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1 16:57: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智慧教育的主要特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智慧型教师的概念
1. 智慧。智慧是个体在应对具体情境时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养,如敏锐的感知能力,及时的判断能力,果敢的决策能力和及时的反省能力等。“个人生活史”即个体教育经历和社会经验的总和,是智慧的源泉,创造是智慧的精髓,生命是智慧的灵魂,自由是智慧的追求。独树一帜的创造是智慧,重复前人的复制不是智慧;智慧以非富多彩的生命为依托,矫揉造作不是智慧。
2. 教育智慧。教育智慧是在教育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于教育教学规律的深刻洞悉、敏锐反应、准确判断、及时决策以及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教育智慧主要是通过具体教育情境中的教师行为来表现,具体表现为对教育问题的准确判断、对教育时机的得当拿捏和对教育矛盾的巧妙转化等。在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教育信念的执著追求,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精益求精,对教育问题的机智应对,对学生的悉心培养等都体现其教育智慧。教育智慧很好地展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机智、人格魅力和教学风格。作为优秀教育的一种重要品质,教育智慧既体现了教育的一种和谐、自由、开放和创造的状态,又体现了教育的一种真正意义上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和追求人生自由的境界。
3. 智慧型教师。智慧型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对教育理论的独到见解;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果敢的执行力、高效的行动力;具有高远的教育目标、执著的教育信念、崇高的职业使命感与责任感、强烈的职业成就动机;有着高尚的师德、渊博的学识、优秀的身心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反思能力、教育能力和研究能力;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追求、以终身学习为自身发展的动力。即智慧型教师是挚爱教育事业,思维敏捷,学养精深,善于学习,有强烈的责任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果断的决策能力的一类教师。
二、智慧型教师的特征
智慧型教师是集教育信念、师爱、人格、创新、自由等特征为一体的教师典范。
1. 教育信念。教育信念是智慧型教师的基本特征。有了坚定的教育信念,智慧型教师才能在其教育教学道路上锲而不舍地克服一切教育问题和教育困难。坚定的教育信念是帮助教师实现从“教教科书”到“用教科书教”转变的基石,是帮助教师在普通平凡的岗位上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基石。
2. 师爱。师爱是智慧型教师的主要特征,是智慧型教师的核心品质。师爱,要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深切关爱。学生只有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真诚的爱,才会更乐意亲近老师,更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
3. 人格。人格是智慧型教师的又一主要特征。正如卡尔・明格所说,教师是什么样的人远比他教授什么更重要。教师的人格比学识更重要。在工作和生活中,教师表现出来的热爱生活、浩然正气、严于律己、公正无私、强烈的责任感等人格品质会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深刻、全面的影响。实际上,智慧型教师教授的不是书本知识,而是其立身处世的人生智慧。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学生愿意亲近、学习教师,使得其人格特征逐渐被学生认可、接受和内化。
4. 创新。创新是智慧型教师的重要特征,是智慧型教师不断进取的源泉。同理,对于智慧型教师而言,只有通过教学活动中的不断创新,才能获得成长。因此,智慧型教师必须把教学活动看作创造性的活动。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是一个教育智慧不断生成和发展的过程。它没有现成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教育情景,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为此,教师要做到有效而充分地利用各种教学条件和教育资源对教学活动做出最优的组织。实际上,这便是创新。
5. 自由。自由是智慧型教师的重要特征,是智慧型教师的终极追求。古人言:宁静致远。教育智慧的生成必须要在一个安静的、适合于学思的环境下。要想致远,必须先得宁静。浮躁的、追名逐利的背景则不利于教育智慧的生成。智慧型教师不以追名逐利为人生目标,而是以追求一种自由的职业境界为人生目标。智慧型教师所追求的自由的职业境界是指建立在其对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的意愿、坚定的教育信念和崇高的教育理想的基础上,是努力实现人生价值、获得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的一种自由状态。而持有功利化心态的教师把教师职业当作一种谋生手段,对于教育事业没有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难以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体会不到工作带来的自由感和幸福感。
三、成长策略
冯契认为,智慧的生成是指实践基础上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的交互作用,表现为由无知到知、由知识到智慧的辩证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由无知到知、由知识到智慧两个飞跃。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反思、教学研究、教学实践和终身学习等成长策略来实现这两个飞跃,从而成长为智慧型教师。
1.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智慧型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是教师通过对自身教学经验的思考,改进教学行为、提升教育智慧的有效途径,也是帮助教师了解自己、提升自己、超越自己的有效手段。教师能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有效地反思、监控、调节,是有教育智慧的重要标志。教学反思可以是一个教师结合他评主动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批评和自我改造的过程。由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可见,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学进步,增长教育智慧。
2. 教学研究。教学研究是智慧型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策略。“教师即研究者”,智慧型教师应该成为教育教学研究者。教师不能游离于教育教学研究过程之外,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个研究者。长期以来,一线教学实践者和教学研究者之间好像有一条不可跨越的壕沟,教学实践者只懂得如何教书,但不懂如何搞研究,而教学研究者却恰恰相反,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之间缺少沟通、交流。教师只有把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其教学行为才有更深刻的内在意蕴,其教育智慧才有可能生成。
3. 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是智慧型教师成长的基本策略,是智慧型教师成长的基础。智慧的生成离不开实践。恰如“通过教学,学会教学”,智慧型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自身的教学实践。智慧型教师的教育智慧或是在教学实践中逐渐领悟出来的,或是在长期的教育理论学习中逐渐揣摩出来的。教育智慧更多地来源于教学实践。生动真实的教育情境,学校、社会和家长的期望,教育问题的困惑等都激励着教师产生不断发展的愿望。教师的教学实践是教学灵感和发展动力的源泉。智慧型教师的成长就是一个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走向专业成熟的过程。
一、什么是“新样态学校”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陈如平说:“‘新样态学校’即各种符合教育理想、教育理念、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的学校,也可以说是‘止于至善’的学校。”“新样态学校”旨在去功利化,反对各种非科学、反教育的行为,突出“有人性、有温度、有故事、有美感”的“四有”特征。作为一名学校管理者,我期望通过对“新样态学校”的探索,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发展方式,充分利用学校的办学优势和外部资源,整体建构学校的育人模式和课程体系,打造一所具有独特样态的学校。
二、向“新样态学校”迈进
多年来,为了向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我校在加强师德建设的同时,狠抓了教师的学科能力发展。我校年年举办“教学活动月”,开展全体教师参与的校级课堂达标评优活动。为了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科素养,我校从师德考核、理论学习、教学基本功考核、课堂能力考核、教学常规检查、学生匿名评议6个方面进行岗位练兵。从2011年起,为进一步落实“全员育人”的理念,我校取消了班主任制度,开始启动班级组制度改革。6年来,我校一直实行这种让更多的人参与班级管理的育人模式,把所有的任课教师都纳入到班级管理中,使“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从而构建全员参与的班级育人管理模式。
经过积极探索和不懈努力,我校的办学影响力和核心发展力不断得到提升。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河南省文明学校”“河南省办学管理规范化学校”“河南省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先进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中国教育报》《教育时报》等媒体多次以整版篇幅对我校进行报道。可以说,在顺应天性、涵养德性、张扬个性的素质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已经使我校初步具备了“新样态学校”的构建基础。
三、打造“新样态学校”的六条路径
1.美丽学校
为了把我校打造成具有“新样态学校”特征的美丽学校,我校结合文明单位(学校)的创建,坚持“六美”并举,实施了“美丽校园”创建、“美丽班级”建设、“美丽课堂”构筑、“美丽教师”培养、“美丽学生”培育、“美丽家长”表彰等“六美”工程。通过推进“美丽学校”的建设,我校进一步强化了课程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功能,为学生打造了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
2.智慧学校
智慧学校的探索,强调以未来导向为依据,以支持每个学生开展多元化深度学习为标志,以专业技术资源为引擎,以理念、目标、课程、教学、技术、装备、空间、流程全系统建构为主体,实现传统学校没有完成或完成不好的、却是未来教育所需的功能。我校目前基本建成以移动终端、智慧教学、智慧管理、智慧教育云等为主要标志的智慧校园环境,实现以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智慧教学和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为基础的智慧管理,能够培养适应“互联网+”和智能化信息生态环境、具有较高品质和较强实践创新能力的现代人才。
3.课程再造
目前,我校已经初步形成“两个层级、六大领域”的“1+1”校本课程建设体系,即在人文、科学、实践等六个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关键领域,通过对全体学生提出一项基础达标要求加一项根据其自身条件发展的特长要求,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和谐同步。从2017年开始,我校又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教育使命,按照“国家课程校本化、学生活动课程化”的建设思路,以加强学生的认知体验和合作探究为目标,加大对教材二次开发的力度,继续研发高质量、有特色的校本课程。
4.魅力课堂
我校在完善育人体系的同时,明确提出以原来的“有效教学”为基础,进一步升华理念、细化标准,打造以“优化学习、悦纳学生”为特征的“优悦”课堂。“优悦”课堂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品质、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发展意识为目的,帮助学生发掘潜能、积淀素养,提升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我校的教学理念从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提升至追求优化学习、关注悦纳生命,教学管理的抓手从关注教学流程转变为关注课堂效率,使课堂建设的立意更高远、做法更扎实,为打造具有校本特色的“新样态学校”奠定了坚实基础。
5.创新管理
作为学校的第三任校长,我从上任之初就开始考虑重构校园文化、提振学校精神,探索从制度管理到文化引领的过渡转型。我认为,学校发展需要教育价值共同体所形成的合力去推动,因此,学校的一切变革要从营造与教师信仰追求相匹配的校园文化开始。经过领导班子的多次研究,我们最终确定以“三品(品牌学校、品质教师、品位学生)三气(大气、正气、和气)三养(教养、修养、素养)”为目标引领,大力构建符合教师职业修为、顺应学生天性的校园文化氛围,努力实现我校的再次腾飞。在“三品三气三养”的目标引领下,我校又在全体教职工中组织了“实验品格”的大讨论,提炼出“品高志远,善思敏行”的“实验品格”。我们实施“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薄弱环节”的工作策略,促使校园文化求善、求美,学校管理求真、求实。
6.家校共育
如今,班级组制度的改革在我校已经推行了6个年头,先后有河南省内以及河北、新疆、贵州、四川、重庆、广东、海南等地的教育同人走进我校或邀请我校进行经验推广和交流探讨。2017年3月,我校进一步完善了班级组建设办法及考核评价制度,把家长代表和学生代表也增设为班级组成员,此举不仅使班级组的人员构成更加完善,还进一步促使师生和家长形成价值与精神的共同体。
关键词 云计算;物联网;智慧校园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2-0050-03
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产物和阶段形态,而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和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IOT)这两个当前学术界、技术界的热点技术是相互联系、互为支撑的,二者对构建智慧校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跨越发展。
