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1 16:56: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药健康行业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店名 语法结构 通名 专名
一、引言
医药业店名的调查研究是社会语言学在生活中实际应用的表现。赵爱英(2006)认为,店名语言有相对稳固、独立的内部结构。国内一些学者如蔡英杰(2001)、丁安英(2006)等把店名概括分为“专名”和“通名”,即店名从结构上可以分为专名+通名。专名体现了店名的特殊性,通名体现了店名的普遍性,反映了某一行业的属性。例如:“温县皓康大药房”这一店名中,“温县皓康”是专名(温县是地名),“大药房”是通名。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大部分药店名都有专名和通名,仅有个别药店只有专名,没有通名,如“大参林”。仅有专名可以使语言更经济简洁,但是具有描述不清、特点不明显等缺点。
本文以河南省民生医药有限公司上传的已注册的医药业店名为主要材料,一部分是笔者以实地走访并拍照的形式,把具有特点的店名记录下来,采用列表统计的方法,对比河南一些老字号药店,结合社会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
二、医药业店名的通名
马洪波(2013)认为,店名可从侧面反映出特定时期的社会、文化特点。药店名称的通名通常为某一行业的店名定性,或者说明商店的规模、层次等。通过通名,有时可以快速辨别出该店从事的行业类别。通名置于名字的末端,且具有直接性、单一性的特点,通常字数简洁。为了统计方便,本文将含有某通名的合称一并归入一个通名,如“药房”和“大药房”合归为一个通名。本次调查医药业店名共80个,其中没有通名的药店为1个,有通名的药店为79个,占98.75%。有通名的药店名称统计如表1所示。
通过表1可以看出,河南省医药业店名使用频率较高的的通名为“药房、药店、医药、科、堂”等,大多是现代医药行业所使用。其中,通过查阅夏挽群、程健君(2011)的《河南老字号》发现,通名是“科、厂、铺、堂”的大多为百年老字号药店名,“科”“厂”“铺”在现代医药行业使用较少。以“科”为通名的药店具有“医”“药”相结合的功能,体现了该店在某一方面的医术专长。如:“泰生堂中医外科、同德堂中医妇科、德善堂喉科、贵德堂骨科”等。还有少数药店因为追求店名简洁、独特,使人方便记忆,并且一看便知是药店,便直接省略通名,如“大参林”等。
三、医药业店名的专名
王红霞(2013)指出,店名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语言,既具有语言的一般性质,又有区别于其他语言的特征。医药业店名的专名是对通名的限定,不仅间接体现了该行业所属类别,同时也进一步反映了各药店的营业特色与范围。专名大多位于前面或者中间,体现了一定的社会文化特点,也间接反映了如今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专名看似多样,但也有一定的规律,除去地名和通名,本文对出现5次及以上的专名中的字进行记录,按倒序编排,专名出现的频次统计见表2。
表2中的26个字是药店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字。现代汉语中,有时一个字就表示一个词,这里字义即词义。笔者通过观察,从词的意义角度将这26个字大致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表示身心健康、道德品质等意义的词。包括“康、德、乐、仁、华、益、和、健、福、善、信、济”等。通过观察,这些词的词性多为名词、动词或形容词,感彩为褒义,展现的都是良好的道德品质,如“福”“善”。“健”“康”等字表现出对健康长寿的美好期许和祝福,对医疗保健的重视。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很多人越来越关注身心健康。医疗行业是百姓关注的重中之重,关乎每个人的身体甚至生命。由此,一些店名也反映出了消费者的内心期望与渴求,象征了美好的寓意。如“康丰”“健康人”,体现了行业特色。该类词在医药业店名中数量最多,所占的比例最大。
第二类是与百姓民生有关的词,包括“民、人、生、家、普、众”等。词性上大多为名词,词义上主要表示关注百姓或民生,体现顾客和医德至上。其中大量药店以亲民惠民的名称来吸引顾客,并通过店名传达的信息让消费者感到放心、实惠。医疗消费是中国老百姓最重视的消费之一,消费者愿意购买疗效好、价格公道的放心药品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另外,医患关系在当今社会中矛盾突出,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人们期盼医师能具有好的医德,更加重视患者,因此这类词有时与第一类词合用作店名。如“民信”“家家乐”“益民”“健康人”等。
第三类是与医药行业有关的词,包括“堂、仲、草”等,词性上多为名词。如“同仁堂”“捻草堂”中的“堂”:我国老字号中医药店多用“堂”,特指古代药房。“仲”来源于“张仲景”:“张仲景”是人名,是河南省著名的医学家,又称“医圣”,他不仅医术高明,而且体恤百姓,公道诚信,以此为名,可以宣传河南省博大精深的人文历史。“草”:古代把药也称为草,草即药,且有“草药”这一词语,多指中药。“德良方”:专业用词,古时把疗效好的药方叫作“良方”。
第四类是表示时间、数量等意义的词,包括“百、万、同、天、春”等,词性上多为形容词和名词,词义上主要是具有描述性和表示象征意义。如“万古堂”“百信”中的“万”“百”,表示数量多、规模大,更容易吸引消费者,但具有夸张色彩。“同”词义上表示“相同、一同”,用于店名中,更加具有亲近感,如“同仁堂”。“天”是时间名词,如店名“天天好”,“天”代表每一天;也可表示“天下”,如“普天康”。“春”表示时间,但在医药业店名中象征新生与生机,显得更有希望与活力,如“仲春”“春天”。
由表2可以看出,专名中“康”出现的频次最高,反映了民众对医药保健类的重视。其次出现频率较高的有“堂”。“堂”字较为特殊,不仅可以用作通名,也可以用作专名。“堂”字属于医药行业的特殊用语,自古就被药房使用,体现了行业特色,在医药类行业的店名使用中具有独特性。这里“堂”用作通名。随着现代医药类行业的迅速发展,许多药店规模变大,已不是过去的以家族为单位的小药店,所以很多医药业商店名称会在“堂”字后加上一些通名,更有现代色彩,如“富德堂医药店”“捻草堂大药房”等等。这里“堂”用作专名。
据表2中出现次数较高的26个词,河南省医药业专名可大致分为表示健康道德等意义的词、与百姓民生有关的词、与医药行业有关的词和表示时间与数量等意义的词四大类。调查中发现,该行业忌违背健康、道德有关的贬义词,但不忌讳以姓名为店名。
四、结语
河南省医药业店名有着显著的特征,Z法结构大部分是“通名+专名”的形式。从通名上看,以“药房”“药店”“医药”为主,体现了行业性质,且范围较为狭小;从专名上看,有注重身心健康、道德品质等意义以及与百姓民生、医药行业、时间数量有关的命名倾向,多用“康”“堂”“乐”“德”等字命名。根据以上分析,店名命名应结合当地社会历史文化等角度多方面考虑,同时要简洁易认,从而给人留下良好印象,更好地创造其商业价值。
参考文献:
[1]赵爱英.店名的语言特征及其历史文化心理分析[D].武汉:华中
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蔡英杰.店铺名称一瞥[J].修辞学习,2001,(2).
[3]丁安英.简论招牌语的特色[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
2006,(1).
[4]马洪波.安阳市区店名的社会语言学分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
报,2013,(1).
[5]夏挽群,程健君.河南老字号[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1.
