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1 16:56: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行业的发展前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当前社会,我国的投资担保会计行业迅速发展,资本实力在不断的增强,由于一些担保会计行业并没有完善的建设体系或者是自身并不具备专业规范的运作管理体制,在投资担保会计行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和担忧。以下就是对我国投资担保会计行业发展前景以及现状的简要的分析。
一、我国投资担保会计行业目前的发展现状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推动下,各种投资担保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这些投资担保公司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我们社会效益的激增,以及推动了社会信用机制的健全并且实现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投资担保会计行业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是,新事物的诞生必然也伴随着社会弊端的出现,在投资担保会计行业在萌芽并且快速成长的过程中也要面对重重的阻碍和困难。目前大多数的投资担保行业都存在着建设体系不完善、不具备一定的专业规范运作管理体制、有关于投资担保会计行业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一些企业的诚信度缺失等这些问题,甚至导致某些投资担保会计行业公司濒临破产。所有的这些问题引起了金融界的广泛关注,所以笔者对于我国目前的投资担保企业的发展前景进行了简要的讨论和思考。
二、目前投资担保会计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建设体系
目前一些投资担保会计行业的从业机构的建设体系并不完善,很多的机构的担保实力不足,很多有关机构的担保资金都不足,这在该机构建立之初都没有得到很大的重视,其建设体系存在很大的问题,另外行业的各个机构分工都不完善,这样使担保资金出现问题的时候得不到有效的解决。除此之外,目前我国的投资担保会计行业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各地的财政一次性输入的资金很少,对于一些中小型机构的入股资金也是很有限的,一些社会上的闲散资金量也不大。这样就导致了投资担保行业在建设体系中会存在的不完善问题。另外,一些机构也存在了治理机构不合理的问题,其一是一些担保会计机构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在政府出资建立的中小型企业融资担保会计机构组织大多数都依附于某一层政府机构或者类似的机构,其内部运作程序复杂繁多,不能够与企业的性质很好的匹配。其二是担保会计机构在进行决策、执行以及监督的业务时三者不能够达到制衡的状态,很多根本就没有设立法律事务部门以及风险监测部门,对担保风险缺乏实现预警措施,很多机构也缺乏对资料信息的收集和整理的机构或者部门。
(二)不具备一定的专业规范运作管理体制
一些投资担保公司的自身运作管理体系很多也是不规范的,由于其行业管理、行业准入以及财务制度等等这些内部重要结构均处于比较混乱的状态,所以使得一些担保公司在缺乏制约的情况下,就容易忽略自身的规范管理和运作。有些机构存在很多不完善的贷前调查、担保审批、资产管理、风险控制、债务追偿制度,很容易造成了员工在进行业务处理是随意性很强,同时,领导在进行审批的时候的主观性很大,这样就很容易埋下安全隐患。
(三)没有有效的资本补偿以及风险防范机制
投资担保会计行业作为银行防范经营风险的一大保障,其经济来运存在着高风险低效益的特点,本来自身就缺乏有效并且可靠地资本补偿以及风险防范的机制,但是大多数的银行却又让担保会计公司承担大部分的企业贷款风险,另外又缺乏担保会计机构,一些中小型的担保会计行业的大战基金还不健全,就会导致一些投资担保会计公司倒闭。
三、投资担保会计行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具体解决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行业内部组织建设体系
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完善行业内部的组织建设体系,第一步要完善的就是资金体系,一个投资担保会计行业的机构首先要具备的是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在引进资金的同时,也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这样投资担保会计公司才能够有足够的投资风险担保能力,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另外需要面临的问题就是投资担保会计公司和政府的关系问题,这是投资担保会计机构得意发展的关键。为解决这个问题投资担保会计公司应该坚持选优扶持的政策,防止政府的行政干预,至于在具体的运作模式上,应当始终坚持商业化机制运作的模式来发展。
(二)引进并且培养高素质的担保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
投资担保会计行业要想取得长远的发展,必须要对业务人员进行技能的提升以及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内人员的业务熟练程度,才能够在繁复的业务中应变自如,才能够使在进行业务操作的时候避免错误的发生,这个是投资担保会计行业机构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对行业内部的风险管理体制进行完善
要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要对行业内部的风险管理体制进行完善。首先要完善内控机制和业务制衡机制。其要通过集体智慧和廉洁的制度来建立制衡机制,方法就是设置三个业务部门,一是设立担保业务部门作为开拓部门,二是风险管理部门作为业务的合规审查和合同文本审核的部门,其三是综合管理部为章证管理和重要档案管理的部门。这三个部门之间要有明确的职责与任务分工,实现部门之间的相互制衡。其次是要建立科学的担保风险评价体系,其可参考银行的客户评价体系,这样可以减少人为的误差,同时可以结合业务开拓的需求惊醒建立,建立的同事要体现出该机构的经营特色,以此来对申保客户进行风险评估来作为评价的依据。
投资担保会计行业的发展给我国的金融界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因为其是社会发展的新事物,在迅速发展的同事也必然面临着重重的困难和阻遏,笔者认为应该从上述的三个方面来对我国的投资担保会计行业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建设体系进行完善,这样才能够为其进行发展和企业壮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方案一出,引起了整个行业的高度关注。有业内人士认为,此举将使在华的境外事务所的运营方式与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更为接近,便于本土相关机构的管理。
随着在中国的经营期即将到期,“四大”须依照该方案逐渐进行本土化转制。首当其冲的是经营期将于今年8月份到期的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毕马威”)。为了解方案将给整个中国会计师行业及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带来的具体影响,记者专访了毕马威中国主席、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法定代表人姚建华先生。
《新理财》:您认为,本土化转制会对中国会计师行业产生怎样的影响?
姚建华:本土化的要求并不仅仅是法律、行政法规方面的要求,也并不完全取决于事务所自身的想法,其实本土化更大程度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为了配合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无论从业务质量、成本效率、还是从客户服务角度考虑,事务所都需要培养及储备更多的了解国内市场的本土人才,总体而言,本土化是事务所发展的必然方向。
自1992年在中国设立以来,“本土化”一直是毕马威经营发展的基本战略之一,特别是在人才储备、人才培养方面,2011年底的数据是,毕马威96%以上都是本土员工。当然,本土合伙人人数仍然相对较少,这源于很多复杂的历史原因。根据行业惯例,新入职的执业人员从审计员晋升到合伙人,通常需要12至14年的时间,而成为资深的高级合伙人,通常需要20年左右的执业积累。培养资深的本土合伙人对整个行业来讲仍然是很大的挑战,当然,我们会继续加大本土合伙人培养的力度,并严格按照“方案”要求的合伙人比例来进行转制工作。
《新理财》:这一政策,将对包括毕马威在内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产生哪些影响?
姚建华:当前,方案的出台以及“转制”是一个契机,它加快了我们的本土化管理进程。无论从市场方面和员工方面,对“四大”都有非常积极的正面影响。
市场方面,转制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将与国内其他事务所一样成为符合制度要求的特殊普通合伙企业,方案的出台澄清了市场上的各种传闻,而我们也可以名正言顺地成为“本土所”中的一员,继续为国内外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
员工层面,目前,很多员工对于经营期限到期后的本所特别是员工个人前途的不确定性产生了疑虑和担心。方案的及时明确了会计师事务所采用特殊普通合伙组织形式后,原中外合作会计师事务所的经营期限、经营业绩可连续计算,执业资格(含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等)相应延续。这给员工对本所及其自身前途的信心带来了很正面的影响。
《新理财》:毕马威准备如何应对?
姚建华:我们已经为转制工作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设立了专门的转制工作委员会,制定了转制工作时间表,对转制工作涉及的法律法规问题、政策程序及内部管理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解和研究,随着方案的,我们将积极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致力于合作到期日之前平稳、顺利完成转制工作。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加大对本土人才的培养。同时,毕马威也将秉承一贯的质量至上、全球一致、诚信为本、专业精诚、公民企业、回馈社会的经营目标和理念,继续为客户提供高质量服务。
《新理财》:这种本土化转制要求,是否符合国际发展惯例?
姚建华:针对“四大”是采用合作所还是特殊普通合伙组织形式的问题,我的理解是,并没有“四大”的世界惯例,在每个不同的国家我们都应遵守该国的法律法规的要求,采用该国认可的组织形式。而在中国,20年前成立之初之,所以采用了中外合作所的组织形式,是符合当时历史特定条件下的产物,从尊重历史的角度来讲,该组织形式也为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现在,根据方案的要求,在现实的法律框架下,我们将积极配合财政部及相关政府部门,切实落实做好合作所转制为采用特殊普通合伙组织形式,从整体上来看是一件利所利行业、与时俱进的好事。
《新理财》:您怎样看待注册会计师行业,以及毕马威在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
姚建华:我们非常看好转制后毕马威在中国的发展前景。事务所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国家的发展状况,然后是行业的发展,再后才是事务所自身的发展。从国家发展来讲,配合“十二五”中央经济发展战略,尽管未来5年GDP增速预期有所下调,中国仍然是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各类商业行为频繁,注会行业作为专业服务组织和市场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着国家高速的经济建设。市场对注会行业、对注册会计师的业务需求很大,而现在的注册会计师人数仍然无法满足市场及国家建设的需求,我们预期本行业前景一片光明。在国家及行业大好的大环境下,我们对自身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新理财》:这个方案会给毕马威在华的业务,以及行业市场上的竞争格局带来怎样的影响?