1 云计算
狭义的云计算是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资源;广义的云计算是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服务[1]。它是对并行计算、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及负载均衡等技术的继承和发展。云计算的主要特征是虚拟化及对IaaS/PaaS/SaaS服务模式的创新。除此之外,云计算还有超大规模、高可靠性、通用性、可扩展性、按需服务等特征。其中提供资源的网络被称为“云”。随着云计算模式的逐渐发展和普及,学校、教育机构和个人的信息处理会逐渐迁移到云上,这将对校园网络应用带来积极的影响[2]。
2 物联网
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在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的《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并重新定义了“物联网”的概念,人们对物联网的认识也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完善。简而言之,“物联网”即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目前国内较为多见的定义为:物联网是指利用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装置、红外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就是使所有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使得识别和管理更加方便[3]。物联网通过传感技术、RFID、二维码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等信息感知技术将人与人之间的互联扩大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的连通,成为今后“人、物、事”管理和流通的重要载体。
一般而言,物联网的体系架构包含3个层次:全面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其中,感知层利用各种可用的感知手段实现物体动态的即时采集;网络层通过各种信息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感知的信息实时、准确可靠地传递出去;应用层利用云计算等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控制,做出正确的决策,实现设备与人之间的交互[4]。物联网技术的核心特征是泛在的感知、互联互通与共享以及智能的服务[5]。
物联网以互联网为基础,其终端可以是任何物品。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校园的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提高其可视化程度、管理效能及安全防卫水平等[6] ,推进智慧校园的进程。
3 云计算、物联网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
3.1 智慧校园
2008年,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地球”这一理念。2009年,奥巴马对该理念进行了积极的导向,使“智慧地球”这一概念得到高度关注。许多学者积极地将智慧地球引申到智慧校园,不仅在理论研究方面多角度解读智慧校园的内涵,而且在实践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1)理论层面。综合学者对智慧校园的解读,可以认为智慧校园应具有以下特征:环境全面感知、网络无缝互通、海量数据支撑、开放学习环境、师生个[7]。
2)实践层面以浙江大学和南京邮电大学为高校代表。浙江大学信息化“十二五”规划,提出建设一个“令人激动”的智慧校园,这种智慧校园支持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8]。南京邮电大学完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智慧校园规划,认为智慧校园的核心特征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二是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与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5]。
智慧校园作为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高端形态,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将智慧校园的建设落到实处,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3.2 云计算、物联网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
“智慧校园”的建设要以服务学校、服务教学、服务社会为方向,以深化应用、优化服务为核心,以业务协同、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为主线,以打造统一、高效、智能的管理服务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为重点,在前期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上,以物联网和云计算平台为依托,全而提升校园信息化应用与服务水平[4]。
云计算服务平台的搭建是智慧校园的重要支撑,是智慧校园“智慧”的体现。云计算平台是支撑智慧校园的高集成、高效率、高智能的网络数据平台,是结合虚拟化技术,以借助网络为载体提供基础架构、平台、软件等服务为形式,整合大规模可扩展的计算、存储、数据、应用等分布式计算资源进行协同工作的超级计算模式[9]。在智慧校园的云计算模式中,用户的数据存储和应用软件的运行都是在互联网的大规模服务器集群即“云”上,并由云计算的服务提供商负责管理和维护这些数据的安全和程序的正常运行,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访问、存储和读取数据、使用软件等。云计算作为具有革命意义的第五代计算范式,它以分布式计算与服务架构为基础,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向用户提供按需服务。因此,利用云计算技术并综合统一标准规范搭建云计算服务平台实现数据的集成与共享,是消除“信息孤岛”并避免形成新的新的“信息孤岛”的有效形式。
物联网技术为智慧校园提供了一个开放、互动、协作的智能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使师生全面地感知教学资源,有效地采集信息,获得智慧化的学习、教学、管理和生活服务,将学校打造成感知的、服务性的、环保节能的、安全稳定的智慧型校园[10]。将物联网应用到智慧校园的建设中,实现校园中物理对象的互联互通,使真实空间与虚拟空间有机融合,这样不仅能增强学习环境的真实性,而且拓展学习空间。这种多领域跨区域的资源整合能提供一种泛在的智慧学习服务,大大缩短空间距离,充分利用以及共享资源。并且通过传感器获得对校园环境的全面感知,实时对物体进行控制并反馈相关的信息,增加互联的深度和广度,使校园管理科学化、智能化、人性化和智慧化。当然,学校、教育机构和个人的信息处理都将迁移到云上,而云计算服务平台则通过对海量的感知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使智慧成为可能。
总之,智慧校园通过物联网来实现智慧化的校园服务和管理,它通过物联网实现校园内任何人、任何物、任何信息载体、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互联互通,海量信息在物联网平台聚合而产生新的信息,从而给广大师生提供智慧化的业务和服务模式[11]。
4 对智慧校园的思考
智慧校园的建设应该是分阶段、分步骤有前瞻性地进行,既要避免盲目推进,又要规避认为技术等不成熟而停滞不前的倾向。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形态,要理性对待云计算、物联网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目前智慧校园的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也面临很多问题。
1)标准规范问题,既有宏观的智慧校园建设标准规范,也有细节的标准规范,如标准不同的传感器及电子标签作为感知手段所感知的信息数据格式是不同的,这就导致兼容性的问题,给管理和控制带来难题。因此要制定统一规范的数据格式标准,实现跨平台统一管理。
2)安全性、可靠性问题,智慧校园建设涉及基础设施、系统运行及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可靠性,尤其是信息数据的安全性问题。将资源存储在云端,这些资源就涉及第三方并对第三方是完全透明的,而且在智慧校园中通过全面感知的数据的处理过程有很多环节,服务系统的成熟度以及对无线通信的广泛使用,都增大了信息泄漏的可能。因此,在智慧校园的建设中要建立完善的安全保密系统。
3)系统整合问题。智慧校园是在数字校园的基础上建立的,因此在智慧校园的建设中要考虑与原有基础设施兼容的问题,避免对数字资源的重复开发和浪费。
智慧校园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但它代表着未来校园的建设理念,其前景是广阔的。
参考文献
[1]赵佩华.基于云计算的“智慧校园”探析[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8-10.
[2]王鹏.云计算的关键技术与应用实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3]宁焕生,徐群玉.全球物联网发展及中国物联网建设若干思考[J].电子学报,2010(11):2590-2599.
[4]陈明选,徐旸.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建设与发展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61-62.
[5]宗平,朱洪波,黄刚,等.智慧校园设计方法的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4):15-19.
[6]杜晓静,姚高峰,何秋燕.物联网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1(10):9-10.
[7]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等.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4):12-17.
[8]吴颖俊.浙江大学:基于“云”的智慧校园[J].中国教育网络,2010(11).
[9]许晓冯.浅谈云计算及其应用[J].信息化研究,2010(11):5.
未来五年,长春市将以“政府智慧运行、产业智慧发展、市民智慧生活”为目标,围绕城市建设、社会管理、公共交通、生态环境、保障民生等领域,构建“智慧长春”的基础支撑环境,建立起“智慧长春”的初步框架。
“智慧长春”建设将建立三个中心,搭建三个平台,启动六大工程。即建立电子政务管理中心,搭建运维电子政务公共支撑平台;建立信息资源共享中心,搭建运维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建立智慧城市综合运营指挥中心,搭建城市综合运营指挥平台。
提升信息设施建设
长春市将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以提升网络宽带化和应用智能化水平为主线,着力构建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便捷高效的信息感知和智能应用体系,全面推进“智慧长春”建设。
加快光网改造及基础设施建设,搭建信息网络、信息资源及云计算三大公共平台。以“下一代互联网(IPV6)”、“新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建设及物联网、云计算等关键技术的创新应用为核心,大力推动智慧感知网络建设、城市宽带网络建设、无线城市建设和“三网融合”。
到2017年,长春市将基本建成全面感知、普适计算、融合应用、安全可控的信息网络设施。实现互联网城域出口带宽达到2T以上,互联网宽带接入率达到90%以上,3G网络覆盖率达100%,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70%以上,全市有线电视双向数字化率达100%,住宅小区实现100%光纤接入,行政村实现100%光纤覆盖。
通过加强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信息安全关键技术创新工程,加强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提高信息安全防护、监控应急和打击网络犯罪的能力,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同时,规划建设应急防范、灾难备份等平台设施,构建与“智慧长春”建设相适应的信息安全体系。
完善智慧旅游城市
长春市正积极建设智慧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智慧旅游城市硬件基础设施,实现旅游景区、旅游饭店等涉及旅游环境的WiFi全覆盖。启动了长春市智慧旅游综合管理平台、智慧旅游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选择重点A级景区、星级饭店等旅游行业单位作为首批智慧旅游建设试点单位,进行智慧旅游改造升级。
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长春市全面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届时,游客可以通过手机查询长春旅游信息资源、产品、服务。
建设智慧城市公共平台
围绕着市民智慧生活,长春市正在重点建设六个智能应用系统,即市民卡综合服务系统,智能交通系统,卫生医疗综合服务系统,智慧教育信息系统,智慧社区综合服务系统,社会服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
长春市计划建成一系列集硬件、软件、集群设备、网络基础设施、数据信息于一体的公共支撑平台,面向政府运行、产业发展、市民生活等领域提供有效的支持。以应急指挥中心为依托,面向政府构建智慧政务应用支持平台;通过呼叫中心、智能手机APP应用、社区服务站等多种形式,面向市民建设社保、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公众服务应用平台。以电子商务、农业及农品为切入点,面向企业建设智慧产业应用支撑平台。
还将构建全市统一的政务信息化支撑体系,建立跨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及协同办公体系。政务公开信息网上率100%,政府部门普遍实现网上办公,90%以上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事项通过网络办理。
长春市将以“市民卡”为载体,整合各类与个人社会事务相关的社保、医保、公积金等政府部门信息系统,推动教育、医疗、交通、社保、档案等各领域的智能化服务。让市民从吃、住、行、教育、医疗、社区生活等方面全面享受智能化服务,城市公共服务更加便捷。
促进智慧产业发展
为实现智慧产业规模化提升,促进“两化”融合,长春市重点培育智慧产业集群;促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的应用,培育智慧农业示范区;推动传统商务模式转变,培育智慧商务示范区;整合文化旅游信息资源,培育智慧文化旅游新业态。
