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1 16:56: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精准医疗行业市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精准食品;市场营销;互联网;资源整合
原有企业在营销模式上存有一定缺陷,其中包括的问题有:第三终端开拓问题、渠道拦截问题、人力资源问题、外部资源整合问题等。但通过现有模式的改进,使其解决了困扰因素。现如今,在营销模式方面组建新型产业链,将实现整个产业机构的发展。
一、精准食品的概念及发展趋势
1.精准食品的概念
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清晰了解食物精准调控人体健康的复杂机制,针对癌症等疾病的早预防、早诊断、早干预、早治疗的新方法———精准食品,也跃到消费者眼前。原有疾病的预防、诊断、干预和治疗都是依靠药物进行的,但一般情况下,药物副作用强,往往会给病人的身体健康带来遗留问题。但利用现有的高科技手段检测并研发的精准食品,不但没有副作用,反而还能达到预防、干预甚至彻底根治疾病的目的。同时,不同个体之间的遗传(基因决定)特异性也可以导致其对食物反应的明显不同,适合人群中某个个体的最佳食物却不一定适合其他人,更甚者会引起疾病。将食物本身的特性与人体数字化信息相结合的精准食品时代已经到来。精准食品通过多组学分析,开发出有针对性的靶向食品,这种食品可从基本膳食中调节人体的基本功能,以调节为主,改善人体膳食结构,并且主攻方向为靶治疗,攻击靶向目标,不会伤害人体的正常结构。
2.精准食品的发展趋势
2015年5月,中国农业大学联手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华大基因”)将共同开发“精准食品”。精准食品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将会围绕“把健康和生命掌握在自己手里,让基因科技造福人类”的原则作为今后发展的主流趋势,其中,华大董事长汪建与CEO王俊为此进行了专项讲座,对该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遇到的困难进行讲解分析,使其激发人民群众对该行业发展的认可。此外,该行业也为今后的发展趋势制定了战略方向,其中包括从精准医疗至精准营养,2015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演讲中启动精准医疗计划。并在同年的3月11日,中国科技部召开国家首次精准医学战略专家会议,并首次提出了中国精准医疗计划。所谓的精准治疗就是有针对性的药物治疗,使其选择的药物能对每个异常基因进行靶向治疗,从而杀死癌细胞的目的。而把基因科学与食品相结合,靶向设计食品精准制造个性化食品,一方面可以改善人体的膳食结构,另一方面又能达预防疾病的目的。
二、当前市场营销战略方式
根据当前企业的发展形势,在制定营销策略方面进行4个战略分析,包括市场定位战略、市场竞争战略、产品创新战略以及多样化增长战略,各个战略都对企业的今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市场定位战略
企业要根据产品的实际价值,合理在市场中进行定位,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消费者的价值观念,才能在行业中处于稳定地位。所以,企业要在市场价值观念中找到属于自身的位置,对同行业的市场定位要放在与众不同之处,同样都是物流行业,顺丰快递便把企业定位在送货速度方面,利用航空运输系统,不但保证了送货速度,而且提高了物流运输的工作效率。对精准食品而言,首先保证市场定位锁定在大众消费群体,这样不但能满足日常消费者的需求,而且还能起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其次,该产品不属于医药产品,也不属于保健食品,因为医药产品都具有一定的副作用,一般对病人不适宜长期用药。保健品价格昂贵,产品定位标准要求高,且随着人们意识的不断加强,逐渐对保健品产生理性认知。保健品没有治疗疾病的作用,而是不断增强人体免疫力。所以根据各种因素分析,该产品一定要根据市场行情和价值观念合理定位市场标准。
2.市场竞争战略
精准食品市场竞争战略可从三方面进行分析,分别为产品疗效、市场占有率以及价格方面,治疗作用效果较好的产品能得到较为广泛的认知,所以精准食品企业要从攻克疗效方面入手。首先,严格把守质量关,这样才能在市场中处于不败的地位。市场占有率可从产品推广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加大对销售团队的组建,这样才能为产品市场的占有率打下良好基础。其次,在价格方面,现如今竞争最为激烈的便是价格,对同一件产品,可能会有多种不同的价格,因此,精准食品企业要在价格方面制定较为合理的指导方针,既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又能保证企业财务的日常运转。不要为了追求利益,将产品价格定位在高标准层面上,这样不但会导致企业产品大量堆积,而且也会加大在销售方面的困难。精准食品企业在目前市场上的占有率为0,这也实现了当前市场零的突破。目前市场竞争企业较少,但随着消费市场的不断转变,今后将会有更多企业在该领域进行突破。因此,企业应提前为今后市场的竞争做好准备,以便于更好地适应市场。
3.产品创新战略
企业若想长远立足,必须要学会不断创新。精准食品企业同样也是这样,产品种类过于单一,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便会处于停滞状态。这样不但不能保证产品在今后市场的占有率,而且还会慢慢退出市场,到时企业将会面临破产的结局。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对精准食品同样如此。精准食品为了不断满足当前市场的需求,要不断加大对产品的研发。无论是在产品效果方面还是在样式方面,都要与时俱进,符合现代化需求。现代产品的创新主要针对市场的需求变化,随着人们压力的不断增大,每年的患病率逐年增多,根据近几年数据调查显示,我国每年将以1%的癌症上升率不断增加,针对这种情况,要不断研发治疗疾病的产品。其次,产品外观形象也要不断创新,原有产品外观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采用新型外观样式,使其产品从外观至效果都处于不断创新阶段。
4.多样化增长战略
精准食品在今后营销模式上可进行三种形式的增长战略转移,分别为水平增长战略、垂直增长战略及侧面增长战略。水平增长战略是拉动同一水平的企业进行该产品的营销,例如:可将精准食品推广至商场或者各大药房,这样既能增加销售量,又能提高产品市场的占有率。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第三方平台成为当前产品销售的主流渠道,所以该企业可为该产品研发一种APP,用户可登陆该网页进行产品购买。垂直多样化增长战略,精准食品企业从产品原料的采购至最后的销售管理一体化流程全程控制,原有企业在原料选购方面采用统一招标的形式,造成一部分经济费用的损失。而现有模式中精准食品企业将战略进行全方位转移,使其全方位控制生产流水线。这种产业结构模式不但可减少开支,而且又能确保生产质量。层面多样化增长战略,精准食品企业可片面投资其他行业,使其带动精准食品行业的发展。例如:精准食品企业可片面投资绿色食品行业,绿色食品有利于人体健康,并且也能得到广泛认可。利用绿色食品行业的发展带动精准食品行业,使其实现双赢局面,在增加绿色产品销量的同时,能提高精准食品的销售额。
三、当前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随着精准食品行业的不断前行,在发展道路上仍存有一定的销售障碍,包括渠道拦截问题、人力资源问题、外部资源整合问题等。
1.渠道拦截问题
随着市场竞争意识的不断增强,产品在渠道途中也会遭到同行业或类似行业的拦截。拦截方式包括很多种,其中,针对性较强有协议拦截、总经销拦截等。协议拦截指的是国家法律条文中明确指出该产品可向各个场所进行推广销售或限制在规定地点范围内,协议拦截是国家强制性的举措,因此,产品在今后推广营销模式方面仍没有专业渠道,会造成货物的大量堆积。总经销拦截。由于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不断加剧,形成了市场垄断的划分。某些营销部门便逐步开始向区域商进行拓展,这种现象虽然能占有一定的市场率,但在销售模式上仍不能满足现状。
2.人力资源问题
人力资源问题属于发展产品市场营销的主要问题,一个不断前进的企业必定有一支强大的营销团队。但现如今的营销人员对产品知识了解甚少,并且由于营销人员学历层次不同,在与客户沟通方面也会遇到较大困扰。目前,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存有的问题是缺少精英型人才,但实际中,企业产品的营销人员都是普通阶层,且文化程度处于低等水平,这便造成精准食品在外部推广方面遇到较大障碍。此外,企业为了减少人资成本,还经常出现一人多岗的现象。比如,财务人员兼职采购人员,这种现象在当今企业中较为常见,这种现象不但会加大工作人员的劳动力,并且还降低了其本职的工作效率。
3.外部资源整合问题
外部资源整合包括外部资金的整合以及营销市场的整合,由于企业产品属于新型产品,并且在市场推广方面还没有形成一致效应,造成外部资金很难流入本企业。企业若想长久发展,必须要有外部资金的注入,才能保持长久的活力。但根据目前形势分析,企业在融资方面较为欠缺。营销市场的整合。有些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不断提供第三方服务,现如今的送货上门服务便是外部市场资源整合的一种渠道。但精准食品属于治疗方面的产品,所以没有提供专项的运输配送,一方面担心运输途中出现质量问题,使用户出现一定的副作用;另一方面是输运地区广泛,加大投入成本。
四、市场营销改进策略
目前,精准食品企业为了扩大市场营销模式,对市场营销改进策略进行分析。其中包括加大互联网营销模式、开拓第三终端营销模式等。
1.加大互联网营销模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精准食品企业也将会加大在互联网营销模式的投入。但对于购买者有一定数量的限制,防止出现不适症状的现象。用户在利用互联网进行购买时,需要将个人信息输入至信息栏菜单中,以便验证企业的出库数据。由于互联网针对对象的范围较广,可针对商场、个体商户、大众群体以及医院等,这种营销模式将会增加其产品的营销收入。
2.开拓第三终端营销模式
开拓第三终端APP的应用,APP具有商业版权性。用户在购买过程中,可直接在APP应用程序软件用户协议中进行注册。为了增大注册量,精准食品企业还可以减免用户一部分费用,比如利用电子券或者商品积分等,这种销售模式在当今APP应用程序中较为常见,此外,在售后服务方面,APP也要不断完善。这样既能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也能提高产品的销售数量。
五、结语
通过对精准食品市场营销模式的探究分析,使笔者对精准行业的发展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只有通过产品的不断创新以及销售模式的不断改进,才能全面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国东.互联网营销策略及其发展[J].市场观察,2012(28):13-14.
[2]魏炜.当前营销创新的10种模式[J].职业经济人,2006(78):51-52.
[3]冯德连.研发国际化趋势下我国技术创新模式选择[J].商业时代,2007(37):57-58.
[4]李从选.第三终端五大发展趋势预测[J].医药经济报,2004(17):39-40.
[5]胡玉立.市场预测与管理决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66-67.