姚建华:转制将会为我们在中国的业务发展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我们将与国内其他所一样成为符合制度要求的特殊普通合伙企业,大家在一个开放的市场公平竞争,将会促进行业的进步。
关键词:大数据;公路客运集团;财务分析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深入应用,企业经营者对未来市场走向的预见力及控制力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大数据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并逐步成为企业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如何挖掘利用大数据资源成为企业当前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财务数据是企业最重要的核心数据,企业管理决策的关键是对财务会计及分析信息的有效利用。财务数据是确保企业正常运作的基础,通过对各类财务数据的搜集和整理,能够准确反应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加强企业管控,增强竞争力,为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公路客运与航空、铁路客运并列为我国三大交通方式之一,公路客运业受到我国产业发展政策调整,网络平台兴起、决策层观念保守等内外部环境的影响,成为改革开放近40年来发展状态最跌宕起伏的行业之一。2016年我国公路客运量为156.3亿人次,同比下降3.5%,这也是继2012年355.7亿人次后连续第5年下滑。在当前行业整体低迷的情况下,管理者迫切需要重新定位企业战略目标,调整经营和职能战略,找到适应新环境的业务组合管理模式,才能走出困境,重新回到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因此大数据信息的有效利用对于精准定位公路客运集团的战略决策非常重要。本文通过探讨大数据下财务分析思维方式的转变和财务分析的创新发展,来阐述大数据分析应用对公路客运集团财务分析的现实意义。
一、大数据时代下公路客运集团财务分
析思维的转变大数据时代,随着数据收集、储存、分析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企业的思维方式也从原先的样本思维、精确思维、因果思维向整体思维、容错思维、相关思维转变。与此对应,我们也要突破以财务报表结构介绍为起点,报表项目分析为基础,财务指标评价为手段的传统分析模式,根据公路客运集团的业态特征,重新确立以“环境与战略分析、财务行为纠偏、财务指标评价、发展前景预测“一体化为模式的财务分析思维。
(一)环境与战略分析
环境分析是企业战略分析的基础,通过对宏观环境、行业环境、经营环境的分析可以找到外部环境中影响企业的关键因素,通过对企业掌握的资源、能力、竞争力的分析可以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企业战略是确定企业未来的总体发展方向,通过战略分析,可以协调业务单位与职能部门的关系,优化资源配置,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大数据下公路客运集团的行业环境及对应的战略分析主要有以下变化:1.同业竞争的出现。公路客运集团指由多家拥有丰富的班线经营权、充足的营运车辆、高等级资质客运站的企业所组成的多层次经济组织,在本地区属于一家独大的领头企业。同时,由于消费群体的地区性特质和客运班车跨省往返经营方式,各省公路客运集团之间也是业务合作伙伴关系为主,同业竞争状况不常见,因此传统分析中往往不考虑同业竞争。但随着市场环境变化,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需求,公路客运集团不再满足于现有的市场份额,立足于更多客运信息构成的数据库,为企业跨省经营及扩大本省消费群体,提供了有利的支撑。利用大数据技术后,企业就可以准确判断某一地区的客流分布,锁定目标人群密集的地区,利用增加长线停靠站、短线驳客点和调整班线始发点的方式,在不加密班次和延长线路(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拓展班线覆盖区域,提升实载率,掌握竞争优势。2.垄断格局的打破。目前对公路客运业冲击最大的是快速兴起的“跨省网络拼车”,借助网络平台,无准入门槛及监管的网络拼车,使公路客运业多年来形成的市场格局被打破。无序竞争不可避免地给公路客运集团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但是凭借自身资源足、规模大的优势,公路客运集团一方面建立自助服务平台(上海的交运巴士网,浙江的巴士管家),另一方面与知名的互联网平台(携程、驴妈妈,畅途网等)联手,开展在线和手机购票,通过3年来的努力,目前上海地区网络售票比例已经超过35%,发展迅猛,维护了集团在市场格局中的龙头地位。同时,随着网络售票量的增加,旅客信息量激增,企业对班线营运实况的掌控力度有了很大的提升,为班线配载、互动换乘等业务拓展提供了决策依据。
(二)财务行为纠偏
是指评判企业会计方法、会计政策、会计估算运用是否恰当、会计处理是否灵活准确,会计信息质量是否如实反映企业实际后,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调整的行为。尽管审定后的财务报表已经被公认为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运用恰当、会计信息质量优的有效证据。但是通过大数据分析,企业可以取得大量的非财务信息,从其他角度进一步来佐证企业资产及经营状况的真实完整性,通过对不实不适的信息进行过滤,完善财务分析数据。以会计方法为例,资产价值是企业财务分析的基础。营运车辆是公路客运集团内占比重最大的资产,资产的价值由购入原值和折旧政策2方面决定。按照税法及会计法的规定,营运车辆按照6年计提折旧,传统方法下,以直线法计提折旧。但营运车辆受营运线路方向和圈数的影响,损耗情况不同,实际价值差异很大,使用改良后的直线法来计提折旧更加合理。通过对直接法下折旧额的调整,实现资产价值的精准计量,资产账面价值n=账面价值n+1-(直线法下计提的折旧额×调整率)。调整率函数为:U=f(X1,X2,X3,X4)。四个系数分别为:X1营运公里数,X2线路实载率,X3事故率,X4运营线路的道路状况。基于数据多样性,要实现这样单车计量,在手工时代是无法想象的,但是通过数据库的建立,财务人员可以直接获取已经分析完成的信息,并利用到折旧计提中来。
(三)财务指标评价
是指使用财务行为纠偏后确认无误的会计信息,对会计报表进行财务分析。财务分析的核心是财务指标分析,包括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获利能力、创造现金的能力。但有别于传统的分析,基于整体和相关思维,大数据下的财务分析结合了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及发展战略、充分考虑非财务数据的因素。大数据的体量大、速度快、类型多的特质,在财务分析中的优势显露无遗。结合大数据技术分析后的财务分析有了质的提升。1.丰富财务指标的内容。公路客运集团财务报表上通常只列示以货币计量的有形资产。对于企业拥有的“线路资源”,这一具有垄断性质的资源,由于是通过政府部门招投标或审批无偿取得,所以并没有体现。资源价值的缺失,影响到企业财务指标的准确性。不同以往,新技术应用后,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企业可以建立以班次密度、客运周转量、车辆等级为因素集的矩阵,将“线路资源”进行量化,纳入财务分析指标评价中。但需要注意的是,线路资源的量化金额要随着公路线网布局的推进,油价的上下波动,适时进行调整,这也是大数据运用的便捷优势。2.加速财务指标的核算。目前上海最大公路客运集团的“智能长途信息系统“已经开发并投入使用,外部实现从售票到检票的无纸化运作,内部实现车辆调度、自助结算的智能化操作。随着系统运用,海量数据被收集,并投入财务分析指标模块中进行运算,极大地降低了人工误差,许多财务指标随需随得,不再受到报表编制时间、人员水平的限制,提升了财务指标的使用效率。3.增强财务指标的敏感度。新数据分析技术的运用,使财务指标偏差值的幅度收窄,为管理层的决策提供更精准的依据。例如,公路客运集团的营运班线分自营、发包和联盟经营三种模式,不同模式下目标线路的“盈利点”是企业选择经营模式的决策依据。“盈利点”测算的重点是确定预期实载率,传统方法是财务人员以会计数据为基础,模拟经营环境,结合主观判断后估算取得。大数据时代下,财务人员首先以同质线路为基础测算出目标线路资源的价值,其次以目标线路资源的价值为起点,通过模糊综合评分法,还原出目标线路预期实载率,并将预期实载率与客流数据库中的同地区线路实载率分析对比,结合地区客流特点,最终确定可用的预期实载率区间。
(四)发展前景预测
财务分析最终目的是为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前景预测是对企业战略定位、产业环境及企业财务能力综合的做出科学预测,为企业管理当局提供决策支持。融合大数据分析后的财务分析,在前景预测上,更侧重于企业的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企业长期竞争力。公路客运集团可以通过财务分析思维的转变,重新评价行业和竞争环境,利用会计分析梳理会计信息,重塑财务分析框架,以更宽广的角度来预测集团的未来发展趋势,这也是大数据时代给公路客运集团创新转型发展带来的契机。
二、大数据时代下公路客运集团财务分析方法的创新发展方向
(一)大数据下公路客运集团资金管理得以全面升级
众所周知,公路客运集团拥有充足的现金流,为推动企业资金管理的升级,创建集团资金平台是当前最有效的管理手段。通过将所属客运站点、线路经营企业的资金集中归置,统一管理和使用,有助于实现集团内资金资源的整合与调配,提升资金使用效率。而获取资金规模效益,是公路客运集团资金平台最大的特色。
(二)数据挖掘技术的提高给公路客运集团带来新的发展方向
数据挖掘技术是运用科技手段对数据进行提取并分析,找到隐藏其中的内在关系和关联规则。“智能长途信息系统”的开发使用正是基于这项技术。系统设计的基础是使公路客运业务数据与传统的财务数据高度匹配,提高财务信息的可用性,并满足企业内不同管理层级的需求。随着系统的升级和使用,以往“等客上门乘车”的局面已经改变,通过数据库的分析,转变思路,推出“巴士网约车”、“定制巴士”等新业务,为旅客出行提供更个性化的定制服务,拓展了客运服务领域。
(三)大数据时代下公路客运集团的财务共享
财务共享是指企业(集团)使用大数据技术,将下属单位(含独立核算的内部单位)相同的财务职能集中起来,由一个独立的财务机构来行使。财务共享模式可以创造规模效益,通过会计核算集中化运作,整合企业内部资源,统一财务操作模式,将会计核算职能从企业财务部门中剥离,促进财务分工的专业化,确保财务人员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发挥财务的管理职能,使大数据的优势得到进一步提升。目前公路客运集团下的线路营运单位、客运站经营单位以及内部的独立核算单位很多,业务内容交叉,财务职能重叠,采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管理模式后,可以规范财务管理,精简成本,提高经营效率。但需要注意的是,建立和使用共享服务中心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集团要建立对应的风险评估制度,设立信息安全防范体系,加强中心内财务人员的培训,实行标准化流程管理等,确保共享中心稳定有效运营。
(项目编号: WLCX201501)
■中图分类号:F233;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22-0125-02
摘要:文章在阐述三本院校会计学专业学生就业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三本院校会计学专业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并从促进三本院校会计学专业学生就业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三本院校 会计学 就业前景 职业规划
一、三本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会计行业大环境也在不断变化,正是由于所谓的“热门”,导致大量会计从业人员迅速激增,就业质量和竞争力良莠不齐,出现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据有关研究的数据显示,目前会计专业位于就业形势严峻行业前列。因此,就如何解决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三本院校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有以下几点需注意;专业对口角度分析,从事财务、税务和审计工作专业对口比例达到64.17%,这个比例其实不算高;从就业地域分布分析,毕业生更多愿意选择经济发展好的大城市就业,认为这些发达城市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和广阔市场,因此不愿将眼光投入小城市或是僻远地区;从就业企业分析,三本院校学生难以进入国有企业和大型上市公司,在中小企业就业的人数比较多;从职业发展前景分析,截止到2015年会计和审计行业以CIER(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仅为0.44,成为就业景气最差的行业。可见三本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尤为严峻。
二、三本院校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因素
1.招生规模大。2015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 553所,其中本科院校1 219所,设置会计学本科专业的学校有620所,占比50.86%,其中在湖北省所有高校中,有83.33%的高校均设置有会计学专业。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会计学专业目前是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毕业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最多的专业。由于大学扩招,导致就业生与实际需求之间严重失衡,会计行业基本饱和,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
2.教育模式单一。人才培养机制和课程设置单一,用一种培养方法适用于所有专业,进行简单的复制,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三本院校培养体制方面,本是希望培育出既有本科的素质教育又具备专科技能的复合型学生。在实际中却造成了理论基础不如一、二本,实践技能不如专科的尴尬局面。同时采用的教材不适用或更新速度慢等原因,也阻碍了财会专业能力培养的步伐。
3.与社会所需培养脱节。会计学是一门典型的应用型经济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发展与更新速度较快的学科。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一系列会计的概念、原则方法和实务中的某些环节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需要的是有弹性思维、能随机应变的会计人才,而这些却是很难从专业课程与课本教材上学到的,因此学校应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到会计实务,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也有利于毕业后的上岗实习。
(二)用人单位因素
