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标准化安全管理体系

标准化安全管理体系

时间:2023-09-01 16:57: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标准化安全管理体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标准化安全管理体系

第1篇

【关键词】安全生产;标准化安全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文章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定义、内涵、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对企业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通过分析,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和相关理论知识,对企业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探讨。

二、安全生产标准化定义

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操作规程和制度,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规范生产行为,建立预防机制,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

三、安全生产标准化内涵

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现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和法制化,强化风险管理和过程控制,注重绩效管理和持续改进,符合安全管理的基本规律,代表了现代安全管理的发展方向,是先进安全管理思想与我国传统安全管理方法、企业具体实际的有机结合,有效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从而推动我国安全生产状况的根本好转。

四、安全生产作业标准化的内容

1.生产经营单位应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并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

2.企业应每年至少一次对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进行符合性评价,消除违规现象和行为,制订健全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3.企业应当对管理人员、操作岗位人员和其他人员进行教育培训,使其达到能胜任各自岗位的能力。

4.生产经营单位的各层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工作负责,应不间断组织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工作,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预防事故的发生。

5.生产经营单位对潜在事件和突发事故编制应急救援预案。

6.生产经营单位应对生产过程中的作业行为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控制管理。

7.生产经营单位应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提高职业病防治水平,并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危害告知和警示。

8.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须的资金投入,确保安全生产设备、设施建设。

9.生产经营单位应根据生产过程的安全需求建立安全检查制度,对安全检查查出的问题向所在单位进行反馈,落实整改责任并对整改情况进行验证。

10.生产经营单位应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安全生产标准化实施情况的绩效评审。

五、企业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作业人员缺乏有效的自我防护意识

目前,在许多的企业工程作业中,作业人员的受教育的水平参差不齐,有些作业人员,尤其是一线人员缺乏相应的自我防护意识和安全意识,其自身的安全防护技术不高,思想上还因安全意识的缺乏出现怕麻烦、走捷径的侥幸心理,结果不知不觉中产生违章,这就使得作业人员在工程项目作业过程中,不能充分、有效的对自身进行安全防护,造成安全事故的多发。(例如:在厂房屋面吊装作业中,作业人员为了省时、省事,不遵守桁架散件必须绑扎固定后才能吊装的规定,而是只用软吊带绕两圈后就起吊,结果在起吊过程中几个散件滑落,砸伤场地上的作业人员)

2.缺乏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目前,在我国众多企业当中,虽然大部分的企业都制定了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但在有些细节的地方仍然不到位、不完善,另外制度长时间不修订,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新的技术要求和安全要求。由于生产安全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使得安全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工作时不能及时、有效的将所发现的安全问题进行处理,进而造成生产作业安全管理工作得不到有效的开展和落实;操作员工遵循的安全标准已不能完全规避风险危害,给工程的作业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

3.缺乏有效的安全监管

造成工程作业中安全事故的原因之一就是监督部门及人员没有严格、认真的对工程作业的安全性进行全面、仔细的监督和控制。有些监督部门及人员对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监督的认识不足,在进行监督和控制的工作过程中态度散漫、消极,不能积极、主动、有效的对作业工程开展安全监督工作。再加上对安全管理相关配套设施的投入不足,造成安全监督工作的不到位。(例如:在一次大坝砼浇筑大型模板拆除过程中,因安全监管人员帮助其他作业人员去干活,没有认真的对这起作业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和指挥,模板下撑杆销子被打掉时未及时发现和制止,使大型模板和在上面进行拆除作业的人员发生坠落事故)

六、企业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的重要意义

1.是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制的必要途径

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明确要求,严格企业安全管理,全面开展安全达标。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也是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主体,要通过加强企业每个岗位和环节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到位。逐一落实到每个基层单位、每个从业人员、每个操作岗位,强调安全生产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立起自我约束机制,从而真正落实企业作为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保证企业的安全生产。

2.是强化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工作的长效制度

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涵盖了增强人员安全素质、提高装备设施水平、改善作业环境、强化岗位责任落实等各个方面,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系统工程,有利于全面促进企业提高安全生产保障水平。

3.是防范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

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就是要求企业加强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建立严密、完整、有序的安全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完善安全生产技术规范,使安全生产工作经常化、规范化、标准化。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能够进一步规范从业人员的安全行为,提高企业的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促进现场各类隐患的排查治理,推进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事故发生,促进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4.是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彰显企业安全管理先进思想的重要方式

安全生产标准化不是笼统的、一致的、相同的要求。因为企业生产类型的不同,执行的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标准是不同的。安全标准化标准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因此,企业自身的安全生产标准化要在结合企业生产类型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制定适合企业自身情况的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在制定适合自己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规范的同时,企业可以解放思想,借鉴别国、他企现代先进的安全管理理念,做到先进的东西为我所用。从企业自身制定的安全生产规范可以看出一个企业的战略眼光,企业员工的素养和企业独有的企业文化。

5.是政府对企业实施安全生产分类指导和分级监管的有效依据

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国内大中小企业不断成立,涉及各行各业,还有一些热门的新型行业,这些行业的兴起对中国经济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这些大多都是私营企业,甚至有些不合法的企业存在,针对如此多的企业,政府做统筹管理的时候相当困难。实行安全生产标准化,是对企业进行一次安全生产建设考评,通过考评可以将企业划分为不同的安全等级,这样政府便很清楚地了解到企业的安全生产的真实状况及所在地区的安全生产情况,同时也对企业安全生产状况进行了归类,对政府部门分类指导、分级监管提供了证据,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也明化了,对员工、对企业、对国家意义重大。

七、结束语

企业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是企业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深入持久的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进一步规范管理,强化意识,促进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管理,全面提升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对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第2篇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sed the problem of the work safety standardiz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from the importance of this work. And it presents three aspects which SMEs need to do.

关键词: 中小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

Key words: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work safety standardization

中图分类号:F530.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3-0159-02

————————————

作者简介:刘莉(1983-),女,江苏徐州人,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安全技术及工程。

0 引言

2004年国务院提出了在全国所有的工矿、商贸、交通、建筑施工等企业普遍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的要求,标志着我国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进入全面启动阶段。随着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推进,国家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文件中对企业安全标准化工作又提到了更高的要求。从2010年后,全国各地区陆续开展了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和达标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仅河北省范围内工贸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就近万家、规模以下企业近50000家,规模以下的中小企业数量占总数量的80%。因此中小企业开展好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是决定2015年前实现全行业达标的关键。

1 标准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单位在过去两年的时间里承接了河北省内百余家企业的标准化二、三级评审工作,涉及了危化、机械、轻工、纺织、烟草、商贸等多个行业。总体来说,高危行业比一般行业做得好、大企业比小企业做得好。规模以上的企业从三项制度建立、设备设施运行、现场管理、体系的持续运行等方面整体做的比较好;相比之下,部分中小企业做的就差强人意,尤其是一般行业的中小企业有些甚至需要重新申报和评审。对中小企业在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发现,其核心的问题就是:没有建立起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生产标准化是一项系统的工作,涵盖了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全局,是企业开展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要求和衡量尺度,也是企业加强安全管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中小企业在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1.1 重视程度不高 中小企业一般生产工艺比较简单、设备设施少、企业的固有危险程度相对较小,因此这类企业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

企业是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主体,整个体系的建立和保持都需要企业自己来做,评审机构只是帮扶和发现隐患,监管部门只是监督和检查问题。作为这项工作的主体,企业只有亲自全程参与了标准化的创建和达标过程,才能学会如何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如何搞好安全管理工作。

1.2 资源投入不足 这里所说的资源包括企业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所需的人员、资金、设施、材料、技术和方法等[1]。首先,从人员和技术上来说,少数企业对人员的投入和配备不足,应有的安全管理人员成为虚设、对员工的教育和培训成为形式、自评小组的人员没有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和专业评定标准进行过系统的学习,使得企业员工安全素质不高,想开展这项工作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其次,从设施和资金上来说,很多企业的决策者以利益为先,该有的安全设施不配置、该淘汰的陈旧设备不落实、该提取的安全费用不到位,使得企业的不安全因素长期存在,为安全生产埋下隐患。

1.3 整改力度不强 在评审过程中,评审组人员会针对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问题清单,要求企业进行整改。由于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达标实行百分制,各达标等级要求的分数不同,如工贸行业一级达标企业不低于90分、二级达标企业不低于75分、三级达标企业不低于60分。因此很多中小企业满足于最低的达标等级,更有甚者秉持“60分万岁、61分浪费”的态度,再加上人力、资金等资源落实不到位,很多隐患没有及时得到整改。

2 开展标准化工作的几点建议

2.1 建立安全管理体系 建立安全管理体系是企业安全管理的最高境界,而安全管理体系文件是企业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是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首要任务。

