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1 16:57: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民营企业类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方面,研究有关民营企业的税收政策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我国税法没有规范我国民营企业纳税的具体规定,借鉴国外成熟的民营企业税收制度与政策,研究符合我国国情的民营企业税收政策,有利于完善我国税收体系,为制定合理的民营企业税收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研究有关民营企业的税收政策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符合我国国情的民营企业税收政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其税收负担,保障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持续增长。
一、当前我国民营企业税收政策现状分析
(一)对民营企业与税收政策的界定
对于民营企业的准确定义,目前学界并没有统一的说法。一般意义上,民营企业是从企业性质的性质来划分企业类型,即相对于国有性质而言的。因此,民营企业可以指除“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外的所有企业。为保持前后一致,本文将民营企业的界定为私营企业与个体经营企业,相关数据选取也以此作为标准。税收政策是政府财政政策的一种,指政府为了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运用税收手段调控宏观经济的方式。税收政策也是税收制度的一种,也体现在税制要素的不同规定,但具有临时性、灵活性等特点。在规范的税收制度下,国家为了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往往在一般的税制规定内,做出一定的调整,如缩小课税范围,降低税率,延迟税款征收等,以降低民营企业的税收负担。
(二)民营企业税收政策的现状
本文从一般性税收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两个方面分析陈述民营企业所得税税收政策的现状。从一般性税收政策来看,个人独资企业与合伙企业以外的民营企业按照25%的税率,对来源于中国境内外所有扣除一定的费用后纳税。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按照个人所得税的生产、经营所得纳税,税率是5%――35%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从税收优惠政策来看,一是对小微企业实施税收优惠――对于符合规定的小微企业,企业所得税税率按20%征收。而且,自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0万元的小微企业,按其所得的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优惠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二是,促进民营企业融资的税收政策。民营中小企业对于投资的吸引力不够,我国政府为了缓解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出台政策鼓励投资企业对于特定民营企业的投资。
二、国外扶持民营企业的税收政策
西方国家促进民用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有很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美国和德国的税收政策:
(一)美国扶持民营企业的相关政策
美国陆续颁布实施了《小企业投资法》、《纳税人免税法》、《经济复兴税法》等。首先,允许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选择按个税纳税方式缴纳所得税,避免重复征税;其次,在企业投资方面,允许企业使用加速折扣,加速民营企业资本周转速度;最后,利用税收政策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
(二)德国扶持民营企业的相关政策
德国扶持民营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很全面,深入到了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首先,为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德国给以其所得税低税率的优惠政策;其次,在鼓励企业投资上,德国政府对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投资于机器设备的部分给予附加折旧的优惠;最后,德国政府对特定地区的企业给予5年内免除特定税费的税收政策扶持。
(三)国外民营企业税收政策的启示
一是,政策目标明确。国外政府都对民营企业在本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有着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制定的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相关税收政策目标明确,特定的税收政策对应民营企业发展中的特定问题。为了切实保障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将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通过立法确定下来,将民营企业的扶持政策法制化。
二是, 分类实行税收优惠。各国对民营企业的税收政策并非完全相同,对于不同类型的民营企业有不同的税收优惠。各国政府税收优惠政策对于技术创新企业都给予了区别一般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此外,对于落后地区的民营企业,政府也设立了特定税收政策给予税收优惠,如德国政府对在落后地区新建立的企业,给予5年内免征营业税的税收扶持。
三是,多种方式并存。各国采取了多种税收优惠方式一同来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例如:美国的税收优惠政策中,既有对小规模企业的税率优惠,又有鼓励投资的加速折扣优惠,还有对投资收益的减免税。
三、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的改进思路
首先,完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税制体系。在增值税制度上,扩大一般纳税人的征收范围,保证企业的公平竞争。在所得税优惠上,可以考虑进一步降低小微型民营企业的所得税率,根据小微企业的盈利状况进一步细化税收优惠措施。在营业税方面,对于民营企业纳税人可设计起征点。
一、玉环县民营企业融资的现状
民营企业最显著特点是寿命短。一般民企真正发展的黄金时期也就在2年~4年,民营企业的成长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其中融资困难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尤其中小型民营企业,这一点玉环县的民营企业也不例外。
1.内源融资是玉环县民营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玉环县民营企业在内源融资上成本低,相对容易得到资金,因而内源融资成为企业筹集发展资金的主要渠道和基础方式。
2.外源融资严重不足成为玉环县民营企业发展瓶颈。直接融资方面目前玉环县只有苏伯尔、中捷集团两家上市公司,二板市场刚刚建立,至于债券融资,也不是很流畅;间接融资方面,主要表现在民间借贷的力量微弱和中小企业贷款难。
二、玉环县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成因分析
玉环县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可以从企业自身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分析如下:
1.主观原因
(1)管理人员素质低,不重视品牌建设。在玉环县,民营企业大多没有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经营过程中存在任人惟亲的现象,经营缺乏计划性,不会优化配置资金,注重短期效益, 不重视企业的品牌建设。就玉环县来讲,仅仅“苏泊尔”、“中捷”这两个创立了品牌,其余的都还没有走出玉环县。
(2)企业自身造成银企信息不对称导致银行的不利选择。民营企业中的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比大企业严重,因为中小企业的信息基本上是内部化的、不透明的,而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很难通过一般的渠道获得他们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信息。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为规避自身的经营风险和降低经营成本,只有选择不向中小企业贷款,所以民营企业融资难主要还是自身造成的。
(3)企业类型单一。玉环县民营企业集中于传统制造业,如家具、阀门、汽车摩托车配件等,比较发达而一般的中小高科技企业很少。由于制造型企业资金需求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和制造业企业资金需求量大、资金周转相对较慢的特点也决定了玉环县民营企业融资风险和融资难度相应地增大。
2.客观原因
(1)对直接融资规定的严格条件是玉环县民营企业融资的障碍。虽然,中国A股市场发行上市从审批制改为核准制,坚持民营企业和国家控股企业一视同仁的政策,曾给民营企业以极大的鼓励,然而在核准制下,证监会对每一家证券公司都有一个严格的上报数额限定,因此对于多数的民营企业来说是“僧多粥少”。这样大多民营企业很难进行直接融资。
(2)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导致的融资难。长期以来,玉环县政府对企业的重视程度片面的强调“抓大”,在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社会服务和保障等方面只考虑大型民营企业而中小企业很难或根本得不到政策上的扶持,缺少政府必要的保护。
(3)融资规模导致融资困难。大多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也具有批量小、频率高的特点,融资的单位成本比较高。这使得银行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宁可做“批发”而不愿做“零售”业务,从而使民营企业融资处于不利地位。同样融资要考虑利息成本,还要考虑昂贵的融资费用和不确定的风险成本。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能放弃这种间接融资投向其他融资渠道,造成融资渠道更加狭窄。
总之,玉环县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形成是内外因、宏观微观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如何使民营企业摆脱融资困境,是一个急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解决玉环县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针对以上在玉环县民营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结合玉环县的实际情况,要解决其问题,必须从企业本身、政府组织、金融环境等多方面各层次着手,方能解决玉环县民营企业融资的问题。
1.完善民营企业制度,健全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自身素质是解决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重要途径。推动民营企业制度的多元化和社会化,实现治理结构合理化。还要对民营企业积极引导走资本化方向的道路,改变家族式管理方式,吸收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要素,推动产权改革,明晰产权关系。规范财务制度,建立能正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制度,增加企业财务透明度。
2.挖掘民营企业自身潜力。为了解决自身的融资难问题应该合理挖掘自身潜力,具体要做到:民营企业要增强自我积累意识 ,改变分配过程中留利不足,自我积累差的现状;开展表外融资,通过融资工具的多样化降低筹资成本;注意融资与融物相结合,收到“借鸡生蛋,以蛋还钱,最后得鸡”之功效。
3.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构建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增大财政对玉环县民营企业资金融通的支持力度,要在财政预算中建立民营企业贷款风险准备金,逐步建立向全社会开放的以资金融通、信用担保、技术支持、管理咨询、信息服务、市场开发等为内容的民营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资金支持。加快建立信用担保行业协会,促进行业规范发展,协会要制定担保行业准则和业务规范。政府应尽快组建再担保机构和监督部门,以分散担保风险。
4.改革金融机构,服务民营企业。在玉环县建立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这些中小金融机构应主要定位于民营企业。这种金融机构由于对当地的企业了解,所以能适应玉环县这个民营中小企业占很大比例的县,它以中小型民营企业为对象,满足其各种金融需求,从而解决融资困难问题。
参考文献:
[1]Neil Gregory,Stoyan Tenev.and Dileep M.Wagle,2000,China’s Emerging Private Enterprises:Prospects for the New Century
[2]刘云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与融资租赁对策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5.2(1):17
[3]陈先运:县域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J].探索与争鸣,2005(1):9
[4]李富有刘亦:民间资本供求与民营企业融资:对陕西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5(1)30-31
论文摘要:使用自行编制的“潮州市陶瓷行业员工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潮州市陶瓷行业的220名员工进行测量。从工作回报、公司状况、公司领导、工作本身等4个维度来调研分析该行业员工工作满意度状况,探讨了员工工作满意度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人口统计变量的年龄、工作年限、婚姻状~,L2L.r-作环境相关因素的企业规模、企业类型对工作满意度的不同维度存在一定的影响
1引言
有关工作满意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科学管理的主要代表人物泰勒(FrederikTaylor)1911年提出的“高报酬能提高满意度”,以及人际关系学和工业社会学的创始人梅奥(Elton Mayo)的研究小组在19241932年间进行的霍桑实验。作为行为科学的里程碑,霍桑实验树立了新的管理哲学:一个工业组织应该获得具有高生产率和工作满意度的劳动力,从而生存和发展。
1935年Hoppock在其著名的《JobSatisfaction》一书中首次提出“工作满意度”这一概念,他指出“工作满意度是员工心理和生理对环境因素的满意感受,即员工对工作情境的主观反应或员工对工作的满意程度”。这可以说是开始了对工作满意度的正式研究的标志。此后·,工作满意度便成为行为与管理科学竞相探讨的课题,许多专家学者都在对工作满意度进行研究并提出自已的见解。Robbins指出工作满意度是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的一般态度。卢嘉、时勘认为工作满意度是员工对其工作或工作经历评估的一种反映,区别于生活、个人职业生活发展方面的满意感受。
工作满意度作为诊断组织现状重要的“温度计”、“晴雨表”,已成为组织中一种早期警戒的指针,为组织管理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潮州审陶瓷企业要走出依靠低廉的劳动力优势及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来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困境,从“以利益为中心”的激励机制扩展到了“以人为本、高满意度”的双重管理目的,就必须重视员工的工作满意度,通过对员工的激励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员工在企业中的价值。管理者掌握了员工的工作满意度状况,既可了解企业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又可根据获得满意度的调查数据及结果来监测管理工作。
2研究方法
2.1调查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潮州陶瓷行业员工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分“个人与组织的有关信息”和“问卷内容”两部分。“个人与组织的有关信息’,主要了解被试的年龄、工作年限、婚姻状况等人口统计变量及工作环境相关因素。“问卷内容”分工作回报(F1)、公司状况(F2)、公司领导(F3),工作本身(F4)等4个结构维度,共2。个题项,涉及薪酬、福利、个人发展、人际关系、公司管理、工作认知、领导性格、领导风格等内容。该问卷采用李克特式(( Likert ) 5级量表法进行评分,"1”表示“很不满意”,..2‑表示“基本不满意”,"3”表示‘。不确定”,‘,4”表示“基本满意”,“5”表示“很满意’,。
