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传媒公司的绩效考核制度

传媒公司的绩效考核制度

时间:2023-09-01 16:55: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传媒公司的绩效考核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传媒公司的绩效考核制度

第1篇

为了更细致的明确发展方向,特制定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基础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1、由于公司的业务范围扩大,新进职员较多,需要尽快完善公司的组织架构,确定和区分每个职能部门的权责,争取做到组织架构的科学适用,保证公司的运营在既有的组织架构中运行。

2、完成公司各部门各职位的工作分析,为人才招募与评定薪资、绩效考核提供科学依据。

3、完成日常人力资源招聘与配置 。

4、推行薪酬管理,完善员工薪资结构,实行科学公平的薪酬制度。

5、充分考虑员工福利,做好员工激励工作,建立内部升迁制度,做好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培养雇员主人翁精神和献身精神,增强企业凝聚力。

6、在现有绩效考核制度基础上,参考先进企业的绩效考评办法,实现绩效评价体系的完善与正常运行,并保证与薪资挂钩。从而提高绩效考核的权威性、有效性。

7、大力加强公司成员的技能和素质培训,加大内部人才开发力度。

8、建立内部纵向、横向沟通机制,调动公司所有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和谐、融洽的企业内部关系。集思广益,为企业发展服务。

9、做好人员流动率的控制与劳资关系、纠纷的预见与处理。既保障员工合法权益,又维护公司的形象和根本利益。

二、部门的增设及人员配置

1、在下半年期间内公司管理层将选拔培养出执行总经理、副总经理4名。副总经理(总监)以上职位等其他相同等级可享有公司股东资格并参加董事会。

2、成立大客户服务部,预计设立成员4人,主要负责捕捉搜集淮安市场大项目落户信息、客户维护、切入营销、前期谈判、收款结账,大客户部总监参与公司年底利润分红。

3、成立淮安首家新媒体部专营户外广告、大屏广告(户外led大屏),预计需要工作人20人。

三、强化浓缩人员素质培训

xx年春节前完成对各区域所需人员的招聘和培训,使xx年新的管理制度实施过程中人员素

质方面有充分的保障。认真选择和慎重录用基层管理人员,切勿滥竽充数。

四、加大人员考核力度

在人员配置、资源保证、业绩考核等方面做出实施细则规定,从制度上对此项工作做出保证。并根据各部门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分析和研究,以督促其在短期内按规定建立和健全管理的工作。

五、加强市场调研

以大客户部提供的信息量和公司在各区域的业务进展情况,将以专人对各区域业务的发展现状和潜在的发展趋势,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通过调研获取第一手资料,为公司在各区域开拓新的市场方面作好参谋。

六、品牌推广

1、为进一步打响“嘻哈国际传媒”品牌,扩大市场占有率,xx年利用公司新办公地点优越的地理条件,初步考虑以宣传和扩大品牌影响力,创造更大市场空间,从而为实现奠定坚实的市场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2、进一步做好内部管理及宣传工作。在各个现场制作和安装宣传条幅或广告牌,现场展示企业实力;及时制作企业新的业绩和宣传资料

3、加强和外界接触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和素质教育工作,树立良好的企业员工形象和企业文化内涵,给每一位与我公司人员接触的人都能够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从而对有更清晰和深层次的认识。

七、突破业务范围,成立合作投资机构(暂定“天幕营销策划机构”)。

1、拟升级原策划部为“天幕营销策划机构”,策划部李蒙兼机构副总监,核心人员编制10人,争取投资伙伴合作,全面拓展淮安广告营销策划市场,多样化多元化并购经营有生命力但经营不善等企业。

2、参与竞标收购淮海广场(新亚、清江商场)广告位不低于2块。广告位竞标成功后,将原有的平面广告位更换为全彩大屏广告展示位,计划启动资金600万人民币。

3、承包高速淮安南出口处的三块广告位(高炮)。

4、大运河广场全彩大屏(80平米)的设立,启动资金300万人民币。

第2篇

初期改革任务基本完成

2006年1月,甘肃人民出版社实现整体转制,组建了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在同年10月完成工商注册登记和税务登记,成为国内最早实现转企改制的出版企业之一。集团自组建以

来,逐步深化干部、人事、用工“三项制度”改革,实行二级单位模拟法人运作的经营机制。

2008年,读者出版集团启动了股改上市工作。2009年下半年,加快了股份制改造的进程,成立了股改工作专门机构,先后完成了股份公司发起人的考察和选择、公司的域名核准、职工权益保障方案和股改方案的制定、审批,最终于当年12月24日与省内外大型知名企业共同发起设立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并在12月28日完成股份公司工商注册登记。2010

年4月,集团主体经营性资产、主要业务及人员进入读者出版传媒公司,实现了人员分离和财务分账,公司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等基本建立。2011年2月完成第一次增资扩股,引入光大资本投资等6家新股东,股东结构更趋多元合理。

在转企改制、股份制改造以及规范股份公司运营的过程中,读者出版集团彻底解决职工身份的遗留问题,至2011年6月,已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同时推行全新的岗位薪酬和绩效考核体系。从观念、体制、机制上彻底摆脱了事业单位的用工制度,统一、规范、符合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新型劳动用工制度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薪酬与效益挂钩,同个人的贡献、业绩挂钩的“双挂钩”机制。

2011年8月,读者出版集团启动了上市工作,及时成立了上市工作办公室。目前已完成上市基本框架和思路的制定、募投项目前期论证、内部组织架构调整初步方案制定等工作。至

此,读者出版集团初期体制机制改革任务基本完成。

改革激发了广大员工的工作热情,焕发了企业活力,成为推动读者出版集团发展的重要因素,集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增长。最近3年,集团销售额平均年增长率超过17%,利润平均年增长率超过20%,较好地完成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任务。截至2010年末,集团和股份公司合并口径资产总额10.97亿元,净资产9.19亿元,销售收入5.07亿元,净利润1.1亿元。集团在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被等国家四部委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优秀企业”, 2011年1月被甘肃省委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评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优秀企业”。

改革之路坎坷崎岖

在体制机制改革过程中,读者出版集团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由于改革的思想不坚定,改革的步伐不够快,改革的措施不得力,改革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影响了深化改革的步伐,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集团成立以来,由于人员身份问题没有解决,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岗位管理和同岗同酬。由于对政策理解不透彻,集团在完全转企和保留部分事业性质上徘徊犹疑。资产边界不清晰,在转企改制时没有整体上划转、界定集团资产,严重影响上市进程。

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读者人在深化改制的征程中披荆斩棘、破浪。2009年12月进行股份制改造时,为彻底解决人员身份的遗留问题,集团公司制订了《读者出版集团

深化改制职工权益保障方案》。从2010年1月起,公司在岗员工除签署劳务协议的22人外,包括领导在内的全体员工,全部按照《读者出版集团改制后劳动合同签订方案》签订了劳

动合同,实行了劳动合同制,建立健全了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劳动用工制度。2010年12月底前彻底解决了人员身份的遗留问题。2010年5月,股份公司聘请北大纵横公司项目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上市公司要求,重新建立薪酬和绩效考核分配体系。新的、覆盖全员的薪酬和绩效考核制度,在2010年年终绩效考核中试行,岗位薪酬制度于2011年6月正式实施。

目前,集团和股份公司按照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推动改革发展取得新突破。为彻底解决股份公司资产不完整问题,集团正加紧办理资产转移手续。股份公司正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运营,按照上市公司的要求谋划未来发展。

总结改革的经验,概括起来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在改革中切实保障职工权益,使改革成果惠及到广大职工;改善企业管理,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企业经营管理制度体系,深化和巩固改革改制成果。

一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持“开放、发展、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积极破除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等事业单位体制下形成的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同时以完全的企业经营理念和行为巩固企业体制改革成绩。2009年,读者出版集团开展了全员参与的“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快集团科学发展”大讨论活动,成为打破观念痼疾、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进军号角。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就要求转企改制以后,作为市场主体的出版集团,以企业身份去谋划,以企业眼光去分析,按企业规范去操作,以市场化的运作颠覆事业体制下行政性的管理模式和格局。

自2009年以来,读者出版集团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出版结构,加快生产方式转变,大力完善产业布局,大胆涉足资本运作和战略投资,拓展对外合作领域和发展空间,先后完成投资泰山出版社、甘肃银行、新星出版社等战略投资项目4个,投资额度达到1.4亿元。对外开放合作的力度和幅度之大,在甘肃人民出版社和读者出版集团的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

二是切实维护职工权益,充分发挥工会、职代会作用。坚持以人为本,在改革中保障和维护职工权益,是读者出版集团一直坚守的。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最大限度地争取和保障各类员工在改制过程中的利益和权益,减少了改革的阻力,化解了员工的担忧。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集团先后为员工办理了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和企业年金,企业化薪酬体系施行后员工工资水平最低上涨8%。

在股份制改造、员工身份问题、全员实行劳动合同制、实行企业化薪酬和绩效考核体系等涉及公司重大经营事项和员工切身利益的重要决策出台时,公司都经过工会或职代会审议,通过后才上报审批,上级有关部门批复同意后再开始执行,使得广大员工拥有充分的知情权和决策权,积极参与到改革中来,也营造了民主决策、合法依规决策的公司治理环境。

