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智慧中小学智慧教育

智慧中小学智慧教育

时间:2023-09-01 16:55: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智慧中小学智慧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智慧中小学智慧教育

第1篇

(20__年12月15日)

各位领导,各位书法家,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枝头寒梅傲霜,心儿滚烫敞亮。今天我校隆重举行创书法特色学校的启动仪式,这是我校创办学特色的一个动员令。通过形式多样的书法教育活动,必将使我们的学生沐浴在传统文化的春风里,宏扬民族精神,做一个秀外慧中的现代人。

今天出席启动仪式的书法家有:XXX、XXX、XXX、XXX、XXX、XXX、XXX、

汉字和汉字文化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以其独特的形态,深刻的内涵,享誉世界语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春秋时期的《礼记》就把“书”列在“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之中。书法艺术经过几千年来的发展变化,凝结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和不朽的创造,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它集实用与欣赏于一体,内涵博大精深,能陶冶我们的高尚情操。

书品如人品,我们应当以古代书法家为榜样,学习怀素的坚忍不拔,王羲之的勤勉严谨,海瑞的为民请命、林则徐的抗争外辱、郑板桥爱民如子等,把历代书法名家的崇高品德,当做一面镜子,激励自己以德治书,以德治学。学习书法,还能促进我们思维发展,提高观察水平,培养耐力和能力。因此,我们应从现在做起,做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着、发扬者,做一个儒雅高洁的中国人。

在今天之前,我们已经为书法特色学校的启动,做了一些前期工作。比如,我们已经在师生中,进行了广泛地宣传,在教师中举办了书法讲座,举行了硬笔书法比赛,设置了专职书法教师,配备了书法教学辅导教师;在课程的设置上,我们也进行了调整,每个班级每周设了一节书法课,一节习字课。当然,这远远不够,从今往后,我们将在书法家的引领和指导下积极扎实地工作,努力营造习字的氛围,陶冶情操,让师生们乐于练字;健全书法练习及等级评定机制,让师生们勤于练字;加强书法教育教学科研,提高书法教育的科学性。

书法教育,我们将以国家教委《关于加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写字教学的通知》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写字教学指导纲要》为依据,以语文教学改革为龙头,以书法教学改革为新特色,推动学校的特色特长建设,全面推进我校的素质教育工作,为培养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四有”人才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艺术根基。通过特色的打造,书法的练习,情操的熏陶,我们将让孩子们深深懂得一个道理:

第2篇

关键词:生态式教育;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2-0226-02

对于一个拥有五千年之久历史的国家来说,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理因传承至今,并发扬光大,但由于当今中国的教育体制处于一种非常态的模式下,体制的刻板单一化,学生只学主课轻视副课的学习模式以及以“分数”论英雄的评判标准,都制约着学生的天性和创造力,因此,学生艺术素养的匮乏和学校艺术教育的不完善就成了当今中国艺术教育的现状。滕守尧先生在《艺术与创生――生态式教育理论》中提出写这些关于艺术教育的书籍和文章其意图在于纠正和改善当今中国艺术教育现状,并给中国的艺术教育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

《艺术与创生――滕守尧先生生态理论之路》从多角度解释和分析了滕守尧先生提出的“生态式教育”理论。何为生态,为什么要把生态观运用到教育领域中。生态是指人以及其他一切生物存在的状态,我们常说生态系统,教育同样作为一种系统,各环节就是有联系的,如果断了其中一个环节,这个系统就不完整,重则垮塌或毁灭,固然也就不能称之为系统了。因此,滕守尧先生把当今艺术教育的改革理论用“生态”二字诠释,就再好不过了,教育的系统犹如生态的系统,少了某一门课或某一教学环节,都会使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所缺失。

滕守尧先生通过长期对古今中外艺术、美学、教育、哲学、和心理学的潜心研究意识到在原始智慧(野性智慧)、现实人文智慧(圣贤智慧和)和神性智慧(超然智慧)这三种主要人类智慧中,唯有神性智慧可以诠释生态式教育中的“对话”精神。艺术不同门类需要对话、艺术与文化、生活、情感以及科技需要对话、教师与学生需要对话,教学与环境需要对话,学科与学科间需要对话等等。这些对话可以使人回到生命的本源,找到智慧的源泉并重新认识自我的存在价值。

文中归纳总结了八个生态式教育的特征,师生平等、对话精神、开放态度、人的可持续发展、不分主副、主题单元式教学、鼓励活动式教学和融通文理,我想这些生态式教育的方法或许对当今中国的艺术教育有将所启示。

一、师生平等,和谐育人

在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中,课堂方式不外乎是老师说,学生听;老师说一,学生不敢说二;老师是主,学生是宾,诸如此类。教师一直以来都是高高在上的形象,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低位,在被教训、被灌输、被征服的对立关系中学习和成长,这样一来,学生本来的天性和富有创造力的思想必定被抹杀。因此滕先生提出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教育者教书育人的最高原则,即“生态中心平等主义”。所谓和谐育人,是要求教师和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平等对待、互促互补、共同发展。和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同时也是知识之间的和谐。教师和学生作为教育关系中的主要两方,都有权利展示自己的知识观点,知识的获取与分享不分高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同样可以同学生身上完善自我的知识体系结构。

二、以“对话”为中心

“对话”作为生态式理论的核心,其真正意义是在两级边缘地带举行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对话)、人与事物的对话(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教育之间的对话)、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对话(主科与副科、文科与理科、技与理之间的对话)。继而滕先生也指出:“这种对话不是形式上的面对面说话,而是一种精神上的相遇,一种灵魂上的沟通。”

课堂上,教师常说:“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下这个问题。”“讨论”作为课堂的常态教学模式,已经沿用很多年。在滕先生看来,讨论是有规则的、有主题的,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不能碰撞出知识的火花,因此仅仅有“讨论”的教学模式是不够,我们要“讨论”更要“对话”。“对话”与“讨论“的区别之处在于,“对话”是不确定、随意的,是不分身份等级、学位高低的。学生和老师在这样一种不限制的、放松的状态下,通过真诚的“对话”,

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在提出师生平等、要讨论更要对话两点之后,滕先生继而提出生态教育需要开放的态度,对学识、对他人、对自然、对社会的开放态度。人们常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顾名思义,大海的宽广可以容纳众多的河流,就如心胸宽广的人可以包容一切。做人做事需要一颗宽广的心,学知识又何尝不是呢?滕先生认为,以“对话”为核心的生态式教育其目的在于彻底消除以“我”为圆心的封闭意识。一个人,精力是有限的,时间是有限的,同样学识是有限的,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层面都不一样,每个人感兴趣和擅长的知识面也有所不同,正因如此,我们应通过开放的“对话”方式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那些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天下老子最大”的思想都是狭隘的,也是不可取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更何况是在广阔无限的知识海洋里。

