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1 16:57: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谈谈对智慧教育的认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2018年的1月6日至12日、本人参加县教育局组织的校长高级研修班的学习。此次学习的内容为:精准教学、智慧教育。学习的内容贴近近期的教育关注的重点领域智慧教育、跟我县教育的热点 “松阳县智慧教育”一致。 在西南师范大学我们有幸聆听了张杭美、莫鸿、罗化渝、李雨霖、谭中胜等专家的讲座、实地查看了北碚区状元小学、两江新区星辰中学信息化校园建设、智慧教学。在成都我们参观了成都实验小学、成都市泡桐树小学。深刻的感受到重庆市、成都市做为全国信息化工作走在前列的地区和学校,因为智慧教育的应用对教育产生的重大变革。
外出学习的经验对自己学校的智慧校园建设和智慧教学能带来一点启发和促进。现谈谈外出学习的感悟:
不管校园现代化、信息化多么的强大、但是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的功能是不会“变”的。
教育的本质不会变
互联网使教育发生重大的,可以说是革命性的变革。但教育的本质不会变,教育传承文化、创造知识、培养人才的本质不会变,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不会变。正如《反思教育》里所说的,“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化、国际团结和胃可持续的未来共同承担责任。”教育的这个性质不会变。
学校和教师不会消失
有人认为,当今互联网时代,学生时时可学,处处可学,可以不需要学校了,也用不着教师了。这种观念已经被多教学者所否定。
正如《反思教育》里所说,学校是人生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个公共场所,是人生社会化的第一步。儿童进入学校不仅学知识,重要的是要学做人,学会与人沟通与交往。
教师也不会消失。信息技术、互联网改变了教育环境和方式,但信息技术、互联网改变了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但信息技术、互联网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方法需要改变,但教师培养人才的职责没有变。
儿童的成长需要有思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
但是不能迷信信息技术,要认识到他的局限,并且运用恰当,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人是要靠人来培养的,是所有机器代替不了的。教育活动蕴含着人的情感、人文精神、师生情感交流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力量。教师在未来教育中发挥作用,就要不断学习,充分认识教育的本质和科学技术进步给教育带来的变化,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未来社会的公民。
互联网人工智能正在改变着世界,也改变着教育。
互联网最大特点是开放性、互动性、个性化、全球性。它改变着教育的概念,教育的生态环境,改变着教育形态、教育方式、师生关系、家庭关系等方方面面。
这种变革是非常深刻的,颠覆了整个传统教育的观念。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这种变革,迎接新的挑战。
教育的概念变化了,学习的渠道拓宽了
以往的学习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在学校进行。现在可以在网上学习,在虚拟世界学习。正如教科文组织2015年的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转变?》所说的:“我们生活中学习到的许多知识并非有意为之,这种非正式学习是所有社会化经验的必然体验。”学习已经不限于学校,处处可学,时时可学。
对教育本质的新认识
《反思教育》提出,要重新定义教育、知识和学习。教育应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和为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要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将人类生存的多个方面融合起来,采用开放的灵活的全方位学习方法,发挥自身潜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教育的本质可以概括为: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使他能过上有尊严而幸福的生活;提高人的生命价值,使他能为社会,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教育要将人类生存的多方面融合起来,将受到歧视的那些人包容起来,包括妇女、土著人、残疾人、移民、老人等。应该把教育和知识视为全球共同利益,强调人人参与教育过程,只是必然成为人类共同遗产。这意味着知识的创造、控制、获得、习得和运用向所有人开放,是一项社会集体努力。知识是人类共同财富,应该人类共享;个人的发展也不是孤立的,是在人类社会共同发展进程中发展的。
教育培养的目标转变了
以往教育只是传授书本知识,而且只重记忆不重能力,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是创新的时代,科技日新月异,今天需要培养创新人才,才能适应未来的社会变化。因此培养目标要改变,需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创造性、培养实践能力。思维改变一切。教育的本质,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改变人的思维。
课程内容的变化
未来课程不仅要增加新的知识内容,而且要把课程内容整合起来,使学习者认识事物的整体。许多科学家认为,未来科技发展是在认知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的综合点上。当下正在流行SETAM教育,即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把科学、技术、工程、美学、数学等结合起来。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人们学习的方式。如果说工业革命使机器代替了人的部分体力,那么信息革命使电脑代替了个人的部分脑力。互联网则把个人的脑力联系起来,扩大了人类的大脑,变成了人类共有的大脑。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获取各种知识,讨论各种问题,共享人类的智慧。
互联网为个性化学习提供条件
互联网为个性化学习、个别化学习提供了条件。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教师更好地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为每个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这将促进课程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增加学生选择的机会。
互联网改变了师生关系
教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知识的权威。学生已经不是只依靠课堂上老师的知识传授,而是可以通过各种媒体获得信息和知识。
一、转化教育观念
英语学科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是21世纪公民基本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该们认识到,基础教育课程中任何一门学科的设置,都是经过科学研究和论证的,任何一个时代的义务教育阶段各门学科设置的目的,都是通过各个学科的学习和实践,全面地、综合地培养那个时代的一个公民所必需的素质。
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只关注成绩优秀的孩子,而忽略了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孩子。在学习了新英语课标后,我们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每一个孩子,也清醒地认识到,设置英语学科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记住几个单词、知道几条语法、学会说几句英语,更重要的是通过英语的学习,掌握学习外语的方法和策略,并具有良好的学习心态,为今后更漫长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比如说“疯狂英语”的李阳,他中学的学习状况不很理想,高三期间因对学习失去信心曾几欲退学,大学一二年级李阳多次补考英语。他认识到英语的重要性,从而改变学习方法,努力学习。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一举获得全校第二名的优异成绩。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努力,李阳·克立兹创立了“疯狂英语”并覆盖中国一千个城市、拥有三亿英语学习者。所以作为英语教师不能只关注学成成绩优秀的学生,而忽略其他学生,特别是不能放弃学习成绩提高较慢的学生。为所有的学生奠定基础,就会使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有更多的机会,有更多的选择,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关注个体差异
教师面向的学生都是具有不同智力结构、相互之间差异很多的个体。面向全体学生,实际上有两个含义:一是小学英语教学应该使每一个小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有变化,其英语运用能力都有提高。二是要注重个差异。哈佛大学教授Dr.HowardGardner在他的《智力结构》(FrameslfMind)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慧论”(TheoryofMilltipleInterligence),他将人的智慧分为八种类型:语言智慧、逻辑——数学智慧、空间智慧、肢体动觉智慧、音乐智慧、人际智慧、内容智慧、自然观察智慧。他认为每一个人的智力结构是不同的,也就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在智力上的差异。这种观点解释了英语学习中的学生百态。既然学生之间有许多差异,那么,我们的英语教学就要满足不同学生的英语学习需要,要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每个学生都蕴藏着极大的学习潜能,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丰富而独特的内心世界。因此在英语课堂中,首先要尊重每一位小学生,而这种尊重首先的表现就是对他们学习潜能的信任。在课堂上我可以这样说:“TodaywearegoingtolearnUnit2.It'seasy.I'msureyoucanlearnitwell.”或者这样对学生说:“明天我要你们背诵第7课,我们相信你们都能背下来。”所以,在英语课堂中我们要相信学生的潜能,挖掘学生的潜能。
三、精心设计、分层次要求
关爱每个学生的深层内涵和实质性的支持就是注重过程。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我们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由于每个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所表现出的兴趣、天分和能力以及学习方法都是不同的,他们对英语的需要也是不同的,在学习成绩上的体现也不同。这些具有不同特点的学生必须达到同一个基本目标,必须在同一个课堂中学习。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容不得任何疏忽,否则都会使一部分学生的需求受到忽略,都会使“面向全体”成为事实上的空话。
对于小学英语教师来说,备课的重点不在于语言知识点,而在于怎样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设计各种活动,特别是如何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我在教学“Whereareyoufrom?”时,准备一幅彩色世界地图,把China,America,和England作为全班同学都要求掌握的词汇。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口语训练,然后全班表演。下面是学生们的对话:
A:Hello!
