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校园管理制度

校园管理制度

时间:2023-09-01 16:56: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校园管理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校园管理制度

第1篇

为创建平安校园,有效防控疫情,确保全校师生人身和财产安全,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特制度本管理制度如下:

一、门卫及安全管理领导组

长:耿鹏飞

员:耿云鹏、吕俊、所有安保人员

二、工作职责:

1.学校谢绝一切外来人员进入校园。

2.外来办事人员由门卫电话向被访部门或被访人取得联系,

经同意后履行手续,方可进入校园。

3除校教职工车辆外,所有外来车辆一律不得入内。

4.所有进校人员必须戴口罩、量体温、完善登记手续。

5.来访人员原则上不允许进校门,电话联系被访人员到校门口接

待。

6.校警、教官、食堂从业人员、陪读家长进入校园,必须出示健

康证和当地有关部门出具的相关证明。

7.家长来校,必须先用电话向被访部门或被访老师取得联系,如

无必要进校,原则上在门口接待。

8.家长来校确必须进校的,门卫先用电话和被访部门或被访人员

取得联系,经同意后再开始办理登记手续并量体温,由被访者带领进校。

9.家长的交通工具一律不得进入校门。

10.校内严禁打架、斗殴、赌博、盗窃、起哄闹事。

11.不准损毁围墙、栏杆、路灯、消防器材等安全设施。

12.以上各条如有违反者,根据情节轻重可分别给与罚款或按有关

规定处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13.每天早晨上学时、傍晚放学后校警在校门口做好家长接送学

生车辆的引导与停放,保持学生有序进出校门与校门通的畅通,做好校园周边巡查工作,尤其学生聚集场所的巡查。

14.校警要保证按时上岗,认真巡查。

15.校园附近的流动小吃摊如发现有我校学生还在逗留,劝其尽快回家或回校。

16.校警要特别加强对学校周边重点地段的巡查,发现对学生存

在安全隐患的问题及时妥善处理。巡逻的主要任务是维护校园周边的正常秩序,排除其他不良因素对学校的影响,并严防社会闲散人员对学生的滋扰,确保好学生安全。

17.值班校警要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要有应对突发事件的能

力,妥善处理本岗位的危险事故。遇有突发事件首先要保护好学生,制止事态恶化,并马上向有关领导报告,必要时及时报警。

第2篇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提高师生身体素质,创造一个整洁、优美、舒适的工作、学习环境,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并结合学校实际,特订本制度。

一、教学卫生

1、教师应保障学生每天学习的时间,适当安排课内外作业,尽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2、学生应认真做好眼保健操和广播操,上好体育体活课,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3、教师要准时下课,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休息。夏季班主任可组织学生进行半小时左右的午睡。

4、班主任每周要调整学生座位,矫正学生视力。

5、各科教师要严格培养学生正确阅读坐姿、握笔、听讲的姿势。

二、保健卫生

1、学校应明确学生个人卫生的要求,各班班主任要切实做好学生的晨检工作,加强学生个人卫生检查,及时上报因病缺勤学生的名单。

2、班主任及相关任课教师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学生的计划免疫工作。

3、班主任教师要做好卫生保健工作指导,并通过班主任加强学生对常见病的预防进行教育,并确保得病(传染病)学生按规定时间进行休息,防止传染病在校内蔓延。

4、班主任、体育教师要根据分工组织好学生的体质测试工作,并及时做好相关资料的记录、上报工作。

5、学校在招生时应及时收取学生的《儿童计划免疫接种证》,并要求学生进行健康体检。

6、学校应组织师生员工进行定期体检,建立学生和教职工健康档案并做好保管工作。

三、环境卫生

1、学校设立环境卫生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安排全校的环境卫生检查考评工作。同时明确环境卫生的包干责任范围和卫生标准,确保日常环境卫生和突击性环境卫生都有教职工负责。

2、学校建立卫生检查评比制度。办公室的日常卫生由行政值日人员负责。

3、全校教职工都应加强学生卫生习惯的教育与培养,帮助学生养成文明卫生习惯,以确保墙壁无手脚印,地面无痰迹,桌椅无刀痕,使校园真正做到净化和美化。

4、教职工应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做学生的表率。

四、除灭害虫

1、学校要落实除“四害”的兼职人员,根据“四害”发生的不同季节,采取不同的方法,开展杀灭“四害”的工作。

第3篇

一、校园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安全意识薄弱安全意识薄弱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很多人包括学校自身对校园安全管理的认识不够清楚,他们对校园安全管理的认识仍然停留于学校的治安管理,没有认识到学校安全管理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在学校的日常教学中,安全教育的时间比较少,这导致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成为了学校的薄弱环节,学生对安全管理的认识还不深刻。管理渠道单一学校的安全管理渠道比较单一,主要是由学校的安保部门人员来完成管理工作。大部分学校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教育上,对安全管理比较忽视,不重视保卫和治安工作。学校面向学生开展的安全教育课,也只是由教师照本宣科地讲解,针对性不强。此外,学校和家长在安全教育方面缺少沟通。以上这些,导致学校的安全教育效果很不理想。

2.管理制度不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这在我国大部分校园中比较常见。很多学校虽然建立了校园安全管理制度,但是缺乏相应的考核制度,这对校园安全管理制度的实施效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此外,还有部分学校既建立了校园安全管理制度,也具有相应的考核制度,但是考核制度只是流于形式,这对校园的安全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管理能力不足校园安全管理能力不足,这在我国大部分学校中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管理投入不足、管理落后、技术支持不足和硬件投入较少等问题普遍存在。发生事故时,不能很好地应对事故。学校的安全管理人员学历不高,并且缺少必要的安全管理。

