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智慧教育课件

智慧教育课件

时间:2023-09-01 16:56: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智慧教育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智慧教育课件

第1篇

在某种意义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现代学校的重要标志之一,其重要载体——心理健康教育课便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这几年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尝试让我受到诸多启发,引发了我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入思考。学生喜欢心理健康教育课,更喜欢这种课的模式,以下几点是值得我们心理教师深入研究和思考的。

第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同样的内容,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学生接受起来会更加乐意和主动。比如面对从未真正接触过心理方面知识的学生,我在第一堂课里以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为内容。,引起学生对心理世界的好奇,进而讲述提高心理素质的好处:提高学习效率;合理调节情绪;形成良好性格;学会与人交往等等,同时说明这些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后要涉及的内容。这堂课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引起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兴趣和重视,阐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意义和目的,并让学生正确的认识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也为以后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第二,教师对每一节课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也就是说从课堂开始到结束的每个环节都要进行周密、细致的编排,每节课结束后也要及时地归纳和总结,使自己的教学设计不断趋于完整,使课堂变成发挥情感、施展技巧的艺术空间。此外,每堂课的课堂设计都应围绕某一方面的某个主题去开展,整个活动的各个环节始终都应紧扣主旨,主题鲜明,让学生一课一得,课课受益。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老师将教案书写得详细,主题也非常鲜明,但在讲课时往往总是想着教学设计,给人一种背书的感觉,或者对多媒体课件极度依赖,这些都极容易造成感情投入不够,反而会影响课堂气氛和学生情绪。

第三,聆听故事,因势利导。心理健康教育课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获得的心理体验和感悟程度。学生总是非常关注他人在同一问题上的表现,喜欢聆听他人的“故事”。比如我在课堂上经常会给学生讲同龄人的“故事”。试图让学生明白这些问题别人都有,自己有也很是正常的,并相信这些问题可以解决,进而学习和掌握方法。其实学生在聆听的同时,也在审视自己。当然,如果心理教师能在适当和必要的时候,作真诚的自我剖析、自我开放,学生也会减轻自我防卫心理,真实地表达自己、安全地探索自己。不过作为一名心理教师,其最重要的角色始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自我开放应该有一定的原则和限度。

第四,分享充分、触动心灵。心动才会有行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最终目的是想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所以每节课设置分享环节是非常必要的。分享是学生由活动到感知的一个升华过程,在分享中学生会因他人的智慧而豁然开朗,更会因自己的智慧被他人欣赏和肯定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若分享充分,一节课不仅能达成教学目标,还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我在上《感恩的心》这节课时设置的分享感动一环节上,许多学生在讲到父母对自己的恩情时都不禁落下泪来。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转贴于

第2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要关注“人”本身的价值,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在人口众多的中国,教育资源相对不足,要达成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目标,必须跨越时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设相应的有效机制,并采取合适的策略才能实现。当前智慧校园的建设,给高中学生个性形成与自主发展提供了契机,为学生有效学习提供了途径。笔者结合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的具体实践,就如何支撑高中学生在数字环境下的个性学习进行了初步探究,下面将围绕探究过程,展开具体描述。

探究背景

1.政策层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方针与发展任务,其中提到:要面向未来,“努力为每一名学生和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的信息化环境和服务”,要“建设智能化教学环境”,“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笔者认为,当前教育的有关政策突显以下关键内容。

(1)教育应关注学习者自身的生命状态,突出学习者全面、自主而有个性地发展。

(2)教育要通过创新的模式和方式方法,为学习者创设符合其认知规律的环境,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与效果。

创建学生个性的学习环境,满足学习者对教育需求的“私人订制”,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中国国情下,需要良好的信息化环境去支撑。

2.学校基础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先后经历了从应用软件建设到数字校园建设,再到智慧校园建设三个时期,建设了支持不同业务形态的软件应用体系,形成了数字校园普遍使用的基本面。目前学校正在开展数字互动课堂实验,并已着手研究技术支撑下的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理论认识与思考

结合实践研究与对个性教育的思考,笔者提出如下几点认识与思考。

1.对课堂定位的思考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的主阵地。对课堂的定位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面对现代教育发展的主旋律,我们总希望培养更多具有自主探究精神的、有健全人格和个性特质的学生,因此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形态,已经不满足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现代的课堂,应是师生在教师设置的情景中,就学科内容及其蕴涵的学科思维所进行的师生对话的空间,是积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高级认知发展的重要场地。

2.智慧校园支撑师生教与学核心业务的几个层次在学校教育发展过程中,随着教师对教育信息化认识的不断加深,智慧校园在支持学校教学核心业务及师生个性发展方面,呈现出以下五个逐渐深化的特点。

(1)支持教与学的信息管理。在这一层次中,智慧校园的核心功能将体现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信息管理、选课信息管理、个性化学业成绩查询等方面,以给师生提供便捷的信息管理、查询等服务。

(2)支持资源动态积累与教学互动。当智慧校园有效解决了基本的信息管理后,师生将在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便捷性、互动性等方面产生诉求,智慧校园主要功能也将扩展到提供良好的资源积累与互动环境上,从而对教学核心业务提供有效支持。

(3)面向评价,支持教与学的个性化诊断。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每个个体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都有独特的发展特质。如何让其充分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以帮助其按自己的特质,自主发展,在传统教育形态,我们的经验会显得苍白无力。在智慧校园中,伴随技术在教与学过程中的应用,学生的学习与认知行为能以数据形式得到自然的积累,再经过智慧校园内嵌的智能分析、反馈与可视化技术,能给师生提供及时、有效的个性数据,为教师进行个性化施教提供研判依据,为学生的自我发现提供了契机,从而促使学生有效、自主地学习。

(4)面向个性学习,提供智能引导体系,支持学生个性学习与发展引领。当智慧校园较好支撑了教与学的个性诊断后,在很大程度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得到激活,建设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学习资源与智能推送体系,助力学生有效学习,将成为智慧校园建设要重点推进的事情。

(5)面向学校整体的教育工作,提供基于大数据的分析技术,用于支持师生及学校健康、科学与持续发展。智慧校园在这一层次要着重解决的任务是:从已形成的大数据中,去挖掘不同学生群体的认知特点与发展规律,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挖掘学生个体的发展特质,为教师或学校尽早实施个性教育提供契机,较好地促使每一位学生成才。