B:Hello!Whoareyou?
A:I'mMike.I'mfromAmerica.Whereareyoufrom?
B:I'mfromEngland.I'minChinanow.Nicetomeetyou.
A:Nicetomeetyou,too.
但还有部分同学不满足这三个单词,这时我就把Japan,France,Canada,Russia等单词教给部分学习有余力的同学,使他们有更多的话语可说。这样一节课下来,有共同学习的基本内容,又有供部分同学学习的扩展性内容,就让有不同需要的学生得到了各自不同的满足。
因此一节课的教案设计,有应该有共同基础内容,预备内容和扩展内容;有实践性活动和创造性活动;还应该有个体活动和交互活动。此外,听、说、读、写应该有主有次,互为支撑和发展。这样就能使每个层次、每个类别的学生在下课的时候,都能说:“上了今天的课,我觉得有很大的收获。”
———读《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有感
永定区高陂街道小学
邱丽华
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位智者对话。
我有幸拜读了加拿大著名的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先生的著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作者以其独到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和敏锐的教育体验,以教师、父母和学生的生活经历为原材料,从实际情境中探讨教育学的问题,为理性的教育学注入了丰富的情感。书中提出的"教育机智"、"教师替代父母的关系"、"教育的情绪"、"教育生活的体验"、"对学生的主体性的体验"等等新型教育学思想和概念令人耳目一新,而作者从孩子的角度来考虑教育方面的问题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反思我们日常生活教育教学,更多的是从我们理解的角度看,也就是从教师的视角出发,而没有尽我们所能去感知孩子的理解、孩子的童心世界。马克斯·范梅南先生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不断地强调我们要优先考虑孩子们的幸福,始终从孩子们的角度来考虑教育方面的问题。他对课堂、对教学、对教育的机智处理令人敬佩,而他对童心的敬畏、对生命的礼赞、对人间的真情、对教育的真谛、对爱的向往则更令人敬仰。
马克斯·范梅南先生说:"教育智慧与其说是一种知识,不如说是对孩子们的关心。"的确,在新课程标准力求实现的几个功能转移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从关注学科到关注人。而只有关注学生,才会有教育智慧的生成。
机智是"智慧的化身".为此,教师要有一只慧眼,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别具匠心地运用教育机智在亮点处引领,在冷场处引领,在迷茫处引领,在错误处引领,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使课堂再生新的思维碰撞和交锋,从而再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
下面笔者结合书中的相关内容及自己的教学点滴谈谈有关教学机智的运用的粗浅体会。
1.变"严厉"为"宽容"
马克斯·范梅南认为,机智很大程度上是一件包容整个人的事情:"心灵、感情和身体"."教育学的满足感并不主要在于我们内在的科学性的好奇心,而是在于为了儿童的缘故而对儿童发生的兴趣。或者,换种说法,我对儿童的教育学兴趣不是由于对‘客观的”科学的没有感情的态度所激发的。相反,它是因为我对孩子的热爱和关心所产生的。" [①]因此,当课堂上发现学生的错误认识时,不要忙着责备学生,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在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的同时,为学生指点迷津,将阅读引向深入,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如上《坐井观天》这篇课文,在交流"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他们各持己见,争论不休,聪明的小朋友,那到底是谁弄错了?"这一问题时,有位学困生说"我认为青蛙是对的". 这一说法真是出人意料,因为他是学困生,我没有严厉批评他,而是宽容地笑着请他说理由。这个男孩振振有词地说道:"这只青蛙也没弄错,因为它一直生活在井里,它看到的天就是只有井口那么大,它也没说错啊。"他一边还用身边的作业本子,卷成筒状朝着窗口望,一边说:"你们自己试试看,天不是也变成这么大了吗?"听完这样的理由,我首先表扬了他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然后请他先保留自己的看法,等读懂后面的重点段以后我们再来探讨这个话题。接下来的学习过程因为有这样的阅读动力,让师生更加投入。学生借助有关学习过的资料(一叶障目)突破了教学难点,懂得要开阔自己的眼界,获得更多的知识,做见多识广的人。这时,我请这位同学再来谈一谈他对文中这只青蛙的看法。小男孩朗声说道:"我的想法转变了,是青蛙错了。因为青蛙坐在井底,看到的东西少,它的见识就少,所以才会觉得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2. 变"控制"为"引导"
"老师应该站在孩子身边,帮助孩子认识要跨过去的地方,为孩子寻找有效的方式帮助孩子顺利走到另一边来,走到这个另外的世界中来。在这种行动中确实包含了‘培养或塑造’的意义,‘引入”到这个世界上来,一个增强了意识,提高了责任感和理解力,茁壮成长的世界中来。"[②] 因而,语文教学中以"求悟"为目标的读,不是饥不择食,不能囫囵吞枣,而应精耕细作,细嚼慢咽。教师的基本任务则是对学生容易出现的"盲点"进行及时的"点化",促其"觉悟"、"开窍".