我国互联网医疗发展现状
基于互联网医疗刚性需求的不断扩大,互联网医疗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据易观智库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4年,在政策、技术、需求的推动下,中国互联网医疗总体市场以31.1%的复合增长率稳步发展,至2014年,互联网医疗总体市场规模达113.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6.8%。预计未来两年仍然高速增长,2017年受在线医疗增速放缓的影响,互联网医疗整体增速放缓(见图1)。
2014年,我国网民规模为6.5亿,普及率达48%;手机网民为5.6亿,占比86%,因此,互联网医疗逐渐以移动医疗为主成为必然。从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构成数据来看,移动医疗占总体市场规模的比重从2011年的17.0%增长到2014年的26.4%,2011~2014年移动医疗以51.8%的发展速度远超在线医疗25.9%的发展速度。预计至2017年,随着移动互联网对医疗健康各个环节的逐渐渗透,移动医疗的占比将超过在线医疗,达到55.0%。因此,移动医疗将会是互联网医疗未来的重点方向。
从产业链来看,目前我国互联网医疗产业已经整合了移动医疗服务商、医疗设备制造商、IT巨头、风险资本、移动运营商、应用开发商、数据公司和保险企业等众多参与者,形成了以在线医疗和可穿戴设备为主的产业格局。未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产品开发的加快和企业经营实力与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互联网医疗产业链将向纵深方向发展。
从竞争来看,互联网医疗的巨大潜力和无限商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前来“抢滩”,竞争十分激烈。近年来,苹果、谷歌、三星分别推出了各自的智能健康平台,百度、阿里、腾讯也通过投资或并购的形式入主国内知名在线医疗平台。但是整体来看,上述巨头的相关布局更多的属于战略卡位,而在底层数据的收集环节仍处于各自为战的探索阶段,互联网医疗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大数据的分析和利用上。未来,随着市场参与者对数据资源的掌握和利用能力变化,竞争格局也会处于不断的动态调整过程中。
驱动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关键因素
随着国家不断出台互联网医疗相关利好政策、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传感器技术的进步、用户对医疗资源的需求日益迫切,以及巨额资本的不断涌入,互联网医疗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
国家政策利好。在政策层面,国家今年以来频频出台医疗相关政策,推动我国互联网医疗行业的重塑。2015年1月12日,卫计委《关于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提出推进医师合理流动,放宽条件、简化注册审批程序,探索实行备案管理或区域注册,优化医师多点执业政策环境。2月国家发改委批复5省区远程医疗政策试点,为推广应用远程医疗提供实践基础和经验借鉴。同月印发《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工作总结和2015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确定了2015医疗改革的七个方面。3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规划要求,开展健康中国云服务计划,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推动惠及全民的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疗服务,推动健康大数据的应用,逐步转变服务模式。5月7日国务院出台的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制定完善“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推动医药电商发展。8日国务院印发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意见,9日国务院出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5年工作重点。在政策的刺激下,我国互联网行业与医疗行业的融合势在必行。从国家出台的这一系列政策中,可见多点执业、医药分开、网售处方药、加快发展商业保险等信号已经十分明确。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的春天就要来临。
技术相关因素的推动。4G和Wifi技术发展,使终端设备更加快速地连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迅速发展,使快速地从实时数据流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成为可能;网络和智能手机等硬件的普及,使得互联网医疗可覆盖人群大幅提升,同时加速保守的医生群体的观念转变;传感器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可穿戴设备更加智能化;机器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也将为人类带来更加智能化的服务。这些因素为医疗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空间,使得远程医疗、慢性病监测、在线医疗、移动医疗等成为可能,从而改变现有的医疗服务模式。
用户需求的推动。医疗资源不均衡导致看病难、挂号难问题凸显,成为医患关系紧张的导火索;中国老龄化人口增多,慢性病患者越来越多,造成医疗资源出现严重短缺;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升高,个人健康管理意识大大增强,对冶未病有了明确需求;药品链条信息的不透明导致看病成本居高不下,以药养医的状况依然持续。
BAT等重量级选手参与及资本的推动:BAT、京东、360、小米等大体量公司凭借敏锐的嗅觉快速进军移动医疗领域,使得互联网医疗炙手可热,大量创业者涌入该领域;短短三个月之间,挂号网1亿美元、丁香园7000万美元、春雨医生5000万美元三起融资,引发了业内对互联网医疗的热切关注,互联网医疗领域热钱涌动,使得互联网医疗迎来爆发。
互联网医疗发展趋势
计算机世界研究院认为,未来互联网医疗将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重度垂直将成为互联网医疗未来发展的最重要的趋势。重度垂直,是指企业通过自建,或整合某个细分疾病领域的一系列完整的医疗服务链条,从而达到消费者可以在一个企业的平台上获取一站式完整闭环医疗服务的商业模式。任何一个互联网医疗的商业模式都存在于两个维度所构成的四个方向之中,这两个维度,一是在病种类别上,是做大而全,还是做垂直细分;二是在整个服务链条上,是做独立环节,还是做重度整合。四个方向是:重度-大而全,重度-垂直,独立环节-大而全,独立环节-垂直。由于医疗服务需求的“纵向”衍生性存在,我们认为像网购电商那样大而全的模式在互联网医疗领域不成立。“重度垂直”将是大势所趋,但“独立环节-大而全”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将依然存在。我们认为最终互联网行业将发展为“一全多垂”的行业生态。结合到病种细分方向,我们认为具备七大要素的病种方向,更适合重度垂直,即:治不好(慢性)、必须治(致命、痛苦)、高单价、高频次、多环节、重时效、基数大。而具备这七大要素的病种有糖尿病、肝病、心脏病、肿瘤、尿毒症等,它们有可能最先实现重度垂直的互联网医疗模式。
“重问诊模式”产品将更有发展潜力。目前市面上,“轻问诊模式”的产品较多,但存在一些弊端。例如,对于患者而言,使用频率低,对医生无依赖,对软件的信任感低;对于医生而言,没有患者数据,学术价值低,且比较随意。“重问诊模式”的产品让就医问诊变得更垂直、高效,在预约挂号、导诊就诊、看数据等方面可一键解决。对于医院而言,“重问诊模式”有利于科学安排资源,减少运营压力;对于患者而言,可以减少就医时间与费用;对于医生而言,可以提升自我价值,减少医患矛盾。
个性化医疗将是未来健康的重要趋势。互联网医疗重视精准医疗、个性化医疗。通过建立每个人的健康档案,为他们提供更精准、更匹配的医疗服务,进而达到预防、预测的目标。精准医疗的核心是把人群细分,对病人个体化的行为和数据进行精准的解读,给出精准的解决方案,这个过程非常复杂,需要大量的医疗数据。通过精准医疗,可提高治疗的有效性、进一步降低不必要的药物的副作用、节约医疗的费用。此外,大数据时代的医疗模式会有比较大的明显变化,即从简单诊疗发展到疾病的预测、疾病的预警,再到积极参与管理,最后到个体化治疗。未来每个人都有配套的终端,完全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对自己身体体征生命的相关信息进行筛查、收集,然后相关信息会传递到健康顾问家庭医生那里,可以进一步得到相关疾病回馈以及健康指导。未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基因测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因人而医”时代将会来临。个性化医疗将在现在互联网医疗的基础上,由生理数据层面,深入到基因层面,实现真正的精准医疗。
健康管理将随时随地。随着移动医疗产业的成熟发展,随身健康管理将逐步兴起。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随身健康管理可使专家服务大量人群,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得专业的内容服务。随身健康管理类似一个临床诊疗的过程,可以跟随个人,提高健康水平、降低意外风险和医疗支出,也能缓解医疗机构的压力。尤其是针对患有慢性代谢性疾病的患者,以及具有心脏病突发风险的高危人群,随时随地进行健康管理将更为重要。
可穿戴式医疗设备将更易用。包括脉搏血氧仪、葡萄糖监测、心电图、助听器、药物输送等类型的可穿戴式设备,作为新一代智能终端,将成为新的移动平台市场及生态圈。同时,随着穿戴式医疗仪器的传感器终端将朝着微型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而其载体也将朝着人们更容易接受、适合长期使用和不干扰日常生活的方向发展。如具有传感功能的T恤衫,采用传导性纱线和小型化柔性电极进行电连接,使医生能通过T恤衫来实现对穿着者心电信号的测量,预期可进一步实现身体活动情况、血氧饱和度和肌电信号等的监测。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的相关指示精神,把疫情常态化防控作为经济社会秩序全面恢复的前提和基础,坚持把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作为总体防控策略,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要求,全面推行疫情常态化“三四五”防控工作模式,健全社会面管控常态化防控机制,推动疫情防控由多管齐下的应急状态向科学精准的常态化防控转变,为全面完成“一谷一城”和“六个XX”建设目标任务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科学防控。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抓紧抓实抓细社会面疫情常态化防控,科学有序开展肺炎社会面监测报告、疫情处置和信息管理工作。
(二)突出重点,精准防控。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发展趋势变化,坚持属地管理、行管划分、突出重点、精准施策、精细防控,持续强化疫情分析研判,紧盯关键环节,补齐短板弱项,进一步加强重点人群、重点场所的管控,着力抓实抓细各项措施,进一步提高社会面疫情防控的精准性、精确性和有效性。
(三)健全体系,依法防控。健全社会面管控体系建设,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重点场所、重点单位和重点人群防控工作,严格依法实施防控措施,加大行业防控力度,落实部门、行业、单位、家庭和个人的责任,提高依法防控能力。
(四)统筹兼顾,有序防控。落实区域、部门、社区和单位联防联控,加强信息共享,强化应急处置,实现疫情防控闭环管理。广泛发动群众,营造全社会支持、参与疫情防控的良好氛围。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分析全县疫情形势,对全县公共服务类场所采取临时停业、分时限流、扫码测温、一米线等制度。有力有序推动复工复产提速扩面,在疫情常态化防控条件下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三、责任分工