在前期评审的企业中,有的企业连管理制度还未建立完全;有的只是建立了三项制度(责任制、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和事故应急预案,认为这就足够了。其实不然,安全管理体系是基于安全管理的一整套体系[1],包括软件和硬件方面:软件方面涉及到安全目标方针,制度,教育,组织,管理;硬件包括安全投入,设备安全附件,设备技术,检验检测,运行维护等;构建安全管理体系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企业本质安全、高效运行。所以安全管理体系文件涉及的面很广,包括三项制度、应急预案、程序文件和各类记录表格等。

企业应借助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这项工作之际,把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建立起来,自身能力不足的可以借助技术服务机构的力量。针对评审标准的具体要求和企业的实际情况,按照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的13个核心要素把需要的管理制度和日常记录表格等基础文件资料逐一整理出来,作为管理体系运行的基础。本文仅以企业员工培训为例来说明:首先企业应建立人员培训的管理制度,并为从业人员建立培训档案;每年初应制定各类人员培训计划,并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意向调查;在每次培训结束后应做好记录,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和改进;那么企业需准备的基础资料包括:培训教育的管理制度、人员三级教育档案的样本、培训计划表格样本、培训意向调查表样本、培训记录表格样本以及培训效果评估和改进表等。

2.2 安全管理体系重在运行 没有安全管理体系不行,有了安全管理体系而不运行等同虚设,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只是企业做好安全工作的基础工具。

在前期评审的企业中,有一部分在自评过程中聘请了技术服务机构提供支持。在服务机构的帮助下,基本上把标准化达标所需要的基础文件资料都建立起来了;但是在现场评审时,有一部分表格都是空的,企业没有将安全管理体系真正运行起来。

据统计,70%左右的事故是“三违”造成的,而频发的违章操作现象也让企业负责人很是苦恼,说到底就是制度及规章“严格不起来,落实不下去”的结果。前期评审的企业中有几家“三违”现象就很少发生,他们的做法值得中小企业借鉴:定期对员工进行相关专题的培训,由专职安全员对日常工作中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并将结果与绩效工资和奖惩机制挂起钩来,当月考核兑现;而罚款的费用用于奖励安全生产工作表现突出的人员。从领导到职工都处在奖惩激励机制的警戒警示和利益驱动的双重牵引中[2],才能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3 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应采用“策划、实施、检查、改进”动态循环的模式,建立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1]。

据不完全统计,标准化达标企业在申请延期换证的评审时,如果调阅达标后三年内的资料,至少有30%的企业提供不出来。有不少企业在取得标准化达标证书后就认为是万事大吉了,对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的落实情况就懈怠了。其实不然,有生产就会有隐患,有隐患就需要不断加强安全管理。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目的就在于让企业通过自评和达标的过程学会自我检查、自我纠正和自我完善,自主做好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并且要求企业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自评。企业是生产经营的主体,也是安全管理工作的直接受益者,应该在安全管理体系运行的基础上,逐渐让企业每一位人员都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进而让“习惯成自然”,培养出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

3 结束语

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是真正为企业在安全方面排忧解难的好事。自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以来,达标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安全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大部分达标企业从标准化这项工作中受益匪浅。正是由于这项工作给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国家要求2015年底前实现全行业达标。

安全是责任、安全是效益、安全是发展。企业作为生产的主体,必须认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时刻树立安全意识。借助安全生产标准化这项工作,把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并持续运行起来,认真抓好安全工作的落实,真正把安全工作抓出成绩、抓出实效。

参考文献:

[1]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S].AQ/T9006-2010.

第3篇

关键词:石化企业;安全标准化;HSE管理体系;整合

新时期背景下的石化企业安全管理必须对管理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和优化,尤其是应注重安全管理方面的投入,在注重安全标准化实施的同时还要注重HSE管理体系的应用,并切实强化对其的整合,才能更好地为石化企业安全管理助力。以下笔者就此展开探究性的分析。

1概述

1.1石化企业安全标准化

石化企业的安全标准化,主要是为了满足石化企业安全生产和管理的需要,设计和制定的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的安全管理体系。在这一管理体系下,主要是始终以系统化的安全管理思想,在运作过程中采取“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的循环模式,从而确保企业的生产更加标准和规范以及系统化的一种标准。在石化企业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2HSE管理体系

HSE管理体系则是现代企业进行生产管理的主要体系,其核心就在于控制风险和识别危害。主要是在企业内部,引导企业全员参与到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之中,因而其在诸多石化企业中被广泛的应用[1]。

2强化二者整合的必要性分析

从这两种管理架构而言,二者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一是二者均注重安全管理,且核心就是在安全管理中进行预防和评估。二是就运作模式来看,二者大致相当。均是采取的“计划检查行动”的过程,从而不断的改进和优化企业安全绩效,达到安全高效生产的目的。三是就执行方式来看,二者主要采取的是“领导监督+管理支持”的方式,这样在推行管理的过程中,主要是规范的对员工进行培训,确保安全责任制度得到有效的落实。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二者之间有存在一定的区别。就管理要素而言,安全标准化管理中的要素等级分别较为分散,而HSE管理体系中则分布了以及等级和二级等级要素。由于二者的不同和相同,强化二者之间的整合就显得尤为必要。当二者整合之后,在石化企业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十分明显,不仅能促进管理系统功能的提升,而且还能强化管理效果。在没有整合的情况下,不管是管理资源调配、管理要素协调、管理体系接口均存在较大的变速,而正是由于二者分开实施而导致工作动态的变化更加复杂。所以强化对其的整合,就能有效的对所有的工作实施调配处理,尽可能地将企业内部管理的复杂性降低,促进石化企业内部管理成效的提升,最终在企业生产中发挥安全管理系统的作用。而在此基础上,将二者整合之后,还能将管理工作中各种重复性的工作减少,促进企业内部管理效率的提升和优化,同时还能避免员工培训计划和复合性评价以及日常监督等工作的重复,最终将二者整合之后将重复性工作减少。此外,还能将事业企业的经济负担减轻。这是因为石化企业管理体系的实施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分开实施多种管理体系势必会导致企业经济负担的增加。而将二者整合就能有效的降低这方面的费用,最终有效的在安全管理中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和完善。所以又从另外几个方面验证了二者之间的整合就显得有必要[2]。

3强化二者整合的具体思考分析

上述我们对强化二者整合的必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为了更好地加强对其的整合,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3.1石化企业整合下的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模式的思考

一是就要素模式来看。对二者进行有机的整合,最终的目的是确保石化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得到高效的开展。在整合之后,能及时的发现企业在运行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从而促进石化企业安全管理绩效的提升。由于二者存在的公共要素与专业要求多,所以在整合时必须区别的对待。也就是对这2个体系的公共要素的安全管理机构进行确定,再对每项专业要求职能进行划分,并对每项要素的管理机构及其职能进行明确,从而更好地将五大管理要素进行整合。二是就文件模式来看。对二者的体系文件进行有机整合时,需要我们紧密结合企业的实际,针对性的进行人员安排和机构的设置,以及职能的划分和员工接收水平和体系文件实施程度等诸多因素,对体系文件进行整合,尽可能地达到一步到位的整合。这就需要将整合程序的文件和制度文件的数量负荷安全标准化管理和HSE管理体系认证的需要,并编制专业的制度文件。三是就整合体系来看,为了确保整合体系得到高效的运行,我们必须确保在运行整合体系时输入所有负荷安全标准化和HSE管理的体系要素。在体系运行文件不仅要将安全标准化的制度文件涵盖,而且还要包含HSE管理体系中的程序文件,整合后的管理体系的运行,首先应建立方针与目标;其次应设置组织机构,并进行职责的划分;再次应强化安全教育与培训,做好资源的配备;最后是培养有资质的的内部评价人员,确保管理体系的文件得到严格的执行。四是就整合管理体系的保持来看,就需要在实施过程中对安全生产方针和安全生产目标以及做好组织体系的内部评价,同时还需要强化数据方面的分析,才能更好地对体系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和预防,最终有效的确保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

3.2石化企业安全管理体系整合的切入点思考

管理体系整合的切入点,主要是结合这两种体系共有目标对管理体系的作用进行确定,再结合其作用以及外部环境对结构整合和设计,对组成体系的子系统进行确定。所以在体系整合时,主要是采取横向聚集与横向添加的方式。也就是不同部门之间进行横向写作,并整合有关要素。也可以是将多个要素融入现有体系后生成新要素。例如将安全标准化中的方针目标子要素和HSE管理体系内的职业健康安全方针与目标等子要素的横向拒合,就能成为整合后的安全管理体系内的安全生产方针目标要求。但是二者的整合并没有主次之分,均是更好地为企业的安全生产着力。

