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信息化管理制度

小学信息化管理制度

时间:2023-08-31 16:12: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信息化管理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信息化管理制度

第1篇

摘要:

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校设备管理制度,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设备设施正常高效运转和使用,现阶段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学校硬件设施标准化建设的条件下,乡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设备已基本接近城市学校,但在管理水平以及管理理念上乡村学校与城市有很大的差距,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为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学校设备管理水平一体化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

城乡;学校设备;管理;一体化

当前,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间差距不仅仅表现在硬件设施方面的差异,更表现在教育观念和管理制度上,例如农村地区学校和教师传统教育观念较强,未能认识到现代化教学方式的重要性,不重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使用,管理制度落后,未能高效利用已有现代化教学设备设施。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不仅仅要求农村学校在硬件条件上和城市学校保持一致,更要求农村学校在同等化设备设施的使用和管理上保持相同的水准。所以在探析财政保障制度的同时,需要注意农村落后地区的教学设备管理和财政经费长期投入,确保现代化教学设备设施能够高效、长期使用,为教师专业能力施展创造良好的硬件平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学校设备管理方面的支持力度,为农村学校设备设施管理人员进行现代化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结合本地的实际帮助农村学校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设备设施管理制度。学校作为最直接的管理层面,一定要确定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一切设备设施都是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服务的,在设备设施管理方面要“重使用”,为教师和学生的使用创造良好的条件。教师作为教学设备设施的使用者,一定提高使用意识和责任感,对于新的教学设备设施要敢于去学习去使用,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方式,积极施展自身的专业能力;另外在使用设备的过程中,注意科学合理地使用设备,有问题及时向管理部门反映,切实协助学校管理现有设备设施。教学设备设施管理是提高学校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政府在城乡教学设备设施同等化建设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科学合理的设备设施管理制度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减少教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建立常态化的财政经费投入机制,制定义务教育学校公用费用标准,确保教学设备设施的使用、维护和升级能够正常进行,使农村落后地区同等化的教学设备设施不因后续的维修维护经费而形成新的不均等。城乡义务教育教学设备同等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投入的过程,不是简单的一次性政府投入进行标准化学校建设,更需要标准化建校之后的后续经费投入,是一个动态的投入过程。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公用费用的投入。“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不仅存在着数量上的不足,而且城乡、区域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直接造成了农村中小学的运转难与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难”[1],公用费用是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它的支出范围涵盖教学业务与管理、教师培训、教学实验、文体活动、水电、取暖、交通差旅、邮电、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购置、房屋及仪器设备的日常维修维护等,其目的在于保障学校的正常运转。实行标准化建校必然涉及学校的日常运转和管理,而政府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公用经费的投入有助于学校管理的水平保持和城市一致,也有助于农村学校设备设施的正常使用和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其次,制定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的公用经费标准,保障同等化的设备设施的使用、维修和升级。中央政府应制定全国性的最低义务教育公用费用标准,各地省级政府根据各地实际,结合国家最低标准制定适合地方的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标准,这样能够避免不同地区义务教育公用费用标准差距过大,加速不同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同时,地方政府应该向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公用费用倾斜,加大对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公用费用的支持力度,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充足,教学设备设施能够保持正常运转和更新换代。

提高标准学校设备设施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大幅度提升设备设施管理的效率。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管理信息化,能够减轻学校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和提高学校管理工作效率,同时也是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一部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为不同地区不同学校间提供了大致相等的硬件设施条件,这将为学校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撑,同时学校管理信息化化又能够提高学校同等化设备设施的管理水平,进一步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设备设施同等化发展,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首先,统一学校管理信息化标准,提高软件在信息化管理中的地位。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学校管理信息化的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统一管理标准有助于学校管理信息化的落实和应用,而统一的技术标准是义务教育学校信息化管理的成功的关键,这样能够减少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技术标准不同而产生新的管理矛盾。重视管理软件在学校管理信息化中的作用,优秀的管理软件能够大幅度提高学校设备设施的管理效率和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教育行政部门在研发或采购教育管理软件的时候,应当注意宏观层面的统一和微观层面的差异性,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注重差异性与宏观的统一性的结合,同时应考虑学校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升级和适应不断发展的新要求。其次,建立规范的财政投入机制,将学校信息化管理的费用纳入财政经费保障范围。义务教育学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离不开财政经费的支撑,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建立规范化的财政投入机制,有利于农村落后地区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学校管理信息化有助于地方政府了解各个地区不同学校间设备设施情况特别是农村落后地区学校设备设施情况,为政府决策和增加投入提供全面客观的数据。

作者:张纯坤 单位:宁夏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邬志辉.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99.

第2篇

一、提高中小学教学管理人员信息素养的有效策略

(一)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增加信息化管理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管理中采用的是层次管理理念,通过制度的约束和惩罚来保证教学的运用,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发展,教学管理理念也发生了变化。一是,中小学教学管理中要突出一人文本的理念;中小学教学的主体是由自主意识、自主行为的教师和学生主体构成的,教学管理是以人为中心展开的,教学管理的任务就是通过教育设备、师资、教育资源等的合理分配,为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提供服务。教育信息化促进了教育时空的扩展和教育角色的转变,学生知识渠道的多样化和丰富性,使得教学成为师生之间的知识交流,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人为本。在学校管理者和师生的关系上,不再是上下级之间的管制,而是一种服务的关系,教学管理由重视监督向重视责任业绩转化,其目的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保证教学信息包括教学基础平台、教学资源、教学过程的正常运行;二是,教学管理的信息化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传统的中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主要包括课程内容的安排、教师教学的监督和师生的评价,以保证学生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并对教材内容进行机械的运用。新时代下的中小学教育已经由知识性人才向创新性人才转变,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究问题接触更广泛的知识和观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中小学教学信息化管理通过简化教学监督程序,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信息化知识的服务上,包括为师生提供丰富的信息化资源、构建信息化的交流和沟通平台、完善课堂教学必备的信息化设备等,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加强学习,不断充实信息化教学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目前,中小学逐渐建立了教学资源系统,但是教学资源的管理却没有实现,处于零散放置,查找、下载、不方便,造成教学资源的使用率低。同时,在师生教学管理制度上还没有实现信息化管理,教师教具的使用,学生图书的借用,以及教研活动的开展等,都需要师生利用传统的手段进行申请,时间的滞后性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率。信息化教学管理包括教学资源的管理和教学常规的管理,这些仅仅依靠专业教师是无法实现的,需要专业信息人员的支撑,这就需要不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目前,信息素养的提高主要包括两个途径,一是组织教师学习专业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参与各专家关于信息素养理念和运用的专题讲座。信息理念和信息知识的提高,如果仅仅依靠实践中的自我摸索和提高,时间长效率低,这就要求中小学必须带领教师走出去,进行专业的学习,一方面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以计算机的资格水平作为参与教学信息系统建立的前提,增加计算机应用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要吸收教育专家的先进信息理念,将教学管理与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要求相协调,注重实践和运用,提高教学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信息知识和技能的提高,信息技术理念的学习以及先进运用案例的观摩,最终目的是为了建立一套符合本校教学实际和师生发展需求的教学信息管理系统,为师生的教学提供服务,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为此,中小学要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系统的改革,引导教师在实践中运用所学到的信息知识和技能,逐渐建立起教学信息管理系统,从师生的教学常规检查,如教师上课不再采用传统的纸质方式,而是采用指纹签到,教具的借用不再采用传统的部门审批的方法,而是通过网络进行登记和领取;教学评价采用网络评价的方式,教研使用传统教研和网络教研相结合的方法等,教师教案可以采用电子版的方式,将电子版上传,不仅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也为教学常规检查提供方面等。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教学信息管理系统,使得教学更加便利,也减轻管理人员的负担,促进其个人成长。

二、总结

综上所述,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和技能以及信息实践能力,中小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学习和观摩的机会,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教学管理信息系统。

作者:姚红妹 单位:浙江庆元中学

第3篇

(一)管理投入不足,硬件滞后

体现在人事档案保管的硬件条件不能完全符合人事档案安全保管的要求,如档案库房多是普通的办公用房,没有配置档案保管所需的“八防”设施,与档案安全保管差距甚大。

(二)人员配备不足,素质不高

档案室很少设有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多数没有经过档案专业知识和技术培训的,且变更比较频繁;兼职人员无法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对人事档案进行管理,从而导致学校人事档案管理建设滞后,档案管理工作只能在低水平的层面上进行。

二、改进中小学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提高档案意识,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制度建设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和保障。要充分认识到人事档案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从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统计、保管、保密和利用等各个方面都要得到各级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的重视,形成上上下下都有档案意识的工作氛围。当然,这必须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并在落实上下功夫。因此,要建立健全学校人事档案的收集补充制度、转递制度、移交制度、检查核对制度、保管保密制度、查(借)阅制度、档案人员管理职责等。做到制度造册上墙,簿册与日常管理工作同步,人事档案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台账清楚,责任分明。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档案人员素质