3.关于智慧校园内涵的认识

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发展的高端形态。结合学校建设实践,我们认为,智慧校园是在数字校园已建成的基础数字环境(如校园统一资源管理环境,泛在网络学习环境,数据、消息、资源、系统融合互通的技术支持环境等)支撑下,利用情景识别与感知、数据挖掘与关联、智能分析与推送等技术,构建面向师生服务,支撑个性发展的智能应用系统。其最终宗旨是服务学生个性学习与发展。

实践思路与策略

1.实践思路

(1)在技术环境上,构建基础的、支持学生泛在学习的技术支撑体系。如:校园无线网络;数字校园基础运行支撑体系;面向学习过程的集成化学习工具支持环境(如具有勾圈点画功能的有痕工具、学习行为记录与智能分析工具、评测与反馈工具等)。

(2)在数据与资源环境上,构建基于学习过程的个性数据积累与资源分享体系,营造良好的应用生态。这里面主要包括:学生学习过程数据的自然采集;支撑学生学习与认知发展的资源体系建设;支撑学生个性学习的社群资源建设。

在以上内容基础上,借助智能技术,为学生个性学习构建生态的专递数据与资源体系,促使学生自主而有效地学习。

(3)在使用环境上,创设相关机制,营造常态化、个性化的数字应用环境。聚焦课堂,推行以数字互动课堂为核心的新型教学体系建设,促进数字化学习常态发生;聚焦课外,推进以社群资源、个性资源为主体的自主性、个性化学习。

2.主要策略

(1)以课堂为切入点,推行数字互动课堂教学实验,通过智慧校园环境在课堂中的应用,促使数字学习常态发生。

为开展数字互动课堂实验,笔者学校创办了数字化学习特色班,选择了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开展数字互动课堂实验。由于在高中开展此实验还处于摸索阶段,学校为此建构了较为全面的数字互动课堂保驾护航体系,为数字化教与学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到目前为止,开展数字互动课堂实验的班级已扩展到了9个班,文科综合学科的教师们已自发进入了该实验。

要有效开展数字互动课堂实验,促进数字学习常态发生,除了常规保障外,我们认为学校层面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第一,做好师资深度培训与数字互动课堂实验的发展规划工作,形成教师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新局面;第二,引进课题资源与发展平台,维持并推动教师积极探究的热情;第三,重点培育具有良好教育思想的教师,以教育与技术深度融合的角度,开展教与学的实践引领探究。

(2)以数据积累与资源应用为核心,通过恰当的应用入口,搞好生成性数据与针对性资源的自然积累,做到数据、资源的生态应用。

在数据积累方面,依托平板终端设备,以课堂互动教学、考试、作业等为入口,搭建具有知识主线的软件应用,自然积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有效数据;通过技术创新,实行师生由传统使用模式向新型应用环境的平滑过渡;借助智能抽取技术与学习分析技术,向学生提供个性化数据传递与诊断分析,帮助学生把握自己的学情,提高学习效率。资源积累方面,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线,立足微课、问答、社群三个维度,以面向对象的资源建设方式,展开资源建设。其中,微课内容以面向学科重点、难点、疑点等内容开展建设;问答方面则以注重构建面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碎片知识管理体系,关注学生群体认知与多维度思考。社群则关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支撑下学生学习圈的相互影响,关注学生在群体中的有效学习。

笔者所在学校推出了数字互动课堂软件、基于平板的作业与考试系统等平台,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数据进行了自然积累;建设和推进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三维几何课件模型、微课程等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其中微课程建设已经在生物、语文等学科中深度开展。以上平台与资源,比较受教师与学生的欢迎,值得深入建设与推进。

(3)以系统融合、智能分析、情景感知与推送为核心,面向学生学习过程,做好学习平台的整合设计,最终通过软件系统的智能导引与反馈,为学生自主与个性学习提供智慧支持。

第3篇

对待教师教科研,教师到底是“教”还是“研”?我们一线教师教育教学任务繁重,作为班主任,从早中晚自习、班队课、课间操、课外活动,到班级的卫生、纪律、体育、学习、品德,要与学生谈心、与家长联系,一天到晚忙个不停,哪还有时间搞教研、写文章呢?教师教研到底为哪般?《切磋:教师如何做教研》这本书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它使我对教师教研性质有了正确的认识!

教师离不开教研。有人说,当前有些老师不搞教研不同样教好书吗?《切磋:教师如何做教研》给我们作了回答:教研并不是教师一个人闭门造车,更不等同于写论文。一位不搞教研的教师就一定不能上好课,即使能上课,也一定不会上得太精彩。对那些媒体报道的只会上课“优秀”的教师。其实,大都存在认识误区:我们忽视了这些优秀教师教研的隐性工作,论文只是教师教育科研活动成果的一种表达方式,教育案例、教育叙事、教育日志、评课交流、教育课件、反思记录等,都是教师教育科研活动的重要载体,都应该是与“教学”“科研”结合在一起的智慧。这当然就都应该是教育科研。因此,我们教师应努力做到教和研“并蒂莲”,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理想的追求。

教研就在我身边。教研伴随着教师教学的始终,教育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的教研内容必然是十分丰富的。我们教师在平时教育教学中要学会“教研”:一要会教“思”。即事事反思,如教学有哪些成功的经验,有哪些失败的教训;学生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没有过关;没有过关是什么原因,采取哪些措施补救;二要会研“思”。即处处研究,对教学每个环节、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学生进行研究,如何借签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过去教学中有哪些值得借鉴的东西,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应该如何改进才能获得最优教学质量。

教研要有智慧之心。我们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及时捕捉生活中的亮点。学校生活就是一个舞台,到处是思想的火花:我们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事件。我们也会在课内外教学组织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难题,在与同事和学校管理者交往中有时会应对自如,有时也难免会束手无策。实际上这些小事只要我们去擦亮它!它们都可以经过一定的思维加工,以案例反思的形式“写”出来,虽然有时是一点感动,是一丝酸楚,是一阵狂喜,是一片失落,但及时地用笔捡拾起却都是颗颗珍珠。