当中国A股市场随着经济危机的深入从6124点一路跌到1665点时,资本市场对医疗行业的态度也就格外明了。2009年一季度共有53家企业获得创投机构的资金支持,总金额为3.20亿美元,与2008年四季度相比减少了79家,投资金额下降61%。风险投资大多将注意力放在了教育、消费品等受危机影响较小的行业,医疗健康行业则被定义为“冷门”行业。
然而在新医改方案出台的刺激下,医疗健康行业成为如今投资最热门的行业之一,似乎迎来“最好的时代”。自2009年二季度起,医疗健康行业获得风险投资总额1.32亿美元,占同期中国风险投资总额的20%。vivo ventures以250万美元认购李氏大药厂6.79%股份、软银赛富投资南通联科药业2500万美元、鼎桥投资注资归真堂7650万元、达晨创投增资晨光生物4900万元、火箭资本5300万港元入股龙发制药……而在桂林三金药业、保龄宝、奇正藏药陆续IP0之后,国药控股更是成功在香港上市,并因发行5.457亿股而成为2009年医药板块的“大事件”。
这一系列投资、上市,无疑昭示了资本对医疗健康行业的“再度认可”。
但资本市场的逐利并不意味着医疗健康行业整体“解冻”。仔细分析一下,这些获得资本青睐的公司大都来自医药与医疗器械两个细分领域。这两个细分领域如同两把锐利之剑将寒冰破开,展露着医疗健康行业的“春天”。
“寒冬”之后,尽管料峭依然,但寒冰之下的资本已经开始暗涌。融资、并购、IPO、PIPE,资本正在通过每一条路径进入医疗健康产业。
相较于其他行业,医疗健康行业有着较为稳定的抗风险能力。只是由于对投资人员的专业性要求很高,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商业运作经验以及风险控制能力,因此医疗健康投资在中国发展得一直很缓慢。“但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中国成为资本的避风港和全球经济亮点。医疗健康产业更是因其抗周期性而成为亮点中的亮点。”富达亚洲风险投资基金合伙人陈立实如是说。
未来十年高速发展
目前全球股票市值中,与医疗健康产业相关的股票市值约占总市值的13%左右,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医疗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医疗健康产业的市场规模与一个国家的GDP成正比,即GDP越高,医疗健康产业的投入就越多,医药、器械等细分领域的投入也会增加。”美国礼来亚洲风险投资基金董事总经理施毅表示,“因此可以说,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带动了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
以美国为例,医疗服务、医药生产、健康管理等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5%,而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的产业增加值也占到国家GDP的10%以上。然而在中国,该产业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5%,远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这种现象也决定了中国医疗健康行业在未来至少10年之内仍然会高速发展。”施毅表示。
当新一轮医改方案面世后,资本就没有停止过对医疗健康市场的关注。“从目前中国医改的内容可以看出,医改的主要目的仍然是为大众消费者提供医保。”陈立实表示,“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虽然医改并没有直接有利于新药研发等的政策,但我们不难看出,不论是地方还是中央,政府将更多资金投入到与新药研发相关的领域中,这非常具有代表意义。”而美国风险投资基金Vivo Ventures医学博士赵晋也有相同的看法:“尽管医改对于投资人、企业的具体支持仍然比较少,但是却能够给企业一定的指导方向,整个行业是机会与挑战并存。”
医疗健康产业在受到医改与市场的双重影响下,整体市场出现了细分化,风险投资人对于这种情况也十分乐见。“市场的细分化才能成就巨大的公司。”施毅表示,“每一个细分领域中的机会都是我们要发掘的,不过从市场规模上来讲,仍然是医药大于器械,器械大于诊断。”
虽然前景被认可,但位于起步阶段的中国医疗健康产业,发展至今依然存在三方面的问题。第一是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业集中度低、产品同质化严重。“很多分散的小公司缺乏有生命力的产品,质量也不过关,它们的存活都是通过商业手段维持,这样的企业妨碍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好的医药企业也不能够正常进入市场。”施毅表示。
第二是中国医药产业的研发投入不足,不仅限制了医药企业的创新能力,也导致了国内医药企业只能够通过大量的仿制药寻找生存空间。第i则是跨国医药企业产品对国内产品形成竞争威胁。由于药品进口关税降低、价值跨国医药企业对中国投资的加大,都迫使国内医药企业面临更大的竞争。
医药的壁垒与风险
医药与医疗器械处于整体行业市场规模中之首,因此也备受资本的青睐。
刚刚募集了一支总额30亿元、专注于医疗行业投资的建银医疗基金,就非常看好医药行业。建银国际行政总裁兼执行董事胡章宏博士表示,医药行业的竞争壁垒非常高,一般的竞争者很难进入。“首先是政策性的壁垒。中国对医药行业的准入、生产经营等方面都制定了相应法规以加强对医药行业的监管。不论是医药生产企业还是医药经营企业都需要获得许可证方能运作。”胡章宏博士表示。
其次是资金壁垒。医药行业是高投入行业,其新产品开发具有资金投入高、项目研发及审批周期长、风险大等特点;药品生产使用的厂房设施需要专门设计,药品生产所需专用设备、重要仪器设备需要依赖进口,费用昂贵;而且产品销售渠道复杂、环节多、资金周转偏慢。“因此,该行业的新进入者通常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胡章宏博士表示,“再加上医药研发的技术壁垒。”
“不过,建银国际在这些方面都积累了很多竞争优势,也是我们专注于医疗行业投资的主要原因。”胡章宏博士说道。
医药研发能够拥有足够宽的“护城河”来阻断竞争者,还源自国内一些非常高质量的研究机构在做着不懈努力;随着一些海外学者、技术人员回到中国推动新药研发、政府投入很多研发资金大力支持,中国新药研发领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然而,目前中国医药领域还是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因此仍然具有投资风险。“这个行业的风险主要是科学技术方面的风险,这是最大的风险也是不可控的风险。”陈立实表示,新药研发的风险首先是技术风险,这一点在中国及外国都是一样。想要降低这个风险,主要还是需要依靠团队。“富达亚洲通常会寻找非常有经验的团队进行研究,这些人在国外积累了相当多的研发经验,也在失败中学会了很多教训,他们将这些经验教训利用到研发中,是能够降低技术风险的。”陈立实认为。
对于投资了药明康德、诺凡麦等企业的富达亚洲来说,陈立实认为要关注两种医药企业
的风险:第一种是以研发为主的医药公司,它们的风险在于技术风险和产品注册的风险,如何避免技术风险,以及如何度过漫长的产品注册过程是非常重要的。第一种是以药品销售为导向的企业,尽管它们有一些药品具有注册风险,但是这种企业的风险更多来自于市场,由于处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环境中,能否建立有效的销售团队、形成良好激励机制就是风险所在。
若要减少投资风险,企业团队永远都排在首位。“对于新药研发企业,我们首先要看的是团队是否有过研发的经验,其次是他们所从事的研发技术平台。我们不是看其某一种新药,而是要看通过其技术平台能不能衍生出多种新药产品,毕竟单种产品非常不容易规模化。”胡章宏博士认为。而富达亚洲在投资时,除了考虑团队及产品外,还会考虑企业需要什么样的资金支持。由于新药研发的周期很漫长,所以在投资这样的企业时,富达亚洲希望能够做一个多种资金与资源组成的投资组合,比如政府资金的支持、投资者的专业资源等,有了这样一种综合的资源和资金支持,新药研发公司才能够走得更远。
器械的潜力与隐忧
医疗器械市场近年来加速扩张的趋势,已经引起资本的关注。相关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国内医疗器械行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同比增长15%,相比较于2001年,医疗器械行业产值仅为药品产值的20%,到2008年这个比例已经提高到33%左右。
“在中国,医疗器械目前还是一个没有被充分发展的领域。在全球医疗器械市场格局中,美国占40%以上,欧洲大约占30%,而中国仅占全球市场的2%。根据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医疗器械的行业规模还远远落后于很多发达国家。”陈立实认为医疗器械的发展潜力很大。
“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是资本关注医疗器械的首要原因。”陈立实表示,富达亚洲风险投资基金看好医疗器械领域还有两个原因。首先,中国医疗器械企业的发展还都处在非常初期的阶段,处在价值链的低端。“尽管中国市场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是海归们创办的本土企业已经开始向着产品的研发方面发展,通过产品的创新来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但是众多企业中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的还是非常少,因此在投资这样一家企业后,短期时间内很难出现同质化或者过多的竞争者。”其次,陈立实表示,“在中国本土企业中,医疗器械是在生产制造中占比例比较大的行业,因此中国很多企业有潜力走进国际市场,比如迈瑞、威高都是很好的例子,这些企业可以通过产品的研发在国内占领市场份额。”
