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智慧教育的理解

智慧教育的理解

时间:2023-09-01 16:56: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智慧教育的理解,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智慧教育的理解

第1篇

关键词:教育智慧 教育机智 教师

一、范梅南教育智慧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教育智慧的含义

范梅南把“事例”作为研究的方法论,他对教育智慧的种种理解都蕴藏在真实丰满的教育故事中和故事中教师富有智慧的行动中。范梅南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育智慧的含义进行论述的:首先,教育智慧是一种实践智慧;其次,教育智慧是一种特殊的知识;最后,教育智慧是“指向儿童的多层面的关心”。

(二)教育智慧的集中体现:教育机智

1.教育机智的含义

教育智慧和机智是教育学的本质和优秀性,智慧是教育学的内在方面,而机智则是教育学的外在方面。2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活动中,根据学生新的情况,迅速正确地作出判断和采取相应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行动和智慧。

2.教育机智的表现形式

教育机智表现为克制,克制的关键就在于忍耐。家长对待孩子的正确态度就是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成人有耐心。

教育机智是对孩子的体验的理解。对孩子保持开放性的理解,这样可以避免用固定的模式或方法去处理孩子的情况。

教育机智体现了尊重孩子的主体性。把孩子看成主体,更加注重学生对课程的主体体验,帮助学生培养对课程的内在兴趣。

3.教育机智的意义

机智保留了孩子的空间。教师或者父母通过机智的干预,给孩子创造了空间,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

机智保护儿童的脆弱性。儿童的无助和脆弱性,让成人更具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这就要求成人机智的行动,分辨出孩子身上那些积极但起初却是孩子弱点的品质。

机智使良好的品质得到巩固和加强。教育者应该对孩子的潜力和善良充满信任,对孩子的信任会给与孩子力量,使孩子的能力和独立性得到发挥。

二、教师的教育智慧

(一)教师教育智慧的含义

教师的教育机智是智慧行动。教师必须具备智慧的品质,这样教师才能在面对各种不确定的情境的时候采取有效的行动。

教师的教育机智是实行“他者性”的活动。教师要实行“他者性”的实践活动就必须将自我为中心的习惯转为以儿童为中心。

教师的教育机智是教育行动,促进儿童的成长。教师的教育机智采取温和的亲切的方法,使儿童获得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成长。

(二)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策略

教师的教育智慧的生成来于对儿童生活的灵敏度和对儿童内心的聆听。教师需要深入了解每个儿童,聆听他们的心声和他们的生活经历。

对儿童的“教育学”理解是教师的教育智慧生成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对儿童提出的问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与儿童进行交流,教师以一种开放性的方式聆听孩子的心声。

教师的教育智慧的生成在于形成教师对教育生活的体验。这些体验的核心是儿童,以关心儿童为取向,关注儿童的主体性。

三、范梅南教育智慧思想的意义、局限和启示

(一)范梅南教育智慧思想的意义

教师在丰富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上还需要具备成熟性的智慧,包括责任感和使命感,尊重儿童的主体性等。

教育机智促使我们重新认识、理解与孩子的关系。需要我们学会聆听和观察儿童的内心世界,对孩子情感的需求和行为的变化保持灵敏性,尊重孩子的主体性。

教育机智促使教育方法从权威向民主的转变。机智不仅规范和引导孩子的行为,同时又规范教师和家长在教育方法上控制和支配的倾向。

(二)范梅南教育智慧思想的局限

作为教育机智的灵魂的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的、倾心的关爱,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可能会导致教师对学生进行操纵。

当教师过于注重个体,当教师过度的注重学生的细节需要时就很有可能忽视学生的一些共性问题,使得一些普遍性问题得不到关注。

(三)范梅南教育智慧思想的启示

教育智慧要以教师对学生的情感为基础。范梅南教授认为教育机智是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理解、帮助的价值取向,还有教师的“替代父母”作用。

教育智慧要帮助学生顺利成长,范梅南的教育智慧思想要求教师对弱者给予更多的关怀,重视学生的个体的差异性。

第2篇

关键词:智慧教学;高校化工专业课程;举措

一、引言

高校化工专业的宗旨是培养能对各种化工及相关过程和化学加工工艺进行分析、研究,并能熟练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过程模拟、设计的人才,其主要课程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化工生产过程中的“三传一反”,即热量传递、质量传递、动量传递和化工反应过程。学生经常会遇到用计算机学习的情况,所以使用智慧教学的方式既符合化工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又能用较有新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对提高高校学生的知识水平有着较大的帮助。

二、当前高校化工专业课程开展中出现的问题

因为我国教育改革刚开始推进,所以传统教育下高校化工专业课程的开展还有不少的问题。比如,课堂上,教师没有办法顾及众多的学生,因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参差不齐;复杂的化工知识,加上教师缺乏合理的教学方式,使化工教学困难重重。另外,由于高考的压力,高中生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而高校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导师没有办法像在高中时全天盯着学生,而且高校学生没有高考的压力,所以学生就会有所放松。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主角,教学方式没有新意,学生在课堂中难以提起对学习的兴趣,教学质量就难以提高。再加上教师大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在课堂上讲知识,以灌输为主;而且高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对化工专业课的理解能力较差。比如,在学习“物理化学”时对相平衡理解不透彻,就可能影响之后“化工原理”中传热理论的学习。在学习后面的课程时,学生会发现自己的基础理论不扎实,想再回来补前面的课程,这无疑会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化工专业课堂开展所面临的这些问题,关系着学生的发展。因此,高校教师应运用新型教学理论,促进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

三、推动智慧教学在高校化工专业课程中应用的具体措施

(一)解决已知问题,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以上笔者所列举的问题都是化工专业教学中较为典型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化工专业教学效率低下,限制了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应得到妥善的解决。高校的管理模式与高中的管理模式有很大的差异,高校的教师更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相对而言,高校采用的管理模式是更适合学生综合能力发展以及自我管理水平全面提高的优秀的教学管理模式。但学生由高考的高压环境进入大学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很容易出现心理上的不适,甚至部分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适应高校的学习。因此,高校教师应适当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尽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尽力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课堂中,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高校教师能为学生做的是为学生答疑解惑,强化学生课上所学到的知识,所以教师应该提高效率,使课堂尽量饱满。使用智慧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时,通过智慧教学系统将问题转达给教师。在整合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后,教师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在课上进行教学,讲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时更好地理解难点。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而在这一点上,智慧教学有着远胜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同时,教师上课时也应该不拘于形式,尽量丰富,使课堂富于变化,尽量多彩一点。这样,学生也会随着每次课堂多彩的变化自然而然地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学生课堂的参与度提高,经过日积月累,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就会慢慢提升,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认可度也会随之提高,上课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学习效率就会提高。

(二)利用智慧课堂帮助学生学会时间管理

因为高校学生的心智更加成熟,所以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束缚也更少,学生的课余时间也较充足。有些学生能利用这1022021年12月些时间不断学习,充实自己;而有些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反而变得松散、懒惰。环境突然发生巨大改变,学生的落差感是不可避免的,学生也会因此变得迷茫。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运用智慧课堂来帮助学生管理时间。现在,一部分学生已有智慧课堂,他们可以通过智慧课堂来了解学习的进度与计划,并且帮助自己进一步融入课堂,根据学习的计划,自主进行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等一系列学习计划,这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帮助很大。而教师可以通过智慧课堂所需完成的任务、学习的计划,实时监督学生的学习进度,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针对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进度等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中来。时间对每个学生都是公平的。一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利用时间,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上,所以他们较好地掌握了专业知识;而另一部分学生却把时间花费在玩耍上,因而对知识掌握不太牢固。教师利用智慧课堂时,首先,要使学生明白,高校给他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他们将更多的时间放在有意义的事情上,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成果。其次,要采用多样化的、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为学生传授多元化的知识,帮助学生转变思想,成长为积极向上的人。

(三)运用智慧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十分依赖课上学习的时间,甚至有些学生不进行课前预习,只是在课上听教师的讲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了解学习中的重难点,很难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这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给学生留下的自主时间较少,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水平有目的地学习。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提高教学效率,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智慧课堂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课上、课下知识传播的枢纽,对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具有深远的意义。学生可以利用智慧课堂先进行预习,了解重点,解决难点,再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进行分析,带着问题进课堂,着重听取教师在这一方面的讲解,并且把自己学习中的问题积攒下来在课堂上向教师请教。而教师则可以通过智慧课堂了解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着重讲解难点,而对比较简单的问题就可以花费较少的时间。这样就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授课的效率,教师可以利用剩下来的时间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或者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或者让学生进行讨论,由学习较好的学生为其他同学进行讲解。同时,通过智慧课堂,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更加便捷了。对于不会的问题,学生可以在线即时询问教师;教师及时完成“一对一”“点对点”的教学,帮助学生解答疑点、攻克难点。

(四)运用智慧课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重难点

在传统课堂中,学生遇到的重难点问题时,只能在课上听教师讲。如果教师对知识点的理解或表达方式不同,那么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也会不同。而智慧课堂的作用就是尽可能地解决这些问题。以“化工原理”课程中的液体精馏部分为例,其内容很抽象,且有大量用符号表示的公式,仅靠学生个人的学习往往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而智慧教学软件可以辅助学生理清公式,弄懂传质的机理,这有利于学生快速地掌握知识。课下,学生可尽最大努力理解知识,经过学生自主学习,剩下的都是偏难一点的理论知识。这一部分知识要让学生自己弄懂确实存在困难,此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知识加以梳理。此外,教师还可以合理地运用智慧课堂为学生进行知识难易程度的分级,将其中较难的部分列出来,让学生先自行理解。这样,即使学生不能全部弄懂,但学生对难点也会有自己的感悟。然后,教师再进行讲解。当学生通过这种方式理解了知识的重难点后,他们在知识的理解上自然会更上一层楼。有些学生因缺乏向教师请教的勇气而严重影响学习的效果。而利用智慧课堂就可以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学生只要在线上把问题发给教师,接下来就可以静静等着教师的回复了。

四、结语

总而言之,智慧课堂是在我国教育改革中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它是科技发展的产物,不只对高校,甚至对学习的全学段都有极大的帮助。而对高校而言,智慧课堂软件在未来完全落实之后定然是一大利器。化工专业课程应当积极利用好身边的智慧课堂,使其与学科特点积极融合,真正成为利器。教师应该积极把智慧课堂运用到化工专业的教学上,摸清套路,使其在授课时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毛锐.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的构建策略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9(29):217-218.

