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智慧教育研究方向

智慧教育研究方向

时间:2023-09-01 16:56: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智慧教育研究方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智慧教育研究方向

第1篇

关键词:国内 智慧景区 文献综述 研究方向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部分传统景区开始优化产业结构,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发展智慧景区的热潮。在学术上,有关智慧景区的文献也明显增多。国内学者开始探讨有关智慧景区的发展问题并尝试提出指导性意见。与此同时,经济水平的提高使人们更追求个性化的旅游体验,这也给国内景区带来新的挑战。在多方作用下,我国智慧景区的发展逐步成型。本文在整合相关文献后,尝试提出未来智慧景区的研究方向,希望对我国未来智慧景区的研究做出一定的贡献。

一、智慧景区的起源与概念

(一)智慧景区的起源

智慧景区是在“智慧地球”及其在中国实践的“智慧城市”、“智慧旅游”背景下产生的。[1]在2008年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先生在纽约市外交关系会上首次提出“智慧地球”概念,并指出智慧地球的核心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式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公司和人们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2]在2009年11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决定将旅游业培育成国际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为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3]在建设“智慧城市”、“智慧旅游”的背景下,作为旅游业核心要素之一的旅游景区为了顺应时展、打破数字景区建设的瓶颈,“智慧景区”孕育而生。

(二)智慧景区的概念

智慧景区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方面来看:

广义的“智慧景区”是指科学管理理论同现代信息技术高度集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低碳智能运营景区。这样的景区能够更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4]

狭义的“智慧景区”是“数字景区”的完善和升级,指能够实现可视化管理和智能化运营,能对环境、社会、经济三大方面进行更透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互通和更深入的智能化的景区。

广义的“智慧景区”强调管理因素,狭义的“智慧景区”更强调技术因素。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智慧景区,其最终目的都是让游客有更好的旅游体验。也就是说,广义与狭义都只是智慧景区定义的一种延伸。我国智慧景区的发展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但是智慧景^真正的准确概念仍没有达到共识。

近年来,国内学者不断对智慧景区的概念进行完善,尝试解释出智慧景区所蕴含的各个方面。(见表1)。

通过表1可以明显看出,国内学者在一些方面是有共识的。比如,学者们在给智慧景区下定义时均提到了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创新的服务理念和与时俱进的管理体系等因素。不难看出这些因素对智慧景区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表明,智慧景区的学术研究已经进入了萌芽期,但还有待完善。

二、国内智慧景区的研究现状

通过CNKI检索可知,国内智慧景区的发展态势良好,智慧景区的相关文献数量正日益攀升,但我国智慧景区的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智慧化设施不完善、信息化管理不先进,还没有真正达到理想化状态。本文从智慧景区的智慧化设施、信息化管理以及游客满意度三个研究方向出发,探讨我国智慧景区的研究现状。

(一)有关智慧设备方面的研究

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使景区的设施走向智能化。景区为了顺应这样的时代潮流,开始斥资建设各类智慧设施设备。但由于这属于景区自发性的发展,故部分智慧景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些许问题。在这样的状况下,国内学者开始将研究方向放到智慧景区的设施设备上。学者通过研究发展态势良好的智慧景区,改善国内智慧景区建设上的不足,从而提高国内智慧景区的整体运作效率。

通过CNKI的搜索也确实可以看出有关智慧设施设备的文献颇多。如,高伟在《九寨沟智慧景区管理体系建设》一文中就提出“通过把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信息传感设备植入门票、公路、建筑、电网等景区的各种物体中,可以实现对景区更透彻的感知。”[11]又如,柳红波也指出:“目前我国智慧景区大多已经实现智慧景区“一卡通”功能,即游客在对门票充值后,可以将其用于景区内的餐饮、住宿、购物等一切消费活动。”[12]方成伟也在《祖园敞园改造及管理问题初探》中提出:“将景点手机语音讲解导游系统、景区及周边GPS自助导览系统、智慧停车场管理系统等智慧旅游项目投入到智慧景区的建设中,力争让游客得到出行便捷,玩中尽兴,玩后满意的惬意游玩体验。”[13]智慧旅游专家李云鹏曾也曾在其著作中举出南京移动公司在玄武湖、红山两家4A级景区搭建智慧景区综合地理信息平台的事例,南京移动公司将游客导航系统、客源分析系统、智能监控系统等“智慧化功能”融入平台,为游客提供了更强的旅游体验感、更便捷的旅游信息化服务[14]

综上所述,可见国内学者对智慧景区设施设备方面的研究十分广泛。学者们通过实地考察、实地调研等研究方式,以具有代表性的智慧景区为研究对象,从多方面研究智慧设施设备,以便为国内智慧景区设施设备的建设提供意见。随着国内学者对智慧设施设备的研究深入,智慧景区在建设它的问题上,成功达到了事半功倍,国内智慧景区的设施设备建设趋于完善。

(二)有关信息化管理的研究

方德满在我国智慧景区发展研究中指出,我国传统化的景区管理体制、理念难以适应智慧景区所要求的高效管理目标,会影响智慧景区的建设进程。[15]智慧景区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产物,各传统景区开始逐渐打破传统体制的僵化局面,毕竟传统景区的管理以及信息技术都已经不能满足游客现在对于智慧景区的要求和期望。

宋磊、林洪波和王绪华在《泰山景区公共信息视觉导向系统设计应用研究 》中曾指出泰山自建成应用景区信息集成平台后,成功地应用于泰山景区的虚拟旅游服务、客流监控与管理、病虫害监测等多个方面,这对于提高泰山景区各类信息的利用效率和推动泰山景区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16]在此之后,莫洪源、蔡建民和刘广在《以共享平台为支撑的智慧景区建设》中以智慧颐和园一期为例,提出了园林、古建、文物等业务子系统的使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这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大量详实的数据依据,为智慧景区各部门业务管理的精细化与保护智能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7]杨俊博在《“互联网+智慧景区”龙门模式与河南智慧旅游发展》一文中曾提到,河南洛阳在龙门石窟进行“互联网+智慧景区”的龙门模式。其注重大数据、为游客提供了高品质的服务,实现了与游客的互动、与腾讯总部进行跨界合作,提升了游客旅游体验的品质以及游客满意度的同时,促进了河南智慧景区的建设及智慧旅游的发展。[18]

许多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理念不仅可以打破传统的景区管理机制,同时对于智慧景区的发展起到了突破性的作用。沈梅在《智慧景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指出,信息技术一直以来对旅游行业的支持力度是有目共睹的,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信息技术对旅游业的重要性将越来越被业界的专业人士所认可。[19]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使我国智慧景区在信息化管理方面飞速发展。

(三)基于游客视角的研究

相关研究表明,“100位满意的顾客会带来25位新顾客,赢取一位新顾客的成本是保持一位老顾客成本的5倍。[20]因此,我国学者开始基于游客反馈方面进行研究分析。近年来,智慧景区也越来越重视游客满意度,许多智慧景区为调查自身的游客满意度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通过选取游客提出的合理建议,对景区进行完善、优化,从而提高智慧景区的竞争力。

汪侠、甄峰、吴小根认为游客是景区智慧工程最重要的体验者,是智慧景区服务的核心对象。在通过对基于游客满意度视角的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进行评价体系及实证分析后,提出了旅游景区智慧化程度的需求、感知和满意度,这将为景区智慧工程建设提供重要的引导方向。[21]黎宏宝和吴晶祥通过在苏州乐园进行有关游客满意度的实地调研,得出苏州乐园需在产品体系创新、盈利模式变革以及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改进。[22]张春草和陈楠基于IPA分析法和游客感知视角对清明上河园智慧景区进行构建研究得出,该智慧景区应在基础信息和智能信息系统建设、景区宣传手段、资源配资的优化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建设和优化升级。[23]

随着智慧景区发展的不断深入,学者们逐渐意识到游客在智慧景区建设中的重要性。因此,学者们开始转换视角,从游客的角度来思考智慧景区的建设,通过对游客的调查来弥补智慧景区在快速发展中出现的不足。

三、国内智慧景区未来研究方向

到目前为止,国内学者对智慧景区的研究热度不减,相关学术文献成果也越来越丰富。但本文在整合近十年的文献成果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国内学者在把控研究方向的问题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本文在总结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以游客感知作为研究支撑,尝试利用新的视角,来提出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同时也探讨了智慧景区未来需要深入研究的内容。希望这些能对我国智慧景区的未来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智慧景区已有方向的研究

1.统一智慧景区概念。所谓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我国学者对于智慧景区的定义都有着自己的见解,以至于我国对于智慧景区的概念并没有科学、统一的标准。通过对我国学者的智慧景区概念的总结可以发现一个共性问题,各学者将大量有利于智慧景区发展的因素进行排列并加入定义中,从而形成自己的概念。也就是说,学者对于智慧景区所下的概念还只是处于浅层次的分析。这会限制人们对智慧景区的认识并限制智慧景区其它未探究方面的研究,不利于我国智慧景区的发展。所以,在未来智慧景区的研究过程中,学者们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一步完善智慧景区的概念。

2.深入研究游客满意度。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可以发现,目前我国对智慧景区基于游客视角的研究逐渐增多,但是对于游客满意度的研究仍处于浅层次的程度,因此,未来智慧景区在基于游客满意度视角所进行的研究应更深入。本文这里所指的深入并不是从智慧景区已有的智慧设施、智慧科学技术等这一方面出发,而更多的是希望学者们转换角色,真正的从一名游客的视角出发。智慧景区的实质是服务于游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从而使游客对该景区的满意度大大提升。所以学者在智慧景区游客满意度的实证研究中要挖掘游客在智慧景区游览体验中的真正需求,从而对智慧景区的建设提出理论性的支持。

3.加强智慧景区宣传的相关研究。目前通过CNKI、百度百科的搜索,可以发现在智慧景区建设的研究中大部分都有提到要加强智慧景区宣传。智慧景区的发展首先需要提高其知名度,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宣传的不到位,游客的知晓度就会低,不仅会使智慧景区经济受创,还会影响智慧景区各方面建设的进一步优化升级。目前我国智慧景区宣传的大方向明确,即通过线上线下两方面进行宣传,但是宣传效果却并不理想。所以智慧景区对于公关宣传的改革和创新是尤为重要的。因此,我国学者应在如何加强智慧景区的宣传、拓宽智慧景区宣传路径等方面进行相关的研究。

4.注重智慧景区的人才培养。“互联网+旅游”的理念逐步渗透到了旅游业的各个环节。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运用互联网开展线上旅游业务时,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对于新媒体营销、个性化定制、智慧景区建设与管理、跨界复合型等人才的需求日益突出。[24]由于智慧景区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不高,χ腔劬扒的信息发展的推广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因此研究如何培养智慧景区人才对于智慧景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景区信息化程度越高就意味着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越高。除少数景区外,我国绝大多数景区均依靠外援进行方案制定、系统实施和维护,没有自己培养的固定专业技术团队。[25]我国大多数的景区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不高,在接受以及掌握新科技的能力方面较弱,在景区管理方面钻研学习的人才稀少,造成景区管理方面人员的缺失。

我国智慧景区人员素质偏低、相关专业人才缺失的问题已经有部分学者提出,但是对此的解决方案却一直没有提出。因此,对于我国如何提升智慧景区人员的素质、如何培养智慧景区相关人才等方面需进一步的研究。