2.2研究对象
对象来自随机抽取的潮州陶瓷企业员工,共发放问卷250份,收回有效问卷220份,回收有效率88%。样本中男性133名,女性87名。
2.3数据处理
通过回收的问卷获取研究数据,然后应用SPSS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
3.1潮州市陶瓷行业员工工作满意度的现状
本研究对潮州市陶瓷行业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情况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结果见表1,表明潮州市陶瓷行业员工在工作回报、公司状况、公司领导及工作本身4个维度的满意度的得分及问卷总得分均高于中等强度值(该问卷每个项目的得分介于1-5分之间,故3分为各评价指标的中等强度值)。
3.2潮州市陶瓷行业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不同的专业学者持不同的意见,由于研究者的背景以及目的不同,采用的视角也不同。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有Refiner和Zhao提出的,将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分为两类:一类为员工特性的人口统计因素,另一类为工作环境相关因素。国内专家学者也根据类似方法展开了对各类企业、各类员工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研究。本研究通过考察各人口统计变量和工作环境相关因素在各方面的得分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来进行间接的验证。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工作年限、婚姻状况、企业规模及企业类型对工作满意度的不同维度存在一定的影响。人口统计变量及工作环境相关因素在各结构维度上的差异分析汇总表和平均得分及t检验明细表见表么表3}
4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自编的潮州陶瓷行业员工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了潮州部分陶瓷企业员工工作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结论如下:
“民营经济”,其内涵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其焦点主要在于对集体性质的企业怎么看。在改革开放之前,许多集体企业“官办”的味道很足,有的被人们称为“二全民”、“二国营”、“大集体”。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在对原有的公有制企业进行改制的时候,出现了“公有民营”的称谓,这里所指的“公有”,既有“国有”的含义,也有“集体”的含义。这一界定把“民营”与“集体”分离开了,自然就缩小了“民营”的含义和范围,这是狭义的理解。
“民”的含义还与“公民”、“国民”、“居民”、“民间”、“民族”等词义相联系,这些含义又往往与人们的居住场所、生活地域、国籍待遇、文化和政治类别等因素相联系。按照这样的含义,“民营经济”又可以理解为,具有本国国籍的公民兴办或经营的经济实体的总和。鉴于此,有人把目前我国境内经济分为三大部分,即:国有经济、外资经济和民营经济。(值得商榷的观点: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同志《在中国首次民营经济形势分析会上的演讲》把民营经济的范围界定为:广义的民营经济是对除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以外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统称,包括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集体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资投资企业。狭义的民营经济则不包括含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
“民营”和“民有”也有区别。“民营”与经营方式相联系,具有经营管理的属性。“民有”与产权关系相联系,具有产权归属的属性。一般说来,“民营”的未必就是“民有”的,我国目前还存在“国有民营”的企业;而“民有”的绝大多数是“民营”的。换言之,“民营”包括的范围要大于“民有”,所以用“民营经济”、“民营企业”,比用“民有经济”和“民有企业”更为合适。
“民营经济”与“民营企业”还有区别。“民营经济”应该是民营意义上的各种经济成分和要素的总和,“民营企业”是民营意义上的一种企业形态,是“民营经济”的主体部分或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在“民营企业”之外,还有具有“民营经济”属性,而非以盈利为目的的、从事非经济活动的、非企业的单位或部门。比如:一些从事社会福利、从事社会救助、从事慈善事业的民营单位或组织。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对“民营经济”试做如下定义:民营经济是以反映投资主体或经营主体为主要特征的经济成分,是在一个国度里由本国居民投资创办、经营或控股经营的企业和事业单位经济要素的总和。“民营企业”是由本国公民出资兴办或经营的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法人实体和非经济法人实体,具有自行组建、自行筹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谋发展的特征。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近几年来,为了及时了解民营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和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辽宁等省市都对当地民营经济运行情况建立了统计分析制度。比如辽宁省对民营经济的统计范围是,不包括国有及国有控股、外商和港澳台商独资及其控股的经济组织,而前者之外的经济组织都在统计范围,即:它包括了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也包括乡镇企业的全部,还包括城镇集体、股份合作制等等企业组织。这样界定的实质等于换个角度给民营经济下了定义。
但无论怎样说,“民营经济”其概念必将约定俗成,其理由有四:
第一,民营经济的发展态势,客观上需要带有总括性的词汇对其进行总体描述。包括个体、私营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及其他非国有、非外资的经济组织的社会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显著,是必须引起我们足够重视的社会经济现象。
2004年,辽宁省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现实,按照上述统计口径,辽宁省民营企业创造的增加值达到了全省社会总产值的51%,民营经济在辽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显现。辽宁在全国以“国有企业大省”著称,因此,辽宁经济运行的重大变化不仅在辽宁有重大意义,而且在全国也有重要意义。
我们来看看令中国乃至世界惊叹的“温州模式”。改革开放之后,在浙东南的温州依托民间资本,兴办民营企业,100万农民由农村转移到城市,220万温州人走到全国各地经商,276万外地人员到温州去工作。温州迅速致富,跻身于全国城市竞争力24强之一,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称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温州人创造了中国脱贫致富的成功模式,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最先反叛传统的所有制结构,与传统的所有制结构形成鲜明的对照,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实践证明,这种选择符合温州的实际,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温州成功模式的内在动力在于:民营经济,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产权约束更为严谨,机制运行更为灵活,追求利益的欲望和发展的欲望更为强烈。温州的崛起依赖于千家万户,经历了千方百计的筹划,历经千辛万苦,积累了千言万语的体会,显示了民营经济旺盛的生命力。
从全国而言,按照黄孟复同志的界定,2002年全国民营经济在城镇中的就业比重已经超过70%,2004年民营经济在第一、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超过82%,2003年广义民营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全国GDP的65%(其中外资经济约占15%左右),广义民营经济缴纳税收占全社会税收收入的比重2003年为66.5%,2004年1至9月为71%(见黄孟复《在中国首次民营经济形势分析会上的演讲》、《在第二届中国民营经济形势分析会上的演讲》)。而且,民营经济的发展在稳定社会,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民营经济的基本内涵看,它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一个大特征。这种称谓把它涵盖的经济成分与国有经济,与外资经济区别开来,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令人关注的重要经济力量,它的发展壮大记录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见证。
第二,民营经济的表述基本符合科学分类方法。对事物进行归类表述是科学方法之一,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良好习惯和重要传统,这种习惯和传统甚至是不可抗拒的。几十年来,我国对经济组织、经济成分的分类表述错综复杂。比如,从工商注册看,现行的企业类型就有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合作制、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等17个类型,其中还没包括个体工商户和外资企业。从地域上划分,有乡镇企业,还有城镇集体企业。从所有制大的框架划分,有国有的或全民的,有集体的,还有私营的,其中还有在世界尚未有定论的,到底属于公有,还是属于私有的企业――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伙制企业。而民营经济的表述,把国有经济和外资经济作为两种特有的经济类型独立起来,把两种类型之外的本质相近的经济成分结集在一起,既有内在合理性,又有表述便捷的特点。从逻辑学的角度看,在总体经济构成中它是对本质相近经济成分的分述;下延一个层次,它又是对本质相近经济成分的概括。
第三,这种称谓在全国大多数省市得到了基本认同。据考证,早在上世纪30年代初,我国一个叫王春圃的学者就曾在一本书中用过“民营”的概念。1942年在《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中也曾使用这个概念,他把民营经济看成是老百姓办的经济,其中包括合作社。(见宋宝全、王生发编著的《托起明天的太阳》沈阳出版社)使用这个概念真正频繁起来是近十几年的事情,而且它是来自基层,来自群众的。这种来自群众,来自基层的认同,往往是一种称谓得以确定的基础和前提。特别值得提出的是,1993年国家科委和国家体改委联合拟发了《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若干问题的决议》,2002年11月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也使用了“民营科技企业”的概念。目前在我国有众多的地方民营经济报刊,有中国民营经济研究院,还有众多的地方民营经济研究会。2003年11月和2004年12月,全国工商联牵头连续召开两个年度的中国民营经济形势分析会,会后全国工商联又组织连续编写了2003年、2004年《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两个年度报告和2004年《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可见,尽管目前人们对这种称谓内涵的界定还不尽相同,但它不会,也不能因此而影响这种称谓的认同趋势。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
民营企业的定义,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民营企业是由民间私人投资,由其经营并享受其投资收益同时承担经营风险的法人经济实体。而另一种观点认为民营是相对国营而言的概念,民营企业可以根据所有制划分为私有民营和国有民营这两种。国有民营企业的产权归国家所有。在我国,广义上民营企业的概念只与国有独资企业相对,《公司法》是按照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的不同划分企业类型的,所以除国有独资、国有控股这两种形式外,只要企业中没有国有资本的参与,都属于民营企业。在狭义上民营企业指的是私营企业或者以私营企业作为主体的联营企业。资金问题是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如何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成为研究民营企业发展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理论分析
在融资方面,企业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对于企业的银行贷款额度有显著的影响。张敦力和李四海(2012)从社会信任与政治关系论证了这一观点,他们的研究表明当企业缺乏政府背景或者说与政府的关系资本不密切时,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成功率只和社会信任一个因素有关。但当企业通过社会关系网络取得政治背景时,企业在银行贷款融资时会更乐意利用自己的政治背景和政府资源。从违约率来看,银行基于社会信任为企业发放的银行贷款的违约率显著的地域基于政治关系和背景而发的贷款。
根据融资约束理论及理性人假设,资本市场中信息不对称和问题的存在会导致企业外部融资比内部资金融资成本高很多,资本成本的差异会导致公司选择使用股东出资的方法解决企业资金问题。同时,伴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企业的资金缺口会不断扩大,家族企业的股东无法负担全部的资金需要,家族企业经营者会为避免因外部融资引起的股权稀释导致的控制权转移的风险会首先考虑负债融资,但由于缺乏良好的抵押担保,家族企业在资本市场借款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视,家族企业在融资时存在融资难问题(刘微芳、刘静,2012)。为解决企业扩张面临的融资难,相较于其他的类型企业,家族企业愿意为构建自身的社会网络投入更多的资源,从而获得现有条件下无法取得的支持和保护。目前,家族企业通过送礼和娱乐的支出发展关系型的社会资本,从而有效的减少对潜在融资的信息不对称性,提高短期负债的额度。而企业也通过社会交际,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信用,从而发展出基于信任的社会资本,如家族企业与供应商的社会资本、家族企业与投资方的社会资本等,来提高自身的企业应付账款期限,为资本的流转赢取宝贵的时间。
二、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现状
我国民营企业目前的融资现状,主要为以下几种:
(一)内部融资为主
由于民营企业没有国家的资金注入,需要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因此民营企业的外部融资渠道很少,所以我国民营企业往往只能依靠自身的留存收益来积累资金,内部筹资所获得的资金十分有限,这样严重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根据2016年商务部对民营企业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融资方式中,民营企业的自我融资最常见,比例高达90.5%,银行贷款其次,但比例仅为4.0%,而非金融机构和其他渠道分别仅为2.6%和2.9%。由此可见,民营企业的发展太过依靠内部资金的筹措。
(二)外部融资困难
股权融资方面,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起步较晚,企业上市融资条件十分严格,使得我国上市公司数量偏少。债券融资方面,由于民营企业因规模小、信用低,加上一直以来的社会偏见,投资者往往认为这种债券风险过高,不愿意投资民营企业债券,因此债券融资很难实现。
(三)民间借贷唱主角
由于无法从正规渠道获取融资,因此民间借贷便成为了民营企业的救民稻草,而民g借贷快速、灵活的特性非常契合民营企业融资“急、快、小”的特点,其次是其高收益对于民间资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特别是在我国物价居高不下,小规模的民间资金缺乏投资方向的时候,供需双方的意向造就了我国火爆的民间借贷市场。
三、改善民营企业融资途径
(一)企业方面
1、加强企业信用文化建设。业无信不兴,民营企业想要降低自身的融资成本以及获得更多的资金,首先要做的就是树立诚信意识,加强企业的诚信文化建设,公开企务账务,正如上文所言金融机构的融资对象更倾向于3A和2A类企业,加强信用建设除了更容易获得贷款外,企业还能有效降低自身的成本,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在美国信用销售的比例高达90%,而在我国,这个比例仅为20%,信用销售有助于加快企业的资金周转,提高资金的运行效率,对于多数规模不大的民营企业而言这非常重要。抵制非法牟利的诱惑,主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大力发展企业的诚信建设,把诚实守信提高到战略发展的高度。