例如:《麻雀》一文中写老麻雀"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有一位学生问"‘落’这个词用得好在哪里" 我点拨道:"这里为什么用‘落’而不用‘飞’呢?"同学们经过思考和小组交流后,有的说:"‘落’比飞来得猛、快,说明老麻雀心急如焚,一心想拯救小麻雀的焦急心理,用‘飞’就有点悠闲了。"我点评:"这是从心情上来说的。"有的说:"‘落’字写出了老麻雀疾飞下来时的勇敢、果断、坚定,‘飞’字给人的感觉是飘忽忽的,没有这种味道。"我赞许地说:"这是从态度上说的。"……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老麻雀奋不顾身的英雄形象,使他们对"落"字的体会入木三分。
3. 变"训斥"为"鼓励"
"儿童的生活既需要自由也需要秩序,他们需要受到控制的自由以及那种将自由推向前进的控制。" [③]由于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主体,他们有着不同的知识、经验、思想,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和复杂性,教师要及时抓住课堂上随时呈现的动态生成性资源,鼓励学生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记得在教学《穷人》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那段课文,学生通过学习已经体会到桑娜虽然内心充满矛盾,但她一点也不后悔,所以他们读时语感把握很好。当学生们把"嗯,揍我一顿也好!"读完我就表扬起来。这时有位学生举起了手,问道:"如果桑娜的丈夫回来后真的揍了她一顿,而且要把两个孩子扔出家门,那怎么办呢?"面对这个始料未及的问题,我先是一愣,刚想训斥他,突然发现其实这个问题是很值得研究的。于是,我鼓励大家一起来讨论:桑娜会怎么做?结果很快出来了,有人认为桑娜一定会好好劝说丈夫孩子不能跟着他们的母亲一块儿去死;有人说桑娜会痛哭流涕、以死相逼要抚养孩子;也有人帮桑娜出主意,可以把孩子留在西蒙那儿,偷偷地照顾这两个孩子……总之他们断定善良的桑娜即使被丈夫揍了一顿后也一定会保护这两个孩子的。多好的答案啊,可见学生都已经与善良纯朴的桑娜融为一体了,也把课文学出味来了。
4. 变"呆板"为"灵活"
"我们必须认识到教育学意向不是简单的思维信念,也不是我们写在纸上的课程计划和学习目标。教育学意向牵涉到我们对区分什么对孩子好,什么对孩子不好的所有的积极思考。"[④]"兴趣不是那种需要时就能获得或产生的心理状态。‘兴趣”倒可以说是用来描述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方式的一个词。对什么东西感兴趣就是置身于某事,参与某事,对某事持一种关心的态度。感兴趣就是热烈地投入到某事或某人当中去。"[⑤] 教育契机是经常的、大量出现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同时教育契机又是稍纵即逝的。作为老师,不能按部就班,要多一些变通,因势利导,调整教学计划,灵活科学巧妙地利用各种契机为课堂教学服务。
如上完数学评优课《圆的认识》,学生意犹未尽,上语文课了还在兴致勃勃地谈论着圆。我灵机一动:本单元设计了一次写景小练笔,可不能错失这一好时机。于是,我趁热打铁,播放月亮、日出、拱桥、园林拱门等美丽的画面,学生津津有味地看着。看完后,他们欣然动笔,写了《美丽的圆》《生活中的圆》《无处不在的圆》《找圆》《月亮姑娘》等文章。这节课我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并从中挖掘有价值的审美因素,即兴引导学生观察,感触眼前事物之美,信手拈来写作材料,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力都得到了发展。
[①] 引自马克斯·范梅南先生的著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②]引自马克斯·范梅南先生的著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③]引自马克斯·范梅南先生的著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思考
这里的“历史教育”指的是狭义的历史教育,即在学校教育中,以历史学科为依托,以学生为主要培养对象,师生共同探究、成长的教育活动,通常也称为历史学科教学、历史课程教学等。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历史学科在中学相对边缘化。在与教师们的交流中发现,大家对于历史教学都存在不少困惑,我先谈谈感触较深的两点。
困惑一:中考要求与认识间的矛盾
中考作为重要的评价手段,是对初中阶段教学的综合考核,也是学生未来求学的重要参照。中考的总分为750分,历史只占50分,而且是以开卷、与政治合堂分卷方式呈现。由此可见,在考试指挥棒“指点江山”的现实下,历史学科的现实地位多少有些尴尬。
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许多人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一种认为反正考试可以翻书抄,所以平常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都没关系;另一种则认为不管怎么考,我以“不变”应“万变”,学生只要将知识点背熟就行。所以,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存在问题,忽视了平常教与学的积累,把希望寄托在考前背书、考中翻书。真的可以这样吗?纵观2007年以来的中考试题,我们发现,中考关于历史的考察有明确的要求:立足基础知识和技能、强调能力立意、彰显学科知识传承与资鉴明智的功能、注重育人价值、进行综合考察。从这个角度看,考试本身与教学的价值取向是吻合的、不矛盾的。但是,如果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没有构建起学科清晰的知识框架和脉络,没有掌握恰当的学科学习方法,没有深刻体会到历史学习的价值,他们很难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近几年重庆市中考历史平均分都在33分左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这一问题。
困惑二:学生喜欢历史与不喜欢历史课的矛盾
大多数初中生对历史是感兴趣的。他们喜欢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历史传说,他们爱看历史剧、历史小说,他们愿意听易中天、袁腾飞……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他们并不爱上历史课!这是为什么?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我们教师也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在许多人看来,历史教学就是讲过去的事情,在旧纸堆中翻找陈旧的知识,并将其分割为时间、人物、背景、经过、结果、影响……于是,历史的丰满与美感被肢解,原本灵动的历史成为生硬的知识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照本宣科、罗列课本知识;有的教师偏离主题,讲故事说闲文;有的教师对照考点勾划要点,要求当堂背诵……这样的教学,学生怎么会喜欢?当然,也有似乎很不错的教学:课件精美、资源丰富、活动频繁,课堂气氛热烈。然而刻意的热闹之后,留在学生脑海里的东西并没有多少。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淡漠了。对此,我不禁要问:我们的历史教学怎么了?我们到底要进行怎样的历史教学?我们的教学到底该给学生们什么?