5.资金支持方面的研究。景区项目的投资具有投资周期的长期性、投资实施的连续性和波动性以及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等特征, 它比一般的工程项目投资复杂许多,[26]因此智慧景区在投资招标的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诚如我们所知,我国旅游业具有季节性这一属性,导致智慧景区的收入不平均,同时受经济、政治、天气等许多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智慧景区的收入也具有不定性和脆弱性;另外景区对自身建设和维护所需投入的成本较大,各类投资者与智慧景区都难以长期承受,导致智慧景区设施设备上的引进跟不上其转型的步伐。

因此,我国学者应在如何弥补智慧景区资金不足现象这一方面进行研究,确保智慧景区建设的资金供应,从而使智慧景区的硬件设施更加完善。

(二)智慧景区未来研究新方向

1.智慧景区研究方法不足。通过对文献的搜集整理,可以看出各学者对智慧景区的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具有局限性,基本都是实证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由于旅游是一个跨学科的科目,所以学者在对智慧景区进行研究时,还可以运用跨学科研究法等其他研究方法。除此之外,学者们可以运用历史研究法、思辨法、功能分析法、模拟法、探索性研究法等其他研究方法对智慧景区的发展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此弥补智慧景区在研究方法方面的不足。

2.对各类智慧景区有针对性的研究。大多数智慧景区的相关建设仍然只停留在表面工作,并没有真正找到自身的发展方向,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目前我国智慧景区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虽有很大的进展,但是各类景区在智慧景区建设中所运用的信息技术和管理体制都比较相同。因此,在未来智慧景区的研究中,应根据自身景区的特性,从智慧景区这一大方向中,找准自身景区所在的特定领域,并在其中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延伸,形成自己的智慧景区建设体系。

3.拓宽智慧景区的研究领域。智慧景区的发展促进着其他领域的发展,例如智慧景区对于我国就业趋势的影响、智慧景区与生物学、智慧景区相关法律建设以及智慧景区的全球化等方面进行研究。我国智慧景区虽然迅猛发展,但是我国学者仍聚集在某些特定方面的l展。这十分不利于我国智慧景区的均衡发展。因此本文希望各学者发散思维,在智慧景区现有的领域中另辟蹊径、开拓创新,为我国智慧景区的全面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总结

旅游作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大力建设智慧景区对于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尽管我国在智慧景区的建设中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不能否认的是,我国对智慧景区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不够系统,其很多方面的研究仍然缺失理论及实践双方面的支撑。我国对于智慧景区的理解仍然具有局限性,没有把握其真正的精髓和各方向的全面发展。在智慧景区的研究中,还是需要学者们转变思想、发散思维,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智慧景区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梁倩,张红梅.智慧景区发展状况研究综述[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

[2]崔茜,王喜富.基于物联网环境下的“智慧地球”在中国的建设[J].物流技术:装备版,2012(6):51―53.

[3]李洪鹏,高蕴华,赵旭伟.数字景区转型智慧景区的探索[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1(7).

[4]北京农业(中旬刊),2014(6):44.

[5]章小平,邓贵平.“智慧景区”建设浅探(上)[N].中国旅游报,2010―01―18.

[6]党安荣,张丹明,陈杨.智慧景区的内涵与总体框架研究[J].中国园林,2011(9).

[7]郭伟,贾云龙,邓丽芸.我国智慧景区的发展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2(25).

[8]邓贤峰,李霞.“智慧景区”评价标准体系研究[J].电子政务,2012(9).

[9]葛军莲,顾小钧,龙毅.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智慧景区建设探析[J].生产力研究,2012(5).

[10]季国斌,陈丽,暴莹.大连市智慧景区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6(5).

[11]高伟.九寨沟智慧景区管理体系建设[J].科技创新导报,2015(20):177―178.

[12]柳红波.物联网技术在智慧景区建设中的应用[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6(1).

[13]方成伟.彭祖园敞园改造及管理问题初探[J].中国城市经济,2011(09).

[14]李云鹏等.智慧旅游:从旅游信息化到旅游智慧化[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3.

[15]方德满.我国智慧景区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4).

[16]宋磊,林洪波,王绪华.基于3D-GIS的智慧泰山景区信息集成平台[J].中国园林,2011(09):30―32.

[17]莫洪源,蔡建民,刘广.以共享平台为支撑的智慧景区建设[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3(S1).

[18]杨俊博.“互联网+智慧景区”龙门模式与河南智慧旅游发展[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7).

[19]沈梅.智慧景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版),2015(21).

[20]HAWKINS D I,BEST R J,CONEY K A. Customer behaviour: building marketing strategy[M]. New York: McGraw Hill,1995.

[21]汪侠,甄峰,吴小根.基于游客视角的智慧景区评价体系及实证分析――以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5(04).

[22]黎宏宝,吴晶祥.智慧景区视角下主题公园游客满意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以苏州乐园为例[J].江苏商论,2016(09).

[23]张春草,陈楠.游客感知视角下的清明上河园智慧景区构建研究――基于IPA分析法[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4).

[24]胡晓聪.“互联网+”背景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商业经济,2015(70).

[25]郭伟,贾云龙,邓丽芸.我国智慧景区的发展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2(25).

[26]方世敏,赵爽.旅游景区项目投资决策方法优化研究.旅游科学,2008(5).

第2篇

【关键词】内涵;发展趋势;发展策略

一、智慧教育内涵与特征

“智慧教育”是“智慧地球”、“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它是指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处理、无线宽带网络为代表的一批新兴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智能设备和互联网等为依托,以教育资源建设为中心,以各项配套保障措施为基础,以深入实施教育体制改革为主导,全面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智能化的现代教育体系。该体系由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数字课件、公共服务平台和先进的云端设备组成开放校园或网络教育系统。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借助电脑、数字电视、手机等各种云端设备进行主动、高质量和个性化的学习。图1是智慧教育的基本架构图式,描述了智慧教育、智慧环境(智慧计算是其核心技术)和智慧教学的关联性。根据不同的尺度范围,智慧环境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学习空间,如智慧终端、智慧教室、智慧校园、智慧教育云资源等,智慧教学根据学习的情境和方式的不同,可以将智慧学习分为个性学习、群智学习、泛在学习、入境学习(情境化投入性学习)等。与传统教育信息化相比,智慧教育具有集成化、自由化、体验化、多样化的突出特征,可以集成多种信息资源,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互动学习交流,亦可以根据构建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让亲身体验知识,因此,顺应时展要求,推动智慧教育,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有利于消除区域之间的教育鸿沟,有利于促进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

图1智慧教育架构图式

二、智慧教育发展现状及趋势

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教育领域已经得到初步应用。例如,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格雷汉姆小学开展了教育云计算项目,全校600名师生通过“通用云计算服务”来获取虚拟电脑桌面,里面有非常丰富的学习材料。许多发达国家研究性大学利用云计算技术开展前沿科学技术研究。日本总务省启动了“未来校园”项目,建立了一个一对一电脑应用系统、互动性白板以及连接家庭和学校的协同教育平台,为所有6~12岁的学生提供电子课本和学习资源物联网技术在发达国家校园安防领域得到应用。电子书包在发达国家逐渐流行,利用iPad等移动智能终端进行学习的学生数量也不断增加。

目前我国通过实施一系列重大工程和政策措施,面向全国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形成,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已不同程度地建有校园网并以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信息终端正逐步进入农村学校;数字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入;教育管理信息化初见成效;网络远程教育稳步发展。但智慧教育在我国才刚刚起步。智慧教育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有所体现。例如,建设智能化教学环境;建设国家教育云服务平台,构建稳定可靠、低成本的国家教育云服务模式,建设教育云资源平台,推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建设云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建设覆盖全国、分布合理、开放开源的基础云环境,支撑形成云基础平台、云资源平台和云教育管理服务平台的层级架构。一些地方将智慧教育纳入智慧城市规划建设。例如,宁波市镇海区正积极开展智慧城区建设,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推进智慧教育建设。

三、智慧教育发展策略

1.深刻把握智慧教育的深刻内涵

智慧教育旨在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创建具有一定智慧的(如感知、推理、辅助决策)学习时空环境,旨在促进学习者的智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学习和生活环境的适应、塑造和选择,以最终实现对人类的共善(对个人、他人、社会的助益)。智慧教育充分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强调学习是一个充满张力和平衡的过程,揭示了“教育要为学习者的智慧发展服务”的深刻内涵。因此必须明确,智慧教育的关键在于学习者学会如何利用富有智慧的信息技术支持学习和实践,让学习者获得更多的真实感、拥有感、责任感、安全感和平衡感。

2.积极推行智慧教育资源云服务

技术进步消除了界定教育机构的传统条框,资源的集约化,让学习者获得新资源以及由此创造出结合更紧密的合作者和资源网络。当前我国应加强教育云顶层设计,构建层级分明、应用清晰、功能完备的教育云,通过统一建设和集约化管理,节约教育机构信息化经费开支,让其区域内成千上万的各类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教育科研、学生社团、教师、班会等单位,都能在自己的一套教育云平台上,零门槛、微费用享用多种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资源,并快速形成一张先进、高效的教育系统管理与服务网络,多、快、好、省跨越式地提升区域教育系统整体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实现教育信息共享和教育部门的业务协同。

3.建设未来校园和未来教室,构建智能化学习环境

未来校园和未来教室是指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很高的校园和教室,老师可以通过多种媒介直观呈现教学内容,学生可以进入虚拟场景进行互动体验。在这样的校园和教室里,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中的作用。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教学技术和设备,有计划地开展未来校园和未来教室试点示范工作。

4.加强教师智慧教育技术提升

未来智慧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数字化终端和应用平台的建设、开放数字教育资源的布局和管理、软硬件平台的有机融合,更离不开一批教师骨干。因此,在技术进步的同时,要培养一批教育技术专业骨干,提升信息环境下教育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实践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及其评价能力、网络信息资源的正确获取与分析能力、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管理和服务能力,实现教师教学能力与技术的同步共进。

参考文献:

[1]王世伟.说“智慧城市”[J].图书情报工作,2012,(2):5~9

[2]戴维.H.乔纳森.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祝智庭,贺斌.解读物联网与云计算的教育应用[J].物联网与云计算,2012,(4):23~25

第3篇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与科技学院重庆40000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高效课堂”日益成为教育人士关注的重点。而高效课堂的打造离不开教师智慧的运用。本文阐释了教学智慧、高效课堂的内涵以及高效课堂和教师智慧的联系,教师智慧在平时课堂教学以及课后作业布置中的体现。

关键词:教学智慧;高效课堂;联系;体现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强调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减负”的诉求下,教学开始追求“高效课堂”。教师是打造高效课堂的灵魂人物,在备课、授课、课后巩固的各个环节中,都要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合理安排,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同时新课改也强调教师成长,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发展自己的教学智慧,精进专业技能。

一、教学智慧的内涵

什么是智慧?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智慧”被解释为“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1]《辞海》上解释为“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2]

教学智慧是一种特殊的智慧。教学智慧在《教育大辞典》中被定义为:“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出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如,在处理事前难以预料、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时,以及对待一时处于激情状态的学生时,教师所表现的能力。”[3]