做好中小学校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必须要有一支在思想上、政治上、工作作风、业务能力等方面过得硬的人事档案工作队伍。首先,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要重视和加强理论学习,特别是要重视对新《条例》的学习。要通过学习使自身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要求淡泊名利,忠于职守,踏实工作,提高为档案事业建功的责任心,要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其次,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要加大对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满足人事工作的需要。在培训形式上采取集中培训与以会代训相结合,也可安排外出参观学习,拓宽视野,增长见识。第三,要有较强的服务观念。人事档案工作的宗旨就是服从和服务于学校的人事管理工作,因此说人事档案工作服务性较强。这就要求人事档案的工作人员树立服务意识,增强服务观念,时刻从大局出发,为全校的管理工作做好服务。

(三)加大经费投入,改善档案保管条件

档案工作经费做到年初有预算安排,特别是对档案库房的维护、档案保护和抢救、档案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所需费用要予以重点保障,要有专项预算,各个学校要按标准按要求建设好规范化的综合档案室,购置必备的档案柜,搞好通风、防光、防盗、防虫、防潮、防火等配套保护措施,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添置空调、电脑、扫描仪、监视器等设备及档案管理系统软件,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确保档案资料不丢失、不损坏,又保证档案信息不失密、不泄密。

(四)加强信息化,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第4篇

关键词:固定资产 联合监督 编码 程序

从1997年以来,我国先后实施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收支两条线”等多项改革,原有财务制度体系因其固有的滞后性决定了它已无法客观真实反映事业单位资金活动.从2007年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就着手研究新的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体系。经过15年,财政部于2012年2月7日以财政部第68号令正式颁布《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并于2012年4月1日全国施行;财政部于2012年12月6日以财政部第72号令正式颁布《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并于2013年1月1日全国施行;《科学事业会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彩票机构会计制度》、《中小学会计制度行业会计制度》行业会计制度,财政部决定从2014年1月1日起全国执行。到目前为止,我国以《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为宗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为规范,《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为基础,《科学事业会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彩票机构会计制度》、《中小学会计制度》等行业会计制度为补充的新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体系已基本建立。

一、固定资产定义

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在一年 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质,作为固定管理。固定资产一般分为六大类:包括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 ;装具及动植物。行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明细目录由国务院主管部门制定,报国务院财政部备案。对于应用软件,如果其构成相关硬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应当将该软件价值包括在所属硬件价值中,一并作为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如果其不构成相关硬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应当将该软件作为无形资产核算。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一)资产管理部门未设置或名存实亡

据笔者了解,大部分事业单位根本就未设立资产管理部门,其职责由单位办公室或财务部门兼任。这样的岗位设置极不合理,原因很简单:一、不专业 ;二、如由财务部门兼管,既不符合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也易出现腐败。

(二)“二重、二轻”―重购买、轻管理、重使用、轻保养

单位重购买是有原因的:一、单位年底突击花钱,有“洗钱”嫌疑;二、单位负责人的认为:单位固定资产购买的多,对外就能体现单位业务繁忙,提供的社会服务多,也就是说负责人的政绩就能体现出来;三、通过固定资产票据来处理“三公”经费,以规避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正是由于这些原因,直接导致虚假资产出现,资产管理处在无序状态,部分资产长期闲置,使用率低,资源浪费和流失现象十分严重,造成极大的浪费。

(三)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账账不符、账卡不符、账实不符,盘亏、盘赢混乱假象时有发生

没有资产管理部门,没有专业的管理人员,就必然导致固定资产总账与固定资产明细账不符,与固定资产卡卡片不符,与实际存在实物不符。单位不重视制度执行,在资产清查盘点时,发现盘亏原因是使用部门设备已报废,未办报废手续和进行账务处理;发现盘赢却是购入或受赠的固定资产未入账等等混乱假象。

三、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混乱原因

(一)外部联合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督力度不够

外部监督包括上级主管机关监督、同级财政部门监督、同级审计部门监督、政府采购部门监督以及媒体监督等等监督。单部门监督是远远不够,如何联合监督,怎样联合监督,联合监督什么等等一系列问题决定了,我国目前联合监督机制不健全,没有了这种联合监督机制,就其本源,监督力度无法体现。

(二)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账务体系不合理

大部分单位没有建立固定资产编码、购置、保管、使用、维护、调拨、报废、盘存制度。账面只反映固定资产原值总额,未建立固定资产台账或卡片,导致账物脱节,账面总值对实物失去控制。

四、针对管理混乱原因,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决策方案

(一)外部联合监督

1、财政部门联合政府采购部门狠抓源头,严控固定资产采购第一关

事业单位年初预算表中有一项政府采购预算表,其中包括项目名称、计量单位、数量、采购项目类型、采购目录、采购方式、采购资金来源等事项,单位预算经过“二上二下”程序,经过人大批准后,予确定 。财政部门应根据审批预算下达直接支付指标,采购办加强审核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形式合法性。财政部门联合政府采购部门提高预算执行的有效性,确保政府采购工作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运行,防止固定资产购买随意性、变相性,预防腐败的发生。

2、事业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应联合媒体、审计部门加大联合审计力度

上级主管部门联合媒体、审计部门,对下属事业单位进行法定审计或专项审计时,发现固定资产管理方面有漏洞的,应及时提出整改建议,防止漏洞发生。如资产管理方面漏洞严重,其中相关负责人已触犯刑律的,应及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以资产审计作为一个突破点,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并把审计反映的情况纳入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体系,坚决惩治腐败行为,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提高审计的震撼力。

3、提高单位负责人认识,走出不以固定购买数量为政绩导向的误区

事业单位提供的是公共产品,它的特性如不具有消费的竟争性、消费的非排他性、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具有消费的强制性决定了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作为单位负责人应该认识到,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决定了事业单位活动宗旨是给人民提供高效,优质、便捷的公共产品,当然也应遵循一个前提:以最小投入达到最大输出。事业单位的资金活动是财政资金不断投入,提供的产品不断输出。如出现投入大于输出时,谈何政绩?购买固定资产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提供公益产品,单位固定资产数量之多,金额之大,不是主要,主要的是人们老百姓能够亲身感受公共服务与产品的优越性,对此单位负责人应该走出这样认识误区。所以单位负责人加强正确的政绩观学习是很有必要的。

(二)内部管理

1、成立资产管理部,明确管理职责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部应加强同其他部门编制、下达和组织落实每年资产采购计划;做好资产登记、保管、盘存等日常性工作;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的原则下,盘活资产,提高资产利用率。

2、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提升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单位资产信息化管理程度很低, 不能动态反映资产的真实状况。信息化程度越高,效率越高,随着用友、IBM等资产管理系统都比较完善,事业单位可以通过这些资产管理信息平台进一步完善资产管理系统。随着单位规模的逐步扩大,其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相应扩大,而目前很多单位仍停留在手工管理模式,其运作机制已和单位的业务发展规模不相适应。

3、坚持“谁用、谁管、谁负责”原则,制定固定资产编码、采购、保管、使用、维护、调拨、报废、盘存制度

资产采购与验收、库管等职责应予分立,避免集中一人。资产的保管与账簿的记载应当由不同人员分管,严禁责任混淆。同时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落实的工作机制,完善资产管理制度执行的有关规定,将资产管理制度落实到责任部门、落实到责任人。对此,笔者就编号到盘存的资产管理程序制度,谈谈我的个人经验与看法。

(1)明确编码制度

原国家标准(GB/T 14885-2010)采用4层7位数字代码表示,第1位表示门类,第2、3位表示大类;第4、5位表示中类;第6、7位表示小类。其分类结构如图1所示。

固定资产分类代码的第1位表示的是固定资产定义6个门类。

根据笔者的工作经历,通过增加数字代码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固定资产分类。

编号公式如下:固定资产编码=【国家标准分类代码】+年份+月份+日数+购买序号

举一例 : 某单位在2014年2月份通过政府采购购买了三项固定资产:2月6号购买彩色办公旗舰 HP CP6015dn打印机二台、2月28日购买绿友牌22寸草坪修剪机一台.

