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智能建筑行业发展前景

智能建筑行业发展前景

时间:2023-09-01 16:55: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智能建筑行业发展前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智能建筑行业发展前景

第1篇

关键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招生;培养;就业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3-0061-05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根源于传统建筑行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接触、接纳与融合。1984年,当马克?吐温家乡哈特福德那座实现了办公、设备和通信自动化改造的旧楼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后,智能建筑[1-3]的概念开始在美国、日本、欧洲、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以及中国的香港、台湾、大陆地区得以传播、认可和实施。智能化建筑是现代高科技成果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国家、地区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的综合体现之一。智能建筑是以建筑为载体,同时需要自动控制、通讯、办公系统、计算机网络,以及为建筑服务的与能源和环境有关的各种建筑设备;不仅需要各种IT硬件,而且需要对整个建筑设备系统进行优化管理的软件。因此,智能建筑是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目前中国智能建筑技术已接近21世纪的世界水平,国际上最先进的智能建筑技术设施在中国建筑物中都有应用。然而,中国智能建筑现状调查表明,智能化系统的无故障运行率、节能增效的实际情况与预期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各个层次的智能建筑设计、施工建设、运行管理的专业化人才。由于智能建筑是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而中国高校各相关专业培养的学生不具备以上跨学科知识,专业人才的严重缺乏是阻碍智能建筑技术发展的重要原因。

文章从历史沿革、招生、就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分析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现状,剖析了招生、培养与就业需求、行业发展的矛盾,提出了矛盾解决方案并展望了专业发展前景

一、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的历史与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许多高校在自动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专业开设了与智能建筑

相关的专业方向,以适应蓬勃发展的智能建筑工程对人才的需求。1997年,哈尔滨建筑大学、重庆建筑大学、沈阳建筑大学牵头承接了建设部面向21世纪教改项目“楼宇自动化系列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使众多高校联合起来,共同研究、探讨楼宇自动化相关课程

的知识结构、课程设置以及系列化建设等问题。该项目通过长期的实践取得了宝贵经验,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2005年底,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专业代码080712S),并于2006年开始招生;另外一个类似该专业的建筑设施智能技术专业(专业代码080710S)也于2003年招生。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征求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一稿)〉修改意见的通知》(教高厅函〔2011〕28号)中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和建筑设施智能技术合并为专业目录内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在专业(专业代码081004),在文章后面的内容中,如无特殊说明都将称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

到2012年3月,中国大陆地区共有39所院校获得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招生资格,另外4所暂时按照建筑设施智能技术专业名称继续招生。在现有43所招生院校中,包括江苏10所,上海、湖南、吉林、河南各3所,北京、广东、山东、安徽、陕西、河北、重庆各2所,浙江、天津、四川、江西、辽宁、广西、黑龙江各1所。除了中国的台湾、香港、澳门地区有单独的教育体系外,全国仍有湖北、福建、内蒙古、山西、云南、新疆、贵州、甘肃、海南、宁夏、青海、等12个省(市、自治区)未实现该本科专业招生。从地缘分布看,招生院校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

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人才培养规格与知识体系

针对行业发展和就业需求,高等学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学科专业指导小组组织全国专家对培养规格和知识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详细探讨。

(一)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较好的管理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外语综合能力;具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及其应用能力[1]。培养的人才应在知识、能力和素质诸方面协调发展,尤其要体现人才培养的宽口径、复合型、创新型和应用型[4-6]。详细培养规格如图1所示。

(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知识体系

文章介绍的专业知识体系涉及专业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两部分,不包括通识基础知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知识体系(图2)涉及12个知识领域:电路理论与电子技术、电气传动与控制、检测与控制、网络与通信、计算机应用技术、土木工程基础、建筑设备、建筑智能环境、建筑电气工程、建筑智能化工程、工程技术基础、建筑节能技术。该12个知识领域包括56个知识单元,其中核心知识单元25个(实线框),选修的知识单元31个(虚线框)。

在图2所示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中,专业知识培养只占总体培养规格体系的小部分,在实际课程安排中也是如此。以某校某年级培养计划为例,数学、英语、政治、体育等公共基础课程占总学时47.0%,学科基础课程占23.9%,专业课程占8.6%,经济管理法律、文学历史哲学、艺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心理健康等通识教育课程占6.0%,留给选修的31个知识单元占总学时的14.5%。

第2篇

【摘 要】智能化建筑在未来建筑行业中必将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针对目前智能建筑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对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技术在应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我国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应用现状,其次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技术的应用中的具体问题,最后对全文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概括。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技术应用