(一)县卫生健康局:负责对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整理工作。负责医疗机构、口腔诊所、医疗诊所、村卫生所、医疗整形机构等场所疫情防控工作。
(二)县教育局:负责中小学校(职业学校)、幼儿园及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等场所疫情防控工作。
(三)县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工业企业疫情防控工作;负责移动、联通、电信等场所疫情防控工作。统筹推进工业企业复工复产工作。
(四)县公安局:负责外出和流入人员及车辆管控。负责看守所、拘留所、洗浴、酒吧、宾馆等场所疫情防控工作。
(五)县民政局:负责养老院、彩票站、殡仪馆、救助站等场所疫情防控。在疫情防控期间,加大对困难群体的救助和关怀力度。
(六)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就业培训及各类用工用人招聘活动疫情防控工作。
(七)县生态环境局:负责对医疗废物转运、贮存、处置工作。
(八)县住房城乡建设局:负责建筑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重点是建筑施工工地流动人员,特别是农民工的宣传、防护、预防工作。负责公园、燃气、供热、供水、物业管理中心等公用事业单位的疫情防控工作。负责早市、露天市场等场所疫情防控工作。
(九)县交通运输局:负责公路、客运场站、货运企业及班线车辆、出租车(含网约车)的疫情防控工作。
(十)县农业农村局:做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监督检查工作,控制疫情在农村扩散。
(十一)县市场监管局:负责干洗店、商店、餐饮业、外卖行业、快递行业、药店、蛋糕房、熟食店、母婴用品店、装饰装修店等场所疫情防控工作。负责农贸市场、农村大集等场所疫情防控工作。
(十二)县商务局:负责大型商超、超市等生活必需品场所疫情防控工作。
(十三)县文化和旅游局:负责KTV、舞厅、网吧、健身房、室内儿童娱乐场所、台球厅、乒乓球馆、全民健身中心、图书馆、文化馆、景区景点等场所疫情防控工作。
(十四)县直机关党工委:负责协调县直各机关单位的疫情防控工作。
(十五)XX海关:负责对朝口岸场所疫情防控工作。
(十六)县发展和改革局:负责金融机构各营业场所的疫情防控工作。
(十七)县开发区管委会、各乡(镇)政府:负责属地疫情防控工作。
四、工作要求
(一)强化责任落实。进一步压紧压实各成员部门责任,提高政策执行力,坚决杜绝有章不循、弄虚作假,力戒形式主义、。坚持应急处置与常态化防控相结合,针对关键环节和风险点抓紧抓实抓细防控措施,切实做到外防输入不放松、内防反弹不松懈。
(二)加强信息报送。加强疫情防控督导督查,各成员部门要确定联系人及联系方式,健全完善“日报制”“零报制”等制度。
关键词:康复医疗企业;成本管理;研究与实践
随着新时代的来临,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物质生活极大丰富,让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康复理疗、健康体检行业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下来,康复医疗企业就必须追求价值最大化。那么如何才能实现价值最大化呢?这就需要康复医疗企业深入研究、实践,全面分析存在的问题,统筹规模、经验、技术、市场、人力等多重影响因素,在成本管理方面寻找突破口,蓄积优势,锻长短板,控成本、提效益。
一、当前康复医疗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国内康复医疗企业兴起时间较短,很多工作都处于初始摸索期,各项管理工作中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成本管理也不例外。当前,康复医疗企业成本管理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本管理脱离市场
企业一味追求成本最小化,对外部市场需求关注较少。例如,在购置康复医疗设备时,往往把实现成本最小化作为主要追求目标,不能以客户对市场的需求来设置购置设备的标准,致使设备投入使用后,因功能或服务水平,无法满足客户需求而导致客户流失。降低设备购置标准带来的成本节约,无法完全冲抵客户大幅减少形成的收入降低,最终与利益最大化背道而驰。
(二)成本管理缺乏前瞻性
康复医疗企业因缺乏成熟的经营管理经验,对于成本管理的效果考量,还停留在主要看短期影响和财务数据阶段,对财务数据之外的其他信息,采集、运用相对较少,对于成本综合管理、效果预期,缺乏长远规划。在降低成本的过程中,更多依靠企业自身的绝对优势,当绝对优势消失时,企业成本管理的优势也随之消失。简而言之,康复医疗企业当前实施的成本管理,仅仅只是降低成本的策略,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既没有结合实际潜力,也没有结合企业未来发展,成本管理在推动企业发展上,缺乏后劲和续航能力。
(三)成本管理系统性不强
当前,康复医疗企业成本管理尚处于摸索阶段,局限性、单一性、倾向性较为突出,成本管理的系统化、整体化尚未形成。主要表现为:一是成本管理局限于企业内部的成本核算和控制,没有从康复医疗发展前景去统筹。缺乏战略视角和战略眼光,全过程、全要素、全员参与的成本管理格局尚未形成。二是成本管理工作单纯依靠财务管理部门来谋划和落实,企业其他部门,尤其是各个病区、体检中心、费用中心等部门参与较少,没有发挥出各个环节、各个单位在成本管控过程中的约束作用。三是成本管理倾向于当下、倾向于局部,基本是开展什么工作就围绕什么工作核算成本,定期核算一定时间段发生的成本,统筹全局、估算预期较少。
(四)对无形成本动态管理重视不足
作为新兴产业,康复医疗企业的成本管理仍处于探索推进期间,成本管理的内容在逐步增项扩容,药品药械采购、人力、设备更新改造等基本成本项目已纳入管理,但一些无形成本,如:市场开拓、项目研发、技术创新等产生的成本,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是,这些工作的开展,势必产生一定的成本支出,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深远的影响,需要加强日常动态管理。
二、解决成本管理问题必须关注的几个要素
企业成本管理涉及多个环节,多个要素,要解决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成本管理效果,就必须全面分析成本管理涉及的各个要素。
(一)企业规模
企业规模是一个重要的结构性成本动因,主要通过规模效应来对企业成本产生影响。作为新兴产业,随着职业病防治工作的不断深入,康复医疗的范围势必越来越广泛,与之相适应的企业规模也必将逐步扩大,要实现成本管理科学经济,就必须找准企业规模临界点,形成企业规模与成本管理的最佳组合。
(二)业务范围
业务范围是影响成本的又一结构性动因。康复医疗企业为了提高其竞争优势,可能会使自己所经营的业务范围更广泛、更直接,从企业的业务领域出发,向着行业价值链中的两端延伸,直到药品器械的供应、直接为客户提供各类贴身服务。这种业务范围的扩张也称之为纵向整合。纵向整合可以对成本造成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企业应通过成本动因分析,对整合进行评价,确定选择或解除整合的策略。如果整合后的市场体系(包括供应市场与销售市场)僵化,破坏了与供应商和客户的关系,导致成本上升,对企业发展不利时,就应当降低市场的整合程度或解除整合。
(三)管理经验
经验是影响成本的综合性基础因素,它是一个重要的结构性成本动因。康复医疗企业是新兴产业,各类经验还都不够成熟,因此经验在成本管理中的优越性还没有完全显现。无论是采购、操作、设备维护,还是服务客户,经验的总结积累,势必会提高效率,带来成本降低,形成企业特有的成本优势和竞争优势。
(四)专业技术
康复医疗企业是一个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的企业,它既需要配备先进的医疗、体检、康复设备设施,也需要配备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水平的工作人员。可以说,科学技术含量,不仅决定着企业发展的潜力,也直接影响着企业成本管理的难度和成效,所以康复医疗相关新技术、新设备的研究攻关、收购引进必将成为企业运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队伍素质
从管理人员到技术人员,直至护理工、保洁员,每一个群体的专业水平,都是决定着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都会对成本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无论引进康复医疗领域的高精尖人才,还是投资对自有队伍进行素质提升,都会增加成本投入。高素质的康复医疗人才队伍,提供的服务水平相对较高,形成的品牌效应,会转化为企业的无形资产,以收入增加促进成本降低。
(六)经营能力
在企业规模、人力资源、经验积累等既定的前提下,经营能力的利用程度是影响企业成本的一个重要动因。康复医疗企业经营能力利用主要通过固定成本影响企业的成本水平,由于固定成本在相关的范围内不随客户增加而改变,当企业的经营能力提高,单位所分担的固定成本减少,从而引起企业单位成本的降低。因此,寻求建立能够使企业充分利用其经营能力的运行模式,将会带来企业的成本竞争优势。
三、改进成本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适应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大众对健康的需求水平不管提高,康复医疗范围笔谈持续扩大,企业的经营链条不断延长,规模不管扩张,比如,淮北矿业相王健康公司目前已经发展成为集健康体检、职业病检测、康复、慢性病治疗、药品药械出手、养老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成本管理涉及面广、环节多,企业只有不断改进成本管理,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环节的成本管理格局,自上而下形成一种成本管理人人有责的理念,将成本管理融入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才能适应企业经营范围和规模变化的需要。
(二)适应市场竞争环境的必然选择
理疗康复、健康体检等服务由于投资规模较小,建设周期较短,吸引了大量个体及中小医疗机构进入该行业,行业竞争激烈程度持续加剧。一些中小企业,尤其是新进入的企业,为了获取市场份额采取低价竞标的策略,使得产品价格和毛利大幅下滑,日益剧烈的竞争导致企业利润降低的风险加大。因此,随着市场竞争环境愈发激烈,企业只有不断优化成本管理,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需求。
(三)适应经济发展和结构改革的必然选择
企业要生存,就必须全面适应经济形势。康复医疗企业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改革和转型的考验,部门康复医疗企业以降成本提收益为目标,实施了企业改革。比如淮北相王健康公司做出了有益的改革尝试,对企业实施混合改制,引进第三方投资及员工持股机制,吸纳他方资金,降低投资成本,提高收益率,提升了企业生存能力。
四、解决成本管理问题,实现价值最大化的途径
(一)构建成本管理组织架构,明确责任主体
完整闭合、人人有责、各负其责是保障成本管理效果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要实现成果管理效果最优,就必须自上而下,构建起全员参与的金字塔形成本管理组织,形成一级抓一级,时时事事处处有人管、有人落实的大成本管理格局。比如,淮北矿业相王健康公司成本管理由公司董事长亲自挂帅主抓,各部门和相关人员都要全面参与价值链成本分析与管理,对进度、服务质量与成本问题的协调则实行联合攻关、协调推进。财务部负责持续性的监督与评价管理管理,研发、后勤部、营销等部门配合董事长,在药品器械采购、销售、服务、竞争对手等环节执行价值链战略成本控制。医务、药房等系统和部门也分别建立了内部成本管控链条,实现了有成本投入的地方就有成本管理。同时,充分运用大数据云平台,建立健全成本管理信息化系统,以企业内部价值链(包括新诊疗手法研究,试用、完善、及患者满意服务)为主线,以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同时突破传统的医疗企业界限将产业价值链上的上下游企业纳入到信息系统,为实施价值链成本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支持。此外,该企业还结合内部成本管理链条涉及的各个环节,制定针对性管理、监督、责任追究、奖惩兑现制度体系,将成本管理效果与收入挂钩,责权利相结合,消除了来自岗位、来自人的阻力。
(二)深入分析内外形势,精准定位成本管理
