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第二课堂的认识

第二课堂的认识

时间:2023-09-01 16:55: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第二课堂的认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二课堂的认识

第1篇

从参加的两次活动说起

笔者曾观摩南通英语学科的两个大型活动:2012年12月在海门市召开的南通市教育学会外语专业委员会年会;今年3月,由南通市教科研中心在海安县海陵中学举办的南通市初中英语学科基地第二次教学观摩活动。这两个活动含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英语第二课堂”:在海门召开的英语年会上,海门能仁中学教师袁婕通过一堂英文电影赏析课,展示了该校开设第二课堂的成果;在海安海陵中学的活动中,海陵中学编排了一场“海陵英才秀”的文艺表演,同样展示了该校第二课堂的喜人成果,给与会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中,一位教师在海门年会上对海门能仁中学所开设的电影欣赏课的评价是:震撼、羡慕、难学。这样的评价,颇能代表参加这两次大型英语活动中大多数教师对第二课堂的观点和心声。针对此评价,笔者又做了个人的一些注解:震撼,是对所开设第二课堂取得的成果的充分肯定;羡慕,反映了大多数一线同仁对英语学科开设第二课堂开始认同;难学,客观反映了一些英语老师在对第二课堂的认识上还存在着偏差,在实施第二课堂过程中还存在诸多困难。目的是借助此文对英语第二课堂进行重新认识,探讨解决第二课堂操作层面上存在问题的对策,以期进一步提高认识,使第二课堂的功效最大化。

对中学英语第二课堂的再认识

部分英语教师对第二课堂的认识还存在的一定的偏差和疑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与英语课堂教学有何区别 普遍认为,第二课堂教学的说法是相对于传统的课内教学活动而言的,它指的是学校在常规的授课教学活动以外为学生营造的接触英语、学习英语和使用英语的环境和氛围。如果说依据教材、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称之为第一课堂的话,那么第二课堂就是指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从教学内容上看,它源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它不是中考测试的范畴,却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从形式上看,它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它的学习空间范围非常广大,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操场,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社会。《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开发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拓展学生学习英语和使用英语的渠道。”英语第二课堂正是英语学习的另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对课堂英语教学有效的补充。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比,具有内容上的丰富性、时空上的自由性、参与主体上的主动性、目标效果上的全面性、实现方式上的多样性等特点和优势,是第一课堂的拓展、延伸和必要补充,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是教师上课还是学生活动 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教师是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动员者,是学习方式的设计者和学习资源的提供者,是学生自我管理学习的咨询者和参谋者,同时教师也担当着第二课堂活动中学习成效的评估者。但这并不意味着第二课堂由教师主宰和控制,即便是类似于“阅读与鉴赏”“影片欣赏”等形式需要教师发挥积极指导作用的第二课堂活动也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归根结底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活动。彰显学生主体地位的第二课堂增强了学生学英语的自信心,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如果学校开设的第二课堂活动变成“第一课堂化”,如果学生们参加第二课堂不是凭自己的兴趣,而是服从于学校、教师的安排,那么第二课堂就失去它的应有之义。那种以教师的讲授作为第二课堂的活动形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非但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还会使学生丧失学英语的兴趣。

是否可有可无 在应试的大环境中,中考仍然是英语教学的指挥棒。一些英语教师认为,第二课堂的内容中考不会考到,从这个角度看,“第一课堂必不可少、第二课堂可有可无”。在这种观点下所开设的第二课堂,也大多流于形式,带有一些功利色彩。然而,开设英语第二课堂,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给学生营造一种和谐、轻松、良好的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的特长。在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是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下学习,必然对英语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此外,英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帮助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通过开设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既可以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巩固第一课堂所学知识,也可以拓展学生诸多能力,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

是实施“大一统”的方式还是采用因材施教的形式 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才能使每个学生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此外,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和爱好,那种不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而硬性规定每个学生都必须参加和参加哪一项活动的“大一统”式的第二课堂,难以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其结果是学困生对英语学习畏惧情绪不减,尖子生得不到更好地发展。第二课堂活动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语言水平、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用不同层次的形式和内容,给全体学生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使全体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的活动方式,实现个性化学习。第二课堂活动必须以学生自愿、自主为基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愿参加和选择活动内容。根据学生的喜好,可以开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英语第二课堂,如英文影视欣赏、阅读与欣赏等知识类课堂;辩论、演讲、采访等交际课堂;学唱英文歌曲、戏剧表演、朗诵比赛等表演类课堂等。要通过第二课堂活动,让所有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学有所乐,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舞台,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大显身手。

是否要考试或评价 恰当的评价能产生正效应,如发挥导向作用、反馈作用、诊断作用、促进作用、激励作用等积极的效应。第二课堂的评价有别于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它既要能对第二课堂的活动起到促进作用,又不能因设置了评价而增加学生负担。第二课堂的评价应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因为对学生最有用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获取知识的方法和参与学习的过程。在对第二课堂的评价时,应当贯彻“重过程,轻结果”的基本准则。“重过程”应当重视对第二课堂所设置的活动目的、活动内容、活动过程的评价:要看目的是否明确,内容是否贴近学生实际,是否有较强的思想性、实践性;看学生在活动过程表现出的兴趣、积极性和参与程度;看教师指导的方式与方法。“轻结果”指在第二课堂的评价中,不能过分注重第二课堂活动的结果,因为第二课堂活动课的教学目标是粗放型的,教学内容是多元型的。

操作上存在的困难及应对

第2篇

关键词:高校;细胞生物学;第二课堂;实施;体会

第一课堂是指学校规定的教学时间内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第二课堂是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且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是学生自主、自愿参加的活动[1]。学生参加有组织的第二课堂活动,可以达到陶冶情操、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2]。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第二课堂对人才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第二课堂教学模式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1细胞生物学第二课堂的实施过程

1.1细胞生物学第二课堂的准备

细胞生物学第二课堂的内容,可以是理论教学或实验教学相关内容,在进行第二课堂之前都需要有准备工作,如关于理论教学内容的研讨性报告,教师要做好组织工作,组织学生自愿报名,可以一人独立报名,也可以两人合作完成,教师对报告的题目进行筛选并通知学生,然后给学生制作PPT的时间。

1.2细胞生物学第二课堂的进行

细胞生物学第二课堂进行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每组报告人先简单介绍一下选题背景及PPT摘要,然后进行研讨性报告,报告时间一般为10min左右,报告完成后主要由同学们进行交流提问,教师起引导作用,交流提问时间5~10min,如果是两人共同制作的PPT,报告人讲解完后,由另一位同学负责回答问题,每一组同学完成后教师可进行简单的小结。

1.3细胞生物学第二课堂的总结

一次细胞生物学第二课堂的时间一般为50~60min,所以可以进行3~5组研讨性报告,第二课堂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指出研讨性报告中哪些与已学知识有关联,哪些是新的前沿研究内容,并对PPT汇报中出现的小问题进行提示。

2实施细胞生物学第二课堂的体会

2.1第二课堂提高了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

文献检索是指通过查阅有关文献,搜集现有的与特定研究领域的有关信息,并对所要研究的问题做出系统评价和分析。从目前高等学校的教学情况看,主要还是侧重于传统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大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4]。当今我们正处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细胞生物学第二课堂的开展不但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还能提高了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学生本科毕业后无论是走上工作岗位还是继续深造都受益匪浅。

2.2第二课堂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指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过程中运用字、词、句、段的能力,具体指语句简洁,语意明白,文理贯通,合乎规范,具有逻辑性,包括阅读理解能力、论证表述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通过细胞生物学第二课堂的开展,学生对研讨性报告PPT进行讲解,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和交流,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论证表述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总体上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3第二课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建设创新型社会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5]。细胞生物学第二课堂准备和进行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积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锻炼和提高。