1.学历歧视。据调查,71%的毕业生认为存在就业歧视现象,而55%的人曾遭受过就业歧视。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明明一个工作岗位,具备一定的学历层次的劳动者就可以胜任,而招聘单位却要求求职者具备相对较高的学历层次。许多用人单位片面认为学历越高越好,这种选人唯学历化造成了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当前这种人才高消费现象还在持续升温。从全国重点城市人才市场反映的情况看,用人单位对高学历毕业生需求量增大,就业与学历层次密切相关。按学历比较,总体上硕士以上(含硕士)学历求职人数与职位数之比为 1∶1.03,本科学历人员求职人数与职位数之比为 1∶0.51,而大专以下(含大专)的求职人数与职位数之比为 1∶0.43。
2.用人歧视。由于会计岗位直接接触到公司的核心管理,知晓公司的很多商业机密,因此,大部分企业不愿意从外招聘财务人员,更多地选择近亲属担任。对于大型上市公司来说,由于财务报表需披露,在不涉及商业机密的情况下,他们可能也不愿意招聘三本院校毕业生,因此,三本院校会计学生的就业范围相当狭窄。
(三)学生自身因素
在专业选择上,盲目追求所谓的“热门专业”,对专业认识不足,后期学习兴趣不高,心生厌学情绪。同时也由于就业压力的存在导致学生盲目考证,抱着“多一个证多一条出路”的想法,偏离了自己的人生规划,一心以考证为重,将自己的专业课抛掷脑后,不断压榨上课时间来考取并不相关的技能证书,以获取一种心理安全感。
在就业过程中,由于学生在三本院校顺利毕业,同样可以获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这也就满足了很多家长和学生读本科的愿望,因此对于就业心理期望值也较高。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经济收入的高低,具有很强的务实性,容易好高骛远,心高气盛,不满足于小公司、小企业,大都想去一线城市的好工作单位,严重影响到大学生择业倾向。
三、对策
(一)学校因素
1.学校应该根据市场合理设置专业,切不可盲目追求所^的热门专业。三本院校应该根据各个专业特色对学生的教育发展和培养方向进行详细的介绍,开设职业发展教育讲座,帮助大学生明确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更好地促进其就业。
2.目前国内的大学大多是采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尤其是三本院校课程广、设置杂乱、专业性不强。因此学院应多增强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学校可以把更多的专业课结合实际,比如教学时加入案例分析、ERP沙盘模拟等,这样不但增加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教学趣味性,也更好地帮助了学生就业。
3.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不断调整培养方式和课程设置,避免教学落后于实践的现象,提高学生实操运用能力,降低后期企业培训上岗的时间和精力,更好做到“适销对路”缓解就业问题。
(二)用人单位
1.需要转变招聘观念。985、211院校中确实存在不少优秀人才,但不能总是用学历去衡量一个人的实际能力,直接将三本院校学生拒之门外。三本学生中也不乏佼佼者,一味以文凭高低招聘人才,这样的结局也只能是企业内部高端人才留不住、中端人才进不来的局面,所以,面对三本优秀人才企业也应该给予机会,从而优化员工队伍。
2.企业也应该加强与学校合作,给予学生实习机会,一方面为企业减少了后期培训成本,可以直接上岗就业,另一方面加强了与就业生的感情基础,提高员工的忠诚度。
(三)学生自身
1.提高自身素质。只有培养自身的竞争力,毕业生才能成功就业。作为应届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最基本的硬件要求应该是具备本科学历、英语四、六级证书和相关技能证书,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和计算机知识。与此同时,还要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2.要有良好的求职心态。三本学生要提高自信,敢于拼搏。
3.降低心理预期,准确定位。大学生对高薪、地域等的追求,也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就业难。其实换一种观点,求职过程中多去考虑职业发展前景和能力培养,踏实做事,也未尝找不到好工作。
4.在校期间多参与假期实践。多参与社会实践可以增加实际技能,提高工作经验,增强人际交往能力,为将来更好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政策因素
1.国家应该切实履行公共职能,加强政府对高校的引导。对三本院校的培养和管理,尽量平衡各个区域的师资力量,促进教育公平。同时控制招生规模,目前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越来越趋同于批量化,重“量”而不重“质”。高校保持适度的发展规模,有利于减轻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沉重压力,同时也有利于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输送高质量的人才。
2.拓宽大学生就业或是创业渠道,多提供政策支持;建立权威安全的网络就业信息平台,减少信息不对称;规范各类人才招聘会,对于中小城市也要照顾到,引导大学生更好就业。
3.加强对就业者的法律保护,贯彻《劳动法》的同时完善就业法规,改革对大学生就业的约束,尽可能使毕业生做到有法可依,完善劳动者在就业中遭受不公平待遇时投诉的行政途径和诉讼权利,制约用人单位的不规范行为。
总之,学生要结合自身特点,发挥能动作用;L远规划与短期目标相结合;坚持学习,提高综合实力;树立榜样精神。
四、结语
综上,三本院校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是来自多方面的,为此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要注意因时、因势利导,科学设置体系,注重应用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变化。用人单位也要合理利用人才资源,按需招人,优化自身管理队伍。政府也应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落实促进就业政策,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为大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学生自身则要更好地认识自我,做好职业发展规划,提升技能培养,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形成良好心态,以求更好就业。Z
参考文献:
[1]赵丹.浅析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困难的原因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5,(23).
关键词:保险监管发展前景保险市场
一、我国保险业发展现状
1.保费收入规模迅速扩大
保险业是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2006年全国保费收入达到5,641亿元,是2002年的1.8倍,在世界排名第9位,比2000年上升了7位。也就是说,中国保险业的国际排名平均每年上升1位。截至2007年底,中国共有保险公司110家,其中外资公司43家,比2002年底的22家公司增加了21家;中国保费收入达7035.8亿元,是2002年的2.3倍,同期,外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达420亿元,是2002年的9.1倍;外资保险占全国市场份额的5.9%,比2002年增加4.4个百分点。2008年全国各地区实现保费收入97840966.41万元。
中国作为一个潜力无比巨大的对外完全开放的市场,对国际保险资本有着非同一般的吸引力,许多国际知名的保险企业已把在中国发展业务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来安排,对于中国的保险企业来说,这就意味着如果要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适应这一国际化发展的潮流,中国保险行业已步入高速发展期,保险行业的经营模式也向着多元化发展,未来中国的保险业发展前景看好。
2.投资渠道稳步拓宽
2007年是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稳步拓宽的一年。受益于资产价格的持续上扬和投资渠道的拓宽,2007年1至11月份,保险资金运用余额2.6万亿元,收益率达10.87%,为近年来最好水平。自2007年4月保监会将保险资金入市比例从5%调高至10%后,保险机构在一、二级市场的活跃程度不言而喻,保险巨头身影频现,中小险企相继加入,各保险公司投资股票的比例直逼上限。当然,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绝不会仅仅局限于A股市场。2007年7月,中国保监会公布的《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保险机构海外投资不得超过上年末总资产的15%,投资范围包括固定收益类、股票、股权等产品。保监会批准中国平安保险公司运用不超过上年末总资产15%的自有外汇资金和人民币购汇资金,投资香港股票市场和重大股权项目。
3.保险监管水平提高
加入WTO以后,我国保险监管的法制环境将产生重大变化,保险监管将更加有法可依。与WTO规则不一致、与中国政府承诺相冲突的保险监管法律、法规和制度将得到修改或废止。同时,还将有许多反映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保险新法规面市,保险公司与市场经济体制及国际惯例相适应的经营管理活动将得到法律的认可。《保险公司管理规定》、《保险公估公司管理规定》、《保险经纪公司管理规定》等已经于2002年1月开始生效。在监管实践方面,保险监管将进一步体现市场经济的要求,坚持依法、审慎、公平、透明和效率的监管原则。监管方式和监管重点也将产生重大变化,从运动式、间歇式、大清理转向常规的间接监管,在继续坚持市场行为监管和偿付能力监管并重的前提下,逐步向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的监管方式过渡。2006年出台的一个文件《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稳步推进保险公司的综合经营能力,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保险公司。我国保险业正积极探索与银行业、证券业,进一步更深层次的合作,提供多元化和综合性的保险。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保险监管,促进保险业综合经营、健康、稳定的发展。2007年中国保监会颁布了《中国再保险市场发展规划》,明确了我国再保险市场中长期发展方向、目标与政策。
在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的原则下,保险公司经营风险预警系统、经营信息披露制度、首席精算师登记认可制度、保险公司评级制度和保险法定会计制度将逐步建立。同时,还将建立监管部门公共信息服务系统、新闻和公告制度,规范并向社会公开监管部门工作程序和审批程序,对监管部门及其人员的法律、行政与舆论监督和投诉制度的建设也将得到加强。保险自律组织建设将加快,比如将在保险行业协会下设各专业委员会,如产险委员会、寿险委员会、保险中介人协会、保险精算师协会、保险会计师协会等。
二、我国保险业发展前景
中国保险业发展前景广阔。保险业置身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面临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机遇。
1.国内经济环境对保险业发展十分有利
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663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4%。支撑经济增长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不断增强,标志着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国际经验表明,在这个阶段人们的消费需求开始升级,生活要求出现多样化,对住宅、汽车、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健等改善生活质量的需求明显提升。
2.国内社会环境对保险业发展十分有利
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2007年未全国总人口为132129万人,为保险市场提供了丰富的潜在保险资源,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正在经历着重大变革,商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日益为人们所重视,这一切都正在改变着人们在传统体制下形成的对风险的态度,引发了人们对保险的需求,为保险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三、我国保险业健康发展建议
1.深化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我国保险业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思路是继续深化保险业的企业改革,继续落实各项改变措施,将改革不断引入深化,鼓励股份制保险公司,通过吸收外资和社会资金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支持符合条件的股份制公司在境内外上市,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保险企业。继续培育多层次的保险服务体系,继续培育和发展国际的大型保险集团,允许保险公司根据市场地位和业务发展需要整合内部资源,成为主业突出优势互补的企业集团。完善保险市场的准入机制,增加市场主体,为保险市场注入活力。有侧重地批设专业性的养老保险公司、农业保险公司、健康保险公司。积极培育再保险市场,支持保险公司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参股设立保险公司,增强我国再保险市场的整体承保能力。规范发展保险中介市场,鼓励和促进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创新经营模式,发挥专业经营优势,逐步建立同意、开放、有序竞争具有中国特色的保险市场体系。
2.提高监管水平,防范风险
要提高保险业监管水平,加强国际保险监督合作。一是加强偿付能力监管的制度建设,加大对违法违规机构的处罚力度,切实保护投保人的利益。二是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监管,积极探索与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相适应的监管方式和手段,及建立动态的保险资金运用风险监控模式。三是加强与国际保险监督管理协会的合作。继续深入、广泛地学习国际保险业监管的先进经验,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步伐,逐步实现保险业监管的国际化。
中国保险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是世界保险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保险业必将在开放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四大会计师事务所 垄断优势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跨国经营
一、引言
