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村的扶贫项目

农村的扶贫项目

时间:2023-09-01 16:55: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村的扶贫项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村的扶贫项目

第1篇

关键词:财政扶贫;资金管理;问题及对策

我国政府对财政扶贫项目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财政扶贫项目的资金管理工作也更为重视,为了能够让财政扶贫资金有效的投入到贫困地区,我们就要加

大了对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力度,积极的为农村脱贫致富奉献一份力量。目前,我国的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切实的解决了“三农”问题,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去向主要是在农村的公路建设、农村的教育、农村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上,另外,一些偏远地区的种养业也逐渐的发展起来,农产品加工企业也发展起来,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使得贫困地区的人口有了收入,帮助广大贫困的农民自力更生,摆脱贫困。财政扶贫资金就是通过我国中央政府的财政来拨款,从而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以提高贫困地区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为目的,推动贫困地区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

1我国扶贫工作的现状

自1978年,我国农村的贫困人口已经达到了2.5亿之多,在当时,这个贫困人口的数量占我国总人口的1/3。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组织并实施了大规模的、持久的专项扶贫项目的开发计划,这种扶贫项目计划符合我国的国情,为我国的扶贫工作开辟出了一条宽阔的道路。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国的一些贫困地区的经济也得到了持续稳定的增长,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也逐步得到改善。据我国统计的数据,我国的贫困人口从1978年到2004年底,由的2.5亿人减少了2610万人。在1986-1993年间,我国的农村贫困直到2001-2004年间,我国的农村贫困人口共减少317万,平均每年减少约80万。随着我国进入新世纪,我国的贫困人口减少的速度逐渐变得缓慢,并且贫困农民与我国农民之间的收入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农村贫困人口减少速度明显减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的贫困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比较薄弱,扶贫资金在管理上有所缺失,使得资金的合理使用效率不高,加之扶贫工作的相关制度与实际工作脱节,不利于农村扶贫工作的进展。

2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1)财政扶贫项目在一些地方上存在扶贫资金不到位的情况。在审计一些项目时,我们会发现一些地方的政府通过项目重复申报、项目虚假申报等手段,来谋取用于扶贫项目的财政资金。在获取超额的资金后,一些用于城市道路的修建,一些用于其他项目的建设,甚至有些会被用于日常公用经费,或作为个人补贴等。

(2)财政扶贫资金按照计划下达后,一些地方政府并没有按照实际的计划来使用资金。例如在一些贫困县中,为了获取扶贫资金,在扶贫项目的方案编制上,没有按实际的工程量进行申报,项目申报的过程存在弄虚作假的现象,最后用于项目实施的资金就是少之又少,大部分都用于非扶贫项目的建设中。

(3)一些扶贫资金的投资计划与实际工程建设相脱节,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在一些贫困地区,他们在项目立项阶段的工作做得不够细致,缺少实际的前期调查工作,编制的项目方案缺乏考证,以致资金下达后,发现项目方案根本不可行。这就是项目建设前期论证不充分,与实际相脱离,存在盲目性,最终造成资金的损失浪费。

3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的措施

(1)项目管理单位间要加强沟通.在项目申报上,要密切联系,建立统一的项目管理,对项目管理工作统一管理,避免出现多头申报的现象.在对专项拨款的管理方面,要完善和规范专项管理,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以及加强资金的使用效益。

(2)在扶贫资金的使用方向上,要拓宽资金投向。扶贫资金的使用一定要结合扶贫项目的实际目标和任务,加大贫困地区人们的收入,扶贫资金的重点要与人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出发,发展贫困地区的种养业,调整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推进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以满足贫困地区的农民需求为出发点,建设社会主义农村。

(3)扶贫项目的前期调查要做到详细认真,避免盲目性。项目在实施前一定要项目的实施主体和管理部门,并进行调查研究,使得扶贫资金能够合理的用到实处,规范专款的使用。加强项目管理及验收,规范扶贫资金的使用。

(4)扶贫资金在使用的全过程要加强管理与监督。对于资金的管理、监督要建立完善的审计制度,将扶贫资金作为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监督工作重点是要核查项目目标的实施情况,避免资金的损失与浪费,在资金的筹集、管理、使用等环节加强监督,了解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并分析影响资金使用效益的相关问题,针对问题制定完善监督与管理制度。

4结语

综上所述,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确实存在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影响了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不利于我国贫困地区的发展进程。财政扶贫是为了帮助贫困的农村摆脱贫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我们要加强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以及对扶贫项目上资金的使用,努力优化扶贫的环境,保证我国的农村扶贫项目顺利开展,切实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作者单位:连云港市东海县财政局)

参考文献:

[1]袁萍.当前财政扶贫资金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8,(08).

[2]张燕.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7,(06).

第2篇

一、__县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与构建新农村现状

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启动以后,__县深化县情认识,分析贫困原因,找准扶贫的切入点,对贫困村采取以整村推进为主的扶贫开发方式,使贫困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改善,村容村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整村推进扶贫方式已成为__扶贫开发的新亮点和构建和谐文明新农村的好抓手。

(一)整村推进规划符合新农村建设。__县围绕农民增收、基础设施、生产开发、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内容,对贫困村进行了总体规划,为建设新农村指明了方向。在20__年完成55个重点村整村推进的基础上,正组织实施第一轮整村推进27个贫困村,建设内容均突出基础设施、产业开发、农民增收、科技培训、社会事业,既有助农增收的短平快项目,又有配套实施基础设施、种养业产业建设等富民富乡项目。

(二)整村推进为建设新农村注入了活力。在整村推进规划和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了群众参与扶贫的理念,广大群众在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过程中,表现出高涨的热情和积极性,为建设新农村奠定了较好的群众基础。20__年,__县创新扶贫思路,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整合资金”的工作原则,全面实施了以整村推进为主体的扶贫开发,取得较好的成效。全县累计投入扶贫资金4000多万元,实施了55个贫困村整村推进,改造了3651户安居房,培植了一批养殖业,直接受益人口达3.9万人。通过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全县贫困村道路、卫生路面、饮水、用电、上学、就医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村容村貌得到改观,产业发展不断状大,20__年,整村推进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564元,解决3.2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三)社会帮扶为建设新农村形成了合力。国家、省、州、县和社会各界都十分关注贫困地区,上海对口帮扶、中信公司定点联系帮扶等为__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20__年,上海、中信、省发改委、州属24个部门及县属87个单位围绕所挂钩贫困村的困难实际,充分发挥部门优势,积极为贫困乡村谋划发展。全年累计投入帮扶资金790万元,引进资金2185万元,上项目31个。

(四)整村推进使群众思想观念不断改变。通过实施整村推进,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商品观念、市场观念、科技观念日益增强。通过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贫困村的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公益事业进一步发展,群众脱贫致富的决心和信心不断增强。民主意识和文明意识日益增强,干群关系得到改善,村级班子得到加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现象已在贫困村里蔚然成风,社会稳定的基石进一步得到了夯实。

二、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__县通过“七七”扶贫攻坚和新阶段扶贫开发以后的巩固,全县的贫困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但由于__县境内自然条件恶劣,产业结构单一,乡镇之间发展不平衡,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贫困状态。与全州其他县市相比,__一方面肩负着解决贫困人口温饱的重负,另一方面存在着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压力,与发达地区区域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

(一)全县贫困人口比例偏高。20__年,全县贫困人口还有15.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0.5%,其中人均收入668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还有8.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3%;668元—924元低收入贫困人口6.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8%,分别比全省、全州平均基数还高。