二、建立校园安全管理的长效路径的措施

1.树立安全意识学校在进行教育改革的同时,要注意加强安全教育,让全校师生树立安全意识,要将“安全第一”的观念深入人心。努力提高师生的安全素质,培养师生的安全意识,让教师和学生自觉地维护校园的安全,这是解决保证校园安全的基础条件。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安全知识渗透到课堂中,开展多形式的安全教育,树立安全意识。建立多层次的参与机制建立多层次的参与机制是加强校园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学校的安全管理应整合多层次的人员参加,增强安全管理的力度,仅仅依靠校内的安保人员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要充分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校园安全管理中来,同时还要争取得到公安消防和交通城管等机构的配合,只有建立这种多层次的参与机制才能提高校园安全管理的效果。

2.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是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任务。校园安全管理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复杂的工作,学校要想建立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就必须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学校要加强对校园安全的管理力度。在制定安全管理制度的同时,还应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以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实现校园安全管理的良好效果,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管理能力学校不仅要配备先进的技术设备,还要提高安保人员的业务水平。先进的技术设备是校园安全管理的重要保障,学校配备的先进的技术设备能有效提高安全管理工作的效率,而提高安保人员的业务素质,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安全管理工作的质量。加强校园安全管理的能力,对促进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和防止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学校是一个人群活动比较密集的地方,校园的安全管理在校园的日常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学校稳定发展的基础是确保师生的安全。因此,学校应重视安全管理工作,努力建立一个校园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确保师生的安全和教育工作的开展。

作者:安睿颖单位:琼州学院

第4篇

【中图分类号】 G4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2―0034―01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品牌,是一所学校长期历史积淀和文化建设的产物,也是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重要生态环境,其外延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保证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是学校生存发展的价值追求与品位标志。因而,各级各类农村学校都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重视打造自己的特色校园文化。

一、农村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校园文化是一种亚文化,由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构成。它的作用是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形成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腾飞的助推器。所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大任务。

1. 激励作用。校园文化的外显形态是优美的学习环境,如整洁的环境、恰到好处的宣传栏、繁茂清馨的花草树木、规范整洁的教室等,都能给学生带来很好的审美享受,也给他们提供了学习的动力。内隐形态是以校风、教风、学风形成的观念体系。它们是校园文化无形的存在形式,影响、同化着群体中的每个个体,这是校园文化真正的力量所在。其思想意识层面的内涵,体现着它特有的人文风格。学生在这里体现了积极昂扬的精神风貌和学习热情。因为名言警句、励志故事、德育故事无不给予学生深刻的思想性、归属感、义务感和责任感,在无形之中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2. 渗透功能。校园文化更多地通过文化无意识地给学生进行文化渗透,如同杜威所说:“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出生时就在无意识中开始了。它不断地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由于这种不知不觉的教育,个人便渐渐分享人类曾经积累下来的智慧和道德的财富。”这种潜在的隐性的文化渗透较之于显性的有意识的教育,对学生来说更为有效。由于校园文化的存在,极大地丰富了学校及班级教育的内容,有时甚至纠正教育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这种潜移默化的渗透教育不仅对学生个体素质的提高起着特殊的作用,也有力地促进了全体成员素质的提高。

二、农村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法

校园文化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这里主要谈谈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

1. 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有较强的直观性,如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物质文化的建设及管理直接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

2.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俗话说:“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围绕培养“四有”新人这个核心,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经过师生充分酝酿和讨论,最后才以条文的形式定下来。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一是全。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如行政管理制度、德育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总务管理制度、内部体制管理制度等;二是细。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三是严。纪律严明,赏罚分明。

第5篇

[关键词]学生;主体发展;管理;改革;路径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0.16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0-0-01

一直以来,在高校学生管理中一直存在着学生主体地位被忽视的现状,这对于学生的完善发展很不利。如何在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学生管理策略改革,如何寻找学生失落的主体地位,在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就成为当前学生管理者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1 高校学生管理中学生主体失落的深层原因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主体失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学校内部所开展的学生管理活动,确定了教师作为管理者和学生作为被管理者的关系,这种关系的确定,就使学生处于了被动管理的地位,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在高校内部有很多相关的学生管理制度,学生的行为又被严格的制度约束着,学生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受到了严重的挤压,学生的主体发展受到限制。

长期以来,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都是以“主体―客体”思想精神为指导进行的。教育对象学生处于客体地位,这种对象化的实践观支配者人们的教育实践行为,也决定了教育实践的观念,这种教育观念就扭曲了并异化了教育中学生的生命个体,使教育者成为被教育者改造的对象,这种教育观念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失落了。

在高校学生管理中,教师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支配者,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被支配着,学生成了被控制,被改造的对象,这种认识造成了师生地位的不平等,忽视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地位和权利,造成了学生主体的失落,这种异化的教育实践观念,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完善发展。

2 基于学生主体发展的高校学生管理改革路径

2.1 确定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

在高校学生管理中,要能够确定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纠正原来的错误思想认识,要能够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恢复,从确立正确的师生关系入手改革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和策略。

高校管理者要能够进调节师生关系,能够实现学生的本原状态的回归,要能够在教育管理实践活动中,保持师生地位的平等。在最初阶段,实现完全的师生平等会有一定的困难,但作为教师和学生必须适应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只有师生平等,学生对教师的陌生感和畏惧感消除了,师生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对话,实现交流,这样,才能保障学生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2.2 改革管理制度

高校在确立了学生主体地位的管理目标之后,就需要对相关学生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创新管理制度。在管理制度制定的过程中,要能使学生参与到制度的建设工作中,以确保学生的管理主体地位。另外,要保障学生对管理制度的知情权、监督权力和改革管理制度的建议权力,这是完善管理制度的基础。另外,要给学生以管理的表决权,投票权,要给学生更多的进行学生管理的权利,这是管理制度建设的关键。只有不断改革管理制度,保障学生参与管理的权利,才能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的主体发展。

