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网络推广的所有方式

网络推广的所有方式

时间:2023-09-01 16:56: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网络推广的所有方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网络推广的所有方式

第1篇

关键词:移动课件;网络教育;教育资源;智能手机

移动课件是指以学习内容制定为根据的移动多媒体学习课件。通过互联网技术和无线通讯技术,运用移动设备如手机、电子辞典、便携式播放器等方便、灵活的工具实现交流式的教学互动以及科学技术、教育方面的信息沟通。移动课件的出现,使任何人随时随地自主学习成为现实,也有效帮助了学习的社会化和终身化的实现。移动课件的出现,是数字化教学的基础,同时也是崭新教育阶段的开端。在现代科技时代,将创新型科学技术融入现代教育中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而移动课件在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代表了现代教育系统网络化的重大创新。

1移动设备的特点

1.1便携性

移动课件具有方便携带、使用灵活的特点。学习者能够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来借助移动课件学习。移动课件的这一特点打破了传统常规,实现了课堂不仅仅是在学校,而是世界的任意角落都可以成为学习者学习的地点。在实践的过程中,移动课件也做到了学习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智能手机的兴起是移动课件发展的开端,而智能手机在移动课件上的应用充分体现了移动课件的便携性。

1.2鲜活性

由于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移动终端进行学习,所以在学习课程内容的过程中还会了解更多的信息,使学习者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移动课件不但能显示在课堂中学习的内容,而且为了进一步加强移动课件的鲜活性,在学习个别的内容时还会插入视频,保证移动课件的鲜活性。进而,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更加热爱学习,也会通过移动课件在课堂上延伸知识,获得更多、更精华的知识。

1.3零散性

移动课件在网络教育中时刻遵循着“零散的”“小模块的”原则,学习者在运用移动课件学习的过程中所学习到的知识是片段的、零散的,因为学习者在生活中频繁参加社会活动,同在校学生相比他们没有太多的时间集中学习。移动课件的出现解决了多数学习者在时间上的不确定性问题,达到学习者随时学习的目的。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通过移动课件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知识的接受能力和时间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通过移动课件的零散性可以让社会活动频繁的人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在学习中充实自己。

1.4个性化

移动课件是个性化的移动终端系统,能够真正意义上做到私人定制,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专属性、个性化的自助服务。学习者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时间、学习方式,依据自身学习的基础和要求进行定制,自主安排学习进度。在个性化特点上,与传统教育的时间不自由相比较具有绝对的优势。在时间安排上,学习者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以及自身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来判断和安排自由的学习时间。

2移动课件应用在网络教育中的适切性

在21世纪,“活到老,学到老”是基本生存概念,人们为了更好适应社会发展与进步,所以不断补充知识、不断学习。而在这支学习队伍中,由于群体庞大,能力结构、学历层次都有较大的差异,传统的教育方式只能满足一部分人对知识的需求却不能够满足所有人对知识的需求。但是移动课件的个性化特点,完全个性化的终端、支持私人定制、提供不同人群需要的不同知识,同时根据不同的学习方式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在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教育不能够因材施教的问题。移动课件在网络教育中的应用为教育规模的扩大,更为信息时代作出重要贡献。

3建议与意见

3.1加强研究移动学习体系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怎样使用智能手机、网络系统、多媒体技术等高科技进行学习成了目前面临的严峻的问题,而问题能否顺利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移动学习体系的研究。当前,我国的移动课件体系是相对较薄弱的环节,而完整的移动学习体系必然要创新、监控、传播、回馈学习内容,并加强地点教学、情境教学、多媒体教学、个性化教学和实时信息分布数据库的使用。

3.2加大对软硬件开发力度

当前,我国开发出的大多数数字化学习资源都是基于线通信设备,并不能在移动终端设备上使用,无法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而此时的智能手机的数据处理能力也无法与计算机等有线设备比拟,所以在移动课件运行的同时学习资源无法显示或者只能通过简化的方式呈现等问题随之出现,大大降低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舒适度和学习效果。所以,软硬件的开发、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转化在移动课件的实践与研究中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在移动课件发展过程中,网络资费也是重要因素,在移动课件发展过程中,降低网络资费是开发移动课件的关键,只有网络资费下降,群众才会接受,移动课件才能够蓬勃发展。

3.3营造移动学习环境

在网络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会冲击人们的学习、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移动课件是在移动通讯技术蓬勃发展的情况下诞生的,我们不能因为它即将改变我们的生活而充满恐惧,更不能因为我们对新事物的质疑而停止前进的脚步,移动课件只有真正应用到教育实践中才会体现出它的巨大价值,打造出良好学习氛围与环境。

3.4与社会进行合作

移动课件极度依赖现有的移动网络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所以在网络推广的过程中需要移动网络和计算机网络供应商提供系统的支持。而无线技术应用并不是仅仅将原来在计算机上展示的课件转移到移动终端中去,而是一种创新,一种深层次的教育改革,这就需要社会各界科研人士的介入,与社会中的科研系统结合共同开发。

