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智慧教育的问题

智慧教育的问题

时间:2023-09-01 16:55: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智慧教育的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智慧教育的问题

第1篇

【关键词】智慧管理 初中阶段 “苏派教育

初中阶段的“苏派教育”在全国影响很大,很值得学习与研究,因为它拥有诸多闻名全国的初中校,这些初中名校支撑起了初中阶段的“苏派教育”。

洋思中学是全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开启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先河;东庐中学首创的导学案、讲学稿在全国应用范围之广,效用之大,大有燎原之势;再如海门市东洲中学用智慧管理和情智课堂让该校走出了江苏、走向了全国;还有溧阳市后六中学、扬州市梅岭中学、苏州市景范中学、无锡市江南中学等学校,他们无论在办学条件、办学环境,还是在师资队伍、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历经多年的改革探索,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得到省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赞誉,成为省内外初中学校学习借鉴的榜样、表率、标本。

当然,初中阶段的“苏派教育”中,好学校还远远不止上面这些,江苏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每一年都要评选“江苏省最具有影响的学校”,至今至少有50所这样全省、全国知名的学校。正因为此,在基础教育界才流传着这样一个评价:“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初中教育。”

江苏的这些初中学校为什么能够这样有名气?为什么江苏能够涌现出这么多知名初中学校?为什么江苏初中的这些学校都别具特色?是什么最终成就了初中阶段的“苏派教育”的辉煌?

原因很多,涉及方方面面。但我以为最根本的一点还是初中阶段“苏派教育”实施的是前瞻性的科学管理——智慧管理:凭智慧管理出成效,凭智慧管理促发展,凭智慧管理成名校。

何谓学校智慧管理?

智慧管理不是经验管理,不是指令管理,不是长官管理,不是服从管理,不是功利管理,不是设备管理,不是金钱管理,不是今天管理,不是冰冷管理,不是死板教育。

智慧管理应该是科学管理,应该是用心管理,应该是规律应用管理,应该是敬业与专业的管理,应该是哲学思想指导下的管理,应该是人本管理,经营管理——它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它经营的是人心、人性、人情,经营的是学生的发展、老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经营的是学生的未来、老师的未来、学校的未来;智慧管理应该是关乎人的发展的大策略、大方向、大战略、大思想、大系统的宏观管理、长期管理。

在智慧管理之中,校长是智慧管理的核心,他们的管理智慧促进了学校巨大的变化、宏大的发展。无疑,蔡林森是智慧的——将一个“三个三流”的学校打造成全国知名学校;陈康金是智慧的——将自己的朴实想法变成了可以通行的教学之道;张炳华是智慧的——不仅提出了“智慧管理”,更亲身实践着“智慧”管理,通过智慧管理让东洲中学成为海门教育的一张名片;胡建军是智慧的——他通过细节管理,在细微处见精神,把一个农村学校变成全省一流的学校。当然,其他学校的发展也同样离不开他们这个学校的灵魂——智慧的校长,智慧管理的校长。

剖析这些具有智慧思想的校长以及他们在学校所实施的智慧管理,我以为“智慧管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实践的智慧管理。

实践的智慧管理是以解决学校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的管理,意即“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此蔡林森是也。在洋思中学的发展中有很多问题,钱的问题,人的问题,物的问题,学校搬迁的问题,课堂低效的问题,政府支持的问题等。问题之多,问题之杂,问题之碎,没有一点智慧是不行的。最终蔡林森校长依靠自己的智慧,依靠中层领导的智慧,依靠全体老师和学生的智慧,通过大量的富有意义的实践,最终让一个濒临灭亡的学校起死回生,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无穷的青春与活力。

二是理念的智慧管理。

理念的智慧管理不仅是依法、依规、依常进行,更是不断地建立符合本校实际的教育教学理论构建,形成符合本校实际的理念系统,此陈康金是也。为了找到课堂教学更为有效的门径,为了真正发挥师生在教学的作用,为了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为了能够变“苦学苦教”为“乐学乐教”,陈康金提出了“导学”的理念,并不断地丰富,最终形成了系统的导学案教学策略,让学习不再困难,让教学不再复杂,让学生发展更好,让教师教得更欢。

三是实践与理念相结合的智慧管理。

最好的学校管理既是实践的智慧管理,又是理念的智慧管理,是两者充分的结合。显然,张炳华是也。张炳华所编撰的《智慧管理》一书是对这两种管理的全方位的总结与提升,这种智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也是所有学校所应追求的。

无论实践的智慧管理、理念的智慧管理还是理念与实践共生共长的智慧管理,都不是拍着脑袋凭空臆想出来的。它们都是做出来的,都是管理出来的,都是依靠先进的理念、前瞻的理论、科学的指导、丰富的教育教学行为,持之以恒、永不放弃、脚踏实地地干出来的。如果只是靠自己的所谓的聪明的大脑一时想出来,而没有教育教学的沉淀与积累、内化与深化,没有学校文化的熏陶与感染、提升与再造,那这种管理充其量只是小聪明的管理,小技术的管理,而谈不上是大智慧的管理,其管理只能适用于一时,适用于一处,适用于一面,而不能推广、放大、走远。

我们所谈的智慧管理,是一个管理团队对一个组织单位的管理,而非是一个校长对一个组织单位的管理,尽管校长对智慧管理有着核心的引领作用。我以为,智慧管理至少有以下四个重要特点:

第一,人本性。一切的智慧管理都必须以人为本,依从人,服从人,服务人,发展人,提升人。这里的人,不只是学生,而是众人,包括学校里的教职员工,一个都不能少,每一个人都很重要。要让每一个人都拥有作为人的自尊,都享受工作、学习与生活的快乐,让每一个人都能体现与实现作为人的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古人讲:“爱人者,人恒爱之。”这种人本性,就是把人始终放在第一位,把爱人始终放在第一位,把人的发展始终放在第一位,人成了智慧管理的受益者与促进者。人本性,是智慧管理的根基,唯其如此,智慧管理才有意义与价值。

第二,科学性。一切的智慧管理都必须依从科学,服从规律,尊重实践,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问题出发,一切从身边出发,一切从发展出发。智慧管理的科学性要求管理简单而不复杂,因为科学本身并不复杂;要求管理有序而不是随意,因为程序科学才能实现教育科学;要求扬长避短,博采众长,因为科学是不断丰富的,不断充实的,不断补充的,“三个臭皮匠,顶得上一个诸葛亮”,一个校长的管理智慧是有限的,集大家智慧才能有无穷的发展空间与潜力。科学性要求智慧管理的实施必须不断尝试,不断发现,不断攀高,不断创新。

第三,时代性。一切的智慧管理都必须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伐,能用敏锐的洞察力明察世界,体察教育,洞察社会,及时、有效地调整与时代不相符的传统管理策略,不断地否定自己,再否定自己,在否定自己中求得和谐、平衡、创新。这种智慧管理是与社会的大气候吻合的,必须符合本校、本地的实际发展状况,它是一种大气的管理,是一种稳健的管理,是一种稳中求变、稳中思变、稳中渐变的管理,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管理,是一种不断产生正能量、积聚正能量、放大正能量、引领正能量、传递正能量的管理。

第四,独特性。即一切的智慧管理都必须是特有的、个性化的、富有特殊文化色彩的管理。智慧管理中有许多共性的内容,本质的思想,体现着智慧管理的规律性、广泛性。但智慧管理在共性中必须有其突出的个性,殊途同归,各具色彩,“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适合自己的管理才是真正的智慧管理,而绝不是“拿来”,也不是稍加变化。只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你无我有的管理才有生命力,才有发展力,才有吸引力,才能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也就是说,张炳华先生的智慧管理非蔡林森的智慧管理,不能照搬,不能照用。而如果我们的管理是那种千人一面的管理,那这种管理只是管理的复制品,只是管理出来的赝品,缺少本身的特色,缺少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样的管理绝对谈不上是智慧的管理。

无论是智慧管理的人本性、科学性、时代性,还是独特性,“发展”二字应该是贯穿始终,因为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智慧管理的主旋律就是发展;没有发展,没有真正符合人的发展,没有真正符合时代的发展,没有真正的独特的个性发展,智慧管理就会变味,智慧管理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如果智慧管理果真有上面四个特点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试着用这四个特性来审视我们当下的学校管理,来审视我们初中阶段“苏派教育”的发展,我们就会得出另一种结论,那就是我们初中阶段“苏派教育”还那么完美吗?还那么富有成效吗?

其他我们不说,可能也无法说。单说我们江苏初中的“减负”工作,要将“减负”工作落实到位,这可是一项充满着智慧管理的工作,是需要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校长、我们的管理团队拿出足够的智慧来管理与执行才能真正推进的工作。无疑,这项工作做得好,的确有利于江苏教育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子孙后代的成长。

但其推进情况又是如何呢?不能用很差来形容,但足可以用“不容乐观”来形容。

试问江苏的初中教育学校有几家不仍以分数为中心,以分数来评价老师、学生?有几家不是分数压倒一切?有几家不是想着法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仍在加班加点?有几家真正做到了开足、开全、上好所有课程,上好大课间,开好体艺“2+1”?有几家真正真心实意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实现了课堂的高效,课后师生负担真正得到减轻?又有几家将时间还给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学生个性得到培养与张扬?又有几家真正做到面向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特别是对所谓的差生、对没有“希望”的学生负责?又有几家真正形成并保持了自己的特色而傲然挺立?假如你去调查学生,又有多少学生感到学校是乐园的?……

虽然我未曾对全省所有初中校进行调查,但我清楚,与我交流的诸多学校确实存在“五严规定”执行的无力与无可奈何。为了适应社会,为了适应家长,为了符合上级领导的要求,他们只有变着法子、换着花样、“巧妙”地推行各种“减负招数”,“严格”执行着“五严规定”,其背后所行却是“心照不宣”。一个惊人的事实是,“五严规定”现在对于高中阶段各校已经基本上是“一纸空文”,基本上已经“复辟”与“归位”了——“五严规定”对于高中校来说,可能只是一项摆设了——对上、对下各有一套手段应付。这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最好的“智慧管理”,“智慧管理”对这些学校而言不正是讽刺与幽默吗?

