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智慧校园在教学中的应用

智慧校园在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3-09-01 16:55: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智慧校园在教学中的应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智慧校园在教学中的应用

第1篇

学校办学理念和特色

北京市丰台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1965年建校,现一校两址,有教师128人,学生1710人。学校的办学思路是:运用数字技术孕育学生明天的智慧。育人目标是:为培养国家和民族所需要的有智慧的中国人奠定基础。学校以继承、发展、融合为宗旨;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优化、融合为手段;全面打造学校的智慧数字空间,努力创造学生的数字思维品质。在对单元整体教学研究、互动反馈技术和iPad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智慧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之后,学校在诸多优势之中,首先彰显的就是数字化课堂和现代化教学。

多年来,学校先后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被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确定为“实施素质教育基地”,被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认定为“北京教科研网台实验基地”;先后获得“北京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工作先进学校”“北京市基础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2013年6月,由教育部主办的丰师附小“数字校园 智慧课堂”办学思想研讨会成功召开;2013年7月,学校主持召开了“北京市中小学学习方式变革”课例观摩研讨会;2013年9月,召开了亚太地区“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国际开放日”活动。近年来,学校的办学经验以及数字校园建设成果被多家媒体报道。

数字校园核心需求

学校实现素质教育是以教学为中心,一切新媒体、新技术都为优化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服务。丰师附小的研究特点是全员参与。田昆升校长把握研究方向,他将二十年来引领学校走信息化发展道路所取得的经验结合学校十二五课题研究《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基于智能终端的数字化教学模式研究》《在数字校园建设中学生数字化学习模式的研究》与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高素质的教师培养绑定,来诠释研究中的数字化教育的三大战略,即技术战略、时间战略、人才培养战略。

这些都是丰师附小的研究亮点和数字校园建设特点,是在田昆升校长带领下总结的经验向实践转化的成果,也是为什么丰师附小会选择智能终端应用于课堂教学、建设学校智慧文化的原因。这是学校教学研究的需要,是教学设计实施的必然,是时展、工具进步的必然,是未来人才培养的需求,也有相关的设备稳定因素在内。

从开始项目研究方案的制定到设备采买、安装调试,再到对师生应用培训,学校在严格落实统一管理的基础上,在应用层面经历了四个阶段:培训、实践、检测、总结。周而复始、智慧地进行项目推进,效果突出。完备的信息化建设体系以及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智慧课堂与文化的打造,成就了今天的丰师附小。

数字校园优秀成果

作为北京市首批数字校园实验校,丰师附小始终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学校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记录、评价和管理,打造智慧课堂、智慧文化,建设数字校园。

2012年3月,丰师附小在三年级进行iPad智能终端在教中的应用实验,实验过程涉及三、四、五年级,24个教学班860名学生和9个学科的61位老师。iPad进入课堂后,我们进行了相关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我们看到了课堂中所呈现的变化,包括教材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学生阅读积累方式、学生计算方式、学生作业方式、学生协作学习方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过程和教学反馈与评价方式等。会用信息化设备学习是今天丰师附小学生的特点。随着研究的深入,丰师附小逐步形成了以iPad为智能学习终端的网状、交互、融合的教学模式。它以iPad系统软件为支撑,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建立学生的知识框架,以及与这个框架相匹配的树状思维方式。它把教师、教材、学生、工具以及围绕这些点所形成的资源全部融合在一起,使知识结构与人的思维结构重叠,使思维的方向与知识、科技的最前沿发展形成同向状态,把学生和教师推到了创造的边缘,使学生对于知识的建构呈现出网状的、联想式的、放射性的知识结构,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建立提供可能。智能终端上面所承载的所有内容都是教师精心设计的。从表面上看,是人机交互的一种表象,事实上达到了学生与学习对象的交互,那是教师在智能终端上面设计了教材。学生与方法的交互,那是教师设计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路径和工具。学生与拓展知识的交互,那是教师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拓展的空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那是教师们为学生进行共同研究所设计的对象。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互,那是教师为学生设计的答疑解惑的空间。学生与作业的交互,是学生形成能力再现思维的空间。如果学生完成作品,那是他创造的空间。智能终端是教师为学生拓展思维、形成能力,学习知识所设计的园地。学生思维是学习所得,是形成思维过程和能力的建构过程。在这种模式中,是教师精心设计了学生思维与知识间的联系,联系的核心是交互,通过交互能够使不同层面的学生、不同爱好的学生、不同智商的学生都能达到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域。基于智能终端的交互式学习模式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突出了学生思维建构的过程以及学生对于自己学习效果的理解过程的诸多特点。

同时,我们在原有互动反馈技术应用平台基础上,根据现在课堂教学需求研发了iTeach和iExam两个教学用平台,用于课堂教学及时有效评价以及利用后台反馈数据指导教师调整教学策略,科学严谨地进行教学设计。丰师附小的数字校园建设还体现在对于智慧文化的创建上。我们的数字德育是数字课堂的延续,是以校园网为载体的数字德育与数字校园文化的建构。我校为学生构建的智慧文化环境和进行德育的媒介是通过30台多媒体投影和1套监控信号分配、投影控制模组的智控终端组成的。通过现代化设备对育人环境的打造,把育人思想变成可见的影像呈现在眼前,再将学生视觉看到的、感受到的转变为行为。由视像转化为思维,最终形成行为,让学生在思维的成长中形成智慧。

我校智慧文化的整体架构为:一个顶层理念、四个领域、三大主题、六个维度和十个时间段。在“智慧文化”的理念之下,我们将智慧文化划分为四大领域,即“世界经典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北京地域文化”“丰台家乡文化”。

智慧课堂、数字校园是丰师附小的发展特色。在未来的数字化管理中,我们将突出使用的简约性、检索的智能性、归档评价的科学性。

学校在几年来的数字校园建设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被认定为苹果杰出项目学校。

数字校园在建设和应用过程中的后续思考

后续研究中,在数字化现代学习管理、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学生发展评价等方面,我们还将不断完善和深化。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我们将继续坚持不懈地努力,运用科技手段,以新媒体、新设备作为优化教学方法的载体,以对学生的整体规格的设计所达到的目标作为办学方向,逐步创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智慧校园。

第一,进一步深化智慧课堂实践研究。我们将在课堂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不断探索,形成适合学生发展的特色教学模式。特别是在教学评价方面,通过后台数据的生成、使用,更加科学、严谨地指导课堂教学,实现个性化教与学。第二,进一步深化协助互助学法研究。我们将充分挖掘信息化教育特色,发挥数字校园优势,开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数字空间、学生与资源空间的探索,形成适合学生发展的特色学习方法。

第三,进一步完善数字化校园体系。在数字校园体系中,我们要做到学校管理科学严谨、教师队伍优质超前、课堂教学智慧高效、校本课程特色创新、学生评价个性发展、校园环境网状融合,进一步提升数字校园智慧课堂与智慧文化建设。

(作者单位:北京市丰台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专家点评

北京市丰台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在“运用数字技术孕育学生明天的智慧”的办学思路指导下,以继承、发展、融合为宗旨,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优化、融合为手段,全面打造学校的智慧数字空间,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字思维品质,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高度。

第2篇

校园信息化建设正处于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的转型期,我们期望通过智慧校园的建设,探索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发展道路,脚踏实地,开拓创新,建设新型“智慧e校园”。

打造智慧e校园综合平台

自2012年开始的学校数字化一期的软件建设,主要包括统一身份集成、数据共享与交换、应用融合、公共通讯、智能流程、硬件集群的一体化数字化校园平台,称之为“智慧e校园综合平台”。该平台以“创新、融合、开放”为支点的信息化集成方案,包含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数据共享中心平台、个人门户(统一信息)平台;集合了教学教务、办公OA管理平台等功能。2013年又深化应用,在完善原有数字化校园整体架构基础上,并新建满足各部门管理需要的各类应用系统,包括网络选修课管理平台、教师发展档案管理平台、招生管理平台、资产管理平台、德育管理平台。为了使学生的个性成长、教师的个性发展得到充分的尊重与展现,学校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个性化学业成长档案,为每一位教师建立个性化的专业发展档案,并通过网络个人空间,实现共建共享,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