跨国经营浪潮成为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之一。许多经济学家纷纷对企业跨国经营的动因进行研究。其中,海默和金德尔伯格提出的垄断优势理论和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最具有代表性。垄断优势理论认为国内、国际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企业的垄断优势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性因素;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是由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这三个因素综合决定的。这两个理论被广泛地应用于解释企业跨国经营的动因。然而,大部分关于跨国经营的文献都着重研究生产型和销售型的企业,涉及到会计师事务所这类的服务型行业的尚不多见。本文对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毕马威、安永和德勤,简称“四大所”)的跨国经营进行了研究。
二、“四大所”在中国跨国经营的现状
(一)市场的规模 截止2006年普华永道在中国内地、香港及澳门共聘用员工约逾7800人,其中包括270名合伙人,并在北京、重庆、大连、广州、上海、深圳、苏州、天津及西安等多个内地城市设立办事处;毕马威在香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澳门开设有九家办事处,拥有专业人员超过5200人;安永(中国)在香港、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大连、澳门、深圳和武汉都设有事务所,拥有高素质的专业员工超过45000名;德勤先后在北京、大连、广州、澳门、南京、深圳、苏州和天津设立办事处,拥有员工6000多名。
(二)行业中的地位 在中国会计师行业中“四大所”无可置疑地处于领导地位。普华永道在中国拥有最为庞大的客户群;毕马威在审计香港和内地100大上市公司方面的市场占有率(按市值计算)分别为47%和30%;安永在为中国大陆企业到香港联交所上市提供财务和咨询服务方面占据领导地位,并且帮助大部分的中国企业在国内发行A股和B股;德勤在中国为多家大型跨国公司以及本地一些重要的企业提供专业服务。在香港,德勤为大约三分之一的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提供服务。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6年度会计师事务所全国百家信息”显示,普华永道、毕马威、德勤、安永分别以9亿、4.3亿、3.7亿和3.2亿元的收入位居前四,而位居其后的国内会计师事务所――上海立信长江、岳华、信永中和、中审、中瑞华恒信等事务所的收入则仅为1亿元左右,与“四大所”相差甚远。2006年12月公布的收入信息显示:普华永道18亿、安永9.7亿、毕马威9.1亿、德勤9亿。“四大”均获成倍增长。而国内所还在1亿多徘徊,上海立信长江最高1.8亿。“四大所”将跨国经营的主力移师中国并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取得行业领导地位,不仅仅是由若干外部推动力量所推动,更主要的因为其强烈国际化内部动因所驱使。
三、“四大所”跨国经营的动因分析
(一)垄断优势理论 企业的跨国经营主要是指对外直接投资经营活动,1960年美国学者海默(StephenHymer)提出了以垄断优势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以后美国学者Charles Kindleberger以及其他学者又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发展和补充。垄断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国内、国际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企业的垄断优势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性因素。(1)所谓市场的不完全性指的也就是市场上存在着不完全竞争,有一些障碍和干扰,如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垄断、政府对价格和利润的管制等等。正是由于上述障碍和干扰严重阻碍了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减少了贸易带来的好处,从而导致企业利用自己所拥有的垄断优势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参与国际市场。根据联合国贸发会2002年公布的《咨询服务的可贸易性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国际市场的不完全性可以归结为三大障碍:信息障碍、人际沟通障碍和法律障碍。第一,信息障碍。要提供审计、税务咨询和财务咨询等服务,会计师事务所首先必须对客户所处地区的经济和市场状况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因为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社会发展特征;其次事务所必须对当地与会计有关的法律法规十分熟悉;此外,提供税务咨询要求事务所要十分清楚当地的税务法规。第二,人际沟通障碍。一方面审计等咨询服务有着很强的服务性,所以要求服务提供者必须尽可能地与客户进行有效的沟通,清楚了解客户的情况和需要;另一方面,除了沟通外,由于行业的特性,会计师必须与客户建立一种共同信赖,以保证服务的质量和客观性。这都需要会计师亲自与客户接触。第三,法律障碍。所谓法律障碍就是国际上目前尚没有一个共同的注册会计师互相认可机制。即使在欧盟这样融合性程度较高的地区,其成员国都未能做到完全认可其他成员国的注册会计师。上述的市场不完全性决定了“四大所”不可能通过传统国际贸易的方法输出会计咨询服务,要绕开这三大障碍,唯一的方法就是对外直接投资进行跨国经营,到客户所在的国家设立自己的分所来提供服务。(2)所谓垄断性优势就是企业的独占性生产要素,具体体现在技术先进、规模经济、管理技能、资金实力、销售渠道等方面。“四大所”的垄断优势集中在:第一,经验优势。“四大所”都是从19世纪初就陆续成立,已经发展了差不多100年的时间,累积了丰富的行业专业经验,这是后来者所无法比拟的。第二,品牌优势。咨询服务的行业特性决定了供求双方的关系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四大所”在行业中拥有无可比拟的服务经验,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和超卓的国际声望,形成了强大的品牌优势,这种优势足以给任何一个客户购买其服务的信心。第三,信息优势。“四大所”在实行跨国经营的同时都建立了一套全球化的网络。信息的互通和流动性可以使它们在不同的市场上占据了信息优势。内部核心资源共享的网络系统可以使员工从其他地区的同事学习到可以解决自己工作上遇到的问题的方法,同时公司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员工培训,这大大提供了员工的工作效率并不断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综上所述,“四大所”这些特有的垄断优势使其能够绕开三大障碍,成功打开国际市场的大门。
(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邓宁(JohnH.Dunning)在综合了早期学者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其核心是强调跨国公司从事国际生产要同时受到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影响。对外直接投资是这三项优势整合的结果。所有权优势是指一国企业拥有或能够获得的、国外企业所没有或无法获得的资产及其所有权,包括对无形资产的独占和企业经济规模两方面所产生的优势,或泛指任何能够不断带来未来收益的东西;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有能力将所有权优势在企业内部配
置、转让和有效利用;区位优势指跨国公司在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地点和国别时,必须充分考虑的东道国生产要素优势。这种优势不仅包括东道国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地理位置,而且包括东道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市场规模、基础设施、外贸和税收政策等。“四大所”跨国经营的动因正吻合了内部化和区位优势理论:(1)内部化优势。内部化理论认为,企业实行内部化的动机与企业的性质有关。“四大所”具有非常强烈的内部化动机,这是由于“四大所”提供的产品是知识,而“知识产品市场内部化的动机最强”(吴先明,2005)。具体说来,“四大所”的内部化优势就是公司内部的会计标准和程序的控制。“四大所”内部都有自己一套独特的业务流程和办事程序,在跨国经营时,可以通过内部化将各自的优势植入到每个独立的子公司,实现内部的知识转移、知识保存和知识分享,从而规避买方的不确定性、避免市场交易泄密的风险,节约外部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并增加利润。(2)区位优势。区位优势不仅是东道国的经济因素,政府的优惠政策,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商业便利措施,而且包含大型跨国公司进行跨国经营所选择的目标国家和地区的客户需求。联合国贸发会(2002)指出在战后的跨国经营浪潮,很多特大型的企业进行了跨国经营化,而这些公司里面绝大部分与“四大所”有业务关系,这就促使其子公司或分公司都需要“四大所”提供财务服务,以保持与母公司在财务统计和审计的一致性。在一次CIFAR组织的抽样调查中发现,大概65%的大型跨国公司会聘请与母公司一样的会计师事务所。因此可见,在中国市场上除了能获得一般意义上的区位优势外,“四大所”的客户到哪个区位发展,在哪个区位就有“四大所”客户优势。
四、“四大所”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及面临的挑战
(一)“四大所”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分析 据统计,中国现有1400多家上市公司:17万家国有企业、41万家外资企业、220多万家民营企业,如此广阔的审计市场无疑是“一块非常大的蛋糕”。众所周知,“四大所”的收费标准一般比国内所高出几倍,可是大部分的上市公司和跨国公司的审计业务都由他们完成的。清华大学的陈朝武认为当中的原因主要有:一方面“四大所”不会冒着损害声誉的风险提供低质量的审计服务;另一方面,即使发生审计失败,因其赔偿能力强,投资者遭受的损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补偿。因此,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更倾向于接受“四大所”审计的财务报告,而公司管理层也愿意为聘请“四大所”支付更高的审计费用。此外,中国官方也对国际“四大所”会计师事务所推崇备至。2001年底,证监会A股补充审计通知,即证监发[2001]162号文:拟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公司、拟上市后在证券市场再筹资的上市公司,需要提供经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补充财务报告。可见,“四大所”未来在中国市场将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再加上高质量的专业服务,强大的品牌优势和超卓的社会声誉,“四大所”将继续保持在中国会计师行业不可动摇的领导地位。
(二)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面对的挑战 虽然,“四大所”在中国发展的前景广阔,但也面临着不断加剧的竞争和挑战。(1)“四大所”之间的竞争。由于中国会计业市场的不成熟和会计制度的不完善,“四大所”凭借其高质量的专业服务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占据了市场的统治地位,因此,“四大所”间的竞争也就成为了会计师行业竞争的主旋律。“四大所”间的竞争主要是争夺客户和人才这两种资源:第一,客户源的竞争。客户基础的大小直接决定了事务所的业绩和收入,特别是中国市场中的跨国企业,中国本土的大型国企,更是“四大所”的必争之地。例如,普华永道降低了对客户大小的要求,不再单纯追求为大客户服务,而是不断开拓优质的中小客户,以求尽可能扩大自己的客户群;相反,毕马威则在国内建立起银行、金融、电讯、石化、消费品和工业品行业划分的专责团队,专门针对特定的客户,通常是一些“优质”的客户,以专业化的服务使收入最大化。第二,人力资源的竞争。由于会计师事务所人员流动性较大,因此每年“四大所”都会录用大批的毕业生,能否吸收得到高素质和合适的人才决定了事务所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每年“四大所”的校园招聘都总是毕业生求职市场上的焦点。“四大所”着重考察应聘者的综合素质和潜力,对英语水平有较高的要求,给毕业生开出的薪酬在外企当中有相当的竞争力。(2)“四大所”与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竞争。对于同一个审计项目,四大所的收费一般高出国内所2-5倍。表面上,国内所的收费是具有竞争力的,但是,会计师行业收费高低的决定因素是提供服务的质量,而国内所在质量方面比起“四大所”是有很大差距的。国内所不可能单纯地通过低收费去吸引大客户。因此,四大所垄断了大企业的审计业务;而国内所则依靠低价优势在小企业的审计市场上与“四大所”竞争。
(三)行业特性引起的问题 “四大所”由于其行业特性,不断面临劳资纠纷的考验。长时间工作、加班加点都是会计师行业工作人员所不可避免的。“四大所”在这方面的问题显得尤为严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普华永道2004年在北京、上海和深圳分公司所遭遇的集体罢工事件,事件的主要原因是普华永道的工作量巨大,员工一般每周工作七天,工作时间为50到60小时,而公司却没有给予员工合理的加班费。虽然,普华永道给一名新员工的月薪可达到5000人民币,但与其超负荷的劳动强度相比,员工只可以算是廉价劳动力,所以在中国区域“普华永道”可能成为“廉价高级包身工”最为贴切的代名词。长时间的罢工会导致相关业务延期,影响接单数量,更为危险的是,普华苦心打造、视若珍宝的百年招牌和受人尊敬的商业声誉将严重受损。虽然不是所有的“四大所”都面临着这么严重的劳资纠纷,但行业的特性决定了它们将会不断面对这样严峻的考验。
五、“四大所”对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启示
(一)制度与机制方面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建立起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和完善的监管机制,同注册会计师审计发达的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如注册会计师队伍不成熟,注册会计师及其业务助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业水平还没有达到同国外同行相提并论的地步;执业环境不成熟,受到诸如收费普遍偏低、审计市场不平等竞争、行政干预过多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我国的政策部门应该赋予本土事务所同等的待遇,这样才有一个公平的平台让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参与竞争,并且在竞争中不断壮大。“四大所”的到来可以为中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带来深远的影响,它们在行业中所累积的先进经验,对业务质量的追求和对行业专业性的高度重视是国内所有从业人员所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四大所”不断与中国市场的融合,对我国会计审计准则的完善和建立起一套科学,先进和符合国际会计标准的会计审计系统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盈利预测 信息优势 准确性
