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1 16:55: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家长的智慧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作为教育者要做的是激发出种子内在生长的潜能,“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学生良好文明习惯的养成是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必要保障。由于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自我修养等方面都处于萌芽状态。学生在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的过程中实现自主发展,才能使认识水平,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不断地健康发展。
目前,学生往往习惯于老师的灌输教育,相对以被动的形式出现,在自我教育方面有所欠缺,在学校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忽视了自我的教育,而成长的最好状态就是自动自发,而自动自发的关键就在于自我教育。“有没有一种全新的评价方式,积极指导学生,鼓励他们在自己的人生自主前行,自我修正呢?”基于学校、老师、家长三方共同发出疑问,铁路坝小学提出了构建学生成长记录评价系统――“智慧树”网络评价系统,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这套由学校、师生、家庭、社会等多方参评学生的评价,将会更直观地显示育人合力,激发学生内生动力。
一、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激发学生内生动力
智慧树评价系统改变了传统的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学生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主动参与评价的一员。它成为一个载体,让“注重对学生学习成长过程的评价”不是只停留在书面上、口头上,让梦想照进现实。
每个学生进校将拥有一个专属账号,就如同领取一粒小小的种子,需要用他们的各类活动、成绩、成果“浇灌”种子。家长及师生只需用手机扫描“学校二维码”,就可看见其“智慧树”形态,直观显示了学生在品德习惯、合作交往等6大方面40多个指标情况。家长、教师也可添加、修改各类评价记录。当小学毕业时,每位学生的“智慧树”已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完成小学阶段的整体评价,并在学生心中种下一粒自信的种子。以前的评价都是学生被动接受,而且形式枯燥,“智慧树成长乐园”是充满趣味与感情的全新的评价方式,同时依靠校园触屏学习系统,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查阅自己“智慧树”生长状态,获得改进自身不足的有效提示。
一个人自我成长的快与慢来源于自我教育的早与晚,而自我教育来源于自我意识,通过自我意识,增强自我教育欲望,进入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实践评价、自我觉醒、自我情景创设、自我改变、自我修正、自我管理、自我规划、自我行动的轨道,达到自我修养自我发展的目的。
“智慧树成长乐园”让学生成为自我管理的主人,激励了学生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提升内在的文明素养,让智慧树枝繁叶茂。
二、三方科学评价,形成育人合力
传统的教育评价是班主任对学生大一统的评价体系,所有的评价工作都有班主任一人承担,家长常扮演的只是观看评价结果的角色。在教学活动中,班主任教师有着相当大的工作量,有时不能全面地关注到学生的某些变化,也不能时时关注学生的情况,毕竟学生相当一部分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而家庭是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家长作为一对一教育,能更加客观、及时地记录学生的发展变化。
铁路坝小学开发的“智慧树”网络评价系统结合网络平台、智能手机微信平台以及二维码随时随地进行多元的评价,家长只需登录网络平台或扫描学校二维码就可以查看、评价学生的各项情况。
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智慧树成长乐园”的开发使用,充分调动了家长的积极性,争取到了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它为家校沟通搭建了良好、高效的网络平台,让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并给予孩子自我修正的指导。家长真正参与到孩子的综合评价中来,成为孩子成长的记录者,这赋予家长更多的责任感与陪伴见证孩子成长的幸福感。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使得评价体系更具科学合理、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智慧阅读;体会
人类漫长的历史文明留给后人丰富的文化遗产,以卷帙浩繁的典籍传于后世,这些文字包融着民族的记忆、人类的经验、精神的诉求,阅读它,理解它,才能继承前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并在新时期发扬光大。21世纪,人类进入了全球化、信息化时代,面对新的时代新的形势,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和选择。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成为有知识的人、会思考的人,最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成为会学习、会探索的创造型人才。而学会学习的基础就是具有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是最直接有效的学习途径,人类80%的知识都是通过阅读获得的。只有学会阅读,才会吸收,有了吸收,才会有创造。
全球化、信息化的现代社会,要求人们不仅要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有智慧。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生成智慧的重要途径。所谓智慧是指人利用知识、技能、智力等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的本领和才智。智慧的方式是具有主体性、实践性、探索性、创新性的活动。因此,智慧型大阅读同传统的强制性、指令性、功利性的儿童阅读有质的区别,彰显其智慧性。从阅读主体来看,它有以下特征:(1)自主性,阅读者具有积极的阅读心向,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为喜爱读书;(2)实效性,阅读者能判断出文本内容的优劣,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能快速地从书面语言符号获取意义;(3)创造性,阅读者能从文本中读出新意,读出美感,获得创新能力。
在开展智慧型大阅读教育中应注意如下几点:
1、学生的阅读与教师的阅读。“大阅读教育”不光关注学生的阅读还关注教师的阅读。教师的阅读情感对于学生有着极为重要的熏陶作用,教师的阅读对学生有着一种巨大的感染力。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熏染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尤以熏染为更重要。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教师不仅是儿童阅读的引导者和组织着,师生共读,这样必然促进了教师的阅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由此推动教师提高人文修养和语文素质。
2、孩子的阅读与家长的阅读。“大阅读教育”不光关注孩子的阅读还关注家长的阅读。儿童的阅读,决不是只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孩子的生活,大部分时间还是在校外,与家人一同分享。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家长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儿童的阅读,既是一种学习手段,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大人有责任教会他们如何热爱生活、享受生活。亲子共读,是家长与孩子一起享受阅读的快乐,通过爱的传导,让孩子热爱书籍,让快乐阅读的习惯陪伴孩子终身。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生认知主体作用,强调元认知学习过程,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因此加强“师生共读”“亲子共读”十分重要。
3、大量阅览与经典诵读。新课程标准理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大阅读教育”不光关注学生的大量阅览而且关注经典诵读。阅览要广博,诵读要经典。既要注重量的积累,又要注重质的内化。
4、母语阅读与外国名著的吸纳。“大阅读教育”不光关注母语阅读而且关注外国名著的吸纳。文化艺术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们要力求二者之间的“打通”。
5、实践的研究与理论的建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大阅读教育”不光关注实践的研究而且关注理论的建构。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才能常新,实践才能少走弯路,减少偏差。
一位已上小学的小男孩向他妈妈提出了两个问题:“妈妈,小孩子生下来为什么就是孩子而不是大人?”“外面有没有换妈妈的商店?”