[2]吕浩源,何明.“智慧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转变的路径探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9,18(8):31-35.

[3]姚明敏,杨凯.“智慧课堂”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西部学刊,2020(9):90-93.

[4]高婷婷,郭炯.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技术,2019(1):11-17.

[5]王万森.适应社会需求,办好新一代人工智能教育[J].计算机教育,2017(10):5.

[6]唐烨伟,庞敬文,钟绍春,等.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课堂构建方法及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23-29,34.

[7]刘树仁.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教师教育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8):119-120.

[8]黄梅.教学的智慧与智慧的教学——以化学学科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1(4):5.

[9]李嘉琳.论人工智能对学校教育的影响[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9.

[10]王玲.让"鲜活的教育"走进化工分析实训[J].新课程·教研版,2010(9):285-286.

[11]刘洋,刘尊奇.大学无机化学课程智慧课堂的构建研究[J].广州化工,2019,47(10):171-173.

第3篇

据此,笔者认为,教师教育智慧的内涵由如下几方面构成。

一、知识为前提

知识不等于智慧,智慧不能像知识一样直接传授,但它需要在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中经由教育的悉心呵护而不断得到开启、丰富和发展。教师这一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它是一个专门从事学习知识、传播知识、丰富知识的文化群体,因此,知识在教师教育智慧尤其是理性智慧的形成和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按照波兰尼在《个人知识》著作中的观点,人类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公共知识――明确的、可以言传的、外显的、能够用各种符号加以表述的知识;一种是个人知识――缄默的、个体的、内隐的、难以言传的知识。照此划分,教师的教育知识亦可分成为两大类:一类是文本式、课程化的教育公共理论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教育技能方法、教育信息技术等;一类是教师个人实践知识,即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情境中通过自己的体验、沉思、领悟并总结出来的方法、技巧、程式、策略等。两类知识各有所长、各显其能,又互补交融,相得益彰。理论知识是教师的主观认识、思想观念,主要表现为对教育的本质、目的、制度、方法等有正确而又深刻的理论洞察,属于康德所说的“纯理性”。教师的“纯理性”对于教育实践具有一种“前定”的效果倾向,即有怎样的“纯理性”,便会产生怎样的实践倾向,“纯理性”发挥着教育观念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西赛罗曾精辟地论述过理性与智慧的关系:“当理性发展成熟和完善,便被恰当地称之为智慧”;个人知识是教师的实践知识、情景知识,主要表现为“教师自身的知识包括教师对自己价值观、目标、生活哲学、风格、个性,优缺点等与教学相关的内容的了解和认识”。[1]一旦教师在情景体验与实践反思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比较成熟的内在认知架构与个人知识模式,就会逐步远离教育行为的盲目性、重复性与低效性,进而为产生个性鲜明、内涵丰富的理性智慧奠定了一个坚实的知识基础。由此可见,扎实丰富、鲜活实用的教育专业知识体系是催生教师理性智慧的必备条件。

二、经验为根基

如果说理性智慧建立在对知识的把握和学习的基础上,那么实践智慧更多的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是在个体经验感悟、教学反思基础上形成的教学智慧。如果离开了长期的实践探索,离开了对实践的反思,那么教师的实践智慧水平是很难提高的。从本质上讲,教育情景具有易变性、不确定性和特殊性等特征。这使教育情景很难从属于某种概括性、普遍性的教育规则。充满变化和不确定性的教育实践要求教师时时刻刻机敏地感知、辨别与顿悟当下教育情景。感知,意味着教师要抓住具体情景中的一切细节,思考该情景是怎样呈现出来的;辨别,意味着教师要明白该情景和其他情景的差异,其间暗含了哪些行动可能,拟采取何种行动;顿悟,意味着教师明白某个学生的某种表现和行为必然发生与“他是谁”相联系,从而形成特定情景的经历感和意义感。[2]由此可见,洞察并解决当下复杂教育情景中的种种问题,仅靠公共理论原理、知识与方式是远远不够的,还得凭借教师自己根据问题的背景、性质与特点,在以往教育活动过程中不断积累下来的丰富工作经验中检视选择,经过一番精心的甄别、提取、优化与整合,组合成一个富有智慧的策略思路与解决方案,对问题进行有效的消解与排除。这既是优秀教师排解教学障碍、开展教育活动、凸显自身价值的一个过程,也是教育智慧诞生于教师个人教学经验的基本程序。因此,“就教师的个体而言,他最可宝贵的财富,就是他的个体经验,特别是那些值得总结、挖掘、提炼的优秀教学经验。在教学实践中应鼓励教师有个人风格。教师要学会独立思考,学会用自己的嘴巴说话,学会走自己的路,这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应当倡导的。”[3]

三、思考为钥匙

贝斯特在其《教育的荒地》一书中曾这样说过:“思维也许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技能,但对学校来说,却是最重要的;同时,智慧的训练也许不只是学校的职责,但归根到底是学校存在的理由。”贝斯特将思考与智慧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而苏霍姆林斯基则直载了当地指出智慧的产生离不开大脑思考:“正像肌肉离开劳动和锻炼就会变得萎缩无力一样,智慧离开紧张的动脑,离开思考,离开独立的探索,就得不到发展。”[4]诊断教学问题的思考,可以逐渐练就一副见微知著、循表求实的精湛慧眼;寻找实践策略的思考,可以不断历练披沙拣金、识优择美的鉴别能力;检视内心历程的思考,可以渐渐养成扪心反思、自我完善的良好习惯;瞻望教育未来的思考,可以及时校正前行方向,提升器量胸襟境界。大量实例表明,养之有素、持之不懈的思考习惯,才能使教师深刻领悟规律、觉悟思想、酲悟才华、顿悟事理,彻底摆脱人云亦云、因循守旧、从众跟风的习俗,逐步走向有主见、有创见的智慧之境。在精思熟虑、孜孜不倦地探寻、追求和营造着智慧的同时,教育智慧也确实有着“不假思考”的直觉性现象出现。表面上看,直觉是不经过复杂智力操作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速地认知事物的思维活动,它是直接观察而不是间接认识,可经由某种捷径而不循惯常的逻辑法则快速地进行。但必须要注意到:直觉毕竟是一种思维活动,不能因为它似乎没有思维的时间与逻辑序列而否认它的思维性质;直觉判断仅是一个结果,它的“前期”过程是日常大量的体验与深思熟虑的积累。关于思考对促进人智慧产生的重要价值,教育家杜威早就注意到了:“脱离深思熟虑的行动的知识是死的知识,是毁坏心智的沉重的负担。因为它冒充知识,从而产生骄傲自满的流毒,它是智力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持久地改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唯一直接途径,在于把注意力集中在严格要求思维、促进思维和检验思想的种种条件上。”[5]

四、情感为动力

教育智慧不仅属于认识范畴,同时也是情感范畴的体现。如果只从认识范畴来谈智慧,这种智慧是不完整、不和谐的。情感不仅是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为智慧的生成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是教育智慧发展的维持系统。从情感方面讲,智慧型教师是具有一种“人本取向”之智慧的教师。目前,对教育活动中的“人本取向”尚有不同看法,对教育是“以人为本”还是“以育人为本”尚有歧见。笔者认为,教育的“人本取向”贯彻的是“人是目的”这一崇高的人文精神。当然应承认“人既是目的又是工具”,然而,人为工具的一面究竟是为“人是目的”服务的。教育的“人本取向”主要是以学生为本,它不仅建筑于理性认识基础之上,更重要的是扎根于师生的情感关系之中。教师教育智慧中的情感内涵主要应当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了解自己的情感,能立即觉察自己的情感,了解产生情感的原因,明了自己对别人与某些决策的感觉,掌控自己的生活。(2)控制自己的情感,能安抚自己,摆脱强烈的焦虑和忧郁,也就是能够控制刺激情感的根源。(3)激励自己,能够整理情感,让自己朝一定的目标努力,增强注意力与创造力。(4)明察和理解别人的情感,了解别人真正的感受,觉察别人真正的需要,具有同情和理解别人的心理。(5)营造融洽的人际关系,能够因应、协调进而引导别人的情感,营造良好的人际互动模式和团结共享的气氛,提升集体精神,使集体生活充满和谐与生机。上述五点,是和谐愉悦、健康舒畅、轻松自由的情感大厦形成的坚实基石,也是智慧得以破土而生的温床。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情感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一个本原性、根基性问题。它不仅是人的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还主宰着人的发展方向,提供发展的动力,促进认知的发展。”[6]