(二)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恶劣。__的贫困村大部分地处偏僻,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农业基础设施系统脆弱,交通、通讯、饮水、用电等生产生活条件相对滞后。目前,全县还有6个村委会560个自然村没有通公路,50个村委会没有完小,270个自然村没有通自来水,37个自然村不通电,16万贫困人口饮水较困难,因病因灾返贫的状况依然存在,特困户中8151户36981人需实施易地搬迁扶贫。

(三)扶贫资金投入不足。近几年,虽国家每年投入__的扶贫资金约20__万元,但离国家要求的每个贫困村扶贫期内必须投入100万元的标准差距较大,离贫困村的实际需要相差更远,加之县乡财政较困难,支持发展的配套资金和农民自我投入极为有限。

(四)贫困农民综合素质偏低。由于贫困面大,贫困程度较深,贫困村农户受教育的程度普遍偏低,文盲率较高。有相当一部分农户思想保守,观念落后,难以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和应用农村实用技术的能力弱。

三、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与建设新农村的几点建议

根据

县委提出的“三围、四带、六培植”的发展战略和新阶段扶贫工作的主要任务“一个瞄准、三大重点”(即:“一个瞄准”是紧紧瞄准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三大重点”是:一是整村推进为切入点,努力改变生产生活条件;二是以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为切入点,努力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三是以产业化扶贫为切入点,带动贫困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结合__实际,应着重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努力加快新农村建设。(一)抓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继续加大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把群众最关心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整村推进的首要任务来抓。一是切实加强领导。县级成立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的整村推进项目协调领导小组,项目乡镇成立以乡镇长任组长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实行乡属部门挂钩联系村和指定专人蹲点包村扶贫负责制。二是动员群众参与。充分尊重民意,动员和组织当地干部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发挥群众在项目建设、质量监督、资金使用中的作用。三是整合各类扶贫资金。加大项目资金投入力度,充分整合水利、林业、农业、卫生等扶贫资金,发挥出更大项目效益。四是加大社会帮扶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落实挂钩帮扶部门。兴修和改造一批村级公路、硬化卫生路面、人畜饮水、沼气等工程。到20__年,力争使每个整村推进村都有卫生室、卫生路、用上电、饮上水、能上学等,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二)抓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设生产基地、培育龙头企业、实行规模经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作为抓好整村推进,消除贫困,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目标和要求,力争做到村有骨干产业、户有增收项目。一是扶持龙头企业。进一步放宽扶贫优惠政策,大力扶持红泰糖业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促进全县甘蔗、木薯、红薯等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吸收贫困人口就业,增加贫困农民收入。二是科学布局抓基地。结合__县的实际,在贫困村重点抓好以种植和养殖为主的产业基地建设。在高山区重点抓林下经济,发展茶叶、草果、花椒和养殖;在半山区发展特色经济林果;在河谷地带发展高效农业。三是围绕市场抓特色。通过近几年的努力,__县已成功打造了“梯田秀峰”、“__真香”等品牌茶叶及“梯田牌”牛肉干巴、哈尼豆豉、梯田香米等知名农产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区无公害绿色品牌。在整村推进中,要依托品牌,整合资源,结合贫困村实际,引导和扶持贫困户围绕市场需求,发展无公害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占有率,增加农民收入。

(三)抓贫困人口培训,增强综合素质。加大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加速劳动力转移。充分利用__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云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和各乡镇农业技术培训学校,认真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使每个乡镇每年培训不低于4600人次,力争全县每年培训贫困农民70000人次,让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掌握1—2门实用技术。每年培训劳务输出20__0人次,转移劳动力15000人次,实现劳务创收上千万元。

第3篇

1精准扶贫的内涵和实施的重点

我国要想实现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必须抓好扶贫工作,所以,应当持续努力的攻克扶贫工作中的难关。依照我国扶贫办公室所调研得出的数据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仍旧存在约7000万左右的贫困人口数量,这些贫困人口大多数是农村贫困人口,尤其是在一些革命老区以及我国的边疆区域,贫困人口数量更多。依照不同的地区来看,我国的西部地区的贫困人口数量最多,大约占当地总人口数量的50%左右。而中部地区的贫困人口数量相对少,大约占当地总人口数量的35.7%左右。东部地区的贫困人口数量最少,大约占当地总人口数量的16.8%左右。而依照我国的不同地势情况来看,位于山区的贫困人口数量约占当地人口数量的51.4%,而位于平原地区的贫困人口,约占当地总人口数量的30.1%左右。而进行精准扶贫工作,则是对我国的贫困人口以及贫困村进行精确的识别,对造成贫困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分析,实施扶贫责任制度,每一个村、每一户均制定适宜的扶贫方案,并采用集中的力量对贫困人口加以扶持进行精准扶贫工作时,应当掌握好其中的三个重点内容。首先,要深化改革,不断的革新扶贫机制。其次,要看重扶贫的实效性,全面、扎实的对一些突出的问题加以解决。最后,应当强化领导作用,以使扶贫工作中的具体措施可以得以切实执行。

2科技兴农和精准扶贫的联动

现阶段,在大力推行科技扶贫的过程中,也收到了较为显著的效果。不过,依然有个别的突出问题。由于大多数贫困地区所拥有的自然条件不好,不具备较为便利的交通条件,各种信息传播非常的有局限性,对于科技的投入也极少,不具备较强的科技发展条件,使进行科技的推广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困难。对于一些新的技术引进工作不到位,科技的转化效果差。所以,要切实的推行科技兴农和精准扶贫的联动性。首先,应当对所制定的科技特派员体制加以进一步的健全与革新,争取可以更精准的选好项目以及技术的研发。其次,要对科技型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大力的支持,争取做到根据每一贫困户实际情况,而制定不同的科技扶贫方案。第三,进一步的强化对于乡村信息服务系统的构建工作,努力达到设立科技项目以及实现经营的目标,第四,应当制定项目之间的竞争分配体系。最后,要明确扶贫工作中的责任制度。要达到精准扶贫的目标,开展科技兴农的相关活动时,应当和社会的发展相一致,要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对于一些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新的产业形态又加以充分的利用,以建立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产业体系。进行精准扶贫工作的目的和农业产业发展目标是有非常强的统一性,两者的目标均是要不断的加快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让我国农业可以更强、更优,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础保障,同时也是我们开展精准扶贫的目标。2016年到山西考察过程中曾经强调,我国要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坚决不可以丢弃农村的发展。山西静乐县的农业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同时也有自身的特色,应当从构建特色的现代农业为中心,不断的挖掘农业科技的潜力,以增加粮食的单位产量。通过创新的农业发展模式,以强化农业结构,力求突破目前农业发展模式的限制,以更好的促进当地居民的增收工作,进一步推动当地新农村的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在目前来看,进行农业结构的优化与调节,让农业逐步的走向产业化的道路,应当明确新的发展思路,具备全新的视野,采用创新的方法。首先,应当转变导向,由之前的生产作为导向而转变为消费者为导向。其次,应当要面向国土资源的整体来寻找发展,而不只是利用耕地来寻找发展。第三,应当建立当地的优势产业,并形成专业化的农业生产模式。最后,应当不断的深化农业与牧业的融合。另外,也要尤为的重视对于一些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与建设,优化设施的结构,推行可持续发展的方针。进行农业的改革过程中,也要加快对新农村的建设,应当让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通过新农村的建设,形成带动机制,为农业的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基础条件。再通过农业的发展与进步,更好的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基础保障,以保持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稳定、持续推进。