四、人的可持续发展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于1987年在《我们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一文中明确了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即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观作为近几十年世界和社会共同倡导的议题,一直广受关注,在自然、社会、以及经济领域都有所建树,而人作为可持续发展体系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人自身的发展是不是也应该被重视起来,所以,人要发展必然要接受教育,学习知识,将学习转化为智慧,学以致用,完善自我的人生价值和目标。滕先生认为:“一个人的素质高低的标志是看其是否具有不断创新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绝不仅仅通过分数来表现”。在这个“以分数论英雄”的时代,分数的高低似乎论定了一个学生的未来发展和潜力,从高考到考研、考公务员等,“无处不是考,无处不见分”,分数的过分重视往往会模糊了人们对教育目的认识,教育的目的是替年轻人的终生自修做准备,而学习知识意在运用智慧指导人的发展。当然,分数是考核一个人所学知识多少、好坏的客观标准,但却非唯一标准。园金斯曾说过:“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另一方面滕先生也明确了“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智慧而非知识”,知识与智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知识指人类认知的成果,如经验知识、科学成果等;智慧指的是一个人的决断力,两者区别在于智慧可以产生知识,但知识却未必能够产生智慧,有时还可能蒙蔽你的智慧。

五、不分主副,融通文理

第3篇

关键词:高师;声乐教育;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它包括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的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思想传递的手段,学生学习知识的辅助工具,在高师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尤为重要,不仅仅是传授教学内容的手段,同时也是培养了未来的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高师的声乐教育目前局限于一对一的小课教学方式,虽然可以快速提升学生的声乐技能,但是却不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者经过几年的教学经验积累总结出以下的声乐课程教学方法,以期待完善高师声乐教学的整体体系。

一、讲授式教学法

讲授式教学方法是通过语言的交流传递知识,它可以描绘作品的内涵、阐释艺术的灵感、交流作品的情感。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信息。如课专家讲座主要应用于高师学生的师德修养、专业理念模块的培训,请声乐教育做得好的专家、名师结合学校实际进行座谈式讲座,加深学生的声乐理论知识并积累好的声乐学习经验,提升学生的声乐理论素养。名师名家示范课以名师工作坊为主要形式,所有参与学生要根据探究主题进行现场教学评析和交流,针对学生的优点和缺点进行点评并给予指导。

二、参与式教学法

参与式教学是模仿实践环境、演出场地进行声乐表演及教学演示,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情景体验与参与式学习、模式实践学习、教学实践紧密相连,要求各模块的学习必须在相应的情境下,在现实的课堂及实践舞台中进行,随学习、随指导、随修正、随提高。参与式培训强调在专业学习时间内以及跟踪学生的深度参与,结合实际教学进行专业模仿,要求学生进行舞台实践模拟以及教学实践模拟,教学之后便给予模拟,同时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做教学反思,主要以记写教学之后的学习心得、训后教学实践反思提交、以撰写论文的形式进行,通过教学预设及现实教学过程、教学成果的比较,形成教学反思,以利今后教育教学实践,实现实践与理论的有机互动。舞台及课题实践参与经常组织学生对舞台实践基地的教育教学进行全面深入的观摩、考察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适当参与教学和活动的组织,实现自身情感体验和培训理论成果的实践转化。听课评课法,让学生参与其它声乐课程的教学,30%的课程让学生参与式听课,对其它声乐课程进行评价,评价附以教师引领点评的形式进行,重点强调在实践中的指导和引领。

三、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法主要在于开发学生的探究问题的能力,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与交流,最终找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如自主研修教学法主要体现在自主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即兴创编,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结合教学收获生成新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这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任务驱动法,以“声乐教学法的探索”本身就是一个实践命题,在教学过程中,设置课程任务,找出某一问题教学的最佳教学方法,以任务为驱动反推学生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教学中评价自己的教学研究成果和随机成果。问题研究法,在教学中使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在情境式参与、评课、参与式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相互研讨的过程,结合具体案例,以问题为牵引,形成开放性的成果。教师教学反馈与跟踪,对于自己教学成果要给予跟踪和反馈,定期设置自主研修主题和互助学习内容,并通过定期提交作业、批改并反馈,加强对学生课后学习的组织与管理。

四、交流互动教学法

交流互动式教学法是目前比较新颖的教学方法,它注重团队的合作力量,注重集体的智慧,在集体的智慧中形成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在普遍中寻求个性。如合唱团队的建立,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和表演过程中凝聚集体智慧力量,形成自主创意、自主合作成果,并将其完整展示。再如网络交流与互动,在目前网络高速发达的现状中,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从中筛选出优秀的声乐作品进行模唱,以专家在线、建立论坛交流机制、设置时段交流热点问题等途径,吸引学生加入其中开展互动式交流研讨,进行思维碰撞,形成良好的合作体学习氛围,激发学生长期乃至终身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五、结语

总之,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教学方法选用是否得当对教学效果起到了直接的作用,尤其在高师的教学中,教学方法是学生未来从事教学的手段,高师的教学如果采用高效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未来的教学影响甚大,如何实现高师声乐教学的多样化与高效率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除了本文探讨的教学方法之外还有新的教学方法需要我们去开发与研讨。

[参考文献]

[1]孟卓.高师声乐教学之我见.当代音乐,2015.

[2]李静.高师声乐教育发展趋势之我见.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1.

[3]王燕.高师声乐授课形式改革之我见.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9.

第4篇

一、确立“教科研”的引导策略

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会有许许多多新的问题出现,还需要在实践中去不断地探索与研究,只有依托教科研才能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向深层次发展,才能实现有效的教育创新,因此,在素质教育的教改进程中,教育科研显得尤为重要。而科学有效的引导策略,是实施教育科研、实现教育创新的前提,为此我们确立了“四步走”的教科研引导策略:把教师的积极性引导到教学改革上来;把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引导到课堂改革上来;把课堂改革的积极性引导到学科改革上来;把学科改革的积极性引导到教学创新上来。

二、确定“教科研”的管理格局

规范、科学、合理、高效的管理机制,是实施“教科研”的关键,为此,确立了“123”教育教学研究网络体系管理格局。

(1)一个总课题:“以人为本,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和资源,让更多的学生受到更好的教育”,以此统帅学校工作主线,体现教学改革和办学理念,追求每个学生最大潜能的发展,凝聚和开发教师的潜力和创造力。

(2)两个互动子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素质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其目的是变革教学实践;“让学生在自信和智慧中形成健全与健康的人格”,其目的是变革教育实践。