五、能力为形态

“智慧属能力范畴,它是辨析、判断、发明及创造能力。毫无疑问,教育智慧也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产生于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标志。”[7]此判断虽说有些偏颇,但还是道出了智慧的核心内涵。能力作为教育智慧的基本表现形态,主要体现在:客观准确地认识把握教育本质特征与学生成长规律的教育能力;清晰科学地洞察掌握系统的学科课程精神与课堂教学设计策略的教学能力;完整透彻地领悟知识的基本价值与自主独立的学习能力;精益求精地反思教育实践与改进教学的研究能力;与时俱进地吸收先进思想观念与探索改变现状的创新能力。在这些基本的、主要的能力之外,耐心周到、明察秋毫的观察力,深刻全面、清晰完整的理解力,迅速准确、合乎逻辑的判断力等,都是构成教育智慧的能力因素。从智慧的构成来看,能力是教育智慧的准确体现与完美表达,但从能力的发展来看,教育智慧则具有推动能力进步提升的促进功能。作为普通教师,上述诸种能力要求无疑是苛刻严格的,但作为教育智慧的内涵构成要素,它是必备的。正如叶澜先生所说的:“教师的教育智慧集中表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他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势和新问题的能力;具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智;具有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境及时做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具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热爱学习和创造,愿意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的魅力。教师的教育智慧使他的工作进入科学和艺术结合的境界,充分展现出个性的独特风格。”[8]

教师教育智慧是一个系统完备、富有生机的心智思维品质,如同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这其中,生动丰富的专业知识如同大树发达的根系,源源不断地为树身提供着丰富的营养;宝贵的实践经验就像那大树的树干,支撑着大树巍峨的躯冠;勤奋的思考则仿佛是那繁茂重叠的树枝,默默无闻地为大树搭造起一片碧玉的绿荫;情感是绿叶,通过光合作用不停地为大树提供着生长能源;能力则如同那挂在枝头上的茂盛花果,凸显出大树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同时,教育智慧又是一个变动不居的常数,“智慧并不是一旦得到就可以永久保用的东西。它常常处于形成的进程中,要保持它就要随时戒备着,观察它的结果,而且要存着虚心学习的意志和重新调整的勇气。”[9]只有完整地将教师教育智慧视为是一个内涵构成丰富、彼此和谐互补、不断变化生成的完整系统,才能准确客观地解读和营造教师的教育智慧。

教师作为引导和帮助学生成长的人,需要教育智慧。教育智慧,不仅仅是教育的智慧,更是成长的智慧,关于自身成长、学生成长、人类成长的智慧。教师的教育智慧,不仅仅需要用成长的智慧去创造智慧的教育,而且它的生命力和归宿具有更深刻的内涵、更广阔的天地――这就是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洪流中,去引导和帮助学生健康、全面、可持续地、幸福地发展成长。

注释:

[1]T.胡森,T.N.波斯尔斯韦特.教育大百科全书.教学卷[Z];教师教育卷[Z].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6.

[2]邓友超,李小红.论教师实践智慧[J].教育研究,2003,(9).

[3]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J].教育研究,2005,(2).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5]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A].单中惠,朱镜人.外国教育经典解读[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6]冯建军,朱小蔓.小学教育:为生命发展奠基[J].教育参考,2002,(10).

[7]刘创.教育智慧: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构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3).

[8]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第4篇

关键词:基础教育;智慧型准教师;师德;研课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5-0017-02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而教育的关键在于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未来在于面向基础教育的教师。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1]因此,作为师范院校,应该面向基础教育努力培养智慧型的准教师。

一、智慧型准教师的内涵

什么是智慧型准教师呢?所谓“智慧”,即对事物有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处理的能力。依据智慧的内容以及所起作用的不同,可以把智慧分为三类:创新智慧、发现智慧和规整智慧。创新智慧,可以从无到有地创造或发明新的东西。如策划、广告、设计、软件、影视、艺术等都属于创新类智慧产业的范畴;发现智慧,可以发现虽然本来就存在但还没有被认知的东西。有些科学研究,如天文学、考古学、地理学等就主要属于发现类智慧产业的范畴;规整智慧,可以运用现有的规则如法律、法规、制度、政策、方针、方法等来调整、梳理、矫正、改变已经存在的东西。如司法、教育、培训等都属于规整类智慧产业的范畴。而“智慧”型教师就是具有“规整智慧”的教师。师范类学生毕业后是面向基础教育的教师,师范类院校应该把准教师培养成智慧型的教师,这些教师就能够利用一些规则、制度、方法来教育学生,从而培养出身心健康、乐于奉献、负责任,同时又具有创新能力、善于解决问题的栋梁之才。具体来说,智慧型准教师工作以后要能够做到:

1.要有很好的职业情感[2]。所谓职业情感即是真心的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真心奉献教育事业。作为基础教育的教师面对的都是未成年的孩子,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是天真烂漫的,同时对所有事物充满了好奇、爱动不爱静、喜欢模仿和富有学习的心性。所以相对大学生教育起来要困难得多,要求教师要真心的爱学生,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因材施教,多发现各个学生的特点,根据特点进行赏识教育,而不是去体罚、口罚孩子。

2.要深刻理解儿童的身心自然发展过程。教育――首先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3]。作为这个阶段的老师要认真学习儿童心理学,熟练掌握儿童在各个时期的自然发展特点。这个阶段的孩子是个体生命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打下基础,如何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的规律,使孩子在人生路上健康、快乐的成长,并获得各自的充分发展与人生成功,都是从事基础教育的老师应该具有的能力。

3.要有终身阅读和学习的良好习惯。阅读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理解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知识积累、智力培养、思想发展,都与大量阅读分不开。因此,这个阶段阅读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有良好阅读习惯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孩子;同时,只有具有坚持学习的习惯,教师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基本技能外提高其科研和教育研究能力,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

那么,作为师范院校,该如何培养出这种智慧型的准教师呢?

二、智慧型准教师的培养方法

1.加强师德教育。师德也即是教师职业道德,它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和教育活动中所要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在教育过程中调节教师与学生以及与其他有关人员的关系,规定了教师应该以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态度、行为和作风去待人接物,处理问题,做好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其主要内涵包括:品德高尚、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开拓创新[4]。师范类学生在经过专业教育后,将从事“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工作。要对其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提高其自我认知、自我激励、自我控制的能力,增强其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高校教师要以身作则,给准教师树立良好的榜样,关爱他们。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在因材施教的同时进行赏识教育,鼓励每个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感受到教师带给自己的快乐和知识,从而可以增强其作为教师的职业追求,真心的喜欢教育事业。培养准教师的高校教师还应该严谨治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其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另外,加强情商类课程的开设,舒瓦茨在《教师教育研究手册》中指出:“教师除了掌握教育学科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策略外,还需要掌握儿童成长的社会的、生理的、情感的和认知的知识。”美国大学普及的“社会与情感课程”、“生命技能”、“人生技能”、“情绪情感的判断与分析”等课程,值得我们借鉴。师范院校可以考虑开设类似专门的情商类课程,提高学生对自我情感的认知调控和对他人情感的认知调控能力[5]。

2.加大儿童心理学类课程开设。师范院校要加大儿童心理学课程开设,一是让学生充分理解生命个体的发展过程;二是让学生意识到这个阶段对于每个人的终身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性。在开设这个课程的同时,一定要理论结合实践,经常带学生到幼儿园和小学进行观察记录,和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比较,从而加深其理解。然后用自己的理解总结出孩子的成长阶段和每个阶段的特点,并绘出孩子成长的各个敏感期,在不同的敏感期进行何种知识和能力的学习,这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尤其重要。

3.开设图书馆课,培养准教师的良好阅读和学习习惯。要培养准教师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引导他们对阅读的热爱。首先,教师要给学生们推荐和分享各种比较好的书籍,包括诗歌、文学、历史等等,同时留意报纸和网络上的好书推荐,多到图书馆浏览新书。另外,学校要设立图书馆课,所谓图书馆课就是教师把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给每个小组出不同资料收集和整理的题目,然后把学生带到图书馆,让他们在图书馆搜集资料并整理讨论,然后回到教师各个小组选代表进行讲解。轰动美国的最佳教师雷夫・艾斯奎斯就是利用这些方法培养出了大量热爱阅读的学生。

4.开展各种形式的研课教学。“研课”作为一种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源起于日本[6]。在上世纪90年代引入美国,在准教师的教育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Linda Sims和Daniel Walsh[7]认为,有效率的教师不只是一般性地了解教学,还要理解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收集并解释课堂数据,正确判断学生的学习,检验教学效果等。教学观的转变对准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最好尽早开始。因此,教师教育课程应帮助准教师发展从教学中学习教学的能力,而研课对准教师来说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做法。研课类似于大学教师中的公开课,其基本过程是:研课计划――上课――观课――研究报告――修改设计――总结报告[8]。研课时需要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在充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通常可以开展与教学实习结合的研课、与教学方法相结合的研课等。在学生研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指导、分析、总结,从而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

三、总结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作为面向基础教育的师范院校,更要起到示范作用,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培养智慧型基础教育的教师。总之,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因为自己对儿童的关心而关注基础教育教师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21-22.

[2]李星贵,陈理宣,殷焕举.准教师职业情感及其培养[J].教育探索,2011,(3):120-121.

[3]B.A.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1).

[4]董耀金,冯占辉.论师范类大学生的师德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1,(5):45-46.

[5]周静.论教师情感能力的提升[J].教育评论,2011,(4):46-48.

[6]Lewis C, Perry R, Hurd J. A Deeper Look at Lesson Study[J]. Educational Leadership, 2004, 61(5):18.