第2篇

春节是中国人意义最为重大的节日,以家族或社群为单位的守岁是人们度过除夕的传统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传统因远离其所源起的生态环境而衰落,大众传播媒介则以其特有方式将不同时空的炎黄子孙聚合为全民族意义上的共同体,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正是在此背景下填补了这种仪式的空缺,让“守着电视看春晚”成为人们过年的新传统。从1983年至今的20多年间,央视春晚从万众期待到骂声不绝,但照例在每年春节期间成为绝对焦点,被媒体热炒、被大众热议,“骂春晚”甚至演变为全民娱乐。虽然近年来央视春晚改革雷声不小,不仅借助网络平台与观众互动,亦在节目形式和内容上摆出亲民姿态,却只是借了普罗大众的丰富性做其妆容而已,不免显得画虎不成反类犬、为大众对它的戏谑更添素材。在此戏谑背后,滋生的是对灌注了意识形态的仪式的离心力和民间自发性狂欢的土壤,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利益空间。尤其在一个社会矛盾趋于平缓、个体差异得到彰显的时代里,政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不再拥有泯灭差异的神圣力量,娱乐性及其背后的市场之手登堂入室,成为了大众的认同感的来源,制造了一个替代的虚拟统一阵营。因而近年来,一种更具民间色彩、更具娱乐性的“春节联欢晚会”的出现、盛行并分流一部分央视春晚的受众成为必然趋势,2009年,“老孟”发起了由澳亚卫视通过网络与央视春晚同步直播的“山寨春晚”,公然挑战央视春晚权威,虽然由于各种原因没“牛”起来,但并未阻止网络春晚在2010年各地开花、呈现虎虎生威之势。

网络技术的成熟和网络用户的高粘度为网络春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网络媒介极大的开放性和媒介融合的特征也使得网络春晚自身的实现形式和操作模式多种多样。2010年最引人注目的是北京电视合新浪网和中国移动举办的“网络互动春节联欢晚会”和由第一视频携手搜狐、网易、新浪等八家门户网站主办的“风景这边独好――春网开元中国互联网网络大拜年”。“网络互动春节联欢晚会”联合了电视、网络和手机三大媒体,走的是传统春晚网络传播化的套路,在注入网络互动元素的同时借助电视媒体保证晚会在线下的影响力,目标受众不仅包括网络用户、也包括电视用户;而“春网开元”则充分调动新闻、博客、播客、论坛等网络互动手段完成网络大拜年,是百分百的网络制造、网络推广和网络收视。此外,奥一网和聚橙网举办的“网络2010春晚”采用的是策划、创意、表演来自网民,而表演场地设在深圳I市民中心礼堂的方式;天涯社区充分体现论坛特色,推出帖子直播的网络春晚“开往春天的骚包车”;搜房网主办面向小区业主和购房者的网络春晚湖南、四川、河南、山东等地的地区性网站与地方电视台合作呈现的小规模晚会也齐齐上阵……虽然网络用户在数量上比起电视观众还有差距,十数场以过年为主题的文艺节目打着网络春晚的旗号在赛博空间中设下娱乐盛宴,更有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春晚台将包括央视春晚在内的大小春晚的资讯集结于一处一一除夕未至,人们已然通过网络尽情狂欢起来。

相比传统大众媒体的单向传播模式,网络媒介的互动性使得网络春晚在运作上得以充分尊重受众的自主选择权,无论是晚会的主持人、演员还是节目编排,都最大程度地参考受众的意见一一为每一个节目设置独立的评论区,人们不仅可以随意评论,甚至可以与晚会编导交流,当某个节目或某个演员的表演被一定数量的受众否决,就会被撤换或重新编排。尽管大部分网络春晚仍需借助电视媒体扩大其覆盖面、降低其风险、宣告其品质,但不可否认,电视台的特权被削弱了,受众可以通过点播、投票、在线评价等多元途径打造自己想看的春晚。在技术上,第一视频“春网开元”提供了电视收看无法实现的、多达11个摄像机位供选择,全方位呈现台前幕后的所有细节,比起被动接收由导演切换的电视画面,网络春晚的观众有条件自主选择观看的角度。同时,网络媒介24小时在线连播、随时回看和点播的优势,使这一大众的节日得以夜以继日、狂欢不止。

Z

作为一种沿袭了央视春晚的传统、同时又对其构成颠覆和挑战的节日仪式,网络春晚目前还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任何一家在影响力上都尚难对央视春晚形成威胁;但它在整体上的风生水起之势,确认了巴赫金“节日是人类文化第一性”所言非虚。在此“文化第一性”中,拥有自己的话语方式、回归民间的自发性表述、将日常生活中未经主流和精英文化裁剪重构的内容送上庆典是大众的本能欲求。网络媒介中的传播主体数量庞大、身份多样,加上数字技术使得内容的复制和传递变得异常方便、迅速,也使得新的传播环境成为了满足大众欲求、孕育大众文本的良好平台。