尽管聚焦在医疗器械行业的资本逐渐增多,但是这个行业的风险仍然存在。美国Vivo风险投资基金医学赵晋表示,行业的风险主要有三点:“第一,医疗器械行业的投资周期太长,从最初模型的建立到调试成功再到批准,最后上市,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很多科学家投人很多精力,包括很多的资本投入。”从美国的经验来看,如果从零开始投资,可能投资周期需要五六年甚至十年。
佳美口腔日前成功获得国外风投是近两年来风投进入医疗健康行业的最佳剧本之一。
据记者了解,无论在健康管理领域的国康网与好人生健康网,还是医药外包领域的ShangPharma抑或医药研发领域的中美奥达生物、保健服务领域的家富富侨都无一例外地搭乘上了这几年医疗健康行业高速发展的便车。据专家分析,这两年国内的医疗健康产业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国外。
据悉,国外有近600亿美元的资本正在关注中国的医疗市场,百奥维达创业投资公司的董事合伙人杨志博士则认为实际数字应该更多,“这只要按国外基金数量一算就很清楚了”。
百奥维达创业投资公司是一家国际性的生物科技投资公司,自2000年以来,先后向美国和亚洲共10余家公司注资3,200万美元,2002~2003年度,它被美国权威的《Venture Reporter》杂志评为“美国生物技术创投基金25强”之一。
杨志博士告诉记者,公司前两年在中国已经投资了7家企业,利润达到了200%,他直言投资这个行业的目标一是赚钱,二是培养企业,要成为这个领域的旗帜和龙头。
关于这两年医疗健康行业成为国外风投的热点,他认为,过去风投机构对这一块的关注较少,目前医疗健康行业发展很快,并出现了很多高科技、高成长的企业,这种投资策略的调整也是正常,“无论什么时候,人都得关注自身的健康,从这一点来说,医疗健康行业的稳定性和抗经济周期的强度相对高。”
至于2008年的投资动向,杨志博士表示,制药、医疗仪器、医疗服务、工业生物等成为该公司在中国主要关注的几个医疗健康领域,同时,考虑到中外医疗健康市场的特质不同,百奥维达创业投资公司在物色投资的对象时侧重于高成长型企业,对于研发能力较强的小型企业,他说会给3至5年的成长期。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于明德表示,在医药行业的风投主要是针对于项目而言,并非医药企业。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负责投资管理的袁小姐也透露,虽然年终的相关统计数据还没有出来,不过从目前来看,由于行业还不成熟,风投对医疗器械行业关注多,实际发生的投资并不多,多持谨慎态度。
对此,杨志博士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投资项目更多是政府方式,风投机构还是更看重企业”,至于风投对医疗器械行业的谨慎,他不置可否,只说,这两年就有两家大型的医疗器械企业在美国上市,其中深圳的迈瑞公司市值就达到了数百亿美元。
至于健康医疗行业风投中外资进入的政策调整问题,卫生部办公厅有关人士告诉记者,短期内政策上的突破可能不大,暂时还是《中外合资、合作医疗结构管理办法(暂行)》的规定。
另悉,国外风投进入国内医疗健康行业在生物基因和传统中医保密药方等领域仍受控制。
畅销书《卖轮子:选择最佳的销售方式》有一段最为经典的对话值得我们医药企业全体人员去思索,它是轮子发明者麦克斯与先知奥兹关于买卖的对话,尤其是第三个问题的对话,它阐明了销售的大道与销售哲学。书中的对话原文是:先知奥兹:第三个问题:为什么你的客户或称潜在客户,会需要你所销售的产品?轮子的发明者麦克斯:有了轮子,你可以更轻松、更快速地移动物体。使用轮子后,你所需的移动的成本将会更便宜,因为你不需要昂贵的骆驼、大象或工人进行搬运了。先知奥兹:但是你还需要销售另外一些东西。麦克斯:那要销售什么?先知奥兹:希望!你销售的是希望,是人们快速移动物体的希望。
这段对话就告诉我们销售员,我们卖的不仅仅是产品本身,也不仅仅是产品带给客户的利益,而是卖给客户创造价值的希望。卖产品会越卖越死,而卖产品以外的东西,尤其是卖价值的希望,那就会越卖越活,越卖越广。
那么我们医药企业的医药代表在卖什么呢?我老师花10多年的时间在医药行业做了个调研,调研题目是:医药代表是卖什么的?选项有:药品、其他(比如
)。调研的对象都是医药企业的医药代表,总共有80家医药企业的1019个医药代表填写了可以纳入统计分析的调研表。
调研结果显示:95%的是卖药、1.9%卖药品疗效、0.8%的卖药品品牌、0.7%卖药品质量、0.7%卖治疗方案、0.4%卖健康、0.5%选择其他但没有具体内容。
这一调研结果可以说明两个问题:第一,我国医药企业的医药代表把“销售药品理解为卖药”占主流,这种销售哲学已经远远落伍了,在美国,这是1920年代的观点。在我国医药行业,95%的销售员依然把销售当作推销产品本身,只有5%的医药代表开始卖药品之外的东西,如药品疗效、药品质量等产品特色;3.4%的医药代表是卖产品的特色(或特点),他们不是卖产品的利益。如果卖药品品牌的医药代表,不能说出他们药品品牌的含义,同样他们也是卖药品的特点。如果把品牌理解为知名企业,也属于卖药品的特点,即药品是知名企业生产的。第二,很多外资医药企业把“卖药品就是卖健康希望”当作企业的销售哲学,但从调研的结果来看,这种销售哲学在企业内部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贯彻与落实。在参加调研的80家医药企业中,有30家是外资企业,外资企业的医药代表为600个,其中只有30位医药代表填写了卖药品就是卖健康,只占5%。这说明绝大多数的外资企业的医药代表也依然仅仅在卖药。
为什么要做这样的研究呢?主要是源于18年多对销售与销售队伍管理的理解。我1993年从事化工产品的销售,那时认为卖东西就是通过卖产品为对方提供解决方案。在武林广场摆地摊练习卖小商品时,对卖东西的理解就是卖东西就是是卖感觉。1995年加入外资制药企业,对卖药的理解就是卖治疗方案。我在1996年获得公司亚洲部销售冠军,获得了去美国学习进修的机会。美国哈佛的老师在分析玫琳凯的销售哲学说,玫琳凯卖的不是化妆品,卖的是美丽的希望。这位老师说,制药行业应该把卖药当成卖健康的希望去做。受此启发,我从1997年起就不断地引导医药代表的销售观念,大力提倡,医药代表不是卖药的,对于患者而言,是卖健康的希望;对于医生而言,是卖疾病的治疗方案。由此提出医药代表是良医伙伴和医生良伴的观点。很多制药企业也有这种销售哲学,但是他们没有坚持把它“落地”,结果“顶天”的销售哲学只成了宣传的口号,没能带给员工观念的改变和从事销售的动力。我一直坚持在招聘、提拔、激励、培训、辅导、评估等环节加强这种销售哲学的落实,结果,这种销售哲学的贯彻使得医药代表的销售工作意义得到了提升。每位医药代表跟随我,觉得销售生涯非常有意义,在他们心中,销售成了伟大的职业,医药代表成了会受人尊敬的职业,因为大家在卖健康的希望!我带领的医药代表队伍从1997年到2006年,销售额每年48%的速度递增,连续九年超额完成公司下达的销售指标。在2006年以17%的人力资本创造出24%的销售额,医药代表流动率10年平均为15%,远远低于行业内和公司内的员工流动率。
我从事销售培训和咨询后,经常在接受其咨询和培训的企业提倡卖东西就是卖客户创造价值的希望。把卖药当成卖健康希望的销售哲学贯彻到企业的每个角落,这是时代的呼唤,这是天下的大势。研究患者的生活目标和需求,提供满足患者生活目标的药品与服务,将造就伟大的公司和伟大的医药代表。医药代表不是药贩子,而是卖健康希望的医生良伴。
在“互联网+”概念迅速蔓延的情形下,互联网巨头、药企、零售商等纷纷切入电商领域,并看好未来市场发展。生产企业方面,电商可以影响企业的品牌传播、市场营销,互联网的双向交互模式,可以增加医生病人的参与度,企业要重新定义营销模式和客户的交流方式,提升很多疾病的就诊率,提高病人的依从性和客户体验,同时更好地了解病人的用药差异和个性化用药需求。流通企业方面,结合传统优势物流和配送,逐步转变职能,根据各方的利益使自己参与其中,来扮演相关的角色。数据显示,预计2015年我国医药电商的交易规模将达到百亿。虽然中国药品电商理论空间大,未来至少有3000亿元的市场空间,然而,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在我国医药电商的新形势下,企业要兼顾病人、医生、医保三方利益,临床销售、市场准入、品牌形象等使得企业要做的事情更多。同时,处方药政策和医保政策还未落地;医药电商行业发展面临的处方来源、物流配送、医保支付、潜在风险、盈利模式等五大难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和完善,因此,医药电商仍处于黎明前的黑暗阶段,各方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医药电商相比其他行业电商的壁垒或特性在于:1、政策层面,若政策允许处方药网上销售,电商渠道有望获得10%-30%的市场份额,行业空间非常大,则意味着限制医药电商发展的核心政策壁垒被打破。2、消费者层面,药品消费行为要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病人来使用,医生来决策,医保来买单,要做电商就要同时考虑到这三部分的利益和诉求。3、风险问题,药品消费存在高风险,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因此政策监管更严格,即使电商政策放开,GSP的行业规范也不会降低,而且必须要有可追溯系统。4、盈利风险,药品分销本身属于微利行业,B2C通过降药价、打折来吸引消费者,对企业财务控制压力很大。5、药事服务,购药行为只是药品发挥作用的开始,后续的连续使用,还需要医药电商企业整合到更广义的生态链中,即后续的临床和药事服务。
去年,医药工业企业电商联盟和商业企业电商联盟大会成立,联合发力角逐电商市场。尽管传统医药行业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但是医药电商的增速很快,工业企业大举进军电商。天士力集团、扬子江药业、以岭药业等斥巨资进入电商领域。从以岭药业斥资5000万元建立以岭健康城就可以看出,不仅商业企业看好电商,工业企业也青睐电商这块蛋糕。面对如此巨大的互联网市场蛋糕,医药商业、中药、生物制药等医药企业已有准备。绿谷(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杜会军认为,现在政策利好医药行业处于黄金时期,工业企业也在通过不同的方式破局,寻找适合自己的盈利模式,由于各个企业特点不同,将来绿谷涉足电商,不仅仅是销售药品,而且会更多关注大健康产品,并且挖掘服务内涵,做网上健康管理服务。北京搜药先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英利表示“现在工业企业建立健康城,做第三方服务平台,需要协调好自己产品与其他企业产品的关系。另外,其他工业企业在健康城注册,该企业会员就会暴露给做健康城的工业企业,这种竞争是否形成良性有待观察”。