3细胞生物学第二课堂应注意的问题

3.1第二课堂内容应与第一课堂教学内容密切相关

虽然第二课堂有其较大的自主性和多样性,但它是为了配合第一课堂而额外开展的教学活动[6]。因此,第二课堂内容不能与第一课堂教学内容偏差太大,至少应与第一课堂教学内容密切相关。

3.2第二课堂应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导向

第二课堂活动要坚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导向[7];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探索和实践,并在此过程中产生愉悦的情绪和体验。细胞生物学第二课堂的开展应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导向,让学生自主确定进行PPT报告的题目,这样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和认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

3.3应注重第二课堂的学习效果

第3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 英语第二课堂 自主学习

一、导言

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是相对于学校计划学时内的第一课堂教学而言,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开发智力、培养学生探索创造和应变能力, 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有组织并以配合和推动课堂教学为目的的实践教育活动。它和第一课堂教学都是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交际能力和语言知识教学的不同分工;二者相辅相成,后者为前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前者又有力地促进后者质量的提高,使之得到充实、丰富和发展。

第二课堂突破了课内教学的局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良好的英语环境中轻松愉快地学习,从而获得更多的接触英语和使用英语的机会,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因此,许多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开辟了英语第二课堂。但是, 目前我们的第二课堂教学由于种种原因并没能发挥出其最佳教学效果。所以,如何解决第二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优化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中的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二、目前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众所周知,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交际。然而,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我们往往在重视第一课堂语言教学的同时,忽略了第二课堂活动的作用。一些学校虽然开展了一些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但是由于没有真正认识到它的作用,大多数同学并没有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许多同学要么一时兴起而参加,要么在活动中马马虎虎,应付了事。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2.教师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缺位,活动流于形式。在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教学中,许多院校并没有安排指导老师具体负责。缺少了教师有效的监控、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多数学生虽然有学好英语的愿望,却不知道该学什么、怎么学。此外,老师在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中缺位导致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训练相互脱节。很多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组织起来以后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逐步消亡。

3.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管理混乱,缺乏系统性。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辅相成,是第一课堂的延伸与拓展,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弥补第一课堂的缺陷和不足。可是,目前许多院校并没有将其列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第二课堂教学基本上是多头管理,教师只负责自己承担的某个第二课堂活动,教师与教师之间缺乏沟通,第二课堂变成了盲目的、缺乏系统性的单纯意义上的“课外活动”。

4.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缺少规范的评价、激励体系。教学评估是教学活动的保障。对学生而言,评估可以了解自身的学习状况,改进学习方法,确立努力方向;对教师而言,评估便于了解学生掌握所学语言知识及其应用能力,从而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计划。大学英语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活动,而许多院校对学生的评价依然以学生的第一课堂学习成绩为重要依据甚至唯一的标准,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所取得的成绩不能得到很好的评价与考核。再者,第二课堂缺乏对学生的激励机制,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学习策略、认知方式和其他的相关因素,无法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各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三、优化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措施

有效提高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质量,笔者以为必须把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教学有机地衔接起来,发挥其整体效应。

1.教育理念的衔接。教育思想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师必须强化两大课堂既分工又协作的教学理念。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它所提倡的学习方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所以,学生必须认识到老师在课堂上只是传授一些基本知识、进行有限的语言基本技能训练,而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语言应用能力,仅靠课堂上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通过自己大量的语言实践才能完成。那么,将第二课堂教学与第一课堂衔接,课上课下相结合,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语言学习环境,正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教学的最优化模式的手段,将大大有利于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高,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和终身学习理念的形成。

2.活动内容的衔接。大学英语教学部门要把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纳入正常的教学日程,要从全局出发,依照大学英语各个阶段的不同教学重点与特点,对第二课堂活动作出整体的部署。其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要结合第一课堂教学,以巩固和加深学生第一课堂所学为目的;统筹安排每次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形式,使课堂教学内容得到延伸和补充。此外,第二课堂教学要善于捕捉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向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服务。应开设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受学生欢迎的能力提高活动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的要求,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的英语运用能力都能得到明显的提高。

3.管理及保障体系的衔接。教学管理是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需要加强宏观监控,制定周密细致的方案、管理措施和激励政策,建立和完善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使两大课堂活动的部署、检查、评估等工作协调一致。

⑴加强教师的指导帮助和管理作用。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作用非常重要,也是第二课堂大学英语教学不可缺少的因素。让学生自主学习,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师是作为参与者、指导者和帮助者的身份引导和组织学生的各项活动。大学英语教学单位可根据班级或系别按一定的生师比配备指导教师,负责学生听、说、读、写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并根据学生情况组织辅导、有针对性地操练;教师还要经常登陆网络辅助平台了解学生都有哪些疑问,并及时作答。

⑵设置激励措施。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往往会重复产生愉快结果的行为,成功的体验会使学生获得再次体验成功的欲望。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和宽容,要鼓励、引导他们,让学生体会到尊重、理解和信任;使他们大胆参与语言实践,并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树立自信心,从而注入进一步学习英语的新动机。学校可明确学生参加各种层次竞赛的奖励措施;也可以把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考核与学分体系切实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必须攒够一定数量的课外学分,方准予毕业。比如:每学期参加一定次数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同学可获得选修课程学分1―2分;参加全国英语竞赛获奖持证同学可获得选修课程学分2―3分等。这样,在能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感到英语学习贯穿于他们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

⑶建立课堂教学多元评价体系。评价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要使课程、教学、评价之间形成一种健康、良性互动的关系,教师就要 “把课程与教学评价整合起来,贯彻到日常的课堂生活中去”。《大学英语教学基本要求》也明确提出评估要以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为出发点,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建立多样化评价体系。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把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和谐地统一起来。①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和干部的作用:由指导教师、学生干部、小组长形成立体化评价体系,制定第二课堂活动项目评分细则,定期对班级学生第二课堂学习行为、参与度及作业情况作出评价。这不仅可以使师生共同关注第二课堂,也可以为第二课的建设与完善提供保障。②组织学生对第二课堂自评和互评:学生是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过程的参与者,也应是课堂教学的评价主体。让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学会评价他人和评价自己,便他们在英语课程学习过程中清楚地看到自己取得的进步与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和改进学习方法。

四、结论

作为英语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延伸,第二课堂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这种隐性课堂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英语语言知识,培养基本语言技能,不断拓宽学生英语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因此,优化并逐步完善英语第二课堂教学,使之与英语教学主渠道相辅相成,能够将枯燥的英语学习转化为丰富而有吸引力的学生活动,大大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是改革英语教学观念,增强英语教学效果的理想途径。

参考文献:

[1]邓琪:《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设实践》,《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2]李娜、杨馥卿:《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现状及教学方法探讨》,《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7.4。

[3]王雨梅、向前进等:《第二课堂与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政法学刊》,2003.2。

[4]李华田等:《语言测试与外语教学》,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4。

[5]施丽华:《从PPP到TBL》,科学出版社, 2002。

[6]王立黎:《大、中、小学课堂英语教学情况调查分析报告》,《新世纪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4。

[7]益文杰、王海东:《新形势下全方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大学英语》(学术版),2005。

[8]徐红新:《大学英语立体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山东农业教育》,2006.3。

[9]李明洋:《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2007。

第4篇

关键词:第二课堂;教育体系;现状;调查研究; 数学社团

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是指大学生通过参加有组织的课余活动达到陶冶情操、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一种教育教学形式,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其本身是对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上的补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推动学生向社会化的人积极转变,有助于优秀校园文化的塑造,促进优良学风校风的形成。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为适应市场对高素质人才的进一步需要,高校的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给高校学生课外文化活动的开展增加了难度,为了构建科学的数学第二课堂教育体系,有效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我们课题组于2012年2月-5月期间对我校学生参加数学第二课堂活动情况展开问卷调查,期望通过这一调查能够清晰把握我校数学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状况,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为进一步加强数学第二课堂教育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调查对象及样本概况:

在我校两个校区随机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882份,回收问卷占总数的88.2%,符合问卷统计的一般标准,保证了科学性、规范性和代表性。主要对我校大学生参与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学生参与的现状,总结学生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为今后的更好的开展数学第二课堂活动提供依据。

在调查的样本整体中,男生占66.1%,女生占33.9%,男女比例约为2:1,男女比例符合我校作为工科院校的实际;大一占样本总数的50.9%,大二占样本总数的45.8%,大三占样本总数的3.3%,样本的年级分布也符合我校数学第二课堂活动开展主要面向的对象。

二、调查问卷分析我校大学生参与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现状

我校大学生对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认识还不够清楚,了解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学生占仅29.7%,而不了解(48.4%)和说不清(21.9%)的学生占了大多数(70%以上)。但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有超过一半的学生(54%)认为二者都重要。

有近一半的学生(47.4%)认为很有必要参与数学第二课堂活动,仅有少部分(17.8%)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而剩下(34.8%)的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这部分学生我们必须想办法吸引他们今后积极参加数学第二课堂活动。

在参与渠道上,希望通过数学社团各类活动占比重最大,其比重接近40%,其次是课外补习班和各类比赛,两者总比例超过50%。此外,知道(75.3%)并愿意参加数学社团(50.9%)的学生也占了大多数。可见,我校以数学社团作为开展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的载体是被学生接受和欢迎的。

对于参加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的原因这一问题,“锻炼自我”与“丰富校园生活”两种答案比重较大,分别是48.8%和38.9%,而“扩大朋友圈子”也有30.4%的学生选择。这表明,当代大学生自主性和独立意识都较强。

从参与目的来看,我校大学生参加数学第二课堂活动呈理性表现。其中“增长见识、培养能力”所占比例最大,占62.7%,其次是“兴趣使然”,占28.6%,。而 “无目的、打发时间”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低于8%。

在对我校现有的数学第二课堂活动满意与否,39.8%的学生选择“满意或非常满意”,50%的学生选择“一般”,而低于10%的选择“不满意”,从这些数据不难发现我校的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是成功的,惠及了绝大多数学生。

约35%的受访学生认为学校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现存的最大问题是活动类型少,另外有约26%的受访者认为是活动宣传力度低,有约22%的受访者认为活动单调有局限性且受活动经费、地点等限制。

近半数的受访者对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的娱乐性欠缺不太满意,希望进一步增强活动的娱乐性和意义性,使得娱乐与活动相结合。将近三分之一的受访者希望能增加活动的种类。这表明数学第二课堂活动对第一课堂的延伸力度和补充效用还有待提升。

调查表明,大多数受访学生对我校的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情况持肯定评价,另有部分学生在肯定基础上指出了存在不足之处,如对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的宣传不到位,不能学以致用等。

三、结论与思考

1、我校大学生参与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特点分析

(1)学生对参与数学第二课堂活动有强烈的需求意识,但受学业、宣传力度、活动形式等影响参与的程度。调查充分显示了我校大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强烈诉求。但是同时也反映了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影响仍然较深,大多数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选择了一种浅尝辄止的折中措施,所以偶尔参加与几乎不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同学也占了一定的比例。

(2)学生参与数学第二课堂的主体意识较强,价值取向差异较大。从参与动因来看,大学生参与数学第二课堂首先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参与,盲从或打发时间而参加数学第二课堂的比例很小。从参与形式上,不少同学提出希望增强数学第二课堂的多样性,扩大活动种类,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等。

(3)学生普遍认同数学第二课堂以数学社团活动的形式开展,数学社团活动受到广大同学的支持。调查发现,许多学生认为应用数学社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多样,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2、问题及对策

(1)参与和不参与数学第二课堂的学生形成两个群体,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的参与度有待提高。目前数学第二课堂活动主要是一部分学生骨干和积极分子组织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还有很多同学没有积极参与数学第二课堂活动。为此,应加强对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的指导和支持,为活动的健康开展提供有力保障。要进一步努力构建适应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特点的组织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增加对数学第二课堂经费投入,为第二课堂提供有利物质条件;进一步做好对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的规划和扶持,继续扶持数学社团活动的开展,推动数学第二课堂稳步发展;健全数学第二课堂激励机制,将学生数学课外活动与学生评优,奖、助学金的发放等紧密挂钩。

(2)同学们对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的要求呈 现多元特征,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进一步完善。从调查情况看,学生希望参加的第二课堂活动类型呈现多元化特征。这说明目前我校大学生对数学第二课堂活动有不同要求,希望第二课堂活动进一步结合学生学习生活的新情况,从组织、宣传到内容、形式等方面都不断进行创新,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要以学生为本,不断创新数学第二课堂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在年龄、专业、兴趣爱好、知识结构上的特点,以认识、普及、参与、提高为主线,不断创新数学第二课堂的内容和形式。

(3)数学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联系不紧密,要进一步加强数学第二课堂中的学术科研活动。调查显示,我校的数学课外学术科研活动(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虽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师生的认可和参与,但同学们参加这些活动的积极性和教师们对课外科技活动的指导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拓展第二课堂的领域,开创传统第二课堂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新方式,开辟数学第二课堂信息传递的新途径,使活动内容能第一时间传送到校园的每个角落。要使活动内容和形式与新型媒体互动性、同步性、及时性的特点相兼容,让每个参与者体会到互动式参与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傅进军  大学校园文化 [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2] 王英杰 刘宝存  国际视野中的大学创新教育 [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第5篇

论文摘要:大学英语第二课堂话动作为对课堂教学的补充 创造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以外语为工具进行交际和获取信息的条件及环在此项活动中,应注重加大语言的输入.加强学习策略指导 以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二十一世纪教学成败是以学生质量为衡量标准的时代。英语课程质量、教学质量和人才质量标准己经随着社会进步、教育观念和职能转变及与英语教学相关学科的研究发展而变化和更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方法为主导”、“以交际为目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与原则已不是标语和口号,而将成为英语教学质量标堆的评价依据。因此,针对大学生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

1开展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意义

(1)充分体现个性化教学原则精神

个性化教学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实施个性化教学就是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组织教学内容和采用方法途径,即“因材施教”。而第二课堂活动更能调动和发挥学生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第二课堂活动是学习者自愿参加的,他们可以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置身干一种良好的英语环境中轻松愉快地学习,从而获得更多的接触英语和使用英语的机会,达到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的目的。

由于第二课堂活动是一种充满个性化的创造性很强的趣味性活动,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和擅长的各种活动。在活动中,他们积极性高,主动性强,遇到困难时,他们不是被动地依赖老师,而是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讲,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是教师与学习者之间互动的一个过程,也是一个学习者自主学习、自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个性化教学的原则精神。

(2)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

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教学时间有限,听说读写能力难以得到均衡的发展;二是教学内容有限,学习者语言知识的输人量不足,难以体现英语教学的人文性和教育性特点;三是班级过大,不利于实施个性化教学,学生不能发挥其个性和特长。而所有这些局限都可以在第二课堂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教师可以针对各类学生的情况来计划和安排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如英语晚会、游戏、各类竞赛、英语角等,使学生得到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使学习内容和方法有更大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使各类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语言实践的机会,加大了他们的英语实践量,从而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2开展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思路

(1)加强语言输入第一课堂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参与的机会,学生兴趣很大,气氛活跃,但是学习的效率不高。今后的第二课堂活动有待加大语言的输人,进行深人具体的细节表述,加强表达的深度,拓展话题的种类。