一是营业范围扩张,经营板块细化给康复医疗企业带来了成本管理红利。健康产业是国家产业发展的优先方向,健康服务产业链长,产品附加值高,经济效益明显。康复医疗企业要降低成本,就必须对标国内外先进康复专科医院,30做强做大康复主业,做细做宽养老等副业,才能夯实企业发展基础,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比如,淮北矿业相王健康公司业务板块以康复医疗、职业病防治为主,向健康管理、医药商贸和健康养老等健康产业链延伸,除开设康复治疗、健康体检等主体业务外,坚持细分学科定位,完善康复亚专科建设,成立了中医康复中心、儿童康复中心、心肺康复中心、安宁疗护中心。并把康复向社区延伸,托管了相南社区康复中心,派优秀康复康复医师常年坐诊,迅速形成相王健康社区康复品牌效应,深受社区居民欢迎,开辟出企业截至增收的新路径。二是营业环境变化,管理合力尚未形成给康复医疗企业成本管理带来了压力。近两年,体检市场、医药零售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这些都给康复医疗成本管理造成了一定的挤压。由于企业还未针对成本管理形成完备的成本管理体系,监督考核奖惩都尚未达到全面调动职工积极性的高度,成本管理中自扫门前雪现象,等靠要思想依然普遍存在,成本管理压力传递还不够通畅。三是市场对成本投入的需求持续增加。康复医疗行业为新兴行业,成本投入与市场实际需求,目前有康复需求的患者仅有不足20%能得到康复服务,康复服务与康复需求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此外,国家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重视,促使地方民营企业职业病防治市场需求强劲,2019年在国家转移支付项目中已为淮北市366家地方企业提供优质技术服务,建立了良好的客户关系,为拓展外部市场奠定良好基础。市场足够大,需求足够多,但是皖北康复医疗的环境条件、设备设施、人员投入等还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因此,科学精准增加成本投入是康复医疗企业成本管理必须研究重要内容。
(三)全面把握各个环节,实施成本闭合管理
一是强化研发设计阶段的成本管理。市场的需求让新项目、新设备、新技术的开发,成为康复医疗企业未来必须列入经常性成本投入项目,必须全面核算比较,广泛开展市场调研,推行研发成本预算,具有成本优势的开发项目,不纠结于经营环境,先行先试,在研发中等待或创造市场机会;对不具有成本优势的开发项目,采取合作方式接入;对功能已成熟的实用新型,采取低成本的方式创新,即通过流程重组、技术改进的手段降低成本,获取高性价比的竞争优势,以有效的前期管理,切实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优势价值链环节中,进一步节约人力技术资源,拓展或延伸增值环节。二是强化采购阶段的成本管理。建立价格档案和价格评价体系,定期收集市场药品器械、备品备件价格,实时跟踪医药市场动态,并建立价格动态信息档案,及时掌握价值链信息,最大限度维系和协调价值链各利益群体,降低成本投入。
(四)加大终端管理力度,抓住成本管理关键环节
成本管理的输出终端是客户,客户管理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门。作为业务范围多元化的康复医疗企业,客户是一个重要的成本管理集群,应按照服务成本对客户实施分类管理户管理对客户进行划分归类,对客户提出的特殊需求分别满足。对于能够给企业带来高收入且服务成本较低的重要客户,企业应深入了解该类客户的需求,针对其特殊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并给予一定幅度的优惠,以保持客户黏性。给企业带来高收入但同时伴随较高成本消耗的发展型客户,该类客户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较高的消费能力,企业应从价值链其他环节寻求控制成本的关键点,在保持产品质量和客户群体稳定的同时,将其向第一类客户群体发展。而针对给企业带来收益较低且消耗成本较低的客户群,企业在满足其基本需求的前提下,抽离部分资源至前两类客户群体身上。还有一部分客户在带来收入较低的同时还会消耗较高的成本,企业应针对此类状况进行因素分析,尽快转变亏损现状,如改进相应治疗手段等。
(五)加强竞争对手分析管理,提高成本风险管控能力
随着康复医疗行业蓬勃发展,从事这一行业的企业会越来越多,要保证企业利益最大化,化解成本管理风险,就必须知己知彼,全面了解竞争对手,提高投资精准度,降低无效成本支出。例如,淮北矿业相王健康公司在本土范围内,需面对淮北矿工总医院、淮北人民医院等多个竞争对手,该公司经深入研究,发现自身在上游价值链环节的成本处于劣势。积极从上游供应商价值链上去寻找降低成本的策略,与优质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促进低交易成本下降低各种采购风险的实现,进而取得战略合作带来的好处,降低了大批量药品器械采购和高库存成本压力。同时,在对竞争对手进行价值链分析后,该公司还发下自身拥有的专利项目比较少,市场规模也不及这两家医院。目前,开展专利研究申请、扩大市场规模等措施已经纳入了企业成本管理规划。对于康复医疗企业,成本管理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必须在推进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摸索,抓住关键要素,谨慎投入,严格管控,定期预估实施效果,研判改进方法途径,不断健全管理体系,确保成本管理在企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庄维雨.管理会计与信息技术应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7.
“医疗与移动的相互碰撞形成移动医疗的火花,以此满足中国人多种多样的医疗需求。”微软大中华区软件架构前首席顾问杨枫目前在移动医疗领域创业,日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中国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带来的慢性病人群增长等情况,依靠现有的医疗条件没能对其进行科学管理,移动医疗的市场才会受此关注。
国际医疗卫生会员组织HIMSS对移动医疗给出的定义为:mHealth,通过使用移动通信技术——例如PDA、移动电话和卫星通信来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它为发展中国家的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在医疗人力资源短缺的情况下,通过移动医疗来解决医疗问题。移动医疗应用和服务包括:远程患者监测,视频会议,在线咨询,个人医疗护理装备,无线访问电子病例和处方等。
GSMA(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预测,到2017年全球移动医疗市场的发展将带来230亿美元的收入,主要的动力来自于降低医疗保健成本,以及加强医疗服务范围。根据Cube Labs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世界上有62%的内科医生使用平板,50%的医生会将平板用于临床诊断,71%的护士在工作中使用智能手机,移动终端在医护人员中已达到一定的普及。
而除了在医院里已经具有这种基础,中国拥有全球最大且发展最迅猛的手机用户人群,移动通讯需求及习惯多种多样。
一位不愿具名的风投人士告诉记者,单就中国境内,每年医药的销售是8000多亿,营销的费用1700多亿,销售完全是用市场费用的投入来撬动。“药企口袋很深,钱很多,而且非常容易撬出来。”因此目前为药企营销并向其收费也是一种可能性较大的盈利模式。
国内移动医疗的兴起
创业投资早已嗅到移动医疗庞大的市场。有媒体报道,2011年,春雨天下软件公司曾获得蓝驰创投300万美元投资,2012年B轮融资规模已经攀升至800万美元;杏树林创业之初获得的天使投资几十万美元,创始人张遇升向记者表示,杏树林也准备在今年开展首轮融资计划。
移动医疗应用主要分为面向医院医生的B2B模式和直接面向用户的B2C模式。一是远程医疗,比如“春雨掌上医生”,可以查询自己或他人有可能罹患的疾病,并通过该App向医生提问;二是疾病管理,如“好大夫”,进行心脏瓣膜支架等疾病的术后管理;三是药物管理,如“丁香园”的用药助手医生可用来查询药品说明书,查看用药指南摘要及全文,使用常用医学计算工具。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关于移动医疗的App已达到千余个。“随时都有人跳入移动医疗。”杨枫说,市场大,细分也厉害。
杏树林是一家开发移动医疗应用的公司。其创始人张遇升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杏树林的产品“医学文献”在去年三月底上线,已覆盖国内10%左右的医护人员。目前杏树林的商业模式是通过医生使用杏树林的工具,来为药企提供个性化的、向医护人员营销的路径。
上海时云医疗科技是利用大数据的方式来做慢病管理的创业公司,其数据和分析模型来自一家美国的顶级医学实验室,实验室负责人是时间生物学的创始人。核心概念就是人的很多体征数据的变化规律与时间和环境相关,出现异常变化,分析模型可以通过紊乱的不同情况,判断出中长期的形成慢性病的风险。时云医疗的创始人郭辉对记者说,目前他们基于现有的家用血压计外接数据传输模块,手机App提醒用户在什么时间节点进行血压测量,将传输的数据形成一条曲线,从而来进行分析,以达到控制慢性病的目的。
瓶颈的突破
移动医疗的创业者和投资人最在意的无非是商业模式。虽然医疗健康行业市场大,但因为体系的复杂性,商业模式并不显而易见。
在国外,一些移动医疗产品已经有商业模式,主要是向医院、医生、药企、保险公司和消费者进行收费。例如全球第一家上市的移动医疗公司Epocrates为医生提供手机上的临床信息参考,2012年营收约为1.2亿美金,其中75%来自于药企,主要是为其提供的精准的广告和问卷调查服务。
杨枫对记者说,中国移动医疗暂时没有很成熟的商业模式,这与国家在医疗方面的投入,人们对医疗上面的观念意识方面都有关系。“美国目前在医疗上的投入占到GDP16%左右,而我们是5%左右,但中国的人口众多,分配到个人则更少。”杨枫表示。
而除此之外,移动医疗不是做一个App就能做得起来的,需要行业支撑和行业资源,来进行深度合作。“测量了一个血压,但是如果没有医生来告诉我,则没有意义。”杨枫告诉记者。而这意味着,将医疗行业与移动应用进行深度整合将是一个门槛。
“有很好的产品技术水平加上对医疗行业深刻的理解及第一手经验的人,这样的团队非常少,像丁香园这样的组合,在国内是非常少的。”张遇升也对记者说。
1、人工智能技术大幅降低误诊率
现在即使是梅奥这样的机构,据说初诊失误率也高达40%,有人估计国内医院的初诊失误率高达60%甚至更高。初诊失误率太高是当前医学的核心问题,而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医生个人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性,未来能否通过大数据积累、人工智能技术,来支持临床诊断和治疗决策,从而降低误诊率?我对此持乐观态度。这样复杂的系统不会很快变成现实,但技术正在十倍的速度发展,2020年应该可以大规模应用了。
2、精准医疗得到普及
最近奥巴马提出的精准医疗,获得了全球的关注。精准医疗的基础是个人基因筛查,据说现在个人的基因筛查成本已经降到了70美元,而且成本还在快速下降、筛查速度还在提高。由于基因筛查技术的进展,未来的精准医疗和我们一直在说的4P医学,有望变成临床现实。现在的障碍主要还在于,全基因组筛查的结果和疾病的联系仍然不够清晰和具体,但确实已经有部分能用于临床了。
3、远程医疗大发展
未来移动互联网技术将进一步发展,网速将进一步提升、流量费将会进一步下降至很低的水平,在高网速、低流量费的前提下,大数据云端存储和云计算可以实现,这与视频技术支持相结合,将导致远程医疗会成为现实。未来普通的民众都能有机会接触到更好的、更优秀的专科医生。结果全科医生的数量可能并不需要那么多,这为中国的初级医疗保健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现在可能不需要再走英国的全科医生模式了。
4、在线继续医学教育将成为主流
现在还需要通过出差、旅行去参加一场学术盛会,这样做,经济和时间成本过分高昂。未来的远程学习技术,能够将大专家和普通医生、国内医生和国外医生、科学家和医生、医生和医生、医生和全球的学习资源更好的联系起来,他们将能够在手机上随时随地地发起学习和同行协同交流,这是未来的CME图景。
5、廉价手术机器人让远程手术普及
手术机器人源自航天计划,它的本意就是为了解决太空人的远程手术问题。现在因为价格问题不够普及,未来如果手术机器人能够成为医院或者诊所的标配,外科医生的服务能力和服务半径将极大扩展。远程手术室中,仍然需要麻醉、护理、当地外科医生的监护。可能远程的专家们只需要参与手术方案的制定、负责最关键的手术环节――这和现在大专家们在自家医院干的差不多。
6、医改有望获得成功
到2020年,我国的医改能解决最基本的问题吗?――医护自由执业、医疗市场开放、医疗医药分开、医疗价格合理、政府管基本和基础医疗、靠市场解决大部分需求?我认为是可以乐观的。一旦医改成功,医护的临床能力将会市场化,他们的劳动将会得到合理的报酬。如此重要的话题放在后面,是因为在近期看不到医改成功的可能性。
7、医护专业人员准入门槛将提高
为什么中国的医生护士水平差距这么大?为什么医学院吸引不到最优质的生源?