(3)三个网络支柱点:①学科与教育网络支柱:其对象是学科教师和班主任,以教研组、年级组为实体,其研究内容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学科课堂教学特色改革模式研究,另一类从实践上解决教育、教学微观矛盾,落实素质教育主渠道的策略性研究。②行政教育、教学管理网络支柱:其对象是中层以上的教育教学等管理人员,其内容也可概括为两类:一类是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另一类是变革评价体系,为学校改革与发展提供操作规范的研究。③品牌课题支柱:从“九五”开始,我校就建立了两支具有品牌效应的课题实验组,先后承担了原国家教委电教办[96]62号文件“A5”和“C3”实验项目的子课题,同时还承担了省级研究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思维”等项目;“十五”—“十二五”期间,分别承担了教育部的课题“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校际协作学习”和中美合作课题《信息技术与小学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等7项国家和省部级的课题实验与研究工作。96年河北省“作文形象教学法”现场会、99年“四省五市电教专题研讨会”、2009年 “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会”在我校召开,有效地推动了我校教科研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校成为具有一定社会凝聚力和影响力的品牌学校奠定了基础,并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应。

三、规范“教科研”的实施过程

教科研工作如果只做宏观指导和中观引导,不做微观规范是达不到变革教育教学实践的目的的,容易出现为研究而研究的倾向。为了规范实施过程,成立了专门的教研机构来管理和督导此项工作,出台了具体的研究方案和相应的管理制度。在各学科的研究领域内, 拟定了25项具有针对性的研究课题,以此作为研究指南,解决微观教学中具有价值性、时代性、挑战性的前瞻性疑难问题;同时,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如“实施方案的评审制度 、中期总结的研讨制度、期末报告的评估制度 、教科研的综合考核制度”等,包括论文、课例、个案、数据、课件、教案、成效等一系列评估内容,增加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第5篇

古代的语文教育一直在追求个人品行的完善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不论是“内省”还是“外铄”,其主导流派都有着共同的主题。即为统治者服务,承传思想文化。古代语文教育的特点是“重道(轻德)”,“重文(轻语)”,“重教(轻学)”。在现在看来是有其局限性的。 尤其是“五四”对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质疑、批判甚至是疏离的态度尽管在当时急于变革求新的背景下可能有它的现实意义,但是在今天,中国国力日渐强盛、自信心逐渐树立的时代趋势下,自觉有纠偏矫正的需要。我们完全可以以平和从容的态度,通过借鉴对比,从古代文化传统中汲取经验,取其适用于现代语文教育教学的精华,对语文教学肯定是有启发和帮助的。

古代语文教育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本文仅从“师生关系”这一命题的角度作分析综述,探究其师生关系方面对现代语文教育教学的积极影响的部分,即现代元素。

一、古代语文教育师生关系分析综述

按照教育史的分期作一综述。

原始氏族社会时期:

大致从虞舜时代开始就有了学校的设立。“国老”、“庶老”等部落的长者就成为负责教育工作的老师,“庠”、“序”就是供他们教育学生的场所。这个时期的师生关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单向的经验传递。

奴隶社会时期

(一)随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发展,教育也在发生变化,周朝的学校比起前代更加完备了。教师多是一些官员,而学生则是奴隶主们的后代。教育是少数人的特权。那么这一时期的师生关系更多地被染上浓厚的阶级色彩。

(二)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兴盛,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给教育的革新提供了可能。涌现了孔丘、老聃、墨翟、孟轲、庄周、荀况等教育家和标志性理论专著《学记》。

这个时期的师生关系可以从诸家教育思想中略见一斑。

1. 孔子的教育思想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师生之间的互动已有了雏形。强调学生主动的思考探索和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在现在看来都是有重要意义的。“因材施教”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要求老师充分了解学生个性,扬长救短,有针对性地教育正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当仁不让”体现了作为老师对学生的激励以及应有的博怀。

2. 墨子的“虽不扣必鸣者也”表现了积极主动的教育思想和师生观。

3. 孟子以“深造独得”为基本追求,师生关系中强调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独立见解,“如尽信《书》,不如无书”。

4. 荀况开创了以“外铄”为特征的教育思想。强调教师的重要性,尊师则国兴,贱师则国衰。师生之间是“师云亦云”,不得背叛。对老师的要求也因其地位的尊贵而变得更高。

5. 道家倡导仰慕自然,追求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逍遥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提醒人们须注意教育的负作用,减少人为干预,遵循自然发展,富于启发。

6.《学记》是对这一时期主流教育思想的总结。它强调教师的启发诱导对学生学习的重要影响。还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

封建社会时期

(一)确立“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开始读书做官时代的汉代经学教育。

这一时期的师生关系又退后到了单向传授。守师法,重依据的风气在当时是受到尊重的。对教师讲解的重视在当时是有其时代的需要,但对现代语文教育无疑是有其局限性的。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由于政治的动乱和分裂,官学呈现衰落的趋势,家学盛行成为这一时期的特点。这种家人之父子传授在语文教育中更为普遍。师生关系与父子关系的叠加使教学更容易实施,但具体的教学关系却因为个体处理的不同而很难把握其规律性和整体特征。

(三)形成完备的教育管理体制并开始与科举制度相结合的隋唐教育。

科举考试的产生和确立促进了社会民众读书进取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促进了教育的下移。但科举取士的功利性,教育内容、人才标准的单一化也制约了语文教育的发展。这一时期师生关系的状况可以从韩愈的《师说》中有所了解。不以师传为荣反以求师为耻。尊师重道的传统在这里有了一个断点。但韩愈对于教师的全面阐述对后代有积极的影响。“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种亦师亦友,视徒如己的理想师生关系承前启后,给后代一个效仿的范例。

(四)以书院为学术活动中心,推动教育理论取得进展的宋明理学教育。

这一时期的师生关系呈现多元化的特征。

1. 私塾

私塾为民间私人所办,是针对青少年进行启蒙和基础教育的教育组织。教师多由落第秀才、举人充任,大多生活贫困而责任重大。存在注入式教育和体罚现象。但教师也会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灵活组织教学内容。

2. 书院

书院有点类似现代高等教育的研究生院,兼有读书讲学与学术研究等多种功能。师生质疑问难、学生因材而习、师生共同研究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已经可以看到。这也跟书院重品学而轻功名,远离科举的影响和制约的特性有关。

3. 著名教育家的语文教育思想

胡瑗讲经,“每有要义,恳之为诸生言其所以制己而后制乎人者”。教师应是学生的典范。另外,他还倡导快乐教学,重视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增强传授知识的效果。

张载主张“教须绝四”,教师教学不要臆测(毋意)、不要武断(毋必)、不要固执(毋固)、不要主观(毋我)。这一思想对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着积极的意义。

朱熹是宋学的集大成者,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存天理,灭人欲” 的教育观点维护的是统治者的利益,其所起的保守作用使理学逐渐走向僵化和没落。`但是朱熹反对科举制约下的学校引导人逐利而去义,并继承“外铄说”的教育观,强调求知和力行,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境界。师生共同追求一个理想。

王守仁的心学教育思想继承孟珂的“内发说”,提出“致良知”与朱熹的观点相抗衡。他重视人的精神世界,强调教育要符合受教育者的天性。以达到“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的效果,与“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的恶劣的师生关系所能达到的效果肯定不可同日而语。这与近现代的教育思想有了更多的沟通。在我们实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思想转变中是否可以借鉴一番呢?