2、建立民营企业协会,降低信贷融资风险。民营企业集群是指从事同一产业的企业和该产业的相关产业以及支持该产业的众多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竞争优势集合体。东南沿海的长三角,珠三角等民营发达地区就有无数典型的民营企业集群,形成集群后,企业间空间接近可有效地降低区位交易成本,但缺点是这些企业多数规模较小,企业规模小,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就意味着收贷风险大,业务量小,工作量大,这也是民营融资难的一大成因,而企业集群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在民营企业集群内,由于其经济活依赖于地方社会网络,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和一致的价值观念,因此,集群内的企业之间的信息传递效率快,成本低,可信程度高,以此为基础建立行业协会,吸纳一批优质企业进入协会,这样,一方面,协会内的企业具有一定的信誉,使得银行向其放贷的风险与成本都将降低,另一方面,协会内的企业以协会为后盾,改变了其长期以来孤立的融资地位,有利于其获得过更多的融资。但是,此模式由于其门槛过低,因此,风险较高,甚至有可能将整个协会拖垮,为了保持其健康发展,就必须建立监督机构,严格审查申请进入的企业,监督其资金的使用情况,此机构最好由政府及第三方机构组成。
3、完善财务制度。健全的财务管理是企业取得融资的一个重要先决条件。首先,建立一套规范的财务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完善工作流程,为财务工作的有序展开提供有力保障,使得财务活动规范化制度化,其次是建立内部监督体系,以保证制度的有效运行,众所周知,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混乱的症结在于企业主对财务管理的随意性,因此建立监督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最后,将完善财务制度提高到战略高度,当前我国多数民营企业主并不具备相应的财务知识,这就导致了其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不重视,促使其财务管理工作由被动记账向主动管理转变。只有如此,才能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为民营企业的成功融资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金融机构方面
1、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中小金融机构的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在我国解决民营企业间接融资难的问题中的地位。首先,由于我国独特的环境,我国大型企业的首选合作对象往往是国有五大银行,中小金融机构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会选择将民营企业作为突破口。其次,中小金融机构扎根于地方,在为民营企业提供服务具有信息优势。第三,中小金融机构的经营机制灵活,经营成本低,相应的,也能有效降低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中小金融机构的建设,世界上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值得我国学习借鉴,在日本有专门提供中小企业信贷服务的金融机构,其中宝库信贷协会、信用组合、相互银行、劳动银行等,在美国,则有社区银行,其主要提供小微贷款。日美两国政府对于中小金融机构各有侧重。在日本,金融机构在为中小企业进行贷款时能够得到政府多方面的政策支持,众所周知,战后日本的迅速发展其制造类企业功不可没,上个世纪日本制造业虽然经历几次转型但在国际市场中都一直保持着优势也与这些金融机构的支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美国,由于其资本市场比较完善,大企业倾向于直接融资,因而银行便开始将业务重点转向中小企业,而社区银行凭借其自身扎根社区的优势脱颖而出,在金融危机时,更是凭借储户的信任,迅猛发展。因此,综合日美的经验,我们不难创造出一个高效有序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
2、完善资本市场,丰富金融产品。在股票市场上,笔者认为我国完全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美国的纳斯达克服务的对象就主要是中小企业和高新科技企业),加快二板市场和场外场的建设,建立一个多层次的市场体系。在债券市场上,如上文所言,由于信誉和长期以来的偏见,民营企业在这个市场上的发展比较艰难,要改变长久以来的偏见需要漫长的时间,国家可以在全国性信用体系建立的同时逐步将优质民营企业引入债券市场并完善市场发行和监督体制。目前市场上面向民营企业的金融产品依然比较单调,以抵押与担保贷款为主,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大力发展存货以及应收贷款融资,美国经验已经表明,通过对抵押品与资金流向的监视,能够很好地降低违约的风险。
(三)政府方面
1、规范民间借贷。如上文所述,民间借贷的的存在具有合理性和广泛性,因此政府应当正确地引导民间借贷,使其规范化、正规化,而非一味的打压。要做到正确的引导,需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承认民间借贷的合法性,民间借贷的存在时无法避免的,这一点从西方发达国家民间借贷的发展便可看出,使民间借贷合法化能使其从地下走向台面,这样更方便国家对其进行管理和监控。其次,制定相关法律政策,明确其业务范围,准入门槛,市场定位,纠纷解决方法,对其利率,资金用途等进行规定,强化对非法借贷的制裁措施,而在这方面,日美等发达国家的做法对我们有着非常好借鉴作用,日美等国也曾一度民间借贷混乱,日本的民间借贷利息曾一度高达103%,的年利率更曾高达400%,这些国家经过长时间反复讨论与实践,最终通过“民间金融合法化”将民间借贷引向正途,使其成为整个社会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建立信用机制。我国至今尚未建立一个覆盖全国的信用体系,笔者建议可以先由工商,税务,环保,公安,法院等政府部T联合组建组成一个全国企业信用管理机构,导入真实可靠的相关数据,再调用银行和具有一定规模的担保机构的的借还款记录,以此为基础将全国企业分层分类建立信用数据库,向社会免费或收取一定费用提供企业信用信息,对于违法违规企业,实时更新企业“黑名单”,同时配合加强媒体对失信行为的曝光力度,使得企业失信成本提高,再对诚信企业进行一定的奖励机制,如优先贷款权,利息减免等政策,奖惩结合,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
3、大力发展各种民营信用担保机构。从长远看,民营企业的旺盛的融资需求不是数量有限的政策性担保机构所能满足的,因此,发展以民营资本为主的商业性担保机构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不同于政策机构的低效、繁琐,商业机构以追求资本回报为动机,有了这种动机,政府只要出台有效地激励政策进行引导和扶持,就可以保持其对担保行业的热情,这样一来可以减少政府承担的风险,使政府部门不会畏首畏尾,又可以避免政策机构的通病,使担保机构保持其活跃性,当然,为了防止这些机构偏离轨道,政府需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并监督政策法规是否得到有效执行。
4、完善政策支撑体系。木无本必枯,再好的方法没有法律的支持也只是白纸一张,目前我国关于民营企业的法律依然有着很大的空缺,这样企业在遇到困难时无法可依,只能依照经验与习惯去解决,只会造成企业融资的混乱,只有通过法律明确民营企业的地位,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指导,帮助克服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困境,使民用企业的融资制度化、规范化,这样才能真正使民营企业走出融资难的困境。
关键词:社会责任;驱动因素;企业类型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08)06-0006-06
Research on Driving Factor of Corporati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Taking Investigation of 2200 Corporation of Shandong Province as Example
XINJie
(Business School,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
Abstract:On basis of recollecting document, we studied 2200 corporation of Shandong Province by the fact and get six driving factor of Chinese corporati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owing to which we can divide Chinese corporations into seven group, each group has its notable difference. This helps us distinctly know the behavior and pattern of Chinese corporati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provides support for different type corporations to make corporati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strategy.
Key words:social responsibility; driving factor; type of corporation
1 相关文献综述
1.1 CSR概念的提出
一般认为,英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Oliver Sheldon)1923年最早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博文(Bowen)被认为是开创了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博文于1953年在其著作《商人的社会责任》中提出“商人应该为社会承担什么责任”的问题后,给出了商人社会责任的最初定义:“商人有义务按照社会所期望的目标和价值,来制定政策、进行决策或采取某些行动”[1]。这个定义正式提出了企业及其经营者必须承担社会责任的观点,从此开创了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领域。
1.2 企业社会责任驱动因素
Hillman和Keim发现,通过与主要利益相关者建立紧密的关系,这种关系能帮助企业获得不可见的、有价值的资产,能够导致客户与供应者的忠诚,降低员工的离职率,以及提高企业的声誉[2]。Russo和Fouts从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发现企业实行高环境政策、强调污染控制,给企业带来两种无形资源,一是可以对顾客购买产生影响的环境控制声誉,二是企业的政治影响资产,即企业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能力[3]。Sarre等认为,为有效地防范因不讲商业道德而导致的社会灾难、企业灾难甚至破产的发生,最有效的方式是把企业社会责任纳入公司管理,发展战略性社会责任,并把运用企业社会责任作为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基本工具之一,企业从承担社会责任中获得的资源包括与员工的关系,与顾客的关系,在投资者与社区中的良好声誉,以及企业对风险防范能力的提高,等等[4]。
莱顿斯将企业社会责任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伦理/道德型的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受伦理/道德的影响去完成企业的经营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等一系列的企业社会责任。第二种类型,利他型的企业社会责任,企业之所以从事慈善事业,是为了社会的利益,而不是为了企业自身利益,不管企业的行为是否对企业盈利有贡献,企业都应该从事慈善事业,完成企业的社会责任。第三种类型,策略型的企业社会责任,企业进行慈善事务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形象,从而使企业从经济上受益[5]。
迈瑞维柯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五层次模型,包括:第一层次,依赖趋动(compliance driven)。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种社会义务,企业社会责任的花费仅仅被看作一种成本。第二层次,利益趋动(profit driven)。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种策略,用企业社会责任创造竞争优势。在企业社会责任上的花费是一种创造力和竞争力的投资,在未来可以带给利润。第三层次,爱心趋动(driven by caring)。用企业社会责任去平衡利益、人类和地球之间的关系。企业从事社会福利,是为了利益相关者创造财富。第四层次,互动的(synergistic)。从事企业社会责任的目的是为了从长远角度创造企业持续经营的能力。企业的社会和环境责任被企业策略性地用来创造竞争力,以便更进一步地提高企业的经济责任。第五层次,整体的(holistic)。企业的社会和环境责任被企业策略性地用来创造企业文化,进而创造竞争力,以便更进一步地提高企业的经济责任[6]。
这些企业社会责任驱动因素研究大多是对国外企业整体层面上的把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一方面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的行为模式有着较大的差异,另一方面以往的企业社会责任驱动因素研究没有对不同类型企业群体的行为模式做相关区分。本文将通过对山东省2200家不同类型企业的问卷调查,分析研究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驱动因素以及不同类型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驱动因素方面的差异。
2 研究方法与框架
本文的实证研究框架如下:首先,通过定性研究,选取影响和促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驱动因素的测量变量;然后,利用企业对各驱动因素测量变量的评价进行因子分析,得到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驱动因子;其次,基于主要驱动因子对企业进行聚类分析,并对各企业细分群体进行深入阐述;最后,利用广义对应分析方法进一步揭示社会责任驱动因素与不同企业类型的潜在关系。图1显示了实证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3 实证研究
3.1 测量变量的选取
在正式调查研究之前,我们针对企业社会责任驱动因素进行了定性研究。根据该领域相关文献,结合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实际情况,并通过焦点小组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得到55个初始变量。然后,由参与者对初始变量进行重要性打分以及对这些变量进行重要性排序和筛选,剔除了8个显著不重要的变量,剩余47个变量。在对此领域有较深研究的3位专家进行深度访谈之后,经合并语义相近的变量,我们最终又剔除了4个变量,确定了本调查研究的43个测量变量。
3.2 数据描述与检验
此次问卷调查对象为代表山东省发达、中等发达、欠发达城市的青岛、济南、烟台、潍坊、泰安、菏泽六个城市的企业,填写问卷者为企业副总经理以上人员,以保证问卷信息的代表性。2007年6月10日至2007年7月30日为调查执行时间。问卷回收采取企业自填问卷跟随年检材料至山东省工商局一并回收和访问员入企业访问回收两种方式,保证问卷的真实性和高回收率。发放问卷2400份,回收问卷2231份,经严格复核确定有效问卷1394份。
数据的基本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除“避免贸易制裁”和“避免受到法律制裁而受到成本损失”均值在5.5分以下之外,其它测量变量的均值都在5.5分以上,表明企业认可这些变量为履行社会责任驱动因素的程度较高。所有变量中,“改善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共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提升公司的品牌形象和广告效应”的均值排在前三位,分值都在6.1分以上。
问卷的信度检验采用Cronbach’s Alpha系数作为检验标准,用来观察问卷中各个项目的内部一致性如何。经过计算,系数为0.902,表明问卷的项目非常理想。效度检验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结果显示,各测量变量的共同度均在0.63以上,因此效度检验通过。
3.3 企业社会责任驱动因子分析
本文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分析。运用因子分析对43个测量变量析取主成份,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显著为0.000,KMO值为0.967,表明非常适合于做因子分析。以特征值大于1的标准截取数据,本问卷的各个测量变量较好地被6个因子解释,累计贡献率达到69.71%。
在分析各个因子所包含的测量变量含义的基础上,结合文献研究、焦点小组讨论和深度访谈的结果,我们对这6个因子进行命名与深入阐释。
