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1 16:55: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冷链物流商业模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翡冷翠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晖,人称冰淇淋小王子。1999年大学毕业后留学德国,2003年回国创业,以交易代替管理,让员工成为老板。陈晖将其大胆的改革举措融入企业实践,成为业界商业模式创新的一面旗帜。
他在设计商业模式的时候,没有把自己设计在里面,在他眼里创始人需要做的事情是一个架构师,就像一栋建筑里的建筑师而不应该成为一颗螺丝钉或一块砖头。企业创始人需要做的是设计一种交易体系或者说是一种游戏规则,设定好规则以后,让大家按照规则去运转。
陈晖讲述了一人开一家年产销超过3亿元的公司,如何在商业模式颠覆的道路上狂奔。
不卖产品卖盈利方案
意识到商业模式的重要性,源于陈晖自己的商业实践。
2004年,陈晖租下2m2的摊位和夫人一起售卖冰淇淋,一个月3万元的租金压得他喘不过气来,经营难以为继。痛定思痛,陈晖转变商业模式改做冰淇淋中央工厂给酒店和餐饮企业配送,从B2C转到:B2B。
陈晖告诉商户,自己卖的是翡冷翠餐饮甜品解决方案,商户只要愿意合作就可以不用投资、不用担任何风险、不用任何麻烦,他们将其称之为“三无解决方案”。
合作的过程中,商户也不会亏一分钱,每卖出去一个冰淇淋,都是商户自己的利润,这就让成交快了很多。
陈晖的雪王子冷链物流公司从表面上看是冷链物流,他们把整个行业中大家最不愿意做的那一部分完成了,实际上对于陈晖而言,这一部分带着公益性质,其冷链送货收费的价格非常低。
把物流部T变成了一家公司
“第一,以后你们不要送货了,你把你们的货物存放在我的仓库里就好了。我帮你们管理库存,这样你们管理库存的成本没有了。
第二,我帮你配送,你只要有电子订单过来,我就帮你配送到客户那边去,你不用买车了,不用雇佣司机了。”
在这样的前提条件,大家都不会拒绝这样的事情。仓储费用、物流费用大大降低,没有任何的风险。
用这样的方式去交易意味着大量的现金流,商户存放在他这里的货物,陈晖并没有付钱,但是他把货物卖出去了,卖出去就会收到款回来,他跟供应商这边是有账期的,资金沉淀在他这里,陈晖的公司成了支付宝。
让员工成为老板
陈晖针对企业内部的交易体系做了一次改变,让员工成为老板,成为自己百分之百的老板。
他不给业务员发工资,而是把货物给业务员一个底价,把出厂价给业务员,让业务员自己去卖,其中的盈利金额都归业务员。
员工的变化是,原来是几千元底薪加上业绩的一点提升,实行半年以后,那些毕业没多久的90后员工,一个月收入可以达15万左右。
企业的客服人员每天接收商户送过来的订单,这些订单需去跟踪发货、结款的全部过程,如何让客服人员对商户和蔼可亲、能够及时接听电话处理订单呢?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电商物流、品控物流
一、国内生鲜农产品流通现状分析
近年来,中国农副产品冷链物流市场规模以年均26%的速度增长,每年约有4亿吨生鲜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达到5%、15%和23%,冷藏运输率分别达到15%、30%和40%。随着人们对农产品品质和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国的冷链物流市场必将步入持续高速增长阶段,成为拉动我国内需的重要产业之一。
伴随一个庞大生鲜电商冷链市场的形成,2015年多家垂直、O2O、平台生鲜电商获巨额投资,冷链物流全面开放,推动生鲜电商发展。目前国内农产品电商接近4000家,2015年中国生鲜电商市场规模突破400亿元,预计2018年将突破千亿元。
然而,因当前国内工业化流通网络现状的制约,仍面临着农产品生化指标不稳定、运行成本居高不下、环保与能耗严重超标、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等多重压力,农产品物流需要系统解决生鲜配送、物流温控技术和物流体系运行等问题。
二、生鲜农产品流通概念的区分
由于经营模式落后,成本持续上涨,新兴业态替代、网络购物冲击等多因素的影响,百货、超市等传统零售企业效益下降。电子商务实现迅猛发展,颠覆了传统时空概念和价值,但与此同时也暴露了更多质量问题。传统“人-场-货”商业模式下,商店的商品陈列,不会把水果与肥皂甚至危化品摆在一起,现在“货-流-人”电商模式,物流的货柜装箱可能混装,产生的安全隐患不言而喻。无论是传统商贸冷链、温控物流,还是电商品控物流,最终要回归到优质优价商业价值的实现。
冷链物流(Cold Chain Logistics),主要指利用制冷手段降低特定物品储运微环境温度的物流活动,适用于温热带地区。
温控物流(Temperature controlled logisties),不仅可以降低微环境温度,还可以根据情况进行升温。可以适用于任何温度带。如芒果、香蕉要向北走,出口俄罗斯,就不只是冷链的问题,而是根据不同时空温度要求、保证它的品质和最适合消费的最佳生命状态的问题,需要加温或保温。
品控物流(Quality controlledlogistics),在生鲜农产品物流领域,品控是最高要求,除了要满足特定物品的温度要求外,还要注意在贮运过程中,对物品的挤压、震荡、串味及合理分区等问题。
三、电商模式下技术需求与难关
1.生鲜电商技术核心
生鲜电商是蓝海,电商物流是漩涡,技术难度和成本都较高,风险比较大。其中,生鲜电商物流技术要求最高:第一级是要基于普货物流基本技术,第二级要满足食品安全要求(包装食品),第三级是达到不同生鲜农产品品类和时空差流通中对冷链、温控、品控的需求。
此外,生鲜电商的时效性与速度是关键,在快速移动中,其微环境(包装)、中环境(贮运装备)和时空环境(季节地域)对食品的生命状态、品质都有影响。由于商业模式的创新和产业的飞速发展,现在冷链没有完整系统的供应链标准,不同品类农产品冷链物流、温控物流、品控物流的细分标准更是没有最终形成。
2.电商模式下需解决的重点技术问题
我们按照果蔬、畜禽、水产、冷冻农产品品类四分法,和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流通五分法,结合分析现有电商模式下农产品流通中出现的重点问题,总结了生鲜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重点技术需求,主要包括:
(1)果蔬的加工、贮藏与运输。国内果蔬冷链流通率仅为10%,而损耗率则高达30%,如果将损耗率从当前的30%降到发达国家的5%,那么每年可节约1000多亿元。当前果蔬贮运保鲜已经从单纯静态的保鲜转变为基于电商物流过程的动态品控,强调果蔬的动态保鲜;从单纯追求贮藏期的长短转变为追求果蔬的高成熟度与最佳口感,强调反应速度和快速移动下的高品质;从单纯实现包装的自发气调作用转变为实现包装防结露、防串味及防挤压等作用,强调包装的多功能型。对果蔬而言,电商物流不光是温控问题,更是品控问题,是通过果蔬移动的品控技术,即通过保鲜、包装和微环境控制技术和专用设备的研发和集成,来解决为达成最适宜成熟度产品在运输途中避免发生挤压、串味和腐败等问题,保证质量,减少品质损耗。
(2)畜禽肉品的加工、贮藏。2015年我国肉类产量近8500万吨,冷鲜肉和低温肉依然是肉类消费的两大趋势。但是在肉类冷冻过程中,由于温度控制不稳定,容易形成大冰晶造成细胞破裂,组织结构受到损伤,汁液流失较多,致使食品品质明显下降,需要提高流通过程中冻结的均匀度、冻结速度,提高解冻后鲜活度等。
(3)水产品的运输与销售。在我国,活体销售始终是水产品最重要的出售方式。目前采用有水运输方式对鲜活水产品进行运输、配送、中转几乎是唯一物流模式,而在鲜活水产品运输过程中,运输水重量过多,加上工艺技术以及配套运输装备滞后,每年运输途中死亡的活鱼超过150万吨。
(4)生鲜农产品流通信息交换与平台。处于起步阶段的生鲜电商在我国农产品小生产、大市场的环境中存在着信息流、商流传递不流畅,阻碍市场整体发展,更会引起食品安全问题无处可查,造成社会生产成本的提高和资源的浪费。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依托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实现信息网络和实体网络互融互通、与生鲜农产品物流业深度结合,促进智慧物流的发展。
(5)绿色与环保设施。随着生鲜电商规模的膨胀,冷库和冷藏运输配送车辆保有量已发展到相当规模,其环保、能耗和运行安全问题日益严峻。而国内除了在环保工质冷库技术上有所建树以外,运输配送环保冷藏技术、清洁能源利用技术、运行安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基础还相当薄弱;同时,农产品流通的质量检测常常耗时长,当前有效的快速检测手段少之又少,为电商下的农产品保质增加了阻碍。
四、关键技术与重要研究任务
“十三五”时期,生鲜农产品物流将面临如跨境流通等更多的难点与重点问题。在电商迅猛发展趋势下,生鲜农产品物流价值最终还是要依靠农产品商业价值实现,要回归到社会对不同产品品类的品质和卖相的需求,技术装备等保障手段,仍是为了保障农产品的贮运移动价值。我们总结现存问题与发展态势,将生鲜农产品物流相关技术下一步重点研发与发展内容汇总如下。
总体而言,需要针对果蔬、畜禽和水产品等生鲜农产品在电商各物流环节中,通过研发和应用高精度移动冷藏、磁场快速冷冻、温控保鲜配送、移动快速预冷、水产品无水保活运输、绿色生物流通保鲜剂、绿色功能性包装、清洁能源应用和安全运行等技术,并进行快速无损检测等新技术的研发与集成,从而保证农产品流通中的最佳品质;并建立基于时空环境变化下的生鲜农产品“3T指数”(Time、Temperature、Tolerance)。
1.生鲜果蔬贮运一体化技术体系研究。
根据电商模式下生鲜果蔬品控技术的要求,对生鲜果蔬供应链进行流程再造,整合果蔬贮运一体化品控技术,从种植、采收、分拣、包装、贮藏、运输、销售、配送多环节进行创新设计,集成冷链装备技术、果蔬保鲜技术、物联网技术,打造生鲜果蔬全程透明供应链,保证生鲜果蔬的最佳品质。
主要包括:针对生鲜电商模式下生鲜果蔬产品物流过程研发移动式果蔬高精度贮运一体化设备,设计新型风道均匀布风系统和可精确控温的制冷系统,实现贮运一体化设备的高精度控温;研发基于纳米光催化效应的新型冷链空气净化设备,利用纳米光催化效应清除果蔬贮藏和运输过程中的有害气体和有害微生物;研发适合果蔬生鲜电商物流环境的新型功能性保鲜包装等;同时,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产品贮运微环境监控系统,实现对温湿度、乙烯等各种微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控和分析。