2.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完善的管理制度能够对学生的行为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而优秀的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更能对学生的完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基于学生主体发展的高校学生管理改革就需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潜移默化地熏陶影响学生,使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成长为一个有道德,有品质,有修养的优秀人才。

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完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校园风气很正,充满书卷气,那么学生就具有了爱学习的品质。如果校园环境浮躁,受到社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校园文化消极、低迷,就会对学生造成很不利的影响。因此,高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能够建立一个充满正气的,风气醇正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文化熏陶,引导学生自主发展的意识和完善自我的心理。

2.4 为学生提供自我管理的空间

在学生管理中基于学生主体发展观进行工作创新,就需要要给学生提供自我管理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参与自我管理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学校要发展学生的自我主体观念,要能够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学生管理的工作中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进行学生管理,自我管理的机会。另外,教育者要积极引导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意识,要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的能力。在日常学习中,在学生生活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进行自我管理的条件,使学生参与多种管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另外,学校要不断创新学生管理方式,拓展学生管理的组织的结构形式,能够开展学生心理咨询、就业实践指导、综合服务等多种工作,为学生提供锻炼自我的机会;要设置学生事务管理中心和各种服务中心,为学生提供专业化进行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服务,以促进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主要参考文献

第6篇

管理制度之于高校,及于师生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给校园内的所有活动设定规则,追求校园的井然有序,一如法律制度之于国家,调整人们生活中的各类法律关系。高校是一个缩小版的王国,要完成王国的治理同样需要有完整的法则规范王国内所有公民的行为,因而,不难看到,管理高校的规则制度和治理国家的法律有许多相交和关联之处。

(一)制定两者的基本目的在于秩序

高校管理制度出于维护高校和谐有序的教育环境的目的,将可能发生在校园中对个体和学校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影响校园活动正常进行的行为予以明确否认,并规定相应的后果,比如通过制定课堂、考试、宿舍管理条例将学生的行为限定在合理范围之内,对一定行为进行明令禁止,如果违反相应的管理制度则会带来个人评价的降低或者收到保留不良记录的惩罚,以致对未来升学、工作带来不利影响。规则的产生是人类群居所必需亦是必然的结果,无论群体大小,人最终都会发展为群居的“有规律的生活”的个体,这也是为什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原因。学校制度是约束了校园内的“小群体”,法律约束的则是以国家为单位的“大群体”。法律制度经过制定、执行和遵守的过程,从而影响和引导人们遵守一般的社会规范,使一些不受调整的社会关系得到有效的疏导和整合,使无序变为有序状态。法律将社会中出现的一些重要的社会关系加以确认,通过直接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使这些关系本身具有法律的性质和意义,由此形成有条不紊的状态。法律制度具有维护社会秩序的价值,通过立法给人们设立行为规范,从消极角度而言,法律对违反法律制度扰乱社会正常秩序的人予以限制自由或者财产损失以求达到警示和教育的目的,从而消除违法带来的不良影响及无序状态,预防其他违法行为的出现,在维护秩序的角度上,法律和高校管理制度具有同样的秩序价值。

(二)高校管理制度需要遵照法律的规定制定

高校制度建设需要切合学生实际,符合校园管理的要求,但最基础的,必须坚持合乎法律且程序正当。除国家制定的法律之外的任何个人或组织都不能对公民的身体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个人隐私权及各项自由权利进行剥夺或限制,没有经过基本法律的授权,任何个人或组织都不能对公民实施限制其自由权利的行为。教育管理制度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有助于社会进步的意义。我国先后颁布了包括《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管理规定》等在内的多部教育法律和十多部教育行政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对高校的权利及义务都有明确规定,所以高校在制定管理制度时除了需要遵守社会的基本法律制度之外,还受到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限制,因此高校的一切行为包括制定管理制度都是不能与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相冲突的。

二、高校管理制度与法律制度之相错

高校毕竟不是社会,社会包含了形形的群体和个人,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使命,给社会带来的影响也复杂多样,法律要约束到所有群体,设计到生活每个角落,所以需要一个庞大的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到社会出现的各类情形,因而法律和高校管理制度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性质的差异。

(一)制定主体地位截然不同

高校的制度规范往往是由学校的管理者制定,对于制度的产生过程,作为被管理者的学生和老师等往往无权参与,规则如何修改和完善,被管理者在一般情形下也不能提出意见和建议,高校规则的制定显然是典型的“家长式的关怀”,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处于完全不同的位置,是严格的自上而下的形式,管理者拥有绝对的制定规则修改规则的权利,不受被管理者的监督和约束。而法律则一般以民主的方式产生,规则通过严格的立法程序,由公民群体共同制定和修改,而且规则的制定者本身同时又受到法律约束,所以法律法规一经制定,就必须得到制定者管理范围内的普遍遵守,法律讲求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能享受特权不受法律约束,所以法律于制定者而言,直涉自身利益,在制度考虑时能以一般民众的角度考量法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二)高校管理制度约束特定主体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社会中的的我们,依法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是平等的。但高校作为管理者与教育者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而为了让高校教育事业与教育活动彰显出更好的生命力,成为社会不断发展的正能量,需要建立起完善科学的高校管理制度,在全面协调好高校秩序中教育者、管理者以及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之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规定其必须履行的义务的同时,切实尊重并保障学生权益,将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的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保障实施的强制力迥异

