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1 16:57: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字化转型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数字播出系统 升级 要求
临泉县广播电视台现有两个频道的模拟硬盘播出系统需进行全数字播出升级改造。现阶段无线发射是模拟信号,有线传输是数字信号,临泉台的信号在无线和有线同步传输,中一和安徽卫视信号源是模拟信号。根据我台实际,现做以下改造技术方案:
一、.播出视频服务器升级改造部分。
1、采用国产服务器,单台服务器通道数必须达到1-5个通道,以保证后期我台节目的扩展。为了确保播出的指标,要求各投标方提供进口解码卡,服务器整机需提供国家广电总局检测报告。
2、我台现有2个频道播出系统,考虑到系统需求,采用视频服务器用于主备镜像播出。用于主备镜像的播出服务器的播出通道和硬盘阵列都必须保证镜像热备份。
3、根据我台现有播出频道数量,考虑到将来可方便增加频道与扩充系统,要求采用分布式、网络化异地上载多通道硬盘播出系统。
4、视频服务器的编解码压缩方式为MPEGII,支持基于IBBP帧方式的长GOP。支持4:2:0及4:2:2数字视频采样,压缩码率可调。视频服务器所有编解码通道输入、输出信号均为带嵌入音频的SDI信号方式。
5、视频服务器在硬件上需保证节目上载和播放达到零帧精度,同时能确保对短于5秒或接近5秒的各个节目连续播放时,不出现静帧或停顿等异常现象。
6、视频服务器关键部件应当采用冗余技术,包括主机、电源、风扇、硬盘等,关键部件(包括电源、硬盘、风扇等)均可带电热插拔,以方便维护,确保播出系统在正常运行时没有单一崩溃点。
7、要求具有尽可能高的系统带宽与存储带宽,以满足整个硬盘播出系统对带宽的要求。
8、要求服务器操作简单方便,监控界面简单明了;同时提供完善的图形化监控界面及远程调试接口,方便系统监控与维护。
二、网络设备
系统采用1000M以太网结构;非编系统、视频服务器、控制工作站、上载工作站、编单审片工作站等设备之间全部采用以太网连接,从而保证整个系统的数字化传输和资源共享。必须充分考虑到网络的安全性措施;要考虑到网络带宽的合理分配,既要确保网络数据传输的通畅,又要考虑网络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 播出工作站及控制系统
1、播出控制工作站采用2个频道循环备份播出方式。任意工作站在故障情况下,备机能够实时接替主机工作,对播出无任何影响。能通过RS422或RS232串行接口实现对视频服务器、切换开关、录像机、键混器和字幕机等设备的控制。
2、必须保证控制系统的完全备份,不得存在单一崩溃点,不得存在控制延时。
3、尽量减少控制系统的中间环节,保证控制系统的简洁,减少故障因素,要求串口点对点控制,不建议使用IP转串口的方式。
四、周边设备要求
周边设备技术指标必须达到国家广电总局相关标准。要求采用专业产品,设备技术成熟、应用广泛、指标高、稳定性好,有大量的应用实例,维修、维护方便,具有良好的售后服务。主要周边使用模块化设备,模块有较高的集成度,须具备同一机箱多种模块混插功能,所有设备满足220V供电,有良好的散热防尘功能。
1、三个播出频道SDI切换器及应急切换器:系统采用16X2 SDI播出切换器,切换器要求具备静音切换功能( 嵌入音频),带均衡和时钟恢复,双RS232控制口,防止切换卡擦声;所使用的播出频道切换器必须具有切换锁定功能,防止误操作;必须具备断电直通功能。要求切换器具有双串口控制,保证播出的安全性。每个频道都要求使用主备双切换器,主备切换器进自动3选1切换,可实现自动互备功能,选用的3选1应急切换器必须具备断电直通功能。
2、数字时基技术要求:每个频道均需配置数字时基;要求:10bit、13.5MHz,采用/4:2:2数字格式处理/具备掉电直通功能,支持嵌入音频,
3、数字键混技术要求:每个频道均需配置数字键混合放大器,要求:支持嵌入音频,2路数字键混,PST、PGM模拟监视,双RS232遥控接口,支持掉电直通功能。
4、音频均衡处理器:每个频道配置一台数字音频处理器,要求:嵌入音频SDI输入输出 ,音频自动限幅 ,提供模拟监看监听,断电直通功能 ,使得满足整个频道的音频符合同一标准要求。
5、SDI数字视频分配板,SDI一分八。
6、SDI解嵌+D/A设备:数字信号转模拟信号,用于末级输出和数字信号电视墙的监看。
7、A/D+嵌入设备:模拟信号转数字信号,外来中央一套、安徽卫视两套主备模拟信号转数字后进播出切换器。
8、模拟分配,根据投标厂家方案要求足量配置。
9、数字模块设备机箱: 数字模块设备机箱要求双电源,可直接上标准19英寸机架,与周边模块设备同一品牌。
10、数字字幕台标机要求 (2台,其中1台作为2个频道字幕的备份):具备网络字幕功能,字幕及台标的播出受控自动播出控制软件,字幕台标机应有广播级通道指标,采用全数字4:2:2信号处理方法,同屏支持多种字体,每种字的字体、字号、颜色、加边、倾斜、字间距可以分别定义。滚动方向可选,显示位置和窗口大小可调、可对窗口进行修饰。滚动速度及次数可调。可给滚动内容设置不同颜色的背景。滚动内容可实时修改。同屏支持多个不同方向的滚动文件。滚动的同时可出字幕。同屏应支持多个局部动画和32bit满屏动画播出,支持动画文件播出,动画播放位置可调整,时间和次数可选。在播动画的同时不影响其他操作,如:出字幕、滚动、调图等。
11、系统应充分考虑配置,GPS授时,5寸时钟、同步信号发生器等设备。
12、为了确保外来素材的交换安全及实现全台播出、制作、新闻和广告的联网安全,构成网络化、智能化的数字硬盘播控系统,系统要求配置一台IP硬件防火墙,用于制作网和播出网之间素材隔离确保播出安全,一台USB硬件防火墙,用于隔离各种外来移动硬盘的病毒。
六、技术标准
技术标准直接影响播出系统及全台网络的连接和质量,因此要采用国际通行的技术标准,系统总体要求达到广播级甲级标准,同时满足以下标准:
《4:2:2数字分量图像信号的接口》GB/T 17953-2000
《数字分量演播室接口中的附属数据信号格式》GY/T 160-2000
《数字电视附属数据空间内数字音频和辅助数据的传输规范》 GY/T 161-2000
《演播室串行数字光纤传输系统》GY/T 164-2000
《电视中心播控系统数字播出通路技术指标和测量方法》GY/T 165-2000
《数字分量演播室的同步基准信号》GY/T 167-2000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 16-92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 50311-2000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T 50312-2000
《出入口控制系统技术要求》GA/T 394-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GA 38-92
《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 50198-94
《工业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J 115-87
《彩色电视图像质量主观评估方法》 GB 7401-87
《彩色电视图像传输标准》 GB 1583-79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 50200-94
《有线电视广播系统技术规范》 GY/T 106-92
还记得上大学那会儿,一周给家里打一次电话报平安,虽然要走很远一段路,但已经感觉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那时根本想不到,现在拥有了手机,可以随时随时通话、刷微信、看视频。无线通信不仅改变了人与人交流的方式,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企业级领域同样因为无线通信的引入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线通信不仅是企业基础设施的使能者,更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器。
企业数字化转型寻寻觅觅
有人说,数字化转型就是全面云化;也有人说,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目标是成为全联接的数字化企业。总之,数字化企业就是将数据融入企业本质的一种新的企业形态,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新技术,既要保证企业基业长青,又可以保证企业具有先进的发展方式。
如今,对于各行各业来说,数字化转型都是当务之急,电力行业先行者。“未来,电网企业可能发展成为能源界的Uber。”埃森哲的分析师很早就这样说。拥抱“互联网+”,实现数字化转型将给电力企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派克调查机构的数据显示,智能电网技术市场规模将从2012年的330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730亿美元。电力企业将通过数字化重构、数字化运营、数字化体验三部曲,逐步完成数字化的华丽转身。
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涉及很多层面的问题,既包括业务和应用的转型,也包括企业基础设施的转型。在基础设施层面,网络与通信的革新与优化是重中之重。华为预测,到2025年,全球的联接数将超过千亿,整个世界将变成全联接的世界。随着海量设备的接入,联接将无处不在。
联接的方式多种多样,既可以采用有线的方式,也可以采用Wi-Fi或3G/4G等无线方式。那么,什么才是最适合数字化企业的联接方式呢?
随着无线网络的联通范围越来越广,无线网络所要联接的设备数量越来越多,无线网络中企业关键信息的交换越来越频繁,通信不再仅仅是语音这一种方式,而是要求无线网络变成“多面手”,承载包含语音、数据、视频、物联网、工业控制和云等在内的多种业务,因此对网络的带宽、延迟、可靠性和安全性等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
还是以电力行业为例来具体分析一下客户的需求,电力系统主要包括电力的产生、传输、变电、配电和用电五个环节。先说配电环节,由于配电节点众多,且地理位置分散,再加上配电网络结构复杂,这给配电的远程控制和管理带来了困难;再说用电环节,现在电表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分布在各个楼层甚至角落,人工抄表费时费力且成本高,而传统的远程抄表方式频度有限且无法保证读数精准。问题来了,如何才能实现更稳定可靠的传输、更安全实时的配电,以及更高效的用电管理呢?这是电力企业构建一张智能电网、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现在,问题有了应对之策。华为在4月24日举行的2017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了面向电力行业的无线智能电网解决方案――eLTE SmartGrid,这是推动电力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一条捷径。
企业无线通信2.0 频谱不再是困扰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2009年已经迈入4G时代,2016年跃入4.5G时代,到2020年5G将全面商用。相比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与应用需求的适配更重要。那么,现有的无线通信技术和解决方案能够全面满足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吗?