教学智慧有“复杂性”“情境性”和“实践性”。教学智慧的“复杂性”在于“教学实践领域具有两重性:它是自然的又是属人的,它是客体的又是观念性的,它是必然的又是自由的,它是因果性的又是目的性的。”[4]第二,教学智慧强调“教学情境”。教学智慧大都是教师个人应变能力与意外情况撞击而迅速迸发的火花,是“急中生智”的产物。我们知道,教学活动既是一种科学活动同时又是一种艺术活动。前者就会形成和发展我们所学的教学理论,后者就会形成和发展教师的教育智慧,即教师在教育情境中对个别的、特殊的教学现象的理解与处理,并成为教育实践性知识的重要组成内容,反映的是教学的偶然性。[5]第三,教学智慧同时强调教学情境中的“实践性”。教师在课堂上对教学所做的观念运筹、经验调度、操作设计等的种种努力最终体现于教学实践、课堂教学各环节中。平时教师无论是直接经验或是间接经验的获得,以及知识技巧的积累都会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磨合、升华。在课堂教学中,新的问题和新的情况随时出现,教学实践者需要“当机立断”、“急中生智”,才有可能避免教学实践活动的混乱或不协调。[6]

综上所诉,教学智慧是教师在课程设计、课堂教学中运用自己已生成的智慧知识经验,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应对学生的各种状况,并且做出及时准确的反应,达到完成教学任务,保证课堂质量以及学生对知识快速吸收的目的。

二、打造高效课堂

(一)高效课堂的内涵

高效课堂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高效课堂的内涵包括三方面:一是提高课堂效率;二是实现课堂效益最大;三是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1.科学的教学设计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教师在备课时候对整堂课进行精细设计,使学生逻辑清晰得到接受知识。

2.改变传统授受式模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转变传统“教师教学生学”的角色定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教师起到“答疑解惑”的作用。

3.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愉悦融洽的课堂氛围。师生关系良好有利于相互间的交流、沟通老师能对学生的各类问题及时作出引导。

4.生动有趣、旁征博引的教学语言。第斯多惠曾经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教师的语言应当有严密的逻辑性,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旁征博引,内涵丰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高效课堂与教师智慧

一个高效的课堂,需要老师在有限的时间传授学生尽可能多的知识,与此同时,教学方法要开拓创新,让学生乐于接受。所谓有智慧的老师才能培养出有智慧的学生,一个头脑机敏内涵丰富的老师不仅能提升课堂效率,对学生的一生求知的影响更为深远。

(一)教学设计环节中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

教学设计是教学的基石,一个充满智慧型的老师在其教学设计中会充分展露自己的高瞻远瞩。课前精心的准备才能宏观把控整个知识点。无论是教学环节的巧妙设计还是板书的构思无不展现着教师的匠心独运。

(二)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

实际课堂中有学生会有各种各样、始料未及的问题,更加考验教师综合能力。如对整个教学节奏的把控、反应、逻辑、观察、表达等等。具有教学智慧的老师懂得在小知识点上少讲,在重点知识上精讲。在以学生自学为主的课堂上,教师要以更加敏锐的观察,攻克难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扩充知识。

(三)课后作业设计中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

课后作业不仅起着温故知新作用,还能开阔学生视野。作为一个教师,不仅要通过作业让学生夯实基础,也要让学生触类旁通。一个传统类型的老师只会机械训练,而一个智慧型教师,他拥有全新的视角,布置有意义的作业,让学生到“学而不厌”。

四、总结

在面对教育改革、转型的关键点,教师必须靠“智慧”去统率、处理知识信息,用教师智慧去引领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把“高效课堂”落到实处,减轻学生负担,培养良好的思维模式、事半功倍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625、921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中)[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3209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16.

[4]徐继存.论教学智慧及其养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8―32.

第4篇

【关键词】物联网;市政工程;卫星定位;感知;可视化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of wisdom municipal platform based on Internet of things

LIU Shang-wu,CAI Yan-guang,WANG Shu-yi,HUANG Bai-liang

(School of Automation,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Modern technology such as satellite positioning,data transmission and the integration of municipal custody work,built municipal facilities day-to-day maintenance and management and emergency traffic command center,take the city municipal facilities day-to-day maintenance and management and all kinds of sudden emergency work,and with 12345 public service hotline,12319 digital municipal dispatching command center and other links,form a multistage departments cooperate with municipal facilities day-to-day maintenance and management and emergency dispatching work mode.Perception of city public resources effectively,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to promote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s reduction,improve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resources,at the same time for the operation of the city guidance,norm,governance,management and services,provide citizens with a beautiful environment,a good order,a high quality service,an optimized management,the system has practical application value.

Keywords:Internet of things;municipal engineering;satellite positioning;perception;visualization

1.引言

按照我国建设部划定的市政公用事业管理范围,市政公用事业包括:供水、排水(含雨水、污水)、燃气、供热、道路(含桥梁)、公共交通、环境卫生、园林绿化专业。主要面临的挑战有以下几点[1~3]:

(1)市政公用设施投资结构不合理,是中国城市发展的薄弱环节;投资规模总体不足,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现状不适应。重新建、轻维护;重地上、轻地下;分重视道路、桥梁等形象工程建设,忽视必要的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的投入,薄弱环节突出。市政设施配套资金不足,造成一些已建成项目不能正常运转。

(2)市政设施规划不合理;管线设施的频繁改动和施工,其根源在于市政设施规划建设的不合理,缺乏预见性。

(3)市政设施家底不清,资料不全;事故频发,抢险困难;

(4)政府的责任和监管没有落实到位;缺乏对市政公用事业的规划、投资、价格、服务标准和质量、运营安全及综合防灾等内容进行系统的指导监督。

(5)市政设施使用效益低。现有设施失修失养,甚至新建成项目不能正常运转,投资效应没有体现。

2.建设思路

建设思路如下:

(1)摸清家底,建立市政公用设施信息库;

(2)建立市政设施的运行监测,实现科学化的应急处置;利用物联网技术,在线监测市政设施的运行状况,依靠科学的分析与应急预案,预防事故的发生并减少突发事故的灾害损失。

(3)实现从设施规划、建设、养护到监管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4)利用科技进步,提高政府监管水平;将市政设施的在线监测与管理部门的移动巡查相结合,提高政府的实施监管能力。进一步完善政府监管体系,包括市场进入与退出监管、价格监管、产品与服务质量的监管、标准监管、运行安全的监管、市场秩序监管等。

(5)建立一套科学、有效、权威的市政设施评价体系[4~5]。

3.体系结构

因市政公用事业的多专业性、数据海量性、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与应急处置的高时效性,智慧市政平台要采用云数据中心等多层次体现结构。

智慧市政平台是以全球定位、传感技术、以网络实时监控、调度、管理为主,通过对供水、供气、供热、排水和路灯等城市市政设施实行数字化管理,实现市政基础设施智能监管。通过在市政设施关键部位配置传感设备,获取实时运行数据,实现城区路灯智能控制、防汛智能指挥以及市政服务智能化监管等。智慧市政平台通过车辆、手持终端的实时定位追踪,把数据通过网络传回监控服务器,可以实现对巡查车辆、工程车辆、设施巡查人员、施工人员实时定位,随时掌握车辆的实际位置和运动趋势,可以做到及时调度、合理部署,切实增强对设施巡查、应急抢险、工程建设监督管理的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强车辆管理。通过调度管理系统形成呼叫、巡查、调度、监督、处理、统计及考核等条块结合的服务管理模式。通过对动态信息的管理,掌握全市市政道路各种市政设施部件的状态及各类事件的发生和处置过程,提高动态监控和应急抢险指挥能力,加强政府管理、监督、组织的能力。通过一整套科学完善的监督评价体系,对市政管理的各方面进行考核评价,既能监督市政管理中发生的具体问题,又能监督执法质量。

4.主要功能

智慧市政平台具如下功能:

(1)可对城市供水、供气、供热、排水和路灯等城市市政设施实行数字化管理,实现市政基础设施智能监管。

(2)可对市政设施关键部位进行实时数据监控,实现城区路灯智能控制、防汛智能指挥以及市政服务智能化监管等。

(3)可以随时掌握市政车辆的实际位置和运动趋势,可以做到及时调度、合理部署,加强对市政车辆的监管。

(4)根据市政管理的实际情况,设计并实现了“四位一体”市政综合监督指挥体系。实行市、区、所、巡查人员 “四位一体” 的综合指挥管理体系,实施市政部件、事件的时间无缝、空间无缝的实时监控,形成呼叫、巡查、调度、监督、处理、统计及考核等条块结合的服务管理模式。通过对动态信息的管理,掌握全市市政道路各种市政设施部件的状态及各类事件的发生和处置过程,提高动态监控和应急抢险指挥能力,加强政府管理、监督、组织的能力。

(5)以市政数据管理中心为基础,以信息化城市管理平台为核心,构建环卫管理、燃气管理、供热管理、户外广告管理等市政专题专用系统和内部协同办公自动化系统,依托于这些系统,实现一网式门户、一站式审批、一话式热线等公众服务。

5.结语

目前,智慧市政平台还可以围绕以下方向发展:

(1)强化市政设施规划辅助的内容,结合人口、经济和生态环境数据,科学规划市政设施的布局,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出谋划策。

(2)加大移动端应用的研发力度,加强移动设施管理、信息采集和智能分析方面的研发。

(3)发挥大数据的价值。挖掘设施分布的优缺点,进一步反映社会和经济发展动态。

参考文献

[1]刘寓,朱勃.市政管理移动监察“慧”管城市[J].城市勘测,2014,1::12-13.

[2]黄来源,李军辉,李远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城市地下管线智能管理系统[J].物联网技术,2014,4:23-24.

[3]彭文祥,贾嵘,薛惠锋,等.基于GIS的城市排水管网信息系统[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08,17(4):396-399.

[4]赵德才,王凤利,李小军,等.城市道路井盖的缺失报警与精确定位系统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12,28(3):23-25.

[5]李向红.城市路面井盖管理问题探讨[J].市政技术,2009, 11(27):6-7.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项目编号:2012B091000171,2011B090400460)。

作者简介:

刘尚武(1993―),男,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嵌入式linux。

蔡延光(1963―),男,湖北咸宁人,博士,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网络控制与优化、组合优化、智能优化、智能交通系统等。

第5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

环境艺术设计是通过设计手段把具有艺术含量的构成形式有机的组合在某一空间中,使其达到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获得审美享受的空间环境造物行为。从某种角度说,环艺设计是与人们关系最密切、影响最具体的一个艺术设计门类,其构成形态主要由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个方面构成。物质形态主要是指构成室内外不同类型风格的物质要素,非物质形态则是指如历史、传统、民俗习惯、审美观念、社会制度、伦理道德等影响和指导人们行为方式和审美取向的精神因素。环境艺术设计师的任务就是利用设计构思使艺术品质和功能技术达到完美结合,从而构建各要素间平衡关系的环境系统。

一、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特征与教育现状

综上所述,环艺设计所面对的是人的生存空间环境的营造,要解决的主要有空间物质形象的艺术化、施工工艺、材料学、室内外物理环境设计和陈设设计等几个方面。设计思想的产生,不可否认来源于设计师所把握的理论认识、专业素养,但风格和个性的形成也来自设计师不断进取的、开拓性的创新精神以及个人的实践经历、经验积累和智慧、灵感的显现,而这种能力的进发是无规律、随机的,也是不可能简单地通过书本和课堂来传授的,必须要在设计的实践中经过长期的浸润和磨练才能建立起来。知识可以传授、技术可以训练、艺术可以熏陶,唯有设计智慧必须依靠实践经验的积累。按照我们现行的设计教育模式,环艺设计的学生在经过了三年的职业教育之后,还必须经历几年的实践历练,才可能将所学的专业知识、文化艺术基础素养逐步转化为初步独立的设计思想和审美观。在课堂教学中,作为设计师的专业教师也只能泛泛而谈地传授一般知识,学生与教师的接触缺乏实质性的专业交互和经验传授。

