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药行业投资研究

医药行业投资研究

时间:2023-09-01 16:55: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药行业投资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药行业投资研究

第1篇

关键词 转型升级 中国经济 医药行业 大型生物制药企业 中小型医药研发企业

一、转型升级条件下我国的经济环境和医药行业的政策环境

近年来,中国经济告别了过去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进入了转型升级的新常态。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速从2012年起开始回落,2012年、2013年、2014年增速分别为7.65%、7.67%、7.4%。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常态主要表现如下:第一,经济增速的新常态。随着刘易斯拐点的临近,人口红利消失,我国经济增速由过去的高速增长逐步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第二,结构调整的新常态。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第三,宏观政策的新常态。主要是指财政政策的新常态:从挖坑放水到开渠引水,从建设型财政到服务型财政以及货币政策的新常态:从宽松货币到稳健货币,从总量宽松到结构优化。

在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医药行业总体上也呈现出以上趋势。我国医药行业一直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近年来虽然增速有所放缓,但医药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0%以上。根据国家发改委数据,2013年医药工业总产值为21682亿元,同比增长17.9%。而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所的最新预测,医药工业2014全年工业总产值同比增幅由原先预测的19.7%下调为17.7%,虽然相比2013年略有下降,但仍保持17%以上的高速增长,而2014年,中国GDP增长率仅为7.4%。医药产品由于其特殊性,产业发展受相关政策影响大,特别是药品价格、招标采购、质量监管、医疗保险、药品临床使用等方面的政策影响较大。2012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改造提升传统医药;2014年11月发改委下发了《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指出将从2015年1月1日起取消药品政府定价,通过医保控费和招标采购,让药品价格在市场竞争中形成;2015年5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2015年进一步扩大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2015年6月9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对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进一步放松了对医药企业开发新型医药产品的束缚。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医药企业不仅获得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而且更进一步丰富了自身的产品线,为以后在市场上攻城拔寨准备了充足的弹药。

二、我国医药行业现状

与其他行业相比,医药产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医药行业属于高新技术领域,医药产品生产经营涉及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规模化生产到产品销售等多个环节,技术要求高,资金投入大,其间的审批与研究环节周期较长,新药产品的开发更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才、设备。因此,总体来说医药行业是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的行业。尤其是近年来,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高技术手段在医药开发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使进入医药行业的门槛越来越高。

此外,我国医药行业的集中度较低,根据SFDA南方所数据2010年我国医药行业的企业数量达到了顶峰,为7038家。其中大部分是技术含量低,效率极为低下的中小型制药企业,而这些企业之间相互恶性竞争又导致利润率更低。这些中小型生物制药企业的特点是研发费用不足、研发实力不强、产品单一化。我国有很多销售额上亿,甚至是上十亿的中小制药企业只依赖于1~2种主要品种,而主要品种的销售额一般占其营业收入的60%以上,甚至更高,这种产品的单一性结构也从一定程度上为中小型制药企业积累了不小的风险。在国际上,大型制药企业的营业利润率相当高,平均值达22%之多,而在我国一般医药企业利润率达到10%就相当高了。相比于欧美发达国家来看,我国医药行业的特点为:一是技术层次低,在世界医药工业体系中扮演者原料药供应商的角色,而科技含量高、利润率高的制剂产品则大量依靠仿制,因而不能打开制剂药物的国际市场。二是产业集中度低,生产厂家众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恶性竞争加剧。三是受国家政策影响大,如受医保政策和国家定价政策的影响大,企业之间难以展开充分的市场竞争。

三、医药行业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政府对医药行业管制逐渐宽松,预期我国未来几年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也将趋于宽松,医药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会更加的集中化和专业化。

(一)大型制药企业的发展趋势

大型生物制药企业可以通过并购整合,来不断发展壮大自身实力。一般情况下,通过并购实现业务的增长要比从规划图纸开始实现自身增长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且风险较小。医药行业中新药研发有着“难度高、投入大、周期长”的特点,大型医药企业通过并购可以快速整合其竞争优势,有利于其产品线的不断创新,加快其产品投入市场进程。此外,面对国际医药巨头的竞争,国内医药企业需要迅速扩充自身的实力,通过并购不失为明智的选择。纵观欧美著名大的制药企业,几乎都是以某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应用了兼并、收购发展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国际大公司只依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例如,国际制药巨头辉瑞收购并整合法玛西亚、惠氏,而最近又宣布将以大约17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药物及医疗设备制造商HospiraInc;默克收购雪兰诺;赛诺菲收购安万特等等。国际上大型制药企业并购的案例举不胜举。通过并购将国内医药企业做大做强也是中国制药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到国际竞争的必经过程。

从我国大型生物制药企业自身财务竞争力来看,我国大型生物制药公司的资金实力雄厚,偿债能力较强,很多公司财务费用甚至为负值,不存在较大的偿债风险。相对于其他财务指标表现出较强的资产管理能力,大部分大型生物制药企业的盈利能力也较强。这说明医药行业整体在资产管理质量和盈利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我国大型生物医药企业获取净资产现金投入的能力不足,获取现金能力较弱。公司的资本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以提高资产运营效率和整个行业的竞争优势。其中应收账款周转能力成为制约生物医药企业财务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

从总体财务特征来看,大型生物制药企业非常有利于其进行负债并购和扩张,可立足于现有的资产优势,充分利用杠杆融资进行并购和重组业务。另外,应收账款周转能力成为制约生物医药企业财务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生物医药公司普遍存在应收账款周转期过长,经营现金流少的特点。所以生物医药行业在保持销售增长的情况下要加强对应收账款的收回,合理安排现金收支,保持足够的资金流。

此外,我们预期国内的货币政策将在未来几年一直保持宽松,现有的经济环境非常适合有稳定现金流,信用良好,资产优质的大型生物制药企业进行兼并扩张。企业可依靠自身实力,扩大自身的融资渠道,通过收购兼并来扩充自身的实力,增强自身研发实力。同时,企业也要注重自身的风险防控能力,随着企业并购之后规模的不断扩大,所占有的市场份额也将会有所增加,企业短期容易出现过度膨胀的问题,这样就会影响到企业的管理,同时企业的财务资金也会出现紧张的情况,特别是在举债融资并购的过程中,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也相对较多。因此,加强财务整合风险控制就是并购财务整合能否成功的关键影响因素。为了能够顺利实现并购后的财政整合,首先要加强医药企业支付风险的控制,快速剥离劣质资产,对并购后的医药企业现金类资产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实现资产优化组合。

(二)中小型合同研究服务医药企业的发展趋势

对于依靠规模效应的大型生物制药企业,采用并购重组可以迅速扩充其实力,并利用其信用度高的优势,可在资本市场上以较小的成本获得资金来支持其扩张,而对于一些拥有科技优势的服务性中小型合同研究机构(CRO)来说,银行贷款对借贷主体有严格要求和评估,还要有抵押和担保。一个刚起步的医药研发项目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难以满足银行的贷款条件。上市筹资对大部分中小企业更是只能望而兴叹。可见,以上融资渠道均非理想选择,而风险投资却为这些企业提供了一种好的选择。

风险投资,是对那些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产业的投资。风险投资的实质是一种科学技术和金融相结合,将资金投入风险极大的高新技术开发生产中,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商品的新型投资机制,是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一个资金有效使用过程的支持系统。

医药产品研发的特点是资金投入高,周期长。新药研究开发过程,不仅包括在实验研究阶段,还包括进入临床的各研究阶段(临床Ⅰ、Ⅱ、Ⅲ、Ⅳ期),耗资大、耗时长、难度高。当前国际上每种药物从开发到上市平均需要花费15年的时间,耗费8~10亿美元左右。美国制药界在过去的20年间,每隔5年研究开发费用就增加1倍。风险投资机构选择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型医药研发企业进行投资,并积极参与到其研发业务和日常管理中去。但医药产品的研发具有高度的风险,因此必须设计出合理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具体医药行业风险投资的高收益来自对医药企业投资股权的转让所得到的资本收益,而首次公开上市是风险投资最理想的退出时机,目前我国创业板、新三板的蓬勃发展也为风险资本在医药产品研发各阶段的退出创造了合理可靠的资本市场环境。除此以外,各类资本中介服务机构,如法律服务、投资银行咨询服务、医药行业咨询服务、审计和评估等第三方服务机构的建立和完善也为风险投资的退出创造了市场保障。最后,政府为外包服务企业和风险投资的有效结合又提供了相当可观的政策支持力度,如在税收、利率、法律援助等各方面的间接支持,甚至是直接的转移支付支持,为中小型医药合同服务机构的风险投资运行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作者单位为南京长澳医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 韩武,张育粹,苏倪玲.生物医药企业财务竞争力浅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4(20).

第2篇

大(中国)投资公司是日本大冢制药株式会社在中国的独资企业。张一主管日本大冢制药集团在中国的业务以及战略投资计划。先后在美国两大医疗器械公司Medtronic和Guidant从事导管和支架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并出任项目负责人。“身兼投资顾问和医药专家双重身份,在目前中国健康领域方面,你觉得机遇是什么?”在接受记者的提问后,张一做出了如下回答:

一是从投资角度看,另外从企业家角度看机遇在。从投资角度来看,我们感觉中国医药行业是一个非常好的行业,从投资回报,短期回报,从我们角度来说,我们重点看和资本市场相近的企业,但是医药行业和IT行业不一样,目前成功的需要5到10年,医药管理老大一般是本土生长、中国医药行业企业价值是销售渠道。中国医药企业附加值不在于产品,而是产品销售渠道、管理体系、政府关系,因为医药行业是政府监管的,和政府关系,同时和医生的关系,所以这里面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如果看产业链,我们过去带领两个中国企业去海外上市,一是中医药;一是生物技术企业。中国医药行业主要是三大块:西药、中药、生物技术产业。如果从利润点来看中药远远大于西药,西药99%是仿制药,医药行业和其他行业不一样的是,不是一个很好的产品卖出一个很好的价格、市场规模,是以销售为主,因为中国病人区、医生区不是像国外那么复杂,所以在这个基础上,这个行业其实是市场推动的。

中药相对来说,很多中药是独家产品,中国前十名企业,前五名大多数是中小企业的产品。如果看资本市场,和中国医药行业相关资本市场最近几年四个地方:新加坡、香港、美国、今年刚刚开始的英国。从市场反应看,资本市场非常简单:有现金流有增长,有管理团体,加起来不管是干什么的都一样。香港和美国的区别是:香港把香港医药企业评估成为日用品的产业,香港投资者人群从技术角度不能评估,我们带不同企业去的地方不一样,得到和香港类似的价格,但是新加坡市场缺点是没有流通量不行,二级市场流通量不行,一个企业可以上市,可以得到亚洲制药20个PE。

但是相对来说,你遇到的挑战是:你的二级市场,香港是一个退出地,但是价格不能过高,但是到美国去的话,美国纳斯达克麦瑞,PE是50倍,我们现在在做一个中国最大生物企业,我们带他去美国。

另外这个行业机遇是:看任何一个领域的话,都有价值,都有投资点。关键是区分点是什么?