3静乐县开展科技扶贫的对策

进行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加快科技的发展与创新。所以,应当更加全面与深入的加深科技兴农和精准扶贫的结合,让两者的叠加作用更加的明显。我们处于全新的发展时期,我国也提出了要实现“五化”的目标及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绿色化以及农业的现代化。同时,也明确了“五化”存在的内在关联性,“五化”所具有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确定。3.1通过特色产业,带动脱贫攻坚。静乐县处于丘陵地区,具有非常显著的地理优势。同时,所具有的气候条件也非常的独特,所生产的杂粮具有优良的品质,而且杂粮的品种非常的全面。不过,目前单位的粮食产量相对偏低,而且市场中杂粮的价格不高,导致农民的实际收入较少,很难将其发展为具有较大规模的一种农业产业结构。就上述静乐县所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对黑枸杞、中药材、玛咖以及玫瑰等一些具有特色的经济作物全面的引进,并建立了相应的植物园区,也重点的发展玉米以及蔬菜作物的种植,并且在土石区域和诚丰公司达成了相关协议,签署500万斤的玛咖以及黑枸杞等作物的收购协议,让全县中的3000多贫困人口得以脱贫致富。3.2通过科技帮扶计划,帮助农民得以脱贫。基于对农业生产技术的大力推广以及开展农业知识讲座和技术培训等活动,重点对农民进行技术教育与培训工作,让农村的实用人才数量明显增加,以带动当地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应用,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进一步的推进产学研和农科教的融合。在一些相对贫困的村镇,大力的推广种植一些具有显著增收效果的农作物新品种以及先进种植技术,政府要对科技农业项目加大资金以及政策上的扶持,并设立专门的资金以奖励做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并加大对外的招商力度,大力的引进一些新的技术与新的产业,通过构建“公司-基地-农户”的全新农业发展模式,让贫困户可以积极的参与进来,争取所有的贫困村均拥有一定的科技增收项目。3.3设置藜麦生产课题组,全面推动农业产业化结构优化。为了进一步的提升科技兴农的效果,静乐县设置了藜麦生产课题组,同时也聘用一些农业专家,专门解决农户在种植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困难。并根据藜麦在选种、栽植、田间管理以及病虫害等问题,编写专门的技术手册,让农户掌握相关的种植技术。并且,形成以点带面的发展模式,建立相应的种植基地,使农业的产业化结构进一步优化,推动扶贫工作的高效开展。

4结语

目前,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对农业的产业发展模式加以转变,同时在开展扶贫工作时,也要不断的转换方式,只有依靠科技的力量以及技术的创新,才可以更好的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帮助贫困户真正的脱贫致富。

作者:陈更生 吕 凯 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参考文献]

[1]翁鸣.构建科技兴农创新体系的有益探索——湖州经验的启示和借鉴[J].农村经济.2016(09).

第4篇

1前言

现阶段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农村老年人的人口规模越来越大,且大部分老年人贫病交加,对农村医疗保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农村医疗保障服务仍不到位,除了资源分配不合理、服务人员素质有待加强外,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偏低也是主要原因。“因贫致病、因病致贫”是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恶性循环在加速贫困老年化现象的同时,降低了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1]。因此,要想完善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政策,就要保障农村老年人的最低收入,采取精准扶贫的措施。精准扶贫就是精确找到扶贫对象,根据不同地域环境、不同贫困程度对农户进行精确的帮扶和管理,将扶贫资金和扶贫资源准确落实到扶贫对象,以达到大面积脱贫的目的,实现共同富裕。

2我国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存在的问题

21政府的资金投入欠缺

资金投入不足是影响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水平的主要原因,现阶段我国农村老年人保障项目的资金来源仍处于比较匮乏的状态。老年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群,抵抗力低下,患病概率比较高,随着年龄的增长疾病的风险越来越大,医疗花费相应增多,因此成本比较高,让筹资的难度越来越大。随着政府加大对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医疗保障事业的资金虽然有所增加,但个人支出也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医疗保障基金仍然满足不了实际需求[2]。“投入少,花费多”这种矛盾的现象极大降低了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服务水平,使医疗保障政策得不到准确的落实。

22医疗资源配置不均匀

我国农村医疗资源仍比较匮乏,且普遍存在着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农村的医疗保障服务来自于相应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比如乡镇卫生院、乡镇医院等,但政府配给的优质医疗资源大部分拨给大城市医院,而农村基本上只占二成,这种医疗资源配置不均匀,甚至城乡倒置的现象,让农村贫病人口数量急剧增长。现阶段政府对医疗保障的总体资金投入不足,大部分农村的乡镇卫生院规模较小,医疗设施陈旧,人才和先进技术的引进工作不能有效实行,让农村医疗保障服务缺乏足够的人力、物力。政府对农村医疗事业的投入主要放在疾病的治疗上,对疾病的预防和保健没有给予过多的重视,导致保障措施没有得到准确落实。除此之外,大部分农村的医疗机构实行的是有偿治疗,对于无偿医疗服务不够重视,这也是让我国农村贫病农民的人口数量激增的原因之一。

23农村医疗服务利用率低,保障制度不完善

大部分农村老年人对自身健康要求不高,甚至对疾病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缺乏自我保健意识,因此影响了农村医疗服务的利用率。农村老年人大多以务农自给自足为主,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而目前我国医疗服务的费用呈逐渐上涨的趋势,这就导致农村老年人无法支付医疗费用,农村医疗服务机构不能发挥服务职能,农村老年人无法享受到保障。我国对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有医疗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及商业保险三种,医疗救助的救助面积比较窄,救助对象限定范围小,再加上救助的资金来源无法保证,难以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比较低,报销范围窄,而商业保险则花费比较高,两者都不能解决农村存在的医疗保障问题,这也是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不完善的体现。

3精准扶贫完善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政策的措施31扩大农村贫困地区的医疗救助范围

农村医疗保障水平得不到提高,主要还是因为农民的经济能力太低,因此要我们首先要提升贫困地区的医疗保障水平。首先,在考虑实际保障水平的前提下,扩大精准扶贫的救助范围,比如农村中低收入的贫困老人,患有疾病的老人以及有身体残疾的老人,还有需要支付高额医疗费用的重病老人,以及因支付基本医疗保险、商业保险等各种保险而造成经济生活困难的老人。其次,降低医疗费用的补助标准,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医疗费用报销范围[3]。例如鼓励救助对象在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在支付了基本医疗保险等各种费用之后,对个人负担的费用采取补助措施;对于需要异地转院的救助对象,按规定补助转诊手续费用;在目前医疗补助资金允许的范围内,调整医疗费用范围,减少不必要的诊疗项目等。最后,为急需救助的贫困对象建立精准扶贫对象卡,为重点救助对象提供更多的资金补助。

32整合医疗保障资源,提高贫困地区医疗服务能力

提高贫困地区的医疗服务能力,是完善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政策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首先,我们要对医疗救助的相关程序进行简化,比如扶贫对象在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时,可以在就诊中申请费用补助,不用到收费处先行垫付;在非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时,可以凭借转诊治疗手续中的证明申请医后救助。其次,要选择新农合政策范围内的药品、材料,引导扶贫对象合理选择就诊机构,小病小痛不需要到大医院就诊,以此来有效降低医疗费用[4]。最后,对于长年患病以及患有疑难重症的扶贫对象,最好派遣相关医疗团队到扶贫对象家中看诊,以提高扶贫对象的就诊率。除此之外,医疗保障机构的人员还需要定时向老年人普及健康知识,鼓励老年人自发组织开展保健活动,加强自我保健康复意识,有效预防疾病,从根源上降低医疗费用。