3.3石化企业安全管理体系整合的步骤思考

在具体的整合过程中,首先就应成立专业的整合机构,对整合机构的要求较高。其组成和副组长分别由最高管理者和安全管理者代表,而组员则由每个智能部门负责人来担任,并且适当的引导专业人员与员工代表参与进来。而在成立整合机构的基础上进行整合计划的制定,由组长安排专业人员进行整合计划的制定,并在计划中对整合的目标和任务以及要求和思路进行明确,从而更好地在整合过程中对人员的分工进行明确。其次就是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注重对企业全员的培训,引导其意识到强化整合的必要性,并整合的方式方法,这就需要加强对现状的调查,对企业现有的安全管理体系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才能更好地对整合设计的内容进行确定,例如整合模式、组织机构、公共要素等,均需要在整合设计中体现出来,并对文件进行修改和完善,尽可能地确保管理手册的编制、程序文件和制度文件的编制、支持性文件的完善、新文件的等的及时性和科学性,才能更好地促进管理体系的完善。最后是强化运行整合,也就是确保整合后的体系得到高效的实施,从而对组织内部管理步骤进行不断的简化,促进企业管理效率的提升,将企业在体系维护中的资源投入降到最低。以内部评价为例,在编制内部评价计划和检查表时,需要对两个体系的内部平家垸进行确定,并根据计划要求,在现场加强对体系的审核,且在合格之后才能分发到作业现场。此外,还应对其进行持续的改进,才能更好地确保管理体系具有自我完善的作用,促进企业安全管理绩效的提升与优化。

3.4石化企业安全管理体系整合的实施思考

首先是对整合体系在试运行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以及安全标准化进行初步诊断,掌握企业在安全、职业健康管理以及环境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结合企业的实践,对整合后的体系在推进中的关键点进行分析,尽可能地将职能接口关系理顺,对内部管理进行规范,从而更好地对企业原材料采购以及组织生产和销售等全程的控制,构筑基于服务和生产经营管理的平台,促进全员意识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最终有效的促进体系深入的实施和运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3]。

4结语

综上所述,在石化企业安全管理中,只有注重安全标准化和HSE管理体系的整合,才能更好地满足实际需要。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重视和规划企业的发展方向,注重二者的整合,才能更好地提高企业的安全绩效,并为此而不懈努力。

作者:黄刚 单位:中石化中原石油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苏乃新.关于石化企业安全标准化与HSE管理体系的整合探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3):284.

第4篇

【关键词】企业 质量 环境标准 职业健康 体系

企业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标准体系是指国际化标准化组织(ISO)为了消除贸易壁垒和提高企业的科学管理手段而颁布的三个标准化规范和要求,分别为:GB/T19001-2000 ISO9001:2000;GB/T28001-2001-OHSMS18001:2001以及GB/T24001-1996 ISO14000:1996。本文将从三个体系的建立背景、内容及特点入手,详细探讨不同体系之间的兼容和整合。

1.企业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标准体系的背景

我国企业为了适应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提高生产,更新经营、管理体制,纷纷采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质量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以及环境管理体系等标准来建立自己的管理体系。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03年10月提出了新的版本,取代了1995版企业标准体系,其中最明显变化就是充分考虑了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之间的互容性。

2.建立企业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标准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随着我国企业自身的发展,以及成为WTO成员国进入国际市场,必须遵循国际惯例对企业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进行管理。企业逐步意识到质量、环境管理以及安全健康管理的重要性,意识到三体系的建立、运行、认证将会极大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从而解决企业的资源浪费、管理的复杂化等问题,因此将质量管理体系、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结合起来,建立一体化的整合型管理体系,将会显得十分必要。此外,三体系的整合建立还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资源的互补,从而大大地减少企业的管理成本,提高管理体系的运行效率。

3.企业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标准体系的企业环境标准体系的内容和特点

3.1 企业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标准体系的内容

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规定了质量体的要求,其基本思想是考虑顾客的需求,建立并保持文件化的质量需求,对体系进行定期评价,以求持续改进企业质量。

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指企业建立了与生产管理同步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以提高社会形象和控制职业伤害给企业带来的损。企业安全职业法规包括:(1)宪法;(2)职业健康安全法律,如消防法,劳动法,职业病防治法等;(3)职业健康安全行政法规;(4)职业健康安全制度等。

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制定是为了规范全球企业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的环境行为,节省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从而达到改善环境质量,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建立的标准体系。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制定的环境法律法规包括:(1)环境保护标准:如水,大气,生物,土壤,噪声,发射型等的质量标准;(2)国际环境保护公约:如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臭氧层保护公约、控制危险废物及处置公约和国际新物种保护公约等;(3)环境管理制度: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

3.2 企业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标准标准体系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企业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标准体系的相同点包括:(1)都是通过相同的管理体系原理和系统标识建立的,这样就能确保在同一个组织系统里建立并保持一个完善而有效的文件管理体系;(2)都采取自愿的标准,这个管理标准是任何类型与组织规模所采用的通用的标准;(3)都通过体系的建立、组织活动的控制和最优化,以期达到预期的方政和目标;(4)都需要第三方认证机构的审核;(5)都为了消除贸易壁垒,提高贸易准入条件。

企业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标准体系的不同点包括:(1)三个标准之间各个要素的内容不完全相同;(2)三个标准的审核标准不同;(3)三个标准的目的中解决问题的侧重点有所不同;(4)三个标准的对象、目的和适用范围互不相同;(5)三个体系的要求互不同:质量体系要满足对顾客和质量管理的要求;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满足对组织内部员工的人身权利的要求;环境管理标准体系要求服从法规的要求。

3.3 企业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标准标准体系的兼容和整合

尽管三个体系和标准之间存在差异,但对不同体系实现协调、整合以及整体化的过程并不影响,因此三个体系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努力促成三个体系的兼容整合,是未来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

企业三个标准体系的整合必须具有以下基本条件:(1)有满足体系整合所需的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2)有充分共享资源的能力;(3)有相关标准的整合能力。

企业进行三个标准体系整合的步骤通常包括:(1)领导决策;(2)相关标准及文件编写;(3)制定综合的管理方针、目标和指标;(4)风险性评价;(5)制定产品质量、环境和职业安全健康的管理方案;(6)编制管理体系文件;(7)贯彻并运行管理体系;(8)评价整合型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9)实施改进,保持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4.结语

企业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标准体系的建立和整合能最终提高管理体系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范运林,朱其雄.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整合与管理手册编写初探[J].中国还是油气工程,2003(2):46-49

第5篇

【关键词】 ISO 22000标准;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体系

Abstract:The necessity of intensifying the food safety management in refectories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s expounded with a discussion of constructing food safety system of the refectories, recurring to ISO22000, from the aspects of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condition provision, compilation of documents of standardiz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qualified personnel.

Key words:ISO 22000 standard; refectories of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food safety system

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全国各高等院校食堂条件、食品安全状况均不断提高。但伴随改革过程形成的道德、技术、环境和消费观念等风险也使得高校饮食安全风险加大。同时,原有的食品安全理念和食品安全措施和方法已经不适应现实需要。当前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各高校均在不同程度实施高校食堂标准化建设,以期带动高校食堂更加健康发展[1]。因此,适时跟进形式,更新观念,改革举措,在高校食堂管理中引入ISO 22000标准,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推进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法制化、标准化建设,从而提高伙食质量与服务水平,切实保障高校的稳定和广大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在高校食堂管理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食堂强化食品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高校食堂是学校教学、科研、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师生提供饮食保障的重要任务。高校食堂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其加工服务方式、服务对象和从业人员状况决定了高校食堂是食品安全的高风险组织。首先,从高校食堂的工作流程来看,存在着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不合格、采购人员采购“三无”产品、验收人员验收把关不严、食品加工过程中未做到严格执行卫生标准、以及餐具消毒不规范等诸多安全隐患。其次,从高校作为群体组织的特点来看,高校学生作为高学历的群体在社会受到广泛关注,在校园中为相对弱势群体,消费水平低,对食堂伙食质量安全等维权意识低,具有相对高的耐受力,微小安全症状不容易受到重视,只有当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才引起重视,而这也往往容易诱发群体性事件,这在高校管理中尤其需要引起重视。再次,由于高校食堂管理的体制惯性和非公益性,导致食堂管理队伍人员的从业素质一般不高,责任心不够强,一旦管理松散不到位,容易怠工,不能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导致终端产品和服务不符合食品卫生安全要求。因此,伴随高校办学条件的极大改善、学生及家长对食堂食品期望值和消费能力的日趋提高、社会对食堂安全问题的不断重视,强化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理应成为高校食堂标准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二、 ISO 22000标准的构成及特点

