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零售商业模式

新零售商业模式

时间:2023-09-01 16:57:05

新零售商业模式

第1篇

关键词:商业模式创新零售

当前,我国传统零售业正面临电子商务Ⅱ出咄逼人的攻势以及自身经营转型的巨大压力。对零售企业而言,如何根据业态发展规律,结合自身实际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创新之路,需要基于商业模式创新的内涵、路径和策略的冷静思索和切实行动。

零售商业模式创新的内涵

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构建与创新是近年来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热点问题。关于商业模式定义,理论界较有影响的观点主要有四类(李东等,2010):一是逻辑说,即商业模式是企业进行价值创造的总体逻辑;二是故事说,即商业模式创新就是讲一个关于企业经营活动的新故事;三是机器说,即商业模式是一种把能量转化为任务执行的装置;四是关系说,即商业模式是跨企业边界的关系组合模板。每一个成功或失败的零售商业模式,都可从上述四个方面进行解读和剖析。除了这些共性特征外,笔者认为,零售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内涵是更有效率的服务创新,具体包含两层含义:

1、提升流通效率。零售是从生产到消费供应链的一个环节,其发展和创新不能局限于自身,而应该着眼于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流通效率。事实上,零售业的演进过程就是流通效率更高的业态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无论是传统的“砖头加水泥”模式(bricks and mortar),还是当下炙手可热的“鼠标加水泥”(clicks and mortar)全渠道模式,零售企业围绕提高流通效率不断创新商业模式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在供应链中的地位,甚至成为供应链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2、聚焦服务创新。零售企业的两大核心问题是“卖什么?”和“怎么卖?”与此相应的商业模式创新可分为经营内容创新和经营方式创新,或者说商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当前,“制造”日益成为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行为的一环,用户已经取代产品成为了商业模式的关注重点,以IBM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企业正在努力完成从制造到服务的转向。在这样的背景下,零售企业更应该回归商业本质,围绕服务创新构建和创新商业模式。

零售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路径

成功的商业模式需要对创新路径进行认真思索和战略布局。对零售企业来说,其创新“路线图”至少包含以下三个相互衔接和交融的步骤:

1、发现需求、创造价值。商业模式的价值逻辑学说认为,商业模式是兼顾顾客价值和企业价值的特殊机制。商业模式创新的实质就是价值的再创造和再分配。当前,零售企业的身份更多地由销售转向需求,在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已经不仅仅是要发现和满足消费者表面的、物的层面需求,正如现代营销学的奠基人之一——莱维特所说:“顾客来买的不是5毫米直径的电钻,而是直径5毫米的孔”。零售企业要善于发掘“可视”需求背后的需求(Beyond the visible demand),这才是顾客的核心价值主张,离开了这一点,任何商业模式都无法成立。零售企业如果固守现有的引厂进店、联营扣点、通道收费模式,以期最大可能“剥夺”消费者剩余,“压榨”供应商利益,必将难以为继。另一方面,零售企业如何在创造消费者、供应商等利益相关方价值的同时获取自身利益,是构建和创新商业模式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如果过分强调顾客价值创造,忽略企业的自身价值实现,长期不能获得合理利润,大量“烧钱”后最终也只能是。惨淡退出,导致“不创新是等死,创新是找死”的两难局面。

2、对接战略、统筹规划。对零售企业来说,发现有价值的市场需求还只是第一步,作为一个进入门槛相对较低的行业,市场聚焦和顾客定位在很多情况下是“公开的秘密”,没有哪家零售企业能够长期锁定顾客并为之提供不可替代的垄断性产品或服务。商业模式是企业战略的匹配因素而不是替代品。对企业来说,“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不是两个问题而是问题的两个方面。零售企业在制定战略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商业模式的配套,在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时候要考虑企业战略目标和意图,在战略目标的统领下,对各组成要素进行统筹规划,使商业模式创新成为战略实施的载体和依据。

3、整合资源、发掘能力。资源和能力是企业经营发展的基本要素,也是商业模式的运行基础。创新商业模式要破旧立新,企业在人财物各方面需要具备一定的资源和投入。除了有形的资源和能力,这里笔者还想强调的是勇于改变的意志和能力。从长远来看,“时过境迁”都会使任何一种曾经有效的商业模式失效,最终走向消亡。在一个既有的落后的商业模式下,企业无论进行怎么样的改良或改善,都会被那些实施了更先进更有效的商业模式的企业所淘汰,就像摩托罗拉、诺基亚被苹果、三星超越,柯达胶卷被数码技术淘汰一样。对零售企业来说,同样不应固守某一种商业模式,即使它曾经多么地有效。商业模式是连接企业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的桥梁,合理的商业模式能够将企业核心能力转换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同时通过商业模式的不断调整和持续创新进一步加快形成和壮大企业的核心能力。

零售商业模式创新的策略选择

商业模式创新不可能“一招鲜、吃遍天”,零售企业要根据其所处的时空条件,采取相应的创新策略。当前零售商业模式创新在策略选择上呈现出以下趋势:

1、从价值转移到价值创造。如前文所述,商业模式的核心要素是价值,具体包含价值转移和价值创造两个维度。传统的零售商业模式主要是从上游的生产商、经销商到消费者的价值转移,零售企业的价值创造功能主要体现在降本增效上。比如,通过集中采购降低采购成本,通过连锁经营、统一管理降低营运成本,通过建立物流中心、采用先进物流技术降低物流成本,等等。当前,随着零售企业的身份越来越由销售转向需求,零售商业模式的价值链更多地表现为从消费者到上游生产商和经销商的逆向价值创造。零售企业通过与消费者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详细掌握顾客信息,不断满足消费者在功能和心理上的个性化需求,持续提高消费者生活品质来创造价值,进而在销售、物流、采购等环节获得更多的主导权,更加深入、广泛地参与到供应链价值创造全过程。

第2篇

关键词:商业模式创新 日本零售企业 经验 启示

商业模式的基本内涵

高金余和陈翔(2008)两位研究人员将商业模式界定为“企业组织实现价值创造的一种独特的运行机制,主要是以一种体系结构为框架实施商业活动,旨在帮助客户获取效用的同时实现预期的利润”。Magretta(2002)的观点主要是,这一概念需要从主要参与主体和不同主体的差异性、相关价值的定位、市场运行和市场关系等角度去理解。而张扬和赵佳(2008)两位研究人员主要基于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回顾,认为很多人对商业模式的认知通常都将两类含义混淆在一起,一类含义是理解为公司在开展商业活动时采用的方法和途径;另一类含义在于模型所代表的含义。通过对学者以往研究的梳理可知,并没有以零售企业利用商业模式创新为对象的研究成果。本文选取了日本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零售企业的成功经验进行深入探讨,试图对商业模式创新进行全面阐述。

针对日本百货集团三越公司的分析可知,在该公司以往“越后屋”的发展阶段,可以在众多的和服绸布店中脱颖而出,成为该领域的龙头企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该公司创新运用了“明码实价现银销售”这一崭新的经营理念。三越公司在刚进入市场时,该国在服装零售领域已经形成了众多的大型零售企业,提供各种各样的产品,覆盖非常全面。越后屋虽然只是一个后进入的小公司,但是因为率先运用了“明码实价现银销售”的特色经营方式,就在很短的时间里实现了市场领先地位。由此可以看出,越后屋之所以能够成功上位,内在根源就是运用了新的经营力量实现了商业模式创新。日本大荣集团现在是名闻遐迩的大型连锁超市,而它的前身是一家以“面向主妇的大荣”为主要特色的药店。该公司的重要借鉴意义体现为在日本第一个采用了“一站式”服务和“自助式”销售的创新营销模式,实现了经营手段的根本演进,并以此推动了商业模式的创新发展。

本文从上述成功做法中提炼出了商业模式的一种新的界定方式,主要是利用下面公式来表达该概念:商业模式=经营内容×经营手段。该式的经营内容包括的是零售企业经营的主要产品种类、规模以及档次等,经营手段可以看做企业管理自己、争取客户的重要方式。针对该商业模式公式的分析可知,商业模式能够创新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就在于经营手段能够得到根本性的创新。这种创新路径也帮助流通业实现了规模效益(主要规模化的进货和销售)和产品的范围效益(主要是不同产品的综合、全面运营)。以前面提到的大荣集团为例,正是因为实现了上述效益,从而在该国的零售领域占据了统治地位。所以,可以将经营手段的创新发展,看做是现代商业模式创新发展的合理方向,是能够帮助新进企业在一定的时期里就可以占据市场优势地位的重要推动因素。

日本零售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探析

以下本文采取刚构建的商业模式公式界定,来针对日本当前代表性的零售企业的商业模式进行探讨。该类零售企业有着一致的特点,就在于都是从最初实力不强的小企业经过一段发展后才逐步实现规模化、领先发展的企业。

案例一:日本迅销集团(Fast Retailing)。该公司最早出现在1963 年,主要从事零售经营业务。该公司利用市场整合和兼并机制,将各类有着非常强的发展潜力的国际企业逐步融入到公司体系里,实现了更多的收益,并且快速发展,最终成为一个庞大的跨国集团。近些年的时间里,该公司的发展进一步加速,迄今为止该集团形成的9个主要品牌在全球范围里已开张了超过1600家的销售店铺,从而在日本服饰零售领域占据了龙头地位,在亚洲区域的服饰零售行业中也占据了领先地位,并且在世界范围内成为行业的第六名。

在上述的探讨中发现,这一公司采取的新型的经营手段主要就在于“迅销”,实现了快速销售的精华,该公司的名称和主要的特色经营手段之间融为一体。从该公司的经营内容来看,主要是以“优衣库”品牌为核心的休闲服饰的销售,同时集团设立的零售店的名称也都是依据“优衣库”品牌而确立的。可以说,迅销特色商业模式中,“迅销”成为全集团最具有代表性的公司品牌。不过本文的观点在于,迅销商业模式虽然对该公司产生了明显的价值,却会制约公司今后在多元化方面的发展;或者说,就是因为这种极具特色的经营手段,使得该公司很难进入到高级的时装层面经营新的内容。

案例二:“良品计画”集团。该公司最早出现在1990年,公司的名称就是株式会社良品计画。到目前为止,该公司已发展为一种国际性的企业组织,已经经营了4000种左右的商品。以2008年5月底作为统计的时点,该公司在日本全境里一共设立了338 间店铺,门店体系已经覆盖了英国、爱尔兰、法国、韩国、中国香港、新加坡、中国大陆以及中国台湾等国际性的市场领域。无印良品是该公司的主要商品品牌,这一独立品牌在该领域的市场上已经具备了明显的市场影响力。

该公司的特色经营手段可以用公司名称“良品计画”来表达,也就是说,以供应优良产品为特色。在这一基础上,公司将自己经营的产品称做“无印良品”,也就是指虽然还没构建品牌,但是品质优良的产品,该名称实际上也成为了该公司下辖的众多零售店的店名。该公司在供应商品过程中,主要是针对材料进行科学筛选以及优化制造流程,提升包装水平来保证商品的“良品”属性。虽然公司商品的售价会保持在较高的水准上,可是因为产品有朴素的外观,并且能够提供可观的实用价值,还是成为日本消费者普遍喜爱的对象。实际上,该公司一直被称为“杂货中的名牌”。该公司的上述特色经营手段,实现了主要商业模式的演进,从而推动该公司在很短的发展时期里,就很快成为世界范围内的著名零售企业。

案例三:“asukuru”公司。该公司的前身就是原来的日本大型文具制造企业“股份公司plus”下属的一个部门,最早出现在1993年,在经历了快速发展后在1997年该部门被分离出来升格为分公司。“Asukuru”这一日文单词的含义是指明天来到。该公司主要采取了“为顾客而进化”这一核心服务理念,以国内企业在商品和服务等各方面的需求为对象给予“asukuru”式的服务,也就是“明天送到”的快速服务。按照2008 年日本经济产业省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该国一共600万企业里占据了95%比例的是中小企业,而asukuru一开始就将目标客户群体锁定在庞大的中小企业,并且将服务产品定位在满足这些中小企业基本办公用品的需求,并且承诺第二天送到。

该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创新了多样化的内容。举例来说,在订货方式上和以往流行的看货订货不同的是,采取了看目录订货新措施。也就是说,顾客可以依据公司利用报纸渠道提供的产品目录或公司网站上及时更新的产品目录,按照一定的流程完成下单订货。同时,如果顾客没有在订单中指定确定的送货日期,货品也会尽可能在当天,或者最迟不会超过第二天的时间里,送达客户在订单中要求的地点。此外,对于交易价格高于含税1500日元水平的商品,该公司都提供了免费送货的服务。在上述创新之外,公司构建了365天的时间里退换货制度,并且采取了每月结算的货款交付方式。

日本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启示

总结和分析日本零售企业的一些标志性的商业模式,可以合理地判定商业模式创新在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判定能够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是商业模式一定要进行创新。企业在商业模式方面,从最初的选择到实践发展,以及结合发展实际进行调整或再造,最终演变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就构成了商业模式的单个循环周期,在这一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属于一定程度上的创新。这种状况主要源自于商业模式的本质。无论是选择,还是在一定时期确立商业模式,企业都是以创新的方式来实现的。企业的商业模式的内在独特性和适用性提出只有创新才是形成的基本路径的要求,一切企业都不能完全套用已经存在的商业模式。