33加强贫困地区医疗设施建设,提高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水平首先,各方面条件比较好的乡镇构建卫生计生精准扶贫示范点,建立一个完整的医疗服务机构,并根据职能进行区分,比如分为观察室、药房、诊疗室以及注射室等,并引进多种基础的医疗设备。其次,为扶贫用户发放绿色就诊卡,凭此卡能够到经过各个医院的绿色通道尽早就诊,也可以得到医疗服务机构的优先就诊权,还可以得到适当的费用补助。最后,在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制定各种优待补助政策,鼓励医疗人员到基层从事医疗保障工作。除此之外,加强对农村医疗保障政策的宣传力度,定期开展各种无偿诊疗活动,比如送药义诊、定期进行免费体检等,切实提升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服务水平。

第5篇

一、加强学习主动作为,迅速完成角色转换。

我认真学习了党和国家对农村的方针、路线、政策,尤其是十精神,深刻领会其内涵,积极参加精准扶贫业务培训等,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向老党员、老干部请教、与领导沟通,同事交流,群众座谈等形式,完成了到村后的村情调研报告、年度工作计划,村集体建设规划等。

二、履行村第一书记职责,党建工作卓有成效。

作为第一书记,我深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重要性,通过坚持“”制度,健全和落实议事、学习、办事公开等多项制度,在党员发展、村级项目建设和低保评议等重大事项上都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的步骤实施。为此我认真准备每一次学习材料,精心制作每一堂会议课件,周密组织每一次议事会议。经过一年来的努力坚持,我村的党建工作特色明显,卓有成效。

作为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我紧紧围绕改善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开展工作,全面推进村集体建设发展。为此我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和组织程序上报实施扶贫项目,亲自起草每一个扶贫项目方案,全程参与每一个上报实施环节,做到项目有计划方案和公示招标,财务有预算监督,确保项目质量和服务群众。

三、严守党风廉政纪律,廉洁自律不触红线。

一年来,我在工作中严格按程序、按规矩办事,通过与组织签订廉洁自律责任书,向全体党员作公开承诺,自觉接受党内和群众监督、使自己处于全方位、公开、透明的监督之下。生活上严格遵守各级关于廉洁自律的有关纪律规定,坚决抵制各种歪风邪气,心中始终牢记为民服务的宗旨和踏实做事的原则,自觉绷紧“红线”意识,做到干净做人,明白做事,问心无愧。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回顾过去的一年的工作,有收获也有遗憾。成绩的取得是村两委共同辛勤工作的结果,不足的存在则是我个人努力不够的必然。主要表现在农村工作知识欠缺,对当前农村政策和农村知识学习不够;在一些具体事情处理上对农村解决问题的惯性方式掌握不多,农村工作经验不足,工作方法和点子不多,创新能力不强等。

第6篇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我结合“”期间全区项目建设工作情况和“”期间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就如何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谈几点体会,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区经济增长仍然依靠投资拉动,全区共实施百万元以上项目项,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亿元,固定资产拉动gdp年均增长在百分点以上,其中农业基础建设项目73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万元,只占亿元的%对农业的投入明显不足,农业基础相对依然比较薄弱。”时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阶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投资结构的变动要充分体现“五个统筹”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农业与农村经济将成为“”时期七大重点投资对象之一,加大农业投入是重大的战略任务,全面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项目的投入将继续作为农业产业化投资的主攻方向。根据预测,国家安排“”时期农业投资保持16.平均增速,达到亿元。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投资增长需要在这一时期实行加速投入战略,”期间。特别是要加大农业基础建设投入,提高农业投入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和占gdp比重是大势所趋。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总要求和市委提出的五带两区一园”建设以及建设小康崆峒、和谐崆峒、魅力崆峒的目标,”期间,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辐射带动全区农业产业升级,重点要抓好通乡油路、安全饮水、村村通”卫生、生态移民、小康村等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工作,积极推进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大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期间,要实施1乡镇144村、73社的安全饮水工程,解决14.0人的饮水安全,实现全区3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化、自来水化。到“”末,全部解决崆峒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以上,使农村人口基本吃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放心水。二是大力实施通乡通村油路项目。“”期间,要实施平索公路、平西公路、平麻公路、平香公路等1宽带数据网等一批和农民群众关系密切的公益型项目,切实解决农村的上学、就医、信息等突出问题。到“”末,全区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1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8,儿童计划免疫率稳定在9以上;彻底撤销村学、逐步撤销九年一贯制学制,区上建成体育运动中心,乡镇有体育场;宽带综合信息网对政府的网络覆盖率达到10,城镇居民家庭宽带入户率达到4,宽带上网率达到3,中心村家庭入户率达到2左右;计划生育政策兑现率达到10,积极争取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区)。

大力实施村村通”工程。“”期间,要实施1乡镇9村电视村村通工程,总投资达到70元,川塬区乡镇接通有线电视网,山区乡镇接通无线发射网。“”末,实现全区电视网络全覆盖。

大力实施生态移民、整村推进和扶贫攻坚项目。“”期间,要范文大全)实施崆峒——太统自然保护区、土谷堆林区生态移民工程、整村推进和扶贫攻坚项目,总投资超过600元,切实加强农村规划建设的引导和管理,搞好农村社区规划,优化村庄布局,把农村的房屋、道路、绿化以及文化、卫生、体育、休闲等设施规划好、设计好,组织农民按规划改造老村,建设中心村,鼓励农民居住向新社区集中,全面开展村庄整治和环境整治,改善村容村貌,完善乡村服务功能,搞好绿化保洁,实现村落向农村新社区转变,明显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到“”末,全区实施生态移民搬迁63,406;建成小康村21,小康村达到8以上,每年建成2小康村;3新农村示范点,建成新农村试范点15以上;农民人均纯纯收入达到349,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30.。通过加大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加快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辐射带动农业产业升级,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村整体环境面貌,把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向前进。

大力实施农业基础设施项目。“”期间,要重点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英国赠款小流域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免里坪水库、节水灌溉、水土保持、良种肉牛繁育场、奶源基地、平凉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泾河川高效蔬菜示范区等一批农业建设项目,总投资超过10亿元,将进一步提升农业整体生产水平。到“”末,全区黄牛饲养量保持以上的增速,达到3头,出栏15.5万头,商品率达到5,肉牛产量达到1.吨,畜牧业产值达到900元以上;蔬菜种植面积年均达到1亩(春播、复种各7.亩),总产量达到2吨,产值达到1.33亿元;新增果树经济林7.亩,泾河川区果树经济林面积达到2吨,果品总产量达到3亿元。把泾河川区建成全省重要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新农村示范区。

第7篇

小额信贷是指向贫困人口或低收入人群提供的、额度较小的一类信贷服务。20世纪70年代以来,小额信贷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得到广泛推广,小额信贷在全球快速发展。目前国际上成功的小额信贷机构主要有孟加拉乡村银行、玻利维亚阳光银行、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乡村信贷部以及国际社区资助基金会村庄银行。小额信贷通过为穷人或低收入客户提供持续而有效的金融服务,在改变贫困人口的生存状态,提高贫困人口的经济收入、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已经成为国际上比较成功的一种金融扶贫方式。