有分析认为,医药电商获支持、推进“医药分开”、网售处方药开放等政策支持下,药品电商有望突破体制制约,进入爆发式增长期。而现有的电商模式分为平台型电商和自营型电商两类,其中采用B2C模式最多;B2B因企业之间信息化对接难,发展较为缓慢;O2O模式尚在探索中。其中,自营电商的运营模式是通过产品销售价差获得盈利,电商深入渗透产业链,整合各方产业链资源,满足患者低价便捷拿药和健康服务需求。医药专业人士表示,医药电商未来可能的体系主要在于:第一,一个自建或第三方的平台,即门户;第二,自有或第三方的物流系统。这两个方面统一为一个电商平台,然后与各行各业打通关系,包括医药生产企业、医药流通企业、医药零售企业,这些企业会委托电商平台进行交易,患者通过该平台进行药品订购,这个体系的特点是医生和药师的决策是不能够减少的,这也是医药行业的特性,即医和药是不分家的。在处方药的电商过程中,临床和药事服务是必需的。
相较于上述电商模式较为受认可的药企,互联网化的药企中还有很多可能只是借触网增加一个销售渠道。对此,能整合资源满足“服务+上游议价力+物流”核心竞争力的自营电商更可能胜出,而药品电商必然不是BAT第三方平台通吃的格局,BAT未来应该只赚取流量佣金,产业链中的利润必然要交给更细分的主体。从医药体系的上游制药工业企业来看,以岭药业在医药电商—互联网医院—慢病管理上的发展路径清晰。2014年该公司以岭药堂连锁大药房6家门店在石家庄开业,以岭健康城网上线运行,开展健康电商、官网及全网分销,采用自营+开放模式,力争通过三至五年时间,将其建成“中国医药健康领域最大的垂直平台”。在医药商业企业中,上海医药、嘉事堂和一心堂等公司的业务模式为市场所认可。上海医药依托线下各层次零售药店,配合京东的流量导入端口、交易支付和仓储物流体系,实现线上线下打通;而其多年来开展DTP业务,所积累的一定客户以及相关的健康档案,成为发展医药电商业务最佳的“先头部队”。嘉事堂在较早获得医药电商B2C牌照后,开展GPO业务积累了强大的处方药的数据资源;该公司相较其他潜在竞争者的优势在于“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将商业批发+终端配送定位为核心业务的九州通,则通过其B2C平台好药师与春雨医生的战略合作、满足网络医院的电子处方配药、与移动医疗设备端的合作等方式,来从医端导入流量到药上;且该公司药品分销擅长对接小型医疗终端,使得其物流配送体系由B2B转向B2C的难度较小。一心堂则依靠线下门店网络与超过7年的信息化建设在O2O医药电商领域具有一定竞争力。
医药商业企业虽然与上游生产企业关系较好,因对客户资源有积累且有一定服务能力,物流配送在门店所处区域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很难整合其他地区的物流。以一心堂为例,若线下实现连锁药店全国布局,并且对医疗资源的布局更多,未来可能实现电商的全国性布局,并且通过抢占其他药店份额实现业绩实质性的增长。如果触网比较早证明企业具有一定的远见,关键在于能够长久发展,目前医药电商的发展还处于摸索阶段,那些商业模式较为突出的医药企业,未来“发声”效果究竟如何,还需要持续关注。
雏形阶段
日前,由2014大健康产业电子商务论坛的《2013中国医药电商数据报告》(简称“报告”),让广大的网民进一步了解目前我国医药电子商务的现状。
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医药电子商务分会理事长龙岩表示,截止2013年11月30日,CFDA共发放194张《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其中第二方批发交易类B2B证书52家;第三方平台交易资格的企业10家;网上零售类B2C证书132家,真正开展业务的不超过80家。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所有医药电子商务类型中市场化程度最高、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截止2013年11月30日已有132家企业获得药品互联网交易C证资格。B2C电子商务模式是我国发展最为迅速的模式。尤其是近四年,医药B2C市场每年都维持在200%以上的增长规模。
据《报告》统计,目前医药B2C发展将分为技术类比、线下货源和营销类推广这三种模式。技术类比的模式是通过网站优化SEO精准推广等相关的技术手段来获取流量,这种模式相对成功的典范是康爱多。除此之外,还有以发展线下来获取流量的模式,但这种模式的成本极高,已逐步被淘汰。
其实目前在市场上最广为流行的模式――营销类推广。这种模式将通过网站联盟、关键词推广,依靠品牌借助大公司品牌流量优势,获得引起巨大话题来吸引流量。本次《报告》针对骨干O2C产品,在销售排名以及品类销售排名进行监测。
在互联网时代,中国医药行业能够选择适合本土发展的电子化商业发展模式,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并在同行业竞争中显示出足够的优势,成为现在电子商务战略实施的关键。龙岩认为,通过对中国医药行业电子商务的数据分析,可以帮助广大的从业者对中国医药电子商务行业清晰的分析,促使我国的医药电子商务行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龙岩强调,医药电商的发展要求药店由传统的药品配送商向医药综合服务商转变,这需要跨界管理和多学科专业的融合。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构建组织构架和营销体系,比如做电商的管理人员要懂医、懂药品,而营销人员中也要懂电商,在整个流程中,不仅涉及采购,还要涉及医药、仓储、物流、销售等多方面专业问题等,这就好像一辆车,不是发动机好就是好,而是所有零部件的集合。他希望整合上游发展商和下游供应商,采取联盟合作方式,有强大的技术做支撑,实现技术的实施互联、资源共享和风险共担。
龙岩认为,纵观整个医药电商市场,第三方平台从交易规模上来看,医药电商从技术及运营的情况来看仍处于雏形期。现在提升信息服务水平也是医药电商亟须解决的问题,“要打造服务型电商,医疗产品不同于其他商业产品,安全是第一位,信息沟通环节至关重要,要从被动电商转化到主动电商上来,为消费者提供健康管理服务”。
如何扩张
当前传统的零售业态向新兴的零售业态的转变已成不可逆转的趋势。从国外来看,美国目前35%的药品零售额已经转入线上,消费者开始在药品消费中占据主动地位,消费者渴望占据更多信息,倾向于“主动选择”而非“倾销”。
随着全社会健康需求的爆发性增长,社会药品零售额在2013年的增长幅度预计将超过15%。国家商务部市场秩序司巡视员温再兴认为,在销售额保障的同时,传统的药品零售业态向新兴的零售业态转变不可逆转,药品零售企业在线上销售必须提早布局。
近5年来,医药电商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超过200%,从每年的数千万,上升到2013年的近15个亿,甚至有乐观的分析师认为到了2020年全社会网购规模将达到4.5万亿,占全社会零售总额的20%。
对于传统的零售业者来说,向电商的转变无疑是痛苦的,更何况是更为专业、监管更为严格的药品零售行业。温再兴建议,在现有环境下,医药零售业者要做到线上线下相互融合,自有平台与超级平台相结合,在与传统电商巨头合作的同时不放弃自身平台的建设,通过超级体验店加社区便利店加网上购买为一体的全新消费架构。
回过头来看,第一代医药电商前辈大多在懵懵懂懂中“摸着石头过河”。要么自建网站,要么利用电商平台进行药品销售和推广,药房网算是较早吃螃蟹的了。它的模式是设立网上药店,消费者在网上挑选药品,下单后药房网8小时内配送上门。由于受制于物流配送能力,药房网选择北上广等大城市作为根据地,建立了一批直营店和配送中心。
此后的医药电商,基本复制药房网营运模式。医药电商市场快速膨胀的蛋糕,也让资本大佬眼热。2012年以后,这股浪潮更加汹涌澎湃,以天猫医药馆开馆为代表,包括京东商城、1号店等巨头在内的传统电商纷纷进入医药行业。今年1月23日,阿里巴巴更是砸下超10亿元收购香港上市公司中信21世纪54.33%的股份,被外界解读为“马云准备当药代”。
但是,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医药电商企业几乎都没有盈利。目前,网上售药大多是OTC药品,单价低,毛利不高。与其他电商一样,医药B2C也需要大量的市场推广,导致医药B2C入不敷出。记者了解到,线下药店的毛利是20%~25%,网上药店的毛利率是10%~15%,有的电商的毛利甚至是10%~12.5%。
截止上周四,本期入围的最牛分析师排行榜前二十的分析师所研究行业与上期相比,新增了酌情消费品行业,具体分布情况为:新增酌情消费品行业分析师1名;食品饮料及烟草和能源行业入选分析师分别为3名和2名,均比上期增加1名;煤炭、原材料和工业产品行业入选分析师分别为7名、1名和1名,都与上期持平;金属与采矿和媒体行业入选分析师分别为3名和2名,分别比上期减少2名和1名。近期,医药产业方面的政策密集,本期对医药行业进行点评。招商证券行业分析师李珊珊表示,科技部《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着力推进四个方向转变:一是医学发展向健康促进转变;二是组织模式向协同研究转变;三是医疗服务向整合集成转变,利好爱尔眼科等医疗服务行业龙头;四是产业发展向自主创新转变。给予医药行业“推荐”的投资评级。东北证券行业分析师周思立认为,医药方面政策的关键词为创新、预防和基层,该规划将有力促进中药、生物制药、疫苗、化学创新药物、体外诊断试剂、医疗设备和医疗信息等多个领域的发展,建议重点关注科华生物、鱼跃医疗、康美药业、马应龙、昆明制药和沃森生物等个股。给予医药行业“优于大市”的投资评级。