三是改善企业管理,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经营决策程序。加强企业化经营管理的目的,是避免在改革中“换汤不换药”,仍然以事业体制下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代替企业经营管理。在深化改制的过程中,集团和股份公司及时建立了集团党委、集团董事会、股份公司股东大会、股份公司董事会、股份公司董事长办公会议等决策机制,建立了监事会的监督机制。明确了党委会、董事会和董事长办公会的决策范围;规范决策程序,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在集体决策中实行实名票决制,2006年1月18日,读者出版集团成立大会。不断规范决策行为,着力提高决策水平,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得到初步完善。同时,建立了重点项目责任制(领导、管理部门、经营单位三位一体的重点项目责任制)和经营管理目标责任制,形成了董事会对股东负责、经营班子对董事会负责的责任机制和压力传递机制。

四是逐步建立健全经营管理制度体系,夯实企业经营管理基础。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制度体系建设,是保证改革稳步推进和深化的根本措施。2006年集团成立时,建立了涉及经营、管理等的一系列制度,但各项制度仍带有明显的事业体制痕迹和过渡色彩。股份公司成立以后,建立符合股份公司运行的制度体系成为制度建设的工作重点。近两年来,经营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工作明显加快。特别是2010年,作为“规范运行管理年”活动的重要内容,集团和股份公司加快了整章建制的步伐,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经营管理制度,清理过时制度3

项,相继出台执行了《董事长办公会会议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制度共55项,已形成一个包括财务、审计、劳动用工、出版、行政制度等在内的,基本完备规范的、符合企业要

求的内控制度体系,为规范企业和员工行为,按企业规律经营管理,推进上市进程,提供了严密规范的制度保障。

“十二五”期间谋求大发展

股份制改造完成之后,读者出版集团定位于打造专业化产业平台和金融投资平台,主要围绕天津新媒体大厦建设、申报读者兰州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等项目,利用品牌扩张和资本运营,致力于产业集群建设和文化产业项目投资工作。目前,天津新媒体大厦建设进展顺利,现已完成投资8000多万元,2012年5月将投入使用。集团申报建设国家数字出版基地项目,已启动选址工作。集团与光大投资、酒钢集团和甘肃电投共同发起设立的“羲源文化股权基金”已经通过甘肃省政府确认,正在报批。基金主要针对出版、报业、影视、互联网、动漫、音乐等文化与传媒领域进行战略投资,努力探索构建立足甘肃、国内一流的传媒投资与运营平台,并已经储备部分拟投资项目。

“十二五”期间,股份公司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开放、发展、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以争取早日上市为抓手,继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速度,着力打造“国内一流的期刊出版主业、全媒体运营的出版传媒企业”。

“十二五”期间,读者出版传媒公司将加快项目建设资金投入,到“十二五”末,力争资产总额翻两番,实现年销售收入和利润稳定增长。按照总体发展目标,读者出版传媒股份公司主要发展思路有三。

一是做好以《读者》为核心的刊群建设,继续以传播“真善美”的中国文化为宗旨,用先进文化影响更多读者。首先是形成以《读者》杂志为核心的“多版本、多语种”的期刊群。在确保《读者》主刊月均发行量750万册的基础上,形成多版本(6个版本)、多语种(4种语言)刊物出版发行,实施“走出去”战略,把中国先进文化传播出去。

在此基础上,要形成20种左右、门类齐全的期刊方阵。在现有11个期刊的基础上,通过自创、并购等多种方式加快形成至少20个种类的期刊方阵。在现有综合文化类、艺术类、科技类、少儿类期刊的基础上,逐步开发动漫、时尚、财经、保健类期刊项目。

同时,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发多种数字期刊产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以现有《读者》、《读者原创版》等手机杂志为基础,积极开发基于网络出版、手机出版、各种阅读终端等的电子杂志、手机报等期刊产品,大力加强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营销方式和产品销售。到“十二五”末,期刊数字产品占到销售收入的20%~30%。

二是利用新技术,加快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传统出版尽快向数字出版的转型,适应读者群阅读方式的转变,提高先进文化的传播和覆盖能力。以“读者电纸书”为基础,以读者数码公司为基本依托,建设数字资源库,结合公司期刊、图书资源的数字化转型,以各种方式扩大数字化出版内容资源,建立读者“云计算”平台,让读者通过各类数字终端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地连接数字图书馆服务器。打造“信息平台―信息互动平台―产品交易平台”的数字时代商业模式,建立以内容资源提供为主,内容、平台、终端三位一体的数字出版发展模式,打造富有特色的数字产品集群。力争在“十二五”末,数字产品销售达到一定规模。

三是以动漫产业为基点,做好全媒体布局工作,依托多种平台以多种表现形式传播优秀文化。股份公司已经成立读者动漫公司,搭建自己的动漫制作平台。“十二五”期间,公司将培育1本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动漫杂志,积极建设甘肃动漫文化产业园,同时推进动漫网络平台建设;发挥天津国家动漫产业园的区位优势和聚集效应,加快读者新媒体公司运营,进一步加快全媒体、全产业链建设步伐,将“读者”品牌扩张和延伸到新媒体领域,继续扩大影响力。

第3篇

一、价值企业管理横式

企业的管理模式不只是企业发展的基础,还会影响到国家的发展水平。价值型企业管理模式让企业不单单完成了利益发展,还改善了企业的价值观念,使得企业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以及员工的诉求,从而给企业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最后增加了企业的利益。

价值型企业管理模式能够根据价值优化配置企业的人力、财产、物资,是企业能够有计划的根据价值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笔者所从事的物业管理公司已经具有自己的品牌特色,人员配备情况、公司整体价值以及经营模式等都已经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如何利用价值型企业管理模式进行企业管理,以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

二、在企业管理中利用价值型企业管理模式的措施

企业的有效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前提,良好的企业管理实现,企业经济最大化以及维持企业正常运行的基础,因此应当加强企业的管理力度,争取利用价值型企业管理模式为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

1.树立价值创造核心理念

企业的有效管理包括领导的决策\员工间的相互配合以及各个部门间的共同努力,还需要完善的奖惩制度。因此要建立一个完整科学的价值管理系统制定科学的管理条例,并明确一系列的奖罚制度和评估标准。树立企业独有的价值创造企业文化,对员工进行定期培训,让每一位员工都能够主动承担责任,都能树立起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理念。

2.树立公司品牌意识,加强公司全面管控

品牌是公司的一种无形资产’是公司的形象展现,良好的品牌形象能够为公司带来不可忽视的经济效益。作为在杭州物业管理方面较有名气的公司,应该更加注重企业的品牌效益形成的良好口碑,以提高公司的竞争力。因此公司应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和实际需求,进行大胆实践、积极探索,按照髙标准塑造公司品牌效应。作为物业公司,应当以服务为主,倡导尽心尽力为每一位业主服务的目标,同时应该以创建安全、文明、舒适的环境为奋斗目标。在市场上进行品牌运营,能够扩大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同时还应该利用法律手段保护公司的品牌,并在保持原有的服务基础更加努力的提高服务质量。

3.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我国现阶段的物业管理人员配置存在严重问题,从事安保工作的人员大都基本素质不高,普遍与其“安保”工作职责不相适应。安保人员的身体素质、知识层次、以及职业技能欠缺,阻碍了公司的进一步发展。物业企业的管理人员本就缺乏,再加上基层员工的自身素质限制,较难进行培训、升职而从事管理岗位,企业缺乏技术型人才,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调整管理人员的分配制度,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即公司提拔优秀的普通员工到管理层,在公司员工间形成一种团结向上,不断前进的工作氛围。在保安管理人员的选拔上更要注重素质水平,确保人才流向合理J艮务高效。

树立员工的竞争理念,让员工能够在合理竞争的基础上提升专业技能。制定严格的培训计划,对所有基层员工进行定期培训以及专题学习;通过举行专项训练,专题讲座等形式,提高员工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公司对基层管理人员实行在职学历教育,让员工在在职期间获得大专和本科学历证书;培训管理人员的岗位资质资格技能,为公司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管理人员队伍。

4.树立“以员工为本”的理念

提高薪酬,增加福利,加强劳动保障。员工是公司的基础要素,也是公司正常运营的保障。因此,应制定完整科学的考核体系,对认真负责的员工进行奖励,以达到以员工为本的理念。由于保洁员是公司工作最为繁重且工资最低的员工,因此公司应适当增加保洁员的起步月薪,否则在扣除社会保险之后,保洁员实际到手的工资难以维持正常生活;对于员工的加班工资也应跟随政策的上调而上调并提高员工加班费发放标准。

5.改进考核制度,激发员工工作热情

根据各个项目运营的实际情况,修订完善“经营管理目标考核”及“治安消防安全目标管理”两个责任书,在年初由总经理与各下属管理处负责人逐一签署,明确了经营目标和相关的管理责任,并组织员工进行学习,使得每一位员工明确自身责任以及公司的奖惩规定,每年初,根据项目盈利状况和安全管理的绩效对上一年度进行考核奖励,加大了绩效考核奖励梯次,激励项目负责人管好安全生产,控制成本,增收节支。结合各个项目管理实际,差异化地确定目标考核分,适时修改调整公司级季度质量