我国小额信贷扶贫发展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最初主要是非政府组织在部分地区实施的小规模小额信贷扶贫项目。1996年,我国以财政资金和扶贫贴息贷款为资金来源,开展了“政策性扶贫小额信贷”,并在全国部分省市迅速发展起来。1999年以后,在人民银行再贷款的支持下,我国农村信用社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极大的缓解了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民的贷款难问题,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村金融需求。2006年末,获得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服务的农户占到全国农户总数的31.2%。与此同时,在推进农村金融组织创新,鼓励和支持发展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积极培育多种形式的小额信贷组织的政策指引下,我国商业性小额信贷组织开始快速发展,目前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成立了7家小额贷款试点公司并且运营状况良好。随着各种形式的小额信贷组织逐步增加,小额信贷缓解了农村地区金融资源供给不足的现状,发挥了金融对农民脱贫致富的积极作用。

二、西部地区小额信贷扶贫的基本情况

西部地区具有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经济收入低、农村人口的贫困面较大的显著特征。历来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在国家推进小额信贷发展的各项政策支持下,近年来甘肃省小额信贷扶贫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甘肃省小额信贷扶贫发展的基本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

从小额信贷的组织模式看,甘肃省小额信贷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扶贫办等政府部门建立或支持的公益性的小额信贷组织,如陇南徽县文池村扶贫基金会;二是国际或国内非政府组织援助建立的非盈利性的小额信贷组织,如定西孟加拉乡村银行小额信贷项目;三是正规金融机构,包括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主要发放小额信用贷款和小额扶贫贴息贷款;四是小额贷款公司。

从小额信贷的规模和机构分布看,近几年,甘肃省农信社小额信贷占全部小额信贷的绝大部分,农业银行的扶贫贴息贷款约占10%左右,其他形式的小额信贷也占大约10%的比例。

从小额信贷的额度和利率看。政府或非政府组织建立的公益性、非盈利性的小额信贷组织贷款额度在800-3000元,贷款额度可逐渐增加,但最高不超过3000元。为保持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也收取一定的利息或费用,利率水平不高于国家法定基准贷款利率。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在贫困地区原则上不超过5000元,为覆盖较高的小额信贷成本,利率水平一般都在法定基准利率上浮1.5-2倍之间。政策性小额扶贫贴息贷款的金额和利率水平按照国家贴息贷款的管理规定执行,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由金融机构灵活掌握。

从小额信贷的资金来源看,主要包括社会捐款、国际组织或金融机构的资金或贷款、国家财政资金(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国家扶贫贴息贷款、农信社的存款和自有资本、中央银行的再贷款。

从小额信贷的期限和还款方式看,借鉴孟加拉乡村银行等机构小额信贷的成功经验,扶贫性小额信贷的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特别是农信社小额信贷遵循“春放秋收冬不贷”的原则。主要采用一次性还本付息或分期付款的还款方式,分期还款可以按月或按季度偿还。

三、小额信贷扶贫对于推进扶贫开发的重要意义

国内外成功经验表明,作为扶贫政策的制度创新,小额信贷能较好的满足农村贫困群体的金融需求,改善农村的贫困状况,是推进我省扶贫开发的有效政策机制。

(一)有利于开发式扶贫的持续开展

开发式扶贫是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的基本方针,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国家的政策扶持,发展贫困地区生产力,提高贫困农户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引导贫困农户脱贫致富。小额信贷具有福利性(扶贫性)和可持续性共存的性质,一方面要为被排斥在正规金融外的贫困人口提供信贷服务,另一方面也要保持小额信贷机构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小额信贷在为贫困农户提供基本信贷服务的同时,也可以发挥信贷政策对贫困农户的正向激励作用,提高其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开发式扶贫的有效政策工具。

(二)有利于发挥金融在反贫困中的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信贷扶贫模式单一且资金供给不足,主要以国家的扶贫贴息贷款为主,不能满足贫困农民的资金需求。小额信贷作为一种对贫困农户提供的有效金融手段,能够解决农村资金供给不足的现状,发挥金融在反贫困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农信社小额信贷、其他小额信贷组织的小额信贷可以与国家扶贫贴息小额贷款相互补充、共同作用,扩大金融资源对贫困农户的覆盖面,提高贫困地区金融服务的广度;二是小额信贷机构身处基层,贴近农户,弥补了正规金融的空白,满足了贫困农户多样化的生产和生活金融需求,增加了贫困地区金融服务的深度。三是各种小额信贷组织的发展能缓解农村金融资源的供需矛盾,改善农村贫困地区的金融抑制。

(三)有利于优化我国的扶贫资金政策

我国的扶贫资金政策包括财政扶贫开发专项资金以及以政策性的扶贫贴息贷款为主要内容的信贷扶贫资金。从我国财政和信贷扶贫资金政策的作用效果看,两者在投入、管理、使用和分配方面存在很多问题,阻碍了政策效果的充分发挥。小额信贷的发展有利于优化我国的扶贫资金政策。一方面,小额信贷的发展丰富了我国的信贷扶贫政策手段,发挥了信贷政策对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国内小额信贷发展实践表明,将小额信贷的理念和方法与国家扶贫资金政策相结合,有利于提高财政扶贫资金和信贷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有利于财政扶贫资金对贫困户的准确瞄准

我国对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向有严格规定,主要投向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而对资金的使用必须以项目为承载。这种限定扶贫项目的制度安排并不能适应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复杂性特点和农户需求的多样性,造成了我国扶贫资金不能准确瞄准穷人,扶贫资金使用效益较低。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财政扶贫资金资源,国内一些地方尝试将国家划拨的部分财政扶贫资金以小额信贷的形式进行管理和发放,如甘肃陇南徽县文池村的小额信贷扶贫基金会。在我国部分地区开始试点的贫困村互助资金组织以财政扶贫资金作为其主要资金来源,以小额信贷作为主要资金融出方式,创新了农村合作金融的新模式。实践证明,管理机制的创新解决了财政扶贫资金不能准确瞄准贫困农户的问题,提高了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满足了贫困农户的资金需求。

(五)有利于完善扶贫贴息贷款运作模式

从我国的实践看,作为信贷扶贫政策的扶贫贴息贷款在管理、分配和使用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是由于扶贫贴息贷业务的利润较低、管理成本高、回收率低,大型商业银行不愿承担政策性较强的扶贫贴息贷款业务;二是扶贫贴息贷款在投放中目标和对象偏离,没有遵循贫困户受益的基本原则;三是扶贫贴息贷款的不良贷款率较高,没有实现扶贫的政策性目标和银行盈利性目标的双赢。为了进一步提高扶贫贴息贷款的使用效益,2005年有关部门在江西、重庆、贵州和陕西4省(市)建立“奖补资金”推进小额贷款到户的试点,探索扶贫贴息贷款到户的有效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截止2006年5月底,试点地区发放到户的贷款覆盖贫困村399个,扶持贫困户4765户,到户贷款占当地扶贫贴息贷款的比例比试点前平均提高15个百分点左右,小额信贷成为扶贫贴息贷款运作的有效模式。

四、加快发展小额信贷扶贫的政策建议

(一)继续加强对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政策支持

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需要继续加强财税、信贷和法律多方位的支持。一是继续发挥财政杠杆的作用,运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手段,吸引各种金融机构增加对农村的信贷投入,积极探索财政担保、基金等方式支持小额信贷发展;二是继续加大中央银行对农信社以支农再贷款为主的信贷优惠政策的支持力度,推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稳步发展;三是积极鼓励发展各类小额信贷组织,继续推进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工作。尽早出台《放债人条例》,完善支持小额贷款组织发展的法律环境。