就其本质而言,是因为当前的人力资源市场上,医护的收入不具备竞争力。只有医生护士人力资源市场化,才能导致高水平医护收入上升,才能导致这个行业具备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而只有各个层级的医生职业都具备吸引力,医护的准入门槛才能提升。如果基层吸引不到医生,就用赤脚医生来代替的政策不变化,医生护士的门槛就无法提升。放到2020年来看,有理由对此保持乐观态度,虽然其实我还不太能肯定。
8、制药业继续摆烂和器械业提升
我们的制药工业不但不能研发出国际水平的创新药品,而且也无法制造出优质的药品。这个问题,未来20年能够改善吗?我对此不乐观。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进展会更肯定些。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制药工业得到了过多的保护,存在太多的行政干预,结果民族制药工业不需要按照国际规范市场的要求研发产品就能获得很好的回报。因为该领域利益集团庞大,很难设想其未来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与此相比,医疗器械企业有很大可能性在基础的医疗器械设备制造领域取得最重要的地位。
9、肿瘤治疗技术获得突破
随着精准医疗的推进,干细胞技术、细胞治疗技术、新药物的进展,癌症患者生存期会大大提升,有部分癌症通过预防性治疗得到避免,有部分甚至能彻底治愈。能彻底攻克癌症吗?这个问题,要留给时间来回答。很显然,现在可能正处在技术突飞猛进的战略转折点上。
10、慢病管理将会市场化和网络化
现在通过移动互联网,完全能够对慢病患者进行有效管理、进行更好的服务。因为这部分人群公立医院没有能力、意愿去做,同时中国的全科医生难以形成有效的保健力量(在可预见的将来都无法形成,主要原因是合格的医生难以培养出来),慢病管理领域会成为市场力量占主导的领域。现在的问题是谁来付钱?如果克服了这个问题,市场化的慢病管理技术将会大发展,结果是为普通人提供了更好的基础医疗保健服务,同时也能大大节省医保支付的费用。
科技进步带来的民主性赋予了每个人更多自,年轻一代越来越倾向于持有自力更生的医疗健康价值观。何为自立更生的医疗价值观?褒义地讲是自己的健康自己作主;中性地讲是自己的健康自己负责,要获得更大自由就得承担更多责任――这是自力更生医疗健康价值观的潜台词。
自力更生价值观下的互联网医疗DIY模式切入点的背后渗透着权力与责任的关系。可以将其分作两部分来看:填补信息鸿沟获得医疗健康的自由决策权;通过自控与自管理进行健康决策的自我执行。
自由决策:
填补信息鸿沟获得决策权
填补信息鸿沟包括两个步骤:获取信息的能力,开始DIY的第一步;解读数据的能力,自动化数据分析跳过医生、实现DIY自诊断。
长久以来,因为获取医学健康知识的高门槛,医生一直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医患之间存在巨大的信息不对等的背景下,患者DIY无从谈起。然而科技进步与商业模式创新,已经开始打破这种局面,患者在很大程度上开始有能力掌握信息,开始迈向自由的第一步。我们获取到的信息包括三种:自我健康数据、医学健康知识、他人健康经验。互联网医疗基于对这三种信息的获取与解读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切入点:
个人消费级生物传感器硬件
如今借助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个人通过DIY方式全方位了解自己的身体数据不再困难。从关注健康状态的睡眠深浅、运动轨迹、体重脂肪、血压心率到以往只能去医院化验才能获得的尿检、血检、心电图、维生素含量等等,甚至在心理健康方面还出现了能感知情绪变化的传感器技术。这些生物传感器技术以可穿戴设备或家用检测仪的方式进入我们的生活,并努力朝着更低成本、更高准确性、实时连续、便捷无创伤的方向持续改进。
基于自动化算法的自诊应用
许多检测到的体征数据在不能得到解读之前事实上几乎没有意义。必须经过分析解读才能呈现出价值,或者说给出诊断结果。在传统模式下,这个工作是由医生来完成的。医生为什么能做到?因为他们的大脑里存有多年积累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而现如今基于大数据,自动化算法已经能在部分领域替代医生进行数据分析最终做出诊断。例如之前介绍的AliveCor所开发的ECG移动监测设备,其能通过分析ECG数据得出中风前兆房颤现象的自动化算法通过了FDA的审批。相信未来随着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自动化算法,替医生为我们做诊断。
个性化智能化医疗健康资讯
关于获取医疗健康知识,这类资讯信息由来已久,但以往的呈现方式缺乏针对性,并且许多内容对未受过医学训练的人来说艰涩难懂。而现今医疗健康知识开始向着智能化、个性化、简约化的呈现方式发展。例如填入症状,自动化系统将为你匹配出可能的疾病;输入病种、个人病史等信息,系统自动为你查找适合的药品;根据个人生活习性和健康状况,为用户自动推荐的瘦身饮食、养生食谱、健身计划,等等。
患者社区共享临床经验
互联网让信息共享变得触手可得,病友之间交流治疗记录、用药经验成为许多患者寻求救治的DIY途径之一。尤其对于罕见病,即便是专业医师也很难拥有足够多的临床经验,在没有足够多的临床经验支撑下,做出最佳诊疗决策显得缺乏依据。患者社区平台的共享文化不但为患者自身,甚至为医生群体提供了更多支撑决策的信息。
自我执行:
学会自我控制与自我管理
通过以上那些DIY手段,我们获得了支持决策的足够信息,我们完全有条件获知该怎样做才能生活得更健康。接下去就是执行这些更利于健康的决策,例如控制指标、遵医嘱服药、调整饮食、坚持锻炼、改善作息时间、保持心情愉快……当然这些列举的只是大致的方向,互联网医疗创新模式可以做到按每个人的不同状况为你定制一套生活守则,甚至行为时刻表,问题是你能不能做到,这时候没有医生或护士来看管你。事实上这是一个巨大的问题。为了让DIY模式最终得以产生价值,在促进执行上,互联网医疗创新可以做哪些事?
健康自管理工具
现如今有许多健康自管理工具帮助你管理自己,这些健康自管理工具往往具有两类主要功能:计划与提醒。例如帮助你制定康复计划、养生计划、瘦身计划,走出抑郁的心理治疗计划,甚至遵医嘱每日吃药的计划。然后根据计划,在特定时间甚至特定地点提醒你去完成计划。例如曾介绍的Nightingale创业公司设计的个性化智能药盒,匹配你的生活习惯来定制吃药提醒就是为了让你更容易做到遵医嘱吃药。
游戏化社交化激励工具
有了计划,收到了提醒还是执行不了怎么办。对于许多有健康问题的人群来说,这种现象再正常不过了。一些创新公司开始将激励消费者和激励员工的方法应用到激励患者上。在这里最有效的激励方法莫过于游戏化和社交化。一些健康应用将这两种元素应用其中,提高用户的参与度,进一步促进完成健康计划,并长期坚持下来。例如GymPact公司通过GPS追踪技术监督用户是否坚持到健身房锻炼。如果玩家达到了锻炼目标就可以赢得现金,不过也有许多玩家因为没能兑现锻炼承诺而遭到了惩罚。
事实上,互联网医疗DIY模式中的这些切入点往往不是割裂的,有许多整合式的解决方案,将信息获取与解读集成在一起,有些同时还设置有健康自管理功能,实现从DIY获得决策依据,到进行决策执行的完整流程。
值得注意的是,整个DIY流程的设计并非封闭式的,在许多环节中都有接口通向医疗机构或医生个人,允许用户在必要的时候向医生寻求帮助。
来源:医学界 动脉网
赛默飞于1980年进入中国市场,总部设于上海,并在北京、广州等地设立了14个分公司。2015年,赛默飞中国全年收入达14亿美元,占据全球年收入的8%,是除了美国以外的第二大市场。
当前,诸如基因测序等精准医疗技术,被中国创业者炒得火热,而赛默飞正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财经天下》周刊对赛默飞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葛士柏(Marc N.Casper)进行了专访,听他谈谈对这些前沿领域的看法。
《财经天下》周刊=EW
Marc N.Casper=Marc
EW:赛默飞当前主要盈利部门及其业务是什么?对各领域趋势有何看法?
Marc:我们在全球范围内关注四大业务领域,去年170亿美元的总销售额中,制药和生物技术占30%,健康医疗和诊断占比25%,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占比25%,剩下20%来自工业和应用科学。
得益于大环境的增长,制药和生物技术领域的业务一直在保持增长;而由于全球健康医疗领域的发展迅猛,使得健康医疗和诊断领域拥有巨大的市场机遇;相对这两块,工业市场的业务则趋于平顺。
我们预计这4个应用市场规模在1000亿美元左右,并保持年均3%~5%的增长。
目前,美国是我们最大的市场,中国位列第二,并在规模上远超第三、第四。EW:赛默飞在中国参与的早期项目有哪些?