考核、各管理处级的月度质量考核及各管理处部门级的周、曰质量考核内容。使管理目标考核明确,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在此基础上组织完成每个季度对各管理处的检査考核,对未达到目标考核分的项目管理人员扣罚季度奖,对超过目标考核分的增求是,按照规定严格检查,以达到发现问题不断改进的目的。公司根据实际运营状况’建立了专门的考核培训部门,不断研究改进考核的内容和方式。对员工进行激励是不少公司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以及工作热情的方式。因此,公司不断调整对员工的奖励方式,积极推行浮动奖励,给予每一个管理处自主奖励权限’进一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6.加强干部队伍管理’完善考核聘任机制每年初,组织开展对每个项目管理人员的年度考核’从思想表现、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工作作风和廉洁自律五方面进行考核。公司领导组织考核组,听取述职报告,向不少于20%的员工发放测评表,就德能勤绩廉五项内容无记名打分,随机抽取不少于10%的员工谈心谈话。对管理有方,群众拥戴的干部评优评奖,对存在问题的干部积极引导,谈话诫勉,对超过15%的问卷填写“不胜任”的干部就地免职,全面地掌握了干部的情况。为干部提拔、聘任,扎扎实实做好基础工作。

三、价值里企业管理棋式给企业带来的业纽笔者公司实行的价值型企业管理模式,在2015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015年度总公司下达的考核指标为年度营业收入7810万元、净利润650万元,同比去年指标分别增加了581.1万元(8.04%)和77万元(13.43%)。

对于激烈竞争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可以说是任务繁重,压力巨大。班子成员统一思想,坚定信心,细致核算,科学决策。布置财务管理部根据上年度项目营运与本年度合同费用情况,认真分析项目实际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因素,认真做好每个项目的预算。召开各职能部门与管理处负责人工作会议,要求根据工作实际,进行岗位优化’推行浮动考核奖,控制好费用支出。一年来,我们在经营管理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首先,经济指标完成情况。2015年公司完成主营业务收人7911.03万元,比去年同期的7258.49万元增加了8.99%;净利润735.64万元,比去年同期的648.49万元增加13.44%。全面超额完成了全年考核指标。

其次,顺利完成合同签订。合同是公司生存的基础。为了巩固优质项目,根据各个合同到期时间,公司领导提早谋划’积极营销,续签合同,增加费用。今年以来’通过招投标、单一来源采购、商务谈判等方式,完成了电信、能源、公安厅、中院、速递、新传媒、临法、邮储、能二、大华等项目的合同续签,全年合同金额约增加390万元。

最后,积极拓展优质业务。2015年初,承接了浙江广电集团停车场的管理,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照明接电安装,车位划线,保安员进场实施24小时管理。同时做好工程公司监控系统安装、广告公司广告牌安装的配合工作,目前管理有序,收益良好。2015年8月,公司参加了由浙江省采购中心组织的省高速交通警察总队物业管理项目投标,一举中标。

四、价值型企业管理模式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经济方面

随着价值型企业管理模式在公司的应用,公司的年度营业额和净利润均超额完成,并且增长百分比都在10%左右,且公司与各业主单位都完成了合同续约工作,为公司增加了不小的盈利额。公司新拓展的业务也收益良好。

2.政策方面

公司根据国家政策要求,合理提升了部分员工的底薪,调整了员工的超时工资’提高了加班费发放标准。为全体符合条件的员工办理社会保险和公益保险,为部分员工办理了商业保险,员工福利逐年提高。公司改革了传统的管理层一岗定终身的现状,通过年度业绩考核提拔表现良好的管理人员,撤免表现差的管理人员,为公司的管理层注入不少活力。

3.人力方面

公司加大员工培训力度,科学用人。稳定队伍,提拔骨干、引进人才,为发展奠定相应的基础。公司定期开展安全通报会和安全警示教育,不断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全方位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和技能比武活动,不断提高员工的服务技能,确保为业主提供稳定的高品质服务。

五、结束语

价值型企业管理模式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层进行一系列价值最大化的基础组织管理活动,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使得公司在经济、政策、人力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不断提髙了企业的管理水平,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第4篇

    论文关键词:投资项目 财务管理 收益 安全

    根据2009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核心理念“保增长、调结构”,结合南京市提出的“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及集团“打造成多元化、区域性、立体式的企业航母”的总体战略,公司将定位由投资经营服务型企业向投资收益型企业转变,力争成为集团二级投融资平台。截至目前,公司对外股权投资累计达到3.2亿元,年投资收益约4000万元,投资范围涵盖房地产、金融、能源和创意文化产业,投资方式以参股为主,控股为辅。

    在“十二五”期间,公司将依靠自身力量努力打造“交通投资”品牌,力争早日实现稳定、丰厚的投资收益,为集团“十二五”期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补充性资金。期间,公司每年对外股权投资不低于5000万元,累计对外投资预计将达到4亿元,预计综合投资收益率不低于15%。

    公司投资领域已涉及地产(住宅与商业)、金融、能源和文化传媒等领域。“十二五”期间,公司将继续深化对上述领域的投资,进一步进入新能源与节能减排、地产领域的保障房项目、金融领域的基金投资项目。

    随着公司对外投资规模的日益扩大、投资项目的日益增多、投资领域的日益延伸,加强公司对外投资项目的财务管理、确保公司投资项目的收益和安全将成为公司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下面就如何加强对外投资项目财务管理和及时回收投资收益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一、按照财务标准对对外投资项目的投资收益进行归类、跟踪和监控

    对外投资项目的收益可以有会计收益与财务收益两个不同的概念。在会计上看来,只要账面收入大于账面成本,即意味着收益的取得。而在财务上则首先要求实际的现金流入量大于现金流出量,即现金净流量大于零;考虑到时间价值因素,不仅要求现金净流量大于零,更要求现金流入量的现值大于现金流出量的现值,即净现值大于零;考虑到机会成本因素,不仅要求净现值大于零,同时还必须大于机会成本。

    公司应根据财务标准对对外投资项目进行分类和实时跟踪,按照公司确定的投资项目收益财务标准,及时对已投资项目采取加大投入、保持现状、及时清理退出等措施保证公司投资项目的质量,也保障了公司的整体利益,控制和促进公司投资活动的水平。

    二、进一步加强企业外派监事会财务监督工作

    1、加强以财务为核心的全程监督

    外派监事会通过列席参加相关会议、开展调研、查阅报表、实施质询、专访谈话等方式对企业重大的财务情况、资产运作、资产质量及经营者行为等实施全过程监督,围绕事前、事中、事后三个基本环节,有效发挥监督职能。

    (1)以重大决策为重点开展事前监督。在企业决策前,监事会可对有关决策项目提前介入并调研论证,着重从风险防范和控制的角度进行判断,向决策层提出意见和建议。在企业决策时,监事会可以对企业决策过程进行审查和监督,确保重大决策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2)以重大经营活动为重点开展事中监督。外派监事会要紧扣企业中心工作,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开展监督检查,选准切入点和突破口,确定检查目标和检查工作方案,有选择地对企业重大投资、重点工程建设、招标投标等经营活动深入了解,对发现的违规行为,及时提出纠正意见和建议。

    (3)以企业存在问题的督促整改为重点开展事后监督。外派监事会要对企业财务运作、投资担保、经营效益、资产运营、利润和薪酬分配等重点问题进行审查,对已发生的问题或存在的隐患,要督促企业进行整改,帮助企业改进和完善规章制度,堵塞管理漏洞,促进企业规范运行。

    2、加强对企业内控有效性的监督

    强化监事会财务监督职能,必须加强对管理环境和管理机制的监控,尤其要加强对企业内控有效性监督,对企业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要素进行有效性的评估,评价企业内控制度在合理保证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性、经营管理合法合规、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等方面的有效性,督促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风险防范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人员管理

    财务上对人的管理,即对外派投资企业做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培养和管理。完善的制度都是人制定的,而它的执行与实施效果完全是依赖于人的素质与能力而定。如果没有适当的财务管理人员,就无法满足公司对投资企业的财务管理需要。对人员的管理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实行严格的选聘标准

    财务人员良好的素质是公司向投资企业派出财务经理和出纳以保障公司利益的关键。

    2、实行专职制度

    对于向投资企业派出的财务负责人和出纳建议实行专职制度,便于更好地掌握投资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

    3、实行定期汇报制度

    公司财务部门每月召开一至两次部务会议,专门汇报交流投资企业的财务情况及管理心得,其中重要的财务信息应及时汇成文件上报公司领导及相关业务部门,以利于公司对投资企业的管理。