第5篇

[关键词] 新课程 背景下 政治 教师

有这样一则报道: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此外,美国几个专业学会共同评出的影响人类20世纪生活的20项重大发明中,没有一项由中国人发明。这些调查结果告诉我们:中国学生缺少的不是知识,而是智慧。

看了这则资料,人们会更加忧虑中国人的智力开发,对中国的教育更加焦虑。智慧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下,在知识、经验习得的基础上,在知性、理性、情感、实践等多个层面上生发,在教育过程和人生历练中形成的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种综合能力系统。智慧不能像知识一样直接传授,它需要在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中经由教育的悉心呵护而不断得到开启、丰富和发展。教育在人的智慧发展特别是人的早期智慧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有智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智慧的学生。

一、智慧型政治教师的特点

1.把深奥的问题浅显化

政治课本上往往把一些原理讲得很深奥,很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政治老师必须把他们浅显化,生活化,通俗化。这样,学生才能够理解应用。如:在讲“规律是客观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一知识点时,我了解到学生对“客观的、本质的、必然的”几个词不好理解,我就说:“乌鸦叫丧,喜鹊叫喜,这是不是规律?”学生答否。我说:“对,这不是规律,这是一种胡乱联系,是臆想的,不是客观的,所以,规律是客观的联系,而不是臆造的联系”。我再问:“太阳东升西落,一年四季更替是规律吗?”学生答是,我说:“不是,因为这些都是很表面,很浅显的现象,就连三岁的小孩儿都能认识到,而发现规律的人被称为科学家,那三岁的小孩儿都成了科学家了?”学生茫然。我继续说:“这些都不是规律本身,这些都是合乎规律的现象,这些现象的背后是万有引力规律和天体运动等规律在起作用。所以,规律是本质的联系,而不是现象的联系”。我再问:“水往低处流是不是规律?”学生答否。“为什么?”学生茫然。我说:“水不一定往低处流,水往高处流的现象很多,这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规律作用的结果,它不必然。所以规律是客观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学生对这一概念才有了深刻的认识。

2.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智慧型政治教师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对教材钻得深、研得透,能把握教育教学的规律,运用教学智慧将重点难点变得简单易懂,做到一语破的,一景解惑,一境启智,使学生轻轻松松学政治。如“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在教学中就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的好朋友要求你的兴趣爱好跟他一模一样,他喜欢刘天华,你也必须喜欢;他下课去上厕所你也必须去……你会有什么反应?学生们都回答:这朋友肯定没法做下去了!我接着问:这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怎样的关系呢?学生们立即明白了: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

3.把死板的课堂趣味化

智慧型政治教师博览群书、知识渊博,讲起课来纵谈古今、横述东西、见地别具、妙趣横生,使学生如同进入一个辽阔的知识王国,流连忘返、身心陶醉。如:我在讲“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时,先和学生们一起哼唱王菲的一首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让学生在休闲中领悟矛盾的普遍性。然后设置了一个“猜猜他是谁”的小活动,让一位学生描述班级某位学生的外貌特征,其他学生来猜,如果猜对了就说明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特殊性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如果猜错了则说明人与人之间有共性,矛盾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这既突破了教学难点,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4.把简单的思维活跃化

教学的根本意义在于,调动学生探索研究未知领域的强烈愿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总结规律以及预见未来事物的能力。如前面提到,当把“太阳东升西落、一年四季更替”说成不是规律时,学生的思维沸腾了。这就激发了学生强烈学习的欲望,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亢奋状态。

5.把程序式的课堂机智化

教师讲课,是有备而来,但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出乎意料的状况,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教学机智,机动灵活地加以处理。例如有一次,我正在给学生讲矛盾分析法,忽然一个学生桌子上的一叠书“啪”的一声掉到地上,学生们先是发出惊叫,然后议论纷纷,注意力立即分散了。我灵机一动让学生用矛盾分析法对“书掉到地上”这一事件进行分析,很自然地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内容上来,同时还加深了学生对矛盾分析法的理解和运用。

二、怎样成为一个智慧型的政治老师

1.爱读书

知识是智慧的基础,不具备丰富的知识就谈不上教育的智慧。教师只有常读书,才能拥有不竭的水源,不断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五湖四海、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教师都应该有所涉猎。这样,在课堂上才能口吐珠玉、游刃有余,旁征博引、妙趣横生,见地别具、谈吐不凡。

2.多实践

教育智慧源自教育实践。翻开教育的历史,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至理名言,无不是教育实践的总结;那些高水平的优秀教师,也都是在个体优秀教学经验的提炼、概括、总结中,逐渐形成一套自己完整的教学主张并为大家所接受的。

3.乐交流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交换,各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相交换各有两个思想”。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是生成教育智慧的一条捷径。首先,讨论有助于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其次,讨论有助于激发灵感。最后,讨论有助于锻炼和提高思维能力。

4.善思考

第6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教学智慧 诗意 班级文化

班级是学生在校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形成的地方。根据多年的观察、积累,我认为高中生的学习不同于其他教育阶段,他们面对的是高考,加上家长的期待,背负沉重的负担,这会无形加剧他们接受文化课的心理压力。现在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不少学生形成了自私、任性、冷漠的性格。不但没学到文化知识,而且连文明道德也抛诸脑后。科任教师不应该认为学生爱不爱学,有没有来上课是班主任的事,而是要跟班主任一起共同构建良好的班级文化。因此,语文老师有必要营造诗意的班级文化氛围,让所有学生都爱上语文,爱上学习。

一、彰显教师的语文教学智慧

《教育词典》中是这样界定教育智慧的:“是教师面对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可见,教育智慧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创新的思维模式、卓越的道德素养。教育智慧是优秀教师必备的质素。我认为,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而对学生教育的核心就是语文人格教育。教师的教育智慧是教育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产物,是教师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基础上长期实践、感悟和反思的结果,也是教师教育理念、知识学养、情感与价值观、教育机制和教育风格等多方面的素质高度个性化和综合体现。教师要用智慧的方式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能力;教师要用卓越的思想形成独特的风格和个性,用自身的魅力阐释课程、用自身的魅力引导学生。

课堂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场所,教师所面对的是几十个面貌不同、成长经历各异、家庭背景不同的学生。这些学生带着不同的学习动机,不同的知识结构,包括对教师不同的看法走进课堂。教师将怎么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这就要靠教育智慧。充满智慧的老师首先是一位“年轻”的老师,有一颗“年轻”的心。不管你的年龄有多大,你面对的是十几岁的孩子,他们朝气、阳光,对所有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新生事物来到他们跟前的速度之快也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应该不断学习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把语文课堂打造成感悟、欣赏、运用和创作的殿堂;把语文课堂创建成培育智慧、滋养善性、铸造人格的殿堂。让懵懂无知的顽童经过教师的引导和同学的相互促进,然后走出去,成为智慧、富有善性、人格高尚的“智慧人”。

二、引领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

铁皮鼓(魏智渊)所著的《语文课》这本书封面上有这样一段话:“每一节语文课,都是一次奇妙的语言之旅、思维之旅。没有人拥有真理,我们从各自的理解出发,走向精神的共鸣;我们越过喧哗与骚动,走向更广阔的未知之境。我们共同生活在语文的深度里。”语文教师如何引领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是终生要研究的一个课题。教师的教学智慧来源来于丰富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充分把握教材、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灵活运用及学生的了解等。生活处处是语文。首先,我们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观察,细心积累。当然,教师可以把自己发现的人和事作为素材告诉学生。让学生体验生活,培养美的眼睛。接着,在课堂上可以引入具体的生活情境,在探究乐趣的过程中感悟理解。在教学《湘夫人》这首诗时,考虑到学习对象是高二学生,多少对爱情有憧憬。因此,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当一个男的或者一个女约好对方在某个地方见面,却久久等不到对方时,是怎样的心情?同学们一听这个话题,马上兴奋起来,说出各种答案。最终归结于期盼、焦急、生气、无奈。这时我进入诗歌的理解阶段,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湘君和湘夫人的爱情,进而从湘君期约难遇、可望难即的悲剧情景,联想到屈原一再被楚王疏远、流放的遭遇;从湘君对真挚爱情、美满生活的执著追求,看出寄托着屈原对政治理想、复兴事业的至死不渝;从湘君在无可奈何情况下的“逍遥容与”,感受屈原在人生偃蹇路途中的宽解。这样做,既让学生发现美、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又达到了以意逆志的教学目的,更体验到了诗意的美。

三、构建诗意的班级文化

语文特级教师,曾获得湖北省政府表彰的2013年度“湖北名师”胡德胜这样说:充满诗意的班级文化,有助于学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升品位、拓宽视野。营造诗意的班级文化,不但是班主任的事情,而应该由所有科任和学生一起完成。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很好的古诗文。这些古诗文的语言、意境和思想能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人生经验,形成儒雅的气质。

那么,语文教师如何营造诗意的氛围引导学生构建诗意的班级文化,是关键。首先用诗意的语言引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知心姐姐”卢勤老师说: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填满,而是把灯点亮。这告诉教育者要学会肯定和欣赏孩子。在日常教育活动中不但要教给学生语文常识,更重要的是要利用自己的文学积累用诗化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对他的关注和爱护,感受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尝尝生活的滋味。

其次用多彩的班级活动体会。班级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土壤,是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我们可以利用课前创造一些活动如常用字的拼写比赛、成语的理解与应用、书法比赛、美文鉴赏等,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人格塑造。

最后要营造诗意温馨的班级环境。这种诗意温馨的班级环境除了配合班主任对教室进行诗意的布置之外,还要对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进行引导。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平时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倾听态度,注意礼节。同学之间不要因小事而斤斤计较,能够互相谦让,互相帮助。我曾接过这样一个班级,因为是高二文理科重新分班,刚开学没几天的一次晚自修下课,前桌同学因讲话太大声吵到后桌的同学,后桌的同学不高兴了,两个人吵了起来。经过半学期左右的努力,现在班级和谐许多,同学之间更有礼貌了。

老师应该用诗意的情怀引领学生,让所有学生都能沐浴在诗意的文化下,完成诗意的人格塑造。

参考文献:

[1]吴婷婷.浅谈语文教学中教育智慧的培养.科技文汇,2015年2月(中).