(2)加强学习策略指导学生一跨人大学校门就进入了一种与中学教学不同的英语学习环境,如何学和如何根据学习模式和内容来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非常关键。如果不及时帮助他们调整学习策略,他们参与英语学习的积极性、热情都会受到影响。因此,第二课堂活动在帮助他们转变学习观念,树立对学习负责的意识方而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我们应进一步在此方面加强指导,帮助他们掌握更好的自我管理方法,制定长期和短期的学习目标,学会如何掌握具体的语言技能和交际技能。同时也为教师在如何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方而提供了探索教学规律和策略的机会。

(3)提高学生参加活动的内驱力学校越来越多地利用第二课堂的效能,但把名校的第二课堂模式照搬是一个错误的做法。因为第二课堂活动是环境的产物,要因人而宜,第二课堂活动不存在优劣高低之分,活动不生动的原因只是组织工作不到位而已。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各类活动参加者比较有限,有些学生在大学四年中无缘这类活动,活动对这些学生也无内驱力。“参与”才有提高能力、增强信念,才有认同相同的价值观的可能,因此要让学生参与进来,需要把第二课堂中生动活泼的一面展示给学生,从而增强参加这些活动的冲动,付出辛苦汗水去积累办事经验与开拓创新的能力。

3开展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中的重点及难点

(1)行政部门主管教学的领导

教学的领导应真正把有限的则力用到提高学生能力的教学活动中去。在提高学生能力的活动上,作为教学的领导应该舍得在学生身上投资,从而为大学生学习英语提供良好的氛围和交流的平台。通过长期的第二课堂活动,使他们尝到学英语乐趣,同时也提高了能力,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学以致用。

(2)学生自身

由于多方而原因,来自不同地区的人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学英语的兴趣不浓,培养自身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意识比较淡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作为处与第二课堂活动主体地位的大学生,应该端正思想,提高认识。否则,第二课堂活动无疑是没有让大多数同学真正积极主动参与进来,既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钱财。

(3)大学英语教师

第二课堂活动与课堂教学的区别是更加强调学生的体地位,但也对处于主导地位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老师应从思想上重视学生应运能力的培养,并把它作为英语教学的首要目标来抓。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必须依靠第二课堂活动。教师应根据语言学、心理学、教学法等的理论原则,制定一套切合实际的行之有效的第二课堂活动计划:其中包括活动目标、活动内容、具体操作、预期效果及活动评价(反馈)、改进措施等。老师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导演”,其重要作用也在这里表现出来。

第6篇

一、师范生“第二课堂”设计原则

“第二课堂”的设计应围绕着师范生专业素质的培养从三方面进行。首先,基础学科教学培养,即通过课外活动加强师范生对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提升其对基础学科的兴趣,从而加强其对基础学科教学的实际操作能力;其次,教育方法的培养,即培养师范生具备较为先进的教学和教育理念,使其具备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精神;最后是专业兴趣和特长培养。

“第二课堂”的设计应围绕师范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从三方面展开。第一,师范性和综合性并重,专业知识培养与职业技能培养并举,针对“第二课堂”区别于“第一课堂”的特性展开研究;第二,紧紧围绕将师范生培养成为合格的教育家这一目标展开,通过事前情况摸底、中期实验研究、最后对比论证等考查“第二课堂”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第三,着眼于师范生现在学习和未来发展的全局,既考虑师范生自身的情况,也考虑师范生周边的环境,既在专业知识培养上有所侧重,又在职业素质技能上有所涉猎。

二、师范生“第二课堂”成效研究

笔者在北京师范大学范围内对师范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得出《北京师范大学师范生“第二课堂”成效性调查分析报告》。报告中,可以反映出“第二课堂”在口语表达与言语交际、教师心理素质、先进教育理念的提高方面有了很好的成效,在板书设计与练习、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提升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1.“第二课堂”对师范生教师应用技能养成的影响

调查主要涉及口语表达与言语交际、多媒体技术应用、板书水平三方面内容。

关于口语表达与言语交际的“第二课堂”,其着眼点在于“教师口语”方面,这体现着“第二课堂”的师范生特色。从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有86.73%的人持满意态度,48.11%的人满意度较高。这说明“第二课堂”在“口语表达与言语交际”方面具有较好的“成效性”。通过对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及访谈资料的分析,我们发现,影响口语表达与言语交际“成效性”的因素有:参与度、模拟情境和竞争压力。

关于多媒体技术应用的“第二课堂”,充足的多媒体设备和吸引人的活动形式,57.76%的参与者持满意态度,76.72%的参与者满意度较高。借鉴这一成功经验,“第二课堂”的“多媒体技术应用”这一板块可采取“小组—任务”模式来开展。院系为师范生班提供一定的设备支持,师范生班根据自身特点,将班级成员分组,在一定时间段内完成一项任务,如制作动画、影像片段,并集中检查或评比。

关于板书水平的“第二课堂”中,没有一门课程是专门讲授板书技巧的,只有在课程教学论的课程中,涉及板书的内容。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在C类(参加活动频率为“经常”)受调查者中,有25.64%的人满意度较高,66.67%的人持满意态度。在D类(参加活动频率为“每次都参加”)受调查者中,有22.22%的人满意度较高,44.44%的人持满意态度。对比发现,在“教师应用技能”的板块中“板书技能”满意度是最低的,说明这一能力在“第二课堂”的活动中占的比重较小,或频率过低,知识成效性较差。被访谈者认为板书技能基本没有提升,而认为板书技能有提高的被访谈者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即板书技能的提高是自己练习的结果,而不是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得来的。

2.“第二课堂”对教师心理素质养成的影响

调查显示,在提升心理素质方面,有89%的受访者认为“第二课堂”活动提升了他作为一名教师应有的心理素质。访谈中,不同院系、不同年级的师范生,对于师范生“第二课堂”活动中的“教师素质大赛”情有独钟。他们认为对心理素质提升影响最大的就是教师素质大赛。

3.“第二课堂”对教师教育理念养成的影响

调查显示,“第二课堂”中涉及的专家讲座(教育专家或者一线优秀教师的讲座)、实地参观(参观北京的教育研究所、有先进办学理念和特色的学校,观摩一线教师教学,与一线教师交流)等活动,赢得了88%的学生认可,他们认为活动给自己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在D类(每次活动都参加)受调查者中,认为师范生“第二课堂”给自己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比例是100%。因此,师范生“第二课堂”活动在带给师范生先进教育理念方面有着较好的成效性。

4.“第二课堂”对教师职业认同感养成的影响

调查显示,比较赞同“师范生第二课堂活动增强了我对于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感,使我更愿意从事教师这个职业”这一观点的学生,仅占被调查者的51%。由此可以看出,师范生“第二课堂”活动在培养师范生职业认同感方面的成效性较差。而影响这一成效性的主要因素是:对职业魅力和职业价值认识的缺失。访谈显示,师范生认同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亲身去了解教师这一职业,从而感知这一职业的魅力;倾向于和著名教育家、名师或者同龄前辈沟通,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和规划。

5.“第二课堂”对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影响

学生认同学校开展的三方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第一,从事暑期和周末支教实践,利用节假日开展教育实习,从中发现问题,探索弥补方法;第二,进行暑期社会调查,针对地区教育的差异、当地实际的教育情况等展开调研;第三,开展当地文化的专项调研,师范生不仅承担着教师角色,还承担着建设新农村、乡村文化传播者的角色,针对当地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进行专项调研有助于提升师范生的地方归属感和文化传承意识①。