教研离不开团体互助。教师教研并不是教师个人的独立行动,除教师独立的自我反思之外,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同样也很重要。学校要构建“三位一体”的学习场:研讨型学习场、实习型学习场、展示型学习场,通过教研组研讨、课题组会议、学术沙龙、学生教育专题经验交流会等方式,让教师通过对话与交流,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与价值观。

教研应根植于教育的“田野”。教研并不是可望不可及的空中楼阁,它源于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我们教师必须将教育反思写作表现为自觉化、叙事化、超越化、个性化、记录化,善于从备课难点、教材研究、教学疑点、作业批改、辅导学生、学生学情(考情)、教育活动、读书感悟、课程改革、报刊文章争鸣、学科交叉、教育教学热点、立项课题中反思教育“田野”,将学校变成教师自己教育教学研究的基地,融教育于教学情景之中,变教室为研究室,由此才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创造出一流的教育理论与方法。

第4篇

艺术修养是针对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开设的艺术教育课程,是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当代大学生实现人的完美化、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手段。对提高学生的的审美修养和人生境界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该课程的教育的目的不为了是造就专业艺术家,而是要培养一批有美感的国民,让我们高职学生能从平凡的事物中看到美、创造美,鼓励大学生树立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并用这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将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教学中,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遵循以下几点:

一、立足教材,丰富内容。在教材的基础上,丰富教学内容,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加入大量的精美图片和视频资料。通过精美的图片、经典的艺术片段等,对大量的优秀艺术作品的进行欣赏,从而使学生了解古今中外各种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传承,了解艺术发生的历史背景,作品背后的故事,开拓眼界。在此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全方位提高他们在视觉、听觉、肢体语言等方面的鉴别能力。通过对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不同艺术门类的鉴赏,通过观察形象、构图、色彩给视觉带来的强大冲击力和前所未有的视觉享受。通过欣赏美妙的旋律,动听的歌声,曼妙的舞姿,开启五官,全身心投入情感,体验生活,张扬个性,释放心灵。

二、以点带面,深度挖掘扩展艺术作品的文化外延。

就艺术鉴赏课而言,除了传授作品本身的艺术内涵外,还要注意作品以外的知识传授,如讲解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作者的经历,作品中内涵的人文思想等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注意与历史、文学等其它学科的交叉,达到启迪智慧的作用。

例如欣赏清代著名画家如朱耷的作品《荷花水禽图》:朱耷是清初著名画家,他是明代皇室的后裔。明亡后,他为了逃避政治上的迫害和表示对清代统治者的仇视,出家当了和尚。他的这种政治态度,使他的绘画作品具有本文由收集整理强烈的借物抒情的特点。他的《荷花水禽图》,画面上孤石倒立,残荷斜挂,一只缩着脖子、好像瞪着白眼的水鸟孤零零地蹲在石头顶上,显得极其冷落孤僻,很像是画家的自我写照。全画笔墨简练,画中大片空白更增强了作品悲凉的气氛,正如古人所说的“无画处皆成妙境”。同时也是中国画中“计白当黑”“虚实结合”意境体现的的典范之作。

三、融入现代气息,与时俱进,同时兼顾专业特点。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及时进行内容的更新,让学生多了解当代艺术的前沿成果。如在全部内容讲完后,可引导学生欣赏沙画艺术、中国达人秀等节目。学生在震撼、开心的同时也体会到综合艺术的魅力,体会到中国达人的成功方法,那就是不断创新,超越自我。除此以外,可以根据不同学科安排不同的艺术鉴赏内容。如与船舶有关的专业,可以加些中外船舶图片欣赏,从外观造型到内部结构到颜色搭配,提高学生对专业在艺术层面上的认识。与烹饪有关的专业可以将食材的雕刻等内容丰富到教学中,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艺术欣赏能力进一步内化,增强学生对专业在艺术层面上的水平。

在教学中还应结合各种艺术门类的特点,深刻理解作品的意境,增强民族自豪感,美化心灵,启迪智慧。

一、加强民族化教育,增加民族自豪感。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蕴含了丰富的优秀文化,我们的先哲历来重视用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来陶冶人们的情操。在当代的高等教育中应该秉承传统,对学生进行中国古代文化的教育,而鉴赏古代的经典艺术就是最好的途径,在中国古代的艺术中蕴含着深厚的精神内涵和美学价值。中国的民族文化是民族之魂,通过对中华民族优秀艺术的鉴赏,不但能了解古代的经典艺术作品,而且能将中国古代的人文思想如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博爱之仁等蕴含其中传授给学生,从而加强民族化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其爱国情怀,增加民族自豪感。

第5篇

1、情景教学法。

音乐课堂教育的创新在情景教学法中能够有从分的发挥和积极地运用。因为作为音乐教学,其感染性相对来说比较浓,所以在音乐教学中使用情景教学法可以在特定的情境设定中能够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且在这种情感性学科中,能够使学生的感受能力得到提升。

2、体验式教学法。

如果说问题式教学是让学生拥有对学习的主动权,那么体验式教学能让学生真正的在学习之中自我寻找靴子的乐趣。奥尔夫曾说过:“儿童在早期所体验的一切,在他身上得以被唤起和培养的一切,对其毕生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所以在体验式教学中,音乐能够提供一个良好的思维设定,在教学中学生能够在这种设定中感悟到音乐,感悟到有音乐所带来的连锁反应。所以在音乐课堂教育的创新中,体验式教学能够给学生以参与与体验的乐趣,加强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二、音乐课堂创新实践,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

1、营造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动地创新气氛。

音乐作为一种特殊化语言其自身的灵敏度和吸引力是极具需要表现的。所以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注重对音乐自身的理解,教师作为创新的领导者,必须较强自身的创新能力,使学生们感受到“我能”、“我行”、“我是成功者”的自信,使之乐学、想学、爱学,进而发挥想象去创造、创新。

2、创设“问题”情境,促进自主创新的实践。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思、疑是密切相关,辩证统一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巧设疑云,在重重问题的探究中使得学生对音乐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在此基础之上可以使得教师能够顺水推舟,积极的引导使得课堂教学的效果得到提升。

3、在教师素质教育中渗透创新教育。

开展创新教育,首先要有创新型的教师,教师要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创新教育的质量,为此,我积极学习计算机知识,现已能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会制作多媒体课件。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4、社会性以及学校整体支持。