生物技术企业在中国是一个梯形的,中国产品没有专利,大部分产品在市场卖没有专利,今年你生产,明年他可以生产,造成的挑战是:生物技术前期投资很大,没有任何一个企业敢做大规模前期投入,没有大规模前期投入就不会有大规模产出,因为你的价格在那儿,比如干扰素,十年前300块,今年10、20块,另外政府定价,好的东西并不一定能够卖出好价格,如果不在医保目录里的话,卖不出规模。如果价格过高的话,政府会打你,所以要和市场联系。

投资医疗仪器,周期比较短,一个仪器生产一年时间可以拿证,药审批需要3到5年,创新的话要8年。从今年开始仪器发展很快,现在市场已经进入缓慢发展期,这块有些企业成了规模,在这个基础上,有两家上市公司,有些企业手中有一定现金,你会看到这个行业中,未来并购机会很多。我们看到医院私有化,在这个过程中,医院投资从回报来说,很强劲,所以投资回报短期不会很高。

第3篇

伴随政策改革红利的不断释放,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行了重点部署,其中单独二胎、社会办医和允许医师多点执业成为新的亮点。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政策的放开将推动辅助生殖和儿科用药市场的加速发展,促使参与医院改制或投资民营医院的上市公司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医保行业的投资春天有望来临。在此背景下,记者从南方基金获悉,公司旗下首只医药保健基金——南方医药保健灵活配置基金已于日前正式获批,近期即将面市。

南方医药保健基金股票投资占基金资产的比例范围为0-95%,投资于医药保健行业证券不低于非现金基金资产的80%,债券、债券回购、银行存款、货币市场工具等其他金融工具不低于基金资产净值的5%。作为一只混合基金,该基金产品属性可促使基金经理发挥自身行业研究的优势,主动控制仓位和精选个股,实现攻守兼备,即当市场行情上涨时可增加医药保健行业的股票仓位;当市场不配合时可主动减仓甚至空仓,规避行业周期和股票阶段性估值过高的风险,保障实现超越“1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税后)+1%”这一业绩比较基准的投资目标。

南方医药保健基金拟任基金经理杜冬松表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保健意识日益增强,对更高质量医药产品和服务有全新的需求,这也将进一步推动医药保健行业的发展,使医保行业的股票投资价值逐步凸显。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6日,市场已运作且有业绩可查的5只医疗主题基金,今年来取得了33.50%的平均收益率,投资回报大幅领先同期336只同类普通股票基金16.36%的平均涨幅。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医药投资专业性极强、投资壁垒较高,选股能力成为医药行业基金决胜的重要因素。记者了解到,杜冬松先生拥有11年证券从业经验,目前为南方基金研究部消费组组长、医药行业首席研究员,曾连续三年获STARMINE亚洲最佳医药行业分析师和中证报/CCTV最佳医药行业分析师。Wind统计显示,今年以来截至12月6日,杜冬松管理的南方新兴消费股票分级进取B份额净值增长30.95%,收益居135只封闭式基金第七位。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中国社会正面临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峻的问题,这将推动社会对医药保健行业产品数量和服务品质需求的不断提升。发展医疗健康产业跟中国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的内涵高度一致,是真正的“刚需”产业。该产业的成长将推动中国的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利国利民,具有长期配置价值,值得投资者特别关注。

第4篇

6月16日,在走了一个过场之后,联想控股以8.7亿元的价格 顺利收购了石家庄制药集团100%的股权。这是一场毫无悬念的产权转让,业内盛传已久,而石药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石药集团国有股权转让公告》中,要求受让方是一家以制造业为主营业务、总资产规模在500亿元人民币以上、年销售收入在100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大型内资企业集团,基本就是为联想量身打造。收购完成后,联想控股同时也持有石药集团下属上市公司中国制药约50.93%的股本。

石药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化学原料药生产基地和综合制剂生产基地2_--,位列中国化学制药行业前列。1997年8月21日,石家庄一药集团、石家庄二药企业集团、石家庄四药股份、河北制药集团4家企业联合组建了石药集团有限公司,并将优良资产注入中国制药,在香港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由蔡东晨任董事长。这次的企业联合其实是政府拉郎配的结果,当时政府还比较热衷于强弱联合。这次联合对蔡东晨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当时国内一些不错的企业就是在这种拉郎配中开始走向衰落。某种程度上,蔡东晨像这个企业的家长。经过一番挣扎,联合后的石家庄制药集团走出低谷,利润开始节节攀升,成为地方政府的纳税大户。到2003年,企业达到一个发展高峰,并成为石家庄市首个利税过10亿元的企业。在石家庄市政府打造“药都”的定位中,石药占据重要地位。

但是,没有被拉郎配打倒的石药集团,却几乎倒在了国家的调控下。从2004年开始,发改委共对药品进行了24次降价调控,原料药企业利润空间一再缩小,由于受行业环境等多方面影响,加之民营资本、外资大举进军中国医药行业,使得企业经营面临严峻形势。石药两大类产品青霉素和维C价格反复下降,赢利能力大不如前。与2003年比,在香港上市的中国制药市值已缩水20多亿港元。

到2006年,国内的原料药企业已大面积亏损,石药集团虽然还在赢利,但已是举步维艰,石药集团在寻找出路。据记者调查,早在2006年中,石药集团已和联想达成初步意向,联想曾派人到石药集团历时数月做了详细考察,随后,石药集团召开了职代会,传达了改制信息。但是,随着联想将收购石药的传闻愈演愈烈,收购似乎被搁置了,各相关方对此都三缄其口。而此时,老牌制药企业已陷入了低谷。

这次的股权转让,对石药集团来说是一个发展的机会。联想控股承诺,在受让石药集团国有产权后,将以石药集团作为其发展医药产业的平台,未来5年内拟投资50亿元,把石药集团打造成在世界上有相当影响力的大型制药企业,使其新增销售收入150亿元、利税25亿元。

而石药集团的管理层,也将比他们作为国企干部得到更多的实惠。“联想控股收购石药集团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让管理层拥有股份,让他们从精神上和物质上都能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签约当天,联想控股总裁柳传志便向石药管理层立下承诺。内部人士告诉记者,中层以上人员共约300名左右都有可能得到股份。有接近此事的消息人士透露,MBO是石药在与联想谈判时就已经订好的。除了MBO外,联想控股还保证未来5年内保持石药集团管理层的基本稳定,但联想将派人出任集团董事。记者拿到的部分联想和石药集团收购意向的草案中的图表也显示,联想收购石药后,将会整体上市,随后进行MBO。

在石药转让给联想的同一天,河北省另一家大型制药企业――华北制药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确定了战略合作框架,给自己的未来发展开辟了另外一条道路――能源发展。此前,两家已在合作生产生物能源丁醇。在制药行业的寒冬中,这些老牌的制药企业都很清楚,不在停滞中沦陷,就在革命中重生。

三赢的收购

联想收购石药可以说是三赢。中国的青霉素占世界市场份额的80%,维C也占了70%,这两大原料药是石药集团的主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据了极大份额。长期以来,我国原料药出口价格战打得很激烈,2007年7月1日起,我国又调低了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这将对我国原料药出口造成影响。欧盟于2007年6月1日起实施的《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和限制制度》,我国维生素C出口前景不容乐观。石药集团掌门人蔡东晨表示,石药要想获得更大发展,必须调整产品结构,实现升级换代。联想控股将注入的大笔资金无疑有助于石药的转变。

柳传志公开称,联想控股收购石药之后,将为石药提供如资源、资金、管理经验等各种帮助,使石药完成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联想有收购医药企业的经验。2005年,联想控股公司下属的弘毅投资曾出资2.1亿元,收购先声药业31%的股份。这一收购所注入的资金,直接推动了先声药业随后的产品并购和赴美上市。在联想参股之后,2006年先声药业首涉抗癌药市场。先声药业斥资2亿元购得烟台麦得津生物公司80%股权,将其开发的抗肿瘤新药“恩度”收进囊中,创下国内药业以单一品种专利为目标的最大金额并购纪录。石药集团的规模及企业状况等优于先声药业,石药集团转让后的前景很可预期。

根据转让合同,石药集团转让后注册地点不变,这就保证了税收关系不变,石家庄政府的税收收入不受任何影响。同时盘活了国有资产,拿回了现金,石家庄市国资委在得到转让石药产权的资金后,将主要用于本市国有企业改革、改制过程中职工安置、偿还企业负债等方面。据悉,这次收购中,石家庄市国资委―直唱主角。

这次的股权转让,收益最大的可能是联想控股。从收购本身来说,今年原料药市场转暖,价格开始大幅回升,收购石药后,只要再包装异地上市,就可以收回投资并获得很好的收益。更有业内人士认为,石家庄国资委希望尽快把石药卖掉。尽管标价8.4亿元,石药的实际价值可能超过20亿元。业内的共识,收购国企总是会有超出预期的实惠。据介绍,在过去的几年中,联想收购了9家企业,其中5家是国企,其利润都上涨了几倍,个别的甚至上涨了近10倍。