……

显然,用智慧管理的四个特点来比照初中阶段“苏派教育”的学校管理,就有很多学校不相符合,我们以为,这种所谓的智慧管理是假智慧管理,是秀智慧管理,是形智慧管理。

2013年3月2日晚上十点,我打开电视机,收看了央视“新闻周刊”,主持人白岩松向大家报告了一个好消息——北京市今年春出台了中小学“减负”“八项规定”。但在其剖析之中,让人充满着各种担心、忧虑——政策出台容易,执行起来可是难上加难,特别是学校的管理,这也引发我的沉思——北京市的“减负令”会不会也如江苏一般只是一阵风,是形式化,是走过场。如果能够执行,那能执行多久?最终会不会也是“虎头蛇尾”“偃旗息鼓”?我衷心期盼着北京市的学校能通过真正的“智慧管理”来完全推进着减负“八项规定”的全面实施。

诚然,我们不能因为没有完全做到就否认我们初中阶段“苏派教育”,更不能因为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就否定我们初中阶段“苏派教育”。事实上,完美无缺的智慧管理是不存在的。但是,“发展无止境,追求无穷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作为走在全国基础教育界前面的江苏,只有看到真正的问题,只有正视真正的问题,才能引发高位的学校智慧管理,才能全面促进初中阶段的“苏派教育”向更深层次迈进,才能继续引领全国基础教育的发展。

第2篇

关键词:智慧教室;科学探究能力培养;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20-04-18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7-0101-02

一、引言

在初中阶段,化学课程具有诸多重难点,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困难。以气体的实验室制取为例,这节课程在知识目标方面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二氧化碳与氧气的制取原理、实践操作与注意事项;在能力目标层面要求学生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过程中,实验装置的选择与操作原理的规律,并学会按照实际需要,进行小组探讨,展开交流评价,并明确最优方案。所以,教师营造教育情景,科学应用教育手段,培育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领悟知识获取的路径极为重要。基于此,本文着眼于教育目标,结合智慧课堂,营造问题情景,呼吁学生交流协作,引导学生科学设计实验方案并展开探究,使其掌握科学探究的方式,培育其勇于创新和勤于实践的精神、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协作和积极沟通的意识。

二、智慧教室概念与理念概述

(一)智慧教室概念

所谓智慧教室,是一种典型的智慧学习环境的物化,是网络与多媒体教室的高级形态,它是凭借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等建构的新型教室,这一新型教室涵盖无形的数字空间与有形的物理空间,借助多样性的智能设备辅助教育内容展现、便于教学资料获取、推动课堂交互进行,具有环境管理与情景感知功能。而智慧教室的目的在于为教育活动供给智能化和人性化的交互空间,凭借数字空间和物理空间的有机融合,远程和本地的结合,优化人和学习环境间存在的联系,在学习空间中落实人和环境的有效交互,推动泛在学习、开放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以及个性化学习的实现。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现如今多媒体教室面临的问题与教室环境设计、技术装备间存在紧密联系。重构传统教室环境,建设适宜学生学习及教师教学的全新环境,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伴随智慧城市、智慧地球等概念的涌现及相关技术的繁荣发展,合理运用云计算技术、传感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AI技术等完善教室设施、优化学习环境、创建智慧型教室已是必然选择。

(二)智慧教室构成

智慧教室和传统教室存在一定差异,智慧教室作为智慧环境系统的分支,是支撑智慧教育的必要条件与智能化空间,它可以利用物联网、互联网、数据挖掘以及学习分析等方式把社会感知、物理感知与网络感知完美衔接,生成智能型教育和学习一体化的环境体系,而这一教室的组成元素是教学活动主体、教学活动条件及教学活动空间。首先,教学活动主体包含管理者、教育者及受教者。管理者是指对智慧教室实施管理、监控与维护的服务人员;教育者指的是在智慧教室当中实施教育工作的教师、助教等教学人员;而受教者即在智慧教室当中开展学习活动的关键性主体。其次,教学活动条件。基于智慧教室环境的教学活动,具有更为严谨的要求,个性化且丰富的线下线上教学资源、为教育活动服务的多元化智能终端、以大数据及物联网为依托的云平台、提供创造性与个性化学习环境的服务系统等为新型智慧教育活动的进行提供了必要条件。再次,系统环境因素。系统环境主要涵盖教育、温湿度调节、灯光控制、视频监控、自动考勤等系统。其中,教育系统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主要系统;温湿度调节和灯光控制系统是为学生提供最智能、环保与舒适环境的功能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是确保教育活动可靠、安全进行的保障性系统;考勤系统则是有效解决以往考勤難问题的智能系统。

(三)智慧教室功能

在智慧教室背景下,原有的学习模式逐渐转变为创新能力培育模式。智慧教室是智慧环境的物化形式,有效丰富了当前智慧教育的理论内涵及其在实践方面的应用路径,为促进智慧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首先,个性化教育功能。在以智慧教室为依托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针对学生群体存在的个性化差异设置新的课程,从而确保学生找到适合自身学情的学习模式,同时教师还可按照学生不同性格制订针对性的学习课程。这一个性化育人模式不仅可运用在面对面的课堂教育中,还可用于远程教育中。其次,多工具教育功能。智慧教室可提供诸多教育工具便于教师选择并应用于教学中,借助多样性呈现技术,充实教育内容。同时在学习层面,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推动学生进行体验式与探究式学习。在具体交互中,师生可采取自然交互的方式对交互内容展开交互,以此来落实多维度交互目标。再次,数据分析功能。借助智慧教室实施教育工作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通过信息采集把学生课堂学习所形成的数据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利用分析技术展开学习数据挖掘、学生信息整合以及教学数据分析,总结出异同点,明确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学习取向,为日后的学习取向提供数据支撑。

三、基于智慧教育的科学探究能力培育的教育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教育工作的最终目标并非单纯地让学生累积知识,而要使其具备知识实践应用的能力,此能力需要学生在实践探究当中培养。初中阶段化学的实验室制取气体课程中,知识容量大且知识点复杂。如果采取传统的教学形式,学生容易感到乏味枯燥,并逐渐缺失兴趣,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更无法实现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育目标。因而,教师应适时转变教育策略,在具体教学中创造活动情境,把智慧课堂和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育充分结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前阶段,教师要提前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独立复习。在课堂教学期间,借助智慧教室平台所具备的即时反馈与抢答系统了解学生对过往所学内容的复习效果。随后通过层次性问题的设计,驱动学生主动思考,利用问题驱动学生持续创新,使其将实验探究作为主要方法,经过小组探讨合作、完善与优化实验计划,持续提升科学探究能力。最后,教师可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的智慧教室助手和实物展台等设备反馈至电子白板当中,由师生一同进行分析和评价,真正使学生感受到主动思考、合作探究与交流探讨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能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具体问题,培育其学科素养和探究能力。

(二)具体教学过程

第一,复习导入,运用智慧教室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先利用课件展示出所提问题: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与氧气的反应原理、制取装置是什么?并利用智慧教室的抢答器选择两名学生,学生一完成问题,学生二进行点评。随后师生共同进行总结归纳,最后教师提出过渡衔接问题: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收集装置若收集有毒气体,是否可以防止空气污染?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借助智慧教室的抢答器激发学生对化学课程的兴趣,运用计时器功能,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问题,提升课堂教学质效。提出问题,调动学生探究欲望,指导学生按照实际要求,优化实验方案,培育创新精神。

第二,实验探究,通过智慧教室落实教育互动。在此环节中教师要明确该活动的主题:探索有毒气体的收集装置如何改进。并提出问题:在有毒气体收集的过程中,如何优化装置来防止空气污染?随后进入实验准备阶段,由四人构成合作探究小组,提前将实验中可能运用的仪器与药品置于实验篮当中,以便在化学实验探究中按照实际需求自由选择。在具体实验探究当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展开组内分析、探讨,并选择适宜的仪器展开探究实验,教师则进行巡视,针对学生探究情况进行指导与点评,对方案不合理之处提出疑问,指导学生展开进一步探究,选取典型装置,运用智慧教室的拍摄功能,上传至电子白板中,并选择一名学生汇报组内实验状况。该活动设计目的在于借助拍摄功能,把学生实验探究的整个过程体现出来,以便师生形象和直观地分析探讨,在调动学生实验探究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培育科学探究能力,改善教学成效。

(三)教学設计特色

本研究涉及的化学课程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真正发挥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主张对学生探究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动脑能力的培育,感受知识和技能生成的整个过程与创新精神培育的过程,使学生创新以往学习模式与学习观念,从而在探究学习中形成并提升化学核心素养与探究能力。另外,在课堂教育中,重视学科教育和信息技术的高度结合,着重发挥出智慧教室的辅助功能,借助智慧教室各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运用拍摄、实物展台与录像等功能,把学生练习与实验探究的整个过程上传至电子白板中,由师生一同分析探讨,激发了全员参加意识,加强专注力,提升了听课效果。

第3篇

关键词: 行动研究 教师实践智慧 有效途径

一、教师实践智慧的消解

传统的教师发展是在工具理性主导下的,以知识技能为主要取向的发展之路。它属于理智取向的教师发展观。赞成这种发展观点的学者认为,教师要进行有效的教学,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拥有内容和拥有把这些内容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可是当技术化或技能化成为教师专业化的追求,而教师专业自主性则体现在对如何做的琢磨上,忘记了追寻为什么,这样就导致一个恶性循环:教师专业化导致教师技能化,而过分技能化又导致教师专业化发展,自主性逐渐丧失,也使得教师的实践智慧在技术技能的追求中慢慢地消解,它表现在:

1.计划性。实践智慧就是使教师在瞬间知道该怎么做,是一种与他人相处的临场的机智和才艺,而不是简单的行动前的计划。可是许多教师却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价值中立的技术性过程,将教育生活世界的多样丰富性转换成可观察的一个个变量来研究。如果把每一个人的内部经验的个体性和整体性分解成为可观察、可量化的均质的要素,那么这种以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及教育的科学研究范式,就会使教师忽视教育现场的特点及教育的人际间伦理道德意识,会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临时发生的情景做出迅速而及时的临场的天赋性扼杀,也最终使教师的发展偏离教育的实践智慧。

2.机械性。教学比舞台表演要求更高,因为教学不是彩排,而是一个人际间互动的过程。教学需要现场的技巧,知道瞬间如何理解变化的情境,要及时、瞬间知道孩子的感受,要知道怎么做,如何呈现事物,何时停止,如何创造教室中的气氛。不具备这些技巧的教师往往变成任务的执行者或演说者。教师需要实践智慧是因为要在具体的情境中做出即时的判断和处理,对自身的实践不断进行反思的结果。

教师实践性智慧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也不是实践中教学经验的简单总结。它渗透和内化于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是一种反思性和实践性的机智。基于此,采取行动研究的校本培训模式是提升教师实践智慧的有效途径。

二、行动研究是提升教师实践性智慧的有效途径

行动研究是指社会情境(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严格说来,行动研究并不是一种孤立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种教育研究活动,是一种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密切结合本职工作,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以直接推动教育工作的改进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

行动研究的主旨是把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其方式是通过实践主体与研究主体的协商或沟通,尤其是使实践者成为研究者,来缩小研究者与实践者之间的距离;把研究整合到教育情境之中,使理论能够在改进教育实践中产生直接的和即时的作用。

行动研究与教师实践性智慧的提升有着分解不开的关联。行动研究是对学校教育实践情景的研究;实践性智慧是在实践中的反思和体验。也就是说,教师实践性智慧的提升与行动研究有着共同的目标指向,即基于实践,并为了实践。从此意义上讲,教师实践性智慧的提升是行动研究的旨归,行动研究是提升教师实践性智慧的有效途径。