ISO 22000标准共分8章32节,分别对标准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体系的确认验证和改进做出要求[2]。该标准整合了世界各国采用的食品质量、卫生、安全方面的标准与技术规程,进一步确立了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作用,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提供了国际标准,体现了从农田到餐桌全程监管的食品安全管理新理念与新模式。因此,从高校食堂构建食品安全体系的角度来看,该标准统一和整合了国际上相关的自愿性标准,涵盖核心HACCP七项原则[3],结构与ISO9001和ISO14001保持一致,提供了一个全球交流HACCP概念、传递食品安全信息的机制,对高校系统化地建立、实施和改进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提供了非常好的指导方法。

三、结合ISO 22000标准,构建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体系

结合ISO 22000标准,构建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体系,最关键的环节在于高校食堂管理部门和管理团队要吃透ISO 22000标准的精神,根据高校食堂现状特点,把握建立安全体系的关键环节。从ISO 22000标准执行涉及的层面来看主要有:政策法规、技术标准、生产控制、科技支撑、检测技术、信息交流、教育培训、监督管理、应急反应和质量信用等内容。因此构建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体系,应围绕这些着力点,凝练核心内容,逐步建立健全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体系。

(一)围绕食品安全方针,落实食品安全体系目标

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食品安全方针是食品安全管理的总方向和宗旨。遵守食品安全法规和其他要求是食品安全管理最起码的要求,也是最基本的法律义务。计划、过程和结果都是安全体系的一个部分,整个安全体系的目的都是围绕最低安全需求的文件法规的要求来运作。目前各地不同程度的在开展高校食堂标准化建设,安全体系建设涉及到的是其中的一个或多个方面。因此,就建设高校食堂安全体系而言,应主要结合食堂标准化建设对高校食堂提出的安全体系建设目标着力建设。

(二)延伸标准管理范围,加强食品供应链管理

ISO 22000标准要求组织要首先认识到其在食品链中的角色和地位,认识到由于在食品链的任何阶段都可能引入食品安全危害,因此要通过对整个食品链进行充分控制,确保在食品链内有效地相互沟通,以供给最终消费者安全食物。涉及到高校食堂的供应链管理范围包括两个部分:上游供应商供应链管理和食堂内部的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在于保证产品安全和质量以及降低总的交易成本。在具体供应链管理范围问题上,学校食堂应认真审定食品安全管理范围,将其对食堂操作过程的控制扩大到包括食品验收、加工和出售等环节,如原料采购、食品烹调加热、容器餐具洗刷消毒、备餐和售餐、餐厨工作人员的健康监督、饮用水的卫生质量等环节。通过合理扩大供应链管理范围达到控制食品安全的目的。

(三)重视基础条件投入,加大硬件建设力度

基础条件建设是食品安全体系建设必备的条件之一,是保证安全体系成功持续运行的基础保障。从ISO 22000标准执行层面涉及的技术标准、生产控制、科技支撑、检测技术等来看,均属条件建设内容,虽然当前高校食堂硬件条件和以前相比有很大改善,但在不同环节,不同程度的与ISO 22000标准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从食品安全现状诊断、危害分析、关键点控制角度来看,也需要对硬件条件、技术参数有细致的把握。硬件建设的依据需要详细按安全法规要求,结合高校食堂消费特点,收集和整理与食堂食品安全有关的各类管理文件、工艺、标准等,对照标准, 找出现行管理体系与ISO 22000标准的差距,提出硬件改造方案进而确定需改进的方面。

(四)编制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完善管理制度建设

一方面,ISO 22000是一个适合于所有食品加工企业的标准,它仅表达了共性要求。为此,针对高校食堂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一个重要的工作是依照ISO 22000标准,编制开发与该标准配套的实用指南,制定符合高校食堂特点的具体适用的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其他作业文件等规范性文件。这些具体文件应当从不同层次说明安全体系所需要的行动依据,管理手册阐述企业的食品安全方针、目标,概括性、原则性、纲领性地描述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程序文件描述实施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各相关部门及人员应开展的活动。其他作业文件即详细的作业文件,包括前提方案、操作性前提方案、供应链材料信息、食品特性、关键控制点确定依据、HACCP计划、作业指导书,规范、指南、图样、报告、表格等。另一方面,ISO 22000标准强调要提高组织的有效性和效率,注重实施过程控制、系统管理及持续改进。因此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着力引入全面质量管理,实施管理的计划、实施、检查、改进循环,以食品安全目标导向,通过体系的实施和运行和体系的监视和测量,实现持续改进的目的。

(五)权、责、利、能兼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食堂食品质量安全的最终实现和形成,主要是通过餐饮工作者具体的生产、加工、制作来完成的。一套完整的计划、沟通、记录、危害分析、关键点监控、减危方法等措施的执行均需要落实到团队的有机协调运作。ISO 22000标准中体现出来的信息交流、教育培训、监督管理、应急反应和质量信用等内容均是对团队功能的描述。因此,加强食堂管理团队建设显得格外重要,需要从权利、责任、利益、能力等四个方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首先,需要提高食品安全管理负责人的管理水平,使之具备一定的卫生管理知识、熟悉ISO 22000标准的一系列知识,具备联络协调外部相关方以及处理与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有关的事宜的能力。其次,按ISO 22000标准要求,明确管理团队成员各自所担当的责任,并能保证可以按ISO 22000标准强调的得到有效沟通。再次,需要提升管理团队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生产、加工、制作的标准化管理水平,强化其食品安全意识和能力。可通过各类培养、教育、培训等形式来提高队伍素质。最后,建立健全良好的绩效评价体系。这是ISO 22000标准得以贯彻实施的前提保障。

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体系建设是高校食堂安全管理的必然要求,ISO 22000标准只是一个参考的理论手段,真正做到建立完善安全体系,离不开对学校后勤管理现状和条件的客观认识,离不开对建立食堂安全体系目标和要求的把握,离不开对标准内涵的深层次挖掘,只有结合实际、不断探索、勇于迈进,才能在高校食堂饮食安全体系建设中取得突破、获得成效。

【参考文献】

[1]GB/T 22000—2006.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食品链中各类组织的要求[S].

第6篇

一、抓好班组安全管理,才是分厂安全生产管理的根本

班组安全管理要选好班组长,强化班组长核心地位。班组是企业的基本单元,企业的各项工作任务和目标都要通过班组来落实,因此,分厂的安全管理必须从班组抓起。首先,班组长要选拔必须具有政治思想好、安全责任心强、技术素质高、管理能力强的员工担任;其次要给班组长直接管理考核的权力,强化班组长的核心地位,并通过加强班组长培训来提高班组长的综合素质。通过加强班组建设,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积极推进标准化管理。在开展创建标准化班组竞赛中,将班组安全管理作为第一考核标准,要求各班组安全管理网络健全,班组安全生产目标明确,班组安全生产制度完善,各种台账、记录规范。完善班组制度建设。每个班组都需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班组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细则》、《班前班后会程序》等制度,以制度管人、管事、管行为,形成班组人人有责的齐抓共管安全的局面。

二、贯彻落实好制度、规章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才能提升分厂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通过近年来职业健康安全体系持续运行,安全管理制度逐步落实,全面规范工作水平,强化了员工安全责任意识,但是企业员工在相关安全制度和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贯彻执行上,存在“两张皮”、“亡羊补牢”的现象,制度、规章、体系大部分制定在纸上,没有深入贯彻落实到员工的行动中。只有把安全管理体系、制度、文件激活,转化在员工的行动中,用于约束、规范员工的行为,才能真正从源头上杜绝习惯违章,使员工懂安全、要安全,进而全面提升分厂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

三、全面提升安全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才能使分厂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且行且远

随着社会的发展,安全管理人员担任着企业发展中重要的角色。这就要求从事安全管理的人员要有丰富的安全生产知识和业务素质。要全面提升分厂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必须不断的采取多形式、多渠道、机动灵活的教育学习方式,不断强化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知识和素养,提高安全管理技能。盐化工老企业的生产分厂,由于生产性质的特殊性,使得员工岗位不定,存在轮岗的情况,同时新招年轻员工参加工作时间短,经验不足,这就要求安全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不仅要时时动态的学习安全管理新知识、新方法,还要不断学习分厂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及时做好转岗员工、新员工的安全教育工作,这样才可以推动分厂安全管理迈上新台阶。

四、健全和细化安全生产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是分厂安全生产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管理迈进的关键

分厂必须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安全生产控制样板,分厂在完善危险源辨识、运行控制、检查评价等基础安全管理标准的同时,要切实加强安全技术规范,逐步完善和细化体系文件,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提供技术和操作层面的支撑,保证生产现场处于安全受控状态,推动分厂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围绕班组安全标准化创建工作实际,深入开展班组安全标准化创建达标,结合班组实际制订完善班组安全标准化考评细则,抓好班组建设,促进分厂整体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