从联想的整体发展来说,收购石药这步棋是蓄谋已久。近年来,联想控股积极在其他行业寻找发展机会,并以资本运作和行业整合的方式,着力在新领域培育骨干优势企业。联想控股非常看好中国医药行业的发展前景,并清晰认识到石家庄市作为医药产业基地突出的区位优势。有业内人士认为,联想成立弘毅投资的初衷就是为了收购石药,前年收购先声药业,也是为了收购更大的制药企业试水。收购石药完成后,联想控股将进入医药行业三甲。

抄底的资本

石药和华药选择了自己的变革之路,而他们的变化仅仅是中国医药产业的一个缩影。站在全球的角度,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院长朱宝泉把整个医药环境称之为“寒冬”。他说:“2006年,全球主要市场的增幅在变缓,上市新药数量下降,大型制药公司在裁员。而中国医药行业也经历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酷的一年,整个医药行业透着寒意。”

药品24次降价、反商业贿赂、严控新药审批、刚刚启动不可预料的医改等等,让医药行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低潮。从2003年到2006年,医药行业的税前利润率从9.4%降到7.98%。2006年,医药行业在政策性寒流的冲击下,增长速度显著放慢。全年行业销售收入增长为17.52%,利润增长为11%,这两项指标均创下10年来的新低。2007年前5个月医药经济效益指标出现回暖,但国内医药市场药品降价、成本费用压力仍然存在。业内人士认为,整个行业暂时还难以完全好转,这个谷底将持续几年。像石药和华药一样,医药行业都在寻找自己的出路。自2006年开始,中国整个医药行业明显出现了重组、私募、上市的热潮。现在我国的医药企业普遍规模较小,集中度偏低,行业整合存在很多机会,继前几年的并购风潮之后,步入谷底的医药行业迎来了另一个热潮,那就是资本的大举进入。现在的低谷,给了资本抄底的机会。

第5篇

论文摘要:薪酬管理制度对人力资源竞争的影响乃至对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作用不容质疑。作为企业核心人物一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及留住他们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本文从薪酬方面吸引、留住和激励优秀的医药行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探讨。

1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前中国市场医药已完全放开,竞争愈来愈激烈,医药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随着加入WTO,国际上最大的25家医药企业已经有20家直接或间接通过独资、合资、合作以及收购兼并等方式进入中国医药市场,这些国际医药大企业凭借雄厚的资本实力、先进的销售理念、技术研发、管理方法长驱直人、抢占市场,并逐步扩大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我国医药行业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目前拥有医药企业近3500家,竞争非常激烈。医药企业要走出目前的困境,面临着两种重要资源的竞争:一是自身技术装备、资金实力的竞争;二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以下简称高管人员)的竞争。

薪酬管理制度对人力资源竞争的影响乃至对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作用不容质疑。作为企业核心人物—企业高管人员,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及留住他们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很多跨国公司已经把目光对准了中国。在这“春雨欲来风满楼”的季节,中国医药业已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寒意。

落后的销售理念、薄弱的资本实力、外资公司的业务抢夺和精英人才的纷纷“外流”,使中国医药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特别是近两年来,中国企业界高管人员又不断出现震荡,使笔者对中国企业现有的高管人员激励机制产生反思。如何利用薪酬杠杆,吸引、留住和激励优秀的高管人员是薪酬管理的重要目标,也是目前中国医药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

2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现状与分析

《中国企业家》杂志在2005年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的薪酬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目前中央企业负责人平均年收人36万元,平均薪酬最高的是医药业。平均年收人超过50万元的行业有5个,依次为:医药68.6万;电力64.7万;汽车61.9万;冶金57.8万和地产57万。这五大行业也是近两年景气度颇高的行业。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行业的前景都比较好,由于薪酬水平与所在行业景气状况的相互关联性,中央企业的老总薪酬也随之提高。

调查还显示,大部分行业的央企负责人平均薪酬水平比员工都高出10倍左右。医药企业负责人平均薪酬最高,其员工的平均薪酬更是遥遥领先,达16.5万。相应地,其高管与员工的收人差距亦排在倒数第二位,为4.2倍一。

《中国企业家))还对对100家上市公司(随机抽取行业龙头企业和2004年新上市的公司)2004年高管平均薪酬水平进行了分析,医药行业以其良好的稳定性排名第四。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现在的大环境下,医药行业由于其较高的销售利润率和成本利润率,高管人员薪酬水平总体较高。但高管人员和普通员工的收人差距较小。这种较小差距的收人很难达到企业的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平。判断高管人员收人的公平性主要根据收人的“外部市场竞争力”和“内部差距。在医药行业,央企高管人员薪酬平均水平和跨国公司(中国区)以及民营企业相比,还是比较少的,这是缺乏外部公平;另外,医药行业的央企内部高管人员和普通员工收人差距仅为4.2倍,这与国外企业的最高层和普通员工的固定薪酬收人差距是20-30倍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内部公平很难保证,高管人员的个人绩效和对企业的贡献难以充分体现。

此外,对所披露的薪酬数据,没有区分“固定薪酬”和“变动薪酬”。这在一点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企业对高管人员长期激励的忽视,一方面说明我们高管人员薪酬在宏观上缺乏政策的支持,比如股票期权的限制和证券市场的治理等,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的薪酬也缺乏有效的管理,比如高管人员的绩效评价、公司治理的完善和薪酬制度的合理制定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但要总结以往的管理经验和教训,充分认清现状,还要从战略的高度出发,着眼于长远的目标,制定合理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制度。

3影响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的因素分析

影响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的因素很多,这里主要讨论以下因素。

3.1医药行业特点首先,医药行业是属于营利性组织,高管人员的薪酬一般是按照会计计量的绩效来确定;根据不同的企业类型(国有、外资和民营企业),每个企业的薪酬水平也会有所差异,一般是外资企业最高,民营企业次之,最后是国有企业。其次,由于医药行业发展潜力巨大,行业的景气度较高,因此,给予高管人员长期激励(股票和股票期权)以留住企业的关键人才对企业的发展很重要。

3.2医药行业高管人员供求状况根据微观经济学的供求理论,一种商品如果供不应求,它的价格就会上升,反之,则下降。由于高管人员是特殊的职业阶层,这种人力资本的形成需要先天的自然察赋加上大量的后天教育、培训和实践的投资,因而决定了市场供给的有限性。但市场对高管人员的需求却在不断增长。虽然医药行业的人才结构是以销售为主要阵营的行业,但管理人才的缺乏也给医药行业参与国际竞争造成了阻碍,也促进了高管人员身价的提高。如果一个行业的职业经理人市场达到了市场均衡,那么职业经理人的市场价格也会趋于稳定,企业在制定职业经理人薪酬时会考虑同行业的平均薪酬水平,以实现薪酬的外部公平,增加薪酬的市场的竞争力。

3,3证券市场的有效性法玛(Fama)提出的证券市场效率理论认为,一个富有效率的证券市场,证券的价格会对任何能影响它的信息做出及时、快速的反应,股票价格既充分地表现了股票的预期收益,也反映了股票的基本因素和风险因素,所以任何人想通过这些有关信息买卖股票以获得超额收益是不可能的;3。高管人员薪酬体系中的长期激励效果都与股票市场效率存在很密切的关系。如果股票价格不能反映了全部与公司有关的信息,高管人员在获得股票期权奖励后可能得不到应有的收益。在健康的股票市场中,股票价格的波动,在客观上可以起到对公司进行评价的作用,也能反映高管人员的经营业绩。这样,企业在进行高管人员薪酬设计时,可以依据高管人员的努力所反映的实际业绩制定合理的薪酬水平。

3.4高管人员绩效评价高管人员的评价标准有会计标准和市场标准,市场基准原则具有较强的激励与监督作用,使经理人所追求的利益能够与所有权人的利益更趋于一致(Finkelstein&Hambrick,1989)。但是,研究显示高管人员较偏好采用会计标准原则,而所有权人较偏好采用市场标准原则(Gomez-Mejia&I3alkin,1992)`5。会计基准原则下,高管人员能够进行内部会计报表上的操作,提升其绩效表现;市场标准则很大程度上受到外部经济因素的影响,对于不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所有权人而言,市场基准原则相对而言更有助于他们监督控制经理人的行为表现。另外,非财务性指标虽难以衡量,却更能反映公司的经营绩效,也在高管人员绩效评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经理自身的能力、努力程度、创新、客户满意度等指标在多因素绩效评价模型中也起着重要的平衡作用,可以弥补财务性指标的缺陷。绩效评价的过程的科学性,专业的考核人员和规范的考核制度也影响高管人员薪酬的制定。

4构建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制度的建议

根据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现状及其分析,考虑到影响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的因素,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以构建中国化的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制度。

4.1增加基本工资在总薪酬中的比例,合理引入长期激励机制由于医药行业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行业,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如果没有发生大的危机,企业的业绩会处于一个平稳阶段,因此,股票期权的存在价值也就没有了,可以增加基本工资在总薪酬中的比重以满足高管人员的需要。但对于处于发展阶段的医药企业来说,长期激励机制是留住关键人才的重要手段。股票期权能使高管人员成为企业剩余的分享者,把企业经营成果在所有者与高管人员之间进行最优的分配,并由双方共同承担经营风险,从而诱使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理人做出符合所有者目标的行为选择,使经理人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与所有者效用最大化目标相一致,即实现二者间的激励相容。

4.2加快医药行业高管人才市场的建设一个有效的医药行业人才市场对高管有很强的激励约束效应。市场竞争和制度约束不但使得经理人的行为得到有效的控制,还促使高管人员努力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包括医药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和道德素养等,通过市场的监督和制约,高管人员的目标函数也与企业的经营目标趋于一致,并自觉地维护自己的声誉,提升自己的市场价值,减少短期行为。这样,企业也具有了追求利润的经济理性。

医药行业人才的匾乏并不是短期现象。长期以来医药商业属于国家垄断行业,在制药行业大量涌人外企之后,医药分销业仍然没有开放。7年前中国刚刚开始对内开放医药商业,正式的对外开放是从2003年开始。封闭的环境使得医药商业长期停留在指定批发和门店销售阶段,自然不能吸引人才。要加快医药行业高管人员(包括生产管理人员、销售管理人员等高级管理层)人才市场的建设,必须完善相应的机制,比如人才测评机制、人才流动机制、信息流动机制和市场约束机制等。人才测评机制可以保证职业经理人人力资本价值的正确评价;人才流动机制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信息流动机制可以增加市场交易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市场约束机制可以减少人的非规范行为,从而减少成本。其中,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是内在统一的,缺一不可。约束机制强调的是内在的约束,而不是外在的约束。比如,具有激励性约束效用的股票和股票期权就是一种内在的约束,而那些制度或者契约都是外在约束,不能从根本上起到约束作用。