结合调研成果,本文试图从经验总结出发,提出师范生培养的“第二课堂”年级主要任务。大一,主要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师范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人生职业规划,引导其建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鼓励师范生认识教育工作的崇高意义,坚定其终生奉献教育的信念。大二,主要进行教师职业基础知识的传输和学习,结合学校的课程,帮助他们了解并掌握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等教师职业的基础常识,并向师范生介绍一些全新的教育理念,帮助他们扩充知识、改善理念。大三,着重进行教师技能和专项技能的培养。大四,配合学校的统一安排,组织师范生进行教学实习,并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三、师范生“第二课堂”设计方案的建议

1.“第二课堂”设计方案的目标

师范生培养的“第二课堂”设计方案的目标具体呈现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层面。

首先,知识目标包括:了解口语表达与交际(如朗诵、演讲)的基本技巧和关键点;掌握板书的书写规范和设计要求;了解多媒体技术的课堂实践环节的要点,掌握多媒体制作技术,掌握说课、教学基本环节及有效策略。其次,能力目标包括:能够合理设计教案,综合运用普通话、板书、多媒体等技术,完成教学过程;能够清楚、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能够通过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并对当下教育理念、教育现状形成自己的理解。最后,情感目标是指,培养学生对教育理论和现状的关注,通过参与实践,提升其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和理解。

2.“第二课堂”设计方案的实施原则

(1)注重延伸性和拓展性

“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有益补充,注重与“第一课堂”中“教师教育”板块的衔接,以实践活动为引导,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口语表达与交际、板书、多媒体技术、说课等技能培训,帮助师范生掌握基本教学技能,明确教学流程。同时,拓宽教育途径,整合优秀教育资源,通过讲座、网络、书籍、实践等多种途径,开阔学生视野,传播一线优秀教学理念。

(2)注重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课堂”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提供更多的实践和参与的机会,弥补课堂教学的缺憾。从“第一课堂”理论出发,通过“第二课堂”比赛、调研、制作、案例等多种实践形式,提供全员参与和实践的机会;通过小组互评、教师反馈等有效形式,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3)注重固定化和长效性

“第二课堂”设计方案贯彻于整个大学期间。每学期以一个板块为主题,逐步由分散到综合,突出整个流程的长效性;针对每个板块,遵循“理论—实践—反馈—理论—再实践”的设计思路,保证活动的效果。方案要求培养对象组织的相对稳定性,尤其在教师技能培训方面,建议以班级或年级为组成单位。

总之,师范生“第二课堂”教育可以增强师范生的职业归属感,提高教师职业素质,从而增强他们服务教育事业的能力,为未来教育家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课堂”的设计和开展要始终围绕对师范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展开,在目标统一的前提下,将师范生培养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形成合力,使“第二课堂”成为“第一课堂”的有力补充。

第7篇

关键词 C程序设计 第二课堂 竞赛驱动

中图分类号:TP311.1-4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是主课堂的一个辅助模块,学生通过第二课堂的锻炼,不仅可以进一步巩固知识,同时可以增强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C语言的目的就是用它解决实际的问题,因此,第二课堂在这个层面上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并不是很完善,导致其教学效果不是很好。把“竞赛驱动”教学模式引入第二课堂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W生的学习热情,并使他们学以致用,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1高校第二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家针对整体教育模式、课堂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转变,发展第二课堂活动对于整体教育改革、素质教育的发展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目前我国高校中的第二课堂教学开展得并不是十分理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学生参与度不够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建立全面的、系统的、适合自身实际的活动改革制度。活动开展中也缺少对学生全面具体的评价体系,学生对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目的意义,活动中要达到什么样的预期目的等问题,并没有专业的教师针对每位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全方位指导,学生对于第二课堂活动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亦认识不足,从而没有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继而得不到学生的响应,使得活动参与度较低。

1.2学校不够重视

从校园的规划建设、教学设施等硬件与软件设施的配备来看,很多高校多将关注点投放在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处于被轻视的地位,这主要表现在:一、第二课堂缺乏统一的教学规划;二、第二课堂活动脱离第一课堂教学计划,没有与第一课堂教学结合。三、第二课堂活动的保障机制不够健全。

1.3师资与教学保障不完善

第二课堂活动本身对教师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能力要求相对较高,很多高校的教师更看重自己的教学与研究,单独把第二课堂活动作为自己教学研究的人相对较少,愿意承担课程的老师较少,一名老师要带许多学生,缺乏单独的指导,影响教学质量。

从场地安排上看,虽然大部分高校也有一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场所,但是绝大部分场地基础设置陈旧、单一,更有些学校甚至没有第二课堂活动的专门场地,最后导致活动流于形式,没有起到积极的效果;另外,学校对第二课堂活动的经费保障也不到位,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1.4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大多数第二课堂都是简单的知识讲解加+上机实践,有些学校可能会组织一些小组竞赛增加学生兴趣,但多流于形式,学生通过第二课堂并没有拓展知识面,只是模式化的跟随学习,没有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2以竞赛驱动的教学模式研究

把“竞赛教学”引入第二课堂能改变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单一的现状,将竞赛教学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补充到第二课堂教学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以“竞赛驱动”的教学模式可以很好的优化教学评价,增加学生的竞争意识,锻炼实践能力,强化学习目标。

2.1实施过程

“竞赛驱动”的教学需要有合理规划和设计,学生刚参加第二课堂时就必须给每个学生设立一个目标,包括长期的和短期的目标。学生组成学习小组,相互帮助。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不同小组每周上交一个作品进行评比,在评比过程中讨论交流,在交流中得出优秀的设计概念和作品。每年推荐优秀的小组作品参加全国大型的比赛,如“ACM”等各类程序设计大赛,学生自己设计参赛方案,教师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针对一些长期的比赛要进行跟踪调研,选择一些大型的比赛进行具体的任务分工,让学生跟踪关注比赛动态及更新,然后将不同的内容分享给大家,教师则针对这类比赛指导学生做准备和分析,设计方案,带队参加比赛。学生通过竞赛开阔了视野,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竞争意识,享受了程序设计带给他们的乐趣,提高了大家对于第二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比赛结果,应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鼓励老师和学生,提高兴趣。

2.2以“竞赛驱动”教学模式的意义

将竞赛引入第二课堂,丰富了第二课堂的教学形式,教学评价也脱离了传统的考试,增加了学生的团结协助能力;同时,该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教授的知识不再局限于书本,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该教学模式也推进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更新。组织学生参加比赛近似于让学生设计一个项目,从最初的提需要、作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到项目的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运用了所学的专业知识,从而提高了专业能力,积累了设计实践经验。

3总结

“竞赛驱动”教学模式要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参与到设计竞赛中,并从不同的角度得到能力的锻炼,才能真正体现“设计竞赛教学”的优势。同时,如果仅仅强调理论或实践的某个部分,容易造成过犹不及的偏颇,所以提倡在第二课堂中引入竞赛,并不意味着拿竞赛替代课堂教学,如果学生缺少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与理论相对应的实践锻炼环节的训练,是很难在实践能力上有所实质性的提高,而且,这种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教师扮演的引导性角色也不容忽视,教师应帮助学生选择适合难度和内容的竞赛,并且引导学生完成,建立他们的自信,从而更好地实施“竞赛驱动”的教学。

参考文献

[1] 孙宣东,路璐,明俊峰.从ACM/ICPC看计算机算法设计教学改革[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增 刊):226-227.