因子1 “客户与环境利好”因子。因子1解释了最大的方差(29.506%),反映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最基本的驱动因素。“获得某产品的经销权”、“扩大物资供销渠道”、“与竞争者建立良好的关系”、“获得政府合同、获得政府在资金方面的支持”、“改善企业与客户的关系”、“获得企业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改善与特殊利益集团(如残疾人协会)的关系”、“企业获得各种优惠政策(减免税收、土地优惠等)”、“避免贸易制裁”、“提高企业在行业和整个社会的话语权”、“消费者维权意识提高,避免因消费者抵制失去市场”、“获得政治地位,追求受人尊重”在因子1上有较高载荷,它们最大程度地解释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受客户和环境利好的驱动性。因子1反映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较务实的一面,其最根本的原因是能改善与企业收益的来源――客户的关系,并通过履行社会责任获得企业外界环境的支持,提高话语权和获得政治地位。
因子2 “员工、文化与形象”因子。“培育良好的公司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提高员工忠诚度,改善企业与员工的关系”、“鼓舞员工的士气,发挥员工潜能”、“营造更好的口碑效应,争取更多的合作机会”、“提升公司的品牌形象和广告效应”、“招聘到良好的员工”、“体现企业的人文关怀,实现终极自我价值”、“谋求人类和整个社会的共同福祉”在因子2上有较高载荷。因子2反映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具有人文关怀的一面,通过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培育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并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和树立良好的口碑效应。
因子3 “管理创新与竞争力”因子。“改善企业/公司的组织结构”、“在公司能形成科技创新(新工艺、新技术)”、“追求可持续发展”、“提高战略规划能力”、“提高公司业绩”、“改善产品研发理念(绿色产品、环保产品等)”、“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销售业绩”、“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提高生产率,优化供应链管理”在因子3上有较高载荷。因子3反映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向性,即企业主要是从提高管理创新水平和提高企业竞争力角度考虑履行社会责任。
因子4 “和谐经济与国际社会”因子。“提高管理的和谐性”、“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共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绿色消费主义的盛行”、“企业融入国际社会的需要”、“提高企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在因子4上有较高载荷。因子4反映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追随市场经济的大环境,追求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关系,并希望通过履行社会责任融入国际社会和提高国际影响力。
因子5 “外部利益相关者”因子。“改善与债权人之间的关系”、“改善社区关系,获得社区支持”、“满足供应商的要求”、“改善与行业协会(或者贸易协会)的关系”、“影响公司股价,吸引投资者”在因子5上有较高载荷。因子5反映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主要关注对除员工之外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包括债权人、社区、供应商、行业协会、投资者等。
因子6 “风险规避”因子。“抑制额外的政府法规管理与干预”、“避免受到法律制裁的成本损失”、“避免自我良知的谴责”在因子6上有较高载荷。因子6反映了企业从规避政治、法律、心理风险的角度考虑履行社会责任。
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原因可以由以上6个因子解释和概括,它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驱动因素。我们同时注意到,各因子反映的驱动因素是交互存在的,这与VanMarrewik[6]等学者的结论一致。
3.4 基于驱动因子的聚类分析
我们将析取的6个因子的标准化因子得分保存为新的变量因子1~因子6,基于这6个因子对1394个有效样本进行聚类分析。由于样本量较大,我们采用迭代聚类法(K-Means-Cluster)。通过设置不同的分类数(企业群体的个数)并比较分类结果,我们发现7类结果较为理想。
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7个企业群体在因子1~因子6上具有显著差异(为节省篇幅,ANOVA结果省略)。我们对这7个企业群体进行命名,并对各群体履行社会责任的驱动特征进行深入阐述。
企业群体1 风险规避型企业。这一类型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主要是为了避免政府的过多干预和法律制裁,他们往往处于自我保护的需要比较被动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而不会主动地考虑客户的需要以及为企业争取良好的经营环境。这类企业群体占企业总数的7.24%。
企业群体2 创新趋动型企业。这一类型企业对社会责任持“工具性”观点,把履行社会责任看作是一种策略,他们希望用企业社会责任提升企业的管理创新水平和创造竞争优势。他们着眼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期战略,认为在企业社会责任上的花费是一种创造力和竞争力的投资,在未来可以带来利润。这类企业群体占企业总数的12.83%。
企业群体3 无关型企业。这一群体在各个因子上的数值均大于0,且数值差异不大。他们对履行社会责任持不关心的态度,也无从谈起履行社会责任的原因。这类企业群体的比例最高,占企业总数的30.81%,这也反映了目前尚有大量的企业在社会责任问题上比较消极和冷淡。
企业群体4 务实互动型企业。这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一方面考虑客户的利益,通过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地与外部环境实现互动,从而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另一方面考虑在经营中最大可能地规避各种风险。他们大多缺乏以人为本的精神,认为社会责任与企业文化没有关联性,也不会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视为提升品牌价值和品牌形象的途径。这类企业群体占企业总数的10.49%。
企业群体5 外部利益相关者驱动型企业。这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主要是考虑债权人、社区、供应商、行业协会、投资者、政府、客户、消费者、竞争对手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与需求,而往往忽视了员工这一内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类企业群体占企业总数的12.70%。
企业群体6 大视野型企业。相比于对社会责任持“工具性”观点的企业,这一类型企业大多持“规范性”观点,在社会责任方面具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格局。他们履行社会责任是因为要追随市场经济的新趋势,他们具有国际视野,希望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提高管理的和谐性和建设和谐社会。这类企业群体占企业总数的7.17%。
企业群体7 人文关怀型企业。这类企业富有人文精神,他们履行社会责任主要是考虑员工的利益,希望通过社会责任行为改善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和发挥员工潜能,培育良好的公司价值观和企业文化并提升公司品牌形象,谋求人类和整个社会的共同福祉。这类企业群体占企业总数的18.76%。
3.5 对应分析:企业群体与企业类型的关系
卡方检验(Chi-Square)结果表明,不同企业群体在企业类型变量(员工人数、成立时间、销售收入、销售收入增长率、注册资本、所有制性质、生命周期)上具有显著差异,Asymp.Sig.值均为0.000。我们采用广义对应分析法,对7个企业群体根据企业类型特征加以描述。由于企业类型变量较多,用两张对应分析的直觉图来表达,分别是图2和图3。从图2和图3可以看出,7个企业群体较为显著和均匀地分布在维度1和维度2分割的二维空间内。从这两个对应分析直觉图中我们可以看出:
创新驱动型企业多属于成立时间短(1年之内)、规模小(注册资本50万以内)、员工人数少(50人以下)、销售收入少(100万以下)、处于起步期或成长期的企业,他们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功利心理较强,着眼于现实管理能力的提高和企业发展的持续性,希望通过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改善产品研发理念、改善企业组织结构、提高战略规划能力、提高企业业绩和企业的抗风险能力等。
务实互动型企业多属于成立时间长(20年以上)、规模大(注册资本5000万以上)、员工人数多(3000人以上)、销售收入多(1亿元以上)、销售收入增长较慢(5%~10%)的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他们希望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取得务实有效的现实效果,比如扩大物资供销渠道、改善企业与客户的关系、避免因消费者抵制失去市场等,除此之外的关键原因是想通过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获得企业的政治利好并规避企业风险,比如获得各种优惠政策(减免税收、土地优惠等)、提高企业在行业和整个社会的话语权、获得企业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避免贸易制裁等。
人文关怀型企业多属于注册资本50~200万、成立1~3年、销售收入100~500万、销售收入增长率较高(20%~50%)、处于快速发展期的三资企业,他们大多以企业中的人为出发点,希望通过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招聘到良好的员工、提高员工忠诚度、鼓舞员工的士气和发挥员工潜能,在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导向下他们还希望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广告效应,实现企业的终极人文关怀。
大视野型企业多属于规模较大(注册资本3000~5000万)、成立时间较长(10~20年)、销售收入较高(3000万~1亿)、销售收入增长率高(50%以上)、员工人数在200~1000之间、处于快速发展期的私营企业,这类企业具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格局,关注管理的和谐性和社会发展的和谐性,他们履行社会责任大多是在追随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希望不断地适应消费需求和跟上国际化的步伐。
外部利益相关者驱动型企业大多属于注册资本200~1000万、员工人数1000~3000人、成立时间3~5年、处于稳定发展期的国有企业,他们更关注对投资者、债权人、社区、供应商、行业协会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责任,而对员工的责任则相对比较忽视。
风险规避型企业大多属于成立时间5~10年、员工人数50~200人、销售收入500~1000万、销售收入增长率10%~20%的股份制企业,这类企业的自我保护性较强,他们希望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抑制额外的政府法规管理与干预、避免受到法律制裁的成本损失和避免自我良知的谴责。
无关型企业大多属于销售收入增长率5%以下、处于衰退期的企业,他们不关心企业社会责任,也很少考虑履行社会责任。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通过对山东省2200家企业的实证研究,得到了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6个驱动因子,分别是“客户与环境利好”因子、“员工、文化与形象”因子、“管理创新与竞争力”因子、“和谐经济与国际社会”因子、“外部利益相关者”因子、“风险规避”因子;基于此进行企业群体细分,得到了风险规避型企业、创新趋动型企业、无关型企业、务实互动型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驱动型企业、大视野型企业、人文关怀型企业,各细分群体有着较为鲜明的企业类型特征。本研究的结论与迈瑞维柯[6]的研究结论基本相似,但针对中国企业的制度环境、文化背景以及经济发展现状还提出了风险规避型
企业和大视野型企业,这是因为目前中国的市场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中,国际化浪潮也成为很多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伴随着诸多不和谐的音符,目前中国有一部分企业希望通过履行社会责任以规避风险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跟上国际化的步伐并实现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通过基于企业社会责任驱动因素的聚类分析我们发现不同性质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异。三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更具有以人为本的精神和文化导向,他们通过树立清晰的企业价值观和较好地履行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实现了较快的企业增长,而这正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所欠缺的。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更讲求务实的效果,他们的社会责任行为大多属于关系导向和权力导向,这与国有企业的性质有关。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更具有进取精神,他们对社会责任持工具性观点,大多属于创新驱动型或大视野型,那些具有大视野型的民营企业还实现了企业的快速发展,这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也有着较深刻的启发意义,比如要具有国际化视野、跟上市场经济的大趋势等。
处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关注点是不同的,起步期和成长期的企业希望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提高管理创新能力和改善公司业绩,从而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快速发展期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更意识到企业中人的因素和文化的影响力,希望通过增强员工凝聚力和培养优秀的企业文化价值观提高公司业绩;稳定发展期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目的是搞好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持续稳定的发展环境,他们广泛参与更多的社区及社会事务以赢取公众的信任;衰退期企业基本对社会责任行为不关心。
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应互相取长补短,国有企业需学习三资企业的人文关怀精神,民营企业需培养自己的国际化视野和企业与社会和谐共生思想。除此之外还需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提高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整体互动效果。在认清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社会责任驱动因素存在差异以及不同类型企业的社会责任驱动因素存在较大差异的基础上,政府要根据过渡期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差异性和共同性,确定体现国情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适用标准的程序,制定相关的法规政策以及激励措施等。
5 局限性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文仅对代表山东省六个城市企业进行了调查研究,样本量较大但仍不能代表所有中国企业。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与实践正在快速发展中,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模式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否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新的社会责任驱动因素或出现驱动因素的变迁还有待关注。未来可以进行全国范围内的企业调查,动态观测不同时期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驱动模式。除此之外,各个驱动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如何以及各个驱动因素是否与企业绩效存在相关关系可以在今后进行尝试性研究。
参 考 文 献:
[1]郑若娟.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进展[J].国外社会科学,2006,(2):34-36.