一、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应用现状

(1)智能化建筑概念。目前有关建设部门将智能化建筑定义为:“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高效、安全、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结合了传统建筑工程与高新技术等多学科,内容涵盖多个学科领域,近年来,在我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及巨大的市场潜力。(2)智能化建筑发展现状。由于我国的智能化建筑发展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缺点和尚待完善之处。首先,我国建筑智能化发展的水平低。建筑的智能化系统功能短缺,导致有些工程无法如期完成,从而拖延了建筑整体的完成,难以保证效率;另外,国内一些厂家生产电子产品的质量较差,故障率很高,而国外进口产品价格偏高,给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使智能建筑并不为一些业主青睐。其次,我国智能化发展十分迅速。从1990年开始,智能化工程已经成为我国建筑工程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十多年的探索和积累中,我国的智能建筑已经大有普及之势,实际应用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另一方面,社会需求量明显增大。进入信息时代以后,人们的脑力劳动急剧增加。对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方便快捷的办公场所以及人性化的建筑设计理念的需求都将智能建筑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五位一体”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要求,国家节能减排力度的不断加强,也将为智能建筑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二、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技术的应用问题

(1)建筑智能化工程存在的问题。尽管建筑智能化工程在今年来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由于其发展历程短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建筑智能化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我们去解决。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少系统规划理念。由于建设单位对智能化系统的理解深度还不够,因此,常常片面地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而承包单位对以需求为主导规划理念的缺乏,管理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的缺少,造成经常是外行管内行,最后导致仅仅简单以技术系统的数量堆砌为衡量建筑智能化的标准,进而使整个工程的有效性降低。第二,设计院设计过程脱节。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设计单位主要是建筑设计院和系统集成商。无论是设计院还是集成商,在从事智能化系统工程中均存在各自的弱点;设计者的知识更新、知识储备、实践经验等方面与快速发展的工程建设要求不相互匹配,设计人员不熟悉当期主流产品的技术性能、技术要求,进而造成建筑工程的具体实施过程和设计院的规划出现不一致现象,以致由于设计问题影响到工程质量。(2)加强对建筑智能化工程的管理,促进智能化行业健康发展。首先,高素质人才的缺乏依然是目前行业的重大问题。因此,有必要加大力度培养一批技术水平过硬的专业科研人员,在技术开发,科研设计等方面深入探讨,在现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组织更多由多方参与的研讨会,听取包括建筑商,施工单位,业主,集成商等众多意见,共同磋商行业发展的方向和出现的问题。建立行业专项研究基金和奖励基金,不断推动科研水平的提升,以此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其次,在系统分析阶段,首先要定义清楚用户所需的智能化系统,在系统规划设计阶段,为用户做出详细的系统规划书,并在详细设计阶段做好技术设计与施工组织设计。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设计和职责问题,合理安排布置,统筹兼顾,有的放矢。在具体实施中,纠正总体设计中的问题,进行优化设计。再次,施工中要严格按照施工工序,合理设置质量控制点,控制工序活动质量,检查工序活动的结果,掌握质量动态,完善施工检查与验收过程。抓好施工现场的项目管理,做到施工有序进行。加强后期服务维修工作的力度,对维修人员和使用人员进行专门业务培训,采用竞争上岗的方法,对技术不过关人员进行淘汰,为智能建筑赢得良好的口碑。

总体来说,智能化建筑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未来的建筑业中,智能化的水平将会不断提高,智能化也必将得到更为广泛的认可。只有不断建立健全智能化管理体制,完善设计施工水平,提供周到良好的服务,才能使智能化建筑工程在建筑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这需要智能建筑业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参 考 文 献

[1]李熙明.试论建筑工程管理中的信息化[J].才智.2011(24)

[2]庄贤才.我国建筑智能化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J].智能建筑.2009(2)

[3]王学光.浅谈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应用[J].科技与企业.2013(5)

第3篇

关键词:智能系统 智能建筑

一、智能系统的简介

智能系统(Intelligence system)是指能产生人类智能行为的计算机系统。智能系统不仅可自组织性与自适应性地在传统的诺依曼的计算机上运行,而且也可自组织性与自适应性地在新一代的非诺依曼结构的计算机上运行。“智能”的含义很广,其本质有待进一步探索,因而,对“智能”这一词也难于给出一个完整确切的定义,但一般可作这样的表述:智能是人类大脑的较高级活动的体现,它至少应具备自动地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思维与推理的能力、问题求解的能力和自动学习的能力。

二、智能建筑的简介

智能系统在房屋建筑中的应用研究表现在智能建筑。智能建筑由建筑物本体加智能化系统构成。智能建筑是指通过将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最优化组合,从而为用户提供一个高效、舒适、便利的人性化建筑环境。智能建筑是集现代科学技术之大成的产物。其技术基础主要由现代建筑技术、现代电脑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所组成[1]。