打印机按照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GB/T 14885-2010)标准属于【通用设备(2)-计算机设备及软件(01)-输入输出设备(06)-打印设备(01)】【国家标准分类代码】为2010601

修剪机按照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GB/T 14885-2010)标准属于【专用设备(3)-农业和林业机械(11)-植物管理机械(04)-修剪机械(03)】【国家标准分类代码】为3110403

按照上述编码公式:

彩色办公旗舰 HP CP6015dn打印机二台固定资产编码分别为

【国家标准分类代码】+2014+02+06+001=201060120140206001

【国家标准分类代码】+2014+02+06+002=201060120140206002

绿友牌22寸草坪修剪机一台固定资产编码为

【国家标准分类代码】+2014+02+28+003=311040320140226003

(2)明确采购至盘点程序制度

先有申请部门填写资产购置申请单一式三份,报请单位政府采购小组、单位负责人通过后,由申请部门送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各一份。

固定资产管理部门采购后,应及时将发票、采购货物验收单位送交财务部门。

资产管理部门根据采购货物票据副本,做好固定资产明细账、卡片及标签登记工作。

资产管理部门将资产交给申请部门后,申请部门负责人应在固定资产登记明细表上签字,以明确科室保管责任。

部门负责人、单位负责人调动、离任,免职等事项盘点、年度时期盘点,财务部门应配合资产管理部门做好盘点统计工作。

需要处置资产,申请部门填写固定资产处置表,报政府采购小组同意后,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备案,(如属于上报主管财政部门的事项,还应获财政部门批准)资产管理部门做好善后处置工作,财务部门负责监督全过程。

资产管理部门将处置结果报送财务部门,财务部门根据结果负责财务处理或财政部门备案工作。

资产管理部门做好资产减少登记工作。

资产管理部门根据固定资产盘点明细表将盘点分析报告上报本单位政府采购小组负责人及单位负责人,另交财务部门负责人一份做账务处理。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规则.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3

第5篇

科学规划,促进教育装备均衡发展

突出重点,促进义务教育公平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一个重要的工程。2007年,长沙市出台《长沙市普通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标准》,对全市中小学装备条件标准作了详细说明。2008年起,湖南省启动了“湖南省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工程,对实验室、音乐室、体育室、美术室、卫生室、计算机教室等功能用房的建设和配置制定了详细标准,作出了具体的要求。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浏阳市将以省“合格学校”的创建为抓手,重点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优先考虑建设项目,促进浏阳城乡中小学校装备的均衡发展,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统筹安排,科学规划装备建设

“十二五”期间,浏阳市科学合理地规划实验、电教、图书等各项装备的发展,力争全面完成“标准化实验室”“数字化校园”“书香校园”三大工程建设任务。到“十二五”末,100%的中小学(完小以上学校)实验室将按照省颁标准进行装备,各功能室也将按照教育部及我省建配标准进行装备;到“十二五”末,全面完成中小学“班班通”工程,城区和农村规模以上学校全部实现“班班通”,其余学校100%配备移动多媒体,计算机生机比达到6:1,师机比达到1:1,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全面实施“书香校园”工程,到“十二五”末,小学生均图书达30册,中学生均图书达40册,阅览室报刊配置中学达到100种以上,小学达到80种以上,100%的中小学实现图书管理信息化,中心完小以上学校建设好电子图书馆。

根据需求,灵活合理进行装配

装备配备的原则是好用、够用、实用,因此要多关注学校及教学的实际需求和特点,灵活合理进行配备。每年年初,我们会要求学校根据各自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对装备建设项目进行申报,教育局实地考察论证后,科学合理地对全市装备建设项目进行统筹安排。对于在具体仪器、设备、图书的选用上,我们也充分考虑学校实际的教学需求和课程要求,比如对于“班班通”设备的配备,规模较小的农村小学,我们一般建议采用移动多媒体的形式,其他的则采用传统的“班班通”模式。对于传统模式的“班班通”,我们也根据学校的实际应用需求对设备进行灵活搭配,常见的有三种搭配模式,模式一:交互式电子白板+短焦投影+计算机;模式二:投影机+计算机;模式三:平板电视+计算机。

整章建制,促进教育装备规范发展

提高装备认识,服务现代教学

浏阳市教育局每年召开一次教育装备工作专题会议,强调教育技术装备对服务现代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指导学校开展好教育技术装备的“建、配、管、用、研、培”工作。各级各类学校也高度重视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成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或领导小组,并明确了分管负责人和工作部门,不断提高学校对装备工作的认识,强化领导责任,从而充分体现装备工作保障教学、服务教学、促进教学的核心价值。

完善制度建设,规范管理章程

加强教育装备管理制度的建设,对充分发挥教育装备的效能、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和增加教育的效益都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此,浏阳市制定了《浏阳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管理细则》,使各项装备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此外,在全市中小学仪器室统一配备了教育装备管理专用电脑,安装了《浏阳市教育装备管理系统软件》,实现实验仪器、音体美器材、电教设备、图书等装备的信息化管理,极大地提高了装备管理效率。在加强学校装备管理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浏阳市装备站的各项工作制度,规范管理行为,如《办公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仓库管理制度》《车辆管理制度》《招标采购制度》和《文书档案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规范了仪器、设备、图书等货物质检的一系列工作流程,站务工作做到了一月一小结一布置,一季一总结一安排,站内工作人员按本站的《目标管理实施方案》进行月评价,季考核。

完善考核机制,加大奖惩力度

每年年初,浏阳市教育装备站将制定《浏阳市××年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考核标准》并下发至各学校,每年不定期地组织两次教育装备工作专项督查,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亮点摄像制成VCD,并在教育管理工作会议上进行点评,树立一批教育装备工作的先进单位,对于那些对装备认识不够、管理不到位、应用不充分的学校,则将在全市进行通报批评,促使学校加强对教育装备的管理和应用。

加强扶持,奠定教育装备牢固基础

强化指导,提供装备学习平台

为加强装备的管理及应用,浏阳市编印了《浏阳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与应用手册》,系统地介绍最新的教育技术理论、教育技术装备相关的政策法规、浏阳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的各项管理制度、教育技术装备的应用研究等,为一线教师和管理人员提供便捷的学习平台。

加大投入,拓宽经费来源渠道

为保障装备工作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建立好装备经费来源的长效机制。我市采用的方法是,一是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及我市实际情况确定学校装备经费所占公用经费的比重,做到专项资金,专项支出;二是将装备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按比例逐年增长;三是通过学校自筹、社会捐赠、上级争取等方式,拓宽装备经费来源渠道。同时,实行装备经费 “集中管理,分校使用”的工作机制。

提升素质,加强装备队伍建设

装备事业的发展,队伍建设是关键。首先,根据国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各中小学配备了各类专业技术管理人员,促进装备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其次,加强各类技术管理人员的培训,我市每年至少分别组织一次试验员、电教网管员、图书管理员的培训,逐步提高装备队伍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三是督促学校按相关文件落实好各类技术管理人员的待遇、工作量及职称晋级等问题。并且每年开展一次“三员评优”活动,加强各类技术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

加强研究,注重教育装备实际应用

全面开展装备应用研究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何使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使其更为有效地推进课程改革,深化素质教育,是浏阳市教育装备工作的一个大课题,为此,浏阳市成立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课题领导小组,指导全市老师不断地进行深入研究和总结。同时,我市中小学坚持课余开放实验室、图书室、计算机网络教室,把课堂向课外延伸,着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发挥教育装备的最大效益。此外,为进一步加大图书综合效益,做到让书“多” 起来,让书“香” 起来,让书“动”起来,我们鼓励学校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全面实施“书香校园”工程。

大力加强学科实验教学

学科实验教学活动是最直接的素质教育,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浏阳市大部分学校地处农村,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与素材,因此,我们鼓励全市实验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合理的对实验进行创新,大胆地进行自制教具的制作,积极推广有价值的应用成果。为方便实验教师的经验交流和推广学习,我们创建了实验老师qq交流群。同时,市里每年还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学生竞赛活动,如“中小学生实验创新大赛”“小发明”“小制作”“电脑制作”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此外,为督促学校提高实验开出率,我们由教科所和装备站每年分别组织一次毕业班、肄业班学生的实验及信息技术操作考查。并且完善考核评价机制,逐步将考查结果纳入到对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评价体系中去,从而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教育技术装备的育人效益。

积极组织装备教研活动

第6篇

一、组织保障、制度管理

我们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在提升学校办学特色,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优化课堂教学效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促进作用。为了进一步深化信息化工作,学校建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组织机构,成立三个小组即:信息技术应用领导小组、信息技术工作小组、教育教学资源开发小组,形成由校长主管、书记、副校长分管,信息技术小组教师具体贯彻实施的管理网络和运行机制,确保了我校运用信息技术应用管理在组织上、技术上、资金上得保证和支持。职责明确,强化过程,制度约束。

学校先后建立了《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网络管理人员工作职责》《微机室管理制度》《微机室学生守则》《学校资源开发工作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确保信息技术课程计划的落实,开足开齐上课与上机操作两课时。

二、有限经费、有效投入

我们学校经济基础很薄弱,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就是有限经费做到有效投入,那就是促进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学校把加强对全校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纳入教师专业化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这项工作主要分三步走:一是,学校拿出经费组织教师参加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培训,确保了专任教师培训合格率为100%,适龄教师参加国家教育技术考试通过率为100%;占教师总数80%。二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使用率和覆盖率,我们经常组织本校教师的校内培训相关信息技术育培训,学校领导及信息技术教师经常为老师做计算机应用培训,并随时为教师答疑解难。三是,对资源开发小组成员的提高培训,以青年教师为龙头,提高教师整体的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和水平。学校对资源开发小组成员给与不同等次的奖励,奖金不多但是一种肯定和鼓励。

三、发挥专长,全员提高

我校计算机专任教师队伍一直不稳定,缺少专任教师一直困惑着我们。可我们还很庆幸,我校王洪波书记通过自己的自学研究,对信息化建设方面有较强的实践和指导能力。王书记作为分管领导充分发挥了作用,培训教师、专干;为资源开发小组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的基础上,参与日常信息化管理工作和校园网的开发,协助校长规划设计学校未来的信息化发展。

