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智慧课堂改进建议

智慧课堂改进建议

时间:2023-09-01 16:57: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智慧课堂改进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智慧课堂改进建议

第1篇

在此,作为本次培训的指导老师,我首先要感谢Xx县

2个报告:

《如何进行课例研究——课堂教学观察与改进建议

《回忆往昔,思辨现在,憧憬未来——一个骨干教师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

2、小组互动研讨

4次小组研讨

确立小组观摩视角和组内分工

针对《孔子拜师》进行的调查分析及改进建议(3轮)

3次大组研讨

刘国伟老师执教的《孔子拜师》评课活动

交流各自小组的观摩视角

汇报各组针对《孔子拜师》进行课例研究报告

3、岗位实践锻炼

6个小组

上课组(1组)上课组共计5人,其中3人承担第二模块的课堂教学任务;2人承担第三模块沪浙两地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任务。培训前就做好了备课、上课的准备。并在实际课堂教学前作15分钟的说课

课例研究组(4组)课例研究组根据实际学员人数,分成四个小组,分组选取一个观察视角进行课例研究。

材料组(1组)材料组共2人,负责整个“课例研究”培训活动阶段的

这种方法就是课例研究。通过此次培训,我们懂得了什么是课例研究?课例研究的六个步骤;课例研究的选题;课例研究需要把握的尺度;课例研究研讨的价值取向等等。

2、尝试了一次研究

我们分四个小组,选取各自的观察视角,对同一堂课进行不同专题的课例研究。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研究中尝试研究。四个小组的选题分别是:(1)聚焦学段目标,细看目标落实;(2)期待生成的美丽——准确抓住课堂生成点,提高课堂增量;(3)吹尽黄沙“似”见金——语文课堂教学中“读”的有效性研究;(4)围绕目标,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3、形成了一套经验

通过感性的操作,学员真正体会到一次完整的课例研究的全过程。尤其是四个小组的课例研究,分别从4个角度对一堂课进行诊断分析,提出改进建议。这些角度,恰恰就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症结所在。现在,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拿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经验,材料组的两位老师,把这些个经验已经汇编成册,取名叫做:春江雁语。这本集子,是我们全体培训班学员智慧的结晶,也希望大家把她带回自己所在的学校,把我们的经验传到Xx的每一所小学,每一个课堂。此外,我们还尝试在新浪网建立的班级的博客:春江领雁。把我们研究的过程挂上了网。以便于更加便捷地传递我们的所有信息。

4、锻炼了一支队伍

我们这期“领雁工程”小学班的老师,他们勤学、善思,会合作。在这次六天的培训中,克服时间紧、任务重、工作忙的重重困难,无论是上课组也好,研究组也好,还是材料组也好,都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你们都是最棒的!

5、营造了一种文化

第2篇

关键词: 高校课堂教学 “隐性逃课” 管理学释义

课堂教学管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调控人际关系、优化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也是在课堂教学长期发展过程中提出和逐渐形成的一种有序的、规范化的教学行为方式。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中不仅是引导者、促进者,而且是组织者、管理者。然而如今的常态课堂,其实然状况又是如何呢?

一、课堂中“隐性逃课”的现状

课堂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实现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是师生之间通过互动来碰撞和激越智慧火花的主战场,可是目前在高校课堂内竟然出现了“课堂冷漠”现象,其中逃课是最突出的问题。据有关资料显示[1]:大学课堂基础课的逃课率为25%以上,专业课为20%,哲学、历史等公共课的逃课率达到了50%,大学生中有逃课经历的占82%,经常逃课的则占11%。可见,逃课在大学生中已经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严重影响到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大学生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也受到影响。

另外一种情况更是让人担忧,那就是“隐性逃课”。“隐性逃课”是针对“显性逃课”而言的,这种现象在大学课堂中显得更为突出。所谓的“隐性逃课”即学生按时上课却没有听课,而是“形在而神不在”,无视课堂与教师的存在,我行我素,干自己想干的事情。绝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经常遭遇到“上课没人听、提问没人答”的尴尬局面。我依据自身10多年的从教经验,发现“隐性逃课”现象多半与学生的心理、思维、情绪等方面有密切的联系。

二、“隐性逃课”的原因

(一)学生缺乏集体归属感。

通过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课堂只是暂时汇聚的一个场景而已,场景中没有可以束缚个体内心世界的管理机制,为其的思维奔逸提供了自由而又开放的空间。

(二)教师缺乏教学智慧。

范梅南[2]认为,教学智慧在教学中有六大表现:表现为克制;表现为对孩子的体验的理解;表现为尊重孩子的主体性;表现为“润物细无声”;表现为对情境的自信;表现为一种临场的天赋。实际上,在以“促进学力发展”为目标的课堂上,之所以强调教学智慧,那是因为教学智慧能够实现如下重要的功能:保留孩子的空间;保护那些脆弱的东西;防止伤害;将破碎的东西变成整体;使好的品质得到巩固和加强;促进孩子的学习和个性成长;加强孩子的独特之处。教师的智慧性教学行为对学生学力的成长无疑会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然而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急速增长,专业的高素质的教师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教学智慧型的教师尤为缺乏。据调查,有些老师由于害怕学生对自己的评教分数低而对于“隐性逃课”听之任之,这无形当中又为这种消极现象的滋生提供了助力。

(三)学校教育的天枰仍然倾向于知识的习得。

对学生而言,学校教育的目的应是把外在的知识和感受内化为学生个人内在的、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在大学教学过程中,传授必要的知识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健全人格。而在目前的大学中,无论是培养模式还是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没有完全真正体现这一点。

三、建议

(一)学生管理方面。

在学生管理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完善奖励机制等手段控制学生“隐性逃课”的现象,同时出台一些奖励措施,对上课认真听讲并能很好配合老师教学的给予适当奖励。另外,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要增强大学生的学习动力,抓住新生入学教育这一有利时机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和了解,明确学习方向,学有选择,学有目标。