重点发展信息服务业,推动产业发展和智慧型城市建设。近年来,长春市先后获得了“国家光电信息产业基地”、“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国家火炬计划软件园区”等诸多称号,信息产业涵盖了光电子、汽车电子、服务外包、软件开发等广阔领域,信息产业产值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保持增长,基本形成了重点企业引领、科研院所支撑、园区集聚辐射、政策环境保障的信息产业发展格局。
到2017年,长春市的智慧产业将实现规模化提升,产业规模将达3000亿元。传统制造业中,规模以上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率将达到80%以上,重点产业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比重达到90%,中小企业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0%以上。
长春市正在建立智慧医疗体系,即“智慧医疗云”,以智慧医疗平台为主体,医院可以公开其医疗资源、医疗技术方案和医药价格。通过这个系统,患者通过网络、电话和短信多种方式的实名门诊预约,医生可根据患者预约门诊时提供的病情和以往检查结果,进行必要检查项目的预处置,并根据预约时间排队。
长春市还实施建设了“1378”卫生信息化建设工程,即建立一个平台、三个数据库、融通七个系统、实现功能。未来将建立一个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公共卫生服务三个数据库。联通医疗、疾控、妇幼、血液、急救、卫生监督、卫生行政等七个管理信息系统。
通过互联互通,改善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卫生服务协调与快速应急反应能力,提高为百姓询医选医约医,获取健康知识服务能力,提供医疗质量、基本药物、财务监管服务等八项服务职能。
相关链接
智慧城市建设需破解三大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广乾认为智慧城市从三个维度认识:“两化”深度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型城镇化。
我国的智慧城市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主要还是在地方、业务层面,尚未与国家的信息化发展战略相衔接。在具体实施时并没有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落实。
近年来诞生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共同构成新一轮、更强劲的信息化浪潮。这一轮信息化浪潮对于经济社会的潜在影响,我们尚难以预料。但是,可以预料的是,当前基于传统的行政区划而展开的智慧城市建设不适应技术发展要求。
【关键词】智慧产业 经济转型 对策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智慧产业,实质上是一种以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型信息技术为支撑,具有高度数字化、智能化和融合化特性的一类产业。从业态上看,智慧产业是教育、咨询、培训、文化创意、软件信息、科学研究、工业的智能化业态等行业共同组成的一类集合。相对于传统的产业而言,智慧产业具有以下的主要特征:
第一,智慧产业具有高技术、高知识性。智慧产业的基础性、根本性的支撑就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智慧产业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可以说,智慧产业就是现代化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现代化信息技术在一个经济体中不断运用的结果。
第二,智慧产业具有高度的产业融合特征。以往传统的纺织业、金属材料业、设备制造业等工业,以及金融业、餐饮业、房地产等服务业都是属于独立的行业分支,而智慧产业突破了单一行业领域,是一个多行业跨界融合的新行业。智慧产业是高于信息行业、知识服务行业的,又是与传统行业紧密串联的一种行业,它既包括以人的智慧为根本的新兴的信息、知识、创意等行业业态,也包括了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得到的新型业态。
第三,智慧产业具有高端智能化的特征。高端智能化,是智慧产业有别于传统产业的突出特征。智慧产业在科研设计、生产加工、经营管理、物流、销售等各个环节上都高度重视智能化。
发展智慧产业是我国经济转型的必然选择
调结构、促转型,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根本方向,也是我国适应新常态过程中必须深入解决的问题。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需要深刻认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客观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也需要科学把握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显然,我国经济转型的方向就是知识化、技术化、融合化与绿色化,而智慧产业具有低资源能耗、低环境污染、高智慧等特征,它注重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符合我国经济转型的方向。同时,我国正在跨入“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和广泛普及,也必将会对许多产业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而这些产业的发展也必将会对信息技术产生更高的依赖性。因此,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智慧产业,必然是我国经济转型的重大选择。
从本质上说,智慧产业同我国经济转型的方向是趋于一致的。第一,智慧产业包括了大量的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服务型业态,如科研设计、信息服务、文化创意、教育、咨询等服务行业,这些行业的发展,将丰富我国产业功能,提升产业发展层次。第二,智慧产业与我国传统产业是紧密串联的,通过智慧产业发展,可以为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提供重要的支撑动力,从而带动传统产业实现稳中有进、竞争实力不断增强。第三,智慧产业体现了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要求,其发展是充分贴合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身利益需求的,有利于保障社会民生的可持续发展。第四,智慧产业是低资源能耗、低环境污染的产业,其发展可以有效引导我国缓解资源压力、保护生态环境,从而释放更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智慧产业的发展逐步酝酿出政府积极支持的良好局势,其中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地区都提出了要发展智慧产业、建设智慧城市,为全国智慧产业发展带来了先进的示范作用。
健全智慧产业发展的制度机制和科学模式
建立健全发展智慧产业的制度机制。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也意识到发展智慧产业的必要性与前瞻性,但是与之相对应的制度建设却相对滞后,导致我国智慧产业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建立健全发展智慧产业的制度机制,可从法律规章制度、科技创新机制、财政政策等方面着手。从法律规章制度来看,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响应“互联网+”计划,依托互联网大会,完善我国互联网信息创新、信息安全管理、信息技术标准以及知识产权等相关领域的立法制度,为智慧产业发展提供完善的信息制度保障。同时,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智慧产业发展的需求,学习并借鉴成功的法律规章制定经验,及时完善符合地方实际情况的地方性法律规章,并保障法律规章得到切实执行。从科技创新机制来说,科技与创新是智慧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决定了智慧产业能否成功发展。科技创新机制要求政府优化整合各类资源,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研中心等多方的协同发展,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切实提高我国智慧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从财政政策方面来讲,财政资金支持是智慧产业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可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信贷支斡胝府采购等方式对智慧产业发展进行补助。各级地方政府应建立智慧产业的长效投入增长机制,形成智慧产业的优惠体系,为智慧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
积极探索发展智慧产业的科学模式。智慧产业的发展与其他产业发展一样,必须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突出各地产业的基础、优势与特色等方面。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智慧产业发展较为迅速,主要得益于比较科学的智慧产业发展模型,从这些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我国智慧产业发展可分为三个区块,分别是园区引导、传统改良与市场需求等发展模式。以园区指导为主的智慧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发挥原产业园区的作用,加强园区的科技创新,增加园区的招商引资力度,形成较为科学的智慧产业发展产业链、智慧生态圈与智慧产业集群。以传统改良为主的智慧发展模式,是指运用智慧成果推动我国经济转型,不断实现生产过程、管理营销、科学环保的智能化等,利用我国智慧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技术、高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转型。以市场需求为主的智慧发展模式,要求相关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生产新的产品或提供新的服务。在智慧城市建设时期,智慧城市必定会不断催生潜在的市场需求,提高基础设施、智慧产品等技术水平。该发展模式有利于扩大智慧产业的空间性、时间性,促进智慧产业的供应链发展与产业集群发展。
以发展智慧产业推动我国经济转型
优化智慧产业的服务体系。智慧产业具有融合性、关联性与跨学科性,需要多产业与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持。各级政府应培育一批业绩突出、支撑力强、诚实守信、规范经营、科学营销、产业协同的智慧企业,还应积极搭建一套全方位、立体化的智慧产业服务平台。智慧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可采用多种模式来发展。一方面,可根据各个地区智慧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供专业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可借助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等资源,对智慧产业的服务进行优化。同时,推进公共服务体系的联合发展,创新公共服务中心,既能保证各类资源能在市场经济下自由流动,又能发挥政府调控的作用,多渠道筹集资源。智慧产业的发展需要智慧物流的支持,应当在物流行业加快物联网、无线射频、自动分拣、立体仓库、时空信息等技术的推广应用,鼓励工业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协调合作,提高物流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加强智慧产业优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相关调查显示,在智力资本、技术研发、营销渠道、财力物力、政府机制等因素中,智力资本是智慧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也是拥有价值量最高的因素。随着智慧产业的发展,智力资本对产业发展的价值也不断提升,有助于企业不断创新与开发新产品,提高企业的经验效率与经济利益。智力资本发挥离不开优秀的人才支撑,只有拥有优秀的人才,智慧产业才能持续发展。一方面,国家要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为智慧产业发展培养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各级地方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招引智慧产业的高层次人才,为智慧产业发展提供智力资本。
(作者单位分别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河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了解幼儿美术教育的相关理论。
教师的美术教育观念直接关系着幼儿的艺术创作过程,实施幼儿美术教育更需要掌握一定的儿童美术和美术教育的相关理论来架构和引领正确的幼儿美术教育观念。幼儿教师应了解儿童美术教育发展的历史,对儿童美术的发展阶段理论及代表人物的基本观点要熟悉,如儿童美术的发展阶段理论代表库克、罗恩菲尔德,儿童美术的认知理论及代表人物古德伊娜芙,儿童美术的分析理论代表人物艾修勒、哈特薇克,儿童美术知觉理论代表人物阿恩海姆,儿童美术的本质论代表人物艾斯纳等。在对幼儿美术发展历史的回顾中,了解儿童美术的特点、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进程,不断丰富自身的幼儿美术教育基础知识。
2.加强对相关政策法规的培训。
基于幼儿园教师对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健康五大领域皆顾的特殊性,往往也会出现对每个领域都不精通的问题,需要加强对儿童美术教育相关的幼教政策法规的培训。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第二部分“教育内容与要求”中明确规定了艺术教育的目标、内容与要求、指导要点,需要幼儿教师深入解读,并内化到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贯彻落实。此外,教育部于2012年10月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第五部分是关于艺术领域的阐述,《指南》中美术教育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感受与欣赏,二是表现与创造,每一部分用两个要点来阐述。在每个要点根据幼儿的年龄段设定了“学习与发展目标”,告诉我们三个年龄段幼儿美术的教育大致可以达到什么样的发展水平,而达到这样的水平我们可以根据教育建议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美术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明确幼儿美术学习与发展的价值取向,学习幼儿美术教育的有效策略。
3.丰富幼儿教师自身的艺术底蕴。