2.水产品无水保活物流集成技术研究体系。
解决现行水产品保活流通运输中水、产品比例过大等问题,减少用水量,提高活产品比例;总结当前国内先进技术,开展基于电商模式下鲜活水产品物流关键技术问题,研究水产品智能化多功能暂养集成技术;研究物理休眠技术与装备,研究不同水产品的冷驯化休眠及“唤醒”程序;研究水产品无水保活的化学休眠技术,开发植物源水产品无水活运休眠诱导剂产品;研究调控生物节律诱导休眠技术;研制集高精度温控系统、湿度调控系统、气体调控系统与微环境压力调控系统为一体的水产品智能无水保活运输车;研究可自由组合拼装,独立制冷系统,微环境参数无线传输功能的配送装备等。
3.畜禽肉品生物防腐保鲜技术及快速冷冻装备及技术体系研究。
研究复合生物防腐保鲜剂对肉品物流过程品质劣变和货架寿命的影响,优化组合复配比例、浓度、用量、作用时间,以及涂膜、喷淋、浸渍、包被等不同使用方式,形成畜禽肉品安全、稳定、高效的复合生物保鲜剂产品及技术。包含研究磁场对畜禽肉冷冻过程促进作用的规律和对畜禽肉质量的影响;研究应用磁场辅助下快速冷冻装备冷冻畜禽肉工艺及解冻后品质的变化规律;研发磁场辅助下快速冷冻技术装备。
4.“互联网+物流”平台研究与搭建。
致力于通过各种先进的数据采集及智能化分析技术,结合调查研究及后期处理,为生产农产品物流提供专业的数据服务和分析服务。随着物联网、现代管理科学技术等在物流领域的推广和应用,实现互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将与物流业深度融合。让物流更加智慧化,不断优化物流信息化的应用,完善信息化项目的管理、运营,团队的建设等各环节,适应互联网带来的物流新格局。
针对农产品在不同时空条件和微环境下品质的变化情况,集成不同物流环节品控和检测技术,构建农产品物流过程品质保障技术数据库,制定农产品物流各环节的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实现农产品物流标准化与模块化。为农产品物流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操作指南,保障产品品质,降低物流损失。
5.农产品品质快速无损检测技术研究。
针对不同品种、不同产地及掺伪农产品的光谱、气味指纹和图像信息的差异,采用模式识别和定量预测方法建立识别模型和预测模型。针对农产品在不同物流环境下光谱、气味指纹和图像的多样性、复杂性、不稳定性等突出问题,优化特征提取和数据处理方法,进行多模式品质等级定性判别和定量预测。实现农产品物流过程中品质劣变的快速无损检测与货架寿命的预测,实现农产品品种鉴别、产地溯源与掺伪识别。
【关键词】果蔬农产品;冷链物流;顺丰速运
1 引言
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果蔬食品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对其新鲜度、准时性的诉求也不断攀升,因此果蔬生鲜冷链配送已日益成为我国居民消费的客观要求。面对广阔的市场前景,包括顺丰在内的各个民营企业也开始跃跃欲试,抢占冷链物流市场。
2 顺丰冷链基本业务流程
顺丰产地直采开展以来有多种多样的生鲜果蔬食品进行了时令的采摘出售,大闸蟹、龙虾、茶礼、粽子、荔枝、樱桃等。本文以烟台区樱桃直采为例介绍一般情况下的生鲜果蔬直采基本业务流程,包括客户购买、产地拣果、包装、运输(中转、分拣、送达客户)。
2.1 客户购买
客户购买部分又分为网上订购、电话定购、收派员订购、公司网点订购、合作网点订购、自购自发。
2.2 产地拣果
产品成熟期或是长成时期公司会提前培训一大批专业人才派遣大量员工到产品产地进行现场分拣和包装,并负责分批发送。
2.3 包装
内包装使用泡沫箱包装,泡沫箱内上下顶部都用高品质吸水纸填充后将樱桃放入内,樱桃在箱内不得有晃动,如果有晃动必须用气泡膜填充满,一般建议用食品塑料袋将樱桃包装,上面用高品质吸水纸填充,吸水纸上层防止气泡膜和冷源,冷源与樱桃中间用气泡膜隔开。
2.4 运输
冷链运输大都外包,一般远距离运输的生鲜件大都与冷藏车厂家合作,租用大量具有冷藏条件的车辆代替中转车进行运输中转。运输设备相对简陋,以至于遇到特殊件损坏率较高。
3 顺丰冷链物流业务问题
3.1 时间掌控能力差
顺丰冷链的产品从客户订购到送达客户时间需要经历包装、发送、中转、派送等环节,这期间不能保证产品的运输路线最佳,中转过程也可能遇到意外状况,分拣快件有时会出现分区域错误耽误的时间至少是半天,在这每一个环节一旦遇到问题生鲜产品、果蔬农产品的保鲜度便会受到很大影响,而这期间的大部分工作是由人工完成的,不能保证每一个快件的每一个环节是准确的,所以时间控制就不能完全保证。
3.2 冷链体系不完善
以对自有顺丰优选提供冷链配送为主,提供第三方冷链配送服务有限;以一线二线城市冷链配送为主,三线及以下城市的冷链物流节点、线路、冷藏车投入有限;以烟台市区冷库建设为主,对果蔬产地的冷库储存规模有限。产地没有一定的预冷设施或是预冷仓库,中途运输过程也不能完全使用冷藏运输,冷链物流部门不健全,在运输配送环节各部门能否做到无缝连接和配合目前还是无法保证,这也是现在烟台顺丰冷链业务的最大问题。
3.3 物流成本高
作为第三方冷链物流公司开展业务时也遇到了私营商家对成本高的市场反应。例如,烟台樱桃的配送,私营商家也会利用顺丰的快速物流体系配送,从而缩短时间。但是为了节约成本其大部分发普件,个营商家利用冰袋保鲜,增加了快件重量并起到一定的保鲜效果,但是大大增加了损耗率。宁愿增加损耗,也不发冷链快件,是烟台冷链市场私营商家的普遍现象。
3.4 全程冷链不能完全保证
顺丰物流公司开始做冷链也是从基础做起,目前冷藏车辆大都是外包,应用于产地直采的生鲜和果蔬产品,但是外包车辆成本高实效慢,公司不能完全控制,并且冷藏车辆本身耗能高成本高,而且全程运输过程中公司内部不参与监控,不能保证冷藏车全程提供冷藏服务。
4 顺丰冷链物流发展对策
4.1 建设自有冷链设施设备
4.1.1 冷链仓储
针对顺丰公司近来冷链物流商品特性、发展目标及市场需求,应积极购进小批量、多品种的小型冷车,以此充分满足果蔬商品对多品种、小批量产品运送的需要。公司应该根据冷藏食品尤其是果蔬食品对温度的不同要求适时选择普通冷库、流通加工冷库等。
4.1.2 其它设施设备
包括冷链运输车、冷藏集装箱、冷链物流容器的统一、分拣设备、制冷系统、搬运设施设备等。上述设施设备需要具备耐低温的特性。冷链物流容器包括蓄冷箱、物流筐、塑料托盘等。
4.2 完善冷链物流作业环节
预冷环节。果蔬储存前根据不同的储存温度对其迅速预冷的降温处理过程,通过消除田间余热,降低呼吸强度,延长果蔬保鲜。储存环节。储存阶段需根据不同果蔬的特性选择适宜的储存冷库,充分运用气调贮藏技术,控制冷库内二氧化碳气体等浓度,抑制果蔬呼吸作用,减少促进果蔬成熟的激素排放。运输与配送环节。利用冷链信息化技术与先进设施设备的优势,合理调控运输与配送环节低温冷链温度,保持果蔬新鲜的最后一公里配送。零售与消费阶段。在未来,依托线上顺丰优选和顺丰社区配送站点,开展社区O2O配送、商品展示业务,让消费者享受冷链物流的果蔬的新鲜。
4.3 加强业务模式开发
在运输方式方面,与铁路总公司合作开展“铁路+公路”多式联运方式。2016年1月铁总首次推出铁路冷藏集装箱运输,为烟台顺丰从单一运输模式到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新渠道。
在商业模式方面,继续深化冷链物流B2C模式,积极开展第三方物流业务及跨国生鲜、果园直供等高附加值采购销一体化业务。积极拓展电商O2O模式的可操作性,利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将线上线下联通起来,在收取佣金的同时为其提供门到门的高效冷链物流。在最后一公里配送时,可建立烟台终端宅配网络,设立电子菜箱终端保持果蔬等新鲜口感。
4.4 强化“顺丰冷运”品牌
强化顺丰优选的品牌有助于公司业务量与顾客好感度提升、“顺丰冷运”品牌价值增值、顺利开展第三方冷链物流活动等。包括社区、商场等人流量巨大场所地推、广告赞助与宣传、事件营销、新意的口号、发挥名人效应等。
参考文献:
[1]洪卫.山东省果蔬冷链物流现状及发展对策探究――以山东寿光蔬菜冷链物流为例[J].物流科技,2010,08
[2]周家华,常虹,赵毅,李延云.中国果蔬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及建议[J].食品工业科技,2012,06
[3]刘仁有.顺丰速运(集团)有限公司后向一体化战略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
[4]朱仕兄.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物流技术,2012,23
作者简介:
关键词:农超对接模式;冷链物流;合作
中图分类号:F304.3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is article circling the cold-chain cooperation mode through the processing of farming-supermarket docking,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n absent cold-chain cooperation awareness, insufficient cold-chain cooperation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weak cold-chain cooperation builder strength and low cold-chain cooper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level. This article also proposes three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purpose of optimizing the cold-chain cooperation: government supports cold-chain system building, the third party logistics participates in the cold-chain cooperation, and co-builds the cold-chain system by cooperatives and supermarkets. It hope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farming-supermarket docking by perfecting the cold-chain cooperation under farming-supermarket mode.