二是商业模式创新应将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放在核心位置。要实现商业模式创新,就一定要将顾客价值最大化的原则及时体现。这种创新活动一般都是从关注顾客价值出发,并且以满足这种价值的实现和提升要求形成新商业模式,从而使得企业能够得到更多的赢利机会,并逐步确立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由此可以把商业模式的生命力强弱和带给服务供应主体和消费主体的总价值水平之间对应起来。举例来说,阿里巴巴推出的诚信通、支付宝等网络交易工具取得的成绩,在于将诚信作为一种新型资源用于价值创造领域;利用和雅虎的合作,该公司初步探索了“搜索+商务”的模式创新,进一步增进了该公司提供的在线交易方式的效率;而阿里软件等工具的创新服务,使得三种电子商务模式得以有效融合。此外,该公司还在网络方面加大创新力度,从而进一步增进自身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三是商业模式创新一定要落实在效率和成本优化上。新商业模式一定要能够推动企业资源的整合运用,使得企业所有资源的配置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此外还应当注意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兼顾客户需求的满意程度。只有不断强化每一类资源对企业的价值体现,新的商业模式才能够成为发展助力。而且商业模式创新还一定要能够有利于企业管理效率和业务工作水平的提升,从而为顾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内容,有效延伸价值链,不断实现更高的成本控制目标。要达到这些目标,企业一定要明确自身在价值链条中的地位和要发挥的作用,并且在清晰掌握客户获取更多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内在规律的前提下,根据发展的要求适时调整企业开展的该项价值活动,使得活动联系得更加紧密,运行得更加通畅,从而利用合理的协调、整合、匹配等手段或措施,保证企业所属的价值链的运转能够达到更高的效率,为企业差异化或成本战略目标的落实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结论

本文主要选取了日本零售领域的三家成功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对于它们利用新的商业模式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路径进行了探析。该类企业能够从最初的弱小主体快速成功的类似秘诀就在于“经营手段创新实现商业模式优化”的基本路径的落实;同时,在创新经营手段上能够体现的超过竞争对手的优越性和各种效益,是最终形成商业模式竞争力的源泉所在。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我国的零售企业要想走上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不应该只是学习表面化的东西,还要全面分析成功企业在经营手段方面的创新背景,并且深入理解采取这些手段的基本内涵,从简单的模仿和套用中突破出来,学习著名企业成功商业模式中的精髓,构建具有自己特色价值的商业模式,实现快速健康发展。

1.高金余,陈翔.互联网环境下的企业商业模式概念和定位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8(4)

2.原磊.零售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J].经济管理,2009(3)

3.杨平宇,尉郁.商业模式创新的重新解读―以日本著名零售企业成长为例[J].江苏商论,2010(4)

第3篇

(一)零售业的总体经营规模较小

我国零售业的发展相当迅猛,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商品市场的多元化,我国零售业的商品零售总额的平均增长速度在10%左右,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与国际零售巨头相比,我国零售企业在经营规模和销售总额上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国际零售业巨头沃尔玛一年的零售额在3100亿美元左右,而我国最大的零售企业百联集团一年的销售额在800亿元人民币左右,所以,我国零售业的总体经营规模较小。

(二)零售品牌价值低,配送水平较低

品牌对于零售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我国大部分零售业相比外国零售业而言,品牌价值较低。传统的零售业对品牌的认知相对较低,在打造品牌方面,缺乏相关经验。有些零售业打造的品牌与其他零售业没有较大的差异性,难以与其他品牌进行区分。在物流配送方面,我国物联网的建设起步不久,还不够完善,整体的物流配送水平较低,配送硬件设施较差,缺乏完善的物流信息化系统管理制度,一些零售企业甚至是手工操作,零售业对于互联网的应用仅停留在内部管理或者是零星的结算上,没有上升到供应链的客户关系管理层面上。

(三)零售业态和形式的多样化

我国零售业虽然发展时间较短,但是零售业的零售业态多种多样。常见的业态有:百货店、超市、便利店、专卖店、购物中心和网上商店等。百货店由于地价高、交通不便等原因业态逐渐淡化。而以大销量、低成本著称的超市已经成为我国零售业发展的主流业态。便利店、专卖店等零售业态更是遍地开花,发展势头强劲。购物中心和网上商店等新型的零售业态开始大面积推广,成为零售业态发展的主要形式。

(四)零售业面临激烈的竞争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大零售企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依靠增加新的店面增强实力已经越来越难,各个零售业开始转向对企业的并购和规模的扩展上。当前零售市场已逐渐饱和,通过收购或兼并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壮大自身的实力,达到快速扩展的目的,另一方面能够将竞争对手转化为合作伙伴,共同对抗其他强大的竞争对手。

二、传统零售企业转型策略

传统的零售企业向电子商务转型已经成为一大趋势,传统零售企业把握这一难得的机遇,深刻认识到电子商务给零售业带来的发展前景,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在意识上和制度上,在销售方式和方法上加快向电子商务转型的步伐。

(一)建立符合零售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

电子商务主要是将传统的零售模式展开,以互联网为依托平台进行销售。在电子商务平台上,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来开展业务,而作为消费者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了解到更多商品信息,让购物变得方便、快捷。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对零售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它也是传统零售企业转型的关键所在。而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工作量大、过程复杂,需要考虑在企业物流托运、资金运转等各个方面。不同的零售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经营状况,运用不同策略或方法,建立有利自身经营和发展的电子商务平台。

(二)利用中介平台模式

大多数传统的零售企业对电子商务平台并不了解,但迫于市场形势发展的需要,决定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针对这种情况,他们可以选择中介平台。中介平台是电子商务运营为传统的零售企业特别打造的平台,传统的零售企业只需要支付一定的资金就可以将商品展现在别的电子商务平台上。目前,我国最成功的中介平台就是淘宝旗下的天猫商城,一些中小型的零售商比较青睐淘宝网,而天猫商城则是采取发电BC2经营管理模式,该模式在商家入驻、费用征收和购物体验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并取得极大的收益和良好的使用效果,天猫商城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很多大型的零售商纷纷入驻淘宝商城。

(三)利用成熟的平台模式

针对市场饱和与行业壁垒,收购是企业进入另一个领域最好的方式,也是零售企业经常运用的手段。在传统零售业向电子商务的转型过程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例如:沃尔玛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前,通过收购1号店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这次收购也让沃尔玛在我国电子商务市场扎稳了根,我国一些大型传统零售商业可以借鉴这种方法,通过成熟的电子商务平台促进自身的发展。这样既可以弥补大型传统零售商在众多方面的不足之处,让零售商将资金进行有效的周转,还可以简化传统零售企业转型中面临的各种复杂的程序,在一定程度上缩短的传统电子商务的转型时间,同时避免因为大笔资金投入而造成的风险。

(四)建立全新的平台模式

有些大型零售商会根据自身的需要建立全新的电子商务平台。这种手段的好处是可以保持消费者对大型零售商原有品牌的认知度,并且能够牢牢地掌握原有的客户资源。采用这种手段的大型零售商如:苏宁电器建立苏宁易购、国美电器建立了国美网上商城和库巴购物网、百胜餐饮建立了肯德基宅急送和必胜客宅急送、新世界百货建立了新世界百货商城等。这种自建电商平台的手段可以细分为三种具体的模式:第一,线上业务配合线下业务。该模式属于一种不对等的模式,大型零售商则将这种模式看做一种全新的销售渠道,对于传统零售商而言,相当于增加了一个传统市场,对零售商本身运营管理没有较大的影响;第二,线上业务和线下业务同等发展。这种模式也是大型零售商使用最为广泛的模式,它在保存传统零售企业实力的同时,扩展线下业务,加大产品的渗透力度;第三,线上业务突破线下业务。这种模式在大型零售企业中使用较少。一方面,大型零售企业采用这种模式会丧失原本在零售行业的优势,另一方面大型零售企业没有足够的运营管理经验实现彻底的转型。

三、结束语

第4篇

关键词:电商之争 零售商业 竞争定位

研究问题的背景回顾

最近几年,传统零售业在全球范围内均呈现增速放缓之势,传统零售商的销售额或利润额大部分表现为同比持平甚至连年下降,依靠新增门店拉动零售增长的平面扩张模式难以为继,开店与关店之争成为诸多大型零售商面临的决策难题,而部分大型外商百货也开始撤资中国市场。与此同时,网络购物和电子商务却在国内市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大型电商企业的扩张趋势不降反增,与实体零售的增速放缓形成明显对比。在各大电商企业加速扩张并争夺市场份额的背景下,实体零售商也纷纷涉足线上销售领域,通过开拓网络流通渠道和布局线上与线下“双线”运营来寻求新的零售增长点,而传统“店商”立足实体零售资源向线上零售的延伸,无疑在改善服务绩效、丰富顾客体验等层面更加具备优势,也进一步加剧了“电商”之争。

2012年8月,电子商务领域最热门新闻就是京东与苏宁的价格大战,由电商京东率先发起的低价攻势不仅得到国美与苏宁线上、线下的强势回应,更引来当当、易讯、亚马逊等在3C 品类上的有力反击,但最终引致商品缺货、无故撤单、物流爆仓、服务下降等一系列问题。2013年4月,电商之间的价格大战再掀高潮。先是国美、苏宁两大传统家电零售商于2013年4月18日分别通过线上销售渠道国美在线和苏宁易购打出“全品类全线让利”的低价促销牌,随后易迅网、当当网、聚美优品、乐蜂网、1号店等十多家品牌电商纷纷跟进,使3C家电领域的价格大战迅速蔓延至图书、服装、化妆品等多品类齐发的价格混战,但恶性竞争使消费者基于价格促销的网购需求大打折扣,价格促销在带动各大电商的商品销量方面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事实上,无论是2012年“8·15”价格大战、还是2013年“4·18”价格混战,均是打着低价噱头的“宣传攻势战”。以2012年“8·15”价格为例,从一开始就频遭媒体抨击、后经发改委价监局调查认定的“虚构原价、未履行零毛利承诺、标明无货实际有货、重合商品少”之四宗典型“罪状”来看,一是京东、国美、苏宁三家电商均存在“促销价高于之前7日内交易最低价”的虚构原价行为;二是对于“京东大家电三年内零毛利率”的承诺,相关部门实际抽查发现,部分商品即便促销后最高毛利率也达10%;三是对于价格战中承诺低价出售的商品、尤其是降价幅度最大的所谓“热销”商品,较多处于“缺货”状态,价格战当天苏宁的缺货率为11.12%,京东商城为29.63%,易讯、国美、库巴等也都处于10%的缺货水平上,但正是这些承诺低价而标明“缺货”的商品,实际调查结果却显示各大商家的仓库实际是有货的;四是参与价格战的各大商家的产品重合度很低,可比价的重合商品不足300件,比如海尔空调,京东商城共有20款、苏宁易购有41款,但其中相同的仅有2款。

由此可见,将历次所谓的电商价格战定义为打着低价噱头的“宣传攻势战”更为妥当,而综观零售业在最近几年的发展变化,各大电商之争实则也是我国零售商业发展问题的集中呈现。本文以此为背景,尝试厘清电商价格战背后的零售商业发展问题及其解决思路。

电商之争的实质与原因

(一)电商之争的实质

在以低价竞争为宣传攻势的电商之争背后,显然还存在着一些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首先便是对历次电商之争的实质应予以何种定位。鉴于历次电商之争并未体现出实质性的价格优惠,所谓“价格大战”其实更应定性为高调的“宣传攻势战”,本质上均是线上电商用低价竞争扩大市场份额、而实体店商通过布局“双线”零售网络企图通过线上、线下同步回应以维护渠道控制的零售商业模式之争。

然而,既然是商业模式之争,缘何锁定“低价”作为竞争噱头?理论上讲,电商企业的核心优势并不应局限在价格层面,网络购物更多应是凭借商品品类齐全、节省购物时间、减少搜寻成本、增加产品可获得性、缩短面市时间、丰富顾客体验等特定优势而被视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消费方式。

从国外经验来看,线上销售并不一定在价格方面占据绝对优势,最便宜的东西也经常不在网上,网络购物对消费者而言更多就是一种消费方式。但在国内市场,电商企业的价格竞争却几乎是一触即发,一旦某个品类出现挑战式的低价攻势,各大品类的电商均大多采取“以战止战”的方式跟进低价宣传,这显然反映出我国零售商业模式背后的诸多问题,也就是要进而探明低价攻势能够一触即发的原因。

(二)电商之争的原因

其一,是服务层面的原因。从零售商的角度来看,近年来国内领军型零售企业的成长模式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通过大手笔的跑马圈地、滚动式的新增门店,各寡头零售商得以迅速扩张并争夺市场份额。但与此同时,各大零售商之间的竞争也呈现出高度的同质化特征,不仅在产品选择、顾客定位、销售服务等方面的差异没有完全拉开,线上销售的服务创新也比较有限,线上销售模式几乎只是对线下销售模式的简单复制,导致线上和线下的竞争差异也十分有限,从而线上销售的优势主要还是集中在价格上,电商之间的争夺也就只能暂且聚焦在价格上。

其二,是盈利模式的困惑。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买方市场逐步稳固以后,国内零售商在赚取进销差价的自营模式中普遍经历了从“十点利”到“五点利”再到“零点利”的演变过程,零售行业竞争加剧、利润空间缩减以及经营风险加大等因素共同推动了“通道费”盈利模式的形成和蔓延。由赚取进销差价转向收取店面租金使实体零售商获得了新的收益增长点,但也由于自主经营缺失而使零售商业的核心竞争力逐步弱化。对于电商企业或者实体店商开拓网上销售渠道而言,原本是凭借网络资源和技术创新实现零售转型的利好机会,但受实体零售商盈利模式的影响,目前的线上业务并未在自主经营方面实现应有的突破,而更多是复制了线下的通道费扩张模式。如果暂时只能依靠投资人和供应商的资金来维持高速度的平台扩张,则必然会忽视自主经营创新以及供应链能力的提升,频频爆发的价格战也就在所难免。

其三,是消费层面的拉动。与国外情况相比,国内电子商务的发展显然还面临着比较特殊的消费背景:目前网络购物迅速扩张并不能说明我国的电子商务就有多发达,而是更多迎合了消费者“图便宜”的购物心理。这几年网上销售在国内迅速发展以后,消费者“货比三家”的购物心理明显是得到了更加便利的支持条件,尤其是在线上和线下缺乏服务差异的前提下,很多消费者已经习惯于去各大实体店“看样品、比型号”,敲定购买意向后再通过网上购物平台“价比三家”,大部分消费者最终是选择价格折扣最优的电商平台来购买支付,这样很多实体店实则演化为消费者“看货”的地点,很多消费者在享受实体店的购物指导和相关服务之后,实际最终是把钱掏给了出价最低的电商。从这个意义上看,电商之间的价格战也应算是一种市场行为,消费者有低价的需求,企业难免就会纷纷迎合这种需求。