三、行动研究为教师实践智慧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行动研究就是在研究者、实际工作者和其他工作人员共同合作下,从现实环境中发现问题并予以研究解决,从而提高实际工作中的行为质量的研究。行动研究是一种以解决某一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导向的现场研究法。

行动研究的过程是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提升过程。实践智慧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关教学整体的真理性的直觉认识。它来源于教学经验,通过对具体的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和反思,提升感性的、表面化的经验,从而内化为教师的实践能力。实践智慧主要表现在对知识传授的超越、教学机智及对自我完善的不懈追求等方面。教师在行动研究中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而且要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及其面临的问题选择所需要的教育理论知识。因此,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充满创造性的过程。教师不可能按预定的“计划”去行动,只能在行动中根据变化的情况采取应对措施。

在行动研究中反思,是教师通过系统的、客观的、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对教学实践进行细致观察并发现问题,对教学实践重新审视,采取新的策略并付诸实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新的问题和新的情况会随时出现,面对生成的、发展的教学现实,教师不但要认识其发展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而且要认识它在促进学生不断发展方面存在的不完善性和不合理性。通过反思和批判其存在的不合理性,从而促进教学智慧的生成。

四、提升教师实践智慧的行动研究模式

教师实践性智慧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也不是实践中教学经验的简单总结。它渗透和内化于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是一种反思性和实践性的机智。缘于此,在校本培训中可采取下述模式以提升教师实践智慧。

行动研究是校本培训的主要模式之一。简单地说,行动研究就是教师在自然、真实的教育场景中对自身实践的系统反思。对教师来说,参与行动研究的收获之一就是实践智慧的提升。因此通过行动研究来促使教师实践性智慧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教师培训的一种重要的取向。

总之,优秀的行动研究不是把目光聚焦在枯涩的理论展现之上,而是扎根于教育实践,诉诸于教师专业生活。这种培训应该浸润着以校为本、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应该涌动着反思和智慧的灵性,应该越过传统的藩篱,为教师实践性智慧的提升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鞠玉翠.行动研究何以联结教育理论与实践[J].山东教育科研,2002.7.

[2]芳.论教师的实践智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

[3]施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

[4]王春华.论行动研究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J].理论学刊,2006.5.

[5]李炳煌.行动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06.2.

第4篇

(一)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实践,远离学生未来的教育生活世界据不完全统计,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全国《教育学》教材有200多种,所有的教材有关教育与教育学、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目的、教育制度、德育智体美劳、教师与学生、课程、教学、班级管理等传统理论内容均占据了大量课程内容,高师教育学课程内容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教材的编写大都采用演绎法,先有许多概念和原理,然后进行推演,强调学科内容的逻辑系统性,适合教师讲授和学生记诵,但忽视教育实践现状与实践研究。“长期以来,宏大叙事的教育学话语掩盖了教育起源于生活世界的事实,鲜活的教育世界尚未真正进入高师公共教育学的课堂,我们的教材习惯于用科学概念来描述教育,遮蔽了教育的本来面目,即忘记了教育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的真实存在。尽管许多有使命感的大学教师力图通过案例教学来弥补教科书的不足。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师范生疏远公共教育学的现状。”师范生即将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真实的教育情境。调研、把握教育现象与问题,是教育课程开发、实施的重要前提。教育学课程往往忽视实践探索,不能以调查研究所得的大量真实数据和真实案例把脉当代教育的现状、问题与未来发展趋势,某些教材呈现的一些案例往往也远离学生未来的教育生活世界,课程内容缺乏真实而坚实的实践支撑。

(二)课程实施重预设,轻生成和体验,缺乏开放性教育学课程实施常常停留于仅使学生能够掌握一些显性的结论性知识的层面,而不注重对学生实践智慧发展能够产生根本性影响的隐性知识、实践知识的构建,学生通常被动接受知识,不需实践也不需体验通过听听背背学到一些空洞、抽象的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只能、也只为解决考试之需,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未有所撼动,对学生未来的教育实践意义甚微。有些教师实施课程时,运用案例教学法,但通常是:教师呈现一个个案例,然后围绕案例的主题,提出问题,让学生们运用相关教育学原理进行思考回答。如此的设计,只是就“问题”而论“教育实践”,而不是就“案例”体验“教育实践”,学生读着案例,思考着答案,收获的是相关理论知识和思维训练,而不能获得教育实践体验,案例教学未能体现教育实践的真谛和蕴意。教育学课程的实施基本在高师院校的课堂,以课本、以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缺乏开放性。总之,目前,教育学课程实施的还是基于“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工具层次的“知识中心”模式,课程实施中缺乏活动体验。学生的认知停留于书本知识,没有或者不能进行亲身实践的活动,这种模式虽然有利于知识传授,但学生失去的是过程、方法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潜移默化和对未来教育、教学生活的感悟。

(三)课程评价重结论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全面性、预见性多数院校教育学课程评价实施闭卷笔试的形式。试卷中填空题、选择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赋分比例较高,即使是论述题、案例分析题,往往测试的也是学生对知识的识记与思辨,学生往往只需记忆教材知识点就可得高分,然而这种高分对学生未来从事教育、教学时的态度、情感、行为缺乏预见性。这种看似公正、科学的评价忽视了教育现实世界的丰富性、实践性、复杂性,把学生未来的教育生活世界知识化、书本化了,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课程评价的形式过于单一、内容过于狭窄,评价标准缺乏科学性、全面性。以上现状造成学生饱学教育学而不能解决来源于教育实践不断变化发展着的情境中的一系列实际复杂问题,很多初任教师反应当他们开始正式教学的时候,会遇到很多在职前教师教育中没有做好充分应对准备的问题情境,面对着极其复杂的教学场景,常常会发现自己似乎置身于一片“沼泽似的低谷”中,以至于会受到强烈的“现实震撼”。“真正核心的是教师的实践本身,通过实践形成的是一种问题解决的智慧,它是与每个具体情境相连的,它必须考虑到在实践中的各种复杂性,它依赖于随时生成的各种判断与决定,它根据各种不确定因素而发生改变,它关注各种特别事件,它随时会在过程中因需要而改变其原定目标。”实践智慧视野里的教育学所需要的课程设计应该是一种基于教育理论、走出教育理论、基于课堂教学、走出课堂教学、面向中小学教育实践,融入真实教育情境的课程设计。其主要价值取向在于培养学生实践智慧,初步实现学生的知与行的统一。

二、教师实践智慧视野里的教育学的构建

(一)强调生成性、表现性三维课程目标,关注学生生命的完整性从理论上说,课程目标设计应科学、具体、具有可操作性,这样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才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教育学课程目标应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特性、教育理论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现状对课程目标进行设计,将目标的设计细化到每一章、每一节、每一课时,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表述。使课程目标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三维目标的实质就是改变“主知主义”的课程传统,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把学生看作完整的人,注重学生德、智、体和知、情、意、行的共生共长。教师的实践与对实践的反思是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的源泉,但教师的实践与对实践的反思是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学生实践智慧的培养不能忽视教育理论的作用。教师实践智慧是教师对教育合理性的追求,从教育主体看,它要求教师在经验和公共教育理论之间有意识地建构合理的个人教育理论;从教育过程看,它要求教师把课程文本当作师生进行理解的“引子”,在师生已有前理解的基础上建构共有知识,发展共享理解。据此,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要强调学生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掌握教育方法与技能,养成一定的教育理论底蕴。教师实践智慧是教师对当下教育情景的感知、辨别与顿悟,这要求教师首先要打破对教育常规的过分依赖;其次要树立在教育情景中反思的意识;再次要确立更具弹性的新教育常规。据此,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要强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程,让学生亲历过程,体验教育现实,培养对当下教育情景的感知、辨别与顿悟的能力与习惯。教师拥有教育理论知识与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还不足以形成实践智慧,“当教师的知识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影响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是情感性因素”。实践智慧强调教师对教育道德品性的彰显。据此,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强调学生对教育的自我体验,培养学生对教育的敬畏之心与热爱之情,形成卓越的教育理念和积极的教育实践观。教育学每一单元、每一课的课程目标应强调课程三维目标的生成性和表现性,因为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等是变化的、难以预测的,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学生在特定情境中的表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实施课程、发展课程、评价课程。“课程成为一种过程———不是传递所(绝对)知道的,而是探索所不知道的知识的过程,而且通过探索,师生共同清扫疆界,从而既转变疆界也转变自己”。

(二)课程内容体系应加强案例研究,突出情境体验,密切与教育实践的联系实践的操练是培养师范生实践智慧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教育理论可以指导实践,却无法直接用来解决具体的实践问题,无法预测教育情境。实践智慧的生成需要学生对教育、教学情境的认知和思考。因此,课程设计应突出情境体验。体验是指通过对事物的直观感受而获得对事物的认识。狄尔泰(W.Dilthey)认为,自然的各种关联可依据可实证的事实加以说明,人的内心生活的各种关联只能在其对整体的理解中演示[10]2。为培养学生的实践智慧,教育学教材应精选出案例材料。郑金洲认为:“简单地说,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11]7案例是从具体的教育情景中选出的真实的事例,每一个事例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教育教学情景,这些真实的情境与学生未来的教育、教学生活世界具有真实的联系,富有实践意义,其中存在着问题及其解决,都来自于实践的、服务实践。学生通过感知这些事例,如同进人特定的情景之中,将书本上的理论与案例中的“现实”对接起来,学生的认识不再仅仅局限于理论,而是对实践有了明晰的体验。案例学习能发展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形成实践智慧。案例在公共教育学课程中使用,能够有效地将多种课程资源启用起来。学生通过案例去探索其背后的教育理论,能主动构建一个与未来教育、教学生活紧密联系的教育理论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体系是学生实践智慧形成的理论基石。

(三)课程实施要强调与中小学的合作,注重活动体验美国学者古德莱德(Goodlad)说:“学校若要变革进步,就需要有更好的教师。大学若想培养出更好的教师,就必须将先进的中小学作为实践的场所。而学校若想变为模范学校,就必须不断地从大学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知识,若想使大学找到通向模范学校的道路,并使这些学校保持其高质量,学校和教师培训院校就必须建立一种共生的关系,并结为平等的伙伴。”“教师素质的提高必须放在教学这个特殊的环境中来实现。”为了儿童”的课程应是儿童“生动的和个人亲身的体验”。大学不能完全提供这个特殊的环境,基础教育则为师范教育提供真实的实践场域。在关于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的论述中,舒尔曼和佐藤学等学者在强调实践智慧的个体性之外,也指出合作或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在教师实践智慧生成中的作用。据此,教育课程的实施要力争建立大中小学合作制度。通过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创设了教育学教学的实践场域,可以让学生在中小学教育、教学生活中,解放学生的感官,发挥学生的潜能,获得教育体验,升华教育教学情感,提升实践行为,养成学生的实践智慧。