第8篇

一、我国民办高校第二课堂的现状分析

1、民办高校的第二课堂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建设,对第二课堂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认识程度还不高

我国民办高校第二课堂尚未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而且民办高校的第二课堂活动内容趋于形式化,对大学生的素质拓展和全面发展的作用发挥不够。大学生关注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存在泛娱乐化倾向,文娱活动参与人数众多,但思想引领和专业技能提升方面的活动学生热情不足。

2、社会实践工作尚未入人才培养方案,未按必须课来修学分

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尚未形成完整的评价考核体系,各民办学校对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不同,开展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在社会实践的立项、项目指导、经费等各种保障措施落实不到位。

3、民办高校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工作中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参与深度与广度还存在不足

民办高校的专业教师在创新创业方面的主导性不强,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学生的主体性没有体现,也没有搭建起比较好的实践平台。大部分大学生创业还处于凭兴趣和热情自主开展阶段。而且在学生创业方面,在政策、经费、场地、指导、培训等方面尚未给学生提供渠道和发展路径。

4、专业社团建设系统的制度体系尚未建立

学校专业社团数量少,规模小,专业社团建设中经费、场地、指导教师严重不足,制度不够完善,二级学院发挥的作用不够明显。学生和教师参与度不高,主动性、积极性不够,专业社团建设系统的制度体系尚未建立。

二、民办高校构建第二课堂应采取的措施

第二课堂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当前应加强第二课堂教学体系建设,以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以专业社团建设为重点,以校园精品文化活动为亮点,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导向,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着力点,不断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完善思想教育内容,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提升学生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促进健全人格方面的重要作用

对现有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进行梳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学生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个人成长融入到民族的进步和国家的富强上来,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坚持把学生乐于接受,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提出“思想教育成长计划”,争取学校的政策支持,通过教育和指导增强学生使命感和责任感。学校各部门共同来研究制定我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案,形成合力,避免教育的碎片化和形式化倾向。建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学生为本,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

2、以专业社团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尽快建设学术性、专业性社团,调整社团结构,积极建设专业社团;出台促进专业性社团持续发展的配套制度。鼓励各专业性社团开展专业活动,提倡专业性社团以赛带练,参加各类专业赛事,展现专业成果,提高专业能力。把专业社团建成专业强、层次高、深度广,使社团活动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充分发挥专业社团在学生课外科技文化平台中的重要作用。

3、以校园精品活动为亮点,提升学生各种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要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

对现有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梳理,巩固现有的活动品牌。对在学生中反应比较好的精品文化活动,应长期坚持,确保活动的参与度。针对学生发展的实际进行系统设计和安排,为提升第二课堂的效力,以学生的需求和全面发展为导向,每年针对不同素质提升,要求规划好每一阶段的第二课堂活动。

4、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以创新创业为着力点,缩短学生融入社会的时间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贯穿在高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从入学开始就应该让每一位学生了解专业发展的前景和走向,并根据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进而有针对性地规划好大学生活每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同时还应该理清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思路,归口管理。改变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多头管理、业务分散的格局。把创新创业作为切入点,为学生提供支持与服务。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和创业服务。

5、建立第二课堂体系

从学校层面提高对第二课堂的认识,发挥第二课堂成为育人作用,把第二课堂建设纳入到学校的整体规划,同时把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推行第二课堂学分制度;内容建设方面,以培养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为基础,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大胆改革课程结构及教学方式,减少第一课堂课时,拓展第二课堂,整合公共基础课,推行第二课堂学分。设定若干选修模块,开设第二课堂选修课程,实行选修学分的认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第二课堂,从教师教学到学生学习,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政策保障方面,制定第二课堂的建设和发展规划,实施学生素质拓展的计划,保障参与学生的权益,鼓励指导教师的参与,在各类评优、评奖、晋升等政策制定上,给予倾斜;经费方面,给予专项的支持,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经费用于第二课堂的建设。

第9篇

开辟第二课堂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开辟语文教学第二课堂活动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需要。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而人的素质不独是知识的。还包括能力的、思想的、心理的以及身体的等多种素质。要使学生多方面的素质都得到提高,仅仅靠第一课堂显然是不行的,只有让学生在第二课堂里,通过亲身实践、经历和体验,才能更好地增长才干,增强能力。

语文能力的大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信息的输入能力,主要是指对信息的搜集、获取、加工和处理能力,另一个是信息的输出能力,主要是指表达和运用的能力,这两方面能力的提高要依赖学生的知识积累,更要依赖学生的生活实践,而惟有开辟语文教学第二课堂,才能为学生提供积累尤其是实践的机会。

其次,开辟语文教学第二课堂能够完成第一课堂不能完成的任务。由于第一课堂客观的存在着诸多局限性,这种局限性是很多原本应该完成的任务中无法完成的。譬如,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社会的了解,对知识的运用和对个性特长的充分发挥,往往都会受到第一课堂局限性的制约。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曾告诫过广大教师:“教育和教学的艺术和技艺,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

所以,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拓展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空间,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这样,他们就会通过第二课堂的学习,完成第一课堂所不能完成的任务使其力量和可能性得以充分发挥。仍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范例,在第一课堂中固然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理解和接受知识的能力等多种能力,但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还必须利用第二课堂。通过第二课堂,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践活动和实验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如此,才能切实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再次,开辟语文教学第二课堂能够更加明确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的师生关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促进语文教学健康、协调地进行,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虽然,在第一课堂里,师生的这种关系和各自的地位也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学生的主体作用还是不能得以充分发挥。

毋庸讳言,以教为中心,学跟着教转,所谓教学实际上就是教师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于是,教学关系变成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抄;老师改,学生收。教支配着学,学无条件的服从教,这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在第二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这种制约就明显减弱,与第一课堂相比,学生在第二课堂里自主性明显增强,个性也随之得以充分发挥,主题地位得以突出。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个性、特长,他们有权利进行自己的思想,张扬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特长,成为学生的主体。让每个学生在第二课堂里,寻找一片适合自己发展的天地,这无疑会有利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更有利于他们各自的发展。

此外,开辟语文教育第二课堂更能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教育的特点是人文性、实践性、生活化和民族化。这些特点要求语文教学要重视熏陶感染作用,在教学中通过大量的优秀作品浸染,移人个性,提升人格,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重视学生的实际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重视在生活中运用语文,重视学生的平时生活积累、感悟和熏陶。所有这些,仅仅依靠第一课堂是不够的,必须搞好第二课堂。

开辟语文教学第二课堂是可能的

语文教育第二课堂的开辟是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只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语文教师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明确目标,提高认识,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并且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

语文教育第二课堂高水平定能够有鹏程万里的前景。

第10篇

一、应用性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建设意义

作为第一课堂的延续和补充,第二课堂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要培养阵地。第二课堂不仅有利于常规实践教学走出困境,也有利于师生在学术上的创新。第二课堂中的学术第二课堂是研究型高校的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也是应用性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提升各方面创新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可以让他们产生对学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追求,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创新素质。深化建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能促进应用性本科高校自身的发展。其一,有益于完善保障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其二,有利于提高师生的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促进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创新创业实践项目、课外竞赛活动、科研活动等,取得一定的成果。通过合法途径,与社会合作,创造价值。其三,有益于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深化建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也有利于学生的就业。第二课堂的学生若能在充分掌握第一课堂,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能力。它将适应社会的需要,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满足率。

二、应用性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深化建设方案设想

应用性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深化建设,主要涉及到三方面的内容,即保障机制、具体操作和考核评价机制。其中保障机制是具体操作、考核评价机制得以进行的重要基础,而考核评价机制是对具体操作效果的检测。