这样的困惑许多一线教师都有,当然也包括我。要走出困境,肯定需要改变,怎么做?就是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课堂、改变自己的教学。遵循历史教学的价值准则,回归教育本源,实现学生真正需要的历史教学。
二、回归学科本源,做有价值的历史教学
历史的本源和价值是什么?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曾说:“述往事,思来者。”在他看来,历史贵在启示后人,启发人生智慧,资鉴明智,进行方法论和价值观的引导。这就是对历史本源的表述。“真正的史学,必须是以人生为中心的,里面跳动着现实的生命。”[1]历史的价值在于能服务人生。历史的本源和价值就是:以史启智,服务人生。
作为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就必须从历史本源入手。教师要常追问自己:这节课我要干什么?这节课的灵魂和主线是什么?它的教学价值到底是什么?教师通过深入思考,把握知识学习与思想价值的关系,用思想价值引领学生学习知识,用思想塑造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的历史教学对学生才更有意义。
1.遵循历史之“道”,用智慧引领课堂
所谓历史之“道”,就是历史学科的智慧、素养与价值,它隐含在历史事件之中。教师要分析、感悟并提炼历史之“道”,在设计教学时,做到立意高远、讲求主旨,从历史意识的角度入手,引领学生从历史经验和教训中取汲取智慧。这就是专家所言:课堂的灵魂就在于价值引领![2]
历史的价值与智慧无处不在,认识原始文化不仅在于知道有哪些原始人类、他们怎么生活,还在于了解认识他们的过程体现了“探索永无止境”的精神;古代的卓越工程,其“卓越”不在于建造了多少宏伟工程,而是在于其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古今中外的改革,其价值不仅在于能学习、善借鉴、敢创新,更在于它遵循规律从国情出发……历史的智慧还在于它不是孤立的点而是延续的线。例如,该怎么看待中国近代史?曾说:“……看中国近代的一些史料,一看到落后挨打的悲惨场景就痛彻肺腑!”[3]中国近代史的基调是痛苦的,那学习中国近代史就应当立足于中华民族如何在悲苦中不断地抗争、探索、突围、解困……一节课、一个主题、一段历史,只有按这样的立意去思考、建构,三维目标才能融为一体而生成有灵魂、有智慧的课堂,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历史的无穷魅力,将之内化为自己的人生智慧。
2.追求教学之“术”,用精彩助推学习
南通市三中的王丽老师,是2011年南通市初中思想品德优秀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也是 2012年江苏省基础教育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思品)一等奖第一名获得者。以下,笔者以王丽老师“勇敢地承担责任”(苏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对思想品德课德育价值的领悟。
一、价值认同要求“有意思”
基于学生的视角,“有意思”的思想品德课堂,时间总在不知不觉中度过,“没意思”的思想品德课堂,则感觉时间漫长。相较于“没意思”,“有意思”的思想品德课堂有三个特点:
一是“近”,对学生亲近,摸透了学生的好恶,迎合了学生的发展需要。飞行是许多人的梦想,但有一种风险连飞行员也难以预料。面对飞机坠落对群众造成的生命威胁和自己的生命安危,飞行员冯思广为什么会作出那样的选择?如果教学楼突然发生火灾,你会怎么做?有人认为,救人有风险,还是算了吧。有人认为,危急时刻,不能袖手旁观。对于这两种观点,你怎么看?怎样看待肇事司机的母亲勇担责任的表现?冯思广、勇担责任的肇事司机的母亲为什么能勇敢地担当责任?在班级中,谁是你心目中担当责任的明星?王丽老师着力创设了一系列问题情境,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引领学生在不断参与中思考与质疑,不断生成新的认识经验和道德情感。
二是“活”,灵活运用多种手段,巧妙运用鲜活的教育资源,善于激活教材文本。在王丽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有“视频播放”和“录音播放”,有“情境再现”和“故事延伸”,有“小组合作”和“即兴采访”,有“考考你的智慧和勇气”等活动环节,呈现了“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资源,缩小了教材与学生的距离。
三是“爽”,爽快地推进学习过程,学生学得轻松踏实。设疑启思,激活体验;精心预设,动态生成;巧用情境,创造教材;深度思考,情感升华;走进生活,明理导行。王丽老师创设的五个教学环节渐次推进,循循善诱,随性地将学生的主体性从课堂延伸到课外,率真地使教育教学目标由头脑贯彻到心灵。
“有意思”的思想品德课堂,满足了学生的成长需要,学生自然会亲近教师,亲近课堂,也才会认同教师所讲的“道理”,进而萌发智慧的思考,更会产生对于下一节课的强烈期待。“有意思”是学生价值认同的基石,思想品德课堂应该从“有意思”出发。
二、价值引领要求“有思想”
教材的编写与使用总有一个时间差。因此,教材的逻辑是过去式,而生活的逻辑则属于过去、现在和未来。教材逻辑与生活逻辑之间的差距,正是思想品德课价值引领的触发点和生长点。教师须用现在和未来的视角去包容和发展教材的逻辑,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作创造性重组,扩充教材内容的教育意义。
在王丽老师看来,“勇敢地承担责任”一课的教材逻辑有三:一是强烈的责任感,帮助我们在危急时刻理智面对自己的责任;二是临危不惧的态度,这是临阵不乱、勇敢承担责任的前提;三是将责任根植于内心,这是临危不惧、临阵不乱的根本原因。但是,伴随着学生对于生活情境的体验与感悟进程,生活素材的教育意义需要扩充到新的境界:“承认错误并承担错误所造成的后果,也是勇敢承担责任的表现。”
基于教材需要“思想”智慧,高于教材也需要“思想”智慧,课程创新更需要“思想”智慧。将“承担责任”置于多种情境中,真实的冲突和思想斗争迎面而来,于是,学生就有了新的探究欲望,有了新的理性思考,有了新的道德认同和情感共鸣,有了新的思维飞跃和智慧生成,也就有了“感受、体验、思考、顿悟”意义上的价值引领。王丽老师利用先进人物的典型事例,传递正能量,增强学生勇担责任的意识;依托情境,递进分析,帮助学生感悟勇担责任的意义;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行为选择中,帮助学生树立“勇于担责为荣,逃避责任为耻”的价值观念;直面学生可能的思想矛盾,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直面生活化情境,努力生成“勇敢地承担责任”新的认识和体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说学生身边人,评学生身边事,用学生的言行丰富和完善“承担责任”的德育内涵。
守望学生完整的生命发展的需要,思想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决定着课堂的高度,思想是价值引领的灵魂。
三、品质提升要求“有超越”
学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他们有属于自己的变化发展着的天地,有属于自己的变化发展着的生活,有属于自己的“近”“活”“爽”的学习诉求。于是,思想品德课的“近”“活”“爽”需要不断超越,实时跟进,适度超前。有“超越”,才能更“有意思”,才能不断夯实价值认同的基础。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旧的矛盾不断解决,新的矛盾不断产生。教材逻辑与生活逻辑是一对矛盾,需要在“磨课”中,在教材的相对稳定与生活的无限变化的对立统一中,不断更新课堂矛盾冲突的面与点。有“跨越”,才更“有思想”,才能在德育生命的体验中生成新的道德情感,铸就良好的道德行为,实现更有效的价值引领。
教学设计中有一个“整合素材”的环节:
冯思广:哪怕有一秒钟的犹豫,飞机必将坠入居民区。刁娜:当时,第一反应就是下车救人,没有功夫想其他事情。杜女士:得知儿子撞人后,一定要当面道歉。即使委屈,也不放弃。
设问:冯思广、刁娜、杜女士是如何做到“勇敢”二字的?(因为他们已将“责任”根植于内心)
为什么王丽老师会想到这样的安排?她的解释是:2011版新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开发、利用情境材料,通过精心设问,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其实,“超越”只是源于变化了的生活。
关键词:小学数学;人文内涵;生命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2-0190-01
一、情理交融、和谐开放,科学人文并重