其四,是流通成本的问题。从根本上讲,目前国内制造行业正处于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过程中,低价竞争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在生产环节的利润空间已经被反复压缩的前提下,流通环节的费用节约尤为关键。但从现实状况来看,随着流通渠道多样和流通环节减少的新型流通体系逐步建立,国内流通成本依然存在居高不下的现实难题,近年来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比发达国家平均高出10个百分点左右,各个行业的国内流通成本普遍高于国际水平。在生产成本难以压缩、流通成本居高不下的前提下,如果真金白银地来一场价格大战,无论对电商企业还是实体零售商来讲都是不小的消耗。从而,在消费者存在低价需求、各大零售商又经不起低价消耗的情况下,这场所谓的价格战最终只能是宣传攻势居多,所谓的价格大战也只能拼个低价噱头。

店商与电商的竞争定位

最近几年,由电商企业所领导的“纯鼠标”商业模式在家电、服装、图书、化妆品等流通领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当然这与上述产品的流通特性有一定关系,目前线下零售商也相继开辟线上平台作为传统商业模式的一种结构调整;然而,这种趋势是否就能说明线上与线下销售模式之间必定是你死我活的惨烈拼争?线上电商与线下店商之间的竞争该如何去认识,厘清其中的定位其实是很重要的问题。

一方面从电商企业的角度而言,长久之计在于创新盈利模式。目前的趋势是,国内消费者面对宣传攻势正在日趋理性,价格在未来不应是理性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决定性因素,而随着传统零售店商的线上线下结构调整日臻完善,“双线”零售模式就显得相对完整,在增加顾客体验和提升服务绩效层面也更具优势,如此一来,电商企业的线上销售模式将如何获取竞争优势?目前价格战能打得起来,其实也佐证了低价策略下网购群体的顾客粘性相当有限。但从国内B2C电商的现行盈利模式来看,在差价销售毛利率不断压缩的情况下,线上销售的电商却越来越向实体店商的“通道费”盈利模式靠拢,供应商的进场费和销售“返点”开始成为重要利润来源,这也正是目前各大电商争相扩大销售平台的原因,但在低价攻势下,这种销售平台的扩大更像是投资人士戏称的“烧投资人的钱、请全国网民的客”,仍是不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和扩张路径。

另一方面就实体店商而言,近年来由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的渠道下沉时有发生“水土不服”现象,更是凸显了线上销售渠道的投入对于渠道结构调整的作用。然而,从“钢筋+水泥”走向“鼠标+水泥”毕竟不是依靠持续“烧钱”来维系的,线上盈利模式也绝非线下盈利模式的简单复制。本质上,由传统店商向“双线”零售商的开拓和延伸,应主要是从通道费收益者转向能将“推”、“拉”策略有效结合的供应链管理者,这样在由传统渠道控制转向现代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必将面临一个转型期。尽管“通道费”具备市场费用的性质,“通道费”盈利模式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这种类金融模式只能诠释零售商盈利模式的一部分而绝非全部;如果不能向供应链管理转型,仅仅依靠渠道不对等关系获取定价权,对于零售商也并非长久之计。就国内大型零售商而言,未来还是应该考虑基于整条供应链的服务创新,也就是学界提到的“零售制造商”角色,由零售商提出产品概念,依据品牌规则设计、协调和整合整条供应链,而上游模块化生产商则充当“被组织者”的角色;虽说不是要百分百地朝这个方向转型,但各大零售在供应链上还是有很大的创新空间的,这样也能通过差异化而避免不必要的渠道冲突。尤其是在外资零售巨头凭借供应链管理优势并借道电子商务进军中国市场的情况下,内资零售商在盈利模式转型方面的努力就显得更为迫切。

其实总结起来,无论是以“京东模式”为代表的线上零售商、还是与“苏宁模式”类同的双线零售商,其利润的获取大致三种来源:一是基于自主经营赚取进销差价,二是凭借终端资源收取通道费用,三是借助自有品牌实现供应链盈利。目前对于国内大部分零售商而言,通过“先买后卖”、“贱买贵卖”、“为卖而买”的自主经营形式而获取“进销差价”的时代似乎已经过去,大部分零售商目前或者已经进入“通道费”盈利阶段、或者在向通道费盈利模式靠拢。这种依靠“扣点”、“返点”获取利润的方式,固然使各大零售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降低经营风险,但却同时使零售行业普遍丧失商业资本功能,零售商角色定位更多集中在与上游供应商进行“扣点”谈判上,自主经营的缺失必然导致竞争同质化以及核心能力弱化,从而加剧了零售商的生存风险。同时,这种看似“零售商盈利、供应商不吃亏”的平衡格局实则是要受制于“零”、“供”双方在渠道中的不对等关系的,在零售商、供应商势力不对等的情况下,“通道费”很容易成为渠道冲突的导火索,这种降低了经营风险的盈利模式在加剧生存风险的同时其实也加剧了“零供”关系的紧张,近年来频频爆发的“零供”冲突正是有力佐证。

因此,在自主经营缺失、“零供”关系紧张的前提下,无论是线上“电商”还是线下“店商”,依靠供应链整合来获取利润的能力还十分薄弱,就历次参与所谓“价格大战”的各大零售商而言,还普遍缺乏产业链条的支撑,从而也只能停留在价格攻势阶段,并依靠不断融资来支撑企业的正常运营。从长远来看,无论是“电商”还是“店商”企业、或是双线零售企业,都应及时关注自主经营的回归,并逐步考虑从供应链上获取更高利润。

我国零售商业发展问题思考

(一)对O2O模式的理性认识与实践

理论上讲,O2O(Online To Offline)模式有利于充分利用线上资源和线下资源的聚集整合,将传统“店商”和新型“电商”的优势实现双向融合。但从国内实践层面来看,无论是“电商”由虚拟网络向实体网络的延伸还是“店商”由实体店面向网上渠道的开拓,都存在着诸多的决策难点。

以电商为例,国内“碎片化”的物流行业已经成为电子商务整体发展中的瓶颈因素。通过物流中心和专业物流的运作,实现订单需求由分散到聚合并实现统筹配送的规模效应,是电商企业由虚拟向实体结合的必经环节。尽管电子商务领域的整体物流需求很大,但单一订单规模较小、分销地域分散,从而使物流行业面临着供需两端的“碎片需求”和“碎片供给”;这种情况下,电商企业外包物流容易使配送品质失控,而自建物流体系又将导致电商企业失去“轻资产”优势,“做不做物流之争”已是电商企业面临的普遍难点,而瓶颈的突破又有待于物流行业的组织化发展。从“店商”角度而言,虽然“双线”零售已是部分大型零售商的现实选择,但在线上与线下的竞争定位上却始终存在困惑,尤其是价格冲突难以规避,建立产品区隔的尝试固然可以暂时回避双线的价格竞争,但却有损顾客体验也不利于服务绩效的持续提升。总体上,在O2O模式的实践中,“电商”和“店商”均需要一个长期的实践探索。

(二)对“零供”关系的清晰定位与调和

归结起来,难以调和的“零供”冲突有四种原因:首先是没有资本的零售业,这与解放后商业资本的没收改造、转产收买以及计划经济时期的利润分配上交有一定关系;其次是缺乏实力的供应商,大型零售商能够实现终端掌控与部分供应商缺少过硬品牌以及同质竞争等有很大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通道费的获取也是建立在渠道势力对比差异之上的商业逻辑;再次是不可回避的市场费用,销售通道是零售商的重要资产,连锁商充分运用自己现代的流通资源为供货商产品创造了进入市场的规模化通道,而供货商必须为进入这种现代化流通通道支付市场费用,从而通道费的存在也有合理成分;最后还有难以量化的法律标准,以2012年五部委联合的《清理整顿大型零售企业向供应商违规收费工作方案》为例,对于“促销费收支平衡”以及“通道费明码标价”等规定,在执行层面显然还有相当难度。从长远来看,通道费及其引致的“零供”冲突需要一个全面的调和机制,否则对于线上和线下零售模式的良性发展都将形成长期的制约。

(三)如何“跳出零售看零售”的问题

发生于电商之间的历次宣传攻势战,其实也反映出我国市场流通体系的诸多长期问题。比如新型中间商培育和孵化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传统批发商萎缩以后,现代经销制度未能在国内发展成熟起来,有些情况下由于缺乏一个“有声望的中介人”而加剧了渠道关系的不对等,在历次价格战中受到利益损伤的主要是品牌溢价较低的供应商。尤其是很多品牌商在经济不景气或销量不太好的情况下有着较大的库存并等待资金回笼,其实就少了渠道的话语权。当厂商失去对流通渠道的控制,流通渠道的各成员之间又很难平衡时,价格战就成为唯一解决问题的方式,这也反映出新型中间商的崛起以及在一些渠道中的介入还是很有必要的。再比如在价格战中暴露出来的市场秩序问题也是难以回避的,对于市场信息的筛选、对于消费者权益的维护、对于渠道利益的调节等,这些显然还是需要由一个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来提供必要的限制和保障,需要立法和执法部门尽快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为相关执法提供依据和支持;同时对政府监管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有必要由事后监管向实时监控转型。

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电商之间的价格战确实在各界引起了众多关注和探讨,但无论价格大战上演得如何精彩,低价竞争都只是众多市场竞争形式中最为原始、简单、甚至粗暴的。从现实情况来看,历次价格大战并不是真金白银的价格优惠、也不应是零售商竞争的长久之计,数次“宣传攻势战”也反映出国内市场的不稳定和不成熟。电商企业在迅速增长的态势下确实对传统实体零售提出了不小的挑战,短期来看,这两种模式之间似乎必然存在相互排斥和激烈竞争,但实质上,这也是两种模式在走向共生和融合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阶段和环节。从市场发育比较成熟的西方国家来看,线上零售与线下零售在经过激烈竞争后最终实现了协调均衡的格局。其实无论是“线上”、“线下”还是“双线”销售模式,只不过是归属于零售商业的不同渠道模式,本质上应当是共生发展的关系,从零售商业整体角度看,不同渠道模式需要共同考虑的都是“盈利模式”问题:对于电商企业,更多是创新,电子商务作为新兴渠道需要逐步走出低价竞争依存、加大技术和服务创新力度,通过节省交易成本和提供新型服务创造价值;对于实体零售,更多则是转型,利用销售终端优势实现供应链的关键环节甚至全链条控制,从传统的渠道优势转向供应链优势,真正向“零售制造商”角色转型。而在由相互排斥走向共生均衡的过程中,无论是电商企业还是实体零售,都要积极考虑适当的回归自营,提高自销比例,增强盈利能力,共同考虑回归商业本质,从而为服务创新和供应链整体夯实能力。

参考文献:

1.纪宝成.流通竞争力与流通产业可持续发展.中国流通经济,2010(1)

2.李骏阳.通道费与协调工商关系的机制研究.财贸经济,2007(1)

3.夏春玉,杨宜苗.零售业态适应性评价及影响因素判定—基于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的研究.财贸经济,2007(10)

4.徐从才.流通理论研究的比较综合与创新.财贸经济,2006(4)

5.晏维龙.生产商主导还是流通商主导—关于流通渠道控制的产业组织分析.财贸经济,2004(5)

第5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环境 零售企业 营销模式 变革

电子商务环境下零售企业营销模式构想

电子商务带给零售业的不仅仅是网络销售,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利用电子商务对企业业务的再造。电子商务模式下并不是说完全抛弃传统的销售模式,而是要将其与电子商务零售之间形成完美对接。这种最佳模式不仅仅能够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同样能够增强企业的工作效率,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电子商务零售业和传统销售相结合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电子商务零售业与传统零售业之间可以相互取长补短,这正是将这两种模式融合的原因所在。因此如何能够将电子商务零售模式与传统的零售模式彼此结合,就成为解决现代零售业的关键所在,也是其中的难点之一。而这种双渠道的零售模式必将成为今后我国零售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一)品种多元化及提供通道方面

现代消费市场中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趋向多元化,而传统零售业很难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随着信息技术崛起的电子商务零售业则能够很方便地为顾客展示多样化的商品,在为顾客提供多样化的商品的同时,大大降低了顾客选择物品和购买的成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样深度化的商品层次模式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庞大的物流配送业务的支持。因此,企业要能够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将更多的零售商品展现在消费者面前,同时也要利用企业原有的配送网络系统将顾客所购买商品准确送达顾客手中。

(二)信息提供方面

电子商务销售模式下为顾客提供商品信息十分方便,但是却不能为消费者提供实体商品信息;传统零售业能够提供实体商品信息,但是如果要将商品信息全面提供给消费者,则需要花费很大的成本费用。因此在双渠道模式下,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到更加全面的商品信息,同时也可以到实体店对商品的细节信息进行考察,可以说这种双渠道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能够满足现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三)消除风险和建立信任方面

电子商务的发展是通过虚拟的网络结构而进行的,电子商务零售模式下厂商突破了传统地域的限制,使得电子商务零售范围更加广泛。但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特征以及范围的广泛,使得消费者很难在短时间内对电子商务零售取得信任,这是目前电子商务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最为棘手的问题。因此就需要企业通过特色经营来取得消费者信任,以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为主要出发点,保障消费者在电子商务零售模式下购物的合法权益,是电子商务零售发展的重中之重。企业在利用实体店信誉的同时,建立电子商务购物中的申诉机制,如果顾客在购买过程中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可以通过相关部门进行申诉,依此来降低消费者电子商务模式下购物的风险性。

(四)货物运输和付款方面

传统实体零售商一般拥有属于自己的物流体系,厂商能够利用现有的物流体系,借助于现代网络信息,提升物流配送的功能及效力,从而为电子商务零售模式发展带来有利条件。另外,支付问题是现代电子商务过程中最为主要的问题之一,支付问题通过现代双渠道零售模式的结合得到较满意的解决。在现代双渠道零售模式下,消费者可以通过虚拟网络获取更多信息,然后选择到实体店完成商品的付款交易;亦可以通过网上直接订购,完成商品的购买,然后由企业安排相关的物流方式将货物送达至顾客手上。