(一)保障机制———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教师、学生和学校是保障机制中的三个重要元素,为了促使应用性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深化建设的顺利有效进行,首先要使得这三个元素发挥人力、物力、财力上的作用。教师在第二课堂深化建设中,发挥着主导作用。鉴于以往的不足,应当先对其进行严格的培训。由学校组织校内外专家,向教师传达第二课堂的性质、目的、重要性、方法等的解读,并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之有总体把握。并对第二课堂的评价考核机制进行介绍,使教师心中有数。然后由培训的教师写一个心得体会,并做一份初步的计划书。之后,由所在的部门进行动员,检查实行效果。再统一向学校汇报情况。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第二课堂建设中,应当发挥积极主动性,以下几点尤其重要。其一,发挥老教师指导年轻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建立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关系,由年轻教师亲身向老教师取经学习。其二,第二课堂的老师可以借助多种途径,向校内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家、同行咨询,以期获得指导。其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老师在第二课堂中,要不断地补缺补漏。其四,在第二课堂深化建设中,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之协助自己。教师可选择若干个优秀的学生,作为教师助理,一方面有益于使教师助理得到训练,另一方面由教师助理帮助其他学生助理发展,建立“教师-教师助理-学生助理”的相互协助关系。学生是第二课堂深化建设中的主体。以往进入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的学生良莠不齐,影响了实施效果。因此,在深化建设中,尤其要把严入口和出口。有研究者为了考察学生接受第二课堂教育的必要性,用“热情”作为指标来表征其参与第二课堂的主观愿望,将学生大致分为四类:中心型、自转型、公转型、边缘型。其中,中心型是典型的精英类型,自转型是另类的精英类型,公转型是积极的后进类型,而边缘型则是消极的后进类型。边缘型是“在基本素质和能力上有明显不足,但又因性格自卑、自闭或自暴自弃等原因不能有意识地通过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加以弥补。他们本是最应该补充‘素质营养’的一群人,却又偏偏对鲜美的‘素质大餐’视若不见弃之不顾。”边缘型的学生不仅缺少能力,而且又消极不学,因此不能让其通过第二课堂的检测,这样才能保证第二课堂的质量。与之相对应,在选取学生进入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时,也要把好入口。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择优录取。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选择:其一,考察学生的动机。除了为了获得学分和创新性学分等之外,考察他们是否对第二课堂感兴趣,今后的计划和目标为何。其二,重点考察他们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一课堂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其三,考察他们的创新综合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等能力。三方面都通过考核者,可以进入第二课堂。学校相关部门,包括团委、学工部、教务处、科研处,以及文学院(中文系)等部门,应该发挥引导作用。其一,以上各职能部门可以通过先考察后投入的策略,即:在汉语言文学第二课堂建设一段时间后,对建设的情况进行初步评估考核,根据效果确定是否有必要建立创新基地,是否有必要提供相应的硬件措施,以及确定建立多少创新基地和硬件措施的事宜。其二,可以采用先设定一定数量的创新创业等项目,规定完成时间和参与人数,由学生负责申请和老师帮助指导的方式。在完成之后,同样可以采用先进行初步评估考核,根据效果确定,设立多少个创新基金申报和立项项目的事宜。至于评价考核制度,见后面分析。以上从三个方面谈及了保障机制,它们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深化建设的重要条件,缺少任何一方,第二课堂深化建设将无法顺利有序进行。

(二)深化建设的专业化、定期化、层次化

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的深化建设,为了取得预期的效果,需要走专业化、定期化、层次化的路线。所谓专业化是指课堂活动内容跟汉语言文学专业紧密联系,师生也几乎是本专业的学生。他们在经过第一课堂的教学之后,有着较为坚实的教学经验、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有必要进入第二课堂的教学。因此,教师应当对想要进入第二课堂的学生进行严格的专业考核。定期化是指在相对固定的时间里,进行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需要常规化,确保建立起长期活动机制,但不可以牺牲第一课堂为代价。有些师生将大部分的时间精力用于第二课堂,而忽视第一课堂,这是不可取的。他们应当认识到第一课堂的第一性,第二课堂的第二性,在完成第一课堂活动要求的前提下,进行第二课堂活动,这样才可以确保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质量。层次化是指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形式、目标等,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将汉语言文学专业大致分为语言类、文学类、其他类三大类。以文学类为例,或许可将其内容大致分为三小类:文体活动类(基础型),大学生创新创业、职业技能类、课外科技竞赛活动类(扩展型),科研类(研究型)三大类。再将文体活动类分为三大模块:古典文学、近现当代文学、近现当代文学文体及其赏析三大模块。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职业技能类、课外科技竞赛活动类分为三大模块:古典文学、近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体朗诵与创作三大模块。将科研类分为三大模块:古代文学、近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研究三大模块。学生在选择这三大类的模块中,需要逐级选择,先选择文体活动类,最后选择科研类。而且在选择某一类时,必须遵循一定的连贯性。比如说,选择了古典诗歌及其赏析模块,接下来必须选择古典诗歌朗诵与创作模块,最后选择古典诗歌研究模块。经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文体特点、发展脉络、朗诵和创作、研究,有了一个系统的掌握。比起随意选取门类和模块来说,显然系统性更强,效果也会更好。

(三)完善评价考核机制

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的评价考核机制,是第二课堂深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主要涉及到对学生、老师、文学院或中文系的评价考核。对学生的评价和考核,可以采用学分制,包括常规学分制和创新学分制。一般高校规定,常规学分至少为8分,其中必修类为2分,选修类为6分。选修类又可分为:文体活动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职业技能类、课外科技竞赛活动类,科研类三大类,每类选择一个小模块,每个小模块2分,且所选的小模块必须成一系统。而创新学分必须获得2分以上。可将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类第二课堂能获得创新学分的活动分为:作品朗诵和创作、论文和著作发表、竞赛三大类。根据级别,规定院级为1分,校级为2分,省级为3分,国家级(包括中文核心期刊)为4分。学校和教师根据常规学分和创新学分的获得情况,评出不及格、及格、良好、优秀等级别,并颁发相应的证书和给予相应的奖励,也可以作为奖学金评选的重要依据。其中不及格是指只要所取得的常规学分和创新学分中,其中有一项少于最低分数。及格是指常规学分和创新学分都达到最低分数。良好是指在达到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常规学分超出2分,而创新学分超出1分。优秀是指在良好的基础上,常规学分超出了2分及以上,而创新学分超出1分及以上。对教师的评价和考核,可以采取与工作量和评聘评优等相挂钩的方式。将第二课堂的工作量作为教学工作量的一部分,可以减少教师在第一课堂中的工作负担。另外,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第二课堂中的指导效果,由学生和学校对其定期评价和考核,就考核情况,作为评优、评职称、升迁,以及对外交流与学习的依据。教务处、文学院或中文系也可以根据一定的条件,设立评选“优秀第二课堂工作者”的活动。对教师所在的文学院或中文系进行的评价考核,学校也可以根据一定的条件,要求文学院或中文系每年完成多少工作量,也可以设立评选“优秀第二课堂工作单位”的活动,激发文学院或中文系的积极性和热情。需要指出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的深化建设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不能急功近利,而扭曲自身的学科专业性质,不可盲目冒进,不可盲目跟从。

作者:林阳华 单位:三明学院文化传播学院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第二课堂;兴趣与爱好;培养能力;以学生为本;遵循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072-01

目前,在高考成绩的重压下,物理第二课堂仍是物理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既能解决一些物理课堂的教学问题,又能补充物理课堂的教学知识,还能增强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让机械般的解题成为研究的过程,让重复的阐述成为探究的能量。物理第二课堂的开展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它的作用甚至是常规的物理课堂教学所无法替代的。

一、充分认识高中物理第二课堂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课堂活动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同学认为物理概念、物理公式、实验现象晦涩深奥,也有人反映在课堂上老师一讲就懂,可自己一做就错,应用起来很难。而物理第二课堂正好解决这一问题,而且老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重点、难点,学生就会主动去了解和吸收。

二、高中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的选择

1、针对物理概念的理解选择活动内容

一个物理概念就是一个物理知识点的精练概括,物理概念不能只是记下来,还需要真正的理解。课堂教学受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制约,不能大量的再现这些物理概念以加深学生课堂所学物理概念的印象,因此,我们就可以通过物理第二课堂活动针对学生容易记反、记错的物理概念利用多媒体课件或师生共同探讨的方式,大量的重现和运用物理概念,使学生对于物理概念的理解达到举一反三和熟能生巧的地步。