(二)教师教学方面。

对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而言,可以通过积极获取教学智慧来让学生对课堂充满希望。管理好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开始,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管理技能。在高校课堂教学管理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改进课堂管理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应当具有本课程领域内广博而深厚的专业知识,生动有趣的教学风格,而且对学生的专业背景及兴趣爱好有清晰的了解,能熟练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教学形式;能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恰当地与学生沟通,对班级的学风、学习成绩及学生的专业和兴趣爱好有更多的了解。

另外,教师在课堂管理方面也要对学生严格要求,保证有良好的课堂纪律。如果没有良好的课堂纪律,就不可能有良好的课堂秩序。教师在提出课堂行为规范,进行外部控制时,要注意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帮助学生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研究发现,一个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不仅会影响他自己的学习,而且会影响课堂上其他学生的学习。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学生的问题行为可能诱发另一个学生不听课,也可能把问题蔓延开来,诱发许多学生产生类似的问题行为,从而破坏课堂秩序,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所以,对课堂问题行为及时加以控制和防范,也是课堂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学校管理部门。

学校应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评价机制,对教师进行客观公正的教学评价。教学质量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控制、调节教育教学过程的信息反馈机制。在传统教学评价中,教师往往是惟一的评价主体。除此之外,几乎就没有其他人参与教学评价。这样一来,教学评价都是教师一言定论,缺乏全面性。由此,建立科学的和切实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达到评价目的和顺利实施评价活动的关键。可以采用对全校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等方法,广泛征求意见。另外,学校应加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构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便实现“做中学”的趣味课堂。

参考文献:

[1]谭璇.高校“课堂冷漠”现象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7,(10).

第3篇

近期,我认真研读《教育智慧引论》一书后,顿感许多问题的答案开始明朗起来:原来智慧之于教育是如此紧密,“智慧本是教育的应有之义”,离开了智慧,教育就不能称其为教育;教育智慧之于教师是如此亲密,它并不玄妙,它就生成于、体现于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之中,是教师获得职业成功、享受职业幸福的根本所在。

一、智慧之于教育:由知识教育到智慧教育

作者在《教育智慧引论》一书中,凭借其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广博的学术视野为读者带来了思想的滋润和对教育本质的追问。作者首先从“不同语境中的智慧”说起,让读者在了解了智慧一般特点的背景下,深入思考和追问教育与智慧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深刻地认识到:教育需要智慧,教育对智慧品质的追求是社会和时展的要求,是教育之根本使命的要求,是教育之为教育的要求;智慧离不开教育,智慧的生成和发展依靠教育,智慧本是教育的应有之义。联系当今中国教育的现实,这样的思考不仅具有深刻性,而且更具有现实性。虽然新课程改革推进了近十年,但是在功利主义和工具主义主导下,目前在基础教育领域,以书本知识为中心,以博取“高分”为目的,以大规模、超负荷的机械训练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育生态没有明显好转。在这种教育生态中,教育的立足点和重心逐渐由自身的德、智转向了外部的物质世界,以育人为天职的教育愈来愈演化成了单向的、片面的“为了知识的教育”,本应充满智慧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劳动密集型行业,而教师变成了体力劳动者,教师之累,学生之苦成为当今中国基础教育的普遍现象。教育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神圣事业,是一项使人变得更智慧、更自由的专业活动,在当今这个愈来愈知识化、信息化和追求创新的时代,教育要承担起“解放人、发展人、成就人”的历史使命,就需要重塑自身的智慧性格,重建教育的智慧价值,实现由知识教育到智慧教育的转变和跨越。

如何实现由知识教育到智慧教育的转变和跨越呢?作者在深入分析了造成教育智慧缺乏的症结所在之后,立足于中国教育的现实,提出了富有智慧的方向性的研究成果。如改革教师的职前教育体系,改变目前的教师培养模式;在加强学术性的基础上,着重强调师范性,要优化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在加强教育基本理论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提高教育实践课程的比重,使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知识,在理论指导下提高实践能力。又如要突破传统的教育评价方式,探索形成科学的评价方式,为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提供制度上的支撑;学校内部要营造宽松自由民主的学校文化,创造自由的学术氛围和宽松的教师成长环境,以引导和促进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这些建议非常符合当今中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是中国基础教育从知识教育走向智慧教育的必然选择。最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对我国当前教师职后培训现状的分析与建议,虽然“很多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几乎所有的学校都组织教师进行在职培训”,但是,培训时间短,培训内容和方式过于单调,流于形式,缺乏实效,与教学实践脱节,教师“被学习”“被发展”的现象大量存在,“这些外控式学习不但不会促进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相反还会使教师对在职培训产生反感,错失学习的大好时机,反而阻碍了教育智慧的生成。因此,提高教师职后培训的实效性,以专业培训带动教师不断学习、反思,才能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理论视野开阔了,才会主动审视、改善教学实践,在主动学习、主动反思中生发教育智慧。增强教师职后培训的实效性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和教师三方面的积极努力和相互配合。”这些分析与论断非常符合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工作的现状,问题找得准,方法来得实,对于改进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的教师培训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智慧之于教师:由知识型教师到智慧型教师

结构精巧、分析精到是本书给人的又一大感受。该书从第二章开始,就主要围绕教育智慧的内涵及生成特性、教育智慧生成的内部条件、日常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智慧、日常教育管理中的教育智慧、教育机智的解读与体现、智慧型教师的修炼等内容,联系教师的课堂教学实际展开了细致入微的阐释,使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们所处时代的特点和要求,认识到知识型教师向智慧型教师转变的迫切性,不仅使一线的教师认识到智慧型教师的特征和自己专业发展的目标,而且找到了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路径。