逐步构建“智慧e校园教学云服务平台”,积极借鉴国内外“网络公开课”形式,深化互联网技术应用背景下课堂教学研究。积极参与和开展“MOOC”研究,开发在线网络开放课程和微课系统,开发网上互动和评价功能。积极探索传统课堂教育与在线教育有机结合的新模式,打造一流在线教育学习平台。我校通过该平台逐步实现了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突破了交流时空限制,变革了现有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学习平台的一个必要支撑就是资源库建设,学校逐步推进建设“智慧e校园教育资源云服务平台”。单一的校本资源库同样无法满足实际的教学需求,必须构建一个让社会各类资源库共同参与的共建共享机制。早在2006年,该校已与中学学科网、中国知网等多家社会教学资源提供商建立合作关系,让他们丰富的教学资源成为校本资源的有效扩展。今年以来,加强与多家社会资源提供商之间深入合作是学校教学资源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该校将不断拓展资源合作的种类和数量,达到共建共享共赢的目的,借助类似超星、书生、知网等专业公司技术支持,校企合作,打造师生开展数字化课堂教学和课后学习的主要通道。并通过广大教师积极响应,逐步添加适合该校师生的备课资料和学习资料,建设校本精品课件库、精品视频(微课)库、精品习题库、精品教学设计和学案库等。

新一代“智慧教室”

在学校,课堂教学环节是学生接受系统教育最重要的一环,做好教学互动环节,是掌握好教学环节的质量,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也是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主战场。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随着触控技术以及屏幕制造技术的提升,基于大屏智能交互一体机建设的“智慧教室”越来越成熟。2015年9月,浙大附中丁兰校区正式投入使用,丁兰校区配备了基于84英寸智能交互一体机的新一代智慧教室。智慧教室又可以分为多媒体教室和个性化互动教室。

智慧教室构成:智能交互一体机、教师移动授课终端、智能笔、学生智能终端、折叠式双摄像头视频展台、推拉式黑板、多功能讲台、无线功放设备、多媒体音箱、互动式多媒体教学平台、无线互联工具、互动教学系统等 (个性化互动教室需要师生均带智能终端)。

每个智慧教室为智慧e校园的主要构成单元,教师或是在教室中进行传统教学授课或新型的移动互动授课,或是建设个性化互动课堂,基于大小屏拓展更多样化的交互式教学。

智慧e校园中的每个教室都连接到教学资源服务平台,教室之间、教师之间互联互通。教师在家或学校备课时所制作的课件、素材、微课都能同步上传到教学资源服务平台上,授课时即可以直接调用。除了资源外,课前、课中、课后所产生的教学数据将全部汇集到教学资源服务平台中进行分析处理,并形成清晰的数据图表,供管理者、教师进行教学质量评估。通过云平台支撑,能有效的串联起教师的课前课中课后、教室内外、学校内外的活动,有机地形成了教学闭环。

除信息化教学外,智慧校园还能够对每间教室的智能交互一体机设备进行智能化管理,并借助智能交互一体机进行音视频广播,实现教学外的丰富应用。通过校园中心控制台,一方面能够对所有智能平板进行统一的远程控制及管理,另一方面能够推送各类校园信息到智能平板上,同时还能够实现对所有智能平板进行校园音视频直播,让交互智能平板成为教室中必不可少的信息媒体中心。智慧e校园整体解决方案实际应用于下列教育教学各个场景中,帮助学校解决信息化教学与信息化管理的问题。

总体来说,新型智慧教室这种基于云+端一体化的、互联网形态的教学环境体系使分散的教室、分散的教学、分散的教务、分散的资源、分散的管理和服务、分散的设备设施和运行维护有机的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具有互联网思维、符合互联网形态的规范化、标准化的教学环境体系,满足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和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要求。

反思与方向

首先是在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往往硬件环境发展较快,中小学教师经过普遍培训,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教育技术专业能力培养,利用信息化环境实施教育教学的意识薄弱,实验研究能力欠缺,应用的效果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的作用不明显;另一方面,信息化建设只流于表面,有时并未从学生的视角来审视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在学生范围内并没有做到真正的教育信息化。我们要继续贯彻信息化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尤其在课堂教学中要基于学生用户的真正需求来设计信息化模式。

第3篇

目前,现代化计算机技术已经在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国家教育部门也明确提出了信息化教育推动现代化教育的方针,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以此促进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化学教学同样如此,教师要将化学教学同现代化信息技术相结合,从而优化教学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可以说,高中化学在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模式是多层次和全方位的,教师利用这一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在这一模式下也能更有兴趣地学习化学。这一模式值得在高中化学中推广应用。

一、采用多媒体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其在多个领域发挥着重大作用,对教育而言,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多样化,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尤其是在以千变万化的世界为研究对象的化学教学中,更要让多媒体技术发挥作用。教师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教学素材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改变了传统的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一面黑板以及一个教鞭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加生动而直观地理解知识、掌握重难点。同时,使用多媒体还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在声画结合中学习知识势必会记得更快、更牢。此外,多媒体教学也极大地方便了教师,多媒体技术能将一些微观的难以用言语描述的内容通过动画模拟出来,这不仅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的眼界。

随着信息化在教学中的应用,许多学校开始尝试信息化教学的新模式,例如福州已经有两所学校试点“智慧课堂”,分别是屏东中学和福州教育学院第四附属小学。“智慧课堂”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每名学生都有一个遥控器,教师在讲解完一个知识点后提出问题,学生通过遥控器将答案传给教师,教师对学生的答案一目了然。这样一来,学生无需举手回答问题,既避免了有些学生因为羞涩不敢回答,也为课堂教学节省了时间。如果把“智慧课堂”应用于化学教学中,教师就能够及时了解每位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这种教学模式有其鲜明的优势,应得到大力的推广和应用。

二、利用网络开展创新,提高学习效率

网络是信息的重要载体,运用以网络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开展创新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搭建校园网能够实现校内资源共享,同时还可提供一些应用服务,例如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服务,即教师在网内创建多个学习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活动,教师可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另外,教师还可将学习资源、学习计划和学习建议放在校园网上,指导学生的学习与探究,帮助他们提升自学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育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教师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制订教学策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学生都喜欢上网,网络是一个信息资源宝库,被视为知识的海洋,教师要教会学生从网上搜索化学信息的方法,例如可通过“百度”“Google”等直接搜索,也可通过登录CNKI、万方等网站收集相关信息。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锻炼学生的探索能力,还能引导学生正确健康地上网,使他们对网络有更层次的认识。

另外,网络的一些通讯工具如微信、QQ、BBS以及电子邮件也方便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可以班级为单位建立QQ群或者微信群,上课之前,教师在群里提出待解决的化学问题,学生在群里展开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然后教师在课上点评,并分组操作实验。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独立思考,畅所欲言。

三、小结

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是全方位而多层次的,教师利用这一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在这一模式下也会更有兴趣地学习化学,提高学习效率。因此,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化学教学开辟了化学教学的新天地,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化学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发展个性和提高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教院附中)

第4篇

[关键词]:课堂 智慧 孩子 教师 幽默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是获得聪明。因此,我们主要的努力就不应该仅用在记忆上,而应该用在思考上。所以真正的学校应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必须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在学校里,我们对学生进行的更应该是智慧教育。而作为实施智慧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就应该成为学生的智慧之旅。

什么是智慧的课堂?

智慧的课堂应该是:探究未知,活化已知,充满生机。在智慧的课堂中,学生的兴趣会得到激发,探究的欲望会得到激活,知识的社会价值会得以体现;在智慧的课堂中,学生会体验到求索的愉悦和求知的快乐,师生的智慧之花会在互动与对话中绽放。

一、智慧的课堂应该是语言充满智慧的课堂

教师应该用自己的智慧去开启学生的智慧,而教师的智慧首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语言,因为语言是教师的第一智慧。正如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的那样:“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教师的课堂教学需要生动且幽默的语言。教师幽默的语言往往体现了教师教学的智慧。因为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够缓解甚至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能够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能够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和谐,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学习动机,从而促进课堂上师生之间心灵与思维的互动。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如果我们认可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教师幽默的教学语言就是教学艺术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教师教学风格的一种彰显。如在学习惯性这个概念时,在讨论过惯性的应用后,我们还可以加上这样的一段话:“幸哉!好在这个世界的万物都具有惯性,不然的话,这个世界肯定会乱成一团!”