实事求是地讲,大多数企业还处于企业无线通信1.0时代。1.0时代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就是频谱资源稀缺。“目前,80%的企业都没有授权频谱可用,即使拥有授权频谱,带宽也非常有限。”华为无线产品线营销运作总裁邱恒坦白地说。
频谱是无线通信的基础,分成授权频谱和免授权频谱(如ISM Band)。许多企业都有构建自己的无线专网的需求,但单个企业往往很难获得授权频谱,即使是电力、铁路、交通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能够申请到的专用频谱资源也十分有限,带宽往往不超过10MHz。带宽显然成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一大瓶颈。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转而考虑使用免授权频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免授权ISM Band如2.4GHz、5.8GHz加起来宽达数百MHz。
在企业无线通信1.0时代,可用的免授权频谱主要就是Wi-Fi,但是Wi-Fi在企业级用户看重的可靠性、稳定性、移动性等方面又不给力,而企业无线专网也没有更好的技术选择。企业不得不面对又一次重要的抉择。
华为把基于3GPP(全球移动通信最大的标准组织)全球统一无线通信标准的技术,既应用于授权频谱也应用于免授权频谱,将蜂窝移动通信高可靠、全能的优点与免授权频谱随处可用且频谱多的优点相结合,打造基于4.5G技术、宽窄带于一体、授权与免授权频谱融合的eLTE行业解决方案,引领企业无线通信从1.0时代跃升到2.0时代。华为最新的面向电力行业的无线智能电网解决方案eLTE SmartGrid,以及面向港口、矿业、制造业等企业的无线智慧园区解决方案eLTE SmartCampus就是开启企业无线通信2.0时代大门的金钥匙。
适合企业无线通信2.0时代需求的解决方案要具备“三头六臂”吗?华为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一套系统既能支持窄带通信也能支持宽带通信,既支持人的通信也支持物的通信,既支持要求时间延迟特别低的通信也支持要求连接数量特别多的通信,总之可以同时满足企业生产、运营、管理、办公等各种通信的需求。企业无线解决方案2.0具有极高的可靠性,在充分利用蜂窝通信优秀技术的基础上,又融入了先进的干扰检测和规避算法,即使在有大量用户同时在线的情况下,仍可以合理使用无线资源,在保证性能的基础上,提供工业级应用的可靠性。企业无线解决方案2.0是一名“全能选手”,它将4.5G技术移植到企业无线通信场景中,通过统一的网络提供无线宽带和低功耗广域物联业务,一力承担数据、物联、语音、定位等多种业务,实现企业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全面连接。
在2.0时代,企业无线通信将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支持任何应用的“小目标”。顺应这一趋势,华为提供的企业无线通信2.0解决方案将4.5G技术与免授权频谱的“DNA”进行融合,为企业无线通信提供了新的选择。
电力行业的改变只是开始
在2017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亮相的华为eLTE SmartGrid解决方案,以电力行业无线智能电网应用作为切入口,主要应用于配电自动化、高级电表架构、变电站巡检、电力设施的在线监测等场景中。举例来说,在配电自动化应用场景中,利用高带宽、低时延、多连接的4.5G技术部署专网,可对配电网节点和终端实现100%在线运营和监控,并快速定位故障,调整配电方案,从而大幅提升供电的可靠性和电能质量,全面实现智能化管理。与有线方案相比,eLTE SmartGrid的投资成本降低70%以上,建设周期缩短75%以上。再比如,在高级电表架构应用场景中,利用4.5G可实现电表等终端的海量连接,自动抄表成功率和准确率高达100%,人工抄表成本大大降低,并可实现精细化的计量和负荷管理。
华为无线通信2.0解决方案已经在一些重点行业和客户中得到了先期部署和验证,比如配电自动化数据实时采集、智能电表、无线视频监控、城轨车地无线通信、智慧城市海量传感器数据收集等。国内某电网部署了华为的eLTE SmartGrid解决方案,实现了自动配电网络在线率100%,抄表成功率为100%,密集城区覆盖范围5平方公里,使得业务系统扩容周期从数周缩减至数小时,故障定位的时间从数分钟降低至数秒钟。
可以预见,4.5G无线通信技术在电力行业的普及,将彻底改变电力行业企业的商业模式、工作方式,加速电力企业的数字化进程。随着基于4.5G无线通信技术的场景化解决方案的扩展和部署,包括公共事业、港口、机场、工厂、智慧城市等在鹊母多行业和领域将广泛受益于企业无线通信2.0解决方案。
在IT产业链中,开发者是一个关键环节,特别是对一些通用性和平台类的产品,离开了开发者的二次开发几乎寸步难行,因此IT厂商无不重视这一体系建设。然而,打造自己的开发者队伍是一个投资巨大且长期的过程。即便如此,对于一直专注在硬件、专注在管道、致力于平台化的华为而言,要完成自己的产业链布局,培养自己的开发者合作伙伴队伍还是必须完成的任务。
“华为希望能够打造出一个新的平台,帮助华为那些已经具有丰富行业能力的合作伙伴,构筑全连接的能力,把它们的行业能力和我们的ICT能力结合起来,实现整个行业数字化转型。”华为常务董事、产品与解决方案总裁丁耘在日前举行的首届华为开发者大会(HDC)上表示。 华为常务董事、产品与解决方案总裁丁耘
来自全球的2000多名开发者合作伙伴及业内专家参加了本次大会。大会围绕“在一起 创梦想”的主题,全面展示华为开放的ICT能力,分享合作伙伴的成功案例。在大会上,华为还了开发者生态战略和面向开发者的“沃土”计划。
助力数字化转型
丁耘在演讲中表示,新一波的企业数字化转型正在形成。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以Google、百度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已经率先完成了数字化转型。而今更多的传统行业,包括行业、金融、电信、医疗、出版等也已经开始了这一过程。
“今年将会是一个里程碑,因为从今年开始我们看到了更多实体经济在开始数字化转型,转型的体量将是非常大的,不是一家公司或者若干公司能够支撑整个实体经济的数字化转型的。”丁耘表示,正因为如此,华为要开放自己的能力,和产业合作伙伴一起促进这样的数字化转型。
“华为联合合作伙伴,共创全联接世界,共赢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无限商机。”丁耘介绍了华为开发者生态战略,“华为坚持聚焦ICT基础设施,向开发者伙伴开放创新领先的ICT能力,打造面向运营商和企业市场的开放环境和使能平台,支持和帮助开发伙伴业务创新,快速响应和满足客户业务需求,实现商业成功。”
那么,在这场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华为到底能做些什么?
丁耘说,首先是技术。过去十年华为总研发投入超过1900亿元人民币,打造了一个和同行非常不同的平台。“华为不仅打造了全解决方案的通信能力,更构筑了IT和终端的解决方案,是整个产业中少有的能提供端到端、从IT到CT到终端解决方案的厂商,这就是这1900亿元人民币打造出的能力。”他说。另外,目前华为在全球170个关键标准组织中担任主席或者副主席的职位,这样的地位使得整个华为在转型中能够和产业合作伙伴一起把控行业转型的方向。
其次是市场平台。丁耘认为华为是有全球化市场平台能力的公司。“可以说,今天有人的地方就有华为。经过四年来的拓展,华为已经在企业领域建立了全球6000个渠道资源,这一系列的资源将会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开发者走向全球的平台。”丁耘表示。
10亿美元的沃土计划
在首届开发者大会上的一大亮点就是华为推出了10亿美元扶持开发者的计划。丁耘宣布了这个计划。
他表示:“华为将在五年内投入10亿美元实施‘沃土开发者使能计划’(简称‘沃土计划’),打造面向开发者伙伴的开发使能平台和联合创新。”
他说,在技术和解决方案方面,华为选择了12个最具商业价值领域的能力进行开放,覆盖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宽带、SDN、移动办公等最前沿的技术领域。在垂直行业方面则选择了平安城市和金融。总体上,水平层面横跨了IT和CT,垂直层面从IaaS层、PaaS层和SaaS层都提供了各个方面的能力开放。
在大会上,华为还宣布将打造以开发者伙伴为中心、以“LEADS”理念为指导的能力开放平台eSDK,帮助开发者伙伴加速技术创新进程,提升差异化解决方案开发效率。
华为产品与解决方案战略与业务发展部总裁肖然进一步阐释了开放平台的“LEADS”理念:云化的远程实验室服务(Lab as a Service)、端到端的开发资源获取(E2E)、支持敏捷开发的流程、工具(Agile)、专注的全时在线专家支持(Dedicated)和在线互动的开发者社区(Social),为开发者提供良好的开发体验。
肖然具体介绍了“沃土计划”的内容:“创新基金”,为伙伴创新的联合解决方案提供实物支持、开发资金支持、技术专家支持;“开发支持”,专项投入开放平台和远程实验室建设,让伙伴聚焦业务、高效开发;“华为认证”,对伙伴开发能力和解决方案予以认证;“人才培训”,为伙伴提供研发、销售和交付能力培训;“营销基金”,用于开发者生态圈拓展、创新解决方案营销活动及销售激励。
结伴者行远
在大会上,华为交换机与企业通信产品线总裁刘少伟的一句话给记者留下很深的印象。他说:“独行者步疾,结伴者行远。”意思是,一个人走可以走得很快,但要走得远,必须有众人同行。
刘少伟表示,对于华为而言,最重要的不是要走得多快,而是要走得更长久些,这就是华为打造自己开发者合作伙伴群体的关键。
一、我国医药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现状及问题