随着专职教师的不断补充,学校为计算机专职教师提供机会和平台,积极支持他们的在职培训,并发挥计算机专职教师作用以点带面,强化校本培训,促进全员提高。根据教师年龄情况,我们提出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要分层次不断提高。老教师学有新得,永不落伍;青年教师学有创新,脱颖而出;骨干教师带头打样,率先示范,全面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和水平。

学校要求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管理和应用达到“四会”、“三能”,即一般教师会原理、会操作、会整合、会管理;担负培训任务的专职教师能讲课、能示范、能辅导。我们重点是加强对教师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指导,促进课件开发能力的提高,提高设备利用率和课程覆盖率。围绕着教学课件的开发、设计与制作我们提出了教学课件要具有“四性”:科学性、艺术性、实用性、趣味性,学校进行培训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课件展示汇报活动。我们先后进行了班主任家长会讲座的ppt交流展示,围绕教学重点进行“教学重点重点说”交流汇报,青年教师的说课展示活动等;交流展示的内容丰富和更新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内容。目前,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已经覆盖了完全学科。

在教学实践中,能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整合的教师100%;学校信息技术资源开发小组的老师围绕授课内容对“课标解读、教学法指导、家庭作业、教学反思”等文本资源及其“动画、课件、视频”等相关素材进行搜集整理。我校关于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部分,在区第一次资源开发活动中获一等奖。徐一楠老师代表沙区参加了大连市第二届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技能说课比赛,获小学组二等奖。上学期,徐老师还参加了辽宁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工作应用成果评比与展示活动优秀教学设计方案评选活动。

学生的培训我们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局域网共享文件设置、安全使用网络的教育指导。通过开展电脑小报展评以及校本课的延伸,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第7篇

关键词:

关爱管理;3G动态;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

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8-0103-01

为有效增强大学生与家庭的联系,改善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架起学生、学校、家庭这三者的沟通桥梁,关爱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构建一个和谐校园环境,以及温馨的家庭环境,很多高校采取了辅导员定期与学生家长联系、日常考勤、辅导员与学生谈话等方法,督促、关注、引导他们在大学期间学得知识,增长才干,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这种传统的工作方法有一定的效果,但费时、费力,学生工作者常常有疲惫心理。学生管理工作要以人为本,如何将人性化关爱和制度管理进行有效互补,如何借用高科技成果更好督促和指导学生完成学业,如何能加强学生与家长的远程联系,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进行有效结合,如何能让学生、学校、家长三者之间紧密结合,又能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是高校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1 3G学生动态关爱综合信息化管理系统内涵

3G学生动态关爱综合信息化管理系统把当前最先进的人脸识别技术、3G网络技术和物联网技术进行了完美兼容。在高校管理中使用这个系统,要事先录入学生的相关信息,只需要他们在屏幕前看一眼,系统就能识别学生信息,通过事先设定,信息内容就能够发送到指定老师或家长的手机上,老师或家长立刻能收到学生的动态信息。比如,学生在进教室之前看一眼系统屏幕,家长或老师就能收到“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我在教室上课了,你要照顾好自己”之类的消息。信息接收人能在第一时间收到此类信息,无疑会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把这种管理系统运用到高校管理中,既加强了家长与学生的联系,也强化了高校的管理力度,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形成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

2 当前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出勤管理成难题

据一项权威调查显示:高校专业课的逃课率在20%左右,基础课的逃课率在25%以上,至于哲学等公共课则高达50%。逃课成了“必修课”,必修课成了选修课,选修课相当于没课――在大学校园里流行的这句话成为一些大学生的真实写照。面对如此普遍的逃课现象,各种各样的考勤方式应运而生。学校为更好地管理学生,提高出勤率,制定了相关的出勤制度。但传统的点名、签到、证件打卡、指纹打卡等方式,都存在较大漏洞,比如,点名可以一人可以替多人代答;签到可以一人多签,证件打卡一人可以多打;指纹打卡有指纹膜代替或者一旦手指蜕皮则无法识别等。因此,就需要有更简便要集思广益,找到一种更简便、快捷、高效的方法来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出勤率。

2.2 学生自我约束力差,安全隐患大

大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都有家人的陪伴和管束。上了大学后,这些九零后、零零后心理上也不够成熟,还处于“断乳期”。在高校的学习和生活中,相对于高中来说,时间相对宽松,管理也不那么严格,学生入校后有很多不适应,一时间找不到生活和学习的目标,而且,远离父母在外求学,在心理上也因离家距离产生孤独感,如果在人际交往上有障碍,便会在陌生的环境中变得无所适从,再加上交友不慎,在逃课、沉湎游戏等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下,逐渐随波逐流,从而引发安全隐患。

2.3 家庭教育失位,引发担忧

目前,大学生家庭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据调查,大学生与家长的联系基本上一周一次,有的甚至一个月一次。家长与学生的联系也不够频繁和深入,家长在一定程度上主动放弃了教育子女的机会。学生平常和家里联系,也仅仅是问好或者要钱要物,很少向家长汇报自己的情况。有的学生还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没有必要和家长沟通。

同时,在随机接受调查的30名学生家长中,25名家长都认为,孩子一上大学,除了给他提供生活费和学费外,教育学习的事情归学校管。实事上,学校教育只是培养学生成才的一部分,家庭教育也很重要。目前高校辅导员的配备基本上是一个辅导员带200名左右的学生,辅导员的时间和精力也有限,也无法做到能照顾好、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生理、心理上的细微变化。

2.4 互动机制执行差,沟通不畅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工作繁忙,尽管各大高校都建立了学校联系家长制度,但往往是辅导员在发现学生有异常表现后才主动与家长联系、沟通,寻求协助解决的办法。平常很少把学生在校的学习、工作表现等情况和家长沟通,往往是有些问题如果和家长及早联系、沟通共同解决,完全可以避免。

3 3G学生动态关爱综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优势

3G学生动态关爱综合信息化管理系统利用高科技,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的管理、与家长的联系结合在一起,能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在平常就打开关爱学生之门。

3.1 操作便捷,督促、指导更有效

3G学生动态关爱综合信息化管理系统操作便捷,使用简单,只用学生扫一眼屏幕,系统管理员立刻就能看到是否满勤,与此同时,也满足了家长对学生在校学习的亲情牵挂,也能在第一时间看到学生在哪个地点做了什么事情,有效掌握了学生的动态信息,同时,该系统充分结合了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充分考虑了学生自主学习生活空间,充分保障了学生个人隐私,也让家长的远程亲情关爱和督促有效地渗透到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中,增强了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为学生顺利完成学生提供了保障。

3.2 让家长与学校的联系更紧密,共同打造关爱空间

对家长而言,对学生不仅是物质上的供给,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引领、情感上的支持。家庭结构模式、教养模式、家长性格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学生入校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辅导员及高校的老师对他的思想影响和行为引导的力量是有限的,只能在大学的生活和学习中,教会他们更理性、更科学,使他们在各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在处理事情上更加稳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3G学生动态关爱综合信息化管理系统使学生与家长的联系更加紧密,也能让家长及时了解和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使家长放心、安心,关注学生心理变化,共同打造关爱空间,及时做到事前干预,避免安全事件发生,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3.3 动态管理更有效,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科学、及时、动态的管理,使学校管理者能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情况,对后期的教育与引导有着积极作用。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信息化应用越来越广泛,无论是飞信、微博、微信等方式,受到学生和教师的追捧。信息越及时、材料越丰富,沟通就更加简单高效。通过3G学生动态关爱综合信息化管理系统,用科技的手法把动态信息传送到接收人手中,提高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有效方式。

在这种前提下,把学生动态信息管理与学生谈话相结合,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改善了管理者与学生的良性关系。学生迟到、逃课、夜不归宿情况极少,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校园安全隐患,同时,督促学生养成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顺利完成学业,为适应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4 前景展望

3G学生动态关爱综合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快速考勤、安全管理、人文关爱等方面存在极大的优势,但在使用时,需要管理者在前期给使用者做好理性的引导与沟通,确保隐私安全,取得信任,严格保守学生个人信息,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第8篇

一、当前我市实验室和图书馆(室)建设、管理、使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校舍紧张,实验室、图书馆(室)等功能用房不足。

一是部分学校实验室、图书馆(室)数量不足,多个非相关学科合用一个功能室,造成合用功能室无法正常使用。如实验室与综合实践活动室合用,阅览室与综合实践活动室合用,图书室与阅览室合用等。

二是部分学校未设置专门的实验、图书管理员办公室或准备室等。

2、部分学校新建实验室、仪器室、图书馆(室)、阅览室等设计不符合标准要求。

3、部分学校仪器设备设施和图书配备数量不足、质量较差。部分仪器设备设施与图书陈旧简陋、更新率低。有的学校仪器橱柜、图书架、图书阅览桌破旧短缺,致使仪器、图书未及时上架杂乱无序堆放于外,难以正常使用;有的学校未按规定配备综合实践活动和技术教育器材,科技活动、美术器材配备较差;学校陈旧图书比重过大,复本偏多,质量不高。