目前,国内披露的盈利预测信息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证券分析师作出的盈利预测;二是上市公司管理层披露的盈利预测(王秀秀,2011)。已有的文献对于两者作出的盈利预测准确性作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分析了可能影响盈利预测准确性的各种因素。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准确性主要受证券分析师个人因素如工作经验、个人素质以及性别等(石桂峰等,2008;樊铮等,2010),以及公司规模、财务状况、行业特征、信息透明度以及公司盈利状况等(李丹等,2009;公言磊等,2010)和时间因素的影响。管理层盈利预测准确性主要受管理层披露动机(杨萍,2010)、公司规模与结构(张翼等,2005)、成长机会(胡威,2011)以及分析师跟踪数量等因素影响。本文将从分析两者不同的信息优势入手,探求在不同的信息优势下作出盈利预测的相对准确性,比较两者盈利预测的各自优势,为普通的投资者在作出有效的决策等方面提供一些判断依据。
一、盈利预测的特点
盈利预测是指管理层或证券分析师立足于公司的内外部环境,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对企业未来一个或几个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进行测算所得出的信息(王秀秀,2011)。
1.以价值为导向。不论是上市公司的管理层还是证券分析师,在对公司的盈利进行预测时,基本都是预测公司未来的现金流量,即公司的资产在将来能够为公司带来的增值或收益,在此基础上,能够有效地计量公司未来的盈利状况,从而有一个理性的判断。
2.预测的不确定性。盈利预测在准确性上有较高的要求,而盈利预测过程中相关因素影响了预测的准确性,从而增加了预测的不确定性。此外,盈利预测是基于当前的情况对未来作出的主观估计,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改变,之前考虑的影响因素可能会发生改变,从质或者量上都有可能影响最后预测的准确性。
3.内容的广泛性。盈利预测需要掌握的信息是十分广泛的,包括公司现在和将来所处的宏观环境、行业的发展前景、公司在行业中的竞争力等宏观因素,还需参考预计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盈利预测不仅需要宏观方面的信息,还需要掌握企业微观层次的信息,包括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生产经营状况等。
4.预测的复杂性。因为盈利预测涉及企业的各个方面,加上各方面之间可能存在着相关影响,直接增加了预测过程的复杂程度。此外,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盈利预测准确度要求,盈利预测的难度也相应增加。
二、上市公司管理层的信息优势
1.公司的发展前景。公司的发展前景即是指公司的发展潜力,包括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可持续经营能力、未来在行业中的地位等。如果公司的发展前景良好,那么对于公司的盈利预测可能会持乐观态度;反之,公司的盈利能力将会有所下降,从而影响盈利预测。管理层作为公司的内部管理者,熟知公司的处境,对公司的发展前景有着外部分析者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能够更好地洞察公司的发展前景,为盈利预测提供更准确的依据。而外部分析者不具有这方面的信息优势,只能从行业或者整体的经济形势来预测公司的前景。
2.公司的发展战略。管理层作为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者,自然对整个战略比较熟悉和了解,并且由于管理层对于企业的计划有较大的决定权,因而制订实行的计划可能会随时改变。这种不确定的信息对于公司的管理层来说是非常容易获得的,而外部分析者是很难获得这些信息的。管理层在作盈利预测时可以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而外部分析者却没有这些信息优势,其盈利预测可能会有偏差。
3.公司的商业决定。公司的商业决定可能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重大的影响,影响公司整体的发展计划。管理层对作出这样的商业决定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也较为清楚,能很好地把握企业的发展情况,而外部分析者只能通过企业披露的消息进而作出判断。对于这些商业决定,甚至会影响到公司的存亡,管理层在制定、执行、修改这些决定时,必然会对公司的发展路线产生一定的影响,因而,管理层在该方面有着外部分析者无法比拟的信息优势。
4.公司潜在的风险。公司的潜在风险是指在公司的经营以及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遭遇到的突发状况,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很不利的影响。例如,企业原材料供应商单一,一旦供应商变相涨价或者是停止供应货源,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公司的内部管理层对于这些潜在的风险肯定有一定的了解。虽然外部分析者通过企业披露的信息可能了解到这些情况,但相对来说,企业的内部管理者在这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可以了解到外部分析者无法了解的一些情况,这对两者的盈利预测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证券分析师的信息优势
1.对宏观经济形势的整体把握。宏观的经济形势影响着整体经济的发展趋势,如果整体经济形势向好,那么公司的整体生产经营活动也必然是向好的。证券分析师由于其职业特点的要求,对整体的经济形势把握得更好,能够从多方面发现可能影响公司发展的因素,这是企业的内部管理者无法比拟的。比如能源价格,证券分析师能够很快地掌握能源价格的波动情况,以及它对企业业绩的影响,而内部管理层的反应可能会稍慢一些,因而对宏观经济形势的良好把握是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的信息优势。
2.对行业发展前景的充分了解。公司所处的行业发展情况势必会影响到公司的发展前景,如果能够对行业层面有一个良好的把握,那么对于企业的预测则会更准确,证券分析师在这方面的优势更有利于其对企业的盈利作出更准确的预测,而公司管理层可能会更多地把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公司的经营效率上,或者是技术研发上,对行业整体的发展前景了解并不全面,这直接影响了其对宏观环境的把握,对其盈利预测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3.较好的个人分析能力。证券分析师受其职业发展的影响,其知识背景较为广阔,这为盈利预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工作中的经验积累也能使证券分析师在面对不确定的问题时作出理性的判断。总的看来,证券分析师的个人分析能力较公司管理层可能要强,这也是证券分析师自身的优势。
四、小结
普通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很多会参考证券分析师或目标公司管理层的盈利预测。本文基于对上市公司管理层和证券分析师的信息优势的分析,认为两者由于自身信息优势有所不同,作出的盈利预测信息也各有所长。上市公司管理层的信息优势主要集中于微观层面及企业层面,这来源于其对公司的管理控制权;证券分析师受其职业的影响,在把握宏观因素方面有其明显的信息优势。因此,当企业的经营业绩与宏观经济因素紧密联系的时候,这不仅仅包括周期性强的企业,也包括企业业绩易受宏观因素诸如利率、能源价格等影响的公司,证券分析师作出的盈利预测可能比公司管理层的盈利预测更为准确;而当公司处于异常的情形下,如库存异常积压、发生异常亏损、生产过剩等,管理层即时的重要决定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司未来的盈利,而这对于证券分析师来说,是很难参与到管理层如何作出决定的过程中来的,他们也就很难评估管理层的重大决定对盈利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因此,公司管理层的盈利预测可能比证券分析师的盈利预测更为准确。
参考文献
[1] 王秀秀.中国上市公司盈利预测的准确性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03-25.
[2] 刘维丽.我国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实证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1-01.
[3] 王霞,袁树民.上市公司信息环境和分析师的盈利预测: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2(2).
[4] 杨玲.上市公司盈余预告与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相关性因素研究[J].哈尔滨:经济研究导刊,2012(5).
财务报告是衡量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重要指标。通过前段对我国现行财务报告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改进措施的阐述,使得大家对现行的财务报告产生了一些更为深远的想法。针对企业财务环境发展变化以及外部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财务报告也将向着更为多方面的方向发展。
其一,可以增加财务业绩报表。在我国现行财务报表的基本构成基础上,可以适当增加业绩报告。由于近年来一些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把财务业绩报告的改进放在了财务报告改革的首位,即提倡在三张主表之后加上第四张,即“财务业绩报告”。它将集中反映一个企业的全部业绩,从而更全面,系统地反映以前被忽略的项目,如外币折算差额、资产评估增值、债务重组收益。随着我国金融业务的发展,公允价值将作为衍生工具的计量属性,即成为第四张报表的计量基础。来容纳衍生工具公允价值的变动,便于投资者充分了解有关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和报酬。
其二,适时增加社会责任报告。现行企业的经营目标已转化为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将更多的将企业本身融入到整个社会中去。将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所以,企业可以适时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社会责任报告是用来反映职工培训、健康安全条件、人力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及公益性捐赠等信息。在未来的财务报告中增加社会责任信息,即增加有关企业污染环境的状况以及治理污染的资料,绿化情况等可持续发展的相关信息。这样有利益于整个社会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以坚定投资者的信心,进而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其三,企业财务报告除反映前述信息外,还应披露和反映以下信息,以帮助投资者及其他信息使用者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企业的发展前景、经营理念。这些包括,企业管理当局的分析与评价、当地管理部门如工商、环保、技术监督部门的评价。
财务报告的发展,并不是单一的某次革命就可以彻底完成的。它是循序渐进,逐步改良而逐渐完善的。科学发展具有继承性,而且可靠性始终是人们在决策中衡量信息质量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总之,财务报告应从实际出发,随着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与提高,进行适时的调整、改进。
二、我国企业财务报告的具体改进措施
(一)财务报告的具体改进措施
1.丰富、完善财务报告的格式
财务会计报表变革的可行性是由于知识经济的广泛兴起、网络的普及,这都为其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表现为会计数据由纸质的载体进而升级为磁介质和光介质。从理论上讲,数据载体的变化升级,从根本上消除了信息处理过程中分类与再分类的重复环节;即利用同一基础信息可实现信息的多维组合,从而为会计数据的分类、重组、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会计数据处理工具从手工,算盘而演变成为计算机,并可以进行过程运算,这种处理方式消除了存在于地域,空间等障碍因素。并可以对报表数据进行更为深度加工,使之为企业决策做出更高效率,更高质量的支持。使报告可以在互联网上公布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财务数据。而信息使用者也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来甄选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
2.编制实时财务报告、重视披露预测
传统的财务报告是事后报告,如年度报告,即根据一年的各种会计数据经过加工,整理,分析而后形成的。报告的周期和时限都很长,并且传统的财务报告因为手工处理的低效率和完成审计程序时所需的限制而不能做到及时编报,及时报出。从而就导致了企业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刚一报出,就成了“过去时”。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的生产成本大幅下降,而及时性大幅提升。并且企业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涌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不确定因素的日益突出,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周期也随之缩短。因此,就必须建立一套能够提供实时信息的财务报告体系。使其时间和周期不再是财务报告的约束条件。不同期间产生的财务信息可以迅速转化为报表资料。并可以及时的以电子形式更快捷、完整、真实、系统地通过网络平台传达给报表需用者。它有着双重的优点;定期的年度会计报告仍然存在,作为财务成果分配的依据,也是年度的总结以及可以根据成本效益原则,也可以视企业的自身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增加实时报告。可以是每发生一笔重要交易或事项就报告一次,即实行绝对的实时报告;也可以就1天、5天、10天或1个月为限而进行相对的实时报告。这种绝对和相对的报告形式将相辅相成的向报表使用者传递价值性更高的决策有用信息。
3.扩展财务报告信息披露范围,注重揭示非财务非货币信息
在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与企业决策相关的信息不仅包括财务信息,还包括非财务信息。并且非财务信息已变得越来越重要。如市场份额、国内占有率、用户满意程度、新产品开发和应用、行业发展及竞争趋势分析、这些信息将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的经营模式、发展前景以及行业的景气程度。企业的经营者利用财务信息以及非财务信息做出科学,系统地分析,并加以运用到企业实际的运作当中去。使企业的财务报告更加透明,使可理解性更强。