Key words: farming-supermarket docking mode; cold chain; cooperation
在消费者对农产品需求向多样化、高营养、高安全的层面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农产品价格持续上升,“农民贱卖,老百姓贵买”的局面。并且在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对比后,我国农产品流通过程中也存在过高的物流成本以及货损率,致使国家不得不积极推动农产品现代化流通方式的发展。2008年10月商务部、农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将农户组织与超市经营进行挂钩,依托于冷链物流的发展,开拓了农产品流通的新型模式。因此优化农超模式中的冷链合作,将更有效地推动农超对接的发展。
1农超模式中现有冷链合作分析
胡鞍钢(2001)曾指出:真正意义上的“农超模式”应为农民在专业合作社的组织下,把符合现代化零售业要求的农产品,按照现代化商业模式,出售给超市[1]。而符合现代化零售业要求的产品必需经过冷链处理。所谓冷链物流泛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者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2]。然而目前由于我国农产品冷链发展滞后,经冷藏处理的蔬菜比例不到5%。因为缺少冷藏处理,水果蔬菜物流货损率大于25%,损失达1亿元人民币以上,而美国仅为2%[3]。同时由于农户及其合作社组织化专业化水平较低,尤其在农产品预冷及速冻环节更是技术薄弱,致使在与现代化运营的超市对接过程中存在诸多因冷链合作带来的问题,造成了一定的农产品腐损,也阻碍了农超对接模式的推广。因此,必须对农超模式的冷链合作加以分析,以优化农超模式中的冷链合作。
1.1现有的冷链合作模式
目前,我国现有的农超合作以“超市+合作社+农户”、“超市+基地+农户”及“超市+龙头企业+农户”为主。基于现有的农超模式,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及大型零售企业(连锁超市)作为冷链运作的组织者,依托生产基地,或联合食品生产企业共同构建冷链系统,以规避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变质给品牌带来的不良影响。然而经数据显示仅有16%的零售企业的蔬果采购以基地或产地为主,因此“超市+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仍占据农超对接的主要地位。至2012年底,全国农民合作社已达60万家,但仍然存在合作社规模较小,与超市对接质量不高的问题。而缺乏有效的冷链合作即是对接质量的主要问题之一。
1.2现有的冷链合作问题
(1)冷链合作的意识不足
在零售企业与合作社的合作环节中,因零售企业具有较高的标准化水平,且为保证农产品的生鲜度,企业具备较强冷链意识。然而在农户与合作社的合作环节中,由于合作社规模较小,缺少足够的资金实力,在农产品采摘、收割后,合作社及农户更多考量的是产品数量和即时质量的保证,缺乏预冷、速冻的处理意识以及冷链初级加工的意识。在发达国家,果蔬采摘后,都会经过冷风机等装置进行预冷处理,在日本,预冷技术使用率高达90%,而我国仅为5%[4]。同时,合作社之间的合作也仅停留在物流配送上的联合,而没有冷链联合的意识。
(2)冷链合作一体化建设不足
无论在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模式中还是现有的农超对接模式中,都存在冷链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一体化建设不足的问题。以冷链运输为例,我国现有冷藏汽车3万多辆,而美国冷藏车16万辆,保温车6万辆,日本冷藏保温车12万辆。我国冷藏运输率仅为10%左右,美国则高达80%~90%[5]。同时还存在中下游环节冷链建设优于上游的格局。虽然龙头企业、连锁超市等具备一定的冷链运作能力,拥有相对数量的冷藏运输车辆及冷链设施。然而对于上游的合作社及农户,却匮乏冷链的相关设施、设备,对农产品仍使用普通货车进行常温运输,影响了产品的品质。因此农超对接模式中一体化的冷链建设仍处于严重不足的初级阶段。
(3)冷链合作构建者实力不足
冷链物流由冷冻加工、冷冻储藏、冷藏运输与配送及冷冻销售构成[2],且对冷藏时间及温度要求较高,因此冷链建设具有高技术要求、高资金投入的特点。基于现有的农超对接中的冷链合作模式,无论是生产加工的龙头企业还是大型的连锁零售企业,都无法实现从农户到超市一体化的冷链建设,因此缺乏整合冷链的实力。
(4)冷链合作信息化程度不足
冷链合作过程中,为保证农产品的生鲜度,必须实现货物的快速流通,以及对中下游客户需求的快速反应。然而目前我国农产品的信息化系统的构建仍处于较低水平,缺乏农业信息交流的大型网站。尤其针对冷链上游,以农业合作社为主体的节点,更是缺乏合作社之间的有效信息沟通。另外,农产品信息标准化程度也不高,没有一整套完善的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标准系统,同时在POS系统、EDI、RFID技术应用方面也未得到广泛使用。致使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缺少实时跟踪及质量监控,造成冷链合作过程中上游节点的利益难以得到保证。
2农超模式中冷链合作优化建议
基于现有的农超对接中冷链合作模式的不足,应通过政府的大力支持,第三方冷链企业的参与以及合作社与超市共建的形式不断优化冷链的合作,以推动“农超对接”模式的快速发展。
2.1政府支持构建冷链系统
由于冷链合作中对技术及设备的要求较高,在农超模式中,所有节点的企业及组织都缺少建立一整套冷链基础设施的实力。因此各地政府应根据当地生产的特点,给予合作社及农户宏观政策上的指导,帮助组织及个人明确农业发展的方向,了解大型连锁超市合作的意图及要求;同时提供资金上的支持,帮助合作社整合物流运作,尤其是加强冷链环节的各项建设,投资购买各种预冷设施或兴建各类冷藏仓库等。另外,各地政府还可以构建大型的农业信息化平台,帮助农超模式中的企业、组织及个人更快地了解生产收割的信息,更好地提高农产品采摘收割后的流通效率,并对市场的供需信息实时反馈,便于农超对接中的冷链环节进行有效的整合。
2.2第三方物流参与冷链合作
在现有的农超模式中,承接冷链联合的企业多为大型零售企业,但由于实力有限,冷链运作更多地局限于中下游节点。而对于预冷、速冻等也具备较高要求的上游节点却缺乏有力的组织者。因此应鼓励原有实力雄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向冷链物流企业转型,帮助合作社及农户完成相应的冷链操作,又可以作为冷链合作中新的节点企业与生产加工的龙头企业或是大型的连锁零售企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更好地开展低温物流运作。通过专业化的冷链服务,有效地降低农超模式中上游储运环节的货损率,提高农产品生鲜度,并降低整体物流成本。因此应加快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使其更好地整合上游资源,完善农超模式中的冷链合作。
2.3合作社与超市共建冷链体系
在农超对接模式中,超市采购价格下降约10%,农民收入增加约10%~20%[6],大大降低了原有流通模式中过多的环节成本,实现了超市、农户及消费者的多赢局面。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户、合作社与超市的长期合作,农户可以将一部分收益投资给合作社开展冷链建设。同时,超市也可以让渡一定的采购收益投入合作社,帮助其发展冷链设施设备。合作社作为中间组织,整合上下游资金,根据当地的产品特点,以及原有的物流基础,更好地发展预冷、速冻,农产品初级加工等环节,构建更为实用的农超模式下的冷链体系。另外这种冷链共建的格局也使得超市和农户、合作社形成更为牢固的长期合作关系,有助于推动农超模式的深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世晴,李书华. 现代零售价值链提升现代化农业发展――论“农超对接”的机遇[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10-14.
[2] 刘永志,王侃. 共同配送策略在冷链物流中的应用研究[J]. 物流科技,2007(10):1-3.
[3] 申瑞,阮文彪. 我国农产品物流模式改革探讨[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6-9,74.
[4] 洪卫. 山东省果蔬冷链物流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以山东寿光蔬菜冷链物流为例[J]. 物流科技,2010(8):4-6.
[5] 王玉侠.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3):80-82,84.
[6] 李先国,杨晶,杜江. 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战略构想[J]. 学海,2013(5):37-41.
关键词:生鲜电商;冷链物流;有机食品
一、前言
我国是生鲜农产品生产大国,产量大、品种多,但生鲜农产品具有易腐烂、难贮存、受气候影响较大,且物流发展水平落后,使得人们并未完全构建起对生鲜产品的信赖机制。但庞大的网民基数以及膨胀的购物需求,使得网上购物成为形势所趋。因此,在顺应我国对安全的有机食品的强烈诉求的背景下,只要准确定位,运用恰当的营销策略,生鲜电商的发展前景必将广阔。
二、生鲜电商面临的难题
生鲜食品作为我国电子商务中“蓝海”,同时又作为一种非标准化产品,要保证它立足于电子商务并提高它在网络市场的渗透率,将会面临哪些问题呢?
1.生鲜食品的特殊性。生鲜食品的易腐烂、难贮存的特点意味着确保在整个营销渠道中“鲜”的困难性。网购时间若长达三四天,食品的新鲜程度、口感以及营养价值必然会大打折扣,无法使消费者建立长期品牌忠诚度。保守消费观念、实体消费习惯的改变,需要长期用户体验积累,建立品质认可度,深化产业,以稳定货源和优质产品消除客户的怀疑态度。
2.技术不足。1958 年,美国的阿萨德等人提出的冷冻食品质量取决于食品的冷冻时间、温度、耐藏性的容许限度,表明了严格的全程冷链控制和专业的配送中心设备的重要性。但我国冷藏仓储普遍老化、分布不均衡且硬件设施落后,难以为生鲜食品流通系统地提供低温保障,反而容易导致大量损耗及安全隐患。
3.环节复杂。生鲜电商的环节多而复杂,使得整个流程难以控制与管理,如进货,仓储,装配,物流,客户发展等。每项环节都需要精心设计,例如,生鲜食品的损耗与时间和距离呈正比的情况下,商家应考虑缩小配送中心的服务半径,但这带来了在相同连锁规模条件下,需设立更多生鲜食品配送中心的问题。不仅如此,还要考虑货源的稳定、供货商产品的优质性、消费者的购买习惯等。生鲜电商优菜网的创始人丁景涛分享他的失败经验时,就提及了环节复杂这一问题。
4.成本大。在投资过程中,不管在储存还是在运输过程中,为了最大限度的保持生鲜食品的最佳质量和恒定低温条件状态,使得“高配”的冷链物流的投入巨大。生鲜食品大多是初级产品,在流动到消费者手中之前,需要经过分类,因此生鲜食品的加工、冷藏设备以及配送运输都需要专业人员来操作与控制,因此在物资和人员配备上也投入了很大的成本。再加上生鲜食品的特殊性使得客户的订单量还未形成规模化,给商家带来库存损失或缺货风险。
三、生鲜电商的发展对策
1.合理定位。生鲜食品的非标准性决定了在开拓生鲜电商这块市场中应将产品定位于中高端。如果网上销售的生鲜食品是农贸市场上随处可见的农产品,说明该生鲜食品的替代性很强,那么在风险权衡下,消费者肯定倾向于眼见为实的传统方式的购买。但如果生鲜电商销售的是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在顺应追求高品质及健康饮食的背景下,确保产品品质,树立自已品牌,将会充分发挥市场潜力,赢得高用户黏性。优菜网的失败很大程度是源于放弃先前有机食品的销售而改为销售普通蔬菜,导致客户纷纷流失。
2.运用O2O模式。线上和线下实体店互相支撑,线上可以使用传统线下企业的成熟物流体系以及冷藏库、速冻库等设备资源,线下企业可以通过线上拓宽营业范围,在保持生鲜产品质量的同时减少库存负担,以标准化服务销售非标准性生鲜产品,培养用户忠诚度,引导消费者购物习惯。双管齐下,实现风险共担。
3.解决冷链物流问题。目前,我国在一定区域内自给自足的冷链物流网络模式尚未成型,再加上生鲜物流的低效率,使得生鲜电商的供应链问题成为限制我国生鲜食品产业化和流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作为一种重资产的商业模式,生鲜电商自建物流花费巨大,因此应该与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合作,利用第三方物流的公众平台共同配送,整合社会资源,从而实现冷链物流的覆盖及减少物流设备的投入。而且第三方物流具有专业的冷链检测技术,在整个运输过程中能做到对生鲜食品尽可能无缝的监控,进而为客户提供高标准化的服务。针对我国的生鲜食品物流发展现状,共同配送是实现规模化配送及多样化的经营模式的最佳选择。为了建设高效率的物流系统,生鲜电商不仅要聚焦本地化经营,还应利用订单交易来实现商流与物流的分离,从而缩短供应链长度,从供应链源头把控质量,减少生鲜食品倒装造成的损耗。
四、结语
虽然现阶段我国生鲜食品市场化程度、配送设备、冷链技术在短期内很难有很大的突破,但只要科学定位、不断创新、突破冷链物流的死角,生鲜电商将与物流、农产品标准化相互促进,打破“赔本赚吆喝”的僵局,获得高毛利率、高度政府支持、高用户黏性,从而推动电子商务在生鲜食品的重大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健.电商抢“鲜”,如何笑到最后?[J].销售与市场(管理版),2012(11)
[2] 净海鹰.生鲜电商谁主沉浮[J].经理人,2013(06)
[3] 沈坤华.生鲜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3(26)
[4] 孙淑会.生鲜电商如何“保鲜”[J].新远见,2013(10)
[5] 丁景涛.一个生鲜电商失败者的经验分享[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3(06)
[6] 缪小红,周新年,巫志龙.生鲜食品冷链物流研究进展探讨[J]. 物流技术,2009(02)
[7] 范云兵.垂直生鲜电商的放与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3(15)
[8] 李家曦.生鲜食品配送中心的特殊性[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07)
[9] 龚树生,梁怀兰.生鲜食品的冷链物流网络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6(02)
其中,生鲜电商因其品质控制和冷链运输的高难度和高成本,是电子商务的高端细分领域,也成了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当然,这一领域并非风平浪静,从以天猫、1号店、京东为代表的电商平台,以沱沱工社、顺丰优选为代表的垂直类电商,再到以沃尔玛、大润发、永辉超市等为代表的传统零售企业,都已经开始从不同角度切入生鲜领域。
生鲜电商不是苦逼搬运工
“农夫山泉是大自然的搬运工,京东是互联网行业的搬运工,”沱沱工社CEO杜非对《互联网周刊》记者表示,“同样是卖矿泉水,我们和京东、天猫等大型综合性电商相比并没有任何优势。”言下之意明显,沱沱工社将专注于高附加值的生鲜电商和中产阶级人群,扩大商品经营品类并不是沱沱工社的目标。这一点在其业务数据上一览无余,“沱沱90%的营收来自于需要冷链物流和存储的生鲜食品,产品也从两年前的6000SKU缩减至3000SKU。”