Marc:30年前,当时环保部希望我们提供一个针对雾霾天气的空气质量监测服务。其实在过去,美国洛杉矶或是其他城市,都曾在环境污染、空气污染特别是雾霾上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在美国我们开发出了用于监控空气质量变化的技术。
一开始,这种技术只在北京和香港等地被采纳,后来,我们和环保部进一步加深合作,启动了主要针对中国一线城市如北京和上海的空气检验网络,然后将网络不断地下沉到二线城市,截至目前已经到达四线城市。
EW:如何确保四线城市也用得起这套空气检测设备?
Marc:一些原先在美国生产的设施,现在转移到了中国本地生产;一些成本高昂的组件以更低的成本组件替代。这样使得整个产品更具有价格承受力,同时满足合作伙伴对产品表现的要求,最终得以为基层所用。
目前全中国各省都有使用赛默飞空气检测仪器的项目,相较30年前,仪器成本降低了50%以上。我们说的空气质量检测包括两种,第一种是周边环境检测,第二种就是在污染源头的检测。因此,我们合作的行业包括电力、建筑、冶金等。
EW:食品安全是中国消费者普遍关心的问题,你们可以提供什么帮助?
Marc:我们把食品安全视为一个全球的挑战,各个国家在食品安全方面有各自的特点。在美国,更多关注食品的菌群污染风险;在亚洲部分国家,主要是涉及到一些化学成分的污染。无论是哪方面的问题,食品安全都同等重要。
我们希望能够选用正确的技术,帮助食品生产企业,甚至进一步地去帮助消费者群体,这不仅仅是指个体消费者,也包括像餐馆、供应链以及监管部门,更好地去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在食品安全方面,基层单位非常重要,因为具体的工作都是在地方层面执行。我们尽力将技术、经验以及专长与地方政府积极分享,确保能够真正走进省、市并得以实施。记得在3年前,我和郑州一位市委书记见面,大家达成意向建立郑州当地的食品安全检验实验室。
EW:根据与中国客户的接触沟通,他们在关心哪些问题?
Marc:我每一次来中国都会尽可能多地去见一见中国客户,包括和医院的医生、医院的管理部门以及政府机构官员对话。
跟他们的会面,让我们坚定在研发团队上持续投入。比如癌症诊断,在中国,我们希望通过技术的推广,进一步地降低肿瘤科的诊断和治疗成本,尽早实现对患者进行筛查,判断他是否有罹患癌症的风险。与此同时,我们也会与监管部门进行一些合作。
EW:当前生物医疗行业的特点有哪些?
Marc:从全世界的角度来讲,生物医疗行业的挑战之一,就是健康医疗的支出将会越来越高。不论是中国政府或美国政府,大家都在力图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希望提供更好的健康医疗服务的同时进一步降低成本,赛默飞也致力于此。
EW:哪些癌症筛查技术相对成熟,是可以大力推广的?哪些有望很快得到解决?
Marc:分子检测是肿瘤早期检测的一大利器。该技术也相对较为成熟,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1、肿瘤易感基因检测,用于肿瘤的早期发现;2、肿瘤治疗前相关基因检测,用于个体化治疗;3、肿瘤治疗中基因检测,用于预后监控。
在众多分子检测技术中,测序无疑是最直观、最准确的方法之一。通过检测血液中这些基因的突变,可以筛查早期或超早期癌症,评估放化疗的疗效,预测靶向药物的疗效,监测术后早期复发等。
事实上,国内外精准医疗的发展仍然需要一定的时间。这需要建立电子病历,通过大数据收集、分析并利用信息,完善精准医疗的发展。一个解决方案是将数据和应用案例集中在云端,消除信息孤岛,从而帮助客户在实验室解决方案以及测试方面都能得到更快更准的数据来源。
EW:实际应用层面,各国癌症筛查的情况是否有差异?
Marc:赛默飞的一些癌症筛查技术已经在全球一些主要市场有了应用,包括美国和日本。在中国,研究应用层面也有一定的开展。当前阶段,我们要关注的是了解中国患者群体的确切需求。例如,了解中国发病率比较高的癌症是什么,在此基础之上,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去展开此类筛查。
EW:跟中国医院的精准医疗合作如何进行?
Marc:在中国,我们和多个领域的医疗机构都有此类合作。就中国医院而言,他们对世界顶尖的技术和整体解决方案的需求较大,因为这样他们才能更快、更精准、更有效地为病人提供医疗解决方案。一方面,医院可以减少病患的病痛;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治疗成本和时间,节约社会资源。
除此之外,他们也非常希望与我们进行长期合作,形成一个互动的合作关系,而不是简单的购买关系。我们提供实验室工具,包括基础的样本处理,实验室的设备,下游的进一步诊断,以及后期如一些测序方面的设备和技术。总而言之,我们提供从流程初始到最后结束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EW:目前合作到了哪个阶段?
Marc:我们正在和中国伙伴商讨共同应用我们的基因测序技术。通过这个测序技术,我们能够生产相关的产品,以期获得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在经过食药监的一些报备批准后,我们才能够更广地在中国推进这些技术。通过这样的流程,我们能够将全球的技术实现在中国本土的推广。
EW:美国艺人Angelina Jolie通过癌症筛查,得知自己的患癌几率,从而提前干预。这一技术在中国是否有望推行?
Marc:我们希望可以继续致力于推动成本的下降,能在未来让这样的检测工作在中国市场上应用。这个技术的方向是对的,只是还没到广泛应用阶段。
EW:在中国,近两年有很多创业公司围绕基因检测服务展开,比如体检中心、健康咨询等,你如何看待这个创业领域的发展?
Marc:在美国,创业公司更多关注的是对药品的配方选择。这是因为在美国,我们有非常完备的标准程序,所以更多的创新方向围绕于开发新疗法。而在中国,现在比较多的投入是对患者的筛查,并且建立相关网络。这是由于两个市场处在不同的阶段。
相信在未来中国的一个发展方向,也会是在患者筛查、网络构建的基础之上,开发出让患者更容易承受、接受的治疗方案。
EW:在CEO的位置上,每天要做的事情很多。如果只能选一件事情,是什么?
Marc: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与客户进行沟通。也基于这样的原因,我经常来中国。
美亚光电(002690)是长线成长股的代表,公司自上市以来股价随业绩稳步上涨,鲜有大幅度回调,上市当日低点就是历史最低点。公司是光学识别领域的平台型企业,其成长路径为:产品线的纵向深化发展+横向拓展延伸。公司依托其在光机电一体化软硬件结合技术上的深厚积累,产品线不断丰富并始终保持50%以上的高毛利率水平。
公司具备很好的成长性,每一款产品都极具竞争力,早期的色选机产品在国内市场份额30%以上,而近年来推出的牙科CBCT机正逐步实现进口替代,未来其在医疗影像、食品安全检测等多个领域都将大有作为。从传统的色选机到新兴的移动医疗业务,公司通过自己在光学识别领域深厚的技术积累,在享受高毛利的同时,也在快速切入广阔的蓝海领域。
美亚光电传统色选机业务仍有亮点:大米色选机行业非常成熟,未来将保持5%-10%的增长,盈利能力有望受海外需求增长拉动得到持续提升;而杂粮、茶叶色选机的渗透率仍然较低,未来几年内有望保持15%-20%的较高增速。
公司凭借传统大米色选机等可见光识别设备成功延伸至牙科CBCT产品,成功实现了在光学识别平台上的产品升级转型。公司从年均50亿的市场(年销售2万台*25万元),新增了一个理论年均40亿的市场。
在此基础上,公司与春雨医生合作,从卖设备转为平台服务,市场空间进一步拓展。公司从单一CBCT产品完善至口腔医疗产业链,构建口腔移动医疗平台,并且远期合作打造多科室远程医疗平台。短期内有望增加CBCT销量(目前预计2014E120台/2015E200台,合作后春雨医生将向口腔科潜在用户进行疾病教育并精准推广各美亚光电签约口腔医院或诊所,实现患者、口腔医院或诊所、以及美亚光电的多赢局面),长期将形成医疗大数据、远程医疗平台的深度合作。这样从理论年均90亿市场(色选机+牙科CBCT),新增加了预计超过125亿元的市场。
公司所选的合作对象春雨医生,今年8月份刚刚获得50,00万美元C轮融资,截至2014年9月,春雨医生APP已有2,900万激活用户、超过40,000名签约医生,日活跃用户量接近90万,每日用户咨询量超过40,000个。通过此次合作,美亚光电为口腔产业链整合寻求到了有利的线上支持,并在互联网医疗与大数据领域进行有益的探索,春雨医生也将深耕口腔专科领域、与线下口腔医疗机构展开合作,获得长期良好稳定的投资回报,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公司最大的竞争力是基于其光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技术构建的产品平台体系,这是其未来不断打开成长空间的关键所在。公司财务数据稳健,账上超过12亿现金,未来有能力通过外延并购来实现扩张。公司唯一缺点是目前估值并不便宜,但优异的成长性,决定公司估值会维持在高估值,公司股价将因每年利润的高增长而上涨,在目前临近年终公司股价催化剂是估值的切换。
看 淡:对欧美市场的软件外包业务、系统性软件产品
信心指数:
当世界都在看中国时,中国的软件企业更是把目光放在了中国的本土市场上。
雷曼兄弟破产、美林银行被收购,风投自身的生存都难保,IT项目更是被无限期搁置。据高盛估计,明年全球企业的软件支出将下滑4%,其中成熟市场将下滑8%。有人说,欧美国家外包单子的减少,将导致中国软件外包产业新一轮的洗牌。
似乎是一片黑暗,记者却在采访中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那就是国内行业解决方案市场。东软、中软和中科软3家软件企业的CEO无一例外地对2009年表现出了极大的信心,而信心的最大来源,就是国家4万亿元投资拉动下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与此相关的IT支出。在这个长长的清单中,有包括机场、公路、铁路在内的交通行业,有电力、住房、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环境保护等行业。中国软件业会迎来凤凰涅的一年吗?我们期待着。
分羹“4万亿”
软件产业获动能
陈宇红 中软国际董事总经理兼CEO
主要观点 2009年将是中国软件业消除低端恶性竞争隐患、促进业务升级重组、开拓高端服务市场、深入差异化经营的极佳时机。2009年也会成为众多软件企业发现机遇、走向更大成功的一年。
2009年是中国软件产业发展
的关键时期。我认为,2009年将是中国软件业消除低端恶性竞争隐患、促进业务升级重组、开拓高端服务市场、深入差异化经营的极佳时机。2009年也会成为众多软件企业发现机遇、走向更大成功的一年。
中国软件发展历史上有三个关键的时间点: 一是1993年,当年启动的“三金”工程开启了中国信息化、规模化应用的起点,中国软件产业从此形成; 第二个是2000年,国务院了“18号文”、中国启动了电子政务建设,中国软件产业进入了加速发展期。第三个,我认为是2009年。2009年可以说是中国软件产业凤凰涅的一年,我的基本判断是,中国这个IT大市场已经形成。基于此,我认为2009年更多的是机遇。
首先,国家以4万亿元的巨资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发展,并加大对民生相关行业的投入力度,这必将为下游产业链注入新鲜血液。何况,为国计民生的相关行业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促进社会职能效率化也正是软件及信息化产业的本义所在。
其次,我们看到,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国际大企业倾向于将更多的低端软件外包工作交给中国来做,软件外包市场的总量就会增加。由于中国软件行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与国际软件大国相比有巨大的成长和升级空间,从中受惠也会更大。