除了语言的幽默之外,形象的比喻也是一项常用的课堂教学智慧。形象的比喻教学必定是生动活泼的教学,生动活泼的教学必定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象的比喻教学是深入浅出的教学,深入浅出的教学必定是学生易于理解的教学;形象的比喻教学是轻松愉快的教学,轻松愉快的教学也将是学生思路开阔、思维飞扬的教学。

二、智慧的课堂应该是凸显探究的课堂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是一个人优良品质的具体表现。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品质,教师就应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大胆鼓励学生的“求异质疑”行为,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不仅要学会“答”,而且更耍学会“问”。学生能够质疑问难,说明他对知识内容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与思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这是培养创新意识所不可少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教学生学会在本节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留有余地,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氛围,逐步培养学生敢想敢问的良好习惯。

三、智慧的课堂应该是走进生活的课堂

课堂应当是学生的精神生活世界,应当是学生发展的乐园。教师只有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在一个精神的、直觉的情感世界中进行,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成长的真正快乐。要拓展课堂的精神空间,让课堂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走向现实的社会。要把认知活动同学生的直接经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课堂成为学生现实生活的组成部分。要拓展学生的人际交往空间,使课堂充满人文的气息,让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在交流互动过程中体验生活的乐趣。要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想象、创造的天地,让学生在充满灵感、充满激情、充满理想的生活过程中,精神得到升华。

第5篇

物联网如何应用于教育

如果学生们能在一个特定领域收集数据做研究,为有形物体贴上标签以方便查找和分析这个物体的相关数据(这些数据还能够被输入到其他分析程序中),那么物联网就能在教育领域应用了。只要学生们设置好程序(为实物设置标签,把特定数据与将数据输入其他服务分析程序的命令相连),就可以坐回原位,依据研究目的开始收集数据并运行各种程序了。那种不断地走到外面去,接触各种有形物体,在不同的条件下收集各种数据已经过时了。学生们将能够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数据采集,这将使他们的研究更加精确。

可以说学生创造了一件艺术作品。他们能用许多标签来标记一幅画,包括它被创作的时点、日期与地点,绘画所涉及到的媒体,音频艺术家的评论,甚至是画家们讨论这些画作所带来影响的视频,包括与这些影响有关的图片。这些内容能够通过一个装置了AR编码的扫描仪完成,并将那些数据视同为AR(即强化的现实)数据。人们能在现实物体的顶部看到这些叠加的图片,且对处于同一空间的两个物体进行对比。这个过程不需要参观者拿出手机,搜寻这个画家和这幅画的信息以及关于这幅画的采访。因为这些都已经被标记在这幅画上,很容易就能得到。

如果一个学生想要通过触摸他们词汇表上的某个有形物体来学习外语该怎么办呢?可以创建一些无线射频识别标签,通过这些有形物体的内部结构将它们与词汇表相连,当学生将这个物体放置在无线射频识别器上时,它就会用母语和外语分别读出这个单词。触摸这个物体将会使学生更加专注,还可能(依据他们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更快地学习内容。

随着服务器空间的扩展和移动设备网络连接的更加迅速,物联网将会变得更加普遍,并成为时代主流。

信息化教学新时尚

利用物联网建立泛在学习环境。可以利用智能标签识别需要学习的对象,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记录,调整学习内容。这是对传统课堂和虚拟实验的拓展,在空间上和交互环节上,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增强学生的体验。例如生物课的实践性教学中需要学生识别校园内的各种植物,可以为每类植物粘贴带有二维码的标签,学生在室外寻找到这些植物后,除了可以知道植物的名字,还可以用手机识别二维码后从教学平台上获得相关植物的扩展内容。

物联网在教育管理中可以用于人员考勤、图书管理、设备管理等方面。例如带有RFID标签的学生证可以监控学生进出各个教学设施的情况,以及行动路线。又如将RFID用于图书管理,可通过RFID标签方便地找到图书,并且可以在借阅图书的时候方便地获取图书信息而不用把书一本一本拿出来扫描。将物联网技术用于实验设备管理可以方便地跟踪设备的位置和使用状态,方便管理。

智能化教学环境,在校园内还可用于校内交通管理、车辆管理、校园安全、师生健康、智能建筑、学生生活服务等领域。例如在教室里安装光线传感器和控制器,根据光线强度和学生的位置,调整教室内的光照度。控制器也可以和投影仪和窗帘导轨等设备整合,根据投影工作状态决定是否关上窗帘,降低灯光亮度。又如对校内有安全隐患的地区安装摄像头和红外传感器,实现安全监控和自动报警等。

我国智慧教育建设仍任重道远

智慧教育的建设需要网络基础设施和基础信息平台的支撑,建设过程中需要投入真金白银。因此,智慧教育也只能从发达地区萌芽,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最后整体推进。

目前,宁波市在智慧教育建设方面已经产生了部分应用成果。例如市民卡进校园,在校园内,师生可凭“宁波市民卡――校园卡”进行图书借阅、电脑上网、食堂就餐、超市消费;在校园外,可乘坐公交车,在商户消费;校方可通过市民卡标识使用者身份,定位使用者位置,并应用于门禁管理、学生接送系统、考勤管理、考务管理等,家长则可及时掌握孩子到离校信息,对孩子在校期间的活动信息进行查询。

应用成果另一亮点就是电子书包,这是一种可以随身携带的无线设备,学生在校内能从学校数字教育管理平台下载电子教材、课件、辅导材料和家庭作业,校外可以用它进行复习、完成及提交作业,并可以与教师实时互动交流。这是一种新颖实用的教学互动模式,把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和家庭教育,学生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进行学习。

东软睿道教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裁李印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认为,目前中国的智慧教育发展还很不够,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现在不是老师在教会学生,而是学生养活了老师。教学方式需要一个变革,怎么去变革?就需要培养老师,但是一年能培养多少人?如果信息化手段实现了,同样的好老师,可以面向全国来教学,把自己的知识和体系按照规范的流程融入进来,如此效果会越来越好,中国的教育一定会发生根本的改变。”

各地探索智慧教育建设案例:

南京:南京理工大学广大师生员工只要通过工资号或学号登陆学校网站,各种信息和服务应有尽有。“智慧校园信息门户”展现了信息化建设的最新成果,实现了全校范围内主要系统和数据的互通共享,为不同目标人群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实现了服务和管理的双重提升。

宁波:从去年10月份开始,宁波市海曙区教育局投入230万致力于宁波市实验小学的“智慧校园”建设,宁波市实验小学配发的“一体机”设施就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老师只需用手指,就可直接在电视上操作电脑,还可以随时地进行标注、板书,保存当前板书内容,就像央视里“读报节目”,与学生的互动更强了。

云南: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与丽江电信签约“智慧校园”项目,将着力打造以校园应用门户为代表的校园综合信息、服务应用和管理手段的统一系统,在基础网络方面建立了校园网(局域网)和国际互联网有机结合的网络体系,实现师生在校内或在外地都可方便地查询、使用和管理相应的信息、系统和应用,方便轻松地在网络上进行学习、工作和管理。

第6篇

[关键词]数据分析;大数据;智慧校园;决策支持

1国内外研究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

1.1现状与趋势

在当今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思路、新技术快速发展的又一历史时期,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经历了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管理阶段之后,“智慧校园”将是在“互联网+教育”趋势下最重要的发展思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系统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以前所未有的惊人速度迅猛增长,“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大数据是指数据结构比较复杂、数据规模大的数据集合。其数据量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数据管理工具可以承受的处理时间以及数据处理及存储管理能力。在当今大数据环境下,高校管理系统的数据结构及数据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数据存储、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及数据挖掘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有效地利用大数据为高校决策分析提供更好的服务,必须基于大数据建立相应的数据分析系统。

1.2国内外研究与开发综述

随着大数据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基于大数据开展的高校校园数据分析与应用逐步受到重视。对大数据的定义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维基百科对大数据(Bigdata)的定义是:所涉及的数据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人工,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截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人类所能解读的信息。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将大数据定义为:无法在一定时间内使用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获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加特纳(Gartner)于2012年修改了对大数据的定义:大数据是大量、高速、多变的信息资产,它需要新型的处理方式去促成更强的决策能力、洞察力与优化处理。而在高校学生数据的分析应用方面,国内外高校均有开展相关的研究。纽约州波基普西市玛丽斯特学院(MaristCollege)与商业数据分析公司Pentaho合作发起开源学术分析计划,旨在一门新课程开始的两周内预测哪些学生可能会无法顺利完成课程,它基于商业分析平台开发了一个分析模型,通过收集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包括线上阅读材料、论坛发言、完成作业时长等数据信息,来预测学生的学业情况,及时干预帮助问题学生,从而提升毕业率。上海财经大学基于校园信息化数据基础,开发了校务决策支持系统,面向人才培养、内部管理、科学研究和师生服务等方面开展决策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利用校园信息化基础数据,开展了校车人数与载客分布分析,提升了校车使用率;利用一卡通数据开展了贫困生的特征确定、潜在贫困生分析、后续跟踪验证,有效提升了帮困扶贫的工作效率。