(五)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教育思想

批判教育的专制,讲究实用对语文教育有很大影响,但师生关系的特征未能有创新意义的突破。

二、中国古代语文教育中师生关系的现代元素

纵观中国古代语文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有以下几点认识:

其一,周以后历代对于教育的认识和实践的理论总结几乎都是诸子百家各学派的进一步发展和沿袭。

其二,古代语文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的类型有以下描述——强调师道尊严的专制型、尊重儿童身心特点的民主型;授业承传的单向传递型、教学相长的交互型;父子宗亲型、官教合一型;亲密型、冷漠型等等。可能这样的概括不一定准确和全面,但古代语文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确实是丰富多样的。现代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形式基本都有可以找到参照的模型。

其三,古代语文教育以德为先,以文为主的传统使老师拥有双重角色——经师和人师合一,教师自身的严格要求和社会对他的高期望使得尊师重教形成一种影响至今的传统。而且师生之间的交流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还会有精神和信仰的承续。这一点是现代语文教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理想追求。

其四,师生之间除了学术思想的传承,还有政治地位的相互依附。生荣师贵,师显徒高,这一方面的影响至今不绝,需要辩证理智地去看,当然这一点对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影响不大。

从以上综述中不难看出古代语文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的现代元素,现代教育理念所提倡的一些积极的师生关系类型在古代就已经存在并被实践了。这可以为我们建设积极的现代师生关系提供借鉴和范本。这也是我们了解和探讨古代语文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的意义所在。

三、师生关系的现实意义

“教学,这不是机械地传授知识。它是人与人之间极其复杂的关系。”任何教育,只要它一开始,它就必然形成一定的师生关系,而这一关系肯定会对教学产生影响。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相对独立的主体,只有做到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亲密合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与教育相匹配的教育条件和教学设施固然重要,但优良的教育装备,并非必然产生高质量的教育。这不像工厂里的产品,高投入就一定会高产出。师生关系很有点像电路适配器,相同的教育条件、教育对象,通过一定的师生关系配置,或许能爆发出强劲的教育能量,产生积极的教育效益,或许完全相反,会产生短路,使学生厌学。 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育教学有着潜教育影响,其意义就在于此。

“传统的教育”这一与现代教育相对应的名词,有时会被人等同于“落伍过时”“需要摒除”。古代语文教育师生关系中“重教轻学”的特点使人们对古代语文教育的认识误区是:僵化生硬,甚至违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其实所谓传统是一个相对概念。几千年的教育实践积累终究有它存在的理由,去除时代的局限影响,有很多好的传统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不是一概否定和丢弃。

鉴于此,在倡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才适合我们的教育需要”的讨论中,我们一方面借鉴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也可以顾盼千年,从我们的古代先贤那里寻求智慧的灵光。

总之,了解过去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在教育迅猛发展的今天,探讨古代语文教育中的一些问题是为了在我们古代文化的智慧中寻求可以滋养现代文明的养分,让现代中国语文教育更符合我们的文化特点,从而在结合西方先进思想时多一份理智。

参考书目:

[1] 张隆华 曾仲珊著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0年

[2] 教育部人事司组织编写 《中外教育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第6篇

[关键词]美育;教师素质;审美素养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1-0079-03

21世纪是审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代。综观当今世界,发达国家无不高度重视美育,把提高国民审美素养作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我国已在20世纪末将美育重新写入教育方针,美育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本文结合成都市十余年来的美育实践,就学校美育的关键性因素――教师审美素养作一些讨论。

一、弥补“短板”。优化教育:教师审美素养的关注

长期以来,美育一直是学校各育中最为薄弱的方面。由于美育效果具有内隐性、迟效性的特点,因此在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常常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此外,教师审美素养的欠缺,也成为制约美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据我们对成都市400多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统计,仅有12.69%的教师过去较为系统地学习过美育理论,有55.01%的教师不知美育即是指“审美教育”,另有12.47%的教师认为美育就是指艺术教育。对“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是否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有意识地实施了美育”的问题,只有47.85%的教师作了肯定性回答。笔者曾经参加过对成都市某区艺术教研员的录取考核工作,竟有超过半数的人不知美育已经写入我国教育方针。据笔者进一步观察和了解,相当一部分教师课堂教学机械、呆板,缺乏生气、乐趣和美感,这不仅造成了教学效率的低下,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厌学情绪,也使教师缺乏成就感,导致了职业倦怠的滋生。我们常常听到教师们抱怨自己活得很累,神经总是绷得紧紧的,少有快乐可言。虽然我们不能将这些消极情绪都归咎于教师,但这种“师源性影响”仍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根据“木桶原理”(又称“短板效应”),木桶的盛水量受到其中最短的那块木板的限制。受此启示,教师审美素养的缺失也会带来教育教学效果的“短板效应”,它不但使教师的工作难以达到较高的境界,而且也使教师自己生活得不开心,从而影响到教师的生活质量和人生幸福。

二、秀外慧中,德艺双馨:教师审美素养的内涵

审美素养是人在审美(包括感知、欣赏、表现、创造美等)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素养。“教师审美素养”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处于教师素质结构的顶层,这是因为按照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审美的需要是人的一种高级需要。 “教师审美素养”除了具有审美素养的―般含义外,还应该具有教师职业的特点。

我们在研究中形成了以下“教师审美素养的培养目标”。

审美与艺术修养:热爱人类优秀文化,崇尚科学和艺术;具有基本的美学知识,敏锐的审美注意力和较好的审美感知力;对音乐、美术、戏剧、舞蹈、文学、书法、摄影等艺术形式具有基本的欣赏能力,对其中至少一种有所兴趣和具有一定的表现技巧。

美育能力:热爱教育,不断学习,追求真、善、美;热爱每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作风民主,鼓励学生的创造性;了解流行艺术和学生的审美情趣,能够与学生进行讨论并进行指导;能够参与或指导学生开展至少一种艺术活动;对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具有敏锐的感知力,能够挖掘其中的审美因素,将美育融人教育教学之中。

教育教学艺术:积极探究和掌握教学艺术;教学方法多样化、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师生积极互动的教学情境,实现师生教学相长;具有较好的教学基本功,至少在其中某一方面形成自己的特长;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能够恰当巧妙地运用口头语言、体态语言,创设生动、形象、引人人胜的教学意境。

审美的生活态度与美化生活的能力:有美化自身仪表的意识、能力和习惯;气质高雅,仪态端庄,衣着服饰得体,符合教师职业特点和本人的特征;胸怀宽广,自尊自信,热爱生活,兴趣较广泛,拥有文明的生活方式;有美化自己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意识和能力,工作和生活环境整洁、美观。

具有良好审美素养的教师,体现了“让完美的美表现在外表的典雅与内心的高尚,仪表的质朴与心灵的优美的一致上”。他会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和楷模,成为一种无声的教育力量。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言,理想的美育,应该是“示范美育”,它必须紧紧依靠具有审美素养的教师,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向美丽的人生。从这一意义上讲,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美育资源。