但为了能够确保被披露的非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企业可以允许相关部门参与到这些信息的搜集、编报中来。如:有关人力资源的信息主要由会计部门进行确认,计量;但是同时也要由人力资源部门协助完成。以便可以随时提供人动的最新信息;有关销售协议方面的信息可以由会计部门和销售部门来共同完成;有关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则可以由公关部门协助会计部门进行披露。在未来的会计报告中,披露部门从单一的会计部门逐渐延伸到人事、销售、公关等系列相关部门。
4.丰富现行财务报告的附注内容,完善表外信息
关键词:经营;会计;职能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在市场竞争中,每个市场主体都需要对自身的经营过程进行全面、有效地掌控,并对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和规划,这就在客观上对会计的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必须在传统会计职能的基础上,不断发挥和拓展会计的职能,以适应新形势下市场主体经营、发展的需要。
一、核算和监督的职能
这是会计固有的职能,最基本的职能,是会计发挥更多职能的前提和基础。会计的核算职能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每个市场主体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者提供信息的功能。各市场主体必须严格按照《会计法》的相关规定,真实、准确、及时的对各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报告。
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经济事项发生以前、经济事项进行当中和经济事项发生以后,会计利用预算、检查、考核、分析等手段,对单位的货币收支及其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完整性、合规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和控制。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对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监督。
会计的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是不能分割的,对经济活动的核算过程,也是履行会计监督的过程。
二、预测和规划的职能
会计的预测职能就是要求会计工作者充分利用会计资料和信息,充分考虑一定时期各方面因素,并结合实际情况,运用科学规范的专业方法,对市场主体未来的财务活动和财务成果作出科学的预计和测算。具体地说,财务预测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明确预测目标
财务预测的目标也就是财务预测的对象和目的。预测目标不同,预测资料的搜集,预测方法的选择及预测结果的表现方式等也有不同的要求。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根据管理决策的需要,明确预测的具体对象和目的,如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加速资金周转等等,从而规定预测的范围。
(二)搜集相关资料
根据测算的需要,要广泛地搜集相关资料信息,包括内部信息资料和外部信息资料。内部信息资料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市场主体近几年的经营发展状况、市场主体在本行业中的地位及其之间的差异等相关资料;外部信息资料包括本行业近几年的经营发展状况、市场供需情况,市场价格变动、国家相关政策等等。以上信息资料必须进一步予以归类、汇总、整理等处理。
(三)实施财务测算
将经过加工处理的信息资料,运用统计学的适当方法,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确定测算结果。
会计的规划职能就是为市场主体做出具有前瞻性的、又符合实际的较长时间内分阶段、分步骤实施的经济发展计划。它的形成当然不是凭空想象的,它实际上就是会计测算的延伸。没有科学的会计预测,就不可能产生科学的经济发展规划。这种规划为市场主体的经营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为了实现规划的目标,就必须编制和执行财务预算、财务计划。
三、决策与控制职能
首先,会计人员要打破传统的“记好账,收好钱”的出纳型的会计观念,树立积极主动参与经营决策的意识,从单纯提供会计信息向运用会计信息参与决策转型,为领导提建议、出点子、做参谋。
财务控制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确保市场主体及其内部机构和人员全面落实、实现财务目标的过程。财务控制是以价值形式为控制手段,以不同岗位、部门和层次的不同经济业务为综合控制对象,以控制日常现金流量为主要内容。它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部控制的核心,是内部控制在资金和价值方面的体现。所以,它对实现财务目标具有决定性作用。在财务管理中,如果仅限于确定合理的决策,甚至制定有切实可行的财务预算、财务计划,而对实施预算、计划无有效地加以控制,预定的财务目标是难以实现的。从一定意义上说,财务预测、决策、预算是为财务控制指明了方向和目标,而财务控制则是对决策、预算的落实,并起着保证、促进、监督和协调的作用。
财务控制要以消除隐患、防范风险、规范经营、提高效率为宗旨,建立全方位的财务控制体系和财务监控措施,必须渗透到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及岗位、员工。既有事后监督,更要有事前、事中监控,既要有约束手段,更要有激励措施。
四、分析与评价职能
(一)财务分析
是以市场主体的财务报告及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对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评价和剖析,反映市场主体在运营过程中的利弊得失和发展趋势,从而为改进财务管理工作和优化经营决策提供重要的财务信息。财务分析是评价财务状况、衡量经营业绩的重要依据;是挖掘潜力、改进工作、实现理财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合理实施投资决策的重要步骤。
财务分析的基本内容包括偿债能力分析、运营能力分析、获利能力分析和发展能力分析。相应的分析指标包括偿债能力指标、运营能力指标、获利能力指标和发展能力指标。
1、偿债能力指标。具体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或有负债比率、已获利息倍数、带息负债比率。
2、运营能力指标。具体包括劳动效率、周转率。
3、获利能力指标。具体包括营业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资本收益率等。
4、发展能力指标。具体包括营业收入增长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本积累率、总资产增长率、营业率润增长率等。
(二)业绩评价
是指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的方法,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照相应的评价标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市场主体的获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以及经营增长等经营业绩和努力程度各方面惊喜综合评价。业绩评价包括财务业绩定量评价和管理业绩定性评价。
1、财务业绩定量评价。即对市场主体一定期间的获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和经营增长等四个方面进行定量对比分析评价。
2、管理业绩定性评价。即在财务业绩定量评价的基础上,通过专家评议的方法,对市场主体一定期间的经营管理水平进行定性分析和综合评价。
七成选择回国 收入差距明显
数据:调查结果表明,由于欧美经济持续低迷,超过70%的中国留学生选择回国就业。中国海归回国后第一份工作的年薪普遍不高,其中36.5%起薪不足4万元,67.2%起薪不足6万元。部分受访者表示,回国后找工作并不容易,想要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大型国企和科研机构的难度越来越大,自身对薪酬的要求也趋于理性。
此外,海归收入差距日益明显,决策层与普通职员的年收入差距近30万元。调查显示,大部分海归都是平均年收入为8.3万元的普通白领;少部分人平均年收入为14.6万元;少数人进入知名企业或机构担任主管、经理级别的重要职位,平均年收入可达22.3万元;能够进入决策层,成为公司CEO、合伙人、企业主,年收入高达45万元以上的人凤毛麟角。
镜头:今年初刚从美国回来的海归人士樊先生,目前在南宁市一家房地产公司任中层管理人员。说到回国,樊先生告诉记者,其实他的本意是想留在美国工作的,但是,毕业后他在美国呆了半年,始终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美国这几年经济不好,留学生找工作非常难”。因此,樊先生选择了回国。回国后,他找了好几个工作,起薪都不高,2000元/月左右。之后进入目前所在的公司,起薪2500元,目前加至4000元。樊先生觉得比较满意,公司制度比较活,他相信经过努力,高薪离他不远。
分析:造成海归收入差距显著的原因很多,包括个人背景、性别、工作性质、工作年限等等。启德教育留学专家张分析后表示,工作经验成为影响海归薪酬最主要的原因,那些在大企业身居要职、收入在20万元以上的海归,基本都有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工作经验。无论是工作几年后再选择海外充电,还是毕业后先在海外积累工作经验再回国就业,他们都能更顺利地进入知名企业或大机构,事业起点比完全没有工作经验的海归要高。
张说,此次调查结果也显示,完全无经验的海归年起薪在7万元左右;有1~2年海外工作经验的海归年起薪达14.9万;拥有3年以上海外工作经验的海归年起薪则达22万元,比无经验的海归高出15万元。因此,建议留学生在国外多找机会进入世界名企实习,尽量多积累海外工作经验。
就业范畴多元 发展潜力无限
数据:从此次调查的结果来看,随着中国私营企业的蓬勃发展和外资企业求职压力的增加,许多海归就业范畴更为多元,私企、国企、大学、科研机构和事业单位等,都可以看到海归的身影。数据显示,生命力旺盛的私企已经成为中国海归就业的最大东家,71.2%的海归目前就职于私企,就职于外企的海归仅有11.3%,8%就职于事业单位、大学和科研机构。
另外,调查显示,随着工作经验的累积,海归的薪酬呈现非常大的差距:工作一年后,海归的平均年薪增加到了8.3万元;工作3年后则能拿到13万元左右的年薪;拥有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后,平均年薪则达32.7万,比工作一年的海归高出24.4万。
镜头:目前在南宁一家教育机构任总监的黄小姐,5年前从英国学成回国。目前,她的月薪在两万元左右,她说现在的月薪与5年前她刚从英国回来相比,高了近10倍,而这些都是她的努力换来的。
黄小姐5年前从英国回国,拿的是教育硕士的学位。回国后,她在南宁、柳州的几家教育机构工作,积累了经验后,在目前所在的公司稳定下来,努力工作,从顾问一直做到了现在的总监位置,因为业绩出色,薪水一直在涨,目前还有不少猎头在“打她的主意”。黄小姐说,之前也想过进外企,不过南宁的外企可选性太少,觉得进私企也不错,制度灵活,不像公务员单位有那么复杂的人事关系。
分析:伴随中国海归“回流”大潮愈演愈烈,每年有大量海归选择回国就业,海归就业压力也在不断攀升。为了能够顺利就业,很多海归对于企业性质和薪酬水平的要求逐年下降。
张表示,海归起薪不高是由于中国职场的就业压力造成的,更应该关注海归的发展潜力和职场前景。海归凭借良好的外语优势、国际化的视野和人脉资源、国际领先的专业知识体系、更加优秀的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经历最初的职场压力和各种小风浪之后,发展潜力和上升空间不容小觑。
虽然海归初期的薪酬普遍低于期望值,但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实际收入和期望薪酬的差距逐渐减小,目前拥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海归,大部分已经可以达到期望水平。可以预见,海归凭借自身良好条件和不断努力,在工作3~5年之后,职场竞争力将逐渐显现,发展速度和上升空间超过没有留学背景的人。
经管专业领跑 新兴产业渐热
数据:调查显示,59%的海归在国外所学的专业是管理学和经济学,经管专业以绝对优势占据中国留学生的首选专业。另外,对海归从事行业的调查结果显示,除了金融业仍以21%的比率高居榜首,文化艺术行业、教育行业、商业咨询业、电子信息业等,都占据了较大的比重,吸引越来越多优秀海归的加入。
镜头:据广西一位留学业内人士说,广西学子出国留学选择的专业最多的是金融、会计、管理等经济类的专业,不过目前,选择读动漫、设计、环境科学、物流等专业的学子也有所增多。去年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常先生告诉记者,他学的是经济管理专业,目前为自家企业打理生意。他说,目前中国的经济处于快速上升阶段,国内的商机多,当初选择赴美学经济,也是为了将来回国做打算,感觉学经济比较好就业。
分析:启德教育留学专家张杨表示,经济管理类专业一直是中国学生的热门首选专业,无论是出国留学还是在国内学习,每年都有大批学生选择相关专业入读。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金融业对外资的不断开放和蓬勃发展,外资银行和合资基金公司遍地开花,国际化金融人才的明显短缺,更使得去欧美等发达国家读MBA和金融、会计等专业成为中国学子热门的选择。此外,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许多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一些新兴专业如创意艺术类、动漫设计类、环境类等,也成为中国留学生的重要选择。一些交叉学科如工业设计、新能源科学、生物医药等由于涉及多个学科知识,就业范畴广阔,受到中国留学生的青睐。
不过,热门归热门,建议学生在选择留学专业时,要根据自身条件、兴趣爱好和行业发展前景等综合考量,不要扎堆选择目前所谓的热门专业,更应该关注未来5~10年内发展态势良好的“朝阳”产业。选择新兴专业的学生可能一时找不到完全对口的工作,可以选择一些相关行业熟悉环境、积累经验或是选择自主创业,耐心等待时机,未来一定会有令人瞩目的发展前景。
名校背景仍具优势 理性对待心理落差
数据:名校情结是中国留学生和家长心中挥之不去的美丽梦想。名校背景对于中国海归的职业发展来说,是否存在优势?调查显示,世界百强名校背景的海归目前平均年薪是20.9万元,当地国百强院校毕业的海归平均年薪是14.1万元,普通院校背景的则是8.3万元。世界百强名校毕业的海归比普通院校海归高出12.7万元,无论在求职、工作、职场人脉累积等方面,名校背景的确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是,名校背景的海归对自身定位更高,要求也更高。调查显示,世界百强名校毕业的海归对于年薪的期望值最高,达到了34.8万元,高出实际66.7%。同时,在对于目前工作的满意度调查中,只有6.3%世界百强名校背景的受访者表示十分满意,名校背景海归的工作满意度普遍低于非名校背景的受访者。