二、构建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制实践型教学模式

设计的专业性质是把设计思维和概念转化为现实、具体的物质形象的过程。因此,设计从业人员最基本的素质就是要与实际的生产相结合,熟知生产过程,了解物质材料与成形工艺,除了能熟练地运用设计方法和设计手段,如草图方案、效果图、工程图等表达设计意图外,还应参与实际的生产活动。另外,如前所述,设计毕竟是属于个体智慧的劳动,设计思想需要传承和延续,师承之间必须经过具体的时间与项目的磨合才能得到真谛,这是设计这门专业在学习程序和师承关系上有别于其他专业的特别之处。

注重并将这一理念贯注于教学之中的,除了包豪斯以外,还有大洋彼岸的赖特,他一手创建的东、西塔里埃森不仅是其工作、生活的营地,而且是一所独特的学校。塔里埃森的现行教育与成立之初相比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它己发展成为具备了完整的教学体制与学位评估条件。它独特的教育方法与体系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子。作为事务所,它至今依然承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O计。塔里埃森的教育仍然从根本上迥异于其他学院。通过“做而学”,在培养人的品质与提高人性价值的同时而使其成为建筑师,仍然是其办学的宗旨。

1.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保证与内容

环艺设计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以环艺专业的研究方向为基础,由授课教师按照环境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等方向组成不同的课题方向研究团队,应具备一定的研究与实践设计实力,因此,执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前提是要有能力很强的学科带头人作为负责人,要有结构合理、专业性强的学术团队作为教学师资支撑,这样既可以保证设计项目的到位,又可保证有足够的力量完成设计和教学任务。工作室成立之初,可通过高校提供的一定的教研资金,维持教学、实践与科研并行的运转,步入正轨后即可实现自给自足甚至盈利。

工作室的日常运转是在保证教学计划内容的前提下,通过教师向社会承接项目、有条件地组织学生参与,把教学融入到实践项目和研究中去。引导学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验证和消化所学理论知识,形成教学与实践结合的良性关系。同时,日常教学中通过实际项目对设计经验的不断归纳和总结,可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2.如何解决环艺设计工作室教学与实践的矛盾

工作室应具备研究的基础和实践设计的能力,包括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明确的研究方向和比较充足的项目支持,经过教师申请及院系和学校讨论、考核后开设。工作室教学上实行双向选择的制度,学生通过前两年的如专业基础能力、道德素质、学习态度等基础学习及考核,达到一定的条件后方可选择指导教师进入工作室学习。

工作室将实行等同于企业单位执行的工作制度,指导老师可根据学生的爱好、意愿和能力,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工作室部门的设置是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科为依据,建立不同方向的专业部门,如方案部主要培养学生的方案设计能力,艺术功底好以及对设计理念理解比透的学生适合方案部的训练。施工部主要培养学生的设计管理能力,以及对施工工艺和装饰材料的掌握。室内陈设部主要培养学生室内陈设的设计能力,绘图部培养学生的制图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电脑辅助工具将设计思想表达出来,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来选择不同的部门或者轮换进行学习。

随着经济改革的迅速深入,国家的建设发展将会需要更多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高等职业院校要以一种责任和义务感加大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力度,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的设计人才。要立足解决好培养设计艺术人才的实践教学环境,通过建立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这个特定教学窗口,与社会接轨,了解社会的需求,使教学与实践一体化,创造一个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环境,培养真正满足社会需求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为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新形势下室内设计教育的发展道路》杜华刚,《科教研究》,2007.

第6篇

(唐山学院计算系科学与技术系,河北 唐山 063000)

【摘要】目前很多的高等院校甚至中小学都在进行智慧校园的建设,智慧校园是多媒体数字校园的新模式。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完善,为智慧校园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分析了智慧校园的概念,提出了一个基于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智慧校园模式。该智慧校园可为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服务的平台。

关键词 物联网;云计算;智慧校园;智能感知

作者简介:王永强,男,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

1智慧校园的现状

智慧校园是在多媒体数字校园之后提出的高校信息化全新概念,也是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不断完善的产物。并且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进行智慧校园的建设工作。

智慧校园的概念来源于IBM提出的“智慧地球”。所谓“智慧校园”指的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化的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环境,这个一体化环境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该概念最早由浙江大学正式提出。2010年,在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浙大描绘了这样一个智慧校园的蓝图: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1]现在建设比较成熟的院校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江南大学等。

2智慧校园支撑技术

物联网[2](IOT),是指通过射频技术、传感器技术,按照相应协议,将物品与物品之间通过互联网相连,从而实现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视频监控,流媒体共享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智慧校园中的物联网技术,最明显的是使用智能感知技术,可以对校园环境、各种教学和辅助设备、多媒体教学资源、学校相关工作等进行科学统一管理。比如说基于RFID的校园交通管理、校园一卡通的管理、宿舍管理,教工管理;基于ZigBee的校园监控管理,基于WIFI的移动教学;基于二维码的图书管理等。物联网技术为智慧校园提供了一个更为高效、绿色、环保,智能的校园环境。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云计算将会改变整个互联网基础,影响到互联网的产业格局,被视为信息技术的第三次浪潮[3]。

对于硬件层,目前,各高校硬件环境有了十足发展,但存在利用低,管理复杂等缺点。使用云计算技术,可以通过云计算架构,整合学校的各种硬件资源,形成公共资源池,应用虚拟化操作,自动为各种任务分配资源。对于系统层,各高校使用着诸如学生管理、教工管理、图书馆管理等大量系统,由于没有统一规划,各系统间通信困难,很难实现智慧校园。但可以使用云计算技术,将各管理系统整合成“云”,科学的为用户服务。所以云计算是智慧校园实现的关键技术支持。

3智慧校园总体设计

在智慧校园环境下,用户可以通过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依照确定的角色权限, 个性化地定制信息服务;各类应用系统通过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融合服务, 以支持单点接入的、安全的服务方式。[4]用户可以使用传统互联网设备,也可以使用物联网设备进行登录,登录后由云计算框架技术统一分配用户权限,来使用由云计算技术整合的系统。

3.1物联网和云计算的智慧校园的框架结构

基于物联网和云计算的智慧校园,进行总体设计后的框架结构可以分为自顶向下模式的四层,包括综合云管理平台层,管理子系统层,云计算数据整合层,网络层。其中综合云管理平台层,是由云计算技术将各管理系统进行统一管理,提供登录入口;云计算数据整合层,是由云计算技术将各类数据通过虚拟池形式科学存储;网络层,包含了传统的互联网技术,也引入了基于射频技术的物联网技术。

3.2物联网和云计算的智慧校园的智慧表现

智慧校园的“智慧”主要表现[5]在智慧环境感知、智慧管理、智慧教学过程、智慧生活、智慧就业推荐等方面。

智慧环境感知,是对教室、图书馆、办公室进行温湿度检测和智能调节,对校园的空气质量进行监测并预警。智慧管理,是通过物联网对摄像头节点、红外节点、烟雾节点进行智能监控;通过云计算技术对各管理子系统进行科学管理。智慧教学过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智能组织教学资料,以及即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智能推荐。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智能分析,随时随地的个性化学习等。智慧生活,使用者各项身体体征的监测,购物、旅游的推荐,基于爱好兴趣等的智慧交友,社团活动的智慧组织等。智慧就业推荐,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用人单位所需人才情况,通过云计算技术,进行智能分析推荐。

3.3物联网和云计算的智慧校园的数据安全

使用物联网和云计算的智慧校园里,对于终端用户,只需将银行卡、校园一卡通,手机卡集成到手机中。即使用射频识别卡,也俗称为“黑卡”,可以进行移动支付,比如食堂、开水房、超市等;也可以涉及门禁、图书借阅,考勤等。

由于物联网集成到智慧校园的各个方面,而且物联网由于分布发散、终端设备量大、通过无线射频技术进行传输等特殊原因,所以智慧校园数据及网络安全也是智慧校园亟待解决问题。可以通过,采用较为成熟和可靠地系统,加强网络服务器及终端设备监管,提升防御策略等保障智慧校园的数据安全。

4结束语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环境建设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整个学校的运转效率。基于物联网和云计算的智慧校园的应用,是时代的必然趋势。尽管对智慧校园的研究实践探索刚刚起步,智慧校园也存在着较多问题,但智慧校园是建设校园的目标。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会给我们生活带来质的变化,像智慧社区、智慧医院、智慧城市的建设也会迎来蓬勃发展的契机。

参考文献

[1]黄小卉,黄宇星.基于云计算的智慧校园探究[J].中小学电教,2011(11):38-39.

[2]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U IT. ITU Internet Reports2005: The Internet of Things[R]. 2005: 1-28.

[3]张文川.云计算与智慧校园的建设[J].电子商务,2012(5):11-14.

[4]宗平,朱洪波,黄刚,许建真.智慧校园设计方法的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15-19.

第7篇

摘 要:教师是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主体。教师智慧是取得教育成功的活的灵魂。本文通过对“教师智慧”的概念、特征等方面的讨论,分析了如何培养教师智慧以及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教师智慧。

关键词:教师智慧;特征;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1

教师专业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因素。教师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在教学中体现智慧。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赢得当代学生的信服,才能够满足学生适合个性发展更广层面、更高层次的学习需求。

一、什么是教师智慧?

所谓“智慧”,是指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而“教师智慧”也是一种能力,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实践活动中具备的一种特殊能力。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它是教师生命力的源泉,是教师的精髓和核心之所在,是教师的灵魂教师智慧滋养着学生的理想与人格,孕育着学生的精神与智慧,以此为学生树立价值坐标,并从根本上引导社会的进步。

二、教师智慧的特征有哪些?

教师智慧涵盖教师多方面的素质,它融合了教师已有的经验和经历。从大的方面讲,教师智慧是良好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表现为教育的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状态。从小的方面讲,表现为真正意义上尊重生命、关注个体、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境界。教师智慧的特征具体包含以下三方面:

(1)具有理性智慧

教师的理性智慧是教师教育理性不断发展,走向成熟和完善的过程中逐渐所形成的智慧,是教师在对教育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和规律的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主要表现为对教育本质、目的、方法等有正确而深刻的理性洞察,其中既包含对先进教育理念的吸收,又包含教师个人在教育实践中的独立思考和实践反思。

(2)具有情感智慧

智慧不仅属于认识范畴,同时也是情感范畴的一种体现。对于教师来说,情感智慧就是基于职业感、道德感、人际交往、师爱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智慧。特别是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关怀,不仅是教师情感智慧形成的基础,更是一切教育智慧生发的情感动力。

(3)具有实践智慧

实践智慧是教师基于个体经验的长期积累、实践中的切身感悟、教学中深刻反思而逐步形成的教学智慧。众所周知,课堂中的教育情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就使得课堂的教育情景很难从属于某种概括性、普遍性的教育规则。充满变化和不确定性的教育实践要求教师能够尽可能的时时刻刻机敏地感知、辨别当下教育情景。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总是充满智慧的,并且总是在瞬间的判断和迅速的决定中自然而然的展现出来机智的行动。

三、如何培养教师智慧?