(四)课程评价强调过程,强调情境《教育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学会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学》课程的真正价值也在于此。要“提倡在真实情景中通过让学生完成操作任务来进行教学的真实性教育和基于胜任能力的教育。…与此相应,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应建立在高度情境化的操作任务上,提倡采用‘真实性评量’和‘操作评量’等多元化的方法”。课程评价应贯穿于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实行多元的标准,应该是一种典型的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不仅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的感知、记忆,更要关注其理解、运用的程度及“表现”状态。因此,评价应提供知识应用的具体环境,要求评定问题的设计具有开放性、真实性、情景性,考察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表现出的对教育现象的观察、分析、推理、判断能力。让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体验思维过程以便于学生能形成对现实教育活动的领悟能力、解释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学生对未来教育、教学工作的情感。

三、教师实践智慧视野里《教育学》课程运行的条件

培养学生实践智慧的《教育学》课程的良好运行,有赖于以下几个主要条件:

(一)打造“双师制”教师队伍目前,相当数量的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师缺乏中小学教育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难以根据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根据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影响师范生实践智慧的养成。为解决这一问题,可采取“双师制”,给教育学课程的教学安排两种类型的教师,一个是教育学理论研究领域的导师,他们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侧重于提升学生教育学知识与能力;另一个可以聘请既具备较深的专业知识又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一些来自中小学教育、教学和管理第一线的校长、名师和名家,做兼职教师,他们能在培养过程中展示当代教育实践问题,为教育学课程注入实践的活力,弥补大学教师长期远离基础教育实践的缺失。实行“双师制”,要制定相关制度,使双师明确各自应负的责任与权力,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加强对话与交流。只有这样,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培养出具有实践智慧的未来教师。

(二)学校建立科学的课程的管理和评价体系学校应重视公共《教育学》课程在未来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根据中小学改革与发展的现状、实践智慧形成的规律、教育学课程目标,调整、完善《教育学》课程的管理和评价体系。首先,课程管理要确立以学生实践智慧发展为本的原则,提升课程的育人功能;其次,课程实施管理应注重实效,防止用单一化的备课、上课、辅导模式来统一要求教师,要给教师创造一种灵活的、有助于学生实践智慧培养的教学环境,确保教学环境的实践性,让教师尽显生命的不同精彩;再次,建立一套能激发教师培养学生实践智慧的意识与能力,引导学生自觉养成实践智慧的《教育学》教与学的评价体系。

第5篇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黄荣怀教授在第一届北京数字校园与智慧教育学术研讨会上作了题为《智慧教育的三个境界――从环境、模式到体制》的报告。

黄荣怀指出,不能简简单单的只从技术的角度谈智慧教育。在关于智慧学习环境的研究中,黄和团队创办了国际智慧学习环境协会,并且和加拿大的某所大学合作,每年举办一次Workshop,吸引了很多国际上的专家。此外,还创建了网站和期刊。2014年第一届国际智慧学习环境会议在香港教育学院举办,国内外很多著名专家参加了会议。

关于“智慧”的英文表达,一个是Smart,一个是Inteligent,还有一个是Wisdom。“一个聪明的人会给你一个聪明的答案,而一个智慧的人会给你一个聪明的问题。”我们教育的问题不是简单的去回答问题,关键是能够提出问题。

到底什么是智慧教育(系统)?黄荣怀认为,智慧教育(系统)是一种由学校、区域或国家提供的高学习体验、高内容适配性和高教学效率的教育行为(系统),它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为学生、教师和家长等提供一系列差异化的支持和按需服务,能全面采集并利用参与者群体的状态数据和教育教学过程数据来促进公平、持续改进绩效并孕育教育的卓越。

黄荣怀表示,教育的核心在于教育教学模式,而教育教学模式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分析学习者特点。我们以前用学生的人格特征、性格等来分析学习者的特点,并因材施教,其实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十分有趣的是,黄荣怀对“数字土著”与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如果你小于20岁,你就是数字土著;如果你大于20岁,无论你懂多少技术,你就是数字移民;如果你大于40岁,且拒绝使用技术,你就是数字恐龙。而且,数字土著和数字移民两者各自具有偏好特点。

谈到学习,黄荣怀认为其可以分为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正式学习是由学校控制目标,而非正式学习则是由学习者控制目标。从另一个维度来说,学习还可以是有意愿的或者是随意性的,过去的学生可能会按照学校要求完成学习目标,而今天的学生则可能会容易偏离规定的学习目标。

智慧学习环境有其自身的技术特性,即跟踪学习过程,识别学习情境,感知学习物理环境,联接学习社群,轻松、投入和有效的学习。智慧学习环境是一种能感知学习情景,识别学习者特征,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与便利的互动工具,自动记录学习过程和评测学习成果,以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学习场所或活动空间。智慧学习环境实现物理环境与虚拟环境的融合,能更好的提供适应学习者个性特征的学习支持和服务。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社会组织其教育活动的规则体系和定型化的教育活动的组织模式。教育制度包括国家教育制度、学校管理制度(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教学制度。而且现行教育制度与终身教育存在着主要差异。

最后,黄荣怀则分别呈现了智慧教育的关注重点以及智慧教育系统的三境界图谱。从环境、模式到体质,其特征一个是适配,一个是感知。适配就是内容的适配性,而感知则是环境的感知性。对于教育教学的核心,黄荣怀认为最核心的观点就是关爱,如果我们真的能把学生和孩子当做一个完整的人去看待,那么就一定可以产生变化,而且我们尊重学生的差异,问题也在这里。此外,特征中还涉及到公平与和谐。从境界上来说,智慧学习环境传递教育智慧,新型教学模式启迪学生智慧,现代教育制度孕育人类智慧。但这三个境界还是不够的,中间还要有一些技术的问题,技术应该更多的在环境上起作用,而未来要改变体质的话,大数据就很重要。

(本刊记者 王晓明)

第6篇

据此,笔者认为,教师教育智慧的内涵由如下几方面构成。

一、知识为前提

知识不等于智慧,智慧不能像知识一样直接传授,但它需要在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中经由教育的悉心呵护而不断得到开启、丰富和发展。教师这一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它是一个专门从事学习知识、传播知识、丰富知识的文化群体,因此,知识在教师教育智慧尤其是理性智慧的形成和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按照波兰尼在《个人知识》著作中的观点,人类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公共知识――明确的、可以言传的、外显的、能够用各种符号加以表述的知识;一种是个人知识――缄默的、个体的、内隐的、难以言传的知识。照此划分,教师的教育知识亦可分成为两大类:一类是文本式、课程化的教育公共理论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教育技能方法、教育信息技术等;一类是教师个人实践知识,即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情境中通过自己的体验、沉思、领悟并总结出来的方法、技巧、程式、策略等。两类知识各有所长、各显其能,又互补交融,相得益彰。理论知识是教师的主观认识、思想观念,主要表现为对教育的本质、目的、制度、方法等有正确而又深刻的理论洞察,属于康德所说的“纯理性”。教师的“纯理性”对于教育实践具有一种“前定”的效果倾向,即有怎样的“纯理性”,便会产生怎样的实践倾向,“纯理性”发挥着教育观念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西赛罗曾精辟地论述过理性与智慧的关系:“当理性发展成熟和完善,便被恰当地称之为智慧”;个人知识是教师的实践知识、情景知识,主要表现为“教师自身的知识包括教师对自己价值观、目标、生活哲学、风格、个性,优缺点等与教学相关的内容的了解和认识”。[1]一旦教师在情景体验与实践反思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比较成熟的内在认知架构与个人知识模式,就会逐步远离教育行为的盲目性、重复性与低效性,进而为产生个性鲜明、内涵丰富的理性智慧奠定了一个坚实的知识基础。由此可见,扎实丰富、鲜活实用的教育专业知识体系是催生教师理性智慧的必备条件。

二、经验为根基

如果说理性智慧建立在对知识的把握和学习的基础上,那么实践智慧更多的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是在个体经验感悟、教学反思基础上形成的教学智慧。如果离开了长期的实践探索,离开了对实践的反思,那么教师的实践智慧水平是很难提高的。从本质上讲,教育情景具有易变性、不确定性和特殊性等特征。这使教育情景很难从属于某种概括性、普遍性的教育规则。充满变化和不确定性的教育实践要求教师时时刻刻机敏地感知、辨别与顿悟当下教育情景。感知,意味着教师要抓住具体情景中的一切细节,思考该情景是怎样呈现出来的;辨别,意味着教师要明白该情景和其他情景的差异,其间暗含了哪些行动可能,拟采取何种行动;顿悟,意味着教师明白某个学生的某种表现和行为必然发生与“他是谁”相联系,从而形成特定情景的经历感和意义感。[2]由此可见,洞察并解决当下复杂教育情景中的种种问题,仅靠公共理论原理、知识与方式是远远不够的,还得凭借教师自己根据问题的背景、性质与特点,在以往教育活动过程中不断积累下来的丰富工作经验中检视选择,经过一番精心的甄别、提取、优化与整合,组合成一个富有智慧的策略思路与解决方案,对问题进行有效的消解与排除。这既是优秀教师排解教学障碍、开展教育活动、凸显自身价值的一个过程,也是教育智慧诞生于教师个人教学经验的基本程序。因此,“就教师的个体而言,他最可宝贵的财富,就是他的个体经验,特别是那些值得总结、挖掘、提炼的优秀教学经验。在教学实践中应鼓励教师有个人风格。教师要学会独立思考,学会用自己的嘴巴说话,学会走自己的路,这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应当倡导的。”[3]

三、思考为钥匙

贝斯特在其《教育的荒地》一书中曾这样说过:“思维也许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技能,但对学校来说,却是最重要的;同时,智慧的训练也许不只是学校的职责,但归根到底是学校存在的理由。”贝斯特将思考与智慧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而苏霍姆林斯基则直载了当地指出智慧的产生离不开大脑思考:“正像肌肉离开劳动和锻炼就会变得萎缩无力一样,智慧离开紧张的动脑,离开思考,离开独立的探索,就得不到发展。”[4]诊断教学问题的思考,可以逐渐练就一副见微知著、循表求实的精湛慧眼;寻找实践策略的思考,可以不断历练披沙拣金、识优择美的鉴别能力;检视内心历程的思考,可以渐渐养成扪心反思、自我完善的良好习惯;瞻望教育未来的思考,可以及时校正前行方向,提升器量胸襟境界。大量实例表明,养之有素、持之不懈的思考习惯,才能使教师深刻领悟规律、觉悟思想、酲悟才华、顿悟事理,彻底摆脱人云亦云、因循守旧、从众跟风的习俗,逐步走向有主见、有创见的智慧之境。在精思熟虑、孜孜不倦地探寻、追求和营造着智慧的同时,教育智慧也确实有着“不假思考”的直觉性现象出现。表面上看,直觉是不经过复杂智力操作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速地认知事物的思维活动,它是直接观察而不是间接认识,可经由某种捷径而不循惯常的逻辑法则快速地进行。但必须要注意到:直觉毕竟是一种思维活动,不能因为它似乎没有思维的时间与逻辑序列而否认它的思维性质;直觉判断仅是一个结果,它的“前期”过程是日常大量的体验与深思熟虑的积累。关于思考对促进人智慧产生的重要价值,教育家杜威早就注意到了:“脱离深思熟虑的行动的知识是死的知识,是毁坏心智的沉重的负担。因为它冒充知识,从而产生骄傲自满的流毒,它是智力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持久地改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唯一直接途径,在于把注意力集中在严格要求思维、促进思维和检验思想的种种条件上。”[5]