2需求分析

结合西安欧亚学院信息化建设基础与海量的数据积累,建立“智慧校园”数据分析系统,通过此平台的建设和应用,运用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从而在大数据中获取数据之间内在的相互联系,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某种规律,从而有效提升校园管理的决策效率,提升教学科研与管理服务的综合水平。通过调查走访各部门,了解教师、学生与行政管理人员的相关需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教学数据分析需求。包括各分院、招生办、教务处等部门对于招生、学生学习行为、教学质量、学科建设与学生就业等方面的分析。二是生活服务数据分析需求。包括图书馆、后勤等部门对于学生的消费行为即图书借阅、网络行为、资源利用等项目的分析。三是财务、人事、宣传等部门对于全校的资产、师资力量、宣传效果等项目的分析。四是研究发展部门对于全校科研项目与成果完成情况的分析(见图1)。

3系统方案设计

3.1框架设计

结合需求情况,开展系统的总体框架设计,初步将系统分为三大板块,包括数据监测、决策支持和查询定制(见图2)。

3.2系统方案

系统总体架构包括四个层次,分别是数据引擎、数据挖掘、数据库解决方案和交互平台。数据引擎部分将集成校园WIFI、固网、一卡通、教务系统等各类信息系统的数据,形成数据源,数据挖掘将通过分布式计算架构和数据分析平台对潜在数据进行分析与建模,通过数据库建立本系统的分析数据库,最终通过PC、手机等客户端向用户进行呈现(见图3)。

3.3典型应用研究内容

3.3.1教学质量评估教学质量评估属于高校定期必须完成的任务,教学评估的主要目的是更好地发掘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及时地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将大数据运用到高校教学评估系统之中,不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高校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同时还可以提高信息化教学的实用性。把基于大数据挖掘的算法运用在教学评估工作之中,找出教学效果、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师生之间的沟通互动等因素之间的联系,从而给高校的教学部门带来非常科学的决策信息,同时让教师可以更加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3.3.2教师教学能力分析以往的教学缺乏大量数据支撑,教学的质量高低主要靠教师自我度的把握。现在,可以通过在线课堂等技术,搜集大量课堂情况信息,比如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教师课堂测试的成绩、学生课堂纪律等。通过这些数据的分析,了解教师熟悉教案的程度、课堂氛围等,改善教学水平。也可以通过深度分析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堂表现,从而发现课程的闪光点以及不足,从而让教师能够进一步地对课程教学进行改善,提升教学质量。

3.3.3个性化课程分析个性化学习是高校教学改革的目标,过去的班级制教学中无法很好达到这一点,通过把大数据挖掘技术和学习内容结合起来,指导学习者规划学习发展方向,制订学习规划,实现个性化学习功能。通过评估个人情况,根据分析结果推荐可能取得优秀成绩的课程方案。首先获取学生以往的学习表现,然后从已毕业学生的成绩库中找到与之成绩相似的学生信息,分析前期成绩和待选课程结果之间的相关性,结合专业要求和学生能力进行分析,预测学生选择的课程中可能取得的成绩,最后综合权衡预测学生成绩和各门课程的重要性,为学生推荐一份专业课程清单。

3.3.4学习行为分析通过一卡通门禁信息、网络信息、课程信息、在线教育系统等相关数据,可以把学生到课堂时间、上课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自习情况等学习信息记录下来,进行变量分析。当一些与学习行为有关的因素(如旷课、纪律问题、课堂表现)发生变化时,对学生提示并进行分析。通过这种系统分析,可以很好地规划学生的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4技术创新点

4.1大数据环境下提升数据挖掘范围

相比于传统常规环境下的数据获取渠道,大数据环境下,校园数据的获取更为广泛和准确。常规环境下的数据主要以经费收支、课程建设、问卷、访谈、课堂观察等来源,而在大数据环境下,通过对事件数据、舆情数据、一卡通、日志搜索等数据的抓取与分析,更能够准确地反映实际校情。

4.2可视化技术展现数据分析结果

利用大数据分析的数据挖掘与可视化分析,能够直观地呈现大数据特点,同时能够非常容易被使用者所接受,就如同看图说话一样简单明了。智慧校园中,结合学生学习、生活消费的各类数据,通过系统分析与图表展现,让用户只管了解数据分析的结果。

4.3数据质量管理提供重要支持

本项目结合大数据发展趋势,充分利用数据挖掘、建模与可视化展示技术,系统存储数据主要是从校内外各种数据源中获得最原始数据,并对该部分数据进行整合形成数据层,然后将数据层中的数据经过抽取、清洗、转换、装载进入数据仓库从而形成支撑层,在支撑层的基础上,可以根据需求对数据进行挖掘分析,从而构建决策层。

第7篇

【关键词】云时代;个人数据管理;困境;策略

随着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每时每刻都产生着大量的标注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非结构性数据。但就目前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作为学校数字化变革的关键主体,面对海量的教学数据,仍然无所适从。云时代如何对个人数据进行管理,挖掘其中隐藏的数据价值?如何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和网络平台对个人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并分享,从而促进教师的教学决策,提升自身的数字智慧,完善自身的专业发展?这是云计算时代教师所要面对的重大挑战。

一、教师个人数据管理的意义

(一)适应时展

在云时代,我们所说的“数据”已经实现了数据规模的爆炸式膨胀和数据模式的深度复合,呈现“非结构化、分布式、巨量化、可视化”[1]等特点。对于智慧校园的建设来说,数字化建设是整个学校终端云建设的物质基础,成为数字化学校的重要资产。未来的教师不仅要懂得理解数据、相信数据、应用数据,还要将数据与专业发展、教学智慧整合起来;未来的智慧校园,学校不仅要管理数据、分析数据、分享数据,还要将数据与学校发展、校长领导力结合起来。

(二)提升教学绩效

在云时代,数据不仅仅包括了简单的教学成绩,还包括了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的行为表现、思维状况、学习反馈等。这些数据为教师的进一步教学行动提供了决策依据,由经验思维转换为数据思维,将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完整地转换为生成性的教学数据[2]。通过这种方式,让教师逐渐成为一个反思实践者,去监控自己教学的实践和发展。通过大数据技术记录、聚合、分析全体学生的行为记录,将多元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进行梳理,更加科学地描述学生的思维状况,深入分析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思维模式,革新教与学的传统方式,让教学走向精确化和科学化,从而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或改善教师教学。

(三)促进科研产出

云计算时代,数据的搜集、管理、分析、分享等已经成为任何一位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重要过程和手段。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获得的第一手数据,是进行教育科研的宝贵财富,而这些财富必须通过科学的搜集、管理和分析才能成为有效的具备科研价值的数据。一个具备数据素养的教师使用相应的数据分析工具对自己在一线教育教学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挖掘和合理使用相关数据的价值,并从中发现数据之间的关系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趋势和规律,从而发挥出它应有的科研价值。这不仅有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也提升了教师之间的整体科研协同能力,并有效地促进学校的科研产出。

(四)发展数字智慧

在云计算时代,大数据所带来的信息冲击会对教师的教学思维模式产生重大影响,如何抵御这种海量数据带来的无所适从,就需要依靠教师在分析和处理个人数据时发展的数字智慧,通过提升和发展数字智慧来进一步分析和解释数据。因此,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就是由教师先处理好来自于自己的第一手数据,通过个人数据管理来发展自身的数字智慧,从而建立持久的、高效的教学决策和实践体系,只有教师个人的数字智慧提升了,学校的数字化建设才能真正得到发展。

二、教师个人数据管理的困境

(一)心理层面:对数据的畏惧感教师对数据的畏惧感主要来源于两点:一是数据常常指向结果,它能毫不留情面的揭示优点和缺点、成功和失败。二是数据变革本身的不确定性以及数据变革对既有习惯、能力所提出的挑战,让教师感到失落、无助,从而产生畏惧心理。事实上,教师拒绝使用包括网络公共平台、大数据在内的诸多信息技术手段,其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对技术的畏惧和担忧。这种畏惧感使教师对技术整合教学的自我效能感下降,使他们认为传统的教育方式将要颠覆,教师的主导地位将被取代,这样的畏惧感在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心理中占据着主要地位。

(二)数据层面:数据价值效度低

随着云计算时代的发展,海量的数据正在不断膨胀,数据之间的离散造成了数据在认知层面的低效率运用。它们不能通过分析显示出应有的关联和模式,也就无法被理解和运用,成为黑暗数据(darkdata)。同时,一些数据被重复地存储和使用,这些数据事实上毫无价值,冗余、陈旧、失效。这些腐烂数据(rotdata)在某种程度上占用了有限的空间资源,更重要的是对教师查找相应更有价值的数据造成了一定的干扰。因此,教师如果没有及时进行个人数据管理,这些离散的数据不仅占用有效的数据空间,更重要的是它们将阻碍“知识金字塔”(如图1所示)的合理进化,成为教师获取数字智慧的极大困扰。2师之间的整体科研协同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的科研产出。