(1)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新的科技革命带来了知识的飞速增长,也带来了学校教育在内容和组织形式上的急剧变化。因此,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够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了解社会的需求。学习是支撑人生发展的主要力量源泉,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将是未来学习化社会的重要特征。而教师也唯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够不断地发展自己的专业,更为有效地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

(2)具有不断反思的能力

智慧的人善于反思。反思是对思考的再思考,是更为深邃的思考。反思也是教师智慧的特质之一,同时又能够促进教师智慧的生成,成功的经验在反思中得到固化与提升,失败的教训在反思中得到溯源。反思的过程是教师能力和教育智慧不断提升、成长和发展的过程。教师通过对日常工作保持一种经常思索的习惯,能从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中发现问题,促使自己获得更深层次的、关于对课堂和学生以及自己教学方法的理解,并由此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提高自己主动适应的能力,将自己教学活动中成功经验或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提炼,生成新的思想、观念和方法。善于反思的教师能够快速获得成长,提升教育智慧。

(3)具有开放的、活跃的思维

思维是智慧的核心。优化思维,积极改变不良的思维方式是培养教师智慧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教学情境和教学行动进行理性分析和逻辑推理,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给出理由,善于思考是教师教学智慧生成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教师要保持思维的高度开放性和创造性,即不墨守成规,能打破线性思维的束缚经常多思质疑能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况敏锐感受、准确判断、把握时机,能及时转化教育矛盾的冲突从新的角度寻找出路,迅速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如果教师能够在尽可能多的环节上表现出创造性,其实践质量必定随之提高。

四、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教师智慧?

教育是一种科学,更是一种艺术,这就要求教师对于一些课堂上变量的处理具有敏感性、灵活性和艺术性,尽最大可能避免教育失误的发生。

(1)善于解决突发问题

课堂是多变的,真实的教学情境更是丰富多样的,它蕴含了无限的可能性与创造性。任凭事先如何周密设计,教师在课堂上总会碰到许多新的、不能预设的教学问题,教师若是对这些问题束手无策或处理不当,课堂教学就会陷入困境或僵局,甚至还会导致师生产生对抗。在教学当中,常常是那些不稳定的、变化不定的时刻需要某种无法计划的机智的行动。这些不稳定的时刻并不是教学中的偶然事件,它们从本质上是教学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富有教学智慧的教师面对偶然性问题和意外的状况,总能迅速地临场应变,把课堂上偶然的不利事件转化为有利的教学因素。要做到这一点,往往需要教师的长期实践和感悟,包括设想各种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以及应对措施。

(2)适时地“幽他一默”

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知识性的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有时老师为了维护自己所谓的“尊严”,认为承认错误就有损形象,怕出丑,丢面子等。通常会用批评或者回避的方式来对付那些挑刺的学生,结果不仅使自己威风扫地,还容易激发师生矛盾。智慧的教师敢于承认错误,尤其会适时地用幽默的话语自我调侃一番,不仅体现了“人非圣贤”的哲学智慧,也让学生从中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这样无形中还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五、结语

总之,教育要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智慧型人才。要培养具有学习能力、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要有具有创造能力和教育机智的智慧型教师。教师智慧是教师取得教育成功的活的灵魂,是教师长期以来全身心投入教育实践,不断反思、探索、创造的结晶。教师要具有教育智慧,最根本一条就是要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与综合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有智慧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0

[2] 田慧生,做一名智慧型教师[J].天津教育,2006(03):1.

第8篇

>> 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策略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网络舆情与政府危机管理 面向大数据的网络舆情多平台交互机理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建立 大数据语境下网络舆情的价值转化 大数据环境下网络舆情分析方法探讨 大数据影响下网络承载问题研究 网络大数据助推网络舆情研究与政府管理实践 基于大数据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对策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舆情管理研究 基于大数据的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IM交互设计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特征及趋势探析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网络舆情分析与应对 政治稳定背景下网络舆情的应对 大数据下的网络舆情应对 大数据环境下网络稳定性测试模型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我国网络借贷监管对策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政府数据管理对策研究 大数据时代下网络视频的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相丽玲,王晴.信息公开背景下网络舆情危机演化特征及治理机制研究[J].情报科学,2014,32(4):26-31.

[3] 王芳,王晴.微博舆情的演化机理、价值特征与治理机制[J].情报杂志,2014,33(1):120-124.

[4] 杜建华.风险传播视域下舆论安全及其治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7):143-149.

[5] 蒋明敏.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风险的特点、成因及其治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173-177.

[6] .公共危机事件的网络传播与舆情治理[J].东岳论丛,2012,33(9):140-143.

[7] 张健华,李娜.智慧城市理念下的政府网络舆情治理研究[J].理论与现代化,2014(6):79-84.

[8] 张勤.网络舆情的生态治理与政府信任重塑[J].中国行政管理,2014(4):40-41.

[9] 梅松.基于电子政务的网络舆情危机治理[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1(4):41-46.

[10] 谢金林.网络舆论生态系统内在机理及其治理研究[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3,14(4):90-101.

[11] 李鸣.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中的政府决策:过程与机制[J].青海社会科学,2014(2):94-99.

[12] 张小明.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综合治理:体制建设与制度保障[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3,14(5):81-87.

[13] 马荔.新媒体视域下网络舆情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关系及治理路径[J].江淮论坛,2015(3):106-109.

[14] 李阳.危机管理模式下新媒体网络舆情治理路径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15(4):49-54.

[15] 韩舒立,张晨.网络舆情治理中的政府逻辑:困境与重塑[J].电子政务,2013(5):15-22.

[16] 舒刚.风险社会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的治理机制创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9):33-39.

[17] 常锐.的网络舆情及其治理模式与机制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18] 张杰,张文胜.食品安全智库参与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治理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5,36(15):143-147.

[19] 王向文,图登克珠.舆论场+:一种探索性思考――兼谈对涉藏舆情治理的启示[J].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0(3):28-32.

[20] 刘泾.网络舆论生态视域中的谣言治理研究[J].情报科学,2014,32(5):42-46.

[21] 张佳慧.中国政府网络舆情治理政策研究:态势与走向[J].情报杂志,2015,34(5):123-129.

[22] 盛明科,邵梦洁,徐厌平.国内网络舆情治理研究:主题、范式及展望――基于CSSCI数据库2005-2013年的数据分析[J].情报杂志,2014,33(8):190-195.

[23] 维基百科:大数据[EB/OL].[2014-08-28].http:///ch-cn/%E5%A4%A7%E6%95%B8%E6%93%9A.

[24] 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53.

[25] 曾润喜,徐晓林.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系统、指标与机制[J].情报杂志,2009,28(11):52-54.

[26] 兰月新,曾润喜.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规律与预警阶段研究[J].情报杂志,2013,32(5):16-19.

[27] 蒋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43-245.

[28]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监管分散在四类政府部门[EB/OL].[2016-04-01].http:///shendu/xxsb/detail_2013_0

7/22/27739989_0.shtml?_from_ral-ted.

第9篇

一、优秀班主任工作的功能定位

北京市优秀班主任工作室分小学第1工作室、小学第2工作室,中学工作室,首批研修成员是14位获得过“北京市十佳班主任”荣誉称号或“全国优秀班主任”称号的班主任。工作室的基本功能是:

(一)加速班主任专业发展带头人的形成

专业化的班主任需要培养、需要培训,更需要班主任群体中优秀分子的示范和引领。在一个群体中能够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的人就是带头人,能够在班主任专业发展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人是班主任专业发展带头人。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带头人应该是班主任工作的专家,即对班主任工作精通并有独到见解的人。他们既够按着育人规律高效工作,又能够揭示育人的规律;既能够把班主任工作做得非常漂亮,又能够说出为什么这样工作以及是怎样工作。其典型的标志是已经形成了育人思想,并通过著作或文章表达出来。

北京市有一批影响全国的老一辈优秀班主任,在北京市乃至全国发挥了较好的带头作用。如,丁榕老师等老一辈优秀班主任,不仅有着感人的事迹,也有着丰富的智慧,还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思想。他们以其事迹感染着年轻人,以其智慧迪启着年轻人,以其思想引领着年轻人。北京市有一批正在成长着的优秀班主任,在4万余名中小学班主任中,已经有8800名班主任获得了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有20名获得了北京市十佳班主任荣誉称号(2006年和2008年两届),有数十位获得了全国优秀班主任(教师)和模范教师的荣誉称号。他们做出了一定的业绩,在北京市乃至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但是,从北京市班主任群体的现状来看,优秀班主任的数量不少,但特别有影响力的不多;优秀班主任的工作特色初步形成,但教育思想还很少形成;优秀班主任自身工作得特别好,但发挥引领作用还不够。优秀班主任工作室的作用之一,就是使优秀班主任尽快成长为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带头人。

(二)促进优秀班主任的可持续发展

从前期的资料分析和访谈调研,我们发现,工作室成员都是模范教师:他们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他们爱岗敬业、激情投入,持续地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班级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奇迹,表现出高尚的道德情操。他们也是智慧教师:他们智慧育人、科学工作,无论什么样的班、什么样的学生到他们手里,他们都会化腐朽为神奇,表现出高超的教育智慧。他们也是个性教师:他们每个人都有“独门绝技”,他们用不同的教育风格成全着他们的学生,也成就着自己;他们的个性体还表现在他们以超人的毅力和卓越的智慧把工作做到极致。

但是,他们要成为班主任工作的专家,要成为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带头人,还需要将经验进行梳理、提炼,升华为思想;需要将实践智慧显性化,升华为理论。这是优秀班主任的智慧实践从自发走向自觉的过程,是优秀班主任的实践智慧从隐性走向显性的过程,是优秀班主任的实践智慧结构化为操作思路的过程,也是一个探寻班主任专业成长规律的过程。要实现这种转化和飞跃,一方面需要班主任的自主反思、自觉提升,另一方面需要专家的点化和引领。前者需要班主任的理性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后者需要专家的理论水平和指导能力。优秀班主任工作室致力于通过提升班主任的理性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实现班主任的可持续发展。

二、优秀班主任工作室的运转

优秀班主任工作室的项目目标是:“建立优秀班主任工作室旨在总结优秀班主任成功经验,提炼优秀班主任的教育思想,促进其专业能力不断提高。发挥优秀班主任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北京市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打造一批在北京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知名班主任群体。探索中小学班主任成长的规律,研究班主任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式。”(《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做好2008年班主任队伍建设专项工作的通知(京教德〔2008〕2号)》)

围绕上述目标,优秀班主任工作室确定的基本工作思路是:以教育科学研究为主线,以优秀班主任为主体,以指导老师为主导,以形成班主任教育思想、打造优秀班主任群体、探索优秀班主任成长规律为目的,按照统分工作原则,采用理论学习、专题研讨、交流展示、案例教学和课题研究等形式加速优秀班主任带头人的成长。