4、部分学校固定资产管理不够规范。统配的仪器器材和图书未记入固定资产账,或以捐赠形式记账。

二、进一步改善实验教学和图书阅览条件

1、各中小学校要严格按照《省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要求,坚持“够用、好用、实用”的原则,采取“腾、挪、改、建”的办法,努力使中小学实验室、综合实践活动室、图书室、阅览室建设做到数量、面积达标,功能齐备;实验耗材、药品供应及时、充足,满足教育教学需求。新建学校和新改造学校要严格按照标准化要求进行设计、施工和验收。有条件的学校要加快探究和特色实验室建设。

2、根据省办学条件标准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求配足配齐实验仪器和图书。演示实验仪器必须按照班额配足配齐;分组实验仪器按照最大班额(中学2人一组、小学4人一组)配足配齐。图书按照生均高中50册、初中40册、小学30册,每年新增图书比例高中应不少于藏书标准的2%,初中不少于2.5%,小学不少于3%(即每生一本书,生均二十元左右)配备。严格按照省普通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备配备标准要求配足配齐教学设备,以满足中小学生开展劳动技术、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

三、进一步规范实验室管理使用

1、管理人员齐全到位。一是明确学校责任领导,将实验室管理人员纳入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规划,选配有专业背景或具备相关学科专业背景和技能,并具备同类学校的教师学历的实验管理员,逐步实现实验室管理人员持证上岗。二是为管理员提供固定的办公场所,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让学科教师轮流进入实验室,做好实验教学的开发和实验室管理工作。

2、规范仪器设备管理。建立仪器设备财产账册,建立仪器设备总账、明细账,做到单据完整、账账相符、帐物相符。健全仪器设备(药品)存放管理制度,以分类科学、方便使用、存放有序为原则,分室、分柜、定位存放。加强实验室仪器设备维护、维修,做好仪器设备的定期维护、维修、计量标定工作,使仪器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状态。鼓励学校和教师研发适合学生的教具。

3、规范实验室档案管理。实验室档案管理工作是实验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实验室档案包括各类账册、仪器设备使用说明书和技术资料、实验课通知单、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仪器设备借用登记、实验室使用记录、实验报告、实验教学案、实验室工作总结以及其他有关实验室管理工作记录文件等。实验室管理人员要做好实验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登记、分类编号、存档等工作。实验室档案的保管期限分长期、短期和与设备共存三种:学生上课情况、实验报告、成绩记录、实验项目开出情况记录属短期保存资料,一般至少应保存三年;仪器设备的有关资料应与设备共存,即保存至设备报废之日为止;除上述两项资料外,其它资料均应长期保存。

4、规范实验室环境卫生和安全管理。一是加强实验室和实验教学安全管理。以预防为主,落实中小学校实验室和实验教学安全管理的各项规定,做好防盗、防火、防电、防毒、防水、防化学药品危害等工作,消除安全隐患。落实实验教学防护和保险措施,避免意外发生,对具有危险性的实验仪器、辐射材料、有毒有害物品,建立健全使用和管理制度,设置警示标志,存放于安全地点,指定专人保管。开展实验安全教育,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制度,进入实验室未经老师允许不得动用仪器、药品和材料,实验时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防止事故发生。二是加强实验室环境卫生管理,保持室内外整齐清洁,注意通风换气,营造洁净、整齐的实验教学环境。

5、健全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在实验室显著位置公示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开放项目、开放时间、实验操作须知等制度措施。实行专人拓展开放项目,要坚持双休日、节假日照常开放,城镇(农村)中小学实验室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49)小时。

6、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所有演示实验,教师必须课前试做,以避免课堂上发生安全事故。操作演示实验装置要位于全班学生视野内,可见度大,操作正确规范、形象、直观、明了,示范效果好。学生实验时,教师要做好“三定位”(定组、定位、定仪器)工作,指导学生严格遵守实验前、实验进程中、实验完毕、实验后的操作规则,在确保安全的同时,仔细观察、如实记录、认真清点,按时上交实验报告。大纲要求的实验要确保开出率100%。定期举办中小学实验教师技能大赛和学生实验技能比赛。

四、进一步加强图书馆(室)管理使用

1、建立健全包括图书借阅制度、图书馆(室)日常管理制度和图书馆(室)管理人员责任制度等在内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并确保落实。选配责任心强、业务熟的专(兼)职教师任图书馆(室)、阅览室管理员。加强对图书管理员的培训,图书管理员每年参加专业培训时间不少于24学时,打造专业化图书管理员队伍。

2、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标准要求设置藏书室、学生阅览室、教师阅览室,配齐配足书架、阅览桌椅、报刊架、书柜、卡片等必要的设施设备,并有计划地配置计算机、复印机、打印机等设备。有条件的中小学可按学科分类设置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电子资料室等,不断提高中小学图书馆(室)标准化建设水平。

3、图书馆(室)要积极开展外借、阅览、宣传推荐等服务工作。实行开架借阅并实现信息化管理,有条件的实行全天开放,规模较大的学校可实行分时段借阅或以班级为单位集体借阅。要大力倡导师生读书活动,定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努力把图书馆(室)从静态的藏书场所,建设成为动态的读书乐园。学校可在教室内设立图书角、班级小书架,每学年至少各开展一次以上的读书笔记展、剪报和文摘展、书评、征文、演讲、好书大家读等专题活动,充分发挥现有图书效率,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4、逐步推进中小学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及图书电子化管理。充分发挥我市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的先进优势,实施图书报刊的购买、管理、应用的信息化,2013-2014学年度将在全市职级管理中小学引进图书阅览管理软件,提升学校图书馆(室)建设、管理、使用水平。

五、保障措施

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教育局成立领导小组,协调人事、计财、督导、供管等部门,明确目标、统筹规划;细化分工、落实责任,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不断提升全市中小学实验室与图书馆(室)的建设与管理使用水平。

第9篇

关键词:小学;图书馆;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G258.69

一、前言

图书馆作为学校获得信息、存储信息、传播信息的文献中心,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功能室,也是加强学生德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场所。图书馆可以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推动学校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因此,加强图书馆的建设对学生、老师和学校都具有重要的作用[3][5]。

泰和县苑前中心小学成立于1978年,属于泰和县教育局下的公办小学,设立了学前班至六年级共30多个教学班,现有学生1400多人,学校设有单独的图书室,馆藏在1万册左右,图书室未设置专门的图书管理员,未形成较系统性的图书管理机制。为了达到泰和县教育局规定的关于各学校软硬件设施建设达标检查的水准,苑前中心小学图书馆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开展了一次系统性建设工作。本文就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过程展开研究与学习。

二、小学图书馆建设现状

为了更好地建设好小学图书馆,苑前中心小学领导亲率图书馆建设工作人员前往多个周边小学进行调研和学习。调研结果显示,小学图书馆的建设水平大部分还处于起步阶段,各项图书馆管理制度还在探索之中,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1、图书馆藏书不够

小学图书馆的藏书很多时候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一方面是由于藏书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读书需要来收藏,比如“我想看的《笑猫日记》还没到”、“《黑猫警长》刚被借走了”,一方面是由于图书馆面积小,能容纳的书籍数量有限。

2、图书馆管理不到位

调研大部分小学图书馆没有专门配置图书管理员,主要由未经过培训的教师兼职,或值周教师轮岗,教师平时要忙于教学工作,无法保证能腾出更多时间来管理图书馆,给书籍借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3、图书馆利用率低

小学还存在这样的现象,为了教学成绩,一些教师布置大量课程作业,不支持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甚至学生很难有时间涉猎其他课外知识,这样就造成了图书馆资源的浪费。

三、丰富小学图书馆的藏书

图书馆作为学校师生获取知识的场所,而图书馆的主要功能之一即是藏书,是图书馆开展其它各项活动的前提条件,建立富有特色的藏书体系是小学图书馆建设的基础工作。根据国家规定,各校图书馆图书藏书册数需要满足每位学生15册[2],苑前中心小学目前虽有图书数目2万,但能流通使用的藏书只有1万册左右,另外几千册图书已经废旧不能流通使用,严格按照藏书21000册的标准还有较大的差距。

学校一方面充分利用专项经费购置符合学生和老师现实需要的图书。每年都有一定数额的经费支出用于学校各项软硬件的建设,可以从这部分有限的资金中,划出一部分用于购买适合学生和老师阅读的书籍,在购买新书籍之前,图书管理员有效利用网络了解新书信息,走访调查学生和老师目前迫切需要阅读的书籍。

另一方面学校充分发动社会人士或师生向社会募集书籍。学校充分利用了一些社会人士或学生家长对小学教育发展的关注,发动他们开展向社会募集书籍活动,比如利用节假日,去社区、城市中心宣传并募集图书。