[2]Hillman, Keim. The stakeholder theory of the corpor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1, 20(6): 117-118.
[3]Russo, Fouts. The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nd corporate financial performance debate:twenty five years of incomparable research[J].Business and Society, 1997, 36(1): 259-263.
[4]张志强,王春香.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的演化及其体系[J].宏观经济研究,2005,(9):25-28.
[5]Lantons G. The boundaries of strategic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2001, 18(7): 24-25.
据主办方介绍,这是继中原大佛开光以来,该景区承接的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深远的中国传统文化交流学习活动之一。
值得引起注意的是,该中原大佛景区项目由平顶山本土龙头企业天瑞承建,而本次其承办的国际易学交流活动,邀请到众多国际世界各地知名的易学大师亲临现场,其中包括中国易学研究会会长孟亚红,易学泰斗廖墨香、邵伟华等助阵嘉宾,足以看出天瑞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所下“功力”之深。
是什么催发了该事件的产生?又是什么使得一家民营企业深入此领域在传统文化上做文章?要看清事件的来龙去脉,还得从天瑞投资尧山风景区说起。
多元化开发旅游地产
据了解,天瑞始创于1983年,经过30余年的发展,其业务范围已经涵盖铸造、水泥、旅游、商贸物流等产业,是一家综合性的企业集团。2013年,其销售收入303亿元,是河南省重点支持的百户工业企业之一,位列河南省百强企业第20位。2014年,其又跃居中国企业500强第382位。
实际上,天瑞此动作,并非“一日之寒”。天瑞集团执行副总裁王子超介绍,天瑞对尧山景区的开发已经陆续进行了十几年,各项规划也都阶段式地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预期投资300亿元,其中囊括了地产经济的全部要素,有养生地产、养老地产、旅游地产、观光度假、高端陵园项目等一系列地产开发模式。
从河南省会郑州径直向南,尧山风景区位于鲁山县西部,地处伏牛山东段,总面积68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顶海拔2153.3米。因尧帝登顶祭天、尧孙刘累为祭祖立尧祠而得名。为天下刘姓发源地,思想家墨子故里。
天瑞所有的开发运作,都在围绕着尧山风景区在做,并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尤以中原大佛为主线串起来的儒释道文化传播发扬为重。
记者在实地采访中了解到,尧山风景区项目1993年开始开发,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先后多次被评为河南省“十佳风景名胜区”、“河南最美的地方”。200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3年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011年晋升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13年获国家规范化旅游服务示范区。
王子超说,围绕尧山这一天然旅游资源优势,养老地产方面,计划建设500栋禅修别墅、500栋养生别墅,10000套养生养老公寓,一所佛教大学,180栋别墅式农民公寓以及中国最大的温泉度假中心。
旅游地产开发方面,计划建设成中国最大的乡村商业社区,帮助当地经济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易学高层论坛期间,天瑞集团投资兴建的中原尧山福邸(陵园)项目正式开工建设。中原尧山福邸建成后,将是河南省乃至全国档次最高、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一座陵园;根据规划设计,尧山福邸将集旅游观光、休闲祭拜、人文纪念于一体。而此举也拉开了天瑞集团投资文化旅游地产的序幕,发力多元化地产模式。
“以上项目的全部落成,天瑞将用5~8年的时间完成。”王子超说。
为何发力佛学传统文化?
这样一家实力民营企业,为何热衷于中国佛教文化,并不惜重金以此为契机开发旅游地产?有内部人士分析,天瑞集团董事长李留法创业几十年,一直就很钟情于传统文化,践行一家龙头企业的社会责任。通过传统文化的触角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带来社会经济效应,并以此扩大天瑞集团在河南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力。
“从投资角度看,在商品房市场遭遇限购后从高烧跌入冰窟之时,开发本土旅游文化资源是豫商的一个优势,天时、地利、人和,如果企业发展进入自身发展的黄金时期,有条件地进行旅游地产开发,是企业一项明智的选择。”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在谈及该类投资案例时表示。
同时可以得到印证的是,在天瑞集团向媒体发放的公开资料中,其投资建设中原尧山福邸(陵园)项目的宗旨,就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次有益的尝试,不言而喻,这与传统制造业向生态经济转型的发展趋势相契合。
而与天瑞集团接近的业内人士透露,天瑞集团作为当地最大的民营企业参与投资尧山景区项目的开发,不乏其董事长李留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崇,投巨资打造多元化旅游地产开发,也印证了其本人以儒释道文化为基础做好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决心。
事实上,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线,向其他产业拓展“疆土”的河南本土民营企业远不止天瑞集团一家。早在去年12月份,假发制造“大王”郑有全就把他的瑞贝卡集团延伸向了洛阳嵩县5A级景区白云山国家旅游度假区项目,签约资金120亿元,重新打造嵩县白云山景区。该项目也是嵩县有史以来引进的最大的投资项目。
而纵观国内,2012年,中国旅游地产项目超过3000个,全年投资总额破万亿元。在市场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多元投资分散风险成为许多企业的战略选择。参与旅游地产投资建设的企业类型也渐趋多样化,综合实力排名靠前的企业如万科、恒大、保利等住宅开发商也纷纷进入旅游地产领域。
目前,我国旅游地产的投资主体主要有两种:一是传统的房地产开发商,如万科、万达、富丽等知名房企都纷纷进军旅游地产。以万达集团为例,旅游度假区正在成为万达新的支柱产业,到2020年万达集团在文化旅游产业收入比重将提高到50%以上,彻底实现万达集团的产业转型。目前万达集团正在长白山、武汉、西双版纳、三亚等地打造旅游度假区,总投资超过一千亿。
第二种是传统的旅游企业,如港中旅、华侨城、中旅、国旅等也都在大规模进入旅游地产。以港中旅为例,除了旅游产业链的投资之外,港中旅也在探索旅游与旅游地产的互补互动。港中旅在旅游和旅游地产的互动主要有三种:一是景区+地产,先把核心景区打造好,再来延伸地产。第二个类型是酒店+地产,港中旅计划在几个中心城市做城市酒店综合体,例如北京的丽都饭店。第三个是高尔夫+地产,例如深圳的项目,在南京港中旅也做了高尔夫加地产加温泉项目的策划。
作为传统制造业,国内实力企业如金杯集团、联想、用友等汽车制造企业、IT企业、煤炭企业、钢铁企业都在纷纷进入旅游业,分羹旅游地产市场。
关 键 词:企业融资行为;非对称信息;博弈;纳什均衡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6)04-0029-02
一、企业融资的博弈主体及假设条件
(一)企业融资的博弈主体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导致企业的对外融资中,间接融资比例较高,据统计,我国企业对间接融资的依赖至今仍在90%左右。因此,中国企业融资博弈主要表现为间接融资过程中的博弈。同时,由于“金融二元论”及“所有制歧视”以及民营企业自身因素等方面的原因,使对国民经济贡献了74%的工业增加值,56%的GDP的民营企业在间接融资中所占比例不足20%,因而国有企业是间接融资中资金的主要需求主体。另外,我国的信贷市场垄断程度相当高,迄今为止,四大国有银行仍然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因而国有银行是间接融资中资金的主要供给主体。这说明,中国企业融资过程中的博弈主体是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因此,本文主要分析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的融资博弈。因为从这一角度对我国企业融资主体博弈的分析具有代表性,现实意义较强。
(二)博弈主体的目标与策略定位
1.博弈主体的目标定位。在博弈过程中,经济制度、产权安排以及法律约束条件等虽然对企业融资主体的博弈行为有影响,但本文将其作为影响博弈主体行为的外生变量来考虑。由于我国过渡经济的特征和改革过程中的所有者缺位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在两权分离的委托―关系中形成了具有相对完整的经营权和部分剩余索取权。(1)在无行政干预的条件下,国有银行拥有相对完整的经营权,其决策目标是利润最大化,约束条件是风险最大化。在我国目前利率尚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的条件下,国有银行决策目标就转化为如何将贷款的风险或损失降到最低。国有银行将根据信贷资金的“三性”原则决定是否向融资企业发放贷款。(2)在无行政干预条件下,国有企业也拥有相对完整的经营权,其决策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企业将根据融资成本与收益的比较选择融资方式及是否继续融资,即按融资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MR=MC)的原则进行决策。当边际收益>边际成本(MR>MC)时,企业继续融资,否则,将减少融资,直至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MR=MC)。另外,由于我国企业自身积累能力较低,其正常运转严重依赖于对外融资,如果不向外融资,企业将会停产甚至破产,因此,对企业而言,向外融资的成本(贷款利息、债券利息或股份的分红派息)远低于不向外融资的成本(破产成本或停工待料等造成的损失)。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企业的直接融资受到严格限制,融资成本高于间接成本,因此,企业的最佳融资方式是间接融资。
2.博弈主体的策略定位。(1)国有企业的策略定位。国有企业存在两种类型:绩优企业(还贷能力强的盈利企业)和绩差企业(没有还贷能力的亏损企业)。在国有企业类型方面存在非对称信息,国有银行是信息劣势方,国有企业是信息优势方。国有企业的融资策略有不向外融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三种。在国有企业获得贷款后,有偿还贷款(还本付息)和拖欠贷款两种策略。(2)国有银行的策略定位。对于国有企业的贷款申请,国有银行有两种策略选择,即拒绝和接受。如果国有企业是绩优企业,理性的国有银行将发放贷款,否则,将拒绝贷款。但由于非对称信息的存在,国有银行只能对国有企业类型作出概率判断。如果判断失误,国有银行将承担由此产生的机会成本和直接资产损失。对应于国有企业的还贷策略,国有银行也有与其相对应的斗争和不斗争两种策略。
(三)企业融资行为假设条件
1.非合作博弈与零和博弈。在企业融资的博弈分析中,假设博弈主体之间不存在任何形式的串谋、共谋等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即企业融资主体的博弈为非合作博弈。同时,假定国有企业的得益增加,国有银行的得益对等减少,即企业融资主体的博弈为零和博弈。
2.动态博弈。在企业融资主体博弈的过程中,本文将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国有企业向国有银行融资的过程,也就是融资风险形成的博弈;第二阶段是国有企业向国有银行偿还贷款的过程,也就是国有企业向国有银行转嫁经营风险的博弈。每阶段的时序是国有企业根据自己的经营状况和掌握的信息先采取行动,然后,国有银行依据国有企业行动传递的信息进行决策,即他们之间的融资博弈是动态博弈。
3.不完全信息博弈。在分析企业融资博弈的过程中,本文假定国有企业具有信息优势,即国有企业对自身的经营状况、盈利水平、还贷能力比较了解,而国有银行则较难获得这些真实信息,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对国有企业具有不完全信息,因此,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之间的融资博弈是不完全信息博弈。
4.无行政干预。随着我国企业破产机制及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政府行政干预经济的能力将会不断弱化,国有企业的破产约束和国有银行债务约束将会逐渐趋强,银企间的博弈规则及收益与成本将会与行政干预有所区别,因此,本文只就非行政干预条件下国有企业的融资行为做一分析。
二、企业融资行为的博弈分析
(一)融资风险生成的博弈分析
国有银行有两种策略:接受和拒绝贷款申请。设在博弈开始时判断国有企业是绩优企业的概率为X,绩差企业的概率为1-X。国有企业不融资的得益和直接融资的得益分别是-10和0;间接融资时如果贷款申请得到国有银行接受,其得益为10,否则为-10。当国有企业是绩优企业时,国有银行接受和拒绝贷款申请的得益分别是10和-10;当国有企业是绩差企业时,国有银行两种策略的得益分别是-10和0。如表1所示。
在这个博弈中,国有银行接受贷款申请的期望得益为X×10+(1-X)=20X-10,拒绝贷款申请的期望得益是X×(-10)+(1-X)×0=-10X,国有银行接受贷款申请严格优于拒绝贷款申请,因此,国有银行将选择接受贷款申请。给定国有企业知道国有银行将接受贷款申请,国有企业的最优选择将是向国有银行申请贷款,此时纳什均衡为(10,10),即国有企业向国有银行融资,国有银行接受国有企业的贷款申请。当X
上述博弈分析说明,国有企业能否实现间接融资,完全取决于国有银行判断国有企业类型的概率。因此,在非对称信息的条件下,国有企业将向国有银行传递对自己最有利的信息,来影响国有银行贷款决策,在这种情况下,不可避免地使一些绩差企业成为国有银行认为符合贷款条件的“绩优企业”,从而使部分绩优企业得不到国有银行贷款,出现逆向选择。由于绩差企业并不充分考虑自身的偿债能力,如果国有银行债务预算约束较软,便会形成国有银行的不良债权;如果国有银行债务预算约束较硬,就会发生道德风险,如高风险投资,一旦投资失败,便形成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因而,非对称信息的存在使国有银行面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所引起的融资风险。
(二)企业融资风险转嫁的博弈分析
国有企业贷款到期时有两种可选策略,即还本付息和拖欠债务,选择哪一种策略完全取决于两种策略的得益比较。当还本付息的得益大于拖欠债务的得益时,国有企业将选择还本付息;否则,将选择拖欠债务。对应于国有企业的还贷策略,国有银行也相应存在两种策略选择:不斗争和斗争(变卖抵押品、通过法院要求经济赔偿等)。是否选择斗争取决于国有银行对这两种策略的得益比较,其得益会受到行政干预的影响。如果国有企业拖欠债务,国有银行斗争的得益大于不斗争的得益,就选择斗争,否则,国有银行选择不斗争;如果国有企业还本付息,则国有银行的最优策略是不斗争。由于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的类型具有非对称信息,国有银行只能根据有关信息判断国有企业是绩优企业的概率为X,绩差企业的概率为1-X。据此,将上述数据作如下调整:绩优企业还本付息的得益为20,拖欠债务的得益为-10;国有银行在企业还本付息时选择斗争的得益为10,选择不斗争的得益为20;在绩优企业拖欠债务时选择斗争的得益是10,不斗争的得益为-20,如表2所示。如果是绩差企业,选择还本付息的得益是-20,拖欠债务的得益是-10;国有银行在绩差企业还本付息时选择斗争的得益是10,不斗争的得益是20;拖欠债务时斗争的得益是10,不斗争的得益是-20。如表3所示。
此时,国有企业的最优策略是:如果是绩优企业,将选择还本付息;如果是绩差企业,将选择拖欠债务。而国有银行的最优策略是:如果国有企业还本付息,选择不斗争,如果国有企业拖欠债务,选择斗争。因此,存在两个贝叶斯纳什均衡,即(绩优企业还本付息,国有银行不斗争)和(绩差企业拖欠债务,国有银行斗争),从而极大地降低了国有银行不良债权形成的可能性,切断了国有企业经营风险向国有银行转嫁的通道。
三、结论与启示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得出以下结论:
1.在企业融资的过程中,由于非对称信息问题的存在,国有银行是否向企业融资,取决于其对国有企业类型的判断,因此,国有企业有动力传递有利于自己的信息,国有银行也有判别其真伪的积极性,但由于国有企业具有信息优势,融资过程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仍然难以消除,国有银行的融资风险只能降低而不能消灭。
2.当不存在政府行政干预时,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间的债务约束会得以硬化,这将使国有企业和银行的行为发生改变,即绩优企业还本付息,国有银行不斗争,绩差企业拖欠贷款,国有银行斗争,从而有助于切断国有企业经营风险向国有银行转嫁的通道,降低国有银行不良债权形成的可能性。