这是两个令家长颇为尴尬的问题,我们从孩子的提问中可以看出,当代社会要当一个让孩子喜欢的家长是多么的不容易!如今的教育趋势不仅需要家长付出辛勤的劳动和无私的爱,更需要他们以智慧型家长的角色出现。那么,家长的育儿智慧从那儿来呢?这就要求家长们读懂一本“书”和要写好一本“书”。
读懂一本“书”
孩子出生时首先是一个生物的人,慢慢地才成长为一个社会的人,从未成年到成年,孩子成长的这个过程就是一本“书”。所以,教育的前提就是要了解孩子,读懂孩子这本“书”。
首先,要读懂孩子成长中的身心特点及发展模式。
儿童心理的发展不是匀速推进的,而是具有不平衡性。洛文格(1969)提出了四种不同的发展模式(见下图)
模式1――
同一起点,不同发展速度,最后在不同时期达到同一高度,如骨骼系统、动作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家长必须学会等待,不可拔苗助长,等待也是一种教育。
模式2――
同一起点,不同发展速度,最后在同一时期达到不同的水平,智力发展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这就要求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智力水平,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时不能仅仅满足于结果,而应该更多地关注过程和策略,因为策略更能体现孩子的认知水平。
举例而言,问问4位5岁半的幼儿园大班小朋友3+4等于几?他们都会告诉你:“答案是7。”然后我们再深入地了解一下,7是如何得来的?第一位小朋友说:“因为7可以分为3和4,所以3+4=7。”第二位小朋友不会计算,但他知道4块糖加3块糖是7块糖,这是在表象基础上得出7的。第三位小朋友一定要先伸出4个手指,再往手指上加5、6、7,这就是在半直观水平上解决问题。第四位小朋友则要伸出双手,一只手4个手指,一只手3个手指,再从左数到右,这是在全直观水平上的数数。以上案例充分说明,4位小朋友虽然解决问题的结果相同,但思维方式和水平不同,所以家长的教育就必须要引导孩子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
模式3――
同一发展速度,但最后的水平有所不同,如儿童早期的语言发展和知识学习。前者可能是受言语器官成熟的稳定性制约,后者则受学习条件、习惯、氛围、家庭等社会因素的制约。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智慧型家长既要重视优生,更要重视后天教育。
模式4――
随着年龄增长而表现不同的速率,一般是先快后慢,到一定年龄阶段则停止发展,然后开始下降,如反应速度、灵活性等,往往是到了一定高度后随年龄增长而衰退的。这就要求家长抓住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关键期,才能用时少、收效大,即事半而功倍。
孩子从出生到年满1周岁是人生的第一年,也是其身心发展最快的时期。乳儿期儿童心理的发展为孩子成长奠定了最初的基础,特别是早期经验对日后的发展和学习会产生重大影响。在这个阶段,家长应更多地让孩子感受视、听、触等各方面的感知觉。1~3岁是婴儿期,孩子逐渐开始独立行走,准确地摆弄和操纵物体,与成人进行言语沟通。这时的儿童心理有了新的进展,特别是语言能力将得到迅速发展。3岁前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家长一方面应多与孩子交谈,给他们提供模仿的正确榜样,另一方面则应注意鼓励孩子多说话、多锻炼。3~7岁进入幼儿期后,孩子产生了新的需要,即渴望参加成人的社会活动。在这一阶段,游戏、早期学习和劳动是儿童实践活动的3种基本形式,家长应尽量创造机会,让孩子在玩中学,给他一个快乐的童年。
其次,要读懂孩子的情感需要和教育反馈。
家长要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而快乐是人们通过满足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情感状态。因此,家长的爱和责任要真心实意地从孩子的合理需要出发,孩子希望有自己的空间,就给孩子更宽广的发挥环境;孩子需要得到认同,就请信任和尊重孩子。
在认识孩子的情感需要上,我们还须注意3点:第一,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有着不同的需要,如幼儿需要父母、老师对他的肯定,而青少年则更多需要同伴的认同。第二,同一年龄阶段,不同的孩子也有不同需要,每个孩子的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都决定了其差异性。第三,同一孩子在不同状态下,需要也不一样。孩子在成功时需要什么、困难时需要什么、焦虑时需要什么……作为一个智慧型家长,这些都是必须准确读懂的心理状态,进而才能有的放矢地给予引导和教育。
此外,家长还要观察孩子对教育的反馈,即读懂孩子对您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是否接受,是否喜欢。每个孩子都不一样,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没有一种教育方式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家长要善于寻找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孩子这本“书”既单纯又深奥,需要家长用心读懂,细细品味,反复琢磨,才能寻找到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写好一本“书”
这本“书”不是用笔来写,而是用家长的行为来写。
家长的言行对孩子来说就是一本教材,儿童最早的学习是模仿学习,而父母又是孩子最早接触的老师。因此,制定一些好的家规,构建一种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对孩子成长尤其是人格的塑造特别重要。一项关于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调查表明,在少年犯里面,31%以上的家庭中父母经常打架,孩子长期生活于此,耳濡目染,自然就会形成攻击性的行为,从而逐步走上犯罪之路。
基于以上的认知,我们决定策划一套指导早期教育的家教类图书,帮助父母掌握最基本的教育知识,提高自身的教育智慧,读懂孩子,立足于孩子生存和发展的规律,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完成对孩子一生发展影响重大的早期教育。
准确定位读者――“80后”年轻父母
既然是指导早期教育的家教类图书,那么读者定位理所应当是刚刚成长起来的年轻父母,主要为“80后”的一代。众多的“80后”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可以说是在两代人的溺爱中成长起来的,同时也受到了父辈“望子成龙”的期望的压力,他们深知溺爱的危害,也知道被迫学习的无奈,以及高压教育的失败,因此对教育自己的子女有新的认识和思考。比如,很多“80后”父母既注重孩子学习能力和文化知识的培养、积累,更注重他们的个性养成、行为习惯的培养、优良品质的习得,重视孩子幸福感的建立,他们愿意抽出更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以更有亲和力的方式和子女沟通。这一点恰恰是“独一代”成长中相对缺失的。同时,这一代父母具有更活跃的思想,更强的包容性,更有学习力和求知欲,能很快接受新的教育理念。他们不仅阅读大量的育儿书籍,还通过加入QQ群、微信群、育儿论坛等方式获取教育经验、分享育儿心得,以充实自己的教育知识。
这样的目标读者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呢?目前市场上林林总总的家教书,很多并未切中要害,因为不知道家长的教育困惑、疑难在哪里;而依靠网络获取的知识和信息鱼龙混杂、缺乏系统。因此,只有真正贴近家教实际,由点及面地对早期教育加以系统解读和指导,帮助家长“防患于未然”而又方便使用的家教读物才应是家长们的首选,并不盲目迷信教育权威,需要重视的是家教的实效性。
选定最优作者――从理想走进现实
在明确目标读者和图书定位之后,我们将作者人选最终锁定在多年从事家教理论研究并具有丰富讲座和咨询经验的家教专家朱棣云老师身上。朱老师曾经在广播电台做家教咨询类节目长达9年,每年做家庭教育讲座及咨询近百场,积累了大量0-6岁孩子的家教案例,十分了解家长的特点以及家长的教育诉求,并擅长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分析指导。更可贵的是,为家长写一套针对0-6岁孩子的切实可用的早期教育指导读物,这个想法已在朱老师的脑海里酝酿数年。于是我们一拍即合,这个宏大的计划终于有了实现的可能。
人选既定,漫漫创作之路便由此开始。为了为这套书积累素材,朱老师有意识地在讲座、咨询活动中,观察、搜集家长对0-6岁孩子的家教困惑和疑难问题,然后根据教育学和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体系进行梳理归类、整理提纲、拟定主题,搭建了整套书的框架。我们在跟朱老师进行多次沟通后,明确了图书分册、编写体例和要求,商定了出版规划。之后,朱老师还邀请了一些专业理论功底和文字功底都较强的幼儿园骨干教师和幼教研究人员加入到这个项目中,参与资料搜集、初稿撰写等工作。在长达五年多的书稿编写过程中,从最初的案例搜集、资料整理、框架搭建,到篇目设定、分章归类、撰写初稿,再到文稿的甄选、修改、补充,反复打磨锤炼,成稿后又几易其稿,与时俱进地添加了许多最新的理论分析和可靠实据,朱老师与所有参编老师都投入了无比心力。而我在整套书的编辑加工过程中,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查阅相关家教理论书籍的基础上,对书稿的内容反复阅读,仔细推敲,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还进行了严谨细致的编校、完善,对书稿内容质量精益求精。六年磨一剑,如今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套图书可谓是所有人心血与智慧的结晶。
内容彰显特色――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
基于孩子的发展是综合而相互关联、不可拆分的,本丛书按人格结构的维度有所侧重地分为“身心发展”“情感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四册,每册以年龄、主题为纵线分成若干单元,每个单元的每篇文章都设置了“家教咨询”“读懂孩子”“父母智慧”“特别提醒”和“相关链接”等栏目,搭建了一个合理的脉络架构:选择孩子早期成长中全面而典型的反映成长序列的案例,运用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来加以分析,帮助家长读懂孩子,再给出具体可操作的教育建议和拓展性资料。如此一来,理论与实践就能完美结合,真正贴近家教实际。这样的编写体例和方式有利于从根本上铺垫读者的理论功底,以助益家长教育智慧的内生和持续成长,真正实现对孩子的个性化教育。