四、图书馆管理软件的建立与应用培训

首先,学校组织图书馆管理人员,积极学习周边学校对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经验,通过网络或现场向软件公司交流与学习。学校根据现有的图书馆硬件设施建设和藏书条件,与软件公司展开交流,软件公司根据学校的现实需要,开发和定制符合学校需要的图书管理软件与应用,最终学校与软件公司达成协议,软件公司负责开发定制含书籍录入管理、借还书管理等功能的软件,同时该软件实现了与区域学校图书馆联网功能,只要每册书都贴上无含义的可供扫描枪识别的一维条码,就能将书籍很方便地录入到图书数据库中。

然后,学校在购置合适的管理软件后,组织图书馆管理人员进行管理软件的应用培训,对管理软件分模块展开学习,尤其是对系统软件的配置学习。其中图书录入管理模块主要是利用扫描枪,先扫描书籍本身的一维条码,软件通过网络获取区域学校图书馆数据库中该书的基本信息,若不存在,则人工录入书籍基本信息,再扫描自己贴上的一维条码,体现该书在条码上的唯一性;图书借还管理模块主要实现学生和老师借阅和还书管理,借阅功能还包括查看到期为还书籍信息等等。

五、建立图书馆管理制度

图书馆软硬件准备工作结束后,要使图书馆能够有效正常运行,各项保障制度是必不可少的。苑前中心小学图书馆以往制定的相关图书馆管理制度,不能满足现存图书馆管理系统的需要,完善图书馆各项管理制度,对苑前中心小学图书馆进行科学、标准化管理越来越有必要。

为了让学校图书馆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着实效,苑前中心小学根据学校图书馆不断发展的客观情况,从实际需要出发,不断修改完善学校图书馆管理制度,先后制定《图书馆管理员制度》、《图书馆借阅制度》等各种制度,使图书馆的各项管理工作有了规范的依据。其中《图书馆管理员制度》明确规定了从事图书馆管理工作的管理员需要进行系统性的培训,熟悉管理流程和操作制度,全面掌握图书馆情况,方便师生借阅和对图书进行更新维护;《图书馆借阅制度》主要制定书籍借阅制度,如规定图书借阅方式,规定借书期限,规定一次借书的数量,以及书籍的赔偿制度等等。

六、图书馆管理工作展望

苑前中心小学图书馆经过5个月的建设工作,已经基本完成预定的建设目标,图书馆已经进入正常的运行状态,图书馆管理员基本树立了为读者服务的工作意识。在图书馆今后管理工作上,苑前中心小学制定了图书馆管理、运作模式上的创新计划,比如在学校宣传栏里设置“新书推介宣传专栏”,相应在图书馆里开设“新书专柜”,计划增设“本周导读专柜”、“好书推荐专柜”,计划设立图书馆学生助理,让学生自主管理图书馆,调动他们阅读课外书籍的积极性。

计划邀请周边学校采用计算机图书管理软件,并协同周边学校建立一个多校图书馆管理局域网,通过在局域网内任意一所学校的图书馆管理服务器上都可以查询到其他各所学校图书馆中的图书,这样可以节约图书生产购置成本,实现图书资源共享。

在图书的采购上,苑前中心小学计划新书购买由老师和学生来决定,比如将书店的新书目录给老师和学生进行挑选,这样就充分发挥了老师和学生们加入图书馆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将图书馆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参考文献:

[1]朱玲莉.中小学图书馆的发展关键在于科学管理[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8(10).

[2]高桂芳,等.中小学图书馆读者工作[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

[3]王殿林.农村中小学新课改的田境及其对策[J].校长参考,2008(7).

第10篇

(福建省南安市教育局,南安 362300)

(Nan’an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in Fujian Province,Nan’an 362300,China)

摘要: 学校档案工作是中小学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记录教学发展历史,收集存储教育教学活动信息的手段,其中人事档案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事档案反映了教师教学的过程和成果,是学校选拨优秀教职工的考核依据。

Abstract: The school record work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is a means of recording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collecting and storing educational activities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personnel files is an important part. Personnel files reflect the process and outcomes of teaching and the basis for the assessment of selecting excellent school faculty.

关键词 : 教师人事档案保管;服务意识;传统管理模式;信息收集

Key words: teacher personnel files custody;service awareness;traditional management model;information collection

中图分类号:G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2-0246-02

0 引言

人事档案是以记述和反映个人经历、德才能绩、工作表现的。以纸质文件、电子文档形式保存起来以备考察的历史记录。准确的人事档案信息是知人善任、选贤举能的重要工具。人事档案在国家机构、学校、企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尤其在学校的教育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学校教师评定职称、提拨学校教师的重要依据。由于传统人事档案不能满足现阶段教育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要改进在人事档案管理中的方式和方法。

1 传统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不足

1.1 传统人事档案模式比较僵硬,属于静态式管理,把工作重心放在了管理控制上,带有严重的政治色彩,往往忽视了人事档案的服务功能。要求教职工要无条件的服从档案管理者的要求,即提供档案材料和所需文件,但教职工如果需要查询档案资料或查看档案信息时却需要学校领导批示。只有少数学校领导可以查看,成了领导管理下属的工具,严重制约了人事档案的服务功能。这就造成很多教职工对档案不重视,觉得和自己工作学习没关系,这是我们的人事档案管理者不能很好的将人事档案的“服务”功能发挥出来造成的。

1.2 档案材料单一。传统的人事档案是以记载收录个人政治面貌为主,家庭出生、社会关系等单一内容为主。记载教职工平时工作表现、文化进修程度、心理健康状况、学生评分高低等方面的材料较少。

2 创新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

2.1 充分认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企事业单位的用人形式也发生了极大变化,人们就业的自由度和流动频率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人由原来的“铁饭碗,一端一辈子”变为可自由选择单位高度自由的社会人。人事档案的重要性也减弱了,对人才制约作用已失去效力。这就造成一些人对人事档案产生错误的看法。认为档案已经起不到什么作用了,甚至可有可无的思想。这对人事档案的发展及其不利,不能真正发挥人事档案价值的实用性,我国教育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使各学校间教师和学生的流动性更强,同时也对人才信息需求更加急迫。人事档案做为反映个人经历,德才表现及发展过程,是全面衡量一个人是否能胜任此工作的重要依据。因此我们必须提高对人事档案的认识。

2.2 改变以往的静态式人事档案管理,增强服务意识 学校的人事档案是记录学校教师在平时教学、科研、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完整反映教师个人的劳动成果和智慧及奖惩经历,也反映了学校办学质量的水平、师资力量,是教师评职称、考核等重要的依据。因此学校人事档案管理方式要以人为本,做到为全体教职工服务的“人性化”服务理念,并为教职工德、育、体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建立教师成长档案。为每一位教师编制一份个人成长档案,档案资料以学历程度、所学专业、教学课程、论文获奖情况、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有无研究课题等为内容。 教师成长目标以邻近相关学校或本地区教师发展水平作为参照物,制定相应的目标管理办法。例如本校各教师的特长、优势,那些是老师的断角,那些是本学校大部分教师都欠缺的,并以动态形式公示。这样教师对自己的状况十分清晰,能够及时纠正自己的失误和不足,做到早准备、早修正。使人事档案的管理切合不同类型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发展规律,满足学校教职员工的专业发展需求。

2.3 人事档案应转变功能定位,实现“绩效化” 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了,现在很多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还是按以前计划经济时代的档案管理方式,在档案功能定位上还是按照“政治化”的管理,是阻碍人事档案发展的绊脚石,功能的单一性,使得人事档案发挥不出应有的“绩效”作用。现在我国高中以下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绩效工资改革,绩效改革涉及教师的岗位工资核定、绩效的核算等。而这些改革的依据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人事档案的信息。因此我们在以后的档案工作中必须突出档案的“绩效”信息功能,更好地发挥档案的实用性。

2.4 强化档案服务意识,发挥档案功能的多样性 国家教委6号令明确指出:“学校档案工作是办好学校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人事档案反映了学校教职工和领导的个人的成长历史和业绩,是选拨人才的重要依据。所以,管好学校人事档案对于人力资源开发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历史、客观原因,学校包括社会单位对于人事档案缺乏理解与重视。认为可有可无,只要有个人专门保管即可。没有对人事档案应发挥的作用引起重视。要从“重藏轻用”向多元化的开发利用转变。人事档案怎样才能更好地为学校师生服务需要我们档案管理者不断探索和发现。

由传统的简单的收集整理,向多元化的开发利用转变。人事档案的开发主要包括:一是对人事档案信息来源的发掘及人事信息的收集、整理。如扩大对教师人事信息的收集范围,对学校干部增加收集信息种类等。二是对手里的人事档案信息进行重组、甄别、筛选,增加人事档案信息的时效性和利用价值,使得档案信息在学校教学、科研、干部选拨等方面有广阔的用途。三人事档案信息化,建立电子人事档案,并动态化加工和重组,满足现代化建设对人事档案的要求,使档案信息的收集添加更加方便快捷,对人事档案形成信息化、集约化、动态化管理。