4.3加强信息披露程度公平性,提高证券市场效率信息披露的公平性对于上市公司就是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应具有充分性,并且其披露的内容对所有信息使用者来说是公平的。它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公司的会计信息必须充分、真实、及时地披露;二是此信息必须公平地披露给所有信息使用者。假设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中,某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能公平地在信息使用者之间进行披露,则每个投资参与者从该信息中获取的超额预期回报为零,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认为会计信息的披露相对于投资者是公平的;反之某会计信息事先被少数人掌握,则他们就会利用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来操纵证券价格,谋取暴利而使另一些人蒙受损失,我们认为是不公平的。

证券市场的低效率主要来自于我国制度的缺陷,当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之时,制度建设的步伐却没有赶上来。作为制度建设的主体,政府有必要加大市场制度建设,增大市场容量,通过强制性制度变迁,力图缩减起步较晚的证券市场与发达国家的成熟证券市场之间的差距。市场自身发展固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政府是主要的推动力量,作为制度安排的主导力量,为了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的效率,必然要推进证券市场制度变迁,矫正证券市场的制度缺陷,推动证券市场向市场化方向发展。

4.4科学评估高管人员绩效要对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进行有效的制度监督和约束,首先要建立一套高管人员绩效评估体系。由于企业的高管人员有较大的控制权和较高程度的自由决策权,科学的评估体系将成为高管人员管理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准。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企业成熟的、系统的绩效评估体系,以提高我国绩效评估的科学性。首先是根据医药行业的经营特点明确高管人员的角色和责任。不同的行业,高管人员的关键责任会有所不同,对医药行业来说,除了营利外,更多的是社会责任。其次是确定业绩目标、评估方法和评估标准。业绩目标应与企业的短期目标和长期规划相结合,评估标准也尽量客观、公正,评估方法的选择可以根据高管人员职位的不同来确定。最后,评估程序的公正也很重要,因为这将决定被评估者对绩效评价的认可和评价以后自身修正的努力程度。

第6篇

摘要:薪酬管理制度对人力资源竞争的影响乃至对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作用不容质疑。作为企业核心人物一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及留住他们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本文从薪酬方面吸引、留住和激励优秀的医药行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探讨。

1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前中国市场医药已完全放开,竞争愈来愈激烈,医药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随着加入WTO,国际上最大的25家医药企业已经有20家直接或间接通过独资、合资、合作以及收购兼并等方式进入中国医药市场,这些国际医药大企业凭借雄厚的资本实力、先进的销售理念、技术研发、管理方法长驱直人、抢占市场,并逐步扩大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我国医药行业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目前拥有医药企业近3500家,竞争非常激烈。医药企业要走出目前的困境,面临着两种重要资源的竞争:一是自身技术装备、资金实力的竞争;二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以下简称高管人员)的竞争。

薪酬管理制度对人力资源竞争的影响乃至对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作用不容质疑。作为企业核心人物—企业高管人员,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及留住他们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很多跨国公司已经把目光对准了中国。在这“春雨欲来风满楼”的季节,中国医药业已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寒意。

落后的销售理念、薄弱的资本实力、外资公司的业务抢夺和精英人才的纷纷“外流”,使中国医药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特别是近两年来,中国企业界高管人员又不断出现震荡,使笔者对中国企业现有的高管人员激励机制产生反思。如何利用薪酬杠杆,吸引、留住和激励优秀的高管人员是薪酬管理的重要目标,也是目前中国医药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

2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现状与分析

《中国企业家》杂志在2005年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的薪酬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目前中央企业负责人平均年收人36万元,平均薪酬最高的是医药业。平均年收人超过50万元的行业有5个,依次为:医药68.6万;电力64.7万;汽车61.9万;冶金57.8万和地产57万。这五大行业也是近两年景气度颇高的行业。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行业的前景都比较好,由于薪酬水平与所在行业景气状况的相互关联性,中央企业的老总薪酬也随之提高。

调查还显示,大部分行业的央企负责人平均薪酬水平比员工都高出10倍左右。医药企业负责人平均薪酬最高,其员工的平均薪酬更是遥遥领先,达16.5万。相应地,其高管与员工的收人差距亦排在倒数第二位,为4.2倍一。

《中国企业家))还对对100家上市公司(随机抽取行业龙头企业和2004年新上市的公司)2004年高管平均薪酬水平进行了分析,医药行业以其良好的稳定性排名第四。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现在的大环境下,医药行业由于其较高的销售利润率和成本利润率,高管人员薪酬水平总体较高。但高管人员和普通员工的收人差距较小。这种较小差距的收人很难达到企业的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平。判断高管人员收人的公平性主要根据收人的“外部市场竞争力”和“内部差距。在医药行业,央企高管人员薪酬平均水平和跨国公司(中国区)以及民营企业相比,还是比较少的,这是缺乏外部公平;另外,医药行业的央企内部高管人员和普通员工收人差距仅为4.2倍,这与国外企业的最高层和普通员工的固定薪酬收人差距是20-30倍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内部公平很难保证,高管人员的个人绩效和对企业的贡献难以充分体现。

此外,对所披露的薪酬数据,没有区分“固定薪酬”和“变动薪酬”。这在一点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企业对高管人员长期激励的忽视,一方面说明我们高管人员薪酬在宏观上缺乏政策的支持,比如股票期权的限制和证券市场的治理等,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的薪酬也缺乏有效的管理,比如高管人员的绩效评价、公司治理的完善和薪酬制度的合理制定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但要总结以往的管理经验和教训,充分认清现状,还要从战略的高度出发,着眼于长远的目标,制定合理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制度。

3影响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的因素分析

影响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的因素很多,这里主要讨论以下因素。

3.1医药行业特点首先,医药行业是属于营利性组织,高管人员的薪酬一般是按照会计计量的绩效来确定;根据不同的企业类型(国有、外资和民营企业),每个企业的薪酬水平也会有所差异,一般是外资企业最高,民营企业次之,最后是国有企业。其次,由于医药行业发展潜力巨大,行业的景气度较高,因此,给予高管人员长期激励(股票和股票期权)以留住企业的关键人才对企业的发展很重要。

3.2医药行业高管人员供求状况根据微观经济学的供求理论,一种商品如果供不应求,它的价格就会上升,反之,则下降。由于高管人员是特殊的职业阶层,这种人力资本的形成需要先天的自然察赋加上大量的后天教育、培训和实践的投资,因而决定了市场供给的有限性。但市场对高管人员的需求却在不断增长。虽然医药行业的人才结构是以销售为主要阵营的行业,但管理人才的缺乏也给医药行业参与国际竞争造成了阻碍,也促进了高管人员身价的提高。如果一个行业的职业经理人市场达到了市场均衡,那么职业经理人的市场价格也会趋于稳定,企业在制定职业经理人薪酬时会考虑同行业的平均薪酬水平,以实现薪酬的外部公平,增加薪酬的市场的竞争力。

3,3证券市场的有效性法玛(Fama)提出的证券市场效率理论认为,一个富有效率的证券市场,证券的价格会对任何能影响它的信息做出及时、快速的反应,股票价格既充分地表现了股票的预期收益,也反映了股票的基本因素和风险因素,所以任何人想通过这些有关信息买卖股票以获得超额收益是不可能的;3。高管人员薪酬体系中的长期激励效果都与股票市场效率存在很密切的关系。如果股票价格不能反映了全部与公司有关的信息,高管人员在获得股票期权奖励后可能得不到应有的收益。在健康的股票市场中,股票价格的波动,在客观上可以起到对公司进行评价的作用,也能反映高管人员的经营业绩。这样,企业在进行高管人员薪酬设计时,可以依据高管人员的努力所反映的实际业绩制定合理的薪酬水平。

3.4高管人员绩效评价高管人员的评价标准有会计标准和市场标准,市场基准原则具有较强的激励与监督作用,使经理人所追求的利益能够与所有权人的利益更趋于一致(FinkelstEin&Hambrick,1989)。但是,研究显示高管人员较偏好采用会计标准原则,而所有权人较偏好采用市场标准原则(Gomez-Mejia&I3alkin,1992)`5。会计基准原则下,高管人员能够进行内部会计报表上的操作,提升其绩效表现;市场标准则很大程度上受到外部经济因素的影响,对于不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所有权人而言,市场基准原则相对而言更有助于他们监督控制经理人的行为表现。另外,非财务性指标虽难以衡量,却更能反映公司的经营绩效,也在高管人员绩效评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经理自身的能力、努力程度、创新、客户满意度等指标在多因素绩效评价模型中也起着重要的平衡作用,可以弥补财务性指标的缺陷。绩效评价的过程的科学性,专业的考核人员和规范的考核制度也影响高管人员薪酬的制定。

4构建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制度的建议

根据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现状及其分析,考虑到影响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的因素,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以构建中国化的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制度。

4.1增加基本工资在总薪酬中的比例,合理引入长期激励机制由于医药行业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行业,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如果没有发生大的危机,企业的业绩会处于一个平稳阶段,因此,股票期权的存在价值也就没有了,可以增加基本工资在总薪酬中的比重以满足高管人员的需要。但对于处于发展阶段的医药企业来说,长期激励机制是留住关键人才的重要手段。股票期权能使高管人员成为企业剩余的分享者,把企业经营成果在所有者与高管人员之间进行最优的分配,并由双方共同承担经营风险,从而诱使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理人做出符合所有者目标的行为选择,使经理人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与所有者效用最大化目标相一致,即实现二者间的激励相容。

4.2加快医药行业高管人才市场的建设一个有效的医药行业人才市场对高管有很强的激励约束效应。市场竞争和制度约束不但使得经理人的行为得到有效的控制,还促使高管人员努力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包括医药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和道德素养等,通过市场的监督和制约,高管人员的目标函数也与企业的经营目标趋于一致,并自觉地维护自己的声誉,提升自己的市场价值,减少短期行为。这样,企业也具有了追求利润的经济理性。