本丛书的一大亮点是在形式上借鉴工具书简捷、实用的阐述特点,以方便读者“检索”为目的,书中的每篇文章采用正、副标题的表现形式,按照题目中标注的孩子的具体年龄、案例中描述的孩子的行为特征以及背后所涉及的教育学专题等进行归类,因此读者只需要把全书目录浏览一遍,就能有目的地选读、使用了。另一大亮点是在内容上跳出了诸多家教类图书单纯针对孩子的问题给家长“支招”的模式,立足于孩子生存和发展的规律,注重孩子成长过程的每一个节点。在身心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发展、社会性发展各大专题中,每个问题的提出都是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从读懂孩子开始的。在一个个现象的背后体现了孩子怎样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特点?不尽如人意的行为背后反映了孩子成长中的哪些深层需求?……读懂了孩子,有了对孩子成长的“全程”“全景”的完整认识和理解,家长才能在应对孩子的问题时游刃有余,采取对孩子真正有益的教育措施。
细节决定成败――整体设计凸显品质
为了使这套书能在众多同类书中脱颖而出,我们在装帧设计以及封面文案方面也着实下了一番工夫。
首先,为准确表现图书主旨、突出整体特色,我们在设想了几十个书名之后,最终确定了“读懂孩子,教育可以很智慧”这个主书名,完全契合这套书所要达到的两个目标:一个是完美体现“读懂孩子”这个核心教育理念;另一个也是这套书的特色之一,即不仅仅向父母传授知识,还注重提高父母自身的教育智慧和能力。本丛书的副书名“身心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发展”“社会性发展”则明确说明了“身心、情绪情感、认知、社会性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的”,强调形成对学前孩子成长的“全程”及“全景”的完整框架的认识和理解的重要性。
其次,考虑到本丛书内容横跨0-6岁孩子的家庭教育,容量宏大,其中还有不少有关教育理论的文字,因此,我们尽量在版式设计上简洁明了,还加入了幽默风格的栏标,文字排版疏松透气。同时,一改多数家教类图书通篇文字的严肃“面孔”,插入了一些温馨可爱的随文小图用来提示文中的内容,比如玩水游戏、故事教学案例等。
在封面设计方面,为配合本丛书内容包罗万象、涵盖面广的特点,我们最终确定了大气沉稳的格局:书名设计突出醒目,简洁的图片配合得恰到好处。在封面上还反复出现了“0-6岁孩子”这样的关键词以及特色LOGO,准确传递读者定位信息。考虑到除了家长,老师也可以成为这套书的读者,我们选择了不同身份的专家来做推荐,从不同层面来凸显本丛书的权威和特色。
身为责编的我,与这套书还有一个很奇妙的缘分,在图书的编写、制作过程中,我升级成为了一名母亲,有幸作为这套书的第一位读者,从中获得了很多的指导和帮助。
我家孩子现在两岁了。我们很早就开始给他读故事,他从最初的全盘接受,到现在逐渐有了选择,常常点名要听某个故事,而且翻来覆去要听十来遍甚至几十遍。作为家长,应该把同一个故事讲得有特色,把故事中适合孩子的教育因素发掘得尽可能丰富,每讲一遍只选择其中一部分作为重点,让孩子反复体会、不断吸收,以达到不同的效果。我还根据故事的内容,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做一些简单的语言、动作练习,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由此可见,只有读懂了孩子,对孩子的一些反应进行认真的分析,才能使教养行为更有的放矢。这是这套书教给我如何科学对待孩子早期教育问题的一个实例。
我想,很多父母都是从最初的一无所知,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边学习边成长,最终形成自己的教育主张和观点。在这当中,贴近生活的真实案例对于家长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和作用,甚至能直接改变家长的家教观念。但这一切又都必须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这套书就是将两者结合得恰到好处,由别人的问题引发父母对自身问题的思考,运用科学理论来释疑解惑,以开启父母的教育智慧。
一、把握好可能和可行的关系
在主题环境创设中,当老师把主动权和说话权交给幼儿,幼儿以主人的身份参与环境创设的时候,他们中间不乏有“空想家”,他们的所思所想有时如大海一样无边无际,会提一些“可能”实现的建议,这些建议有的不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发展需求,有的偏离了主题环境创设的内容等。老师在遇到孩子这样的建议时既不能一票否决,也不能完全采纳,而要在给孩子提供适度的支持的基础上发动其他幼儿共同讨论,并定出可创设的内容,将“可能”变“可行”。如一次凡凡跟爸爸妈妈一起去了香港的海洋公园玩,回来后讲了许多有趣的事情。这个活动引起了大家的兴趣,有小朋友就建议要在主题环境中布置一个海洋公园,顽皮的小雨一听,马上也说:还可以布置一条大鲨鱼在海洋公园里。而当时我们正在进行的是“春天”的主题,动物的主题在中班也已经组织过了。于是我适时地启发幼儿,引入话题“一次难忘的游玩”,并通过集体讨论定出利用家庭资源将自己外出游玩时拍的照片带来布置主题环境的一角,这样既满足了幼儿当前的需要,也把握了主题环境创设中的目标和内容。好的主题环境创设是不断与幼儿或与家长相互作用的过程,孩子、家长会根据墙饰的内容发挥想象、相互交流、快乐参与,而将环境创设中的“可能”转变为“可行”,这不仅使环境发挥了它应有的教育功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还使环境生动、真实地再现师幼之间近距离的对话,同时也拉近了家园关系。
二、把握好被动和主动的关系
在幼儿园与家庭同向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家长、幼儿都是活动的主体,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家长也是环境创设的参与者、合作者、观察者和指导者。然而从原有的家园配合模式及操作过程来看,家长参与班级主题环境创设存在着不稳定性,家长自身的素质、对家园合作的态度等都是影响环境创设的因素。为此,教师必须先了解家长的不同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根据家长的不同情况采用不一样的联系方式、互动模式,把握好“主动”和“被动”的关系。对于有智慧、有见解的家长,教师可以主动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了解环境创设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如在鸟类主题环境布置中,敏敏爸爸就提议在环境创设中要给家长留出一块知识空地,一方面可以激发幼儿创设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方便家长对主题以及相关知识的了解,根据这个建议,师生一起设计了一个知识角;对于老师说什么就做什么的家长,其中当然也存在有特长或有智慧却不愿表现的家长,教师应该及时变被动为主动,寻求家长的配合,让家长明确环境教育中自己的角色,共同参与主题环境的创设。如呈呈的爷爷不善言语,但却知识渊博还有一双灵巧的手,任何东西都会制作,在获知这一信息后,教师马上登门拜访,与呈呈爷爷商谈当班级助教事宜,没想到呈呈爷爷说“:我本来就很喜欢孩子,就是只会做不会说,你们有需要我一定会参加的。”对于另外一些被动型的家长,教师也会在他们提供物质材料时,给予他们感激的目光和语言,或在表扬栏中加以赞扬,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环境创设的意愿。
由于环境创设的互动性,教师与家长的接触密切了,彼此之间也产生了信任。特别难得的是,当家长有了自己的想法、经验和技能时,他们能与教师交流、商谈。这样,教师就能充分利用家长的智慧,完善自身的认识、思考和知识;利用家长不同的思维方式,消除自身的局限思维;利用家长的多才多艺,丰富自身的创设技能。主题环境的创设从产生、准备到完成及完成后的交流、讲述,都是教育过程。它引发了教师、家长、幼儿的相互配合、合作和交流。我们应该努力使班级主题环境成为课程的一部分,它的教育价值不仅仅是装饰和美化,更重要的是促进幼儿的发展和获取家长的支持。
作者:徐春燕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泰伯实验幼儿园
一、重视根源,真诚沟通
要想让智障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初步知识,具有初步的运算能力,为他们进行社会交往、生活自理创造条件,为将来从事简单的生产劳动、自食其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家长必须重视智障生的发展。但很多学生送来时,都是在家养了这么多年,什么也没学过,家长只是让其吃饭、睡觉,不知怎样教育孩子。他们只是认为“傻子”能学什么,只要吃饱不饥就行。送到学校也只是为了让学校给看孩子,减轻他们的负担,对学什么知识,根本不抱任何希望,因此,也导致家长不重视,有空了就把学生送来,天冷了早上就不来学,农忙时干脆就不来学有的干脆把孩子扔给爷爷奶奶,自己一走了之等懈怠的思想。家长们最常说的话就是:“他们能学个啥”。综上所诉,我决定从家长的思想工作做起,每星期五家长来接学生时,我都会站在校门口送学生,告诉家长孩子的一点点进步。星期一早早站在校门口接学生,向家长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孩子在校的一点点细节,都要和家长沟通,进步了,告诉家长孩子回家时记得表扬,情绪低落了,及时和家长联系,找出问题的症结,及时解决。慢慢的,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再是那么的“憨傻”了,有救了,也变得积极起来。