从红孩子再到沱沱工社,杜非有着丰富的电商运营和管理经验,他表示,“多余的产品品类会带来更大的物流、仓储压力,运营成本也会上升。沱沱也会在无限扩张的过程中失掉了自己的个性。”随着互联网和电商的触角向更多的领域延伸,消费者对于网络购买生鲜食品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正在形成,对于生鲜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绿色、有机等中高端生鲜食品的需求也在上涨。在目前,肉、禽、蛋、奶、海产品已成为沱沱工社的主营产品。”
提及生鲜电商和有机食品,多数人会习惯性地将其和高价挂钩,而实则可能不然。尽管生鲜类产品从前期种植到送达消费者手中,历经多重环节,面临着标准化程度低、易损耗、难以储藏、配送要求高以及品控难度大等多方面问题,但这些问题所带来的成本压力并非不可控。
对沱沱工社,杜非已大刀阔斧进行改革,除了上面提及的缩减产品品类之外,对冷链物流的成本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对客户进行定向筛选和沉淀,逐渐剔除购买单一品类的客户,引导顾客购买多品类商品。在杜非看来,单一品类的生鲜电商的门槛非常低,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生鲜电商。前两年热炒的生鲜水果,因其时令性,高损耗,导致成本居高不下。而冷链物流需要持续订单支撑,否则阶段性订单会加剧成本压力,而单一商品的浅层次冷藏物流无法满足多批次生鲜商品的物流要求。
作为垂直类生鲜电商的沱沱工社,在北京六环以内由自营物流全程冷链配送,北京地区以外的生鲜业务则选择与第三方物流合作,全程冷链配送。
无论是缩减产品品类,专注生鲜食品,还是冷链物流成本控制以及客户的筛选,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都是在将生鲜有机食品以最快的方式、最合理的价格送到最合适的消费者手中。“现在消费者对于有机食品的认识还比较浅,”杜非表示,“认为有机食品一定会很贵,这几乎已经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其中一部分原因在于市场成熟度较低,另外一部分原因则是有机食品供应商本身对于降低产品价格普及市场上的迟疑。
自营农场plus联合农场
生鲜有机和高端进口食品是沱沱工社的主营产品。
此前,沱沱工社引以为豪的是年产150余种商品的自营农场,也曾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宣传。自营农场也成了沱沱生鲜有机食品的背书。然而,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之后,沱沱发现了农产品品类过多的弊端:产品无法规模化生产,成本难以做到最优化。于是,沱沱工社逐渐将自营农场的产品品类缩减到50余种,其他商品则从其他有机农场进行采购。“这是沱沱工社在近年来进行的一种自我改造,”杜非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因而,沱沱工社之前被贴上的“一站式”服务(即产品前期种植、采摘、包装、配送、销售等一系列环节实行自营模式)标签似乎不再合适了。
“中国有很多有机农场,但却面临着客户匮乏的窘境,”杜非谈到,“沱沱采购这些农场的产品,成本不见得会比自营更高。”
沱沱工社已然在整合上游的农场资源。对于消费者关心的产品品质问题,杜非表示,沱沱工社与联合农场的合作是一种辅导式生产,在通过订单制包销的同时,其产品也要与自营农场接受同样的监管和质量抽检。除此之外,联合有机农场的产品质量由国家进行背书,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2012年以来,政府对有机农场近乎不近人情的监管力度。
“沱沱工社销售的是一种信任关系。”杜非将沱沱工社的商业模式称为信任关系的维系。
在往常的分类中,人们根据生鲜电商产品的来源将其分为两种,一是与第三方供应商合作,如1号店在货源采取果园、农场产地直采的方式,京东则产地货源直供,通过平台销售;二是“一站式”服务,即产品前期种植、采摘、包装、配送、销售等一系列环节实行自营模式。其中,沱沱工社被归入第二类,主要自主种植有机蔬菜,养殖有机家禽、家畜,并建立自营配送中心和冷链物流体系,从货源上对品质的进行严格把控。据了解,沱沱工社目前拥有北京自营农场与上海等7个联合农场。
别人相信你时,你就成功了
冷链物流和供应渠道依旧是生鲜电商的核心竞争力,直接对应的是生鲜产品的品质。其中,冷链成本占销售额25%-40%,未来冷链成本的下降会直接带来售价的下降。这也是沱沱工社一直努力的方向或口号――有机不贵。
关键词:大数据;冷链物流;配送
中图分类号:F252.14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Based on the efficient information receiving and feedback in the big data environment, the impact of big data on cold chain logistics delivery is analyzed. This paper states three aspects of the impact, that are management of trucks in the delivery, distribution route optimization and re-optimization, advance shipping.
Key words: big data; cold chain logistics; delivery
0 引 言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冷链物流作为提供安全新鲜食品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早在2010年,我国发改委颁布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建成一批运转高速、规模化、现代化的跨区域冷链物流配送中心。而配送作为冷链物流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是冷链物流实施成败的关键。因此,各大电商争相进入冷链物流配送领域,2015年11月6日,京东物流正式对外推出了生鲜冷链物流解决方案,其生鲜冷链配送覆盖城市已达35个,其中7个城市实现了当日达服务[1],表明冷链物流配送已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与此同时,网络和信息化的发展为冷链物流配送带来机遇和挑战,其中影响最为明显的莫过于大数据。所谓“大数据”,是指大小超出典型数据库软件采集、储存、管理和分析等能力的数据集合[2]。最先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麦肯锡认为:“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3]在我国,大数据在冷链物流领域已经有所应用,据报道,澳柯玛公司积极运用大数据、智能化、云计算等互联网信息技术,推出了“ICM智慧全冷链管理系统”[4]。但是,由于我国冷链物流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建立大数据思维,如何应用大数据改进冷链物流配送仍没有得到良好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冷链物流在大数据环境下面临的挑战(缺乏相关设备、信息处理效率低下、缺乏相关标准没有形成信息链)和大数据在冷链物流配送环节中的应用(管理和监控运输车辆、优化和再优化配送路径、预判发货和预判到达)来进行分析。
1 大数据环境下冷链物流面临的挑战
由于冷链物流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企业思维比较传统,缺乏各种设施设备,在还没有完全搞清楚互联网的情况下,又要面临大数据的冲击,对他们而言无疑是一种挑战。
1.1 缺乏相关设备,信息处理效率低下
一方面,由于很多企业并没有意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为了降低运作成本,对计算机、终端设备、RFID、数据库、传感器等设备采购不到位,缺乏相应的信息技术,无法对在库产品进行实时监控,更无法收集来自在途车辆和货物的信息。另一方面,硬件设施不到位导致企业间信息无法互换,缺乏信息交换平台,形成“信息孤岛”,跟不上各类产品数据增长的步伐。如果企业不加以改善,必将在大数据时代难以生存。
1.2 缺乏标准
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冷链物流过程中缺乏相关的标准,包括一般物流标准的缺失和数据标准的缺失。前者包括如冷藏柜和冷藏车的尺寸、装载量、托盘大小、冷冻产品所需的温湿度、光照、冷冻和冷藏时间、细菌超标范围等,没有得到很好的规范。后者主要是指在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收集、转化和处理标准,由于大数据分析平台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涉及到数据准备技术、数据储存技术、数据平台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等,需要制定大数据分析技术要求、过程模型、可视化工具要求等标准,以提高大数据处理产品的质量。而这些无疑对我国冷链物流行业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1.3 信息链尚未形成
所谓信息链,包括从产品生产、加工、库存、配送一直到消费者手中的整个信息链条,这是建立冷冻产品安全可追溯的基础条件。由于基础设施的缺乏,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只有少部分企业能做到产品从产地到消费地的信息可追溯,如通过扫描二维码,可查询产品的产地、生产配料、生产者、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向消费者公布产品的原材料信息,不仅能让其参与产品生产的整个过程,也能对有问题的产品及时控制和召回。而大部分企业的产品信息都是黑匣子,让人难以放心消费。总之,由于冷冻产品对温湿度较敏感,容易变质损坏,建立这样一条信息链对保障产品安全和消费者权益来说都至关重要的。
2 大数据在冷链物流配送环节中的应用
大数据环境下冷链物流配送流程图如图1所示。图1中包含配送方、冷藏车、客户、大数据分析平台、公共数据云等要素。配送方(可以是制造商、零售商、第三方物流企业等)派送冷藏车将产品运送至客户,在途中,配送方可通过大数据分析平台监管在途车辆,同时客户也可通过此平台对车辆和货物进行查询并反馈信息,而通过大数据平台提供的一些数据和信息,冷藏车也可接受来自配送方的指令,对自身情况进行调整,为提供高品质的产品提供保障。
2.1 管理和监控冷藏配送车辆
配送前,通过将企业内部信息与行业数据相结合,与其他企业合作,建立冷藏车辆信息库(载重、容量、存储条件等),通过对车辆信息库的管理,可对冷藏车进行合理安排和及时调度,避免冷藏车的无效运输,提高运输效率。在此基础上为每辆车及对应的司机建立“身份证”,通过“一车一证”可准确核查冷藏车和司机身份的真伪,有效制止骗车骗货现象的发生,保证货物安全。配送中,对车辆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包括冷藏车箱的温度、湿度、光照、烟雾,车辆行驶路径,停车或者行驶时间,装卸货信息等,也可以计算驾驶员急加速,急刹车的次数,经济转速区行驶时间等信息[5],并通过车载终端将实时数据传送至大数据分析平台供配送方和客户对货物和冷藏车进行追踪,以免在出现意外时第一时间做出反应,降低损失。配送完成后,可通过大数据分析平台共享的信息收集目的地附近的货物,捎带返回顺路的货物,避免车辆返空,提高配送车辆利用率。
2.2 优化和再优化配送路径
无论从成本的角度还是从保障产品质量的角度讲,都要尽可能快地将冷藏产品运送至客户手中。这就要求对配送车辆的路径进行合理规划。目前我国冷链配送路径安排比较粗放,基本靠配送人员的个人感知来确定行驶路线。在大数据环境下,企业可借助来自公共数据云提供的基础数据如天气、交通、路况等为配送车辆规划合理路径。这些基础数据涉及城市配送中每段路径在一天中各细分时段的通过时间、各路段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等基础交通信息,基于动态与随机车辆路径规划模型(off line dynamic vehicle routing problem),在考虑各配送任务时间窗的情形下,快速生成各配送批次的初始优化路径。在车辆配送过程中,根据途中车辆实时反馈的运行状态信息、公共交通云反馈的公共交通信息,依赖在线的动态车辆路径优化模型(online dynamic vehicle routing problem),做出在途实时的路径调整安排,保证获取实时状态下较优的配送路径安排[6]。
2.3 预判发货和预判到达
2013年亚马逊申请了一项名为“预判发货”的专利,即通过对用户行为数据(顾客此前的订单、商品搜索记录、心愿单、购物车,甚至包括用户鼠标在某商品页面的停留时间等)的分析,预测顾客的购买行为,在顾客下单之前提前发出包裹,最大程度地缩短物流时间。这为其他企业提供了模仿的典范。企业可利用大数据分析平台,收集分析有关客户消费行为(购买时间和次数,冷冻产品数量、品类等)的数据,建立消费行为与时间段的联系,在消费旺季或高峰时间段来临前,提前按一定的比率将产品运送至消费地附近,待消费高峰期到来时,可用最短的时间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避免短缺货现象发生,同时也保障了产品质量。这对于具有固定消费时间段和需要冷藏保鲜的产品尤为有效,如月饼、粽子、生鲜果蔬、肉类等。
而“预判到达”则是指通过大数据平台对冷链配送相关历史数据(如冷藏配送车辆到达后对客户的平均等待时间、在目的地的装卸货时间、与客户的交接时间等)的分析,在车辆到达前的一定时间提前通知客户收货,保障冷冻产品从“冷藏车”转移到“冷柜”的过程中没有断链,避免车辆等待客户或客户等车的现象,节省双方的时间成本。如果客户经常要求延迟收货,配送方甚至可将这类产品放至下一批配送货物中,减少目的地仓库的库存。同时,若配送车辆在途中出现天气恶劣、交通事故等意外情况,及时通过大数据分析平台传送信息到配送方和客户,更新到货收货时间。
3 结 论
大数据时代的变革,不是技术变革,而是思维变革与商业模式变革。配送企业应及早做好准备,改变传统思想,建立大数据思维,积极应对大数据和云计算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首先分析了大数据环境下冷链物流面临的挑战,然后着眼于冷链物流的配送环节,分析大数据在冷链物流配送环节可能的应用场景(车辆的管理和调度、路径优化和再优化、预判信息),为提高冷链物流配送效率、提高冷冻产品质量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佚名. 京东物流全面进入国内生鲜物流配送领域[EB/OL]. (2015-11-07)[2016-07-05]. http:///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06853&highlight=%BE%A9%B6%AB%CE%EF%C1%F7.