医药行业人才的匾乏并不是短期现象。长期以来医药商业属于国家垄断行业,在制药行业大量涌人外企之后,医药分销业仍然没有开放。7年前中国刚刚开始对内开放医药商业,正式的对外开放是从2003年开始。封闭的环境使得医药商业长期停留在指定批发和门店销售阶段,自然不能吸引人才。要加快医药行业高管人员(包括生产管理人员、销售管理人员等高级管理层)人才市场的建设,必须完善相应的机制,比如人才测评机制、人才流动机制、信息流动机制和市场约束机制等。人才测评机制可以保证职业经理人人力资本价值的正确评价;人才流动机制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信息流动机制可以增加市场交易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市场约束机制可以减少人的非规范行为,从而减少成本。其中,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是内在统一的,缺一不可。约束机制强调的是内在的约束,而不是外在的约束。比如,具有激励性约束效用的股票和股票期权就是一种内在的约束,而那些制度或者契约都是外在约束,不能从根本上起到约束作用。

4.3加强信息披露程度公平性,提高证券市场效率信息披露的公平性对于上市公司就是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应具有充分性,并且其披露的内容对所有信息使用者来说是公平的。它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公司的会计信息必须充分、真实、及时地披露;二是此信息必须公平地披露给所有信息使用者。假设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中,某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能公平地在信息使用者之间进行披露,则每个投资参与者从该信息中获取的超额预期回报为零,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认为会计信息的披露相对于投资者是公平的;反之某会计信息事先被少数人掌握,则他们就会利用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来操纵证券价格,谋取暴利而使另一些人蒙受损失,我们认为是不公平的。

证券市场的低效率主要来自于我国制度的缺陷,当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之时,制度建设的步伐却没有赶上来。作为制度建设的主体,政府有必要加大市场制度建设,增大市场容量,通过强制性制度变迁,力图缩减起步较晚的证券市场与发达国家的成熟证券市场之间的差距。市场自身发展固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政府是主要的推动力量,作为制度安排的主导力量,为了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的效率,必然要推进证券市场制度变迁,矫正证券市场的制度缺陷,推动证券市场向市场化方向发展。

4.4科学评估高管人员绩效要对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进行有效的制度监督和约束,首先要建立一套高管人员绩效评估体系。由于企业的高管人员有较大的控制权和较高程度的自由决策权,科学的评估体系将成为高管人员管理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准。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企业成熟的、系统的绩效评估体系,以提高我国绩效评估的科学性。首先是根据医药行业的经营特点明确高管人员的角色和责任。不同的行业,高管人员的关键责任会有所不同,对医药行业来说,除了营利外,更多的是社会责任。其次是确定业绩目标、评估方法和评估标准。业绩目标应与企业的短期目标和长期规划相结合,评估标准也尽量客观、公正,评估方法的选择可以根据高管人员职位的不同来确定。最后,评估程序的公正也很重要,因为这将决定被评估者对绩效评价的认可和评价以后自身修正的努力程度。

第7篇

NEA,一家创立于美国硅谷的创投机构,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曾因投资ZAGA而名声大震。2011年,美国《商业周刊》评选出2011年通过IPO(首次公开招股)获利最丰厚的美国十大风险投资公司,NEA又超越红杉投资和KPCB,晋升榜首。

它是如何做到的?

其已用医药行业的实践给出了答案。“医药行业项目要获得高额回报,关键是时间点的把握,并与对行业的独特判断密不可分。”蒋晓冬说。而要获取系统的成功,则要归结于团队作战,靠业绩说话的企业文化――这在NEA已经成为传统。

虽然, NEA 2005年才进入中国,投资主要集中于TMT、医疗健康两大领域。但在实际运作当中,他们与美国的投资一脉相承――各个行业都要涉足,在投资过程当中均衡比例,这让他们最终在中国也收获不菲。

比如,具体到某个投资案例,则是他们研究好某个行业以后,选择其中几个不错的项目进行接触,最终选择一家各方面都不错的企业进行投资。

在价格方面,NEA也不是特别看重。这与其策略调整有关。“我们的策略经常是针对具体的情况,这是一对一的,你要看他的情况,他要看你的情况,所以很多情况下,价格就不是一个最关键的因素。“蒋晓冬介绍说。

首尝医药甜头

“中信医药是我们在中国投资第一个医疗项目,也是目前唯一的一个退出项目。但通过这个案子我们已经把在中国所有的医疗投资全部收回,在这个项目上我们获得了26倍回报。这个项目之所以能够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是独特性,因为它在北京是排名第三的医疗流通企业,国药、华润都不可能被收购。”蒋晓冬乐于与大家分享这个案例。

而除了项目的独特性之外,还与他们选择的时间点有很大关系。

要知道,那是在2008年。“那时,美国刚爆发金融危机,很多PE机构都不敢投资,大家都很谨慎,但是在我们看来,这正是投资的时间点,估值对我们非常有利。”蒋晓冬分享道。

其实,在NEA投资中信医药之前,他们已经对医药物流行业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这个行业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不过细数行业内的几个投资标的,只有国药和中信医药等几家公司。而他们可以投资的标的,只有中信医药一家。所以,当时他们唯一能够选择的就是选择在什么时间点进入。

长线投资医药

尝到了医药行业甜头的蒋晓冬,依然将投资目标对准了医疗,对于他来说,投资的时间点就是现在。

在蒋晓冬看来,中国的医疗发展有其独特特点,它是一个非常区域化的过程,先形成一个核心区域,然后由该区域形成核心竞争力和规模,在市场上占据较大的份额,随后,上市的通道就会打开。

对于医疗投资过热,蒋晓冬却认为“过热可以接受”,“过热的问题可能会存在,但可能会比TMT等行业好些。原因是:医疗行业不管制药还是医疗器械,研发时间比较长,要达到一定的规模,不像TMT一下子就起来了,这个机会你没有抓住就没有机会了。医药行业有几个拐点,不是一下子就上去了。”

“医疗服务这个领域,经过三年医改,现在到了行业大发展的拐点。今年4月,在京西宾馆,总理也第一次提出,把医疗健康行业打造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说法,并要大力发展的公共事业,所以行业机会越来越多。”在这个信号下,NEA已经选择快速出手――据蒋透露,目前他们已经出手投资了几家医疗结构,其中一家是专业肿瘤治疗机构,一家是专业康复机构。

“医疗是刚性需求,随着医改的深入,医疗行业里的机会也很多,我们正在跟一些医院谈合作。”

蒋晓冬解释,对于医院的兴趣,其实来源于他对于社会现象的观察。这同时也折射出这个不苟言笑的人,另一面所具备的“心计”。

对比美国的发展轨迹,蒋晓冬早就得出了投资结论,“大家可能不知道,美国40年前也是公立医院占主导局面,当时有8千家公立医院,但现在这一数字已经不到两千。在中国未来15-20年,医院将像房地产市场一样,门一旦打开,发展的速度会超过美国、台湾。医药行业是长线投资,我们非常有耐心,我们已经做好了功课。”

这个投资界的猎手,显然已经做好了长期在医疗领域内掘金的准备。

专科医院的纠结

在公立医院与私立专科医院之间,蒋晓冬在不断切换。

“在中国很多专科医院是依靠营销不断创造业绩,一旦停止宣传,其业绩就会大幅下滑,没有多大的核心竞争力。”这是蒋对中国不断涌现的专科医院的判断。

即便如此,NEA还是投资了肿瘤医院,但是对于专科医院的未来,蒋晓冬却保持悲观,这位自信的投资人又表现出几分矛盾。

“专科医院有上市的先例,我的理解专科医院上市的通道应该是敞开的,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但不能确定今后的发展方向,其实我们所谓的专科连锁(眼科医院连锁、肿瘤医院连锁等),这种模式在全世界不太存在”。

“专一的专科连锁模式到底走多大,走多远,我不知道,好象这样的例子不多。”面对专科医院的未来,一向自信的蒋晓冬也感觉几分迷茫。

第8篇

[关键词] 医药;专利权;价值评估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11. 013

[中图分类号] F2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11- 0026- 03

0 前 言

医药技术创新是推动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医药产业的发展,医药专利权的交易也愈发频繁。无论是单项医药专利的交易、医药专利组合的交易,还是医药专利权的质押融资,乃至医药企业之间的并购,都需要对医药专利权的价值进行认定。国家知识产权局的《2016年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推进计划》中指出:“推进知识产权产品价值计量标准和方法研究,完善推广知识产权产品交易过程中的价值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医药专利价值评估是医药专利投入市场的基本前提,对其科学合理的价值评定,能够促进t药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1 医药专利权价值评估现状

医药专利权价值评估是医药专利从研发到投入市场的桥梁。但评估体系的缺失,阻碍了医药专利权的转让与质押。而医药专利交易市场和融资市场发展缓慢,也反过来导致了其评估理论的陈旧。因此,对医药专利权价值的评估体系亟待完善。

目前,专门对于医药专利权价值评估的研究很少,研究多集中于专利权的价值评估。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将专利价值评估方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统方法,即成本法、收益法与市场法。这三大方法也是包括资产评估机构在内的实务界使用最多的方法。另一类是新兴方法,国内外学者将金融领域与系统工程领域的数学模型应用到专利价值评估中,提出了模糊综合评价法(于磊,2010)、蒙特卡罗模型(马俊海、张秀峰,2011)、BP神经网络法(胡启超,2013)、模糊实物期权法(刘岩、陈朝晖,2015)等一系列方法。这些方法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和模型构建,基于医药行业专利权的研究很少,没有体现医药专利权的特殊性,因此不能直接套用。

2 医药专利权的特点

医药专利是一种特殊的无形资产,它的创造来自于智力劳动,形成于研发及实验,是科研人员的创新成果。由于医药行业本身具有投资大,风险高的特点,使得医药专利除了具有一般知识产权的无形性、专有性、法定性、时间性和地域性等特征以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性。