有一天,有个中度智障生学生快十点了才到校,问怎么回事,他也说不清楚,一联系家长,家长说早上七点就从家出来了,第二天,家长一见到我就说:“这个傻孩子,早上出门的时候,我因有事,耽搁了一会,让他先走,说过一会儿我追他,结果我因为出来的晚了,急着上班,就走了小路,没想到他没见我追他,就一直站在半路等我,一直等了两个多小时才来学,真是一根筋”。我马上说:“你说的不对,这正是孩子‘精’的表现,你告诉孩子要追他,他一直不见你,怕你担心,才等你,你不能为了赶时间走小路而不顾孩子。”“老师呀,你是不知道,因为这个孩子,把家里拖累的不行,我和他妈都不愿再管他了,已经放弃了,随便发展吧。”“你们可不能有这种思想,你看电视上,多少智障、脑瘫的孩子,因为家长的不放弃,孩子都能健康发展,自食其力。你的孩子虽说智力有残缺,可比那些孩子强多了,孩子在学校我一定尽心尽力,也希望你们在家不要歧视孩子,多给孩子一些爱,孩子一定能够发展的越来越好。”从此以后,我每天把孩子在校的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都写在一张纸上,让孩子带回家,告诉家长,该怎样表扬孩子,怎样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终于有一天,家长高兴地打来电话,感激的说:“老师,真的很谢谢你,孩子现在真的比以前强多了家里人都高兴不得了,我和他妈妈以后一定多关心他,希望他能健康长大。”
二、 耐心反复,从心开始
轻度智障学生对所学知识接受理解较快,中度智障学生虽然慢些,但如果耐心反复,他们也能掌握。但重度智障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像“天方夜谭”,我们班有三个重度智障生,刚入学时,他们对上学的概念只是局限在上课进教室,下课出教室,根本不知学习为何。我每天重复给他们的就是描、写、读、认。任何教学方法在他们眼中都“空如无物”,只有拿起笔写才实际。开始,他们不会写,我握住学生的手,一天,两天;一星期、两星期;一月,两个月;半年......。我不厌烦,不呵斥,用心和他们交流,沟通,用微笑鼓励他们。经过近一、两年的反复又反复的训练,虽然他们现在也只仅仅会认、会写几个字,但家长已经高兴得了不得,常常感激的对我说:“让你费心了,让你费心了”。本是自己的工作,自己的职责,可每每看到家长的殷殷感谢,让我时时感到自己的责任有多重要。
三、 兴趣引领,有效课堂
智障生的注意力分散,思想集中时间短,要想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必须把他们的心牢牢抓住。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想让他们安安稳稳坐四十分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每节课的开始,我都要带着学生活动活动(大约3分钟)。如:拍拍手、拍拍脸,蹦一崩、跳一跳,每个动作10次,自己数(把数学融入语文课堂)。然后开始讲课(大约20分钟左右),中间再让学生做个小游戏(大约5分钟),最后再用10多分钟的时间复习刚才所讲内容,分层指导。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会觉得枯燥,也愿意参与到学习中。
记得有一次在讲足球、排球、羽毛球这一课时,我把学生带到了操场,他们一看见这些球就两眼放光,我告诉他们,只要把这节课所教内容学会,下课老师就教你们怎样玩这些球。哎呀,这些孩子那节课真的很用心,很活跃,也很可爱,因为有兴趣在引领着他们,引诱着他们,兴趣是他们最好的老师。
四、学习内容,放进生活
智障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很差,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很片面,如果他们所学的知识脱离了实际生活,那么所学的知识就是空洞的没有意义的,永远不能转化成能力,更无法使他们学会生活。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在教学中必须将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感知。通过生活化的教育,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生存。例如在学歌《穿鞋袜》《洗手帕》时。选择在宿舍中进行教学,边学儿歌边让学生学习穿鞋袜,学洗手帕,在学会语文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自己穿鞋袜、洗手帕。再讲影子这篇课文时,我选择一个晴好的天气,早晨、中午、下午让学生站在操场上,在太阳的照射下感知自己影子的变化。这样,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课文内容,也懂得了一些生活常识。
五教育智慧,享受精彩
因为智障学生比较容意兴奋、意志力差、情绪变化快,有一定的好奇心,这些特点,决定了智障学生突发事件多,每节课都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这就要求老师有的智慧。没有任何一门课程可以直接教给你教育的智慧,他只能从你丰富的内心世界中生长出来。因此,我努力读书、看报、记笔记、写心得,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智慧;我爱我的智障学生,陪着他们一起傻笑,一起跳,一起闹,有了爱心,才能长智慧,因为你的心在哪里,你的智慧就在哪里,你才能享受因为意外而带给你的精彩。
2010年,在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浙江大学提出 “智慧校园”的概念。这幅蓝图描绘的是: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智慧校园具有三个核心特征:一是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二是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与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提出的智慧校园概念则主要将“利用包括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融合,最终实现对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作为智慧校园的概念核心。
朝阳区在实践智慧校园建设的同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和思路。
首先,建设智慧校园,在物理层面上教室的形态需要进行必要的改变。这是由于未来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将越来越少,以学生自学为主导研究性学习甚至颠倒课堂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些学习模式更加侧重于学生的研究与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习能力而非单纯的知识掌握成为教育的新目标。
其次,智慧校园应当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相对完整、全面的记录,并应当能够智能地辅助学生的学习,从而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技术支撑、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提供数据支撑。智慧校园中的教师和学生习惯于信息化的学习和工作模式,从而使得所有数据与资源能够被自然地采集而非被动地录入到系统中,信息化的使用变成一种自发的行为与工作习惯。
再次,智慧校园应当在时空上继数字校园概念之后进一步进行拓展,利用包括物联网传感器、智能终端等技术,将学校服务推送到学生、家长身边,实现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的结合,充分利用社会的力量辅助教育,在根本上摆脱目前技术进步领先于教育的现状。
基于上述三点,北京市朝阳区将通过在现有数字校园学校中选择使用效果较好,校长有意愿、有想法推进信息化与教育工作的学校开展智慧校园试点工作。在智慧校园试点工作的设计上,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智慧教室的建设作为智慧校园中的重要基础设施不可或缺。第一,随着平板触控电脑的推出与快速普及,集成平板电脑的智慧课桌将取代学生的传统课桌。第二,基于物联网技术实现对于教室内部的温度、湿度、亮度自动调节,从而保障教室在物理和化学方面适宜学习。第三,在教室的物理摆放设计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群体流与研究型学习的需求,以团队合作模式开展学习为主要形式。第四,包括远程视频互联、高速有线与无线网络的提供将作为像水电一样的必要基础设施出现在教室中。
其次,作为智慧校园的中枢与大脑,由数字校园管理平台基础发展而来的智慧校园系统,不但能够实现相对基础的数据处理、分析功能,更应该利用各类数据的分析结果,对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在内的教育参与者进行反馈,实现如按照教师所教年级、学科以及教学进度提供资源推送服务,并按照教师对于资源的使用习惯、不同用户的教学习惯,在后续过程中更加精准地完成教学资源的推送服务。对于学生,则通过对包括学生各类测验等获得的数据与知识点对照分析,自动为学生提供相应的针对性强的练习试题。按照家长所关心的不同方面,在将学生在校情况反馈给家长的同时,还能够基于海量数据关联分析,就学生有关表现可能出现的后期影响提供提示与解决建议。
最后,作为智慧校园的参与主体,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模式将发生根本的变化。他们都需要适应新的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学生要利用包括在线学习在内的全新学习手段,通过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将知识还原为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知识掌握程度,实现学而不忘的效果。这些方式的转变,将各项工作都基于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各类应用实现,各类数据、生成性资源被自然地记录到智慧校园系统中,从而在将来为准确地把握教学过程中各类问题的相关性提供海量数据。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其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使它们得以增值。而智慧教育需要的正是这样的技术,让智慧教育更“智慧”。
首先,大数据可以真正实现高度集成的资源共享,实现多样化的教学工具与方式,实现无地域、无时间限制的在线学习、互动体验。大数据的特征是规模大、价值高、交叉复用和全息可见。就智慧教育来说,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各种视频、音频、图表、文字等资料,将实现更大范围的共享。