[2]虞玲亚.诗意班级文化的营造.江苏教育研究,2010-6B.

第7篇

关键词: 教育名著 幼师生 教育智慧

教育名著是经过历史检验,得到公认的人类教育财富,它积淀着前人深邃的思想精华,有着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思想境界,传达了科学性较强的育人精神,蕴涵着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育人观念,能照应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有利于全面理解教育问题。对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及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说,与教育知识及教育技能的掌握相比,更为重要的是拥有教育智慧,但是教育智慧的形成不会通过教育知识及教育技能的掌握而自然获得。这就需要在幼师教育中用教育名著来培养学生的教育智慧。

一、教育智慧的意蕴

教育智慧是一种特殊智慧,即合理认识与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才智。[1]教育智慧是教师专业素质中最重要的素质,“学会了教学的所有技术,但仍然不适合做教师,这是有可能的。显然,教师的培训内涵要比传授知识和技巧深得多,甚至也比教授职业道德规范深得多。成为一名教师还包括那些不能被正式传授的东西:教育智慧的最具个性色彩的体现”。[2]显然,教育智慧的形成不同于知识与技能的获得,知识与技能可通过传授与训练使学生掌握,而教育智慧的形成则需要个体的体验、感受、领悟与顿悟。这种体验与感悟一方面来自个体的日常生活经验与阅历,另一方面来自他人的交流、沟通与熏陶。对于幼师生来说,由于他们是在校生,短短的几次教育见实习积累下来的教育经验是非常有限的,能接触和交流的“他人”也不多。而阅读教育名著恰恰就是培养幼师生教育智慧的最佳途径。通过阅读教育名著,幼师生可以和这些教育大师对话交流,从一个个跌宕起伏、曲折动人的教育故事里,感悟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和教育情感。

二、教育名著价值探微

在人类教育发展史上,曾积累起了一些卓越的教育智慧,他们穿越历史的重重烟云而光辉不减。教育名著独特的育人价值在于其饱含的思想 “原创性”与“深邃性”,对于其作者而言,这是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声音,是对前人智慧的继承与阐发,是一定历史时期内的集大成之作。教育现实的改进与提升需要我们不断地返回经典,去吸收与借鉴前人的思想与智慧,教育理论之所以愈加灿烂多彩,教育实践之所以更加有生机活力,正是因为建立在这种对前人教育智慧的不断反思、继承与超越之上。然而,有一些曾经在人类历史上影响深远、饱含智慧的教育经典名著却因为我们没有意识到它们的价值在我们身边一直沉睡,需要我们去发现、唤醒,使其在我们的思想与智慧中重新焕发出生机。这些经典名著有的尽管离我们的时代,离我们的教育现实很遥远,但教育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每一部名著都是从不同的方面来探索教育的本质。正如有些学者所说:“当较深入地研读教育思想家的作品之后,发现几乎所有现在我们深觉困惑的问题,都早已为以前的教育思想家讨论过。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发表意见之前,如能知悉先人的主张,则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尤其在与杰出教育思想家神交之时,可能冒出智慧的火花,对于敏锐思考,效用甚大。”[3]

三、教育名著培养幼师生教育智慧的可能路径

(一)名著阅读需要指导和培训

有学者专门对师范类的院校做过调查,发现这些准教师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有娱乐化的倾向,阅读多以休闲为目的,对教育名著的阅读更是少得可怜,阅读起来也很盲目。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师范生缺少专门的课程和教师来进行阅读指导。早在1944年,美国开始出现以阅读古典名著和名著讨论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名著运动(GreatBooks Movement),后来发展为享誉世界的“青少年名著计划”。阿德勒为推动计划开展,曾走遍全国,指导各地学生的“名著阅读研讨会”,并出版专著《如何阅读一本书》来指导学生阅读经典著作。

因此,幼师生的教育名著阅读不仅仅是课外自由阅读,而应是在教师的专门指导下的有效阅读。学校应该开设专门的教育名著导读课程,让学生的阅读不再是复制名著的教育思想和内容,而是通过教师的导读,推动学生提问、倾听、讨论的技巧,在与同学、教师、名著作者的思想对话过程中,学会自己去理解、感悟名著的内涵,培养教师教育智慧。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不但掌握了阅读的技能和方法,而且掌握了将来作为教师如何指导幼儿进行早期阅读的技能和技巧。

(二)开发和选择“名著资源”

世界文明源远流长,无论是中国的《学记》、《论语》,还是西方的《理想国》、《雄辩术原理》,都是教育中的经典。在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留下了很多名著,阅读它们对我们有着“普遍的、永恒的”借鉴价值。看一个伟大的人是怎样面对问题,看一个伟大的心灵是怎样思考问题,必将有助于学生去理解“教育教学”这一职业、这一事业。

但是,对于幼师生来说,学习的时间毕竟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读最有代表性的名著,而又收获最多?这就需要对众多的教育名著进行选择。首先,选择的名著必须能激发准教师的阅读兴趣,能够通过阅读不断唤起他们的教育意识和职业情趣,使他们在阅读中深刻地感悟到教育的真谛,并愿意把教育事业作为一生的追求。其次,选择的名著应适合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老师和学生都能够在阅读中提出一些真正的问题,通过师生的交流、讨论、质疑、解惑,幼师生的教育智慧不断生成。最后,选择的名著以学前教育方面为主,毕竟他们将来是要做幼儿教师的,学前教育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名著阅读活动

名著阅读不仅仅是私人化的自我阅读,教师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促进学生更好地阅读。我在近两年的教学生涯中,一直尝试开展名著阅读活动。例如,每次课前用5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好书推荐”演讲;每月举行一次读书感悟交流活动;两个月举行一次读书报告演讲比赛;每学期举办一次学术沙龙等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有了交流、讨论、磋商的机会和平台,极大地激发了读书热情。

此外,还可以根据每年4月23日的“世界读书日”,把4月份定为学校的读书月,开展全校性质的读书活动。例如,根据借阅名著情况,可以评选教育名著阅读之星;开展名著阅读感悟征文比赛;开设“百家讲坛”,进行名著欣赏与导读等活动。这些活动让整个校园弥漫着书香气息,让学生时刻地行走在教育名著的氛围中。

拥有教育智慧是教师必备的核心素质,教育智慧的形成离不开个人丰厚的文化涵养与底蕴。阅读教育名著是启迪、提升个人教育智慧的一种重要方式。幼师教育对幼师一生的专业发展奠基,其核心理应在教育智慧的培养与启迪上,当然,这需要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整体人文环境的创造上着力。阅读经典与关注现实是培养教师教育智慧的两个方面,在重视学生教育实践经验的同时,让学生走近经典名著、走近教育大师已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熊川武,江玲.理解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46.

[2][加]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4.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 教学智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189-01

教育是一门智慧之学。智慧就是对所有人生经验与理性思考的整合。智慧不等于知识,一个人知识再多,学富五车,如果缺乏智慧,仍然可能是弱智。教育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要做两件事:一是告诉孩子该做什么,二是告诉孩子不该做什么。但是教育智慧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育中形成自己的新理解和新思想,在实践中去创新。教学智慧是教育智慧的一个方面,主要指在课堂中,老师的教学智慧。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教学智慧是结合语文的特性,在课堂中,教师运用各种资源,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智慧有很多类型,本文将从课堂教学的四个阶段来阐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智慧。

1 课程导入的智慧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程导入的质量影响到学生对这堂课的看法,好的课程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注意力集中,导入课程这个环节十分考验老师的能力,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重要体现。语文课堂相比其他课堂灵活性更高,所以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激感是教师常用的导入方法,这涉及到教学智慧的情境性。语文是一门感彩很浓的课程,例如我们有时候需要学生去体会古人的情怀,所以创设一种情境,将学生带入到某种氛围中,感染学生,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观看也是老师们常用的导入方法。有时候某些语言过于抽象,老师可以将视频或者模型给学生观看,这样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两方面感知,有助于学生去记忆所学知识。

2 课程讲授的智慧

讲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讲什么,怎么讲,都是需要老师提前计划的,如果老师盲目的讲授,不分轻重,会使课堂失去色彩。影响讲授质量的因素分为以下几点,老师语言的幽默性,老师语言的节奏性,老师语言的精准性。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将幽默应用到小学生教育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老师幽默诙谐的语言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课堂上笑,这种气氛下,学生的表现会活跃,大脑运转较快,进而提高了效率。教师的语言如果没有节奏感,学生听久会产生疲劳感,所以老师的语言应该注意抑扬顿挫。教师语言不能太累赘,这样学生会记不清楚重点。当然准确性也很重要,小学生跟老师学习的语言很多,如果老师的语言不准确,缺乏逻辑,学生也会形成这样的语言风格。

3 课堂组织的智慧

课堂组织最能反应老师的课前准备和教学能力的方面。很多老师讲授课程的能力非常好,但是组织课堂却很乱,连简单的课堂秩序都无法维持好。这就说明,良好的课堂组织是吸取知识的前提,讲的好但是没有观众,也是徒劳。另一个组织课堂的方面是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反馈信息。老师讲过的知识学生不一定都能领悟,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有皱眉头或者想睡觉的状态,那老师一定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讲授方式和课堂组织方式。除了观察学生的表情反馈,还要重视学生的课下反馈,老师课下一定与学生多交流,现在社会信息技术发达,除了课堂上的沟通,老师应该在课下多听学生的问题,如果学生反应这节课有些知识没有学好,老师可以在下节课再着重讲解一下。

4 课堂板书的智慧

板书是老师呈现给学生的笔记,很多小学生在课堂上会记笔记,数学笔记需要记的是一些重要的定理及其相关举例,而语文课堂上,笔记的重点往往并不突出,所以很多学生在记笔记的时候会把老师写的和说的通通记下来,这样纯碎的抄写就是去了笔记的意义,所以老师在板书上老师应该着重的写重点,将所讲知识的机构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重点。板书不仅考验老师的写字功底,更考察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逻辑性,板书中体现出的智慧比我们想象的大很多。从课堂教学的四个步骤分析了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教学智慧,虽然不够全面,但也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

小学语文课堂本就是浪漫的,加之现在新课程标准要求老师们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收到了巨大挑战。多样化的课程内容,多变的课程结构,迅速发展的信息社会,这一切因素的变化虽然带来的挑战,但是也给老师们更多展示教学智慧的机会。很多优秀的老师对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教学成绩优异,彰显了自身的教学智慧,但是教学智慧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单纯的套用经验并不一定取得好的效果。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要明白,教学智慧是老师们通过长期的教学经验,并结合学生的特点,慢慢形成自己的一套灵活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虽具有普遍的借鉴性,但更需要老师们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去理解并探索教学智慧,这样小学语文课堂才会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施瓦布(Schwab,J.J).实践:课程的语言[M].2003.