建筑智能化工程又称弱电系统工程,主要指通讯自动化(CA)、楼宇自动化(BA)、办公自动化(OA)、消防自动化(FA)和保安自动化(SA),简称5A。其中包括的系统有:计算机管理系统工程,楼宇设备自控系统工程,通讯系统工程,保安监控及防盗报警系统工程,卫星及共用电视系统工程,车库管理系统工程,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计算机网络系统工程,广播系统工程,会议系统工程,视频点播系统工程,智能化小区物业管理系统工程,可视会议系统工程,大屏幕显示系统工程,智能灯光、音响控制系统工程,火灾报警系统工程,计算机机房工程,一卡通系统工程。

智能建筑与传统建筑的主要区别在于“智能化”。智能建筑除了具备传统建筑的全部特征和功能外,还具备一定程度的“人工智能”特征和功能,例如:感知环境和使用功能变化的能力;高效传递、精准处理感知信号或信息的能力;对建筑设备与建筑环境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做出决策、发出指令、执行相应操作、完成相应动作的能力。

三、智能建筑的产生

现在公认世界上第一幢智能大楼是1984年出现在美国康州首府哈特福德市的城市广场,这是一栋38层的办公建筑,原来就有比较好的建筑设备系统,例如,较早地应用了数字程控交换机、办公自动化机器的集中使用、设置计算中心、消防、安保的自动监控等。在美国以后,日本很快跟上来,但走的是另外一条路。日本在1986年建造的东京本田青山大厦和NTT品川大厦等大体上都是大公司建造的自用办公大楼。因此,对其设备自动化,通讯网络的建设等就更有针对性。由于目的明确,所以在大楼建设中同时将其内部的办公网络(0A)系统以及相应的应用系统一起建设起来。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我们后来所说的智能建筑的“3A"体系。

人们对建筑的关心往往是它的外在表现,而忽视其内在的许多因素。但智能建筑的出现改变了这一观念。如果说钢铁、混凝土等建筑材料使建筑的外观发生了变化,那么智能建筑就是从本质上改变着建筑在人们心中的概念。建筑不再单单是一个用来遮风避雨的壳体,而是成为能够参与人类办公、生产、生活活动的具有“生命”特性的实体。如果用人体作一个形象的比喻,那么传统建筑只是具备了外在的骨骼和肌肉,而智能建筑则是在此基础上加上聪明的“头脑”和灵敏的“神经系统”的完整的“人”。以下是智能建筑与人的类比:

表1 智能建筑与人的类比

四、智能建筑在我国发展状况

据《2013-2017年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我国智能建筑行业市场在2005年首次突破200亿元之后,也以每年20%以上的增长态势发展,2012年市场规模达到861亿元。

五、智能建筑应用实例

在2006年修订的国家《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中,根据行业和应用领域的不同,把

智能建筑分为办公、商业、文化、媒体、体育、医院、学校、交通、住宅和通用工业建筑等10大类。建筑智能化体现在建筑以下几个方面:

1、地基压实智能化例子

智能压实过程控制系统是在压实过程中,对压实过程进行智能化的系统管理。

智能压实过程控制系统包括GPS基准站组件和振动压路机安装组件。系统运行时,架设在控制点上的GPS基准站实时向压路机上的GPS接收机发送差分信号,安装在振动压路机顶部的GPS接收机和无线电接收器接收该信号并实时进行厘米级定位;装在压路机振动轮上的压实传感器实时将压实数据传输给安装在驾驶室里的显示控制器,使操作员能够实时了解当前压路机的三维位置、压实度(CMV)和碾压遍数等信息。

中铁五局承建的兰新铁路甘青段12标位于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境内,正线长度76.94km,工程主要包括路基、桥梁,其中路基占66%,是整个建设工程中至关重要的施工环节。为确保工程质量,促进施工进度,实现高铁路基机械化、信息化建设,项目部通过麦斯泰格(北京)工程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引入美国天宝公司智能压实过程控制系统,用于指导路基填筑施工。成功地实现了实时图形和数据信息显示,防止在工作区域内出现过压、漏压;并且,实时显示了碾压区域、碾压次数、碾压厚度图形和压实度(CMV)值;能现场打印压实工作报告,便于现场分析和处理数据,方便找出碾压的薄弱区域,有针对性地进行常规检测[2]。

2、工程虚拟智能化例子

在工程中应用虚拟技术对施工过程进行模拟,在施工前了解各种构件在实际结构中的相对位置及相互关系,及可能存在的工况条件,分析相应工况应力、变形、动力特性及其失效特征,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提出符合现场条件的施工工艺方法,实现风险控制和保证工程质量的目的。