(四)发展数字智慧

在云计算时代,大数据所带来的信息冲击会对教师的教学思维模式产生重大影响,如何抵御这种海量数据带来的无所适从,就需要依靠教师在分析和处理个人数据时发展的数字智慧,通过提升和发展数字智慧来进一步分析和解释数据。因此,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就是由教师先处理好来自于自己的第一手数据,通过个人数据管理来发展自身的数字智慧,从而建立持久的、高效的教学决策和实践体系,只有教师个人的数字智慧提升了,学校的数字化建设才能真正得到发展。

三、教师个人数据管理的困境

(一)心理层面:对数据的畏惧感

教师对数据的畏惧感主要来源于两点:一是数据常常指向结果,它能毫不留情面的揭示优点和缺点、成功和失败。二是数据变革本身的不确定性以及数据变革对既有习惯、能力所提出的挑战,让教师感到失落、无助,从而产生畏惧心理。事实上,教师拒绝使用包括网络公共平台、大数据在内的诸多信息技术手段,其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对技术的畏惧和担忧。这种畏惧感使教师对技术整合教学的自我效能感下降,使他们认为传统的教育方式将要颠覆,教师的主导地位将被取代,这样的畏惧感在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心理中占据着主要地位。

(二)数据层面:数据价值效度低

随着云计算时代的发展,海量的数据正在不断膨胀,数据之间的离散造成了数据在认知层面的低效率运用。它们不能通过分析显示出应有的关联和模式,也就无法被理解和运用,成为黑暗数据(darkdata)。同时,一些数据被重复地存储和使用,这些数据事实上毫无价值,冗余、陈旧、失效。这些腐烂数据(rotdata)在某种程度上占用了有限的空间资源,更重要的是对教师查找相应更有价值的数据造成了一定的干扰。因此,教师如果没有及时进行个人数据管理,这些离散的数据不仅占用有效的数据空。

(三)技术层面:技术能力薄弱

云计算时代,教师的个人数据管理并不要求教师在数据的统计、收集方面成为专家,它更关注的是教师对数据的掌控和决策能力。但就目前的教育教学实际情况来看,一线教师面对的是数据太多而时间太少的矛盾,数据管理实践与教师个体之间产生分离,就出现了所谓“数字化鸿沟”。[4]教师与数据关系之间的不和谐直接造成了海量的非结构化的教育数据成为垃圾数据,教师在技术能力层面的缺失达不到数据系统的应用要求,被快速膨胀的信息浪潮所抛弃的不止是那些看似没有价值的垃圾数据,更是教师在应对海量数据面前被撕碎的自我效能感。

(四)思维层面:数据思维尚未形成

云计算时代,具备良好数据素养的教师能习惯性地将数据结合经验和现场观察,依据更加理性和客观的数据检验其实施教学策略的有效性,从而做出更加客观和理性的教学决策。目前,教师在个人数据管理方面的不作为恰恰表明教师的教学思维的发展仍延续以往的靠经验和直觉进行的模式,这种固化的预成型教学与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生成性的课堂教学事实上形成了对立和矛盾。在大数据时代下,教与学的过程将被极大程度地量化,涵盖着有关学生特征、学习活动特点、成长变化反馈的海量数据已经扑面而来,这些数据真实、确证、毫无争议。它们的存在让我们意识到实证型(evidence-based)教学思维的发展已是事实。而实证型教学思维建立却又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教学实验、教学反思上重视证据(数据),尚未形成良好数据思维的教师在这个教育革新的关键期又将败下阵来。

四、教师个人数据管理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数据素养的培养

要解决教师个人数据管理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培养自身的数据素养。目前学界对数据素养的内涵界定各不相同,一般认为教师的数据素养由数据意识、数据能力与数据伦理构成。首先,数据意识的培养应摆脱对数据的恐惧心理,真正主动地接触数据,理解甚至赞赏数据带来的便利与科学;在接受数据的前提下,重视数据的价值,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努力使用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造自己的课堂教学,通过不断的实践来培养自己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在教育教学的反思总结中,培养敏锐的数据观察力,提升对数据的理解、感受和评价。其次,数据能力一般又可以分为数据的定位与采集、数据的分析与解读、数据的反思与决策、数据的交流与分享。数据能力的培养最关键的是赋予数据意义的过程,而不只是技术。数据能力在教育教学中体现的是一种新的教学思维方式与教学理念,进而逐渐凝结为教师身上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特质。再次,在云计算时代,丧失了知识产权的全开放数据不可能促进大数据时代的良性发展。对于教师来说,个人数据管理不仅需要注意知识产权的问题,还应该注意个人隐私的保护。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是数据采集和分析的重要前提,否则,教师将面临巨大的法律责任和道德压力[5]。最后,教师数据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个人数据管理必须避开走单纯的技术路线和理论学习的方式,而需要转向学习、反思、成长为一体的智慧型教学模式,将数据素养的提升与自己的专业成长联系起来,将个人数据管理与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学反思、教学决策联系起来,真正实现个人数据管理的有效发展。

(二)基于数据的教学革新

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士,教师不太可能使用数据洞察的手段,使用专业的数据分析工具进行归类、存储、分析和应用,而只能通过这些多元数据改进自己的教学,以便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当基于这些数据的需求产生时,教师的个人数据管理便有了执行的初始动力。首先,从教学准备来看。数据驱动的教学课堂,改变了以往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课堂模式,它将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团结协作,类似如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则进一步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被颠覆的教学流程需要通过教师更加细致的课前教学准备来弥补,这就进一步要求教师在数据管理上也要更加全面和精细。一方面,通过网络平台的应用数据反馈预测学习者特征和学习准备,另一方面,根据平台或相关数据系统的反馈,对个人数据库做好相应的梳理和数据分享。其次,从教学过程来看。基于数据的课堂情境应是数据采集和教学实践的重要环境变量,对学生已有学习潜力、学习状态的分析以及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差距的预判,对学生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的表现以及教师相应的调整的数据变化,将相应地体现为教师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对学生个体差异教学的把握、对本课教学重难点的理解、对学习任务完成度的反思,通过数据信息对学生的多元需求进行区分和回应以规划、调整和实施差异化教学,强化学生的自尊、自我效能感和元认知能力。再次,从教学评价来看。基于数据的教学评价能对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动态化的自动监控、数据分析与科学评价,对教学双方进行及时、准确、科学、针对性的帮助与指导。通过应用自动化和精细化的管理系统,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行为数据进行采集、跟踪,结合学生评教、专家评价、同行互评等信息,互相验证,在提高评价准确性和科学性的同时,充分梳理和利用教师个人数据,让教师的个人数据管理更加有效、易用和准确。

(三)网络平台的数据共享

云时代,海量多元的数据沉睡于教师的电脑中,经年累月却始终无法为教育教学服务,成为黑暗数据(darkdata)。当教师个人数据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分享后,个体的经验知识就可能上升为群体的结构化知识,原先处于教师个人数据库中的一些看似无用的数据可能一跃成为其他教育工作者争相传阅的宝贵资料。通过平台的数据阐释和数据聚合,将数据表征形式从量化数据转变为质性资料,实现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等教育利益相关者之间沟通交流的渠道,并通过这种渠道再次收集信息反馈变成数据,反映到平台的管理系统中,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反思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个人数据被盘活并得到梳理,教师与各级数据系统、教育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基于数据的交流得以顺利开展。随着国家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高度重视,各种平台的建设和系统的联通会更加完善,我们将很快面临各级各类数据系统联通之后数据的应用挑战。对于教师的个人数据管理而言,如何实现数据的最大化利用,如何将个人数据管理与各级各类平台以及教育数据系统完美联通,这将是今后教师个人数据管理的重点与难点。教师作为整个数据技术整合的中枢,在应用数据的教学交流上将责无旁贷,通过数据分享让广大的教育利益相关者传播教学内容、理解教学模式、发现教学问题、做出教育决策,从而推进教育教学的社会认知进程。

(四)团队协作与数据文化

团队协作是教育教学信息化革新的重要基础,通过教师之间的协作,不仅可以减轻教师个体的变革压力,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还可以实现数字资源的共享。具体来说,可从三个方面切入。一是构建基于数据的专业学习共同体。由学校在宏观层面上整体规划和引领,根据各校实际,策划不同层面的学习共同体,利用现有的平台(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校园、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等),共享彼此的数据库,并为共有的公共数据库提供数字资源。二是创新数字化建设,构建教师应用数据的服务支撑体系,这个服务支撑体系包括在职教育信息化培训(微课、电子白板、数据管理系统等培训),应用技能帮助和硬件维修服务,网络平台和数据管理系统、成绩批改系统等建设和维护。三是开拓教学数字化应用情境。围绕数据能力,丰富数据应用情景,设计相应的数字化体验课程,同时根据不同维度的数据能力,将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和教学关联密切的方方面面都容纳到数字情境中,进一步丰富教师的数据理解和迁移,促使教师关注个人数据管理建设,并切实地提高教师的数据能力。教师个人数据管理看起来是教师个人的事,但学校如果没有在宏观上加以引导,进一步营造学校协作型数据文化氛围,教师的个人数据管理只能是一潭死水。只有学校增强自己的学校数据领导力(dataleader),组建相应的数据团队(datateam)构建服务支撑体系,教师在教学层面上展开基于数据的协作型会话才能够真正发生,教师的个人主义文化才能真正避免,和谐开放的校园数字文化才会真正养成。

参考文献:

[1]杨忠君,李艾欣.大数据时代教师教育的新问题与新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16,(7):39-41.