[2]李定仁,赵昌木.教师及其成长研究:回顾与前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6.

[3]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

1997.

[4]胡燕琴.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智慧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科学,2006.

[5]杜萍.论教学智慧的内涵.特征与生成要素[J].教育研究,

第9篇

然而,由于“教学实践智慧”隐含于教学实践中,更多是与个体的思想行动保持一致,是非常个人化难以形式化的,所以大多数学者在谈到理论与实践智慧时,只是将实践智慧轻轻带过,或者模糊等同于教学智慧,似乎这个概念是不言而喻的。据在中国知网的不完全统计,仅“实践智慧”这个名词近10年来就出现了两百篇左右学术研究文章。但当我们以欣喜的心态面对理论向实践研究转型同时,我们不得又产生另外的担忧:很多实践者对于“实践智慧”这个名词并不陌生,但在谈到其内涵特征和具体操作时,又常常陷入茫然。对于实践智慧的研究,是否又会变相成为新的“理论建构”?本文将借鉴已有的研究文献资料,以现象学为理论基础,在相似概念辨析的前提下归纳教学实践智慧的本质内涵,并在此基础上以期对教学实践智慧的特征做合理、动态的把握。

一、教学实践智慧的内涵

(一)教学智慧的界定

从构词法上看,“教学智慧”的中心词是“智慧”,我们对教学智慧的探讨是建立在理解“智慧”基础之上的,故先从“智慧”开始探讨。何为“智慧”,《辞海》上解释为“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和发明创造的能力”[1],英文 《韦氏大学词典(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则将智慧(tact)定义为“一种对言行的敏感, 以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关系或者避免触犯别人”。《现代汉语词典》对“智慧”一词的解释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2]”可见,智慧是人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应对社会、自然等的一种综合能力系统,包括机敏的反应力、正确的判断力、机制的应对力、睿智的创造力等等。智慧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并对事态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可非议,教学需要智慧。

何为“教学智慧”,《教育大辞典》将“教学智慧”定义为:“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如,在处理事前难以预料的、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时,以及对待一时处于激情状态的学生时教师所表现的能力。[3]” 总结较有影响的教育者发现,赵建军这样定义教学智慧:教学智慧指的是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对教学所作的观念运筹、经验调度、操作设计等的种种努力及其体现于教学实践各环节的主体能动性;王鉴将教学智慧定义为“是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时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与行动的能力”;程广文,宋乃庆认为可将教学智慧表述为“教师面对千变万化的教学实际情景,为保证教学作为一种‘人为’活动,从‘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充分表现出来的一种实践智慧”;杜萍,田慧生认为:教学智慧是教师个体在教学实践中,依据自身对教学现象和教学理论的感悟,深刻洞察并敏锐机智、高效便捷地应对教学情境而生成融通共生、自由和美的境界的一种综合能力。可见对教学智慧的理解与认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们不难发现对其内涵描述的共性:从实施主体看教学智慧以教师为主体;从教学过程看教学智慧是教师能力与教学情境的双向整合。而回归教学实践本身,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教学既然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为何教学实践智慧只论及教师为实践主体?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是否被忽略?其次,既然教学智慧是教师能力与教学情境的双向整合,那么教师能力的发展是否会对教学情境进行调和呢?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进一步思考,本文将从以上问题入手,对教学实践智慧的内涵特征做进一步阐述。

(二)教学实践智慧的界定

1.教学实践智慧与教学理论智慧

教学智慧包括教学理论智慧与教学实践智慧,而由于普遍意义上人们对“智慧”的膜拜以及对传统理论的偏见与实践的盲目推崇,直接将教学智慧定义为教学实践智慧。尽管这种说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还是存在一定的偏颇。教师教学理论智慧是指教师教学理论、教学观念等的总成,既包括公共的教育理念,也包括教师个人对教学的认识,一般而言,理论智慧更具理性,是“通常停留在教师的头脑里和口头上,是教师根据某些外在标准认为‘应该如此’的理论”;[4]教学实践智慧主要是教师按照一种内在的、折射的方式去完成各种行动并对这些行动加以调节,主要侧重在实践中如何做的一种综合能力表现。理论智慧是实践智慧的基础,对实践智慧起着指导作用,同时理论智慧产生于实践,实践智慧来自于对理论智慧的理解运用,石中英教授曾讲过“实践教育理论的贫乏必将带来教育改革的浮躁,教育理论的偏激也将给教育改革带来不可挽回的失误”。故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或缺。然而两者也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教师教学理论智慧的偏失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学实践智慧,却不具有决定作用,因为理论智慧的作用是间接的,教师无法直接按照教学理论来选择课堂上的教学行为,即教师拥有理论智慧不一定拥有实践智慧,而实践智慧则是检验理论智慧的试金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践智慧是行动而不单单是一种方法,是教师真正能够提升教学效果、在具体教学情境中“实际使用的理论”,支配着教师的思想言语行为,是“在理论智慧的创造之后,可能是更高的智慧[5]”。教学实践智慧的特殊价值也在于此,故在促进教学效果的角度来说教学实践智慧是相对于教学理论智慧而言更为重要的智慧,正如叶澜教授指出“实践智慧是一种更高的智慧”。

2.教学实践智慧与教学能力

由于“智慧”最平常的用法是处理复杂问题时所表现出的一种能力,在此意义上,“智慧”和“能力”一词在内涵和作用表现上都很相似,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往往并列或者交替使用这两个词。能力《辞海》解释为: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所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在心理学上“能力” 通常被定义成“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马克斯·范梅南也曾经认为“展现智慧的人似乎都具有在复杂而微妙的情境中迅速地、十分有把握地恰当地行动的能力”[6]。当教师面临复杂的课堂环境,处理急待解决的课堂事故时,会表现出妥善处理问题的“智慧”或“能力”。但是又不能简单地把“教学智慧” 说成是“教学能力”。“智慧”和“能力”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与“活动”相关,但它们在“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有区别的。“能力”是一种“主观条件”,而智慧它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情景, 同时又“统一于”主观的一种共同表现,并不仅限于“能力”这一“主观条件”。因此,“能力”作为主观条件只是“智慧”的一部分,而“智慧”则是“能力”与“实践情景”的统一。

3.教学实践智慧与教学机智

“智慧”与“机智”也是一对彼此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因而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在《教育大辞典》中,教学机智与教学智慧解释相同,即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而在实践中,教学机智与教学智慧却不完全相同,范梅南教授认为“教学机智是一种知识,一种包容在你身体中的‘认知’,是面对突发事件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临场应变的、准备好的即兴的机智”;而智慧则是更高层面的内化的一种力量与动力。智慧构成了教育学的内在方面,机智构成了教育学的外在方面,机智构成教育学的外在支架,智慧则是教育学的内在骨肉。

4.教学实践智慧与教学技能

教学实践智慧也不同于教学技能,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关系[7]。虽然教学技能与实践智慧一样不是仅仅通过理论学习就可以获得,但前者是可以通过实践进行有意识的、系统的强化训练就可以形成的较为简单的能力和技术,是可以模仿、培训的,但后者是训练不出来的。任何复杂的教学行为,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分解为一些更为简单的、可训练的技能和技术。而对于实践智慧来说,却很难将它化解为一些可操作行为。这是因为教学技能只是教学实践活动的工具或手段,其目的存在于自身之外,反之,实践智慧的践行本身就是目的,是将教学原则的普遍性与教学感悟的特殊性相结合而融合在教学情境中。

5.教学实践智慧与教学艺术

教学实践智慧与教学艺术也经常被混淆,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纯从词学角度看,“艺术” 和“智慧”二者都需要有“创造性”。没有创造就没有艺术,没有创造也就表现不出智慧。表征“教学艺术”行为和表征“实践智慧”行为的共同点在创造性上,否则就谈不上具有“教学艺术”或“教学智慧”。因此,创造性的教学行为是“实践智慧”与 “教学艺术”的共同追求。但两者对于共同追求的立足点则不同。实践智慧以“实践”为立足点,侧重于在有利于教学的前提下教师的言行举止等所散发出的魅力;“教学艺术”则以“审美”为立足点,因为“教学艺术”是以“美学基本原理”为指导的,故“教学艺术”更追求美所必需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基于以上分析,教学实践智慧具有同理论智慧、教学能力、教学机智、教学技巧、教学艺术等相关概念的不同内涵意义。而什么是教学实践智慧呢?本文拟以教育现象学为视角,对教学实践智慧的内涵加以论证。