通过阅读该书,联系自己近阶段的思考,我认为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应该定位在智慧型教师上。首先,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已有了显著提升,“只要有知识,人人可当教师”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这为智慧型教师的成长奠定了基本条件。其次,社会和公众对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以牺牲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代价换取的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越来越得不到社会和公众的认可,学校和教师都面临着内涵发展、专业成长的巨大压力,这就为智慧型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氛围。再次,片面的知识教育不仅使学生异化为应试、升学的工具,而且使教师变得被动、教条、机械、倦怠,而这必然与现代教师愈来愈追求职业幸福、谋求职业尊严的内在需要发生冲突,这就为智慧型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内在的动力。引导教师成为智慧型教师,就能使教师在工作中找回和谐、开放、创造的状态,从而远离职业倦怠,获得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

如何实现由知识型教师向智慧型教师的转变呢?作者不仅给我们透彻地分析了智慧型教师的特点,而且难能可贵的是给出了智慧型教师成长的现实路径,使人感到可做、能做。对于智慧型教师的特点,作者认为主要包括:一是创造性。表现在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中偶发事件的深刻洞悉及灵活机智的应对上,这是智慧型教师的首要特征。二是伦理性。我们对教学的认识已经突破了简单认识论的范畴,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道德活动,或者说至少是一种具有道德品性的活动。三是实践性。主要强调教师整个知识结构中实践性知识的重要性。四是共生性。是指教师能与学生和谐相生,表现为营造、维持和谐自然的课堂,善于人际沟通、情感交流,实现教学相长。对于智慧型教师成长的现实路径,作者在系统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如教师要有“对教育事业的倾心热爱”和“对学生诚挚的爱”,因为“教育智慧与其说是一种知识,不如说是对孩子们的关心”。又如教师要修炼自己的人格,具有健康的、高尚的、独立的人格,因为只有道德的巨人才能生发出大智慧。再如教师要养成实践反思的习惯,因为教育智慧不只是对普遍教学实践的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对待个别、特殊教学实践问题的知识,教师只有将教学观念的改造与教学实践反思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才有可能不断趋向教育智慧的境界。

理论联系实际,深刻、系统的理论分析与恰当的教育智慧案例的完美结合是本书的另一大特点。作为教育理论工作者,作者在发挥自己专业优势的同时,没有把理论阐释变成居高临下、面目可憎的灌输和说教,而是联系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从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教育管理中精心选择恰当的教育智慧的经典案例,既提高了可读性,也增加了说服力,使教师感到教育智慧并不神秘,教育智慧就存在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只要教师善于敏锐地把握教学情景,灵活、多样地开展教学活动,因势利导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会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智慧,逐步成为智慧型教师。在本书的后半部分,作者还专门拿出相当的篇幅为读者奉献了44个中外教育智慧的经典案例,并进行了简明点评,这些鲜活的教育智慧案例和精彩评析定会给教师们许多具体的指导和思想上的启迪。

正如书中序言中所说:教育的真谛在于启迪智慧。在我国基础教育逐步由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的今天,教育智慧应该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愿更多的人能从中汲取改革的智慧与力量,共塑教育的智慧品性,共享教育智慧的幸福与尊严。

第4篇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课堂教学前的准备,却往往忽略课后的反思和总结。殊不知,教师的教育智慧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除了来自教育理论的指导外,更多的是来自于对自身长期教学实践的反思,在反思中慢慢积累个性化的经验,在反思中形成教育智慧。“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叶澜教授说的这句话充分点明了记录课后反思的重要性。

我认为,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剖析、解读的过程。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自己主要是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不足和失误,记录、整理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和学生的问题和建议。自己以前做得不好,总以为教育理论是远离实践的“阳春白雪”,对具体的实践活动是没有用的或用不上的。现在明白了,以理论知识为支架进行反思,能深入思考教学中的理论问题,使自己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从而提高理论水平。还能使自己形成一种大教育观,站在理论的层面去看待教学活动,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对于教学反思,很多老师容易忽略,认为反思是不必要的。其实,“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改进教学实践的方式,研究自己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教中学,学中教。那么,如何写好教学反思呢?

一、写成功之处

写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

二、写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今后教学更上一层楼。

三、写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的,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四、写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教学的丰富材料。

第5篇

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智慧。抽象的教学艺术与智慧,往往彰显于具象的生本课堂之上。领略这种智慧,追求这种艺术的境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课堂观察,可是很多时候我们所观察到的只是一些支离破碎的片段。没有目标的感性观察很难构成自身课堂教学理性思考的养料。于是,纵是我们观过很多或名师、或前辈优秀老师、或同仁的课,回归到自己的课堂时依旧是跟着感觉走,跟着习惯走,对教育教学的环节与细节渐渐习惯于视而不见、习以为常。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习别人的教育经验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是一种创造。”怎样观课,感悟生本语文课堂的教学艺术与智慧,四月在分享中见微知著,在践行中有所顿悟。

一、校长纵观语文课——“览之而必察,研之而后精”

为了解学校的整体教学情况,四月我们何家璧校长分学科、分学段逐一深入教室,随堂听课。为了表示对听课教师的尊重,他会让教学处告知各学科备课组和各位被听课老师。听完课后,他会参与备课组的集体评课。在被听课和跟随着他听课之后,也参与了以他为核心的评课。没有批评,更多的是平等地交流与商榷。一般情况下他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引领我们的交流:(1)说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是否达成;(2)听课老师们谈谈授课教师的主要教学行为;(3)根据本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被观察者的教学特征和现有的教学资源,提出几点明确、具体的改进意见。

在纵观低段的语文课后,针对大家的共性问题,他发了三封电子邮件给我们全体语文老师。分别是:崔允漷博士的题为《有效教学》讲座稿、《识字教学的几点意见》、《名家识字教学评课稿》。这三封电子邮件,足以形成一个可操作的有效低段识字教学改进方案。可见他在观课之前是有备而来、观察有点的,评课时他有理有据,而在听完评完之后,他还能够总结出大家教学上的共性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观课之后,他的识字教学探索足以唤醒我们低段语文老师识字教学的精神活力。想想他一个非语文专业的人都能如此清晰地发现我们的问题并能给出切实的指导和帮助,其实都源于他并非听之了了,而是在观课之前胸有成竹,观课之后深入研究的结果。