在音乐创新工作中,把艺术教育落实到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使全区中小学都具有满足学校艺术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艺术功能室及相应设施设备,使每一个学生参与学校艺术活动,并培养他们养成一定的艺术兴趣爱好,掌握一项艺术特长;加快区级艺术特色学校建设,培育一批市、区级艺术教育名师、青年优秀艺术园丁,打造一批具有巴渝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教育课程,挖掘、开发一批艺术教育乡土教材和校本教材;同时,充分利用学校艺术教育引领作用,培养学生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文化特质,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而促进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三、结语

第6篇

关键词 多媒体;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情境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1-0122-02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各个行业都将这一技术加以运用。教育界自然也不例外,运用多媒体技术在当代课堂教学上大显身手,实现图像、视频、动画及音频的组合,在教育课堂上大放异彩。

1 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首先,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以说为主,平铺直叙,形式单一,课堂氛围枯燥;而多媒体教学利用动态的、声情并茂的、有序的视觉感官,将知识素材向学生加以输送,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感知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对课堂的氛围调剂也起到很好的作用。

其次,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知识容量成倍增加,它可以在相同时间、不同地点向众多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多媒体所具有的高效性是传统教学所不可比拟的。多媒体课时容量大,形式多姿多彩,保障学习资料的充实与完整,对开拓学生视野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多媒体教学灵活运用,学生可以随时提出学习难点与重点,互动气氛热烈,各抒己见。学生不但可以浏览到多媒体中最精彩的问答内容,也可以搜索到其他学生沉淀的精彩内容,实现问题难易转变,学习兴趣十分浓郁,学习气氛轻松自然,教学进度自然也得到加快。

2 多媒体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高中生处于学习时期的关键阶段,语文教学又是各门功课的基础,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对学生加以引导,通过教师的语言、形体及多种教学媒体进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对调遣教学素材的内在思维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中得到广泛运用。

加强教师多媒体操作能力,展现教师个人魅力 在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只能采用照本宣科、填鸭式的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新媒体教学模式的涌入,首先促进教学模式的转型,教学观念也随之发生转变,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功能和应用给教师提出一个崭新的课题。因此,教师学习多媒体设备的规范操作,熟练地运用先进的传播手段势在必行。有效地运用多媒体的容纳空间及合成功效,将精心准备的语文教学编排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得以运用,既可以使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可以帮助教师从繁重的备课任务中解脱出来。其二,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学习的先导者,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学生的榜样。乐于接受新生事物、新型的当代教师形象,使其个人的魅力指数不断攀升,学生也愿意紧随其后进行学习。当然,在提升个人魅力的同时,也要注意不可滥用课件,以免产生“做秀”效应,重蹈“放映课件―朗读课件―切换课件”的教学老路。

搭建资源共享网络教学平台,发挥多媒体教学互动交流特性 根据多媒体的特点,共享教学资源成为学生查遗补漏的有利途径,教师可以将自己的课件、习题等内容上传到共享网络空间,巧妙质疑,使学习内容得以延伸和发展;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预习新课件,搜集深层知识信息,不同角度地去分析和思考,对课堂中不理解或难点的学习内容重复观看;在共享资源平台中提出问题,供大家相互交流讨论。发挥互联网多功能、全天候开放的特点,学生的问题探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QQ、微信、微博、SNS等多种平台,有效延伸教学课堂,适时对话交流,更好地拓展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范围。通过最新的、多元的多媒体手段,提高语文教学成效。对于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内容,教师可以摘取其他网络资源中相关题材的文章放到共享空间,让学生体会课文内容的延伸与拓展,在交流中感悟课文内容的真谛,领悟课文内容的精妙之处。

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情境教学模式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必要手段。将教学内容引进情感层面,容易引发学生的心理共鸣,体味学习内容的内在涵义。在高中语文诗句教学过程中,可以在学生背诵诗句期间,恰当地配上精心准备的视频、音响和乐曲,并用视频播放出与课文诗句内容相符的画面,在视觉冲击之下,触动学生内心,使学生充分将自身的情感融入诗句中,将情感与诗句联系起来,从而取得理想的课堂教学成效。

鼓励师生互动,建立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和学生是互动学习的两个主体,角色转换,相互尊重、坦诚相见,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勇于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师善于从学生的交流、激烈的争辩中,找到他们学习的疑难之处,探讨问题突破口,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方向,形成的新思维不断发生撞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彼此交往,产生学习内容的链式反应,优化课堂教学的探讨效果,学生创新思维的潜能发挥到最大限度。

在对高中语文诗歌课文的鉴赏性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诗歌的品位,并要求学生进行分组练习,每一小组设计一个诗朗诵的节目。在对语文诗歌鉴赏性学习的体悟之下,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他们各自分工、开发设计,用手机或电脑搜索下载合适的乐曲配合,用彩笔画出想象的图景。经过一段紧张而有序的准备,全班各组学生在适宜的曲调、背景灯光下,用声情并茂、情感细腻的朗诵引导大家进入语文诗歌鉴赏的情境,在欣悦表达的同时,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

大胆改革,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上大胆创新,勇于开拓,用先进的现代化教育工具架起教与学的桥梁,运用恰当的教学评价指导学生围绕主题思想去查询、获取、处理资源,打开广阔的思维空间,养成自我阅读、自我提高的学习习惯,培养美感与思想情操,让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主动学习的饱和状态,不断强化自身的思维创新、尝试和思考能力。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中,使得智慧在互相撞击中碰撞出创造性的火花,让学生成为适应时展的栋梁之才,有效地、机智地将学生引入创造性的教学轨道上来。

3 结束语

在信息网络的新时代背景下,随着互联网与教育领域的无缝连接,高中语文教学课堂生动趣味的教学情境、灵活多变的动态管理,使学生思维活跃,大量的教学信息被学生所接受,创新理念、发散性想象思维都在学生的脑海中生根发芽,多元化的教学环境极大地促进了语文课堂的丰富性和教学的高效性,对整体教学质量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严明玉.高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思考[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4(9).

[2]董西尧.让多媒体教学手段丰润高中语文课堂[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6).

[3]韩媛媛.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J].考试周刊,2013(36).