(一)“三主”工作指导思想

1.以教育科学研究为主线。教育科学研究是揭示教育本质及其客观规律的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优秀班主任工作室的研修班成员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形成了高超的实践智慧。通过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可以提炼工作经验,揭示经验中所蕴含的原理和理念,使具有特殊性的工作经验升华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工作室采取叙事研究、行动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基于优秀班主任实践经验的研究。开班之前,要求研修成员撰写成长报告;开班第一天,要求每个人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指导教师给予点评,并提出修改成长报告的建议与要求。开学后,要求研修成员撰写工作案例、工作思考(或工作经验),并进行了案例指导和课题研究指导;第一学期末,研修成员初步确定自己的研究主题;第二学期开学初,经过双方选择,工作室为每一位研修成员配备了研究指导教师;第二学期末确定研究课,第三学期初进行了开题答辩。第二年进入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2.以优秀班主任为主体。入室研修成员都是在北京市乃至在全国已经产生一定影响的优秀班主任,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也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每个研修成员都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和成长环境,进而形成了不同的经验和工作特色。因此,工作室以优秀班主任为研修主体,促进研修成员的自主研修。研修成员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制定研究计划并开展个性化研究,目的是促进优秀主任的思想形成。14位班主任都确定了源于自己的特长、反映自身特色的又能促进自己工作的研究课题。如甄珍确立了《现代小学生班级阅读生活体系的设计》的研究课题,郑丹娜确立了《“全接纳,慢引导”理念指导下的师生沟通方式研究》的课题,孙凤香确立了《运用成长树进行目标管理的研究》的课题,王保东确立了《关于农村地区示范高中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研究》课题,何艳梅确立了《通过真实记录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研究》课题。各个工作室根据研修成员的兴趣和积累确定研修主题,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专题研究,目的是形成关于班主任工作的研究成果。如,小学1室确定了“家校合作,携手共育”的研究课题;小学2室确定了“营造班级文化,滋养学生心灵”的研究课题;中学室确定了“强化自主管理,实现自我教育”的研究课题。

3.以指导教师为主导。优秀班主任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具有着高超的实践智慧,但理论基础尚待夯实,理性思维能力尚待提高,科研能力尚待加强。因此,优秀班主任的研究需要专家的理论指导与适时点拨。为此,优秀班主任工作室成立了由高校知名学者、培训机构优秀教师和一线实践专家组织的专家团队。在组建团队时,充分考虑了专家的影响力、理论水平和学科结构。从影响力来看,我们聘请了理论界中有较大影响的檀传宝教授、在实践领域有较大影响的丁榕先生和王宝祥老师、在班主任培训领域有较大影响的陈爱老师;从理论水平来看,无论是高校学者还是实践专家,都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并对教育有独到的见解。从学科结构来看,教育基本理论老师、心理学老师、德育理论(含班主任理论)老师各占三分之一。

一方面,导师帮助学员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如张红老师在与郑丹娜老师的交流与对话中,帮助郑老师理清了其教育思想,将之确定为“全接纳,慢引导”。另一方面,对研修成员的研究给予理论上的支持,如何艳梅老师为“真实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促进良好学习意识与行为的形成”经验找到了“评价―激励―强化”的管理心理学基础;孙凤香的“发挥成长树的激励作用,引导孩子自主发展”,原来蕴含了目标管理的原理。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之下,研修成员找到了自己的理论基础,使自己的工作特色逐渐明晰,研究方向逐渐明朗。

(二)“三项”工作策略

1.精耕细作。本项目的培训对象一共14人,分3个工作室,每个工作室配备一名指导教师,同时还配备由一线专家、高校学者、培训机构教师组成的导师团,在设立导师团时还考虑了教育科学与心理科学教师的搭配。在课题研究阶段,根据班主任的研究方向和选择意愿,为每一位班主任配备一名课题研究指导教师。工作室活动有设计有方案,活动过程有记录有反思有总结。工作室为10天的异地研修制定了异地研修方案,印制了异地研修手册和研修专家资料;异地研修结束后,形成了《记录集》、《体会集》和《总结集》,制作了宣传片,召开了总结会。

2.高端引领。参与工作室活动的专家,都是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高校学者或一线班主任。如教育基本理论专家杨启亮、张华、李政涛等教授,教育实践专家杨瑞清、李希贵、李烈等中国当代第一批教育家丛书作者;德育理论专家朱小蔓、檀传宝、齐学红等教授;全国知名优秀班主任丁榕、黄静华、王立华等。优秀班主任在与知名学术专家面对面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了教育的内涵和功能,体味学者的理性之魅;在与著名实践专家面对面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了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作用,体味专家的人格之魅;在与优秀班主任面对面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了班主任工作的责任和价值,体味着同伴的智慧之魅。

3.行动提升。“且行且思”和“且思且行”反映了这一策略。“且行且思”,是指工作室成员要边学习边思考、边探索边思考。每一次专家报告都留三分之一的时间让研修成员与专家对话;每一次工作和思考交流,都要进行同伴间的互助和指导教师的指导;每一次活动后,研修成员都要写出活动心得。研修成员在积极参与中得以提升。“且思且行”是指研修成员将所思所感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和育人行为,或指导影响他人的行为。

(三)“四五”工作模型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更离不开学校的培养。在此前提下,工作室确立了四大加速优秀班主任成长的途径:专家引领、自主研修、同伴互助、榜样示范,四种途径贯穿于整个研修活动之中,并相互作用;设计了基础性工作和个性化研究两大类研修工作和四小项工作;安排了理论学习、专题研讨、交流展示、案例教学和课题研究等五种基本研修方式;形成了如下研修工作模型(见表1)。

第一年主要开展基础性工作,如通过自学读书、专家报告等形式开展理论学习,以开阔学术视野;通过撰写成长报告、工作反思、工作案例等方式,梳理工作经验,以聚焦工作特色;通过讲述自己的成长轨迹和工作经验,通过点评他人经验并提出发展建议,开展汇报交流活动,以实现共生共荣;通过现场展示和现场点评活动,可以尽显展示者的特色和思想,提升展示者的水平,也可以提升同伴的认识水平、鉴别能力和指导能力。

第二年主要进行个性化研究,如通过名家对话和高端引领,实现工作经验到教育思想的理性升华;通过课题研究和系统思考,形成论文、专著(或研究框架),初显思想观点;通过对共同感兴趣的问题探讨或聚焦某位成员特色的专题研讨,形成工作室的研修成果;通过报告和论坛展示等形式,汇报研修成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优秀班主任

工作室的活动成效

在各方面的支持下,在研修成员的努力下,优秀班主任工作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优秀班主任的带头人正在形成,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了优秀班主任思想的提升和班主任工作特色的提炼

通过研修成员对自身成长和工作的回顾与反思、研修成员之间的分享与交流以及专家学者的指导与引导,工作室成员的工作经验得以提炼,工作特色更加明晰,教育思想逐步形成。甄珍老师引领学生享受现代阅读生活,进一步实践“真知真爱,育真人”的思想;万平老师提出“教育是温暖的”,并以此作为专著题目;全斌提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适宜发展”的教育理念。何艳梅老师聚焦于“用评价促进学生成长”的研究;袁凤芹致力于“家校合作,共奏教育和谐音符”的研究;孙凤香的班主任工作特色是“发挥成长树的激励作用,促进学生自觉成长”;王保东的班主任工作特色是“强化学生自我教育,促进学生自主管理”;李志伟的班主任工作特色是“创造属于教室的力量”。

(二)加速了优秀班主任的成长

研修成员在工作室有着不同方面和不同程度的收获。甄珍、万平、郑丹娜在入室前已经是全国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甄珍老师出版了《真知、真爱,育真人》、《班主任应该做好的七件事》等两部专著;万平老师出版了《马方日记》,郑丹娜老师360万字的“悄悄话”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入室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甄珍、万平、郑丹娜老师分别获得了“德育特级”、“全国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甄珍将自己的研究进一步聚焦到带领孩子享受现代阅读生活,并正式发表了文章,万平的专著《教育是温暖的》即将作为北京教育丛书付梓,郑丹娜的专著《走进心灵》(暂定名)已经入选2010年北京教育丛书。冯勉在2009年获得了“全国模范教师”的荣誉称号;何艳梅于2009年获得了“全国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的荣誉称号,拟撰写的专著入选2010年北京教育丛书编写计划;袁凤芹的专著框架已经形成。工作室最年轻的李志伟(32岁)老师也评上了高级职称。所有的工作室成员都入选了2009《北京市师德楷模》丛书写作计划。

(三)发挥了榜样示范作用

研修成员在学校内部、区域内、全市乃至全国发挥作用。隗金枝老师的工作室先于北京市优秀工作室成立,在市工作室的影响下加速发展;郑丹娜老师的学校工作室和区工作室、甄珍老师的区级工作室、何艳梅老师的学区工作室、袁凤芹在学校范围内的合作研究小组,都是在进入市级工作室之后成立的。工作室成员经常把参加工作室的体会与自己的工作室成员分享,同时也带自己的工作室成员参加市工作室举办的现场展示活动和与名家对话的活动。班主任们还通过为北京市乃至全国各类培训班主任做报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四、优秀班主任

工作室的工作经验

(一)政策导向,行政推动

北京市优秀班主任工作室以项目形式开展活动。在北京市教委正确策划下,北京教育学院成功地申报了由市财政支持的2008年和2009年教师培训项目,并得到了资金支持。市教委和教育学院分别进行项目的申报与论证、评估与总结环节,使项目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不断提高;项目的过程性管理,使项目实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加强。市教委和北京教育学院等各级领导都高度关注并悉心指导本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工作室的工作,有效地激励了优秀班主任的研修。

(二)组织合理,职责明确

本项目成立了由市教委副主任罗杰和北京教育学院书记马宪平为组长,市教委德育处、人事处、北京教育学院、市德育中心、班主任杂志社等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工作团队。

设立1名项目组负责人,负责全面工作,主要包括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安排各工作室的集体活动,协调各工作室的活动,对研修工作进度和质量进行总体把握。设1名项目秘书,负责三个工作室活动的教学、教务和日常行政管理。每个工作室设1名指导教师,共同研究、协调各室的研究工作;协助成员制定研究计划,为成员提供理念、方法和资源支持;了解成员需求和教学的全过程,对成员反映的问题及时与导师或项目负责人进行沟通;负责联系各工作室的导师和临时指导专家,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协调解决;负责组织、落实各工作室的教学实践活动;记录活动全过程,撰写活动新闻、工作纪要和工作简报;为成员提供相应的理论、方法和资源支持;共同研究协调各室的研究支持工作;活动记录和活动资料收集。及时向项目组提交活动情况,并将重大活动报学院宣传部。

工作室还建立了由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指导专家组成员及部分高校科研人员、中小学优秀校长和在全国有影响的优秀班主任组成的指导团队,其基本职责是:审定培训实施方案;指导工作室成员的学习和研究;对班主任在工作室的研究情况做出评价。

(三)诚心服务,启发自觉

工作室成员是北京市班主任中的佼佼者,也是工作最繁忙的人。让他们来到工作室感到学有所获、学有所乐,是我们思考和追求的管理目标。我们的做法是,确立研修成员的研修主体地位,明确研修成果的发展方向,激发他们的内在发展动力;杨秀治、张红、迟希新三位指导老师努力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竭诚为他们的发展着想和服务,使他们能够在工作室里感到发展有奔头,成长有方向,增强了他们自动自发的力量。

五、优秀班主任

工作室的行动特色

(一)团队影响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纵观全国的优秀班主任工作室,北京优秀班主任工作室建立了稳定的专家团队,以集体的力量影响优秀班主任,产生群体共振效应;同时,为每一位研修成员配一名课题研究指导老师,进行个别指导,提高指导的针对性。

(二)整体推进与个性研究相结合

工作室整体设计项目实施方案,明确各学期工作任务、工作时间和活动进程。与此同时,所有工作又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形式。工作室的整体研究,定位于研究优秀班主任成长的规律与机制,由项目负责人统一设计并组织实施;各工作室的研究定位于工作室研修成员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由各工作室指导教师组织实施;每一个研修成员的研究都是基于自己的兴趣和特色,着眼于自己的教育思想的形成,由各位成员自主设计自主开展。

(三)学习榜样与示范引领相结合

工作室一方面组织研修成员学习学术大师和实践大家的思想和品格,为他们树立追赶的目标;另一方面也通过研修成员的现场展示、做专题报告、当专家评委、带本校或本区徒弟等形式,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工作室还通过研修成员在各区、各校成立班主任工作室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四)心灵激荡与情境对话相结合