五、保障安全生产投入,加快老旧设备、工艺更新改造进度,推进安全管理工作的提升

盐化工老企业生产分厂是一个生产老厂,设备工艺老化、厂房设施陈旧、生产现场作业环境差,存在较多安全隐患,需要加快基础设施、设备大修、更新改造进度,消除安全隐患,改善员工作业环境。从多次安全检查结果来分析,隐患主要表现在: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要消除和控制这些不安全因素,就要保障安全生产投入,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以达到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同时,还要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投入,通过学习不断强化岗位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

六、加强安全生产检查和考核,落实安全责任,不断提升分厂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第7篇

美国曾发生过两起食品安全事件,值得反思。

2009年1月,美国的Peanut Cooperation of America (PCA)提出花生酱产品召回,召回的范围涉及到2007年1月1日后生产的400种产品,这些产品导致美国43个州的8人死亡和500多人生病,且病患半数是儿童。PCA位于乔治亚州Blakely的加工厂被认定是危机爆发的源头,检查人员发现现场很多方面不符合FDA的GMP要求,而最近一次来自第三方的检验,对现场GMP的评价极高。2011年9月至12月,美国受到李斯特菌污染的香瓜导致30人死亡,这是25年来因食品安全事件导致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美国联邦的调查结果表明,生产这些香瓜的农场(Jensen Farms)没有按照官方的食品安全指南操作。FDA官员在现场提出很多缺陷,而在最近一次的第三方食品安全审核中,Jensen Farms得到96/100的高分。这次是基于“检查表打分方法”的审核,而不是基于过程的审核。

这两个事件提醒我们,审核过程中,仅仅依靠“检查表方法”去关注现场的良好/最佳(GMP/BMP)的符合情况,是不充分的。要结合对管理体系的评价,关注体系的运行对现场状况的推动和维持作用,才能最终确信现场管理体系是稳健的,保障现有业务的绩效。管理体系的贯彻与良好/最佳操作规范的结合,才是帮助管理食品安全风险的最佳选择。

对于食品链,基于过程的第三方独立审核,通常基于下列原则:

1 整个食品供应链的风险管理——食品安全管理的核心

食品链组织控制食品安全危害的能力不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编制ISO 22000标准,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新的思路。这种新思路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在整个供应链上进行风险管理,以落实对食品安全危害进行的有效控制。

近年来一些食品链组织协同编制了一些标准,例如由英国标准化组织(BSI)出版的有关食品安全前提方案的PAS标准(公共通用标准)。这些PAS标准,结合了相关领域中现场食品安全前提方案管理的经验和理念,为食品链组织落实ISO 22000标准中的前提方案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ISO/TC34食品技术委员会和分委员会SC17,全面采纳了PAS 220标准,经过一些编辑性改动,了ISO/TS 22002-1标准,即“ISO/TS 22002-1 Prerequisite programmes on food Safety — Part 1: Food manufacturing ”(食品安全前提方案——第1部分 食品制造)。

2008年,荷兰独立非营利机构“食品安全认证基金”开发了“Food Safety System Certification 22000”(食品安全系统认证22000,简称FSSC 22000)认证方案,该方案基于ISO 22000、PAS 220及ISO 22002-1,应用于食品制造业,已成为全球食品安全倡议(GFSI)的基准认证方案。2012年,基金会又推出了ISO 22000与PAS 223标准,即应用于食品包材制造的认证方案。

对于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GB/T22000/ISO 22000),中国认监委已对食品链的24个领域食品类别制定了认证规则,其他类别的规则正在补充,以完善对整个食品链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的领导和监管。中国认监委也正在与GFSI联络,推广中国HACCP(CHINA HACCP)被GFSI承认作为基准标准,促进中国的食品安全管理认证经验被全球接受。

2 基于过程的审核方法——第三方评估该如何工作

食品安全危害,是食品或食品存在状况中所含有的,对健康有不良影响的生物、化学或物理因素。为了有效地消除或预防潜在危害,食品链各组织需要识别并管理风险。为达到此目的,“基于过程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就是有效的方案。

传统的审核方法经常是使用者在设计的检查表方框中打勾,对现场状况进行评价。前面的两个案例已经表明,这种审核方法是有缺陷的:仅能够告知今天您的产品中没有沙门氏菌——但是不能确定明天是否会有。基于过程的审核方法,能确保评审所有相关的过程,例如:

对现场与食品安全相关过程的识别是否充分和有效进行判断;

各过程接口的职责划分和效率;

危害分析是否覆盖可能的食品安全危害,确定的控制措施是否能够控制辨识已经识别的显著食品安全危害;

评审关于CCP参数的有效性,以及基于科学研究的确认;

询问偏差并提出纠正措施与预防行动;

对过程中的测量以及其他设备的校准进行评审。

根据审核发现,审核员可以跟踪有关的审核线索,包括偏差如何引起管理层重视、如何通过纠正措施推动持续改进等。

3 采用系统的方法管理过程“网”

应采用系统方法,管理所有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的不同过程。任何食品的生产过程都会牵涉到一些交互影响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

识别要求——顾客、执法者、相关方和组织本身的要求和期望;

产品实现——把原料转化成成品;

测量,分析和改进——“测量”监视所有阶段的危害;“分析”帮助组织建立要实施的标准;最高管理层使用这些活动的结果,推动改进;

管理职责——为开发、实施及其持续改进食品安全管理的承诺提供证据;

资源管理——包括人员、工作环境和基础设施。

这个方法的核心是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很多大型组织已经着手建立这样的管理体系,中小型组织则需要对管理体系的建立进行投资,但是这样做可以获得很高的投资回报,总体上改进绩效,优化整个组织成本结构,降低能动体系运作成本,从而推动持续发展。来自基于过程的第三方独立审核,为评价食品链组织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4 可信的第三方独立审核——最后的证据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一经建立,下一个步骤就是可信的审核。组织通过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程序,评价基于过程的系统的有效性,以及控制识别危害的能力。

来自第三方审核员的外部独立审核也非常重要。独立审核的目的是对现场过程的有效性进行确认,结果是增强相关方的信任,包括食品链的合作方、顾客和执法者。第三方审核员通过公认、独立的管理体系评审,以及过程完整性和可靠性的提高,帮助建立并维持信任。

独立标准、认证机构以及第三方审核公司的审核发现,作为衡量一个组织对食品安全承诺的证据,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主管部门的信赖。从长远来看,最终可能形成一种模式,即执法者利用第三方的评审结果,作为风险已经受控的保证;而他们的目标是对那些没有通过第三方认证的公司进行检验。

独立可靠的认证,对开创成功的食品安全文化,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食品链上,相对于食品安全控制失败而造成的生命、品牌荣誉、金钱的损失,第三方认证的成本将是微乎其微。

认证证书是认证过程的结果之一,但并不是终点。认证机构将在整个认证周期内策划对组织管理体系的监督。对组织运营的风险进行评价和管理,确认组织内体系和过程的持续有效性,这就是独立认证的价值所在。

第8篇

1、加强安全制度建设

制度是我们应该遵守的用来规范我们行为的规则和条文。安全制度建设工作,是企业安全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也是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关键。安全制度是生产经营单位贯彻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国家和行业标准,贯彻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的行动指南,是生产经营单位有效防范生产经营过程安全生产风险、保障从业人员安全和健康的重要手段。要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的关系。只有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并严格执行,从制度上促进广大劳动者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才能有条不紊地组织生产,在实现安全生产的前提下保障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提高企业的效益。要在形成良好制度文化的前提下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文化,进而形成愿意遵守制度的企业安全文化。在安全制度建设方面要注意几下四点。一是安全制度建设要进一步系统化。安全制度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本着于法周延的原则,注重制度的系统性,使各项制度相互衔接、系统配套。制度出台后要相对稳定,对确实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制度也不能墨守陈规,必须及时修订、完善或废除,确保制度不脱离实际。二是安全制度设计要进一步人性化。安全制度建设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管理的双向性,要以员工便于执行为出发点制定制度,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这样也可以提高执行力。三是安全制度内容要进一步简化。安全制度内容一定要把握规律、抓住关键,解决最根本问题。要本着于事简便的原则,结合实际作出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规定,达到简单好记、明确具体、实在管用、便于执行的目的。四是工作流程要进一步优化。设计工作流程时应该尽可能减少层级、部门、环节,尽可能规定明确的办结时限,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而不是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避免管理僵化,以达到减少完成工作的困难程度和提高效率的目的。五是进一步提高安全制度执行力。建立制度是基础,执行制度是关键。先要加强制度宣贯和对制度的监督检查,尤其是要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强制性。