二、师徒结对互观课——生本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与智慧的累积途径

为了促进我们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学正小学有着老教师与年轻教师的“师徒结对”传统。低段学科主任钱悦英老师是我的师傅。作为师傅,她很慷慨。听她的课不需要提前通知,推门即可。作为徒弟,我很幸福。因为师傅非常关注徒弟的成长,不管是赛课还是平常的课堂教学,她是有问必答,挤出时间逐一观课并进行观课后的针对性指导。

1.师傅赛课前的指导——由教学设计技巧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2013年4月学校举行“红梅杯”课堂教学比赛。在正式上课前的磨课过程中得到了师傅悉心的指导。幸福地聆听之余收获满满。第一次在钱老师班里试教,原本很灵动的孩子们在我的课堂里显得很被动。在孩子出人意料的“冷漠”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困惑中钱老师提醒我,教学内容是不是太多了,我是不是过于讲求精心设计的教学形式而忽略了学生能从中习得什么,在一个学习环节过渡到另一个学习环节的过程中,学生是不是会感到很疲惫,进而渐渐失去了去参与去思考的兴趣?是不是要考虑到教学重点的呈现方式如何能更符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而激活学生的思维……第二次试教,师傅听后又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情境创设的目的是为了激趣,服务于教学内容,可以加载个性化的设计,但要简洁有效。二是如何做到有效的随文识字,在引导学生自主识字时注意方法的渗透,策略上可以更有趣,更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这样在有效识字的同时也增加了一些低段语文教学的人文情怀;三是课件不要太多,精一些、少一些,毕竟孩子上课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老师也一样。

2.徒弟观课中受教——以生为本应当追求精简朴实的课堂。在对观课有所体悟后,带着新的收获我又一次走进了师傅的课堂。以往观课,往往比较在意师傅的教学设计,而现在的我走进课堂,就是希望看到师傅怎么把应该完成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去达成,怎么让学生把课文读懂,学生看不懂的时候,老师会组织怎样的交流、讨论,进而把它弄懂。这次我看到了一个很朴实、很简洁的教学过程。她上的是一年级下册的《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师傅的教学环节不多,清澈如水。简要呈现5点。①课伊始,钱老师让学生说说……来……去的句式。学生说了很多,然后她又在电脑屏幕上呈现了一些比如“摇来摇去”,“摆来摆去”“跳来跳去”,等等。在积累的基础上让学生完成了《小壁虎借尾巴》_-课的课堂作业本上的一道相关题目。②读课题。指导“尾巴”一词的词尾读轻声,并教学本课生字“借”的字义理解与书写。③前测题了解学情。④说故事主要内容。钱老师提出以下问题(小壁虎向谁借尾巴?没有借到尾巴怎么办?为什么要借尾巴?)让学生回答并引导学生说出课文主要内容,理出课文主要内容。⑤学习课文第一段。重点指导学生读出对“挣”、“逃”两个字字义的理解。五个环节看似简单,但是每个地方都有钱老师精心雕琢的精妙。学生活动、师[论文写作 dylw.net]生互动,似乎信手拈来,似乎又匠心独运。往往轻轻地一点拨,学生好像就能积极地响应。没有刻意而为之的匠气,自自然然地让人油然而生一种亲近。看了她的课,我回味着她曾经说的“课要简单”四个字。何谓简单,针对这节课而言,我想就是突出语言理解,突出语言的积累、建构的简约,但很有内容体现生本的阅读课。教学内容删繁就简,教学策略深入浅出,教学形式简单实用,这不正是生本语文课堂所追求的境界吗?如果我们置身课堂,却习焉不察,察焉不明,纵是观再多的课也难以洞晓教学之理,也难以通过观课来提升自己的课堂。只有我们在观课时能够多一份智慧、多一份敏锐,也许自己的课堂就能多一分创新、少一些形式,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成为生本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殿堂。而观课的意义,应该不止于对一节课进行甄别,给一个或好、或不好的评价,而在于面对这样一个可供研究的样本,它究竟带给我们在追求生本课堂的道路上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第6篇

一、帮助教师树立课程意识

给教师准备两本书、一套教材:两本书指一本教师任教学科课程标准,一本学科课程标准解读;一套教材指教师任教学科1~6年级教材(包括教师用书)。课程标准是统帅,课程标准解读是课标的阐释,教材是课标的具体呈现。

学校一线教师首先应该过教材关。教材研读要关注整套教材的基本结构,把握教材各部分的重点、难点、关键,理清各个部分内容之间前后关联的线性关系和相对独立的非线性关系,还要领悟教材与课标之间的对应关系。只有在教材中把以上内容钻研透彻,才能把握教什么,怎么教。因此,教师树立课程意识是新课改的基石。

二、吸引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和培训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以教师为本的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学校管理者要努力打造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丰富教师的实践知识,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为吸引教师主动教研,在校本教研及培训中力求形式多样化。

1. 课例解析的形式。一是对教育名家、特级教师的成功课例进行深层次解读分析,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艺。二是教师自己实践,上研讨课,其他教师从不同的视角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进行剖析,提出优化措施和方法,提升教学实践能力。

2. 问题诊断的形式。针对教师在平时教学中遇到的一些真实的、关键性的教学问题,在常规教研活动中集体研讨,帮助攻克难关,还可组织学校本学科学术委员对教师的问题和困惑进行诊断,提出意见和建议,在诊断的基础上再设计再实践。

3. 观课议课的形式。观课、议课它不等同于听课、评课。“观”是用多种感官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参与教师有针对性地就所收集的课堂信息进行对话和反思,着重思考“教”与“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成效,改进课堂教学,让教师成为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和行动者。