第7篇

关键词:通识教育;数学思维与生活智慧;设计思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4-0095-03

通识教育是指普通高等教育中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的部分,其本意是为了抵抗后现代社会条件下单纯强调专业知识技能而呈现出的实用主义、工具主义、功利主义教育倾向,强调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它与专业教育一起构成普通高等教育的全部内容。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以及丰富内在素质的高等复合型人才的任务。由于它强调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因此,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难免存在专门化、技能化、工具化的功利主义倾向。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受教育者不仅有一技之长,顺利就业,而且还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增强其职业迁移能力,成为新形势下高职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这种具有自我发展素质的“职业人”的培养并不能依靠单纯的技术教育和培训所能完成,必须将通识教育纳入其中。这既是教育的需求、社会的需求,更是个体长远发展的需求。为此,本人向学院申请开设《数学思维与生活智慧》这门通识课。以下是笔者讲授这门课程的思想认识、教学目的、实践体会和经验总结,意在与关注高职教育,尤其是高职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广大师生和教育工作者们交流思想和认识,以进一步完善这一课程的建设与讲授。

开设《数学思维与生活智慧》通识课的必要性

近年来,在强调以实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的高职高专数学教学改革大潮中,高职数学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在课程规划中,某些教学管理人员片面地认为:高职数学只是专业课的一种工具,甚至是可以不要的工具。于是,许多系部和专业课程体系中不再设置数学课程,数学教师被迫改行。即使现在开设的高职数学课的少数专业,数学教学的课程内容也主要局限于数学的知识成分。数学课堂常常重结论,不重背景,重计算,不重推理;重知识,不重思想。对于学生利用数学的理性思维看待问题的出发点及变化规律,用敏捷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的数学素质能力培养却很少涉及,致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氛围之中,无法体会数学的真正内涵与魅力,数学素质较差。《数学思维与生活智慧》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对一些在生活中经常萦绕在人的脑际,并为很多人感兴趣的问题的探讨,使学生了解在生活细节中的数学层面,以及数学对人的深远影响,体会数学的魅力,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养成利用数学的理性思维看待生活问题、用敏捷的逻辑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良好内在素质。开设这门课程,既可以丰富高职高专院校课程体系结构,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和弥补上述高职数学教学现状带来的高职学生数学素质较差的弊端与不足。

《数学思维与生活智慧》的设计思路

作为通识课程《数学思维与生活智慧》的设计初衷是:打破学科知识体系,从宽视野、多层面选择教学材料,以期达到引导学生去品味数学的思想、方法、精神及其价值的目的,并实现启发其心智、开阔其眼界、激发其数学感觉和兴趣的效果。在施教方式上,首先,改进“课堂灌输—课后复习巩固—考试过关”的传统程式,使之适合通识教育的教学要求和情况;其次,运用先进、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工具,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景,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体会到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所显示出来的魅力。

《数学思维与生活智慧》课程定位为学院公共选修课,共计16学时,学分,教学内容设计为以下三章。

第一章(2学时):认识数学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长期以来,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数学的内涵和魅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丰富。但在中学,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因受升学功利主义影响,大量的习题使学生无法领略到数学丰富的内涵与魅力,而对数学产生了枯燥乏味的感觉,从而萌生出厌学情绪。为此,我们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描述数学,使学生对数学的概貌有了一个总体的认识,即:数学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工具,也是一种思维模式;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不仅是一些知识,也是一种素质。

第二章(4学时):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思维渗透于社会和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思维模式,每个人都在有意无意地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本章通过对一些在生活中经常萦绕在人的脑际,并为很多人感兴趣的问题的探讨,体会数学的魅力,从而进一步激发、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的理性思维看待生活问题、用敏捷的逻辑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良好内在素质。

第三章(8学时):数学思维以及数学思维的养成 思维就是人的理性认识过程。数学思维是指人脑关于数学对象的理性认识过程。可广义地理解为,包括运用数学工具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思考过程。数学思维包括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抽象、直觉、创造以及反思等非逻辑思维。数学思维的养成往往要借助数学问题的思考、分析与解决。为此,本章我们在内容的选取上立足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对象,在创设思维情境上下工夫,使之在对所选取的每一个训练项目的每一个环节中都伴随着重要的数学思维活动。主要内容有:

第一节:隐藏智慧的精灵——数字的故事;

第二节:符号衍生出来的烂漫——运算的故事;

第三节:探究无知世界的奥秘——代数的故事;

第四节:认识无处不在的图形——几何的故事;

第五节:偶然之中的必然——统计与概率的故事;

第六节:让一切变得简单——逻辑推理故事。

课程总结(2学时) 最后,我们还用一次课的时间来总结所讲内容并留下时间让学生交流、撰写学习心得。

教学实践及体会

在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引入学分制背景下,笔者在今年春季学期向学院教务处申请《数学思维与生活智慧》课程并进行首轮教学实践。以下是有关教学实践和个人随想。

基本情况:这门课定位为学院公共选修课,每周两节课,安排在周四的晚上8∶00~9∶40,教学实数是16学时,一个学分。选这门课的学生有63人,来自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几乎所有院系。他们对《数学思维与生活智慧》要讲的话题抱有较强的好奇心和兴趣。他们对中学所接受过的数学教育过程中自己始终处于被动盲目、疲惫应付的状态甚为不满,渴望了解数学的真谛和所揭示的现象。因此,我多方搜集整理教学资源制作成精美的教学课件PPT,努力把课堂营造成数学感觉相互传递的场所。

例如,在讲解第三章“数学思维以及数学思维的养成”的一次课上,我先请学生观看了一段刘三姐与秀才的对歌视频。其中,一位秀才摇头晃脑的唱词:“三百条狗交给你,一少三多四下分,不要双数要单数,看你怎样分得均?”其实是一道数学题,学生在我的引导下,首先从歌词中利用抽象思维抽象出数学问题:设“一少”的狗有x条,“三多”的狗有y条,于是有x+3y=300,其中:0

对歌中舟妹所答只是其中的第一解,恰好一语双关回击了财主请来的“三个狗奴才”。紧接着,我又给出了一个同样要用解不定方程的方法求解的“巧算生日”的题目让学生模仿完成。学生通过对比,从中抽象出揭示题目内在联系的解不定方程的数学知识,并加以运用,最终解决了问题,且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生激活了数学思维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训练。

虽然现在课程还未讲完,还没有让学生交流学习心得,但每次课后都有学生与我愉快交流。曾经十分害怕学数学的学生告诉我,通过这一课程才真正了解到数学竟有这样的魅力,曾经学习数学总处于一种被动、疲惫的应付状态,现在才感受到数学思维的奥妙。

当今,我们所面临的是以知识经济为主的时代,数学应用的领域大大扩展,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乃至文化艺术。数学思维正在主导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在高职院校开设《数学思维与生活智慧》通识课,一方面,可以让不同专业的学生感受到生活是美好的,数学是智慧的,数学慧眼看生活,生活更精彩的人文主义精神;另一方面,为学生拓宽了学习通道,是高职院校实施人才培养目标的可行途径。

参考文献:

[1]顾沛.数学文化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任勇.精彩数学就在身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郑余梅.关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J].北京人民警院学院学报,1998(1).