[2]阮士桂,郑燕林.教师数据素养的构成、功用与发展策略[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6,(1):60-65.

[3]王萍.大数据时代提升教师数据智慧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5,21(3):30-38.

[4]柳叶青.教师数据决策实践:内涵、困境与优化策略[J].基础教育,2015,12(1):11-19.

第8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智慧学习系统;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Introduction)

近年来,“智慧”理念研究不断引起社会各界的注意,“智慧学习系统”也成为了教育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如何在高职教育中建设满足学生需求的“智慧学习系统[1]”是需要我们研究的问题。

2 什么是智慧学习系统(What is the intelligent

learning system)

智慧学习系统是指包括信息化教育所需的网络等硬件环境、智慧学习平台、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师资队伍、优质的教学资源库、数字化仿真实训基地等多维度一体化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它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与面对面(Face-to-Face)教学相互融合,充分利用各种现代的和传统的、个人和机构的、商业的和免费的教学资源进行全方位的教学活动。

在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推动下教学由单项传输转向多维发展[2]。在学习时间、地点方面给受教育者提供更多的方便,而课堂教学也由以教师为核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如何利用好数字化的资源引导、辅助学生学习。智慧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因此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在尝试进行智慧学习系统建设。

3 智慧学习系统建设意义(The significance of the

intelligent learning system)

3.1 突破时空界限

教育信息化以网络的虚拟形式最大限度把数字课堂活空间利用起来,并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随时随地上课[3]。在信息化平台的支撑下,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中学习书本知识和进行各项实验,还可以在宿舍、图书馆、实训基地、实习工作岗位等任何存在互联网络的场所获得相应的教学资源来进行以上操作,实现了真正国际化“名师名教”的教学模式。

3.2 突破传统师生关系

教育信息化也使课堂教学角色发生了改变,由传统的教师主导,转为学生为主体。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缺少主动参与课堂能力。而现在学校的信息化下新型数字课堂具有在线教学互动,将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

3.3 突破媒介限制

信息化下的多维度新型数字主要是通过电子书包、电子白板、投影仪、电子讲台等教学终端和多媒体设备教学工具构成的新型教学沟通媒介,连接网络来将需要的教学资源传递到临时的课堂教学现场,师生在临时的现场当场教学、现场演示,实现走到哪就在哪学,突破书本、黑板和粉笔的限制[2]。

4 智慧学习系统建设方案(The building programs

of the intelligent learning system)

4.1 大力加强基础环境建设

在原有硬件环境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基础环境建设。

以我们许昌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目前我校共有多媒体教室46个,共配备1576台学生电脑;视听阅览室六个,共有300台电脑;每个教师和教辅人员都配备了办公电脑;整个校园装有线网络,学生可以在教室、图书馆、宿舍上网。

我们准备将每个教室都改造为多媒体教室,与网络运营商联合,着手建立覆盖全院的免费WIFI环境,从而实现学院教学管理、教学服务和课程资源及仿真实训方便快捷的应用。

4.2 利用数字信息化平台[4],提高教育管理和教学应用

水平

在已有的基础和优势上,提高智慧学习系统内涵建设,把数字化运用于教学管理、课堂教学、和个磊实训活动中,实现教学管理的智能化、课堂教学的便捷化、实训活动的网络化,以此来推动学校跨越式发展,改善育人环境,提高教学质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建设与实践:

(1)构建智慧学习平台

通过开发或购买的智慧教学平台,将教学中的各类信息和资源通过数字化处理,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快速、完整、便捷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在教学管理中,有每学期教师任课情况、试题库、课程资源、学生成绩统计、试题分析、科研信息等,在选课系统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所需学习的课程,课程的面授地点、网上课堂、网上答疑、网上作业提交和作业反馈等。通过数字课堂平台的建设逐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信息资料库,实现课堂教学的网络化和数字化。

(2)打造数字课堂师资队伍

在智慧学习系统的建设过程中,教师即是应用推广的对象,又是应用的推广者,起着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教师的信息素养是适应数字化环境的前提,也是引领学生进入数字课堂的必要条件。教师必须和学生一起共同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和信息技术,才能够满足教育对信息化技术支持的要求。数字课堂中教师良好的信息素养体现在: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信息处理能力、良好的信息问题解决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鼓励教师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及相关的应用研究,鼓励教师参加全国信息技术比赛,结合学科教学研究,不断地挖掘技术应用的潜力,促使应用与技术形成互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积极引导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教师逐渐转变为网络应用建设者,将教师信息素养的发展与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结合起来,寻求实现数字课堂的根本途径。这样,教师的应用能力和水平与网络应用建设之间就会形成良性的循环,不断推进。

(3)积极开展精品资源库建设

利用开放资源、开发和引进资源,注重实现优势教学资源的互补;同类型职业院校通过资源交流互惠互利,缩小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带来的教育不均衡;同时使资源最大化服务于职业教育事业,避免资源库成为信息孤岛,造成浪费;各类职业院校要首先打造校内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具有高水平的优质教学团队,然后在校本资源、引进资源、开放资源上应形成不同的特色,取长补短、互相补充,对促进职业院校的专业交流、教学创新发挥积极作用。选择、利用优质开放资源的同时,注意尊重和保护资源的开放许可协议,尊重版权,遵守国际公约与国内法律法规。

(4)建造数字化仿真实训基地

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是进行高职改革与建设的重要支柱,是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以校企共建、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为原则,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需要建立了一批设备生产化、环境真实化的产学结合、校企互动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结合所学专业,提高职业能力,养成职业习惯,提升职业素养。

而数字化仿真实训基地的建立则可以改善实训效果,提高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数字化仿真实训基地是面向学生、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同时也面向社会的一个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虚拟与现实结合的实训基地。在仿真实训基地,学生可以自行安排到机房,针对所开选课程开设的实验和实训,进行网上虚拟实训。通过网络虚拟仿真技术掌握实训与实验的流程和操作步骤,在线进行虚拟实训考核,获取虚拟实训评价,然后预约进行真实环境下的实操考核。

(5)营造数字化育人环境

智慧学习系统[4]的建设会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由于网络信息资源丰富、传播速度快,而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的关键时期,一切积极的、消极的网络资源都将对学生产生十分深刻的影响,近朱则赤,近墨则黑。为此,我们在抓好常规学生思想建设的同时,还要抓好以人文文化为主的数字课堂建设,通过“一馆、一站、一台”的载体功能来教育学生提高品位,提高鉴赏力和辨别力,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利用网络去学习知识,既要成人,还要成才并发展特长,成为品行端正、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一定技能的合格的职业人。“一馆”即电子图书馆,“一站”即学院网站,“一台”即学院电台。

4.3 积极创造条件,确保数字课堂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

学院制定信息化发展规划,对信息化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建立以院长牵头、分管院长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参与的学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并定期召开会议,商讨落实学院信息化工作。院长确立以信息化为平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改革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带头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和实施管理。同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从人员、资金、服务保障各方面促进数字课堂一体化的建设。

5 结论(Conclusion)

信息化平台下的智慧学习系统不仅仅是网络教学或课件教学,必须最大限度挖掘开发信息化平台下智慧学习的应用与功能,真正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全球人人共享,缩小人才培养的差距,满足人才培养的弹性和柔性需求。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熊频,胡小勇.面向智慧校园的学习环境建设研究:案例与策略

[J].电化教育研究,2015,03:34-35.

[2] 何克抗.我国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J].电化教

育研究,2009,10:23-25.