具体到中软国际来说,2008年12月底,我们完成了转往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的仪式。中软国际将以此次转主板为契机,坚持“创造、分享、共成长”的企业发展理念,协调兼顾客户、股东、员工三方的利益。2009年,中软国际将以“行业整合”保持业务高速发展和企业的行业优势,以“中外互动”开拓新经济增长点、推进企业国际化战略,以“人才供应链”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共同打造“中国智造”综合平台。
同时,“精耕细作”、“精细管理”、“精准设计”是我们贯穿2009年度业务经营始终的理念。我们将更仔细地分析客户需求,深度挖掘客户潜力,深化与国际领先IT企业在外包业务上的合作,并关注本土国际化企业的业务发展方向,组织应对策略。我们也将加强解决方案业务、外包业务以及ETC(卓越培训中心)三大业务主体之间的互动,面向高端,稳步创新。在精细管理上,我们要把企业管理放到和业务拓展同等重要的位置,认真修炼内功,向管理要效益。“精准设计”不仅体现在业务模式的策划和设计上,还体现在资本运作的风险控制上。我们要充分估计当前经济形势下潜在的困难,做好科学分析,并将精准设计贯穿于企业未来的收购、兼并活动的始终。
注重软件和服务
国际化扩张不停步
刘积仁 东软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主要观点 新的基础设施建设中也蕴藏着很多IT机会。同时,中国经济自身也面临着转型,必然存在着传统产业与IT技术结合所带来的IT新机会。2009年中国软件仍将会保持相当高的速度成长。
2009年中国无疑是最有潜力
的市场。最近全世界很多跨国公司的CEO都说下一步的增长要看中国。同时,在全球“外包”的潮流中,我们也看到,外包的“外”不是外国的“外”,而是相对于我们自己之外的“外”,这时,我们就会看到中国庞大的市场基础和中国丰富人力资源所蕴含的优势。
现在看来,国家4万亿元的投资主要投向了关乎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比如交通、电力、住房、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环境保护等行业。可以预计的是,中国经济将会继续保持相当高的速度增长,这些新的基础设施建设中也蕴藏着很多IT机会。同时,中国经济自身也面临着转型,传统企业要不断提高生产效率、走出国门,在企业转型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传统产业与IT技术结合所带来的IT新机会。所以,2009年的中国软件市场基本面不会有特别大的变化,仍将会保持相当高的速度成长。
东软的目标是成为中国IT解决方案与服务市场中最领先的公司。在行业解决方案市场,东软也已经瞄准了一些重点行业,比如刚刚完成重组的电信行业、17个省的信息化待挖掘的电力行业、IT投资继续扩大的政府行业等。不过,4万亿元中,东软具体能从中受益多少,我也无法给出个准确的数字。
对东软来说,我们也会继续坚持一贯的策略,通过持续改进和开放式创新策略,加大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开拓力度,提高软件和服务在业务中的比重,通过细节的改进和管理的提升,来抓住2009年的市场机遇。
首先,我们要继续提高企业内部的运行效率,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未来,东软将有几万人同时从事软件开发、生产和服务,这对于东软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们希望像丰田汽车的“看板理论”一样,形成软件服务大规模生产与管理的方法论。
其次,东软将继续加大对国际市场的开拓力度。我们已经将方发和派到美国,成为东软美国公司的总裁,加大美国市场的拓展。我们还要扩大东软日本公司的规模,未来几年内要扩大到300人~400人的规模。东软欧洲公司也于近期开始投入运行。同时,我们与客户的合作将继续深化,我们将利用这样的机会,从原来软件开发扩大到产品设计、联合研发和技术创新等。
第三,继续做好人力资源的储备。东软在大连、南海和成都有3所信息学院,在校学生超过2.3万人。2007年我们还建立了可同时容纳5000人进行培训的IT人才实训基地。2008年,我们还通过了PCMM(人力资源能力成熟度模型) ML3的评估。未来,我们将继续培养有国际化、实用化特色的IT人才。
第四,中国市场开拓的脚步不会慢。目前,东软在中国已经建立了8个区域总部、16个软件开发与技术支持中心、5个软件研发基地,2008年6月,东软大连河口园区投入运行,12月,东软南京基地已经进驻; 未来几年,我们计划在广州、上海、天津、北京等地建设新的基地,这些基地的建设将为东软未来几年的发展提供一片广阔的空间和人力资源基础。
中国仍是主战场
看好金融和政府行业
左春 中科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主要观点 中国软件人才多、成本低、竞争力强,如果满分是5分,我认为中国软件行业市场2009年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可以打4.8分。
2009年,人们对软件将越来越重视、越来越依赖,这导致依赖性高的软件产品具有稳步增长的市场空间。我认为有些产品性软件的需求可能受到影响,比如系统级的产品软件等。这类产品不是消耗性的产品,一旦经济形势不好,企业会修改消费计划,停止升级购买。但是,行业应用型软件属于依赖性非常强的产品和服务,需求一般不会降低,甚至有些企业还有增加投资的空间。
目前,中科软的主战场还是在中国,但有些产品和服务扩展到中国香港、新加坡、英国等地。这部分业务在中科软整体业务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小,单个IT项目的额度也不大,但是业务重要性非常高,我们卖到英国的就是核心应用系统。这类IT系统应用的附加值很高,客户待挖掘的潜力也非常大。
2009年,我们将继续在行业核心应用软件、行业知识库建设和用户综合集成服务三个方面加大拓展。我们认为,知识库就是软件企业从业人员的必需装备,它包括模板和最佳实践等内容,形成了结构化的信息,可以帮助员工解答客户各种各样的问题。综合集成服务主要是区别于传统的系统集成商,我们还会涉及到各种设备性能的综合调优。
至于行业,2009年的重点应该是金融和政府行业,当然包括能源、交通等行业。我认为,2009年中国软件市场的亮点主要由两大因素引发: 一是由新技术引发的亮点,比如无线通讯技术的成熟与UC技术的应用; 第二,则是由新业务模式引发的亮点。以保险业为例,这个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企业绞尽脑汁想集中控制风险,减少综合运营成本,加快产品推出速度、改变销售方法、推出新的服务模式等。在支撑企业业务模式创新方面,软件企业有很多机会。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宣传培训工作
开展了以“职业健康保护·我行动”为主题的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活动;“安全生产宣传咨询日”等活动。活动期间共设立现场咨询台4次,悬挂横幅6条,制作展板6块,发放宣传资料1200余份,接受群众咨询约110人次,积极向广大群众宣传了职业病防治、医疗服务、饮食饮水等卫生安全知识。通过宣传培训,卫生健康法律渐趋普及,工作成果得以展示,卫生监督进一步赢得了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二)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1、医疗服务市场监管全面细致。先后开展了疫情防控期间医疗机构专项日常巡查、卫生健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医疗美容乱象专项整治,以及打击非法行医等活动。上半年以来共检查各级医疗卫生机构215户次,对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进行卫生行政处罚,其中当场处罚7起,立案处罚21起,累计罚款金额12.0241万元,取缔非法行医9户次,没收药品22拼装箱、器械23件,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1起,申请县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案件3起,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不良执业行为记分39件。
2、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工作进展有序。为进一步规范公共场所经营行为,积极开展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开展了公共场所“四小行业”专项整治,共监督检查经营单位175户次,监督检查过程中对存在问题的经营单位现场下达了《卫生监督意见书》,行政处罚4户次,罚款金额6000元。
3、为推进卫生城市创建工作,积极配合县文明办开展公勺公筷行动。对全县14家餐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进行了全面执法检查,及时检查结果通报给县市场监管局。
4、为保证农村居民喝上健康安全的饮用水,助推精准扶贫工作。6月上旬,县卫健委、水利局联合对全县农村饮用水厂进行专项监督检查。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执法人员下达《监督意见书》,责令企业限期整改,同时委托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对各自来水厂的出厂水质进行了检测。
5、双随机工作任务。目前已完成全年“双随机”卫生监督工作任务98.75%。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深入开展医疗乱象专项整治,全面整治医疗乱象,净化医疗市场秩序,维护群众健康权益。
编者按:量变到质变的哲理原理,很多人都知道,可是能很好运用此原理的人不多。量变到质变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在数字化医院及智能终端领域发展也不例外。凭其优秀的性能,超强的整合能力受到医疗卫生领域的青睐!而支持“一康智”品牌的特性更是市场的热点!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成为了迄今为止最先进也最基本的生产力,随之“智能信息化”一词开始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显得尤为普及而又根深蒂固。
纸张通信、马车旅途、手工生产等生活方式已慢慢被互联网、汽车产业、智能加工厂取而代之。我们不得不惊叹,各行业的发展速度之惊人,随处呈现着日新月异的新面貌。那么,缩小我们的视野范围,聚焦目光,走进医疗行业一探究竟。走进一康智,探析其精髓,共享成就。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医院信息系统在国际学术界已公认为新兴的医学信息学的重要分支。近十年来,我国医院数字化建设在业界得到了一致的肯定,并谋划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而跟随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兴起与日趋的完善,医院智能网络的建设就成为了重中之重。例如以前那些沉重的纸质病例资料正在慢慢走向存储方便、查找快捷的数字化病例库。医院既往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形势发展,医疗智能信息化,医院管理数字化,工作高效化,服务人性化等一系列的高要求都成为了现代化医院管理的必须模式及基准要求,而“一康智”品牌优势及文化理念恰恰顺应了现今医疗行业的发展趋势。