上述博弈结果的启示:
企业融资中非对称信息问题的存在,致使国有银行在融资中易于生成融资风险,因为国有企业为了获取贷款实现自身得益,具有隐藏信息的动机,从而易于使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形成不完全信息。因此,解决国有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问题,主要是要形成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进行信息搜寻,获取其真实信息的动力机制,以及形成国有企业对国有银行传递真实信息的外在压力和动力机制,以此来缓解乃至消除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的非对称信息问题。
参考文献:
[1]郑秀杰,董丽英.我国国有企业融资能力――演化路径与影响因素[J].工业技术经济,2006,(1).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3]聂冠中,王佳凡.中外企业融资结构比较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6,(1).
[4]于维生等.出口退税问题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J].财贸经济,2001,(2).
[5]张兴胜.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及其缓解出路[J].中国金融,2001,(6).
[6]张杰.民营经济的金融困境与融资次序[J].经济研究,2000,(4).
[7]幸宇.中国国有企业的融资结构及其对公司治理结构绩效的影响[J].西南金融, 2004,(5).
【关键词】公司破产;破产原因
1.基于宏观方面的分析
1.1国家政策的变革
1.1.1新税制度改革可能加大亏损企业的破产压力
从流转税制改革来看,即使强调税负不变原则,但从结构上看,新流转税制对不同的行业和部门在税负上肯定会造成苦乐不均,有的行业的税负会减轻,有的行业的税负会加重,而其中税负加重最大的是亏损企业。所以,新税制改革有可能加速某些亏损企业走上破产的道路。
1.1.2分税制改革弱化了地方政府补贴地方亏损企业的动机
在财政包干体制下,地方财政与亏损企业之间可能形成这样一种相互支撑关系;地方财政在支出环节上用补贴来支持亏损企业运转,而亏损企业则以上缴流转税为地方财政做出贡献。这样,虽然社会财富未必能增长,但地方财政收入、企业产值等政绩指标却都会增长。在分税制下,企业上缴的流转税的大部分是归中央的税种,地方财政不可能拿出大量的资金补贴亏损企业以维护其生存,势必造成一些亏损企业进入破产。
1.2银行体制的变革
银行体制的改革将使大部分亏损企业失去信贷支持。银行的商业化将使商业银行把贷款的重心转到盈利企业上,银行对亏损企业的输血将因这一改革措施而大大减少。亏损企业可以亏损而不破产的体制基本被抽掉了。这样势必导致大量亏损企业走向破产之路。
1.3新兴市场的冲击
产权交易市场兴起,为企业破产、财产清算、资产评估及残资拍卖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在没有产权交易市场的情况下,企业破产的善后处理问题是地方政府的一个很大的难题。在企业没有宣告破产之前往往就得由政府指定一个兼并或收购主体,各级人民法院也把这一点作为受理案件的前提。
1.4突发事件
08年由美国次信贷危机引起的经济危机使全球陷入了一片阴霾,中国经济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难以逃脱此次灾难的攻击。美国次信贷危机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其波及面广,程度深。在中国,不仅股市遭遇了滑铁卢,中国的实体经济也惨遭重创。据有关数据显示,中国大约有上万家企业倒闭。
2.基于中观层面的分析
根据波特五力分析模型,我们得出了影响企业制定经营战略的行业因素。一个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与经营战略密切相关。一个与市场大环境相背离或是与企业目标大相径庭的经营战略可能会是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甚至走上破产的不归之路。以下将从三面分析,导致企业破产的行业中观因素。
2.1新进入者的威胁
现代的市场是个高度开放,紧密联系的市场。企业往往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得市场,这就间接导致企业发掘新的潜力市场,实现多元化经营。例如:我国房地产企业火热,盈利高,许多企业纷纷将投资视角转到了房地产行业。新进入企业资金充足,经营热情高涨,往往会占领一些市场份额,这使的原本行业内竞争力差的企业面临经营危机,进而带来后续一系列的问题,最终面临破产困境。
2.2替代产品的威胁
随着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企业生产的有些产品往往都有替代产品,各种替代产品相互竞争,抢占市场,加剧了企业间的竞争程度,使处于劣势的一些企业选择破产。
2.3同业竞争者的竞争强度
在我国,除了一些垄断行业,市场上企业的产品具有相似度,客户群具有同一性,这导致了同业竞争强度的增强。根据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企业由于难以承受来自同业者的对抗,往往会采取极端的破产保护策略。
3.基于微观层面的分析
3.1管理者的决策
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尤其是对于集权程度较高的企业,高层管理的决策往往是决定性因素,高管与职工不是指导管理与参与管理的关系,往往成为了一种命令与执行的关系。纵览国内外企业破产案例,企业破产通常可以分为四种模式:不成功创立企业破产类型,盲目增长企业类型、急速扩张企业破产类型,对环境漠不关心企业破产类型。
3.1.1 不成功创业公司破产
企业的发展要经过四个发展时期,即起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在这四个阶段,初创期的经营风险是最大的,企业的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市场战略恰当合理往往会使企业快速进入成长期。但是一旦前期决策失误,企业往往会陷入财务困境甚至走上破产。这是因为,企业在初创期资产投入较多,加之资产专用性较强,难以获得金融行业的资金支持,企业往往会形成资金上的断流,难以支撑发展。
3.1.2 盲目增长企业类型
基于经济人假设,企业的高管在利益的迫使下,往往会做出与企业发展相背离或是超前的经济决策。这种经营理念或是经营态度的形成往往基于两点:一是受企业文化氛围的影响:另一方面是高层管理者对待风险的态度。纵观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一些中国的民营企业仍摆脱不了“野蛮经营的痕迹”,例如市场跟风行为,中国房地产热,企业就将大量资金转移到房地产行业。虽然在业务市场份额上达到了规模化的目的,却形成不了规模优势,反而导致核心业务因缺乏资金支持而停滞会力不从心,最后成为规模扩张的牺牲品。
3.1.3急速增长企业破产类型
对于急速增长的企业,往往表现为,资产的大幅增长,伴随而来的负债融资比例的增加。一些未上市的企业难以在股票市场获得资金供给,为了迎合增长的业务目标,企业往往会向多家金融机构借入大量的资金。一旦企业的发展不理想,企业就会因沉重的还本付息压力而陷入困境,最终因资金链的断裂而选择破产。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河北省R&D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08-0048-05
一、引言
“高技术”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一般是指在20世纪80年展起来的知识密集型技术,它是利用现代科技成果或建立在最新科学成就的基础上形成的尖端技术①。目前,国际上通常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一般是指用当代尖端技术(主要指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领域)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产业群。高新技术产业是现代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焦点,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与开发,是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
自1991年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设立以来,河北省开始加快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建设和发展。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1995年和2006年分别为81.04亿元和223.6亿元,10年间年均增长率约为18%,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较快发展。2000年高新技术产业研发经费支出额为26.3亿元,占GDP的0.23%,2006年研发费用支出额为76.66亿元,约占GDP的0.66%,研发经费支出增长迅速,科技创新活动加强,极大地促进了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尽管从绝对数量上来看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比较迅速,但是,其在经济总量上所占比重仍然非常小。1995年河北省高新技术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占全国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98%,2006年下降到0.64%;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占河北省工业产值的比重从1995年的3.13%下降到2006年1.66%,高新技术产业相对薄弱,在我国产业结构不断加速升级、世界经济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其逐渐成为制约河北工业经济发展的短板。
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以技术带动产业发展与经济效益的重点产业,R―D(研究与开发)的投入情况直接影响该产业的发展。根据国家科技部公布的科技进步监测报告显示,2007年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河北省排在第15名,为49.13亿元,比2006年下降了3个位次。文先明在《高新技术产业评价体系与发展战略研究》中指出,地区科技创新能力与该地区经济实力成正比。因此,加快河北工业经济发展关键在于提高短板产业,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又取决于研发投入的强度。本文将对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活动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政策性建议。
二、研发活动概况
(一)R&D投入现状
河北省研发经费投入规模不断上升,2006年高新技术产业R&D投入经费76.66亿元,占GDP的比重为0.66%,比2000年增长了近3倍(见图1)。但是,与全国总体水平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2006年全国R&D经费投入3 003.1亿元,占全国GDP的1.42%;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平均研发投入为96.87亿元,可以看出河北省平均研发投入还不及全国的平均水平。
(二)R&D投入主体
在科技研发投入中,政府财政投入情况是科技政策的重要体现。高新技术产业自身具有高投入的特点,尤其是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还不成熟的时期,需要大量的研究开发资金作支撑,仅靠企业自身融资是不够的。另外,企业投入的科技活动经费多用于中试及应用阶段,在基础研究上投入严重不足,而科技活动中基础技术研究是其发展的源泉和基础,因此,政府财政投入是推动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河北省2000-2006年的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领域来源来看(见表1),前期金融机构贷款和政府资金占到35%,6年间,企业资金稳步上升,金融机构贷款不断下降,而政府财政拨款在2005年、2006年仅为0.05%。从国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经验来看,在发达国家,政府研发投入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5%~0.8%左右,因此,河北省科技活动经费政府投入不足。
由表1中看到,金融机构贷款所占比重较小,研发资金主要靠企业自身积累投入,这也说明了由于高新技术企业高风险的经营特点,贷款比较难,金融支持体系尚不健全。一个产业的发展如果只靠自身滚雪球似的自我积累投入,是很难得到壮大和发展的。
(三)R&D支出领域
1. 科技经费按科技活动支出统计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见表2),河北省2006年高新技术产业内科技经费主要用于技术改造,占经费支出的86%,而用于购买和引进技术的经费支出约占总支出的11%,用于消化吸收的经费支出仅占总支出的3%。这说明,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对原有制造业技术的改造之上的,这符合河北省的经济情况,由于河北省工业基础较好,工业整体竞争力较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依托原有工业基础,有利于该产业的起步和成长,同时也带动了工业产业结构的升级。
2000-2006年间,河北省用于购买和引进技术的费用不断缩减,2000年支出额为10 247万元,是2006年的约5倍,其间2005年略有所上升,但2006年又大幅下降。这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引进情况基本吻合,我国在2000年达到技术引进合同金额的峰值。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主要依赖于对工业技术的自主改造和创新,因此对技术的引进规模比较小,另一方面,随着河北省经济和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自主研发和技术的自给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因此对技术的购买和引进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在对购买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方面,6年间河北省高新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比例最高时为1 ∶ 0.55,最低时仅为1 ∶ 0.09,即每购买和引进1元人民币的技术,用于消化的配套资金为0.09元人民币,并且这个比例的变化极不稳定,根据国际经验,日韩等国在技术引进和吸收上的资金比例为1 ∶ 3,这说明河北省在对技术吸收和改造上尚且不足。
2. R&D按主要领域支出统计
2000-2006年,河北省R&D支出主要领域为医药制造业,占总额支出比重的80%左右,比较稳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最近几年上升比较快,研发费用支出占总费用的11%。航空航天制造业在2002年研发支出达到最大值,占到总研发费用支出的15%,2003-2005年支出比较稳定,比重在10%左右,但是在2006年猛降,研发费用支出仅占总支出费用的3%。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在2000年研发费用支持还比较大,但从2002-2006年,研发费用支出一直比较少,而且波动比较大(见表3)。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以医药制造业为主,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发展比较快,而航空航天制造业则随着政策的变动波动比较大,发展不稳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该领域也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的主要产品之一,值得加快发展。
(四)按企业性质统计
根据2004年统计资料显示(见表4),国有企业新产品经费支出在所有企业类型中最大,是民营企业的6倍,但是其新产品销售的利润空间仅比民营企业高出1%,即尽管国有企业支付了高昂的研发费用,但是其每销售一件新产品利润仅比民营企业高出1元人民币,并且其拥有专利数比民营企业少了20件;从销售收入上看,尽管港澳台投资企业的研发经费与其他企业类型比较少,但是其新产品的销售收入仅次于国有企业;就拥有专利数量上来看,新产品研发经费投入最少的民营企业拥有专利数是4种企业中最多的。