工作室通过自学读书、理论讲座、学术报告,开阔研修成员的学术视野,激荡研修成员的心灵,提升理性思维。王保东在与杨启亮对话后说,他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二个“贵人”,是使他立志要做学生人生导师的“贵人”。袁凤芹老师在听了丁榕老师的报告后以“温暖一生的感动――为时史的丁榕老师”为题写了近3000字的活动体会。

第10篇

关键词:徐州市;智慧城市;运营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3-43 -02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处于快速推进阶段,其主要动力来源于持续有效的工业化发展。中国目前的工业化快于城市化的问题特征较为明显,信息化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二者发展中的不协调因素,为工业化时代实体城市化的合理发展提供了方向。随着信息技术在城市运营发展各个领域越来越广泛的应用,IBM公司最先以技术为导向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使得信息技术成为了实现城市“智慧化”的主要手段和具体途径。目前,全球有600多个城市正在建设“智慧城市”,而中国也有50多个城市正在筹划建设智慧城市,城市智慧化水平已经成为了全球、全国各大、中小城市培养自身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徐州,也在“智慧城市”愿景的引导下,积极进行研究和实践,如何更好地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进城市运行模式。

一、徐州城市化发展的现状

徐州地处江苏北部,以老工业基地著称,被国务院列为全国国土规划纲要中重点发展的28个中心城市之一。近年来,不断摸索、创新工业化发展的路径,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带动下,徐州工业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同时,城市化建设不断深入推进(图1所示),城市化率的提高,是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高速发展过程中徐州同样出现了诸多不和谐的因素,进而面临了更复杂的城市管理和社会关系,如,城市环境问题、城市经济问题、城市民生安全和医疗问题等等。

二、徐州城市智慧化模式特征

智慧城市是有效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如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深入监督、解读城市运行的状态数据,实现城市管理的精准化、动态化,有效应对问题与挑战。IBM在《智慧的城市在中国》白皮书中界定的智慧城市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是:

(一)全面物联

通过智能遥感设备将城市空间系统内的硬件物联成网,对城市运行的状态数据进行实时监测。

(二)充分整合

实现物联网、互联网、通讯网的相互融合,确保提供智慧的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

(三)鼓励创新

创新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在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鼓励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智慧工具、智慧方法等方面的创新性研究和实践。

(四)协同运作

在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化运作的过程中,确保城市里的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和谐高效的运作。

三、徐州城市智慧化运营模式

在全球智慧城市建设浪潮的带动下,国内许多城市也逐步意识到了城市智慧化发展的必要性,纷纷摸索,并制定了相应的“智慧城市”整体规划,在这当中,北京、上海、厦门、苏州、无锡等地结合自身特点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表现出色。近年来,徐州从本地实际出发,积极向典范学习,科学、谨慎、有条不紊地推进城市智慧化的发展。

(一)城市智慧化基础设施运营模式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相关基础设施是培养城市智慧因子的土壤,其中主要包括:遥感技术、网络技术、大数据技术。借鉴上海的做法,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徐州亦主要采取了政府与运营商合作规划,政府主要负责监督,运营商负责建设实施。在此过程中,需要做到通过大量3G、4G基站,Wi-Fi热点,使宽带能基本覆盖城市主要城区;另外,在城市空间内重要的公共设施、民用设施上进行遥感、监测设备的安装,物联的基础上进行互联,实现全面物联、充分整合。

(二)徐州城市智慧化运用的运营模式

在不断强化信息技术在城市智慧化的支撑和服务功能的过程中,应高效配置、利用智慧资源,使其在城市运行中发挥最佳的效用。2014年,上海政府拟定的《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14-2016)》明确提出了需求为先的原则,在由三个核心部门构建的城市系统中,城市的智慧化发展应该立足居民、企业、政府的实际需求,令其真正感受到智慧化所带来的便利、快捷、高效,提高幸福指数。

1.智慧生活

市民需求导向,应立足于“市民真正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做到“以人为本”才是城市智慧生活所在。因此,民生的热点问题,如,交通、医疗与健康、教育、家庭、安全、休闲旅游等的各个方面需要进行有效、细致的智慧因子的注入和维护,具体会涉及智慧交通、智慧健康、智慧教育、智慧社区、智慧居家、智慧建筑、智慧街道、智慧旅游等方面,例如,在智慧健康与医疗上,有效整合城市的医疗资源,简化就医流程,构建个人健康电子档案,减少病人就医等待的时间和费用,降低医患发生率,强化对传染疾病的防控力度;在智慧交通方面,对所有机动车辆、道路、桥梁安装遥感监测设备,以及建设高效的控制中心进行交通信息采集与分析,增加行车安全,降低汽车拥堵、道路纠纷发生的可能性,提高行车、停车规范度和效率;在智慧街道方面,深入探索推进智慧因子在街道服务管理、邻里关系的作用发挥,研发多种界面友好的便民终端,提高居民办理各项事务的效率;开发适宜移动终端的APP,强化居民街道管理的参与意识,以及邻里之间的沟通;通过居民个人及财务的定位跟踪系统及街道视频监测系统的配备,加强居民安全状态,以此满足街道居民的不同需求确保居民生活和谐安全、出行方便。

2.智慧企业

企业需求导向,利用智慧因子助力企业发展。目前,徐州采取的做法是利用信息技术的智慧因子走高技术产业集聚化发展的道路,信息技术成为企业发展的基石,首先确保了产业链条上的企业通过信息分享、共享对各种资源实现有效配置和利用,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产业链条上各个环节的智慧化水平,具体包括智慧物流、智慧生产、智慧服务、互联网金融等方面。企业的智慧化发展可以使得企业在附加值高的事业上大展拳脚,并与在其他方面附加值高的企业实现强强联合,有效及时地应对市场的挑战。

3.智慧政府

政府是城市的管家,服务是其重要的职责,因此,政府的需求就是积极响应市民、企业的需求,政府的智慧方向应科学主动地推动先进的信息技术在行政管理、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具体运用。如,通过公共、民用设施的遥感、监测设备的安装,构建控制中心,对状态数据进行实时的获取、分析、处理,并及时将重要的信息向市民、企业进行反馈,实现无障碍沟通;立足徐州实际,利用信息技术升级政府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具体如,构建电子政务一体化、政府数据开放服务等。政府将智慧化的触角应尽可能地延伸到城市空间的各个角落并进行合理的智慧化运作。

参考文献:

[1]王世福.智慧城市研究的模型构建及方法思考[J].规划师论坛,2012,(04).

[2]史璐.智慧城市的原理及其在我国城市发展中的功能和意义[J].中国科技论坛,2011,(05).

[3]钟笃粮,冯奎.为了市民的智慧生活――我国台湾地区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发展观察,2015,(04).

[4]李洪宇.基于城市需求分析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匹配研究[D].浙江大学,2015,(01).

[5]赵崴.济南西区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4,6.

[6]高盼.打造智慧宜居社区让居民生活的更美好――北京朝阳区团结湖街道智慧社区解析[J].中国信息界,2014,(05).

第11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学观念;探究式学习;个性化学习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教育信息化与教师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和依法治教被作为四大保障措施,并被列入十个重大工程。教育部首位明确分管信息化的副部长杜占元指出,“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鲜明时代特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许多关键问题,诸如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新人才培养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全面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以及教育管理决策与服务水平的提升等问题,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推动。[1]在国家大力支持下,教育信息化正以迅猛的发展速度向前推进着,与此同时,教师的自我提升与发展、如何理解教育信息化、怎样转换好自我的角色成为关键的课题。本文主要以首都北京高校为例,探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教师如何肩负起新时代的教育职责。

一、教育信息化发展历史与现状

1、教育形式的发展历史

历史上教育的形式一直依附于其所处的社会发展形态。奴隶制社会,生产力低下,有限的教育资源仅对贵族开放,以一对一式的家庭教育为主;封建社会,有着明确的等级阶层划分制度,教育是专属于皇权贵族的奢侈活动,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家庭才能消费得起私塾教育,教育的内容也主要由背诵古籍文典为主;工业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升,对掌握知识与技术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多,学校和班级的概念应运而生,主要以学生听课的“接受性学习”形式为主。而我们现在步入了信息化时代,教育面临着又一波改革浪潮,有专家提出,教育应由“接受性学习”向“探究式学习”、“个性化学习”转变。每次教育的革新,对授课者的要求也在发生着变化,信息化教育同样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职责要求。

2、教育信息化现状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来的。关于教育信息化的界定,学者们还未形成共识。祝智庭教授在《现代教育技术》一书中把教育信息化界定为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2]

在我国高校课堂中,从多媒体技术的起步到网络通讯技术的成熟已有近20年的积累,这些都成为我们可以进一步加以深化利用的资源。在高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教师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授课技术,而是开始探索研究信息化技术能为教育带来哪些更为宏观的应用模式和颠覆常规的教学构架。在探索中不断积累经验,优化教学模型。以下我们主要以首都北京为例探讨信息化教育相关问题。

《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数字北京’建设的优先领建支撑终身教育和个性化学习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全面提升首都教育信息化水平”。纲要提出三项重要任务,其中之一为“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

二、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前景

在全球范围内,信息化正形成一股浪潮推动着未来教育的发展,同时不断刷新着人们对教育概念的理解。“智慧教育”被提出,很多专家认为,这很可能是未来信息化教育的突破口和转折点。智慧教育体现着资源共享、平台开放、无缝嵌入、技术智能化的特点,更让人期待的是,智慧教育突破了空间、实践、制度、形式上的束缚,呈现了教育大同,“人人为师,人人为学”的新型形态。发达国家纷纷把信息化和课程改革作为增强国力的战略措施,以此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国际选手。

在国内,我们紧跟着这次教育改革的浪潮,丝毫没有松懈。作为高校教育的主体,教师们也逐步意识到,信息化并不是单纯的技术手段,而是伴随教育发展的航向标和目的地。目前,混合式教学、微课程、个性化学习、泛在学习等教育概念逐步支撑起一片未来的庞大教育体系蓝图。

“人”是存在个性化、差异化的单独个体,从学习能力上讲,每个人接受知识的能力、记忆存储能力都不尽相同;从关注点上看,每个人的兴趣爱好,擅长领域不同。所以个性化学习方案是未来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方面。以教师为主体传授的知识不能限制或妨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信息化提供了无主体限制、无时间限制、无空间限制的公平信息技术平台,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选择世界各地名校同类课程学习,获得更为优质的学习体验同时,提高自身获得知识的质量,并使“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三、信息化教育环境中目前存在的问题

1、教师观念的偏差亟需纠正

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基本素质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将自我提升到规划者、统筹者、管理者的高度。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逻辑性和合作能力,同一专业的教师能够相互配合,以学科为基本组织结构建设统一的学科教学资源库系统。考虑如何解决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资源等问题。通过教学资源管理应用来获取、组织、利用和传播已有的传统教学经验留下来的知识,并能构建符合新时代特色的创新教育应用。

教育的改革中,教师是必须率先领悟和理解“改革”核心的群体,如果教师不能尽快将观念中的偏差及时纠正,那么改革的步伐将变得缓慢,甚至变成形式化的改革,但面临世界范围内的技术革新,不能跟上改革的脚步,就会被时代淘汰。很多人也并没有意识到,我们应当从单纯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行为的规划者、知识体系的管理者和教学结构的规划师。