2.5 提高人事档案管理方法,加强人事档案信息化程度 随着电脑及网络的普及,网上教学、网上信息共享成为一种趋势。信息化已贯穿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我国把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战略重点在《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五”计划》提了出来。明确了“十五”期间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主要任务和落实情况。人事档案作为档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档案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的新形势下,人事档案信息化必须进快实施,并为教育信息化和档案信息化服务。人事档案信息化可实现干部、教师人事信息的“全文字检索”摆脱以前传统的库房式管理模式。使档案工作者从繁琐的档案收集、整理、保管、检索等工作中摆脱出来。提高劳动效率和工作质量。增强了人事档案工作的效率,因此人事档案管理者要重视人事档案信息化培训,加强业务技能训练,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使得人事档案管理水平得到提高,更好地为学校、社会单位服务。

2.6 健全人事档案的管理制度 健全的、规范化的人事档案制度是档案工作人员工作的有效依据,是教职工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和保障。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对学校其他职位的稳定产生影响。因此人事档案的管理必须紧跟人事工作要求,实现管理制度的规范化。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比较繁琐,涉及的事项较碎,所以要有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来制约,我们人事档案管理者要依据《干部档案工作要求》并根据本学校人事档案管理中的实际情况,完善本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为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做贡献。应明确人事档案的接收、保管、查阅等细节,建立电子人事档案信息,实现人事档案网络共享,方便查阅,进一步提高人事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2.7 提高人事档案工作者的业务素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需要了。学校人事档案服务对象已从过去单一的服务“少数人”,发展成为一个为全体教职工、学生等各个群体。学校人事档案的任务、工作环境、管理模式等都发生着变化,这些都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广大人事档案工作者要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顺应档案信息化,功能多样化的需求。信息化不仅要求人事档案管理者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道德素养,还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贺焱.改革学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云南档案,2008(03):11.

[2]学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探讨[J].乌吉木语文学刊,2011(13):20.

第11篇

20*年1月1日起,我县镇以上定点医疗机构正式开展实时报销,全县合作医疗工作,继续按照“实事办好、好事办实”的工作要求,坚持“以人为本、规范管理、*操作、优质服务”的工作理念,努力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机构建设,加强内部管理,加强费用监督,加强政务公开,有力推进了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事业发展,为我县经济社会的协调稳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现将一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基金运行情况

一、20*年度参保及受益情况

我县城乡居民应参保总人数有321093人,实际参保人数303994人,参保率94.67%。其中:城镇居民参保率81.65%,农村居民参保率96.27%。

我县应参保总户数有1*445户,实际参保户数98194户,参保率93.12%。其中:城镇居民参保户率81.64%;农村居民参保户率95.64%。参保居民中低保救助人员4583人。

全年共计补偿了65399人次,人(次)受益率为21.51%。补偿受益达到万元以上的有640人,达到封顶线5万元以上的有14人。

二、基金筹资及执行情况

20*年度的筹资3941.17万元,其中:农村3526.24万元、城镇414.93万元。

本年度疾病补偿总支出达3046.16万元,与去年支出2792.83万元比,增加支出253.33万元。其中:农村支出2770.55万元,占90.95%,同期增加支出229.89万元;城镇支出275.61万元,占9.*%,同期增加支出23.44万元。

20*年度,住院支出2860.43万元,占总支出的93.90%;特殊门诊支出129.41万元,占总支出的4.24%;普通门诊支出56.31万元,占总支出的1.85%。

本年度合计补偿有65399人次,其中:农村62216人次,城镇3183人次。

本年度住院补偿有15830人次,特殊门诊有485人次,普通门诊有49*4人次。

20*年度平均(人次)补偿金额为18*.97元,比去年同期1473.03元增加了333.94元。其中:农村居民为1772.17元,比去年同期1450元增加了322.17元;城镇2252.40元,比去年同期1741.51元增加了510.89元。平均受益率为21.51%,其中:住院为5.21%,特殊门诊为0.16%,普通门诊为16.15%。

总体来说,我县20*年度合作医疗基金运行控制是稳定有效的。

主要工作做法

20*年1月1日,我县合作医疗信息化管理网络系统正式建成,并在全县镇以上定点医疗机构开展实时报销,这标志着我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也给我县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带来了新的困难与挑战。为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一年来,我办紧紧围绕局党委的工作目标,以信息化建设为龙头,以强化医院费用控制为基础,以创新参保缴费方法为突破口,以提高补偿水平为归结点,努力提高我县合作医疗服务水平与服务能力。

回首过去的一年,我县着重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抓好舆论宣传。经过三年多的发展,我县合作医疗制度已在群众中竖立了良好的口碑,然而合作医疗这一新生事物仍处于成长发展时期,无论是制度建设,机构建设,还是保障范围,保障水平都处在一个不断完善,不断调整,不断提高的过程。为使广大群众不断了解合作医疗的政策制度,我县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

一是加强新闻媒体引导,积极开展政策宣传。开年后,通过电视、报纸等宣传媒体,抓住典型案例开展宣传。县、市、省、中央等媒体先后采访报道我县的合作医疗工作,5月份,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的两位记者,专门来我县采访拍摄了反映我县合作医疗工作的专题片,并于6月份在中央七套“三农”节目中播出。10份,多家中央和省的新闻媒体,又组成专门的采访小组,到我县合作医疗办及杨庙镇采访,并在相关媒体上报道宣传,从而极大地鼓舞了我县广大合作医疗工作者的工作热情,普及了我县合作医疗的基本知识与政策,有力地提升了合作医疗的影响力。

20*年度参保缴费期间,我县一方面在县电视台两次滚动播出公益广告,温馨提醒广大群众及时到缴费点缴费参保,另一方面要求各镇按照统一编写的宣传资料,制作印刷下发至各居民家庭,使广大群众对我县的合作医疗政策变化一目了然,加深对合作医疗制度的理解。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及时报道各镇合作医疗的参保动态,激励群众踊跃参保。

二是镇村干部进村入户,向群众面对面地宣传。为引导居民及时自觉缴费参保,广大镇村干部反复上门,将新一轮合作医疗政策宣传到位,力促群众自愿到缴费点缴费,今年群众自愿缴费率首次过半,达到了64.4%以上。

三是政务公开补偿透明,增强群众参保意识。每月在镇、村公开栏公布合作医疗补偿人员名单,通过受惠人员向群众进行宣传,以合作医疗补偿典型事例,使农民切身感受合作医疗制度优越性。

四是发挥信息刊物作用,及时传达上级精神。既继续抓好《合作医疗好》信息专刊编辑出刊,及时传达上级和我县合作医疗的政策及动态情况。又发挥村级简报的作用,为推动合作医疗深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五是集中抓好重点宣传,为动员广大群众踊跃参加新一年度的合作医疗,参保缴费期间,全县集中开展好各项宣传发动工作。据统计,在20*年度的缴费过程中,全县召开各类动员会议276次,举办各级培训班184期,参加培训数6175人,干部下村入户宣传的有18019人(次),接受各类咨询7794人(次),广播电视、电台宣传了284次,播出广播专题1*次,悬挂宣传横幅104条,设置宣传广告牌1804块,共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35825份,黑板报及宣传栏刊出304期。

(二)坚持深化信息化建设。为配合镇级以上定点医院开展实时报销,我县出台了配套管理制度,各联网医院也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明确分管领导和管理人员和责任制度,积极加强内部管理,既方便了群众的就医报销,也使医院的管理得到加强。

为进一步发挥信息化系统作用,提高管理效益,更方便群众就医报销,下半年起,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县镇两级政府再次投入百万余元,实施信息化二期建设工程,将全县规划的118家社区卫生服务站联网,至20*年底,全县基本完成了二期信息化建设,20*年1月1日起,全县正式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了普通门诊的实时报销。

(三)坚持搞好调查研究。20*年,是我县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县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发展的重要一年。为改善合作医疗的政策,巩固和发展合作医疗的制度,尽可能地提高医药费用补偿水平,下半年起,我县就着手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深入农村和基层听取一线工作人员和基层干部意见,了解广大群众对合作医疗制度的想法和意愿,并通过外出考察和网络、电话、会议等多种形式,了解和掌握外地一些先进工作制度和方法经验,以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数据,促进了20*年度合作医疗政策的调整与完善。

(四)坚持探索创新发展。20*年,我县从管理体系、运行机制、筹资模式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和完善,特别是在20*年度参保缴费中,在全省率先采用网上征缴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以村为单位网上参保征缴,这不仅创新了合作医疗参保缴费方法,大大提高参保信息正确性和及时性,有利于参保数据的整理和录入,更重要的是突破了人工收费登记的缴费模式,为破解上门收费这一难题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和形式,为若干年后实现居民在家网上参保缴费打下良好的基础,就这一角度来说,网上参保缴费工作全面实施,对于我县乃至全省来说具有深远意义。