不同的高校规章制度有不同的制定主体,有学校层面主导制定规章制度的,有院系层面主导制定规章制度的,有行政党务等职能部门主导制定规章制度的,有群众组织、学生组织、学会、协会等主导制定规章制度的,这就决定了不同管理规则实施的强制力也有差异。法律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需要依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不同于法律,高校规章制度作为高校内部的“自治公约”,大部分内部规章制度不是命令式的,而是协商式的。这就要求权力主体在制定各类规章制度的时候,必须考虑特定主体的不同需求,在制定的过程、程序等方面充分体现民意。

三、交错下的高校管理制度建设之理性思考

比较的意义在于取长补短。法律能作为约束社会最一般的规则,得到普遍遵守,在法律制定和保障实施上必定有其独特的优越性,高校管理规则在不违法的基础上,吸收法律制度建设的优越性以补全自身不足,对于高校管理制度更趋合理、合法,更能有利于学生发展等方面有指导意义。

(一)高校管理制度应当强化法定权利义务

高校首先应当是守法的主体,尊重法律的规定,即法定的权利义务必须在高校的规则制定中得到体现。但高校主体的特定性决定了其管理制度不能仅仅体现法定权利义务,而应当在一般权利义务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学生的特点,将法定的权利义务融入到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通过细化的规则将法定权利义务具体化。如法律规定任何人享有生命健康权,高校在制定规则时则应将该项权利具体到禁止打架斗殴、规范体检、增加安全防护等因素上。权利义务都需要具体化到实际生活,平等需要体现到具体的分配之上,高校的管理制度应当切合实际,将法定的权利义务在高校范围内进一步强化具体落实,使得法定的权利义务能够在校园点滴生活中深入人心。

(二)高校应当超过法定的期待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是最一般的约束,是维护社会秩序所需要的最低标准,法律没有以高标准的道德要求来限制公众的自由,通常也是被动的得到适用。但是高校是育人成才的摇篮,大学生走出校园之后,将会承担比一般公众更高层次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任务,如果仅仅以最低限度的标准管理高校学生,则偏离了社会给予知识群体的期待。当然,这也不能成为限制高校学生正当权利的理由。只是在管理制度之上,应该考虑到高校育人的使命,且相对而言,高校师生对于一般公众,知识结构的差异使其对于规则有更好的理解力,规则更容易得到遵守,因此高校的管理制度不应当如同法律一样刻板,在含义明确的基础上,可以更具有灵活性。同时,制度具有思想性,它通过具体的规定和相应的惩罚等强制措施来达到规范学生思想言行的目的,进而培育学生的公民意识、公德意识和法制观念。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出发点,不是束缚人、禁锢人,而是创造条件发展人,以育人为本,因此,高校管理制度应当更具有激发性和启发性,在制度的设置上做到刚柔并济,奖惩并行,激发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对更高人生价值的追求,激励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三)遵循原则,程序合理

每部单行法律的制定,都有相应的立法原则作为指导,所有制定规则都不能偏离原则或背道而驰,因而法律的条文制定被限定在立法原则的指导之下,违背相应原则的条款和行为都将被认定为无效。高校管理制度的制定也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高校育人,理应以学生为本,理应注重品格与修养;其次应当直面社会。校园管理也应当以此为原则,指导被管理者的一切行为。同时,高校的制度制定应当按照既定的程序,使其具有合理性。高校内部规则的制定、实施、规则内容、处分标准等均应体现公正合理的法理精神。高校具有实现民主的条件,因此对于高校管理制度应该允许学生提出异议,对不合理的管理制度应当以更民主的方式进行修改,给予学生合理的申诉权、抗辩权、听证权等。

(四)高校管理制度更需人文关怀

大学生是一个有知识的群体,同时也是一个脆弱的群体,在许多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甚至存在程度不一的心理问题的今天,我们应当看到冰冷规则之下,学生需要的是心理上的关注和保护。规则的制定的目的不应该仅仅为了维护秩序,更多的应当是出于保护学生,以“家长式的管理”的同时也要配套以“家长式的关心”,人本主义也应当体现到高校的制度建设之中。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和规则的制定者,应当深入学生群体,充分了解大学生在不同时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契合大学生当前实际的规则,符合大学生发展的需要。我们需要在制定高校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辅以柔性政策,充分体现教育在社会中的主体性与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弱化学生功利思想,进而深化人文关怀。因而,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完善要秉承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价值向度,只有这样才能附和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目标,助力高校学生培养,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7篇

富水镇中心小学位于商南县城以东10公里处的古镇――富水镇。她北接312国道,南邻“西南铁路”和“西合高速”,交通便利。该校创办于1915年,原名“仓房义校”。学校现有教学班14个,在校学生583名,教职工54名。附属幼儿园一所,在园幼儿223名。校园占地10672平方米,建筑面积3890平方米,其中教学楼两栋,办公楼一栋。

几年来,我校紧紧依靠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本着“以人为本、环境育人、营造教育乐园”的宗旨,广泛征求意见,制订了校园建设规划和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并制定了贯彻实施方案。目前,结合校园建设规划,完成了学校建筑物的合理布局和建设,形成了布局合理、错落有致、色调统一和谐的校园建筑整体面貌和格局,在突出主建筑物的基础上,合理搭配学校自然景观建设、文化场景建设、科学景观建设,实现了园林化、知识化、书院化校园;并制定和完善了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管理制度。突出健康快乐、感恩上进的校园文化特色。

二、建设篇

富水镇是商南的东大门,是教育重镇,市教育局、县委县政府及县教育局高度重视我校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市县教育局领导经常到校指导督促校建工作,建设过程中,能够立足发展,着眼长远,亲临现场参与设计谋划,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多次对学校建设方案提出指导修改意见,使得建设方案更趋完善。在资金上,县教育局给予全力支持,自07年以来,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共投入资金40多万元。