    4、实行定期培训制度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为尽决跟上这种变化,公司财务部门需要不断地培训。定期培训制度一是适应会计制度的变革,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二是向国际惯例靠拢,加强对国际会计准则的了解,以适应国际化的步伐,三是加强对科技动态与财会专业的发展等相关业务的了解,比如,已进行过包括新旧会计制度的对比、企业价值评价、内资企业与合资企业税收政策的比较、网络与会计、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异同系列专题培训。力求使派往投资企业的财务负责人拥有较高的财务前瞻性及较综合的财务管理能力。

    5、实行外派人员:重绩效考核制度

    公司对于外派投资企业的财务负责人和出纳等财务人员,除了参加投资企业的月度、季度和年度考评外,更主要是要参加公司对外派人员绩效考核体系。

    四、制度设计

    设计财务管理制度,也就是通过一定的程序和系统、一定的规章制度保证对投资企业管理的有效实施。对投资企业的财务管理应该是一个系统,对于投资项目来说,它起始于项目的考察论证阶段,结束于项目资本变现退出,贯穿于公司资金一资本化一资金的长循环之中。

    1、投资前期财务评价

    项目投资前的财务评价很重要,它关系到投资项目的价值认定问题,没有较大价值的项目是不值得投资的,但投资的价值点在何处,它是否真实可靠,这不能仅仅根据项目的技术是 否先进,有没有市场来定性判断,还要做细致的经济可行性及投资价值的评价。财务评价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缺乏财务评价的经济可行性是令人怀疑的。在公司的投资决策程序中,其中一个环节就是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论证由财务部门参与并出具财务审核意见,公司要制定一套标准的《尽职调查一财务可行性分析工作底稿》,从搜集资料的完整程度到资产、负债、权益的个体评价的认定细节做规范性的描述,使投资评价工作有章可寻,对投资项目的论证过程起到既有提示又有要求的作用。对投资项目的投资前调查与了解是否充分,对其价值的判断是否准确,定价是否合理,谈判条件是否有利,直接决定了投资后管理的难度,也决定了将来退出时获利空间的大小,因此,投资前的尽职调查和各种评审就显得非常重要。公司财务部门和投资部门对可行性报告出具财务审核意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项目的投资价值,规避投资风险,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2、投资企业动态财务管理

    对已投资项目的管理是公司对外投资实现保值、增值的必然阶段。一般在公司与投资企业签订合同文本时,从财务审核与监督的角度出发,应专门设计财务管理方面的约定,其中包括由公司委派财务负责人和出纳的约定,指定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约定,对股东定期公布财务信息的约定等等。这些必要的法律文件从制度上保证了公司对投资企业的管理权和监控权,从而更好地保证了公司在投资企业的收益权。

    五、管理手段

    在财务管理具体实践中,实行纵横交叉的网络式管理,可以既保证对投资企业的动态全面了解,又重点掌控一些核心技术和管理经验,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财务负责人单任制和轮岗制

    财务负责人单任制即由公司派出唯一的财务负责人,负责管理投资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优点是控制比较严密,管理风险小,缺点是一个企业一个财务经理,管理成本高。但作为国有企业,公司必须采取这种管理方式。同时,公司规定外派投资企业的财务负责人任期三年后进行轮岗。

    2、中介机构审计的方式

    对所有公司对外投资企业,采取聘请我们信任的中介机构审计的方式进行管理。

    3、数据库管理方式

    随着公司对外投资项目越来越多,项目的动态管理和动态监控难度确实越来越大,公司需要在现有的管理成本下实现对已投资项目的有效管理和控制。于是,我们建议尝试用投资管理信息系统的方式进行横向动态管理,也就是公司建立数据库的形式实现对已投资项目财务状况的动态了解和掌握,主要设立三级财务数据系统,一是大量的基础财务数据,这是对投资企业经营状况分析判断的基础,二是在此之上系统自动生成的各种比率分析数据,通过对各种比率的分析了解,可以掌握投资企业的动态财务状况及趋势,三是在一、二级数据的基础上设计的预警系统,比如,发现投资企业的现金保有量不足三个月的消耗量等情况,系统会自动预警。我们希望通过数据库这种规范、标准的动态反映,满足公司各类人员在对投资项目管理方面的需求。

第5篇

[关键词]控制到位;执行到底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3 — 0088 — 02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关于执行的话题总在我们作为管理者的眼前萦绕,我们在多年的实践工作中,研究出各项机制、制度以及开展专项活动,目的也是促进执行到底,实现工作目标最大化。笔者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就执行力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在学习中找“问题”,在分析中找“答案”。

一、控制力度是促进执行到底的前提基础

对于企业而言,我们改制重组单位对“没有失败的战略目标,只有失败的战略执行”这句话体会颇深。2008年是我公司“亏损年”,究其原因也正是败在执行这个方面,一度出现了“有活干不出去”的现象。在出现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尽管我们相应地进行了资源调整和机制转换,但还是没有实现最终的方针目标。随着体制改革迅猛发展的今天,如何内练硬功、外塑形象、赢得市场的生存主题,再一次为我们敲响警钟,重新审视检验自己。

1.市场观念转变不快,就会产生工作压力不足。我们都清楚“意识决定行动”这个道理,近四年时间里,我们对职工进行了大量的市场经济理论教育,先后开发尝试了架车机、组装生产线项目,逐步扩大了营销份额。但由于受始终围着总厂“转”的习惯根深蒂固的影响,致使职工对市场经济的敏感性始终不是非常强烈。一是在思想上仍然存在靠总厂“吃饭”的传统习惯,“走出去、占领市场、赢得市场”的信心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二是在新产品开发上没有市场生存的紧迫感,对未来发展方向比较茫然,没有形成拳头产品。三是急用户所急、想公司所想,珍惜岗位、高效工作、自我管理的职场环境还没有真正培养起来。

2.层级管理流程不畅,就会影响控制过程不细。规划有效的执行思路是执行过程中的一大亮点,也是提升执行力的基础和关键。思路如何设计,与工作的效率和执行力有很大的关系,针对生产小批量、多品种的实际,通过总结工作,在这方面我们找到了三个问题:一是工作管理流程交叉烦琐,职责不清,经常在生产各项管理中出现推委扯皮现象,缺少过程控制和衔接程序;二是工作管理执行标准降低,“差不多、大概齐”的思想存在,对执行的速度、执行的成本、执行的收益没有具体的量化环节;三是问责制工作环节还没有真正运营起来,只是处在提醒、督促日常工作上,缺失网络建设和业绩考核重要流程环节。

3.机制转化硬度不强,就会影响工作压力不高。俗话说:“有压力才有动力”,在这方面我们有三个不足:一是营销指标不高,过多考虑资源承受能力,停留在经验主义和满足现状阶段;二是没有将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利益进行捆绑挂钩,没有形成服务和生产利益共同体;三是对一线职工缺少灵活的奖励机制,还没有把职工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二、控制方法是促进执行到底的关键过程

执行是一种意志,无论是领导层还是普通员工,都应该是坚定信心,以实际行动来实践设定的目标、标准。通过总结过去的失败经验,我们三年前就开始分析查找原因,突出提高能力、增加斗志的工作主题,从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开始,把失败转化成动力源。

1.领导率先做“教练”。执行力需要一个明确的目标,只有当目标确定后,执行力才有了前进的方向,不同岗位的技管人员和员工在工作中才能拧成一股合力,表现出知识与技能的聚合作用,领导在此过程中需要作好表率当好教练,在细节上下工夫。一是开展专项学习抓教育,提升班子整体素质,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驾驭能力和决策能力。二是开展专项工作治理,树立正确业绩观,科学决策各项工作,实现加速机制建设、强化精细管理、提升队伍素质、推动效益增长、建设和谐企业的目标。要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以落实畅通层级管理负责制为抓手,采取由正职到副职至一般职能干部签定措施协议的办法,形成上对下抓层级落实,下对上有层层措施保障的工作局面。提升优质服务能力,则坚持 “为用户负责、为社会负责、为自己负责”的价值观,牢固树立为用户全方位服务理念,组织力量对如何提升服务质量,开展调查论证活动,通过创新经营机制,激活劳动生产潜力,不断提升服务优质高效。三是开展民主交流抓协作,构建和谐企业。建立起顾大局、讲协作、善团结的一种工作状态。在工作中要坚持讲原则,增强领导班子凝聚力,认真落实民主生活会制度,促进班子整体功能提高。要加强改革改制形势任务的宣传教育,激发干部职工的创造力,结合干部职工思想认识和工作、生活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突出理想信念与构建和谐企业的宣传教育,大力开展创建学习型班组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最大限度去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为构建和谐企业营造团结向上的良好氛围。