现代双渠道零售模式的基础是传统零售模式。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国外有2/3以上的现代电子商务零售都是通过传统的零售转变发展而来的,传统零售商是电子商务零售发展的最原始基础,电子商务零售是传统零售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之后的产物,是零售业发展的较高阶段。传统零售和电子商务零售的共同发展成为今后零售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方向。电子商务零售的出现扩展了零售业的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而基础零售业则为电子商务零售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因此可以说,传统零售业和电子商务零售业相结合的双渠道模式是零售业的扩展和创新,两者的结合为零售业的发展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电子商务环境下零售企业营销模式变革应注意的问题

(一)适当的商品定位

电子商务零售的出现,使得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化,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价值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新的价值机会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下为零售业带来了新的机会。在电子商务营销模式下,企业应该准确定位自身销售的产品,以使得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价值关系最大化。消费者通过对企业商品的价值感知,决定了消费者是否与企业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更进一步影响到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发展零售业的前景。因此企业在定位商品时,一定要根据消费者的特点,实事求是,以消费者的利益为前提,才能够产生较好的经营效果。

(二)市场渠道的协调

虽然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传统的零售业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平台,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电子商务渠道的拓展势必会对原有的渠道造成一定冲击,打乱原有的经营模式。企业在利用电子商务零售模式的同时,需要加强协调电子商务零售渠道与原有传统渠道之间的关系。原有渠道可以成为电子商务零售渠道的先驱,而电子商务渠道的拓展应成为原有基础零售业渠道的补充和扩展,这两者之间应该成为一种协调互补的关系。因此企业在发展电子商务零售渠道的同时,要加强电子商务渠道开拓与原有传统零售渠道之间的协调。在电子商务模式下,通过互联网发送图文并茂的商品信息,促进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协商,在加强原有渠道的同时扩展新的发展途径。

(三)加强信息管理

信息的快速化流通以及管理是发展电子商务的前提条件,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向消费者传递公司或者产品的相关信息,消费者亦可以通过互联网,很方便地取得企业以及产品的大量信息,可以说信息化的发展为企业的经营以及消费者的消费带来了巨大的方便性。但是企业在利用互联网信息的同时,也要高度关注信息的相关内容,企业要向消费者传达的是企业先进的文化、企业宗旨以及企业对消费者积极的态度,因此就需要企业对信息进行密切关注,加强信息管理。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在电子商务中获得成功,才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信息化带给企业的巨大商机。企业通过互联网可以方便地与顾客进行交流,掌握消费者的动态需求,为企业进一步的营销工作提供重要依据,从而使得企业获得更具有价值的市场信息。

(四)加强产品定价管理

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企业能够及时对产品定价进行管理,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实时的产品价格信息。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在互联网上的产品价格信息需要同传统模式营销下的产品价格保持一致。标准化的定价策略可能导致的问题是区域性的价格冲突,因此企业在定价管理中,应该采取差别化的定价策略,也就要将区域配送的成本与产品价格挂钩,避免区域性价格冲突带给企业的不良反应。

电子商务环境下零售企业营销模式变革建议

网络营销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的主要模式,传统的经营模式将逐渐被网络营销所取代,现代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化媒体的出现,为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及时沟通搭建了平台。通过社会化媒体的利用,企业可以在最恰当的时间、地点,通过最恰当的方式将产品的信息传递给消费者,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服务。

(一)改造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经营业态

企业在传统的零售模式下的组织结构与电子商务零售模式之间存在着一定冲突,因此企业要想发展电子商务营销就必须针对性地对传统模式下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建立适应电子商务零售模式的组织机构。

传统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在电子商务模式下并不能够满足信息快速传递的要求,因此在电子商务模式下建立有利于快速信息交流的组织结构至关重要。在电子商务零售业模式下,横向的信息传递成为主要的信息传递方式,不仅仅可以快速进行信息传递,同时也加强了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因此企业要大力推行扁平化组织的建设,同时连锁经营业必将成为电子商务模式下企业经营的主要业态。

(二)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的平台

电子商务平台的建立是企业发展电子商务营销的前提条件,要想建立一个安全可靠的电子商务平台,就必须加大投资力度,聘请专门的计算机人才建立平台以及对平台进行日常维护。但是在现实中,由于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需要大量投资,因此大多数零售企业在电子平台的选择方面都趋向于第三方平台。第三方平台的出现为企业节约了大量资金,同时企业也可以集中精力发展自己的主营业务。

(三)实行企业业务流程重组

企业业务流程再造和重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发展的思路是要让业务流程尽可能符合信息系统的要求 ,而不是要信息系统去满足企业业务流程的需求。因此企业要根据现有的信息系统,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再造。在对原有的业务流程进行准确分析之后,根据信息系统的要求,对其进行重组和再造。

(四)加强企业供应链的协同管理

现代企业“信息孤岛”的现象十分突出,互联网的主要特征是信息传递的方便性和低成本性,而“信息孤岛”的存在使得互联网的作用大大被削弱。要达到信息共享,就必须加强企业供应链中各个环节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在现代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理论中,如何使得供应链之间形成无缝连接是供应链管理的直接目的,也是企业供应链管理追求的目标。因此企业在电子商务零售模式下必须加强供应链的协同管理,达到企业在电子商务零售模式下的价值最优化。

结论

企业自身因素、市场竞争因素及宏观环境因素都和零售企业营销模式的变动成正相关关系。有益的宏观环境、激烈的市场竞争及企业完善的自身体制、条件,对于零售企业向电子商务环境下营销模式的改进愈发有益。本文立足电子商务环境,给出零售企业营销模式的改进策略,并对电子商务环境下零售企业营销模式改进所面临的问题予以阐释,在此基础上提出电子商务背景下的零售企业营销模式变革策略。

参考文献:

1.王莹,韩伯棠.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营销模式选择研究[J].现代科学管理,2006(8)

2.谢微.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零售企业营销模式变革的实证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李琪.电子商务概论[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

第6篇

关键词:对外开放特点问题发展趋势

中国零售业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流通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推动下,中国零售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到2003年,批发零售业商品零售额达到37693亿元,比1991年增长5.5倍,年平均增长15%;到2003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5842亿元,比1991年增长了近5倍。在行业规模迅速提升的同时,中国零售业的业态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单一的百货商店为主导的业态结构,发展为百货商店、超级市场、仓储商店、专业商店并存的多元化业态结构。自2004年12月11日开始,我国零售业市场全面开放,这也使得外资零售企业大量进入我国,这直接影响着中国零售企业积极引进、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营理念,使中国零售业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具体看来,中国零售业的特点表现为:

零售业规模迅速提升

200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5842亿元,比1991年增长了近5倍。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9777亿元,年均增长17%;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6065亿元,增长13%。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7693亿元,增长15%;餐饮业零售额6066亿元,增长123%;其他行业零售额2083亿元,增长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增长,部分商品的零售额增长十分迅猛,成为零售市场上的一些亮点。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销售额中,汽车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68.5%,通信器材类增长70.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8.3%,家具类增长28.2%。

从零售百强企业来看,商品销售额和商品销售的平均规模快速增长。与2001年的相比,2002年百强零售企业的商品销售总额增长23.6%,商品零售额增长26.8%,零售增长速度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16.3%。2002年零售企业百强平均每家企业商品销售总额为28.95元人民币,零售额为24.13亿元,比2001年分别高5.53亿元和5.1亿元。

新旧业态并存发展

对外开放以前,中国零售市场长期保持着百货商店一统天下的单一格局,百货商店的市场份额达到60%以上。对外开放以来,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和零售市场竞争的加剧,大型综合超市、超级市场、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中心、仓储商店等新型零售业态得到快速发展,成为中国零售业规模扩大的主要动力。在2003年零售企业百强中,以超级市场、专业商店等新型零售业态为主的零售企业已占47%,其商品销售总额同比增长42.2%,比以百货店业态为主的零售企业的增速高24.4%。

尽管受到新型零售业态的巨大冲击,百货商店并没有消失,而是进入了一个调整和转型期,并继续保持着中国零售市场的主要业态地位。百货店将原有的中低档商品和五金家电等商品会分流出去,专注做精品化、品牌化、高毛利、低周转的百货,体现百货公司的层次感、时尚感,引领时尚变化的潮流。百货零售企业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仍在稳步增加,其发展的绝对速度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在2003年中国零售百强企业中,百货类企业仍占53%,百货商店仍然是中国零售业的重要力量。

市场集中度提高

对外开放以来,中国零售百强企业迅速成长,市场份额逐步向优势企业集中。2001年,零售百强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5.06%,2002年提高了0.87个百分点,达到5.93%。2003年中国零售百强企业实现销售额达4129.8亿元,比2002年提高56.2%,占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比2002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2002年排名前十位零售企业商品销售总额占零售企业百强商品销售总额的比重为38.8%,比2001年提高了4.7个百分点。零售行业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不仅发挥了稳定市场的作用,还将带来工业、商业、消费者三者关系的调整。

零售业现代化水平提高

近年来,中国零售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除了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零售业态发展较快外,更重要的是先进流通经营与管理技术得到快速推广。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推广先进流通经营与管理技术,发展现代流通,大中型商场90%以上都建立了销售时点管理系统(POS),50%以上大中型商场应用了条形码技术,一大批零售企业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MIS),积极应用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和互联网(INTERNET)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水平,降低了流通费用。一批现代化水平较高的零售企业应运而生。

外资大举进入

据统计,从1992年开始,截至2003年9月,全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约30亿美元,批准设立外资商业企业264家,分店2200多个,分布在国内20多个省市,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南京、杭州等大中城市。世界前50名大型零售商大多数已在中国占领了一席之地,知名的零售业巨头如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德国的麦德龙、日本的伊藤洋华堂等,已经逐步在我国形成了一定的网络规模。1998年,外资零售企业的零售额占全国零售总额的比重大约为1.5%,2000年增长至3%左右。

中国零售业存在的问题

在零售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中国零售业存在的问题也不断显现,表现为:

企业规模偏小

从零售结构整体来看,中国的零售结构以小规模的商店居多,特别是个体商店的比重高达92%,每个个体商店的平均从业人员只有1.75人。即使是大型零售企业,其组织规模仍然偏小。2001年限额以上零售企业的平均规模为94人,而同期国内外资企业的平均规模超过了220人。将中国的零售企业上海华联与沃尔玛相比,其经营规模、盈利能力等方面都与之有相当的差距。从连锁经营看,以连锁经营发展最快的美国来说,其连锁经营已占全国零售额的80%以上,而我国这一比重仅为25%左右。这种零售企业的小规模经营,严重阻碍了零售业规模经营优势的发挥。

出现快速膨胀式扩张

中国零售企业在发展中出现的快速膨胀式扩张,主要表现为在扩张布点的同时,轻视了单个店铺和单位面积经营的效益增长。比较家乐福和联华近几年的扩张业绩,可以看出:家乐福销售额1998年至2000年年均增速高达77%,新店开张速度仅为年均24%,每店销售收入年均增速高达28%左右;联华在1995年至2000年期间,销售收入增长尽管也高达年均69%,但其开店的平均速度却高达89%,这也意味着每家新店平均销售额年均减少10%以上。这表明在一个总的高速增长市场环境中,单店收入潜在的同步增长效应似乎已经完全被新开店潜在的平均收入下降抵消了。在对外开放条件下,这样的盲目扩张将制约零售企业的成长。经济效益欠佳

在中国零售业市场规模快速膨胀的同时,零售企业的经济效益并没有保持同步增长。从限额以上零售企业的盈利情况来看,1998年实现利润总额达到谷底,全行业净亏损0.3亿元,2002年利润总额有所回升,达到54.3亿元,但企业的盈利仍没有恢复到90年代中期以前的水平。纵观企业的盈利水平,差距更为明显。2002年限额以上零售企业的销售利润率仅为0.84%,尚低于1996年0.9%的水平,而企业效益较好的1994年则为2.25%。效益欠佳的问题成为制约零售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

区域差距扩大

受政策、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和劳动力素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目前,中国零售业发展的区域差距仍在扩大。2002年,东部地区批发零售业商品零售额为17481.6亿元,比1995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率为11.3%,占全国的比重为61.8%,比重比1995年上升了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7487.6亿元,比1995年增长1倍,年均增长率为10.6%,占全国的比重为26.5%,比重比1995年下降了0.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为3329.1亿元,比1995年增长79.3%,年均增长率为8.7%,占全国的比重为11.8%,比重比1995年下降了1.7个百分点。

从不同经济地带零售企业的效益情况看,2002年东部地区限额以上零售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0亿元,占全国限额以上零售企业的92.1%,比重比1994年上升了13.6个百分点;而中部地区则为净亏损;西部地区实现利润总额4.7亿元,占全国的6.7%,比重比1994年上升了3个百分点。可见东部地区零售企业的盈利能力仍强于其他两个地区。

中国零售业发展趋势

走规模化经营道路

目前,中国零售企业的规模与发达国家零售企业存在一定差距,而零售行业实现“低成本、高利润”运营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实施规模化经营。世界零售百强企业都是规模化发展的典范,位居前10位的企业店铺数都超过1000家。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连锁企业沃尔玛公司,目前在全球共拥有4150间门店,2001年以销售收入2178亿美元的成绩荣登《财富》500强冠军宝座。

纵观世界零售百强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走联合经营、连锁经营的道路,是实现企业规模化的一条捷径。由于中国政府正在酝酿出台《城市商业网点条例》,加上中国很多大型城市零售店铺已经处于饱和状态,新增店铺必然激化区域竞争,因此,兼并收购将成为中国零售市场重要的扩张方式。同时,全球著名的大型零售企业几乎全部采取连锁经营方式。由于大多数零售业态都可以以连锁经营的形式存在,因此连锁经营将成为零售业新的发展趋势。