镜头:去年毕业于世界名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机械工程专业的程先生,目前在香港的一家外企工作。说起到香港工作,程先生告诉记者,去年他毕业回国后,去上海找工作,多家企业看了他的简历和面试后,均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但一个偶然机会,他认识了目前所在外企的中国区负责人,交谈后,该人士对他很感兴趣,邀请他到公司工作,条件比较优厚。在上海分公司待了半年后,他升迁并调到香港分公司工作。对于自己顺利的求职路,程先生表示与所读学校分不开,“招我进公司的高管就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分析:张认为,世界百强名校对学生的招生要求比较严格,其过硬的教育品质和强大师资力量能够保证毕业学生的个人素质保持较高的水准。同时,世界百强名校的名气和众多的国际校友资源,能够使海归在进入职场时优先被企业所关注和接纳,开展事业时也有更多优质的国际人脉关系。
但是,名校背景优势是中国行业大环境下的普遍分析结果,并不能保证每一位名校海归的成功,职业发展前景要综合个人素质、工作表现、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综合考量。就长远发展而言,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非名校背景的海归同样有着无可限量的发展空间。
幸福指数不高 婚姻状况堪忧
数据:除了海归的职场现状和薪酬之外,海归的幸福感和心理状态也是关系到海归职业发展前景的重要问题。
调查显示,47.5%的白领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比较高,只有6.6%存在明显不满意。影响工作满意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工作压力的大小,部分受访的海归表示,过大的工作压力对于工作效率和从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有不小的影响,而完全无压力也会使得工作的重要性过低,只有适当的压力才能激发工作热情与激情。调查中,43.4%的海归认为工作压力较大,5.5%的人认为工作压力非常大,5.8%觉得压力较小,认为完全没压力的人只有2.2%。
此次调查也发现,多数海归忙于工作而忽略了个人问题,海归“剩男”“剩女”当道,婚姻状况普遍堪忧。此次受访的海归中,已经结婚并生子的海归只有12.7%,单身海归高达58%。
镜头:两年前从加拿大留学回国的南宁人士黄先生,目前在上海一家外资银行工作。说到工作压力,黄先生坦言压力大;说到工作的劳累程度,黄先生表示相当累。黄先生负责对外事务联络工作,因为时差关系,他常常白天在公司工作,晚上回到家,还得与国外的公司继续保持工作联系,半夜上班。他说,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超过5个小时,“习惯了,难得的空闲时间还睡不着”。巨大的工作压力下,黄先生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交女友,回国两年多还是单身一人。
一、我国保险业发展现状
1.保费收入规模迅速扩大
保险业是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2006年全国保费收入达到5,641亿元,是2002年的1.8倍,在世界排名第9位,比2000年上升了7位。也就是说,中国保险业的国际排名平均每年上升1位。截至2007年底,中国共有保险公司110家,其中外资公司43家,比2002年底的22家公司增加了21家;中国保费收入达7035.8亿元,是2002年的2.3倍,同期,外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达420亿元,是2002年的9.1倍;外资保险占全国市场份额的5.9%,比2002年增加4.4个百分点。2008年全国各地区实现保费收入97840966.41万元。
中国作为一个潜力无比巨大的对外完全开放的市场,对国际保险资本有着非同一般的吸引力,许多国际知名的保险企业已把在中国发展业务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来安排,对于中国的保险企业来说,这就意味着如果要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适应这一国际化发展的潮流,中国保险行业已步入高速发展期,保险行业的经营模式也向着多元化发展,未来中国的保险业发展前景看好。
2.投资渠道稳步拓宽
2007年是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稳步拓宽的一年。受益于资产价格的持续上扬和投资渠道的拓宽,2007年1至11月份,保险资金运用余额2.6万亿元,收益率达10.87%,为近年来最好水平。自2007年4月保监会将保险资金入市比例从5%调高至10%后,保险机构在一、二级市场的活跃程度不言而喻,保险巨头身影频现,中小险企相继加入,各保险公司投资股票的比例直逼上限。当然,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绝不会仅仅局限于A股市场。2007年7月,中国保监会公布的《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保险机构海外投资不得超过上年末总资产的15%,投资范围包括固定收益类、股票、股权等产品。保监会批准中国平安保险公司运用不超过上年末总资产15%的自有外汇资金和人民币购汇资金,投资香港股票市场和重大股权项目。
3.保险监管水平提高
加入WTO以后,我国保险监管的法制环境将产生重大变化,保险监管将更加有法可依。与WTO规则不一致、与中国政府承诺相冲突的保险监管法律、法规和制度将得到修改或废止。同时,还将有许多反映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保险新法规面市,保险公司与市场经济体制及国际惯例相适应的经营管理活动将得到法律的认可。《保险公司管理规定》、《保险公估公司管理规定》、《保险经纪公司管理规定》等已经于2002年1月开始生效。在监管实践方面,保险监管将进一步体现市场经济的要求,坚持依法、审慎、公平、透明和效率的监管原则。监管方式和监管重点也将产生重大变化,从运动式、间歇式、大清理转向常规的间接监管,在继续坚持市场行为监管和偿付能力监管并重的前提下,逐步向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的监管方式过渡。2006年出台的一个文件《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稳步推进保险公司的综合经营能力,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保险公司。我国保险业正积极探索与银行业、证券业,进一步更深层次的合作,提供多元化和综合性的保险。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保险监管,促进保险业综合经营、健康、稳定的发展。2007年中国保监会颁布了《中国再保险市场发展规划》,明确了我国再保险市场中长期发展方向、目标与政策。
在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的原则下,保险公司经营风险预警系统、经营信息披露制度、首席精算师登记认可制度、保险公司评级制度和保险法定会计制度将逐步建立。同时,还将建立监管部门公共信息服务系统、新闻和公告制度,规范并向社会公开监管部门工作程序和审批程序,对监管部门及其人员的法律、行政与舆论监督和投诉制度的建设也将得到加强。保险自律组织建设将加快,比如将在保险行业协会下设各专业委员会,如产险委员会、寿险委员会、保险中介人协会、保险精算师协会、保险会计师协会等。
二、我国保险业发展前景
中国保险业发展前景广阔。保险业置身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面临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机遇。
1.国内经济环境对保险业发展十分有利
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663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4%。支撑经济增长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不断增强,标志着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国际经验表明,在这个阶段人们的消费需求开始升级,生活要求出现多样化,对住宅、汽车、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健等改善生活质量的需求明显提升。
2.国内社会环境对保险业发展十分有利
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2007年未全国总人口为132129万人,为保险市场提供了丰富的潜在保险资源,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正在经历着重大变革,商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日益为人们所重视,这一切都正在改变着人们在传统体制下形成的对风险的态度,引发了人们对保险的需求,为保险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三、我国保险业健康发展建议
1.深化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我国保险业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思路是继续深化保险业的企业改革,继续落实各项改变措施,将改革不断引入深化,鼓励股份制保险公司,通过吸收外资和社会资金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支持符合条件的股份制公司在境内外上市,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保险企业。继续培育多层次的保险服务体系,继续培育和发展国际的大型保险集团,允许保险公司根据市场地位和业务发展需要整合内部资源,成为主业突出优势互补的企业集团。完善保险市场的准入机制,增加市场主体,为保险市场注入活力。有侧重地批设专业性的养老保险公司、农业保险公司、健康保险公司。积极培育再保险市场,支持保险公司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参股设立保险公司,增强我国再保险市场的整体承保能力。规范发展保险中介市场,鼓励和促进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创新经营模式,发挥专业经营优势,逐步建立同意、开放、有序竞争具有中国特色的保险市场体系。
2.提高监管水平,防范风险
论文关键词:ERM,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发展前景
一 引言
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关联性越来越强的风险因素使得企业全面风险管理(ERM)备受热捧。ERM同时兼顾了不同风险的综合效应,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相符合,与企业所有者利益相一致,是一种承担增加公司价值使命的新型风险管理体系和手段(李社环,2003,张琴、陈柳钦,2009)。它正迅速成为企业的最低标准,成为主导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Stroh, 2005)。在这样的背景下,真正理解企业风险管理的内涵,掌握企业风险管理的发展规律,成为企业决胜未来的一堂必修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根本上理解ERM理论发展的来龙去脉。ERM主要有两个理论来源[②]:风险管理理论和内部控制理论。风险管理理论和内部控制理论发展至今已不再是彼此孤立的理论体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发展前景,相互糅合在一起,并最终不约而同地指向了同一个方向——ERM。
二 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
1930年美国管理协会的一次保险会议上最早提出了风险管理的概念,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自此而始。按照一般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我们将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早期风险管理阶段、现代风险管理阶段和全面风险管理阶段。
(一)早期风险管理阶段
1952年3月马科维茨发表《资产组合的选择》一文提出了著名的均值——方差理论。他首次将统计学中期望与方差的概念引入资产组合问题的研究,提出用资产收益的期望来度量预期收益用资产收益的标准差来度量风险的思想,将风险定量化,为金融风险的研究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思路。同时,他首次引入了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的概念,给出了在一定预期收益率水平下使投资风险达到最小化的最优投资组台计算方法,改变了过去常识或经验等定性的衡量风险的方法。与此同时,美国保险统计从业人员开发出了正式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ALM),用于估计和管理寿险公司中长期产品涉及的利率风险。ALM方法逐渐发展成为寿险公司、养老金、银行和衍生产品所用风险管理技术的基础。1963年Myer和Hedges的《企业风险管理》最早系统地对风险管理进行了研究。1964年Williams和Hans著成《风险管理与保险》一书,进一步全面、系统地对风险管理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以最小成本实现损失最小化。在均值一方差模型的理论框架下,William Sharpe (1964)、Limner (1965)、Mossin(1966) 分别推导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根据CAPM模型,单种资产的总风险中只有其中的系统风险对资产的预期收益有贡献,投资者不会因资产具有的非系统性风险而得到任何附加的预期收益。迄今为止,西方国家的企业财务人员,金融界以及经济学界一直将CAPM作为处理风险同题的重要工具,将其大量运用于财务决策与风险管理等方面杂志铺。1975年Murton提出了多因素C A P M模型对传统C A P M模型予以修正,在市场因素的基础上引入了其他市场之外的因素进行分析。同时期风险管理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发展就是期权定价理论,它为衍生产品设计理论引入风险管理之中以及对衍生产品的风险管理提出了理论与决策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该时期风险管理的重要特点是专注于防范不利风险,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信用风险和财务风险,保险是风险转移的基本方法。风险管理实务主要涉及设立信贷控制、投资与清算政策、审计程序以及保险范围。这些防卫性风险管理实务的目标是最小化损失。