四、情感为动力

教育智慧不仅属于认识范畴,同时也是情感范畴的体现。如果只从认识范畴来谈智慧,这种智慧是不完整、不和谐的。情感不仅是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为智慧的生成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是教育智慧发展的维持系统。从情感方面讲,智慧型教师是具有一种“人本取向”之智慧的教师。目前,对教育活动中的“人本取向”尚有不同看法,对教育是“以人为本”还是“以育人为本”尚有歧见。笔者认为,教育的“人本取向”贯彻的是“人是目的”这一崇高的人文精神。当然应承认“人既是目的又是工具”,然而,人为工具的一面究竟是为“人是目的”服务的。教育的“人本取向”主要是以学生为本,它不仅建筑于理性认识基础之上,更重要的是扎根于师生的情感关系之中。教师教育智慧中的情感内涵主要应当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了解自己的情感,能立即觉察自己的情感,了解产生情感的原因,明了自己对别人与某些决策的感觉,掌控自己的生活。(2)控制自己的情感,能安抚自己,摆脱强烈的焦虑和忧郁,也就是能够控制刺激情感的根源。(3)激励自己,能够整理情感,让自己朝一定的目标努力,增强注意力与创造力。(4)明察和理解别人的情感,了解别人真正的感受,觉察别人真正的需要,具有同情和理解别人的心理。(5)营造融洽的人际关系,能够因应、协调进而引导别人的情感,营造良好的人际互动模式和团结共享的气氛,提升集体精神,使集体生活充满和谐与生机。上述五点,是和谐愉悦、健康舒畅、轻松自由的情感大厦形成的坚实基石,也是智慧得以破土而生的温床。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情感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一个本原性、根基性问题。它不仅是人的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还主宰着人的发展方向,提供发展的动力,促进认知的发展。”[6]

五、能力为形态

“智慧属能力范畴,它是辨析、判断、发明及创造能力。毫无疑问,教育智慧也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产生于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标志。”[7]此判断虽说有些偏颇,但还是道出了智慧的核心内涵。能力作为教育智慧的基本表现形态,主要体现在:客观准确地认识把握教育本质特征与学生成长规律的教育能力;清晰科学地洞察掌握系统的学科课程精神与课堂教学设计策略的教学能力;完整透彻地领悟知识的基本价值与自主独立的学习能力;精益求精地反思教育实践与改进教学的研究能力;与时俱进地吸收先进思想观念与探索改变现状的创新能力。在这些基本的、主要的能力之外,耐心周到、明察秋毫的观察力,深刻全面、清晰完整的理解力,迅速准确、合乎逻辑的判断力等,都是构成教育智慧的能力因素。从智慧的构成来看,能力是教育智慧的准确体现与完美表达,但从能力的发展来看,教育智慧则具有推动能力进步提升的促进功能。作为普通教师,上述诸种能力要求无疑是苛刻严格的,但作为教育智慧的内涵构成要素,它是必备的。正如叶澜先生所说的:“教师的教育智慧集中表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他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势和新问题的能力;具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智;具有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境及时做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具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热爱学习和创造,愿意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的魅力。教师的教育智慧使他的工作进入科学和艺术结合的境界,充分展现出个性的独特风格。”[8]

教师教育智慧是一个系统完备、富有生机的心智思维品质,如同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这其中,生动丰富的专业知识如同大树发达的根系,源源不断地为树身提供着丰富的营养;宝贵的实践经验就像那大树的树干,支撑着大树巍峨的躯冠;勤奋的思考则仿佛是那繁茂重叠的树枝,默默无闻地为大树搭造起一片碧玉的绿荫;情感是绿叶,通过光合作用不停地为大树提供着生长能源;能力则如同那挂在枝头上的茂盛花果,凸显出大树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同时,教育智慧又是一个变动不居的常数,“智慧并不是一旦得到就可以永久保用的东西。它常常处于形成的进程中,要保持它就要随时戒备着,观察它的结果,而且要存着虚心学习的意志和重新调整的勇气。”[9]只有完整地将教师教育智慧视为是一个内涵构成丰富、彼此和谐互补、不断变化生成的完整系统,才能准确客观地解读和营造教师的教育智慧。

教师作为引导和帮助学生成长的人,需要教育智慧。教育智慧,不仅仅是教育的智慧,更是成长的智慧,关于自身成长、学生成长、人类成长的智慧。教师的教育智慧,不仅仅需要用成长的智慧去创造智慧的教育,而且它的生命力和归宿具有更深刻的内涵、更广阔的天地――这就是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洪流中,去引导和帮助学生健康、全面、可持续地、幸福地发展成长。

注释:

[1]T.胡森,T.N.波斯尔斯韦特.教育大百科全书.教学卷[Z];教师教育卷[Z].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6.

[2]邓友超,李小红.论教师实践智慧[J].教育研究,2003,(9).

[3]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J].教育研究,2005,(2).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5]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A].单中惠,朱镜人.外国教育经典解读[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6]冯建军,朱小蔓.小学教育:为生命发展奠基[J].教育参考,2002,(10).

[7]刘创.教育智慧: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构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3).

[8]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第7篇

云计算技术具有低成本、个性化、透明化等优势,将云计算技术应用到会计领域可以较好地解决会计信息系统建设时高复杂度、投人大等问题。将云计算技术应用于会计领域形成了云会计;实证调查证实企业对云会计的大量需求与云会计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在云会计环境中,服务提供商通过管理、整合各种资源向用户提供服务,而用户则按需使用各种形式的服务;服务的提供和使用成为核心和关键问题。   

云会计可以定义为构建于互联网上,向组织或个人提供会计核算、管理和决策服务的虚拟会计信息系统。云会计提出后,已有研究探讨了云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与收益、基于云会计的集成和实时会计、将云会计服务提供学生或其他用户学习会计知识、云会计对自身和其他相关领域的影响、与审计的关系、在高校等事业单位的应用、在线财务管理新视角、在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平台中的应用、云会计安全、云产品可靠性、在线会计、云会计资源管理、云会计服务建模等问题。为了使研究具体化,考虑到当前智慧教育的背景,本文尝试探讨智慧教育背景下高校云会计实施方法问题。   

二、智慧教育的产生、发展与内涵   

1.智慧教育的产生源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在智慧城市开始崭露头角的今天,智慧教育也逐渐进人我们的视野。智慧教育是依托物联网、云计算、无线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所打造的集物联化、智能化、感知化、泛在化于一体的教育信息系统,是当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境界和教育现代化追求的重要目标。高校的人才素质、技术发展水平和应用创新能力等为智慧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保障,使得高校成为智慧教育的先行者、倡导者、不范者和引领者。要推行智慧教育就要实现智慧环境、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管理、智慧评价、智慧服务等核心要素中信息技术与教育业务的深度融合,进而提高教育利益相关者(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会公众等)的满意度。智慧教育和云会计有着共同的技术基础(如云计算等)和相同的目标(提升教学效果和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智慧教育服务实施方法可以为高校云会计实施提供借鉴。高校云会计作为智慧教育的一部分,可以从已有智慧教育中调用服务以实施高校云会计。   

2.智慧校园的建设是智慧教育发展的基础。智慧校园包括融合的网络与技术环境、智能的管理与决策支持、灵活配置的教学资源平台等九大特征。智慧校园是把感应器等设备眠人到教室、图书馆、食堂等各种实物、场地、设备中,并且将其连接成物联网,然后将物联网与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教学、生活与校园资源和系统的整合。在智慧校园的基础上,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应用于教育,并对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就形成了智慧教育。智慧教育的目标在于实现各类应用、数据及、业务流程的有效整合。物联网等技术为发展智慧教育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3.智慧教育的内涵。最早提出智慧教育概念的I13M公司指出智慧教育的内涵是:①以学生为中心;②多样化的互动式体验;③实时统计与分析:对教学、教育资源的科学分配、集中管理、实时监测;支持利益相关者等多视角多层次的统计分析;④集成管理:对教学过程和管理过程的集成化操作和处理,对教学设备的智能化管理,对个人和群体教育信息的完整性记录和管理;⑤高度集成的资源共享,随时随地可得的优质资源。   

三、智慧教育服务的实施思路   

智慧教育的实施是当前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智慧教育是通过智慧教育云平台系统,对外界需求进行智能处理,为教育管理提供资源配置、数据集成、信息管理、运行状态监控、教育质量监测等业务支持,实现教育智能决策、可视化管控、安全预警和远程督导,提升教育管理智慧化水平的过程。   

1.智慧教育服务的基础智慧教育服务的基础是智慧教育百平台系统;智慧教育百平台系统是基于教育资源基础数据库(数据从智慧校园中采集或其他渠道获取)的应用系统平台,它可以成为教育数据存储、数据运算、网络管理服务、应用服务等服务的中心和枢纽。我国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就提出了“形成百基础平台、百资源平台和百教育管理服务平台的层级架构”。在智慧教育百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实现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数据智能服务。例如,查看教育资源配置状况,查看学校的实时运行状况(教学、管理、安全等),查看所有设备及资产的运行状况,科学评估教育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更加直观地查看学校的数字教学资源建设、应用与共享状况。从技术视角来看,要实现智慧教育服务还要实现功能智能服务。功能智能服务体现在:①智能控制。②智能诊断。③智能调节。④智能分析:智能分析关注微观层面数据处理方法,例如通过数据统i}一、横向对比、趋势分析等技术方法将数据转化为知识,为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数据智能服务关注宏观层面数据结果报告,例如教育资源管理的可视化。⑤智能调度:基于智能诊断、智能分析的结果,科学调度教育资源、分配教育经费等。   

2.智慧教育服务的技术支撑和环境支持如图1智慧教育服务不意图所不,物联网、百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为智慧教育服务提供了技术支撑,服务提供商利用它们构建、提供相关的服务。其中,物联网通过二维码、全球定位等技术,将各种教育实物、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百计算技术可以实现数据的统一采集与集中存储,实现业务流程的统一运行与监控,提升管理效率。另外,大数据技术可以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与处理,可以为教育管理决策提供支持,实现管理智能化。近年来,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应用大数据技术辅助教育管理工作。例如,华东师范大学利用预警系统跟踪学生餐饮消费数据,发现低于警戒值就发出短信慰问,询问学生是否需要经济上的帮助。再如,浙江大学通过对资产归纳、整理,最终}}i成权威、全面的资产数据,少十基于资产数据提供分析服务。   