数据显示,截止上周四,上榜本期最具潜力前二十名分析师所研究的行业与上期相比,新增了金融行业,具体分布情况为:新增金融行业入选分析师1名;原材料行业入选分析师2名,比上期增加1名;工业产品、信息技术、酌情消费品、零售与批发和食品饮料及烟草行业入选分析师分别为5名、3名、3名、2名和1名,均与上期持平;医疗保健行业入选分析师3名,比上期减少2名。据媒体报道,光伏规划再次上调,该行业也受到分析师的关注,本期对光伏行业进行点评。国泰君安行业分析师孙建平表示,工信部将力推多晶硅行业整合,预计业内几家较大企业很可能成为本次整合主体。产业集中度提高,利于资源向龙头企业集中,进一步强化其成本优势并从整合中直接受益;同时,前期产能释放和需求萎缩加剧行业竞争,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有望缓解供需矛盾。建议关注具备成本优势的龙头企业。给予光伏行业“增持”的投资评级。国信证券行业分析师郑东称,工信部已初步形成稳定国内多晶硅行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即推动多晶硅行业整合,鼓励大企业兼并重组中小企业。另外,国内的市场将持续超预期,部分地区补贴电价有望进一步上调。给予该行业“推荐”的投资评级。
以上数据均取自今日投资统计数据,欲查详细数据,请登陆今日投资在线分析师网站(省略)。
我国互联网医疗面临的问题
目前互联网医疗面临信息不能共享、国家监管政策缺失、费用报销不能与医保接口、数据挖掘困难、盈利模式不清晰等问题,尚处在摸索阶段。
信息不能共享,标准不统一。“互联网+医疗”很难推进的原因之一,在于医疗的互联网都是一个个的“孤岛”,每个医院都是一座“孤岛”,甚至一个医院里面很多软件都不能共享。“信息孤岛”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体制问题,是医疗服务体系碎片化的反映,因为不同的医疗服务提供者互相之间都是竞争对手,他们是不会主动积极地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互享的。公立的大型医疗机构如果不放开他们的核心系统HIS系统(即医院信息系统),医疗真的很难移动,互联网没有这样的数据,很难真正地改变整个流程。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医疗行业信息化缺乏顶层设计,加之国内医院体系庞大,当互联网医疗产品进入医院时,都要重新做系统接口,导致医疗IT产品复制成本和交付成本极高,这也同时限制了企业的生产能力。
国家监管政策缺失。从政策层面出发,移动医疗行业如何监管?出现医疗事故由谁来负责?目前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国内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医疗是相对敏感且专业化程度高的领域。由于政府对医疗资源的控制较严格,当相关厂商发展到一定程度、用户积累成规模时,一定会面临如何与相关法规相适应的困境。对于涉及医疗管理的智能硬件产品,如果得不到相关权威机构的认证,会直接影响用户对产品的接受度。此外,如果能从国家层面认可移动医疗对于慢性病治疗,以及给医院层面带来的益处,移动医疗发展得当的话,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同时,甚至能帮助国家缩减医保支出、降低患者的医疗成本,因此,不仅政府应考虑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行业发展,大型医疗机构也可协助引导、推进这一产业。
现有远程医疗政策妨碍医生投身新型医疗服务模式。2014年卫计委的《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指出,“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并且“医务人员向本医疗机构外的患者直接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的,应当经其执业注册的医疗机构同意,并使用医疗机构统一的信息平台”。这一文件明确禁止医生自主进行远程医疗,将医生从事远程医疗的权限收归其所服务的机构。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医生和患者越来越多地能够越过医疗机构实体进行直接联系。这种实质上的个人行动和名义上医生从属于医疗机构的关系将产生越来越深的矛盾。尽管已经有相当多的优秀医生开始主动地进入新兴的医疗服务市场。但在现有人事制度下,他们作为公立医院职工,通过新型服务模式和业态获取的收入并不被现有体制承认,甚至违背现行法律和行政规定。这极大影响了优质医疗资源向这一领域流动的积极性,使得相当多的医生对新兴领域望而却步,妨碍了新型服务模式和业态的发展。
医疗费用报销问题。中国建设了全球最大的医疗保障体系,将近99%都已经被基本医疗覆盖到,在这样的体系下,人们都习惯医保支付。国内多个城市已在实施“智慧城市”战略,医保卡与交通卡、老年证及银行卡综合在了一起。企业在设计医疗支付时,如何与医保对接,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医疗大数据如何挖掘仍待研究。传统的临床科研数据,分对照组和试验组,但是真实的医疗大数据搜集起来没有如此理想的状况,真实的病人有各种各样的情况,怎么利用现有的数据来开展大数据服务于临床研究,是个问题。传统的医疗数据是以临床为中心的业务数据,现在结合互联网、健康物联网,以及气象环境、基因等数据,这些数据来源多元化怎样进行规范化处理,还有如何挖掘出非结构化数据的价值,也是难题。健康大数据要发挥作用,实际上需要做知识库的建设,但是现在的知识库都是基于现有的教科书、药品使用说明以及一些临床手册,都比较简单,今后要把医生的真实的看病经验也输入进来,才能在临床上发挥更大的意义,这才是真正的大数据挖掘。
相关智能硬件采集数据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尽管在一定程度上,现有的移动医疗服务和功能可满足用户的问诊需求,但通过监测数据进行行为干预,进而预防疾病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一旦数据出现较大误差,给用户造成压力的同时,产品本身的推广也会受阻。此外,由于相关厂商多停留在借助不同的产品功能培养用户使用习惯的阶段,用户粘性难有较大提升。
医药物流速度较慢。今天的中国药店跟便利店一样在全国多如牛毛,覆盖半径不足3公里。碰上急症就直接去医院了。而网购药品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让患者拿到药品的时间短于传统的取药时间。国家药监局对药品的仓储、配送都有严格的规定,目前参与医药物流的企业数量不多,目前的物流速度还没办法满足用户的急需用药需求,特别是跨城市的物流配送速度。
业内普遍缺乏清晰的盈利模式。尽管互联网医疗行业异常热闹,但业内普遍没有找到适合自家的清晰的盈利模式。目前尚未有哪家互联网医疗平台开始盈利,产业相关数据也不乐观。很多公司通过交叉合作探索向患者收费模式,试水市场反应,比如从患者需求切入,如提供挂号、问诊等服务,将其转化为购药行为,但无论是通过挂号、问诊还是健康管理,患者需求的转化率都极低,究其原因是用户粘性不高,大部分购药行为能通过医疗机构、实体药店等渠道完成,因此没能实现购药行为的电商化。同时,由于各合作企业间为了保障自身利益,也不愿意提供十分详细的患者记录和数据分析,导致合作以失败告终居多。目前独立运行的医药电商也无一家盈利,因为网上销售的多为单价低、毛利不高的非处方药,这也决定了该行业在短期内实现盈利几无可能。
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策略建议
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和企业、医疗机构、用户等各方的努力,在整个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当下,我们认为国家应加速出台相关监管政策、标准和相关配套改革,企业也应抓住大好时机,学习同行先进经验,结合企业具体情况制定相关发展策略。
1.行业发展建议
建立和完善行业标准体系。行业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一是统筹和推动全国互联网医疗信息标准化工作,加快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构建医疗信息大数据平台;二是规范互联网医疗硬件和软件产品,加快实现设备标准化生产;三是加快出台互联网行业准入标准,规范行业准入条件,防止低水平重复开发。
改革医疗保险体制。医保经办部门应该通过尽快引入医保医师制度助推医生自由执业,使得医生不必再依靠公立医疗机构身份获取医保资格,引导优秀医生分流到社区、民营医疗机构乃至线上机构,利用包括互联网医疗在内的新型医疗服务组织的竞争和分流能力,形成充分竞争、分工诊疗的医疗服务供给格局。
加强行业监管。我们认为应从三个方面来加强行业监管:一是明确行业监管机构,加强对互联网医疗行业的监管;二是出台相关细则,明确对互联网医疗主体资格审查备案、知识产权保护、纠纷处理、消费者维权等问题的解决办法;三是加强互联网医疗的信息安全管理,确保医疗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在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方面,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一是加强卫生、工信、工商、公安等部门的协作,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促进医疗健康服务与互联网的有效对接;二是推进优势企业强强联合,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培育壮大互联网医疗品牌;三是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动向,切实将国家支持互联网医疗发展的政策落到实处。
大力发展医药物流。要大力发展医药物流,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完善医药物流产业政策,积极推进传统医药企业转型;二是做好医药物流中心建设的总体规划;三是加强部门间政策协调,抑制地方保护主义;四是加快医药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建设;五是提升医药监管能力,严格医药市场监管。
2.企业发展策略建议