在香港迪斯尼乐园工程中,在太空山施工阶段,由于在太空山屋面钢结构安装前,中心部位必须要搭建临时钢支撑进行空间作业,但高速过山车轨道系统已经完成安装,使支撑的下部难于找出几个与过山车轨道系统不相撞的位置进行临时支撑的详细设计与施工。所以该项目运用了虚拟技术原理,利用计算机3D动画辅助方法,先是将有关路轨的三维坐标输入到计算机中,然后再加上相关路轨和其他设施的实际钢材及构件的尺寸,在电子模型上建立实物大小之三维立体电子模型,经过多次不断假设支撑位置,作三维分析和虚拟施工,在电子模型中终于找出了四个合适的支柱位,即这四个不会与已安装好的过山车轨道相碰。在找到支柱位置后,再次输入计算机有关支柱的真实尺寸再进行精确定位分析,以确定临时支撑的位置,然后根据此结果进行临时支撑的详尽计算与设计,从而达到理想结果。

在建筑工程工程施工中采用虚拟仿真技术,能够有效的预知施工过程质量、安全控制的关键点,及时发现薄弱环节,并予以纠正,从而相对降低了对操作人员的技能要求,并可实现临时施工结构适宜操作的良好装配特性。

3、建筑设备智能化例子

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意识的增强,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同时,对美观和舒适度的需求逐步增大,对现代建筑设备智能化系统的要求也逐步提高,现代建筑设备智能化系统是建筑设备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建筑物使用质量的重要因素,其智能化功能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正常使用,给生活与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因此必须严格完善现代建筑设备智能化系统这一关。建筑设备智能化主要表现在:家庭监控系统、远程监控系统、消防报警系统和楼宇自控系统。

位于广州市滨江东路的华标品峰楼盘,无可复制的250-560平米宽广豪宅,构筑纯大户型豪宅领地。独特的波浪型板式结构,三梯两户,户户南北对流;45°面江尽享珠江的波澜壮阔,远眺白云山,近观二沙岛,晚上更可收纳珠江两岸的璀璨灯火。每套房间内全采用全球领先的智能家居,灯光、窗帘、热水、空调、地热等等均可通过电话或PC远距离调控,随时随地指挥生活;电子眼、智能红外防盗、玻璃破碎报警、智能门禁管理等高技术、立体化、多层次的监控联网,全方位保障业主居住安全;智能家居的自动检测系统时刻对煤气、用电、消防等进行检测,并与控制中心联网,自动报警,第一时间预约维修,彻底摒除安全隐患。睿智的绿色中央空调系统,时刻提供新鲜健康的空气,并自动回收利用运行产生的热冷能;直供水系统、顶级不锈钢水管、智能换风系统等精挑细选,守护业主健康;先进的声学隔声震板,楼板与面层之间铺贴隔声毡隔音层,隔音防震,满足完全私密的享受空间。

六、智能建筑的展望

智能建筑是现代高新技术的综合产物。智能建筑的目标,是为人们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提供快捷的服务,建立先进与科学的综合管理机制,达到环保和节能以及降低人工成本的目的。目前,中国大力发展房地产,智能系统在房屋中的应用已成为发展商大力鼓吹的卖点,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有些设备已落后,有些材料不环保,有些技术并不新鲜,我们应该大力寻找新材料,开发新技术,发明新工艺,降低生产成本,把真正给人们带来方便的“智能”嵌入普通的房屋中,让家家户户住得起房屋,享受得起“智能建筑”。

参考文献:

[1] 王新泉.建筑概论[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8

[2] 王金宝,张平,黄增刚.智能压实过程控制系统在铁路路基压实中的应用[J].工程

第4篇

关键词 物业管理;招生;困境;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26-0009-03

伴随着我国城镇化、住房商品化,物业管理行业得到迅速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底,物业服务企业约为 71000 余家,较 2008 年经济普查公布的 58406 家增长了约 23%;物业管理从业人员数量约为612.3万人,较2008年经济普查公布的250.12万人增长了约145%[1]。中国物业管理行业的兴起和迅速发展,扩大了对物业管理人才的需求,不少高职院校相继开设了物业管理专业。但近年来,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并没有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而发展,反而陷入了专业规模越办越小,专业发展难以为继的境地,值得深思。

一、物业管理专业招生现状

招生与就业是检验高职专业建设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市场适应性的重要指标。依据湖北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数据,对湖北省2009届至2014届连续6届所有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毕业生人数进行统计分析,具体见表1,并假定每年的毕业生人数等于3年前的招生人数,推断2006~2011年的招生人数。

由表1可以看出,2006~2011年6年间,在湖北省56所高职院校中,开办物业管理专业的学校共14所,平均每年的招生总规模为452人;2006年开始呈递增趋势,2008年全省招生规模达到最大497人,之后基本逐年呈递减趋势;学校的平均招生人数也与全省的招生总规模呈相同的趋势。

14所学校在6年中,有3所学校物业管理专业已停招,占21.43%;3所学校该专业2011年招生少于12人,濒临停招,占14所学校的21.43%;另外3所学校从2009年后招生呈逐年递减趋势;仅5所学校招生形势比较稳定,占35.71%,即使招生比较稳定的学校,其物业管理专业在学校还明显处于劣势,以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29个专业2011年招生2874人,平均每个专业招生99人,物业管理专业招生63人。由此可见,湖北省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正面临着全面的危机。