4. 教学反思的形式。在校本教研中,要关注如何提高教师自主学习和自我反思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教学前反思,对教学设计重新进行回顾与审视,查漏补缺;教学中反思,结合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对过程进行即时反思。关注教学方法和手段,及时捕捉教学中的灵感,让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教学后反思,对整个教学活动作全面回顾与梳理,反思成功与不足,及时制定措施加以改进,同时将反思写成教学随笔,为以后教学提供借鉴和指导,真正让反思从课堂中来,到课堂中去。

5. 集体备课的形式。由学科教研组牵头,学科负责人参加,每周定期开展一次集体备课活动。集体备课可以启发教师的智慧,还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教师集体交流、讨论,真正实现资源共享。要求参加集体备课的教师做到:备前精心准备,备中深入交流,备后尽快完善。真正做到让教师带着问题来,带着经验来,带着感悟和启发而归。

6. 专业引领的形式。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教师在成长中需要及时的专业引领与指导。学校应根据教师发展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定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经常组织教师学习国际国内最新、最前沿的教育思想及理念,聘请教育专家来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

三、引领教师成为有教育理想的名师

优秀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名校之所以成为名校,关键在于它能够培养、吸引、汇集一大批名师。名师成就名校,名校也成就名师。在学校,名师就是教师中的品牌!培养名师是一个漫长而系统的工程,不能急于求成,学校管理者可从以下方面去思考:

1. 建全保障制度。学校要制定名师培养专项制度和激励机制,激发教师追求卓越的教育理想。对名师培养目标及路线图,名师的奖励与管理做出明确规定,同时要确定各层次名师候选人及培养人,从制度上保障名师培养活动的正常开展。

2. 给予专业引领。学校要成立学术委员会,给予名师候选人师德修养、教师基本功、教学技艺、最新最前沿教育思想及理念等方面的指导。同时,名师候选人要师从名师,学习他们的成长之路,分享他们成功经验。

3. 激发教育热情。学校领导要尊重、信任教师,赏识、帮助教师,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教师能真正体验到自己的教育人生就是自己的幸福人生。同时,激励教师阅读中外教育名家的经典著作和理论,体会他们的奋斗之路,成功之路,激发教师的教育智慧和热情,进而厚积薄发。

四、启迪教师多读好书

苏霍姆林斯基云:“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学校管理者要大力创造条件鼓励、支持教师阅读教育专著、名著,研究教育家的思想,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了解教育发展的规律,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一个有教育理想的教师,必须要读点教育名著。一个教师,没有读点教育名著,难以真正领悟教育的真谛。

建议教师要读三类书籍:经典教育著作和理论,名师的典型课例和教育方法,所任教学科方面科学问题的书。

五、鼓励教师写教育日记

第7篇

1 “教学反思”思什么?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只有在教学工作中多反思,勤总结,发扬教学中的成功经验,改正弥补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反思的内容虽然很多,但其反思的重点应是以下几方面。

1.1 反思成功得意之处 总的是要有可供以后教学时参考和不断改进、完善教学的功效。如教学中引起师生共鸣效应的做法;课堂上一些精彩的师生对答、学生争论等;教学思想方法和教学原则运用的体会; 教法改革和临时应变的教学措施;感受最深的教材改进和创造性的处理。

1.2 反思失误之处 侧重审视自己课堂教学的失误之处,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如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等等。对他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出深刻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教学时的借鉴,同时找到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和教学新思路,写出改进的策略和“再度设计”的新方案。

1.3 反思学生见解、问题和建议 学生的一些独特见解、问题和建议犹如智慧的火花,不仅能启发同伴,对教师的教学也有开拓思维的良好作用。如课堂上学生的独特见解、学生的精彩回答、学生的创新思维等都源于学生对问题的独特理解、源于学生对世界的独特感受,是十分可贵的课程资源,也是教师可利用的宝贵教学资料。学生在学习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也必然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是个别的,有些是普遍的,也有些是出乎老师意料之外的,还有一些是富有创新性的。可能有的问题一时难以解答,教师就应及时将这些问题记录下来,并及时反思,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对症下药。

2 “教学反思”写什么?

教学反思中应该树立自觉的笔耕意识,写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那么,如何写好“教学反思”?

从文体结构上看,建议把“教学反思”写成“一事一议”的实用性议论文。从写作内容上看,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选择来写“教学反思”:

2.1 写成功和不足之处 如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有意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把它们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以利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和推陈出新。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地回顾、梳理和证载,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时的参照物。

2.2 写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地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2.3 写学生创新和“再教设计”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本节课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何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新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术;解题中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

2.4 撰写“教学反思”案例 当前在撰写教学反思中也有不足之处。如在形式上,格式比较单一,有模式化的倾向。他们写出的教学反思其格式基本上如出一辙。有人将其总结为“先写不足之处,然后写获得启示,最后写怎样运用”,这是何其精辟凝炼的“八股”格式!另外, 有的为应付检查,流于形式,往往勉强胡乱应付完成。这样,教学反思的实际价值根本不能得到切实的体现。撰写“教学反思”应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拘一格,克服全面而不深刻的现象。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大大小小、司空见惯的、甚至是熟视无睹的问题都可以成为反思的对象。我们要做有心人,炼就一双“火眼金睛”,善于从纷繁复杂的教学现象中发现问题。下面提供两篇教学反思文章供参考借鉴。

①研看课堂录像,反思教学过程

哎呀!真是有些难为情,录像中的我,面部表情木然,讲话有气无力,就像一个演员表演得毫无感情。平常在听别人课时,还时时注意到教者的神态精神,自己上课却变成一团糟,录像中的我没有面部表情,只管自己讲课,自我感觉还蛮良好,该讲的都交代给学生了。看完吓一跳,像个糟糕的演员演了一场糟糕的戏。看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离开讲台,深入学生中间,在座排之间巡视,用眼神鼓励他们,用微笑来表扬他们。还有我在课堂上提问时留给学生回答的时间太少,上课时没觉得,一看录像才感觉到。在我提问时一些学生没回答,他们不是不回答,可能只是有些怯场。如果再给他们一些时间,再用眼神鼓励他们一下,他们就会开口回答,这样就更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啊。