以教学圆的周长为例。在学生探究圆周率之前,了解古人“圆出于方”这一朴素的探索,“祖冲之”祖冲之对“圆周率”执着探索,在南北朝时期那样的条件下能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6位,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我们不应该只停留在知识层面上进行急功近利式的教学,有责任深挖教材中的人文价值,让学生知道一些数学史实,感受圆的美,感受数学的美,感受数学家为探索真理而不畏困难甚至不惜付出毕生精力的精神,在情感上使学生有所触动。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数学课程标准》把平等的师生关系定位为实践人文性教学的先决条件。这一课的开始,我用“请你谈谈对圆有怎样的认识?”“你认为圆美吗?为什么?”这样轻松的话题进入课题,以美的追求为起点,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探索阶段,以求真求善为目标,我精心组织,既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宁静,又有小组合作、动手实践、交流与讨论,知识在此间得以建构,方法在此间得以不断修正与完善,情感在此间得以愉悦与共鸣;应用阶段,“学了圆的周长计算后,你会解决哪些实际问题?”以对问题解决能力的形成终结;课之结束,以美的召唤为生命的延续,让学生反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想说的?”“现在你们觉得圆美吗?”让学生交流学习体会,提升思想。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在一种极其自由与和谐的状态下,心情舒畅,机能协调,各种潜能得以发挥。
二、借助“事理”说明“数理”,小学生容易理解
方法好教,道理难讲,这似乎已成为数学教师的共同感受。由于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只能勉强知其然,很难知其所以然,运用时稍有变化便会出错。为了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抽象的数理,增强教学效果,我们常常采用直观演示、活动探究等方法。今天听了一位青年教师的教研课,从中又发现了一种非常简单而且十分有效的方法――借事说理。
如:教学“减法的性质”: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这两个数的和。通过对一组算式的计算、观察和比较,学生很快发现并能用语言描述出这一规律。但到运用时,却错误不断,不是忘了加括就是忘了改变运算符号。针对这一情况我灵机一动,当时结合一道具体的题目,打了一个比方:现在要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就好比老师现在要将脚上的两只鞋扔到教室外面,我可以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一只一只地扔,第二种是先将两只鞋捆扎在一起,然后一下子扔,结果相同,都将两只鞋扔到了外面。没想到通过这一比方,学生很快明白了这样做的道理,不仅在改变运算顺序时,运算符号和括号的使用错误很少。
也许“借事说理”缺乏高度的严谨性,但对于刚刚开始学习数学的小学生来说,严格的不理解还不如不严格的理解,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识,学生才能掌握和运用。
三、教给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思想
在认识几千几百几十几的练习课上,我给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给你3颗算珠,你能拨出哪些四位数?”
在指导学生完整写出所有数后,我又让他们再试着利用4颗算珠尝试写出所有四位数,发现几乎没有人再一个一个实际拨珠或者是画图来写了,绝大部分同学都采用转化的思想,快速而完整写出所有的数。还有部分同学饶有兴致的用5颗甚至6颗算珠去写更多的四位数……
透过这一道小小的练习,一个个小小的算珠,竟能迸射出孩子们如此耀眼的智慧火花,可见数学的学习真的是孩子智慧生长的一个理想之“炉”。我们知道数学教育属于智育范畴,理应将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作为基本的价值追求,它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但数学知识的精髓和灵魂是数学的思想方法,同时方法也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因此一个充满教督智慧的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懂得启迪和发掘他们的智慧,就数学学习而言,学生的智慧集中体现在对数学思想的深刻领悟和自觉实践上,再通俗一点就是一种由复杂到简单的思维“转化”过程。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如果再加一根导线和一个小灯泡,你能使两个小灯泡同时点亮吗?
经过教学实践发现的问题:最突出的是时间紧,以至于“用多种方式,点亮小灯泡”这一环节应没能让学生花太多的时间去深入去研究、探索,所以本课重点不突出;在用电安全教育方面,采取的只是说教,处理太简单没有给学生留下震撼的感觉,教育作用不是很大;此外,每个活动多是匆匆而过,学生没有充分经历过程、体验成功,应该说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得不是很到位。
经过修改重构的教学设计,在实践中教学还是相当成功的。从学生上交的作业电路连接图看,学生掌握的是非常扎实的,都用到了导线、小灯泡、电池三个部件并串在一起,形成回路;连接的方法也是很多,教材上的几种连接方法,很多同学靠自己的探究顺利的找到,而且还有了自己的连接方法;本课难点“电流流动的方向”,在学生充分的探究与实践中,有效的突破。此外,采用演示短路实验,并穿插在认识短路时进行安全教育,学生的探究热情进一步被激发,情感得到了充分地体验。
教学的建议和策略
细细审视我们的科学教学,课堂上的活动太多,其实教材上有些活动是关键的,还些活动则是附带的、相关性不是太大的、扩展的、结们学校实际是很难实施的,我处理方法:对于这些活动,抓住关键活动,整合、改造、去掉一些活动,给课堂瘦身,还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从而让学生探究活动更深入、更实在。
(一)教学内容要简约充实
每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40分钟,学生学习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基于此我们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时,要紧紧围绕本课的重点内容,精简非重点的内容,使一堂课显得既简约又充实。新课程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本节课的重点是“以正确的连接方法点亮小灯泡”而不是认识“认识小灯炮的结构”。所以“认识小灯炮的结构”这个内容时,初稿认识小灯泡结构时,学生花了很多时间去观察实物、讨论结构,第二稿直接为学生提供小灯泡的示意图,针对示意图的结构对照实物进行讨论,应该说节省了很多时间,从而更好地突出本课重点。
在小灯泡的示意图,书上的不是很清楚,为了学生更容易理解,还增加了连接点2并用锡点画了出来,并把金属螺纹称为连接1 ,应该说对学生认识小灯泡的结构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设计简明清晰
1、教学情境简洁深刻
教学情境可以唤起学生已有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启迪学生的探究思维,所以我们很多的老师也经常使用,但情境的创设我们不应追求表示热闹,忽视内在的思考。如本节课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时,初稿只采用了说教的方式,在结束时用1~2分钟时间,讲讲短路的危害,谈谈为什么不能用家里和学校插座里的电,学生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实,安全用电的教育,对学生来说远比获得知识要重要的多,而且平时班级里也是很少讲,为突出加深短路的危害,在二稿中做了“短路时电线燃烧”演示实验,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加深了对短路的了解,实验非常简单,但让学生的震憾是深刻的。
2、教学设计要简约
每学期我们也都会上几节公开课,也在精心雕琢教学过程,为精细严密的教学环节努力着,有时还要将说的每句话、做的每个动作精确定位,这种课看起来非常的完整,实际上却成了老师表演的舞台,大部分时间也被老师消磨掉了,或许这样的课堂效果还没有我们平时简单的家常课好。
从整节课的设计来讲,二稿相对于初稿在环节方面,删除了许多环节,基本说没有多余的环节,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探究、去实践、去思考。
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不但是管理学生的过程,其实也是自我成熟,自我学习和自我成长的过程。同时也让我深深悟出了一个道理:教育不但是一种智慧,而且是一种策略。