按照学校发展建设方案和校园文化建设方案,06年至今,建起宿办楼一栋;附属幼儿园一所;师生灶房8间。基本形成了三个活动区:幼儿活动区;教学活动区;休闲运动区。

幼儿园整个园区的布局和布置充分体现幼儿特点。教室里、院墙上都绘制着色彩鲜艳、内容活泼的卡通画,院子里摆放着供孩子们游戏的各种器械、玩具。孩子们在此唱歌、跳舞、做游戏,享受着童年的欢乐。

教学活动区的院墙上,有引人注目的校训,两栋教学楼中间墙上,还有大型喷绘,书写着“让学生健康、快乐、增智、益德,是老师永恒的理想和追求”这一办学宗旨和“学会感恩、学会诚信、学会合作、学会进步”的育人目标。在60米长的文化墙上,有师生绘制的中国画,配有经典古诗词,学生从诗画中感受着古典文化的熏陶。宽阔的舞台上,每学期都要开展大量的文娱活动,每周一,都要在此举行升国旗仪式。这里是展示师生文艺才华的舞台,也是德育的主要活动场所。舞台两旁,屹立着两尊放飞梦想、奔向未来的雕塑,寄寓着师生的奋斗理想。教学楼上,有警示学生的校风与学风。过道走廊,四处悬挂有励志、修身、益德的名言警句。教室门上,有体现各班特色与奋斗目标的班级感言。教室里有班训、班纪班规、名言警句,设有图书角,黑板报等丰富内容。这一切,散发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展示着良好的育人氛围。

休闲活动区是师生生活、运动、休闲的场所。有宿办楼一栋,上有提醒教师常修师德的“敬业爱生、博学多能、无私进取”的师风训语。有硬化篮球场一个,羽毛球场一个,球场上,跃动着师生矫健的身姿,绽放着生命的健康与活力!花园里、绿化带旁、花架廊中,更是师生伫足观赏、凝神休憩的好去处。到了傍晚,广场灯、花园灯、草坪灯亮起时,这里又添一番迷人的景象。学生的宿舍,更是布局整齐,被褥洁净,舍中的书画、手工作品,展现着学子们的精神和情趣!激励学生自立自强。

三、管理篇

我校确立了明晰的办学理念,包括办学宗旨、办学特色、育人目标、校训、校风、学风、师风等七项内容,以此指导师生行为,作为师生的奋斗目标,各种制度的建设,也着力突出“德育为首”的办学思想。

学校管理,强调“三化”:人文化、民主化、常规化。专门修订了《富水镇中心小学制度汇编》,学校从教师到门卫,人人职责明确;从教导处到总务处,处处权责分明;从教育教学到后勤财务,事事有章可循。既有人事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总务后勤管理制度等内部管理制度,又有家长学校制度等对外关系方面的制度;既有约束性制度,又有引导、激励性制度。还组织编写校志,以保证校园文化的传承;编写了富有地方特色、反映校园精神风貌和文化特点的校歌,且已在校园广泛传唱。在评价体系方面,也力求“让学生快乐,促学生上进”。这些完整、科学的管理制度体系,作为制度文化,在我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正发挥着润物无声的巨大作用!

四、活动篇

广泛开展的各种活动,大大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提升了学生能力,进而将文化内化成了学生的素质、品质。

每学期开始,都要开展“日常行为规范月”活动,把学生良好文明习惯的养成作为学校的特色工作来抓。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过程中,我们一直坚持以下的原则:①抓好养成教育,须遵循“从他律到自律”;②从细微处入手,把行为习惯和文化内涵紧密结合;③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在实践中体验,在活动中感受。加强学生自育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课间活动、卫生管理、放学集会、社会实践等活动,不断提高自我教育意识。树立“行为规范教育是我的责任”的观念,形成“人人关心养成教育,从我抓好养成教育”的氛围。根据学生年龄结构,心理特点,确定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目标和训练的内容与重点。建立了完善的规章制度,制定了实施方案和考核办法,与“文明班级”和“优秀中队”相结合,对各班进行综合考评。使学生的行为表现处于集体的舆论监督下,使学生能自觉遵守规范。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学校多方位、多角度地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起了小小种植园、小小气象站,并按计划开展科学种植、气象观测活动;成立了合唱队、运动队、美术兴趣小组、手抄报兴趣小组;开通了红领巾广播站;由少先队发起组建了献爱心志愿团队,并经常性地开展活动;定期开展主题队会、诗歌朗诵会、歌咏比赛;适时举办手工作品、科技制作、书画作品、手抄报展览等。

少先队为给学生在心灵上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帮助,成立了“心灵小屋”,由心理辅导老师去倾听学生们的心声,做学生心灵的向导。

为了更为集中地展现校园文化特色,给师生创设提升文化、交流艺术、散发魅力的平台,学校坚持每年举办一届师生艺术节,一届师生运动会,让校园文化的光彩在这里充分彰显!

五、收获篇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 管理 意义 效率 方案

一、高校提升大学生管理效率的现实价值

大学生步入社会,就有可能成为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内的优质人力资源。因此,重视提升高校大学生管理效率就成为必然。毕竟,提升大学生管理效率有其自身的现实价值。

1.提升大学生管理效率是强化大学生管理质量的有效延伸

大学生作为具备专业知识储备的群体,其对社会的发展发挥着不可低估的力量。因此,高校必然针对大学生管理做出应有的努力,首先必然要重视大学生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使管理工作处于一种平稳健康的状态。当然,一旦大学生管理质量得以巩固,下一步需要考虑的就是大学生管理效率问题,因为效率提升必须以扎实的管理质量为前提,并反作用于管理质量。因此,提升大学生管理效率是大学生管理质量的有效延伸。