三、审美立美。内外兼修:教师审美素养的提升

现代美育的奠基人席勒说:“想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以外,再没有其它的途径。”遵循“审美育人”的思路,提升教师审美素养的主要路径有以下几种。

(一)营造书香校园,丰厚文化底蕴

读书是教师最基本的学习方式。我们努力营造书香校园,积极向教师们推荐经典名著和当代大师的名作,既包括美学、美育、教育方面的,也包括文学、艺术及其他方面的。通过阅读名著,教师可以和大师直接对话,与人类最崇高的精神交流。我们还开展读书交流活动,通过讨论、交流、演讲、辩论,读书征文等多种形式,让大家分享读书心得。读书不仅使教师增长知识,善于思考,富于智慧,远离浮躁,而且还能涵养气质,使教师变得儒雅和内秀。“腹有诗书气自华”,走进开展美育的校园,给人印象深刻的除了教师们靓丽的形象外,更感到其气质中透出的一种难以言传的风韵:积极进取,从容淡定,谈吐文雅,举止得体,自信而不傲慢,虚心而不谦卑。教师的气质和风韵,又影响到学生,薪火相传,铸就学校厚重的文化底蕴。

(二)实施审美教学,提高教学艺术

美育绝不仅仅是艺术学科和艺术教师的事情,其他学科教学也应该成为学校美育的重要阵地。为了使美育真正落实到各科课堂上,我们开展了“融入式学科美育”的探索。它是指教师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将美育主动、积极地融入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使师生获得美感体验,而学科本身的认知活动则在审美愉悦中高效地完成。它体现了美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有利于新课改“三维目标”的达成。其要义包括:学科目标与美育目标互补,学科内容与美育因素互融,学科学习与审美过程互动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艺术化。教师在实施学科美育的过程中,要学习和应用美学、美育理论,合理设置美育目标,悉心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并艺术地把它呈现出来,要睿智地处理课堂上各种生成性情况。这对教师审美素养的提

升是一种全面的、实战性的锻炼,也是我们主要的培养方式。我们开展教学技能大赛,通过说课、同课异构、赛课、评课等方式,使教师实施学科美育的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三)注重形象设计,展现高雅气质

教师形象是由仪表、风度、气质、修养等多方面的因素构成的,它应该给学生以赏心悦目的美感。虽然教师无法选择自己的容貌和身材,但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美化自己的形象,优化自己的气质与风度。我们提出,让教师形象成为校园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为此,一些学校为教师设计制作了美观、得体的四季职业套装,聘请礼仪教师、美容师给教师开设讲座,讲授礼仪,指导如何着装打扮。还有的学校举办教师“美”的比赛,教师们展示了多姿多彩的美的形象,女教师美丽优雅,男教师帅气儒雅,年轻教师朝气蓬勃,中老年教师风度翩翩,均赢得热烈的掌声。比赛促使教师进一步去钻研美学知识,去研究教师审美形象的内涵,去探索教师形象与教学活动之间的和谐,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

(四)增强审美体验,倡导艺术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孩子能从周围世界(大自然、艺术、人们的关系)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我们积极倡导的教师审美实践活动和学习方式。我们鼓励和组织教师利用假期外出旅游,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放松身心,接受陶冶,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美的瞬间,发表在刊物、校报上,写进自己的博客中,与更多的人分享。

虽然要求每一位教师(艺术教师除外)都具有艺术特长是不现实的,但是通过影响和帮助,使教师对某一(些)艺术产生兴趣,能够积极参与或关注。成为懂行的观众,能够与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是不难做到的,这实际就是在进行美育。我们积极创造条件让教师参加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如唱歌、跳舞、绘画,练书法、看戏剧等。在与四川省川剧院仅有一墙之隔的一所普通小学,学校利用近水楼台之便,开展了“川剧进校园”的尝试,川剧专业工作者(有些就是学生家长)经常义务地来到学校普及川剧知识,辅导师生进行表演,教师们也自得其乐地登台“过把瘾”。在为精美绝伦的川剧艺术吸引、折服的同时,心灵也受到真善美的滋养。

一个审美感受丰富的教师,也必定是一个具有爱心的人――爱自然,爱生活,爱自己,爱学生,爱他人。爱心的充盈带来了人际关系的和谐,一个充满爱的校园必然是美的、和谐的校园。

(五)整合美育工作,建设尚美文化

以上论述了教师审美素养培养的几条基本路径。需要说明的是,它们并不是相互分离,而是彼此协调和配合的。由此,我们提出了学校“整合式美育”的概念。它是指充分利用各种美育资源,使之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和谐发展,以形成真、善、美相统一的,以美育为特色的学校整体教育,其实质是构建学校的审美文化。尽管文化是一个众说纷纭的概念,但是我们还是能够描绘出它的一些基本特征。它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中,创造、积累、沉淀而成的师生共同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其实质是共同的价值观。它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是强劲的,又是柔软的;是当下的,又是久远的;是稳定的,又是发展的。它一旦形成,就具有积已成习、移风易俗的力量。

第7篇

早上九点差十分,教室门前突然热闹起来。几位中国同学簇拥着两位高大的美国教授,相继走进教室。一进门,就传来大声的Hello,紧接着是一声不标准的汉语问候“你们好”,在座的我们马上回应他“Good morning”。

我们期待的“老外”出场了。紧接着,这位身材高大的男老师开始了他的课前表演。他的第一动作是利索地打开自己的桔黄色双肩背包,从中取出为大家带来的《美国教育史》课本和讲义。突然,他发现包里有一双灰色的袜子,顿时,这双袜子便成为教授快乐教学的第一个道具,他兴奋地举起手里的袜子,大声叫着,并且把它放到了第一排座位上。这种有些搞笑的举动像演小品一样,活跃了全场的气氛。

九点整,课堂教学正式开始。

教授叽哩呱啦地说了一连串的英语,我们不知所云。这时,一位年轻女老师立刻主动跑到前面来,用中文向大家解释:教授今天需要一位翻译,因为他和大家不熟悉,明天就不用了。而实际上,教授不懂汉语,我们的英语水平也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好,之后的每堂课都需要通过翻译,我们才能听得懂教授的讲课。

接着,教授在黑板上写下他们两人的名字,并作自我介绍。男士名叫Thomas Doyle,是美国协和大学尔湾分校的教授,女士名叫Mary Scott,是该大学的副校长,分管学生的吃饭、交通等事务。我们去协和大学尔湾分校学习期间的生活事务主要由她负责。站在一旁的Doyle则非常幽默地接过话头补充一句:“她也负责聘用和解雇我,我在这里课上得不好,她就会解雇我。”话音未落,气氛再次活跃起来。美国教授的热情奔放,开始感染着课堂。