适合教育此学生的方法,不一定适合教育彼学生;适合教育男学生的方法,未必适合教育女学生;在一个学生身上能够收到较好效果的教学方法,在在另一个学生身上可能会产生相当大的负面作用,这一切,需不需要智慧呢?回答是肯定的,教育永远也离不开智慧。教师具有教育机智,掌握教育的艺术,是发挥其教育教学才能的最基本的途径。现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种做法。
首先,要做到“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楷模。古语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班主任“身体力行”对学生行为影响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如果班主任的所作所为能让学生感受到你是真正的从内心在爱他们,无论你对学生的批评多么严厉,学生绝不会顶撞你,因为他们已经是初中生了,要相信他们还是有分辨是非的能力。有些学生性子急躁,遇到了不顺心的事一下子暴发出来,这时班主任必须理智与有耐心,让学生静下心来,耐心听他的倾诉,学生能找班主任倾诉,说明他是充分的相信你,通过交心谈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其次,给学生一定的独立空间,不可以管得太过严,这样反而会使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我觉得一个班主任管理班级,单凭班主任去“管”去“理”,怕是管不了,理还乱的。如果管的太狠,成了“警察”;理的太多,又成了“保姆”,不加变通,完全按规则来又成了“裁判”。现在的孩子,敢说敢做,有个性。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学生建立班级小主人的角色,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进行自我管理、自主管理,可以有效减轻班主任的负担,培养学生管理、交往等多种能力。加上现在的法制愈完善,社会也越来越民主,所以权力型的班主任难当了。既然传统的班主任工作方式都存在弊端,这就需要我们探索一条有效的新路。做一名智慧型的班主任。
另外,要善于抓住契机,因势利导。
因势利导即按照学生的需要和实际水平,利用并调动学生心理的积极因素,消除其消极因素,循循善诱,从而使学生扬长避短,择善去恶,增长克服缺点的内在力量,自觉主动地提高学习效率和按照教育要求发展良好品德。学生习惯乱丢纸屑,屡次教育都无效,有一次,我走进教室,见地上有几团纸屑。当时还有三位同学未进教室,我突然想到这是进行教育的好时机,于是,指着地对大家说:“这儿有几团纸屑,进来的同学却没有捡起来,现在,还有三位同学未进来,我们要看看他们会不会发现。”经我一说,全班同学都瞪大眼睛等着瞧。第一位同学看也不看就冲进了教室;第二位看了一下地面却无动于衷,上座位去了;第三位,一看地上有纸屑,就弯腰捡了起来。全班同学报以一阵热烈的掌声。于是我郑重宣布班会开始了。第一个受到表扬的是这位捡纸屑的同学,从此,教室地上基本看不到纸屑了。可见,教师善于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在友好和无拘束的气氛中,善于把这种教育要求当成学生自己的意图提出并加以执行,善于把这种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成为学生自觉努力的目标,这就是教育艺术,这就是教育机智的表现。
通过这些事件,我认识到,教育是一个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过程,随时有可能发生以上种种意想不到的事件,这些事件有可能是外界环境的影响干扰,有可能是教师对学生的预见不充分,也有可能是教师与学生间、或学生与学生间暗藏着的矛盾。但无论是哪种情况引起的意外事件,都需要教师对这些意外事件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并妥善解决,以保证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毕竟,学生只是孩子,他们都是未成年人,我们成人的感情尚且需要理性的约束,何况是孩子呢?让我们一起努力,在教学中多探索、多实践、多发现、多总结,多爱心,多些责任心,我们的教学课堂就会少一些尴尬,班主任工作就多几分乐趣。
还有,当好班主任,要成为一个独具慧眼的“伯乐”。赏识教育也是很好的一种教育方法。记得有位哲人说过 “就是全世界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你也一定要赏识你自己的孩子。”其实我们都知道,一个人不管他品行怎么样,他都会有优点的。所以,我们班主任要学会当伯乐,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并想办法让他们的闪光点不停地闪烁,越闪越亮,而且还要让一个闪光点去点亮另一个闪光点,越闪越宽,最后形成一片光芒时,这个孩子就成了千里马了。
总之,我认为没有智慧的教育是失败可悲的教育,教育是师生之间共同合作、沟通的过程,没有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就没有教学的真正反馈。因为世界上永远没有一成不变的教育模式,所以我们要用智慧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摘要]培养数学应用意识,促进知识内化,达到发展学生智慧的目的,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从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理论依据及探索实践这两个方面对如何发展学生智慧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内化 智慧 数学 应用意识
注重发展学生的智慧,使教学过程从教师的指导内化为学生智慧的发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笔者谈谈如何通过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渠道来发展学生智慧。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表明,他们的认识能力还不成熟,还离不开教师的引领,其智慧的发展需要介入教师的媒介而产生。但是教师并非能直接规定学生智慧的发展,学生终究要用自身的力量把所学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智慧。我们知道数学应用意识是指学生能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字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探索其应用价值,达到用数学的视角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在处理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时表现出较灵活的思维、较开阔的思路、较好的数学素养等,这样对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无疑是很有作用的。在数学教学中,给学生以实践活动的机会,启迪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领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去分析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促进知识内化,达到发展学生智慧的目的。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以下举措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1,引导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应用意识。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要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状态,促使其更为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考虑到教学的起点是“1/2”的认识,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示出自己所发现的生活中的一半。有的用画图的方法,一圆分成两半;有的学生用三点水表示姓江的一半;有的学生画了一个桃子,一把刀切成两半。这时教师出示“1/2”这个分数,告诉学生所有这些都可以用1/2来表示,这就是生活中的一半,你们心目中的一半。随着教学的进一步深入,孩子们已理解了什么是1/3、1/4……但在表示上老师并没有强求学生一定要用分数来表示,有的学生还是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这时老师出示了1/100,让学生们来表示,结果绝大部分学生都采用分数来表示,但乃有几个学生坚持用他们喜欢的图形来表示,老师没有阻止他们,耐心地等待他们自己的发现。画了一会儿,觉得“画图实在太麻烦”,终于接受了分数。这节课,孩子们对分数的认识是真实的,是自然的,学习数学的动力逐步从“有趣”转向“有意义”,并逐步建立学习数学的稳定心理定向,他们从内心深处接受了这一看似抽象却简洁明了的数学语言,感受到了数学的美和力量。