现象学方法的关键点之一是悬置,悬置一切预设和判断,以如实呈现人们的经验世界,这个经验世界是意向性的,即意向结构与意向对象的统一体,而不是没有心理内容的心理机能,或者有待核实的客观世界的镜像。现象学方法的关键点之二是还原,剔除经验世界中偶然性的个别性的成分,留下各种现象中普遍性的,共性的东西,即由殊相达至共相,进入教师做出智慧性表现时的经验世界中,教师在确定发展性教学目标和策略性地行动时,他思考(包括直觉性的,也包括反思性的)的实质是什么呢?从现象学的立场出发,首先,教师对一切教育现象的解读都不能依赖于理论的逻辑,而必须“回到事实本身”即必须关照活生生的人的亲身的体验。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是对具体的教育情境的关注,也只能在对教育生活的体验中形成。而且实践智慧是无法计划的,它只能是对具体情境的即刻投入和果敢判断。其次,教学实践智慧的形成是以学生的学习生活世界为逻辑起点的,实践智慧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生活体验的敏感和果断,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总结以上两点我们可以将教学实践智慧的内涵界定为: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时所表现出的以学生为指向、高度敏锐、并能灵活应对的一种综合能力。教学实践智慧常常是教师事先无计划、未有预见,也不一定有规则和程序,但在特定的瞬间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却是规范、适宜、流畅、合理的。这就是因为称得上教育智慧的东西集中了教育品性的精华,是宝贵精华的自然流淌,是优秀教师内在的秉性、学识、情感、精神等独具性格化的东西在特定情境下向外的喷涌。

二、教学实践智慧的特征

1、情境实践性——植根多元的教学场景

现象学的口号、现象学家们接近问题的态度和方式就是“回到事实本身”,它注重的是在不同的情境、境遇之中显示个别的、活生生的、活在现象中的“本质”特性。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智慧是不能脱离具体的教学情境,是特定时空条件下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教育关系状态,它是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育体验成为可能的环境与条件。叶澜教授曾说:“课堂是师生生命的历程。因此,在课堂中,师生应共同呼吸,共同成长,共同谱写生命的华章。有智慧的教师应重视课堂教学实践,做到勇于实践,勤于实践,善于实践,尽快使自己真正成为智慧型教师。[8]”没有教学工作现场,就没有教学智慧的表现,换言之,教学智慧必定是在实践中体现,在实践中养成,并在实践中得以发展和检验的。故情境实践性是教学实践智慧的本质特征。

2、个体独特性——凸显个性的教学风格

在现象学研究中,研究者从生活世界出发,主张差异是第一位的,对于每一位教师而言,由于年龄、工作经历、思维方式及行为特征等的差异以及对教学自身的感悟不同,使得应对教学问题的智慧表现形式、表现内容及表现水平截然不同。教育方法的灵活运用,教学内容的生动讲解,教学事故的恰当处理等,都体现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库姆斯(Combs)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教师的专业教育》中提出:“一个好的教师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有独特人格的人,是一个知道运用‘自我’作为有效工具进行教学的人。”既是一个人,也意味着是个独特的个体,教学实践智慧又是教师创造性思维的外显形式,是教师个性的独特表现,是对教学实践的一种顿悟。教学智慧的个体独特性即表现为教师与众不同的课堂教学行为表现和处理教学问题的独特方式。个体独特性是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一个重要特征。

3、动态生成性——诱发教师专业的成长

现象学中研究者从生活世界出发,把生活经验的本质通过对现象的探寻挖掘出来,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需要将一般意义的理解、假设、前提等悬置起来,这就是胡塞尔所提及的“加括弧”,也就是把我们所了解的现象的已有知识置于括弧之外,教学实践需要我们从抽象的理论返回到真实的生活体验。课堂教学是一次性的,不可重复的,任何教学行为都不能靠之前的经验得到,也不能按照某种理论推演,是被“一次性”消费掉的,教学是真正不可能同时踏入一条河流的,故而是生成性的,任何一种教育实践活动,事先都不可能没有计划,我们总可以在思想上和心灵上做一些准备,但教育实践从来都不是教育计划的完美执行。实践智慧不仅是课堂的一种存在状态,而且更是一种发展状态。机智的行动是永远无法事先计划——它总是在具体的、出人意料的、无法预见的情境中自然迸发出来,表现为一种“即席创作”。教育实践的不确定性、模糊性、生命性、综合性以及魅力都是教育实践智慧性的衍生性表现。如同大楼的落成需要“蓝图”与“施工”一样,课程是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理论是简单明了的,而教学实践却是复杂多变的,新课程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 中“留下了太多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换的弹性目标、空间和时间,然而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和可变因素的引入,使课堂教学有可能贴近每学生的实际状态[8]”

4、内在缄默性——形成内化的教学素养

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长期内省反思所得的隐性知识转化而成的一种高级思维形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学活动,故教学实践智慧具有内在的缄默性。何为智慧,至今仍未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曾有位哲人言道:智慧只能“以道观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出来的都不是智慧,你只能去体会。说那些不可说的东西,就是在体会智慧、表达智慧,这是非常玄妙的。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亦即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一种潜在的思维活动,是典型的潜意识,时刻隐含在教师的知识、经验以及习惯中,如包括个体从事的所有关涉教育活动经历的感知、进行学科教学的经验的积累等,以缄默性教育观念形式存在于教师头脑中的,在应对教育情景时,以整合的方式被提取并迅速做出决策和行动。教学智慧是教师难以把持难以驾驭的,但是可以培养的。

5、策略实效性——用于实践的经验积累

实践智慧是教师的隐性知识被激活并显性化的过程,它侧重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及教学策略的有效运用。加涅(Gagne,R.M.)在1979年做了一项实验,将“有效策略”的训练程序教给教师,实验证明将教学常规教给教师后可促进教学,显著影响学生学习。尼利(A.M.Needy)1986年对新教师备课时的认知进行了训练,结果发现受过训练的教师在教学上优于未训练的教师。教学的成功与否主要依靠教师的教学技能与方法,充满教学智慧的教师必然拥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及教学策略。尽管教学智慧是个体的行为能力表现,但在处理课堂教学的一些特殊问题时,如学生突然提出违背常理、常规的问题等,还是存在一定的共同方法的,正如马克斯·范梅南所讲的“机智表现为克制、机智表现为对学生的理解、机智表现为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机智表现为潜移默化、机智表现为对情境的自信、机智表现为临场的天赋[6]”等,以及陈桂生讲到的“转移话题、转移看问题的视角、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冷处理等[9]”,对这些方法的掌握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处理类似的教学事件与问题,防止一些简单化、情绪化、粗暴化的做事方式。

6、专业反思性——生成挑战的传统问题

专业反思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依据一定的教学观念、教学理论、教学背景等,批判性的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探究解决自身与教学目标差距、教学工具得当等方面的问题,是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相结合的一种形式,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敏锐的把握情境、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策略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一个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必定将个人知识参与到活动中,现象学所表现出来的对人性的关怀是教育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实践智慧研究的目的不是建立一系列精致的理论,而是实现对人以及人生存的关怀,为此,教师对自己生活经验、教学过程的认真反思成为非常有价值的活动,不仅可以提升教师在教学情境中的选择能力、形成对个人专业发展有本体意义的个人化知识的关键,同时通过对它的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许多隐性的鲜为人知的但是会非常有价值的领域,进而有助于深化对教学的认识,提升教学实践智慧。

有人将教学实践智慧比喻为“跳荡在教学情境中的燧火” [10],实践智慧本身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与偶然性,但并不是不可获得的,如马克斯·范梅南所提到的:“以为智慧的教育者认识到要跨过街道走过来的不是学生,而是教师。教师必须知道‘孩子此刻在哪儿’‘孩子是怎样观察事物的’,这个学生从他本身的角度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因而不能跨过街道走进学习的领域。教师应该站在孩子的身边,帮助孩子要认识跨越过去的低昂,为孩子找有效地方式帮助孩子顺利走到另一边来,走到这个林格爱的世界中来。在这种行动中确实包含了educarer的意义,‘引入’到这个世界上来,一个增强了意识、提高了责任感和理解力、茁壮成长的世界中来。[6]”将对孩子的情感内化于自身的信念、价值中,其实践智慧的真谛得以彰显。总而言之教学实践智慧是对整个教学活动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是供人思索的东西,而且这种思索是一种过程中的思索,而不是结果的追逐,需要我们在思索的过程中“品位”智慧,“感悟”智慧。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中)[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3209.

[2]现代汉语词典[S].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625.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16.

[4]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37

[5]陈桂生.再谈“课堂智慧”[J].教育科学研究,2005,(6):61

[6]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64.260.

[7]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5):41—46

[8]王鉴.教学智慧:内涵、特点与类型[J].课程·教材·教法,2006,(6):24

[9]洪汉鼎.论实践智慧[J].北京社会科学,1997,(3):25

第10篇

智慧教育

“智慧教育”是近几年来教育界热议的一个话题,2012年祝智庭等在《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一文中指出:“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的基本内涵是通过构建智慧学习环境(Smart Learning Environments),运用智慧教学法(Smart Pedagogy),促进学习者进行智慧学习(Smart Learning),从而提升成才期望,即培养具有高智能(High-Intelligence)和创造力(Productivity)的人,利用适当的技术智慧地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并不断地创造制品和价值,实现对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灵巧机敏的适应、塑造和选择。”由此,联系实际应用,笔者对智慧教育总结如下,是引领教育发展方向的一种教育理念,其本质目的在于培养学习者的创新能力、批判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高阶思维能力,即让学习者会思考,有智慧。

那么如何培养有智慧的人?这就要求在整个智慧教育的过程中,所有参与的主体都是智慧的,教师要拥有智慧教育理念,从学生角度出发,作为引导者、帮助者促进学生智慧发展,来为学生构建智慧的学习环境,创建智慧的学习资源。学生在智慧的教师指导下、智慧学习环境的帮助下,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极大地促进个人智慧发展。智慧教育是关注学生个性、能力、知识、品德等全面发展的教育,它是有生命的教育、真正关怀人的发展的教育。智慧教育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传授,而是让整个教育有了生机,有了活力。学生在智慧教育中是轻松愉快的,他们可以彰显个性、可以协作探究、可以发明创造,智慧教育并没有忽略知识教学,而是将知识转化、升华,将其转化为能力进而升华为智慧。

初中数学智慧教育

数学学科是初中教育中主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初中数学具有内容抽象、应用广泛、推理严谨和结论明确等特点。在智慧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希望通过初中数学学科的学习来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具体来说是希望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探究推理能力及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等高阶思维与学习能力。而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只注重“教”,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学习,无意中将教学目标转换成考试取得好成绩。在这种理念下,很难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与学习能力,也很难让学生有智慧,会思考。而学习源于思考,没有思考就不会有疑问,更不会进一步去学习!