医药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消费市场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原料药生产出口稳居世界第一。2007-2017年,我国医药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从5967亿元增长至28200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16.8%,远高于同期GDP增长率。不过,我国医药制造业创新能力弱、竞争能力不强等问题突出,产品仍“以仿为主”,创新药欠缺,药品质量和疗效等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随着近几年药品“带量采购”、“两票制”等政策的实施,对药企运营与成本控制提出更高要求和挑战,再加上疫情冲击,我国医药制造企业的收入和利润收到较大影响,规模以上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近几年一度出现下滑。在以上背景下,推动医药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是推进我国药企向创新型技术型转型升级、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当前,我国医药制造企业数字化与智能化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据统计,我国有超过一半的医药制造企业处于单点信息化、数字化覆盖状态,系统间集成度较低;另外,仍有26%的医药制造企业处于数字化起步阶段。具体而言,我国医药制造企业数字化、信息化主要存在如下问题:第一是新药研发能力普遍偏低,研发阶段信息化支撑手段缺乏。当前医药研发需要强大的平台及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支撑,我国医药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仍处于传统医药研发阶段,缺乏信息化手段及数据的支撑,导致药物研发耗时耗力,且成功率低。第二是医药生产阶段信息化及自动化大部分处于单点覆盖阶段,未形成端到端集成。一方面部分生产环节还未实现自动化,这在中成药制造企业中较为常见,如药材预处理、药物提取、环境控制等环节,仍需要大量人工参与。另一方面,医药企业信息化与自动化大部分互相分离,生产过程中的数据没有得到实时收集以用于研发、生产过程的控制及管理。第三是企业营销流通、产业链协同等环节信息化水平普遍偏低。我国医药制造企业对药品营销渠道管理、营销数据的实时跟踪及数据分析能力普遍不足。同时,当前药企普遍缺乏互联网营销及用户服务类平台,基于线上的创新发展观念薄弱。另外,医药制造企业利用信息化平台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现上下游企业数据同步、资源及业务协同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短板。
二、我国医药制造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推进创新发展建议
基于我国医药制造企业数字化、自动化现状及问题,为推进我国医药制造企业运营升级、产品及服务模式创新,提升行业在国际的综合竞争力,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一步提升研发、生产、营销流通、用户服务等环节智能化、数字化水平,同时推进企业各环节系统间集成及数据共享流通,最终实现智能化研发、智能化生产制造、智能化企业管理等全新生产运营模式的构建,具体建议如下。
(一)研发环节数字化
医药研发环节数字化是目前我国医药制造企业存在的最大短板,也是企业加强创新药开发力度的关键一步。研发环节数字化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开展。一是企业内部要构建统一的研发基础数据库,如电子实验记录、仪器原始数据、化合物/生物样品数据、生物活性数据库等,实现研发过程中各类数据电子化、标准化,并实现基础数据库在企业内部的数据共享。二是完善企业级的研发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研发流程集成。构建医药研发平台,建立标准化的研发流程,基于研发平台实现研发流程集成。基于研发平台推进研发数据的整合和开发利用,实现对研发进程和研发质量的管理和控制,提高实验效率,加快药物研发进程。三是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辅助研发创新。医药制造企业应和专注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开展广泛合作,共同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药物研发、临床试验过程中的应用,以降低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例如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药物研发、临床试验等阶段进行大批量文本分析及预测、虚拟药物筛选、病例分析及临床匹配、晶型预测、发掘药物新适应症等工作,以提高药物研发效率。
(二)生产环节数字化
医药生产环节应重点推进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加强各环节智能化系统的整合,逐步形成贯穿整个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控制体系。由于化药、生物药、中药生产数字化基础存在较大差异,建议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具体方案。具体建议如下。一是中小企业首先提升药品生产关键环节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推进智能装备、智能传感器等智能设备的普及,加强提取、浓缩、醇化、干燥、灭菌等关键环节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部署,逐步实现各个环节工艺参数和质量控制参数(如温度、流量、压力、液位、质量、浓度等)的自动采集、监测、分析、集中显示、报警和控制,简化生产流程,减少人工干预。二是逐步形成贯穿全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控制体系。在关键环节自动化系统部署基础上,推进各环节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整合,形成贯穿整个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控制体系,强化生产制造各类参数数据汇聚与分析,实现信息和数据的快速、合理、准确传递与共享,全面提高生产制造过程信息化管理能力。三是完善企业生产类信息化系统建设及综合集成。完善生产执行(MES)、环境监测、药品质量监管、仓储管理等生产信息化系统建设,实现生产自动化、智能化设备数据、物料、能耗等数据接入到生产信息化系统中,实现数据的实时监测及分析应用。推进生产信息化系统间集成及数据共享流通,形成集管控、优化、调度、执行和经营于一体的生产新模式。
(三)营销流通及用户服务环节数字化
营销流通及用户服务环节数字化是传统医药制造企业较为欠缺环节,随着“互联网+”在医药及医疗领域的渗透,营销流通及用户服务环节数字化成为医药企业进行精准营销、开展服务化转型的关键。具体建议如下。一是搭建精准营销平台。医药制造企业应联合医药流通企业打造面向基层医疗市场的数字化精准营销平台,重点探索医药产品精准营销方式,提高资源投放有效性。一方面基于精准营销平台整合下游终端客户资源,汇聚营销数据和客户数据,掌握药品流向动态,对渠道终端(如医院、药店等)营销数据进行实时动态管理以辅助差异化营销科学决策制定、渠道优化、终端覆盖等。另一方面基于新媒体环境,通过大数据分析手段分析医生社交网络、阅读量和转发量、医学信息浏览记录等线上数据,挖掘医生使用偏好,实现有的放矢、精准营销。二是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医药新零售、健康服务平台。医药制造企业应探索建设B2B、B2C电子商务平台或与大型医药电商平台进行合作,实现营销渠道下沉,推进线下线上全面融合。另外,有实力的医药制造企业可探索建设企业数字化服务平台,并和线下医院、体检中心、理疗中心、药店等实体机构进行密切合作,将数字化服务平台向线下机构及个人用户延伸,基于平台开展药事个性化远程咨询、疗效数字化评估、远程审方、健康监测、健康管理等。同时基于平台沉淀消费者疾病谱变化、健康需求和消费习惯等数据信息,开展C2M反向定制化研发生产。另外,医药制造企业应积极与数字化诊疗平台、互联网医院等平台类企业合作,联合推出慢病管理、术后跟踪等服务,包括在线诊断、药品购买配送、用药跟踪等,形成“医+药”闭环,延伸大健康服务半径,创新开展营销模式。
(四)企业运营管理数字化
企业运营管理数字化是医药制造企业实现内部运营升级的重要手段,通常包括企业人财物的数字化综合管理、企业数据汇聚及综合分析、企业智能决策等。具体建议如下。一是推进企业运营管理数字化升级。针对中小企业,建议通过实地部署或采购SaaS服务等方式,推广办公自动化、企业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等运营管理类信息系统的使用,加强企业管理精准管控能力。对于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建议推进运营管理类系统与药品研发、生产制造、营销流通、用户服务等环节信息化系统的整合,实现研发、生产、营销、用户服务、企业运营管理相关流程及数据的融合贯通。二是提升企业大数据创新应用水平。建议有实力的医药制造企业打造企业数据,盘活企业全量数据,实现企业各环节数据的汇聚整合、提纯加工、数据分析、数据应用服务等,形成基于大数据分析与反馈的工艺优化、流程优化、设备维护与事故风险预警、精准营销及用户服务能力,实现企业生产与运营管理的智能决策和深度优化。三是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信息化协同。加强医药制造企业与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的协作,通过系统整合、流程打通等推进上下游企业生产要素互通共享,逐步实现产业链互联、平台协同、要素融通,推动产业链企业生产和服务资源优化配置。
三、推进医药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政策建议
1月12日,西门子PLM软件(Siemens PLM Software)在海南三亚举办了2016年度亚太地区渠道合作伙伴大会。在工业4.0热度不减、传统软件渠道商面临转型的背景下,这个大会的意义非同一般。
渠道面临转型
西门子PLM软件是全球领先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和生产运营管理(MOM)软件、系统与服务提供商。西门子PLM软件全球总裁查克(Chuck Grindstaff)曾表示,西门子PLM 软件在工业4.0时代将是最优质的服务提供商之一。在这个“工业4.0”、“中国制造2025”不绝于耳的年代,西门子PLM软件的发展备受瞩目。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渠道合作伙伴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深入,软件用户可以从互联网上直接购买软件,原来专注于软件销售的渠道商似乎变得不再重要。那么,渠道商到底该往哪里去?