作者简介:

第8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基本功培养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需要我们对教师教学基本功进行重新思考,同时更需要我们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分析新时代新型教师需要什么样的教学基本功。

一、关于教学基本功

所谓教学基本功即指教师完成教学工作所必需的技能和技巧。教学基本功具备如下特点:

1.共同性。教学基本功是所有教师都必须掌握的。它既不是某些教师的特权,也不是个别教师的天赋。它是使教师成其为教师的基本资格。

2.基础性。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最基础的实践能力和智慧。它为教师履行职责所需要的其他本领奠定基础并提供条件。

3.专业性。不同专业领域都有相应的基本功。教师教学需要的基本功,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专业特征。

二、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视角重新思考教师教学基本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改变传统的过于注重知识传承、强调学生的主动的知识构建;增强课程的整合性和选择性并实施三级课程管理模式等改革目标。这些改革目标能否实现,有赖于教师角色的转变,有赖于教师教学行为方式的改变和转换。因此,面对新课程,不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需要重新思考,我们所拥有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包括所练就的教学基本功是否能够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一)重新看待“三字一话”基本功

首先看粉笔字。不论是从现状及发展前景来看,粉笔、黑板都会不断走向历史。依赖于这两个载体而存在的粉笔字也将一并成为历史。与粉笔字相关的另一项基本功是板书。不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需要在课件制作及多媒体教学方面练就一套新的基本功。

其次看钢笔字和毛笔字。在现代信息技术下,借助于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在网上批改作业、写评语、向学生家长信息和公告。可见,钢笔字和毛笔字作为教师教学的基本功之一,也同样受到了历史性挑战。

现代信息技术同样冲击着新一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目前教师普遍反映的中小学生对写字和书法课不感兴趣,部分原因正在于此。

再次,看普通话。讲普通话是国民的一种基本素质,更是中小学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因此,必须达到基本标准。师范院校及中小学可以对未达标的师范生或新老教师开展适当的培训或组织一些竞赛类的活动以提高普通话水平。

(二)重新思考教师教学基本功

教师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基本资格。但是,教什么样的“课”需要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学基本功。在课堂讲授成为压倒性的甚至是唯一的教学方式时,教师的教学工作差不多无一例外地包括: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评定成绩。

首先看备课。备课实际上就是对教学过程与结果的预先设计。课前对教学的设计有助于教师进一步明确教什么、怎么教,特别有助于新教师明确教学内容和目标,建立课堂教学自信。新课程要求教师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创设开放民主的课堂环境,这更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充足准备。但是,在新课程的要求下,不仅教师备课的内容需要变化,而且备课的组织形式和方式方法也需要改变。

其次看上课。上课是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集中体现。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教师纷纷尝试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如探究教学、合作学习、体验学习、网络学习等,课堂教学的环节和步骤也随教学方式方法的不同而不同。

最后看批改作业和学生成绩评定。在“应试教育”的驱使下,题海战术使得学生埋头于作业。新课程改革首先需要让学生从繁重的作业和考试的负担中解放出来,以更充沛的精力和体力投入新课程。

三、新课程,新教师,新教学基本功

(一)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和运用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有三种不同的“境界”。

首先,教学演示。这包括:借助于计算机及多媒体技术将文本的教材内容转换为更为直观生动的超文本形式的教学材料,如电子教案、PowerPoint演示文稿;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开发相关教学课件、网上课程等。多媒体演示教学内容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可以增强学习内容的直观性,提升教学效果。

其次,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最后,构建交互式学习环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高境界是综合运用各种信息技术重构课堂学习环境,如构建网上学习社区、网上论坛等新的教学平台等。

(二)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的基本功

新课程改革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客观上要求教师不仅要思考怎么教的教学问题,同时需要思考教什么课程的问题。为了成功地开发适合本校学生学习需求的课程,教师需要掌握基本的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技能。如学生学习需求评估技能、教材分析技能、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技能、组织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活动的技能等。

(三)教学科研基本功

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设立了许多新的改革目标,这些理念和目标是否适宜,还有待实践的检验。总之,新课程需要教师成为一个研究者。

总之,由于时代的变迁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教师的培养需要我们把重点放在新时代所需要的新的教学基本功,在保证普通话达标的前提下,重要的是重新练就一套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的新的基本功,学校应该为他们这方面的提高和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第9篇

在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学前教育专业系列教材”近百种教材中,有7种被教育部列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笔者发现,其中的《手工基础教程》和《手工应用教程》的主编都是沈建洲教授,而且这两种教材还同时荣获了国家精品教材的殊荣。为此,笔者前往兰州城市学院幼儿师范学院对沈建洲教授进行了访谈。

叶谦: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幼儿园教师教育的转型与发展,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发生重大变化。您在教材研发与编写中是如何把握和应对的?

沈建洲:我以为,教材体系反映了课程体系,教材内容的组织建构,包含了理念与实践、教学组织策略和方法等,课程、教材与教学方法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共同体。教材的使用主体是学生,它既要能满足学生专业发展需要,更要能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有关“手工”教材研发和编写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正确理解手工课程的性质,二是充分体现和发挥教材的功能与作用。

叶谦:就这两个问题的解决,请您作进一步的说明。

沈建洲:第一个问题就是要处理好“师”与“艺”的关系。从学科角度看,手工属艺术范畴,是艺术课程,其目的是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养成和艺术技能的掌握。从专业角度讲,手工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技能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从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但从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看,手工课程是幼儿园教师教育的基础课程,它关注的是职业实践能力。第二个问题就是要处理好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园教师教育的关系。作为专业教材,有关“手工”的教材既要反映最新的学科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以及专业特色,还要反映幼儿园课程与教学及其环境创设的发展趋势,以起到引领作用。

叶谦:事实上,其他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类教材也需要处理好这两个问题,因为我们培养的是幼儿园教师,而非艺术专业人才。那么,您是如何处理好学生艺术素养的养成教育和艺术技能的训练之间的关系的呢?