作为幼儿教师开展儿童美术教育,若要让幼儿掌握一个点,教师必须先掌握一个面、一组链。我们应对著名的画家、画派有所了解,如国外的凡•高、米罗、蒙德里安等大师,国内的徐悲鸿、刘海粟、吴冠中等,以及中国当代超写实主义油画的领军人物冷军等,在感受与欣赏中加强对优秀作品的赏识和解读。此外,我们还要学会雅俗共赏,关注周围环境中的艺术美,如广场雕塑、自然景物、羽毛创意、石头彩绘等,这样才能做好儿童与美术之间的“审美中介”。幼儿园还要加强美术园本教研,通过一课三研、同课异构、现场观摩、说课评课等,探讨美术技能培养与幼儿创造力的发挥之间的关系、面向全体与个别指导的关系、教师放手与出手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前台”的精彩与“幕后”的积淀之间的关系等,不断转变观念,提升教师自身的艺术文化底蕴。
二、对幼儿期各年龄段美术特点的把握
开展幼儿美术教育应了解3-7岁年龄段幼儿的美术活动的特点。如幼儿的手工活动可以分为无目的的活动期(2—4岁)、基本形状期(4—5岁)、样式化期(5—7岁)。幼儿的绘画发展一般经历涂鸦期(1.5—2.5岁)、象征期(3.5—5岁)和图式期(5—7岁)三个阶段。在幼儿园美术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幼儿期各年龄段幼儿的美术活动特点和建议如下:3—4岁的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特点是能把圆和横线结合起来,画出的是“符号人”,建议教师可以通过美术游戏的方式开展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如:网小鱼、弹珠滚画、蔬果拓印等。4—5岁幼儿的特点是手部控制能力增强,喜欢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对颜色也有了不同的运用,能用简单形状逐渐深入地表现越来越多的事物,从画中也能区分幼儿的性别,看出幼儿的绘画心情。此阶段建议教师从关注幼儿的兴趣入手,引导幼儿从生活用品、环境、布置、节日装饰及四季景色中获得美的感受,创设有趣的情景和宽松的氛围,提供多种美术工具、材料(包括专门材料、自然物或废旧材料),支持、鼓励幼儿用美术方式表达自己的所见、所知、所想,让幼儿充分感知和欣赏,学会自由选择并正确使用,进行大胆表现,还要关注幼儿有序的收放习惯的养成。5—6岁幼儿的特点是不仅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和形状,还会画出物体之间的关系,会画出一些透明的物体,画完会讲出画的内容。观察力和想象力明显增强,表现物体也比较接近实体,强调或夸张画中人物的某项特征,这个阶段也是幼儿绘画最充满活力的时期。建议此阶段可以充分挖掘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幼儿大胆尝试多种材料作画,开展主题绘画、借形想象、立体创作等美术活动,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指导幼儿参与一些绘画比赛,充分展示幼儿的艺术才能。当幼儿教师了解了不同年龄段幼儿美术的特点,就能制定出合理的活动目标,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实施正确的作品评价,有针对性地开展幼儿美术教育活动。
三、对幼儿美术教育实施智慧的充盈
“美术教育是一把双面的刃,教得多了,想象力得不到发挥,儿童易被称作为教师雇用的童工;教得少了,期待自然开花的结果,却常见儿童为技巧不足,学习的过程空有刺激而没有收获。”在幼儿美术教育中,作为一线的老师不仅需要具有审美的眼光,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幼儿美术教育智慧,这也是教师美术素养的主要体现。
1.材料运用的智慧。
材料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非常重要,我们应关注材料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可能会产生的干扰作用。如在大班《水墨故事》美术活动中,由于宣纸放入水中拉出来很容易烂掉,在教学时教师就智慧地将牛皮纸裁剪成合适的大小,中间掏空成扇形、圆形等各种形状再进行封塑,然后将宣纸贴在上面,这样纸就不容易坏掉,而且还起到了一个装裱的效果,因此,幼儿美术教育中材料的运用也有智慧。
2.难点分解的智慧。
一节有效的幼儿美术教育活动课,必须对难点进行分解,采用儿童易于接受的方式和策略,促进目标的达成。如大班美术《爱心车》的难点是幼儿对动物主要特征应了解,并能通过绘画的方式表现在纸上,还要体现汽车的样子。在难点分解时,教师通过对各种动物形象的欣赏,示范时结合儿歌教学法“:爱心车,变变变,变出大象长鼻子;变变变,再变大象大耳朵,还要加上车轮子。”教师边念儿歌边示范演示汽车变形的画法,解决了动物与汽车变形之间的难点,并通过怎样让爱心车更受小动物喜欢完善了线条、色彩对动物汽车的装饰。
3.示范演示的智慧。
教还是不教?教又该怎样去教?其实注重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自由创作,并不意味着教师不用去教,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在大班《葫芦添画》中,针对葫芦较小、立体操作较难看清的问题,采用平面复制、教师演示、幼儿尝试、幻灯片贴画的流程,让幼儿看得更清晰。透明胶片的运用,减少了一一演示的时间浪费,达到了借形想象并添画的效果。
4.操作要求的智慧。
教师的操作要求将直接影响幼儿美术活动的效果。如《水墨故事》活动中幼儿的操作环节,教师提示幼儿:滴3滴墨、浸纸,数到“7”提起来。其中也蕴含着教师的专业智慧。这“3、7”两个数字哪里来?教师从平时不断的探索实践中获得,墨滴多了,墨团太浓,不好看;滴少了,墨的纹理效果不明显,3滴正好。数到“7”,“7”之前的效果太淡,不清晰;“7”之后,宣纸会烂掉。幼儿操作时的最佳效果时间控制体现了教育智慧,又让幼儿在边数边操作的过程中增加了很多乐趣。
5.作品评价的智慧。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杨村一中校园的“灯柱名言”中,孔子的言论尤为突出。孔子,古称“大成至圣文宣王”,也称“素王”,他是思想文化领域的无冕之王。中国一切文明,皆与孔教相系相因。其实,在学习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杜威等学者的教育专著的同时,我更喜欢读《论语》。我认为孔子是历史上最早最杰出的老师。这位伟大的老师做到了极致,被中国人尊称为“万世师表”。他的“班集体”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他的“班风”自然而然化成了我们民族的魂魄。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对教师而言,悟出“仁”的内涵,才是教学的大智慧。
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而达到“仁”的理想境界的根源在于主体的主动自觉。就此我想,归根结底,教育活动不仅仅是规范学生,而是使学生内心真正有追求。领会这点,还有件让我难忘的小事。2010届学生高二时,政治科检测有这样一道题“什么是政府的阳光工程?”有个叫李宇(化名)的学生这样答道:“阳光工程,就是阳光照射植物的叶子进行光合作用,产生叶绿素,制造氧气。”另一道题要求写一个投资理财计划,他写:“嘛钱不钱的,乐呵乐呵得了。”作为政治教师,我怒不可遏于是对他进行了一番教育:对待学问知之为知之,来不得半点虚假;对待老师要敬重,不可轻慢亵渎;对待考试要严肃、自律,怎能抱着游戏的态度?李宇听了我说的话后承认了错误,写了检讨,他的考卷被判了零分,还被拿到年级大会上展示,以儆效尤。我认为自己端正了他的学习态度、也同时整顿了考风考纪。这个事情过去后不久,有一天,早自习快上课的时候,李宇匆忙跑进办公室,交给我一沓钱,说:“老师,这是我早上在路上捡的七百元钱!旁边也没人,不知谁丢的,我就来交给您了!”说完就高高兴兴地跑了。我心中百感交集:君子慎独啊,这孩子有着洁白无暇的爱心、善心和正直之心,却在前不久被我百般说教、批评。教育应该是心灵的管理,不可仅止于行为的规范。之前我对待李宇品行的判断,太浅薄、太轻率了。我想,当年孔夫子发出“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感慨,也一定是像我一样充满了挥之不去的愧疚之情。
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我认为这是所有教育思想中最具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的德育理论。“泛爱众而亲仁。”孔子说,要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我们教师工作的本质是心的教育,其核心就是一个“爱”字。唯有尊重和爱,才能奏响学生心灵的华美乐章。如何做一个有“仁爱智慧”的好教师呢?
第一,要有爱心。孔子家马棚失火,孔子退朝回家先问:“伤人乎?”却只字不提财产的损失。“有教无类”,教师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个生命。例如在日常教学中,当学生因买早点排队而迟到的时候,如果我们也像孔子那样,首先想到的不是迟到而是孩子还没吃早点;当学生因为学习压力太大而旷课、因为“失恋”而喝酒时,我们首先想到的不是违纪,而是他们内心的痛苦;当学生犯了上网吧、打牌、偷偷玩手机、打架等种种错误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他们还是孩子……我们的学生一定能敏感体会到我们在教育、甚至惩戒他们时内心的微妙变化。把爱放在首位,教育才能产生神奇的塑造力量。只有在爱的前提下付出智慧和辛苦,才有可能成就真正的教育。
第二,要有耐心。有一次孔子去厨房,看到弟子正在用勺子盛汤,便怒斥道:“你怎么不等开饭就私自吃?”弟子回答说实际情况是锅里有个苍蝇他正准备舀出去。孔子感叹:“亲眼看到了都未必是真的,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急躁啊。”真的,有时候我们不能上来就批评那个上了课才擦黑板的学生,也许他根本不是值日生;也不能断言那个上课迟到了的学生一定是懒惰松散,也许他路上遇到了什么意外的情况;不要急着对你讲课时公然趴着的学生火冒三丈,也许他只是感冒发烧了而不是态度不端正;也别放弃那个总是跟你倔头倔脑顶嘴的学生,也许这正是他接纳你的一种方式呢……即便他真的做错了,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过,如果我们真的犯了急躁的错误,就更不要打肿脸充胖子,要闻过则喜,从善如流。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情况,教师都要冷静、理智、从容,一个情绪经常失控的人很难做好德育工作。宽容和耐心,才能造就学生健康人格。
第三,要有为人、处事的大智慧。春秋时鲁国有个规定,如果谁能从其他国家赎回为奴的鲁国人,就可以到国库中领取赎金。子贡赎了一个鲁国人后拒绝了国家给的钱。孔子知道这事后却批评他:你收回国家的赎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拿回你的赎金,别人再拿,就不如你高尚了,大多数不如你有钱的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同胞赎身了。可见,孔子有处事的大智慧,能考虑更多人的利益,有全局的观念。作为教师的我们,如果只想到一己之德,也很难教出胸有大义的学生。在治班时,任何琐事的处理都不能“全其小惠”而伤及班内的规范、影响整体的秩序和规定,唯有以此言传身教,才是教学生为人、处事的大智慧。
第四,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孔子的学生冉求胆小怕事,孔子就教导他凡事要抓紧,要立刻去做;仲由敢作敢为,但做事鲁莽,孔子就教导他凡事要冷静,请教父兄之后再去做。每个学生的出身和生长环境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工作不能整齐划一地简单施教。有人需要引导,有人需要约束,有的工作需要春风化雨,有的则可以单刀直入。对待“问题学生”,更要针对不同的原因和“症候”,用我们的智慧和爱心时时捕捉教育契机、及时灵活地调整教育方向和措施,才能让每个人的性格都走顺性发展的道路,让每个学生都切实地感受到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特师爱,找到自己进步的方向。
第五,要教育学生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孔子路过泰山,感慨“苛政猛于虎也”,可见,孔子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作为班主任,我时常刻意地引导我的学生了解和关心我们的国家、民众,认识到社会与个人的休戚相关,我的学生会因爱国情怀而激动得泪流满面,也会关注和冷静地思考国家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他们会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受难的同胞感同身受,也会对自己的父母、师友、社会充满感恩之情。他们既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与未来,也会将学校发展和班集体进步的责任担于双肩。我想,我们只有培养了学生的慈悲心态,使我们的学生从青少年时期就有社会责任感,有使命意识,有仁爱之心,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们才能塑造高素质的学生队伍,才能真正为社会培养人才,这才是我们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立足点。
南京有2000多年建城史,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14处、省市文物保护单位275处,拥有70多座各级各类博物馆、档案馆、陈列馆和纪念馆,历史和文化一直代表着南京的形象,这也为“智慧”二字成为南京未来发展形象和定位奠定了基础。
南京的“智慧”发展
经过这几年的快速发展,南京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作为国内第一个提出着力发展智慧产业的城市,2003年南京组建了政务内网,随后第二年又建了政府的外网,这两个网络都是由信息中心建设主导的,外网衔接到社区,一直到农村的自然村。
2006年,南京市提出“发展智慧产业,构建智慧城市”的初步设想,于2009年正式提出“智慧南京”发展愿景。2010年,南京启动了“智能新城”工程建设。《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加快建设智慧创新、富裕和谐、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将打造“人文绿都、智慧南京”作为“十二五”期间南京城市发展的基本取向。
南京的信息化开始是以两卡一中心,到2012年的时候变成做两个中心两张卡,南京市已建成以光缆为主体、数字微波和卫星通信为辅助手段的大容量干线传输网络,规模、容量、技术等方面均居国内领先水平。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截止2013年6月底,全市专利申请总量18995件,同比增长41.3%,其中发明专利申请7959件,增长38.5%;发明专利授权2295件,增长5.2%。上半年全市有效发明专利15637件,同比增长29.8%。南京拥有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数量,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南京科教人才资源丰富,有50多所高校、600多个省级以上科研机构、70多万科研人才、80多位两院院士。南京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5家,拥有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7家,数量居江苏省内第一。每万人拥有大学生人数和研究生人数均列全国第一。目前,南京人才总量突破了150万人,高端人才数量突破15万人,均列全国同类城市前三强,城市人才竞争力名列全国第七。积极引进海外留学人员和市外各类专门人才,鼓励大中型企业设立信息主管,为智慧南京的建设提供了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信息技术人才队伍。
此外,南京市软件产业持续保持快速发展。作为全市软件产业“一体两翼”中国(南京)软件谷、南京软件园、江苏软件园,已进入高速建设和成长期。2012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业务收入2076亿元,比上年增长36.6%。1-5月,软件谷预计实现软件收入375亿元,同比增长30.2%,南京软件园完成业务收入150亿元。2013年1-7月南京软件业务收入占到全省50%。