当然拍摄课堂教学录像需请人帮忙,比较麻烦,那么还有一种好方法就是放下老师的架子俯下身去,深入学生中去询问,让学生的眼睛、耳朵和嘴巴给你一次次地定格、重播,找出优点和不足,这比自己看录像总结出的经验可能更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我知道这可能有些难,但这也正是我需要努力之所在。

这是一位青年教师的研看了录象中的自己,感触较为深刻的反思。事实上只有在观看录像后,自己的课堂教学表现,如教态如何,是否具有亲和力,教学方法是否妥当,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效果如何等,便会清晰地显露在自己的眼前。慢放、定格、重播,边看边思,边看边研,你会以一个观众的身份来发现此演员的长处和不足。也可以诚恳地、平静地、理性地对待同行的建议,根据自己的不足之处、薄弱环节磨练敲打,有针对性地进行改正,不断地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努力提高新课课程下的教学能力。

②撰写教学机智,注重总结提炼

“下午上课,学生有些心不在焉,我讲了几句话,学生一点反应也没有,我能否象往常一样按部就班地上课呢?看到学生们无精打采的样子,我灵机一动,拿了一道智力题给学生们做:有一个上下左右前后六面全都是镜子的房间里没有别的物体,如果一人站在房间的中央,他能从镜子里看到几个像。问题一提出,学生游离的情绪就被调整起来,“一个”,“二个”,“无数个”,一声高过一声,课堂里形成了一派别致的热闹,学生在知道了答案后也开始饶有兴趣地学习光的知识。这堂课上下来比平时的效果都要好。原因何在?我想与其把学生措辞严厉地批评一通,讲上一番大道理,倒不如讲些笑话让他们开心开心,哪种效果更好。我得对比对比,试一试”。

这是一位教师的教学反思。可能每个教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面对课堂上学生精神不振。这位教师巧用方法,活跃气氛,由此感悟到一点教学心得。它启示我们,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地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第8篇

一、 师与生的和谐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对于学生的探索与思维成果,不管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甚至是异想天开、天马行空,只要学生积极投入了,肯定闪耀智慧之光。为此,作为老师,应给予学生恰到好处的评价,给予中恳的建议,给予呵护和激励,让学生感到自己学有所值,让学生感到老师在真正地关注自己、欣赏自己,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1. 学生出错——错中探究求真。

我们要允许学生犯错,让学生敢于犯错,敢于质疑,敢于发表真实的意见和建议,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比提出一个新问题更有价值。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确实,学生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这就要求老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善于发现错误的价值,引领学生错中探究。这一切,更需要老师带着情感,带着爱心、带着信心、带着睿智、带着风趣,徜徉于富有生命的课堂,让学生完全沉浸在老师的包容、宽容和智慧中,课堂上洋溢的将是学生的真情实感,课堂将会因师生之间的“和谐”相处而“煜煜生辉”、精彩纷呈。

2. 老师出错——错中反思求进。

教者千虑,也有一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错,当然,差错人皆有之,人非圣贤,孰能无错?然而,错并不可怕!问题是,错了要能放下“架子”,要敢于真诚地在学生面前做出解释并承认错误,还要及时反思自己的不足和差错缘由,改进方法。千万不能为顾及一时的面子问题,极力掩盖自己的闪失或差错,甚至为此找各种“借口”推卸责任,以蒙混过关,这是很可悲的。其实,老师的坦诚,不仅不会降低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反而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的真诚、真实以及可亲可信,这也正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真实表现。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出错确实存在,甚至难免,关键是要合理地将已经出现并存在的差错作为一项有效地提升自己教学方法、丰富自己教学经验的生成资源,真正作到“错中反思求进步”。

二、 教与学的和谐

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了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彼此交往、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等现代意识。然而,要使“合作学习”有序开展起来,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关系是关键。教师只有真正把40分钟的课堂放心地交给学生,相信学生能“经营”得很好,这样,数学课堂才会焕发出你意想不到的活力与精彩。教师应给学生搭建探究的舞台,让他们有充分的机会去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做”他们“想做的数学”。

把参与权交给学生,人人参与动手操作、人人参与用数学语言表述。

把自主权交给学生,在教学时,能少些包办代替,少些强行规定,多些对学生的信任,多些学生“我的课堂我做主”,那学生一定会开心至极,充满自信。

组织学生小组探究让学生自由组合,并自定组长。自选搭档,自由组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小的“举措”产生了积极的效应。主动选择带来主动的学习,这是学生最受欢迎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能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情,而不是老师强加的,因而也就敢想、敢讲、敢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被调动。

第9篇

在和煦的春风中,我们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学期。我们也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投入到新学期的教学工作之中。新的学期生本智慧课堂将继续深入,为了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要求,切实搞好低年级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特制订教研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投身生本智慧课堂,做好低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加大教研力度,提升教育理念,提高语文教学效益;进一步开展教学研究,积极探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途径策略;充分利用语文教育资源,扩大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学有用的语文。

二、工作目标

1、以生本课堂为契机,更新教育理念,继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加大改革力度,注重改革的过程和经验的积累,及时组织本教研组的教师开展语文教研活动,提高语文教研组的整体水平。

2、改变落后的教学方法,真正把改革落实在课堂教法中,提高课堂四十分钟的质量。扎实落实教学,面向全体学生,重视主体性和实践性,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发展学生思维。

3、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加强学习《新课程标准》,解读《新课程标准》,探索小学语文教学的变革策略。用生活理念,构建教学大课堂。实施生活化教学,超文本教学。

4、重视对交流教师的培养,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开展教师间相互听课。加大教研力度,组织开展好教研活动,健全教研活动档案,做到有计划,有活动记载。

三、具体措施

1、开展课程标准的学习,把握课标精神,按照课程标准实施教学,并不断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大力开展并规范教研组建设,认真进行教材研究,落实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各个环节,并积极进行听课、评课等活动。