沈建洲:一是手工基础理论和制作技能的学习要与教育技能训练相结合。教材在引导学生学习手工基础理论和制作技能的同时,强调教育技能的训练,注重幼儿园教师基本职业素质教育。例如:在有关纸贴画、手偶制作等内容的章节中,就有操作、表演等与应用有关的教育技能训练;二是传统继承与时代创新相结合。教材在收录传统手工内容的同时,尽可能全面反映了当代幼儿教育新成果,以适应幼儿教育实践的新需要;三是可视性与可读性相结合。有关“手工”的教材要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因此,我们的教材还配套制作了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其中的教学活动录像片段一方面可为师生提供操作范例,另一方面可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结合案例举一反三,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四是职前学习与职后应用相结合。比较而言,《手工基础教程》强调基础理论与技能的学习掌握,《手工应用教程》则注重幼儿园教师教育技能和职业应用能力的提升。两本教材虽各有侧重,但在内容上是一脉相承的。

叶谦:结合您所取得的成绩,谈谈您今后的打算或想法。

沈建洲:说成绩不敢当。如果说所做的事情得到了同行或专家的认可,那么,我的体会就是:用心编创,心手合一。“手工”姓“手”,但要用“心”去编,用“心”去做,心手合一,方能出精品。当然,成绩的获得应归功于我们这支优秀的教材编写队伍。正因为参与编写的老师们贡献和分享了各自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才使教材有了较高的质量。这里头还凝结了责任编辑的智慧和心血,更离不开编写者所在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可以说,所有这一切都为本教材争创精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我认为,这两本教材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园教师教育正在向规模化、科学化、标准化发展,教材更新换代的速度必然会加快。最近,教育部颁布实施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也正在征求意见,我们将根据这两个《标准》的精神,对两本教材进行三版修订。其实,一本优秀的教材就是在不断的修订中逐步趋于完善的。

第10篇

【关键词】激趣冶情启智明理博学

一、情境导入一激趣

学生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无意注意占优势,他们往往易对活动着的、色彩鲜明的事物发生兴趣。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设计了“情境导人法”,运用电教媒体使教育内容形象化、多样化.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题建立“知识库”的。因此他们有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并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还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干。

如:在常识教学太空知识时。先让学生欣赏表现太空奥秘、宇宙神奇的录像。听着奇妙的音乐,看着千奇百怪、奥秘无穷的画面,学生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仿佛置身于太空。

探索那无穷无尽的未知领域,从而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再如:体育开始和准备部分的教学,先让学生欣赏欢快、有节奏的健美舞曲,创造良好喜悦的气氛,然后再用节奏感快、韵律感强的迪斯科乐曲,随着音乐节奏加快,学生一个个情不自禁、非常认真地摆动着各种不同身体的姿势,使学生迅速地从课前活动状态进入学习状态,激发起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形成一种积极的心态进入学习。

二、渲染气氛一冶情

艺术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色彩,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揭示出其内在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欣赏能力、表现能力,从而形成美的情操。我们采用了“渲染气氛法”,使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受到感染,陶冶情操。

如欣赏管弦乐《国歌》,学生对歌曲的内容、旋律均非常熟悉,欣赏时似听非听,没有一种新鲜感,效果不好。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将几种教学媒体进行动态组合设计:先听乐.曲,整体感受后,投映出庄严、欢快、抒情三种不同情绪的画面,让学生辨别;接着再听乐曲,看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录像带,庄严壮观的场面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国歌》的内在震撼力;再观看我国健儿在奥运会上奋力拼搏后,手捧奖杯,仰望五星红旗冉冉上升时,泪水夺眶而出的情景;再配上雄壮有力的乐曲,渲染了气氛,整个教室内顿时显得格外庄严,学生怦然心动。“情由境生”,美的氛围,直接、迅速地触及了学生心灵,他们在心灵上产生了一种美的愉悦、美的共鸣。

三、开拓思维一启智

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启迪学生的智慧是艺术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传统教育由于教学方法的枯燥、教学手段的单一,往往将学生的思维设定于“框框”之中。我们在教学中灵活运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开拓思维空间,打破这一“框框”。

如在计算机图形的复制一课时,画面上有青蛙和小蝌蚪,由于学生受生活见识所限,往往画板上与书本上一样粘贴。我们设计制作了多种JPEG的青蛙、小蝌蚪、鱼类和各种水中的植物的资料图像:有不同大小的青蛙和蝌蚪、有各种不同在水中游动的鱼、有长着各种不同姿势的荷花……颜色有淡红、湖蓝、翠绿……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想象:你准备用资料库里什么样的青蛙和蝌蚪图像?(最好是什么颜色)想用什么颜色添加对象?你的图案将怎样来复制和粘粘?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画面上的图案异彩纷呈,打破了那种“千人一幅”的局面。这样教学打破了学生原有的思维定势,使学生的思维潜能得以发掘.促使他们独立、深刻、由浅入深地去思维,从而不断提高审美能力。

四、突破难点一明理

在教学中,学生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原则、原理,常有“雾里看花”、“知其然不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如果能合理地使用电教手段,“声以明道.图以载理”,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体育教学为例。有些动作过快、结构复杂,在空中不能停留或放慢速度,就需要运用电教媒体来进行教学。对教学的重点或较难理解掌握的技术动作,采用PowerPoint、Authorware的方法用摄像动态画面(对象是学生)和动画(分解动作)设计制作CAI课件,从而突出了教学上的重点、难点,对学生在动作的感性认识理解、知识的掌握上,加深印象.起到积极的作用。