2.1 价值波动大,不确定性强

医药专利权受到外部影响大,国家医药政策及科技发展速度均会对医药产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国家颁布有利的医药政策,会引起医药行业交易需求上升,医药专利的价格上涨。如果医药行业中某一领域的技术更新速度加快,会引起该领域内的医药专利价值下降。由此看出,医药专利权价值需要格外考虑风险因素。

2.2 研发周期长,评估难度大

医药专利权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研发与反复的实验,从新药发掘到时候上市,需要花费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在不同的阶段,医药专利权的价值相差很大。例如:新药研发过程可以分为未确定化合物阶段、确定化合物阶段、临床前研究、获得临床批件、一期临床、二期临床、三期临床、获得生产批件阶段,新药价值不同阶段各不相同。对医药专利权或者医药专利组合的价值评估,需要搜集大量信息,评估难度高。

3 医药专利权价值评估方法改进

由于医药专利权自身的特性,在评估方法的选择上应仔细斟酌。医药专利权价值评估理论陈旧,三大传统方法不能很好地体现医药行业的特色。例如,成本法只考虑了研发实验阶段投入的成本费用,未能考虑医药专利权未来的获益能力;收益法是将未来能获得的收益或是现金流进行折现,忽视了风险;市场法是从市场中选取类似的可比交易专利进行参数修正,而通常在市场中难以获取同类交易案例。而新兴方法多数未能考虑到医药行业的特点,且参数的确定较为复杂。

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实务界经验,本文认为医药专利权评估应有以下几个层次。

3.1 医药专利权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司、中国技术交易所组织编写的《专利价值分析指标体系操作手册》中,已经提出将专利价值度从技术、经济和法律这三个维度进行分解。这三个维度进一步分解,技术价值度指标分为注册分类、发明人先进性、行业发展趋势、适用范围、技术依存度、可替代性、技术成熟度。经济价值度指标分为市场价值、注册审批进度、竞争情况、研发成本、应用情况。法律价值度指标分为多国申请、挑战次数、依赖性、不可规避性、有效期、专利侵权可判定性。在进行医药专利权评估指标的设计时,可以根据以上指标进行细化,也可以根据医药专利的特征对个别指标进行修正。通过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可对被评估医药专利开展定性的评价。

3.2 应用实物期权模型

医药专利权价值评估需要把收益法和实物期权法结合起来,同时考虑获益能力和不确定性,才能合理估计医药专利权价值。在以往实物期权评估知识产权时,是将被评估对象看成一个整体,过于笼统。由于医药专利的研发实验周期长,处于不同阶段与环境下的医药专利权所面临的风险各不相同,对应的期权价值也有所不同,应当分类进行讨论。

3.2.1 医药专利权分次投资的研发期权价值

其可选择Geske复合期权模型来计算。Geske模型将项目投资决策看作由两个欧式看涨期权,即早期的投资机会是为后来的投资做准备,是对复合增长机会的投资,亦可看作是看涨期权之上的看涨期权。这一假设更符合医药专利以及医药专利组合研发的实际情况。由于在整个医药研发过程中,前期研发投资是后期研发的前提,因此可以适用复合期权。

3.2.2 医药专利权形成后理想环境下的期权价值

其可选择B-S模型。即在医药专利权形成时,市场条件理想的前提下,所拥有的一个看涨期权。在此处可以引入模糊数学将传统的B-S模型中的输入变量模糊化,并用模糊数来量化风险,将结果锁定为价值区间。在所构建的模糊实物期权模型中,还可以加入价值损漏率等因素,使得其价值评估过程更加精确和科学。

3.2.3 医药专利权形成后不理想环境下的价值

其可用延迟或放弃期权的二项式模型。若市场状况持续恶化,导致医药专利无法带来足够的预期收益来承担继续等待的成本,企业将会放弃追加投资,这实际上是执行了一项放弃期权。只有当市场反馈表明后续投资有很大可能带来超额收益时,企业才会追加投资。如果市场达不到预期,决策者会持续观望,等待合适的时机,就可以利用二项式延迟期权模型。

3.3 应用博弈论模型

我国缺乏完善的医药专利评估体系,因此在医药专利的交易中,买卖双方协商定价占有很高的比重。目前,只有马小琪(2006)在其博士论文系统阐释了应用了博弈均衡理论的资产评估机理。实际上,在医药专利权的评估中,交易双方在达成意向前已经过一定的谈判过程,并且对最后的成交价格认定有一定的影响。由于医药专利权交易双方均有达成转让专利资产的意向,又具有各自的利益考虑,所以双方是合作前提下的冲突博弈。对此可应用博弈论模型,用完全信息下和不完全信息下的o态博弈与动态博弈模型进行具体讨论。

4 医药专利权价值评估建议

4.1 建立健全医药专利价值评估体系

建立健全评估体系是科学确定医药专利价值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医药专利权价值评估体系,评估方法也较为陈旧。应当结合医药行业的特色,探索影响医药专利权价值的具体因素,适当选择评估方法,加深理论研究,合理利用专家工作,提升评估人员的专业能力。

4.2 构建医药专利权的信息化平台和评估数据库

目前,我国医药研究机构与个人持有医药专利数量很大,研究成果交易较为分散,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医药专利持有者难以找到市场,投资者也很难找到所需要的技术。由政府主导,企业、高校等市场主体及中介机构协同参与,共同构建医药专利权的信息化平台和评估数据库,为个人、高校、科研院、企业及评估机构提供医药专利查询、专利价值评估、技术咨询、法律顾问等服务,无偿或有偿的向技术转移双方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提供更多交易案例,有助于医药专利的交易和融资,提高技术转移的速度和效率。

5 结 语

医药专利数量的逐年增加,医药行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医药市场专利交易与融资。目前我国医药专利价值评估理论仍不成熟,因此,对医药专利权价值评估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传统收益法的基础上,根据医药专利所处的不同阶段与市场环境,提出将实物期权和博弈论引入医药专利权价值评估,更能科学合理地确定其价值。事实上期权定价与博弈理论里的相关模型很多,具体的模型应用是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天歌,王金苗,袁红梅.基于专利维度的我国生物医药核心技术的识别与分析[J].情报杂志,2016,35(4):112-117.

第9篇

[摘 要]如今,我国医疗机构改革不断深化,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信息化建O,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决定医药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通过高科技手段提高医药行业管理水平,是各企业当前的一大任务。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医药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及其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医药行业;人力资源;信息化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0.050

[中图分类号]F272.92;F42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0-00-02

如今的时代是一个高度重视管理的新经济时代,科学的管理手段不仅可促进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同时科技与管理的共同发展,更加可以促进新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来,我国医疗机构改革不断深化,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人才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决定医药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因其独有的隐蔽性、价值性、难以复制性和路径依赖性等特征,成为各医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研究在医药行业中,不仅是一个具有研究价值的研究范本,还对我国医药行业竞争力的构建具有不可小觑的价值。

1 当前医药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1.1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人员构成

相关资料显示,在医药行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中,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在整个从业人员中占60%,参加过相关培训的人员占将近20%。但有一个普遍情况是,大部分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都是从基层提拔上来的,他们在工作中往往依靠的是自身累积的工作经验,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缺乏专业的理论基础和经验。

1.2 招聘方式

(1)校园招聘。校园招聘成本低,且可以直接、大量、便捷的招到所需人才,所以校园招聘是各医药企业员工招聘的主要方式。

(2)网络招聘。网络招聘是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其可以面向社会广泛进行招聘,且可以定向、定时进行招聘,不受招聘专业的限制。

(3)招聘会。招聘会是比较传统的招聘方式,其优点是可以与面试者面对面交流,从而快速对面试者作出评估并了解其信息。

(4)中介机构招聘。通过中介机构招聘的员工基本上都已经过筛选,其招聘成功率较高,上岗的效果较其他方式也显著。

(5)媒体广告招聘。媒体广告招聘是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媒工具上进行相关信息的,其优点是覆盖率较广,短时间内可以获得相关信息,可以有更多的选择,还可以提高企业知名度,在招聘员工的同时又可为企业做宣传。

1.3 员工培训

医药行业在培训方面有三个特点。一是岗前培训,时间为10~30天,大多是企业历史、目标、宗旨以及所在岗位职责任务等的介绍。二多为自我培训,大多都是由本岗位的领导者或者本企业的培训机构进行培训。三是对员工缺乏长远的培训计划,不利于员工的长期发展。

1.4 业绩考核与评估

相关资料显示,有60%左右的医药企业会对员工进行定期的业绩考核,考核的办法主要有民主测验、观察法以及标准参照法,还有一些企业采取考试法、要素评定法、情景模拟法等。可以肯定的是,医药企业在对员工的评估考核方面较以往跨出了一大步,不仅对生产等岗位进行了量化考核,而且对科研、管理等岗位的量化考核方法也进行了探讨。但不得不提的是,医药企业内工作岗位的评价系统多以经验性为主,考核标准缺乏科学性。

1.5 薪资管理

我国医药行业的员工薪资结构较为简单,与其他行业相比,底薪高、福利低,相关薪酬奖励制度少。在这其中,人力资源部门员工收入往往达不到企业50%的分位,人力资源部门的收入水平也有待提高。另外,医药行业对销售部门较为重视。企业销售部门员工的收入也会随着其等级的提高而提高。同时,国内医药企业的薪资水平同外国制药企业相比,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2 普遍存在于医药行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

2.1 对员工培训不够重视

大部分医药企业在人事管理方面会忽视员工的培训。首先,培训投资大幅度减少,近几年参加培训的人数占从业人员的比例正逐渐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其次,对管理人员重使用,轻培养。

2.2 管理缺乏制度化

管理缺乏制度化是当前我国医药企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很多医药企业的岗位都不是按实际需求设置的,也不能做到按实际能力进行人员安排,有些部门领导也不完全按章办事,对违规违章的现象没有制定出一套合理的一对一惩戒制度,即使有也极其模糊。

2.3 人力资源的构成不合理,缺乏高层次研究人员

国有医药企业普遍缺乏科技人员,大多数本科生毕业后都选择销售一类的工作,选择读研深造的也并非全是为了从事科研工作,而科研人员中从事新药研究工作的人员少之又少。

3 针对医药企业存在问题的建议

3.1 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

医药企业应建立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严格做到用制度管人,不能以人情关系选人任职,要重视员工的能力,选贤任能,各项工作都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3.2 加强员工培训