南京的“智慧”亮点
南京本着坚持以人为本,以先进信息技术为手段,创新服务模式,拓宽服务渠道,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推进公共服务均衡、优质、高效发展为中心,始终把民生项目作为智慧南京建设的重点,把智慧医疗、智慧旅游、智慧城管、智能交通等重点项目列为智慧南京建设的重点工程,优先实施,使市民百姓感受到智慧南京建设所带来的方便快捷,使得智慧城市建设由政府主导变成市民自觉参与。
南京市民卡是一个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南京市民卡是由南京市政府授权发放,用于办理个人社会事务和享受城市公共服务,具有身份识别和支付功能的信息化工具。市民卡项目建设以“便民、利民、惠民”为宗旨,为达到“一卡多用”的目标,实现市民卡各类信息跨行业、跨系统操作,初步实现了社区和人口基础信息共享。
为了推行市民卡,南京市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市民卡项目建设的意见》、《南京市市民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2011年8月29日南京市市民卡公司获得了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第三方支付牌照,是江苏省第一家获取该资质的企业,也是全国市民卡公司中第一张支付业务许可证。
“智慧医疗”是一个依托先进信息技术,建立在信息丰富完整、跨服务部门基础之上,提升医院向患者服务水平的系统工程。南京积极推进“智慧医疗”建设,加快市民卡与就诊卡、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的整合应用和“同城互认”、“双向转诊”、“远程医疗”、“疾控预警”、“药品监管”等公共医疗服务、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市民持卡就诊时,市民卡的主要作用是标记患者身份,将患者挂号、化验、检查、诊断等信息传送到医院HIS系统,且可在允许范围内支付医疗费用,让市民获得更加便捷、快速的医疗服务。南京市已有28家医院和4个社区医院使用市民卡替代就诊卡,有90万张市民卡开通就诊卡功能。
加强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现多媒体教学是智慧南京在教育方面的重点。南京政府大力推进教育资源数字化开发工作,加快建设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基础教育资源大众化、网络化应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和均衡配置。在校园推行“校园一卡通”,每个学生以及教职员工各一张校园卡,集身份卡、借书卡、消费卡、上机卡、医疗卡等于一体,代表持卡人的身份,实现门禁、考勤、学生医保、充值和消费等功能,在校园内做到服务师生、一卡通用。同时,逻辑一体、物理分离的校园卡与银行卡在银行各个网点通用,进行电子货币结算,做到各个银行互通。
南京以开放和前瞻的战略视野,高起点谋划,结合世界科技与城市发展的新趋势,把握新一轮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机遇,以“智慧南京”建设为起点,运用“智慧”杠杆,积极抢占了新的先发优势,努力探索城市发展难题,确保了新型城市发展的竞争主动权。
相关链接
IBM(2008)出于自身产业转型和推销软件与服务的商业目的,提出了“智慧的城市在中国突破”战略以及“智慧地球”理念,以“感知化”、“互联化”和“智能化”为核心,认为“智慧城市”是有意识地、主动地驾驭城市化这一趋势,运用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将人、商业、运输、通信、水和能源等城市运行的各个核心系统整合起来,从而使整个城市作为一个宏大的“系统之系统”,以更智慧的方式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的成长。“智慧城市”既而成为全球研究的热点[1]。
一、智慧城市的发展研究综述
秦洪花(2010)等认为智慧城市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整合、系统的方式管理城市的运行,让城市中各个功能彼此协调运作,为城市中的企业提供优质的发展空间,提供市民更高品质的生活[2]。
王广斌(2013)等认为智慧城市是以城市综合治理发展到以ICT技术为支撑的智能城市发展新阶段[3]。
丁国胜等(2013)将智慧城市理念引入城乡规划研究,“智慧规划”具有系统性、智能性、共享性和动态性等特征,包括智慧化提升城乡规划自身能力、智慧化解决城乡规划问题两个关键领域[4]。
骆小平(2010)认为智慧城市的理念包括三个层次。第一,经济上健康合理可持续。智慧城市应该是具有智慧的经济结构和产业体系,高增长的城市经济体系。表现在智慧城市的经济是绿色经济,是低碳的经济,是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是指通过创新生态科技使人的经济活动遵循生态系统内在规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促进生态系统的协调、稳定、持续、和谐发展。低碳经济的特征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主要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体系。智慧城市的循环经济即是充分考虑城市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节约城市资源,不断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
第二,生活上和谐安全更舒适。智慧城市是以人为本、生活舒适便捷且具有良好公共安全的城市,其核心是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服务广大居民。
第三,管理上科技智能化信息化。城市管理包括政府管理与居民自我生活管理,要求不断创新管理的科技运用智能化信息化手段来协调城市的平衡,维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智慧城市”作为城市治理领域的一种新路径,被世界上的众多国家所接受,并逐步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5]。
二、“智慧城市”的基本内涵
(一)智慧城市是一种城市治理新路径
智慧城市作为城市治理领域的一种新路径,被世界上的众多国家所接受,并逐步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诸多学者(沈明欢,2010;史璐,2011;胡小明,2011;)也开始对“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发展原理、发展动因及模式进行思考与探究,智慧城市应该以城市发展特色、适应知识经济的政策、完善政府公共服务、加强基础设施以及城市职能服务环境等发展战略为重点,智慧城市对我国智慧解决方案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包括智慧的交通,关于如何建设智能的交通系统来减缓交通压力。
智慧城市是解决城市问题的一条可行道,将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6]。例如张祖群等(2013)在北京市与交通基础设施2011年最新数据分析基础上,结合历年数据变化趋势,认为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的理念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北京施行智慧交通具有一定可能性[7]。
(二)智慧城市是一种复合型的网络城市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加速发展的今天,智慧城市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以信息技术高度集成、信息资源综合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使网络智能技术服务于城市的关键基础设施建设,使城市服务更有效,共创和谐美好家园。
“智慧城市”涉及到智能楼宇、智能家居、路网监控、智能医院、城市生命线管理、食品药品管理、票证管理、家庭护理、个人健康与数字生活等诸多领域,促进在自主创新、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资源配置等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改善人民生活水平[8]。
(三)智慧城市是以人为本的充满活力的新型城市生活方式
智慧城市是充满活力的,它涉及城市的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安防、智慧管理、智慧生态、智慧流通、环境保护、社会公共安全、智慧消费和智慧休闲等多个领域。智慧城市的宗旨是以人为本,核心是运用创新科技手段服务于广大城市居民,着力满足群众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使人民群众生活方便,这是城市管理工作的基本立足点。
现代城市建设服务可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各委办局统一工作平台,使市民在网上方便办理相关业务,公开透明、流程快捷、依法行政、高效便利。城市的智慧政务中心要能充分体现“政府依法行政、高效快捷、群众满意的”智慧化服务,切不能再让河北某“北漂”从北京到当地五次仍然办理不了出国手续等事件重复。建设高素质、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能源基础设施、交通、市政服务、社会基础、优美的城市环境,建设高水平的城市生态文明和健康、宜居、无污染的绿色城市是,这现代化城市建设的目的。
交通便捷、公共交通网络发达则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表现。智慧城市最明显的表现是广泛运用信息化手段。这就意味着城市管理者需要通过信息基础设施和实体基础设施的高效建设,利用网络技术和IT技术实现智能化,为各行各业创造价值。
三、国内外智慧城市发展动态
2008年,IBM陆续与中国十几个省市签署了“智慧城市”共建协议,至此,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漳州、扬州、西安、咸阳、海口、大连等省市已把智慧城市列入重点研究课题,纷纷加入建设“智慧城市”的行列,有的甚至已经着手编制智慧城市专项规划。201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94个城市(区、县、镇)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2013年则增加为103个,比2012年试点范围扩大9个[9]。
(一)国内智慧城市发展现状
1.北京市:《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构建精细智能的城市管理,建设智慧城市;2009年正式启动了“感知北京”的示范工程建设。
2.上海市:创建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从技术、产业层面提升到思想、战略层面,推动浦东新区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先行先试;推进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管理服务水平;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化有序发展。
3.浙江省宁波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2011-2015)》中提出智慧城市的十大应用体系让市民享受智慧服务;六大产业基地建设,实现产业智能化;打造随时随地随需的泛在网络,推进居民信息应用能力建设。
4.广东省:《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智慧广东的实施意见》中提出重点实施“智慧广州”、“智慧深圳”、“智慧南海”(佛山)、“智慧石龙”(东莞)等智慧城市试点,并希望通过打造“数字广东”,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加强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撑,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让经济发展变得更有效率。
5.江苏省南京市:“智慧南京”通过发展“智慧产业”促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通过智慧管理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实现居民智慧生活;实现城市绿色新经济增长。
6.湖北省武汉市:“智慧之城”、“光城计划”,建成无线城市,基本实现“三网融合”,实现90%以上的政府行政许可网上办理;物联网工程中实现车联网全覆盖;电子病历伴随市民一生。
7.浙江省杭州市:率先开始建设“智慧城市”。2008年便启动RFID技术,并应用于杭州图书馆新馆,2009年IBM签约杭州黄龙饭店,联手打造全国首家智慧酒店。
8.江苏省扬州市:《“智慧扬州”行动计划》提出“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建设,推进“智慧城市”在智慧交通、智慧电网、智慧城市管理、智慧医疗、智慧旅游、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先导应用。
9.辽宁省沈阳市:以生态城市和谐规划、城乡水污染监管及饮水安全等重大课题为主要内容,为解决传统工业城市的转型难题开创一个新的思路和模式。
10.山东省东营市:2009年9月25日,东营市政府与IBM共同签署了“黄河三角洲云计算中心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合作协议,东营市将采用IBM云计算产品IBM Cloud Burst,IBM将为东营市提供全球领先的云计算产品,通过帮助其建立黄河三角洲云计算中心,催生出一座兼顾数字化和生态性的石油新城。
11.台湾省:《“智慧台湾”i-235智慧生活科技运用计划》,在安全防灾、医疗照护、节能永续、智慧便捷、舒适便利、农业休闲等六大领域开展智慧生活科技创新应用的服务示范。
(二)国外智慧城市发展动态
1.德国:“T-city”计划、All-in-one计划,实现智慧水表、电表、燃气表及太阳能电力表一体化。
2.日本:“i-Japan战略2015”,推动国民本位的新电子政府和电子自治体,远程数字化医疗,数字化教育与数字化人才培育。
3.韩国:《国家信息化基本计划》,建成数字化政府,推动IPTV服务方式,在线服务广泛使用,倡导绿色IT。
4.新加坡:“智慧岛2015(i2015)”,电子政府公共服务架构,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有限宽带的覆盖率;智能交通系统,为人们提供及时准确的交通信息。
5.美国:将IBM提出的“智慧城市”上升为国家战略,趋于完善的互联网络为其物联网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先机,而物联网技术发展政策主要体现在推动能源、网络宽带与医疗三大领域开展应用。
6.欧盟:《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加强政府对物联网的管理,消除物联网发展的障碍,欧盟制定了一系列物联网管理规则,并建立一个有效的分布式管理架构,使全球管理机构可以公开、公平、尽责地履行管理职能。同时,注重增强机构间协调,共同推动物联网发展。
7.瑞典:“智慧城市”最大体现在交通系统的建设与完善上。瑞典当局在2006年初宣布征收“道路堵塞税”。IBM为瑞典公路管理局设计、构建并且运行了一套先进的智能收费系统,包含摄像头、传感器和中央服务器,确定交通工具并根据车辆出行的时间和地点收费,这一举措将交通量降低了20%,排放量减少了12%[10]。
参考文献
[1][6]沈明欢.“智慧城市”助力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J].城市观察,2010(3):140-146.