2011年秋天,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的安德鲁・恩格教授把自己的一门课放到了互联网上,结果全球有十六万人注册,这些人除了在网上听他的实时讲授,还和斯坦福大学的在校生做同样的作业、接受同样的评分和考试,结果有几千人通过了考试,获得了认证。后来,思格教授辞职,并拉到了一千多万的投资,成立了Coursera,项目成立不足一年,便吸引了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多万学生注册124门课程。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相信这种资源共享、互动体验,将成为中小学教育的一种常态。
其次,大数据可以真正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与发展。
我国古代就有“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指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智慧教育也是以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与发展为目标的教育。但采用传统意义上的技术手段,根本不可能实现这样的愿望。大数据,让这种愿望成为了可能。
当大数据技术普及之后,每个学校都将装备智慧教育数据中心(其中包括校园或更大范围的教学资源平台)、数据应用与决策分析中心(提供数据统计、趋势分析、终端决策等信息),各教室、办公室、功能室、宿舍、餐厅,包括每位师生都将佩带先进的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将各种信息上传至数据应用与决策中心,为学校、教师、全体同学提出各方面的技术支持。
以课堂教学为例,教师为学生提出某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方式等参考性要求,学生就可以运用互联网自主学习,只要是围绕目标,他可以选择任何一种方式、任何一种资源进行学习。如果这位同学的个人数据累积到一定程度,系统会自动为他提供最合适的、最有价值的学习资料,供其选择,免除了因选择资料而耽误的时间。完成学习后,学生可以申请练习或测试,系统便根据学生的基础,自动生成题目,并为学生打出相应的分数。请注意,这些学习都是个性化的,全班每个同学的学习资料会因每个人的基础不同而有所不同。教师只是根据手里的计算机分析终端,了解每个同学的学习情况,并依据终端决策分析结果,为学生提供最大化的帮助。作业就更简单了,计算机会自动为学生生成作业,每位同学的基础不同,作业也有所不同。学生完成作业,还可以选择难度更大的内容,实现对自己的挑战和超越。
这些过程的各种数据,包括学生的动作、情感、速度及在每个过程的时间分配、遇到的困难等细节,都会由教室、师生的感知系统上传至应用与决策分析系统,为学生的下一步学习做出数据准备。
随着这一技术的日趋成熟,教师还可以将整个年级甚至某个学段的目标任务布置给学生,学有余力的学生完全可以提前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完成学业,这将在很大程度上解放学生、放飞学生,是教育史上的一次革命。
再次,大数据可以真正实现“家校合一”。
在儿童、青少年成长发育的过程中,学校和家庭都发挥着各自特殊的职能作用,但如何将两方面力量整合起来,却是当前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虽然有的学校在家长委员会建设方面有许多成功的做法,但与大数据时代的 “家校合一”比起来,简直是差之千里。
关键词:教育智慧 教育机智 教师
一、范梅南教育智慧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教育智慧的含义
范梅南把“事例”作为研究的方法论,他对教育智慧的种种理解都蕴藏在真实丰满的教育故事中和故事中教师富有智慧的行动中。范梅南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育智慧的含义进行论述的:首先,教育智慧是一种实践智慧;其次,教育智慧是一种特殊的知识;最后,教育智慧是“指向儿童的多层面的关心”。
(二)教育智慧的集中体现:教育机智
1.教育机智的含义
教育智慧和机智是教育学的本质和优秀性,智慧是教育学的内在方面,而机智则是教育学的外在方面。2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活动中,根据学生新的情况,迅速正确地作出判断和采取相应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行动和智慧。
2.教育机智的表现形式
教育机智表现为克制,克制的关键就在于忍耐。家长对待孩子的正确态度就是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成人有耐心。
教育机智是对孩子的体验的理解。对孩子保持开放性的理解,这样可以避免用固定的模式或方法去处理孩子的情况。
教育机智体现了尊重孩子的主体性。把孩子看成主体,更加注重学生对课程的主体体验,帮助学生培养对课程的内在兴趣。
3.教育机智的意义
机智保留了孩子的空间。教师或者父母通过机智的干预,给孩子创造了空间,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
机智保护儿童的脆弱性。儿童的无助和脆弱性,让成人更具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这就要求成人机智的行动,分辨出孩子身上那些积极但起初却是孩子弱点的品质。
机智使良好的品质得到巩固和加强。教育者应该对孩子的潜力和善良充满信任,对孩子的信任会给与孩子力量,使孩子的能力和独立性得到发挥。
二、教师的教育智慧
(一)教师教育智慧的含义
教师的教育机智是智慧行动。教师必须具备智慧的品质,这样教师才能在面对各种不确定的情境的时候采取有效的行动。
教师的教育机智是实行“他者性”的活动。教师要实行“他者性”的实践活动就必须将自我为中心的习惯转为以儿童为中心。
教师的教育机智是教育行动,促进儿童的成长。教师的教育机智采取温和的亲切的方法,使儿童获得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成长。
(二)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策略
教师的教育智慧的生成来于对儿童生活的灵敏度和对儿童内心的聆听。教师需要深入了解每个儿童,聆听他们的心声和他们的生活经历。
对儿童的“教育学”理解是教师的教育智慧生成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对儿童提出的问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与儿童进行交流,教师以一种开放性的方式聆听孩子的心声。
教师的教育智慧的生成在于形成教师对教育生活的体验。这些体验的核心是儿童,以关心儿童为取向,关注儿童的主体性。
三、范梅南教育智慧思想的意义、局限和启示
(一)范梅南教育智慧思想的意义
教师在丰富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上还需要具备成熟性的智慧,包括责任感和使命感,尊重儿童的主体性等。
教育机智促使我们重新认识、理解与孩子的关系。需要我们学会聆听和观察儿童的内心世界,对孩子情感的需求和行为的变化保持灵敏性,尊重孩子的主体性。
教育机智促使教育方法从权威向民主的转变。机智不仅规范和引导孩子的行为,同时又规范教师和家长在教育方法上控制和支配的倾向。
(二)范梅南教育智慧思想的局限
作为教育机智的灵魂的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的、倾心的关爱,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可能会导致教师对学生进行操纵。
当教师过于注重个体,当教师过度的注重学生的细节需要时就很有可能忽视学生的一些共性问题,使得一些普遍性问题得不到关注。
(三)范梅南教育智慧思想的启示
教育智慧要以教师对学生的情感为基础。范梅南教授认为教育机智是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理解、帮助的价值取向,还有教师的“替代父母”作用。
教育智慧要帮助学生顺利成长,范梅南的教育智慧思想要求教师对弱者给予更多的关怀,重视学生的个体的差异性。
李镇西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素质教育,他出神入化的班级管理艺术,真诚智慧的学生青春期心理辅导,对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引导,和谐的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处处体现出一个特级教师、著名教育家的人文情怀和对教育的虔敬。读此书,你会受到感染和激励,并于潜移默化中提升教育教学特别是班主任工作的能力。
本书为教师培训、进修、自身素质提高的教材首选。
最近,我认真研读了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一书,掩卷沉思,感触颇多,深深为李老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信仰所折服。《做最好的班主任》这本书是李镇西老师26年班主任工作经验和教育智慧的精华集萃,李老师用自己的真诚和爱教育了学生、感染了老师,用自己的教育实践告诉了我们怎样才能做一个最好的班主任,更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教育的灵魂和真谛。结合自身的班主任工作实践,我觉得教育的灵魂体现在班主任的内涵品格上就是六个字:幸福、执着、“美丽”。
用心去体会“幸福感”——做一个精神幸福的班主任。《做最好的班主任》让我们的精神“坐标”更加清晰:哪怕只做一天班主任,我们都不仅要“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而且要让自己因为作为一个好班主任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提到“班主任”这个名词,很多老师都望而却步,总是把它和“苦”“累”等联系在一起。但是,李镇西老师用他的教育经历和成就告诉我们:一个热爱职业、享受职业的人,是不需要什么毅力去坚守什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讲得很深刻:“人们在敬佩居里夫妇的时候,往往用‘坚忍不拔’‘牺牲精神’‘呕心沥血’等词语来赞美他们。其实,我认为这种赞美并没有理解科学家的情怀。照世俗的眼光看,他们的确是做出了一种牺牲,但这种牺牲在居里夫妇那里,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幸福,是一种陶醉!”