2、针对实验教学的难点选择活动内容

首先物理实验是物理的基础,一切物理理论的真实性都需要靠实验来证实。但现阶段大多数的学生对实验结果的注重程度远远超过了对实验过程的注重程度,这对于学生未来深造是非常不利的。所以,针对实验课堂教学所遗留的问题,物理第二课堂可选取如制作模型、实验竞赛和实验知识问答等类型的活动内容,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实验过程的重要性。

其次,利用物理第二课堂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让学生亲历一些物理课堂教学的演示实验。如:在学习日光灯原理的时候,老师在课堂上将日光灯发光的过程进行演示,而在实验课上学生没有得到亲历,因此对于氖管和镇流器的工作原理还是处在一知半解的状态。于是我们就可以通过物理第二课堂,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拆装,了解各原件的结构,再对比上课所学的知识,从而真正理解日光灯的发光原理。

3、针对物理知识的运用选择活动内容

物理教学强调的是学以致用,物理知识的运用是整个物理教学的重中之重。然而物理课堂以学为主,课堂上运用知识以考试为主要方式,这会让学生往往以应付考试为主,很难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如在运用安培定则(也叫右手螺旋定则)中,既可让拇指指向电流方向则四指弯曲的方向就为磁感线方向,也可让拇指指向磁感线方向则四指弯曲的方向就为电流方向,学生往往只是记得一个判定的方法而忘记另外一个判定方法,在学习了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之后,更会把它们混淆起来,导致判定错误。所以,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的选择就可以针对这一方面,开展一些深入课本的动手制作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进行实践判断而最后得出结论。

三、高中物理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

1、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主要组织形式

物理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种多样、生动有趣。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参加。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开展科技制作活动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动手做实验是学好物理、培养个人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的一种有效途径。在物理的第二课堂活动中,进行小实验、小制作,是一种很好 的素质教育活动。

(2)开展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也是第二课堂活动的一项内容.作为学生,大 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他们所面对的主要是课本知识,所学到的主要是理论知识。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是一个好办法。

2、高中物理第二课堂活动遵守的原则

为了保证物理第二课堂有序、有效的进行。应遵守以下原则。

(1)实践性强的原则

在物理第二课堂开展的过程中,要不断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实践活动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理论知识向实际能力的转化。

(2)促进教学的原则

物理第二课堂它不能替代课堂教学;所以老师在开展物理第二课堂活动时,不应该太注重它传授知识的作用,而更应该注重它促进教学的作用。

(3)因地制宜的原则

如在开展几何光学的物理第二课堂活动时,常会需要一些比较精密的实验仪器.而在一些条件较差的学校是没有这些仪器的,我们就可以寻找不同的办法自己制作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验仪器来开展物理第二课堂,既达到了完成实验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12篇

【关键词】法学实践;第二课堂;法学

一、法学院第二课堂概述

(一)法学院本科生第二课堂。第一课堂是指教师和学生以教室为主要的活动场所,以课时为教学的时间单位,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面对面的活动为基本形式的教学活动。第二课堂,是指在第一课堂规定的教学活动之外,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有助于提高学生思想素质、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智能水平的一系列教育活动,以自愿为前提,以多样性、活泼性、创新性为特点,更多地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

(二)法学院第二课堂对法学本科教育的意义。法学是关于人们行为规范的理论,其研究对象决定了它在本质上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法科毕业生在具备深厚法学理论知识、掌握相关法律条文的同时,还应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法学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养,成为培养法学复合型人才。

二、法学院第二课堂现状

曾宪义先生提出,“法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不能脱离实际而进行孤立的理论研究。21世纪的法学教育必须知与行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一致,这要求中国的法学教育既要重视理论讲述,也要重视实践应用。”

我国法学院本科生第二课堂教育体系不及第一课堂发展完备,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规范化运行机制,缺乏对第二课堂教育活动的系统化管理机制和辅导机制。具体问题如下:(1)法学学生参与高水平竞赛能力不足。法学学科竞赛如辩论比赛、模拟法庭竞赛、论文大赛等,这些基础性的校内竞赛对学生的法律素养起到了初步的锻炼。但是,高水平、高层次的比赛,例如JESSUP国际模拟法庭竞赛等国际性比赛存在着涉及的同学较少的问题,缘由还是学校对相关学科重视程度有限。(2)评价机制落实不完善,学生参与热情较低。评价机制是以评分或者评等级的方式对于人的行为进行引导的一种机制。笔者于2011年制定并试行了《法学院综合素质学分评价体系(试行)》一年,获得良好收效。学院在第二课堂中精雕细琢已有的活动,将活动归类,并制定相应的评价体系,实现活动目的。

三、法学院第二课堂活动精品活动设计

打造好法学院的第二课堂,要先优化法学院第二课堂活动,使学院的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帮助法学院的同学理解法学,运用法学,进而培养学生对法学专业的兴趣,增强知识技能,第二课堂活动应当分类设计:

(一)法律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类活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类活动应当全方位,多角度的解决学生前述问题。可以包含以下几个环节:(1)新生入学指导:包括专业培养方案,就业去向介绍,就业目标与学习目标的制定等。(2)学习指导:法律学习指导,英语学习指导,科研方法指导,资格证书考试指导等。(3)职业就业指导:简历写作指导,求职技巧指导,求职训练等。

(二)法律执业素质训练类活动。(1)辩论赛,可以使学生锻炼自己的口才,锻炼查阅资料能力,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交流能力。(2)模拟庭审: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庭审环节,掌握法律实践的相关知识,为将法学理论运用于实际奠定基础。(3)学术论文大赛:对于提升学生的知识综合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三)开阔视野,外派培训类活动。学生无论就读任何大学,都应当打开眼界,对于外来文化应担取长补短,去粗取精。法学院应当指导学生利用好校内外的一切学习资源。老师为学生提供对外交流的契机,学生自己也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对外交流,开阔眼界,提高综合素质。

四、法学院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评价体系

第二课堂活动是第一课堂活动的补充与发展。学分制是教育模式的一种,学分制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现在多数高校的第二课堂都在实行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的综合素质学分制度,法学院可以借此对学生的第二课堂予以相应评估和督促。

笔者认为,在第二课堂设立对学生的评价体系,要坚持以下原则:(1)记录为主,评价为辅。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补充,是开放性的课堂。因此相应的评价体系的设计既要实现素质学分对学生行为的积极引导,又不能束缚学生的发展。记录是用来观测学生的成长,而评价仅供学生和辅导教师予以参考。(2)分年级制定方案。学生在大学四年当中,每一年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理解、掌握都有不同,因此,应当对不同年级制定学习目标和评价体系。对于一年级学生应当帮助其订立学习目标,合理制定学习任务,培养较强的自制能力和高效率的学习能力。适当参加社团活动,培养时间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二年级学生在完成专业课学习的同时,应当参加辩论赛、模拟法庭等法律职业能力相关的竞赛活动,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建议参加论文大赛、大学生课题创新等学术实践活动培养调研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大三学生在完成专业课学习的同时,选择性参加高水平的实践性课程。建议参加国家法律职业能力考试。关注求职能力、求职技巧的培养。大四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应当根据自己不同的方向进行出国读研、国内读研、工作的准备,清晰认识、评估自我,具备求职能力。

五、结语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法学教育成为其中发展最为快速的学科之一,截至2010 年底,全国设立法学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多达634 所,在校的法学专业本科生接近30 万人。法学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同时也是一种素质教育。法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强化,也必将是其持久不变的一项要求。作为法学教育工作者,要不断适应新变化,设计与实践相适应的教学计划、教学模式,以达到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