深圳市一康智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一家研发、生产和销售智能医疗器械的新型现代化企业,近年来,公司研发人员一直进行着对医院数字化建设的需求探知及整行业发展趋势的缜密调研,众所周知的是,床头终端产品是数字化医院建设的一部分,也是提高医院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手段之一,但专业研发智能床头产品的公司却有所考量,所以将智能床头产品(多功能数字化设备带) 作为主打产品成为“一康智”坚定不移的目标,就此为公司向数字医院及其智能终端领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俗话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令人刮目相看,而拥有专利的产品才能引人注目。换言之,拥有更多更精湛的专利技术,就更能掌握竞争的主动权。一康智正是利用目前在国内越来越受重视的方式限制了竞争对手,保护了产品及其间接抑制预期市场可发负面影响。
公司自主研发的最具代表性产品(智能床头)不仅荣获外观、实用新型、发明、软件著作权多项专利,而且在传统设备带的基础上增加了多种数字化信息功能,是行业的最新独家“颠覆”之作,此产品更可说是智能化产品,信息化系统乃至整体规划方案的结晶之笔。例如医患沟通软件;多功能便民服务;可触摸、高清液晶显示屏;视频对讲、实时监控;LED智能床头灯;适合各种标准的医用气体出口;支持移动医疗、远程会诊等;模块化设计、多套餐方案可选;音频、USB、串口等扩展接口。诸如同时拥有所列举优势的产品定是同类产品的佼佼者。而为了更好适应医院数字化建设,产品也分为大众化产品,儿科产品,妇科产品及其VIP病房产品等分类产品。继而研发更高性能的优质产品也成为一康智恒久的职责。
公司成立至今,自主研发的多样产品也受到用户的信赖及称赞,走在深圳市罗湖人民医院及深圳市蛇口人民医院等几十家医院的病房内都能看到或感受到一康智智能床头产品为病患带来的便捷及轻松。在顺应潮流的前提下,公司产品市场销售占有率也在随着医院用户的增多及其使用方对产品自身价值的肯定稳健增长。
为更精准,更快速获悉医院智能信息化方面建设最前沿的信息,公司也多次派专员参加国内、国际专门的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近些年一直不间断参加及参观了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CMEF、全国医疗器械区域博览会,同时也有部分社会职务的产生,公司并应邀成为《中国医用工程与装备》杂志理事单位,同时也是深圳市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会员,参加过其组织的各种医疗器械研讨会,也通过更广泛的途径掌握了最新的智能医疗器械技术水平,掌握了最新的医疗器械的制作规范,如此频繁的与各方交流,加上务实的探索实践,公司也培养出一支经验丰富、敬业进取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素质的技术团队,使自身团队更加完善和明确目标。
深圳市一康智科技有限公司将以诚实守信,求真务实,服务至上,开拓创新的精神,励志成为医疗智能信息化系统的领军企业。以“医疗信息化,服务人性化”的核心理念立足当下,以打造高科技人才为策略,以实现医疗智能信息化为最终目标付之行动。与全国各地医疗行业使用方共享辉煌成就也成为“一康智人”享受成果的欣慰时刻。
这是一起大公司转型升级的成功案例。已经83岁“高龄”的富士胶片,目前正活跃在医疗设备、护肤美容、高性能材料等“年轻”领域,开始企业的“二次发育”。
商品消亡迭代生生不息,能顺利适应市场潮流的企业属凤毛麟角。富士与柯达在胶片行业是当之无愧的两大巨头,柯_在数码时代的巨浪中折戟沉沙,富士却在马不停蹄的第一次转型、第二次转型中跑赢了时代――数码相机市场刚刚兴起时,富士胶片已经占据全球20%的市场份额;医美风潮盛行之初,富士胶片就研发出高端护肤品抢市。2014年,富士胶片跻身财富榜世界500强,全年销售收入244亿美元,净利润同比劲增72.8%。
2017年4月,富士胶片宣布其第二个七年转型计划正式完成。至此,一幅富士转型的全景图终于徐徐展开。
他山之石
2014年3月,上海。富士胶片CEO古森重隆在记者招待会现场神采飞扬,一口气推出便携式超声波设备、高性能x光胶片、医疗IT系统等数款医疗产品。“为响应中国医改进入农村的政策,富士胶片将向中国偏远地区提供更多高性价比的医疗产品。”话音落下,古森重隆目光灼灼,台下掌声雷动。
很多人不解,一家生产胶片的企业凭什么能在医疗领域立足?更让人不解的是,除了医疗领域,富士胶片在制药、高性能材料,甚至化妆品领域都游刃有余。富士胶片旗下的化妆品品牌艾诗缇几度蝉联日本化妆品区域销售冠军,这背后到底有何神通?
时间倒回到2005年,刚上任一年的古森重隆提出“二次转型”时,公司上下也十分不解。
2005年,正是富士胶片“丰收”的年头。刚刚从胶片领域转型到数码相机领域的富士胶片拿下全球市场份额的20%。在增长速度达50%以上的数码相机市场中,富士“前途一片大好”。
但数码相机并不是一个能支撑富士长远发展的业务。随着业务的发展,古森重隆逐渐发现,数码相机业界的技术“黑匣子”其实很少,任何一家公司从外部购买零部件后都能组装数码相机。富士胶片很难形成独有技术,也难以取得错位的差异化发展。
于是,富士胶片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转型。具体而言,富士胶片的做法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2005年4月,千代田医疗株式会社合并进富士胶片;2006 年9月,富士以1.8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日本第一放射性同位体研究所;同年12月,富士并购美国的一家心血管医疗影像信息系统制造商。
用钱砸出转型的通路,富士胶片当然不是乱买一气。古森重隆认为企业生存的关键是拥有能够区别于其他企业的核心技术,富士收购的逻辑,就是通过吸收尖端技术进入到新的业务领域。至于为什么选择医疗设备领域,是因为高端医疗器械还处于从无到有的过程,新的产品就意味这新的市场。而等到市场步入从有到优的阶段时,富士积累的技术优势也能让其处于领先地位。
成效很明显。2006年,富士已经搭建起数十条医疗设备产品线,通过三座工厂向市场输送放射诊断装置FCR和体外诊断装置;同年,富士胶片自主研发的药品进入临床试验阶段;2007年,富士胶片通过完成对索诺声公司的子公司化,正式进军超声诊断市场。结合索诺声的技术优势和富士胶片分布于全球的销售网点,富士同时完成了便携式超声诊断设备的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
2014年,富士胶片全年销售收入达244亿美元,营业利润14.08亿美元。内窥镜、医疗IT、放射影像诊断、体外诊断等产品为富士贡献了63.6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占集团总营业额的25.8%,医疗健康成为富士胶片的一大核心产业。
制药“数码”时代
整个2006年,富士胶片收购、并购的消息频现报端。当时,业界对富士胶片的质疑声不小。以收购并购为转型手段的确不值得称道,但很快,人们发现富士胶片的“画风”变了。
风风火火地并购之后,富士开始以研发大厂的形象出现在《朝日新闻》《产经新闻》《日本经济新闻》等报刊中:富士胶片在九州投资1 100亿日元设立工厂,其自主研发的偏光板保护膜成为市场的强力竞争者;富士胶片研制的医疗药物试验完成投入市场;富士胶片自主研发的护肤品艾诗缇问世……
富士蜕变的原因是什么?古森重隆一直强调“回到技术的原点”。富士胶片没有单纯地把胶片当作一个业务看待,而是视为一项技术。幸运的是,胶片技术的应用领域其实非常广。
众所周知,人们在使用传统药物时很容易产生副作用,究其原因,在于药物不能够精准地到达疾病所在病灶的位置,也就是传输出了问题。而胶片技术中,有一种被称为“FTD”的技术可以在保持胶片所需颜色稳定的状态下,及时并适量地将显影所需的成分送至指定位置。富士胶片将“FTD”技术融入药物生产过程中,使药物能够精准到达病灶,且药物成分十分稳定。
可以说,富士胶片将制药带向了“数码”时代。富士胶片的药品在日本医院中迅速铺开,反响喜人。
“创新不是革命,而是继承。”富士一直认为,丢掉其在胶片领域积累的核心技术,就等于丢掉企业的“魂”。
2007年,富士胶片将尖端技术、有机化学、打印材料和生命科学四大研究所整合为“富士胶片先进研究所”。这是一座技术大熔炉,整合了富士胶片70年来在众多领域积累的核心技术。
与此同时,富士确定了四条发展路径:用现有技术巩固现有市场、将现有技术应用到新市场、开发新技术应用到现有市场、研究新技术开拓新市场。总结起来就是用已有的核心技术与新技术进行嫁接、融合,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为富士胶片拓展新的业务领域。
比如,在对影像的研究过程中,富士胶片积累了对胶原蛋白的研究成果、抗氧化技术、可以将成分稳定输送到指定部位的独创纳米技术。富士胶片通过研究发现,照片退色的原因是氧化,而皮肤老化的原理也是氧化,为防止照片氧化褪色而研发的抗氧化技术,同样适用于延缓肌肤老化。于是高端护肤品艾诗缇应运而生,其主打特色是能将抗氧化分子、胶原蛋白通过纳米级颗粒运输至深层肌肤。
基于独创的技术优势,艾诗缇避免了与市面同类产品的价格战,始终以卓越的抗衰老及内外兼修护理效果抢占高端护肤品市场。2010年,艾诗缇销售额突破100亿日元。
富士的功力
考量一家企业,应该从其底层建设开始。回顾富士胶片的转型故事,股东文化与组织架构为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富士采取企业之间交叉持股的方式,股东大部分是机构和企业的股东,比起保守的外部投资者,他们有很强的理性,更关注长期利益。
古森重隆回忆,在上任的18个月内他对公司资产进行了巨额减记,处理过剩的经销商和生产线,裁剪人员,共产生33亿美元的重组费用。当时富士胶片的数码业务正蓬勃发展,这样的转型对公司而言无疑是场阵痛,也损害了股东的利益,但竟没有任何一位股东对转型提出异议。这给了古森重隆更大的空间和更长的时间实施战略转型。
反观富士的同路者柯达,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形。2003年,柯达CEO邓凯达在曼哈顿中心区向股东表示柯达将进行战略转型,需要筹集30亿美元进行投资和收购,这个决定立即遭到在场股东的质疑。部分激进的股东还召开投资人会议,提出削减成本的要求,将柯达的困境归因于企业治理不善。转型计划无疾而终,在投资人会议召开当天,柯达的股票价格就由27美元下降到22美元。
虽然富士的转型没有太大阻力,但产品如何在陌生市场快速打开销路依然是个难题。对此,富士展现出一家成熟企业“借道”的智慧。
2016年,美国、法国的医疗企业准备在中国施展拳脚时,一个个都傻眼了:在中国销售药物、医疗器械需要经营许可证,而获得许可证要经过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查批准,未经批准的企业一律不准进行生产销售。
更让他们傻眼的是,富士胶片居然在中国市场一路绿灯,很快就将产品铺到了各大医院。究其原因,原来富士胶片的医疗产品都是在华润医药集团的帮助推广布局,并通过华润的销售网络进入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