2.提升大学生管理效率是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经途径

大学生通过在高校的学习,不仅掌握了专业知识,同时提升了其他素质能力,使自身的综合能力实现有效提升。当然,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离不开高校对大学生管理效率的推动。毕竟,不注重管理效率,管理效果必然处于滞后状态,无法适应高校的整体管理需求。因此,大学生管理效率的提升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巩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提升大学生管理效率是增强大学生纪律意识的绿色通道

大学生若想更好的在社会上立足,必须在工作岗位上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因此,提升大学生管理效率,可以使大学生改掉办事拖沓的坏习惯,实现与高校管理工作的积极配合。一旦大学生养成积极配合管理的好习惯,在今后的工作中必然能够构建良好的职业道德,尊重和遵守工作单位的纪律制度,为成为出色的社会人才做好铺垫。

二、影响大学生管理效率的不良因素

大学生管理效率的重要性如前所述。但是,很多高校的大学生管理效率仍然较为低下,无法与高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形成良好的互动,牵绊了整体管理水平。因此,我们不能对这些不良因素不理不睬。

1.校园文化氛围不浓厚,影响大学生管理效率

高校的校园文化是高校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软环境。然而,很多高校的校园文化气氛不是特别浓厚,这就为大学生管理制造了无形的障碍。毕竟,大学生管理效率的提升需要校园文化的积极参与。

2.学校管理制度不到位,影响大学生管理效率

单单依靠校园文化的力量还不能完全提升大学生管理效率。然而,高校的管理制度多是原则性规定,缺乏实际操作性,一旦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无法及时快捷的加以解决,必定影响大学生管理效率的提升。

3.管理队伍素质不过关,影响大学生管理效率

高校大学生管理的队伍建设步伐较为缓慢。很多班主任老师或导员往往认为大学生的思想已经比较成熟,过分的加以管理反而会约束学生的成长,使处于社会边缘的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老师的这种担忧是没有客观根据的。毕竟,大学生还没有真正步入社会,对一些事物的看法想法仍然比较肤浅,一旦不提升管理效率,势必耽误学生的发展。

4.学生自身思想不适宜,影响大学生管理效率

很多大学生认为高校的学习和管理都不应过分严格,而且自己已经或多或少和社会有些接触,在内心并没有对大学生管理效率问题做以积极理性的思考。学生的思想意识成为影响大学生管理效率提升程度的重要因素。因此,很多高校学生违法犯罪现象频繁出现,对学生自身的发展及高校管理水平及效率都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三、提升高校大学生管理效率的有效方案

面对阻碍大学生管理效率提升的种种因素,高校必须认清现有的教育发展形势,并结合现状,深刻反思,拿出比较合理科学的综合方案,打破困境,切实提升大学生管理效率。

1.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巩固管理效率的文化基础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改善学生的思想意识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必须重视自身校园文化内容的完善。因此,高校领导可以通过与学生代表谈话的形势,了解学生的心理想法,使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尊重学生的合理意愿和想法。这样,校园文化具备了学生基础,学生自然愿意在这种文化氛围下,积极配合学校及老师的管理工作,一旦学生实现积极配合,大学生管理效率则不难提升。

2.大力健全高校管理制度,奠定管理效率的制度基础

高校各项管理制度与校园文化氛围共同发挥作用,促进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因此,高校亦应重视大学生管理方面的制度建设。管理制度如果实现科学化可行化,势必使管理效率实现稳步提升。同时,管理制度还具备一定的强制性,完善健全的管理制度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一种良性约束,更是一种合理威慑。学生必然考虑违法管理制度的后果,积极的配合大学生管理工作。

3.化大学生管理队伍素质,为管理效率提供坚实保障

过硬的管理队伍对大学生管理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高校领导要在转变管理观念的同时,及时强化管理队伍素质。高校领导可以定期组织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敦促他们努力学习管理知识,并提升自身的职业操守,便于大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学校领导还要鼓励管理人员实现自学,通过自学掌握更多合适的管理方法,便于提升管理效率。

4.树立大学生健康思想意识,为管理效率打造内因条件

无论高校如何重视大学生管理效率的提升,都不能撇开大学生自身思想意识这个关键元素。毕竟,外因作用的正常发挥需要以学生的内因思想意识为前提。因此,高校可以通过班主任老师或导员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思想汇报会,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并号召学生积极配合高校各项管理工作,从而为大学生管理效率的提升打造好内因条件。

四、结语

高校大学生管理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其涉及学校、老师及其他管理者、学生、社会外界因素等。因此,高校必须相机而动,采取可行方案,确保大学生管理效率的稳步提升,从而有效保障大学生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卢剑锋,浅析民办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西部,2010(1):28-28

第9篇

1德育精细管理,打造和谐校园

1.1建立和健全学生管理制度。

学校多年来本着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依法治校为原则,根据国家颁布的教育方针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和实施《班级目标管理制度》、《学生课间管理规定》、《学生文明礼仪要求》、《学生操行量化评定办法》、《寄宿生管理制度》等学生管理制度,它对规范学生行为,建立良好班风校风起到重要作用。

《班级目标管理制度》涵盖学生在学校每一天的行为表现,内容包括①早读和午自习②课堂纪律③眼保健操和课间操④教室文化和卫生⑤单车摆放⑥课间活动⑦仪容仪表⑧公共区卫生八项。2009年开始,学校实施了《学生课间管理制度》,它作为《班级目标管理制度》的细化和补充,进一步加强学生课间活动的管理。《学生课间管理规定》是对学生早上到校、课间活动、中午午休,放学离校等时段作出了明细要求,如“同学谈话时应小声进行,以免影响其他同学休息;在走廊上走动时应轻声慢步,严禁追逐、喧闹;到操场做操,先在教室外集队,在体育委员带领下靠右行走,行走时应轻声慢步;到食堂就餐要排队”等。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实现校园内“让声音降下来,让脚步慢下来,让校园静下来”,创建一个文明有序的校园环境,学校还制定有《学生文明礼仪要求》、《学生操行量化评定办法》,在每学期开学初,各班制订《班规》等。