如图1所不,除支撑技术之外,智慧校园还提供了其他服务支持,其中,智慧校园是教育的实时统11一与分析、集成管理、高度集成资源共享的基础。数据智能服务既可以作为提供给用户的独立服务,也可以作为功能智能服务的基础。而功能智能服务既可以是建立在智慧教育百基础上的服务,也可以是建立在数据智能服基础上的智能服务。软件即服务(智能服务)可用于实现教育的智能决策、可视化管控、安全预见和远程督导。要想实现图1所不的智慧教育服务,参考软件开发的生命周期,需要进行分析、设计、实现、测试和维护等工作。   

四、智慧教育背景下高校云会计的实施思路   

第8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SPOC模式;智慧课堂模式构建

SPOC英文全称为SmallPrivateOnlineCourse,中文译为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这一概念最早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阿曼德.福克斯教授提出,Small指的是学生规模较小的课堂,通常为几十人到几百人,Private指的是对学生设定的限制条件,只有达到Private要求的学生才能被选入SPOC课程。近年来,网络云平台和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智慧教育也走入人们的生活,信息技术为智慧课堂构建提供了更好的基础。通过大量的实验和研究发现,虽然大多数课堂已经使用了信息技术,但是智慧课堂依旧存在很多问题难以控制。许多教师没有认清智慧课堂的本质,这也是智慧课堂无法实现构建的直接原因。虽然相关部门已经指出一些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案,但是如何高效地构建智慧课堂依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综上所述,本文基于以上背景及现状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构建智慧课堂的思路及方法进行深入探讨,分析了信息技术如何对SPOC模式智慧课堂构建起到支撑作用,分别构建了互动式智慧课堂和探究式智慧课堂,并做出研究,希望本文对智慧课堂构建提出有意义的参考。

1信息技术下的智慧课堂模式构建

信息技术能够根据问题创建出真实的情境,激发出学生更多的思维。智慧是高水平思维的表现结果,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构建真实、复杂、开放和有吸引力的情景,能够帮助学生分析课堂内容,同时维持学习者高水平的思维,教师用真实的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信息技术能够有效为学习者提供可操作、可观察的交互环境——“计算机化的微型世界”,根据自己的假设构建有意义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高水平思维活动,学生通过不断交互形成智慧。互联网具有丰富的资源,并且能对信息资源进行智能性地分类整理,信息资源支持高水平思维,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进行传递,实现大范围资源共享。与传统课堂模式不同,智慧课堂需要大量开放性的资源作为支撑。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课堂主要目的是推送资源和服务,物联网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为资源和服务的智慧推送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物联网不仅能了解学习者的物理环境,也能判断学习者的操作步骤;数据挖掘技术可以根据得到的学习过程,分析学习特征和学习需求,为学生打造出符合其能力水平的教学方案。除此之外,互联网还有一个显著的好处,可以提供互动性的环境,帮助学生交流探究,促进学生高水平思维。智慧课堂讲求的是学生在交流、探讨和协作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互联网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开放性,学生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通过网络软件进行沟通。在综合分析智慧课堂的概念和本质后,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了图1的课堂教学模式。由图1可知,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在设计时要利用物联网技术、云平台可视化技术、大数据等多方面技术才能搭建,并确保智慧课堂环境资源足够丰富,且具有开放性。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智慧环境,并利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学生在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下,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探讨者、发现者,通过自主探讨问题从而形成系统性的思维。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可以下分成三个教学环节:开启智慧之门—探究智慧之源—生成智慧之果,在不同环节中,教师和信息技术起到不同的作用,学生接收到的知识和接收方式也有所不同。下面对各个环节进行系统性的分析:1.1开启智慧之门智慧需要后天的培养,必须要在特定的情境下不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才能形成。因此,教师有必要利用信息技术创建出一个生动活泼且真实性强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正确的思考问题,实现教学目标。1.2探究智慧之源教师根据学习者的个人特点和学习需求制定不同的智慧系统,并且帮助学生理解系统,通过分组开发学生的思维,利用信息技术组成智慧环境,并不断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对知识的需求,在探究时运用到的工具等。1.3生成智慧之果构建智慧课堂的最终目的就是培育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成智慧之果。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协同学生进行知识的研究,并开发拓展性任务,鼓励学生不断实践,在实践中不断进步。最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堂成果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帮助学生及时矫正错误,发挥优势。

2互动式SPOC模式智慧课堂构建

针对目前课堂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结合互动式智慧课堂十分注重将学生的新知和旧知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温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课堂教学设置多种活动,鼓励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互动式教学帮助学生内化学过的知识,并且学会发展新知识。传统教学通常采用教师单方面疏导,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这种学习方式的效率极低,学生在学习时缺少兴趣,很少愿意主动参与进来。互动式教学模式既强调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和学生地位平等,通过情感的沟通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互动式智慧课堂适用于所有课堂教学,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3探究式SPOC模式智慧课堂构建

新课程指出探究式课堂模式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带动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能力。探究式智慧课堂是一种引导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学习知识的教学模式,教师和书本不再是教学中心,教学中心只有学生。探究式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全程以学生为核心,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真正的主导权,通过探索发现领悟学习的内容,体验学习的乐趣。教师在课堂中起到引导作用,为学生设定探究主题,是一个必要但不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全程参与学生的学习,协助学生讨论问题,在适当时候给予学生一些启发,帮助学生总结结论。探究式教学模式能够最大程度技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网络资源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环境。探究式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领会知识内容,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指出的是,探究式教学模式虽然拥有大量好处,但是也有局限性,最大的局限之处只适用于学习能力高的学生。

4结束语

智慧课堂的构建以及如何应用一直是人们重点研究的课题。在信息背景下,互动式智慧课堂和探究式智慧课堂能够与教学学科深度融合,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系统化的教学。互动式智慧课堂在利用互谅网资源的基础上,设立仿真化教学情境,建立学生小组,帮助学生更好的解决问题;探究式智慧课堂完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起到引导作用,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探究问题,从而拥有发散性的思维。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SPOC模式智慧课堂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未来的必然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黄建锋.基于SPOC的智慧课堂构建策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7,24(12):74-76.

[2]华子荀,蒋舒恬.云环境下SPOC课程与翻转课堂混合模式效果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6,84(17):87-91.

[3]王静茹,王冬梅,杨雪莉.大学计算机SPOC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06):137-140.

[4]何涛,钟峥,靳耀.基于SPOC的智慧教育生态群落:市场营销慕课平台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52(14):11-15.

[5]崔晓慧,朱轩.信息技术环境下高职“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J].职教通讯,2016,76(27):39-42.

[6]李小娟,梁中锋,张二奇,等.基于SPOC的混合教学实证研究[J].数字教育,2016,2(05):29-34.

[7]周玉升.现代信息技术下构建智慧课堂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16(06):145-145.

第9篇

一、智慧是搞好管理的前提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第二条指出:“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

一直以来,我们也强调,以德为首,五育并举;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的工作。然而,因为应试教育的局限,导致德育工作的地位成了一纸空文。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德育工作真可说是势在必行。班主任,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责任人、“主要实施者”,理应全力担当起德育工作的重担。

现代教育观认为:“在班集体中,班主任是导演,学生是班级管理的主角。”那么,班主任如何当好这个导演,仅凭三分钟的工作热情,是绝对做不好事情的,必须在不断的管理实践中凝练智慧,让自己的管理工作因为智慧的融入而不断彰显活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能成为一个优良的教育实践者。”因此,做班主任必须得讲智慧,让智慧的投入和收获智慧融入班级管理的全过程。

二、不断地思考与探索,引智慧之源

有人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心灵震撼另一个心灵。”试想,一个班主任能力低下,素养低劣,智慧欠缺,拿什么去引领孩子们呢?又凭什么去震撼他们的心灵呢?

做一个智慧的班主任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班主任要不断地锤炼自己。一方面,班主任应不断地加强学习,积极参与相关的培训,另一方面,班主任还必须创造性地开展班级管理实践,把学习到的经验、理念灵活运用到实践中,让实践充满智慧,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实践中收获智慧。在实践中,尤其要注重不断反思,时常剖析自己的工作,让自己每天都以崭新的姿态融入班级管理之中。

在班级管理中,只有与智慧同行,管理才有创造性,才富有科学性,也才能让自己的管理成为一门艺术,不断创新,不断引领孩子们迈向自己理想的圣殿。做一个智慧的班主任,你必须要成为一个终身的学习者、反思者和研究者。

三、智慧地引领学生成长

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各方面发展都还不成熟。在管理中,班主任一个小小的举动就可能伤害到他们的心理,给他们以后的成长蒙上阴影。因此,班主任的每一次管理都必须融入智慧,不可莽撞。

在实际的管理中,面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要学会忍耐,学会冷处理,学会给学生和自己一些时间和空间。给自己留足时间去真切了解问题背后的真正原因,去思考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尽量让问题的解决不留遗憾。

有位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人是从哪里来的?”这是一个较为敏感的话题。有位班主任没有急于回答,而且也不知道如何回答才好,于是,先让学生思考一下,而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他也积极地思考如何来回答。虽然学生没有做出回答,但他在思考之后有了自己的回答:“爸爸播下一粒种子,妈妈给它充足的阳光、雨露和营养,细心照顾它,种子发芽了,长大了,开花了。这朵美丽的花就是你呀!”这就是充满智慧的回答。

四、用智慧架起心灵之桥

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心灵既是指教师的心灵,也是指学生的心灵,所谓教育就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耕耘,心灵对心灵的创造。”(《我把整个心灵献给了孩子》)教育不触及学生心灵上的那根弦,就不能唤醒学生成长的欲望。可以说,任何时代,教育都是指向于孩子心灵的活动。自然,班主任也必须融入真心,以心融心。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有从心里流出来的,才能达到学生的心灵深处。”班主任融入自己的真心,其管理行为才会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那么,学生才会循着你所指引的方向去前进。

第10篇

名师应该拥有教育智慧,尽管我们无法给教育智慧下个确切的定义,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从认知层面讲,智慧要比智力和能力更高、更虚灵、更富有弹力,从这个角度可以说,教育智慧是教育能力和教育艺术的合金,教育能力与教育艺术的和谐统一、相辅相成才构成教育智慧。这正是教育智慧的生命力和活力之所在。为帮助教师进一步领会教育智慧,并提高自身的教育智慧,我们尝试对教育智慧进行分类。

一、内容类的智慧——学科专业素养

(一)深刻

深刻者,一针见血、入木三分也。教师的教育智慧首先就表现在能够独立钻研、分析教材,并把教材编写意图看穿、看透,从而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内涵。