(二)现代风险管理阶段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以损失为基础的风险管理方法(Value at Risk,VaR)引领了风险管理的潮流。摩根大通将VaR定义为在既定头寸被冲销或重估前可能发生的市场价值最大损失的估计值。VaR的一个更通俗的定义是[③]:给定置信区间的一个持有期内的最坏的预期损失。VaR成功将风险标准化和数量化,因此在金融领域应用广泛发展前景,非金融机构也因此受益量多,VaR正逐渐成为风险管理领域的规范。而且,VaR目前仍在不断地被改进完善。1992年Kent D.Miller提出了整合风险管理,指出企业可以根据具体的风险状况对多种风险管理方式进行整合,强调风险研究范围的扩展。风险管理的目标由最初的以最小成本实现损失最小化转变为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 ( Skipper, 1999)。之后在VaR缺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整体风险管理(Total Risk Management,TRM)综合考虑了影响风险管理的三个因素:价格、偏好、概率,谋求在三要素系统中达到风险管理上客观计量和主体偏好的均衡最优,使投资者承担其所愿意承担的风险从而获得最大的风险报酬。TRM为完整的企业风险管理开辟了新的道路。这一时期,另类风险转移(ART)不断涌现,传统的衍生产品和保险不再是公司风险转移需要的完全解决方案。此时,风险管理专注于管理业务和财务成果的波动性,管理方向从纯粹风险向投机风险转变,由保险型向经营型转变。同时,基德·皮博迪、巴林银行、埃克森、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等明星企业的危机事件使得企业对营运风险管理的重视骤升。
(三)全面风险管理阶段
Zail et al.(1996),James(1996),Matten(2000)相继提出了经济资本框架(即风险资本框架)的主要内容,掀起了经济资本技术的发展热潮。经济资本技术将风险控制由被动转为主动的同时,在其理念下的EVA指标和RAROC指标将利润指标同风险指标统一起来,以实现风险调整收益最大化。经济资本技术凭借以往风险管理方法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被迅速推广应用于银行、保险、大型跨国企业的风险管理活动中。经济资本注重风险的模型化和定量计算,大大提高了风险管理的精密度。经济资本有效参与业务战略规划。在制定战略规划时,权衡业务发展与所面临的风险变化之间的平衡,提高业务发展规划制定的科学性,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日益复杂的国际金融环境促使企业深刻反思巴林银行、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等金融业巨子在金融动荡中难逃浩劫的缘故。血的教训使得他们进一步深入考虑风险防范与管理问题。他们逐渐发现金融风险往往是以复合的形式存在,不同的金融风险之间往往具有相互联动性。风险管理不应该是对单个业务的单个风险进行管理,而应从整个系统的角度对所有风险进行综合管理。在这种背景下,全面风险管理(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ERM)理论应运而生。2001年北美非寿险精算师协会(CAS)在一份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全面企业风险管理(ERM)。在该报告中发展前景,CAS认为风险管理包括环境扫描、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集成、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和风险监控7个紧密联系的步骤。2004年6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BASEL Ⅱ)。新资本协议首次提出了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同时关注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④],明确了主动控制风险的原则,鼓励全面风险管理模型的建立和使用,并把激励商业银行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作为两大监管目标之一[⑤]。2004年9月,COSO委员会颁布了《全面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报告。报告强调从整个组织的层面识别和管理风险的重要性,明确提出应该把风险管理提升到公司战略的高度,突出了风险管理的战略意义。Harrington和 Niehaus(2004)认为,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是通过风险成本最小化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ABA则认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目标并不是人们通常误认为的风险最小化 ,而是风险与收益的优化” [⑥]。在这一阶段,企业风险管理以主动处理所有类型的风险为特征,以创造价值为管理导向(张维功,何建敏,丁德臣,2008),成为企业管理的进攻性武器。许多公司将ERM看作是一种衡量重大投资的工具,并最终将其转化为包括成本可容度、提高收益等指标在内的股东价值战略(Adams,Campbell,2005)。
三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
关于内部控制的较早研究来自于审计领域杂志铺。1934年美国《证券交易法》首先提出“内部会计控制”的概念,开创了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先河。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的发展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⑦]:
(一)以内部牵制为基础
1936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独立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告审查》的文告,首次提出审计师在制定审计程序时,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审查企业的内部牵制和控制。1939年10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公布了《审计程序文告第1号》文件,在修改的标准化审计报告中首次增加了对内部控制审查的内容。在内部牵制阶段,账目间的相互核对是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设定岗位分离是内部控制的主要方式。
(二)以内部会计和内部管理为基础
单一的内部牵制无法满足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下的管理需求。195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将内部控制区分为两类: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内部控制的内涵得以扩展到管理层面。在这段时期内发展前景,内部控制的重点是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加强控制和管理活动。
(三)以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为基础
会计体系的不断完善成为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日臻完善的会计制度被看作是内部控制的一种有效方式。系统、完整的政策程序成为规范的会计制度的有益补充。经济全球化日益开放的格局使企业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商业环境。巨大的内外压力下,控制环境理所当然的进入内部控制主体的视野。1987年,美国Treadway报告关注避免虚假财务报表和引导公司治理问题的学术讨论,它认为内部控制包含三个要素: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这一时期,内部控制被认为是为合理保证企业特定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
(四)以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监控为基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以来,随着政府干预逐渐减弱,审计人员处在一个非同寻常的弱势地位,企业的内部控制悄无声息地发生了巨大转变。两个重要的因素促成了这种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审计方法的改变。大型的关联数据库不断涌现,数据库存取和操作软件的成本不断降低,这意味着系统需要经常进行改良,信息的及时有效的沟通至关重要,传统的过程控制过时了,控制活动异常活跃起来。科学技术和审计的变化促使控制向组织层面转移,而且,最初政策和程序式的服从被风险语言所代替,在风险系统中,组织高层关注重要的风险。
1992年,Treadway报告的机构(COSO)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专门强调了公司治理中内部控制的关键作用。该报告包括了内部控制特点分析和其构建与评估的框架,它把内部控制定义为[⑧]:
一个受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个体影响,用于为以下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效力和运营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符合适用的法律法规。
1992年Cadbury 报告指出,董事会应该就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体系的效力做出声明,并且审计人员应该就此作出相应报告[⑨]。1994年Rutteman 报告借鉴了COSO对内部控制的定义但着重强调了与内部财务控制有关的部分。它把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为了提供以下合理保证:(1)防止资产未经许可下使用和处置;(2)保留相应的会计记录,维持商业和公共使用的财务信息的可靠性。这样,信息的沟通和监控被纳入了内部控制体系。同一年发展前景,COSO对1992年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进行了增补,形成内部控制报告。1995年,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提出了COCO(Criteria of Control Framework)框架,它提出了控制的定义和一系列评价效力的分类标准。该框架从更高的层次上反映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关系,内部控制与组织目标的实现密切相关。
(五)以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为基础
1998年Hampel报告首次把内部控制的注意力从财务报告问题上移开,开拓了内部控制新领域。1999年Turnbull报告走的更远。它是第一个强调公司治理中内部控制和企业风险管理关系的文件[⑩]。它认为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在风险管理中起着关键作用,对于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意义重大[11]。ICAEW在如何实施Turnbull报告要求方面走的更远,它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完全结合起来。1999年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提出“内部控制应该包含风险的识别和应对”。Krogstad et al.诠释新IIA对内部审计的定义时提到:内部控制是帮助组织管理风险,提高公司的治理效率。2002年7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法案》,第一次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提出了明确要求。
随后,在内部控制领域具有权威影响的COSO委员会于2004年9月颁布了《全面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报告杂志铺。报告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全面风险管理的过程以及实施的要点,是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在运用上的重大突破。内部控制也由最初的“一点论”发展为当前的“八点论”——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这样内部控制框架经历了点——线——平面——三维——立体的发展过程,发展至今的《全面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代表着国际上内部控制研究方面的最高水平,是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历史性的突破。
至此,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发生了巨大转变。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已不再是孤立的或是包含的关系,而是完全等价的(陈关亭,2009)。风险管理理论和内部控制理论成为ERM的两大理论来源。
四 ERM理论发展前景展望
ERM是企业风险管理理念和实务上的一次重大转型(韦军亮,陈漓高,王炜,2008),“是要以风险损失为分析基础转变为以企业价值为分析基础,化分离式的风险管理为整合式的风险管理,变单一的损失控制为综合性的价值创造”(卓志,2006)。ERM的特性从实践上契合了企业在风险交互影响和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中更高层次的管理需求。另一方面发展前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BaselⅡ)、国际财务报告标准(IFRS)、萨班斯法案(Sarbanes-Oxley)等法规法案的颁布和实施在理论层面上进一步促进了ERM理论的发展和推广。正如James Lam(2006)预测的那样,ERM将不断发展成为风险管理的行业标准。
尽管ERM是一种很受企业热捧的战略经营工具,但对很多公司来说,ERM能够得以成功实施的路依然很长[12]。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除了有来自企业操作层面的[13],还有来自理论体系层面的因素。这主要表现为ERM理论框架中有诸多尚待完善的部分。其中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ERM的界定问题至今国内外学术界仍然争论激烈[14],尚未达成共识。在ERM实施过程中,企业上下连什么是ERM都搞不清楚,这显然不利于ERM在企业的全面顺利实施。再加上ERM牵涉面极广,影响极大,ERM的推广和实施困难重重。实践和理论的需要将引导ERM的后续发展逐步解决这一问题。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于,目前ERM体系中缺乏一种行之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方法。令人欣慰的是,理论研究一直在继续。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此给予了特别关注,协议指导并鼓励集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其他多种风险于一体的各种新模型的创立,实现对全面风险的量化管理。
参考文献
【1】Laura F.Spira and MichaelPage. Risk management:The reinvention of inernal control and the changing role of internalaudit[J]. Accounting, Auditing&Accountability Journal.Vol.16 No.4,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