(二)发展多种形式的小额信贷机构

推进西部地区小额信贷扶贫的深入发展,必须要进一步完善小额信贷供给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小额信贷机构,形成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各种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协调发展的格局。一是保持农村信用社在小额信贷业务中的主体地位,制定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农信社扩大扶贫性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的发放规模。二是以财政资金和扶贫贴息贷款为资金来源,以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为发放金融机构,同时鼓励和引导其他金融机构参与,加快发展政府主导的政策性扶贫小额信贷。三是积极引进各类国际和国内非政府组织(NGO)小额信贷扶贫项目,同时政府应支持和鼓励各地区探索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小额信贷组织。四是借鉴试点省市的经验,在甘肃省建立小额信贷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等小额贷款机构,探索符合西部地区实际的商业性小额信贷发展模式。

(三)继续创新财政扶贫资金和扶贫贴息贷款的运用方式

在总结“文池模式”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小额信贷为手段,继续创新财政扶贫资金和扶贫贴息贷款的运用方式。一是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支持,继续推广小额信贷扶贫基金会等小额信贷组织。同时探索以财政扶贫资金成立担保基金,增加金融机构对贫困农户的小额信贷投放的运用方式,提高整村推进、以工代赈、农业产业化等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二是按照国家扶贫贴息贷款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各承办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情况,探索扶贫贴息贷款的有效运用机制,合理设计小额扶贫贷款的利率、期限和金额,提高小额扶贫贴息贷款的使用效益。

(四)拓展小额信贷多元化的资金来源

从甘肃省的发展情况看,目前小额信贷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绝大部分是农信社的小额信用贷款资金以及财政和信贷扶贫资金,缺乏持续稳定的融资渠道。因此,我们要继续拓展小额信贷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一是扶贫办和相关政府部门要继续增大财政资金对小额信贷的支持力度,增加小额信贷资金在财政扶贫资金中的比重。二是积极鼓励各种类型的正规金融机构承办小额扶贫贴息贷款业务,增加小额扶贫信贷的投放规模。三是增加中央银行贷款对小额信贷的支持。四是通过各种途径争取国际国内的捐赠资金以及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的优惠贷款资金。五是引导国内商业银行以及开发性金融机构加强对小额信贷机构的转贷资金支持。六是继续放宽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小额信贷领域。

(五)加强对小额信贷的风险控制

第8篇

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县人社局高度重视,经认真筛选,成立了陆村帮扶工作队。为切实改善陆村村民生产生活条件,走上脱贫致富幸福路,积极帮助该村制定发展规划,筹措引进资金,实施扶贫项目,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了村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和村集体经济活力,主要工作如下。

驻村帮扶队入驻陆村后,立即组织调研。一是深入村民家中,了解陆村经济发展状况,村民增收渠道,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等,明白该村今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二是深入党员、村干部家中,了解村“两委”班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明白搞好村级组织建设的主要任务;三是深入科技示范户、创业带头人家中,了解村经济发展现状和制约发展的因素。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影响和制约陆村发展的突出问题和急需解决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结构调整滞后,村民纯收入趋缓,集体经济薄弱。大多沿袭传统的一季小麦,一季玉米的单一种植模式,粮食作物所占比重大,经济作物少。由于结构单一,使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村集体无经济来源,更谈不上办福利公益事业。二是精神文明建设有待加强。村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年轻人中多数是初中或者小学毕业,高中毕业生很少。村民安于现状,进取精神不够。

针对调研情况,驻村帮扶队和村两委按照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要求,制定了陆村扶贫工作计划和目标。具体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切实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帮助村两委干部在议事中规范程序,在办事中健全制度;重点细化落实村情民意恳谈两会制度,村两委议事制度,村务公开制度,党员发展制度等,巩固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增强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力;

二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搞好村建设。一是近几年,由于陆村街道年久失修、坑洼不平,一到雨天连村都出不去,群众意见很大。人社局帮扶队积极协调交通部门,争取到2.6公里联村公路修建计划,现已铺好路基,9月份即可使用。二是为支持养鸡大户发展带动贫困户脱贫,协调县扶贫办专程到陆村进行了考察,养鸡扶贫项目得到县扶贫办大力支持和赞许,项目正在积极申办中。该项目将能带动几十户贫困户脱贫。三是该水利设施少,农田灌溉困难,有部分耕地基本上是“望天收”。帮扶队了解后,协调县水务局争取到节水灌溉项目。全村2600亩耕地将全部实现节水灌溉,将大大提高农作物的亩产量。

三搞好村发展长远规划。帮扶工作队和村两委一起研究了陆村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共同制定了村《“十三五”贫困村村内基础设施及基本公共服务建设规划》。为陆村的长远发展谋划了蓝图。

帮扶队在镇党委、县人社局和县扶贫办的领导下,工作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工作方法缺乏创新意识、工作安排不够细化等,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努力解决改进,务求驻村帮扶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9篇

一、特色优势产业初具规模,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

立足我区农村实际,以发展避灾、节水、高效、设施农业为主要方向,不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

一是立足城郊优势,适应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绿色、有机蔬菜种植业。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原则,以香岛、绿丰苑、绿丰达等企业为龙头,通过整合政府、企业、农户各方资金,共投资3000多万元,在讨思浩、古路板、野马图等村新建温室大棚350栋,新增蔬菜保护地320亩,新增蔬菜产量3100吨。其中,香岛生态农庄投资1500万元,完善了基础设施;绿丰苑农业产业化示范园,100亩蔬菜基地和17个蔬菜品种通过了国家有机农产品质量体系认证。全区蔬菜种植业初步形成了规模化、标准化的良好发展格局。

二、生态建设稳步推进,经济林开发初见成效

三、农业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道路建设成效显著

四、旅游业开发力度不断加大,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按照加快大青山“一带三线”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对全区旅游业发展规划进行了重新修订,编制了保合少旅游集镇和盘龙山旅游景区规划。加快了旅游项目建设进度,巨华葡萄酒庄园酒厂开工建设;奥淳原生态酒庄园酒厂峻工投产,并新建了酒道馆;投入200余万元,启动了面铺窑农家乐旅游项目,建成农家四合院6套;尚水居画院主体工程基本完工;蒙锡玏马术俱乐部完成了项目规划和征地工作。华盛休闲体检中心等旅游项目正在加紧办理相关手续。**区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增加了配套设施。小井沟生态园、绿野山村被市旅游局评为“呼和浩特市农家乐旅游点”。成功举办首届**区冰雪旅游节暨冰雪趣味运动会。旅游业从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的步伐明显加快,对全区经济发展的带动力和影响力开始逐步显现。

五、各项惠农政策全面落实,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全区发放粮食种植补贴50万元、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补349万元、农机补贴8.3万元。扎实开展扶贫工作,修订了《**区2009—2012年扶贫规划》;实施了生盖营、恼包、大窑、面铺窑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和野马图、甲兰板产业扶贫项目;争取到了扶贫贴息贷款等新的扶贫项目;加大了社会扶贫力度,筹集资金410万元,切实帮助贫困村解决了一些生产生活实际问题,涌现出了以区委组织部为代表的一批社会扶贫先进集体,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按照“六新一好”的新农村建设要求,进一步完善了各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制定了《**区2009-2012年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规划和配套工程建设规划》。加大了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投入,加强了村容村貌整治。将农村学校全部纳入区教育局直管,并完成了保合少和讨思浩两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扩建了保合少卫生院,新建了原毫沁营镇卫生院。在讨思浩、甲兰板、奎素、野马图等村新建改造农村户厕300座。为无集体经济的19个村的村干部发放了工资。加快了讨思浩、三卜树两个新农村试点村建设步伐,特别是讨思浩村蔬菜种植、奶牛养殖等产业发展成效突出,起到了很好示范带动作用。全区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农村整体面貌得到较大改观。