[2] 张琳. RFID在物流供应链中的应用[J]. 电子商务,2014(3):50-51.
[3] 丁俊发. 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与挑战[J]. 中国储运,2013(7):32.
[4] 佚名. 澳柯玛打造ICM智慧全冷链管理系统[EB/OL]. (2015-09-30)[2016-07-05]. http:///news_detail.php?id=6108.
这样的大手笔,无疑透露出初尝电商滋味的顺丰优选对今年盛夏京城“鲜果大战”的志在必得。此时距离顺丰优选正式上线,不过整一年的时间。从“卖东西”到 “送东西”,一年时间,顺丰优选成为顺丰速运多元化战略中的一枝“独秀”。
第1步:深入地头 直采生鲜
从今年5月中旬起,顺丰优选的采购员便开始忙着在广州周边农村走访荔枝种植户,他们希望采购到成色、品质均符合总部规定标准的优质荔枝。
据顺丰优选业务相关负责人介绍:“从消费者的喜爱程度来看,生鲜是我们的第一大品类。去年我们的加拿大对虾、厄瓜多尔虾、北极虾等冷藏海鲜都卖得非常好。因为是海外直采,价格相比进口超市便宜很多。”
尽管顺丰优选成立的初衷是“做一个销售健康安全食品的网络平台”,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起初国外进口产品还占据库存量的80%之多,但在大半年运营后,生鲜产品却占到了订单量的60%。目前,顺丰优选业务覆盖生鲜食品、母婴食品、酒水饮料等九大品类,其中生鲜产品乃一大特色。
如何让农鲜产品被快速呈上餐桌?
被选中为合格供应商的农户,将得到顺丰优选网站后台的一个账号,登录到系统便可以查看客户订单。而只要用户下单,信息就会通过网站后台反馈到合作的果园,农户根据订单流程规定将水果采摘并打包发送给快递员进行配送。同时,各地工作人员也可以向顺丰优选推荐当地特色商品,帮助优选完成严格的选品,以便快速高效完成产地直采。
第2步:借力大网 巧打配合
当然,顺丰优选的直采业务要想战绩辉煌,还离不开顺丰集团大网的协同作战。
在过去一年的经营中,顺丰优选不仅充分依托顺丰集团所给予的资金支持和品牌背书,还在运营架构上与顺丰大网进行了更多的连通。据记者了解,此前顺丰优选曾有过要建立独立冷链宅配体系的构想,但最终选择了充分利用集团现有的物流资源。
公开资料显示,顺丰集团现有员工18万人,拥有自有货机12架,租用货机19架。顺丰快递业务和营业网点遍布中国港澳台、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日本及美国等地区和国家。在全国大中城市基本可以做到24小时送达。强大的运力和广泛的业务范围,让顺丰优选具备了把业务“想象”变为现实的潜力。李东起对记者表示,“现在顺丰优选有700人,其中有400人是快递员。顺丰优选将在IT系统上,加强与顺丰速递的配送系统对接。”
顺丰优选成立一年后,便不再继续壮大自己的配送队伍,而是更多地利用顺丰集团的资源,并将配送业务慢慢转移进入顺丰快递的大网。如果能嫁接在大网里,自然可以降低各项成本。“用顺丰的物流缩短供应链,这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商业模式。”李东起说,“缩短供应链”才是电商的“创新”。
李东起认为,零售业务的核心是供应链管理。缩短供应链、取消中间环节,最好能把供应商和客户进行双向对接,以最大可能减少中间物流成本。“电商本质上还是零售业,客户接触电商的体验主要与物流环节有关,消费者能感知到的就是物流服务的好坏。而作为快递企业,顺丰天生就具备上述资源优势。”
事实上,顺丰优选对集团物流资源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帮助集团更好地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李东起曾表示:“目前优选的产品种类不少来自进口,而海外业务对顺丰的成本并未构成太多负担,反倒降低了原本顺丰从国外返回的飞机腹舱的空舱率。”
第3步:送鲜入户 宅配制胜
生鲜业务目前已然被业内公认为电商届的“蓝海”,天猫、京东、1号店等电商巨头也纷纷向生鲜业务敞开了大门。由此,顺丰优选势必将迎来更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发挥先天优势,破解电商生鲜业务中的宅配短板,成为顺丰优选的重要发力点。
“顺丰优选尝试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即通过‘速度’实现物流成本的降低。”李东起透露,具体做法是,在城际干线之间采用冷藏车的方式快速送达,而在城市宅配环节中,则采取“保温箱”或者“冷藏箱”的方式快速送达,这种半冷链的方式,避免了进行全程“有缘”温控配送,大大缩减了物流成本,同时因为强调快速配送,而能保证生鲜的新鲜度。
通常,顺丰速运的配送分为常温、冷藏和冷冻三种。通过为优选配送,顺丰速运已经获得了足够的温控经验。位于北京顺义区的顺丰优选冷链仓库占地将近1万平方米,可满足- 60℃至30℃的“冷冻、冷藏、常温”及“恒温恒湿”商品的储存需求。同时,借助顺丰大网的物流配送优势,使得鲜品头天下单,第二天即可送达用户手中。
李东起介绍,目前总部集团已经开始拷贝北京经验,并在全国布局冷链物流。对顺丰优选来说,冷物流链中的干线运输(从生鲜产地运到所在城市)已经基本不存在问题,关键在于“最后一公里”的宅配问题,即从城市的仓库如何将生鲜产品保质保量地送达用户手中。
“比如我们如能将一批新鲜的荔枝在24小时内送到消费者手中,就可避免在荔枝包裹中加冰块,因为能够保证足够的新鲜。”李东起表示。在出库之前,各类商品就按照其自身的温控要求分别装入常温箱、冷藏箱中。配送员将货送给用户时,会将货品放入随身携带的冷藏包中,以确保客户收到的生鲜商品不会出现品相的变化。为了保证快递速度,如果碰到天气不好等外界因素,顺丰优选则会选择推迟采摘,从而避免在物流过程中延误时间。
两年的激进变革和商业冒险中,外界其实一直很不看好,各类唱衰的声音不绝于耳,但大多数批判声音仅是基于商业常识或市场直觉的“雾里看花”,隐约感觉顺丰病了,但什么病,病得有多厉害,又为什么治不好等深层次的问题,却不得而知。在顺丰内部,对于嘿客的失败,或有多种意见和看法,但因为是老板王卫强力主导的(错误)项目,也只能心照不宣,讳莫如深,刻意避而不谈罢了。
业内人士推演、分析、复盘嘿客(顺丰商业)项目的根本动机不在于粗暴批评或简单嘲笑一个民营企业家的改革失败,而是要深入并系统地探讨顺丰商业为什么失败,现在完全剥离是否英明之举,顺丰商业未来发展建议三个层面的问题,以期给顺丰、王卫,以及其他转型的传统企业、民营企业家以深刻的反思和警示。
被边缘化的嘿客败得有多惨?
嘿客O2O项目(顺丰商业)的失败,首先是财务上的失败,用塌方式的“溃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
两年的时间里,十几亿元的投入,近两万人的努力,最后竟然赔个精光,什么都没留下――一没留下象样的固定资产,二没锻炼出象样的队伍,三没探索出成熟的商业模式,最后,甚至连个象样的教训都没总结出来,真可谓败得一蹋糊涂,输得莫名其妙。
无论内部,还是外部,都有许多人说,顺丰就不应该做嘿客。
这貌似聪明的判断其实是非常浅薄的判断。首先,“嘿客”的战略目标非常清晰,那就是快速抢占社区入口,同时化解最后一公里的“物流难题”;其次,王卫的决策逻辑也很靠谱,那就是利用顺丰的整体物流优势,打造一张“空网、地网、仓网、店网”四网合一的平台级商业,可遗憾的是,顺丰从上至下,当然也包括王卫本人,都无法完全理解这四大网络在战略层面的内在关联、协同节奏和创新边界,从而导致一盘大棋被下得乱七八槽。从下面看嘿客失败的三大惨痛教训:
一是战略混乱。坦率地讲,中国绝大部分企业没有战略,绝大部分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也不懂战略,更没有能力制定战略。大多企业对战略的理解就是“数据幻想+时髦大词”。先是老板凭感觉列出一大堆豪华的数据,然后由身边几个笔杆子,生搬硬套些大而无当、似是而非的“大词”,譬如“互联网+”,譬如“创新转型”,譬如“极致”,譬如“聚焦”,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顺丰是一家还算谦虚的公司,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短板,所以在战略制订方面,一直很依赖“外脑”,譬如一些国际性的大咨询公司。可最大的坑就在这里。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常识,就是近些年崛起的互联网大佬和电商新贵,没有一个是依靠传统咨询公司“出谋划策”的。
顺丰这个民营企业,或是老板性格原因,或是企业成长基因,多多少少有些草莽英雄的气质,丰富的摸爬滚打实战经验和行业阅历,使得整个高层对于战略的理解颇是随意,且对自己的直觉很是自信。
嘿客的整体战略布局也因此陷入前所未有的混乱状态。一边是“外脑”无力帮助顺丰管理层梳理一个清晰的战略思路,更不懂如何制订一个接地气的商业模型和执行方案;一边是顺丰高层被所谓互联网的新思想洗脑,痴迷于一些疯狂的“极致、快、跨界、O2O”等大量似是而非的概念中。上层理解的虚和外脑方案的空,使得嘿客整个管理团队陷入迷乱之中。总之一句话,没有统一、清晰、可行的战略路线图是嘿客不可避免走向溃败的最大根源。
二是管理失控。嘿客管理混乱到触目惊心的地步,是完全出乎预料的。王卫先生做过深刻反思,认为团队犯下许多低级的错误,一是因为他太急,转型太猛,二是顺丰缺乏商业基因,对于新事物理解不到位,存在认知盲点。这两个理由用来解释嘿客初创时期的混乱还行,可为什么两年多的时间,经过多次调整依然乱得一蹋糊涂呢?