明确市场定位。移动医疗服务要找准利基市场。个人消费市场方面,一定是在细分用户群体上才会有发展空间。比如说孤寡老人、亚健康人群。可穿戴设备更要找准细分市场,医疗和健康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市场,做大而全的产品没有什么前景。
准确把握移动互联网切入点。互联网的特征为海量、高频、低ARPU值(每用户平均收入)、低成本、可标准化复制。而医疗的特征为相对低频、个性化、属地化、支付方与决策者不对等、易受政策影响。所以,医疗的特征决定了其将是一种用户数相对少、ARPU值相对高的生意,很难出现全国性的龙头。医疗行业是产业链条过于复杂的慢行业,对于初创企业来说,可通过三个方面切入移动互联网:一是通过提供便捷的导诊分诊,降低沟通成本,提高各级医院医生的效率;二是构建透明的生态系统,降低体系内的信息不对称;三是在慢病领域提高用户黏性与数据的连续性。
加强大数据分析能力。对医院而言,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效率太低。而解决此问题,可以从两条线出发:一是在云端,在互联网上为患者提供服务,让其在院外享受更方便的服务;二是为医院服务,合理分配和应用医疗服务。资源不均衡、信息不对称是催生互联网医疗商机的核心。企业应该重点把握数据的应用,并具有跨领域的思考能力,更多地将互联网公司的技术能力与相应领域的专业经验相结合,是未来大数据应用的趋势。
加强网站宣传。针对用户关注度不够的互联网医疗企业,可采用多种推广方式进行网站宣传:一是SEO推广,二是利用各种方式发邮件或者信息给目标用户群体,三是两个或多个网站之间采用一些栏目互相推荐彼此网站的合作方式;四是利用专家营销,如请专家来坐诊或在医院网站里给专家增添博客等;五是利用百度知道、SOSO问答、地方性人气旺的论坛等方式来进行品牌宣传,或在新闻网站上发软文广告。同时,还应该经常举办线下活动,以此来弥补线上不足,如逢年过年推出一些优惠活动、大型义诊、发传单或者专家做客讲课等活动,并邀请媒体进行相关报道。
远程诊断、近处治疗相结合。有实力的医药厂商完全可以整合社会化的医院资源、医生资源,用户可以远程咨询用药,线下由被整合的医院医生进行治疗指导,同时可以推进医生P2P、移动用纸O2P等新商业模式创新,给予患者全方位用药指导。
【关键词】深化改革;医药工作新阶段
引言
医药产品质量逐渐提升,大部分医院都淘汰了老旧的传统医疗器械,开始使用新型的医疗器械,大大提高了服务质量,减小了发生医疗事故和其他隐患的概率。全面开展便民惠民服务,对于医药的服务建设加大财政投入,改善就医环境,明显缩短病人等候时间,方便群众就医。大力推广优质护理,在医药工作中深化改革,根据患者的需求,合理分配医药物,切实减轻群众个人支付的医药费用负担。在药品采购上面,实施招标采购的方式。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目的,在医院的医生要根据患者的真实情况,合理分配药品。企业支持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并成功开展国际发达国家药品质量认证,加快与国际接轨。其药品质量管理水平也因此得到迅速提高,使药品质量和百姓健康更有保证。因药品质量管理水平与国际发达国家相同,其招标等各项待遇也应等同于进口药品。
1、质量第一,提升效益
要保证医药企业的长足发展以及市场竞争力,提高医药质量是重中之重,高质量的医药产品能保证人民的生命安全,也能够为医药企业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我国的医药企业和相关管理部门,都以《药管法》作为工作中心,完善医药质量管理制度,将质量管理意识深入到日常工作中。加强医疗服务体系薄弱环节建设,支持医疗机构临床重点专科建设,还有就是定期培训医药工作人员,以提升医药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医药工作的整体水平。定期、不定期相结合,对医药产品机进行抽查,对质量较高的医药企业给以适当奖励。
2、统一体制,探索管理
我国的医药管理制度会随着改革深入,行业管理日趋完善,各地食药监管理部门和国家食药监管理部门更加明确管理职责。逐步深化医药管理制度的改革,完善机制、调整机构,创造优秀条件以促进医药宏观控制和行业管理。对于我国的医疗器械,通过计划安排、规划引导、吸收国外先进经验技术等,形成独特的生产、销售和投资渠道,很多企业都发挥自身优点,承担医疗设备生产任务,部分企业的产品有独有的技术。
3、实施医药推广工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于医药行业来说,关键因素是科研,基础因素是教育,这也是改革开放实践得到的结果。传统的医药管理制度过于分散,造成管理疏漏,医药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综合素质都难以满足需求,还有一部分缺乏医药行业人才,科研能力不强,严重阻碍了我国医药事业的顺利发展。我们将医药行业的发展方向转向生产、教育等其他方面,为科研、教育等创建有利条件。实施医药推广工作,在这一方面加大投资,使用医保费用,要求药品集中采购招标须遵循三大原则,即“质量优先、价格合理、行为规范”,进一步规范了药品集采招标活动,各省市也加强了药品集采的探索,才能发展和建设医药推广工作。
4、搞活企业,发展生产力
要保证医药行业高涨的生产力,调动员工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企业活力是重要因素。做好食品药品安全科技工作统筹规划。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实用技术、方法的研究和推广,积极参与重大科技项目的研究实施。通过深入整顿,改善了医药生产不规范、混乱的局面,调整了要提高医药企业活力,我们施行了“简政放权”的措施,改革医药企业的经营机制,降低对医药生产企业的指令化控制,充分放宽企业的自主生产经营权。中药材和化学原料药种类都大幅度减少。施行差异化价格管理,不同地区、季节的医药产品可以有一定幅度差价。医药企业可以自主探索发展方式,例如有的企业开始施行股份制,而有的企业开始施行承包责任制,更好的完善企业按劳分配制度,充分激发企业活力。要提高医药工作者的积极性,做好工作者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医药企业整体管理、经营水平,保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部分企业对员工施行“安全教育、法纪教育、质量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四有”教育,着力培养优秀人才和医药先进人物。
5、对外开放,技术交流
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社会发展和经济提升都开始和世界接轨,改革开放让医药行业不再封闭。对于医药行业来说,是一种知识密集型产业,需要高新技术支持。对外开放加强了我国医疗行业和国外医疗行业的沟通交流,同时扩大了引进和出口。深化的医药改革中要合理把握和利用,分清楚医生、药品的关系,才能很好的对外开放,提高技术交流。在改革中一定要进行医药工作之间的交流,才能合理的把握和利用好药品,帮助患者更好的恢复健康。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卫生科技水平迅速提高,医药建设方面的改革,使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改善,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对外开放建设中的方式方法,技术交流,促使医药工作迈向新的一个进程。
6、两个服务,充足供应
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是医药工作的主要内容。医药供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医药企业和相关工作者,定期召开座谈会,邀请医生、护士等人员参加,听取意见和建议,了解患者的需求,以促进医药服务质量的提高。例如近年来,我国多发疫情和灾情,我国医药企业紧急调运,满足疫情和灾情的医药需求,保证了人民的生命安全。
7、医药事业发展战略
7.1发展方针 应坚持党的领导,根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本路线。目前,我国加强医疗机构管理力度,尽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在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从医疗改革试点到医疗改革推广,完善医疗改革制度,为人民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7.2发展战略 首先应坚持医药教科研,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应开发多途径、多层次的医药教育制度,结合医药事业发展需求,调整教育结构以提升医药教育质量,传统追求文凭、证书的观念已经落伍,需要摒弃,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医药行业人才。建设纪律严明、素质较高的医疗队伍,坚持以人为本,建设以人为本、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其次应坚持中西结合,中药有其重要作用和地位,对于西药同样如此,单单发展其中任何一种显然都是不行的。坚持中西结合的重要理念,不应偏袒任一个也不可能摒弃任一个,现代西药、传统中药的有机结合,能够保证我国医疗事业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不论是中药还是西药,都要将先进科学理念灌输其中,以保证较高的科研水平和科研效率。
结束语
综上,首先从六个方面,详细分析了我国医药工作近年来的发展现状,分析医药工作的优势和不足,然后针对医药工作发展介绍了其具体的发展方针和发展战略,为促进医药行业进入新阶段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彭必新,许鲁宁,郑成英.试论医院医药改革下药学人员的工作走向[J].中国医药指南,2013,(23):356.