2.专业控制讲“沟通”。企业管理主要有四个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而贯穿这一工作主线的唯一方法和途径就是通过沟通来实现。如果把企业比喻是有生命的健康肌体,每个干部、每个部门、每个员工就构成了企业的组织和系统,那么,沟通就好比是贯穿组织系统的血管一样,通过流动为各组织系统提供养分,实现肌体的良性循环。因此说,管理和沟通是有机整体,缺一不可。只有通过有效的沟通才能打通员工的心智之门,激励挖掘员工的潜力,更好地为企业创造价值。一是理念沟通“讲细心”。我公司作为集团公司参股的公司,应建立良好的股东关系,着重加强公司和股东之间的信息交流,为股东提供充分准确且感兴趣的经营信息,让股东感到自己命运和公司命运是紧密相连的,培养股东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确保公司的目标和股东个人的需求保持一致。在职业意识教育活动中,通过调查得之,员工最需要从领导那里得到的就是关于企业的发展方向、自己要如何做事的明晰简单的信息。需要针对不同层面和不同人员,提出不同的工作要求,实现理念沟通:一个是职工群众“讲立业”,凝聚团队力量;第二个是党员“讲敬业”高于群众;第三个就是干部“讲创业”勤俭持家。从而使职工完全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和作到什么程度,促使管理沟通实际工作富有针对性,层次明显,操作简单,通俗易懂,不断增强职工个体利益和公司集体利益的情感纽带。二是活动沟通“讲细节”。沟通分为内部和外部沟通。外部沟通是指通过公共关系手段,利用大众传媒、内部刊物等途径与客户和上级职能部门建立良好关系,争取社会支持,创造好的发展氛围。内部沟通是指建立健全规范的会议系统,使公司各种指令、计划信息能上传下达,相互协调。在内部沟通中,除了会议布置传递信息的基础上,要突出活动沟通重点,这就要求我们要找到单位的管理细节,制定设计活动沟通方式。针对机加安全操作经常出现的习惯性违操细节,公司在班组运营中开展了“安全红灯到班组”活动,规定了四个方面八条安全活动标准,班组采取每月填写安全隐患红灯信息反馈单的沟通形式,公司进行现场抽查,分别以先警告后处罚的工作方式,实行量化考核,同时设立安全监督奖,有力促进单位专业职能人员的工作效率,特别是在发现安全隐患和促进单位积极整改不安全隐患方面,起到很大作用。三是机制沟通“讲细致”。从现存职工队伍的心理上看,职工还没有达到完全做单位期许的事,而只会去按奖罚和考核的要求去做事,因此,引入活动沟通机制,就显得十分重要,它直接决定职工是否对公司集体怀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直接决定职工是否以良好的心态与组织积极沟通。比如在近期,公司新产品生产遇到前所未有的经营压力,为实现扭亏增盈的方针目标,公司分别在职工和职能干部中开展“产品创优质 生产创高效”和“职能人员优质服务三评价”两项竞赛活动,突出绩效考核和评价奖励机制,凸显正能量。

3.班组自我约束抓“考核”。班组是企业建设基础,是完成生产任务的最前沿阵地,班组建设基础牢固,企业各项管理工作才能得以落实。一是在质量、成本控制环节上,要坚持开展“生产创高效、产品创优质”竞赛活动,通过制定赛点标准化、过程控制数字化、指标对比公示化,促进职工在工作实践中,主动识别差距、主动借鉴经验、主动学习提高的劳动积极性。二是在岗位质量协作上,开展“团结协作、岗位组合”团队竞赛,以新转岗和近期参加工作职工为重点,针对生产技能薄弱环节(视图、三维设计、新设备使用等),开展“结对子”活动,落实“传帮带”光荣传统,推动“学帮教”活动健康发展,全面落实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活动目的。三是进一步开展创建学习型班组活动。今年班组创建工作重点是明确创建形式、内容和创建标准。在明确创建形式上,主要是进一步规范“三位一体”考核细则,落实考核制度,力争考核真实准确。在明确创建内容上,主要是规范班组管理五方面要素,即班组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材料管理、民主管理。在明确创建标准上,重点是突出班组在生产和管理上的自转能力,主要培养班组“五自精神”,即完成生产任务班组自我规划、质量管理班组自我控制、安全防护班组自我约束、材料消耗班组自我核算、民主制度班组自我遵守。

三、控制机制是促进执行到底的长期保证

要保证战略的执行力,就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保障体系,为战略的执行提供充足的支持,实现策略性、统筹性、辅的有机结合。

1.完善生产生活制度。为适应体制改革形势,按照内练素质、外塑形象的市场要求,在完善各项管理规定的基础上,对班前、班中、班后的三个环节,完善提炼出一日八项生产生活制度,以突出工作重点,明确管理标准。

2.完善干部考核机制。为畅通沟通渠道,加大管控力度,对职能人员优质工作考核频次,落实一般干部“优质工作季度三评价”。为加强干部队伍管理工作,在总结去年工作基础上,采取每季度对一般技管人员进行优质工作(德、能、勤、绩、廉)“三评价”活动。“三评价”是指班组长、职工代表、领导班子成员的评价,根据测评结果,支部有针对性地与职能干部进行沟通交流,避免年末一次性评议缺乏连续性。

3.完善薪酬制度改革。为适应深化改革、走向市场的需要,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和约束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职工生产积极性,建立完善薪酬分配制度。一是坚持按劳分配、倾斜高技术高技能、压力传导风险共担的三项原则。二是对钳工实行主修负责制和项目负责制的基础上,实行单台或项目承包。三是对机加工的档案工资进行封存,实行无限工时计件。四是对职能人员、辅助人员实行对岗位工资系数调整的办法同经营成果挂钩。五是对非生产班组给予相应扶持政策,鼓励走向市场,逐步转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良性轨道。

总而言之,通过体会实际工作,让我们进一步体验到执行力的重要性,为我们领会和提升执行力,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认识,也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了如何控制到位促进执行到底的有效方法,并指导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第6篇

为此,我和20多名本班同学准备去民生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洛阳分公司(以下简称“民生人寿”)和洛阳市区的居民小区进行实习。

首先我们确定了实习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保险公司形成体制、公司文化与发展史。具体了解民生人寿内部的组织体系、管理体系,总公司、分公司、支公司、营销部之间管理与责权利的划分。

2、了解保险公司在展业、承保、理赔等业务流程和熟悉主要险种和相关单证。具体知道民生人寿在人寿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业务营销中的主要环节、主要险种。

3、进行市场调查,了解人们对保险的具体需求和认识,保险营销现状并交流心得。具体向居民介绍民生人寿产品并力促成交。

遵照上述内容,我们的计划是:

1、花费一周多一点的时间,去了解民生人寿尤其是洛阳分公司的情况、民生人寿的主流产品和业务流程。

2、安排一周时间做市场调查,了解居民的需求和认识。

3、再安排至少两周的时间做保险销售工作,进行实战演练。

在民生人寿实习的一个多月的时间内,我们做了如下工作:

1、通过公司讲解了解了民生人寿公司情况

民生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XX年,总部位于北京,是由全国工商联牵头、21家企业发起设立,由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直接管理的七家全国性保险公司之一。截至XX年,民生人寿已先后在北京、河南和上海等省市设立了十家省级分公司,60多家地、市级中心支公司、支公司或中心营销服务部,近300家区、县级营销服务部,初步形成了重点市场的机构布局。现有股东22家,实收资本金27亿元人民币,资本实力大大增强,资本规模一跃坐稳全国寿险业第四位,同时也创造了中国寿险业股东增资额度的一个新纪录。

2、学习了民生人寿的产品及其责任

民生人寿的业务经营范围包括人寿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上述保险业务的再保险业务和资金运用业务。险种包括:定期寿险、终身寿险、短期健康保险、长期健康保险、个人和团体意外伤害保险、两全保险和年金保险。具体了解了“合家欢”综合意外伤害保险,民生人寿《吉祥卡》保险,民生长乐保障保险等相关产品和其保障对象、保险责任、保单利益等知识。

3、在公司理赔服务部了解了理赔的流程

首先,如果发生保险事故,客户应及时向保险公司报案,并将相关的资料由自己或委托他人送到保险公司。其次,保险公司理赔部接到材料后,会马上立案,如遇重大事故或有疑问的事故,会派专人进行调查。第三,调查员根据要求,展开调查。第四,理赔员对材料进行审核,确定事故是否属于保险责任范围,计算出赔付金额。如有疑问仍可派人调查。作出核赔结论。第五,理赔员将审核意见和结论上报,专人签批,签批同意后结案。第六,通知客户领取赔款或其他书面通知。

4、深入市场展开调查,介绍产品并力促成交

首先,我和同学制作了调查问卷,先后深入到了十几个居民小区进行调查,询问了他们的需求以及对保险的认识。其次,在调查中有针对性的向居民介绍民生人寿的产品。第三,对有需求且有感兴趣的准客户准备计划书,进行多次拜访力推产品并成交。

三、保险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分析

通过实习,我了解到我国保险业存在着不少问题。既有保险公司和保险人的问题,也有居民的经济购买力和意识的问题。

1、 保险市场混乱,监管自律不到位

当前,我国保险市场十分混乱,手续费混乱,回扣,商业贿赂等在保险业内出现多,恶性竞争越来越突出,整个保险市场特别是人市场很乱,我国保险监管机构本身没有发挥出重大作用,监管很不到位,一是保监局人手少,管不过来,二来行业协会自律由于诸多原因落实很难,行业自律要发挥作用有待时日。