嘿客管理最大的困境,一是没找到合适的帅才,二是没找到靠谱的相才。先说帅才。嘿客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四易其帅,但因为都是内部老人,或忠勇有余,但能力不足,特别是其综合素质远远无法匹配嘿客这个复杂的商业平台,说不好听点,多是以连长的带兵思维指挥兵团作战。有人可能会觉得王卫临阵换帅,犯了大忌,可在业内人士看来,换谁都一样。因为很大程度上,王卫都在越权指挥,他说关店就关店,他说扩充品类就扩充品类,而嘿客的主帅竟然也都乖乖地听了。熟读历史或战争的人都知道,这仗换谁也没办法打。
再谈相才。先做个不恰当的比例,如果帅才是爹,那么相才就是娘,一武一文,一对外一主内。嘿客内部最缺的就是行政副总裁或政委这样的角色,要能写,要会说,并擅长做内部沟通工作。几千家门店,几万人队伍,必须要靠流程办事,凭制度管人,可嘿客至今也没建立一套象样的内部组织体系和管理制度。
为什么不建呢,因为没有能力建。最可怕的是,有些人甚至觉得没必要建,或是因为混乱可以掩盖无能或过失吧,当然也有可能只是思想僵化或工作懒隋,觉得生搬硬套大网的东西挺好,不但高大上,而且挑不出毛病。
三是创新困境。嘿客门店给大部分人最强烈的印象就是特别怪,四不象。这也真实反映了嘿客在创新方面的尴尬境地。虽说王卫有足够的商业诚意和创新激情来打造一个全新的社区零售业态,可具体到如何操作上,往往会忽视商业本质和企业现实,陷入有钱人的任性和狂想中来。
嘿客社区O2O门店应该如何创新,本是一件非常严肃的商业论证课题。就方法论而言,本应在不同地区,建设一批不同主题或业态的试验门店,然后在政策和技术层面给予足够的支持,鼓劲各地督导、店长因地、因时制宜,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求,灵活调整,大胆创新,在实战中不断迭代演化出接地气的创新服务或产品。
可遗憾的是,嘿客的创新一直停留在总部高谈阔论的口水中,或是拍脑袋的灵感中,或是想当然的对标企业的模式COPY中。最后的结果是,嘿客的商业模式一再被笑话,基层员工的信任和激情也一再被辜负,他们却依然高高在上,浑然不觉,在领导眼中,他们依然是KPI指标最完美的创新型人才。
嘿客复盘之大航空战略
对于嘿客的战略规划,应坚持大航空、大平台、大社区三大战略联动式布局。
先谈大航空。早在2014年初的《顺丰和EMS:航空争霸战》一文中,业内人士就建议顺丰在未来两年内应再购买三十架飞机自有全货机,帐也算好了,差不多要14个亿左右,这样到2015年年底差不多就有53架自有全货机。后来进一步修正,希望再“冒进”点,建议到2017年年底,顺丰自有货机规模应达到100架,外包货机30-50架,航空货运量超过400万吨 ,基本目标就是牢牢控制航空货运市场的霸主地位,垄断50-60%以上的市场份额。
这本是个常识性的竞争策略,根本就没讨论的必要,更不应该有丝毫动摇。可遗憾的是,最该“冒进”的却在“稳步推进”,2014年仅购进4架飞机,2015年购进8架,2016年截止4月30日,又购进4架,目前一共才有30架自有全货机,不到原计划的一半。
可对比的是,发力仅仅半年的圆通航空,一口气就订购了20架飞机。市场竞争就这么残酷而讽刺,此消彼长中,竞争对手平白多估值了上百亿,而顺丰不但将来至少会被吞噬1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且本次上市估值也至少被低估了三分之一。
许多人搞不明白航空货运和嘿客有什么关联?当然大有关联,如果顺丰在航空货运方面按业内人士的战略设想提前加大投入,那么就有富余的航空运力调配出来,最理想的是每个月至少保证一架货机专营生鲜,并最终在两年内形成5―10架专营“生鲜直达”的货运机队。当然,冷链运输和生鲜仓储资源也必须完全从大网里剥离出来,至少是部分剥离,形成一个独立、完整的生鲜物流(供应链)服务网络和生态系统。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顺丰商业落地的最大前提和关键因素就是必须多买飞机,形成战略冗余的运力储备,有独立的空运资源调配和运力保障,这个生鲜生意才能做起来,不但大有故事可讲,而且嘿客(顺丰商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壁垒也顺势形成。
嘿客的第一定位,应是以“航空直达”为核心势能,放大物流基因优势,专注生鲜,做大食品领域的顶级物流服务商。这本是顺丰最应该选择的战略切入路径,可遗憾的是,当初王卫先生的判断出了问题,或者讲是他对顺丰商业的战略规划思路和操盘逻辑出了问题。按他的本意,应先投重资,铺一张庞大的O2O社区零售落地网络,然后有了充沛的现金流和成熟且稳定的业务量时,顺势倒逼运力升级,再去买飞机也不迟。可社区零售的前提是要打造品牌,而品牌的树立则需要快速建立核心竞争力,而当初顺丰最具优势的就是航空货运带来的良好口碑和服务优势。不放大这个基因优势,嘿客就没故事可讲,服务品牌和商业模式也永远无法立起来。
可比照的是,自2014年以来,东航、国航、南航的跨境生鲜货运(供应链)业务都做得风生水起。单东航而言,仅6月2日至27日,就会有7架东航包机(波音777)从西雅图直飞上海,预计将运送总量为1000吨的美国樱桃。目前,其产地直达业务已占整个货运业务总量的1/4,而且对其货运物流业务实现赢利的贡献率颇大。
嘿客复盘之大平台战略
做最专业的平台级食品供应服务商
首先,业内人士是极不赞成嘿客什么都卖,嘿客也真没本事什么都能卖好。
一再强调要业务聚焦,单品突破,特别声明在生鲜领域大有可为。理由有三:
一是从市场层面来看,生鲜食品是家庭生活必需品,需求稳定,黏性强、复购率高,利润空间也大。
二是从竞争层面来讲,唯有生鲜食品能放大顺丰的航空优势、冷链优势,以及嘿客社区门店网络优势及顺丰优选积累的经验优势,这本是顺丰最应该放大和挖掘的竞争优势,也是嘿客单品突破的最佳市场切入点。
三是从资源层面分析,就生产端而言,顺丰可以借上万个直营网点的区位优势和人脉优势,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丰富的直采基地;而在零售端,三十万员工频繁深入社区一线,可以快速完成渠道下沉和宣传任务。
一个线上发力,一个线下互补
早在2014年6月,业内人士就提出双网合一的战略建议,不可思议的是,这个不算高深但正确无比的建议竟然被拒绝。当时非要另起炉灶,独立做了一套嘿客系统,当然不出所料的烂,最后磨蹭了一年后才被迫整合,而且整合的套路也非常暴力,基本是以损失顺丰优选的整个建制和精英团队为代价。
如今,这个“双网合一”的大战略除了“双品牌”被执行外,其他的都执行得一塌糊涂。而“双品牌”战略又是思想妥协的产物,也是最不重要的一个环节。虽说“嘿客”这个名字是业内人士起的,但内心深处其实一点都不心疼,也觉得毫无必要非得再起一个名字, 线下门店也叫“顺丰优选”并无不妥,后来又改了一个叫“顺丰+”的新字号,想来想去,觉得除了无聊之外,毫无商业意义和品牌价值。
无论跨境生鲜(进口食品)物流,还是国内产地(地方特食)直采,顺丰都有足够的实力和资源搭建最具竞争力的服务平台。正如“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一样,顺丰赚取供应链服务的钱,电商或传统零售商赚取营销和渠道的钱,岂不两全其美,皆大欢喜?
嘿客门店一端的业务,业内人士也建议以2B为主,提出的理由是嘿客的商业目标不是与社区传统便利店或夫妻店竞争(一是竞争不过,二是消灭不了),而是压缩/优化社区零售的供应链条,消灭部分三、四级批发商,特别是部分呈垄断性的品牌食品上,特别容易整合。
再讲2C业务。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顺丰都应精选品类,聚焦用户,在时令水果、进口生鲜、地方特产、好茶名饮等有强礼品属性的品类方面多下功夫,做好商圈团购和社区直销服务。
以每年热销的特食为例,无论大闸蟹、粽子、月饼,还是车厘子、大樱桃、茶叶等,顺丰都掌控着这个行业最精准的数据链条,不但知道每年哪些品牌卖得好,什么地方销得好,而且整个行业的销售周期及平台竞争数据,都可以通过物流数据推算得一清二楚,在这些细分领域,顺丰完全可以凭借大数据优势(前瞻性营销和精准市场切入)和闭环供应链优势(保真保好),轻易争抢到10%以上的市场份额。
如果这一大平台战略被正确且有力地执行,那么利用嘿客这一商业服务平台,实现业务翻番式增长,快速完成近百亿规模收入,并最终“再造一个顺丰”就根本不在话下。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个2B的商业大平台一旦建成,顺丰最擅长的2B金融业务才会有爆发式的增长,也必然水涨船高,具备更广阔的成长想象空间。现如今,顺丰在快递业务领域,通过销售“顺丰卡”来吸金,怎么看都是一个很没想象力的事情。
打好两个基础完成整个布局
一是供应链条的大手笔整合
联想作为世界第一的PC供应商,具备绝对的跨洋航运逆向物流资源(运出船是满的,回来是空的),加上遍布全世界的销售网点和专业营销团队(业务拓展易,谈判能力强),如果再加上顺丰的国内物流优势和员工规模优势,完全有可能打造国内第一进口食品的分销平台。当然,也不排除再加上中信集团旗下的大昌行,三强合作。
二是强势品牌合作,建立跨界联盟
譬如和小米、魅族、华为等公司建立逆向物流(保修快递+门店体验+会员积分互换)协作服务平台;和中粮、益海嘉里等建立粮油直供社区仓储网络;和加多宝、康师傅、农夫山泉等建立水饮直销(配送)网络。总之一句话,大佬结盟,则天下无敌。
然而最最遗憾的是,顺丰的谈判能力太差,结盟意识太弱,什么都想自己干,只愿封闭在自己的小天地,让自己人玩,结果呢,大家也都看到了。
嘿客复盘之大社区战略
今年的6月6日,在丰巢科技成立一周之际,丰巢宣布再获5亿增资。多吗?不多,业内人士建议和测算,应该再融50亿。顺丰内部的人,或觉得根本不可能,因为在他们的理解范围内,顺丰那么大的体量,通过A股借壳上市才融了80多亿,凭什么丰巢科技就可以融50亿?