新型零售业态将进一步发展

大型综合超市、以食品为主的超市、专业店等新型零售业态将进一步发展,折扣店、无店铺销售等将悄然兴起。虽然大型综合超市业态在中国一二类城市的发展受到了限制,但今后几年大型综合超市在中西部经济较发达、地方产品较丰富的城市,将呈快速增长趋势。以销售生鲜商品、加工食品为主的超市,今后1000平方米以上的店铺有增加发展的趋势。在专业店中,除家电专业店、建材专业店、医药专业店、眼镜专业店外,办公用品专业店、家居饰品专业店、体育用品专业店等都将有大发展。折扣店业态,对一些有实力的连锁企业或有品牌的食品加工企业、食品批发企业等,是一种极有吸引的新型业态,尤其在新型零售业态不太发达的地方或中小城市更具发展潜力。无店铺销售业态将随着市场需求变化和中国营销技术的提高出现发展态势。

科学管理和先进技术成为核心

世界零售百强大多采用先进的技术,实现商业管理自动化。零售企业广泛使用电子商务系统,如商业电子数据处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形成以信息处理为手段的商业自动化管理模式。商业管理自动化渗透到企业的购销、存储业务的各个环节,进而提高商品流通的效率,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世界零售百强企业的经验表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管理技术代表了现代零售业发展的方向。中国零售企业的发展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在未来几年内,科学管理将成为中国零售企业发展的主要手段。

第7篇

一、价值链分析

目前,我国家电零售企业扮演的更像是一个纯粹的“家电大卖场”的角色,即零售商提供一个场所,以低价为卖点招徕消费者光顾,所有的家电厂商就如同在菜市场卖菜的小商贩一样,交给零售商进场费、管理费、促销费等“苛捐杂税”,并且将总销售额的一定比例作为返点。供应商是否有利润,零售商并不关心,双方的合作并没有建立在共赢的基础上。与传统的家电产业链中的多级分销商不同,专业家电销售商与制造商及消费者的关系更为紧密,甚至可以说获得制造商与消费者的支持是在此行业中生存下去的关键。家电零售商与制造商之间已是一种战略伙伴关系,而不再是纯粹的交易关系。因此,随着传统家电产业链向专业家电产业链的转变,家电零售商与制造商的关系日益密切。

我国家电零售业常见的“类金融”模式就是通过吸纳众多供货商的资金并通过滚动的方式供自己长期使用,该模式为零售企业的快速扩张提供了资金保障,同时还节约了大量的利息费用。供应商资金是我国零售商在规模扩张过程中的重要资金来源,由于零售商可以占用供应商较大数量的资金,零售商一般存在规模扩张的强烈欲望,同时产生强烈的多元化冲动,其多元化投资多投资于资金需求较大的行业,比如房地产业,华润创业、国美电器、苏宁电器集团、南京中商等都在经营零售业务同时,进军房地产领域,借用其零售产业的大量浮存现金,满足同公司下属的房地产开发的资金需求。

二、盈利模式分析

一种观点认为,盈利模式是企业通过自身和相关利益者资源的整合而形成的一种实现价值创造,价值获得和利益分配的组织机制和商业架构。另一种观点认为,它是探求生意的利润来源,生成过程和产出方式的系统方法,即对企业的所有经营要素进行价值识别或管理,从所有经营要素中找到盈利机会。前者将盈利模式视为一种商业架构,后者将其视为一种盈利的方法。实际上,二者没有本质的差别,其核心都是强调:盈利模式是企业在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同时,能够获得一定利润的企业要素的组合方式。目前,国外零售商一般采取的是“吃差价”盈利模式,即通过扩大网点规模和提高销售规模,逼迫供应商降低采购价格,获取采购价与零售价差价以达到盈利的目的。该模式下,零售商提高零售价格的空间会因商品越来越丰富、零售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而越来越小。但与此同时,随着零售企业销售规模的不断扩大,迫使厂商进一步降低采购价格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零售商在将好处部分转移给消费者(比如降低零售价,或在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提供更好的服务)的同时增加自己的利润。因此,国外零售商提高毛利率不是抬高零售价格的结果,而是压低进货价格的结果。国内零售商盈利模式则是在兼顾“吃差价”的基础上,通过天天低价与现金交易的销售模式取悦消费者以巩固其对销售终端的控制权,同时通过扩大规模来压低采购价格,并依靠延期支付货款、获取通道费等不同类型的返利来弥补销售业务的亏损,即所谓的“吃供应商” 的盈利模式。笔者认为,零售企业的利润来源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赚取进销差价阶段。零售企业的利润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由于零售商在零售环节为厂商承担了销售职能,厂商转让的价值,称为让渡利润;二是在零售环节为顾客创造了新价值,顾客转让的价值,可称为追加利润。零售环节包括采购、配送和销售等基本活动,涉及厂商、零售商和顾客三个主体,发生一买一卖两次交易行为,其模式形成的核心是围绕着经济利益的分配,表现为零售商的购销差价水平,采购价格水平取决于零售商和厂商的博弈,销售价格水平取决于零售商和顾客的博弈,因此购销差价的“差额”是三者之间博弈的结果,谁在博弈当中占据主导地位,就会形成以谁为中心的零售业盈利模式。

第二阶段,从厂家或供货商处赚取利润。零售商收取的费用多种多样,用“苛捐杂税”这个形容再适合不过,如店庆费、入场费、广告费、促销费及管理费等。 按正常运作模式,中国家电连锁行业的平均毛利率仅有10%,公司净利润普遍在1%-2%。现在有些连锁卖场之所以开的红红火火,大部分因素是它们的盈利模式并不是按照国际先进发达的连锁业正常的盈利模式来运作,而是通过很多掠夺性的、非正常性的手段来取得利润,这部分的利润远远高于正常的10%的毛利润。资料显示,我国家电零售业的其他业务利润率远远高于主营业务增值率。国美电器2004年,其他业务利润率是主营业务增长率的3.51倍。而苏宁电器2005年,其他业务利润率是主营业务增长率的2.02倍。所谓的“其他业务”有:促销收入、进场费用、货品上架费、空调安装管理费、展台费、广告费等。

第三阶段,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将客户服务看做新的利润增长点,针对不同顾客的不同需求,通过提供专业完整的解决方案以及各种富有特色的个性化的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甚至推出自有品牌。该阶段企业要努力把以产品为中心的营销方式变为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营销方式,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实施差异化经营策略,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凭借家电企业的终端优势,建立完善的客户服务系统以及信息数据采集、挖掘、分析、决策系统,分析消费数据和消费习惯,并将研究结果直接反馈到上游的生产和定单环节,实现“以销定产”,使得整个供应链成本最小化,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三、我国家电零售企业盈利模式的理性选择

从零售盈利模式分析,笔者认为家电零售业的利润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扩大购销差价,降低经营成本和收取渠道费用。利润的三个来源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盈利模式。

1.扩大购销差价。随着商品的极大丰富和零售设施的进一步饱和,零售商提高零售价格的空间越来越小,但是随着零售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份额的不断增加,有能力迫使厂商进一步降低采购价格,在将好处部分转移给顾客的同时(或是降低零售价,或是在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提供更好的服务或商品),也可以增加自己的利润。作为家电商业渠道的主力军,家电零售商们在不断扩张增强实力的同时,应该更多的考虑把家电销售从单纯地卖商品过渡到“卖服务”、“卖品牌”、“卖文化”上面,把低级肤浅的价格竞争提升到更高层次,与国际知名的家电连锁业态接轨,这样才能让自己在这场激烈的渠道争夺战中赢得最后的胜利。

2.收取渠道费用。2006年11月15日,由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公安部、税务总局和工商总局出台的《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方法》开始正式实施。该《办法》详细规定了零售商收取促销服务费的条件、程序、不得收取的费用项目,并明确规定零售商与供应商约定的支付期限最长不超过收货后60天等。因此我国的家电零售商应当严格按照合作标准来规范厂商合作,共同保障厂商合作利益,逐步改变通过向家电供货商收取渠道费来增加利润的模式。家电零售商应尽力而为,建立完善的电子商务平台与现有的ERP系统完美的结合,与供货商进行行业间B2B的对接,双方数据库的对接可以围绕客户需求分析、终端商业设计、产品展示演示、产品零售技术等“一体化”实现全程合作。

目前,以收取渠道费用为主的“吃供应商”模式是我国零售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盈利模式。这种盈利模式为我国零售业尤其是大型零售企业的快速扩张奠定了基础,但这种模式是否适应新的形势则有待商榷。首先,随着国外零售企业在我国的快速扩张,在国内零供关系不断与国际通用做法相接轨的过程中,国内目前的零供关系模式会逐渐被打破,也即国内本土零售企业“吃供应商”的盈利模式以及由此导致的零售商规模扩张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其次,由于“吃供应商”的盈利模式使得零售企业可以通过资金管理,获得周期性无成本短期融资投入企业经营,或通过变相手段转做他用,这在零售商外部融资面临较大困难时,可以借此来缓解规模扩张和资金瓶颈之间的矛盾,但会引发供应商和零售商之间的关系紧张。站在整个行业长期发展的角度上来讲是非常不利的。

3.降低供应链的经营成本。一直以来,我国家电零售企业倾向于向厂商转嫁成本,自身费用的减少是建立在厂商费用增加的基础上。因此未来的盈利模式还必须转移至优化渠道价值链,降低费用,使渠道总利润增加,顾客、零售商和厂商三方共享价值链优化带来的利润。优化价值链的核心是降低三方,特别是零售商和厂商双方的费用成本,回到零售商通过主营业务盈利的模式上来。另外,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家电零售商要优化流程,向内部管理要效率,将企业理念、经营观测、服务规范上升为标准化的文字制度,使企业的经营环节、经营过程、管理制度成为一种可继承和可监督技能,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业务流程再造包括商品管理、库存管理和门店运营,比如电子商务可以保证低缺货率,不会因为商品远距离进货而失去顾客。

第8篇

关键词:网络零售业;外部改善;服务提升;竞争整合

中图分类号:F724.6

随着电子信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 电子商务在社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对流通业产生巨大的影响,尤其是网络购物的普及与发展,对传统商品零售业形成了巨大冲击,改变了商品零售业的发展格局。

一、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网络零售市场的发展现状是:零售规模大幅增长;网络零售市场各类主体快速成长与网络零售用户数量较快增长。而缺乏有效的赢利模式、网络零售商行为欠规范与物流配送服务能力提升慢则是网络零售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现状

作为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零售业更是得到突飞猛进,网络购物依靠其商品丰富、价格低廉、无时间和地域限制等鲜明特点吸引了大批的消费者,网上零售市场迅速成长和发展,网上购物逐渐成为人们消费的主要方式之一。

1.网络零售规模大幅增长

21世纪初随着电子信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我国网络购物开始兴起,2004年网络零售年交易额仅有50多亿元,2008年网络零售交易额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2011年达到8019亿元,是2004年的149倍,7年来平均年增长104%(见图1)。

2.网络零售市场各类主体快速成长

由于利用第三方提供的网络平台开展零售业的经营,具有进入成本低、见效快的特点,个人在网上开店的C2C模式成为网络购物的主流,并推动着网络零售市场的快速发展,2011年个人网上店铺数量达1620万家;京东商城、卓越亚马逊、当当网等一批自主销售类B2C 购物网站较快发展,B2C成为近两年网络购物的亮点,市场份额逐步上升。同时,传统零售企业电子商务化的步伐越来越快,苏宁、国美、百联等一些大型商业企业纷纷以实体店为依托、建立或收购网上销售平台,将传统渠道的触角向网络购物延伸,进一步拓展自己的品牌和市场。2011年,国内B2C、C2C及其他网络零售企业已达20750家;网络购物离不开物流快递业的服务和支持,适应网络零售市场规模的扩大,促进了物流快递业的发展,2011年网络快递企业达10390家,实现业务收入780.6亿元。

3.网络零售用户数量较快增长

随着中国互联网的普及、网民数量的增加和网络购物服务水平的提高,更多的网民进入到网络购物的行列。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参与网络购物的网民用户达到1.94亿人,占网民的37.8%,几年来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成为网络零售市场发展的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

网络购物为消费者带来了诸多的便利和实惠,受到广大网民的欢迎,但年轻的网络零售市场在快速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

1.缺乏有效的赢利模式影响可持续发展

目前网络零售市场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各网络平台和网络零售企业忙于跑马圈地式的扩大规模、低价竞争、抢占市场份额,通过不断融资或上市来推动其自身的发展,“烧钱”式发展成为大部分企业发展的主要模式。随着行业竞争加剧,网络零售企业的毛利率水平也在不断下降。由于一味追求规模扩张,没有形成有效的赢利模式,缺乏利润增长点,盈利能力不足,大部分企业亏损经营,依靠吸引风险投资进行扩张,缺乏自我发展能力,网络零售市场难以健康、持续发展。

2.网络零售商行为欠规范,经营诚信有待提高

网络购物由于采取非实物、非现场的购物形式,网络购物出现的诚信问题比较突出,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一是有些商品的实际质量与网上广告宣传不符,质量低下,以次充好;二是商品质量良莠不齐,存在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侵犯知识产权的问题;三是一些商品售后服务差,三包责任难落实,商品出现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四是存在购物安全隐患。包括购物时有欺诈,货款的支付安全,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安全等。

3.物流配送服务能力提升慢制约快速发展

物流配送是连接网络店商和消费者的关键环节,是能否及时、安全的完成网络销售的重要渠道。物流配送业受投资大、行业发展欠规范等原因,物流配送发展滞后于网络零售的发展,尤其是三、四线城市和农村,物流配送网络更不完善。物流配送不能满足网络零售市场发展的需要,存在着发货慢、配送迟缓、配送空间受限、服务差、商品损害等种种问题,直接影响网络零售市场的发展。

二、影响与作用

网络零售市场快速发展, 对我国传统的零售业乃至流通业影响深远。它以其开放性、全球化、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对于扩大居民消费、增加就业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