“如果渠道商还是只想销售软件那是不可能的,因为现在客户完全可以在网上购买软件,而不需要经过渠道商。” 西门子PLM软件全球销售、营销和服务交付执行副总裁托尼(Tony Hemmelgarn)认为,当前渠道商的生存之道在于充分发挥其专业能力,从软件销售商向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
与此同时,西门子PLM软件的用户――制造企业正在积极应对向数字化企业转型的挑战,并在此过程中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IT环境,它们确实需要具有专业能力的合作伙伴来提供专业的行业解决方案。
托尼认为,要通过智能创新形成竞争优势,就要缩短创新周期以加快产品上市速度,更高效地实现个性化生产以强化灵活性,以及通过全球化协作提高生产效率,这就要求制造企业采用全方位的软件平台作为支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西门子PLM软件一直强调自己是一家能够为数字化企业提供完整的产品线和解决方案的公司,其提供的智慧创新平台,可以支持制造企业打通产品概念化阶段、产品实现阶段和产品应用阶段,形成完整的数字化流程。据悉,西门子PLM的产品线涉及从CAD/CAM设计软件,到仿真软件、测试软件、Technomatixs数字化制造解决方案,再到MES,衔接自动化生产软件,从而成为支持从虚拟产品开发到物理生产制造整个闭环的集成的整体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我们希望借助这个平台帮助客户整合资源,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托尼说,西门子智慧创新平台是个革命性的平台,旨在帮助客户实现数字化转型,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他还强调,西门子智慧创新平台可以整合西门子PLM软件丰富的产品线,同时平台还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以支持客户基于业务需求采用更加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渠道合作伙伴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托尼总结说,优秀的智能化解决方案,要将西门子PLM软件的产品优势和渠道合作伙伴的能力结合在一起。
托尼强调,渠道合作伙伴也应该基于行业或者产品建立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比如,在俄罗斯,西门子PLM软件的一个渠道合作伙伴深耕西门子PLM软件的一个特别细分的产品,最终其业务实现了突破性的增长。
提供CaaS工具
“我们期望渠道合作伙伴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成为领域专家。”托尼说。
当然,西门子PLM软件并不仅止于提出期望,而是积极行动起来帮助渠道合作伙伴向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其中包括和合作伙伴一起研究行业客户需求,为合作伙伴提供行业最佳实践。
值得一提的是,西门子PLM软件还为渠道合作伙伴提供CaaS(Campaign as a Service,活动作为服务)市场工具。皮特解释说,CaaS是一种数字化市场营销工具,基于某个行业为渠道合作伙伴提供行业知识和行业解决方案资料,目的是帮助渠道合作伙伴更好地与客户进行交流,并基于业务形成具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向行业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
据悉,当前西门子PLM软件的CaaS已经可以覆盖制造业的各行业。
如何拥抱云取决于用户
尽管在产品上,西门子PLM软件已经向云转型,但是在渠道、销售方面,西门子PLM软件显得并不那么积极。对此,托尼表示,这是因为尽管当前有很多客户会跟他们谈论基于云的技术,但是仍在讨论这些技术能否真正落地。
此前托尼曾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云计算技术只是软件部署、应用的一个选项,帮助客户解决工程技术难题才是西门子PLM的优势所在。
“我发现目前基于云计算的解决方案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托尼说,客户还是倾向于选择本地化部署来满足应用需求。不仅如此,他告诉记者,西门子PLM软件近期收购了一家公司,这家公司的客户原来是采用服务订阅的方式了应用软件,现在有很多客户却回过头来采用软件采购的方式。
托尼透露,他要求西门子PLM软件的销售团队要关注用户的业务需求和挑战,因此他们在采用基于云的销售模式方面不会激进,而是“有了需求后再研究”。
尽管如此,记者了解到,西门子PLM软件还是有所改变,为用户提供更加灵活的购买方式,包括服务订阅模式。
中国市场没有太大不同
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国家层面还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很多工业软件厂商都非常重视中国市场,并强调中国市场的特殊性。西门子PLM软件并不认为中国市场有太多的特殊性。
托尼认为,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全球的认识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推进的时间不一样。皮特举例说,近日在美国底特律汽车展上,某全球领先的大众汽车品牌厂商展示了一款新的汽车。这款汽车在中国生产、在美国销售。“可见,产品质量和产品标准全球是一致的。”皮特说。
“客户首先都要回答一个问题:‘工业4.0’该如何起步。”托尼认为,制造企业应该先建立基础性平台,然后再基于产品设计或者生产不断满足应用需求。他强调,作为基础性平台,西门子PLM软件的数字企业软件套件Teamcenter优势明显:能够连接制造企业所需的各种软件以满足复杂的应用需求,而且已经积累了很多成功案例。
技术已经改变了世界,并且将继续以更大的力度改变世界。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商务、内存计算等,这些技术让世界上所有的物件和所有人之间实现实时无缝连接,而且这样种迅速、无处不在的互联彻底改变了世界。
“在数字经济里,灵敏性和速度是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两个关键词,创新型公司开展业务的方式要比很多传统公司更加敏捷,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客户展开。”SAP全球高级副总裁、SAP大中华区总裁纪秉盟在2016 SAP中国峰会上表示,“但随之而来的复杂性,实际上已经降低了业务发展的速度。”
其实,在2014 SAP中国峰会上,SAP CEO孟鼎铭就提出了“大道至简”的口号。这三年间,SAP也是一直在为解决复杂性的问题而做大量的努力。
纪秉盟提到,判断一项新技术是否能够有效推动企业的业务,除了标准化,简化和创新是另外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我们相信那些在数字化转型中致胜的企业会在三大核心领域进行重塑,第一是重塑业务模式,第二是重塑业务流程,第三是重塑工作模式。”
很多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的业务模式通常表现在进军新行业、以生态系统的模式参与竞争、共享经济、产品和服务数字化、结果导向型经济、数字渠道这6个方面。纪秉盟建议每个企业都应该根据自己行业的特性去选择一到两个方向,打造新的业务模式。
劳斯莱斯一改以往卖飞机发动机引擎的模式,而是采用结果导向的业务模式,将动力服务卖给航空公司。航空公司不再需要一开始就付重金购买昂贵的飞机引擎,而只是在劳斯莱斯购买飞机的飞行小时,并由劳斯莱斯负责所有飞机引擎的维保。
体育服饰品牌Under Arbour现在卖的不是体育服饰,也不是运动鞋,而是他们打造的生态系统和数字化社区。他们的服饰产品上都内置了传感器,相当于一个个移动的物联网入口,他们打造的是一种数字渠道的业务模式。
重塑业务流程主要表现为实时流程、精益流程、内容丰富的业务流程、自学式流程、协作式流程,以及预测性流程。值得一提的是,KAESER所提供的空气压缩服务,体现了目前全球范围内的一种大的趋势,这家公司负责从计划、安装、系统运行、维护和维修的一切需求,而它的客户则只需要根据使用的压缩空气量来付费。
重塑工作模式有实时协作的层面在里面,还有人机协作、认知领域和人工智能,以及自助服务。比如,电信公司T-Mobile使用SAP Airba实现了面向3000个供应商的60亿笔移动支付。
SAP Ariba是基于云的采购应用,目前全球已有超过200万家企业在使用。“Ariba通过云服务连接企业客户和供应商,实现采购、询价以及直接的签单。”SAP Ariba 总裁安睿山说,“SAP在190个国家建立了直接物料供应网络,这些国家的企业客户将90%的订单放在纯数字化的环境中,实现了15%~20%的成本降低。”
在收购Ariba四年后的今天,SAP 宣布Ariba将于今年年底正式进入中国,并联手本地数据中心共同为企业用户打造采购、询价以及直接的签单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截至6月30日的SAP上半年财报显示,SAP在大中华区软件及软件相关服务收入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势头。这也是SAP在大中华区连续第三个季度实现两位数增长,及连续11个季度保持增长。
纪秉盟在接受采访时说:“几年前,我们还把大中华区看做新兴市场。而现在,大中华区已经成为SAP收入最主要的增长引擎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市场之一。”
在这次的SAP中国峰会上,SAP明显加大了在中国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力度。