从上述分析比较中可以看出,尽管国有企业在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上很大,但是其研究成果和销售利润并不理想,而民营企业由于其规模较小、贷款较难、获得的政府支持比较少,其在新产品开发经费上支出最少,但是拥有专利数超过其他3种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并且利润空间很大。港澳台投资企业沿袭了其生产和销售的特点,研发投入少,但是采取薄利多销的营销策略,具有很高的销售收入,但是利润相对较低。
(五)研发人员情况
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其迅猛发展的动因无外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而这种创新的主体和本源是掌握知识和创新知识的人,人力资本是高新技术企业生存和发展关键。因此衡量一个地区R&D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该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指标。2000-2003年,河北省研发人员数量呈快速增长态势,在2004年略微下降,这与全国总体水平的趋势相吻合,全国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活动人员在2004年也出现5%的下降,2006年的研发活动人员数与2003年持平(见表5)。
从全国范围来看,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R&D活动人员数占全国高新技术产业R&D活动人员数的比重如图2所示,2000―2003年该指标缓慢增长,从2003起呈现比较大的下降趋势。这说明,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R&D活动人员相对数不足,创新力量不强。
(六)科技产出情况
从科技产出情况来看,各项指标均呈稳步增长态势。这说明河北省在技术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并且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但是从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与科技产出(包括专利拥有量和科技论文数)的比例来看,科技成果商品化程度还比较低,科技成果转移有待加强(见表6)。
三、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R&D的特点和问题
1. 研发投入规模绝对数量不断增长,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较大,投入不足;科技人员绝对数量投入很不稳定,人力资源成为限制产业发展的短板。
2. 研发经费投入以企业自身积累投入为主,政府投入不足。
3. 产业发展主要依赖于对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而对购买和引进的技术消化吸收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资源。
4. 高新技术产业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瓶颈制约明显。多元化的投入格局尚未形成,投融资体制有待改革和完善。
5. 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大,效益差;民营企业由于资金规模限制研发投入较小,但企业科技成果和效益较好,是推动河北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四、政策建议
(一)增加研发投入,提高研发效率
1. 增加政府对基础研究的投入,选择具有技术基础面广、行业带动性大的关键性、基础性技术,从而为全面提高产业技术开发能力提供技术基础。
2. 加快对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增加企业对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开发的积极性,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提高研发效率。
3. 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财税和金融支持,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经营研发效率高、应对市场变化灵活快速的优势,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4. 在引进外商投资企业时不能只重数量而忽视质量,要选择重点领域,选择技术溢出效应强的外商投资企业进入,带动产业集群的发展。
(二)引进科技人才,建立合理的人才激励政策
1. 政府和企业在两方面共同致力于激励机制的建设,引进高技术人才,同时使从业人员积极参与创新,承担风险。鼓励企业实施产权激励制度,推广技术入股的激励政策;加强对科技人员的奖励,简化评奖程序,不但在物质上给予奖励,还可以通过树立模范性带头人物,在精神上给予奖励。
2. 企业自身要加强对技术和研发人员的培训,将自身的人才培养和项目实施结合起来。同时,政府应发挥好中介服务作用,建立广泛而自由的人才培养与交流平台,加强企业和高校间的联系。
3. 推进职业技术教育。根据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求和市场变化,培养动手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技术人才。
(三)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与吸收
日、韩模式证明,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初期,模仿再创新和集成创新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的有效途径。应加大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费用的投入,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加大模仿再创新和集成创新的力度。
(四)拓宽高新技术产业融资渠道,在高新技术好的民营企业上下功夫
1. 发挥政府在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投融资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目前,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尚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资金投入,政府的财政投入尤为重要。为此,省财政应加大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通过政策导向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设立科技贷款专项基金和风险担保基金,对经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项目给予贷款或贷款担保;充分利用政府采购政策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
2. 引导金融部门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的信贷投入。由于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因此企业很难获得大额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尤其是民营企业具有的不稳定、经营随意性大的特点,更是难以获得资金上的支持。针对以上特点,可以以政府名义设立风险创业基金,并由银行设立专门的风险评估机构,由政府担保,银行根据风险评估,对那些拥有市场前景和技术导向作用的民营企业给予贷款。
3. 根据市场发展情况,适时发展风险投资。风险投资是把资金投向蕴藏着失败危险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旨在促使高新技术成果尽快商品化,以获得高收益的一种投资行为。根据河北省经济发展和市场体制建设的情况,可以逐步吸引风险投资的进入。其一,创造良好的环境,吸引风险投资的进入;其二,引导金融机构建立风险投资机构,同时吸引民资进入;其三,逐步建立产权交易市场,建立风险资本的撤出渠道。以上措施都必须是建立在市场体制比较成熟的条件之下,因为风险资本对市场体制及地区金融体制的成熟及稳定性要求比较高,因此,不宜操之过急。
(五)加强科研院所技术转移和企业引进技术的政策
1. 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多举办科研成果推介会、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会等,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的联姻,加快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商品化。
2. 把培育可商业化技术作为重点,孵化技术和企业,促进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3. 从财税政策上支持产学研联合开发体,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持。
注释:
①引自楚尔鸣,李永辉.《高新技术产业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出版,第1页。
参考文献:
[1]文先明.高新技术产业评价体系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楚尔鸣,李勇辉.高新技术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4]吕薇.高新技术产业政策与实践[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Research on R&D and Development of High-tech Industry in Hebei Province
Yang Wenna
(Nankai Institute of Economics(NKIE),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关健词】 高新技术产品 出口 结构性问题 对策
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高新技术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的比值不断提高。与此同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也持续大幅增长,2004年首次实现贸易顺差;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我国出口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增长的一个亮点,对优化我国出口贸易结构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概况
表1列出了2001-2005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有关统计数据,数据表明,这几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增长速度每年都在22%以上,特别是2002年以来更是以高于30%的速度快速增长,在全国外贸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也连年递增,增长速度超过了全国外贸出口的平均增长速度。从表1还看出,随着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快速增长,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逆差也大幅下降,2001年逆差曾高达176.59亿美元,2003年减少到89.81亿美元,2004年首次实现贸易顺差,2005年顺差额已达到205.4亿美元。但是,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以惊人的速度高速增长的同时,很多问题也逐渐凸现,正在或将严重影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进一步发展。
二、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1.出口产品结构高度集中,出口水平较低
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一直主要集中在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类,从2003年起这两类产品出口所占比重都在80%以上;其次是电子技术类,同比增长较快,所占比重保持在11%左右;光电子技术2004年以来增长较快,2004年为2.3%,2005年为3.3%;生命科学技术出口额所占比重分别为2.0%和2.1%;其它高新技术产品类的出口额相对较小,其中生物技术类产品出口额2005年上半年也只占0.123%。表3列出了2005年上半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排名前8位的商品,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主要是零部件和附件,主体产品很少。上述情况一方面反映了我国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类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在缩小;另一方面说明了我国高新技术出口产品结构过于集中、涉及的产业链相对低下、出口水平还较低。
2.出口市场集中度过高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市场一直都比较集中,表4列出了2004-2005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主要出口国别和地区,前五位集中在美国、欧盟、香港、日本和东盟,2004年对这些国家(地区)的出口额分别占我国高新技术出口总额的24.3%、22.5%、22.0%、9.5%、7.9%,对前三位出口占总额的68.8%,对前五位出口占总额的86.2%;2005年对美国、香港、欧盟、日本和东盟的出口额分别占我国高新技术出口总额的23.8%、23.5%、22.9%、8.1%、7.3%,对前三位出口占总额的70.2%,对前五位出口占总额的85.6%。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给我国高新技术发展带来了不少风险。
3.贸易方式以加工贸易为主,出口企业类型严重不平衡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贸易方式主要是以加工贸易的形式实现的。图1是1994-2003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贸易方式分布图,其中进料加工的加工贸易出口一直呈上升趋势,2003年所占比重达到76%,2003年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出口所占比重为14%,二者合计占90%;一般贸易则呈持续下降趋势,从1994年的23.4%下降到2003年的7.2%,2003年其它贸易形式只占2.8%。
表5列出了2003-2005年我国不同所有制高新技术企业出口的有关数据。数据表明,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外资企业占的比重相当大,三资企业出口所占比重在82.2%以上,而且逐年增长,特别是外商独资企业,发展迅速,增长速度大大高于除私营企业以外的其它所有制企业,所占比重更是远远地居于各种所有制企业之上。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一些跨国公司将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加工制造的部分工序转移到我国,逐渐主导了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此外,从表5还可以看出,我国私营企业虽然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所占比重较小,但增长非常迅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4.地区发展不平衡,区域差距进一步拉大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从表6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沿海各省市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远远高于中西部的省市,排名前9位的全部是沿海省市,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的98%以上(2003年98.1%,2004年98.6%,2005年98.9%),西部地区只有四川进入前10位,所占比重还不到1%,显示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平衡;而且,沿海各省市发展也不平衡,广东省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一直占全国的40%左右,与排名第二、三位的江苏、上海之和相近,而紧接其后的各省市与江苏、上海两省市又有很大差距。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势头较好,对技术型外商投资有较强的吸引力,而各省市经济、技术、政策、自然等各方面条件的差异,承接跨国公司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的能力也不同。总的来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地区不平衡,很可能会进一步扩大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三、解决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结构性问题的基本对策