2、本组语文教师按时参加教研活动,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积极加强组内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进步。每位语文教师应结合实际,确立自己的研究课题,认真实施实验研究,写出教研论文,并以专题的形式展开交流,来增加组内学术气氛和教师的研究能力。

3、本学期每人上好一节教学研究课,全面展示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各组内成员认真参加听课、评课活动,并多提建议,自我反思,以便互相学习,不断改进,实现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创造互相促进的人文环境,探索多种灵活的课堂教学形式,自觉提升业务能力。

4、积极开展微课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利用信息技术和先进教学手段,丰富教学资源,提高语文教师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课堂教学效果。平时也要尽可能多地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兼顾不同层次的孩子。

第10篇

关键词:难忘课堂;教研;自主;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主环节,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教育研究的基本课题。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以教材为基础、以讲授为依托、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显然不符合新课程教学的发展要求。近年来,我们借鉴教育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明确提出了构建“难忘课堂、难忘教师、难忘教育”的目标,通过学校教师队伍不断地学习、教研团队不断地钻研、教学制度不断地完善,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大幅度改进,学校的办学水平明显的提高。

一、营造平等、活泼、团结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课堂教学最基本的关系是教与学的关系。能否激发学生的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否引导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能否让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之中,这直接关系到课堂效率的高低。难忘课堂,一定是学生大胆质疑、善于思考、独立自主的课堂。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满怀热情的走进课堂,以慈祥的目光凝视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导入情境,迅速让学生融入课堂环境。教学过程中,教师用亲切的话语,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引导学生倾听接受别人要求和意见,与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二、感悟新的教育理念,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

教师感悟“六个反思”新理念,即每节课后教师进行如下思考:

1.预设的问题是否预留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并引起学生的回答和思考。

2.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老师是否准确掌握并有针对的拓展。

3.有没有对学生的发言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善于引导启发。

4.有没有发现学生学习中不断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5.有没有对教学重点进行小结。

6.有没有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科学的评价。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会以讲得“是否详细,是否清晰”作为课堂教学的评判标准,而通过这“六个反思”就可以改变这一传统,把思维碰撞、思想交流的时间多留一些给学生,减少过于详细、过于烦琐的讲解,将课堂教学思考的基点更准确地转移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上,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以学定教”、“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

三、以生活建构为主,使知识讲授更具活力

“难忘课堂”是能激发起教与学、学与思、思与行的活力课,它的本质是以学生的基本学习动态为出发点,以生活构建教学促进学生乐学、好学、学好。传统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讲授以教材为主,学生学习以听、记为主。这样的课堂教师精疲力竭,学生大多机械、被动,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生活建构就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重把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把学生当前学习内容与已经掌握的知识相联系,并把联系思考的过程与交流讨论的过程结合起来,启发学生对学习经验的思考总结。例如,语文课中,让学生从生活中挖掘话题,进行三分钟的即兴演讲;英语学科可以围绕单元主题在生活中找相关内容进行小组辩论;历史课、政治课结合时政热点,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具体问题;计算机学科可以通过让学生设计家庭理财,商品市场调查,物价上涨情况的数据来进行数据库设计项目学习,这些都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总之,就是让我们的课堂,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下来,克服枯燥无味的说教,让学生学得感兴趣,学了感觉有价值。

四、加强磨课、研课,提升教研团队的整体水平

教师活力是“难忘课堂”教学生态形成的基础,而备课组、教研组团队的研修是催化剂。磨课、研课是学校建设“难忘课堂”在备课组、教研组层面的重要工作。

各教研组、备课组每学期都要确定一定数量的公开课进行精研。首先请上课老师提前拿出撰写的教案和设计说明,分给教研组各位老师,对照“六个反思”的要求,根据学生具体需求,经集体研究,讨论后修改教案。备课组长拿出对本节课的教案的修改说明,着重强调修改的理由。经过试讲和调整,该老师正式上课时间统一放到教研组、备课组的教研活动时间,组内每位老师都必须听课、讨论并发言,对照“六个反思”提出合理化建议,教研组长负责指导教师的点评、组内教师对这节课的评价以及进一步改进的方案,形成最终教学方案。通过这样的反复打磨,不断提高上课教师的教学技艺,同时也让全组教师得到启发,发挥了团队的智慧和力量,实现了资源共享,加强了“六个反思”的理解。

第11篇

一、 名师引领,让我视野开阔

很庆幸辗转反侧又回到了自己的母校,这里有令人羡慕的两位省级特级教师,他们有着深厚的语文功底,学识渊博;他们思想敏锐,对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执着;他们静心于自己的研究领域,对人和蔼,乐于助人。我能得到这样优秀的名师指导,是何其的幸运呀!忘不了为了参加新北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评优课的一幕幕,从最初的说课到一次次的上课,蒋丽清校长和我一起研究、一起探讨,在交流中我看到了蒋校长的睿智,更是感受到了他那如同竹子般坚韧执着、扎实敬业的工作作风。

为了在说课过程中体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为了体现电子白板的交互式功能,蒋校长建议我在这节课中设计了“电子白板拖放种树”的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思维导图。说实话,刚听到“思维导图”这个名称时我是陌生的,蒋校长推荐我阅读他设计的几种思维导图,还建议我到网上去阅读相关的一些理论,渐渐地我明白了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学习的策略,能在课堂上促进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促使他们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网络,既渗透了思维导图建构知识的方法指导,又进行了文本图表式回顾、拓展式知识延伸,从而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在后来的课堂设计中,我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思维导图,系统感受森林的重要作用,丰富了学生对森林的认识和体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从那时起,我真正地认识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有效性。

为了使这节课上得更加生动,真正能引导学生走进童话故事,当我把教案给蒋校长看时,他都很详细认真地在旁边写好修改建议,甚至还在星期天到学校给我讲解难点,指导我如何改进。就在一次次的思考、一次次的实践中,我们抓住了教学这篇童话故事的真正要领,紧扣提示语,走进小云雀的内心世界,去体会它们的想法。果然,这样的尝试比前面的教学精彩了许多,学生真正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从那时起,我真正地感受到了名师与我们的不同之处,不同在他的思考深邃而有见地,他对工作务实而且无私。