(五)坚持不断完善政策。本着让群众更多受益,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20*年的补偿范围与水平继续扩大提高,在政策方面有三项重大调整:一是再次加大财政资助力度,县以下人均筹资从75元增加到115元,其中,个人筹资为45元(增加10元),县镇两级政府的各资助35元(分别增加15元),人均筹资的提高,促进了补偿水平的提高,增加了群众参保的信心和积极性。二是实行实时结报制度,全县镇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均能实现实时报销,方便了群众的就医报销,缓减了群众的经济压力。三是实施普通门诊报销,县内各镇级以下定点医疗机构均开展了普通门诊报销业务,报销比例为基本药费的15%,起付线100元,封顶线500元,从而拓展了合作医疗补偿范围和人群,极大地提高了合作医疗的补偿受益面。

(六)坚持强化基金监管。适应住院实时报销及门诊报销项目开展,按照基金一级管理要求,建立了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

第一,对基金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大胆建立“一级管理、二级核算、分级负责,超支分担”的管理模式,从体制上、政策上调动镇级政府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为基金的安全运行搭建了良好的管理平台。

第二,配合这一模式的建立,专门制定了新的合作医疗基金管理制度,明确镇财政在合作医疗基金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设计了具体的基金运行流程。

第三,出台配套制度对县内定点医疗机构加强监管,制定专门考核方案,明确规定每个患者24小时内日处方额,县级医院不超过100元、镇级医院不超过70元、社区卫生服务站不超过50元的普通门诊费用控制标准。

第四,为加强定点医院管理,各联网医院相应建立合作医疗管理机构,明确分管领导和管理人员,制定操作流程和工作制度,积极开展合作医疗政策宣传,严格控制人均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在平时工作中,县合作医疗办公室定期向县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县人大汇报基金的收支、使用等情况,主动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督。一年来的运行表明,各定点医院均能较好地控制医疗费用,大部份镇没有发生超支。

(七)坚持抓好健康体检。20*年,为确保首轮农民健康体检工作的顺利进行,20*年底和20*年初,我县分别下达了继续抓好首轮农民健康体检的文件,再次明确了首轮农民健康体检的工作目标和当年度的工作任务。之后,从3月起再次掀起了农民健康体检的新。在具体工作中,着重抓住三个环节。

一是抓住宣传发动环节。为把农民健康体检这件好事办好,实事做实。我县多次召开乡镇分管领导、乡镇卫生院院长的农民健康工作会议,提出具体工作目标任务,统一思想认识。各镇按照县里的总体目标,积极努力,迅速行动,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和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确保了体检人数。

二是抓住体检质量环节。为提高参检率与质量,广大镇村干部和县镇联村指导员积极努力、全程参与。各承担体检任务的医疗机构均在较大或较偏僻的村设点体检,医务人员不畏艰辛,主动放弃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开展体检,保证了健康体检工作的质量。

三是抓住督导考核环节。为确保健康体检工作顺利进行,在完善了相关制度措施基础上,先后多次组织人员,至各镇指导督查,9月份,对各镇农民健康体检工作进行综合考核评估,有效地推动了农民健康体检工作。

经过全县各镇、各村(社区)及各医疗单位共同努力,截止20*年9月底首轮农民健康体检基本结束,据统计,当年为82547个一般参合农民免费体检,两年累计为279675个参合群众免费体检。累计为187813个一般参合农民免费体检,为183724人(次)的中小学生免费体检,累计体检率达92%以上。

同时,为所有的参检者建立了纸质健康与电子档案档案,各镇政府积极支持,专门拨款购置健康档案铁柜。

第12篇

【 关键字 】 校园信息化建设学校管理系统资源库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2(c)-0000-00

一、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持续飞速发展与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以及VR(虚拟现实)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关注度最高、应用广泛延伸、影响深远的关键性技术,是各个国家为了推动经济增长与文化传播的重要把手。资讯水平的高低成为区域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教育教学信息化、VR(虚拟化)是当前人类使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使人类在最短时间里、最大空间内获取最多知识、资讯与动手能力,加速教育现代化,推动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的过程。教育技术信息化、虚拟化的普及程度的高低已成为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全国中小学发展教育信息化管理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校园信息化是国家教育信息化体系的基础,是建立在校园网络之上,以现代化手段和方法实现学校从环境(教室、机房、实训室等)、资源(音像图书、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练习题、试题等等)、到活动(包括教学、实训、各项管理、各种服务、政务办公等)的全部过程都信息化、无纸化,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实训效果、提高科研教学水平、提升管理水平的目的。

二、学校园信息化、网络化的现状

当前校园信息化、网络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着“重硬轻软、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校园信息化概念仅停留在硬件建设层面上,认为硬件建设起来信息化即告成功。有时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就突击做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课件,电子教案,或者就直接从网上下载一些,做为“填充物”。看起来内容很丰满,可是却是华而不实的假、大、空。这种一切不从实际出发,不从教育、教学出发,不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出发的短视,只能使多媒体资源在大多数情况下仅限于上网查找资料的功能;有的学校因教室硬件缺乏而将业已建成的数字语音室、数字多媒体教室移作它用。

然而,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网络化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软硬件结合,形成合力,更需要每一位教职工人人参与。软件的使用能力至关重要,不懂就会惧用;对于老师的教育教学软件的培训应该走在前头。只有老师会用了,才能让教师体会到高效、简洁的教学形式。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新颖的教学方法。所以应该使得教师、教学管理部门在软件应用方面各负其责,同时与专业的教育软件企业形成更细致的分工合作、各尽其责、各得其所,做自己擅长的事情。

三、 校园信息化建设举措

校园信息化建设是系统工程,因此校园信息化建设需要网络环境、应用软件系统、人员及教育信息资源的配置。校园信息化建设通常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信息化方案制定与主要硬件投入阶段。学校成立信息化、网络化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信息化、网络化建设规划方案》,《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制度》,负责经费筹措与硬件建设。

第二阶段为信息化硬件继续建设与应用系统建设阶段。

第三阶段为信息化建设完善和整合阶段。

细化如下:

1、建立健全学校信息化工作团队,提升信息化能力。要加强信息教育、教学人才梯队建设,建立有效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考核体系与激励机制,激发教师教育、教学与学习使用教学软件的积极性、创造力,使他们在教育、教学上的责任心与教学软件的应用技术方面不断提升。

2、加大信息化、风格化建设投资力度,把重点放在信息化、网络化应用层面,目前各个学校的硬件建设能满足教学、管理的基本需求,以后工作的侧重点在于加强系统维护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软件应用方面也要增强建设力度,把重心放在信息化应用方面。

3、通过校园信息化、网络化应用水平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效率。但目前,很多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网络化应用在数量和整体规划方面有待提高。建立以学校网站、微信平台,微博平台为信息化应用平台,以此平台为主导,在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等领域,视投入资金的多少,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渐丰富信息化应用的资源,是我们目前校园信息化网络化建设中的关键所在。

4、建立一套满足学校教育、教学需求的、综合性校级应用的、无纸化网络办公平台,从而就能实现校内行政办公、教学管理等综合应用,以达到校内日常工作业务信息及相关资源的共享性信息化管理,实现网络无缝衔接,从而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效率。

5、重点加大教学管理信息化应用。建立网络办公平台以及云存储平台,逐步建立教师档案信息管理、教师教学量化管理、学生学籍管理、成绩管理、学分管理、招生信息管理、教师日常管理、学生心理测评及预警管理等,各部门实时共享信息数据,减轻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

6、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形成“人人参与,大家共享”的良好氛围,鼓励教师以信息化手段办公、教学,形成帮、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7、建立自身特色的校本学科信息化资源体系。以教学、教育资源库、试题库、仿真实验、实习平台、数字化图书馆、多媒体图书室信息化管理、教师电子备课系统平台为核心,综合现有的各种资源库,开发精品课程,满足教师日常教学的资源需求,丰富学生自学资源。

8、建立制度化更新学校网站。在学校网站各种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再建设几个主题学习网站和班级主页、个人网页的链接(以学科带头人为主的学科网站)及各种即时信息平台。从而改善目前学校网站信息量少,人员参与活跃度不高,信息更新慢的情况,尝试在各年级和各学科中培养一批骨干老师及先进学生,在信息中心的统一协调指挥下,对网站相关模块的信息及时更新,加快频率。建设学校管理平台,通过对应的管理模块,实现各部门利用后台管理,及时、更新各类信息,提供公共数据查询、信息检索等服务,逐步实现教育、教学与行政管理自动化,提高各部门协同效率。充分发挥网络及云平台高效、即时的优势,使电子课件管理、各种文件传输、师生相互交流的网络化变为现实,提高教育、教学效益。

总之,在校园信息化、网络化的建设中,校园信息化概念绝对不能仅停留在硬件建设层面上,其后的学校管理系统、教育教学资源库、虚拟实训平台、数字图书馆、学校网站、信息化工作团队等等的建立和形成,教育教学环境的信息化、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更需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工作难度更大、进度缓慢,短期内无法完成,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认识。最后,信息数字化后被存入计算机系统及云平台,如何管理好这些信息,使之发挥最大作用,是校园信息化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以,只有搞好硬件建设之后的软件建设,才是目前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