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有智慧,就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倡个性化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探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通过探究实践去感受知识,掌握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具体来说,初中数学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首先要找到切入点,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更直观生动的情境,提出问题或布置任务等来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对内容产生好奇,主动去探究;其次是要引导学生的探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而不是指导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形成自己的思维;再次是,教师要要求学生对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并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做一点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这样思考的过程会强化训练思维,让学生变得有智慧,真正做到智慧教育。

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智慧学习环境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迅速发展,初中数学教学也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初中数学智慧教育离不开智慧的学习环境,而智慧的学习环境的构建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便捷直观地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数学学科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复原数学的原貌,有利于学生去模仿,去探究,养成个性化的数学学科思维。

在智慧学习环境下构建智慧课堂,学生主动说、主动学、主动探,教师只是组织者和指导者,智慧课堂是工具、资源丰富有力的课堂,学生可以用有针对性的工具和资源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智慧课堂是充满批判争论的课堂,批判能力是智慧人才应具备的重要能力,每一次思维的交流、碰撞,每一次的质疑批判都是新观点、新理念、新知识产生的契机,完全的“拿来主义”是在扼杀发明创造;智慧课堂是凸显个性的课堂,学生有时间、有场所展示个人风采,每位学生都有擅长的领域,每位学生的学习机会都是平等的;智慧课堂是可打破时空限制的,学生可将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有机融合,随时随地想学就学,随时随地都能构建一个课堂,这样学生的学习是无缝的、持续的。学生在这样有生命的课堂中,个人智慧才会得到充分发展。因此,以pad为支撑的电子书包环境特别适合初中数学的智慧教育。

案例设计

本案例为吉林省长春市第103中学赵菁老师在智慧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完成的,并已经应用于实际教学中。课程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应用电子书包和电子白板的教室环境中,依托可支持微视频观看和讨论问题的学习网站展开教学。

《平行线的专题学习》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分析

“平行线”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学习它会为后面的学习三角形、四边形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学习这部分内容旨在加深学生对“角与平行线”的认识,建立空间观念,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交流分享自己的成果,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运用数学的能力。

2.设计内容概述

基于智慧教育理念,为了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针对本节教学内容录制两种不同形式的微课,用于学生课前观看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选择复习平行线定义、判定方法、性质及它们对应的几何语言以及判定和性质的综合运用。为了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展示,在本课中设计了同修任务和实践任务,通过检测任务的完成情况来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同修任务中规范学生几何语言的书写,并且采用多种方法解题,采取互批的形式实现辅导个性化;实践任务即一个生活问题的解决,回顾了课前复习的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让学生在同一问题情境中采取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两个任务的内容设置均体现了方法和结果的开放性。根据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在同修任务中设置一道可以添加多种辅助线的问题,让每位学生都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或观点的体现,充分尊重每位学生学习方式的不同。在课前每一小组都有任务分工单,让学生自行填写,让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他们展示自己个性的过程。最后如果学生可以顺利达成以上任务,备用挑战任务又可考查不同层次学生的掌握情况。

3.学习对象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线的有关知识,应该掌握平行线的定义、判定方法和性质及它们对应的几何语言,并能够综合运用上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对于几何证明的有关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思维敏捷,勇于探索并解决问题。

4.教学目标制定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平行线的相关内容和规范的几何书写;能熟练灵活地综合运用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同修任务(证明)、实践任务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培养学生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5.教学重难点

重点:综合运用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及演绎推理过程的表达与书写。

难点:在复杂图形中抽象出三线八角的数量关系,根据图形特点合理添加辅助线的能力。

6.学习环境

电子书包和电子白板的教室环境,可供微视频观看和讨论问题的学习网站。

7.教学活动

课前:学生利用微课进行自主学习,微课主要是提供对所学知识进行讲解的微视频,时长为5~8分钟。

课上:

①检测任务。教师提问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再次回顾了平行线的哪些主要内容?学生在自己的电子书包环境里进行检测任务,核对答案,针对出错问题先独立改正,有困难的题目组内解决(讲解员负责讲解)。

设计意图:明确课堂内容学习的形式和要求,初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选择教学环节和授课内容的难易程度。设置不同层次的试题,引导学生去思考,让学生进行独立改正,组内解答,从被动转向主动,使每一名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②同修任务:要求每位学生在任务单上自行完成,填好小组序号和姓名,组内核对后选一名同学的答案在教师发起收集图片功能后由操作员上传。由1、2、3小组互评,4、5小组互评。每位学生进行批阅指定小组答案,互评结束每组的汇报员汇报各自小组批阅的情况。教师对汇报进行总结,发表教师观点,对知识点做升华。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习,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形成团队协作的精神,让不同的意见能够顺利地表达出来。

③实践任务:学生运用电子书包环境中所提供的工具进行独立操作,用所学知识解决任务单中的生活实践问题,探究结束后,组内交流各自的观点汇总到记录员,由汇报员进行小组汇报。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兴奋点各不相同的学生都平等、愉悦地参与到实践中,发挥各自的思维,将课上课下以活动的形式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直观操作的、现实的、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脑、眼、手互动的同时个性思维随之发展。

④评价任务:要求学生根据前面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投票。

设计意图:在及时评价后设置统一评价,让学生自己设定标准,有利于突出学习过程的个性化,解决策略的多样化。

第11篇

>> 韩国智慧教育:以信息化带动多元互动创新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化 抓住机遇 加快发展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教育信息化多元理解.智慧行动.突破藩篱 以信息化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路径探讨 以信息化带动职业教育教学和管理现代化 以教育督导信息化带动督导工作现代化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发展和科研进步 以空间建设带动教育信息化,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韩国教育信息化概览 信息化托起智慧“教育梦” 智慧校园:智慧校园助力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助力多元评价 以智慧教育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 探索教育信息化多元发展机制,促进区域教育创新发展 巩固成果开拓创新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 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 以教育信息化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5-08-27.

[4]Samuel J. Palmisano. A Smarter Planet: The Next Leadership Agenda[R]. Turkey:IBM Corporation, 2008.

[5][6]IBM. Education for a Smarter Planet: The Future of Learning[R]. IBM Global Education, 2009: 3-4,9.

[7][8][12]张奕华.智慧教育与智慧学校理念[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6):15.

[9]John Dewey. How We Think[M]. Boston: D. C. Heath & Co., 1933: 22.

[10]David R. Krathwohl. 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An Overview[J]. Theory into Practice, 2002,41(4): 213.

[11]Jongwon SEO. SMART Education in Korea: Digital Textbook Initiative[OB/OL]. http:///new/fileadmin/MULTIMEDIA/HQ/CI/CI/images/wsis/WSIS_Forum_2012/55515-SmartEducationInKorea.pdf, 2015-08-15.

[13]James Bradfield Moody, Bianca Nogrady. The Sixth Wave: How to Succeed in a Resource-Limited World[M]. Sydney: Vintage Books, 2010: 1-10.

[14][17][19]曾灿金.台北市政府教育局2012年度国际交流参访活动计划――信息融入教学(ICT)及标竿学校计划[R].台北市政府教育局,2013-12-15.

[15][16]Marie Bienkowski, Mingyu Feng, Barbara Means. Enhanc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rough Educational Data Mining and Learning Analytics: An Issue Brief[R].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12.

[18]郭瑞佳.韩国坡州出版城:超越对Book City的所有设想[J].出版参考.2013(4):45.

[20]钱学敏.钱学森关于复杂系统与大成智慧的理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51-57.

第12篇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黄春辉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一个个案例,以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以爱为源

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在教育生活中,爱更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对学生的爱应该是无私的,是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一句小小的鼓励,抑或是一个无意的微笑,都能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他(她)身边的人。

智慧与爱心并重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的标题之一,是啊,老师对每个学生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常常发生下列现象: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老师利用业余时间补上;学生在校内跌了,碰了,老师能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这可能会令家长感动,得到同仁的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收效不一定如你所愿。我想,其中的原因主要是我们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学生身上或者家庭当中真正存在的问题等。

学生之间打打闹闹和斗嘴绊脚,看似是小儿科,老师们习惯用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深度剖析矛盾发生的真正原因,是孩子自身的性格原因?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多花一点耐心,走近学生的心里,这样我们的收获才会带来惊喜。

换位思考

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这个词似曾相识,却有点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地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学生和自己多一份快乐。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孩子的心灵,看到他们细腻、透明、五彩的童心,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应当把阳光洒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心田,要花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们、研究他们。"一语道出我们班主任比别人更要用心,不仅对每一个学生用心,要用心关注"优秀生""偏科生""潜能生""灰色儿童". 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老师的慧眼识金,能挖掘出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帮助其健康的成长。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量",他们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