二、物业管理专业发展困境分析

造成物业管理专业招生难的原因很多,从学校外部分析,主要是物业管理行业发展还不成熟,专业化水平不高,行业的经济效益低。行业从业人员的薪酬待遇较低,行业缺乏吸引力,一定程度降低了专业的吸引力。导致该专业发展陷入困境,最根本的原因有以下两方面。

(一)专业目标错位

很多高职院校将物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物业项目管理中层管理岗位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其初始就业岗位是房屋管理员、办公文员、接待员[2]。这种定位很大程度上与中职生培养目标雷同。然而,一般物业管理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最重视的是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即基本的思想道德素质、吃苦耐劳、敬业精神、团结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而对专业技能和技能素质要求一般[3],从而使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仅仅具有发展潜力,而缺乏明显的“不可替代性”。而高职毕业生从“员”级晋升物业企业中层需要经历低工资、从事大量繁杂的基层事务等考验,一般物业管理企业基于成本、用人的稳定性等因素考虑,往往更愿意选择中职及以下学历人员。从实际调查情况看,在2008年至2012年新增的362.18万的物业管理从业人员中,主要是中职及以下学历人员,高职毕业生很少且稳定性不足。

(二)缺乏学科支撑

物业管理经过多年的发展尚未形成特有的概念、原理、命题、规律,也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美国的学科专业目录(Classfecation of Instructional Programs,CIP)没有物业管理的研究生、本科、专科、中职专业[4]。我国的本科物业管理专业划归管理学的工商管理类,高职的物业管理专业划归土建大类的房地产类。从物业管理的具体内容看,土建学对物业管理专业的支撑是十分有限的,管理学对物业管理有一定的支撑作用,但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并没有朝该方向发展,而是瞄准物业操作技能方向发展。学科是专业发展的基础,缺乏学科支撑的物业管理,专业发展必然受限。

三、物业管理专业发展对策

(一)回归管理学,调整专业方向

对于管理规模较大的物业管理企业,正在从建筑主体维护、设备设施维护、绿化卫生管理、安全秩序维护等四项基础业务向房屋管家、资产管家、生活管家升级,服务外包成为很多规模较大物业企业的选择。物业管理行业报告显示,绿化外包的比重从2008年的24.43%上升到2012年的34.09%,秩序维护外包从2008年的17.95%上升到2012年的23.68%,设备维修外包从2008年的12.92%上升到2012年的24.62%,保洁外包从2008年的45.46%,上升到2012年的49.89%[5]。从美国、新加坡、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看,服务外包是物业服务企业发展的方向[6]。这说明,我国规模较大的物业管理企业正从具体事务的管理逐步走向管理和服务分离,向管理型企业转变。这增加了对物业经营管理型人才的需求,也为高职毕业生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应定位于物业管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从土建学科转向管理学科,最新修订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已将物业管理专业,从土建大类中的“房地产类”划归到土建水利大类中的“城乡建设与管理类”,一定程度说明了这种回归方向。弱化《房屋维修与预算》《物业绿化管理》等物业操作技能的培养,强化《管理学》《财务管理》《物业企业经营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等课程的教学,突出学生经营管理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物业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的需要。

(二)突出技术性,加强专业改造

技术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7],只有具备技术性,才具有不可替代性和竞争性。高职毕业生当前之所以待遇不高,就是缺乏技术含量,能够轻易被一般人才所代替。随着现代控制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在建筑中的广泛应用,智能建筑得到快速的普及和推广,《2013-2017年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我国智能建筑行业市场在2005年首次突破200亿元之后,以每年20%以上的增长态势发展,2012年市场规模达到861亿元,占我国新建建筑的比例仅为26%左右,远低于美国的70%、日本的60%,市场拓展空间巨大。智能建筑迫切需要让物业管理企业提高管理和服务的技术含量,加快物业管理机械化、专业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步伐,技术的发展促使物业企业加快引进和培养掌握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的现代物业管理人才。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可以据此对学生进行楼宇智能化方向等现代技术的培养,以提高高职毕业生的技术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5]中国物业管理协会.物业管理行业报告[EB/OL].[2014-01-01].http://.cn/ztbd/2013HYFZBGH/index.htm.

[2]鲁捷.谈如何确立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J].教育与职业,2006(20):127-128.

[3]赵小娥.浅谈物业管理专业就业困境分析[J].中国商界,2010(12):175-176.

[4]刘念才,等.美国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的设置与借鉴[J].世界教育信息,2003(1-2):27-44.

[6]曹蕾.美国现代物业管理行业发展对我国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人才培养定位的思考[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92-94.

[7]和震.论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特征[J].中国高教研究,2008(10):65-67.