2、加强安全教育培训

安全教育培训是安全生产的一项最基本的工作,也是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的具体要求,也是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重要措施。安全教育培训主要内容有安全思想、意识,法律法规、技术等。安全教育培训能够使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熟悉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具备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技能,提高安全生产基础素质。新的安全理念要经过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广泛宣传教育才能逐步为员工接受,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安全宣传教育在企业安全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同时安全宣传教育对企业安全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构建企业安全文化的重要手段。安全教育培训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根据成人心理特点和员工特点进行培训。企业要经常听取员工对培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准确反映员工培训的需求,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安全教育培训的重点在于如何使培训更加具体生动、形式多样,务实有效,避免形式主义,陷入为了培训而培训的恶性循环。应教育员工从“我要安全”到“我会安全”,最终达到“我爱安全”的境界。“我爱安全”就是养成了安全的素养,安全的素质,也就是形成了安全文化。②二是要高度重视安全管理专业人员的教育培训。随着安全管理形势的进一步严峻,安全管理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的问题,对安全管理专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强化对安全管理专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其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以不断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对安全管理专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可以采用参观考察、参加外部培训、交流座谈等多种形式进行,也可以采取以考代训的方式,鼓励安全管理专业人员积极参加各类资格证书的取证考试,不断提升安全管理专业人员的专业证书的持证比率。

3、完善预防与应急

安全的对立面是事故。发生事故不但会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还有可能造成严重的人身伤害和精神伤害。研究证明,大部分的事故是可以通过有效的预防而消除的。企业应该时刻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采取以预防为主的措施,防微杜渐,防患未然,预防和消除隐患,保证安全。通过开展预防工作能够增强员工的安全理念和安全意识,规范企业员工行为,弘扬安全行为、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形成良好的安全氛围。事故预防可以降低事故概率,但还不能实现绝对的安全,所以还要认真做好发生事故后的应急工作。它是通过制定应急预案,,充分利用所有的资源和力量,在事故发生后迅速控制事故进展并尽可能排除事故,将各种损失降低至最低程度。应急工作能够提高企业的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理能力,能够切实维护企业员工的根本利益,是提升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措施。预防与应急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完善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加大隐患整改力度,及时消除事故隐患。要在全面覆盖的基础上突出对重点单部门、重点场所、重点设施设备、重点环节、重点内容等的检查,深入排查深层次、隐蔽性的潜在隐患,把预防为主落到实处。要建立隐患信息档案,制定并实施事故隐患治理方案,确定治理的目标和任务,采取的方法和措施,经费和物资的落实,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确保隐患得到及时、彻底整改。二是应急预案的后期完善。目前大部分企业均编制了应急预案,但是如何完善应急预案是目前需要加强的一项工作。企业可以通过桌面演练、现场演练等方式进一步完善,也可以通过实战或借鉴其他企业的同类事故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完善。

4、整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国际上兴起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它与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等标准体系一并被称为后工业化时代的管理方法。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企业必须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使包括安全生产管理在内的所有生产经营活动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安全生产标准化,是指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③安全生产标准化是将标准量化的原理引入到安全生产中来,是企业标准化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大部分企业都在同时开展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并且由于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工作推行较早,一般两者是分别运行,这就容易造成资源浪费,降低效率。虽然两者有很多的不同,但是两者都强调以预防为中心,控制危险源及人的不安全行为,减少和预防事故,它们都是宣贯安全文化的良好载体,也是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有效的方法和标准。安全生产标准化是管理标准,主要告诉我们做什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管理方法,主要告诉我们怎样做。安全生产标准化能够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奠定良好的基础,使体系更具操作性和实效性,有利于体系的实际执行。安全生产标准化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企业开展安全生产工作中两种非常重要的管理方法和工具,两者是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在安全管理中要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机兼容,在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同时保持职业健康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最终实现本质安全。总之,加强安全基础管理工作、不断提升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水平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意识,常抓不懈,持续改进,才能保持企业长治久安。

作者:孟艳超单位:北京市门头沟区烟草专卖局

第9篇

1.1以本质安全型电力企业为目标

本质安全型企业是基于一切事故均可避免、一切风险皆可防范的安全理念,公司提出创建本质安全型电力企业,即是要达到“人员无伤害、设备无缺陷、系统无故障、管理无漏洞、人机环境的和谐统一”的本质安全目标。

1.2深入开展NOSA体系建设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公司在投资企业中推行NOSA体系,实施标准化、程序化管理,实现与国际安全管理水平的接轨,持续改进安全管理,提高电力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和全员管理水平。公司还制订了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规划,指导投资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评级工作,促进企业形成标准、规范的安全管理。

1.3构筑应急管理、隐患排查和安全文化体系

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公司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管理原则,建立了从上到下、完整统一的应急管理组织机构。强化应急预案编制,组织应急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加强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公司建立健全以公司隐患排查分级分类管理为基础,以完善隐患排查治理责任、监督机制和考核机制为抓手,以开展安全教育培训为保障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体系。加强安全文化体系建设。每年精心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组织安康杯知识竞赛、安全生产主题演讲等一系列活动,形成了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

1.4不断夯实安全生产管理基础工作

深化班组建设,夯实安全基础。公司推进安全和谐型班组创建工作,下发了《班组建设管理办法》等制度,规范各投资企业班组管理,推进了班组安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完善制度建设,规范安全管理。公司编制了21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通过与投资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的有效衔接,促进投资企业走上规范化的管理道路。开展安全检查,排查事故隐患。公司每年根据各时段工作重点及电力行业特点,组织开展两会期间安全检查、春检、防洪度汛、防台防汛、迎峰度夏、秋检、年底安全生产大检查等活动,全年对投资企业检查率达到100%,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加强考核评价,形成激励机制。公司逐步建立了安全生产指标控制体系和考核体系,把安全生产纳入到投资企业主要负责人年度绩效考核中,形成约束激励机制。考核实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履行职责与指标控制相结合的方式,并实行“一票否决”。

二以创新发展为助推,继续探索发电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模式

2.1制定安全管理制度范本,提升投资企业管控水平

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是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和重要手段。下一步,要在各投资企业已有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基础上,建立统一的投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范本,涵盖电力生产和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要求。

2.2构建安全管理“两个体系”,明晰安全管理职责

要进一步加强“两个体系”建设,一是明晰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安全生产监督体系职责,避免“两个体系”职责不清、职能混淆的情况。二是加强安全管理机构及人员配备,落实安全管理职能,使安全管理机构及人员满足日常安全监督工作需要。

2.3规范外包工程安全管理体系,消除安全生产薄弱环节

要研究、探索管理方式,形成符合实际要求、严格规范的外包工程安全管理体系。从源头抓起,全过程管控,完善外包队伍考核评价体系,将外包队伍真正纳入投资企业内部安全管理体系,定期对外包队伍进行严格考核,建立合格外包队伍名录。

2.4开展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创建,推进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

以安全文化示范企业为样板,创建企业安全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文化活动,广泛进行安全文化宣传教育工作,把安全文化建设和班组建设有机结合,积极发动基层员工的创造性,全面推进全体员工安全思想理念转变,促使“我要安全”观念深入人心。

2.5实施反违章管理日常化,强化责任制和考核机制

第10篇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产地环境安全;基础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对于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壮大体系、培育能力、强化动力,高度重视监管的协调一致,制定适合我国国情、协调统一、易于实际操作且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建立条块结合、权责分明的检验检测体系,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认证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涵盖“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农产品产业链。

一、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农业标准化生产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农产品中质量安全问题,表现在市场上,但问题大多出在生产上,实施标准化的生产是保证质量安全、消费安全的重要举措。因此,应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进程。

一是提高农业标准化意识,增强农产品安全理念。立足“大市场、小农户”的基本国情,树立和强化农业标准化意识,通过标准化生产、工业化经营、市场化管理,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二是制定标准化生产发展规划,加快制订完善农业标准。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为中心,建立完善农业标准化法规体系,逐步实现我国农业标准体系和标准管理体系与国际惯例接轨,以适应农业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将农产品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纳入标准管理轨道,逐步建立全程技术操作规范,以及环境、安全过程控制等方面的俗迹建立配套完善的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三是支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机构,引导和鼓励标准化生产。将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作为扶持重点,落实政策,完善机构,给予经费支持,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机构迅速配齐人员、置齐设备,确保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工作的顺利推进。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普及、宣传工作的力度,引导农产品生产和流通各环节严格执行强制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积极引用推荐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鼓励采用国际标准。

二、认真抓好产地环境保护监测工作

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和源头,因此要重视产地环境的保护、监测和整治。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虽然环保部门加大了“三同时”(即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达标排放”的执法力度,但随着经济发展,工业的排污总量已超出自然的自身净化能力,特别是近郊污染事故时有发生,水污染未得到根本性控制。在农业生产上,农业投入品(如化肥、农药、馆料、植物生长激素等)使用不科学,农业生产过程中副产品(如作物稻禾干、畜禽粪便等的无害化处理、综合利用不到位,也可造成环境污染。为此,建议如下:

认真贯彻执行环保部关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条例,加快制定出台针对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管理办法,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大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和力度,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有效监督管理,努力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

以产地环境安全分类管理制度建设为重点,启动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的划分,探索实施“生产准入”制度,从产地环境切断有害物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危害途径,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的管理。特别是要加强农产品原产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凡符合无公害生产环境标准的基地,将列入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设立环境监测点,给予大力保护;凡处于工厂四周、受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污染的农田、菜地,不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环境标准要求的要进行种植结构调整。

依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有关规定,根据农产品品种特性和生产区域环境因素,着力开展农产品产地适宜性评价。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引导鼓励政策,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辅之以政府提供贷款、减免税收的政策鼓励等条件,吸收社会投资发展环保产业。

三、严格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

农业投入品包括农业种植业、养殖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肥料、种子、兽药(渔药)、饲料、饲料添加剂,用于农业初级产品生产、加工、储运的保鲜剂、防腐剂、添加剂等材料,及其它用于农产品,可能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物品。农业投入品的生产、销售、使用,直接影响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关系着人们健康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应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生产、销售和使用的控制,从源头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因此,建议如下:

加强科学研究,培育产量高、质量优、抗性强、效益好的农作物和动物新品种,加紧研发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兽药,努力提高肥料、词料和农业用水的利用率。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制度,引导企业生产无害、无污染、低毒、低污染的农业投入品,淘汰高毒、高污染的产品,并加紧研制替代产品。研究出台专门的政策法规,对农业投入品生产企业进行考核,实行登记备案制度;对农业化学投入品销售渠道进行清理,实行专营管理与专供管理,鼓励用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营销农业生产资料。杜绝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农资市场。

按照国家法律法规,以饲料及饲料添加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农药、兽药和有毒有害物质的监管为重点,建立农业投入品禁用、限用公告制度,积极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整治,加强对最终使用环节的指导,规范用药,形成农业化学投入品产、供、销、用全过程链式管理模式和有效控制机制,促进农业化学投入品市场的净化,保证农业化学投入品质量的安全和规范科学使用。

加大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农业投入品管理办法,积极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行为,坚决打击和取缔无证销售行为,为优质农业投入品销售创造良好环境。

四、结束语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健全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应以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为保障,以建立农业标准体系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完善监管体系为支撑,取切实有效施,解决目前管理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适应农业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永波.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扬州大学,2009.

[2]刘冬梅.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

第11篇

[关键词]风险预控 本质安全 体系落地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5-0152-01

0 引言

任家庄煤矿位于宁夏灵武市东北约20 km的毛乌素沙漠的边缘,是横城矿区开发建设的第一对现代化矿井,设计生产能力240万吨/年。矿井采用斜井开拓方式,服务年限54.9年,主采煤层为三、五、九层煤。目前我矿生产的特点是生产工艺复杂,参与生产的设备种类多、工种多、联合作业多,点多面广,安全管理难度大。传统煤矿安全管理主要依靠事故经验教训,管理跟着事故跑,主要采取行政推动、会议布置、集中整治等手段,管理无程序无标准,缺乏前瞻性和计划性,常常是“一个问题没解决,更多的问题冒出来”,管理顾此失彼,处于“救火式”的被动局面。2014年,我矿探索并推行的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有效地提升了煤矿安全管理水平,促进了我矿的安全发展。

1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根本特征和意义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强调以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为基础,以风险预控为核心,以不安全行为管控为重点,通过对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源采取有效的消除、减少、稀释和隔离等措施,从而实现“人、机、环、管”的最佳匹配,力求将煤矿风险降低和保持在可容忍水平。

2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推进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部分领导安全管理体系化意识淡薄,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推进人员缺乏专业培训。

在我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和推进中存在着领导安全管理体系化意识差,对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工作了解重视程度不够深入,没有把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作为提高本单位安全管理水平的手段和措施,依旧依赖于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对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工作人员培训力度不够,对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工作的投入不足,影响了体系的有效贯彻和实施。

2.2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是一个动态工程,在体系建立过程中,个别存在部分的评价考核体系中和各小项所制定的标准存在矛盾或管理环节接叉不清,存在管理工作重复交叉,职责权限不清等现象。单凭综采考核标准部分就未能体现独有的特色,如工程质量考核、文明生产标准不统一等。本质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止步于通过录入安全检查查处的危险源和人员不安全行为,并按照本质安全考核管理办法给定的运算系数和公式给出一个考核分值的简单功能。现有功能设置达不到考核管理体系自身要求,系统的维护和系统中基础信息修改的功能设置完全达不到安全管理人员的需求,且现有功能仍然存在很大的缺陷,相关安全信息基础资料的统计仍需用人工的方式来完成。

2.3 专业检查种类繁多。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中的两大元素生产过程现场控制和机电管理,每月集团公司专门成立了专业考核组进行检查考核、我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每月分一次检查考核、质量标准化3次检查互相重复。我矿相关业务部门在接受上级公司的专业考核组检查的同时还承担本安体系检查考核的准备工作,且通常以专业检查为主,以本安检查为辅,分化了集中推进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精力,无形中对本安体系的推进和落地产生了阻碍。

2.4 风险预控管理流于形式主义。

本安体系在建立和贯标过程中主要依靠“第三方”暨本安体系研究小组,搞的是“运动战”一阵风,人员专业性不强,虽然投入了较大的人力和物力,但没有真正从改进和提高我矿基础管理工作入手。目前的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仅仅是靠某几个职能部室和某几个人进行日常的运转,PDCA持续改进的循环模式形不成闭环,其它环节存在执行不力的现象。在本安体系推进工作并没有落实到安全管理的核心级,没有直接落实到班组这一级别层面,没有实现全员参与,科、队级管理和班组级落实方面存在“两张皮”或者“无作为”的现象,导致风险预控运行效果不理想。

3 完善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推进我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落地的措施和建议

3.1 发挥领导作用,确定我矿安全管理目标

煤矿领导应决定建立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所需达到的程度和目标,充分考虑内部管理需要、外部需要,各方面的结合等因素,以及是否需要外部确认,外部确认立足达到的等级,如本安一级,二级,国家级质量标准化等;提供本安体系完善和推进本安体系落地所需要的资源,做好内外信息沟通。我矿在安全管理目标确定以后,将安全目标逐层分解至科队级和班组级,科队和班组分别根据矿、队级分解后的目标再次加以分解,对能量化的进行量化,不能量化的确定时间、节点、工期。矿安全管理科负责对分解后的安全目标执行情况进行跟踪验证,最终将实现全矿安全目标的责任主体落实至每一位员工,并通过践行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矿安全文化,凝聚每一位员工的向心力,最终实现矿安全目标。

3.2 完善组织构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煤矿在采用和推进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时,应确定一个完整的组织构架,确定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化所需的各种职能。由于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化是一项长期的持续工作,在组建结构时应充分考虑体系化组织结构的长期性、人员的稳定性,人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确保由有一定安全管理基础和专业能力的人员担任相关职务,否则很难正确指导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完善和推进工作,甚至是误导。

矿长作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在组建安全管理委员会的同时,应考虑到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是目前国内符合煤矿安全生产实际安全管理理论集大成者,坚持推进和贯彻落实本质安全管理系统是一项长期任务,应设立专业科室,并配备足够的具有安全工程专业知识的人员,专职负责风险预控考核管理工作。

3.3 强化“分级管理、分线负责”的工作思路,持续推进“六化”考核。

我矿应该强化“分级管理、分线负责”的工作思路,明确和界定安全管理机构和业务主管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职责,持续推进“六化”考核,持续稳定地推进安全主体责任的落地。

按照“层次分明、各有侧重”的原则,明确矿、队、班组安全管理工作职责和工作重点。从上到下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安全责任逐级传递的“分级管理”工作机制。

六化检查考核具体为:一、检查人员全员化,充分体现全员参与的思想。二、检查内容制度化,将考核评分标准按专业分成四个考评表。每月矿领导级别考核人员分专业组,进行检查考核。职能科室考核按生产单位分专业组,做到检查、录入、整改、复查、消警的全过程闭环管理。三、检查手段多样化,既检查现场隐患,又审查内业资料,既人工检查,又利用各类设备、仪器精确检测,既有对待设备的静态检查,又有跟踪作业循环,查看联合作业执行情况的动态检查。四、检查时间动态化,既包括日常检查、月定期检查、季节性检查、特殊天气检查、夜间检查、节假日检查,又有消防器材、危险化学品等在特殊时期的专项检查。五、检查层次多元化,每次检查都要联合生产、安全、机电、技术各专业人员。参与成员包括矿领导、职能科室负责人、生产单位队长、专业技术人员、安监员等。六、检查岗位流程化,每次检查必须严格检查岗位工种标准作业流程,现场实操与手指口述结合,目的是严防“知道做不到”的问题发生。