各医药企业要加强员工的培训,不仅要对员工进行能力训练,还要加强员工的人格培养,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要提高员工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员工工作能力及效率的提高。

3.3 抓紧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不仅仅在于前期的培训,更重要的是长期培养。各企业要统筹兼顾,前期培训时做好岗位适应培训,强化员工的素质。后期可以安排定期培训、成果交流、外出学习等,根据员工的能力、兴趣制定相应的政策,努力打造一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工作环境。

4 医药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当今时代,信息化愈加重要,而人力资源管理中,信息化建设更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4.1 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可以缩短各级员工的反馈时间,开辟更加丰富的沟通渠道,员工可以通过信息化和各部门沟通交流,有利于整合资源,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此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的人事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所以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构建势在必行。

4.2 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模式的途径

4.2.1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医药企业各部门首先要协调运作,部门彼此之间的信息要做到及时传达、及时核对,减少因各部门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损失,其次要建立一套内部控制系统,对企业各项支出、资金等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同时,要完善加强预算制度,避免出现预算可有可无的情况。

4.2.2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全面性构建

尽管医药行业有其特殊的管理运营模式,但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中,其应结合国内外各企业的运营模式,取长补短,构建一套属于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各医药企业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构建一套全面覆盖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以平台标准化的管理流程,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改善当前医药行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同时,通过这一信息化平台,能实现医药行业流程、咨询实施一体化、财务运作一体化、管理流程运作一体化。此外,结合医药机构的实际情况,运用企业管理模式,还能构建统一的信息集成管理平台,并以此形成准确、高效的管理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全面性的构建对医药企业的发展具有以下的好处。

(1)更好地管理组织机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可以自动生成组织机构图,更简便、快捷地帮助医药企业进行组织管理。

(2)更好地进行绩效管理。绩效管理与激励体系相结合可以更高效地督促各部门及员工进行自我提升,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在医药行业总体战略的指导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可构建出一套基于平衡计分卡为主导的多维度绩效考核体系,在绩效管理、奖金管理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

(3)员工人事信息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对员工的人事信息有维护功能,在国家人事档案信息标准的基础上,可自行对员工资料进行修改及补充,可对其他人事管理机构提供员工任职全过程的人事事务处理。在员工进行入职、调动、辞职、辞退、档案维护等业务处理时,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y可对大批量职员进行集中、快速的处理,保证企业人事管理的有序运行。

(4)符合我国国情的不在职、离职、离退休职员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对员工离职、离退休、不在职等情况,具有数据维护、信息分类查询管理等功能,这不仅可以对离职面谈记录进行管理,还对离职人员的生日、信息维护、重新入职黑名单定义等均有预警,高效、便捷地帮助医药企业分类处理和记录不在职、离职、离退休人员的各种事务。

5 结 语

人力资源是医药企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它是积累和创造物质资本,促进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所以,相关人员要尽快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只有采用“适合国情,突出特色”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医药企业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主要参考文献

[1]孙明海.医药企业创业导向、组织学习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

第10篇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时间较短,国内学术界对资本结构的认识和研究也相对迟缓。目前,大多数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学者普遍认为:我国上市公司严重依赖于外部筹资,内部筹资所占比重平均最多不超过9%,且外部筹资中又以权益筹资为主(主要是股票筹资),权益筹资比重一般高达51%以上。关于资本结构的定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资本结构是指企业资金来源中所特有的负债资本与权益资本之间的比例,狭义的资本结构则是指企业各种长期资本的比例。国外学者主要倾向于狭义的定义,这是因为:与负债比率、杠杆比率相比,资本结构通常严格地与公司经营所需的永久性或长期资本有关,所以,国外一般采用长期负债率这一指标来研究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国内学者的研究则采用广义的定义,所用的衡量指标是资产负债率,主要研究资本结构的特点以及资本结构、财务风险、企业价值的关系等。

(一)医药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定量分析。

本文选取我国医药行业中最具代表性的5家上市公司进行分析,包括北京同仁堂、哈药集团、国药股份、东阿阿胶和南京医药,并分别从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结构比和债务结构这两个角度分析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前者采用资本负债率来衡量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结构比,后者采用银行借款债务率来衡量债务结构。

1.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结构比分析。

资本负债率是反映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结构比的重要指标,该指标值的高低能说明企业的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比例是否合理,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资本负债率为1时的资本结构是最合理的,比较成熟的企业资本负债率可达到1.5,但是不同行业对资本负债率的要求也不同。从表1可以看出,2010-2012年5家上市公司中,资本负债率低于1的有3家,分别是北京同仁堂、哈药股份和东阿阿胶,资本负债率高于1的有2家,分别是国药股份和南京医药。其中,资本负债率最低的是东阿阿胶,资本负债率最高的是南京医药。由此可见,很多医药行业的上市公司仍然以稳健型的资本结构为主,认为权益融资具有永久性,无固定到期日,也无偿还的上下限,还可以减少利息的支出,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债务资本利息确定,到期还本付息,给企业带来财务负担和经营风险。因此,在筹集资金时,大多数上市公司视权益融资为首要选择,对于负债过于谨慎,表现为上市后极力扩大股票发行额度,而且分配方案也多以配股为主,很少支付现金股利。

2.债务结构分析。

企业债务包括银行借款债务、企业债券、融资租赁、商业信用等。一般情况下,企业取得银行借款的限制条件较多,比如规定企业的资金用途,要求到期偿还本金支付利息,企业若不能及时偿还,便会陷入财务危机。2010-2012年5家上市公司的债务结构中,北京同仁堂和南京医药的银行借款债务所占比重较大。其中,南京医药的银行借款债务率最高,三年来均超过30%;变化比较明显的有北京同仁堂和国药股份,北京同仁堂的银行借款债务率呈现下降趋势,这主要是由于该公司近年来考虑采用企业债券筹资所致,而国药股份在2010年和2011年均未涉及银行借款业务,直至2012年开始采用银行借款方式筹资。

(二)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呈现的资本结构特征。

综上所述,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表现为以下特征:一是资本负债率较低,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除南京医药外的4家上市公司的平均资本负债率为0.75左右;二是负债结构不合理,很多企业的流动负债所占比重较高;三是长期融资中更倾向于股权融资。我国的资本市场尚处于成长阶段,市场秩序和金融监管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不合理的资本结构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的财务风险,这对企业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笔者认为,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相对落后,企业债券发行的审核方式还停留在行政审批制,企业债券利率与银行利率挂钩,企业债券无法根据市场需求来确定利率,这大大降低了企业债券市场的筹资效率。而股票市场的投机者较多,使上市公司的管理缺少有效的监督机制。

二、医药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对财务风险的影响分析

衡量资本结构对财务风险的影响程度可以通过计算财务杠杆系数来分析,财务杠杆系数(DFL)是用来反映企业税后利润的变动率相当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倍数。具体计算公式为:DFL=税后利润变动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息税前利润/(息税前利润-年利息)由上述公式所计算的财务杠杆系数较大时,说明企业的财务杠杆效应和财务风险越高;当财务杠杆系数较小时,说明企业的财务杠杆效应和财务风险越低。下面以5家上市公司2010年和2012年的平均资本负债率为例分析医药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对财务风险的影响。假设某公司的销售收入为135000万元,固定成本21600万元,变动成本102000万元,息税前利润11400万元,非流动资产135700万元,债务年利率8%,公司所得税税率25%。1.2010年平均资本负债率为1.7时,资产负债率约为63%。DFL=11400/(11400-135700×63%×8%)=2.5当息税前利润增长1倍时,普通股每股税后利润将增长2.5倍,这就表现为财务杠杆效应,当息税前利润下降1倍时,普通股每股税后利润将下降2.5倍,这就表现为财务风险。2.2012年平均资本负债率为1.8时,资产负债率约为64%(其他因素不变)。DFL=11400/(11400-135700×64%×8%)=2.56当息税前利润增长1倍时,普通股每股税后利润将增长2.56倍;反之,则降低2.56倍。由此可见,资本结构的变化将引起财务杠杆效应的变化,随之产生一定的财务风险。从上述计算过程可以看出: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平均资本负债率变动0.1个单位时,财务杠杆系数就会变动0.06个单位,也就是说产生财务风险的概率变大了,因此企业应该通过优化资本结构,以更好地规避即将产生的财务风险。

三、优化医药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控制财务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对公司的资本结构实施战略化管理。

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应对资本结构实施战略管理,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为提高企业竞争力,保证有充足的资金投入,需要对企业资本构成的发展方向进行全局性、长期性和创造性的谋划。对资本结构的战略化管理可以帮助公司制定长远的发展战略,支持公司的良性运行及稳定发展。

(二)对资本结构进行合理设计以实现成本与收益的平衡。

政府可以通过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鼓励医药行业上市公司进行债权融资。一方面可以健全公司债券的发展,为投资者提供一种较好的投资方式;另一方面使公司的资本结构趋于合理,有利于投资者的长远利益和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另外,上市公司应结合自身情况充分考虑负债的利息抵税效应和财务杠杆效应,合理安排债务结构和融资次序,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

(三)对财务人员加强意识教育,树立风险管理观念。

上市公司需要对企业的所有财务人员进行风险防范意识的教育,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观念。为了有效防范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企业必须从长远利益着眼,建立和健全企业财务风险防御机制。

四、结语

第11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医药企业;内部控制;财务风险

随着当前国家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也在逐渐加剧。国内医药行业的发展对提高促进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国内新兴医药市场发展、人口结构变化、老龄化情况加剧等因素给国内医药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大的机遇。如今,作为世界上的第一人口大国,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并逐步跻身于世界制药大国的行列。2016年底,我国的卫生总费用支出为35312.40亿元,卫生费用在GDP中占比也保持着逐渐攀升的趋势,医药工业总产值在GDP中的占比已经上升到了4.06%。国内医药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和国内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给一样企业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发展环境。但是,随着市场因素对企业发展作用的加大,医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风险也在逐步增加。为了加强医药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应对当前企业发展经营中的各种风险,实现企业内部控制同风险防控的结合成为了当前医药行业管理改革中的重要手段。