关键词:
医药企业;技术创新;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4-0015-02
随着知识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技术创新已日益成为衡量一个企业乃至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不仅影响到企业的竞争优势,同时还影响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十二五”规划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可见创新不仅是企业发展、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驱动力,也是一个国家持续兴旺发展的不竭动力。医药行业作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是与人类生命健康相关的特殊行业。随着“非典”、“禽流感”等各种新型疾病的出现和人们健康保健意识的增强,医药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的使命也不断迫切,技术创新已成为医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1 医药企业技术创新概述
创新的基本概念和思想最早是由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于1912年提出,他认为创新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不竭之源。医药技术创新是伴随着医药产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国外的医药技术创新始于18世纪末,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引进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理论并掀起技术创新的热潮。由于我国长期以仿制药为主,医药技术创新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低下、创新人才匮乏、创新成果转化率低的现象已成为至于医药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对我国医药企业技术创新进行全面系统的SWOT分析,有利于医药企业制定相应的技术创新对策,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
2 我国医药企业技术创新SWOT分析
2.1 优势(Strength)
(1)中药自主创新优势。
我国作为中药发源地,具有丰富的中药资源和悠久的中药实践史。随着新技术、新方法在中药研究开发中的逐步应用,我国的中药现代化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初步建立了中药产品技术创新平台。与西药自主创新相比,我国中医药产品具有更大的知识产权优势,更易获得自主知识产权。
(2)人力资本比较优势。
研发人力资源是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基础,是体现国家软实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全社会创新优势的增强,我国相对大规模、低成本、高素质的研发人力资本优势逐渐凸显,为医药行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仿制药成本优势。
我国是仿制药大国,上市的药品绝大多数都是仿制药。由于仿制药研发投入少、风险低、周期短,疗效可替代原研药,世界各国都很重视仿制药市场的开发。虽然我国的仿制药起步较晚,但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并且我国医药企业可通过原料药到制剂的产业整合进一步加强成本竞争力。
2.2 劣势(Weakness)
(1)创新决策能力弱。
我国医药企业的创新以模仿创新为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稀少,同行业间低水平重复竞争严重,这是由于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能力不强,缺乏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医药研发创新具有高风险的特点,创新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创新活动的成败,多数企业因此不敢进行创新项目的决策,避免风险大的创新投资项目,结果导致医药企业的创新决策能力较弱,而过分依赖于仿制药的开发。
(2)创新资金投入不足。
充足的资金投入是医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前提,新药研发包括基础研究、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及上市后的监测,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尤其是临床研究阶段。2009年,我国制药工业的研发经费投入为134.5亿元人民币,研发资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仅有1.48%,而跨国制药公司的该比例达10%~20%。因此,对于高投入的医药行业而言,研发资金投入不足将严重影响医药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
(3)创新人才匮乏。
人才是技术创新的执行者,而我国医药企业一直缺乏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在技术创新的人才投入上也与国外医药企业差距较大,据统计,我国医药企业的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约为1.5%,而欧美国家在20%左右。此外,医药企业还缺少有效的创新人才激励措施,使得创新人才大量流向外企,从而制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4)创新成果转化率低。
虽然我国医药企业药品专利申请数以每年30%的幅度增长,但真正完成创新成果转化的却很少。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迅速产业化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医药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8%左右,真正形成产业化生产的只有2%~3%。医药企业研发主体意识薄弱,大部分的新药研发活动由高等院校及国家科研机构承担,但由于医药技术创新体制的不完善,造成了严重的产、学、研脱节现象,阻碍了医药技术创新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2.3 机遇(Opportunity)
(1)医药市场需求扩大。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我国药品需求在大幅增长,药品市场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目前,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的国家之列,老龄人口消费的药品已达到药品消费的50%以上,老年疾病用药及医疗需求的增长将成为医药企业药品研发的新方向。此外,各种威胁人类健康的新型疾病的出现也推动着医药技术创新的不断突破。
(2)仿制药发展新。
据统计,2012年到2015年全球将有631个专利药到期,专利悬崖期的到来为我国仿制药企业创造了巨大的机会。由于仿制药流程简化、成本较低,不仅可以降低病人的医药费用支出,还能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许多国家都鼓励仿制药的研发和使用。我国是全球最大的仿制药市场,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内医药市场对仿制药的需求将不断扩大。
(3)国家新医改政策的扶持。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医药创新研发、产业化技术平台的扶持力度,已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也提出以鼓励技术创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主题,大力推进医药企业对自主知识产权药物的开发,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科技内涵和质量水平。此外,国家政策对中医药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也在加大,政府通过全面推动现代中药发展和创新药并重,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和国际合作平台的建设,给中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2.4 威胁(Threat)
(1)跨国药企进军仿制药市场。
在全球医药行业增速放缓、新药研发困难的大背景下,随着中国仿制药市场的扩大,跨国制药企业纷纷开始进军我国的仿制药市场。由于国内医药企业与跨国制药企业相比,在研发能力和技术、设备水平上都存在较大差距,跨国制药企业的进驻将加大国内医药企业的竞争压力,并给我国仿制药市场带来较大冲击。
(2)中药国际市场竞争激烈。
虽然中药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仍有很多国家对中药尚未完全认同和接受,中药材在国际上也未形成统一的检测标准,因此很多国家对于中药进口设置了技术贸易壁垒,严重阻碍了我国中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此外,日本、韩国、东南亚等采用现代技术研究和发展中草药,占据了较大国际中药市场,对我国中药企业带来强烈的冲击和威胁。
(3)国家医药相关政策影响。
近年来国家实行多次药品降价,并且实行基本药物招标采购来进一步的降低药价,使医药企业的利润一再压缩。与此同时,新版GMP的实施也对我国制药企业产生了较大影响。在新版GMP的严格要求下,众多难以完成改造的中小医药企业将面临淘汰,现有企业也将面临生产成本提高和药品价格倒挂的难题。
3 结论
技术创新是医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医药产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对我国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行了SWOT分析,充分认识了我国医药企业的优势、劣势,以及所面临的机遇和威胁,医药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合理制定技术创新战略,并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以提升我国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敬.从医药技术创新的历史发展看技术创新的动力因素[J].上海医药,2002,23(3):121-125.
[2]施伯琰,王英.我国医药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概况[J].中国药师,2008,11(8):1007-1008.
[3]吴海霞,李野,赵双春.我国医药创新环境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J].中国药房,2006,17(19):1452-1454.
反过来,我们又不得不说会议营销,正是由于会议营销的特殊性,我们更要仔细研究其现实的状况,以便我们现在的正在做的企业还是将要进入的企业也都应该认识到的一些现实的问题或现状。
根据最近几年无论是在企业做市场,还是在给企业做咨询时,我都会本着一个原则:利用公司的现有资源,建立一套属于企业的营销体系与运作模式。(我们一定要量力而行!)
目前医药保健品行业的营销现状我用两组顺口溜来进行表述也许更为贴切,其具体内容如下:
顾客玩术心理分析:
你请我,他请我,企业都要来请我。
吃东家,喝西家,谁家我都不愿理。
上午场,下午场,参会就象逛菜场。
电话空,地址假,累死保健品厂家。
领完小奖,去领大奖,我奖奖不落。
看完东家,来看西家,我不买一家。
企业营销心理分析:
你会议,我旅游,看谁的模式更牛。
你送东,我送西,看谁的礼更牛皮。
你小会,我大会,看谁的会更会吹。
你夸大,我夸张,看谁会使手中“枪”。
你复制,我推广,就看谁会抢市场。
你挖人,我挖人,谁有人脉就有人。
你奖金,我提成,谁的制度吸引人。
枪:特指会议营销企业用来打动消费者的“独特卖点(USP)”——治疗变成了保健品惯用伎俩。而我们都知道保健品不能够象药品一样来宣传自己的疗效的,保健品只是作为保健可以用,不能够用来进行治病,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
产生以上现象的根源:夸大宣传;
需要突破的瓶颈:诚信
医药保健品行业现实任务:获得信任是医药保健品行业当前最为迫切的首要任务。
医药保健品行业的责任:所有医药保健品营销界的朋友肩上的责任,不但是对家人、对企业的责任,而更多的是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具有怎样的社会责任感企业。
医药保健品行业的风险:如果行业不能够及时刹车,整个医药保健品行业将会再次产生“强烈地震”——走入低估。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问题呢?我想这不可能是一个企业,一个人的原因,而是一个行业的真实的心理写照,代表了绝大多数企业、营销人、消费者(被企业多次开垦后,部分消费者心理)。
我们来简要分析目前通过会议营销手段来销售产品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哪些问题?