2、管理人员诚信缺失严重

以前一直以为是保险营销员不诚信,其实这是少数,大多是一些高管不诚信,特别是基层保险公司高管,对保险人员的承诺不兑现,对保险公司员工不诚信,高管们今天吃开办费,明天换单位,有的人三年换四五个单位。对广大投保人的不诚信,主要表现在有些高管不承诺赔付,人情赔、惜赔很多,有部分公司高管们首先自己没有法律意识,对保险法尚不熟悉,就能做保险公司高管,真是笑话。

3、条款难懂,障碍多,显失公平

在理赔岗位遇到的一些问题可以看出我国保险条款十分多且混乱,有的保险条款出现了重大偏差,闭门造出的条款显示公平,有的条款对消费者十分不利,造成保险合同纠纷不断,成为消费者控诉的目标。

4、保费较高,险种少

通过拜访,很多居民表示保费偏高,与收入不对等。广大人民群众要保险,没有能力买,在洛阳很多居民一年收入不到10000元,你要他花3000元多搞个养老保险,他一定不会的,每月基本上开销很大,不会去保险的。一个老大爷一年才8000,也不会花几千保险的,所以保险费相对高是一个严重问题。同时保险险种有些单调。

5、宣传不够,消费误区多,居民保险意识淡薄

保险业十分不注重宣传,从而导致保险基础知识很少人懂,媒体和群众对保险误解越来越深,又由于居民的思想观念问题,对保险的消费误区很深,这要求我们保险宣传工作多从解除保险消费误区、多宣传保险基础知识作起,而这个是广大公司不想作的,广大保险协会由于缺少钱,没能力作。

6、对关系营销在认识和实践上误入歧途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增加业务量,许多保险业务员采取的最直截了当的方法是“拉关系”。他们千方百计地寻找与客户有关系的权利机构、亲戚好友,通过“关系网”争得业务。甚至有的保险公司为了争取大客户、优质客户,不惜采取请客送礼或给予高额回扣等办法拉拢客户,更有甚者是所谓解决客户的“后顾之忧”,如以上言及的安排客户子女升学就业等。这既靡耗了保险公司过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又危害了保险公司内部的规范管理,滋生、助长了恶劣的保险营销模式。

7、轻视服务营销

保险公司为赢得客户,挤占市场,均不遗余力地开发新产品,意图通过产品创新扩展市场份额,但却忽视了保险作为一种“产品”的本质——服务,以及内生于此本质的最重要的竞争手段——服务营销。人们司空见惯的是,在投保前业务员拼命地跑客户、拉关系,而一旦签订保单、收取保费后,很少能够提供延伸服务,甚至连业务员都杳无踪影,给客户造成一种“被骗”的强烈的心理反差,也导致了保险业社会声誉的不佳。

四、保险营销改进与创新

针对上述保险业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进行改进和创新。作为监管方面的各级监管机构应加强查处力度。保险公司应加强管理和自律,同时应加强对保险人的培训以提高其职业素养。全社会尤其是新闻媒体应强化宣传保险的意义,提高居民的保险意识。为此,我们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增强品牌意识,大力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要通过企业稳健成长和优质服务、优秀的企业文化建设、公益性活动以及现代传媒手段,凝聚企业的强势品牌,大力塑造和传播企业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美好形象,营造内部朝气蓬勃、锐意进取的企业文化,借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持久地获得公众的“货币选票”。

2、加强对保险行业的监管

充分的发挥保监会对金融机构监管的作用,建立与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保险监督体制;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人寿保险业的风险评估,使其能够在保险事故发生时,如约进行赔偿;保险公司内部必须建立危险预警机制,使其保险金能够如约给付与其保险责任相适应的保险赔偿;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对员工进行奖惩,并积极的接受员工的建议,对组织中出现的漏洞加以改正,从而提高保险的整体形象。

3、设计适应各客户群体的保险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的需要

目前的保险产品不是完全市场化的产品,保险产品单一,与人们的需求相差甚远,在市场上尤其是低收入群体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些人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很弱。而我们的“老三险”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产品严重缺乏,已成为制约业务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虽然也有一些产品在不断推出,但还是以“产品为中心”,以险种为“单位”,缺乏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更缺乏以客户为中心对象的综合性产品,固守“格式合同”的传统形式,缺乏个性化的需求。这种“一厢情愿”的开发,其结果必然导致其保险产品在市场上流产,得不到客户的认同。因此要推出好的产品,在不断调研市场的基础上,还应在观念上、组织上、管理上、投入上、制度上加以保证。

4、加强保险宣传,强化保险意识

一是对国民保险知识的普及教育和宣传,以提高国民保险意识。

二是在校大学保险专业教育的强化。提倡鼓励更多的优秀保险专业毕业生到保险行业就业。

三是加强对保险从业人员的在职教育,同时组织保险人员从业资格,以提高从业人员的执业水平。

5、加强企业员工的专业培训,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质

第一,加强员工职业道德,培养员工热忱、负责、高尚的修养,以及诚实守信、服务至上的职业道德。第二,训练员工拥有广泛精湛的专业知识、娴熟高超的服务技能。

第三,培养员工积极乐观的心理素质及诚实、守诺的工作品质。

第四,要求员工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6、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

提供专业化、系统化保险服务保险企业服务的完整过程,包括售前、售中及售后服务三个基本环节。

第一,售前服务。其核心任务是树立保险企业良好的形象,其主要服务内容如下:(1)通过实体环境、信息沟通、价格等的有形展示,建立保险企业良好专业形象。(2)关心准顾客个人及家庭健康状况。(3)协助准顾客的事业。(4)设计、制作针对准顾客需求的险种、计划书。(5)准确的销售说明。(6)每个营业部开设24个小时热线联系电话等。

第二,售中服务。其根本目的是促成交易,其主要服务内容如下:(1)建立客户咨询电话;(2)将保费交给公司办理;(3)亲自送客户体检或财务检查;(4)为客户尽量减少投保手续、流程,建立“绿色通道”;(5)亲自递交保单;(6)寄一份感激客户投保的信等。

第三,售后服务。其目的在于提高客户信心,避免保单失效以及顾客源,改善保险企业形象。良好的售后服务,有利于刺激保户再加保,增加保源,提高续保率。

7、发展银行保险业务的融通

目前在中国部分地区,银行已经保险业务,但规模较小,同时主要是分红理财型保险业务。发展银行保险业务,其原因:一是投保人的需求;二是保险人降低成本;三是投保人对银行的信用度高。

第7篇

【关键词】知识产权战略;新兴产业;作用;六大工程

最近,我们围绕陕西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下简称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陈述如下,以供参考。

一、知识产权是引领、支撑、保护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战略资源

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是陕西省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大决策,而加大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力度,是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的必然选择。省政府和实施了《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以来,陕西省以专利、商标、版权为主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有所加强,服务形式有所创新,保护工作有所改进,知识产权创造比较活跃,拥有量显著增加。以专利为例,2011年全省专利申请量突破3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3万件,排名全国第8,西部首位;在发明专利申请中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达6103件,占52.7%。知识产权的经济贡献率有所提高。2011年,以新兴产业为主,全省总计产业化孵化专利312项,其中重点项目32项,投资总额5.35亿元,预计新增产值5.76亿元、利税2.7亿元。注册商标18999件,认定为陕西省著名商标648件,中国驰名商标10件,商标申请量和注册量超过西北其他四省的总和;商标涉及的行业增多,航空、高端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企业开始拥有驰名和著名商标。

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对新兴产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调研情况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知识产权是引领新兴产业抢占发展制高点的关键

新兴产业的发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知识产权为焦点。谁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谁就抢占了市场竞争的制高点。陕西省法士特公司,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技术基础上,自主创新40多项专利,有的在国外取得发明专利权,还在世界50多个国家注册了商标, 一举冲破国际同行构筑的专利壁垒,抢占了这一技术领域的制高点,赢得国内外市场的主动权,各项经营指标连续8年名列中国齿轮行业第一,重型变速器产销量连续4年稳居世界第一,2010年,公司产销收入双双突破100亿元。

2、知识产权是支撑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石

当今世界,知识产权已经成为支撑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西安高新区的“西电捷通”是一家小型新兴产业企业,虽然只有百十来人,但是拥有30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和申请;其专利技术WAPI(无线局域网鉴别和特定基础结构)还被确定为国际标准。近年来,它以自己的宽带无线IP网络系列核心专利技术,向国内外市场提供完全开放的许可服务,孵化出100多家IP网络产业链合作伙伴,技术贸易额超过5000万元。“西电捷通”以“技术创新化——创新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的知识产权模式引领和支撑着IP网络产业的快速发展。

省外因忽视知识产权而使某项新兴产业发展夭折的实践有典型案例,我们在此不做详细分析,但应引以为戒。正反两方面的事实警示我们:知识产权是新兴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决不能掉以轻心。