对这段话我感触很深。幸福是个古老而神圣的话题,是个极富有魅力和诱惑力的字眼。幸福,说到底其实就是一种感觉,敞开心灵去感受,可以说幸福无处不在。作为班主任而言,每天五点多就起床早早赶到学校,而将自己的孩子放到一边;晚上到八九点钟才能离开学校,回到家里后还要经常接到学生和家长的电话;在学校里的每一天都有着忙不完的工作,检查卫生,督促学生学习,处理学生之间的各种事情。如果没有把这些工作真正和自己的生活融为一体,如果没有发自内心地去爱自己每天要做的工作,如果没有去爱每天朝夕相处的这些孩子们,我想那只能是一种煎熬,根本无法感受到什么是生活的“幸福感”,更不要说感受什么是一个班主任的“幸福感”了,也就当然也不会理解“班主任是幸福的”这句话的真正蕴意所在。用相反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如果我们把班主任日常工作紧密融入日常生活当中,融入作为一个父母对孩子成长、作为一个教师对学校教育以及作为一个基本的社会成员对生活充实感的深切体会,融入对眼前作为一个个家庭希望所在的天真孩子的真诚关爱,融入对教师价值和对班主任价值的深刻感受,相信我们一定会真真切切、实实在在体会到“班主任的幸福感”的丰富内涵。这既是我们自我调适的需要,也是每一位学生、全社会和现代教育的期盼!
用爱去感化“后进生”——做一个负责执着的班主任。《做最好的班主任》让我们的工作信念更加坚定:当我们带着爱心做班主任,带着对学生负责的执着去教育感化每一位学生,为了教育事业和班主任职责全身心地付出,一定有那么一天,我们所带的学生里也会出现瓦特、牛顿和爱迪生!
如果说班主任的工作是辛苦的、是劳累的、头疼的,这“苦、累、疼”里90%都来自这些“后进学生”。对于后进生,往往是一次次的教育,一次次的重犯,一次次的再教育,一次次的再犯,这种循环相信每一位班主任都遇到过。但是,正如医生的水平是在治疗疑难杂症的过程中提高的一样,教师的教育水平也是在把难教的学生教好的过程中提高的。李镇西老师用他的执着和高尚的心灵,教会了我们如何去引导后进生去“战胜自我”和“自我教育”,而不仅仅是命令式地、强压式地训斥学生。我们很多人在班主任工作中惯用“你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如果再犯就怎么样怎么样……”这句话,现在想想,是多么的苍白和无力!
李镇西老师在书中讲道:“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爱心是教育的灵魂。”正如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丏尊所说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亦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这些令人深思而富有哲理性的语言对我们的班主任工作是一种有力的激励、鼓舞和指导。我想,只要我们认真对待“后进生”,用爱对待“后进生”,就一定会使“后进生”变外在教育为自我教育,使这种变化由“不可理解”为“非常自然”。对此,陶行知先生讲得更为精彩直观:“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车、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为了瓦特、牛顿和爱迪生,我们应当收起教鞭,高扬起爱的教育!
用智慧去思考教育问题——做一个内涵“美丽”的班主任。《做最好的班主任》让我们的理念内涵更加升华:只要我们带着智慧去做班主任工作,就一定能够走进学生的心灵,能有效破解学生管理难题,我们就是最“美丽”的班主任,学生也将成为我们为之骄傲的学生!
李镇西老师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教育是美丽的——美在教育的智慧。因为教育不能离开爱,但仅仅有爱是不够的,教育还需要智慧。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看完《智慧爸妈第一课》,大家有什么感想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1《智慧爸妈第一课》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共同阅读吧!