约翰・费斯克认为,大众文本“是意义和快乐的唤起者,它们只有被人们接纳并进入了他们的日常文化后才能完成,具体到节目的内容上,网络春晚的盛行正是大众文化借网络这一特殊的大众媒体,用世俗的日常生活消解“非日常生活”的崇高感、融合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和政治权威、将原本民间文化的仪式性传统向都市的消费形态转移的明证。在新浪和北京电视台“网络互动春节联欢晚会”中,“西单女孩”任月丽和“中关村男孩”阿军,尽管从寂寂无名的卖唱歌手被网友们捧到镁光灯下,模样仍抹不去平民化;“山寨小沈阳”顶着别人的名号上阵,表演的却是毫不相干的芭蕾;“天仙妹妹”、“文艺女青年”邵夷贝也都是不可能登上央视春晚“大雅之堂”,却红遍网络的名人;第一视频春晚《网络歌曲串烧》、《Nobody》等节目则更加不问表演者的出处、全民上阵。虽然这些网络春晚在编排上远不如央视春晚般分秒精确、内容质量上良莠不齐、主持人常常不专业地语塞忘词、节目的场面也称不上华丽甚至略显粗糙,但是对于普罗大众来说,永远的正确、一本正经的宏大叙事是无聊的,是“非日常生活”的,稍有差池就会引起反感,而根植于日常生活的滑稽、错误甚至捉襟见肘都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尤其当虚拟网络生活已然成为现实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草根性”、“山寨文化”、“快产快消”等属性也自然地被纳人大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如巴赫金所言:“人们不是观看狂欢节,而是生活在其中”。当然,被媒体大做文章的“网络春晚对抗央视春晚”实际上并非大众的丰观意愿,反叛国家意识形态的表征背后潜藏着的是对于日常话语的本能亲近,以及在节日庆典中获取一席之地的简单要求。因此,网络春晚之中所呈现的,实在是未经精细打磨的自发性的、而且是集参与者与观看者于一身的欢闹景象,是比央视春晚更为接近节日仪式之本意的狂欢,这也正是网络春晚的生命力之源。

在传播媒介上避开了央视春晚的网络春晚便可以说是春晚形式转换的一种阻力较小的方向,其市场化相对彻底,并且至少在网络用户中赢得了不小的关注。然而毕竟网络春晚的运作者同样需要极大的成本,投入若无回报或回报不足则文化再生产也无法继续,因此,迎合了大众需求、一定程度上回归了节日本义的网络春晚,并非就此挣脱了意识形态的引力、走上了自由创造的康庄大道,恰恰相反,在“去政治化”的同时,大众文化背后离不

开的是消费主义的驱动,而头顶的则是挥之不去的市场的意识形态这个更灵敏的紧箍咒。

最初是电视春晚弱化了民俗性质的仪式,确立了娱乐性之于春节的重要地位,而网络又在一定程度上将大众从模糊的整体凸显为相对独立的个体。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观众,对自我的好恶与欲望越来越培养起清晰的自觉,曾经带有宗教意味的仪式如今更多地成为供人消费但功能需求并不明确的商品,正如鲍德里亚所言,“消费是一种积极的关系方式……我们的整个文化体系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欲望存在之处,权力关系早已存在,消费主义像毛细血管一样分布于文化体系之中,深刻而普遍地改变了其运作逻辑;为满足大众的欲望,作为文化(娱乐)工业一分子的网络春晚亦发展出了不难解读的生产模式:在“西单女孩”、“中关村男孩”等平民明星和李玉刚、贡米等选秀走红的艺人身上,大众乐见人生的无限可能、消费了自己未及的梦想;在小品《阿凡达的新烦恼》、歌曲《我只是个传说》等脱胎于热议话题和网络流行语的节目中,大众消费了弥漫于网络空间的民间智慧和解构倾向;芙蓉姐姐的出场则满足了大众围观闹剧的趣味,并使其得以消费自我的个人情绪一一是大众的消费热忱催化了网络春晚的这一节日形态,也给予了它持续运作的资本。显然,网络春晚是有意识地与央视春晚相对而生的。今年的央视春晚中,小虎队的出现可说是央视导演的得意之作一一成功锁定了一个特定的消费群体,令“80后”们“泪流满面”,但若非他们的名字正与虎年应景,也许难入央视法眼。而对于网络春晚来说,符合大众审美趣味的娱乐明星则是当仁不让的“座上宾”,甚至,九旬老太“佛山十二姨”开微博摆太极擂台成为网络红人,也因此获得新浪・北京电视台网络春晚的表演资格一一选择标准的差异凸显了网络春晚为市场意识形态所宰制的情形,一言以蔽之,为大众代言,是市场主体无法回避的选择。

3

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央视春晚多年来形成的模式也仍然具有影响力,尤其当网络文化多少还被视作“难登大雅之堂”,市场仅仅掌控与文化工业相对应的‘‘大众’’尚显不够,还需将其转化为与主流话语相对应的“人民”,才可能在市场中占据有利地形、也才可能在政治层面上拥有发言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