讲课之前,Doyle教授与我们约法三章,并且把它写到黑板上:

第一,我们准时开始上课。

第二,我们互相尊重。

第三,我们要关闭手机。

同时,他还提出用击掌和跺脚的方式来提醒大家注意安静,并且引导大家怎么击掌,怎么跺脚,他做得特别带劲儿。他还告诉大家,如果他讲得太快,我们可以用暂停手势叫“stop”。

教学开始了。Doyle先在黑板上画了两个卡通头像,一个笑容可掬,他说这是good student(好学生),一个哭丧着脸,这是bad student(坏学生)。他希望看到我们每个人的笑脸。

好学生 坏学生

下面开始上课。他为我们提供一个话题“你曾经遇到的最好的老师”,让我们写出“好老师”的特征,但是,他并没有为我们提供关于“好老师”的具体标准,也不设定框架,只是让我们打开思维,尽情地去想自己曾经遇到过的“最好的老师”,罗列现象。教室里安静下来,大家纷纷从自己的“心理词典”中搜索“好老师”的特征。

接下来,两位老师分工协作,Scott坐在讲台上,把同学们讲到的词汇写到一张方形的大白纸上,Doyle则在下面观察,敦促大家积极发言。接着Scott把写有“好老师”特征的大白纸贴到黑板上。于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眼里的“好老师”有如下特征:

严格 聪明 智慧 幽默 善良 有知识 诚实 细心 健康 强壮 有趣 漂亮

天才 负责任 公平 友好 热情 优雅 乐于助人 模范 乐观 积极 明智

勤奋 乐于奉献 爱所有的学生 随和 高标准 ……

这些词汇贴了满满一黑板,它们是我们中国教师眼里的“好老师”的标准。对此,两位老师不作任何评判。

大家完成列举之后,Doyle教授说话了,他说,他要讲一点中美文化的不同,他要教中国朋友学会说“谢谢你”,而中国朋友则教他怎样做一个谦虚的人。中国人在受到表扬的时候,总会拱着双手,微偻着腰说“No, no”。他特别强调英语里的beautiful(美丽)这个词,不仅仅是指外表的nice(好),而且也指inside(内在的美),等等。我想,这与汉语的“内秀”“慧中”同义吧?看来,美国人也讲究人的内在品质。

下一步,老师要求大家对黑板上的这些词语进行分类,把属于同一类别的词语粘贴到一列。大家七嘴八舌,最后,将所列词语划分为五种类别,分别是:

(1)Potential 潜力

(2)Appearance 相貌

(3)Character 性格

(4)Personality 个性

(5)Qualifications 资格

接下来,Doyle教授要求大家讨论:这五个方面,哪一个方面最重要?

大家议论纷纷,莫衷一是,都跟着教授的引导努力表明“某一方面最重要”。最后,教授总结说:我认为每个方面都很重要。Qualifications(资格)是比较特殊的,它与其它四个项目不同,其他四项讲的是effective(有影响力的),它们回答的是who we are(我们是什么样的人),而Qualifications则是cognitive(认知的),后天认知出来的,它回答的是what we know(我们知道什么)。你关心的是教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呢,还是教学生怎么学习知识?我认为教学生怎么学习知识是最重要的。如果你问学生,老师教给你什么知识了,他会说“我不知道”,可是学生能够记住的就是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当然,如果一个老师什么也不教的话,他也不是一个好老师。

教授在effective(有影响力的)和best(最好的)之间划了一个等号,也就是说,在他看来,有影响力的教师就是最好的老师。

紧接着,老师要求我们给“有影响力的教师”下定义。先给全班分组,用报数的方式划分小组。如果决定分成五个小组,就报出一、二、三、四、五,数字相同的组成一个小组。每小组发一张大白纸,要求小组讨论之后,把定义写在纸上。在同学们讨论的同时,教授在他的白纸上快速写出自己给“好老师”的定义,并且把它折叠起来,以免泄露答案。

各小组把自己写出的定义贴到教室前面的墙壁上,然后互相交流,评价。

哪个小组的定义更完美呢?教授要求大家用举手表决的方式选择最好的定义。结果,这项评价进行得很不顺利,第一次没有能够选出最好的定义,因为绝大多数人只为自己的小组投票,所以每组票数拉不开差距,第一次投票宣布无效。第二次,教授让每个人举两次手,这样,在认定自己小组最好的同时,有了选择其他小组的可能——这另外一票或许就是公正的一票。这次才有了明确的结果:第5小组的定义最好。

他们的定义是:

一个有影响力的教师首先应该有才能,教学时,他或她应该具有创造力,态度很认真。

他或她应该有很好的个性,善良而有耐心。只有获得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资格证书的人才能成为教师。

拥有良好个性特征的教师将会取得教学的成功。

外表漂亮更加有助于使其成为一名有影响力的教师。

以上就是大家在给自己小组优先投票的基础上,选出来的“最好的定义”。最后,教授呈现给我们他对“好老师”的定义:

一个有影响力的教师能够产生预期的学习效果。

在我们看来,教授的定义也未必是最好的。而在教授看来,好老师应该教学生怎么去学习,而不单单教给他们什么知识,这是过程与结果的问题。结果重要还是过程重要?对于经过新课程教育理念洗礼的我们来说,这已不是问题,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很多时候我们只停留在静态的理念层面上,而不知道如何带领学生享受学习过程,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与方法。

Doyle的课堂教学是开放式的,分组活动或讨论时,大家自由议论,无拘无束,场面很是嘈杂。开放的课堂不可能做到鸦雀无声,对此,教授早有预料,所以,他在上课前就提出要求大家保持安静的措施。这时候,教室里立刻响起“啪—啪—啪啪啪”的掌声,教授不仅击掌,还拼命地跺脚,“咚—咚—咚咚咚”,同时还大声吆喝,十分放肆。课堂气氛非常热烈,似乎没有规矩一样,可是,这种办法的确非常有效,大家随即安静下来。

这位表面看起来有些洒脱不羁也有些随意放肆的Doyle教授,实际上是一位严谨的学者,他发给我们的课本就是他编写的。他对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从教学思想观念中透露出他的严谨和准备的充分,从开头的导入,到过程的学习,再到最后的总结,环环相扣,有放有收,处处以学生为主。而课堂上让学生讨论,就是真正的讨论,不设框架,不定标准,给学生充分思考与活动的空间,放手让大家去思考去学习,学生的建议和意见,老师也会采纳,并且写出来贴到墙壁上,让大家休息时观看、欣赏。这种课堂组织和教学方式不仅仅属于Doyle个人,美国老师基本上都在按照这样的课堂模式进行教学。

整个上午的教学活动即将结束时,Doyle跟我们再一次直接交流他的想法,表明本堂课的教学主题。他说,我们今天所学的是美国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模式——概念形成模式”教学法,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这堂课做了些什么,又是怎么做的呢?