收稿日期:2014-08-15

作者简介:黄享苟(1972- ),男,湖北云梦人,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副教授,高级会计师。

Dilemma, Analysis, Countermeasures of Higher Vocational Property Management Specialty

HUNG Xiang-gou

(Hube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Xiaogan Hubei 432000, China)

第5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智能化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建筑工程的智能化管理是一种运用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先进的信息处理方式进行工程管理的一种管理方法,它可以使管理更加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实现智能化管理有两个基础,意识严格的制度化保证,另一个是设计和分析过程的计算机技术保证。目前我国能实现智能化管理的建筑企业少之又少,再加上受到传统建筑工程体制的影响,很多企业都采取在施工过程中再考虑成本的控制和质量安全的监测,而项目智能化管理可以对工程施工设计以及对成本、质量和安全的预测能力,可以减少一定的项目施工风险。在建筑行业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实行智能化的工程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建筑企业应该运行智能化的管理方法,从而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

一、建筑工程管理的智能化需求

建筑工程的智能化管理是一种运用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先进的信息处理方式进行工程管理的一种管理方法,它可以使管理更加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实现智能化管理有两个基础,意识严格的制度化保证,另一个是设计和分析过程的计算机技术保证。智能化管理相比于人直接管理工程更加科学、准确。我国的建筑工程虽然发展了很多年,但是实现对建筑工程的管理却起步很晚,管理水平相比其他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是因为我国的管理方法和观念受传统管理观念束缚较大,不能充分发挥管理的积极作用,管理效果较差。因此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需要注入新的管理方法来加强工程管理。相比于很多国外的一些国家,好多都采用信息化技术进行工程管理,而我国的应用信息化技术对工程项目进行主动和有效管理的水平仍然很低,并不能保证项目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和国外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在一些方面仍旧存在很多问题。目前我国能实现智能化管理的建筑企业少之又少,再加上受到传统建筑工程体制的影响,很多企业都采取在施工过程中再考虑成本的控制和质量安全的监测,而项目智能化管理可以对工程施工设计以及对成本、质量和安全的预测能力,可以减少一定的项目施工风险。在建筑行业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实行智能化的工程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建筑企业应该运行智能化的管理方法,从而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

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1.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

1.1目标的明显性

每个建筑工程都有明确的建筑目标,从施工准备到施工过程再到竣工都是在为了这个目标而不断努力。在整个过程中,对于施工所要的材料、技术、人员等都是为了完成每一个小的或是阶段性的管理目标,只有每一个阶段、每一个都顺利完成,整个工程才会顺利竣工。

1.2工程的复杂性

建筑工程的复杂性是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特性之一。建筑工程主要特点就是项目投资大、施工工艺复杂、施工周期长、工程范围比较广,而且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也很多,人的行为、物的状态、材料的质量和性能以及施工顺序都将会影响到工程的质量,这样造成了建筑工程施工难度大,管理任务艰巨。工程的复杂性也要求管理工作必须细致到位,不能有任何马虎。

1.3责任的突出性

建筑工程相比其他工程更加复杂,对于技术的要求更高,工程一开始就要做好任务分配工作,落实责任制,明确好各部门,个人的责任与义务。对于施工过程中各种人力、物力、财力的合理分配也是明确各方责任的一种表现。

2.管理的科学性

随着我国现代管理制度的日益完善和改革,建筑工程管理的科学性也日益明显。现代的建筑工程管理是一个建立在科学的管理制度技术之上,实现管理目标的过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依据现代管理理论建立起来的项目管理组织形式,可以有效地提高施工的效率,确保项目目标实现。1三角管理形式2直线管理模式3工程指挥部形式管理

建筑工程管理方法的智能化构建

1.管理制度的智能化构建

建筑工程管理对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加强工程管理的智能化,才能落实工程各项任务,保证工程各个阶段的施工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的智能化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在施工之前,我们应该采取智能化的管理制度来保证施工组织与设计的质量和水平,在施工过程中,我们应该采用智能化的管理制度来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这些制度都是为了给实现建筑工程的智能化管理提供保证。

2.对信息进行统一管理

建筑工程管理的过程就是一个对信息进行统一管理的过程,无论在建筑工程的哪个阶段都要重视对于资料,数据等信息的收集和管理工作。实现工程管理的智能化就必须得对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如果对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就给智能化管理方法奠定了一些资料、信息的基础,二者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做好信息统一管理需要对工程各个阶段的资料、数据、计划、记录等进行统一的收集、划分、整理以及分析,对这些信息进行认真的总结归纳,指导下一阶段的工作,找出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进行及时的修改和完善,避免下次再犯,这样工程的管理就更加智能化,科学化了。在对信息进行统一管理中,对重要文件或信息要进行安全、完整的收藏,做好原始材料的保存,同时要重视信息技术或是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好它的优势来进行信息管理,实现信息的智能化管理。