3、知识产权是保护新兴产业健康发展的武器

知识产权的突出特点,就是赋予产权主体阶段性的市场垄断权利,使其收回前期投入,取得应有利润,助推新兴产业健康发展。新技术产品一旦投放市场、为产权主体带来丰厚利润,其他商家竞相仿制时,知识产权制度设置的“技术专利壁垒”就会阻止或惩罚仿冒者,保护产权主体的阶段性市场垄断权。陕西省步长集团公司的健康发展就得益于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这家以生物制药为主的企业,由于实施了“每一产品必有专利,每一专利必成产品”的战略,企业在研发阶段,就布下了较为严密的专利网,致使竞争对手仿制的假冒产品受到极大限制和阻击,有效地保护了自己的产品和市场。据统计,其生产的40多种药品中的90%以上、其销售收入的92%以上来自专利产品。2010年销售收入65亿元,向国家纳税9.6亿元,居全国制药企业百强榜中药企业第一位。

二、陕西省新兴产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面临的突出问题

陕西省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尽管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与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比,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突出的是:

1、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不适应

知识产权创造能力薄弱是制约陕西省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这不仅表现在新兴产业领域的商标注册量不多,更表现在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偏少。以节能环保领域LED产业为例,陕西省“中为光电”、“新华联合”、“智海”、“771所”、“电子集团”、“超光”等几十家企业虽然形成技术集成、产业集群、要素集约的LED产业发展格局,但是它们在国内申请发明专利只有191件,而且核心专利少,申请领域分散,未形成专利网;在国外没有一件专利申请。这种专利布局,极易遭遇国际专利壁垒。2012年陕西省太阳能光伏产业预计实现产值2280亿元,但产品的关键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主要通过引进,缺少自主研发的关键技术和知识产权,产业长远发展后劲不足。一些拥有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广阔产品的创新企业,处于成长期,规模过小,不能有效支撑本省新兴产业发展。

2、知识产权商品化、产业化水平不适应

知识产权商品化、产业化水平低下,是陕西省新兴产业发展的严重短板。以发明专利的产业化率为例,发达国家高达30%-40%,我国不足15%,而陕西省更低。在近两年技术交易中,陕西省涉及专利权、专利申请权转让及专利实施许可的项目占技术交易项目(合同)不足4%,交易金额占技术交易总额的2%不到。虽然每年国家和省上科技计划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催生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但大多数停留在实验阶段;一些有条件产业化的技术成果,推向社会后因省内没有企业接盘而流向省外。

3、知识产权保护能力不适应

近年来,陕西省新兴产业发展中严重存在的软件盗版、商标假冒、专利侵权等现象说明,知识产权保护能力极不适应。省内至今没有一支专门的知识产权执法队伍。2008年,陕西省虽然设立了中国(陕西)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但由于没有编制和专项经费,至今无法独立开展工作。企业向相关部门举报违法侵权现象,由于此类案件拖延时间长、付出成本高、打击不力,往往无法有效遏制和惩罚侵权者,严重影响企业创造和运用知识产权的积极性。侵权对本省新兴产业的发展造成严重杀伤。

4、知识产权服务不适应

新兴产业企业在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等方面需要高质量、本土化的专业服务。面对广阔的市场需求,陕西省服务业显现两大软肋:一是中介服务机构“少、小、弱”。以专利机构为例,“少”指数量少,全省只有18家,而且90%集中在西安;“小”指机构规模小,10人以上的只有2家;“弱”指服务能力弱,服务门类不全,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与国外差距较大,致使省内不少企业舍近求远,千里迢迢到北京、广东寻找服务机构。知识产权评估、融资等其他服务业发展缓慢,与企业需求差距很大。二是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功能强大的专利检索预警信息平台至今尚未建立。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

(1)管理分散、脱节,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陕西省涉及知识产权管理的部门有知识产权局、工商行政管理局、版权局,项目管理中涉及知识产权工作的有发改委、科技厅、工信厅、农业厅、林业厅、卫生厅、国资委、质检局、中小企业局等,这些管理部门相互之间脱节、掣肘、互不通气的现象时有发生,对新兴产业企业申报项目出现资金重复资助现象。就微观企业看,大多数缺失专事知识产权管理的机构或人员。

陕西省产学研脱节的现象依然存在。一方面,相当部分省内企业在知识产权上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其实施的专利95%以上属企业自行研发,缺乏运用市场机制吸纳和运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知识产权成果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由于考核导向、激励机制和管理体制的原因,一些高校、院所科技创新取向与企业需求错位,相当比例的知识产权成果难以进入市场。在政府支持下,近年来产学研合作有所推进,但知识产权归属不清晰或貌似清晰实则模糊的现象比较突出。例如,由省政府投入催化、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与“陕重汽”联合开发的商用汽车CAN总线控制系统,打破了国外垄断,展现非常好的市场前景,是2010年陕西省产学研结合、转化科技成果的典范。但合作各方对研究成果的产权归属事先没有明确约定,致使产权争议较大,对专利产业化及后续开发造成负面影响。

⑵政策支持力度小,知识产权扶持资金少。目前,全省专利申请年资助资金900万元,仅占申请总费用的6%。资助发明专利的标准,陕西省为每项800元,而北京是3400元、上海4600元;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的支持标准,陕西省为每家支持3万元,而湖南为100万元、贵州50万元。从设有专利专项资金的省辖市看,全省仅有西安、宝鸡、汉中、延安4个市,累计投入450万元;而同期江苏省13个省辖市均设有,累计投入20113万元;四川、重庆、新疆的市县投入也明显高于陕西省。

制定技术标准的扶持资金严重不足。企业参与行业、国家特别是国际标准制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资料显示:“大唐电信”为推进TDS—CDMA 国际标准,用于相关国际会议的费用投入开支高达数千万元。“西电捷通”为了推进WAPI 国际标准制定,耗时四年,投入50 余名工程师/全时,企业承受巨大的资金压力。但是,陕西省对技术标准制定的经费扶持力度很小,与吉林、云南、四川相比(见下表),差距太大。

吉林、云南、四川与陕西省标准化经费对比表

省份 2010年经济

总量(亿元) 2010年财政收入(亿元) 人口总数(万人) 2010年保障经费(万元) 2011年保障经费(万元) 2011年比上年增幅

吉林 8577 1206 2746 3250 5000 54%

云南 7220 1809.2 4596 2000 2800 40%

四川 16898.6 1561 8041 1700 2700 59%

陕西 10021.53 1800.85 3732 300 300 0

⑶知识产权意识淡薄。陕西省知识产权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不少政府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包括领导对知识产权战略陌生,常识性错误时有发生。相当一部分新兴产业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知识产权意识淡薄,有从事技术创新的自觉性,却缺乏申请专利的积极性;有的认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却没有将其上升到战略层面,缺乏落实知识产权工作的举措;有的虽意识到知识产权的战略地位,但却处于行动盲区,不知道从何下手、走何路径。全社会普遍缺乏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意识,致使侵权现象司空见惯。

三、实施新兴产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六大工程

针对上述突出问题,我们建议,以加速新兴产业发展为目标,以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及知识产权服务业为重点,以促进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为关键,以提升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和创新知识产权管理体制为保障,在全省实施六大工程:

1、新兴产业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

遵循“引优扶强”原则,科学制定优势企业认定标准。主要内容是:企业设立了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制度,执行情况良好;建立和使用了专利数据库和其他知识产权信息平台;自主知识产权在企业发展中作用显著,在同行业或所处地区具有领先水平;具有科技研发和专利创造的实力优势,持续发展潜力巨大;无恶意侵权行为。

总结经验,积极拓宽完善培育途径。包括:在同等条件下,对优势企业的政策措施优先配套、项目资金优先扶持、融资贷款优先服务;建立政府相关部门与优势企业的联系机制,为其创设知识产权工作交流站;向优势企业派遣知识产权特派员或小分队,制订和实施专项培育计划, 提供量身订制的个性化服务;以相关园区管理机构与专利机构签署委托服务协议的形式,对优势企业开展知识产权托管业务;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推荐和支持其进入国家级自主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促进工程。

2、新兴产业知识产权服务业培育工程

建立和完善连接各方、功能强大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对国内外专利信息资源的跟踪分析、深度开发、分类梳理、充分利用,建立各新兴产业专利信息数据库及其网络系统、全球前沿专利技术布局态势系统,进而整合专利、商标、版权等各类知识产权信息资源,最终形成权威而全面、专业而实用、方便用户并操作快捷的陕西省知识产权基础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新兴产业企业规避市场风险、选择创新路径等提供信息预警和决策依据。

加快发展专利服务业。重点是加快发展专利机构。一方面,引导其数量扩张。在积极培育本省机构的同时,大力引进省外甚至海外高水平专利机构,积极促进相关律师机构介入专利业,拓宽企业对机构的选择余地。另一方面,促进其服务质量、管理水平与国际接轨。制定和严把专利机构的入市门槛和服务标准,实行市场评价和专业检验相结合的考核制度,促使其强化专利法规和新兴科技知识培训,提升参与国际知识产权事务竞争能力。同时,建立健全省内专利援助制度,促进不同区域之间专利机构帮扶合作机制的形成,推动新兴产业专利业的均衡发展。

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交易服务业。制定完善知识产权评估办法和相关交易政策,大力培育省内或引进省外有资质的知识产权评估机构和专业交易服务机构。不断完善西安科技大市场、西部产权交易所、国家专利技术(陕西)展示交易中心、网上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的功能,构建信息充分、运行有序、影响广泛的多元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促进新兴产业领域省内外企事业单位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交易活动。