就如滴滴快的能完成25亿美元海量融资一样,在互联网+时代,没有什么不可能。当然,要融50亿只是理论上而言,事实上,如何把新融到的5个亿花好,已经很难为丰巢科技这个年轻的团队了。这篇文章讲的是嘿客的战略复盘,就是假设智能柜项目还归属嘿客。只是在做丰巢的战略规划中,业内人士情不自禁将嘿客代入。也就是说,丰巢的战略本应也是嘿客的战略定位,一是做物流领域的社区物流综合服务商,二是做零售领域的社区O2O综合服务平台。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 模式 创新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5(a)-0247-01
在产品流通中,农产品流通,有着不同于其它类型的产品流通的特点。下面,以我国农产品流通为例,对这些特点进行简要分析,有助于进一步从更深的层面分析问题和探讨问题的解决之道。
1 农产品流通的一般特点
(1)农产品流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农业兴衰。
这个是基本适用于各国的一般性规律。农产品受季节、气候、保鲜等因素影响较大,往往不能够顺利进入市场,损害农民利益和市场利益。
(2)我国农产品生产和经营的分散性严重影响农产品流通。
我国农产品的生产现状和经营现状的重要特点是单位规模普遍较小,尤其是生产现状,而经营现状也是普遍以个体式家庭式的小零售商为主。这样,相对其他商品如电子产品,流通中的复杂性和困难性就大的多,为解决此类问题而建立的中间单位,在解决了部分流通问题后却又增加了成本问题。
(3)在农产品流通中对于保鲜环节要求较高。
农产品中,易腐难储之物较多,这就对储存保鲜等方面的设施技术建设提出了较高要求,在这方面较为成熟的发达国家如美国,因有系统化的冷链物流,易腐果蔬类从采摘到售出,其中损耗率不超过2%,而在我国,在流通中的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中,损失率在25%至30%,流通效益难以保证。
2 我国农产品流通方式与流通体制的历史演变
农产品流通方式是与当时体制有着密切关系的,农产品流通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流通方式。因此,在总结分析了农产品流通的一般特点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的变革进程与现状进行分析,才能够较为可观地分析问题之所在。
自1953年至1977年,这一时期的农产品流通体制主要特点为统一计划购销,政府严禁农产品自由交易,以统购统销方式解决农产品供求,这样使得农产品流通的一些元素可以集中运用,如运输可以集约化,农产品流通效率较高,但生产效率不高。自1978年至1997年,由统购统销期向市场调节期的过渡,市场调节作用逐渐上升,农产品的流通方式在经营方面开始出现分散性,在运输方面逐渐向一家一户发展,在出售方面逐渐向个体店摊发展,同时在保鲜物流等根本技术方面没有实现突破,但政府仍需要不时介入市场,统一收购集中出售。自1998年至今,我国农产品流通初步适应了市场的要求,由于物流运输体系的逐渐进步和物流保鲜技术的逐渐运用,农产品流通中的一些元素逐渐向集约、高效、损耗降低等方面发展,但是,生产经营方面的分散性没有根本扭转。
3 我国农产品流通现状分析
如今,我国农产品流通的现状基本可以概括为:农产品流通的主要市场载体为农贸市场。农产品的基本流通方式是主要是农产品集散交易,其次是现货交易,不过仅仅在一些特色农业区比较常见;其次是批发市场。农产品经营的主体和经营流程可以表示为:农民―― 商贩―― 中介经销―― 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流通客体以原始产品、简单加工产品为主。农产品流通的物流方式逐渐比较依赖于中间商,农产品到农贸市场之间,有农产品收购商、农产品批发商,或者有其一,而后一般是到达零售商,最后才是消费者,这种多环节的过长流通渠道使得流通链上游和流通链下游获利较少,中间环节获利较多。综合而言,我国现阶段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模式有如下四种:农户、小贩、批发商,到终端;农户、加工企业、批发商,到终端;农户、合作社、加工企业、批发商(为不确定因素),到终端;农户(或农业合作社),到超市终端。流通效率最高的是最后一种,其次是第三种,前两种效率较低。
4 农产品流通模式进行创新突破的关键点
综上所述,农产品流通要最大限度地在经济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首先要最大限度地提高流通效率,降低交易费用,以农产品统一加工、配送的企业介入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生产经营分散化、效率低的问题。其次,要最大限度地缩减流通环节,以“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餐对接”等多种对接方式各种灵活机动的对接方式,提升流通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流通费用。再次,要提升农户在农产品生产出售等方面的组织程度和合作程度,把传统流通环节中的一些问题就地解决,等于是农产品出产之后直接跨越传统流通环节,无疑可以提升农产品流通绩效。最后,政府要以法律规制适度介入农产品流通,推动农产品流通朝新兴电子商务方面发展,这也是一种推动创新的宏观举措。
5 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的策略探究
5.1 引导农户提升的农产品组织化生产经营程度
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可以就地解决传统流通环节中的一些问题,农产品出产之后直接跨越传统流通环节,无疑可以提升农产品流通绩效。具体可以借助于如下方式:发展并改革农业合作社,通过设置专业金融机构、扩大银行业务范围等方式,扶持农产品出产地的加工配送企业,对原有供销合作社进行新型改造,借助于协议方式,组织农民深度市场,利用物理、信息等技术,参与农产品加工配送,直接形成附加值,并实现生产规模化,运用现代商业模式打造全方位的本土化农产品流通体系和农产品品牌。
5.2 政府要加强制度支持、政策帮扶和宏观调控
政府要对农产品流通加大支持力度,鼓励人才为农产品流通基层单位提供一系列支持,加强农产品流通中的冷链物流建设,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冷链设施;政府要担负起农产品流通中基本硬件设施的建设费用,对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投入,大力建设农产品物流环节中的道路设施,强化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建设的政策执行力,加强农产品流通储备设施建设;政府还应加大支持农产品流通的信息网络建设管理,遏止虚假信息,倡导并引领信息平台建设,完善信息服务体系;政府要建立健全支持农产品流通的相关法律法规,鼓励农产品市场流通主体形成协议合作模式,约束主体行为,反垄断、反区域封锁,打击乱收费之行为,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 刘阳.“农超对接”流通模式的影响因素及策略探析[J].中州学刊,2011(4):79-81.
[2] 张丹.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2009(2):60-61.
[3] 喻占元.中外农产品物流比较及发展对策研究[J].世界农业,2009(2):22-26.
这是董敏的第二次创业了,她曾经参与北京九城集团的创建和上市,并担任高级副总裁至今。这一次,董敏的选择是有机产品,于2008年成立了国内第一家专注于有机、安全食品的B2C(企业对消费者)公司沱沱工社(以下简称沱沱)。
所谓有机食品,是国际上通行的环保生态食品概念,它要求在生产和加工中,不使用任何化学农药、化肥、化学防腐剂等合成物质,也不用基因工程(转基因)生物及其产物,是真正的源于自然、富营养、高品质的安全环保生态食品。
相较于发达国家和地区,我国的有机市场仍是不饱和的。有机食品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消费市场上已较普遍,其在德国的消费市场份额甚至高达5%。而自上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以来,有机食品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尚不足1%。
但从生产优势来看,中国用于有机农业用途的土地总面积达230万公顷,位列全球第二。国内的大部分有机食品生产往往也用于出口,国际竞争力正日益增强。因此,尽管国内有机食品市场无论是规模,还是发育程度都很低,但综合分析国外发达国家的需求走势以及未来国内市场的逐步成长,其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有机食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公众责任消费生活方式的培育流行。时至今日,沱沱已经发展为国内最大的有机食品垂直电商。沱沱小众服务,全产业链的商业模式,致力于构建企业和消费者间的责任沟通渠道,或可为有机行业提供借鉴。
全产业链模式
总体而言,有机行业包括食品采购和销售两大环节。食品采购可由供应商提供,也可自设有机农场种植;食品销售则可进入大型或专业超市,也可自行配送至消费者手中。目前,国内相当部分的有机食品是生产、销售分离的,即经由农户或专业的有机产品企业生产,之后再统一进入超市售出。
销售环节中,一般的超市对有机蔬菜的上架要求很高,需要保证至少有30个以上的品种常年不间断供应,断货就会受到罚款。由于大多数有机农场不具备规模优势,超市的规定无形中迫使部分有机生产商造假,甚至以普通食品冒充有机食品。另外,在产品进超市的过程中,相关的损耗和浪费通常较大,这在无形中也增加了运营成本。
电商采购环节中,在与供应商建立互信的过程中需要较长的磨合时间,完全外采容易遭遇不可管控的质量风险,在电商尚未壮大之前,采购量、储存、运输等问题也是常见的困扰,特别是有机蔬菜,其商品特性要求以本地生产为佳。
从有机食品种植、商品组织、供应商评估、电子商务平台的搭建到物流配送,沱沱选择整合和匹配各环节,拓展电子商务,形成了从产业链中的运营环节发展到生产、运营、物流的全产业链模式。
相比较而言,做一个有机食品的网上超市,就不会受制于超市的“压榨”和“盘剥”。“一开始,我们并没有考虑好要做一个有机食品的网上超市。但是在跟很多线下超市洽谈以后,才发现有机食品要进入国内超市有很多麻烦,这也让我们最终选择了运作成本更低的B2C模式。”董敏坦言。
鉴于农产品丰富的特性,沱沱除蔬菜、肉禽等食品由自建农场供应以外,更多的商品来自基地合作加对外采购的模式。以消费额度计算,沱沱约有30%的消费产品来自于有机农场自产,其余则由其统一的全球供应体系采购,包括有机、天然和高品质食品。
目前,沱沱工社与国内外近百家供应商达成战略合作,提供有机美食、特色美味、母婴营养搭配、生活必需品等在内的9大类、2000余种在售商品,沱沱工社承诺提供的新鲜蔬菜将实行无条件退换。
小众服务 引导责任消费
有机食品市场分析人士称,我国有机消费理念尚未像发达国家和地区那样较为普及,仍然小众而近于奢侈。沱沱等有机食品企业对于消费者群体的选择,客观上也反映出国内有机食品的消费现状:地域上,集中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人群上,分散于较高收入及有特殊需求的客户。
同时,在有机领域,只要上规模的东西,质量又很难保证,这是董敏三年尝试后得出的结论。2011年与2010年相较,沱沱的客户群实现了百倍以上的增长。但即使如此大的增量,却很难与规模挂上钩。对于这些行业问题,沱沱有着清醒的认知,更有自己的准备。
首先,考虑到居民消费水平,沱沱选择小众服务。据沱沱有机农场负责人介绍,由于农场基础设施投资、人工种养殖、物流配送、网上超市维护运营等综合成本较高,有机食品售价普遍高于同类非有机产品2至3倍以上。
其次,将消费者群体定位为“两高两外”和有特殊食品安全需求的人士,如母婴和护理期的重症患者等。沱沱工社董事吴柏林告诉记者,目前有机食品的消费主力仍限于部分群体。“两外”,即有外国生活经历的国内消费者和在华居住的外国人;“两高”则包括高级知识分子和高收入者。这是其他有机企业的主要客户群体所在。
这也折射出公众责任消费意识的不足,不利于有机食品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责任消费涵盖道德消费、低碳消费、绿色消费和健康消费四方面,渗透着消费者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诉求,关注消费产品各环节的社会责任状况,注重消费本身的可持续性。
即使是沱沱工社的目标客户“两高两外”人群在选择有机食品方面,购买动机也主要是有机食品的安全性,也就是健康消费,在有机农业的环保低碳、动物福利和社会责任方面,似乎关注度并不高。
长远地看,成熟的有机消费市场则取决于公众责任消费意识的根本转变,全社会真正形成相应的责任消费观。对于处在行业发展前列的沱沱来说,如何从企业履责的角度引导公众责任消费,鼓励一种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至关重要。
在最近的北京市人大代表会议上,身为市人大代表的董敏向官方建言有机行业发展的重要性。董敏认为,大量农药、化肥使用所造成的土壤硝酸盐含量超标、水质恶化的问题亟待解决,而推行有机农业便是有效途径之一。
近期,沱沱还邀请了数十家食品、社会责任领域的媒体赴有机农场调研,实地了解有机食品的生产过程,并搭建媒体、专家学者研讨社会责任和责任消费的平台。在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当下,有机食品企业更应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共同推动全社会的责任消费。
持续投资、员工和认证
有机行业本质上遵循动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生产周期较长,这决定了投资回报周期更长。以西红柿为例,在沱沱农场建场之初,要保证土壤在过去至少36个月内没有重金属、化学物质的渗入。猪的饲养方法亦然。超市售出的普通猪肉,大多3个月或者更短的时间出栏,有机养殖则至少一年。
为保证日配而投入的物流建设更需大量投资。沱沱目前已累积投入9000余万元,三分之一用在了京郊物流仓储基地、物流人员配置和冷链管理上。“有机这个事没钱你做不了,急着挣钱一定不能做。”四年下来9000多万元的投入,沱沱难谈盈利。
充足的投资源于沱沱的投资者九城集团。作为一家致力于推动全球贸易便利化的高科技企业,九城集团为13万家中国进出口企业提供B2G(企业对政府)进出口质量通关软件及相关服务,市场占有率已近90%。在投资方看来,沱沱在业内突破了新鲜食品不能日配的难关,开创了新型B2C领域的冷链物流,属于极有前景的“价值投资”。