2,动手操作,强化应用意识。学生能否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是其数学应用意识强弱的重要标志。例如,当学生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后,可创设一个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用过的圆柱形饮料瓶、茶叶筒、饼干盒等物体的体积问题。要求体积,必须知道圆柱体的底面半径和高。高比较好测量,如何测量底面半径呢?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展示了各自的智慧:有的直接用直尺量出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再求出半径;有的把圆柱形物体用力往作业纸上一压拿开后,测量出印在本子上圆的直径,再求出半径;有的用小绳围绕圆柱体一周,用尺子量出绳子周长,再求出半径;有的直接在圆柱体上画一点,再把圆柱体在作业本上滚动一周,量出作业本上两点间的距离(也是周长),再求出半径。通过这类实践性活动,让生活问题数学化,学生不仅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强化了数学应用意识。
3,通过社会调查,提高应用意识。我们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设计、开展社会调查活动。他们走上街头、走进邮政所、派出所,走访叔叔、阿姨,了解发现数学编码的广泛应用性:如号码“122”表示交通事故报警、“12315”表示消费者投诉热线;身份证号码的前面1至6位都是表示出生地,第7到14位表达的信息都是出生日期;邮政编码反映了收件人居住地的相关信息;手机号120到133指联通用户,134到139指移动用户;公交车是按照线路进行编号简单好记;自己学籍号表示的信息等等。学生经过调查实践,内化了现代化社会数字中所蕴含的信息、数学编码的实际应用价值,还切实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到了多方位的综合性知识,获得知识层面和智慧层面的“双赢”。
培养数学应用意识作为数学知识内化的载体,是一个复杂多维的连续递进的过程,需要那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化其内化的动力,使之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智慧得到发展,涉及的不仅仅是教学方法问题,而且也是数学教学理念的重要改变。
结合工作经历中所闻所见,谈谈我对教师师德现状的认识。
教育家陶行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什么?有人说爱是一个口袋,往里装,产生的是满足感。我知道的一位老教师她总是尽自己所能,关爱每一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以真情、真爱、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旅行着“用心去爱,用爱去教”的誓言。一个孩子一本书她总是用心去读懂他们。用心爱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充满爱意的环境中愉快地成长。俗话说的好:醉后方知酒味浓,为师方知为师难。是啊!在她将近二十年的耕耘之路中,有苦有乐,有欢笑也有烦恼,虽然脚印参差不齐,深浅不一,但每个脚印里里都浸透了她满腔的爱心和辛勤的汗水。
随着现代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应学会对学生的宽容,这是一种美德,它有一种巨大的人格魅力。宽容学生的过失并不是姑息迁就犯错误的学生,而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诚恳为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如沐春风,从而督促其改正;适时的倾听,平等的交流,胜似长篇大论的劝说。也只有宽容的教育氛围才有利于学生全面成长和个性发展。教会学生正确对待自己对待挫折,让学生在成长中体味人生哲理,这样教师并不会因为宽榕而失去威信,相反从某各方面来说,更放映了一个教师的教学艺术和魅力。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愉快教育是提高教与学效率有的金钥匙。什么是愉快教育呢?就是致力于把学科的趣味性和知识性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愉快的环境中得到全面的发展,已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愉快教育是充满爱心的教育,没有师生间的爱心,就没有愉快教育。教师关爱学生所形成的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愉快教育的基础。教师关心、爱护、鼓励、欣赏学生,既能大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使其对学习、对人生充满希望和愉悦感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又能促进使其更加尊敬与新任教师,愿意与教师沟通;学生尊敬与新任教师有助于强化教师的责任感、成就感,增强教书育人的动力和能力。无数教学实践证明,师生关系融洽、亲密,则有助于教师的教也有利于教师的学;师生关系存在障碍,彼此间隔阂甚至对抗,则教师提不起“教”的兴趣,甚至无心教,学生则厌学、学不进。所以课堂上一定要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以达到师生同乐的局面。
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学校对升学率的片面追求,许多教师存在着高度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轻视甚至漠视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的不良现象,“教书匠”这一称谓仍为许多教师所认同,认为教好书就完事大吉,却偏偏忘了后面还有两个更为神圣庄重的字眼——“育人”。他们每天早来晚走披星戴月,每天忙于授业解惑,甚至为找一份复习资料绞尽脑汁,为讲一道例题大费口舌。诚然,认真教书值得肯定,但在这传授知识的背后似乎少了点什么?不知不觉中其实已经走入了一大非常危险的误区,在当今不断更新的时代,“教书匠”将被赋予更高层次的内涵——“不做教书匠,要做教育家”。单纯注重智育的开发,忽视品德的塑造,缺乏科学的方法,智慧的头脑,细致的感化,培养出来的人就有可能是有智商没智慧,有知识没文化,有文化没教养,有目标没信仰,有欲望没行动,有青春没热血,又怎能担当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担。
强化 潜能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102-02
医学研究表明,人类大脑组织的发育成熟,百分之八十在六岁之前就基本定型。可以说零岁的儿童即具有无限的智慧能力。幼儿的这种与生俱有的潜能如未及时开发而被忽视或压抑,将导致毁损或埋没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因而家长和老师要把握好人生的幼儿时期,采取多种形式,运用各种方法去开发幼儿的潜能,为国家培育大批的优秀人才。
激发潜能的途径所谓激发潜能,就是运用激发的方式去恢复生命本来应有的能力,通过激发促使其健全的自然生长,并提供生命足够的生长条件,同时,刺激其本能,从而将人的自然潜能尽可能地发挥出来。 。
下面就幼儿潜能激发谈谈个人观点:
1努力刻意地去恢复人的自然本能。
2加强大脑教育,强化知觉训练。
六岁前的幼儿教育应该着重于大脑教育,这一阶段的幼儿不在乎单调的重复,其本身丰富的想象力可使单调的讯息成为有趣的情报,由于无法做推论思考,幼儿无法吸收长篇大论的东西,但对于短的讯息,即使一再重复他们也不会感到厌烦,因为学习接受上均采用直觉意识,所以不会因为过去的记忆存在而做不耐烦的判断,只感觉在迅速不断的变化中,他们也不断地直接学习,幼儿喜欢卡通影片一再重复的趣味动作,也特别喜欢短而多次重复的电视广告,便是这种直觉训练,最适合学习脑波的需要。
3幼儿古诗朗诵训练。
有人认为幼儿连字都不认识,如何能消化艰深的古诗?其实诗歌不仅是内容与意境,它还具有另一种功能――声音的韵律及节奏,韵律属于潜意识学习,它是在不知不觉中的潜移默化,古诗朗诵虽然不能对幼儿产生功利价值,但却可以掌握诗的韵律,把这种优美的旋律直接输入潜意识中,将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动作及说话气质。