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业。在总结2011年陕西省实现知识产权融资破冰经验的基础上,完善《陕西省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推动建立以金融机构、创业投资公司为主的知识产权投融资体系,引导各类信用担保机构为其提供担保服务,探索建立质押融资风险多方分担机制。采取政府补贴相关费、息的办法,支持本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兴产业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创造条件打造面向社会的专利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多样式知识产权金融产品,促使更多企业尝试和享受知识产权融资之惠。

3、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创造促进工程

制定陕西省新兴产业专利技术创新计划。围绕省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项目,组建专利分析团队,依托专利信息数据库和全球前沿专利技术系统,从国际、国内和陕西三个层面全面解析各产业专利技术发展的历史、现状、趋势、重点和空白点,明确认识产业在产业链、技术链上的地位,准确研判本省企业在相关专利市场上的优势与劣势,进而锁定专利技术创新的方向、突破口和着力点,进行科学的专利布局,形成《陕西省新兴产业专利技术创新计划》,指导企业开展科技研发和专利创造活动。支持西安高新区申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引导支持新兴产业优势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重大项目、技术专利及其他知识产权为纽带,组建产权明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知识产权战略联盟;通过联盟成员之间的知识产权交叉许可、技术互换、资源共享等方式进行产学研合作,推进高校及科研院所人才、技术和知识产权向企业转移,加快重大或关键技术的知识产权创造和拥有。

强化科技创新中的自主知识产权导向。激励科技创新成果向知识产权转化,加大对重大发明专利、国外专利和驰名商标的政策支持力度,重奖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产品及发明人。

4、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工程

促进知识产权商品化、产业化。设立陕西省新兴产业专利技术孵化及产业化基金,借以引导各种投融资机构和企业共同投资,推进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利技术的孵化和产业化。推广西安市经开区经验,支持产业园区建立技术成果中试转化基地。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引导和支持新兴产业企业,采取转让、许可、入股、质押等方式,实现其专利、商标、版权等自主知识产权的市场流通和转化,不断提高陕西省新兴产业自主知识产权的商品化率和产业化率。

促进知识产权标准化。采取财政资助、税收优惠等举措,推进本省企业以其核心专利技术,积极参与国家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力争获取技术标准的许可权,积极探索“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许可化”的实现路径,抢占新兴产业发展的国内制高点;充分利用国家促进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依托陕西对外合作的中介机构和联系网络,推动本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推动国际互认,促使企业核心技术转化为国际标准,实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抢占新兴产业发展的国际制高点。

促进知识产权品牌化。综合运用政府采购、财政扶持、税收优惠等政策,在省内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推广应用本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良好市场前景的新兴产业技术和产品;另一方面,大力开拓省外、国外市场,积极支持企业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著名品牌,促进知识产权的品牌化。

5、新兴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提升工程

提升知识产权法律服务能力。在省法律援助中心增设独立建制的知识产权法律援助处,激励法律事务所在各产业园区设立知识产权法律援助站,构建全省新兴产业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网络;进一步完善和强化省“12330”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平台服务功能,建立完善知识产权举报投诉受理和奖励机制,开展及时、有力的知识产权法律援助行动。

提升知识产权行政执法能力。充分发挥省知识产权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的职能,完善经济、科技、知识产权等不同行政执法部门之间对重大侵权案件的联合督办和沟通移交机制。以专利、商标、版权等管理部门为基础,组建本省知识产权行政执法队伍,主动巡查侵权问题,及时开展联合行政执法活动。

提升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能力。一是在省检察院组建独立建制的知识产权检察庭,在重点产业园区派设知识产权检察联络员,履行对知识产权案件侦监、、民行“三合一”的集中检察职能;二是在省法院设立独立建制的知识产权审判庭,及时受理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民事、刑事、行政案件并履行“三审合一”审理职能,严厉制裁侵权行为,充分发挥司法保护的主导作用。

提升企业知识产权自我保护能力。最根本的,是引导和支持企业实施知识产权预警,从技术研发到产品开发、再到大规模生产等,每个环节都通过专利检索准确把握行业知识产权最新动向,规避侵权风险,同时将自己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专利加以保护;一旦发现被侵权,立即搜集证据,依法举报,实施有效维权。

6、新兴产业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创新工程

强化省知识产权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职能。加大协调沟通工作力度,有机整合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政府各管理部门的行政资源,促进专利、商标、版权等不同类型知识产权管理的有机衔接,促使知识产权管理与科技研发、产业发展、产品质量、市场营销管理等的有机结合,形成管理和资金扶持的强大行政合力。为杜绝多头重复安排项目、浪费资金现象,应按照渠道不变、职能不变原则,本着统筹安排、集中使用、规模效应的基本思路,制定整合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各类资金的具体方案。

创建“三位一体”的园区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在新兴产业企业密集的园区,要打破传统体制下不同部门分管知识产权的格局,创建专利、商标、版权三位一体的集中管理体制,形成知识产权领导小组决策、知识产权办公室执行、与企业零距离对接的高效管理机制。

四、实施新兴产业知识产权战略的保障措施

为了顺利实施“六大工程”,建议省政府采取如下措施:

1、制定和实施以知识产权为导向的评价政策

政府应将涉及新兴产业的国有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政府相关部门知识产权工作的成效纳入绩效考核内容。对国有企业,不仅要考核现行内容,还要将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数量和质量,核心技术的商品化、产业化率列入目标任务、考核奖惩的重要指标。对与新兴产业相关的高等院校、科研院科研人员,不仅要看在学术期刊上的质量和数量,更要考核其科技成果是否转化为知识产权、实现了商品化、产业化。要将后者作为评定职称、晋级提职的重要依据。对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年度工作目标及其考核,应增加知识产权评价指标,对工作成绩显著的地市政府或相关部门给予表彰奖励。

2、加大对新兴产业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的支持力度

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省政府知识产权专项资金使用结构,重点加大对发明专利申请的资助力度,加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资金扶持力度。增加政府对技术标准制定的资金投入。根据本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制定技术标准的专项资金应由现在的300万元增加到3000万元为宜。技术标准的使用方向,主要用于资助承担各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单位,开展标准化基础研究,制修国际、国家、行业标准项目,承办国际标准化组织年会或重要标准学术研讨活动的单位;支持标准化服务体系建设;奖励获得标准化贡献奖的组织和个人等。

3、积极推进新兴产业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

政府应将推进新兴产业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巩固和完善西北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的知识产权学院,创设知识产权硕士点、博士点;同时,鼓励其他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展知识产权和标准制修人才的培养,造就市场急需的知识产权管理和执法、审查及登记、中介服务等各类专业人才。加快建设省级知识产权人才库和交流平台,建立知识产权从业人员的资质认定、分级评价、技术职务评聘体系,强化人才的交流、管理和使用。依托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采取政府支持、市场推动的办法,从国内外积极引进一批复合型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着重吸引和聘用海外掌握知识产权法律和技能、熟悉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和事务的高端人才来陕全职、兼职或短期工作。

4、开展知识产权普法教育

以专利法、商标法、版权法等为基本教材,在全省分类别、分层次、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以学法、懂法、守法、执法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产权普法教育活动:一是将知识产权普法教育纳入全民普法和科普活动内容。充分利用各种传媒和科普设施,以“知识产权宣传周”、“3.15”消费者权益日、“科技之春”宣传月等为载体,多形式、多渠道地宣传知识产权法律法规,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二是利用党校、行政学院等培训机构,对党政领导干部、行政执法和司法人员进行分期分批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培训。三是将知识产权普法纳入企业教育规划,以涉及新兴产业的企事业单位为重点,积极推进专业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企业职工的知识产权普法教育。四是将知识产权普法纳入高校学生素质教育和中小学课程体系,采取各种有效形式,教育学生尊重知识,崇尚创新,鄙弃侵权。

【参考文献】

【1】陕西省知识产权局.加快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陕西日报,2012.01.09

【2】陕西省知识产权局.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创造与应用的概况、实例及建议(内部文稿).2011.11

【3】陕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陕西商标发展和保护的现状及对策(内部文稿).2011.12.02

【4】陕西省版权局.版权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文稿).2011.12

【5】国家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家知识产权网,2011.10.14

【6】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陕政发[2011]37号

【7】陕西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08-2020年).陕政发〔2008〕56号

【8】陕西省知识产权(专利)工作“十二五”规划.陕知发【2011】46号

【9】陕西省知识产权局.陕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状况分析报告.2010.8

【10】陈凯华,余江.新兴产业发展中的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国家知识产权网,2011.10.19

【11】向利,崔静思,贺延芳.五省区市知识产权局局长畅谈知识产权工作.知识产权报,2012.01.10

【12】李志玮.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申报指南.国家知识产权网,2012.3.20

【作者简介】

课题指导:邓理,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课题组长:冯家臻,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经济学会会长。

课题组副组长:杨发民,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社科院研究员。

杨宝珊,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人才学会会长。

课题组成员:常平阳,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陕西人民出版社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