[2]秦洪花,李汉清,赵霞.智慧城市的国内外发展现状[J].信息化建设,2010(9):50-52.
[3]王广斌,张雷,刘洪磊等.国内外智慧城市理论研究与实践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19)153-160.
[4]丁国胜,宋彦.智慧城市与“智慧规划”——智慧城市视野下城乡规划展开研究的概念框架与关键领域探讨[J].城市发展研究,2013,(8):34-39.
[5]骆小平.“智慧城市”的内涵论析[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0(6):34-37.
[7]张祖群,王晓芝.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北京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研究[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3,(5) :58-60.
[8]安宇宏.智慧城市[J].宏观经济管理,2013,(9):78.
[关键词]地域文化;德育工作;作用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3-0087-02
地域文化内涵丰富,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学校的内涵发展之路尽在文化育人。而地域文化在文化育人方面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它极具特色、优越性和可持续性。
不断地向地域文化“问道”,给学校指明了一条不断前行的路。我校德育体系的建构就是在对地域文化不断溯源、继承和发展中形成的。
一、文化溯源:吸吮地域文化营养,汲取教育智慧
1.千秋文脉――提炼校史文化中的育人元素
校史是一所学校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同时也是透视一所学校的窗口或名片。它是物态化的史料累积,更是人的活动与精神的凝结。一所学校如果注重校史研究,那么其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将发挥巨大的功能。
我校地处柯岩街道仁让堰,原名“仁让堰小学”,有着百年的建校历史,浓浓的地方文化资源孕育了柯岩悠久的历史文化。核心文化发源地仁让偃,原名“沉酿堰”,属鉴湖水系中的一座水利工程。据老一辈相传,这一段鉴湖的水质,最适宜于酿造绍兴老酒,当地百姓也以善于酿酒而名闻远近。附近一带的人们,都纷纷到这儿来学酿酒的本领。学成后,就载着这儿的鉴湖水去酿酒,形成了人们之间和谐相处、守望相助、谦让诚信的风气,沉酿堰由此而得名。后来,因为“沉酿堰”与“仁让堰”发音相同,也感叹于淳朴的民风就叫成了“仁让堰”。
追寻历史的脚步,“仁”在古代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是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对人友善、宽厚等等。“让”,即不争,谦虚地礼让或退让,是一种谦逊、豁达、高雅的表现。学校通过研究,将“仁让”凝结成“孝、助、信、礼、让、慧”六字。“仁让”的人文品质,需要我们继承与发扬。
学校的发展历史,是一笔财富。提炼校史文化中的育人元素,能找到一个很好的德育切口,使学校德育有创新、有特色。
2.千年擎天――提炼地域特色中的育人精髓
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在德育工作中善于抓住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就能使育人文化独树一帜。
“云骨一柱青天擎。”“云骨”是巍然立于柯岩大地上的一柱擎天,是国家4A级风景区――柯岩风景区的重要标志。学校请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老师提炼“云骨精神”,发掘了“云骨”的文化内涵:巍巍云骨,容“志气、才气、骨气、秀气”于一身,明确了每个岩小学子努力的方向。
德育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学生。我学校位于“云骨”之侧,得天独厚,学生每一年都会进入景区瞻仰这自然奇观。学校提炼“云骨”之育人精髓,将“四气”精神融入柯岩教育丛林,也成了顺其自然的事了。
3.千锤百炼――汇成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
德育校本课程如何编写?吸吮地域文化营养,汲取教育智慧,为校本课程开发指明了方向。德育校本课程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为目标,让学生在生活中去感悟,去建立自己的道德价值观。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开发的德育校本课程更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更能体现出学校德育工作的个性。我校研究地域文化为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理清了方向。于是乎,校本课程雏形初现。全书分四大篇章:骨气篇,爱国爱家,体魄强健,刚正不阿;志气篇,志存高远,充满抱负;才气篇,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秀气篇,不骄不躁,灵动儒雅。
二、文化浸润:吸纳地域文化精髓,浸润学生心灵
1.校园文化浸润学生的“仁让”品性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并涵盖学校领导、教职工,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同时,也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由于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社区,因而校园文化一般取其精神文化之含义,即学校共同成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学校最高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总和。
所以,我校十分注重校园文化的创建,并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是“云骨”四气精神“志气、才气、骨气、秀气”,铸就学校精神。学校的横联,班级的争章园地,校园石文化,无不彰显着这一特色。二是取自“云骨精神”之秀气的“仁爱谦让”,它沉酿芬芳,追求品质,构建了人文校园。浓厚的校园文化让仁让精神在校园里显性,使其更直观。
2.德育活动践行学生的“仁让”品性
德育活动是建立在对因果必然性的认识基础上的目的性活动,所以,德育目的在德育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德育目的贯穿于活动的全过程。因此我们在开展一系列的德育活动时,都紧紧围绕着“仁让”并以此制定目标计划。
我校是“浙江省红十字示范学校”“市红十字示范学校”“市廉洁教育示范学校”“牵手献爱心,结对助成才”活动十周年先进集体。学校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把红十字会的工作全面融入学校的仁让德育工作中。采取多种活动形式,开展救死扶伤、扶危济困、尊师爱幼等体现人道主义精神的活动,培养了大量的具有“人道、博爱、奉献精神”的红十字优秀少年。
在环境中熏陶,在活动中成长,地域文化不断浸润学生心灵。
三、文化发展:弘扬地域文化特色,建立德育品牌
1.搭建平台,建立评价机制
德育需要管理与评价,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推动德育文化的不断发展。作为德育管理者的班主任队伍需要建设,作为德育被管理者的学生也需要被评价,在评价中获得信心与动力。
如我校德育体系中的“小导游”品牌,提出了“星级导游”的评价体系,分成“才艺小导游”“智慧小导游”“风尚小导游”“勤快小导游”“体能小导游”五颗星,让教育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五大目标得以体现。
管理科学、评价公正又是德育文化维持生命力、不断发展的不二法门,我校采用“星级导游”评价体系进行德育评价,并由之生根发芽,采用一套新的评价体系来约束、管理学生的品德,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2.家校联动,成立家长助力团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家长作为教育孩子的关键人物,已经成为国内外教育界的焦点之一。 学校如何利用家长的人力、物力、知识和信息等去为教育服务,成了教育工作者探讨的话题。我校根据德育文化发展需要成立了家长助力团。
家长助力团在我校德育工作建设中的优势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家长的职业优势。家长职业是学生认识社会的一扇窗口,能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多种支持和服务。二是家长的个性优势。不同的家长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如果将这些家长的个性优势资源整合到德育中,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三是家长的地域优势。学校德育取自地域文化,而我们的家长往往是最为熟悉地域文化的。
Probe into the Service Innovation Mode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in Wisdom Age
LI Zheng-yan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Library, Dazhou, Sichuan 635000,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isdom era,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intellectual age on the service of university library, probes into the commo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service of university library in the era of intelligence, and establishes the service mode of innovation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in the era of intelligence.