制度是行为的指南,是成功的保证,切合实际的科学管理制度,对提高管理效率有着重要作用。多年来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班级目标管理制度》是班主任日常管理的基本依据,也是学校了解和评价班级管理状况的重要依据,是学生日常行为的重要准则。管理和教育学生有依据、有准则,比我们简单的批评更有效果,老师信服,学生接受。《学生课间管理规定》是作为《班级目标管理制度》的细化和补充,也是学校精细化管理的突出体现。各班在制订《班规》过程中,一般要经过班会课全体同学讨论,制订《班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学校制度过程,是提高学生的认识过程,从中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主人翁精神。

1.2建议德育团队确保管理成效。

德育处坚持每周召开德育例会,了解各年级学生情况,研究解决学生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布置当周德育工作,各年级根据德育处要求召开年级班主任会议,及时落实学校工作要求,每两周组织一次全体班主任集中培训,学习全国优秀班主任经验或班主任之间进行经验交流。不断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水平。

形成了以班主任为核心,任课老师参与的班级教育教学研究团队,增强班级管理和教育的力量。学校每两周召开一次会议,研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商讨解决问题办法,使教育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校建立了完备德育管理教育网络。学校有校长、德育副校长、德育主任、团支部、年级组、德育干事、班主任组成的德育管理和教育团队,还有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每天还安排有值周行政、值日干事进行检查和督促。学校学生会和团委是一支强有力的管理团队,他们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校团委和学生会大约有近100名的学生干部组成,学生会干部竞选产生,有严密的组织架构,团支部定期召开会议指导工作,学生工作积极性高,工作认真,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快速提升。

1.3创设平台多渠道开展教育活动。

周一升旗仪式是庄重和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它有激情洋溢和富有感染力的学生代表国旗下讲话,有德育主任的工作总结,对学生一周常规情况进行总结和评点,有学生的宣誓活动和唱国歌仪式,给学生戴上一个紧箍咒,有校长亲自给参加各类活动、比赛获奖同学颁奖活动,内容充实,教育性强。

校园广播站营造了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建立由学生主持的校园广播站,每周中午开播20分钟,重点内容是校内新闻,学习研讨和学生课间活动的情况反馈,内容直接涉及到年级、班级和学生个人,对树立正气、指导学习,营造一个正确的舆论导向起到重要作用。

多姿多彩的课外活动,学生有了施展才能的平台。学校田径队、篮球队、民乐队、钢管乐队、写作社、舞蹈队、美术班、合唱团等课外活动组织,为学生发展个人兴趣特长提供了机会。他们经过严格训练,掌握了过硬的本领,他们已成为学校办学特色和亮点。他们精湛的技艺,也表现出良好的品德素养。老师在注重专业知识培养的同时,还特别重视对他们思想教育,如篮球队的合作,民乐队、舞蹈队讲求高雅和礼仪。他们在专业发展的同时不会忽视文化课学习,他们当中不乏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

2强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2.1探索实施“三二六”课堂教学模式。

第10篇

一、抓好“三个建设”,营造安全工作机制。

加强安全管理网络建设。学校高度重视安全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各科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校长负总责,分管校长主要抓,有关科室主任及安全人员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同时,学校加强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形成教育横面。“三线一面”相互兼顾,健全了安全工作管理网络,落实岗位职责,形成了安全工作合力。加强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学校注重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保证平安校园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是根据上级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订了《学校安全工作计划》和《创建平安校园工作方案》,协同各方面力量,统一步骤,突出重点,做好学校各阶段创建工作。坚持例会制度,了解创建进展,提出整改意见。

二是根据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出台了一系列规范的管理制度,内容包括“校产安全管理制度”、“学校保安职责”、“食堂卫生管理制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门卫制度”、等各方面,涉及课堂、宿舍、实验室、图书室等各个场所。

三是制定学生养成教育管理制度,包括《学生一日常规》、《住校学生管理条例》等。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使安全工作落实到各项工作之中,规范了管理行为。

加强依法治校力度建设。抓好“三个落实”、“三个强化”:即落实教代会制度,强化民主管理机制;落实校务公开制度,强化民主监督机制;落实学校与社区、家长联系制度,定期听取社区及家长对学校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强化民主参与机制。依法规范办学活动,积极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努力使学校各项工作走上法制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创设平安稳定的校园环境。

二、促使“三个到位”,构建安全保障体系。

1.教育宣传到位。建设“平安校园”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必须作为全体师生的共同任务。学校通过会议布置和升旗、班队会、校内各种橱窗、板报、广播等阵地,加大对建设“平安校园”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形成了全校上下齐抓共管,共同建设“平安校园”的工作格局。多途径多渠道宣传《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社会治安的有关法律法规,使平安创建活动和法律意识深入人心。

2.责任落实到位。学校主要领导是建设“平安校园”的“第一责任人”,亲自抓,负总责。分管校长是直接责任人,主要抓,具体负责。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学校“平安校园”建设领导小组将“平安校园”建设的任务层层分解到各科室及其主要负责人员。各科室、全体师生根据要求,主动找准自己的位置,认真落实工作责任,量化分解工作目标,制定出明确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切实有效的工作措施,狠抓落实,切实做到“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办好自己的事”。为了促进“平安校园”建设工作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学校与分管领导、处室负责人、班主任、学生及学生家长层层签订《安全管理目标责任书》,实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平安校园”奋斗目标的实现。

3.监督奖惩到位。学校制定了监督考核奖惩制度,有计划有组织有检查有记录。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及时通报有关情况,对存在问题限时改进。结合评优树先、年终考核奖惩,实行创建平安校园工作一票否决制。