有句成语说得好:深入浅出。教师把教材钻得深,悟出来的道理就透彻,这样讲起课来就简单,也即能够讲在点子上。正所谓“一语破的,一语解惑,一语启智,一语激情”。教师一句精辟的话,常使学生萦绕于脑际而终生难忘;一个生动的比喻常使学生抓住了知识的关键而茅塞顿开;一句幽默的批评常使学生放下包袱又惭愧不已。言不在多,贵在精当;语不在长,贵在适时;要语不烦,达意则灵。简洁是天才的姐妹,智慧的象征。一个科学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科学的秘密就在于把复杂的东西演变成为若干简单的东西去做。教师把课上得简单,实在是一种智慧、一种艺术、一种能耐、一种功夫、一种水平、一种境界,它绝不是把教学简单化了,而是艺术化了、精良化了、高效化了,它就像一个杂技演员走钢丝的过程,走钢丝较之于走马路,其精俗精巧之异显而易见。教书匠常常就不是把课上得简单,而是上得复杂了,把学生弄得无所适从。从思维角度来说,深刻的思维乃是一种高层次的求同思维,这种思维使人能够从不同的知识内容中看出相同的东西,从而化繁杂为明了,把书读薄。教师对教材钻研深刻,上起课来就会微言大义,发人深省,从而让学生听起来轻松,嚼起来有味。

与深刻相对立的是肤浅,肤浅的实质是智慧的疲软,肤浅就像一锅二十七八度的温开水,既没有沸汤那样的烫人,也没有寒冰那样的彻骨。因此,你不要指望从肤浅者的教学中去寻找刻骨铭心的印象。

(二)独到

独到者,独具慧眼也。教师的教育智慧常常表现在对教材有真知灼见,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他的课如同一首诗、一幅画、一段旋律、一项发明,是独一无二的创造,学生听这样的课就像是在独享一片风景。

从心理角度说,独到见解实际上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这种思维的特点之一是首创性。一位外国作家说:“第一个形容女人像花的人是聪明人,第二个再这样形容是傻子。”首创性只承认第一,而无视第二,它拒绝雷同和模仿,鲁迅先生最欣赏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即是这个道理。特点之二是独创性。独创性是思维最宝贵的品质,任何新见解、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都是独创性思维的产物,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源于教师的独创性思维。有智慧的教师对教材、教参,决不人云亦云,鹦鹉学舌,而是力求有自己的见解。

独到的东西总会给人特别的、难忘的印象。独到的对立面是平庸,平庸的特征是从众。平庸者只肯定别人肯定的,也只否认别人否认的。至于那些应该肯定而别人没有肯定的东西,他是断然不会点头;同样,对于那些应当否定而别人没有否定的东西,他也不会带头说不。所以,一般来说,你想从平庸者的教学中讨到什么让你开窍的钥匙,往往是徒劳的。

(三)广博

广博者,知识广阔博大也。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 “在你的科学知识的海洋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一粟”。 的确,名师不仅应该是他那一门学科领域的专家,也应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五洲四海,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他都应该有所涉猎,努力开拓知识面,深挖知识层,纵要深,像丁字形;横要宽,如宝塔状;纵横结合,双向并建,储学积宝。这样才有可能口含灵珠,游刃有余,讲起课来纵横捭阖,左右逢源,随手拈来,旁征博引;妙趣横生,见地别具,吐语不凡,从而给学生带来一路春风,使其如同进入一个辽阔、纯净甚至可以嗅到芬芳的知识王国,令学生流连忘返,全身心陶醉。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在汲取人类文明史的丰富营养后,厚积薄发的艺术“精品”。它能让学生感受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奇效。

与广博相对立的是单薄、干瘪,知识贫乏的教师讲起课来干干巴巴,不善举例和比喻,不善联系和联想,不能把知识扩展和深化,枯燥乏味是其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

二、方法类的智慧——教育专业素养

(一)启发

启发是有条件的,就事论事,照本宣科,是谈不上启发性的。只有当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并对自己要讲的一切都烂熟于心,确信无疑,“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他在课堂上才拥有可供发挥能动性的自由度,真正做到游刃有余、指点有方、循循善诱,从而使课堂教学散发出磁性和魅力。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启发。

启发的最高境界是以灵性启迪悟性。富有灵气的教师善于激疑布惑,诱导学生向着未知领域探幽发微,把学生带进“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然后或抛砖引玉,或画龙点睛,或点拨指示,或目示点头,或取喻明理,使学生对问题心领神会,如入幽微之境,突见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二)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缺乏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 这是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人—人系统,它充满变化和问题。有位教育工作者对此有过生动的文学描述:

课堂教学不是一潭死水,它应当像大海,永远变幻,就是在宁谧的时候,也孕育着丰富多姿的波澜。课堂教学莫不如此。任凭事先如何周密的设计,教师总会碰到许多新的“非预期性”的教学问题,教师若是对这些总是束手无策或处理不当,课堂教学就会陷入困境或僵局,甚至还会导致师生产生对抗。而富有教育智慧和机智的教师面对偶然性问题和意外的情况,总能灵感闪现,奇思妙策在瞬间激活,机动灵活地实施临场应变。教育机智就其实质而言乃是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巧,其要诀是避其锋芒,欲扬先抑,欲进先退,变换角度,以智取胜。表现在语言艺术上则是直话曲说,急话缓说,硬话软说,正话反说,严话宽说。

(三)绝招

名师常常身怀绝招,绝招使其教学锦上添花,如虎添翼,叫人赞不绝口。教师的绝招是教师教学特长中的特长,是对某种教学技艺的精益求精、千锤百炼以至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是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甚至望而生畏、无人相匹的境界。如有的教师数学课从不需要圆规、三角板,但画出的几何图形,尤其是圆就像十五的月亮,丝毫未差;有的教师能根据课文的叙述,在黑板上信手挥来,画出栩栩如生的图画,再现课文优美意境,令学生十分惊叹;有的教师一笔潇洒流畅、秀丽多姿的板书,使学生羡慕不已,反复临摹,不忍擦去;有的教师幽默风趣、妙语迭出,常引得学生忍俊不禁、笑声频繁,让学生在轻快的气氛中领悟深刻的哲理,步入知识的殿堂。

那么教师的智慧是怎么来的?名师又是如何造就出来的呢?名师乃是教师敬业、乐业的结晶,是教师长期不断追求和自觉探索的结果。名师的智慧不是天生的,而是:

1.多想出智慧。

多想即多思索,牛顿曾说:“思索,持续不断地思考,以待天曙,渐渐地见及光明……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贡献的话,那不是别的,却只是由于我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 爱因斯坦也说过:“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智慧是思索的结晶,教师的教育智慧是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长期研究和不断思索的结晶。名师的特点就是对学术、专业有专门的研究。教师一定要从研究的角度来从事教学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从而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智慧。

2.勤奋出天才。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不仅是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亲身体会,也是他从一个初中生而成为数学家的勤奋一生的真实写照。当今教育界也有两位只有初中学历的名师——钱梦龙和魏书生,他们靠的也是勤学,勤学出名师。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培养出学而不厌的学生。”综观自古以来的教育家,没有不勤学的,也鲜有师长不好学而子弟自动上进者。教师唯有从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才能成为学者,成为名师。值得强调的是,教师一定要特别加强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杜甫有句名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用到教师身上:“读书破万卷,教学定有神。”“神”就是灵智。

第11篇

关键词:智慧校园;创新应用;模式;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19-0091-04

学校在迈向集团办学过程中,由于时空差异和物理距离等因素,造成多校区管理费时耗力;各校区之间在管理水平、课堂执行力、师资水平和教研能力上存在差异;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不够等问题,这些都制约着学校的发展。为此,从2012年开始,学校开始探索“鱼洞二小智慧校园”管理新模式,解决校区之间在管理、资源配置、教育教学质量、师生发展等方面的差距,促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下面笔者就学校的具体实施过程进行分享。

智慧校园管理模式构建

目前我校共五个校区,对智慧校园的应用与探索重点聚焦于解决学校在多校区管理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其主要操作流程为:①在核心校区(主校区)的资源统一配置、管理下,各校区相对独立、各有特色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②借助智慧校园云计算服务平台的管理功能,将环境、资源、信息及管理活动全部数字化,并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现对物理校园的全面感知,利用云计算对感知的信息进行智能处理与分析,实现校园内任何人、任何物、任何信息载体、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互联互通,完成校园的信息传递和服务,从而实现多校区的智能化管理,突破管理的时空局限,提高管理效率。

1.多校区常规管理模式

要实现多校区智慧管理,需要常规管理方式作为支撑。认真做好、研究好常规管理,搞好这个顶层设计,是实施智慧校园管理的必要条件。目前,我校多校区内部常规管理分为三大管理团队,从上至下,既垂直又交叉,既统一又分散,体现了统筹集中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多校区管理方式。但在常规管理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由于人力的分散,各个校区的优势和特色打造变难;资源分配、优质资源共享等远不如单校区容易实施;在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要经常奔走于各个校区,浪费了很多的人力、物力资源等。因此,要突破现有的管理瓶颈,我们可以借助多校区智慧校园管理的优势,来实现多校区的高效管理。

2.多校区数字化校园管理

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发展的高端形态,因此对数字校园的分析建构是实施智慧校园建设的基本保障。多校区数字化校园管理是由人、环境、机制三个基本元素组成。人、环境、机制三者是有机的统一体,它们相互影响:环境是基础,是先决条件;机制是管理应用的保障,是必要条件;人是应用者和实施者,是主体;三者缺一不可,必须同时存在并有机协调,才能发挥多校区数字化校园管理的有效性与高效性。

3.智慧校园管理模式构建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学校逐步形成了智慧校园管理模式,即借助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将学校常规管理方式与数字化、智能化结合,形成了鱼洞二小智慧校园七层管理结构模型(Seven Layer Management Model,简称SLMM),通过七层管理结构的实施,实现多校区的高效便捷管理。其结构图如图1所示。

结构图共七层,自上而下,中间部分有交叉,形成管理逻辑结构图,简称七层管理模型图,每层的具体功能及应用阐述如下:

第一层:校长是首席执行官,具有最高管理权限,是管理体系的决策人。

第二层:信息部是管理CEO,直接为校长提供管理思路及策略,负责信息化管理的统筹规划,并分别与课程部、德育部、服务部、幼教部衔接与沟通,深入了解课程、德育、服务、幼教的应用需求,制定相应的应用及管理策略,是管理机制与保障机制的起草者。

第三层:在多校区常规管理模式中,管理团队是校长的智囊团,是学校课程、德育、服务的顶层设计者,在虚拟的数字化环境下,管理团队给信息部提供应用需求分析,为顶层设计提供建议和策略,同时为下层管理部门提供理论指导,督促与检查部门应用情况,实时回传并统计数据。