一.诚信危机
诚信危机一直是医药保健品挥之不去起梦魇,困饶众多的企业。为什么企业会遇到此种困境?与整个社会的风气有着一定的关系,在人人都在向钱看的观念带动下,就很难避免会有人会铤而走险。
由于前期进入会议营销的企业,在市场上的乱开发、滥运作、违规运作等原因,使得企业、产品、营销人员在顾客的心目中诚信度极低,这必然为后续进入的企业进入会议增加难度与阻碍。因此,我们在前期进行运作的同时一定要诚实守信,要敢于对消费者说不,对消费者没有太大利益的,就不要让消费者买,对消费者负责,而不能是只要消费者买就行的心理来占据我们的心理,否则有一天企业也会被消费者所抛弃,这样的例子已经有过。关键是企业及企业的营销人员能够真正的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将产品卖给真正需要的目标群体,而不是给所有的人群。
二.产品的性价比低
由于众多医药保健品会议营销企业的急功近利,将产品的价格定位远远超出了产品价值的本身,当产品的价值与价格远远的背离,这必然造成产品的价格虚高。消费者购买产品也必然没有达到自己真正所需要的利益,付出与得到的利益不成比例,价值与价格的天枰偏向了企业。一旦消费者没有达到自己理想中利益时,消费者会将企业的这种行为归结为行业的行为,这必然会使整个行业处于一种危机之中。
三.畸形的企业文化
眼下,做会议营销的企业内部流行一种亲情文化、服务文化(在有些企业更是直白的称为“干爹、干妈”文化,这种文化应该来说是一种不太健康的企业文化。)可以说企业文化的“畸形儿”,亲情体现没有错。但是,如果将文化进行到这一层面,无论是给营销人员还是企业都会带来无形的压力,同时也会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由于企业将产品销售嫁接到营销员的这种文化当中,那么企业的准顾客必然会随着营销人员的流动而流动。对企业的损失是无形的,但也是有形。无形的是企业失去了对顾客品牌影响力,有形的是企业失去了产品针对准顾客失去了销售的可能。
社会层面需要企业做出一种利于社会的企业文化,而不是企业为了谋求企业的利益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应该是立足于社会文化的范围内的小社会文化,但凡成功的企业必然是以社会利益为文化基点的企业。例如微软、通用等,我们要做的是博爱文化、大爱文化,是健康的企业文化。
四.内部管理混乱
内部管理混乱在会议营销企业中极为普遍,尤其是产品通过经销赏来进行销售产品,更是不可控的。即使在企业自主经营的状况下,由于经理人对企业文化等理解的偏差也会带来内部管理的混乱。对于小企业来说这一点尤为明显,无论是企业的领导者也好,还是企业外聘的职业经理人也好也很难掌握其管理的艺术。对于以产品来进行招商的企业更是如此,他不能有效的使经销商掌控在自己的手中,管理混乱是必然的。对产品的讲解更是如此,对最有利
而我们百利要从一开始就严格内部管理制度与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内部的管理体系。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进行规范化运作,企业才能够健康持续的发展。
五.营销人员的流动性巨大
一、国内外私募股权投资发展现状
21世纪以来,国际私募股权投资募集资金不断扩大,涉及的行业种类也持续增加,并且不再局限于发达国家,已经突破地域限制,加入了全球化浪潮。私募股权投资的活跃不单单是活跃资本市场,促进二级股票市场的流通,而且也为全球范围内企业的转型升级、技术创新、中小企业融资做出了巨大贡献。金融危机之后,依托于发达国家健全的制度体系、发达的资本市场、完善的退出渠道、充裕的资金支持,私募股权投资转而关注于提高运作资本效率、增加对资产负债结构的管理以及证券化等举措,通过这一系列行为再创PE行业的辉煌。
我国的私募股权市场是在国际PE行业的经验和教训上发展起来的。我国的PE募集金额在2006―2008年进入高速增长期。2012年新募PE的发行定位更加精确,兴起了一批专门投资公共设施、房地产等的专职私募股权投资。
从投资总量来看,2006―2010年PE投资总量和投资案例数量相对平稳,在2011年私募股权投资业开始结束观望,快速介入。投资数量和金额也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而在2012年则相对平稳,投资金额减少8000万人民币,案例数量则基本持平。从投资行业上来看,私募股权投资分散投资在众多行业,传统的互联网、房地产、矿产及能源、生物医药仍占据前四位。
二、医药行业发展中的私募股权投资
受2008年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跌入谷底,私募股权投资也一改往年大笔花钱的态势,投资趋于谨慎。在私募股权投资的众多行业中,医药行业由于其刚性需求,对经济周期不敏感,使其成为私募股权投资的热点投资对象。2009年毕马威统计分析指出:私募股权投资对医药行业的投资量从2008年的第五位跃升至第二位,第一位和第三位分别是消费品和能源矿产行业。毕马威认为医疗行业受私募股权投资的青睐,主要是因为政府对于养老医疗的支出增加,公众对自身身体健康状况的关注以及中国越来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清科数据中心对近五年私募股权投资的统计也显示,自2005年,先后有30多家私募股权投资医疗行业。
三、融资难问题严重制约医药行业创新发展
近年来,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发展迅猛,但在高速增长的背后也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医药行业的研发时间较长。一个创新药物从研发到最终被批准上市,整个过程通常需要约15年时间,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特征明显。据统计,1990―2011年期间,国内医药行业累计投入研发资金360亿元人民币,获得一类新药14个,平均研发成本高达26亿元人民币,该投入水平是全球平均新药研发成本的8―9倍。而创新型企业既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也无法在产品成功上市之前通过IPO募集大量资金,即使对风险投资而言,也因专业壁垒高而导致专业VC数量少、金额小。这导致医药行业创新面临融资难题。
其次,融资难导致R&D经费投入不足,创新难以为继。以河南为例,2009年,河南医药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达13亿多元,科技活动经费的支出总额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上升到4.92%,其中R&D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也达到3.30%。而企业R & D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人比重是衡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发达国家经验表明,这一比例低于2%,企业创新将难以维持,只有高于6%,企业创新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全国的“科技进步监测标准”将这一指标定为6%。因此,河南省的医药行业应当继续提高R & D的投入强度。
第三,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医药行业竞争力明显不足。国内医药行业虽然数量庞大,但是大多数为小型企业(占比74.64%),大型企业仅占5.53%。大而不强的问题除了反映在医药企业的规模上,也体现在国内市场上药品生产质量和技术含量上,在众多的药品中,只有不足5%的药品通过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在我国7000多家医药企业中,有超过13.5%的企业未盈利。这客观上对医药企业突破融资难题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获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后,国内7000家医药企业的应收账款大多处于较高水平,严重制约了医药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未来减轻负债,调整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压力较大。
四、私募股权投资推动医药行业创新发展的举措
医药行业作为国家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日渐显著,私募股权投资的介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我国医药行业创新发展:
(一)通过私募股权投资建立外部董事会制度
外部董事会制度是整个公司关键性、支撑性的制度安排。它的重要性体现在:首先可以确保企业经营权和管理权的分离,确保董事会能够从宏观层面独立做出判断,防止董事层和管理层重叠所引起的冲突;其次有利于充分发挥激励和监督作用。一个企业的激励监督不能光靠制度,更要依赖于奖惩、考核以及升迁,如果不建立独立于管理层的董事会制度,无法进行有效的考核和奖惩,将不利于管控风险。从经营层角度来说,风险总会存在,单依靠经营层去发现风险是不够的,因为一旦风险的发现会威胁经营层的利益时,往往会选择自保,因此就需要董事会管控风险,尤其在内部审计上及时发现、处理风险。
(二)私募股权投资通过并购推动产业资源整合、合理布局产业链
由于我国医药产业的市场结构不够合理,导致医药产业的市场集中度长期处在较低的水平,始终在15%徘徊,使医药企业间存在非常激烈的市场竞争,从而降低市场资源配置率。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我国医药产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国家鼓励具有完善管理经验、先进技术优势、市场竞争力强的药企兼并、重组、收购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小的企业。私募股权投资通过并购可以实现我国医药行业的规模化生产和经营,提高我国医药产业的市场集中程度,优化市场结构,提高产业资源的资源利用率。
(三)私募股权投资以完善公司治理为目的
私募股权投资以完善公司治理为目的,是否应当绝对控股,要依据企业特点综合分析考虑:
一是企业性质。对于国有企业,私募要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必须保证绝对控股;对于民营企业则不一定要绝对控股,因为首先相对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股权结构相对清晰,而且民营企业受非市场的因素影响较小,其本身就是市场化的参与主体。
二是行业特点。医药企业有其自身特性,医药企业的管理和运行更为复杂,私募股权投资绝对控股的前提是比原有的管理层更加专业。
三是企业经营状况。对于高速发展、经历过市场考验的企业,其经营状况是有所保证的,因此如果一味追求对企业的绝对控股,那么医药行业的后续发展是否能够持续健康、快速地运行还有待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