如何吸引热爱有机事业、了解有机生产,又熟悉物流管理与信息技术的复合型、高学历人才加入到员工队伍,这是包括沱沱在内的有机食品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管理团队需要找到那些真正认同有机产品理念,愿意投身于有机事业的志同道合者。唯此,有机行业才能成为一种可持续投资,做到责任的坚守。
在投资和员工议题之外,优化有机食品认证对于行业企业亦十分紧要。本刊记者查阅2005年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定的《有机食品国家标准》发现,在有机农业种植中,土地、大气、水环境、选种、施用肥料、除虫方式等因素都须遵循严格的规定。并且,只有通过具有国家资质的机构认证的食品才可称为有机食品。
有机食品认证确有其必要性,但记者了解到,目前也存在认证混乱、执行力度及后期的监管力度不够的问题。由此,众多商家“滥竽充数”,以次充好现象层出不穷,不利于有机市场信心的培育。另一方面,国内有机食品认证的门槛设置很高,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额外的企业生产成本。
据沱沱负责认证事务的工作人员介绍,沱沱农场1050亩的整体有机认证的费用每年近6万元,每个品种每茬种植都需要进行有机检测,每次检测费用为2200元。比如大西红柿、小西红柿也要作为两个品种分别接受有机检测。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些认证标准的初衷在于强化有机产品的安全性,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业准入门槛。但这也部分超出了认证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使得企业不得不忙于应付应接不暇的产品认证,事实上也增加了尚处于培育期的行业企业成本。
对此,吴柏林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可考虑借鉴国外认证机构从简、从严的执业经验,进一步优化现有的认证体系,更加注重从扶持、培育和引导有机产业的发展高度上,服务于企业整体的经营布局,着重有机行业制度、环境的规范认证,而非单纯的结果认证。
市场信心与模式推广
有机食品企业需明确诸如可持续的资金投入、员工发展方面的努力方向,积极促进行业认证的优化服务。此外,还需以负责任的经营方式,构建企业和消费者之间更加稳固的沟通渠道,增加客户对有机食品和行业的市场信心。
信任源自对生产者了解的程度,信任的关键是相信对方、了解对方。吴柏林直言,“现在的情况是有足够大的有机食品市场,但最大困难在于没有建立起足够强大的市场信心”。为此,沱沱不定期地邀请现有的有机消费者和他们的亲朋好友到有机农场体验有机生活,或者干脆认领一块地自己耕种,过把“地主”瘾,消费者得以现场感受有机种养殖的全过程,甚至有机会学习有机种植技巧。
有着大学任教经历的吴柏林形象地称之为“熟人经济”,通过一些实际的参与活动,消费者开始了解并逐步信任有机农场,较为自然地建立起生产者与消费者间的“熟络关系”。吴柏林认为,小众服务的有机食品行业的理想定位恰恰是营造出彼此信任的社区消费环境。
关键词:电子商务;生态圈;农产品物流;陕西省
中图分类号:F2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439-8114(2014)17-4248-02
Problems and Measures of Logistic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E-commerce Ecosystem
WANG Guan-ning
(School of Automobile and Logistics Studies ,Shaanxi Polytechnic Institute, Xianyang 712000, Shaanxi,China )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mmerce, the logistics statu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Shaanxi province was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mmerce ecosystem.The problems occurred in the process of farming logistics were explored. Advices on improving farming logistics in E-commerce ecosystem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E-commerce; ecosystem; logistic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Shaanxi province
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使得中国的很多企业越来越意识到商业兴国的重要性。电子商务这种新型的商业模式不断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农产品电子商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农产品物流是农产品电子商务开展的关键。
1 电子商务生态圈的物流现状
近几年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尤其是网购的增长速度非常快,电子商务对物流环节尤其是快递物流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要求该物流具有反应速度快、处理及时、信息化程度高、服务质量高等。而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速度远远跟不上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因此每逢网络促销时,就会出现物流“爆仓”,产品滞压、运输成本过高、效率低下等现状,由此可见我国物流整体发展比较缓慢,在电子商务生态圈中这一环节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
2 电商生态圈中农产品物流的问题
2.1 农产品物流体系不健全,运输效率过低
首先物流的反应速度要快,能够及时处理顾客所下的订单;其次物流的整个体系应该能够及时应对所遇到的突发问题,如季节性较强且保鲜程度要求较高的农产品或农产品加工产品,要求物流企业能够及时解决所遇到的突发问题;最后物流的整体运输时间要求非常短,一般消费者对物流有一定要求,即就是能够再很短时间内送达消费者手中。然而陕西省农产品物流体系的不健全,导致整体运输效率过低,是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的亟待解决的一个瓶颈问题[2]。陕西省农产品物流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陕西省农产品物流比较分散,而且专业化程度很低。农产品物流主要以农产品中间商或收购商、农户自发或农业合作社等非专业的人员进行,这样就导致效率过低、成本过高、损失过大等。第二,陕西省农产品物流仓储系统比较落后。尤其是一些新鲜农产品,对仓储、配送中心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冷链物流系统的建立对农产品物流特别重要,但是由于陕西省农产品物流起步比较晚,目前陕西省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几乎没有,这就导致农产品损失过大,物流成本过高,效率过低。
2.2 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落后,信息化网络不健全
陕西省地处相对落后的西北地区,农产品物流仍然比较落后,尤其是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主要体现着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产品的运输、装卸搬运设备等设备比较落后,尤其是装卸搬运大部分还是采用以人力为主,这样就导致效率低,成本高,运输途中损失大等。第二乡村信息化程度较低,这就使得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水平较低。由于农村网络普及率和使用率都较低,因此物流没有形成一个公共信息化平台,使得以互联网、3G网络等为基础的物流信息网络很难得到广泛的应用,物流方面的一些新技术很难得到广泛的应用,如二维条形码、运输中的温度控制及定位系统等[3]。
2.3 农产品物流技术比较落后,现代化水平较低
陕西省农产品物流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产品物流设备、设施比较落后,机械化程度不高,各环节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这就影响了农产品物流行业的整个工作效率。第二,农产品物流现代化水平较低,陕西省各大物流企业仍然以采用传统物流模式,这就导致了物流整体效率低下,同时由于物流运输设备比较落后,使得中途损失较为严重,物流成本过高,在途时间过长。
2.4 农产品物流管理水平低和制度不完善
农产品物流产业的涉及到很多相关方面和部门,如基础设施建设、物流技术设备、产业政策、投资融资、税收、海关以及农产品质量标准等。同时由于农产品自身流量大、点多、涉及的部门多等特点,这就需要政府部门进行农产品物流的宏观调控,为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但是,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到目前为止,陕西省农产品物流还没有出台相应的具体可执行制度和政策支持物流的健康快速发展。这就使得农产品物流在发展过程中比较缓慢,协调性不强,运输成本过高,效率低下。
2.5 专业的人才缺乏
农产品物流具有其特殊性,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然而物流专业在我国开设没几年时间,相应的培养体系不够成熟和健全,而大部分从业人员都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整体素质比较低,专业化程度不高,这也是制约农产品物流发的一个因素。
3 电商生态圈中农产品物流的对策
3.1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
农产品物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完备和便利的基础设施,加强农产品物流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首先要加强对铁路、公路的联运工作的指导和协调,政府要引导企业采用公路和铁路联运方式运输货物,并指导企业要合理的、科学的选用公路和铁路联运,以减少仓储成本,节约时间,减少损耗。其次规划好农产品的仓储、配送以及运输等相关设施的建设,加快农产品基础设施的改善,尤其是冷链物流体系的建设。
3.2 加强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程度
首先要加强农产品物流网络化建设,农产品物流各环节应尽快进行信息化建设,如建立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平台,将各环节的信息能够及时顺畅的进行对接。其次要改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信息化程度,通过改善传统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网络化程度,使得农产品供需信息能够及时对接,降低农产品的积压问题[4]。
3.3 改善物流设备,提升物流企业的现代化水平
首先要改善农产品物流设备。在农产品物流企业中应该改善物流企业的硬件设备,提高其自动化、机械化的运作效率,如建立自动立体仓储、配备专门的冷链运输车辆,装卸搬运的叉车、包装标准化的托盘等现代化设备,以提升农产品物流的效率。其次要引进先进的物流技术和信息系统的标准化。通过引进先进的物流技术,提升农产品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水平。如采用GPS和GIS卫星定位系统,可以确定运输车辆的状况,射频技术、条码技术、数据库技术、快速放映系统以及EDI技术等的应用,能够有效改善农产品物流企业的效率,降低农产品的损耗以及成本。
3.4 完善农产品物流的相关制度和提升管理水平
在农产品物流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农产品物流要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提高管理水平,这就需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行业协会要积极转变观念,要树立为企业、行业和政府服务的观念,利用行业协会和行业龙头企业制定物流企业的相关制度和行业标准,通过相关的制度和标准提升农产品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政府应该起到协调和促进的作用,鼓励有行业协会进行相关规则和制度的制定,以促进农产品物流的整体发展。
3.5 培养和引进专业的人才
陕西省是个教育大省,要充分发挥高校的作用以培养专业的人才,如企业与高校以“订单班”形式为企业培养人才,企业接纳高校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高校给企业人员进行不定期的培训等方式以解决企业目前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另外为了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节约农产品的流通环节和流通费用、提高农产品的流动效率、降低其损失率这就需要专业的物流人才来完成[5]。
参考文献:
[1] 李 震.电子商务生态圈的价值网络分析[J] .企业活力.2012(4):50.
[2]林 欣.陕西省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区域经济.2012(17):130.
[3] 何军峰.陕西省物流业发展现状实证分析[J].渭南师范学院报.2012(1):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