《智慧爸妈第一课》观后感心得体会(一)时间过的真快,孩子不知不觉就开始就读大班了,我家这孩子经常被老师们说懂事、然后各位家长们也在我育儿有方,其实这都是非常简单的,我只是做到了自己身为家长应该做的,我从来不会过多的去关注他,陪伴他,要知道过多的宠爱,是会把孩子推向歧途的。
一、多注意细节,互相成长
现在孩子已经是大班了,作为他的妈妈,我会经常去注意他的变化,然后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要想让自己亲近你,你首先得让他觉得他在你的心目中是最重要的,否则就算你是他的爸爸妈妈,他也很难跟您敞开心扉,在教育孩子这块其实也是双向的,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妨先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就比如现在的孩子就是非常喜欢把自己平常在幼儿园里的琐碎事情说给你听的,以前每天在放学的路上你的孩子是否有一直在碎碎念,而现在变的不爱说话了,你责怪他现在有心里话都不跟你说了,其实我跟我孩子也有过这个情况,那是因为我在接他放学的路上,我只顾着盯着手机忙工作,对于他说的话,我总是爱答不理的,有时候甚至都是直接忽视的,其实他有在时不时的跟你透露点什么,他就会想,既然妈妈都不愿意听,那我就不说了。长期以往你就会跟孩子有一大段难以言喻的距离,真的要去认真的听他们的话,在他们说完跟谁玩耍了之后,可能就要说自己在幼儿园里犯什么错了。所以作为父母真的要多审视自己,孩子们是第一次当孩子,我们也是第一次当父母,都是在互相学习的,不要觉得自己做的一定就是对的,这点很重要。
二、宁愿说建议,不说批评
这个年纪的孩子,的确特别的喜欢听表扬的话,但是不代表他们也能接受批评他们的话,真的会对他们的打击很大。比如有一次,儿子在幼儿园跟人打架了,把别人额头都砸出血了,孩子他爸回来就是在批评他,不问缘由,孩子就在那一直哭。后来我就先了解情况,才知道,是那个男孩子一直在烦他,我儿子也是再三警告,说不要在吵他了,对方就是不听,反而变本加厉的动手动脚的,他这才把我跟他说的在幼儿园跟同学和睦相处,不要吵架打架一事直接抛诸脑后动手的,因为我好像并没有教过他,如果对方咄咄逼人不听劝阻怎么办,最后他也只能遵从自己的本能,去让对方闭嘴了,要说错,其实我也有错。这件事之后,他直接不肯要爸爸抱他,因为在他心里,自己没错,而却迎来了你的批评。对于孩子的第一次犯错,真的宁愿去了解情况,建议他以后怎么做,也不要直接批评,真的对他们的打击会很大。
父母是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这极为重要的角色的,希望各位做父母的的不要让自己失去孩子的信任,他们要成长,我们同样也要成长。
《智慧爸妈第一课》观后感心得体会(二)听了_教育讲座,才认识到家庭教育如此重要,才进一步明白孩子的成功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成功,才认识到对孩子的投入,不单纯是金钱和时间,家长家庭教育讲座心得体会。现择其扼要结合自己反思如下:
一、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保持情绪良好,不要把在单位的工作情绪带到家里,甚至转移给孩子,要“制怒”,怒则失去正常理智,万事皆失去准线。父母之间即便真有矛盾争吵也要避开些,减少对孩子的影响。
二、要真爱自己的孩子
人际交往的原则,理解、尊重、平等,多看优点,少看缺点,何况自己的骨肉至亲,不要吝啬我们的爱,多表扬他,增加自信,有自信才有志向,有志向才会成功。不要光看分数而看不到孩子的进步,“爱屋及乌”捆绑式的爱是要不得的,和孩子相处、和老师沟通都要讲“和谐”,和则兴,学习才会进步,才会一步步走向成功。
三、对孩子要放手,培养其独立能力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要勇敢放手,没有错何来对,让孩子自己领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方能进步。
四、学习要走直线
众人皆知一个数学观点:“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所以从学习到有成,要坚持走直线,中间弯曲将事倍功半,家长负责时刻矫正。避免“小猫钓鱼”的故事再发生。
家庭教育也是一项工作,我们要坚持做下去才会有效果,说过“但须有志有恒,乃有成就耳”“事断不可求速效,求速效必助长,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必要日积月累,如愚公之移山,终久必有豁然贯通之侯”。
总之,听完王教授的讲座深有愧意,父母的做法,言传身教直接影响着孩子未来的成功与否,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感谢学校和赵老师给了我们做父母的一个学习的机会,给了孩子一个成功的可能。
《智慧爸妈第一课》观后感心得体会(三)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老师。我们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中都在深刻地影响着孩子,家庭的和睦、浓郁的亲情氛围等都就是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客观条件。从小让就孩子树立独立的人格,其次就就是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孩子虽然很小,但却有着强烈地自尊心,大人的言行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特别就是当着外人的面不留情面的指责或就是埋怨都会给孩子带来心灵上的伤害。通过收听这次讲座,还有几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能有一个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就是非常必要的,它应该体现在生活的细节中
要有好的习惯,首先要让孩子在思维上习惯,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不能管太死,否则精神上就会有叛逆,我们就要从孩子小时候起,从小事做起,仔细观察,及时发现孩子生活中的不良行为,加以纠正和引导;对孩子生活中好的行为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之成为习惯,让孩子在好习惯的陪伴下学习、生活。
二、做好与孩子的沟通。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要注意讲究科学方法
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要注意讲究科学方法,首先要善于倾听。只有倾听孩子的心里话,知道孩子想什么,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关心和帮助,也会使以后的沟通变得更加轻易。
其次,家长要学会和孩子做朋友。家长如果总就是高高在上,就很难和孩子交知心朋友,也就谈不上真正的沟通。这就要求家长和孩子谈话时,要以孩子的心态和孩子能理解的语言进行。再者要有耐心。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年龄、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理解需要一个过程。如果过于急躁,沟通就会成为泡影。
三、要培养孩子大量的阅读
读书就是开阔孩子的视野,获得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也就是一种给孩子带来无限乐趣的娱乐活动。所以首先要给孩子营造一个浓厚的阅读氛围。使阅读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让孩子认为阅读就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所以,在家里,每天晚上总就是会有一个固定的时间去看书,不管就是何种书籍,给他带一个头,营造一个学习的氛围。慢慢地,孩子也就喜欢了上阅读,阅读不仅成了一种生活习惯,而且它也成了我们的良师益友。
通过聆听这次讲座,使我受益匪浅。专家说得真好:一朝为父母,终身为老师,所以,从此刻起,从自身做起,从每件小事做起,让孩子有着独立的人格,有着一个良好的习惯,与孩子公平地交流,让他快乐、健康的成长,让他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智慧爸妈第一课》观后感心得体会(四)在家庭教育方面,通过这几年的生活与实践,陆续把点滴感悟写下来,一则如实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二则希望与家长们交流,共同提高。我认为,夫妻要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应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夫妻合作协调。
首先,夫妻二人在教育原则和思想上要高度一致,比如,严格要求,不溺爱,诚实,不贪不便宜,等等;其次,相互配合,孩子犯错误之后,一方严厉批评,也许当时孩子想不明白,或不好接受,另一方则在私下和言悦色地指出孩子的错误所在,并说刚才爸爸或妈妈严厉地批评你因为太爱你了。正所谓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红脸,这样一唱一和,孩子自然会从内心深处接受批评,承认错误。
2、把礼貌教育贯穿始终。
礼貌是当代社会文明的基本标志。礼貌教育一定要从生活小处着手,首先父母要身体力行,为孩子做好榜样,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文明习惯。其次,必要时适当给予孩子指点和教育,切记,不要说的过多,让孩子反感。
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首先,教育孩子早睡早起,适当锻炼身体,绝不能熬夜;其次,饮食科学,不要偏食和吃的过饱,也不能营养过剩。让孩子知道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人的健康、学习、工作等各方面的作用很大。
4、讲究原则,不能溺爱孩子。
高尔基说:爱孩子是连母鸡都能做到的事情。没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的,重要的是如何爱。孩子长大以后发展的结果各不相同,从小到大家庭的影响和教育起着重要作用。一些父母,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如果不满足就哭闹,父母心痛,于是就满足,其实这正助长的孩子的不良品质。其实,提出不合理要求,已经不应该,不满足就闹,更是错上加错。当孩子提高不合理要求时,家长应坚决拒绝,孩子也许就不那么哭闹了。孩子的哭闹往往是家长态度的助长结果。
5、排除或减少来自祖辈的干扰。
中国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溺爱孩子,是一个普遍现象。如果不住一起,如果一家三代四代同住,年轻的父母也许会操更多的心,因为一方面要教育孩子,另一方面还要教育老人,而且教育老人比教育小孩难度往往更大。
6、教孩子学会宽容和大度。