例如,校运动队训练背跃式跳高。技术要求助跑(最后三步、特别是最后一步速度最大、步长比倒数第二步步长略短10一15厘米左右)、起跳(摆臂、摆腿技术和摆动腿与起跳腿蹬摆配合技术)、过杆与落地。借用多媒体教学,用CAI课件制作设计这一技术过程。(样板)使学生对每一部分动作有直观认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再用摄像机把学生本人的技术动作摄制成录像带,让其观看自己的技术动作,对照自己的练习动作找出存在问题。这样,始终围绕重点、难点进行教学,能用较少的时间,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技术动作,完成教学任务。

五、扩展范围—博学

第11篇

认真贯彻国家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继续以"关注课堂"为工作主线,并注意整合教学,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大面积地提高教育质量。特提出以下工作计划:

二、教学重点工作

(一)提高教师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我们上上下下以主人翁的精神,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领导做表率、骨干带好头、全员来参与,使各项工作井然有序地高效运作,全体教师要团结协作,拼搏进取、视团结为生命,互帮互助讲奉献,力求在合作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凝聚团队智慧,使学校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胜利、新发展。

(二)、继续加强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教师们继续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学习本学科新《课标》。备课和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切实做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施教;加强教学研究,狠抓过程落实。备课、讲课、听课和评课都以新课程为标准,教师们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切磋教学技认真贯彻国家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继续以"关注课堂"为工作主线,并注意整合教学,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大面积地提高教育质量。

术,改革旧的教育教学理念。让现在新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使教学工作扎实稳步的向前推进。

(三)、调整教育常规要求,突出实效性。

教师教学常规本学期,我们将本着抓过程管理、突出实效的原则,让多媒体最大限度地辅助好课堂教学,对教学常规重点做如下要求:

1、备课:备课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编写教案)。备课至少要做到通读全册教材,熟读单元教材,精读课时教材。备课的基本要求是:在钻研课标和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撰写教案。做到:内容科学、准确、全面,结构完整;形式规范、合理、清楚;详略得当,切实可用。教案应具有创新意识,不生搬硬套公共教案,不照搬教参代替教案,不用往年教案代替现行教案;教案在上课前编写好。具体要求:

(1)各种课型(包括新授课、复习课、实验课、讲评课、作文课)都要有书面的教案。电子教案除了要有教材分析、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传统教案应有的环节外,还应根据需要增加具有课件、资料库、友情链接等能够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的新环节。

(2)要求重教法、学法指导的设计。针对本班学生具体情况,教案要有自己个性化的改进或创新。

(3)备课要有教师学期工作计划、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

(4)每节课要有知识、能力、德育目标、重点、难点、学具等,教学过程(导入、教学方法、学法指导、例题、练习、归纳、板书设计等)、小结、作业分类设计等。

(5)要有单元教学后记或反思。

3、作业:日常作业要求教师本着分类(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分成2—3类)、适量、有布置就要有批改的原则,批改要规范,要求有等级、鼓励性评价、日期,坚决制止有布置不批改的做法;教导处将组织教研组成立教学常规评比小组,通过不定期专项检查、随堂听课的同时检查和学生家长座谈、调查问卷等形式加大力度检查教师的教学常规,尤其要加强备课的检查,坚决杜绝不备课上课的现象。时机成熟时我们将组织优秀教案展。常规检查结果除及时反馈到教师本人外,还将记入教师岗位责任制考核并予以公示。

4、做好月考、期中、期末考试工作,进行教学质量跟踪,及时开好成绩分析会。学校对各年级继续采用“月考”制度,对每次考试都要质量跟踪到每一个学生、学科、班级、年级。通过跟踪分析,查原因,促质量提高。学科教师小考每学期不少于4次,用好成绩册,加强对毕业班工作的领导和中考的研究。2009年小考命题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加大新课改理念的渗透力度。今年,六年级全体教师要吃透考纲,认真钻研近三年的小考考试说明,为我校2009年小学教学质量稳中有升打好基础。

学生学习常规针对以往学生中出现的学习习惯不良的现象,本学期我们在抓教师教学常规的同时,还将督导全体教师抓好每个学生(尤其低年级)的学习常规,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也是我们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1、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第12篇

一节有价值的音乐课应当利用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合适的手段,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课堂设计来诠释音乐之美,使学生体会到音乐的特殊魅力,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和心灵洗礼。但是音乐课在我国小学教育中仍然被定义为“副科”,在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下,音乐课不被给予过多关注,甚至许多学校的老师将音乐课变成了学生的自习课或辅导课,使学生无法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因此小学音乐教育的完善还有许多路要走。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较为死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缺乏。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着重知识理论的灌输,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不频繁,师生之间缺乏信息传递和有效互动,没有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也无法激发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

2.音乐教学缺乏良好的教学环境。

许多学校由于对音乐课没有足够的重视或资金问题而没有建设专门的音乐室和多媒体投影设备,各种音乐教学乐器匮乏,上音乐课时就只能用录音机在教室播放教学所使用的音频,而使用录音机播放出来的音乐音质较差,学生无法对音乐的旋律和各种乐器的音色进行欣赏和区分,不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打击了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

3.音乐课学生学习形式不科学。

音乐本就是一门传递情感的艺术,而在现在的音乐学习课堂中,学生之间没有机会进行有价值的信息沟通和交流,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们只是闷头听老师讲课,使得整个课堂气氛死气沉沉。

二、小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1.以提问的方式引出课堂重点,加强师生互动与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音乐教学过程当中,音乐教师应当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在音乐课开始时以问题形式引出课堂重点,使得学生学习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及时接受学生反馈的信息。音乐教师要在课前进行认真备课,在理论知识的传授过程中适时引入与所讲内容有关的趣味小故事,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2.加强音乐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建设专门的音乐室,购买安装多媒体投影设备和音乐教学所用的音乐器材,使得学生能够近距离欣赏各种乐器的美妙音色和高品质的音乐。音乐教师要熟练掌握制作音乐教学多媒体课件的各项技能,将网络上丰富的音乐资源和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课件应用到音乐课程教学之中。

3.在音乐课上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和讨论。

学生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课堂讨论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沟通能力与合作能力。在与同龄人的交流中体验同学们对音乐的不同的看法和理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可以加深对所学音乐内容的理解。

4.根据课程内容令学生自主设计课堂表演节目。

在音乐课的教学设计中,音乐教师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令学生自主设计课堂表演节目。将音乐学习与音乐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参与到音乐课堂之中,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在进行课堂表演节目的设计中,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使得学生满腔热情地沉浸在在音乐学习之中。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