老师和大家一起归纳,总结学习步骤如下:

1. 列现象 2. 分类别 3. 贴标签 4. 再分组 5. 写定义(综合概括)

通过本堂课以及后来在美国学校的学习考察,笔者发现,美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一个新的知识或概念,不是从知识到知识,直接给予他们结果,而是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意识,以及表达能力。这种获得概念的过程,就是学习新知的过程,这种课堂教学方式真正体现并落实了“过程比结果重要”的教育理念。

第8篇

关键词:激趣 互动 合作 拓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新课程论认为,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师生的交往互动是教学过程中的本质属性。没有师生的、生生的交往互动,就不是真正意义的教学。

目前,初中英语教学质量不佳,特别是农村中学教学环境和语言环境较为落后,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就更应该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运动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这正是趣味教学考虑的出发点。趣味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本文就以下几方面谈谈拙见,以期引起同仁的兴趣,共同来推动中学英语教学。

1 激趣

激发兴趣之目的,是变逼为导,变苦学为乐学。把求知变成学生最大的内在需要。因此我们用“爱”促进教育,用“趣”构建教育模式,用“玩”组织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师生的互动作用。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1.1 新奇引趣法

1.1.1 以唱歌形式使学生顺利通过英语入门阶段。

如在教学第一册Unit2时,教学的重点是名词性物主代词的使用。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是学生对形容次性物主代词的掌握必须准确熟练,才能区分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名词性物主代词的异同点。首先我将事先准备好的代词再现在学生面前,利用问、答、译、比等方式的交际原则,使学生明白了各类代词的正确使用,然后用旧词填新曲的方式将代词表格编成一首歌,两分钟内,背诵表格人人过关,接着我走下讲台随手拿来各种衣物进行师生间的对话。最后将对话编成歌,对名词性物主代词进行小结:

T――This is my book.

S1――This book is mine.

T――That is your book.

S2――That book is yours.

T――Whose books are these?

S3――They are his and hers.

T――Whose are those books?

S4 ――They are ours and theirs.

1.2 竞赛激励法

实践证明,将带有竞赛性质的练习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不但对学生产生一种教学魅力,把他们牢牢吸引在教学磁场里,更重要的是满足了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及喜欢竞赛的心理,还训练了他们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1.2.1 差异训练

如平时测验根据学生的现状,我总是印2~3套题,一套面向全班,好学生做题速度快再发给他们难度稍大的第二、三套题,这样做,不同程度的学生既有统一的学习内容,根据个人的差异又有不同的奋斗目标。既激发了全班同学的兴趣,又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好风气。

1.2.2 小组比赛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可能地增加学生的参加机会,而且还能为学生创造一个独立自信的交流场所,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小组赛。如学了情态动词can,启发学生用can造出六个句子。然后三大组参赛,其余的组评判。粉笔如同小小的接力棒从后到前,比赛内容是将句子变成否定句、一般问句、选择问句、特殊问句,大家对此兴趣盎然,课堂上个个跃跃欲试。

1.2.3 男女比赛

通过男女比赛方式进行一个单元和综合复习。首先布置复习范围,为了取胜,好生主动帮助各自的差生,课堂上有问有答有争论,比赛包括情景对话、听力抢答、自由问答等。他们彼此互抓弱点,千方百计不使自己丢分,使复习达到一种欲罢不能的境地。

2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开展这种学习活动一般是几个学生一组。首先由教师提出学习任务,让学生分组相互讨论、相互评价、相互倾诉、相互激励等。这样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并增强英语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互相探索、互相创造,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平常上课让学生们“Group Work”。小组合作练习提问、回答、进行对话练习。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动口、动脑、大胆说、积极做、努力唱,从而增强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3 联系生活,激发创新意识,学习会话

中学英语的教学内容,大多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所以把英语会话生活化、故事化,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促进会话的深入理解,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从而能从所学会话中举一反三,学有所得。如学习“What do you do at the weekend?”先联系学生生活,让学生“Free talk”,纷纷说出他们周末活动,做了哪些事情。当他们说得兴高采烈时,我就及时引出本课重点会话句型“What do you do at the weekend? I watch TV. I play computer games.”因为有了前面的“free talk”,新知识点的学习就水到渠成。学生很快就掌握了会话,而且还能创造性地说出了I play table tennis. I go swimming. I Listen to music 等句子。我还给他们说出的句子配上简单的图画。这样更增强了大家对词组的形象记忆,更利于理解英语表达的意思。学生还能根据所说英语做出相应的动作,灵活地运用恰当句型,联系实际进行小组会话。

4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生动教学

中学生都有爱说、爱唱、爱表演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更适合中学生的喜好。如让学生当小老师、小记者、去询问同学的问题。这种活动学生觉得新奇。通过学生与学生间的心灵沟通,在好奇中不自觉地就学习了英语知识,

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表演活动。如询问学生“Canyourunfast?”、“Canyoujump high?”、“Canyoujumpfar?”的学习中,通过教师问学生答,或学生问学生答的练习,如果有这种能力的学生就说“Yes .Ican.”然后上台表演。比一比,看谁的能力强。课堂上学生纷纷争先恐后地要求上台展示自己的能力,气氛十分活跃。

又如在学习SportsDay 这一课中,课堂上设计一个100米接力赛的游戏活动,同学们积极性很高。在活动过程中,同学们自然而然地掌握了为选手助威说“Comeon!”,祝选手好运气说“Goodluck!”还学会了自己当冠军时能骄傲地说“Iamthewinner!”等等。这种学生参与表演的课堂游戏活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给学生带来了成功感、荣誉感,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灵活地掌握了英语知识。

5 合作互动,突破难点

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在教学中,尤其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在合作中,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学习,思维由集中而发散,又由发散而集中,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这样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启发、点拨,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的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初中阶段,学生进行看图说话(talking about pictures)一般感到很有困难,如果在掌握基本句子的基础上,让学生先几个人一组进行准备,这时,学生会你一言、我一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吸取其他同学的思想后,每个学生定能很好地完成任务,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情感。又如在教完具有表演性的课文后,让学生进行总结性的表演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合作互动”把课文内容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

6 强化群体互动,拓展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采取群体互动、协同发展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借鉴、互相纠正、互相弥补。英语课应当体现语言的交际性,也就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这能力是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培养出来的,因此,我们要尽可能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协同“作战”,增加学生听说的机会,学生一旦沉浸在浓厚的英语气氛中,他们就会不自觉地think and talk in English,以及进行pair work、 group work、team work、等。比如学生讨论翻译“昨天我花了十元钱买了这支钢笔”。结果学生讨论有七种:1)I spent ten yuan in buying this pen yesterday.2)Yesterday I spent ten yuan in buying this pen .3)I spent ten yuan buying this pen yesterday.4)I spent ten yuan on this pen yesterday.5)I bought this pen for ten yuan yesterday.6)I paid ten yuan for this pen yesterday.7)This pen cost me ten yuan yesterday.这么多种解法不可能当时全部想要,但他们通过群体互动、合作方式、拓展思维空间,从而训练了创新的能力。

综上所述,交往互动的趣味教学有助于改变传统英语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念,学生记”的单一刻板模式,实现了主体间多向互动、多元信息交流,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体,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会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与他人合作、互相鼓励、互相启发,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正如主弗克林所说:Tell me and I forget. Show me and I remember. Involve me and I learn.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堂改革纲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高荣.英语教学激趣谈.内蒙古教育,1996年第8期.