2、基础设施的浪费与教学资源的不合理规划

首都北京各高校硬件建设基本得到保证,并且每年有规划进行维护更新,但软件的建设相对缓慢,造成软硬件投入比例失调,很多硬件资源并不能完全发挥作用与优势,某种程度上来说造成了隐形浪费。网络虽然得到普及,但带宽及网络设备并没有与时俱进,无线网络也不能全面普及,这也成为教育信息化的绊脚石。

过去几年中,很多学校在信息化的浪潮中并没有认清发展方向,盲目的随波逐流,比如,录制了大量的精品课程视频,但这些视频并没有充分的用于课堂教学,导致这部分教学资源闲置浪费。学生可以参与实践互动的资源没有跟随教学方式的更新而更新,很多教学手法陈旧老套,并不适合信息化课堂。以上两方面暴露了一个弊端,学资源数量上的极大丰富和应用上的极度短缺局面并存。

另外,沟通环境的建设也应相应的得到提高加强,避免传统教学中以学校为单位相对独立的教研方式,增加高校间丰富信息交流的手段和形式,提高校际间科研交流的现代化水平,真正做到提高效率,资源共享。在教育云上,资源的使用可以是开放的,同时资源建设过程也可以是协作和开放的,资源的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角色定位并不一定要界限分明――资源的使用者有时又能成为资源的提供者,通过协作平台教师和学习者都可以参与教育资源的建设,取长补短,不断补充更新优质资源库并保持其可持续发展。[3]

四、信息化背景下教师的职责转换

在这场时代变革中,教师应该尽早清楚认识到自己的角色转变。首先,这是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每年知识更新的速度超过了以往十年甚至二十年的规模,我们强调学生应该“终身学习”,那么这条准则同样适用于老师,不断学习仅仅可以保证与迅猛发展的社会同步,而高校教师队伍一直应该站在科学研究的前沿,所以仅仅与社会保持同步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通过学习长远的展望到未来的动态,时刻把控好教学方向。未来教育中,教师的培训也是不能忽视的部分,高校应完善建设社区教育网等应用系统,建立丰富的教师培训网络课程体系,在网络上开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课程以及其它的信息技术培训课程,利用网络的“规模效应”,让教师能够在远程接受个性化的培训。其次,教师的角色不可能单纯为知识的传播者,我们要通过提高个人自身素质,运用掌握的信息化技术为学生建立个性化学习方案与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教师要做到提供学习资源、制定高效学习方法、传授获取知识的经验、推动学生学习过程顺利进行、监控学生学习质量、进行学习效果评估、建立学生学习档案、辅助完善本阶段学习行为之后继续学习计划等工作。

参考文献

[1]杜占元.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为契机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1,(9):5-7.

[2]陈伟,雷欣欣.国外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对我国的启示.贵阳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3]任友群,沈富可,卢蓓蓉,赵春.大学的开源何以可能[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09,(13):4-8.

作者简介:

黄鹤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83年7月 籍贯:哈尔滨 学历:硕士 职称:讲师 研究方向:多媒体设计

第12篇

【关键词】现象学 教育现象学 高职学生学业幸福

【Abstract】There is a closed connection among the academic subjective well?鄄be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with their mental and physical developments higher vocational teaching quali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Phenomenology of pedagogy is a way to return to the truth itself. It focuses on life world and unique temperament by individual experience, and emphasis on reflection of problem. Students can enjoy the campus life of returning to the thing itself and creating; establish equal and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efforts to become a learning wisdom of students; to be a reflective practitioners in the Phenomenology of pedagogy. The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can achieve the academic subjective well?鄄being in school in this way.

【Key words】phenomenology; phenomenology of Pedagogy; the academic subjective well?鄄be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238-02

一、教育现象学界说

(一)现象学。 现象,英文表达为:Phenomenon,源于希腊文的拉丁词。十七世纪之前,“现象”,作为神学词汇,有“显现”、“奇迹”的意思。之后,“现象”一词伴随著哲学的发展,被给予不同的含义,成为哲学专业术语。柏拉图(Plato)认为现象是不断变化的,是人感知的对象,是真实存在的东西。而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则认为,“现象”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不能感知到它。真正创立现象学的是胡塞尔(Edmond Hussel)。他将“现象”等同于意识,是能够让人意识到的东西。之后,现象一词便广为流传。

现象学,英文表达为:phenomenology。在《哲学大辞典》中,对现象学进行了描述性的界定。“即通过回到原始的意识现象,描述和分析观念(包格本质的现念、范畴)的构成过程,以此获得有关现念的规定性(意义)的实在性的明证。认为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认识传统哲学中那些概念的真实意义。从而重新说明传统哲学中的问题,并深入开展各个理论领域的研究。”可以看出,有广义的现象学和狭义的现象学之分。广义的现象学是一种哲学思潮,其内容包含有:胡塞尔哲学和受其影响所形成的各种哲学理论。狭义的现象学,其内容仅仅是指胡塞尔创立的哲学流派。笔者采用的则是广义的现象学。

(二)教育现象学。教育现象学,英文表达为:phenomenolo?鄄gical pedagogy,加拿大教育学专家范梅南教授认为:“教育现象学就是想让我们摆脱理论和预设的概念,将我们的成就和已有看法、观点先搁置起来,让我们直接面对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生活体验,并对它们做有益的反思。从而形成一种对教育具体情况的敏感性和果断性”。显然,范梅南是把教育现象学作为一种方法,用来研究具体的问题。范梅南教授不仅将这种方法运用在教育领域的研究,还将其引入医疗等其他领域的研究。范梅南在他所著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提出重新构建师生关系,要实现教育智慧和教学机智的理想等,这些论述与一般教育学的论述相比,己经有明显的区e。

综上所述,范梅南教授同时从两个维度对教育现象学进行研究,即方法和学问。在现有的对教育现象学的研究中,有学者是将教育现象学作为方法去探究具体教育问题;而有学者则是将其作为一门学问去研究相关的理论体系。笔者比较倾向将教育现象学作为一门学问去研究其中的教育理论体系(教育意义和智慧),在研究过程中,是以现象学为哲学基础并以现象学方法为方法论。

二、高职学生的学业幸福

普世的价值观认为:幸福与人的追求和德行息息相关,既是主观感受,也是客观存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将幸福看作是遵照道德准则的生活(活动),除此之外的一切均是幸福的附属品和实现幸福的工具。他认为幸福是世界上最神圣的东西之一,只有通过不断地培养和学习,并按照道德准则去行事才能够真正获得幸福。

英国哲学家罗索认为人想要获得幸福,就要通过个人的努力去获取,仅仅依靠侥幸心理是不能真正获得幸福的。幸福的人就应该用客观的态度去为人处事,心胸开阔和兴趣广泛是其拥有的两大法宝,凭借它们,能够让别人也感到愉悦,那么自己就真正体会到了幸福的味道。罗索还强调,人不能只接受爱,而不付出爱。应该把自己接受的爱释放出去,让别人也能感受到爱的存在。因为爱是幸福的源泉,可以增进人与人的感情,真诚对人,别人也会如此对你。这样的社会才会和谐,这样的人际关系才会融洽。

由于W习过程本身就是追求和创造幸福的过程,所以就高职院校学生来说,他们在追求学业的同时就拥有了巨大的幸福价值。所谓学业幸福,就是学生在追求学业的过程中,通过自己对幸福的客观理解,加之自身的不懈努力所产生的一种快乐并满足的生活状态。当然在这种状态下,学生能够实现自己在学校阶段的理想,达到个体全面、和谐地发展。从个体自身的角度来看,学生想要获得学业幸福,关键一点要自觉转变学业意识,要把学业从必须要 完成的事情转变为幸福的事情。从个体的精神层面来讲,学生的学业幸福是学生的主观奋斗与客观存在的统一;是学生感受学业幸福与全面发展的统一;是学生在学校阶段实现自我价值与教育价值的统一。

三、教育现象学对高职学生学业幸福的启示

(一)享受“回到事实本身”、创造性的校园生活。现象学的精髓之一就是“回到实事本身”。将其运用到教育学中,“回到实事本身”是回归到教育的真实生活世界当中,真实的生活世界是未经定义的,因此,它本身含有正在发生的意义。在真实生活的世界中,己经发生的一切终将成为生活世界的背景,参与生活世界的形成。就高职学生而言,学校是最能够反映出学习发生的场所。学生 在班级中所受到的源于教师对其触动之时,就是学习发生之时,只有学生自身才能够真正体验学习在班级中的真正发生。换言之,学生的学习是无法复制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亲身去感受并体验学习的整个过程,对于知识,随时并即刻地汲取,那么学生不再受制于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学生的学习也不再是仅仅受制于课堂环境的活动,而是把学生看作是拥有判断力、智慧,并且对于学什么,如何学等问题具有强烈认知能力和反思能力的学习实践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求知的过程中拥有创造性,才能感受到在学习过程中也是实现自我发展和价值的过程。

(二)建立平等交互式的师生关系。教育现象学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是一种“替代父母”的关系。作为教师,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必须时刻提醒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这种关系。那么,是什么才能唤起教师的这种责任和使命呢?就是现象学的意向性,即任何心灵活动都必须指向或涉及某个对象。正是现象学的意向性才能唤起教师的责任和使命,从而使教师意向性地指向学生。学生,作为一种存在,是一种可能性,此时,教师应该用什么方式去对待学生呢?正如你去开灯的时候,开关的意义才会体现出来一样。运用在教育领域,只有教师意向性地关注学生时,那么教育的意义才会显现出来。所以,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的使命和责任,用爱、关心、支持和敏感的方式与学生相处,把学生带入丰富多彩、真实有意义的世界。

(三)努力成为学习智慧型的学生。在教育现象学中,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具备一种学习的机智。这种机智并不是学习的技巧或是技能,而是内化于学生内心的智慧,它体现了学生整个身心的存在,能够使学生客观判断出哪些知识是适合的、忧秀的,哪些知识是不适合的、不好的。对于高职生来说,这种学习机制是一种特殊的素质,与高职生追求其学业幸福息息相关。有些学生即便掌握了一些学习技巧,但仍然无法感受学业幸福感,这是由于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并不能与智慧等同,换言之,知识是能够通过一些学习技巧来掌握,而智慧则不能直接传授。智慧是需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经过学习者悉心研习进而获得。学习智慧型的学生,均会表现出个性化的色彩。因此,一名学生在其学习生涯中,最值得珍惜和体现他此阶段的价值以及其一生学习的宝贵财富就是他的学习经验。

(四)成为反思型的学习实践者。在教育现象学领域,关注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一方面要与真实世界保持紧密联系,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进行必要的反思。学生在学业生涯中,一定要认识到所学的知识不能脱离现实生活世界,否则就不可能体验到学业幸福感。想要使所学的知识不与生活世界脱离,那么就要反复思考才能做到。因此,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要格外注重反思。在反思性学习实践中,学生能够从中体会到学业幸福,因为学生通过实践智慧能够提高所学知识的合理性,完善自己在专业和生活上的品质,进而感到幸福。学生专业和生活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业幸福感。

参考文献:

[1]王卫华.教育现象的直观及其对教育世界的契合价值[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

[2]张利荣.教育现象学对高等教育研究的方法论价值[J].中国高等教育,2010(10).

[3]王攀峰.教育现象学视野下公共教育学教学的视角转向[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4]冯宇红.教育现象学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9).

[5]蒋毅超.大学生学业幸福感量表的初步编制[J].集美大学学报,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