[3] 黄勇,李雅玲.课堂数字化教学测验的应用研究[C].全国高等

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

集,2007(88):1024-1028.

[4] 王昌金.面向高等职业教育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过程管理

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2(06):43-45.

作者简介:

王淑敏(1977-),女,硕士,副教授.研究领域:网站建设,网

络安全.

第9篇

职业院校的财经类专业主要培养适应会计及相关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学校要求高职班学生毕业前必须拿到会计从业资格证,因此,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要围绕以下两个目标展开:一是提高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二是提升学生实际操作会计核算软件的能力。

1.定位课程教学目标

1.1加强应试教学,努力提高学生职业资格的通过率

会计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和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工作,我国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从事相关会计工作的人员应当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单位不得任用(聘用)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人员从事会计工作。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财经分院也明确要求五年制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毕业前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因此,会计从业资格既是进入会计行业的敲门砖,也是财经类高职学生顺利毕业的前提条件。会计电算化作为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应试教学,努力提高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通过率是本课程教学的一大目标。

1.2加强实践教学,努力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水平

职业院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所以实践教学是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的重要特征。学生掌握的程度,不仅会影响到后续专业课程的进一步学习,而且更会对步入社会后能否顺利从事会计职业、胜任会计岗位工作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教学,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努力提高学生会计账务处理能力是本课程教学的另一大目标。

2.教学中的会计电算化

2.1应试教学

针对应试教学,会计电算化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理论和实践。理论的体现形式为单选、多选和判断,实践的体现形式为实务操作。

而应试教学中实务操作题的最大困难在于:实务操作的软件与实践教学软件不一致。考证中的会计电算化实务操作软件既不是金蝶,也不是用友,而是财政部专门开发的一款考试财务软件。

通过比较发现:此模拟软件并不难,只是一个简略版的财务软件,操作方式都很表象化,绝大多数都能直接看到操作入口;操作题目也很表象化,难度不高,只要仔细耐心操作一般都会正确,相对有一定难度的是填制凭证题和报表公式题。

2.2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进行岗位能力培养的职业技能核心课程。它将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会计业务的处理;与其他课程教学相比操作性、实践性更强。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软件的选择应当结合各自学生的特点,同时考虑企业的需求,尽量使用适用性强、易于操作,且在当地应用较为广泛的会计核算软件,从而满足学校教学需求和企业用人需求。

根据以上原则,目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财经分院的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实践教学采用的是用友T3软件,虽然教学内容和操作方法未能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知识内容及操作方法做到完全无缝对接,但掌握后转化较容易且其可以满足大多数中小型企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需要。

学生不仅要掌握一般会计核算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熟练掌握对总账、固定资产、工资管理和编制财务报表等与企业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的业务处理技能。而会计电算化课程正好侧重实践。

由于课时安排以及考证要求的限制,实践教学的内容主要是介绍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原理、电算化软件的初始化设置、总账系统、报表系统以及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等业务核算子系统的操作方法。

在教学手段上,采用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和互动教学,使课堂教学变得声像并茂、直观易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与实际会计电算化工作关联性较高的案例,达到完善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并尽量增加学生实践练习的机会,加强操作技能、加深学习内容、多元学习,以达到学生能自主解决实际操作问题的目的。

3.利用智慧校园建设环境进行教学实施策略研究

当下互联网时代,高等院校都如火如茶地进行着智慧校园建设,而所谓智慧校园指的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化的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的环境。这个一体化环境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

借着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财经分院如茶建设智慧校园的东风,对如何进行会计电算化教学实践改革进行了研究,笔者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3.1教学主体

除去必要的传道授业课时外,尽量采用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教师在课下通过设计或制作视频、App等资源,给学生自主学习,再到课堂上进行解惑,将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体身份,转换为知识的引导人和学习资源的创建者;而学生则可以根据自己学习及掌握的情况在课后对教学内容进行重复学习或跳跃学习,也便于对该知识点进行记录和思考,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转变成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3.2教学内容

改变教学内容被教材左右的现状,增加与实际会计电算化工作关联性较高的案例,同时要结合考证的相关要求。例如在总账系统初始化设置的内容上,可把真实的工作场景带入到课程教学中来,让学生能直观感受到总账系统是怎样初始化的,从而了解初始化的必要性。这样有助于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与未来就业岗位衔接,不仅能让学生会计电算化理念得到提升,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3教学资源和载体

微课、翻转课堂模式的应用,必须得有丰富的教学资源(视频、微课件等)来配合。当下社会,笔记本、平板、智能手机等数码设备的普及,为教学提供了新的载体,教学资源也从原来的纸质材料转变成了数字化资源。

针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笔者根据当下流行的几分钟看懂模式为学生录制了51个操作知识点的微课视频,比如8分钟理解总账系统基本知识,5分钟掌握凭证处理技巧等方面,将会计电算化理论和操作融为一体;自建了能脱离网络和服务器直接在笔记本、平板上安装并单机使用的模拟考试软件和实务操作平台,开发了能够在手机上练习并评分的客观题App等资源,让学生轻松掌握从业资格考试中会计电算化的相关知识和实际会计电算化工作中的相关操作。

将会计电算化课程内容形象化为音频、视频、软件等数字化资源,通过上述载体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外的自主学习时间,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自主练习,将会计电算化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考证和技能融为一体,有利于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点,也保证了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设备上都有可用资源来学习。

3.4教学空间和时间

新型教学模式和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也带来了教学时间和教学空间的变化。

利用线下课堂和网络、手机App、微信等平台,来替代传统教室这样的基础平台,为学生提供上述会计电算化课程学习资源,让学生自主掌握学习进度,并自行对学习的时间和地點进行安排,而在学习过程中,也可借助网络环境的便利,与老师和同学进行课下的互动交流,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的日常;同时教师也参与了学生课下的学习,在课堂上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3.5考核方式

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利用无纸化考试平台考核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知识,利用模拟软件考核会计电算化的实务操作专项,而实际操作技能的考核则可以将阶段性考核和学习过程评价相结合,同时还可在操作中故意设错,让学生解决问题,考核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情况。从而促进该专业课程考试更趋合理,让学生专业知识掌握得更扎实。

第10篇

关键词:数学;导入;趣味性;情境

在数学课堂中进行妙趣横生的新课导入,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求知欲望,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并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如何更好地导入新课?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策略:

一、坚持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内趋力,学生只有对所学的数学知识产生兴趣,才能真正地喜欢数学这门学科。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好动,无意注意占很大成分,兴趣激发引起有意注意是课堂必备策略,因此,导入新课阶段一定要注重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年龄特点、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巧妙地把学生引入数学学习的平台,引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学生轻松自然地进入课堂

学习。

二、精心创设情境

小学生思维活跃,课堂导入时老师应设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例如,学习“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设置了如下情境,我问学生:680这个数能被2和5整除吗?学生一时不能马上作答,我接着说,我能直接判断任意一个数能否被2和5整除。同学们半信半疑,于是我在课堂上请学生随意说数我来判

断,学生被我经得起检验的即时判断所吸引,有了强烈的求知欲。这样,我再出示课题、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进入了探究和学习。

三、巧用教具和媒体

教学中借用图画、实物等教具,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应用数学能力。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我先出示实物红领巾、五角星、三角板等,让学生先从自己熟悉的物体中认识角。接着引导学生在班级、校园内的物体中找角,然后播放一组图形图片和建筑视频,让学生以小组竞赛的方式来找到课件中的角,让他们在“玩”中不知不觉地进入数学知识的学习。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课前导入是其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为了让其发挥积极作用,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让课堂导入具有趣味性、针对性和艺术性。

第11篇

【关键字】校园网 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 资源共享 办公自动化

信息时代的逼近在教育界掀起了一股热潮,众多的学校纷纷投入到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去,当前许多学校都在建设校园网,如何正确利用校园网,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作用,在目前还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我是一名学校校园网的管理者,作为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一直都在思考如何有效的利用好学校的网络服务于教学,本文就我的工作经验谈谈校园网络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校园网,营造最优化的教学环境

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传统的课本已不能承载知识的发展,传统的阅读方式已不能有效地获取信息,传统的教学手段已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计算机网络越来越成为丰富知识的载体,网络教学已成为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计算机网络作为一个工具,一种手段,所提供的是一种信息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学生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以自己的习惯方式探索学习,充分发挥个人想象力,运用多种媒体形式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为此,学校为了满足不同师生不同程度的需求,利用校园网,营造最优化的教学环境。