二、 学习探讨,让我受益匪浅

在这个多种学科整合的团队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特长。而每月一次的常规活动,就让我领略到了同伴们别样的风采。从熟悉教材、准备简案到认真听课、结合专题研究评课反思,这一系列的过程也就是让我逐渐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时时刻刻能感受到大家热切的学习氛围,能感受到同伴们争辩的思维火花,能倾听到伙伴们激情洋溢的精彩课堂,能欣赏到工作室领衔人蒋校长那理性而深邃的点睛之语。从低、中、高学段不同风格的语文课到生动有趣的英语课、音乐课、数学课,我一路聆听,感觉这样的活动对自己帮助很大。不同的学科教学有着相同的内涵,不同的教师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把这些精彩串联起来,整合成一串美丽的项链,给自己的专业成长带来了诸多的收获与思考,让我在反思中丰富和拓展了自己的知识及理论素养,并在自我激励中坚持学习与提升。

同伴们的智慧分享让我受益匪浅,著名特级教师们的智慧更让我视野开阔。蒋校长还带着我们赴南京参加了“二十年回眸・记忆中的精彩课堂”等观摩活动,聆听到了全国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们的精彩课堂。在专家们的课堂上,我看到了孙双金老师对文本整合的独特解读,窦桂梅老师对朗读教学的精彩把握,黄兰老师走进孩子心间的那种娓娓道来……专家们的精彩讲解启发我思考,唯有永不停息地攀登,才能使自己的课堂充满着生命的活力。

三、 互动实践,让我明确差距

渐渐地,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方面我进步了。从一开始对白板的陌生,到后来能熟练操作;从不会制作白板课件到熟悉了天士博、普罗米修斯软件的操作,我就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渐渐融入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这个团队。09年5月,我执教的《云雀的心愿》分别在新北区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课教学评优活动和常州市“首届小学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课”评优活动中获一等奖。

在工作室的活动中,虽然我发现自己进步了许多,但与身边的同伴们、专家们零距离接触后,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于是,我也开始每个月静下心来读一些理论书籍,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更新观念,让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引自己前行的方向,从而不断地厚实自己的理论素养,增强内在的积淀。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方面,除了继续研究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外,我还探索了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口语交际教学的整合。同时,我还不断督促自己勤于反思、善于积累。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我愿意继续践行。

第12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师评价 有效策略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新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使评价真正为了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科学的评价对学生具有激励表扬、解惑释疑、点拨导向等功能,使课堂更具有生命的活力。

一、评价要自然真诚,随机应变

教育需要赏识,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要肯定孩子的优点。通常我们多采取赞赏、激励性的评价,这有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上进心。但同样一个“好”字,可以说得平平淡淡,让人有勉强之嫌,也可以说得满怀激情,让人感受到是发自内心的赞赏。教师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言辞、友善的微笑,营造一个充满关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品尝到被人尊重的喜悦,感受到期待的幸福。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堂评价,老师都要全身心投入,老师的评价语言要发自内心,以真情动人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达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也对教师的评价艺术和自身素质和教学机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

同时,教师评价语言应该,随机应变,让学生爱听、想听、百听不厌,名人名言、格言警句都可以恰如其分地运用到评价语中。而教师要做到旁征博引,功夫在平时,必须加强知识的积累,博览群书,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许多名师非常注重锤炼的课堂教学评价语,他们的评价语往往是妙语连珠,妙趣横生,让学生在受到赞誉的同时,又学习了知识,懂得了道理。

二、评价要敢于批评,指明方向

教师的评价不能只是一味的表扬,对学生错误的回答,一定要或委婉地,或直截了当地指出。有时教师连错误的东西也不敢否定,似乎一否定就会扼杀学生的灵性与智慧,就是不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其实,批评无!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应该遵循一个基本标准:在尊重学生这一主体的独特体验时,切记文本是语文教学价值观之根本;在尊重文本主流价值观时,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主观体验。所以,当学生的见解不够完整时,就应不厌其烦地进行点击;当学生的认识出现偏颇时,就应不漠视,不袒护地加以引导。教师的评价要做到表扬与批评相结合,鼓励优秀,指出不足,激励后进。

课堂评价的功能不仅在于激励,更在于指明方向。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评价才是真正着眼于孩子的发展的,如果教师没有准确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问题,学生也就失去了一次“扬长避短”的机会。对于学生的优点,要加以肯定;对存在的问题,同样应以委婉的语气以建议形式提出,让学生知道今后努力的方向。

三、评价要创新多变,有效激励

课堂评价包括语言评价和动作行为评价等。充满机智的评价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更能使课堂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除语言评价外,情感激励和动作行为评价也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方式。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微笑,拍一拍学生的肩膀,甚至充满善意的沉默,都不仅仅传达了一份关爱,还表达了一种尊重、信任和激励,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评价方式更具亲和力,更能产生心与心的互动,其作用远远大于随意的口头表扬。当学生发表见解时,教师多微笑,多点头,极其专心地听,诸如此类的态势语可以明确地传达这样的信息;“我喜欢你!”“请继续说下去!”听后友好地评价:“好,这是你自己的见解!”“说得很有道理!”评价应尽量少用物质奖励,避免转移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

四、评价要关注个体差异,因地制宜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但也有限度,在评价上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也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对于那些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每当他们表现出一点进步的迹象,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如,坐得端正,听讲认真,答对了一个简单问题等,都应该大力表扬,帮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对于那些思维敏捷、学习基础好的优生,则要慎表扬,要让他们“跳一跳,摘到果子”时予以赞赏,这样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对于表现平平的中等生,教师应以敏锐的目光发掘他们的闪光点适时予以肯定,唯有如此,教师的表扬才能显得“物有所值”,学生也才能加倍珍惜。评价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五、评价要共同参与,多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