宣布与阿里云携手于今年年底为中国客户带来SAP Hybris Cloud for Customer、SAP HANA Cloud Platform及SAP Business ByDesign三款SAP 云产品,深化SAP在中国的云部署;与居然之家、报喜鸟签署合作协议,与神华集团签署新的合作协议,推动制造和能源领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实际上是一个耗时长久的历程,SAP将数字化进程比喻为一段旅程,而不仅是只买一个软件应用或者买一项咨询服务这么简单。也许正如纪秉盟所说:“你需要选择一个能够长久与你在整个旅程当中并肩向前的核心的合作伙伴。”
新华文轩部署Infor供应链执行解决方案
本报讯(记者 宋辰)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时代下,面对消费者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供应链能力日益成为出版发行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之一。与其他行业不同,图书生命周期较短,产品更新速度快,品种数量繁多,库存量巨大,对IT系统运行速度与仓库管理系统的性能要求非常高。
近日,行业云应用软件的厂商Infor宣布,Infor 供应链执行 (Supply Chain Execution, SCE) 解决方案已经在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华文轩”)成功部署。Infor SCE将解决方案与行业特定功能相结合,整合了基于单一数据库、单一解决方案的运输管理和仓库管理功能,使企业能够以更快、更有利的方式规划和执行供应链战略。
金电联行大数据社会化治理平台和数控金融监管服务平台
本报讯(记者 宋辰)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如浪潮般在社会中涌动,体量大、更新快。这虽然给社会治理增添了干扰和难度,但也给政府治理、决策提供了新视角、新手段。
8月26日,一直深耕于大数据应用领域的金电联行公司推出应用于社会治理领域的两项全新升级的重磅产品――大数据社会化治理平台和数控金融监管服务平台。两大平台产品视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授权)采集、挖掘、清洗,并利用人工智能进行深度分析和应用,用机器自学习技术让数据处理自动运转起来。
“必须承认,人口红利消失,流量红利没有凸显,运营商进入微增长状态,并处在转型的阵痛期。”唐晓明告诉记者,“但挑战只是暂时的,阵痛终将过去,运营商终将迎来光明的未来。”
在可预见的未来,管道依然是运营商的核心业务,将管道做大做强做精做活是支撑运营商业务转型的基石。
同时,整个ICT产业链多元化发展,价值分配发生重构,运营商业务收入呈现碎片化、多样化,用户需求长尾化。运营商要继续做大蛋糕,自身必须变得敏捷。正所谓,大象要跳舞,自身必须轻盈,运营商需要通过数字化转型变得敏捷。
转型,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数字化转型,运营商不能单打独斗,需要合作伙伴支持。华为首先非常有意愿成为运营商的转型伙伴,同时华为也有能力协助运营商做好转型,真正从供应商变成合作伙伴。”唐晓明指出。
在日前结束的北京通信展上,华为围绕中国区的“1+6”战略,重点阐述了从网络转型、运营转型、业务转型三个方面如何帮助运营商成功。
“往届的通信展,华为主要展示CT产品,也就是CTO关心的内容;此次通信展,华为从商业模式、营销、IT等多方面展示了全面的ICT解决方案,关注CEO/CMO/CIO的痛点。”唐晓明告诉记者。
比如,华为展台70%以上的面积是与IT和业务转型相关的,在CEO/CMO关心的业务领域,华为重点展示了视频从产业链到内容到组织流程再到标准牵引等全流程方案;提出了公有云服务运营商,及华为是最理想合作伙伴的策略;针对CIO的关注点,华为展示了从下一代BSS(BES)再到大数据到数据迁移服务、ITO服务等运营商IT转型的解决方案。
华为已经做好成为运营商数字化转型的最佳合作伙伴的准备。
ROADS成转型衡量标准
得用户者得天下,面向最终用户构筑极致的业务体验,才是移动互联网时代运营商立于不败之地的不二法宝。从语音时代进入数字时代,运营商从过去传统的“以网络为中心”的经营思路向“以用户为中心”的经营思路转变。
“以网络为中心”的时代,运营商有多种指标评价网络的好坏,比如接通率、掉话率、接续时间等,而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时代,运营商突然发现,原有的评价体系已经无法准确反映用户体验的好坏,特别是处在一个“长尾时代”,用户需求日益个性化,更是很难找到一个普遍的评价体系。
为此,华为根据多年的ICT观察经验,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用户体验总结为ROADS,即实时(Real-time)、按需(On-demand)、全在线(All-online)、服务自助(DIY)和社交化(Social)。ROADS已经成为所有行业新的用户体验标准。
“要实现ROADS体验,运营商必须变得敏捷。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运营商推出一项业务往往需要18个月的时间,而互联网企业几天之内甚至一天就可以推出一项新业务,运营商必须变得敏捷,才能够和互联网企业抗衡。敏捷还能帮助运营商降低成本,从沉重的经济压力中摆脱出来。”唐晓明向记者表示。
如何变得敏捷?从通信网络层面看,网络将会软化,垂直架构的网络和运营平台将会水平解耦,数据中心将会成为未来网络的核心节点;从业务层面看,信息通信业将更多呈现“大平台+微创新”的生产模式;从价值分配看,广泛的开放合作将是主流,运营商拥有的用户、网络通信能力、平台能力和数据资产使得其仍将处于信息通信产业的核心位置。
从运营商自身看,敏捷运营是数字经济时代实现价值的关键――基于NFV、SDN构建的敏捷网络;基于云构建的敏捷的IT基础设施,开放、智慧的新一代运营平台(支撑平台变为生产平台);广泛合作的业务生态系统。
发力“1+6”和集成服务
为了匹配运营商的转型,华为中国区提出“1+6”战略。唐晓明告诉记者,1定义为超宽带基础网络,包含无线和固网;6大领域包含:以NFV/SDN为代表的未来网络架构、以数据中心为核心的ICT融合基础架构、BES商业使能平台、大数据、视频和云服务。
毫无疑问,管道仍然是运营商的核心竞争力。华为将通过5G、千兆以太等多项创新技术为运营商构建一张可持续发展的超宽带网络。
当然,这张超宽带网络同样需要变得敏捷,NFV/SDN和以数据为核心的ICT融合基础架构则帮助运营商完成网络转型。
如今,运营商的网络架构还是上世纪90年代以电话为主的时代确定的,当时电话是绝对流量,如今电话流量所占比例微乎其微,但是网络架构没有变,面对爆炸式增长的数据流量,产生了很多不可避免的问题。
“未来,华为将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和合作伙伴的优势,构建出领先的云操作系统、大数据平台、PaaS平台,构建出如同亚马逊流域一样的生机勃勃的开放云生态。”华为轮值CEO徐直军向业界喊话。
过去的四年,华为IT业务一直被各种质疑声音围绕。面对这些质疑声,华为选择了低调做产品,高调做品牌。每年5亿美元的研发投入,华为完成了从服务器、存储、软件平台到云操作系统的产品布局。
如今,华为存储跃升至挑战者象限,高端存储成为Gartner报告主流玩家, FusionSphere云操作系统进入Gartner虚拟化四象限,FusionCube超融合基础设施进入Gartner一体机魔力四象限,数据中心解决方案获得Gartner的“Positive”评价。
尽管从体量上来看,华为IT业务规模远不如IBM、惠普、甲骨文、EMC这些传统的IT市场玩家,但市场增长速度远远超出业界预期,2016年,华为的IT业务即将实现盈亏平衡。
徐直军此前在华为企业云服务会上表示,预计2015年,华为IT业务收入将超过20亿美元,以这种飞速增长的态势发展下去,预计明年,华为IT业务就可以实现盈亏平衡。到2020年,华为IT业务收入预计超过百亿美元,成为华为的主力产业。
主打云生态
一步一个脚印,华为对IT产业的认知越来越深刻。
徐直军回忆道,2013年,华为对IT产业的新认知是IT系统将走向云架构,用IT改造传统的CT架构并在改造过程中实现IT和CT融合,走向一个融合的ICT基础架构。
2014年的HCC上,华为认为,ICT已经成为传统企业转型的新引擎,推动企业IT支撑系统向生产系统转型。顺应ICT发展潮流,华为提出,不仅要做领先的CT公司,还要成为领先的IT公司,同时坚持“被集成”,有所为,有所不为。
今年的HCC,华为明确构建云生态。“企业IT系统走向云架构和云服务并不容易。华为是能力有限的公司,聚焦做好产品。但仅提品,不能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因此构建云生态就非常重要。”徐直军说。
基础设备厂商、应用开发商、渠道商、集成商、ISV都是云生态的一部分,因此,华为聚焦IT基础设施,围绕软件平台和企业云服务,构建云生态。其中,三个软件平台将在云生态的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
针对IT基础设施,HCC2015上,华为再次更新了FusionSphere系统,推出了6.0版本,在组件、架构、生态三个维度全面拥抱开源,实现了深度的软件开放,为运营商和企业客户提供非常灵活的软件选择。徐直军表示,在FusionSphere生态系统建设上,华为将全面支持第三方硬件,开放API给合作伙伴开发各行业的大数据应用。
据了解,华为FusionSphere已服务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合计超过1000家客户,覆盖政府及公共事业、金融、运营商、能源、交通、媒资、制造等行业,在助力客户业务转型和商业成功的过程中,协助企业完成IT转型。
FusionStage则支撑华为构建PaaS平台生态。FusionStage采用分布式计算架构,结合华为研发的最佳实践,支持合作伙伴构建开发、测试、部署、生产的一体化环境。
大数据已经成为ICT行业的下一代生产力。两年前的HCC上,华为针对大数据便推出FusionInsight,一个完全开放的大数据平台,可运行在任意标准的x86服务器上,无需任何专用的硬件或存储。
华为IT产品线总裁郑叶来表示,FusionInsight是首家支持1000公里以上异地容灾的大数据平台,能够实现15年历史记录的实时分析。2015年8月,华为正式宣布开源Astro项目,提供强大的在线查询和分析,以及更大规模的数据处理能力;促进Spark在业界的广泛应用。三大运营商以及一半以上的中国Top 10金融客户都在使用FusionInsight大数据平台。
此外,在HCC2015之上,华为还正式了面向未来的数据服务平台OceanStor DJ,通过统一管理存储资源和数据管理软件,提供按需使用的数据存储和管理服务,帮助数据中心极大地提升运营效率。