第9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传统零售企业 运行模式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际消费市场出现疲软,国内企业受用工成本、零售店铺的租金、物流成本上涨的压力,对长期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出口红利和楼市动力产生一定影响。为扩大内需,党中央提出建设新型城镇化道路,通过调整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以及优化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基本问题。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要充分发挥零售业在生产与消费间的桥梁作用,不断向消费者提供适合的商品和优质的服务,扩展消费的深度与广度,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零售业运行模式需要创新。

新型城镇化为消费提供发展空间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上升至2011年的51.27%,年均增长速度1%,城镇人口从1.72亿增加到6.9亿。但拥有城镇户籍的市民不足35%,与发达国家城镇化率78%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据测算,每1%的城镇化率,产生1000多万人口转移至城市以及数以万亿元计的投资和消费,这必将持续释放出巨大的内需潜能。

农村人口转移市民化的过程也是消费观念更新和消费结构升级的过程。加快新型城镇化并非简单的城市建设扩张,强调是消费结构升级、信息化、智能化的城镇化,突出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城乡统筹,有效提升广大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建设“幸福城市”、“智慧城市”、“和谐城市”。城镇化首要实现人口城镇化。因此,必须逐步改变传统的增长导向型城镇化模式,关注城镇化进程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搭建让广大农村居民“出得来”、“回得去”、“留得下”、“有尊严”的新型发展平台,从而将城镇化发展与农村居民生活有机地统一起来。

中国零售业的发展现状

零售业态多样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流行新型零售业态如连锁超市、仓储式商场、便利店、专卖店、专业店、网络商店、折扣店、大型超市、仓储会员店、百货店、家居建材店、厂家直销中心等相继传入我国并迅速获得成长和发展,我国零售业市场形成了多元化业态的竞争局面。国内外零售企业同台竞争。世界零售商50家最大企业的70%、排名前10名巨头的半数以上进入中国。通过“跑马圈地”方式,家乐福、万客隆、麦德龙、沃尔玛等纷纷在全国重点城市开店,并进入了二、三、四线城市,快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扩大企业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与房地产业的融合,构建新型商业中心。零售企业在依托零售业网点为社区居民提供日常物质生活基础上,积极与房地产业融合,增加精神生活所需要的商品和休闲服务,形成人口聚集新方式。如全国许多城市建造的万达广场,集商业、地产、购物、餐饮等为一地,成为商业中心及商业地产风向标。零售业积极开展电子商务活动。有数据显示,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由2006年的1.3万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4.5万亿元,年均增长超过50%。其中,B2B交易额达到3.8万亿元,网上零售市场交易规模513l亿元,几乎呈倍速增长态势,占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3.32%。2011年我国B2B电子商务服务企业达9200家,同比增长21.3%。在中小城镇和农村扩展经营活动。点多面广的小卖店、便利食杂店、专业店、百货店、小超市适合中小城镇和农村居民分散居住特点,这些业态以家庭日常必需的零卖消费品为主,投资少、进入门槛低,贴近顾客,服务半径小,便于解决城乡低收入者的就近就业和创业问题。

传统零售业面临的问题

(一)管理方式粗放

中国零售业发展首先注重开店数量。随着一、二线城市零售网点资源的枯竭,三、四线城市已经成为零售卖场最主要的扩张方式。如沃尔玛将投入近5亿人民币,升级改造全国50家门店。2012年已经对全国31家门店进行升级改造。未来三个月,计划在上海、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川、江西、山西、广东、广西、福建、云南、辽宁等诸多省市开设全新门店。但中国零售业未来的增长趋势将不再单纯依赖数量规模扩张的模式,需要“跑马圈地”与“精耕细作”并重,注重单店效益和利润贡献。

(二)零售业态分布不均衡

零售业态总体上呈现大型城市过度发展,小城镇农村零售业态落后,竞争乏力。大城市主要聚集着大型综合超市、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兴零售业态,商圈过密;城市传统商业中心重复建设,缺乏经营特色,竞争惨烈;新建社区零售业态少,缺少便民生活服务体系,商品价高,质量无法保障,购物消费不够方便,难以满足居民需求。农村地区的业态种类较少,网点数量不多,发展滞后。

(三)经营效益比较差

目前零售企业还普遍扮演着“二房东”的角色,如百货公司、大型超市采用的联营制,盈利基本上是靠保底倒扣形成,其平均毛利率只有12%-15%。在打折促销时,利润将更低一些。目前国内5%-8%百货企业已尝试自营之路,但缺少获利颇高的自有品牌,自有品牌不高。而欧美和日韩的百货企业自营商品比例超过30%。如美国的梅西百货,其自营品牌的数量占40%-50%,玛莎百货、连卡佛等多数商场都采取自营模式,综合毛利率超过40%(刘渝畅,2013)。

(四)销售渠道整合不足

电子商务已悄然改变了零售市场。2012年全球电子商务销售额首次超过了1万亿美元。淘宝、天猫造出“双十一”购物节,日交易额191亿元,已让百货商场感到压力。从国外经验来说,美国网民网上购物的比例占70%,中国现在占25%左右。我国网上购物的渗透力,对比发达国家还较低。实现销售多渠道整合,就是把网上网下一并考虑。目前,电子商务还属于粗放经营时期,大量零售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网络购物时,网络销售渠道与实体店面缺乏差异化定位。此外,网络购物的平台,特别是支撑网络购物的物流平台不太充分,如电子支付、移动支付技术上不成熟。

城镇化下零售业态变化趋势

(一)多种业态融合

零售企业经营上的竞争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谁的实力强、连锁化程度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连锁商店将发展到各种零售业态上,采取连锁经营组织形式的超级市场将成为我国零售业中最有生命力的业态。如“超市百货店化”、“百货店购物中心化”、 有店铺销售与无店铺销售融合、“家具商场加购物中心”等,为消费者创造新的消费体验模式,实行更加完备和周到的“一站式服务”。当然,在实施过程中,要强化供应链管理,加强物流和配送的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商标、产品品质等方面强化战略联盟。

(二)互联网零售模式

利用互联网技术支撑下的O2O模式,将线上的便利性与线下的体验功能进行完美融合,将互联网的技术应用与零售核心能力进行充分对接,从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供应链的优化,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即互联网零售模式。相对纯电子商务这种过渡性的商业模式,互联网零售模式将会是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零售业转型变革的方向。苏宁正在实践的“电商+店商+零售服务商”云商模式,就是对互联网零售的具体诠释(卢亮,2013)。

(三)精益零售

随着全社会人工成本、工资收入的增加,内需主导的发展,中国的消费结构逐渐向生活型消费、科学性消费转型。精益的零售需要积极把握消费新趋势,一是关注零售终端的消费行为发生转变。例如,80、90后消费主体更青睐有着更便宜价格和更多样选择的网络购物;银发群体则青睐于生活质量,强调于保健养身。二是关注商品,开展新的零售模式。紧紧围绕商品品质、顾客的生活需要,推进包括商品明码实价等有效的零售,以诚信为主导,不断优化服务,塑造零售品牌,提高企业的凝聚力、辐射力和竞争力。

新型城镇化下传统零售企业运行模式变革对策

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大量的农村产业工人低工资与高物价形成鲜明对比,消费能力受到限制。因此,零售企业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念,研究消费者,真正让消费者享受改革成果并得到收益。

(一)依据城镇化规划合理布局零售业态

推进城镇化建设,就是给居民提供休闲文化场所、居住条件环境等生活便利及更适宜的创业就业条件。为此,零售企业在转变业态时,借助政府在规划城市商圈和商业街、城市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时,从城镇化生活配套角度,对小型超市、社区菜场、农副产品平价商店、便利店、家政服务点等居民生活必备的零售业态开展合理布局,形成不同消费层次圈。例如,日常生活用品购买就在社区,奢侈品可进入城区中心圈购买。

(二)实体店连锁经营与电子商务有机结合

围绕需求趋势,大型服务企业集团与中小微企业、广大个体商户之间相互联系,特别是对农村零售业态进行规范管理与连锁,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业态,构建更大服务体。同时,依托O2O模式,消费者通过在线(移动)订货、支付货款,电商根据消费者信息指派就近连锁经营分店送货,并进行相关售后服务。电商企业与实体店渠道融合,运营上采用进驻平台+线下配合;或采取独立B2C+进驻平台+授权网络分销等几种方式定位新业务;或采用“线上传播+线下推广”,做到线上带动线下升级发展,线上线下充分融合定位新模式,即互联网零售模式。

(三)开展精益营销

富裕型家庭开始转向对更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中等收入水平家庭消费主要集中于生活必须品,低收入家庭消费水平较低且可扩展空间不大。零售企业要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开展营销模式创新,既要满足基本的生活用品,也要满足精神层次的需求。如在进城打工的人员中,“80后”新生代农民工已占劳动年龄流动人口的近一半,超过30%的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居住生活时间超过5年,青少年流动人口和老年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平均家庭规模达2.5人,72%的流动人口家庭通过租房居住,尤以租住私房为多,整体诉求是物美价廉、方便实惠。在全面满足顾客的基本要求之上追求成本优势和差别优势,从提供低价格高质量商品、服务质量、需求层次提升等方面进行业态创新。

(四)转变盈利模式

业态模式必须满足当地的消费需求。对城市中心的零售企业从经营模式上寻求突破。变传统的“联营倒扣”模式为“买手自营”模式,或者采取“联营+自营+租赁”模式,其中40%自营,40%联营,20%租赁。租赁模式既能对品牌商新开店给予一定的培养和支持,又能在整体市场成熟后,使商场获得一定利润。自营包括自营项目,自营商品,发展自有品牌,以及做品牌等。选择“百货+购物中心”模式。纯粹的百货店渐行渐远,可将餐饮、冰场、美容美发、健身、手机充值卡、美甲、福彩等服务配套,都将以租赁方式进驻百货店,达到强强联合的作用。从利润的角度来讲,租赁会有一个比较有保障的利润。

对新建城镇小区,根据不同消费者职业特征、生活习惯、民族民俗等特点,营造符合需求、各具特色的社区商业,特别是从吃饭、购物、消闲、公共生活服务等方面,建立与其相配套的业态,包括社区百货、中小型超市、菜店、菜市场、便民店、便利店、早点店、快餐店,洗衣、理发、家电家具维修以及家政家庭服务等等,实行以连锁超市(连锁百货)为主体,以个体户、夫妻店为补充,多元化的供给体系,达到便民利民的基本目的,增加新的盈利增加点。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2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2.彭甜甜.沃尔玛调整在华布局 门店加速下沉三四线城市[[EB/OL]].中国商业联合会网站,2013-09-27

第10篇

关键词:新零售环境;电商物流配送;优化路径

新零售是2016年马云提出来的新型销售概念,在提出后不久便在大型电商平台有所实践,这也意味着纯电商时代即将结束,将由新零售取而代之。虽然电商企业当前已经在朝着新零售转型,但由于涉及时间较短,在诸多方面还存在不足。而在全新的零售环境下,电商需改变传统物流配送方式,在提高配送质量、效率的同时,为用户带来良好的体验与服务。

1新零售对电商物流配送带来的影响

1.1加快了全渠道物流打造

新零售的出现使各大电商企业加强了全渠道物流建设,大部分电商企业都将核心转移到提高用户体验上来,在此基础上力争打造多批次、快物流、少批量的全新物流体系。在该环境下,一些电商企业不仅打造了全渠道物流,还转变了经营模式,加强了与供应链伙伴合作,从而实现共生共存、利益共享,以此来满足新零售要求[1]。

1.2推动了电商物流模式创新

新零售出现后,电商物流成本有所降低,速度与质量得以提升,这使流通性得以加快,给用户带来良好体验。电商物流模式得到创新,将原本的压货模式转变为直发模式和直销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消费者与工厂的直接交流,而在一些快消品的配送上,会采取库存补货模式,主要以零单模式为主。

1.3加强了物流公司配送方向变革

在新零售环境下,如果电商企业和干线集散融合,就会使物流公司业务量减少,因此,物流公司必须将一部分注意力转移到城市配送市场中。再加上我国当前许多物流公司涉足较浅,在新零售下,社区店、tob业务等将是电商物流配送的潜在市场之一[2]。所以,在此情况下,已有不少物流公司对此引起了重视,物流配送方向变革队伍在日渐壮大。

2新零售环境下电商物流配送的发展方向

2.1重视消费者体验优化

新零售意味着电商物流的资金流、商流及信息流需融为一体,实现全系统发展,在此要求下,电商物流企业必须加强供应链和价值链融合建设。当下,在新零售与科技进步的共同作用下,大部分企业都开始融入智能化、数字化物流配送方案。比如,京东早已利用无人车等智能设备构建新型物流,为消费者带来优质服务。这意味着国内电商物流企业必须加强消费者体验优化,利用数字化整合线上线下物流资源,从而实现高效发货、运输。针对传统物流配送存在的效率低、产品完整性差等问题有所重视,同时还要满足新零售提出的多批次、小批量的要求。

2.2关注商流匹配

自从2016年提出新零售概念之后,意味着新电商时代的到来。新零售的最大特点就是用户与订单的大面积拓展,其通过集合各种科学技术,打造快速、高效的商流匹配。在新零售环境下,电商物流企业要想实现发展,就必须关注商流匹配,通过匹配适合的商流可以有效解决多批次与小批量问题,使配送方式逐渐多元化,而要想匹配到适合的商流,就需要电商物流企业同时控制配送效率与配送成本。

2.3重视物流配送平台搭建

新零售已经不只是一个概念,更是基于理论基础的实践环节。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都进入了新零售转型队伍中。对于电商物流企业而言,搭建物流配送平台是新时期的重点,同时也是决定企业实现发展与否的关键。电商物流企业需缓解消费者差异化需求和配送力分散之间的矛盾。电商物流企业除了要根据零售商要求有效配送物品以外,还需考虑到新零售要求,打造符合各方配送需求的物流平台。在这方面,企业可以借用大数据优势,打造集快速拣选、下单、配送为一体的物流配送平台,促进供应链运转。