一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区各部门、各镇村和全体农村干部群众的辛勤工作和共同努力,我区农村各项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但我们同时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当前我区农村工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一是农业基础条件虽然得到较大改善,但设施农业比例仍然偏低,农业增产增效的基础还不稳固;二是特色主导产业虽然初具规模,但仍处于起步阶段,整体效益和产业化程度还比较低;三是旅游业虽然形成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但缺少实力强、带动辐射力大的龙头企业,旅游资源开发和项目引进工作仍需加强;四是受金融危机影响,农产品价格呈现下降趋势,农民工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压力进一步加大;五是食品质量安全、自然灾害和动植物疫病等问题的不断发生,使农业发展面临更多的冲击和不确定因素;六是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与建设新农村的要求有较大差距,改变农村面貌的任务仍然繁重。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采取措施,切实解决。

第10篇

为认真贯彻县委关于党内扶贫工作精神,在全镇范围内彻底消除贫困党员,使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经镇党委研究,特制定如下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解决贫困,清除贫困,促进发展”为宗旨,从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和保持社会稳定的在局同发,紧紧围绕党内扶贫工作的总体目标,通过开展党内扶贫活动,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自身优势和政策理论水平,从政治思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信息、资金、技术等方面对所帮扶的贫困党员进行扶持,清除党员贫困现象,在全镇建成一支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加快我镇农村奔小康进程。

二、工作目标和任务

1、认真宣传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有关农村法律、法规,保证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在农村的贯彻落实。

2、帮助所包支部搞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配强配齐两委班子,选准选好带头人,把农村支部建设成为有凝聚力和战斗力,能带领群众干事创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3、深入调查研究,了解贫困党员的贫困原因,然后结合各户实际,帮助贫困户理清发展思路,选准致富项目,(主要发展种植、养殖,第三产业等项目),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

4、建立和完善农村经营管理体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社会化服务体系,为贫困党员提前、产中、产后服务,解除发展的后顾之忧。

5、通过帮扶,使贫困党员头年人均增收300元,两年彻底摆脱贫困。

三、范围和对象

党内扶贫工作是对全镇32个农村党支部中的60名贫困党员实施帮扶。镇党委成员原则上每人要帮扶2名贫困党员,镇机关支部,镇直支部要抽调40名党员,实行“一帮一”,结成帮扶对子。帮扶的贫困党员由村党支部筛选推荐,应具备四个条件,一是有强列的致富欲望;二是确实贫困;三是有劳动能力;四是在本村有影响力。

四、措施和要求

1、成立组织,加强领导。镇党委成立以深透发副书记为组长的党内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镇的党内扶贫工作,各支部也要成立由支部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全村的扶贫工作的开展。

2、建立目标责任制。镇党委与帮扶队员签订目标责任书帮扶人员与帮扶对象根据对象的实际情况,签订帮扶协议书。

第11篇

一、政策性排斥与中国农村长期贫困的形成

传统的观点认为,低质量的自然资源、环境退化、灾难、偏僻和难于接近等劣质环境,甚至市场化力量,是农村长期贫困形成的主要原因,然而,这种理由却无法解释自然资源比较丰富,气候适宜,生态环境较好仍陷入长期贫困的现实。虽然不少研究也从经济、教育、基础设施落后或不足等方面探讨了长期贫困的原因,但对上述方面的落后或不足的深层次原因缺乏进一步的分析,对解释长期贫困的形成缺乏说服力。因此,本文尝试从政策性排斥的角度分析我国农村长期贫困的形成。

政策性排斥,是指在排斥性政策的作用下,一部分社会成员被推至社会边缘的机制和过程。本文从政策性排斥的角度分析我国农村长期贫困的形成主要基于这样的认识:排斥性政策——能力剥夺——脆弱性——进一步排斥性政策——进一步能力剥夺——进一步脆弱性(包括代际间的传递)的恶性循环,这种循环机制与其他致贫因素综合,最终使长期贫困形成。总体上,中国农村长期遭受的政策性排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上。

1.政治权益层面。建国以来,我国农民的政治权利(主要包括平等权、自由权、生存权、参政权、自治权等)在现实中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一是农民参与管理国家(集体)事务的权益还不充分。各级政府制定的农业发展规划及方针政策中,主要是由代表农民的组织者或管理者来决策,真正的农民代表很难参与其中。二是缺乏维护自身利益的农民组织。占我国70%人口的农民没有代表自己利益的群众组织,因此,在各种利益集团相互博弈中,,农民整体上在这种对抗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各种坑农、伤农以及失地农民的利益无法保障等事件层出不穷。由于农民政治权利的残缺,在扶贫工作中,扶贫的社会目标往往被政治目标和经济目标所排斥,农民的实际利益受损却又缺乏政治上的利益诉求和表达机制来保护自身的利益,这加剧了农村贫困地区的贫困程度和反贫困难度。

2.经济权益层面。农民经济权益的政策性排斥,主要是指社会公共产品享有权受到损害。发展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环境对脱贫的持久性起着多方面的制约作用,经济发展环境既包括经济基础设施如交通、通信电力、供水、灌溉等,也包括社会基础设施如初等教育、职业技术培训、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等。然而,中国农村基础公共产品欠账不但是历史问题,而且至今仍未得到彻底解决。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对贫困户长期稳定地脱贫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我国贫困农村尤其是返贫严重地区,资金投入不足、使用效率不高的情况相当普遍;有限农用资金的外流或挪用现象严重,本应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却通过种种渠道流入他用(如用于城市炒地皮、开发房地产、证券投资等)。政府提供的用于贫困户的优惠贴息贷款,本应用于扶贫开发,但一些地方政府官员更愿意把贷款贷给企业和富裕户,使扶贫贷款难以真正起到扶贫作用,其政策产生的经济利益大部分流向了非贫困人口,这实际上就是对贫困人口的一种经济层面的社会排斥。可以这么说,由于农民,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民缺乏必需的社会公共产品,使他们的发展能力受限。农民的发展权利受限,使国家扶贫开发原本不足的资金的溢出效应与低效益同时并存,影响了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和经济持续增长能力的提高。这是贫困及返贫人口产生、长期贫困形成的又一重要原因。

3.社会权益层面。农民社会权益遭受的政策性排斥主要包括教育权、就业权、社会保障权、社会尊重权等。(1)长期以来,农民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民没有享受平等的教育权。人们最重要的能力是知识能力,知识能力缺乏或不足是引发贫困的根本原因,教育是提高知识能力的关键,而我国农民在受教育方面是受排斥的,教育排斥阻碍了农民素质和知识能力的提高。总体而言,农村居民接受教育的成本高于城市居民,而享有的教育机会又远不及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发展的能力、向上流动的机会以及他们的代际流动因此严重受阻,使得他们的弱势处于恶性的代际循环之中。(2)农民的福利权利没有得到保障。长期以来,国家通过再分配和社会福利等为城市居民提供养老、医疗、保险、低保等基本保障与服务,却忽视农村居民的粮油供应、劳动用工、住宅、医疗、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的建设,一直以来,全国人口 80%以上的农民被排斥在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之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加之国家扶贫工程的实施,农村贫困得到了一定的缓解。目前,广大农村是一种以农民的自我保障为主和一定程度的社会保障相结合的形式。但这种保障制度仍存在巨大缺口,与贫困人口脱贫、建设新农村的要求相差甚远。有统计数字显示,目前农村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人口已占贫困人口的50%左右。

以上分析了我国农村长期以来遭受的政策性排斥的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相互强化,不断累积,加上历史因素、自然因素、农民个体因素等因素的合力影响,使一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等陷人了恶性循环之中,遭致长期贫困。

