点确定风险责任的承担。((((那么,银行规定挂失后一段时间内风险责任由持卡人承担是否就一定有利于银行呢?诚然,发卡行这样规定能减少由此带来的风险损失,降低运营成本。但是,从经济学角度来说,这是不符合效益最大化的目的的。根据法律的实证性经济分析,“是要把损失分配给能以最低成本承担这种损失风险的一方。”((((也即先要判断双方各自预测和防范这一风险的成本的高低,然后决定由花费较少的一方承担这一风险及责任。从持卡人与发卡行两者来看,无疑发卡行最容易预测和防范这种风险。发卡行在开办此项业务时就应该预见到信用卡容易丢失以及容易被冒用的风险,而且也只有发卡行才能有效地预防信用卡被冒用。再者,即使损失真的发生了,发卡行也可通过向保险公司投保等措施来转移风险,从而有效地避免由此带来的损失,而这持卡人是很难做到的。可见,发卡行在预防挂失后的风险成本明显要低。
而且,实践中当发生争议诉诸于法院时能否得到法院的支持还有疑问,况且国内信用卡业务正蓬勃发展,如果发卡行果断地承担挂失后造成的损失风险,能有效地吸引客户和发展特约商户,这对树立良好的银行形象有重要意义。深圳发展银行的做法无疑是具有前瞻性的。
3.风险的分散转移。分散转移方法是信用卡风险管理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指发卡行通过某些合法的交易方式或业务手段将自己所面临的信用卡风险分散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承担的一种策略。风险转移的对象一般是保证人、持卡人和保险公司等。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出这种策略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风险的分散转移必须要以有人承担为条件。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分散转移应该是正当合法的。
风险转移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成本不同,收益也不同。只有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运用它们。
(1)向担保人转移。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发卡机构会要求申领人提供担保人或单位,并在签订协议的基础上明确彼此的权利义务关系。当持卡人不能履行债务时,由担保人承担责任,从而把风险转移给担保人。但是担保人承担责任的时间、数额及担保的范围经常发生争议,特别是在持卡人恶意透支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有些发卡行规定从担保确定之日起担保人须承担透支的全部数额,这是值得商榷的。虽然担保人与发卡机构签订了合同,愿意承担持卡人的付款责任,但这并不意味着担保人愿意承担恶意透支的全部损失,尤其是信用卡挂失止付后被冒用后的损失,因为这个数额是难以确定的。正因为如此,国内有学者提出担保人承担的是最高额担保责任。也有学者认为应该根据银行在技术上是否能预防和制止恶意透支来分配责任。((((我们估且不去讨论发卡机构的做法是否符合《合同法》的规定以及在实践中是否会受法院判决的支持,至少这样规定会损害担保人的积极性,甚至发卡机构的社会形象,这对担保业务的开展无疑是一个负面影响。
因此,银行发卡行应注意的是应该怎样来设计担保人担保责任的时间、数额及担保的范围才是最经济的,花费的成本较小,收益较大。
(2)向持卡人转移。如在申请信用卡的过程中,要求申请人用存单、有价证券等以抵押、质押等方式向银行申领信用卡并要求申请人交纳一定的保证金。此外,还有常用的方法是通过透支帐户的管理以及挂失止付方式把风险尽可能向持卡人转移。
(3)向保险机构转移。这是指发卡机构通过向保险公司投保,在发生风险损失时,由保险公司补偿,从而避免或减少实际损失的一种形式。保险作为一种风险管理策略,在金融风险管理中已有很久的历史,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过后,美国就开始了存款保险制度。如今在信用卡风险管理中运用也越来越多,是分散风险、补偿损失的一种重要手段。发卡机构可以把开展信用卡业务的一些难以预料的意外损失,通过少量的保险费的支出而获得及时、满意的补偿,从而降低或减少风险,这对发卡行来说是非常经济的。这里要注意的是风险损失的划分、保险的期限、保费以及保险公司的保险责任等
4.风险的补偿。所谓信用卡风险补偿是指发卡行通过一定的途径,对业已发生或将要发生的金融风险损失寻求部分或全部的补偿,以减少或避免信用卡风险损失的一种管理方式。常用的方法是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也就是在信用卡业务开展过程中,发止机构主动将信用卡风险纳入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定期从信用卡业务所获的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建立风险准备,对准备金进行专户管理,以弥补风险损失或坏帐,结余部分冲转利润。
在实际中,总有一部分损失不能避免,要由发卡行承担这部分责任。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就能有效处理这种风险损失。而且这种手段花费的成本不大,尤其是它可以与前述预防、分散转移等措施共同使用。在信用卡透支纳入贷款管理后,在其他风险管理手段无效时,可以核销冲减。((((
四、几点建议
通过上面对信用卡风险管理经济分析后,我们可以看出,信用卡风险管理部门应该特别重视风险的预防工作,制订严密的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应重视对业务人员及特约商户的培训工作,尤其要加强发卡机构内部的管理。在信用卡申领过程中,要求客户交存备用金、提供担保。要加强对透支及挂失止付的管理,制定合理的透支和挂失止付操作规章,加强与保险机构的联系,尽量向保险机构投保。同时要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建立风险准备金帐户。实在没把握的,要果断采用风险的回避策略。总之,有效地降低成本,增加收益是信用卡风险管理的宗旨。
参考文献
[1]上海银行卡产业发展提速[N],上海:《文汇报》2003年4月15日第14版。
[2]卫容之:上海百亿打造银行卡产业[N],上海:《国际金融报》2003年3月26日第5版。
[3]单惟婷: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与案例[M],四川: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103页。
[4]吴腾华、吕福来:现代金融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37页。
[5]胡庆康: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6页。
[6]同[3],第107—111页。
[7]同[3],第107页。
[8]马春峰: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运作[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第133页。
[9]同[8],第154页。
[10]姜丽勇:信用卡挂失的风险责任[S],北京:北大金融法研究中心《金融法院》第26期。
[11]转引自吕忠梅、刘大洪:经济法的法学与法经济学分析[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年版第236页。
[12]郑顺炎:如何确定信用卡担保责任的范围——评一起信用卡透支欠款纠纷案[S],北京:北大金融法研究中心《金融法庭》第10期。
[13]马春峰: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运作[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1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