3新零售环境下电商物流配送现状

3.1硬件与新零售要求不符

从电商物流配送现状的角度来看,存在最明显的问题就是硬件水平和新零售要求不符,在相关硬件设备方面,并未达到较高水平。从国内各大电商平台来看,只有淘宝、京东等电商巨头在广泛使用智能化硬件设备,许多中小型企业还未全面普及。这些企业的物流配送硬件设备大多处于初级阶段,还未实现全自动化。从这一角度来看,我国电商企业还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才能实现全体配送智能化,但该现状并不能满足新零售要求,若不抓住机遇进行优化,就会严重制约物流配送体系的发展。

3.2缺乏创新能力

不管是传统物流配送,还是新零售环境下的物流配送,其目标都是以最短的运输距离和最短的时间高效实施物品配送。与传统物流配送不同的是,新零售更关注物流配送模式。但从目前国内电商物流配送现状来看,其创新能力有待提高,该现状在新零售出现后更为突出。国内大部分物流企业都是中小型企业,其在创新能力上较为缺乏,再加上新零售概念提出的时间并不长,在短短几年内要想全面落实还存在较大困难。对于中小型物流企业来说,其注意力并未集中在新零售上,对于新零售相关内容了解较少,自然无法通过新零售改变物流配送现状。这也是导致我国物流行业发展力削弱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在新环境下,物流企业更应当关注新零售与传统销售的不同之处。在传统模式下,一般都是消费者主动去寻找物品,而在新零售环境下,则转变成了物品寻找消费者,且其消费范围得到极大程度的拓展[4]。消费者除了可以在本地购买物品以外,还可在全球范围内购物,消费者只需利用大数据下单,随后系统会实施分拣,并计算出商品与消费者之间的最短距离,在考虑成本、效率的同时,选择最优路径,快速地将物品配送至消费者手中。因此,在新零售模式下,物流企业必须意识到差异点,对配送路径等各方面实施创新才能达到新零售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3.3物流配送开放度较低

纵观国内各大物流企业不难发现,大部分物流企业的发展并不平衡,这主要是因为受到自身实力影响导致的。不少物流企业在实施物流管理时更偏向于闭门造车。尤其是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而言,其领导者的经营思维未及时更新,在传统经营理念下使其不愿意与其他企业、领域合作交流。但在新零售环境下,这种行为并不合理,会严重制约企业及行业的发展。除此之外,在物流企业实施跨区域配送时,甚至还存在行政壁垒。从国内整体物流行业来看,行业内还没有形成资源信息共享模式,这只在个别企业中有所体现,在未来的发展中还需得到改善才能推动物流行业平衡发展,实现行业整体进步,增强国际竞争力。

3.4物流配送水平参差不齐

我国电商物流配送水平参差不齐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配送效率。国内的零售门店分布十分不均,大部分零售门店都集中在城市区域,农村区域非常少,再加上距离因素,使农村订单配送效率低下,无法及时配送到消费者手上。而城市区域虽然有大量零售门店,但会遭到交通环境因素制约,降低物流配送效率。比如,交通堵塞、绕行、目的地不能停车等都是导致物流配送效率低的原因。其二,在对物品进行配送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做到送货上门,这也是新零售环境下消费者反馈最多的一个问题。大部分物品都放在寄存点,消费者只能自己前往寄存点取物品。其三,配送人员职业素质欠佳,在网络和现实生活中时常出现配送人员与消费者、保安等发生争执的情况,存在配送人员的服务态度较差或物品损坏等情况,未能给消费者营造良好的购物环境。

4新零售环境下电商物流配送现状优化有效路径

4.1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

物流企业要想提高配送质量,必须加强软硬件基础建设。当前既处于新零售环境下,更处于大数据与互联网时代,在物流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借助互联网与大数据优势,在软硬件得到优化后,不仅能够提高仓储数量的合理性,还可有效提高物流配送质量与效率。我国大部分物流企业已经在分拣、发货等环节大量使用智能化设备,比如,许多企业已经在物品分拣上应用自动化分拣系统,这不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分拣速度,还可大大降低人工劳动成本[5]。并且,物流企业还应优化城市、农村软硬件设备,尽量减少盲目投资建设导致的资金浪费,针对企业现有资源要合理调度,提高物流配送质量。

4.2进一步创新物流配送方式

在电商物流配送模式上,企业可以尝试摒弃人工配送模式,借用大数据力量勇敢创新。比如,在疫情期间,为了能够持续给消费者带来优质的服务,顺丰企业对传统人工配送模式予以创新,运用无人机实施物品配送,在特殊时期给无法出门的消费者带来了极大便捷。这一成功案例,给其他电商物流企业配送方式创新提供了思路。其余企业在创新配送方式时,可在借鉴成功案例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打造实用性与可行性较强的配送方案,使企业能顺应新零售要求。

4.3整合产业资源打造信息共享平台

在新零售环境下,物流信息共享是物流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因此,企业领导者必须转变传统闭门造车的理念,加强与其他企业、领域的合作沟通,并对产业资源进行整合,建设信息共享平台。在实际的平台建设过程中,企业可以将供应链作为核心,和其他企业或领域相互配合,整合现有物流资源,打造云物流平台,在该平台内可对物流信息资源进行共享。比如,到目前为止,已有一些企业打造了离线离店配送模式,如此一来,不仅降低了物流配送成本,还合理分配了许多社会资源。除此之外,打造信息共享平台是一种双赢手段。同行企业或不同领域之间相互分享经验,实现相辅相成、利益共进,既能促进企业个体发展,还可提升我国物流领域在国际上的核心竞争力[6]。

4.4强化物流配送体系

其一,在配送速度上应得到优化。针对农村订单与城市订单,应以消费者为核心,构建集中资源,从集散中心至物流网络都需拥有足够的资源,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提高各大零售门店的配送效率。比如,在城市区域配送物品时,为了避免拥堵、绕行等情况出现,在配送之前就应计算出最优路径,以此来降低配送时间,尽快将物品完整地配送到消费者手中。其二,在对物品进行配送时,要尽可能提高配送服务质量。在消费者确定订单后,则需借助智能化设备辅助,分析物品与消费者位置的具体距离,并将物品亲自交于消费者,给消费者提供便捷服务,从而实现最后一公里专攻配送服务。在这方面,物流企业除了可以选择自营配送、第三方配送模式以外,在新零售环境下还可以选择社区配送模式。物流企业和社区签订相关协议,配送人员将物品放置社区,再由社区人员实施配送。物流企业可在充分结合实际需求的前提下选择最佳配送模式。比如,如果物流企业的目标是增强客户好感,留住客户,那么就可以选择自营配送模式;若企业想节省配送成本,则可以选择第三方配送模式。其三,针对配送人员职业素质应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其职业道德与素养,以此来营造和谐的配送氛围。

5结语

新零售的出现给电商物流配送带来了较大影响,其不仅加快了全渠道物流打造,推动了电商物流模式创新,还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物流公司配送方向变革;物流企业要想获得发展动力,就必须重视消费者体验优化、关注商流匹配,以及重视物流配送平台搭建。在电商物流配送中还存在硬件与新零售要求不符、缺乏创新能力、物流配送开放度较低、物流配送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电商物流企业可通过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进一步创新物流配送方式、整合产业资源打造信息共享平台、强化物流配送体系等路径解决存在的问题,推动电商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梦梦,赖寅涛,王娅瑄.新零售背景下生鲜农产品配送路径优化分析[J].山西农经,2020,275(11):76+78.

[2]魏静.新零售模式下我国商贸物流业的发展路径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9(11):45-46.

[3]吴萍.新零售背景下实体零售的环境分析与自有品牌战略实施路径[J].商业经济研究,2019,786(23):59-62.

[4]陈婵丽.新零售背景下的物流配送路径优化研究[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2019.

[5]戴菲,徐燕.新零售背景下生鲜农产品电商竞争优势,问题及优化策略[J].价格月刊,2020,513(2):24-28.

第11篇

关键词:连锁零售 转型升级 渠道营销

引言

连锁零售模式对于我国来说是“舶来品”,在欧美国家已经拥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运作已经相对成熟。在我国,连锁经营真正得以突飞猛进的发展起始于2000年以后,经过十余年的成长孕育,其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据有关数据统计,仅从2000年到2012年的十余年间,我国连锁零售行业经营规模便从不足两千亿元人民币大步跨越到超过两万亿元人民币量级,在此期间,连锁行业的发展也呈现出较强的不稳定性(李 屹,2011)。

2008年之后,国内外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处于低位徘徊局面,我国连锁零售业规模开始出现低增长率和高退出率同时出现的“低增高退”现象,订单数量下降,利润空间不断遭到挤压,同时出现市场需求趋于饱和的现象,众多连锁零售厂商纷纷采取削减店铺数量和门面规模、裁撤人员以及由大型中心城市向周围中小城市谋发展的策略,试图缩减运营成本,同时拓展利润渠道,但是效果不甚理想。

2010年以后,电子网络营销在我国开始了直线式的业务规模攀升,消费群体不断扩大,传统的实体连锁零售行业更是面临空前竞争。对于已经遭遇发展瓶颈的连锁零售行业来说,如何克艰避难、进行行业发展战略的转型升级是摆在众多业主面前的一道现实问题,以经营思路转变、运作模式创新以及新利润增长点挖掘为主的“二次创业”问题值得连锁零售界认真思考。

现阶段我国连锁零售行业的经营运作特点

连锁经营在我国最早以零售超级市场的形式出现,最常见的形式就是品牌加盟或连锁布局,一批本土连锁零售企业如华润万家、大中电器等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建立起品牌效应,同时国外零售业巨头如沃尔玛、麦德龙等在中国布局步伐的加快也对本土零售业造成竞争与冲击。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外资超市零售企业占据全国超市零售业的比重已经达到了40.6%,沃尔玛、家乐福、大润发等为代表的外资连锁零售商进入中国大部分省市,其中沃尔玛已经进入中国25个省市,平均每个省市拥有大卖场数量8.9家,而中资本土连锁零售企业则大部分以标准超市、大卖场以及便利店等业态占据区域市场,如百联集团主要集中于江浙沪地区,物美集团主要占据华北地区。

以超级市场经营为契机,连锁零售方式逐渐发展到其他领域,如快餐店、服装城以及大型商场等,经过十余年发展,呈现出阶段性发展特点,具体如下:

(一)普遍性遭遇发展瓶颈,业务量趋缓甚至倒退

2012年我国连锁零售行业业务规模总量同比减少1.72%,人工费用上涨26%,租金成本上升10%。据《2012年中国零售业市场竞争格局与投资风险评估报告》数据显示:2012年1-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537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名义增长缓慢,2012年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环比增长1.05%,全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商品销售额同比增长仅为7.44%,较2011年同期水平继续下降,下滑幅度为18.11%,是2012年最低商品零售额月度增速。

在2012年全年物价水平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消费经济出现较为明显的消褪,连锁零售业在此条件下,出现业务增长量倒退,高额的店铺租金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利润留存,在没有新利润增长点可供挖掘的情况下,连锁零售企业遭遇发展瓶颈,靠不断的高成本融资来苦苦维持(李凤珍,2012)。2000年至2012年我国连锁零售业销售总额及增长率如图1所示。

(二)竞争激烈、营销模式同化严重

竞争激烈、营销模式同化严重成为后金融危机时代连锁营销业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2008年之后,出于在萧条经济环境下积极拓展营销渠道的考虑,各连锁零售商家展开了在商品组合、售后服务、价格、促销以及标准化经营等方面的激烈竞争,对于市场的定位出现重叠,特色化服务不再突出,营销同质化严重,实体店面布局选址靠近,连锁创新经营减少,以价格战为形式的恶性竞争增多,对于特色服务的利润挖掘方面形成恶性抄袭和复制现象,这不仅使得社会资源配置严重错位,浪费现象严重,同时以消耗企业运营资本金为本质的价格战更是使得部分连锁零售厂商耗尽流动资金,大举借债,企业不良资本率攀升,本已捉襟见肘的利润留存率更是雪上加霜。

(三)连锁零售厂商向二三线城市布局成为常态,新型连锁模式不断出现

由于大城市中心地段店铺租金的不断攀升,不堪重负的连锁零售厂家纷纷将目光延伸至城市郊区以及二三线城市,专卖店、品牌超级市场以及连锁小型商场等销售模式开始出现,借助于现代化物流业的发展,厂商之间的竞争开始多方位展开,城市边缘区出现的家具城、超级市场以及电器城等出现重叠,连锁零售业的“大鱼吃小鱼”游戏开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重组并购现象在连锁零售业之间出现,例如曾经的电器大王“大中电器”在2007年12月宣布并入国美电器集团,据不完全数据统计,2012年全年,我国连锁零售行业兼并数量达到惊人的187笔,相对2011年同比上升近18个百分点。

以北京华联综合超市股份有限公司为例,2012年门店拓展速度降低,截止2012年3月末,华联拥有门店总数达到128家,其中2011全年新开门店20余家,较2010年门店增长率下降近30%,并且公司2012年财报显示,营业收入较2011年同比降低10.75%,2012年一季度财报显示营业收入为34.15亿元,较2011年同比增长仅为1.49%,较低的营业收入增长水平也显示出当前居民消费信心较低及连锁零售企业的艰难经营现状。

(四)连锁零售业内各类商品零售额增速差距较大,显示出较强的消费者偏好特性

来自中研普华数据库的跟踪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连锁零售业批发零售额统计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类销售表现较为突出,6月份家用电器零售额同比增长17.72%,较1-5月份累计0.13%的增速有了很大提升。日用品、化妆品销售同样回暖,全国百家大型连锁零售企业日用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3.56%。与之构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型连锁超市内普遍出现肉类食品及生鲜菜销售额降低的情况,通讯类器材销售额持续走低,这一方面显示出电商对于连锁零售业的冲击,同时也显示出连锁零售业销售品种较强的生命周期分布不均衡性,往往权重较大的销售品类增速下降会拉低整个销售额增速。

我国连锁零售业升级转型过程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具有以上发展特点的同时,我国连锁零售业也不可避免的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其应对国内外市场变革所必须进行的转型升级进度,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对供应商控制不力、增长模式粗放、费用成本统筹失误以及电子商务冲击四个方面,具体来说:

(一)以向上游供应商收取“通道费”的盈利方式阻碍了连锁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目前,国内的连锁零售企业纷纷采取向供应商提高通道费的方式来增加盈利,甚至逐步缩小自主商品采购的范围及数量,降低产品“低进高出”和增加周转率的获利方式,员工人浮于事,实体店面允许供应商人员直接进驻,取代本应该由连锁零售企业这种第三方销售完成的任务,可以预见,长此以往,连锁零售企业会被其上游的供应商逐步架空,慢慢丧失销售职能的核心竞争力。

如图2,作为连锁零售企业核心价值的体现,其对于图示B部分(连锁零售企业—消费群体)即消费群体的把控正在被C部分(供应商—消费群体)直接通道蚕食,而对于A部分(供应商—连锁零售企业)的忽视正在积累渠道丢失以及连锁零售企业主营利润控制点下降的风险。

(二)以扩大规模争议价能力和消耗资本金为竞争价格战代价的粗放增长模式制约连锁零售企业的长远发展

连锁零售企业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在于对销售渠道的拓展及市场占有率的提升,然而通过增设地区站点以及盲目并购扩张而获取的规模议价能力是以运营风险倍增和企业隐性成本扩张为代价的,看似市场份额扩大的背后是连锁零售厂商债务压力及运营效率的缺失,同时,恶性价格战这种企业粗放增长的典型模式屡见不鲜,企业财务常常出现销售额激增但净利润直线下滑的非对称现象,集约增长模式还远远没有在连锁零售行业建立起来(张雪平,2012)。

(三)系统性及非系统性原因造成的连锁零售企业费用成本统筹失误成为众多企业面临的常态化经营困局

连锁零售业的店铺租金及员工薪酬费用上涨超出预期,仅2012年,连锁零售业员工平均薪酬上涨近26%,店铺租金上涨10%,在店铺租赁时限马上面临集中到达的时刻,连锁零售企业除了以高成本续租以外,就只有大幅度削减店面数量以摊销租金的途径可走。造成企业费用成本统筹失误的系统性原因在于我国商业地产价格的持续攀升及社会劳动力报酬平均水平的上涨,而非系统性原因就在于各个企业对于商品营销资源的激烈竞争,营销成本增加、人才培育成本都直接造成了企业经营成本的高增加率。

(四)电子网络交易对连锁零售企业销售运营造成实质性冲击

我国网络购物规模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12年我国网上购物交易规模达到一万亿元人民币,占据社会消费商品总额较大比重,网络购物群体激增,消费者对网络购物的认可度逐年提升,网络购物水平占据连锁零售业销售总额的50%以上,可以预见,网络交易规模在未来还有很大潜力可供挖掘,虽然不会全面取代实体销售中心及零售超级市场,但是其在连锁零售行业的地位已是不容置疑,连锁零售业面临着信息化时代电子网络交易的巨大冲击,一方面使得销售渠道增加,分流现象严重,另一方面使得连锁零售接近完全竞争形态,价格透明,货比三家,全球购物,这些都倒逼连锁零售业加快盈利模式改革,不断淘汰着商业意识落后的企业。

我国连锁零售行业以核心竞争力培育为理念的升级转型途径

连锁零售行业的升级转型一方面要抓住信息化时代带来的商品信息透明化的机遇,充分分析连锁零售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以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发展力为前提做好市场调研;另一方面要以消费者为导向,充分挖掘市场利润死角,创造连锁零售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管理灵活,才能不被市场淘汰。以核心竞争力培育为指向的连锁零售业升级转型路径以“五要素”模型作为指导,如图3。

第一,以增强信息技术在连锁营销业务中的应用比例为指导,积极增加企业间商务信息共享,实现信息营销的“多赢”。信息化时代对于商品及销售信息的轻视是企业经营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连锁零售业要想实现升级转型,就必须抛弃传统的单一式“企业-消费者”营销观念,进行以信息化为指导的集团化经营。连锁企业间横向联网,单一企业内进行跨区域的“总部—分部”纵向联网,以实体店铺销售和网络销售相结合,开放连锁销售平台之间的信息资源整合,使得云计算和中央资源调配系统在连锁营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以建立全国范围内的信息网络化商品查询及调配系统为中心任务,实现连锁企业间的资源优势互补,在信息愈发透明化和传播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使得连锁零售界的“多赢”模式得以建立,进而统筹规划更为全面的信息化企业运作方向(顾国建,2010)。

第二,改革传统的“B2B2C”连锁营销模式,建设连锁品牌价值链。传统的“B2B2C”模式统筹过宽,渠道管理费用高昂,作为连锁零售企业升级转型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于价值链的优化及渠道费用的科学控制是重中之重,一方面增加连锁零售企业的总利润,另一方面使得改革额外增加值能够在零售企业、消费者以及产品供应商之间进行分配(吴晓,2011)。品牌价值链的建立及优化以转移第三方盈利模式为核心,回到零售企业以销售作为盈利主要模式的轨道上来,将供应商承担的成本减少,大力缩减渠道费用,改革渠道费在零售企业留存利润中占据过高比例的现状,多角度尝试适度扩大采购及销售差价、统筹供应链建设、加强品牌带动效应以及自主物流体系建设等方法,实现价值链收益格局重新分配以及利益共享。

第三,升级目前单一仰仗渠道费用及薄利营销的盈利模式,转型零售企业的传统代销角色。目前我国连锁零售业存在的较为突出的一个现象就是以征收租金、通道费用以及返点等方式作为主要盈利来源,而渐渐忽略了第三方作为销售的本来角色,大部分连锁零售企业进行联营,以自有资金出租场地,进而通过对上游厂商二次出租场地来赚取差价,这不仅打消供应商对于寻找三方零售企业的积极性,也不是零售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应有运作模式,因此,连锁零售企业要降低供应商进场成本,自主建立采购体系,转变代销模式为包销,努力扩大进货与出货成本差价,实现核心销售能力的增长,缓和三方零售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紧张关系,避免同质化经营,调整经营思路,尝试品牌买断以及自主品牌建立等方面的探索,实现盈利模式的多面化和长久化改革。

第四,重视网上商城的建立及效仿电商业“B2C”消费者和企业联动,将网络购物体验及软硬件升级作为新时期连锁零售企业转型过程中的重要改革途径,加大人力及资金投入;网络购物的大面积普及是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零售业发生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对于人们的思想和社会行为模式都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连锁零售业面对网络商务时代的来临,机遇与挑战并存,谁能在信息化时代做到线上和线下交易的完美结合,谁就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得以存活(罗文丽,2012)。

无论是外资连锁零售品牌在中国布局速度及广度的冲击,还是传统实体店铺市场空间被线上交易挤压越来越小的事实,都印证了未来的连锁零售模式必定会在中间企业和消费者群体之间增加一条新的“线上交易”双向通道,且有不断压缩“线下交易”通道空间之势,为此,连锁零售企业的转型升级一定要对网络交易引起充分重视,优化售前、售后咨询服务,协调物流基础,完善用户购物体验,多角度展示产品平台,积极利用新技术、新科技,实现网络交易服务“异质化”,布局区域乃至全国范围内的网络销售服务中心(朱亚萍,2011)。

第五,优化连锁零售企业的经营规模及销售终端建设质量,放弃“大而全”的传统经营理念,转而以“小而精”作为零售企业运营准则;如果说在2000年左右,连锁零售在我国方兴未艾,粗放式的经营模式无疑是快速占据市场和获得发展的最好方式,然而在多足鼎立、竞争激烈的今天,粗放式的规模化经营只是进一步增加企业运作成本,消耗企业革新精神及动力。在连锁零售界市场化运营较为成熟的今天,改革传统的粗放式运营管理、实现连锁零售企业的集约式发展是获取企业可持续发展及核心竞争力培育的重要路径之一,削减冗余店面、优化员工职能、突出重点营销方向以及加强在区域性分店方面的投资建设力度是今后一个时期连锁零售企业要重点把握的改革方向,如何在第三方经营差异已经不大的情况下,获取营销品牌效应是值得连锁营销行业的管理者思考的问题。

结论

2000年至2010年是连锁零售行业在我国发展的“黄金十年”,进入中国经济增长的后黄金时代,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我国内部市场环境都有了很大变化,单一的粗放式外生增长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当今的市场环境及消费者的心理变化,在第三方连锁零售差异化逐渐缩小的今天,要想在激励的市场竞争大潮中得以生存并发展,连锁零售企业就必须将转型升级提上日程,进行集约化发展,培育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利润的内生性增长,以不断创新的姿态面对剧烈变化的市场环境,使得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1.李 屹.电子商务环境下苏宁电器战略转型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

2.李凤珍.转型升级中我国连锁零售业经营战略研究[J].商业时代,2012(36)

3.张雪平.从战略转型开始:论连锁商业企业竞争力提升[J].江苏商论,2012(4)

4.顾国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下的中国连锁业转型[J].中国商贸,2010(27)

5.吴晓.连锁百强稳中求”变”[J].中国商贸,2011(13)

第12篇

内容摘要:我国零售商线上线下全渠道发展现状主要是传统零售企业以自建电商平台为主;电商起家的零售企业开始发展线下;跨境电子商务成为传统零售企业重要的扩张渠道;手机客户端成为线上线下全渠道营销新的突破口。尽管全渠道营销时代已经到来,但零售商线上线下全渠道发展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主要问题是线上线下不同渠道利益分配不清;传统零售企业缺乏差异化经营意识;缺乏开拓线上线下全渠道营销发展资金等。针对这些问题,在分析原因之后,本文提出了零售商线上线下全渠道营销路径,以期对我国零售企业发展线上线下全渠道营销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零售商 线上线下 全渠道 营销 现状 问题 路径 

引言 

截至2015年,我国个人电脑拥有量超过了1800多万台,智能手机近6亿用户,PC和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越来越多的零售商也开始顺应时代变化,寻求线上线下全渠道营销路径,将线下树立起来的企业形象、信誉与方便、快捷的线上销售相结合,实体零售与网络销售相合作,进行多渠道、全渠道销售。据统计,至2015年,全国百强零售企业中有近70家企业同时发展网络销售与实体销售业务,如苏宁、国美等知名实体零售企业近年来推出了网购平台—苏宁易购、国美网上商城,而一些网商也开始建立实体店铺,京东和天猫现在也在全国各地建立了自己的仓库和实体店铺,实现线上和线下同时发展。 

然而,目前我国很多零售企业对于线上线下共同发展的认识不够、定位不准、经验不足,大多数还处于探索阶段,使得这种全渠道销售模式未能真正发挥出增强竞争优势、增加企业利润的作用,反而还因为未能统筹协调好商品价格、促销活动、售后服务等,造成网店和实体店发展冲突,影响了企业整体形象和业绩。很多零售企业为了避免网店和实体店发展冲突而将其分开经营,虽然避免了一些问题,但却失去了协同發展、优势互补的作用。如何改变当前发展窘境,协同发展线上和线下,探索全渠道营销路径,以此提高零售企业竞争力、扩大销售,是零售商未来发展的一大难题。 

相关研究现状 

关于零售商线上线下全渠道营销的文献较少,很多专家学者主要从实体零售企业如何发展网络零售的角度进行研究。 

刘铁则和李桂华(2011)认为,当前是零售企业发展网络销售的最佳时机,传统零售企业应当抓住这一最佳时期,在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适当开展网络营销。 

邱子豪和王国顺(2012)在比较网络零售和传统零售的基础上,提出传统零售商发展线上线下零售的可行路径:一是传统零售企业推出网络零售,但网络零售与传统零售分开,独立经营网络零售业务,待网络零售发展成熟后再整合网络零售和传统零售共同发展;另一路径是一开始就协同发展传统零售和网络零售。李飞(2012)发展了邱子豪和王国顺的研究理论,提出整合法和组合法两种全渠道零售模式和步骤。 

郭立海和刘文纲(2013)则认为,全渠道零售主要有3种模式,分别为实体零售和网络零售补充发展模式、实体零售和网络零售分开独立发展模式、实体零售和网络零售融合发展模式,企业应根据行业所处环境和自身发展状况选择适当的发展模式。 

张其林和汪旭晖(2013)又在郭立海和刘文纲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全渠道零售模式,分别为实体零售和网络零售协同发展、实体零售和网络零售并行发展、实体零售和网络零售分离发展、实体零售和网络零售融合发展4种模式,并以苏宁为例子,实例分析这4种模式的具体运用情景和步骤。 

我国零售企业线上线下全渠道营销发展现状 

对于零售企业来说,全渠道零售既是零售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手段,也是其表现形式。当前是我国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发展的全盛时期,很多传统企业开始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网络零售,传统零售企业绝大多数以自建电商平台为主。据统计,截至2015年,在我国前100强连锁零售企业中已经有75家企业开启了电商业务,有25家企业依然以实体店为主,未开启电商业务。而在75家企业中有40家企业是自建电子商务平台,此外也有很多企业既自建了电商平台又加入如天猫、亚马逊等第三方电商平台。而开展了线上线下全渠道销售的零售企业普遍比过去未开展全渠道的零售企业销量多,但目前线上销售量占总销售量的比例还比较低。以王府井百货为例,2014年王府井百货开始开辟线上销售渠道,通过加入天猫以及自建了王府井微信、王府井APP、王府井云店、扫码购等电商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全渠道经营,王府井百货当年的销售量同比增长了近4倍,但由于在电商业务方面投入过大,2014年王府井还是亏损了4000多万元。 

另一方面,以电商起家的零售企业也开始逐渐发展线下。阿里巴巴、聚美优品、京东等以电商起家的企业在经过不断积累后,也开始进军线下,在全国各地开设实体店和仓库。如聚美优品在北京开设了一个500平米的线下体验店,这个线下体验店与实体店略有区别,店里所摆设的化妆品没有明码标价,而是通过让顾客扫描商品二维码进入网购页面,才能获知该商品的相关信息和价格。既然顾客有了实体店体验,又将顾客引导至线上,不失为对顾客网购习惯的一种培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