【Key words】Wisdom era; University library; Service innovation
自2008年,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这一新理念后,“智慧”的战略式序幕正式拉开,各种和智慧相关的战略部署应运而生并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例如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银行、智慧教育等。近年来,国内高校也掀起了“智慧校园”、“智慧学习”等热潮,作为智慧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智慧图书馆,已然成为现代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正逐步走进全新的智慧时代。在智慧时代下,高校图书馆能为读者提供的各种资源服务的本质是不会变的,但其未来的发展、服务方向应突显“智慧性”。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如何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一系列高新、智能技术的支撑下,进行改革和服务创新,为读者提供更加人性化、智能化的服务,从而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效果,是当今图书馆界研究的热点、重点课题。
1 智慧时代的特征
智慧时代是将数字化、物联化和智能化科技整合到实现人类社会中,人类能够以更精确、更动态的方式来管理生产、生活,从而达到“智慧”的生活状态,是人类社会和谐、共存、生机、人本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智慧时代应包含以下几个特征:
特征之一,智能。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及大数据为主要支撑技术,同时还需要数据挖掘、社交网络等诸多技术的支持。智能化、互联化和物联化三方面必将成为智能性特征的集中体现,且能够逐步实现全方位互联、立体感应和智能全融合。
特征之二,创新。智慧时代下的创新是以新信息技术为背景的知识服务创新,是以由“创造者为中心”逐渐向“使用者为中心”的角色转变,是以大众创新、协作创新和开放性创新的用户参与为主要特征,强调知识服务创新在社会发展和历史变革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特征之三,空间。智慧时代下智能空间,是将物理、信息、时间等空间进行延伸和相互融合,让用户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各种方式方便、快捷地体验到最满意的服务。
特征之四,用户。智慧时代极其重视个人自身的价值,尊重用户的需要,注重用户的?⒂耄?以用户的需求为出发点,进行社会运转及顶层设计。传统时代与智慧时代的服务最大的区别在于:传统服务是向公众、社区开放,满足大多数人的一般需求。但智慧时代是尊重个体选择的时代,根据个人需求,提供有创意性个性化需求服务,重视用户的体验效果,与用户一起,完善服务内容与服务创新。
特征之五:活力性。 智慧时代是创新、涌现、融合、协作、开放、自由、活力和向上的社会变革的时代。它充满了勃勃生机和活力。
特征之六:持续发展性。智能时代与传统时代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实现了人与物、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智能融合,为新时代的可持续创新发展和可持续进步创造了有利条件。
2 智慧时代对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影响
高校图书馆为用户提供的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及服务质量是图书馆发展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其功能实现的关键,智能、便捷、优质服务是智慧时代下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最终目标,这对高校图书馆来说机遇和挑战并存。新信息技术的不断涌现及新信息环境的不断更新对高校图书馆服务建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
第一,从服务的空间方面来看,传统高校图书馆馆藏主要以印本资源为主,以为读者提供借、阅服务为主。智慧时代,图书馆空间将向多元化发展,如物理空间、服务空间、创客空间等,更加强化“第三空间”的服务价值,拓宽学术图书馆功能。[2]
第二,从服务方式方面来看,传统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方式主要依赖于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为图书馆用户提供借还、检索和咨询等系列简单的服务。智慧时代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是在原有的集成系统基础上融合Web3.0、物联、云等智能技术实现“自助借还服务”“推送、推介服务””“集群服务”和“移动服务””,诸如基于RFID技术的自助图书馆,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掌上移动服务,基于物联网、传感器技术的人工智能(咨询机器人)服务,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的高校图书馆的数据资源推送服务。
第三,从服务内容方面来看,传统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主要集中在借阅检索和基本参考咨询等服务上。智慧时代下,随着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图书馆在服务内容建设上找突破口,从单一服务内容逐步向多样化、集成化、个性化、共享化、深层次发展。资源供给方式向知识服务创新方向发展,咨询服务也由简单的基础性咨询逐渐向深层次的虚拟参考咨询服务方向过渡。基于物理空间的服务正逐渐被智能空间、创客空间等多元空间所替代。
第四,从服务理念方面来看,传统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理念主要是以图书馆为管理者的角度出发,为用户提供各种信息服务,服务理念、形式较传统、封闭和被动。智慧时代下图书馆的服务理念是将传统图书馆“被动使用、等待使用”的服务理念主动向“以用户为中心,重视用户感受,方便用户使用”的可持续性发展创新观念转变。纵观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在这一方面有许多创新实践,例如:IC信息共享共建空间、学科服务的建设和“智慧图书馆”工程的建设等都是服务理念转变方面很好的例子。
第五,从服务用户的角度来看,高校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各高校的教师和学生。智慧时代下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对象的范围是包括企事业单位人员在内的各种社会团体,用户群体范围扩大,用户信息素质不断加强、自助意识不断增加,隐藏的信息需求越来越大,要求提供的服务质量越来越高,提供的信息知知范围越来越宽,这对高校图书馆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新时代下如何满足更多不同层次、不同单位的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给用户即时、互动、全面、便捷地提供服务,是当前高校图书馆服务建设面临的新挑战和问题。
3 智慧时代过渡期高校图书馆服务存在的问题
智慧时代下,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服务需求发生了很大改变,由原来单一的借、阅、咨询等,逐渐向多样化、个性化、专深化、集成化和交互化的发展,也促使高校图书馆服务不断创新,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近年来,国内各高校图书馆都在着力向智慧图书馆发展,在相关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因为智慧时代下服务创新实践起步较晚,仍有许多不足,与真正意义下的智慧图书馆还有很大的距离,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发展参差不齐,重点院校与普通院校、地方图书馆间的实践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智慧时代的图书馆服务创新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资源和大量资金,这与国家和地方部门政策支持力度密切相关。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相比,优势明显,经费、设备设施、人才到位,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快的东部沿海地区的高校较中西部地区的高校更重视创新和发展,思想先进,接受、吸取国外成功、先进、开放的办学理念更快,吸纳高职称、高学历人才的资金保障更有力,加之国家、地方的扶持力度大,发展速度快。普通高校图书馆如何能申请到充分的政策和经费支持,不要让资金成为“智慧”路上的拦路虎,是各高校图书馆应该提前规划解决的问题。
第二,服务内容缺乏深层次性。尽管我国高校图书馆服务内容在逐渐向智慧图书馆靠近,但具体的服务内容纵向深度挖掘不够,服务形式相对简单,大多只是对图书馆传统服务内容的迁移和延伸。例如移动服务建设中只有少量的高校使用云计算、大数据、流媒体等开展服务,大多数高校仍停留在短消息服务、馆藏查询、资源查找、新书推荐等基础上,服务内容单一、死板,只是对传统的信息服务进行加工集成,专业信息服务能力达不到智慧的要求,馆员的知识储备跟不上学科服务建设的要求,仅停留在学科馆员层面,不能更好、更深入、更充分的挖掘服务内容,缺乏深入研究读者的隐性需求;而基于RFID的服务建设,大多也只是应用了用户自助借还、打印等服务内容,欠缺挖掘更深层次的开发利用。
第三,服务内容板块分散,欠缺有效的集成。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创新内容板块较分散,板块与板块之间的集成密度小,诸如在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块中,仅仅是对传统图书馆服务内容,的迁移融合,将知识、云服务、虚拟空间信息共享、联合参考咨询等业务组合在一起,模块与模块间缺乏有效的集成,其实质未得到有效的体现,使用效率低。
第四,用户体验服务没有达到期望值,幸福感指数不高。现有高校图书馆使用的集成管理系统,大部分只是实现了馆藏联机公共书录查询,仍不能做到用户查询的所有相关资源一站式检索,过程繁琐、冗余。如读者需要搜索某一文献资源时,除了利用书目联机检索系?y查找相关相关信息外,还需要通过馆内不同数据库的相应搜索引擎,经过几次检索才能获取相关文献资源的整个信息。
4 智慧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模式构建
面对“智慧”的大潮,高校图书馆应思考如何顺应时代的需要,构建智慧服务模式,为其读者提供最大、最便捷的智慧化服务。
第一,构建以“智慧技术”为依托的支撑体系,拓展与升级高校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突破单馆应用范围的局限,实现馆内一站式知识检索、整合,实现高校图书馆联盟间的统一服务和共建共知共享,以网络通信为基础,运用无线局域网络、传感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以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为支撑,实现图书馆的多网融合立体型基础网络架构,实现泛在互联,对各种资源的进行智能化管理、服务内容进行个性化创新、服务方式更加智能化(异构终端使用、异构网络接入、基于位置和情境的个性化服务)、辅助事务管理更加人性化(安全门、智能监控系统等),以致于达到空间、资源、服务、技术的智能化全覆盖。
第二,在“智慧技术”的基础上,学习马云的无人超市经验,重点构建以人工智能机器人为核心的高校图书馆物联网系统。高校图书馆通过物联网、室内导航、信息技术模式识别、机器视觉和机器人技术等深度融合,创造出三维、智能化、信息化的集成应用环境。物联网技术被用于解决图书的系统感知和精准定位,以及物联网与互联网的连接与整合,扩大互联网的覆盖范围,促进无所不在的网络网的形成。在机器人上运用室内导航技术,可使机器人自由在图书馆内穿梭。模式识别和机器视觉技术可以使机器人能够更流畅、自由地掌握、传输、避免障碍物和用户进行交互,这就形成了从图书入库、图书借还以及盘点、核对等工作皆由机器人、智能书架与相应的物联网图书管理系统相融合,实现传统图书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以物联网机器人作为智慧图书馆智能化服务体现的创新突破口,实现理念创新、业务能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及服务载体创新为一体的融合创新,能够极大地提高高校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而且给图书馆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的、有效的思维框架和发展方向,势必成为引领高校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迈进的重要引擎。
第三,构建完善的信息资源标准,明确信息资源体系的建设原则。基于用户行?榈闹腔鄯?务模式,需要对图书馆的所有资源进行整合。同时,对资源中的每一条单元信息,赋予特殊的信息标识,类似唯一标识符系统,以方便用户进行统一检索。[3]搭建基于云计算的数据服务平台和存储中心,实现图书馆数字资源从数据库走向数据海,在各个文献信息机构、各类文献之间建立跨系统应用集成、跨部门信息共享、跨库网转换互通、跨媒体深度融合、跨馆际物流速递,[4]利用智慧的云服务,对用户使用资源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向用户开展个性化服务,达到“私人定制”效果,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第四,构建用户信息大数据,做好用户需求的深度挖掘。高校图书馆应收集用户个人行为信息,掌握用户的阅读习惯、阅读需求和阅读爱好等基本信息,利用各种智能技术和手段,即时运用推荐算法、社会网络,获取分析数据,最大限度挖掘符合用户需求的各方面的网络信息资源,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对用户阅读行为进行预判,为用户“私人定制”专业化、个性化专享服务。
第五,构建学习交流、信息共享的复合型智慧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各种资源高度集中,制图、设计、扫描、打印、多媒体图文信息等软件设备一一具备,彻底打破资源的载体限制,融入先进移动信息技术,在全面感知的基础上形成无线泛在的空间,使得任何读者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意的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为读者提供随时随地的服务从而形成无张泛在、就近一体和个性互动的解决方案,最大限度地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为读者带来实惠,从而体现高校图书馆的人体理念。[5]
第六,培养智慧馆员,适应智慧服务。图书馆服务的来源和关键在于图书馆馆员智慧。一个智慧的高校图书馆应该要具有智慧型的馆员,要求馆员不仅要具备图情专业知识,具备服务理念,还应掌握智慧化的技术应用能力。
Yan Sufeng
(渭南师范学院,渭南 714000)
(Weinan Teachers University,Weinan 714000,China)
摘要: 任何教育都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的文化基础之上,教育变革的内容与方式都反映了特定社会的文化价值。现代教育的民主化、信息化、智慧文化观是现代课堂文化变迁与生成的根本原因。异质情境性、主体间性、合作系统性、智慧生成性是现代课堂文化呈现的主要特征。要建构主体意义的课堂文化就要求教师要重视其专业的自主发展、合作技巧和心理文化,价值引领等。
Abstract: Education is built on the basis of certain society and culture. Content and methods of educational reform reflected the cultural values of a given society. Democratization, informatization and wisdom and cultural outlook of modern education is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the modern classroom cultural changes and generation. Heterogeneous context, intersubjectivity, collaboration systematic and intelligent generation is the main features of modern classroom culture. To construct the main significance of the classroom culture, teachers are required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autonomy of thei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skills and mental culture, and values to lead and so on.