3.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智能化构建

其实加强管理制度建立就是智能化管理的一种体现,加强建筑工程智能化的施工管理首先要建立严格的施工管理制度。其次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明确各单位、各部门、各负责人责任,它可以将施工现场管理的责任落实到人,并将使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加强质量管理的监督和检查。一旦出现质量问题,直接落实到人,追究必要责任。这样就可以增强管理人员责任感,使他们真正负责任起来。加强施工现场智能化管理。同时要努力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施工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施工的质量和水平,因此要对施工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培训内容既包括安全预防,也要涉及施工的技能和管理知识,提高员工的管理水平和施工水平。要重视施工工序在施工现场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实现施工工序的智能化管理,要严格遵守工艺规程,主动控制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及时检验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设置工序质量控制点。既然采用智能化管理就必须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发挥计算机在施工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工程的进度和科学性,加强建立智能化的监督系统,实现施工管理的智能化、信息化管理。施工现场千变万化,要做好突发状况的处理工作,对于发现问题要做好处理和善后工作,协调好施工现场管理中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施工进度与施工质量等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

四 结语

第6篇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资源整合通过资本市场开始了,可是仔细反思这些并购,我们不禁要担心起来,国外资本的纷纷介入对国内安防市场格局有什么样的影响?国内安防市场未来究竟会走向哪里?

资本并购 强势介入

在中国市场境外的安防企业主要有美国、日本、以色列、韩国、中国台湾等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其中美国的泰科、GE、霍尼韦尔,德国西门子是全球性的综合性集团公司,他们进入安防行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通过资本收购进入行业。早期在中国比较知名的C&K、安定宝、迪信、AD、ATI、先讯美资、西屋、北方电脑等无一例外被收购,在美国传统安防业内的企业只有派尔高在监控领域还占有一定的地位。

这些国际巨头不仅仅并购本国的企业,通过一系列的全球并购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全系列安防产品线,并覆盖了安防所有的子系统。 在安防行业“集成化”的今天,这种并购很方便地实现了自有产品协议之间的互通,这无疑使他们对于一些大型系统的建造获得了先机!GE可以获得奥运场馆安防系统的产品订单,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产品线的完整和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而霍尼韦尔多年的发展法宝就是为客户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产品多是依据方案的需要通过并购的手段来实现。

国外企业一系列并购后的结果就是:行业寡头出现并垄断行业大部分市场,掌握行业利润的高点,一批中等偏上类型的企业通过资本融合成为集团性企业,中型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要么被收购或者转型,小企业发展空间被放大,市场出现寡头垄断下的新经济模式。

经济学中的20与80法则

这是一个经典法则,也是一个行业成熟的标志。中国国内的一些市场案例可以给我们一个明显的答案,或许对安防行业现状也是一个很好的解释。

国内家电企业在经历10多年的高速发展后,最终形成了创维、长虹、康佳、TCL、海尔、海信等几大家电品牌,他们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但是1995年以前家电是什么样的格局?相信不会比现在的安防行业好多少,只是生产地没有像安防这样集中而已。经过多年来的市场淘汰,企业也尝试过多元化,但是最终他们的主要业务最后还是集中在与家电相关的行业。

电子行业相关的产业是如此分配的,国内其他产业也是这样的分配比例,经济学方面的规律我们无法逃避。那么安防行业的成熟期也意味着出现几个行业巨头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在行业本身资本积累有限的情况下,企业之间的合作无法进行的时候,通过强势资本介入方式来实现这个简单的目的,在安防行业也就不足为怪了。

家电行业的发展机遇比较好,一方面有国家政策的支持,一方面国际巨头刚刚开始关注国内市场。国内安防市场最早就是国外品牌的介入,后来紧接着国际几大巨头强势介入,再加上国内安防行业发展相对集中的多元条件下,通过资本融合迅速发展国内安防行业尽早进入真正的成熟期,对国内安防企业而言未必是什么坏事情!

并购事件分析

从国内国际的并购案例来看,被并购对象出卖资产或整个企业的原因有几种:

企业多元化后对于没有竞争优势的资产进行剥离,法国罗格朗收购TCL楼宇以及TCL国际电工部分资产就属于这种情况,被并企业的资产未必是不良资产,但是集团考虑专注一个方向,下属企业难免面对这样的命运。此种并购一般是整个部门或者公司的全额并购,国内安防行业企业之间的并购较少。

资本方成为绝对大股东,即资本方直接收购公司50%以上的股份(不是全部股份)从而获得企业的话语权,目前安防行业的国内并购一般多属于这种情况。譬如法国罗格朗收购视得安等,英格索兰收购博康系统、CSST收购深圳九鼎、上海诚丰、深圳创冠具体情况不是很明了,估计应该属于这类并购类型。

资本方成为相对大股东,即资本方直接收购公司不足50%以上的股份,但是占据公司股份最多从而获得企业的话语权。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上市公司比较多,安防行业不多见。

资本方进入这个市场是看好这个市场的发展前景,但是企业被并购是仅仅解决资金的问题兼顾解决管理的问题,还是通过资本的力量完成自身很难完成的资源整合?