7月30日,华为正式推出企业云服务,徐直军在HCC2015上也明确了云服务生态的具体构建策略――聚焦I层、使能P层、聚合S层。
构建云生态,华为将继续坚持“聚焦”和“被集成”的战略,“华为将向上不做应用,向下不碰数据。”郑叶来表示。
聚焦行业云
数字化转型正成为未来10年整个社会的热点,其有两大特征:数据成为生产要素;数据成为重要资产。新兴技术也在加快这一进程,例如物联网让一切数字化,云计算让数字资源化,大数据让资源可用化。因此各国政府都在为数字化转型进行战略布局,希望构建在数字化转型中的领先优势。
华为企业业务BG总裁阎力大指出,数字化时代,企业的组织模式、管理模式与运营模式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IT不再只是一个工具,而是成为企业生产运营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云计算等新技术重构IT系统,云计算成为数字化的基石。
“面对数字化转型的大潮,传统行业需要集行业应用、ICT基础架构等于一体的能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云计算服务,行业云应运而生。”他表示。
行业云能给客户带来以下三方面的价值:帮助企业实现营销互联网化、业务互联网化、管理互联网化,以及最终实现的全面互联网化;行业云聚集某个行业的上下游资源,逐步形成产业链的协同,进而形成产业链级的开放平台,最终促进整个行业的商业模式与运营创新;借助深度满足自己行业需求的行业云,新兴企业、IT基础薄弱企业可以利用后发优势,快速缩小和老牌企业的差距,甚至实现超越。
阎力大认为,当前,行业云已经处于导入阶段,2018年前后会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届时行业云将创造巨大的企业服务市场。华为必须抓住这一机遇,与合伙伙伴一起,推动更多行业云的落地。
目前,在行业云领域,华为已经开展了有益的探索。例如,国内金融行业方案商宇信科技与华为通过联合创新,完成了金融云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并开始部署。
再比如,深圳广电、华为和索贝三方共同创新媒体云方案,构建基于ALL IP架构、弹性计算资源池、媒资存储资源池的混合云全媒体解决方案,实现电视台内私有云高清编辑,台外公有云低码编辑,公有云和私有云业务高效协同,极大优化了内容生产模式,有效支撑传统媒体向全媒体转型。
“面向未来,华为对客户、合作伙伴承诺,华为将秉持BDII纲领,坚持开放创新,与合作伙伴、客户一起,共同打造行业云生态。”阎力大表示。
加速运营商云转型
凭借无可比拟的网络和数据中心优势以及丰富的企业客户资源,运营商将成为云生态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运营商也在积极推动自身IT系统的云计算转型工作。
HCC2015突破以往聚焦企业市场和企业客户的瓶颈,举办了首届运营商专题论坛,与全球各大运营商以及众多行业组织共同探讨运营商数字化转型的合作共赢之道。
华为运营商业务总裁邹志磊表示:“在可预见的未来,管道依然是运营商的核心业务。要将管道做大做强做精做活是支撑运营商业务转型的基石。我们也看到全球越来越多的运营商都在紧锣密鼓地从以下三个层面制定他们的数字化转型战略:成为智能管道的主导者、综合平台的提供者以及内容和应用的参与者。云计算在运营商转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运营商推动IT从支撑系统走向生产系统和使能平台的关键技术。”
华为倡导针对业务、运营、网络的分层云化策略,以业务驱动的分布式云数据中心(SD-DC2)为基础,利用华为Telco OS实现敏捷的运营使能,最终通过电信业务云化及为政企客户提供丰富云服务,帮助运营商在数字时代创造独特的商业价值。
近期,华为在支持运营商云转型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6月,德国电信选择华为作为其云战略合作伙伴。为了进一步加强市场竞争力,德国电信选择重点欧洲云服务市场,并计划于2018年底实现业务客户带来的收入翻番。为此,德国电信选择了和华为合作。德国电信全球IT运营高级副总裁Mr. J ern Kellermann表示:“华为提供硬件和解决方案的专业知识,而我们通过最好的网络提供具备最佳可用性的云管理服务。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在将客户IT业务迁移至云端时可完美权衡价格、服务和质量。”
8月,华为与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正式签署了云计算及大数据战略合作协议。同时,HCC2015上,华为和中国电信国际有限公司宣布加强在云计算领域的合作。中国电信国际有限公司总经理邓小峰表示:“中国电信国际公司致力于成为‘走出去’中资企业首选云计算服务提供商。中国电信已经在海外10个节点具备云计算服务提供能力。”
这10个阶段全部由华为独家承建,未来,华为将继续提供IT基础设施硬件、云平台软件以及运营支撑服务,助力中国电信国际公司快速拓展全球企业云服务市场。
不久之前,华为进军公有云市场,不少人认为是动了运营商的奶酪。对此,徐直军进行了澄清:“独立发展公有云并非我们最优先选择。运营商是我们共同运营企业云服务的最优先合作伙伴,华为将充分利用运营商在机房、网络、企业的客户资源上的优势,并和华为解决方案的优势结合起来,共同做大云服务市场。”
未来,华为将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和合作伙伴的优势,构建出领先的云操作系统、大数据平台、PaaS平台,构建出如同亚马逊流域一样的生机勃勃的开放云生态。
华为轮值CEO 徐直军
面对数字化转型的大潮,传统行业需要集行业应用、ICT基础架构等于一体的能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云计算服务,行业云应运而生。
华为企业业务BG总裁 阎力大
这是华为看到传统网络架构、业务模型巨变即将爆发后,作出的判断与选择。
互联网能力的提供,对运营商的网络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高速扁平、融合业务、降低成本、灵巧易运营。虚拟化、云计算、软件定义SDN、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等技术已经到了爆发的前夜。
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运营商、大型企业还是华为这样的供应商,整个传统的网络产业链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是又不得不为。来自谷歌、亚马逊甚至是国内的BAT互联网巨头,在某种程度上占领了先机。
为此,华为下决心全面重构自己已经那么成功的架构,走向全面云化。在全面云化的进程中,徐直军提出华为仍旧致力于成为“倡导者、推动者、领导者”,用2-3年的时间,实现产品和解决方案全面云化,帮助客户实现商业成功。
而全面云化,并不意味着华为仅仅要把硬件资源集中起来就完成了重构,而是将研发、产品设计、操作系统、支撑体系等一揽子的再造。此外,华为还不得不改变端到端的思维,变得更加开放。
从Single战略到全面云化
“ALL IP时代华为提出了Single战略,有效支撑了运营商客户的发展。如今,面对全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趋势,华为倡导‘全面云化’,打造高效网络和敏捷竞争力。”徐直军表示:“如果说在2015年分析师大会上,我们提出的ROADS体验模型,定义了什么叫好的用户体验,那么今年的全面云化战略,就是要解决如何实现ROADS体验。ROADS体验需要业务、网络、运营系统来共同支持才能实现。受最终用户体验提升的需求驱动,华为公司积极倡导全面云化战略,推动网络升级,使能行业数字化转型,通过满足最终用户需求来帮助客户成功。”
华为判断,未来整体网络将彻底转型为“以数据中心为中心”的架构,所有的网络功能和业务应用都运行在云数据中心上。
相应的,华为“全面云化”战略的核心是从设备、网络、业务、运营四个方面全面升级基础网络,带来硬件资源池化、软件架构全分布化、全自动化的系统优势。
为此,华为将重点投资云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包括计算、存储、数据中心交换的硬件设施,以及云操作系统FusionSphere、大数据平台FusionInsight和分布式PaaS平台FusionStage,通过统一开放的架构,满足客户公有云、私有云、行业云、混合云等不同场景的业务转型需求。
关于设备云化,徐直军强调:“NFV实现了ICT网络设备硬件的标准化和虚拟化,但在软件架构、运营模式上,还是沿袭传统方式。如果能够在虚拟化的积累和成果上再向前一步,用云化的理念,把网络软件变成‘全分布式化、全自动化’,这才是真正意义的设备云化(NFC)”。华为致力于把云化技术引入和延伸到基础网络的各个领域。
徐直军说,我们既然要转型,首先就要有目标。
去年,华为结合互联网业务体验,提出了对ICT服务的服务目标即ROADS:实时(Real-time)、按需(On-demand)、全在线(All-online)、服务自助(DIY)和社交化(Social),力求以此为牵引,使能客户实现能力提升。
在这个目标牵引下,华为面向三大客户群,提出了对应的发展策略。
对运营商客户,就是以ROADS体验为目标,整网统筹协调,全面实现云化。包括打造基于云的IoT、视频和云服务业务平台,抓住新业务机会窗;推动运营系统云化,帮助运营商构建敏捷竞争力;借助SDN和NFC,加快基础网络和IT基础设施的云化,提升自动化和弹性伸缩能力。
对企业客户,充分利用云计算、SDN、大数据,帮助企业完成以“敏捷和智能化”为核心的数字化升级。具体而言,首先要牵引企业IT系统向云架构迁移,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及效率提升。其次是加快企业网络走向SDN,通过统一的SDN控制器打通运营商网络、企业网络和数据中心网络,实现全程敏捷;最后是聚焦大数据平台,使能企业智能化。
对消费者业务,品牌、质量、体验、生态是消费者业务健康成长的核心。华为后续会加大全球服务体系和核心服务能力的构筑,把用户服务打造为终端独特的竞争优势。最后,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的生态系统打造则是华为未来的投入和发展方向。通过生态联盟汇聚业界最优秀的资源,保障终端用户的极致体验。
全联接世界
全面云化,是为了实现华为两年前提出的”全联接世界”愿景。
今年的大会围绕“加速数字化转型、共建更美好的全联接世界”主题,全面阐述了华为在全联接世界进程中的公司战略。