4幼儿音乐教育。
大人听不懂的古典音乐,小孩子、婴儿难道能听的懂?其实音乐本身就不是用来了解而是用来感受及直觉吸收的,让幼儿聆听优美音乐,久而久之,其旋律就会深入其潜意识中,其长大后的行动、语言、甚至于文字都会在无意识中自然流露出优美的韵律感。
5语言能力教育。
为了使幼儿语言能力的顺利发展,必须让幼儿多说,多听,如果再加上幼儿的手势,表情的配合,那么他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就会更加丰富、充实,因此,老师、妈妈要尽量多的与幼儿说话,对于幼儿提出的问题也要尽量认真地回答,此外,还要多提醒幼儿对周围声音做出反映,平时应该让幼儿多与其他小朋友一起游戏,以尝试增加各种经验,还要找机会让幼儿讲述他最快乐的事。
6数学能力教育。
数,除包括唱数、顺序记数外,有关长短、宽窄、深浅、快慢、时间、重量也是数的内容,此外,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概念及前后、左右、上下、远近等空间概念,都是属于数的领域。要把重点放在计算数上,把东西和数目两者正确地对应计算,看看有多少集合数,判断数目的多少,判断从前后、左右算起的第几个顺序数,数的读法和写法,以及简单的数的加减运算,上述教育内容,可通过灵活多样,趣味多变的数的游戏,便可以很快获得成效。
7创造能力教育。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精神活动之一,在这方面,幼儿比起已失去思考弹性的大人来说,要高明许多,对于某一个问题,他们常常会得出意想不到的答案,但是大人认为,幼儿心思幼稚,智慧不成熟而不加理会,其实幼稚的提议,常常含有重大的启示。因此,我们对幼儿所想象出来的新奇答案,应该多加予尊重,遇到幼儿提出异想天开的问题,或答案时,我们应该认真地去倾听,尊重他们的发言,因为这都是他们小小心灵中想象世界的创造能力。
8社会生活能力教育。
三、四岁幼儿阶段最明显的变化是社会生活能力的不断成长,积极的个性使他们显得开朗,热诚有幽默感。虽然情绪不稳定,但也开始懂得关心别人,照顾比自己小的孩子,做事也有主见和信心,这时候,在进行或决定有关孩子的事情时应尽量让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在可能范围内,尽量依照他的意见来进行。
9运动能力教育。
【摘 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追求,是课堂教学研究的核心命题,也是课程改革取成效的重要保证。该文结合实践, 分析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总结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关键词 语文教师;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物理空间,更是一个蕴含着体现生命价值的社会舞台。教学有效性就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几点看法:
一、加强语文教师自身文化修养
教师对教材有真知灼见,能够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内涵,吃透教材,弄清楚课文的重点、难点,循序渐进,深入浅出,讲起课来游刃有余,一语道破。要达到这样的效果,主要源于老师扎实的教学根底,深厚的教学底蕴,巧妙的情景设计,尽显教学智慧。这样的课堂教学一定处处散发出教师的博闻强识。如果教师都不能心中有数,怎能起到身教的作用?怎能令学生信服?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自己的智慧引领学生的智慧,然后以一个学生的智慧带动几个学生的智慧,最后几个学生的智慧点爆全班学生的智慧,从而带领全体学生经历智慧的熏陶,用智慧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彰显语文教师人格魅力
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对事业的忠诚。他们不是仅仅把教书看成谋生的手段,而是勤勤恳恳地投身其中,以教书育人为崇高的职责,并能从中享受到人生的乐趣和价值。这样的老师胸怀博大,不仅是学生的良师,也是慈爱的长者,更是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样的老师不仅关注学生的成绩,也关心学生的品德与行为习惯,更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间。这样的老师以自己的真诚去换取学生的真诚,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去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他们始终用胜不骄败不馁的形象去感召学生追求卓越。在挫折和困难面前,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强者。他们不会陶醉于成功之中而不思进取,更不会沉溺于暂时失败的痛苦中不能自拔。他们会反思,并从反思中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确立新的奋斗方向的目标。
三、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教师的教学观念应是使课堂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促使学生不断掌握学习方法,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美好境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容置疑,同时也要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一定的独立思维空间,首先,是营造学生提问的氛围,让学生敢问;教学必须实行民主化的原则,对学生的回答不要一锤定音,只要有合理的一面,就应该肯定。其次,我们还要教给学生一些发现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善问。鼓励学生多疑多问,并不是让学生漫无边际地乱问,而是要讲究实效。让学生在质疑提问过程中更深入理解各方面内容,培养同学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培养他们不迷信权威,努力探索真理的良好习惯。再次,在学习模式上,可以采用小组式合作学习或者自主探索并合作探讨的模式。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时,他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自己应积极参与的活动。学生主人意识越强,他的学习参与意识也就越强,越能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去实现确定的目标,变“要我这样学”为“我要这样学”,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四、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反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要受到压抑。提倡“课堂三声”——笑声、掌声、欢呼声,不仅可以大大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激励学生产生自信心与学习动力,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学习,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最大限度地挖掘,真正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所以教师要彻底地放下“架子”,要想方设法解除学生的思想包袱,使他们敢想、敢说、敢于尝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培养目标,才能不断涌现精彩纷呈的瞬间。教师如果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包办,多些自由,我们的学生才会越来越喜欢语文,我们的语文课程真正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石伟平.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5,(31)
[2]王金宝“以人为本”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J].史教资料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