多鼓励孩子到孩子中去,在孩子与孩子交往中,鼓励孩子懂得谦让、宽容和大方在。可以让孩子邀请朋友到家里做客,家长就热情接待,这样能让孩子学会热情待人,同时家长的热情也让孩子在朋友中很有“面子”,很有自信。切不可怕把家里搞乱而不让孩子的朋友来家里,更不能对孩子的朋友冷淡,那样会让孩子很丢面子,让自己在朋友中抬不起头,同时也疏远了孩子与父母的关系。
7、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劳动观念和吃苦精神。
现在最普遍的现象,就是多数青少年不会劳动,没有吃苦精神,缺乏责任感,可以说99%的原因都来自家庭教育。让孩子吃的好,穿的好,不劳动,过度保护,这都是孩子没有责任感、不爱劳动、不能吃苦的根源。
《智慧爸妈第一课》观后感心得体会(五)当今社会,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家庭对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取得家长的支持就是你工作成功的一半。”事实证明,这正是我们每位教师长期以来在实践中获得的成功经验。学校工作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体现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的重要性。许多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与家庭无关,于是一推了之,或者以“学生最听老师的话”“学生只听老师的话”为借口,将教育责任完全放在学校和老师身上,或者认为只要“学校教育得好”,其教育效果——孩子的成绩一定好。
事实证明,这样的观点危害性十足,许多学生会因此而得不到全面的教育从而形成不良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甚至出现逆反的的行为。家庭与学校作为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重要组成要素,在教育过程中是不能分割开的,家长的错误就是在于未能认识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而得出的不正确的结论。下面,我就孩子的教育谈谈我的一些心得。
一、更新家庭教育观念,促进学生教育发展。
先谈谈家庭教育的现状。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然而,教师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一周,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一天。
现状:教子方法有失偏颇,在我们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当前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A、“望子成龙”型。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占有相当的比重。家长们因为历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较高。
B、“重视分数”型。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家长最棘手的问题;孩子的功课分数,是家长最关心、最敏感的话题。“学”者优则“奖”,已成为许多家长鼓励子女学习的常用手段,“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是孩子的目标。于是,家长包办代替了孩子的家务劳动,一是心疼孩子,不肯过早地把责任加在孩子身上;二是不屑于让孩子干“杂活”,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倘若孩子考了个好分数,家里便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倘若孩子考差了,家长几天都没有愁眉苦脸。
C、“顺其自然”型。这是独生子女和“超生游击队”现象最为突出,家长因为自身的价值观的认同而采取的教育方法。不可否认,有的家长是因为懂得遵循教育规律而理智地采取的这种教育方式。但更多的则是因为忙农活,养家糊口而无暇顾及,或因为自身的局限而无奈放弃。
究其原因:家庭教育的超现实性和不一致性是造成“望子成龙”和“顺其自然”的家庭教育方式的主要症结所在。所谓的“超现实性”,是指家长不能正确、客观地看待和教育自己的子女;他们往往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一种过高的估价和希望,常常用邻居、同事、朋友的小孩的优点去评判自己孩子的成败,从而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
二、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和家访,全面指导家庭教育。
1、指导家长“信任孩子”。
孩子是新生力量,相信孩子,就是相信自己。每一个家长,都应该对孩子有充分的信心。
2、指导家长“赏识孩子”。
孩子在家庭生活中,从小就处在选择之中,几乎天天都有己的选择。
孩子是培养教育的对象,不把孩子当宠物,不要剥夺孩子的权利。赏识孩子所做的一切努力,赏识孩子所取得的点滴进步,甚至要学会赏识孩子的失败,让孩子感到家长永远是他的后盾。在提高家长认识的基础上,采取统一的内容,统一的标准来进行教育与评价。学校重在“如何做”,家庭重在“怎么做”。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以实践为重点,及时反馈,树立榜样,找出差距,从根本上克服“教育靠学校包打天下”的被动局面。
三、家庭、学校教育相结合
如何才能使学生家长认识到自身的教育力量存在并更好地发挥其教育能量,达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良好配合,实现共同育人的目标呢?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都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有针对性有效果地帮助孩子成长。有的家长眼中只有“分数”,考了高分的孩子,就是完美,优秀的孩子,其他品德方面教育就不再重视。许多学生非常努力,但成绩提高不快,于是家长便断言“孩子笨”。这种态度造成学生心理负担,自卑以至放弃努力,折回给教师教育工作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就是对待成绩的方式上,要么是不闻不问,要么是求全责备,这些都会对学生教育起不良的作用。
家访是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和家庭及其教育情况而与学生家长联系的重要形式,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种延伸手段。在进行家访的过程中,“报忧不报喜”的家访往往会把重点放在罗列孩子的错误,意在指责家长的失职上,这样,就会让家长产生一种不愉快甚至抵触的心理,损害了家长的自尊心,就有可能会使家长情绪低落、态度冷漠,出现不配合老师的情况。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在与家长交流时一定要学会尊重家长。一旦家长在心理上感觉得不到老师的尊重,就会容易对老师产生反感情绪,甚至与老师对立起来,这样就达不到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因此,在与家长进行联系时,要对家长以礼相待,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注意不要有伤害家长的言行,更不要有训斥家长的举动,这样才会使家长相信老师是在真诚地关心和帮助学生,才会使家长乐于接受老师的意见,从而赢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实现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在尊重家长的基础上,还要注意积极主动的联系家长,加强与家长的双向沟通,以利于共同育人。
某日,一早上班,就看见一位家长带着一帮人对某教师大吵大闹,说该教师昨天体罚他家孩子,不给孩子吃午饭,要打教师。经调查,原因是该教师让小组长帮助端饭给小朋友,把他孩子给漏了,孩子胆小没有说,老师疏忽没有检查,导致她中午没吃饭。
很明显,教师的一个小小的疏忽造成一个很大的影响,不光孩子挨了饿,家长来闹事,幼儿园的声誉也受到了影响。
经过一番考虑过后,我先陪教师一起上门去向家长道歉,然后狠狠地批评了该教师,扣除了相应的奖金,并跟该教师进行了一次长谈,让她明白对日常班级工作的细微的处理不仅是一个教师教育智慧、教育经验、教育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一个教师对教育的思考深度和对教育的热爱程度的表现。教师的一个疏忽给孩子、给家庭、给幼儿园和社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此教师主动提出在全体教师会议上作检查。
最后,经园务委员和教师代表讨论后,幼儿园多了一项规定:“每次吃饭、吃点心或者带孩子外出散步、坐车前后都要清点人数,进行逐一检查”,使幼儿园的管理制度更加健全。
事情处理到现在,我又在想,这位教师平时工作很认真,也很好强。家长的吵闹,园长的批评,她的精神压力很大,整天不思茶饭,觉得自己在幼儿园抬不起头,看着她憔悴的面容,我想怎么样可以让她对工作重新充满热情呢?我决定给她的“失败”一个奖励。
全体教职工会议上,某老师含着泪花作完检查,老师们都在等待我宣布处理结果,我拿出一张白纸,中间画了一个黑点,问老师们,看到了什么,老师们都说看到了黑点,不!别忘了还有白纸!黑点就像人犯下的过错,就像人生的失败,但是不能因为一次失败就否认她的全部,我大声地说,从今天起,我们幼儿园又多了一个奖项,那就是“失败奖”,每次失败,都是一次奖励。今天我要送给她一首歌:
生活经常也会时落时起
每一次胜利
从来没有开始就很如意……
剑 只会越磨越利
不要轻易放弃……
歌声越来越亮,大家都开始鼓掌,那位教师,在向我们深深鞠躬时,已是泪流满面。她说,她得到了世上最好的奖品,她发誓,一定要成为最好的幼儿教师。
案例分析:
通过这次事件,我深感“细节”二字它的分量和厚重,铸造品牌对幼儿园来讲,是一个异常艰辛而又漫长的过程。品牌幼儿园是由很多细节决定的,也会经过很多的失败,我对“品牌”有了更深刻、更理性的认识。那就不能放过对每个细节的处理,包括对失败的奖励。
一次诚恳的道歉
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失败,承认失败,用诚恳换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成功的家园合作会给幼儿园的发展带来无限的资源和深远的影响。
一次真诚的沟通
发现问题不是简单地批评和扣除奖金,而是帮助教师看到事情发生背后的问题,让教师在行为反思中成长,在失败中获得经验,管理工作不光要“治标”,更要“治本”。
一项细致的规定
管理有序是园长管理能力的体现,一套适合的、可行的、并要求教师们共同执行的管理制度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一个特殊的奖励
给“失败”一个奖励,园长只有用心用真诚用尊重温暖教职员工的心,才会换来更多的努力和创造。所以,用一颗宽容、智慧的心去感动自己,感动身边的人,哪怕是失败也会是一种成功、一种成长、一种精彩。
一点成长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