关键词: 课堂文化 民主教育 智慧生成
Key words: class culture; democratic education; wisdom generation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5-0285-02
0引言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以说是中国教育界进入21世纪以来最具影响力的事件,它已经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一个公共议题。教育专家、学者分别从文化、建构、教学范式等各个领域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讨论。但社会各界依然有不同声音,质疑、挑战,甚至抨击依然此起彼伏。这正是文化在选择与发展中的正常现象。但如何理性认识这场文化变革,使其良性发展,就需要我们从文化建构的主体,从构成文化的内容来分析、引导,帮助那些在变革中困惑的人们找到钥匙,打开质疑渠道,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本文拟从现代课堂文化的生成,从师生课堂沟通、交流的情境,寻求教育从自在世界向自为世界转变的支点,探讨构建主体生命意义上的课堂文化。
1现代课堂文化生成的土壤
对生活的选择,不仅是个人的事情,也是个人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寻求自己生命意义的一种“类”的选择。“人的发展不只是集中与个人的成就,而文化具有一种集体的方面”[1]任何教育改革总是建立在一定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教育改革的方向与内容都深刻反映了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文化价值。
1.1 民主教育是现代课堂文化重构的基础当教育不再为某个特权服务而属于民众时候,我们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必然发生改变。经济多元化、信息多元化、人才多元化、生活多元化都使人们开始反思教育的目的和本质,从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转变成“使他成为他自己能够成为的人”。课堂教学中更多表现为人际关系的处理,传统的以控制型为主的课堂管理逐步转向以人为本民主型的课堂管理。而由此带来的教学传输变革和教学范式的改变掀起了世界教育改革的热潮,支撑其变革的深层次原因则是民主政治这场社会文化的变迁在教育中的具体表现。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现代民主教育的产生,为我们实现人的价值,使教育真正回归于“人”提供了一种可能,为现代课堂文化重构提供了新鲜的血液和动力。
1.2 信息化是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的根本信息化带来社会价值观念及其生活方式的转换,袁振国在其《教育新理念》一书中曾比喻,“如果把这五千年缩短为一个小时的话,那么,信息技术是在这个小时的最后几秒钟才发现的。可是正是这最后的几秒钟,深刻改变了并更加深刻的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它使人们认为不可能的得唾手可得;使社会生活的每个环节都与电脑和网络相联系;使人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成为取胜的最重要的法宝和人才的最重要的特征。与此同时,人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法也发生着相应的深刻变化”[2]。信息技术带给课堂的首先是知识传递的多样化和网络化。在一个班级课堂组织中,信息以怎样的方式在教师的个体和学生同伴之间传输?每个学生个体又以怎样“类”的地位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些都成为现代课堂面临信息化、网络化寻求发展的现实问题。
1.3 智慧文化观是现代课堂文化追求的目标传统的教学以占有和积累更多的知识为终极目标,即知识文化观。伴随着产业升级和知识更新的蜕变,知识巨量的递增使知识文化观的教学受到挑战。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标准已不是拥有和积累更多知识,而是如何能创造世界,用智慧之手为人类知识的殿堂增加新的文化动力。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只知道获取确定性知识的学者,而是要培养追求深刻知识的思想者和文化的创造者。智慧文化观要求学习者在对知识占有的同时,能够化归为己创造性的产生新的知识和见解。是学习者主体从“是其所是”引出“是其所不是”,是一种对于人的智慧本真再现的课堂教学观。[3]没有最后的“真理”,只有不断的改善和发展,这是开放体系下知识传授发展的本真转变,也是现代课堂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
2现代课堂文化的特征
现代课堂已不是一个只仅仅通过某人讲授和展示就能够完成教学任务的活动,而是一个由教师组成的学习社群和学习者之间的次社群之间的交流过程。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课堂文化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2.1 异质情境性传统社会,其价值观取向是单一的,课堂中呈现为一元文化的同质情境。体现的是由社会主流赋予的教师强势文化,对多元文化持有否定和排斥态度。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多体现为外在赋予的知识技能传授,教师很少考虑其自身文化和学生的文化差异。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使课堂文化则呈现多元的异质情境[4]。师生之间的互动呈现出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与超越,个体文化的相互碰撞与融合,使课堂交往过程中角色不断被创造和生成,教师的强势文化由于社会文化的异质情境的冲击而被弱化,教师的角色不再是被赋予,而是在情境互动中需要被认同和理解的一个引领者。教育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主体间的双方之间互动的过程,不仅具有个性化意义,而且具有主体间的普遍意义。因此师生在其课堂交往的沟通中常常因其个体的文化不同而出现复杂的情境因素,个体的文化背景常常会成为决定课堂中交往行为的重要因素。
2.2 主体间性传统的主客模式把丰富复杂的教育和教学活动简化为以知识为中心的接受关系,展示的只是一个“科学世界”,而忘却了作为人存在的“生活世界”[5]。当代教育的民主化、生活个性化、信息多元化,使个体存在的价值在教育中逐渐开始受到重视。课堂中师生交往也开始呈现双向和多向交互的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主体之间在语言、行为之间,平等的主动对话和相互理解与融合的关系,是不同主体取得理解、认同,通过共识表现的一致性。课堂不再是教师进行某种理念传输的场所,而是一个由教师和学生,即“我们”共同探索和学习活动的过程。现代教育就是教育主体之间(师师、师生、生生等关系)的一种共享,共享精神、知识、智慧、意义等,是教学过程创造主体之间的对话、合作、沟通的活动,是师生之间人格、精神、情感的相互交流,是师生在交往过程中获得灵感、启发、完善人格和提高学术,相互沟通和融合的过程。但由于受情境及师生个体差异的影响,这种主体间性是现实的主体间性,是一种不充分的主体间性。尤其是受学生个体差异的制约,具有很大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是不充分的主体间性向充分的主体间性不断变化的过程,也是教育活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不断提高的过程。
2.3 合作系统性教育作为文化的生命机制,使每一社会文化变迁都必须通过教育变革为基础,在一个信息多元化,未来充满不确定的社会中,学校作为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不是刺激反应的简单联结,而总是随文化变迁出现反应性更新。现代课堂的交往关系要求教师要重视与同伴之间的合作,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更要重视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在其教学系统中表现为教师合作学习共同体、师生合作共同体、生生合作共同体,以及人机合作等。其教师合作学习共同体是构建其他教学合作共同体的基础,师生合作共同体是主体间性课堂文化建构的核心,主体间的开放是合作共同体建立的前提。
2.4 智慧生成性一元文化中,课程资源更多是一种外在赋予,教师成为资源的权威者,异质文化和信息传输的网络化使课程资源呈现开放与多元化趋向,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呈现出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与超越,个体文化的相互碰撞与融合,使课堂交往过程中知识不断被创造和生成,课程将呈现出文化的动态生成性。教师在与学生的课堂交往中要有意识的将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方法和多样化的探索转化为一种课程资源,使师生之间的交流从单纯的书本知识接受达到对个体智慧启迪,使教育由记闻之学向慎思明辨之学转化,使学生学会“思考如何思考”。没有最后的“真理”,只有不断的改善和发展,这是开放体系下知识传授发展的本真转变,也是现代课堂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
3现代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教育变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的改变,无论这种变革的动力是来自外部还是内部,最终的改变都将成为一种自为行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背后,是师生在课堂交往行为的改变。这种变革不仅有来自外部对系统功能的需求和压力,也有内部自身需要提升的动力。教师专业的孤立自主逐渐被打破,教师的专业发展道路面临着全新的范式挑战。就需要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完善。
3.1 自主发展的趋向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专业的发展首先应该是人的发展(个体自身的自主发展),这是由人和人之间的相互交流所决定的。教师的自主发展长时间处在停顿的状态,受到苏联模式与科技理性的影响,教师通常是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充当的是教学工具的角色。因此,教师的职业化也由于这种角色的存在受到了质疑。为什们哈佛能够成为世界顶级的一流大学,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哈佛认为大学所承担的重要职责就是推进知识的进步,大学中的教师就要发挥出推进知识进步的作用。特别是在目前传授传统知识已经跟不上信息时展的步伐,必须进行更新的时代,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其本身的具有时代的知识体系,着就使得教师的自主发展显得格外重要。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通常有以下几点:教学技能、教师专业知识以及教育理念。其中教学理念贯穿在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同时促进教师本身不断的深化专业知识,进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3.2 合作的技巧变革的实质最终需要变革主体的个体来完成。当教师处于困惑需要帮助的时侯,寻求帮助的资源一般是同事,然后是学校领导和其他外部资源。主体间性课堂决定了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课堂中人的管理者,管理的核心是合作。开放系统下的现代课堂,要求教师既要要重视与同伴之间的合作,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更要重视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而教师专业的孤立自主性,决定了教师对其教学具有高度的选择权,在与学生交往互动中,情境的复杂性又决定了教学过程实质是一个不断需要完善的过程。教学工作在教师的眼里常常是一个遗憾而不完美的过程,是一个需要不断反复斟酌、预设,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过程。因此教师的个体发展,最终需要通过教师自我的不断反思和一种开放的心态来提升。在反思中积极与同伴交流、沟通、合作,达到提升自己教学质量的目的。同时还要学会与学生合作,帮助学生作出合理选择,成为合作学习中的教学领导者。
3.3 重视文化心理趋向随着文化交流和经济多元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呈现多元化趋向,也使学校成为多元文化冲突并存的场所。因此作为一名现代教师,应该对不同文化中的人有所了解,并留意他们的需求,同时引导共识。教师要能够鼓励学生们积极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学会相处,并设法创设彼此交流的环境,引导他们对各种文化的批判性思考,担当课堂交往中的协调者。[6]并努力促进课堂中的一些人扮演教师的角色。在这里教师的权威更多体现在他是一个文化的引导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从而也使教师职业转变成一个不仅是高智商的工作,更是一个促进学生学习,激发人的求知欲的高情商者。
3.4 价值导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学习―财富蕴藏其中》明确指出“教育的使命是每个人(无例外)发展自己的本能和创造潜力。”学校教育的最高目标,就在于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即学生的发展教学管理的终极目标和衡量标准。学校首先应该成为学生发现潜能的地方,能够成为学生获得最大的帮助自己的场所。因此在学校的工作中,所有的改进都是围绕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而展开工作。即作为教师既要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的文化兴趣,也要不断对学生的文化行为加以引导,使学生文化能够反映社会主流文化价值,并成为主流文化的引导者。
“我们的信仰影响我们的选择,我们的选择则会产生深远的后果”[7]教育作为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正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周边社会文化系统对其影响而产生的独特的意识形态。伴随着社会文化变迁带来的教育变革热潮,教育何去何从,还要从课堂文化建构的主体对文化的选择中寻找答案。以往的教育理论更多注重主体意识的呼唤,却忘记规则本来就是主体间相互选择的结果。新旧事物更替中尝试、退缩,前进,接轨不亚于“鸟巢”在修建过程中的艰难历程。主体间的自为选择成为停滞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最简单的水平上,它涉及如何将独语世界转变为一个富有生机的开放的系统。因此教育要实现个体理性的自我发展,必须从文化的建构主体间寻求工具与人文发展的契合;从师生课堂沟通、交流的模式转变中寻求教育从自在世界向自为世界转变的支点,才能构建真正意义上富有生机的课堂文化。
参考文献:
[1]世界文化报告―文化、创新与市场[M].1998:7.
[2]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7.
[3]孙迎光著.主体教育理论的哲学思考[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一版:196.
[4]李森,李纯.“论教师专业发展的范式专业――基于一元文化与多元文化的比较分析” [J].当代教育科学,2009,(7):27-31.
[5]岳伟,王坤庆.“主体间性:当代主体教育的价值追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