“全球数字化进程正在加速,在垂直行业、公共服务、个人生活等领域正全方位提升社会效率和个人体验,根据2016年全球联接指数(GCI)研究发现,过去一年全球联接水平上升了5%。”华为常务董事、战略Marketing总裁徐文伟表示,“我们可以在增强联接能力、使能垂直行业数字化转型、提升联接体验、拓展全场景接入等方面,共同努力加速这一进程。”
徐文伟表示,未来将会有成千上万的公司做VR,但做网络传输的公司却只有几个,这是所有行业的机遇,挑战部分我们来解决。千亿美元级的视频产业,未来也必将发展成万亿元空间。谁抓住了新的机遇,谁就掌握了新的生产力。
这一切与全联接世界的愿景息息相关。
全联接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紧密相关。2014年开始华为每年全球联接指数(GCI)。2015年华为GCI研究发现,全球联接水平相比去年提升5%,意味着从联接供给、需求到体验的全面提升。
在肯尼亚,华为提供了城市安全方案,犯罪率下降了46%。对消费者来说,联接意味着更好的体验。
GCI2016年选取了50多个国家进行研究。在国家层面,GCI研究发现,联接发展分起步、加速、领先三个阶段,35分是重要拐点。起步阶段的国家应加强顶层设计和协同规划,实现供给、需求、体验三者的均衡,抓住机遇,尽快跨越35分。
“没有千层底的鞋,走不了万里路。我们要聚焦战略机会点,厚积薄发,不在非战略机会点上消耗战略竞争力量。”徐文伟说。
徐文伟表示,华为将努力把握全联接世界带来巨大的产业机遇:99%的物还未被联接,一个制造行业99%的物还没被联接,4K/AR/VR极大提升联接体验,全场景联接带来6000亿美元市场空间,而全行业数字化转型更将带来15万亿元,ICT数字化转型将带来1.5万亿美元市场的机会。
对于华为来说,全面云化、视频和生态构建是当下正在践行的三大战略。丁耘用三句话阐述了华为的选择:“全面云化是必选不是可选,拥抱云化时不我待;视频战略是当下而不是远方,万亿空间时不我待;构建生态是胸怀而不是情怀,情怀是以自己为中心,胸怀是天下的。我们希望通过云战略、视频战略、生态战略跟所有的产业合作伙伴一起共建一个更加美好的全联接的世界。”
全面云化是必选项
过去十年,运营商的网络围绕着“全IP化”转型,All-IP是华为战略的核心。而未来十年,运营商网络将朝着云化方向转型,这已成为全球运营商的共识。
研究数据表明,预计到2020年,部署云化的网络比例将达到30%,而到2025年,这一比例将提升到75%。“所以说,全面云化已经不是一个可选的议题,而是必选。拥抱云化,时不我待。”丁耘说。自去年了“全面云化”战略后,华为已经全面推动旗下所有产品和解决方案的云化,使能运营商数字化转型。
丁耘表示,华为的“全面云化”战略提出要使能运营的云化、业务的云化和网络的云化。在这三个维度中,运营的云化面临挑战最大。他进一步阐释,通过和客户的交流,我们发现,很多运营商并没有明晰的运营云化战略,甚至有运营商表示最不愿意谈及的便是CRM系统。“的确,运营商自身的数字化转型是全面云化过程中最困难的一步,但不能因为困难就放弃。”他表示,目前运营商基本达到的共识是“实施B2B战略,完成运营支撑系统的数字化转型。”
针对运营的云化,早在两年前,华为便了端到端使能运营商数字化转型的解决方案和下一代运营系统Telco OS,包含下一代BSS系统BES、大数据系统和ICT基础设施自动化系统IES。
丁耘透露,在过年的几年,华为已经完成了自身BES和IES系统的云化。同时,去年,Telco OS系统在西班牙电信、上海联通等运营商进行了小规模的商用,并逐步扩大规模。“我们希望Telco OS能够助力越来越多的运营商完成自身的数字化转型。”丁耘表示。
尽管业务云化已成为共识,但华为认为整个产业尚处在单纯的硬件虚拟化阶段。“无论是软件分布式弹性部署还是业务自动化运营,都没有实现。”丁耘说。
为此,从NFV到NFC,是华为在业务云化上的核心战略。丁耘透露,到目前为止,进展良好。华为已在全球部署了170个云化商业网络。在未来几年,华为将持续加大在业务云化的投资,实现整个业务的全面云化。
丁耘表示,过去几年,网络云化更多是“技术驱动”的理念,但更应该用“价值驱动”的理念去推动网络云化,实现敏捷的业务、高效的宽带和智能的运维。
在今年的世界移动大会上,华为了面向整个固定网络端到端的轻量级及可商用的解决方案。“在未来几年,我们会在网络云化上持续投资,预计在明年上半年面向All Cloud固定网络的全套解决方案。”丁耘表示。
另外,无线云化方面,过去12个月,随着CloudRAN商用和CloudAIR试商用,华为无线接入云化已经从概念到初始商用,处在全球领跑的位置。
视频是当下而不是远方
视频是新的利润增长点已经成为全球运营商的共识。主流运营商已经纷纷布局视频产业,将视频作为和语音、短信同等地位的基础业务来推动。
丁耘表示,一项业务成为基础业务的重要标志就是它能够进入到运营商的主套餐里面,从这个意义上说,全球TOP100的运营商里已经有50%把视频作为他们的基础业务。
那么运营商如何将视频变现,建立成熟的商业模式?丁耘认为有三种模式:管道变现,体验变现和生态变现。
首先是管道变现。运营商可以在宽带套餐之上捆绑视频业务,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卖带宽,还可以卖更多的联接和内容。例如,欧洲某运营商在提供4K电视和在线4K体育节目以后,50M以上宽带套餐申请增长了40%到50%;而中国电信的全光纤网络绑定IPTV业务后,用户的离网率从3%降到0.3%。
其次是体验变现。德国电信通过给用户提供极致的在线TV体验,快速回看、智能搜索等增值功能,仅上线半年时间,就发展了50万用户。在韩国电信上线5个高质量视频节目后,视频本身的收入已经接近宽带的收入,预计2017年视频内容的收入会超过宽带收入。
最后是生态变现。例如,比利时电信推出了UGC+Social+Cloud业务,仅仅一个月就发展了100万用户;巴西运营商通过运营视频业务,在10个月的时间里,实现了6000万美元的广告收入。
丁耘表示,华为在视频上的定位是做视频业务的使能者,帮助运营商和行业客户实现视频商业的成功。华为不会碰视频内容。华为提供商业咨询服务,可根据客户所在国家/地区管制政策、内容生态、宽带连接指数、客户支付能力等为运营商的视频发展提供商业建议;同时也会提供内容聚合,为全球分散的内容提供商和运营商建立连接,助其更好更快地发展视频;还有一个是平台构建与运营,以及为运营商提供视频体验的管理平台,提供端到端的视频体验管理。
构建生态是胸怀而不是情怀
ICT产业逐步走向开放,越来越多的企业明白,只有构建健康良性的生态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
丁耘表示,在全面云化和视频战略上,华为的定位是技术使能者,坚持与伙伴一起构建健康良性的生态,这包括产业生态和商业生态。在产业生态上积极参与、积极贡献,促进产业发展;在商业生态与行业领头羊联合创新,构筑差异化优势;利用开发者生态来打通客户化解决方案最后一公里。
在产业联盟领域,华为核心战略定位是:与产业合作伙伴一起做大蛋糕,促进整个生态的健康发展。去年9月华为在慕尼黑联合爱立信、诺基亚、奥迪、BMW、Intel等发起了5GAA,共同推动5G和汽车产业的结合。在商业联盟领域,华为在很多垂直行业都在和领先的合作伙伴共同合作,希望和行业伙伴一起使能行业的数字化。
2016年9月19日,华为宣布以“拥抱云时代”为主题,亮相于2016年9月20日至23日举行的2016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与您共同探讨网络如何向以数据中心为核心的云化网络转型,IT基础设施如何使能运营云化,以及视频、政务云等云化业务如何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与您分享华为面对新一轮增长的思考和准备,与您一同“拥抱云时代”。
云是联接的延续
智能社会正在到来。这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巨变,今天我们还无法全面认识它的深度和广度。但有一点确定的是,信息通信(ICT)技术,是智能社会背后最重要的基石。
智能社会带来三个特征――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由于有了先进的ICT技术,这三大特征才能实现。在智能社会,终端是万物感知的触角,网络连接万物,而云则是万物智能的源泉。
下一个十年,将迎来云的2.0时代,企业是云化的主角,各行各业将在云中成长,各种行业云也将兴起。华为预计,到2025年,所有企业都会用到云的技术、云的模式,85%以上企业应用会被部署到云上。企业都会结合核心业务,探索最适合的云化解决方案。
华为依托二十余年的ICT经验,一直致力于与客户和合作伙伴一起构建高效、全联接的世界,帮助企业化云为雨,让云创造更大价值。而无论对于运营商还是企业,云化的核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设备与网络云化
设备云化即网络设备走向云化,实现“全分布式化、全自动化”,而网络云化则是将网络作为整体实现全局调度。
随着5G、IoT、大视频等新技术的出现,对运营商网络提出了更加敏捷、智能化的要求,而这一变化的基础就是NFV/SDN。华为依托对CT和IT的深刻了解,熟悉运营商网络所具有的复杂环境,能够精准判断、充分满足不同运营商在不同环境部署NFV/SDN的个性化需求。
今天,运营商整体通信服务收入放缓,但企业业务还处于高速增长阶段,是运营商需要持续发力的主要市场。针对运营商企业业务,华为提供端、管、云一站式端到端解决方案:通过SDN对整个网络资源进行统一、集中、智能控制,能实现管道带宽随选、弹性扩缩,形成企业到云端和Internet以及其他分支的桥梁;在企业侧,只需要布放即插即用的小盒子(CPE),按需选择VAS服务,企业即可获得所有ICT资源。
在数据中心方面,华为已经服务了全球超过830个数据中心,其中包括420多个云数据中心。数据中心Facility集成解决方案,帮助运营商建设一个敏捷、高效、绿色的数据中心,并节省投资,加快上市时间。
华为秉承“开放、演进、创新”理念,基于四地互联的云开放实验室,构建全面云化转型的解决方案集成验证基地,助力运营商商业成功。华为将2 GNEEC(全球网络演进与体验中心)(北京/深圳)、NFV Open Lab(西安)和SDN Open Lab(北京)、DC Open Lab(廊坊)四个开放实验室互联互通并统一运营管理,构建成华为云开放实验室。
此外,华为还将在通信展上展示最新的OceanStor Dorado V3全闪存阵列,它具备400万IOPS的卓越性能,在部件级、架构级、方案级提供了全面的可靠性保障,具备和华为其他存储数据互通能力,帮助客户构建高效的容灾方案,并融合业内第三方厂商存储,通过在线数据迁移,实现业务平滑切换到全闪存阵列。
业务云化
传统的语音和消息业务走下坡路,这些业务可以进行云化改造。但是,华为更应该让新业务在起点就是云化的,包括公有云服务、视频业务、IoT等,建立支持海量用户规模的能力。