为了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数量和质量,改变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弱国”的现状,我国政府和企业应该针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
1.深化改革,加强创新体制建设,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要进一步改革我国科技投入制度和税收制度,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较为宽松的投资环境;积极建立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机制,继续制定各项鼓励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知识与技术参与分配的政策,积极为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创造良好条件;创造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创新创业环境,用制度来激发高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创业精神,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要进一步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努力建立新的、有效的“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使知识创新各主体能够紧密结合,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共享。
2.加大科技开发投入,扩大我国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
加工贸易一直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要动力,这种局面将不利于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因此,要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在保持原有出口产品优势和份额的同时,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技术含量、档次,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制定好高新技术的研发规划,选择国际市场竞争相对缓和、发展空间大、我国具有一定竞争力、目前出口比重还较小的生物医药产业、现代农业、航空航天等领域作为重点,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加强基础研究,独立自主开发知识产权,另一方面通过改进发明,或直接购买国外专利,加速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逐步改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局面。
3.积极推动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发展
政府应给民营企业在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除了彻底解决民营企业在税收、资金、出口等方面的“次国民待遇”问题外,还应加强对民营企业技术改造资金和研发基金的投资力度,使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民营企业尽快形成创新机制。国家可以运用外资发展基金、技术改造贷款和进出口银行的贷款等,重点扶持一批经营管理完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出口能力的民营企业,帮助其扩大经营规模,开拓海外市场,打造出一批民营企业品牌,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商品结构和企业结构的改善,加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一般贸易的出口力度。
4.推进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市场的多元化
由于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很多国家和地区为了保护本国本地区的市场,大力推行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和措施,安全标准、质量标准、环境标准等技术性贸易壁垒纷纷抬头,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形成很大的障碍。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合理运用世贸组织协议相关规则,积极应对贸易伙伴的各种限制措施;另一方面,为了更好降低我国高新技术出口的风险,应把市场多元化作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发展重点之一,积极开拓中东、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和东欧市场。
5.促进中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努力缩小地区差异
中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已成为制约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之一。促进中西部地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是一项重要、迫切而艰巨的任务。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应稍加倾斜,以促进中西部地区一些名牌高校、科研机构云集、科技基础雄厚、潜力巨大的城市,如西安、武汉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使其充分发挥潜力,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并带动中西部其它地区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以缩小地区差异,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健康、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玲.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与外贸增长[J].对外经贸实务,2003(3).
[2]刁得霖.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现状分析[J]. 兰州学刊,2003(6).
关键词:跨国公司;发展;海外投资
我国加入WTO后,企业面对着纷繁复杂的市场经营环境。如何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更广泛、更深层次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充分地利用国际与国内两个市场和资源,在国际竞争的大舞台上求得生存与发展,是跨国公司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虽然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国际化经营中仍存在着不足,尤其是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面临的问题日趋凸显。因此,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促进我国跨国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跨国公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我国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在地区分布中,近年来,我国跨国公司主要投资区域为亚洲和非洲,对发达国家和地区投资较少:2.跨国公司投资方式主要为设立子公司和分支机构,联营较少:3.就分布行业和企业类型而言,跨国经营已经在不同的所有制、不同行业展开,行业分布呈现多元化趋势。我国对外投资初期主要集中于贸易,近几年已拓展到制造业、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交通运输和邮政业等多个领域。企业既有中信、中石化、中建等国有企业,又有诸如万向、正泰、美的、华为等一批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尽管如此,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还处于初始阶段,每年对外投资总额远小于当年FDI流入量。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境外投资企业多,但规模小。我国跨国公司众多,实力及资源禀赋不尽相同,但普遍规模都偏小,还没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跨国公司。无论是海外雇员人数还是资产总数,与西方跨国公司相比都是微乎其微的。据统计,我国90%以上的境外投资项目投资金额在300万美元以下,而发达国家对外投资单项平均金额在600万美元左右,发展中国家在450万美元左右。这反映出我国跨国经营的总体水平不高,也同时反映出我国金融市场不健全,使得跨国公司对外融资受约束,企业很难有规模地对外融资。
2.跨国经营动机原始。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动机是向海外寻求新的市场和资源、获得技术信息,而降低成本、获得较高利润均不是现阶段我国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主要动机。这就表明这类企业到海外投资一般不是利用他们现有的自身优势去谋求利润和其他资源,而是为了弥补劣势去获得竞争中所必需的知识和技术。这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主要是追求效率和发展全球战略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3.对外投资结构不尽合理。从产业结构来看,对外投资的低技术格局仍未改变,劳动密集型企业和贸易加工类企业多,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服务业产业偏少,诸如保险、电信、媒体等新兴服务业偏少。从投资方式来看,直接投资设立子公司及分支机构占绝大多数,这与国际上的跨国直接投资以并购、合资为主形成鲜明对比。
4.缺乏技术优势和创新能力,难以建立国际知名品牌。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的技术优势不足。许多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依靠引进国外技术,技术优势缺乏成为制约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长期性因素。此外,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有知名度的品牌不多,中小企业表现更为明显。缺乏国际性品牌,直接影响了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对策
我国跨国公司应结合自身实际,考虑以下思路进行调整,以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化竞争。
(一)产业升级,积极参与产业链上游的国际竞争
这里的产业升级主要是指:1.产业结构升级。一方面指调整一、二、三产业之间比例关系:另一方面是指调整同一个产业内部的比例关系。2.产业素质和产业效率升级。主要是指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如提高管理水平及产品质量、加大科研投入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资源的合理配置。有能力的跨国公司要通过科技研发、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积极参与产业链上游的国际竞争。
(二)主动出击,开展跨国收购
跨国并购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我国企业应通过收购、兼并、改造和调整资产结构实现企业重组,以扩大经营规模,形成集团作战的竞争优势,增强企业实力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实施并购还有以下几方面好处:1.利于获取战略性资源。2.利于扩张与整合市场。企业通过并购一方面可以迅速获得新的市场机会,提高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通过对大量关键原材料和销售渠道的控制,有力地控制竞争对手的活动,并借助对方的品牌,提高企业所在领域的进入壁垒,从而迅速进入东道国市场扩大原有企业市场总份额。3.利于获得实效性较强的研发技术。与通过自主研发去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相比,跨国并购时效强、低成本,特别是当某种知识和资源专属于某一企业时,并购其就成为获取该优势的唯一途径。
(三)重视和加快我国企业跨国经营人才的培养
跨国经营需要具有国际视野、用国际语言思考的复合型人才,跨国公司的管理者更需如此。因此,我国企业要抓紧培养复合型人才。使其具备海外经营、管理、法律、财会、外语方面的知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首先,人才培养按照市场需要进行,企业除了在国内引进具备所需知识能力的现有人才,还应面向国际市场招贤纳士,启用东道国的经营管理人才。其次,加强企业内部培训,注重不同文化的结合,提高和更新跨国经营人员的业务知识、外语水平,熟悉当地文化习惯,有较强的公共关系技能及强烈的开拓意识和献身精神。最后,企业要与国内外高校建立培养基地,采用委托培养、联合培养等多种形式,按现代化跨国公司的要求与规范,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懂经营管理的跨国经营人才,
(四)完善政府宏观管理体制,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1.政府应制定我国跨国公司的总体发展规划,对跨国经营企业给予宏观指导。要把跨国公司的发展放入经济发展的统一规划中,加强对企业跨国经营管理、支持、协调和引导工作,同时从法律上规范企业境外投资行为,为企业国际化经营提供法律保障。
2.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建构我国市场经济跨国公司的框架体系。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具有良好的成长性,已经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企业,他们在跨国经营中取得了成功经验。政府应大力支持那些新能源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民营企业,引导和推动这类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并给予相关的优惠政策与扶持措施。
3.加强信息管理,为跨国企业提供全面的信息咨询。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服务跨国公司的信息管理体系,影响了跨国经营的科学性和时效性。建议尽快成立海外市场信息服务中心,集中一批专家分析和评估东道国的政治体制、经济政策、税收、外汇等方面的信息,向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以避免企业境外投资的盲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