资本方对中国安防市场以及中国安防市场的文化是不是很了解?收购的企业如何实现多方面的融合?多久能实现这样的融合?被收购企业目前的人力结构以及管理方式会不会在短期内满足资方的要求?受资方接受资本介入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企业的实际情况是不是真的像大家认为的那样?资方并购后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资本方在这个时候介入中国的安防市场是冲动还是战略需求?也许以上的问题通过时间的推移得到答案后,才会真正的体现出资方介入国内安防市场的真正价值。

并购后对安防行业的影响

从国外的安防并购情况来看,不论是德国博世收购美国迪信,美国GE收购卡拉特,还是美国泰科收购加拿大DSC,旗下资源的整合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被收购的企业在中国市场的表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震荡,由于国内对中国安防某一个细分市场的认识程度不同,在短时间还是很难看出未来的走势,但是从目前整体市场来看,国际并购企业在中国市场开发力度都要比过去弱。

被并购企业在新的集团势力下被重视程度以及战略地位决定了这种情况出现的客观性,比如:霍尼韦尔在收购C&K的全球报警产品业务后,在中国市场早期交给安定宝管理,在磨合期内国内出现了大量仿造C&K的产品,对其市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国内企业并购在国内市场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但是企业之间的磨合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完成的,像CSST收购深圳九鼎、上海诚丰、深圳创冠这样的案例,还要了解以前这几家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否则这条整合之路的磨合时间要多久、这种合作能维持多久都将成为问题。

几个并购案的发生说明:在安防行业市场混乱的情况下,企业发展开始受到资金、产品线、各种资源欠缺等方面的制约;国内其他行业尤其是IT、家电行业企业的进入已经给企业带来了经营压力,与他们竞争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 ;国内安防市场要想尽快成熟,出现寡头市场需要更大的资金支持 ;行业企业自身利润已经跟不上市场的需求以及企业对资本需求的快速变化。 这些都是安防行业企业进入发展瓶颈的一些特征。

并购案的发生,在短期内,起码一年内不会对行业产生大的影响,就像当年IT、家电企业进安防行业,很多企业退出了,但是一直坚持做的部分企业今年才开始发力。并购后的企业是否有能力与IT、家电企业抗衡、在什么领域抗衡,短时间内都不会有明显的答案。尤其是系统集成商与传统安防企业之间的竞争,更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分出高下的。

并购案会引发一系列的潮流:并购潮流以及融资潮流。那也意味着安防行业在经历了高速发展后进入一个震荡期,未来两、三年会出现一些行业寡头,会形成一个新的产业格局。这种格局的实现借助资本的外力来实现对安防行业是喜是忧?这种情况只有在网络的发展历程中可以找到一些经典案例,但是那个时候制造了一些泡沫,直到近两年才逐渐恢复元气!随着市场的成熟以及网站盈利模式的清晰,网络才真正进入一个成熟期。

安防行业内会不会也出现这种泡沫?如果出现,无疑没有为IT、家电企业进入这个市场制造障碍,反而加速了他们的发展,毕竟企业之间的内耗与磨合在高速发展的安防行业,机会不是总是存在的,而且那些小企业也在时刻准备着争取更大的市场空间。原来预估今年是对安防小企业的一个大规模淘汰年,尤其是深圳的部分没有竞争优势的小型经销商。但是看来这种震荡的出现要到一、两年之后才会有分晓,那个时候传统安防行业企业的发展会有一个最终的定论,也许会出现第三代安防人来主导市场,对行业市场操作理念以及产品理念会提升到新的高度。

博康系统是通过并购实现工程商向产品制造商的战略转型,刺激观望的企业重新调整自己的战略规划:在下一代的数字市场中充当什么样的角色?企业的下一个可盈利市场在哪里?这些不是几句差异化或者加强企业管理说一说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船小好调头”,但是恰恰是不大不小的“船”该怎么办?

安防行业在经历了几年的高速发展后,由并购开始了又一轮新的淘汰,前几年是淘汰第一批的安防创业者――国外产品商。一批国内制造商快速成长,现在透过资本的力量开始了第二轮的博弈,比如博康,具有多年的系统集成经验,对产品功能需求以及调试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会不会成为他们获得客户支持的法宝?很多工程商欠缺这些技术人才方面的支持,尤其是他们退出工程业务以后,工程商与他们已经没有竞争的关系,毕竟有着丰富施工经验的企业对做好工程有很大的益处。一批传统的工程商或者经销商通过转型实现对上游制造商的冲击,进而成为新一代的市场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