通过建立健全分级管理、分线负责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管理网络,真正形成团队协助、优势互补、分工明确、高效负责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落实我矿的生产主体责任,有利推进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落地。

第12篇

关键词:安全管理AE公司核电建设多项目

1引 言

当前,我国核电事业迅猛发展,国家积极发展核电的新形势对核电工程安全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日趋严峻的核电建设安全形势也召唤着新的生产安全管理体系。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作为国内第一家专业化的核电AE公司,面对多个核电项目同时在建的发展要求,在企业新的生产关系正逐步形成的同时,通过改革企业组织架构与运作机制,积极探索新的安全管理体系,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2核电AE公司安全管理的理论分析

2.1 事故系统要素其致因原理

在核电工程建设过程中,人、物料和作业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交叉。由于构成事故系统的各要素会伴随着工程建设生产活动同时存在,只要有生产活动,危险和危害因素就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如果这些危险因素没有得到及时控制,就会演化为事故。但是造成“人失误”和“物故障”的直接原因却常常是管理上的缺陷,管理虽是间接原因,但它却是背景因素,又常是发生事故的本质原因。

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理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因此,在生产要素基础上建立起一定的生产交互关系,是生产得以实现的充要条件。生产中的交互关系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物如机器、材料、作业环境等之间的交互关系,以及物与物之间的交互关系。然而,当生产中的这些交互关系发生错误,在事故系统中体现为“人-机-环境”交互关系的错误,就会出现安全问题,其后果往往是以事故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就是对交互关系和交互主体的破坏。当劳动者参与到事故中时,便可能产生人身伤害;当设备与环境参与到事故中时,便可能产生设备的损坏与环境的破坏。

因此,生产安全需要多因素的协调与组织才能实现。我们也同时找到理论依据来解决生产安全问题,即从解决生产中的各类交互关系入手,通过协调生产中的各类交互关系即“人-机-环境”来达到和谐,以减少甚至杜绝事故的发生。

2.2 安全管理的产出与价值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安全与生产是相伴而生的,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事故的发生,最直接的表现是阻碍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安全管理活动,是阻碍事故发生与发展的预防性活动,归根到底是一种生产活动,更是一种经济活动。

生产活动创造产品价值,生产过程也即是产品价值实现的过程。安全管理活动的产出也是伴随在生产过程之中实现的,是在产品价值的实现过程中相伴而生的。安全的产出是一种无形的价值,其孕育在生产活动中,生产活动的成功和顺利进行便是安全的产出所在,也即避免了事故,如避免人员伤害、设备损坏、环境污染、名誉危机等等。而避免事故状态下所导致的价值损失如公司名誉损失、事故处理费用、停工停产损失、设备维修费用、伤员治疗费用、政府处罚费用等正是安全所创造的产出和价值。良好的安全业绩本身已经成为市场竞争中的一个口碑、一张名片、一个合作意向、一份订单。面对核电建设市场的机遇与竞争以及核电的特殊敏感性,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安全在核电建设生产过程中的价值所在。

3 核电工程安全管理的特点及内容

3.1 核电建设工程的特点

核电建设是一项高技术、高难度的复杂系统工程。整个核电建设项目包括核岛、常规岛、公用配套设施等数百个系统,涵盖了数十个专业,因此其中的配合协调关系错综复杂。在整个工程实施过程中,有大小作业十余万项,各作业之间的接口类型众多,数量庞大,主体设备、关键设备的制造难度大,性能要求苛刻;施工过程中无论是土建还是安装工程,施工量庞大,技术要求高;调试启动过程综合性强,技术复杂。

核电建设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系统,是由人、机具、材料、信息、流程、规则等构成要素通过复杂的交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面对核电站建设这种复杂的社会技术系统的安全问题,不能单纯地强调技术措施或管理措施,必须综合考虑个体、群体、组织、技术、管理、环境等要素整体的交互关系。

3.2 安全管理的目标和内容

核电建设安全管理最根本的是以保护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也即劳动者的生命和健康为首要任务。核电建设与其他生产行业一样,安全管理的内容虽然很多,但从理论上概括,无非是对人、机、环境及其交互关系的管理,涉及生产力、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一方面,核电工程要安全生产,就必然涉及人、材料和设备工具。这些都是生产力的要素,必须把这些要素有效组织协调起来,才能确保生产安全;反之,当各要素间的交互关系发生错误时,必然出现安全问题。怎样把各要素组织好,这是生产力的合理组织问题,主要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属于生产力方面的问题。

另一方面,企业的生产过程,不仅仅是人和自然要发生关系,而且人和人之间、各相关方之间也要发生联系。为确保生产安全,需要通过一定的规章制度去组织与协调,需要有严明的纪律去约束人的行动,需要有严格的制度去监督人的行为。这主要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属于解决企业生产关系的问题。

4 核电AE公司安全管理体系模式

4.1 核电AE公司安全管理思路

核电工程的复杂性为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在当前多项目多基地的项目管理格局下,紧密围绕专业化、自主化、标准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战略目标,通过不断提升核心能力,形成一流的核电工程总承包能力,充分发展企业的生产能力,已经实现了从“单项目”向“多项目”的成功转变。

同时,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按照集约化、矩阵型、项目式的运作要求,落实企业“项目团队”、“业务中心”、“职能部门”三类组织的定位,完善“两级矩阵”的运作模式;以市场化为手段,大力推进“分层运作、分权经营、分灶吃饭”经营管理思路的转变。将新的生产关系落实到组织的调整与运作中,使得各类组织形成合力,以适应企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在企业生产经营所面临的外部形势与使命、内部组织与运作已发生了深刻变化的同时,必然需要建立新的生产安全管理体系,以适应并满足多项目形势下核电建设发展的需要。

4.2 安全责任体系建设

AE公司的横向职能部门、业务部门,纵向的上下游单位,都要承担起安全管理的责任来,做到“谁管生产谁就必须管安全”,要把核安全“纵深防御”的理念真正有效地贯彻到安全管理工作中。

安全管理要实现分层运作,项目层是公司层的补充,承包商是项目层的补充。现场安全管理也需要向核电的质量保证QA和质量控制QC相互促进一样,明确生产人员对安全管理的QC责任和安全专职人员对安全管理的QA责任,安全管理的QC是控制具体的事件、缺陷,安全管理的QA是通过事件透过现象看本质,解决整个体系的问题,发挥每一名员工的安全积极性,将安全业绩与薪酬利益和个人提升挂钩,协同作战,互为补充,才能真正发挥一个组织的效率。

4.3 安全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

安全标准化工作是核电AE公司在多项目形势下开展安全管理工作的关键,安全标准化工作是对安全管理体系的规范与完善,是解决顾此失彼与良莠不齐问题的具体手段、工具和方法,是从领导者、管理者、作业者、监督者、作业活动、工作过程、设备设施等全方面、全过程提出标准要求,以便有力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安全标准化可弥补目前多项目多基地下人员、管理、技能、经验等方面不足的“短板”。参照国际一流AE公司的安全管理标准不断自身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多个同时在建核电项目的安全管理水平和安全绩效。

4.4 各业务板块中的过程安全控制

安全管理的必须落实到核电建设的全过程之中,包括在设计、设备采购、土建和安装施工、调试启动等各大业务板块的各个工作过程都必须包含以“事故预防”为核心思想的安全控制工作。

设计板块是AE公司的龙头,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在未来的现场规划、土建和安装施工过程、调试启动过程甚至是核电投产运营后可能会引起人身伤害、设备损坏、环境污染等方面的事故,设计阶段存在的这些问题就成了在其他业务板块生产实现过程中的事故隐患,所以做到安全从源头控制。

采购板块,最主要的是购买安全、可靠、高性能、高质量的设备,减少人机交互过程中“机”出现隐患的概率。采购过程中加强对进入现场的设备服务或技术服务人员的安全控制措施和安全监管。

在施工板块,要从施工合同启动之初,从施工单位资格审查、招评标等过程进行严格控制。在项目现场人员复杂,农民工、临时工、合同工、外包劳务队构成了生产一线的主体,整体文化水平低、素质差,又缺乏行之有效的岗前安全培训,生产作业中盲目蛮干、违章作业较多,这都进一步增加了工程安全管理的难度,也是核电工程安全管理的重点。

调试板块的人员,文化水平和素质相对较高,但是在生产过程中并不能高估其安全水平,目前的调试人员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安全技能、安全习惯参差不齐,安全培训和安全技能同样需要加强。调试板块是核电建设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重要过程,不能忽视在与土建、安装各种交叉作业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更不能忽视其上游业务板块在生产过程中所遗留的事故隐患和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