三、坚持“四个结合”,提高安全教育实效。

1、安全教育与教学工作结合。学校把法制安全教育列入教育教学计划,定期为学生上法制安全教育课。重点进行交通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把法制安全教育融合在生活指导课中,让安全常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努力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安全教育与德育工作结合。学校把安全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中,使学生在养成教育中接受安全教育。特别是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本身就是化法为规的产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既学到了基本的法律安全知识,又提高了安全意识。

第11篇

一、加大教学设施投入力度,大力改善办学条件

二、加强学校规范化管理,全面提升办学质量

一是采用千分量化制,激发教职工的积极性。制定并实施了《千分量化管理制度》、《岗位聘任制度》和《岗位职责管理制度》。按照教职工自愿选择、竞争上岗,学校择优聘用的原则,与教职工签订了聘用合同,实行岗位聘任制和岗位工资制,每月按量化打分情况,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并作为评优树先的重要依据,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学习积极性,确保了教学质量。二是采用星级管理制度,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以抓学生的养成教育为重点,以《特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60条》为标准,制订了《学生星级管理制度》,从学习、劳动、助人、守纪、礼仪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考评,由分管校干检查监督,班主任和教养员具体负责,评出班级“每日一星”、学校“每周一星”,学期结束时评出“校园之星”,并张榜公布,增强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了自我约束能力。三是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积极贯彻《全国特殊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配备了专业职劳教师,在启智部开设生活技能课,在聋哑部开设服装裁剪与制作、计算机等职劳课。同时,还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组织到学校职业技能培训学院进行一对一的实践培训。通过这种

“教、学、做”合一的培训,使学生都能掌握一技之长甚至是多技之长,增加了他们就业选择的机会,提高了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目前,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96%以上。

三、改善校园环境,建设生态文化和谐校园

第12篇

教育界有句名言:“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我认为一个好校长应该德才兼备,具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较强的服务心。校长是学校管理的核心人物,而学校管理又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必须培育良好的精神文化生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那么,如何培育校园精神文化呢?

一、制度建设

校长是学校的法定代表人,必须依法治教。科学、规范的制度是校长依法治教的重要保证。因此,校长治校的首要任务是要健全和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本学期,我校重新修订了教师考勤制度、教职工请假制度、学校安全管理制度、门卫制度、校产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体育器材管理制度、仪器室管理制度、校园环境卫生管理制度、食品卫生管理制度、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汛期学校安全工作应急预案、学校安全检查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教学工作检查制度等各种规章制度,以制度管人,收到了良好的管理效果。

二、提高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

作为上级教育行政领导机构和学校组织之间的纽带,校长不仅要有良好的文化修养、渊博的知识和良好的沟通能力,还要有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紧跟时代的步伐,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开拓创新。此外,在平时的工作中,校长还要学会倾听,善于伸展自己的思维触角。我从初中调到陵小工作,教学环境变了,管理模式变了。因此,我通过各种媒体了解国内的教育理念,探求城区小学的管理模式,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校长要想把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管理得井井有条,除了要在自身的文化水平、能力素养等方面加强修养外,各项工作还应该立足于一个“早”字。我每天早早就到学校,既可以给教师树立榜样,又能了解到其他教师的到校情况,从而使教师自觉地按时到校,开展学校的各项工作。

三、开展教育科研

校长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不搞课题科研的校长不是一个合格的校长。不搞教育科研的学校,是无法生存和发展的。校长应切实参与学校的课题研究,并在课题研究中摆正自己的位置。首先,校长要成为课题研究的领导者,组织和领导全体教师根据创新教育的时代要求,根据学校和教师的特点,确定校本研究课题的目标、方案,制订出课题研究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并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为课题研究群策群力,使广大教师有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和空间。其次,校长要成为课题研究的指导者。校长应努力把自己培养、锻炼成为一个研究型、学者型校长。课题研究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必须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能力。校长必须指导教师提高对课题研究的认识,指导教师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确立课题研究为教育创新服务、为育人服务的意识,解决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三,校长要成为课题研究的实践者。校长在课题研究中,必须在创新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实践,把课题研究作为实施教育创新的自觉行动。这个学期,我们齐心协力开展教育科研,成绩显著。周丽、党旸、陈琚老师参加北流市首届青秀班学员教育教学技能比赛,分别获得数学、英语、语文一等奖;李东泉老师获得北流市《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李广老师参加北流市小学艺术教师教学技能比赛获得一等奖。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在于营造一种氛围,陶冶学生的情操,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因此,我校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出了“四性”:一是科学性,即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二是教育性,即寓德育于物质文化建设中;三是艺术性,即精心设计,严密组织,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富有艺术意味,给人美的享受;四是经济性,即物质文化建设要有时代感。这个学期,我校加强了墙壁的文化建设,在中厅搞了《三字经》阅读版块,图文并茂,极具阅读性和欣赏性。

此外,我校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开发大课间活动,并与学校艺术活动相结合,陶冶学生的情操,体现合作、自主、探究的教育理念,展示学生的精神面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五、努力创建平安校园

为了保护少年儿童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给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校园环境,将安全教育落到实处,增强广大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师生的自护自救能力,确保学生的生命安全,我校积极开展了以“我自护,我平安,我自爱,我健康”为主题的活动,落实八项制度(学习制度、领导责任制、工作责任制、监督检查制度、宣传制度、落实信息反馈制度、家长联络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创建平安校园。对思想不重视,工作不落实,措施不到位,缺乏大局观念,不服从指挥和调度,缓报、瞒报和漏报工作实情,造谣传谣,迷惑人心,影响到学校安全的行为和人员,要严肃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