二、基本结论与政府的政策选择

农村的长期贫困很大程度上是剥夺和歧视农民的社会政策的结果,对农村长期的政策性排斥为社会所默许和接受,农村贫困也被“社会误识”为自然之事。长此以往,由于这种“误识”的恶性循环,农民被排斥于社会之外,处于社会的边缘,成为边缘群体。因此,农村消除长期贫困的关键在于消除政策性排斥,还农村一个公正、公平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法律环境。

1.消除农民平等享有政治权利的排斥性政策,即建立和健全保护和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律机制,解决权利贫困。权利贫困是指缺少本应享受的公民权、政治权及其他基本权利,以及影响事关农民生活的重要决策,权利贫困导致机会贫困,机会贫困造成经济贫困。改变贫困状况,确立和保护公民的权利是根本。首先,要从法律上赋予贫困群体应有的权利,确保他们有机会接受教育和医疗服务,有渠道降低风险,有权参与决定那些影响他们本身及其家庭的公共事务。其次,要增强贫困群体在法规制定过程和执行过程中的参与性,它是贫困和弱势群体改善自身地位和处境的根本。再次,要完善贫困群体的权利救济机制,确保贫困群体在其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能得到法律的援助以及平等的接近法律寻求保护的能力。最后,要建立和健全农民利益表达机制,健全扶贫参与、服务、监督与考核机制。

2.消除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中的排斥性政策。农村长期贫困的形成从社会学角度上讲,政府缺乏(或忽视)对这些地区的公共投资和公共服务的制度安排是基本原因。因此,今后我国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要从城市转向农村,特别是转向贫困地区,而且要用法律或制度的形式予以保障。根据世界银行等机构的建议,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通常包括以下项目:公路建设、国内水源供应、灌溉、电力、电信。基础设施建设的最初优先领域应当是促进粮食安全的基础设施。包括增加粮食产量的土地改良计划,如梯田、植树、水渠、排灌系统和粮食储藏设施以及便利市场进入的措施。

3.消除教育领域中的排斥性政策。我国教育领域的政策性排斥主要特征是二元结构造成的结构性排斥,其消除方向主要是努力改变目前教育领域中的“城市取向”。因此,消除农村教育领域的社会排斥的工作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在制定教育政策、实施教育发展计划时,应关注城乡差异,树立城乡教育差异与城乡教育整体发展的意识与价值观念;在配置教育资源时,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积极解决乡村教育经费问题,特别是对落后地区、落后学校给予倾斜性支持,让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民也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教育待遇;改革招生体制,缩小招生录取上的地区差异;在教育扶助体系上,通过国家财政转移支付,不仅对长期贫困家庭进行基本收入救助,还要进行教育救助,建立长久有效的教育扶贫体系。对那些长期贫困家庭的孩子,要建立家一学校一政府联系机制,通过设立专门的教育扶助基金,对长期贫困家庭孩子的入学予以直接补贴。

4.消除二元的社会保障、福利体系,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社会福利政策体系,统筹城乡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提高贫困农民的福利水平,提高贫困农民抗风险的能力。消除农村贫困固然需要农村地区的经济持续增长,但是,仅凭市场不可能自动消除贫困,更不可能获得公正和平等。消除二元的社会保障、福利体系,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农村消除长期贫困的应有措施。因此,只有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贫困农村居民的福利水平,才能提升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民的抗风险能力,给农村和城市平等的发展机会。

第12篇

一、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

根据县委、政府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工作部署,我单位作为全县第二批参学单位,从09年3月我单位开始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上级业务部门和指导组的精心指导、敦促下,在全体参学干部的积极参与下,整个活动得以按质按序的推进,并取得了显著效果。一是全体干部提高了认识,转变了观念,增强了对“发展”的认识;二是全体干部振奋了精神,促进边学边改;三是实现实际工作新提高,通过活动的学习推进,一方面使全体干部的协调综合能力、写作能力、调研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另一方面实现规划工作和指导员管理工作重点切实转变。

二、上半年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一)重视全县指导员日常管理工作。经动员,年初共派驻13支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共233名指导员,其中省级8名、市级22名,县乡两级203名,并对指导员进行培训,共开展培训29期592人次。召开了由乡镇分管领导、工作队长,省、市、县指导员参加的指导员管理业务培训会3次。目前,各级指导员按照六大员职责要求扎实开展工作。共为当地群众协调项目61个,争取资金784.2万元,办理实事553件,调处纠纷693期。

(二)抓好以自然村为单位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为了切实完成好今年26个自然村的规划工作,我办于1-4月份深入乡村展开情况调研,征求意见活动,于5月份确定了英村、昌和村等26个自然村为今年重点规划单位。并于6月25日召开了全县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业务培训会,结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今年规划工作重点进行了部署安排。在规划工作中我们注重一边因地制宜抓好文字部份规划,一边抓好村庄外业测绘工作。目前已完成4个自然村的外业测绘工作。整体规划工作有望于12月30日前完成。

(三)切实抓好新农村建设试点推进工作。根据县委政府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安排,2009年我县共巩固打造100个试点(其中典型示范22个,重点建设21个,扶贫推进57个)。通过项目整合、群众建设,使各试点新农村建设得以较好较快推进。目水长下村、太平水头等66个试点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正在抓紧实施,已完成投资2041.69万元(占全年计划投资2500万元的81%),其中上级补助1218.13万元,群众自筹532.4万元,其他291.18万元;比上年同期(试点)增投361万元,增幅21%。

(四)抓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

1至4月,我们继续抓好去年已审批的“一事一议”项目的后续扫尾实施工作.同时积极组织相关责任单位人员对上年实施项目的村庄进行项目实施跟踪并进行项目初级验收。4月下旬,在做好初级验收的基础上,去年全县“一事一议”项目顺利通过省市级复查,项目施工申报过程中均未出现违法违纪行为。复查项目共涉及165个自然村,完成总投资3001.87万元,其中:村民筹资103.88万元;村集体资金实际投入71.24万元、暂垫暂借397.79万元;社会捐赠赞助299.25万元;村民以工折资784.22万元;村民以物折资32.69万元;整合其他项目资金(扶贫整村推进、特少民族扶持项目、国债人畜饮水、)684.82万元;乡级投入16.38万元;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611.6万元,(省级预拨352万元、县级拨付奖补资金259.6万元)。

6月下旬,结合全县实际,在去年实施的基础上,对09年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实施提出了计划和安排。全年计划实施100个左右的自然村建设项目,计划奖补资金600万元左右。

二、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

通过一年多来的新农村建设实践,我们从中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是农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力量。二是科学规划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三是加快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第一要务。四是选准路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五是改善条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六是建好班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证。

尽管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

(一)部分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和理解不全面,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化、项目化,重硬件、轻软件,重眼前、轻长远现象突出,主体意识不强,“等、靠、要”思想突出。

(二)新农村建设投入与需求矛盾突出。

(三)新农村试点建设推进力度参差不齐。

(四)今年“一事一议”项目省市至今未出台政策,这将使下半年我们工作量过分集中增大,同时也较大的影响到了我县“百千万”工程的实施与推进。

三、下半年工作重点

(一)、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继续做好驻村指导员的日常管理培训和考核表彰工作

(二)、进一步强化认识,把握规划重点,切实抓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

全年计划完成26个自然村的规划,做到图文齐备。

(三)、加大力度,抓好新农村建设试点推进工作

广泛动员,倾力打造,四方整合,力争到年末实现试点整合投资不少于2500万元,使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基础设施得到巩固加强。

(四)、上下联动,全面实施“百千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