[3]构造模式的指导意见.人民教育,1996年7、8期.

第9篇

[关键词] 以学为中心;初中数学;学法指导

现在的青少年学生由于从小受到家庭的过度保护、娇宠,在学习上也会对教师产生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教师惯性运转,不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参与意识差,被动学习. 主要表现为不愿制订学习计划,坐等上课,课前不预习,对老师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或呆坐听着,上课不得要领,没听到门道. 凡此种种,都充分地说明,教师坚持“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充分发挥出来,要坚持“以学为中心”,引领全体学生充分发挥主体积极性进行有效学习,这是新课程理念下每一个教师的重要职责.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坚持“以学为中心”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1)有助于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在传统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将自身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成了主导和控制,学生也习惯于听从教师的相关要求开展学习活动,进而教师给学生的印象就是高高在上,甚至使很多学生非常惧怕教师,无法与教师进行交流,尤其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很多都不敢向老师提问. 而教师坚持“以学为中心”,通过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与学生教学交流,有助于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打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

(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过去传统的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师往往将自己视为课堂教学的主人,采取的是一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学生过分地依赖教师,在学习上根据教师的要求学习,导致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 那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坚持“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呢?

■ 教师要高度重视学法指导,要

引导学生成为认知主体学习的

主人

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国外某些心理学家给教学下的定义是:“使学生尽快摆脱教师. ”教而达到不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这不是单纯的教学方法问题,而是教学思想、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应真正把学生“当成主人看”,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坚决反对那种把“教”与“学”的关系搞成“统”与“治”或“依”而“附”的关系,过于严厉地“监护”学生的行为,这样会把学生训练成“缺乏自动化程序”的说话机器,离开了教师的具体指令,学生就不会学习.

早在几年前,《中国妇女报》组织了一次家教的社会调查,通过对收到的500多份问卷进行分析,归纳出了当今青少年学生的“烦恼”. 第四条烦恼就是“我的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38.9%的中小学生承认“我的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 ”究其原因,53.9%的同学选择了“我没有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可见,学生都意识到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重视学法是教学观念的根本转变,是坚持“以学为中心”深化教学改革的一种体现,学法指导是高层次的教法. 我们应十分注重传授教法知识、训练学习技巧,促进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后一个“会”字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二是会自觉地学习. 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是当代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全新的教育观,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运用教法和指导学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教师应真正地把“教给方法”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纳入教学目标,务求到位. 做到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要从青少年学生的实际出发,设想使用何种方法最有效;要做到从教材内容出发,来确定学法指导的项目;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耐心钻研教材,慎重地设计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把学法指导落实到每一课时中去.

2. 教师应自然地把“教给学习方法”纳入教学过程,有层次地指导学生练习,务求学会.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与教给学生学习的思想相一致.

3. 教师自觉地把“教给学习方法”作为教学调控的对象之一,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关注对“学法”的学习,务求“会学”;引导学生不只注重学习结果,还要注重学习过程. “教给学习方法”就是要指导学生在学习中“知其所以然”,不盲目记忆结论,主动参与探索新知识的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法研究和学法指导同步进行

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因此,教师选择教法时要同时考虑学法,设计教法时要给学生相应的学法. 数学是一门充满方法论意义的学科,应做到在课外要求学生预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强化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操作方法,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读懂例题是掌握算理、规则和解题方法的前提,但教材上的例题往往只有材料结论,缺少问题的解决过程和规律的推导过程,因此要使学生通过教材例题的预习产生疑问,进而带着疑问进入课堂,或通过生生讨论、师生交流互动等多种形式获得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从中学会将语言符号、文字与数学符号进行转换,学会分析、综合、归纳、演绎、判断、推理的基本方法. 对此,在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笔者的具体做法如下.

1. 充分运用教材培养学生解题的规范性

教师从导入新课到例题讲解,法则、规律、结论的归纳到练习和小结,都要充分利用教材,要培养阅读数学教材的自觉性,使学生从中掌握解题的程序和方法,及规范性步骤. 每当学生遇到相似题型时,都要按照这些方法进行操作,这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解题规范性.

2. 设计思考题

例如,在讲解“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时,介绍历史上关于杜登尼的世纪谜题“蜘蛛和苍蝇”问题,一方面能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引导学生向数学知识领域前进,唤起学生心理上的学习动机,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指向. 另一方面,指导学生阅读例题时让学生边看题边思考,以提高教师对某些问题的注意. 学生只有有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即有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才能使学生自主地从课外的资料中获取更多的新知识,从而让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3. 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解题思考方法和规律

有位教育家曾经这样指出:“最好的教育是好老师以最短的时间给学生很大的发展;最坏的教育是不好的老师占用了学生所有的时间,学生又得不到什么. ”要想在教学中给学生很大的发展,就要注意指点思考方法和规律性的东西,让学生掌握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如数学教材中的复合文字题,因其数量关系较复杂,不仅层次多,而且某些表达运算顺序的名词术语容易混淆或被忽视,这会造成解题差错. 其实,文字题的学习有其规律可循,这些规律是:抓关键,分清层次;抓顺序,由因导果;抓住问题,执果索因;抓等量,巧列方程.

初中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阶段,也是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奠基工程. 近年来,我们努力落实新课程标准,使初中数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了比较大的变化,整个教学过程有着三个转变:一是以教为主开始转向以学为主;二是由只重视学习结果开始向既重视学习结果又重视学习过程转变;三是由只研究教法开始向研究学法,启发式代替注入式,重视数学思考方法的有机渗透转变. 学法指导是坚持“以学为中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的重要措施.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心理学研究指出,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 因此,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 在数学课上,师生之间应建立亲和的对话平台,沟通对话渠道,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垄断者,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一锤定音,而是可以和学生面对面交流,可以聆听学生的见解,这是坚持“以学为中心”、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条件.

在课堂上,学生感觉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后就会以主动的态度和积极的方式去探究知识,会以主人的身份与教师一起切磋、探究其中的问题,即在师生、生生之间形成一种民主、有序的交流. 这就要求教师做好以下工作:在课前,应先设计对于哪些问题应做必要的启发、指导,对于哪些问题,应由学生自由、充分地讨论;在教学的重、难点处,由于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构建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学生看到的是事物不同的方面,如果组织班级学生分组讨论,则有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 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学习思维会由集中而发散,又由发散而集中,个人的思维会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 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能力的有效方法,也能体现教师“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鼓励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动手

操作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