云在塑造一切,各行业正在向纵深发展的数字化转型;在政务、医疗、教育等关系民生的重要行业,华为与运营商一起携手,深化合作,化云为雨,推动全社会信息化进程。北京通信展上华为将与运营商共同探讨云服务战略转型、关键举措,分享行业的成功实践经验。您将了解到嘉兴政务云的成功经验,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嘉兴50%委办局已经实现业务云化,市府办、市场监管局、社保局、国土局等关键委办局通过云服务和大数据,简政提效,惠民慧政。
视频已成为运营商基础业务。如何发展好视频业务,打造极致视频体验?华为认为,首先连接是基础,“高感知、高流量、高突发、高并发”的网络优化;其次要具备融合统一、灵活开放的、共享聚合的业务平台;再次是智慧、敏捷的大数据运营,提升运营效率;最后,要在产业链中延伸,打造视频生态圈,保障最佳视频体验。面向未来的华为大视频解决方案将走向融合视频的目标架构,统一、开放的平台给娱乐、通信及行业提供其所需要的丰富视频能力及完整的基础运营能力;支持生态,基于平台进行敏捷的视频业务及商业模式创新,标准云化架构支持弹性部署。华为致力于做最佳视频体验保障者,最佳视频运营集成商,最佳运营商视频生态合作伙伴。在助力运营商取得视频业务商业成功的同时,华为愿与视频产业伙伴一起共促大视频开放合作,共建大视频产业生态,共赢大视频美好未来。
IoT被广泛视为运营商的下一个战略增长点,一方面运营商面对着千亿联接的IoT大蛋糕;另一方面IoT的市场也让人困惑:运营商该如何参与、布局,找到合适定位?华为的物联网商业解决方案包括商业规划,生态建设,专业服务和1+2+1解决方案,基于运营商存量网络进行平滑演进,帮助运营商快速拓展行业市场,使能多行业IoT创新。
运营云化
运营商拥有数以亿计的用户和数以百万计的合作伙伴业务,要求其IT系统必须采用云计算架构,并且要从面向内部运营的支持系统,转向面向客户服务的业务系统。Telco OS是华为面向未来的数字化和互联网化趋势,提出的端到端使能运营商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和下一代运营系统,通过联动商业使能、资源使能和大数据以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对于最终用户而言它是电商化平台;对于运营商而言它是下一代互联网化开发运营系统;对于合作伙伴而言它是渠道和客户化开发平台。
面向不同客户的需求,Telco OS可以提供不同的途径来启动数字化转型:
CMO/CDO:商业使能――通过实时、全在线的数字商品生产、快速上市、客户洞察、精准营销、客户服务等流程,帮助运营商实现商业敏捷。
CTO/CIO:资源使能――使能ICT资源能力开放、实时按需用户体验、高效运维。
数字化转型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坚持以最终用户的需求为目标,以战略规划,业务创新来牵引能力的构建。华为愿意和希望能够联合业界合作伙伴一起来构建数字生态圈,构建数字化运营能力,最终实现数字化转型。
通信管道
“拥抱云时代”的前提就是强化管道。华为在本届通信展上将集中展示5G、4.5G、超宽网络等管道技术的最新进展。
随着国际电信联盟ITU和中国IMT-2020 5G推进组完成了5G的愿景研究,提出了三大愿景和8个KPI指标,5G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华为致力于联合业界合作伙伴倡导全球统一标准,共同创新,推动5G产业化进程。继2015年首次提出整套无线空口技术之后,华为在2016年携手德国电信首次了业界首款5G端到端切片原型机,携手中国移动一起完成了全球首次高低频混合组网侧验证,携手沃达丰完成了基于CloudRAN的5G超低时延空口测试验证。在本届展会上,华为在展示5G网络的两大演进方向、三大核心技术和四大部署架构,全方位地阐释未来5G网络演进的同时,还将展示64T64R的5G高频和低频原型机,5G已经从概念逐渐走向产品。随着5G关键技术的测试完成和3GPP标准化的启动,预计5G会在2020年前后开始逐步商用。
展望未来,4K进入爆发期,VR进入普通百姓视野,行业视频规模兴起以及云业务进入2.0时代,给整个网络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宽需求从百兆级上升到1G,时延的需求从50ms将继续提升到1ms的极致,绿色节能和可靠性要求也不断提升。华为的极致网络展示包含超宽接入、超宽传送和极致IP三个部分,在传送领域,将为您展示最新的全光交换设备,OTN电交叉和ROADM光交叉完美融合,实现全颗粒业务调度,构建灵活高效的骨干网。今年,华为硅光再上一个台阶,真正实现模块化商用能力,现场将为你展示率先使用硅光技术的华为自研CFP。在极致IP领域,华为将携具备三位一体防御功能的“宙斯之盾”与您见面。在超宽接入领域,华为从40G PON向100G PON全面突破,最新的家庭互联方案和商业模式也将呈现。
消费者业务:“百闻不如一见”
10亿小时背后的巨大变革
据统计,我国网民数量已增至4.2亿,其中,移动互联网应用最为广泛的群体接近3亿。4.2亿网民每天的上网时间总和超过10亿小时,这一人群基数孕育着一个近乎天文数字的市场总量。在巨大的市场潜力驱动下,数字内容产业、电子商务呈现爆炸式增长,其中增长最为迅猛的就是由网上出版物、手机报刊、电子书等新终端组成的“移动阅读”,这种现象也被称之为“媒体移动化”趋势。之所以出现这种趋势,与消费者阅读习惯的改变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变化的最大特征即是网上阅读、手机阅读的时间日渐增加,随之而来的则是传统的纸质书、杂志和报刊的阅读时间相应下降。此外,阅读内容呈现的碎片化特点也日渐显现。
期刊领域如何准确把握用户的改变?如何才能针对当今用户阅读需求和习惯进行有效迎合?答案是:只有通过终端多元化、内容载体多元化、渠道多元化三大应对措施,相互配合、相互辅助才能丰富且满足当今用户的阅读需求。
那么,怎样打造这样一个面向多渠道、多终端呈现、融合多种媒体形态的数字一体化内容采编和信息服务平台呢?基于多年来在期刊字体、内容、版式制作,以及期刊内容生产数字化、全媒体、新媒体运营等领域的经验与研究,方正认为,这一平台建设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涵:一是数字内容协同创作平台建设,这是基础;二是全媒体内容管理及数字内容动态出版平台建设,这是核心;三是布局数字内容发行运营服务平台,这是关键。同时出版商还可以通过与内容运营商和电信运营商、终端厂商等多方合作,建立适应数字化战略新的运营及营销方式。
数字出版平台不仅是技术型平台,更重要的是这一平台的建立还将涉及内容全媒体采集加工、内容协同编辑的数字内容协同创作生产平台、全媒体内容管理平台、同步出版纸书、互联网、手机、阅读器的数字内容动态出版平台以及数字内容发行运营平台等多个运营平台,这将是推动整个期刊领域步入信息化、数字化的一个重要支撑。
推动期刊领域迈向信息服务提供商
当数字化出版平台改变期刊领域的同时,期刊领域的所有产业也都将受惠于这一数字技术与平台――如2010年方正推出的期刊跨媒体出版解决方案,就能够帮助期刊领域利用数字化技术,以个性化的内容和服务吸引用户,为其提供独特的品牌体验,在消费者所能接触的任何传播平台上进行传播,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需求。
方正期刊跨媒体出版解决方案的核心是以刊社现有纸刊出版流程实现数字化、规范化的流程再造为基础,通过采编流程管理实现稿件从写稿、编稿、定稿、审稿、配图、校稿、校对、签发、组版等稿件编辑、加工、审核及版面制作的全过程生产数字化管理,配合新一代方正飞翔期刊排版软件真正实现采、编、排、发流程的无缝衔接,最终通过全媒体媒资管理平台实现内容的数字化管理,再与新一代动态引擎结合,得以快速生成基于互动网刊、手机期刊、移动阅读格式等多种新媒体应用数字期刊产品,实现与纸刊的同步出版。
如图,这套期刊跨媒体出版解决方案包括三大部分:首先是建立一个完善的、面向未来的、全流程、全媒体内容生产平台,以同时实现纸质期刊、电子期刊的快速制作。这一平台最大特点就是能够通过方正文采四溢期刊采编系统、方正飞翔期刊交互式排版软件、方正飞阅多媒体期刊制作软件以及方正新媒体动态出版引擎等内容制作的基础软件与工具,完成各种内容加工的高质高效,以支持内容的一次制作加工、多种形式。
其次,是以方正智汇全媒体内容管理系统为基础,打造一个以期刊社的核心资产管理为中心的全媒体媒资管理系统,以实现存储于媒资管理系统中所有信息的规范化、数字化、标准化,帮助期刊社实现面向未来的多种应用,实现数字期刊的自动化制作、按需出版,以及在新媒体应用平台上的多渠道应用。
最后,是一个数字内容新媒体应用平台,该平台将以方正刊社网站系统、网刊系统、移动出版平台、基于文房手持阅读器移动阅读平台为核心,为期刊社提供多种新传播媒介,为刊社与读者形成很好的沟通及交流方式,让信息内容最直接、最快速地传递到读者面前,并把读者对内容的评论及时反馈到编辑部。
如果以方正期刊跨媒体出版解决方案为案例来看期刊领域的变化,那么不难发现,期刊跨媒体所发生的变化,不仅仅改变了传统出版及其运营模式,更多的是需要借助数字化技术,创造新的核心价值――提供内容的集成,让期刊领域向“专业的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
当然,期刊跨媒体出版也为期刊带来了诸多价值。如生产环节的数字化可以极大地减少编辑部的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编辑在关注稿件内容的同时,告别传统“告别笔和纸”的工作方式;通过规范整个出版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实现期刊生产的规范化、网络化、无纸化、现代化,形成全新的期刊内容资源采集、编辑、生产、、互动运营等全新模式。
三大未来科技与产业链融合之捷径
除了数字化出版平台,还有三大技术或将影响整个期刊领域的发展,即云计算、三网融合、3G技术。
首先是云计算。作为一种集资源加工、数字内容生产、数字内容分享分销、电子商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开放式云出版服务平台的产生,其生产平台托管服务将会成为越来越多的出版商的选择;而随着出版业集团化搭建统一数字出版平台,云计算驱动私有云服务也将成为为各书、报、刊提供数字内容产品加工生成工具及运营服务的平台。
二是三网融合。随着三网融合的传播渠道不断延伸,过去十年的技术平台主要基于互联网,而三网融合带动了基于移动互联网(电信网)、有线电视网融合的新业务模式出现。再加上第三个3G技术在拓展终端的应用,都会大大影响出版变革技术的发展趋势,然而更重要的是商业模式的变革。