一、医药企业经营特点及财务风险分析

目前,我国医药企业的IPO持续走高,行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可以说,由于我国当前医药行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市场保持着较高的需求,且需求弹性较小,因此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医药行业的发展都可以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在这样的行业前景下,医药行业为了实现自身企业经济效益、附加值利润和市场占有量的增长,医药行业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企业生产规模和新产品开发中投入资金。但是,由于医药行业本身受到科技水平和国家相关政策影响较大、企业扩大再生产中资金投入量多、企业新产品研发周期过长,导致了医药行业在实际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风险。这些风险除了受到外部宏观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外,最主要来源于医药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缠身高的各种问题,尤其是企业资金上的风险,对医药企业生存和经营发展有着十分严重的影响。例如,我国医药企业前期投入费用过高,在成本回收过程中就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风险。且企业出产的医药产品大部分将进入公共医院,可拓展的市场范围相对较小,随着行业的发展,市场竞争压力在逐步增长。因此,为了尽量规避医药企业在生产经营和规模扩张过程中面临的投资、融资、资金回收等财务方面的风险,加强医药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实现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及控制能力的提升成为了医药企业谋求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内控视角下医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医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尚不完善

内部控制建设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制度是企业实现内部控制管理的基础,然而目前医药企业中面临的问题在于企业在现代企业管理框架中建立了相应的内部控制体系,但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尚未得到完善。因此,在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活动中,由于缺少切实可行的制度体系,存在着管理混乱且极易发生风险。尤其是企业在药品生产、原料采购、市场影响等方面,由于缺乏有力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企业的成本、资金、负债、应收账款等方面存在着控制失效,资金占用率高、周转期长等问题,企业风险发生概率及风险影响均在不断上升。

(二)财务信息真实性难以得到保障

为了加强对医药企业资金系统的监管,实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本控制等工作的有效进行,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是企业管理决策和相关财务工作进行的重要基础,也是企业及时发现经营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的主要依据。然而,在医药企业实际的经营过程中,由于企业财务部门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和内控监督,在实际经营中资金的使用、预算的执行、会计核算等工作方面中人为性干预影响过大,不乏存在一些虚假的财务报表内容,为了一己私利对企业的资金及盈利情况进行缩减或扩大,财务信息的真实性难以得到保障,导致了企业无法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生产经营策略和企业相关管理决策,使得企业失去了相应的市场敏感性,导致风险发生概率的增加。

(三)企业财务内控及风险防控专业人才不足

目前,医药企业在经营和发展中更加注重对医药科研型人才的培养,却忽视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引入和管理工作。因此,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内控和财务管理方面由于缺乏专门的管理型人才,财务人员专业素质良莠不齐,导致了医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和财务信息化系统建设步伐缓慢。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风险预警及防控系统等相关设施难以得到完善和应用。同时,医药企业的财务部门人才结构多以会计基础工作及核算性人才为主,缺乏必要的风险管理型人才,导致了医药企业风险管理能力同企业风险管理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加大了企业发展经营的风险。

三、基于内控的医药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一)加大医药企业内部控制及财务制度体系的建设力度

为了应对当前医药行业风险发生概率持续上涨的问题,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在积极提高市场竞争和资金管理意识的基础上,为了确保企业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应加快对自身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和财务管理体系的建设。在内部控制及财务管理制度体系中,要落实企业风险管理的各项相关制度、考核评价指标,并以制度的形式将企业风险管理目标同企业职工绩效考评联系起来,切实起到提高企业各部门和岗位员工的风险责任意识,明确非风险管理职责,从而提升企业对风险防控管理的有效性。

(二)建立财务信息化建设

为了实现医药企业风险因素的实时监控,为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企业应尽快加强对自身的内部控制环境下企业的财务信息化建设。通过现代化的信息系统和云计算、大数据等财务信息处理技术,企业管理层可以实现对市场环境、行业竞争、企业生产、资金使用情况等有价值的信息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为企业做出正确的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必要的保障。同时,通过信息化财务系统实现对企业财务信息的有效披露,通过信息化的财务处理系统将企业财务信息的记录、分析、结果、公示等工作逐步引导到规范化的道路上,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防止人为干预财务信息导致的企业经营性风险的出现。

(三)引入专业内控人才,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水平

为了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加速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医药企业应尽快实现对管理型人才结构的优化,除了医药专业人才外,还应尽快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型专业技术人才引入和培养机制。根据医药企业财务工作及风险防控的需要,在企业内部控制岗位制度管理下,企业应减快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综合性的财务管理及风险防控的团队,采用现代科学的企业管理手段,为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和战略决策中的风险管理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决策方案等,保障企业发展决策的科学性,从而有效地降低企业风险发生的可能。同时,对于企业现有的财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加强企业管理及内部控制中风险预警和防控等方面的教育,从而在企业中逐步形成全员化的风险意识,增强企业在对经营管理风险的敏感性和应对风险时的管理能力。

四、结束语

随着医药行业市场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加,医药企业不但要提高自身在宏观经济环境中的综合竞争优势,同时也要加强自身对市场风险的应对能力。因此,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医药企业应加强对自身经营和发展特性的认识,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财务管理能力,从而实现对经营风险的有效防控,并加快对企业风险评估及管理体系的建设,从而为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作者:唐闰春 单位:广东安诺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李洁,孙金金.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与战略研究——以亚宝药业为例[J].商业经济,2016(07):114-116.

第12篇

企业发展的软硬理论是杨兆祥最近提出的一种新理论,根据医药产业的特性,医药产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企业,又具有较高的风险投资性的行业,从而也使医药行业具有极高的经济效益和规模效益。与发达国家的医药行业相比,中国医药行业发展的弹性指数还很高、云南的更高些,也就是说云南医药行业的发展空间很大。只要方向正确、措施得当、制度保障、持之以恒,并选择有眼光、有魄力、有韧性、有执着精神的企业家统领云药发展,那么云药就可以实现省委省政府的目标、并走向光辉灿烂的明天。

运用企业发展的软硬理论分析云南医药发展的现状

根据企业发展的软硬理论分析,云南医药行业整体仍处于第一类:企业存在的必要条件。即以强硬件:厂房、资金、人员等( 外形上)和强软件:可以生产的现有产品、产品的技术标准、检验规则(内在上)或第二类:企业正常运转的条件。即以中硬件:制造部、质量检验部等属于保障产品出来和品质的部门和中软件:商标、企业标识属于区别性、有利于品牌建立为主的发展初级阶段。多数企业仍在为生存而努力,表现出效益差、规模小,没有创新能力。问题在于:①新进入医药行业的企业根本就不了解制药行业发展的本质是什么、以及如何发展等基本问题。②有一定规模(年销量在1000万元~5000万元,在云南企业中占绝大多数 >60%)的企业,或安于现状、或效益不好、或机制不好等,总之是没有进入到企业发展的第三阶段,也就是按软硬理论的第三类:企业发展的条件。即以弱硬件:新产品、新工艺 (新的知识和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弱软件:新产品的开发(开发新药的能力)为主导的企业发展阶段。③销售过亿元的10来个企业,也有没进入到第三类、或也就刚进入第三类,基本上靠吃十多年前的产品过日子,新产品开发和上市能力很弱。

这些结果导致云南医药业处于全国相当靠后的位置,显然这种状况与云南所具备的强硬件资源(丰富多彩的生物资源)极不相称,也与云南省委省政府对云南医药产业的厚望相去甚远。

运用企业发展的软硬理论分析云南医药发展的趋势

企业发展的软硬理论认为,企业要生存下去至少要达到第三类,最好进入第四类―― 企业持续发展的条件。即以微硬件:创新体系(基本组成规范化、制度化的创新体系,包括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等)和微软件: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 (在新药研发中具有持续发现新领域、抓住苗头、发现苗头、基础研究、创立独特的模型和立项的能力,包括基础发明专利和大量的知识产权保有量等)为主的自觉重视研究的发展阶段。

第三类的这些弱硬(软)件是保障企业产品具有竞争力的基础,是企业可以在一段时间或某一时间内具有发展优势的条件。正确的立项应该考虑到这一类条件,因为具备了进一步的创新能力,企业(或项目)才有竞争的能力,也才可能具备盈利能力。

第四类的这些微硬(软)件是企业长时间内获得发展的必要基础,也是百年企业的共同特征。

从外行看、从眼前看,企业中的第一类硬(软)件是最重要的,但是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他将更加注重第三类、甚至第四类。尤其是现代社会,各种物质(包括人)相对富余,成立一个企业是很快的事,但是让企业生存下去却很难,统计表明中国这几年高新区每年新成立不少公司,但能活过3年的较少、活过5年的更少,活得好的极少。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企业创办者没有领会“企业”的深刻含义、没有把握第一~第四类之间的关系的处理,尤其是动态关系。

中国的经济环境在改善,中国的消费者在逐渐理智。一个药品如果没有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利益的话,那么可以断言这样的药品将会越来越难于占领很大的市场;完全靠炒作运作的企业也将会无法克隆自己的所谓成功经验,这方面案例已很多,从总体上对社会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

云南医药行业要积极进入自觉的研究阶段:研究新产品,而不只是开发新产品;研究新工艺,而不只是仿制产品(即要创仿);研究管理,而不只是照搬管理;研究市场,而不只是炒作市场。总之是自己企业的一切都应该是经过认真地研究后制定的,是符合大的发展趋势和企业自身的情况,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是体现经济性、生态性和社会性的。

结语

自然资源、资金是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但是,以智力为最重要的社会发展动力的知识经济已显端倪,医药行业的代表企业为辉瑞公司等,发展至今这些大的跨国公司都是以研究新产品为企业的最高任务(每投入的研究经费高达占销售额的25%,金额达70多亿美元,仅知识产权的购买费每年都要花5亿美元以上 )。新产品已变成企业的主要规模和利润来源,如2004年销售最好的一种降脂新药已达到80亿美元(可悲的是中国前十家制药企业的总规模还没达到这么高)。这是在大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上的软硬变化。现在硬件的建设变得越来越容易,相对而言软件的建设越来越难,企业的差异化主要表现在软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