第四层:管理部门是具体应用执行机构,对下层的应用模块进行具体操作,总结好的应用措施提供给上层分析。管理部门与管理团队是管理的中间层,也是管理应用的核心层,两者既交叉又并列,可直接作用于应用模块和应用对象,对上提供应用思路及决策,对下进行应用检查、督促管理。

第五层:应用模块部分直接面向应用对象,是多校区智慧校园管理探索的重点,含办公、教学、教务、德育、学习、教研、科研、资源建设、评价、后勤等10个管理模块,涵盖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怎样把这10个管理模块用好,真正发挥它们的实效,才是实施智慧校园的关键。

第六层:应用对象是虚拟数字化管理终端应用的执行者与作用者,师生及家长会在这个虚拟的管理环境中受益,同时也会促进这个虚拟环境中各大管理平台的应用。

第七层:基础环境是智慧校园基本架构,是底层建筑,要实施多校区智慧校园管理,只有上层建筑是无法完成的,必须要有基础设施支撑,即智慧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平台的支撑。

在上述SLMM结构图中,第一、二、三、四、六层应用主体都是“人”,第五层是应用服务的管理平台,第七层是应用及实施的环境,每层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影响,管理实施的内在关联是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

智慧校园环境支持

结构图中的第七层是基础环境,是实施多校区智慧校园管理的基本保障,包含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服务。

1.后台环境

后台环境包括云计算服务器、分布式文件服务器、非关系数据库服务器等;智慧校园云服务平台包括综合数字校园管理系统、智慧课堂教学系统(优课、易教)、智慧课堂备课系统、作业管理系统、网络辅导与自主学习系统、互动教学数据分析系统、电子书包等。

云计算服务平台的搭建是智慧校园的重要支撑,是智慧校园“智慧”的体现。云计算平台是支撑智慧校园的高集成、高效率、高智能的网络数据平台。[1]环境支持结构由信息服务层、应用服务层、基础服务层、数据层、基础设施五层组成(如下页图2),其中第五层基础设施是实施多校区智慧校园管理的基础保障。

2.硬件环境

硬件环境包括传输系统、感知系统、终端设备。物联网技术为智慧校园提供了一个开放、互动、协作的智能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使师生全面地感知教学资源,有效地采集信息,获得智慧化的学习、教学、管理和生活服务。物联网的感知系统,是利用传感器、采集器、RFID、二维码、高清视频监控等感知技术和设备,实现校园环境的数字化管理和全天候监控,使校园管理科学化、智能化、人性化和智慧化。[2]

智慧校园具体应用

1.智慧办公

通过智慧办公系统(hppt://),教师只要利用移动终端就可以在校园任何位置实现无线办公。智慧办公系统主要包括个人事务、工作流程、行政办公、人事资源等模块,模块可根据管理需要动态增减,其中个人事务包括邮件、手机短信、公告、通知、新闻、考勤、工作安排等项。智慧办公基本涵盖了常规办公管理,能实施真正意义的数字化办公。

2.可视化应用

借助五个校区的阶梯教室、会议室、礼堂的高清摄像头、无线话筒、音箱、投影机等多媒体设备,依托五校区的网络基础、感知系统、可视化会议管理系统及云计算服务平台,能够实现多校区的可视化会议和互动教学教研。视频会议有效地解决了目前学校多个校区开会、培训、研究等难于集中进行的问题,提高了多校区管理的有效性、统一性。

3.智慧科研

全面实施科研管理数字化,主要应用为科研档案管理,校本教研、校级课题、区级课题、市级课题、国家级课题等全面数字化、系统化,并进行数字化归档等。数字化归档包括音频、视频、图片、文档类及Flas等,并实现分级、分层、分类或按关键词进行查询;同时包含在研课题研究,管理平台提供后台分权限实施动态管理。智慧科研管理,能使研究成果“活”起来,让更多的人能够受益于我们的研究成果,而不是让研究成果“长眠”于档案室。

4.智慧服务

一是通过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随时共享教学、生活和服务信息,和接收任务。二是借助移动终端支付、远程无线抄表等方式,方便地完成校园各项费用的支付。三是利用移动终端的短信、彩信等功能享受校园和公众的各项服务。四是实验设备智能检修提醒、自习教室照明设施智能感应操控、门禁安全智能防范等。五是利用数字化的视频监控、无线定位、空气检测、红外感应等技术,实现对校园及周边环境的全天候监控检测,预防犯罪。

这种基于角色的智慧校园个性化服务,除以上应用外,目前学校还有智慧学习、智慧课堂、智慧德育、智慧评价、资源建设等模块正在建设及探索,这些也是智慧校园创新应用的重点,能为学校的多校区管理提供实时的智能化管理。

实践反思

对智慧校园创新应用的探索是针对我校逐年扩大办学规模,形成集团化办学后带来的管理瓶颈所提出的,目的是解决跨校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以促进多校区协调发展,使我们的管理更有效、更高效、更便捷。目前智慧校园的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在探索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惑。

1.标准规范问题

智慧校园的建设过程中既要有宏观的建设标准规范,也要有细节的标准规范。[3]一是国家在推进智慧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务必重视相关保障机制,如资金、队伍、制度、组织机构等的建立与有效运行。[4]二是地方教育机构在进行智慧教育规划设计时,务必重视相关标准,如环境、资源、管理、服务、评价等方面标准的制定。只有这样,智慧校园才有实施的肥沃土壤。

2.安全性、可靠性问题

智慧校园建设涉及基础设施、系统运行及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可靠性等问题,尤其是信息数据的安全性问题。[5]如将资源存储在云端,这些资源就涉及第三方,且对第三方是完全透明的。同时,在智慧校园中全面感知数据的处理过程有很多环节,服务系统的成熟度以及对无线通信的广泛使用,都增大了信息泄露的可能。

3.系统整合问题

智慧校园是在数字校园的基础上建立的,因此在智慧校园的建设中要考虑与原有基础设施的兼容问题,避免对数字资源的重复开发和浪费。

4.经费保障问题

智慧校园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程,每年用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上的费用相当可观,加之信息化技术发展和变化日新月异,设施设备和技术的更新需要大量资金,所以智慧校园建设必须要有大量的资金支持。

5.教师应用问题

“建”是基础,“用”是关键,一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意识相差很大,学校需要加大师生对智慧校园的应用力度。

总之,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既对传统教育模式、管理体制及业务流程有巨大的冲击,又面临着来自管理机制、成本控制、信息安全等方面的诸多问题与挑战[6],学校领导要清醒地认识到技术推动学校改革的根本趋势,对智慧校园的建设与发展进行顶层设计,不盲目跟风,要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本校的最佳应用模式。

参考文献:

[1]许晓冯.浅谈云计算及其应用[J].信息化研究,2010(11):5.

[2]冀翠萍.智慧校园信息化运行支撑平台的建设[J].现代教育技术,2012(1).

[3]曹春梅.云计算、物联网及其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2).

[4]唐斯斯,杨现民,单志广,代书成.智慧教育与大数据[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第12篇

关键词:智慧校园;机制保障;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1-0019-03

一、引言

自从2008年11月IBM首次提出“智慧地球”概念后,国内外教育信息化领域有关“智慧校园”的研究分析很快成为热点,许多活跃在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专家学者纷纷提出智慧校园的内涵和建设方案,并在高校付之于实践,大力推动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2010年南京邮电大学提出并实施了“智慧校园”建设方案,正式拉开了中国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序幕。经过这几年的积极探索和总结经验,智慧校园建设在信息化教育中的成效有目共睹,然而从理论研究角度来看,以技术角度对智慧校园进行探讨的研究占大多数,在CNKI中以“智慧校园”为关键字对期刊论文和硕博论文进行搜索,找到348条结果,90%以上的论文是从技术角度对智慧校园展开分析。可以说,智慧校园建设依旧还处于起步阶段,作为一项具备基础性、长期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人造工程,其推进过程最大困难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在提高管理水平方面也势在必行。

智慧校园正逐渐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为更好地全方位地推进智慧校园建设,适当适时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有助于提升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有效促使教育信息化正能量最大发挥,对于今后智慧校园的发展将有着积极作用。

二、建立和完善智慧校园建设保障机制的必要性

制约智慧校园发展的因素各有不同,抛除技术原因,主要表现为:各业务部门沟通协调困难;相关法规制度不健全;持续发展资金不到位;人力资源建设不到位等。

1.信息部门主导项目,全员参与意识淡薄

总结近几年智慧校园建设的经验来看,多数建设的主导负责是技术部门信息中心,其他业务部门项目参与度往往取决于信息部门的倾向性、协调性,这样建设的智慧校园虽然有利于突出新媒体与新技术,但其缺点也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1)信息部门作为一个技术部门,其角色的能力、权力有限。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主管校领导的强力参与,在智慧校园的整体管理、沟通和协调方面显得举步维艰;(2)对办公、教学、科研和后勤等业务流程不了解,造成重技术轻应用的倾向,一定程度上忽视教与学等主流服务;(3)其他业务部门人员在思想上存在知识依赖,缺乏主人翁意识,很多日常信息化工作都被动地由信息管理部门承担,不能充分调动每个岗位上业务人员的积极性,致使不能全员参与校园信息化建设。

2.项目一次性投资,缺乏持续资金支持

目前,很多学校以项目方式筹建智慧校园建设初始资金,这种资金是一次性的投入,项目结束也就意味着资金投入结束。这种方式的资金一般投入比较大,主要用于购置软硬件基础设施,无法兼顾资源建设、团队建设、运维升级等方面的持续投入。智慧校园的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建设过程,除了初期建设一次性投入,还应该保证每年投入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系统运维、教学资源开发、人员信息素养培训等方面。

3.信息素养偏低,人力资源建设不到位

智慧校园系统作为典型的人造系统,构架图中最上层是应用系统,其主要使用者包括行政人员和教师,他们的信息化水平对智慧校园的推进程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践证明,项目团队的整体信息化水平越高,智慧校园的推进越顺利。为提高团队整体信息化水平,必须先梳理目前智慧校园建设团队普遍存在的问题:(1)团队组员的不可选择性。智慧校园建设团队成员一定来自各业务部门,包括办公室、教务处、后勤等。他们来自不同岗位,兼职成为智慧校园建设团队成员,具有不同专业背景和工作背景,年龄、学历、职称等也各有不同。(2)缺乏提高信息素养氛围。业务部门行政人员、信息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和学校领导的信息化素养均需要提高,必须建立长效保障机制,以营造潜移默化提高信息素养环境。

4.专项政策法规缺乏,激励机制不健全

近几年,教育部下发了诸多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政策法规,涵盖了教师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校园、教育资源信息化方面等建设内容: 2010年1月,教育部下发 《关于印发<教育部2010年工作要点>的通知》,提出:“加强终身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建设”, “推进教育信息化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2010年5月,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共同《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把建设数字化校园作为重要目标;2011年8月,教育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的通知》;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