1、建立学校主页,通过主页进行知识交流和传播。学校的主页,是外界了解学校的一个很重要的窗口,因此,在主页上设置了学校简介、师德教育、教研教改、德育园地、校园风景、资源中心、教师风采、学生天地等栏目,以介绍学校基本设施和师资力量。除了这些栏目以外,还根据学校的校本课程研究情况设置了几个特色栏目,如综合实践专题、学生心理健康专题等,做到了开拓学生学习空间实现网上教学和交流的目的。

2、依托博客,促进教研。建立开放、互动、交流的师生博客群,学校在中国教育5博客网上创建了教师博客联盟,全校每位任课教师都创建了博客,并加入博客联盟,各学科组形成学科博客圈。教研组以博客为平台进行网上专题研讨、网上评课、案例研讨、网上课题研究。学科组将教学视频案例、文字案例到播客上,供教师进行交流学习和评课。

3、利用校园网络形成平等的学习环境。利用校园网络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学习环境更加平等。表现在教师与学生更加平等,学生之间在获取知识的条件上也更加平等。校园网络的这种优点为创造平等的学习环境提供了最佳条件。教师利用监控管理功能,可以将学生练习情况及时地反馈给教师,教师对每一个学生进行管理,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利用校园多媒体网络进行课堂教学

学校教学的好坏和成果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要使校园网在学校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就要把校园网引入到课堂教学中。

1、交互课件教学。教师在上课之前利用课件上传系统把上课要用的课件上传到课件服务器上,当老师在教室上课时打开网络计算机,利用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登陆到网络计算机上就可以找到自己上传的课件,上课就可以使用。

2、VOD视频点播教学。老师可以把视频光碟VCD、DVD、录像带等视频放在媒体中心的播放设备中,在多媒体教室里利用媒体中心服务器视频点播(VOD)系统进行个别班级、全年级乃至全校同时视频教学。

3、网上冲浪教学。多媒体教室的网络计算机可以通过校园网络连接校园网站和INTENET,老师在教室里可以利用intenet上的巨大资源进行课堂教学,开阔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以上几种方便快捷的教学手段保障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利用校园网丰富的信息容量,实现资源共享。

在校园网络上可以存贮大量的信息,并可按教学所需,把有关的图片、录音、习题、模拟实验用具等分类建库。这些教学素材库的建立,可以看作是一个规模宏大的资料室、图书馆、实验室和语音室。教师可以轻松地、快速地检索信息,将大量多媒体教学素材集中展示到每台学生机上,学生也可以通过学生机共享上述所有资源。这种高效率的教学手段和高密度的教学方式,毫无疑问,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由此可见,校园网络可以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空间内,传播大量的信息。

同时,校园网的信息资源是经过过滤与升华的,它是信息资源中的精粹。通过教师上传电子教案、制作课件等,很多校园网都发挥了教研组、年级组等集体的优势,可以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教师个人下载的信息资源,一般也经过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的过程,并且会考虑到本校学科教学的实际,渗透了校本教材的内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校园网上的教学资源是最优质的、最切合实际的。

四、利用校园网实现办公自动化

我学校校园网络是一个大的局域网络,各个办公室及各处室之间通过交换机和百兆网线连接并且各工作站都在同一个工作组之内,实现资源高度共享。利用计算机硬件设备和网络环境建立的现代办公设施,让每个办公室通过校园网进行办公、管理和获取校内外的信息,提高办公效率,同时能够通过网络进行及时通讯和协同工作,可以使得校长在其办公室管理和控制整个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提高整个学校的教学和管理的运作效率。

我学校校园网络通过局城域网建立与Internet网的连接,还可以及时、准确、可靠地收集、处理、存储、传输学校教育信息;实现学校与上级教育行政机构连网,完成公文传输、报送各种报表和教育信息查询;实现学校之间、学校和学生家庭之间连网,提供教育软件和远程教学等服务。同时,也成为学校教学的窗口,成为学校通向外部世界的桥梁。

总之,校园网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不仅可以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而且将促进教育观念、教学思想的转变,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基础平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应进一步将校园网用到实处,发挥其最大功用,确保其真正成为学校扩大影响的“大窗口”,科学管理的“助推器”,教学科研的“工具书”和学生学习的“芳草园”。

第12篇

关键词:微课程;教学设计;微信公众平台;高职高专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23-0103-03

引言

近年来,随着手机等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着新的挑战:原来作为知识的传授者,现在远不如互联网提供的信息丰富;原来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现在却发现需要学生引领的时候更多。[1]

显而易见,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事教学,以开发和共享为理念的开放教育教学方法是很有效的,因为高职学生普遍存在自学能力较弱、自控能力较差、自律习惯不强等问题。[2]构建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师生都对学习充满期待,是信息化时代微课程教学发展的方向。

微课程的基本内涵

1.微课程的基本概念

关于微课程的概念,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解释,本文认为:微课程应是一种适应信息化时代,围绕某个教学主题设计,适合移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的视频讲座,且时间长度不超过10分钟的新型课程形态。[3]

2.国内微课程的主要类型

笔者对有关学者研究的微课程分类进行了总结,归纳出以下三类:①PPT式微课程。该课程比较简单,创作成本低,表现形式有文字、图片、音频等,最后将PPT转换为视频,时长在5分钟左右。②授课式微课程。教师按照微课程要求,将教学内容模块化,对教学进行视频录制,再经过后期的剪辑转换,形成微课程,时长为5~10分钟。③情景剧式微课程。此类课程设计需要有专业的制作团队,课程表现形式新颖独特,往往需要专业的导演、演员和幕后团队共同制作,该微课程时长5~10分钟。[4]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课程应用于高职高专院校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1.高职高专课程教学模式的不足

高职院校的微课程开发应符合高职高专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须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特色。[5]然而,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高职高专院校课程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现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为例,分析如下。

(1)课程教学大纲及知识体系的设置不能因材施教、差异教学。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重要基础课程,主要在大学一年级开设,目的是拓展学生的视野,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因此如何在兼顾学习者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是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正面临的挑战。

(2)有限的课堂教学与大数量的课程内容存在冲突。

有限的教学学时是当前所有高校普遍存在的实际问题。笔者学校中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学分为4学分,总学时数有96学时,其中理论40学时,上机实验56学时。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些有限课时数和教学目标之间有很大差距,学生在课上很难完成教学任务。

(3)课程教学环境及教学资源与学生学习需求和信息素养不相适应。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各高校都非常重视数字化校园或智慧校园建设,对网络教学平台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投入很大,但是这类网络资源建设大多成为形式,存在平台资源陈旧和建设不足等现实问题。

2.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可行性分析

高校应用微信公众平台的优势有:①手机在高校的普及率非常高,具备开展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主的移动学习的基本条件。[6]②随着高校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尤其是沿海城市的高校中,无线网络逐步覆盖校园,为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中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③高校师生是微信的主要用户群体,也是主要的信息消费群体,该群体更加容易接受和传播新鲜事物。④腾讯公司一直努力开发微信公众平台的各种功能,使之具有了技术保障,在此基础上高校有望拓展新的移动教育应用。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课程在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应用探索与实践

1.利用ADDIE模型进行微课程设计

布鲁纳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过程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学习应注意学科的基本结构,提倡发现学习。在教学设计中,ADDIE是目前最经典的教学设计模型之一,ADDIE模型分为五个阶段,如图1所示。

笔者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在ADDIE模型基础上,结合微课程的特点,设计出微课程教学设计的过程,如图2所示。

2.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教学模式设计

微视频制作好后需要借助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教学活动,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教学模式设计过程如下页图3所示。[7]

3.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课程教学设计实例

笔者在教授“Photoshop图像处理”这部分内容时,结合“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的实验任务,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实施模块化教学,具体步骤如下。

(1)《Photoshop图像处理》微课制作。

微课视频录制软件可使用Camtasia Studio,该软件既可以录入软件操作演示部分,也可以将教师的教学声音录入。

(2)微信公众平台建设。

笔者使用邮箱注册了用于教学研究的公众平台账号,首先设置好公开信息的头像、名称、介绍等,方便后期统计管理学生订阅,为了方便后期统计管理,还可以在用户管理中对用户先进行分组。

(3)课堂教学过程。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课程教学流程如图4所示,具体过程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点:①课前群发推送任务,创设任务情境(如图5)。②课中实现一对一指导,督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③课后巩固知识,交流反馈,促进任务复习。④实时进行问题解答交流、数据统计、获取教学反馈。

4.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课程实践的总结与思考

当前,微信已经成为大学生网络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容易接受运用微信开展学习。采用这一方式教学后,学生将逐步养成课前预习任务、课中实施任务、课后复习任务的良好学习习惯,并将完整地掌握任务教学中的知识体系与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